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推背圖》歸序全解 ( 11/ 6 全文完 )

 關閉
news 發表於 2007-10-8 20:36:35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80 16098
news 發表於 2007-10-12 12:11
第十三象  丙子(離下坎上 既濟)後漢亡,後周立



讖曰

漢水竭
雀高飛
飛來飛去何所止
高山不及城郭低


    頌曰

百個雀兒水上飛
九十九個過山西
惟有一個踏破足
高棲獨自理毛衣


金聖歎:「此象主周主郭威奪漢自立。郭威少賤,世稱之曰郭雀兒。」


一、眾解精華

【漢水竭】:後漢亡。

後漢:947年1月,契丹滅後晉,之後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後漢。948年劉知遠死,劉承佑即位,951年被郭威兵變所滅。

【雀高飛  飛來飛去何所止  高山不及城郭低】

指郭威(乳名雀兒)飛到了皇位上,建立了後周。

圖中:以城郭隱喻「郭」,以鳥喻雀,以水(漢水)喻後漢。郭、雀兒在漢水之上,指郭威滅後漢,建立後周。

二、陳曦解頌

【百個雀兒水上飛  九十九個過山西】:歷史上有很多大將象郭威一樣過黃河北上抗擊過契丹,甚至到了太行山以西。「山西」:太行山以西。

【惟有一個踏破足  高棲獨自理毛衣】:惟有郭威一個,打著去抗擊契丹的旗號出兵,到澶州(河南濮陽,澶音蟬)就兵變了,黃袍加身,返回京城稱帝去了。「踏破足」:不走了。

三、文征解卦

卦為「既濟」,下半部分為離,指火;上半部分為坎,指水。

卦為「陰陽和諧之象,上下相通之意」。大象:「水性下注,火勢上炎,水火相濟,完成之意」。運勢:「名利雙收,成功之象,但初吉終亂,好景不長」。

本卦正是郭威在位的時運。郭威開國立業,是「既濟」的好運。郭威治國有方,朝政清明,懲治貪官,百姓安樂,正合「和諧暢達」。他崇尚節儉,開一朝節儉之風,令世人稱頌。但郭威登基3年即逝、其養子(內侄)柴榮即位後,又早逝,後周乃亡,正合「好景不長」。

三、史實精要:陳橋兵變的範本——「澶州兵變」

※ 前奏:三鎮平叛,功高震主

郭威是後晉時順州刺史郭簡之子,自幼喪父,家境窮困。從軍後自學兵書,憑著英勇善戰和品行才幹成了後漢高祖劉知遠的股肱之臣。

後漢隱帝即位不久,發生了三鎮叛亂,朝廷久討無功,郭威出馬平定了兵變。但郭威不貪功,替眾將、大臣邀功,在全國樹立了威望。

1. 慘遭陷害,眾將激反(因故事、戲說眾多,以下參考《資治通鑒》)

950年劉承佑信讒言,大殺功臣,還殺了郭威全家,並派人帶密旨去鄴都(今河北大名北)殺郭威。郭威深得部下愛戴,眾將激憤而反。

2. 回師除奸,帝亡立嗣

郭威令柴榮鎮守鄴都,自率軍回京城(開封)清奸邪,「除群小」。

隱帝剛愎自用,與慕容彥超帶兵迎敵。慕容大敗,士兵紛紛投降。隱帝沒有露面就逃跑了,躲進農家被亂兵所殺。郭威軍隊進京,太后臨朝,立高祖侄子劉贇(音:暈)為帝,並派人去接他登基。

3. 澶州兵變,黃袍加身

緊接著就發生了契丹入侵(950年十二月),內丘、饒陽淪陷,邊境告急。太后命郭威總領兵權,出兵拒敵。走了近400裏到了澶州。

劉贇派人慰勞軍隊,諸將不拜謝,擔心劉贇登基後清算他們,於是數千軍士嘩變,擁立郭威,郭威插門阻止,軍士越牆進入,有人扯下黃旗批在郭威身上,將士山呼萬歲,其中就有郭威的大將趙匡胤(音:印)。

郭威率兵回師,成為「監國」,不到1個月就稱帝了,建立周朝,史稱後周。劉贇在宋州被囚禁,貶為「湘陰公」,次年被殺。契丹侵略損兵折將,又聽說郭威登基,而且遇到了月食的天象,就退兵了。


《 To be continue》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news 發表於 2007-10-13 09:48
第十四象  丁醜(離下兌上 革)五代運終 北宋立國



  讖曰

李樹得根芽
石榴漫放花
枯木逢春只一瞬
讓他天下競榮華


   頌曰

金木水火土已終
十三童子五王公
英明重見太平日
五十三參運不通


金聖歎:「此象主周世宗承郭威受命為五代之終,世宗姓柴名榮,英明武斷,勤於為治,惜功業未竟而殂。五代共五十三年,凡八姓十三主,頌意顯然。」

………………………………………………………………………………………………

………………………………………………………………………………………………

一、眾解精華

讖、圖:

【李樹得根芽 石榴漫放花】

隱喻五代的三朝三姓。「李」:後唐皇帝姓李;「石」:後晉皇帝姓石;「榴」:同「劉」音,後漢皇帝姓「劉」。

【枯木逢春只一瞬】

本句一語雙關,字謎上隱喻五代二朝二姓。「枯木」:為柴。「逢春」:發芽,榮發,隱喻後周世宗柴榮。圖中柴發芽,也喻指柴榮。

圖中柴發芽的只有一株,同音「朱」,隱喻後樑皇帝姓氏:「朱」。

句意上又指:柴榮勵精圖治,文治武功,可惜後周的欣欣向榮只是一瞬間——柴榮登基5年半就病逝了,他7歲的兒子即位半年,後周就被宋朝和平取代了。

【讓他天下競榮華】

指五代時期群雄割據,競相謀求極品的榮華——稱帝稱王。

907~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史稱後樑、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10個自稱國家的割.據政.權。

二、陳曦解頌

【金木水火土己終】:以五行喻五個朝代,終結了。

【十三童子五王公】:五代共13位皇帝5位開國君主。

「童子」:這裏指在時間短的皇帝。

…………………………………………………………………………………………

※ 辨 析(陳曦):現代史書上說五代是14個皇帝,為何?


             五代各朝帝王列表(在位 年)

五代朝代   後樑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年代跨度 907~923   923~937  937~946 947~950        951~960

皇帝順序  太祖(6)    莊宗(4)  高祖(7)  高祖(2)  太祖(4)
         朱溫(晃)    李存勖   石敬瑭   劉知遠    郭威

        郢王(10個月) 明宗(8)  出帝(5)  隱帝(3)  世宗(6)
         朱友圭      李嗣源   石重貴   劉承佑    柴榮

         末帝(11)    閔帝(2)                  恭皇帝(6個月)
         朱友貞      李從厚                     柴宗訓

                     末帝(3)
                     李從珂
…………………………………………………………………………………………

從金聖歎的批註可以看出:他是到柴榮截止,不算7歲即位的柴宗訓,似因柴宗訓當皇帝不到半年就禪讓給「陳橋兵變」的趙匡胤了。

但這種演算法未見得妥,畢竟趙匡胤承認柴宗訓是皇帝。柴宗訓死後北宋給了他諡號——「恭皇帝」,後人承認他是帝王。

筆者認為:五代就13位皇帝,這都是他們的後人承認的,而上表中斜體字的後樑朱友圭(郢王)不應算是皇帝。前面第10象的注解說了:朱友圭弑父篡位,10個月就被殺了,再被廢為庶人,後人沒把他當皇帝。

當然,這些是逃不過預言家的慧眼,「十三童子五王公」,信然!

【英明重見太平日】

人民終於迎來了英明治世的皇帝,可以安享太平了。

【五十三參運不通】

五代歷經53年零3天,運勢就不通了——陳橋兵變,宋朝開篇了。

「參」:一字雙關,即指參運、算卦,又暗指大寫的「三」,喻3天。

※ 辨 析

現在把這句都按金聖歎的解釋:「五代共五十三年」,並不恰當。

《推背圖》的時間都是以年代跨度算的,如第2象的「二九先成實」預唐朝國運290年(618~907年)。從上表可見五代跨度54年。陳橋兵變發生在960年正月初三晚上,按陰曆就是新年的第三天,趙匡胤黃袍加身——五代後周運數不通了,次日趙匡胤就回兵受禪登基了。

本象文辭優美、氣勢恢弘,且預言的時間一天也不差!真乃中國古典文學中神工鬼斧的極品之作!

…………………………………………………………………………………………………………………………

三、文征解卦

卦為「革」,下為離,指火;上為兌,指澤。

本卦大象為:「兌為金,被離火所燒,變革之象」。正是五代動盪變革的氣象。

運勢:「凡事均在變動之中,宜去舊立新,以應革新之象」。正合五代最後變革為宋,國家由分裂變為統一,由亂而治。

…………………………………………………………………………

四、史實精要——陳橋兵變

後周世宗柴榮文治武功,可惜在位5年半就病死了。7歲的柴宗訓即位。這就給了柴榮手下的大將趙匡胤可乘之機。

960年正月初一,趙匡胤假報契丹和北漢發兵侵入,朝廷讓趙匡胤出征,趙說兵將不夠,於是朝廷把全國軍權都交給了趙。

正月初三,趙匡胤率大軍離開都城汴京(今開封),走了40裏駐在了陳橋驛(今河南封丘陳橋鎮)。當晚,兵變計畫就實施了。趙普和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散佈傓動,軍士嘩變,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山呼萬歲,趙匡胤「無奈」地受命了。汴京禁軍的主要守領都是趙匡胤的「結社兄弟」,開門接應。

正月初四,趙匡胤受禪登基,建立宋朝。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news 發表於 2007-10-13 09:49
第十五象  戊寅(離下震上 豐)宋太祖掃蕩群雄



  讖曰

天有日月
地有山川
海內紛紛
父後子前


    頌曰

戰事中原迄未休
幾人高枕臥金戈
寰中自有真天子
掃盡群妖見日頭


金聖歎:「此象主五代末造,割據者星羅棋佈,惟吳越錢氏〈錢鏐四世〉[1]稍圖治安,南唐李氏〈李昪三世〉[2]略知文物,餘悉淫亂昏虐。大祖崛起,拯民水火。太祖小名香孩兒,手執帚著,掃除群雄也。」


