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穿越] 初唐第一猛將 作者:我自漫步 (連載中)

 
藍雙魚 2011-2-5 17:25:39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306 77204
li60830 發表於 2019-7-24 18:41
第七章 殲滅百濟 二

    先不說百濟的漁船能不能追得上,單是剛才的禮花就已經把百濟的偷襲策略給完全的暴露了。那個禮花實際上就是大唐海軍的報警訊號。當時,一艘大唐的靖海艦正好在這一區域巡邏,在發現敵情之後,他自然是在第一時間發出預警信號。其後,為了探知敵方偷襲的船隊到底有多少船,又冒險發射了一枚燃燒彈,並且極為聰明的選擇了在空中爆炸,從而最大限度的照亮了附近的海域。

    當時他們的想法比較簡單,那就是想看清楚敵方到底有多少船來襲。如果船比較少的話,沒準憑藉他們船上裝備的十枚炮彈,就能夠給予對方致命的一擊,從而獲得戰功。沒想到通過燃燒彈,他們看到附近海域,密密麻麻的到處都是敵方的船隻,數量怕是有數百艘也不止。便立即放棄了重擊對方的念頭,掉轉船頭邊往回跑。發現如此大規模的敵襲,本身就是戰功一件,沒有必要把命給搭進去。

    大唐艦隊外圍五到十里的範圍內,密佈著大量的靖海艦。尤其是到了夜間,為了防範百濟人會來偷襲,負責巡邏的靖海艦要比白天還要多。靖海艦的船體比較小,並不適於長時間在海中行駛,通常在海中航行或者有風浪的時候,靖海艦都會被禺京艦或者鎮海艦掛在船舷的兩側。只有作戰或者需要探查以及巡邏的時候,才會把它們放下來。一般來說,夜間的風浪都會比白天要小一些,再加上到了夜間靖海艦還要擔負起警戒的任務,所以靖海艦夜間活動要比白天頻繁。

    發現敵襲的靖海艦往回走了不遠,便遇到兩艘迎面趕來支援他的靖海艦。由於他們的位置相對靠後,所以並沒有看到敵襲的船隊。在他們看來,三艘靖海艦上面,總共有三十枚炮彈,即便是遇到對方的主力戰艦,也是有的一拼的。

    發現敵襲的那艘靖海艦一邊往他們這邊趕,一邊大聲的告訴他們,前來襲擊的敵方船隊數量達到數百艘之多,而且大都裝有易燃之物,不是他們三艘戰船所能抗衡的。讓他們趕緊把情況報告回去,讓主力艦隊用密集的炮火封鎖這一區域

    位置最靠近主力艦隊的那艘靖海艦,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調轉船頭往回趕。並且把這一消息傳遞給了他後面正在趕來的戰船。就這樣經過一次次的傳遞,消息很快的便傳到了艦隊的旗艦上。

    一炷香的時間以後,大唐艦隊的炮火,開始向距離艦隊五至十里的區域,全力的傾灑炮彈。頃刻間這一區域便被密集的炮火所籠罩,夜間的能見度幾乎為零,根本就談不上什麼準確度,但是即便是這樣,仍舊有大量的百濟漁船被炮火擊中,並且燃起熊熊大火。

    隨著被炮火引燃的漁船越來越多,這一片區域在大火的映照下,變得越來越明亮,這也使得百濟的漁船再也無所遁形。整支前來偷襲的船隊,全部呈現在大唐艦隊的打擊範圍之內。眼見不論是前進還是後退,都已經無法脫離出戰圈,百濟的船隊索性全力的向大唐的艦隊發起衝鋒。

    如果說當初大唐的巡邏船,再晚一點發現他們的話,等到他們進入到五里範圍以內,也許他們還有機會對大唐的艦隊構成威脅。但是十里的距離顯得太過遙遠,正常情況下人的體力以及爆發力,根本就難以支撐下來如此長距離的衝刺。再加上密集炮火的阻攔,當他們剛剛接近到五里左右的距離時,就已經是強弩之末。偏偏就在這個時候,負責巡邏的大唐靖海艦完成了集結,在艦隊的前方構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禦陣線。通過他們靈活快速的機動性,再加上堪稱強大的火力配置,使得剛剛僥倖衝過炮火封鎖區的百濟漁船,又進入到另外一場噩夢之中。

    能夠從炮火封鎖區域衝出來的百濟漁船,此刻最多也不過三百艘左右,這其中還包含著一些已經受損或者起火的漁船。而攔在他們前面的,是總數達到四百艘的靖海艦(另外的一百艘在其他方位擔任警戒任務)。一對一的正面較量,船上裝滿了易燃物品,卻沒有任何的攻擊手段的漁船,有哪裡是武裝到牙齒的靖海艦的對手。靖海艦上的水兵,可不會和他們講什麼公平不公平,直接把炮口放平進行平射。一炮一個,很快的那些個倖存的漁船,便被靖海艦給送上了天。

    整個戰鬥持續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個時辰,前來偷襲的一千艘百濟漁船,便在大唐的猛烈炮火之下煙消雲散。

    第二天上午,大唐的艦隊離開了熊津江江口,轉而沿著海岸向南行進。根據李世民的指示,途中經過的任何城池都要予以炮擊,直至抵達百濟與新羅的交界處,在攻取下濟州島以後,艦艦隊便駐紮在那裡,然後再聽取下一步的指令。

    就在艦隊離開的同時,大唐的十萬登陸部隊開始沿著熊津江,向百濟的首都泗沘。

    舌林郡距離熊津江江口只有不到二十里的距離,此前一天準備在江口伏擊大唐軍隊的百濟軍隊,在遭受到大唐艦隊的猛烈炮擊之後,便退守到了這裡。加上城內原本就有的兩千士卒,勉強的湊夠了五萬人馬。不甘心就此失敗的百濟將軍,將這五萬人馬拉出城外,潛伏於熊津江北岸的韓山之上,想要在大唐軍隊過去之後,悄悄地尾隨前進。等到大唐軍隊攻城之時,趁機從後面掩殺而來,形成前後夾擊之勢,從而一舉將大唐的這十萬人馬盡數消滅。

    大唐此番出征百濟,軍中帶有大量常年在百濟經商的商人。這些商人對於百濟的地理環境,以及城鎮的分佈非常清楚。在一名商人的帶領下,大唐分出一支萬人的隊伍前往舌林郡。

    舌林郡城池的面積並不大,城牆的高度也只有三丈左右。再加上城內的守軍中的精銳,都已經被百濟的將軍帶走,只剩下一些沒有什麼戰鬥力的老弱士卒。大唐的軍隊只是對著城牆發射了五枚炮彈,舌林郡的郡守便下令開城投降。

    在大唐軍隊接收舌林郡的時候,負責帶路的那名商人,無意中得知在大唐軍隊到來之前,剛剛有一支五萬人的百濟軍隊從這裡離開,至於去了哪裡城中的百姓則無從知曉。於是趕緊將這個消息,報告給了大唐軍隊的主將。唐軍主將覺得這件事非同小可,連忙派出斥候快馬向大唐的主力匯報這一情報。
li60830 發表於 2019-7-24 18:42
第八章 殲滅百濟 三

    大唐軍的成功登陸,就意味著百濟末日的來臨。熊津江江口距離百濟都城泗沘只有百里的路程,沿途只有一座加林郡算得上阻礙。百濟的城池面積,普遍的都不大,城牆的高度甚至還比不上大唐的縣城。這種程度的城牆,對於大唐的軍隊來說,即便是沒有炮火的協助,攻取下來也不存在任何的問題。而且,據負責引路的商人們介紹,百濟城池內的守卒通常都不多。一座城池內能有兩千士卒,就已經是兵力充裕的了。

    對於這種並非直接攔在大唐軍隊前面的城池,城內又沒有多少多少守軍,更加不是什麼戰略要地,李世民根本就懶得動用大軍前往攻打。只是把攻打那裡的任務交代給了,之前負責攻打舌林郡的軍隊,大軍便繼續的前進。

    百里的路程,而且還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如果採用急行軍的速度,一日間便可以抵達泗沘城下。不過大軍的周圍隱藏著,百濟的一支五萬人馬的部隊,雖然還不足以令大唐的軍隊吃癟,但是在攻城之時跳出來進行騷擾,也是一件令人厭煩的事情。再說了,萬一這支部隊看到情況不妙,直接脫離戰場的話,勢必給今後的統治,造成很大的麻煩。所以要想一個辦法,將對方引入圈套,從而徹底的將隱患去除掉。

