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 明末朱重八 作者:三十二變(已完成)

   關閉
uuuuuuuuuu 2012-8-10 18:09:26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526 475753
uuuuuuuuuu 發表於 2013-6-18 23:47
四四九、夾在中間怎麼玩?


    朱元璋搖了搖頭道:“好吧,就算你沒有小看我,可出兵打仗是很花錢的,這一萬多人吃馬嚼,每天要花掉我大量的糧草,我偶爾這麼北上來幫你打一仗,也是為了江湖義氣,但江湖義氣終究有個限度,太過義氣了就不是義氣,而是傻逼!你可別忘了,我朱八也是個造反殺官的賊寇,不是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

    這翻話落進混十萬的耳中,頓時讓他腦門一醒,他這才想起來,人家白水朱八好歹也算是個出來混的,要是光講義氣不講利益,他哪能混了這麼多年還風生水起?你真當他是個急功好義的及時雨那就錯了,就連《水滸傳》的孝義黑三郎、及時雨、呼保義宋公明,也有腹黑的一面呢。

    混十萬趕緊道:“朱軍耗用的糧草,由我來負……”話音未落,他突然想起來,自己都缺糧,哪來的糧草給朱軍用?這大話可說不得,而且打仗是要死人的,並不是你幫人家出糧草,人家就會心甘情願幫你打仗,那打死的人算誰的?

    混十萬一時猶豫起來,不知道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想了許久,他才想起來一個好東西,湊到朱元璋身前道:“朱八大哥,兄弟我攻陷延安府時逮了幾十個官家小姐,個個都如出水芙蓉似的,那細皮嫩肉,嘖嘖……而且知書達禮,落落大方,琴棋書畫都來得,兄弟不好這口,因此這些女人都還是完璧之身,現在全都拿來送給朱八大哥,您看如何?”

    朱元璋啞然失笑,他本想從混十萬手裡逼出陝北來,沒想到先逼出這麼一個怪東西,當下就打算搖頭拒絕,卻見旁邊刷地一下跳出紅娘子,大聲道:“這些女人我們都要了!但是還不夠,你再拿點誠意出來。”

    原來紅娘子一聽說混十萬抓了幾十個官家小姐養起來,便覺得這些女子十分可憐,她天生正義感極強,和王二也有得一拼,只是王二的正義感是針對所有人的,紅娘子則比較偏向於身世淒慘的女子,上次她還會錯了情想救張櫻仙呢,這一次自然也要跳出來想救這些女人。

    朱元璋再度啞然失笑,旁邊的馬小天急了,一把抓住紅娘子的手,將她向旁邊拖:“朱八大哥和混十萬大哥談事,你跑去摻合什麼?別再亂插嘴了。”

    紅娘子甩了甩手,把馬小天的手打開,嘟噥道:“男女授受不清!”然後又道:“咱們朱軍是正義的軍隊吧?要是連一群弱女子也保不住,怎麼保得住天下蒼生? ”

    朱元璋本來沒把那群女人放在心上,聽紅娘子這麼一說,倒是彼為意動,暗想:紅娘子說得也對,這些女子也是我大明的子民,而且算得上是良民,我不救她們誰能救她們?任由土匪流寇禍害她們的話,我這開國之君也算是白做了。

    想到這裡,他對混十萬道:“這些女人你派人送來吧,不過她們不夠……幾十個女人就換來我一萬多大軍幫你打仗,那也未免太便宜了些,你再拿點誠意出來。”

    聽他這樣說,紅娘子大喜,伸手在馬小天背上一錘,笑道:“你聽,朱八大哥採納了我的話,人家朱八大哥可不像你,一點同情心都沒有。”

    馬小天苦笑。

    這邊的混十萬苦著一張臉,真是不知道拿啥東西出來才好了。正在這時,突然見到開了,薛紅旗一身戎裝走了進來,對著朱元璋道:“朱八哥,我來找你求懇一件小事。”

    朱元璋假意道:“哦?什麼事?”

    薛紅旗抱拳道:“大夥都知道我在江湖上的稱號是榆林薛紅旗,可是……我現在的地盤卻在大荔,這跟我的名字也太合不上了,我想請朱八哥允許我發兵榆林,把那個地方給搶回來,這樣我才能算是名副其實的榆林薛紅旗。”

    此時的榆林是橫天王的老窩,薛紅旗這話一說,擺明了就是要去把橫天王給幹掉。混十萬立即就明白了,人家這時在演戲給他看呢,當下趕緊道:“對,對,朱八哥,光是送女人給您不夠,我把榆林也送給你吧……”

    朱元璋笑道:“當初我們入主陝西時曾經劃定地盤,陝南歸我,陝北歸你們,數年來咱們一直井水不犯河水,我沒撈過你們一寸土地,對吧?”

    混十萬不知道他說這話是什麼意思,便道:“是啊。”

    朱元璋又道:“而這榆林是劃歸給橫天王的,可不是混十萬大哥的東西……”

    混十萬一聽這話,頓時心叫不妙。只聽朱元璋繼續道:“既然是橫天王的地盤,現在他投降了朝廷,我們便可以理直氣壯地去取,誰取下來就是誰的,怎麼能說是你送給我的東西呢?這可大大不妥,要不然混十萬大哥你發兵去攻榆林,拿下此城之後送給我,倒是不錯。”

    混十萬不敢接口,心想:我現在只有五千多兵力,自保也有困難了,還怎麼去打榆林?你這分明是故意難為我。

    朱元璋又道:“薛紅旗妹子這下倒是提醒了我,我這就不忙著回陝南了,先把橫天王的所有地盤都收過來再說吧,哦,對了,還有沖天柱大哥遺留下來的地盤,這也是誰拿下就歸誰了,沒錯吧?”

    混十萬無言以對,因為朱元璋說得有道理,當初劃定的地盤,現在既然沖天柱已死,橫天王背叛,那麼這些地盤自然是有能者奪之,不會壞了以前的協議,不違背江湖規矩。但是混十萬仔細一想就不對勁了,如果讓朱元璋佔據了橫天王和沖天柱的地盤,就相當於對混十萬形成了南北包圍的架勢。

    混十萬的地盤在延安,算是卡在榆林與西安之間,如果讓朱元璋佔了南北兩邊,將他合圍在中間,他以後還有什麼好玩的?那就成了關在籠子裡的老虎,動彈不得……他苦思良久,但卻一籌莫展,以他的智力,怎麼想得出應對之法?而且就算有什麼辦法可用,也不是他現在的實力能做到的。

    這時許人傑又從屋外走了進來,他們這一前一後的進來,每一個人甚麼時候進來其實都是朱元璋安排好的,他走進屋來,對著混十萬嘿嘿一聲笑道: “混十萬大哥,我看你也別猶豫了,既然你沒有守住陝北的本事,還得求我們幫你守地盤,還不如乾脆把這地盤交給我們代為管理……”

    許人傑平時就嬉皮笑臉,嘴裡少有半句正經話,由他來說這種事,說起來便似笑話一般,有點調侃的味道在裡面,便不容易招致混十萬的警惕的反感。果然,混十萬還當他是在說笑話,苦笑道:“我這地盤又不是什麼好地方,只是丟了這地兒,我卻又去哪里安身立命?當初做流寇的時候還不覺得,後來一旦停下來不流竄了,便再也不想浪跡天涯了。”

    人心思定思穩,混十萬也不例外,誰也不喜歡被人當成狗一樣追得滿天下的跑。

    許人傑笑嘻嘻地道:“向西去唄,西邊的慶陽、固原……”許人傑說的是甘*肅和寧*夏,元代的時候,甘*肅被調為省,到了明代卻被改省為司,歸屬於陝*西布政司、陝*西都司、陝*西行都指揮使司,也算是陝*西的一部份。

    許人傑笑道:“甘*肅和寧*夏這兩個地方可不錯了,地廣人稀,草場豐美,你去那裡佔下廣闊的天地,何等逍遙自在,而你的東邊就是我軍的地盤,只要我朱軍不敗,朝廷的軍隊再也打不著你,豈不是甚好?”

    混十萬摸著腦袋仔細一想,咦?對啊!陝*西已經待不下去了,就算強行留下來,也是被朱八的地盤給圍死在中間,活著沒味道,我何不去甘肅和寧夏混混曰子,那邊現在駐守著幾部朝廷的邊軍,但自從朱八等人割據陝*西後,邊軍們得不到糧餉,已經沒有了戰意,據說固原經常鬧兵變,自己去了那邊可以輕鬆佔下地盤,而東邊有朱八幫著抵擋朝廷,自己在西邊何等逍遙快活。

    他卻沒想到,如果那地方這麼好,為什麼朱軍不去佔?其實那地方現在算是大明朝的邊疆,經常與少數民族發生衝突,並不是一個休養生息的好地方,所以朱元璋暫時看不上那裡,他就故意騙混十萬去那裡發展,反正混十萬是個賊,並不需要休養生息,那種地方經常要和少數民族打仗,少數民族進關來是為了搶錢搶糧,混十萬也可以殺出關去搶少數民族的錢糧,說不定這樣的生活正和他意。

    當下兩人一拍即合,混十萬便道:“既然如此,我就把延安府讓給朱八大哥來代為管轄吧,兄弟我遠走西原,去那邊逍遙快活去。”

    朱元璋笑道:“那真是太客氣了,兄弟會代混十萬大哥把延安管得好好的,將來你要回來,只管說一聲,兄弟就讓位置。”

    混十萬心想:你這場面話說得漂亮,算定我不會回來吧。假如有一天我真的回來了,你也有諸多理由不還給我,大家還是心照不宣的好。
uuuuuuuuuu 發表於 2013-6-19 09:03
四五零、陝北復甦
  

    混十萬棄了地盤去西邊的甘肅和寧夏發展,朱元璋則順理成章地接管了延安府。他派出許人傑為大將,王二和薛紅旗為副將,領大軍向北進伐,將橫天王一夥人連根拔掉,將榆林等城池拿回手中,自己本人卻留在在延安不走了,因為在他看來,橫天王已經是不堪一擊,不再需要自己親自帶兵去,對於他來說,收拾爛攤子陝北的內政更加重要。

    許人傑被任命為大將,自然得意非凡,興高采烈地率了一萬多人北伐橫天王,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方始平定陝北,這裡就暫時不提了。

    且來說陝北的內政,朱元璋從混十萬的手裡接下陝北,才發現這裡已經十分淒慘了,混十萬一夥人不事生產,只知搶掠,統治陝北一年多以來,已經將陝北搞得元氣大傷,除了幾個城池還勉強存活著,城外的村落都已經幾乎毀滅了。

    (注:其實不止陝北是這樣,當時中原之地基本都成了這種狀況,崇禎十年楊嗣昌向崇禎皇帝進言,其原文如下:黃河以南,大江以北,東西七、八千里,止有州縣城池尚在,其餘村落殘破難堪。臣昨從湖廣荊州襄陽二府、河南南陽開封二府過來,親見地方數百里無一莖青草,人民相食,至不忍言。)
    朱元璋要想將這片毀滅的死域重新搞起來,那可真是相當的困難。

    不過朱元璋並不害怕,他早就有應付這種爛攤子的經驗。上一輩子他擊敗元朝,雄霸天下之時,曾經沃野千里,人文薈萃的中原大地,早已經被元朝統治者搞得支離破碎。關中、兩淮、湖廣等地屢糟戰亂,人口損失甚鉅,社會經濟凋零。於是朱元璋組織了一次“洪武大移民”,將人口從繁華地帶遷移到人煙稀少的地帶。

    洪武大移民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為中原文化的重新繁榮奠定了基礎,而有了這一次大移民的經驗。朱元璋要搞好一個區區陝北,何足道哉?

