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神話的十大眾神介紹[附圖]

Jeffin013 發表於 2006-9-11 06:01:21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9 33221
創世紀希伯來人神話 上帝  耶和華(God)

耶和華,或譯耶威、雅威(Jehovah、Yahveh、Yahweh),《聖經·舊約》中上帝名字的音譯(嚴格說起來, 這個「音譯」只是根據希伯來文母音與子音的發音組合而成; 事實上猶太人不念出上帝的名字,當朗讀經卷需要時,就讀成另一個詞: ADONAI )。源於希伯來語的 יהוה (YHWH),י (yod) ה (heh) ו (waw) ה (heh)意為「神」。

雖然上帝的名字在《聖經》的希伯來語原文裏出現過6521次,但猶太人因《十誡》中有「不可妄稱上帝之名」的誡命,因此文獻中不標母音(或標上"adonai"的母音作為提醒),而只寫四個子音字母,一般稱為「四字神名」——YHWH。現今,上帝的名字最常見的漢語譯法是耶和華。所根據的是《和合本》的譯法,如:以賽亞書42:8:「我是耶和華,這是我的名。」但是,近代的聖經研究者較普遍認為這是緣於早期舊約譯者(把希波萊語譯成英語的譯者)對這個詞的誤讀,認為猶太人的真正念法是"Yahweh"。天主教思高譯本把上帝的名字(即天主之名字)譯做雅威,有些學者沿用類似的譯法。

大多數聖經譯本只在希伯來語的部分(即《聖經·舊約》)採用上帝的名字,在希臘語部分(即《聖經·新約》)卻用主字代替。某些聖經譯本則完全使用 神、天主、上主或永恆主取代了上帝的名字。

由於猶太人傳統的原因,上帝的名字現只留下四字神名——YHWH,四個只有子音字母而沒有了對應的母音字母。中世紀時猶太學者為希伯來語的四字神名標上母音(母音)時,使用「adonai」(意為「我的主」)的母音(母音)符號,(希波萊語單詞的輔音[子音]寫在中央而母音[母音]寫在輔音的上面或下面,以不同組合的點和短線表示,所以可以在"YHWH"的上下寫上"adonai"的母音符號)。當時這樣寫的目的是為了提醒猶太讀者讀經卷時要念成"adonai"。而早期的聖經譯者翻譯時沒有注意到這一現象,而直接地把輔音和母音拼在一起,故而念成了「YaHoWaH」(翻譯就是「耶和華」)。

近代的聖經學者為了找到這個詞的正確發音,通過對照古代希臘文的舊約譯本(因為希臘文有明確的母音),以及當時一些非猶太人對這個詞讀音的描述,提出了各自認為比較接近正確的念法。現在較為廣泛接受的念法是"YaHWeH",中文譯成「雅威」。

現今在常用的中文聖經譯本,上帝的名字有譯作耶和華、耶威或者雅威。雅威為天主教最常用的聖經譯本所接納和採用;基督新教則普遍採用耶和華。

阿拉伯伊斯蘭教徒全然委身於真神 阿拉(Allah)圖中是可蘭經中的天堂 阿拉樣子人所畫的

可蘭經包含了很多聖經也有的人物和事件;特別是伊斯蘭教先知們的故事。這些包括摩西、大衛(大衛王),以及耶穌。

伊斯蘭教徒相信摩西得到 Tawrat (希伯來文是 Torah,「法律」之意);大衛得到 Zabur (聖經叫 psalms 《詩篇》) ;而耶穌得到的是Injil (希臘文是 evangel,「福音」的意思)。這些都是來自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共同天主 (阿拉伯文叫 Allah 「阿拉」)的教導。傳統上伊斯蘭教徒認為這些教導都最終失傳,或是給嚴重歪曲,成了現在的希伯來聖經或是基督教的新約部份 。所以傳統上伊斯蘭教徒否定聖經的真確性。他們一般認為可蘭經是唯一最後沒受扭曲的宗教啟示書籍。

可蘭經提及過的聖經人物通常只有少數詳細資料,傾向集中於故事裡道德上、精神上的重要性。儘管被傳統伊斯蘭教徒質疑,有些伊斯蘭教徒會在聖經中找尋人物更詳細、完整的面貌。 某些伊斯蘭教徒,例如 Mu'tazili和Ismaili教派等,以及伊斯蘭教裡的數個開放運動,相信不同的宗教書籍是上主創造,以配合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人;這樣就能略略解釋可蘭經與聖經之間的分別,又不用互相指責對方是歪曲事實。
二.上帝與阿拉

伊斯蘭教開創于公元第七世紀。根據伊斯蘭的傳說,天使長加百列向先知穆罕默德顯現,在二十三年之內,口述天書。穆罕默德一字不改地用阿拉伯文記載下來,這就是可蘭經,“可蘭”的原意就是“背誦”。對于當時多神教的阿拉伯社會而言,伊斯蘭的一神信仰給了他們強大的凝聚力,也產生了一個燦爛的文明。

穆罕默德以一家之言,在二十三年內成書為可蘭經,所以,聖經中的上帝藉著四十多位作者,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啟示他自己的說法,是伊斯蘭教徒不能接受的。他們也無法接受三位一体神的觀念,認為這是多神教,是對上帝的侮辱。這也是為什麼基督教比較能夠接受多元思想,而伊斯蘭教卻有統一思想的壓力的原因。

可蘭經是伊斯蘭教的聖書,但是可蘭經原文之于伊斯蘭教,並不等同于聖經之于基督教,而是相當于基督之于基督教。阿拉伯語言的可蘭經,就是“上帝在人間的實現”(太初有書),翻譯的可蘭經不過是上帝話語的一種解釋。因此,不管懂不懂,回教徒要用阿拉伯語的可蘭經禱告,因為阿拉伯語的可蘭經字音的本身就具有魔力。這種觀念,比“字面解經”還要強硬得多!

伊斯蘭教從基督教借去了許多聖經人物,稱為先知,包括亞當、以諾、挪亞、亞伯拉罕、羅得、以實瑪利等等,一直到施洗約翰和耶穌。在伊斯蘭教二十五位先知當中,除了穆罕默德和其它三位以外,全都是聖經人物。但是可蘭經對這些先知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與描寫。

基督教的上帝與伊斯蘭教中的上帝(阿拉)都是有恩寵(mercy),對人類同情的。但是,伊斯蘭教拒絕原罪的觀念,認為人類基本上是善良的,只是容易犯錯。在伊斯蘭教的信仰裡,阿拉喜愛好人,懲罰壞人,因此可蘭經中描寫的英雄人物都是完美的。也因此,以伊斯蘭教為背景的体制,沒有制衡的概念,容易造成獨裁。

北歐神話眾神之王 奧丁(Odin)

亞斯格特的眾神之王是奧丁,衪是愛瑟神族(Aesir)的主神,傳說為一五十歲左右,身材高大,失去一目,冰冷又嚴肅的人物, 衪的皇坐在神聖的克利塔斯克夫(Hidskialf)。
祂是勝利、詩歌、智慧和死亡之神,由於眾神大多出於祂,又稱為「眾神之父」-All father。 星期三被認為是奧丁的日子,在南方如日耳曼地區祂的名字念成胡頓(Wotan)。
風(Wind)、木(Wood)都和祂的名字有關。祂肩披深灰的斗蓬,斗篷邊鑲著閃耀的星辰,頭戴藍如晴空的闊邊帽子,
反映著天際夕陽的餘輝。

