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軍閥治世 作者:菜鳥如林 (連載中)

mk2257 2011-5-21 21:54:24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277 80408
mk2257 發表於 2011-5-21 23:05
第三卷:聚斂天下 第五章:山東鹽會

    感謝書友小書蟲愛讀書、董建國、孤獨雲浪的打賞!鞠躬~!

    …………

    膽大包天!

    實在是膽大包天。

    這些商人心中巨駭,這趙岩身爲登萊遊擊将軍,竟然賣私鹽、軍器,還給鹽商訓練武裝。

    不過想想這趙岩一直是如此膽大,之前就直接帶着一群鄉兵把吳安邦的兵馬給打殘了,之後受撫,看來本性未改。

    不過這與他們又有什麽關系?

    隻要有銀子賺就行了,出了事也是他趙岩頂着,禍事也招惹不到他們身上。

    一些正愁沒人手的商人不由大喜,他們并不是真的沒人手,而是沒有那些能護衛的人手。

    畢竟在大明經商多走水路,到處都有客棧、暖鋪歇腳,一般隻要小心行事倒也出不了什麽岔子。

    但這販鹽可就不同了,得有人馬護送,否則那些欺軟怕硬的鹽丁就會攔人,然後一刀宰了,再将鹽貨給吞掉。

    黑吃黑也很普遍,畢竟那些鹽枭就算身死,本身也不會去找官府。這可是見不得人的事,官府找不到家屬,自然不會用心去查,走個過程也就完事了。

    所以沒有足夠的人馬護衛的情況下去販運私鹽,八成會出意外。

    “将軍大人若能幫忙操練人馬,能有足夠的兵器賣與我等,這販鹽之事倒是十拿九穩。”席間有一個鹽枭看到趙岩手下的兵勇如此精銳,也是心動不已。

    “趙大人,若是真沒人手怎麽辦?”又有一個商人苦着臉說道。

    “那樣的話,可從我趙家雇傭人馬護衛,每次販鹽收取一成的利潤,若是搶到鹽貨,各分一半。”趙岩沉吟了片刻,心中想了想後便說道。發展雇傭兵還是不錯的,護送期間正好可以黑吃黑,還可兼職剿匪。

    “若是想做這門生意的,一會我們再詳談其中細則。”趙岩說道。衆人笑着應承,心中各自打着算盤。

    ……

    散席後,隻有寥寥幾個商人不打算做這門生意,提前離去。而大部分商人則是留了下來,趙岩和趙全二人給他們詳細說明了一下合作的細則。

    最後成立了一個山東鹽會,加入其中的成員必須遵守鹽會制定的規則。

    加入的商人共有四十一家,這四十一名商人成了鹽會的第一批成員,也許也是最後的一批。

    畢竟鹽業市場就那麽大,人多了利潤自然少了。

    “目前我們的主要對手是淮鹽,衆位販鹽時注意收集那些淮鹽的情報,若是販運途中遇到,能吃就吃下他們,吃不下的報到本官這裏,本官派人馬吃下,鹽會之間成員若是競争市場,一切看自己本事,互相間不可做出黑吃黑的行爲。”

    山東鹽會的主要競争對手自然是産鹽最多的淮鹽,淮鹽現今可謂占據了大半江山,到處都能見到淮鹽。

    其他地域的鹽場,因爲官營太過呆闆,經營得很爛。

    成本上必然有競争,但成本不是競争的主要方式。唯有從販運上消滅對方,讓對方的鹽運不到銷售地,才是最有效的競争方式。

    原則方面就是對内公平競争,對外黑吃黑,能吃下就吃下,吃不下趙岩派人去吃。

    細則方面。

    每擔海鹽二兩五錢賣給會員,登萊二府市場歸趙岩所有。

    趙家免費幫他們操練人馬,兵器方面火槍十五兩,腰刀十兩,長槍五兩;闆甲三十兩,皮甲十兩。

    有商人抱怨這太貴了,以他們商人的眼力,哪會看不出其中的利潤。趙岩隻是哈哈笑了兩聲,說了句便宜沒好貨。

    軍器是不允許私造的,雖然管理上很粗放,私造軍器的現象很是普遍,但也造不出趙岩手裏那些軍器的質量。

    那些官軍有時也會盜賣軍資,但官軍的東西很多都粗制濫造。

    那些刀和長槍也許能找到質量差不多的,但那闆甲和火槍可就找不到更好的了。

    從趙家雇傭人馬護送,傭金一人一月三兩,再抽一成利潤。若黑到了鹽貨,趙岩與會員對半分。

    同時會員要注意收集各地市場情報,特别是他省鹽商的活動路線及規律,然後上報給趙岩。

    趙岩以武力幫助他們搶奪市場,保護會員販運時的安全。會員隻需專心販鹽,打進市場即可。

    這是一種分工,即給會員方便,也減少了趙岩在上面的管理,充分的利用這些商人的人力物力。

    第二天趙岩又帶着他們到萊州灣鹽場參觀了一下,那些商人看着正在不斷改造灘塗的鹽工,以及那些産出的海鹽,心中不由大定。

    ……

    那些商人各自歸去準備人手和銀兩,趙岩則下令在山東征兵。趙岩手下的兩個營,編制還沒全呢!

    目前隻有兩個長槍橫隊,标準應該是三個,火槍兵的編制倒是全了。

    這次征兵預招8000人,步兵營擴建一個,騎兵營擴建一個,炮兵營一個,雇傭營一個。步兵營撲通士兵擴充到每營2600人。長槍兵750名,火槍兵600名,長弓兵500名,火箭兵50名,炮兵300名,辎重兵、雜務兵400名。

    炮兵營1000人,大炮還未定下制式,不過可以先訓練。

    騎兵營1000人,專門用來黑吃黑,以及機動剿匪。

    雇傭營2000人,訓練出來護送走私食鹽。

    這些兵源将從山東各地選拔,趙岩現在身爲登萊遊擊,招募一些兵勇自然是名正言順,誰會去管他招了多少。

    按照人們的慣性思維,武将手下兵馬都是缺額,能滿額則少之又少,超額的,根本沒有。

    招募兵馬而已,誰會去關注這個。

    想摸皇帝的錢袋子,得有足夠的實力才行!
mk2257 發表於 2011-5-21 23:06
第三卷:聚斂天下 第五章:山東鹽會

    感謝書友小書蟲愛讀書、董建國、孤獨雲浪的打賞!鞠躬~!

    …………

    膽大包天!

    實在是膽大包天。

    這些商人心中巨駭,這趙岩身爲登萊遊擊将軍,竟然賣私鹽、軍器,還給鹽商訓練武裝。

    不過想想這趙岩一直是如此膽大,之前就直接帶着一群鄉兵把吳安邦的兵馬給打殘了,之後受撫,看來本性未改。

    不過這與他們又有什麽關系?

    隻要有銀子賺就行了,出了事也是他趙岩頂着,禍事也招惹不到他們身上。

    一些正愁沒人手的商人不由大喜,他們并不是真的沒人手,而是沒有那些能護衛的人手。

    畢竟在大明經商多走水路,到處都有客棧、暖鋪歇腳,一般隻要小心行事倒也出不了什麽岔子。

    但這販鹽可就不同了,得有人馬護送,否則那些欺軟怕硬的鹽丁就會攔人,然後一刀宰了,再将鹽貨給吞掉。

    黑吃黑也很普遍,畢竟那些鹽枭就算身死,本身也不會去找官府。這可是見不得人的事,官府找不到家屬,自然不會用心去查,走個過程也就完事了。

    所以沒有足夠的人馬護衛的情況下去販運私鹽,八成會出意外。

    “将軍大人若能幫忙操練人馬,能有足夠的兵器賣與我等,這販鹽之事倒是十拿九穩。”席間有一個鹽枭看到趙岩手下的兵勇如此精銳,也是心動不已。

    “趙大人,若是真沒人手怎麽辦?”又有一個商人苦着臉說道。

    “那樣的話,可從我趙家雇傭人馬護衛,每次販鹽收取一成的利潤,若是搶到鹽貨,各分一半。”趙岩沉吟了片刻,心中想了想後便說道。發展雇傭兵還是不錯的,護送期間正好可以黑吃黑,還可兼職剿匪。

    “若是想做這門生意的,一會我們再詳談其中細則。”趙岩說道。衆人笑着應承,心中各自打着算盤。

    ……

    散席後,隻有寥寥幾個商人不打算做這門生意,提前離去。而大部分商人則是留了下來,趙岩和趙全二人給他們詳細說明了一下合作的細則。

    最後成立了一個山東鹽會,加入其中的成員必須遵守鹽會制定的規則。

    加入的商人共有四十一家,這四十一名商人成了鹽會的第一批成員,也許也是最後的一批。

    畢竟鹽業市場就那麽大,人多了利潤自然少了。

    “目前我們的主要對手是淮鹽,衆位販鹽時注意收集那些淮鹽的情報,若是販運途中遇到,能吃就吃下他們,吃不下的報到本官這裏,本官派人馬吃下,鹽會之間成員若是競争市場,一切看自己本事,互相間不可做出黑吃黑的行爲。”

    山東鹽會的主要競争對手自然是産鹽最多的淮鹽,淮鹽現今可謂占據了大半江山,到處都能見到淮鹽。

    其他地域的鹽場,因爲官營太過呆闆,經營得很爛。

    成本上必然有競争,但成本不是競争的主要方式。唯有從販運上消滅對方,讓對方的鹽運不到銷售地,才是最有效的競争方式。

    原則方面就是對内公平競争,對外黑吃黑,能吃下就吃下,吃不下趙岩派人去吃。

    細則方面。

    每擔海鹽二兩五錢賣給會員,登萊二府市場歸趙岩所有。

    趙家免費幫他們操練人馬,兵器方面火槍十五兩,腰刀十兩,長槍五兩;闆甲三十兩,皮甲十兩。

    有商人抱怨這太貴了,以他們商人的眼力,哪會看不出其中的利潤。趙岩隻是哈哈笑了兩聲,說了句便宜沒好貨。

    軍器是不允許私造的,雖然管理上很粗放,私造軍器的現象很是普遍,但也造不出趙岩手裏那些軍器的質量。

    那些官軍有時也會盜賣軍資,但官軍的東西很多都粗制濫造。

    那些刀和長槍也許能找到質量差不多的,但那闆甲和火槍可就找不到更好的了。

    從趙家雇傭人馬護送,傭金一人一月三兩,再抽一成利潤。若黑到了鹽貨,趙岩與會員對半分。

    同時會員要注意收集各地市場情報,特别是他省鹽商的活動路線及規律,然後上報給趙岩。

    趙岩以武力幫助他們搶奪市場,保護會員販運時的安全。會員隻需專心販鹽,打進市場即可。

    這是一種分工,即給會員方便,也減少了趙岩在上面的管理,充分的利用這些商人的人力物力。

    第二天趙岩又帶着他們到萊州灣鹽場參觀了一下,那些商人看着正在不斷改造灘塗的鹽工,以及那些産出的海鹽,心中不由大定。

    ……

    那些商人各自歸去準備人手和銀兩,趙岩則下令在山東征兵。趙岩手下的兩個營,編制還沒全呢!