    當晚,李世民在大營內設下陷阱,試圖引誘百濟的軍隊前來襲營。誰知苦苦的等了一夜,也不知道對方是看穿了他的計謀,還是太過於謹慎,亦或者被嚇破了膽,總之對方並沒有前來。

    苦苦的等了一夜,對方卻沒有前來。鑑於全軍都比較疲憊,第二天白天,大軍僅僅前行了三十里,太陽剛剛偏西便早早的安營紮寨。

    大軍剛剛紮下營盤,苦等了一夜的那五萬百濟部隊沒有來,倒是從泗沘城方面來了一隻大部隊。這一次百濟方面可以算得上是傾舉國之兵,來與大唐做最後的決戰了。根據斥候的報告,從泗沘方向來的百濟大軍,足足有三十萬人之眾,目前正在大唐營盤外十五里的地方安營紮寨。

    接到這個消息後,李世民以及麾下的將領都覺得有些奇怪。按說目前的這個地點,並不是十分的時候大軍決戰。左右兩方都有山脈,雖說並不算高,但是卻足以影響雙方的排兵佈陣,甚至連隊伍都無法完全的展開,這種地方又怎麼適合做大軍決戰的地點呢。

    再有就是兩面的山勢雖然並不高,卻不適宜將部隊隱匿其中,而且兩旁的山脈也並不長,只要繞行幾十里便可以進入到廣袤的平原之上,對方在這裡擺下陣營,起不到任何的積極意義。要說起來,對方有三十萬的人馬,這個數字是大唐軍隊的三倍,如果在這裡決戰的話,受到影響更大的應該是對方才對,對方的主將只要不是腦子進水,就不應該做出如此低級的決定。

    當天夜裡,北風突然降臨,整整一夜就如同鬼哭狼嚎一般。到了黎明時分,天空中開始飄落雪花,短短的一個時辰,地面的積雪便已經達到了一尺深,天亮以後地面的積雪已經沒過膝蓋。

    突如其來的大雪,完全的打亂了大唐的計畫。出發之前,李世民曾經特意的詢問過在百濟經商的商人,得知百濟的冬季雖然也會降雪,但是很少會有如此大的雪,再說由於要攜帶大量的輜重以及神威大炮,即便是有滑雪板也不能解決問題,所以在此番出征之時並沒有攜帶滑雪板。如今大雪突降,而且看架勢一時半會兒還似乎停不下來,這無疑令李世民大感惱火。

    降雪在晌午過後,便逐漸的減弱,到了傍晚時分天上的烏雲,已經被北風徹底的吹散。使得以為這場雪會持續幾天的李世民感到有些意外,在大唐積攢下來的天氣經驗,到了這裡居然不管用了。但是不管怎麼說,雪停了總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不過,另外一件事情卻更加的令他高興,那就是之前不知去向的那五萬百濟部隊,終於也現身了。根據斥候的情報,這五萬部隊目前正在大唐軍隊左後方,十五里左右的一處山上隱匿。對於李世民來講,即便是他們此刻便出現在大唐軍營的外面,也不要緊,只要他們肯出現就是好的。只要他們出現了,就可以通過這一戰,將它們全部殲滅。怕就怕他們不肯出現,等到大唐的軍隊攻陷百濟的都城之後,這支部隊躲起來和自己打游擊戰。到那時,才是真正的令人頭疼呢。

    經過三天的趕工,工兵營製造出整整四千副滑雪板,並且將之分發到專門分出來的一支部隊的手中。這四千人將是大唐與百濟的大軍進行決戰之時的秘密武器。只要有這支部隊存在,便可以通過靈活快速的機動性,將對方死死的牽制住。李世民就不用在進行決戰的時候,為身後的那五萬百濟部隊前來夾擊而分神。

    大雪過後的第五天,百濟方面派來了信使,提出要與大唐軍隊在第二天進行生死決戰,並且提出在雙方沒有分出勝負以前,戰敗的一方哪怕是一兵一卒都不得逃離戰場。面對百濟一方的挑釁,李世民自然是應了下來。之前還在考慮,用什麼辦法才能把對方的三十萬大軍全部留在這裡,如今對方竟然主動地送上門來,這樣的好事哪有往外推的道理。

    第二天的一大早,天還沒有亮,大唐軍營中的火夫便開始忙碌起來。大戰將至,總要讓麾下的士卒飽餐一頓才是,這樣一來即便是到了陰曹地府,也不至於做個餓死鬼。

    太陽剛剛升起,雙方的大軍便不約而同的出動,緩緩地向前推進。當雙方的軍隊相距只有五里之時,雙方的軍隊這才停了下來百濟的士卒,在將領們的帶領下紛紛的舉起手中的武器,發出山呼海嘯般的吶喊。大唐方面見狀也不甘示弱,雖說人數上處於絕對的下風,但是在將領們的帶領下所發出的吶喊聲同樣的響徹雲霄,絲毫不弱於對方。

    關乎百濟生死存亡的一戰,即將拉開戰幕。
li60830 發表於 2019-7-24 18:44
第九章 滅百濟 四

    大唐軍隊前列,整整五千名陌刀手,此刻正手持弩箭整裝待發。他們的身後,是兩萬名弓箭兵。弓箭兵的後面,則是大唐的神威炮營,二百門神威大炮此刻已經準備就緒,隨時可以對百濟的軍隊進行覆蓋式的炮擊。弓箭兵的左右各有五千輕騎兵,他們的任務是護住前軍的兩翼不受對方的攻擊,前面的陌刀手攻擊雖然無比犀利,但是兩翼卻是他們的軟肋,騎兵很容易便可以衝開他們的側翼。中軍部分就是赫赫有名的玄甲軍,足足有一萬人之多。為了防止意外,輜重部隊的最後面,又特意安排了兩千陌刀兵以及五千弓箭兵。

    百濟方面的佈置,最前列的是一萬刀盾兵和長槍兵的混合編隊,他們的身後則是兩萬弓箭兵,兩翼分別為兩千輕騎兵護衛。再往後又同樣是前面一樣的佈置,唯一不同的就是除了最前面的弓箭兵兩翼有騎兵外,後面的部隊就再也看不到騎兵的身影。

    這也不能怪百濟的騎兵太少,這麼一個平原和山地組成的國家,能夠擁有四千騎兵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要知道即便是大唐,在沒有將回紇戰敗以前,近百萬的軍隊當中,騎兵的數量還不到八萬。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對於他們出產的戰馬,控制的非常嚴格的,基本上不會有上百匹戰馬同時出售的情況發生。

    由於戰場的兩側有山脈阻隔,百濟雖然有三十萬的大軍,但是能夠擺開陣勢的部隊,甚至還不到十萬人,其他的部隊則在山口之外列陣,要想進入山口作戰,只能等到雙方交戰之後,出現了大量的人員傷亡,此能夠進入其中。

    直到此刻,大唐的將領們仍舊無法理解,百濟的這種排兵佈陣的用意。按理說對方應該選擇在開闊地帶,也就是足以令他們的三十萬大軍,全部展開的地方作為交戰地點才對。只有這樣,他們才有可能利用人數上的優勢,對大唐的軍隊進行包圍。可是,他們卻放棄了這一優勢,選擇了這麼一處明顯對他們不利的區域,作為此次作戰的戰場。如果不是大唐的斥候,早早的便在兩側山上設立了觀察哨,確定他們並沒有其他的舉動,大唐的將領甚至不想在這裡進行決戰。

    百濟方面進攻的戰鼓開始敲響,一萬刀盾手和長槍兵的混合編隊,以及兩萬弓箭兵開始緩緩的向前壓上,不過他們的輕騎兵卻在原地沒有任何動靜,想來是不想過早的就讓這支唯一的騎兵出擊。

    大唐的前軍卻沒有任何要出擊的跡象。不過站在原地不動,並不意味著要被動防禦。位於弓箭兵後面的神威大炮開始發威,不過由於不想過早的便曝露出全部的實力,從而令對方失去繼續作戰的勇氣與信心。大唐的神威大炮,只有其中的二十門向對方開火,而且還特意的減緩了射擊的頻率。

    地面上的厚厚積雪,大大的降低了神威大炮的威力,基本上與二十架投石車同時拋擲石塊的效果持平。這樣一來,百濟方面進攻的隊伍,雖然損失不小卻還在他們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於是百濟的軍隊並沒有選擇後退,而是繼續的向前逼近。

