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 百度宅男當崇禎 作者:雲和山的此端 (連載中)

 
mk2257 2011-5-24 00:33:01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92 152902
mk2257 發表於 2011-5-24 02:14
第一百零二章 羊吃人(四)

兩人在房間裡,呆了半響。.

    因為話說完,又沉默了半響。

    楊改革也不知道說什麼,孫麗娘則低頭在一邊,不知道幹嘛。

    孫麗娘忽然問道:「公子,剛才你說,這羊毛生意會和玻璃生意有點關係,是什麼?公子能明示嗎?」

    「哦,這個呀!這個,很簡單,呵呵,我想你用沙子造玻璃,然後用玻璃珠子去到關外蒙古那裡換羊毛,明白嗎?用沙子換羊毛……」楊改革很開心的解釋著。

    一說到自己用沙子換蒙古人的羊毛,楊改革就來勁。心想:我這就是用科技虐待你們,你們還要屁顛顛的用羊毛換我的沙子。【鬱悶,好像現在是美國用沙子(主要成分是硅,硅晶片CP……)換我們的羊毛,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這……呵呵呵……公子當真是大才,好主意。當真是一本萬利的好生意啊!將來,用幾顆沙子做的玻璃珠子,就可以換會大把的羊毛,這個生意,當真是……,公子恕小女子才淺,不知道該如何形容,呵呵呵……」孫麗娘也被楊改革的話給「驚訝」了一番。

    如果真像楊改革說的那樣,用沙子換羊毛,這生意,比挖金子更容易發財。

    「嘿嘿……那當然,這個主意,可是我想了好久的。」楊改革吹噓了,其實這個東西,也就是今天才想起來,純粹是撞對了。

    「那公子,既然如此,那小女子就該要加速這收集羊毛的事了,至於紡織羊毛的技術,公子還要多費心啊!」孫麗娘的商業病發作,恨不得馬上就開工紡織羊毛,馬上拿玻璃去換蒙古人的羊毛。

    「這個是自然,麗娘不急,稍等一段時間,我還要把這技術弄妥了才行。」楊改革對羊毛紡織技術,還沒半個撇子,純粹是瞎說,靠的就是自己能夢迴百度去搜索,相信,在資訊極為發達的二十一世紀,不成問題。

    孫麗娘高興極了,親自給楊改革倒了一杯茶。拿水汪汪的眼睛看楊改革。

    楊改革很滿足。

    ……

    臨到快天黑,楊改革才依依不捨的從別人的閨房裡出來。臨行前,孫麗娘拉著楊改革的手,塞了一塊手帕給楊改革,然後飛速的逃離,剩下楊改革一個人發呆。手帕上面帶著絲絲體熱,屢屢的香氣,打開一看,這上面繡的是鴛鴦戲水。

    楊改革發傻,盯這東西看了半天。

    這就是定情的信物了?走出琉璃齋半天,楊改革還在思索這件事,這就是說,到手了?接下來幹什麼?該弄個轎子抬回家,還是請個媒人上門去?自己的媒人?少不得是個國公,或者是個一品的大員,否則,還就是沒面子,這,還真怕嚇著別人。

    回到家,洗洗乾淨等著自己的瞌睡來臨,好夢迴百度,搜索那羊毛的加工技術。

    二月十八日。

    一大早,楊改革就一臉茫然的起床了。

    昨晚上好不容易夢迴百度了,卻發現,自己要弄的這個紡織技術,要開動的羊吃人運動,英國現在已經在弄,而且有越來越強的態勢。英國的統治階級,把自己手中大量的錢投入到羊吃人的圈地運動中去,這種利益的驅動,可比什麼忠君愛國強悍得多,誰阻擋他們賺錢,他們就會視誰為敵人,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幹掉對手,不用你操心。為此,楊改革很羨慕,希望這趨利性,能將蒙古人幹掉,不用自己費盡心思的思考如何打敗蒙古和野豬皮。

    英國已經在法律層面上,視圈地,羊吃人為合法。這就是歷史上的先進性?代表了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楊改革覺得有點恐怖。原來,生產力的發展,並不是想像中的那樣美好。

    楊改革就納悶了,這事英國你也走在前面了?

    還有就是這紡織用的機器和技術,根本就不用百度,這機器,現在,在大明朝的南方,多的是,會紡織的人,多的是,熟練工人,要以萬計。

    也就是說,楊改革只要派人到南方請幾個會造機器的人,就可以立馬造出紡織的機器,而且是最先進的。

    楊改革為此納悶不已。等洗過臉,漱口過後,仍然是渾渾噩噩。

    「大伴,你說說,你對這紡織有多少瞭解。」楊改革被昨天搜索的結果雷到了,這明朝的紡織技術,已經夠先進了。在南方,還有幾百,幾千人同時做工的紡織廠。所以也就想問問這王承恩,這位明朝的土著,對紡織瞭解多少。

    「紡織?」王承恩半響沒明白皇帝是說啥的,王承恩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皇帝想瞭解紡織?這話從一位皇帝的口中說出,難以相信。

    「是的,大伴,就是紡織,怎麼把羊毛紡織成線,做成布,做成衣服的那種技術。」楊改革還是細心的解釋道。

    「皇上恕罪,老奴也不知道……」王承恩是個太監,又不是紡織工人,又如何會知道這紡織上的事。

    楊改革挺鬱悶的,自己到哪裡去找一個懂紡織的人呢?

    王承恩想了一會,又說到:「陛下,此事容易,內廷下轄了織造局,專門負責織造的事,皇上要問紡織這方面的事,何不問他們呢?」

    對啊!楊改革猛然醒悟,自己是皇帝,自己還有很牛B的內廷,還有那織造局,還要回百度搜索什麼啊!自己真的是笨啊!這皇帝當的,夠不稱職。

    說到這織造局,就要說到大名鼎鼎的《紅樓夢》了,他的作者就是曹雪芹,他家,就是這搞這個織造局的,從富裕程度來說,相當的牛B。

    「那趕快叫織造局的人過來,朕要問話。」楊改革迫不及待了。

    「……回皇上,織造局在江南呢……」王承恩說了半截話。

    「……」楊改革無語。

    過了一陣子,楊改革又問道:「那這京城裡還有誰管織造,誰懂織造的?」楊改革只想早點把這羊吃人的機器弄好,好早點開張。

    王承恩也納悶了半天,才道:「啟稟陛下,此事,宮中還有針工局,陛下可要傳來?」

    「針工局?這是干嘛的。」楊改革這個崇禎帝,對自己身邊到底有多少機構在給自己服務,還真的不是太懂,實在太多了。

    「回陛下,針工局,就是專門負責做衣裳的。」王承恩覺得,這針工局好歹也是做衣裳的,和紡織沾了一點邊,所以又把針工局扯了出來。

    「這……朕問的是把羊毛做成衣服的技術和那些機器,不是做衣服的。」

    王承恩被崇禎皇帝的話繞糊塗了。都是做衣服的,怎麼那個做衣服的有用,這個就沒用了呢?織造局的任務就是給皇帝造龍袍,造衣服的,當然還有其他任務,針工局是純做衣服的,有些區別。

    看著王承恩一臉茫然的樣子,楊改革解釋道:「大伴,此事,其實朕不是要做衣服,而是要尋找那些能把羊毛加工成線,加工成布的人或者技術,或者機器。」

    楊改革覺得自己盡了最大的努力來解釋了。

    王承恩從來都只知道穿衣服,從來就不管這衣服從哪裡來,對紡織方面的東西,知道的實在是有限。在皇帝再三的解釋下,終於搞明白,皇帝要重新搞一個製造局了。

    「回皇上,奴婢明白了,皇上是想再造一個織造局?」王承恩以為皇帝對現在的製造局不滿意,準備重新弄一個織造局呢。

    「……不是……,朕是想要織布的機器和技術。」楊改革傷腦筋。楊改革只想去搞羊吃人運動,也就想找羊吃人的機器。

    王承恩想了想,又才道:「皇上,奴婢知道了,皇上要的機器和技術,其實只要下道旨,讓江南織造局的人把東西準備好,讓他們盡快送過來就是,皇上何必為此事大傷腦筋呢?」

    王承恩一席話,點醒了還有點迷糊的楊改革。

    自己是皇帝,要什麼,這天下還不弄最好的給自己?自己還要擔著腦門疼的痛苦夢迴百度搜索東西?實在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對皇帝的義務和責任是夠用心的去做,但是這皇帝的權利,則是瞭解得還不夠徹底,自己還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楊改革給自己下了了一個鑑定。

    「……大伴,立刻下旨,讓江南製造局的人,立刻送最先進,最好的紡織羊毛的機器到京城裡來,……噢,不……對了,還是讓會造機器的工匠過來,路途太遙遠,機器運過來太浪費時間了,還是叫人過來再造吧,……嗯,還要一些懂紡織技術的人,……」

    被王承恩點明了的崇禎帝,立刻下了旨意,要江南織造局的人送人過來,送技術過來,自己是皇帝,要辦事,當然得最好的。

    王承恩雖然沒怎麼聽明白皇帝說的什麼先進的機器是什麼意思,但是也知道皇帝要幹什麼,既然是皇帝要用的,那麼,自然是最好的,至於要哪些東西,記不清,沒關係,皇帝自然要最全的,記不清,那就全部弄來好了。

    很快,一道聖旨快馬加鞭,瘋狂的朝南方奔去。這道聖旨,帶去的是讓南方機器,紡織人員進京的聖旨,這道聖旨,必將開啟歷史的新紀元。
mk2257 發表於 2011-5-24 02:15
第一百零三章 徐光啟

崇禎元年。.