奧丁(古諾斯語:Óðinn,德語:Wotan,古英語/盎格魯-撒克遜語:Wōden,阿勒曼尼語:Wuoden,倫巴底語:Gotan),北歐神話中的知識之神、戰爭之神(也稱為勝利之神)。他很少參加戰鬥,卻是戰略家,並不使用用武力,而是用計謀戰勝敵人。為了獲得知識,奧丁曾在世界各處旅行,以一隻眼睛換得喝一口智慧之泉的泉水,所以一般看他都是獨眼。

北歐神話的主神奧丁為了探尋智慧之源,決定深入巨人之國, 而為了換取智慧,他犧牲了一隻左眼才獲得了飲泉的資格。在他獲得了智慧之後,他決定爬上世界之樹, 在九日九夜的思考之後,他終於發明了符文,但也因此從世界之樹上重重摔下。 每個符文都有各自的意思,但在製作藝術品或是繪畫時也可以將它們全都組合在一起,成為不同的概念。

奧丁是阿薩神族(Aesir)的主神,傳說為五十歲左右,身材高大,失去一目,冰冷又嚴肅的人物。祂是勝利、詩歌、智能和死亡之神,由於眾神大多出於祂,又稱為「眾神之父」(Alfather)。 星期三被認為是奧丁的日子,在南方如日耳曼地區祂的名字念成Wotan。風(Wind)、木(Wood)都和祂的名字有關。

古希腦神話眾神之王 宙斯(Zeus)

宙斯(希臘語:Ζεύς,或Δίας),天神,古希臘神話中最高的神,羅馬神話中稱朱庇特(拉丁語:Jupiter),為克洛諾斯(Κρόνος)與雷亞(Ρέα)所生的最小兒子。克羅諾斯通過推翻他的父親烏拉諾斯獲得了最高權力,他得知他會和自己的父親一樣被自己的孩子推翻,於是把他的孩子們吞進肚子。他的妻子瑞亞因為不忍心宙斯也被吞進肚子,於是拿了塊石頭假裝宙斯給他吞下。宙斯長大後,聯合兄弟姐妹一起對抗父親,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經過十年戰爭,在祖母大地女神蓋亞的幫助下戰勝了父親。宙斯和他的兄弟波塞冬和哈底斯分管天界、海界、冥界。從此宙斯成為掌管宇宙的統治者。木星的拉丁名起源於他。

宙斯與多位女神和女人生下多位子孫,當中有阿波羅和阿爾忒彌斯兄妹、狄俄尼索斯、赫拉赫勒斯等。宙斯為了接近女神和女人,可謂無所不用其極,而且他總是偷偷摸摸的,所以總會令赫拉生氣。為了不被赫拉知道他的外遇的所在地,他總會以各種不同的方法去阻礙赫拉。宙斯也有一些男性情人,如蓋尼米得。

宙斯的武器是「雷霆」和埃癸斯(Αιγίς,即「宙斯之盾」)。宙斯的雷霆是由獨眼巨人(Κύκλωψ)打造的,連眾神也會為其力量震懾,埃癸斯是由赫菲斯托斯打造的,雖然是由山羊皮造成,但它充滿著魔法,連宙斯的雷霆也對它絲毫無損。宙斯(Zeus):希腊神话中的主神,第三任神王;克洛诺斯和瑞亚之子,掌管天界;以贪花好色著称,奥林匹斯的许多神邸和许多希腊英雄都是他和不同女人生下的子女。他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他的兄弟波塞冬和哈帝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女神赫拉是宙斯的妻子。

奧林匹斯十二主神是古代希臘神話傳統崇拜的諸神中的主要神祇。這些神祇以宙斯為中心,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上。這些神祇中有十二位神,相對其他神祇更為重要,被稱為奧林帕斯十二主神。不過,由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神被列入十二主神之內,實際上享有這榮譽的神有14位。

奧林匹斯十二主神的故事早在公元前6世紀就開始創作。而在這十二位主神裡,有十位一定會出現,他們分別為:宙斯、希拉、波塞冬、阿瑞斯、赫耳墨斯、赫斐斯托斯、阿佛洛狄忒、雅典娜、阿波羅及阿忒彌斯。赫斯提亞本來是十二主神之一,但為了與凡人一起生活,她把她的主神位置讓了給狄俄尼索斯;德米特爾有半年的時間為了要與她在冥界的女兒珀爾塞福涅一起生活,會把她的主神位置讓給冥王哈底斯。

埃及神話法老之王  阿蒙 瑞(Amon-Ra)

Amon代表了細微的生命現象,和Ra結合,形成了太陽神Amon-Ra,一隻頭上戴有眼鏡蛇太陽圓盤的鷹,祂代表的是宇宙初始的創造力量,這種創造力量包括了形體、精神或靈性等,使萬物都具有朝氣和活力,是充滿生命力的統治者。

创世之神 — 阿蒙神万物创造者阿蒙神被描绘成头戴两片羽毛,手持一根权杖。他象征着男人的气概,公羊和雌鹅是他的神兽。他的崇拜中心位于底比斯 (Thebes) ,在中王国时期,他的重要性达到了顶峰。

从字面上看,阿蒙的意思就是“无形之物”,虽然他被认为是万物创造者,但关于他的传说很少。尽管缺少神话背景,但他的重要性却与日俱增。在中王国时期,底比斯(即现在的卢克索 (Luxor))形成了一个崇拜阿蒙神的中心,在这里他与太阳神瑞 (Re) 一起被崇拜,称为“阿蒙-瑞 (Amun-Re)”神。后来,他得到王族的青睐,到第十八王朝时他的地位超过了其他众神。在这期间,人们在卡纳克 (Karnak) 为他建造了一座宏伟的神殿,这座神殿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瑞神是眾神之王,他長有一顆獵鷹頭,上面豎頂著太陽盤。和阿蒙神 (Amun) 一樣,瑞神(或拉神)也被認為是萬物的創造者。他的信徒相信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用他的眼淚創造出來的。這是兩個造物之神相同的地方,最終他們合而為一,成為阿蒙-瑞(Amun-Re) 神教。

瑞神(或拉神)是一個重要造物之神。他還是太陽神,每天都會重生,乘船遨游于天空,黃昏時則會死去。一日之內瑞神會呈現多種樣子。白天他是一個活著的神,到晚上他就會死去。他在黎明時出生,是一個小孩童,中午時成為壯年男子,到太陽落山時則變為一個老人——等待著次日早晨的重生。在此期間,他乘著被稱為“萬年之舟”的船只駛過天空。埃及人用這種方式來解釋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

印度俱吠陀神話 眾神之王 因陀羅(Indra)

因陀羅(Indra)佛教古籍翻譯為「帝釋天」,別名是zakra,意思為「最勝、最優秀、最優越、征服」,本是雅利安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對它的信仰隨雅麗安人進入印度,曾一度是諸神的領袖、雷電神和戰神,空界的主宰。