一、眾解精華

1. 解讖

【天有日月 地有山川】

天有日月,規律地運行,地有山川跌宕起伏。隱喻歷史迂回曲折如山川,但發展也有規律,與天象相應。

【海內紛紛 父後子前】

五代十國時中原紛亂,皇帝短命,父子先後登基的事頻頻發生。

2. 解頌

【戰事中原迄未休】:五代十國分立割據,戰亂不休。

【幾人高枕臥金戈】:借《晉書.劉琨傳》中「枕戈待旦,志梟逆虜」的典故,比喻戰事很緊,沒有安生之時。

【寰中自有真天子 掃盡群妖見日頭】

寰宇之中,自然會有真命天子出世,掃除群雄戰亂,重見天日。指宋太祖趙匡胤統一天下,建立宋朝,中國終於亂極而治。

這兩句才是本象的主體,前面的詩文是本象主體的背景、環境。

3. 解圖

圖中一小孩兒手執掃帚橫掃群蜂,與頌中「掃盡群妖見日頭」相應。宋太祖小名「香孩兒」,故圖中以小孩兒暗喻。

二、文征解卦

卦為「豐」,下半部分為離,指火;上半部分為震,指雷。

本卦為「光明普照之象,棄暗投明之意」。正合宋太祖「掃盡群妖見日頭」,各國請降。

本卦大象為「雷電交加,聲勢盛大之象」,正合太祖掃平天下之象。

本卦:「運勢極強,勢如破竹,勝券在握,但應留一線」。太祖平天即是如此:平定各國,不殺各國舊主,小有封賞[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錢鏐四世」:實際應是5世,吳越國錢鏐(鏐音流,907年開國)、錢元瓘(932年即位)、錢弘佐(941年即位)、錢弘倧(947年即位)、錢弘俶(俶音觸,948年即位)。大概是金聖歎還如他解15象那樣,不記在位不到半年的皇帝(錢弘倧也是半年皇帝)。

錢鏐896年剿滅了吳越一帶的割據勢力,佔據江浙13州,先被唐朝封王,再被後樑朱溫封為吳越王,後唐李存勖時又賜他玉冊金印。錢鏐採用「用汗水代血水,以錢財換平安」的政策,一直臣服于中原政權,對內則組建小朝廷,自立年號。

錢鏐勤政恤民,發展生產,頗得民心。他修建了「捍海石塘」等水利設施,使錢塘江兩岸免受海潮之害,被稱頌為「海龍王」。子孫延續了他的政策,在五代的大動盪中保全了一方平安。

[2]「李昪三世」:指南唐李昪(昪音變,937年開國)、李璟(璟音井,943年即位)、李煜(961年即位)。李昪保境安民,不輕用兵,國力比較強盛。李璟945年滅閩,951年滅楚,958年被周世宗柴榮打敗稱臣。李煜詩詞極佳,但治國、打仗都是極蠢之材,他即位時南唐已經向宋朝稱臣了。但他不聽詔宣,被宋朝討伐敗降。

[3] 後蜀主孟昶,南唐主李煜是死于宋太宗趙光義之手。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news 發表於 2007-10-13 09:51
第十六象  己卯(離下坤上 明夷)太祖初步統江山



  讖曰

天一生水
姿稟聖武
順天應人
無今無古


   頌曰

納土姓錢並姓李
其餘相次朝天子
天將一統付真人
不殺人民更全嗣


金聖歎:「此象主宋太祖受禪汴都,天下大定,錢李二氏相率歸化,此一治也。」


一、眾解精華

1. 解讖

【天一生水】

※ 辨析:

現在都解為宋太祖是「水命」。咱不知道太祖的生辰八字,沒法算。

文征試解:

《易經》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本句應是歇後用法,隱喻「地六成之」,用其字面之意,指宋太祖統一了五國領土,加上太祖自己一國,是6國統一,是為「地六成之」。

※ 五代時,十國有4國亡于五代時,即趙匡胤建立北宋前。

前蜀:903年王建稱帝,925年,王衍降於後唐,前蜀亡。

吳:902年楊行密受封吳王,937年吳王楊溥(音普)禪讓,吳亡。

受禪者為徐知誥(音:告),徐後來恢復姓李,名李昪,建南唐。

閩:909年王審知受後樑朱溫封為閩王,945年被南唐滅。

楚:907年馬殷受後樑朱溫封為楚王,951年被南唐所滅。

※ 趙匡胤登基後,960~976年在位期間,平定5國:

南平(荊南):924年高季興受後樑朱溫封為南平王,963年高繼沖歸順,不久全族遷到東京(今河南開封)。

後蜀:934年孟知祥稱帝,965年孟昶(音:廠)降宋,押赴東京。

南漢:911年劉岩即位,917年稱帝,971年劉繼興敗降,押東京。

南唐:937年徐知誥廢吳帝自立,國號大齊,939年徐改名李昪(音變),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958年降於後周。974年,李煜敗降,被押往東京。南唐亡。

吳越:907年錢鏐受後樑朱溫封為吳越王,一直臣服中原,960年向宋稱臣。978年錢弘俶(音觸)舉家遷東京,吳越國消亡。

本句解釋與圖中示意的五國臣服是珠聯璧合的,「天一生水」堪稱絕妙之謎語!

【姿稟聖武】

宋太祖英武聖明,統一了分裂的國家。

【順天應人 無今無古】

趙匡胤統一天下,上和天意,下順民心,建國後懷柔治國,不殺功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2. 解頌

【納土姓錢並姓李  其餘相次朝天子】

「納土」:接納對方的國土。

「姓錢」:指吳越國錢弘俶主動臣服。

「姓李」:指南唐後主李煜975年兵敗投降,被押往卞京。

【其餘相次朝天子】:其他小國也相繼歸順,被押、帶往京城面君。

【天將一統付真人 不殺人民更全嗣】

「真人」:道家指得道的道人,這裏指有修為的人。

指太祖是一位有修為的真人,統一天下後,仁愛治國,不濫殺伐。

趙960年陳橋兵變,得天下兵不血刃。而後不殺降王,不殺功臣,961年「杯酒釋兵權」,消了藩鎮勢力;對百姓修養生息,天下安樂。

這個「真人」為保江山社稷,重文輕武,秘密立下了不殺大臣、不殺諫臣的規矩,使得宋朝文風鼎盛,文人輩出,而武力疲軟,屢遭外侮。

二、陳曦解圖

圖中正座天子顯然是趙匡胤,面南背北而坐。前面5人朝拜,分別代表吳越、南平(荊南)、後蜀、南漢、南唐五國之主。

雖然吳越是978年消失的(宋太祖死于976年),但是吳越國王錢弘俶卻是在974年助宋滅南唐之後,即被趙匡胤詔到東京面君的。為此,吳越國上下惶恐,因為錢氏幾代使國內安居樂業,百姓在西湖邊建「保俶塔」,祈求保佑錢弘俶平安。不久錢弘俶返回吳越。978年,錢家被太宗遷往東京。

可見,圖中的預示分毫不差,5主都是面向宋太祖臣服的。而且,圖中預言「天將一統付真人」,但圖中只畫了5人,沒有北漢。剩下的北漢是趙光義害兄奪位後,979年親政平定的。

※ 本圖提供了一個重要資訊:《推背圖》的圖是「上北下南」定位的

中國古代的地圖,沒有明確的方位規定,上南下北的居多,上北下南的為少,個別還有上東下西的。從本圖君王面南背北之坐,可判定《推背圖》全書圖的方位――這很重要,因為有的圖是有方位含義的。


三、文征解卦

卦為「明夷」,下為離,指火;上為坤,指地。

本卦為「鳳凰垂翼之象」,與上一卦一樣,也有「棄明投暗之意」,正合宋太祖掃平中原時,各國來投或投降之象。卦的大象為「太陽掩沒在坤地之下,天下黑暗,而後見光明」,正合太祖統一天下前,依然是征戰、戰亂,英明未顯之象。本卦運勢為「百事阻滯,宜和解了事,愈爭愈苦」,正合圖中各國臣服之勢。

由於宋太祖懷仁治國,制定了重文輕武的國策,雖然國內沒有了軍閥征戰,但是軍力薄弱使宋朝屢遭外辱。第一次經受的侵略就是下一象的澶淵之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對《推背圖》「顛倒本」、「偽本」、「金批本」的考證,見本書前言部分。



《 To be continue 》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news 發表於 2007-10-14 10:18
第十七象  庚辰(坎下坤上 師)澶淵之盟



讖曰

聲赫赫
干戈息
掃邊氛
奠邦邑


   頌曰

天子親征乍渡河
歡聲百里起謳歌
運籌幸有完全女
奏得奇功在議和


金聖歎:「此象主宋真宗澶淵之役。景德元年,契丹大舉入寇,寇准勸帝親征,乃幸澶淵。既渡河,遠近望見卸蓋皆踴躍呼萬歲,聲聞數十裏,契丹奪氣,遂議和。」

一、眾解精華

1. 解頌

【天子親征乍渡河  歡聲百里起謳歌】

為擊退契丹,宋真宗親征渡黃河,將士見後歡呼萬歲,聲震數十裏。

※ 澶淵之役(一) 遼兵南侵 御駕親征

背景:

936年石敬瑭割燕雲(幽薊)16州與契丹。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北伐,收復16州的瀛州(河北河間)、莫州(河北任丘北),及周邊地區(霸州、天津靜海等)。979、986年,宋太宗兩次大舉伐遼[1]皆敗。

遼國在蕭太后的苦心經營下,力量日盛,1004年大兵進犯北宋。

遼軍進犯:

這是遼對宋唯一的一次大規模入侵,蕭太后率軍親征,大軍號稱20萬,深入宋境700裏,直撲橫跨黃河的澶州[2](今河南濮陽)城下。

真宗被迫親征:

大宋朝廷上下驚恐,意欲遷都。後來真宗在新上任的丞相寇准的極力勸諫下,被迫親征到了澶州,被太尉高瓊極力「請」過了黃河。宋軍見到了澶州北城樓上的黃龍旗,歡聲雷動,軍兵與百姓立齊呼萬歲,聲聞數十裏。士氣倍增。真宗見好就收,撤回了南城。

遼兵聞宋軍呼聲怯陣。寇准在北城督戰,宋軍張環用床子弩[3]射殺了遼軍先鋒蕭撻覽(擒獲名將楊業之人),遼軍士氣低落。

【運籌幸有完全女 奏得奇功在議和】

「完全女」:「寇准」的「寇」字,「女」與「寇」中的部分形似而不完全一致,這種象形設謎,也是《推背圖》字謎文化常用的手法。
指在宰相寇准的運籌下取得澶州守衛戰的勝利,在真宗力主議和時,寇准最大限度減少了損失,立下奇功。

※ 澶淵之役(二) 休兵議和

蕭太后見遼軍處境不利,擔心腹背受敵,也想求和。

宋真宗在離京時,就暗中派曹利用前往遼軍議和。因戰事激烈,曹一直未能進入遼營。寇准、楊延昭力主北進,乘勢收復失地,但妥協派氣焰囂張,攻擊寇准擁兵自重。寇准被迫放棄主張。

真宗在澶州行宮又召見了曹利用,授以談判底線――每年給遼國銀絹100萬兩/匹。守候在宮外的寇准攔住了曹利用,以殺頭威脅,把底線定為30萬兩。曹在敵營置生死於度外,拒不割讓一寸國土,還收回了瀛、莫二州的主權,雙方以30萬兩歲幣達修好結盟。

