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隋唐] 大唐農聖 作者:愛吃魚的胖子 (已完成)

 
mk2258 2018-5-5 15:30:19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71 690254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8-8-1 09:32
第650章 對比的傷害

    一點意外也沒有,虞秀兒被任命為了運動大會開幕儀式的總導演,李世民給了她征調大唐所有演藝人員的權力,包括民間非演藝人員,只要她覺得可以征調上來排演節目,都可以與地方官府協商,地方主政官員必須極力配合她。

    另外,李恪封吳王,加郢州都督職官,李元景改封成王,加復州刺史職官,李元昌改封江王,加隨州刺史職官。聖旨裡面注明了是職官,那就是抓實權管事的官,並非虛設,要即刻走馬上任的。

    這三州的版圖由於郢州的撤銷和重設,江陵城升級為都級城池,有了不小的變化,原本在荊州治下的公安,石首,華容,潛江四縣,被劃到了郢州,加上原本屬於郢州的鐘祥,京山,富水三縣,以及新開辟的紀南縣,總共有八縣,等於將荊州長湖以東的地區,全部劃給了郢州。

    其中紀南,鐘祥,公安三縣,都完成了築垸工程,這三縣已經完成了百姓分屋,分田的安置工作,總共有十三萬戶人口,比另外五縣的人口總和還多兩倍多。

    當然,這還只是暫時的,因為另外五縣,也全部都處於江漢平原地區,全部都適合築建垸田,未來,整個郢州八縣,將有垸田一千萬畝以上,其中水田會超過八百萬畝,人口,更是可能達到三十萬戶,成為僅次於洛陽,益州,揚州的雄州。

    李世民在今年開年的時候,對全國州縣,都按人口規模,劃定了新的行政級別,人口達到十萬戶以上的州,為之雄州,州刺史正三品,位同十部尚書,其下,長史,別駕,司馬,全部都比原先的上州提升一級。

    人口達到五萬戶以上,十萬戶以下,為之上州,州刺史正四品上。

    人口達到三萬戶以上,五萬戶以下,為之中州,州刺史從四品上。

    人口達到一萬戶以上,三萬戶以下,為之下州,州刺史正五品上。

    凡人口不足一萬戶的地區,全部撤除州治,與鄰近州重新劃分地盤合並,這就使得,大唐現在的版圖人口雖然大了不少,但州治,卻在三百以內,這裡面還包括海外的澳洲,呂州,印尼州,和在原倭國版圖上設立的倭州。

    從這個封賞,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的兒子和李淵的兒子的區別。

    做為現在人口就超過十五萬戶,未來預期人口超過三十萬戶的郢州都督,李恪的官職是正三品,是實權的都督,而不是刺史,也就是說,他在地方,有調兵和領兵的權力,其在朝中的排位,在十部侍郎之上,可以直接兼職十部尚書。

    李元景上任的復州,則是因為有了已經築垸成功的沔陽,監利兩縣,才勉強進入上州行列,加上其治下另外一個竟陵縣,它的總人口也不到八萬戶,即便是未來竟陵縣的築垸工程完成,人口也未必能在他任期之內,突破十萬戶,達到雄州的標准。

    因為該安置的本地周邊地區百姓,已經全部安置妥當,後面再遷來的外地百姓,不會成規模,只會慢慢增多,而且他們有自由選擇入戶那一州的權利,只有發展的最好的州,才對他們有更強的吸引力。

    而且,他只是管政不管軍,只有調兵權,沒有統兵權,這就是州刺史和都督的區別了,在地方上,統兵權可比調兵權實在的多,因為它可以讓駐軍為自己干打仗以外的活計。

    歷史上的李元景,還算是得李世民看重,實實在在的做過荊州都督,不過,高宗李治很看不慣他,雖然一上位就給他升到了司徒,但沒過幾年,就找由頭把他牽扯到了房遺愛謀反案中,弄死了,然之後,為了自己的名聲考慮,又追封了他一個沉黎王的封號,與李恪一樣悲哀。

    而李元昌所在的隨州,雖然面積也不小,但是只有四個人口只有幾千戶的小縣,沒有一個縣完成了築垸工程,以人口規模來算,目前不過是下州,甚至有撤州治的危險。

    李世民之所以不將其封到荊州周邊更好的如岳州,鄧州,黃州等地區,不僅是因為李世民對他在山南道的表現,評價很低,還因為他的母妃孫嬪,在早年李世民與李建成爭位的時候,很不看好李世民,做過很多讓李世民惱火的事情,歷史上的他,跟著李承乾造反了之後,是直接被李世民賜死的,可見,李世民對他是一點也不手軟。

    不管怎麼說,歷史由於孫享福這個穿越者,已經大變樣了,他們獲得了實權的官職,也算是自立了,作為李淵的兒子,他們沒有被李世民圈禁起來,都是值得慶幸的,這也可能是李世民念在他們年幼,成不了大事。

    所以,在場的其它諸王中,還有不少用羨慕的眼神看著他們的,至少,他們穿上官袍的那一刻,可以徹底的脫離苦海,不用頂著日頭在這裡種稻子了。

    是以,其它幾個年紀小些,暫時還沒有封官就藩的小王爺,都開始期盼自己快點年滿十六,有一塊自己說了算的地方,當然,這裡面不包括李泰。

    連李恪這樣的庶子都有這麼高級別的官職了,他這個嫡子,又怎麼會差呢!

    在李泰想來,一年後,只要最少也是荊州都督,洛陽都督一級的官職,若是能直接當個州道總管,或者州牧,說不定還能一直在長安逍遙快活,他可是並不介意什麼實不實權的,有個高大上的職位掛在身上,讓他繼續待在長安就好。

    「孫先生,您可是奉旨在這裡種稻,陛下讓我來宣旨,還交待了讓我把這邊試驗田的產量,以及各垸田百姓的水稻產量數據帶回去,您這邊,核算出來了麼?」

    對於這個不怎麼熟悉的內侍官,孫享福本來是沒有跟他打招呼的打算的,卻不想,他在人群中一眼就認出了穿著普通百姓服飾的自己,直接問了過來,孫享福便只好利索的答道,「試驗田,十石八,百姓自種的田地,九石七。」

    「百姓們自己都能種出九石七的產量?」

    見到那傳旨的內侍有些不信的反問自己,孫享福再度道,「只多不少。」

    「據我所知,紀南,鐘祥,九垸,三縣,今年種植了新稻種的稻田有三百多萬畝,這豈不是說,光是這三縣,就收了三千多萬石糧食?不知朝廷能否征調?」

    「三千萬石大米都有,谷殼,在我們這,是不算糧食的,只能磨碎了喂豬,或者喂雞鴨。不過,陛下要將這邊的糧食調做它用的話,最多只能調一千萬石大米,因為,這三縣的米粉和小食品產業都已經上馬,會大量向外出貨,加上自身的數十萬人口和外來人口的消耗,半年時間,應該能消耗掉兩千萬石大米。」孫享福有些莫名的煩躁的解釋道。

    這三縣可不僅僅是三百多萬畝水稻田,是將近四百萬畝水稻田,因為,今年,加入耕種的戶頭增長了不少,使得三縣的土地,都快要達到飽和狀態了。

    「那下一季稻谷收割,朝廷是不是還能征調一千萬石大米?」

    「是的。」

    「那足夠了。」

    那內侍說完這句,便不再理會孫享福,又交待了幾個沒有受封的王爺,讓他們認真種稻,莫要辜負李世民的期望之類的話,便走了。

    看著他的背影,孫享福轉頭向正在給李恪道喜的李泰問道,「剛才那個內侍,是誰?」

    李泰有些不解的答道,「以前的內府總管,馬大全,現在,應該是內侍監的副監,怎麼,老師您不認得宮裡宦官的儀服麼?」

    「我認那東西干嘛!」孫享福沒好氣的道。

    馬大全莫名的讓他升起了一股厭惡感,倒是有些奇怪,如果,他現在仍然在朝的話,那麼,他一定會推動這個宦官制度改革的,朝廷官員的任命,純政治的事情,就不應該由他們這些閹宦來宣讀,他甚至認為,宦官這個產物,就不應該繼續存在下去。

    轉身回屋之後,他又突然想到了李世民要糧食干啥?

    不過,要是去信到長安去問的話,只怕往返又要好多天,只怕那時來調糧的人都已經到了,想想,還是直接等調糧的人來了,再問孫大力吧!

    索性李恪三人要去的地方都不遠,尤其是李恪本人,郢州現在的治所,看就在離九垸縣一百多裡的紀南縣,快船半日可達,復州的治所沔陽縣,也不過兩三百裡,一天以內的路程而已,所以,孫享福也沒有給他們搞什麼熱烈的歡送儀式,讓廚房做了幾個菜,單獨請他們吃一頓,聊一聊,就可以了,今後有事,他們隨時都可以再來溝通。

    才上了桌,李恪就舉杯向孫享福表示了感謝,他估計,應該是自己在種稻期間的表現獲得了李世民的認可,自己才得到了這麼高的起步點,就目前來說,可沒有那個王爺如他這般,十六歲就直接掌管十五萬戶人口的雄州,而且是軍政一把抓。

    「權力越大,責任越大,你們可不要以為權力是個好東西,解決一萬戶百姓的吃喝拉撒都不是小事情,更何況是幾萬戶,十幾萬戶,所以啊!這可能是比種水稻要大的多的挑戰。」吃了三人各自敬的一杯酒,孫享福放下酒盅道。

    「老師請放心,九垸縣的模式,我等已經爛熟於胸,築垸工程該怎麼推進,我們也清楚,最多三年,我有信心將治下全部變成如九垸縣這般富饒的地方。」李恪十分有自信道。

    另一邊李元景則是更加輕松,他治下雖然地盤不小,但是只有一個竟陵縣沒有完成築垸,他有將近八萬戶,二十多萬百姓在手,用三年時間,隨隨便便都能改造一個縣。

    只有李元昌有些郁悶,心裡雖然慶幸自己不用再留在這邊種地了,但是對於自己要去隨州,管理四個只有兩三千戶百姓的小縣,有些郁悶,隨州在大唐所有的州縣裡面來說,其實不算差,畢竟,大唐大多數州,都是下州,至少它所在的位置還算好,正好在河南,淮南,山南三道的中間,到荊襄和洛陽,都不遠,但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只怪他面前的李恪和李元景兩人去的地方太好了。

    孫享福將李元昌的表情看在眼裡,笑著道,「你們覺得,百姓至少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才算過上了幸福生活?」

    李恪率先答道,「就如九垸縣的百姓一樣,有吃不完的糧食,有能夠遮風擋雨的好房子住,能輕松的做工賺到錢,後代有良好的教育,也不用擔心生病,養老的問題。」

    李恪都把話說完了,智商跟他有些差距的李元景和李元昌自然是沒的補充了。

    孫享福聞言,笑著點了點頭道,「在你們的認知裡,差不多就是這些吧!那麼,做到這些,我們首先需要什麼呢?」

    「錢。」

    這次,三人不約而同的答道。

    孫享福再度的點了點頭道,「沒錯,需要錢,那麼,假設要將一戶百姓變的如同九垸縣這般富裕,需要讓他們每年掙到五十貫才行,那麼,李恪,你想要讓你治下的十五萬戶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就需要帶領他們每年掙到七百五十萬貫才行。

    李元景你要你要讓你治下的八萬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則是需要每年帶領他們掙到四百萬貫。

    而李元昌只管一萬多戶百姓,每年只需要帶領他們掙到六七十萬貫就足以。這麼看的話,你們還在為自己去到了人口大州,當了高品級的官職而開心嗎?」

    當然不開心,被孫享福這麼一說,剛才喝了一杯酒的李恪,都被無形的壓力壓的有些喘不過氣來了,這可是每年七百多萬貫,不做超大型的產業,誰敢說一年賺這麼多錢?

