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穿越]大宋私生子 作者:何昊遠(已完成)

   關閉
weichang95 2012-8-25 01:38:40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94 849514
weichang95 發表於 2013-7-20 15:59
第711章 吹往印度洋的風

    @@@@@

    西印度洋貿易商社總部設在舊宋門內,這年頭要成立什麼商社無須到相關部門作資金註冊,所以誰也不知道這個商社的成立意味著什麼,坊間小民只當它是一家比較大的商棧而已。

    不過有不少人對商社的名字頗為好奇,開始時猜測這是印度商人過來開的商棧,因此才叫西印度洋商社;

    如今東京城裡胡人開的商棧比比皆是,來一個印度商人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但很快他們又否定了這種猜測,因為自從商社成立以來,就沒看到過一個胡人出入。

    更奇怪的是,商社成立以來,沒看到有任何貨物入出。

    沒有貨物這算什麼商社?

    許多人開始對此議論紛紛起來,一些小報的報探也注意到了這個奇怪的商社。

    報探甲裝成客人想進去一探究竟,剛走到商社大門,就被守門的大漢攔住:「這位客官,請問您找誰?」

    用語很客氣,但那高大的身體擋住去路,沒有絲毫禮讓的意思。

    報探甲眉頭一挑,粗聲粗氣地說道:「喲呵,還真沒見過你這樣的,這東京城裡商舖成千上萬,哪家見了客人上門,不是客客氣氣的迎進去,有你這麼擋道的嗎?」

    「客官您請回,我們這商社與別家商舖不同,這兒不出售貨物。」

    「你腦子有問題吧,不賣貨物你叫什麼商社。」

    「就是不賣物貨才叫商社,擺買貨物的那叫商舖,客官您連這點都分不清楚,某家看來,腦子有問題的是你才對。」

    報探甲還想磨兩句,就聽到身後傳來車馬聲,那車把式用大嗓門喊道:「讓讓啊。讓讓啊!」

    報探甲顧不得再與守門的漢子爭辯,連忙閃開,這種豪華的馬車,一看就知道出自富貴之家,擋道被撞了你只怕得自認倒霉,他作為東京最資深的報探,眼光賊亮。這樣的霉頭他自是有多快躲多快。

    那馬車直入院內,車上很快下來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子,正待離開的報探甲不禁輕「咦!」了一聲。心中暗道,不這是沈侍郎府上的大管家嗎?

    常言道,宰相家奴七品官,報探甲認得這位大管家,平時頗為熬氣,但此刻見他下車後,對裡院迎出來的一個掌櫃模樣的人連連作揖。絲毫不敢托大。

    這下報探甲對這家商社就更加上心了。你想啊,能讓一個侍郎家的大管家如此低眉折腰,這商社的背景能簡單嗎?

    為了挖掘新聞。報探甲整日守在商社外頭,這一守可把他嚇一跳,只見來的多是一些官宦之家的管事之類的人物,進院後個個低眉順眼的。

    而這些人來了並非為購物,至少報探甲沒看到他們上車離開時,帶有任何東西。

    這讓報探甲感覺這個西印度洋貿易商社充滿了神秘感。

    他細細琢磨一番之後,感覺大有收穫。匆匆趕回報館,他屬於那種比較文藝的類型。想了想便揮毫寫下一個標題:吹往印度洋的風。

    此篇報道充滿了報探甲的想像,開篇就寫道:隨著大宋海上貿易日益興盛,大宋的商家已經不滿足於南洋等國的貿易,遠航的風帆已經升起,大宋的船隊已經裝滿了貨物,即將劈波斬浪,浩浩蕩蕩向印度洋駛去……….

    這篇報道一出,東京一片嘩然,西印度洋這個名詞一夜之間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

    同時這篇報道也抖出了一件事,那就是許多官宦之家與新開張的西印度洋貿易商社過從甚密,很可能這個商社就是這些官宦之家集股辦的。

    東京的報探無吼不入,這篇文章之中雖然多是臆測之詞,但其臆測驚人的准,把商社的進軍印度洋的目標說了個八九不離十;

    而且明確地列出了許多官員的名字,指出這些官員與商社關係密切的事實。

    楊逸第一時間看到了這篇小報的文章,眉頭不由得皺了起來。

    文章中列出的官員名單,基本都是他一系的官員,此事這麼快被捅出來,讓楊逸頗為被動,因為朝中官員從這串名單中,不難看出是楊逸在背後推手。

    他只得把羅城和劉海這兩個御使招來,仔細吩咐下去。倆人一離開,楊逸又對護衛長劉真吩咐了一番。

    劉真隨後趕到三生樓,韓碧兒正在會見蕭峰,一見劉真到來,便向蕭峰告了罪,將劉真引入內室,當先問道:「國公爺讓你來,可是和小報的文章有關?」

    劉真恭謹的抱抱拳答道:「是的,國公爺讓韓姨娘盡快把東京的小報都給收購了,不過此事不能讓外人知道是咱們家在做,包括被收購的報館;

    國公爺還說,收購之後,要組織人手,辦出兩到三份最為權威的報紙來。這兩三份報紙也不能讓他們知道彼此背後是同一個東家,總之,今後東京的輿論導向一定要掌握在手裡。」

    「嗯,知道了,國公爺還有別的吩咐嗎?」

    「沒有了。」

    劉真匆匆離開後,韓碧兒再次出來會見蕭峰。這陣子蕭峰幾乎天天往三生樓跑,他家財不下於五百萬緡,若不盡快找個強力的靠山,他是寢食難安啊;

    上次花了兩三萬貫,眼看就能攀上楊逸這根高枝了,可這些天他不斷的往三生樓跑,韓碧兒見過他一回,之後就都是楊家的管事接待他了。

    兩家的關係一直停留在初始階段,連基本的商業合作也沒有達成,這可把蕭峰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他明知韓碧兒是有意晾晾他,可如今西印度洋貿易商社都成立了,卻沒他什麼事,蕭哪裡還坐得住;

    毫不誇張地說,現在就是讓他拱手送上百萬家財,然後取得楊逸的庇護,他也會毫不遲疑地奉上;

    蕭家之前做的是宋遼兩國的貿易,現在宋遼兩國的界限被徹底打破了,他家原來世代經營的官場關係也蕩然無存,與大宋的商人相比,蕭家在各方面都再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就算沒有人把蕭家當成肥羊宰,他家敗落也只是時間問題。

    而作為商界的老手,蕭峰更敏銳地覺察出西印度洋貿易商社的成立意味著什麼。現在只有攀上楊家,加入西印度洋貿易商社,完成轉型,蕭家才有生存下去、進而發展得更加興旺的可能。

    別說一百萬貫,就算將半數家財送上,蕭峰也願賭這一把,問題是,你想送錢有時候都沒地方送。

    別以為你有錢,別人就高看你一眼了,像楊家這樣的家勢,可用權傾朝野來形容,捏死你輕而輕舉。

    一個不好,人家不要你的一半,找個由頭將你連骨頭吞下,也不是什麼難事。

    *******************************************

    PS:這些天……..唉,訂閱、推薦、月票,樣樣撲街,昊遠已經不知道說什麼了。

    看來只能盡量將劇情推快點,親們,別忘了俺乾巴巴地望著,期待各位的支持。 本帖最後由 weichang95 於 2013-7-20 16:03 編輯

weichang95 發表於 2013-7-20 16:08
第712章 先發制人

    @@@@@

    當此之時,別說一百萬貫,將半數家財送上蕭峰也願賭這一把,問題是,你想送錢有時候都沒地方送。

    別的高官或許願意接納蕭家,但大宋現在有幾家有楊家這樣的權勢,有楊家的財力?

    現在楊家並沒有說不接納他,若是就此轉投他人,這種朝三暮四的行為實際上就徹底把楊家給得罪了,蕭峰承受不起這種後果;

    所以他只能到三生樓軟磨硬泡,今日韓碧兒再次接見他,讓蕭峰看到了一線希望,對韓碧兒的態度越發恭謹了  。

    「怠慢蕭東家了。」韓碧兒一邊致歉,一邊著人重新換茶。

    「不敢,不敢,夫人若有它事,蕭某候著就是,夫人不必客氣。」蕭峰把姿態擺得極低,起身連連作揖。

    韓碧兒晾蕭峰這麼久,實則是想把蕭家收為己用,蕭家在北國商貿方面有別家無法比擬的資源,現在缺的只是一個強力的靠山,只要楊家與之合作,很容易就能主導北國的貿易。

    另外一點,西印度洋貿易商社採取的是股份制經營,誰的股份多,誰在股東大會上就更有發言權,現在楊家的股份所佔的比例不足百份之二十五,而且隨著參股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比例還在不斷的減小,這讓韓碧兒有點不放心;

    江南這些商人現在是非常聽話,但今後商社擴大了,會出現什麼情況誰也沒法預料,而楊家又不可能把全部財力投入到西印度洋貿易商社中去。那麼這就需要一隻非常聽話臂膀一同加強對商社的控制了。

    蕭家曾是遼國首富,財力十分驚人。只要能讓蕭家服服貼帖,將對楊逸家加強控制西印度洋貿易商社有莫大的幫助。

    西印度洋貿易商社的財力實在是太驚人了。它像一頭凶悍的巨獸,怎麼樣加強控制都不為過分。

    韓碧兒拿出一份小報,讓侍候的丫環傳給蕭峰,蕭峰接過之後,仔細看了起來,其實上他來的時候已經看過這份報道了,也正因為這份報道,他意識到了西印度洋貿易商社可怕的力量。

    他他看來,西印度洋貿易商社極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壟斷整個大宋的貿易。至少也起到主導的地位。若不能加入進去,蕭家指不定會被這龐然大物碾成碎片。

    現在的他如履薄冰,處處謹小慎微,表面上裝著看報的樣子,心中卻飛旋電轉,思索著韓碧兒把這份報紙給他看是什麼意思。

    韓碧兒不經意地問道:「蕭東家對這份小報怎麼看?」

    蕭峰立即就聽出了不同尋常之處,韓碧兒沒問他對報上的文章有何看法,而是問他對小報的看法,這其中有著細微的差距。但卻完全是兩層意思。

    他謹慎地答道:「夫人,蕭某覺得這些小報理應加強管制才行,它們揭人私穩,興風鼓浪。誤導市井小民,實在不妥。」

    蕭峰的話說得還是很有分寸的。畢竟韓碧兒的意思未明,若是自己所說的話不對韓碧兒的思路。那便是說得越多錯得越多。

    韓碧兒淡然笑道:「蕭東家說得極是,不過這些小報也並非沒有好處。關鍵看它掌握在誰的手裡,蕭東家以為然否?」

    蕭峰本是人精。聞絃歌知雅意,立即起身作揖說道:「夫人所言,令蕭某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夫人,蕭某上次承蒙太傅大人瞧得起,得以上船共飲,實乃蕭某平生最大的榮幸,蕭某銘感五內,只望能有機會回報太傅大人錯愛之萬一。夫人若是信得過蕭某,便將此事交給蕭某來辦,蕭某定當不負夫人所望。」

    和聰明人說話就是省事,韓碧兒稍稍提點一下,蕭峰立即就明白了她的意思。

    蕭峰這是決定賭一把了,其實際上現在東京的各家小報都還很簡陋,按其資產來算的話,全部收購也花不了多少錢,問題是具體如何操作才合韓碧兒心意,或者說合楊逸心意?

