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推背圖》歸序全解 ( 11/ 6 全文完 )

 關閉
news 發表於 2007-10-8 20:36:35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80 16048
news 發表於 2007-10-15 10:45
第二十三象  丙戌(兌下乾上 履)蒙古崛起 南宋將傾



  讖曰

似道非道
乾沈坤黯
祥光宇內
一江斷楫


   頌曰

胡兒大張撻伐威
兩柱擎天力不支
如何兵火連天夜
猶自張燈作水嬉


金聖歎:「此象主賈似道當權,汪立信文天祥輩不能以獨力支持宋室。襄樊圍急,西子湖邊似道猶張燈夜宴,宋室之亡其宜也。」

一、眾解精華

本象的預言,已經到了蒙古崛起時。蒙古滅了夏,又聯合南宋滅了金,轉而揮兵南下攻取南宋。

1. 解讖

【似道非道】

「非道」:一語雙關,既指「假道」,假、賈同音,喻斷送南宋的奸臣「賈似道」;又指賈似道無道。

賈似道禍亂朝政甚于蔡京[1],他無德無才,靠姐姐為宋理宗的貴妃而騰達。誘主荒淫廢政,大權獨攬,賣官鬻爵,朝中逆之者貶。1264年理宗死,度宗沉迷酒色、軟弱昏庸,賈似道更加肆無忌憚。他10日一上朝,甚至退朝時度宗要起立目送他走遠。所有國家政務都在賈家處理,基本由門客替他批示。他派人天天獵尋美女,連宮女、妓女、尼姑都不放過。他天天在西湖上和群妓華燈歌舞,夜宴豪賭,歌舞昇平。

蒙古1235年第一次伐宋大敗,1257年第二次伐宋,蒙哥御駕親征。 1259年蒙哥在合州(今重慶合川)戰死,忽必烈久攻鄂州不克,欲回國爭汗位。前往鄂州救援的賈似道趕去向忽必烈乞和,謊稱「割地、稱臣、納貢」。忽必烈退兵,賈似道編造大捷報功,成了大英雄。

蒙古國爭奪汗位的四年內戰期間,賈似道在南宋一手遮天,正直的大臣,尤其是抗蒙將領相繼被他下獄,甚至害死,四川守將劉整被逼反。

1268年,蒙古第三次攻宋,圍攻襄陽、樊城 6年。賈似道隱瞞了5年,以各種手段不發救兵[2],直到1273年兩城失陷,南宋門戶盡開。

1274年度宗死,賈似道公然不執行遺囑,自立4歲的趙顯為帝,謝太后垂簾聽政,實權仍在賈似道手裏。

同年,伯顏率元軍20萬(蒙古1271年改國號大元)順長江東下,宋軍或降或逃。賈似道率13萬大軍迎敵,實際是去乞降,伯顏不允。一交戰,賈似道和親信就逃竄了。賈回京後被貶廣東,途中被整死。

【乾沈坤黯】:朝政昏暗,南宋要天塌地陷了。「沈」:古字,同「沉」。

【祥光宇內  一江斷楫】

「祥」:指文天祥。「一江」:「汪」字,指汪立信。

「楫」:短的船槳。「斷楫」:短槳斷了,無法前進。

二句指南宋末年靠文天祥、汪立信等忠義之士苦苦支撐,亦難起色,如江舟斷楫,形勢一瀉千里。

※ 汪立信:

1273年任兵部尚書、江陵府知府,勸賈似道聯兵固守,被賈罷官。1275年,元兵直逼建康(今南京),汪立信又被啟用,率兵增援建康。元兵一到,南宋守臣望風降遁,全線崩潰,汪慟哭而亡。

※ 文天祥:

1256年中狀元,後因得罪賈似道,被貶贛州知州。1275年正月,元軍直逼臨安,朝廷發「哀痛詔」,號召各地進京勤王,基本無人響應,文天祥盡出家資招募義軍。義軍雖英勇,仍不能抵擋元軍。1276年正月,元軍兵至臨安,文天祥被臨時任命為右相,出城講和,被扣留。

謝太后領幼帝投降,宋家皇室再次被劫掠而去。文天祥不降,初以絕食抗議,後在鎮江逃脫。

陸秀夫等擁立9歲的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1277年,文天祥率軍挺進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勝元軍,攻取興國,收復贛州10縣、吉州4縣,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回應,全國抗元鬥爭複起。元軍主力來攻,文天祥敗撤福建。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兵敗被俘,服毒自殺未果。1279年被押解經過「零丁洋」[3]後,寫下《過零丁洋》千古傳誦的名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被囚禁於大都(今北京),始終堅貞不屈,1283年就義。

2. 解頌

【胡兒大張撻伐威】:指蒙元四外擴張侵略,所向披靡。

「撻」:音踏,用鞭棍等打人。「撻伐」:武力大規模伐。

【兩柱擎天力不支】:南宋末期,靠忠義的文天祥與汪立信,難以支撐。

【如何兵火連天夜  猶自張燈作水嬉】

指襄陽、樊城被元兵圍攻6年,賈似道封鎖軍情不發兵救援,依然在西湖上泛舟夜宴,張燈結綵,和姬妾、群妓歌舞淫樂。

3.解圖

圖中文官,喻文天祥。腰配寶劍,喻文天祥是文官,帶兵打仗。隻身雙臂支撐屋宇,喻以丞相文天祥代表的忠義之臣,苦苦支撐宋室天下。

二、 文征解卦

卦為「履」, 下為兌,指澤;上為乾,指天。

「履」卦為「如履虎尾之象,險中求勝之意」,意為踩在老虎尾巴上,想險中求勝,正是本象所預言的歷史階段南宋的表現。

本卦大象為:「柔弱遇剛強,欲行卻難行之象,難且危也」,正合本象南宋將亡,朝廷投降之史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蔡京:北宋亡國的巨奸,參見第20象注解。

[2] 襄陽僅在被蒙軍圍困的第5年得到了宋將李庭芝的一次救援。

[3] 零丁洋:在今廣東中山縣南。


《 To be continue 》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news 發表於 2007-10-16 13:57
第二十四象  丁亥(兌下巽上 中孚)南宋滅亡



  讖曰

山厓海邊
不帝亦仙
二九四八
于萬斯年


    頌曰

十一卜人小月終
回天無力道俱窮
干戈四起疑無路
指點洪濤巨浪中


金聖歎:「此象主帝昺遷山,元令張弘範來攻,宋將張世傑兵潰,陸秀夫負帝赴海:宋室以亡。」

一、 本象背景
南宋末年選擇了聯合蒙古,剿滅金國的戰略,結果重複了當年北宋聯金滅遼,隨後被金所滅的命運。

前一象已經說到1276年臨安被元軍攻陷,謝太后攜幼主恭帝趙隰(音:習)投降,皇室被掠去——重演了「靖康恥」的一幕。

好在恭帝的哥哥,9歲的趙昰(音:是),和恭帝的弟弟,5歲的趙昺(音:丙)被人提前帶出臨安。1276年五月,陸秀夫、張世傑等在福州立趙昰為帝,組建了南宋小朝廷。1278年趙昰落海,嚇病而死,諡為端宗。趙昺即位,退守厓山,以張世傑、陸秀夫為左右相,陸秀夫整頓內務,張世傑帶兵抗元,以20萬軍民建立了基地……

