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馬老回回
那麼,辛思忠到底從哪里弄來了十五萬軍隊呢?
原來,一直在湖北西南、荊州一帶活動的老回回馬守應死了,他率領軍隊的一部分,在馬守應夫人的帶領下,到隴中來投靠了辛思忠,讓辛思忠的部隊一下子由一萬來人增加到了十幾萬人。
馬守應的部隊為什麼要投靠辛思忠呢?這還要從老回回這個人說起。
馬守應是和紫金梁王自用,老闖王高迎祥齊名的起義軍將領,比闖王李自成還高著一輩,可以說是天啟末年,陝西興起農民軍以來的第一代領導人之一。
他是邊兵出身,崇禎元年,因朝廷拖欠糧餉,率邊兵造反,投靠了老闖王高迎祥。
崇禎四年,高迎祥和紫金梁王自用合兵一處攻打山西,馬守應屬於有名的的“三十六營”之一,是僅次於王自用、高迎祥的重要首領。
崇禎八年,起義軍十三家首領在河南滎陽開大會,商議滅明大計,馬守應也是十三家首領之一。
馬守應足智多謀,善於應變,率部轉戰于陝、晉、豫、魯、川、鄂、皖、湘等地,多次瓦解明軍圍剿,連平賊將軍左良玉都差點死在他的手裡。
有“黃虎”之稱的張獻忠曾兩度隸其部下,他在英霍山區建立的根據地,成為當時農民軍的重要基地。
崇禎九年,孫傳庭得崇禎重用,率兵圍剿起義軍,高迎祥被浮犧牲,接著,李自成也被孫傳庭擊敗,僅帶十五騎逃跑,藏身商洛深山,起義軍遭到沉重打擊。
這時候,馬守應與革裡眼賀一龍、左金王賀錦、一鬥谷劉希堯、現世王藺養成合軍,稱“革左五營”。
故而,他和賀錦是過命的交情。
在農民起義的最低潮時期,只有革左五營還在堅持鬥爭,並且不斷給明軍造成威脅,這與老回回馬守應足智多謀有極大干係。
在老回回的策劃下,革左五營時而分兵隱蔽,時而假裝投降,時而又合兵一處,痛擊明軍,成為當時勢力最大的農民軍隊伍。
崇禎十三年,李自成自商洛山中殺出,東山再起。
崇禎十六年,李自成設計誅殺賀一龍。
馬守應顧全大局,不為賀一龍報仇,仍據守荊州,為李自成守住南大門,並暗中勸說賀錦等革左五營的將領,以大局為重。
李自成之所以沒有殺馬守應,也是有原因的。
崇禎十一年,李自成兵敗負重傷,單人獨騎跑到淅川馬守應營裡,是馬守應和媳婦悉心照料了大半年,李自成才傷癒複出。
是以,李自成沒好意思動馬守應。
但他對馬守應並不放心,臨出兵北京前,他派使者持了自己的命令,趕往荊州,封馬守應為“永輔營英武大將軍”,以試探其態度。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之後,創建了官制,官制中卻沒有“英武大將軍”這個品秩。
“永輔”之意,是勸馬守應不要獨樹旗幟,真心歸順他,聽他調遣。
馬守應明白李自成的意思,為不影響李自成的大業,違心接受了封號,心裡卻不痛快。
闖王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謙虛謹慎,以誠待人的闖王了,隱隱有了帝王的威嚴。
誰擋住他成為帝王的道路,誰就是他的敵人,不管這人是不是他當年共患難,同生死的兄弟。誰把他當帝王,誰就是他眼裡的朋友,不管這人是不是禍害百姓,手裡流著無數起義士卒鮮血的劊子手。
他馬守應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回回,起來造反,是因為朝廷不拿回回當人看,沒有土地,沒有可以活下去的任何本錢,四處流浪,當個邊兵還要被克扣軍餉!
他造反,是要打出一個公平對待他們回回的世界,不是推倒一個帝王,再立起另一個帝王。
然而,他奮鬥了半輩子的東西,眼看各路義軍風起雲湧,就要實現,卻被闖王給否定了,闖王要繼承皇帝的衣缽!
他不贊成闖王,卻也不能在義軍裡自相殘殺,他該怎麼辦?
整日的處在鬱悶裡,加上戎馬半生,風裡來雨裡去,刀刃上討生活,一身傷痛便在崇禎十七年的初春裡發作了。
病倒前後的這段時間裡,他和賀錦一樣,也接到了辛思忠的許多書信,知道了隴中有王爍領導的軍隊和漳縣的土地改革。
他從心裡贊成王爍這些改革辦法和治軍思想,本打算親身趕往隴中看看。
如若辛思忠所言不虛,他決定和王爍兵合一處,占住隴中一帶。
就算李自成當了帝王,憑著自己過去對他的救命之恩,問他要個隴中來安家,他應該不會不同意。
他可以把軍隊交給王爍,只要王爍能這樣幹下去,他可以推他當頭領。
革左五營的時候,他也是推賀一龍當頭領,自己只出出主意。
他不像李自成,那麼貪戀權力。
卻不料,就在這個時候,這位馬老回回病倒了。
他自知命不久長,心裡只遺憾沒有親身到隴中去看看。
病中他著人給辛思忠寫信,讓他來趟荊州,他要好好打問一下隴中的情況。
沒想到,送信的信使剛走,他就撐不住了。
臨死之前,他已來不及佈置更多的事,吩咐自己夫人,帶著兵馬,去隴中找辛思忠。
他知道辛思忠是個有頭腦,有主見的將領,和他一樣,都想著給窮人打出一片樂土,將自己的軍隊交到他手裡,他放心。
至於辛思忠將來會怎麼辦,他來不及多想了。
就算辛思忠繼續跟隨李自成,在李自成做了帝王,不再是窮人的闖王的時候,辛思忠也不會允許自己的軍隊壓迫、禍害百姓,這一點他有把握。
馬守應死後,馬夫人按照他的遺囑,帶隊伍向隴中進發。
不料,隊伍裡原來馬守應的副手,小回回馬玉光不願投靠和自己級別差不多的辛思忠,偷偷帶了一半人馬,投靠已經進入四川的張獻忠去了。
就這樣,馬夫人帶著一半馬守應的隊伍,十幾萬人來到隴中,和辛思忠合兵一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