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三國]重生呂布一統三國 作者:常歡樂 (已完成)

   
cheninda1234567 2012-6-26 19:32:39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864 1571426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8-31 11:28

第851章 滅烏桓蹋頓

    呂布登基未滿一年,頒佈了《大中華憲章》和《大中華法典》,確立了議政院制度,惹起了部分官僚的不滿,特別是那些世家官僚,他們開始四處煽風點火,造謠生事,不過多半都被呂布的國家安全總署的特工人員擒獲,押赴最高法院受審,以謀反罪除以終身勞役,但也有少數官僚逃出呂布的控制。

    其中有一個是河內張家的張複,張複跟之前曾投奔烏桓的張舉、張純有舊,間接地跟烏桓人有聯繫,他認識蹋頓,所以當他心生不滿卻發現自己以及世家同黨奈何不了呂布,他就想逃去烏桓小說章節 。

    因為張複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呂布在他身上沒有佈置多少監控力量,所以他輕而易舉地逃到了烏桓,見到了蹋頓。

    蹋頓這些年一直跟隨太史慈、於禁、牽招等人對付高句麗、扶餘,在糧食上得到大漢頗多援助,他的五十多萬牧民雖然經歷了好幾次草原災害卻沒有大的損失,不過人心不足,蹋頓想要得到大漢先進的兵器鍛造技術、想要得到大漢先進的糧食耕作技術,這些都沒有得到呂布的應允,蹋頓漸漸有所不滿,但中央軍一日強過一日,蹋頓不敢有任何小動作。

    張複過來,拼命忽悠蹋頓,讓蹋頓誤認為呂布已經眾叛親離了,即便如此蹋頓還是畏懼于太史慈、於禁的將才,張複便忽悠蹋頓,說跟高句麗、扶余、三韓諸國親善,一起夾攻太史慈、於禁,到時一統北方草原,便是可比冒頓的偉業。

    蹋頓被張複忽悠成功了,他派人跟高句麗、扶余、三韓諸國商議同盟,本來這些國家在太史慈、於禁的打壓下。日子越來越不好過,蹋頓拋來橄欖枝,他們只有接受。

    蹋頓的小動作沒有瞞過賈詡安插的軍情部特工,特工迅速把情報傳遞給太史慈、於禁,太史慈、於禁整兵想要奇襲蹋頓的王庭,高句麗、扶余三韓同時出兵。攻打遼東城,太史慈兵力只有四萬,只好暫時扼守遼東城對付三國來兵,派人火速報告給皇帝呂布,讓朝廷派兵對付遼東的蹋頓。

    呂布接到蹋頓謀反的消息,一開始還有點詫異,蹋頓當年跟曹操呲牙還有情可原,烏桓的兵力當時還在曹操之上,現在大漢一統。呂布登基稱帝,國力鼎盛,兵強馬壯,蹋頓竟然選擇這樣的時機起兵謀反,真是愚蠢至極,後來問過情報部門,知道是世家人物張複前去忽悠蹋頓,呂布想起那個被司馬懿等人忽悠起來對抗中華的南蠻、青羌。明白了這些世家人物一心謀求私利而忘卻大漢民族公利的可鄙,也知道這些世家人物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可怕之處。

    呂布決意御駕親征。不只是為了滅了烏桓,更是為了平定遼東地區,他不想讓高句麗再繼續存在,更不想讓三韓存在了,還有一個部落也是必須要滅的,那就是黑水靺鞨、金、滿的祖先肅慎。

    呂布留黃忠、董昭鎮守洛陽。讓高順在北平總督後方一切物資,這場戰至少要打上兩年。

    呂布領張遼、徐晃、張飛、顏良、文醜諸將,統領十萬中央禁衛軍,以郭嘉、陳宮為參軍,前往遼東。因為這次是對付四個勢力,呂布擔心人馬不夠,又命司州、並州、冀州、幽州、青州各州下面各郡出一半郡兵,共計五萬人馬,這些郡兵交由徐盛、丁奉、孫禮、鄂煥等少壯將領統領。

    呂布大軍從洛陽出發,渡過黃河,到達鄴城,鄴城往北平有直道,大軍火速到達北平。

    北平再往遼東方向行進,道路開始泥濘不堪。呂布覺得很納悶,太史慈、於禁在此鎮守了五六年了,連路都修不好嗎,隨後得到消息,於禁本來從遼東到北平已經修通了直道,蹋頓擔心呂布大軍前來,派人毀壞了直道,並引了幾條河水把直道沖斷。

    呂布大軍到達北平正趕上夏秋之交的九月份,這個時候北平到遼東一帶特別多雨,雨水一直下個沒完沒了,往遼東的路上到處都是積水,說它淺吧卻不能通車馬,說它深吧卻不能泛舟,呂布犯愁了。

    郭嘉在旁笑道:“皇上,您忘了嗎,我們之前曾秘密翻修過的盧龍塞嗎?”

    呂布這才想起來,他之前派田疇探訪出來的東漢初年廢棄的西漢要塞盧龍塞,當年曹操就是靠田疇的指點,從那裡出塞,奇襲柳城,趁蹋頓不備,一舉將其擊潰,呂布當年吩咐田疇將盧龍塞秘密修建過,卻一直沒用,就是等著對付蹋頓用的。

    呂布自己都淡忘的事情,他的下屬卻一直在執行著,北平到盧龍塞的道路早就修好,並且一直在秘密維護,這條道路隱蔽在崇山峻嶺之間,兩邊都是遮天蔽日的草木,一些容易被發現的地方也巧妙地做了隱蔽,這麼多年來一直沒有被烏桓人發現。

    為了瞞過蹋頓,北平城裡飄揚著呂布的龍旗,而呂布卻親率五萬精銳騎兵,沿著北平到盧龍塞的密道,縱馬馳騁,張遼領後續人馬跟在後面。

    道路很平整,呂布大軍五萬人馬行進很快,二十日後就到達盧龍塞。

    而當年曹操為了確保行軍的速度,將輜重部隊全部捨棄在後方,僅帶輕裝人馬向北沿山繼續挺進,然而所經的道路殘缺不全,每逢絕路險壁全軍將士便得鑿山填路方能通過,以至於兩個月來僅僅行走了三百餘裡。

    盧龍塞位於徐無山麓的最東面,坐落於兩山之間,左側是梅山,右側是雲山。盧龍塞依山修築的城池,有三道城牆構成一個“日”字形的防禦體系。週邊主城牆高五丈,寬三丈,長一百丈,由石塊從裡到外整體碼堆而成,中心豎有一兩丈高城樓,叫望日樓。在主城牆兩端,依著山勢修建了輔牆,城牆上也各有一樓。矗立在梅山上的叫梅樓,修建在雲山上的叫雲樓。由兩邊輔牆開始,向更遠的山上延伸。西漢時期修建了一道大約兩百多裡的城牆,用以防止胡族入侵,由主城牆向後一百步,在兩山之間,再築了一座高大城樓,城牆高寬皆與主城牆一樣,長五十丈,上有一樓名盧龍。兩邊以石牆與主城牆相連。兩側是兩列士兵營房。再往後,相距一百步,就是面對官道的新月樓。這道城牆高四丈,寬兩丈,長八十步,上有一樓叫新月樓,這裡兩側都是堆積糧草的庫房,馬棚和治療傷兵的木屋。

    盧龍塞自從在東漢初年被廢棄後,一百多年都無人問津,完全廢棄在亂草叢裡,烏桓人騎馬根本靠近不了,也漸漸地忘卻了這裡還有一個要塞,儘管呂布派田疇整修此地,但為了瞞過烏桓人,盧龍塞外的荒草沒有根除,不過這難不倒呂布的五萬大軍以及精銳的工兵隊伍,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盧龍塞外遮天蔽日的荒草灌木全被清除。

    呂布派出精銳斥候,將方圓百里的牧民全都屠戮乾淨,避免他們向蹋頓報信,隨後呂布大軍偃旗息鼓,晝伏夜行,三天后,驟然來到白狼山烏桓的王庭。

    蹋頓此時還以為呂布大軍堵在北平難以到達遼東,他正領五萬人馬配合高句麗、扶余、三韓諸國人馬攻打遼東城,後方王庭空虛,僅有兩萬多殘弱,經不起呂布大軍一陣衝鋒,蹋頓的侄子樓班被張飛一矛刺死,另外的三個部落首領也陸續被顏良、文醜、徐晃斬殺,都不用呂布親自動手。

    張遼領後續人馬火速跟上,接管了所有部落,願意歸順的接收整編,不願意歸順的戴上腳鐐充作勞役,田豫已經在原先中部、東部鮮卑的地盤經營了很久,有一整套完善的馴服遊牧民族牧民的辦法,他派來了兩千大漢牧民和八千漢化的鮮卑牧民,迅速接收了烏桓所有部落,把烏桓變成了一個建設兵團,以放牧、養殖為主,烏桓的地盤很快就變成了中華帝國的一個郡。

    蹋頓聽到後方王庭被襲擊的消息,趕緊說服高句麗、扶余、三韓三國的統領,說呂布必在白狼山,若是我們一起發兵過去,把呂布殺了,就大功告成了,那三個國家的統帥聽信了他的話,只留了小部分人馬虛打旗幟瞞住太史慈,四個勢力合兵一處共計十五萬人馬,浩浩蕩蕩殺奔白狼山。

    在白狼山下,蹋頓看到呂布只有五萬騎兵,大喜,十五萬聯軍亂糟糟地殺向呂布的騎兵陣。

    呂布勒馬登高一望,看到蹋頓的聯軍陣列不齊亂糟糟地不成章法,當真是烏合之眾,便對張遼下令:“敵兵不整,可以擊之!”

    張遼、徐晃、張飛、顏良、文醜分五路下山,奮力急攻,蹋頓聯軍前驅人馬人困馬乏又亂遭一片,前面沒有一個將領是張遼等人的一合之敵,全都被斬落下馬,五個人領著後面的精銳騎兵,如劈波斬浪一般,蹋頓聯軍一片大亂,蹋頓措手不及,張遼拍馬斬蹋頓于馬下。(未完待續。。。)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8-31 11:29

第852章 滅野豬皮的祖先

    蹋頓一死,烏桓人士氣大潰,更加潰不成軍,紛紛請降。

    高句麗、扶余、三韓諸國人馬見大勢已去,都紛紛潰逃。

    他們潰逃路上遭到徐盛、丁奉、孫禮、鄂煥等小將率領的十萬步兵伏擊。

    十萬三國聯軍往遼東城潰逃而去,太史慈、於禁領兩萬人馬從遼東城裡沖出,對三國聯軍夾擊。

    三國聯軍最後潰逃回去的不足一萬,因為這個區域的人多半怕死,所以多半投降,寧死不降的屈指可數小說章節 。

    投降的俘虜的全部被押做勞役,接受改造,表現優異的才有機會轉為漢籍,成為中華帝國光榮的公民,表現一般及其以下的只能一輩子做勞役。

    呂布和太史慈會師,整頓人馬,補充了部分烏桓騎兵,組成二十萬人馬,等待高順從後方通過盧龍塞運來糧草,即刻發兵攻打高句麗。

    呂布留太史慈、於禁領五萬人馬收復樂浪郡,討伐南邊的三韓,留張遼、閻柔領五萬人馬料理烏桓後事,並防守扶余,呂布親領十萬大軍討伐高句麗。

    高句麗東川王親自率領步騎五萬餘人迎敵至沸流水,在梁口跟呂布大軍對抗。

    兩軍對陣,高句麗軍以死相搏,呂布大軍一力破之,東川王被打得大敗,呂布大軍斬首四千有餘,降者上萬,東川王率殘軍狼狽逃回,據守堅固的丸都城。

    呂布大軍圍城後,見山城的西北面山體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採用避實就虛,正面佯攻,西北偷襲的戰法。選派一些身強體壯善於攀登的士兵,帶著兵器長繩,偷偷地順著山崖爬上去,先殺死上面的守兵,束馬懸車,攻破了丸都山城。

    東川王領一萬殘兵從北門逃出。呂布命顏良、文醜領四萬人馬追殺,東川王逃到扶余國,扶餘國是高句麗王室的母國,雖然以前一直不和,現在面臨同一敵人,扶余國王派出兩萬人馬,救下東川王,扶余王人馬不敵顏良、文醜的四萬人馬,敗退扶餘都城。

    顏良、文醜久攻不下。呂布留徐盛領一萬人馬鎮守丸都城,料理高句麗的後事,呂布親領大軍攻打扶餘都城,這次扶餘都城沒有丸都城的破綻,呂布調動攻城器械,霹靂車、弩炮、火藥彈連番轟炸,四天后,攻破扶餘都城。其實這個扶餘都城的城池牢固度還不如中華帝國的一個普通縣城。

