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三國] 三國小兵之霸途 作者:一級煙槍王(連載中)

 
uuuuuuuuuu 2012-12-27 09:43:14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3126 1724905
regn13 發表於 2018-2-12 22:47
第九百零三章 曹操願去澳大利亞

    留著曹操的那一部份軍馬,這也算是對曹操的特殊對待了。

    當初曹操也並不算是真正的向劉易投降,他只是命令其帳下軍士不得再反抗漢軍而已。所以,當中很大一部份的曹操軍將,並沒有算是真正的投降。

    而劉易也是為了能夠和平統一整個大漢,不想再製造太多的無謂犧牲,也就默認了曹操的那一部份對曹操忠誠的軍將繼續追隨曹操的事實。

    這個其實也很好理解,那些對曹操忠誠的軍將,他們都在擔心劉易會在事後對曹操不利,所以,他們跟在曹操的身邊,也是抱著要保護曹操的意思。

    不過,到了洛陽之後,劉易及大漢朝廷方面,自然不可能當真的讓曹操的那麼多的軍馬都一起隨他進城,所以,就有了曹操及主要的親將近臣等,可以帶領一定數量的親兵進城住下。

    而留在城外的曹軍,在漢軍的監控之下,建了一個軍營安紮下來。

    後來,劉易遠征之前,才收繳了那些曹軍的武器。這些,都是獲得曹操的同意才如此的,因為,曹操當時也很清楚,大漢朝廷在劉易這個皇帝都親自遠征之後,洛陽不可能再留著這麼一支強大的軍馬在此威脅著洛陽的。劉易只是收繳了武器,並沒有強行驅散這些軍馬,這已經算是劉易對他曹操的優待了。

    當然,這個也是劉易打算以後曹操真的能夠為自己所用的時候,留著這部份精銳的曹軍還用處。所以,才會一直留著到現在。

    二十萬軍馬的糧草用度,是曹操與朝廷各自出一半,等於是白養著這二十萬軍馬兩年多了。

    劉易這次來見曹操,不僅是想要起用他的部下大將,還想讓曹操為大漢去征服佔領那海洋中的大陸澳大利亞的。

    所以,當曹操說到這二十來萬的曹軍,劉易便揮手打斷了曹操的話道:「孟德兄,那二十萬的曹軍,我恐怕難以安排啊。」

    「啊?這個……是為何?你方才不是說,要再組建一支遠征軍嗎?曹某的這些舊部,其實都是精銳軍士,跟漢軍的精銳將士,可能還有所不及,但是,對上一般的敵軍,人人都能以一擋十,不瞞你說,這兩年多來,他們都沒有停止過操練,相信,你起用他們,率這支軍馬遠征,肯定要比你新組建的新軍更有戰鬥力。如果再配上我們漢軍的制式精良兵器的話,他們的戰鬥力或會更強。」曹操以為劉易還是信不過他曹操的人馬,不願意起用這二十萬大軍呢。

    「給他們裝備上我們大漢的精良武器是必須的。我沒說過不起用他們啊?我不僅要起用,還要重用。但是,他們卻不是由我劉易來安排,而應該是由你曹操來安排。」劉易說道。

    「我……我安排?這……」曹操更加的糊塗,如今他如何能安排這些舊部呢?

    「孟德兄,莫非,你還真的想就此沉淪下去?我的意思是說,這二十萬大軍,還是由你親自去統率為好,將來他們的前途命運,也將會由你來掌控。」劉易笑著對曹操道。

    「什麼?你、你這是什麼意思?」曹操暗吃一驚道。

    「唉……」劉易卻忽地嘆了一口氣,神色認真的凝視著曹操道:「孟德兄,這個世界太大了,大到以我們現在大漢的兵力,都難以一下子將這個世界都佔據。在我們大漢,在我們漢人稱霸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需要時間來發展,我們漢人的人口增長也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起碼在二十年之內,我們大漢就算可以稱霸全世界,但怕都沒有真正的統治全世界,只有在我們漢人的人口,達到了一個足可以滿佈這個世界每一個角落之後,我們大漢才能真正的高枕無憂,才有可能說得上是我們漢人主導了這個世界的地位。」

    「原來你的志向是稱霸整個世界……」曹操一臉汗顏的樣子。因為他自己心底的那一點志向,和劉易的這遠大志向比較起來,他都覺得自己的思維志向太過狹窄了。

    「不不,我的意思是,讓我們漢人真正的站在這個世界的巔峰,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導者,並非是我劉易本人想要稱雄於世。這點,等將來吧,我或者會跟你詳細的講述,我們漢人為何一定要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導者,並且還要永遠的保持著我們漢人的主導地位的原因。」劉易卻搖頭道。

    「那你……」曹操一時自然是想不透劉易說的這些話,想不明白為何非要漢人站在這個世界之巔,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導者。

    劉易沒有跟曹操再談這個,轉口道:「世界太大,所以,就憑我劉易一個人,恐怕很難做到讓我們的漢軍都遍佈這個世界。所以,我不僅僅需要再組建一支遠征軍,還得要第三支,第四支遠征軍。我是想,你曹操單獨為一路遠征軍,為大漢去征服一塊大陸。」

    曹操騰的一下子站起來,失聲道:「你說什麼?你、你是說,讓我曹某單獨組建一支遠征軍?」

    曹操之所以心灰意冷,是因為他不覺得在現在的大漢,他還有什麼東山再起的可能。另外,他也認為,劉易肯定不會無條件的信任他,會重用他。

    有時候,曹操他自己也想過,以他自己的名氣,以及才氣,在這個大漢朝廷,就算自己為這大漢的皇帝,恐怕都不知道要如何用他自己。

    怎麼說呢?現在朝廷當中,真正能和他名氣聲望甚至是才華相襯的職位真的沒有幾個。無非就是朝中的三公九卿之職,實際上,就算是這些職位,對於他曹操來說都有點低了。但是,如今的大漢朝廷,如此多的人才,人家在各自的官職上面做得順風順水,這個時候,能叫誰將一個官職讓出來給他曹操?另外,至於軍方,曹操還真的沒有想過,因為他並不認為,劉易還會讓他統軍。

    所以,曹操才會有準備真正的歸隱田園,就此了結餘生。

    可不想,現在劉易突然跟他說,不僅要用他曹操,還是要讓他獨率一軍,讓他單獨去攻佔一個大陸。這個,真的讓曹操感到意外又驚喜。

    一個人,要有多大的胸懷與胸襟,才能夠如此對待一個手下敗將降臣呢?

    所以,曹操此時,他真的不是因為自己有機會另立東山再起而感到激動,而是震驚於劉易的胸襟氣魄。

    曹操顫著聲道:「那個……你、你當真的能如此相信我曹操?要知道,那二十萬人馬,他們只聽我曹操的命令,你就不怕……」

    「呵呵,我怕什麼?」劉易不在意的笑了笑道:「孟德兄,現在你在洛陽也休養了兩三年了,相信你對大漢的一切都已經有所瞭解。你瞭解了現在的大漢之後,你還認為你讓你獨率一軍去攻佔一個地方,然後你又能在短時間之內發展得比現在的大漢更強大?現在大漢當中的種種,相信你現在都還搞不清楚,也難以做得到吧?所以,我何須擔心什麼?」

    「呃……」曹操坐著想了想,不禁有點頹然的坐下,苦笑道:「呵呵,的確……我、我曹操現在根本就生不起再與你劉易為敵之心。好吧……我曹操此生,絕對不會有反叛大漢之心,若有不軌之意,教我曹操不得好死!」

    曹操跟著,神色認真的望著劉易,舉手發了一個誓。

    劉易卻擺了擺手,對曹操道:「先不要激動,在此之前,我要先跟你反事情說清楚,要不然,將來怕你會怨恨我劉易。」

    「哦?願聞其詳!」曹操垂首恭聽。

    「我讓你率軍去攻取的這一塊大陸,離我們大漢很遙遠。是在茫茫大海當中的一塊大陸,估計離我們大漢有萬里之遙。具體要如何去,我會再派一支水軍送你們去,會走安全一些的航道,不會讓你們有什麼的危險。」

    「在大海當中的大陸?就像……就像呂布與陳宮去攻取的那倭國一樣?也是一個島?」曹操也打聽到了倭國的事,所以,認為也差不多如此。

    「這個,也可以說是一個島吧,但是,卻要比倭國大得多了,實際上,那個在海洋中的大陸,幾乎與我們大漢長城之內的區域那麼大。」

    「什麼?幾乎有我們大漢本土這麼大的一個島?」曹操一臉不相信的樣子。

    「這是真的存在的,不用太過驚訝。」劉易談定的道:「現在要跟你說清楚的是,這個島大陸,估計還處於一個相當原始的狀態,其文明發達程度,是遠遠不及倭國的,甚至可能還不及南洋地區的那些土著人。整個島大陸,有平原有高山,有沙漠,但是,人口恐怕也極少,估計都不會有百萬人口。」

    曹操聞言,一下子瞪大眼睛,結結巴巴的道:「差不多有我們大漢那麼大的一片大陸,人口都沒有我們大漢的一座大城那麼多的人口?這、這到底是一個如何荒蕪的地方啊?」

    「不不,那不叫荒蕪,而是原始,但是,這個大陸,自然氣候環境非常好,非常適宜人類居住,在某一些方面上來說,甚至要比我們大漢還好。所以,我才覺得有必要去佔領它。」劉易看著曹操道:「就是這麼一個地方,如果你願意統軍前去,那便由你統率那二十萬大軍前去,如果你不願意,那就再等兩三年,到時候,再讓你統率一支大軍,前往一個更加大的大陸。這個,你可以考慮一下。」

    曹操此際還真的有點猶豫,一塊只有不到百萬人口的大陸,他率軍前往去做什麼?並且,又是離大漢本土如此遙遠。說句不好聽的,他真的有一種要被劉易流放的感受。萬里之遙,去了那個地方,他都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再回到大漢本土來。

    「我、我去佔領了那塊大陸,有什麼的意義?」曹操臉帶苦澀的問。

    「意義肯定是有的。那塊大陸,是一塊原始之地,我們大漢去佔了,便是我們大漢的,算是為我們大漢開疆拓土。另外,那塊大陸上,各種自然資源豐富,可以為我們大漢帶來巨大的財富。最重要的,那裡適合人類居住,如果你願意率軍前往,那麼可以將你們軍士的軍眷都一起帶去。你們先在那大陸尋一個好地方,先建一座城池,肅清四周的那些土著人。以後,大漢會陸續送去一些物資以及人口,慢慢的將那塊大陸發展成為一個我們漢人重要的一個發展發源之地。當然,這些可能是以後的事,當真的要將那塊大陸發展起來,我們恐怕都活不到那麼久,看不到了。」

    「那、那你說等兩三年之後,再讓曹某率一軍去攻取一個更大的大陸,那麼那個大陸又是如何的?」曹操問道。

    「那個地方……」劉易仰起頭,悠悠的道:「其實我也不清楚,但是,據這次我遠征到貴霜帝國,當中的一個佛教行者跟我提起來,那個地方,全都是一些黑人,皮膚是黑色的人類。」

    「黑、黑黑黑人?「太過匪夷所思了,曹操雖然已經知道了有白色的人類,但還真的沒有聽說過還有黑色肌膚的人類。

    黑人?那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人種?

    曹操想想,不禁就渾身冒出了雞皮疙瘩。

    「並且,那裡幾乎都是一些真正的荒蕪沙漠地帶。人口嘛,不詳,估計要比澳大利亞多不少。」

    「算了,還是去那海中的大陸吧。」曹操知道自己沒有太多的選擇,留在大漢,他怕就真的只能歸隱田園,可是,這真的是他願意的嗎?不用想,曹操都會選擇統軍佔領一塊大陸。

    「那好,我會安排一支約有十萬人馬的水軍,備足出海的大船,你就先跟那二十萬軍士講明情況,願意去的便去,把他們的家眷一起帶去,畢竟,太遠了,去了的,想要回來一趟不容易。」劉易說著,想了想又道:「那個,另外,你們不管是誰,到了那大陸,一切都安頓好,發展起來之後,以後,你們誰還想要回到大漢來,由你們自由安排。」

    劉易說是這麼說,但是卻知道,如果這二十萬軍馬都是帶著家眷一起去的,到了澳大利亞之後,估計他們都不想回來了。(~^~)
regn13 發表於 2018-2-12 22:47
第九百零四章 關注軍工科研

    從曹府出來,劉易滿心歡喜。他沒有想到如此輕易的就解決了曹操的問題。

    當然,如果僅僅只是說讓曹操統軍獨立征伐一方,那肯定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最為主要的問題,卻是如何讓曹操跟其部下的一眾大將分開。然後又如何能夠讓曹操的部下大將為大漢所用。

    沒有想到,原來曹操也早有心理準備,他本就想請劉易起用他的部下大將。如此,這一次找曹操談這方面的事兒,就一切都順理成章了。

    如果沒有曹操的同意,劉易恐怕很難獲得曹操的舊部大將的服從。

    可以想像,如果劉易直接去找夏侯兄弟及曹氏兄弟,甚至去找徐晃及張合等人,說要賜封他們為大將,他們能同意麼?肯定不會答應。

    所以,要起用他們,必須要經過曹操。

    但是,如果單單是曹操同意,那也不行,因為以這些大將對曹操的忠誠來看,他們絕對不會棄曹操不顧,不會獨自各奔前程。

    所以,劉易所能想到的就是,在起用曹操的這些大將的同時也重用曹操。如此一來,曹操的這些大將也就無話可說了。

    他們的主公曹操,都已經為大漢效力,那麼他們自然也沒有什麼的意見了。為大漢效力,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僅只是如此也不行,因為,他們肯定還要想著追隨曹操。這個,卻是劉易不可能同意的。

    能讓曹操單獨統率一軍遠征一塊大陸,這已經是劉易給予曹操的最好優待,再讓這一眾大將跟著曹操,那麼一旦曹操當真的有自立之心,那麼將來肯定也會給大漢帶來麻煩。

    所以,其實劉易也好,曹操也好,大家的心裡都心照不宣,都能明白,如果曹操還想要統軍,那麼他原來的那些大將,就不可能再跟隨在曹操的身邊了。

    不過,劉易也考慮到曹操的一些實際情況,所以,多少都會留下一些大將給他,不會全部都將曹操的身邊要走。比如曹仁及曹洪,劉易便打算留給曹操。畢竟,遠征澳大利亞,劉易也不清楚那兒的情況,並不清楚那裡有沒有土著高手。留著曹仁及曹洪這兩個曹操的本家子弟,一流武將給他,也是對曹操的一種保護。

