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 回到明朝做千戶 作者:老白牛 (已完成)

 
Nineider 2009-2-5 17:21:02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324 469548
琉璃雪 發表於 2009-7-5 23:26
第143章 賞雪、納妾渠秀荷之事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對著眼前如柳絮般的大雪,黃來福舉起了酒杯,緩緩吟頌道。

    “好酸……”顧雲娘白了黃來福一眼,一邊逗了逗懷中的黃大郎。

    此時黃來福正是在後花園的望梅閣中,雪花中,閣外幾樹寒梅開得正盛,紅白相間,極為美麗。

    冬時的第一場大雪,己是下來,黃來福來到大明朝幾年,還沒見過這麼大的雪。瑞雪兆豐年,相必明年的年景會好一些。

    顧雲娘見雪下得這麼厚,也是來了興致,要在望梅閣親自煮熱**給大家吃。此時大家都是聚在閣中閑話。黃來福難得有這樣的閑情逸致,也是非常放松。又想起眼前的一切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掙下的,又感自豪。

    望梅閣中燒著地爐暖炕,地上又放著幾爐的黃銅火盆,閣門口夾著厚絹暖簾,此時爐火正旺,炭火輕響,透著一股難言的舒適。黃來福一身錦袍,舒服地靠在一張鋪著厚墊的醉翁椅上,顧雲娘只是坐在他身旁,手中捧著一個小手爐兒,她今兒穿了一身的黃綾棉比甲,頭上戴著銀絲髻,更顯俏麗。雖是一個孩子的母親了,反而越見風致。

    旁邊的劉玉梅和柳環、眉月三女也坐著,三女的小腹都是高高隆起,離生產不遠了。為了照顧她們,母親楊氏,專門請了許多的丫鬟老媽,隨時陪伴身旁。

    黃來福搖頭晃腦地吟完,將熱酒一飲而盡。听顧雲娘笑話黃來福,劉玉梅認真地道︰“姐姐,我覺得相公的詩吟得很好啊,一點也不酸。奴家就一直想識字,卻總是認不會。”

    劉玉梅今兒穿了一套天青色的緞裾,頭上戴著 髻,或許是出身貧窮。地位低賤的緣故,劉玉梅平時有些自卑,在府中不怎麼說話,老是嬌怯怯的,一雙眼楮,就是整天在觀察別人的神情。

    她最在意的。就是黃來福怎麼看待自己,整日隨著黃來福的臉色而悲喜變化,平時也很在意顧雲娘等人的眼色。好在她己經有孕了,她最大地希望,就是將來生個兒子,這樣她未來才能穩定在府中的地位。

    听劉玉梅這樣認真地為黃來福辯解。顧雲娘不由抿嘴笑了笑。她道︰“玉梅妹妹就是太寵著相公了。要知道。男人有時候啊。可是寵不得地。”

    劉玉梅看了黃來福一眼。眼中滿是濃情。她輕聲嘆道︰“相公就是奴家地天啊。奴家願意為相公做一切……”她聲音越說越細。最後更是細若蚊鳴。滿臉紅暈。

    柳環、眉月二女眼中閃過異樣之色。各人都是摸了摸自己地肚子。顧雲娘只是嘻嘻笑了兩聲。若是別地妾室這樣在大婦面前爭寵。或許她就要行家法了。

    不過對于劉玉梅。顧雲娘倒是一直都不擔心。自己是正室妻子。身上注著老爺子。老太太地萬千寵愛。又有五品誥命在身。眼下又生出正室大兒。可說是地位固若金湯。至于柳環、眉月二女。更是一直以她馬首是瞻。她們地命運。向來是和顧雲娘連在一起。

    顧雲娘在府中地地位超然。她不象別地妾室一樣地在黃來福面前戰戰兢兢。一向是談笑自若。她嬌膩地嗔怪旁邊地黃來福︰“你呀。真是個多情種子。讓玉梅妹妹。這樣為你**。”

    黃來福听得微微一笑。心中略略也有些得意。不過他是個以事業為重地男人。對這方面地感受。並不是很在意。

    顧雲娘親了親懷中的黃大郎。低聲道︰“兒啊兒,將來你可不能學你地父親。到處留下情債,徒生冤孽。”

    黃大郎睜著圓圓的眼楮,震驚地瞪著黃來福,嘴中咿咿呀呀地叫了聲︰“爹爹……”

    黃來福不滿地道︰“哪能在兒子面前,這樣偏排他老爹的。”

    顧雲娘吃吃而笑,側立在旁地幾個丫鬟老媽子,也是掩口而笑。

    在這時,一股濃濃的奶香味傳出,顧雲娘道︰“好了,**煮好了。”

    一個丫鬟上前,將那精致的小罐從一個火爐中取下,顧雲娘接過了,親自倒了一盞牛**,只見滾熱無比,白瀲瀲的如鵝脂一般濃膩。顧雲娘加了白糖,遞于了黃來福。

    黃來福接過,趁熱呷了一口,閉眼回味了一會,贊道︰“好。”

    顧雲娘甜甜笑道︰“就知道你喜歡加些糖。”

    黃來福放下盞子,伸手握住了顧雲娘溫軟嫩滑的小手,道︰“還是娘子懂我。”

    顧雲娘眼波流動,微轉頭看著黃來福,只是抿嘴而笑。

    黃來福看她神情,不由心動,輕聲笑道︰“不如晚上我們試試玉女坐蓮式如何?”

    他聲音再輕,眾人都是听到,劉玉梅諸女都是紅著臉低下了頭,同時又是心下羨慕。後面幾個丫鬟也是羞紅了臉,只有一些有經驗的老媽子吃吃而笑。

    顧雲娘臉上如同抹上一層胭脂一般,她指若蘭花,點在黃來福的眉心上,膩聲道︰“你呀,在姐妹面前,說這些話,也不知羞。”

    她正了正臉色,又倒了幾盞牛**給劉玉梅、柳環、眉月三女,三女都是道︰“謝謝姐姐。”

    顧雲娘接著道︰“海棠,你將這奶罐子,送于老爺,老太太,讓她們也嘗嘗。”

    一個丫鬟應了一聲,提著罐兒去了。

    她這邊忙,黃來福盡管喝**,一邊賞雪。見雪越發的大,如梨花亂舞一般。他將**放于旁邊桌上,道︰“如此美景,該有樂相佐。”

    顧雲娘听了,招來一個丫鬟,吩咐了幾聲,那丫鬟應了聲︰“是,太太。”急步去了。

    黃來福繼續賞雪,不久,嬌聲艷鶯,幾個穿著大紅斗篷的女子來到閣內,各女捧著琵琶,箏,弦子等物,嬌滴滴地向黃來福等人道個萬福。正是渠家送于總兵府邸地一個樂班,都是樂藝俱佳的女了。黃來福見他們心誠,也就收下來了。平時沒事就听個小曲,也是一樂。

    諸女行禮後,各人便坐于下首,彈唱起小曲來。

    此時大江南北,都是流行昆曲,品著曲兒那委婉細膩的韻味,黃來福不由微閉雙目,躺在醉翁椅上,只是合著曲調輕拍著。幾個丫鬟上前,細心地為他敲肩捏腿著。

    正品著味,忽然黃來福听到顧雲娘的聲音︰“秀荷妹妹來了,快請坐。”

    渠秀荷清柔的聲音響起︰“謝謝顧姐姐。”

    黃來福睜開眼,只見渠秀荷身著一襲純白的貂裘,正俏立在自己身旁,見黃來福看來,渠秀荷甜甜一笑,向黃來福襝衽行禮,道︰“大人安好。”黃來福道︰“秀荷姑娘太多禮了,請坐吧。”

    渠秀荷依言坐在了顧雲娘的身旁,黃來福側目看去,正見渠秀荷與顧雲娘言笑晏晏,不時發出咯咯的聲音。閣外紅梅正在怒放,映著渠秀荷的一身素白,更顯她膚色白膩,嬌柔秀美。

    黃來福不時聞到一股淡淡地幽香傳來,也不知是紅梅的寒香,還是顧雲娘與渠秀荷身上的幽香拂鼻。

    在渠秀荷進閣後,劉玉梅與柳環、眉月二女的心思就放在黃來福身上,見黃來福似乎是很注意渠秀荷,諸女眼中都是閃過了嫉妒之色,對上渠秀荷時,都有些若有若無的敵意。相比顧雲娘,渠秀荷自然是對她們的地位造成了威脅。

    不久,渠秀荷告辭而去,她與顧雲娘約下了午後掃雪的約定。二女都是知情識趣的女子,相互之間,總有說不完的話,況且這一年多來,渠秀荷一直幫著顧雲娘地忙,為她整理府中帳目等,很討顧雲娘地歡心。

    渠秀荷去後,顧雲娘對黃來福笑道︰“相公,你看秀荷妹妹這人如何?”

    黃來福立時見到閣中諸女都豎起了耳朵,他道︰“很好啊,怎麼了?”

    顧雲娘癟著嘴哼了一聲,道︰“我有意將秀荷妹妹招進門,與你為妾,你看如何?”

    黃來福道︰“不會吧,哪有妻子為丈夫納妾的,你不吃醋?”

    顧雲娘看著黃來福,似笑非笑地道︰“我為你找,總好過你自己出去偷食,壞我姐妹名聲。再說了,秀荷妹妹經常往來府中,外面早有閑言碎語,不將她納進門,你以為還會有好人家娶她?”

    黃來福雙手一攤道︰“這樣啊,那你做主吧,我是無所謂地。”

    顧雲娘哼了一聲︰“哼,看你那樣子,得了便宜還賣乖。”

    隨著黃來福身份地位的提高,顧雲娘知道自己丈夫將來妾室肯定不少,作為妻子,自己是不能干涉的,否則就是七出之罪。不過自己為黃來福找,總好過他自己出去找,這樣女子納進門後,她容易掌控。渠秀荷這人她也觀察好久了,肯定不會威脅到她將來的地位。她的父親顧千戶,母親宋氏,也是這個意思。

    不過說句實在話,黃來福剛才說的倒是真心話,他知道將來自己妾室肯定不少,這是有權勢男人的苦樂,不過自己出門找女人太麻煩,有自己妻子為自己料理,那是再省心不過了。來到這個世界上,如果說讓他愛一個女子的話,那就是顧雲娘了,余者,自己都可有可無。

    當下黃來福道︰“娘子辛苦了,讓為夫抱抱。”

    顧雲娘欲拒還迎,嗔道︰“討厭,油嘴滑舌。”
marine_w 發表於 2009-7-11 23:45
正文 第144章 納妾程序

      
    納渠秀荷妾,對黃來福可說是好處多多,不說渠秀荷是個大美人,就算為了得到渠家的財力及奧援,增強與渠家及一干晉商之間的關係,黃來福也沒有不答應的理由。

    至於他喜歡不喜歡渠秀荷,渠秀荷喜歡不喜歡他,兩人之間有沒有愛情……這個世界上,哪來的那麼愛情?後世官員商人大多有****,三奶,四奶,五奶,六奶,七奶……這個世界有點身份的官員武將也都是小妾如雲,大家不都這樣過?入境問俗,主動融入這個世界才是正理。

    這天顧雲娘向黃來福提起此事後,關於納渠秀荷為妾,此事也就提上了議程。

    此時在總兵府邸的大廳內,屋內燒著黃銅火盆,溫暖如春。

    黃家的一干人,如父親黃思豪,母親楊氏,還有顧雲娘,顧千戶,宋氏,還有幾個姐姐等人,都是端坐一屋,商議黃來福納妾渠秀荷的事情。至於黃來福,因為事情繁華,這個事情,他就一股腦兒地拋給顧雲娘等人料理了。

    「公公,婆婆,媳婦認為,秀荷妹妹也是好人家出身,我們將她納進門,也不能委曲她不是?婚書聘銀,嫁娶之儀,我們可不能馬虎,一定要找到最好的媒婆下禮。」

    在母親楊氏的身旁,顧雲娘乖巧地拉著她的手兒,細心地向她說道。今天的顧雲娘額頭上戴著鑲嵌金廂珠寶的烏絨頭箍,更顯貴氣。居移氣,養移體,幾年富足的官太太生活,又有誥命在身。讓她的華貴氣質更是培養出來。

    黃思豪與楊氏端坐上首,幾年的安心舒適地生活,讓二人絲毫不見老態。

    聽了顧雲娘的話。黃思豪只是微笑點頭,楊氏則是拉著顧雲娘的小手,寵溺地道:「好好,一切就依我地雲娘去辦理。」

    她感歎道:「還是我的福兒有福氣,娶了個這麼賢惠的妻子。」

    顧雲娘撒嬌道:「婆婆,您太誇獎媳婦了,媳婦這一切,還不都是為了相公。」

    楊氏只是呵呵而笑。在一旁的顧雲娘母親宋氏也是笑道:「我這個女兒啊。有了相公,就把娘親給忘了。」

    顧雲娘又到母親懷裡撒嬌不依,宋氏也是愛憐地拍著她的後背。連道:「好好,我的乖女

    大姐黃紫柔笑道:「我這個弟弟啊,確實是有福,怪不得叫來福呢。」

    眾人都是笑了起來。

    楊氏對楊管家道:「楊叔,一幹的事宜,你要好好陪著雲娘料理。現在我們黃家不比以前,一定要辦得風光體面。」

    大姐黃紫柔也是道:「對對,以我們黃家現在的身份地位,一定要風光大辦。不然是丟我們黃家地臉面。」

    大姐黃紫柔在對上大姐夫徐學世時,算是河東獅吼,嚴禁他納妾,不過對上自己的弟弟時,對他納妾之事,倒是非常熱心。而且現在的大明江南南北之地,露富炫耀地風氣越發濃厚,特別是官員納妾,都是以大操大辦為能事。更不要說到了黃來福這個級別了。

    只有三姐黃璧柔,不知想起什麼,臉上略有黯然之色。

    楊管家陪著笑道:「老太太,大小姐,您就放心吧,老奴一定會陪著少夫人,將事情辦得風光體面。」

    黃思豪不知想起什麼,忽道:「秀荷這個姑娘也算是良家女子,福兒納她為妾,會不會與禮不合?福兒現在也算是官職顯赫。小心御史彈劾。」

    在大明朝。雖說官宦縉紳,士大夫以及富裕暴發戶普遍存在著納妾的習俗。不過明律也對納妾的範圍作出了明文規定,更有限禁幾條。

    如:居父母喪不得娶妾。祖父母被囚禁不得娶妾。同姓不得娶為妾。親屬妻妾不得娶為妾。逃亡婦女不得娶為妾。監臨官不得娶所監臨女為妾。奴婢女不得私嫁與人為妾。義父不得娶義女為妾。品官不得娶娼及良家女為妾。奉命出使不得中途娶妾……等等在大明初年,商賈之子女算是賤民,納她們為妾,沒有說什麼。不過到了明末,特別是萬曆年時,商事大興,商人地位極為提高,商賈之女,己經是正牌的良家女子了。

    明律規定品官不得納良家女子為妾,怪不得黃思豪有此憂慮。特別是現在自家兒子官運越來越佳,前途不可限量,黃思豪可不想為了一個女子,斷送了自己兒子的前程。

    聽了黃思豪的話,楊氏不以為然道:「現在還有誰在意這個禁令?你放眼看看周邊軍堡州縣,哪個官員又不納良家女為妾了?你呀,就是死腦子,不知變通。」

    黃思豪不悅地哼了一聲,眾人都是偷笑。

    顧千戶也是笑道:「世兄弟有所不知,據老哥所知,岢嵐州的知州大人,也是納了州城良家女楊氏為妾,也沒人說什麼。」

    黃思豪點了點頭,不再說話了。

    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很快,在五寨堡最出名媒婆孫氏的張羅下,黃來福納妾程度,開始啟動。

    對於黃來福納自家女兒為妾的事,渠家地渠廷柱,渠良萬,渠源銳父子幾人也都是舉雙手雙腳同意。這些年來,黃來福的官職越來越大,短短幾年中,就從千戶升職到了副總兵,此次平寧夏後,又立下大功,或許不久後還會升任為總兵官。這樣前途無量的年輕人,自己渠家不緊抱他的大腿,還去抱誰的大腿?