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稱為散脂,對它的信仰在後吠陀時期逐漸地弱化。對於因陀羅是否是一個曾經真實存在的人物,學術界尚有爭議。在《梨俱吠陀》中是出現最多的神之一,出現次數僅次於阿耆尼。因陀羅與弗栗多在《梨俱吠陀》1.32記載了因陀羅最廣為人知的故事:他與弗栗多的決斗(vRtrahatya)。

一個名叫弗栗多(vRtra)的巨蛇(阿修羅的一種)阻擋了地下的水流出來,導致嚴重的旱災。這個巨蛇的父親是神聖的工匠tvaSTR,是他製造了因陀羅的金剛杵(vajra)。 因陀羅喝了三大杯蘇摩酒(soma)來提高其戰鬥能力,準備與巨蛇交戰,並用金剛杵殺死了弗栗多和它母親Danu,釋放了被堵住的水流。

在北歐神話和祆教中可以找到類似的故事。神話比較學家普遍認為,在《波斯古經》的三頭龍Azhi Dahaka被名教Thraetaona的勇士所殺的故事,與因陀羅與弗栗多的情節相結合,必須是亞利安人原始文化的一部分。

印度神話的形成與其本身的歷史關係密切。大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南遷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經過無數次戰爭後,他們的勢力從印度河流域進入恆河流域,並大肆奴役當地的土著人,至此,印度河流域的土著文明遭到破壞以及改變。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經》問世,這是印歐語系諸民族中最為古老的一部文學著作,在其中,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的組合起來。吠陀神話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羅,他是天帝,眾神之首。據記載,因陀羅原本是帶領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後成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詩人對於權利的一種附會。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出現是其權力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

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在各方面快速發展的印度進入列國時代,這一時期,舊的神話不斷被編輯,新的神話又不斷產生,宗教方面,出現了佛教與耆那教,而這兩大教派又各自繁衍著不同的神話。

公元前四世紀之前,印度最大的兩部史詩出現——《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在這裡,因陀羅等神的地位被削弱,印度神話基本上恢復了其最初的體系。

中國佛教中神話 眾神之王 帝釋天(Sakra-devanam-Lndra)

梵文 Sakra-devanam-Lndra。音譯:”釋迦提桓因陀羅”,譯曰:”釋迦”是姓”能”的意思;”提桓”是”天”的意思;”因陀羅”是”帝”的意思;合起來即”能天帝”、”天帝”。帝釋是古印度的大神。

帝釋在佛教中是忉利天之主,信奉佛教,他曾率諸天神以牛頭旃檀樹為佛陀及諸羅漢建造重閣講堂,並奉獻床榻臥具及各種飲食供養佛及弟子,帝釋天常常和諸天在他的居所須彌山善漸城相聚,商討天下善惡諸事,是佛教『二十諸天』中的第二位天王。

[釋提桓因」,也是印度文,譯為中文是「能天主」。他就是佛經中常常講到的忉利天的天主,平常我們簡稱為「帝釋天」,佛教所講的天,計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八重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名叫忉利天,在須彌山頂。忉利,譯成中文是「三十三天」。所謂三十三天,不是指三十三層,而是從平面說,須彌山頂中是善法堂天,為帝釋天主所居住,就是忉利天,東、西、南、北四方各有八天,合起來共有三十三,所以叫做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又作忉利。於佛教之宇宙觀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須彌山山頂上,四面各為八萬由旬,山頂之四隅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由金鋼手藥叉神守護此天。中央之官殿(善見城)為帝釋天所住,城外周圍有四苑,是諸天眾遊樂之處。城之東北有圓生樹,花開妙香薰遠,城之西南有善法堂,諸天眾群聚於此,評論法理。四方各有八城,加中央一城,合為三十三天城。據正法念經卷二十五載,佛母摩耶夫人命終後登入此天,佛乃至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三十三天及焰摩天之信仰,早於印度吠陀時代即己盛行。

每當帝釋天出遊,伊羅缽龍王,便化作六牙象王,讓帝釋坐上,這與普賢的坐六牙白象同樣的,白象,稀有品種,是吉祥物,被國王視為奇珍的,東方各國只可供養不可要牠操勞。 六牙 象,不只是稀有品種,簡單是天生異變,不按常態的珍貴。 能有六牙,又是白象,就變成 珍貴中的珍貴了。 所以,在興都敎,六牙白像是帝釋天的座騎。

釋提桓因:釋是能的意思,提桓是天的意思,困陀羅是天帝的意思,翻譯為能天帝,是古印度的大神,也是東南亞大陸神話中的最高天神,有關他的傳說占梨俱吠陀經裡面,他統治一切地天人,被尊為世界大王,全身茶褐色,能夠分身數百億,力大為窮,能劈山引洪水,釋帝天的寶劍叫大羅轟天雷戟,像把巨神劍掌握雷電跟風雨火焰,又是一位古代好戰的戰神,四大天王及天龍八部等眾天全部都是他的部下。

釋帝天,是眾天神的大善神帝王,住色界須彌山善見城忉利天中央,是三十三天的帝王領袖代表,率領很多的天及人民守護佛法,有四天王守護四方保護天宮,在道教中玉皇大帝跟釋帝天是不同一個人,乃是佛教跟印度的天帝,跟梵天一起統治天上。

中國道教神話 眾神之王 玉皇大帝

道教稱天界最高主宰之神為玉皇大帝,猶如人間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聖和人間、地府之事。亦稱為天公、天公祖、玉帝、玉天大帝、玉皇、玉皇上帝。

據《玉皇本行集》記載﹕光明妙樂國王子舍棄王位,在晉明香嚴山中學道修真,輔國救民,渡化眾生,歷億萬劫,終為玉帝。有說玉皇大帝就是道教的「元始天尊」(即玉清元始天尊的簡稱。道教所供奉最高的神。)

道教神系中神界的實際領導者,真正的「上帝」,地位低於三清,為三清所化生出之先天尊神,統轄宇宙眾神,常與四御之神並論,儒教稱昊天上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

「玉皇大帝」這個叫法比太上老君出現要晚一些,最早出現應該在東漢以後。據《玉皇本行集》記載:光明妙樂國王子舍棄王位,在晉明香嚴山中學道修真,輔國救民,渡化眾生,歷億萬劫,終為玉帝,為「諸天之主」,「萬天之尊」。
1982年,人們為了紀念玉皇大帝,把旅行者2號飛船發現的土衛五上的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該環形山衛於土衛五表面北緯50.1度,西經81.5度。