    劉易跟曹操也談到了這方面的問題,已經與曹操商量好了,由曹操先去向他的舊部大將宣佈大漢朝廷對曹操的任命。讓曹操自己去跟他的大將交待清楚,他將要統率一軍遠征一個叫做澳大利亞的大陸。然後,再告訴他的那些舊部將領,他只能帶曹仁曹洪前往,而他們,他表示已經跟劉易商量過,有所安排。

    至於曹操如何跟他們說,這個劉易相信曹操肯定會交待好,相信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所以,解決了這件事之後,劉易也就沒有急著要找曹操的這些舊將談話,等曹操與他們交待好之後,再找他們也不晚。

    劉易現在沒回振災糧官府,也沒有回皇宮,而是直接去了軍工部。

    劉易現在要加快許多工業研究的進程,決定先親自參與研究一段時間。

    劉易覺得,一些重機械一定要弄出來了。起碼,像用來生產水泥的攪絆機,得要先弄出來,暫時沒有電力,沒有電動機,那麼就先用水力及畜力來運轉機械,劉易早已經讓人研究如何動力傳輸了。

    說實在,劉易打算奪取了中東地區之後,便開始進行各方面的科技發展。現在,已經著手讓人準備研製柴油發動機等機械了。另外,原來從張角的太平道祭壇所獲得的那些石油原油,劉易已經著手讓人研究如何提練出可用的柴油來。

    有了動力原料,那麼研製出柴油發動機等,應該有成功的可能。而當研製出柴油發動機之後,那麼再弄出電力,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劉易想讓一切的新事物的出現,都合理一些,不是無端生有的弄出來,要不然,這世人會很難接受。劉易想將一切都變得知識化,就算是再弄出一些新事物,也能讓世人自然的接受,用學識方面的東西能夠向世人解釋得清楚。

    這個,就好比弄出的那些玻璃,弄出來的那些生活物品,肥皂等等,這些,一般的參與生產製造的技術人員,他們都懂得了這些物品的生產成形原理。他們在明白了之後,才知道原來這些東西就是如此的,似乎也沒有所想像中的那麼神秘。一切,都是可以通過他們所知道,所認識的東西就可以弄得出業的。只不過,他們沒有見識過,沒有人引導他們那麼做,他們就不懂不知道,所以就覺得很神奇。

    劉易相信,待數年之後,大漢統一了全球,那麼,許多後世的科技就可以放心的弄出來了。

    現在,先一邊攻佔世界各地,一般加大力度去統治好,先解決好世界各地的民眾的溫飽問題。然後,才慢慢的推進一些後世才有的東西,慢慢的讓世人所接受。然後,整個世界的民眾,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會完全的改變,慢慢的接近後現代的民眾的生活。

    劉易很想知道,將後世的科技,提前千多兩千年出現在這個世上,不知道再過千多年之後,這個世界又會變成什麼樣呢?

    軍工部門,其實只是一個統稱,其中也分成許多的職能部門,每個部門所負責的研製方向都有所不同。

    劉易每個部門都去看過,給那些在研究的學者指點一下他們所需要研究的方向。

    這個,是劉易也只能是盡自己的所能了。畢竟,劉易不是萬事通,不是什麼都懂。許多的東西,他只是在後世見過或是聽說過,到底是如何的,他自己也不清楚。唯有就是從太陽能手機當中,從那百科全書當中,抄出一些有用的資料,拿這些資料去給下面的人去研究。

    如此,一連十多二十天,劉易幾乎天天往軍工部門跑。

    成效還是有的,但是一時間也急不來。

    劉易也發現,其實許多科研人員,其學識遠超他自己本身,在許多方面,他只是提一下研究的方面,頓時就能讓那些研究人員一下子就領悟出更多的東西。

    如此,劉易在二十來天之後,便沒有再去軍工部門,而是將重心放在跟著下來的準備遠征的事務上來。(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2-12 22:47
第九百零五章 對曹操舊部的任用

    經過這段時間,就算是路程較遠的人馬,也都6續來到了洛陽集結,並且已經接受了整編,大部份的軍馬,亦已經確立了他們軍中各階層的將領。在這些將領的統率之下,已經開始在洛陽四周的軍營進行一定的整訓,希望可以進一步提升這支遠正軍的整體的戰鬥力。

    但是,說實在,這次的遠征軍,總體的戰鬥力是比較弱的,比起現在留在印度的百多兩百萬漢軍而言,戰鬥力差了可不是一點半點。

    因為,如今的這支遠征軍當中,當中由漢人組成的漢軍就僅約有六七十萬人,並且,當中只有那麼二三十萬人才是真正的漢軍精銳將士。

    其餘的,最精銳的也就是地方衙門抽調來的官兵,只是正式編制漢軍的預備兵員。再下來的,便是小數部放的族人及漢人當中的青壯。

    當然,也不能小看了那些小數部族的青壯及漢人青壯,因為就算是漢人青壯,也都有參加過地方的自衛隊,有個一定的訓練,甚至大多都習武。那些小數部族人的青壯也大多如此,一般都是弓馬嫻熟的青年人。

    就這支遠征軍當中的個人而言,戰鬥力還是不錯的。如此匆忙成軍,其戰鬥力估計也不會比貴霜帝國的軍馬弱多少,甚至,勉強也可以和當年的那些匈奴人的軍隊相提並論,若是交戰的話,起碼應該能夠打得一個難分勝負。

    可是,僅僅如此,那是遠遠不夠的。不要說北匈奴人要比原來的南匈奴人更強,更凶殘更具侵略性了。就說雙方旗鼓相當,這樣肯定是不行的。因為,雙方大戰,旗鼓相當打得難分勝負,那麼就是說,在殺敵一千的情況之下,自損也肯定得要八百。

    而新漢軍自成立以來,何時會打這樣損人不利己的戰爭?用自己漢軍將士的性命去換取那些野蠻的匈奴人的性命的事,漢軍不會幹,劉易也不會同意這樣幹。

    劉易需要的,是絕對的碾壓,要以最少的代價,擊敗驅趕北匈奴人,要用絕對強橫的態勢,讓那些北匈奴人一見到漢軍就驚懼,就望風而逃。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將那些北匈奴人驅趕進中東及西歐地區,讓那些北匈奴人去禍害中東地區及西歐。

    在不得不留下大部份的大將在印度之後,劉易為了充實漢軍的大將不足,只有起用曹操的舊部大將。

    有一句話,劉易一直都深以為然。

    那就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這支遠征軍,軍馬足足有兩百多萬之眾。僅僅只是趙雲,太史慈,典韋,黃忠,黃敘等數員大將統率是遠遠不夠的。

    以漢軍的編制來說,每兩萬人為一軍,每五軍為一路大軍,數十萬人馬為一集團軍。

    而這一次西出西域去驅趕北匈奴人提前西進,所要出擊的范團實在是太過廣闊了。

    按現在這支漢軍來說,兩百萬軍馬,那麼就能夠分成二十路軍,每路軍十萬人馬。

    這個,聽起來,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大軍人多勢眾,氣勢恢宏。但是實際上,當這兩百萬軍馬,進入了廣闊無邊的西方地區之後,那麼就有如一水滴入大海,並不會太過起眼。特別是那麼廣闊的區域,漢軍不可能全都一起行動。到時候,會分成數十路的軍馬,各軍分開行動,一片片地區的去肅清驅趕那些地區的北匈奴人。這樣一來,這點軍馬恐怕還真的不算多。

    而分開之後的各路軍馬,就等於是一支支孤軍深入的孤軍,在那廣闊的草原或是沙漠,又或是原始森林當中,各軍之間的聯繫肯定是有點困難的。這個時候,就得需要更強的軍將作為各支軍馬的統帥,只有如此,各路漢軍,才有可能應付得了他們所面對的任何情況。不會懼怕任何的強敵。

    比如,現在也沒法刺探得了北匈奴人的具體情況。他們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族群?詳細分佈在那些草原森林哪一個位置,而又會有多少人馬。這些,一切的一切,漢軍暫時都還不得而知。

    所以,當分開行動的各路漢軍,他們各路軍馬,所碰到的情況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有可能,當中某路軍馬,可能進入西方更大的西伯利亞地區之後,他們都只是一直都在行軍,可能連一個匈奴人的影子都碰不到。但也有可能,當中某路漢軍,會碰到一些較大的北匈奴人的族群。所以,有可能是數萬的漢軍,會碰到十萬甚至是數十萬聚居在一起的北匈奴部族。

    到時候,這支漢軍,是戰是避,又或是是如何,都得要有一個真正的能夠獨擋一面的大將來統率。因為,劉易這一次的戰略意圖很明顯,無論是在什麼地方碰上那些北匈奴人,都必須要打出漢軍的威風,要讓那些北匈奴人感到害怕,務必要將他們驅趕離開他們現在所生活的地方,讓他們逃進中東地區及西歐地區。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達到劉易這一次遠征的戰略目的。

    假如說,當某路漢軍碰到了匈奴人,不能在第一時間將他們打怕,不能以一個無敵之姿之他們感到害怕。那麼他們會輕易離開他們現在所生活生存的地方嗎?

    要知道,就算是北匈奴人,他們其實也想要安定的。只不過,他們的生活方式,逼著他們自己不得不要通過掠奪來展自身,也只有通過掠奪,他們才有可能生存得下來。如今,他們現在所佔據的地區,應該就是俄羅斯東南部的廣闊大草原,那裡的資源非常豐富,哪怕北匈奴人的那種破壞性的放牧方式,在那廣闊的肥美大草原上,他們依然也可以生存一段較長的時間。歷史上,他們就是佔據那一片地區,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慢慢展壯大,成立了一個強大的匈奴帝國,並幾乎滅了羅馬帝國的。

    現在,可能正是匈奴人在那一片地區生活得比較安靜舒服的時候。相信他們也不會輕易的放棄那一片水草肥美的大草原。

    所以,如果漢軍與他們匈奴人相遇,怯戰避戰,又或是戰而不勝的話。那麼就會給那些匈奴人留下一個原來這些從東方來的漢軍也不過是如此的印象。難以讓他們產生一種漢軍不可敵,漢軍可怕的印象。

    假如匈奴人不懼害漢軍,那麼他們肯定會想保住他們現在所生存的大草原。甚至,他們的王者,會號令所有的匈奴人來跟漢軍決一死戰。如此的話,劉易就做不到將那些北匈奴人驅趕進中東及西歐去禍亂的目的。

    所以,儘可能的起用更多的大將,確保每一路分開獨自作戰的漢軍的強勢,是很有必要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曹操早已經跟他原來的舊部大將交待清楚了。

    當中,自然有一些曹操的舊將不太願意與曹操分開的,他們更希望可以繼續追隨曹操。但是,這些曹操早已經與劉易有協定,早商量好了,自然不能讓他們繼續追隨他到澳大利亞去的。所以,他們縱使是不太願意,也不得不留下來,聽從劉易的號令。

    但是,也有一大部份的曹操舊將,是非常樂意為大漢效力的。像徐晃,張合等將。

    他們之所以還追隨在曹操的身邊,主要是因為他們本來跟劉易或者是漢軍中的一部份大將有著比較深的恩怨。所以,他們也不知道劉易會不會善待他們,並且,曹操的確待他們不薄,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們也難以主動向劉易投效。

    事實上,他們也一直在關注在漢軍的動態,在得知漢軍一直都在開疆拓土,揚大漢聲威,一場場的勝利,讓他們心底裡極為羨慕。大丈夫當征戰沙場,為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建功立業,名垂青史。

    這些,都是為將者所想要的結果。

    現在,劉易願接納他們,並且能夠很好的處理好他們與曹操之間的關係,由曹操出面勸說他們為大漢效力。這樣,他們就是求之不得,順理成章的答應了下來。

    如此,除了夏侯兄弟之外,曹操帳下舊部的五子良將,亦全都盡歸劉易所用。

    劉易一起邀請曹操的那些大將及諸多曹操的舊臣,讓他們齊聚一堂。劉易率現在在洛陽的一眾朝臣及軍將,一起出面接待了他們,歡迎他們從此為大漢朝廷效力。

    並且,跟他們一一談了對他們的任用問題。

    先,劉易都要求他們,先到西山軍校去,先系統的認識學習一下如今大漢的基本國法。因為這個,將會是他們在為大漢效力的人生當中,必須要嚴格遵守的東西,也將會成為他們為官為將的行為準則。

    現在的大漢朝廷,跟他們原來在曹操帳下為官為將的情況大相逕庭,許多東西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對於一些官職軍職的職能要求,更是他們前所未見的聞所未聞的,如果不經過系統的瞭解,哪怕他們道聽途說,也不能知道當中的詳細情況。

    對於曹操舊部的謀臣,劉易讓他們先熟釋瞭解了大漢朝廷現在的運作情況,然後會分別任命他們為朝中各部門的官位中擔當要職,能讓他們盡展他們所學所長。而一部份人,劉易會任命他們地方官員,讓他們去地方,代替原來的官員出任地方某官職。一部份,會被劉易直接任命為軍師,進入軍中,到時候會隨大軍一起遠征。

    這一次雖然以驅趕匈奴人為目的,但是,驅趕走匈奴人之後,會留下那一大片廣闊的真空地帶,這些地區,大漢自然也得要佔領怕,也要派出文官到當地去成為統治地方的大漢官府。所以,那部份被曹操舊部替換來的地方官員,將會成為去西伯利亞地區建立大漢官府的主要文官。

    不過,這部份文官,卻不用急著前往,可以等到遠征軍走後一段時間之後再前往也不晚。到時候,也會與曹操的一部份熟悉了大漢為官準則的舊臣一起前往。

    軍將方面,劉易是直接任命他們某某將軍,由他們擔任軍中要職。當然,他們也得先到西山軍校去學習一段時間。因為,漢軍的作戰方式,跟他們原來所瞭解的也會有所不同。所以,他們必須要先去瞭解清楚。如此方可以出任某軍的統軍大將。