    三月十八日。

    下午。

    楊改革正要出去,繼續到昨天那裡去泡美眉。

    王承恩滿臉迎笑的過來,道:「陛下,好消息,好消息啊!」

    「哦?大伴,有什麼好消息,讓你這樣高興?」楊改革看到王承恩這樣的笑臉,就知道必定會有好消息,十分期待。

    「陛下,徐少保大人到京了……」

    「誰?那個徐少保?」楊改革一時沒有反應過來。

    「徐光啟,徐子先,徐少保……」王承恩一口氣說了三個名字。

    這回楊改革終於明白過來這徐少保是誰了。

    「呵呵,呵呵呵……好消息,果然是個好消息啊!那還等什麼,立刻讓他來見朕,朕已經等不及了。」楊改革興奮的只差用手舞足蹈來表示自己的心情了。這位歷史上的牛B人物,終於來到自己身邊了,終於可以借助他的力量了。這人牛B的不得了,身上的光環實在太多了,自己當皇帝如果不用他,那自己真的就是腦殘了,實際上,他比大多數的穿越書主角更加的牛B。

    來看看他身上的頭銜。

    中國明末數學和科學家、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還是進士天主教徒。說起來,相當的牛B和傳奇。

    [[[CP|:144|H:186|A]]](圖為徐光啟)

    ……

    楊改革興奮的看這眼前這位六十多歲的老人,心裡高興得要死,這位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徐光啟。

    身穿大紅袍,頭戴烏紗帽,留了幾撇灰白的鬍子,儘管臉上帶著長途旅行的疲勞,但精神矍鑠。這就是楊改革第一眼看到的徐光啟了。

    「臣徐光啟叩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徐光啟很認真的給崇禎皇帝磕頭。

    「快快請起,快快請起,大伴,快扶起徐師傅來。」楊改革連忙招呼王承恩扶起徐光啟,這可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磕頭禮,如果不是傳統力量太強,楊改革不希望讓這樣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給自己磕頭。

    徐光啟被崇禎皇帝這頭一次見面的熱情給感動了,熱淚盈眶。徐光啟心道:皇帝這一聲「徐師傅」,可把我這把老骨頭都叫酥了,皇帝實在是太熱情了,聽說這朝中,能稱得上「師傅」二字的不過孫承宗一人,對孫承宗那是依為臂膀,是重臣中的重臣,現在叫自己師傅,那豈不是說,自己會得皇帝的重用?那自己心中所藏的抱負,豈不是可以一展?想到這裡,更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淚水,人生幾十年啊!到快入土了,卻有了一個施展的舞台。

    「椅子,給徐師傅搬個軟椅來。」楊改革再次吆喝道。對於這樣一位老人,該優待的一個不會落下。一般人能得皇帝賜坐,得個板凳都高興得不得了,楊改革直接給徐光啟上軟墊椅子,可見一斑。

    「皇上真是折殺老臣了。」徐光啟還真的給皇帝這種「過度」的熱情給嚇住了,心想自己不過是頭一次見到皇帝,以前和皇帝也沒什麼交情啊!這實在有點不正常。徐光啟那裡知道,崇禎皇帝之所以如此熱情的對待他,是因為他歷史上的名聲,太有名了,上了中小學教科書的牛人,想不熱情都難。

    再一個,楊改革十分的期待徐光啟寫的各種書,包括翻譯的西方書籍,這些書,是楊改革的「三大班」的教學材料,三大班現在缺的就是這教材、教員了,叫楊改革如何不急。

    ……

    楊改革也不廢話,直接進入主題。

    「朕聽聞徐師傅翻譯過西方的著作?好像是叫《幾何原本》的對嗎?相當的有名啊!朕看過,實乃數學上的必讀之物啊!」楊改革對徐光啟有這一種天然上的親近感,原因何在?知識的傳承,一脈相連。

    小學,中學等讀書,學的數學,裡面提到的「平行線」、「三角形」、「對角」、「直角」、「銳角」、「鈍角」、「相似」等等學術用語,就是這位牛人推敲確定出來的,也就是說,後世人學習的數學,都要感謝這位明朝末年,這位坐在崇禎眼前的這位老人。共同的知識,歷史的傳承,你叫經歷過九年義務教育的楊改革如何不激動,如何不覺得親近?每想到這些,就彷彿回到了二十一世紀,青春年少讀書時。

    「啟稟陛下,確實如此,臣,早些年,曾和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共同翻譯了西方著作《歐幾里得原本》,譯成之後,名字就是《幾何原理》。」徐光啟很高興的介紹自己的書,皇帝對這本書感興趣,那是件好事。

    「好好好……不瞞徐師傅說,朕覺得這本書,可以成為天下文人的必讀,徐師傅以為呢?」楊改革就是要把這《幾何原本》當成數學教科書。

    「這…… 啟稟陛下,這似乎……」徐光啟對皇帝對這本書感興趣感到高興,但是對於皇帝的提議,則顯得十分的不樂觀,天下讀書人從來都只讀那些和考試有關的,這《幾何原本》又和考試沒關係,別人又如何去讀呢?讀這些書的,多半是些數學愛好者,這《幾何原本》也就是一個「課外讀物」的地位,難道曾加一個考試科目?這可不是一般的難啊!

    「啟稟陛下,臣覺得,這似乎很難,天下士子,皆以考中進士為榮,考進士,考的不過是四書五經,五言八韻,策論這幾樣,陛下如果添加這數學入考試內容,恐怕朝中大臣和天下士子都不會答應……」徐光啟說了實話了,他自己就花了幾十年來考試,四十多歲才中進士。對這方面的事,自然門清。要增加一個新的考試內容,那難度不是一般的大,這會讓很多士子覺得不適應,特別是那些上了年紀的士子們,頭腦思維已經固定,再接受新東西,必然很困難,天然的就會反對增加考試內容。

    「呵呵,徐師傅,朕也沒打算增加一個考試科目,只是,朕覺得,這好書,就該讓更多的人讀到,不是嗎?」

    「……是,陛下,不過……」徐光啟迷糊了,皇帝到底要說什麼。

    「是這樣的,徐師傅,朕打算給今年恩科中了進士的人,培訓一段時間,再讓他們外放,給他們培訓一些比如數學,地理,農業等等方面的知識,以便他們能更好的為一方百姓造福,徐師傅覺得如何?」楊改革說了自己心中的打算。

    進士培訓班,是如論如何,也要盡快開張的,這恩科考試,已經結束,接下來就是排名次,殿試了,很快就要給這些進士分配工作了,到時候進士班如果還沒準備好教材,那可就錯過這一班的進士了,楊改革是絕對不會白白放過這一班進士的。

    「這……」徐光啟有點迷糊了。進士培訓?這個東西好像從來沒有過啊!還培訓數學、地理、農學,這……,徐光啟陷入了沉思當中。

    半響。

    徐光啟才一臉鄭重的答話道:「啟稟陛下,臣覺得,正如陛下所言,還是有必要學習這些東西的,益於德,利於行,濟於事,經世致用,可更好的造福一方百姓,特別是《幾何原本》,能精此書者,無一事不可精,好學此書者,無一事不可學,臣以為,陛下所言極是,諸進士,都該學。」

    作為實學,新思潮的鼓吹、推動者,徐光啟果然還是支持了崇禎的意思。

    楊改革在心裡鬆了一口氣,賭對了,自己在百度搜索徐光啟的時候,資料就顯示,這徐光啟是一位憂國憂民,講究經世致用、崇尚實學的人,是一位明末學術界、思想界興起的實學思潮中的一位有力的鼓吹者、推動者。而自己,就是要站在徐光啟的背後,推徐光啟一把,讓這實學在明朝的影響更加的大,從而掀起滔天的巨浪,清洗這已經糜爛的世界。
mk2257 發表於 2011-5-24 02:16
第一百零四章 徐光啟(二)

楊改革覺得,自己在這進士班裡推廣新式知識體系,就需要徐光的支持,有了徐光啟的支持,就可以編定教材,這數學,農學,甚至物理,天文都有了,三大班,可以盡快開業了。.所以,取得徐光啟的支持,十分重要,否則,靠楊改革自己去一個一個百度教學教材,楊改革會腦門炸裂。

    「朕還聽說,徐師傅親自栽種過蕃薯?」楊改革記得,以前在朝堂上,聽一位官員說起過徐光啟自己種蕃薯的事。種蕃薯,這在明末,可是防禦天災的一大利器。

    明末,所謂天堂和地域交織在一起,並沒說錯,蕃薯這種對抗天災,類似金手指一樣的東西,已經有了,楊改革百度徐光啟的時候,還發現,這蕃薯,還曾大力推廣過,不過不知道怎麼沒有取得多少實際效果。

    天堂和地域交織在一起的時候,天堂的光也曾經照耀在了大明朝的土地上,奈何人們捨棄了他,自己奔向了地獄。

    每想到這裡,楊改革就覺得可惜,心裡不是滋味,現在既然自己穿越過來當的是崇禎皇帝,那麼,這蕃薯,不用自己開金手指的金手指,是如論如何,也要全力推廣出去的,讓這天堂的光,離大明,更近一些。

    「啟稟陛下,臣確實栽種過。」徐光啟被皇帝這一問,更是心血來潮,自己多年的抱負,說不準,就要在這個年輕的皇帝這裡,得以實現了。

    「那快說說,徐師傅是如何在種這蕃薯的,朕聽聞,這蕃薯,產量極高,對地的要去極低,也耐乾旱,想我大明朝,如今是天災連連,乾旱不斷,正需要這耐旱,產量高的農作物啊!」

    「啟稟陛下,確實有此物,臣多年前就栽種了,此物,對地的要求確實不高,田埂,山坡,沙礫貧瘠之地,都可栽種,產量確實極高,也比較耐旱,實乃對抗天災,乾旱的法寶,原本只可以栽種在南方,臣想盡辦法,栽培出適合北方氣候的新品種……,臣請陛下,務必推行於天下,讓天下的百姓,免受災荒的迫害……」

    徐光啟可以說,為了這蕃薯,沒少花功夫,蕃薯,剛進入中國的時候,還只能在南方栽種,不太適應北方寒冷乾旱的氣候,徐光啟挑選種子,進行品種的優化,使蕃薯能種在乾旱,寒冷的北方栽種,想以此類緩解北方的災害,可以說,為國為民,操碎了心。

    試想一下,一個進士,不去追逐官場上的名利,而是靜下心來,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專心的種蕃薯,改良蕃薯的品種,這種情懷和精神,實在讓人佩服。

    「徐師傅忠心愛國,實在是讓朕覺得佩服。」楊改革也不知道該用什麼話來稱讚徐光啟了。自己一心想挽救這大明朝,需要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幫助自己,這徐光啟,明顯就是一位值得信耐的「同志」。既然是自己人,廢話也就不多說了,不看廣告看療效。

    「朕也知道這蕃薯是對抗天災的不二法寶,卻沒有什麼有效的推廣法子,想那些地主們不會因為蕃薯產量高就改種蕃薯,種糧食遠比種蕃薯劃得來,就算是干旱,損失一些收成,但是,平民百姓依然首先要交足了地租、賦稅,所以,乾旱,對地主們來說,影響甚微,他們對種蕃薯的積極性,可能不會太高,平民老百姓也會因為糧食價高,而種糧食,即使是天災,也得種糧食,否則,種蕃薯,連地租,賦稅都交不上,如此,怎麼讓蕃薯推廣出去呢?徐師傅可有辦法?」

    用蕃薯對抗乾旱,這個事,楊改革沒想一百次,也想過八十次了。卻沒有什麼具體的好辦法。楊改革考慮過,這明朝末年,土地兼併相當的嚴重,地主階級們,不會因為蕃薯產量高,能對抗乾旱就會種蕃薯的,對他們來說,再幹旱,再災荒,他們不過少收一點糧食而已,絕不可能餓肚子,而這糧價,是節節高,種糧食,遠比種蕃薯劃得來。種蕃薯,那隻可能是平民老百姓利用田間地頭種一些,所以,規模,絕對不可能是大規模的,只會是小規模,所以,要靠蕃薯對抗天災,思路是好的,但經濟上卻算不過來帳,卻不怎麼行得通。楊改革為這個事,傷透了腦筋,一直沒有什麼好辦法。

    徐光啟聽崇禎皇帝這樣一說,坐在那裡沉思起來,半天,才道:「啟稟陛下,看來臣是想得太簡單了,以為有了這對抗乾旱的法寶,必定能讓更多的人吃飽肚子,卻沒想到,這推廣下去,也是難事啊!」

    徐光啟長長的嘆了一口氣,神情萎靡了不少,看來崇禎說的推廣難問題,確實是個問題,徐光啟自己也是統治階級,也是地主,當然知道這糧食的價格,這北方,糧食的價格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年比一年高,以前不過一兩銀子一石,現在,逐漸漲到了一兩多,二兩,好的米,甚至二兩多才能買到。所以,你要別人放棄種價值高的傳統糧食,改種蕃薯,除非蕃薯的畝產值比傳統糧食更高,否則,這蕃薯就算是說上了天,也不可能大規模的栽種,對抗天災,不過是句很好聽的空話。

