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產去糧存
實際上,不管有多少賦稅,繳納的依據其實還是土地,是縣裡戶房和錢糧師爺手中的魚鱗冊,這一點劉遠山便不再擔心了。不管怎樣說,他名下沒有地,便是不用繳納賦稅了。
當然,這裡指的是農業稅,至於朝廷加派的遼餉、練餉則是按人頭算的了。
可是事情卻遠遠出了劉遠山的意料,因為就在這小雪飛舞的時間,那群皂衣小吏竟然跑到了他的家門口,開始「哐啷,哐啷」的拍門,口中還惡狠狠的喊道:「快開門,要把爺凍死在門外不成?」
范大嫂一聽是當官的,頓時慌了神,將大門打開請那些皂衣小吏進來,同時讓劉大跑過去喊劉遠山。
其實劉遠山早就已經聽到了,他心中無懼,穿了一件棉衣,跟著劉大從後院跑到前院,看著三五個粗壯的漢子正在那裡打量自家的房子,便不敢缺了禮數,拱手道:「不知幾位官爺有何貴幹?」
他名下沒地,眼下收的是秋賦,所以他並不擔心收稅的問題。
「你這小娃子真是廢話,我們到了你府上還能幹啥?」其中一個像是領頭的,看了看劉遠山一臉輕蔑之色,開口說道:「把你家大人喊過來,我們有正經事要做。」
「不用了,我們家我做主,有什麼事你給我說就行了。」劉遠山伸手朝西邊的廂房一指,道:「外面寒冷的很,幾位到屋裡歇歇腳吧,喝杯熱茶。」轉過身子朝范大嫂喊道:「大嫂,給幾位官爺泡茶。」
將幾位皂角小吏延入前院西廂房,不一會范大嫂便抱著一壺熱茶進來,給每個小吏倒上一碗,為首的人笑了笑說道:「倒還有些講究。」
劉遠山不卑不亢,拱拱手道:「幾位官爺,有話請說吧。」
「呵呵!」看劉遠山恭敬,那皂衣小吏也將態度放下了一些,笑著說道:「你這小孩子第一次當家吧,還真有些模樣,咱們大老遠的跑到你山上了自然不是只為了一杯熱茶,今年年關前,秋賦要送到襄陽府,你家有十畝良田,該交賦稅了。」
「什麼?」聽到那小吏的話,劉遠山簡直是愣了。
「收繳賦稅,懂嗎?」小吏以為劉遠山沒聽懂,又重複了一句,然後語重心長的說道:「這個是沒辦法逃脫的,朝廷的賦稅那是必須要收繳。」
「可是我們家沒地啊!」劉遠山攤了攤手說道。
這小吏說他家有十畝良田,他也是醉了,你給我十畝良田我給你繳雙倍的稅,好不?
「你家沒地?」小吏一副被人耍了的表情,指了指房子和下人,說道:「你家房子也不差,還有下人使喚,大兄弟,我不管你家裡有幾畝地,名冊上是十畝我就收十畝的錢,你有千畝也罷,萬畝也罷。不要與我等為難!」
在這皂衣小吏看來,劉遠山有這個身價,可以使喚下人的存在,家裡至少有數百畝地,不然哪裡敢使喚下人吶。
但很多有權有勢的世家有通天的本事,可以買通各種渠道,讓魚鱗冊上顯示的土地比實際上家裡的土地少得多。在皂衣小吏看來,劉遠山就是這類人。
「我們家真沒有地,半畝都沒有!此事全村人皆可為我作證。」劉遠山實話實說道:「小子今年秋天剛分家,這房子建好還不到十日,分家時老宅沒有給我半畝地,我如何能有十畝良田?」又半開玩笑的對那班頭說道:「求你給我十畝良田,我願意繳納二十畝賦稅!」
那班頭頓時被劉遠山氣笑了,從懷裡掏出一張薄紙,仔細的看了看朝他問道:「尊家可是叫劉遠山?」
「我就是!」劉遠山點頭。
「你自己看!」那班頭將紙遞給他,劉遠山接著後打眼一看,只見紙正中間畫了個長方形的地圖,上面標註東南西北,不過和現代地圖不同的是左東右西。除了地圖之外,上面還寫清楚這塊地東至何處西至何處、南至何處北至何處;地分屬何莊何戶,有多少畝,寫的詳細至極。一看雖然不是魚鱗冊,但也是從魚鱗冊上摘抄下來的東西。
「這……」劉遠山一臉無語,露出個憨厚的表情朝那班頭說道:「這位大哥,俺們家確實沒有土地,當時分家的時候俺們是淨身出戶,這村裡村外都知道的事啊。」
「不可能!」班頭將那紙收回來,說道:「再說了,我走南闖北,見得事情多了,沒地繳納稅賦的也不是只有你這一家,即便沒有地,只要入了我這魚鱗冊,就要交稅。」
尼瑪!還有這個道理?
不,這好像是不講道理的。
「那是為何?」劉遠山也是醉了。不是他不想交稅,可凡事講個道理,他最不願意做的就是冤大頭。
官府的人還有這種欺負人的法門?
「兄弟,你也別跟我扯!」班頭將手中的茶碗重重的放在桌子上,說道:「我查過,你這戶名是剛入的魚鱗冊。你知道的,我們這魚鱗冊百年不動的都有,官府也不會私自改動。退一萬步來講,即便是私自加人,我們也得知道你是誰,姓啥名誰不是?」
這麼一說,劉遠山明白過來了。
他名下有稅賦,肯定是有人報備,不然官府不可能將他加進去的。
「官爺,您的那個魚鱗冊,再給我看下!」
「好!」班頭將那張紙又重新遞了過來。
劉遠山的目光在此落在了這魚鱗冊上,但是這次他的著眼點不同,放在了那些方位記載上:池溝以西,高崗以東,地闊四十步,長一百步,十畝。
不錯,是有這塊地,但這塊地分明就是老宅的地,怎麼會跑到自己名下呢?
有貓膩!
劉遠山第一時間判斷出,然後又朝班頭問道:「官爺,我想問下劉孝忠家,今年魚鱗冊上的土地有何變化?」
「有何變化我也不知。」但那班頭卻相當給面子,將劉孝忠的魚鱗冊找出來遞給劉遠山看。
看到劉家老宅只有二十畝地的賦稅時,他什麼都懂了。
又是大伯,為了少繳賦稅,竟然將自己的名字加入了魚鱗冊。
同時,他瞬間想到,這就是大明朝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產去糧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