    不過,這方面的問題不會太大,因為,就目前的這支漢軍而言,原來漢軍的一些作戰方式,這支新建起來的漢軍,也未必能夠執行得了那樣的作戰方式。

    因為,無論是弓兵或是騎兵,都還沒有經過長時間的整訓及協同練訓。

    拿弓兵來說,現在大漢朝廷,的確可以裝備出大批的弓箭兵,讓他們也同樣的擁有那些精良的強弓及弓矢。可是,他們卻難以做得到原來的那一批精銳漢軍中的弓箭兵那樣,可以如臂所指的對某一個方向的區域之內迅齊射。

    或者,齊射是可以做到,但難以做得到一片箭雨籠罩在一片區域,做到對這一片區域之內的敵人進行有效的大量殺傷。

    這個,其實真的是很講究的,要那些弓箭兵經常在一起,日夜不停的進行協同作戰訓練。如此才有可能做得到。

    要不然,可以想像,一輪弓箭齊射過去,哪怕勉強可以籠罩在一片區域當中,但是,卻有些地方,箭矢相當的密集,而有些地方,卻沒有弓箭落下,如此就形成了一片真空地帶。處於這片地帶的敵兵,可能就不會受到任何的傷害。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極有可能會讓這片區域之內的敵兵迅的殺近自己的軍陣當中來。萬一敵人是騎兵呢?騎兵的衝鋒更快,眨眼就能衝進他們的弓箭大陣。這樣,他們這些弓箭兵,恐怕就只有被人家衝殺,損失慘重的份。也有可能,如此就造成自己漢軍的大敗。

    而要知道,北匈奴人,他們最厲害的,就是騎兵。

    所以,現在統軍的大將,他們要靈活統軍,不能再一成不變的按照原來的那一套來戰鬥了。(未完待續。)8
regn13 發表於 2018-2-12 22:47
第九百零六章 情緒複雜

    這一次參與遠征的騎軍,基本都是小數部族的騎兵,人數多達百萬以上,也算是大漢有史以來,漢軍騎兵集結人馬最多的一次了。

    但是,人數多,並不表示其實力就很強大,相比較漢軍當中精銳的騎兵,他們還是有著不少的差距的。

    不過,這些騎兵,也如步軍的將士一般,如果論單打獨鬥,他們的戰鬥力估計不會太差,人人都可稱得上是弓馬嫻熟。但畢竟,這些小數部族人的騎兵,他們並沒有接受過漢軍正式的操練,對於漢軍常規的作戰方式及戰陣都不太熟悉,所以,這騎軍的人馬雖然眾多,但怕也難以起到大軍衝鋒時候的威力加成。

    但是,這一切都不重要。因為劉易就是考慮到這一次遠征,是在廣闊的區域當中作戰,如果是按照漢軍騎軍的作戰方式,恐怕也不太合適了。相反,那些小數民族的騎軍,他們來去如風的游擊作戰方式,更適合在那些大草原上作戰。

    北匈奴人不是一直採用這樣的遊騎作戰方式麼?他們如此不知道滅了多少大漠上的民族,也不知道禍害過多少地方的人。

    現在,劉易就打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讓那些小數民族騎兵所組成的漢軍騎兵大軍,如北匈奴人一向來的作戰方式去攻擊他們,襲擾他們,像他們趕跑別的小數部族那般,將他們驅趕離他們北匈奴人現在所佔領生存的區域。

    或者可以說,在遊騎的作戰方式當中,給他們個人單獨作戰的機會更多,單兵能力更強的話,他們所佔的便宜也會更多。所以,這一次遠征,並不需要將這支遠征軍訓練得如何有素。

    之後,劉易便開了一次朝會,正式加封曹操的這一眾舊臣武將,該封賜官職的賜予官職,該封將的封將。

    文官謀臣方面就不多說了,像荀攸及程昱,他們都被劉易拜為遠征軍的軍師,將會陪同劉易一起遠征西方。別的,如鐘繇,滿寵,劉曄等等,一眾文人謀士,都各有封賞。

    這對於這一部份以前被漢軍所俘或是後來與曹操一起被送到洛陽來的曹操舊部來說。他們對於現在的一切,還真的有一種有如隔世的感覺。

    接受了劉易的封賜之後,他們還真的百感交雜,尤其是獲得了重用的傢伙。他們怎麼也想不到,以前,他們挖盡心思要滅了劉易,現在,卻成了劉易的部下。

    他們也更加想不到,劉易這個當今皇帝的胸襟會如此之廣闊,居然完全不介意他們以前對新漢朝對劉易所做過的一些齷齪事兒。劉易宴請他們,跟他們一起談話的時候,居然還毫不在意的拿當年的那一些見不得人的事兒來打趣。

    說真的,在接受了劉易的封賜之後,他們的心裡多少都對劉易有一點感激之情。他們無論是誰,都以為自己的這一輩子完了,就算劉易不會殺他們,他們最多也只能苟且度日,難有出頭之日了。誰不想,劉易居然還會如此大度,不僅不針對他們做出什麼不利於他們的事,居然還能如此信任他們,甚至任命他們作為一些地方的主政長官。

    再加上,他們也獲得了曹操的交待,曹操也跟他們推心置腹的談過,曹操在他們面前,也自認他對劉易已經完全服了。所以,著他們不必再掛懷過去的事。如今,他們就只需要安安心心的為劉易辦事,為大漢效力,為大漢的振興盡一份心力。

    這個,對於當中很大一部份曹操的舊部文臣來說,其實也挺符合他們心中的理念的。當中,不少文臣,他們以前追隨曹操,為曹操效力,其實也抱負著一種匡扶漢室,振興大漢的理念。

    以往,他們受曹操器重,受過曹操之恩,不得不盡心為曹操效力。慢慢的壓制了他們的那顆匡扶漢室振興大漢的志向。

    如今,可以說,他們心底裡的志向算是被完全釋放了出來。不少文官,都摩拳擦掌,認為終於可以一展自己的抱負了。

    其實,他們也不知道,若非劉易從一些歷史資料當中,分別對他們的才能有一定的認識,知道他們的確是一些有才幹的人才,現在的大漢,需要太多的人才了。如此,劉易為了大漢,才會徹底的放下對曹操的這些舊部的恩怨,給他們一個一展他們所長的機會。

    要不然,劉易還真的不想起用他們,要弄死他們,劉易也多的是機會及手段。

    軍將方面,徐晃,張合,張遼,夏侯兄弟等等,劉易都給他們冊封了。並且,讓這些曹操的手下大將感到驚喜的是,他們的官職還真的不低。雖然不及原來的十大元帥及十大將軍在軍中的職位高,但是,也全都獲得了為將的較高的封賜,都擁有了他們的將軍稱號。

    當中,像徐晃,張合兩將,可以說。他們跟劉易,似乎從一開始就處於一個敵對的關係。甚至可以說,如果是從恩怨方面來講,他們與劉易,恐怕是有著化解不開的仇恨。

    劉易當初還是一個小兵的時候,他們就直接與劉易產生了正面的衝突。如果不是劉易有點手段,恐怕早就被他們給幹掉了。

    徐晃當年就直接衝擊過振災糧官府,差點攻進了振災糧官府。那時候,劉易對徐晃是真的動了殺心的,要不是徐晃見機不妙逃走的話,恐怕他也早就被斬了。後來,戰場上也多次與劉易或是劉易帳下的大將有過交集。所以說,這個牙齒印還是比較深的。

    最讓徐晃及夏侯惇都有點擔憂的是,又或者是一直來都有點擔心的是。那就是他們都參與刺殺過劉備,他們一直來都有點擔心關羽及張飛會找他們算帳。

    實際上,對於徐晃與夏侯惇在荊州殺死劉備的事,關羽與張飛的確是無比的憤恨,與他們兩將結下了死仇。說真的,劉易為了交好關羽張飛,估計也不會放過這兩將。

    不過,那次他們原來並沒有真的殺死劉備,那劉備被司馬徽所救。這才給予了劉易現在起用他們的一個契機。

    起碼,劉備並沒有真的被他們殺死,而且,後來劉備所做出來的事,已經讓關羽張飛兩將傷透了心。如此,劉易現在才有可能起用他們。

    其實,這次劉易特意將關羽張飛都留在印度,當中就有著劉易打算要起用徐晃與夏侯惇等將的考慮,如果讓關羽張飛回來,一起參與這次西路遠征,那麼劉易在起用這徐晃與夏侯惇的話,他們或者會有意見,哪怕他們看到劉易的份上,不會真的鬧起來,但是劉易相信關羽與張飛的盡裡肯定會覺得彆扭,尤其是要讓他們一起一同出征的話。

    所以,留著關羽及張飛在印度,可以不用讓他們碰面,不用讓他們一起出征。來一個眼不見為淨。當然,對於起用徐晃與夏侯惇的事,劉易還是寫了一封書信,送到印度去給關羽及張飛,對他們說明自己起用徐晃及夏侯惇等一眾曹操舊將的原因。這樣,跟他們解釋一下,以免將來關羽張飛心裡不舒服,會跟自己鬧情緒。

    關羽在大是大非的面前,分得比較清楚,劉易就擔心張飛這個傢伙,他雖然的確粗中有細,可是,就是有點小心眼,脾氣一發起來,還真的有點收不住,到時候會鬧得大家面上都不太好看。

    但是,現在對於徐晃而言,他覺得卻是他這一輩子最踏實的時候。因為他沒有想過,劉易居然會任命他為這一次遠征的先鋒大將,直接讓他統率二十萬騎軍為先鋒軍。從劉易的這個任命來說,讓徐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劉易對他的信任,讓他頓時生出了一股士為知己者死的決心。

    當然,更重要的是,這個時候,徐晃已經不再是以往的那個渾渾噩噩的徐晃了。他現在的見識,遠不是當年那個只懂好勇鬥狠的匹夫可比。

    他縱觀自己的一生,從開始只憑一股勇力闖出點名頭,但是,卻終日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一開始跟著的人,都不是做大事的人,但卻多少都對他有恩的人,這讓他不得不無奈的為那些人賣命。

    好比當年刺殺劉易,攻擊振災糧官府,那些其實都是他拿錢替人賣命而已。直到後來跟了曹操,才讓徐晃感到多少都有了一點做人的方向。

    可是,最後曹操也敗了,他亦覺得,自己的這一輩子也算是出到頭了。不會再有出頭之日。

    現在,劉易能夠重用他,這讓他覺得無比的驚喜,心底裡更加的珍惜這次機會。

    反正,以徐晃的現在的見識,他也很清楚了。他知道,現在的大漢,才是他心底裡真正想要的大漢。這麼一個天下國泰民安的大漢,如此的一個政治開明的朝廷,才是他真正要為之效力的朝廷。

    難得劉易不與他計較以前的恩怨,這讓徐晃心底裡對劉易感到佩服之餘,也更生出要為劉易效死命的決心。

    但要說心思最為複雜的,得要數張合。

    因為他幾乎是從劉易開始冒頭的時候開始,他就是劉易的敵人。

    雖然說,劉易一直到現在,都活得好好的,張合多次針對劉易的陰謀或陽謀,都最終被劉易一一化解。可是,這三翻四次累積下來的恩怨。張合自問不會那麼容易化解得了的。

    換了是他,他還不恨死了劉易?

    要知道,每一次,都幾乎要陷劉易於死地,其實每一次,雖然最終沒有對劉易形成最終的傷害,但是,每一次,都對劉易身邊的人造成了傷害。起碼,劉易的手下將士,就有不少是喪命於他的手上。

    他本人,也一度恨不能滅了劉易而後快,因為他在與劉易的交鋒當中,幾乎都是落得一個比較淒慘的下場,有幾次,還差點喪命劉易的手上。

    但是,他與劉易就似乎是命中注定的宿敵一樣,不,應該說劉易是他命中的剋星一般,無論他對劉易使出什麼樣的陰謀詭計,最終他都沒能得逞。

    所以,如今要在劉易的帳下效力,他還真的久久難以平靜。

    不過,劉易也跟他私下談過話,讓他放下以往的一切,好好的為大漢效力。

    他才不得不振作起來,決定不管如何,劉易既然還能起用他,能拜他為將,這個機會他還是要把握住的。

    其實張合不知道,通過這一次隨劉易遠征,才讓他真真正正的感受得到打勝仗的那種暢快淋漓的美好感覺。才讓他真正的感受得到,原來勝利是一件這麼容易獲得並愉快的事。

    如此,曹操的問題,及其舊部的問題,已經全部解決。所有的文官武將,都安就其職。劉易相信,隨著曹操遠征澳大利亞,他們在大漢朝廷的統治之下,將會如魚得水一般,慢慢的感受得到這種為官為將的樂趣之後,他們肯定會慢慢的將曹操遺忘。隨著時間的推移,曹操也將會成為過去。

    如此,就等軍中的眾將熟悉了遠征軍的情況,各方面的物資準備妥當之後,大軍就可以開撥了。

    各方面的物資準備情況,一個是糧草方面,一個是軍械方面,三個是運輸方面。別的雜項方面也很重要。比如藥物,衣服等等。

    不過,各方面雖然正在加緊準備,一切都基本安排妥當的時候,卻讓劉易有點頭痛起來。

    因為,朝中的文武百官,以及劉易的女人等等,居然都一致請求劉易留在帝都,沒有必要再次親徵了。

    現在的大漢,兵強馬壯,謀臣軍師,大將等等,人人都可以獨擋一面,各方面的事情,都能夠安排得妥妥的。眾臣都認為,作為大漢皇帝,事關重大,關乎著整個大漢的國運。劉易現在,更應該的是留在帝都坐鎮,主持大漢的軍政。

    大漢有劉易這個聖明的皇帝在,所有人都安心。

    如今的劉易,已經是整個大漢所有人的定心丸。萬一,劉易在遠征當中出現了點什麼的意外,這將會是對大漢的一個致命的打擊。

    大漢,冒不起這個險。(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2-12 22:48
第九百零七章 親征的意義

    其實,在華夏曆史上,一代皇者,在展初期才會親自率領人馬南征北戰,一旦時局稍為穩定之後,一般都會坐鎮皇宮,號令天下。★

    當然,皇帝親征的事也有不少,但是,卻絕非如劉易這般,當了皇帝之後,就幾乎沒怎麼在皇宮待過。一年或有三兩個月在皇宮,但是其間也是隨便的進出,想留在皇宮便留在皇宮,想離宮便離宮。顯得隨意又隨便。

    要知道,不要說現在,哪怕是在後現代的百多年前,皇帝每一次離宮,都會是一件大事,並且,沒有什麼事,也不會輕易離開皇宮的。事實,就算是在後現代,雖然沒有皇帝的稱謂了,但是以另外一個稱呼的國家腦,他們也不會輕易的拋頭露面,每一次離開中央,無論是出行或是拜訪他國,都會是一件大事,都不能等閒視之。

    可是現在的劉易,堂堂的大漢皇帝,掌管著整個大漢天下,不僅如此,還為大漢開拓了無數的疆域,將大漢的領土擴展到無邊的地步。

    可以說,劉易本人或者沒有太多的感觸及感覺,但是,相對於大漢朝廷的文武百官而言,相對於整個大漢漢人而言。劉易這個大漢皇帝,早已經被升為幾乎越過了華夏以往任何一個皇帝的感望高度。

    起碼,就為漢人所立下的功勞,為漢人打下來的榮譽來說,以及對如今大漢的貢獻來說。劉易在大漢百官及百姓的心目中,已經越了秦皇漢武之名,被當世的文人視為真正的華夏第一帝。

    可以說,現在的劉易,儘管給人的印象是有點好色,沒有太多作為一代帝君的威嚴,甚至,親民到讓人覺得沒有正形。

    可是,這些相對比起劉易為大漢所做的事情來說,那又算得了什麼?