    雙方相距還有一里的距離,百濟進攻的部隊損失已經超過兩千。這個時候,大唐軍隊最前面的陌刀手,開始向前推進。跟隨在他們身後的弓箭兵,則繼續的站在原地,絲毫沒有前進的意向。

    雙方距離還有二百步的時候,同時開始加速進入到衝鋒的狀態。進入到一百六十步的距離,大唐的陌刀手手中的弩箭,開始向對方進行拋射。箭匣中的二十支弩箭拋射完畢時,百濟方面倒下的士卒數量,甚至於要遠遠的高於神威大炮所造成的損傷。這個時候,雙方還沒有進入到八十步的範圍之內,而弓箭兵的射程則只有六十步。

    雙方衝鋒,留給百濟弓箭手射擊的時間,就只有短短的三箭。三箭過後,雙方的部隊碰撞在了一起。大唐的陌刀手手中的陌刀重量,根據所屬的部隊不同,重量上也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最輕的陌刀重量也超過三十五斤(弓箭兵),一般情況下負責衝鋒的陌刀手,手中的陌刀重量通常都是五十斤。而刀盾兵手中的盾牌,通常都是硬木所制,鋼刀的重量也不到十斤,面對五十斤重的陌刀,根本就無法抗衡。

    雙方剛一交手,百濟衝在最前面的刀盾手,便齊刷刷的倒下了一片。而且無一例外的都是被大唐的陌刀手,在將他們用於防禦的盾牌劈成兩段以後,憑藉著餘力將對方砍倒。這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百濟士卒,不但手中盾牌被一劈兩半,就連人也被劈成兩半。

    緊隨刀盾手身後的百濟長槍兵,在見到這一殘酷血腥的場景之後,不由得有些發愣。戰場之上死人是一件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對方的大刀兵,居然能夠連人帶盾一同劈成兩半,而且僅僅是看似隨意的那麼一揮。如果說這只是極少數的個例,他們還可以接受,但是僅僅一個照面,就把己方所有的刀盾手(第一排)全部放倒,這就實在是令他們無法接受了。這其中的差距太過於懸殊,已經到了根本無法與之抗衡的地步。

    他們的這一發愣不要緊,手中的動作也隨之一頓,明明已經準備刺出的長槍,也由此變得無力。這樣一來就等於給了大唐陌刀手們機會,只見他們在手中陌刀落下之後,順勢向上一撩,對面的長槍兵便飛了起來。只不過飛起來的不是人的身體,而是他們的頭顱。

    刀盾手在用盾牌保護的情況下,仍舊難以抵抗如此犀利的一擊,這些個長槍兵們的身上,只有一件皮甲做防護,又怎麼能夠經受得住如此勢大力沉的一擊。於是,槍斷人亡。

    大唐陌刀手們整齊劃一的一劈,然後再順勢向上一撩,兩個非常簡單而且連貫的動作,就使得百濟前面兩排的士卒全部喪命。更加要命的是,天上還飛著數百顆人頭。從來沒有和大唐的軍隊交過鋒的百濟士卒們,不管他們的神經有多麼的粗大,到了此刻也是心驚膽顫。當第三排的刀盾手們,見到大唐士卒手中的陌刀,再一次高高的舉起之時,已經是魂飛魄散,再也提不起一絲一毫的反抗的意志。

    又是一次整齊劃一的一劈接著向上一撩,百濟隊伍的前排,再次的齊刷刷的被放倒了一片。至此,後面的百濟士卒徹底的喪失了鬥志,還不等大唐的士卒上前,便紛紛的掉頭往回跑。
li60830 發表於 2019-7-24 18:44
第十章 滅百濟 五

    身處百濟部隊前面的人能夠看得到,大唐軍隊士卒的彪悍與血腥,但是後面的人卻看不到這些。所以在前面的士卒準備轉身向後跑的時候,後面的士卒還在用力的向前湧,這樣一來整個隊形都在頃刻之間,混亂成一鍋漿糊。

    然而大唐的士卒卻沒有停手的意思,對方既然將後背對著自己,總不能辜負了他們的這一份兒苦心吧。於是乎就如同砍瓜切菜般的追在他們身後狂砍一通。

    當百濟軍隊後面的人也發現情況不對之時,已經有數千人死於大唐陌刀手的刀下。於是更多人加入到了逃跑的行列當中。

    混亂已經產生,便飛快的向後面蔓延開去。反應最快的自然是隊伍後排的弓箭兵,此刻他們已經收起手中的弓箭,改用佩刀和臂盾。雖然不知道前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是四散而逃的本方士卒,用行動告訴他們,前方已經頂不住了。於是,他們在第一時間內做出決定,轉身往本方陣營跑。他們的身後並沒有人阻擋,所以跑的時候非常的順暢,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挽救了,他們前面的那些士卒的性命。

    眼見著對方戰敗的士卒,已經漸漸的逃遠,大唐方面的陌刀手也不再進行追擊,而是返回了本方的陣營,同時為那些在戰鬥中受傷的同僚們包紮傷口。第一個回合大唐勝,戰果為一萬二比一千。這一千名傷亡的士卒,都是被對方弓箭所傷,沒有一人是在肉搏戰中負傷。

    第一個回合,對於雙方將領來講,實際上就是在探對方的底。通過第一回合的交手,大致上瞭解了對方的實力後,好在後面的交戰中做出相應的調整。所以通常情況下,第一個回合的交手,不管是戰勝還是戰敗,雙方的主將都不會很在意。

    但是這一次卻並非如此,百濟方面的主將,也就是百濟的二王子扶餘泰,卻是非常的生氣。哪怕是第一個回合的交戰,己方的士卒全部的陣亡,他也不會如此的生氣,因為那樣一來他至少可以對大唐的真正戰力,做出一個比較正確的判斷。但是現在,由於己方士卒的潰散,使得自己根本就無法得出自己想要的結果。於是在盛怒之下,根本就不聽從弓箭方隊的校尉的辯解,直接將他們斬首示眾。

    重新整理一番隊形,百濟方面發起了第二輪的進攻。這一次的進攻,人數上明顯比第一波進攻的人數要多出不少,達到了五萬人。進攻之前,扶餘泰還是認真的聽取了,為數不多的幾名逃過一劫的刀盾兵的解釋。這些逃兵雖然十分可恨,但是他們畢竟還是有些用處的。如果沒有他們解釋的話,扶餘泰也就不會知道大唐軍隊的恐怖戰鬥力。為此,扶餘泰特意調撥給第二波進攻隊伍一千面巨盾,這種盾原本是用來對抗騎兵的,高七尺、厚一尺、重約七十斤,盾牌的表面還覆蓋有一層鐵皮,可以抵禦住強弩近距離的射擊。他就不相信大唐的士卒能夠將這種盾也可以砍斷。

    五萬人馬中,弓箭兵的人數沒變,仍舊是兩萬,但是混合編隊的刀盾兵和長槍兵的總數達到了三萬。他就是要通過人海的戰術,一點點的消耗掉對方的戰鬥力,從而一舉將對方趕回老家去。

    看到對方第二次發動進攻,李世民忽然間明白了,對方為什麼會選擇在這裡進行決戰。這個看起來十分愚蠢的決定,實際上一點也不愚蠢,反而是相當的高明。對方只有四千騎兵,而且還是輕騎兵。不管是從數量還是裝備上來看,無疑都處於絕對的下風,根本就無法與大唐的騎兵正面抗衡。而他把戰場設在這裡,雖然限制了作戰士卒的數量,同時也使得大唐的騎兵,由於沒有足夠的空間,而無法從兩翼向他們發動進攻。這就等於是直接廢掉了大唐最為犀利的攻擊,當然這只是他們自以為騎兵才是大唐的最強兵種。

    騎兵不能從兩翼發動襲擊,單靠正面交手的話,還是非常容易的便可以抵禦住的。在對方的算計當中,被廢掉的大唐騎兵不能發揮效力,那就只剩下步卒肉搏一條路可供選擇。這樣一來,他們就可憑藉數量上的優勢,一點點的耗掉大唐的有生力量,從而達到最終勝利的目的。這個計謀客觀的說,還是可圈可點的。只不過他們並不知道,騎兵並非是大唐最為犀利的攻擊手段。拋開神威大炮不說,一直以來大唐在與回紇、突厥等遊牧民族交戰,依靠的並非是騎兵,而是陌刀手。對方居然連這個都不清楚,又怎麼能夠有獲勝的可能呢!