玉 皇 大 帝 的 來 歷 : 玉 皇 大 帝 簡 稱 玉 皇 , 又 稱 昊 天 金 闕 至 尊 玉 皇 大 帝 、 玄 穹 高 上 玉 皇 大 帝 。 宋 代 真 宗 和 徽 宗 都 上 有 聖 號 。 宋 真 宗 上 聖 號 為 太 上 開 天 執 符 御 歷 含 真 體 道 玉 皇 大 天 帝 。 宋 徽 宗 上 聖 號 為 太 上 開 天 執 符 御 歷 含 真 體 道 昊 天 玉 皇 上 帝 。 道 經 中 全 稱 作 昊 天 金 闕 無 上 至 尊 自 然 妙 有 彌 羅 至 尊 玉 皇 上 帝 。 據 《 高 上 玉 皇 本 行 集 經 》 , 玉 皇 大 帝 乃 昊 天 界 上 光 嚴 凈 樂 國 王 與 寶 月 光 皇 后 所 生 之 子 。 出 生 之 時 , 身 寶 光 焰 , 充 滿 王 國 。 幼 而 敏 慧 , 長 而 慈 仁 , 將 國 中 庫 藏 財 寶 , 盡 散 施 窮 乏 困 苦 、 鰥 寡 孤 獨 、 無 所 依 靠 、 饑 饉 殘 疾 的 一 切 眾 生 。 凈 樂 國 王 駕 崩 後 , 太 子 治 政 有 方 , 告 敕 大 臣 , 俯 含 眾 生 , 遂 捨 國 赴 普 明 香 岩 山 修 道 , 經 三 千 二 百 劫 , 始 證 金 仙 , 初 號 自 然 覺 皇 , 又 經 億 劫 , 始 證 玉 帝 。

萬 神 之 帝 : 玉 皇 大 帝 是 諸 天 之 帝 、 仙 真 之 王 、 聖 尊 之 主 , 三 界 萬 神 、 三 洞 仙 真 的 最 高 神 。 玉 皇 有 制 命 九 天 階 級 、 征 召 四 海 五 嶽 之 神 的 權 力 。 萬 神 都 列 班 隨 侍 其 左 右 , 猶 如 人 世 間 的 皇 帝 和 公 卿 。 白 居 易 有 詩 稱 「 安 期 羡 門 輩 , 列 侍 如 公 卿 。 仰 謁 玉 皇 帝 , 稽 首 前 致 誠 」 。

總 執 天 道 : 玉 皇 大 帝 是 三 清 之 化 身 。 三 清 與 玉 皇 , 猶 如 先 虛 無 而 後 妙 有 , 先 無 極 而 後 有 太 極 , 先 無 為 而 後 有 為 。 故 玉 皇 為 三 才 主 宰 , 掌 天 地 人 之 均 軸 。 玉 皇 大 帝 遣 紫 微 北 極 大 帝 掌 天 地 經 緯 , 遣 勾 陳 上 宮 大 帝 掌 天 地 人 三 才 , 主 人 間 兵 革 , 遣 后 土 皇 地 衹 掌 陰 陽 生 育 、 大 地 山 河 。 天 地 萬 物 、 陰 陽 造 化 無 不 在 玉 皇 大 帝 所 掌 之 中 。

奉 祀 : 玉 皇 大 帝 神 誕 之 日 為 正 月 初 九 日 。 道 教 宮 觀 要 舉 行 金 籙 醮 儀 , 稱 「 玉 皇 會 」 。 參 加 醮 儀 的 道 士 和 道 教 信 徒 都 要 祭 拜 玉 皇 大 帝 , 行 「 齋 天 」 大 禮 , 以 祈 福 延 壽 。 福 建 和 台 灣 省 民 眾 稱 玉 皇 大 帝 為 「 天 公 」 。 正 月 初 九 要 「 拜 天 公 」 , 一 家 老 小 , 齋 戒 沐 浴 , 上 香 行 禮 , 祭 拜 誦 經 , 有 的 地 方 還 唱 戲 娛 神 。 中 國 北 方 過 去 還 有 舉 行 玉 皇 祭 , 抬 玉 皇 神 像 遊 村 巡 街 的 習 俗 。 十 二 月 二 十 五 日 傳 稱 是 玉 皇 大 帝 下 巡 人 間 的 日 子 , 舊 時 道 觀 和 民 間 都 要 燒 香 念 經 , 迎 送 玉 皇 大 帝 。

日本神道教神話 日本武尊 素盞嗚尊

素盞嗚尊(),《古事記》裡作建速須佐之男命,又作降馬頭主、素盞鳴尊、素盞雄大神、素戔嗚尊、須佐乃袁尊、牛頭天王等。日本神話著名神祇,伊奘諾尊所生三貴子之么子。其性格變化無常,時而凶暴時而英勇,最著名事蹟為斬殺八岐大蛇。

根據「記紀」(即《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素盞嗚尊為日本開疆拓土之神伊奘諾尊之子:伊奘諾尊自泉津平阪擺脫妻子伊奘冉尊追殺後,到日向小戶橘之檍原河中上游梳洗,這期間自衣物與排泄物中生出數十神。最後,伊奘諾尊洗臉時自左眼生出天照大神,右眼生出月夜見尊,鼻子生出素盞嗚尊。由於這三神出生有別於其他神祉,伊奘諾尊高興之餘稱他們做「三貴子」,並分封領地。

前往高天原原本素盞嗚尊被分封至滄海之原,(《古事記》則記載分封領地後素盞嗚尊不停哭泣。伊奘諾尊問其原因,得知素盞嗚尊想到黃泉國見母親伊奘冉尊。由於之前才被伊奘冉尊追殺,伊奘諾尊一怒之下奪其封地而將其放逐。)於是當伊奘諾尊功德圓滿而隱居後,素盞嗚尊動身前往高天原。然而其所到之處天地震動,萬物不安,甚至連高天原上的天照大神也感到不安。由於擔心素盞嗚尊強奪高天原,天照大神身著弓箭鎧甲,全副武裝迎接素盞嗚尊到來。

素盞嗚尊的系譜,其中人名皆出自《古事記》。素盞嗚尊到高天原後,天照大神急忙詢問其前來目的,素盞嗚尊則答曰他只想多敘姐弟之情。但天照大神仍十分疑惑,經過一番對談後,最後兩神決定合生子女以為互不侵犯盟約。於是天照大神拿素盞嗚尊之十握劍,折成三段後放入天真名井洗滌,然後放入口中咬碎,最後吹出霧氣生三女神,分別是田心姬湍、津姬和市杵島姬;同樣的,素盞嗚尊求取天照大神的髮髻、鬘和八阪瓊之五百箇御統放入天真名井洗滌,然後放入口中咬碎,最後吹出霧氣生五男神,分別是天忍穗耳尊、天穗日命、天津彥根命、活津彥根命和熊野豫樟日命。而後素盞嗚尊將五男神託付給天照大神,天照大神則將三女神託付給素盞嗚尊。

根據《古事記》記載,素盞嗚尊得三女神後,認為自身之清明已得澄清,行為逐漸放蕩起來。他到處破壞天照大神的田地,填平灌溉用的水溝,甚至趁天照大神於神宮中新嚐穀物時,跑到屋頂上拉屎,然後把天斑馬馬皮自屋頂上丟入紡織房,導致織女因驚嚇不慎被梭刺入而死,因此素盞嗚尊又被稱為降馬頭主。而這些行為也嚇壞了天照大神,使她躲入山洞隱居,因而天地陷入黑暗,妖魔到處橫行,逼得八百萬神共商對策,想出計謀誘使天照大神出洞,並在事成後拔掉素盞嗚尊鬍鬚與指甲,然後放逐出高天原。

