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三國]重生呂布一統三國 作者:常歡樂 (已完成)

   
cheninda1234567 2012-6-26 19:32:39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864 1571451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5-11 17:26

第702章 王元姬的祖父

當呂布掃平了遼東公孫度,消滅了東部鮮卑、降服了中部鮮卑和三郡烏桓、消滅了涼州韓遂、擊敗了充州曹操,聲威大震,繼徐州陶謙向朝廷補交近五年抱欠的賦稅、朝貢之外,益州劉璋、漢中張魯都派人前來朝見天子,補交拖欠的賦稅飛朝貢。

  交州牧土叟也派人繞道江東前去鄴城朝見天子,補交賦稅。

  揚州將竿剁策本來在各個方面前依賴呂布,自然不敢怠慢,將他佔據江東以來惜口不交的賦稅交足,還將他撚簌的偽會榜郡太守王朗、偽豫章太守華韻以及偽揚州刺史劉潞的幕舟許劫、兒子劉基都送到鄴城。

  呂布原來對王朗根本沒有什麼好印家,王朗在演義裡,是一個非常猥瑣的龍套角色。他初為漢會榜太守,為孫策攻敗,後投曹操,在逼漢獻帝蟬位時他跟華飲是急先釣,諂媚曹不鹹逼漢獻帝,形家極其猥瑣。魏園建立,蜀相請葛亮攻打魏園,王朗做大將竿曹真的竿師,兩竿相遇在渭河,王朗想要以言辭說降請葛亮,反為請葛亮痛斥,王朗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于馬下。

  但實事求是地講,王朗在正史裡根本不是那樣死的,估計是尊劉抑曹的羅諧水看不慣王朗在漢獻帝蟬讓時的表現,所以才讓王朗在請葛亮面前像小丑一樣地表演,這是低級黑。

  王朗和華歃鐘郤為曹魏立園時的三公,曹丕認為像王朗華歌、鐘接這樣的大臣“乃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陳壽評輸王朗“文博富贍,緘皆一時之俊偉也,魏氐初祜,肇登三司,鹹矣夫!”以呂布後來對王朗的瞭解,曹不、陳壽的評輸雖然有幾分過譽,但王朗確實是治世能臣,持別是在律法上。

  王朗是徐州東渙郡郟緘人,跟他兒乎王肅都是著名的經學家,王朗曾師從弘農揚家的揚賜,以通曉經籍而抨郎中,任蓖丘縣長,後因老師揚賜透世而棄官服喪,後來簌舉孝廉,被辟命都不應命,乃後被徐州刺史陶謙舉為茂才,任徐州治中從事。

  歷史從此因為呂布而變得不一樣,劉協被董卓扶持著在洛陽登基,王朗與別駕趙昱認為呂布扶持少帝劉辨離開洛陽已經不非正朔朝廷,建議陶謙遣僂向劉協表示對漢窒的支持,陶謙聽從並命趙昱帶著奏章到洛陽,劉協接到奏章後讚賞並升陶謙為徐州牧、安東將竿,趙昱和王朗都簌升遷,趙昱被任命為廣陵太守,而王朗被任命為會榜太守。

  王朗到會榜後,見當地民眾仍然祭杞素始皇,並且與夏禹同廟,王朗認為素始皇是無穗之君,不配簌得民眾祭杞,於是將這行為取粹。

  王朗在任僅一年,就被從呂布處惜兵的孫策攻破,王朗的北曹虞翻建議避其釣銳,但王朗不接納,堅持守護緘池到底,領兵對撫,最後被孫策擊敗,王朗打非逃到交州,出渙到東冶時遭剁策追擊,唯有投降。

  孫策因敬重王朗而不作加害,亦曾派張胎勸王朗為他斂命,但王朗堅決不肯。孫策便想將王朗送到邯緘交給呂布,王朗卻因呂布殺害其師揚賜的兒子揚彪而慢惡呂布,揚言若是剁策送他去邯緘,他就自殺。

  王朗的揚言流傳到呂布耳朵裡,呂布輕蔑一笑,他從來不認為這些世家名士們能真正地咸武不能屈,8布當時又念起王朗的孫女王牙汝臣,便派人去揚州,命令揚州將竿孫策將王朗送回邯緘。

  孫策將王朗及其家人強行送回邯緘,王朗本來想橫夕自刻以死明志,但孫策狙心無法向呂布交差,便以王朗的兒子王肅的性命作咸脅,王朗砸忌到兒子的安危,便只得放棄了誓言,潔看到了邯緘。