二、眾解精華

1. 解讖

【山厓海邊】:「山厓」:倒讀破解,指當時的厓山,「厓」:同崖。

厓山,南宋的地名,在今廣東新會縣南近海一個大島南端,西與湯瓶山夾銀洲湖對峙如門,今稱崖門。

【不帝亦仙】:指厓山海戰南宋全軍覆沒,帝不為帝,仙逝歸天了。

厓山海戰,元將張弘範率軍2萬兵抵厓山,南宋率20萬軍民決戰。張世傑錯誤的戰術導致全軍覆滅,陸秀夫背著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張世傑突圍後遇颶風而死,宋朝滅亡。

宋丞相文天祥在此戰前,兵敗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擒,被押到厓山。他在船上目睹了這次海戰,曾作詩悼念。

【二九四八】「二九」:指北宋九帝,南宋九主。

「四八」:40乘8為320,指宋朝國運歷經320年(960~1279年)。

【于萬斯年】:「斯」,此,在這裏。萬年:萬古,死了。

2. 解頌

【十一蔔人小月終】:「十一卜人小月」為繁體「趙」,喻趙宋王朝終結。

【回天無力道俱窮】:再如何努力也無力回天了,特別是厓山海戰南宋的戰術,自陷絕路。

【干戈四起疑無路】:指厓山海戰,宋軍民被圍,腹背受敵,出海口都被元軍封死。

「疑無路」:宋軍船陣大敗後,張世傑派人駕輕舟去救幼主。時近黃昏,風雨大作,陸秀夫怕奸細賣主邀功,也懷疑無路突圍,隧拒絕。

【指點洪濤巨浪中】:宰相陸秀夫背負著九歲的皇帝投海。

「指點」:陸秀夫為幼主指路:當為國死,不可再受他人淩辱。說罷,先催妻跳海,再以素白的綢帶將趙昺緊束在背,蹈海殉國。

楊太妃等大批軍民相繼投海,據《宋史》:厓山海戰七日後,十余萬具屍體浮出海面。悲壯至極!

3. 解圖

圖中,喻厓山海戰的結局。

海上一木,喻「宋」字。「宋」字的寶蓋兒頭「宀」,該部首有天穹如蓋的意思,和圖中的天相應。喻宋室亡沒於海上。

圖中的太陽,按地圖方位,是偏向西,故喻黃昏時分——正是陸秀夫負趙昺投海的時間。同時,幼主趙昺的「昺」字,古同炳,是光明之意。日落海中,喻趙昺投海。

三、文征解卦

卦為「中孚」,下為兌,指澤;上為巽,指風。

本卦的本意「風吹在澤水上」,正是本象預言的厓山海戰,海上風雲突變,風雨大作,最後張世傑突圍了,也死於海上颶風。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news 發表於 2007-10-16 13:58
第二十五象  戊子(艮下巽上 漸)元朝國運



  讖曰

北帝南臣
一兀自立
斡離河水
燕巢捕「麥戈」


    頌曰

鼎足爭雄事本奇
一狼二鼠判須臾
北關鎖鑰雖牢固
子子孫孫五五宜


金聖歎:「此象主元太祖稱帝斡難河,太祖名鐵木真,元代凡十主。斧鐵也,柄木也,斧柄十段即隱十主之意。」

一、眾解精華

1. 解讖

【北帝南臣】:蒙古忽必烈在北方稱帝,建立元朝,南方漢人稱臣。

【一兀自立】:「一兀」為「元」,指忽必烈改蒙古為元,建立元朝。

【斡離河水 燕巢捕「麥戈」】(陳曦試解)

「麥戈」:這個古字已失傳,故從句意破解。本句似指離開了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 ——會盟建國之後,就開始了四外的劫掠擴張,象捕燕巢一樣。

「斡離河」:斡:音握,指斡難河,1206年,斡難河源頭舉行庫裏台選汗大會,鐵木真被推選為大汗,尊號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

本句並非對「斡難河」的名稱預言有失誤,而是刻意做些微改動以掩飾天機。正如第5象用「金環」喻指(楊)玉環。唯恐天機盡泄,讓當世人看破,這是預言之道。

「燕巢捕」:似喻蒙元攻滅他國,象捕燕巢一樣容易,戰術也是象捕燕巢一樣合圍攻伐。捕、端燕巢至少要從兩邊下手,成吉思汗確立的「大迂回」戰術,就是先不直接正面作戰,而是通過遠距離快速包抄迂回,分進合擊來擊垮對手。

2. 解頌

【鼎足爭雄事本奇】

「鼎足爭雄」:蒙古、西夏、金國三國,如鼎的三足,鼎力「爭雄」。

「事本奇」:局勢出乎意料。弱小蒙古崛起,後來居上堪稱奇。

【一狼二鼠判須臾】:指三國爭雄很快見了分曉,蒙古迅速滅了夏和金國。

「一狼」:指蒙古。「二鼠」指西夏、金。「須臾」:很快。

【北關鎖鑰雖牢固  子子孫孫五五宜】

雖然北國蒙古軍事強大,但是忽必烈建元朝後,只能傳十帝。

「鎖鑰」:軍事要塞。此為借代用法,指元的軍事力量。「五五」:十。

二、文征解卦

卦為「漸」,下為艮,指山;上為巽,指風。

本卦為「草木漸茂之象,積小成多之意」,大象為「山上種有草木,逐漸生長,比喻循序漸進」,正合本象。

「草木漸茂之象」:喻指蒙古這個草原國家,漸入繁盛,欲「把天下都變成蒙古人的牧場」,四處擴張,版圖空前絕後。

蒙元的攻城滅國,也是有規劃的「循序漸進」。

三、陳曦解圖

本圖四層含義,前兩層意已基本由金聖歎解出。

其一:斧頭為「鐵」,柄為「木」,斧頭背很特別,兵器、工具中的斧頭背沒有圖中這麼平整的——形似鐵砧,「砧」、「真」同音,故這裏喻建立大蒙古國的「鐵木真」,他的孫子忽必烈建元後諡他為元太祖。