曹議和後回見到真宗,伸出三個指頭暗示,真宗誤以為是300萬,大驚,但也只好認了。後來真宗知道是30萬,大喜過望,視為奇功。

2. 解讖

【聲赫赫 干戈息】:赫赫呼聲聲震數十裏的,契丹氣餒,不久停戰議和。

【掃邊氛 奠邦邑】:掃平了邊境戰火,奠定了邊疆的安寧。

澶淵議和後,遼、宋結盟,保持了120年的邊境和平。

3.解圖

皇者面南背北,喻指宋真宗;水指黃河;外族人喻指契丹,契丹拱手,主動請和(為何用清朝的官服喻胡人,詳見第7象注釋)。

二、文征解卦

卦為「師」,下半部分為坎,指水;上半部分為坤,指地。地下有深水,正是澶淵的「淵」字之意,澶州又稱澶淵之城。

本卦為「地勢臨淵之象,以寡服眾之意」,正合寇准力排眾議,強諫真宗出征之舉。卦的大象為「養兵聚眾,出師攻伐之象」,本卦對於爭端:「宜進不宜退,內心雖憂,但得貴人之助」。與真宗親征相符。

※ 澶淵之役(三) 澶淵之盟

盟約規定:宋、遼為兄弟之國,兩國皇帝以年齡定兄弟的稱呼。宋朝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10萬兩銀,20萬匹絹。雙方發展邊境貿易。遼就此承認了宋對幽薊16州中瀛、莫二州的主權。

當時宋朝經濟繁榮,一年的鑄錢量最高達500萬貫,是大明朝276年總鑄錢量的一半!要知道一場戰爭單方直接費用就不止100萬兩白銀,30萬兩歲幣不到宋朝年財政收入的0.5%,而且開展邊貿後,宋朝每年貿易順差就在100萬兩銀以上,所以,30萬兩銀帛換來120多年的和平,以及法定的瀛、莫二州主權,是很明智的。

三、嘲笑祖宗,還是被祖宗嘲笑?

    不知為何,紅朝一些史家對「澶淵之盟」多詆毀,嘲笑宋朝打勝了既不收復失地,還年年賠款。這不能不讓人想起紅朝……

1.澶淵之戰與中印邊境之戰

    「澶淵之戰」,防禦戰的小勝而已,雖然法定獲得了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掉的燕雲16州的2個州,但14州沒討回,被歷史性地唾駡!

    而1962年的中印邊境之戰呢?解放軍大勝印度軍,把印軍從佔領的「麥克馬洪線」打退到了原來的國界線,隨之紅朝無條件撤退,還放棄了原來駐守的「麥克馬洪線」,再撤20公里。戰俘養得白白胖胖悉數送回,還把繳獲的車輛裝備、武器都擦拭乾淨,一併奉還。

    戰士想不通,藏民想不通,全世界目瞪口呆!

印軍不但返回原來的控制區,還繼續向北蠶食推進,建哨所,修工事,多占了上千平方公里。9.2萬平方公里就此丟掉了。
其面積幾乎相當於3個臺灣,6個科威特,10個英阿爭戰的馬島。

    那是西藏最肥沃的土地,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海拔1200米至幾百米,是出產鳳梨香蕉的亞熱帶林地,礦產豐富,水利資源勝過三峽4倍,佔據西藏森林資源的80%。如今那是印度的「阿魯納恰爾邦」,輕鬆地養育著印度700多萬人口,是西藏人口的兩倍。

    40年多的繁衍生息,那兒已經成了印度人的家園。別看中國地圖上還標明是中國領土,旅遊到那裏,中國邊防軍是不許國人「過境」的。

    紅朝何以如此?本書下部自有辨析。

2.宋朝的「歲幣」與紅朝的外援

紅朝某些史家嘲笑「澶淵之盟」對外納貢的時候,不會指出宋對「遼弟」的「援助」不及朝廷歲入的0.5%,還有70萬銀兩的貿易淨賺。

那麼紅朝的外援呢?那是國家絕對的機密。但就公開的數字分析統計來看:中國外援比率世界第一,建國之初占財政收入的5~7%,援助阿爾巴尼亞總值55~60億美元,中國還在餓死人的時候,阿爾巴尼亞用我們援助的糧食喂雞。援助越南200億美元,近10年援助朝鮮每年120億元人民幣。任何一個小窮國向紅朝伸手,基本不會白伸。

據2002年博訊新聞網報導:中國外援總額已達4800億美元,59年前有個高峰期,文革漸緩,87年再攀升,江上臺到達了最高峰。

毛在位的初期,對外援助的目的是為了讓世界承認紅朝政權,為了進聯合國,然後是為了擺脫抗美援朝的帶來的45個國家對中國的禁運,再以後是為了和前蘇聯爭奪社會主義陣營。62年以前的外援的1/3要用在國內,59~61年的大饑荒,4000萬人就不會被餓死。毛當時堅持他的「國際戰略」,輕描淡寫地說:(餓死的人)埋了做肥料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遼國原名契丹,916年耶律阿保機建契丹。947年定國號為「遼」,983年複名「契丹」,1066年又複名為「遼」,1125年被金國所滅。

[2] 澶州:北宋時黃河流經澶州,將澶州城分為南北二城。澶州距宋都東京(開封)近400裏,也是後周太祖郭威兵變、黃袍加身的地方。

[3] 床子弩:三弓床弩,又稱「八牛弩」,用三張特製的大弓做成的床弩,約需百人絞軸張弦,用大錘猛擊扳機,可將巨箭射出三裏多遠。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news 發表於 2007-10-14 10:20
第十八象  辛巳(艮下艮上 艮)劉太后主政



讖曰

天下之母
金刀伏兔
三八之年
治安鞏固


    頌曰

水旱頻仍不是災
力扶幼主坐靈台
朝中又見釵光照
宇內承平氣象開


金聖歎:「此象主仁宗嗣立,劉太后垂簾聽政。旁有一犬,其惟狄青乎?」

一、眾解精華

1. 解 讖

【天下之母】:指宋仁宗養母劉太后,即垂簾聽政輔佐仁宗的章獻太后。

【金刀伏兔】:「兔」:兔為卯,與「金刀」合劉字,繁體:「劉」。

【三八之年 治安鞏固】:3乘8為24,劉太后去世,仁宗親政時24歲。

本句指劉太后去世,仁宗親政,國家治理安定,江山鞏固。

2. 解 頌

【水旱頻仍不是災】:指劉太后興修水利,使水旱都不是大災了。

【力扶幼主坐靈台】:劉太后全力輔佐14歲的宋仁宗即位,沒有發生權臣欺主、陳橋兵變之類的事。

有版本作:「力扶幼主鎮埏垓」。埏垓,音嚴該,指邊辟的地方。

【朝中又見釵光照】:指劉太后1022~1033年垂簾聽政。

【宇內承平氣象開】:劉太后治國,承平無戰事,朝政清明,廣開言論。

3.解 圖

圖中婦人顯然喻指劉太后。旁邊的犬,並非金聖歎所猜的「狄青」,劉太后去世時,狄青才26歲,尚未建立大功業。

圖中犬,當指仁宗,仁宗生於1010年,屬狗。古時稱兒為「犬子」。

仁宗直到劉太后去世才親政,14~24歲期間雖為皇帝,但無權,依附于劉太后,圖中犬蜷伏於婦人足下,即隱喻此。

二、文征解卦

卦為「艮」,上下兩部分都是艮,指山。

卦為「重山關鎖之象」大象:「宜止不宜進,阻塞之象」。似指章獻垂簾聽政期間,宋朝保守治國,對外邦沒有進取之意。

另:卦為「重山」,山上壓山,似指劉太后在仁宗之上,仁宗成年也無法親政,直到仁宗24歲太后去世,他才成為真正的統治者。

三、史實精要——章獻太后

1.《狸貓換太子》——莫把戲說當歷史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排演成了多種戲劇,在民間廣為傳唱,但這與歷史完全不符。

該故事出自清末成書的小說《三俠五義》,說的是宋真宗的妃子劉氏、李氏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心狠毒辣的劉妃將李妃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妃打入冷宮,將劉妃立為皇后。後來劉妃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嬰在經過波折後被立為太子,並登上皇位,即仁宗。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得知真相,並與流落民間與已雙目失明的李妃相認,而劉太后則畏罪自縊。

史實與此相差太遠:包拯是劉皇后去世4年才守孝完畢出任縣令的。真宗40多歲時,5個兒子都夭折了,劉妃讓自己的侍女李氏侍寢而孕,真宗和劉妃大喜,真宗向群臣說劉妃有孕,並在孩子出生前晉封劉妃為「修儀」,仁宗一直認劉妃為親母,可見李氏更像是「代孕」。

李氏因此只得到「崇陽縣君」的封號,不久,李氏因生下一女被晉封才人,方正式成為妃嬪。但女兒又早夭。1032年李氏重病,已經垂簾聽政的劉娥晉封李氏為「宸妃」(宸音陳),但李氏當日命終。劉太后採納了宰相呂夷簡之諫,以皇后禮安葬李氏。

劉太后故去,仁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有人借此說劉太后害死了李妃。仁宗派李妃的弟弟開棺驗屍,見被水銀浸藏李氏身著皇后服飾,顏面如生,隧明白了真相,向劉太后的牌位哭拜謝罪。

2.從打工賣藝,到母儀天下

劉娥家境貧寒,自幼喪父。13歲嫁給青年銀匠龔美,隨龔到京城謀生。她「善播鞀」[1] ,賣藝謀生,因美色被引薦給15歲的趙恒(後來的真宗,當時叫趙元侃)。趙情竇初開,對劉一見鍾情,欲把這個川妹子納為侍妾。趙的乳母秦國夫人大怒,把這個「灰姑娘」趕出王府。

趙恒把劉娥藏在了王宮指揮使張耆家,雖然公務繁忙又娶妻納妾,但仍不時去張耆家與劉娥相聚。15年後趙恒即位,劉娥入宮成為美人。皇后早逝,真宗在大臣不斷的反對中,1012年立出身卑微的劉娥為後。

劉娥是賢德之人,通曉古今,成了真宗的賢內助。她以身作則,樹立簡樸的風範,把皇宮內務治理得井井有條,每日還要幫真宗參謀朝政。

在以「出身」決定命運的封建時代,劉娥遭到了以宰相李迪、寇准為首的士大夫的反對,他們尤其反感劉娥參政。真宗晚年病重,事多托于劉皇后。真宗死前,「遺詔尊後為皇太后,軍國重事,權取處分」。

3. 垂簾聽政——「宇內承平氣象開」

劉太后垂簾聽政,號令嚴明,賞罰有度,廣開言論。

初期,宰相丁謂專權,向上用「群臣公議」脅迫太后,向下用太后招牌壓制群臣,甚至假傳聖旨逼李迪、寇准自殺,幸被二人識破。不到半年,太后找機會貶謫了丁謂一黨,穩定了朝政。