    目前隻有兩個長槍橫隊,标準應該是三個,火槍兵的編制倒是全了。

    這次征兵預招8000人,步兵營擴建一個,騎兵營擴建一個,炮兵營一個,雇傭營一個。步兵營撲通士兵擴充到每營2600人。長槍兵750名,火槍兵600名,長弓兵500名,火箭兵50名,炮兵300名,辎重兵、雜務兵400名。

    炮兵營1000人,大炮還未定下制式,不過可以先訓練。

    騎兵營1000人,專門用來黑吃黑,以及機動剿匪。

    雇傭營2000人,訓練出來護送走私食鹽。

    這些兵源将從山東各地選拔,趙岩現在身爲登萊遊擊,招募一些兵勇自然是名正言順,誰會去管他招了多少。

    按照人們的慣性思維,武将手下兵馬都是缺額,能滿額則少之又少,超額的,根本沒有。

    招募兵馬而已,誰會去關注這個。

    想摸皇帝的錢袋子,得有足夠的實力才行!
mk2257 發表於 2011-5-21 23:07
第三卷:聚斂天下 第六章:炮兵營(上)

    ————

    軍器局也在緊急擴充之中,學徒就收了兩千名,加上到處挖來的工匠,軍器局的人數暴增到了八千多人。

    這是一個比軍隊還要燒錢的地方,每個月投入軍器局的費用就達到十萬多兩,其中人工費就占據了1/3。當工匠比當兵更賺錢,收入要更高一些。不僅随着手藝的提高而增加收入,若是發明出提高生産力的技術,還能得到源源不斷的獎勵。

    玻璃鏡目前隻做爲奢侈品進行出售,雖然銷量一時間無法擴大。但明末的生産資料高度集中,導緻奢侈品消費劇增,目前山東那些大商已經在南方一帶全面鋪貨,上個月就有五十多萬兩的進賬。

    大明的富人遍地都是,主要經濟來源就是土地。大量的土地兼并,土地上千畝的富戶就達到十多萬。土地上萬畝的也達到兩三萬戶。

    如此大規模的土地兼并造就了一大批富戶,但也造就了許多失去生産資料的農民,究其原因還是因爲土地利潤空間太大。

    就如同後世的炒房一般,因爲房子存在不錯的利潤,所以資金全都跑到那一塊去了,導緻房價高居不下一般。

    除了靠土地吃飯的富戶,還有許多靠開作坊、鹽貨、販賣、貪污受賄、打家劫舍、海貿發家的富戶。

    如此多的富戶,奢侈品消費自然不會低,估計月銷售額還有比較大的上升的空間。

    再加上那些商人不斷運來換玻璃鏡的物資,上個月的進賬估計在七十萬兩左右,一時間趙岩手頭還是比較寬裕的,因此決定擴招,擴大軍器局規模。

    火炮實驗室對火炮的研究依舊進展緩慢,到目前爲止,隻研究出了水壓彈簧式架退法,以及套筒炮,膛線雖然制造出了,但制造非常麻煩,一個炮管的膛線要用木制拉床上的鈎刀鑽上七八天才能生産出一根炮管。

    這種木制拉床非常簡單,早期美洲殖民者已經能自己制造。這種工具用做前裝膛線槍的生産則很快。但放到大炮上,就慢了許多。

    炮兵營就在組建,沒有炮怎麽行!趙岩隻好親自出馬,一頭鑽進了火炮實驗室。

    在趙岩的指揮下,經過半個月的研究,制造出了炮闩,免除了後裝彈藥時的意外,這可是十九世紀才出現的技術。炮闩比較複雜,制造一個要花費很長時間。

    生産力沒有機械化就這通病,速度慢,成本高。

    一門75毫米野戰加農炮經過組合後,被推到了靶場進行試射。目前彈體采用圓柱型,所以不采用彈重的叫法,改爲口徑。

    這門75毫米野戰加農炮,倍徑20,管長1.5米。加了膛線,采用後裝、圓柱形彈體、架退,鑄鐵制成,纏了幾圈鋼絲,加上炮架全重630斤,彈重10斤。

    相比後世的火炮,簡直無比笨拙。後世的75多毫米的炮,倍徑這麽點的,直接都能扛在肩上跑。

    “轟!”的一聲巨響過後,炮彈很順利的飛出了炮管。工匠連忙騎着馬跑去測量射程,過了十幾分鍾,測量出了結果。

    那工匠興奮的告訴趙岩,剛才那一炮打出了2000多米。

    “繼續。”趙岩對這個射程還是比較滿意的。

    陸續測試下來,這門野戰加農炮的有效射程在1200米左右,比那重達兩噸的紅夷炮的射程來說一點不差。

    這就是加了膛線的效果,那些紅夷炮還都是滑膛炮。證實了火炮的安全性,于是舍棄了安全導火索,進行連續射擊。

    一分鍾能射出兩發炮彈,而這個年代的火炮,兩分鍾能打一炮就算不錯了。

    不僅是因爲後裝,還和彈藥定量分裝有着很大的關系。

    以這個年代的火炮技術,炮兵裝藥時還要拿尺去量。同時因爲前裝的關系,倍徑不能弄太大,威力自然也就上不去。

    20倍的倍徑,威力還是小了一些。

    這個型号的野戰炮用着還湊合吧!最重要的還是射速和殺傷力。射速已經提高上去,殺傷力還得靠榴彈。

    榴散彈是1803年英國皇家炮兵部隊的亨利斯拉普内發明的,在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裏,沒有比這種炮彈更好用的炮彈了。

    将彈片、鐵珠混合少量火yao裝進炮彈中,然後用引信進行點燃,炮彈發射出去後,在引信規定的時間内爆炸,散發出大量的彈片殺傷敵軍。是對付步兵和騎兵最有效的武器。

    因爲火yao和丹藥充填時的摩擦,有時會提早爆炸。所以第二次改裝成了一個金屬管插進炮彈内,裏面裝滿火yao,與炮彈内的彈片分開。

    第三次改裝在1840年,進一步晚上了鐵片隔闆,并裝進了圓柱形彈體中。

    榴彈也叫爆炸(河蟹)彈,在海戰中也能發揮強大的作用,炮彈可以打進船體後再行爆炸,造成二次傷害。爆炸(河蟹)彈一開始還被人們認爲是次于實心彈的海戰武器,法國炮兵設計出了一種用于發射爆炸(河蟹)彈的火炮,炮身短,重量輕,用藥少,在1824年成功擊碎了一艘二層甲闆的戰艦。

    土耳其艦隊在錫諾普的覆滅,才讓人們意識到了爆炸(河蟹)彈(榴彈)的重要性。

    榴彈的制作并沒有什麽難度,特别是對趙岩這種先知先覺的穿越者來說,幾乎不用走彎路。

    不過兩天時間,趙岩就把榴彈設計了出來。

    “你們按照這10斤重榴彈,再設計一門野戰炮。炮彈能打到1000米外就夠了,能有多輕就弄多輕。”趙岩把這些都定下來了,隻要工匠按照不同的倍徑去實驗就行了,最終确定下機動性最強的。

    趙岩設計的這種榴彈是爲了對付騎兵,機動性自然是越強越好,射程和攻堅能力倒不是那麽重要了。
mk2257 發表於 2011-5-21 23:08
第三卷:聚斂天下 第七章:炮兵營(下)

    這次擴招規模很大,擴招之後趙岩的軍力将達到一萬五千人。對裝備需求量很大,軍器局的工匠變得異常忙碌。

    同時預計在黃水河沿岸建立兩千台水力鍛機,及一千台水輪機。專門生産闆甲,趙家村邊上那條河已經不夠用了。

    黃水河離黃縣并不遠,就在東面三十多裏的地方。

    ……

    征兵已經在山東全境展開,趙岩打出了每月給銀二兩的待遇,并保證每月足額發放,一旦選中立馬發放三兩安家費。

    另外還有一種待遇更高的兵種,那就是文化兵,凡是能識文認字,體質符合标準的,每月給銀四兩。這些文化兵自然是用來當炮兵的。

    炮兵要計算抛物線加空氣阻力,還要懂測距,這都是需要算的。

    明末很多天主教徒,其中也有很多官員。

    面對遼東軍事的糜爛,這些天主教徒經常著書立說,以便引起當朝注意,重點就是西方的火器。

    之前火炮實驗室的工匠拿着《西法神機》、《西洋火器法》、《火攻挈要》在那研究了大半個月,結果研究出的東西竟是錯的,被搞得一頭霧水。

    雖然《西洋火器法》中的铳尺刻劃要較《火攻挈要》清晰許多,但仍有失精确,如在其中一圖的比例尺上,兩差距爲5的數值間,原應有五格較細的刻劃,但圖中卻誤分成六格;鐵彈用尺上的“十五”被刻成“五”,且同書所繪的铳規圖,本應将一象限分成十二等份,也被誤繪成十三等份。此外,書中所列各不同仰角的射程表(以平射時之射程爲基數),亦有多處數值有誤。這些訛誤出現的原因,或有可能是有意爲之,以避免洩漏此一秘學。

