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 無奈三國 作者:問天 (已完成)

 關閉
mk2257 2008-10-25 10:12:55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633 489051
mk2257 發表於 2008-10-25 20:43
第六百三十一回 廢話與簡言


「想死就死去吧。」劉明很是輕描淡寫的說道。

全場的人都傻了,費了那麼大的勁抓到,花了那麼多天的時間運來,派了那麼多的人去勸說。就說了這麼兩句,這就不要了。這算什麼啊?

別說是別人了,就連郭嘉,一時間也轉不過味來。主公不是一心想收服諸葛亮的麼?決心很大的麼。怎麼著就變了?

而一向機智的諸葛亮,對此也感到很是意外。這就算是說敗劉明瞭?這也太沒難度了。比那些前兩天勸說的說客還不如。就這麼兩句,尤其是劉明還沒跟自己就一個問題辯論。這能算是說敗劉明麼?這知道的是那劉明理虧,惱羞成怒,這不知道,還不以為那劉明大度,不與自己計較麼。

雖然諸葛亮一心求死。可那是諸葛亮準備在說的劉明啞口無言之後,再從容就義的。如今,就說了這麼兩句,諸葛亮的理想,能被人家記住什麼?難道就是劉明篡位麼?

雖說這也是揭露劉明的一個品德問題。可歷史篡位的人也不在少數。尤其是劉明作的還比較地道,又是祭天,又是群臣求拜的。再加上那時候劉協還在曹操那裡,這要是論起來,那能給劉明抹多少黑,那還真說不上來。

故此,諸葛亮也很是困惑。

而就在大伙都被劉明的一句話搞得震驚的時候。劉明又很是自然的說道:「諸葛先生。一個人,有生必有死。雖然生的權利,不是能由我們來操控的。那都是父母給地。可是死的權利,我們還是可以操控的。您想有這方面的體驗和酷好,只要不危害到他人。不顧慮父母的養育之恩。別人也是無權干涉的。對於您地權利和酷好。我個人還是比較尊重的。雖然我先前不知道。以為是有什麼因素逼得您不得不如此。所以沒讓您死。可那是咱們沒有親自溝通啊。沒有溝通,那就容易產生誤會。您不說,我是不知道得。您說了。我就知道了。您看,如今我親自看見您了。您也明確表態了。而且也並沒有人逼迫您。難道您想死,我還能不讓您死嗎?」

所有的人,再次被劉明一通快速的廢話。說的腦子有點轉不過來。就連諸葛亮也很是轉不過來:死亡是我的權利,我想死,所以他不攔著我?……???難道我還應該感謝他麼?

而就在所有人還在暈糊在諸葛亮有自殺傾向,應不應該攔著他呢。劉明已經督促道:「來人啊。給諸葛先生一條絲帶。人家遠來是客。有點要求,咱們能滿足的,盡量滿足嘛。不要讓人家說咱們小氣。」

旁邊馬上有人麻溜地拿來一條錦帶,呈給了諸葛亮。所有的大臣。包括諸葛亮在內,都被這一幕弄得有些呆滯。

而劉明則毫無察覺似的,滿懷愧疚地說道:「諸葛先生,實在不好意思。由於您的要求提的比較倉促,我們準備失陷也沒準備,只能給您準備一條帶子了。您就先就來用吧。反正都是死。我想您也不會太挑剔的。」

眾人徹底無語了。這玩意有失陷準備的麼?想殺諸葛亮,給他一刀不就得了。

而諸葛亮更是彆扭。這自己想死,那跟別人逼著死,那絕對是兩回事。最少那種逆反心理和怨氣。那就不是那麼好開銷的。只是先前諸葛亮已經說過求死的話了,現在如果說不死,諸葛亮真還轉不過來。可就這麼死了,就看劉明那幅欠揍地模樣,諸葛亮還真不想就這麼順了劉明心。如此死了.豈不是顯得又在劉明的掌握之中?

這生與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諸葛亮被劉明擺了這麼一道。接過絲帶,難免沉吟了一下。

而就這一下,劉明那煩人的聲音再度響起:「諸葛先生,您怎麼還不死呢?是不是我們還有什麼沒做到。沒做到。您倒是說啊。您不說,我們怎麼知道。您說了,我們怎麼能不滿足您呢?您倒是說啊。我還等著看您死呢。向您這樣的一個知名人物體驗死亡的美妙感覺,那還真是不多見。我們幽洲沒有啊。我們大家都等著觀摩了。您最好一邊死,一邊說您的感覺和體會,這可是……」

「閉嘴!」諸葛亮被劉明說的,就好像千萬隻蒼蠅在耳邊嗡鳴一樣。情不自禁的大聲對劉明吼道。喊完之後,諸葛亮覺得那個痛快啊。

而除了諸葛亮感覺痛快不說。那些劉明手下的大臣,竟然也在同一時間感到痛快,很是認同諸葛亮的觀點。這讓不少對劉明忠心耿耿地老實人,痛快過後,都很是內疚,怎麼會認為諸葛亮喝止主公是對的呢?  不過,劉明顯然對這些都毫不在意。只是笑瞇瞇的看著諸葛亮。

諸葛亮深吸一口氣。平復一下翻騰的心情:看來這回不死是不行了。這個劉明怎麼竟然是個碎嘴子呢?好人也得讓他煩死。這些劉明的手下臣子,也真是夠可憐的。

劉明那煩人的話語,讓諸葛亮沒心情繼續和劉明糾纏、辯論下去。而且,切身的體會,也讓諸葛亮不禁憐憫起那些劉明地手下群臣來。但是!就連諸葛亮自己都沒有發覺,諸葛亮那原本求死的念頭竟然淡了許多,不知不覺中,由諸葛亮一心求死,變成了劉明在逼諸葛亮死。

只不過,正在求死進行中的諸葛亮,是無暇分辨這兩種的不同的。此時缺少自殺經驗的諸葛亮,正在拿著那條絲帶發愁:這該怎麼死呢?

上吊自殺?