身為女流的劉太后,納諫的胸懷是歷史上少有的,太祖開創的廣開言論的風尚,由她發揚光大,著名的「魚頭參政」的典故就出自於此。

「魚頭」是魯宗道的外號,因為「魯」字以「魚」為頭,而且他極為耿直,官拜「右正言」,直言進諫象魚骨頭一樣噎人。

劉太后執政,第一個提拔了他,任命為「參政」。一次出宮時,太后車輦走在小皇帝的前面。宗道正好碰見,急忙攔路跪諫:「夫死從子,婦人之道也,太后宜輦後乘輿!」太后指著他:「好你個宗道,其骨在頭,乃魚頭參政」!說完,「急令輦後乘輿」。

還有一次,劉太后曾請魯吃飯,問他對武則天的看法,魯面帶氣色地說:「(武後)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轉身就走了。劉太后從此徹底打消了稱帝之念,還更敬重這個「魚頭參政」。後來有人向她進獻《武後臨朝圖》,被她當眾摔在地上。

人非聖賢,劉太后也有過錯,比如貶謫了一些進諫的大臣,但是眾臣依然進諫不斷,這也正體現了「廣開言論」的氣象。劉太后11年垂簾聽政,朝中出現李迪、王曾、張知白、杜衍、呂夷簡、魯宗道、范仲淹、狄青等名相賢臣。海晏河清,正是「宇內承平氣象開」。

元朝右丞相脫脫主編《宋史》311卷中提到:「自仁宗初立,太后臨朝十餘年,天下晏然」。

1033年,宋廷祭太廟,65歲的劉太后劉娥想要穿穿天子袞冕,朝臣譁然。最後拗不過,只得將皇帝袞衣上的飾物減了幾樣呈上。劉太后祭奠回來的路上就染病了,一個月後去世,被諡為「章獻明肅」。宋朝皇后、太后的諡號都是2個字,顯然,仁宗給了劉太后的空前的榮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鞀:音陶,鞀鼓是一種撥浪鼓,有長柄,鼓兩邊綴有耳槌。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news 發表於 2007-10-14 10:21
第十九象  壬午(離下艮上 賁)誤用安石 平戎大敗



  讖曰

眾人嚚嚚
盡入其室
百萬雄師
頭上一石


    頌曰

朝用奇謀夕喪師
人民西北盡流離
韶華雖好春光老
悔不深居坐殿墀


金聖歎:「此象主神宗誤用安石,引用群邪,致啟邊釁,用兵西北,喪帥百萬。熙甯初,王韶上平戎三策,安石驚為奇謀,力薦于神宗,致肇此禍。」


一、眾解精華

1. 解讖

【眾人嚚嚚 盡入其室】

「嚚」:音銀,蠢而頑固。

「其室」:對應下文的「石」,指王安石一黨。

指北宋王安石變法一黨,多是臭名昭著的小人。

【百萬雄師 頭上一石】:在「王安石模式」之下,征伐西夏損兵百萬。

「石」:王安石。王安石向宋神宗力薦王韶的「平戎策」,神宗後來平戎(滅西夏)時,號稱的「百萬雄師」幾乎盡沒。

對這段歷史真相不清楚,讀者很難理解讖、頌的含義。下文將揭開這段被政治性掩蓋的事實。

2. 解頌

【朝用奇謀夕喪師】

「奇謀」:指王韶的「平戎策」三篇,被王安石稱為奇謀。

「夕喪師」:指宋神宗攻伐西夏,軍兵損失共50余萬人。

1068年,書生王韶向朝廷進獻《平戎策》三篇,以漸次攻滅西夏。神宗1071~1073年啟用王韶,王韶在西北實施「平戎策」的前期戰略,成果顯赫,而後王韶被貶。1081~1082年神宗按「平戎策」之謀伐西夏,大敗。

【人民西北盡流離】

北宋攻取西夏,西北人民因戰亂流離失所。

【韶華雖好春光老】(陳曦試解)

「韶」:指王韶。「韶華」:美好的時光,多指美麗的春光。

「春光老」:一語雙關。首先是字謎,春光老——春天將盡——臨近夏天——臨夏,喻指兵臨西夏;同時,「春光老」又與「韶華」相應,指王韶的「平戎策」,華而不實,不切合實際。

【悔不深居坐殿墀】

「墀」:音池,漆過的地面,臺階之地,亦指臺階。

本句指後悔出兵西北,要是在國內鎮守宮廷就好了。

二、陳曦解圖

圖中亭子,暗喻「宋」字,亭蓋代表「宀」寶蓋兒頭,下面木柱代表「木」,「宀」與「木」合為「宋」。

圖中藩籬,喻指邊境。

方位:「宋」在西北境外成了空亭,喻指宋軍進攻西夏,全軍覆沒。

三、文征解卦

卦為「賁」,音奔,下為離,指火;上為艮,指山。

「賁」卦為「爭妍鬥麗之象」,似暗喻宋神宗一心建功立業,不聽勸諫,一意孤行地變法圖強,以及倉促攻伐西夏以雪舊恥。

「賁」卦大象為「日落西山,喻光明力量漸消,陰暗的力量擴大」。 正合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盡貶賢臣,小人興起亂國之勢;也合宋軍欲滅西夏之象:起初連戰連勝,不久全軍盡喪。

「賁」卦運勢為「表面風光內裏空虛,必須充實自己,凡事踏實,按部就班」。王安石變法,使得皇家暴富,理財成績「極其顯著」,是「表面風光」;宋軍伐西夏,30多萬大軍聲勢赫赫——也是「表面風光」。王安石的新法,迅速斂財於民,腐敗官僚趁機盤剝,百姓傾家蕩產者甚重,正是國力「內裏空虛」。也是伐西夏之勢:朝廷削弱武將權力,久不練兵,軍事疲憊,各路元帥內部失和、扯後腿,都是「內裏空虛」。

四、史實精要——「韶華雖好春光老」

1.西夏屢犯宋境,王韶獻策平戎

西夏是黨項族人之地,唐朝末年,黨項族首領拓跋思恭平黃巢有功,賜姓李,封為夏國公,成了當地的藩鎮。960年北宋建立後削減藩鎮的兵權,李氏不滿。1038年,夏國公李元昊稱帝,國號大夏。

西夏疆域在今陝、甘、寧、新、青、蒙的部分地帶。初期西夏聯遼抗宋,屢犯宋境:

1040年,延州之戰(延州:今陝西延安),宋軍大敗,喪兵近萬人。

1041年,好水川之戰(在今寧夏隆德西北),宋先後喪兵數萬。

1042年,定川寨之戰(今寧夏固原西北),宋軍又敗,喪兵萬餘人。

1044年,迫使宋承認西夏獨立,每年賜給西夏銀絹22萬兩/匹。

1067年,20歲的神宗即位後,啟用王安石變法,欲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文人王韶上表《平戎策》三篇,是漸次剿滅西夏的戰略戰術,得到王安石的極力推薦。

2.戰西北王韶連捷,拓疆土包圍西夏

在對西夏問題上,王安石力排眾議,派王韶出兵西北,授予全權處理前線軍務。

1071~1073年,王韶實踐了《平戎策》的前期戰略。收復5州(今甘肅境內),招撫吐蕃部落30余萬人,開拓邊疆二千餘裏,恢復了安史之亂前由中原控制該地區的局面,形成了對西夏的戰略包圍。

這是北宋開國結束割據以後,80年來最大一次勝利,宋神宗堅定了剿滅西夏的決心。王韶要求進兵西夏,神宗卻拒絕了,並收了王韶的兵權,不久就徹底貶了王韶。奸臣讒言是一方面,神宗不願王韶擁兵自重或許是本因――澶州兵變、陳橋兵變的教訓,或令神宗心有餘悸。

3.大舉平戎,西北慘敗

1081年,神宗趁西夏政變內亂,發動西北五路大軍會攻西夏靈州:

宦官王中正率河東6萬兵、6萬餘民夫出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

種諤率9萬餘兵出鄜延;

宦官李憲總領熙秦7軍共3.9萬出熙河;

神宗的外叔祖高遵裕率蕃、漢步、騎兵8.7萬,民夫9.5萬出環州;

劉昌祚率兵5萬出涇原路;另詔吐蕃兵3萬側擊涼州(今甘肅武威)。

5路軍不設主帥,實際由皇帝遙控,做總指揮。神宗想憑藉這50多萬軍民一舉蕩平西夏。

當時西夏垂簾聽政的梁太后採用一老將軍之計:堅壁清野,縱敵深入,集精兵守要地,遣輕騎抄絕其糧道,待其糧草不濟,不攻自敗。

宋軍長驅疾進,不到一月就被西夏斷了糧道。十一月十九日,夏軍決黃河七級渠水淹灌涇原、環慶宋兵營壘,宋軍凍溺餓死者甚眾。朝廷下令撤兵後,途中又遭到西夏軍隊襲擊,大敗而歸,共約40萬人喪生。

宋神宗並不服輸。1082年,神宗派徐禧在橫山一帶築城——這也是《平戎策》中的戰略方案:「進築」之法,作為蠶食西夏的橋頭堡。徐禧選定了永樂(今陝西米脂西北),沈括[1]等認為永樂易攻難守,不宜築城。徐禧不聽,築城畢,神宗賜名「銀川寨」。

十餘日後,西夏發兵30萬攻永樂,沈括等人的戰策都被否決,結果城被圍,水源被斷,「鑿井不得泉,渴死者大半」,沈括等「援兵及饋運皆為夏大兵所隔」。九月二十日,永樂城被攻破。此戰,宋軍將校、兵卒、役夫,及與宋並肩作戰的外族軍士喪生約20萬人。

兩番大敗,北宋元氣大傷。

4.「韶華雖好春光老」

王韶的《平戎策》雖然理論上沒有問題,但是在當時的現實中,卻是不切實際的,行不通的。王韶初期實踐的成功,是他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能統一指揮前線,而且,是對手很弱的前提下取得的。

北宋當時已經腐敗了,機構臃腫,將士養尊處優沒有戰鬥力,重文輕武,文臣內鬥,沒有人和軍隊能執行《平戎策》的戰略。後來神宗5路發兵伐西夏時,五路大帥內部還不合,兩個宦官、一個外戚皆非將才,神宗總領兵權遙控指揮,怕將帥擁兵自重……

有華無實的《平戎策》,虛有其表的大宋王師,面對強敵焉有不敗?

5. 王韶惡報而亡?