    嚴格的說,這些著作不過是爲了引起統治者的注意,統治者又不是專家,自然看不出其中的問題。

    而且那些東西可是軍事機密,是不能公諸于世的。

    铳規、铳尺和矩度等儀具爲當代中西方所使用的瞄準方式,孫元化在登萊訓練炮兵時,主要訓練的估計就是這些東西,隻是吳橋兵變後全完蛋了。

    不過趙岩有更先進的瞄準方法,便是1638年伽利略提出的炮彈在真空中的軌迹乃爲抛物線的理論。

    不過伽利略沒考慮到空氣阻力,且制造火炮和火yao也無法标準化,所以誤差還是很大的。不過趙岩所掌握的計算方法,可以把空氣阻力計算進去。同時軍器局的火炮,彈藥和火yao都采用定量分裝方式。

    伽利略的抛物線理論,加上計算空氣阻力的方法,結合起來也就是彈道學。彈道學對士兵文化方面要求比較高,需要進行培訓。

    加上測距用的比利規,炮兵的精準度應該也就差不多了。

    組建炮兵營可不是那麽容易的!

    征兵的地方還站着幾個身穿闆甲,威風凜凜的士兵。登萊二地對于此次征兵的熱情比較大,幾乎招募的告示一出,許多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就跑去應征了。

    趙岩的信用度在登萊還是很高的。

    招募局在登萊可謂人盡皆知,隻要介紹一名所需的人才到趙家做事,就能拿到獎勵。

    那些抱着嘗試态度的人都拿到了銀子,這也在登萊催生了一種新職業,專門到處給趙岩拉人。

    前幾個月剿匪,也讓登萊百姓認識了這支軍隊,所過之處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登萊百姓人人稱贊。

    登萊雖然荒蕪,但一些的确還是沒有受到兵災波及的,存在着大量的自耕農。由于東三府經濟不發達,大部分都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态,沒有施行農業生産分工化。

    登萊二府的百姓少有懷疑趙岩信用的,說給二兩自然會給二兩。

    在登萊二府的招募比較順利,而在東三府的招募則沒那麽順利了。東三府的百姓對于登萊遊擊将軍這個概念比較遙遠,平日也未有多少耳聞。

    隻知道這次登萊遊擊将軍要來征大頭兵了,雖然募兵處說每月給二兩銀,但許多百姓都抱着懷疑的态度。

    不過還是有許多人受那三兩安家費的吸引,到募兵處應征。畢竟東三府許多百姓日子也不好過,抱着試試的态度也就去了。

    總體來說還是比較順利的,一個月的招募下來,定額都已完成,隻是炮兵的招募有些讓人不喜。

    能夠識文認字的,也就招募到了四百多人。連步兵營的炮兵都不夠,更别提組建炮兵營了。

    沒條件隻能硬上了,趙岩随即讓人招募一些看上去機靈些的,不過也不知學習能力會不會更好。

    招募到的士兵迅速分配了下去。

    此番擴建趙岩提拔了許多老兵,将第二營的連長李然提拔爲步兵第三營營長,騎兵營連長吳永亮提升爲騎兵第二營營長。

    參謀部參謀蘇步恒被提拔爲炮兵營營長。

    另外有大批老兵被抽調成基層軍官,趙岩建軍時間不長,那些老兵說經驗也沒多少,但軍隊裏的訓練流程、細則卻是知道的。

    這次大規模的提拔,都是按照作戰有功者先提拔,有文化的優先提拔的原則。

    像炮兵營的蘇步恒,就擁有較高的文憑,中過秀才,因爲全家被孔有德亂兵殺害,決定棄筆從戎,第二次擴招時,腦袋一熱就被招募進了趙岩的家丁之中。

    事實證明蘇步恒的選擇很正确,趙岩軍中就缺乏像他那樣的高文憑人才,前不久被選入參謀部任職。

    現在又被趙岩任命成了炮兵營營長。

    “砲兵營?”蘇步恒不太明白這是什麽營,砲兵難道還要單獨設營?在參謀部待了一段時間的蘇步恒對于趙家軍目前的戰争體系還是有研究的,對于各兵種的作用也都了然于心,唯獨沒有接觸過炮兵這一方面。

    擴招之後,各營就進入了一個集訓期,各營長都開始埋頭苦練自己的士兵。

    作爲步兵第一營、第二營這兩個老營來說,隊列基本上已經不會出現差錯,各個兵種的訓練也都走上正軌。

    騎兵一營的騎兵,行進時已經可以做到初步的協調,馬與馬之間,速度快慢之間都能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保持。

    新營有老營調去的骨幹,訓練上也不需趙岩操心。

    唯獨在炮兵營,需要趙岩親自出馬,擔任炮術教習。趙岩首先把‘砲’字改成‘炮’,蘇步恒看了之後,說此字甚爲傳神。也不知是拍馬屁還是什麽,不過趙岩看這‘砲’字,的确不太順眼。

    “大人,這炮兵該如何訓練?大家可都沒摸過那東西呢!”蘇步恒做爲營長,首先關心的還是訓練的問題。

    其他營的營長,剛上任就已經訓練得熱火朝天,炮兵營和三個步兵營的炮兵則還是靜悄悄的。

    “分兩部吧!能識字的那四百多人,作爲主炮手,我來教彈道學。其他的炮手白天學操控火炮,晚上學認字。”趙岩也是頭疼。

    炮兵這一塊一片空白!他自己也是半吊子。

    昨天趙岩總結了一下,炮兵應該,貌似就是要有機動性、精準性。平時還要考慮安全性,需要一些步兵保護。

    對火炮需要精心養護,最重要的還是步、騎、炮相配合。

    照着這些目的練就是。

    有條件要上,沒條件也要上!
mk2257 發表於 2011-5-21 23:09
第三卷:聚斂天下 第八章:士兵掃盲

    “矯正諸元,仰角30度,東20,西40……發射!”

    “轟轟……轟……”

    不斷的炸響在炮兵訓練陣地中響起,炮兵營及三個步兵營的炮兵,将近兩千人正在做熟悉火炮發射的訓練。

    “十不中一,難。”蘇步恒查看完結果,在那直搖頭。一開始的訓練成果很不理想,命中率非常低。

    而且這還是直接瞄準的命中率,若是炮兵觀察員指揮發射,下面的炮兵都可能把度數給弄錯。

    “慢慢來吧!”趙岩面無表情的說道。随即讓炮兵營先練瞄準射擊,瞄準射擊主要靠測距、瞄準方面的經驗,是可以慢慢練起來的。

    然後每天給這些炮兵上課,趙岩給那些能識字的炮兵上數學課,教他們認阿拉伯數字,以及彈道學。

    而其他炮兵,則抽調趙岩準備已久的教育團隊進行教導,先教他們認字和簡單算術。

    趙岩的教育部從去年就成立了,一直在編寫拼音字典,以及白話文教材。這些人中不乏一些地方名流,對于趙岩這樣的教育改革,一些酸儒自是抱着反對意見,直接給趙岩踢了出去。

    反正愛幹不幹,你不幹有的是人幹。

    大明的讀書人其實還是較多的,許多人考不上秀才,考不上舉人,更靠不上進士,同時家中貧寒,但并不代表着基本功不過關。

    趙岩給出每月五兩銀子,一石米糧的待遇,這天下有的是文人搶着幹,缺一個不缺,少一個不少。

    用鉛筆、鵝毛筆寫字,用拼音教認字,教學生白話文,數學采用阿拉伯數字,還有乘法表這些東西。這些就是趙岩對他們的要求,首先他們必須學會。隻要合格,趙岩就給他們良好的待遇。

    這大半年的學習下來,已經培養出了一支三百多人的師資隊伍,他們的水平,教小學沒問題了。

    漢語拼音字典也編寫了出來,爲此趙岩還成立了一個造紙廠和印刷廠,抓緊時間印刷拼音字典和教材。

    教材的内容多是爲曆史題材,且大多是出于趙岩之手,有民族英雄的光輝,有胡夷亂華的悲慘,有曆代各種政策施行的結果與反思。主要目的是爲了培養榮譽感、使命感、危機感,以及培養出對于治理天下的基本常識。

    最重要的還是素質教育,趙岩并不打算硬搬後世的教育方式。後世的教育,那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隻看成績,不看素質,還帶着一些愚民。

    沒有足夠的素質,必定造就不出一個強大的民族,這一點已經不需要再進行過多的論述。

    除了炮兵營的士兵外,其他營的士兵同樣如此。每天晚上都有教師到軍營裏教他們拼音、寫字、算術。

    一時間把各營弄得叫苦不疊,讓他們操練還行,但讓他們習文認字,簡直是就像貓抓一般難受。

    趙岩是很需要文化兵的,畢竟他采用的軍隊體系,把戰争更複雜化、精細化了,必然需要更多的文化兵種。

    對于那些普通士兵來說,也許他們隻需要服從命令和殺敵就行,并不需要多少文化,甚至文盲也是可以的。

    但趙岩還是希望,能從他們當中脫湧出一批文化兵,以及退伍後能成爲社會的中堅知識分子。

    爲了提高士兵對于文化學習的積極性,趙岩采取雙管齊下的方式。

    凡是能寫100個字的,賞銀1兩,能寫500個字的,再賞銀1兩,能看懂字典的同樣賞銀1兩。能寫大部分常用字,以及會加減乘除的士兵,每月待遇再加2兩。

    凡升職,排長需要能寫100個字,連長需能寫500個字,并能看得懂字典。營長需要能寫大部分常用字,以及會加減乘除。

    每營每月評選五十名最佳進步獎,賞銀2兩,并頒發進步勳章一枚。

    這些政策一下,士兵的積極性果然提高了許多,每天晚上,幾乎人人都在努力學習,一些自我放棄的士兵,經過教委勸導後,也苦着臉加入了學習的行列。

    學好了有賞,學不好了無法升職。升職的是待遇提高最快的方式,排長一個月軍饷達到五兩,連長達到七兩,營長每個月十五兩。

    “大家要努力學習,以後我們将軍還會擴招許多人馬。到時候那些新兵就得你們去帶,誰立了功,又會認字的就誰去帶。”一營教委李慎行在那滔滔不絕的說道:“要是不學,就算立了再大的功,以後也隻是小兵一個。我們的口号是什麽?”