    再說了,渠家和黃來福接觸的幾年中,知道黃來福這個人對家人妻小還是非常維護的,平時渠秀荷和總兵府的大婦顧雲娘的關係也很融洽,進了府後。肯定不會受委曲。

    而且最重要地是,渠家這幾年中,他們家族的生意己是緊緊地與黃來福連在一起。將來要穩固與黃來福的關係,甚至更上一層樓,讓女兒與黃來福與妾,這是最不過地了。別家商賈是沒這個機緣,或是生的女兒長相難看,黃將軍看不上眼,自己有這個機會,如果不抓住的話。那就是傻了。

    祁縣會館作為渠家的大本營,經過幾年的發展,己是一再擴建。成為渠家事實上的總館。渠家的大體事務,都是搬到了祁縣會館處理。

    此時在館內,己是談論得熱火朝天。

    渠良萬哈哈大笑,道:「昨日孫夫人有找過我,說了五妹地事。這真是喜事啊,五妹正年十七,正是恰好年紀,能進入總兵府內,真是上天眷顧地福氣。以後有了黃大人的照應。我們渠家想不發都難啊。」

    渠廷柱也是撫鬚微笑,用一個女兒換來兩家地聯親,這是最好不過了。當然,這也是因為黃來福地身份的緣故,如果是換成別家的人,不說讓女兒作妾,就是作妻,以他渠家現在的身份財力,不是那樣的人。想也別想。要知道,這些年來,上門求親的人可說如過江之鯉,不過他待價而沽,總算等到好人家了。

    渠源銳略有些猶豫,雖說這些年他和黃來福的合作越來越緊密,他的事業也因此越做越大,在父親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不過以兩家姻親,換取妹妹地幸福,他內心還是惴惴。擔心妹妹不願。

    他道:「五妹說什麼。她願意嗎?作為她的兄長,除非五妹自願。否則我們不好強迫她。」

    渠良萬冷哼了一聲,這些年,他對四弟渠源銳的嫉妒心越來越強烈,不過一直深深地埋藏在內心中。黃來福是個念舊之人,和渠源銳合作後,感覺順手,賣糧的事,就一直讓他主導,渠良萬想插手,卻是一直沒有這個機會。

    好容易這個機會來了,五妹向來對自己千依百順,一切都聽自己這個大哥的,或許將來有妹妹在總兵府內,可以改變黃來福對自己的看法。

    當下他笑道:「怎麼會不願呢?這一年多來,如果五妹對黃大人沒好感的話,怎麼會一直進入總兵府內敘話呢?看看別的女子,會這樣嗎?再說了,黃大人是個念情之人,你們也聽說了,黃大人對家中妻小的疼愛,如果五妹進府後,黃大人肯定會好好待她地。」

    渠廷柱不住點頭,他溫言道:「四兒,你大哥說得對,秀荷她進入總兵府內,決對是一個好的選擇。」

    渠源銳默默點頭,不再說什麼了。

    這在這時,忽然聽到外面一陣的鼓樂喜樂,還有一陣的鞭炮啪啪炸響聲,接是一群的黃府家人抬著各箱沉重的喜禮湧了進來,各人放下擔子,都是道:「大喜,大喜。」

    接著見楊管家還有媒婆孫氏走了進來,一進廳內,孫氏就揚著自己的手帕高聲道:「啊喲,渠老掌櫃的,今兒可是大喜了,老婆子可要恭候掌櫃的了。」

    渠廷柱移動著肥胖的身軀站了起來,他略一觀望,見館外擠滿了圍觀地人群,各人都是指指點點,臉上極有羨慕之情。他心中極有面子,也是呵呵笑道:「老夫說為什麼今兒地喜鵲在叫,原來是楊管家和孫夫人到了,快請坐,快請坐。」

    渠源銳和渠良萬也是忙陪著站了起來……身份,有錢財之人,因此黃府通過孫夫人做媒,直接與渠家議婚。

    楊管家還帶來了紋銀千兩,錦帕四方,寶釵五對,金廂珠寶頭箍二件,金廂珠玉寶石頭箍一條,西番蓮梢簪,犀玉大簪數件。此外還有三十擔衣面,若干的羹果茶餅,布絹綢綿等作為插定聘禮。

    這些聘禮中,光紋銀千兩,後世就值人民幣60萬,再加上其它禮品,聘禮價值超過一百多萬。財禮如此豐厚,體現了黃府對納妾之事地重視。渠家這些年家業越發的大,他們雖不缺這些財物,但黃府這片重視的心,卻是讓他們滿足。

    當下眾人一片和氣,商談好了婚書,立下了字據。

    「今有山西祁縣渠氏,有訴生自養女子,立名渠秀荷,年已長成,端麗溫柔,舉止婉慧。憑五寨堡孫氏,議配山西鎮副總兵黃來福為側室,本日受到聘銀一千兩整,余物若干。本女即聽從擇吉過門成親,熊羆協夢,瓜瓞綿延。本女系親生養女子,並不曾受人財禮,無重疊來歷不明等事,如有此色,及走閃,出自孫氏尋送還,倘風水不虞,此乃天命,與銀主無干。今欲聘證,故立婚書為照。」

    以上就是大明男子納妾時必須寫定的婚書,受大明律法保護。

    最後眾人約定了進門日期,到時又有一干納妾時的嫁娶之儀。
marine_w 發表於 2009-7-11 23:55
正文 第145章 進門、得子、朝鮮之亂

    萬曆二十年十一月十八日,公元1592年12月21日。

    這天是冬至日,算是良辰吉日,也是渠秀荷進門的日子。

    到了這天,由顧雲娘親自坐轎押擔,隨行的,還有宣天的鼓樂,最後是一頂大轎,四對紅紗燈籠。一路而去,引來圍觀的人無數。

    女方喜點是設在祁縣會館內,此時那裡己是人山人海,賀喜的人不斷,不過這裡大多為商賈之家。最後渠秀荷盛妝打扮,上了大轎。隨行的,還有諸多的陪嫁之物。

    最貴重的,是諸多的首飾等,共計名貴金廂珠玉首飾十副。其中的一副金廂珠寶蟾宮桂兔首飾及金廂玉鳳頂珠寶首飾,就是放在江南,也是極品。明末風氣奢華,女方以陪嫁之物貴重為榮,這樣女子也會更受夫家重視。

    一路敲鑼打鼓,鞭炮聲震耳欲聾,大轎回到黃府,這裡早己是裝扮得煥然一新。雖是納妾,但由於現在黃來福的身份,加上渠家也是富貴人家,因此還是賓客盈門。

    渠秀荷不是一般的妾,所以納妾的相關嫁娶之儀,如花轎、儐相、紙燭、拜堂、撤帳等,都是按最隆重的來辦。

    渠秀荷是個如花似玉的大美人,當晚黃來福有福了……

    第二日,渠秀荷來拜見大婦顧雲娘,向她磕頭,遞了鞋腳,顧雲娘端坐著受了她四禮,並不答拜,這是當時明朝妻與妾的規矩。

    直到渠秀荷拜完。顧雲娘才笑道:「妹妹請坐,以後我們就是一家人了。」

    一邊說一仔細打量她。見渠秀荷穿了一身淡綠地緞裾。脖上圍著貂裘。髮髻上插著犀玉大簪。耳鬢邊插著珠翠鬢邊花。臉上透著一股醉人地暈紅。秀麗中帶著嫵媚。顯是昨晚黃來福雨露滋潤地緣故。

    看她地樣子。想必昨晚肯定是被黃來福折騰了一晚。想到這裡。顧雲娘不由內心略略有些酸。不過她很快按納住了內心地情緒。和渠秀荷說笑起來。

    跟下來。渠秀荷又和劉玉梅平敘了姐妹之禮。二女都坐在顧雲娘地下首。柳環和眉月還不是妾地身份。不過二女有孕。地位提高不少。也是坐在一旁。

    顧雲娘吩咐周邊地丫鬟們。以後在府中就稱呼渠秀荷為三娘。

    黃來福納渠秀荷為妾。唱戲、擺酒、請客。一連三日。才停歇下來。而接下來幾日。他又有了意外之喜。劉玉梅。柳環。眉月三女。先後都在幾日內。各自產下了一子。母子平安。

    黃來福大喜。連黃大郎在內。他現在有了四個兒子。他為劉玉梅產下之子取名為黃二郎。為柳環產下之子取名為黃三郎。為眉月產下之子取名為黃四郎。

    正當黃來福沉醉在納妾得子的快樂的時候,此時遠在千里之外的朝鮮。那場暴風驟雨似的戰亂,己經越演越烈。

    朝鮮有三千里江山之稱,一直是大陸與日本島國兩邊攻受地對象,幾千年來,一直改變不了這樣的命運。而這個半島,又一直是對面島國垂涎攻擊的地方,當然,島民們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半島身後那片富饒美麗的大陸。對他們來說。貧瘠又多地震的列島之地。實在是太沒有安全感了。而那個大陸,又實在是太富饒了。

    列島雖小。卻從不不缺乏野心家,從唐朝開始就是如此,只不過能力有限沒辦法。到了明萬歷時,更出現了一個野心狂豐臣秀吉。這位老兄不但想攻佔朝鮮,還想攻佔中國,至於還想攻佔印度。在明時就有這樣的野心與狂想,實在是讓人懷疑他是不是穿越人士。

    早在日本戰國時代,豐臣秀吉還在征討毛利時,就寫信給織田信長,言道待大軍平定本州後,就要進發九州,然後圖朝鮮以窺大明,最後一統地球。到了征服高野寺以後,他在給一柳末安的信中說:「日本國之事自不待言,尚欲號令唐國。」

    為了備戰,他甚至還委託歐洲傳教士購買兩艘歐洲戰艦,準備加以仿造。

    到了明萬曆十九年初,公元1591年地時候,此時豐臣秀吉己經統一了全日本。他的野心更是控制不住地膨脹起來,他嘴邊總是念叨著一句話:「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又過了幾個月,由於日本國內武士們對土地分封不均極為不滿,為了消除這個隱患。加上豐臣秀吉對大明朝不與自己通商的憤怒,又為了滿足自己地狂想**,他決定對外發兵。

    在六月時,豐臣秀吉派出了使者宗義智,致朝鮮進攻明朝,並要求朝鮮國王率兵作為前導,他在:「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予入大明之日,將士卒臨軍營,則彌可修鄰盟也,予無願也,只顯佳名於三國。秀吉入明之日,王其率士卒,會軍營為我前導。」

    當時朝鮮國從國王到百姓,都視大明為君父,自認第一屬國,恭敬得不得了,從來就沒有過什麼反叛的心思。對於豐臣秀吉的無理要求,朝鮮國王李自然是斷然拒絕。

    拒絕歸拒絕,不過豐臣秀吉卻認為自己心中有數。不論是明朝時的日本,還是民國時的日本,當時都對情報工作非常重視,而且工作非常認真。當時在抗戰時,日軍繪製的中國地圖,比中國人自己繪製的還要準確,連一個山丘,一口井都標得極為清晰,他們的地圖,一直受到中**隊的普遍歡迎。可想他們地情報工作做到了什麼樣的地步。

    不說此時的朝鮮。就是此時地大明,兩國內很多情報,日本國內都有專人瞭解。當地的朝鮮武備廢弛,國內風氣普遍重文輕武,國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三百多個郡縣大多數沒有設防。而且黨爭激烈,比起大明朝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國內混亂無比。

    這樣的情況,自然讓豐臣秀吉認為朝鮮不值一提,他主要擔憂的是大明。畢竟狂妄歸狂妄,能統一日本,豐臣秀吉不是個簡單的人物。當時的大明如此龐大,軍隊如此眾多。文明影響力如此深遠,對日本人地壓迫力是非常沉重的,可說是幾千年的陰影累積在心中。

    不過後來豐臣秀吉召見了一個倭寇。讓他消除了內心的陰影。

    該人答道:「餘部三百,下福建過一年,全甲而歸。唐人畏日如大水崩沙,利刀破竹,何城不催。」

    聽了他的話後,豐臣秀吉大喜,重重的心事也就放了下來。

    而且說實話,豐臣秀吉也有自信的本錢,日本國久經戰亂。熏陶出一批批久經戰事的軍人。他麾下的武士,更多為亡命之徒,作戰勇敢,視戰爭為呼吸般自然地事。

    而且此時日本裝備精良,從西人手中進口了大批地武器,豐臣秀吉手中,更是擁有大規模的火槍部隊。他們地火銃,比明軍還先進。在戰術方面,日軍也有相當進步。發明了三線戰術,一線開槍,二三線裝子彈,形成持續火力,對騎兵有較大殺傷力。這種戰術,只有戚家軍的火器五段射可以比擬。

    整體來說,當時的日軍戰鬥力,他們的裝備,他們的戰術水平。都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決對是精銳之士,這讓豐臣秀吉的膽氣變得越來越高。他加緊了戰爭的步伐。

    萬曆十九年時,日軍的千餘艘戰艦已建造完畢,名古屋上也囤積了足夠使用數年地糧草,三十萬的軍隊在動員後已是整裝待發,一切已在弦上。

    萬曆二十年初,公元1592年4月,豐臣秀吉發佈命令,九個軍團共15萬兵力,大小艦艇七百餘艘,分別從福岡,名古屋,對馬海峽等地出發,出征朝鮮。

    這十五萬日軍,都是當時日本國內最精銳的部隊,兵力分配為:

    第一軍:小西行長,一萬八千人。第二軍:加籐清正,二萬二千人。第三軍:黑田長政,一萬二千人。第四軍:島津義弘,一萬四千五百人。第五軍:福島正則,二萬五千人。第六軍:小早川隆景,一萬五千人。第七軍:毛利輝元,三萬人。第八軍:宇喜多秀家,一萬一千人。第九軍:羽柴秀勝,一萬一千人。

    此外還有九鬼嘉隆率九千二百人水師和七百艘艦船作運輸士兵和海戰。為了補充兵源,豐臣秀吉還命令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勝、蒲生氏鄉、伊達政宗等人將他們的旗下的軍隊集結在名護屋作為預備隊,又有十萬五千人,一時間日本人自稱為「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在戰略上,豐臣秀吉採用德川家康的提案,確定了「陸海並進」,「以強凌弱」,「速戰速決」的戰法,以水軍保證陸軍的戰略物資供應,陸軍分三路齊頭並進,一舉佔領朝鮮。

    大軍攻取順利,小西行長率領的先頭部隊第一軍1.8萬人,分乘艦船七百艘,於四月十二日渡過對馬海峽,翌日凌晨成功登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釜山朝鮮守軍,迅速攻下了釜山。守將鄭拔戰死,城中數百朝鮮官兵血戰至最後一人,日軍付出傷亡千人地代價。

    同日,日本水師九鬼嘉隆部在巨濟島擊潰慶尚道節度使元均所部,瀧川一益率東路軍攻陷蔚山城,丹羽長秀率西路軍登陸固城,固城守城將不戰而逃。

    四日之內,朝鮮海防重鎮釜山,東萊,梁山等地相繼陷落,沿海守軍聞風而逃。四月十八日,加籐清正率第二軍2.2萬人、黑田長政率第三軍1.1萬人也相繼在南部海岸登陸。前三軍登陸後,日軍後續主力8萬人和其餘艦隊相繼入朝。