其二:柄為10節,喻忽必烈建元朝後,傳10帝。

其三:以「斧」預示,而不用別的兵器,是借成語「伐性之斧」,喻蒙元征伐屠殺,滅絕人性。「伐性之斧」出自《呂氏春秋.本性》,意指砍絕人性的斧頭。

這把斧的「鐵頭」,代表著蒙古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的五位大汗。忽必烈滅南宋時,蒙元已經至少滅亡、征服了66個國家。他們破城之後常常是除了要掠走的年輕女子外,殺得一人不留,盡掠錢糧,有的民族被滅絕。蒙元的擴張屠殺了約2億人,其中殺「中國」人7000萬。元朝實行「四等人」制度[1],還保留奴隸制度[2],堪稱「伐性之斧」。

其四:為何以10節斧柄,比喻忽必烈以後的皇帝?因為忽必烈以後的元朝皇帝,和「斧的鐵頭」不一樣,他們已經成了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也很少征伐外國。

忽必烈是從蒙古大汗到中國皇帝的轉折。忽必烈推行漢法,導致了後來蒙古四大汗國與他實質上的分裂。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元」,是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儘管元朝在一些形式上抵禦漢化,但實質上,在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被漢化是不可抗拒的。

四、征服者被文化「征服」

《推背圖》本象把蒙元喻為「狼」。自鐵木真建國開始,大蒙古國就成了一部戰爭機器。這個奴隸制的草原國家物產有限,戰爭不斷。鐵木真清楚地看到:如果不侵掠別國,又會陷入無休止的部落爭戰,於是開始了四外擴張。鐵木真一生征滅了40個國家,使大蒙古國的疆域擴張到約3000萬平方公里,橫跨歐亞大陸,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西伯利亞到印度洋的波斯灣。元朝時進一步擴大,雖然四大汗國各自為政,但形式上,依然尊大元皇帝為「共主」。

蒙元「狼」的戰爭是徹底的反人性。成吉思汗發起的「征服運動」,屠殺了各國共2億人,無數的城市變成了無人區,對東西方先進的文明都是空前絕後的災難,它所帶來的文明的傳播和民族的融合都是被動的副產品。前蘇聯稱成吉思汗使他們的科技倒退了一百年,巴格達人稱他們的祖先差點被滅種……南宋幾位名將頑強的抵抗,牽制蒙元,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西方。也正是漢文化影響了忽必烈,使他的濫殺和屠城有所收斂。即使這樣,元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災難最深重的時期,7000萬「中國」人死在了蒙元的「鐵斧頭」之下,元朝統治期間的壓迫是歷史上最深重的,農民起義也就最頻繁,使元朝建國98年就滅亡了。

「征服運動」的祖宗成吉思汗,被當今紅朝冠以「一代天驕」的美名大加歌頌,對他反人性的暴虐諱莫如深——這是借古贊今的手段——紅朝在和平時期的各種運動,造成了8000萬人的非正常死亡。

當然,排斥蒙元,甚至認為蒙古帝國和中國無關之說,似也極端。畢竟蒙古曾是金的屬地,宋、夏、金、遼、大理、吐蕃都是中華民族在那個歷史時期演變的產物,蒙古也不例外——別忘了,割掉蒙古是一個歷史的錯誤,如果不是那個錯誤,恐怕很少有人會排斥蒙元了。
任何掩飾歷史真相的做法,都不是在研討歷史,而是在「講政治」。

正視歷史,正視這段古代中國曾經淪為亡國奴的歷史,不難發現: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在於她悠久深邃的文化——我們祖先博大的胸懷和先進的文明同化了蒙古,使這個古老的民族第一次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使大元也溶入了中華歷史文化之中。

回過頭來,再看看《推背圖》這一象,在中國的歷史上給予鐵木真的大蒙古國一個「狼」的預示,給蒙元一個「伐性之斧」的比喻,給元太祖鐵木真一個斧頭的畫謎,給元朝繼任者10段圓木的象徵,都是恰如其分、毫釐不失的。


[1] 四等人制度:將人分為4等,蒙古人第一等,色目人(西北的外族人)第二等,漢人(漢、遼、女真人)第三等,南人(南宋各族人)第四等。在各方面歧視漢人、南人,甚至長期禁止他們有兵器,20家合用一把菜刀。蒙人殺死漢人,只被罰杖刑、充軍而已。

[2] 元朝承襲了大蒙古國的奴隸制度,約有1000萬奴隸,占全國人口的1/6,主要是劫掠來的。主人可以買賣奴隸,殺死無罪的奴婢,只罰87仗(私宰牛馬者仗100),奴隸控告主人要被官府處死。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news 發表於 2007-10-16 13:59
第二十六象  己丑(震下震上  震)元朝亡於淫



讖曰

時無夜
年無米
花不花
賊四起


    頌曰

鼎沸中原木木來
四方警報起邊垓
房中自有長生術
莫怪都城澈夜開


金聖歎:「此象主順帝惑西僧房中運氣之術,溺於娛樂,以致劉福通、徐壽輝、方國珍、明玉珍、張士誠,陳友諒等狼顧鴟(音:吃,鷂鷹)張,乘機而起。宦官朴不花壅不上聞。至徐達、常遇春直入京師,都城夜開。毫無警備。有元一代竟喪於淫僧之手,不亦哀哉。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故曰木木來。」


一、眾解精華

本象金聖歎的注解過於簡略,讀者大多因此誤解了這段歷史。

1. 解頌

【鼎沸中原木木來】

指元末「紅巾軍」起義,引發了全國性的起義,中原紛亂如鼎沸。

「木木」為林,指韓林兒,他是「紅巾軍」立的帝王——小明王。

韓林兒是韓山童的兒子。1351年,韓山童和劉福通發動起義,因洩密被圍,韓山童就義。劉福通突圍後組織起義,義軍以紅巾裹頭,稱為「紅巾軍」。1355年,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稱小明王[1],國號「大宋」。「紅巾軍」迅速壯大,朱元璋都曾是「紅巾軍」的部下。

【四方警報起邊垓】「垓」:音該,疆土。

各地起義風起雲湧,警報頻頻傳向元大都(今北京)。

【房中自有長生術】:指元順帝[2]沉迷于房中術,荒淫廢政。

《元史》記載:元順帝封兩個喇嘛僧人為司徒、大元國師,以學習男女雙修之法。順帝搜集民女,日日習演,甚至與寵臣在後宮公然行淫。喇嘛僧及其徒弟「出入宮中,無所禁止,醜聲穢行,著聞於外,雖市井之人,亦惡聞之」。

【莫怪都城澈夜開】

※ 辨析:

金聖歎的解釋過簡了,絕大多數讀者以為本句是說京城無防備,晚上還開著門,被義軍殺了進來——有誤!