    由於前些日子陝北戰亂,許多陝北人向南遷入了陝南,現在他首先通知這些人,如果他們願意回到陝北的老家,將會分發給他們更多的田地,並且按戶發給銀鈔,移民的路上有朱軍士兵護送保證他們的安全,到達了地方還會有朱軍的官員接待安置。劃撥土地,贈送農具……

    此令一出。許多百姓欣然而來,咱中國人最有故土情節,一聽說回歸故土還有這般好處,誰不肯回去誰就是傻逼。當初湧入陝南的百姓一下子就又湧了回去,開荒懇地,並且用他們從陝南學來的土豆種植技術種植新糧。

    接下來,朱元璋又讓沖天柱、混十萬等人的家屬們回歸陝北,當初他還收下了許多橫天王軍的家屬,現在也把他們放回陝北之地。一方面開墾荒地,一方面可以用他們來收納橫天王即將崩潰的士兵。

    因為橫天王很快就要被許人傑幹掉,他死之後,部屬必定星散,到時候就可以利用這些家屬將星散的士兵重新收回來收歸已用。這幾個算盤他幾年前收下這些家屬時就已經準備好了,這時要做起來自然輕鬆順暢。

    唯一麻煩的問題,就是新弄到這麼多地盤。前不久通過科舉考試招收的一百名官員這下又不夠用了。朱元璋大筆一揮,特批科學考試的第一百名到兩百名的落弟考生也破格錄用。

    這些考生本以為自己沒考中,心灰意冷地回了家,沒想到這時突然收到朱軍的通知。說他們也被破格錄用,頓時喜不自勝,一個個趕緊來延安走馬上任。朱元璋仔細考慮過之後,又叫人把馬信玉給提了過來,馬信玉跟著李輕水學了好幾個月了,也有一點點居中統籌的經驗,現在只好趕鴨子上架,讓他來處理陝北的事務。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大力發掘陝北的讀書人,就像當初的洛川李攀龍那樣的人,他也希望能多找幾個出來為自己效力,不過這個就比較難找了,混十萬、橫天王、沖天柱這三個混人,把陝北的讀書人幾乎殺了個乾淨,現在想要找出來幾個實在是頗為不易。

    這天,朱元璋正在處理政事,忙得不可開交,突然聽到探子進來報導:“朱八大哥,我們在尋找本地讀書人的時候,意外發現一個詩社,這裡面有一個傢伙非常討厭,一天到晚就在詩社裡講一些怎麼對付我們的方法……別的讀書人都拍手叫好,看來是要被他教壞了,這樣的人要不要抓來殺掉?”

    “哦?還有這種事?”朱元璋啞然失笑:“他講些什麼?”

    探子哪裡說得清楚,晃著腦袋道:“他之乎者也的,我也聽不甚明白,只知道是對我們朱軍不利的話,因為聽了的人都說……說……咳……說什麼這個看法很對,賊人的弱點就是這個……”

    朱元璋知道自己手下這些探子就算能識兩個字,也聽不懂之乎者也,倒也不怪罪他,笑道:“那你帶我去聽聽看吧。”

    朱元璋化了化裝,穿上了儒生的衣服,讓馬小天只帶了兩三個兄弟,也化裝成僕人的樣子,紅娘子見有熱鬧可看,也打扮成小丫鬟模樣,她一去,馬信玉也不幹了,硬吵著要去,還好他不需要化裝,天生就一讀書人的樣子,朱元璋感覺有個讀書人跟著也好,說不定可以藉著他應付許多場面,於是也把他帶上,一行人便出了延安府衙,向著城北的一個詩社行去。

    到了地方才發現這裡根本不像詩社,倒像是一個農家大院,原來混十萬佔據延安之後,殺了不少讀書人,許多讀書人就逃到這裡,藉著農家大院的掩護,躲過了混十萬的迫害。這個詩社自然不會有名字,若不是探子發現,別人想破頭也想不到這裡是什麼地方。

    朱元璋等人走到門前,就有一個農夫出來阻擋道:“你們好面生,來這裡做什麼?”

    馬信玉上前揖一揖,低聲道:“晚生白水馬信玉,讀聖賢書的……聽聞這裡有秘密詩社,特來以文會友。”

    那農夫眼神一閃:“這裡沒什麼詩社,你聽誰人亂說來的?”

    馬信玉低聲道:“晚生有一個書院裡結識的好兄弟,被混十萬那混球殺了,晚生恨不能救他,在他臨死之前告訴​​晚生這裡有一個書院,請晚生方便時予以援手… …現在白水朱八佔了此城,我和朱八都是白水人,騙得了他的信任,混進此城中,想來接藏在這裡的兄弟們逃出延安府。”

    他這麼一說,那農夫倒是信了三分,再加上馬信玉滿身書呆氣,又信了兩分,便有五分相信了。

    馬信玉又道:“請你相信晚生,晚生若是賊人,何需與你多說,帶了賊兵來早將這裡一舉夷平。”

    那農夫心想,這倒也是,他若真是壞人,知道了這裡有個秘密詩社,早就帶賊兵來把我們幹掉了,沒有必要這般做作。

    於是農夫讓開了門,將朱元璋一行人放入院中,低聲道:“院子裡面正在講學,您自已進去吧。”

    朱元璋一行人進入內院,只見一個裝草谷的大倉庫裡此時坐了五六十個讀書人,正在聽最前面的一個人講課,此人大約二十七八歲年紀,穿一身儒衫,滿臉正氣,看起來就是飽讀詩書之輩,此時他正對著前面坐下的讀書人道:“咱們雖被流寇所困,但是……只需在這裡撐得一年半載,官兵必破此城,到時候我們就能得救了……”

    馬小天聽了他這番話,心中暗笑,低聲道:“他哪來的自信官兵一年半載就能打敗我們朱軍?”

    紅娘子道:“看他好像很有學問的樣子……他應該不會胡說吧……是咱們朱軍有什麼重大的破綻嗎?”

    馬信玉卻不低聲說話,他直接揚聲道:“這位兄台,晚生初來乍到,就听到您有此高論,斗膽一問,為何官兵必破此城?”

    那人楞了楞,見有新來的人,頓時清神一振,喜道:“原來又有新的兄弟到來,快坐下,本官見到又有人脫出了賊人的毒手躲進此地,心甚尉之。”

    聽他自稱本官,朱元璋等人倒是心中一驚,這人居然還是個朝廷官員?眾人推了馬信玉一下,馬信玉會意,抱拳道:“晚生馬信玉,失禮一問,您自稱本官,莫不是……”

    那人笑道:“本官乃是河南衛輝新鄉人,名叫張縉彥,崇禎四年辛未科進士,得天子垂愛,任清澗知縣,走馬上任至半路,途經延安府,被賊人困住,躲在此地已有一年多,說來慚愧,本官到現在為止還沒看到一眼清澗縣城,實在是有名無實的縣令,唉……惶恐之至。”

    原來如此,馬信玉等人這才明白了他的來歷,心中均想:這人走馬上任的路上被賊人困住,倒真是個悲慘的熊孩子。

    朱元璋聽到他的名字,倒是小小地吃了一驚,這人……不就是打開北京城門投降,放李自成入京的兵部尚書張縉彥嗎?

    原來在正常的歷史中,張縉彥自崇禎四年考中進士之後,先等了幾年的缺,然後就任清澗知縣,後任三原知縣,再之後入京為戶部主事,累遷翰林院編修、兵科給事中、兵部尚書。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張縉彥打正陽門,迎劉宗敏入京,隨後崇禎在景山吊死,大明朝滅亡,這位打開正陽城門的兵部尚書就此名留青史。

    在這個時空中,朱元璋佔了陝南,混十萬等人割據陝北,結果使得清澗縣落入賊手,甚至成為了混十天、橫天王、蝎子塊、朱八等人大戰之地,張縉彥沒法走馬上任,他這輩子後來的事就再也不可能發生了。
uuuuuuuuuu 發表於 2013-6-19 22:46
四五一、流寇的弱點


    張縉彥自報了名號之後,馬信玉心里便想:原來是正牌子的進士,任清澗知縣,難怪這些書生學子奉他為首。他也忍不住對這個人肅然起敬,於是略帶著一點尊敬的味道問道:“請問張大人,您說官兵只需得一年半載,必破朱八救我們出去,卻不知道這其中有何道理?”

    他這一問顯然投了張縉彥之好,大凡人講故事,都喜歡有人在旁邊問:“後面如何?”張縉彥講學也是一般,喜歡別人在下面問為什麼,他對著馬信玉投來一個友好的眼神,然後清了清嗓子道:“流寇已經露出極大的破綻,轉瞬便要完蛋。”

    他這一句話當真可謂是危言聳聽,馬小天、馬信玉、紅娘子三人都嚇了一大跳,心想:果然是我朱軍出了什麼岔子麼?咱們自己怎麼一點也不知道?

    三人一起轉頭來看朱元璋,卻朱元璋表情淡然,顯然沒把張縉彥這句嚇人的話放在心上。馬小天頓時就放下了心,他知道朱八哥的本事,既然朱八哥不怕,他就沒啥好怕的。

    但是馬信玉卻不同,他對朱元璋可不像馬小天那麼有信心,心中暗想:流寇若敗,紅娘子姑娘也難倖免,不行,我可得幫忙解決。他清了清嗓子問道:“請問張大人,流寇有何破綻?”

    張縉彥心想:這孩子真懂事,我說一句他就問一句,簡直是個捧哏的。他興致高漲,笑問道:“大家可知道我們為何把賊人們統統稱為流寇?”

    馬信玉趕緊問道:“為何?”

    張縉彥道:“原因就在於一個'流'字。賊軍不停地流動,到處掠奪,使朝廷的天兵東西奔擊,窮於應付……因此流寇之弊難以​​解決,成為我大明朝的心腹大患。現在,流寇們突然不流了,跑來佔據了陝*西,想要劃地而治,這便是他們的取死之道……”

    他頓了頓,繼續道:“本官並非胡說。便給大家舉個例子吧。唐末的大流寇黃巢何等厲害?兩次攻陷長安,據說其人殺人八百萬,搞得天下震動,其勢幾乎無可匹敵。但他為何最後卻敗戰了呢?便是因為他佔據長安。失去了'流'字。因此才會被攻滅。”

    聽他這麼一說,場中許多書生道:“然也!”

    張信玉也來了興趣,不由得問道:“咦?還真有這麼回事。請問大人,流寇為何失去'流'字便會滅亡呢?”

    張縉顏便道:“流寇不光有個流字,還有一個寇字,但凡賊寇,都不事生產,不知創造,只知道一味的掠奪,他們需要通過掠奪來獲取金珠寶,糧食兵器。而一個地方不可久掠,掠過之後必須換一個地方繼續掠奪,若是停下來在一個地方掠奪,只能掠一次,便什麼都掠不到了……前些日子大家也看到了,混十萬軍在陝北待了一年多之後,已經連吃飯都成問題,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還有戰鬥力?因此混十萬便被朱八給趕走,現在朱八又來佔著這地方不走,我看他也在這裡留不了多久,等天兵一至,必將他輾為齏粉。咱們到那時就得救了。”

    他說到這裡又頓了頓,道:“其實讓流寇佔個大城到也不失為一種消滅流寇的好辦法!”他說這話的時候倒是沒想到,原歷史中,他就把北京城拱手讓給了李自成,果然加速了李自成的滅亡。

    (注:張縉彥的奏章原文為:臣任清澗知縣,於兵情、賊勢,親見有素。蓋賊之得勢在流,而賊之失勢在止;賊之長技在分,而賊之窮技在合;賊之乘時在夏、秋,而賊之失時在冬、春。本書為了讀者讀起來方便,將之改為了白話。)

    眾書生們又都道:“張大人高見!”

    馬信玉聽到這裡卻終於鬆了口氣,真是嚇我一跳,我還以為朱軍真有什麼會導致覆滅的破綻,搞了半天是這個,咱們朱軍和別的流寇又不一樣,我們是要自己生產,自己創種的賊軍,卻不是那些低檔的流寇。他的神情頓時變得輕鬆起來,恐懼之心一去,調侃之心便生,於是揚聲道:“張大人……晚生才從白水趕來,一路所見所聞,卻與您所說有些不同,還請大人指教。”

    張縉彥也有興趣聽聽,便問道:“你有何見聞?”

