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orm.nsysu.edu.tw/~b976060001/9805/02_3.html
22K方案之探討
【政經電子報/廖坤泰 呂欣宜 許嘉軒】
前言
2008年爆發全球性金融危機,為此政府有一連串降息、發放消費券、減稅及擴大內需等各式政策,而與大專生最為相關的莫過於教育部所推動的「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俗稱「22K方案」)了,對莘莘學子而言,是多了更多求職機會,但事情總是一體兩面,22K方案實施之後有利有弊,爭議不少,雖然在今年4月到期,但取而代之的10K方案依然會對對台灣社會和勞動供需市場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然而,究竟會造成何種影響?以下將為讀者做深入的探討。
內涵與簡介
22K方案其源自於行政院為因應97年全球金融風暴,提出的「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立法院通過「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條例」第十條第一項規定:「為提升學術研究水準、培育及延攬優異人才、累積文化知識資本,中央教育主管機關得依本條例擬訂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之專案計畫辦理。」
因此,教育部規劃了「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該計畫共跨6 個部會,包含16 個子方案,其中影響最大也最受各界關注者為「方案1-1 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該方案是由教育部補助大專畢生赴企業職場實習之特定性就業補助方案,是由各大專院校協助畢業生與企業進行媒合,媒合成功後,實習員可至企業實習一年,實習期間生之薪資(每月22,000 元)及勞健保費用(每月最高4,190 元)由教育部特別預算補助。(資料來源:教育部)
預期效益
1.幫助大專畢業生未來就業
藉由提供近期畢業之大專畢業生就業輔導,增進其職場經驗,以利其後續之就業。
2.縮短產學落差
此方案將促進大學與企業產生連結。因此,初入社會的新鮮人將更加了解市場的實際運作,並消除社會對於讀大學毫無用處之印象。
3.舒緩失業狀況
透由各單位所提供之實習機會,大專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壓力將能大幅的減輕,並減少失業可能產生之問題。
影響與衝擊:
1.治標不治本
從總體經濟學角度來看,短期的擴大公共支出政策的確能造成經濟成長率上揚並降低失業率,但22K方案適用者並非是企業正式員工,在一定期間之後他們又會回到勞動市場中,屆時工作需求量固定但供給量大幅增加,供過於求的結果,失業率無法進行任何「美化」,過多的勞動人口依然無法得到紓解。
2.財政負擔重
政府耗資100多億元用來「鼓勵」全國各企業提供就業實習機會,積極接納大專畢業生,使他們在專長領域取得職場經驗,這筆數目在中央總預算中或許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卻是人民辛苦賺得的血汗錢。在22K方案中的大專生的職稱是「實習生」,但是他們做的工作卻是一般員工所做的事情,這也表示政府在為公司支付員工薪水,令人不禁懷疑政府有圖利企業之嫌。
3.福利依賴
如前項所述,企業雇用實習生不需花費任何成本,當22K方案到期時,企業沒有免費勞力可繼續使用,站在廠商追求利潤極大化的立場而言,這些私人營利部門當然希望續辦此方案,政府最初的用意被扭曲,財政赤字更為嚴重,下一代負擔加大,甚至於會使大眾認為政府如此做是應該的,進而忽略原本該有的平衡。
4.降低就業市場薪資水準
高大學錄取率導致大學生充斥,在素質良莠不齊的情況下,本來就已拉低社會新鮮人的起薪。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曾說「要是沒有22K方案,這些新鮮人連一毛錢也拿不到」,不過22K方案的實施,卻讓原來勞資雙方之間的天平漸漸偏向資方,連帶使原本具有專業力和競爭力的求職者被迫降低他們應得的薪資水準,更遑論那些較弱勢的勞動者,若說沒有影響到所得水準,實在是難以服眾。
22K與10K比較:
教育部於今年九月提出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之續案—就業實習補助方案。與原方案不同的是,其補助企業僱用畢業3年內的學生,為期半年每月1萬元補助。
22K方案推行至今,有諸多爭議。在其陸續到期之際,教育部改以10K方案接續,欲改善其諸多為人詬病之弊病。
其主要改善問題有以下兩點:
1.薪資水準:一般認為22K方案壓低了既有的薪資水平,故接替的10K方案會審核企業給年輕人的薪資水準,如果未讓新人每月實領超過二萬二千元,將很難獲政府補助。
2.續聘性:22K方案的主要目的便是讓初入社會的新鮮人盡早進入就業市場,然在其補助年限到期後,被企業留用者數目有限,故在10K方案中企業如要申請續辦的補助方案,須以正式員工職缺來聘用,不同於22K方案是用「實習員」名義,而半年補助期滿後,企業也不能隨易解聘。
10K方案在今年9月即將上路,在其嘗試修正22K方案弊病後,是否真能達到其預期效益,尚有待時間考驗。
結語
整體而言,22K方案之所以會遭受到如此龐大的反彈聲浪,其因素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1.政策效用的不明確:在最初的方案中,理論上雖可幫助34000名新鮮人獲得短暫的工作機會並解決失業所造成的景氣低靡問題,但其所造成的薪資水準下降、財政負擔加重以及契約期過後實習生未來的去留問題,令大眾無法欣然接受此一政策。
2.利益分配的不當:在此一方案中,企業為最大的獲利者,除可獲得較便宜的勞工外,還可免去保險、資遣費等負擔,但身為經濟不景氣之受害者的職場新鮮人們,不僅要以「實習生」之名義遭受不公正的對待,還無法獲得與自身能力相符的薪資水平,令人不禁有勞資關係失衡之感。
從上述的兩點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政策的好壞取決於制度設計。在22K方案裡,雖然政府有其美意,但在制度的設計上缺乏了提供勞動者爭取其利益的管道,造成了勞資市場的傾斜並引起一陣撻伐。
當然一個好的政策並非一蹴可幾,隨著10K方案的提出,或許可以輕緩市場的傾斜。在10K方案當中,實習生的名義將修正為正式員工,如此一來便能相當程度的保障學生權益,也可同時減少政府的開銷;此外,新的方案將會以企業的給薪高低來審核補助與否,此舉或許能幫助政府,以更加公正的方式篩選出真正需要補助的人。
版主~~請看看吧!
對或錯~~我不想引起筆戰~~SO 繼續淺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