1071~1073年,王韶征伐西北建功立業時,焚殺羌民,即使是老弱者也不能免,被殺者有萬人以上。甚至要提拔部下時,有時讓他們「殺降羌老弱,他用人頭數給部下以記功晉級」(見《宋史.王韶傳》等書)。

王韶晚年良心不安,又得了怪病:「韶晚節言動不常,頗若病狂狀」,胸部生了一個惡疽。大夫來看病時叫他睜眼,韶曰:「安敢開?斬頭截腳人,有許多在前。」後來惡疽潰爛,「洞見五臟而死」。

五、史家之歎——變法功過顯,是非兩重天

如果醫生給病人開的藥,不對症,不適合病情,能因為藥好,就說大夫是名醫嗎?--王安石的改革,實際上連「藥好」都算不上。

史家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評價截然相反:

(1)歷史主流派

用變法毒害百姓、助長腐敗、強兵反而大敗的結果,把王安石定為北宋的「亡國元兇」,從宋到清幾乎所有的史家、文人都這樣評價。

(2)現代主流派

替王安石正名的人,先是《推背圖》下一象的主角——著名的奸相蔡京,然後是王安石的同鄉,這是重「鄉賢」的傳統。再以後是近代的改革派,如梁啟超等,出於自己政治觀點的需要。當列寧說出了:「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紅朝的口徑就一致了。文革時期,王安石成了歷史上「正確路線」的代表。改革開放後,王安石變法仍在「改革是解放生產力」的背景下得到高度肯定。現在的歷史教學中講:王安石正確的改革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所以失敗了,王成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改革英雄。

這一刀切下去:實際也是改革者的司馬光、歐陽修、蘇洵、蘇東坡因為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就被劃為保守派,成了封建大地主階級的代表。

(3)現代的反思派

現代一些學者逆當朝的主流,提出了折中的但傾向於前者的觀點。

筆者以為:不能用愛國熱情和動機作為判斷的標準,就象不能因為「超英趕美」的愛國熱情和動機就肯定了大躍進一樣。因此,這裏從實際出發,公平地把事實擺出來,讓讀者自己去評說。

1.北宋積貧積弱,亟待改革

北宋到第4帝仁宗時,已然積貧積弱。官僚臃腫不堪,官員幾乎是開國時的10倍,禁軍達140萬,幾乎是建國初的7倍,大多官員尸位素餐,謀權謀私搞腐敗,軍士坐食軍餉,不生產、少訓練,幾乎每戰必敗。而政策上,「公務員」、軍人還享受著國家優厚的俸祿和賞賜,財政的高收入,都被這些國家的柱石蛀蝕掉了。年年虧短,土地兼併嚴重。

1043~1045年的慶曆新政,范仲淹等人的改革直指冗員,結果可想而知,范仲淹等改革派和諫官歐陽修等人相繼被貶。次年,范仲淹寫出了《岳陽樓記》,歐陽修寫出了《醉翁亭》記,都是千古名篇。

2.王安石,一切為了變法

王安石1042年考中進士,做地方官為百姓辦了很多實事,也是他變法的初步嘗試。1058年10月,王安石調任三司度支判官,成為京官,呈交《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即萬言書,提出變法綱略,未被採納。

王安石並不氣餒,他孜孜不倦地構想改革措施,只待天時降臨。宋英宗在位5年即亡,神宗1607年即位後面對的是內外交困,急於革新圖強。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開始變法,1070年王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先後推出十多種新法。

3.變法的實際效果

王安石的募役法(又稱免役法)使百姓可以出錢免予勞役,效果還不錯。但是其他的新法,有的只是理論上可行而已。

(1)富了皇家,苦了百姓

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國家向人民發放貸款,設想是抑制地主的高利貸,以造福人民。現在紅朝歷史課本介紹到此為止,只展現給你一個美好的「烏托邦」,讀者當然要稱讚新法了,實際呢?

年息20%——這是王安石法定的國家施加給百姓的高利貸。

年息40%——這是實際執行中,臃腫的地方機構和腐敗的官僚因地制宜的改革措施,因為他們把20%改為半年息。

還有更高的!因為支持改革的官員要先富起來。

官府高利貸是法定的,百姓不得不貸,繁雜借貸手續,又成了政府「公務員」收「好處費」的渠道。更可怕的是,王安石給各地都下了貸款指標,地方官硬性攤派,地方照例層層加碼,於是中農、富農、地主,也得去貸款,導致民怨沸騰。

另一方面:變法以後,神宗新建的32座內殿庫也堆滿絹緞,只好再造新庫。改革先理財的戰略「空前成功」,實現了王安石不加稅收就增加財政收入的藍圖。

(2)增加冗員,助長腐敗

王安石變法,沒有向北宋的當時的癥結——冗員開刀,還增加了官員去實行新法,使得臃腫的機構更加繁冗。

市易法使政府成立市易司——高利貸部門兼經商,均輸法使政府成立了搞異地貿易的「公司」,都是為了平抑物價,增加政府收入。神宗認為朝廷在市場上倒賣水果等做法很丟臉,王安石卻說那時臣下的事,朝廷掙錢就行了。但政府出面採購、倒賣、放貸,哪有不腐敗的道理?
新法的核心是「理財」,腐敗順著新法每一步理財工作滋生蔓延。

(3)清洗賢臣,閉塞言論

王安石能說動神宗相信他的「變法先理財」的「術」,以「法」治國,初期遭到了絕大多數大臣的反對,王把他們全部排擠、貶出京城:

司馬光(反對派之首,大史學家),程顥(顥音號,任禦史,程頤的哥哥,著名宋儒理學家、教育家),蘇東坡(後被王安石黨羽以文字獄陷害,被貶謫黃州),蘇轍(蘇子由,蘇東坡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都被排擠出朝。

慶曆新政的主導者:富弼(名相),韓琦(賢相),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除韓琦在外地被打擊,其餘都被王安石貶出朝。

其他名臣:文彥博(四朝元老,曾任相)、張方平(原宰相)、曾公亮(原宰相,軍事家,編著軍事百科全書《武經總要》)、蘇頌(科學家,外交家,曾任宰相)、劉恕(秘書丞,史家)、範純仁(范仲淹次子,重臣,後為哲宗時的宰相)、龍圖閣學士孫覺和宋敏求、作過副相的吳奎和唐介、劉摯(王安石提拔起來的,後為哲宗宰相)……皆被貶走。

王安石對昔日的靠山:呂公著(呂晦叔)、韓維也不留情,只要反對就貶黜。對推薦啟用他的司馬光更不在話下了。

王安石為了他理想化的變法可謂眾叛親離,連他兩個弟弟王安禮、王安國也成了他的反對者。

因朝廷的監察官——禦史根據實際結果提出新法的害處,結果禦史台遭到王安石的肅整,呂誨、範鎮等10個禦史先後被罷免。反對派徹底息聲,朝中充斥了讚美和諂媚,下去調查的人都不敢說實話了。

王安石改革科舉,選拔人才,實際是選拔支持他的人,打擊反對派。

因為新法多與錢掛鈎——理財為先,窮人沒錢苦役更甚,有人為了逃避苦役截指、斷腕,還有上千人到京城「上訪」,王安石對此不屑一顧,只認他想像中的藍圖,毫不務實。

面對變法毒民的惡果,他甚至說:「當世人不知我,後世人當謝我」。

王安石一意孤行,不擇手段地清洗反對派,有時連神宗都看不過去。宋代莊綽的《雞肋編》卷記載:王安石打擊範純仁(范仲淹次子),甚至要連坐他全族的理由,竟是範家有《推背圖》!還是神宗說:「此書人皆有之,不足坐也」。範純仁後來稱此為神宗對他「保全家族之大恩」。

王安石如此獨斷專行,霸持朝綱,導致朝政極度惡化。

(4)小人得勢,朝政混亂

王安石清洗反對者不遺餘力,對支持他的人大力提拔,務實說實話的賢臣被肅整,他只能提拔投機鑽營的小人了。

蔡卞(王安石女婿,巨奸蔡京的堂弟),蔡確(繼王安石的變法宰相,以權術害人),呂惠卿(聲名狼藉,投機鑽營,害王安石),曾布(曾鞏之弟,謀權陷害別人,當上了宰相),章惇(惇音噸,著名的弄權害人的奸相),以文字獄誣陷蘇東坡的鄧綰(音:晚)、何正臣、舒亶(音:膽)、李定,以及後來的巨奸蔡京,這些人都入了《宋史.奸臣傳》。

還有王霧(王安石之子)、謝景溫(王安石姻親,刑部尚書,誣陷蘇東坡)、呂嘉問……都是口碑差的權術之人。

這幫人正是《推背圖》本象所說的「眾人嚚嚚 盡入其室」。奸臣們內鬥、傾軋,最後王安石被他一手提拔的呂惠卿出賣了,再次罷相。

4.流民圖重創新法

王安石1069年末開始推行新法以來,富皇窮民之實遭到全國百姓的反對,直言勸諫而遭王安石貶斥者不計其數。1074年大旱,十個月不下雨,莊稼絕收,農民逃荒都困難,因為是被迫按「青苗法」借官府的高利貸,官府不許逃荒,社會面臨動盪。

門吏鄭俠,冒死「越級上訪」,向神宗進獻「流民圖」。畫的是農民因天旱破產,戴著腳鐐砍樹,做苦役償還借朝廷的高利貸。其奏疏說:

微臣在城門上,天天看見為變法所苦的平民百姓扶攜塞道,斬桑拆屋,橫死街頭……懇請皇上廢害民之法,「延萬姓垂死之命」,若廢除新法十日還不下雨,請「將臣斬首於宣德門外,以正欺君之罪」。

精誠忠言,蒼天可見!王安石毫不以為然。

神宗被震動了。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聲淚俱下的勸諫下,神宗下詔暫停青苗、免稅、方田、保甲八項新法,三日之後,天降大雨,旱情立解。王安石罷相。

1075年王安石複相,1076年因變法派內部呂惠卿的陷害,被迫辭相。他提拔的群臣和神宗繼續因循著他變法的軌道「富國強兵」。

5.變法兵馬「壯」,百萬雄師喪

雖然神宗1081年征伐西夏的時候,王安石已經辭官了,但朝廷依然被王安石的模式籠罩:繼任的掌權者都是安石提拔的,政治模式是王安石開創的,軍隊是安石新法「強大」的,戰馬是安石的「保馬法」養大的,戰略戰術是安石力薦的《平戎策》奠定的,神宗一意孤行不納諫的風範是王安石培養的,所以,戰爭的失敗脫不開王安石的陰影。

難怪《推背圖》本象說:「百萬雄師,頭上一石」,陰影也!