    馬信玉便將陝南現在的情況詳細地說了一遍,說到人民安居樂業,生活無優,又說起賊軍招賢納士,開府設衙,推廣新式作物,操練士卒,辦設糧行……嘩啦啦一大通東西說出來,聽得張縉彥的臉色變幻無定,就似變色龍一般,連變了十七般色調。

    然後馬信玉才道:“張大人,這流寇若是要事生產,又該當如何?”

    張縉彥臉色如土,楞了許久,才呼地喘了口粗氣,道:“這……這……這些賊寇……不,這根本就不能叫做流寇了,白水朱八,他……他分明是要仿效我大明太祖皇帝,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他這是有天大的禍心啊。”

    馬信玉道:“這樣的流寇,用什麼辦法可以擊敗呢?”

    張縉彥臉色大變,支唔道:“這個……那個……這個……”他哪來的辦法可以擊敗這種流寇?他若有真有辦法,那就是經世之才,保證名揚青史了。臉色數變之後,他突然對著馬信玉道:“這位兄台,你說你自白水來,一路沒有被賊人迫害?”

    馬信玉道:“晚生是白水人,那朱八也是白水人,他對本鄉人不加留難,因此晚生才能自由走動。”

    張縉彥便道:“兄台可否帶本官出去……出去看看……我想用這雙眼了解一下賊寇的所做所為,以便研究出一個破賊的良策。”

    馬信玉用眼神向著朱元璋詢問,朱元璋在他背後低聲命令道:“帶他出去看。”

    馬信玉這才抬頭,對著張縉彥道:“既然是大人的要求,晚生拼了性命不要,也當達成。”

    堂中五六十名讀書人,大多在這裡躲了一年多了,聽說馬信玉有辦法帶人出去溜彎,倒是興致大漲,紛紛向他求懇,朱元璋暗中示意,叫他把這群讀書人都帶出去溜溜,讓他們看看自己這個“賊寇”的志向!唯有如此,才可以將這些人收服。

    其實讀書人這種東西是最擅長見風使舵的,他們若當你是個賊,便不肯為你辦事,但當他們發現你有坐擁天下的本錢時,說不定就會考慮來當一個從龍之臣了。這位叫張縉彥的傢伙在原歷史中就有向李自成投降的事蹟,在這個世界要收服他也不難,關鍵是要讓他知道,投靠了朱軍之後是有前途的。這也是收服真正的人才所必需的手段,若是渾渾噩噩就被騙來做了手下,那往往都是庸才。

    自此之後,馬信玉便帶著張縉彥和一群書生,離了書院出來觀看外面的情況。這些書生躲了一年,已不知外面是什麼樣子,僅僅從買糧送米的人嘴裡知道這裡已經是白水朱八的天下,出來看什麼都覺得新鮮,他們看到朱軍正在大量移民,鼓勵開墾,都吃了一驚。

    然後又隨著馬信玉去陝南轉了一圈,果然看到陝南的百姓安居樂業,其樂融融,比當初朝廷治理下的地方還要平順,這一下當真是大吃了一驚。後來便陸陸續續有讀書人投入朱軍的懷抱,第二年絕大多數的讀書人都參與了朱軍在西安舉行的科舉,走上了在朱軍中出仕為官的道路。張縉,這些是後話,便按下不表了。

    就在朱軍整頓陝北的時候,三十六營也沒有閒著,崇禎九年十月,張獻忠、老回回、另外無數小股義軍頭領擁眾二十萬,同時出兵攻打襄陽,大敗總兵秦翼明,湖廣震動,匆匆調大軍來救襄陽。張獻忠虛晃一槍,卻並不強攻襄陽,與羅汝才、老回回、闖塌天等人沿江東下,跑得無影無踪。

    另一邊,李自成、過天星等人也率部南下,疾走入四川,由於四川多山,便於賊軍行動,不利官兵追繳,因此賊軍入川之後如入無人之境,連克昭化、金堂、劍州、什邡、彭縣、郫縣、新都、西充、遂寧、梓潼、綿州,新繁、溫江、江油、彰明、羅江、德陽、漢州等州縣,朝廷的官吏望風而逃。明四川總兵侯良柱中了賊軍的埋伏計,被擊斃於梓潼縣境的百頃壩。短短的一個月內,李自成等部攻克四川州、縣達三十八座。十一月初二日,賊軍三路大軍匯合於省城,“揚兵成都郊外”。

    明四川巡撫王維章、巡按陳廷謨嚇得面無人色,拼命求救。崇禎帝接到報告後,深恨四川文武官員無能,下令把王維章、侯良柱(已是死人)革職,陳廷謨“降三級戴罪殺賊”;任命傅宗龍接替四川巡撫,催促官兵火速統兵入川協剿。官兵得令後,以總兵左光先,及副將馬科、賀人龍、趙光遠等部官兵一萬名進川,又檄調總兵王洪、總兵祖大弼部追剿李自成、過天星、混天星以及六隊的爭世王、大天王等部義軍。
uuuuuuuuuu 發表於 2013-6-20 09:01
四五二、楊嗣昌張網
  

    崇禎十年,春!

    朱元璋整頓陝*西的內政已初見成效,由於他佔領的地盤已經頗大,再像以前那樣運用比較老舊的方式來管理,效率已經開始轉差,於是他借鑒了一些學自後世的經驗,重新擬定了一套管理的方法,其中包括了許多先進的理念,例如鼓勵商業、完善行政管理體系、完善法律、完善政府機構的監督制度……

    這一系列的政策制定都只能由朱元璋一個人來完成,因為遊魂天空幾百年的人只有他一個,別的手下都有歷史的局限性,他無法假手於人,好在朱元璋在上一輩子就有一個“勞模朱元璋”稱呼,對於他來說,一個人將所有的政策全都制定出來也不算什麼困難的。

    上一輩子他治政之細,細到連縣衙門裡一個小差吏該做什麼都詳細羅列在了紙上,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制定了太細的條條款款,結果也給大明朝的發展帶來了桎梏,明初時他制的政策對當時的社會生產是有正面作用的,但從明朝中葉開始,他的製度就已經跟不上歷史發展的需求,但是官員們不思進取,不願意,也不敢於在他制定的政策上進行改動,結果明初制定的一些政策居然一直沿用到了明末,已經成了拖社會後腿的政策。

    這一輩子他在製定政策時就要特別小心這一點了,他在自己制定的政策後面附上了一個附錄,裡面寫道:“將來這份政策若是已經不適於社會發展了。請後世的人要勇於修正……”他不知道這句話有多大的作用,總之,開發民智,讓後來的人有膽量,有能力來修改他現在製定出來的政策,這才是王道。

    (注:關於朱元璋治政時具體用了哪些後世的策略,我就不細寫了,本書的重點偏重於農民起義的過程,而不在於治政,因此治政方面請大家盡量腦補吧。你就把他制定的政策想像成咱們現行的制度。或者現在世界上最進步的國家制度吧。)

    經過一番辛苦的整頓,陝北的氣象也開始慢慢好轉,被流寇們嚇得躲進深山老林的百姓們現在回到了自己的田地上,他們又從陝南來的人那裡學會了新式農作物的種植技術。人人都開始折騰土芋。

    但是有趣的現像也緊跟著發生了。由於土芋產量大。足夠吃,價格開始一路走低,從最初的二十文錢一斤開始下滑。很快就降到了十文錢一斤左右,一些受旱災影響比較小的地方,例如河流沿岸的農戶開始在自己的田地裡劃出一部份來改種棉花等經濟作物。

    這個也就是所謂的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了,當全陝大旱時,這些沿河的田地幾乎全都在種糧食,現在乾旱的地方種上了抗旱的農作物,糧食解決了,受旱影響小的地方自然就不再種糧食,改成了種棉花,這種現象便可以稱為勞動人民的智慧,是行政的力量也管不了的。

    朱元璋對這種現象樂見其成,反正人不光要吃東西,還必須穿衣服,糧食問題解決之後,農作物向多元化發展才是正常的經濟體系,否則全部農夫都種土豆,天下還不大亂麼?

    與朱元璋這邊一片欣欣向榮相對的,卻是京城裡一片愁雲慘霧,崇禎皇帝現在已經找不到把國家變成正常的方法了,每日里都在不安中度過。

    此時李自成部活躍於四川,張獻忠、革左五營、羅汝才、劉國​​能、李萬慶等人則馳騁於河南、湖廣、安徽的廣大地區,義軍行動快如飆風,朝廷根本無法追得上他們,顧此失彼,應接不暇,處處陷於被動。

    崇禎皇帝對手下所有的人都失去了信任,打算再尋賢能之輩來幫助自己收拾這個爛攤子。根據素來的觀察,崇禎皇帝選中了原宣大總督楊嗣昌。當時,楊嗣昌因為父親楊鶴病死,正丁優在家。崇禎用人心急,特旨“奪情”,起用楊嗣昌為兵部尚書。

    是年三月,崇禎正在御書房裡鬱悶地看著各地發來的壞消息,眉頭深深地鎖在一起,久久舒展不開,最近又有十幾個縣城被賊人攻破,縣庫被劫掠一空,良民被裹脅為賊,官員則被砍了腦袋,屍體懸掛在城門口的歪脖樹上。最近幾年,這樣的事情不停地發生,讓文武百官都看得麻木了,反正江山不是他們的,他們只是皇帝的打工崽,管不了這麼許多。但崇禎卻不能麻木,如果他也麻木了,這天下還有誰來管?

    正在心情不佳的時候,他的心腹太監王承恩進來報導:“皇上,楊嗣昌楊大人來了。”

    崇禎的眉頭頓時微展,揮手道:“傳他進來。”

    不一會兒,楊嗣昌進見,君臣見禮完畢,崇禎細細打量楊嗣昌,只覺得此人容顏清矍,表情淡定,似胸有成竹,一看便是飽學之士,再見他臉上有風塵之色,眼神有滄桑之感,便知他非是不經世情的呆書生,於是心中先就有了三分喜歡。

    當下崇禎便隨便拿了些話題出來漫談,楊嗣昌一一應對,對答得體。崇禎便又問起天下形勢,楊嗣昌侃侃而談,將他自己胸中所學一一展現。崇禎聽了之後,心中頗多寬慰,暗想:這人是個知兵的,不像別的文官,連兵都不懂,就知道瞎說,若是用他,說不定真的可以幫朕把天下給理順了。

    當下崇禎便問道:“當今國內有賊寇亂竄,國外卻有建奴為禍,先生以為該當如何?”

    楊嗣昌胸有成竹地道:“竊臣犬馬弩鈍,加以草木幽憂,一切失其常度。蒙恩破格起用,疊奉明旨星趨,首以安邊蕩寇勉臣料理。似乎安邊第一,蕩寇次之。微臣乃言必安內方可攘外。何也?竊以天下大勢譬之人身,京師元首也,宣薊諸邊肩臂也,黃河以南、大江以北中原之地腹心也。人之一身,元首為重。邊烽訌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腹心之內,中之甚深。急者誠不可緩圖,而深者尤不可忽視也。誠使腹心乂安,臟腑無恙,則內輸精血,外運肢骸,以仰戴元首而護衛風寒於肩臂之外,夫復何憂?今腹心流毒,臟腑潰癰,精血日就枯乾,肢骸徒有膚革,於以戴元首而衛肩臂,豈不可為慄慄危懼也哉!以故臣言必安內方可攘外,必足食然後足兵,必保民斯能蕩寇,此實今日證治之切,根本之圖。非敢緩言攘外也,求攘外之至急,不得不先安內耳……”

    他哇啦哇啦說了一大通,全是掉書袋,其實歸納起來就只有一句話:“攘外必先安內!先滅賊寇,再抗滿清。農民起義是心腹之患,而山海關外的滿洲韃子只是肩臂之疾。”

    他的看法正好說中了崇禎的心坎兒,崇禎大喜,便又問道:“如要安內,需當如何?”