    而李元景也是有些緊張的摸了摸額頭的汗,四百萬貫,可是比貞觀元年全國的財稅結余還多,他目前是一丁點把握都沒有。

    只有剛才郁悶的李元昌,有些喜出望外,在地盤和自然資源差不多的情況下,他貌似才是最占優勢的,人口少也有人口少的優勢,容易出成績啊!只要能讓轄區內的一萬多戶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他的功勞就是大大的。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8-8-1 17:40
第651章 穩步推進亦為求穩

    晚上,小喝了幾杯的孫享福性致很高,夏天是一個燥熱的季節,所以,和虞秀兒運動了一番之後,孫享福一身都是汗,都沒有拒絕虞秀兒的提議,讓兩個胡姬在床前幫他們打扇。

    真懷念後世有電風扇空調的日子,不過,有人伺候的感覺也不差。

    胡姬們用在冰涼的井水裡擰出來的毛巾,將他們全身擦了一遍之後,頓時整個身子又涼爽了起來,見孫享福的小兄弟又有了反應,不想再陪他瘋的虞秀兒一把就扯下了幫他們擦身子的兩個胡姬的衣服。

    好吧!夏天大家穿的都少,虞秀兒只需要雙手各扯一把的力氣,就能讓兩個胡姬一絲不掛,於是,兩世為人的孫享福,第一次享受到了胡姬的伺候,雖然只是兩個十六七歲,未經人事的少女,但還是讓孫享福的身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

    「秀兒,你越來越不知羞了,竟然······」

    「夫君就說痛不痛快吧!」

    「呃,這個,還確實有些與眾不同。」

    「你們男人吶,都是口不對心的,明明喜歡的緊,卻非要作出一副推諉不受的樣子。」

    「可我根本不知道她們的名字啊!而且,也分不清她們誰是誰。」

    聞言,虞秀兒的眼睛莫名的一亮,然之後又道,「不過是兩個胡姬而已,夫君臨幸她們,是她們的福分,何必要知道她們的名字,而且,只有夫君臨幸過了她們,她們才把自己當家裡人看,才會更加忠心。」

    孫享福不知道虞秀兒這是什麼邏輯理論,但想到虞秀兒成長的環境,以及虞家那一堆胡姬,好吧!他決定不再糾結這個問題,大不了讓德叔明天給她們分配一個單獨的居所,平時的吃穿用度花銷,規格提高一些就好。

    「今天來的那個內侍官,聽說是副監,給我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

    「你是說馬大全?他以前可是內府總管,掌管著整個皇宮的錢財庫房呢!現在,呃,他那個職位應該是被撤除了。」

    「撤除?為何?」

    「難道夫君忘了你設計的大明宮和向陛下做的後續管理建議?」

    被虞秀兒一提點,孫享福倒是想了起來,大明宮的修建,本身不涉及到誰的利益,但是,舊宮的利用,和新的皇家財產管理制度,卻是直接叫像馬大全這樣的人,從肥差上下了崗。

    原因是,在孫享福的建議中,皇家的錢財收益,都只算賬,實際的收支和現金管理,全部走錢莊,那邊專門設立了皇家理財賬戶和專業的管理人員。

    而珍寶庫裡面的寶物,也將通過博物館,向全民開放,這些建議,現在都被李世民批准,並且開始執行。

    原先管理這些東西的內府總管馬大全,可是占著整個皇宮裡最肥的差事,就算是內侍監王得用,對他也只有羨慕的份,可現在,他卻只是王得用屬下不知道排名第幾的一個副監,原先他屬下的那幫爪牙,全部因為後宮的搬遷和新的管理制度,而被遣散出宮了。

    斷人錢財猶如殺人父母,難怪孫享福會在這個人身上感覺到不自在,或許是因為他隱藏的不太好,讓自己不經意間產生了不好的感覺,看來,自己以後還得注意些了,即便他只是個副監,那是李世民夫婦身邊的人吶!

    次日天大亮,孫享福腳步輕易的去了九垸縣衙,或者說腳步虛浮會更貼切一些。

    「大力哥,陛下過幾日,應該會來咱們這邊幾個縣調糧食,你通知一下紀南鐘祥兩縣和咱們各鎮的糧倉管事,早做准備,只給大米。」

    「要調多少?」

    「一千萬石。」

    「那為什麼只給大米?」

    「因為一千萬石大米的價格比一千二百萬石稻谷的價格高啊!」

    「是哦!」孫大力想到了大米六十文一石,稻谷四十文一石的價格,恍然大悟道。

    賣一千萬石谷子,不過是四十萬貫,可用價值四十八萬貫的一千二百萬石谷子,碾出一千萬石大米賣給朝廷,則是能得錢六十萬貫,還能余出兩百萬石谷殼,正可用作雞鴨飼料,其價值,怎麼地也值個兩三萬貫,光是出一道碾米的工,便能多賺十五萬貫左右,何樂而不為?

    要知道,在九垸縣,活水河流密布,水磨碾子到處都是,碾米對當地百姓來說,不過是搬運一次的功夫而已。

    很快,孫大力就將這個消息派人通傳了出去,又道,「下半年公安,監利,沔陽幾縣也開始大量出產糧食了,我估摸著,糧食價格還得跌,咱們庫裡糧食還不少,是不是再往外賣一點?」

    「不用,朝廷已經下令以六十文一石的價格不限量收購糧食了,那麼它就只會在六十文一石以上的價格,在咱們內部的糧食需求飽和以後,它的價格,還可能因為外部需求而上漲,就六十文一石的價格,朝廷在江南道,嶺南道,日南郡那邊一些盛產糧食的地方,一定能夠收到不少糧食,你道朝廷為什麼還要從咱們這邊調糧食?」

    「你是說,朝廷將糧食運到了外部?」

    「應該是,說不定,還會因此賺不少錢,過幾天等人來運糧就能見分曉了,今年下季開始,光是荊州,郢州,復州,就有六個全面完成築垸的縣,統共近千萬畝高產水稻田開始產糧,光是一季的產量,就可能高達九千萬石以上,咱們想要用這些糧食產出創造經濟利益,經營的範圍也需要向全國鋪開了,商會需要聯合這六個縣,去往蜀中開設食品加工分廠,面向劍南道,雲南,吐蕃高原,這數百萬人口的市場,售賣咱們的產品。

    另外,北方,以及遼東半島的分廠,也要擴大,增加數量,至少保證每個州,有一個小分廠,這樣,不僅能將咱們的產品以更低的價格鋪滿全國,還能帶動當地的一些百姓就業,咱們產出的糧食,也有穩定的銷路,那邊有不足,就補充向那邊,保證整個國家的糧食價格穩定。」

    孫享福之前說的『荊湖熟,天下足』,可不是一句空話,雖然目前只是六個縣完成了築垸,但是一季產出的糧食,也足夠大唐現有的三千多萬人口,食用半年的了,兩季,則是一億八千萬石以上,就算給大唐所有人都供應碾好的大白米食用,那麼,平均分配到所有百姓頭上,每人也有五石多,基本能保證他們全年的食用口糧了。

    要知道,明清時期,築垸工程全部完成之後,這裡產的糧食,可是能夠供應全國一兩億人口的,而且,由於孫享福帶來的是後世最成熟的糧食育種和種植技術,其產量,已經遠高於明清時期,與改革K放初期的水平相當,那麼,等到築垸規模更大之後,它能養活的人口數量,就能更多。

    想要統治天下,就首先要有能夠養活天下百姓的糧食,這個時期的百姓,只要吃的飽,大多都不會想著造反搞事情。

    「這麼大規模的擴張,咱們的管理人手,恐怕不夠啊!」孫大力有些擔憂的接話道。

    「與那些在當地開辟產業的世家家族企業合作,反正咱們做這些產業,也不是為了累積財富,讓一部分利潤出去,將產業鋪開,給國內一個比較穩定的物價市場,我們才好推進其它的項目。」

    這些方面,孫享福其實早就已經想到了,穩步推進這些項目,使得這個國家變的更加穩定,就是他的目的。

    「行,我都按照你說的去安排,對了,還有個事情沒跟你說,紀南和鐘祥兩縣的耕種水平已經開始穩步提高了,公安,監利,沔陽三縣的縣令和一干屬官,這幾天可都在我們九垸縣這邊,眼看夏糧收割,要開始搶種秋糧了,他們想要咱們給他們提供一些技術支持,能多收一點是一點不是。」

    孫大力提到這個問題,孫享福頓時就想到了想要做事情的武媚娘,派她去,倒是能夠將一個縣組織起來,再有杜構,王門等第一批跟過來的農部官員,都有了五季種植水稻的經驗了,而且他們的組織能力也不差,倒是可以派出去,反正九垸縣這邊,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做稻種優化,繼續給百姓們提供稻種就行,有那些小王爺和一號垸的一些熟手百姓在,足夠了。

    敲定了這事,孫享福又想到了在紀南縣種菜的孫小妹,她的成果到了下半年就會出來,明年開始,就可以全面向外推廣,倒是可以提前給那些縣令們打個招呼,派一些當地百姓,到紀南縣學習種植,而且,種植品種要合理分配一下,盡量避免一個品種種植太多,導致價格相互競爭,賣不起價格,這事,交給孫大力就能解決。

    畢竟,去年冬天的紅菜苔,已經給了紀南,鐘祥,九垸三縣的百姓一些教訓,三個縣都種,而且還都是用最佳的種植方法種,一下子就產量本來就高的紅菜苔,推高了三四倍的產量,這就導致了原本兩文錢一斤的價格,直接跌了一半,變成了一文錢一斤,而且,由於市場上的菜多了,商販紛紛降價出售,出現了惡性競爭,導致後來許多人還虧了本,今年他們來收菜的話,價格可能更低。

    其實這個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品種調配來避免的,山南道地區,冬天能種植的,可不僅僅是紅菜苔,百姓們的餐桌上,也需要種類更豐富的蔬菜。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8-8-2 12:35
第652章 被老婆套路了

    這幾天,孫享福都是在愧疚和自責中渡過的,因為,每天他從床上起來的時候,都會發現床單上的嬰紅,老話說的好,『最毒婦人心』,這女人對男人用起手段來可真是狠,孫享福現在算是真切身體會到了這句話中的道理。

    「虞秀兒你這個喪心病狂的娘們,居然給為夫用上套路,簡直是不擇手段。」

    孫享福在內心裡悲催的怒吼了一句,卻不敢真的喊出聲。

    事情很簡單,府上的胡女,就算穿的再少,也不可能全身就一件布料,被虞秀兒一扯,就一絲不掛了,這都是她設計的套路。

    孫享福現在覺得自己在府上有些抬不起頭來,因為,他看到府上的每一個胡姬,都覺得這應該是自己的小妾,又或許不是。

    胡人臉盲症害人吶!偏偏這個缺點又被虞秀兒給利用起來了,所以,這幾天,上孫享福床的胡姬一直都在換,而他總是事後才知道。

    睡女人這種事情,不管是在這個時期,還是在後世,絕大多數的男人都是不太在意,甚至是非常樂意的,但是孫享福自己心裡這一關,真的不好過,因為他以為是在和同一個人,實際卻是在和不同的人,整個過程沒有釋放他的占有欲,反而滿滿的有種上當受騙的感覺。

    「夫君您現在不應該是一副春風得意的樣子麼?」在餐廳裡吃完早飯,虞秀兒面帶三分笑意的看著不肯出門的孫享福道。

    孫享福梗著脖子道,「我為什麼要春風得意?你難道不知道,房事太頻繁,會掏空男人的身體的麼?」

    「妾身知道啊!還以為夫君不知道呢!要是夫君的『性』致太高,沉迷在其中了,妾身一定會規勸夫君注意身體的,現在看來,夫君還是有節制的嘛!這都七八天了,總管才收了十人,倒是叫妾身好生失望。」

    聞言,孫享福像被踩住了狗尾巴,騰的一下從椅子上站起來指著虞秀兒道,「這是你用計騙我才這樣的。」

    虞秀兒一點也不否認道,「夫君真要是管的住自己,妾身做的這些,會有用麼?」

    想想自己這幾天一到了晚上,就暗暗期待的那種心情,孫享福更加羞愧了,或許心裡依舊有坎,但身體的享受,讓他有點無法自拔,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已經變的有些放蕩了。

    「就她們,不能再多了,其余的人,都送到長安府邸去吧!不然,為夫真的可能早死。」孫享福最終一臉悲催的道,既然他自己沒有管住褲襠,那也只能認了。

    見到他這幅模樣,虞秀兒咯咯一笑的點頭道,「好好好,妾身和紅袖,香蝶都有公務在身,近兩年,不能懷孕,紅梅和春桃要管著家裡一大幫孩子,這為家族開枝散葉的任務,就只能勞煩她們代勞了,其余的人,妾身過兩天就帶走。

    對了,妾身還按照給她們起的漢人名字,在她們的眉心紋了圖案,以後,夫君看圖認人就不會錯了,等妾身去了江陵城,夫君在家要記得雨露均沾,還有,別傷了身子喲!」

    帶著一臉詭計得逞的笑容的虞秀兒刻意的跟孫享福打了個趣,引得孫享福一陣白眼。

    這女人自從生了第二胎之後,畫風越發的不含蓄了,用豪放來形容也不為過,而且,現在貌似不只她一個人這樣,大唐民間很多家庭的當家主婦都是這樣。

    孫大力家的那位鄧大嫂,這些年就不遺余力的給孫大力弄小妾,當著外人,也絲毫不避諱這個話題,好像家裡人口少,對她來說是一種奇恥大辱似的。

    九垸縣裡的百姓,包括一號垸田裡的婦人,時不時的,都會聊到最近朝廷給所有二等公民以上的百姓開放的納妾政策,為了刺激人口增長,即便是二等公民,也被准許最多納一個漢人妾,如果是外籍胡女,則可以納三個,這可是讓她們都動了心思。

    因為,解決了吃穿住的問題之後,她們生的孩子越發多了,家裡只有一個女人的話,根本管不過來,做家務,帶幾個孩子,以及一些比較輕的農活,打理整個家除重體力活之外的所有事務,只靠一個人的話,可是十分辛苦的,家裡要是有一個可以由她們指使干活的胡女小妾,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孫享福估計李世民出這樣的政策,是有戰略目的,除了刺激本國人口增長,推動民族融合之外,滿足民間的正常需求之外,還能大大的阻礙別國的人口增長,為他統一歐亞大陸做准備。

    而這個政策也起到了實際的效果,那就是西域各國到了適合生育年齡的年輕女人,開始大量湧入大唐,這可是除了全家學習漢語,和累積財富之外,一個移民大唐的捷徑,這樣,就導致了這些年輕女人大幅流出的國家的人口增長放緩,有些,甚至因為在進行著戰爭,而開始倒退,天竺地區的很多國家,現在的人口數量就是在飛快的倒退,這裡面還有李世民其它手段的原因。

    孫享福不知道,想出這個比較天馬行空的策略的,正是他的好徒弟李承乾,骨子裡有幾分胡人血統的李世民覺得李承乾的這個想法很靠譜,半胡血統較多的朝堂大臣們,幾乎舉雙手贊成,在他們胡人的認知裡,實現統治,大多數時候,是從控制女人開始,其次才是牛羊。

    就是堅持漢家正統的大臣們,在這種民族融合為核心政治路線,發展人口,為核心政治目標的前提下,也不好意思開口。

    畢竟,朝廷推動的是漢人男子納胡女為妾,生出來的,是漢人小孩,而不是漢人女子嫁胡人為妻妾,生胡人小孩。

    看來,史書所載,唐女豪放,應該是不假的,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會驗證另外一句老話的正確性,『飽暖思yin欲』啊!

