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 明末瘋狂 作者:再次等候 (連載中)

 
mk2258 2013-4-20 08:58:30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67 68500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20:49
第八百九十一章 皇太極進宮

    當李自成敗退回京城以後,楊如松讓外城內的部隊嚴陣以待,這可以說是謹慎之舉。可是當大順軍撤離京城,楊如松非但沒有趁虛佔領內城和皇城,反而還是堅持著緊閉外城城門,這明顯就是故意為之了。

    之所以如此做,當然是吳世恭和吳三桂有著私人恩怨。

    外城如此嚴密的防守,根本派不出去人打探消息,所以就是看到大順軍潰散,內城也是處處火光,外城內的人也不敢出城,就更不知道大順軍是被清軍和關寧鐵騎聯合擊敗的。

    而在先前,外城被大順軍主力壓著猛攻,可大順軍又是敗于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所以楊如松只要通過簡單的加減法就可以得出結論,關寧鐵騎的戰斗力是強于李自成的大順軍。

    因此,楊如松連內城和皇城都不去佔據,就是要死守住外城不放。要不然,外城這少量的兵力,分散到了這麼大的京城中,就像是一碗水撒進沙漠一樣,反而是阻擋不住“實力驚人”的關寧鐵騎。所以還不如現在就死守外城呢。

    楊如松的想法也很簡單,他首先是要保住薛呈麟這些吳世恭的家人,而控制住太子朱慈霃等人則是次之,最後才是護衛住外城內的百姓。

    所以現在的楊如松,他絕對不會讓吳三桂進入外城,萬一關寧鐵騎進城後與汝寧軍發生戰斗,實力“遜色很多”的汝寧軍就肯定護衛不了這麼多的吳世恭家人,甚至連薛呈麟都會有生命危險。

    因此,楊如松索性以“防止城外亂匪侵擾”的理由,依然是緊閉城門。如果未來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想要進外城,那楊如松就會據城死守,等待吳世恭率領的汝寧軍主力的到來。

    當然。楊如松他們也知道,現在的外城內是謠言四起。許多官員,甚至一部分原明軍都聚集在太子朱慈霃的身邊。而外城內也明顯分成了兩派。

    可是為了防止城內矛盾的激化,楊如松就讓自己的部隊,避開了太子朱慈霃的府邸,防止發生任何摩擦。而楊如松更是安排了精銳部隊守衛在薛呈麟他們身邊。

    反正現在的楊如松已經是想通了︰如果能把太子掌握在汝寧軍手中,那是最好。可就是不能夠,那也無所謂。等到汝寧軍的主力來到京城以後,肯定會與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決一雌雄。等到勝負的結果出來以後,太子朱慈霃的作用也就無關緊要了。畢竟現在的太子還未坐上龍椅。而即不了位的太子,也就是那麼一回事吧!

    所以楊如松準備一旦情況不妙,就把太子朱慈霃和親太子的官員和部隊送出外城,索性做個好人,交由吳三桂來安排。反正現在一切都是以薛呈麟的安全為重。能用太子拖上一些時間,那就好上一些時間吧!

    但是誰也沒想到。這種劍拔弩張的氣氛只維持了短短的半天時間。當一群官員和內官聚集在東郊迎接時。傲然來到的竟然是胡服辮發的清軍八旗兵。轉眼之間,那些清軍就已經進入內城,布滿了城中的城垣。許多人都是錯愕不已,難以置信眼前所發生的一切。

    還好外城的城門還是緊閉著,在楊如松的急令之下,城中軍民又是緊急動員了起來。要防備住清軍攻打外城。而外城內隱隱分成的兩派,又立刻在清軍的威脅之下團結了起來。

    “皇上!皇城到了,請您下馬!”幾位鮮廉寡恥的官員和內官要把皇太極迎接進宮。

    而皇太極走過了金水橋,看著那高聳的承天門(**)。興奮地笑道︰“朕總算是走到這里了。”

    一群清軍將領簇擁著皇太極走入了皇極殿(太和殿),皇太極走上了正中的龍椅,並且在龍椅上落座。而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清親貴和將領們立刻跪下行禮,三呼︰“萬歲!”

    等到行禮畢,皇太極虛扶起眾人,接著說道︰“既已佔據北京城,那大清國的都城也將遷至這里。不過軍情緊要,諸位仍需努力!”

    “喳!”

    “阿濟格、多鐸,你們倆人和平西王一起依然追擊西逃的民賊。”

    “是!皇上!”

    “多爾袞!你領軍攻打外城。這外城內還有一支明軍在抵抗,要全力攻下。听說大明的太子和幾位皇子也在外城,你一定要擒獲他們,生要見人、死要見尸,不得放跑了。”

    “是!皇上!”

    “阿巴泰!你領軍去通州,平定駐扎在那里的明軍。這通州城內有著供應京城的大批糧草,你可要小心一點,別讓那些明軍都燒了。最好是逼降他們。如果他們投降,可允他們一個好前程。等到拿下通州以後,你再回來與睿親王一起,共同攻打外城。”

    “是!皇上!”

    “範先生!你安排人手安撫城內百姓,撲滅失火,要讓城中早日安定下來。”

    “是!皇上!”

    “洪先生!你要遍訪前朝官員,盡量要讓他們都歸順于我大清。”

    “是!皇上!”

    ……

    皇太極的一連竄命令發布下來,終于是安排得差不多了。當他剛想揮手讓眾人散去,沒想到幾名清兵急匆匆地跑入到了殿內。

    那些清兵一入殿,就立刻跪稟道︰“皇上!在保定的探子發現大批明軍。”

    “啊!”大殿上頓時響起了一片驚呼聲。

    “是不是咱們在徐州遇上的明軍?”皇太極立刻俯下身,急切地問道。

    “是!而且比在徐州時的人數多了不少,看揚塵,起碼上十萬。”

    “他們可來的好快啊!”皇太極挺起了腰,笑著說道。可他的眼神中不禁流露出一些無奈,“前令皆廢!傳朕的旨意,集起全軍,南下保定決戰。朕將御駕親征!”

    “喳!”

    這時候的皇太極就感到渾身乏力,他努力想要自己站起來。而在他身後護衛的鰲拜一見情形不對,就想要上前去攙扶。

    沒想到皇太極一把推開鰲拜,他使出了渾身的勁,終于哆哆嗦嗦地站了起來。可這時候的他已經雙眼發黑,已經根本看不到任何東西了。

    而皇太極全身的知覺也仿佛一絲絲地離開了他的全身,當他失去知覺的最後一刻,他耳邊隱約傳來了一陣陣惶恐的叫聲——“皇上!皇上!”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20:49
第八百九十二章人生如夢

    在無盡的黑暗中,黃太極漸漸地恢復了知覺。可他仍然感到眼皮似乎有千鈞重,怎麼努力似乎也都睜不開。

    殿外傳來了“嘰嘰啊啊”的怪唱聲,黃太極明白,這是隨軍的薩滿在為自己祈福。可現在的黃太極只想要安靜,他恨不得立刻把這些薩滿呵斥下去,可真的是有心無力啊!

    “看起來這次是要走到生命的盡頭了。”黃太極有些認命地想道。

    可接著一股不忿之氣猛然充滿了黃太極的全身。他不甘心啊!不甘心啊!已經進入了北京城,滿清也踏上了征服中原的第一步,可他自己的身體卻是垮了,再也看不到滿清征服天下,這又是一種怎麼樣的悲哀呢?英雄的悲哀啊!

    “皇上!皇上!”

    一陣急促的呼喊聲在黃太極的耳邊響起。黃太極也使出了渾身力氣,努力地把眼睜開,頓時看見自己的床塌邊,圍滿了滿清親貴和將領。

    剛才見到了黃太極的眼皮在動,在場身份最高的多爾袞就試著喊了幾聲,沒想到黃太極真的醒過來了,于是那些滿清親貴和將領的臉上也都浮現出了笑容。

    黃太極緩緩地環顧了一下眾人,發現他們的臉上雖然都有著擔心、惶恐、歡喜等表情,可雙眼紅腫的卻只有鰲拜、譚泰等幾人。當然還有多爾袞。哎——!這個多爾袞啊!

    “自己這個野心勃勃的兄弟啊!”黃太極神色復雜地看著他。可在這時候,黃太極明顯感到生命在自己的體內流逝,看起來自己已經是余時不多了啊!

    “哎——!”黃太極在心中長嘆了一聲,“事已至此,也就做些盡人事的事情吧!現在的兩白旗也已經羽翼豐滿了呀。”

    “皇上!您有什麼話要說?”多爾袞看到黃太極看向了自己,立刻關心地問道。

    “扶朕起來!扶朕起來!”黃太極輕聲地說道。

    于是眾人七手八腳地扶起了黃太極,拿了幾個靠墊墊在他的背後,讓黃太極可以坐著說話。

    “都別擔心。朕老毛病犯了,只是要休息一陣。”黃太極安慰道。接著他就問道,“朕睡過去多久了?”

    “整一天了。”一旁的鰲拜說道,“皇上!您這一倒,咱們可都擔心著呢!”

    黃太極似乎很隨意地看了鰲拜一眼,可那凌利的眼神,就是要告訴鰲拜說︰“你別再廢話了。”而鰲拜也被黃太極看得縮下了脖子,微微地向後躲了躲。不再敢發聲。

    “那河南的明軍到哪里了?我們準備出兵了沒有?”黃太極又問道。

    可一听這問題,滿屋子的人都是面面相窺,誰也不敢做聲。黃太極這一昏倒,使得清軍已經是人心惶惶。再加上沒有了統帥,誰也不敢輕舉妄動,所以只能等著黃太極舒醒過來。

    黃太極的腦子稍微一轉。就明白了這里的訣竅。于是他看向了多爾袞,對他說道︰“十四弟!朕不在,這里就應該由你做主,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呢?”

    “皇上教訓的是!是臣弟膽小了,臣弟害怕有負聖恩。”多爾袞連忙低頭認錯道。

    黃太極長吸了一口氣,接著說道︰“朕這些兄弟子佷中,論才干你最強。朕又有什麼不放心的呢?從老汗七大恨起兵始,幾十年光陰,咱們大清國終于佔了明國的都城。國族健兒也終于進了這花花江山,可行百里者半九十,咱們可不能泄了這口氣,把得到的又還回去啊!”