    當看到對方的第二波進攻,最前列的士卒居然扛著一人高的巨盾時,李世民微微的笑了笑,傳令調五十架床弩到隊伍的前列。這種床弩的射程可以達到三百步以上,距離二百步的時候,甚至可以射入到城牆之中,區區一面木盾更本就難以抵抗床弩的射擊。

    神威大炮仍舊只有二十門在進行炮擊,戰場之上的積雪已經在第一波進攻當中被踩平,這樣一來威力也有所增加,而且在發射炮彈的時候,也不再像第一波交手是那麼隨意,而是儘量的投向百濟隊伍的前列,也就是那些個手持巨盾的士卒。每破壞掉一面巨盾,都會給一會兒的肉搏戰減少一分壓力,也減少一分己方的傷亡。

    由於百濟這一次進攻時投入的兵力達到了五萬,李世民又從中軍調出一萬刀盾兵上前,列對於弓箭兵的兩翼。為了避免被對方發現全部實力,一直沒有加入戰鬥的另外一百八十門神威大炮,則後撤至中軍的隊伍當中隱藏起來。他們才是此番作戰的終極武器,過早的被對方發現,不利於最終的全殲對方。

    就在百濟的第二波進攻,馬上就要到來的時刻,李世民接到報告:隱藏起來的五萬百濟大軍已經出現,距離大唐的軍隊只有十五里左右的路程。目前四千名配備了滑雪板的大唐軍隊,正在對他們展開了騷擾戰,爭取儘可能將他們拖在那裡,為大唐主力的獲勝爭取到做夠多的時間。
li60830 發表於 2019-7-24 18:44
第十一章 滅百濟 六

    終於還是忍不住要跳出來了。李世民下令,負責阻擊五萬百濟大軍的那四千名士卒,一切以保存實力為主,沒有必要為了自己對方而犧牲士卒的性命。如果實在難以阻止對方,就只管放他們過來。

    斥候離開以後,為了防止對方突破阻擊,李世民又向後軍調撥了五千玄甲軍以及三十門神威大炮。人數雖然並不多,卻足以抵禦住對方五萬人發動的進攻。

    一切準備就緒,李世民下令前軍前進,這一次務必要將對方的五萬人馬盡數殲滅,絕不給他們逃回本方隊列的機會。同時又下令讓二十門神威大炮不要再有所保留,只管全力的向對方這五萬人發動炮擊,並且在對方發生潰敗之時,用燃燒彈徹底封鎖他們的退路。

    雙方的人馬在距離大唐軍隊兩里的地方,狠狠地碰撞在了一起。之前由於大唐的炮擊以及床弩的破壞,使得百濟軍隊最前面的巨盾兵至少損失了兩百人。這也就使得原本防禦非常緊密的百濟軍隊,出現了一些縫隙。雙方的人馬撞擊到一起,大唐的陌刀手很快的便通過這些個縫隙突入到對方的隊列當中。而且在突破對方的防禦的同時,並未著急進行鑿穿式的攻擊,而是迅速的向兩側橫向運動。

    沒有了巨盾的保護,百濟的士卒便失去了抵禦大唐陌刀手凶悍攻擊的手段,頃刻間便被砍得人仰馬翻。緊隨其後跟進的陌刀手,則不停地將已經被撕開的百濟防線,不停地擴大再擴大,直至將整條防線徹底的粉碎。

    前面有威猛無比的陌刀手保護,大唐的弓箭手們也就不著急放下手中的弓箭,繼續的進行著拋射。百濟方面的弓箭手則沒有這麼好的運氣,大唐的陌刀手的攻擊太過於犀利,已經又有少數的陌刀手徹底的鑿穿了,百濟部隊放在前面的刀盾兵與長槍兵的混合編隊,突入到弓箭兵的隊伍中來。雖然人數不多,只有百餘人的的樣子,但是弓箭兵隸屬遠程兵種,除了弓箭之外手裡只有佩刀和臂盾。這種臂盾還不如刀盾兵的盾牌,又怎麼能夠抵禦得住大唐陌刀手的凶悍進攻。

    雖然他們憑藉著人多勢眾,偶爾的也能殺死一兩名陌刀手,但是為此所付出的代價卻是高得驚人,付出與回報根本就不成比例。僅僅堅持了一盞茶的功夫,整個弓箭兵的隊伍便進入到了混亂之中。

    大唐的刀盾手終於從兩翼,殺入到百濟的隊伍當中,雙方終於進入到混戰當中。隨著混戰的開始,大唐的弓箭兵也就不能再進行拋射,於是收起手中的弓箭,改用比陌刀兵小上一號的陌刀,加入到了戰局當中。雖然他們的進攻沒有陌刀手們犀利,但是同樣不容小視。原本就已經岌岌可危的防線,頃刻間便由於他們的加入而崩潰。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將突入到己方陣內的大唐陌刀手全部消滅以後,還來不及喘上一口氣,大唐的刀盾兵已經從兩側殺到了眼前,又是一場混戰。

    半個時辰以後,戰場之上還有不搞一萬百濟的士卒,深陷於大唐兩萬士卒的重重包圍之中,此刻正在做最後的掙扎,至此百濟第二波的進攻戰敗已成定局。

    見到己方的士卒已經陷入重圍當中,百濟方面趕緊派出援軍,怎奈大唐的炮火在百濟大軍陣前一里的地方,用燃燒彈構築了一條長三里,寬超過一丈的火牆。百濟的援軍根本就無法穿越過這倒火牆,最終只能夠眼睜睜的看著,戰場之上大唐的士卒一點點的將百濟的士卒全部殺死。

    雙方交手的第二個回合,大唐在付出了五千人傷亡的代價以後,將百濟的五萬人馬盡數殲滅。隨著大唐軍隊返回本方陣營,神威大炮也停止了發射,失去了後繼支援的火牆也隨之逐漸的消失。

    兩戰兩敗,損失了六萬多士卒,給對方造成的損失還不滿一萬人,這個結果令扶餘泰實在是難以接受。下令全軍向前壓上,他要用二十萬大軍與唐軍決戰。旁邊的將領見狀,連忙上前勸阻,然而他就如同一名輸紅了眼的賭徒一般,根本就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執意要一意孤行,將手中所有的籌碼全部都壓上去,進行最後的豪賭。

    手下的將領們見到勸說無效,只好按照他的意見去做。紛紛回到各自的隊伍當中,著手準備左後的決戰。

    隨著戰鼓聲的響起,百濟的軍隊開始緩緩地向前壓上。大唐方面見到這個情況,下令全軍後撤。這裡的地勢不足以令百濟的二十餘萬大軍全部進入,要想全部將他們留在這裡,就必須給他們讓出一塊地方來,即便是不能將所有的百濟軍隊都留在這裡,也要力爭將更多的人留下,以爭取一勞永逸。

    大唐的軍隊井井有條的向後撤了三里,這個時候百濟的大軍距離大唐軍隊的前軍已經只有三里的距離,而百濟的軍隊已經大部分進入到山谷之中,山口之外的部隊已經不足五萬。再繼續後撤的話,百濟的大軍將要與己方的前軍交鋒,於是李世民下令全軍停止後撤,並且擺出防禦陣型。一直沒有出戰的玄甲軍,此刻也已經頂到了千軍的陌刀手的兩側。同時下令所有的炮火不再隱藏實力,對準百濟後方的山口,由遠及近進行密集炮擊。

    整整二百門神威大炮,被分成兩撥輪流向百濟大軍的後方發動炮擊。頃刻間,伴隨著驚天動地的響聲,百濟的大軍被切割成兩個部分。被炮火阻擋在山口之外的約五萬百濟士卒,根本就難以靠近山谷一步,而山谷之內的百濟士卒,在密如雨點般的炮彈襲擊之下,一片一片的倒在地上,半空中到處都是飛濺起來的殘肢碎肉,那令人魂飛魄散的恐怖場景,即便是修羅地獄也不及其十分之一。
li60830 發表於 2019-7-24 18:44
第十二章 滅百濟 七

    二百門神威大炮所構成的覆蓋式轟炸,一點點的從百濟的後軍,向前面壓過來。在帶來巨大的傷亡的同時,更加嚴重的摧殘著百濟士卒的承受能力。這種全覆蓋式的轟炸,根本就不給人留下躲避的空間,就算是想逃跑都沒有地方可跑。