    ……

    安國利民的抱負遭遇難產,長途的勞累讓年邁的徐光啟更加的疲勞,整個人幾乎混混欲睡,楊改革看了,覺得心情沉重的很,心裡不是滋味。

    這位老人,為了自己,為了國家,為了即將滑向深淵的大明朝,操碎了心,想盡了辦法,卻依然不能像想像中的那樣安邦濟民,想必心中一定也痛苦異常,打擊非常之大。

    楊改革想了想,還是讓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好好休息一下,剛來京城,還沒來得及休息,就被自己叫進宮裡商議事情,自己實在太不近人情了。小聲的喚道:「大伴,扶徐師傅在暖閣休息一下吧。」生怕吵醒了徐光啟。

    聽見皇帝說話,徐光啟一個激靈,似乎從沉睡中醒了過來,連忙跪下,惴惴不安,道:「陛下恕罪,臣無狀,罪該萬死。」徐光啟實在太累了,長途的旅行,剛進京,還沒來得及休息,就被皇帝一道聖旨召進了宮,商討事情,本來是件高興的事,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實現心中抱負,奈何自己心中抱負,卻是看上去簡單,實際確卻不太可能實現,這個對徐光啟的打擊,實在太大,以至於疲勞襲身,精神萎靡,居然昏昏沉睡,在君前失儀,實在是大不敬。

    「不要緊,徐師傅長途勞累,都是朕的錯,不該如此急忙忙的勞煩徐師傅,應該讓徐師傅先安頓好,好好的休息一下的,這樣,大伴,扶徐師傅到暖閣休息一陣,今日就不談國事了。另外,徐師傅不顧年老體弱,千里赴京,忠君愛國之心可嘉,賞銀千兩,錦緞十匹……」

    楊改革的心情很沉重。

    徐光啟似乎精力也耗盡了,再沒多餘精力做其他事,謝恩之後,就被王承恩扶著,帶著點蹣跚的步伐走了出去。
mk2257 發表於 2011-5-24 02:17
第一百零五章 徐光啟(三)

徐光啟走了。

    楊改革一個人坐在椅子上,悶不作聲。

    整個房間,沒人打攪,氣氛壓抑得很。

    自己依為左膀右臂的孫承宗,徐光啟,都太老了,都快七十歲的人了。以前孫承宗整天的幫自己訓練新軍,看似身體還行,自己沒有覺得這是一位快七十歲的老人,到了今天,徐光啟居然在自己面前昏昏欲睡,雖然有長途的勞累的關係,但是,這也說明,自己的臂膀,年紀,都已經太大了,新一代的年輕支柱,又在哪裡?又是誰呢?自己一個人,是無論如何,也扛不起整個國家啊!

    楊改革忽然覺得有點害怕。

    怕時間太快,人太容易老。

    怕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作為穿越利器的歷史先知先覺,會因為自己對歷史的影響太大而改變太多,到時候,自己沒有了可以預測未來的這個利器,又沒有值得依靠的臂膀,該怎麼辦?

    ……

    三月十九。

    早朝上,楊改革準備談論一下關於推廣一下抗旱作物蕃薯的事,看到下面一群官僚嘰嘰喳喳的為一件小事爭論不休,實在提不起討論的興趣,在楊改革看來,他們不過是一群會灌水,歪樓的小白,對要辦的事,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自己如果提出推廣蕃薯,還不知道他們會把樓歪道那裡呢。

    匆匆結束了早朝。

    「大伴,將幾位師傅,閣臣們,各部的尚書都請到文華殿裡去,朕有事要商議。」楊改革決定縮小討論的範圍。

    「是,皇上。」

    ……

    文華殿。

    很快聚集了十來人,有孫承宗,徐光啟,幾個閣臣,各部的尚書。都是大明朝的頂樑柱。

    楊改革做在龍椅上,表情寂落,嚴肅。

    推廣蕃薯這件事,讓楊改革傷透了腦經,到現在腦子裡還一團糟,沒什麼好主意。昨天又夢迴百度,搜索過一次,發現,這明末,確實曾經大規模的推廣過蕃薯,可惜效果實在不怎麼樣。

    具體原因,楊改革自己總結的就是,皇帝的聖旨也抵不過經濟的規律。賺不到錢,別人憑什麼種蕃薯?

    見人都到齊了。

    崇禎帝楊改革才開口說到:「昨日,朕和徐師傅商議過推廣蕃薯的事,諸位卿家都談談,說說自己的看法,看有什麼主意將這蕃薯推廣出去。」

    一位大臣出來奏到:「啟稟陛下,敢問何為蕃薯?有何用?為何要推廣?」

    楊改革鬱悶,自己一心想著推廣蕃薯,現在朝中的大臣,居然還有人不知道,這資訊,傳遞的也未免太遲了吧。

    「徐師傅,勞煩你給諸位卿家講解一下什麼叫蕃薯吧。」

    「遵命,陛下。」徐光啟答應到,然後轉身有給諸位大臣解釋什麼是蕃薯。

    ……

    徐光啟很快就把什麼叫做蕃薯,為什麼要推廣說給各位大臣聽了。

    「啟稟陛下,臣以為,既然這蕃薯能夠抗旱,又不爭地,產量又高,實乃對抗天災的不二法寶,該推廣。」徐光啟解釋完什麼叫蕃薯之後,很快就有人出來贊成了。

    「啟稟陛下,臣也贊成,此乃天大的幸事,乃我大明之福啊!」另外一個大臣也贊成。

    ……

    見有人開頭,其他幾位也都贊成,心想,這事也不算什麼大事啊!小小的推廣一個農作物,也值得我們如此之多的大臣在這商議?

    崇禎楊改革坐在龍椅上,眉頭還是緊鎖,道:「徐師傅,將推廣難的事介紹給各位卿家聽聽。」

    都知道這推廣蕃薯是好事,能對抗天災,可就沒人想到,你下了聖旨推廣,會有人執行嗎?這糧食二兩銀子一石,你這蕃薯多少錢一石啊?聖旨也抵不過經濟規律強悍啊!

    「遵命,陛下。」

    「誠然,推廣蕃薯,利國利民大家都認同,可惜,這推廣卻是難題,糧價是二兩銀子一石,北方,一畝地,也能產個一兩石,就是三四兩銀子,蕃薯就算是產量較高,畝產到四五石,也不見得能賣到二兩銀子,所以,這其中的差距,接近一二兩銀子,百姓又如何會改種蕃薯呢?就算推廣,也就是百姓在田間地頭種一些罷了,遠談不上大規模種植,不能大規模種植,又如何對抗天災呢?……」徐光啟徐徐的將這蕃薯推廣難的問題解釋出來。

    「啟稟陛下,這有何難?只要陛下下道聖旨,說明這種蕃薯的產量高,能對抗天災,想必天下百姓都會樂意改種蕃薯的。因為,一旦災荒,只有這蕃薯能填飽肚子,想必天下百姓都會明白這個道理的。」這位大臣把問題看得很簡單,以為聖旨就是靈丹妙藥,下道聖旨,天下的人都遵照執行,卻沒想過,這聖旨出了紫禁城,還有多少效力。

    崇禎帝坐在龍椅上,面無表情,說到:「徐師傅,你解釋一下。」楊改革懶得說話,直接把問題推給徐光啟解釋。

    「遵命,陛下。」

    「天下的地,大多集中在官宦,地主手中,就算是天災,對他們的影響也甚微,餓也餓不到他們……,地主逐利,他們又怎麼會積極的種不如糧食值錢的蕃薯呢?平民百姓家,要交賦稅,交地租,這糧食的價高,必定會首先種植糧食,否則,稅賦就交不上了,地租就交不上,到時候家破流亡,又怎麼會種蕃薯呢?」徐光啟解釋得很直白。大家家裡都是地主,地租一直就是地主們的一大收入,如果種地不賺錢,誰會種地?為了什麼對抗天災乾旱?天災乾旱從來就只對老百姓其作用,地主,一般都對天災有一定的免疫作用。餓肚子也輪不到他們,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麼心情和你一起種什麼對抗天災,不值錢的蕃薯。

    徐光啟一番話,下面的大臣都不說話了。

    大家都是地主,這裡面的那點貓膩,別人一點出來,大家都心知肚明。

    官宦之家,首先別人不交稅,種田就是為了賺銀子,沒銀子賺,你說上天,也不會種蕃薯。乾旱,絕收,他們也不會餓肚子,至於糧食會減產,那沒關係,災荒了,糧價會蹭蹭蹭的往上漲,平常年景,不過二兩銀子一石,一旦災荒,就要漲到五六兩去。所以,即使是災荒了,大面積絕收了,和他們關係不大。他們還盼望著三五年,有一個災荒年,好將囤積多年的糧食高價賣出去。

    老百姓,要交稅,交地租,糧食值錢,當然種糧食,地主家也只收糧食,不收蕃薯,你種這樣多蕃薯,別人不收,你拿什麼交地租?交賦稅?到時候落得個家破流亡的地步,怪誰去?皇帝在紫禁城,可管不了你餓不餓肚子。

    所以,這要大規模的推廣蕃薯,難度不是一般的大,要靠著蕃薯度過災荒,難度也不是一般大。頂多就是在田間地頭,荒山河灘裡種一些,規模遠遠談不上大,沒有規模,也就談不上儲備,談不上抵抗災荒。

    文華殿裡,又是一片沉寂。

    ……

    過了一會,估計有想到對策的,出來奏到:「啟稟陛下,臣以為,可以將蕃薯列為折色,列為賦稅徵收,這樣,必將有人會改種蕃薯。」

    「哦,仔細說說。」

    「啟稟陛下,臣以為,將蕃薯列為賦稅的一種,可以折色,例如,兩石蕃薯折糧一石,或者是兩石半蕃薯折一石,這樣,可以用蕃薯交賦稅,天下百姓,必將大規模的種植。」

    這有點意思,楊改革也來點興趣了,要這樣,那種蕃薯的人肯定會大增,形成規模。

    「此策不可,陛下,臣以為,徵收蕃薯折色簡單,但是蕃薯如何儲藏?難道給官員將士發俸祿發蕃薯不成?」
mk2257 發表於 2011-5-24 02:18
第一百零六章 徐光啟(四)

蕃薯的儲存,楊改革小時候在農村看到過儲藏蕃薯的地窖。。要保存過冬也不是難事。

    不過那也就是平常老百姓家的儲藏方式,如果官府大規模的儲存,還真的是一個麻煩問題。楊改革也沒見過現代國家級的蕃薯儲備是怎麼弄的。

    至於給官員和將士發蕃薯,這還是一個問題。

    用折色把蕃薯收上來應該不是問題,但是如何發下去是個難題。你給那些官員發蕃薯,恐怕他們會跳起來罵娘。

    楊改革開動腦經,思索著這個問題。思索著後來這蕃薯是怎麼儲藏的,是怎麼變成經濟作物的。

    ……

    徐光啟站出來來奏到:「啟稟陛下,臣以為,用折色收蕃薯可行,給官員,將士搭配一些蕃薯發放,也是可行的,這蕃薯,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乃是上等的補藥,據說,海外多長壽,皆得益於長食此物,百官們,整日為了大明朝操勞,殫精竭慮,正需要此物來補補,發給官員們蕃薯,正是顯示了陛下對百官的愛護……」徐光啟從藥理的層次出發,從蕃薯屬於補藥的理論出發,給皇帝搭配發放蕃薯作出了解釋,實在是一「強人」。