    楊嗣昌信心滿滿地伸出三根指頭道:“臣有三計,只要依之而行,只需三個月,賊寇必破!”他這話說得忒大,居然說只需要三個月就能解決已經鬧騰了十年的明末農民起義,崇禎帝如果智力沒問題,就應該懷疑一下他了。

    可惜的是崇禎帝的智力實在不怎麼高,居然被這個大話精給糊弄住了,大喜問道:“三個月就行?還請先生教我。”

    楊嗣昌道:“第一計,制定戰略!臣以前,以往剿匪不力,皆因沒有戰略,各總兵督撫各自為戰,今天追著這個賊人跑,明天追著那個賊人跑,東竄西竄,根本就無法根治賊軍。唯有盧像升大人當年曾經用過一次自東向西驅趕賊寇,效果明顯,可惜盧大人因為建奴叩邊,被迫北上抗虜,又讓賊人得到了喘息之機。依微臣之見,只要有統一的調度,對付賊人就沒什麼困難的。”

    崇禎又問道:“那要如何調度呢?”

    楊嗣昌拿出一張地圖,在上面指點道:“臣以山*西、河南、湖廣、鳳陽這四個地方為核心,稱為四正,此四處的巡撫主要任務為張網防禦地方,阻止賊寇流竄出來,另外再以六部兵力為隅,協助這四個地方布下'四正六隅'的十面之網……最後,微臣再率剿匪軍的主力,隨賊所向,專任剿殺……如此一來,賊人被微臣追在後面,卻又向四面八方都逃不出去,自然只有固死一途。”

    崇禎心想:咦?好方案啊,先把烏龜放進甕中,再伸手到甕裡捉烏龜,這烏龜還不手到擒來?果然是好計!

    他心中大喜,誇道:“此法甚好!”他想了一想,又道:“咦?此法雖好,但張十面之網,還要再派勁旅追擊敵軍,需要的兵力可不少啊。”

    楊嗣昌點頭道:“皇上聖明,此法需要的兵力確實不少。依微臣計算,需要十二萬大軍……”

    崇禎一聽“十二萬”,一口老血險些從嘴裡噴了出來,他驚呼道:“到哪裡去弄這麼多可用之兵?就算弄來這許多兵,戶部又到哪裡去弄來這麼多糧餉?”
uuuuuuuuuu 發表於 2013-6-21 11:45
四五三、再來逼反一批良民
  

    崇禎一聽“十二萬”,一口老血險些從嘴裡噴了出來,他驚呼道:“到哪裡去弄這麼多可用之兵?就算弄來這許多兵,戶部又到哪裡去弄來這麼多糧餉?”

    楊嗣昌卻不慌不忙地道:“微臣早就考慮好了,鳳陽和泗州祖陵派官兵五千,承天祖陵派官兵五千,各堅守不動;邊軍派兵三萬,總理軍門官兵三萬,鳳陽、山*西二巡撫官兵各派兵一萬,湖廣、河南二巡撫派官兵各一萬五千……”

    崇禎聽他這麼一分派,咦?十二萬倒也不是拿不出來,反正最近遼東比較太平,建奴一直沒來叩邊,也不知道在搞什麼名堂,正好抽出手來收拾賊軍。

    此時為崇禎十年三月,滿清正在對朝*鮮用兵,東江鎮的皮島正在被清軍猛攻,不久就要玩完了,而朝*鮮已經在二月向滿清投降,正式從大明朝的蕃國變成了滿清的番國,只不過崇禎還沒有收到消息罷了。等到三月時明軍出海到朝*鮮去增援,才知道棒子國已經向滿清投了降,結果只好尷尬地回來。

    崇禎道:“十二萬大軍雖然能抽出,但是到哪裡去弄這麼多軍餉出來?”

    楊嗣昌道:“關於這一點,微臣也早有計議。十二萬官兵中。步兵七萬四千名,每名每天發給餉銀五分,一年共需銀一百三十三萬二千兩;馬兵三萬六千名,每名每天支餉銀、草料銀一錢,一年共需銀一百二十九萬六千兩。兩項合計共需銀二百六​​十二萬八千兩。”

    崇禎聽到二百六十二萬八千兩這個數字,臉色慘變,幾乎要滑到椅子下面去。這數字別說叫他拿出來,就算叫他想一想,也會全身發冷。趕緊揮手道:“這麼多錢,朕沒有!”

    楊嗣昌早猜到他的反應,便進言道:“微臣也知道朝廷缺銀,因此微臣想了個法子,這筆錢不妨由皇帝的內努、親王、勳戚、文武百官一起來籌集,咱們大明朝這麼多官兒。每個拿出幾千兩來。便能湊足。”

    崇禎想了想,好像有道理,大明朝的官兒沒有千兒也有八百,一個官兒出點錢。湊足兩百六十二萬兩銀子不是小菜一碟麼?當下便喜道:“此計不錯。我這便下旨徵銀。”

    他連楊嗣昌的第三個計策也沒心思聽了。先把錢弄到再說,嘩啦啦地就寫了詔書下去,讓各有的親王、勳戚、文武百官都援資給朝廷。可是……詔書發下去之後。除了幾十個小官各自捐了少量銀兩上來之外,大官兒們居然一個也沒動靜。

    崇禎大怒,大開朝會,怒罵文武百官道:“朕諭令勳威之家捐助,至今抗拒,全無急公體國之心。就是省直鄉紳也不捐助,及至賊來,都為他所有了。怎麼這等愚?”

    百官挨了罵,倒也不臉紅,叫道:“臣等實在沒錢,請皇上發內努……”

    崇禎大怒:“朕的內努早花光了,沒錢。”

    百官也道:“臣等的錢也花光了,沒錢。”

    君臣一起眼瞪眼,瞪到後來,崇禎無奈,只好又召楊嗣昌來商議:“愛卿的計策不成,這些個官兒沒一個忠君愛國的,都把錢藏著不拿出來,等著賊寇去搶他們的,簡直一群混賬,愛卿可有更好的計策嗎?”

    楊嗣昌其實也有一套備用方案,便提議道:“既然如此,只得把這二百多兩銀子按田畝加派下去了。”

    崇禎聽了便道:“也就是加徵因糧?”

    所謂“因糧”,是一種特殊的徵派方式,也就類似於窮人不交稅,富人才交稅的一種特殊徵稅手段,明代的“因糧”標準是五兩銀子,也就是糧稅在五兩銀子以上的人才交的一種稅,這種稅收標準是由盧像升提出來,一直沒能得到真正的實行,他的本意是富人交上一點稅並不影響什麼,窮人卻可以免交,不會受到這樣的稅賦重壓。

    盧像升提議的這種“因糧”徵稅法其實非常先進,頗有點後世的稅收風範,因為他深知民間疾苦,知道百姓們已經不堪重負,所以才把貧人從納稅的範圍裡剔除出去。但是楊嗣昌卻不一樣,他並不像盧像升那麼懂得民間的疾苦,此人其實就是一個大話精,根本搞不清楚天下的情況。何況他本人也是大地主大官僚,若是這樣徵稅,他家也要重重地交一筆錢,於是聽到崇禎提起“因糧”,便趕緊進言道:“不行啊,皇上,這種徵因糧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崇禎奇道:“為何行不通?”

    楊嗣昌道:“因糧輸餉,首先要搞得清楚哪些人家裡的田畝需納賦稅超過五兩才行,但是宦室富民從來飛灑、詭寄,以避大戶差徭,如今欲分貧富,其事甚難,只分得個巧拙而已。”

    崇禎也是個腦子差的,一聽他這話,頓時就覺得有理,道:“那怎麼辦?”

    楊嗣昌道:“別搞什麼因糧不因糧了,直接把這二百多萬兩銀子均分到天下所有的田畝上,管他貧富一體加徵,這樣一來,攤到每個人的頭上其實也沒有多少,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

    崇禎思來想去,也無更好的想法,便嘆了口氣道:“好吧,就按你說的做!”

    楊嗣昌又道:“皇上,我們還應該清查一下溢地。”

    崇禎奇道:“什麼是溢地?朕怎麼沒聽說過個詞?”

    楊嗣昌道:“所謂溢地,就是有些農戶偷偷在自己的田地旁邊開墾荒地,他們實際上擁有的田畝數比咱們官府統計的更高,對這些人,應該加收一點賦稅,這樣一來,也可以緩解咱們朝廷的賦稅空缺。”

    崇禎一聽說能搞錢,哪裡想得到這個做法是好是壞,當下便大喜:“好,就這樣辦!對了,你還有第三計,現在也可說來聽聽了。”

    楊嗣昌便道:“第三計就是用人,咱們剿匪不力,其實多是因為督剿的官員全是酒囊飯袋,如果用上得力的人才,流寇早已平復。自洪承疇大人死後,盧像升大人繼任七省總督,然而盧大人很快就被迫北上抗虜,這總督一職變得有名無實,理應另派一個能者居之。”

    崇禎聽了這話,只覺得楊嗣昌真是生平知已,他早就覺得手下的官員全是白痴了,大喜道:“愛卿有何人才可以推薦?速速報來!”

    楊嗣昌當即道:“臣思總督一職,專任剿殺,須得饒有膽智,臨機應變之才,非見任兩廣總督熊文燦不可。”

    話說這兩廣總督熊文燦是個什麼人呢?其實這個人就是招降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的人,本書一直在講西北的事,很少提及東南。其實在崇禎年間,東南方面也不平靜,西洋人多次在海上搗亂,荷蘭殖民者聯絡大海盜劉香,為禍沿海。這時候,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也是一個大海盜,在東南海一帶勢力最大,他有心投靠朝廷,趕走荷蘭殖民者,而負責招撫鄭芝龍的,就是這個熊文燦,他因為招撫鄭芝龍一事,立下大功,從福建巡撫升任為兩廣總督,後來又藉助鄭芝龍的力量平定了大海盜劉香,打敗了荷蘭殖民者,因此在朝中聲望極盛。從崇禎到文武百官,都認為熊文燦是個有才幹的人……

    其實所有人都不知道,熊文燦之所以能招撫鄭芝龍,原因是鄭芝龍本來就想受撫了,兩人屬於一拍即合。後來剿滅劉香,趕走荷蘭人,全是靠著鄭芝龍的實力,熊文燦本人根本沒出啥力氣,一旦離開了鄭芝龍,他屁事也乾不成。

    但是崇禎本就是識人不明之人,楊嗣昌的眼力也不怎麼高明,所以兩人都以為熊文燦是個人才,當下兩人商議已定,決定調來熊文燦擔當總督……

    -------------

    數日之後,朱元璋正在監督著手下的官員們組織百姓照料“早土豆”,突然見一探子風風火火跑了過來,手上拿著一份佈告紙,遞到朱元璋的面前,大聲道:“將軍,這是咱們的探子從山*西的驛道上劫來的,好像是皇帝發下來的什麼詔書,兄弟們不識字,只知道這封詔書十分重要,是用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來的,便在驛卒換馬的時候偷來了……請您過目。”

    朱元璋隨手接過來,翻開來看,這一看,臉色不由得就青了三分。

    只見這封詔書是這樣寫的:“流寇蔓延既久,生民塗炭已極。不集兵會剿,賊不能速除;不多措錢糧,兵不能大舉。帑部匱詘,設處無方。廷議改因糧為均輸,暫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籌思再四,萬非得已。……今責成所在撫按,大張榜示,備述朝廷為民除殘、多方軫卹至意。遍集官吏,嚴行戒飭,遞布鄉村,詳加勸諭,使遠邇盡知,貧富均納,果能遵行無擾,自然好義樂輸,剿功告成,一體敘錄。”

    看完之後,他不由得長嘆了一聲道:“朱由檢這個倒霉的孩子,他又被什麼人給騙了?居然又要加賦稅,他這是生怕百姓反得不夠多嗎?還要再逼反一批良民,給賊人增上幾十萬兵力。”
uuuuuuuuuu 發表於 2013-6-21 11:45
四五三、再來逼反一批良民
  

    崇禎一聽“十二萬”,一口老血險些從嘴裡噴了出來,他驚呼道:“到哪裡去弄這麼多可用之兵?就算弄來這許多兵,戶部又到哪裡去弄來這麼多糧餉?”

