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闽南语或福建话为台语实在很荒谬

 關閉
ericshang 2007-2-7 21:36:48 發表於 觀點討論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4 5771
ericshang 發表於 2007-2-8 00:07
照你说上海话也是语言了,我在上海的时候,当地人都是讲上海话,很难听懂,但是我看上海话的电视节目时再结合字幕。感觉那明显是一种方言。
ypc1976 發表於 2007-2-8 00:09
美式英語並不是英式英語,最簡單就是音標系統不同,純英式發音是走萬國音標,美式發音則是以KK音標為準,沒唸過書就請不要亂講P話。美語算是英語的分系,但已經跟傳統英文有所區別,事實上美國人會講他們說的是American English,而不是English。
知道講了你也不懂,讓你長長見識,看看人家是如何定義美式英語跟傳統英語的差別吧。 (資料來源:Wikipedia-美式英語請按這邊)
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的差異
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有一些小的差異存在於拼寫和語法上,其中一部份是美國英語把英國英語中不規則的拼寫法規律化。與20世紀的語言改革不同(例如土耳其的字母改革,挪威的拼寫改革),美國的拼寫改變不是由政府驅動的,而是由課本或字典的編撰者發起的。

美國的第一本字典是由諾亞·韋伯斯特於1828年編寫的。當時美國是一個新興國家。韋伯斯特為了顯示當時美國方言是有別於英國的,所以他編寫了這本字典﹐內裡包含了很多與標準寫法不同的字詞。很多次都是由韋伯斯特首先發起的。韋伯斯特也支持當時很多字詞的「簡化」。不過,他提倡的簡化詞彙中有很多(不是所有)與原來的字詞並行為人們日常普遍使用,使得當時情況進一步混亂。

很多美式英語字詞從標準英式英語中縮減。一些例如像centre(中心)被center取代,並且還有很多不同的寫法。然而,美式英語更喜歡發音上較長的單詞,而英式英語偏於省略式:如美式英語常用transportation,英式英語常用transport。另外﹐英式英語更多選用逆構詞法:如從burglar這個詞衍生岀的動詞,在美式英語中變成burglarize,而在英式英語中便更變成了burgle。


所以同理可證,台灣話雖然也是源自閩南語系,但在片語、用法與發音都已經跟原來的閩南語系有所區別,可以算是一個分支,但同時也可以堂堂正正的講,它就是台灣話,絕對跟原來的福建話與閩南話有所區別。

如果這樣講你還是不懂,那就在多看看書,不要盡講P話,看看人家是如何定義台灣話與廈門話的不同:(資料來源:Wikipedia-台灣話: 請按這邊)

形成差異

一般而言,在所有的閩南語當中,臺灣閩南語與廈門話在發音上最為接近[9],同時兩者也有一些差異。一些學者指出,這兩種語言在語言形成的角度來說至少有以下四種不同:

   1. 臺灣各大城市的居民並非直接由漳州和泉州搬過來的;而廈門的居民則大多直接遷自漳州和泉州。
   2. 早在17世紀明末清初的時候,大批的移民就已經移居臺灣,因此臺南建府的時間相當早;而廈門市的急速興起,則是19世紀五口通商以後的事。
   3. 臺灣由於交通、學校制度、電視、廣播事業發達,工商業、徵兵、就業、就學所帶來人口的流動量和交流量遠超過福建,以致於臺灣閩南語的內部差異微小,互相通話毫無阻礙。廈門話雖然素有「閩南話的標準話」之威信,範圍卻只限於廈門市和它的近郊,不論是人口或地域,都不如內部差異微小的臺灣閩南語。
   4. 廈門的住民和泉州、漳州之間的來往從來沒有斷絕過;而臺灣跟中國大陸居民的往來,曾有清代的海禁、日本的統治、國共的對立等,彼此影響的機會比較小(鄭良偉 1987)。