    扶余王和東川王繼續往北逃,逃到了肅慎的地盤。肅慎人活躍在遼河以東,北至黑龍江中游,南至松花江上游中段,東抵海濱,方圓數千里。

    肅慎人喜歡養豬,但與漢族的習慣圈養不同。他們習慣自由放牧,任豬群漫山遍野亂跑,隨意繁殖。一到寒冷季節,他們要殺掉一大批,用冰雪凍上豬肉。只留一小部分,飼養在人們過冬的地穴裡。家族的首領們,把凍肉平均分給家族成員,只把凍肉在火上暖一曖,大家就那麼生吃起來。他們用豬皮裁制衣裳,還用豬毛紡線,他們不習慣於穿褲子,只在腰間系一塊遮羞布,他們還在身上搽上一層豬油,用來防寒和皮膚乾裂,條件好的富有人家,還畜養大群的馬、牛、羊。

    肅慎人不論男女老少,都留著長長的髮辮。

    從這些風俗習慣上,已經看出他們是什麼人的祖先了,他們的後人何其偉大,消滅了大漢民族建立的兩個文化鼎盛的王朝北宋、明朝,偉大得讓呂布牙根疼,所以儘管肅慎王恐懼于呂布大軍,將扶余王和東川王殺了,把他們的人頭都送給呂布,呂布還是無法忘卻歷史的恥辱,無法忘卻歷史的呂布以肅慎不服王化為理由,發動了對肅慎的討伐戰。

    戰爭一開始,並不順利,肅慎人擅長弓箭,尤其是毒箭,他們有一種弓箭名叫楛矢石砮,肅慎故地生長著一種特有的叫“楛”的灌木,這種灌木雖然貌不驚人,卻材質細密,韌性超強,不易折斷,用來做箭杆十分難得,同時肅慎故地還有一種堅過於鐵的黑曜石,可以打磨成鋒利箭鏃,用楛木製作箭杆,用石砮製作箭鏃,再配以長弓,箭簇上塗上毒藥,見血封喉,奪走了上千名大漢男兒的性命。

    而呂布大軍的弓箭好像對這些肅慎人不管用,鋒利的箭矢射到他們身上根本不見血,呂布查看了幾個肅慎人的屍體,才看出端倪,因為他們不習慣穿衣服,習慣在身上擦豬油,披豬皮,久而久之,他們身上就起了一層跟野豬皮沒什麼兩樣的角質層,這種角質層很厚,能夠抵禦一般弓箭的攻擊。

    呂布冷笑,野豬能抵禦一般弓箭攻擊,能夠抵禦強弩、霹靂車、弩炮、火藥彈嗎?呂布把所有攻城器械運過來,步步為營地對付肅慎人,強弩為主,霹靂車、弩炮、火藥彈狂轟亂炸,把肅慎人所有的據點全部擊毀,一直把肅慎人逼到大興安嶺深處。

    呂布準備跟肅慎人死磕下去,派人到處往肅慎人可能的藏身之處放毒煙,逼他們出來,還從中原調來精銳的斥候兵,調來南蠻兵組成的無當飛軍,攜帶強弩,弩箭上全部塗上劇毒。

    呂布派人調查清楚了,肅慎人所有部落加在一起,不過四萬人而已,真正能端起弓箭跟漢人對射的也不過只有六七千人罷了,雖然人數很少,卻都是縱橫山林如飛、身上皮糙肉厚的怪物,被呂布寄以厚望的無當飛軍進入大興安嶺裡面,跟肅慎人對陣,四千無當飛軍折損大半,他們射殺的肅慎人不足一千。

    有人勸呂布就此罷兵,呂布以大國尊嚴豈能被如此齷蹉小部落所羞辱,實際上是想徹底消除漢人最大的威脅,他發誓,寧可賠上四萬條命,也要滅了肅慎一族,他不能讓自己的子孫再戴上豬尾巴。

    不過肅慎人藏身之地盡是深山洞穴,又在茫茫大興安嶺裡,就算呂布把十萬大軍全散入大山裡,短時間裡也無濟於事。

    此時呂布的義子陸遜得知呂布的窘境,派了六千山越兵前來,山越人也是慣常山林作戰,又擅長毒箭,用來對付肅慎再好不過。

    陸遜還在討伐山越,三年了,一邊討伐一邊整編,估計還需要三四年才能徹底消除山越的隱患。

    演義上對山越禍患一筆帶過,實際上,東吳政權一直花費了近半力量在平定山越。

    自孫權繼兄執掌江東以來,所制定的戰略方針總體是建立在防守反擊基礎上的,但凡主動出擊的戰鬥,如濡須之戰合肥之戰,大多以失利告終,即便後來的石亭大捷,也憑的是誘敵深入致勝,卒至王浚樓船下吳亡國前的八十年歲月裡,造成一種“敵不能渡江,我不能越淮”的格局,如果將原因單單歸咎于吳政權不思進取上,有片面之嫌,除了外線不擅平野作戰外,內部的心腹之患山越問題久而未決也是重要的客觀不利因素。

    山越,是聚居在江南山叢中的蠻夷部落,也就是《三國演義》內所述的東吳山賊,東吳匪患的猖獗通過宣城周泰救孫權事便可體會到,那一戰周泰身中十二槍,若非神醫華佗,堪堪送命,不光是周泰,幾乎所有的東吳名將都參與過從討山越的戰鬥,但看《三國志吳書》就有陸遜治會稽、呂蒙擊廬陵、程普討樂安、太史慈領海昏、賀齊伐上饒、呂范平鄱陽等,余者在韓當、淩統、蔣欽、董襲、全琮等傳中也均可找到這方面記錄,而黃蓋更是一生的武功差不多全報廢在山越身上,因此孫權主政前期七八年間,外線用兵僅僅是對付黃祖的復仇行動,大部分時候都在做“分部諸將,鎮撫山越”的工作。演義三十八回內說到“東吳各處山賊,盡皆平復”,此話不確,其實山越問題根本沒有肅清,因為山越“好為叛亂,難安易動”的本性使然,這個問題的長期存在令孫權頭痛不已,是以他不敢傾全力外禦。

    《三國志吳書》有一卷是賀齊、全琮、呂岱、周魴、鐘離牧傳,之所以將這五人列在一起,也是拜山越所托,卷尾評語說得很清楚:凡此諸臣,皆克寧內難,綏靜幫域者也;而這五人同又是東吳中後期的骨幹之才,將這麼多的人才又使他們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放在剿治內亂上,而不能用於對外作出相當貢獻,吳政權為此的代價不可謂不菲。

    呂布將江東大部分陸軍全都交給陸遜,讓他全權主持討伐山越的事宜,老將黃蓋做他的副手,呂蒙都督長江水師協助與他,呂范以宗正之身領揚州牧也在後勤上支持陸遜,後來的全琮、周魴、鐘離牧等將領都歸於他的麾下,全力討伐山越,山越的禍患漸漸平息,相當一部分山越精兵編入朝廷軍隊,對付其他的蠻族。

    山越兵團和南蠻的無當飛軍合作,配上呂布軍中的精製弩箭,潛入山林,搜尋肅慎人的巢穴。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的艱苦卓絕的戰鬥,終於徹底地消滅了肅慎人,只有數百名年輕貌美的肅慎女子保留了肅慎的血統,不過她們跟漢人的子嗣都只能是大漢民族,肅慎人的血統終將漸漸消亡。當然這些肅慎姑娘嫁給漢人之前,要好好地洗刷她們身上沉積多年的豬油。(未完待續。。。)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8-31 11:30

第853章 平定高麗半島


    在這一年時間裡,呂布本人領兩萬禁衛軍回到洛陽,派張飛、顏良、文醜諸將領五萬人馬支援太史慈攻打三韓,留張遼都督八萬大軍在週邊堵住每個山路出口,時不時進山掃蕩一陣子,務必把肅慎人清除乾淨,但張遼大軍大部分的時間則是督促烏桓人、扶餘人、高句麗人以及轉移到這裡的服勞役的漢人罪犯,共計四十多萬人,共同開發這片黑土地。

    這片黑土地位於黑龍江嫩江流域、黑龍江谷地與三江平原廣大荒蕪地區,她的北部是氣度不凡的小興安嶺地區小說章節 。西部是松嫩平原區,嫩江從伊勒呼裡山千里南下,與松花江雙水合流,東部是著名的三江平原區。黑龍江一瀉千里,松花江九曲十折,烏蘇里江溫和恬靜,三條水脈在平原深處幽然相會,東流到海。

    浩瀚的興凱湖依傍其旁,秀麗的完達山橫貫其中,平均海拔54米,萬分之一的坡降構成罕見的平坦地勢。這裡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平均在35%之間,有的地區高達10%以上。因此,這裡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美稱。

    這裡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地表江河縱橫,地下水量可觀,大氣降水充盈,極為適宜農業發展。

    不過現在是百里無人斷午煙,荒原一望杳無邊,需要大力開拓才行,所以呂布組織了四十萬人去開闢那片沃土,並且還從內陸鼓動民眾前去,特別是北方的習慣了寒冷氣候的民眾,這些合法公民到達北大荒後就能自動享有五百畝地,並享受五個農奴,還可以免稅三年。

    這樣優惠的政策激發了四萬人前去。這四萬人當然多是男性,他們迎娶扶餘、高句麗的女人為妻妾,在這裡生根發芽,不過他們接受的還是儒家教育,並全部編入了當地郡縣兵,四萬郡縣兵有效地控制了這片土地。呂布再在這裡放置一萬正規軍,再把扶餘人、高句麗人的王室貴族們殺個乾淨,足以讓扶餘人、高句麗人永遠都不可能再複國,足以保證這塊富饒的土地永遠太平下去。

    這裡便是後來舉世聞名的北大荒,這裡大部分地區土地肥沃,部分為低濕沼澤地,生長季較短,但可以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甜菜、高粱等作物,只要注意低溫冷害。就能迎來豐收。

    張遼大軍監督那些扶餘人、高句麗人爬冰臥雪,排幹沼澤,開墾荒原,建立了許多軍墾農場,後來的大漢公民們又開墾了一個個私營小農場,生產了大量的糧食,把過去人跡罕至的“北大荒”,建設成為了美麗富饒的“北大倉”。

    數年後。兩千多萬畝耕地,小麥、大豆、玉米成方成片。一望無邊。

    呂布記得,後世北大荒由於過量開墾,使濕地面積減少了80%,大量稀有動物失去棲息地,很多地方被迫退耕還林了。

    呂布就讓北大荒保持五十萬人的規模,沒有讓後來者繼續進去墾荒了。讓這片土地上保存著五百萬畝林地、八百萬畝草原和五百萬畝水面,讓北大荒正在呈現土變更,黑土生金;水變清,清流千里;樹變綠,綠滿青山的動人景象。成為一座l?se的寶庫。

    北大荒變了模樣,成了北大倉,張遼大軍在南蠻人組成的無當飛軍和山越兵團的協助下,成功地消滅了肅慎人,並且把扶餘人的一些小夥伴們東濊、沃沮人都給消滅了。

    東濊與高句麗、沃沮同屬扶餘的分支,語言文化相似。東濊人與高句麗人同在每年的第十個月舉行載歌載舞,武術表演的祭天儀式,東濊人視老虎為神物。東濊有約2萬戶,以農業耕作為生。東濊法律嚴懲佔用公用土地者。

    沃沮與東濊同屬扶餘的分支,語言和習俗與高句麗人相似。東沃沮大致位於北高麗的鹹鏡道,北沃沮大致位於圖們江流域,東沃沮經常被簡稱為沃沮,沃沮南與東濊相鄰。

    在沃沮形成的早期,由於其管轄權在漢四郡和高句麗之間搖擺,沃沮一直沒能形成一個獨立的國家。西元1、2世紀沃沮成為高句麗藩屬。西元244年,曹魏攻打高句麗時,高句麗東川王曾暫退到北沃沮。285年扶余王儲在遭到北方遊牧民族襲擊時也曾逃到沃沮。5世紀初期,高句麗好太王將沃沮完全納入高句麗版圖。