    楊嗣昌卻不慌不忙地道:“微臣早就考慮好了,鳳陽和泗州祖陵派官兵五千,承天祖陵派官兵五千,各堅守不動;邊軍派兵三萬,總理軍門官兵三萬,鳳陽、山*西二巡撫官兵各派兵一萬,湖廣、河南二巡撫派官兵各一萬五千……”

    崇禎聽他這麼一分派,咦?十二萬倒也不是拿不出來,反正最近遼東比較太平,建奴一直沒來叩邊,也不知道在搞什麼名堂,正好抽出手來收拾賊軍。

    此時為崇禎十年三月,滿清正在對朝*鮮用兵,東江鎮的皮島正在被清軍猛攻,不久就要玩完了,而朝*鮮已經在二月向滿清投降,正式從大明朝的蕃國變成了滿清的番國,只不過崇禎還沒有收到消息罷了。等到三月時明軍出海到朝*鮮去增援,才知道棒子國已經向滿清投了降,結果只好尷尬地回來。

    崇禎道:“十二萬大軍雖然能抽出,但是到哪裡去弄這麼多軍餉出來?”

    楊嗣昌道:“關於這一點,微臣也早有計議。十二萬官兵中。步兵七萬四千名,每名每天發給餉銀五分,一年共需銀一百三十三萬二千兩;馬兵三萬六千名,每名每天支餉銀、草料銀一錢,一年共需銀一百二十九萬六千兩。兩項合計共需銀二百六​​十二萬八千兩。”

    崇禎聽到二百六十二萬八千兩這個數字,臉色慘變,幾乎要滑到椅子下面去。這數字別說叫他拿出來,就算叫他想一想,也會全身發冷。趕緊揮手道:“這麼多錢,朕沒有!”

    楊嗣昌早猜到他的反應,便進言道:“微臣也知道朝廷缺銀,因此微臣想了個法子,這筆錢不妨由皇帝的內努、親王、勳戚、文武百官一起來籌集,咱們大明朝這麼多官兒。每個拿出幾千兩來。便能湊足。”

    崇禎想了想,好像有道理,大明朝的官兒沒有千兒也有八百,一個官兒出點錢。湊足兩百六十二萬兩銀子不是小菜一碟麼?當下便喜道:“此計不錯。我這便下旨徵銀。”

    他連楊嗣昌的第三個計策也沒心思聽了。先把錢弄到再說,嘩啦啦地就寫了詔書下去,讓各有的親王、勳戚、文武百官都援資給朝廷。可是……詔書發下去之後。除了幾十個小官各自捐了少量銀兩上來之外,大官兒們居然一個也沒動靜。

    崇禎大怒,大開朝會,怒罵文武百官道:“朕諭令勳威之家捐助,至今抗拒,全無急公體國之心。就是省直鄉紳也不捐助,及至賊來,都為他所有了。怎麼這等愚?”

    百官挨了罵,倒也不臉紅,叫道:“臣等實在沒錢,請皇上發內努……”

    崇禎大怒:“朕的內努早花光了,沒錢。”

    百官也道:“臣等的錢也花光了,沒錢。”

    君臣一起眼瞪眼,瞪到後來,崇禎無奈,只好又召楊嗣昌來商議:“愛卿的計策不成,這些個官兒沒一個忠君愛國的,都把錢藏著不拿出來,等著賊寇去搶他們的,簡直一群混賬,愛卿可有更好的計策嗎?”

    楊嗣昌其實也有一套備用方案,便提議道:“既然如此,只得把這二百多兩銀子按田畝加派下去了。”

    崇禎聽了便道:“也就是加徵因糧?”

    所謂“因糧”,是一種特殊的徵派方式,也就類似於窮人不交稅,富人才交稅的一種特殊徵稅手段,明代的“因糧”標準是五兩銀子,也就是糧稅在五兩銀子以上的人才交的一種稅,這種稅收標準是由盧像升提出來,一直沒能得到真正的實行,他的本意是富人交上一點稅並不影響什麼,窮人卻可以免交,不會受到這樣的稅賦重壓。

    盧像升提議的這種“因糧”徵稅法其實非常先進,頗有點後世的稅收風範,因為他深知民間疾苦,知道百姓們已經不堪重負,所以才把貧人從納稅的範圍裡剔除出去。但是楊嗣昌卻不一樣,他並不像盧像升那麼懂得民間的疾苦,此人其實就是一個大話精,根本搞不清楚天下的情況。何況他本人也是大地主大官僚,若是這樣徵稅,他家也要重重地交一筆錢,於是聽到崇禎提起“因糧”,便趕緊進言道:“不行啊,皇上,這種徵因糧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崇禎奇道:“為何行不通?”

    楊嗣昌道:“因糧輸餉,首先要搞得清楚哪些人家裡的田畝需納賦稅超過五兩才行,但是宦室富民從來飛灑、詭寄,以避大戶差徭,如今欲分貧富,其事甚難,只分得個巧拙而已。”

    崇禎也是個腦子差的,一聽他這話,頓時就覺得有理,道:“那怎麼辦?”

    楊嗣昌道:“別搞什麼因糧不因糧了,直接把這二百多萬兩銀子均分到天下所有的田畝上,管他貧富一體加徵,這樣一來,攤到每個人的頭上其實也沒有多少,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

    崇禎思來想去,也無更好的想法,便嘆了口氣道:“好吧,就按你說的做!”

    楊嗣昌又道:“皇上,我們還應該清查一下溢地。”

    崇禎奇道:“什麼是溢地?朕怎麼沒聽說過個詞?”

    楊嗣昌道:“所謂溢地,就是有些農戶偷偷在自己的田地旁邊開墾荒地,他們實際上擁有的田畝數比咱們官府統計的更高,對這些人,應該加收一點賦稅,這樣一來,也可以緩解咱們朝廷的賦稅空缺。”

    崇禎一聽說能搞錢,哪裡想得到這個做法是好是壞,當下便大喜:“好,就這樣辦!對了,你還有第三計,現在也可說來聽聽了。”

    楊嗣昌便道:“第三計就是用人,咱們剿匪不力,其實多是因為督剿的官員全是酒囊飯袋,如果用上得力的人才,流寇早已平復。自洪承疇大人死後,盧像升大人繼任七省總督,然而盧大人很快就被迫北上抗虜,這總督一職變得有名無實,理應另派一個能者居之。”

    崇禎聽了這話,只覺得楊嗣昌真是生平知已,他早就覺得手下的官員全是白痴了,大喜道:“愛卿有何人才可以推薦?速速報來!”

    楊嗣昌當即道:“臣思總督一職,專任剿殺,須得饒有膽智,臨機應變之才,非見任兩廣總督熊文燦不可。”

    話說這兩廣總督熊文燦是個什麼人呢?其實這個人就是招降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的人,本書一直在講西北的事,很少提及東南。其實在崇禎年間,東南方面也不平靜,西洋人多次在海上搗亂,荷蘭殖民者聯絡大海盜劉香,為禍沿海。這時候,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也是一個大海盜,在東南海一帶勢力最大,他有心投靠朝廷,趕走荷蘭殖民者,而負責招撫鄭芝龍的,就是這個熊文燦,他因為招撫鄭芝龍一事,立下大功,從福建巡撫升任為兩廣總督,後來又藉助鄭芝龍的力量平定了大海盜劉香,打敗了荷蘭殖民者,因此在朝中聲望極盛。從崇禎到文武百官,都認為熊文燦是個有才幹的人……

    其實所有人都不知道,熊文燦之所以能招撫鄭芝龍,原因是鄭芝龍本來就想受撫了,兩人屬於一拍即合。後來剿滅劉香,趕走荷蘭人,全是靠著鄭芝龍的實力,熊文燦本人根本沒出啥力氣,一旦離開了鄭芝龍,他屁事也乾不成。

    但是崇禎本就是識人不明之人,楊嗣昌的眼力也不怎麼高明,所以兩人都以為熊文燦是個人才,當下兩人商議已定,決定調來熊文燦擔當總督……

    -------------

    數日之後,朱元璋正在監督著手下的官員們組織百姓照料“早土豆”,突然見一探子風風火火跑了過來,手上拿著一份佈告紙,遞到朱元璋的面前,大聲道:“將軍,這是咱們的探子從山*西的驛道上劫來的,好像是皇帝發下來的什麼詔書,兄弟們不識字,只知道這封詔書十分重要,是用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來的,便在驛卒換馬的時候偷來了……請您過目。”

    朱元璋隨手接過來,翻開來看,這一看,臉色不由得就青了三分。

    只見這封詔書是這樣寫的:“流寇蔓延既久,生民塗炭已極。不集兵會剿,賊不能速除;不多措錢糧,兵不能大舉。帑部匱詘,設處無方。廷議改因糧為均輸,暫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籌思再四,萬非得已。……今責成所在撫按,大張榜示,備述朝廷為民除殘、多方軫卹至意。遍集官吏,嚴行戒飭,遞布鄉村,詳加勸諭,使遠邇盡知,貧富均納,果能遵行無擾,自然好義樂輸,剿功告成,一體敘錄。”

    看完之後,他不由得長嘆了一聲道:“朱由檢這個倒霉的孩子,他又被什麼人給騙了?居然又要加賦稅,他這是生怕百姓反得不夠多嗎?還要再逼反一批良民,給賊人增上幾十萬兵力。”
uuuuuuuuuu 發表於 2013-6-21 11:46
四五四、和官兵做交易
  

    崇禎十年,朝廷開始了征收“剿餉”的行動,大好江山,上億百姓,又一次在稅吏的催逼之下顫栗,崇禎的倒行逆駛已經到了難以挽回的程度,一時之間,良民百姓再度一怒而起,化身為賊。

    闖王李自成、八大王張獻忠、老回回馬守應、曹操羅汝才等人的實力均得到了不小的提升,軍隊的規模又一次擴大,朝廷的十面張網還沒張得起來,剿匪的行動還沒開始真正的展開,倒先把賊軍捧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而這時候的陝*西也有大批的百姓從四面八方湧入,潼關、武關兩關門前人山人海,無數百姓拖兒帶女請求朱軍開關,讓他們進入陝*西地界入朱軍的伙。

    這倒也算是巍為奇觀了,此時駐守在潼關的頭領是一座城和一朵雲,駐守在武關的依然是楊洪,這兩關的頭領都不是王二那種天真爛漫正義感暴棚的人,看到難民狂湧而來,並沒有立即開關民們進來,而是擔心其中夾有官府的探子,因此一時半刻不敢開關。趕緊寫了書信,請朱元璋定奪。

    朱元璋大筆一批:“開關!”些許探子根本不放在他的眼裡,朝廷要探就讓他們探好了,豈有害怕探子而不收下這許多人口的道理?

    結果這一開關就不可收拾了,從潼關和武關湧入陝*西的人口只是短短幾日就有好幾萬,而且後面還在不停地跟著來人……由此可見,朝廷在百姓們的心目中已經跌到了什麼樣的地步。

    至於朱元璋本人。則來到了綏德!

    綏德可以說是陝北的門戶之地,從綏德向東,就是黃河渡口吳堡,這個叫吳堡的渡口,扼秦晉之要衝,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是陝*西通向華北的橋頭堡。吳堡雖然名字裡有一個“堡”字,其實是一個橫跨黃河兩岸的渡口城市。這裡的黃河河面有接近一里寬,兩岸都停泊著許多渡船,原本這些渡船每天引渡人客。十分繁忙。此時卻根本不敢離岸。

    原來吳堡的西岸一半,被許人傑領了一萬朱軍佔著,而吳堡的東岸一半,則被孫承宗派遣了一隻晉兵佔著。兩軍隔渡口相望。處於一種非常微妙的氣氛之中。

    朱元璋帶著一群心腹。趕到吳堡,走到江邊坐定,許人傑便迎了過來。低聲道:“對面的晉兵擋住了百姓們,不讓他們渡河來投靠我們,現在那邊已經集了數万百姓,哭聲震天。”

    朱元璋點了點頭,向對岸眺望,一里寬的江面並不算遠,對面河沿上的官兵表情都能依稀看得清楚,只見對面有許多百姓正在江邊徘徊,對著朱軍哭泣,而官兵而且長矛和朴刀驅趕他們,不讓他們靠近岸邊的渡船。

    說起來山*西境內的百姓也挺慘的,因為山*西與陝*西之間隔了一條黃河,晉民要想入陝,必須經過渡口,但是渡口乃是兵家必爭之地,朝廷豈有不派軍隊駐紮之理?所以他們全都被擋在了對岸,不像河南的百姓那麼方便,河南百姓要入陝只需要走到潼關或武關之下哭喊一陣,朱軍便放他們進去了,官兵根本就不可能將翻山越嶺過去的百姓們全都擋住。

    許人傑道:“對面的百姓哭喊聲十分淒涼,我軍士兵多有相救之心,但是……渡河作戰實在太過困難,咱們辦不到。”

    朱元璋點了點頭:“嗯!官兵在對面以逸待勞,只需等我們半渡而擊之……”

    許人傑問道:“那要怎麼辦?那些百姓全都放棄麼?”