《推背圖》原文也沒有這個意思。考證史實,應對應下述解釋:

※ 陳曦試解:

頌中後兩句的意思為:既然元順帝如此荒淫亂政,在徐達[3]大軍直撲大都的前夕,也難怪順帝會半夜打開健德門逃往元上都了。

史書記載:1368年徐達率明軍大舉北上。閏七月二十八日攻克通州(今北京通州區)。當晚,元順帝率後妃太子開健德門[4]奔上都。八月初二,明兵攻入大都,元亡。

2. 解讖

【時無夜】:元順帝沉溺于房中術,日夜不停,晨昏顛倒。

【年無米】:指饑荒。

1358年紅巾軍戰于山東、河南、河北,大批難民避居京城,造成京城發生嚴重饑荒,死者枕借。宦官朴不花被派去買地,葬屍20萬具。

【花不花】:指宦官朴不花。

樸不花,高麗(朝鮮、韓國)人,7歲時做了太監,和小夥伴高麗女奇洛入宮,奇洛後來成為皇后,提拔朴不花為榮祿大夫,加資正院使,掌管財政。後來順帝耽於聲色,托朝政于太子,朴不花又推薦自己的人為宰相。從此朴不花開始權傾朝野,百官十分之九都投靠他。

上句「年無米」預指的饑荒時,樸不花被派去買地,葬屍20萬具。

樸不花玩弄權術,瞞上欺下。1351年紅巾軍起義時,他壓制各地告急文書和將臣功狀。《元史.列傳第九十二.奸臣》記載:皇帝不理朝政,樸不花乘間機專權,……四方警報及將臣功狀,都被他扣下不報。致使人心渙散,忠臣被陷害。

【賊四起】:義軍起於四面八方。

3.解圖

圖中一僧,喻指那些教、惑元順帝習房中術,君臣行淫的喇嘛僧人。跟著的4個女子,指「供養」給該僧行淫的女子。

《元史》記載:「帝乃詔,以西天僧為司徒,西番僧為元國師。其徒皆取良家女,或四人,或三人,奉之,謂之供養。」

二、文征解卦

卦為「震」,上下都是震,指雷。

「震」卦為「雷驚百里之象」,大象為「有驚無險,亦有變動、動盪之意」,正合本象的大動盪。

「雷驚百里」:元順帝知徐達大兵壓境,嚇的逃往540裏外的上都。

「有驚無險」:順帝和亡國陷身的皇帝不同,他有驚無險。

他逃到上都,雖然丟了中原,由於蒙古帝國疆域遼闊,他形式上依然是蒙古帝國的大汗共主,繼續中原以外的元朝轄區的統治,史稱北元。
1369年明朝大將常遇春率軍直搗上都,元順帝又被迫逃往應昌(今內蒙古克什騰旗西北)。次年四月死於痢疾。

北元[5]雖幾經頑抗,甚至曾發兵攻到了大都,終是末路之朝,無力回天了。《推背圖》的預言已經翻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明朝立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小明王韓林兒只是義軍的招牌而已,大權都在劉福通手裏。劉福通被殺,韓林兒被朱元璋救出,從此受朱元璋挾制。1366年,被朱元璋沉船于江中淹死。

[2] 順帝:明宗長子,名為妥懽貼睦爾,在位35年。死後被北元諡為惠宗,被朱元璋諡為順帝--因為他順天休命,未抵抗明軍就逃了。

[3] 徐達,字天德,明朝開國的軍事統率,右丞相。一生戰功卓著,被朱元璋稱為「萬里長城」,後被朱元璋親自害死。

[4] 健德門:徐達1368年攻入北京後,將健德門改名為德勝門。

[5] 北元的結局:1372年,徐達北伐,大敗北元。1388年,明將藍玉北伐大勝,俘虜北元諸王、官員3000多人,軍士7萬余人,大汗被部將縊殺。殘延了29年的北元滅亡了,蒙古帝國的合法「宗主」不復存在,各部又陷於對大汗寶座的爭戰之中。


《 To be continue 》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news 發表於 2007-10-17 17:43
第二十七象  庚寅(乾下震上 豫)明朝立國



  讖曰

惟日與月
下民之極
應運而興
其色曰赤


   頌曰

枝枝葉葉現金光
晃晃朗朗照四方
江東岸上光明起
談空說偈有真王


金聖歎:「此象主明太登極。太祖曾為皇覺寺僧,洪武一代海內熙洽,治臻大平。」


一、眾解精華

【惟日與月】:明朝的「明」字,喻1368年,明朝登上了歷史舞臺。

【下民之極】: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賤,少年時要飯,被迫做了和尚。

【應運而興 其色曰赤】:朱元璋應運而起,建立明朝。

「赤」:紅色,喻「朱」,「朱」也是紅色。

【枝枝葉葉現金光 晃晃朗朗照四方】:喻明朝的「明」。

【江東岸上光明起】:朱元璋在江東的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建明朝。

【談空說偈有真王】:指佛門出了帝王。「偈」:音街,佛家的詩。

圖中:

天上日、月,喻「明」字。樹上掛曲尺,即「木、∟」,合為「朱」。

二、文征解卦

卦為「豫」,下為坤,指地;上為震,指雷。

本卦運勢「如意安泰,可得長輩扶助」。朱元璋投軍後,得到首領郭子興的器重,將養女馬氏許配給他。後來郭氏一家戰死,朱成了首領。

「豫」卦大象:「雷出於地上,陽氣奮發,萬物欣欣向榮」。正合明朝驅逐了蒙元,救民於水火。雖然朱元璋大殺功臣,但他安養生息,重農桑、修水利、抑豪族,成功地恢復了生產,也算是為民造福之主。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news 發表於 2007-10-17 17:43
第二十八象  辛卯(坎下震上 解)燕王奪位



  讖曰

草頭火腳
宮闕灰飛
家中有鳥
郊外有尼


  頌曰

羽滿高飛日
爭妍有李花
真龍游四海
方外是吾家


金聖歎:「此象主燕王起兵,李景隆迎燕兵入都,宮中大火,建文祝發出亡。」


一、眾解精華

1. 解讖、圖

【草頭火腳】:燕王的「燕」字。下邊的「四點底」,在造字法中代表火。

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子孫為藩王,燕王朱棣駐守北平,實力最強。

朱元璋的太子早亡,立太子之子朱允炆(音:文)為皇太孫。1398年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削藩,削至燕王,燕王反。1399年七月,燕王發動「靖難之役」,以「靖難」除奸之名爭帝位。