    經歷了短暫的慌亂以後,已經沒有了任何退路的百濟軍隊,突然間爆發出了強烈的戰鬥欲 望。全軍突然間開始提速,用令大唐上下都感覺到驚詫的速度,向著大唐的軍隊猛撲過來。

    李世民馬上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分出一百們神威大炮,向著百濟軍隊的前軍進行猛烈地炮轟,以期降低百濟軍隊的進攻速度。然而,百濟的軍隊此刻就如同集體打了雞血一般,頭頂著密集的炮火洗禮,只要是還有一口氣,便無所畏懼的向著大唐軍隊撲過來。

    最先衝到大唐軍隊面前的,是百濟軍隊中的那四千輕騎兵。他們永遠超過步兵的速度,直直的向著大唐陌刀手的陣型撲了過來。大唐方面自然是不肯讓他們就這麼衝過來,先是床弩一陣激射,緊接著守候在隊伍兩側的一萬玄甲重騎,迎著對方發起了衝鋒。

    輕騎遇到重騎,單單是在衝擊力上就不是一個檔次。雙方剛一接觸便有無數的百濟輕騎兵被撞飛,頃刻間滿天都是空中飛人。還不等百濟後面的步軍方陣來到近前,雙方騎兵間的較量已經分出勝負。四千比零!大唐的玄甲軍居然在極端的時間內,在沒有任何損傷的情況下,全殲了對方的輕騎兵。

    如果換在平時,這一戰果足以震撼住任何的地方將士。但是此刻卻是毫無任何的震撼力,因為在經歷過大唐密集的炮火洗禮的百濟士卒們,此刻的雙眼都已經被猩紅色所替代,根本就意識不到恐懼、害怕等負面情緒的存在。現在的他們就像是發了瘋的猛獸一般,腦海裡只剩下“殺戮”兩個字。

    面對著呼嘯而至的百濟士卒,已經喪失了衝擊力的大唐鐵騎快速的回歸本方陣地,當接近本方陣地的時候,速度再度提起來的他們,並沒有停下來,而是調轉馬頭,在本方陣地前沿畫了個圓圈,再次向著百濟的大軍衝了過去。

    與此同時,排在隊伍前列的大唐陌刀兵,以及他們身後的弓箭兵開始向前移動。百濟的士卒剛剛進入到弩箭的射程之內,陌刀手手中的弩箭,便開始向前方進行拋射。當大唐的一萬玄甲軍衝到對方隊伍面前的時候,陌刀手箭匣內的二十支弩箭恰好發射完畢。換上五十斤重的陌刀,邁著整齊的步伐撲向百濟大軍。

    大唐的玄甲軍並沒有衝擊百濟軍隊的內部,而是沿著兩翼的邊緣部分,一路向後衝殺過去。他們的任務是衝到百濟軍隊的後方,斷掉他們的退路,然後從後面向百濟大軍發動攻擊。跟隨再玄甲兵身後的,是大唐的兩萬刀盾兵,他們的任務是通過玄甲軍撕開的敵軍兩翼,從兩翼向百濟大軍發動攻擊。

    上午的兩次交鋒,大唐方面都是輕鬆地獲勝。但是現在則完全不同了,百濟的士卒一個個的就像是發了瘋的公牛,不但力氣大了許多,而且只要還有一口氣,哪怕是受傷倒在地上,手腳都動彈不得了,即便是用嘴,也要在大唐士卒的腳上、腿上咬上一口。這一舉動看上去並不能造成多大的傷害,但是無疑會給大唐的士卒造成很大的麻煩。試想一下,如果是你正在與敵人交戰,突然間地上滾過一顆人頭,卻突然間在你的腿上咬了一口,即便是沒有令你受傷,但是嚇上一跳卻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戰場之上到處都在混戰,你卻在這個時候分神。等待你的下場便可想而知。

    當然,這個比喻顯得有些過於誇張。但是被陌刀一劈兩半的事情,卻是經常可以看到。一般來講被一刀兩斷以後,陌刀手通常都不會再去管他。但是有的時候人即便是被橫著劈為兩段,還是可以活很長一段時間的,也許把他砍成兩段的大唐陌刀手已經離開,但是後面跟進的士卒,則很有可能會被這個尚未斷氣的半拉人給陰上一刀。

    也正是由於這些個百濟士卒變得悍不畏死,才使得大唐的士卒的傷亡數量開始直線上升,無法再像前兩次交鋒時,那麼輕而易舉的便將百濟的士卒擊潰。

    雙方的軍隊加到一起,有近三十萬大軍。實際上一開始時真正交手的部隊,連五萬都到不了。更多的士卒只能徒勞的跟隨在後面往前擁擠,前面的士卒只要還沒有倒下,他們便根本就沒有機會出手。

    一開始的時候,百濟的士卒還能依靠著被激發出來的血性,與大唐的軍隊進行殊死決鬥。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凜冽的寒風的刺激下,那股子熱血開始慢慢的降溫。沒有了熱血和必死決心的支持,百濟軍隊的攻擊性便逐漸的降了下來。而這個時候大唐軍隊的整體素質,開始充分的發揮出來。雙方損傷率開始向大唐一方傾斜,隨著大唐士卒越來越多的突進到百濟的隊伍當中,雙方投入到交手行列的人數也越來越多,百濟方面的傷亡率開始大幅度上升。

    這場混戰從正午開始,到了黃昏時分大唐的軍隊,已經逐漸的在人數上佔據了優勢。隨著百濟的二王子以及一些主要的將領們,在數千親衛隊的殊死拚殺下,成功的擺脫的玄甲軍的包圍,逃往都城泗沘方向。到了這個時候,百濟方面已經是無力回天了。

    眼見己方的首領拋棄他們獨自逃生,百濟的士卒們再也沒有繼續戰鬥下去的勇氣,紛紛的扔掉手中的武器舉手投降。

    至此,整整持續了一天的作戰,終於以大唐的勝利而告終。此番作戰,百濟方面除了逃走的五萬人馬以外,剩下的二十五萬人馬除了有約五萬人成為俘虜外,其餘二十萬人全部被殲於此。而大唐此戰傷亡的總人數還不到三萬。以九萬對敵三十萬,最後以三萬人的代價,換來二十萬的傷亡,可以算得上是一場輝煌的勝利了。

    就在大唐軍隊打掃戰場之際,李世民接到斥候報告。分出去攻打加林郡的那一萬唐軍,由於大雪導致延誤了行程,卻恰好趕上了正在利用滑雪板,與百濟五萬大軍周旋的四千大唐軍隊,結果經過他們從後面的衝殺,百濟的五萬人馬在丟下了近一萬具屍體後,倉皇的逃竄。李世民在暗嘆可惜的同時,依舊掩飾不住內心的高興。
li60830 發表於 2019-7-24 18:44
第十三章 滅百濟 八

    大唐的軍隊在戰場上建立了臨時營地,休息了一晚上以後大軍開始出發前往百濟的首都泗沘,而原本應該攻打加林郡的那一萬部隊,則看押著已經投降的五萬百濟士卒,一同前往加林郡。

    之前的戰場,距離百濟的首都只有四十餘里,再加上戰敗的百濟軍隊也正是朝著這個方向逃走的,所以行軍的時候並沒有受到地面積雪的影響。

    午時過後,大軍來到百濟都城泗沘城下。此時的百濟國王扶餘義慈,早已經帶領著太子扶餘隆,以及一眾朝廷大臣逃離了百濟都城,前往北方的熊津城避難。如今的城內只剩下已經自立為百濟王的二王子扶餘泰,以及此前一日敗退進城的九萬部隊。

    昨日一戰,大唐的軍隊陣亡約兩萬人,另有一萬多人受傷不能再戰,還能參戰的士卒只有五萬餘人,但是相對於已經成為驚弓之鳥的百濟部隊,大唐的部隊可謂是士氣正高。剛剛在城下襬開陣勢,便發出響徹雲霄的吶喊聲。

    城頭之上,剛剛親眼見識過一場修羅場般,血腥場面的戰爭的百濟士卒們,見到大唐的士卒們又一次發出即將進攻的吶喊,無不臉色變得慘白、渾身上下瑟瑟發抖。更有一些膽小的士卒,轉身準備逃離城牆,被守衛在城牆之上的將官,連續砍掉了幾十人的腦袋,才算把潰逃之勢給徹底的遏制住。

    這時,大唐的軍隊之中一名傳令兵來到城下,停在城牆之上的守城器械的射程之外,大聲的喊道:“奉大唐皇帝陛下諭,限在一個時辰之內打開城門,並且百濟王必須親帥朝中百官,在城門之外跪拜迎接陛下入城。如果到了時間還不出來迎駕,將視為無視天子威嚴。屆時將王炮齊鳴,將泗沘城轟為齏粉,膽敢抵抗者定斬不饒!”說完之後,傳令兵便調轉馬頭回到本方陣營之內。