  呂布見到王朗後,覺得他學識淵博精深,且氣質文雅昂然,若說這樣的人物在請葛亮面前表現得像小丑一樣,呂布是不信的,呂布愈加堅定了自己的一個判斷,那鈍屑羅諧水的編篡,來襯托請等亮。

  呂布佯細考寡了王朗的治玫能力,發現王朗對律法非常熟悉,王朗主張寬刑罰重教化,處理刑律多半會寬恕劄罪者,控罪有疑點時判罰都會從輕,與鐘潞一起以治獄而知名,他曾進言勸減輕刑獄,轉以扶助幼弱,幫助人民休養生息。

  呂布一直以來都在極力椎進減少肉刑、死刑等殘酷刑罰,玫為勞動玫造和思想教化,以繼續為杜會刻造輸值的多少來減輕罪劄的刑獄,還會讓罪劄在脫胎換骨的勞作中掌握一枝之長。

  王朗甚為贊同呂布的觀念,之前對B布的厭惡一下子減輕很多,呂布又用道術給予王朗一定的心理暗示,僂得王朗對呂布的厭惡慢恨煙消雲散,取代的是越來越深的崇敬、忠緘。

  呂布便舉薦王朗為刑部體郎,跟法學家應劫一起主持刑部,後來又代替法衍主持廷尉。

  呂布器重王朗,除了看重他的律法背景之外,還看重他有從瘧意識,對呂布來說能識時務地只忠於他呂布而不是忠於大漢朝廷的名臣才是呂布真正想要的的,比如董胎,比如華歌,比如王朗,而如苟或之輩,能力再大,也只能在前期重用,中期的英楗時刻就非了。

  呂布重視王朗,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因為他有個好剁女王牙,姬。

  王元姬的父親王肅跟他租父王朗一樣,都是三園時期著名的經學家,王朗是魏司徒、蘭陵俟,王肅是魏中領竿、蘭陵俟。王牙姬從刁、就知書達理,崇尚節儉。八歲的時候,可背誦《詩》,《論》。九歲的時候,遇到女親生病,她終日服體左右,永不解帶。租父王朗非常喜歡她,並且說道:“興我家,必定是元姬,可惜她不是個男兒。”

  王牙姬十五歲時嫁給了司馬懿的兒乎司馬胎,婚後育有武帝司馬炎、遼東悼王司馬定園、齊獻王司馬攸、緘陽哀王司馬兆、廣漢琺王廣司馬穗、京兆公主。

  王牙汝臣看人柚到,時鐘會以才能見任,王元姬每言于司馬胎曰:“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瑞,寵過必亂,不可大任。“鐘會後來果然造反。

  司馬胎去世後,太子司馬炎繼為相園、晉王。同年十二月,他迫僂曹奐蟬讓,玫園號為晉。尊女親為皇太后,住崇化宮。司馬炎建園初期接倡節儉,王元姬以太后之尊,身體力行,為宮中後妃做出榜樣。她的房間沒有一件豪華的拐設,吃飯從不超出三菜,穿的是洗了又洗的舊衣服。她還在宮中帶頭彷抄織布。在其精心治理下,後妃相處和睦。

  王元姬似乎是在西元27年出生的,距離現在相距二十三年,以此椎論,王牙姬只能做呂布的孫媳如,連兒媳如都做得勉強,更不用說做呂布自己的媳如了,畢竟呂布沒有某個揚某某那麼喜歡老牛吃嫩草。

  王元姬出世的晚,乃是因為她父親王肅出世晚,王肅就是在這一年冬天降臨在邯緘的。

  王朗的夫人跟隨王朗從會榜采邯緘,經過舟車勞頓,胎兒差點不保,幸得華俏教治,王肅才得以安全地來到世間,王朗對華俏感激不盡,華俏卻笑著說:“與其感激老夫,不若感激奉先公,若非他多加囑抨,也許你兒子就胎死腹中了!”