    “皇上說的是!”多爾袞等人連忙應和道。

    “現在河南的明軍應該是過了保定吧!再不出兵可就來不及了。朕就授你睿親王為征南大將軍,八旗健兒都歸你來統帥。一定要擊退河南的明軍,保住京城。這樣咱們才能坐穩江山。”黃太極越說,他的精神似乎也越亢奮,兩邊的臉頰上浮現出了病態的潮紅。所有的人都已經知道,黃太極已經是回光返照了,所以他們都不敢做聲,生怕打斷了黃太極的遺言。

    “十四弟!朕那幾個孩子都不成器,就要你多費心了。如果你能輔佐。看在朕的面子上就幫一把。真的不行,那就你來坐這個皇位吧!”

    一听這話,仿佛驚雷般把眾人都震住了。多爾袞也站不住了,他連滾帶爬地趴到了地上。連連磕頭。一邊磕頭,他還一邊帶著哭音道︰“臣弟不敢!臣弟不敢!臣弟是無子嗣之人,一定盡心輔佐幾位皇佷。如臣弟有不軌之心,天棄之!天棄之!”

    見到多爾袞下跪,眾人也都跪下磕頭。而鰲拜也在一旁發話道︰“皇位肯定是皇上的阿哥的,誰也奪不走。要不然,奴才定會拼個你死我活。”

    “好了!都起來吧!”黃太極顫抖地抬了抬手,“鰲拜!你也別說這種話。咱們八旗自個兒可不能內斗。十四弟!你說是不是這個理?”

    “皇上說的是!皇上說的是!”多爾袞依然跪在地上,不斷地在磕頭。

    黃太極長嘆了一聲,他終于耗費完了余下的精力。他軟軟地靠在靠墊上,說話的聲音也是越來越小︰“能打進北京城,坐上了天子的龍椅,真是平生無憾!平生無憾!就是時間太短了。朕這一生……”

    當黃太極投入到永夜的黑暗之前,他腦海里最後想到了四個大字——人生如夢!

    崇楨十六年八月十五日凌晨,一代雄主黃太極在北京病故。作為一位把滿清一手帶到,能爭奪天下的少數民族首領,黃太極無愧于雄才大略的稱譽。

    就是在黃太極彌留之時,他都定下了滿清的內外政策。

    對外︰黃太極要求守住北京,擊退汝寧軍。並以北京為基礎,奪取黃河以北的整個華北平原和西北廣大地區。先與漢人形成南北割據狀態,再覓機奪取整個天下。

    對內︰黃太極就表演了明末版的白帝城托孤,用劉備的故計束縛住多爾袞的手腳,以此來讓自己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即位。

    而這些安排當然是極好的,如果滿清的執政者依計執行的話,也能給大清國帶來最大的利益。可是黃太極也就疏忽了一點︰隨著他的身逝,他所說的話也就隨風而逝了。

    而且更有一點是黃太極所疏忽的,他遺言中只是說了讓其子即位,並沒有明確是何子。雖然當時殿中所有的滿清親貴和將領都知道,黃太極指定的繼承人是長子豪格,但總是留下了這樣一個空子。而這個空子也將在以後被多爾袞無限放大。

    “十四弟!皇上剛駕崩,你就要帶大軍南下作戰,難道不怕軍心不穩嗎?還是帶著關內的繳獲回盛京吧!反正現在山海關也在我們手中。等解決了盛京之事,咱們隨時能進來。”阿濟格勸多爾袞道。

    多爾袞皺著眉,搖搖頭道︰“這不好!那可是皇上的遺言,這麼多人都听著呢。咱們現在可立足未穩!而且我已經下令封鎖消息,密不發喪,軍中和盛京那里也都封鎖著,應該無大礙吧!”

    在黃太極尸骨未寒之時,多爾袞確實很難違背黃太極的遺命,要不然,對未來掌控清軍就很不利。多爾袞就是要阿濟格耐心一些,等多爾袞施展了手段,完全掌握了大清國的權力再說。

    可就在這時,多鐸匆匆地跑了過來,一見面,他就氣喘吁吁地叫道︰“兩位兄長!听我旗中的奴才說︰兩黃旗已派了十幾批人馬連夜回遼東了。兩位兄長再沒有動作,那盛京就要被豪格佔去了。”

    “啊!”多爾袞和阿濟格異口同聲地驚呼道。

    而阿濟格還大罵道︰“鰲拜、譚泰這兩個奴才,別讓爺踫到!爺要扒了你們的皮!”

    在盛京,豪格與多爾袞的私怨已是眾人皆知。而一旦豪格即位,多爾袞仨兄弟最好的結局,也就是圈禁而死。所以現在的多爾袞他們已經被逼得,絕不能坐以待斃了。

    這時候的多爾袞也就顧不得黃太極的遺言了。他當機立斷地說道︰“全軍集合!即刻北返。把京城的財物、牲畜和人口全都搜刮一遍,分幾路從長城關隘回盛京。阿濟格!多鐸!你們倆人護送著皇上的靈柩,帶著兩白旗和親與我們的部隊,與我一起,一同從山海關回去!”

    “好!”

    “那就快些傳令去吧!哎——!”多爾袞最後說道。

    八月十三日,汝寧軍先頭部隊在保定遭遇清軍探子。

    八月十五日,汝寧軍全家抵達保定,展開部隊,並準備與清軍的決戰。

    同日,黃太極病故于北京紫禁城。

    八月十六日,因為滿清的內斗,多爾袞不顧黃太極的遺命,決定放棄與汝寧軍的決戰,並撤離京城。

    同時他下令︰在京城大掠一天,之後在十七日分四路,帶著京城繳獲的財物和人口北返遼東。

    而其他三路通過長城出關的清軍,因為有著大量的繳獲,所以行走的速度較慢。而多爾袞這一路是輕裝疾馳,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返回盛京。

    八月十九日,當汝寧軍的先頭部隊小心翼翼地接近北京城時,他們卻驚訝地發現——京城的內城和皇城已經是空無一人了。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20:50
第八百九十三章登上巔峰

    太子朱慈霃坐在車駕上,雖然身邊簇擁著大批的太監和官員,他還是一直感到坐立不安。

    原先太子所以的鹵簿法駕都被毀去了,而現在朱慈霃所用的這一套,還是在外城內湊出來的,所以顯得有些不倫不類,根本就體現不出皇家的威儀。而伴駕的官員們倒是衣服鮮亮,他們這些人在出逃的時候,倒是都把自己的官袍保存好了,怪不得都是一些“職業選手”。

    當汝寧軍的先頭部隊抵赴京城時,楊如松終于打開了外城的城門,迎接汝寧軍的到來。可是當所有人到內城一看,只見到滿目瘡痍,斷壁殘垣。清軍撤離前,真的是連雞犬都不留下一只啊!

    因為已經是避無可避,在親信大臣們的規勸之下,根本沒有自己主張的太子朱慈霃,只能出城門相迎吳世恭的到來。可是他的心中還是在膽顫,生怕吳世恭這位武夫做出些大逆不道之事。因為前幾日,東宮教授給朱慈霃授課時,正好說到董卓入京這一段。所以現在的朱慈霃就是在胡思亂想,不知道要怎樣面對將要來到了蕩寇將軍——吳世恭。

    “太子殿下!蕩寇將軍就要來到!”太子朱慈霃身邊的太監提醒道。那太監就是要提醒朱慈霃,讓他從車駕上下來,相迎快要來到的吳世恭。

    “孤知道了。可……可那蕩寇將軍會否對孤不利?”太子朱慈霃畢竟是小孩,所以他低聲問那位太監,臉色也變得有些發白。

    “殿下請放心!那吳蕩寇也是親貴子弟,又有生員功名,應該不會做那無禮之事。”那位太監安慰道。

    听了這安慰的話,太子朱慈霃也稍稍放心了一些,他終于從車駕上站了起來,對那太監道︰“那許伴伴就扶孤下車吧!”

    太子朱慈霃的身後,也圍著一群人。其中有位少年也正在翹首以盼,他正是陽武侯世子——薛呈麟。

    對于自己的那位父親,薛呈麟是相當陌生。不過他也一直听到關于父親的一些謠言。其中好話有,但壞話更多,而那些謠言,就給薛呈麟描繪了一個戰功顯赫,但又囂張跋扈的武官形象。

    可是當薛呈麟詢問自己的祖父和母親時。他們的描述卻是截然相反,他們都說吳世恭是位疼愛家人,又忠義雙全之人。這就讓薛呈麟是相當好奇,所以他就一直想見見,自己這位傳說中的父親大人。

    “來了!來了!”人群突然騷動了起來。官道的盡頭終于出現了一隊盔甲鮮明的騎士,護衛著吳世恭越走越近。而薛呈麟的脖子也盡量伸長了起來。

    這次吳世恭帶來的二十幾萬大軍幾乎都駐扎在京城的郊外。在經過通州時,原內閣首輔周延儒也很識趣地開城相迎,並全軍歸順了汝寧軍。

    而吳世恭進城也只帶了親兵隊和教導協的一萬多人。不過汝寧軍的所有主要軍官也都陪同著吳世恭一起入京,所以這支隊伍中真是將星薈萃。

    “如松!打得不錯啊!”一見外出相迎的楊如松,吳世恭就笑著打了一個招呼。

    “大人!末將……末將,幸不辱使命!”楊如松也是相當激動,哆哆嗦嗦的。就只能說出這麼幾個字。

    “那就跟著走吧!”吳世恭隨意地揮了一下馬鞭,示意楊如松跟在自己的身邊。這次吳世恭的家人都是安然無恙,那絕對就是楊如松的功勞。所以吳世恭也不吝給楊如松一個伴駕的位置,以此來褒獎于他。

    引導的官員把吳世恭他們引到了太子朱慈霃的跟前,介紹道︰“這位就是太子殿下!”