諸葛亮拿眼睛打量周圍,這大殿高高大大,房梁離地多老高,以自己如今的身體,也沒法把這絲帶繫好啊。

就在諸葛亮四處尋找的時候,劉明那煩人的聲音再次響起:「諸葛先生。您怎麼還不死呢?是不是又不想死了,不想死你倒是說啊。你不說,我們怎麼知道你不想死。你說了.雖然我們都想看這個熱鬧,但我們怎麼能逼你死呢。你倒是說啊。……」

「閉嘴!」諸葛亮此時恨不得把手中的絲帶繫在劉明地脖子上,讓他再也發不出任何聲音,只不過,劉明身前那個典韋和熊灞,那是不可能讓諸葛亮的想法變成現實的。

「給我一把刀!」諸葛亮咬著牙說道。

「啊!你要刀。難道你想抹脖子?那可不好。抹脖子很痛得。而且。流出血,還會污了地面。雖然你不在乎那些血。可那對清潔這個大殿的人來說,那是很麻煩的。血液很不好清洗,何況這個大殿又這麼大,他們本來打掃起來就很累了,再加上你的血,他們就更累了。這是很不對地。」

此時諸葛亮恨不得給自己來一個嘴巴。我怎麼想找他要刀了?這不是給他說話的機會麼。

好在,就在諸葛亮快要絕望的時候,劉明給了諸葛亮一個提示:「您要是想死。您手上不是有絲帶麼。您可以這樣啊。」說著,劉明作了一個雙手拉住絲帶勒脖子的動作。

絕望中的諸葛亮,就好像看到一線曙光似的,立刻有樣學樣。雙手抓住絲帶,往脖子上一繞,使勁得勒了起來。

別說。那個難受啊。當時諸葛亮就覺得呼吸不過來,大腦充血。眼睛往外鼓脹。而此時的劉明,就那麼笑微微地看著。至於劉明手下的那些群臣,則就被眼前的變化弄得傻了。

只不過,諸葛亮還是沒死了。雖然諸葛亮的姿勢正確無比。那種勒人的方式,一般都是兩個勒殺第三者。兩個人用力往兩個方向一拉,用不了多長時間,那第三者就死定了。可如今諸葛亮把三個人的事情一個人來幹。那就難免有些力所不及了。

雖然諸葛亮的決心也很大,用的力也很大。可雙手用力到一定程度,頸部血脈不暢,呼吸也不到位。那手上的力氣自然也就沒有了。平白地受了一番苦。

而就在諸葛亮呼哧呼哧喘著大氣的時候,劉明笑瞇瞇的問道:「諸葛先生,感覺怎麼樣?沒力氣了麼?可以休息一下再來啊。」

諸葛亮那個恨啊!這劉明分明是在愚弄於我。想要我死,把我推出去殺了不就是了。何必給我一條絲帶。我怎麼就上了他這個當?

惱恨的諸葛亮,懶得搭理劉明。更主要的也是害怕劉明又說起來沒完沒了地廢話。準備養養力氣,直接碰頭而死,省得受他戲弄。

然而,諸葛亮的一語不發。並沒有礙著劉明的繼續說話。只不過,劉明這回卻收起了嘻笑的面孔。很是正經的說道:「諸葛先生,既然您暫時在休息,可否回答朕的一個問題。您是一個貪圖名利地人麼?」

正所謂:居移氣,養修體。劉明十幾年的上位者生涯,哪能培養不出一點氣質?

何況,此時劉明正坐於龍書案後的皇位之上。那龍書案。以及皇位,正是整個大殿設計的中心所在,三品九階,配上那巨龍的背景,那皇家的威嚴,絕對發揮到了極致。再加上劉明居高臨下,以及那一本正經的模樣。那絕對是沒得說。秦始皇復生,也不過如此。

諸葛亮一見之下,頓時大吃一驚。這劉明果有皇者之氣。天意如此,人力難為啊。

很顯然,氣質這東西,沒有比較,那是分不出什麼來的。就像諸葛亮剛一見劉明,也沒看出什麼來。可經過劉明那嬉皮笑臉地唬人模樣,在與如今的一本正相比較。這氣質立馬就出來了。

而這對諸葛亮的影響也是比較大。諸葛亮一生鑽研六甲,對天數這東西,還是比較信的。否則諸葛亮也不會對腦後有反骨的魏然沒好臉子。

尤其是,劉明這句問話,也正好搔到了諸葛亮的癢處。那諸葛亮原本準備的就是見到劉明之後,言明志向,而後以大義凜然地姿態,從容就義。只是被劉明一通跳躍性的思維,再加上一通有的、沒有的廢話,攪亂了思維。

至此,劉明如今一問,諸葛亮當即振奮精神,聲音沙啞的說道:「名如浮雲,利如糞土。此二者如何入得山人之眼。山人之志,皆在社稷安康,民生安樂。如天下太平,山人得一草舍,一壟薄田,自更自足,此生足矣。只可恨!山人時運不及,人力難以逆天。被你所擒。難展平生之志。而你雖有雄才,卻過於冒進,恰似秦始皇,雖以一人之力,威壓四方,可百年之後,卻難免二世而終。卻可憐天下百姓,受不得幾年太平,卻又淪落到亂世之中。而且還是更大的亂世。」

「謊話!」劉明不屑地說道。

這一回,劉明的語句,相當的言簡義賅。比起剛才的那些廢話來,那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就這簡短的二字。卻比剛才那些廢話更令諸葛亮憤怒。這是對諸葛亮人品的質疑!對諸葛亮人生價值的否定。而劉明先前的那些廢話,最多不過是讓諸葛亮心煩而已。

只不過,諸葛亮雖然氣憤,卻也想通過此話與交鋒的契機,以言論徹底折服劉明以及劉明的那些手下。把自己的思想傳承下去。故此,諸葛亮還是強壓怒氣的說道:「汝今稱王一方。雖是篡位,可仍是一方之霸。出言理當慎行。山人明其志,雖尚未達到。可身體力行。何謊之有?」

諸葛亮問得大義凜然,甚至利用劉明現在的皇者之身份來圈套劉明。不可謂不用心良苦。可是,一旁的郭嘉聽後,卻忍不住為諸葛亮歎息道:諸葛亮啊。諸葛亮,這回你可要栽了。主公說的話,那還有能問得?那不就是上趕看往他套裡鑽的麼。

而劉明也嘴角上翹,露出他那招牌性的惡魔微笑。
mk2257 發表於 2008-10-25 20:44
第六百三十二回 神嘴劉明


「正如諸葛先生所說,朕為天子,一言九鼎。當然斷無虛言。諸葛先生之謊言。朕皆可歷數。只是顧全諸葛先生顏面,欲為先生掩蓋爾。先生自知即可,就不用朕明言了。劉明很是照顧諸葛亮的樣子說道。