    日本大軍兵分三路向北部快速挺進,朝兵無力抵擋,沿途各道守軍望風而逃,日軍如入無人之境。很快日軍便到達王京漢城城下,朝鮮備邊使李謚看到日軍軍容強盛,竟然慨歎說:「今日之敵,似如神兵!」

    五月二日,日軍攻陷朝鮮王京漢城,朝鮮國王李在日軍度過漢江之前狼狽出城北逃,京城守將李陽元,竟把兵器沉入漢江,不戰而降。日軍進入王京之後大肆屠殺劫掠,將號稱「小中華」的漢城付之一炬。

    戰事如此順利,豐臣秀吉欣喜若狂。

    五月二十六日,豐臣秀吉制定了征服朝鮮及明朝的計劃二十五條,他對自己侄子豐臣秀次道:「高麗都城已於二日攻克,所以,近期內需迅速渡海……此次如能席捲大明,當以大唐關白之職授汝,宜準備奉聖駕於大唐之京城,可於後年行幸,屆時將以京城附近十國,作為聖上之領地。諸公卿之俸祿亦將增加,其中下位者將增加十倍,上位者將視其人物地位而增。……任汝為大唐關白,以京城百國之地封汝。日本關白一職,將視大和中納言與備前丞相二人情況,擇任之。」

    六月三日,豐臣秀吉下達了進攻明朝的命令。他瘋狂地道:「如處女之大明國,可知山之壓卵者也,況如天竺,南蠻乎?」他把明朝比作處女,把日本比作猛漢,可謂狂妄之極。

    由於戰事順利,不說當時日本國內舉國歡騰,就是當時侵朝日本各軍也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日將鍋島直茂請求豐臣秀吉把明朝大片領土賞封給他,日將伊達政宗寫道:「何知今歲棹滄海,高麗大明屬掌中。」

    在漢城的日軍稍事整頓後,又繼續北進,六月十五日,日軍攻陷平壤。

    僅兩個月零兩天,朝鮮浹旬之間,三都失守,八方瓦解,三都十八道全部陷落,兩個朝鮮王子被俘,朝鮮全國八道已失,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遼東半島之地義州一帶尚未為日軍所陷。

    朝鮮國王李逃到義州後,他知道若沒有大明的幫助,根本沒可能光復朝鮮,因此他派出多批使臣,拚命地向大明求救。為了讓大明出兵,朝鮮的使臣們想盡方法,除了向萬曆帝遞交國書外,還分別去遊說大明各閣臣、尚書、侍郎、御史、宦官等,甚至表示願意內附於大明。

    朝鮮國王李面對大明使者,更是激動地道:「與其死於賊手,毋寧死於父母之國!」

    而此時,日軍對朝鮮的大舉入侵,也是大大地震動了大明。面對朝鮮戰事,大明朝廷上下爭論不休。不少朝臣認為朝鮮太過無能,即使援助,也是無用,兵部尚書石星則認為應禦敵於國門之外。爭論非常激烈,從四月爭到七月,大明官員們還沒有爭出個子丑寅卯辰。

    最後萬曆帝發話:「宜速救援!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

    一錘定音,大明決定出兵。
marine_w 發表於 2009-7-12 00:22
正文 第146章 黃來福又出兵,萬曆帝召黃來福覲見
    萬曆皇帝外憨內精,自六歲時便已接觸經典,略知大義。**歲登基後日講不斷,博聞強記,舉一反三,可以與講師們談經論道,不失精髓,是個絕頂聰明的君皇。
    萬曆帝非常喜歡讀書,他除了命令大學士們將本朝祖宗的「實錄」抄出副本供他閱讀外,還命令宦官在北京城內廣泛收購新出版的各種書籍,包括詩歌、論議、醫藥、劇本、小說等各個方面。
    在歷史中,他雖長期不上朝,但大明朝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他默默注視的眼睛,他敏銳的目光,穿透了萬里。沒有高明的手腕,他不可能在四十八年中,都穩穩地做他的皇帝。
    他不上朝,不等於不辦事,只相當於將辦公地點從朝堂轉回後宮,開闢了大明版的在家辦公OHO一族,即避開了朝臣無聊的紛爭,又有效率地辦了事,理念非常先進。
    日本人的野心,他一眼就看透了,他知道日本人的野心絕不僅於朝鮮,一旦朝鮮滅亡,日本人下一個對付的目標肯定是大明,到時中日必有一戰。既然要打,早打比晚打好,在國外打比在國內打好,因此萬曆帝第一個作出了作兵朝鮮的決定。
    而且就在此時,豐臣秀吉要求琉球,呂宋等地臣服納貢的消息傳來,更是激怒了明朝君臣。萬曆帝對朝臣道:「平秀吉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我救朝鮮,非止為屬國也。朝鮮固,則東保遼東,京師鞏於泰山矣。」
    明廷上下,很快形成了「迎敵於外,毋使入境」的共識。
    萬曆二十年七月,大明向朝鮮派出第一支援軍。由遼東遊擊史儒率領騎兵二千為前鋒,副總兵祖承訓率騎兵三千繼後。
    在遼東巡撫郝傑身旁,朝鮮使節李德馨屢次上書大明朝堂。請求出兵,並在巡撫帳下日夜痛哭不走,郝傑感其忠義,又接到朝廷的命令,便急令祖承訓出兵。
    不過這裡事情出了一些問題,領兵的二人。不論是史儒還是祖承訓,都對日軍不瞭解。當時明軍過江後,朝臣柳成龍歡天喜地地在鴨綠江邊迎接祖承訓,不過隨後他發現祖承訓兵力太少,便對他道:「倭兵戰力甚強,望將軍謹慎應對。」
    祖承訓答道:「我曾以三千騎兵大破數萬蒙古兵,小小倭人,何足道哉?」
    祖承訓原為李成梁家丁。隨同李成梁四處征戰。勇猛善戰。確實有自傲地本錢。不過他不明白。當時日軍非常精銳。是遠比蒙古人更為可怕地對手。
    事實地結果。遼東遊擊史儒率領地兩千騎兵行進到平壤附近。由於道路不熟。誤中日軍埋伏。又逢大雨。火器無法發揮作用。結果全軍覆沒。史儒戰死。
    而隨後而理想來祖承訓率領地三千騎兵。先是因為天雨馬蹄紛紛潰爛。加上祖承訓領兵輕率進入平壤城內。被七百日軍鐵炮手伏擊。明軍死傷兩千餘人。祖承訓大敗而歸!
    消息傳回。明廷如炸開了鍋一般。群情激昂。紛紛要求大明出重兵遠征朝鮮。豐臣秀吉聞訊。則是欣喜若狂。他認為明軍地實力正如他所瞭解地那樣。根本不堪一擊。日本國內也是精神大振。
    八月。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備倭軍務。總領抗倭事宜。並詔天下督撫舉將材。
    十月。令還在回家路上地李如松總理薊、遼、保定、山東軍務。充任防海御倭總兵官。為東征提督。總體負責軍事。由其弟李如柏、李如梅。還有平寧夏時表現良好地黃來福同為副總兵官。一同開赴朝鮮。
    最後。大明從全國調集了四萬多精兵,主要為:遼東鎮騎兵一萬。宣府鎮,大同鎮各選精騎八千。山西鎮選精兵三千。薊鎮,保定各選精銳步兵5千。江浙選步兵3千。最後是四川副總兵劉率川軍5千,做為後續部隊向朝鮮進發。
    在裝備方面,遼東鎮,宣府鎮和大同鎮的騎兵們備有輕甲、馬刀和長矛,同時也備有火銃。薊鎮、保定的步兵則來自明軍的神機營,以火銃和火炮為主要武器。江浙兵擁有豐富地抗倭經驗,熟悉戚繼光傳下的鴛鴦陣。劉的川軍多年來一直與西南夷族作戰,山地作戰經驗豐富,而且擁有一個車炮營。
    至於山西鎮,黃來福的兵多為馬上步兵,要作為騎兵使用,也不是不可以。
    兵部軍令傳下後,於農曆十一月二十四日傳到五寨堡,黃來福緊急動員起來。黃來福本來就熟知大明歷史,又有筆文學記本電腦可以查閱資料,所以他早料想到了此次戰事。
    他也知道兵部極有可能還會讓他出兵,因此他從寧夏鎮回到五寨堡後,並沒有解除原來的軍備狀態。因此短短數日,他便做好了出兵的各種事宜準備。
    相比於出兵寧夏,此次黃來福從來福營及鎮虜營選出了三千戰兵,而為了爭搶出兵的名額,各兵又是打破了頭。
    由於從山西鎮五寨堡,到朝鮮之地,行程超過二千里,而且到期時間緊,所以黃來福讓戰兵們每人配雙馬,以加快行程,他現在有的是戰馬,所以馬匹不是問題。而且是在朝鮮與日本人作戰,當地多為山地,所以馬匹不再披甲,僅以戰兵披輕甲。又抽調輜兵輔兵兩千人,領二千多馬騾車輛,隨同後勤。
    戰兵們的裝備方面,還是一半火銃兵,一半冷兵器戰士,每人披鐵甲。此外還帶上五十門虎蹲炮,用馬匹馱伏。至於輔兵們,則是每人配上腰刀。
    在楊小驢地強烈要求下,此次黃來福的三百家丁們,由他來帶隊。
    算上戰兵,輔兵,家丁們,事實上,黃來福此次共出兵五千三百人。
    在後勤方面,黃來福還是與商賈們合作。由他們為自己軍隊供應糧草,在前些日的黃來福出征寧夏時,與黃來福合作地商賈們個個都是賺得盆滿缽滿,因此黃來福一放話,都是人人踴躍。特別是渠家,現在與黃來福關係大不相同。更是最積極的響應。
    老規矩,出兵在外作戰,士兵們糧餉都是雙倍。再算上戰時損耗的軍器支出,事後的賞銀支出等。特別是數千匹馬吃的糧食草料更是個天文數字,黃來福估計此次自己沒有二十萬兩銀子不能下來。這讓他有些肉疼,得想個什麼法子,從別人身上撈回來。
    萬曆二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公元1592年12月31日。
    清晨!
    這天是黃來福領兵出征的日子,就算天氣刺骨般地寒冷。零下多少度,各人都要將自己的身子頭臉包個嚴嚴實實。但還是阻擋不住五寨堡軍民們火一樣的熱情。
    在人山人海地送別人潮中,黃來福拜別了自己的父母妻兒。拜別新納不久的小妾渠秀荷,逗弄過剛出生不久地三個新兒子黃二郎,黃三郎,黃四郎,一馬當先,策馬而去。
    跟在他身後的,是如雲的旗幟,數千精銳的戰士。
    此外,在大軍身後。還有滾滾的商隊車馬,此次出征,看來是要在外面過年了,不過有錢賺,對商賈們來說,在外過年又有什麼要緊?
    相比前一次,這次黃來福不再讓大軍步行,每日都是策馬行進,並且讓馬匹輪流馱伏盔甲兵器等。雖說這樣很損耗馬力。同樣為了讓馬匹保持體力,需要消耗大批的糧草,不過加快了行軍地步伐,這也是值得的。
    大軍行進的路線是先由五寨堡到太原,再從石家莊,保定府等地到京城,再從京城到遼東。一路過去,大多沿著驛道而走。由於途經地都是繁華之地,所以補給容易。只要白花花的銀子使出去。那些商賈們,就會樂顛顛地將大軍需要的糧草準備完畢。完全不用黃來福操心。
    當然,這樣地結果就是黃來福隨軍運著的銀子如流水般花出去。
    大軍一路而過,沿途留下了許多故事。路過太原時,當地軍民更是對五寨堡軍隊的軍容吃驚不己,早聽說過五寨堡軍隊地威名,果然是軍容強悍,名不虛傳,不愧為虎狼之師地稱號。
    不過長途行軍,慢慢的,軍中也有些軍士馬匹生病掉隊,這些人馬,都由當地地官府收留,養好病後,隨後追趕,黃來福己經留下了足夠的銀子。
    十三日後,五寨堡大軍來到了北京城外,這天是萬曆二十年十二月初十日,公元1593年1月12日。
    北京城為大明的都城,天子腳下,首善之地,人民地生活一向安逸富足。雖然這些年來城外流民漸多,不過並不影響他們的生活節奏。
    不過這些日來,由於經略宋應昌大人奉諭出師,往朝鮮國剿倭寇。那些京師的留戍軍紛紛調動,一隊隊的人馬出德勝門,街道上的步伐聲和馬蹄聲晝夜不絕。
    開始眾百姓心中還有些緊張不安,不過時間久了,大家也就習慣了。皇城邊上的棋盤街中,還是那樣的繁華,城中各茶肆戲樓中,還是那樣的熱鬧。不過茶肆中的說書先生,近日來地說書內容,多了許多斬殺倭寇的內容,特別是戚爺爺在江南痛殺倭寇的事跡,更是廣受市民們的歡迎。
    此外,本朝中的各勇將事跡,也是市民們喜歡的內容。比如那個有著糧神之稱的山西鎮副總兵官的事情,什麼他在五寨堡斬殺多少胡虜了,在寧夏城外又殺死多少虜賊了,都是讓市民們聽得津津有味。他們都說,有了李提督,黃將軍這樣的勇將援兵朝鮮國,定讓那些倭寇們有來無理想回。
    在這樣地氣氛中,黃來福領著大軍來到了京城腳下。不說當地軍民驚訝地圍觀,哪來的一隻軍隊,竟比京軍還精銳。後來看旗號,原來是那只山西鎮地軍隊,加上軍隊後面跟著的龐大商隊,更是讓京師眾百姓們好奇地圍觀,眾說紛紜。
    黃來福與當地的留戍軍交換了公文,商賈們也趕緊聯絡當地商人,為大軍補充糧草,並和當地商人交易,不用說,他們帶來的五寨堡商品,都是非常的受歡迎。
    黃來福駐軍城外,打算休整一日,再領軍繼續上路。
    正在這時,一個太監領著幾個錦衣衛來到他的軍營外面,傳下了旨意,萬曆帝要召黃來福覲見!
marine_w 發表於 2009-7-12 23:00
正文 147章 面聖
    馬車行進,黃來福不斷透過厚厚的細棉車簾打量街外的情形。算起來,這是黃來福來大明後第二次進北京。相比幾年前的第一次,不論是心態,還是身份,都己經大不相同。

    算起來,還有不到二十天就要過年了,天氣,非常的寒冷。街上所見,無不是穿著厚厚棉襖的行人,個個凍得縮脖子流鼻涕的。

    馬車內雖有精細火爐,使車內頗為溫暖,但掀起車簾後,卻不時有一股風鑽進來,深入骨髓的料峭干冷。雖是冬時了,北京城內外卻還是沒一點雪色,人說瑞雪兆豐年,今年山西入冬後,好歹還下了幾場大雪。看起來,明年春夏京畿一帶又會是亢旱更甚。

    不過天子腳下就是天子腳下,明年怎麼樣,並不影響此時北京各處的熱鬧。街上的喝道聲,避轎聲,馬蹄聲,唱喏聲一直嘈嘈雜雜。通往皇城的各條街衢上,大小各色官轎也是一乘接一乘地匆匆抬過。店肆林立的街市旁,到處是張燈結綵,市民僕人逛街忙活,購置年貨,過年前的氣氛非常濃厚。老百姓,總是關注眼前生活的,未來怎麼樣,並不怎麼在他們的考慮之內。