    楊家不會缺這點用於收購報館的小錢,現在韓碧兒讓他來辦此事,這是接納他的第一步,同時也是一個考驗。

    韓碧兒聽了他的話,微笑說道:「蕭東家太客氣了,我家大人也曾向妾身提到蕭東家,說蕭東家性格直爽豪邁,是個可以結交之人,只是我家大人職責在身,難得片刻閒暇,以至於未能再與蕭東家把酒言歡,未免遺憾。」

    蕭峰受寵若驚,連連作揖答道:「蕭某何幸,得太傅大人青眼,太傅大人為國操勞,蕭某豈敢煩擾,只望太傅大人用得著蕭某時,能提點一二,蕭某便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

    韓碧兒不動聲色地說道:「蕭東家一片赤誠,妾身倒不好拒人千里之外了,報館之事,那就麻煩蕭東家了。」

    「夫人放心,蕭某一定盡快辦妥此事,若是夫人沒有別的吩咐,蕭某就先告辭了。」

    「妾身婦道人家,不便遠送,還望蕭東家莫怪。」

    「豈敢,豈敢,蕭某告辭。」

    蕭峰出得三生樓,一上馬車便將管事蕭六叫上車來,蕭六見上臉上微有欣然之然,不由得一喜道:「東家,事情可是有進展了?」

    蕭峰正了正神色,輕輕點頭道:「今日是見著正主了,進展也有一些,不過想得楊太傅認可還遠。」

    蕭六說道:「東家,如今想攀結楊家的人不知凡幾,大多數人皆是不得其門而入,如今東家能見著正主,這已經說明楊家有意接納東家您了,只要東家表達出足夠的誠意來,想來定有金石為開之時的。」

    「你說的不錯,你立即找人去並購東京的報館,不管花多少錢,也要盡快辦妥此事。」

    「東家,您這是……」

    「這是那位韓夫人給咱們的一次機會,記住,你不要自己出面,找個生面孔去辦此事,並購過來之後,也不能讓報館的人知道真正的東家是誰。」

    蕭六先是一怔,隨即略一思索,便明白了蕭峰的意思,東京的小報曾多次被朝廷查封過,楊逸定然不想讓人知道是楊家在操縱這些小報,甚至可能會讓這些小報平時報道一些對他不利的小消息,到關鍵時,小報幫著他說話時,別人才更加相信。

    而蕭家想要攀上楊家,自然也不能讓人知道這些小報是蕭家出手幫收購的,這是一個連帶的關係,若不注意撇清這樣那樣的關係,蕭家就永遠無法真正得到楊家接納。

    且不說蕭峰如何收購京中小報館之事,第二天朝會上,朝禮剛行過,御使羅城便搶先出班,朗聲奏道:「太后,臣有本要奏。」

    珠簾後的劉太后不動聲色地說道:「羅御使有事不妨奏來。」

    羅城平舉著笏板奏道:「太后,管子有言,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衣食乃國之根本,關係天下蒼生福址,但如今大宋普通百姓之家,入冬後還多是往被套裡塞乾草蘆花等物,每歲寒冬,皆是若若煎熬,許多人因此染上風寒,丟了性命;

    臣聽說如今東京市面上出現一種棉被,用棉花製成,溫暖結實,是極好的御寒之物,臣奏請太后,為了天下蒼生福址,請朝廷向民間推廣棉花種植,以盡快解決百姓的衣被問題。」

    戶部郎中莫仲明很快出班駁道:「太后,臣也聽說市面上有人銷售棉被之事,用棉花織布在隋唐之時便有史載,高昌所供的白疊布便是棉花織成;

    太后,據臣所知,棉花加功極為困難,以至於白疊布價格比絲綢還高,普通百姓根本不消費不起,朝廷花大力氣去推廣棉花種植,實於天下百姓無甚益處也。」

    羅城早有準備,接著侃侃而談道:「太后,棉花加工困難不假,但這不應成為放棄棉花推廣的理由,據臣仔細查閱過各種有關棉花的記載,棉花性喜熱,耐旱,忌漬,適宜在比較乾旱的地方栽種;

    如今京畿、河東、河北、陝西、河西等地有大量的旱地,這些旱地不適宜稻麥生長,正可用於栽種棉花;

    莫郎中說棉花價格昂貴,推廣於百姓無益,此言大謬,正所謂物以稀為貴,現在棉花價格昂貴,正是因為大宋產棉極少,若是百姓大量種植,棉花產量增加之後,這價格必然就會降下來;

    太后,有史以來,歷朝歷代皆是農桑並重,但實際上普通百姓從未能穿上綾羅綢緞過,皆因桑蠶產量有限,普通百姓難以消費得起;

    棉花則不同,臣詳查過,在高昌,棉花正常畝產可達到二百斤,多者三四百斤也有可能。如此高的產量,是種桑養蠶難以比擬的。只要朝廷大力推廣棉花種植,則衣被天下絕非難事!」

    劉太后不等百官多辯,直接問章惇道:「章相以為推廣棉花種植可行否?」

    章惇明知此事是楊逸在背後推手,但他自己也認為,推廣棉花種植於國於民有利無害,所以不管是誰在背後推手,這等於國於民確有大利的事,他是不會反對的。

    何況現在他和楊逸的關係還沒到你死我活的時候,只是楊逸功勞太高,讓他起了忌憚之心,現在從種種跡象看來,確實看不出楊逸有謀逆之心,是以他更不會凡事反對楊逸。

    ****************************************

    ps:感謝醉笑道、隨欲逐流、共和國之淚、劍俠dodo、燕雲節度使、麥萌雨、秋之神光、kruivivi等人的支持,謝謝各位朋友 本帖最後由 weichang95 於 2013-7-20 16:16 編輯

weichang95 發表於 2013-7-20 16:25
第713章 殿上舌戰

    章惇明知此事是楊逸在背後推手,但他自己也認為,推廣棉花種植於國於民有利無害,所以不管是誰在背後推手,這等利國利民的事,他是不會反對的。

    何況現在他和楊逸的關係還沒到你死我活的程度,只是楊逸功勞太高,讓他起了忌憚之心,但現在從種種跡象看來,確實看不出楊逸有謀逆之心;

    當初他班師回朝時,小皇帝偷偷出迎,把滿朝大臣嚇得肝膽具裂,楊逸也沒有趁此機會挾持皇帝以令天下,回朝後又不問軍政,是以他更不會凡事反對楊逸。

    劉太后直接詢問他,章惇不能不答:「太后,老臣也以為推廣棉花種植當行,棉花產量確實比絲繭要高不少,至於加工困難,老臣以為,只要棉花推廣開來,加工技藝遲早會得到改進,即使改進不了,百姓在農閒之時,再自己慢慢加工,白疊布價格不菲,百姓總可以增加一項收入。」

    劉太后接口說道:「章相所言甚是,各位大臣還有什麼不同意見嗎?」

    尚書右僕射李清臣出班奏道:「太后,推廣棉花種植,使之造福百姓,這一點老臣不反對,但仍需慎行才是,首先不能因此耽誤了農桑,農桑仍國之根本,我中原百姓從未種植過棉花,不解其脾性,一但護理不好,到時棉花既無收成,又誤了農桑,反而害得百姓生活無著。」

    尚書左丞范純仁也出班附和道:「李相公所言甚是,太后,臣也以為推廣棉花不可急於求成。應當在各路先找一些合適的地方試種,等摸清其生長習性之後。再視實情決定是否大面積推廣,方是穩妥之道。」

    「楊太傅。你對此有何見解?」劉太后的聲音很威嚴,威嚴得楊逸暗暗想笑。

    他氣定神逸地出班奏道:「太后,臣征戰西域時曾到過高昌,對當地的棉花種植作過一些瞭解,根本高昌當地種植多年棉花的百姓所說,棉花從播種到收穫共分五個時期;

    從棉籽播種到子葉出土並展開,稱出苗期。高昌一帶棉花播種期一般在4月底至5月中旬,約需7至15天出苗。從出苗到現蕾稱為苗期,約為40至50天。苗期生長速度較慢。從現蕾到開花叫蕾期。約22至28天。蕾期多在6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主要是長根、莖、葉,是搭豐產架子時期;

    從開花到吐絮叫花鈴期,約需48至52天。花鈴期多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主要是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並進時期。從開始吐絮到收花結束為吐絮期,約需70至80天。一般在8月中下旬開始吐絮,9月為吐絮盛期,11月初收花結束;

    太后,值得一提的是。棉花播種期不像稻麥一樣,必須嚴格的依照農時,春季回暖快的話,3月就可以播種。也可以推遲到五月中旬,這對棉花的生長影響都不是很大;

    也就是說,棉花種植是完全可以錯開繁忙的春耕時節的。而且播種之後,田間管理比稻麥簡單得多。無須耗費太多的人工,對傳統的稻麥種植影響也不是很大。因此臣以為,推廣棉花種植,可令百姓錯開繁忙的春耕時節即可,不必太過謹慎。」

    楊逸這番話說出來,滿朝大臣面面相覷,無言以對。

    你能說什麼?人家楊太傅連棉花出苗要幾天,吐絮要幾天,什麼什麼要幾天都說得一清二楚,你什麼也不懂,連棉花什麼時候播種你都不知道,你說個屁啊!

    這時御使羅城又站了出來,大聲奏道:「啟秉太后,楊太傅所言有理有據,細緻詳實,可見楊太傅確實曾對棉花種植作過認真瞭解。不過臣以為,李相公和范相公所言也並非杞人憂天。楊太傅所瞭解的是高昌的棉花種植情況,未必就適合中原,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因各地氣候和土質不同,作物生長也頗有差異,這一點不得不防啊。」

    這下滿朝大臣更加糊塗了,羅城一向是楊逸的馬前卒,傳聲筒,這回不會是吃錯藥了吧,聽起來他怎麼像是在拆楊逸的台呢?難不成倆人之已經有了嫌隙?