    楊改革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來,這個徐光啟也是蠻牛的,居然能拿出這種理論來,也算是異想天開了。

    「啟稟陛下,這純粹是瞎扯,蕃薯怎麼是補藥?還是長壽仙丹?這明顯就是騙人,長壽的仙丹,從來都是用來哄騙帝王上當,以卑鄙手段達到接近帝王為目的,只會誤國壞事,還請陛下不要誤信。」扯到仙丹,長生,扯到皇帝,這就不是好事,很多大臣是天生的反感皇帝尋什麼長生不老藥的,搞得一些騙子比他們這些大臣還受皇帝重用,說的話比他們這些官員說的話還管用,官員們當然相當的不爽。

    楊改革笑了笑,這蕃薯是不是補藥不知道,楊改革只記得,這蕃薯吃多了會放屁,一想到這滿朝的文武早上吃過蕃薯之後來上班,一個個都蹩著屁,就好笑。

    徐光啟也不含糊,立刻反駁道:「啟稟陛下,臣非浪言,據《本草綱目》記載,這南人用蕃薯當米穀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壽,亦由不食五穀而食甘藷故也。為何就不是了?陛下,此話可是有據可查的。」這徐光啟明顯是博學多才的,辯論起來,十分犀利。

    剛才那個反對的人明顯不是這徐光啟的對手,偃旗息鼓了,這《本草綱目》是藥理方面的巨著,但是屬於課外級的,不是人人都讀的四書五經,如果是四書五經,當官的都還可以扯幾句,說到《本草綱目》,如果不是有興趣,讀的人就不多了。

    《本草綱目》?楊改革被這個東東吸引住了。這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本牛書啊!成就巨大。李時珍,上小學的時候學過,楊改革到現在也不會忘記他的名字。這《本草綱目》裡也記錄了這蕃薯?還寫了他的藥用價值,還能長壽。要這樣說起來,這折色收上來的蕃薯,還當真可以當作百官的福利發放下去,抵俸祿。

    皇帝賜給你能長壽的食物和補藥,你敢說不好?楊改革想起這強悍和牛B的一塌糊塗的理由,就想笑,就好比這日後,用黃金搭檔、腦白金之類給那些公務員發工資。

    這可當真是一個很強悍的理由。楊改革覺得,如果推廣蕃薯實在不行,就可以如此操作。起碼這蕃薯的種植規模是上去了。等日後那些旱災爆發的時候,人們就會發現,這蕃薯,是救命的好東西,到時候,不用自己用力推廣,他們也會積極的種蕃薯了。

    想到這裡,楊改革繃緊的神經,多少鬆了一些,起碼,這事算是有點著落了。這《本草綱目》和他的作者李時珍,楊改革覺得自己還是有必要問一問,可是一位牛人和牛書啊!

    「徐師傅所言出自《本草綱目》?可是李時珍寫的那本?成書多久了?」楊改革也不確定《本草綱目》的成書時間,只記得這李時珍是明末的人,具體是什麼年月,就不記得了。如果是和自己同一個時期,李時珍還活著,楊改革不介意收這樣一位大才。自己的人才庫裡,又多了一位。

    「啟稟陛下,正是,此書正是出自李東璧之手,此書成書大約在五十年前,乃藥理之寶典也,上面所說,自然是假不了的。」徐光啟的知識顯然相當的豐富,準確的回答了崇禎的話。

    楊改革嘆了口氣,果然,和自己預想的差不多,自己原本估計,這李時珍就不可能是和崇禎一個時期的人物,應該比這個時間早,現在書都寫成五十年了,這人,估計也早死了。這李時珍,自己是沒有機會再見到了,想到這裡,楊改革又是一陣唏噓。

    「不錯,這《本草綱目》乃是一本藥理方面的巨著,朕此前也聽說過,以前沒放在心上,既然今日談到了此書,那麼,朕想刊印一些,送予各州縣的醫館,為救死扶傷的大夫們增加知識,增長經驗,或是以備查詢,以此,大夫們能更好的為我大明朝的百姓服務,也算是朕積德,為天下百姓謀點福利……」

    楊改革心血來潮,決定要印書,《本草綱目》作為一本巨著,實在應該推廣,不該埋沒了它的價值。既然自己穿越過來當崇禎,那麼,這些華夏民族的瑰寶,就不該埋沒,應該發揚光大,讓世界矚目。

    ……

    「陛下仁慈……」聽說皇帝要印《本草綱目》送給天下的大夫,這當真是一件積德行善的大好事,也是聚集天下民心的舉措,皇帝要這樣幹,自然沒人反對了,誰腦殘到反對皇帝籠絡民心去了?這可是大禁忌啊!

    得一干大臣們的稱讚,楊改革小小的得意一把,蕃薯的問題,勉強算是有了一個解決的辦法,楊改革也輕鬆了不少。

    ……

    「那這推廣蕃薯的事,就算是定下來了,諸位卿家,還有什麼話要說嗎?」

    「啟稟陛下,臣想問,這蕃薯的種從何而來?如何發放到百姓手中?如何栽種?如何防禦病蟲?」

    有大臣立刻提出實際的操作問題了。

    「這……」楊改革傻眼了,自己還真沒考慮過這個問題,都一直在考慮如何推廣的事,把這蕃薯的種子問題給遺忘了。

    好在徐光啟早有準備:「啟稟陛下,此事臣早已有準備,早年,臣在天津試種了不少良種,用荒山種了不少的蕃薯,就是為了將來有朝一日能大規模的推廣之後,能夠提供種子。」

    「這,徐師傅實在是……」楊改革不知道該怎麼感謝這為可敬的老人,想得實在太周到了,連蕃薯的種子都準備好了。這左膀右臂,還真不是白叫的,這為國為民,當真是費盡心思啊!

    「啟稟陛下,臣想問一下,徐少保,徐大人有多少種子,這一旦推廣,可是在整個大明朝推廣啊!就算徐少保徐大人準備了種子,也不見得夠啊!」來了一位找茬的。

    楊改革也為難了,是啊!這推廣,不說整個大明朝,起碼也是北方幾省,那得多大的面積?得多少種子?徐光啟準備得過來嗎?

    徐光啟奏到:「啟稟陛下,臣以為,推廣蕃薯一事,宜在北方選取一兩省中的幾個縣,作為試種,一來作為制種的產地,二來為熟悉這蕃薯的習性,三來熟悉蕃薯的儲藏等,為明年在我朝北方的大規模推廣做好準備。」

    徐光啟果然考慮得很周全,滴水不露啊!計劃,基地,推廣。一步一步,層層推進。

    「好!好!好!徐師傅果然是排算周全啊!此事,就按照徐師傅的意思去執行了,此事,也就交給徐師傅負責,當然,徐師傅不必自己親自跑去負責,朕還離不開徐師傅,朝廷還有更重要的事需徐師傅去做,所以只在京城遙控指揮就行了,徐師傅可派一些信得過的人去做就是。」

    楊改革連說了三個好,推廣蕃薯一事,算是定了下來,這下,自己又可以鬆口氣,勒在自己脖子上的那根繩子,又鬆了不少,日後有了天災,這抵抗力,也就高了幾分,也就少了些人造反。自己的日子,也就好過些。

    徐光啟,果然是個牛人。
mk2257 發表於 2011-5-24 02:19
第一百零七章 徐光啟(五)

「陛下請稍等,容臣問一下。。」一位大臣連忙出來奏到。

    還有什麼問題?楊改革納悶了:「卿家就說吧,什麼問題?」

    「啟稟陛下,臣想問,這折色要折多少,這要佔到賦稅的幾成?」這位估計是戶部的。

    「這……」楊改革又犯難了,折色問題,自己也沒咋考慮過,這幾石蕃薯折一石糧食,還是個問題,這個還要看實地種蕃薯之後的產量才行啊!現在定,也太早了點,二十一世紀和現在蕃薯的產量,可大不同。至於佔幾成比例的賦稅,那就更沒譜了。

    佔賦稅的比例少了,這規模上不去,這佔的比例多了,天天給官員們發黃金搭檔,腦白金也不是一個事啊!楊改革是左右犯難,再看看徐光啟,徐光啟動了動嘴唇,又把目光對準地上,沒說話。

    楊改革心思急轉,記得這蕃薯可是好東西,為什麼推廣就這樣難呢?再不行,自己就拿蕃薯餵豬,這總行了吧,正好搞工業化農場,正要發狠把這蕃薯佔賦稅的比例調到極高,孫承宗出來奏到:「啟稟陛下,臣以為,折色問題,暫時可不急,待徐少保試種之後再做定論,至於佔幾成賦稅,這個,臣以為,佔個三成比較穩妥,當然,最好還是在徐大人試種之後再由陛下聖裁。」

    孫承宗出來說話了。楊改革總算是鬆了口氣,再不濟,比例也不會低過三成了。這東林黨的抗靶子發話了,也是蠻有影響力的。

    ……

    「那就如此吧,折色問題,待徐師傅試種之後再討論,至於佔幾成賦稅問題,待朕想想。」楊改革覺得,這三成太少了,自己就算是拿來餵豬,也是能發財的,因為這蕃薯的產量實在太高了。楊改革有點印象,這二十一世紀的蕃薯畝產都在好幾千斤以上的,和明朝北方畝產不過二三百斤的糧食可是有著十倍以上的差距的,當然,明朝不可能種出二十一世紀的蕃薯產量。

    ……

    這會議,還是取得了一些效果,起碼推廣蕃薯,是定了下來,由徐光啟負責。

    結束了會議,楊改革還在思索著佔幾成稅賦的問題。

    孫承宗說的這三成,實在是太少了,當然,這也不能怪孫承宗,這也是保險期間,在蕃薯沒有什麼好去處的時候,強行給官員、將士們發蕃薯,也不是什麼好事,孫承宗說三成,也是老成的考慮,為朝廷考慮。

    楊改革苦苦的思索,這蕃薯在未來到底能幹什麼?

    炸薯條?貌似用的是土豆做的,不是蕃薯做的,雖然帶個薯字。

    蒸蕃薯?烤蕃薯?這個一年能烤多少蕃薯出來?倒是能造就一批依靠烤蕃薯糊日子的手藝人,這也算是擴大就業?

    做成蕃薯糖?貌似過年過節的時候,有這個手藝的人可以小賺一筆,也算是擴大就業?

    還有什麼是大規模使用蕃薯的?

    難道真的用蕃薯去餵豬?楊改革記得,這蕃薯在農村,就經常拿來餵豬,過年的時候宰殺了好過年。

    這明末,人都沒吃的,還給豬吃蕃薯?楊改革覺得,這人活得比豬還賤些,實在下不了這個決心。

    ……

    那這蕃薯還能幹嘛?