    經濟形勢好了,吃飽了,穿暖了,人們就會有更多的功夫去想這些事。另外,胡姬的大量流入,會更加促使大唐民間的風氣開放,所謂的『胡天黑地』,講的是胡人對那事的開放程度,它正在衝擊著中原民間原有的風氣。

    而且,虞秀兒這麼做,在大唐這個時代,其實是非常站的住腳的,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句話的道理,世家子是最早讀懂的。

    現在孫家已經有兩嫡三庶五個男丁了,可以說,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延續能力,接下來,就是繁衍更多的根支旁系,來加強,鞏固它。

    比如像虞家,現在也是家族資產超過三千萬貫,擁有一個龍頭產業,以及多個輔助產業上市公司的頂尖二流世家了,他們家族的力量,不僅能夠管的過來這諸多產業,還能任由像虞方,虞真這樣,算是有些能力的人才,在家族產業之外的領域瞎玩,這就是人家的底蘊,這個底蘊怎麼來的?

    多納妾,多生娃。

    家族人口多了,有才能的人也就多了,那麼,不管做什麼,他們都比別人擁有更多的資本,更強的實力。

    像這種孫享福連名字和樣貌都不記得的胡姬,可以說是虞秀兒推動孫家發展壯大最好的對像。

    因為,她們基本不會跟孫享福產生多大的感情糾結,不會分去屬於她的寵愛,卻能夠為孫家繁育更多的後代,將來,成為她的兒子,或者孫子最忠誠的幫手。

    很快,孫享福就看到了一溜眉心剛刺上去了各種小花朵的十個胡女小妾,第一個是夏荷,第二個是秋菊,依次還有玫瑰,牡丹,芙蓉,茉莉,水仙,杜鵑,紫薇,芍藥。

    孫享福能看到她們臉上的歡喜,以及那些眉心沒有被刺花的胡女的失落,她們之所以對孫享福表現的那麼熱切,所求的,不過是物資上的保障,可並不是對孫享福的愛,所以,孫享福看到她們的表情,也並沒有心軟的留下她們所有人。

    和虞秀兒一起,受了眾女一碗茶之後,她們也就算是進了孫府的門了,即便是孫享福大力的推動了許多改革,使得所有非罪犯,戰俘之類,擁有大唐戶籍的百姓,都擁有了二等公民的身份,受到法律一定程度的保護,讓當家主婦隨意打罵虐待小妾,或者像處理自家財產一般,將小妾發賣給青樓的時代,成為了過去。

    但大多數小妾在家裡的地位,依舊比僕人好不了多少,通常都需要做家務,干各種活計,除非她們能像紅梅春桃一樣,做到有品級的誥命,或者像姚紅袖和李香蝶一樣,做到朝廷有品級的官員,獲得一等公民身份。

    否則,管家德叔都有權力命令她們做事,因為她們是屬於家裡的一部分,而不是主人之一。

    況且,她們現在其實連妾都算不上,因為,虞秀兒根本沒有去衙門幫她們入孫家的戶籍,只有為孫家生育了後代的人,才能入籍的資格,如果生孩子的能力都沒有,那麼,她們也就是個通房丫頭的命,在府上好吃好喝的過日子而已。

    虞秀兒用了土辦法,給自己的胸脯上抹了魚膽治,總算是斷了康寶的奶,這樣她才好啟程去江陵城。

    武媚娘也領著孫府幾個護衛,還有一組十多個一號垸的熟手農夫去了沔陽縣,這個縣,名義上,還是孫家大女孫婉婷的封地呢!

    杜構和王門的配置也跟武媚娘差不多,由於這幾個縣離九垸縣都比較近,很多百姓都到九垸縣聽過民學課,也看過試驗田的整田,播種的一些場景,教起來,應該比孫享福最初教那些一無所知的百姓的時候要輕松的多,倒是不用擔心他們不能完成任務,最多一兩季,等大家熟悉了,看的懂孫享福制作出來的各種宣傳冊了,這裡的農田產出也就上了軌道。

    在新一季的稻種開始下地的時候,碼頭上,過來拉糧食的船隊終於來了。

    渭南造船廠的生產車間,早已形成了規模,造船技術也越發的成熟,現在,制作在江上行走的萬石水輪船,他們一個月,就可以下水五十艘,這幾年累積下來,長江水路轉運公司擁有的萬石貨船,早就達到了兩千多艘,一千萬石糧食,他們只需要分出一半的船只,便能一次過全部拉走,運力十分驚人。

    也就是在糧食交割後的當天,孫大力就來到了一號垸田,跟孫享福彙報一些消息。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8-8-2 17:36
第653章 李世民的算盤

    李世民要那麼多糧食,果然有大動作,孫大力在田埂上灌了一大口解暑的綠豆湯之後,便開口道,「打聽清楚了,咱們這邊收去的糧食,會運往倭州那邊。」

    「倭州?」

    「是的,弘慎公將把整個東邊的島島嶼全部清理了一遍,將所有沒有開化的百姓聚集到了倭州幾大礦山地區,得民八十萬,而從今年開始,整個倭州島境內,沒有種一畝地的糧食。」

    聞言,孫享福一愣,不用孫大力繼續往下說,孫享福也知道李世民和張公瑾要在那邊干什麼,他們這一招,可真夠狠的,不讓所有原倭國土著種地,那麼,他們就必須依賴大唐的糧食生存,而這些被張公瑾集中起來的土著,不用說,肯定是全部被當作礦工,為大唐開發原倭國境內的金銀礦產,大量的向國內輸送。

    這種絕糧的手段,是不給他們任何反叛的機會,因為,沒有種植糧食,沒有出海的船只,他們如果敢輕舉妄動搞事情,那麼,首先就會餓死一大半的人,只要大唐能夠不斷供應糧食,那麼,對於倭州的控制,幾乎是絕對的。

    可是,光倭州的那邊,怎麼算,也不到一百萬的人口,一年也消耗不掉兩千萬石糧食啊!八十萬人,就算一天三頓的吃,平均每人也不過就是消耗三四斤大米,一個月算一石,一年,九百多萬石足夠了,畢竟,這些人中間,能一天消耗掉三四斤大米的壯漢不多,實際上,可能七八百萬石大米,就足夠他們一年食用的了。

    「就算這樣,朝廷也不應該一年從我們這邊出兩千萬石糧食啊!要知道,江南道,嶺南道,交趾三郡,每個地方產的糧食,看都不比咱們這裡少。」孫享福詫異的道。

    「聽那位押送官的語氣,咱們這邊運出去的糧食,應該不止是給倭州,下一季的產出,可能是給夷州,琉球,呂宋,那邊,而江南道,嶺南道,交趾那邊的糧食,很可能送去天竺那邊了。」孫大力再度的道。

    「送去天竺?」

    孫享福聞言,頓時猜到了是怎麼回事。

    既然李世民想到了利用糧食,控制倭州,那麼,就肯定想到了用糧食控制琉球,夷州,呂宋。因為這些島上的土著,都有不少,他們現在,剛剛渡過茹毛飲血的時期,進入部落管理時代,有白花花的大米,朝廷很容易跟他們打交道,如果將他們的勞動力全部抽調出來建設碼頭,城池,道路,那麼,將大大的加快這些大島嶼的開發速度。

    比如夷州島,有土著近二十萬,而且,很多部落,在三國時期,就開始漢化,能夠與中原人交流,貿易,自從嶺南這邊開始大舉向海外開拓,大唐海軍各部也成立了之後,泉州海軍已經組織夷州島上的土著,在夷州島本島和周邊的一些島嶼修建好了七八個海港碼頭,還建起了好幾座城池,目前被朝廷分五個班子齊全的縣治理。

    由於官府並沒有給土著百姓設定什麼稅收,還給當地帶去了醫療,教育,和比較先進的生產生活工具,很得部落百姓的擁護,已經開始有大量部落百姓遷居到了干淨整潔的城池裡居住,這些城池,也開始產生了一定的商業稅收,甚至,還因為當地盛產各種水果,已經有人在上面開設了果干作坊,和制糖,制鹽作坊,未來肯定會越來越好。

    呂宋也是如此,馮盎的人,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把當地的一些部落頭領收拾服帖了,後來,趙龍去收拾王浩殘余勢力的時候,在所有土著面前展示了大唐的強大,外加朝廷給當地百姓的政策與夷州島相當,是故,島上十幾萬土著,現在是被朝廷設置的幾座官衙牢牢控制住了,同樣被組織起來修建了好幾處碼頭和城池,之後,島上將有更多為大唐出海的船隊提供補給和各種修繕服務的設施修建。

    以糧食和生活物資作為收攏當地百姓民心,驅使他們勞動力的紐帶的手法,還算過的去,可是,數千萬石糧食往天竺送,這個動作可就太大了。

    一千萬石糧食,至少可以供一百萬人食用一年,江南道,嶺南道,交趾三郡可以對外出售的糧食,絕對超過五千萬石,李世民要在天竺養活五百萬人?要知道,這可是這個時期整個印度地區,差不多五分之一的人口。

    可事實就是如此,從定襄的運動大會結束開始,戒日王就發動了統一印度地區的戰爭,其規模之大,不亞於隋末時期,中原的戰爭,李世民的人在伐那比王國接手了近五萬多國聯合的雜牌降軍,這些人在那邊可沒有閑著,被初步訓練出來了之後,他們雖然沒有參與到這場多國大戰之中,但是,卻是在密衛將領的指揮下,不斷的收攏躲避戰亂的本土百姓。

    要知道,這個地方的百姓,平時的生活本就窮困,被唐軍收攏了之後,居然能一天吃上兩頓白米飯,不要太享受了。

    這個消息被在整個戰亂區域散播開之後,就變的一發不可收拾了,各地吃不上飯,或者受戰亂威脅生命的窮苦百姓,紛紛向伐那比王國這邊湧了過來,人口很快突破了一百萬,然後是兩百萬,乃至更多。

    密衛將領急忙向嶺南告急,馮盎便立即調了糧食過去,之後,李世民又派了劉弘基前去主持大局,由於此前馮盎在救援伐那比王國的時候,他們的國王就已經向大唐上表稱臣了,所以,劉弘基到了當地之後,直接全面接掌了軍政大權,現在,劉弘基奏請在印度沿海控制區域設置州道的奏章,已經送往長安了。

    這可是一個能為大唐新增方圓三千多裡版圖,五百多萬人口的大事件,其實要不了多久,孫享福就會收到消息,因為,朝中大臣很多都跟孫享福保持了通信,而這麼大的事情,李世民肯定會昭告天下的。

    劉弘基現在可以說是整個大唐最忙碌的人,五百多萬,信仰的教派不一樣,國家不一樣,語言雜七雜八像難民一樣的百姓,可不好管理,加上伐那比王國原有的駐軍,和他帶過去的兩萬大唐海軍,以及接收的經過了半年訓練的五萬雜牌軍,共十余萬大軍,他也只能勉強的做到安置百姓,維持治安,根本沒有余力參與到戒日王的統一戰爭中去。

    而他們現在的這個狀態,已經被印度地區南北兩大勢力,看成了是一坨肥肉,誰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都會來吃這塊肥肉,而這,也可能會拉響李世民統一歐亞大陸的序幕。

    分析清楚了這些事情,孫享福就只能更加認真的種糧食了,因為,他現在的狀態,左右不了這些天下大事,只能想辦法,把它往好的方向推,一旦大唐邁起了擴張的腳步,那麼,接手的,可能是以千萬計的,沒有什麼產出的百姓,光是一千萬百姓,一年需要消耗的糧食,都是億石以上,何況是更多。