【宮闕灰飛】:與圖相應,指燕王攻入南京,建文帝出逃時燒了宮殿。

【家中有鳥】:家燕,喻燕王朱棣,後來的明成祖。

【郊外有尼】:建文帝逃郊外,落發為僧而逃。「尼」,僧尼,借代佛門。

金聖歎注解中的「祝發」,古代是「剃發為僧尼」的意思。

2. 解頌

【羽滿高飛日】:燕王羽翼豐滿,高飛要上帝位。

《推背圖》中「高飛」有稱帝的意思,如第13象的「雀高飛」。

【爭妍有李花】:「李花」,指李景隆。「妍」,音:言,美麗。

指李景隆帶重兵抗擊燕王,與朱棣中原「爭妍」,兩次大敗。而後,在朱棣殺到京城時,又「爭妍」獻媚,不抵抗就獻城投降。

【真龍游四海  方外是吾家】:建文帝落發出家,雲遊四海。

「方外」:世俗之外,舊指神仙居住的地方,亦指出家修行之所。

官方史書雖記載了朱棣抱建文帝尸首痛哭,但多認為那是掩人耳目,不然朱棣就不會在全國核查僧人的身份,也不會在鄭和下西洋時,安排錦衣衛到南洋搜尋建文帝了。而且,整個明朝都沒有給建文帝謚號、廟號,朱允炆的謚號「惠帝」,還是滿清入關后逃亡的南明政權所定,這很說明問題。民間記載朱允炆出家逃難,以及游離南洋的書籍很多。
朱元璋先當和尚后當皇上,朱允炆先當皇上后當和尚,如此循環!

二、文征解卦

卦為「解」,下為坎,指水;上為震,指雷。

本卦為「草木舒展之象,遇困可解之意」,大象:「春雷大作,大地解凍,喻冬去春來生機再現」。與本象主角燕王奪位時的運勢相合。

「解」卦的運勢:「宜把握良機,快速處理,身邊困境,宜出外求解,因貴人在遠方,以西、南為吉方」——正合燕王的制勝之道,能幫助他的「貴人」都在南方京城裏。

※ 長途穿襲奪京門,孤軍走險定乾坤

朱棣初期只有10萬兵力,因為明朝的開國功臣良將已被朱元璋殺盡了,所以燕軍基本是所向披靡,曾兩敗李景隆的50萬、60萬大軍。但南軍兵多勢重,攻不勝攻。燕王以一隅抗一國,到1401年已陷困境。

此時,「貴人」——南京宮廷裏不滿建文帝的太監來送信了,說南京城空虛,宜直取。於是,1402年正月,燕軍穿入山東,繞過重兵守衛的濟南,破小縣奪路南下,過了江蘇徐州,山東之軍才南下追擊。四月,燕軍在淝水大敗追擊的軍隊,隨後突破淮河防線,一直打到長江。朱棣之子引番騎趕到,準備強渡長江天險。

這種長途奔襲、以弱伐強國的戰術,宋遼時蕭太后幹過,也是《推背圖》第17象的內容,當時由於寇准的堅守,遼軍議和退兵。

此次不同以往,這是朱家的內訌,南軍沒有抵禦外邦的同仇敵愾,反而不乏觀望者。一旦燕王風頭強勁,就有人來充當幫他的「貴人」了。
六月初三,朱棣孤軍在瓜洲強渡長江,鎮江守將降城。十三日朱棣兵臨金陵金川門,守門的李景隆獻了京城。燕王的冒險大功告成。

回頭再看「解」卦的運勢——與本象的史實珠聯璧合。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news 發表於 2007-10-17 17:44
第二十九象  壬辰(巽下震上 恒)仁宣之治



  讖曰

枝發厥榮
為國之棟
皞皞熙熙
康樂利眾


   頌曰

一枝向北一枝東
又有南枝種亦同
宇內同歌賢母德
真有三代之遺風


金聖歎:「此象主宣宗時張太后用楊士奇、楊溥、楊榮三人,能使天下又安,希風三代,此一治也。時人稱士奇為西楊,溥為南楊,榮為東楊。」


一、陳曦解頌、圖

本象預言的是明朝的全盛時期——仁宗、宣宗在位時的仁宣之治,盛世一直延續到英宗初期。

※ 辨析:

金聖歎解為:西、東、南三楊,是明朝時以三楊「居地所處」劃分的。

頌中的三枝:向北、東、南,與上述並不完全對應。

筆者以為:《推背圖》是預言歷史事件的,本像是以歷史事件來隱喻「三楊」,故不能完全按照明朝的民間稱謂,來對應解釋「三楊」。

1. 解頌

【一枝向北一枝東 又有南枝種亦同】

「一枝向北」:指隨朱棣五次向北征伐蒙古的楊榮。

「一枝東」:指號「東裏」的楊士奇(時人稱他為西楊)。

「南枝」:指在當時稱為「南楊」的楊溥,他進入內閣[1]最晚。

「種亦同」,也姓楊。

與圖中三樹對應,喻:楊榮、楊士奇、楊溥。他們都是明朝的五世老臣,歷經建文帝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宣宗、英宗。

楊榮(1371—1440),原名楊子榮,建文二年(1400年)進士,入翰林院。永樂(朱棣年號)初年為文淵閣大學士,入七人內閣,謀而能斷,尤擅長邊防,深得器重,朱棣為之改名為楊榮。1410~1424年,隨朱棣五次北伐蒙古。在仁宗、宣宗、英宗即位時,他三次穩定了政局,值內閣38年。

楊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號東裏。1399年,因學行出眾,入翰林院,永樂初年入七人內閣,自仁宗時成為內閣之首。直至英宗初年,任內閣40年。

楊溥(1372-1446),與楊榮同為建文二年進士,同入翰林院。永樂年間選為太子近臣,受讒言入獄十年。太子(仁宗)即位才出獄,組建弘文閣,掌閣事。宣宗即位後入內閣,與二楊共值,始有「三楊」之稱。

明仁宗、宣宗都是聖明賢德的君主,他們任用三楊實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利民興國的措施,如「平反冤濫、重農減賦、賑荒懲貪」等,使這一時期吏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是明朝的盛世。

【宇內同歌賢母德】:指被譽為「女中堯舜」的張太后。

張後是明仁宗的皇后,是仁宗、宣宗、英宗初年三朝國母。在她做太子妃時,就以賢德聞名,成了保全朱高熾太子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

仁宗在位一年即逝,28歲的宣宗即位,尊母親為皇太后,軍國大事多稟報張太后裁決。宣宗在位10年去世,張太后立9歲的英宗即位。群臣請她乙太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她尊祖制不允,重用三楊輔佐幼主。