    如今的劉易,就等於是盛載著整個大漢所有人的希望,是所有漢人的精神領袖,是信仰。

    這樣的皇帝,是絲毫出不得半點差池的。

    一旦劉易有點什麼的意外,必然會天下震盪,萬民恐慌。

    說真的,若非劉易一直來都有著無敵之名,每一次出征,天下百姓都對劉易信心滿滿,是不敗的象徵,那麼,恐怕劉易早就被朝廷文武死柬,不會讓劉易到處遊蕩了。

    劉易關乎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以前,或者是現在,一般的百姓,或者都覺得劉易親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他們,也不會去考慮到萬一劉易出現什麼的意外大漢會如何。可是,心底裡的那一份擔憂還是存在的。

    當年試過一次劉易遇險的事,整個新漢朝的確是頓時陷入了一種人心惶惶的狀態當中。

    要不是及時控制了局面,並通過大漢新民報將當中的情況公示出去,恐怕新漢朝肯定就會陷入了內亂當中。就算內亂不至於當真的動搖了當時新漢朝的根基,但也一定會造成新漢朝的巨大損失及展的衰退。

    可以說,那一次,的確造成了讓許多漢人陷入了一種絕望的情緒當中。

    百姓自然難以阻止得了劉易常常親征的舉動。可是,朝廷的文武百官,他們就不得不為大漢負責,不得不考慮劉易的安全。

    如果劉易留在洛陽,就等於是給整人大漢一根定心針。整個大漢的人,都會定心。

    所以,在劉易徵調好軍馬,任命了各部軍馬的大將統將,宣佈要親率大軍向西域進軍的時候。

    就出現了朝廷的文武大臣,集體勸諫劉易,要阻止劉易親征。

    這一次大漢朝廷文武百官集體勸諫劉易的事兒,這些朝臣,肯定也有人與劉易的一眾女人通過氣了,在他們勸諫的同時,以皇后萬年公主等為的一眾女人,居然也到了朝堂上,一起勸諫劉易留在洛陽。

    這事兒很突然,讓劉易還真的感到有點頭痛。

    「皇上乃是萬金之軀,豈能時時遠涉番邦?長期處於一個危險之地?若有半點意外,叫我等文武又如何自處?」閔貢跪在龍座之側,大聲的勸諫道:「為了我們大漢社稷,為了我們大漢的展,為了我們大漢的振興,請皇上三思,此次遠征,萬勿再以身涉險了!何況,萬里征程,舟居勞頓,我等為人臣子的,本應為皇上分憂,又豈可讓皇上如此勞累?請皇上留在洛陽,主持我們大漢展大局!」

    「請皇上三思,不可再以身涉險,徒讓我等百官,以及整個大漢百姓為之憂心!」

    許多老臣,也都跪倒一片,請劉易打消這次親征之念。

    「皇上!」

    隨劉易從印度一起回來的賈詡也出言勸諫道:「皇上,其實現在我們大漢兵強馬壯,猛將如雲。這一次遠征,我們各方面都已經做好了準備,以我們漢軍之威,所向無敵,一眾將軍,沙場無敵手。論謀略,賈某雖不才,但追隨在皇上身邊十數年,多少也習得幾分本事,自問一般的問題,臣可決斷。何況,不是還有荀攸及程昱先生他們一起出征麼?他們之才華,遠在賈某之上,有他們一起,為我們這次遠征的事出謀劃策,絕對出不了問題。」

    「皇上!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子龍也認為,此次遠征,皇上大可不必親往,有子義,子良他們一起統軍,還有張遼,張合等等一眾大將軍,我軍必可戰無不勝。所以,請皇上三思,請皇上留下!」

    趙雲也跪勸劉易。

    一個個大將,也都出列來勸諫。

    其實,這些文武所言,都是有道理的。

    現在的大漢,兵強馬壯,尤其是謀臣軍師,以及軍將方面,幾乎都是一些當世最厲害的人物。

    可以說,就算是劉易隨軍出征,恐怕也不會再有讓劉易動腦子或者是動手的地方。

    劉易隨軍出征,隨了可以給大軍鼓舞一下士氣之外,平時基本就不用出面。隨軍出征,也就等於是隨軍遊行。

    其實,劉易本人,似乎也沒有一定要親征的理由。

    歷史上的皇帝親征,那只是在對敵沒有太大的把握,皇帝親征,可以激出軍士的鬥意,以及對戰爭勝利渴望的決心。

    但是,現在的漢軍,並不需要劉易親往去激士氣,更不需要劉易這個皇帝去堅定軍士的決心。這些,漢軍都不缺。最重要的是,現在的漢軍,真的太過強大了,滿朝文武,自上到下,到民間的百姓,都從來都沒有想到漢軍還會打敗仗。只要漢軍一出,就有必勝的把握。

    劉易還真的差點被他們說服。

    另外,從後宮前來的一眾女人。她們也加入了勸諫。

    皇后,也就是萬年公主,她先代表劉易的女人勸道:「皇上,我們婦道人家,本不應該干涉朝政,但是,這事兒,哀家覺得,並不算是干涉朝政。皇上事事躬親,這當然是聖明之君的象徵。可是,這次的遠征,我們漢軍有著必勝的把握,皇上親征,僅只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皇上親不親臨,並不影響最終的勝利。所以,請皇上為了我們大漢社稷之計,請皇上留下主局朝政。「

    「皇上,臣妾不想妄言,但請皇上為了大局之計,還是留在朝中為好。皇上在,我們滿朝文武,整個大漢百姓的心就在,神定。大漢便安。「陽安公主亦一臉清冷的樣子,直勸劉易。

    劉易沉默了許久。

    臉上沒有什麼的表情,腦子裡也不停的轉著,思量著自己親征是否有意義,是否要留下。

    劉易心底裡,其實也很想留下,安安逸逸的快活過日。

    不過,考慮了一會兒,劉易就從心底裡否決了留下來的念頭。

    他也很想,終日與自己的一眾美人兒斯混,終日膝上弄兒,安享天倫。可是,他覺得,現在還不是時候,起碼,在全世界沒有被收歸大漢,在自己所能帶來的後代科技沒有傳播下來的時候,他就不能真正的安逸下來。

    或許,最初來到這個時代的時候,他還可以不管不顧的放下一切,與自己的女人一起安安樂樂的渡日。不用去考慮太多。

    可是,當劉易走到了現在,許多事就不能說放下就放下了。

    因為,皇帝親征,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個,並非是以上所述的那些意義,也非是華夏曆史上的那些傳統上的意義。

    而是,大漢的終極目的,是要佔領全球,統治全球。

    皇帝坐鎮大漢中土,遙控統治全球,與皇帝親征,親自去統治全球,這個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這個,舉一個例子。

    就如不久前的遠征,奪取貴霜帝國。

    如果劉易不親征,一切全由下面的謀臣軍將去打天下,劉易就坐在洛陽皇宮裡等消息,看情報。如果當真是這樣的話,現在的貴霜帝國,有現在的局面嗎?

    肯定不會有,起碼,那一條漢緬通路是不會有的。甚至,更不會有漢人大遷徙,不會有在印度全方位的展。

    而沒有這些展,漢軍打下了印度又如何?能對印度進行更好的統治嗎?又能讓印度的民眾真心對大漢臣服嗎?

    這些也罷了,那些印度的民眾,能對大漢有歸屬感嗎?

    劉易親征就不同了,不說什麼的。漢人皇帝親自坐鎮統治,在施給印度民眾恩惠的時候,一般的官府給予他們的恩惠能夠和漢人皇帝給予他們的恩惠會是一樣的嗎?

    皇帝親臨,在無形當中,就會讓那些印度民眾有一種感覺,原來,是漢人皇帝親自來帶領他們走上一條更好的生存之路,連堂堂的強大的大漢皇帝,居然都親自來關心他們的生存,改變他們的生存環境,帶給他們更好的生活。由此可見,原來大漢是真的對他們好,視他們為自己人。如此,無形當中,就能夠讓那些一般的異國民眾對大漢的印象極好,他們會從心底當中產生一種他們要主動跟漢人融合的潛意識。

    想想,皇帝,對於一般的民眾來說,那是一個多麼高大上的人物啊?連堂堂的漢人皇帝都親自來帶給他們美好的生活,將他們當作是自己人來看,如此,他們能不對漢人皇帝忠誠嗎?

    對漢人皇帝忠誠,就是對大漢朝廷忠誠歸心,進而,對直接統治他們的漢人也會產生一種深深的認同感。

    再在大漢文化的衝擊之下,他們或者會更快的與漢人融合,哪怕看上去,漢人與他們的膚色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展下去,他們的信仰卻是相同的。

    不錯!劉易親征的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要在他們的心目中,樹立一個和漢人一樣的共同的信仰。

    劉易,就是他們的信仰。

    這個,也好比是後世,不管是什麼膚色的人,都會信仰同一個神靈一般。不見後世,不管是什麼膚色的人,都會說一句上帝保佑的話嗎?

    而同一個信仰的不同的民族,他們就有了一個可以和諧共存的基礎。

    為了更快的促使世界各種民族的融合,劉易就得要成為他們的信仰。

    所以,如果劉易不親征,那麼就做不到讓西方的人神劉易為信仰。

    遙控指揮,漢軍哪怕可以征服全世界,甚至可以做得到對世界的統治。但是,這樣絕對不會是長久的。因為,世界各部族,最多會覺得大漢皇帝神秘權威,會對大漢皇帝敬畏,會覺得大漢皇帝高高在上。但是,絕對不會成為他們心目中的信仰。

    但是,劉易現在也不能直接對滿朝文武百官以及自己的一眾女人說,自己要成為全世界所有人的信仰,要成為他們心目中有如神靈一般的存在。

    劉易現在還真的說不出口,沒有那麼厚的臉皮啊。

    但是,這麼多人一起來勸諫自己,劉易卻也得要找一個正當的,合適的理由來說服他們。

    在這個時候,劉易也不能表現得太過一意孤行。畢竟,眾臣及眾女,都是為了自己好,是一翻好心,劉易也不能負了他們的好意。

    劉易想了很久,他才終於想到了一個很好的說服眾臣及眾女的理由。(未完待續。)8
regn13 發表於 2018-2-12 22:48
第九百零八章 訓作

    「爾等的擔心及想法,朕是明白的。」劉易站了起來,向殿堂內的眾臣及眾女壓了壓手,神情認真的對他們道:「的確,你們說的都對,也有道理,不過,朕卻不能不親征。這不關乎朕親征是否影響到戰局的問題,而是關乎到一個四海之內外皆有皇恩的問題,以及,關乎到我們大漢將來千秋萬代的事。」

    劉易向下面的眾人拱了拱手,接著說道:「相信,殿內大多愛卿皆是學富五車,通古博今,飽閱詩書的大學士。所以,相信你們都看過讀過先秦時期的一編我們漢族詩歌。」

    劉易說著,便吟出一首詩歌來: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劉易誦出這首詩歌之後,緩緩的掃視著下面眾臣,道:「眾卿,你們誰來解釋一下此編詩歌的意思?」

    「皇上……」

    一個髮鬚皆白的老臣,先出來道:「老臣斗膽,便解說一下,不對之處,還請各位大人糾正。」

    劉易一看,卻是老鄭玄,他來解說,那自然是最好不過了,便點頭道:「鄭老先生,請!「

    「依老臣之見,此編詩歌的大意是說:爬上高高的北山,去采山上枸杞子。體格健壯的士子。從早到晚要辦事。王的差事沒個完,憂我父母失奉侍。

    普天之下每寸泥,沒有不是王的地。四海之內每個人,沒有不是王的臣。大夫分派總不公,我的差事多又重。

    四馬駕車奔馳狂,王事總是急又忙。誇我年齡正相當,讚我身強力又壯。體質強健氣血剛,派我操勞走四方。

    有人安逸家中坐,有人盡心為王國。有人床榻仰面躺,有人趕路急星火。

    有人征發不應召,有人苦累心煩惱。有人遊樂睡大覺,有人王事長操勞。

    有人享樂貪杯盞,有人惶惶怕責難。有人遛達閒扯淡,有人百事都得干。「

    鄭玄將劉易所說的全編詩歌都解說了一遍,然後道:「這便是老臣的理解,若有不當之處,還請皇上及諸位大人指教!「

    劉易啪啪啪的卻拍起手掌來,笑道:「很好,依朕之見,亦差不多是這樣的意思,諸位愛卿,你們還有什麼補充?「

    「鄭玄大人已經說得很清楚,我等亦認為是如此的意思。「

    殿堂內的眾臣,紛紛表示他們亦是同樣如此理解的。

    「那麼,眾卿覺得此編詩歌對我們來說,有什麼的意義?或者說,此編詩歌,有沒有值得我們注意借鑑的地方?「劉易再問道。

    「皇上,臣覺此詩歌所言,便是我們先帝時期,我大漢被宦官權臣把持朝政之時的社會寫照……「賈詡應道。

    「是啊,就是一個現實的寫照,其實又何止是我們先帝時期?往上的大漢歷史當中,先秦時期,戰國時期,不都是如此?」劉易嘆了一聲道:「再往上,夏商周,春秋戰國,莫不如此?而如此的結果是什麼?一個朝代,由無到有,再到盛極而衰,到滅亡,再到另一外朝代的興衰成敗。這就是一個死循環,就好像是天意,天下分分合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我們漢人先賢,早已經發出了這樣的警示,早已經為我們治理天下的不足之處,或者是不公之處指了出來。但是歷朝歷代,又誰會注意呢?「劉易道:」因此,朕覺得,此編詩歌,可以作為我們大漢的訓示之編。我們大漢朝廷,自上以下,都要牢記此編詩歌,引以為訓。「