詞彙差異

而歷來對於臺灣閩南語與廈門話語言本身的比較研究,學者們一致的結論是:雖然臺灣閩南語與廈門話都是由漳州話和泉州話混合而成,但二者混雜的方式不太一樣。其中在語音及語法上的差異很小,尤其臺灣閩南語中的臺北話跟廈門話在語音上最為接近。臺灣閩南語和廈門話最主要的差異是在詞彙方面,約有10﹪的不同(王育德 2002;鄭良偉 1987;周長楫 1996;張振興 1997;梁淑慧 2004)。這些詞彙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兩地因受本身自然或文化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特有詞彙。如:鶴佬話的大甲藺、在來米、九孔、花枝、唐山……等。
   2. 對於同一個事物或概念的用詞有異。如:「黑板」在臺灣閩南語是「烏枋(o‧-pang)」,廈門話是「烏牌(o‧-pâi)」。「鈔票」在臺灣閩南語是「銀票(gîn/gûn-piò)」,廈門話是「紙字(chóa-lī)」……等。
   3. 有些詞語,詞義範圍的大小不同。如:「烏白(o‧-pe̍h)」在臺灣閩南語可指(a)黑和白。(b)胡亂。如:烏白講、烏白做。廈門話則無(b)義。又如「古意(kó‧-ì)」在臺灣閩南語意為「忠厚老實」;廈門話除此意之外,另有「古道熱腸」之意。
   4. 由於兩地的華語詞(普通話)不同而帶來的差異,表現在現代的、科技的詞彙上。如:鶴佬話的「電腦」,在廈門話裏也可以稱為「計算機」。臺灣閩南語的「計程車」廈門話也常被稱為「出租汽車」……等。
   5. 臺灣閩南語因歷史背景而特有的外語借詞,尤其是日語借詞為數眾多,是其他各地閩南語所沒有的。如﹕甲(土地面積單位,荷蘭語)、放送(廣播,日語)、tha-tha-mih(榻榻米)、水道水(自來水,日語)……等。(詳見下一節的說明)

標準語問題

廈門自19世紀中葉成為通商口岸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大陸閩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廈門話也逐漸成為閩南地區的優勢方言,取代了早期泉州話、漳州話的地位而被視為是閩南話的代表(周長楫 1996;張振興,1997)。而臺灣在日治時期到40、 50年代之間,也確實有把廈門話視為臺灣閩南語的標準語並加以倣效的傾向(王育德 2002;鄭良偉,1987)。但這種觀念在現在已經消失,由臺灣民間語言及媒體語言的自然使用、字典詞典及教科書的編輯等看來,所使用的都是臺灣閩南語而不是廈門話(鄭良偉 1987)。

鶴佬話和臺灣原住民文化以及外來文化的交融

如上一節所述,臺灣的鶴佬話在三百多年的發展下,由於種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參見臺灣歷史),原本由閩籍先民帶來的閩南語,也由於臺灣原住民文化的影響、殖民政權種種語言的影響、以及與外界接觸的影響,而和福建本土產生了一些差距。不過,這些外來語並不一定通用於全部講鶴佬話的人口,有些只流傳於特定族群和地區。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例子:

受平埔族語言影響者

   1. 茫然不知實情 = a-se(阿西):源自南部平埔語 assey(不明白、不知)
   2. 髮妻 = khan-chhiu(牽手):據稱源自平埔語,但此說尚未獲得學界全面認可