    “不想當将軍的士兵不是好兵。”下面的士兵齊聲答道。

    “那你們想不想當将軍?”李慎行大聲問道。

    “想。”回答非常洪亮,沒有任何猶豫,人人都希望能像霍去病、嶽飛那些将軍一樣,帶着兵馬抗擊異族。

    “既然想就好好學,有什麽不懂的,先生們會教。其實這也沒什麽難的,隻要循序漸進就好了。隻要把拼音學會了,把字典看懂了。就算是你每天學會寫兩個字,那麽三年後你也能認識兩千個字,到那時升營長有什麽難的。”李慎行扯着嗓子大聲說道,在軍中當了大半年教委,嗓門也練大了。

    李慎行的話給下面的士兵注滿了信心,貌似這東西也不是那麽難啊!

    其他幾個營的教委的話幾乎如出一轍,把各營對學文的士氣鼓舞了起來。以至于每天晚上,每營士兵都在挑燈夜讀,就連白天訓練休息期間,許多士兵也拿着樹枝在地上寫寫畫畫。

    ……

    各營營長對與士兵掃盲方面表現得很有壓力,每個月各營的掃盲成績都有對比,同時每個月還有訓練大比。

    訓練大比赢了,掃盲方面拉下了得挨訓。掃盲成績上去了,訓練被拉下了又得挨訓,每個月趙勇和王文嶽二人都被訓得灰頭土臉。林毅的騎兵營缺少對比,則好上一些,若是被騎兵二營的掃盲進展比下去了,也難免要挨訓。

    騎兵營訓練的武器也變了,淘汰了弓箭,裝備了一種新研制出來的騎槍。這種騎槍種四斤,是步兵所用燧發槍的縮小版。有效射程在100米,80米内能洞穿紮甲。

    還裝備了一種比較方便的槍套,發射完子彈後可以把搶插進槍套裏,然後換馬刀近戰。

    趙岩則在不斷的編寫高級數學教材,每日教炮兵營的主炮手彈道學。

    蘇步恒做爲炮兵營營長,對彈道學的學習很上心,在軍中任職過的蘇步恒自然知道,趙岩看重的是能力。

    若是他拿不出高人一等的能力,營長這個職務估計得換人。

    趙岩也重點教蘇步恒,畢竟培養出一個能上軌道的人,他就能從炮兵營的訓練中抽出身來。

    火炮正源源不斷的生産了出來,到了九月,75毫米野戰炮已經裝備了一百多門,這種75野戰炮有效射程雖然隻有1200米左右,但卻能把炮彈打出2000米,最大仰角35度。

    榴彈在1200米内才有攻堅能力,但發射的榴彈在2000米内卻有對敵殺傷能力,是一種不錯的野戰炮。

    火炮實驗室進過了一個多月的實驗,确定出了一種260斤的75毫米榴彈炮,倍徑隻有13倍,管長0.97米,裝藥量也少了将近一半,對防禦工事的有效射程隻有300米,最大射程1200米。

    這種75毫米野戰榴彈炮的主要作用就是發射榴彈殺傷1200米内的敵軍,最大仰角65度,重量比75米野戰加農炮輕了一半。

    首先榴彈炮的重量本身就比加農炮要輕,再則這種款榴彈炮犧牲了射程,重量才降低到260斤。

    260斤的重量,一匹馬就能拉着走了。

    這種榴彈炮主要裝備步兵營炮兵,而炮兵營的火炮主要裝備75毫米野戰加農炮,另外還需要裝備一些口徑再大一些的攻城炮。

    每們火炮都配備馬匹牽拉,對機動性的要求就是能有多快就有多快。

    同時這種輕便的野戰榴彈炮,可以裝備到騎炮營,雖然說炮兵營也有馬,但炮兵營的主要任務是超遠程殺傷和攻堅,配備的火炮較重,所以機動性更低。

    騎炮營裝備這種輕便的火炮,主要的作用就是火力支援,殺傷敵軍,機動性會更強。騎炮營目前還沒有組建,也不是那麽急迫。

    野戰炮的制式确定了下來,火炮實驗室的主要研發方向變成了榴彈引爆引信,以及中、重型攻城炮的研究。

    這種75毫米火炮的榴彈,殺傷直徑在八米左右。

    榴彈關鍵的就是爆炸時間,若是打到幾百米的高空中爆炸,那肯定炸不到人。後世的榴彈技術是觸地爆炸,這年代還沒那麽強大的技術,隻能用引信定時爆炸。

    所以要與火炮型号、距離相對應,設計出爆炸時間不同的榴彈,配合炮兵對這些數據的熟悉程度,才能發揮出真正的殺傷力。

    中、重型攻城炮的作用主要是城防、攻城,以及海軍使用。

    火炮實驗室經常發生火炮炸膛事件,不過有安全導火索在,人都提前跑遠遠的了,火炮研究非常方便。

    這個年代的火炮實驗非常困難,主要是沒有安全導火索,所以新型火炮湧現速度不是那麽快。

    而趙岩的火炮實驗室,用上了鐵模鑄炮技術,加上安全導火索,幾乎每天都有新型火炮實驗出來,然後記錄下各種數據,繼續研究新型火炮……
mk2257 發表於 2011-5-21 23:10
第三卷:聚斂天下 第九章:豐收、糧行

    豔陽高照,農田中的小麥已經變得金黃,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八月半,地裏的小麥已經到了收成的時候了。

    趙岩也從炮兵營中抽身而出,兩個月的訓練,基本上他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都倒了出去,腦子裏實在是沒貨了。

    今後的訓練隻能炮兵營自己摸索了,訓練成果還是比較顯著的。兩個月不斷發射着教練彈,遊隙值已經降低到了1/26,炮兵也初步掌握了榴彈的發射,什麽距離用幾秒爆炸的榴彈都死記硬背了下去。

    一萬五千多名士兵都聽下手頭的訓練,到田間地頭忙幫收購春小麥,還有一部分則去幫助那些新招來的流民秋播。

    “原本計劃招募十萬青壯,不過現在還有一萬多的缺額,總人口達到三十二萬人。”唐正澤報告了流民的招募情況。

    原本計劃在秋播前招募到十萬名青壯,不過到目前隻招募到九萬。

    “實際屯田人數有多少?”趙岩問道。

    “實際屯田人數二十一萬人,剩餘十一萬人中有五萬多名婦女,兩萬多名孩子,還有四萬老人。”唐正澤翻開賬本報告道。

    那些未分配到地裏屯田的,都是家庭破碎的婦女,以及孤兒,無人贍養的老人。

    “找些媒婆把那五萬名婦女嫁出去。”

    “已經安排了。”唐正澤點頭道,這程序還是比較上軌道的。

    “那些老人,讓他們平時養些雞鴨豬羊,安排些不太重的活,實在幹不動的就養着。那些孤兒,嗯!我們收攏了多少孤兒?”趙岩問道。

    “已經有三萬兩千人,男童兩萬零三百人,女童一萬一千七百人。”

    一到災荒,首先被抛棄的就是兒童。若是受災嚴重了,說不定會把孩子殺來吃。

    “文龍,你去宣傳一下,讓人去領養這些孩子。”趙岩對張步雲說道,張步雲點頭應道:“明白。”

    “看來這些孩子的教育問題要盡早解決啊!”趙岩歎了一聲,師資力量還不夠。媛兒目前學得也很認真,當老師估計是沒問題了,可以辦個女子學校讓她去教。

    “主公不如先成立一個書院,專門培養師資,然後把學堂規模慢慢擴大。”劉衡建議道。

    “嗯!一會仲平你去落實。”

    ……

    趙岩帶着人行到地頭,讓人挖開一塊紅薯地。他關心的還是這紅薯的産量,隻要有足夠的紅薯,就能在這生産荒廢的亂世活人,不至于損耗了太多元氣。

    挖了一小塊地,拿到秤上一秤,又算了一下,一畝産量大概2000多斤,離後世的畝産萬斤相差甚遠。

    又挖了幾塊地,畝産最高的不過5000斤,不過極少。最低的不過1500斤。

    現在離霜降還有一段時間,産量還能提一些,不過頂天也就再長一個多月,産量最多也就高個兩三百斤。

    平均值大概在3000斤左右。

    顯然還是品種問題,紅薯也是有品種之分的。不過有這個産量也已經不錯了,就算是最低的1500斤,也比小麥的産量高出了四五倍,看來那些農家肥沒白下。

    開春種下了大概十萬畝紅薯,按照3000斤的平均值來算,也有15萬噸紅薯收獲,這個數值可能有些出入,不過一般不會差到哪去,足夠養活五十多萬人一年時間了。如此多的紅薯産出,趙岩連忙讓人擴大地窖,以便儲藏這些紅薯。

    春小麥畝産也就一石超過一些,在200斤到300斤之間,這麽低的産量幾乎不會出現小麥倒伏的現象。

    這樣的産量在當代也能算是豐收了,北方的小麥畝産都在一石左右。

    唐賢明帶着縣衙的主簿和十幾個衙役已經來統計田畝了,統計之後給趙岩報了個五千兩的稅銀。

    趙岩很爽快的把銀子交了,唐正澤見趙岩交了銀子,對趙岩問道:“大人,這些費用要不要攤到地租裏去?”

