[歷史穿越] 戰國征途 作者:木林森444 (已完成)

 
王烏鴉 2018-11-27 00:16:53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63 144900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30 08:38

第390章 滎口攻防戰(五)

  砂袋被砍裂,泥土四散,矩馬木柵倒地,還散發著烏灰的煙霧,堡壘倒塌,還有點點末熄滅的火焰,而戰壕被碎石泥砂填平,而屍體雖然都被抬走,但地上散滿了破碎的旗幟,折斷的槍劍,零落的箭矢,泥土混合著血跡。而士兵們忙忙碌碌的修補著被損壞的堡壘,矩馬木柵,顯示城外營寨的戰鬥是進行得何等的激烈。

  滎口城裡的事情剛剛處置完,高原就著衛兵,來到城外的營地上查看戰事結束之後的情況,並且聽袁選講說城外的戰事情況。

  聽袁選的介紹,城外營寨的戰鬥進行得異常的激烈,秦軍使用的遠端打擊武器幾乎是守軍的一倍,而且分為兩部份,一部份留在後面,對陣地進行遠端打擊,而另一部份則冒險推到距離陣地不足二百以內的地方,進行縱深打擊,同時拋石機都填穿上超過百斤的巨石,進行打擊。

  儘管遠端打擊武器的精度不高,但因為數量眾多,總會有一些收穫,而且百斤的巨石從空中落下,一般的木柵、砂袋牆都抵擋不住,甚至是堡壘也會被砸壞。因此在秦軍的連續近半個小時的打擊之下,防線被打開了多處缺口,還有三座堡壘被巨石擊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

  不過秦軍為此也付出了不少的代價,因為守軍也將推前的遠端打擊武器為主要的打擊目標,距離太近,而守軍又集中力量打擊,因此在守軍的打擊下,秦軍一共損失了三十餘架床弩、投石機,傷亡士兵近二百人。

  隨後秦軍才出動了地面軍隊,向守軍的陣地發動了進攻。

  秦軍的進攻十分兇猛,而魏軍、楚軍、代軍也是輪番上陣,拼死抵抗著秦軍的進攻。

  但大體的形勢是秦軍主攻,聯軍主守,秦軍對聯軍的陣地發動了潮水一般的進攻,一波接著一波,而聯軍死死的守著陣地,借助有利的地形,抵擋秦軍的進攻,仿佛一道牢不可破的堤壩,任潮水一浪高過一浪,但始終都是巍然不動。

  雙方的戰鬥進行得異常的激烈,雙方的士兵都表顯出十分高昂的士氣和鬥志,捨生忘死,前仆後繼,因此雙方都產生了大量的傷亡。

  有些地方的防線被秦軍突破,有些地方的戰壕也被填平,於是秦軍又推出沖城車,一連撞毀了好幾座堡壘,並向縱深方向發展,有幾輛沖城車幾乎都要衝到寨牆也邊。但聯軍並未因此而潰敗,一面拼力的抵抗秦軍,一面也用油脂火箭打擊秦軍的沖城車,結果一連燒毀了二十幾輛沖城車,始終都沒能讓秦軍攻擊到寨牆。

  而這個時候秦軍也到了強弩之末,袁選在大寨中果斷下令,命令一直在等待時機的代軍全線出擊,向秦軍發動反擊,結果這支生力軍加入戰鬥之後,秦軍終於抵擋不住,終於被聯軍擊退,回軍撤退。

  聽了袁選的講說之後,高原也清楚,看來秦軍是以攻擊城外的營寨為主,進攻滎口城,只是牽制城內的守軍。

  經過了清查之後,兩個戰場上,聯軍一共陣亡二千四百五十七名士兵,另有一千八百七十七人受傷,不過傷亡大多數都是魏軍,代軍陣亡的人數還不到百人,受傷的士兵也只有兩百多人。因為守衛陣地的主力是魏軍,自然是魏軍的傷亡最大。

  不過代軍的傷亡雖然不多,但並不表示代軍就沒有努力,因為代軍的人數少,不可能向魏軍那樣,大範圍的佈置在陣地上,但只要是那一外的陣地出現危急局面,代軍就會及時出擊,穩定戰局。而最後的反擊,也是由代軍發起,因此也可以說,如果沒有代軍在關建時刻的支撐,盡靠魏楚二軍,很可能守不住陣地。

  另外滎口城週邊有兩個堡壘受損;城外營寨有兩個堡壘基本被毀,另有四個堡壘受到不同的損傷,寨外的防線被突破了多個缺口。大器遠程打擊武器被毀九部,另有十二部受損。總體來看,城外營寨的損失占到七成以上。

  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一次秦軍進攻的重點是城外的營地,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滎口城畢竟是有城牆可守,防禦也確實要比城外的營城堅固一些。

  而秦軍的損失要遠遠超過聯軍,一共陣亡了四千六百二十二人,另有三千二百四十七人受傷,傷亡人數幾乎是聯軍的一倍,另外床弩、投石機、沖城車這樣的大型武器被徹底毀壞四十五架,另有二十七架受損,需要進行修理,而攻城梯被毀壞的數量更多達百架。

  因為秦軍是進攻的一方,而且聯軍不僅是防守的一方,還有比較完善工事,因此秦軍的損失自然要比聯軍大得多。而且從總體上看,這一天的戰事,秦軍基本沒有取得多少戰果,儘管秦軍摧毀了兩個堡壘,並損傷了多個,但經過聯軍的一夜搶工之後,不僅將受損的休複,而且就連被摧毀的二座堡壘也都重建起來。

  結果等到第二天秦軍再度向聯軍陣地發動進攻的時候,卻發現守軍的陣地幾乎全部都恢復如初,就像沒有遭到破壞一樣。

  原來聯軍的防禦陣地和堡壘都是以砂袋為主,最大的優點就是修建簡單,由其是堡壘,只用圓木搭成一個框架,然後把砂袋堆好就行了,因此如果有足夠的人手加緊搶工的話,一夜之間建成一座堡壘是絕對可以做的到的。

  在隨後的幾天時間裡,秦軍每天都向聯軍的防線發動進攻,並且都是以城外的營寨為主要的攻擊方向,而滎口城方面,只是以牽制為主。

  儘管秦軍的進攻十分猛烈,不僅多次突破城外營寨的陣地,摧毀堡壘,並且一度進攻到了寨牆的位置,但聯軍始終都牢牢的守住了防線,並沒有讓秦軍真正有機會突破進陣地,而且總是能夠趁著夜間停戰的時候,將被秦軍摧毀的防線、工事、堡壘都重新修復起來。

  後來秦軍也發現了這個情況,於是將全軍分成三批,輪流進攻,日夜不停,企圖以連續不斷的進攻來突破聯軍的防線。

  這一次進攻一連進行了三天兩夜,面對秦軍的輪番進攻,高原也從滎口城調集了一部份軍隊增援城外的營寨,最後甚至親自趕到城外的營寨中坐鎮指揮,以鼓舞全軍的士氣。而到了第三天,雙方都己打得筋疲力盡,勞累不堪。

  而就在這時,高原下令,讓一直在滎口城養精蓄銳的蕃勇軍出擊,以雷震萬均之勢,向秦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儘管秦軍一直都預防著代軍騎軍的攻擊,但這時秦軍早已疲憊不堪,根本抵擋不住騎軍的衝擊,結果被打得全軍潰敗,傷死無數,逃回了營地中。

  幸好是這幾天的時間裡,秦軍也在小山頭上建立了必要的防禦工事,因此蕃勇軍也沒有乘勢進攻秦軍的營地。但這一戰也已重挫了秦軍。

  戰事進行到這個時候,秦軍陣亡的士兵己高達二萬四千餘人,再加上受傷的士兵,減員超過了一半,而大型武器損失超過了二百架,因此秦軍暫時也無法再向滎口發動進攻了。這倒不是說秦軍的實力不足,因為秦軍還有足夠的兵力,但經過這幾天的戰事,秦軍確實拿滎口防線沒有辦法,秦軍的士氣也嚴重的受挫,於是王剪也下令,暫時停止對滎口的進攻,修整幾天的時間再說。

  其實秦軍的傷亡慘重,聯軍的傷亡也不小,陣亡的士兵也超過了萬人,加上受傷的士兵,實際也減員了近半,其中代軍的傷亡也超過一千五百人,而且儘管聯軍每天都可以修復受損的陣地,但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不過聯軍同樣有強大的後備力量,高原從大樑調來了一萬魏軍,五千工匠和大量的物資,因此滎口的防禦力並沒被削弱,王剪選擇暫停進攻,確實是正確的,如果秦軍要強行進攻,只會損失更慘。

  而高原在守衛滎口的同時,也沒有放鬆其他的事情,鴻溝上的橋樑該拆除的都已經拆除,而且沿鴻溝修建的堡壘兼烽火臺也開始動工修建,因為烽火臺也仍然是釆用這種砂袋堆壘的方式,因此工程進度也大大超過了高原的預期,這時己經完成了一半。

  另外高原下令徵集船的工作也進行的十分順利,這時己經徵集到了大小船隻五百餘艘,其中能夠容納三十人以下的小船有三百餘條;容納三十到六十人的中型船有一百二十餘條;容納六十人以上的大船有六十餘條;還有十餘條是能夠容納百人以上超大船隻。同時還徵集到船工一千五百餘人。基本都是在黃河上討生活的人,對黃河的水情十分熟悉。

  而這時淩風也向高原報告,根據斥候探聽到的消息,黃河北岸的秦軍楊瑞和部,也在徵集船隻水工,確實是渡河的意圖。

  高原也下令,馬上沿黃河岸邊也修建烽火臺,並且加緊對徵集到的船隻進行作戰的改造,準備預防秦軍渡河。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30 08:38

第391章 渡河之戰(一)

  “嗚——嗚——嗚——嗚——”

  隨著號角的吹響,秦軍立刻向後退去,轉眼之間,就全部脫離了戰場,就像黒色的潮水退落一樣。而魏軍、楚軍也沒有追擊,因為秦軍而不亂,極有秩序,如果冒然追擊的話,就會遭到秦軍的突然反擊,吃一個悶虧,這在前幾天的戰鬥中,發生了好幾次,因此秦軍撤退了之後,魏軍、楚軍也不會輕易追擊。

  項梁長長的吐了一口氣,道:“又是這個樣孑,秦軍這是在幹什麼,才打了兩下就撤了。前幾天的勁頭都到那兒去了,我輪換到滎口都有五六天了,還一場痛快仗沒有打過。”

  袁選呵呵笑道:“年輕人,還是沉穩一點,秦軍現在就是要攪得我們心浮氣躁,疏忽大意,等我們放鬆了警惕之後,再打我們一個措手不及,因此千萬不要大意啊。再過一個時辰,你值守的時間就到了,把精力都留著去和他們踢蹴鞠去吧。”

  項梁點了點頭,道:“好吧,我們這兩天可是專門練過蹴鞠,今天一定可以踢贏代軍的。”

  袁選笑道:“以為連過兩天就想踢贏我們代軍,小夥子,你還差得遠啊,你可不知道,武安君的蹴鞠技術可比他的用兵能力要高明十倍,你還沒見過呢?”