    等孫享福發了一會愣之後,孫大力又道,「那個,還有個事情,我得跟你說說。」

    「什麼事情?」

    「朝廷下季來拉糧食,可能不會支付現金。」

    「這是為何?有海外百萬礦工為大唐提供金銀,朝廷的進賬可不少,不會差咱們這幾十萬貫吧!」

    孫大力答道,「錢,朝廷自然是不差的,但是,朝廷還有其它的目的,就是安民,所以,到時候,會以勞工來抵償。」

    「什麼意思?朝廷准備將那些印度人遷到山南道來?」孫享福有些意外的道。

    「咱們這邊可以開發的垸田這麼多,產出又這麼高,陛下不動心思才怪。」孫大力有些無奈的道。

    雖然勞工可能為九垸縣貢獻更多的經濟價值,但終究沒有真金白銀來的實在。

    倒是孫享福,愣神了片刻之後,才道,「這樣可能更實在,不過你得通知各縣,提前做好百姓的思想工作。」

    金銀的大量流入,就會導致其一定程度的貶值,而勞動力,卻是實實在在,永遠不會貶值的東西,這些被遷過來的勞工,肯定都是青壯,在當地勞作幾年之後,再安置下來,就可以直接作為熟手農夫,為朝廷產出糧食,李世民的算盤,打的不可謂不響。

    「那行,我這就去安排,對了,我聽隔壁幾縣反饋回來的消息,他們今年下季的水稻種的也不差,若是豐收了,一定會過來感謝你,秋收之後,咱們九垸縣可能會比較熱鬧喲。」

    「呵,不過是想多聽我講幾堂課而已,回頭我會爭對他們各縣的學習階段,針對性的講一段時間的,對了,過幾天,我讓人送一些圖紙給你,是關於縣城修建那些高層建築的設計圖,還有一些新式民居的設計圖,等張純派過來的工程隊到位了,你給在百姓中間推廣推廣,我覺得,像一號院這邊的百姓,家裡人口多了,原先的磚瓦平房,已經不夠住了,該是修建更大,更舒適的樓房的時候了,各家現在都具備這個財力。」

    「得嘞!我回頭我摧摧張純趕緊派人,可不能做了工部的高官,就忘了咱們這些老兄弟。」

    修建樓房,不僅能提升居住的舒適度,還能大量的節省用地空間,以現在一號院這邊平均每戶三個以上孩子,還在不斷增加的現狀,原先的那些四房民居很快就會不夠住,不提早想辦法解決,到時候百姓們就會用自己的辦法解決,就可能會出現亂用地的現像。

    當然,孫享福要推進這些東西的原因,是給目光並不長遠的百姓們,樹立一些看的見的新目標,免得他們小富即安,越來越懶惰,後世的新農村,那家那戶還不得起個干淨整潔的樓房住著。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8-8-3 09:28
第654章 推動新型房屋發展

    事實上,李世民不止調動了南方的糧食,北方善陽,定襄,泰安,上齊,甚至安西大都護府軍屯產出的糧食,他也調動了不少。

    六十文一石的價格,簡直是太美了,他轉手賣給波斯,就能賺兩倍多,因為波斯和歷史上的這個時期一樣,跟阿拉伯帝國干起來了,起因還與大唐借貸支援波斯人有關系,艾布伯克爾可不僅僅是個商人,作為歷史上的首位哈裡發,他的政治戰略眼光,都是不錯的,他害怕波斯人在近鄰的支持下,起死回生,然之後報復阿拉伯帝國,奪回失地。

    所以,別看他在定襄的時候跟伊嗣俟十分客套,可回去之後,立即建議本國召集人手,發動了對波斯的大規模進攻,也幸好伊嗣俟在大唐這邊獲得了一千萬石糧食的支援,使其國內至少在軍心士氣上面有所提升,抗下了阿拉伯帝國三十萬聯軍的幾輪進攻,也因此,波斯人對於大唐更加恭順了。

    現在,大唐可是他們的救命稻草,一旦失去大唐的援助,他們基本會和歷史上一樣,落到被阿拉伯帝國滅國的下場。

    二月初的時候,伊嗣俟親自到了碎葉城,與禮部外事衙門的官員商談了今年糧食軍械的采購協議,於是,兩百文一石,自負運費的價格,就被敲定了下來,至於軍械,大唐可以給他們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制式刀劍,卻只接受用青壯勞工支付費用的方式,要知道,波斯的冶煉水平,也就與武德年間大唐的水平相當,幫他們制作類似質量的刀劍兵器,對於現在工藝提升了好幾個大層次的大唐來說,不要太簡單,幾乎只需要用焦煤爐子裡的鐵水倒入模子裡,冷卻之後,用重型機床一壓,磨開鋒刃,就能交差。

    可即便如此,李世民的要價也不低,二十萬柄刀槍兵刃,三萬副皮甲,一萬副輕裝鐵甲,李世民直接要了三十萬青壯,而且,勞作時間為期三年。

    這三十萬青壯進入安西大都護府境內,開墾三年,大唐至少又能得到千萬畝良田,屆時每年的產出的價值,那都是數百萬貫起,而且,到時候,他們願不願意回去,還兩說。

    反正伊嗣俟回到國內之後,把這個消息一公布,國內願意到大唐做工的百姓便蜂擁到了他所在的王城,因為,去到大唐那邊,他們不僅可以免受戰亂之苦,還能吃飽飯,如果在這期間把漢語學好了,他們還能直接申請移民大唐,住好房子,種好地,生活不要太美好。

    波斯薩珊王朝好歹是傳承了幾百年的王朝,爛船還有三斤釘呢!他們國內現在至少有一千五萬人口,抽三十萬青壯,根本算不上什麼,於是,等到安西大都護府的冰雪融化的時候,這些年齡在十六到二十歲之間的波斯青壯,便到了碎葉城,接受孫二力的屯田安排,很快就進入了狀態。

    而這邊的情況,在六月的時候,全部都彙總到李世民這邊之後,李世民才終於感覺到,孫享福之前所說的,用非戰的方式的,實現擴張的好處。

    即不用死人,還把本土的建設搞好了,關鍵是,那些被你拯救的百姓,對你完全沒有仇視,敵視的心理,像波斯過來的這些勞工,以及印度地區被收攏的百姓,他們對於在危機時刻,給他們一口飯吃的唐帝國,全部都是抱著感激的心態,只要朝廷不做什麼天怒人怨的事情,他們絕對不會升起什麼叛亂之心。

    玄奘七月的時候到了伐那比王國,現在,這裡應該說是大唐新設的耽摩道,其地域包括印度半島一小部分,和整個孟加拉灣沿岸縱深五百余裡,長度三千多裡之地。

    他上岸之後,就變的非常的忙碌,在這邊幾年的求學辨經,可是給他累積到了不小的名聲,許多百姓都信仰他,願意聽他講經傳教,而且,他是個語言天才,幾乎懂得印度地區所有國家的語言,所以,有他的加入之後,劉鴻基的整個民心工作就好做了。

    於是,一種由玄奘綜合了中土,以及西域眾多流派之長的新佛學,開始在這一地區傳播,它的主體,依舊是佛家哲學,但是加入了孫享福跟他講到的以人為本,遵循自然循環之道的細想,減除了幾乎所有孫享福提出來認為是陋習的東西,以及玄奘自己認為是陋習的東西,這種更加人性化的宗教思想,瞬間就衝擊當地百姓原有的各種信仰。

    還別說,效果非常好,傳播的速度非常之快,正在不斷幫這些本土百姓從狂熱的宗教迷信過渡到理智的信仰宗教。

    八月,稻穗已黃,孫享福在縣城宅子裡,將准備好的課本放下,往城內的碼頭上走去,嶺南去印度那邊送糧食的船隊回來了,還帶回來了數以萬計的青壯勞工,以九垸縣出糧的數量,將直接獲得了一萬青壯的配額,他們將會為九垸縣貢獻三年的勞動力,不過九垸縣要提供他們的吃住。

    按照大唐工人的平均月薪,一個人一年至少也得要個二十貫左右,一萬人,一年就是二十萬貫,三年,就是六十萬貫,按照這麼算的話,九垸縣比直接拿錢,至少劃算三倍,因為價值六十萬貫的糧食,九垸縣只出不到三分之一份額。

    「按照你的要求,都是挑選的十二三歲到十六七歲的年輕男女,但他們一個個像餓死鬼投胎一樣,進了食堂之後,就猛吃東西,而且,一點衛生也不講,直接用手抓。」見到孫享福過來,孫大力就率先向他抱怨道。

    孫享福莞爾一笑,沒有多說什麼,這個民族的人,即便是千年以後,也習慣用手吃飯,來了大唐,可得好好讓他們改改。

    所謂的食堂,其實是縣城裡給建築工人提供食物的地方,現在,九垸縣城的十幾棟廳室房高層建築已經開始建設了,這些房屋,未來將用來安置那些去外地做技術支援的百姓家屬,當然,一些新上了戶頭,卻不種地的百姓家庭,也可以申請直接分配這樣的房屋,反正所有建房的錢,全部都是九垸商會出的,所有九垸縣沒有房屋的居民,都擁有申請居住的權利。

    孫享福看過那些明顯有些吃撐了的印度勞工的狀態之後,果斷讓孫大力下令停止了食物供給。

    「先把他們安排到搭架好的工棚裡居住,學習幾天漢語,和生活常識,過幾天秋收開始,就讓他們參與勞動,強度與本地百姓日常勞作相當就行,盡量不要安排重活。」

    「只與本地百姓相當,那豈不是便宜他們了?」要知道,隨著九垸縣的經濟越強,本地百姓的勞動強度已經是一降再降,每天的勞作時間,都不到六個小時了,這些勞工可是朝廷用來支付購糧款的,不讓他們干多點活,孫大力感覺有點虧。

    「輕松一點,可以給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學習適應我們當地的生活,他們都才十幾歲,最大的不過十六七歲,可塑性很強,只有咱們接納他們,他們才會變成自己人,去信給其它幾縣,建議他們也這麼做吧!」

    「那聽你的吧!以後這些人,是分配到各家,還是集體勞作?」

    「分配到各家,人數估計是不夠,而且,溝通有障礙,容易出問題,先進行集中管理,到了一定程度,再看情況吧!左右不過是一萬人,在城裡,跟著工程隊,就能解決吃住的問題,分到各鎮勞作的時候,每鎮不過是千把人,好安排。」

    「得嘞,那我就先安排他們住下。」

    「清潔,防疫都注意著一些,每個人都要洗大澡,清理,修剪頭發,那些臭烘烘的衣服,全部處理掉。」

    「知道了······」

    孫大力一邊走著,就一邊吆喝著司刑官召集屬下,安排這些人去洗澡,換衣服,在已知會接受勞工的情況下,九垸縣在各個方面,都早有准備,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會被洗的干干淨淨,套上舒適整潔的衣服。

    孫享福則是到了建築工地查看,這些建築,和渭南那些高層民居差不多,有比較成熟的建築工藝,和成套的建築材料,最多還有一年,就能全部完工,幾千套房子,就足夠只有三萬多戶的九垸縣用來安置百姓了,之後再有需求,再建就是了。

    他主要看的,是工程隊在臨街修建出來的一整排新式民居,都是樓房,用等同於原有的四屋一房的宅基地建起來的,仍然保留了後院廚房,牲畜棚,廁所柴房之類的輔助建築,主客廳,正房位置,大約一百多平的地方則建成樓房,有兩層的,有三層的,一層多數是四個房間加一個客廳,百姓可以根據自家人口,或者財力,選擇蓋兩層,或者三層,一般,蓋兩層,八個房間,就足夠用了,如果孩子確實很多,考慮到他們以後會時常回來住的話,可以蓋三層。

    按照樣板房的裝修,這樓房的造價可不低,外牆會貼瓷磚,內部所有的地板,牆壁到一定的高度,也都貼瓷磚,大門,房門都會有夾板包框,窗戶,則是推拉扇的,有房蚊蟲的紗窗,有糊紙窗,有木板窗,可以根據天氣情況,自己靈活裝卸,至於更高級的琉璃窗,現在肯定還不能向全民推廣的。

    由於南方易潮,牆壁上沒有貼瓷磚的位置,除了會刷石灰之外,還會貼一些可以更換的防潮紙板,屋內一應的床榻,桌椅,茶幾,都是堪比後世的常用家具的設計,可以說,十分的人性化。

    「按照樣板房原樣的建造一棟兩層樓房,造價是多少?」孫享福上上下下看過了一遍之後,向負責的工頭道。

    「現在各個建材廠在本地都開設了分廠,材料技術越發成熟之後,造價已經十分便宜,整套帶家具的話,成本價格,大概是三百貫,這其中,有近一半,是工人們的工錢。」

    「三層樓呢?」

    「建三層樓其實更劃算,工錢沒有多多少,配上家具,也只需要加多八十貫。」

    「樣板房建好之後,有沒有百姓來問價?」

    「有啊!很多,不過,他們在等縣衙和九垸商會商定房補政策。」

    聞言,孫享福點了點頭道,「只要他們有住上這樣的房子的意願就行。」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8-8-3 17:21
第655章 思考和擔憂

    九垸商會的產業越來越大,賺到的錢,也越來越多,這些錢,除了用來擴張產業之外,還要用於提升百姓的生活質量,因為,九垸縣現在是大唐的模板,只有這個模板變的更加好,所有模仿它發展的州縣,才會更好。