    楊改革漫步在故宮博物院裡,思緒漫天的飛舞。

    由於早朝,外加開會,所以,中午飯都還沒吃,皇后周婉兒早已在乾清宮等候多時了。見皇帝回來,立刻迎上來。

    「皇上回來了。」

    「嗯,回來了。」

    「皇上,還沒傳過午膳吧,臣妾親手做了粉蒸肉。陛下嘗一下吧。」周婉兒在乾清宮等候皇帝多時了,聽說皇帝午膳都還沒吃,一直在商討國事,也很關心,立刻親手做了一些粉蒸肉,等待楊改革回來,照顧好皇帝是皇后的本份,增進兩人之間的感情,這就是好機會。

    「粉蒸肉?」一道閃光,從楊改革的腦海裡劃過。貌似點亮了什麼東西。可惜劃過得太快,又消失在記憶裡了。

    「是啊!皇上,是臣妾親手做的粉蒸肉哦,陛下嘗嘗,看好吃不好吃。」周婉兒很殷切的看著皇帝,希望皇帝能吃一口自己親手做的粉蒸肉。

    「粉蒸肉?」楊改革再一次唸到,這東西,肯定和自己剛才一直在思考的蕃薯有聯繫,可是,聯繫在那裡呢?楊改革就是想不起來了。

    「皇上,怎麼了?」皇后周婉兒好奇的看著皇帝,不知道皇帝怎麼了,很奇怪。

    「粉蒸肉,粉蒸肉,粉……對了!!這蕃薯就是可以做成粉絲啊!紅薯粉,我的天!我怎麼把這樣重要的東西給忘記了?天助我也……天助我也……」楊改革忽然想起來,這蕃薯是可以做成紅薯粉的。

    這紅薯粉,在以前,是家家戶戶過年必備的吃食啊!這豬肉燉粉條,那是鼎鼎大名啊!自己怎麼就把這樣重要的東西給忘記了呢?

    想後世過年,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幾斤,十幾斤的紅薯粉,有的作為過年的一道菜,或者是親戚來了之後一起享用,實在是招待客人的不二之選。量大管夠,滑溜順口,和豬肉一起燉了,在寒冷的冬日裡,香氣四溢,那不知道有多香。在大冬天裡吃這熱騰騰的豬肉燉粉條,肚子吃得鼓鼓的,身上吃得暖暖的,外帶曬個太陽,實在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這一家就需要幾斤,這大明朝,過億的人口,這一年下來,這得多少紅薯粉啊?這得多少蕃薯啊?楊改革稍一算賬,心裡就澎湃起來。這樣大的需求量,這蕃薯,自己還要下死命令推廣嗎?只要把這紅薯粉絲祭出來,這天下,蕃薯會立刻成為搶手貨,搶著種啊!

    楊改革的心情豁然開朗。

    看著皇后周婉兒道:「婉兒,你當真是朕的福星!得你提醒,朕剛才福至心靈,想到一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這是真的嗎?」皇后周婉兒端著碗粉蒸肉,有點不知所措的看著皇帝忽然大叫「天助我也……」然後又跟她說什麼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已經懵了。

    「呵呵,婉兒,這粉蒸肉,朕吃了,這次,還真感謝你啊!」楊改革說完,搶過皇后手中的碗,幾口將碗裡的粉蒸肉吃個乾淨,還叫道:「好吃,好吃。」

    皇后周婉兒則一臉幸福的看著皇帝吃自己親手煮的東西。

    吃了幾口粉蒸肉。

    楊改革的心思又轉了幾轉。

    既然現在這明朝還沒有紅薯粉絲,那豈不是說,自己可以弄一個紅薯粉加工廠?壟斷全國的紅薯粉絲市場?這貌似好歹也是一個壟斷。工廠需要工人,能增加就業不說,這壟斷了賺得錢,可都歸自己啊!

    又一想,自己用這蕃薯抵賦稅,其實完全不用當黃金搭檔、腦白金來給官員們發,自己完全可以以低成本收上來,然後經過加工,製成紅薯粉絲,然後返銷回去,變**人愛吃,家家必備的過年物資,這一進一出,自己可就賺大發了,無本的生意啊!

    那這蕃薯抵賦稅,看樣子,可以全額抵賦稅了。這種蕃薯的規模,恐怕是相當相當的大。比歷史上崇禎弄的那次推廣,效果肯定好得多。

    再一個,這蕃薯的保存問題,也就迎刃而解。蕃薯儲藏不了多久,但是紅薯粉,存個一兩年是沒問題的。嗯嗯,這是個好東西,儲藏方便,容易運輸,烹煮方便,吃起來也爽快,想到日後這軍隊的後勤,也少不了這紅薯粉絲啊!這又是一塊市場,這真的是一舉多得啊!

    楊改革很想仰天長笑,發洩一下。

    又想那歷史上的崇禎,可能不知道把蕃薯加工成紅薯粉絲,從而導致推廣蕃薯失敗,而浪費了一個拯救大明朝的機會,又是唏噓不已。

    前進一步是天堂,後退一步就地獄啊!
mk2257 發表於 2011-5-24 02:20
第一百零八章 徐光啟(六)

到了晚上。。c

    楊改革更是興奮的睡不著覺,反覆的嘮叨著。

    「蒸蕃薯……」

    楊改革提起竹管筆,寫在紙上。

    「烤蕃薯……」

    又寫在紙上。

    「煮蕃薯……」

    照樣記在紙上。

    「炸蕃薯……」

    再記在紙上。

    「蕃薯糖……」

    紙上面,已經記錄了一大堆了。

    「紅薯粉絲……」

    「餵豬……」

    紙已經是密密麻麻一疊了。這是楊改革能想起來的所有蕃薯的用途,想到蕃薯能有這樣多的用途,就高興得不得了,用途越大,這價值就越高,需求就越大,這種植的面積也就越大,這儲備也就越多,這抵抗天災的能力就越強,這大明朝,就越不容易翻船,自己就越安全。

    晚上,夢迴百度,還繼續搜索蕃薯還有那些用途。

    「蕃薯干……」

    ……

    「紅薯粉(粉末)……」

    ……

    「紅薯酒……」

    「紅薯澱粉……」

    ……

    楊改革第二天一起床,就吩咐王承恩。

    「大伴,去請孫、徐兩位師傅來東暖閣見朕,朕請兩位師傅吃早飯。」楊改革無頭無腦的對著王承恩說了這樣一句。

    王承恩莫名其妙的去辦差了。

    楊改革端坐在桌子前,又在昨天的基礎上,補上了自己一夜辛苦搜索出來的內容。

    ……

    很快,王承恩就回來稟報:「啟稟皇上,奴婢已經派人去請兩位師傅了,估摸著,小半個時辰就能到了,請問陛下,今日早膳要吃什麼?」

    楊改革擱下竹管筆,說道:「大伴,聽說南方有一種米粉,十分好吃,朕今天想請兩位師傅吃米粉,大伴叫御膳房的人去準備一下吧。」

    崇禎帝楊改革又是無頭無腦的說了這樣一句,王承恩差一點一個撇腳,摔倒在地,這都是哪跟哪啊?米粉?那是什麼東西?

    王承恩有點惴惴不安,不知道這皇帝今天是怎麼了,小聲的問道:「皇上,這米粉……」

    楊改革見王承恩一副迷惑的樣子,想了想,解釋道:「米粉?不懂?或許應該叫米線吧?」

    說到米線,王承恩多少明白了,民間確實有以米磨漿,製成絲,輔以雞魚肉等自製作料,開水燙熟即食的東西,這也叫米粉,而不是像麥子粉那樣的粉末。

    「奴婢明白。」王承恩搞明白了皇帝要吃這玩意,立刻退出去,準備吩咐御膳房的人去做了。

    「大伴,記得,只要三份,朕一份,孫、徐兩位師傅各一份,不要浪費了,明白嗎?……哦,對了,要四份,給皇后送一碗去……」楊改革話到半截,想起昨天吃了周婉兒的一碗粉蒸肉,因而想起了蕃薯的巨大經濟價值,今天,也就算是回請皇后吃一頓飯了。

    「奴婢明白了。」王承恩出去了。

    ……

    乾清宮東暖閣。

    孫承宗和徐光啟兩位老人都有些疑惑,這樣早,皇上就派人把他們找來,說是請他們吃早飯,不知道這裡面到底是什麼事,兩個人在東暖閣裡,兩眼望兩眼,皆不知道皇帝賣弄什麼藥。

    「兩位師傅早啊!」楊改革心情極好,率先給兩個人打招呼了。

    兩人連忙跪下來請安。

    「兩位師傅快起來吧,不用如此,快給兩位師傅搬個椅子來。」楊改革很熱情的「招待」自己左膀右臂。

    坐定了。

    「今天,朕請兩位師傅吃早餐,大伴……」楊改革對孫、徐兩位說完,又對王承恩說道,意思讓王承恩快點上米粉。

    一溜的宮女太監,魚貫而入,擺案子的擺案子,擺吃食的擺吃食,還有擺開胃菜的,還有擺擦嘴用的。本來一碗簡單的米粉,現在變成配了七八個涼菜的高級貨了。

    孫、徐兩位不知就裡,互相對看了一眼,莫名其妙。

    「兩位師傅,請吃……」說完,楊改革率先開動,用筷子調了調米粉,然後甩開膀子大吃起來。

    孫、徐兩位更是摸不著頭腦,見皇帝吃了,也跟著吃,吸吸嗦嗦,東暖閣裡,一陣吃米粉的聲音,好似路邊早點攤。

    吃完,楊改革笑著道:「兩位師傅,如何?」

    兩人對望了一眼,一同開口道:「美味。」

    「呵呵,兩位師傅,朕不光是讓二位吃這米粉,而是朕想到了這蕃薯的去處了。」楊改革說完,拿目光撇了撇吃空了的的米粉碗。

    孫、徐二位見皇帝示意剛才吃過的米粉,心想莫非這米粉裡有古怪?

    「蕃薯的去處?皇上?莫非?……」顯然,對於這蕃薯,徐光啟下的心思比較多,立刻回過神來。

    孫承宗也不慢,道:「莫非就是把這蕃薯做成粉絲?」

    楊改革「啪啪啪」的鼓掌,道:「不錯,兩位師傅果然聰明,這蕃薯可以做成蕃薯粉絲,這銷路必不用愁,朕想過了,可以全額用蕃薯抵稅賦,朕將這收上來的蕃薯,做成蕃薯粉絲,再銷售回去,這一進一出之間,就賺大發了,這蕃薯的推廣,必將十分迅速。」

    ……

    「這蕃薯做成粉絲,也許是可以的,不過陛下就這樣肯定,這紅薯粉絲就好賣?」徐光啟很懷疑這紅薯粉絲的銷路問題,如果賣不掉,那豈不是要皇帝當褲子?