張太后勤儉治家,不允許娘家人干預朝政,還震懾宦官王振使之不敢專政。他勉勵宣宗體恤民情,也教導英宗繼續祖、父時的國策,使明朝的國力在她晚年達到了全盛。

【真有三代之遺風】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民風純樸、天下大治的時期。

明朝建文帝時,崇尚「三代」古風,認為那是完美的理想社會。甚至恢復了「三代」時的一些官名。本句除了讚頌「仁宣之治」,還隱喻了明朝尚古的理想。

2. 解圖

圖中只見「三楊」,未見決策者張太后的影子,暗喻張太后未垂簾聽政,而是啟用三楊輔幼主。

3. 解讖

【枝發厥榮  為國之棟】:指三楊治國有方,使朝野天下欣欣向榮,堪為國家棟樑。

「枝」:指三楊。「厥」:音決,字意為「其」。第21象出現過,作拆字迷:「厥」有宮門大開之意,因「闕」(音卻)是指宮門,「闕」無門,厰開了就是「厥」字。這裏似喻仁宣之治時,朝廷言路大開,從諫如流——當然,這是三楊勸諫仁宗、宣宗的功勞,故曰「枝發厥榮」。

【皞皞熙熙  康樂利眾】

「皞」:音浩,古通「昊」,廣大。「熙」:光明,和悅,興盛,人多。

    本句指從「仁宣之治」到明宗初年,也就是張惶後作為一國之母的時期,明朝天下大治,百姓安樂。

二、文征解卦

卦為「恒」,下為巽,指風;上為震,指雷。

「恒」卦為「相對並行之象,努力不懈之意」,正與圖、讖、頌中「三楊」共值內閣相合,同心理政,努力治國。
「恒」卦大象為:「震為動,宜向外發展;巽為入,向內,一內一外,各居本位,故能恒久」。正合「三楊」治國,內外各有所長,配合默契,執政時間很長。

「恒」卦運勢:「萬事亨通,能恒久努力,安守本份則吉,妄動則招災」。正合三楊「安守本份」的治國方略。宣宗即位後,皇叔朱高煦叛亂,楊榮力主御駕親征,平定叛亂是本分之舉。而後寬赦其他親王,以及放棄在交趾(越南)的駐軍,都是本分的戰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內閣:明朝的核心權力機構。明成祖朱棣創立了內閣雛形,本是輔佐皇帝、幫助決策的近臣班子,由文淵閣等大學士組成,因文淵閣等都在皇城內,故又稱內閣。後來演變為制約皇帝的最高權力機構。明朝後期的內閣,常規職責是:票擬(批閱)章奏、草擬聖旨、奏議朝政、封駁帝命、保薦人才等,內閣奏章最終要皇帝批准。皇帝自己擬旨獨斷專行已經不行了。


《 To be continue 》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news 發表於 2007-10-18 12:12
第三十象  癸巳(巽下坤上 升)土木之變、奪門之變



  讖曰

半圭半林
合則生變
石亦有靈
生榮死賤


  頌曰

缺一不成也佔先
六龍親禦到胡邊
天心複見人心順
相克相生馬不前


金聖歎:「此象主張太后崩權歸王振,致有乜先之患。其後上皇復辟,石亨自詡首功,率以恣橫伏誅,此一亂也。」


一、眾解精華

1. 解讖

【半圭半林】:「半圭」,土;「半林」:木。

【合則生變】:上句二字合為「土木」,指專權的王振造成的「土木之變」,在土木堡,致使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俘虜。

※ 王振專權

1442年,太皇太后張氏去世,明英宗當時只有16歲,他寵信的宦官王振開始專權。王振排擠掉了「三楊」,把持朝綱,殘害異己。

※ 土木之變

「瓦剌」,是明朝對西部蒙古部落的稱呼,明朝數次征討逃到東部蒙古的元朝殘餘勢力,西部的瓦剌部趁機發展起來,一度南下攻明,被明成祖擊敗。瓦剌在明英宗初年統一了蒙古。

瓦剌每年到北京進貢,索要封賞,如果不得逞,就製造邊境事端。

1449年,瓦剌首領「乜先」(亦譯作「也先」。乜,音:聶)派了2000人的貢使到了北京,為了多領賞物,冒稱3000人。王振引狼入室,批准全部貢使進京,繼而叫禮部按實際人數行賞,並壓低進貢的馬匹檔次和價格,瓦剌被激怒,大規模南侵。

王振欲立功揚威,鼓動英宗親征。英宗和王振率50萬大軍到了大同,得知前軍與乜先交戰全軍覆沒,王振倉猝撤退。明軍撤退時王振特意繞行蔚州(今河北蔚縣),因為他想到自己的封地炫耀一下,半路他又怕踩壞莊稼,又改路退到了土木堡。這樣耽擱了十多天,被瓦剌軍追上包圍,明軍大敗,英宗被活捉,王振被亂兵所殺。

消息傳到北平,群臣跪在午門哭諫,要求懲治王振餘黨,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出來阻擋,被群臣當場打死。在於謙等人的力主下,孫太后立英宗的異母弟朱祁鈺為帝(景帝、代宗,因年號景泰,又稱景泰帝)。而後王振被滅族,其家中抄出的金銀財寶堆滿了60多間倉庫。

乜先抓到了英宗朱祁鎮,大肆勒索之後,仍不歸還英宗。乜先攻到北平,被於謙率軍三次擊敗,只好次年將英宗放回。

【石亦有靈】:指石亨。1457年,以石亨為首,發動了「奪門之變」。

※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

1450年英宗被放回,景帝奉英宗為太上皇,軟禁在南宮(今北京南池子一帶)。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石亨與太監曹吉祥等密謀,派千餘人夜裏撞開宮牆,救出南宮裏的英宗。英宗次日臨朝,復辟為帝。

【生榮死賤】

「生榮」:石亨以扶植英宗復辟之功,把持朝政,享盡榮華。

「死賤」:石亨剪除異己,冤殺于謙等功臣,攬權幹政。1460年被英宗下獄,沒收家產,以謀叛被斬。

2. 解頌

【缺一不成也佔先】

雙關妙語,既含「也先」二字,又隱喻「乜先」。瓦剌首領「乜先」,在明朝時又作「也先」,如今常稱「也先」。他的後人漢化,姓「乜」。

「缺一不成也」:既是字謎「乜」字,還似指:這場歷史大戲,缺一個也演不成,都不能被「也先」占了先。

【六龍親禦到胡邊】:指「土木之變」。

「六龍」:第六龍,指明朝第6位皇帝,英宗朱祁鎮。

「親禦」:御駕親征。「胡」:胡人,這裏指蒙古的瓦剌部人。

【天心複見人心順】

一語雙關,既隱含「天順」,是英宗復辟後的年號;還隱喻英宗復辟是上合天意,下順民心的。

明景帝初期啟用賢臣挽救了明朝的危機,後來就有些不得人心了。主要體現在對英宗和立太子上。他和宋高宗趙構一樣,不願索要上皇回國。還是于謙向他保證太上皇歸來不會影響他的帝位,他才派人去打探消息,沒想到使臣楊善把英宗接回來了。景帝一直將英宗軟禁。景帝當年即位前,就立了英宗長子為太子。景泰三年,景帝賄賂朝臣,以封口舌,然後廢了太子,立了自己的兒子,但新太子次年就夭折了。