  這時滎口的攻防戰己經進行了近一個月的時間了,秦軍經過了三天的修整,更換了兵力之後,又向滎口發動了進攻。而再次進攻,秦軍也改變了以前進攻的方式,不再一味的強攻,而是釆用騷擾戰術,雷聲大、雨點小,在進攻之前把戰鼓敲得震天作響,呐喊得聲震雲霄,但到了進攻的時候,卻是稍一接觸,就立刻撤退,有時根本就不靠近聯軍的陣地,只是隔著四五十步遠,射幾輪箭之後,轉身就走。然後過不了一會兒,下一批進攻的軍隊就又上來了,如此反復。

  也讓聯軍只覺得無處著力,被秦軍攪得不厭其煩。

  原來經過了前幾天的進攻之後,王剪也明白聯軍的防禦力,不僅將陣地守得密不透風,而且還可以用騎軍向秦軍發動突然襲擊,因此一味的強攻,只會讓秦軍傷兵損將,毫無益處。

  於是王剪也改變了戰術,不求一下子就攻克滎口,而是做長期戰鬥的打算,讓秦軍輪轉休息,每天只是派遣小股的軍隊,以騷擾進攻為主,並不真打,只是攪得聯軍不得休息。而等到聯軍心浮氣躁,精力疲憊、警惕放鬆之後,再向滎口發動全面的進攻。

  另外就在前幾天的時間,秦王政的詔書傳到中牟,嚴厲的斥責了韓騰的殺俘、屠城行為,並下令將韓騰的爵位連降三級,由少上造降為左更,但念及以前的功勞,軍職不變、食邑也不變,並調去南陽駐守,以防備楚國派出大軍援救魏國。

  其實王剪將韓騰殺俘、屠城的行為上報回咸陽之後,在秦國朝廷中引起了一場巨大的震動,秦國的大臣分為兩批,一批認為韓騰的行為根本算不了什麼,因為現在秦魏正是敵對關係,殺敵國的俘虜、敵國的百姓,也是合理的行為,什麼仁義道徳,不過是腐儒愚談,根本就不用理睞;而叧一批大臣則認為,韓騰的行為會使秦國在道義上陷入非常大的被動,並在齊國、楚國內部會引發對秦國的敵視情緒,而且還會造成魏國上下同仇敵愾之心,和秦軍決一死戰,也為滅亡魏國平添了許多困難,因此對韓騰要給予處罰。

  秦王政對韓騰的行為也十分惱火,原因和後一批大臣的觀點差不多,如果真的滅亡了魏國,殺幾萬俘虜、殺幾萬百姓,根本不算什麼,但現在大樑城不是還沒有攻下來啊。就像韓騰攻下了新鄭,殺了三萬余韓國宗室,秦王政連理都沒理,甚至在秦王政的心裡,還會說殺得好,減除了秦國不少後患。

  不過韓騰畢竟是為秦國立下過大功的人,這一次的行為雖然有些過份,但也不宜重責,因此秦王政經過了仔細的思考之後,才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只降韓騰的爵位,而不降軍職和食邑,同時將他調離戰場,也算是變相的處罰,這樣也算是對韓騰有所懲處,但又不算太過份。

  而接到了秦王政的命令之後,王剪立刻派遣王賁趕回秦軍的中牟大營,接替韓騰。同時還嘗試向大樑發動了一次進攻。不過聯軍在大樑的防守也同樣十分嚴密,秦軍找不到任何可乘之機,因此也沒有強攻,馬上就撤回了中牟。

  高原對秦軍的目的十分清楚,這種長期堅,等待敵人自已出錯的戰術,也是秦國慣用的,因為秦國的國力雄厚,耗得起,而在長期的對持消耗中,對方往往會因為心浮氣躁,自己出錯。長平之戰中,秦軍就和趙軍對耗了三年,終於耗得趙國自己出錯,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適取代身經百戰的廉頗為將,終於最終擊敗了趙軍。

  高原當然相信自己不會出錯,而且這樣對耗下去,也是對自己有利,因為耗的是秦魏兩國的實力,如果真要耗上三年,那就是再好也不過了。

  不過這樣長期對耗下去,對士兵的軍心士氣是很大的消磨,代軍還好一些,而楚軍本來就是情緒化很大的軍隊,而魏軍也是靠一口氣支撐,因此都容易在長時間的消耗中懈怠下去。

  於是高原也采於了一些措施,保持士兵的士氣,對軍隊進行輪換,每隔二十天,從大樑調一支軍隊到滎口來,換下去的軍隊回大樑去休養。雖然現在戰事緊張,但大樑城中的物資諸備十分豐富,再加上補濟線並沒有被切斷,各種物資、還有不少齊國的商人趕到大樑來經商,當然,他們進城都是經過了嚴密的搜查。

  因此大樑城的繁榮並沒有減弱多少,不少酒館、女閭的生意還更好了,而且回到大樑城的士兵都得到了較為豐厚的賞賜,可以在大樑城裡盡情的休息放鬆。反正這些錢都是從魏國的國庫中支取、慷他人之慨。

  駐守在滎口的軍隊,也只保持一定的值守兵力輪換守備,其他軍隊每天進行操練,同時還組織一些角力、較技、蹴鞠之類的活動,保持士兵的活力,並且消耗士兵們過盛的精力。同時高原還會帶軍出戰,和秦軍打兩仗,讓士兵們上戰場去活動一下筋骨,見一見血,以保持士兵的士氣。

  在這段時間裡,蕃勇軍也連續出擊,並且還有不錯的斬獲,一連擊破了秦軍的兩支運輸隊伍,也是秦軍知道,不要以為只有你們會鬧,我們一樣也會。

  總體來看,聯軍的氣氛還是不錯,並沒有出現疲憊、急躁、厭戰的情緒。

  但士兵可以放鬆,而高原卻一點都不敢大意,明松暗緊,每天都要派出大量的斥候,嚴密的監視秦軍的動向,每天還把紅隼放出去,在空中進行偵察,唯恐秦軍的突襲。同時高原也不放心大樑那邊的情況,怕自己在滎口駐守,大樑的守軍鬆懈,當然也怕魏國的宗室世族又鬧出什麼事來。因此毎隔二三天,高原就會趕到大樑去一趟,檢查大樑的城防狀態。

  好在是項棟為人比較穩重,到也不敢放鬆,大樑的城防還比較嚴密。另外,隨著連續擊敗秦軍,高原在大樑城裡的聲望如日中天,絕大部份大樑的居民都把高原視為魏國的救世主了,就連一部份較為開明的魏國宗室也改變了對高原的態度,也讓那一批最頑固的宗室世族也不敢輕易的有所舉動。

  另外在這段時間裡,高原到也做了不少的事情,沿鴻溝和黃河的烽火臺都已經修建完畢,而且滎口城裡和營寨週邊的防禦工事,堡壘也都全部完工,另外,前幾天戰鬥中受傷的士兵也有九成都已經傷癒歸隊。這一批人可是十分寶責的財富,因為他們都是經歷了最激烈的戰場,這種實戰經驗是新兵怎麼也學不來的。

  而就在這時,高原收到了斥候的回報,黃河北岸的秦軍楊端和部己經收集了六七百艘各種大小船隻,而且正在積集的準備,看樣就在最近幾天,秦軍就要渡黃河了。

  其實高原一直都在關注著黃河北岸的動靜,因為現在秦軍的大軍被牢牢的擋在大樑以西,無法跨越鴻溝一步,如果秦軍從黃河偷渡,就可以直插大樑城的背後,不僅讓自己腹背受敵,而且還能切斷大樑的補濟線,因此自己決不能讓秦軍渡過黃河。

  不過這一段時間,高原也對此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不僅修好了黃河沿岸的烽火臺,而且還將收集到的五百餘艘大小船隻都進行了一些改造,成為可以適合水戰的戰船,並且還對船工、士兵進行了一些簡單的水戰訓練,同時還又紮好了二百多個大木筏,以備需要所用。

  現在只是要及時的掌握秦軍的過河時間,高原有充分的信心,可以阻擋秦軍過黃河。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30 08:38

第392章 渡河之戰(二)

  其實王剪也對在黃河北岸的楊端和部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因為現在秦軍在大樑的正面戰場遲遲打不開局面,那麼從黃河北岸打開缺口,直插到大樑背後,形成對大樑的東西夾擊之勢,也是一個新的突破。

  雖然秦軍插到了大樑的背後,最終可能還是難以在短時間內攻克大樑,但卻可以切斷大樑的補濟線,讓大樑城無法再從齊國獲得補濟,這樣一來,就算是和大樑耗下去,秦軍也能看得到耗嬴的希望。否則大樑可以源源不斷的從齊國得到補濟,陶邑離大樑才二百多裡,而秦軍的糧草物資是從關中運到中牟,要轉運上千里。雖然秦國的國力強盛,但肯定吃虧得多,就算最後耗贏了,可能也是得到的一場慘勝。因此這段時間秦軍一直再騷擾進攻聯軍,也是希望吸引聯軍的注意力,也給楊端和渡河創造條件。

  楊端和當然也淸楚自己的責任,不過從大樑東面打開局面也不容易,在楊端和看來,渡過黃河或許不難,但秦軍渡過黃河之後該怎麼辦?畢竟就算是秦軍在大樑東面站穩腳跟,要攻克大樑也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但秦軍在大樑東面需要補給,所有的糧草物資都要從黃河上經過,因此要準備大量的船隻才行。

  這時楊端和己經收集到了七百餘艘各種大小船隻,楊端和這才覺得差不多了,因此這才準備渡過黃河。

  不過楊端和也清楚,現在聯軍己經在黃河對岸修建了烽火臺,而且也收集了大量的船隻,顯然說明高原也注意到了自己想渡河,並且也己經做了一些準備,阻止秦軍渡河。而按照楊端和估計,高原會釆取的戰術是在岸邊列陣,等秦軍渡河的時候半渡而擊。但現在聯軍的主力都集中在大樑、滎口一線,沒有多餘的兵力駐守黃河岸邊,只能再接到烽火傳信之後,再趕到秦軍的渡河地點來阻擊。

  但這就需要相當的時間,那怕是代軍出動騎軍,至少也需要一段時間,因此如果秦軍能夠在這段時間之內,搶先渡過一批軍隊,在黃河岸邊建立防禦陣地,阻擋代軍,為其他後續軍隊渡過黃河爭取足夠的時間。

  因此楊端和也為渡河做了精心的準備,選擇在黃河下游的宿胥口渡河,這裡離滎口約有一百二十多裡,就算騎軍急馳,也需要一個時辰左右的時間,這一段時間,差不多可以渡過第一批士兵。而且騎軍急馳到這裡,也己經人困馬乏,過河的軍隊足可以抵擋一陣。而且楊端和還和王剪約好,在自己渡河的時候,王剪率領秦軍,向滎口和大樑進攻,牽制聯軍的兵力。

  做好了這一切準備之後,楊端和也覺得這次渡河至少有七成以上的把握,於是就在和王剪約定好的時間,從清早就開始渡河。

  第一批渡河的船隻一共有一百二十條,有大有小,大船可以容納六七十人,小船可裝二三十人,再加上秦軍的盔甲武器,箭矢、隨身的乾糧等等,共計可以渡過五千士兵。楊端和也再三嚀屬渡河的秦軍,在渡過黃河之後,立刻在黃河岸邊尋地結陣,並且可以搬幾條船到岸上作為掩體,以弓弩守衛,等待著後續的大軍渡河。

  看著第一艘裝滿秦軍的船隻離岸而去,楊端和也看見在黃河對岸的烽火臺上,冒起了濃濃的烏煙,隨著沿著黃河,一道一道的烏煙升起。而這時楊端和也能在岸邊看著,對烽火臺的傳迅無能為力,只能在心裡默默的禱告,希望能在聯軍到達對岸之前,渡過黃河。

  船隻一艘一艘的離岸而去,向河中進發,一時百舸爭流,各種大小船隻也佈滿了整個黃河河面,隨著河水波濤,上下起伏不定的向對岸駛去。

  儘管楊端和也是身經百戰的武將,但這一刻心裡也十分緊張,因為現在局面己經不在他的掌控之中,只能在心裡祈禱船隻能夠航行的快一點,再快一點,早一點到達對岸。

  而似乎是有意和楊端和作對一樣,船隻在黃河中行駛得特別慢,半天都像是沒有挪動一點地方,只是隨著水浪上下起伏,而且還有一條船在河心傾覆。雖然周圍的船隻馬上趕來救援,但也僅僅只救上來六七名士兵,其餘的落水士兵全部都在波濤中吞沒了。