    吳世恭騎在馬上,微笑著看著站立在面前的太子朱慈霃,沒有絲毫下馬行禮的意思,那凌厲的眼神看得太子朱慈霃是渾身發寒。而四周的官員看到此景後。也是靜默一片。

    還是太子朱慈霃首先打破了此僵局,接受良好宮廷禮儀訓練的他,依著習慣率先躬身行禮道︰“將軍辛苦了。”

    吳世恭也是微微一笑,他在馬上居高臨下地躬身還禮︰“多謝殿下。末將舟車勞頓,想要先行歇息。等洗漱以後,再前來拜見太子殿下。失禮!失禮!”

    接著吳世恭也不管那目瞪口呆的太子朱慈霃,驅馬來到自己父親恭順侯吳惟忠和岳父陽武侯薛濂跟前。下馬向他們行了一圈禮,接著吩咐身邊的親兵牽來一匹空馬,拉起了跪在地上向自己行禮的長子薛呈麟,對他說道︰“好孩子!跟著我一起走吧!”

    目送著吳世恭走向皇城的背影。前來迎接的官員們都在用眼神交流著些什麼。此情此景,吳世恭那司馬昭之心可就毫不掩飾了,那麼這些官員們自己又將要何去何從呢?

    當吳世恭一行人來到紫禁城跟前,他真是百感交集。看著那巍峨的皇城,這正是天下英雄奮斗的終點。可是現在離自己是如此的近,簡直就是觸手可及,真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就在這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崇禎皇帝、李自成、皇太極都曾成為了這座皇城之主。可是風雲變幻,最終這座紫禁城卻落在了吳世恭的手中。而這一切,又怎麼不讓吳世恭興奮?怎麼不讓吳世恭驕傲呢?

    “哈哈哈——!走吧!都隨我進去!”在大笑聲中,吳世恭率先踏上了金水橋的橋面……。

    ……

    當吳世恭帶著一群將領們走進皇極殿,看著大殿正中的龍椅時,簡直是心潮澎湃。當日離京時如喪家之犬,今日卻離九五至尊是如此之近。這十幾年的辛酸苦楚,真令人不堪回首。

    當年剛穿越,吳世恭是安于紈褲生活,只想要富貴一生。沒想到身處崇禎年間,于是在歸德苦心經營,也就是想保個家族安寧。之後在汝寧臥薪嘗膽,歷經重重險關,百戰余生,才打好了汝寧軍根基。最後沒想到在一年之內,連克強軍,帶大軍進入了這紫禁城。

    雖說汝寧軍的成功有著幸運的成分,而現在也是強敵環顧四周。但龍椅就是龍椅,只要吳世恭一坐上去,他就是名正言順的天子。

    而吳世恭身後的將領們也都在竊竊私語,他們的臉上也都是興奮的表情。當吳世恭登基稱帝以後,這些汝寧軍的老人都將有著從龍之功。那高官厚祿肯定是免不了的,而且能把福澤傳承下去,福及自己的整個家族。所以現在這些將領們也都盼望著吳世恭早日披上龍袍。

    可是當時的風氣,皇上登基可是要大臣們勸進三次,以顯得皇帝的謙卑態度。所以這些將領們就在商議著︰是否現在就要勸進一次?

    有些老成的還想到︰吳世恭會不會先立太子朱慈霃為新帝,接著挾天子以令諸侯平定四方。等到瓜熟蒂落,再逼著新帝禪讓,這樣從程序上來看,會顯得名正言順得多。

    吳世恭听著身後將領們在低聲商議,他就轉過身,微笑道︰“我就知道,你們這幫混小子等不及了。”

    “哈哈哈——!”大殿中頓時爆發出一陣暢快的大笑聲。

    吳世恭拉起身邊薛呈麟的手,一步一步等上了走向了寶座。當走到髹金漆雲龍紋寶座跟前,吳世恭看了看寶座後七扇雕有雲龍紋的髹金漆大屏風,又看了看椅圈上纏繞著十三條金龍的龍椅,接著毫不猶豫地坐了上去。

    坐在龍椅上,吳世恭對身邊站立著的薛呈麟是微微一笑,說道︰“等以後,這里也是你坐的。”

    一個、兩個、三個……,殿中的人都紛紛跪下,向著吳世恭行那三跪九叩大禮。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

    (第八卷完)

    PS︰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李自成撤離京城時,是把紫禁城幾乎都焚毀了。不過在本書中,也就把紫禁城保存了下來。這是一個虛構!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20:50
第八百九十四章 新朝相位

    暖冬的太陽曬得人懶洋洋的,提不起什麼精神。通往京城的官道卻打掃得十分干淨,積雪也都堆積到了官道的兩旁。

    可在官道上人煙稀少,沒幾個走動的行人。而當這些行人走到十里亭,想要在此處歇歇腳的時候,卻立刻被十里亭的亭吏驅趕開。今天的十里亭中,有著些大人物,他們正在此等候,等著迎接三位進京的客人。

    終于,遠處出現了一隊人馬,而且在那隊人馬的身邊,更有著兩行騎兵在護衛。而當十里亭的亭吏,他一接到那隊人馬派出的先頭信使的報信時,他就立刻跑進了後廂房,並且在房外跪稟道︰“周閣老!諸位大人!衍聖公、顏巡撫和劉總兵就快要到了。”

    于是在後廂房歇息的周延儒他們立刻整理了一下服飾,並立刻出了屋。接著周延儒笑著對隨從的官員說道︰“諸位!與老夫一齊去相迎吧!”

    當吳世恭準備建立新朝,登基為皇的時候,他首先就要面對明朝覆滅時,因為朝廷的消失而產生的權利真空。于是吳世恭就要在第一時間建立起自己的中央政府。而其中的重中之重,當然是任命作為文官之首的內閣成員。

    而吳世恭為了讓新舊朝順利地交接,就采取了兼蓄並取的開放政策。他把在京的原明朝內閣大學士全部留用,而汝寧軍方面也只任命了鄧啟帆、張之恆和馬士英這仨位,當然,還包括了交出兵權的余子璉。而且在以後,吳世恭的內閣成員也將得到進一步的擴充。比如還在湖廣的侯恂,還有以後投誠汝寧軍的,夠資格的原明朝官員。吳世恭都將會安排其一個超拔的官位,包括在內閣的相位。

    而作為原內閣中資歷最老,官餃最高的——首輔周延儒,他就理所當然地被吳世恭任命為新朝——次輔。意外的是,新朝的首輔竟然就是——吳世恭本人兼任。

    吳世恭之所以采用了君權、相權一肩挑的極端做法,就是要采取獨裁的方法,盡快地統一全國,理順新朝的機構和政策。

    這次吳世恭的稱帝建國,其實也有取巧的因素。而在南方,有著殘明遺留的大批官吏和軍隊。而在西部。有李自成的大順軍殘部和在四川的張獻忠大西軍。更在北方,有著實力根本未損的滿清,而且殘破的長城防線也擋不住草原上的蒙古部落,山海關更是在滿清手中,這就使得吳世恭的新朝面臨著一種四面為敵的窘境。

    而明朝建國了二百多年。確實建立起了一個成熟的封建政權體系。可是因為祖制的限制、時代的發展、某些明朝皇帝的不作為和古代人目光的局限性,確實有些朝廷機構和政策適應不了時代的發展了。再加上吳世恭是從現代社會穿越過來的。他總有些先進的理念。而且汝寧軍重商的政策也向著資本主義社會在發展。因此,吳世恭就想在新朝建立伊始,就修改不適宜的朝廷機構和政策法令,定下新朝機構和政策的框架,便于新朝蓬勃發展和千秋萬代。

    為此,吳世恭就難以容忍與文官群體的扯皮。因此就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定下新機構和新政策。而君權和相權的統一,就能使得吳世恭暢通無阻地頒布一項項新政令,以此來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當然。吳世恭在做出這個驚世駭俗的決定之前,也取得了內閣各位閣老的諒解。他鄭重指出︰正因為吳世恭本人尊重文官集團的權利,尤其是最重要的相權,所以他才會這麼一肩挑。如果像明太祖朱元璋一樣完全取消內閣,吳世恭根本不需要擔任首輔,就可以做到大權獨攬。而現在這樣的特殊情況,是暫時的,吳世恭早晚會把首輔的位置交換給文官們。

    並且吳世恭還承諾︰首輔的位置,吳世恭只是擔任三年,在之後將交還內閣;而在整個新朝中,這樣由皇帝擔任首輔的特殊情況也將不會再有。此點也將定為新朝的祖制。

    不過吳世恭還說明︰在三年後新內閣的閣老將縮減為七人。而現在人數之多的閣老們,到時候或者因為年老致仕,或者就掛餃降職使用,肯定不會全部留任。

    而到了那時候,吳世恭也將從重臣推舉的閣老名單中挑選出十位,再讓重臣們差額選舉,再在選票最高的三位閣老中指定首輔和次輔人選。而每次內閣的任職期將會固定為五年,首輔將最多連任一次,最多任職十年。

    不過到了那個時候,吳世恭這位皇帝也不能隨意撤換內閣閣老,而閣老的任期內替換將有一定的程序(這里不詳敘了),也將采取替補的原則,從落選的那三位候選人中順補。

    也就是說,吳世恭的承諾,將大大增加內閣的權利,並且保障了文官們的政治安全性。是做出了君權對相權的重大讓步。

    所以這一切對于現在的周延儒來說,是相當滿意的。他現在的這個次輔,其實就相當于原來的首輔。而且在三年之後,周延儒還是有機會成為新朝的首輔。就是不能如願,周延儒也將以新朝事實上首位首輔的身份返鄉,總能保個家族富貴和“青史留名”。

    那隊人馬終于來到了周延儒他們的跟前。領頭的三位紛紛下車、下馬,向著周延儒等人行禮。而周延儒連忙還禮,他看到了顏繼祖和劉澤清還要大禮參拜,就立刻讓隨從阻止了這倆人,只讓他們行了個半禮。

    這次這仨人進京,是參加新年元旦,新朝成立的開國大典的。作為吳世恭名義上的老師和孔聖人的後人,衍聖公的身份當然是萬分高貴。而顏繼祖此次進京也將入閣為相,劉澤清也將被授予新朝侯爵。