    經過孫享福的提議之後,九垸商會和九垸縣衙很快就制定出了房補政策,不管縣內居民修建兩層樓,或者是三層樓,商會大賬上,都會一次性給予每戶百姓兩百貫的房補,每個獨立戶頭,只會補助一次,反正這些錢,也都是大家賺來的,給大家伙花出去,也不心疼。

    這個房補政策一出台,九垸縣的百姓更新換代自己房屋的熱情非常高,因為修建一棟兩層樓房,他們自己只需要掏一百貫,修建一棟三層樓,也花費不過一百八十貫,這樣的支出,大多數家庭,都負擔的起,而且,選擇修建三層樓的居多,因為,工匠們告訴他們,這種由混泥和少部分鋼筋修建的房屋,住二三十年都沒問題,可比之前快速上馬的那些磚瓦房屋扎實的多了。

    然之後,九垸縣就全面進入了秋收,只等秋收完成,建房大業就將開始,人家工程隊之所以收高工價,可不是白收的,派的人手足夠多,一套房子,加上水泥澆築之後的晾曬環節,也只需要四個多月就建好,半年以內能夠入住,而且,工程隊人數過萬,加上本地百姓幫工,可以同時開建三千多套,一年就能建成近萬套房,也就是說,最多三年時間,九垸的民居,就可以全部換成這種堪比別墅的樓房。

    大人們都有事要忙,也沒有什麼水平,所以,孫大力請來教那些勞工漢語的,是學堂裡的孩子們,讓孫享福比較驚訝的是,居然有不少孩子,能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學完小學的所有課程。

    目前,中學的課程,孫享福還沒有將全部教材編好,也沒有足夠水平教師,所以,這些孩子們平時只能照著孫享福已經編出來的一些課本自學,上課時間很松散,恰巧就被孫大力發現了,臨時將他們抽調了過來。

    還別說,年齡大多才十二三歲的他們,被用在這個崗位,十分的合適,因為他們有在學校的集體生活經驗,有各種本地生活常識,還有較強的計算能力,處事的邏輯性也較高,最關鍵的是,他們的年齡身份,讓他們一眼看上去,就是無害的,那些少年勞工們,都願意聽他們的。

    所以,這百來個孩子不僅成為了勞工們的漢語老師,還成為了帶領他們干活的組織者。

    「我看吶,有這些孩子在,今年咱們縣一大半的勞力都可以省下來了。」看著那些面帶著驚奇之色,在孩子們的帶領下,開始勞作的印度勞工們,孫大力有些欣慰的道。

    九垸縣的食品廠,可是需要生產一部分供往長江下游市場的產品,即便是現在紀南縣,鐘祥縣的產業也做起來,分擔了不少生產壓力,但是生產任務也不輕,因為商品鋪開之後,銷量很不錯,而九垸縣這邊有不少青壯勞動力,卻是向地各個地方輸出了。

    所以,平時縣裡的婦女,老人,基本都是齊上陣,孫享福之前降低他們的工作時間,也是考慮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照看家裡,做屬於自己的日常,如果不是這些日常家務太多的話,這些婦女們,又怎麼會想著給家裡男人找小妾呢!

    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更多的青少年從學堂裡走出來,這些孩子們各方面的能力,全面優於上一代,幾年的學校集體生活,也讓他們有了一定的組織能力,有他們統帶這些勞工們下地干活,田地裡基本就沒他們什麼事了,反正秋收之後,田地都會空著休養,明年開春才會種,不趕時間,讓他們一塊塊的收割,打曬,學會這些簡單的勞動技巧就好。

    「最初級的農業技術,其實沒有什麼巧,就是多做,九垸縣的孩子們從小就是跟著大人們干這些活長大的,對於農活比較熟悉,有他們組織,讓那些勞工們知道自己該怎麼干就好,多做幾遍,他們自然就會了。

    不過,就以後的潛力來講,這些勞工們,最多也就能夠堪比咱們這邊上一代的普通百姓,而咱們培育出來的這些孩子,卻是能爆發出無窮的力量,你看著吧,三五年之後,九垸商會,全部會由這些成長起來的孩子們接管,你們縣衙裡的官員們,也會跟不上他們的節奏,到時候,還要能接受現實,給他們騰出位置才好。」孫享福笑了笑道。

    這些在全新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乳虎,即將開始傲嘯山林,最多再有一兩年時間,孫享福將不愁沒有人才可用,到那時,即便是大唐擴張的腳步快些,面對的情況更加復雜,也用不著擔心。

    「呵呵,我還巴不得他們比我們強呢!帶領勞工干活的事情,我就交給這些童子軍了,還別說,商會的各個產業擴大之後,遇到的問題還真不少,連我都要被他們拉過去開會,協調各方關系。」

    孫大力半笑半愁的走了,孫享福,則是繼續在田埂之上,思考著大唐的未來。

    若說這個秋天大唐最大的事件,還未必是朝廷在海外新設了耽摩道,而是五姓七家,經過長達七八個月的清點核算之後,終於改制完成,並且對外發行股票上了。

    其中,以王家的規模最大,將家族固定產業分配給族人之後,所有對外經營的營生,以及現金存款,折算成了五千萬股,分配給族人,每股淨資產一貫,他們在報紙上刊登相關信息之後,又向市場上發行五千萬股,發行的價格為三貫,上市的當天,漲到了四貫零五十二錢,持有王氏集團三千萬股的王旭,以一億兩千多萬貫的身價,排在大唐富豪榜的第三位,在長孫無忌之後。

    因為,此時富豪榜上的第一位,已經是皇帝李世民。

    這幾個月,幾乎所有向市場增發股份的企業的股票,他都有購買,像王氏集團增發的五千萬股,他一口氣就買了兩千萬股,而且是最初的增發價,因為沒有計算機統計之類的,根本無法搞什麼抽簽中新股,交易中心的新股發行,就是直接由原始股東,用發行價,在大盤上掛賣單出售,買家在交易中心拿錢購買,先出手,先得。

    比如王氏集團要以三貫錢發行五千萬股,他們就會直接在賣盤上掛五千萬股,單價三貫的賣單,誰有錢,都可以買,先到先得,賣完了這五千萬股,然之後就是自由出價收購,收購的人出的價錢越高,股價就越高,以買賣的最新成交價,為現價。

    而在這個世界上,誰又能排到李世民前面呢!所以,只要他願意買,都能按照發行價購買股票,當然,也不是說,李世民按照發行價購買股票,他就鐵賺了,因為,他買的多,一旦開始拋售,沒有人接盤,那麼,股價就會直落,最終能夠套現多少,很難說,畢竟,其原始股的淨資產只值一貫錢,再算上增發的股票,每股實際價值,只有五百錢而已。

    要問李世民哪裡來的這麼多錢,增持所有在交易中心上市公司的股票,那就要看大唐的船隊從海外拉回了多少金銀進入鑄錢廠了,反正,李世民現在持有的股票的市值,超過了五億貫,他購買這些股票的實際成本,也差不多達到了三億貫,這些錢,真正屬於皇家的所持有的產業,為他從市場上賺來的,還不到五千萬貫,其余的錢,來路大家猜的到,但沒有誰說破。

    股份改制起到的另一個效果,就是將各個世家隱藏的財富,都挖了出來,自從長孫氏和韋氏作為第一梯隊上市之後,大唐錢莊的存款量,就以直線上升的速度在增長,僅僅半年左右的時間,就翻了一倍多,突破了十八億貫,而市場上的活錢,卻並沒有見減少,這倒是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

    這個民族采礦制錢的歷史,已有千年,也就是到了現在,才將大部分老底都抖出來,不過越是往後,上市發行的股票,就越賣不起價錢來了,因為活錢,都已經被這些上市的企業,吸走了大半,大家反而期待李世民大力出手,購買自家發行的股票,像王家,如果不是李世民掏六千萬貫,買了他們兩千萬股,他們的股價,絕對到不了四貫多,也就能勉勉強強按照發行家,把發行的股票賣完而已,因為,他們的盤子太大,一下子,就要圈走市場上一億五千萬貫以上的現金。

    而像尉遲老黑,程咬金這樣的大戶代表們,現在手頭上都已經沒錢了,全都是一堆股票,還不敢大量往外拋,因為沒有漲跌停限制,拋的多了,沒有人接盤,價格就跳水了,損失的可就是他們。

    不過,相比於後世的股市,這個時期的股市,還算正常,一般價格到了淨資產的六到八倍,就沒有人出更高的價格買入了,甚至有些人已經開始根據各個家族公布的盈利能力,來計算它的投資回報率,看看自己持有股票,通過多少年分紅,可以拿回成本,一般到了八到十年左右,就不會有人買了,與後世動不動幾十上百倍的市盈率相比,反倒是現在更靠譜,因為大家買股票的性質不同,這個時代,能玩的起股票的,大多是大戶,他們是以投資,拿分紅為目的,後世,則是全民參與,以投機賺差價者居多。

    當然,改制上市還有一個只有王旭這些世家子們才知道的另外一個作用,那就是瓦解了他們通過借貸經營,把自己的利益捆綁在朝廷身上的目的。

    現在,通過股票發行,他們有足夠的錢去擴張自己的產業,然而,他們卻不敢盲目的擴張了,或者說,不敢做以不是盈利為目的擴張了。

    因為,這些經營項目進入股份制公司之後,虧本,大家一起虧,虧的厲害了,所有持股人都受損,到最後,可能將你整個家族都拖垮,背靠了公司,再想推一個人出來背鍋,做成壞賬,坑錢莊,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整個倒閉清盤。

    而且,公司一旦上市了,所有的賬目,經營情況,可就受到多方監管了,李世民之所以在各個家族企業都購買一定量的股份,就是因為他要進入這些資產上千萬貫的,能左右一個行業的所有公司的董事會,對其經營,保持一定的話語權。

    這些謀劃,是馬周來信問過孫享福,然後建議給李世民的,也是李世民這一年瘋狂的收集現金的原因,連幾十萬貫的購糧款,他都是能省則省,還對外的幾筆大宗交易,賺到的現金,可都投到裡面去了。

    大唐不缺頂尖智者,但缺少足夠多的智者,像目前的這些管理體系,以孫享福後世人的眼光看來,有太多的漏洞可以尋,他需要培養足夠多的人才,去填補這些漏洞,使其不對國家穩定造成危害,所以,他用腦的時間越來越多了。

    看似在鄉村裡面,除了種糧之外,他什麼心都不用操,連生活上的瑣事,都有十多個小妾,給他照顧的無微不至,其實他內心裡,壓力還是很大的,現下的大唐,發展的跨度太大了,一旦出了問題,局面可不好收拾。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8-8-4 09:27
第656章 大唐的家底

    李世民辦事從來就沒有什麼新意,同樣的套路,他能用很多次,試驗田第六季的畝產報上去之後,他馬上來了封賞的旨意,落實了孫享福的嫡次子孫康九垸縣公的爵位,同時,跟他打了個招呼,繼續奉旨種稻,明年,第一期水稻種植全部結束,新一屆的王爺培訓班會給他送過來。

    畝產十一石,這個產量在以往來看,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現在,看到這個產量的時候,居然沒有人覺得奇怪了,因為,大家已經習慣性的信任孫享福能種出更高產的水稻,他就算種出再高的產量,大家也覺得是應該的,朝堂大臣們可能會因此在公開場合稱贊幾句,普通百姓,則是淡然一笑,對自己的未來更加放心一些,產的糧食多,他們餓肚子的幾率也小了。

    來山南道趕工的北方民工如期而至,今年,他們又學乖了,想要從九垸縣帶些新稻種回去種植,孫享福都批准了,只要是專程過來要稻種的,每人免費給他們送幾斤,反正對於九垸縣來說,幾斤稻谷又不值多少錢。

    北方的水澆地雖然少,但多少也有一些,雖然那邊的百姓吃慣了面食,但偶爾吃一下米飯,調劑下口味也不錯,當然,他們來領稻種的原因,還是因為這邊的稻種產量能比他們種的麥子多收一倍。

    在制作有機肥,精耕細作的技術日益得到推廣,新式農具和耕牛得到普及,還有四進制種植管理技術等多方面推進的作用下,北方百姓種植單季小麥的平均畝產,終於突破了五石,達到了六百多斤,由於北方的田畝面積,沒有像九垸縣這邊改革,以後世的田畝大小來算的話,他們的畝產應該達到了七百斤,這算是在肥料沒有進行化工改革之前的一個極限,當然,這與大唐選擇大面積退耕中下田也有關系。

    這些北方的上田本就因為每年被冬雪覆蓋的時間長達幾個月,能夠得到足夠的修養時間,一年只種植一季的話,即便是打理的不怎麼精細,也能出這麼多的產量。

    韋挺在農部的三年任期,也就干了這麼一項政績出來了,把大唐現有的大部分中下田都退耕了,所以,十月,關中入冬,朝臣們開始窩在宮中開統計大朝會的時候,他上報的全國田畝數量大面積減少,還一副喜滋滋的樣子。