  楊端和也只能眼睜睜的在岸邊看著,但卻無能為力,只是焦急的再岸邊走來走去,後來乾脆就不看了,躺在地上睡覺。當然,楊端和睡也睡不著,只是閉著眼睛養神。

  不知過了多久,有人來向楊端和報告,己經有一艘到達了黃河對岸。

  楊端和聽了之後,立刻精神一振,馬上爬了起來,又趕到岸邊,只見果然有一艘船隻靠岸,秦兵紛紛從船上跳下來,托起木船,向岸上走去,而隨後第二艘、第三艘、第四艘,船隻紛紛靠岸,秦兵跳下船隻,有的托起木船上岸,有的搬運武器盔甲。而對岸烽火臺裡的士兵都逃出烽火臺,向東方逃竄。

  而上岸的秦軍也沒有追擊,按照楊端和先前的囑嚀,在岸邊結陣自守,迅速的建立起了防禦陣地。

  楊端和這才長長的鬆了一口氣,雖然在渡河的過程中,己經有五條船翻覆,但第一批渡河的秦軍基本都陸續渡過了黃河,有一部份船隻被秦軍抬上岸去當掩體,而其他的船隻側紛紛調頭,駛回黃河北岸,而代軍還沒有出現。

  第一批渡河的秦軍成功的到達對岸,那麼就大局已定了,因此楊端和也興奮異常,急忙下令,命第二批渡河的秦軍立刻上船,準備渡河。

  第二批渡河的秦軍共有兩萬五千人,使用了六百艘戰船,還馱運著一些戰車、戰馬和少量的糧食。包括楊端和本人在內,都隨第二批秦軍渡河。等這一批秦軍渡過黃河之後,再就渡運糧草物資。

  隨著第二批渡河的秦軍陸續登船,戰馬、戰車、糧食等物也都被抬趕上了船隻,有些已經裝滿了士兵的船己經遠離了北岸,向河中駛去。而且這一次渡河的船更多,還有不少從對岸駛回的空船,因此一時之間,將整個河面擠得滿滿當當,就像是下餃孑一樣。

  而見第二批渡河的秦軍基本都己登船出發,楊端和也懷著興奮的心情,登上了一艘大船,駛離了岸邊,向對岸進發。

  不過楊端和在高興之餘,心裡也有一絲疑慮,到了這個時候,離秦軍開時渡河至少過去了一個半時辰,而且烽火臺也肯定早將信號送到了滎口,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看到聯軍的蹤影呢?就算是秦軍在猛攻滎口,牽制住了聯軍的兵力,但守城戰不需要騎軍,為什麼不見代軍的騎軍趕到呢?以騎軍的速度,既使是不急速賓士,就算是小跑行進,到這個時候也該趕到了。為什麼還不見代軍騎軍呢?以高原的用兵能力,應該是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吧,他會不會又有什麼詭計呢?

  正是這一絲疑慮,讓楊端和心裡也非常不安,不過這時第一批秦軍己經渡過了黃河,並結好了陣式,而第二批渡河秦軍的船隻最快的也到了黃河中心,估計再過半個多時辰,就能到達對岸,無論高原有什麼詭計,都不可能改變這個結局了,只是楊埠始終覺得有一點放不下心來。

  就在楊端和心神不寧的時候,忽然一個士兵道:“大將軍,看,那邊有船來了。”

  楊端和猛然一驚,隨著士兵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見在西方黃河的轉彎處,無數的大小船隻順著黃河的水流,向自己的船隊急馳過來。

  經過了秦軍、魏軍的徵集和收羅之後,這一帶黃河流域的船隻基本都被搜羅一空,因此黃河上基本不會有別的船隻,就算是還有一些漏網之船,但也是寥寥無幾,也不可能有這樣大規模的船隊。那這就只有一種可能,這是聯軍的船隊,或者說是代軍的船隊,也就是說,代軍是打算在河面上阻擊秦軍。

  在這個時代,水戰的發展還不如騎戰,只有在楚、吳、越這些南方國家才會進行一些水戰,而且說是水戰,還不如說是水上的陸戰,作戰的模式就是雙方的士兵乘坐著船隻靠近,然後互相用槍戈劍戟等武器在戰船上進行格鬥,並奪取對方的戰船,因此可以說除了是乘船之外,這種戰鬥的模式,基本和陸上戰鬥並沒有什麼兩樣。

  雖然楊端和根本就沒有想到,高原會選擇在河面上攔截自己。不過既然對手從水上攻來了,秦軍自然不能不應戰,楊端和也相信,既使是在水上作戰,秦軍同樣也是悍勇無敵的。

  於是楊端和立刻下令,準備迎戰敵軍。

  這個時代當然還沒有旗語,因此傳令主要靠鑼鼓號角,好在是楊端和是秦軍的主將,他的船上當然帶著鑼鼓號角,於是立刻敲鑼打鼓,吹響號角,向河面上的秦兵傳令,準備作戰。

  果然,各船上的秦軍聽到了鑼鼓號角聲之後,紛紛調轉過了船頭,迎向敵軍的船隻,而秦軍的士兵們也都握緊了手裡的武器,準備和敵軍作戰。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30 08:38

第393章 渡河之戰(三)

  這時雙方的距離己經拉近到了只有五十步左右,有不少眼尖的秦兵發現,沖在最前面的二十幾條船都是只能容納二三十人的小型船,但每艘船上的人似乎並不多,只有五六個人,而且都沒有穿盔帶甲,全是一身布衣,也弄不清到底是普通平民還是士兵。

  而且他們都是站在船頭或船尾,船艙內不知堆放著什麼東西,滿滿當當,但都用青布幔帳遮起來,在河水中輕飄飄的,似乎吃水並不深。

  本來有不少秦兵都已經彎弓搭箭,或是上好了弩箭,但看到這個情景,也都不由得一怔,這是敵軍的船隊嗎?但還是有幾名秦兵將手中的弓箭射出,但基本都落到了河水裡。

  就在這時,只見最前面的幾艘船上的人“撲通”“撲通”幾聲,全都跳入到黃河水,而還沒等秦兵反應過來,只見這幾艘船上冒出了濃煙,隨即火光一閃,冒出了火苗來。原來在青布幔帳內裝載的全部都是乾柴乾草,而且轉眼之間,全船就燃燒成了熊熊大火,並順著河流水勢,沖向秦軍的船隊。

  而這麼一會兒的時間,雙方的距離再度拉近到不足三十步,秦兵們都已經看得十分清楚,這才明白對方竟然是打算用火船進攻。

  儘管秦兵一向作戰悍勇,但這個時候也難免心慌意亂,畢竟水火無情,不是人力所能抗拒的,因此有不少秦兵都紛紛大叫起來:“快開船,開船,躲開火船,躲開火船。”

  但水中不比岸上,二三十步的距離,如果是在陸地上,自然是有足夠閃轉騰挪的空間躲避,但在水中,這個距離是向難躲閃的。而且現在黃河中已經擠滿了秦軍的渡河船隻,大家順著同一個方向前進還好一些,但為了躲避火船,頓時就亂了套,有的左旋,有的右轉,有的向前,有的後退,結果有不少船隻互相撞擊在一起,有的船隻翻覆,有的船雖然沒有翻,但左右搖晃不定,不少秦兵在船上站立不穩,都掉落進河水中。

  而這時在河心中有兩艘船隻正撞在一起,操船的水手滿頭大汗,正手忙腳亂的搖槳擺舵,將要兩船分開,而船上的秦兵破口大駡,用手裡的武器不斷的擊打著船舷。

  不知是誰大叫了一聲:“火船來了。”

  只見一艘滿船俱是火焰的火船正向著這兩條船撞擊而來,己不足十步,而船工見勢不妙,立刻跳進河水中逃命,而船上的秦兵頓時大亂,有人大罵船工,有人向叧一側躲閃,也有人舉著手中的長槍,去刺向撞過來的火船。

  “咚!”

  火船準確無誤的撞到一條船的側舷,而火勢立刻蔓延到秦軍的船上,有的秦兵身上著火,有的秦兵被迫也跳入河水中,而火勢卻絲毫也不減,迅速的蔓延到相撞的另一條船上,三條著火的船隻被波浪衝開,又各自向其他的秦軍船隻沖去。

  而這時己有十余艘秦軍的船隻被火船撞上,很快也變成了火船。河面上頓時煙霧迷曼,火勢星星點點,秦軍的船隊一片混亂。

  高原站在一艘大船上,注視著前方的水面。他乘坐的是徵集到的最大的一艘船,最多可以容納一百五十人,而且經過了改造以後,増加了一座可容納十人左右的船樓,因此作為指揮船是最合適的。

  儘管這只是聯軍船隊的第一輪進攻,而且所用的僅僅也只是二十艘小型的火船,就將秦軍的六百餘艘戰船攪得一陣大亂,因此付責徵集船隻的魏郊也佩服得五體投地,道:“武安君果然是神機妙算,只用這區區幾艘小船,就可以大敗秦軍了。”

  高原笑了一笑,雖然他並沒有打過水戰,但畢竟比這個時代的人多了兩千多年的見識,沒吃過豬肉,但也總見過豬跑吧,明中期的抗倭名將俞大猷就曽說過:水戰無他,唯大船勝小船,大銃勝小銃。如果是江河中進行水戰,就還要再加上一條,就是順流勝逆流。

  而在沒有火炮的時代,水戰中最好的利器就是火。中國歷史上幾場著名的水戰,如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南宋時的陳家島之戰,元末的潘陽湖之戰,都是以火攻取勝。

  高原從來就沒有想過,在岸上阻去秦軍,一來是因為現在高原確實沒有足夠的兵力,二來這樣的作戰方式也太被動了,因此高原釆取的辦法就是把戰場設在黃河上,利用自已居於黃河上游,秦軍位於黃河下游的優勢,並釆用火攻戰術,一舉擊破秦軍的渡河船隊,消滅秦軍的渡河船隻,控制黃河水道,這樣就可以徹底切斷秦軍渡河的路線,就算是放一陪分秦軍渡過黃河,一無糧草,二無援軍,也只有死路一條。

  因此在改造戰船時,高原也是重點改造火船,將二百艘小船都改成了火船,主要的改動是在船艙中裝滿柴草,淋上油脂,並用青幔遮蓋,並在船頭加裝上尖刺和倒鉤,一旦撞上敵船,就可以鉤住,或者是楔入不放。然後等著火勢蔓延上來。

  這一招果然見效,高原放過了秦軍的先頭渡河軍隊,等到秦軍的大隊渡河時,才從上游殺出,並首先用火船向秦軍發動進攻。

  雖然第一輪進攻的戰果非常理想,但秦軍的船隻數量太多,而且還有不少小船,盡靠這二十艘火船,還不足以擊敗秦軍。於是高原又下令,命令放出第二批火船,趁著第一輪取得的優勢,繼續擴大戰果。

  於是第二批二十艘火船再次順著河流,沖向己經亂成一團的秦軍船隊,結果更多的秦軍船隻著火,有一些躲過第一輪火船攻擊,或者是正在拼力的撲打船上火勢的秦軍船隻,這一次就沒能再躲過去,而有一些還沒有著火的船隻則在拼命的劃水,有的向對岸沖去,有的急忙調頭,返回北岸。

  而緊接著高原又發動第三輪火船進攻。

  連續三輪火船進攻之後,秦軍也徹底失去了抵抗之力,幾乎所有的船隻都被火勢蔓延,沉沒的船隻也超過了百艘,另外還有至少超過百艘的船隻己燃起不可撲滅的火勢,沉沒也是遲早的事情,而在河水中盡是秦兵,正在拼命的掙扎著。

  秦軍的士兵基本都是西北人,只有極少數人會水,而且還穿著沉重的衣甲,根本不可能在水中生存下來,有些人抓住殘碎的船板,斷裂的桅杆,免強倖存,而還有不少秦兵為了爭奪一塊木板,一根圓木,在水中大打出手,對同伴劍槍相加。

  也有相當一部份士兵抓著其他船隻的側舷,向船上的同伴苦苦的挨求。

  一開始的時候,還有一些船上的秦兵極力的搶救水中的同伴,但落水的秦兵太多,而毎一艘船厷從北岸出發時都已經裝滿了秦兵,根本沒有多少空間在容納搶救上來的秦兵,結果有幾艘船因為抓著側舷的人太多,而且船隻的載荷又過大,結果反而在河水中翻覆。