    「勞逸不均就是「逸之無妨」和「勞而無功」,因此就會上層*,下層撂挑子,這是關係國家存亡之「大害」。」劉易重重的道。

    「皇上……」

    劉易舉了舉手,止住一些朝臣,繼續道:「我們現在的大漢,已經不僅僅只是我們華夏本土,我們大軍的征途,已經遠達萬里以上,一次遠征,我們出動的軍馬數以百萬來計。諸位又有沒有想過,這些遠征的將士,他們是來自多少個家庭?每一次遠征,會有多少親人送別自己的子弟,有多少家人分離?」

    「按你們所說,朕為天子,天下所有的一切,土地,人口,都是朕的。我們漢軍,所遠征所奪取的一切,亦都是朕的。而你們為朕奪取天下,為朕拋頭顱灑熱血,我們的百姓,辛苦勞作,全是為了朕。如此,你們卻叫朕留在宮內享樂,樂享其成,心安理得的收穫你們用熱血和汗水換來的一切。如此,你們叫朕又如何安心?而你們,會否感到不公?我們的軍士,我們的百姓,又會否感到不分?」

    劉易目露精光,頓了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你們又如何理解道德經中所言的這句話?」

    這次,劉易沒有待眾臣回答,直接一字一句的道:「依朕的理解,那便是天地如何,那是自然,而聖人不仁,那就是人為。天地自然如何,萬物如何,無人可改可逆。但是,若是人為,讓世間不公,視百姓為芻狗,那麼物極必反,便可逆可改。所以,如今我朝有大志向,欲使天下世界大同,傳我大漢文明,那麼,我身為大漢皇帝,又豈能不以身作則?數以百萬計的大漢將士遠赴海外域外,若有我這大漢皇帝一起親征,便能堵天下悠悠之口,就不會讓天下人感到不公,如此,方能夠保持我們現在大漢上下,軍民如一家的情形。」

    「眾卿想想,如今我們大漢發展的確良好,百姓對朝廷歸心,而我朝百官,亦能做到奉公守己,愛民如子。但我們有如今的局面,是如何得來的?靠什麼得來的?全靠我們滿朝百官上下一心,一如既往的抱著一個為民請命的忠旨,讓我們大漢從來都沒有人發出對我們朝廷不滿,沒有什麼感到不公。朕如今親征,便是要給後世子弟一個榜樣,身處高位者,不能讓世人感到處事不公,凡事以身作則,方可讓天下萬民一心。」

    「何況,朕所指的萬民,已經不僅僅是指我們大漢華夏本土,亦已經包括了我們大漢兵鋒所到,所統治地區的萬民。皇帝坐在大漢中土皇宮,遙說他們是朕的子民,相比起朕親自站在他們的面前對他們說他們同樣是朕的子民來說,眾卿認為,如此那一個情況更能讓那些異族民眾對我們大漢更有歸屬感?如果朕坐在皇宮,遙遙的對他們說他們是朕的子民,他們連朕是什麼樣子的都沒有人見過,相比起來,他們是否會認為不公?不公,又如何能夠獲得他們的歸心?」

    殿堂內落針可聞,久久無人發言。

    良久,一眾老臣先跪下,接著便是所有的文武百官跪下,默默的跪伏著,再也沒有人勸劉易勿要親征的事。

    皇后及一眾妃子,雖然眼內幽怨,但還是默默的退返後宮。

    劉易這次在朝堂上面對眾臣及眾妃勸諫勿要親征的事兒,被史官記述進了大漢史策。另又被擇錄到大漢新民報去發表。

    而這一編詩歌,亦讓世人傳誦,讓為官者為政者引為訓作。為官施政之時,他們都會先想一想,他們所施之政令,是否做到了公正。

    劉易本人,其實只是為了找一個藉口親征而已,沒有想到居然會引起整個大漢官員的重視。

    這也算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吧。

    此次朝會之後不久,劉易正式命名這支遠征軍為征西遠征軍。

    七月中,劉易於西山軍校點將台,拜徐晃為征西遠征軍的先鋒大將,並授與先鋒大旗,讓其率二十萬騎軍,率先出發,經並州崖門關出關,再經朔方城,渡過黃河進入西北大漠,直奔新疆烏魯木齊。

    跟著左右路大軍,由張遼及張合統率,時隔十天左右才動身,各率二十萬大軍,並負責押送由數十萬青壯押送的無數物資前往烏魯木齊。

    中軍約有百萬大軍一起,將會在八月初出發。

    而劉易,將會隨後軍一起出發,這個得要到八月中之後才會起程。

    這個,其實是劉易在那次勸諫朝會之後,回到了後宮,被眾女纏得沒法,才答應她們,留到最後才離開。

    其實,劉易也知道,沒有自己在她們的身邊,她們會覺得很難過。尤其是,現在不似以前,出征的範圍都是在大漢境內,從南到北,或是從東到西,最遠也不過數千里而已。真要相見,往來也不用多久便可以相見。可現在,萬里征程啊,並且征途凶險,每一次遠征,和她們分離的時間,都是以年來計。這怎叫她們捨得?

    說真的,若並不是打仗,如果是天下大同的太平時候,劉易要到遠達萬里之外的地方去,恐怕這些女人人人都得要纏著劉易要一起去。

    所以,沒有辦法,劉易只得使盡渾身解數,一一的去安撫她們,讓她們安心的在宮內等他的勝利戰報,等他回來。

    可就是如此,劉易也不得不答應了她們,答應她們,這將是劉易最後的一次遠征。以後,如果劉易要遠離的話,她們都得要跟著劉易一起去。

    這個,其實是劉易中了自己這一眾女人的溫柔手段。因為,這並不是眾女一起提出來的要求,不是她們一起逼著劉易同意的。

    而是劉易這傢伙,分別在與眾女私下歡愉,被眾女分別迷得劉易這傢伙意亂情迷的時候,糊裡糊塗的就答應了她們。

    當時劉易這傢伙,其實也沒有當真,心裡覺得,這一次遠征之後,基本解決西歐的問題了,以後恐怕也不用劉易親徵了,最多就是當作遠行出遊,可以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領略一下這個世界各地的自然風光。到時候,不用自己的女人糾纏自己,劉易都會帶上一部份女人同往。如此,覺得就算答應了她們也沒有什麼。

    可是,劉易的這些女人,個個都是絕色,她們真要迷惑劉易的話,這個色胚還真的沒有太大的抵抗能力。

    結果就是,到後來,劉易才猛然的醒起,這丫的,他自己居然跟每一個女人都承諾過這次遠征之後,以後不會再親自遠征,就算要遠征都會帶著她們一起的話。

    醒悟過來的劉易,還真的有點哭笑不得,一想起以後自己要出行遠遊的話,都要帶著她們一起,這個,劉易想想都有點頭皮發麻。

    百多個妃子,每一個妃子都會有三四個侍女,帶著這麼多女人一起出行出遊,這也太過張揚了啊,如此還游什麼?恐怕每到一個地方,單單是安置她們都勞民傷財啊。

    莫非當真的要做那昏君楊廣?

    不過,那是以後的事,劉易覺得還是留待以後再去頭痛好了。現在,他只要努力的一一去安慰好眾女,穩定她們的情緒。

    說真的,在女人方面,這傢伙還真的是一架超級無敵戰鬥機。這丫的就不知道疲倦,每天每時每刻,跟不同的女人,都能做到投其所好,把她們一個個哄得歡歡喜喜的。

    這難得,這個傢伙,在別的方面,恐怕都沒有這麼好的記憶力,但是,在自己的女人面前,他居然可以做得到對自己的每一個女人的一切都瞭如指掌。

    怎麼說呢?他自己的每一個女人,她們的性格愛好,她們的以往經歷,以及,她們身上的每一處不同的地方,說句不好聽的,她們身體上的哪一點與眾不同的身體特徵,這個傢伙都記得一清二楚,甚至,什麼時候和她們一起做過什麼事,說過什麼話兒,這傢伙都能夠張口就來,並且還不會搞錯對象。

    如此,他才能夠把自己的每一個女人都哄得死死的,每一個女人,都相信劉易的心裡最愛的就是她。因為,任何一個女人,在自己的男人把自己的一切都記得清清楚楚的情況之下,她們又怎麼會不愛這個男人到骨子裡去?

    所以,也難怪這個傢伙可以將這麼多的三國美人兒一網打盡。(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2-12 22:48
第九百零九章 西征先鋒

    劉易留在最後與後軍一起西征,這個姑且不提。

    且說徐晃作為先鋒軍,於七月中旬,便已經率先從洛陽誓師出發,一路為這次的西征遠征軍開路。

    當然,事實上,從洛陽經並州,從崖門關出關,進入關外的朔方,渡黃河,進入蒙古大草原,再往西一路到達新疆的烏魯木齊。這一路是不需要先鋒軍開路的。

    現在的蒙古草原以及西北大漠,包括了新疆全境,都完全在大漢的統治之下,這些地區,亦經過了差不多十年的時間發展,早已經有了繁華的商路大道。儘管路程有萬里之遙,但先鋒軍就只需要一路直奔烏魯木齊,直撲東西伯利亞地區便可。

    徐晃的先鋒軍,由鮮卑部的五萬騎軍,以及五萬西涼小數部族的西涼騎軍,五萬遷徙到並州生活的小數部族的騎軍,還有一軍作為徐晃親軍的漢軍,一軍由各部族組成的輜重軍所組成。這當中,就約有五萬人馬不算是正式的騎軍,但是,所有人都會配有戰馬,因此,他們的行軍速度非常快,數千接近萬里的路程,僅僅只花了不到二十天的時間,便到達了烏魯木齊。

    這一次,是以小數部族的軍馬為主的一次遠征,各部小數部族都非常重視。他們都分別派出了他們部族當中的勇士大將統軍,都希望能夠在這一次遠征當中,為大漢立功,為他們的小數部族正名。

    他們都希望,通過這一次遠征,可以使得大漢朝廷對他們芥蒂盡去,也希望從此,他們能夠真正融入大漢當中,與漢人不再分漢異。

    尤其是,朝廷宣佈,對於漢軍的晉陞標準,也適用於他們這些小數部族的軍士。只要他們有本事,能夠在戰場上立功,那麼他們一樣會獲得大漢朝廷的獎賞及封賜。

    如此也就是說,就算是一般的小數部族軍士,只要他們能夠在遠征當中立功,那麼封侯拜將,這些都不再是妄想。只要他們的功勞足夠,那麼他們也有機會與大漢的一眾軍將位列朝堂。

    對於這些小數部族人來說,他們能夠進入朝堂,參與朝會,這就是對他們的最高獎賞,亦是對他們的最高肯定。這也是他們個人榮耀的一個象徵。

    因為,這十多年來,在大漢的統治之下,各個小數部族所獲得的實實在在的好處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他們現在的確在慢慢的漢化,在不停的融入漢人的文明社會當中。他們,也越來越淡化了漢異的界限,一般的小數部族人,他們都隱隱的有了一種以漢人自居的自豪榮譽感。

    但是,有一點是無用置疑的。那就是現在的大漢朝廷,能夠進入朝堂,位列朝班,並且能夠擁有一定的說話權的小數部族的軍將及官員真的並不多。

    這個不是說沒有,只是極少。而這極少的這一部分,在朝堂當中,所擔當的官職或是軍職,都不算是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說,所獲得的職權並不大。在朝堂上,並沒有太大的說話權。

    這樣的一個態勢,是必然的,因為大漢暫時不可能會讓一些小數部族的人真正的掌握朝廷一眾官職軍職的權柄。這當然也不是說是大漢朝廷在刻意的打壓他們這些小數部族人,而是他們這些小數部族人還沒有太多出類撥粹的人物,可以勝任朝廷那麼多官職的能力。在軍方,大漢朝廷的漢人猛將如雲,真正的掌握著軍權的職能部位,都由漢人的將軍所把持。他們這些小數部族的軍將,很難從能力及功勞上超得過原大漢的一眾軍將,所以,他們在短時間之內,是很難入得大漢朝廷的朝堂。

    這真的不是漢人打壓排擠他們這些小數部族。而是他們無論是從文從武,都很難在人才如筍般冒出來的漢人當中冒頭。漢人的文化,有待他們慢慢的去掌握熟悉,沒有數十年的時間,那些小數部族人,很難在文官方面佔據到一定的席位。

    另外,就算是現在可以位列朝班的那一小部份小數部族人。其實都是因為他們的特殊身份才有可能進入朝堂。因為他們大多都是其部族的首領,如此他們才有機會進入朝堂,獲得一個朝廷官職。

    不過,要知道,在大漢的統治之下,這些小數部族的原來的首領,他們其實也就只剩下一個虛名了,並沒有太多實際的實權。

    好比鮮卑部族的桑羅王吧,他名義上,依然還是若大的鮮卑部族的首領。可是,他的實際權力,可能還不及一個縣官。因為,他的鮮卑部族,已經被限制在一定的區域之內生活,而這一定的區域之內,又被大漢朝廷劃分為郡、縣、鎮等。每個郡、縣都屬於一個行政單位,有大漢朝廷派去的文官在把持著行政上的權力,桑羅王這個名義上的鮮卑部族的首領都很難插手到郡縣等級別的政務當中。也就是說,一切都是大漢朝廷說了算,他的這個部族首領,也只能聽話的份。

    當然,也不是說他沒有機會獲得權力。如果想要權力,那麼他首先就得真正的臣服於大漢朝廷,然後,努力的去學習,完全掌握領會大漢的文化。再不停的給大漢謀劃,如何可以更好的讓他們的部族與大漢融合的政略,所謀劃的政略,要對漢人及他的部族人都有利,獲得了大漢朝廷的認同,如此,他才可以真正的成為一個地方的行政主官。