    當高句麗都輕易地被呂布平定,東濊、沃沮這兩個藩屬國,兵不滿萬,又如何跟張遼大軍相抗衡,旦夕之間,便被滅了,整個國家的百姓都成了中華帝國公民們的農奴。

    張遼大軍橫掃整個黑龍江流域、大興安嶺山脈,整個東北地區,再也沒有可以襲擾到漢人統治的異族。

    與此同時,太史慈、于禁、張飛、顏良、文醜合兵一處,共十萬人馬,攻打三韓和百濟,根據參軍賈逵的計策,先假意答應分給三韓的土地給百濟,誘使百濟攻打三韓,再在兩者兩敗俱傷之際,將兩者一起消滅,本來百濟王是不會中這樣的計策,怎奈他對他的一個王妃言聽計從甚至稱得上盲從,賈逵便派特工賄賂那個貪財的王妃,那個王妃按照賈逵教的話,成功地忽悠了百濟王,興兵攻打三韓,太史慈還特意送給百濟王許多兵器盔甲,其實都是從高句麗、扶餘那裡繳獲的垃圾,中央正規軍看不上,就廢物利用,交給百濟王,讓他屠殺他的同胞。

    此時三韓裡面的馬韓已經被百濟吞併,剩下的辰韓和弁韓唇亡齒寒,對百濟敵意很大。

    當百濟、三韓打得兩敗俱傷之際,太史慈的十萬大軍殺到,一鼓作氣把這兩個勢力的殘餘軍隊全部擊敗,並乘勝攻佔了三韓的三個都城,攻佔了百濟的都城,太史慈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徹底把三韓、百濟佔據的高麗半島所有敵對勢力肅清。

    緊接著,朝廷發佈公告,願意去高麗半島的大漢公民一人能分得一百畝良田和兩個農奴,免稅兩年,條件比北大荒差遠了,是因為高麗半島已經被百濟、三韓人開發過了,環境沒有那麼惡劣了。

    因為高麗半島後世能開墾出五千萬畝良田,開墾出這麼多田地還保留著百分之二十的森林覆蓋率,所以呂布決定在高麗半島開墾四千萬畝良田,依照此時畝產量是後世一半的推導方法,高麗半島能養活起兩千萬人口,不過呂布暫時只準備往那裡移民二十萬人口,以後的人口再慢慢轉移,慢慢增長吧。

    為了防止高句麗、扶余農奴造反,為了防止三韓、百濟農奴造反,呂布又頒佈命令,讓開發完北大荒的高句麗、扶余農奴南上替換三韓、百濟的農奴,讓他們都身處異鄉,身處陌生的地方,打散部落,每個漢人農場主的農場裡的農奴互相都不認識。

    呂布還給農奴一些希望,宣佈每年轉百分之一的農奴為漢人,成為漢人後就可以成為農場主,可以享有良田和農奴,當然這百分之一的機會只給那些表現優秀、表現溫順的人。二十年後,異族農奴們轉了百分之二十的成為漢人,其他實在太差了就永遠沒有機會了,而此時大漢民族對當地的統治已經根深蒂固了,已經不是那些沒有了希望的農奴可以動搖的。

    高麗半島北部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礦產三百多種,石墨、菱鎂礦儲量居世界前列。鐵礦及鋁、鋅、銅、金、銀等有色金屬和煤、石灰石、雲母、石棉等非金屬礦物儲量豐富,亦有石油資源,其中,位於鹹鏡北道邊境地區的茂山鐵礦已探明儲量50多億噸,可開採量30億噸。地下礦物資源總價值高達6.4萬億美元,其中黃金2000噸、鐵5000萬噸、菱鎂礦60億噸、無煙煤45億噸、銅290萬噸等,僅一個菱鎂礦,就足夠北高麗使用1.8萬年。

    不過北高麗限於他們錯誤的發展模式,坐擁寶山卻餓死了那麼多人,相反南高麗根本沒有任何像樣的資源,連人均耕地面積也只有北高麗的一半,可他們的人均國民總收入突破2萬美元大關,而北高麗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才1千多美元,相差多少倍,足以見到先進的政治制度比資源更能決定生產力的發展。

    呂布從北高麗、南高麗的反差上,在思考自己的帝國現在奉行的君主立憲制度到底可不可行,他要用五年的時間去看,究竟自己推行的政治制度是推動了經濟的發展,還是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後來他發現,他的君主立憲制度沒有錯,只要遏制住官僚階層的貪腐,讓官僚沒有貪腐的機會,讓權力運行在陽光下,國民收入至少比壟斷獨裁的時候高上五倍不止,推論到這裡,他不禁流淚了,他流的淚是什麼樣的淚,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未完待續。。。)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8-31 11:30

第854章 預謀夷洲島


    當初派太史慈、於禁攻打高麗半島時,呂布一直擔心會戰敗,要知道,歷史上隋煬帝舉全國兵力攻打了三次高麗也都慘敗而歸,唐太宗攻打了兩次雖屢取勝績,但並未傷及高句麗之根本,只到唐高宗時期大將李績和薛仁貴才將高句麗平定。

    在籌畫該怎樣攻打高麗半島時,隋煬帝三次攻打高句麗和唐太宗兩攻高句麗便成了呂布鑽研的現實軍事反面教材,正面教材只有唐高宗李治時期李績和薛仁貴平滅高句麗那一場算得上,但也只能算做是參考,因為高句麗的三分之二領土都在後世的東北三蕎。

    首先是一定要確保好後勤保障,軍糧運輸不能出現問題,這是防止功虧一簣的關鍵,所以他讓對自己忠心耿耿的高順在後面都督糧草,這也是吸取楊廣放不靠譜的楊孝感在後方都督糧草的教訓。

    其次,全面吸取楊廣的教訓,在對前線指揮上不能過於保守,讓下面的武將見機行事、隨機應變。不能將所有決策都要由自己一個人來裁決,那樣就會導致了作戰不靈活,不能把握戰機。楊廣那廝是一個軍事上的半瓶子醋,空有百萬大軍卻無法發揮力量上的優勢,他基本上沒有採取任何有效的戰略戰術手段,對高麗方面也基本上一無所知,面對敵人的多次詐降竟然屢屢上當,不知敵、不懂分合之道、不知虛實,這樣的人做統帥不敗才怪了。

    呂布雖然說不上是戰爭天才,但他的軍事造詣和軍事經驗遠超過現在任何一個敵方統帥,敵方的任何軍事行動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隋唐時期攻打高麗之所以那麼困難,是因為那時的高麗是東漢末年高句麗將三韓、扶餘等大部分國家吞併成立的國家,國力比東漢末年強了十倍不止,東漢末年的高句麗只是東北亞地區眾多小國裡面規模最大的而已,跟幾百年後的高句麗沒法比,不過它在這東漢末年畢竟是東北地區最強的國家。但歷史上曹魏的二流武將母丘?領一萬多人就把高句麗打得落花流水,兩次差點就把高句麗給滅國了,超一流統帥呂布平定東北地區勢如破竹,無可厚非。

    其實就是用人的問題,有些能獨當一面的將領就儘量發揮他們的才能。隋唐時期的將領也不乏久經戰爭考驗的名將,可惜最終在最高統帥的牽制下無所作為,隋煬帝和唐太宗的親征失敗,其實歸根結底都跟他們御駕親征包辦一切有關。

    呂布就充分地發揮了張遼、太史慈、於禁的才能,讓郭嘉、陳宮的參謀部推演戰局排兵佈陣發佈命令。呂布在戰爭的大部分時期都是放任麾下文武將領去做事,他只在關鍵的時刻做判斷。

    隋唐時之所以屢次攻打高句麗不下,還有兩個原因,一則是沒有很好的調查,沒有詳細的全面地圖和區域地圖,不熟地形,乃是盲人騎瞎馬,二則是沒有派人潛入高句麗國內破壞。致使高句麗權臣蓋蘇文一舉剿除所有政敵將高句麗軍政全數掌握,團結統一的高句麗自然難以戰勝。不過此一時彼一時。呂布非常重視軍事情報搜集,從十年前就開始在東北地區的敵對勢力裡安插了情報特工,他對高句麗、百濟、扶余、三韓的瞭解甚至比這些國家的國王還要清楚,把這些國家裡面稍微有些能力的人物全都刺殺,現在再來攻取這些國家自然易如反掌。

    呂布這番苦心孤詣終於得到了回報,中華帝國的軍隊如摧枯拉朽。迅速擊敗東北亞地區的所有敵對勢力。

    呂布現在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能夠長治久安地統治高麗,使之成為中華的領土而不再是日後還鬧獨立鬧個不停的殖民地,更不再會是愚蠢的空耗中華國力的藩屬國。

    歷史上,唐朝曾經短期地佔領過高麗。攻陷首都平壤,國王高藏被俘。高句麗王國立國七百零五年而亡,高麗半島的三國時代結束。高麗半島四分之三的土地入於中國,新羅王國局促在半島東南角四分之一的土地上。不過唐朝統治的時間只有九年,新羅對唐朝併吞了那麼多土地深為不滿,暗中發動民變,促使平壤孤立,唐軍不能支持,只好撤退,把設在平壤的安東總督府遷到遼東,新羅王國遂統一朝鮮半島的中部和南部,跟唐朝為鄰,隋唐時期國人在高麗半島死了幾百萬人,卻做了新羅的嫁衣。

    再看看明朝萬曆年間的抗日援朝,清末甲午年間的抗日援朝,再看新中國成立的抗美援朝,中華兒女在那裡空撒了多少鮮血,到頭來,什麼都沒有得到。

    再看後來,華夏國每年給北高麗輸送50萬噸石油,占北高麗進口石油總量的百分之八十,石油不僅價格大大低於國際市場價,而且通常都是延期一到兩年再付款,每年援助給北高麗五十多萬噸糧食,也就是二十多億斤糧食,這麼多糧食足夠養活一千萬人,結果華夏國得到了什麼呢?

    呂布不想重蹈明代及其以後兩個朝代的悲劇,堅決不在這塊土地上空留國人的鮮血,一定不能再搞什麼腦殘的藩屬國,一定要把這塊土地變成大漢民族的樂土。

    呂布不準備搞任何藩屬國,凡是能夠打過去的地盤,都要成為中華帝國的州郡。

    呂布從從頻臨高麗半島的遼州、幽州、冀州、青州諸州,吸引來四十萬漢人,其中有二十萬都是青壯,他們多半都成了農場主,還有一部分成了礦主,同時他們也是新成立的朝州地方警備軍的一份子。

    呂布讓於禁擔任朝州將軍,管甯兼任朝州刺史,于禁領一萬正規軍來訓練整編那二十萬警備軍,二十萬警備軍便可牢牢地控制住高麗半島。

    中華帝國的軍隊佔據了高麗半島,並攻佔了濟州島後,往東南便可進攻倭國,日後如果將倭國拿下,配合著夷洲(臺灣)和琉球群島,便可將渤海、黃海、東海和鯨海(倭國海)盡數囊括,讓這一大片海域上面的商船和下面的奇珍異寶都在中華帝國的掌控之中。而且拿下高麗後,再拿下枯葉島(庫頁島),繼續往北,就可以佔領被一大片冰雪覆蓋的荒原西伯利亞,荒原下面卻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待技術成熟後便可以開採。

    這高麗國從都城開始劃分,一南一北,北部富有礦產,最主要礦產資源有金、銀、銅、鉛、鋁和鐵礦,還有石灰石、雲母、石棉以及煤炭等。高麗自古以來就有產金國之稱,而且高麗北邊的金礦常與銀、銅等礦共生,在一個叫做上農的地方,黃金儲量高達三千多億斤(礦石)。而在一個叫做茂山的地方,鐵礦埋藏量將近有十萬億斤,而且還是富鐵礦,不需要多費勁就能開採出來,另外高麗北部的煤礦儲量約有三十萬億斤,正好可以拿下煉鐵,于禁、管寧組織人手在那裡好好打造兵器。高麗多山,所以多林木,可以採伐來做船隻,以高麗為一個造船的集中地,在高力打造戰船、兵器,為數年後攻佔倭國做好準備。

    呂布拿下高麗半島後,目光便放在倭國,不過倭國身處海疆,又有詭異的神風相助,呂布擔心自己重蹈當年蒙古攻打倭國的覆轍。

    西元1274年10月20日,元朝和倭國之間發生的“文永之役”已經進行到白熱化階段,元軍分兩路在倭國的博多灣登陸,打得倭軍潰不成軍。元軍乘機追擊,但卻由於副帥劉複亨在追擊中中箭受傷,攻勢減弱,而且天色已晚,元軍便停止了進攻。

    當晚,元軍召開軍事會議。多數將領認為形勢不利,很多人都高估了倭軍數量,而且國內沒有派遣援軍,主張撤退。於是主帥忻都下令撤退,但很不幸,撤退當晚,一場颱風突然來襲,不可一世的元朝大軍被這場大風完全吞沒……在這次征戰中,元軍損失兵力1.3萬餘人,其中絕大多數不是戰死,而是死於這場風暴。由此,元朝再也不敢貿然發動對倭國的襲擊。倭國人認為這場颱風是上天挽救了倭國,於是乎頂禮膜拜謂之“神風”。這便是“二戰”時倭軍中“神風突擊隊”起名的由來。

