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我左思右想關於占領立法院的事,還是覺得有哪邊不對勁,所以寫了這篇文章,如果你〈妳〉們有時間跟耐心的話,希望大家可以把這篇看完。我知道很難,因為大家已經習慣網路那種快速接收訊息的方式,不過我還是希望你〈妳〉們能從頭看到尾,謝謝!
關於服務貿易協定的事,似乎在眾多反對的聲浪中越演越烈,我關心的其實並不是協議的好壞,我也試著不從媒體或他人的口中得知其內容或想法,因為我相信唯有用自己的眼睛及耳朵接收到的訊息,再經過思考,出來的東西才會是最客觀的。當然,我的意思是親眼見到協議的內容,而且就算是見到協議的內容,對於我而言,還是得重覆思考,才有辦法客觀的知道是好是壞,實在不可能在看完一遍之後,就可以馬上下定論,如果一件事有這麼簡單就可以處理完的話,那就不會有這麼多紛爭了吧。但如果有人天生智商比較高的話,那我沒有意見,我絕對尊重。相反地,我在意的是這種他們稱做「學運」的抗爭是否就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雖然身在美國,隔著一大片海洋,我依稀還是可以感受到當下的台灣有著當初「國片熱」時那種非黑即白的現象,意即「如果看國片,就代表你支持國片,也不用管妳到底看不看得懂。」〈其實我挺好奇當初一堆年輕人一窩蜂地到電影院去看「賽德克‧巴萊」,到底在她們之中,有多少人知道霧社事件發生的經過,甚至有多少人知道這部電影跟霧社事件有關,還是說他們只是純粹去搭這股熱潮?因為看了,就有一種對國片貢獻什麼了的使命感?這種感覺有點像是Facebook轉發別人的新聞一樣,你只要轉發,就好像你對這件事情有一點貢獻的感覺,但可惜的是,你什麼也沒做,你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在電腦前按下你的滑鼠左鍵而已。〉
當然,你不一定非得知道誰是莫那魯道才可以去看這部電影,你可以抱著純欣賞的角度去看,這我絕對同意,但我的重點在於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一定有「目的性」,你為什麼會想去做這件事?你為什麼會想去看這部電影;就算是我在某工廠的許多同事,他們去看電影也有目的性─他們習慣在「欣賞」電影回來之後,到處跟別人講他們去看了某部電影,但當你問到他們覺得電影如何時,他們的回答卻是「不知道,就看到一堆人在那打來打去。」或者是,「就很好笑阿。」─他們的目的就是,「大家都去看了,那我也要去看。」他們不在意電影背後的意義,更不用說電影對他們而言有什麼啟發了。
我覺得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選擇,你可以選擇用純欣賞的角度單純地去看電影內容場景的震撼;你也可以選擇了解電影裡更深一層的意義,並嘗試將電影跟你的思維做結合;當然,你也絕對可以只是因為大家都去看了這個理由而去看一部電影。沒有人會去規定你一定要成為什麼樣的欣賞者,你可以做你自己想要做的人。這些都沒有對或錯。但問題在於,假設有一個世界電影評論大會,我們需要派一位人選代表台灣跟其他國家比拼,試想一下,你們會派誰去呢?你會放心一個看完電影都沒有想法的人代表我們出國競爭嗎?
這次的抗爭活動其實也有相似之處,他們大部分是學生,裡邊究竟有多少人,不要說貿易協定,光講「貿易」,有誰是「真正」了解那是什麼的?甚至知道「世界貿易」到底是怎麼進行的?他們有些是學貿易的我還能理解,但我想應該不是全部的人吧,甚至帶頭的人也有可能不是,對吧?既然如此,我納悶的是,他們的觀點是從哪裡來的呢?是聽別人說的?還是自己猜的?那如果來源是這麼的不確定,又如何敢大聲疾呼說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且說還不打緊,還要領導別人朝他們的思想走,那才是社會的一大隱憂。〈你想要做什麼樣的人,請自便,每個人都有自由,因為這才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自由」的意義,但請不要拉著別人一起去做你覺得對的事,然後耽誤了其他人的權益。因為就算你拉了一百人,甚至一千人,那都不代表全台灣的人,我相信除了「服貿」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法案急著通過,所以不管對或錯,抱著「你不跟我談,那大家都不要想做事。」的心態來「溝通」,應該不是很好的方法吧?〉
這個社會的事情本來就沒有什麼絕對地對或錯,即使是專家也不敢保證,但理性地看待問題才是進行自由民主下的前提吧,讓情緒淹沒了思維,抱著你死我亡的心態來解決問題,抓著一句口號從早呼到晚,讓原本有道理的口號最後也因情緒的高漲而被扭曲,人們忘了原來的目的是什麼了,只想立馬一決高下,最後換來的結局是什麼呢?