    珠簾後的劉太后頷首道:「羅御使所言甚為有理,然則如何解決你所說的問題,羅御使可有腹案?」

    羅城立即答道:「太后,為天下蒼生計,推廣棉花種植勢行,但在推廣過程中,如何讓百姓能規避其中的風險,這便尤為重要了;

    太后,京城前幾日新開張了一家西印度洋貿易商社,此商社為一些江南商人合資籌辦而成,昨日臣在城中酒樓偶然接觸到此商社的社長林如海;

    臣向他打聽棉花在閩廣的種植情況時,林如海向臣表示,他們商社願意向各地百姓提供棉種、種植技術,甚至向一個貧困之家提供一些資金幫助,並且提前與農戶簽好保價收購契約,不管將來市場上棉花的價格如何浮動,他們都將履行契約,按簽定的價格全數收購百姓產出的棉花,以幫助朝廷在各地推廣棉花種植;

    太后,臣仔細思量過此事,若真按此施行,於國於民皆有大利,百姓只須出些勞力,無須太多投入,有商家提供的種植技術,百姓又避免了盲目種植產量不高的問題;

    再者有契約在,產出棉花後,價格上不會吃虧,如此一來,便把百姓種植棉花的風險降到了最低;

    另外,朝廷也可以免去許多麻煩,大為省事,太后,臣以為此事不防就讓這些商家去試試,只怕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未嘗可知。」

    大理寺丞牛永立即出班吼道:「太后,即便要推廣棉花種植,這也是朝廷之事。讓一些商人來推廣成何體統?商人逐利,若是任其壟斷棉花種植。將來吃虧的必是天下百姓。」

    羅城好整以暇地駁道:「我大宋向來鼓勵工商,商人參與荊湖移民。廣南開發,治河工程,便是神宗之時,也是商人前往邊關貿易,以供應守邊將士所須;

    朝廷有開中法,令商人將糧食運到邊地,幫助朝廷解決邊軍所需,然後朝廷發以鹽引,這一件件。一樁樁,不都是鼓勵商人參與的嗎?何獨棉花種植容不得商人插手耶?

    至於牛大人擔心棉花種植因此被商人壟斷,這更是杞人憂天,棉花產量少時,商人或許可以壟斷,一但棉花產量大增,誰還能壟斷?

    如今確實有一些商人故意把棉花價格抬高,以期從中牟利,但現在棉花本就是不普通百姓所能消費的。他們現在抬高棉花價格,對普通百姓不會有絲毫影響;

    相反,抬高棉花價格對推廣棉花種植有莫大的用處,百姓看到其中有利可圖。必是爭相種植,而無須朝廷費盡心思去推廣。」

    牛永冷笑道:「羅大人為何如處熱衷於幫西印度洋貿易商社說話?莫道別人不知,京中不少官員恐怕就向這什麼西印度洋貿易商社投股了吧?

    從城中小報揭露的官員名單來看。羅御使之名雖未被提及,只怕也是參與其中了吧?太后。這明顯是官商勾結,朝廷必須追究相關官員的罪責。查封西印度洋貿易商社,以正朝綱,以懲不法。」

    羅城不甘未弱,立即反駁道:「京中小報向來是捕風捉影,捏造是非慣了,什麼鬼怪雜談無所不有,朝廷已多次下令查封,這等小報的流言豈可輕信?

    牛大人以一篇捕風捉影的小報文章來彈劾眾多官員,豈非可笑之極,本官倒是奇怪了,牛大人究竟是朝中官員,還是小報的編撰,或者那小報上的文章根本就是大人您指使,用來陷害諸位大臣的;

    牛大人,你今日若拿不出切實證據來證明朝中諸多官員有官商勾結行為,那你就是誣告,其心可誅。」

    「你……………」牛永怒瞪著雙眼,卻是無言以對。

    羅城反咬一口,可謂是夠狠啊,大伙都是從小報上得知朝中有不少官員與西印度洋貿易商社來往密切,你要找證據,除非直接查處西印度洋貿易商社,並將這些涉案官員捉拿下獄,否則談何證據?

    但憑一篇小報上的文章就如此大動干戈,而且這些小報理論上還是非法的,是被朝廷多次下令查封過的,這豈不是天下最荒謬的事情嗎?

    羅城繼續說道:「太后,西印度洋貿易商社想從推廣棉花種植中牟利一些利益這不假,但商人逐利乃本性,若無利可圖,便沒人去做了;

    就像朝廷的開中法,商人之所以肯運糧到邊境去以換取鹽引,也是看到了其中有利可圖。但商人獲利的同時,朝廷也解決了邊軍的糧草供應問題,這是皆大歡喜的事,是以朝廷才有開中法一說;

    如今推廣棉花也一樣,商人肯定是想從中獲利,但此事無疑對朝廷,對百姓也有大利,只要朝廷著令地方官府加強監督,令商社切實履行與百姓簽訂的契約便促夠了;

    太后,此事若非於國於民皆有大利,臣也不敢拿到這朝會上來說,還望太后及各位大臣能明察。」

    羅城話落之後,不少官員便站出來附和,不是很多,但足夠朝廷正視這個問題了。

    關鍵是,從劉太后的態度上看來,她是支持此事的,她無須明說什麼,只要模糊的表達一下個人傾向,朝中就會有大量的騎牆派站出來贊同此事了。

    *************************************

    ps:感謝小狗崽子、hst66、履誠、灰太狠啊啊、書友120514022223886等人的月票及打賞支持,謝謝各位. 本帖最後由 weichang95 於 2013-7-20 16:29 編輯

weichang95 發表於 2013-7-20 16:30
第714章 股價飆升

    原來的歷史上,到北宋末年,官府向民間搜刮軍費,有劉氏提出願代本州下戶輸納:請於縣官,願以私錢一百萬緡獻納,以免下戶之輸。蓋空其積錢之屋十餘間,而後能充其數。一郡數縣之官吏得逭於簡書,而其編戶民得免於流亡溘死。

    這個劉氏僅現錢一次就捐出100萬貫,還只是「數十屋」中的「十餘間」,以三分之一計,其家儲備現錢約300萬貫,那麼連不動產一起算,估計全部家產接近千萬貫,類似於後世的億萬富翁。儘管如此,其家在當時並不知名。

    此事在史書上也有明確記載,在當時轟動一時。

    而這次,西印度洋貿易商社更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一次性出資五百萬貫扶植大宋的棉花產業。

    第一個重磅炸彈砸下來,百官還沒回過神來,另一個重磅炸彈又砸了下來,再斥資五百萬貫在廣南扶植桑蠶業。

    一個商社,一次砸下一千萬貫,史所沒見,這兩個重磅炸彈把朝中百官砸得暈頭轉向,神遊天外。

    一直以來,朝廷在農業上的支出,主要是修建水利方面的花費,實際上具體到某項農業上,朝廷基本沒有什麼投入,比如稻米,通常就是春耕時地方官員到田間地頭,督促一下,莫教百姓誤了農時;

    官府實際上是沒有什麼資金投入的,更沒有後世那樣對農戶實行農業補貼之說,也沒有什麼技術指導。百姓種得怎麼樣,全靠自己摸索。

    現在西印度洋貿易商社這一千萬貫砸下去。除了給百姓提供優質的棉種、桑種之外,還有栽培技術傳授。而這些都是無償的,甚至有百姓想擴大生產需要資金的話,商社還提供無息貸款,只須百姓和商社簽訂產銷契約就行。

    如此大一筆資金投入,對大宋的棉桑產業起到的促進作用是難以估量的,而且這還只是純棉桑上的投入,與之相配套的、烤繭、繅絲、扎棉、彈棉、紡織等大型工廠還要投入近千萬貫,這就是兩千萬貫了。

    這數字是驚人的,這些投入將來給朝廷帶來多大的收益。給百姓創造多少雇工的機會,能帶領多少百姓致富,現在誰也計算不出來。

    大宋從立國之初就鼓勵工商,並不像別的朝代那樣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是以才有工商業空前的繁榮;

    而西印度洋貿易商社這筆投入,不但對工商業,對傳統的農桑業都有大利,朝廷根本沒有拒絕的理由。

    此事在朝野間引發了巨大的轟動,街頭巷尾熱議如潮。敏感的商人震驚於西印度洋巨大手筆的同時,也從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機,以及對他們所造成的危機,那些大商家個個削尖了腦袋。想往西印度洋貿易商社裡鑽。

    但大多數人失望了,西印度洋貿易商社現在並不缺錢,無須加派股份融資。所以秉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對股東的門檻設置極高。並不是誰有錢就能進的。

    有些富戶便動起了別的心思,千方百計找上商社現有股東。以每股五十五貫的價格向原有股東購股,不賣,五十八貫,不賣,六十貫,最終股價出到了六十貫,仍是求之不得。

    商社原來是五十貫為一股,也就是說,在短短時日內,股價已經飆升了百分之二十,若是楊家按這個價格全部轉讓手上的股份的話,立即可淨賺一百二十萬貫了。

    一經朝廷同意了在北方扶植棉花,在廣南扶植桑蠶的計劃後,西印度洋貿易商社的巨大能量立即噴發出來;

    負責嫁接桑苗的、採購棉子的,搜集種植技術的、走訪地方與農戶簽訂契約的、籌備烤繭、繅絲、織造廠的,由各大股東分別負責,無數的人力物力,在巨大的財力支撐下,迅速無比的運作起來,一時之間,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皆是西印度洋貿易商社的車馬在奔馳。

    除了與農戶簽訂契約之外,廣南、河西、河北、山東等地各有數以萬傾的土地被西印度洋貿易商社買了下來,開闢成桑園、棉田;

    推廣桑棉的步伐便是從這些巨大的桑園、棉田開始,向四周輻射,各種加工廠房也都是依托這些桑園,棉田而建。

    而這些只是國內百姓所能知道的,他們所不知道的是,西印度洋貿易再次斥資向朝廷的官船場訂造了百艘兩千料、五十艘一千料的海船;

    一千料的海船除了厚實之外,在速度上也要求嚴苛,以至於這一千料的海船造價竟與兩千料的持平。

    其實這些一千料的海船,將來出海後,只要稍稍改造,就是最好的武裝商船了,這是楊逸的意思,咱們絕不做挨宰的肥羊。

    船料是一隻船可以載人、物之容積。一料是十立方宋尺。而一「料」容積之載重,則依貨物之比重而定。船料可由船長、船寬及艙深的乘積估計求得。一般來說,有1料=1石=92.5斤的比例。

    由此計算,兩千料的船大概可載100噸左右,一百艘兩千料的海船承載量就是一萬噸,不過這只是一個相對值,主要還要看裝什麼貨物,比如是絲綢、茶葉、棉花這些東西,它的質量比較輕,裝載量主要就是看船的容積了。

    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值,因為無論是絲綢還是瓷器等商品,出海後其價格都是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增加的;

    在某些地方,絲綢價格貴比黃金,那你就要想想了,若是百艘海船裝滿萬噸貨物出海,等順利返航時,說能拉回半船金銀可就不算誇張了,這得有多少利潤呢?

