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羅馬東帝李錫尼
西元312年,永嘉六年,君士坦丁在米爾維安橋戰役中擊敗並殺死了馬克森提烏斯,統一了羅馬西方。次年,李錫尼擊敗了佔有埃及和部分亞洲領土的代亞,統一了羅馬東方。
西元314年,即晉建興二年,羅馬西帝君士坦丁與東帝李錫尼爆發了激烈衝突。不久之後,西巴萊戰役以李錫尼的失敗而告終,被迫放棄了除色雷斯以外的所有歐洲領土。
兩年之後,建興四年,即西元316年,李錫尼再次與君士坦丁發生衝突,結果在馬迪亞戰役中李錫尼再次作戰失利。
由於雙方有親屬關係這一緣故,最後東西兩邊達成和解,李錫尼暫時保住了自己的皇位,作為條件,他處死了導致整個衝突爆發的導火索——瓦倫斯,並放棄了部分領土。
當東西和平條約簽署的消息傳到拜占庭,城內元老院貴族、將領開始滿懷欣喜的期待和平時代降臨,絲毫沒有意識到東、西兩帝之間的矛盾早已激化,根本就沒有和平共處的可能,眼前的和平條約不過是將戰爭向後延緩幾年罷了。
如果說在拜占庭內,唯一對西方君士坦丁的強大抱有恐懼感的便只有統治羅馬帝國東方的奧古斯都李錫尼。君士坦丁已控制了整個羅馬、不列顛、高盧等大片西方領土,讓李錫尼覺得如鯁在喉,可是他卻無力對付。
整個羅馬帝國,李錫尼所能控制的疆域不到三分之一,而他又頒佈了不利於基督教的敕令,使得拜占庭城內有大批地家族和西帝君士坦丁暗通款曲。
再加上接連兩次敗給了西帝君士坦丁,讓東帝李錫尼意識到他遠遠不是君士坦丁的對手。而且由於連年征戰不休,導致國庫空虛,不得不讓其暫時接受屈辱的和平條約。
儘管雙方表面上努力維持極為脆弱的和平狀態,可是李錫尼從未放棄向君士坦丁復仇的打算,暗中仍不斷地積蓄實力並尋找攻擊對方的藉口。
在重重壓力之下,李錫尼覺得自己不能坐以待斃。為了進一步提升提高財政收入,李錫尼打算擴大對東方的貿易規模。只是因羅馬與波斯薩珊王朝關係不佳,波斯王朝對他提出的建議不感興趣。
無奈之下,在建興四年,李錫尼只好開拓海上絲綢之路,派出船隊前往東方,尋找傳說中生產絲綢、瓷器的東方神秘國度。
唯一讓李錫尼感到欣慰的是東方盛產的瓷器、絲綢在西方頗為流行,是貴族競相追捧的奢侈品。只要他能通過大海找到傳說中的神秘的東方國度,就意味著將擁有取之不盡的巨額財富。
其實說起來西方羅馬帝國一直在積極地尋找從海上前往東方的道路,在西元二世紀末三世紀初,希臘羅馬作家對華夏的知識已深入到社會風俗禮儀。
生活在敘利亞一帶的巴德薩納曾記載:“在賽裡斯人中,法律嚴禁殺生、姦淫、盜竊和崇拜偶像。在這幅員遼闊的國度內,人們既看不到寺廟、也看到妓女和通姦的婦女,看不到逍遙法外的盜賊,更看不到殺人犯和兇殺受害者……賽裡斯人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在生育。”
其中有三個方面基本符合當時華夏社會實際:第一,從疆域領土上,自秦、漢在西、南兩個方向拓展疆域,其規模是空前的,“幅員遼闊”是最基本的事實。
第二,漢代以後,廢除秦代苛法峻刑,禁止隨便殺人,規定“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孔子學說的正規地位,廢除了其他偶像崇拜。