    而且現在東瀛群島上雖然很多小國家狗咬狗,但倭人畢竟也有一百多萬,而且都是野性未馴好勇鬥狠,單兵作戰能力較強,呂布不想在這些禽獸身上損失太多漢人性命,所以就謹慎一點出兵,他決定先佔領夷洲,從高麗往南,從夷洲往北,南北夾擊。

    臺灣在戰國時代稱為“島夷”,前後漢和三國時代稱“東鯤”、“夷洲”,隋、唐以後稱“夷洲”,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臺灣”的名稱。這時是東漢後西元三世紀初期,臺灣自然是被稱做“夷洲”的。

    呂布讓駐紮在舟山群島的周瑜、賀齊的東海水師從舟山進攻夷洲,因舟山距離夷洲海路甚遠,在這個沒有蒸汽船隻能用帆船的時代,順水順風的情況下,一直不停地航行,也要二十多天,如果海路上再遇到什麼風暴的話,恐怕要一個多月,才能到達夷洲。

    那沿路需要多個補給點,才能保證舟山到夷洲的航運不至於出現各種各樣的事故,所以呂布交代周瑜、賀齊要先拿下揚州沿海島嶼,作為標記點。(未完待續。。。)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8-31 11:32

第855章 周瑜到夷洲


    數年前,呂布本著以前研究現代地圖的記憶,再根據西元三世紀的實際情況和各種河流的改道衝擊情況,畫了西元三世紀的東亞地圖、世界地圖、大漢地圖、大漢近海地圖,命工部直轄的印刷局將地圖印刷出來,將這些地圖發給營級以上將領,做軍事用途。

    呂布知曉自己的記憶並不全面也不詳細,便吩咐各級參軍有描繪駐紮地詳細地圖進而彙集補充軍事地圖的義務,同時郭嘉、賈詡、法正掌握的情報組織有義務協助軍事地圖的測繪完善工作小說章節 。

    對夷洲的攻略從三年前就開始了,不再需要周瑜主持長江水師後,呂布便把周瑜調往東海水師,讓他做東海水師的統帥,賀齊為副帥,麾下有朱桓、淩操等將領。

    周瑜命朱桓領五千水師駐紮在舟山群島,周瑜、賀齊率領其他水師繼續掃蕩揚州沿海諸島,務必將這沿海的島嶼全都變成揚州的勢力範圍。

    周瑜本著穩紮穩打的想法,遵循了呂布的指令,又打下了韭山列島、漁山列島、東箕列島、章安(台州)列島,將章安灣也緊緊握在官軍的手心。

    周瑜在章安灣外的各個群島上總共分佈了四個營的兵力,讓他們跟舟山群島相呼應,控制章安(台州)、余姚(寧波)的海上貿易。

    然後周瑜又帶兵來到了永寧(溫州)灣,佔領了洞頭列島,控制了永寧(溫州)的海上貿易,並控制了永寧灣的雙穗和天富鹽場。

    周瑜佔據了洞頭島後,全力將洞頭港口建設起來。洞頭島位甌江口外,在永寧灣東偏南百里海上,有二十多平方公里。島上的居民近千人,多是漁民,曾在島上發現過石錛和灰陶片,證明二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島上活動。歷史上,元代末年,率先揭起反抗大旗的一代梟雄方國珍。一度以洞頭為海上據點,勢震東南。

    日後從北方來的船隊就以洞頭島為最後的補給點,隨後就可以直接向夷洲的淡水進發。

    但是東海水師進軍夷洲的路線沒有這麼簡單,直接進軍淡水或者基隆,是比較省時間,但要是沒有跟當地的土人建立良好關係,後患無窮,為了能順利地佔領和治理夷洲,周瑜的海軍必須要走一些彎路。

    周瑜在洞頭島留一個營的兵力。繼續往福建沿海進攻,陸續降順臺山列島、四曘列島、東引島、馬祖列島、白犬列島上的海盜,再結合之前在舟山群島上降順的海盜,周瑜的東海水師已經擴充到了兩萬人,整編完畢後,周瑜又在東治(福州)灣外的諸島上留下了一個營收取往來東治的船隻的過路費。

    隨後周瑜的東海水師攻佔了福清外海上的海壇島和它附近的小島,海壇島面積二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為華夏第五大島。這裡距東治二百五十裡,東面與夷洲的新竹相距僅68海裡。是大陸距夷洲最近處。

    海壇島全島海岸蜿蜒曲折,岸線長達八百里,可建成天然良港。海壇島上駐紮了大股海盜,跟舟山群島上的海盜一樣,都有數千人,不過他們的戰船和弓箭都很一般。但怎敵得過周瑜的兩萬船堅炮利的無敵水師,三通弩炮射出的炸藥包將這些海盜都驚嚇的紛紛繳械投降,反正這群天煞還宣稱“繳械不殺、投降有賞、歸順有餉”,跟誰賣命不是賣啊,而海盜頭目們拒不投降。都死在床弩射出的強力箭矢下。

    周瑜又留下一個旅的兵力駐守在海壇島,整編海壇島的俘虜,整編軍隊的方法跟以前一樣,基層軍官和參軍都從第一師的立功將士裡挑選,同時飛鴿傳書給呂布,言道如果為了更安全起見,日後從北方來的船隊可以海壇島為最後的補給點,隨後再從這裡向夷洲的新竹進發。

    淡水和新竹都是呂布自己標注在海圖上的,這個時代還都被夷洲島上的高山族土著佔據著,叫著一些不知所謂的名字。

    隨後周瑜帶兵攻佔了莆田興化灣外的南日島,南日島古名南匿山,因山隱大海而得名。南日島地形呈現‘啞鈴‘狀,陸域總面積五十平方公里,是福建第三大島。

    周瑜留在南日島一個營的兵力,繼續南行,然後又攻下湄洲灣外的湄洲島,湄洲島位於福建的“黃金海岸”湄洲灣口的北半部,全島南北縱向狹長,形如娥眉,故稱湄洲。全島陸域面積十五平方公里,海岸線綿延六十裡。湄洲島離大陸僅二海裡,東距夷洲台中僅七十海裡,離廈門一百海裡,北抵福州馬尾港七十海裡,也是一個緊要之地,在此地留下了一個營的兵力。

    然後就是這次迂回取夷洲的沿海終點,金門島。

    金門位於福建東南海上,扼廈門咽喉,屏障閩、粵地區,此時稱為“浯州嶼”,面積約一百三十平方公里,在這個時期是個荒島。直到西晉時中原兵亂,共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家族因躲避戰禍移居金門。唐代朝廷在泉州設置五個牧馬場,浯洲為其中之一,陳淵任牧馬監,此為金門島上設置行政機構之始。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十二姓隨陳淵入島開墾,陳淵因此而被尊為“開浯恩主”。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興經略福建沿海,共設五衛十二所,金門守禦千戶所為十二所之一,下轄峰上、管澳、田浦、陳坑四個巡檢司,後又增設烈嶼巡檢司,因金門固守福建東南海口,取“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而得名金門。南明隆武元年,鄭成功自烈嶼湖井頭登陸,奉明太祖靈位,大會明朝文武群臣于巡檢司城,自此以金門為後勤基地,展開北伐南京,東征臺灣的事業。南明永曆十五年,鄭軍由金門料羅灣碼頭出發,從台南鹿耳門登陸,僅十一個月就將據台的荷蘭人驅逐回國了。

    金門距離廈門僅有十八海裡,誰能料想竟然能被國民黨軍隊堅守幾十年,可見金門很適合做一個軍事要塞。周瑜在金門派駐兩個營的兵力,開始建設軍事要塞,攔截過往海商,收取過路費。

    周瑜的海軍隨即開始攻打這時被稱作澎湖嶼的澎湖列島。

    此時已有一小部分漢人東渡海峽,到澎湖從事打漁、撈貝和耕種。澎湖距離夷洲只有二十幾海裡,天氣晴朗時可以將對岸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這些漢人跟夷洲島上的土著建立了聯繫。

    在精美的陶瓷、絲綢、茶葉和金銀珠寶的誘惑下以及國家忠義的鼓舞下,澎湖的漢族移民迅速歸順了官軍,他們帶著周瑜的水師前去嘉義(這時夷洲沒詳細地名,便按照呂布的手繪圖上的名字)找尋已經在此墾荒的澎湖移民,讓已經跟夷洲上的土著熟悉並且通了語言的澎湖人做通譯,用精美的絲綢等稀罕物換取土地。

    呂布雖然身在洛陽,每天等待處理的軍國大事有很多,但他還緊張地關注著周瑜水師的進展,尤其當周瑜兵進澎湖後,他更要求周瑜五天一次飛鴿傳書。

    呂布熟知漢人開闢臺灣的歷史,從三國開始到明末,長達一千多年,一直沒有成功過,直到鄭成功橫空出世,在呂布手裡,可是提前了一千三百多年,不知道周瑜這次能不能順利地拿下臺灣。

    儘管在現代地圖上看似乎臺灣離大陸很近,但是由於古代航海技術不發達,船隻只能沿著海岸線航行,而臺灣海峽又以風高浪大著稱,因此,古代中國與臺灣、菲律賓的聯繫,要遠遠少於對印支半島、印尼群島的聯繫。考諸史料,中國與印支半島的聯繫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與南洋群島、印度東海岸的聯繫至少在漢代就已經建立,而關於臺灣、菲律賓地區的介紹卻一直語焉不詳。事實上,甚至西漢時期中國人在福建都尚未取得統治,漢武帝征服閩越以後,把閩越居民遷徙到江淮,以至閩地空虛,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移民才真正開始開發福建,更不用提臺灣了。

    但古代臺灣也並不是與中國完全沒有聯繫。臺灣、琉球、倭國列島屬於同一島鏈,由於古代航海技術的落後,從福建、浙江橫渡東海到達臺灣的技術難度太大,古人不得不沿海岸線航行,經朝鮮、倭國到達琉球,然後再到達臺灣。因此臺灣古代也被看做琉球的一部分(臺灣古才稱小琉球)。

    在三國時代,吳王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一萬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亶州”,衛溫、諸葛直到達夷洲後,由於疾疫流行,水土不服,“士眾疾疫死者十有**”,不得不帶領數千名夷洲人返回大陸。這是中**隊第一次到達臺灣。同時,由於這次行動,使丹陽太守沈瑩有可能通過到過夷洲的官兵和由官兵帶回的夷洲人,詳細地瞭解夷洲的情況,寫出《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有關臺灣情況最早的記述。

    儘管技術進步了,從揚州直航夷洲成為可能,但夷洲島上土著居民兇悍,難以征服。東吳曾經試圖征服夷洲,但都遭到土著民的頑強抵抗,始終不能在夷洲立足。

    隨後孫權沒有繼續派兵前去夷洲,不然華夏的大航海時代恐怕會早些到來。

    呂布這次派周瑜佔據夷洲,在此立足,把它作為遠洋水師的重要補給點,還要以此為跳板攻打倭國,再以此為跳板對付呂宋,並以此為跳板進取夏威夷。(未完待續。。。)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8-31 11:32

第856章 傳教馴土著


    任誰都無法想像,明明距離大陸不算遠的夷洲島,竟然一直到明朝末年才真正跟大陸建立了聯繫,才真正成為漢人的土地。

    隋煬殿廣于大業三年(西元607年)下令羽騎尉朱寬與海師何蠻一同入海,經過艱難的航行,終於到達夷洲。因為言語不通,只掠一人而返。第二年,隋煬殿廣又令朱寬再去慰撫,但夷洲不從,僅取其布甲而返。大業六年(西元610年),楊廣派遣武賁郎將陳稜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領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廣東潮州)起航,到高華嶼,又東行二日到程鍾嶼,再航行一日,便至夷洲小說章節 。當地土著居民初見船艦,以為商旅,相繼前來貿易,說明當時已常有大陸商人在那裡通商,所以當地居民見到船艦才習以為常。陳棱要求當地酋長歡斯渴刺兜投降,遭到拒絕,於是隋軍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

    一直到明朝天啟年間,臺灣島上依然是土著人的部落為主。明朝末年漢人姚旅《露書》記載:“其人散居無君長,惟甲長(酋長)之類為頭目。中國十人以下至其地,則彼殺之。五十人以上,則彼閉戶而避。”就是說,直到明朝末年,漢人還是無法在控制台灣,來得人少了,就被土著殺死,來得人多了,土著人打不過,但也不提供合作,閉戶而避,漢人無法得到補給,最後不得不撤出。明朝末年,李旦、顏思齊、鄭芝龍等中國海盜都曾經在臺灣屯墾過,但最終都還是撤出了臺灣。