    當八月間,吳世恭佔領北京以後,他首先就面臨著一個戰略上的選擇,要先解決四面哪一支敵軍。而與吳世恭有著交情,實力也最弱的山東原明軍也就成為了第一個選擇。

    而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吳世恭就認為魯軍可以爭取,因此就派出了使者,要說服山東巡撫顏繼祖和山東總兵劉澤清這倆人。而這次談判的焦點就是︰吳世恭要求魯軍全面接受汝寧軍的改編,而劉澤清等將領要放棄軍權,將不能再指揮魯軍。

    當然,為了防止談判破裂,汝寧軍也做好了攻打山東的準備,在北直隸和河南方向,汝寧軍也集中了四萬大軍,準備一旦談判失敗,就立即出兵。

    而談判的結果就讓吳世恭相當滿意,听取了吳世恭開出的條件,再加上在重兵壓境的威脅之下,深知汝寧軍實力的劉澤清決定放棄抵抗,而山東宣布歸順吳世恭的新朝。

    與此相對應的是,顏繼祖就入閣為相,而劉澤清放棄軍權授予侯爵,並且新朝也將同樣補償劉澤清這些魯軍將領一大筆補償費。而這次山東的歸順,就讓吳世恭的新朝沒有了東面方向的威脅。而且取得了大運河的控制權和東海的入海口,對汝寧軍將來的作戰,就取得一個較好的態勢。

    “周閣老!這新朝為何名?”衍聖公孔衍植問道。也只有他的身份可以如此隨便地問這種問題。

    “平朝,大平朝。取既和且平之意。”周延儒答道。

    “這字不錯!”衍聖公點點頭道,“勞煩周閣老遠迎,本公不甚慚愧!”

    “應該的。”周延儒笑得很客氣,“天寒地凍,不在路邊多說了。就隨老夫快些進城。城中已備薄酒,要為公爺和倆位洗塵。”

    “那皇上會來嗎?”衍聖公孔衍植又問道。

    “正是皇上讓老夫先迎各位。不過各位可能要稍待一會兒,皇上正在相送秦太後。”周延儒笑道。

    “秦太後?”衍聖公孔衍植等人頓時是一頭霧水。

    “就是率白桿兵的秦將軍。她是皇上義母,已被封為太後了。今日她要離京,皇上正出城相送呢。”周延儒答道。

    “這個時候?”衍聖公孔衍植就有些奇怪了,“元旦就是開國大典,那秦太後為何不多待上兩天,要在現在離京呢?”

    “哎——!一言難盡。”周延儒做了一個邀請的手勢,接著說道,“諸位,還是與老夫一起邊走邊聊吧!”

    ……

    在京城西面七、八里的地方,建有著一座軍營,而軍營中駐扎的正是吳世恭干媽——秦良玉所率領的三千白桿兵。

    當李自成席卷西北,之後劍指京城的消息傳到秦良玉的耳中時,這位忠心耿耿的老太太,就集合了殘留的三千白桿兵,長途爬涉去京城勤王。

    可是當秦良玉風塵僕僕地來到北直隸境內時,早已是風雲變幻,她的干兒子——吳世恭,已經擊敗了各路強敵,開始準備建國稱帝了。

    得知這一消息以後,這位又愚忠、又固執的秦良玉老太太頓時是大怒,她不顧自己兵力懸殊,打出了“匡復明朝”的旗號,指揮著部隊就奔向了京城。

    而發現了這支“敵軍”以後,汝寧軍也不敢怠慢,發現的軍官立刻派人稟告至吳世恭處。不過他們也不敢冒然開戰,只能遠遠地監視著白桿兵的一舉一動。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20:50
明末瘋狂 第八百九十五章遠去的凄涼

而吳世恭知道是干媽——秦良玉來襲,也苦惱得撓頭。無奈之下,吳世恭只能讓書墨領軍去阻攔白桿兵。這不是看中書墨的軍事才能,而是書墨原先的身份是吳世恭書童,再加上他與秦良玉也是舊識,所以吳世恭是讓書墨去做說服工作的。

可是秦良玉老太太也正在火頭上,她一口拒絕了書墨的勸說,依然要帶兵至京城。無奈之下,書墨只能把部隊展開,阻擋在白桿兵的前方。

可當雙方拉開陣勢以后,卻出現了一個滑稽的場面。汝寧軍肯定不想主動挑起戰斗的。而秦良玉也只是老太太耍性格,她又沒有喪失理智,就用三千人馬,就妄想要擊敗吳世恭的幾十萬大軍,所以白桿兵也同樣不會主動發起戰斗。

所以兩軍在戰場上就開始大眼瞪小眼起來。在無聊了一陣以后,雙方更是進入了“喝茶聊天”時間。在己巳之變時,兩軍也聯合作戰過,所以當年在兩軍中,很多士兵都相識并有著交情。而到了今日,能遺留在兩軍中的這些士兵,基本上都成了中高級軍官,所以這些中高級軍官開始單騎來到對方陣前,呼喚著相識好友的名字,接著就在陣中聊起家常來了。

這個場面一出,還怎么有打仗的氣氛呢?不過兩軍中所有的將士都已知道,這本來就是秦良玉和吳世恭這母子倆在慪氣,因此,兩軍的將士又何必夾在中間做惡人呢?

到了最后,連主帥書墨也上前拜見。見到書墨一副屈膝恭卑的模樣,又聽到他百般討好的話語。一氣之下,秦良玉老太太就回到自己的大帳,來了個眼不見為凈,任由這些孩子們去胡鬧了。

所以到了最后,白桿兵也就是在京城郊外駐扎了下來。不過秦良玉依然維持著“匡復明朝”的旗號。絕不肯進城,但也不出營作戰,只是在自己的大營中。維持著與汝寧軍的“敵對狀態”。白桿兵也根本不肯向汝寧軍投誠,也不接受吳世恭所授予的“太后”封號和恩賞,就是要維持著她一生的名節。

而汝寧軍也只是在白桿兵的大營周圍監視著,也不上前侵擾,并且還供應著白桿兵的糧餉補給。而吳世恭本人,也一直帶著自己的嬪妃和長子薛呈麟,上門去拜見自己的這位干媽。

可是對于吳世恭的拜見。秦良玉一直是避而不見。但對那些兒媳和孫子的拜見,老太太則欣然相迎了。于是薛雨霏就天天帶著一些嬪妃和薛呈麟,到秦良玉跟前盡孝。而吳世恭也一直抽空出城拜見,反而是一直吃著閉門羹。

可是剛進入到了臘月,秦良玉就急著要返回石柱老家。她對薛雨霏他們說:“自己已感到來日不多,所以就想回到家鄉。葉落歸根。”

確實,戎馬一生的秦良玉年歲也大了,她確實有些精力不濟。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吳世恭的開國大典也快要到了,秦良玉如留在京城,那是參加也不好,不參加也不好。畢竟這些天。秦良玉得到了薛雨霏等人的侍奉盡孝,這人心都是肉長的,秦良玉也不愿意薛雨霏他們傷心。所以還不如在這之前一走了之呢。

而聽說了秦良玉今天要走,吳世恭就把自己的嬪妃和子女都叫了過來,要相送這位固執而又可愛的老太太。

吳世恭依然等在秦良玉的大帳外,一直在苦笑不已。本以為今天的離別,秦良玉怎么樣也會與自己見一次面。沒想到依然會被擋駕,這老太太也是夠倔強的。

大帳內嘈雜聲不斷傳到了外面。一帳篷的女人和小孩。怎么樣也不會安靜下來。吳世恭只能耐心等候著,等待眾人道別結束。

過了好一陣,薛雨霏才領著一群鶯鶯雀雀出了大帳,而一群小孩見到吳世恭以后,就圍繞著自己的父親,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就在此時,秦良玉的女衛首領過來拜見。她一福道:“少公子,老婦人要您入內一見。”

當吳世恭進入大帳時,他見到坐在正中的秦良玉依然是一身戎裝。不過當年那位龍精虎猛的老太太已經是看不見了,秦良玉是滿臉皺紋。一副老態龍鐘的模樣。

看到了吳世恭進來,秦良玉是微微一笑,見到吳世恭要屈膝拜見,她笑著招招手,接著拍了拍她身邊的空椅子,說道:“別做那些虛禮了。過來!陪老身坐坐!”

大帳內的女衛們都很識趣地退下了,只留下了秦良玉和吳世恭這倆人。見到吳世恭上前坐下,秦良玉長嘆了一聲:“哎——!好久沒這么熱鬧過了。”

“干媽!那您老人家就多住上些日子,讓孩子們多盡盡孝。您也可以不參加典禮,孩兒絕不會勉強。”吳世恭立刻是順竿說道。

“老身知道你是個好孩子。”一邊說,秦良玉一邊整理著吳世恭肩上的服飾,眼中就透出了慈祥,“你們兩兄弟對老身都好。老身都明白。就是你這一……,哎——!老身也不多說了,以后多想想天下百姓吧!打了一輩子的仗,對打仗可真的是有些厭倦了。而且這些天老身的身子真不適,所以就想著早些回家,還能陪在你干爹和兄長的墳前呢。”

“可是……”一聽秦良玉是真的生病了,吳世恭就有些發急了。

秦良玉舉起手,打斷了吳世恭的話。她笑著說道:“老身害怕,再不走也就來不及了。老身年歲也這么大了,身經百戰卻沒有尸臥疆場,反而最后能和你干爹睡在一起,你這孩子應該為老身高興啊!”