    終於,黃來福放下了厚實的車簾,一邊聽著車輪上的鐵圈嘩嘩作響,一邊閉目養起神來,他身旁的那個楊太監,自上街後,就是一直端坐,閉目養神。車內只有他和楊太監二人,進宮面聖,就是楊小驢也不能帶,至於那些錦衣衛們,則是個個策馬跟在馬車的前後左右。

    黃來福一邊閉目養神,一邊胡思亂想,就要見皇帝了,說不緊張是不可能的,就算在後世,如果什麼官員百姓要面見最高領導人了。也不見得有幾個人不緊張。只不過相比此時的百姓們,黃來福少了眾人對皇帝的那種神化心理罷了。而以後世商人身份做到現在這個位子,還能見到國家最高領導人,黃來福也是心下得意。

    「到時自己要說些什麼呢?歷史中的萬曆帝自己有看過相關資料,真實情形是如何的呢?」馬車一路而去,黃來福也一直在內心衝撞著。

    不知過了多久。忽然馬車停了下來,前面是重重的高牆碧瓦,原來己是到了皇城的皇極門門口。

    不知道經過多少道嚴密的搜查,經過多少個太監地細密吩咐,禮儀教導。最後黃來福站在了皇宮內一個叫恭默室的地方,這裡過去一般為大臣官員等待皇帝召見的地方。

    屋內設著地龍,外面寒風刺骨,裡面卻是溫暖如春,又擺設雅致。古董字畫,無一不是上品,室外還有一個芍葯圃。花開正艷。屋內的侍從火者也在一旁偷看黃來福,多少年了,這個屋內己是難得有讓皇帝召見的人,這個英武的年輕男子是誰,竟能得到皇帝地召見?各人用眼神交流著。

    這一切,黃來福都沒注意,他只是一個勁地回憶這裡是皇宮的什麼地方。後世故宮他也有參觀過,卻是一直想不起來這裡是故宮的什麼地方。

    在他還在想著地時候。一個傳旨太監匆匆而來。拂塵一拂。對他道:「你可是山西鎮副總兵官黃來福?」

    黃來福忙施禮道:「下官就是。敢問公公姓名?」

    那傳旨太監道:「咱家姓錢。嗯。皇上要召見你。隨咱家來吧。」

    黃來福忙道:「有勞錢公公了。」

    順手塞給他一錠大銀子。

    錢公公神不知鬼不覺地將銀子滑入袖中。他神情更好。笑道:「黃大人隨咱家來吧。聖上可是問了幾次呢?」

    黃來福一怔。忙隨他去了。

    不說黃來福對將要到來的面聖充滿期待。此時在乾清宮的東暖閣內,今年剛滿三十歲的萬曆帝,竟也同樣有了這種心理。這讓他的內心很是驚訝,自己身為萬兆臣民的君皇,竟會對與一個臣子地見面,充滿這樣的期待。

    想想也不奇怪,這幾年來,萬曆帝一直關注黃來福,而黃來福也不讓他失望。做出的種種事情。都非常合萬曆帝地心意,為他解決各種國家難題時。找到了另一種思路。再算算自己這幾年中,他從黃來福身上撈到的好處也不少,這不由讓萬曆帝感慨。

    萬曆帝隱隱覺得,自己眼下的許多困局,或許黃來福可以提出什麼真知灼見也說不定。

    典型的就是財政,本來大明財政就緊張,寧夏之戰,更費帑金二百餘萬兩,讓國庫急速地空虛下去。眼下又要進行朝鮮之戰,又不知道要花費銀兩多少,如何搞到錢,這是萬曆帝非常關心的問題。

    事實己經證明了,自己那一干大臣們在搞錢方面無能為力,而黃來福在當地竟有財神之稱,以區區一堡之地,每年獲得白銀數十萬兩,這是不可想像的,萬曆帝有時都懷疑黃來福是不是有聚寶盆。他很樂意與黃來福交流一下,看他是如何賺到這麼多錢的。

    在這個焦急的等待心理中,這時一個太監急速進來,向萬曆帝稟報道:「稟皇上,山西鎮副總兵官黃來福己在門外聽宣!」

    萬曆帝大喜,忙道:「快宣他進來見朕!」

    黃來福隨著錢公公,一路穿過一道道的重簷廡殿,往萬曆帝所在方位而去。說實在,這裡地很多宮牆,黃來福都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和後世故宮並無多大區別,此時所見,不免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

    或許此時大明皇城與後世故宮最大的區別就是建築外牆的顏色,明以素雅為主,後世滿洲人佔據中國後,則是將皇宮外牆全部刷成了庸俗的金黃色,體現出了他們品味的低下。

    一路而去,最後到了一個苑閣外面,錢公公進去通報了。黃來福則在外面等待,無聊時便打量外面的侍衛宮女,他們也是好奇地看著黃來福,眾人大眼瞪小眼。

    很快。錢公公出來了,滿面笑容地對黃來福道:「黃大人快些進去吧,皇上急著見你呢。」

    黃來福急忙隨他進去,他依先前眾太監們的教導,低頭數了幾步,見前面有一桌大案。忙一下子跪下磕頭,叫道:「臣,山西鎮副總兵官黃來福,叩見我皇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略略過了一會,一個溫和地聲音響起:「黃愛卿不用多禮,起來吧。」

    聲音有點類似後世的播音員,渾厚深沉,如發自丹田般。餘音裊裊。

    黃來福叫道:「謝皇上。」

    順勢站了起來,不過沒有皇帝的同意,他還是不能抬頭看萬曆帝。

    萬曆帝好奇地打量著眼前這個男子。黃來福給他第一印象就是年輕,怕今年才二十多歲吧,武官中做到他這樣職位地,在眼下的大明朝很少。

    整個人高大,魁梧,英氣勃勃,全身充滿活力,眼神沉穩,和年齡似乎有些不相配。這種眼神,應該只有那些三十多歲的人才會擁有。唇邊略蓄了一些胡碴,更給他增加了一些穩重的感覺。這樣的人,就是典型一個武將,為什麼賺錢這麼厲害呢?這讓萬曆帝奇怪。

    看了半響,萬曆帝才笑道:「黃愛卿果然是年輕有為,國之棟樑。」他吩咐身邊太監道:「來人啊,給黃將軍搬一張椅子過來。」

    幾個太監互視一眼,各人暗道這黃來福好受皇帝寵愛。其中一個當值太監搬了一張錦榻過來,對黃來福笑道:「黃將軍請坐。」

    黃來福謝過了萬曆帝,穩穩當當地坐下,他早己急不可耐地想看萬曆帝的樣子,是不是和後世明帝中地畫像相同。進入眼中地,是一個略顯富態的中年男子,儀表高貴,算是一個美男子,穿著一身紅色金絲地「皮弁服」。正含笑地看著他。神情略有些疲憊。

    原來萬曆帝長得這個樣子的啊,黃來福微微一笑。

    萬曆帝有趣地看著他。問他道:「黃愛卿笑什麼?」

    黃來福道:「臣一直想像皇上的樣子,原來是這麼的高貴年輕,翩翩美男子。」

    萬曆帝一愣,隨即放聲大笑,指著黃來福道:「好一個黃來福,真是笑死朕了。」

    黃來福也是笑,連旁邊的各太監宮女也都是偷偷掩口而笑,同時對黃來福竟想出如此一個拍馬屁的方法,各人都是深感佩服。

    萬曆帝上氣不接下氣地笑了一會,他捂著肚子道:「朕愛不了,真是笑死了。」

    怪不得萬曆帝這樣笑,平時他不是沒有接見過朝臣將官,不是正襟危坐,就是戰戰兢兢,就是奉承話,也是什麼明君聖皇,三代之治之類地,哪像黃來福這麼給他輕鬆愉快的感覺。

    好容易萬曆帝才止住笑容,問黃來福道:「黃愛卿可有表字?」

    黃來福道:「有勞皇上垂詢,微臣草字忠明。」

    「好,忠明。」

    萬曆帝念了兩句,點了點頭。他溫和地道:「忠明,聽說你是軍將世家,原以千戶替職?」

    黃來福聽他語氣親熱,心下更喜,道:「正是,家父是山西鎮五寨堡世襲千戶,臣以舍人替職,賴聖上洪福,積功至副總兵官。」

    萬曆帝點了點頭:「虎父無犬子,能培育出黃愛卿這樣的國之棟樑,你地父親,居功甚偉,將來朕倒是很願意見見他。」

    黃來福忙跪下磕頭道:「臣代家父謝過聖上洪恩。」

    在接到萬曆帝的召見消息時,黃來福就有心理準備,皇帝可能是準備以後重用他了。依大明的潛規則,如一個將官,做到了副總兵官,總兵官的位子,他家中的父母妻兒,極有可能要入京作為人質。

    黃來福早就有了這個心理準備,而且對他的父親黃思豪來說,能進京面聖,是個難得的榮耀。整個家族,以後也都有榮耀的本錢。
marine_w 發表於 2009-7-13 20:13
本帖最後由 marine_w 於 2009-7-13 20:16 編輯

正文 第148章 朱翊鈞與黃來福的問答

    東暖閣內溫暖祥和,一點也感覺不到外面就是料峭的寒冬。

    此時黃來福才看清了閣內的景色,古色古香的的書架,卷帙浩繁的書籍,牆上黑板泥金的大匾,看來這地方就是萬曆帝平時處理政事的地方。果然是在家辦公的SOHO一族,在這裡,沒有朝臣無聊的紛擾,可以自由自在地辦事理想,果然是高明。

    不過眼下黃來福沒有心思關注這個,他整個人的心思,都投入到與萬曆帝的問答中來。

    黃來福向萬曆帝大至介紹了五寨堡如何發展,還有自己兩次與蒙古人作戰的情形,聽得萬曆帝津津有味,心中頗有種金戈鐵馬,飛揚塞外的念頭。而且他心中有個微妙的感覺,和黃來福在一起,非常的放鬆,甚至心理想中有點懶洋洋的感覺,就好像兩個好友在閒談一樣,沒有提防,沒有拘束,這種感覺是他從來沒有過的。

    「黃愛卿,聽說五寨堡商賈們己經在開發塞外?」

    萬曆帝終於提到了正點上。

    「是的,皇上。」

    黃來福從歷史中知道,萬曆帝平時似乎不管事,但由於有了發達的錦衣衛系統,天下間的任何事,都逃不過他的眼睛,而且如果有什麼危害皇權的事,他向來是果斷出手,毫不留情,令對手無從翻身。在他面前,最好不要隱瞞什麼事,否則給他留下什麼不好印象,以後自己前途堪憂,當然黃來福是穿越者的事,打死他也不會說。

    當下黃來福坦然道:「現今我大明,人多地少,又災禍連連,所以各地流民雲集。而朔方之地,土地萬里,又大多為肥沃之地,棄之孰為可惜。」

    黃來福為萬曆帝介紹了河套地區的一些豐富資源:「僅偏關西面的黃浦川河(准格爾旗明時的舊稱)一帶。就有可耕之地達百萬餘畝,上好草場數百萬餘畝。更不要說整個朔方之地有良田千萬,草場無數,如盡數開墾起來,足以養活寧夏鎮,延綏鎮。山西鎮,大同鎮等地千萬軍民,節省國帑無數。」

    萬曆帝聽得非常心動,沒想到河套之地,竟有如此好處,在他以前的觀念中,塞外之地,向來都是一文不名,現在看來自己的觀念要改變了。如真如黃來福所說。塞外之地可養活邊地數鎮軍民,那……

    當時地情況是。由於北地連連缺糧。所以京師和各鎮軍隊需要地大量糧食都要從長江下游啟運。耗費驚人。況且眼下江南之地地糧食都是越來越少。連福建之地。米谷大半都要取足於廣東。如果北地都能自己解決糧食問題。那國家地大部分財政危機就將解決。大明地統治也越發穩定。他遲疑了會。道:「只恐虜人緊張。邊畔又生。國朝現在。己是無力對塞外用兵。」

    黃來福道:「皇上英明。所以微臣想出地法子。就是以商賈為前驅。經營塞外。然後蠶食鯨吞。慢慢光復整個朔方之地。這樣國朝不費公帑一文。卻能光復祖宗之土。就算虜人有什麼動靜。損失地也是那些商賈。於我大明無憂。」

    萬曆帝道:「商賈們不會擔憂虜人地騷擾嗎?」

    黃來福道:「皇上擔憂得是。不過寧夏之戰後。北虜畏我大明如虎。己不敢輕言騷擾。就算騷擾。商賈們地護衛隊。也足以擊退他們。況且北虜各地酋首皆為見利忘義之輩。只要給他們足夠地好處。他們就會於我們合作。畢竟虜人不擅耕種。那些土地對他們也是無用。與其荒廢。換取一些好處。他們也是開懷。」

    萬曆帝當然明白黃來福口中地「商人護衛隊」是什麼意思。他也不揭穿。自五寨堡當地地錦衣衛千戶楊大為向萬曆帝密報了這個事情後。萬曆帝就一直非常關注。黃來福以這個方法慢慢收復河套之地。萬曆帝也是眼前一亮。他擔憂地只是蒙古人地反應。會不會又引起什麼兵禍。他現在是真地沒錢了。此時聽了黃來福地話後。他放下心來。

    擔憂一去。萬曆帝另一個心思湧上心頭。他興奮地道:「經營朔方之地。此乃利國利民之事。黃愛卿只管放手去做。朕會全力支持你。」

    黃來福大喜,心中最後一點擔憂全部去除,他大聲道:「謝皇上,臣定不辱使命,經營好塞外之地。」

    萬曆帝放低聲音道:「塞外經營,真的收穫如此豐厚嗎?那些商賈們如此趨之若鶩?」

    黃來福也放低聲音道:「皇上有所不知,塞外地廣人稀,可利用土地眾多。在大明內地,就是百畝之地,官府及民眾,也要鬧出無數糾紛,而在塞外,就是隨便圈佔千畝,萬畝之地,也是若無其事,怪不得商賈們興奮無比。」

    萬曆帝更是心動,欲言又止。黃來福明白他的心意,昂然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理想。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些商賈們都可大肆圈占土地,皇上身為萬兆臣民之主,豈可……皇上如要設立什麼皇莊,微臣可代為辦理,百萬畝之地,只管包在臣地身上。」

    大明前期,大明戶部庫銀與皇宮內庫不分,皇宮之內要用什麼銀子,都要通過戶部。明中期後,由於國家財政慢慢緊張,戶部對皇宮的銀子用度卡得更緊。而在這時,皇宮內人員越發眾多,太監宮女就有數萬,皇子皇孫,更是無數,戶部撥給的那些銀子,可說是杯水車薪。

    所以到了明中期,皇店皇莊興起,用於皇室地直接經營。到了正德九年時,各地有皇莊土地三萬七千五百餘頃。除皇帝莊田外,還有一些皇太后及皇太子莊田。不過收入都不高,皇店每年收得的租錢不過數萬兩,皇莊每年收上來的皇莊子粒銀,也不過二十萬兩。而且這些銀子中,如各地有什麼災難,軍隊糧餉有什麼困難,還經常要從內庫撥款。

    這些所謂的皇店皇莊,一直是當時大明官員們苟病的對象,雖說很多官員們的身家。比皇室還富有。不過站在黃來福的角度來說,他卻覺得很正常合理。事實上,就是放在後世,不論是英國,還是日本,還是泰國的皇室們。他們擁有的財富,都是天下之首,更不要說那些富得流油地阿拉伯國家王室們了。