    真正把臺灣帶入文明社會的是荷蘭人。西元1622年,荷蘭人乘澎湖島上中國駐軍換防之機佔領澎湖,1624年,明朝海軍包圍澎湖。荷蘭人與明朝政府議和,雙方達成協議:荷蘭撤出澎湖,遷往臺灣地區。當時名義上明朝對臺灣琉球乃至倭國都有宗主權,因此這個協議是合法的,儘管臺灣土著並不知情。於是荷蘭人進入臺灣並開始開發征服活動。當時的臺灣政治格局複雜,沿海有中國海盜以及西班牙的據點。內地則屬於土著部落。荷蘭人很快打敗在臺灣的中國海盜和西班牙人。對於臺灣土著,荷蘭人派出傳教士,傳教士在臺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土著人皈依了基督教,並且成為荷蘭人忠實的臣民,荷蘭人為臺灣土著創建的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文字,甚至一直沿用到滿清乾隆皇帝統治時期。

    隨著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永曆皇帝在大陸的節節兵敗,南明將領鄭成功見中原大勢已去,就開始打臺灣的主意了。1661年,鄭成功藉口其父鄭芝龍當海盜時曾在臺灣屯田。因此聲稱臺灣是鄭家故土,於是戰爭爆發,鄭成功的軍隊很快掃蕩臺灣全島,包圍赤嵌樓。荷蘭人不得不向鄭成功投降。鄭成功佔領臺灣以後,在臺灣設置府縣,自此臺灣成為中國的領土。荷蘭人的軍隊雖然被打敗,但臺灣土著並沒有向鄭成功屈服,明鄭軍隊遭到臺灣土著的頑強抵抗。損失巨大,鄭派往北方屯墾的三千軍隊被土著民全殲。派往二林村社的明軍也被土著殲滅。當然,面對明軍強大的武力,土著民的抵抗最終都失敗了。大量的中國移民進入臺灣,並從根本上改變了臺灣的人口構成。

    呂布拘於軍政大事,無法抽身前去夷洲一趟,但他十分清楚。每個未開發的大陸都有極端野蠻的土著,像北美的印第安人和澳洲的毛利人,夷洲島上的土著野蠻一點毫不例外。

    不管他們再野蠻,也有讓他們歸於教化的辦法,難道我呂布還趕不上那些荷蘭人。呂布緊急調派左慈的弟子葛玄領一百通天教教士前去夷洲給那些土著傳教。

    基督教傳教士的傳教熱情不亞於他們所抨擊的魔鬼。他們妄圖以一個宗教取代世界所有的宗教,呂布相信那些荷蘭人向那些土著推廣基督教時,也犧牲了不少傳教士才獲得那些土著的信賴。這一點上,其他宗教比不上,但是通天教完全不同。

    葛玄得左慈的真傳,道術驚人,對於那些識字明事理的就給他們宣揚教義,通天教教義融合了各大宗教所長,在吸引文人方面甚有辦法,對於這些愚昧的土著,光靠宣傳教義就沒有多大作用,葛玄就施展出道術。

    葛玄如羽化仙人,仿佛從太陽上下來,從陽光處顯露,頭上一圈光環,緩緩地在空中踱步,然後慢慢地降落下來,落在土著中間,然後兩手一揮,那土著部落蝸居的竹樓群裡最大的一棟轟然爆炸,火光沖天。繼而葛玄的道袍輕輕一揮,又起了一陣大風,將土著部落的竹樓全都付之一炬,然後葛玄從背後抽出一副畫卷,攤開扔給那土著部落的酋長,指著港口外停靠的東海水師海船,說出一句土話:“投靠那夥人,奉他們為主人,他們會幫你們建造出畫裡面的房子,皈依通天教,神會保佑你們!”

    如果那些部落冥頑不靈,還試圖襲擊葛玄,葛玄就從身上取出幾個黑黝黝的東西,扔了出去,將來犯的土著當場炸死,並呵斥道:“神會懲罰你們這些壞人!”或者葛玄袍袖一揮,一股大風將來犯的土著吹起來掛在樹枝上。如果有些部落有疫病,葛玄就拿出藥物治好了土著的病,如此恩威並施後,葛玄又緩步升上天空,然後慢慢地消失不見。

    如果那土人還猶豫著不去投奔東海水師,葛玄會再度像天神一般在天上出現,手中拿出奇怪的物事將那些土人都照在那裡面,那些土人看到自己的樣子清晰可見,都嚇了一跳,葛玄便又用土話威脅道:“我已經攝了你們的靈魂,再不降順與他們,違背天意,必遭天譴。”那些土人惶恐不安地伏地求饒,葛玄用手指著東海水師的船隻:“跪伏過去求降,就饒過你們,否則就再用這鏡子照你們!”那些土人無奈,只好跪伏著向官軍求饒,隨後官軍就派出通譯跟他們做貿易,用陶瓷、絲綢等精美製品來換取他們的土地。由於大部分的部落都是漁獵為生,不懂耕種,那些河流附近的沖積平原對他們沒用,就欣然接受了交換。

    葛玄的道術並不支持飛翔,他是被一個大風箏帶上了天空,風箏的骨架被他大大的道袍擋著,風箏的線是結實透明的天蠶絲;他的道冠上纏著一個透明玻璃環,被太陽一照就會發出一圈耀眼的光環;雙手一揮扔出去的是手榴彈,火藥已經被發明出來好幾年了,簡易的手榴彈也造了出來;黑黝黝的東西自然也是手榴彈,那個奇怪的物事是水銀鏡子,至於突然刮起大風,確實是葛玄的道術所致。

    葛玄只負責大部落,大部分的小部落就交給葛玄的弟子出馬,如果他們弟子擺不平了,葛玄再出馬。

    周瑜分兵五路,按照主公呂布繪製的地圖,配合玄教的傳教士,四處攻略。

    首先將北起彰化南至高雄的台南平原拿下,台南平原面積四千五百平方公里,為海岸平原,是臺灣最大的平原。又拿下屏示平原,它面積為一千多平方公里,為沖積平原,是臺灣第二大平原。陸續又拿下宜蘭三角洲平原、台東縱谷平原、新竹平原和恒春平原,當然臺北盆地和台中盆地也陸續被拿下。

    葛玄帶著他的弟子們將那些土著們忽悠住了,將那些土著們本身就棄之如敝屣的平原和盆地給占了,還給了這些土著部落的酋長們一些精美的絲綢、陶瓷等製品。那些土著還以為神要他們投靠的人很傻呢,所以對周瑜的海軍也生不起什麼敵意。

    有些生番土著尚處於食人部落階段,桀驁不馴,劫殺落單的官軍士兵,周瑜知道這個情況後,抑制不住滿腹的忿恨,發動一個師的兵力,動用弩炮、神臂弓,將這個五千人的部落,夷洲島上最大的生番部落全數剿滅,不管男女老幼盡數坑殺。在用弩炮拋出炸藥包炸毀那生番部落聚居地和坑殺那些食人部落部眾時,周瑜特意邀請其他土著部落的人前來參觀,通過澎湖人通譯轉告那些土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從澎湖移居到嘉義的四五百漢人中,有一百多人都學會了土話,甚至有些人跟土人通婚,去了土著的女子,周瑜便任命這一百多漢族男子做通譯,做為官軍和土著的溝通橋樑。

    土著們打獵或者捕魚得來的獵物就可以通過那些澎湖通譯做中間人和官軍做生意,從官軍手中得到那些精美的製品,當然還有一些茶葉和白酒,這些部落的酋長們都喜歡上了漢人的這些東西,他們本來想搶了漢人的東西,但經過周瑜剿滅那食人部落後,他們知道自己怎麼也打不過漢人,漢人的弩炮能一下子就將他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房子給炸毀,而且漢人不僅跟他們做生意,還給他們蓋房子,還教會他們怎麼耕田,還教他們的孩子認字,比起那些整日跟自己部落爭鬥的其他土著部落,漢人好太多了。

    葛玄見夷洲的局勢慢慢穩定下來,就留下他的弟子們繼續傳教,他自己返回洛陽。

    展現神跡和恫嚇後,再行傳教時,沒有那個部落不願跟從的,很順利地,通天教將土著部落征服了。當然夷洲這裡的通天教不同於中土的通天教,教義很簡單,拜盤古、伏羲、女媧三神,效忠漢人,即可上天堂,否則下地獄。(未完待續。。。)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8-31 11:33

第857章 佔領琉球

    夷洲島上大大小小的土著部落有二百多個,大的部落有數千人,小的部落幾百人,合起來有近十萬人。這十萬人都歸順官軍後,便成了官軍建設夷洲的主力之一而不再是阻力。

    呂布很不想在漢人攻取夷洲的時候發生西班牙人攻取美洲大陸時的悲劇,到如今較為和平地接受夷洲,他很欣慰小說章節 。

    呂布想起一件事情,不禁啞然失笑,要知道,這些土著,這就是後世臺灣原住民的祖先,張惠妹也是原住民,把這些土著看成是呂布很喜歡的一個歌手張惠妹的祖先,想像著這些土著們正在唱著“連綿的青山百里長呀,巍巍聳起像屏障呀喂,青青的山嶺穿雲霄呀,白雲片片天蒼蒼呀喂”,呂布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心情輕鬆了許多。

    夷洲,講起這個名字,呂布就生氣,也不知道誰起的鬼名字,這個夷字是歧視性的字眼,將來怎麼跟意識覺醒的土著們解釋呢,呂布下令給周瑜、賀齊,詔諭夷洲島和澎湖周邊的所有人,夷洲在周瑜海軍到達嘉義時的那一天,正式更名為“臺灣”。

    周瑜海軍在西元二零一年的八月初七到達嘉義,這一天定為臺灣島的自由日,日後每一年的這一天臺灣島上的所有居民全部放假,可以盡情狂歡。而且,至此開始,臺灣島上所有的地名,都依照呂布繪製的地圖。

    臺灣太大了,官軍的人力嚴重不夠,就是再加上那些自願依附幫忙的土著人。也不能一下子將臺灣全面開發,只能一點點地開始建設。

    呂布再次讓政務院發佈召集令,有願意去臺灣的,可分得五十畝荒地,三年免稅,三年後憑糧食產量可有機會得到一金到百金不等的獎勵。

    呂布認為那些土著部落在後世都成了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就不想對他們像對高麗棒子、倭國鬼子那樣苛刻,就沒有強行把他們俘虜成農奴,而是慢慢地用宗教、經濟、文化來同化他們,自然也沒有什麼農奴分給新來臺灣島的移民。

    不過對於很多願意離鄉背井來到臺灣的漢人來說,他們若留在老家,靠著官府分給他們的十幾畝地,吃穿溫飽不愁,卻跟富貴無緣,他們錯過了北大荒、高麗半島的兩次機會。這次開發臺灣島的機會,他們不想再錯過,別的不說,五十畝地還在其次,關鍵是三年後的賞金,若是能得到一百金,就是一百斤金子,約等於一百萬錢。躍身一變,就成了富翁。這樣的條件對於很多青壯年特別是沒有娶妻的人來說,是天大的誘惑。

    數年間,陸陸續續地從交州、揚州、徐州、青州等地過來了將近二十萬漢人,絕大部分都是青壯年男子,有部分人是攜帶家眷的,他們想過這次分地是按照人頭分的。多帶點家眷過來就能多分點地,當然更多人的家人都不願跟他們離鄉背井。

    前去北大荒、高麗半島開發的移民們,都可以得到高句麗、扶餘、百濟、三韓諸國的女人為妻妾,有了女人,就可以在那裡生根發芽。呂布也要為臺灣島的青壯移民們考慮這個問題,所以他讓秦誼的遠洋水師和步梵的情報組織密切配合,繼續進行已經持續了十年的遠洋奴隸貿易,特別是女奴貿易,把天竺、東南群島、倭國等地甚至羅馬帝國的女人,用各種方式運到臺灣島,讓駐紮在臺灣島的正規軍人先挑選,再讓耕種成績好的移民們挑選,按照每個人的表現逐次挑選,直至每個男人都有女人之後,女奴貿易才轉向其他地方。