    現在大唐本土,算上安西大都護府今年開出來的一千多萬畝軍屯田,也不過是一億二千萬畝,分攤到新統計上來的一千二百萬戶家庭,每戶大約是一百畝,分攤到每個人,大約三十多畝,當然,大唐現有的三千八百萬人口,也不是個個都種地,耽摩道,以及海外諸島的數百萬人口,基本就不種地,士,工,商,醫,多個職業階級,也基本不種地,再除去不能參與勞動的小孩,大唐真正種地的人口,其實只有一千萬左右。

    用一千萬人口,種植一億兩千萬畝地,平均每人一百多畝,顯然是種不過來的,可偏偏,今年就種下來了,究其原因,有幾種情況。

    首先,就是像善陽的那些花田,定襄的那些青儲飼料田,燕麥田,基本不需要多少人手,幾十戶百姓,就能打理好幾千甚至過萬畝,每年開春,騎著馬撒完,等長起來了,趕著割草車不斷的收割就行。

    其次,就是像蜀中,關中,許多用作果園的田地,也不需要年年都打理,只在收獲的時候,組織一撥人手,去勞作一番就成。

    像嶺南道這邊,果農甚至全部都是兼職的,他們只需要到了季節,去野生的水果樹林采摘水果就成,這些方面,差不多就減除了三千萬畝左右。

    剩下的九千萬畝,其中各軍的軍屯又占掉了三千萬畝,在擁有精良農具,和較高勞動力的軍隊的集體組織下,耕種的效率會比普通民眾高很多,尤其是種植只需要在播種初期耕地,播種,到收割時期收割的小麥,糜子這樣的糧食作物的時候,一百多萬軍隊,耕種三千萬畝田,其實還顯得很輕松。

    因為,軍屯田一年只種一季,開春他們有差不多一個多月的時間專門用來耕種,入秋他們還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專門用來收,肥料什麼,平時訓練之余,囤積瀝好就行。

    最終剩下的六千萬畝,才是屬於百姓們真正需要常年耕種的面積,其中有八成以上,種植的都是糧食,而且,只有關中,和山南道幾個縣的垸田,是真正的進入了精耕細作模式,當然,還有一些高經濟價值作物,也屬於精耕細作模式,這些田畝數全部加起來,還不到兩千萬畝,也就是說,大唐現在還有四千萬畝以上的上好田地,還在百姓手中,進行著淺耕粗種。

    孫享福看到這個數據的話,自然是會有很多感嘆,平均每個專業務農的百姓,要耕種五六十畝田地以上,他們就算想精耕細作也不行啊!估計這些田地,還有好多,是處於輪番耕種狀態的。

    即,耕種一半,休養一半。

    一戶百姓,家裡至少有八十畝永業田,還有很多因為軍功賞賜,或者一些祖傳下來的私田,通常,一戶百姓需要種植的田地能達到一百好幾十畝,他們在耕種不過來的時候,就會選擇只耕種一半的田地,讓另一半的田地蓄養肥力。

    「陛下,將中下田退耕了之後,能夠節省許多勞動力,這一億二千萬畝田地中,除去軍屯田地,和一些其它經濟作物,有大約五千萬畝左右,是種植糧食的,今年全部實現了收獲,其中,黃河以北有兩千萬畝種植一季的高產田,今年產糧約一億石,關中,中原諸道,有三千萬畝可種植兩季糧食的田地,今年產糧食約三億五千萬石,長江以南少部分地區,嶺南,交趾三郡,有可種植三季糧食的田地一千多萬畝,今年產糧約兩億石,全國全年產糧約六億五千萬石,以人均每年消耗八石計算,全年供本國百姓食用的糧食,約三億石,牛馬牲畜,家禽,漁業養殖,消耗的糧食,約兩億石,釀酒消耗,約五千萬石,向外國出售,約三千萬石,各地常平倉到年底,新增了糧食結余,約七千萬石。」韋挺在朝廷之上,將農部統計好的數據上報道。

    這裡面有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關中,和中原諸道,有三千萬畝上田種糧食,而且每年種植兩季,可產量卻只有三億五千萬石,這個產量裡面,光是山南道六個垸田縣近千萬畝水稻垸田,就貢獻了近兩億石的產量,關中的數百萬畝麥田,也貢獻了至少六七千萬石的產量,也就是說,中原這些州道,還有一千幾萬畝的糧食田地,兩季,只貢獻了不到一億石的產量,平均算下來,其產量還在三石左右徘徊,與過往農業技術沒有推進之前的產量,相差無幾,這些田地,拉低了整個平均水平,甚至遠遠還不如嶺南,交趾,這些新興起的種植占城稻的田地的產量。

    以現在大唐基本已經普及的施肥和耕種技術,以及使用的新式農耕,在有充足的耕牛和風調雨順的年景下,就可能不是種不出產量,而是田地輪休情況比較嚴重,百姓並沒有實際種那麼糧食田了。

    當然,朝中的大臣們,並沒有注意到這些數據的異樣,他們覺得,北地兩千萬畝田,一季產糧一億石,中原,三千萬畝田地,兩季產糧三億五千萬石,很合理,並沒有把山南道垸田的超高產,和關中麥田的高產剔除開了算。

    龍椅之上,李世民威嚴的道,「朕記得,前兩年的糧食,也有所結余,現在各地實際倉儲幾何?」

    「陛下,自貞觀三年開始,我大唐內部產糧,每年都有結余,累計到今年,約兩億五千萬石,秋收之後,已經全部置換成新糧,儲存在各地常平倉。」

    「才兩億五千石?都不夠全國百姓食用一年的?」李世民聞言皺眉道。

    其實,這個數據,他心裡早就有個大概,如果是以前,他肯定會覺得,大唐已經很富有了,兩億多石的倉儲,已經足夠了,但是在他跟孫享福交流過後,思想已經改觀了,在孫享福的語氣中,一個國家,至少要貯備足夠兩三年吃的糧食,才算穩固,因為,指不定突然出現什麼全國性的大災,會鬧個一兩年,沒有足夠多的糧食儲備,國家就可能出現覆滅的危機。

    見到李世民這個表情,韋挺忙解釋道,「陛下,賬不是這麼算的,咱們只是算了全國產的糧食和常平倉的余糧,卻沒有計算百姓自家的余糧,他們現在每年,可消耗不掉八石糧食,咱們全國每年投入到牲畜,家禽,養殖方面的糧食,足足有兩億石,這些糧食,可不是白白的消耗掉了,它都轉化為了肉食,供百姓食用,或者儲備起來了。

    據我農部在各地官員在民間的走訪統計,全國大多數地區的百姓,家裡現在都有半年乃至一年以上的糧食儲備,如果加上各種家禽牲畜和肉食儲備,即便他們完全不種地,手頭上的食物,也能熬過一年。

    另外,不算海外,只算本土牧場,可供宰殺食肉的牛,羊數量,就超過五千萬頭,隨時可出欄的肥豬超過三千萬頭,雞鴨數量更是無法計算,至少也是二十億以上,魚類那就更加不好算了,按照目前情況來算,只要不出現特大旱災,把讓魚塘都干枯竭了,它能一直供應百姓的餐桌食用。

    還有其它方方面面的食材無法計算,比如各地的食品廠,每年產的水果罐頭,堅果類食物,市場上都有大量的儲備,咱們只是算了米面方面的主要糧食儲備。

    所以,您別看常平倉只有兩億多石的糧食,但真正面臨危機,在食物方面,咱們國內支撐兩年以上,是沒有問題的。算上海外牧場的儲備,和海洋漁業以及其它可食用的作物,會更久。」

    魚的繁殖生長,可比人的繁殖要快很多倍,在關中和北地大量開辟人工湖蓄水之後,它的養殖規模也上去了,而且,養魚可以不占人的口糧,因為,大唐有足夠多種植魚草青儲飼料的田地,百姓們也樂意種,因為,有了割草車之後,一戶人家,種個三五百畝,都比較輕松。

    韋挺說的這些,綜合起來,就是大唐的國力,聽他說完,李世民的腰杆不由的挺了挺,這些家底,可都是他上位之後儲備下來的。

    當然,他也不好直接在朝堂上宣布,明年我想去打誰,大唐畢竟是禮儀之邦,只是略有深意的看向了侯君集這幫武將的方向。

    會意的侯君集,還沒有開口,太子李承乾卻在自己左側聽政的座位上起身道,「父皇,我大唐數年之功,積攢下這些儲備十分難得,然,不能驕傲自滿,僅是從農耕結構方面,兒臣就看出了許多不足的地方,首先,農人百姓的勞動力負擔還是太重了些,兒臣建議,重新劃定永業田數量,遷更多青壯勞動力於本土,改革耕種模式,將我大唐的國力儲備,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聞言,李世民微微皺眉道,「具體當如何?」

    李承乾答道,「遷更多耽摩道青壯百姓到本土,補足勞動力不足,逐步分地區,撤除永業田制度,推動精耕細作改革,讓全國百姓都如山南道垸田區域一般,每戶只種二三十畝田地為宜。」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8-8-4 17:23
第657章 父子談心

    今時今日李承乾在朝堂上的威望,早已不是一個學政的少年那麼簡單了,人家可是孩子都快出生的大人了,見到他攔在自己前面出聲了,侯君集硬是把自己強行找好的理由咽了下去,這個朝班之上,誰都可以嗆李承乾,唯獨他這個岳父大人不行。

    然之後,以蕭瑀,魏征等大臣為首的朝臣都出來表示了贊同,並且從各個方面,把他的這個建議起到的好處分析了一遍。

    首先,人家山南道垸田區域的百姓雖然減少種植面積,可產量卻沒降低,按照新一季,垸田區域水稻畝產十石來計算,人家一戶人家,種植二十五畝水稻田,兩季就能收獲五百石以上的糧食,六垸田縣,一千萬畝水稻田,一年收了兩億石左右的糧食,單獨拿出來看,簡直是亮瞎所有人的狗眼。

    而且,你再看看人家少種地的其它好處,那就是他們的百姓有更多的時間去做其它的事情,九垸縣那麼多大的產業,可都是人家在種田之余做起來的。

    這些理由都太強大,強大到李世民不點頭都不行,所以,本來准備商量怎麼向西邊動手的李世民,硬是耐下性子來,陪李承乾和這些大臣們商量怎麼種地,他那副憋屈的表情,看的朝班上的所有武將,都對他升起了同情之心。

    若說改革能夠最先,最快的在什麼地方實行,那肯定是關中,皇帝腳下嘛!所有行政管理單位齊全,吏治最清明,政令最暢通,當朝廷將調整耕地配額的公告發出去之後,頓時引起了民間一陣熱議,各村各裡的村正,裡長,沒過兩天,就紛紛開始跑到衙門申報,而且,全部是要求少種地的,其結果,讓李世民和朝臣們有些目瞪口呆。

    因為,朝班上的大臣們先前商議出來的辦法是,讓百姓們自由申報自己想耕種的田地數量,家裡人口多,想多種的,給以他們多種,人口少,種不過來,想少種,也可以給他們少種。

    但是最終的結果就是,即便是在富裕的關中,大多數百姓家庭裡有耕牛,丁口也足,卻也都不願意種太多地,甚至,有很多民戶家裡,一畝田也不願意種。

    為何?

    人家家裡兩個青壯都可以在渭南找到一份年收入二三十貫,每天只工作八小時,風不吹,日不曬的工作,而且還能享受各種福利保障,但由於你朝廷給每戶分配八十畝永業田,我還得請人來幫忙種,糧價現在這麼低,賣出來的錢,其實也就夠給請來的幫工一些工錢,吃喝幾頓的,白忙活個啥?

    這就是李承乾當初在做職業體驗的時候,看到的問題了,他早就已經猜到了是這樣的情況,大唐現在發展的太快了,老百姓,都是奔著利益去的,政策需要跟著實際情況改變,滯後了,就會阻礙發展。

    百姓紛紛去到衙門,要求少種田這件事,讓朝班上,頓時沒有了別的聲音,百姓耕種的問題,可是大事,必須得妥善處理好。

    李世民的處理方式就是,將其全部交給李承乾負責。

    然之後,趁著冬天農閑,關中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田地重新分配,直接按照百姓的意願給他們劃田,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朝廷收回來了近五百萬畝田,占關中現有總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

    要知道,經過中下田的退耕運動之後,關中現在可是只保留了上田,這些百姓們,已經驕傲到連上田都不想種的地步了嗎?

    在各個村落轉悠了一陣的李世民感覺到很郁悶,曾幾何時,百姓們得幾畝自耕田,就高興的不得了的畫面去哪裡了?

    「父皇,百姓們不願意種地,其實是好事,證明他們有比種地更好的出路,咱們關中工商業這麼發達,百姓逐漸轉向工商業,已是必然之勢,您無需介懷。」看著在御書房裡愁眉苦臉的李世民,李承乾勸道。

    現在,一向自負的李世民,甚至有點感覺自己在民生管理方面,有不如李承乾的節奏了,這是多麼悲哀,又讓人興奮的事情啊!