    不過也只是黃來福,才能理解這一現象,要是朝堂中地那些文官們,聽了黃來福這一建議後,他這天下第一號大奸臣的稱號,可就是免不了了。好在此時閣內只是萬曆帝和黃來福二人,連一干宮女太監。也都是盡數退出,所以不用擔心這個事情會洩漏出去。

    萬曆帝看著黃來福那意氣風發的樣子,心下感慨黃來福確是個經營高手。而不像一個武將。如果只看他的外表,決對是來一個,被騙一個。他微笑地點了點頭,道:「如此,便有勞黃愛卿了,一幹的事宜,黃愛卿可便宜行事。」

    黃來福道:「臣領旨,臣自當盡心戮力,以報皇上想洪恩。」

    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有在黃來福面前,萬曆帝才敢這麼輕鬆地和他談到錢的事,如果是別地官員,只要略略提出這種想法,決對是鋪天蓋地地尋死覓活的進諫。當然,在大明各皇帝中,也只有萬曆帝,才敢在黃來福這個臣子面前,公然和他談經營地事情。別的皇帝,是開不了這個口的。

    而站在黃來福的角度上,他也是有私心的。

    以淺一點的心思來說,看情形,自己以後的官會越做越大,對大明地影響力也越來越深,就不知未來自己及家族的前景如何,多將自己與大明皇室地利益連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未來家族地安全就有了更大的保障。就算有一個萬一,他經營塞外。將來還可以為自家子孫留一條後路,將來子孫或在塞外逍遙,或在東南亞,澳洲等地逍遙,就算遠走美洲,都可以保留家族血脈。

    以深一點地心思來說,他之所以事事為大明著想,也是守護這個文明的意思。覆巢之下,豈有完卵?要不想自己子孫將來死於流寇的刀下,或是不想自己子孫留一條金錢鼠尾,為滿洲人做賤民。大明,決對不能亡。

    到了這個時候,萬曆帝對黃來福更為親熱,他心中盤算以畢,奇怪地道:「朕有一事不明,比起晉西北的五寨堡之地,我各地皇莊,土地更為肥沃。為何五寨堡年年豐收,而我皇莊子粒,卻是年年欠收呢?」

    黃來福沉吟起來,依他穿越前看過的相關歷史資料,還有穿越後詳查大明各類史料,各地皇莊經營不善,在於相關的制度有問題。一般掌管皇莊的有太監,官校,莊頭,伴當,家人等數十人。這些人為非作歹,肆意加稅,奴役莊客,對莊農進行殘酷剝削,引起莊農地不斷反抗。

    再加上事實上皇莊的經營,也和各地民田無一,無所謂合力興修水利,集體使用耕牛等,還是一樣的小農似經營方式,在頻繁的天災面前,也理想是無力應對。這樣的經營制度,能豐收才怪。

    最後黃來福歎了口氣,道:「一言難盡,臣也要實地考察後,才能提出相關的意見。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如讓臣來經營,相關管理,必須改變。」

    萬曆帝道:「朕有意在朝鮮國亂平後,將各地皇莊,交於黃愛卿經營,就不知黃愛卿所說的改變,是指哪一些?」黃來福心中一喜,心想:「皇帝還真對自己越來越依重,連他們的私家產業,都交給自己經營。」

    他謝過萬曆帝對自己的看重,凝重地道:「包稅,每年上交子粒銀多少,然後皇莊地管理,由臣全權負責,就如五寨堡各莊田一樣。否則臣放不開手腳,各地皇莊的經營,便談不上豐收。」

    萬曆帝點了點頭,站起身來,負手在閣內來回踱步,最後他歎道:「國朝支出日增,國用日匱。平寧夏,費銀百萬,平朝鮮,又不知要費銀幾何,國庫空虛,戶部官員束手無策,不知黃愛卿有何妙法?」

    他這個問題,其實應該去問戶部,只不過戶部各大小官員,擺明了都是無能為力,萬曆帝只希望黃來福有什麼妙法了。

    看著萬曆帝期盼的目光看著自己,黃來福的腦子,也是急速地運轉起來。大明最大的心病就是財政吃緊,然後這個問題,是從開國初,就埋下的。明太祖制定的各種財政制度,是以當地的小農經濟為收稅依據,然而幾百年過去了,早己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又無法改變。現今大明財政上地死板與混亂,早己達到不可想像地地步。

    加上大明官員上下造假,大明收稅的依據,黃冊和魚鱗冊中地田畝與人口,都已經不再真實,幾乎純屬捏造,搞出了明中後期在冊人口還不如建國初期的人口,這真是一場笑話。其實以明中後期的經濟發展,如果有後世那樣良好的財政制度,不要說現今每年幾千萬兩銀子的收入,就是一年幾億兩的稅收,也是非常輕鬆的事。

    解決財政問題一般在於開源與節流,事實上,一個龐大的國家,發展到後期時,想要節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去年九月時,京營的武官嘩變,連工部尚書曾同亨都被毆打,就是所謂節流的反彈。

    不過在開源方面,也是問題多多。最大的稅收方面,田畝子粒,早己不再真實,各地的地主官員,隱瞞土地不報,把稅收轉嫁到小民頭上,富者越富,窮者越窮。

    還有各地商稅,這其中的利潤,都被大商人大官員瓜分完畢。海禁早己解除,然後海貿除了給沿海的官員大海商們增加利潤外,國家並沒有得到多少好處。還有各地礦山,也被各地豪強及官員佔據,國家同樣收不到錢財。更可怕的是,這些得到好處的官員商賈們佔據了輿論要點,如果國家開徵稅收,便會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彈,動輒以與民爭利抨擊。

    對於財政問題,歷史中萬曆帝以開礦榷稅與三餉加派解決。說實在,開礦榷稅,黃來福是非常贊成的,事情處理得好,利大於弊。但三餉加派他就不贊成了。

  理想  想到這裡,黃來福道:「皇上,國用問題,紛繁複雜,一時解說不易。如需長遠解決國財問題,臣需好好思量,寫個折子。如只需解決眼下的朝鮮用度,臣倒是有一個法子。」

正文 第148章 朱翊鈞與黃來福的問答
    東暖閣內溫暖祥和,一點也感覺不到外面就是料峭的寒冬。
    此時黃來福才看清了閣內的景色,古色古香的的書架,卷帙浩繁的書籍,牆上黑板泥金的大匾,看來這地方就是萬曆帝平時處理政事的地方。果然是在家辦公的SOHO一族,在這裡,沒有朝臣無聊的紛擾,可以自由自在地辦事理想,果然是高明。
    不過眼下黃來福沒有心思關注這個,他整個人的心思,都投入到與萬曆帝的問答中來。
    黃來福向萬曆帝大至介紹了五寨堡如何發展,還有自己兩次與蒙古人作戰的情形,聽得萬曆帝津津有味,心中頗有種金戈鐵馬,飛揚塞外的念頭。而且他心中有個微妙的感覺,和黃來福在一起,非常的放鬆,甚至心中有點懶洋洋的感覺,就好像兩個好友在閒談一樣,沒有提防,沒有拘束,這種感覺是他從來沒有過的。
    「黃愛卿,聽說五寨堡商賈們己經在開發塞外?」
    萬曆帝終於提到了正點上。
    「是的,皇上。」
    黃來福從歷史中知道,萬曆帝平時似乎不管事,但由於有了發達的錦衣衛系統,天下間的任何事,都逃不過他的眼睛,而且如果有什麼危害皇權的事,他向來是果斷出手,毫不留情,令對手無從翻身。在他面前,最好不要隱瞞什麼事,否則給他留下什麼不好印象,以後自己前途堪憂,當然黃來福是穿越者的事,打死他也不會說。
    當下黃來福坦然道:「現今我大明,人多地少,又災禍連連,所以各地流民雲集。而朔方之地,土地萬里,又大多為肥沃之地,棄之孰為可惜。」
    黃來福為萬曆帝介紹了河套地區的一些豐富資源:「僅偏關西面的黃浦川河(准格爾旗明時的舊稱)一帶。就有可耕之地達百萬餘畝,上好草場數百萬餘畝。更不要說整個朔方之地有良田千萬,草場無數,如盡數開墾起來,足以養活寧夏鎮,延綏鎮。山西鎮,大同鎮等地千萬軍民,節省國帑無數。」
    萬曆帝聽得非常心動,沒想到河套之地,竟有如此好處,在他以前的觀念中,塞外之地,向來都是一文不名,現在看來自己的觀念要改變了。如真如黃來福所說。塞外之地可養活邊地數鎮軍民,那……
    當時地情況是。由於北地連連缺糧。所以京師和各鎮軍隊需要地大量糧食都要從長江下游啟運。耗費驚人。況且眼下江南之地地糧食都是越來越少。連福建之地。米谷大半都要取足於廣東。如果北地都能自己解決糧食問題。那國家地大部分財政危機就將解決。大明地統治也越發穩定。他遲疑了會。道:「只恐虜人緊張。邊畔又生。國朝現在。己是無力對塞外用兵。」
    黃來福道:「皇上英明。所以微臣想出地法子。就是以商賈為前驅。經營塞外。然後蠶食鯨吞。慢慢光復整個朔方之地。這樣國朝不費公帑一文。卻能光復祖宗之土。就算虜人有什麼動靜。損失地也是那些商賈。於我大明無憂。」
    萬曆帝道:「商賈們不會擔憂虜人地騷擾嗎?」
    黃來福道:「皇上擔憂得是。不過寧夏之戰後。北虜畏我大明如虎。己不敢輕言騷擾。就算騷擾。商賈們地護衛隊。也足以擊退他們。況且北虜各地酋首皆為見利忘義之輩。只要給他們足夠地好處。他們就會於我們合作。畢竟虜人不擅耕種。那些土地對他們也是無用。與其荒廢。換取一些好處。他們也是開懷。」
    萬曆帝當然明白黃來福口中地「商人護衛隊」是什麼意思。他也不揭穿。自五寨堡當地地錦衣衛千戶楊大為向萬曆帝密報了這個事情後。萬曆帝就一直非常關注。黃來福以這個方法慢慢收復河套之地。萬曆帝也是眼前一亮。他擔憂地只是蒙古人地反應。會不會又引起什麼兵禍。他現在是真地沒錢了。此時聽了黃來福地話後。他放下心來。
    擔憂一去。萬曆帝另一個心思湧上心頭。他興奮地道:「經營朔方之地。此乃利國利民之事。黃愛卿只管放手去做。朕會全力支持你。」
    黃來福大喜,心中最後一點擔憂全部去除,他大聲道:「謝皇上,臣定不辱使命,經營好塞外之地。」
    萬曆帝放低聲音道:「塞外經營,真的收穫如此豐厚嗎?那些商賈們如此趨之若鶩?」
    黃來福也放低聲音道:「皇上有所不知,塞外地廣人稀,可利用土地眾多。在大明內地,就是百畝之地,官府及民眾,也要鬧出無數糾紛,而在塞外,就是隨便圈佔千畝,萬畝之地,也是若無其事,怪不得商賈們興奮無比。」
    萬曆帝更是心動,欲言又止。黃來福明白他的心意,昂然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理想。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些商賈們都可大肆圈占土地,皇上身為萬兆臣民之主,豈可……皇上如要設立什麼皇莊,微臣可代為辦理,百萬畝之地,只管包在臣地身上。」
    大明前期,大明戶部庫銀與皇宮內庫不分,皇宮之內要用什麼銀子,都要通過戶部。明中期後,由於國家財政慢慢緊張,戶部對皇宮的銀子用度卡得更緊。而在這時,皇宮內人員越發眾多,太監宮女就有數萬,皇子皇孫,更是無數,戶部撥給的那些銀子,可說是杯水車薪。
    所以到了明中期,皇店皇莊興起,用於皇室地直接經營。到了正德九年時,各地有皇莊土地三萬七千五百餘頃。除皇帝莊田外,還有一些皇太后及皇太子莊田。不過收入都不高,皇店每年收得的租錢不過數萬兩,皇莊每年收上來的皇莊子粒銀,也不過二十萬兩。而且這些銀子中,如各地有什麼災難,軍隊糧餉有什麼困難,還經常要從內庫撥款。
    這些所謂的皇店皇莊,一直是當時大明官員們苟病的對象,雖說很多官員們的身家。比皇室還富有。不過站在黃來福的角度來說,他卻覺得很正常合理。事實上,就是放在後世,不論是英國,還是日本,還是泰國的皇室們。他們擁有的財富,都是天下之首,更不要說那些富得流油地阿拉伯國家王室們了。
    不過也只是黃來福,才能理解這一現象,要是朝堂中地那些文官們,聽了黃來福這一建議後,他這天下第一號大奸臣的稱號,可就是免不了了。好在此時閣內只是萬曆帝和黃來福二人,連一干宮女太監。也都是盡數退出,所以不用擔心這個事情會洩漏出去。
    萬曆帝看著黃來福那意氣風發的樣子,心下感慨黃來福確是個經營高手。而不像一個武將。如果只看他的外表,決對是來一個,被騙一個。他微笑地點了點頭,道:「如此,便有勞黃愛卿了,一幹的事宜,黃愛卿可便宜行事。」
    黃來福道:「臣領旨,臣自當盡心戮力,以報皇上想洪恩。」
    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有在黃來福面前,萬曆帝才敢這麼輕鬆地和他談到錢的事,如果是別地官員,只要略略提出這種想法,決對是鋪天蓋地地尋死覓活的進諫。當然,在大明各皇帝中,也只有萬曆帝,才敢在黃來福這個臣子面前,公然和他談經營地事情。別的皇帝,是開不了這個口的。
    而站在黃來福的角度上,他也是有私心的。
    以淺一點的心思來說,看情形,自己以後的官會越做越大,對大明地影響力也越來越深,就不知未來自己及家族的前景如何,多將自己與大明皇室地利益連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未來家族地安全就有了更大的保障。就算有一個萬一,他經營塞外。將來還可以為自家子孫留一條後路,將來子孫或在塞外逍遙,或在東南亞,澳洲等地逍遙,就算遠走美洲,都可以保留家族血脈。
    以深一點地心思來說,他之所以事事為大明著想,也是守護這個文明的意思。覆巢之下,豈有完卵?要不想自己子孫將來死於流寇的刀下,或是不想自己子孫留一條金錢鼠尾,為滿洲人做賤民。大明,決對不能亡。
    到了這個時候,萬曆帝對黃來福更為親熱,他心中盤算以畢,奇怪地道:「朕有一事不明,比起晉西北的五寨堡之地,我各地皇莊,土地更為肥沃。為何五寨堡年年豐收,而我皇莊子粒,卻是年年欠收呢?」
    黃來福沉吟起來,依他穿越前看過的相關歷史資料,還有穿越後詳查大明各類史料,各地皇莊經營不善,在於相關的制度有問題。一般掌管皇莊的有太監,官校,莊頭,伴當,家人等數十人。這些人為非作歹,肆意加稅,奴役莊客,對莊農進行殘酷剝削,引起莊農地不斷反抗。
    再加上事實上皇莊的經營,也和各地民田無一,無所謂合力興修水利,集體使用耕牛等,還是一樣的小農似經營方式,在頻繁的天災面前,也理想是無力應對。這樣的經營制度,能豐收才怪。
    最後黃來福歎了口氣,道:「一言難盡,臣也要實地考察後,才能提出相關的意見。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如讓臣來經營,相關管理,必須改變。」
    萬曆帝道:「朕有意在朝鮮國亂平後,將各地皇莊,交於黃愛卿經營,就不知黃愛卿所說的改變,是指哪一些?」黃來福心中一喜,心想:「皇帝還真對自己越來越依重,連他們的私家產業,都交給自己經營。」
    他謝過萬曆帝對自己的看重,凝重地道:「包稅,每年上交子粒銀多少,然後皇莊地管理,由臣全權負責,就如五寨堡各莊田一樣。否則臣放不開手腳,各地皇莊的經營,便談不上豐收。」
    萬曆帝點了點頭,站起身來,負手在閣內來回踱步,最後他歎道:「國朝支出日增,國用日匱。平寧夏,費銀百萬,平朝鮮,又不知要費銀幾何,國庫空虛,戶部官員束手無策,不知黃愛卿有何妙法?」
    他這個問題,其實應該去問戶部,只不過戶部各大小官員,擺明了都是無能為力,萬曆帝只希望黃來福有什麼妙法了。
    看著萬曆帝期盼的目光看著自己,黃來福的腦子,也是急速地運轉起來。大明最大的心病就是財政吃緊,然後這個問題,是從開國初,就埋下的。明太祖制定的各種財政制度,是以當地的小農經濟為收稅依據,然而幾百年過去了,早己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又無法改變。現今大明財政上地死板與混亂,早己達到不可想像地地步。
    加上大明官員上下造假,大明收稅的依據,黃冊和魚鱗冊中地田畝與人口,都已經不再真實,幾乎純屬捏造,搞出了明中後期在冊人口還不如建國初期的人口,這真是一場笑話。其實以明中後期的經濟發展,如果有後世那樣良好的財政制度,不要說現今每年幾千萬兩銀子的收入,就是一年幾億兩的稅收,也是非常輕鬆的事。
    解決財政問題一般在於開源與節流,事實上,一個龐大的國家,發展到後期時,想要節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去年九月時,京營的武官嘩變,連工部尚書曾同亨都被毆打,就是所謂節流的反彈。
    不過在開源方面,也是問題多多。最大的稅收方面,田畝子粒,早己不再真實,各地的地主官員,隱瞞土地不報,把稅收轉嫁到小民頭上,富者越富,窮者越窮。
    還有各地商稅,這其中的利潤,都被大商人大官員瓜分完畢。海禁早己解除,然後海貿除了給沿海的官員大海商們增加利潤外,國家並沒有得到多少好處。還有各地礦山,也被各地豪強及官員佔據,國家同樣收不到錢財。更可怕的是,這些得到好處的官員商賈們佔據了輿論要點,如果國家開徵稅收,便會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彈,動輒以與民爭利抨擊。
    對於財政問題,歷史中萬曆帝以開礦榷稅與三餉加派解決。說實在,開礦榷稅,黃來福是非常贊成的,事情處理得好,利大於弊。但三餉加派他就不贊成了。
    想到這裡,黃來福道:「皇上,國用問題,紛繁複雜,一時解說不易。如需長遠解決國財問題,臣需好好思量,寫個折子。如只需解決眼下的朝鮮用度,臣倒是有一個法子。」
marine_w 發表於 2009-7-14 20:02
正文 第149章 發行國債的構想