斬殺八岐大蛇離開天界的素盞嗚尊流落至出雲,當他行經肥河上游時聽到哭聲,找尋後發現有對老夫婦在安慰一名少女。詢問之下才知老夫婦是出雲國守護神腳摩乳與手摩乳,他們原有八位子女,但八岐大蛇年年來犯,因此他們的七名子女全被當成獻給大蛇的犧牲。今天八岐大蛇即將到來,因此老夫婦正準備將么女奇稻田姬獻給大蛇食用。

聽完故事後,素盞嗚尊答應為其除害,條件是須以奇稻田姬許配之,而兩夫婦也爽快答應。於是他佯裝成奇稻田姬的模樣,並請腳摩乳與手摩乳準備八醞酒,分別放在八個大酒桶。不久,八岐大蛇由到酒香後果真出現,並很快將八個頭伸入各酒桶中喝酒。不久八個頭皆醉,紛紛睡著,素盞嗚尊趁機將各蛇頭一一斬殺。由於斬殺八岐大蛇時他手持的十握劍居然有些許磨損,因此懷疑大蛇身上帶有奇物,於是將大蛇八條尾巴全剖開,並發現一把銳利的神劍,素盞嗚尊將其命名作天叢雲劍。從此,素盞嗚尊娶奇稻田姬為妻,定居於出雲國。

根據《古事記》與《日本書紀》記載,天照大神是從日本神話中開天闢地之祖伊奘諾尊(《古事記》裡稱為伊邪那岐)眼中誕生:伊奘諾尊思念難產而死的妹妹兼愛妻伊奘冉尊(《古事記》裡稱為伊邪那美),親赴黃泉國。但看見她腐爛而醜陋的身軀後,因感到噁心與畏懼,遂逃離黃泉國。憤怒的伊邪那美派出數將追擊,但被他用計甩開,最後在黃泉比良坂用大石堵住陰陽兩界之路,才停止這場災難。

這時疲憊的伊奘諾尊停在日向國的橘小戶阿波岐原休息,他脫去身上的衣物跳入河流中游洗滌,於是他脫掉的衣物與洗滌的部位頓時生出二十多位神祇。最後洗臉時,左眼生出掌管太陽的天照大神,右眼生出掌管月亮的月夜見尊(《古事記》裡稱為月讀),鼻孔生出素盞嗚尊(《古事記》裡稱為須佐之男)。伊奘諾尊便令天照大神治理高天原,月讀治理夜之食原,素盞嗚尊治理海原。

統治高天原天照大神在天上時發現地上的葦原中國有保食神將來,令弟弟月夜見尊前去迎接。保食神來到後便轉頭,面對陸地的方向吐出米飯,又面會海洋的方向吐出各種魚類,等吐出各種食物後,便存起來準備庭宴時供大家發享。見此情狀,月夜見尊臉色大變,指責保食神居然拿吐出來的食物給他吃,隨即拔劍殺之,然後把這件事告訴天照大神。天照大神聽後很生氣,大罵月夜見尊一頓後不再見面,從此日月相隔出現。

之後天照大神派天熊人去看保食神的屍首,只見頭頂化為牛馬,頭殼長出小米,眉毛長出蠶繭,眼睛長出稗,肚子長出稻米,下陰長出小麥、大豆和紅豆。天熊人將這些物品取下來獻給天照大神,天照大神把這些食物與絲品交給定天邑君管理,從此天下有養蠶與可耕種的穀物。

天照大神與月夜見尊都接受父親的命令,到自己的領地。唯獨素盞嗚尊因思念母親伊奘冉尊而泣,被伊奘諾尊放逐。被放逐的素盞嗚尊赴黃泉國見母前,決定先去高天原找其姊天照大神,但他行走時山川與諸土震動,反而驚動了天照大神。她以為他要侵佔高天原,全副武裝準備迎戰。素盞嗚尊到達後說明來意,天照大神仍些許懷疑,於是兩人以生子為證;天照大神拿素盞嗚尊的十拳劍折成三段,用河水沖洗後放入口中咬碎,然後吐出霧氣,隨之生出三女神:田心姬(《古事記》稱為多紀理姬命)、湍津姬(《古事記》稱為市寸鳩姬命)和市杵島姬(《古事記》稱為多岐都姬命)。

中國五千年最早的宗教軒轅教 龍的傳人 軒轅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的人物,被認為是華夏族的始祖, 亦是中國歷史傳說中五帝之首。他姓公孫(一說為姬姓),名軒轅。號軒轅氏、有熊氏。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據《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中國古都學會(中國七大古都確認機構)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鄭州市軒轅丘,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黃帝出生於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降龍峽,農曆二月初二(參見二月二)。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說是夜晚)突然看見北極光,然後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在炎帝神農氏管治後管,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戰亂不止。黃帝便乘時而起, 打敗不同的部族, 其餘部族的首領亦紛紛歸附, 於是形成炎帝、黃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黃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東方。炎帝與蚩尤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走,向黃帝求救。黃帝在三年中與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獲勝。最後黃帝集結在涿鹿上與蚩尤決戰, 戰鬥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後、力牧的輔佐下,終於擒殺了蚩尤,獲得勝利。 ,統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 天上顯現大螾大螻,色尚黃,人們說他以土德為帝,故自稱為黃帝。

早前炎帝不敵蚩尤, 與黃帝結盟對抗。蚩尤失敗後, 炎帝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起兵反抗。炎、黃二帝在阪泉展開決戰,黃帝取得勝利。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

據說, 黃帝奠定天下後,制定國家的職官制度, 如以雲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雲,管軍事的稱縉雲,又設置了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風後、力牧、常先、大鴻被任命為治民的大臣。他又經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曆法。他定期巡視各地,了解人民生活情況, 因此深得人民的愛戴。

此外,黃帝當共主的時候, 去古未遠, 人民生活簡陋樸素, 故黃帝教人民生火做飯,吃熟食,又創製紡織技術,用以製作衣服冠冕,禦寒護體。他又命大臣負責不同的技術創迼, 如羲和與常儀分別負責觀測太陽和月亮,臾區觀測行星,伶倫創製律呂,大撓創立甲子,隸首發明算數,容成綜合以上六術,製作樂律和律曆。黃帝還讓伶倫和垂製造樂器磬和鐘,沮誦和倉頡造字,史皇作圖,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 揮造弓,共鼓和貨狄作舟。

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養蠶縲絲,織出絲綢做衣棠, 故有「先蠶」的稱號, 次妃名蟆母,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敬重。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相傳黃帝亦通曉醫術, 素問及黃帝內經兩部醫書據說都是黃帝所作。但實際上是後人假托黃帝之名的作品。今日在陝西省的橋山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隻靴子,埋葬於此。黃帝與炎帝都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後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

古巴比倫神話 吉爾迦美什之王

《吉爾迦美什》(Gilgamesh)是美索不達米亞文化中最著名的史詩,故事是講述半人半神的吉爾迦美什作為人類的國王,並追尋永生的過程。雖有許多版本,但是目前最完整的版本在尼尼微城圖書館廢墟出土的楔形文字文獻,文字是阿卡德語,亞述巴尼拔(Ashurbanipal)王在為時撰寫的。

安基杜長的是人頭獸身,頭上並有兩隻大角。他來到烏魯克時,烏魯克的人民把他當成國王一樣崇敬,惹來了基加美修的嫉妒,因此和安基杜大打出手。打鬥的結果是兩人不分勝敗,而基加美修以美人計收服安基杜,並與他成為好朋友。