    “不用,地租就按照三麥九薯的比例收吧!”趙岩說道,“另外要賣糧的,以公道價錢收。”

    “公道……呃……”唐正澤一時不知道多少才是公道的價錢。

    “就是賣了,我們賣出去還能賺一筆的價錢,每石小麥利潤控制在一兩銀子即可,紅薯每石收二錢銀子。”趙岩說道。

    趙岩定下了地租的收取方式,那些屯民聽了都歡天喜地。

    每戶都分到了50畝地,其中一半中了小麥。今年每戶産出的小麥都在30石左右,交掉三成,還剩下20石左右。

    紅薯交掉九成,按照唐正澤給出平均值來算,還有40石。一年下來竟然收了60石糧食。

    往年當佃戶,一年下來能有個十多石糧食就不錯了。把40石紅薯賣了,雖然每石隻有二錢銀子,但也有8兩銀子啊!那些小麥就留着自己吃好了。

    再加上今年鄉勇大比時領到的賞銀,一年也有十多兩的收入。這樣的收入對于處于社會上層的人來說并不算什麽。但能分攤到每個佃戶身上,那就天下僅有,主要還是糧食産量增加了許多倍。

    若是去年種紅薯時沒有把底肥施足,今年也不可能收上這麽多的糧食。

    佃戶賺得多,今年肯定能過個肥年。

    趙岩更在意還是糧食産量,不過他賺得也多,15萬噸紅薯,在這個到處受災的年代,運作得好最少也有50萬兩入賬,不過趙岩并不打算賺這些銀子。

    趙家堡、安民堡、平寇堡三個區域的屯地的豐收,以及畝産3000斤紅薯的消息傳到山外的屯地,那些正在播種的流民們頓時煥發出巨大的熱情。

    外面屯地的流民一戶都分到了50畝地,原本讓他們一半種小麥,一半中紅薯還有些不樂意,因爲人們并不懂得紅薯是什麽。

    參觀了趙家堡種出的紅薯後,他們對種紅薯的積極性非常高。因爲大部分地租都算到紅薯裏去了,而且剩下的紅薯賣到的銀子還很豐厚。

    ……

    趙岩一群人回去後算了半天,留下8萬噸紅薯就夠了,趙岩手下的屯民、工匠、軍隊加在一起,也隻有40萬人,40萬人吃大半年頂天也有10萬噸紅薯了,除了紅薯還有3000多噸的小麥入庫,加上庫存的那10萬石米麥,也就是将近9400多噸,頂天也就吃掉這些。

    “公子打算如何處理這些多出來的紅薯?”趙全對趙岩問道。

    “我們的糧行什麽時候能開?”趙岩想了想問道。

    趙全估計道:“年底能鋪開吧!老奴已經派人到南方收糧了。”

    “我們濟民商行既然取叫濟民,就要做些事實。糧行遇到糧食價賤時就把價格擡高些大量收購,遇到價高時就低價賣出以平抑糧價。總的來說,耗些心力,做到收支平衡就好。”趙岩交代道,他這種方式采用宋朝王安石改革時所列的一項,這個政策非常不錯,隻是王安石的改革并未成功。

    “那麽多紅薯頂多就放兩年,沒有米糧好儲存,都拿去施粥吧!活個三四十萬人還不是問題。”

    農業這一塊,做到收支平衡就可以,并不需要去賺這方面的銀子,這也是趙岩與這個年代的地主之間的差别。

    “公子,恐怕……”趙全欲言又止。

    “有什麽不對?”趙岩奇怪的問道。趙全搓着手說道:“我們若是這樣施爲,那可是和天下糧商過不去啊!他們都是低買高賣,我們卻是高買低賣,這不是斷人财路嗎?”

    “那些糧商被斷了财路,必然會使些手段,到時候生意可就難做了。”趙全爲難的說道,趙全對那些糧商最明白不過了,天下爲什麽那麽多地主啊!不就因爲糧食存在很大的利潤,無數商人都在吃這口飯。要是這樣一攪合,必然惹來敵視。

    見趙岩在沉思,趙全接着說道:“公子,您現在就算是登萊遊擊,也鎮不住他們啊!要是他們大搖大擺的來找麻煩,公子手下這麽多精銳兵馬自是不用怕他們,可道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呀!”
mk2257 發表於 2011-5-21 23:11
第三卷:聚斂天下 第十章:七年冬,荥陽大會

    “他們耍手段,至多不過是派些流氓地痞,多派護衛就是了。讓雇傭營再招三千人,小縣駐十人,中縣二十人,上縣三十人,那些繁茂的州城駐五十人。商隊運貨派二十人到兩百人不等以爲護衛。”趙岩卻不信那個邪了,頂天派些兵馬護衛就是。

    “若是他們賄賂官府、官軍呢?他們可不認識公子您啊!”趙全說道。

    卻把趙岩問得楞了一下,想了想,突然冷然說道:“無妨,糧行就這樣做吧!他們不知道我趙岩,明年開春便打出威名讓他們知道。”

    “公子要動刀兵?”趙全楞道。

    “明年中原必有戰事。”趙岩說着指着地圖說道:“安徽、河南、湖廣,若要大規模運糧該如何走?”

    按照曆史走向,明年正月就是荥陽大會,接着朱由檢的祖墳就要被刨了,細節方面趙岩記得并不是太清楚。

    趙全看着地圖思慮了一會說道,“先陸路運至青州,然後順官道南下沂水入黃河,沿黃河運糧。”

    黃河入海口在淮河不在山東,這運糧的确是有些麻煩。運糧自然是走水路費用低廉,走陸路會有些損耗。

    不過到了明末,運輸的損耗已經降低了很多。首先是道路、水運的發展,水路運輸都已比較方便。

    ……

    時間不知不覺到了七年冬,屯地的屯民收上春小麥後,再以種下了冬小麥,綠油油的麥苗正準備迎接着寒冬的考驗。

    地裏的紅薯也收了上來,和預計的産量并沒有太大的出入,還偏高了一些,大部分儲藏了起來,留下7萬噸左右的紅薯準備運出。

    在平原屯墾的那些流民也已播下了冬小麥,正在精心的進行護理,另外一半地等着明年種紅薯。

    商行無疑是最忙碌的,這個秋天在江南收了五十多萬石糧食,同時在山東東三府、南方收了70萬擔棉花。

    原本隻打算拿出60萬兩發展紡織業,但這幾個月玻璃鏡的銷售喜人,每個月都有80萬兩左右的銀子入賬,趙岩手頭積壓的白銀達到300萬兩,于是在棉花收購上投了200萬兩進去。

    濟民商行的強勢收購下,南方的棉花被擡到了4兩,北方棉價也升到了2兩。山東東三府的棉價也有3兩多。西三府的棉價漲到二兩,那些自給自足的百姓已經打算來年猛種棉花了。

    趙岩把紡織市場分爲南北兩塊,北方在萊州沙河進行紡織,南方在松江府開設紡織廠進行紡織。

    數量如此之多的棉花若是全要運到萊州沙河,那得花費很多心力。還不如把紡織廠開到南方去。

    把紡織廠開到南方,可謂是脫離了趙岩的勢力範圍,不過可以派兵守衛。各地關津防備松懈,讓士兵脫下铠甲前往松江府,在把铠甲兵器運過去便是。

    松江府也就是後世的上海,這裏是明朝紡織業最發達的地區,棉布賣遍天下。地理環境優越,可以順着長江走,也可從京杭運河走,往南更是有許多水路。

    趙岩越看越發現登萊并不适合交通運輸,因爲内陸河很不方便。走海路倒是比較方便,隻是還沒有船。

    目前已經派了人到福建買船,并不知道能不能買到,畢竟那是鄭芝龍的地盤。

    有船的話,可以把日本做爲棉布的傾銷地。

    ……

    七年十二月十五,趙岩正在趙家堡享受難得的清閑,士兵都提早放假回家準備過年,趙岩成日在家和媛兒寫字看書,舞文弄墨的陶冶一下情操。

    一點小暧昧自然是少不了的,隻是趙岩此刻應該還是守孝期間,已經沒怎麽守了,不過這一關還是把持得住的。

    一匹快馬疾馳而來。

    “報……”遠遠的就聽見一聲大喊,媛兒連忙給趙岩整理了一下衣服,然後趙岩推開書房趕了出去。

    隻見一個風塵仆仆的偵騎半跪在地禀告道:“禀告大人,三日前流賊大軍已下荥陽。”

    “這麽快?你們沒看錯?”趙岩納悶道,荥陽大會不是正月開的嗎?怎麽變成了十二月?