    但這個,相對來說,太難了。所以,無論是他們小數部族的首領,或者是一般的族人。他們想要出頭,除了要努力學習漢人的文化,努力去談忘他們與漢人的分別,還要在才華方面,勝過許多漢人的文官。

    而就目前而然,哪怕大漢的教育,已經完全普及到他們這些小數部族當中。但是,他們現在大多都只是能夠學懂漢人的語言,掌握漢人的文字,想要通過文學才華方面來勝過漢人,沒有幾十年的學習與發展,他們是很難的。

    如此,想要出頭,似乎就只剩下了從軍,加入漢軍,獲得軍功。

    如今大漢無戰事,想要獲得軍功又談何容易?哪怕加入了漢軍,也有機會跟著漢軍一起出征,但那又如何?相比起來,真正的漢軍,要比他們這些小數部族人所組成的漢軍更加的強悍凶殘,根本就不用他們出陣,漢軍就能夠橫掃一切,他們,更似是旁觀者,連出陣立功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現在,大漢朝廷居然組建了這一支由他們這些小數部族人為主的遠征軍。在他們這些小數部族人的心裡,這就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這樣的機會並不多,所以,他們必須要在這一次遠征當中有所表現,儘可能的多打勝仗,多立軍功。

    為了這一次遠征,他們這些小數部族,幾乎把他們放各的最英勇的將士都抽調出來,參與這次遠征。

    其鮮卑族,就派來了他的孫兒桑武為他的鮮卑部族的統將,另外,還有其鮮卑部的新第一勇士慕容明。此兩人,都齊在徐晃帳下,為徐晃的先鋒副將之一。

    另外西涼各個胡族部落所派來的軍將,亦是他們部族勇士之一,都有著萬夫不當之勇。

    徐晃也分別以其部下的一眾先鋒副將交過手,發現他們的武力還真的不弱,能夠算得上一流武將的傢伙,居然不下二十人。

    他的二十萬軍馬,約有十軍人馬,每軍的軍將,幾乎都有一流武將的實力,而一般的士兵,亦是人人悍勇,這些都讓徐晃信心滿滿。

    這些小數部族的軍將,他們迫切的想要立功,他徐晃又豈不想立功?漢軍大將當中,超級猛將極多,與他在戰場上交過手的漢軍大將也不在少數。

    但是,徐晃也有他自己的驕傲,他並不認為自己會比別人差。所以,現在,他歸順了劉易,為大漢朝廷效力,心底裡,同樣也想要為自己正名,盡快的為大漢立功。

    正因為如此,數千里接近萬里之遙的路程,其大軍只是用了二十天便趕到了。

    這一路折騰,還真的把隨軍軍師賈詡弄得骨頭都差點散了。

    還好,這一次漢軍出征,所選的時間非常好,正是處於西北大漠不冷不熱的時候,亦是一年四季當中最為清爽的時期。要不然,相信不少軍士都難以適應如此長途跋涉的高強度的行軍。

    當然,就算是最為清爽的時節,大西北的天氣氣侯也是多變的,主要是暴風無常以及時晴時雨。尤其是越過一片無人煙的戈壁地帶時候,徐晃的這支遠征先鋒軍就暴遇到了一場沙漠風暴。

    還好,其軍中有數萬人馬是西涼胡族的人馬,當中更有不少軍將對沙漠的天氣有著比較準確的預測,在沙漠風暴來臨之前,及時找了一個地方躲避沙漠風暴。這樣才不讓大軍有什麼太大的損失,僅只是有一些士兵受傷,以及損失了一部份受驚發狂的戰馬。

    先鋒軍有驚無險的到達了烏魯木齊。受到了閼氏族的熱情招待。

    整個烏魯木齊,已經發展成了一座大城,是大漢最西的一座大城市。

    因為極少漢人會搬遷到這座城池來生活,所以,此城大多都是閼氏族的族人。不過,別的部族人也有不少,漢人也可隨處看到。

    漢人大多都是跑商的漢人。但是,早在兩三個月之前,大漢朝廷就將烏魯木齊當作是這一次西征的前沿基地,在令閼氏族新女王集結其部放的大軍,扼守住此城,將防線佈置在西面更遠的大漢國界線附近地方,確保此城的安全之後,大漢就不斷的運送了無數軍用物資到達了這裡。

    眼下,烏魯木齊城內,各種軍用物資堆積如山。當然,城內亦守備森嚴,嚴格提防那些堆放著漢軍物資的倉庫會遭受到一些不法之徒的破壞。

    烏魯木齊這座城市有點特殊。因為以前獲得劉易的准許,這座城池,等於是一個半自治的城市,也算是歸順了大漢的小數部族當中,唯一的一個擁有著比較大權力的小數部族。

    所以,在烏魯木齊城中,雖然也有著大漢官府機構,但也有閼氏族的王宮,而王宮在此城的權力,要比大漢官府還大一些。因為,閼氏族的軍馬,並不直接受制於在此的大漢官府,而是直接聽命於其部族的女王,新女王。

    但是,這裡面也有條件的,哪就是閼氏族部落,他們半自治的基礎,是必須得要完全順服於大漢。他們的軍馬,可以掌控在其女王的手上,但是,許多方面的政務,必須要按照大漢官府的要求來搞。而他們的軍馬,也只能並且必須要掌握在其部族女王的手上,一旦其軍權旁落,落入了一些野心勃勃的傢伙手裡,不再聽從其女王的命令,那麼大漢官府就有權力要過軍權,如若他們不服,那麼,大漢朝廷就會出兵征伐。

    這個,說到底,就等於是大漢官府在保著其部族女王的權力,確保其部族在擁有一定的自治權力的同時,也要對大漢永世保持著忠誠。

    徐晃的先鋒軍,將在留在烏魯木齊城休養數天,養精蓄銳之後,就會西出邊鏡,開始其征伐之旅。

    在這幾天的時間當中,徐晃與賈詡等等一眾軍中的謀士及軍將,都要抓緊時間向此地的官府及部族女王方面瞭解情況。

    大家一起共同制定大漢西出邊鏡作戰之後,其征戰的路線以及烏魯木齊方面的補給問題,這些,各方面都得要協商好,否則,大軍西出邊關之後,就等於是孤軍挺進,沒有後勤保障,他們也難以取得太大的勝利成果。

    現在八月份了,很快天氣就會轉冷,到時候,補給他會更困難。

    西方的區域實在是太過廣闊了,軍隊殺了進去,很容易與後續部隊失聯,所以,必須要制定一系列的西征計畫及目標,如此,後勤補給才可以源源不斷的送到前方作戰的漢軍手上。(~^~)
regn13 發表於 2018-2-12 22:49
第九百一十章 補給點前移

    現在這支征西遠征軍的軍糧等物資還正在不斷的陸續運送過來,暫時屯積在烏魯木齊的軍用物資,其實還是遠遠不夠的。

    當然,就目前來說,應該足夠先鋒軍使用一段時間了。

    這一次西進遠征,所走的路程全都是內陸路,所有的軍用物資,都要一點一滴的通過人力畜力,從大漢運送到前線,這遙遙萬里之遠的路途,對於大漢來說,每一趟的物資運送都不太容易。

    陸路不同於早前的這一次從南洋方向出發的遠征,因為從南洋方向出發,有大漢的大戰船,可以一次性運送大量的物資,那都是成批量的一起運送的,要比陸路的運送快捷得多了。

    嚴格來說,這一次從陸路的遠征,的確有點勞民傷財。大漢這樣的行動,一次半次倒還可,多了肯定會損傷大漢國力。

    這已經不單單是物資補給線路太遙遠的問題了,而是沿途的確不好走,要不是繞路經蒙古大草原,直接走西涼的話,那就更是難行了。高原的重重山嶺,荒無人煙的沙漠地帶,這些都給補給運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若非大漢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沿途修路,並且一路都建有地標指路,恐怕進入大草原及沙漠地帶的運輸隊伍都會走錯路,走不出那些草原沙漠,都不知道會走到哪裡去。更讓人防不勝防的是草原的風暴,沙漠的狂風,每當碰上這些自然的惡劣氣候的時候,運輸隊伍肯定會有所損失,甚至,不時都會造成人員的傷亡。

    所以,漢軍的所有的軍用物資,都是非常珍貴的,閼氏族他們把那些送到的軍用物資,當作是他們的命一般來保護起來。

    賈詡等人,對閼氏族女王表達了高度的讚揚,亦代表大漢朝廷向她表示了感謝。

    許多人不知道,但是賈詡去早就知道,現在的閼氏族女王,是早已經內定了的大漢王妃,再過幾年,待現在的女王找到了代替她的替代者之後,她亦將會被接到大漢洛陽皇宮去跟劉易完婚。這事兒是早前的女王伊閼茜定下來的,在朝廷當中也不算是什麼的秘密,因此,賈詡對現閼氏族女王也表達了足夠的尊重。

    不過,這些一切都不是最重要的。

    主要的是,徐晃早就已經有點迫不及待了,一路有驚無險的到達了烏魯木齊城,讓他有點等不及馬上就想投入到征戰當中去。

    不過,讓徐晃覺得有點無奈的是,他自己都不知道何時方可以真正的與潛在的敵人大戰一場。因為,沒有經歷過,沒有親眼見識過,他還真的很難想像這個世界之大。

    在大漢的時候,徐晃雖然是並州人,可是,他卻還真的沒有出過關作戰,沒有真正的見識過廣闊無邊的天地。

    他聲名鵲起的時候,一直都是在大漢境內征戰,在大漢境內,再大,也都是在長城之內。

    可是,見識到了蒙古大草原,西北大漠之後,他才知道,原來這個天地,無邊無際。眼下,所要征戰的地方,卻是更加廣闊的天地。

    在這個廣闊的天地裡,其實敵人在哪裡,漢軍的探子都還沒能偵察得到。

    太遠了,原本以為,到了烏魯木齊,他的大軍稍作休整之後,馬上就可以投入到征程當中去,可他略為一瞭解,還真的有點呆了眼。

    因為,從烏魯木齊往西進軍,卻還有千多里才真正的踏出現在大漢的邊境國界。而跨過國境之後,才是他們需要征戰的區域。

    可是,據閼氏族部族鎮守國境的軍馬的說法及情報,在與大漢交界之外,雖然是漢軍要攻佔的地區,可是,那一片方圓千里的區域,卻鮮有人跡出現。就算是有人跡,也都是一些小部族在艱難的渡日,並非是漢軍所要打擊的北匈奴人。

    其實,那些地區,是後世哈薩克斯坦地區,但現在,自然不是這麼叫。

    據瞭解,這些地區,其實在公元前後時期,便出現了政權,以遊牧為主的政權。

    被北匈奴人趕走的大月氏部族算是一個,更早前的塞人等亦算一個。不過,這些更偏向與西藏交界的吉爾吉斯斯坦以及烏茲別克斯坦地區。而在哈薩克斯坦地區的,主要是以烏孫、康居、阿蘭、悅般等遊牧政體為主。

    這些小數部族,在哈薩克斯坦地區,都分別有過一段輝煌的時期,但現在,恐怕全都已經成為了過去,因為北匈奴人的西進,早已經將這些部族禍害的禍害,滅族的滅族。

    北匈奴人的西進,直進造成了哈薩克斯坦與大漢新疆地區交界的一帶,赤地千里。

    事實上,在南匈奴沒有被劉易的新漢朝所滅之前,南北匈奴人,一般都會以這一帶地區作為一個分水嶺。生活在這一帶山脈的東南面的匈奴人,是南匈奴人,而在這一帶山脈西北面的匈奴人就是北匈奴。在這中間,便有著閼氏族作為一個緩衝。

    相對於除晃的急著進軍,賈詡卻非常的談定。

    因為他很清楚,這一次要發起進攻的區域太大了,現在徐晃的這二十萬軍馬就算是一路攻擊前進,直接殺進劉易給他所說的西伯利亞大平原,這點人馬都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所以,賈詡雖然是隨徐晃的先鋒軍一起來的,卻要為整個戰局部署戰略,根據實際的情況,制定適合這次漢軍西進的戰術。

    這次西征,皇帝劉易雖然親征,但是,卻不會過多的參與他們制定作戰方案,將會完全放權,全由他們這些軍師統將去如何打這場戰爭。

    因此,就算是為了證明他們的本領,又或者是讓劉易放心,證明他們就算沒有劉易一起親征,他們也依然會做得到實現出征的戰略目的。所以,賈詡真的得要多花費一些腦細胞,儘可能的制定出更完善的進攻方案。

    後面的軍馬也會很快就來到,到時候,賈詡也會與隨軍一起來的程昱,荀攸等軍師一起商議。

    現在嘛,賈詡也只能跟下面的謀士一起商議。

    賈詡根據現在的實際情況,開始考慮問題。

    甚至,他在考慮,如果是劉易在這裡,將會如何推展這一場戰爭的進程。

    賈詡考慮過後,他覺得,如果他是劉易,先行派出徐晃這支先鋒軍,這絕非是僅僅只讓徐晃一路攻殺前進那麼的簡單。

    因為現在他們根本就沒有明確的進攻目標,連敵人是什麼樣子的都沒有見到。如此,如何攻殺前進呢?

    賈詡認為,徐晃的這支先鋒軍,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應該是探路的作用。甚至,所謂的先鋒,其意思除了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之外,更多的是要為後面開來的大軍開劈一個橋頭堡。

    也就是說,如果說烏魯木齊是漢軍這一次遠征的最為堅實的最大最重要的後勤補給基地的話,那麼,徐晃的這支先鋒軍,就要為大漢遠征軍將這個補給線向敵人腹地延展,為後面的漢軍打下一個安全的前沿補給站。

    畢竟戰線太大也太長了。現在離有可能碰到北匈奴人的地方,都還有兩三千里之遙。所以,漢軍的補給線肯定還得要前移,還得要向前放,不可能等到時大軍開進戰場之後,自己的後勤補給點都還在後面數千里之外。如此,又如何可以保障兩百多萬遠征漢軍的補給呢?