吉爾迦美什生來天賦異稟,是烏魯克之王,擁有2/3的神血統。由於他暴虐無道,天神派下長著兩隻角,人頭獸身的安基杜(Enkidou/Enkidu)來威脅他,兩人打得不分軒輊。最後吉爾迦美什以女人馴服安基杜,兩人成為好友,並一起打死了可怕的怪物漢拔拔/哈瓦瓦(Humbaba/Huwawa)。

打死怪物後,在河裡清洗身體的吉爾迦美什,健美的英姿引起了烏魯克守護女神伊絲塔的青睞,而被熱烈追求。但是吉爾迦美什不為所動,舉了伊絲塔歷來始亂終棄的情人(包括杜姆茲,巴比倫語稱塔姆茲)以指責伊絲塔的淫亂。伊絲塔非常憤怒,請父親安努降下天牛來懲罰吉爾迦美什,但卻被吉爾迦美什和安基杜兩人殺死了。

此後沒多久,安其多便因為殺死怪物後的精神衰弱而死去。感慨的吉爾迦美什四處尋找永生的方法,終於找到不死者烏塔那匹茲姆(Utnapishtim)。烏塔那匹茲姆講述大洪水的故事,也就是他永生的祕密給吉爾迦美什聽,瞭解到永生無法自行爭取的吉爾迦美什只得灰心地回到烏魯克。

[ 本帖最後由 bellbear 於 2006-9-12 07:23 AM 編輯 ]

已有(49)人回文

切換到指定樓層
tomalo7516 發表於 2006-9-11 10:10
看完本篇真是受益良多丫
對各國民俗及信仰又有更多一些了解了
真是一篇好文章呢
j6xu3vu04 發表於 2006-9-11 13:45
哇!好多神的介紹丫!!
真是太神了~~!!
youarebagayalo 發表於 2006-9-11 14:46
真的是超多的ㄟ....
可是有一篇是簡字......能換成繁體嗎?
最後一篇好像也有點重複敘事了....
PS90 發表於 2006-9-11 15:01
那麼多眾神之神~

那到底那一個大勒~
meccaa13 發表於 2006-9-11 15:47
好帥阿   他們的故事都超吸引人的~~
不管東方還是西方的神   都很帥阿!!
Jeffin013 發表於 2006-9-11 18:54
龍的傳人伏羲、女媧

考古學認為,中國龍的形象至少有8千年以上的歷史,早期歷史典籍中,關於龍最詳
細的描述就和伏羲、女媧、黃帝及禹等民族領袖有密切關係。
  
伏羲生就龍身牛首、龍唇龜齒,任命飛龍氏造六書,潛龍氏做甲歷,水龍氏平治水
土,火龍氏炮治器用,降龍氏倡率萬民,龍馬負圖出河,伏羲參照此圖以畫八卦,  
伏羲鱗身,女媧蛇軀,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

伏羲華夏民族的祖先

女媧與伏羲為一對兄妹,當宇宙初開時,天地之間只有他們兄妹二人,在崑崙山下,
而天下未有其他人民,相議想為夫妻,又自覺羞恥,兄即與妹上崑崙山,天若同意
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請您將天上的雲都合起來一團,要不就把雲散吧,於是天上的
雲立即合起來,他們倆就成了夫妻,中華民族都是他們倆的子孫後代。

在中國上古神話中,始祖神是女媧,她的配偶神是伏羲,一說他們是夫婦,一說他
們是兄妹,這反映出他們來自同一根源,後又結合而產生人類和萬物,我們可以說
,伏羲是父神,女媧是母神。

代表DNA螺旋体 伏羲與女媧交尾

相傳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或龍身,在發現的數百幅伏羲女媧像中,可以看見他
們有時相向,有時相背,但都是尾巴作螺旋狀交纏在一起,而在手上,伏羲多是拿
著矩尺,而女媧則拿著圓規,伏羲女媧像中,伏羲手捧著太陽,而女媧手捧著月亮
,象徵男女不同的左右兩邊。

在河南唐河出土的漢畫石上,有一幅伏羲女媧,其前均有兩朵煙,象征著夫妻可以
結合的性別象徵。

還有的漢墓畫像石上的伏羲女媧像,多做交尾狀,將伏羲畫成鱗身,將女媧畫成蛇
軀,把他們比喻成人格化的蛇神和女神,有的漢畫石上的伏羲和女媧分別手捧著太
陽和月亮,意為伏羲是太陽神,是陽精,女媧是月亮神,是陰精,取義陽光雨露滋
育著萬物生長。

伏羲八卦易經

伏羲亦稱犧皇、伏戲,是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相傳人類即是由他與女媧結婚而
產生,在傳說中,他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物,並創製八卦理論河圖與洛書,天文
易經,故有古代三皇五帝,伏羲和女媧都是三皇之一。

史傳伏羲曾經畫過八卦,用各種符號來代表天、地、水、火、山、雷、風、澤,當
時的古人就用這些符號,來記載生活裡發生的各種事情,傳說人工取火、用魚網打
魚都是伏羲發明的。

中國的後代,成為當今世界最多的人口,常在歷史上建立最富強的國家,從這可看
出中國先民在五十萬年前,以講究陽宅風水了。

伏羲氏發明八卦易經,十天干甲曆河圖,神農氏發明農耕、醫藥,推廣易經為連山
易,以辨方定位,十天干、十二地支的運用,形成了後代仰韶文化、黑陶文化、半
坡山文化的美麗石器彩色和絢麗生活環境,到了黃帝發明指南車,就正式有了辨方
定位的工具,可以分出東西南北,四面八方的位置,又有九宮奇門遁法和歸藏易經
的文明,打敗了蚩尤氏,統一了中國,就有了六十甲子、三百六十度圓周等定時定
日、定方向、推理氣、建都城、立陽宅的盛大規模了,於是堪輿學正式為人們所注
重,下歷堯舜二十八星宿、二十四節氣,夏代洛書禹貢,商代洪範九疇,周代易經
三百八十四爻,經秦漢隋唐直至今日,堪輿學,代代有高賢,彬彬盛矣。

伏羲或庖犧又稱太昊。聖王,華夏太古三皇之一,與女媧同被尊為人類始祖,傳說
與女媧一樣,下半身原為蛇身。傳說他教民結網,漁獵畜牧,製造八卦等。太昊伏
羲定都於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傳說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
。八卦演生易經。為華夏文明之始。通過某指定媒介(如艾草龜紋)以求神意。近代
之求籤或擲杯。實是易經之簡化版。

華納神族 尼奧爾德

華納神族(Vanir)是北歐神話中另一大支神族,以海洋之神尼奧爾德為首,居住在華納海姆。這個詞語可能出自原始印歐語中的詞根"wen",意思為勝利。

在北歐神話中,華納神族和對立的阿薩神族長期敵視,後來經過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後,雙方簽訂了和約。作為保證,他們提供了弗雷和弗蕾亞作為人質,從阿薩神族得到了愚笨的海納神和老智者密密爾。開始時他們也被海納的英俊和密密爾的智慧吸引,但當他們逐漸發現自己拿出了族中最傑出的人,卻只得到了一個愚蠢的阿薩神和一個無用卻喋喋不休的老人後,一怒之下砍掉了密密爾的腦袋將其送還給阿薩族。