    此外這些移民還可以跟當地的土著女子結親,呂布為了讓當地土著更快地融合到大漢民族裡面,還非常鼓勵這樣的通婚。

    數年後,臺灣島上有將近五十萬人,暫設臺灣為一個郡,任命顧雍為臺灣郡太守,賀齊兼臺灣郡尉。

    顧雍在治台之初,便清楚地意識到呂布交給他的任務已經不同於以往,他回信給呂布稱“為治之道,在於足食,臺灣土厚泉甘,膏壤未辟,當用寓兵於農之法,庶可以足食。”

    當時的臺灣,平原盆地上一片片荒草,杳無人煙,只有山上有一些土著部落,這些土著平素以漁獵為生,不習耕種,將台南平原為主的大片沃野盡數荒廢,卻正便宜了對這些沃土垂涎三尺的官軍。

    顧雍撥出二成人開礦,一部分人去瑞芳、金瓜石地區一帶開採金、銀、銅等貴重金屬,這一帶的黃金儲量有近五六百萬噸,不亞於膠東;一部分人去大屯山一帶去開採天然硫磺,這是中國天然硫磺儲量最多的地方,然後擇地製造黑火藥;再派一部分人去花蓮的豐田與西林地區開採藍石、貓眼石、翠玉等玉石,這裡的玉石儲量六十萬噸,後世的臺灣玉舉世聞名。

    再撥出一成人去築城,先築造簡易民居,再築淡水、臺北、基隆等軍事要塞,然後陸續協助海軍建設各個港口,在港口險要處建造軍事要塞,再逐步建設大城池和正式的民居。

    因為開礦、築城的收入高於耕田,又是征得他們同意的,移民們都沒有怨言。

    剩下的七成移民和一部分願意跟移民學習耕作技術的土人,開始進行屯田。每個人都可分得五十畝荒地,當然是良田、劣田參半,種子和耕作工具由官府提供,頭三年免稅,但需要交還種子和耕作工具、耕牛的租賃費用,三年後,只需上交一成收成即可。

    大部分良田種植水稻,其他不適合種植水稻的則種植甘蔗、芝麻、綠豆、藥材,剩下的山間劣田沒人要,便開闢做軍屯。

    賀齊從移民中挑選五萬人,組成郡縣兵,組成了臺灣警備軍,並給與一個旅正規軍做警備軍的軍官配備,三萬陸軍、兩萬海軍,負責臺灣島、澎湖列島、釣魚群島的軍備,琉球群島有周瑜東海水師駐防。

    就這樣,周瑜的東海水師經過頻繁的征戰,征服了從舟山到廈門的所有沿海島嶼,整編了沿海的所有海盜,將漫長曲折的海岸線變成了徐州到臺灣的安全生命線,然後周瑜又攻佔了夷洲大島,後來秉承呂布的諭旨,將夷洲大島更名為臺灣島。

    周瑜佔領了臺灣及其附近小島嶼後,呂布便命令他進攻琉球群島。

    周瑜從琉球群島開始逆時針拿下了臺灣島附近的小島,同時陸續修築了安平、高雄、台東、花蓮、蘇澳、基隆等港口,再加上原來已經修築的鹿港、台中、新竹、淡水等港口,臺灣島的港口已經基本修繕完畢。

    周瑜又陸續拿下琉球嶼、七星岩、蘭嶼、綠島、龜山島、花瓶嶼、棉花嶼、彭佳嶼等沿海諸島,在那裡派駐了一個連的兵力駐防兼少許的屯田曬鹽。

    拿下彭佳嶼後,周瑜回到基隆港稍作休整後,一路向東,攻打琉球諸島。

    這時的琉球,跟臺灣島十分相仿。琉球島上,各個土著酋長,各自統治著一小塊土地。這些土著部落互相攻伐,征戰不休。琉球島上,一個部落酋長,所轄地域不過幾個村莊大小,頂多有兩三千人,互相之間皆有血緣關係。每個部落之間多有舊怨,不會互相支援,周瑜可以從容地一個村寨一個村寨的攻破。

    此時的琉球群島上,所有部落加起來不過二三萬人,因為這些土人後來還建立了獨立於中國的國家,甚為呂布所忌,所以命周瑜就地擒拿,全部押往臺灣做奴隸礦工去。然後再遷移一些福建沿海的居民到琉球群島,讓這些知道自己的統治者是呂布的人來耕種這塊地方,同時琉球群島已是周瑜東海水師的一個軍事基地。

    周瑜飛鴿傳書報告給呂布:他們拿下了琉球群島這個島鏈,有些島嶼的名稱過於生僻,請皇上幫忙修正。

    呂布拿到周瑜的書信,看了看上面繪製的地圖,看來周瑜已經將後代的從“與那國島”到“奄美大島”等一系列島鏈盡數佔領。

    呂布興高采烈地將那些由後世小倭國命名的島嶼名字全改為國人理解並甚感欣慰的名字,“與那國島”改為“平日島”,“西表島”改為“鏟日島”,“石垣島”改為“除倭島”,“宮古島”改為“除日島”,“沖繩島”改為“滅日島”,“德之島”改為“平倭島”,“奄美大島”改為“滅倭島”,其他諸多島嶼都以周瑜及其以下的海軍高級軍官的名字命名,如“喜界島”改名為“周瑜島”,與此同時,在高麗半島附近的董襲也開始島嶼命名活動,但由於高麗棒子原來起的名字跟中國的沒太大差別,所以改動不大,也沒有用太多侮辱性的名字,只是用一些無名小島來給董襲的渤海水師的高級軍官們做命名榮譽。

    賀齊從東海水師分出一萬將士組成遠洋水師,另外一支一萬人的遠洋水師是秦誼的,秦誼走美洲線,賀齊則走歐洲線。呂布後來把長江水師、黃河水師都交給一般將領,把原本的水師宿將都放到海上去,董襲、蔣欽為周瑜的副將,組成三萬人的東海水師,周泰、淩操做呂岱的副官,組成三萬人的南海水師,呂蒙做甘甯的副官,經營兩萬人的渤海水師。

    呂布確保中華帝國的海軍有十萬之眾,能牢牢地把環太平洋一線控制住。(未完待續。。。)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8-31 11:34

第858章 發展制糖業

    當呂岱的軍隊掌握了南海所有島嶼並攻佔了馬來群島時,當周瑜的軍隊攻佔了琉球群島時,呂布欣然宣佈中華帝國海軍成立,呂岱為海軍元帥,周瑜、甘甯、賀齊為海軍大將,將渤海水師更名為渤海艦隊,東海水師更名為東海艦隊,南海水師更名為南海艦隊,遠洋水師更名為遠洋艦隊。

    呂布擢升周瑜為海軍一星大將,給他的回書中除了對那些島嶼做了命名外,還寫道“不可沽名學霸王,宜將剩勇追窮寇”,讓他繼續佔領剩下的群島,一直將第一軍的勢力推進到倭國九州附近,開始劫掠那裡沿岸的倭國人小說章節 。

    周瑜領命後,留下蔣欽率一個旅防守建設琉球群島,剩下的人馬從“滅倭島”出發,陸續攻佔“屋久島”、“種子島”、“甑島”,最後推進在“福江島”、“五島列島”“中通島”,將兵馬駐紮在這三島上,跟“濟州島”上的甘寧渤海艦隊遙相呼應。

    濟州島上的甘甯部收到周瑜部已駐紮在福江島的消息後,便派呂蒙率領兩個旅的兵力攻佔了高麗和倭國中間的對馬島,攔截倭國的貿易。

    自此,周瑜、甘甯的五萬海軍艦隊開始了對倭國的頻繁騷擾,根據呂布和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達成的協議,周瑜、甘甯的海軍艦隊是幫助邪馬台國對付她的敵對小國。

    那些敵對小國多次派出船隊來對付周瑜、甘甯的海軍,怎奈他們現在還處於奴隸制時期,造船技術很差,弓箭不行,船堅炮利的中華帝國海軍艦隊將他們盡數全殲,那些小國只得保持防守態勢。他們的商船只得繳納高額的過路費,才能通過渤海艦隊、東海艦隊封鎖的海面。

    與此同時,臺灣警備軍的一萬海軍從基隆港出發,接防了彭佳嶼一帶,隨後又揮師北上,攻佔了釣魚群島和黃尾嶼、赤尾嶼一帶。

    自此東海、黃海、渤海和倭國海盡在呂布的掌控。

    此時。臺灣府在顧雍的經營下,屯田、開礦、民族融合,一切紅紅火火,臺灣開始生機勃勃。

    顧雍的屯田裡並不是一味的水稻,還種了一些綠豆、芝麻和大豆。另外更多的則是甘蔗,臺灣濕熱多雨,特別適合甘蔗生長,有了甘蔗便有糖,臺灣的制糖業又是一大創收點。

    糖在這個時期是稀罕物。直到唐代初期,糖還是貢品,只有皇室能夠嘗到,唐朝中葉以後,才日漸走向民間,到了宋朝民間已經開始有糖作坊,有了各種糖製品小吃,但糖或者甜品還是非常昂貴的東西。可想六七百年前的東漢末年,而在其他國家。糖價更貴,尤其是倭國、羅馬帝國等少產糖或不產糖的地方,糖價甚至比鹽價還貴多了。

    本來呂布壓根就沒有想起來要發展制糖業,顧雍更加想不到,但其他人想到了,因為呂布曾頒佈過一個法令:“一人計短。三人計長,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為了國家的發展,需要群策群力,凡對國家的各方面發展獻言獻策有效者重賞!”

    有一個永甯來的移民張禾。之前曾在無意間發現甘蔗可以制糖,又見臺灣的氣候比大陸更適合甘蔗的生長,同時國家所有行業裡缺少了制糖行業,便向顧雍獻言開闢甘蔗園繼而制糖。

    顧雍隱約意識到這會是一個大行業,便向呂布發信請示,呂布看了大喜,令顧雍重賞了張禾,讓他前往永寧帶回甘蔗苗。

    張禾得了重賞,欣然返回永寧,取回了大量甘蔗苗,然後以這些蔗苗為基礎開始大規模種植甘蔗,並開始培育蔗苗,然後再進而擴大甘蔗種植。

    蔗苗來源很多,最主要是蔗莖,因為蔗節上會長芽,方法是取整支蔗莖,分切成一段段雙芽苗,然後平植或斜植。另外還可以採用宿根方法,就是當原料甘蔗採收時,不挖蔗頭,採收後再經過切頭、開根、排土、施肥即可。

    甘蔗生長期主要受氣溫和品種影響,在臺灣大約十四到十八個月,不過宿根的可以縮短,只需要十二個月。但是生長期不足的甘蔗,不只產量低,而且糖度也較低。秋植甘蔗以八、九月,春植甘蔗以二、三月為種植適期,因為制糖開工期從十一月到隔年的四月,所以秋植蔗都有足夠生長期,而春植蔗需要延後採收來配合。

    張禾做為臺灣島屯田司蔗糖處的主管,他在具體的勞作中總結出一套輪作制度,可做到不浪費田地資源也不影響甘蔗生長。

    首先,因幼蔗生長緩慢,土地沒有充分利用未免可惜,這時張禾授意蔗農們間作一期其它的短期作物,和蔗苗一起生長,趕在蔗苖長大之前收穫完畢,以增加土地收益。但有個條件需要遵守,就是間作的作物不能對蔗作有太多不良的影響。適宜的作物有落花生、豆類、大蒜等,從中南美洲一帶取回了玉米、番薯、馬鈴薯後便種植這些作物。

    其次,在蔗苗長大以後,開始應用完整的輪作制度。通常是甘蔗一期新植,接著二期或三期宿根,再一期或二期水稻,然後又回到新植。而在末期水稻未收穫前,把新植甘蔗種植在水稻株間糊狀泥土中,稱為糊仔甘蔗。它的優點是既不影響水稻生長,又可使後作甘蔗提早種植,還可節省整地築畦等作業費用。和第一期水稻間作的,稱為第一期糊仔甘蔗,也叫做春植糊仔甘蔗。和第二期水稻間作的,稱為第二期糊仔甘蔗,也叫做秋植糊仔甘蔗。

    因為甘蔗的生長週期,決定了一年之內,糖場只能開工兩三個多月,現階段民營資本恐怕也空耗不起。另外因為糖業的利潤豐厚,呂布想到日益增高的軍費開支,也放棄了與民分利的打算,決定由臺灣官府開設糖場,所有的利潤都由東海艦隊和臺灣地方警備軍獨佔。

    在臺灣開設幾個大型的糖場,設置煮糖器具,因煮糖時正值農閒時節便臨時徵用耕牛,用牲畜之力來拉磨,而工人的來源則是臺灣的地方警備軍和東海艦隊的輔兵,因為只需要開工兩三個月,不影響軍事行動。