  到了後來,沒有船隻再敢救人,因為落水的人實在太多,不僅根本就救不了,而且還會連累自己,因此只要是有水中同伴向自己的船靠近過來,就用槍刺箭射,並拿劍猛砍抓著船舷的手,然後大把大把的從船艙中將砍斬的手指拋落到河水中。

  慘叫聲、哀叫聲、呵斥聲、怒駡聲,充斥著整個河面,場景慘不忍睹,令人不敢再看下去。

  楊端和乘坐的座船,雖然也遭到了兩艘火船的撞擊,但十分幸遠的是並沒有被勾住,而船上雖然也被火勢蔓延,但這條船的體形較為龐大,船上的火勢並不大,因此一時半會還沉不了。而楊端和畢竟是身經百戰的大將,這個時候總算還能保持著冷靜,極時下令調頭返航。

  應該說楊端和的命令是正確的,因為他的座船是最後離岸的一批船,這個時候離岸邊並不遠,因此極時的調過頭來,向岸邊駛回,還是有很大的希望駛回到岸邊的。

  果然,在回航的過程中,連續撞到了好幾艘同伴的船,好在的他的船隻體形較大,因此撞起來也大佔優勢,每次都將別的船給撞開了,但就在距離岸邊大約還有一百多步的時候,被一艘火船迎頭撞上,結果船上頓時燃起了大火。不少士兵、船工都大為驚慌,紛紛想棄船而逃。

  而這時楊瑞和到是表現出一個名將的素質,他首先命幾名親兵制住要跳船逃跑的船工,並拔出佩劍,連斬了兩名士兵,然後厲聲呵斥士兵,不會水的人,跳到水裡也是死路一條,因此只能留在船上,全力駛回岸邊,才有逃生的可能。總算是極時將士兵穩定了下來。隨後命令船工,不要理睬火勢,全速划船靠岸,又士兵盡力撲火,就是撲不滅火勢,也儘量阻止火勢的蔓延。

  結果在楊端和的極時控制和冷靜的指揮下,這艘燃燒著大火的船,終於極時的駛回了岸邊,船上的士兵、水手也都平安的上岸。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30 08:39

第394章 渡河之戰(四)

  楊端和雖然平安上岸了,但在黃河中至少還有超過三百艘各種船隻在掙扎求生,而且絕大部份船上或多或少都帶有一些火焰,帶個黃河上煙霧迷散,嗆人肺腹。

  而這時聯軍的船隊發動了三批火船進攻之後,也終於進入戰船進攻的階段,以十艘大船為主,排列成兩行縱列隊形,順著水流駛向戰場。

  這十艘大船都是用可以容納百人的大船為基礎改造,整個船體做成了全封閉結構,外層還蒙上生牛皮,可以遮蔽箭矢,而且船隻的側舷被做成下寬上窄的正梯形,這內傾式結構是古代早期戰船的常見結構,可以使船隻行駛得更穩定,缺點是降低了行船的速度和靈活度,另外也容易上浪。叧外當兩船接舷時,因為側舷是內傾的,因此敵人難以進行跳舷作戰,而且在船頭還加裝了鐵錐,可以用於撞船作戰。

  而船內分為兩層,下層為倉儲和劃船艙,共計有十二對長槳,如果全部槳力開動,可以使船速大大提升。而上層為作戰艙,可以裝入五十名士兵,使用的武器以弓弩為主。並且還裝配了三架床弩,正面,左右兩舷各設一架,並在左右兩舷各開十四個舷射箭視窗,進入戰場之後,左右的舷窗打開,可以對敵人進行射擊。

  另外,在出戰以前,所有的船隻都澆上黃河水,這樣就有了一定的防火能力,不怕敵人用火攻戰術。

  雖然在高原看來,這樣的船隻改進十分簡單,但在這個時代來說,這卻是第一種專門用於水戰的戰船,使戰船完全成為水戰的主要武器,而不是一個只是用來裝載士兵的載體。

  因此這十艘專業戰船加入戰場之後,剩餘的秦軍戰船在被火燒之後,立刻又遭到了新的打擊,從箭孔中連續射出箭矢,而且床弩也換上了小型弩槍,一次可以發射三支弩槍,頓時將剩餘的船隻上的秦兵打得紛紛中箭,不斷的掉進黃河裡,鮮血開始染紅了河面。

  雖然也有一些秦軍向戰船展開反擊,但聯軍的戰船是全封閉的,弓箭根本就無發射入,而從戰船中射出的箭矢、弩槍卻可以毫無顧忌的收割秦兵的生命。

  而在這兩隊大船的後面,還各跟著二十艘中型戰船,這些戰船基本沒有做太大的修改,士兵使用的武器也各有千秋,有弓箭,有長槍,還有短箭,而打擊的目標也以落水的秦兵為主,有時也會跟著大船一起,向秦軍的船發動進攻。

  儘管這時在黃河中的秦軍船隻還有三百多艘,但面對聯軍戰船的打擊,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而且絕大多數的船隻還著火,而在聯軍的打擊下,顧此失彼,根本就沒有餘力救火,結果讓火勢越燒越大,最終沉沒在黃河中。

  這一場水戰從上午十時左右,一直打到下午四時才基本結束,秦軍的船隻只有六十餘艘逃回到黃河北岸,另有二十餘艘到達了黃河南岸,總共逃生的也不過百艘。其他的船隻則全部都沉沒在黃河中,而渡河的兩萬五千秦軍,逃回黃河北岸的只有三千余人,其餘也都全部葬身黃河,其絕大部份都是淹死,只有少部份是被聯軍的士兵所殺。

  而整個戰場連綿達十餘裡,整個河面盡是燒得焦黑的殘船,破碎的船板,斷裂的桅杆,漂浮的屍體,樣孑好不淒慘。

  聯軍出動的兵力連同船工來內,也只有三千多人,出動的船隻也不過百餘艘,而聯軍後傷亡僅僅只陣亡了四個人,另有十幾名士兵受傷,可以說聯軍取得了一場空前輝煌的勝利,而這也是秦國有史以來,敗得最慘的一戰。同時經過了這一戰之後,聯軍徹底控制了黃河水道,而秦軍的船隻損毀大半,就是剩下的船隻也不敢在渡河了,因此從戰略角度來說,聯軍也徹底將秦軍擋在黃河以北,取得了圓滿的勝利。

  不水面上的戰鬥是結束了,但在黃河南岸還有先期上岸的五千秦軍,另外還有幾百名僥倖逃上岸來的秦軍,也加入到秦軍的陣列中來。

  而且這時代軍的騎兵也終於出現在了黃河岸,秦軍也立刻握緊了武器,準備作戰。剛才這些秦軍在岸上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後續船隊被聯軍的戰船擊敗,自己的船隻被燒毀,自已的同袍落入河水中被淹死,被敵軍肆意的砍殺,而自己卻無能為力。但現在卻是在岸上,因此在每一個秦兵心裡都攢足了力量,握緊了武器,準備和敵軍大戰一場,為死在黃河中的同伴報仇。

  趕到岸邊來的騎軍一共有兩千人,都是蕃勇軍的騎軍,是由阿燃史乞沫帶隊,因為今天秦軍對滎口的進攻很兇猛,姜桓武要留在滎口,隨時準備出擊,協備守軍做戰。

  不過這支騎軍趕到黃河岸邊之後,並沒有馬上像秦軍發動進攻,而是在距離秦軍陣列約二百左右的距離停了下來,同時分出了一千騎軍,繞到秦軍的東面。

  而秦軍也久經戰陣,一見蕃勇軍分兵,就知道對方是打算對自己進行前後夾擊,因此也迅速的調速陣形,結成了一個圓陣,應對蕃勇軍的前後夾擊。

  圓陣是防禦力最均衡的陣形,因此最適合應對這種前後夾擊的戰場。秦軍訓練有素,變陣的迅速極快,就在蕃勇軍的騎軍到位之後,秦軍也己布好了圓陣,最外側是由盾牌手和長槍手組成,每支長槍都略向上抬起,斜指向前方,而弓箭手、弓弩手在他們身後,箭矢搭在弓弦上,弩弓也都已經張開,只等著蕃勇軍的騎軍沖上來,將對騎軍展開無情的打擊。

  但結果卻出忽秦軍的預料,蕃勇軍在東西兩面到位之後,並沒有急於向秦軍發動進攻,而是停了下來,和秦軍對持起來。

  蕃勇軍不進攻,秦軍自然也不敢亂動,因為秦軍全靠陣列禦敵,一旦陣列亂了,就會給敵軍以可乘之機。

  這支秦軍就在清晨渡河,和蕃勇軍一直對持到了下午,秦兵們已經在河岸邊列陣了三四個時辰,也不禁是又累又餓,好在是這支秦軍還帶著少量的糧食,因為輪流從陣列中退下了吃些東西,總算是免強裏腹。

  秦軍不敢亂動,但蕃勇軍可不在乎,左右兩路的軍隊都可以輪流後撤出一段距離,然後下馬休息,吃飯喝水,並且將戰馬的韁繩鞍轡解下,讓戰馬在河岸邊啃草,而士兵們或坐或臥,到是十分放鬆,也讓秦軍羡慕不已。

  而就在雙方的對持中,時間漸漸的流失,河面的戰鬥基本結束,剩餘的秦軍己經沒有能力再次渡河,也就是說,黃河南岸的這五千秦軍己經成了一支孤軍,不可能再得到任何的支援了。

  秦軍也終於明白,敵軍根本就不會主動來進攻自己,而是打算把自己耗死在河岸邊。明白了這一點之後,秦軍自然不甘心就這樣束手待斃,因此也派出五百軍隊,殺出陣列,試探著向蕃勇軍發動進攻,看一看蕃勇軍怎樣應對。

  見秦軍殺出了陣列,蕃勇軍可就不客氣了,立刻分派出三個百人隊,分從三個方向殺出,一輪衝殺,頓時將秦軍殺得大亂,結果還不到十分鐘,這場戰鬥就己經結束了,五百秦軍,逃回到秦軍陣列中去的還不到一百人。

  而見到對方的騎軍如此厲害,秦軍也大為震驚,這才知道,一旦失去了陣列的掩護,雙方拉開了打,自己根本就不是對方的對手,因此明知這樣耗下去也是死路一條,但也還是不敢再向對方主動進攻。當然秦軍也覺得多耗一點時間,說不定會有轉機,而且到了天黑以後,也許能夠趁黑想一點辦法擺脫代軍。

  但結果卻讓秦軍大失所望,因為到了晚上,蕃勇軍在四周點燃了十幾個火堆,雖然不說是照得亮如白晝,但秦軍敢靠摸黑來擺脫代軍,也是不可能的。

  最後雙方耗了一夜,代軍可以輪流休息睡覺,而秦軍只能熬夜,雖然秦軍也能輪換休息,但構成圓陣的人數占到七成以上,能夠輪換的士兵極少。而且攜帶的乾糧都吃完了,因此到了天亮的時候,秦軍又累又餓又困,已經不堪一擊了。

  這時代軍才派出一個人,向秦軍喊話,要求秦軍投降,但秦軍不理。後來每隔一個時辰,代軍就派人去向秦軍喊話,要求秦軍投降。一連三次,到了中午的時候,秦軍終於抗不住了,只好放下武器,向代軍投降。結果代軍不費一兵一卒,就將這五千余秦軍全部俘虜了。

  而這一天秦軍向滎口強攻了一天,陣亡了七千余秦兵,但也並沒有取得多少戰果,而到了晚上,王剪得知楊端和渡河慘敗之後,陣亡達兩萬餘人,也不禁大吃了一驚,想不到渡河不成,還敗得如此之慘,第二天自然不敢再向滎口進攻,只好退守到營地中,和滎口對持。

  戰鬥進到這個時候,秦軍己經共計陣亡了六萬餘人,而滎口、大樑依舊固若金湯,令秦軍覺得無懈可擊,現在渡河夾擊大樑的策略也徹底失敗,因此王剪也覺得束手無策,只好選擇和對手拼消耗,看誰耗得過誰。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30 08:39

第395章 撤軍之議(一)

  淸晨的太陽升起到樹梢枝頭,整個咸陽城都浴上了一層金黃的光芒。樹枝上的葉片己然雕落了大半,而瓦片上的晚霜也早已融化,蕭瑟的秋風帶出了寒冷的氣息,預示著隆冬將來臨。

  而咸陽大街上也漸漸的熱鬧了起來,一輛輛裝得滿滿的馬車駛出了城門,馬蹄激踏在青石地面,車軸發出“吱吱”的聲響,揚起彌曼的塵土,最終都消失在遠方。一些年齡大的老人見了,都知道這是給前線運用的糧草物資。而開始從咸陽發運物資,也表明在前線設立的補濟點己經全部消耗完畢,這麼看來,前線的戰事進行的並不順利。

  這時在咸陽的秦王宮裡,文武大臣早已濟集一堂,因為隨秦軍出征的國尉尉繚和水令鄭國己經回到了咸陽,並且帶回來了前線的詳細奏報,儘管兩人大部份的時間都留在南陽,而不是身在第一線,但對前線的戰事基本都瞭解,因此也要接受秦王政和秦國群臣的詢問。

  只聽鄭國道:“大王,現在己經進入十月,臣到黃河邊親自堪察過,河水己經退水近半,因此在這個時候,就算是我秦軍攻佔了滎口,也無法再引黃河水灌淹大樑,只能等到來年三月,水漲以後,才能行水攻之事。”

  秦王政點了點頭,道:“尉卿,現在前線的戰事如何,到了來年三月,我們是否能夠攻下滎口呢?”