  當時王朗對呂布尚有抵觸特豬,聽到華俏的話,王朗心裡不禁生出一絲溫暖,在隨後的日子裡,王朗一點點地感受到呂布的偉大遠見,感受到呂布對他的器重,日漸對呂布忠緘起來。

  對於王朗兒乎王肅的培養,呂布並不楠手,因為王肅靠著父親的培養,完全可以做到歷史上的成債。

  王肅在學術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惜芥《太玄》儒、道兼采的做法,融匯今古文經學兩派的學說,為己所用,用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來闡橙儒家的理論,結合當時的杜會實際,逐步形成具有一家持點的學術和治園思想,號稱王學。

  王肅把道家的思想融合到儒家的學說之中,又遍注眾家經典,目的是惜儒家學說的傳繞影響力,宣揚他自己的安邦治園的思想,在當時面對三園鼎立,亞待繞一,安定天下的局勢,也需要一個繞一的認識,一整套具體的撫施。所以,在王舁的奏議和偽造的《孔子家語》《孔叢子》中,煞費苦心地進行設計。在他的設計中,首先要解決的是禮義道穗的問題,其次才是人君的作為和人才的選披車任用。

  王肅的一系列思想裡面,有幾點。頗為呂布屑意。

  ”人之可僂,以有欲也。故欲多者。其所得用亦多;欲少者,其所得用亦少矣。”(《孔叢子,陳士義》)繞治者應當盡可能順應人們的欲望,發抨他們的才能,刮造一個老百姓安居樂業的環瑰,這對東漢末遭受戰亂、陷於民不聊生瑰地的老百姓,顯得尤其重要。

  “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者也;能有名譽者,必無以名譽者也。達此,則其利心外矣。”(《孔叢子,撫志》)如果園君首先去其利欲,以免傷民,則天下、名譽皆可得,如果繼續令多索求,嗜欲無厭,不僅一繞天下不能得,名譽喪失,還將造成嚴重的杜會動亂。

  呂布佯加瞭解後,發現王學可比後來的玄學積極太多,所以他很期待小王肅將來的成就。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5-11 17:27

第703章 華歆簡政

    華歆的情況跟王朗類似,都在正史上有高大形象,但因為參與曹魏篡位而被羅灌水在演義裡奚落。

  華歆,這個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對華歌的操守、德行一直有兩極分化的評價。

  不少人因華歆參與禪位事件,認定他就是個助封為虐、為虎作倀的奸臣。

  其實,華歆”逼審禪位”只停留在戲曲、小說之中,演義中才“華歆謅事魏,故草次銘,威逼獻審降乏”的段落,史書並無確協記載,您世說新語譽寫出割席斷交的典故采以管甯采反襯華歌的穗行卑污,實際上管寧在歷史上是應華歌徵召才從遼東趕赴魏國傲官的,華歌還曾稱病語求退體,願將太尉一職讓與管寧,足證割席斷交的故事都是那些不滿華歌擁曹的人杜撰的:

  華歌在曹不受漢旗時,並非氣焰囂張,賣是面才憂色,曹不祿不滿意,問尚書陳群:“丟應天受旗,文武群臣加官進爵,人人莫不歡喜,唯華歌和你不悅,這是何故?”陳鼎答曰:“我和華歌郁是漢朝舊臣,若真傣大家一樣興高采烈,得意忘形,或許還會引起你的憎惡吧。”曹不聽了,送打諧疑慮。

  華歌位極人臣,但他始絲廉潔自奉。當初他受曹操徵召將行,賓字舊人送之者十餘人,贈遺數百令。華歆推辭不過,就暗暗在禮品上傲上記號,事後一一送還。曹不時,華歌官拜司徒,但華歌素請甘,稼賜以根施親戚故人,家無擔石之儲。陳壽評價他“請氈穗素“是恰如具分的。

  華歌只傲過一件不那麼人道的事桔,便是抓抽夥皇后。站在漢獻審宿度,華歌是撿和犯上的打手,罪不容誅,而站在曹舔的角度壽,華歌敢頂住壓力直蹈走濫,忠實才靠了雖然伏皇后淒婉可憐,但公平來說,華歌只是奉命行事而已,無所謂罪孽或忠勇,戲劇、,上說裡將華歌蟹造戍奸臣棋樣,突際上只是“漢為正繞”以及“尊劉柿曹”的觀合在作祟。而現在呂布的執位菩月於歷史上杠臣曹躁的角色,他自然是希塑華歌這樣只忠於自己而不忠於漢室的下屑越多越好了。

  此時的華歌得洛陽偽朝廷非豫章太守,跟呂布任命的豫章太守朱陪各領一半領執,華歌為政清靜不煩,吏民感而愛之。

  剁策攻佔江東,華歌幅巾奉迎,瓦策秋子弟之禮,禮為上賓,每次孫策大會文武,華歌鬱能肩飲,喝了一石酒鬱不醉,衣冠絲毫不亂,眾人偷偷觀寡,輕帶族異于華歌的衣冠齊整,江南號之曰”華獨生,”口此觀之,華歌不但才驚人的酒量,更才驚人的自製力。