    蔗民們將甘蔗收割後,清除不需要的蔗葉、泥土、根須等,接著捆綁到牛車上,然後再運送到制糖工廠。運送到工廠以後,再細細清洗完畢,然後送進“石車”裡壓榨。

    石車是由兩個花崗石製成的圓柱形石磨製成,以牛拉石磨,甘蔗從兩個圓柱石磨中夾碾而過取得蔗汁,並產生蔗渣。兩個石磨組成的石車,需要十二三頭牛來拉磨,後來則採用牛拉和水車推動的聯合方式,使得可以多番壓榨,使得蔗髓當中的糖汁能基本都榨取出來。

    然後再將蔗汁加熱,隨後加入石灰淨化,讓雜質沉澱,取得較清澈的甘蔗汁,然後將清汁煮至羹狀,沾之會黏手時,一邊冷卻一邊以木棒攪拌,使糖漿能均勻結晶成顆粒狀,即俗稱黑砂糖或紅糖的赤糖。烹煮時會有雜質浮沫產生,以木瓢撈出,冷卻沉澱後可作為養豬飼料,或拿來釀酒。、

    一般來說,雙磨石車製造黑糖,若全憑牛力與人力(用牛十二頭,煮糖工二十人),每日大概可以處理一萬斤的甘蔗,並於當日內煮成黑糖。

    這種黑砂糖和紅糖雖然各有妙用,奈何價值甚低,市面上偶見的紅糖只賣出了二百多錢的價格,如果白糖上市,擺出十貫的價格怕也會有人購買。

    不過,這西元三世紀的生產力不足以支持呂布用現代化學工藝從赤糖裡面提煉出白糖,只能用土法,這個就要靠張禾等制糖工人的反復摸索,直至找到適合這個時代的加工方法。

    先是取出赤糖中顆粒大而完整、比較不乾淨的顆粒,裝入漏斗狀的陶缸中,淋上一遍又一遍的黃泥水,使黑渣順孔流出,上層的糖自然變白,愈上層愈潔白,就是白糖。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取出上層的白砂糖,中層的黃砂糖,下層的褐砂糖(這種褐砂糖比未經精練的黑砂糖好不到那去,但多少顏色淺一點,可以賣的貴些)。

    至於流出的黑色殘渣則稱為糖蜜,可用來釀造酒。釀出的酒之過濾後,兌上以米釀造而成的米酒,即可飲用或作為料理用酒。兌米酒比例大概是米酒六,糖蜜酒四。

    而蔗汁加石灰沉澱後的泥漿稱為“濾泥”,是極佳的肥料。蔗渣是甘蔗壓榨過程中所殘餘的廢棄物,糖場可以回收曬乾後當柴火煮糖,甘蔗枝葉與蔗皮也是主要燃料來源。基本上,制糖燃料無須外求。事實上,往往因為蔗渣太多,可以將多餘蔗渣當堆肥使用,後來發現蔗渣其實是可以拿來製造紙漿的,便拿去做了紙漿。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設想的很好,但就在制糖業剛開始發展的階段,在甘蔗園的經營上就出現了問題。顧雍向呂布飛鴿傳書彙報稱:“這些蔗園我原定的是全部屬於官軍所有,蔗民只領取薪水,卻發現種植甘蔗的百姓們遠遠不如那些屯田勞作的百姓勤勞。張禾獻策改蔗園為私有,即可激發百姓幹勁,不知主公意下如何?”(未完待續。。。)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8-31 11:34

第859章 土地私有制

    呂布接到這份信,不禁想起了其他作物尤其是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的屯田事宜,深感顧雍遇到的問題也普遍存在於其他地方的屯田,包括民屯、軍屯,那些屯民和屯兵都沒有自耕農勤勞,甚至還不如佃戶。

    呂布就這個問題徵求軍需部都督韓浩、大司農石韜、農牧部尚書張昭三人的意見小說章節 。

    張昭直言不諱地說:“一切皆因土地屬於公有,並不屬於他們。他們自思自己辛勤耕作種植,半數入官也就罷了,沒准等自己將荒地和貧地開墾成良田,官軍就會前來宣佈這良田屬於官軍所有,將他們的良田奪去。”

    呂布聞聽此言,有些怒氣道:“我從沒有過這樣的打算,為什麼這些人會這麼認為?”

    一旁的石韜解惑道:“在皇上一統華夏之前,其他地方的軍閥也做民屯之事,可一旦屯民將荒地和貧瘠之地開墾成了良田,軍閥就會借田地本來屬於官府的名義收回,借機霸佔屯民的良田,然後分給貪官污吏做田租,有著捍衛官僚利益的地方軍閥的邪惡榜樣,屯民們不敢對朝廷抱有太大幻想,想到這田地反正不是自己的,又因為這甘蔗田沒有那個黃金賞賜的激勵機制,種好種壞一個樣,就消極懶惰起來。

    韓浩也講到軍屯的情況:“參與軍屯的士兵們的想法是,自己是個軍人,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調走,辛苦開墾出來的良田就盡屬他人,幹嘛為他人做嫁衣,所以他們也懶了下來。”

    聽了石韜和韓浩的話。呂布有些不太相信,便找來了幾個屯民和屯兵,讓他們坦白地講自己屯田的感受,因呂布的朝廷一直有“言者無罪、精闢有賞”的言論自由獎勵制度,再加上呂布的坦誠相見,他們都一五一十地將真實感受都講了出來。跟石韜和韓浩所說相仿。

    呂布禁不住想起了後世的國企和私企的差別,國企人浮於事、關係至上、幹好幹壞一個樣的現象很嚴重,工人上班時間都是在打牌賭博、睡覺,完全談不上效率,高層多在貪腐,如果不是國家政策扶持,都會破產。

    呂布痛心疾首地發現,凡是那些國家所有的,本應該讓全體國民或某些國家集體全體員工獲得利益的。通常都是被貢獻最少的小部分人給佔有了,大部分國民只分得一些殘羹,像土地資源,完全被某些地方官僚和開發商佔有,國民不得其利反受其害。

    德國哲學大師康得曾指出:“財產所有權是個人自由不受強權限制的權利,是使人權受到保護的制憲第一要義。”土地是上天賦予每個合法公民的基本財權,知道土地國有化後只會養肥了貪官污吏、搜刮了民脂民膏、把所有民眾都變成新一代奴隸的真相後,呂布堅決推行土地私有化。

    鑒於後世種種教訓和現實的種種情況。呂布徵求所有民眾的意見,制定出一部田地法令。法令的根本點就是田地所有權和使用權都歸私人所有。

    當除去那些邪惡的世家大族、貪腐官吏後,他們的土地分給了原來的佃戶和其他流民、移民,還有這些民眾自行開墾的荒地,產權、使用權全部歸他們所有。

    一般民眾,開國第一年免賦,從第二年開始只用上交兩成糧食。正規軍軍屬只用交納一成糧食。

    屯民除了交還種子和耕作工具的租費之外,第一年上交四成,第二年上交三成,第三年上交兩成,以後跟其他民眾一樣上交賦稅。

    如果民眾自行開闢荒地。則荒地屬於民眾所有,收成從第一年開始就只用上交兩成,這是鼓勵民眾開荒。

    收兩成糧食後,不用繳納其他的賦稅,災荒年份還給予一定的賦稅免除,中華帝國的田賦並不重,因為沒有其他的苛捐雜稅。

    當官軍開闢了新領地,移民過去屯田也屬於民屯,分給該移民的田地也歸移民所有,因移民是離鄉背井而來,為了刺激移民的熱情,前三年免賦,後來只用上交兩成。

    像甘蔗園這種經濟作物的屯田,土地也歸屯民所有,只用上交三成,其餘的都按照市價賣給官軍設立的糖場,官軍設立多個制糖場,都是自負盈虧,甘蔗園的種植農民們可選擇去價格最高的糖場賣甘蔗,嚴禁糖場統一壓價坑害蔗農。

    有人問道:“如果有取巧耍滑之徒交租時只交差田收成或隱瞞部分收成,該如何是好?”

    呂佈道:“農民須將所有收穫按照物種分類堆放,每種作物不分好壞都混雜在一起,然後按照分成收租。如果有農民在交租時隱瞞收成或弄虛作假,當即罰沒全家所有田地,並且全部押去做十年勞改,有人舉報隱瞞者可獲得那奸猾農民的一半家產,如果有地方官僚在收租時陷害百姓剝去公職、罰沒家產、十年勞改。”

    有人又問道:“如果有地主向農民購買田地,借此兼併土地,那該如何是好?”

    這是呂布竭力杜絕的事情,便斬釘截鐵道:“普通民眾如不願意繼續種地,屯民如不願繼續屯田,只能將田地平價賣給地方官府、屯田部門,不能直接轉售給私人,如果有販售私人者,買賣雙方都將抄沒家產。”

    地方郡縣兵屬於地方民兵,他們本身就是民屯,只不過屯田之地更靠近要防守的州縣鎮的城池,他們享受民屯一樣的收成標準。不過同時對他們的親屬有優惠,凡是入選地方郡縣兵的軍人家庭本身就是民屯出身或自耕農,他們可以少交半成。之所以這樣考慮,一是為了鼓勵民兵入選地方精銳武裝,一則是因為每家每口十畝地,一家如果有六口人,包括壯年婦女也只有兩或三名勞力,如果徵召一名士兵前去防禦地方。則這名壯年勞力只能耕耘軍屯的十畝地或訓練,家中就少了一名主要勞力,如不降低田租,軍屬負擔就會加重。

    主力軍屯的田地,都是不與民爭利的荒地或新開闢領土上的田地,大部分軍屯只不過三年或者更短的時間。為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規定土地所有權歸士兵所有,到時候他們可以轉給移民來此的親屬或平價賣給地方官府。如果有士兵不願意隨軍遷移想退伍便將他轉為民屯,由原來軍屯的四成交租轉為公二私八。

    呂布瞭解國人的心理,大家都覺得白白送來的便宜裡面總會陷阱,老百姓們反而會敬而遠之,只有那種有償而又不過分的好事才能引動大家的興趣。為了讓民眾感到心理更踏實,在宣佈土地私有的同時,呂布並沒有無償地提供田地。在將田地提供給民眾、屯民和屯兵時,會收取低檔價格的地價,由於大部分屯民和屯兵都一貧如洗,不過他們可以分期付款,另外還附加了低微的利息。

    他們可以憑個人信用從中央銀行申請到低息貸款,這個貸款額度很小,正好夠付首期,隨後屯民和屯兵可以選擇是一年、五年、十年還完買地的費用。利息的演算法等同於後世的供房利息。呂布統治之下的糧價較高,屯民和屯兵都可以通過賣自己的一部分糧食換錢來償還分期付款。

    為了防止濫開荒破壞環境。官軍政府對開荒的土地也徵收半價的地價,農戶在開荒之前要找村社或鎮上的官員申請,凡是影響到戰略或環境的都不得開墾。

    為了嚴厲打擊土地兼併,呂布規定,所有人都不准直接販賣田地給私人,只能賣田地給地方官府。然後再由地方官府賣給真正缺地的自耕農或屯民。

    官府賣地時應該公示,由地方議政院監督,但不採用拍賣的方式,只讓眾人審核買地農戶是否真的缺地。

    農戶再去買地時如若缺錢,可以到中央銀行。以已有的田地作抵押,申請低息貸款,購買適當畝數的田地,以每戶人家裡每口十畝地為上限,超過這個畝數要加收半成田租。

    除了剿滅一部分反動世家大族外,呂布基本上沒有動過地主階層,特別是那些耕讀傳家書香門第的中小地主家,這是呂布統一戰線要團結的階層。

    對這些地主家庭,官府徵收的田租是一成。看似很低的田租,實際上地主們不敢向他們的佃戶徵收太高的田租,頂多三成田租,不然佃農寧肯離鄉背井去北大荒、高麗半島、臺灣島等新開闢的領地。

    因為呂布宣佈的廢奴令,此時的佃戶並不像其他朝代時簡直是地主的奴隸,中華帝國的佃戶、僕人都是自由身,都是雇傭關係,隨時可以終止租用合同,地主不得阻攔。

    地主不敢收取四成以上的田租,有時候連三成都不敢收取,因為很多佃戶寧肯開荒或者離鄉背井去外面的海島去得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田地,那樣一來地主的地很多都被迫撂荒,而地方官府看地主田地撂荒,因為你浪費土地資源,還特別徵收撂荒稅,你原來要交的一成田租一個不落還要交出來,逼得所有地主都只得降租到三成,大部分地主在現有田租制度下覺得種田根本無利可圖,也都斷了兼併之心。