    還有,現在還才剛進入秋季,天氣不冷不熱,非常適合行軍作戰。但再過一兩個月,天氣恐怕就會變冷,到時候,會降雪,大雪封山,後勤補給肯定也更加難送到戰場上去。

    所以,賈詡思量過後,認為始終都是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現在,他與徐晃的這支遠征軍,最為重要的任務,不是尋敵殲敵,而是開闢一條安全的後勤補給線路,而是要到接近北匈奴人的地方,建立一個前線補給點。

    賈詡想通透這些之後,馬上命人拿來製作好的一些地圖,參考地圖,他很快就制定了先鋒軍的下一步行動方案。

    大漢與哈薩克斯坦,中間間隔著一條地勢複雜的山脈,穿過山脈之後,便是一些荒蕪的平原或是山地,地勢開始慢慢的降低,一直到千多里之外,有一個大湖泊,那就是巴爾喀什湖。

    賈詡估計,巴爾喀什湖相對於哈薩克斯坦地區來說,實在是太過重要了,以人類的生活習慣及習性,一定會聚居然一些大山或是河流或是湖泊左右四周。

    北匈奴人肯定不會放棄這巴爾喀什湖的。賈詡認為,就算北匈奴人的大部會向更遠的西方遷徙,但肯定會留下一部份北匈奴人生活在這個大湖伯的四周。

    現在,賈詡覺得,可調閼氏族的軍馬,於大漢與哈薩克斯坦交界的山脈修建關隘關卡,留下人馬鎮守住一些必經之路,確保大漢境內的安全。這個,其實也不用怎麼樣,因為,在境內外,一般都不會可以威脅得到漢軍的存在。如此,只是因為漢軍的軍用物資實在是太過重要的,一切都力求做到萬無一先。

    如此之後,將屯積在烏魯木齊的物資再前移,運送到兩地交界的山脈當中藏好。

    這樣,徐晃可率其先鋒軍,直撲巴爾喀什湖。

    到達巴爾喀什湖之後,先鋒軍佔據一地,修建一座堅實的保壘,用來屯積軍糧。

    賈詡覺得,徐晃的先鋒軍,暫時不宜直接深入敵人腹地,他只需要在巴爾喀什湖東部地區活動便可。確保糧草運輸線的安全,肅清巴爾喀什湖東部地區的潛在敵人便可。

    在這兩三個月之內,在大雪封山之前,徐晃的先鋒軍能夠確保大漢方面能運送出大量的軍糧到巴爾喀什湖附近的堡壘,並確保糧草的安全。等到漢軍的兩百萬大軍一到,那麼先鋒軍就等於是立一個頭功。並且,還是這一次遠征是否能夠獲得最終勝利的保障。

    賈詡想清楚這些關節之後,他馬上找來徐晃,跟他談起自己的想法及計畫。

    一開始,徐晃還有些不太理解,他認為,他的先鋒軍,不用管太多,直接殺向北匈奴人便是,何必理會什麼的糧草的問題?

    但賈詡給他分析之後,他才深以為然。

    他亦在聽了賈詡之言後,他才更加的深刻的感受得到,原來為大漢效力,為劉易統軍打仗,與他原來跟曹操打仗是完全不同的。

    因為一切都要他更多的開動腦子,更需要他這些為將者臨機決斷。並且,一切,都要關顧到全局,不能顧頭不顧尾,只管衝殺。

    認真算起來,這個時間其實還是比較緊張的。

    因為,看上來,離天氣真正嚴寒的季節還會有兩三個月,但是,誰也不知道今天的氣候會否有什麼的變化,萬一提前一段時間降雪呢?還有,在這兩三個月的時間之內,偶爾會有暴雨,會有風暴,這樣的天氣,也會影響軍馬的行動,尤其會影響到軍糧的運輸情況。

    所以,徐晃同意執行賈詡的計畫之後,一起再找到了閼氏族女王,說明情況,大家一起配合來完成這一次的行動。

    徐晃的軍馬,在休整了三天之後,便馬上出發,他的這二十萬軍馬,並不需要理會太多,就只需趕到大漢與境外交界的地方,探索那一道山脈,探到可以更容易穿行的路線。

    其實這些,亦已經心裡有數了,因為閼氏族人早就有探索過。

    現在,閼氏族的軍馬,也會開到那一道山脈,開始設立關卡關隘,並尋找一些安全的地方,放置從烏魯木齊運來的糧草及軍用物資。

    為了搬運屯積在烏魯木齊城的物資,閼氏族部族人幾乎全族出動,舉族數十萬人,一起為大漢搬運物資。

    如此,徐晃率其二十萬大軍,穿過了兩地交界的山脈之後,便直接揮軍殺向巴爾喀什湖。

    為了趕時間,二十萬軍馬並沒有分散行動,按賈詡的計畫,大軍可先到巴爾喀什湖的東面湖岸,尋一個地勢稍好的地方,修建一個屯積糧草的堡壘。(~^~)
regn13 發表於 2018-2-12 22:49
第九百一十一章 抓捕人力

    賈詡要將前線補給點設在巴爾喀什湖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漢軍的遠征大軍都趕到之後,必須要呈一個輻射線狀向哈薩克斯坦腹部縱深出擊,一直到殺入到俄羅斯的東南部大草原上。

    如此,將這個補給點推進到巴爾喀什湖的東面地區,這就有便於日後漢軍的出擊。

    要知道,巴爾喀什湖呈一個灣月型,呈東西走向的一個天然大湖泊,東西長達一千多里,而橫渡此湖,不過是百多里的湖面寬闊。

    漢軍的前線補給點,就等於是在這巴爾喀什湖的灣月內保護著一般,只要肅清巴爾喀什湖東面的小數部族人,將這些地區控制在漢軍的手裡,那麼,就基本可以確保這個前線補給點的安全,確保不會遭受到異族人的攻擊劫掠。

    當然,按正常來說,如此也不易於到時候漢軍向西面的出擊,也不利於以後對漢軍的糧食物資等方面的被給,因為,漢軍看似受到這樣的地形的阻隔,要出擊,要為將來深入哈薩克斯坦地區的漢軍派送補給,似乎就要繞遠很多的路途。但其實不然,因為,巴爾喀什湖或者何以阻擋得了異族人,但是卻阻擋不了漢軍。

    因為漢軍可以隨時打造船隻,甚至製作一些簡單的竹木筏,便可以將大軍及補給通過巴爾喀什湖運送到各個方向,根本就不用繞著巴爾喀什湖來通行。

    那個,在這裡,賈詡也得要多謝一下皇帝劉易,因為,是劉易特意要求,一定要帶上一些懂得造船造筏的藝匠一起前來。現在,他才明白,原來劉易也早就心裡有數,恐怕早就知道這個會用得上。

    不過,賈詡卻高看了劉易了。劉易的確是考慮到懂得造般的藝匠能夠派得上用場,但劉易的確沒有考慮到賈詡現在所要進行的行動計畫。

    那麼劉易又是如何考慮到要派出造般藝匠呢?

    這裡面是有原因的。事實上,這裡還牽涉到一些歷史典故的問題。這些典故,就算是後世世人也常常掛在嘴邊,但是,大部份人怕都分不清楚。

    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來自於一個成語的典故。五湖四海!出自《論語‧顏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要知道,在華夏,漢人一般都習慣說五湖四海之內皆兄弟。那麼,這裡面所說的五湖四海,分別是指哪一些湖哪一些海呢?

    這個,湖就先不說了,咱們說海。

    海嘛,在後世來說,這四海一般都是指東海、南海、渤海、黃海。但是,可以明確的說,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因為,在我們華夏,向來都比較講究舉案齊眉,有始有終,有一便有二。比如,東南西北,有北京就會有南京,有西京及東京。又如有山嶽,便分為東南西北中嶽,並稱為五嶽。那麼海呢?有了東海、南海,那麼肯定就會有北海及西海了。

    而後世所說的四海中的渤海及黃海,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四海之一。真正的西海,其實就是巴爾喀什湖,另外,北海就是後世已經屬於俄羅斯的貝爾加湖。

    漢代劉向(公元前時期的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在《說苑‧辨物》中說:「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

    當中,亦有一些先秦時期及西漢時期的正史或野史當中提到,華夏四海具體是指哪四海的。

    劉易亦是記得在後現代的時候,曾看過一些論壇節目提到過這個問題,當時,還有許多學者對於後世時期,沒能將四海都納歸我們華夏版圖而覺得有點遺憾。如此,劉易才有一點印象,然後,看到太陽能手機上的衛星地圖上所顯示的巴爾喀什湖,劉易才記起,此湖應該就是我們華夏人所說的四海之一的西海。因此,就考慮到,到時候可以會用到船隻方面,但那些地方的小數部族人,未必會有船隻,哪怕是有,可能都是比較簡單的小船,所以,覺得還是帶上一些懂得造船的人才,以備急時之需。這不,也正好派上用場。

    這些先不提,且說徐晃率部直撲巴爾喀什湖東岸地區,一路幾乎是高歌猛進,幾乎沒有遇到什麼的抵抗。

    事實上,在近百年來,巴爾喀什湖東部地區,幾乎成了一個真空地帶。主要是因為一邊是已經歸於南匈奴的閼氏族所生存的地區,一邊是歷經過北匈奴人施虐之後的地區。

    這些地區的小數部族,原來應該是屬於依附康居國的小數部族,他們要不是已經被北匈奴所滅便是已經依附了閼氏族。還勉強在這一帶地區掙扎求生的,只是一些原來的烏孫、康居等部族的後人,他們要避著南北匈奴人,躲在一些荒僻的山嶺之中艱苦渡日。

    現在,當徐晃率著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殺來,那些小數部族人避都來不及,又哪裡敢來招惹這支強大的大軍?

    如此,徐晃所率的二十萬先鋒軍,就順利妥當的趕到了賈詡把指定的地點。

    當然了,徐晃的心裡,很不是滋味的,因為他一路率軍從洛陽到達烏魯木齊,再到巴爾喀什湖,一路摩拳擦掌的來,卻沒有讓他一展身手的機會,就這麼輕輕鬆鬆平平常常的就走了萬多里的路程,一場仗都沒打上。

    如果不是賈詡在烏魯木齊時已經跟他說明了修建這個前線補給點的重要性,他都想繼續率軍向哈薩克斯坦的腹地進發,尋找北匈奴人打上一仗了。

    不過還好,賈詡也同時來到這裡,如何選地方修建堡壘,又如何安排人手修建,別的工作要如何開展等等,他及一眾隨軍來的文官都能處理得妥妥噹噹,基本沒徐晃什麼的事兒。

    修建堡壘以及蒐集各種材料修建等等,都得需要大量的人手,另外,就算是打造船隻以備不時之需,也需要大量的人手。

    這個修建堡壘的人手方面的問題,總不可能讓軍士去做,也不大可能讓一路運送軍備物資而來的閼氏族的人去做。

    所以,徐晃及他的軍馬,便有事可忙了。

    賈詡與徐晃商議過後,著徐晃留下約五萬的軍馬,守備這個在建的堡壘,再派出五萬的軍馬,沿著一路開來的道路往來巡邏,確保源源不斷的運送物資來的隊伍的安全。

    那麼餘下的十萬軍馬,便由徐晃及其一眾副將統率,讓他們以從道路為中心,以他們的堡壘為中心,向四周輻射,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都搜索,肅清整個巴爾喀什湖東部方圓數千里的地區。

    給徐晃的主要任務就是前去抓人,不管那些人是什麼部族的,全都給抓到這個堡壘軍寨來。

    其實,這些躲起來生活的小數部族,他們也都是一些愛害者,也算是一些可憐人,被南北匈奴逼得沒有活路了。這些小數部族人,本應該是大漢朝廷需要拉攏教化同化的小數民族。但是,現在大漢沒有時間慢慢的去管治他們了,不可能再像以往的那般,會派出大漢的軍馬及官員到他們所生活的地方去建立大漢官府官衙,然後對他們施以仁政,讓他們慢慢的聽從大漢官府的號令,引導他們走上更好的生活道路。

    這些,一切都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及精力,人力物力去做了。

    因此,賈詡便乾脆命令徐晃率軍去抓人,將那些小數部族的人全都抓來。

    通過這樣的方法,將那些生活在環境惡劣地區的小數部族抓來,集中起來,統一進行治理,如此大漢方面要花費的人力物力就要少得多了。

    當然,或者一開始,那些小數部族的人還不會理解漢軍這樣做對他們有著極大的好處。但是,賈詡相信,日久見人心,當過一段時間之後,尋些被抓來的小數部族人便會知道,能夠被漢軍抓來,何其不是他們的幸運幸福?

    被抓來的那些小數部族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幾乎都是整個小數部族被徐晃的軍馬一個不留的全數押送到的。

    賈詡會在第一時間,將這些小數部族當中的青壯給挑選出來,然後讓軍士驅趕他們馬上去投入到修建堡壘營寨的工作當中去。

    不過,在同時,賈詡派出文史,對這些小數部族人進行登記造冊,然後,將這些挑剩下來的老弱婦孺帶到附近的地方安頓下來。

    暫時,由於條件的關係,賈詡讓他們根據他們的部族之間的家庭狀況,分配他們營帳居住,由軍方統一分配他們每天的糧食事宜,確保他們這些老弱婦孺不會捱餓受凍。隨後,又從這些老弱婦孺當中,抽調出那些還能進行一些簡單勞作的人,安排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比如,讓他們去收集柴草,讓他們做飯送飯,幫忙照看馬匹等等。

    徐晃帶領出去的十萬騎軍,幾乎每天都可以押送一批小數部族人前來。自然,一開始的工作並不是那麼的好做,因為這些被抓捕來的小數部族人,他們多少都對突然被抓捕的事感到恐慌,又或者是氣憤,甚至對漢軍帶著一股仇視的情緒。

    這個,在徐晃率軍前往搜尋抓捕這些小數部族人的過程當中,自然也不是那麼順利的,絕大部份的小數部族人,面對突然圍捕而來的漢軍,多少都會有一定的抵抗行為。

    賈詡在徐晃開展行舉之時,便已經跟徐晃交待清楚,漢軍在抓捕的過程當中,儘可能的要溫和一些,一開始,先用對話的方式,客氣一點,說是請他們搬到巴爾喀什湖東岸來,那些小數部族人如果不答應,才用強硬的手段直接抓捕驅趕他們前來。而在這個過程當中,自然會有許多不識事務,有一些比較冥頑不靈,甚至是桀傲不訓的小數部族人。

    對於這部份的小數部族人,漢軍一般都會先制服,但在制服的過程當中,他們如果有威脅到自己漢軍將士性命的危險存在,那麼也顧不了那麼多了,會直接將那些反抗激烈的人直接擊殺。

    可以說,漢軍的這樣的做法,在某個方面上來說,已經算是做到仁致義盡了。因為先採取對話的方式,甚至,可以向他們解釋,自己是漢軍,前來是準備攻打那些北匈奴人的,現在,只是想請他們幫個忙,前去為漢軍修建一個堡壘。在這過程當中,漢軍不僅會供應他們前往幫忙的青壯的吃喝問題,還會為他們的家屬提供吃住方面的問題。

    還有就是,漢軍在搜尋抓捕這些小數部族人的過程當中,並沒有發生那些胡亂燒殺搶掠的事故,更沒有發生對他們的婦女隨意侮辱的事兒。賈詡一開始還擔心這些大多都是由小數部族人組成的漢軍在軍紀方面有所鬆懈,還特意在出征之前交待過這方面的事。嚴格禁止漢軍軍士做出那樣禽獸不如的惡事來,一旦有發生,那定斬不饒。

    漢軍做到如此,如果那些小數部族還不識事務,對漢軍堅決抵抗到底,那麼就沒有辦法,漢軍也只能將他們當作是那些北匈奴人來對待。甚至,會有可能將他們整個部族人都滅掉。

    因為,漢軍現在,不會留下對漢軍有著太大的化解不去的仇恨的潛在敵人存在。

    所以,有一些跟漢軍發生了衝突,死了不少人的小數部族,他們被押送到這裡來的時候,他們當中有人對漢軍的仇視比較大的。

    可是,這樣又如何?