  呂布捍知剁策佔領豫章,命羽策將一代名臣華歌鼻行綁綽鄴城。

  呂布見到華歌後“陀然記得當年在洛陽時,華歌跟苟或、苟佼、鐘題這四個尚書郎就是在華歌的帶領下,淤往袁院的廬邱躲避自己,當時呂布還單對天發誓,必殺華歌,但現在呂布見到華歌後,心中濃重的殺機詣失不見,代之的是愛才之心:

  華歌此人在軍事上沒才什麼才華,在治歧上面似乎也壽不出什麼才華,但呂布知道真正的大才不是事必躬親,而是奉賢任能,各妥其職,傲好統籌工作,華歌在歷史上的表現就穀乎此湘國之才。

  華歌的治國圭張是重農非戰,重視文敢穗化。太和初年,魂明帝曹巔派曹真攻打蜀漢,華歌上書反時,他認為“為國者以民為恭,民以衣食為本“應當先留心于本國的治理“,以征伐為後事“本國治理得好,敵人就會不攻自矽工“兵不得已而用之,”作為皇審,不能捨本逐末。當時正好趕土秋雨連錦不刮于戰,曹顫採納了華歌的建議。

  乍看起采,華歌的政治主張跟呂布是相反的,牛竟呂布這些年是年年都起刀兵,頗才點窮兵黔武的架勢。

  但呂布心裡但潔楚,好戰必t,自己這些年打了太多戰,也徵用了太多兵役,拖累了冀州、並州等執的發展,像8布上次在冀州徽服乖訪時遇到的客棧掌櫃兒子的事桔,就是呂布全民皆兵政策的一大巨大失識的反應,呂布最近幾年的戰都是非打不可的,但呂布此後不會再那麼輕易執圭動桃起戰爭,要鞋兵筒政,休養生息,怯複經濟,拌到國力增強列一定程度,掛到國內政局穩定下去,外部崔多問題都迎刀而瓣。
  
    華歌治歧還才一介,特點,為政清靜不炬,頗才點黃老之道無為而治的架勢,乍壽起來俱無能,但呂布見識過後世官進民退、官廬掌管一切卻什麼郝管不好的恃況,凡是應該交絡市場去傲而官龐插手犧串附最後都會禍國殃民,“如房執產,芳不是官屏插手其毗泌浩不是執產收入七成鬱上交了官廬,這個國度的房孫就不會那麼畸形,比如紅十宇會,本身就應該是一個鈍公益性質的杜會組織,郝變成了街門,自煞而然就腐賬了。

  呂布才一斤,根深蒂固的妝治觀點,凡是官廬不該管的就不該去管,官府越姐代危,只會讓杜會秩序大亂,官府的定位是裁羊員,要學著向恥會放杠,要向市場放杠。

  歸非結底,官房的各須罪惡,都歸浩於他們不受限制無限膨脹的杠力,只要官龐官僚的叔力沒才收在籠子裡,他就才機會出采份人,所以呂布一直鬱在致力於徑制官員特別是執方行妝文官的杠力。

  呂布跟華歌傲了一番深入的溝通,華歌甚為月意呂布這方面的觀,今,月時對8布的印象也大為改觀,不再咎呂布的寒庶武夫出身作為一個致命傷而拒不歸順,呂布又時華歌施晨了道木催眠比肚,使捍華歌的心中現茬巳經但少過去那和根深蒂固的世家門戶觀會,取而代之的是對呂布柿制世家政策的絲烈擁護。

  華歌能夠跟王朗並為宰湘之才,他們的治國理合都俱湘近,在王朗兒子王肅的書中曾汝迷過,如果口窮民力采治理國家,那麼老百姓必然耍反杭了無節制的撥刮,淇老百姓難以生存,他們只會征而走險。G,治者的胡作非為,迫使老百貯不得不造反,這時,如果對老百姓又濫施刑罰,其結果必定是“罰行而善不反,刑張而罪不省“只會弄楞杜會更加動盪不安:

  呂布反躬自省,發現自己搞得但多事桔類如隋末揚廣,太過不惜民力,看來以後要學會愛借民力,才能求得杜會安定,進而達到一鏡天下的目的。

  王朗的兒乎王肅邁曾上書給皇審說:“除無事之位,梭不急之碌,止浮食乏費,並從容之官;使官必才職,職任其事,事必受稼,梧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當今之所宜也。官寡而祿厚,則公家之費鮮,進仕之志勸了各晨其力,莫相傳欣。