    而且一百艘兩千料的海船,這只是一個開始,只要商社運行良好,船隻的數量還會不斷地增加………

    舊宋門內的商社總部,雖不見貨物進出,但每天往來的車馬擁塞於途,日夜不斷。

    社長簽押房內,韓碧兒、林如海、沈清文三位正副社長,流水般發出各項命令,同時接收著來自各地的信息,由手下整理,分出輕重緩急後,再交到三人案頭等待批閱。

    此刻萬事開頭,商社總部的繁忙程度,絲毫不亞於大宋的尚書省。

    韓碧兒看看桌上的文牘批閱了大半,揉了揉發酸的手腕,將青葉叫了進來問道:「日本那邊有消息傳回嗎?」

    青葉輕聲答道:「還沒有,不過不出意外的話,五艘船應該是從日本起啟航了。」

    「半道上提供補給的船隻準備好了嗎?」;

    「都準備好了,到時會在澎湖附近給他們提供補給。」

    「嗯,現在我百事纏身,青葉你多留意些此事,大意不得,國內的攤子已經鋪開了,蒲羅中那邊必須盡快拿下建港,另外廣南的桑園勞力,也要指望他們了,此事千萬注意,不能讓人知道是咱們做的,五艘船絕對不可入進大宋沿海港口停靠。」

    「是,婢子會留意著的。」 本帖最後由 weichang95 於 2013-7-20 16:36 編輯

weichang95 發表於 2013-7-20 16:37
第715章 帝京風水

    司天監又是夜觀天象,又是遍翻《易經》,三天之後終於給出了一個初步的擴建方案:東西兩面各向外擴出四里半,南北則各向外擴出五里半。而且四道城牆不合帝京風水,需把內城的牆拆掉,以現在的外城城牆作為內城城牆,繼續保持現在的宮城、內城、外城三道城牆的結構。

    司天監說是怎麼著就怎麼著吧,楊逸一句話也沒說,立即就將這個方案提交朝會討論。

    結果戶部尚書蔡京第一個就跳出來激烈反對,他一口列出了二十六條反對理由,令人歎為觀止。楊逸都快被蔡大尚書的口水給淹沒了。

    其實大伙心裡都明鏡似的,蔡大尚書列二十六條理由也好,一萬條也罷。歸根結底無非是這麼建耗費比較大,蔡大尚書大概傾向於從一面擴出去,那樣需要建的城牆長度會減少許多。

    按司天監這麼擴法,東西各擴出四里半,南北各擴出五半里,那麼加上目前東京城寬七里、長七里半的面積,總計就需要建六十七里的城牆。而且這又是拆,又是建的,耗費那可就大了。

    大宋現在有錢是不假,但也經不起這麼瞎折騰啊,這擴建外城也就罷了,還要把現的內城牆給拆掉,莫非拆城就不用花錢不成?

    蔡京說得口沫橫飛,擼著袖子,一副誰站出來抬槓就準備掐誰的樣子,楊逸看著好笑,反正擴建京城不是一兩日的事情。遲一個月早一個月都沒什麼問題,楊逸也不急。本著看戲的心思,看蔡大人獨領風騷。

    蔡京噴了半天口水。突然發現朝堂上靜悄悄的,竟然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駁他,當然,也沒人附和他,一股寂寞悄然爬上蔡尚書的臉龐。

    唉,這難道就是高手的宿命?

    他有些求助的向楊逸望來,楊逸裝著什麼也沒看到,在怎麼佈局這件事上,楊逸早就打算好不插半句嘴。俺是人,與人斗其樂無窮,但讓俺去和沒影子的鬼神鬥,這明顯不是一級別的嘛,老子才不幹這蠢事呢。

    而且風水這東西與嚴格意義上的鬼神不同,之所以到二十一世紀風水仍盛行不衰,其中是不是真有什麼道理,就算楊逸作為後來人,也不敢全然否定風水一說。既然不敢確定,還是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原則來辦吧。

    而朝廷官員沒有出聲,大致也都持著這種想法。帝京是天子居所,所謂「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斯」。

    帝京的風水是關係到江山社稷的大事。在這種事面前,不解風水學的官員。誰不是本著「子不語怪力亂神」的立場,換句話也就是說。不懂的,我就不說。

    象隋唐的長安城,地勢是由南向北逐步走低的,太極宮位於長安城北面。因太極宮地勢較低,而長安城盛夏氣溫很高,異常燠熱,使得住在太極宮有「湫濕」,非常不舒服。

    但你又能怎麼樣呢?

    宮城象徵北極星,風水上要講究天人感應、天人合一,根據天上星宿的位置,最為尊貴的紫微宮居於北天中央,它以北極為中樞,東、西兩藩共有十五顆星環抱著它。

    紫微宮即有皇宮的意思,皇帝貴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應該相對應,因此,只能把皇宮佈置在北邊中央位置。

    所以即便貴為皇帝,住著不舒服你也只能忍著,因為這裡才能對應天上的星宿,除非你不想做皇帝了。

    由此可見,在風水上,帝京如何建是絲毫馬乎不得的。

    蔡京反對的理由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目前東京城是在舊城的基礎上擴建而來的,它很不規則,外城的每一面城牆的長度都不一樣,並不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在風水學上,它已經失去了天圓地方的基本概念,但現在大宋一樣繁榮昌盛,可見擴建時,不應太在意這些,而應以實用、節約為主。

    從本心來講,楊逸是認同蔡京這種說法的,但司天監監正莫言隨即出來說了句:「太后,目前東京外城雖然不是十分對稱,但因其與四周的地脈風水、天上的星宿正好對應,是以我大宋代代興盛,這也是當初擴建外城時,為何沒有建成對稱的四邊形的原因所在。但如今要擴建,若如蔡尚書所言,只求實用、節約,則原來帝京的風水就很可能被破壞,太后,這責任誰也承擔不起啊!」

    劉太后一個婦道人家,莫言的話讓她心中忐忑不安,甚至想取消擴建的決定,以免萬一破壞原本的風水了。

    她連忙問道:「莫監正,若按你現在的方案擴建,是否就能確保不會破壞東京原有的風水格局?」

    莫言鄭重地答道:「太后,此乃關係到我大宋江山社稷千秋萬代之事,臣豈敢有絲毫大意,臣夜觀星位,再對應東京周邊地形,遍查易數,反覆推算,才敢下此結論。」

    「好好好,這就好,各位大臣可有別的看法?若是沒有別的意見,那就按莫監正的方案來辦了。」

    不管別人有沒有意見,楊逸自己肯定是不會出聲的了,就連蔡京的嘴巴動了動,也沒有再說什麼。

    莫言的話再明顯不過,誰無視帝京的風水,誰就是居心叵測,將來不管有什麼問題,你都得承擔這個責任;

    這個責任誰承擔得起?蔡京這種人比較圓滑,他是不會再去頂這個雷的。

    又經過了一番討論,擴建的京城的基本框架就這麼定下來了。

    楊逸的擴建提舉司也可以正式開張了。

    禮部,楊逸再次將沈清直、司馬伯方、韋德、蘇家五郎等人招集起來,宣佈擴建工作正式開始。

    「現在框架已經規劃出來了,東西兩面各向外擴出四里半,南北各向外擴出五里半,在這框架內,如何施為就看各位的了。」

    楊逸說完,沈清直猶豫了一下說道:「大人,前唐的長安城南北長十九里多,東西寬十七里多。現在若按司天監這個方案擴建,則擴建後的東京城南北長不過十八里半,東西寬不過十六里,比唐代的長安城還略微小一些;

    而前唐長安城人口最多時也不過五十萬左右,目前我東就城人口已經達到一百五十萬,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增長,照此下去,再過二三十年,東京城又要面臨人口過於擁擠的困境了,大人,機會難得,咱們何不爭取一下,一次性把城池再擴大一些,以保百年無憂。」

    楊逸想了想說道:「不必了,風水一事,既然司天監已經有了定論,爭也沒用,另外,本官個人認為,不管是從城市管理的角度,還是從軍事防禦的角度來看,城池都不是越大越好;

    就城市管理而方,城池過大,人口過多,供水、排水、交通、衛生等方面的壓力都會數倍的增加,進而導致管理成本大增,管理不到位,則又髒又亂,極其容易滋生各種疫病;

    從軍事防禦的角度來看,城池太大也容易分散防禦能力,導致處處空虛,若是大量駐兵城內,又進一步加重城內的負擔,非常不明智;

    如今有唐代長安城那樣的規模,基本也就足夠了。至於二三十年後若再面臨人口膨脹的壓力,到時也不必再擴建京城,只要象太原府那樣,在周邊多建幾個小城池,把人口分流出去,在軍事防禦上,京城與這些衛星城互為犄角,也有利於防禦。」

    沈清直和司馬伯方等人細細思索了一下,不得不承認楊逸這番話很有道理。

    現在東京城南北長不過七里半,東西寬只有七里,總面積大概50平方里左右,已經可以容納150萬人口了;

    若東西再各擴出四里半,南北擴出五里半,則總面積就會達到296平方里,面積比原來增加了近六倍,將來容納三百萬人當不成問題。

    總的來說,雖然還是比唐朝的長安城略微小一點點,但楊逸認為足夠了。

    他拿出紙筆,刷刷地畫出一張粗簡的圖紙,然後說道:「東京城的交通擁塞問題,一直非常突出,這個問題一定要在這次擴建中得到解決,現在既然要拆掉內城城牆,那麼拆掉之後,清理出來的空地不能再出賣,要在護城河兩岸各修一條二十丈寬的大道,以緩解目前內城擁堵的交通壓力。」

    內城牆是唐朝時修建的,它一樣有護建河,而且考慮到外城一但失守,還要依托內城繼續防守,所以一直以來,在內城牆的內外兩則都保留有空地。

    現在內城牆要拆去,那麼它的防禦功能就不用再考慮,楊逸立即想到了要利用它來修建一條內環道。

    由於原來東京城是在舊城上擴建起來的,沒有完整的規劃,所以全城幾乎沒有貫通南北或東西的大道,在這種情況下,要緩解城內交通壓力,最理想的辦法無疑就是多建環城路。

    二十丈大致相當於六十米,兩岸各一條就是一百二十米寬,有了這條內環道,目前的交通狀況將會有一個巨大的改觀,所以這一點楊逸不容商量,直接就規定下去.
weichang95 發表於 2013-7-20 16:42
第716章 征地的差使我不幹

    @@@

    楊逸提出利用內城牆斥掉後的空地修建內環道,以緩解目前東京巨大的交通壓力,這一點立即得到了沈清直等人的贊同,紛紛誇他高瞻遠矚、英明卓識。

    楊逸淡淡一笑,在他的規劃中,這只是第一環道。

    他接著說道:「各位請看,擴建之後,現在的外城牆就變成內城牆了,這次規劃,在現在的外城牆外則,還要保留一條三十六丈寬的環道,環繞全城,我們暫且稱之為二環道;

    同時,要在二環道的四個頂角,各位保留一個長寬各兩里的空地,栽以花樹,以作市民休憩之用。」

    這就是公園了,四個四平方里的公園,這是必須的,目前的東京城面積不大,人口密度又如此高,所以空地比較少,從城市整體格局上說,這是極大的缺憾。

    現在既然要擴建,這些最基本的東西楊逸自然是要考慮進去的。..