    「呵呵,徐師傅不用著急,這件事,朕有把握,必定叫天下的人都愛吃這蕃薯粉絲的。」徐光啟顯然那沒有見過後世買紅薯粉絲過年的場景,如果見過,就不會懷疑它的銷量了。

    一家人買五斤過年,這大明朝過億的人口,就算一千萬的家庭,這也有幾千萬斤的銷量,當然,實際銷量肯定達不到這個數。但這還只是過年的消耗,如果算上全年,再加上其他七七八八的蕃薯製品的消耗,這北方幾省的賦稅,其實,完全可以全額用蕃薯來抵。

    「陛下慎重,此事,一旦全額抵賦稅,這蕃薯的種植面積,必將迅速的擴大,陛下還是穩妥一些比較好。」孫承宗連忙出言勸崇禎帝,不要太冒進了,這不是過家家,一旦事情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那可沒後悔藥吃。

    「呵呵,孫師傅,此事朕已有對策,不光是靠蕃薯粉絲一樣。」說完,楊改革將寫了蕃薯的諸多用途的那疊紙,遞給了孫承宗和徐光啟。

    「烤蕃薯……」

    「蒸蕃薯……」

    「炸蕃薯……」

    「蕃薯糖……」

    「紅薯粉絲……」

    「蕃薯干……」

    「紅薯粉(粉末)……」

    「紅薯酒……」

    最後還列了一個「餵豬……」

    孫承宗和徐光啟看到蕃薯的這樣多的用途,看得目瞪口呆。再看看皇帝,不知道皇帝是怎麼想出這樣多東西的,天生聖人?皇帝實在太強悍了,一個晚上就列出這樣許多的用途。

    ……

    孫承宗和徐光啟吃驚了半響,才回過神來。

    徐光啟實在是好奇,問道:「敢問陛下,陛下是如何知道如此之多的用途的?」能寫出這樣多用途的人,不是一般人。非神人不能也。當然要好奇的問一問皇帝到底是怎麼弄出來的。難道皇帝還有其他的高人指點?

    「呵呵呵……」楊改革很得意的笑起來,這當然得益於自己二十一世紀的經歷,得益於自己夢迴百度搜索的,這個,當然不可能和他們說。隨口扯了一理由,準備搪塞。

    「此事,其實也極簡單,朕見這蕃薯也是吃食,所以,按照烹飪的方法,蒸、煮、煎、烤、炸、悶、燙細細的想了一遍,寫下了覺得可能的烹飪方式,也就有了這些,至於後面的酒,朕見這蕃薯類似果子,也可生吃,傳聞猴子可以用果子釀猴兒酒,那這蕃薯為何就釀不得蕃薯酒?至於蕃薯糖,朕覺得,既然這蕃薯食之味甘,也許能製成糖……」

    楊改革一通胡天胡地的胡扯,扯得孫承宗和徐光啟二人兩眼冒光,好似看到了寶貝一樣。如果都如皇帝所說的那樣,那麼,這蕃薯全額抵賦稅也不見得不行,當然,前提是皇帝說的這些都是真的。

    「啟稟陛下,臣覺得,如果都如陛下所言,蕃薯有如此之多的功效,那以蕃薯抵賦稅的比例,也可以極大的提高了,關鍵是如何證明這些可行?」徐光啟道出了自己的擔心。

    「呵呵,徐師傅,此事不急,徐師傅回去之後,可派人用蕃薯逐步摸索,想必能摸索出相當多的用途來,畢竟,這是一個能填飽肚子糧食,不是地裡的雜草。徐師傅不是說過嗎?南洋皆以此物為食,可得長壽?」楊改革順水推舟,將一攬子蕃薯產品的試制工作,交給了徐光啟。

    「這,遵命,陛下。」徐光啟無言以對,只好答應下來。

    徐光啟又道:「如此說來,陛下是打算用這些蕃薯製品的出息來補賦稅?」

    楊改革原本的想法是用蕃薯的製成品賺來的銀子抵該交的賦稅,按楊改革的理解,這北方的一些省,交的賦稅,及其有限,甚至不如南方一個府,一個州,所以,料想,這要的銀子要的也不是很多。

    「確實,朕是想用這蕃薯的製成品賺的錢去抵賦稅的,比如開個蕃薯粉絲的加工工廠,只要大致能抵消賦稅就行了,朕也不指望這蕃薯能賺多少錢,目的就是蕃薯能大規模的推廣開就好。」

    「啟稟陛下,臣以為,既如此,蕃薯抵賦稅的比例,宜為五五開,或者是三七開,較為妥當。」

    「臣也贊同徐少保的意見,陛下可漸進,如果用蕃薯的出息能夠補足該交的賦稅,則逐步推廣開,如果入不敷出,則可縮小所佔比例。」

    楊改革思索了一下這兩位師傅的話,覺得有道理,一次性全額抵賦稅,規模有點大,自己把情況想得太理想了,那就看情況,一步步的來把這個抵消的比例提高吧。兩位師傅的面子,還是要給的。

    「既然如此,那就按照兩位師傅說的,從五五開開始吧,如果情況良好,就三七開,甚至全額抵賦稅。」

    「陛下聖明。」兩人異口同聲的說道。

    ……

    「哦,對了,朕已經選定了幾個試種蕃薯的地方,徐師傅試種蕃薯的時候,可以把這幾個地方包括進去,……一處就是陝西的榆林地區,特別是米脂縣,據說這個地方是貧困異常,所以,蕃薯應該盡快在這些地方推廣,順天府,也至少列入一個,其他的地方,徐師傅就自己安排吧……」

    皇帝指定了兩個種蕃薯的地方?徐光啟摸不著頭腦,為什麼不是其他地方?不過既然指定了,那就在那裡栽種吧。至於為什麼,只有楊改革一個人知道,這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李自成,可就在米脂起義的啊!如何不防範他?

    這蕃薯的推廣,大的計策是出爐了。連一些細節問題,都考慮進去了,楊改革這個穿越過來的崇禎皇帝相當重視的,視為金手指對抗北方乾旱的種蕃薯,也算是告了一個段落了,接下來,就看徐光啟的實際操作能力了。

    歷史,必將不同!
mk2257 發表於 2011-5-24 02:21
第一百零九章 男兒有淚不輕彈

崇禎元年。

    三月二十日,下午。

    楊改革睡了一個好午覺,正準備出去溜躂溜躂。

    王承恩快步走進來,道:「啟稟皇上,剛接到的密匣。」

    密匣?這東西貌似還只有毛文龍一個人用啊!楊改革迅速的接過手,看看鎖具,完好無缺,封條也完好。又取出鑰匙,開鎖。

    裡面放著幾張紙,毛文龍的來信。半個月的樣子,這個匣子就從京城到毛文龍的手上走了一遭了,又回來了。

    「臣毛文龍隔海叩拜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臣叩謝陛下賜下軍餉,將士們感激涕淋,皆言陛下乃仁慈之君,聖明之主,必以一腔熱血報謝陛下之恩。」

    「……陛下交代的幾件事,臣皆已準備妥當,東江之兵,經年訓練的可戰之兵,在四萬左右,另有三萬為輔助新丁,平時耕種,戰時輔助,另有七八萬勇壯,稍加訓練,就可以參戰,不說野戰,據城而守足以。」

    「臣必定會嚴格按照陛下的旨意辦事,不放一個可疑的物資入遼。還請陛下早日派下天使,管理這東江的物資入關事宜,臣再叩首……」

    毛文龍這次把兵的數目降低到了四萬了。比以前差不多砍了一半了。楊改革思索著,這毛文龍把這當兵數目的水分,算是擠得差不多了。四萬,不算多,也不算少了,牽制野豬皮,夠了。兵再多,他毛文龍又該生出別樣的心思了。

    怎麼回信呢?

    想了想,提筆在紙上面寫道:「三月十三日來信已收到,聽聞毛卿所言,朕心甚慰,東江之兵,朕已知曉,務必勤懇練兵,以備將來戰事,不可疏怠。」

    想了想,又寫道:「軍餉之事,每月十萬兩軍餉會準時送到,毛卿不用為軍餉發愁,務必專心練兵。」

    「關於管理關口事宜,朕已知曉,不日就會有人前來接手,毛卿務必謹記朕的話,除奢侈品之外,其他一概不准入關。凡是敢攜帶違禁品入關者,格殺勿論。」

    給毛文龍的信,也就寫了這樣多。

    本來,還有很多事需要交代和辦的。

    實際上,毛文弄已經同意和皇帝「合夥做生意」了,盼著皇帝早點去接手管理,這可是名正言順了,以後再不怕別人呱噪自己和朝鮮東虜做生意了,這皇帝帶頭干的,有本事你找皇帝去。可惜楊改革這邊實在沒什麼可靠的人手,這三大班,也就舍人班開業了。太監班和進士班都還沒開業呢,這人手,實在沒有可靠的。

    還有,就是軍事上的事,楊改革打算做一些改革,或者說往毛文龍那裡摻一些沙子,可惜,舍人班也沒有畢業,也沒有人手,都是難題。

    匆匆寫完給毛文龍的信,準備封匣,想想,還是暫時別發出去,再想想,似乎太急躁了點,還缺了點什麼。自己把合唱團的事給忘記了。

    自己那合唱團,似乎也該出場了,這東江的慰問,也該開始了,不知道這歌練的如何了,這帝國是需要偶像的,士兵們,是需要夢中情人的,這有助於提高士兵們的士氣,提高勇氣,增強信念,有利於軍中的團結和安穩,以二十一世紀的經驗來看,塑造這樣一位或者幾位帝國偶像和夢中情人十分有必要。

    「走,大伴,去郭桓那裡去。」楊改革猛的站起來,朝王承恩喊道。完了又加上一句:「把孫、徐二位師傅也叫請去。」

    ……

    西苑。

    孫承宗和徐光啟納悶了,怎麼早上才見過,下午還沒辦正事,又被接進宮了?還被叫到了西苑。

    ……

    「不知道陛下把臣召到這西苑有何事?」孫承宗開口問了。這無緣無故的,跑到西苑來幹嘛?徐光啟也是一臉的迷惑。

    「呵呵,是這樣的,朕準備了一個合唱團,準備到各邊去慰問勞軍,提高提高將士們的士氣。想請二位師傅來看一下,看看效果會如何。」

    孫、徐兩個人莫名其妙,慰問邊軍?還唱歌?勞軍一般都是派個人送點吃的喝的,送點銀子過去,就算是勞軍了,還唱歌慰問?不會是勞什子軍妓一類的東西吧?徐光啟的臉當場已經黑了,道:「啟稟陛下,陛下應該以仁德、仁慈之心治國,而不是送一群可憐的女子去供邊軍淫樂,這都是父母生養的,為何要受到如此屈辱?營妓,粗鄙的軍漢為之,也就不好多說,陛下乃明君,聖主,為何也行如此荒誕,遭人把柄的事?」

    楊改革莫名其妙的被徐光啟訓了一頓,覺得很冤枉。開口解釋道:「徐師傅可錯怪朕了,朕可沒打算送什麼營妓過去,是合唱團,唉,兩位師傅還是跟朕來,看看再說吧,朕覺得,這個東西,對提高士氣有很大的幫助。」