    “荥陽确已被克。賊騎足有數千人,賊過人畜踐踏,路闊五六裏,不知其衆之幾何。”

    “下去休息吧!”趙岩點了點頭,暗道失策,也不知道那個荥陽大會是哪個傻叉杜撰出來的,更傻的是,他竟然也信了。

    原本以爲時間夠用,算得準準的準備正月開拔。

    可如今士兵已經放假回家,這要召集起來,再加上一些瑣事的準備,恐怕得過上好幾天不可。

    “朱由檢祖墳被挖關我鳥事,還是過完年再說吧!”趙岩心下一想,也不是那麽急了,祖墳挖和他屁事沒有。對親兵說道:“去把各營營長,政委、參謀長叫來開會。”

    “是,大人。”那親兵連忙跑去通知。

    接到通知,趙家軍各高層連忙朝會議廳趕來,二十分鍾後,各營營長,以及趙全、張步雲、劉衡他們都到了。

    “公子,船買到了,買到了三艘大福。”趙全來得比較晚,一來就對趙岩說道。

    “買到了?開回來了沒?”趙岩問道。

    “開回來了,那個福建海商生意做不下去,所以把船給賣了,一艘十萬兩銀子。”趙全說道。

    趙岩的嘴角不由抽了抽,十萬兩啊!簡直是天價了。不過能把貨運到日本,這點銀子賺回來不過是分分鍾的事情,海外的銀子可是很多的。

    “這事一會再說。”趙岩點了點頭,然後擡頭對衆人說道,“剛才收到消息,流賊大軍複進河南,目前已下荥陽,因此召集大家前來議事。”

    衆人攤開地圖,劉衡指着河南說道:“中原乃四戰之地,無險可守,流賊進中原必然會難以收拾。”

    “大人想出兵剿賊?”王文嶽很是期待的問道,第二營成立至今,一場硬仗都沒打過,倒是一營運氣好,打了一夥落草的亂兵,又和吳安邦打了一仗,第二營隻是剿匪時見了些血。

    “我等身爲明臣,自當爲國效力。不過此次剿賊的主要目的還是爲了練兵。”趙岩說道,練兵這才是他的主要目的,按照原計劃第一站是鳳陽,先把朱由檢祖墳保住再說,不過情況貌似有些變化,荥陽大會并沒有發生。
mk2257 發表於 2011-5-21 23:12
第三卷:聚斂天下 第十一章:帝鄉告急

    李自成、張獻忠等部在漢中脫險以後,分頭進攻西安附近地區和甘肅慶陽、鞏昌、平涼一帶,一時聲威大振。明廷和地方官員紛紛上言指責陳奇瑜招撫誤事。朱由檢惱羞成怒,在崇祯下令把陳奇瑜撤職,下獄論戍。提升洪承疇爲兵部尚書,總督山西、陝西、四川、湖廣、河南軍務。

    這時西甯駐軍發生兵變,将領被殺,守道被趕走,鎮守太監也倉皇逃遁。洪承疇被迫親自帶領軍隊趕往西甯。起義軍趁機“分陷關隴。”等到洪承疇平定了兵變騰出手來鎮壓農民起義時,起義軍又“悉衆東奔,分道入河南,集宛、洛間。”

    正月初,不斷有流賊的動向快馬回報,荥陽大會并沒有發生,估計是後世的一些吃飽了撐着的史學家弄的。就如同寫武俠一般,總是要把事情吹得很傳奇。

    ……

    “根據情報,此次西進流賊分三路,第一路由陝縣渡河,攻入山西平陽,不過山西的情況并不樂觀,他們估計找不到多少糧食,所以很有可能會南下攻入懷慶府、歸德府。第二路由武關經過南陽府,南攻湖廣。第三路由盧氏縣東攻河南。”趙岩看着地圖,形勢已經比較明朗了。

    指着地圖說道:“東攻河南這一路的流賊以掃地王、太平王等部爲主,他們的目的地可能是這裏……”

    “帝鄉!”劉衡看着趙岩指着的地點驚呼道。

    “沒錯。”趙岩點頭道,“河南乃是我大明腹地,官軍平日少有戰陣,雖然去年流賊入豫,但實則還未有與流賊作戰的經驗。加上河南無險可守,流賊又擅長以走制敵,很有可能會流竄到安徽。”

    “鳳陽土地貧瘠,卻差役繁重,流賊一到必然從者如雲。”

    “那……聖上的祖墳豈不是……”張步雲沉吟說道。

    “假設皇陵即将被掘,若是快馬馳援,說不定還來得及。”劉衡說道。“不過我們隻有五千匹戰馬,其他不達标的馬匹大部分都配備到了運輸方面,隻夠組建一個營的龍騎兵。”

    “這次東來的流賊數量大概在二三十萬人之間,這些流賊出沒非常快速,若是沒有足夠的機動性是無法剿滅的。”趙岩看着衆人說道:“這次前往安徽、河南剿賊,隻帶一個騎兵營,以及一個步兵營。”

    趙勇和王文嶽二人聽到此言,馬上出列向趙岩請命,一營和二營之間的競争一直存在。

    趙岩看着他們二人,說道:“一營畢竟經曆了次硬仗,這次剿賊就先帶二營去吧!三個月後再進行輪換。”

    “是。”兩人齊聲應道。

    “主公打算何時出發?”劉衡問道。

    “初四集合,初五開拔。”趙岩說道,還是打算讓士兵在家裏過完年再說。

    “初五,若是全營騎馬,七八天就能到鳳陽,應該來得及。”劉衡估算了一下行軍的時間。

    “我們這次出動,首要目的是爲了練兵,其次是爲了收攏流民。商行在後面調30萬石紅薯到河南用于救災,多少天能運到河南?”趙岩對趙全問道。

    “至多十五天,第一批就能到河南。”趙全估計道。

    “辎重營帶上二十天補給,各營辎重連帶上十天的補給,士兵自帶三天口糧。”趙岩吩咐道。

    随着趙岩的命令,參謀部的一幫參謀開始忙碌起來。計算出動人員、補給數量,所需多少馬匹、車輛、船隻。要在什麽地方設立補給站等等……

    這次觸動的是騎兵一營,以及步兵二營,以及一個規模兩千人的辎重營。騎兵營的機動性自是不用說。

    步兵營則人人騎馬,步兵營的炮兵所裝備的75米毫米榴彈炮也由馬匹牽引,每門火炮配備三匹馬輪換牽引,以便能跟上行軍速度,辎重連也配備了大量馬匹和車輛。

    辎重營的機動性則要差上一些,主要跟在後面。再後面則是商行的運輸隊伍,商行此次運糧至河南,同樣走陸路,黃河入冬後已經封凍了,得開春才能走。

    ………

    正月初四,騎兵一營和步兵二營的士兵都集合了起來。

    一千名騎兵,一千五百名長槍兵身上,全都披上了闆甲。闆甲生産速度還是很快的,經過幾個月不斷的打造,已經産出了三千多套。

    張步雲帶着教委開始做戰前動員工作,趙岩手下的士兵,作戰積極性非常高。他們不僅有良好的訓練,更有精良的裝備,并且初步形成了軍人應有的信仰。

    初五一早,趙岩弄了簡短的誓師儀式。再次向士兵揭露了一遍流賊的本質,以及流賊對的危害性。

    “流賊不事生産,專門靠搶掠爲生,在搶掠的過程中又會破壞原本安定的環境,使更多百姓流離失所,然後加入他們的行列。但大部分流民,都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他們是被少數土匪裹挾的,用這些老百姓去攻擊城鎮,幫他們搶奪金銀财寶。”趙岩站在高台上,揚聲對下面的士兵說道。

    “我們此次出征,爲的就是消滅那小部分土匪。搶回那些被裹挾的百姓,就像你們當初剛來時那般,讓他們有田可種,有一個安定的環境讓他們進行生産。”趙岩的話感染了很多士兵。

    最初招募的士兵,原本大多都是流民,或是被俘虜的流賊。

    今年的春節他們過得很快樂,大部分士兵都經媒婆介紹娶了媳婦,破家的陰影被撫平了許多,也因爲成家立業的原因,更徹底的融入到了這個群體當中。

    而且豐厚的軍饷和獎勵,不僅給他們帶去物質上的無憂,還給他們帶去了足夠的地位,隻要到外面一說在遊擊将軍手下當兵,那便會引來一陣羨慕和尊敬。

    這些享受并非沒有代價的,代價就是一年當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訓練,假期一般都十分短暫。

    在歐洲,國家給與士兵的補償是爵位,不過大部分都是騎兵享有。

    趙岩還沒到能封爵的程度,隻能在物質上對他們進行補償,同時這中待遇也是無差别性的。

    其中大部分的經濟補償還是來源于土地,當兵可以免稅。不過是由佃戶進行耕種,補償給士兵的是收上來的那一部分。

    今年爲了提高紅薯的種植積極性,所以把每石的價格定在了二錢銀子,不管是佃戶還是士兵都有大筆銀子入賬。

    預計到明年,紅薯收購價格會降到一錢銀子,後年估計會降到半錢。

    “剿滅流賊,搶回百姓。”

    “剿滅流賊,搶回百姓……”

    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在嘹亮的軍歌之中,士兵跨上馬背,開拔出征……

    朱大典正月初一收到了趙岩欲往河南剿賊的請示,這讓朱大典大感意外和吃驚,那劉澤清調到河南沒幾個月就跑回山東,簡直是畏賊如虎。

    趙岩卻與之相反,剿賊的積極性卻是如此之高。趙岩在剿匪方面的積極性自是無庸置疑的。

    原本朱大典打算把趙岩的兵馬調到東三府請教匪盜。結果趙岩卻讓人假扮馬賊襲擊了那些地方豪強。

    朱大典自然不相信什麽馬匪,用豬腦子想都知道是趙岩讓人假扮的,畢竟上次見面時,趙岩曾問過他如何處理那些地方豪強的問題。

    登萊二府的豪強一被襲擊,朱大典馬上就反應了過來。加上趙岩之後那不鹹不淡的反應,那個猜測已經可以萬分肯定了。

    爲了不鬧出什麽亂子,朱大典放棄了原先的想法。

    要去河南剿匪?這是好事啊!隻要不在山東鬧出什麽亂子就行。朱大典正想過兩天再上報朝廷,沒想到初五這天趙岩就帶着将近五千人急匆匆的路過的濟南府,一路向河南方向疾馳而去。

    朱大典聽到來報,急忙派濟南知府周茂凡追去詢問。

    趙岩雖然急趕,但也隻保持在日行兩百裏的速度,濟南知府周茂凡帶着十幾人騎馬一路急追,不到幾個時辰就追了上去。

    首先看到的是後面的辎重營,辎重營雖然隻有兩千多人,但所運輸的補給卻非常多,每輛大車上都裝着五六百斤的補給量,每輛大車都用馬騾牽拉,而且是一車雙馬,或是一車三騾輪換。

    再前面一些,則是一門門大炮,都是用馬牽拉,看上去不過兩三百斤,卻也配備了三頭馬。

    周茂凡追到最前面,看到的情況更是誇張。每個士兵都騎着馬,每個都帶着兩頭戰馬馬輪換騎乘。

    這些戰馬與後面看到的戰馬不同,每頭都是膘肥體壯。而且士兵人人有甲,有的穿着他沒見過的鐵甲,裏面好像還套着一層棉甲,有的則穿着皮甲。

    官軍一向是馬三步七,這登萊遊擊手上竟然如此多馬!而且馬匹頭頭精壯,實在是讓人吃驚。

    追到前面終于見到了趙岩,趙岩看到追來的周茂凡,問道:“周大人急急忙忙追上來有何要事?”