受馬來語影響者

   1. 西谷米 = se-kok-bi:源自馬來語 sago
   2. 檳榔 = pin-nng:源自馬來語 pinang

吸收西洋語言者

   1. 打火機 = lai-ta:源自日本語的「ライター」,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的 lighter
   2. 奶油 = khu-li-mu:源自日本語的「クリーム」,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的 cream
   3. 番茄 = tho-ma-to:源自日本語的「トマト」,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的 tomato
   4. 打工 = a-lu-bai-to:源自日本語的「アルバイト」,而日本語又源自德語的 Arbeit(見註)
   5. 機車 = o-to-bai:源自日本語的「オートバイ」,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的 auto bike(自動腳踏車)(見註)
   6. 卡車 = tho-la-ku:源自日本語的「トラック」,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的 truck(見註)
   7. 螺絲起子 = lo-lai-ba:源自日本語的「ドライバー」,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的 driver(screwdriver)
   8. 短路 = sio-to:源自日本語的「ショート」,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的 short
   9. 混凝土 = khong-ku-li:源自日本語的「コンクリート」,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的 concrete
  10. 麵包 = phang:源自日本語的「パン」,而日本語又源自葡萄牙語的 pão
  11. 番茄醬 = khe-chhah-phu:源自日本語的「ケチャップ」,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的 ketchup
  12. 肥皂 = sap-bun:源自葡萄牙語的「sabão」
  13. 瓷磚 = thai-lu:源自日本語的「タイル」,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的 tile
  14. 機車(腳踏車)手把或汽車方向盤 = han-to-lu:源自日本語的「ハンドル」,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的 handle
  15. 收音機 = la-chio:源自日本語「ラジオ」,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的 radio(見註)
  16. 髮型設計 = set-to:源自日本語「セット」,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的 set
  17. 襯衫 = sia-chu:源自日本語「シャツ」,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的 shirt
  18. 胸罩 = bu-la-jia:源自日本語「ブラジャー」,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法語)的 brassiere(brassière)(見註)
  19. 領帶 = ne-ku-tai:源自日本語「ネクタイ」,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 necktie
  20. 水管 = ho-su:源自日本語「ホース」,而日本語又源自荷蘭語的 hoos(見註)
  21. 瓦斯 = ga-su:源自日本語「ガス」,而日本語又源自荷蘭語的 gas
  22. 網球 = the-ni-su:源自日本語「テニス」,而日本語又源自英語的 tennis

    * 註:此些用語另有其他說法。

受日本語影響者

   1. 海苔 = no-li:源自日本語「のり(海苔)」
   2. 便當 = pian-tong:源自日本語「べんとう(弁当)」
   3. 阿給 = a-ge:源自日本語「あげどうふ(揚げ豆腐)」(炸豆腐)的別稱:「あげ」
   4. 黑輪(關東煮裡的魚漿製品)= ou-lian:源自日本語「おでん」
   5. 天婦羅(甜不辣)= thian-puh-la:源自日本語「てんぷら」(但是日本所謂的てんぷら指的是一種肉類或蔬菜裹麵粉油炸的食物,跟臺灣的天婦羅不同,參見天婦羅)。而日本語又是借自葡萄牙語 tempero)
   6. 山葵 = wa-sa-bi:源自日本語「わさび(山葵)」
   7. 生魚片 = sa-si-mi:源自日本語「さしみ(刺身)」
   8. 黑鮪魚 = tho-lo:源自日本語「とろ」:鮪魚肚肉(特指富油脂的部分)(見註)
   9. 章魚 = tha-kho:源自日本語「たこ(章魚)」
  10. (做事)乾脆 = a-sa-li:源自日本語「あっさり」(日語是指清爽,引申為做事不拖泥帶水)
  11. 司機 = un-chiang:司機的日本語為「うんてんしゅ(運転手)」,暱稱「運ちゃん(うんちゃん)」(這個詞在日語有輕蔑之意)(見註)
  12. 老先生 = o-ji-sang:源自日本語「おじさん」(日語中是晚輩對中年男子的敬稱)
  13. 老太太 = o-ba-sang:源自日本語「おばさん」(日語中是晚輩對中年女子的敬稱)(在臺灣中南部更有「a-sang」的說法)
  14. 榻榻米 = tha-tha-mi:源自日本語「たたみ(畳)」
  15. (銀行)戶頭 = kháu-chō:源自日本語「こうざ(口座)」(「口座」在臺灣中南部較常使用,北部多用「戶頭」)
  16. (房屋)裝潢 = si-a-ge:源自日本語「しあげ(仕上げ)」(見註)
  17. 出差 = chhut-tiuⁿ:源自日本語「しゅっちょう(出張)」(「出張」老一輩的臺灣人會使用,年輕一輩多用「出差」)
  18. (礦坑)支坑 = kha-ta:源自日本語「かた(方)」(「kha-tha(tha臺語變音為ta)」一般只用在臺灣中北部的礦場,表示礦工在那一支坑)
  19. 心情(情緒,感覺)= ki-mo-chi:源自日本語「きもち(気持)」(見註)
  20. (某某)先生 = sang:源自日本語「さん(様)」(見註)
  21. 父親 = to-sang:源自日本語「とうさん(父さん)」(見註)
  22. 母親 = ka-sang:源自日本語「かあさん(母さん)」(見註)
  23. 兄 = ni-sang:源自日本語「にいさん(兄さん)」(見註)
  24. 姐 = ne-sang:源自日本語「ねえさん(姉さん)」(見註)
  25. 住宿、休息 = khiu-khe:源自日本語「きゅうけい(休憩)」
  26. 胡蘿蔔 = nin-jin:源自日本語「にんじん(人参)」(見註)
  27. 壽司 = su-si:源自日本語「すし」