    一個時辰很快便過去,泗沘城內始終沒有任何反應。李世民下令二百門大炮對準泗沘城城牆,同時進行炮擊。頃刻間在神威大炮的轟擊之下,泗沘城城牆之上到處都是飛濺的城磚,以及士卒的殘肢碎肉。在這種密集的炮轟面前,根本就沒有可以躲藏的安全地點。作為重點炮轟的南門城樓,更是在第一時間便轟然倒塌。

    三輪炮擊過後,城牆之上便再也看不到一名百濟的士卒。於是炮擊的目標開始逐漸的向東西兩側的城牆蔓延。泗沘城的城牆周長也不過二十里左右,大唐的神威大炮根本不用移動位置,便可以在距離南城門三里的地方,將整個泗沘城籠罩在攻擊範圍之內。

    半個時辰之後,散佈於各個城門之外的大唐斥候送來急報,泗沘城的北門已經打開,正有大批的百濟士卒試圖通過北門逃出城外。

    接到報告以後,李世民立即下令將神威大炮的炮口調到北門方向,進行最大距離的炮擊。泗沘城的南北長度約五里,再加上神威大炮的位置在城南門外三里,用最大距離射擊,正好可以將北城門以及城外兩里的距離,進行覆蓋式的炮擊。除了最初逃出城的一部分人之外,其他的人根本就休想能夠順利逃脫。

    半個小時以後,斥候再度傳來消息:北門城樓倒塌,將北門徹底堵死,那裡已經不可能再有人能出城。

    李世民剛要下令全軍對泗沘城進行攻城,泗沘城的南門這個時候突然間打開,從城內走出一行人來。只不過南城門的城樓之前已經被神威大炮炸燬,所以升起來的吊橋也就無法再放下來。一行人只好站在吊橋前,對著大唐軍隊的方向大聲的疾呼。

    由於距離較遠,聽不清楚他們喊的是什麼,李世民派出一人前往探查。很快的那名士卒便回來報告:吊橋下為首的人是百濟太子的兒子扶餘文思,他率領城中留守的官員準備獻城歸順,只是吊橋已經無法放下,他們無法出城。

    李世民下令派出一隊人馬,在護城河上架設浮橋的同時,將吊橋想辦法放下來。時間不長,扶餘文思率領著二十幾位品序並不高的官員來到李世民的面前,跪倒在地並且將泗沘城的花名冊以及城內的物資清單,高高的舉過頭頂遞到李世民的馬前。

    李世民身旁的親衛將花名冊以及清單接過,送到李世民的面前。李世民隨意的看了幾眼以後,問道:“扶餘義慈為何不來見朕,百濟的朝中大臣們為何不曾前來?”

    “啟稟大唐皇帝陛下,此前朝政早已經被臣的二叔扶餘泰所把持,引兵抗拒上朝天兵也是他一意孤行。臣的祖父以及父親雖然不想與大唐為敵,但是手中沒有兵權,根本就無力阻止。日前趁臣的二叔帶兵與上朝天兵交戰的機會,臣的祖父和父親這才有機會,率領朝中忠於祖父的大臣以及城內物資離開都城。如今臣的祖父、父親正率領朝中百官,在熊津城恭迎皇帝陛下。失禮之處還望皇帝陛下原宥。”

    “哦?如此說來,義慈王還是忠於我大唐的了?”

    “自然是忠於大唐。只不過這些年來祖父年老體弱,父親又有些懦弱,才使得臣的二叔趁機把持了軍政。祖父和父親大人是心裡有苦卻無處去說,這才導致現在的局面。”

    “如今扶餘泰尚在城內,你又是如何能出城來向我大唐獻城的,莫非此中還有詐不成麼?!”

    “回稟皇帝陛下,臣的二叔昨晚便已經率領三萬精銳士卒離開都城。之前留在城內負隅頑抗的將領,是臣的二叔的心腹將領。剛才上朝天軍在攻城之時,那名將領已經被飛濺的城磚砸死。守城的士卒沒有了將領的統帥,臣這才有機會重新收回了軍權,然後便率領留守的官員出來獻城。剛才沒有下令讓士卒出城,是害怕引起皇帝陛下的誤會。現在臣便下令讓城內的守卒放下武器出城,接受陛下的檢閱。”
li60830 發表於 2019-7-24 18:44
第十四章 滅百濟 九

    不到一個時辰的時間,將近五萬名百濟的士卒,赤手空拳的排著隊走出了城池。跟在他們後面的數十輛牛車,牛車上面裝滿了各式的武器。牛車一直走到大唐軍隊的前方一百多步的地方,這才停了下來,而趕牛車的人在到了大唐軍隊的面前以後,也離開了牛車拱手站在牛車的跟前,等待大唐士卒前來接收。

    直到這時,扶餘文思這才繼續說道:“皇帝陛下,泗沘城內所有的士卒與武器盡數再次,請您檢閱。”

    將百濟的所有士卒,都集中到城內的兩座軍營之中看管起來,並且接替了百濟士卒把守城池的任務以後,李世民這才率領著麾下的部隊進入城中。

    前往百濟王宮的路上,李世民看到街道兩旁的店戶,全部都已經關張。不過卻可以發現,許多人正通過門縫向外偷偷的張望。想必這些來不及離開泗沘城的百姓們,正在惴惴不安的猜測,即將到來的會是什麼樣的一種命運。

    也不等來到王宮,便吩咐扶餘文思派人去張貼安民告示。安民告示的內容很簡單:只要不聚眾鬧事、不與大唐的士捽髮生衝突,大唐就會像對待自己的子民一樣,對待泗沘城內的百姓。同時還強調,城內的商戶儘管放心的正常營業,百姓也可以隨意的走出家門,大唐不會幹涉他們的正常活動的。

    來到王宮以後,李世民又讓扶餘文思給他的祖父扶餘義慈以及他的父親扶餘隆送信,在最短的時間內來這裡向自己請罪,如果三日內不到的話,他將視他們為叛逆,將會統帥大軍前往討伐。

    扶餘義慈以及手下文武百官所在的熊津城,距離都城泗沘城只有百里左右的距離,即便是走路,三天也足以令他們來到這裡。扶餘文思不敢怠慢,趕緊吩咐手下人立即啟程趕往熊津城報信,唯恐會出現什麼意外,從而導致大唐皇帝借題發揮。

    就在李世民進入泗沘城的之前,先期在新羅登陸的劉仁軌部,便在新羅軍隊的配合下,盡數收復新羅被佔的領土。並且先李世民一步,在朝鮮半島的南部新羅與百濟交接的地方,發起一連串的攻勢。

    進攻之初,由於李世民所率領的大軍尚未登錄,百濟方面尚有反擊之力。新羅的一支兩萬人的部隊在與百濟作戰之時,被百濟的部隊擊潰,一口氣向後潰退一百餘里後,才在劉仁軌麾下的一部協助下,止住了潰勢。這一戰兩萬新羅人馬,居然被一萬多百濟士卒,從正面殺得丟盔卸甲,其實力實在是令人不敢恭維。

    劉仁軌的本部相對之下,行動則要謹慎得多,雖然有當地嚮導的帶領,但是卻沒有著急冒進,而是採取步步為營、逐步蠶食的策略,緩慢的向前推進。剛剛佔據了四座百濟的城池,便遇到李世民派往南部的艦隊,有了艦隊的協助,劉仁軌的行進速度立即大幅的獲得提升。只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便一口氣從新羅與百濟的交界處,一口氣殺到百濟的西海岸,期間共攻下百濟大小城池二十餘座。

    這些城池之前都曾經被大唐的艦隊攻擊過,城牆早已經破爛不堪,城內的居民也大都早已離開,只留下一些不方便行動的老弱。而且城內的財物也早已經被盡數帶走,根本就沒有值得搜刮的物品。對於這樣的城池,劉仁軌甚至連留下士卒看守的興趣都沒有。在到達西海岸以後,轉而向北推進。

    劉仁軌的大軍在推進到發羅郡的時候,終於遇到了像樣的抵抗。發羅郡中有約五千左右的駐軍,而且整個百濟南部的百姓以及富商,大多都逃進了這裡以及東北部的武珍郡。在城內的軍民看來,他們沒有退路可言,左右也逃不過一個死,還不如轟轟烈烈的戰死在這裡。所以,當劉仁軌的兩萬多大軍開到這裡的時候,遭受到了守城官民的殊死抵抗。即便是在遭遇大唐猛烈地炮火襲擊之後,城內的軍民仍舊堅守在城牆之上。