    不等眾人作出反應,楊逸就繼續說道:「另外,在將來的外城牆內則,還要保留一條三十六丈寬的環城道,暫且將之稱為三環;

    我的要求就是,這次擴建京城,要修成三條環城大道,另外預留四塊空地,餘者有關城牆、城門樓、甕城、橫街、順街、供水、排水、潛火鋪(消防站)、垃圾站等等,就由你們來規劃了,時間還是三天,給我把詳細的圖紙、施工的方案,以及大概的預算拿出來,就這樣吧。」

    「大人。你能不能說個預算的大概數字了,這樣下官等規劃起來心裡也好有個底。」一個叫歐陽疇的官員問道。

    楊逸想了想答道:「擴建工程事關千秋萬代。你們要考慮的是牢固、實用、便利、美觀的問題,至於要花多少錢。這個你們先不要管,儘管先按最好的規劃出來,錢不是問題。」

    錢不是問題?真是這樣嗎?

    只怕蔡尚書聽了這句話,哭都沒地方哭去,或者直接殺到擴建提舉司來拚命。

    不管了,就算蔡尚書來找人拚命,也是找楊太傅,寧公國、楊大學士,樞密院副使楊某某。怎麼著也輪不到咱們,就按最好的設計吧。

    跟著這樣的上司做事就是爽啊,司馬伯方等人大受鼓舞,個個擼起袖子埋頭苦幹起來。

    沈清直接到跟著楊逸進了他的簽押房,皺眉說道:「大人,擴建京城涉及到大量土地徵用問題,而且城外的地土多為權貴之家所有,要徵用這些土地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大人可曾有腹案?」

    楊逸淡淡笑道:「這關咱們屁事。咱們提舉司現在就三十個人,難道讓咱們這些人去征地?

    我已經有奏疏遞上去了,此事讓尚書省想辦法去,征不來土地。咱們就不建。本官是被別人下放來建城的,指望我能有多積極?

    這種得罪人的差使本官是堅決不會幹的,他們想讓我在這兒老實呆著。就先把土地征來,哈哈。這很公平,不是嗎?」

    沈清直眼都直了。楊逸這話聽上去就像個無賴,不過細想來還真是這個理,本來以楊逸的身份,讓他來負責擴建工程就是不合理的事情,這建城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苦差,楊逸肯來主持已經很不錯了。

    你還指望他去包攬征地這種最得罪人的差使,那是想也別想。

    沈清直臉上不由得露出了笑容來,這征的事本來他以為會落到自己頭上,正為此發愁呢;

    靠近京城的土地基本就是那些皇親國戚的,他一個工部右侍郎,去向這些權貴征土地,只怕怎麼死都不知道。

    現在好了,楊逸把這差使推給了尚書省,也解除了他最大的心結,哪能不高興啊。

    楊逸說道:「在具體設計方面,我是外行,這事就交給你負責協調了,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再報到我處就是。」

    「大人放心,下官保證,三天之內,一定完成你交待下來的任務。」

    就這樣,楊逸突然間又成閒人了,在工程設計方面,他確實是外行,這外行總不好去瞎指揮人家內行,想不閒都不行啊。

    窮極無聊的他,又向沈清直交待了幾句,便悄悄出了禮部,然後從橫街過興國坊,很近的,興國坊就在禮部後面,嘿嘿,老子先回家睡個午覺再說。

    滿朝大臣中,大概也只有他有這個膽量,且有這個條件這般偷懶。

    在學士院他是主官,在擴建提舉司他是主官,鬼才知道他呆在哪邊,想監督都無從監督;

    你我若是兩邊都找不著,那我就是在路上,正從提舉司趕往學士院呢,你能奈我何?

    尚書省裡,章惇可就沒這麼好命了,楊逸分明就是故意的,征地的事推到了尚書省來,而且還振振有詞,說什麼現在提舉司只有三十個人,連城池設計的人手都不夠。

    章惇不禁暗暗苦笑,這廝這是明著耍賴皮啊,現在又不是不給你調人手,是你自己交上來的名單只要二三十個人,我不給我這麼多乍嘀。

    章惇算是想明白了,這麼大的工程,楊逸開口只要二三十個人,分明早就想好推掉征地的差使了。

    而且章惇也清楚,征地這事交給誰去負責,估計誰都會推托,皆因涉及的權貴太多,只能以朝廷的名義去征,這朝廷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不具體算哪個人。

    政事堂裡,很快召開一場會議以討論征地工作,派人去通知楊逸來開會,結果回復說,楊大學士出城實地考察去了,去向不明。

    好吧,東京周長几十里,不知走哪個方向確實不好找,人家剛接下差使就去作實地考察,這份認真負責的態度著實難能可貴,咱們也不好說人家什麼不是,那就別等了,這會咱們自己先開吧。

    這次政事堂會議主要討論的是征地的補償方案,政事堂的宰相、尚書們各抒己見,只是大家都覺得有些怪怪的,缺少了楊逸的政事堂會議,竟然讓大家覺得有些不習慣。

    為什麼有這種感覺呢,或許是之前楊逸總是別出心裁,給大家找出解決事情的辦法,有他在,大家對解決問題都會多一份信心。

    從他提出統一稅賦開始,無論軍政,但凡有什麼大事,這些年來採納的多是他的主意,這一點誰也不能否認。

    今天楊大學士突然不參與了,大家難免有些不習慣啊。

    ****************************************

    PS:感謝mars800423、秋之神光等人的支持,謝謝。

    昨夜打雷,附近的電路全部斷電,剛剛才修好,以至更新被推遲了,向各位說聲抱歉. 本帖最後由 weichang95 於 2013-7-20 16:45 編輯

weichang95 發表於 2013-7-20 16:49
第717章 蔡京殺上門來

    啊,啊!啊啊啊啊!!!

    司馬伯方二十九人日夜加班,另外還讓周邦彥這個太學正,找來了五十位明算科的師生一起計算,三天之後,終於把設計圖紙,及以初步的資金預算交了上來;

    他們本依照楊逸牢固、實用、美觀,外加不省錢的指導思想,把外城設計得那叫一個——豪華。

    擴建的外城牆總長69里(含城牆厚度),高四丈,寬5丈9尺,上部砌女兒牆。共有12座城門;

    其中南面的正門設計為5個門道,每個門道寬15尺六寸(約五米)。其餘11座城門則全部是三個門道,每個門道同樣是15六寸。

    每座城門內設有甕城,甕城門洞進深十丈,上面建箭樓或匾樓。每座箭樓高三層,飛簷斗拱,琉璃瓦面,不但有極好的軍事作用,同時遠望巍峨壯麗;

    城牆四面共有56座望樓,96座窩鋪(建在城牆上用於藏兵的洞穴)、城牆外馬面凹凸相間,有突出的城牆垛子,每邊12個,外加角墩4個,計52個;

    墩作梯形結構,四角墩外各建控軍台一座,寬五丈六尺,長五丈,與角墩間距3丈。另外還有36座炮台,這個是新的創舉,以前的城牆是沒有這個的。

    城牆用料方面,牆基用大青條石墊底,然後外砌兩層大青磚,這種大青駐一尺三寸,寬八寸、厚四寸。是專門用於城牆的大磚;

    內鋪三層普通青磚,砌磚的方法也十分講究,採用的是「三一五一頂條法,十字騎馬梅花丁」的砌捉式,具體是先放一塊橫磚,緊挨著放兩塊順長磚,按此循環放置,砌出來的城牆結構合理,吻合堅固。

    中間用三合土充實,所謂的三合土。即黃土、石灰、河沙三者混合,利用這種混合土,可以夯打成最堅實的土牆。

    除了十二個車馬通行的城門外,另外還有五個水門,城外要四面開挖寬十丈的護城河。河上架設可收起的吊橋,

    在街道設計方面,除了楊逸要求的三條環城大道外,東西兩面各有兩條寬十六丈的大道貫穿南北,南北兩面又各有三條十六丈寬的大道貫穿東西。

    裡面的順街依據實際需要。寬七到十丈不等,全部街道將採用平整的青石條鋪平路面。

    各條街道兩邊各有一條寬五丈的排水暗溝。同時兩則各有一丈寬的牙道(人行道)。牙道上每隔一丈栽種一株槐柳,每一百五十步設一個消防用的潛火鋪,每五十步設一個小型垃圾回收站。

    總計預算為8876萬貫,當然了,這只是預算,真正做成後,有可能節省一些,也有可能還要增加,畢竟這麼大的工程。各種材料、雇工價格也有浮動,誰也不可能預算得那麼準確。

    這份新鮮出爐的設計圖紙,以及預算數額還沒交上去呢,也不知道蔡京長了千里眼,還是順風耳,竟然立即殺到了禮部來,好吧。戶部就在禮部對面,隔條御街而已。

    蔡大尚書剛進楊逸的簽押房就氣沖沖喝道:「好你個楊任之,你是想害死本官啊,好好好。這個戶部尚書我不幹了,讓你楊任之去幹吧。」

    楊逸一臉古怪地說道:「蔡尚書請慎言,堂堂三品尚書之職,咱們就這麼私相授受殊為不妥,蔡尚書……….」

    「書個屁。」一向溫文雅的蔡大人終於忍不不住賓粗口來了,「楊任之,你說我蔡某有哪點對不住你,這些年來朝廷遷民荊湖、大治黃河,開發嶺南,哪樣不是花錢如流水一般,這期間你還四處開戰,打完西夏打交趾,打完交趾打遼國,遼國還沒打完你又在西域開戰;

    你在前方縱橫捭闔,倒是爽快了,你知道這要多少花費嗎?你知道蔡某愁白了多少頭髮嗎?即便如此,看在往日的交情上,蔡某從沒拖過你一次後腿,你要多少糧餉,蔡某都給你籌夠了,你說,我容易嗎?

    你倒好,好不容易不打仗了,你立即又給我弄出個九千萬貫的預算開支來,你是不想讓蔡某活了呀!