    呂布也不想過於逼迫地主,特別制定了幾條有利於地主階層的政策,首先一點,凡是子女親屬為官軍服務並擔任營級以上軍職或縣級以上地方官職的地主家庭田租免去半成,如果是或州府級別以上則田租稅減去一成,此舉意在鼓勵那些耕讀傳家的地主家庭為官軍效勞,但他不會搬出朱元璋愚蠢的士紳免糧稅,只是減少,而且不准兼併;對地主家庭開發部分礦產開採(不包括貴重金屬和鐵、鹽、石油和煤炭)、大部分商品的批發權、海上貿易的配額,當然這些都要通過拍賣,價高者得;每隔一年召開一次科舉考試,招納所有賢才納入地方和軍隊的管理體系裡,雖然考題的範圍都要呂布敲定,四書五經儒家知識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是考專業知識,但地主家庭出身的中青年還是比自耕農、佃戶家庭出身的要有優勢些。

    呂布認為,有知識的只要你給他官做,沒知識的只要你給他地種,基本上他們就能逆來順受,天下太平。

    土地私有制,是呂布決心寧可藏富於民,也絕不能淪落到朱明朝廷之類的下場,讓那些本該屬於全體國民的利益淨被那些禽獸級的皇室宗親、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給瓜分了,朝廷會連根毛的稅都收不上來。(未完待續。。。)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8-31 11:35
第860章 卑彌呼二十一條

    這些年從倭國進來了大量銀子,白銀存量增大,金銀銅這三種交易金屬的比值趨於一定,一斤金子可換十斤銀子,換一萬株銅錢,以前銀子的計量單位通常是斤,到後來兩、錢作為銀子的計量單位開始普及,越來越多人更願意攜帶銀子出來交易,呂布鑒於此,開始推行金、銀、銅三種貨幣並行的金融制度,開始鑄造金幣、銀幣、銅幣來代替之前的貨幣,當然銅幣還是沿用之前的五銖錢。

    因為金融改制,呂布想起了在大軍未到之前,如何對付倭國和羅馬帝國,金融戰,用中華帝國盛產的絲綢、茶葉、陶瓷等奢侈品購買倭國、羅馬帝國的糧食,導致他們的糧價上漲,讓他們的貨幣相對於糧食貶值,同時再用黃銅等替代品來鑄造他們國家的高額貨幣,通過一系列金融手段,攪亂他們的稅收小說章節 。

    呂布派通曉金融的財政部侍郎劉巴來主持這個金融戰。

    呂布對倭國、羅馬帝國進行金融戰,是從歷史上諸葛亮那裡學到的。

    諸葛亮六出祁山,打的就是一場金融戰役,其手段之高明,貫徹之徹底,堪稱蓋世無雙。由於其特有的以弱擊強的複雜環境和外柔內剛的中國文化特有的隱晦,這場金融戰役至今不被人知曉,以至於很多人作出了諸葛亮六出祁山“不明智”判斷。

    蜀漢丞相諸葛亮就是在蜀漢國力相對於其他兩國弱小許多的大背景下,用數量少、卻經驗豐富的小股部隊進行騷擾性遊擊戰術,導致對手心理陷入被攻擊的“應激狀態”,然後利用曹魏統兵大將眷戀“戰時權益”的心理,誇大出兵的規模,巧妙地誘使曹魏軍事將領出於個人利益得失的考慮配合蜀**事行動。甚至雙方心照不宣的上演著諸葛丞相的“攻防劇本”。他實際在“操縱”、“誘惑”和“迫使”曹魏統治階層增加稅負,用於事實並不存在的“邊境大戰”。曹魏軍事集團的騎兵頗有漢朝遺風,非常強悍,不要說魏延所謂的“奇兵”出子午穀僅具有戰術奇襲的價值,即便曹魏直接不打“邊境山地防禦戰”,讓諸葛亮的幾萬後勤轉運極其艱難的山地步兵主力來到這沒有可借助防禦地勢的開闊地。就會發生一場有後勤依託的曹魏騎兵對無後勤依託的蜀漢山地步兵的戰鬥。

    幾個“邊境”山地小鎮的反復爭奪,對曹魏並無太大的實際意義,根本不值得十幾萬,幾十萬主力頂在那裡形成“不對等軍事對峙”,這還是一場放棄曹魏強大騎兵特長,主力大部隊對壘強悍山地遊擊小分隊的“奇怪戰爭”,所謂的“空城計”得以實施的原因也在於此這就是金融戰咬中的高端主導。

    因九品中正制而變得越加**透頂的曹魏官吏必然會借機大肆貪墨,由此加重了整個曹魏統治地區社會經濟、金融的崩潰壓力。諸葛丞相利用“自由商人”,用蜀漢的綢緞去購買並不需要的糧食。導致曹魏廣大地區糧價上漲,金銀貨幣相對於糧食貶值,同時向曹魏地區大量傾銷廉價“私鹽”、“私茶”,擾亂曹魏政權的稅收……這一系列的金融戰手段,已經導致了整個曹魏統治範圍內形成了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氣候,如果蜀漢諸葛亮晚去世二十年,他這種以弱擊強的金融戰並行的策略也許真能推翻曹魏,恢復漢制……

    其中有個陰毒的策略就是拿黃銅跟倭國、羅馬帝國交換糧食、馬匹等戰略物資。黃銅是由銅和鋅組成的合金。它的顏色金黃,也有金屬光澤。看起來像黃金一樣,在鋁沒出現以前,在裝飾用途上,常用黃銅來代替黃金,一些宮殿、廟宇裡的匾牌上的金字就是用黃銅片製成的。從西漢開始,皇帝都下詔。不准用“偽黃金”來行騙,卻不可能下令禁止生產黃銅。這是劉巴秘密下令的,將黃銅裹在黃金裡面,跟那些壓根不知道這種伎倆的倭國人、羅馬帝國的人交易。

    呂布一邊派劉巴厘用貿易進行金融戰,削弱倭國的實力。一邊派周瑜、甘寧率東海艦隊、渤海艦隊到達倭國,幫助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對付她的敵對國家。

    卑彌呼派出她弟弟將周瑜、甘寧的艦隊迎接到邪馬台國,一南一北建立了兩大軍事基地。

    軍事基地建好以後,艦隊入了港,軍隊登上陸地,就再也不用擔心那個詭異的神風的襲擊。

    此後數年裡,周瑜、甘寧的艦隊一邊幫助邪馬台國清除其他的倭國部落,另一邊在秘密地從中原調動人馬和願意移民倭國的民眾。

    邪馬台國在倭國語言裡的音譯就是大和,不過呂布不想稱呼它為大和,還是稱呼它為邪馬台國。

    邪馬台國並不是一個真正的王國,而是三十多個倭人部落形成的鬆散聯盟,早期的邪馬台國以男子為王,由於西元2世紀末發生內亂,乃共立女子為王,名為卑彌呼,以邪馬台之地為都。卑彌呼女王對其他諸國有相對統治權,卑彌呼曾在伊都國家設立一大率之官以檢察諸國,並在大倭的監理之下向他國收租賦。

    因為卑彌呼擅長用鬼神之事迷惑百姓,所以她以巫女的身份成為聯盟的首領,卑彌呼自己躲藏在深宮裡,用她弟弟半藏在前面主持政務,她做女王後,從來沒有一個外人能夠見到她的面,只有一千名仕女和一個送伙食的閹人能夠出入宮闈。

    邪馬台國官吏從中央到地方分七級,中央一級官員由大倭、大率、大夫組成,大倭管理市場,大率是巡視地方的監察官,大夫是刺史。邪馬台國政府收入由下戶交上的糧食組成,經濟以水田農業與手工業組成。

    此時倭國各處已經進行了水稻栽種,並開始使用鐵器,居民種植禾稻、苧麻,養蠶栽桑,緝麻線。制絲錦、縑絹。武器用木弓鐵鏃。在交換上已經是“國國有市”。社會已有大人、下戶與奴婢、生口之別。大人皆四、五個妻子,是上層統治者,下戶則有二、三個妻子。兩者間的地位與尊卑差別明顯,但下戶並不是奴隸,而奴婢和生口則具有奴隸性質。

    歷史上,卑彌呼派遣使者難升米朝見魏帝曹睿。魏帝賜予卑彌呼以刻有“親魏倭王”的紫綬金印一枚,包括銅鏡百枚在內的禮物若干,邪馬台國派到魏戍帶方郡的使節前後達4次,同時獻生口、倭錦、珠、弓矢等,魏國也曾兩次遣使至邪馬台國,賜以金印、紫綬、錦絹、銅鏡、珍珠等。

    邪馬台國與另一個由男王統治的狗奴國向來不和,她特地再次派遣使者來到魏國求助,魏帝派出使者表示支持邪馬台國,但是狗奴國對魏帝的檄文卻似乎並不在意。

    現在的倭國群島上有上百個部落。四五百萬人,分成了兩個敵對的勢力,一個是邪馬台國聯盟,是個鬆散的聯盟,大概有近兩百萬人,一個是狗奴國,有兩百四十多萬人,邪馬台聯盟因為是女王統治而且女王常年不露面。下面部落各自為戰,抵不上男王統治、秩序嚴密的狗奴國。一直處於下風。

    卑彌呼派使者難升米拜見呂布,呂布趁機勒索了一大堆條件,難升米迫于嚴峻的國內形勢,都答應了。

    數年後,周瑜的東海艦隊、甘寧的渤海艦隊來到邪馬台國,前來迎接的邪馬台執政。女王的弟弟半藏滿懷感激地迎來他心目中的天朝皇軍,不,中華天軍。

    半藏看到中華帝**隊的精良武器、嚴正軍紀、強悍軍容,每一個戰士都是龍精虎猛、彪悍英武,並不是自己那些矬子士兵所能比擬的。恐怕是十個倭兵都抵不過一個宋兵,半藏原本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對強橫跋扈的周瑜、甘寧,但跟著周瑜、甘寧身後檢閱了中華軍隊之後,就變得畏畏縮縮。

    周瑜看也不看半藏,將一份合約扔在他面前,半藏拿到手中一看,合約封面赫然寫著:二十一條。

    這個“二十一條”要求的內容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關於四國島問題,共四條,要求倭國租借四國島給中華帝國,租借期限是一百年,租借費用為白銀一兩,撤走倭國在四國島的一切駐軍;第二部分,關於倭國本州,共七條,要求承認中華帝國在倭國本州的一切特殊權利,華人有居住、購地、經營工商農業、開礦等特權,琵琶湖、富士山均租借給中華帝國,租期一百年;第三部分共兩條,要求把石見銀山改為華倭合辦,倭國不得自行處理,附近礦山不准中華帝國以外之人開採;第四部分一條,要求所有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只能租給中華帝國;第五部分,共六條,要求倭國必須和只能聘用華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華倭聯合開採的礦山必須使用華人做監工;將倭國本州所有道路修築權都讓與中華帝國;中華帝國在倭國本州有開礦、建築海港、船廠及築路的優先權;第六部分,只一條,最關鍵,倭國的軍隊必須有中華帝國將領統一指揮。

    半藏一開始自然不願意答應,中華兩大艦隊就在港口按兵不動。

    與此同時,狗奴聯盟的頭領犬野王知道了中華帝國大軍前來支持邪馬台國,趕緊派人打探,發現中華帝國的無敵艦隊是他們完全沒有辦法對付的,便派人跟周瑜、甘寧談判。

    周瑜、甘寧飛鴿傳書回去,呂布交代三個字,狗咬狗,並派辛毗前來負責談判。

    辛毗和狗奴聯盟的使者犬一郎談判後,犬一郎代表狗奴國國王同意,將石見銀山無償交給中華帝國開採,並預付中華艦隊兩年的軍餉和軍糧,辛毗說只能給你們提供兵器,狗奴國和邪馬台國現在的兵器都只是木弓鐵鏃,十分殘破,能得到中華帝國的兵器資助,喜出望外。

    中華帝國和狗奴國達成盟約後,將最近幾年從袁紹、劉備、高句麗、百濟、三韓那裡繳獲的殘破兵器以及中華軍隊淘汰掉的兵器,運到狗奴國,跟他們交換白銀、糧食,狗奴國得到兵器補充後,戰力更強,再被中華帝國派去的幾個參軍稍加指點,便打得邪馬台國丟盔棄甲,屢戰屢敗。

    卑彌呼知道了事情的緣由後,心驚膽顫地意識到中華帝國的強大,趕忙派她弟弟半藏再來談判,全部同意了二十一條。(未完待續。。。)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cheninda1234567

LV:5 騎士

追蹤
  • 160

    主題

  • 13719

    回文

  • 19

    粉絲

潛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