    「可是,中下田退耕,關中已經空出來過千萬畝田地了,現在,連上田也要空出來五百萬畝,這些田地,就任由它空著?」

    李承乾早就知道李世民看著關中成片的空地會感覺到心慌,於是建議道,「兒臣以為,那些中下田區域,挖湖蓄水,植樹造林,起到的作用,未必會比種田差。

    另外,上田,自然是要繼續種下去的,關中保證一定的糧食產量,對於整個國家的穩定有好處,所以,臣建議,遷民三十萬,補充關中耕種田地的勞力不足。」

    李世民聞言點了點頭,他此前,就是有這樣的擔憂,作為帝都所在,附近不產糧的話,萬一地方上有人造反,封死了糧道,關中豈不危矣?

    李承乾能想到這一點,著實讓他有些欣慰,又開口問道,「三十萬?你是說,從耽摩道遷?」

    李承乾點頭回答道,「是的,咱們關中有足夠多的熟手農夫教他們耕種,又有足夠多的人口,影響,同化他們,您看看幾年前從東北以及各個山區遷過來的少數民族百姓,他們現在和我漢人,還有無區別?

    在您的腳下生活,他們能夠受到最公正的對待,在關中數百萬人的影響下,他們能夠快速的被同化,所以,關中就是最適合推進融合政策的地方。」

    聞言,李世民點了點頭又道,「你,是不是還有後續的話要說?」

    「是的,父皇,您想要統一天下,最應該考慮的,是讓天下的人服氣,耽摩道的百姓遷過來,應該當做一個種子,最終的目的,是要讓他們在遙遠的疆域,宣示您的仁德。

    所以,不管是已經被運送到山南道的那些勞工也好,還是即將遷到關中的那些耽摩道的百姓,咱們都應該給他們的家人,親朋好友,留下一些信息。

    讓這些遷來這邊落戶的百姓,有了自己的房屋,田地之後,回去宣揚這裡的好,或者接他們的親屬過來。

    只要您的仁德之名在那些地方傳開,再配以各項利民的政策,相信,將那些地方的百姓,牢固的控制在我大唐治下,就不難了。」

    聽完李承乾的這段話,李世民沒有表現出任何情緒,沉默了片刻,又道,「你此前之所以打斷侯君集的上奏,就是不想朕對西邊動刀兵?」

    「正是,包括去年,在您回來之前,兒臣將國庫結余的稅款全部用完,也是這個想法。」李承乾老實的承認道。

    聞言,李世民欣然一笑道,「算你老實。」

    「父皇定然是早就知道兒臣的心思了吧!」

    「那是自然,難道你以為朕就是個目光短淺之輩麼?」

    「兒臣不敢。」

    「怕也只是嘴上不敢,心裡卻是這麼想的吧!」

    聞言,李承乾有些慚愧的低下了頭。

    看到他這個表情,李世民再度開口道,「你知道,為什麼咱們大唐的各種制度改革,都進行這麼順利麼?」

    這個問題,倒是讓李承乾有些發愣,道,「難道不是因為,改了之後會更好嗎?」

    李世民點了點頭道,「對,改了之後會更好,可是,沒改之前,誰知道它好?每一次改制,都會觸動一些人的利益,怎麼讓他們臣服妥協?」

    這下,李承乾就被問住了,不知道從何答起。

    不過,李世民並沒有因為他答不出問題,而輕視他,而是語氣溫和的道,「你是孫正明一手教帶出來的,所以,為人處事,類他較多,他的才能,只適合做事,你也一樣,想不到這些方面,也屬正常。

    就比如眼前,你就不能理解,朕為什麼表現出一副急欲對西域動刀兵的姿態。朕告訴你,這是政治需要。」

    「政治需要?」李承乾有些詫異的道。

    李世民點了點頭道,「正是,今天,此地只有我們父子倆,咱們就敞開了心扉聊一聊吧!也能幫你在這些不擅長的方面,漲些知識。

    你應該知道,朕得這天下,是靠的什麼。」

    看到李世民一副想要好好教子的姿態,李承乾急忙扮演了一個用心聽講的兒子,接話道,「軍中武將的支持。」

    「正是,是他們,幫李唐,打下了江山,幫朕,奪得了天下,朕之所以能玩弄這些毒害中原多年的世家子於股掌之中,也真是因為朕背後有無敵強軍,朕做任何他們不願意的事情,他們都得忍著,因為他們打不過朕。

    所以,朕不能失去了這無敵強軍的支持,不能堵死他們向上的通道,要表現出自己和跟他們是一伙的,才能更好的收他們的心,讓他們全力支持朕的決定。」

    「父皇的意思是,您只是假意表現這麼的急迫,而不真的要打?」

    「若朕真的要打,你以為,就憑你那些小伎倆,能攔的住朕麼?」

    聞言,李承乾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原來,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就是自己的父皇,他總是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問題,細思之下,似乎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深意。

    比如,在王浩死後,對孫享福的處罰,未必就不是暗中和孫享福玩了一出雙打,在世家子一心想拉攏孫享福到他的對立面的情況下,利用種種手段,最終,出現了現在世家改制分家,對國家,再難起到致命傷害的地步。

    而和自己的雙打,好吧!現在反應過來了的李承乾,還在為自己擁有和父皇李世民玩雙打的資格,而欣喜。

    那麼,讓自己在朝堂上跳的那麼歡,起到的作用就是,讓李世民可以有各種不能出兵的借口,繼續保持武將對他的忠心的同時,讓自己,也能在收攏那些不想打的大臣們的心,攜裹他們做事情。

    文臣武將的忠心,都在他們父子倆身上,自然是做什麼,什麼都成功,這才是真正的站在統治高度做事情的手段。

    「那接下來,兒臣該怎麼做?」

    「當然是繼續做你的事,不過,軍事學院的事情,好多年前就提出來了,也是時候該建設起來,為咱們大唐培養新一代的人才了,朕看過趙龍的那些戰術戰法的冊子之後,已經隱約感覺到了未來軍事發展的一個方向,再有李裕華······」

    說到這裡,李世民停住了,又改口道,「這件事情,就由你在朝堂上提出,今後你要用武將方面的人才,也從軍事學院的新一代裡面挑選,提拔,這樣,就會讓武將們看到一些希望,保持對你的忠誠。」

    聞言,李承乾深受感動,他從小到大,可還沒有享受過李世民如此大的關懷。

    歷史上的太宗,雖然創造了貞觀盛世,但是,也留下了關隴軍事集團這個尾大不掉的勢力,直到女帝上位之後,才將其拔除。

    等到一臉明悟之色的李承乾推出了御書房之後,李世民才舉頭望天,嘴中喃喃的道,「朕要一統這天下,還要從方方面面考慮到這個天下如何安穩的傳承下去,真是難啊!」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8-8-5 09:31
第658章 農學院畢業新生的任務

    關中的改制,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現下的大唐,已經不是幾年前可比的了,學堂遍布每個州縣,認字的百姓已經超過一成以上,報紙上面的消息一發出來,就會形成全民熱議,最關鍵的是,模仿九垸縣的地方產業開始做起來之後,全民論政,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人家九垸縣就是這麼干的,普通百姓如果有好的提議和想法,直接可以跑去衙門投建議信,甚至直接跟縣令嘮叨,所以,去九垸縣學習的官員們,非常理解,甚至希望這種情況出現,因為,九垸縣許多好的東西,都是百姓們想出來的。然之後,這些地方,就率先向朝廷提出了改制申請。

    而對於那些有企業合作發展產業的地方,更加是快速跟進,因為只有百姓們能夠有更多的精力從事工商業,這些企業商會才好賺更多的錢,這才是他們的利益訴求,至於種糧食的事情,他們覺得,還是交給孫正明這樣的神人去做吧!

    這個冬天,山南道要是再開辟出幾個縣的垸田出來,再把高產稻種往全國鋪開,以後,大唐哪裡還有什麼糧食方面的擔憂。

    然之後,一場在冬日爆發的農業大變革,從那些和股份制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的州縣開始,突然席卷了整個大唐,其勢之大,其速之猛,嚇的朝廷諸公全部都捏了一大把冷汗。

    而武將們在這個時候,也識趣的沒有再提什麼對外征伐的事情,要知道,如果明年再不開戰,他們可都有五年多沒有打過仗了,光是在安西大都護府訓練的士兵,都在那邊待了兩年多了,所有武將的官職俸祿都得不到提升,那些文官卻在這個州,那個縣的人口不斷發展壯大之下,不斷的往上升級,這是會讓他們犯紅眼病的。

    然之後,武將退休制度,以及大唐軍事學院的議題,終於在腊月,田地改革落下帷幕的時候,被提上了日程。

    這不是一點點小事,提出武將退休制度的,是蕭瑀,提出修建大唐軍事學院的,是太子李承乾,這兩個人,受到的待遇,那是天然之別。

    蕭瑀快要被軍方將領罵死,論到年紀,朝堂上除了已經退居二線的虞世南,李靖,還真沒有誰個比他的年紀還大的,他居然嚷嚷著要讓武將退休,那你這個年紀最大的文臣,是不是更加要退休了?

    而李承乾,則是在侯君集的吹捧下,得到了諸多軍方將領的擁護,因為,所有人都是有利益訴求的,武將們,在沙場上拼命,搏的就是個封妻蔭子,這個軍事學院的提議,可是早前好多年就被提出來,卻一直沒有落實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這是為大唐培養後備武將人才的地方,他們就等著開設起來之後,讓自己的子孫進去學習,將來好接自己的班呢!

    唐初武風盛行,武官的社會地位,一點也不比文官低,在有戰事的時候,甚至還能高出一頭,這可是正兒八經的未來權力接班人的培養,由大唐未來的接班人提議培養出來的未來武官將領,鬼都知道,會是未來站在朝班之上的武將,現在給他們一個提前占位置的機會,他們自然是舉雙手雙腳贊成。

    而武將退休年齡怎麼設定,和以什麼樣的方式退休,在朝班上吵的簡直是不可開交,不管怎麼樣,這事落定下來之後,提出這個建議的蕭瑀,恐怕是又要從相位上下來了。

    倒是軍事學院,在朝廷今年的稅收都收上來了,經費充足的情況下,率先就開始修建了起來,地點是龍首原,大明宮左側區域,這裡也算是長安附近少有的一塊清淨,人少的地方,正好適合保密要求比較高的軍事學院。

    在九垸縣的孫享福,對於長安的消息,是有些滯後的,在客廳裡喝著腊八粥的他,正津津有味的翻看這前段時間全面落實的關中農業改革的情報。

    僅僅是一個關中,就退耕了五百萬畝田地,全國算下來,至少會有超過三千萬畝的田地被朝廷收回來,不過,全國範圍落實下來的速度,肯定不可能像關中那樣一兩個月就快速解決,孫享福估計至少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具體落實。

    到明年,大唐的耕地面積,恐怕會下降到一億畝之內,這還因為安西大都護府那邊和山南道這邊會新開了不少田地的原因。

    用更少的田地,解決更多的人吃飯的問題,這就是新的壓力,不過,好在他前些年做的各種准備,現在開始發揮作用了,在農部官員的帶領下,大唐百姓的耕種水平,都有了不少的提升,現在,他們種的田地面積少了,即便讓大家把田地打理的更精細一些,大家差不多也能夠做到。

    今天家裡有客到,而且,人數還不少。

    善陽農學院的首批學生畢業了,他們懂得各種常見作物最科學的種植方法,並且,有對植物生長,有較科學的認知,即便是不常見的作物,他們也能打理的八九不離十,孫得壽除了留一部分適合在學院教授新學生的人,繼續擴大農學院的教學之外,其余的人,全部都由王富的兒子,農門弟子王喬,帶到了九垸縣,總共有近三百人。

    「掌門,我從長安來的時候,去探望父親,他告訴我,工部研究院的王茂,研究出來了一種雙翅削山犁,可以快速的將土山,開成梯狀的田地,我去見識過了,果然好用,只是,現在百姓們都不願意種太多地,這犁,只怕是無用武之地了。」

    所謂的雙翅削山犁,孫享福已經見識過其圖紙,說來,這個犁的改良,他還給工部研究院提了不少意見,在孫享福成長起來的時代,想要開梯田,直接有挖掘機,推土機。所以,他也並沒有見過這種原始的開辟梯田的耕犁,但他的幾何物理水平,不是這個時代的人能比的,在原有的曲轅犁上,對其進行改進,難度並非是那麼大。

    只需要在木犁面上,安兩個小木板,長十五公分,寬六七公分左右,厚度有個四五公分,呈三角形狀,固定在犁上,再用兩個小型刮土板,長半米左右,寬十幾公分,用合頁,與小木板連成一體,成三十多度斜角,在刮土板上固定一條橫木,支撐刮土板左右的活動,就能驅趕耕牛,把斜坡狀的泥土山,削成平地,用完之後,把整個斜角刮土板取下來,犁一點也不損壞,還能繼續耕地。

    「可不是這麼說,有的地方的百姓,不希望種那麼多田,可有的地方的百姓,卻嫌田太少,不夠種,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咱們國家天然適宜耕種的土地,與百姓居住地,分布不合理。