    楊任之,你若是還念及以往那幾分情誼,你就立即給我減,把預算減到三千萬貫之內,否則,這個戶部尚書就由你楊任之去做吧。」

    蔡京這回是真的發飆了,把楊逸的桌案拍得乓乓亂響,司馬伯方等人從蔡京進門就知道有好戲看了,一個個擠在外間,把蔡京的話聽了個一清二楚;

    果然不出所料啊,拚命三郎來了,這回倒要看看楊太傅怎麼把人打發掉。

    還好楊逸的桌案擦得比較乾淨,否則被蔡京這麼拍個不停,他非吃一臉灰不可,蔡京狠狠地盯著他,彷彿要噬人而食。

    至於嘛,又不是讓你掏家裡的錢來填,楊逸訕訕地笑道:「蔡大人,蔡尚書,您息息火,沒您說的這麼嚴重吧,這些年朝廷歲入高達三億貫,即使開支龐大,每年仍有不少盈餘,蔡尚書何必這麼小氣呢?以前不是說過了嘛,國庫的錢不花出去,大宋的經濟就會凝滯不前…………」

    「我小氣!」蔡京腳上象裝了彈簧似的,瞬間彈了起來,指著楊逸吼道:「你這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站著說話不腰疼啊,你楊任之這幾年花了多少錢,你知道嗎?要不要蔡某給你仔細算算…………」

    「別別別,這個就免了吧,我只知道,有蔡尚書在,就算打再多的仗,花再多的錢,蔡尚書也能應付自如,你勞苦功高,你精於理財,實乃大宋不可多得的棟樑之材,可為千秋之楷模……….」

    「你……….楊任之,這回你就算把蔡某誇出花來也沒有。你給我減,立即減,就三千萬貫,多一文你也別想。」

    楊逸一通馬屁過去,蔡京神色緩和了一點點,內心怕是異常的受用吧,他嘿嘿地笑道道:「蔡尚書請暫息雷霆之怒,您先喝口茶,這回我絕非有意為難蔡尚書,你先聽我給你算一筆賬。聽完了包準蔡尚書笑逐顏開。」

    「我笑逐顏開?你當蔡某是什麼人來著,好好好,楊任之你若不給我說出個所以然來,蔡某今天就不走了。」

    「蔡尚書瞧您說的,咱們什麼交情,我還能故意為難您不成,你且寬坐,來啊,還不快給蔡尚書上茶。人都死到哪兒去了。」楊逸對著門外大吼起來。

    「免了,蔡某今天不是來喝茶的。你先把話給我說清楚再說。」

    不管蔡京如何氣怒,楊逸始終是滿臉堆笑的樣子,這會兒他坐下來,一臉恬適地說道:「蔡尚書,你聽我細細道來,這次擴建廄,大概要徵用十八萬七千五百畝土地;

    我記得天聖年間,修建真宗的永定陵,占故杜彥珪田一千八百畝。凡估錢700貫,每畝平均388文。而仁宗為顯示對真宗皇帝的孝心和皇家的慷慨、恩典,將價格提高到1000貫,即每畝555文………」

    蔡京聽到這又開始發飆了,再次起來拍著桌子道:「少廢話,現在我給你一貫錢一畝,每畝比原來多445文。楊任之,征地之事就交給你去辦了,如何?」

    楊逸再次訕訕地笑道:「這個嘛,蔡尚書先別激動。別激動,咱們不算555文了行嗎?」

    「那你想算多少?」

    「呃,這個嘛,朝廷若是不想按前例征地,咱們就按市面上的價格算好了,如今京畿附近一畝旱地的價錢是三到四貫,上好的良田也就八到九貫……….」

    蔡京再次打斷他道:「我給你十貫一畝,你去征來試試?」

    這次征地的對象,可不是河南鞏縣的一個鄉下土老才,隨便給幾百文一畝就打發了,廄附近的土地普通百姓根本別想沾邊,全就是王公貴族所有,這次要征這麼多地,涉及到親王勳貴怕不會少於百人,他們會那麼好說話?不把皇宮鬧翻才怪。

    「蔡大人,蔡尚書,您別激動嘛,咱們不算他十貫,算他一百貫一畝總行了吧,這十八萬七千五百畝地,也就兩千萬貫,蔡大人別忘了,如今東廄裡的地價可是高達四千貫一畝啊;

    咱們用兩千萬貫征來十八萬畝土地,除去城牆及街道佔用,至少也能賣十萬畝吧,到時朝廷把這十萬田宅地賣出去,十萬乘以四千,那就是四億貫啊;

    好吧,考慮到擴建之後,城內用地不再那麼緊張,價格可能會有所下降,咱們就算它三千貫一畝好了,這也有三億貫收入啊;

    蔡大人現在明白了吧,征地兩千萬貫,築城鋪路算九千萬貫,加起來費用也就過一億一千萬貫,這樣朝廷還淨賺近兩億貫呢;

    蔡尚書啊,你說有這種好事,你還氣什麼呢?好了,蔡尚書趕緊回去清空國庫,準備裝錢吧,可別弄得將來沒地方裝銀子才好…………」

    蔡京愣在椅子上,久久沒回過神來,嘴裡喃喃地說道:「淨賺兩億貫,淨賺兩億貫………」

    「蔡尚書大概忘了,咱們只是擴建外城,不是建新城,皇宮及官衙這些都不用再修,自然是…….嘿嘿……當然了,這筆錢不可能一次性賺回來,不過按現在的需求,朝廷肯定有得賺就是啦,蔡尚書,蔡尚書,您醒醒,您聽到我說什麼了嗎?」

    蔡矩過神來,長吁了一口大氣答道:「楊任之,你愛怎麼弄隨你吧,我也不求兩億貫,建成之後,你給我保證有五千萬貫盈餘就行了。」

    蔡京說完拍拍屁股就走,彷彿他真要趕回去清理國庫等著裝錢似的。

    「蔡尚書請留步,能不能賺到錢,得先看我手上的這分東西能不能在朝會上能過,這個嘛……….你懂的。」

    「我懂的?」

    「呵呵,蔡尚書又裝糊塗了不是,蔡尚書,別怪我沒提前告訴你,這個方案若是在朝會上通不過,本官會把它撤下來,重新來過,到時能不能賺到錢可就難說了。」

    這是赤裸裸的威脅,楊逸現在全權主持擴建事宜,還別說,他還真有能力把本來賺錢的事給你整成賠本的買賣。

    他要是心裡不爽,鬼才知道他怎麼折騰呢。 本帖最後由 weichang95 於 2013-7-20 16:55 編輯

weichang95 發表於 2013-7-20 16:57
第718章 扎棉機.彈棉弓.紡車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紅紅心中藍藍的天是個生命的開始,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獨眠的日子…………」楊逸低哼著一首歌兒,走進自家大字院;

    前院不見十三娘等人,就接著逛後院,都逛一半了,還是不瞧見一個。

    他在心裡數了數,十三娘,清娘,韓碧兒,李湘弦,琴操,木婉靈,阿黛拉,禛子,外加黎芳、黎姿這對雙胞胎姐妹花,細算來家中妻妾也有十個了,今個兒怎麼一個也沒瞧見呢?看來還是太少了啊!

    說實話,作為男人,極少有人嫌自己的妻妾多,這東京城裡,但凡有些權勢的,誰不是妻妾成群?

    有些人家吃飯不用桌子,一個美人端著一樣菜,在面前翩翩起舞,想吃什麼只須看上一眼,佳餚自然就會送到你嘴裡;

    當然了,若是不想吃菜,想吃點別的,同樣是一個眼神就夠了。

    家裡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女人的比比皆是,以楊逸權傾天下的家勢來說,十個女人還是少的。

    至少楊氏就覺得少了,她希望楊家也能像蘇家那樣枝繁葉茂,形成一世世家大族。

    蘇頌有妻妾十五、六個,生有十七個兒子,十三個女兒,孫字輩現在已經有三四十個了。

    剛好三十娘是楊家主母,楊氏總免不了拿楊家來蘇家比,這不比還好。一比楊氏就忍不住唉聲歎氣,就嫌楊逸妾室少。

    這年頭。生不出孩子都是女人的問題,所以楊氏覺得多些妾室。這個不生那個生,只有這樣才能讓楊家也變得枝繁葉茂起來。

    對此楊逸常感好笑,若用後世的眼光看待楊氏的想法,多少會覺得有些荒謬,但在這個時代卻很正常,上到皇帝,你若是專寵一個女人,導致子嗣稀少,臣子們就要往皇帝臉上噴口水了:你怎麼能這樣呢。怎麼能不多臨幸幾個女人呢,你這是置國家社稷安危於不顧啊!

    這種思想自然而然地影響到了民間,像楊氏這樣希望楊逸多娶幾個女人,多生些子女,便是很正常的事了。

    楊逸轉了半個後院,沒看到一個自己的女人,心中才想到這些可笑的問題。

    後院太大了,轉到一半便讓他有些不耐煩了,見兩個俏麗的丫環正在擦拭曲廊兩邊的欄杆。他遠遠地問道:「你們兩個,知道夫人她們去哪兒了嗎?」

    後院的丫環不下百人,楊逸連名字也沒法記全,兩個俏丫環盈盈一福答道:「回老爺。夫人她們都在右廂小院呢。」

    她們答話時悄悄瞟了楊逸一眼,那眼神帶著幾分羞色,讓楊逸為之莞爾。這種眼神他自然知道意味著什麼,有女懷春了。在這後院裡早見多了,誰讓這後院裡就他一個男人呢。而且還這麼英俊,這麼優秀……嘔……

    聽到倆人的口音有些生硬,楊逸好奇地問道:「你們是哪裡人?」

    「回老爺,婢子二人都是高麗人。」

    倆人又是盈盈一福,動作神態上確實有高麗女人的溫順婉約,在唐代,新羅婢就很受歡迎,有「崑崙奴,新羅婢」的俗語。

    現在大宋的富戶仍然最喜歡買高麗女子來做丫環,其次到日本女人,安南那邊的女子也頗受青睞;

    這三個地方的女子都比較聽話溫順,不過換上漢服後基本與漢人無異,所以有些喜歡異域風情的人家,也會選擇西域的女子為妾為婢。

    現在的大宋,是全世界最繁華的地方,也是各國人最嚮往的地方,所以各國的女子並非全部是被強賣過來,有很大一部分是自願來大宋的。

    就像後世許多中國人跑到外國去洗碗刷廁所也感覺很光榮,現在各國的人都把大宋看作天堂,對於這些女子來說,來大宋做丫環也是一種榮幸,至少物質生活上要比她們原來的好百倍。

    想想吧,禛子貴為一國公主,初到東京城時還跟劉姥姥進大觀園似的,像這些生活在下層的異國女子,來到東京那就更不用說了,用從地獄到天堂來形容她們的感受也不過分。

    自從紹聖元年以來,大宋內革弊政,外拓疆土,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這就必然造成一個事實,奴婢的來源少了。

    就像許家村的許二一家,原來一個有個天災,兄妹倆很可能就得賣身為奴,現在許家不但不會成為奴婢了,相反他們還想買兩個奴婢侍奉雙親生活起居。

    這奴婢的來源少了,需求量又增加了,要彌補這個缺口,那只能把目光投向周邊各國,有需求就有市場,現在每年通過各種途徑湧入大宋的人口難以計數,即使這樣,仍呈供不應求之態。

    楊逸一邊往左廂小院行去,一邊在心裡想著,要不要也讓西印度貿易商社到非洲去販賣人口呢,據說這可是一項非常賺錢的生意呢,嗯嗯,自己看來是越來越邪惡了,這個再說吧。

    來到右廂小院,也就是「蘇氏工作室」,裡面可就熱鬧了,除了大肚子的琴操外,家裡的女人都在這兒了,院中群雌粥粥,鶯聲燕語,著實是美不勝收的一道風景。

    這些女人每一個都是傾國傾城的絕色美人,這一點毫不誇張,因為楊逸的女人中,大多數都是一國挑一個給挑出來的,禛子從日本挑出,阿黛拉從高昌國挑出,木婉靈算是從大理國挑出來的,黎家姐妹是從交趾國挑出來的,百萬里挑一,若非人間絕色,豈能入得楊大官人的眼界?