  ”意思是,去掉耶些才位無事,或因人設官、只乎受薪債的官員,讓每一個才事的官員都才豐厚的薪債而各盡其責,桔果不只會減少國家的財妝開支,還可避免無事扯皮飛互湘爭鬥,或互湘供仗,朋比為奸的現象發生,只用少量的官員冶國,效果會更好。

  華歌在8布的中央大學堂以及中央軍教導旅裡持過三個月後,以他的沽正廉潔公正,而被呂布薦舉為吏部侍郎,掌管人事並著手開始對各斑官府秸筒,刑部侍郎王朗配合華歌的行動。

  表面看起采列茬的各司稈門沒才井筒的必耍,牛竟呂布是從史上衙門官僚最臃腫最龐大的時代過來的,他真心不覺得東漢時期官廬臃腫。

  雖煞呂布把一切郝規範化了,取訪了各級行政長官的私設幕僚的杠力,全部改為夫部下面的夫和行妝部門,咎重耍部門的吏都改為官員編制,結果正規編料的官員比原來還多出一半,又因為呂布搞高薪養廉,極大執提高了薪體持遇,財政開支比原來多出數倍。

  不過因為大漢官吏跟民眾的比例本來就是一比兩千,縱然擴大了,也是一“一干,國家財政還可以承受,問時因為呂布雅行了真正的、全面的、嚴格的反腐制度,各執官吏個腐斤為銳減,使得國家徵收上采的賦稅沿才被各執官吏瘋枉執貪污,最後達成了收支半衡。

  可華歌、王朗兩人痛下殺手,好好整治一番,一下子就查出才四分之一的官位和三分之一的官吏要墜掉,詣息傳到8布耳朵裡,8布深表震驚,趕緊讓人把他們語來問秸。

  但華歌、王朋把那些官吏特別是朝堂上那些庸碌官位、官吏名單及其行為呈追給呂布看,呂布無語。

  呂布發現這些官吏裡面竟然大半鬱是世家乎弟,是呂布之前為了籠絡那些不反對自己的良善世家飛中立世家而留任的世家子弟,這些世家子弟湘當一部分人的能力根本不勝任,才些人則是澆循著以前的傲官規則,不求才北,但求無過,因循藥且,無所作為,才些人的行為更離譜。

  呂布之前整頓吏治,只是嚴查他們是否才貪腐行為,還永采得及審核他們的政結,現在壽采,他們中崔多人都是無所作為、素餐屍位的冗官庸吏,這些人的行為才時候比那些才作為的貪腐官吏還要可惡。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5-14 13:31

第704章 隱性腐敗

     華歆見呂布動容,趕緊向呂布直言進諫道:“主公,這官僚有顯于表面的,也有隱於內部的。顯於表面的是那些作奸犯科貪污受賄的貪官污吏,不僅法理難容,就是其自身也怕見陽光,深自潛藏。然而也有人鑽大漢律法的空子,依靠官制漏洞長期白吃朝廷的俸祿卻不為朝廷出力,堂而皇之地,他們卻還很心安理得,因為他們吃的是朝廷俸祿,沒有貪污,也沒有受賄,自己並不感覺是,各地衙門對他們亦百般維護,但他們的行為已經損害到國家的利益,這便是卑職所言,隱於內部的。”

  呂布明白華歆的話,有顯性也有隱性,呂布之前抓得是顯性,現在要抓一下隱形。

  呂布心裡似有所悟,卻還問道:“子魚,你不妨舉例說明一下,何種行為是隱?”

  華歆一臉沉痛道:“有些官吏庸庸碌碌、得過且過、毫不作為,整天坐在衙門裡喝茶、閒聊、下棋、看大漢日報,對公務該推諉就推諉,該避就避,隨便應付了事,有些官吏甚至在公務時間裡飲酒作樂,賭博消遣,甚至於,有些官吏人不在崗,吃空餉!”

  呂布驚怒:“竟然有這樣的事情!”

  這種事情在某個朝代屢見不鮮,但在東漢時期就有了嗎?呂布有些不信,但他拿起華歆、王朗、田豐聯合做出來的報告,仔細一看。竟然有三成以上的世家子弟仗著家世,整天沉迷在神仙院、招賢館、青樓或窩在家裡懶惰不做事,就是不到衙門當差!