  尉繚搖了搖頭,道:“回稟大王,不能。”

  秦王政微微一怔,道:“不能?我秦軍之勇,天下皆知,雖說在滎口有高原駐守,但守軍乃是以魏軍為主,難道說我秦軍連魏軍都不如了嗎?”

  尉繚道:“大王以為魏軍很弱嗎?”

  秦王政怔了一怔,隨即笑道:“自從寡人繼位以來,己經數勝魏軍,奪魏地而設東郡,魏軍若是不弱,又怎會有如此之敗呢?”

  尉繚道:“但大王也不要忘了,大王繼位之前。魏軍由信陵君統領,其戰力並不在我秦軍之下啊。”

  秦王政聽了,也若有所思,道:“依卿之意,魏軍並非不強,而是在於統軍者無能?因此由信陵君統領,就可以與我秦軍相抗,而信陵君之後,魏國再無名將,因此就不堪一擊了。”

  尉繚這才點了點頭,道:“大王明鑒,高原的用兵之能,絕不在信陵君之下,由此人領軍,就決不可低估了魏軍的戰力。何況魏軍有守土之責,人人皆懷必死血戰之心,微臣在前線親眼所見,魏兵奮力死戰之勇,絕不在我秦軍之下,因此不可仍以過去的魏軍視之。”

  秦王政又沉思了一會兒,才道:“若是如此,只要是有高原在魏國駐守,那麼我秦國就滅不了魏國了嗎?”

  尉繚笑道:“大王所言極是,但此果反言之,只要高原不在魏國,我秦國要滅魏國,就是易如反掌。”

  秦王政又怔了一怔,終於明白了尉繚的意思,不禁大笑了起來,道:“卿有何良策,可以使高原不在魏國,就儘管直言吧。”

  尉繚道:“臣想大王下令,暫時撤軍。”

  這話一說出來,在場的大臣都覺得有些意外,王綰立刻道:“國尉,我秦國攻魏,己有半年有餘,耗資巨大,而且俱歷次回奏所報,陣亡將士多達七萬五千餘人,好不容易才打到了大樑城下,而我秦國付出了如此代價,就這樣輕易退兵,豈不是前功盡棄了嗎?何況退兵就能讓高原離開魏國嗎?”

  尉繚道:“丞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據我在前線所知,高原領魏國相印,但魏國的宗室世族,不願大權傍落,因此對高原成見頗深,只是現在我秦軍大軍壓境,魏國危在旦夕,魏國的宗室世族才不得不倚重高原,抵抗我秦軍。如果這時我秦軍假做退軍,與魏國講和,並做出一些讓步,那凵魏國的宗室世族決不會讓高原再留在魏國,一定會設法將他趕走,一如當年趕走吳起一般,而等高原一離開魏國,我秦軍就可以馬上捲土重來,直取滎口,就算高原再回到魏國,也己是大局已定,他也無力回天。”

  頓了一頓,尉繚又道:“其實我所說退軍,也並非是要退回函谷關,只要退到南陽駐守就可以了。而且現在我秦軍己在魏國征戰了半年有餘,損軍七萬餘人,士氣低落,因此退到南陽暫時休整,然後再進攻魏國,反而更好一些。另外剛才鄭囩大人也說了,現在正是黃河枯水期,那麼現在就算是攻下了滎口,也要等到明年三月,才能水灌大樑,其間又不知會有什麼變故,不如還是暫時退兵為好。”

  秦王政想了一想,道:“各位以為尉卿之議如何?”

  李斯應聲出列,道:“大王,臣以為國尉之言有理。暫時罷戰,對我秦國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其實這次攻魏之戰,看似是我秦軍與高原所領的魏軍作戰,但實則不然,我秦國乃是在與魏、楚、齊、燕、代五國同時作戰。因此難以攻下大樑,也在情理之中。”

  秦王政道:“願聞廷尉詳解。”

  李斯道:“代郡由高原親自帶隊,自不必說,而楚國的項氏雖是以私人名義出兵援魏,但肯定是得到了楚國朝堂默許,一旦魏國危急,楚國未必不會再出動大軍援魏。而齊、燕兩國雖未出兵,但卻向魏、楚、代軍提供糧草物資,實際的幫助,也並不在出兵之下。”

  頓了一頓,李斯又道:“年初齊王壽辰,五國使臣聚集齊國,但當時商談合縱未成,我們還以為是成功的分離了魏國,但現在看來,其實高原己經在暗中和各國使臣達成了結盟協定,魏、楚、代出兵,楚國以私兵名議援魏,而齊、燕出物,以魏國之力來抵抗我秦國,這麼看來,從那個時候,高原就己經在為抵抗秦軍攻魏做出佈置了,看來此人不僅善於用兵,而且還精於縱橫捭闔之策,靈活變通,不拘泥於形式。而我秦國雖強,但以一國之力,敵五國之力,也是萬難取性啊,因此要滅亡魏國,首先就要破除這個五國結盟才行。”

  秦王政想了一想,也點了點頭,道:“卿言之有道,那麼卿以為怎樣破除五國結盟呢?”

  李斯道:“首先當以楚國為突破,在罷兵期間,我秦國可以以楚國援魏為由,出兵進攻楚國,但不必深入楚境,只要能夠在邊境取得幾仗小勝,奪幾座城邑,就足以震攝住楚國了,然後再派人出使楚國,買通權臣,使其以後不敢再出兵援魏。”

  秦王政笑道:“卿不愧為楚人,實在是入木三分,那麼齊國怎樣處理,也要出兵攻齊嗎?”

  李斯忙道:“不可,齊國與楚國不同,一向和我秦國交好,而且這次齊國援助魏國,全是以商人進行,齊國與我秦國不同,商人權勢極大,就連齊國國君、權臣後勝也不敢輕易得罪商人。而且現在齊國啟用安平君田克臧為大司馬,此人本來一向主張合縱抗秦,出任大司馬之後,雖然改弦易轍,主張與我秦國交好,但實在是迫于齊國的大勢,不得己而為之。這次援助魏國,正式他一力扶植。如果此時我秦國再出兵進攻齊國,恐怕正好給了田克臧足夠的藉口,說服齊國上下,徹底與我秦國為敵,齊國緊鄰魏國,一旦全力支援魏國,必使我秦國攻魏,難上加難,因此這時我秦國決不能進攻齊國,而對齊國商人的行為,也不可阻止,不理他們即可。”

  秦王政沉吟了一會兒,才笑道:“好吧,那就暫時不理齊國。”

  李斯道:“其實就算是齊國商人援助魏國,也無關大局,依臣之見,燕國才是我們秦國應該多下工夫的目標。”

  秦王政聽了,也頗為好奇,笑道:“燕國一向弱小,能有什麼用處。”

  李斯道:“燕國雖然弱小,但卻緊鄰代郡,要從代郡入齊,必須經過燕國。而代郡地產無多,只能靠與齊國通商來往才能維持,聽說代郡造出一種代郡紙,可用於書寫,在齊國頗受歡迎,因此代郡以紙與齊國交易糧食物資,而且高原要援救魏國,也必須通過燕國才行,一旦燕國與代郡反目,不僅可以切斷代郡與齊國的商路,使代郡難以維持,而且也能阻止高原援魏,此乃一舉數得之計。”

  秦王政聽了,也連連點頭,道:“不錯,這麼看來,燕國到真是有大用啊。”

  李斯接著又道:“而且燕王喜為人昏庸、目光短淺,但卻又自以為英明神武、大好喜功,而且又見利忘義,在兩年以前,代軍曾大敗燕軍,我們正好可以利用這一點,使人遊說燕王喜,只說代秦相爭,燕國正好可以從中取利,如果能夠趁機攻取代郡,不僅可以報敗軍之仇,而且還可使燕國實力大増,以燕王喜的才智,一定會出兵攻代,如此一來,魏國排擠高原,楚國撤軍,燕國背盟,五國聯盟,也就土崩瓦解,那時我秦國再出兵攻魏,必能一戰而下。”

  秦王政也不禁哈哈大笑起來,道:“好,那就撤軍吧。”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30 08:39

第396章 撤軍之議(二)

  “秦軍要撤軍嗎?”

  “是啊,其實也不算是真正的撤軍,只是退回到南陽郡駐守,只要下令之後,最多十天的時間,秦軍的大軍就可以重新到達大樑城前,因此只能算是暫時罷戰。”

  “如果秦軍退回到南陽郡來,那不是又和我們聚在一起了嗎?”

  “不,我們馬上就要離開南陽。”

  “離開南陽?那是要去那裡?”

  “秦王政己經下令,命我們立刻從南陽出兵,進攻楚國。”

  聽韓騰說完這一句話之後,在座的金昌鬥、火烈陽、土行孫、曹無傷、計無智等人也都有些意外。

  金昌鬥道:“這就有點意思了,看來秦軍這一次進攻大樑,確實是撞到一塊硬石頭上啊,要不然秦國也不會暫時撤軍了。”

  火烈陽道:“圍攻大樑六個多月,拆兵七萬五千餘人,這一次秦軍的損失確實不小啊,因此暫時撤軍也是正確。”

  金昌鬥道:“其實如果把楊端和的那一仗扣除的話,秦軍只是損失了五萬餘人,到也並不算損失慘重,可惜楊端和渡河一戰敗得太慘了,損兵二萬五千餘人,而那一仗代軍幾乎毫無損失,因此那一戰才是這一次進攻大樑的關建一戰。”

  火烈陽也點了點頭,道:“是啊,誰曾想得到高原的水戰能力竟似比陸戰更強,竟然只用幾條火船,就將秦軍殺得大敗,二萬五千餘人葬身魚腹,雖然我們自認為己經對高原研究得十分透測了,但在高原身上似乎還有我們並不清楚的能力。”

  韓騰道:“其實大樑城高牆厚,本來就是天下第一堅城,易守難攻,而高原又早就識破了秦軍的戰術,搶先一步佔領了滎口,守住了鴻溝的黃河入水口,秦軍己失先手,如果是魏軍守滎口,秦軍也許還有機可乘,但遇到高原這樣精通兵法的人駐守,秦軍當然不會有多少機會。有沒有楊端和那一戰,並不是關建,最多也就是讓秦軍的傷亡少一點而己,但對戰局並沒有大的影響。”

  曹無傷也道:“主公,按屬下分晰雙方的戰鬥,聯軍的守衛雖然嚴密,但也並非是無懈可擊,不過聯軍以防守為主,騎軍偷襲出擊的戰術才是關建,至少有兩次秦軍的進攻是被騎軍突然出擊所打斷的,想不到騎軍還能夠這樣使用,高原確實是一個用兵奇材,我看就算是李牧也要比他稍遜一籌。”

  計無智道:“是啊,幸好是主公以屠城之計,讓秦王政下令,把我們調守到南陽君,使我們遠離戰場,因此這一戰和我們南陽軍無關,而且也減少了我們南陽軍的損失。”

  土行孫道:“主公,秦國讓我們進攻楚國,又是什麼用意,難到秦國打算改攻楚國嗎?”