    朱元璋搖了搖頭,他怎麼可能放棄大明朝的子民?於是揮手下令道:“從延安府運錢來,咱們找官兵贖人!”

    許人傑大奇:“贖?這……這不可能吧,古往今來,哪有賊人出錢向官兵贖人回來的?只有官兵出錢從賊人那裡贖人質的事情吧。何況……這不是浪費錢嗎?”

    朱元璋突然笑了:“一點都不浪費錢!朝廷倒行逆施,從百姓身上榨取錢財,而我軍卻仗義疏財,願意為了百姓花錢消災,這是一個絕好的提高名聲的方法,憑什麼不花這筆錢?這筆錢一旦花出去,百姓們就會知道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他們應該捨了性命跟著誰辦事,全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許人傑這才明白過來,原來還有這麼一說。

    旁邊的紅娘子卻不太理解了,她忍不住問道:“這種完全不合情理的要求,官兵應該不會答應吧,他們怎麼可能和咱們這些賊人談交易?我猜官兵見信就會立即撕成碎片!”

    朱元璋笑道:“你不了解官……這些傢伙一旦碰上撈錢的機會,哪有放它溜走的道理?別管咱們是不是賊,他們是不是官,既然有辦法搞到錢,那當然是先搞到再說,反正這些百姓對於他們來說也不算什麼,他們入不入陝,與鎮守渡口的軍官沒有半分關係。”

    紅娘子將信將疑。

    當下朱元璋一邊派人去延安府運錢過來,一邊寫了書信,派人劃小船送過岸去,表示願意出錢贖買願意去陝*西的百姓,開價五文銅錢一個。

    紅娘子滿以為這封信會石沉大海,沒想到只過了一個時辰,對面就派了一個心腹親兵過來談判來了,這名心腹親兵一臉慫樣,一看就是個打仗不在行,馬屁梆梆響的類型,到了朱元璋的面前,他居然給朱元璋行了個大禮,嘴裡叫道:“朱八大王有禮了,小人代表我們家將軍來和您談談贖金的事……”

    紅娘子真是又好氣又好笑,這也叫官兵?見了賊人居然恭敬有禮,你當有錢就是爺麼?

    朱元璋卻已經見怪不怪,他低聲道:“你們將軍打算如何?”

    那小兵道:“將軍說,五文一個太便宜!”

    紅娘子心想:五文錢買個人確實太便宜,這簡直是把人當草在賣。

    卻聽那小兵道:“漲到十文一個,咱們就成交!”

    紅娘子哎了一聲,險些站立不穩,心中大罵:十文在陝*西只能買到一斤土芋,你們把人當什麼東西在買來賣去啊?

    朱元璋道:“成,十文就十文,你們那邊放一船人過來,我們就給你們送一吊錢過來,一手交錢一手交人,誰也不吃虧。哦,對了,小孩、老人、婦女要給我打個半價。”

    那小兵也道:“這些人可以半價,但是青壯要漲到十五文。”

    雙方三言兩語,就二一添作五,把幾萬百姓都給賣了,旁邊的紅娘子聽得冷汗直流。她實在無法理解,這樣的交易究竟是怎麼可能談得成的!想了許多天之後她才想明白,那名朝廷的軍官賣的東西根本不是他自己的,他完全就是空手套白狼,不賺白不賺,所以才會這麼痛快地答應下來。

    紅娘子確實是人生經歷太淺了,她不知道這樣的現像在中華巍巍五千年中真不算少見,把公家的東西拿去私自賤賣,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了,別說古代有,就算到了後世,所謂的“新時代”,照樣有許多官僚把公家的東西拿去打折處理賺錢。警察會把收繳的毒品拿去賣給毒販,質檢局的駐蟲會把沒收來的假貨拿去偷賣給小販……這官場上的齷齪,一言怎能盡敘。

    過了幾天,朱元璋叫人從延安府運來的銀兩到了,官兵那邊就乘著夜色,把難民們一船又一船地往著西岸運,其實按照大明的律法,百姓是不能離家太遠的,一旦被士兵抓住,就要充軍,但到了崇禎十年之時,天下早已混亂,百姓滿天下流徙已成常態,這些官兵不但不管,還從中撈錢,卻也是正常現象了。

    百姓們被運到西岸,立即在岸邊跪成一排,對著朱元璋感激涕零,因為他們在江面上錯船而過時,聽到了朱軍士兵在數錢給官兵時說的一些只言片語,知道了他們是被賊人買過來的,不由得對這位善良的“賊王”敬佩不已。當然,那些人是得了朱元璋的吩咐,故意把這件事說給他們聽的,他們卻不知道了。

    這幾萬百姓被區區十文錢買下來了人,還買下了心,從此以後對朱軍忠心耿耿,這裡就不詳敘了。

    將百姓全都接過來之後,許人傑又湊了過來,低聲問道:“朱八哥,聽說朝廷打算十面張網,全力剿滅我們,也不知道河對面的晉兵什麼時候會開始渡河作戰?我早就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就等他們過來的時候好打一個半渡而擊的漂亮戰役呢……”

    朱元璋笑著搖了搖頭道:“他們不會過來的!”

    許人傑一聽,頓時大為失望:“什麼?十面張網了也不過來打咱們?那他們剿個屁匪啊。”

    朱元璋道:“他們要打也會先打在四川流竄的三十六營,不會先來對付我們。”

    許人傑奇道:“這是為何?”

    朱元璋道:“陝*西已經被我們佔據,對於朝廷來說,這裡算是失地。而四川尚在朝廷手中,換了任何人來處理,都要先保住自己手上的地不失,再去奪回失地,哪有不管不顧自己手上的,先去搶別人碗裡的道理?”
uuuuuuuuuu 發表於 2013-6-21 23:49
四五五、黑桿兵


    許人傑聽說陝西打不起來,官兵會先去四川,大為沮喪,因為這就意味著他不能打仗了,這對於他來說可不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

    卻聽朱元璋道:“你不會閒著的,收拾一下東西,準備跟我入川。”

    許人傑大吃一驚:“入川?入川去做什麼?”

    朱元璋臉色沉重地道:“入川去幫一把三十六營……這一次朝廷舉傾國之兵,集二百多萬兩軍餉,以十面之勢壓三十六營,我們如果不幫他們,他們就要完蛋了。”其實朱元璋是在危言聳聽,因為他很清楚地知道朝廷的十面張網並沒有把李自成和張獻忠幹掉,他們兩人依舊活得好好的,數年之後將大明葬送。

    但是朱元璋也知道一個小細節,在崇禎十年末朝廷十面張網之後,三十六營受到了重大的打擊,李自成連吃數場敗仗,最後只餘下七騎跟他逃竄進入深山,史籍記為“息馬深山”,隔了好幾年才東山再起。

    而張獻忠也被朝廷逼得走投無路,最後在谷城接受了熊文燦的招撫,在谷城“造房數百間,買地種麥,與民間兩平貿易”,直到崇禎十二年,張獻部才重舉義旗,再次造反。

    他們兩人低調了這幾年倒是沒什麼問題,反正最終都能翻身,但是他們一低調下去,朱元璋就很危險了,朝廷的十二萬大軍如果從四面八方一起攻陝,那可不是朱元璋願意看到的景象。他現在還沒能完成充分的準備,不想和朝廷打這麼大規模的硬仗。

    因此,當下最好的辦法,就是改變歷史!讓李自成和張獻忠這兩個怪物不要受到這麼重大的挫拆,讓他們能在這次大會剿中撐過來,繼續流竄牽制朝廷。

    聽到朱元璋這麼一說,許人傑頓時就精神了起來,大喜道:“太好了,入川入川,我又有仗打啦。”

    朱元璋嗯了一聲。然後問道:“我前幾年教你訓練的山地作戰的士兵。你訓練得如何了?”原來自崇禎八年滎陽大會之後,朱元璋就將川中白桿兵的戰術教授給了許人傑,而許人傑也專門去組建了一隻叫做“黑桿兵”的部隊,這麼多年來一直在訓練。還沒有投入到實戰中過。這一次朱元璋打算入川。才順口問起。 (注:關於朱元璋教許人傑白桿兵戰術的事,請查閱本書第三百七十二章。)

    許人傑最喜歡鼓搗這些稀奇古怪的兵種,按後世的說法。這就是個發燒級的戰術,他一聽朱元璋問起,頓時精神大振道:“黑桿兵部隊被我留在黃龍山中訓練,這次我來平陝北,也有很久沒見到他們了,不知道訓練得如何,正好去看看。”

    朱元璋點了點頭,便下令許人傑交出兵權,把陝北暫時交給薛紅旗鎮守,薛紅旗本來就是陝北榆林人,用來鎮陝北是最好不過,但是她卻不太想和許人傑分開,忍不住道:“我也想入川。”

    朱元璋和許人傑一起搖頭道:“你去不得,蜀地多山,不是騎兵活動的地方,你的寶貝騎兵莫浪費在山溝裡了,好好在陝北休養生息,培養出更多的精騎來。 ”

    薛紅旗見許人傑也這麼說,只好作罷。紅娘子也在旁邊要求了一句入川卻沒人反對,反正她暫時也派不上啥用場,完全是看在她帶了一票兄弟入夥的份上,才讓她在朱軍當了一個頭領,無事可做,入川也好。

    當下朱元璋和許人傑帶了少數心腹,向黃龍山行去,許久沒有回黃龍山老寨了,這一次回來,卻見老寨早已經不是一個寨子的模樣,而是修建成了一個漂亮的山中縣城,城門口居然還插著一塊石碑,上書“黃龍縣”三個大字。

    縣尊老爺曹寶相滿面紅光地迎了出來,見到朱元璋,他又是一連竄馬屁飛拍而出,這人在黃龍縣當了幾年的土霸王,但一見到上司,還是習慣性地拍馬屁,可見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朱元璋也沒空和他磨嘰,趕緊叫來了許人傑秘密訓練的黑桿兵部隊。

    這是一隻人數三千人的青壯部隊,其成員大多來自於最近幾年才加入朱元璋的新兵,因為朱軍的老兵們都各有各的職司,不能隨意改變兵種,因此黑桿兵部隊只能在新兵中選拔。雖然是新兵,他們卻不是那種沒見過血的菜頭兵,而是選了一些見過血與火,經歷過死亡恐懼的硬漢子。

    這三千人的身高都不怎麼高大,但是個個都很矯健,身手敏捷,頭腦靈活。也只有這樣的士兵,才適合在山林之間作戰。朱元璋看了幾眼,對他們的外表感覺到很滿意,便對他們道:“拿出你的兵器來。”

    黑桿兵們亮出兵器,他們的兵器是長矛,但卻不是普通的長矛,而是一種前面帶著彎勾的長矛,形似勾鐮槍。與勾鐮槍不同的是,長矛的尾部還有一個鐵環。也就是說,這種長矛一頭是鉤鐮槍,另一頭卻是一個圓環……其形狀十分古怪。

    紅娘子見了他們的裝備,忍不住奇道:“這種奇怪的武器怎麼有點像雜耍表演特製的道具?”