但是!劉明言語之間,卻抓住了諸葛亮的話把。暗示諸葛亮已經承認了劉明的天子身份。這樣一來,雖然諸葛亮只是因為身陷劉明之手,沒有威脅劉明的手段,不得已之下才用言語來圈套劉明,好達到諸葛亮自身的實際目的。可無論如何,這總算是諸葛亮親口承認了劉明的統治地位。

而這樣一來,諸葛亮立馬陷入到了一個尷尬的境界。承認劉明的統.治地位,那就意味著諸葛亮本身是個叛逆,諸葛亮即使有再多的雄辯,卻也先落入一個不利的環境,再想被他人所重視,那可就更難了。

可見,沒有實力支持的辯論和談判,其先天地位,是如何的不足。即使聰明如諸葛亮,在沒有了制約劉明的籌碼下,也只能利用劉明自己來對付劉明。而諸葛亮又偏偏不巧的遇到這麼一個慣於抓人話茬的劉明,稍有不慎,即被劉明賊咬一口,入骨三分。

尤其是,劉明最後的那句為諸葛亮遮掩的語句,更是令諸葛亮氣憤。這算什麼事?明明沒有駁倒我的言論,卻偏偏來一個顧全我的臉面。這劉明果然無賴的可以。確實他們老劉家的傳統。這要不說明白了,豈不是讓他人真的以為我是一個騙子了。那樣的話,就是死了,也是萬世地污名啊。而且也就沒人樂於繼承我地理想了。

諸葛亮恨不得直斥劉明:少來這套。你最好把話說明白了。我有什麼撒謊的地方。可惜。如今乃是諸葛亮被劉明抓住了,不是劉明被諸葛亮抓住了。就算劉明說的再怎麼不合理。諸葛亮能怎麼懲戒劉明?

把劉明臭罵一頓?

好傢伙。別說那樣傷不了劉明什麼。就算把劉明氣著了。那又如何?劉明一怒之下把諸葛亮殺了。如今諸葛亮自身還沒弄乾淨呢。死了。那可就是白死了。而且。這如同村婦般的謾罵,也會把諸葛亮自身那高雅、高潔的高人形象搞臭。那樣的話,那就更沒人心他諸葛亮了。如今,身陷囫圇地諸葛亮,那高人的形象,那可就是諸葛亮唯一可憑借的了。

故此。諸葛亮愣是把這一口惡氣,硬生生的忍下來。依然保持著語氣平穩,舉止端莊地神態說道:「君子坦蕩蕩,事無不可對人言。山人諸葛亮。一生所行,上不愧天,下不愧地,皆為黎民社稷而盡力。爾若有所見,只管明言,山人也可長進一二。卻不可如此無端的污了山人的名節!」

諸葛亮大義凜然的說道。那氣度。既是以諸葛亮如今瘦弱身板,可仍然顯得那麼高大威猛。諸葛亮多年的養性功夫,果然沒有白費。在這關鍵時刻,起到了大用。

只不過,諸葛亮的這番功夫,對付別人還可,如劉明手下地老實人糜竺一流的。有不少都被諸葛亮的君子氣度給感染了。可用在郭嘉、賈詡等人身上,那效果就差遠了。而至於劉明,那就更不用說了。

劉明做戲做全套。當即『哼』了一聲說道:「既然如此。朕就給先生說上一說。如有不實。朕就還給你一個公道。」

劉明一個漂亮的回擊,當即了就打擊了一下諸葛亮的自信心。諸葛亮暗暗奇怪:自家人知自家事。我沒做過的,他還能說出什麼?就算是他當場栽贓,難道我就會任由他憑空誣陷不成?他劉明還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堵住我的嘴不成?這劉明到底要搞什麼鬼?

諸葛亮心中奇怪不已,腦中想到地可能。更是有千百條之多。只是如今勢成騎虎,諸葛亮如果不讓劉明說,那倒顯得坐實了諸葛亮的謊騙之名。

諸葛亮只能強忍著不動麥色,淡淡的說道:「請說。」

「名如浮雲,利如糞土。這就是一句謊話。諸葛先生若真的是名如浮雲,又豈會在意他人對先生的誣陷。污名對于先生又有何損?而且,據聞先生操持江南財政,分毫皆都自理,這又豈是視利本書轉載拾陸k文學網祿如糞土?」劉明很是隨意的說道。

可當時就給諸葛亮來個大窩脖。名如浮雲,利如糞土,那是剛才諸葛亮自己說,可如今諸葛亮與劉明爭持的,不正是諸葛亮名譽地問題麼。若是諸葛亮真的不在意。那還爭持個什麼勁?

不過,這還難不到諸葛亮,更不可能讓諸葛亮佩服.那不過是一些小手段罷了。諸葛亮也很是輕鬆的說道:「山人雖名如浮雲。可義之所在。卻也當仁不讓。這名利是非曲直,雖自有公道在其中,可卻也最易惑人耳目。若是污名僅染山人一身,山人自不會理會。可爾乃一方之主。一言一行,倣傚者眾。若是不說個明白,引得世人效仿,遺禍的,還是我大漢百姓。山人豈可不爭?至於那江南理財,那乃是山人為百姓持家,一厘一豪,那都是百姓的血汗,山人又豈可鬆懈?若是如此的浮雲、糞土,山人說不得,還是要爭上一爭的。」

諸葛亮給劉明小小的留下一個尾巴,有心引劉明繼續圍繞給百姓理財的話題爭論,好圈套劉明不愛惜百姓,偽善的真面目。

可諸葛亮萬萬沒想到,劉明對於抓住的話把,那真是說放棄就放棄,一點不帶可惜的。諸葛亮剛一說完,劉明就毫不猶豫的說道:「諸葛先生如此說,卻也解得過。那名如浮雲,利如糞土,不過是一個明志的比喻,卻也當不得真的。不過,朕卻也不是只以先生之言而來斷先生謊言惑眾的。只是。在朕說之前。朕卻要先確問先生一下,先生之前可來過幽州否?」

劉明此一問,當即又把諸葛亮問得一愣:這劉明什麼意思?因何問我來過幽州麼?他又想如何圈套與我?