[ 本帖最後由 ypc1976 於 2007-2-8 00:31 編輯 ]
Der_Fuhrer 發表於 2007-2-8 00:11
原帖由 ericshang 於 2007-2-8 00:07 發表
照你说上海话也是语言了,我在上海的时候,当地人都是讲上海话,很难听懂,但是我看上海话的电视节目时再结合字幕。感& ...

沒錯, 那是你自己的感覺

我修過語言學的課

我們以語言學的科學觀點的定義, 如果對話雙方沒有辦法互相理解, 就是不同語言

今天中國政府把所有語言都規劃為 "方言" 是一種政治化的做法, 並不科學. 按理論, 這些語言是"在中國的語言", 但他們不是"中國的方言"

當然, 上海話, 廣東話, 閩南話等語言, 受過北方漢語的影響很深, 所以一結合字幕很容易就能夠搭上我們習慣使用的國語/漢語/普通話, 但這並不符合方言的定義
ericshang 發表於 2007-2-8 00:22
非也。 这使汉藏语系的特点,很容易产生差别很大的变异,藏语里的方言差别比汉语还厉害,但是还是都叫做藏语。
Der_Fuhrer 發表於 2007-2-8 00:46
原帖由 ericshang 於 2007-2-8 00:22 發表
非也。 这使汉藏语系的特点,很容易产生差别很大的变异,藏语里的方言差别比汉语还厉害,但是还是都叫做藏语。

我是不知道你在那邊 '非也' 什麼, 還漢藏語系的特點 :sleep:

同樣的問題我問過我的教授, 我是不知道你是以什麼資格來否定

老實說, 英語和德語的差異比國語和廣東語來得小. 人家尚且分兩種語言, 你因為政治因素, 把廣東話降格為方言, 竟然還能編的頭頭是道, 佩服佩服
suxk1 發表於 2007-2-8 00:48

回復 #24 ericshang 的帖子

莆田在福建的泉州和福州之間,
閩南人聼不懂莆田話,福州人也聼不懂莆田話。
如果以聼不懂或不可以正常交流作爲劃分語言的標準,那莆田話就成爲莆田語了。
能稱爲“語”的首先要有自己的文字,比如藏語。
所以把一種方言稱爲“語”才是政治化的做法。
沒聽説把廣東話上海話説成“廣東語”“上海語”的。
Der_Fuhrer 發表於 2007-2-8 00:52
原帖由 suxk1 於 2007-2-8 00:48 發表
莆田在福建的泉州和福州之間,
閩南人聼不懂莆田話,福州人也聼不懂莆田話。
如果以聼不懂或不可以正常交流作爲劃分語言的標準,那莆田話就成爲莆田語了。
能稱爲“語” ...


要有文字才能稱得上語言?

那世界上有幾十種至幾百種不同屬的無文字語言, 你要怎麼界定

難不成你把印第安人的語言劃成英文方言好了?

當然, 語言學家對方言和語言的定義還在辯論當中, 不過這是最基本的共識
WLIFE 發表於 2007-2-8 00:58
原帖由 ericshang 於 2007-2-7 21:40 發表
我支持台湾国,但是反对一些很荒谬的说法。实在很奇怪

什麼叫荒謬?
你就說的很荒謬.
打簡體字支持台灣國?這是哪們子邏輯?

我支持中國大陸分裂成三十幾個國家~~
一省一國如何?
alcuin 發表於 2007-2-8 01:00
这个问题也开始打嘴炮呀~
没必要吧~
歇气歇气咯
suxk1 發表於 2007-2-8 01:17

回復 #27 Der_Fuhrer 的帖子

其實這些都是人爲的規定,只不過全世界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定義。
我不贊同西方學者的劃分標準。如果按照西方的標準來劃分語言,吳方言或閩方言之下還可以分出至少幾十种語言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