    朱元璋搖了頭笑道:“這乃是凶器,和道具是不一樣的。”他從一名士兵手裡接過一把黑杆槍,在手裡隨手舞了個槍花,然後道:“這種槍可以用來刺傷敵人……也可以用來勾馬腿,當只想打傷敵人而不想取人性命時,還可以掉轉過來,把槍尾的鐵環用來當鎚頭用,雖然威力不如鎚頭,但使起來足夠輕便,比鎚頭的打擊方式更多。”

    紅娘子見他舞槍花,一雙美目瞪得大大的:“呀……朱八大哥,您……您居然也會玩槍?我一直以為您是動腦子的,不動手……”

    眾人都笑,馬小天笑得尤其大聲:“我的武藝就是朱八哥教的,你居然說他不會動手只會動腦?哈哈哈……咱們這裡誰不知道?朱八哥若是真的怒了,刀刀奪命,在咱們朱軍的眾頭領若是比狠勁,及得上朱八哥的一個都沒有。”

    紅娘子吐了吐舌頭,心中倒是對朱元璋又敬佩了幾分。

    這時馬小天問道:“朱八哥,這武器雖然功能豐富,但是我看不出來它究竟有哪裡利於山林戰,還請您指點一二。”

    朱元璋點了點頭,然後對著黑桿兵們道:“你們操練一下,讓我看看你們訓練得如何了。”

    “是!”三千人整齊地應了一聲,然後就開始操練起來。他們首先練的是捅刺,這個倒是沒啥出奇的,就和普通的矛陣差不了太多,馬小天和紅娘子等人都已經看得多了,也不以為意。

    列陣捅刺完之後,許人傑笑著下令道:“上樹!”

    “是!”三千人的陣形突然一散,前排的士兵猛地對著一排大樹衝了過去,他們將手裡的黑杆槍一揮,槍尖上的勾子穩穩地勾住了大樹上面的枝丫,隨後這些人的雙手握住槍桿向上拉,雙腳在樹幹上蹬蹬蹬幾下一踩,人就翻上了樹去,隱身在了樹葉之中。

    “嘩!”馬小天這一下看得忍不住鼓了一下掌:“好厲害,靈活之極啊。”

    紅娘子看了這個倒是感覺一般,她笑道:“若是我的話,不需要用槍勾住樹枝,只靠手腳也能輕鬆上樹。”眾人橫了她一眼,心想:你這個表演雜技的當然不需要勾子,普通人卻是一定要的。

    只見黑桿兵們一組又一組地輪流表演爬樹,在樹上向下揮刺,然後飛快地下樹……一系列動作快​​如電閃,實在是讓人賞心悅目。演完之後,諸軍又來到了一面山壁前面,這片山壁大約有五六人高,要抬起頭來才能看到山壁上面的情形。

    紅娘子奇道:“這種山壁,總不能用勾子一勾就上去了吧?”

    許人傑哈哈大笑道:“看好了!”他揮手下令,黑桿兵部隊的隊長一個人跳到了山壁上,這人明顯也是個跑江湖練雜技的,身手雖然不見得比紅娘子輕盈,卻更有力量,他在山壁上左攀右爬,很快就爬到了壁頂。

    馬小天不由得奇道:“他一個人爬上去了有啥用?像他這種練過雜耍的人,可不多啊。”

    只見那人上了崖之後,轉過身來,崖下一名黑桿兵用力一投,一根黑杆槍就飛上了崖去,崖上那隊長用左手接住,接著又是一名黑桿兵投出自己的黑杆槍,隊長用右手接住。

    這時他左右雙手各有一柄黑杆槍了,只見他把左手的黑杆槍上的那個彎鉤一下子扣在了右手的槍尾圓環上,兩柄黑杆槍一下子就連在了一起。

    馬小天和紅娘子這才終於恍然大悟:“原來那個鐵環是用來和彎鉤對接的,這樣一接,兩柄槍接在一起,就有兩丈多長了……”

    崖下的黑桿兵又將槍投上崖去,崖上的隊長將它們接在一起,做成了一根長長的矛桿,從山壁頂上一直垂將下來,一名黑桿兵雙手把住垂下來的槍桿,三下五除二就爬上了崖。這下崖上有了兩個人,就可以垂下兩條矛桿,於是又有兩名士兵順著矛桿爬上……接著又垂下四根矛桿……

    不一會兒,三千人居然全都爬上了山壁去,山壁上的人收回矛桿,折分開來,又變回一人一把黑杆槍在手。

    馬小天拍了拍手:“哇,精彩!”

    紅娘子也不得不服了氣:“著實厲害!”

    朱元璋輕嘆道:“這只是仿效川中白桿兵而已,他們還嫩著呢,真正的白桿兵翻山越嶺,如履平地,乃是天下五大強兵之一……”
uuuuuuuuuu 發表於 2013-6-22 09:26
四五六、前往四川


    許人傑、馬小天、紅娘子都對“五大強兵”這個話題很感興趣,不由得問道:“五大強兵都是些啥?”

    朱元璋道:“遼東關寧鐵騎、浙江義烏兵(戚家軍)、福建藤牌兵、川中白桿兵、廣西狼兵。這其中的廣西狼兵曾在嘉靖年間威震沿海,但是現在已經不服朝廷調遣。而戚家軍已經在崇禎四年,遼東的大凌河之戰中全員戰死,可惜得很。”

    許人杰和馬小天、紅娘子三人雖然對另外幾支軍隊所知不詳,但對戚家軍卻是早有聽聞,三人都“哎喲”了一聲,道:“原來大名鼎鼎的戚家軍已經在遼東覆滅了,這……滿清韃子如此厲害嗎?”

    在大明百姓的心中,戚家軍幾乎就是戰無不勝,攻不無克的代名詞,戚繼光也被百姓們尊稱為戚爺爺,沒想到他留下來的天下無敵的軍隊居然會敗沒,許人傑等人不由得臉上變色。

    朱元璋也不想多談大明朝的敗戰,談起來只覺得臉上無光,於是下令讓三千黑桿兵收拾行裝,跟著他出了黃龍山,先回了一趟西安府,調度了兩萬輕裝步兵,與黑桿兵合在一起總兵力兩萬三千人,再帶上了王二、映山紅夫婦。命令拼命三郎到西安來,代替他坐鎮大本營。

    分派完畢這一切之後,時間已經到了崇禎十年十月,朱軍的秋土豆收穫,軍糧齊備。而同時,朝廷也收了一批秋賦,軍糧暫時不缺。楊嗣昌認為兵、餉事宜都已就緒,正式上疏請求皇帝下達總圍剿令,十二萬大軍傾巢而出,布下一張巨大的網,比當初盧像升布下的更加宏偉,官兵以排山倒海之勢壓入四川,李自成和張獻忠兩人頓感壓力大增。

    --------------

    氣溫開始轉涼,風中帶著蕭索之意,朱軍從漢中府出發之後,一路向西南前進。沒過多久。就來到了一片茫茫的山嶺之中。這裡是四川與陝*西交界之地,山勢崢獰,曲折難行,比之黃龍山更顯艱難。

    王二看到南邊連綿無盡的大山。眼中居然也有憂色。嘆道:“我早聽說四川多山。沒想到……居然多到這個樣子。”

    朱元璋點了點頭道:“嗯……當初李白從長安入蜀,走的就是我們眼前這些山,他也覺得這些山實在是太險了。因此作詩一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也就是這麼來的了。”

    紅娘子聽他念詩,眼中一亮,喜道:“有詩聽,再念幾句!”

    朱元璋搖了搖頭道:“我沒興趣念詩,剛才只是見山勢險難,給王二說明一下罷了,你找馬信玉念去。”

    紅娘子道:“書呆子念詩我不喜歡,我喜歡懂打仗的人念詩,像岳爺爺那種。”

    朱元璋淡淡地道:“岳飛?愚忠之人,被人害死連反抗都不會,這樣的人有啥好仰慕的?換了是我,便領軍殺回,先殺秦檜,再廢宋帝,然後自立為帝,那才痛快。”

    紅娘子張大了嘴,啞了半天,過了好久才道:“若是岳爺爺真的這樣做,就會被寫進'奸臣傳'裡面……咱們這些後人哪裡還會恭敬地稱他為岳爺爺?”

    朱元璋哈哈大笑道:“若是反叛失敗,當然就進'奸臣傳',但若反叛成功,真的奪了帝位,誰還敢寫'奸臣傳'?我看那幫子史官寫出來的就是'大宋中興皇帝傳'。”

    紅娘子默默無語,雖然不再反駁了,但卻無法接受朱元璋的說法。她倒是不知道,自己在歷史上找的那個男人李岩,確實也和岳飛一樣是一員儒將,而且李岩的下場與岳飛也差不了太多,都是被自己效忠的皇帝給殺了。可見人這東西在擇偶的時候,是有一定的慣性的,你喜歡的是哪種類型的男人,就決定了你今後會不會悲劇。

    朱軍緩緩地進入大山之中,由於擔心被人在山中伏擊,朱軍的斥候遠遠地散佈了出去,然而沒過多久,斥候小隊的隊長就過來報導:“朱八哥,這裡的山路實在……太複雜了……咱們斥候小隊進山沒多久,就摔死兩人,還有兩人現在已經失去了聯絡,也不知道是迷路了還是死在什麼地方了……哨探工作十分困難。”

    “連斥候都會迷路?”許人傑、王二等人大驚:“你們不是經過無數訓練的精兵麼?其中有一大半以前都是做過獵戶的,居然會被山難住?”

    斥候隊長苦笑道:“主要是……這裡的山……太那啥……”

    朱元璋倒是不像許人傑他們這麼吃驚,對於川中群山,他早有心理準備,於是揮手道:“把斥候網縮小!讓大家互相有個照應,不要再一個人向前探得太遠了。 ”

    斥候隊長道:“可是……這樣隨時可能遭到敵軍的伏擊。”

    朱元璋道:“在這樣的怪山嶙峋之中,敵軍就算伏在斥候身邊的山洞或山溝中,斥候也未必哨探得到,斥候圈子張得太大反倒折損自己兄弟,未見得有什麼效果,還是縮小的好。”

    那斥候領命去了。

    大軍在山中苦行,走不到幾步,就鑽入一片密林,鑽出密林又是一片石山,翻過石山又見條條山溝,到處四通八達,許多拐角之處都可以藏兵。王二、映山紅這種憨人倒還沒什麼,許人傑卻滿頭大汗,不住地左顧右盼道:“天啊,若是敵軍真的有心布伏,我軍起碼已經被偷襲十幾次了,我這腦袋早就搬了家。”

    朱元璋笑道:“這個你倒不用擔心,這種怪山對於我們來說是困難,對於官兵來說也是困難,他們根本就不可能準確地掌握我們在山里的行軍路線,所以也就不可能埋下伏兵。我們在這裡遇伏的可能很小,倒是突然和一隻官兵臉撞上臉的機會很大。”

    許人傑聽了這話便也笑了:“這倒也是,是我膽子小了。對了,朱八哥,我們這次入川主要是幫三十六營謀活路,那您有沒有什麼具體的想法呢?”

    朱元璋認真地道:“方案很簡單,我們在川北打,狠狠地打,打得官兵應接不暇,不停地調兵過來,就可以幫三十六營分擔一些壓力。”

    許人傑又道:“從什麼地方開始打?”

    朱元璋哈哈一笑,伸手向南指道:“這裡向南,有一個著名的縣城,乃是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故鄉,咱們就從那裡開始打。”

    許人傑聽了這話,頓時明白過來:“廣元!”