    不是送軍妓?徐光啟也覺得不好意思,自己平白就說了皇帝一頓,雖然是帝師,但是,這不明不白的教訓皇帝,實在是太不謹慎了,好在皇帝的度量大,不計較這些。

    ……

    郭桓十分愉快的盼到了皇帝陛下一行的到來。

    「奴婢郭桓叩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給皇帝磕完頭之外,又給孫、徐二位行禮。

    「起來吧,郭桓,這合唱團準備的怎麼樣了。」

    「謝陛下,啟稟陛下,合唱團已經將歌、曲練熟,隨時可以給陛下表演了。」

    「呵呵,不是給朕表演,哦,不是,也是給朕表演,……這樣,朕先看下效果,如果可以,就派給你們一個艱巨的任務,如果做得好,統統有賞。」

    「遵命,陛下,那奴婢現在就開始了。」

    「嗯,好吧,開始吧。」楊改革坐在看台上,準備欣賞這合唱團的演唱。孫、徐二位分坐兩邊,都準備看看,這皇帝口中所說的合唱團到底是什麼。

    ……

    第一首就是《遼河之上》。(改編《松花江上》)

    果然是大殺器。

    這一首一唱完,徐光啟就含淚道:「陛下,臣有罪,臣錯怪陛下了,……此歌聲音略帶嘶啞,淒涼悲鳴,聲聲催人肝膽,特別是這遼東背離故土之人,一聽此歌,必定聲淚俱下,心中悽慘異常,稍加引導,復仇之怒火必定中燒,此歌一出,必定能抵千萬可戰之士。」

    孫承宗也是頭一次聽到這歌,也是感慨萬千,也覺得這皇帝陛下的心思果然奇特,想到用歌曲來提高士氣。想了想,道:「啟稟陛下,臣此前見書上寫漢高祖圍楚霸王於垓下,四面楚歌,楚霸王不戰而潰,不以為然,以為書中杜撰,今日聽此歌,臣方覺得,這四面楚歌,古人誠不欺我也,陛下以此歌激勵遼東軍民的鬥志,想必事半功倍,可收奇效……」

    面對孫承宗和徐光啟兩人的誇獎,楊改革也小小的得意一把,這文工團在後世,可是有這光輝歷史的。對軍隊的凝聚力,戰鬥力和意志,都有很高的加成作用。自己穿越過來搞槍桿子,怎麼少得了這東西?當然,這些不能和別人說,也就只能在心中樂一樂。

    「呵呵,兩位師傅,這就是朕專門為了對付東虜後金所創之歌,目的就是激勵遼東軍民的鬥志,激發他們骨子裡的血性,激發他們報仇雪恨的決心。」

    「陛下,此策可行,陛下真乃聖主也。」兩人一口同聲的說道。

    ……

    第二首就是《精忠報國》。

    這首歌曲在朝堂之上都唱過,孫、徐兩位本以為不過如此的。那裡知道,這首歌一經合唱,配樂,效果就大不同了,除了慷慨激昂的男子合唱,還有十餘張古箏的配樂,場面異常的宏大,隨著那那古箏的錚錚之聲響起,就好似那沙場之上的殺伐之氣四溢,金戈鐵馬,熱血沸騰,催的人心頭狂跳不止,眼前猶如刀光劍影閃過,凶險異常。古箏之音時而高昂急促抒發慷慨、豪情;時而悲鳴哀轉,抒發悲壯,惋惜之聲,彷彿把人帶入了幾百年前的那段刀光劍影的征戰之中。

    完畢。

    孫承宗半響才回過神來,道:「陛下此歌,當真是催的人熱血沸騰,豪情萬丈,老臣就如同回到了戰場,渾身充滿了力量,好似年輕了十歲,隨時可以上陣殺敵一般。用此歌催動士氣,大善。」

    徐光啟則捋著鬍子,眼神裡似乎盯住某個東西,堅定而又狂熱。

    「呵呵,接著下一首。」

    第三首就是《我的家鄉》。(改編《我的祖國》)

    ……

    第四首就是《臨江仙》。(老版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就是用了裡面的詞。)

    ……

    幾首歌一唱完,孫承宗和徐光啟兩人,老淚縱橫。原本為了國家,就操碎了心,心中不知道埋了多少心酸和委屈,被這震撼人心的音樂一催動,再也忍不住,痛哭流涕。

    楊改革的人生,遠不如孫、徐兩位豐富,來明朝,也是當的皇帝,沒有經受多少這辛酸苦辣之事,加上早聽過這些歌曲,所以有免疫力。而明朝的這些一心為國為民,卻屢遭不公待遇的人,被音樂那直透靈魂的力量牽引,把埋藏在心中的那些心酸、悲苦事,給勾了起來,再也忍不住,哭著發洩起來。

    楊改革沒想到,這歌還有這樣大的威力,居然會讓兩位老人哭出來。自己怎麼就沒多少感覺呢?只覺得夠勁,好聽。

    楊改革那裡知道,這孫、徐二人的生命歷程裡,經歷了多少傷心辛酸,無奈之事,一心報國無門,委屈求全而不得志,心裡埋了多少不為人知的事。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mk2257 發表於 2011-5-24 02:22
第一百一十章 心思

看這孫承宗和徐光啟哭夠了,楊改革才道:「早知這合唱會惹兩位師傅如此,不來也罷。。」嘴上說不來了,實際上,巴不得有人來試驗一下這效果。

    「該來,該來。」兩個老人抹著眼淚說到。

    「呵呵,和合唱團勞軍的事,兩位師傅,覺得如何?是否可行?」

    「可行,陛下。」

    「完全可以,陛下。」

    兩個人的意思一樣,都表示,這合唱團勞軍是好事。

    「郭桓,聽到了嗎?兩位師傅都稱讚這合唱團勞軍是好事,所以,你通過了朕的考驗,你就是這合唱團的正式團長了。朕準備讓你正式的去勞軍,第一站估計你也知道,就是東江鎮,現在天開始暖和了,正好可以啟程,沿途安全問題你放心,朕會關照的。」

    「奴婢遵旨。」郭桓到時很平靜的就答應了下來,完全沒有什麼大吃一驚或者懼怕。皇帝的歌明顯就是給遼東人唱得聽的,如果連這個都看不出來,還要在這大明朝混下去嗎?

    「嗯,很有幾分膽識,不錯,這樣,大伴。」

    「奴婢在。」王承恩靠近了答道。

    「傳旨,派一名錦衣衛千戶領二百精銳,隨團保護,專職合唱團的安全。」楊改革對於合唱團給予了厚望,當然是要給予高規格的保護。這勞軍去的就是男人的集中營,合唱團了的女子又多,搞不好就弄出**來,那可就不妙,打了自己的臉不說,這塑造帝國的情人,怕是要破產了。

    「兮……」

    「唔……」

    兩位帝師都不約而同的帶著一點驚呼,得錦衣衛千戶,二百精銳的保護,這個勞軍團的規格,相當的高了,看來,皇帝對這合唱團,確實寄予了相當高的厚望啊!又一想想這楚漢爭霸,漢高祖一曲楚歌,唱得了天下,陛下如此投入,也不算過份。

    當然,是在聽過了合唱團唱歌之後才有如此的自信,如果是沒聽過,說什麼也不會同意的。

    「奴婢遵旨……」王承恩去辦這件事去了。

    「另外,那八名領唱的,每人五十兩,其餘合唱團人員,每人十兩,算是朕給你們出行在即送的一點心意。還有,出行在外,伙食務必吃好,餉銀也要高一點,銀子,朕出,回來之後,朕還有賞賜,務必使這合唱團無後顧之憂,安心替朕勞軍,明白嗎?郭桓?」

    「奴婢明白了,嗚嗚嗚……陛下對奴婢們實在太好了。」皇帝又安慰,又是賞銀子,又是提高伙食、餉銀,這是多麼好的一個皇帝啊!怎麼能不讓人感動。

    「嗯,廢話也不多說,給你們三天的時間準備準備吧,有家的跟家裡人道個別,沒家的人在京城好好轉一轉。三天之後,就出發吧。」

    「奴婢遵旨。」郭桓早就做好了外出的準備,皇帝陛下作歌,就是為了激烈邊軍的鬥志,不到邊關去,如何激勵?所以,這外出遠行,從第一天練習唱歌開始,就明白了。也就早有了心理準備了。有了準備的人,是不會懼怕的。

    郭桓離去之後。

    楊改革決定和兩位師傅商議一下東江的事。這毛文龍的那幾萬軍隊,始終還是游離在了大明的有效管轄之外,雖然現在毛文龍對自己畢恭畢敬,可不見的就一直這樣保險,槍桿子問題,容不得半點疏忽。

    「孫師傅,關於東江鎮兵額的事,朕想聽聽孫師傅的意見。」楊改革直接開門見山的向孫承宗徵求意見了。

    「陛下,可是問東江鎮的兵額?」孫承宗反問道。

    「正是。」

    「陛下,東江之兵,言過其實,上報來到數字,水分極大,不可能有十幾萬,也不需要十幾萬之多的兵,陛下僅僅是牽制一下東虜,又何來需要這樣多的兵?皇上切不可被毛文龍欺騙了。」孫承宗也是很厲害的,直接就說這東江兵裡有水分,不可能有那樣多的兵,那樣,毛文龍就是天天到別人家裡去搶劫,也弄不到那樣多的銀子發軍餉,沒了軍餉,這軍隊也就不叫軍隊了,另外,也不需要那樣多的兵力,直接指明了問題的核心。

    「多謝孫師傅指點,朕知道了,朕給東江的定額,就是四萬兵,其餘輔兵,勇壯都不算在內。」

    「如此,陛下,此數和臣估算的數目大致相同,這個定額足夠牽制東虜後金和自保了,再多無宜。」孫承宗也就直言了。

    楊改革和孫承宗雖然估算的有效兵額是差不多,但是裡面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孫承宗是從戰略目的出發定的兵額,楊改革則是從後來的歷史知道的大致兵額,這就是差距。

    「東江的兵額現在是定了,問題也就來了,十五萬男丁,只有四萬人有餉銀,其他的人又如何過下去?還有依靠他們過活的婦孺呢?東江懸浮於海上,又不產糧食,長期下去,肯定會壞大事啊!」

    「這……唉……,啟稟陛下,這確實是個問題啊!」孫承宗皺著眉頭,張了張幾次嘴,,很無奈的說了這句。

    這個問題,其實還有深層次的問題,有了皇帝的內帑支持,毛文龍依靠和朝鮮和東虜做生意,完全可以養得起這些人,但是,毛文龍養得起是毛文龍養的,和這大明朝和皇帝就沒什麼關係了。這兵力一多,野心也就大了,日後就不好招呼了。所以,防範於未然,限制,控制毛文龍那邊的兵力,也是必定的。而這些後備的兵員,也是需要找個名目弄出毛文龍控制的地盤的。可別東虜後金沒幹掉,又弄出個什麼大軍閥來。

    「這幾年,朕以為,必定會和東虜有一場大戰,所以,新軍擴大,勢在必行了,所以,朕想,從東江那裡招一批兵,解決那邊的隱患,也減輕毛卿那邊的壓力,這能逃到我大明的,想必是心向這我大明朝的人,都是和東虜後金有血仇的人,都想復仇的人,想必,戰鬥力,也會比較強。」

    玩的就是心思。

    孫承宗也不說破,道:「確實,陛下,徵召新軍,已近勢在必行了,從東江招兵,既可以減輕毛大人那裡的壓力,又可以得一批志在報仇的敢戰之士,倒是一個可行之策。」

    「既然孫師傅也認為可以,那孫師傅,以為可以招多少兵為宜?」

    孫承宗思索了很長一段時間,才道:「啟稟陛下,臣以為,可分批進行,第一批,招個兩千人已近足夠了,陛下的舍人班才兩百多人,一帶十,已是極限了,再多,就過於稀釋了,這樣不利於新軍的發展,以陛下的訓練手冊,半年就可以訓練出一批合格新兵,那麼,今年年底,陛下已經有兩千多訓練合格的新軍了,再招募第二批,此時,陛下已經有兩千的新軍,陛下可再擴大十倍,招募兩萬人,只需要半年的訓練,陛下就可得二萬訓練合格的新軍,到明年年底,稍加磨練實戰,就可成為一支可以依為依靠的強軍,如此,如果陛下還想擴大規模,那麼,第三年,稍微擴大一點,就有六七萬的可戰之兵了,如此,東虜後金繞道之時,應該東虜綽綽有餘……」

    孫承宗不愧是老謀深算,娓娓道來,將未來的兵力擴張計劃做好了。

    「明年年底之前,會有兩萬合格的新兵……」楊改革心中計算著,按照歷史,明年年底就是野豬皮進關的時間了,兩萬新軍?能夠檔得住嗎?第三年,五六萬,七八萬新軍沒問題。問題是,等得到第三年嗎?