而且這一時期,發源印度的宗佛教尚未滲入華夏盛行開來,寺院尚不存在。同時儒家思想對賣淫和通姦行為持強烈的蔑視和譴責態度。
第三,中國人口眾多,重家族繁衍。兩漢時期迫於戰爭造成的人口減少,對人口增殖採取鼓勵政策。人口的迅速增長必定給外國來訪者留下極為深刻印象。
三國時期吳國人康泰出使扶南,在扶南聽到當地人有如下說法:“外國人稱天下為三眾:中國為人眾,大秦為寶眾,月氏為馬眾也。”
最近一次記載羅馬帝國商人與東方的交往是在西元226年。當時有大秦商人乘海船交趾,太守吳邈遣送其到建鄴拜訪孫權。
三國時期吳國佔有向海外擴展的天時地利,同時又因陸路上與西域的交通被魏國阻斷,無法取得外國的特產,故於發展海外交通最為積極,成就也最大。
孫權如此重視大秦商人的到來,親問其國風土人情,並委派官員相送,顯示出對大秦國的濃厚興趣。大秦人來時途經交趾,說明他經繞印支半島而來;而他歸途“徑還本國”,似乎意味著由交廣陸路經“緬甸路”返回羅馬帝國。
為了顯示對此次出海的重視,李錫尼派出了龐大的使團隊伍,前方遙遠的東方。與此同時,李錫尼開始著手清理拜占庭城內的反對勢力。
當使團登上艦隊離去時,拜占庭城內,一些家族有了不詳地預感,可是他們卻無法明瞭這種不詳的預感究竟來自何種原因,一直以來,李錫尼雖然在軍事上表現得有一定的天分,可卻缺乏足夠的政治手腕,這才是他接連敗給君士坦丁的原因。
君士坦丁總是利用李錫尼內部的一些矛盾來牽制對方,從而導致軍事上的失敗。李錫尼軍事天分並不比君士坦丁弱多少,可惜他的政治手段差君士坦丁遠矣。
地中海地海面上,羅馬海軍護送著使團隊伍,曾經他們也有過光輝的歷史和榮耀,但是自從爆發內亂之後,羅馬海軍的發展就停滯不前,已經遠遠比不上當年鼎盛時期的景象。
……
建興四年,十一月中旬,石勒遞送到長安的降表引起一片譁然。不少人歡欣鼓舞認為代表著晉室中興,紛紛攛掇索綝、麴允、司馬鄴接受石勒投誠。只有少數清醒者如梁芬等認識到,這不過是胡人的緩兵之計。
近年來隨著遼東軍愈發強勢,各地胡虜連戰連敗,已不復永嘉年間猖獗一時之風頭。而石勒作為盤踞河北的唯一一個胡虜,在各晉室藩鎮的威壓下更是處境艱難,這才不得不向長安朝廷遞送降表。
索綝本來是不怎麼願意就此放過石勒,可石勒的使者徐光不但向他送來大量珠寶,而且還向索綝表示,只要索綝願意接納襄國,以後石勒願意奉索綝為馬首是瞻。
而索綝正倍感手中實力不足以對付衛朔,同時司馬保又不怎麼聽話,突然間得到石勒的投誠非常興奮。他立即上書皇帝司馬鄴,要求朝廷接納石勒的投誠。
索綝的提議自然遭到了大司徒梁芬的極力反對,而作為協力廠商勢力麴允一時間有些猶豫。從內心來講,他不怎麼相信石勒的誠意。可從理智上來講,石勒的投誠有利於對抗遼東衛朔。
結果索綝、麴允聯合最終還是讓朝廷接納了襄國石勒,消息一經傳出頓時引起各地一片譁然。誰也沒想到永嘉之亂才過去不過四五年光景,隨著石勒‘投誠’,眼下整個大晉境內,除了秦州南部尚有氐族割據武都、李雄割據蜀地、漢中外,這天下竟又幾乎恢復了‘統一’。
石勒投誠的消息傳到薊城後,衛朔立即意識到外界局勢又有了新的變化。長安朝廷接納了石勒,意味著襄國成了與他一樣的晉室藩鎮,以後只要石勒不再公開反叛,沒有朝廷的旨意他就無法隨意攻擊襄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