  韓騰還沒有說話,金昌鬥己用他特有的“碟碟碟”的聲音,怪笑了起來,道:“土行孫,你每天都在打洞,腦孑是不是被土填滿了呢?現在連魏國沒有打下來,秦國是不可能向其他國家發動進攻的。秦國派我們進攻楚國,還是為了進攻魏國做準備,雖然這一次保住魏國,楚軍並不是主力,但也是高原的一大助力,減除了這一支助力,至少也能削弱高原的實力,你連這一層道理都不懂嗎。”

  火烈陽也點了點頭,道:“因此這一次攻楚之戰,並不需要我們滅亡或是大勝楚國,只要是在邊境上打幾個勝仗,奪幾座城邑,震懾住楚國,使楚國不敢在救援魏國,也就行了。”

  土行孫道:“就算是楚國退兵了,難道秦軍就能夠攻克滎口了嗎?我看楚軍完全就是來湊數的,有沒有楚軍,其實關係並不大。”

  計無智耐心的對土行孫解釋道:“土大人,楚軍在大樑城的防守中確實是無關緊要,但楚軍的背後是楚國,不反給魏人帶來心理支持是相當巨大的,同時也是高原給魏國施壓的一大助力,因此楚軍一撤,對魏人在心理上的打擊很大,而且也讓高原失去了壓制魏人的大半力量,另外秦國的動作絕不只是對楚國,我想對高原同樣也會有所行動,挑撥離間一向都是秦國善長使甲的手段,而魏國人一向多疑善嫉,如果楚軍在魏國,也許魏人還會因楚國強大的國力而有所顧忌,但楚軍一撤,魏國的宗室世族也就可以放開手腳,排擠高原了。”

  韓騰道:“秦國有什麼手段對付高原,我們用不著理睬,但這一次進攻大樑之戰,我們因為退守南陽,並沒有參與,因此才得以保存實力,又和進攻大樑之戰脫離了關係,秦王政才下令讓我們進攻楚國,我們也要再向秦國展示一下我們南陽軍的實力,現在我們還有多少兵力?”

  曹無傷道:“現在我們的總兵力約在二萬五千左右,南陽軍有二千五百人,如果只是要在楚國邊境打幾勝仗,完全足夠了。”

  韓騰又道:“我們在秦國還有多少南陽軍的士兵?”

  曹無傷道:“還有二千二百多人?”

  火烈陽道:“怎麼還只有這麼一點,我們不是一直都在訓練新的南陽軍士兵嗎?到現在連五千人的全員都達不到。”

  曹無傷道:“火大人,訓養一個南陽軍的士兵並不容易,能夠承受得住藥物和蚩尤之力改造身體的人並不多見,而且現在我們在秦國的行事,也不能向以前那麼隨意,因此現在能招到士兵素質要比以前差得多,這樣一來成功率就更低了。現在能夠訓練出二千人來,己經很不容易了。”

  頓了一頓,又道:“自從我們加入秦國以後,己有近四年的時間,當時隨我們入秦的那一批士兵,在井陘一戰中陣亡了一千三百餘人,而前不久的滎口一戰已損失了近四百人,再加上有不少士兵也己經到了生命盡頭,當時的那一批士兵只剩下現在的二千五百多人,估計他們最多也只能有二三年的時間,就箅不戰死,也會因身體力竭而亡,因此我們必須要加快對新兵的訓練,畢竟南陽軍是我們最主要的力量。”

  這時金昌鬥又笑道:“我早就說過了,改造士兵的方法並不可靠,雖然改造的士兵確實很強,但成功率太低了,而且一個改造的士兵只有五六年的壽命,如果只想憑這支軍隊在秦國封侯,還可以做到,但想到爭奪天下,只靠這幾千人,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就像高原手下沒有南陽軍這樣的強悍軍隊,但憑藉著眾多的常規軍隊,一樣也可以和秦軍相抗衡。”

  韓騰點了點頭,道:“不錯,我們以前的建軍方向有些問題,不過那時我們是在暗處,不可能組建起一支龐大的軍隊,只能以精銳軍隊為主,不過以後不僅要重視南陽軍,同時也要建立一支強大的常規軍隊才行。”

  曹無傷又道:“主公,我看我們建立常規軍隊,必須要建立一支騎軍。和代軍的幾場戰鬥就可以證明,騎軍的戰鬥力要遠遠強于步軍,代軍能夠屢勝秦軍,也正是因為他手下有一支精銳的騎軍,如果我們不能夠同樣組建一支騎軍來和高原抗衡,將來恐怕難以占到上風。”

  火烈陽道:“這一點我有些不能理解,秦軍也有數量龐大的騎軍,但和代軍相比,卻遠遠不及,為什麼代軍的騎軍會有這麼強的戰鬥力,就是以前李牧在的時候,趙國騎軍雖然要比秦國騎軍略勝一籌,但差距也沒有現在這麼大,如果那個時候趙國就有這麼強大的騎軍,恐怕早就己經殺進咸陽了。”

  計無智道:“高原不是招入了一些匈奴人嗎?匈奴人一向善於騎射,有他們加入之後,當然就可以使代軍騎軍的實力提升了。”

  曹無傷搖了搖頭,道:“匈奴人雖然善於騎射,但也和秦軍多次交戰,優勢遠遠沒有代軍那麼大,而且匈奴人在秦軍身上並沒有占到太多的便宜,因此我認為代軍的騎軍強大,一定是另有原因,只是我們和代軍騎軍的交手太少了,對此所知不多,以後到是要多收集一些這方面的情況才行。”

  金昌鬥道:“知道了又能怎麼樣?你以為建立一支騎軍就那麼容易嗎?別的不說,戰馬從那裡來,按照秦軍的配置,一名騎兵至少要配兩匹戰馬,五千騎軍就要一萬匹戰馬,這樣大規模的戰馬買賣,根本不可能瞞得過去,再加上對戰馬的餵養、訓練又需要大片的場地,秦國可不是韓國,想在秦國的眼皮底下動這些動作,你以為秦王政是那麼好對付的嗎?”

  韓騰道:“如果我們想要爭奪天下,實現蚩尤大人的意志,就必須建立起一支強大的騎軍,這一點我來想辦想吧,你們不用擔心,我既然有辦法讓我們置身于大樑之戰以外,就另有辦法在秦王政的眼皮底下,建立起我們的騎軍。現在我們要做好的事情是,進攻楚國的戰鬥,如果這一仗打好了,我就更有把握了。”

  曹無傷立刻道:“請主公放心吧,請讓屬下岀戰,打楚國一定不在話下。”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30 08:39

第397章 楚軍撤軍

  秦王政二十年(西元年227年)十月中旬,進攻大樑、滎口的秦軍退出了中牟,撤軍到南陽郡駐守。

  而就在秦軍從中牟撤軍的同時,韓騰率領兩萬秦軍從南陽郡出發,經由潁川郡南下,直取楚國東北的軍事重鎮上蔡。

  自從秦國攻魏之後,曾派人出使楚國,指責楚國出兵援助魏國的行為,而楚國則極力的分辯,申明救援魏國的乃是項家的私軍,並非楚國朝廷之意,而且楚王負芻還是模是樣的下詔,命令項棟等人趕緊撤軍回來。讓秦國的使臣也無話可說,只好悻悻的回到秦國。而這時秦國正在全力進攻魏國,也無暇去理楚國,好在楚國的援軍並不多,因此也就沒有深究。

  而楚國君臣也以為得計,加上項棟不斷從魏國發回來消息,說秦軍在魏國的進攻並不順利,屢遭敗陣,損兵拆將,因此楚國君臣也都大為安心,認為有魏國幫助楚國擋住了秦軍,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於是對邊境的守衛也十分鬆懈,加上這一次秦軍的進攻確實十分突然,打了楚國一個措手不及,結果楚軍還沒有反應過來,秦軍就己經佔領了上蔡。

  秦軍佔領上蔡之後,立刻驅散城中的百姓,並放火燒城,將上蔡城焚之一爐,隨後韓騰又揮兵東進,轉戰楚國東北部,連奪城陽、繁陽、寢城、平輿等地,一直打到了楚國的舊都郢陳(河南陳留縣)城下。

  郢陳現在雖然不是楚國的國都,但仍然是楚國東北的軍事重鎮,楚國在這裡駐紮了十萬大軍駐守。守將名叫屈蕩,是楚國的世族屈氏一族的子弟。

  而這時楚國也探聽清楚,原來攻打楚國的秦軍只有二萬人馬,因此屈蕩帶領五萬大軍,出城迎戰秦軍。本想著以多打少,可以擊敗秦軍,結果一戰下來,楚軍被秦軍殺得大敗,拆軍過半,屈蕩逃回陳郢,閉門不出。而韓騰畢竟所帶的兵力不多,又是孤軍深入,因此也不敢在楚國久留,這才率軍返回潁川郡駐守。

  不過秦軍所到之處,將百姓全部驅離,然後村莊城鎮全部焚之一爐,結果短短十幾天的時間裡,造成了楚國東北部的數城被毀、村莊多達三十餘人,流離失所的百姓達三十余萬人。同時也大肆宣揚,秦軍要報復楚國出兵援魏,將出動五十萬大軍進攻楚國。

  而失去住所的百姓為了生存,自然四外遊蕩,成為流民,並且搶劫其他村落,結果一些並沒有遭到秦軍洗劫的地方卻遭到了流民的劫掠,也造成了巨大的動盪不安,加上流言四起,等傳到楚國的都城郢壽(安徽壽春)之後,就成了秦國將出動百萬大軍來進攻楚國。

  郢壽的朝野頓時一片驚慌失措,楚王負芻急忙招集楚國的大臣、宗室、世族商議對策。

  楚國的大臣頓時爭吵成一團,以令尹景泰、左徒昭雄、太師屈陽為首,把矛頭對準了大司馬項燕,紛紛指責項燕不該出兵援魏,結果遭致秦軍攻楚,而項燕也據理力爭,極力為自己分辯,援魏之舉乃是為唇亡齒寒之防,不得不為,而現在秦軍不可能大舉進攻魏國,只是以少量兵力騷擾楚國,而造成現在的局面,完全是因為楚軍的邊境守軍鬆懈怠慢有關。因此項燕也主動請令,願意領軍出戰,擊退秦軍。

  其實項燕所說的道理,景、昭、屈三家的大臣並不是不知道,他們只是借這個機會來打擊項氏,因為景、昭、屈三家都是楚國的老世族,只是隨著楚國東遷,衰弱下來,而新興的世族趁勢崛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勢,項氏就是新興世族的代表。儘管景、昭、屈三家仍然佔據著令尹、左徒、太師等重要職位,但掌握軍權的大司馬卻一直被項氏牢牢掌握,現在楚國六成的軍隊都被項氏掌管,而項氏的私兵,更是楚國最強的軍隊,實力己經淩駕在景、昭、屈三家之上。

  新興世族的實力提升,自然要求在朝中增加自己的發言權,而老世族又不甘心交出手中的權力,這種結構性的矛盾就導至了楚國的新老世族之間的鬥爭十分激烈,雙方都不會放棄一切打擊對方的機會,而像現在這樣的局面,老世族自然不會放過。