諸葛亮經過劉明剛才拿諸葛亮自身前後話語為矛盾,此時諸葛亮已經不敢小瞧劉明瞭。開始謹言慎行了。

諸葛亮沉思一下,這才決定實話實說,以免劉明有什麼證據。落實了自己謊言的品行。

故此,諸葛亮如實說道:「山人在此之前,並無來過幽州。」

劉明聞言一拍桌案道:「看啊!所謂,耳聞是虛,眼見為實。先生既然沒有來過幽州。又如何知我幽州政策如何?又如何知我劉明如何?更如知道我劉明百年之後,幽州如何?難道你也是聽人所言,人云皆雲?」

諸葛亮當即啞口無言,套用一句現代詞:沒有事實調查,又何來地發言權?這諸葛亮連幽州都沒來過,又憑什麼說幽州不好?尤其是劉明事先確認過了。而且,劉明也拿人云皆雲堵在諸葛亮前面了。諸葛亮還能說什麼?這下扣實了。就算不是諸葛亮謊言惑眾。那也最少也是一個妄言無度地輕浮之人。

而就在諸葛亮一時無語的時候,劉明並沒有放過諸葛亮,而是從容的說道:「雖然先生一時不察,聽信了人言。對我幽州有所偏見。與我更有所偏見。並以次身體力行。可這也只能說是先生受人所惑。卻也算不得先生說謊。」

諸葛亮聞言又是一愣:這劉明怎麼在為我開脫?無事獻慇勤,非奸即盜。這劉明又打得什麼鬼主意?

只不過,諸葛亮如今就剩下形象了,卻也不能強自否認劉明的話。那樣的話,那不就成了搶著承認妄言了麼。那諸葛亮還有什麼形象?一個妄言的輕浮之人,又如何能讓人取信?若是如此,諸葛亮就真正地一敗塗地了。不僅在大略上.在戰術上敗了。就連言論和人品上也敗了。諸葛亮那就算是死,那也是死的不甘心啊。

可諸葛亮卻又不甘心就這麼任由劉明這樣說下去。那樣的話,那與默認沒什麼區別。間接就承認了劉明說的對。而君子知錯而不改,是為惡!如此,諸葛亮就更難以回轉了。

一時間,諸葛亮陷入兩難地境界。不由得不暗暗佩服劉明的機智,口才確實驚人。而那些劉明的手下群臣,更是對劉明佩服的五體投地。全都以為劉明肯定會借此兩難的說法,繼續圈套諸葛亮。

然而,眾人萬萬沒想到,劉明卻又一次毫不可惜的把這麼一個大好機會給放棄了。很是真誠地對諸葛亮說道:「先生乃是有大志之人。當知:讀萬卷書,莫如行萬里路。坐而談,莫如起而行。今先生被俘即欲輕生。置先生的大志與何地?置百姓社稷於何地?」

諸葛亮當即一陣震撼:這劉明在真正的關心我。諸葛亮不禁有些感動。

而此時,劉明再此激昂的說道:「朕雖不才,可朕卻在身體力行,在為百姓做好事,做實事。朕統領幽州以來,地獄擴大,百姓安康。幽州之富饒。有目者,共睹之,縱使朕的行為有所差池。可朕總是做了。錯誤,也是為後來者提供經驗,使他們不在於此犯錯。如此,豈不是比那些不思進取,僵固不化者,勝強百倍,千倍!」

諸葛亮的心靈再次受到震撼。

那諸葛亮可也是一個為了天下百姓的人.之所以幫助孫權對抗劉明,一個是因為那時劉明地手下已經人才濟濟了,論資排輩,諸葛亮是怎麼也冒不出的。另一個,也就是因為諸葛亮覺得劉明的政策過於冒進,絕對觸及了千百年來的家族勢力。即使劉明能稱霸天下,可那些大大小小的家族勢力隱藏了起來,等劉明一死,新老家族,都會為了維持自身的既得利益而起爭分。

再加上劉明又同化了那麼多的異族,非我族類,必有異心。劉明活著能壓制,等劉明死了,又有誰來壓制?到那時,各種內部矛盾一起,爭分一出,那些在劉明統治時期得到發展壯大地異族,還不把中原弄得荒廢了?

故此,有了這些擔心的諸葛亮,反過頭來又強化他怕不得劉明重用的心態。得不到劉明重用,那些想法就只能爛在肚子,得不到實施,還不如幫助一個完全聽他的弱者來打敗劉明,重新規劃他諸葛亮為老百姓安排的穩定生活。

現如今,劉明一席話,清楚地告訴了諸葛亮,他劉明如今正在為百姓做,而他諸葛亮卻只是,還一點行動都沒有。不僅如此,還起到了一定的阻撓作用。這如何不讓諸葛亮感到震撼?

以諸葛亮的智慧,那絕對可以是聞一而知三得。絕對用不著什麼反覆和他講什麼道理。尤其是劉明早已經派過幾十人跟諸葛亮講述幽州的政策了,雖然那些人都被諸葛亮一一說倒了。可以諸葛亮的智慧,卻也明白了哪些政策的奧妙。

別的不說,但是劉明給自己定俸祿,那就是一個創舉。而且,隱含著就把皇帝富有四海天下的權利給限制住了。公與私也分開了。皇帝再有什麼個人嗜好,以及什麼土木工程,那就得個人掏腰包了。再也不用天下的百姓附加額外稅了。而至於其他的,那就是更多了。所以,諸葛亮也一直沒有喊過劉明昏王一類的貶義詞。

而就在諸葛亮還在受到震撼的時候,劉明再次拋下一個重磅炸彈。很是誠懇地說道:「諸葛先生。以你之智。當知天下大局已定。你死,於朕並無半點不利。朕依然會一統天下。可是!世間的百姓,卻少了一個可以為他們提示朕犯錯的智者,直臣。朕自知不是一個聖哲。犯錯卻也難免,雖幸得朕的臣下,奉孝,文和,公達、文若等人提點,至今沒有犯什麼大錯。可朕所處之位,稍有犯錯,危及者,既是天下萬民。故,能提點朕的智者直臣,那就是再多上十個、百個,那也不算多,而少上一個,那可就朕的少了。故爾,朕誠心的希望先生能留在朕的身邊,為天下萬民,時刻對朕有所提點。」
mk2257 發表於 2008-10-25 20:45
第六百三十三回 司馬懿和曹操


面時劉明的真摯之言,諸葛亮也是百感有集:一個當皇帝的,把話說到這個份上,那絕對是夠意思了,而且,也絕對是一代明君的表率,絕對絕對的是為老百姓考慮得了,為了百姓,自己也應該不計名譽的輔助與他,可惜啊,時不予我,這要是早知道劉明這麼知人善用,我當初又何必投靠孫權,可惜啊,如今自己都跟了孫權,如今再回過頭來跟劉明,就算劉明能用自己,可自己又如何來服眾?如何來與那些資深的臣子比肩?一個沒有忠義的臣子,就算能得到重用,又能重用到多少?

