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呂克貝松
哈維突然想起了那個讓他遺憾終生的項目,幾年前他投資彼得傑克遜的《指環王》,本來打算拍成上下兩部。不過他並不看好這個項目,很快改了主意,要求只拍一部,甚至威脅如果彼得傑克遜不答應,就讓其走人。
彼得傑克遜不同意,開始了一場賭博,用自己的錢在紐西蘭招募演員,拍了35分鐘的樣片。樣片拍完,他找到了新線公司。新線看完樣片,大加讚賞,從米拉麥克斯手中把《指環王》買了過來,拍成了三部曲,最終《指環王》全球取得了30億的票房。
眼前這個年輕人也是在進行一場賭博,9000萬的項目如果砸鍋,那他以後再也不會有執導的機會。
哈維錯失了彼得傑克遜,不願在錯失另一個。他笑著拿出一張名片,擺在張然面前:「等你們項目啟動後,需要北美發行商的時候,給我打電話!」
好萊塢的電影發行商有兩種,一種是大製片廠,一種是獨立電影發行商。
大製片廠就是六大電影公司,他們有能力的首映周投放3000塊以上的銀幕,更重要的是這些大製片廠擁有自己的電視台和媒體渠道,能夠進行鋪天蓋地的廣告戰。同時,因為這些渠道是自己的子公司,比找其他媒體做廣告要便宜。
獨立發行商有大有小,其中大的公司像哈維的米拉麥克斯和獅門有能力投放1000塊以上的銀幕;而小的公司只有投放幾家,幾十家影院的能力。
米拉麥克斯雖然發行能力不錯,但比起六大來說,要弱不少,張然更希望跟六大合作。不過他也沒有拒絕,買賣不成仁義在:「沒問題,到時候肯定會登門拜訪的。現在我要和呂克貝松談談,就先告辭了!」
說著,張然站起身,朝正跟一個美女說笑的呂克貝松走去。
法國是電影的發源地之一。無論是早期的先鋒派。還是後來的新浪潮,都對世界電影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翻開法國電影史,偉大的導演燦若星河。要說影史地位,排在前三位的肯定是戈達爾、布列松、讓-雷諾阿。不過說到名氣。說到國際知名度,排在第一位的絕對是呂克貝松。《碧海藍天》、《這個殺手不太冷》、《第五元素》都是影迷津津樂道的佳作。
不過在法國國內。尤其是影評界並不喜歡呂克貝松。他的作品太好萊塢了,藝術性更是備受詬病,被認為是向商業。向好萊塢投降的典型。在法國影評人眼中呂克貝松的影史地位不要說進前三十名,就連柯西胥、歐榮這些後起之秀的地位都不如。
張然走到挺著大肚子的呂克貝松旁邊。笑著道:「呂克貝松先生,能和你談談嗎?」
「當然,我也想找你聊聊!」呂克貝松看到張然非常高興。接著道,「我看過很多中國導演的電影。喜歡的不少。不過你的電影跟他們不一樣,讓我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中國!」
張然瞇了瞇眼睛道:「聽到你這麼說非常榮幸。我看過你所有的電影,特別喜歡《最後決戰》!」
提到呂克貝松的電影。喜歡《這個殺手不太冷》、《碧海藍天》的很多,喜歡《地下鐵》的也有,說喜歡《最後決戰》的,還是第一次遇到。《最後決戰》是他的處1女作,成本低得發指,製作相當粗糙。好奇地問道:「為什麼你會喜歡《最後決戰》呢?」
張然道:「電影雖然在製作上有些粗糙,但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特別有想像力,更重要的是我能感覺到一個年輕導演的熱情。」
呂克貝松一愣,隨即感慨地道:「那時候很單純,想法也很簡單,就是想拍出一部與眾不同的電影,確實充滿了熱情。在你的電影裡,我也能感覺到這種熱情,好好保存著這份熱情吧!」說到這裡,他頓了一下,問道:「你的電影有明顯的好萊塢印記,在美國學習過吧?」
張然點頭道:「是的,在UCLA電影學院讀的研究生,畢業之後就回國了。」
呂克貝松的電影雖然在法國被認為很好萊塢,實際上他對好萊塢並不感冒:「很多人覺得好萊塢環境好,但好萊塢不需要中國電影,拍中國電影沒有人會比中國人拍得更好。中國在很多方面有豐厚的文化遺產,不僅建築、服裝是,廚藝也是,這些只有中國人才能拍好。回中國是正確的!」
張然點了點頭道:「我在UCLA讀書時有個老師叫安特科扎克,波蘭人,1975年的時候他拍出了《夜與日》,這部電影1976年在柏林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1978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然後,他帶著柏林影后的妻子,帶著奧斯卡提名的榮譽來到了美國,想要征服美國,結果整整二十年再沒有獲得過執導的機會。
有一次他請我們到家裡做客,他喝醉了,抱著一堆沾滿灰塵的劇本放聲大哭,他說,世界上有哪個國家像波蘭被侵略?這些故事有人好好拍過嗎?沒有!這難道不可惜嗎?誰最適合拍出波蘭的苦難?就是我安特科扎克!可我現在再也拍不出來了!