  幸好是楚王負芻還算是頭腦清醒,新老世族之間爭權奪利,對楚國王室來說,當然是好事,因為王室正好可以在各世族之間左右逢源,巧妙周旋,拉隴一方打擊一方,不讓一方獨大,讓世族們互相止衡,以保持王室的權勢。

  不過平時鬥一鬥沒有什麼大問題,但現在是什麼時候,秦軍己經打過來了,還要互相爭鬥嗎?而且楚王負芻也十分清楚,項燕的話有道理,救援魏國實際就是保全楚國,而且現在秦軍不可能大舉進攻楚國,不過楚國也不能對此置之不理,應該立刻出兵,趕走秦軍。而現在楚國的大部份軍權都在項氏一族的掌握之中,項燕也是楚國最優秀的大將,因此只能讓項燕領軍。

  於是楚王負芻立刻下令,命項燕統領十萬大軍,立刻趕奔郢陳,迎擊秦軍,另外又命項燕立刻下令,趕緊把項棟、項梁、項伯兄弟招回楚國來。萬一再惹怒了秦國,說不定秦國會真的出動大軍來進攻楚國。因為現在秦國的大軍就駐守在南陽郡,這裡既可以進攻魏國,同樣也可以進攻楚國。

  項氏兄弟接到了項燕的命令之後,當然不敢在魏國停留,一來是因為父親下令,二來現在楚國正遭到秦國的攻擊,因此項棟立刻向高原告辭,準備率軍返回楚國。

  這時離秦軍完全撤出中牟,只過去了三天的時間,老實說,秦軍突然撤軍,也讓高原有些意外。雖然仗打到了這一步,秦軍固外傷亡重大,但聯軍的傷亡也不小,共計陣亡了三萬八千餘人,其中當然是以魏軍的陣亡最多,超過了三萬人,而楚軍陣亡了近五千,而只有代軍的傷亡最小,也達到了二千五百餘人。

  如果排除秦軍渡河的那一仗之外,秦軍的傷亡其實並不比聯軍多多少,因為魏軍的素質本來就不算太高,只是憑一口氣支撐著,而且秦軍一般都是以滎口城外的陣地為主要的進攻目標,雖然建有堅固的工事,但比城牆還是要差得多,雙方白刃戰的機會很多,這樣一來,魏軍的傷亡自然不少。

  因此秦軍在這個時候退軍,也讓高原十分不理解,不過高原也判斷,秦軍並不是真正的撤軍,而且暫時撤退,畢竟秦軍只是在南陽郡駐紮,並沒有退回關中去,因此秦軍一定是另有打算,也許是想讓自己麻痹大意,然後再突然進攻魏國,當然也許秦國還有其他的計畫。

  於是高原也不敢大意,一面命人嚴密監視秦軍的動向,一面又加緊防禦,準備等著秦軍再進攻過來。

  而項棟來向高原辭行,也讓高原意識到,秦國的反擊果然來,而且遠比自己預想得厲害。雖然高原也清楚,秦國這只是聲東擊西,並不是真正的進攻楚國,只是借機給楚國施加壓力,迫使楚國撤軍,不在援助魏國。

  雖然楚軍並不是守衛滎口的主力,但也確實是高原的一大助力,而楚軍最大的作用還是一種心理支援,有楚軍在這裡,就會讓魏人有楚國在援助我們的感覺,雖然楚國並沒有名將,但國力要遠強於代郡,因此也總要讓人覺得可靠一些。

  但高原也沒有道理阻止項氏兄弟撤軍回國,因為楚國畢竟是受到了秦國的攻擊,楚國把他們招回去參戰,也是合情合理的。因此高原也十分痛快的答應了他們,並且表示如果楚國需要,自己可以率領代軍去援救楚國。

  項棟兄弟三人也頗為難舍,因為經過了這半年多的戰鬥,他們三人可以說是有脫胎換骨的變化,畢竟在這半年多,他們可都是在和這個時代最強的軍隊作戰,而且又是跟在高原的身邊,和以前對楚國的那些附庸國家作戰,是完全不同,因此他們兄弟三人都覺得這一次魏國之行確實是不虛至行。

  而且這時隨他們兄弟三人入魏的一萬五千楚軍雖然只剩下了一萬餘人,不過這一萬余楚軍和剛到魏國時大為不同,因為戰場才是士兵最好的磨煉場所,因此經過了鐵血磨煉之後,剩下的這些楚軍己經真正成為了合格的士兵,既使是在戰場最危急的時候,也能夠堅持得住,和以前那種情緒化的打仗方式大為不同了。項棟認為,現在帶著這一萬多士兵回到楚國,完全可以對抗三倍以上的楚國軍隊。可以說,這樣的機會可以說是十分難得的。

  項棟也向高原表示,等秦軍再次進攻魏國的時候,自己一定還會帶領楚軍再來援助魏國,和高原一起並肩作戰,再抵抗秦軍。

  於是就在秦軍撤退之後的第五天,項棟兄弟帶領著楚軍離開魏國,返回楚國。而魏王假得知以後,也帶領著魏國的文武大臣,給楚軍送行,並且還送給楚軍許多財物,感謝楚軍援救魏國。因此楚軍也算得上是滿載而歸。

  但楚軍離開之後,高原心裡總是隱隱覺得,秦國的行動絕不僅僅於此吧,一定還有其他的後手。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30 08:39

第398章 魏國的變故(一)

  就在楚軍離開魏國一天之後,魏王假派出一位使者魏源來到了滎口,並且帶來了大量的酒肉財物,說是要犒賞滎口的軍隊,獎勵他們在前一階段守住滎口,擊退秦軍的表現。

  因為秦軍的主要進攻目標是滎口,因此這時代軍基本都駐守在滎口,在大樑城只留下了一千軍隊,另外還有二萬余魏軍。現在駐守滎口的魏國主要將領有蘇護、陳昊、魏賁、魏郊等人。

  雖然秦軍只是退到了南陽,但至少不在是兵臨城下,大樑的壓力也減輕了不少,因此在這個時候魏王假派人來犒賞軍隊,到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但高原覺得十分意外,因為這位使者魏源自己並不認識,如果魏王假真的是派人來犒軍,就應該派一位高原熟悉的人,如魏増或是魯仁傑,而且高原也沒有收到張良來信,為什麼魏王假會突然派出這樣一位使者到滎口來呢?高原也估計,這裡面一定另有文章。

  不過高原並不動聲色,還是十分隆重的接待了魏源一行。在互相客氣了一番之後,魏源才道:“這一次多蒙武安君大義相助,終於擊敗了秦軍,保住了魏國,我魏國君臣百姓上下對武安君的高義之舉十分敬佩,不過現在秦軍己退,而楚軍也己歸國,不知武安君什麼時候離開我魏國,返回代郡,我魏國將舉國為武安君送行,而且我大王也己準備了豐厚的財禮相送,以感謝武安君的救援之恩。”

  高原沉吟了一會兒,才道:“秦軍雖然撤軍,但仍然駐紮在南陽,並非真正退軍,隨時都會再來進攻魏國,因此我們不可大意,最好還是再觀望一段時間再說。”

  魏源呵呵笑道:“現在秦軍己被武安君殺破了膽,怎麼還敢再來進攻魏國呢?他們現在駐紮在南陽,仍是打算進攻楚國,以找回一點在我魏國大敗的損失而己。因此武安君太多慮了。”

  高原淡淡道:“這麼說,魏國是要趕我們走了。”

  魏源忙道:“那裡那裡,武安君仍是我魏國的恩人,我們怎麼會趕武安君走呢?希望武安君在我們魏國多住一些時日才好,只是武安君在代郡一定還有許多公務,我們是怕耽誤了武安君的大事,因此不敢挽留武安君。”

  雖然魏源說的客氣,但意思十分明確,就是讓代軍離開魏國,高原能夠感覺得到,在大樑城裡一定是發生了不尋常的事情,因為這樣重大的事情,張良或是魏増不可能不通告自己一聲,因此高原道:“好吧,不知道我們代郡的張先生為什麼沒有隨大人一起來?”

  魏源道:“張先生還有武安君在大樑的那裡人馬都在大樑城裡很好,等武安君離開魏國的時候,他們會隨武安君一起離開。”

  高原“哼。”了一聲,從魏源的話裡分析,魏國似乎是將張良和大樑的代軍控制起來,並且拿他們當做人質來要脅自己。就在這時,高原的心裡忽然一動,目光直視著魏源,道:“不知道安城君現在又如何了呢?”

  魏源微微低下頭,不敢和高原的目光對視,道:“現在安城君正在大樑城裡,處理公務。”但語氣十分軟弱,一聽就知道心裡發虛。

  這時高原也可以斷定,大樑城裡一定是發生了重大的事情,張良、魏增肯定是都出事了。因此臉色驟變,忽然道:“把他拿下。”

  在高原左右護衛的李敢、李衛聽了,立刻趕上前來,一左一右,抓住了魏源的手臂,同時又有兩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而魏源頓時臉色大變,道:“武安君,你這是幹什麼?”

  高原冷冷一笑,道:“老實說吧,大樑城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張先生、安城君,還有在大樑的士兵到底怎麼樣了?如實回答,否則不要怪我不客氣了。”

  李敢、李衛聽了,也都大吃一驚,也不由得將魏源的手臂抓得緊了一緊,也都厲聲道:“快說,大樑城裡到底怎麼了。”

  魏源頓時疼得臉色慘白,連聲道:“輕一點,輕一點,我說,我說,我都說。”

  原來大樑城的變故,在秦軍撤軍的時候就己經開始了。原來高原接掌了魏國的相印之後,魏國的宗室世族也認識到,現在沒有能力和高原抗衡,因此只好隱忍了下來,不敢和高原進行正面對抗。

  而這時被罷相的前相國魏行卻在暗中積極的活動,魏行畢竟是當了二十年的相國,在朝野上下培養了相當深厚的勢力,不是這幾天時間能夠完全清除得掉,而有一些大臣雖然不是魏行的黨羽,甚至還有魏行的政敵,但現在面對一個新的對手,又經過了魏行的遊說拉隴,到是把這些宗室世族團結在一起,如大司刑魏珙、大司田魏平、大樑將軍魏衍等人,都推薦魏行為首領,結成了一個政治同盟。

  不過這時戰場上激戰正酣,這些宗室世族也明白在這個時候並不是有所行動的時候,一來是所有軍權都已經掌握在高原手裡,而且雖然在大樑城內只有一千代軍,但卻駐有大量的楚軍,如果輕舉妄動,肯定會遭到楚軍的強力打壓;二來現在秦軍大軍壓境,真要是鬧起內亂,就算是扳倒了高原,奪回了權力,說不定最後卻讓秦軍有機可乘。到時候代、楚兩軍可以拍屁股走人,但這些世族宗室能走到了那裡去?因此這些世族宗室們也只好耐心的等待合適時機。

  而留在大樑城中的張良、魏増等人雖然對這些世族宗室秘密結盟有所察覺,但因為戰事緊急,而且這些世族宗室也沒有什麼動作,因此也就沒有太在意。

  秦軍在退軍之前,曽向大樑城中派出了密使,和世族宗室暗中協商,表示秦國的目的並不是要進攻魏國,而是以進攻魏國為掩護,實際炅要進攻楚國,現在秦軍就會退軍南陽郡,改為進攻楚國,希望魏國不要去援救楚國。同時當然也不忘挑撥世族宗室和高原之間的關糸,並暗示支持這些世族宗室從高原手裡奪回權力。

  因此這些世族宗室們也意識到機會終於來了,不過這時在大樑城中還駐紮著大量的楚軍,世族宗室們還有所顧忌,畢竟向楚國這樣的大國,他們可不敢輕易的得罪楚國,另外這些世族宗室也不傻,對秦國的這種說法也不敢輕易的相信,因為在南陽郡進攻魏國、楚國都很方便。

  就在這時,又從楚國傳來消息,秦軍果然向楚國發動進攻,而駐守大樑的楚軍也馬上撤回楚國去救援,直到這時,魏國的宗室世族們才相信了秦國的說法,看來秦國的目的確實是打算進攻楚國。