諸葛亮乃是一個絕對的聰明人,聰明人用不著他人說太多的話語,只要意思到了,那就絕時能明白利害得失,只要能符合他的標準,那就會採用,否則,那也算不上一個聰明人,也算不上一個合格的政客。

但是!也正因為諸葛亮考慮的太多了,諸葛亮還欠缺的一個合適的台階,一個能保持諸葛亮忠義的台階,一個讓諸葛亮體面服眾的台階,一個能保住諸葛亮正面政治形象的台階。

故此,諸葛亮歎息一聲,歸伏於地說道:「陛下果然一心為民,仁愛過人,亮,遠不如矣,以陛下之壯志,為天下萬民,亮即明之,本應不計名侮,立刻投身陛下,只是,亮受吳侯三顧之恩,忠義難斷,還是請陛下成全了我的小小忠義罷了。」

在諸葛亮的設計之中,只要自己這麼一服軟,一放低姿態.那絕對給了對方一個說服的希望,那劉明必然再次苦勸,如此,也就襯托出了他諸葛亮的忠義,然後,在把對個人的小義,與國家的大義作比較,圈套一個合適的台階,也就體面的過渡過來了。

但是!諸葛亮萬萬沒想到,劉明對此卻是早就考慮好了,早就給諸葛亮準備好了合適的台階,到不用諸葛亮自己尋找了。

故此,劉明一聽諸葛亮有心思活動的意思,而且也主動下跪承認他劉明的正統地位了,當即就笑著說道:「諸葛先生,無需為此作難,如今天下大局已定,曹操指日可滅,待曹操滅亡之後,以先生對江南局勢的看法,那江南可有玉碎之心?依朕看來,先生只需在此將養幾日,待那江南群臣來投,先生自然是朝廷棟樑,又何來負恩背義之說。」

劉明一說,諸葛亮當即恍然。

如今孫權那裡,豪門望族勢力龐大,就算孫權,那也是輕易左右不得,而那些蒙門望族,為了自身家族的安穩,在沒有勝利希望的情況下,又如何會支持孫權?而沒有了自己幫助的孫權,又如何壓服得了那些豪門勢力?

何況,自己出兵西川大敗,西川兵馬空虛。想來此時西川已經被利明軍馬奪了,如果再加上曹操滅亡的話,江南不投降,又能怎麼辦?

而在這種局面下,沒有了他諸葛亮的江南,估計唯一能夠左右主戰地,也就是周瑜了,但是!那周瑜與魯肅乃是生死之交,孫權又對周瑜猜疑無比,那周瑜明白了局勢。必然也不會跟著孫權,故此,孫權迫於局勢,率眾投降,那只是早晚的事了,想來,這也就是劉明提江南而不提孫權的原因所在。

而如果連孫權都投降了,他諸葛亮作為孫權的下屬,自然而然也就是劉明手下的人了,那也就算不得背叛了,自然與其忠義無損。

諸葛亮當時保持了沉默,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而事實上,如今西川的局勢也確如諸葛亮所料,那黃月英與關羽抓住諸葛亮之後,當即就派人穿那些被俘兵卒的服飾,以回城催糧為名,詐開了劍閣關隘,隨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迅速的攻取西川全境。

那西川的主力兵馬都被諸葛亮帶出去了,也被關羽他們抓住了,留守的那些微薄兵力,面對關羽他們的虎狼之軍,那還有個擋得?不是被輕易的攻破了,就是千脆地投誠了。

那個速度啊!就跟快速行軍,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而這也就是孫權那面很長時間沒有西川消息的主要原因。

這要不是幽州此次出征重點在於安撫天下,而那些西川一帶的夷族又實在是太多了,那關羽的軍隊,早就順勢打過去了。

沒辦法,誰讓那些夷族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加以震懾,並立下規矩和安撫,以後形成了習慣,就可就難以同化了。

故此,關羽大軍在佔領了西川之後,封鎖了消息,一方面安撫住那些夷族,另一方面休息一下兵力,準備以此做一支奇兵,打曹操和司馬懿個出其不意。 以平定天下。

可是,卻沒等關羽的這支奇兵發威,曹操那裡就已經出了變故了。

曹操得到程昱最後的戰報,知道了許都被圍困,當機立斷,立刻捨棄了呂布,調集全部的兵馬回援許都,確保他的政治優勢和老家的安全。

在曹操看來,那程昱乃是幹練之人,那許都的城防又堅固無比,內裡的存糧也極為豐足,怎麼的,那程昱也能在許都支撐個十天半月的,等到他曹操回來,大兵合圍之下,劉明派來的這支奇兵,必然難逃滅亡。

可是!等到曹操回到堯州地面,四處派出去的探馬,打探回來的消息,那實在是糟透了。

許都早已被攻破不說,堯州大部分地面也已經盡落幽州軍之手,而且,這還不算,據傳聞:曹操的徐州也全都被人家劉明打下來了。

曹操當即大吃一驚,平生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害怕,從來都是鎮定自若的曹操,首次驚魂落魄,險些快被嚇傻了。

那曹操可不是笨蛋,平生戎馬,那絕對是一個軍事大家,所以曹操也就更看的明白,也就更加害怕,徐州和充州被如此快速的被佔領,別的不說,單只是佔領那些城池,那就得用多少的人馬?而有了那麼多的軍馬過來,又有了徐州的存糧供應?那他曹操還怎麼跟人家打?

此時曹操早就不考慮幽州軍是怎麼過來的了,那些東西,就算是考慮的明白了,又能怎麼的?難道還能讓已經出現的幽州軍在消失了不成?

故此,當前的曹操主要考慮的是如何打敗這支幽州軍,如何應付過去眼前的這道難關。

可如今,兵力?兵力比不過人家,裝備?裝備比不過人家,如今連糧草,地勢都沒有了,他曹操還有什麼可依仗的?曹操只覺得頭疼無比!