    「國債?」

    萬曆帝驚訝地道。

    「是的,皇上。」黃來福施禮道:「我大明雖未發行過國債,然在西洋紅夷各國,以國債解決國家用度,卻也有百年歷史,且效果非常明顯。我中華取天下之長,西夷之法,也未嘗不可為我中國所用。」

    近代以來,西方銀行界大多是沿用中國古代銀行之法建立,比如紙鈔發行,基本銀行程序等,都是學自中國。不過青出於藍勝於藍,經過多年發展,西方銀行發展出了許多獨到之處,國債制度就是其中一點。在中古晚期,西歐各國家便普遍理想採用了包稅制及國債制,有效地解決了國家政財問題。

    以英國為例,從17世紀起,英國建立了國債制度。很快,國債增長越來越快,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為5300萬鎊,到七年戰爭時即高達1.22億鎊。總之,英國通過農業革命,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國債制度和稅收政策等,使它的資本原始積累以超過任何國家的速度順利地進行著,為工業革命的興起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不過國債這個東西有利有弊,需要將來有一定的償還保障,而且聽起來不好聽。國債國債,國家欠債,怕是那些大小官員們聽後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吧。中國傳統的官員都是希望國家庫藏滿倉,而不是欠個一屁股債。

    黃來福之所以向萬曆帝提起這個方法,原因之一是萬曆帝是個非常靈活的君主,對他來說只要達到目的,手段問題可以考慮。二是此時的大明包容精神還是非常寬廣的,她們並不介意引進國外任何先進的東西,以佛郎機火炮為例,從發現到引進,到完全國產化,到青出於藍,勝於藍。不過用了十幾年時間。

    國債的發行程序對黃來福這個來自後世的商人並不是問題,他簡單地向萬曆帝介紹了一些國債發行的工序,該如何做等,然後道:「發行國債,除可以有效解決國用問題外,臣還有一點考量。」

    黃來福道:「古有雲。財富如水,國朝到了現在,天下富戶巨萬,然而他們並不知道如何使用這些財富。大部分的人,都是將銀子藏於地窖中。這些銀子和廢石又有何分別?」

    「先聖曾有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在於動也。大明現在國庫空虛,然民間巨量地白銀又淤積於窖房之中,只有讓銀子如人體的血液一樣流動起來。才能讓國朝氣血充盈。」

    萬曆帝聽得目瞪口呆,沒想到關於銀子還有這樣一番大道理。這些話語,戶部的官員們從來沒有和他說過。萬曆帝以前也想不到,他有種打開一片新天地的感覺。萬曆帝越發覺得黃來福應該來做戶部尚書這個位子。

    萬曆帝精神煥發。道:「黃愛卿所言。真是說到朕地心中去。朕一直聽錦衣衛言國朝現在民間富裕。卻一直想不到國庫為什麼越發空虛。國用日匱。原來是有這樣一番道理在內。」

    黃來福笑道:「所以說。大明現在不是沒有銀子。而是銀子所用不得法。發行國債。可以將淤積於民間地財富為我所用。有效地解決國用問題。而銀子流動起來。又可以增加更多財富。讓國朝氣血更加充盈。」

    萬曆帝滿面笑容。在閣內來回踱步。連聲道:「好好好。如能解決國用問題。黃愛卿當居功為首。」

    他在閣內來回踱步了半響。忽然停下腳步。道:「國債即為債。意味著將來必須償付。將來朝廷如何償還這筆帳呢?」

    國債這個詞難不難聽。倒不在萬曆帝地考慮之內。他關注地。是將來如何還這筆錢款。如果國家借了債。將來卻還不上。引起什理想文學麼民間騷亂地話。大明地臉面。就會被丟個光。這是萬曆帝必須考慮地。

    黃來福暗讚萬曆帝一眼看到事物地本質。並沒有被當前地好處迷惑。他道:「皇上英明。一眼就看出這國債地優缺點。國債確實也是債。將來除發還本金外。還要支付年息。這年息還不能低。否則便吸引不了商人富戶購買

    黃來福道:「國債將來的償付,一般可用幾種方法。如提高各種稅收,讓民間來支付國債,當然這是竭池而漁,輕易不可取,臣也認為此法不可,否則臣便是國朝地罪人。」

    「一種是將國債償付轉嫁到外,臣先前言的開發塞外,也是一種方法,可效防以前的開中引鹽法,以土地換國債,臣以武力護衛那些商賈們地安全,他們也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此法運用得當的話,效果頗佳,開發塞外,獲利豐厚,且塞外土地眾多,足以任我使用。就算將來塞外土地分配完畢,不是還有南洋嗎?南洋分配完畢,也有其它地方,這個世界大得很。」

    萬曆帝又是聽得目瞪口呆,沒想到黃來福的眼界這麼寬廣,又是塞外,又是南洋的,這又讓他看到了中國外新的天地。

    黃來福繼續道:「最後,還有一種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朝鮮亂平後,讓朝鮮國代償軍費,讓日本國割地賠款,以解我軍費所用。」

    萬曆帝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氣,他覺得和黃來福說話,有一種驚心動魄的感覺,讓他氣有點透不過來,他說的一言一語,實在是太驚世駭俗了。

    萬曆帝想像不出,一個邊鎮地軍將,怎麼會有這樣的想像與頭腦。

    他緩緩地道:「讓朝鮮國代償軍費不可取,朝鮮乃我大明屬國,一向侍奉甚恭,天朝幫他們平亂,怎麼能要他們代償軍費呢,不說朝臣們不答應,就是其它屬國,也會寒心。」

    黃來福暗歎了口氣,古代中國,向來都是要面子多過要裡子,這高麗棒子是什麼東西。作為後世的他可是明白得很,不過現在朝鮮國上下確是對大明非常恭敬就是了。

    明面上黃來福恭敬地道:「皇上英明,是臣愚昧了。」

    不讓朝鮮國代償軍費,不過萬曆帝卻對讓日本國割地賠款,償付軍費,倒是興味昂然。這是他與眼下大明朝臣及以往的大明皇帝區別最大的地方。

    萬曆帝興致勃勃地道:「倭人擾我屬國,確是應該給於懲戒,不過,日本國國弱民窮,他們有那麼多的銀子嗎?」

    黃來福微笑道:「皇上有所不知,我大明民間,特別是江南一帶,稱日本國為「金銀島」,據臣從一些商賈中得來的消息。日本國每年出口到江南的銀子,都在百萬兩之間,他們的銀子多著呢?」

    在16世紀後期時。日本就是東方最大地白銀供應國,與當時西邊的墨西哥一起,佔了世界白銀流通量地25%,可見日本的白銀儲藏量之大。就算到了十七世紀後期的1684年到1710年間,日本白銀出口總量還在188噸之間,平均每年出口7噸。

    萬曆帝的瞳孔一下子放大了,他的眼睛射出了璀璨的光芒,好半天,他才恨恨地道:「沒想到日本人這麼有錢……哼。等朝鮮國亂平後,定要讓這些倭人賠付百萬兩白銀地代價,以作為懲戒!」

    黃來福遲疑道:「賠付百萬兩銀子是不是太少了,依臣之見,最少應該讓他們賠付三千萬兩地白銀……嗯,能賠付一萬萬兩地白銀是最好的了。」

    萬曆帝又有種呼吸透不過氣來地感覺,他輕咳了一聲,道:「此事容朝鮮亂平後再說。」

    他看向黃來福,道:「朕想過了。發放國債之事,必須謹慎,黃愛卿可寫個折子,讓朕好好看看。還有,如何說服朝臣,也是個問題。」

    說到這裡,萬曆帝臉上現出了憂慮,大明文官的威力,他是經常領教的。只要他們認為是錯的。就是前仆後繼,寧死不屈啊。萬曆帝可以想像得到。國債這個東西,首先這名字,就通不過朝堂的那班文官們。

    黃來福自然明白萬曆帝地憂慮,他就是光看史書,也明白這班腐儒們的威力,他低聲道:「皇上,如朝堂上不可行,臣可私下聯絡那些商賈們,為皇上分憂。」

    萬曆帝凝視了黃來福半響,歎道:「或許到時真要如此了。」

    黃來福慷慨激昂地道:「為皇上分憂,微臣義不容辭。」

    萬曆帝感動地點了點頭,道:「我就知道黃愛卿是個忠臣。」

    忽然他想起一事,問黃來福道:「對了,黃愛卿,聽說你神池堡那幾個礦產經營得不錯?」

    黃來福道:「托皇上洪福,微臣的神池堡大煤礦及神池堡大鐵廠地經營,己經平穩。微臣的數堡包稅,神池堡各礦產收入居功甚偉。」

    萬曆帝眼中現出迷茫之色,道:「朕不明白,為什麼黃愛卿的各礦產經營平穩,而朕累次想開礦,都有群臣勸阻呢?要知道,開礦可收取稅金,礦工還可化為兵,在外可救饑,在內可備用,這是好事啊。」

    黃來福想說這些礦產早己被各地官員及豪強們瓜分完畢,己經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利益集團,你下詔開礦,就是絕了他們的財路,他們當然要勸阻了。面上這話當然不能說,只是意有所指地道:「其實微臣初次開礦時,也是阻力眾多,當地豪強勾結馬賊騷擾,是臣殲滅了馬賊後,才順利開礦的。」

    萬曆帝點了點頭,道:「朕明白了。」

    黃來福不知道,他這個話語,更堅定了萬曆帝將來詔令天下開礦的決心。

    君臣談到這裡,天色己暗,萬曆帝有了一套解決財政危機的良法,心情愉快,看黃來福也越發順眼,他喚進了一個太監,讓他在翠華園備下酒宴,他要款待黃來福,那太監看了黃來福一眼,心下暗暗詫異,密談還不夠,還要設宴款待,這姓黃的,也太讓皇帝寵溺了吧,面上是恭敬地去了。

    萬曆帝對黃來福笑道:「忠明,來,朕帶你去見朕地鄭愛妃,她也想見見你。」
marine_w 發表於 2009-7-15 21:14
正文 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

       翠華園在西苑,向為萬歷帝及鄭貴妃休憩之地。

    此時,在翠華園的華園閣中,黃來福見到了史書上有名的鄭貴妃,只見她年在二十餘歲,身戴鸞鳳冠,冠上別著金玉四鳳花釵,穿著紅羅裙褙子,上繡著織金的鳳文。

    說實在,鄭貴妃並不是非常美麗,容貌只是端正罷了。在大明朝,狐媚的女子是不能選秀入宮的。依黃來福對相關史料的了解,鄭貴妃之所以能得到萬歷帝的寵愛,是因為她喜歡讀書,和萬歷帝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能成為他精神上的支柱。如果專以色相迷惑,是不可能幾十年都得到萬歷帝的寵愛的。

    華園閣中燒了地龍取暖,旁邊又擺著幾盤銅盆炭火,使閣內一片的溫暖祥和。閣中早擺了一些宴食,出乎黃來福意料的,菜肴並不奢豪,相對於此時大明縉紳士大夫各種筵宴中的大擺排場,算得上是儉樸了。

    其中菜肴中,還擺著幾盤野菜。明太祖苦寒出身,所以為了教導子孫不忘本,皇家菜肴中,都要擺上幾盤野菜,永樂帝第五子朱,還撰了一本書叫《野食》,裡面介紹了400余種可供食用的野菜、野果等。

    鄭貴妃是那種性情較活潑,頗有自己個性的女子,她的全部精力,都是傾注在萬歷帝理想的身上,她見萬歷帝隨黃來福而來,神情歡悅,知道這都是黃來福之功,因此她越發對黃來福上眼。

    在宴中,她不停勸黃來福吃菜,黃來福也是餓了,又可以嘗到皇家的菜肴,因此也不客氣地放開肚子大吃,絲毫沒有把自己當外人的意思。

    見黃來福這個樣子,萬歷帝和鄭貴妃都是相視而笑,二人不是沒有宴請過朝臣,無一不是戰戰兢兢。哪能象黃來福這樣坦然的?不過黃來福這個樣子,倒是讓二人非常放鬆,有點酒宴的樂趣。

    萬歷帝和鄭貴妃不時地竊竊私語,此時萬歷帝又笑著向鄭貴妃說了句什麼。鄭貴妃掩口而笑,白了萬歷帝一眼:“你也算是翩翩美男子?”

    萬歷帝看了黃來福一眼,尷尬地咳嗽了一聲。黃來福只當沒聽到。

    鄭貴妃眼波流動。含情地看了萬歷帝一眼,然後對大吃的黃來福說道:“忠明,聽說你己經成婚,有妻顧氏?”