以上可見,近代、現代對王安石變法的肯定、褒獎,不過是借古喻今的政治原因,為「無產階級革命」塑造歷史的樣板,歪曲了史實。

政客雖然決定一時的時局,但歷史的走向最終是要順和民心的。

1085年神宗去世,10歲的哲宗即位後,太皇太后攝政,重新啟用司馬光。新法被全部廢止,連有益的免役法也廢掉了。

然而好景不到一年,司馬光去世了。宋朝邁進了《推背圖》下一象的大難,究其緣由,是王安石奠定的党爭的必然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沈括:當時任延州(今陝西延安)知州,因永樂城之敗,連累被貶。退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寫出了科技巨著《夢溪筆談》。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news 發表於 2007-10-14 10:22
第二十象  癸未(離下乾上 同人)蔡京亂政



讖曰

朝無光
日月盲
莫與京
終旁皇


    頌曰

父子同心並同道
中天日月手中物
奇雲翻過北海頭
鳳闕龍廷生怛惻


金聖歎:「此象主司馬光卒,蔡京父子弄權,群小朋興,賢良受錮,有日月晦盲之象。」


一、眾解精華

1. 解讖

【朝無光 日月盲】

司馬光去世後,統治者茫然,朝政又陷於混亂。

「光」:指司馬光;「日」:指宋哲宗;「月」:指高太后。

「日月盲」:既指統治者茫然無措,又指宋室天下昏暗無光。

1085年宋神宗去世,10歲的哲宗即位,其祖母高太后垂簾聽政,啟用司馬光[1]為相。十個月後,司馬光就去世了,朝政又被奸佞所亂。

以上兩句,是本象主體事件的背景。

【莫與京 終旁皇】

「京」,指本象的主角——巨奸蔡京。

「旁皇」:亦做彷徨,徘徊,不知往哪里走。

這二句到了徽宗時期,指本來不應起用的蔡京,被宋徽宗重新起用,大權旁落于蔡,徽宗荒淫昏庸,治國沒有方向,迅速走向衰亡。

蔡京在徽宗時五度拜相,權頃朝野,是北宋亡國的罪魁禍首。

2. 解頌

【父子同心並同道】

指蔡京和他兒子蔡攸取寵于徽宗,禍亂朝綱。

蔡攸(音優),蔡京的長子,憑著蔡京的權勢和自己獨特的諂媚之道,連連攀升至宰相,不理朝政,身無寸功,而受封英國公、燕國公。蔡攸開始受蔡京蔭庇,父子狼狽為奸,後期因爭寵而父子反目。

「同心」:謀權術之心相同。

「同道」:謀權之道相同,都是用諂媚溜須、蠱惑迷亂之道。

【中天日月手中物】

「中天日月」:顯然不是讖中「盲」的「日月」了。「日」:似指徽宗了。「月」:似指徽宗時被再度廢掉封號的哲宗的元祐皇后。

蔡京權勢甚重,玩弄徽宗於股掌之間,再廢元祐皇后[2]。

【奇雲翻過北海頭】

「奇雲」:指異軍突起的金國。

「北海」:貝加爾湖古稱北海,漢武帝試蘇武牧羊[3]即在北海。

遼國疆土遼闊,宋金遼後期,遼國疆土:西起金山(今新疆蒙古交界的阿爾泰山),北至蒙古高原北緣和外興安嶺,東抵庫頁島(今薩哈林島),東南達朝鮮的咸興,南界在今內蒙古、山西、河北境內與北宋為界。「北海」是遼國的北疆。

本句是古文的借代用法,指金國徹底滅了遼國,盡占遼國疆土之後,從北面揮兵南下,準備進攻北宋。


※ 「奇雲」——迅速崛起的大金

在長白山、松花江一帶的女真族,宋遼時期受遼國統治。完顏阿骨打1113年成為女真族首領,1115年稱帝,建立大金國。完顏氏1114年誓師抗遼時,僅有幾千兵將,屢戰屢勝,1125年徹底滅了大遼。

【鳳闕龍廷生怛惻】:北宋知金兵南下,朝廷、後宮很害怕,大難臨頭。

「怛惻」,音:達冊,此指驚恐憂傷。

二、 陳曦解圖

圖中草露頭,指草字頭「艸」,暗喻蔡京的「蔡」字。兩株草,喻蔡京父子。

同時,草露出水面,一定是水的邊緣——暗含「漈」字。漈:音記,指水邊。現存的第一部楷書字典《玉篇》中注:漈,水涯也。

「漈」和草頭「艸」,暗喻蔡京父子是禍水,惑亂徽宗,禍亂朝廷。

三、文征解卦

卦為「同人」,下為離,指火;上為乾,指天。

「同人」卦為「二人同心之象,合作共事之意」,正合蔡京父子「同心並同道」。本卦運勢:「上下皆和,又得長輩提拔」,正合蔡攸初期因為父親蔡京而得到提拔。

「同人」本是「如意吉祥」之卦,但本象僅是「二人同心共事之意」,喻蔡京父子亂權。「同人」卦在《推背圖》中後面又出現了一次,也是這樣取共事之意,而無吉祥之象。

四、史實精要——蔡京父子,斷送宋室

蔡京是北宋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詩詞、散文造詣也很深,但由於名聲太差,人們恥於收藏他的作品為,故其書法流傳下來的很少。

1. 投機鑽營終有成

蔡京早年投機於掌權的「變法派」,任開封府知府。1086年司馬光復相後,他成了「保守派」的急先鋒,5日內在轄區盡廢募役法,受到司馬光的稱讚。1093年哲宗親政後重新起用「變法派」,蔡京又力助宰相章惇(音噸)重行新法。1100年徽宗即位後,蔡京被彈劾罷官。

蔡京閒居杭州,遇到宦官童貫來杭州為徽宗訪求書畫奇巧,蔡京巴結童貫,以書畫達於禁中,得以重新起用。

2. 結黨五拜相,父子亂朝綱

1102年,蔡京排擠了宰相韓忠彥、曾布,升任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先後五次任相達17年。

蔡京任相後,立刻把「元祐黨人」(司馬光一派)貶謫誅殺殆盡,還把「祐派」姓名刻在碑上,立於文德殿門,並自書大碑遍頒全國。隨後按照「同己為正,異己為邪」的劃分標準,把哲宗的舊臣分為6類,540多人被他「一刀切」為邪黨。

蔡積極安插親信,廣布黨羽。他提拔宦官童貫、梁師成、李彥,勾結權臣王黼(音腐)、朱勔(音勉),他們與蔡京被後來稱為六賊。他的三個兒子一個孫子都成了大學士,兒子蔡攸後來成了宰相、國公,兒子蔡翛(音:消)成了駙馬。他提拔徽宗的親信楊戩[4]、高俅[5],都是有名的奸臣。朝中從侍從至執政,從監司到帥臣,蔡京都安排了他的門人、親舊,使本來就臃腫不堪的北宋機構更加腐敗。

他向宋徽宗進「豐亨豫大」之言,竭全國之財,供其揮霍。大興花石綱、窮奢極侈,恢復當年王安石的方田法大刮民財,為補虧空大改鹽法、茶法,又搞出折納法、和金法,還鑄以一當十的大錢盡坑百姓。蔡京一黨奢侈貪糜,他吃一碗鶉羹竟要殺數百鵪鶉;王黼占田30萬畝……

蔡攸在徽宗還是端王時就開始巴結,徽宗登基後,他常在宮中扮作小丑給徽宗取樂,還常帶著徽宗微服出宮嫖娼,一時寵信勝過其父。蔡攸做宰相不理政事,專事諂媚。徽宗尚道,他就找道士吹噓徽宗是神霄玉清王降世,四處建神霄祠。

3. 本象的延續——樂極生悲,腐敗亡身

宋徽宗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被蔡京等人哄惑得昏聵驕奢,熱衷於吃喝玩樂,宮中佳麗「以萬計」。朝廷對百姓必然橫徵暴斂,導致了1119年宋江起義[6](今山東),1120年方臘起義(今浙江)。北宋雖然三年內平息了叛亂,但無力抵禦腐敗的大軍。蔡氏父子專權,腐敗與時俱進。
1115年大金建國後,宋金使者在海上往來,簽定「海上盟約」共同滅遼,滅遼後宋把給遼的歲幣給金國,金把燕雲地區歸宋。後來宋出兵即敗,金滅遼後,宋不得不以重金贖回燕雲,蔡攸因此成為英國公。

1125年二月,金滅大遼,當年深秋,金國的完顏宗望[7]與完顏宗翰分兩路南下攻宋,宋軍連連投降。

1126年初,陰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徽宗把皇位讓給27歲的趙桓(欽宗,桓:音環)。欽宗即位不久,按太學生陳東上書之請,先後除了六賊(期間因金兵南下,徽宗逃亡南方數月)。六賊除蔡京被貶嶺南外,五賊被先後處死,又殺了蔡攸、蔡翛。但主戰派和投降黨依舊內鬥不止。
80歲的蔡京被貶,沿途百姓無人肯賣給他食物,無人肯讓他住宿,到了潭州(今長沙),餓死在城南一座破廟裏。

腐敗、党爭保不住和平,割地、獻銀換不來安定,一場深重的亡國大難,中國歷史上的奇恥大辱,已經「定」在下一象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司馬光被王安石貶出朝,在洛陽隱居15年,繼續編著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2] 元祐皇后:孟氏,哲宗的原配皇后,哲宗時遭誣陷,被奸相章惇所廢。1100年25歲的哲宗去世,因無子,向太后立哲宗堂弟18歲的趙佶為帝,即徽宗。向太后垂簾聽政不到一年病逝,其間給元祐皇后平反。徽宗時元祐皇后被蔡京陰謀廢掉。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擄走了徽宗、欽宗二帝和後宮妃嬪,孟皇后居於宮外倖免。

[3] 蘇武牧羊:西元前100年,蘇武受漢武帝委任,手持「旌節」出使匈奴,被單於扣住。蘇武誓死不降,被流放到荒涼的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放羊。西元前81年,在漢朝的交涉下,新單於赦免了蘇武,蘇武手持掉光了飾物的「旌節杆」回國。

[4] 楊戩:北宋太監,受到徽宗寵信,任彰化軍節度使,后升檢校少保,強占民田,加重捐稅為民痛恨。幾經小說家撰述,被民間訛傳為二郎神。明朝成書的《封神演義》設計的二郎神,采用了楊戩的名字。

[5] 高俅:《水滸傳》刻畫的第一奸臣。歷史上高俅原是蘇軾的書僮,以球技取悅趙佶,趙佶即位後,高俅漸被提拔,掌握禁軍。高俅雖然貪腐,使禁軍廢馳,但其奸佞和罪過無法和蔡京相比。

[6] 歷史上的宋江起義:北宋後期為解決財政困難,將整個梁山泊八百里水域收為國有,百姓捕魚、割蒲都課以重稅,違者以賊論處。由此引發了宋江等36位人於1119年聚義而起,不久離開了梁山泊轉戰華北,1121年被海州知州張叔夜所圍,宋江率眾投降招安。

宋朝320年間大小起義上百次,宋江起義是規模、影響較小的一次,只因為《水滸傳》的生動演義,使之家喻戶曉。

[7] 完顏宗翰:本名粘沒喝,俗稱「粘罕」,其父完顏撒改是金太祖完顏阿古打的堂兄。宗翰是金的開國功臣,滅遼的主將之一,也是滅北宋的西路軍主帥,1128年又開始攻伐南宋,而成為金國的右丞相兼大元帥。在《嶽飛傳》裏被戲說成金國大太子,被窩囊化了。