不過,疾風知勁草,讓曹操感到很是欣慰的是,在如今這種劣勢下,許褚等一干武將,全都表明要與曹操共存亡,這讓曹操很是感動。

但是,光是如此的熱血,卻也改變不了曹操如今的困境,而在這種全局戰略層次上絕對不利的情況下,即使是機智如戲志才,也是一時間沒有什麼好辦法的。

而就在這麼一個時刻,司馬懿卻站了出來對曹操說道:「吾有一策,可脫丞相苦難,只是事關機密,不可為外人知。」

此時曹操有病亂投醫,隨即擺了擺手,左右全部退下。

司馬懿時曹操說道:「丞相,幽州軍善野戰,今已攻破城池,坐等我等回援,此乃是圍城打援,欲與我軍野戰,以其之長,攻我之短也!」

曹操對司馬懿的這個開場白,並沒有什麼好感,以曹操的軍事才華,哪能不知道這些?只是曹操還期盼著司馬懿後面能有什麼驚人之策,故此也只是應合的說道:「仲達,吾豈不知,然,而今之慮,實乃是如何打退這些幽州軍,那兗州乃是吾之根本,徐州乃是吾之糧倉,這都是不得不救的,仲達有何以教我?」

司馬懿很是平靜的說道:「我軍戰力不如幽州,如今全局的戰略又以輸掉,天下大局已定,實在是人力難以回天。」

曹操大怒:「嘟!爾說有策,可脫吾難,莫非戲耍與吾不成?」

曹操二目圓睜,瞪的多老大,只要司馬懿有一字答的不妥,那曹操絕對是會殺人的。

不過,司馬懿即使是如此關頭,還是很鎮靜的說道:「丞相,吾確有一策可脫承相之難,可卻非戰之功。」

曹操一聽,來了興趣,當時緩和了顏面,對司馬懿說道:「哦?莫非仲達準備效仿蘇秦、張儀之功,前去與那劉明議和,說服劉明退軍不成。」

在曹操看來,這也是一個辦法,只要能讓劉明的軍馬先回去,賠點面子和裡子,那都是沒關係的,只要根還在,他曹操怎麼的都還能再次雄起。

司馬懿面無表情的說道:「丞相,那劉明厚積而勃發,苦心經營多年,一發而天下震,如今大局已定,那劉明又豈會輕聽人言,錯過這個大好機會,恐怕就是蘇秦、張儀復生,也難動他心。」

司馬懿說得很直接,就差對曹操說:天下哪有那好事去!

而這個道理,曹操顯然也是很明白的,只是面臨絕境,多少有些一廂情願罷了,如今被司馬懿指破,當即洩了氣的說道:「如此,仲達還有何良策?」
mk2257 發表於 2008-10-25 20:46
第六百三十四回 天下一統


「吾之策。就是請丞相投降劉明。」司馬懿枯井不波的說道。

曹操聽完之後,那臉色當時就綠了,「啪!」的一下,猛地一拍桌案,大聲喝罵道:「匹夫!爾通劉明否!」說話間,曹操的那右手就按住了腰間寶劍,就待抽了出來,一劍刺殺那司馬懿。

雖然曹操的武勇之名不顯,可那不代表曹操的功夫就很次,那曹操出世的時候,那可都是親自上陣的。那功夫,絕對不比一般的武將次。尤其是曹操腰間的倚天劍,斬金段玉,削鐵如泥。殺這個司馬懿,那還是不在話下的。

可就在曹操要下毒手之時,司馬懿再次說道:「懿受丞相知遇之恩,對丞相絕無二心。」

司馬懿得這句話,讓曹操的心理好受點。可曹操還是不會因為司馬懿地這一句話,就這麼放過司馬懿地。曹操不必他人,那絕對的有主見,所行之事,那都是曹操分析利弊之後作出的決定,而不是被他人言語輕易所惑的。

故此,曹操只是暫時沒下殺手,仍然沉著臉問道:「即對本相忠心。爾何故讓本相投降?」

「丞相。當今天下,大局已定,我軍如今戰略上的弱勢,絕對不是戰術上可以挽回的。頑抗到底,不過是螳臂當車。對那劉明並沒有半點的障礙。可丞相若是投降。我等既由明轉暗。隱入劉明內部之中。丞相只要暫作臣服,韜光養晦,暗中結交豪門望族。即可從劉明內部瓦解劉明。丞相也就可東山再起。」司馬懿很是誠懇地說道。

曹操對司馬懿地這番話語,也很是明白。說白了,那就是只要青山在,哪怕沒材燒。何況,曹操也一直就是一個臣子,並沒有真正的當皇上。如今劉明受禪讓,曹操投了過去,那也是名正言順。不過就是再換一個皇上罷了。對曹操來說,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尤其是曹操本人對劉明也一直很佩服,輸給劉明,也並沒有什麼讓曹操不服氣的,再加上曹操與劉明還有親戚。曹操怎麼的也算是劉明的大舅哥,曹操在此時投劉明,那就更沒有什麼關係了。

但是!曹操也有曹操的顧忌。正所謂:樹大招風。曹操把持朝廷這麼多年,得罪的人,那也多了去了。曹操手裡有兵權的時候。曹操自然不在乎,可曹操手裡若是沒有兵權,那可就不好說了。

故此,曹操歎息道:「吾平生不重浮名,只欲匡扶社稷。然,逢此亂世。機緣巧合,卻也讓吾走到了今天。雖吾率性而行,無憾此生,亦無悔此生。可此間積怨。非一二人也。吾一日兵權在手,吾之一族,即得安康。而若我一旦兵權盡失。恐吾一族老小,死無葬身之所。吾死無憾,吾之親族,何其無辜矣!」

司馬懿輕聲說道:「丞相。許都城破,據民間傳聞:天子為了不堪受辱,自盡身亡。那程軍師則為天子死節,引火自焚。此事知者甚眾。然。天子懦弱,他即親傳詔書給劉明禪讓,如今城破,又何故去死?而那程軍師乃丞相心腹,卻又何故為天子死節?」

司馬懿說得這些,曹操那心裡都跟明鏡似的:什麼天子自殺,那絕對都是程昱一手策劃地。肯定是程昱在城破之日。為了滅口,為了保持他曹操的政治聲譽而辦的好事。

雖說這種伎倆瞞不過高明人士。但是;就憑著程昱自焚的狠勁。以當日那麼多的幽州軍卒和曹軍俘虜地親眼目睹,傳聞到民間,那卻絕對是輕而易舉的。

而民心即天心,傳得廣.即使是假的,也就變成真的了。就像如今,顯然程昱的目地,也確實達到了。曹操在那些無知的中原百姓口中,還是很有口碑的.先其是曹操也確實為中原百姓辦了不少的實事。屯田,水利,等等等等,很是讓那些飽受黃巾之亂後的中原百姓;安定了下來。那些百姓,最是仁厚,受得一點恩惠,那也是記在心中。