    廣元是朱元璋必取之地,其實朱元璋早就對這個地方垂涎三尺了,廣元古稱利州,明朝時改為縣,地處四川盆地北部山區、嘉陵江上游、川陝甘三省結合部,可以說是川陝走廊,核心的連接地帶。取下這裡,可以以之作為橋頭堡攻取西川,若要退時,向北方的山區裡一鑽,就可以輕易甩掉官兵回到陝*西。

    朱元璋遊魂觀看世事數百年,就知道後世的紅軍也曾佔據廣元,以之作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份,所謂英雄所見略同,這種好地方朱元璋是一定要拿下來的。

    朱軍穿山而行,數日之後,已經迫近廣元縣城北方幾十里外,雖然距離縣城近了,但這裡的山勢依然古怪,山頂尖削,坡度極大,士兵們從自入川以來,還沒看到過一片平地,臉上都不禁深有優色。

    紅娘子這時才明白了朱元璋調黑桿兵和輕步兵入川,卻沒有調騎兵和重步兵的理由,在這裡根本就不可能把騎兵用得上,而且重步兵也無法爬山涉水。在這種地方一旦發生戰鬥,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軍陣完全不可能組成,士兵們只能在奇怪的山坡上擺出凌亂的陣形來交戰,大多數情況下只能依靠個人武勇,不可能依靠團隊的力量。

    這一天,朱軍走著走著,突然見到側面不遠處的一個山頭上有一道煙柱冲起,明顯是一道報迅用的烽煙,朱元璋側頭一看,笑道:“我們被官兵發現了……他們點起了烽煙示警……”

    眾人都轉頭看過去,只見那座山被樹木覆蓋,根本看不到山頂有什麼,朱元璋揮手下令,一名小頭領領了一千名朱軍士兵衝了過去。

    過了許久之後,朱軍士兵佔據了那個山頂,派人回報導:“朱八大哥,山頂上有一個烽火台和一個石屋,石屋裡看樣子住了五六個守軍,他們看到我們到來,點燃烽火之後就逃走了,咱們一個也沒逮著。”

    眾人聽了這個消息,個個不爽,這樣一來,官兵就知道他們來了,已經無法起到偷襲的效果,像這種山頂上突然出現一個隱蔽的烽火台,當真是讓人防不勝防,連繞開都不可能。

    (注:在四川那如亂麻的崇山峻嶺之中,現在還保留著許多明清留下來的崗哨或者山營,旅遊時,在某個荒山上會突然看到一小段城牆,或者一個石寨。像這樣孤山之中的烽火台更是不少見,有興趣的朋友到四川一遊便知。筆者就曾在一個山寨裡​​的石桌上和朋友們鬥地主,咳咳!)

    見眾將不樂,朱元璋笑道:“有什麼好鬱悶的?自古以來,偷襲就只是書上寫的玩意兒,實戰之中極少發生,你們真以為那些書上的名將在千里之外掐指一算,就能成功地摸到敵人大本營邊了?我們就算堂堂正正的打,難道就拿不下區區廣元麼?”
uuuuuuuuuu 發表於 2013-6-22 20:33
四五七、適合四川的農作物
  

    發現烽火台之後,朱元璋便不再輕率地前進了,他讓前軍與中軍之間的距離拉開,以保證敵人伏擊的時候只能伏擊到前軍,不能動搖到中軍。自古以來,前軍就有這個作用,說好聽點叫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說難聽點就是火力偵察,要是中伏擊的話,前軍被伏,中軍也來得及反應。

    當然,巨大的風險也意味著巨大的收益,前軍由於最先接敵,所以立功的機會也比中軍和後軍大,古時軍隊攻破城市往往可以劫掠一番,因此前軍也更容易發財。

    王二和映山紅自告奮勇率領前軍,朱元璋應允,王二便率了五千人,遠遠地向前飆去。朱元璋和另外的頭領則領著主力,緩緩隨後而行。並且安排好後軍,保證從漢中府運糧過來的糧道通暢,他們要在四川久戰,就必須保證後續的糧食供應,因為他們不是流寇,不能以戰養戰,因此一旦要出陝作戰,後勤補給就極為重要。

    當初諸葛亮出蜀作戰,為了解決在崇山峻嶺中的補給問題,發明了木牛牛馬,而朱元璋卻沒有那種“神話”般的運輸工具,只能靠後勤人員的勤勞來補足了。

    又過數里,大軍終於穿出了連綿不盡的山地,走到了有人類居住的區域,只見山間幾個歪村,裡面幾間破房,這個村子的貧窮光是從外表就能看出來。這裡的田地比起大夥兒看習慣了的關中土地也不可同曰而語,關中的地雖然不如江南和中原,但也大致是平地。

    但是廣元這裡的田地都是依山而成的,隨著山坡的坡度而傾斜,在這些傾斜的土地上面種莊稼,讓人感覺怪怪的。此時秋天已過,已是農閒時節,所以田地裡什麼都沒有,朱軍中來自平原的士兵們忍不住就嘀咕道:“真想不到在這種傾斜的田地上種出來的莊稼是什麼樣子,莊稼會不會也斜著長?”

    有些在黃龍山老寨待過的士兵便嘲笑他們道:“你們傻啊?地雖然是斜的,莊稼照樣是直直向上長。”

    紅娘子也張望了一陣,只見四野裡多有綠意,不似陝*西那般一目盡黃,忍不住奇道:“這裡的干旱不嚴重!”

    “嗯。”朱元璋點了點頭道:“蜀地多山,四面遮蔽,風不容易把雲吹到別的地方去,因此四川的濕氣比較重,雨水充沛,天下大旱的時候這裡能保有著一點綠意。”

    這種山川氣象一類的東西,朱元璋其實也不太懂,只能說得這般簡約,要是他像後世的地理學家或者氣象學家那樣滔滔大論一陣,紅娘子等人也聽不懂。

    紅娘子道:“這裡不易乾災,豈不是很利於種莊稼?”

    朱元璋搖了搖頭,嘆道:“這倒不一定了,四川雖然雨水足,但也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土層太薄,這裡的山都是石頭山,不是泥土山。山體全部由石頭組成,石上覆蓋了一層很薄的土地,在這種地方種莊稼,難度就大了。”

    眾人聽了他說,便都蹲下來掘地,果然,輕輕一掘就挖到了泥層下面的石頭……眾人臉色大變,不由得驚道:“這麼薄的地?這怎麼種莊稼?四川人都吃什麼的啊?”

    朱元璋耐心地解釋道:“蜀地的糧食大部份來自於富饒的成都平原,那裡的土地比較厚,能種出好莊稼,四川人大至上都是被那片平原給養活著……但是……唉……”

    聽他長嘆,眾頭領奇道:“但是什麼?朱八哥為何嘆氣?”

    朱元璋心頭沉重地道:“成都平原上所有肥沃的土地,都被蜀王兼併了……已經沒有一畝地屬於這裡的百姓……”

    “絲!”眾人倒抽一口涼氣:原來,四川也是這般狀況啊。大明的皇室當真厲害,陝西漢中最富饒的土地有一萬多頃在秦王手裡,而四川最富饒的土地全在蜀王手裡,這般搞法,朝廷向誰收稅去?

    這時馬小天蹲到了地上,搓著一捧泥土,低聲問道:“朱八哥,廣元的土地如此之薄,只怕種不出什麼像樣的東西,就連咱們朱軍引以為傲的土芋,只怕也種不大,咱們如果占下了廣元之後,要如何才能讓這裡的老百姓過上好曰子呢?這也太難了吧!難不成用別的地方的稅收來填補這裡?”

    朱元璋笑道:“這倒未必,我知道有一種農作物,在極薄的土地上也能生長,而且產量很高,只要把那種農作物找來種上,便可以解這裡的燃眉之急。”

    馬小天等人大奇:“還有這種農作物?”

    朱元璋點了點頭道:“嗯,這種農作物叫做玉米,和土芋一樣,也是由西洋人傳到咱們中土的,目前在大明朝已經有十餘個省種植,只是由於百姓們膽子小,敢種的人不多,而且大家對玉米的認識有限,誰也沒想過它可以在薄土層上生長,所以不知道罷了……等咱們拿下廣元,就派人去弄點回來,即可救這裡的百姓於水生火熱之中。”

    (注:玉米出現在史籍中間的時間表,廣西1531年,河南1544年,江蘇1559年,甘肅1560年,雲南1563年,浙江1573年,福建1577年,廣東1579年,山東1590年,陝西1597年,河北1622年,湖北1669年,山西1672年,江西1673年,遼寧1682年,湖南1684年,四川1686年,台灣1717年,貴州1718年。從此表可見,四川於1686年才記載玉米,此時已經是清朝康熙二十五年了,在此之前玉米有沒有傳入四川,未可考,本書擬為沒有傳入,實際上這玩意兒傳入之後,由於非常適合在四川的山地裡種植,所以迅速在四川發展起來,川地的各個少數民族都養成了吃包穀飯,也就是玉米飯的習俗,一直至今。)聽了朱元璋的話,馬小天才展開顏,紅娘子在旁邊不由得嘆道:“朱八大哥你懂得真多。”她這倒是由衷的讚嘆,要知道當時的人都見識有限,朱元璋第一腳踏上四川的土地就知道這裡的土層薄,旁邊人卻要挖開才知。而且朱元璋還知道適合在這種土地上種植的莊稼,那可真是厲害得沒邊了。

    朱元璋派了幾隊人去將村子裡的百姓請過來,這些百姓見到他打的旗號:“鎮西將軍——朱”,又見到他的軍隊旗號鮮明,衣甲統一,居然以為他是官兵,到了近前都下跪磕頭,口稱官爺。原來廣元山中消息不靈,百姓根本不知道什麼白水朱八,也不知道外面形勢如何,鎮西將軍不屬於朝廷編制什麼的就更不清楚了,只知道面前的人是個將軍,既然是將軍那就一定是官兵了。

    朱元璋也不掀破,笑道:“本將軍自北邊來,欲往南去,對這里人生地不熟,你們可知道現在附近有哪一路朝廷的官兵駐紮?”

    百姓們見他和顏悅色,畏懼之心去了幾成,親切之心升起,便老老實實地指著南方道:“左光先將軍駐守在此,手底下有三千多名官兵。”

    “左光先?”朱元璋皺起眉頭來仔細想了想,便想起這個人來。左光先原是洪承疇麾下的副總兵,洪承疇被朱元璋殺死之時,左光先並沒有隨在他身側,而是在漢中府附近鎮守,聽說洪承疇已死,朱軍襲來,左光先便棄了漢中府,退入四川,後來就一直在四川剿匪,沒想到居然會在這裡碰上。

    此人作戰勇猛,而且很擅長山地作戰,在原歷史中,左光先曾經在漢中附近的山區裡追得李自成像狗一樣的逃竄,倒是不可小看了。

    就在朱元璋打聽到左光先的同時,左光先也已經知道了朱元璋入川的消息。

    廣元縣軍營之中,左光先身披戎裝,背弓挎劍,正坐在上首,旁邊陪坐著廣元知縣。自北邊山中的烽山台燃起之後,朱軍入川的消息飛入縣城,廣元知縣嚇得魂不附體,趕緊跑到左光先的大營裡來商議。

    左光先問朱軍有多少士兵,部下回報導:“不詳!只見烽火,不知敵幾何。”

    那廣元知縣是個膽小的文官,一聽說賊來了,已經六神無主,聽部下說不知敵內何,立即嚷嚷道:“賊人的軍隊總是漫天遍野數不清的多,不知幾何就萬萬不可迎敵,將軍,咱們一邊飛報成都,一邊死守縣城吧。”

    左光先卻不這麼想,他皺起眉頭來仔細考慮了一陣,對那知縣道:“賊勢既眾,小小縣城如何守得住?這裡的城牆僅僅才十尺高,若是咱們想憑藉著這樣的城牆來堅守,敗軍一鼓即破。”

    那知縣聽了這話,嚇得臉色青紫。

    左光先沉思了半天,心想:川地多山,賊軍士兵就算再多,在山林之間也施展不開,我麾下雖然只有三千人,但只要利用好地形之便,三千人搞不好能破賊軍三萬。若是困守孤城,賊軍四面八方一圍,傾刻就完了,還不如出城主動迎戰,就算打不贏,我還可以腳底抹油跑路,困死小縣城的話卻連跑的地方都沒有。

    想到這裡,他瞥了一眼廣元知縣,認真地道:“本將軍決定了,出城迎敵!”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uuuuuuuuuu

LV:9 元老

追蹤
  • 195

    主題

  • 91908

    回文

  • 25

    粉絲

就是愛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