《 To be continue 》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news 發表於 2007-10-15 10:42
第二十一象  甲申(兌下艮上 損)靖康恥,北宋亡



  讖曰         

空厥宮中
雪深三尺
籲嗟元首
南轅北轍


  頌曰
妖氛未靖不康寧
北掃烽煙望帝京
異姓立朝終國位
卜世三六又南行


金聖歎:「此象主金兵南下,徽宗禪位。靖康元年十一月,京師陷,明年四月,金以二帝及宗室妃嬪北去,立張邦昌為帝。卜世三六者,宋自太祖至徽欽,凡九世,然則南渡以後又一世矣。」


一、眾解精華

1. 解讖

【空厥宮中 雪深三尺】:喻指隆冬大雪之後,金兵攻破東京(今開封),將宮中劫掠一空。

「厥」:音決,字意為「其」,若是拆字迷,「厥」有宮門大開之意,因「闕」(音卻)是指宮門,「闕」無門,厰開了就是「厥」字。《推背圖》金批本第29、48象都用了「厥」字,也可以這樣一字雙關地破解。

史書記載(接上一象解釋):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秋,金兵再次南下攻宋,勢如破竹。十一月二十日,兵臨東京城下。此時抗金的名相李綱早被欽宗貶黜了,欽宗以此討好金國換和平,自食其果。

「雪深三尺」:1127年初,陰曆閏十一月二十五日,再降大雪,酷寒。城南有紅光橫亙,其色如血,至曉不消。金兵猛攻,城破。

金兵不入城,5日後,欽宗出城乞降。十二月初五,金兵索要河東、河北守臣的家屬為人質,並勒索金、銀、帛數以千萬計,欽宗照辦。不久又降大雪。正月,欽宗再次被叫到城外扣押,二十五日又降大雪……

「空厥宮中」:為湊足金兵的勒索,欽宗罄盡府庫,又派人全城搜刮劫掠,決不手軟,可謂「掘地三尺」,連金銀頭飾都換走了,仍不足數。金兵又索少女1500人,民女不足,欽宗則用宮人充抵,女子被逼死者甚重。隨後金兵劫走了徽宗、欽宗及其「妻孥三千餘人,宗室男女四千餘人,貴戚男婦五千余人,諸色目三千餘人,教坊三千餘人」等,以及大批珠寶、器物、古籍、服裝、騾馬……

【籲嗟元「首首」】:「籲嗟」,(音:需接),歎息。
    「首首」:是一個古字,已失傳。今常以「首」字代替。該古字寓意明顯:指皇帝欽宗和太上皇徽宗這二位「元首」。

【南轅北轍】

一語雙關,既指二帝被劫掠到北國,又歎二帝事與願違:對金國一味屈辱求和,金國第一次伐宋後,欽宗甚至充軍發配了抗金名臣李綱以諂媚;城破之後,再屈膝供奉也難逃厄運。1127年,二帝被廢為庶人,押往金國,北宋滅亡。

2. 解頌

【妖氛未靖不康寧】:以謎語指出宋金戰爭發生在「靖康」年間。

【北掃烽煙望帝京】:北國大金橫掃北宋,烽煙戰火燒到了宋帝所在的東京(今開封)。

【異姓立朝終國位】:指金滅北宋,立「異姓」張邦昌為帝,北宋國終。

【卜世三六又南行】:指北宋共九帝,而後宋室南遷,建立南宋。

「蔔」:占卜算卦。「世」:此指北宋有幾「世」皇帝。「三六」:九。

3. 解圖

圖中被押走的二人,顯然指北宋二帝。圖中清朝官員服飾者,喻指金人。這種服飾的借喻,前面已出現三次了,詳見第7象的辨析。

二、文征解卦

卦為「損」, 下為兌,指澤;上為艮,指山。

「損」卦為「山高水深之象,以德報怨之意」,「鬥爭之象,諸事不順,損失破財」,且「不利女性」。上述都與本象吻合。

「山高水深」:喻皇室被劫到金國,囚于到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縣北),一路山高水長。

「以德報怨、損失破財」:諷刺北宋對侵略者一味供奉求和。

「不利女性」:靖康之難,京城無數女子被摧殘,後宮妃嬪、宮女、王室貴戚女眷數千人被掠走,少數辱死於沿途。到金國的上京(今黑龍江阿城白城子),除欽宗的朱皇后自盡全節外,徽宗眾妃只有7人到了他身邊,欽宗終與3妃團聚,其她皇妃、公主、王妃、女眷,有300多人被送入「洗衣院」——官妓館,絕大多數分給各營寨,甚至賣掉。

趙構的母親韋妃(徽宗之妃)、夫人邢妃、妾,甚至兩個幼女都入了「洗衣院」,韋妃、邢妃成了重點對象,趙構妻妾都被淩辱致死——以此羞辱趙構,蔑損中原——在忠君的古代,這種對國君的污辱,是對全體臣民的奇恥大辱!靖康亡國之難,是宋室人民不共戴天的大恥!
但是,趙構卻不以此為辱!難怪《推背圖》下一象把他譽為--

「大賴」!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news 發表於 2007-10-15 10:43
第二十二象  乙酉(兌下離上 睽)南宋建 禍水漫



  讖曰

天馬當空
否極見泰
鳳鳳淼淼
木勾大賴


    頌曰

神京王氣滿東南
禍水汪洋把策幹
一木會支二八月
臨行馬色半平安


金聖歎:「此象乃康王南渡。建都臨安,秦檜專權,遂成偏安之局。當時之史實鑒之。木勾,康王名構。一木會支二八月者漢奸也,木會即合為檜,春之一半,秋之一半,可合成秦字,妙之王也。」

一、眾解精華

1. 解頌

【神京王氣滿東南】:東南方某地要成為京城,建立王朝了。

【禍水汪洋把策竿】:賣國之策如禍水,泛泱全國。「策竿」:喻國策。

南宋的國策消極抵抗金國侵略,害忠良、割地、納貢,魚肉百姓。金兵每次入侵都大肆燒殺劫掠,生靈塗炭。

【一木會支二八月】:

「木會」:是「檜」。「二八月」:陰曆二月是「春」季的一半,陰曆八月是「秋」季的一半,「春」、「秋」各半合為「秦」字。如此絕妙的謎語,難怪金聖歎贊之為古代謎語的巔峰極品!

【臨行馬色半平安】:點出「臨安」二字,南宋的京城,即今杭州。

「行馬色」:行「聲色犬馬」之道。

「半平安」:喻南宋在半壁江山苟且偷安,也只是半平安。

「臨行馬色」:似又有「臨行馬塞(塞路)」之意,趙構在相州欲出使金國乞和,宗澤和民眾以「神馬」塞路,假借天意阻止了趙構去金營求和,趙構得以南渡稱帝,後來被改編為「泥馬渡康王」的神話。

二、文征解卦

卦為「睽」,音葵,下為兌,指澤;上為離,指火。

與圖意相同。下部的「兌」澤對應圖中的水,上部的「離」火對應圖中水上的馬,12地支屬相中,午馬屬火(陽火)。

本卦為「二女同居」之象,似乎諷喻趙構非血性男兒,一味投降。

「睽」卦大象:「離火向上,兌澤向下,上下相違不得正」。運勢:「氣運欠佳,水火不容」。正是南宋反降派和主降派的爭鬥,你死我活。
趙構即位之初,兩派就水火不容。有趙構撐腰,投降派一直占上風。李綱力主抗金,77天被罷相、流放南方。民眾請願抗金的領袖陳東、歐陽澈被殺。岳飛抗金連捷,勝勢之下準備「直搗黃龍」,被12道金牌召回,當年岳飛父子和張憲被冤殺,正是「上下相違、水火不容」。

三、陳曦試解

1. 解圖

圖中的水,與頌中的禍水、讖中的淼淼對應;馬與頌、讖中的馬對應。但是,人們看圖時,聯想最多的還是「泥馬渡康王」的傳說。

筆者以為,本圖的馬是諷喻趙構,就如第12象辛辣地諷刺「兒皇帝」,圖中把石頭(石敬瑭)畫成哈巴狗的形狀。

※ 愚民的附會——泥馬渡康王

皇帝開國需要祥瑞和靈異之兆,特別是在開國皇帝羽翼未成的時候。趙構除了說夢中受徽宗皇袍外,最佳的瑞兆就是「泥馬渡康王」了。
該傳說流傳之廣,以至於到了明清,還常用「泥馬」指代趙構。如《古今小說》中的「泥馬倦勤」(指趙構做了太上皇)。

「泥馬渡康王」的故事版本眾多,《說岳全傳》中的流傳最廣,說趙構在金國做人質,被金兀朮(音:烏竹,名:完顏宗弼,金太祖之子)認作義子。趙構逃出金營,兀朮追出將馬射翻,趙構倉皇換馬,馬馱他躍入江中,踏水淩空橫渡,之後馬不見了。趙構逃到廟裏,見一泥馬全身濕漉、化掉,方知泥馬顯靈。可這故事是趙構登基數年後才編出來的。

不過,趙構南渡建南宋,確實跟一匹馬有關。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中,金軍南下,汴京危急。宗遣康王趙構出使金軍,以割三鎮、尊金主為皇叔等條件,請求金人緩兵。趙構等人至磁州(今河北磁縣),被抗金名將宗澤阻止,趙構依然猶豫,宗澤就請他拜謁城北崔府君廟(當地稱「應王祠」)。眾百姓擔心康王從那裏北行,於是號呼勸諫,「民如山擁」。趙構在廟中卜得吉簽,當時廟吏20來人抬著「應王」(崔府君)的轎輿,假託「應王」神喻,要抬趙構回去,還有一匹廟中「神馬」跟在轎後——「神馬」塞路不讓北去——「天意」不可違。陪趙構出使的副使王雲力主康王使金,被百姓當場打死。康王乘轎歸館舍。

閏十一月二十五日,東京被金軍攻破。二十七日,趙構接到了欽宗手詔,受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宗澤力主解東京之圍,被趙構貶職。
1127年四月初一,金軍滿載財寶,虜二帝、後宮、王室、貴戚、百姓近2萬人北去,留下了張邦昌的偽楚政權。四月初四趙構事實上已決定即位,五月初一即位于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建南宋。

二帝尚在,趙構自立名不正,言不順,各地抗金義軍各自為政。趙構為了鞏固地位,開始「找出」了各種證據,在均不能自圓的情況下,上述崔府君顯聖,泥馬渡康王的故事應運而生了。

1149年,趙構親自下令在臨安建觀供奉崔府君。後來金國來使,秦檜出接時看見了該廟,就讓趙構拆了,怕得罪金國——因為趙構的帝位是金國賜的,不是「神」助的。1154年在西子湖畔重修觀供奉崔府君,趙構親書匾額並去「封神」。