英宗復辟改元天順,開始並不順。石亨獨霸朝政,數興大獄,直到石亨一党被英宗剷除,朝政才見順。經歷了被虜異國、南宮軟禁的英宗,變得勤于朝政,任用賢能,並有善政(如廢除了朱元璋的妃嬪殉葬制度)。

【相克相生馬不前】:指在馬年(庚午年)即位的景帝帝運到頭了。

「相生」:英宗使得其弟(景帝)登基,是相生。英宗被俘時,曾傳話回來讓其弟登基以續國統。

「相克」:英宗復辟,迫景帝退位,是相克。

景帝被英宗廢為郕王,不出一個月就病逝。

3. 解圖

圖中的虎額上有「王」字,喻指王振,令朝臣畏如猛虎。

圖中石頭,喻發動「奪門之變」的石亨,與讖中「石亦有靈」對應。

二、文征解卦

卦為「升」,下為巽,指風;上為坤,指地。

「升」卦為「積小成大之象,拼搏得益之意」。大象為「進升之勢」。 正是「土木之變」後的明朝,四處運糧運兵器戍衛京城,在於謙指揮下奮力拼搏,終於戰勝瓦剌蒙古軍,大家都有「進升」。

「升」卦爻辭曰:「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意思是:「大順,見大人有利,不要猶疑,向南方進兵吉利」。正是本象主角之一石亨的運勢:「南征吉」,石亨破牆,打入南宮。從南宮裏迎出英宗復辟,是為「見大人有利」,他也得升官,盡享榮華,是為「元亨」。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news 發表於 2007-10-18 12:13
第三十一象  甲午(離下巽上 家人)魏忠賢之亂



  讖曰

當塗遺孽
穢亂宮闕
一男一女
斷送人國


    頌曰

忠臣賢士盡沉淪
天啟其衷亂更紛
縱有胸懷能坦白
乾坤不屬舊明君


金聖歎:「此象主天啟七年間,妖氣漫天,元氣受傷。一男一女指魏閹與客氏而言。魏殺客氏,客氏熹宗乳母,稱奉聖夫人。」

一、眾解精華

1. 解圖

圖中婦人指熹宗乳母客氏,男鬼喻自稱「九千歲」的太監魏忠賢。圖中一束草——禾本——禾、女、鬼,合為「魏」字,預示奸閹姓。

2. 解讖

【當塗遺孽】:借成語「豺狼當塗」,喻明朝「遺孽」閹黨把持朝綱。

「當塗」:把持朝政。《晉書.熊遠傳》有:「豺狼當塗,人神同忿」。

「遺孽」:遺留下來的禍害。太監閹党之亂,明朝中期就開始了。上一象預言王振(1442~1449年作亂),明武宗正德年間有劉瑾(1506~1510年作亂),故這一象的魏忠賢(1620~1627年作亂)是「遺孽」。

【穢亂宮闕  一男一女】

魏忠賢和客氏是「對食」,即太監和宮人結成的「夫妻」,他倆在後宮禍亂,皇宮成了他們的天下。

魏忠賢原名李進忠,本是市井無賴,有妻子女兒,為賭債所逼,自閹入宮做太監。在宮中巴結奉迎,又勾引客氏,並從他的前輩太監魏朝手裏爭搶到了客氏,與之對食而得勢。又極力諂媚太子朱由校,太子即位(熹宗),魏忠賢升為司禮秉筆太監,在明朝一手遮天。

客氏是熹宗乳母,被熹宗封為「奉聖夫人」。因熹宗對她十分依戀,使客氏權力甚至高於皇后。

魏、客狼狽為奸。因張惶後對熹宗指責魏忠賢,魏、客就誣陷張惶後是私生女,後來雖被勸止,仍害得張惶後流產。他們還逼死了懷孕的嬪妃,熹宗想解救妃子,都得跟客氏求情。魏閹在宮中首創「內操」,群太監演練武藝,鑼鼓大作,皇子誕生,目驚懼而亡……

【斷送人國】:魏忠賢的禍亂使明朝氣數將盡。

魏忠賢一手遮天、禍國殃民,在朝中大肆捕殺異己和「東林黨人」,用錦衣衛製造全國恐怖,文官治國的體系被徹底敗壞。朝臣紛紛依附,全國為魏忠賢建「生祠」成風,連王爺都得這麼巴結這位「九千歲」。遼東經略熊廷弼守遼東三年,邊境固若金湯,魏忠賢恨他不肯趨附,就誣劾治罪,結果丟了遼東,最後竟將熊廷弼斬首棄市。

3. 解頌

【忠臣賢士盡沉淪】

    一語雙關,既點出了奸閹魏忠賢的名字「忠、賢」,又指出當時「忠臣賢士」被閹黨大肆打壓株連、錦衣衛鎮壓,不得不「沉淪」。

【天啟其衷亂更紛】:「天啟」,明熹宗在位期間的年號。

天啟年間(1620~1627年),魏忠賢自始至終在禍亂。

【縱有胸懷能坦白  乾坤不屬舊明君】

即便「胸懷坦白」的忠臣最終彈劾了魏忠賢,明朝氣數也要盡了。

東林黨人和一些忠臣,雖然嘗盡了閹黨的酷刑,慘遭殺害,也沒屈服。1627年崇禎帝即位後,魏忠賢才被成功彈劾,流放途中畏罪自殺。

二、文征解卦

卦為「家人」,下為離,指火;上為巽,指風。

「家人」卦運勢:「有喜慶之象,如婚嫁」;其大象為「風吹火,助火之威,喻家人同心協力,發展事業」。在本像是絕妙的諷刺,諷喻奸閹魏忠賢與客氏穢亂後宮、狼狽為奸,協力同心,終於權勢傾天。

魏忠賢毀掉了明朝的根基,他死後不到一年,明朝就迎來了下一象的滅頂之災……



《 To be continue 》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news 發表於 2007-10-20 09:56
第三十二象  乙未(巽下坎上 井)明朝滅于闖王



  讖曰

馬跳北闕
犬敖西方
八九數盡
日月無光


  頌曰

楊花落盡李花殘
五色旗分自北來
太息金陵王氣盡
一枝春色占長安


金聖歎:「此象主李闖、張獻忠擾亂中原,崇禎投環梅山,福王偏安不久明祀遂亡。頌末句似指胡後,大有深意。」


一、眾解精華

1. 解圖

圖中馬在門中,是「闖」字,喻闖王李自成,李自成屬馬。

李自成原在陝西王嘉胤部下當兵。1630年被裁員,隧在陝西米脂號召饑民起義,繼投闖王高迎祥,號八隊闖將。1636年高迎祥被俘死,李被推為闖王。1644年正月,在西安自立大順王。三月十九日攻克北京。四月逼反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吳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大敗。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回北京稱帝,次日離京西撤。而後節節潰敗,1645年於九宮山(今湖北)遭伏擊死,一說隱於夾山(今湖南石門)為僧。