    黃來福放下碗筷道:“回娘娘地話。我地妻子顧雲娘。乃是從小和臣訂親。算是青梅竹馬了。我們兩人。乃是天造地設地

    鄭貴妃笑得如花枝亂顫。萬歷帝也是莞爾。連旁邊服侍地宮女們也是偷笑。

    終於。鄭貴妃忍住笑道:“難得你一個武將。竟懂得這麼多地典故。古有云:家有賢妻。夫無橫禍。象黃愛卿這樣地國之棟梁。想必你妻子也是個端麗淑德地女子。本宮在宮中沒什麼說話地人兒。倒是很想見見你這個妻子。”

    黃來福道:“微臣謝過貴妃娘娘地抬愛。說起來。我妻子確實是個很不錯地女子。知情識趣。討人歡喜。貴妃娘娘見了她後。定會喜歡。”

    三人說說笑笑。這頓飯大家都吃得很滿意。在宴中。黃來福說了很多邊鎮地趣事。讓萬歷帝和鄭貴妃都是聽得津津有味。

    當晚臨別時。萬歷帝和鄭貴妃都是賞了黃來福許多東西。在黃來福回軍營時。還要幾個身強力壯地侍從一起抬去。

    由於軍情緊急。第二天一早,黃來福就拔營起程,繼續率著大軍往遼東而去。

    不過黃來福被萬歷帝接見的事,還君臣二人密談,卻是很快的傳揚開去。此時內閣首輔己是由王家屏換成了趙志皋,不說百官嫉妒,就是趙志皋,也是心下百味雜生。他任內閣首輔以來,還沒有被萬歷帝私下接見過呢。沒想到邊鎮一個武將。卻能如此得到萬歷帝的寵愛,不嫉妒是不可能的。

    而五寨堡軍隊強悍的軍容。以商賈車隊運糧輜重的趣事,也成為京師百姓一個長久的話題。

    遼東鎮是九邊強鎮之一,全鎮延袤千有餘里,北拒諸胡,南扼朝鮮,東控福余真番之境,地位僅次於薊鎮。全鎮原有軍兵九萬四千六百餘員,馬匹七萬七千餘匹。除年節逃故外,現有官軍八萬一千九百餘員,馬匹四萬三千八百餘匹。

    這些軍馬,除了國庫撥給地主兵銀十六萬餘兩,客兵銀四萬餘兩外,還有當地的屯糧,還有各種的民運本色豆,民運本色糧,折色銀等,一年需要糧餉近百萬兩。

    遼東鎮鎮城及遼東都司所在地都在遼陽,在這裡,有巡撫一員,此時為郝傑。還有鎮守總兵官一員。

    自大明決定出重兵遠征朝鮮後,自萬歷二十年八月起,薊州、保定、山東、浙江、山西、南直隸各軍紛紛受命,向遼東方向集結。

    宋應昌先率軍抵遼陽城下,12月下,李如松率著自己地兩千家丁,從寧夏到遼陽,經過漫長的旅程後,也到了遼陽,與宋應昌會師,此時援朝軍隊約有不到四萬人。

    到了這個時候,只有浙兵吳惟忠部四千人,還有山西鎮黃來福部三千人,還沒有到了。

    萬歷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593年1月25日,在李如松領軍到達遼陽的第三天。

    東北平原一望無際的平原黑土地,雖是天寒地凍,地上卻是不見雪,寒氣直透人心。

    “大人,前面己是遼陽地界,再行二十里,就到遼陽城了。”

    全軍一片歡呼,他們這隻軍隊,從五寨堡到京師,行程超過千里。又從京師到山海關,經寧遠,廣寧等地,又行程千里,終於到達了。

    這25天的野外行軍,行程遙遠,又是天寒地凍的,可說是非常考驗人,好在五寨堡軍隊上下都頂住了,除了一部分馬匹,還有少部分的軍士生病落隊外,余者大部,都順利地到達。

    黃來福高聲傳下命令:“傳令,大軍加快腳步,到遼陽休息。”

    全軍一片歡呼,車馬人流,滾滾向前而去。

    五寨堡士兵們都是一人雙馬,此時幾千人放馬急催,可說是蹄聲如雷,聲勢驚人。很快,他們便到了遼陽城下。

    此時,遼陽城外,早駐滿了援朝大軍,各大營中,滿是各地來的精兵強將。他們早得到消息,又會有一隻山西鎮來的友軍到達,他們也不以為意。不過此時聽到蹄聲如雷,慢慢地,從地平線上出現無數的旗幟,跟著一隻騎兵滾滾而來,如此聲勢,各人都是倒吸一口冷氣。

    城墻上張望的遼東巡撫郝傑和經略備倭大臣宋應昌也是驚嘆道:“這是哪來的一隻軍隊,竟有如此威勢?”

    他們旁邊的李如松淡淡道:“看旗號,這是山西鎮的軍馬,統軍之人應該就是山西鎮副總兵官黃來福。”

    “黃來福?”郝傑驚訝地道:“可是那位人稱糧神的山西鎮五寨堡黃來福?”

    李如松道:“正是。”

    宋應昌深思,郝傑驚疑不定。

    李如松道:“兩位大人,友軍到來,我們前去迎接吧?”

    宋應昌和郝傑又是吃了一驚,李如松為人非常傲慢,郝傑和他相處是最久的,雖然受不了,但也多少了解他的為人,不與他一般見識。

    但宋應昌身為經略,但和李如松接觸地短短幾天中,己經非常不愉快。好傢伙,宋應昌身為經略備倭大臣,李如松第一次見他時,甲胄不全,只是身著一套便服,對他禮儀也不注重,可說是在宋應昌心中留下了非常惡劣的印象,只是因為要靠李如松打仗,宋應昌才無可奈何。

    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人,竟然會去主動迎接一隻軍隊的到來,這真是奇怪了。宋應昌和郝傑都是心中不悅,以自己的身份,哪能去迎接一個官職與他們相差很遠的武將?只不過李如松說出這樣的話,他們也不好反駁,只好不情願地隨李如松下城了。

    到了城下,只見山西鎮的軍馬己經列隊完畢,數千騎兵排成整齊的方陣,一桿桿的黃字大旗,隨風飄揚著,整隻軍隊,有一種無言地威力。旁邊站滿了對著他們指指點點地各鎮軍兵,議論聲不絕。

    李如松面不改色,宋應昌和郝傑是越看越吃驚,走到面前就可以發現,這隻軍隊,都是一人雙馬,不說每個騎士身披鐵甲,人人高大魁梧,裝備精良,就是他們身下的戰馬,也是活蹦亂跳,都是良馬。整隻軍隊雖是無言站立,然後壓迫力驚人。而且數千軍馬都是一動不動,只余刺骨寒意中人馬不時呼出地白氣,顯示出五寨堡軍隊嚴謹的軍紀。

    不說宋應昌與郝傑等人動容,就是李如松身旁的五弟李如梅,也是看得驚疑不定,他一直以為自己遼東兵馬甲天下,沒想到與五寨堡軍隊一比,還是隱隱落於下風。

    在各人打量五寨堡軍隊的同時,黃來福卻是眯著眼睛打量身後不遠的遼陽城,和九邊各鎮的鎮城一樣,遼陽城也是建設得非常厚實高深,城周數裡,全以青磚包砌,並擁有多個城門。城墻上的垛口中,放置有火炮無數。

    由於平朝鮮,大明各路軍馬在這裡集合,因此這裡又成為重要的後勤基地,無數的糧草輜重,軍械物質,運往裡,眾多的民夫忙碌不停,一股硝煙的味道,己經可以聞到。
marine_w 發表於 2009-7-16 20:44
正文 第151章 妖言惑眾

    黃來福見李如松連著幾個高級文官樣子的人一起走來,大喝了一聲:「全體下馬。」

    在一道道的傳令聲中,數千人整齊下馬,令行禁止,又是讓旁邊觀望的眾將歎服。

    等李如松等人走得更近,黃來福也是下了馬,大步迎了上去,他走到李如松的身前,一撩斗篷,單膝下跪,雙手抱拳,大聲道:「末將山西鎮副總兵官黃來福,見過提督李大人,請恕末將甲冑在身,不能全禮。」

    李如松虎目掃視了黃來福身後的五寨堡軍隊一眼,微笑道:「黃將軍不用多禮,起來吧。」示意黃來福起來。

    接著李如松又為黃來福介紹身旁的宋應昌與郝傑二人。

    聽說是這樣的兩位大員,黃來福不敢掉以輕心,忙又施禮道:「末將黃來福,見過經略宋大人,見過巡撫郝大人。」

    宋應昌與郝傑二人早在仔細打量黃來福了,見他英氣勃勃,年不過二十多歲,二人心下暗暗詫異他的年輕。宋應昌道:「黃將軍一路前來辛苦了,請起吧。」

    黃來福大聲道:「謝大人。」

    宋應昌見黃來福禮儀周全,不似李如松那些飛揚跋扈,不由暗暗點頭。同時又心下奇怪,看黃來福這麼的一個典型武將的人,為什麼屯田如此厲害?

    不說宋應昌與郝傑二人打量黃來福,黃來福也是在暗暗打量二人。早在來遼東之前,他己經查閱過筆記本電腦中相關的朝鮮之戰資料,相關的戰役及人物等,都有作過查閱。

    宋應昌與郝傑二人自然也在查閱中。

    眼前地這位經略備倭大臣宋應昌貌不驚人。看上去只是一個很普通地中年文官。還有點沉默寡言。不過黃來福知道他深通韜略。熟知兵法。是個處事穩重地人。當朝兵部尚書石星幾次請戰。想親自領兵去朝鮮。不過都被萬曆帝拒絕了。而派遣宋應昌領軍入朝作戰。可見宋應昌在萬曆帝心中地地位。

    至於宋應昌旁邊地郝傑。也不是個普通地人物。郝傑原為都察院監察御史。萬曆十七年時。他以右僉都御史地身份巡撫遼東。萬曆十九年春時。遼東總兵李成梁部下李寧。在一次領軍出擊時大敗。數千將兵死傷大半。李成梁不但不追究李寧臨陣脫逃之罪。反而上書請功。郝傑立即寫奏章。向皇帝直言真相。

    事情敗露後。李成梁不得不引咎辭職。郝傑則被提升為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協理京營戎政。升任右都御史。在援朝之戰時。郝傑還非常注意收集日本地情況。於萬曆二十一年時。編寫出《日本考》一書。全書共分五卷。內有日本國圖。倭國事略。歷史沿革文學。字書歌謠。文辭歌賦等內容。不但為當時大明朝堂決策時提供了重要地參考。也成為後世研究中日交流史地權威之作。中華書局多次重版發行。也是個極厲害地人物。

    見過宋應昌與郝傑後。李如松又為黃來福介紹自己身旁地五弟李如梅。李成梁一共有九個兒子。當時人稱李家九虎將。長子李如松。次子李如柏。三子李如楨。現任指揮使。後鎮遼東。四子李如樟黃來福也見過。五子李如梅。就是眼前這位。其餘諸子李如梓、李如梧、李如桂、李如楠等人。後來最少都是官至參將。

    此時黃來福看向李如梅。見他頭戴八瓣帽兒鐵盔。身披虎頭連鎖鐵甲。這樣大寒地天氣。甲上己經結了一層薄冰。身材粗壯。年在三十多歲。口中不時呼出白氣。看起去就是一個典型地邊關虎將。

    聽大哥這樣說。李如梅抱拳大聲道:「防海御倭副總兵官李如梅。見過黃將軍。」

    在此次的東征朝鮮國中。李如松為提督。李如柏、李如梅、黃來福三人同為御倭副總兵官,因此李如梅以平級見黃來福。並不時打量他。

    黃來福心想原來這人就是李如梅,也是抱拳施禮道:「原來尊駕就是如梅將軍,來福早己久聞大名,今日得見,真是三生有幸。」

    被黃來福這樣一說,李如梅也感得意,裂開大嘴笑了。

    最後是李如柏走上前來,笑道:「黃將軍,我們又見面了。」

    二人早在寧夏城便相熟,當下二人見過禮,舉止間頗感親熱。

    眾人寒暄完畢,宋應昌吩咐李如松好生安置黃來福,又慰問了黃來福幾句,然後他與郝傑進城去了。

    李如松吩咐李如柏及一個後勤兵官,為黃來福安排營地。

    遼陽城內是免談了,就是在遼陽城的四周,也是扎滿了大軍的營地。要想找個地方紮營,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因為大軍紮營,人馬都需要飲水,所以需要靠近水源駐紮。最後李如柏的家丁們,在遼陽城北的太子河邊找到了一處安營紮寨的地方,總算可以將黃來福這群兵馬安置下來。

    在城外眾軍馬各色眼神中,黃來福領軍去了。

    遼陽城北,太子河邊。

    十二月的東北寒風刺骨,就算地上沒有雪,但士兵們靴子裡出地腳汗在夜間也能結成冰。太子河上,早己結滿了厚厚的冰,此時在河邊,己是一片的人叫馬嘶,熱鬧無比。

    頭臉包個嚴實,只露一雙眼睛,戴著皮手套,身上穿著厚厚呢絨軍大衣地五寨堡輜兵及輔兵們,他們早己破開河邊的厚冰。一邊口中吐著濃厚的白氣,一邊喊著口號,往來河邊,一桶桶地擔著飄浮著大塊冰塊的水,用於人馬的飲用及準備飯食之用。

    雖經過大明數百年的開發,不過遼東之地還是地廣人稀,就是這鎮城不遠的太子河邊,都頗有一些北大荒的氣象。河邊滿是蓬勃叢生的野草,那厚厚地樹葉和草稈,不知道有幾百年歷史。河邊破開的冰口上,不時跳出一尾尾肥大的魚,引起五寨堡士兵們地一陣陣歡呼。爭先恐後地去搶魚。

    東北平原,確是土地肥沃,那黑油油的土地,比山西的黃土地肥沃多了,就算眼下是小冰河時期,常年不降雨。使遼東農業,同樣受到沉重的打擊,但自然條件,還是比五寨堡等地優越得多。

    離河邊不遠的一塊平原上,掌管後勤的何如鎮,正大聲地喝令著,指揮著各軍士們安營紮寨。野外紮營,五寨堡軍隊早己訓練熟練,加上不久前有平寧夏時千里紮營地經驗。因此五寨堡軍隊紮營的速度非常快,只用不了多長時間,幾千人的營地。便駐紮完畢,營地規範完善,攻守兼備。

    而由於遼東之地酷寒,所以比起在寧夏鎮,營地扎得更為厚實,炭火、熱水等,準備得更為充分。軍中的軍醫們,也是不斷巡視各處,防止士兵們被凍傷。

    黃來福身旁的李如柏不由看得暗歎不己。從紮營這點就可以看出,五寨堡軍隊之精,連遼東鐵騎也比不上。

    「遼東這鬼地方,也太冷了吧?」

    黃來福身旁的楊小驢不時蹦跳著,晉西北的五寨堡雖然也冷,不過遼東更冷,而且比起五寨堡的干冷,遼東這地方,處處透著一股陰冷。讓人全身不舒服。楊小驢感覺自己的腳己經凍得麻木了,而且感覺濕漉漉地,要不時蹦跳幾下才舒服。

    「這小子,己經是兩個孩子地爹了,舉止還是穩重不了。」

    黃來福沒好氣地白了楊小驢一眼,罵道:「你小子,不讓你來,你要搶著來,來了。你又抱怨個不停。早知道你這樣,我就讓大忠跟來了。」

    楊小驢忙嬉皮笑臉地道:「別別。少爺,我不抱怨了還不行嗎?您千萬別讓我回去,否則的話,我要被大忠笑死了。」

    楊小驢和江大忠同為黃來福地心腹家丁,不過自黃來福穿越後,幾年過去,現在的江大忠,己經是游擊之銜,特別是從寧夏回來後,不出意外的話,很快又會升任為參將,而楊小驢現在只不過是一個守備。