古印度核子戰爭 摩訶婆羅多

手卷中描繪俱盧之野戰爭的插圖摩訶婆羅多(天城文 महाभारत),是古印度兩大著名梵文史詩之一,另一部是《羅摩衍那》。

摩訶婆羅多有74,000對以上的對句,此外還有一些散文句,總共有180萬個單詞,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之一,是《羅摩衍那》的四倍。相當《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總合的10倍。世界上只有藏族的史詩《格薩爾王傳》和吉爾吉斯族的史詩《瑪納斯傳》可以與之媲美,如果持續不斷地念頌,得兩個星期才能念完。

摩訶婆羅多對於印度的哲學和宗教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中第六章中的《薄伽梵歌》已經成為印度教的經典。「摩訶婆羅多」意思是婆羅多王朝的故事,講述的據說是創立印度王國的婆羅多王后裔的故事。摩訶婆羅多成書於公元3世紀到5世紀之間,作者為廣博仙人,但可能只是他收集整理的,原始故事一直在民間流行,最早可以上述到公元前5世紀左右。

阿薩神族  阿薩爾(AElig;sir、Aesir)

是北歐神話中兩大的神族中的一支,也是最主要的神族,奧丁等人均屬於阿薩神族,居住在阿薩園之中。

在北歐神話中的另一支神族為華納神族,兩族之間互相敵視,當一次為爭論誰更應該受人崇拜而爆發衝突後,雙方開始大戰。數年之後兩邊厭倦了戰爭而簽訂和平協約,作為人質交換,阿薩族從對方手中得到弗雷等人,自己則拿出了海納和老巨人密密爾。雙方暫時和平之後,阿薩諸神在阿薩園建造起了金碧輝煌的瓦爾哈拉神殿。

印度史詩 羅摩衍那    (羅摩)毗濕奴 哈努曼

(梵語रमयन音譯,意思為「羅摩的歷險經歷」)是印度兩大史詩之一,作者是詩人蟻垤,共分為七章,24,000對對句。內容主要講述阿逾陀國王子羅摩和他妻子悉多的故事。羅摩衍那和另一部更長的史詩《摩訶婆羅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礎,對印度文學、宗教的發展有相當大的作用,中國文學作品中的《西遊記》也受到它的影響。羅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當於耶穌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羅摩衍那成書不早於公元前300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後來(不早於公元前200年)補充進去的,原作將羅摩描繪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後來補充的部分將羅摩說成是毗濕奴的化身,兩部分的文筆也不一致。

原書依據吠陀體系推算,羅摩和羅剎魔王羅波那之間的戰爭發生在距2005年880,147年之前,印度傳統的曆書都是根據這種推算編製的,但是並不為現代歷史學家所接受。

印度傳統認為羅摩是毗濕奴的化身,他殺死魔王羅波那,確立了人間的宗教和道德標準,神曾經答應蟻垤,只要山海還存在,人們就仍然需要閱讀羅摩衍那。

第一章《青年書》
描寫阿逾陀國王向神祭祀求子,火中出現一位仙人,送來神奶,讓他分給三個妻子,生了四個兒子,來了一位仙人要求他的長子羅摩和其異母兄弟羅什曼去保護自己免受魔鬼的干擾,兄弟倆經歷了許多冒險,並受到仙人的教導,也從仙人那裡獲贈幾種神奇的武器。

他們受到遮那竭國王的邀請,參與國王為女兒悉多選婿大會,要求參賽者拉開一把濕婆神弓。沒有人能拉動,羅摩不僅成功地拉開神弓,而且將弓拉斷了,因此獲得悉多為妻,經過盛大的婚禮後,兩人回到阿逾陀。

第二章《阿逾陀書》
幾年以後阿逾陀國王決定退引到森林中,讓長子羅摩繼位。他的另一位妻子曾經在一次戰爭中由她的戰車手救過國王的命,國王曾經答應要滿足她兩個願望,現在她嫉妒羅摩的母親,就在羅摩的即位大典前,由於僕人的慫恿,向國王提出了兩個願望:

讓她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 將羅摩放逐出阿逾陀,14年不允許回來。

第三章《森林書》
羅摩和他的妻子退居森林,他的兄弟羅什曼堅決要和他一起退居森林。繼任的國王也對自己的母親不滿意,跑到森林要求羅摩回去擔任國王。羅摩一定要完成父親的諾言,他的兄弟只得將他的鞋子要走,作為國王的標誌,宣稱自己只是代行王政,如果14年後羅摩不回來收回國王的位置,自己就要自殺。

魔王羅波那的妹妹對英俊的羅摩傾心,多方引誘,但羅摩忠於自己的妻子,毫不動心。羅什曼感到憤怒,將女魔的鼻子割掉。女魔向兄長哭訴,魔王放出一隻金鹿,引誘羅摩和羅什曼追逐,趁機用飛車將悉多劫走。

第四章《猴王國書》
羅摩在尋找悉多的過程中遇到猴王國國王須羯哩婆,須羯哩婆被篡位者巴裡奪去王位和妻子,羅摩和神猴哈努曼幫助須羯哩婆殺死巴裡,奪回王位。重新成為猴王國國王的須羯哩婆答應幫助羅摩尋找他的妻子悉多。

第五章《哈努曼書》
須羯哩婆派遣哈努曼去尋找悉多的下落,哈努曼向南方一直走到印度洋,他有跨越印度洋的能力,但由於受到詛咒,他忘記了自己的能力,在大家的鼓勵下,他恢復了記憶,跨越印度洋,在楞伽島找到了悉多。

哈努曼發現悉多被囚禁在魔王羅波那的宮殿中,他要求魔王放悉多回去,否則會受到羅摩的懲罰,魔王非常憤怒,要處死哈努曼。但在他弟弟維毗沙那的勸說下,認為不應該處死使節,決定讓他的魔鬼部下將哈努曼的尾巴點著。哈努曼帶著燃燒的尾巴,飛出牢籠,橫穿整個楞伽島,引起大火,燒毀了城市,自己並沒有受傷。然後返迴向羅摩報信。

羅摩、羅什曼和哈努曼一起向南方進發,解救悉多,直到印度洋邊。

第六章《戰爭書》
羅摩要求羅波那放回自己的妻子,受到羅波那的拒絕,他決定發起戰爭,在神兵的幫助下建立了一座通往楞伽島的橋樑,殺死魔王羅波那,救回悉多,讓悉多接受火的驗證,證實其保持貞潔。這時已經過去14年,他們一起回到阿逾陀,羅摩接受王位。他統治的時期印地語稱為「羅摩萊亞」(羅摩統治期間),這個詞在印度文化中一直代表理想的治理和公正的法律。