    “軍門大人派本官前來,不知趙大人爲何沒有調令就私自調動兵馬?”周茂凡問道。

    “這個……要問監軍大人。”趙岩把皮球踢給了一邊的錢志怡,錢志怡這段時間甚是合作。

    “周大人,流賊已攻入安徽,帝鄉告急。”錢志怡拱了拱手對周茂凡說道。

    “啊!帝鄉告急?”周茂凡大吃一驚,失聲叫道。

    “調令雖無,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帝鄉情況緊急,我等身爲臣子,自需舍生忘死而抱君恩。”趙岩在馬上對周茂凡抱了抱拳,接着繼續策馬前行。
mk2257 發表於 2011-5-21 23:13
第三卷:聚斂天下 第十二章:賊進鳳陽

    朱大典收到周茂凡的回報,聽到帝鄉告急,不由大吃一驚。

    “大人,這可如何是好?”周茂凡一臉震驚的問道。

    “中都安危事關社稷,趙岩能救下最好,不僅功于社稷,也有我們一份。若是中都陷落,也無我們的職責。”朱大典說着連忙讓人起草急報。

    急報中禀明唯恐流賊犯中都鳳陽,他遂派登萊遊擊趙岩馳援中都。

    起草之後也無潤色,直接就讓人用快馬送到京城去。

    若是流賊真的進犯鳳陽,趙岩能及時救援,他朱大典必然有功。要是沒有進犯鳳陽,也沒他什麽事。

    ……

    此番前往鳳陽,趙岩的人馬走陸路走,南下的官道有兩條,一條在青州,直下南京。一條在濟南,南下通往兖州城,然後官道一分爲二,一條往西南直通河南,一條往南通往徐州。

    徐州之下就是鳳陽府了。南北之間,濟南和鳳陽處于一條直線上,鳳陽偏東一些。從黃縣到濟南,再從濟南到鳳陽,路程大概也就八百多公裏。

    這是第一次長途奔襲,許多地方還顯得生澀。雖然二營的士兵練過騎馬,但馬術畢竟不如騎兵營那般精湛。

    行了兩日,到兖州府的時候,已經有一些士兵出現了不适。

    原本趙岩想提高行軍速度,但天氣突然下起了大雪,路況變得有些糟糕。因此隻能維持在每天兩百裏的速度。

    這速度對于騎兵來說并不快,這樣的速度辎重營才能跟得上。辎重營所用馬車是二個輪子的,對道路适應能力較高。不過一輛馬車就拉着五六百斤的補給,雖然有兩頭馬輪換牽引,但速度畢竟快不起來。

    行到曲阜,趙岩看到的是一片規模巨大的人造園林,這裏是孔子的家鄉,也是孔氏家族所在之處。

    那處人工園林叫做孔林,随着孔子地位提高和孔氏子孫繁衍,在曆代帝王優崇下,孔林面積不斷擴大。孔子後裔不斷提高墓葬規格,樹碑立碣,建牌立坊,镌造石儀,名士顯宦紛紛篆額題文。

    然而在繁華的孔林背後,路遇的百姓卻是面無菜色,有的甚至衣不蔽體,附近幾十萬畝的土地,統統都是孔氏家族所有,生活在曲阜的百姓大多都是孔氏家族的佃農。

    孔氏家族披着控制的神聖光輝,儒學是曆代統治者都推崇的學派,因此不論如何改朝換代,孔氏家族都不會随之衰敗。

    不過曆朝給了孔氏家族如此禮遇,孔氏家族的愛國思想卻幾乎沒有,不管是異族還是什麽,能抱大腿的通通抱大腿,從來沒有什麽忠烈事迹。

    ……

    第七天,大軍終于行到了徐州,徐守的官軍見到趙岩這一群人人備馬的軍隊,直接縮在裏城内不敢出來詢問。

    趙岩未在地放劫掠,相安無事的渡過了黃河(上一章寫錯了,黃河貌似已經封凍了,運糧改走陸路吧,狂汗之)。

    第二天渡過黃河,就聽探馬回報,流賊主力已經竄入安徽,于十一日攻克颍州。收到這個消息已是正月十三。

    “流賊數量恐怕不下二十萬,兩天前攻克颍州。若是步行,從颍州到鳳陽不過四五日。”劉衡把情報分析了一遍,“賊人有馬,若是以精騎進犯,恐怕早已到了鳳陽。”

    “明日全營加快速度,争取一日到達鳳陽。”趙岩下令道。

    “賊人不下二十萬,應當布置一下進剿策略。”劉衡對趙岩建議道。

    “嗯。”趙岩點了點頭,流賊雖然不過一群烏合之衆,但卻擅長以走制敵,打不過就跑,跑不過就僞降。

    “不論鳳陽有無被克,我們的重點還是消滅那些流賊。流賊不可能原地不動讓我們清剿,所以進剿的方式必須先做好戰略上的安排。”趙岩和軍中的幾位參謀攤開地圖,就如何剿滅這次東竄流賊的方案。

    商議了半個多時辰,最後确定下了剿滅方案。

    首先擊潰安徽境内的流賊。接着将流賊向北驅趕,趕入河南歸德府。

    南方作爲大明最爲繁榮的地區,乃是文明的精華所在,再怎麽亂都不能亂到南方。

    同時向攻入陝西平陽府的流賊已經從河南懷慶府渡過黃河,目前已經流竄到了河南歸德府(商丘地區)。

    正好将竄入鳳陽府的流賊趕到歸德府,讓兩股流賊會合,以方便進剿。

    ……

    十一日流賊下颍州,對于那些富人來說,就如同淪陷到了人間地獄一般,流賊四處打家劫舍。

    那些富人的家門被破開,流賊狂笑着沖入家門,最先尋找的就是繡樓。繡樓裏的富家小姐,向來是這些流賊首先關注的目标。

    一旦被流賊發現繡樓裏的富家小姐,那便會雙眼通紅的沖進繡樓,将繡樓裏的富家小姐連帶丫鬟一同奸,淫。

    有的直接奸,淫至死,有的則送到了流賊頭領那裏,給首領享用。

    此次攻入颍州的流賊以掃地王、太平王兩部爲首,另外還夾雜着十幾小部流賊,他們在颍州搶掠了一日,第二日直接以日行百裏的速度向鳳陽殺去。

    剛殺到離鳳陽百裏之地,流賊大軍就接到了鳳陽民衆的迎接。

    某處無兵,某家富厚,被這些鳳陽百姓一股腦的報給了流賊。

    鳳陽在明代是“龍興”之地,朱元璋的父母埋葬在這兒,稱爲皇陵。他自己少年時代當過和尚的龍興寺也在這裏。因此,鳳陽被定爲中都,在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盡管這裏有金碧輝煌的宮殿,蔥翠雄偉的山陵,養尊處優的守陵太監和地方官員,但對于當地人民來說,卻是地地道道的人間地獄。明朝初年,朱元璋曾下令“複鳳陽、臨淮二縣民徭、賦,世世無所與。”

    事實上正是因爲這裏出了朱皇帝,各種造作、差役多如牛毛,把老百姓壓得喘不過氣來。“以一日一家而當七役,仍且不免于鞭樸。”農民們“竭力一年之耕”,好不容易打下一點糧食,裏役就随踵而來,“一不與則系累其頸,再不與則倒懸其軀,三不與而妻子者移易于他室。

    崇祯四年十一月,南京禮部右侍郎錢士升奉命祭告鳳陽皇陵之後寫的奏疏裏,就報告了鳳陽地區衰敗的景象:

    “鳳陽号稱帝鄉,……臣入其境,見土地多荒,廬舍寥落,罔陵灌莽,一望蕭然。嘗咨其故,皆言鳳土确瘠,在江北諸郡爲下下,民居皆塗茨。一遇水旱,棄如敝屣,挈妻擔子,乞活四方。而戶口既以流亡,逋賦因之歲積。催征則絕其反顧,招集又疑爲空言。有司束于正額,不得不以逋戶之丁糧派征于見在之賦長。于是賠累愈多,而見在者又轉而之他矣。此田土所以日荒,戶口所以日耗,正額所以日虧,宿逋所以日積也。……不意祖宗湯沐之鄉,乃有竭澤露根之象,心竊傷之。……今天下賦重政苛,民窮财殚,……而臣謂發政施仁,宜先帝鄉。即特爲蠲減,不過太倉之稊米耳。”

    由于明末各地官員腐敗,官員經常貪墨已經征收上來的賦稅,經常造成拖欠的情況發生。朱由檢怕開了先例,被各地官員效仿,所以沒有同意南京禮部右侍郎錢士升的建議。

    清朝婦人鳳陽民謠是如此唱的:

    說鳳陽,道鳳陽,

    鳳陽本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戶人家賣牛馬,

    小戶人家賣兒郎,

    奴家沒有兒郎賣,

    身背花鼓走四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這一句應當是滿清故意摸黑。不過鳳陽百姓每年外出乞讨倒是真的。

    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把江南富戶,15萬戶遷到鳳陽。

    但是這些人來到鳳陽以後,并不安心啊,離開江南富庶之地,到了安徽貧窮之地,經常想家,又不敢明着回去,怎麽回去呢?一路裝扮成乞丐要飯,讨要回到老家探望,這樣就有一句話,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是不是荒年,他們都要回家探望,經常回家探望,這種情況就發生在,朱元璋做皇帝以後,所以民謠就留下來這一句,“十年倒有九年荒”。

    不過到了明末,情況可就變了,雖然依舊是富戶衆多,但卻是真的要去乞讨了,可謂是民怨滔天。

    正月十五,正是元宵節。由于前兩日下了雨,這天一早鳳陽大霧彌漫,掃地王、太平王等部突抵鳳陽。

    由于風水的原因,鳳陽并沒有建造城郭,被流賊輕而易舉的就攻了進去,到了鼓樓時,中都的那幫官僚還被蒙在鼓裏。

    之前的确有人前去禀告,鳳陽知府顔容暄咋聽之下大罵胡說八道,把報信的重打了五十闆子,把那報信的士兵打得皮開肉綻。直到流賊大軍出現在面前時,才被吓得雞飛狗跳。

    鳳陽留守朱國相倉皇領兵迎戰,被蜂擁而上亂刀砍死,中都留守司的官軍被殲四千多名,剩下一千五百名跪在地上“口呼千歲”,叩頭乞命。

    鳳陽知府顔容暄見頭勢不好,換上囚服躲進了監獄當中,不過監獄裏的那些皇室罪宗都看着他呢!