    他們根本就翻不出風浪來,何況,如果那些真心要跟漢軍過不去的人,就將會被打成勞役,會被帶上腳鐐與一般的小數部族人區分開來,將會被看押著為大漢作一輩子的苦力。

    那些,真正還有善良之心,還分得清是非,知善惡的小數部族人。他們被押送到這裡,看到漢軍對他們的確不差,慢慢的下來,他們也就會定下心來,安心的按照漢軍的安排去做事。

    事實上,當中的確有一部份小數民族,他們原本應該就與閼氏族有一定往來的,對大漢的情況也略有耳聞的。現在,再看到漢軍並沒有對他們造成什麼的實質的傷害,並且,似乎對他們還挺優待的。如此,他們就更加容易接受了漢軍,更加用心的接漢軍的要求去做事。(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2-12 22:49
第九百一十二章 漢軍陸續抵達

    整體上來講,生活在這一帶地區的小數部族,他們真的生存很困難。

    他們之所以會生存困難,有好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中,主要的就是他們這一片地區的自然環境的確比較惡劣。在巴爾喀什湖東部及東北部地區,當中大多數都是沙漠戈壁或山地地帶,再加上天氣氣候的問題,在這些地區艱難生存的小數部族,他們的確勉強處於一個生存線上掙扎度日。

    再一個,就是他們這些小數部族人,他們的生產力極其低下,甚至,可以說是太過原始,大部份的小數部族,他們根本就不懂得耕作是何物。他們目前,只有一小部份的小數部族人懂得耕作,但也僅僅懂得種植一些耐旱易種的農作物,產出極低。他們主要的糧食來源,依然還是靠放牧及打獵。

    還有,他們這些小數部族,曾被北匈奴人徹底的驅逐,搶的搶,殺的殺。饒幸逃生的小部份人,只能夠躲在這些荒蠻的地區生活。

    這些朝不保夕的小數部族人,其實他們的心底裡早有心理準備,有著要不就是餓死,要不就是被那些大部族尋到殺死。

    在這樣殘酷的情況之下,他們被漢軍所抓捕,這其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這些被抓捕到漢軍堡壘軍寨來的小數部族人,不用多久,他們就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但凡還有點善良的,懂得感恩的,他們都不會再仇視漢軍,並開始主動的幫忙做事。

    好比,一些小數部族人當中,他們上有老下有少,一戶小數部族的人家,有兩三個五、六十歲的老人,卻只有一個成年的青壯男子,他還會有一兩個妻子,以及三、四個小孩。

    如此,這就等於漢軍將這戶小數部族人家抓捕到了之後,就只有這麼一個青壯男子被押解去幫忙修建城寨的。餘下的這七、八個人,幾乎就成了漢軍的負擔。

    要知道,他們這麼一大家子,原本就生存困難,有一餐沒下頓的,平時飢不裹腹,老人小孩都骨瘦如柴。

    但縱是如此,漢軍將這個成年青壯男子押解去做勞力之後,依然會安置好他的這些家人,讓他的家人,能有一個遮風擋雨的帳篷棲身,並且,每天一日三餐,也都不會缺少這一家數口人的吃食。並且,這個吃喝的問題,要比他們原來的生活好得多了。最起碼的都會有白饅頭或是稀粥喝,而每天,都能見到油水,能夠吃得上肉。

    這樣的日子,對於他們的這一家人來說,這無疑是等於大地獄到了天堂。

    當然,這不是說漢軍做爛好人,爛好心。實際上,現在的大漢,並不會缺少這一點吃食。可以說,正在大發展的大漢,像那些軍用的帳篷,以及糧食方面的米面等等,這些都是生產出來有大量剩餘的。如果放在大漢本土,這點東西,根本就不算什麼。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因為這裡離大漢本土太過遙遠,運送物資不太方便而已。

    賈詡為了能夠盡快修建好這個前線補給站點,並且,順帶的收服這些異族人,所以,也不會吝嗇這一點物資總之一句話,該如何的就如何,漢人,只做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事。

    如此一來,那些小數部族人,他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得到漢人的善意,體會得到好處。人心都是肉長的,哪怕他們文明極其落後,可是,只要他們不是那些無約可救的殘劣的民族,他們都能分辯得出誰是誰非,誰才是真正的好人。

    有些東西,是相輔相承的,有付出就總會有回報。

    這些青壯被抓捕押解去修建城寨的小數部族人,當他們的親屬,幫忙做飯送飯去給那些勞力吃喝的時候,看到了他們家的青壯男人只是被叫去做些苦力活,漢軍並沒有打罵他們,甚至,也並沒有阻止他們的親屬上前去跟他們說話,一切,就似是被集中在一起做一些有報酬的工作一樣,慢慢的,無論是那些青壯,又或者是親屬,他們都覺得安心下來。

    甚至,這樣有吃有喝的日子,似乎又安全的日子,他們更希望可以一直這樣下去。

    賈詡自然也一直都在觀察,評估這些被抓捕來的異族人,在看到當中大部份的異族人都接受了現狀,能夠主動順從漢軍的安排之後。

    賈詡不由靈機一動,馬上對這些異族人進行一些宣傳。

    通過一些與那些異族人語言相通的人,向他們傳達了賈詡新頌布的一些命令及一些告示。

    現在,經過十多天來,徐晃所率的十萬漢軍不停的抓捕,已經將方圓數百上千里之內的小數部族人全數抓捕來了。再遠地方的小數異族人,可能要再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搜尋。

    現在,已經抓捕有十多萬的小數部族人。

    十多萬人,已經是一個小城的人口數量了。

    賈詡一不做二不休,通過傳話,告訴那些小數異族人,漢軍將他們抓到這裡來,除了要徵用他們的青壯來修建城寨之外,主要的,是想在此真正的建城,他們這些小數部族人,以後就是此城的居民。待城池修建好之後,將會安排他們進城,修建他們自己的房子,以後,漢軍還會安排他們的生活活計,讓他們在此城更好的生活下去。

    不過,他們如果想要成為此城的居民,那麼現在就必須要跟漢軍一條心,不僅僅要參與努力建城,還得要幫忙漢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還有,這些青壯,在修建好城池之後,也要幫忙漢軍前往烏魯木齊運送物資。

    這些消息一傳開,那些小數部族人頓時驚喜莫名。一開始還有些不太相信,但確認了消息屬實之後,這些小數部族人幾乎就沒再有仇視漢軍的人了。相反,他們迸發出了無比的熱情,人人都爭先恐後的參與建城工作。這算是一些老人家及小孩,他們都自覺的參與進來,哪怕是為所修建的城牆添上一把泥也好,都前來幫忙。

    如此一來,不出一個月的時間,在十數二十萬的小數部族人的奮力修築,以及數萬原來留下看守這裡的漢軍的努力之下,一座小城已經初見規模了。

    在小城的中間,有一座城中堡壘,專門用來屯積漢軍的軍用物資的,已經基本建成了。源源不斷運送來的物資,已經開始堆放進堡壘之內的一個個大倉庫當中。

    而小城,四周的城牆,也修出了一個輪廊,再過一段時間,估計就可以修建完善。

    賈詡為此新建起來的小城命名為巴什城。

    與此同時,賈詡亦命人在巴爾喀什湖邊,離小城不到兩三里之處的一個湖港修建了一個碼頭,並且,在附近命人建了一個相對較為簡單的造船廠。

    造船廠已經陸續可以生產出一些船隻來了。

    當然,這些並非是常規的戰船,更非是大型的戰船。只是一些簡單的木建運輸船罷了。

    每天,賈詡都命人到山林當中去砍伐回來大量的竹木,這些全都是用來修建製造船隻。

    這一切,都是在為不久之後的征戰作準備。

    造出一批船隻之後,賈詡亦開始命漢軍當中的斥侯,乘坐船隻,散佈到巴爾喀什湖西面的地區去偵察情報。

    賈詡要求那些斥候,儘可能的不要暴露身形,悄悄的渡過湖去。

    這些,難不倒漢軍斥侯,因為,現在大漢當中的那種單筒望遠鏡都開始在民間普及使用了,早已經大量生產裝備到了軍方。一般的斥侯,都能夠做到人手一個。

    如此,他們在遠遠的湖中,在別人沒有看到他們之前,他們就可以看清巴爾喀什湖的湖西岸邊是否有人。如果有人,他們就先停在湖中,不要貿然的進入那些人的視線。等天他們離開了,或者是天黑之後,才近岸登陸。

    然後,賈詡再要求他們,要找好在湖西岸邊,適合大軍強渡快速登陸的各個地點。制定航線,以便於漢軍今後的登上湖西岸的作戰。

    還有就是,在巴爾喀什湖東部地帶,幾乎沒有北匈奴人的影子,估計,在巴爾喀什湖肯定會有北匈奴人的部落。所以,賈詡要求斥侯,儘可能的偵察出北匈奴人部落的位置,將巴爾喀什湖的西面地區的地形繪畫下來。如此,也就方便漢軍日後的出擊。

    要知道,這一次漢軍出征,並非是要馬上將那些北匈奴人徹底消滅,而是在於驅趕。將那些北匈奴人打怕,讓他們一聽到漢軍出現,就嚇得望風而逃,一路逃到更遠的西歐去。

    所以,在漢軍向北匈奴人的部落發起攻擊的時候,就要給他們留下一條生路,如果直接將他們殲滅了,那麼就達不到這一次遠征的戰略目的了。

    漢軍強勢出擊,要由點及面,將這一股恐懼之風漫延到整個北匈奴人當中。

    徐晃這方面呢,他所率的軍馬,開始的時候,每天都可以在天黑之前押解一些小數部族的人回來,但是,將方圓千里之內的地區都搜尋過一遍之後,他們便要向更遠的地區搜索,有時候,會兩三天才可押解一批小數部族人回來。

    十萬的人馬,散佈出去的區域太過廣闊,所以,在短時間之內,估計很難肅清得了整個巴爾喀什湖東岸一帶區域。

    不過,一個多月之後,張遼、張合的左右兩軍亦開到了,他們兩軍,共有四五十萬的大軍,其中,程昱與荀攸亦已經隨軍來到了。

    隨其大軍趕到的還有一大批軍糧等物資。

    有了這數十萬大軍的加入,一切事情都好辦得多了。

    當然,在這數十萬看上去漫山遍野的大軍到來,著實把那些被押解在巴什城的那些小數部族人給嚇了一驚。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見識過如此多的軍馬集結在一起。

    還好,這些後面才來的大軍,對他們並沒有什麼的侵犯,並沒有騷擾到他們。

    如此,加上這數十萬大軍的四出搜索,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基本將巴爾喀什湖東部地區搜索了一遍,差不多將在那些地區生活的小數部族人都抓捕到了一起來了。

    當然,將所有的小數部族人都抓來之後,那些小數部族人的人數都不到三十萬人。一共才二十萬出頭的樣子。

    主要是這些地區人口的確太少了。原來徐晃能夠抓到十來萬人口前來,主要是那些小數族大多都得要生活在靠近水源的地方,所以,他們不能生活在巴爾喀什湖太遠的地區,如此,自然就更容易讓徐晃率人沿湖岸搜索,便將他們找了出來。但後來,就算是派出了更多的漢軍,到更遠更偏的地方去搜索,卻因為在那些荒山裡缺少水源的關係,大多地區都不會有人跡蹤影,在時候,可能搜索上幾天都看不到一個人影。

    張遼與張合的大軍到來之後,再搜索了近一個月,便停止了行動,所有的軍馬,都集結回到了巴什城。

    事實上,漢軍如果不是要抓捕人力,這樣的搜索行動根本就不用展開,因為,這些地區所生存的小數部族,他們不可能威脅得到漢軍。

    現在,時間已經到了十月份,正式踏入了冬季,天氣,也轉寒了。估計不用多久,便會降雪。

    天氣的變化很大,漢軍從洛陽開來的時候,天氣正好,不冷不熱。現在,全軍都要開始更換冬裝了。

    早有準備的漢軍,自然不會為換冬裝的軍服而擔憂,早前的物資當中,便有許多冬天的衣服,以及擋風雪的棉帽,長馬靴等等。

    而這個時候,軍馬更多的中軍亦來到了。

    由趙雲、太史慈、黃忠、黃敘等大將統率的近百萬中軍大軍,浩浩蕩蕩的來到,直如天上的天兵天將。

    看著這大軍從遠中的山上趕來,那些小數部族人真的有一種要窒息的感覺。

    這種無窮大軍傾壓過來的氣勢壓力,讓他們都有點喘不過氣來。

    不幾天,整個巴爾喀什湖的東岸,幾乎都是漢軍的軍營,連綿百里。(未完待續。)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uuuuuuuuuu

LV:9 元老

追蹤
  • 195

    主題

  • 91908

    回文

  • 25

    粉絲

就是愛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