第七章《結局書》
這章中講述由於臣民仍然懷疑悉多不貞,羅摩將悉多放逐到森林中,悉多為羅摩生下兩個孩子,再次聲明自己清白,呼籲大地母親接納她,然後被大地吞沒。

有許多人認為這一章描繪的羅摩違反了以前的道德準則,可能是後來由其他人添加的,不是蟻垤的原作。

羅摩衍那不僅是印度文化的根源之一,對東南亞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影響,爪哇島、巴釐島、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柬埔寨、緬甸、寮國都有關於羅摩或源於羅摩衍那的類似的史詩。一些廟宇中也有羅摩和魔王作戰的壁畫。中國《西遊記》最早版本中的「猴行者」孫悟空的形象也受到哈努曼形象的影響。

北愛爾蘭克爾特神話 凱爾特人

克爾特神話(Celtic Mythology)大陸譯作凱爾特神話,台灣譯作塞爾特神話、居爾特神話、克爾特神話,是不列顛群島地區(包括愛爾蘭、威爾斯)特有的一個神話體系

主要來自於鐵器時代時候的宗教信仰。如同其他鐵器時代的歐洲人,早期的居爾特人在宗教上同樣屬於多神崇拜。在居爾特人與羅馬帝國接觸之後,他們(其他尚有高盧人、凱爾特伊比利亞人)的多神崇拜信仰不被羅馬人所接受,最後他們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接受並成為了基督徒。

其中一個傳說大意是天地初開時,宇宙漆黑一片,四位眾神之子 Tzcatlipoca, Tezatlipoca, Quetzalcoatl 和 Omitcutli 為了在宇宙的職務上起了爭端。其中,以 Tezatlipoca 和 Quetzalcoatl 間的鬥爭最為激烈,令到天地出現四次誕生與毀滅,所以阿茲特克人相信自己生活在「第五世界」之中,之前的四個世界隨著太陽一起毀滅過四次。

雅馬文明  阿茲特克神話  羽蛇神(Quetzalcoatl)

羽蛇神 Quetzalcoatl (Quetzalcatl) - 承襲自 Teotihuacan 和 Toltec 的風和空氣之神,亦象徵生命和繁殖,在創造大地、太陽和人類中扮演重要角色,形象是一條披著鵑鳥 quetzal 羽毛的蛇;
Tlazolteotl - 眾神之母,嬰兒的保護神; Huitzilopochtli - 太陽神,也是戰爭之神; Tlaloc (Tlloc) - 雨神,掌管雨水,因此大地的乾旱、泛濫甚至風暴來臨便要看祂的心情了。 活人當祭品在奧爾梅克年代已開始,到了阿茲特克時更被發揚光大。阿茲特克人竭盡所能保存他們珍貴的第五個太陽,方法是盡量提供新鮮的人心來「餵飼」神靈。

在 1487 年一次大型祭典裡,超過二萬名俘虜和奴隸在首都的大神廟上給挖出心臟,恐怕神靈也膩了!據說有時儀式過後,沒了心臟的「祭品」還會給拿來吃肉煮湯,完全物盡其用(不過這傳聞得自當時的西班牙殖民者,有可能被誇大甚至偽造,使得他們自己的惡行看來合理化)。

從 Toltec 神話開始,已預言諸神「白色之子」Quetzalcoatl 的使者會有一天從海上回來,重奪國家統治權。公元 1519 年,果然有一位皮膚白晢的西班牙大賊 Cortes 聯同一夥人在墨西哥灣登陸,被當時的阿茲特克的國王 Moctezuma 二世誤認是羽蛇神的化身,恭迎他們到首都 Tenochitlan。

西班牙人利用阿茲特克人這個「美麗的誤會」,加上鄰近城邦對阿茲特克早有不滿,在以寡敵眾的情況下奪去了墨西哥的統治權。由此引來更多更卑鄙殖民者的野心,禍延南美的印加帝國,帶來幾近滅族式的死亡。阿茲特克的首都 Tenochitlan 正好是今天的墨西哥城,城中心大廣場 (Zocalo) 旁邊是阿茲特克大神廟 (Templo Mayor) 的遺址。

印弟安人部落的創世神話  雷鳥

傳說Thunderbird雷鳥是印第安人神話中的一種神鳥非常巨大,他的翅膀有一只獨木舟的槳那麼長,當他振翅高飛時,就會風雷乍起,他的眼皮翕張之間,會放出萬道閃電,有以巨鳥形象出現的雷、閃電和雨的精靈,和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雷鳥之類
並無關係。

他棲息在奧林波斯山的洞穴裡,從不讓任何人走近他的住所,如果有獵人走近他的聖地,他一聞到人的氣息,就會發出隆隆的雷聲,從裡面拋出巨大的冰塊,這些冰塊沿著山坡滾動,撞擊在懸崖峭壁上,變成無數的冰屑飛落遙遠的山岩裡。

所有獵人都禁忌雷鳥和巨大的冰塊,因此不敢輕涉雷池一步,雷鳥的食物儲存在奧林波斯山一個終年冰雪覆蓋的峰巔上,一個黑漆漆的山洞裡,他以鯨魚為食,雷鳥經常飛臨海面,把鯨魚獵回山中充飢。

有一次雷鳥和鯨狠狠地打了一仗,致使地動山搖,樹木也被連根拔起,在如今的波勃羅夫大草原上一棵樹木都沒有,那是鯨為了逃生掙扎時留下的痕跡。

大洪水的時候,雷鳥和食人鯨的戰爭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他想用尖利的巨爪把鯨抓回山中的洞穴,但食人鯨總是一次次的逃脫,等到雷鳥再次把它抓住的時候,憤怒的雷鳥一路上雙目放出駭人的閃電,雙翅鼓起可怕的雷鳴,風暴四起,大地震顫不已,許多大樹連根拔起飛上天空,最後食人鯨逃回到遙遠的大洋深處,雷鳥才饒過了它,引起大洪水。

印地安人翼人族繼承了祖先鷹族的山神信仰,其居住的石巢岩壁,有一整片雕刻古鷹族戰士到風巢尋日的巨型圖騰,位在長老專用居所的上方,增添了翼人族時期所延伸的山靈傳奇,並在居住的石巢內部,刻飾歷代的族譜圖狀似分立的山脈,在美洲古老的傳說中,雷鳥是一隻統治著天空並像神靈一般輔助人類的神鳥,並且以雷鳥做為戰士圖騰。

命名為雷鳥Thunderbirds,是印第安人傳說中的一種巨大神鳥,這種巨鳥的翅膀拍擊時能產生雷鳴,眼睛飛快地眨動時能產生閃電,爪子上帶有非常尖銳的利箭,雷鳥產生的雷鳴電閃象征著在空中與惡鷹搏鬥,產生了遮日烏鳥偷日簡稱的日蝕,善良與邪惡之間爆發著大戰,還象征著戰勝邪惡保持和平,從外形來看雷鳥和雄鷹差不多。

[ 本帖最後由 Jeffin013 於 2006-9-13 10:18 AM 編輯 ]
quetzalcoatl2.jpg
700589 發表於 2006-9-11 20:03
真是詳細的解說
讓我更了解了這些神話
謝謝大大的分享
t000646 發表於 2006-9-12 16:36
真是圖文並茂的一篇好文章
又對各宗教的神有了更深認識了
a4710258 發表於 2006-9-12 16:40
沒想到有這麼多大神,看得眼花撩亂。
希望神可以統一,
這樣世間也不會這麼亂啦!
12345下一頁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