    他還指望著這次的朝鮮之戰,他立下大功,好與江大忠平肩呢。如果被黃來福罵回去的話,他也沒臉回去見人了。

    見楊小驢這個樣子,黃來福哼了一聲,懶得理他。

    旁邊的李如柏笑道:「這位楊小哥說得不錯,遼東之地,確是陰冷,初到遼東的人,總是不習慣。特別是腳足之地,一個不小心,便會凍壞。不過我遼東有三寶:人參、貂皮、草(烏拉草)。這草雖是野生,然後無筋無節,異常綿軟,錘熟後墊藉鞋內,冬夏溫涼得當,其功用與棉絮同。黃兄弟不嫌棄的話,兄弟我便命手下送一批草來,以供山西鎮大軍使用。」

    秋天的遼東,是草成熟地季節,李如柏每年都收穫了不知多少,此時便賣黃來福一個人情。

    黃來福知道李如柏是遼東當地人,土生土長,對如何度過這東北的寒冬季節,有自己的心得體會,當下便道:「如此,小弟便謝過李大哥了。」

    李如柏親熱地道:「早在寧夏城,兄弟我便與黃兄弟一見如故,都是一家人,何必客氣。」

    他想起一事道:「對了,我大哥有過吩咐,黃兄弟紮營後,便與兄弟一起進遼陽城,我大哥將會設宴款待,以為黃兄弟接風洗塵。」

    他才說到這裡,忽然一個家丁騎馬急急而來,李如柏認得他是大哥李如松麾下一員親隨,他正奇怪,就見那家丁下了馬後,急步來到黃來福及李如柏二人跟前,叫道:「兩位將軍,提督大人急召你們議事,快隨職下前往遼陽城內。」

    李如柏很是奇怪,他認得那位親隨,就道:「常勝,出了什麼事,這麼急?」

    那個叫常勝的親隨歎了口氣,道:「軍門以祖將軍妖言惑眾,動搖軍心,要召集眾將,當眾責打他,任誰求情都沒用。」文學

    李如柏呆了半響,最後也是無言地歎了口氣。

    李成梁經營遼東多年,擁有家丁達萬人,被稱為遼東鐵騎。這萬人中,分別由李成梁舊部,各家將,各兒子們統管。李如松領有最多,有三千人,此外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楨,李如梧等人。還有李成梁的心腹家丁祖承訓,查大受等人也領有千人。

     那親隨口中的祖將軍就是祖承訓,作為跟隨李成梁最久的家人,祖承訓身經百戰,可說是一員勇將,以前面對數萬蒙古人都沒有一絲畏懼之色,不過七月自朝鮮戰敗歸來後,他卻一反常態,處處言及日軍的可怕,說他們戰力強悍,而且外形怪異,有如魔鬼。當時地日軍,打扮與中原軍隊大不相同,特別是他們的將領,多著幾個牛角的盔甲,和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牛頭馬面很相似,第一眼見了,確是會嚇一跳。

    不過祖承訓自己害怕不要緊,還到處宣揚,搞得遼陽城的援朝明軍們也是心下惴惴,今天下午時,李如松發現這個情況後,不由大怒,便要當眾處罰祖承訓,以阻止這股妖風。

    李如柏心下暗歎,大哥越來越不近人情了,你處罰別人不要緊,只是祖承訓跟了父親這麼多年,你處罰了他,難道不擔心父親難過,還有各家人們寒心嗎?

    不過李如柏知道大哥不會聽自己的,而且他對這個大哥也是心懷畏懼,他能做的,只是長歎幾聲罷了。

    當黃來福帶著楊小驢等幾個家丁,隨李如柏,那個李如松的親隨來到遼陽城時,天色己是暗了下來。進了城,眾人直接進入城內李如松的帥府中。

    寬大地大廳上,點著幾支巨大地燭火,使廳內明亮無比。此時在廳的兩旁,己是站滿了援朝地各將,個個身著鐵盔鐵甲,神情嚴肅。而宋應昌與郝傑二人,也是身著大明文官服飾,坐在上首一旁,二人都是沉默不語,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當黃來福和李如柏等人進去時,各將的眼神都是向他們看來,坐在正位的李如松臉色深沉,見二人進來,只是略一點頭,黃來福和李如柏向李如松行了一禮後,默默地站到一旁。

    黃來福放眼看去,只見廳的正中跪著一個年在五十開外的武將,雖是跪著,但黃來福可以想像出他身材的魁偉粗壯,滿腮虯髯,臉上頗有風雪之色。

    此時他的神情頗有些怨恨委曲之色,不過只是緊閉著嘴巴,跪在冰冷的地上,不發一言。想必這人就是要挨打的遼東副總兵官祖承訓了。不過黃來福也可以看出李如松略給他留了些臉面,還不至於在城外眾小兵們面前責打他。

    李如梅看了看祖承訓,又看了看自己大哥李如松,李如松早己知道他想些什麼,一擺手道:「敢為祖承訓求情者,與他同罪。」

    立時李如梅的嘴巴又緊緊地閉上。

    李如松冷哼一聲,對跪著地上的祖承訓厲聲道:「祖承訓,你妖言惑眾,動我軍心,你可知罪?」

    祖承訓咬牙道:「末將知罪,任憑提督大人責罰。」

    李如松道:「好,左右,給我拉下去,重責祖承訓五十軍棍,如有下次,定斬不饒。各將也要引以為戒!」

    幾個如狼似虎的彪形大漢不由分說,上前拉了祖承訓就走,很快,大廳外沉悶的軍棍聲就噗噗響起,夾著祖承訓的慘哼聲,顯然是真打,不是假打。

    廳內眾將都是聽得竦然,這祖承訓是李如松老爹李成梁的心腹家人,李如松都敢這樣打,換成別人如何?連宋應昌與郝傑二人都是臉色鄭重。
marine_w 發表於 2009-7-16 23:11
正文 第152章 戚家軍後裔、兵力分配

    李如松當場責打祖承訓,對眾將的心理威懾力是非常大的,不過在第二天近中午,也就是2日時,李如松卻是領著眾將,一起迎接最後一支來到的隊伍---浙兵吳惟忠部四千人。

      除了黃來福因為知道歷史,所以有心理準備外,餘者的眾將都是目瞪口呆,什麼樣的大神,能讓一向傲慢,將誰都不放在眼裡的提督李如松大人親自領著眾將出來迎接?好像只有昨日的山西鎮副總兵官黃來福享受過這種待遇,沒想到又來一個了。

    眾將交換著眼神,竊竊私語著,李如柏、李如梅兄弟二人也是低聲議論著,討論著大哥的轉性。

    天寒地凍,冰風刺骨,如果沒油脂,只要肌膚裸露在外,很快便會被寒風拉開一道道口子,不過李如松還是如一尊雕塑一般,一直挺立不動,好像他的皮是牛皮,再冷的風對他也是無能為力一樣。眾將見提督大人如此,也是不敢稍動。

    一直到了中午時,只見遠方的地平線上,出現一桿桿旗幟,慢慢的,一隊隊整齊的兵馬向城下而來。越走越近,一片血紅,黃來福看得很清楚,只見這只軍隊身著統一的紅色鴛鴦戰襖,官兵身上攜帶的武器和五寨堡軍隊極為相似,狼筅,長槍,鳥銃,籐牌,長牌等,簡直就是五寨堡軍隊的翻版。

    不,應該是說,五寨堡軍隊是這只軍隊的翻版。因為黃來福的練兵方法,就是來自這只軍隊的前身----戚家軍!

    這只軍隊整齊而來,帶著一股強悍的威勢,雖從軍官到士兵,每人都是步行,然後那股氣勢。卻是決對不會輸於任何披甲的騎兵。

    走到跟前,就可以看到,這只軍隊的全體將士,個個都是滿臉地風霜之色,很多人的臉上,眉毛上,鬢髮上,還有身上的衣裳,都結了一理想層薄薄的冰霜。每人的口中。都是吐著濃厚的白氣,還有很多士兵地衣鞋破損,顯然可以看出他們的辛苦。也是。這只軍隊,一直從浙江,步行幾千里,最後到了遼陽城,這其中的辛苦,真是可想而知。

    李如松的神情略現出幾分激動,帶領眾將官,大步迎了上去。

          那只軍隊,在幾十步外全體停了下來。那種令行禁止的樣子,決對不輸入黃來福的五寨堡軍隊。

         見李如松這邊迎了上去。很快。那邊軍隊中出來一個全身披甲。神情忠厚地中年將領。他急步迎了上來。走到李如松身旁時。他一撩自己身後猩紅地斗篷。向李如松單膝下跪。雙手抱拳。朗聲施禮道:「末將浙江游擊將軍吳惟忠。見過提督李大人。末將領浙兵四千。奉命前來。全軍四千一百六十五人。全員到額。」

    李如松扶起他。感慨地道:「雲峰不必多禮。你鞍馬勞頓。一路前來真是辛苦了。」

    吳惟忠凝重地道:「為將者。當上報皇恩。為君解憂。末將領軍前來。乃是本份。末將不辛苦。」

    李如松點了點頭。拍了拍他地肩膀。道:「來。雲峰。我來給你介紹列位東征將軍。」

    李如松帶著帶著吳惟忠。首先來到黃來福面前。為吳惟忠介紹黃來福:「雲峰。這位是防海御倭副總兵官黃來福將軍。來福。這位是浙江游擊吳惟忠將軍。你們二人惜英雄重英雄。相互認識一下。」

    李如松之所以為先為吳惟忠引見黃來福。除了李如松賞識黃來福外。還因為黃來福和李如柏、李如梅一樣。是此次地三位御倭副總兵官之一。按官職。也理應如此。

    黃來福首先抱拳施禮道:「來福見過吳將軍,久聞吳將軍大名,今日一見,真是三生有幸。」

    吳惟忠看著黃來福驚訝地道:「原來你就是黃來福……久聞黃將軍屯糧有功,又在五寨堡及石溝城大敗虜人,惟忠早恨不得一見黃將軍,今日一見,惟忠同感幸會。」

    他心下暗暗感慨,沒想到名聲己是傳到江南的黃來福這麼年輕,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二人客氣了幾句,李如松感慨地對黃來福道:「來福你是不知道,我早年在戚帥手下當差,那時候,雲峰就己經在戚帥手下十幾年了。現今戚帥雖然不在,然雲峰還是領著戚家軍在江南打倭寇,對倭人,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此次征倭,還要依重雲峰及浙兵將士們。」

    吳惟忠想起幾年前去世地戚繼光,也是黯然神傷。

    接下來,李如松又為各將介紹吳惟忠,各將都是機靈之人,李如松的話,他們都是聽個滿耳,哪還不識趣?個個都是對吳惟忠非常親熱。

    接下來李如松又親自為吳惟忠等部準備紮營之所,又為他們調配糧草冬衣等,讓他們好好調休,看得各將都是眼熱非常。只有黃來福覺得理所當然。

    不過說實在,他所部的糧草,此次還是自備。在昨日五寨堡軍隊在太子河邊紮營後,由於供應糧草的五寨堡商賈們落隊了好幾天的路程,所以五寨堡的各輔兵後勤兵們,昨天起,就大批地進遼陽城購買糧米肉菜等,他們出手大方,衣著保暖華貴,又個個高大魁梧,引起了遼陽城內外軍民們好一陣的議論。連宋應昌與郝傑二人聽了都是吃驚不己,只有李如松,李如柏兄弟二人見怪不怪。

    由於東征朝鮮各軍己經全部到達,因此當天李如松和經略宋應昌仔細商議此次入朝大軍的部署,並於第二天,也就是萬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59年1月27日,向各將公佈。

    在李如松和宋應昌的佈置中,援朝全軍四萬多人,共分為中左右三軍。

    其中,以宋應昌心腹,薊鎮都督僉事楊元領中軍。

    中軍下統,參將楊紹先率領寧前等營馬兵三百三十九人。都司王承恩領薊鎮馬兵五百人。遼鎮游擊葛逢夏領先鋒右營馬兵一千三百人。保定游擊梁心領馬兵兩千五百人。大同副總兵任自強,還有大同游擊高異,大同游擊高策共領大同馬兵五千人。薊鎮游擊戚金領車兵一千人,中軍共一萬零六百三十九人。

    以李如柏統左軍。

    左軍下統,遼東副將李寧,遼東遊擊張應種各領遼東親兵共一千一百八十九人。宣府游擊章接領馬兵兩千五百名。李如梅領義州軍八百四十三人。參將李芳春領馬兵一千人。參將駱尚志領南兵六百人。薊鎮都司方時輝領馬兵一千人。薊鎮都司王問領車兵一千人。宣府游擊周弘謨領馬兵兩千五百人。左軍共計一萬零六百三十二人。

    以遼東副將張世爵統右軍。

    下統,遼東遊擊劉崇正領兵馬一千五百三十四人。原副總兵祖承訓領海州兵馬軍七百人。原副總兵孫守廉領兵馬七百零二人。原副總兵查大受領兵馬五百九十人。吳惟忠領浙兵三千人。都司錢世禎領薊鎮兵馬一千人。真定游擊趙文明領兵馬兩千一百人。大同游擊谷燧領兵馬一千人。右軍共一萬零六百二十六人。

    至於黃來福地三千二百山西鎮兵馬,由李如松直統。雖是三千二百人,不過李如松卻是一眼看出,黃來福還有兩千的輜兵輔兵們,決對可以當作戰兵使用。

    中左右三軍,加上還有朝鮮軍隊四千人,全軍共計四萬三千餘人。

    在這些軍隊中,遼東鐵騎一萬人,還有薊鎮,保定各五千人,以及宣府,大同騎兵一千五百人,還有山西鎮三千餘人,算是精銳部隊。餘者,算是一些雜牌部隊,還有一些是沒有作戰經驗的臨時招募民兵,配上馬匹兵器而以。

    在武器裝備中,此次援朝大軍,裝備了大量的火炮,有各種佛郎機火炮,大將軍,二將軍等,還有大量的集束火箭,還有虎蹲炮數百門。以明軍的大將軍炮為例,炮長兩米,重五百斤,可發射七斤重的鉛彈,用一輛戰車可運載,可在戰車上直接發射。援朝大軍中,這樣的大將軍炮就有百多門,此外還有滅虜炮等兩百餘門。

    這些大炮,是歷史中明軍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

    吸取了七月時明軍進朝作戰地失敗教訓,李如松和宋應昌二人,詳細地研究了日軍的作戰方法,他們的武器裝備等。

    根據朝鮮方面傳來的情報,還有祖承訓的匯報的情況。李如松認為,日軍的火銃非常厲害,他們在作戰時,都是他們稱之為鐵炮軍的火銃隊在前突擊。有情報認為,明軍的火銃除了黃來福地火器手外,餘者火銃手,其射程和威力,似乎不如日軍地鐵炮隊。

    還有日軍的刀劍,鋒利無比,除了戚繼光原為南兵配置地戰刀外,餘者明軍,似乎也是不如。而且日軍此次入朝的軍隊,都是精兵,又人數眾多,不可小視。

    最後李如松定下了以大炮對付日軍的鐵炮隊。以黃來福的山西鎮兵,還有吳惟忠領的南兵的鴛鴦陣,來對付日軍鋒利的刀劍。對騎兵衝擊應對日軍步陣的方法。

    一切計議己定,當天下午,李如松和宋應昌領著眾將祭天誓師,正要下令全軍出發。這個時候,突然一員親將來報李如松,說游擊將軍沈惟敬營外求見!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