接著,秦良玉一指放在大帳角落里的幾口箱子:“這里面是這些年,老身給你做的些衣服鞋襪。年歲大了,眼神也不利索,針腳就有些對不齊,你也別嫌棄。”

“干媽!”吳世恭的鼻子就有些發酸。

“還有,這次是正武(馬正武,秦良玉孫子,馬祥麟兒子)和宗大(秦良玉曾孫)陪著老身一起來的。等會兒會讓他們拜見你這位長輩。老身做了一輩子的明臣,臨老了也不想改了。可子孫自有子孫福。你就多照應一些。”

望著秦良玉帶著白桿兵一路遠去,吳世恭感到是一片凄涼。這位忠心耿耿的明將離去,也顯示出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次年,秦良玉在石柱老家病逝,終年七十四歲。 本帖最後由 GGCMEAT 於 2017-3-12 20:51 編輯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20:52
明末瘋狂 第八百九十六章天下戰事(一)

回宮以后,吳世恭就投入到了忙碌的宴會之中。為衍圣公、顏繼祖和劉澤清他們洗塵是一場;趙銘領隊的歸德、汝寧鄉紳團是一場;關可頌領隊的河南、湖廣官員跑官團是一場;龍虎山張天師、卡雷拉神父以及各大知名廟觀和穆斯林宗教首領組成的宗教代表團是一場。

甚至還有在南明控制下的,揚州商團和江南商團各一場。雖然在每場宴會中,吳世恭都是淺嘗而止,但這樣的連軸轉,也讓他是頭昏腦脹。

而這些客人都是來參加大平朝的開國大典的,吳世恭不殷勤招待還不行。反正當傍晚回到宮中以后,吳世恭感到是渾身疲乏,好久也緩不過氣來。看起來,這皇帝還真的不是人做的啊!

一旁服侍的葉忠立刻指揮著小太監,給吳世恭送上了醒酒湯和熱毛巾。在稍稍緩過勁以后,吳世恭就拿起了一旁裝滿奏章的小箱子,開始連夜批注了起來。

現在的吳世恭,最關心的當然是軍情。所以深知吳世恭習慣的葉忠,就先把關于軍情的奏章挑選了出來。

吳世恭首先就開始批注起西北方向,李自成和張獻忠的奏章。

先說說李自成的大順軍。

八月十二日,大順軍撤出北京城以后,一開始還能夠嚴明紀律,對沿途的百姓也能夠公平買賣。不過他們為了阻滯追兵,擔任殿后的部隊就把大內錦綺纏掛在樹上,鑄金為瓴甋拋置道右,想要引起追兵的哄搶,以此來減緩敵軍追擊的速度。

可是當南路田見秀的大順軍全軍覆沒的消息傳過來以后,西逃的大順軍頓時崩潰了,軍紀是蕩然無存。而大隊人馬也像是雪崩一樣潰散。

在得知了京城的清軍已經主動撤退以后,停留在石門的,薛勇所率領的蛟擊鎮和余留的黑云軍也開始了急行軍,追擊西逃的李自成部。之后在慶都(今河北省望都縣)追上大順軍。蘄侯谷英麾兵還戰,雙方戰于城東。大順軍饑疲交困,士氣不揚,被汝寧軍擊敗,谷英在亂軍中陣亡。

大順軍繼續南撤,又與汝寧軍戰于真定,再次失利。遂經井陘退入山西,留精兵防守固關。而汝寧軍也因為糧草補給不上,暫時停止了追擊,在固關與大順軍的斷后部隊開始了對峙。

與此同時,已經占領北京城的汝寧軍。開始了一系列收買民心的舉動。除了把崇禎皇帝帝后厚葬以外,太子朱慈烺和幾位皇子也都被封為了公侯。

并且汝寧軍還向天下公示:只要前明官員肯歸順汝寧軍。就官復原職。甚至加官晉級。同時明確宣布,凡屬被農民軍民奪去的田產一律歸還本主。而這些保護官紳地主的政令一公布,那些曾飽受農民軍摧殘的明朝官紳地主,無不是彈冠相慶,宛如大旱之得及時時雨也。

從崇禎十四、五年開始,許多明朝官紳中的有識之士其實已經看出來大明朝行將入木了。而且因為這些官紳大多數都是當時有文化的一批人。又是地方上宗族首領,所以無論在影響力,還是在話語權上都左右著當地社會的民心所向。

而當兵禍和天災連年不斷以后,連許多官紳地主。尤其是西北幾省的官紳地主都紛紛家破人亡,所以他們也就迫不及待地要尋找到一位新的保護者。

所以當李自成的大順軍席卷西北幾省,風卷殘云般所向披靡時,這些官紳地主也就立即把希望寄托在大順新朝之上。這也就是為什么?李自成闖營進潼關以后,不到半年時間幾乎兵不血刃地就拿下整個黃河流域數千里地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那些官紳地主們很快就大失所望了。李自成和大順軍的主要領導人,雖然由于自身地位的上升和封建文人的影響,而開始逐步地向地主階級轉化,可是這種轉化還沒有達到質變的程度。

在基本政策方面,李自成等大順政權的領導人仍然堅持維護農民階級的利益。當時,大順軍的兵員已達百萬左右,在大片地區內建立了政權,用什么辦法來籌措這筆龐大的兵餉和行政費用呢?

一種辦法是在承認和保護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實行“輕徭薄賦”,這是歷史上許多新建王朝的傳統辦法;另一種是實行剝奪剝削者的農民革命政策。

而李自成于崇禎十四年到十五年在河南曾提出了“不當差,不納糧”的口號,后來又具體化為“三年免征”的政策。是信守這些諾言呢?還是出爾反爾食言以自肥呢?

很顯然,李自成這些人的“革命立場”是相當堅定,他們決定繼續執行免除農民賦稅的政策。而這樣一來,一方面要解決龐大的軍餉和日益增多的政府開支;另一方面又要恪守許下的諾言,大順政權的財源就只能依靠沒收明宗室財產、接收所克城鎮官府的微薄庫存、對明朝官紳實行追贓助餉了。而在這三者當中,最后一項是主要的。

于是在大順軍的控制區內,都在雷厲風行地執行追贓助餉,使各地官僚地主如罹湯火。而且大順軍還在追贓過程中刑拷相加,縉紳體面掃地以盡。這樣,官紳地主作為一個在各地擁有盤根錯節的潛在實力的階層,政治態度就逐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這些官紳地主原先希冀托庇于大順政權的保護,現在卻發現這個政權的刀鋒正是對準著自己。所以嚴酷的事實,使得他們同大順政權處于不共戴天的敵對狀態。當大順軍在軍事上勢如破竹地向前挺進時,各地的官紳地主懾于兵威,表面上俯首貼耳潛伏忍受,骨子里卻咬牙切齒,待機報復。甚至一些被大順政權吸收參加進了大順政權中的官紳地主,也不免產生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之感,對執行這種政策的大順政權的前途表示懷疑。

實際上也就是一句話——生產力要決定于生產關系。像明末這種封建社會里,想要去打土豪分田地,這樣做是爽,但絕不會成功。尤其是像李自成這些流寇文盲。

而當玉田戰役慘敗以后,那些處于潛伏狀態的各地官紳地主,就認為時機已到,于是他們紛紛發動叛亂,殺害或拘捕大順政權地方官員,襲殺當地大順軍駐兵,而這樣的叛亂一旦得逞,原來的明朝官僚立即就把握了地方政權,從而實現了官紳地主階級的全面復辟。

到了九月十三日,汝寧軍援軍押運著糧餉匯合到固關時,薛勇被吳世恭任命為征西將軍,率領包括蛟擊鎮、黑云軍和援軍在內的八萬兵馬,開始了掃蕩西北幾省,大順軍殘留部隊和張獻忠大西軍的全面軍事行動。

而到薛勇出兵之后,各地的大順政權是紛紛叛亂,投向了汝寧軍。使得薛勇的征西軍也開始了一路狂飆。

比如:李自成在晉北重鎮大同留了上萬名重兵、由制將軍張天琳負責鎮守,由于沒有解除明朝投降總兵姜瓖等人的軍權,加上防范不嚴,以致姜瓖叛變得逞,張天琳等大順軍將領被刺殺,駐防的軍隊也隨之瓦解,這使李自成放棄北京后固守山西的計劃轉眼就落了空。

而當李自成這些大順軍領導人經由山西太原、平陽(今臨汾)返回西安以后。由于兵力不足,對畿輔地區已經無力顧及,所以就把防御重點放在山西、河南這一線。

九月中旬,李自成對山西一帶的防務作了具體部署:晉北大同地區由制將軍張天琳統領一萬多名士兵鎮守;晉中太原地區由文水伯李勇帶領兵馬一萬鎮守;晉東南長治地區由平南伯劉忠帶領八千兵馬鎮守。

而李自成離開太原時親自召見了李勇,授以堅壁清野之計。為了加強山西的防務,又留下右營大將、綿侯袁宗第以兵萬人屯于臨汾。

為了鞏固對山西、河南等地的控制,大順政權還采取了措施打擊和防范各地官僚豪紳的叛亂活動。而這一措施,暫時遏制住了叛亂的蔓延,使得山西地方得以暫時穩定。

為了同樣目的,大順政權還采取了一項重要的防范措施,他們下令把山西等地的原明朝官紳,強制遷往陜西各地重新安置。這種大批遷徙原明朝官紳的目的,就是要使得這些地頭蛇離鄉背井,從而不能再發揮出他們的能量。

可是再怎么樣,這些區區兵力,就根本抵擋不住薛勇八萬征西軍。在進入山西以后,征西軍根本未遇上什么像樣的戰斗,反而是大順軍和當地叛亂的部隊紛紛投誠和歸順,使得征西軍在一個月之內完全占據了整個山西省。而部隊也一躍超過了十七萬人。

而李自成在西撤過程中,沒有盡可能地把較多的主力部隊留在山西,也沒有任命一位高級將領統籌山西防務,回到西安后又沒有及時地從陜西調集兵力加強山西的駐軍,這在戰略上也肯定是一個比較嚴重的錯誤。可以看出,玉田慘敗似乎把李自成的軍事才能都給打沒了。

而現在的李自成回到了西京(西安),他又是怎么布置陜西的防御呢?他又是進行了怎么樣反攻準備工作呢?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20:53
明末瘋狂 第八百九十七章天下戰事(二)

李自成在回到西安以后,他終于振作了起來。首先他所做的事,就是——吹牛。比如:大順軍連續發布了一連竄的命令:

“綏德、漢中高、趙(指高一功,趙光遠)從西河驛過河,統領夷漢番回馬步兵丁三十萬。”;

“權將軍劉(指劉宗敏)統兵十萬過河從平陽北上。”;

“報皇上(指李自成)統領大兵三百五十萬,從長安起馬。三路行兵,指日前來。”;