2. 解讖

【馬跳北闕】:「北闕」,北京。「闕」,音:卻,指宮門。

與畫謎相應,馬跳入闕,是「闖」字。「跳北闕」:進北京,入皇宮。

【犬敖西方】

指自稱「天狗星下凡」的張獻忠,攻入成都建大西國,稱王。

「敖」:「傲」字「無人」(亻:單人旁)為「敖」。似指張獻忠狂傲不羈,幾乎把四川殺成了無人之地。

張獻忠和李自成一樣,也是王嘉胤的部下。1630年王嘉胤因搶劫被通緝而造反,張獻忠率眾跟從。

張獻忠是變態的殺人狂,他的軍隊所到之處,瘋狂地姦淫、屠城,甚至連自己的幼子、妻妾、非嫡系部隊都被他屠戮。他屠蜀人約300萬,四川人幾乎被殺絕,以至有清朝「湖廣填四川」的百年大移民。1647年清軍入川,張獻忠屠城焚城而後撤離,割人肉醃為軍糧。他潰敗沿途,仍大肆殺戮,被圍敗死前還忙於屠城。

【八九數盡  日月無光】:「八九」,17。「日月」,「明」字,喻明朝。

「八九數盡」:指明朝歷經17個年號,經十七世(16帝)氣數盡了。1644年三月十九日,闖王攻入北京,祟禎帝自縊於煤山(景山)。

    因為明、清一般每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故明、清的每個年號,代表一世皇帝,如洪武、崇禎、康熙。唯有第30象提到的明英宗是兩個年號:他被擄到蒙古前,年號「正統」,中間隔了景帝的「景泰」8年,而後英宗復辟,年號「天順」。

二、陳曦解頌

【楊花落盡李花殘】:字面上指春末夏初,點出本象主體事件的時間。

同時又暗含兩個事件:

「楊花落盡」:指楊嗣昌(1641年)自盡,李自成從此沒有對手了。

「李花殘」:李自成不久也殘敗了,被滿清兵打得節節敗退。

楊嗣昌,明朝三世老臣,曾被閹黨排擠辭官,崇禎元年(1628年)被啟用。1637年,任兵部尚書,率兵大敗李自成,逼降張獻忠,升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仍掌兵部事,權傾一時。1639年張獻忠再叛,楊嗣昌大敗張獻忠,進而入川圍剿。1641年初張獻忠出川奇襲襄陽,殺襄王;李自成克洛陽,將福王煮食。楊嗣昌「益憂懼,遂不食」而死。

【五色旗分自北來】:李自成的軍隊,打著五色旗,從北打進北京。

※ 辨析:

目前都把本句解釋為清兵入關,認為「五色旗」是指八旗――誤!

滿州八旗四色: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只有黃、紅、藍、白,四色。入關以後,招募漢人組成綠營兵,執綠旗,那是以後的事,和本象無關。

李自成五色旗:李自成的隊伍是五色旗,他率20萬大軍從北面殺來,包圍了京城。三月十八日,外城守軍投降;十九日內城不攻自破。

李自成的「入城大典」也是旗分無色:李自成親率執藍旗[1]的禦營中軍進德勝門;另四支是前後左右營,分別打著黑、紅、白、黃四色旗,進朝陽、阜成、宣武、正陽四門。

可見,「五色旗分自北來」,是指李自成的攻入北京。

【太息金陵王氣盡  一枝春色占長安】

明太祖安息的金陵王氣已盡,李自成春天佔據北京,明朝滅亡。

「金陵」:今南京,金陵的鍾山有安葬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

「長安」:指北京。雖然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大順王,也是春天(1644年陰曆十二月末立春),但從上下文看,「長安」是指北京。

李自成佔據北京僅42天,春天(三月十九)進京,隨春色逝去,(五月初一)席捲錢財撤離。

按金聖歎的解釋,「春色」似指孝莊皇后,她勸降洪承疇,協助了清軍,雖是史實,但套在本象似牽強,對於整象,句意、主題就散亂了。

※ 辨析:

以上可見,如果按目前的解法:把第1句解為李自成殘敗,第2句解為滿清入關,第3句解為明朝滅亡,第4句解李自成占北京或者孝莊協助打天下――全篇簡直混亂不堪了!而且第2句解為八旗也不對。

從筆者的上述破解,大家能看到:歷史事件連貫清晰,毫不淩亂,主體鮮明,主題突出――這正是《推背圖》設謎之道。

從下面的解卦中,再次體現了《推背圖》圖、讖、頌、卦完美配合,渾然一體的風格。這設謎的手筆遠非歷史上任何文壇大師可比[2]!

三、文征解卦

卦為「井」,下為巽,指風;上為坎,指水。

「井」卦的爻辭注解:「村邑變動,井不能移,井無得無失。往來取水,井水(取)幹,也不挖井,(還取水)結果毀壞了取水的瓶,凶。」

很明顯,《推背圖》這裏用「井」比喻北京的皇權,用「水」比喻北京的金銀財寶。

本來李自成進北京就不是去坐江山的,只是去打江山;是去洗劫財寶,不是去治國的。他說:「十個燕京也比不上一個西安」。所以進入北京後,他並不用心治政,也不盡心抵禦滿清,而是急不可待的「追髒助餉」,榨盡官員金銀,搶光富戶財物,迅速腐敗,而後撤退。

李自成洗劫了財寶而無心立國,即是爻辭說的:取盡井水而不挖井。

他打下江山,先驕奢淫逸一番,而後即了帝位就跑,即是爻辭中的:往來變遷而井不變。

他燒了昌平的明皇陵,逃跑前還燒了一些宮殿和九門城樓,即是爻辭中:毀取水之瓶,凶!

果然如此,李自成從此一敗塗地。

皇權之「井」自有定主。既然李自成不是「井」的主人,那麼,中原之主必在《推背圖》的下一象登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李自成喜歡藍色,他是「水命」,自稱「水德王」,稱帝以後也不穿黃袍,只在外出時加一柄黃傘,以表明皇帝身份。

[2] 由此也能看出,《推背圖》的作者既有一流的文筆,又是超一流的陰陽術數大師,從書後的對李淳風的簡介中,似能體悟到,《推背圖》作者,非李淳風莫屬。

本主題中包含更多資源 (圖片、附件...)

你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檢視,沒有帳號?註冊會員

x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news

LV:3 士兵

追蹤
  • 4

    主題

  • 352

    回文

  • 1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