    她們正圍繞著幾樣東西,好奇地議論著,禛子嘖嘖稱奇地說道:「光這三樣東西。老爺就賣出五十萬貫嗎?太讓人難以置信了。」

    楊逸一聽禛子的話便猜到她們圍著的是什麼東西了。

    他快步上前,擠了進去。只見地上擺著三樣物件,彈棉弓他認識。還有兩樣,他從外形上也大致能猜出來了,就是扎棉機和紡車;

    韓碧兒日理萬機,也正是這三樣東西到了,她才趕回來的,一見楊逸,她不由得笑道:「爺,奴不負所托,把這三樣東西要回來了。爺您快瞧瞧,東西沒錯吧。」

    「嗯,碧兒辛苦了,不過,這些東西當初我也只見過彈棉弓,別的都是道聽途說,還真沒見過實物呢。」

    楊逸說著好奇地湊到那扎棉機旁邊觀看,實際上棉花之所以加工困難,主要是棉花中的棉仔難以去除。用手想從棉花中間把棉仔剝出來的話,極為費力費時,一個人一天也剝不了多少;

    另外一個難點就是沒有彈棉弓之前,大家不知道怎麼讓棉花變得蓬鬆。不把棉花弄蓬鬆就難以紡線,也做不了棉被。

    楊逸對那扎棉機只瞧一眼,就不禁猛拍自己的額頭。因為這東西太簡單了,難怪禛子說這樣的東西賣五十萬貫令人難以置信呢。

    確實。地上這部扎棉機造價絕不會超過二十文錢。而且不須專業的木匠,是個正常人就能輕鬆將它仿製出來。

    它下面是兩根木頭做成一個底架。底架中間位置豎起兩根臂兒粗的木樁,有一人高這樣,這兩根木樁上橫裝兩根圓軸,圓軸外則連著一個「z」字形的搖把。

    搖轉這兩根圓軸,讓棉花從這兩根圓軸間通過,利用兩軸的擠壓力,把棉仔從棉花中硬生生的擠出來。

    兩根圓軸下面有一塊擋板,棉花通過兩根圓軸後落到後邊,被擠出來的棉仔就落在擋板的另一邊,可以避免棉花棉仔反覆摻雜。

    它的工作原理就像趕面杖,只不過趕面杖是和桌面相互作用,而這扎棉機是兩根軸相互作用,棉花通過時就像面皮一樣被兩根圓軸擠得扁扁的,棉子就這樣被擠出來了。

    楊逸看了也頗為感慨,這麼簡單的東西,整個大宋竟沒一個人琢磨出來,這真是不知怎麼說了。

    他對禛子說道:「這東西是很簡單,但不代表它不值五十萬貫,在它出現之前,誰也不知道可以這麼輕鬆地把棉仔取出來,衡量一樣東西的價值,不在於它的簡單或者複雜,而在於它所創造的價值。」

    楊逸的話得到了十三娘堅定的支持,她隨即說道:「官人您看,妾身覺得這扎棉機還可以作些改進的,現在它需要兩個人操作,一個站在一邊,各搖動一根圓軸才行;

    妾身琢磨了一下,覺得可以對圓軸稍微改進一下,改成用腳踏轉動的方式,這樣一個人就能操作了,而且用腳踏轉動也省力得多,兩手可以空出來塞棉花,紮起棉來速度一定快得多。」

    十三娘不愧是楊家的女科學家,這扎棉車放在這裡,估計也只有她會去琢磨怎麼改進。

    楊逸一聽就知道她的設想可行了,別小看這小小的改進,這可以讓一個做兩個人的工作,將來西印度洋貿易商社建扎棉廠,本來要雇一萬工人的話,經十三娘這樣一改進,到時請五千工人就夠了;

    這將會給扎棉廠節省一半的成本,長年累月下來,能節省多少錢根本難以計算。

    這就是技術革新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啊,楊逸立即想到,將來要設一個發明獎,以鼓勵民間的創造性。

    當然,商社更要成立一個專門的科研機構,由自己給他們一些理念,讓這個機構去研發,有商社的財力作為後盾,遲早能讓這個機構成為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的集成地、產生地。

    把最先進的技術掌握在手上這才是硬道裡啊。

    *****************************

    ps:感謝空石道人、秋之神光、hst66、mars800423等書友的支持,昊遠頓首. 本帖最後由 weichang95 於 2013-7-20 17:00 編輯

weichang95 發表於 2013-7-21 00:50
第719章 改進
               
    十三娘提出了改進扎棉機的設想,讓楊逸非常感慨,立即決定在商社成立一個專門的科研機構,由自己給他們一些理念,讓這個機構去研發,有商社的財力作為後盾,遲早能讓這個機構成為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的集成地、產生地。.

    當然了,這些可以慢慢來,但自家娘子可不能怠慢,必須誇獎,狠狠地誇獎,這才是楊大官人的當務之急。

    「娘子,你果然是惠質蘭心,冰雪聰明,經你這麼一改進,這扎棉機的效率肯定是成倍的增加,娘子啊,你這項改進必將造福千家萬戶,說是萬生佛也毫不過分;娘子,你太偉大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有妻如此,夫復何求,為夫真是…………….嘶,娘子,輕點,輕點,為夫說的可是句句是實話啊,不信你問清娘,問碧兒,問仙兒,問阿黛拉,隨便你問誰………」

    韓碧兒她們很配合,都不失時機的對十三大肆讚揚,倒把十三娘弄得有些不好意思了;她俏生生地白了自家官人一眼,玉指輕輕鬆開,然後轉移話題道:「官人說妾身這麼改進造福千家萬戶,卻不提為商社節省成本,官人是覺得這麼改進還不盡如人意是嗎?」

    說十三娘冰雪聰明,這一點絕對沒有絲毫誇張,這不,立即就得到了印證;楊逸確實覺得十三娘這項改進,對一家一戶肯定有大利,便對於商社的大型扎棉廠來說,這樣改進還不夠,但這樣的話他當然不會說出來,不然方才誇自家娘子的話可就顯得言不由衷了。

    他立即澄清道:「娘子誤會了,商社是為了賺錢,和天下百姓的福址沒法比,完全可是忽略不計,所以官人我才沒提商社因此獲得的好處。」

    「真的嗎?」十三娘輕輕一揚袖子,一線寒芒一閃而逝,配著她那溫婉嫻雅的微笑,讓楊大官人兩腳直打顫。

    「娘子,娘子…….別別別,為夫說的都是真心話,都是真心話……….」楊大官人就像一個即將遭到流氓侵犯的弱女子,緊捂著要害之外,一臉怯弱地向後步步退去。

    把清娘她們逗得個個笑彎了小腰兒,禛子最是誇張,笑得眼淚都出來了,胸前波濤洶湧,令人驚心動魄。

    十三娘又羞又氣,忍不住啐了他一口道:「官人少作怪,你這模樣,不知道的還以為妾身是悍婦呢,哼,就你會作怪。」

    「不不不,娘子是天下最賢惠的娘子,為夫………」

    「哼,你還說。」十三娘急了,大家看著呢,急得她直跺著腳兒,她身著貂裘小襖,下穿八幅湘裙,娉娉婷婷,姿色可不比阿黛拉這些一國挑出來的美人差,這嬌嗔女兒態,實在在是養眼。

    嗯,還是轉移話題才有效,十三娘想通一點後,臉色一正說道:「官人一定是想到了別的主意,你快說,照你的意思怎麼改進這扎棉機。」

    夫妻之間,開些小玩笑是免不了的,但要適可而止,不然十三娘在眾女面前就真的沒面子了。

    楊逸也正色地說道:「娘子,你的改進方案確實給我了些靈感,這種腳踏式的扎棉機,對小家小戶非常適用,不過將來商社要建大型的扎棉廠,在勞力方面自然是越省越好,娘子可曾見過石磨?」

    「呀,我明白了!」說到這些事,十三娘頓時忘了自己是一家主母了,驚喜地說道,「官人是說,用畜力來帶動這兩根圓軸不停的轉動,嗯,這個不難做到,這樣一樣,咱們就可以把這兩根圓軸做大幾倍,長幾倍,可以容多人同時往裡塞棉花,或者可以讓兩隻驢馬同帶時帶動多根圓軸轉動,這樣效率會更加高,官人,你太………」

    楊逸連忙撇清道:「娘子,這完全是你給我的靈感,而且像兩隻驢子同時帶著多根圓軸轉動這等事情,為夫可真沒有想到,這全是娘子的奇思妙想,為夫可不敢居功。」

    十三娘已經沉浸到改進扎棉機的想像中去,再沒管他說什麼,楊逸再次提示道:「娘子,養生口畢竟還要草料,有沒有什麼方法更加節約成本的呢?」

    「官人的意思是……….」十三娘有些疑惑。

    楊大官人滿副閒情逸致地念道:「因荷而得耦。」

    「有杏不須梅。」旁邊的清娘聽得認真,脫口答了出來,十三娘笑嘻嘻地看向她,清娘臉上頓時紅霞盡染。

    這副對偶句是當初她第一次來楊家,看到楊家的噴泉時,和楊逸對的,現在這副對子還刻在前院噴泉池子的假山上,這可是清娘最美好的記憶之一。

    而且因為這對子包含有「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須媒」的另一層意思,當著眾人面前道來,怎不讓她羞赧萬分。

    對她,楊逸毫不掩飾自己的寵愛,這其中一部分原因大概是以前她小,把她當妹妹一樣寵慣了,他攬過清娘的香肩笑道:「清娘,別害羞,咱們就是有幸不須媒了,那又怎麼樣,她們愛笑就笑。」

    他不說還好,這話一出口,清娘更是羞得不敢抬頭,十三娘將她摟過去,在她俏臀上輕輕一拍笑道:「不覺間,咱們家清娘都長成大姑娘了,姐姐也都老了。」

    「晴兒姐姐才不老呢。」

    以前清娘還小,無論是在京裡,還是在環州,多是由十三娘在照顧她,連梳頭洗臉這些事,十三娘都常會親手幫清娘打理;清娘如詩如畫,處處討人憐愛,十三娘和她的感情類似於親姐妹那樣,到現在人人都改口叫十三娘夫人了,只有清娘還一如既往的叫她晴兒姐姐,而且可以預見會一輩子這麼叫下去。