    連日來都沒有遭遇到百濟方面的像樣抵抗,劉仁軌和他麾下的部隊都難免有些鬆懈,以為這裡也會像之前遇到的城池那樣,只要經過一番炮擊,城內的百姓便會四散而逃。於是,在進行完例行的炮擊之後,便率領著隊伍向城池靠近。結果在進入到守城器械的射程之後,突然間遭受到了百濟方面強有力的反擊。猝不及防之下,大唐的士卒在頃刻之間便損失了近千人。這還是劉仁軌自新羅登陸以來,頭一次遭受到如此重大的傷亡。

    當大唐軍隊倉皇的逃出百濟方面的攻擊範圍之後,這才重新整理好隊伍。惱羞成怒的劉仁軌在盛怒之下,下達了全部炮火對發羅郡進行無差別的炮擊。一百餘門神威大炮,足足對著發羅郡城內進行了半個多時辰的炮擊,直到整座城池都陷入到衝天的火海之中,劉仁軌這才下令停止炮擊。再看發羅郡的城牆,此刻早已經千瘡百孔,破爛不堪,根本就無法再站人。

    這一次,大唐的軍隊又變得有些過分的小心,並沒有著急攻城(城中到處都在起火,也無法進入其中),而是把城池的四門給包圍了起來。他們現在的舉動似乎是有些小心的過分了,發羅郡的城牆周長也不過十餘里的模樣,剛才的無差別炮擊,早已經將四面的城門樓炸燬,這無異於斷送了城中百姓外逃的可能。

    城內的大火整整的持續了一天也要還有餘,一直到了第二天夜間城內的大火這才漸漸的平息。

    到了第三天中午,劉仁軌指揮大唐軍隊清理出一座被堵的城門,進入其中的時候才發現,城池之內到處可見被燒焦的屍體,城內的慘狀令那些久經沙場的大唐士卒都不忍目睹。

    劉仁軌也沒有想到,自己情急之下的舉動,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時一名上了年歲的將領提醒他,趕緊尋找城內的倖存者。只要能夠發現一定數量的倖存者,便不算是徹底的屠城。到時候不但對上面有個交代,就算是對百濟方面,也可以說是由於守城方殊死抵抗,迫不得已才大開殺戒的。而且這些人都是死於攻城之時,大軍入城後並未屠殺城內的居民。

    儘管知道這麼做實在是有些自欺欺人的意味,但是為了讓自己的內心能夠好受一些,劉仁軌還是接受了這名老將軍的提議,迅速傳下令去,全力施救城中的百姓,除非遇到圖謀不軌者,否則嚴禁屠殺城中倖存的百姓。
li60830 發表於 2019-7-24 18:45
第十五章 滅百濟 十

    劉仁軌攻克羅郡的同時,百濟的都城泗沘城內,李世民接見了姍姍來遲的百濟王扶餘義慈。王宮之內,扶餘義慈跪在地上,老淚縱橫的向李世民訴說著自己二兒的不孝行為,不但將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扶餘泰的頭上,還把自己描繪成一名,一直在暗地中積攢力量,準備奪回王權,重為大唐效力的大忠臣。

    對於扶餘義慈的說辭,李世民自然是不屑一顧。但是,還是非常違心的對他的忠肝義膽,進行了一番表彰,並且一再說明不會對百濟的百姓採取暴虐的統治,會像對待大唐的民一般對待百濟的民。這徹底的打消了扶餘義慈的顧慮,下令百濟境內的所有城池,打開城門對到達城外的大唐天兵繳械投降。

    隨著百濟都城泗沘城被攻陷,百濟境內主要的兵力,便只剩下二王扶餘泰所統帥的三萬大軍,還固守著武珍郡進行後的負隅頑抗。至於其他的城池內,基本上都只有區區的兩千名左右的城防軍,其戰鬥力甚至要遠遠的低於百濟的官兵,自然是加的沒有能力抵禦大唐的軍隊。所以在接到百濟王的旨意之後,無不乖乖的在大唐的軍隊到來之後交出城池。

    二王扶餘泰所佔據的武珍郡,成為了唯一的不肯投降的城池。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李世民非常的惱怒,下令全軍盡起,務必要將武珍郡踏成齏粉。

    十二月十八日,李世民親帥六萬人馬,出兵南下直奔武珍郡。與此同時,劉仁軌的三萬人馬也從武珍郡西南的羅郡出。羅王這個時候也不甘落後,親自率領五萬羅軍從東面欲乃郡一路向西,直撲武珍郡。武珍郡的形勢頃刻之間急轉直下,大有搖搖欲墜之勢。

    路程近的劉仁軌部,率先抵達武珍郡的南門外。不過他並沒有著急動攻勢,這種時候可不是什麼表現的時候,要把後的功勞讓給皇帝陛下是為臣之道。

    第二天,羅軍抵達武珍郡東門外。紮下大營以後,羅王派人前來聯絡劉仁軌,想要在第二天一早對武珍郡動進攻。劉仁軌不好直說自己的想法,便推辭連日作戰導致士卒過於疲憊,且大唐主力部隊尚未到來,恐無力攻克武珍郡。

    羅王沒有明白他的真正用意,還以為他心生怯意,於是便決定自己單獨攻打武珍郡。他這麼下決定,一是想討好大唐的皇帝陛下,二是想出一口當初百濟背信棄義,從而導致羅腹背受敵的惡氣。

    近來的連戰連勝,使得羅王的信心大增,也是羅王敢於獨自攻打武珍郡的一個原因。但是他卻忘記了,近一段時間以來,他所攻打的百濟城池,基本上都是兵力空虛的城池,所以會如此的順利。而此刻的武珍郡,卻駐紮著從各地退守到這裡的,數量過六萬的百濟軍隊。而且此刻的百濟軍隊,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這個時候套句名言就是:不在沉默中爆,便在沉默中滅亡。

    百濟的部隊如果說對上大唐軍隊的話,還可能因為心理上的壓力,從而導致不能揮出真實的實力,但是對上羅的時候,他們卻沒有任何的負擔。何況之前他們還曾經一度兵困羅都城,心理上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所已在得知羅獨自向自己動攻勢之時,百濟軍隊從上到下集體爆了。

    僅僅出動了三萬人馬,便將羅王一口氣趕出四十里,並且順勢收回了昌平、春山兩處城寨。如果不是劉仁軌適時的派出一路人馬,從側面威逼百濟大軍,迫使他們返回武珍郡的話,羅王所統帥的五萬人馬大有一潰千里之勢。
li60830 發表於 2019-7-24 18:45
第十六章 滅百濟 十一

    新羅王金春秋可謂是鬱悶到了極點。明明是想趁機撈上一把,順便也在大唐的皇帝陛下面前,增加一點功績。誰曾想本以為已經是沒牙的老虎,最終卻狠狠地咬了自己一口,而且這一口還咬得自己非常的疼,痛徹心扉的疼。

    自打三個國家在年初發生戰爭以來,一年的時間整整的消耗掉十萬士卒,如今的這五萬士卒已經是新羅全部的兵力了。如今由於自己的貪功冒進,五萬大軍一轉眼的時間就少了一半,要知道這些可都是百戰餘生的精銳士卒啊!又怎麼不令他心痛。

    如果不是大唐的軍隊救援的及時,自己最後的這點骨血只怕也保不住了。不過他還是有些不明白,這個劉仁軌的麾下士卒,明明擁有攻克武珍郡的能力,為什麼卻遲遲的不肯發動進攻呢?莫非是……莫非是想趁機消耗掉自己的有生力量,從而達到順便也把新羅給吞併的目的?想到這裡,金春秋不由得出了一身的冷汗。

    晚間,在答謝酒宴之上,金春秋吩咐手下的武將們,輪流的去給前來救援的大唐武將敬酒,並且想盡一切的辦法,用出各種的理由送給這名武將金銀珠寶。最後趁著酒意正酣之際,金春秋終於從這名武將的口中探出了,劉仁軌為什麼不著急進攻的原因。

    在知道了劉仁軌的用意之後,金春秋不禁暗罵自己愚蠢,這麼簡單的事情,自己居然都沒有反應過來。同時又有點小慶幸,幸好自己沒有把武珍郡給打下來,不然的話自己的馬屁可就排在馬腿上了。不過這樣也很好,至少說明自己已經盡心了,到時候見到大唐皇帝陛下的時候也有的說辭,說不定還會有什麼賞賜呢。