“先恢剿寧武、代州、大同、宣府等處,后赴北京、山海,剿除遼左、豫賊。至叛逆官兵盡行嚴洗,順我百姓無得驚遁。”

李自成妄想用這些夸張的宣傳先穩定住軍心。當然,他也是做著一些反攻的準備的。不過到了最后,大規模的反攻卻一直沒形成事實。

之所以會如此,主要的一些原因就是:

首先,原明朝投降官員見勢不妙,重新做了了墻頭草。李自成回西安以后,他大力地懲辦了一些大順朝廷和地方官員,如刑政府尚書耿始然、戶政府侍郎李天篤以及平陽防御使張爌等。有的固然是因為貪贓枉法,有的則是同政治態度有關。

其次,當時在西北地區的原明朝投降將領還掌握著部分兵權。而當這些降將得知了坐上龍椅的是原先和他們一樣的明朝武將,這些人的態度也或是暖昧難明,或是躍躍欲試起來。

而李自成為了防范可能發生的武裝叛變,不得不在戰略要地分駐大順軍舊部,這就必然要牽扯相當一部分力量。

如:這年九月間,大順軍綏德守將高一功和延安守將亳侯李過,突然把鎮守榆林的確山伯王良智(即李自成進攻西安時開門投降的明朝守將王根子)處死,由高一功接管了榆林的防務。

還有,投降大順政權的明都司崔有福,突然在晉西永寧州(今離石)叛變。他聚集鄉兵逮捕了大順政權的州牧。占領州城,并且騷掠接境的臨縣、寧鄉(今中陽)二縣。大順軍被迫“移兵圍州城”,直至九月二十五日才攻克。

而這些叛亂雖然都被平定了,可大順軍反攻的部署卻也被全盤打亂了。

最后,連大順軍內部的許多人都是一片悲觀。

如:牛金星在西安時,與其作為貢生的親戚置酒,在酒后吐真言。忽然嘆道:“人生亂世,貴賤何足道,孽報耳!”。接著又指著自己腦袋說道:“保此物大難。我在禍網中,或庶幾可以幸免,即不免而砍之懸于市曹也亦宜。君死網中胡為乎?幸即出居他所,卒有變。利有逃匿,保此頭顱。”接著在酒宴上因為氣氛實在悲傷,所以就嗚咽流涕而罷飲

所以說,在大順軍敗回西安之后,內部矛盾有著逐漸激化之勢。而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全力對敵已經是變得不大可能了。

還有一點也相當重要。在李自成他們一路逃回陜西的途中,他們也在反思。發現追贓助餉政策是得不償失的,因為對官紳地主的過分打擊則不利于后方的穩定。所以大順政權也開始實行按田畝數和人頭數征收賦稅的政策。

可這么一來,“三年不征”的政策先是變成了出爾反爾,失去了大批平民百姓的民心。而短時間內,土地又沒有什么產出,根本收不到什么賦稅,所以立刻造成了大順政權的財政崩潰。

而沒有了糧餉,大順軍內部也都離心離德。除了原先闖營的那些核心部隊以外,其他后來投靠、投誠和投降的部隊都是缺少糧餉和補給,這怎么讓他們對大順朝還忠心呢?所以說,有了錢,不一定能組建起精銳的部隊;但沒有了錢,再精銳的部隊也都會土崩瓦解的。

面對著西北幾省的大順軍殘余,征西將軍薛勇也制定了一個聲東擊西的西北攻略。他讓增援上來的全大山率雜軍七萬。在山西做出進攻陜北的態勢,吸引住大順軍主力。

而薛勇將親率十萬大軍,經懷慶,攻潼關。要乘虛一舉進入陜西腹地,攻克西安,徹底殲滅殘余的大順軍主力。

對于薛勇密奏上來的西北攻略,吳世恭不想去指手畫腳。畢竟薛勇是最知前線戰況的,吳世恭也相信他的指揮才能。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吳世恭不去做那遙控指揮的蠢事,以免打亂前線將領的部署。

不過吳世恭也有些擔心。要知道,在全大山所率領的七萬雜軍中,也只有汝寧軍的精銳一萬。就是薛勇率領的十萬主力,其中也只有蛟擊鎮的一萬五千人可依為核心。其余的那些部隊,都是投誠、投降的,戰斗力根本就是參差不齊,很不讓人放心。

而且為了使那些部隊歸順,薛勇除了答應給這些降將授官以外,還許諾了全額供應糧餉。而這些部隊的糧餉標準也都與汝寧軍一樣,再加上山西地方還有五萬多投順過來的地主武裝維持地方秩序,這些兵馬也多少需要供應些糧餉。而這些巨額的開支,都將由吳世恭的大平朝供應和背書。

所以很多時候吳世恭都在自嘲:自己這個皇帝也許是歷史上最窮的皇帝了,雖然大平朝一直維持著這樣巨額的軍費開支,但這些糧餉大多數都是通州大營的積蓄和汝寧軍外借所得,所以現在的大平朝,簡直是對外欠了一屁股債了。

還有一點也讓吳世恭相當頭疼。因為征西軍攻略速度太快,整個北直隸和山西都落到了大平朝的手中。為了先建立起地方政權,大平朝也只能夠任命了大批前明官員。

先不提這些前明官員是否忠誠。光說他們治理地方的這一套,還是沿用著前明的治理方法。同樣,他們還是沿襲了相當多的前明陋規,對百姓的暴征暴收也依然很嚴重。

而原先汝寧軍卻有著自己的一套迥異與前明的治理手段和文官體系。可是因為沒有這么多的官員貯備,再加上要安撫那些前明官員,所以也只能暫時在大明朝內,形成了“一國兩制”。而這一切,都將成為大平朝的一些不穩定因素。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20:54
第八百九十八章天下戰事(三)

    因此,對于現在的大平朝來說,缺糧、缺錢、缺官員,簡直是百廢待興。而且大平朝還要維持著與強敵的作戰,並沒有一心來治理內政,以此來休養生息和改變磨合。所以現在的大平朝,就很看吳世恭的治國功力了。

    看完了關于李自成大順軍的奏章以後,吳世恭就開始仔細地瀏覽起了,山川司和軍情局收集過來的張獻忠大西軍的情報。而這些情報只能用八個大字來描述——觸目驚心!慘絕人寰!

    由于先是李自成的大順軍狂飆西北,然後攻克京城;之後大順軍慘敗于玉田,清軍二入京城;最後汝寧軍黃雀在後,吳世恭成為了九五至尊。因此,看不到任何未來的張獻忠,他立刻陷入了一種病態的歇斯底里中。

    按照一般的道理,張獻忠既然入川建立了大西國,他就應該把這個天府之國當成自己的根據地來好好治理,沒想到他卻滅絕人性地進行著末世狂歡。

    也許張獻忠已經知道︰無論是誰得了這個天下,都不會允許他割據偏安的,他的下場只有滅亡,所以他就大開殺戒,一種我得不到,你們也別想得到的心態。

    這就像一個明知道自己的萬貫家財,就要變成別人的財主一樣,反正自己已經不能夠享用了,但又不甘心讓別人得到,所以就連摔帶砸、連燒帶殺。不過對于已經變得瘋狂的張獻忠來說,他就做得更絕了。

    雖然現在吳世恭看到的情報也只是掛一漏萬,但依然看得吳世恭是驚心動魄,有著肝膽摧裂之痛。

    張獻忠在四川的屠殺,除了手起刀落大砍大劈一般殺法外,還自創了好幾種殺人法,加之于不同對象身上。歷來兵燹匪亂,百姓老幼婦孺,最是遭禍酷烈。而張獻忠的軍隊每陷一方。對婦女除擄去少數年輕女子充當營妓外,其余的怕累及軍心,全部殺掉。甚至在糧草匱乏之時,更是殺婦女腌漬後充軍糧。

    如遇上有孕者,剖腹驗其男女。對懷抱中嬰幼兒則將其拋擲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觀其手足飛舞而取樂。此命名為“雪鰍”。稍大一些的兒童或少年。則數百人一群,用柴薪點火圍成圈,士兵圈外用矛戟刺殺,看其呼號亂走以助興致。此命名為“貫戲”。

    最令人發指的是對付稍有反抗或語言不滿的人,捉來將其背部皮膚從脊溝分剝,揭至兩肩。反披于肩頭上,趕到郊外,嚴禁民間藏留給予飯食,多有棲身古墓,月余而氣絕。如行刑者使人犯當時氣絕,未能遭此活罪,行刑者亦被剝皮。此命名為“小剝皮”。

    此外。張獻忠出身草莽,粗鄙無文,出于一種猜忌、仇視文化人的本能,他必然大殺讀書人。他的大西政權在四川各州邑安置官員,用軍令催逼周圍士子鄉紳到城鎮,由東門入,西門出,盡殺滅。

    攻陷成都僅二月,殺進士、舉人、貢生一萬七千人于東門外。又召集生員。拿出一面一百平方尺的大旗,令其在上寫一滿幅“帥”字,且須一筆書成,能者免死。有夾江生員王志道縛草為筆,浸大缸墨汁三日,直書而成。張獻忠仔細看後曰:“爾有才如此,他日圖我必爾也!”即刻殺死祭旗。反正是不講理的屠殺。根本讓那些士子沒有活路。

    之後張獻忠開科取士。嚴逼各州縣士子前來考試,不來者殺頭,並連坐左右鄰居十家。他在成都貢院前設長繩離地四尺(約1.3米),讓考試的人依次過繩。凡身高于繩者,全部趕到西門外青羊宮殺之。前後萬余人,死者留下筆硯堆如山積,張獻忠前往觀看,拊掌大笑開懷。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別人是虎毒不食子,張獻忠卻來了一個自毀自殺。某日晚,他的一個幼子經過堂前,張呼喚,子未應,即下令殺之。第二天晨起後悔,召集妻妾責問她們昨晚為何不救,又下令將諸妻妾以及殺幼子的刀斧手悉數殺死。

    奇怪的事還不僅僅這一些,隨著張獻忠的心情焦慮,他竟然開始大殺自家兵士。當周圍已無百姓可殺時,乃自殺其卒。初殺蜀兵,蜀兵盡,次殺楚兵,楚兵盡,後殺同起事之秦兵。而這行為連大西軍的將士都看不下去,而張獻忠反而責其下屬殺人不力,罵曰︰老子只需勁旅三千,便可橫行天下,要這麼多人做甚!