有了這些民心所向,曹操即使沒有兵權,那也不是他人可以輕易動得了地。沒有真憑實據,誰對付曹操,那都得要想一下萬民的唾罵。

故此,司馬懿隱諱的提示,令曹操心中安穩了許多。而這時,司馬懿又說道:「劉明蓋世奇才,又得眾多英才相助,佔了天數,我等不得相抗,可劉明的後代子孫,未必皆能如此。丞相之眾公子,皆人傑。只要丞相忍了這一世,丞相後代子孫,又焉知沒有振興之機運。」

司馬懿得這句話,又說到了曹操地心中。曹操對自己的那幾個兒子,也是相當得意的。曹昂,曹不,曹植,曹彰,曹沖等,那都是令曹操驕傲的好孩子。把機會留給後代,那也是一步妙棋。

曹操思量再三。當即採納了司馬懿得建議,給劉明上表稱臣。率眾歸降。而曹操在做出這個舉動後,竟然很有一股輕鬆感。

但是,曹操的這一舉動。卻當時就讓劉明那裡一陣忙亂。

雖說劉明那裡早就斷定了曹操滅亡已經不可逆轉了。就連曹操滅亡的日程表,那都給曹操畫好了。可曹操的投降,還是出乎眾人的意料之外。

沒別的,劉明手下地情報機構,那可沒少收集曹操的事跡。曹操多次面臨絕境,那都沒有過動搖地跡象,從來都是戰鬥最後一顆的,而如今雖然曹操也是照樣面臨絕境,可曹操還是有一些回轉餘地的,還有幾十萬的兵馬,以及豫州、司隸,兩淮等地界。曹操沒有道理現在就投降的,在劉明他們的計算中,曹操最後應該是被消滅.而不是投降。

故此,接受曹操投降,也是一件很麻煩地事。最少徐庶一個人就受不了。而曹操的投降,卻可以減少許多的殺戮,也減少許多民生的破壞,那意義和利益,可實在是太大了。那是一個不可抗拒的利誘。

即使是劉明手下的智囊團,也經不住這個利誘。但是。如今以客卿身份呆在劉明這裡,等著孫權投降的諸葛亮,卻在此時提出不同的見解:「陛下。曹操蓋世奸雄。絕非寄人籬下之輩。今上表歸降,必有異心。定是準備棲身於我軍內部。而後緩圖時機。而且,曹操境內。豪門望族也絕非少數,若陛下受降曹操,那些豪門望族也就藉機隱於暗處。今後,我軍無名目,也動他們不得。不如趁此絕對優勢,將他們聚在曹操身邊,一舉破之,如此,雖如今有少許損失。可卻是對長久的平安有百利。還請陛下明察。」

諸葛亮的發言,當時得到許多有眼光的人士認同。如:郭嘉、賈詡等人。所謂的朝代交替,那實際上就是既得利益集團地重新洗牌。那些被劉明政策觸犯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團,那絕對不會輕易就認命的。那些家族。那可是有著上百年,乃至上千年歷史和積蓄的。與其讓他們今後隱在暗處,成為不安的因素,還不讓他們在圍繞著曹操周圍地時候,一同滅掉算了。

但是!本身對所有豪門一視同仁的劉明,對此卻有不問的意見。劉明沉思多晌說道:「兵者,凶器也。非不得已,而用之。這只是我等實現為政之道的手段。而絕非我等為政之道的目地。如今,曹操雖已陷入必亡之局。可曹操仍有數十萬的軍隊。那就是數十萬的性命。那也是我同族骨肉,我等能不傷之而傷之,我等心中何忍?何況,數十萬軍兵,那就是數十萬戶家庭的子孫,受此影響地百姓,又何止百萬。而且。我軍消滅如此多的敵軍,自身傷亡也必不在少數。再加上那些受此牽連的百姓,那就更是不計其數。如此多的性命,豈可小視!」

劉明的這些話,當時說的眾人無語。這些人雖然也是愛民,可此時卻絕對沒有想到百姓的利害。

而劉明此時又接著說道:「至於那些豪門望族,雖是隱患。可他們入得我治下,就要服得我之法紀。若是他們一生遵紀守法,不曾有半點過失,那他就是一個好人。我法紀雖然森嚴,可卻也不殺無罪之人。可若是他有所違法犯忌,卻也自有我之法規懲戒。這些散居各處的豪族,沒有百姓的支持,又能興得起多少風浪?」

劉明地話,再次得到大家的認同。豪門望族也是百姓,自有法規制衡。只要劉明的法度不錯差錯,百姓歸心!那些豪族.確實沒有什麼的。

只是諸葛亮雖然也認同這一觀點,可仍然覺得曹操是一個禍害,進言道:「陛下仁厚。民之幸也。而我朝的法度嚴謹,也確可束縛那些望族。只是曹操家族勢大.曹操本人又頗有威望,其才能也是甚高,以他為首的望族,對其盡皆歸心。實乃是一個禍患。陛下即使受降曹操,也不可對其重用,應予其一閒職。對其嚴加看管。方可無憂。」

劉明笑道:「爾即疑心曹操。那曹操就與你看管是了。只是,曹操到得我處,卻不可別樣看待。若無實據,朕卻不會懲處曹操。」

劉明這樣說,不過是一個笑話。劉明手底下三大情報機構,曹操只要投降了,那就別想有絲毫異動了。那還需要諸葛亮看著。

可劉明卻沒想到,這諸葛亮是一個極其認真的人,還就真拿此事當真了。終其一生,對曹操那都是看得甚嚴。而這,卻也讓曹操終其一生,那叫一個循規蹈矩啊。就是到死,也沒露出絲毫破綻。反倒落了一代明臣得稱號。

沒辦法,雖然諸葛亮秉承劉明地心意,並沒有把看管曹操的心態顯露在表面上,甚至為了探明曹操的真實,與曹操很是較好。可奈何那曹操也是一代奸雄,其政治能力,與諸葛亮不相上下,對諸葛亮的心思,那也是看得很透的。就是一點破綻不露。愣是把司馬懿得計劃,胎死在腹中。老老實實的在後半生,做了一個好人。

不過,這都是後話,與如今卻是沒有多大的關係了。而在曹操來幽州之前,又有一好一壞兩個事來到幽州。 ,

好的是。那被張飛抓到得煉製猛火油的道人被送來。劉明觀之,只見此人,一身清衣,緲一目。踱一足。面容奇古。

結果,還沒等劉明發話審問勸降。旁邊也準備來看高人的張魯,就很不好意思地對劉明說道:「陛下,此人乃是家師兄左慈,當初就是不滿我父對那五雷正法的秘傳。離去的。他那眼睛和腿.都是煉製神雷不得法而炸傷地。還請陛下看在貧道薄面,放了他。貧道願勸他歸降。」