那時我才知道他體內仍然燃燒著電影夢想,只是沒有機會。我看過《夜與日》,水平很高,開篇一個橫搖鏡頭蒼涼悲愴,那種民族的苦難感就出來了,非常厲害。如果他留在波蘭,甚至留在歐洲,都可能會拍出《阿拉伯的勞倫斯》那樣偉大的作品。可他到了好萊塢,那裡不適合他的電影風格,更沒有人對波蘭的苦難感興趣,他找不到執導的機會,只能在等待中一天天衰老。我不想跟他一樣,所以堅定的回國了!」
呂克貝松見過這樣的導演,滿腔熱血,以為可以征服好萊塢,最終撞得頭破血流,歎了口氣道:「好萊塢太商業了,而他們很保守。法國很多人都說我的電影太好萊塢,其實不對。沒有一個好萊塢導演敢拍一個木訥的殺手和11歲女孩生活的故事。」
張然笑了起來。當初《這個殺手不太冷》在美國上映,收到不少惡評,很多影評人認為少小姑娘和殺人談戀愛不道德。
對於大膽開放的法國人來說,美國確實比較保守。當初殖民美洲的大部分都是清教徒。清教徒保守的價值觀就一直影響美國到上個世紀中期,對性、同性婚姻、墮胎等問題都比歐洲要保守些。
張然也不再廢話。直接道:「其實我這次到東京來,就是衝著你來的!」
聽到張然這番話,呂克貝松心裡有點小得意。這個年輕導演真的是自己的粉絲,微笑道:「這是我的榮幸!」
張然解釋道:「我最近在籌備一部電影。是一部大製作的電影,我真誠邀請你來做這部電影的製片人。」
呂克貝松意識到自己想多了,這小子不是自己的粉絲。而是想要自己手裡的資源。他倒願意扶植年輕導演,不過對文藝片沒興趣:「我是歐羅巴的製片人。今年公司有《的士速遞3》、《車神》在內的好幾部電影要製作,沒有時間!」
張然端起酒杯喝了一口,不緊不慢地道:「我知道你很忙。手裡有很多項目。不過我們這部電影成功的話,獲得的收入可能比你自己拍一部電影要高!」
呂克貝松一愣,口氣夠大的。如果是國內導演,可能會認為張然狂妄。不過呂克貝松並不覺得張然狂妄,反而認為張然是對自己的項目有信心。一個導演對自己的項目都沒有信心,那別人怎麼可能對這個項目有信心。
呂克貝松前年跟李連傑合作《龍之吻》,去年聯合元奎、舒淇拍攝《非常人販》,知道華語電影能夠在海外取得票房成功的就是功夫片,因此他認為張然要拍的是功夫片,建議道:「張,拍功夫片沒人能拍過中國人,但拍科幻動作片很費錢。如果拍成中文電影,市場很小。既然是科幻動作片,那你最好拍成英語電影,方便全球發行。」
2000年9月,呂克-貝松本著創作更自由的初衷,成立了歐羅巴電影公司。與一般的法國電影公司不同,歐羅巴出品電影多使用英文對白。這種選擇在為公司旗下影片的全球發行提供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令其影片的製作能夠吸引到更為國際化的陣容。
拿《玩命快遞》系列來說,該系列前三部的靈魂人物是英國演員傑森-斯坦森,而《玩命快遞》登頂北美週末票房就足以說明歐羅巴此種策略的成功之處。
法國人向來以法語為傲,呂克貝松電的電影說的都是英語,用的也是外國演員,對驕傲的法國電影人來說自然是難以忍受的,這也是呂克貝松在法國不受待見的重要原因。
張然點頭道:「你說得對,我要拍的電影以英語為主,預算大概在9000萬美元左右,由好萊塢頂級巨星主演!」
呂克貝松聽到9000萬美元預算有些吃驚,在好萊塢都是A級大製作了,要運作這樣的項目需要相當大的魄力。不過他也明白,張然是只拍過兩部電影的新人導演,想靠自身拉到9000萬的資金是不可能的,必須找一個厲害的製片人來融資,而這個人就是自己:「為什麼不從美國找製片人,美國有很多厲害的獨立製片人,比如哈維!」
張然搖頭道:「這部電影我不打算引入投資人,主要資金通過預售來實現,目標是歐洲和日本。美國製片人在歐洲的渠道並不是特別通暢,預售比較慢,而你在歐洲大名鼎鼎,又是歐羅巴影業的老闆,跟歐洲很多電影公司有業務往來,有你出面的話預售要容易很多!」
呂克貝松徹底明白了。這個年輕人心很大,他想把整個項目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希望有人指手畫腳。這讓他更加欣賞,他成立歐羅巴影業就是爭取創作不受干擾,不過他沒有急著答應,欣賞是欣賞,生意是生意:「你有詳細的方案沒有?」
張然點頭:「有!」
呂克貝松道:「明天上午十年,你帶著詳細的方案來找我!」
張然笑了:「好的!」 本帖最後由 HarukanoHimitsu 於 2017-12-16 10:44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