    尤其是婦女,更是像淪入地獄。每逢大西軍在攻城的時候,如遇到激烈的抵抗,張獻忠就讓所擄掠的婦女赤身裸體向城上辱罵。

    而擄來的婦女,凡是有姿色的都被輪奸得奄奄一息,然後割下首級,將尸首倒埋進土中。女人的下體朝上,據他們認為可以壓制炮火。

    除了在一種情況下婦女可以免死,那就是張獻忠的士兵一進入百姓家,家里的婦女裝出十分情願的樣子主動與士兵相淫。因此張獻忠的士兵經過的地方,婦女不得不首先迎出來,自己脫衣供他們侮弄,這樣才有機會救一家人的性命。所以那些民女在驚駭之下,只好紛紛主動獻身,比娼女還像娼女。

    而當張獻忠每攻陷一城,所擄掠的婦女必須由他先挑選出幾個姿色美艷的輪流伴宿。這些美女們上半身穿著艷裝,下半身〞chi luo〞什麼也不穿。無論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只要張獻忠淫興勃發,立刻命這些美女橫倒在地,進行奸污。等到他玩膩了的時候,便將她們洗剝干淨殺死,蒸著或煮著吃。有時他等不及這些美女煮熟了,就帶著血大嚼起來。

    入川以後,張獻忠患了瘧疾,他就對天許願說如果病好了就以“朝天蠟燭兩盤”貢奉給上天,直到他病好以後周圍的人才明白這話是什麼意思。

    張獻忠命令兵士,專砍女子的縴足,每個兵士必須至少進獻十雙小腳。那些如狼似虎的士兵專門搜尋女子的縴足,只要遇見女子就地先將腳砍下來。不到半天軍營中的小腳已經堆積如山。張獻忠命人將收集來的三寸小腳堆成一座山的形狀,稱為蓮峰。

    沒想到這位人間魔王還不滿足。當他回頭一看自己的小妾的腳也很小,就順便砍下來堆在蓮峰頂上,隨後再將這些小腳架火燒毀,名為點朝天燭。至于男子則被砍腦袋或割下〞yang ju〞,也堆在一起在太陽下暴曬。

    在張獻忠的一番屠殺之下,川地是赤地千里。當平民殺完以後,張獻忠就派心腹去士兵中間竊听,士兵偶有怨言,就會全家被殺。

    在這樣的殺戮之下,川中城內都雜樹成拱,野狗吃起人肉像虎豹那樣的凶猛,在路上咬死人,不吃干淨就走了。而遺留的百姓逃到深山中,穿著草編的衣服,遍體都生了毛(缺鹽)。

    這樣一條條的血淚控訴,讓吳世恭是揪心不已。他立刻批注道︰“張賊不可恕!大西賊不可饒!”之後,就扔下了朱筆平復自己的心情。

    不過看了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情報以後,吳世恭倒是對薛勇的西北攻略平添了許多信心。只要薛勇的聲東擊西戰術一奏效,李自成的大順軍必將不復存在。而已經自我毀滅的張獻忠更是不足為懼了。

    就是戰果不利,大平軍也可以撤回山西和河南。畢竟他們的身後還有著周巡和張彪的熊捶鎮、留守汝寧和歸德的,薛強指揮的汝寧軍部隊,還有山西的地方部隊作為支援呢。而且李自成的大順軍也沒有足夠的兵力進行反攻了。

    休息了一會兒,吳世恭就開始看起了南明的戰報。

    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和崇禎皇帝自殺身亡的準確消息,是在八月下旬才傳到南京的,明朝身在南京的大臣們,在大悲大慟之中,連忙籌備擁立新君。于是各派政治勢力緊張地爭斗廝殺了一個來月,最後定立福王朱由崧為帝,改元弘光。

    弘光帝于九月十五日登基,登基後立即就降旨為崇禎皇帝議上廟謚。九月十五日,謚號議定,全稱為“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廟號、謚號用“思”、用“烈”,特別突出對崇禎帝“殺身成仁”的痛悼。

    後來就有人提出,“思”字曾經是蜀漢後主劉禪死後的謚號,用“思”來稱崇禎皇帝極為不妥,建議改定,朝臣們又反復磋商了很久,最後改定廟號為“毅”。

    接著,在崇禎朝作過一個月大學士的文震孟的兒子文秉,更上先帝謚號曰‘烈宗正皇帝’。”雖然文秉的看法在當時很有代表性,遺民們出于亡國的慘痛和對故國深刻的懷念,對于作為故國標志的最後一個皇帝難免要表現出特別的熱情。

    何況“自古艱難唯一死”,崇禎皇帝畢竟是殺身殉國了,那死就被看作壯烈非凡,是合互乎大道的“仁”,甚至連在死前逼殺後妃也成了“義”,不爭天命也成了“智”,臨死前的一句激憤之言也成了“禮”,仁義禮智俱全,簡直是獨立于天地之間,垂則于千秋萬代。

    可笑的是,這些大臣們就忙著玩這些文字游戲,卻不把心思放在如何來保住南明小朝廷上。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20:54
明末瘋狂 第八百九十九章天下戰事(四)

更為可怕的是,由于在新帝上的一系列不良的舉動,現在的南明小朝廷也處在分崩瓦解之中。

當北京城被攻陷,崇禎皇帝身死的消息傳到南京以后,作為南京兵部尚書的史可法,當仁不讓地成為了文官之首。而此時的當務之急當然是立新君。

可接下來,清軍和關寧鐵騎奉魯王“清君側”;李自成的大順軍玉田慘敗;汝寧軍北上勤王,收復京城并救出太子;吳世恭黃袍加身。這一連竄眼花繚亂的消息使得南京的大臣們是暈頭轉向,等到一切都塵埃落定,時間也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了。

然而在這一個多月的時光中,圍繞著立新君,那些大臣也恢復了大明朝文臣們的“優良傳統”,開始赤膊上陣,進行了一場激烈的黨爭。

按照與崇禎皇帝的血緣疏近,福王朱由崧是新君的當然人選。可是以錢謙益等熱衷于東林門戶之見的官紳卻群起擁潞王。當然,這些東林黨人的真正用意,就是排除福王,以確保崇禎時期東林—復社黨人在政治上的操縱權,特別是如果潞王以較遠的宗支而被迎立,錢謙益等人有“定策”之功肯定可以飛黃騰達。

而作為實權人物的史可法則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他是東林黨人左光斗的得意門生,自然對擁戴福藩繼統心存疑慮,但又擔心舍親立疏將引起更大的**。

最后,史可法親自寫信給南京高級官員說明定策意見:“迎桂者何?以福、惠之有遺議也,乃舍而立桂也。其潞藩則仿古兵馬元帥之制暫借統兵馬。”而南京的官紳對于這個折中方案比較滿意,由南京禮部準備乘輿法物前往廣西迎接桂王。

可就在此時,形勢卻急轉直下。南京鎮守太監盧九德暗中勾結總兵高杰、黃得功、劉良佐決定擁立福王朱由崧。

因為盧九德在萬歷末年曾在宮中為老福王朱常洵服役,所以在朱由崧的幕后策劃之后,盧九德就當仁不讓地展開了合縱連橫的游說。

而高杰、黃得功、劉良佐等人的積極參與擁立顯然是為了攘取“定策之功”,以此來增強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

至于那些原先不贊同立福王的東林黨大臣,他們大多都立刻見風使舵。為了自己的權利,加緊時間向福王朱由崧表示效忠。而史可法卻還蒙在鼓里,繼續寫信說朱由崧“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七不可立之理由。

可是當南京各大臣被盧九德邀請到家中,傳閱高杰、黃得功、劉良佐等人的效忠書信時。雖然不少人感到震驚,但是他們既無兵權,立桂、立潞的方案又已胎死腹中,失去了憑借,只好違心地表示同意。

在此次立新君中,史可法完全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作為一名親東林黨的文官,他這樣的做法是有些門戶之見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史可法性格上有著致命弱點。他是缺乏雄才大略,總想處處應付。八方妥貼,沒想到最后卻落得個事與愿違。

但是真正一度擁有決策大權的是史可法,他卻在這樣的重大問題上態度游移,沒有斷然決定擁立福王,致使朱由崧求助于鎮將。從此南明小朝廷的大權旁落,史可法是應當負主要責任的。

福王朱由崧先是就任監國,他立刻主持了廷臣會推,要先選出眾位內閣大學士。會推結果,任命原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入閣辦事。不久又以原詹事府詹事姜曰廣為禮部左侍郎,與原禮部尚書王鐸。二人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以張慎言為吏部尚書,召劉宗周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其他衙門官員也先后作了安排。

并且福王朱由崧按照史可法、高弘圖、張慎言等人的意向是盡量讓“正人”占據要津,使朝廷建立之始有一番新氣象。開初在安排朝廷重臣上,他們得以如愿以償。然而,這種局面很快就改變了。

爭奪朝廷權力的較量先從首輔開始。按明代制度。南京兵部尚書位居留都百官之首,弘光朝廷初立,史可法就成為當然的首席大學士。可是在定策問題上,史可法那首鼠兩端的表現,卻得不到朱由崧的信任。因此,包括勛貴在內的一些人立即就隨風轉舵。如:魏國公徐弘基等原先頂奉史可法不啻天人,“權寄稍移,下石隨起”;現在竟然倡言可法“勤王無功”“可殺”

于是,最后承受不了壓力的史可法,就以江北不能沒有重臣督師的理由,自請督師淮揚。而朱由崧也批準了史可法出任督師。

誠然,史可法為官是比較清廉正直,但如果認為他留在朝廷秉政,就可以保障江左,進而恢復中原,那就未免對史可法的政治眼光和魄力估計太高了,也不了解南明醞釀立國之時,史可法受東林黨骨干分子的牽制業已鑄下大錯。

史可法本人不可能得到新天子的信任倒還在其次,真正的關鍵在于按倫序應繼承帝位的朱由崧,他眼看將被東林諸公排斥,為了登上大寶不得不求助于武將,這樣才造成了本來無功可錄的武將一個個以定策元勛自居。