劉明自然允命,那左慈被俘.倒也沒想過乞命投降。可如今有張魯前來勸說,尤其是他左慈畢生想要獲得的五雷正法。在幽州也可得到研製。那左慈哪還有不降的。此事自然皆大歡喜。

可另一件事,那就比較令人生氣了,甘寧來報,那劉備竟然還沒死。而且還在海外立了足。這就讓人不悅了。

不過,現如今有了曹操的投降在先。那局勢更是沒得說了。雖然甘定上書劉備的軍隊出現。可這也沒引起劉明這邊地更多關注。尤其是魯肅又把周瑜給說來。那劉備的小小問題,那就更沒什麼好在意的。

劉明直接派使者,前往江南和夷州,招降孫權和劉備。既然曹操這場仗都省了。那孫權和劉備,能不打,自然也就不打了。

可誰成想。那孫權倒是在諸葛亮和周瑜都沒有了情況下,得知曹操歸降,西川也丟了後,很是痛快地聽了張昭等人的勸說,歸降了。可那佔領夷州彈丸之地的劉備,竟然妄想憑借地利,成為藩王。割據一方。

這當時讓劉明極為惱火。夷州乃我華夏領土,這劉備在如今就妄想獨立分割出去,這還了得!尤其是劉備本與趙雲有深仇。劉明好心看在百姓地面子上,給劉備留一條活路。這劉備竟然還不識時務。這就更讓劉明氣憤了。

劉明當即傳令甘寧協同周瑜收編江南之後,討伐劉備。同時,調趙雲前往甘寧、周瑜那裡,與甘寧、周瑜共同出軍夷州。討伐劉備。給趙雲一個報仇的機會。

那劉備佔據夷州之後,沿岸廣立壁壘,遍佈發石車,再加上那夷州的特殊地理環境,一般的船隻,那還真靠攏不得,為了得到這麼一個不毛之地,花費過多的兵力,那絕對是得不償失。這也是劉備敢於和劉明叫板地主要原因所在。

畢竟劉備在劉明那裡有過前科。而且與劉明的愛將趙雲又有死仇。那劉備但得有一線生機,又怎麼會投降劉明。那不是自投羅網。以後天下安穩了,不是讓人隨便找個因由就收拾了。

然而,老天不作美。劉備的這番心願,也就讓劉備多喘息了幾時。甘寧和周瑜收編了江南水軍之後,其水軍兵力已達到了三十餘萬。而且,那些江南的戰船,也彌補了甘寧水軍船隊不足。

如今,劉明地手下的水軍,既有主力戰艦,又有眾多的數量,那豈是劉備那點水軍家底可以對抗的?

尤其是,甘寧與周瑜水軍進攻時,又恰逢海水暴漲,甘寧的鐵甲艦,直接就衝到了岸上,那些沿岸的發石車,對於甘寧的鐵甲艦,根本沒有太多的危害。

而等甘寧的水軍上了岸,那就更沒擋了.周瑜攜其水軍,也後續而上。那趙雲上岸之後,更是衝到了前面,劉備苦心經營多年的防禦,彈指間,化為烏有。

劉備、於吉盡皆授首。倒是那太史慈,早在護送劉備來到夷州地時候,就因負傷在身,兼之水土不服,缺少藥物。早就病故了,卻也免得此時落敗。

而趙雲、甘寧、周瑜等人打下夷州之後,天下終得一統。劉明再次大行封賞。除原有官員盡皆封賞之外。曹操與孫權,更是分別被奉為平陽公與鼎新公。

只是,曹操在被劉明冊封後,隨著劉明對曹操的敲打,以及曹操對劉明政策的瞭解。曹操的反叛之心,被壓到了最低點。那幽州的軍區輪換制度,以軍政分隔制度,還有那官員受民監管制度,讓曹操有力無處使。

軍區輪換,兵丁以營為單位。他曹操就是能聯絡一幫大將,那也沒有多少用處。而那些營級的將領又實在是太多了,即使掌控了百十個,那也沒有多少人。動搖不了劉明的根本,反倒因為人多嘴雜,露了風聲。引來禍患。

而為政,軍政分隔。沒有兵權為基礎。政治上再厲害,那也是空中樓閣,人家隨隨便便就收回去了。尤其是那民眾對官員地監管,那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瞞得了別人.如何瞞得了直接受害的百姓?有哪些報紙為喉舌,一舉一動,那劉明都能知道一清二楚,那還能動換什麼?

曹操那個服氣啊:就憑著劉明的這番機制,只要劉明的後代不是喪心病狂的瘋子,那就絕不會有什麼問題。可人家劉明選拔後任者,那叫一個講究透明度的。只要到歲數了。都可以報名競爭。而通過那種文明競爭出來的,又沒有過什麼精神壓力的繼承者,又怎麼可能出現喪心病狂之輩。

不過,這也讓曹操與諸葛亮在王允和楊軍首任離休後,入主龍圖閣,成為兩大閣老,輔助荀彧。成為了一生的政敵和政治夥伴。而司馬懿和龐統也在曹操和諸葛亮的兩大陣營中,以政治為舞台,奮鬥了一生。

只不過,雖然他們對百姓的貢獻都不小。可在名望上,終究還是比不過張魯與山海大師。奉劉明之命,一生致力於文化輸出的張魯和山海大師,那不只是炎黃的百姓對其尊崇不已。世界各地的教民,那更是不計其數。

張魯和山海大師,不僅把炎黃的文化傳播到了世界,使世界在無可擋得炎黃文化下,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圈,使漢語成了世界的標準語。更是暗中把炎黃的眼睛,帶到了世界各處。使劉明的千葉與宗教團實現了對世界的暗中監控。總能把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

而在劉明的政策傾斜下,文化輸出一直保持著以宗教、詩歌,藝術,醫術等民生為主。而一切,戰爭,機關,格物,數學,化工等一律限制輸出。這也極大的安定了世界各族的和平與戰爭。

不過,這些還都不算什麼,最主要的就是劉明創立的那個文淵閣,時刻反映著民聲,促使著為其服務的龍圖閣,不斷的與時俱進。不斷的製造新血,帶來活力。

使世界隨著劉明建立的王朝崛起,走向了一個穩定發展的大道。

(全書完)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7

LV:8 領主

追蹤
  • 450

    主題

  • 19387

    回文

  • 4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