趙構編造神話建神廟,是為了給盡失民望的自己樹立聖上的威信,拆掉神廟諂媚金國,還是為了賴住皇位。

2. 解讖

【天馬當空】

指「泥馬渡江」的靈異故事,諷刺趙構以此給自己稱帝補充根據。

諷刺的筆法,在12象預言後晉「兒皇帝」石敬瑭時也用過。趙構賣國自辱的行徑不亞于石敬瑭,《推背圖》這樣譏諷他並不奇怪。

【否極見泰】

「否」:64卦中的凶壞之卦。「泰」:64卦中的吉祥之卦。

本句與成語否極泰來意義一致,指倒楣到了極點就開始見好運了。

趙宋王朝和趙構本人的命運都是「否極見泰」。

北宋滅亡,王室都被金國掠走,漏網的趙構,延續了趙宋王朝。

趙構1127年建南宋後,一直向金國搖尾乞憐,以為金國放他一馬。他逃到揚州後苟安淫樂,1129年二月,兀朮派兵奔襲揚州,趙構驚逃,因驚嚇過度,從此無能生育。三月的苗劉之亂,趙構被迫讓位于自己的幼子,兩月後亂平。九月,兀朮南侵,史稱搜山檢海,趙構一路逃竄,在海上逃了4個月不敢登岸。1130年兀朮北撤,被韓世忠、岳飛殺得大敗[1],從此再不敢渡江。趙構才開始「否極見泰」。

【鳳鳳淼淼】

大多數版本作「鳳鳳」。《康熙字典》注:「引古讖記:鳳鳳」。因為有名的傳世古讖只有《推背圖》,故本句做「鳳鳳」解:

若原文是「鳳鳳」,似指岳飛。「飛」繁體為「飛」,形如雙飛之鳥;岳飛字鵬舉,鵬是傳說中的「百鳥之首」——展翅九萬里;鳳也是百鳥之王,似以此暗喻。

「淼淼」:水勢盛大,對應頌中的「禍水汪洋」。

「鳳鳳淼淼」:似指南宋以岳飛為代表的抗金派和以秦檜為代表的投降派的鬥爭,岳飛遭禍水,進一步喻指岳飛被投降派所害。

【木勾大賴】:南宋高宗趙構是個「大賴」子。「木勾」:「構」字。

※ 趙構「大賴」的三個表現:

第一,國恥、家恥不雪,投降稱臣,賣國割地。

上一象注解已經說過,北宋亡國,趙構父兄、皇室、宗室盡被北掠,金國竭盡所能羞辱趙構,趙構的家室成了「洗衣院」的重點。傳說其母韋妃曾一天接客105人;趙構妻邢妃被俘時已孕,路上被強迫騎馬,「墮馬損胎」,又被姦淫,在「洗衣院」被淩辱12年後死去;趙構妾田氏、薑氏都被淩辱致死;趙構5個幼女,最小的失蹤,三、四女死于途中,長女、次女自幼進了洗衣院。更可憤的是,金太宗命人「編造穢書,污蔑韋後、邢後」,寫出她們的妓院生活,廣播于中原及南方。

喪國之仇不共戴天,辱君之恨不共日月。在崇尚忠義的時代,仁人志士都象岳飛一樣盼著「直搗黃龍」、「還我河山」,誓死不忘洗雪大恥。
而趙構一味向金國搖尾乞憐,向金國自稱康王不敢稱帝。岳飛北伐時,趙構就只讓他打偽齊,不得進犯金國。金國1140年撕毀和約南侵,屢敗於岳家軍,倉皇逃回東京(北宋故都,今開封)。岳飛進軍朱仙鎮(開封西南),趙構派人「日行四百餘裏」,先後12道金牌調岳飛回師。

1141年兀朮再犯中原,趙構再降十多道禦劄詔岳飛赴前線,金軍聞岳飛而退。兀朮向趙構示意議和,趙構立刻召回了岳飛、韓世忠、張浚[2],罷了他們的兵權,全力向金國乞和。

第二,虛迎欽宗回國,殺罷忠良保帝位

趙構數次向金國乞和的談判中,屢屢提出索要欽宗、邢後(趙構母),以及徽宗的棺槨。可是,要回欽宗只不過是不得不提的政治辭令而已,就象趙構說他「願同越勾踐」等等巧語一樣,刁買人心的。他兩度貶李綱,殺歐陽澈、太學生陳東,都是遏制抗金迎帝歸宋的主張和行為。
1141年兀朮被岳飛殺得聞風喪膽,慨歎「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時,向趙構提出除掉岳飛和岳家軍。趙構立刻授意秦檜,秦檜構陷、搜羅、編造罪證無果,以「莫須有」之名殺了岳飛父子和張憲。死訊傳出,宋人無不痛哭,投降派則如釋重負。

殺岳飛後,能敵兀朮者唯有名將吳玠、吳璘兄弟,他們曾兩度大敗兀朮。趙構又遵從兀朮的指示,讓吳氏兄弟退兵,兀朮得以橫行川陝。
第三,尊嚴丟盡,靠神話樹立天子威望。

1139年,秦檜就代表趙構跪拜在金使面前,向金稱臣、割地、進貢。1141年殺岳飛後,再次向金國稱臣割地、納貢乞和,史稱「紹興和議」,與金國正式以淮河為界,與北宋相比,割讓了近1/3的國土。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升《題臨安邸》)

趙構開始就不思進取,苟安淫樂,民心喪盡,編出「泥馬渡江」的神話來標榜身價。如此賣國辱家,昏庸兇殘,可謂「大賴」[3]。

四、苦心造偽史,秦檜變偉人

奸相秦檜、昏君趙構背著千載駡名,但他們代表統治階層;岳飛「盡忠報國」萬古流芳[4],卻是一個敢抵逆朝廷錯誤意志(投降)、廉潔奉公、忠於國家不媚權貴的榜樣,這個樣板,對腐敗昏庸的朝廷非常不利。因為如果人人都效法岳飛,昏君貪官怎能安枕?腐朽的朝廷,更需要秦檜之流來保證統治的穩定。於是乎,效法秦檜改史[5],分兩步走——

第一步,教育為本,哄不了成人哄小孩。

當今初中歷史教材定性:「岳飛不能稱為民族英雄」。

義務教育標準試驗教科書《歷史教師教學用書》(七年級下冊)[4]98頁赫然寫著:「岳飛能不能被稱為“民族英雄”?(提示:不能。因為“民族英雄”應是代表整個中華民族利益同外國侵略者進行鬥爭,而岳飛僅僅代表了我國境內的一個民族,宋金之戰是兄弟之戰……)」

完全蒙混了當時國家的概念,等於在說:宋朝全國人民的抵禦侵略的愛國都是錯的,只有昏君、投降賣國的貪官污吏最「愛國」……

第二步,文化為先,蒙不了現在蒙未來。

《南宋皇朝》,一部全面詆毀岳飛、美化秦檜的電視劇本已經全面發行,定價100元。這部2001年問世的「劃時代」巨著,被岳飛墓所在地的杭州市,列為「五個一」工程,重點推廣。

該書極力醜化岳飛。岳飛英勇抗擊侵略者的事蹟隻字不提,岳飛廉潔奉公、深孚眾望、文韜武略、盡忠報國的風範一字不表,把岳飛塑造成了趙構手下一個親信、打手,一個權色小人,設計岳飛拿老婆做誘餌……還抬出了李清照,設計李清照和比自己小19歲的岳飛以及趙構三角戀愛……把岳母刺字變為阻止岳飛落草為寇,把岳飛被殺的原因設計岳飛與眾將盟誓造反……

該書極力美化秦檜,把秦檜塑造成在金營中大義不屈的英雄,為了實現曲線救國而假投降的「勾踐」,後來取信于金而被放回南宋;塑造秦檜深謀遠慮,顧全大局,一改秦檜夫婦東窗密謀害岳飛之實,設計秦檜成全岳飛,讓他自殺;一改小吏冒死為岳飛收屍,埋藏起來之實,編造成了秦檜為岳飛收屍;把秦檜刻畫成不計前嫌的長者,設計他請李清照作媒,使岳飛的女兒和秦檜養子秦喜訂婚……

書中美化侵略者,編出金人善待掠走的宋室皇族,如趙構的母親就寧肯給金國王爺作老妾也不願意回宋作太后,最後被趙構氣死了……

    誰都知道學生極易被薰染,文革時,一句「岳飛是地主階級代表人物」,就能掀起紅衛兵扒平岳墳。在當今的言論管制中,強大、權威的偽史教育下,在生動的腐敗文化滋潤下,上述兩步戰略意味深長……

但是,歷史的方向,最終卻是順合民心的,不管一時如何得勢,是非善惡、忠奸正邪也必將曝光於天下。權傾天下又如何?秦檜奸党最終鑄成鐵像跪拜在岳飛像前。岳飛墓闕上的楹聯不是在警示今人嗎?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鐵無辜鑄佞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兀朮北撤,10萬金兵以小船裝財物走水路。至鎮江,被韓世忠8千水軍的大船撞潰——「梁紅玉擂鼓戰金山,金兀朮兵敗黃天蕩」。黃天蕩是死水,金兵突圍無功,就以刀槍向東開挖淤塞的老鸛河故道,挖出水道30裏逃入長江。到建康(南京)又被岳飛擊潰。兀朮再入黃天蕩,屢攻屢敗,後用漢奸之計火攻,得以突圍逃脫。

[2] 張浚:和陷害岳飛的張俊不是一個人,如今常被人弄混。張浚是南宋愛國將領,文武兼備,曾四任右相,總領兵權。

[3] 趙構有一點是不賴的——傳位給太祖趙匡胤的後人。

趙構驚嚇過度,喪失了生育機能,幼子早喪。一次他夢見了太祖趙匡胤引他去看了當年「斧聲燭影」之實——趙光義弑兄奪位的場面,趙構嚇壞了,於是立趙匡胤的七世孫為太子並傳位。北宋趙匡胤開國,趙光義奪位;南宋是趙夠所建,皇位歸還了太祖的後人。

[4] 史料記載:岳飛背上刺的字「盡忠報國」,而非「精忠報國」。岳飛沒有小說中的武舉出身,他從一個農家小兵以戰功一點點升至一品重臣,從一個無敵的勇士成為文韜武略的大帥,其歷程遠比小說中的艱辛。岳飛的忠孝仁義、廉正無私,已溶為中華文化的血脈。

[5] 秦檜空前地大肆刪改官方歷史記錄,銷毀公文,嚴禁民間修史。致使後人修「宋史」很困難。人們可以從當世的書信筆記中看到岳飛北伐的英勇,在宋史中卻找不到相應的內容。秦檜這樣刪改,對岳飛也只是淡化形象而已,未敢扭曲史實給岳飛栽贓。而今御用文人改史,是遠勝於其祖師秦檜,難怪要對秦檜如此標榜。

[6]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書號:ISBN 7-303-06053-7 / G.4413。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news

LV:3 士兵

追蹤
  • 4

    主題

  • 352

    回文

  • 1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