    比如雲南,現在可是有兩三百萬人口,一年,要消耗掉兩千多萬石糧食,可是,他們那邊到處都是山,根本沒有那麼多適合耕種的地方,百姓們需要靠大量的野生雜食過活,而由於山多,道路難行,從外地將糧食運過去的成本也高,運費上的支出,首先就將價格推高了一倍左右,再因其稀缺,販糧者想要賺取更多,所以,那邊的糧價,比長安的兩倍還高。

    這還是中原地區產糧多,各路商賈不斷的往他們那邊運的緣故,所以啊!這犁,在雲南那邊,有大用,而你們這一批畢業生,我想分出至少三分之一,去雲南那邊,支援他們的耕種事業。」

    「去雲南?那邊,貌似沒有什麼家族企業過去投資搞開發啊!」

    「這就是那些世家短視的地方了,他們只以為下下屆的運動大會會在廣州城舉辦,就一窩蜂的去了南方沿海,而對於雲南這樣蠻荒之地,他們又缺乏了解,卻不知道,雲南之地,可處處都是寶,且不說那些價比金銀的藥材,你們知道,雲南之地產的茶麼?」

    「茶?」

    王喬帶過來的學生聽到這個字眼,頓時來了興趣,因為,他們在農學院學習的時候,聽老師們講過好幾種培植茶樹的方法,要知道,自從貞觀二年,北方平定,牧民百姓們解決了牛羊過冬的問題之後,北方的人口繁衍,也是逐年遞增的,六七年下來,早已從原先的一百來萬,增長到了一百五十萬以上,當然,這還只是善陽,定襄治下的人口,算上泰安,上齊,烏蘭,以及整個薛延陀汗國的人口,光是國內,至少有五六百萬人口對於茶葉有較強的剛性需求。

    所以,茶葉在北方草原賣的很貴,很緊俏,屬於超高經濟價值作物,來自善陽的學生都知道。

    孫享福到了山南道之後,很快就找到了本地的一個產茶地,君山。在他的推動下,君山銀針已經成為了一個本地知名特產,而且茶樹的種植範圍和產量,也在不斷的加大。

    但是,就目前來說,整個世界,也就大唐在產出茶葉,並且懂得將它制作成各種口味獨特的茶葉,即便它現在的產量再擴大十倍百倍,也未必能滿足的了市場。

    「沒錯,就是茶,這個東西,不僅咱們本土的牧民需要它,吐蕃高原,還有西方各國,都需要它,其未來能創造的經濟價值,不亞於其他任何經濟作物,所以,咱們需要盡早的研究它的種植,擴大它的產量,先別人一步,入手這個產業。」

    聞言,王喬笑著道,「聽您這麼說,咱們去雲南的任務還很重啊!既要幫助他們開梯田,教他們種植糧食,種藥田,還要教他們種茶,采茶,制茶。這麼艱巨的任務,只怕除我之外,沒有其他人能夠勝任了。」

    孫享福指了指他笑著道,「你這滑頭,這麼想可就錯了,你們這批畢業生,我都有大用,除了分一批到雲南之外,還有一批,我打算派去東北,黑水都護府那邊。」

    眾生聞言,一齊驚訝道,「又是蠻夷之地?」

    孫享福點了點頭道,「嗯,咱們大唐內部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軌道,只需要時間累積,它就能變的越來越好,現在,該是到了推動周邊偏遠地區的發展的時候了,只有周邊各個少數民族都發展起來,過上好日子了,咱們整個國家,才能更加安穩富強。」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8-8-6 09:41
第659章 上門借人

    明年開年之後,進入六歲的孫靖和孫婉婷兩個小朋友就要去學堂了,孫享福絲毫沒有自己在家裡教他們的意思,因為,他知道自己肯定教不好。

    然而,看到了紅梅和春桃給自己縫制的書包之後,兩個小家伙不約而同的開始哭鼻子了。

    「怎麼回事?這都還沒有上學呢!就開始厭學了?」孫享福故作威嚴的聲音,卻並沒有給兩個小家伙什麼威懾力,反而讓他們更加耍賴皮。

    「就不要上學嘛,就不要上學嘛!每天要那麼早起來,還要整天寫字,讀書」

    「看來,你們是在家裡舒服貫了,等過幾天,你們娘親回來」

    孫享福提到了虞秀兒,兩個小家伙頓時不敢鬧了,嘴裡雖然還在哼哼唧唧,但眼珠子開始亂轉,開始想起了其它策略,孫享福只能用他一貫的策略,好好哄,答應他們,就算上學了,也會每天陪他們玩。

    雖然時間到了寒冬腊月,但孫享福還是比較忙,除了給百姓們上民學課之外,他還要給這些農學院的畢業生,進行一些補充教育,李恪,李元景,李元昌,甚至是長孫無忌,像聞著味了的餓狼,在這些學生到了九垸縣之後,他們也紛紛跑了過來,看來,是想扒拉一些到自己碗裡去。

    「想不到我一介草民,還要勞煩長孫總管和三位王爺親自來給我送年禮。」看著自家屋門前一大車一大車的東西,孫享福呵呵一笑道。

    德叔很熟練的將東西拉進了自家庫房,孫享福則是將幾人迎進了客廳。

    「正明總是喜歡妄自菲薄,整個大唐,可沒有一人,敢把你當草民看待的。」長孫無忌說笑著,坐在了首位,現在,在官職上來說,李恪幾人可都是他的下屬。

    「這是事實嘛!幾位都是大忙人,卻一起跑到我這裡來,有什麼事情就直說吧!能幫的,我肯定是義不容辭。」

    「能幫,肯定能幫,其實,按照老夫的想法,農學院的這幫畢業生,就應該直接由朝廷征召上來,任命為官的,不過,朝廷已經准備在明年科舉增設農科,他們都需要和其它各科學子一樣,走科舉入仕途,這才合乎朝廷法度。」

    「呵呵,未必是要做官,才能做事,農學院出來的學子,種地就是做事,官不官的不重要。」

    「話是這麼說,不過,這門學問想要發揚光大,還是要與仕途相通才好,朝廷既然在科舉開了農科,那麼,稍後一定會把農學院納入教育體系的。」

    聞言,孫享福點了點頭沒有說話,既然他們都看的明白,知道農學的重要性,作為農學的絕對代表人物,他再去推動這些事,反而顯得功利了。

    李恪跟著長孫無忌接話道,「是啊!農學對於國家的重要性,不亞於其它任何一科,郢州有小妹一人,勝過我這個都督多矣。」

    聽李恪這個「小妹』喊的親切,孫享福不由的登了他一眼,滿是警告的意味。

    李恪見到孫享福這眼神,卻是心虛的將目光轉到一邊,那邊,沒有眼力見的李元景卻也在這個時候接話道,「我現在才明百當年我們這些家伙為什麼被武家妹子耍的團團轉了,原本我們的差距居然那麼大,想我在這一號垸學種稻也有兩年半的時間了,和她比起來,嗨!整個復州農耕之事,我這個州刺史,基本插不上嘴。」

    「復州才三個縣,以媚娘的能耐,只會嫌這個舞台太小,她施展不開,就你這個疲懶性子,如果不用心些,別說是農耕,我看你別的方面,很快也會說不上話。」孫享福同樣以教訓徒弟的語氣說了李元景一句道。

    復州同樣引進了九垸商會的產業和管理模式,與官府和百姓合作,推動民生發展和基礎建設,如果李元景再疲懶一些,給武媚娘一些空間,她絕對可以通過商會和民眾的力量,將李元景架空,讓他在復州做個擺設,就李元景的才能,跟歷史上的李治比,不知道差了幾條街,一個少女版的武媚娘,收拾他足以。

    被孫享福教訓了一句,李元景有些不好意思的摸了摸鼻子,倒是那李元昌,本就是帶了問題來的,見李恪和李元景閉嘴了,連忙開口道,「孫老師,您可別怪我送的年禮少,我隨州地廣人稀,不富裕,沒有什麼家底,四個縣加起來,還沒有他們那邊一個垸田縣的人口的一半多,我就算是把能築垸田的地方修築好了,也不夠百姓耕種,您還得跟我想想辦法,要不然,明年,我本土的百姓,可都跑渭南,江陵去做工去了。」

    「誰說非要在垸田裡面,才能種出高產作物了?它只是保障了水稻田的灌溉而已,對於其它旱田作物的收成影響又不大,你隨州特產可不少,其中,我在民學課上就講過很多種,你如果做過筆記,把這些東西找出來,做成產業,別說富比郢復兩州,至少,可以冠絕天下所有下州,屆時,往你隨州跑的人,如過江之鯽,你還怕沒有人口?」看到李元昌這副一點也不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的模樣,孫享福就更加來氣了,教訓道。

    「還真有?」

    李元昌故作回憶的抓著頭皮,孫享福知道,這貨腦子裡根本就是空的,讓他自己想,肯定是想不出什麼來的。

    正好,此時德叔安排了人端了火鍋上來,其中,可用作燙食的青菜有十幾種,孫享福指著其中一樣道,「這泡泡菜,難道不是你隨州所產?它與肉食在火鍋裡同煮,清香宜人,你知道現在它在菜市場的價格麼?在咱們山南道本地,都能賣到兩文錢一斤,是紅菜苔的四倍,到了鮮菜缺少的關中或北方,至少是五文錢一斤,你若是組織百姓種個三五萬畝,何愁賺不到錢?」

    還別說,這種黑油白菜的種植方法,孫享福確實不止一次的在民學課堂上講過,可是,他一個堂堂的王爺,就藩上任之後,生活起居都是王府的宦官下人伺候,哪裡會注意到這些蔬菜在市場上的價格,或者稀缺度。

    「您,您,您再給我一些提示,不為我的政績著想,您也得為隨州一萬多戶百姓著想啊!」

    好吧!李元昌雖然是個蠢蛋,但他總算還知道戳孫享福的死穴,既然提到了百姓,孫享福就根本拒絕不了了。

    「你呀!平時要是認真聽講,把學到的東西,應用到實踐當中,何至於耽誤了隨州百姓的這許多時光,隨州可不止有泡泡菜,還有銀杏,其果實不僅美味,還能入藥,善陽制藥廠就發了公告常年收購它,還有金銀花,紅頭蜈蚣,這些你們隨州有產的東西,制藥廠都收,給的價錢還不低。

    另外,還有芽茶插遷培植的技術,我在民學課上有講吧!把它成規模的種出來,每年賣茶葉的錢,肯定比九垸縣這邊種水稻的十倍收益還高,還有,香菇,蜜棗,胭脂紅仙桃」

    後世的孫享福可是荊州地區人,他出門,不管是南下,還是北上,必走一條高速公路,那就是隨岳高速。

    所以,他從隨州路過,在當地吃飯的次數,簡直無法計算了,這裡可是我國著名的銀杏和食用菌之鄉,特別是這裡產的香菇,那可是我國出口創彙的主要農產品之一,洪山雞燉香菇這道菜,幾乎是孫享福在隨州吃飯,每次必點的菜式。

    而隨州芽茶,可是地裡標志保護產品,湖北十大名茶之一,在茶葉到處都是的後世,它都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何況是在這個茶葉產出不大,市場緊俏的時代。

    孫享福本以為自己跟他講過這些東西,他上任了之後,一定會做,誰成想,他是個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貨,可真真是把孫享福給氣著了,可氣到後來,孫享福不氣了,在他看來,李元景不需要武媚娘,李元昌才需要,到時候,讓她做九垸商會在隨州的負責人,最好把李元昌架空了,讓他在那邊混吃等死算了。

    「原來,當地方官,應該學習的是這些,老夫,今日算是受教了。」等孫享福歇了口氣之後,長孫無忌朝孫享福拱了拱手道。

    他任職地方官的經歷可不多,在揚州算是一次,不過那主要是去接手豆醬作坊,今天,是確實長見識了。

    孫享福回了一禮道,「一地父母官,就要為民做主,這個做主,可不是把自己當成他們的主人,受他們供養,讓他們無條件的聽話,而是需要有經營思想,想辦法將他們帶入到更好的生活當中去,而如何才能有這樣的經營思想呢?

    多關注社會信息,至少要知道,市場上缺什麼,什麼東西值錢,自己有什麼,是不是能迎合市場,像九垸縣這種原本就是荒灘,築成之後,除了田地,什麼都沒有的地方,都可以引進一些技術來做產業,搞發展,何況是像隨州這樣,本就有數十種特產的地方,以當下我大唐各方面的技術水平,發展其實並沒有那麼難,用心去把它做大,就絕對窮不了。」

    孫享福說到這裡,長孫無忌又想到了自己此來的目的,再度開口道,「想必,農學院這些畢業生,是了解這些土特產的價值和種植之法的,不知,正明可否將他們借給老夫,放心,待遇絕對等同官員,到了明年科舉過後,老夫可以直奏請陛下,取中,並且直接讓他們任實職。」

    長孫無忌開了口,李恪,李元景,李元昌三人,也是用期待的眼色看著孫享福,這些農學院畢業生,可是經過幾年比較系統的農學教育,比他們這些只跟著孫享福在民學課上零零散散聽些粗淺理論的學生,水平高了可不止一籌,有他們在,治下的農業生產,可是完全不用愁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