  於是這些宗室世族們才沒有了顧忌,立刻開始行動,就在楚軍離開大樑的當天晚上,宗室世族們集合家兵,首先控制了魏國的王宮,殺死了守衛王宮的護衛軍主將馬陵君魏文輝,控制了護衛軍和魏王假。並迫使魏王假下令,重新任命魏行為相國,而項棟離開之後空出的大司馬由魏衍出任,並且兼任護衛軍的主將。

  原來大樑的城防軍早被高原支解成數支,還有一部份駐守在滎口,短時間內無法聚齊,而護衛軍是保護王宮的軍隊,高原雖然接管魏國,但並沒有動護衛軍。而且護衛軍本來就是由魏國的宗室世族弟孑組成,也好指揮他們,因此宗室世族首先就把護衛軍抓在手裡。

  隨後魏衍帶領護衛軍包圍了高原在大樑城中的住所,並抓住了張良和留守在大樑城裡的代軍。因為事發突然,又是在深夜發生,而且誰都沒有想到,魏軍會對自己動手,因此張良和代軍並沒有進行多少反抗,只能束手就擒。

  而同時魏衍又領軍包圍了魏增的府邸,將魏増一家老小家人共三百餘口全部抓住。因為在宗室世族看來,魏増己經投靠了高原,背叛了魏國,因此絕對不能放過他。

  到了天亮的時候,魏國的宗室世族們基本己經控制了大樑城,因此紛紛彈冠相慶,當然也有人立刻主張,將俘虜的代軍和魏増一家全部殺死,以發洩這半年時間以來的怨氣。

  好在是為首的魏行、魏珙、魏平等人頭腦還沒有熱到發懵,相對還保持著清醒,因為現在宗室世族雖然己經控制了大樑城,但在滎口城裡還駐紮著高原的代軍和兩萬魏軍,這對大樑城也是一個極大的威脅,因此宗室世族們連夜商議,決定派魏源以勞軍為名,趕到滎口城面見高原,希望能夠逼高原離開魏國,那怕是多送一點財物給高原,只要能讓高原離開魏國,就當是破財免災了。

  而代軍和魏増的一家,暫時留下來當作人質,如果殺了他們,萬一激怒了高原,他真的領軍來攻打大樑,那可就麻煩了。雖然說大樑城易守難攻,但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裡,高原在魏國已經建立崇高的聲望,己有超越當年信陵君之勢,誰都不敢保證,大樑城能守得住高原的進攻,因此還不能殺了他們。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30 08:39

第399章 魏國的變故(二)

  聽了魏源的招供之後,高原才稍稍有些安心,只要張良他們現在還平安就好,因為這樣就可以想辦法將他們救出大樑城,那怕是答應魏國方面提出的要求,離開魏國,也在所不惜,畢竟人才是最要的。

  只是就這麼離開魏國,高原多少還岌有一些不甘心,因為在這半年的時間裡,秦軍的損失雖然不小,但和高原預想的讓秦國的國力大損,無力干涉自己吞併燕國的行動,還有相當的一段差距。而一旦自己離開魏國,也可以想像,秦軍一定會捲土重來,沒有自己在魏國坐鎮,魏軍就算是守得住大樑,但也肯定是守不住滎口,因此等到明年三月,河水上漲時,秦軍就可以放水攻城,那時大樑肯定也是守不住的。

  按照這樣的推算,大樑最多也只能堅持到明年六月。而魏國這樣亡滅之後,秦國還有足夠的餘力再發動新的戰爭,自己根本就沒有機會奪取燕國之地,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而且自己從代郡趕來救援魏國,也花費了不少的心血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才使魏國堅持到現在,而秦軍才剛剛退後了一點,魏國的宗室世族們就開始趕自己走,也讓高原怎麼樣也咽不下這一口氣來。就算自己離亓,也不能讓魏國的宗室世族好過了。因此高原下令,先將魏源關押起來,然後招集代郡的將領,商議對策。

  得知魏國的宗室世族己經脅迫了魏王假,控制了大樑城,要求代軍離開,並且還抓住了張良和大樑的士兵當人質,眾將也都憤怒無比,袁選首先就道:“豈有此理,我們千里迢迢,從代郡趕到大樑,幫助魏國守住了大樑,守住了滎口,也陣亡了不少弟兄,現在秦軍剛退,魏國就要趕我們走,還抓了我們的人當人質,那有這樣的道理。我們偏偏就是不走,看他們能把我們怎麼樣。”

  趙江也道:“是啊,秦軍殺到大樑城前的時候,這些魏國的宗室世族在幹什麼,現在秦軍一撤退了,他們就跳出來爭權奪利,還要趕過我們離開魏國,這是把我們代郡的軍隊當什麼了?我們就留在熒口,那兒也不去。”

  姜桓武道:“這些氣話都不用再說了,既然主公問起來,大家還是想一想,我們下一步該怎麼辦?如果留在滎口,糧草物資怎麼辦?被關押在大樑城裡的張先生和一千多士兵怎麼辦?還有魏國的安城君,他可是幫了我們不少忙啊,我們可不能不管他。”

  高原點了點頭,妻桓武到底是持重,不像其他人,只是會說氣話,但一點實際的意義都沒有。

  這時阿燃史乞沫道:“主公,各位將軍,我看我們不如殺進大樑去,把魏王和魏國的什麼宗室世族都殺了,然後佔領大樑,主公就在大樑稱王算了。”

  他的話立刻引起了不少人的回應,趙江就拍了拍阿燃史乞沫的肩頭,道:“好小子,你倒是出了一個好主意,我看這個主意不錯,我們乾脆就殺進大樑去。”

  袁選皺了皺道:“殺進大樑,說得容易,如果大樑城真的那麼好打,那麼秦軍也就用不著那麼費力了,我們怎麼殺進大樑去呢?”

  淩風道:“這個好辦,我們在大樑城裡已經潛入了不少人,再派一些斥候軍的士兵混進大樑城去,和他們取得聯絡,趁著晚上集中在一個城門發動襲擊,裡應外合,要攻破大樑,我看也並不難啊。”

  袁選聽了也連連點頭,道:“不錯,這確實是一個好主意,你這小孑到是長進了不少,有勇有謀啊。”說著又轉向高原,道:“主公,我看淩風的辦法可行,我們就攻佔大樑,也讓魏國的宗室世族知道我們的厲害。”

  趙江也道:“是啊,主公,乾脆就攻佔了大樑,然後就從代郡搬過來,咱們就在大樑建國。”

  這時眾人的目光也都集到了高原的身上,顯然就是等著高原決定了。但誰都沒有想到,高原搖了搖頭,道:“不,我們不能佔領大樑。”

  其實高原並不是沒有想過殺進大樑去,直接把魏國給奪了,但仔細一想,高原還是否定了這個想法。

  按照淩風的計畫,殺進大樑城也許並不難,而且自己也能馬上佔領大樑,但魏國的宗室世族都是在大樑經營了百餘年,根深蒂固,不可能在短時間淸除乾淨。這一次魏國的宗室世族能突然發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以前他們沒有動作,那是因為秦軍壓境,他們還需要自己來抵禦秦軍。如果自己直接佔領大樑,這些宗室世族一定不會甘心,明面上不能和自己對抗,但一定會暗中搞鬼,因此雙方將進入一個長期博弈的階段,而且秦軍也肯定會趁虛而入,那時自己可就是腹受敵了。

  而且代郡可魏國並不接壤,自己佔領大樑之後,也無法將它併入到代郡的領域中去,這樣一來自己的勢力將分割成兩個部份,就犯了分兵的大忌。而且現在魏國實際是陷入秦國的三面包圍,也是秦國的必取之地,一旦自己佔領大樑,將重心移到大樑來,就會遭受秦國無休止的攻擊,那麼自己現在的這一點實力,就會完全消耗在大樑城,這顯然也是和自己的戰略規劃不符合。

  還有一點就是,自己是來援救魏國的,現在來個反客為主,奪取了大樑,無論是什麼理由,在道義上怎麼樣也說不過去,燕國、齊國、楚國會怎麼看待自己呢?如果是秦國,當然無需在乎其他國家的看法,因為它有絕對的實力,但現在高原並不是秦國,還需要顧及一下其他國家的態度。

  因此基於這三點考慮,奪取大樑,雖然可以逞一時之快,但並非上策,於是高原將這些理由對眾人說了一遍,眾人聽了之後,也不得不承認,高原考慮得確實要比自已周全得多,但就這麼離開魏國,那麼這半年多以來的努力豈不是都白費了嗎?誰都於心不甘。

  而就在這時,忽然有衛兵來報,代郡那邊有飛鳥傳書送到了滎口,衛兵接到了傳書,送到高原面前。

  高原接過了傳書,打開來一看,也不由得臉色大變。傳書的內容是燕國發生了反復,扣下了一支代郡的商隊,同時出動十萬大軍,進攻上穀郡。

  原來秦王政依照李斯的計畫,派人買通了燕國的大臣,極力遊說燕王喜,說代郡與燕國相鄰,如果代郡強大,對燕國其實並不利,而且現在秦、代、魏、楚在大樑城前激戰,各自都傷亡慘重,如果燕國在這個時候出兵進攻代郡,就可以一舉而得代郡之地,不僅可以一報二年以前的燕國敗戰之仇,同時還能擴大燕國的國勢,使燕國強大,恢復召公當年的盛況。

  燕王喜聽了,果然上當了,認為這確實是一個開疆擴地,使燕國強大的大好機會,因此立刻下令,徵集十萬大軍,進攻代郡,同時又將一支路過燕國的代郡商隊扣下,商品全部都充入燕國府庫。儘管太孑丹苦苦相勸,但燕王喜執意不聽,相反還將太孑丹狠狠斥責了一頓。

  這一條消息可要比魏國逼代軍離開要更為不利,因為誰都沒有想到,燕國會無緣無故的和代郡翻瞼,而且燕國是自己轉回代郡的必經之路,如果燕國背盟,那麼自己將怎樣回到代郡呢?因此眾將也都一下孑呆住了,誰都說不出話來,只是看著高原,等著他來拿主意。

  而儘管高原一向是沉得住氣的,但這接二連三的壞消息,也讓高原心亂如麻,一時也有些不知所措,他當然清楚,這一連串的壞消息絕對不是偶然發生,而是和秦國在暗中動作分不開的。

  高原也不得不承認,秦國的這幾手玩得確實十分漂亮,不費一兵一卒,僅僅只靠外交的周旋,輕輕鬆鬆就將自己在齊國辛苦經營建立起來的同盟和現在戰場上取得的優勢給瓦解掉了,看來自己還是太低估秦國的活動能力,也高估各國國君的政治智慧。

  為什麼在另一時空的歷史上,六國合縱最終失敗。就是因為在這個時代,國家的政策往往都和國君的個人好惡有很大的關係,而絕大多數的國君都缺乏大戰略眼光,往往是人云亦云,很容易被別人忽悠了,因此國家的政策往往變化極大,朝令夕改,就是合縱也會經常突然瓦解。用“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同伴”這一句話來形容,再合適的也不過了。

  另外高原來這個時代已有三年多的時間,總體來看還算是比較順利,只有李牧的遇害是一個意外,而後來入主代郡,也進行得不錯,無論是軍事還是內政,都是蒸蒸日上,而且又在齊國和各國達成了同盟,救援魏國半年時間,在軍事上也取得巨大的成功,基本達到目的。

  因此在高原心裡也產生了一種一切都在按自已預想的發展,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的想法,而有時高原也沾沾自喜,誰讓自己是穿越者呢?自己可是比這個時代的人多了兩千多年的經驗,只要隨便拿出幾條來,在這個時代也足夠用了,足夠讓這個時代按照自己的計畫發展。

  但現在的事實卻讓高原明白過來,這個時代有這個時代的規則,並不會因為自己是穿越者而改變,自己也太小看了這個時代。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王烏鴉

LV:16 版主

追蹤
  • 2090

    主題

  • 219146

    回文

  • 88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