    心情大爽的金春秋,第二天一大早,便在大唐軍隊的陪同下,再次返回武珍郡的南門外,並且按照大唐將軍的提議,佈置下了堅固的防禦陣勢。用大唐將軍的話,百濟要是突圍的話肯定會選擇東門,所以新羅的軍隊只要不讓對方突圍,就是大功一件。金春秋再也不敢疏忽大意,更不敢再小視百濟的戰鬥力,所以對於大唐將軍的提議,那是非常的重視,並且誠懇的邀請他協助防禦。這名大唐的將軍,此番的目的就是這個,自然也就答應了他。

    李世民親自率領的大軍,在黃昏時分終於來到武珍郡城外,並且分別在北門外和西門外駐紮下部隊。並且吩咐劉仁軌和新羅王金春秋前來見駕,同時也是為了部署攻打武珍郡的。

    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可佈置的了,武珍郡雖然號稱城高壕深,但是大唐方面至少有三百五十們神威大炮,正把炮口對準武珍郡的城池,到時只要一聲令下,頃刻之間便可以令整座城池灰飛煙滅。但是此刻的武珍郡城內,至少集中了百濟三成以上的富商,所攜帶的財富更是難以計數。如果直接將城池毀滅,似乎有些得不償失。戰爭的真諦是什麼?還不就是為了獲得利益。如果只是為了一時的解氣,而將整座城池盡數毀掉,雖說金銀珠寶等財物不會損壞,但是古玩字畫甚至是書籍,這些極具收藏價值的物品就很難保存下來了。所以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李世民是不會下令這麼做的。

    第二天一早,李世民例行的派出傳令兵,來到城下向對方提出最後通牒:限對方在一個時辰內放棄一切抵抗,打開城門出城投降。

    實際上李世民根本就不想讓對方投降。這已經是百濟方面最後的有生力量,如果不找個機會將他們徹底消滅,等到大唐的軍隊離開以後,難免他們不會跳出來鬧事。與其以後和這些叛軍進行無休止的游擊戰和襲擾戰,還不如一勞永逸的將這個隱患徹底剷除。

    這一點上,李世民和李恪的意見出奇的一致,不過李恪的意見則更加的偏激,他甚至打算在消滅百濟和高句麗後,順勢再將新羅給滅了。用他的話說那就是半島之上的三個國家,沒有一個好東西。如果不趁著他們虛弱的時候,將他們連根剷除的話,一旦他們緩過來以後,肯定會在背後搞鬼。

    不過李世民沒有接受他的提議。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在考慮事情的時候,往往不能只看眼前,還要去考慮周邊的小國的看法。李恪提出的辦法,確實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掉朝鮮半島的麻煩。但是沒有一個合理的藉口,便輕率地滅掉一個國家,而且還是自己的附屬國,會令其他的附屬小國,心生疑慮的。這對於大唐的統治沒有任何的好處。

    今天已經是臘月二十二日,馬上就要到新年了。李世民想在新年到來之前,徹底的將百濟和高句麗解決掉,所以在對百濟的最後一戰,就不能拖延的時間過久。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今日便攻破武珍郡的城池,然後星夜趕往平壤。這裡到平壤還有四百里路,至少需要六天的時間才能到達,留給他的時間並不充裕了。

    一個時辰很快便過去,見到武珍城內沒有任何的動靜,李世民也就不再客氣,直接下令所有的炮火直接對準城牆開火,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武珍郡的城牆完全徹底的摧毀,然後不惜通過肉搏戰也要將這裡收復。

    接下來的整整一個時辰的時間內,大唐的炮火用最大的效率,就如同不要錢一樣,不停地向著武珍郡的城牆傾灑著炮彈。等到炮火終於停了下來的時候,武珍郡的城牆至少被炮彈炸得矮了一半,而且除了東面的城牆外,剩下的三面城牆上都至少被炸開了兩道以上的缺口,最小的缺口也至少有七八丈寬,足以令大唐的軍隊在最短的時間內,從南、西、北三方同時衝進城去。

    大唐的軍隊再發動進攻的時候,百濟方面負責守城的部隊,根本就無法站在城牆之上進行反擊。被炸得矮了一半的城牆之上,地面上有一層厚厚的浮灰,浮灰的厚度甚至超過了一尺。百濟的防守部隊也曾經想,依靠這被炸的只剩下半截的城牆進行反擊。但是那厚厚的浮灰,士卒們只要踏入其中,就會將之激起。滿天飛舞的灰塵令士卒們連呼吸都變得異常的困難,就更不要說在這樣的環境下作戰了。

    無奈之餘只好放棄城牆,轉而用士卒的身體去封住城牆的缺口。先不要說百濟的士卒,有沒有大唐方面的人多,單是在戰鬥力上雙方就明顯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都不用去考慮神威大炮的威脅,單是陌刀手的存在,就是百濟士卒難以抗拒的存在。

    雙方只是進行了短暫的交鋒,已經在之前炮擊中遭受嚴重打擊的百濟士卒,便立即潰不成軍。接下來的巷戰,簡直就成為了大唐軍隊單方面的屠殺,到處都可以看到大唐的士卒,把百濟的士卒追得向沒頭的蒼蠅般四處亂竄。

    這期間,百濟試圖阻止一支部隊,掩護著扶餘泰從東門突圍,但是在新羅的嚴密防禦,以及大唐軍隊的從旁策應,這一計畫終告破產。扶餘泰在無奈之餘只好返回城內,躲進臨時王宮進行最後的抵抗。

    黃昏時分,扶餘泰的臨時王宮被攻克。扶餘泰也在臨時王宮被攻破之前,在大殿之上引頸自刎。至此,百濟領土上的最後一支抵抗力量也被消除,百濟徹底成為大唐領土的一部分。

    就在這臨時王宮的大殿之上,李世民下達了一連串的任命。首先在百濟的故地設立了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個都督府,這五個都督府治下下轄三十七州共計二百五十縣。同時任命青州刺史劉仁軌為熊津都督,統兵鎮守全境。說起來劉仁軌此番能夠率兵出征,還是李恪向李世民推薦的。

    當時李世民還覺得有些奇怪,這個劉仁軌只是一個文官,而且從未有過哪怕是從軍的經歷,更加不可能和李恪認識,自己的這個兒子怎麼會推薦此人率領大軍出征呢?後來,想到了李恪曾經擁經歷過的奇遇,一定是他掌握了天機,這才推薦了劉仁軌,所以才答應了他的這個推薦。沒想到這個劉仁軌還真的沒有令自己失望,帶兵打仗還真的有一套,高興之餘決定要重用於他。

    又下令讓郎將劉仁願(與劉仁軌沒有任何關係)鎮守百濟都城泗沘城,百濟當地的酋長則出任各州刺史以及各縣的縣令。最後又下令將百濟王扶餘義慈、太子扶餘隆和朝中文武百官,以及百濟國內的世家、豪族、富紳一萬餘人,盡數通過戰艦運往大唐。武珍郡的所有富戶,由於幫助叛軍抵抗大唐軍隊,被李世民盡數斬首,家眷中的男丁全部充軍邊塞,女眷則全部進入樂籍。

    一切都安排妥當之後,李世民讓劉仁軌率領麾下三萬大軍留下善後,然後率領著六萬大軍星夜趕往平壤,準備發動平定高句麗的最後一戰。

    高句麗境內,薛仁貴已經圍困平壤城達半月之久,但是始終不對平壤發動進攻。而李恪則率領著麾下的大軍,對高句麗境內的剩餘城池進行攻擊。這期間,李恪手下的一支部隊,由於語言不通導致“誤入”新羅境內,並且趁著夜色襲擊了新羅位於兩國邊境上的一座城池,而且還是軍事要地。

    這座城池內駐紮著五千新羅最為精銳的部隊,這已經是新羅國內,除了新羅王金春秋親自率領的大軍外,規模最大的一支部隊。結果,李恪麾下的這支部隊,僅僅用了三個時辰的時間,便將這座城池洗劫一空,五千新羅的精銳士卒在睡夢中,便稀里糊塗的做了冤死鬼。

    新羅王在得知這一消息以後,儘管心疼的要命,卻只好捏著鼻子忍了下來,就連李恪提出的賠償都沒有要,並且把被李恪部下搶走的財物,作為出兵幫助他們攻打高句麗的謝禮,送給了李恪。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藍雙魚

LV:7 大臣

追蹤
  • 12

    主題

  • 10409

    回文

  • 1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