    顔容暄突然意識到躲進監獄是個不明智的舉動……
mk2257 發表於 2011-5-21 23:14
第三卷:聚斂天下 第十三章:中都擊賊

    革命是人民群衆的盛大節日。

    這話說得沒錯,革命可以瓜分有錢人的家産,可以睡有錢人家的婆娘,還可以充分釋放破壞欲望,簡直比過年還爽!

    流賊一進中都,便開始四處劫掠富戶。大部分小股流賊主要都惦記着那些富戶的家财和那些白嫩的婆娘。

    不過掃地王、太平王這兩部實力最強的流賊不僅派出人馬劫掠富戶,而且還直奔龍興寺和皇陵享殿。

    将裏面值錢的東西一卷而空之後,又點了把火。一時間皇陵和龍興寺煙霧彌漫,火勢熊熊,十裏之外清晰可見。

    按照慣例,流賊沖進了府衙,并打開了監獄,放出了關押在監獄中的囚犯。

    于是把關押在中都的皇室罪宗悉數放了出來,鳳陽知府顔容暄當場被其中一名囚犯舉報。

    知道這是鳳陽知府,流賊之間将顔容暄帶到了府衙的大堂之上。

    掃地王不知何時竟然弄了一聲黃袍穿在身上,見到顫抖得像糠篩般的顔容暄,掃地王左右打量,突然狂笑道:“這就是知府,呵呵,呵呵!哈哈~”

    接着指着顔容暄喝道:“平日裏你們高高在上,可曾想過會有今日的下場?”

    顔容暄好歹身爲知府,文人的骨氣作祟之下,色厲内茬的喝道:“賊子休得猖狂,待朝廷大軍一到,必将爾等誅殺殆盡,讓爾等死無全屍。”

    掃地王怒然,對左右下令道:“給我打。”

    左右賊軍拿出大堂上的大棒,對顔容暄劈頭蓋臉的一通猛打,掃地王見狀連忙喝止,“慢慢打,别讓這王八羔子死得太快。”

    于是乎,顔容暄被摁在地上,大棒一下一下的朝他的屁股上招呼,把顔容暄打得慘叫連天。

    掃地王一邊欣賞着顔容暄的慘狀,一邊拿出面繡着‘古元真龍皇帝’的錦旗一陣打量,對顔容暄冷笑道:“待我斷了龍脈,這天下便入吾手。”

    若是當了皇帝,他要收遍天下美姬,把所有的美女都收入**,還要風風光光的衣錦還鄉,在那些認識自己的人面前好好炫耀一番,再把曾經與他有過節的人統統杖殺……想到妙處,掃地王的嘴角浮現出了一絲微笑。

    就當掃地王在那YY自己當上皇帝之後的日子時,突然外面想起一陣‘轟轟轟’的炮聲,還有像炒豆子一般的铳響。

    掃地王一激靈,向左右問道:“哪來的砲響?”

    堂下的流賊頓時停下手頭的動作,一陣茫然四顧,掃地王擡了擡手,凝神聆聽着外面的聲響。

    “轟……”的一聲巨響,那聲音就在不遠的地方。還夾雜着‘跪地不殺’的大喊。

    就在這時,一個流賊慌慌張張的跑進府衙,見着掃地王,大喊道:“大王不好了,官軍殺來了。”

    “什麽!南京來的官軍?”掃地王渾身再次一激靈,略微有些慌張的問道:“有多少人?”

    “好像有兩三千人,看上去不像是南京來滴。”

    “才兩三千人,你們慌個屁啊!”掃地王不由大怒,“我們有二十萬大軍,就是每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他們。”

    說着掃地王抽出腰刀,直接帶人沖了出去,一出府衙,馬上看到了亂哄哄的流賊,正如無頭蒼蠅般被打得亂竄。

    ……

    當流賊進入鳳陽時,趙岩正好也已趕到,原本預計一天前到達,卻因爲下了兩天場小雨,加上道路上的積雪化開,導緻道路泥濘不亢,辎重營的行軍速度變得非常慢。

    無奈之下趙岩隻好讓帶着士兵先行,一路急趕,十五一早總算是到了鳳陽。

    發現流賊攻入鳳陽後趙岩并沒有立即進攻,而是讓騎兵營先繞道南面進行圍堵,然後才從東面發起進攻。

    流賊的二十萬人馬全沖進了鳳陽,當發現趙岩的人馬時,已經是發起進攻的時候了,首先發起進攻的是炮兵。

    榴彈炮朝着密集的人群發射了榴彈,榴彈的碎片四處橫飛,将毫無準備的流賊掃倒一大片。

    每營都配備了一百五十門榴彈炮,兩名炮手操縱一門。一百多發榴彈打下去,密集的流賊如同割麥子一般倒在血泊之中。

    反應過來的流賊阻止了一次反撲,上千名被裹挾的百姓在後面的流賊骨幹脅迫下向着第二營沖去。

    結果被後面的榴彈炮炸倒一大片,又被前面的火槍兵掃倒一排,馬上堅持不住了,無論後面的流賊如何約束都無濟于事。

    “媽呀!快跑啊!”大部分流賊都是那些隻會種地的老百姓,沒有經過訓練,又無軍法約束。還未沖到陣前便已經四散而逃,如同無頭蒼蠅一般四處亂串。就連那些流賊骨幹,也被那天上飛來的炮彈吓得兩腿發抖,不顧約束那些裹挾來的百姓,轉頭加入潰散的隊列之中。

    “跪地不殺!”一聲拉長的聲音響起,聽到那聲大喊,全營士兵齊聲大喊“跪地不殺”,然後朝着潰散的流賊追去。

    幾乎沒有任何難度,趙岩就帶着人殺進了中都,入目所見盡是流賊,火槍兵直接後撤。

    “殺!”趙岩抽出長刀一引,全營士兵邁着整齊的步伐向前邁進。

    方陣畢竟呆闆,無法發動潮水般的攻勢,趙岩推進的速度并不快。但随着推進,後面的炮兵打一炮便拉着火炮前進,然後繼續打。

    許多又是剛裹挾來的百姓,哪裏見過如此兇猛的官軍。流賊骨幹努力的組織着那些炮灰上前。

    流賊真正的實力是那些骨幹,那些裹挾來的老百姓則是炮灰,男女老弱都有。炮灰沒了還可以再找,但培養一個骨幹卻是不容易。

    但往往剛組織起炮灰進行反撲,被後面的大炮一炸,馬上就四散而逃了。

    “官軍來啦!快跑啊!”那些潰散的流賊男女老弱潰散中不斷大叫着,這個消息瞬間傳遍中都,那些聽到消息的流賊一見風頭不對,馬上随着人們逃跑的方向撒腿就跑。

    掃地王帶着骨幹人員沖出府衙時,馬上見到被攆鴨子一般逃跑的‘大軍’,面對那幾千殺來的官軍竟然兩靠近的勇氣都沒有。

    誰都怕死,沖上去必死無疑,沒有軍法約束又無撫恤的流賊,更沒有什麽平分田畝的口号給他們提供信仰,哪裏願意沖上前去送死。這些流賊當中大部分都是被裹挾的老百姓,平時打打順風仗,撈點口糧還好,一旦官軍表現得十分勇猛便會直接潰敗。

    二十萬人的大軍,被幾千官軍打得落花流水,剛見到下面的流賊們潰敗,掃地王便感覺一陣血氣上湧。

    “太平王呢?他死到哪兒去了?”掃地王馬上想到了實力不比他弱多少的太平王,最重要的是,太平王手下有三千多精騎。

    “大王,不好了,太平王被……”

    “轟~!”的一聲,一發拽着亮光的榴彈打在掃地王的身側。

    “啊!”

    掃地王隻感覺臉上一股風吹過,慘叫聲直接從身邊響起,歪頭看時,隻見站在他身側的幾名骨幹,以及剛才與他說話的那名骨幹已經倒在了地上。

    一陣寒冷自心中生出,讓掃地王的身體有些僵硬,若是剛才那一炮再近一些……想到這裏,掃地王渾身一抖,被吓出一身的冷汗,慌忙騎上馬匹,朝着西面逃竄。

    不過奇怪的是,官軍不知爲何突然止住了腳步,沒有繼續追擊。

    原來趙岩殺進中都後,發現了一個闩着三四千頭馬匹的空地,幾千名流賊正拉着褲頭,慌慌忙忙的想要上馬跑路,趙岩如同看到了一堆金币,直接讓人圍上……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7

LV:8 領主

追蹤
  • 450

    主題

  • 19387

    回文

  • 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