而一度掌握著擁立大權的史可法,他卻未能抓住這個稍縱即逝決定社稷安危大計的機會,定策之功落入軍閥之手,弘光既立,無論他在朝輔政,還是在外督師,都改變不了武將脅制朝廷、無意進取的局面。

史可法自食苦果,被迫讓出首輔之位過江督師,只是證明他決策錯誤,事機已失,無可挽回。一批傾向東林黨的士大夫大喊大嚷“秦檜在內,李綱在外”,國將不國,其實為時已晚矣。

所以對于當權者來說,在關鍵時刻的關鍵問題上絕不能犯錯,否則是一步錯則步步錯。而史可法和弘光朝也進入到了風雨飄渺之中。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20:55
第九百章天下戰事(五)

    史可法的失勢,使得一幫善于鑽營投機的官員執掌了南明小朝廷的朝政,這樣的人,其品格道德也是可想而知的,更不用說他們肯定不會把全部心思用在治國之上了。尤其是高杰、黃得功、劉良佐等人坐收“定策”之功,而朝廷中的大臣又紛紛拉攏這些武將形成奧援,這就造成了南明小朝廷文武交訌、將領紛爭、內耗既烈、無暇他顧。

    尤其是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刻,南明如果想要有番作為,就一定要保持內部穩定。縱觀整個大明朝的歷史,無論是文官、武將,還是太監,隨便哪一方得勢,可朝廷的威信卻總是至高無上的。尤其是明朝皇帝,他們總是把皇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而從武將這一方來看,直到崇禎末年,除了吳世恭、左良玉、吳三桂等寥寥幾人,文貴武賤的傳統卻一直積重難返。可是當南明的武將們發現他們已經翻身,于是他們的“翻身農奴的高歌聲”就唱得異常響亮了。

    由于史可法在定策問題上猶豫不決,導致朱由崧乞援于武將。使得弘光既立時,那些武將坐收“定策”之功。而那些武將們既視皇帝為傀儡,朝廷也徒擁虛名,軍閥操縱朝廷的局面業已形成。

    于是在南明小朝廷的內部,逐漸形成了四股軍閥勢力。他們都割據一方,根本罔顧朝廷諭令,飛揚跋扈,只想著自保實力,魚肉地方。對此,已知鑄成大錯的史可法等人,還想著竭力挽回這種局面。可是那些軍閥已經是尾大不掉了。

    而當弘光朝一成立,朱由崧就召見史可法、高弘圖、姜曰廣等人,讓他們迅速議定用人、守江、設兵、理餉的事宜。于是史可法上奏本,除了重申設立四鎮外還談到了督師問題,他說︰“有四鎮,不可無督師。應駐揚州,適中調遣。”這時候的史可法他們還想要用文臣節制住那些武將。

    而弘光朝廷決定封高杰為興平伯,鎮守徐州、泗州地區;劉良佐封廣昌伯,鎮守鳳陽、壽州地區;靖南伯黃得功加封侯爵,鎮守滁州、和州一帶。左良玉封寧南侯,鎮守安慶這一帶,並且分兵一部鎮守淮安、揚州地區。

    從這個兵力部署來看。史可法提出的四鎮駐地和所謂進取之基,都是在南直隸境內,而督師駐地更近在江北咫尺之地的揚州。所以當時的一些人士,都已經看出了史可法的毫無遠圖,只是意在保住江南。

    而在當時,汝寧軍主力已經全部北上京城。而山東的魯軍也被剛入境俘掠的清軍打得是元氣大傷,而且對歸順南明還是大平朝是態度不明,因此,弘光朝廷足可以聯絡劉澤清部歸順甚至攻略,奪取山東。而汝寧軍所佔領的湖廣地區更是兵力空虛。可是南明的軍隊根本不敢去攻打山東、河南和武昌、襄陽等湖廣之地,只是龜縮在長江防線,一心只想維持目前南北朝的局面。

    當然。史可法這些人未必不能看到這一點,可是他們做出如此決策,無非是有著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因為吳世恭身為前明勛貴子弟,又曾經是前明舊臣,再加上他還是被劃為了東林黨一派的武將,所以與南明的許多勛貴和官員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因此,弘光君臣認為吳世恭是可以“爭取”的。他們甚至還腦洞大開。認為吳世恭現在的稱帝可能只是“權宜之計”。可能會如同北宋滅亡時的張邦昌一樣,最後會歸順弘光朝的。

    就是退一步來說,兩國如果能劃江而治,弘光君臣也可以接受。因此,他們甚至派出了使者至北京,探尋“罷兵議和”的可能性,希望自己能夠苟安一方。

    其次。由于前明是亡于農民軍和清軍之手,所以弘光君臣對于農民軍和清軍即是恨之入骨,又是懼如虎狼。所以他們幻想著吳世恭的大平朝可以抵擋住農民軍和清軍的聯合進攻,為南明建立起一道屏障。最好這三方最後是三敗俱傷。讓南明能撿個桃子。

    第三,由于有阮大鋮等一些親汝寧軍的官員進入弘光朝廷,再加上揚州商團和江南商團資助的官員作為喉舌,所以弘光朝廷中的許多官員都不主張主動進攻吳世恭的大平朝。

    如果說,以前那些官員對汝寧軍的政策還不怎麼了解,現在可是對大平朝的國策了解得通透了。說到底,就算是大平朝攻了過來,只要那些官員及時“反正”,他們依然是高官得做,家財得保。就如同當年周瑜對孫權所說的一樣︰眾臣子皆可降。

    至于朱家王朝,誰又能管得了這麼多呢?反而是現在如果一心主戰,出頭太狠的話,萬一惹惱了汝寧的那位吳鄙夫,那可就萬事皆休了。做官也得和做人一樣,還是留一條後路吧!

    第四、汝寧軍還是在與南明的前線,駐防著一定的軍隊的,弘光君臣並沒把握一舉擊敗之,所以不敢輕舉妄動。

    現在在湖廣、河南以及山東地方,有著周巡、張彪所率領的熊捶鎮和地方部隊近三萬;有著在汝寧、歸德留守的,薛強率領的汝寧軍留守部隊一個協、新兵二萬、內務司士兵二千、工坊司民兵七千多,共計三萬六千余人;在山東,有著熊正恩、遲明率領的,大平軍新編的兩個鎮,再加上劉澤清遺留下來的魯軍部隊一萬六千余人,共計四萬五千人馬。這樣的實力,其實已經不弱于南明所掌握的部隊了。

    第五、別看黃得功、劉良佐、高杰、左良玉等人手中還有不少部隊,但他們都是新敗之將,手中也是屢敗之師。再加上他們的部隊中有著大批抓壯丁抓來的士兵,其實戰斗力是不值一提。

    而且這些武將還都知道,以前的汝寧軍那強悍的戰斗力,所以他們不願意主動挑釁,以免成為大平軍首先的進攻目標。

    所以現在這些武將的軍隊,雖然在鳳陽府、湖廣地區和江北地區與大平軍是犬牙交錯,但兩軍之間進行著一種有默契的“靜坐戰爭”,誰也不願意首先開火,保持著一種詭異般的停戰狀態。

    最後,高杰、黃得功、劉良佐、左良玉等人已因“定策”有功,備受弘光帝的寵信,志驕氣盈,一心追求的是在江北爭奪繁華之地,那樣的話,既可過太平日子,又可就近要挾朝廷。要不然,一旦北伐,遠離了朝廷中樞,那他們又怎麼能控制朝政呢?誰也不願意去做那,被十三道金牌追回的,冤死在風波亭的岳武穆。

    而且史可法出任督師時已是失勢憫墨之人,所以他就根本指揮不了“四鎮”,只好奔走調停于四鎮之間,如奉驕子,一籌莫展。

    這些武官既以定策功封爵,人人都是以“天子門生”自居,日常所為都是桀驁不馴。如︰督師大學士史可法在講話時常引用“聖旨”,高杰听得是大不以為然,當面頂撞道︰“旨、旨,何旨也!爾曾見皇極殿中有人走馬耶!”

    而黃得功有一次跪著听使者宣讀詔書,覺得不合自己的意思,不待讀完就爬起來,攘袂掀案,大詈曰︰“去!速去!吾不知是何詔也!”

    這些武將對弘光帝的態度都是如此,又如何會听從那些文官的節制呢?而且他們一旦對廷臣有所不滿時,就上疏雲“乞付軍前正法”。

    劉良佐在陛見弘光帝時,就曾經大言無忌地說︰“祖宗天下,為白面書生壞盡,此曹宜束之高閣。俟臣殺賊後,取而拂拭用之,以听其受享可也!今請罷制科勿設便。”

    束手無策的史可法,也在軍中寫信給大學士高弘圖,“盛言‘鎮鋒惡,盍謹避之!’”。武將們的氣焰如此囂張,皇帝和廷臣也無可奈何,雖然內閣的閣臣們也都交結外藩以為奧援,但他同樣受制于那些武將,所以是毫無作為。

    高杰原受命安頓家口于揚州城外,然後統兵北征。可是,高杰貪圖揚州富庶,要求將家口安置于城內。揚州的百姓見高杰部下士卒在附近村莊到處搶掠焚殺,紛紛罷市登陴,不讓高軍入城。于是高杰惱羞成怒,下令攻城。

    揚州進士鄭元勛從中調停,同高杰面議只讓官兵家眷安置城內,不在城內駐軍。不料揚州百姓群情激憤,當場擊殺鄭元勛。督師大學士史可法親自來到揚州城外的高杰軍營里,婉轉勸說,一味姑息牽就。經過反復磋商,最後決定把揚州附近的瓜州作為高軍安頓之地。

    而寧南侯左良玉在崇禎年間就已是尾大不掉,自行其是。弘光監國和即位的詔書頒到武昌,他一度拒絕開讀,在湖廣巡撫何騰蛟、部下監紀副總兵盧鼎等人的勸說下,才勉強開讀成禮。

    上行下效,南明其他將領如鄭芝龍、方國安等人見大將如此,也各自盤算自身利益,不以國事為念。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