不好意思,接下來要講的只是我個人的淺見,但我還是得先說我覺得台灣是一個非常好的國家,來到美國之後,我更能深刻地體會,我常會反思台灣的社會跟美國的到底有什麼地方不同。舉個例子來說,台灣人過去看醫生只需要花一百元,後來漲了五十元被大家罵翻了,現在大家又漸漸地習慣了;美國有健保的人看醫生需要花大約三千到六千元台幣,更不用提沒健保的人,花費都是一萬元起跳的。
在我來這之前,這都是我想像不到的事情,但仔細去想,其實是很有道理的。保險公司又不是慈善機構,它當然只願意幫你付某一部分的錢,應該沒有公司會想要收小錢,然後花大錢吧?這不太符合商人的邏輯。
我要說的是,使用者付費這件事在經濟學來講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健保破了一個洞,大家卻想要把健保費降低,站在個人的立場上,我絕對贊成,反正只要不要叫我付就好,相信很多人都這樣想吧;但以理性來看,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一提到健保破洞,大家罵的我不知道要如何形容,但一回過頭,大家依舊「盡情」使用健保,而且用得很開心,但又不願意多繳錢。〈這邊我要聲明一下,有人會說健保破洞是因為打從一開始健保的架構就不好,所以導致問題因為累積越來越大,這當然是政府的責任;而且貪汙也是一大問題,這不用說也是政府的責任。基本上健保會辦成現在這樣,政府的的確確需要負最大的責任。但我的重點不在這。〉
我想把重點放在人民的心態上,健保開辦到目前為止已經將近二十年了,在這二十年之中,每一屆的政府對於健保赤字都有責任,但為什麼沒人想處理?因為很困難?因為太大洞沒辦法處理?不管是什麼理由,它們都放著這件事不管,能不碰就不碰,為什麼?因為只要一提,人民一定會反抗〈別想要我們多繳錢,一毛都別想。〉然後瞬間民調往下掉,成為了一個爛總統。我常在想,到底什麼是好的領導者,不管對或錯地順應民意?如果這麼簡單的話,那當一個好的領導人還真簡單,想辦法讓大家喜歡不就好了。但,這會不會就是我們常在講的為了選票而做事的根源呢?所以,我的問題是,其實不管我們的民主走的有多偏,我們全體的人民難道都不用付很大的責任嗎?
我們把所有我們擁有的都視為理所當然。「你本來就應該為我這樣做」跟「那是你的工作,所以如何如何」的心態隨處可見。我們是不是被慣壞了?我們是不是沒辦法自己照顧自己了?老是寄望政府能給我們多點照顧,但政府照顧我們的錢是從我們自己身上來的,也就是說,只要有人擺爛,抱著那種「你就是得照顧我的心態」,那我們其他人就必須得花我們的血汗錢去照顧他們。如果不呢?就起來罵政府無能,一些本身沒有自己思想的人就又會被影響,群起效之,接著又是一陣社會動盪,倒楣的又是我們自己。
我們常自豪台灣是個很自由的國家,的確,但我們公民的民主素養真的不夠,所以太自由反而造成更多的動盪。很多事情延宕就是因為什麼都要公投,但我們的知識不夠,所以政府官員才有機會在公投議題上用文字手法來誘導我們去選擇他們想要的答案。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只是成天出一張嘴,每天在那罵政府,我們得把自己變聰明,沒錯,我的意思是,我們太笨了,當然,包括我,所以變聰明才是最積極的方法,讓我們變聰明,然後用我們的腦袋告訴他們要怎麼做,而不是跟著潮流在走,別人在做什麼,然後我們急著選邊站。在選邊站之前,問問自己,你為什麼要選擇那一邊?因為那讓你覺得你對這個社會有了一些貢獻?像Facebook轉發新聞那樣;還是你只是想跟隨潮流?因為這是最火熱的話題,我也必須要參一腳;或者是你想多了解台灣的現狀,真正關心台灣的未來?但這恐怕是最麻煩的一個選項了,因為你必須得做「非常多」的功課去徹底了解跟學習用客觀的角度去看事情。〈但基本上大家都怕麻煩,大家都想要速成的方法。〉
你是哪一種moviegoer?看完電影沒有感想,只覺得大家都去看,所以你也要去看;還是抱著純欣賞電影的心態去看?亦或是希望能在電影中找到其對你的意義,讓自己思想越趨成熟?
在這些大學生中,他們每個人參與這次事件的出發點都不一樣,就像是電影欣賞者一樣,他們有各種的目的,有些人真心想改變,有些人想出風頭,有些人懷著從眾心態,甚至有些人是因為在同儕的壓力下而參與,不管是什麼理由,學生有學生應該要盡的本分,而這個本份絕對不是犧牲他們繳的學費跟時間,去做無關學習的事,因為他們才是這個社會未來那群透過學習而變「聰明」的人,關心台灣是好事,有想法更是好事,但上街對他們來講,是否太早了點?其他的「大人們」在幹嘛。
我相信在這個背後的發起人,他的身分一定不是學生,因為要發起一場大規模的抗爭,需要的絕對不是只有網路這個工具。There should be more!!那是誰煽動學生參與這次的事件呢?那又為什麼要讓學生參與呢?這些才是整件事情的重點吧,「學運」只是包裝,因為學生只是孩子,是社會保護的對象之一,政府一定會「寬待」他們,但不管如何,讓學生站在第一線當烈士實在是並非良策。而學生們自己也必須清楚知道他們的角色,以及他們對社會能做的貢獻是什麼。這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對你我,對學生,對社會,甚至於對國家及民主,都是。在把矛頭指向別人之前,先問問自己。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這才是孟老夫子一再想傳達給我們炎黃子孫的道理,不是嗎?
-Fen
大家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官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