    楊逸欣慰地說道:「娘子確實不老,為夫我………」

    「你少再胡說,哼………」十三娘又白了他一眼,才接著說道,「妾身明白了,官人的意思是說可以利用水車來帶著扎棉機的圓軸轉動,這樣連驢馬都省了,是嗎?」

    楊逸哈哈笑道:「娘子果然冰雪聰明,還有這紡車,娘子請看。」

    楊逸說著走到那架紡車前,其實紡車並非黎族獨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便出現紡車了,紡車的結構同樣非常簡單,由加捻捲繞、傳動和原動3部分組成,原動機構是一個和手搖紡車繩輪相似的大圓輪,輪軸裝有曲柄,需專人用手來搖動,也有腳踏式的。

    楊逸說道:「娘子,這紡車和扎棉機一樣,都是靠轉動來工作的,所以它同樣可以改為畜力或水力的,這事兒很重要,娘子若是有心,就試著改進一下看看,嗯,我決定,改進後的紡車就叫蘇晴紡車了。」

    十三娘嘻嘻一笑道:「官人,你大概還沒看出這台紡車與咱們這邊的紡車有什麼不同吧?」

    「呃………這個嘛,官人我………….我瞧瞧。」

    其實楊逸對大宋目前使的紡車也不是很瞭解,自然也沒看出從海南弄回來的這部紡車與別的紡車有什麼不同。他瞧了半天也沒瞧出什麼來。

    十三娘上前給他講解道:「官人,以前咱們用的紡車,不管是手搖紡車也好,腳踏式紡車也好,一次都只能紡一根紗線,但眼前這部紡車卻是不同,它一次可以紡三根紗線,也就是說它比咱們原來用的紡車效率提高了三倍。」

    在後世機械化的時代,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要織出一匹布具體要經過什麼工序,用棉花簡單地說吧,棉花曬乾後,要先用扎棉機去除棉子,再用彈棉弓把棉花彈蓬鬆,棉花變得蓬鬆了,但它還是縱橫無序的短纖維,這就需要用紡車將它紡成一根根細紗線,紡成細紗線後才能放到織機上去織成布。

    而紡紗這個式序不比織布輕鬆,它一直是制約布匹生產的一個關鍵環節,以前的紡車,一次只能紡出一根紗線,現在從海南弄回來的這部腳踏式紡車一次可以紡三根紗線的話,也就意味著紡紗這一道式序可以提速三倍。這絕對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

    楊逸來精神了,就他所知,後世英國的珍妮紡紗機一次可以紡八根線,因此它被喻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誌。

    可惜楊逸也只是聽說過珍妮紡織機,並不知道他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現在大宋終於出現一次可紡三根線的紡車了,這讓楊逸非常興奮,他相信,中國人的智慧不比它國人差,只要投入力人物力不斷的進行研究,今天能發明出一次紡三根紗線的紡車,將來就一定能發明出一次紡八根線、甚至紡更多線的紡車。

    他立即問道:「娘子,你先別擺弄那座鐘了,先研究一下這紡車,看看能不能發明出一次可以紡更多紗線的紡車來。」

    十三娘嘻嘻地笑道:「官人,人家就算發明出來,又沒有什麼好處,你別拿那些為天下蒼生造福的話來糊弄妾身,這東西對你們商社有用,對變通百姓可沒多大用處,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一次紡一根線,還是三根線差別都不是很大,他們又沒那麼多線來紡。」

    這個妖女!楊逸不禁暗嘆。

    「娘子,咱們不說天下蒼生了,就說為了咱們家吧,現在這三樣東西咱們賣了五十萬貫,娘子若是能研究出一次紡線更多的紡車來,咱們再賣給商社,賺它百萬貫可好。」

    「嘻嘻,這還差不多,妾身要是研製出來了,你可不許白送,妾身可沒錢買珠釵頭面了呢。」

    沒錢買珠釵頭面?天啊!楊大官人瞬間被雷得外焦裡嫩。
weichang95 發表於 2013-7-21 12:40
第720章 難道真要去販賣黑奴

  @@@
  十三娘為了她的珠花頭面,開始用心研究扎棉機和紡車去了,這回連清娘幾個也跟著湊熱鬧,在右廂小院幫十三娘獻計獻策。
  楊逸把韓碧兒帶到書房,對楊逸來說,西印度洋貿易商社的事,其實比擴建京城更重要,因為這關係到他今後一系列的佈局,而擴建京城只不過是解決京城人口膨脹問題而已,兩件事沒法比。
  韓碧兒穿一襲白茸茸的翻領裘衣,有些像胡裝,把她襯得別樣的嫵媚;
  這位商界女強人,平日在外頭對他人冷著面,回到家裡對楊逸卻完全是別一回事,那春水一般的嫵媚風情再沒有絲毫掩飾;
  進入暖和的書房後,她將外面的裘衣脫下,那凹凸有致的身材頓時顯露出來,讓人不得不想到床這個字眼上去。
  楊逸輕咳一聲說道:「碧兒,從剛才的扎棉機和紡車,能讓你想到什麼嗎?」。
  「在爺面前,奴奴什麼也不願想,爺有什麼話直接吩咐奴奴就是了。」韓碧兒媚然一笑,那水蛇腰輕輕一扭,坐到楊逸的腿上,一隻手在他身上輕輕劃動著。

  楊逸忍不住在她香臀上拍了一巴掌,笑罵道:「你這妖精,少撩撥人,等我把話講完再說。
  這一巴掌不但沒讓她有所收斂,那雙眸子之中更是波光蕩漾,曼妙的身軀柔柔的纏上來,如藤纏樹一般。
  楊逸只得趕緊說正事:「碧兒,從這次帶回來的扎棉機和紡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技術才是關鍵,只有不斷改良技術。才能不斷的把成本降低,把效率提高;
  你把我這原話告訴其他股東。商社要立即成立一個研究所,物色各方面的人才,不管哪方面的,只要有一技之長的咱們都要網羅進來,專門研究各項技術的改進;
  在這方面,投入多少資金都不要心痛,就像這扎棉機和紡車,咱們掌握在手,將來就可以帶來難以計數的暴利。」
  韓狐狸媚眼兒一眨說道:「爺。奴才懶得去跟他們說呢…………」
  「嗯?」楊逸眼睛瞪得大大的,這是認識以來,韓狐狸第一次敢不聽他的話,令人詫異啊。
  「爺,奴奴也沒錢買珠花頭面了,嘻嘻。」韓碧兒笑得十足象隻狐狸精。

  「唉,好吧。」
  「嘻嘻,本來就是嘛,爺您想想。咱們家又不是出不起這筆經費,咱們幹嘛不自己成立一個……什麼所的,幹嘛非要由商社出資來建呢?
  像這次賣扎棉機和紡車這幾樣,一下子就給家裡賺幾十萬貫不好呢。爺看不上這點錢的話,就給奴奴買珠花頭面好了。」
  楊逸這回是真忍不住搖頭苦笑了,看來自己是真的太崇高。太無私了;
  正如韓碧兒所說,楊家現在產業無數。商棧遍佈天下,你想物色什麼樣的科研人才。想投資研究什麼都不成問道;
  憑楊家現在的財力,就算一年投一百萬貫進去搞科研都不成問題,一百萬貫是什麼概念,完全夠養幾千各種人才,同時研究幾十項東西了。
  出了成果,咱想賣給誰就賣給誰,誰出的價錢高就賣給誰,只怕將來別的不用做,光是科研成果就夠楊家賺得缽滿盤滿的了。
  好吧,誰也不嫌自家錢多,韓狐狸從這次出售扎棉機技術嘗到了甜頭,只怕強迫她,她也是私下搞。
  韓碧兒見他不再堅持讓商社來做這事,臉上的笑容更是媚若狐妖,軟糯糯地說道:「爺,再說了,夫人天文地理、器械醫藥無所不精,她可是最理想的主事人,有這麼好的基礎在,咱們為什麼不好好利用呢,爺有什麼想法,儘管道來,奴奴這就讓人去物色人才來研究。」…,
  「碧兒,你沒明白我的意思,我說的是無論哪方面的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長,咱們就蒐羅過來養著,隨他們的性想研究什麼都行;
  當然了,我自然也有不少想法,嗯,容我先仔細想想,到時我給你列一張單子,這樣你物色人才時也能有些針對性。」
  「爺,奴奴都聽你的。」韓碧兒媚態入骨,開始將他的手引向自己挺拔而柔軟的雙峰了。
  楊逸明白,不先將這狐狸精喂飽,是沒法安生了,於是立即將她抱入裡間的的軟榻,直接把她剝成白羊,就地正法。
  幾番繾綣下來,韓碧兒渾身酥軟,終於安生了。
  她一絲不掛的躺在楊逸懷裡,突然想起個事,不由說道:「爺,現在商社購下大量的棉田和桑園,需要僱用大批勞力,等扎棉、繅絲、紡織這些廠房建成,也要大量雇工,奴奴為此可愁壞了,這要上哪裡去雇這麼多勞力呢?」
  「儘量就地僱用吧。」
  「爺說得輕巧,您是不知道,這幾年來,爺把咱們大宋的疆土拓展了幾倍,國內農工商都蓬勃發展,勞力本就嚴重缺乏;

  如今商社開闢出許多大型棉田,桑園,這些都要成百上千的勞力才行,偏偏朝廷遷民荊湖,開發廣南,以及遷民前往遼東、西域實邊,如今國內幾乎找不到失地的流民了;
  有地的百姓,人家種自己的地都忙不過來,有幾個願受你僱用?爺,勞力的問題若不解決,只怕會對商社的發展造成致命的影響,奴奴此為可愁死了。」
  聽了韓碧兒的話,楊逸也不禁直皺眉頭,在這年頭什麼都是靠人力生產,特別是紡織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雇不到人力你什麼也做不了。
  靠,以前大宋由於土地兼併嚴重,社會上有大量的失地百姓,以至於地方上經常有叛亂發生,正如韓碧兒所說,這些年來,朝廷遷民荊湖、河套、河西、現在又是遼東、西域,失地的百姓幾乎都被遷完了;
  加上工商業在這幾年也呈井噴式發展,又讓很多失去土地的百姓轉入了工商業,如今想像以前那樣隨便找就能找到成千上萬的流民是不可能了。
  楊逸不禁又想起了家中那兩個高麗來的丫環,唉,如今連丫環都得往外國找了,這雇工可就更難了。

  難道真要到非洲去販賣黑奴?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weichang95

LV:7 大臣

追蹤
  • 20

    主題

  • 12224

    回文

  • 1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