    楊改革思索了一陣,覺得還是按照歷史來訓練自己的新軍。二萬人似乎不可靠啊!起碼也要四五萬才行,不過時間又太短,頭疼。

    思索了一陣,楊改革才道:「朕見孫師傅以第三年為一個關口,莫非孫師傅認定,東虜會在第三年入關?」

    「……啟稟陛下,臣以為,東虜後金的入關時間,最早大概在明年年底,如果明年年底沒來,那麼,以後每年來的可能,會逐年提高。」

    孫承宗一語中的,猜中了歷史。讓楊改革小小的震撼了了一把。
mk2257 發表於 2011-5-24 02:23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一語點醒夢中人

「孫師傅為何認為明年年底東虜就會入關呢?」

    「陛下,這些年,我朝的天災也是不斷,想必東虜那邊也不好過,另外,臣聽袁自如說,東虜那邊很缺糧食。.曾希望同我朝通邊,獲得糧食。再一個,東虜就是一個依靠不斷搶劫才能壯大的部落聯盟,如果不能搶劫獲得更多的好處,想必,東虜也就自己崩潰了,用不著大明朝去打了,再,今年正在攻打蒙古,打通入關的道路。所以,綜合各種情況來看,臣斷定,東虜必定會入關,入關,最早必定會是明年年底。」

    「高!實在是高!」楊改革仿照某電影的台詞,來了這樣一句。

    這孫承宗根據各種蛛絲馬跡,推測出了大致的歷史,當真是一位戰略高手。

    「臣愧不敢當,只是根據情報分析而已。當不得陛下如此讚譽。」孫承宗也臉紅了。皇帝陛下的誇獎,實在太**裸了。裡面很多分析,都是直接採用了皇帝的推測。

    「孫師傅的分析有道理,朕也是如此認為的,朕認為明年年底,東虜後金就會來了。」楊改革完全是拿歷史說事。根本算不得自己的分析。

    「所以,明年年底的二萬新軍,能否抗得住東虜後金的進攻呢?」這是楊改革很關心的一個問題,成敗在此一舉啊!道時候還沒有袁崇煥的遼東鐵騎的救援,楊改革還是有點擔心的,擔心自己的小命。

    「陛下,到時候,陛下可徵召天下兵馬勤王,聚集十幾萬的兵力,不是難事,只要以這兩萬新軍為核心,控制住中軍不動搖,想必,那東虜也無可奈何。只要能相持下去,一旦袁自如那邊得手,東虜必定倉皇逃竄。」孫承宗說得是頭頭是道。

    不求打贏,只求別輸,孫承宗的這個算盤,給崇禎皇帝打得還是蠻好。不過楊改革可不希望僅僅是和野豬皮相持,而是想一戰定乾坤。當然,孫承宗說得更靠譜一些。對雙方實力的把握,更加精準一些。

    楊改革和孫承宗兩人談的是很投機,徐光啟因為才到京城,所以,還不熟悉這裡面的由來,稀里糊塗的聽皇帝和孫承宗談論事情,自己一句也插不上嘴,雖然心裡有點不甘,但是也無可奈何,誰叫自己來的遲呢?好在皇帝並不避諱自己,這些事,也漸漸有了些眉目,可見,皇帝還是很看重自己的,這師傅,也不是白叫的,也就安心的跟在後面聽根腳。

    「孫師傅,朕還在想一件事,孫師傅給朕把把關。」

    「陛下所說何事?」

    「呵呵,是這樣的,朕準備對遼東包括東江的軍隊進行一下階梯劃分,重新定位軍隊的職能,以適應日後東虜後金的來襲。」

    「陛下準備如何重新定位呢?」和東虜後金有一戰,而且這一戰的時間也許會很近,一兩年的時間就會到來,所以,孫承宗對於軍事上的改革,一般都持支持的態度,自己就曾經編練過新軍,現在的衛所軍,戰鬥力實在太差了,不能作為依靠。

    「朕準備將這軍隊分成三個階梯。」

    「第一個階梯,為職業志願軍,要求不怕死,敢死戰,沒有下令不允許撤退,有豐厚的報酬和撫卹,主要招收對象就是那些和東虜後金有血海深仇的人。」

    「第二個階梯,為守備軍,要求在依託戰備工事的時候有戰鬥的能力和決心,一般不要求和敵人野戰,餉銀一般。」

    「第三階梯,為鄉兵,民兵,合稱預備役,只作為前兩者的後備和補充,不要求有獨立和敵人作戰的能力和決心,不承擔獨立作戰的任務,最多只要求輔助守備軍進行防守,主要用於防禦性自衛,平時無餉銀。」

    這個階梯,是根據以後軍隊的劃分弄出來的,典型的進攻野戰部隊+防守守備部隊+後備役補充。

    孫承宗思索了一會,道:「陛下,此策設想極好,現在各軍人員混雜,戰鬥力參差不齊,陛下這樣一分,各個階梯的職能,一目瞭然,上下都知道自己該幹什麼,戰鬥力也比較可靠,可以一試,可更利於指揮。再者,陛下反正要訓練新軍,不妨在這新軍裡,實行此策,另,袁自如那裡,還需要訓練幾萬可戰之兵去抄東虜的老巢,所以,那邊也可以如此分階,毛文龍那邊,陛下也可以派出人員訓練,最好是輪流上岸來訓練……」孫承宗始終是防範毛文龍的。

    「出力多,拿更多的餉銀,得更多的賞賜,但是需要以命博;出力少的雖然輕鬆些,較為安全,但是拿的餉銀少,得到的賞賜也少,就看自己的能力和意願了,這樣,混跡於軍中的那些貪生怕死者,可盡剔除第一階梯,能力不足者,可自行選擇適合自己的階梯,如此,第一階梯的戰鬥力,可大漲。如此甚好……」

    孫承宗說了半天,說到這用命博厚餉,忽然又停了下來。沉思了半天,又道:「陛下此策,可是要和袁自如的遼人守遼土之策相配。」

    楊改革終於等到了這句話,楊改革就是要把這軍隊分三個階梯,每個階梯的職責和能力各不相同,待遇也差別極大。以此來鼓勵那些窮途末路的人用命博命。明末最不缺的就是活不下去的流民,如果能有一個機會,用性命博取一家人的豐衣足食,相信這個比造反更有吸引力。造反是死,用命博命說不準還能博得一個封妻蔭子。流民對地的渴望是最大的。

    「是的,不錯,朕的設想是這軍隊分三階,職業志願軍訓練嚴格,裝備精良,敢死戰不怕死,所以,能得到的地是最多的,餉銀也最多,撫卹優厚,足夠夠一家人吃穿不用愁,死傷,傷殘之後,仍可依靠地來過活,還可以享受子女的免費教育、退役安排工作等,徹底的免除後顧之憂,安心賣命。」

    「第二階的守備軍,要求一般,餉銀一般,分給的土地也就一般,不算很多,也就夠一家幾口勉強度日就行。」

    「第三階梯的預備役,分的地最少,主要還是給職業志願軍和守備軍耕種自己耕種不了的土地,這樣,土地有了人耕種,可以就近供糧,又可有足夠的後備戰士,又可削弱東虜後金的實力,不知道孫師傅如何看?」

    孫承宗呆住了,第一階的職業軍待遇和福利實在太好了,不光餉銀高,還分很多土地,死了還有撫卹,子女可以享受教育,退役還可以安排工作?這個,是不是太……,不知道皇帝是如何想的。這樣一來,天下的軍漢,可就真的要翻身了。好男不當兵這句話,恐怕就要改寫了。

    「陛下,這……」孫承宗實在不知道說什麼了。

    「呵呵,孫師傅,可是覺得這第一階梯的職業軍待遇過於好了?」

    「啟稟陛下,正是。」要是真的有這個待遇,那天下的人還不打破了頭往軍隊裡跑。

    「呵呵,孫師傅,其實這個待遇也不算好,想讓別人無後顧之憂的以命博命,這自然待遇要高,否則,誰還肯賣命?」楊改革想得是極好。

    「陛下,容臣想一想。」

    皇帝的話,給孫承宗的衝擊力實在太大了。

    徐光啟聽了半天的根腳,終於聽出了點眉目了。見孫承宗在這件事上猶豫不決,思索了一會,道:「啟稟陛下,臣有話說。」

    「徐師傅有什麼儘管說。」楊改革很高興徐光啟也能提出點什麼好建議。楊改革看過徐光啟的歷史資料,也是一位不甘寂寞的主,具有穿越的嫌疑,也練過新軍,不過沒有孫承宗那樣有實戰的經驗。但是,對於軍事,絕對不是小白。

    「陛下,臣以為此策,完全可行,這不就是陛下的親軍待遇嗎?不過是把範圍擴大了一些而已,為何就不行了呢?」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徐光啟一句話,點醒了孫承宗,也點明了崇禎皇帝楊改革。

    孫承宗猛然醒悟,一敲自己的腦袋,道:「陛下恕罪,臣糊塗了。還是徐大人清醒,一語道醒夢中人,陛下此策完全可行,第一階梯的職業志願軍之待遇,完全可以比照陛下親軍對待,如此,一切就順暢了。」

    說完,又對著徐光啟行了一個禮,道:「多謝徐大人教誨,孫某受教了。」

    「唉……快快請起……徐某不敢當……」徐光啟連忙扶起孫承宗,兩個人在那裡練起了互相恭讓。

    楊改革也很雷,心想:自己不過是搬了日後職業志願軍人的一些資料待遇說事,沒想到,這古代,也有「志願軍」,而且還很牛B,皇帝的親軍。

    楊改革又一思索,猛然醒悟,自己看了這樣多年的穿越書,都白看了,這清穿的書中,不就是有什麼一等侍衛,二等侍衛嗎?這就是皇帝親軍的身份,不僅地位高,而且待遇好,子女讀書識字更不在話下,外放出去起碼也是個千總,總兵什麼的,這待遇,比自己弄得這個待遇更加的好。為什麼自己就沒想到呢?正如徐光啟說的那樣,不過是規模擴大了一點。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果然沒說錯!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7

LV:8 領主

追蹤
  • 450

    主題

  • 19387

    回文

  • 4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