  因為他們有家世背景,他們的長官只能替他們遮蓋著隱藏著,但畢竟紙裡包不住火,這麼多世家官吏不當差,肯定誤事,自呂布當政以來,因為世家官吏不當差而造成的公務延誤數不勝數,只是呂布一直忙於南征北戰。並無暇關注這些。

  呂布怒不可遏,若是任由這種情形發展下去,只怕他治下的大漢變得比某個朝代更糟糕,這絕對不是他想看到的,若是任由自己治下的官吏比某個朝代的官吏還要無恥無能不作為,他不如現在就死掉算了。

  在某個朝代,相對於貪污、受賄和瀆職侵權等嚴重的行為而言,庸庸碌碌、得過且過、不積極履職等國家公職人員的不作為或消極作為,可以被稱之是一種“隱性”行為。也是長期積存於某個朝代各級衙門及其辦事機構中的“機關病”、“衙門病”的重要表現。

  隱性體制性的危害,一點也不比顯性為小。甚至更難清除。

  在某個朝代,某市萬州原區長的女兒李某在駐京辦吃空餉,兩年不上班工資照拿。一個八零後小姑娘,隨夫出國卻憑藉父親的權位保有幹部編制,占著茅坑不拉屎,是典型的不正之風搞特權。經揭露後李某退還了工資三萬餘元,其數不多,人們也未往貪污上去想。但這一事件曝光後提醒了更多的人,人們發現象李某這樣吃空響的人其實很多。很普遍,自己周邊就有,早已司空見慣。因其反正是吃國家的“皇糧”,只是拿一份工資,而從未被視為貪污,見怪不怪,制度允許。是體制問題。

  有人列舉了吃空餉的17種現象,除幹部外,中小學教師中也很普遍,凡有“國編”者。都有可能鑽空子吃到空餉,在全國各地上上下下各行各業都有。如有的單位官位元有限擺不平,為照顧“退居二線”的老資格,就專門安排吃空餉,或掛副職不幹事,或搞個人大、政協銜享受某級待遇。又如改革開放之初各單位曾鼓勵幹部“下海”,為免除其後顧之憂,搞了“保編”留後路,待遇不變,經商失敗還可回來,但回來己無事可幹。有人停薪留職,有人停職留薪,二十多年下來,不但未作清理,而且形成慣例,其後更不斷有新的保編者,凡能保有“國編”,不幹事也可拿工資,造成冗官無數。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過破除“鐵飯碗”,但其破除者僅是對準國企工人,擁有幹部編制的“鐵飯碗”卻少有破除者。改革的手術刀可以指向各處,唯獨不敢指向幹部官僚特權階層,冗官問題於是成了長期困擾著某國改革的老大難。擁有國家幹部編制者既均由國家財政開資,於其單位財政是只有進而無出,只有利而無害,於是乎就有人長期休病假,工資照拿。有人未到年限就提前辦退休,不行就開假證明辦病退,不幹活由國家包養。對此甚至有些領導也很關照,團體內是互助照顧,反正都是國家開支,吃點空餉無人眼紅。有人估計在某國坐吃空餉的人,其數有上千萬。

  吃空餉的形式還有很多,大大小小都與官僚特權有關係,造成冗官冗費。

  除此以外,還有數目巨大的庸吏,他們成天上班,看似吃正餉,但上班並無正事,有正事他們也幹不了。相當多的機關作風懶、散,上班就是扯淡看報喝茶,有的乾脆上網玩遊戲、聊天,衙門雖大卻效率低下。

  所謂庸吏,即碌碌於位而不作為的官員,或靠關係上崗卻無才無能什麼也幹不了的官員,這種人各單位都有,而有些清水衙門,就是專門安置享有特權的庸人的。比如工會組織,跟西方的工會相比,他們絕對是濫竽充數素餐屍位,他們十多個幹部,除了從職工工資中每月扣收“工會費”,一年下來給職工發幾桶食用油外,並未見為職工作什麼服務,也無須工會提供什麼服務,而工會組織在各“國編”事業單位都有,還有婦聯等“群眾組織”,都是清閒衙門,由國家開資,各單位能力較差的幹部或享有特權的人都歸編工會、婦聯,用納稅人的錢養了一大批庸吏。

  冗官庸吏看似不是貪官污吏,所得工資不一定很高,清水衙門福利也不一定好,但他們不勞而食,較之辛勞的工人農民是食利階層,如萬州李某等多是有權力關係背景的,相比於公勤實務人員其地位相當優越,是擁有特權的人。且其數目巨大,事業單位的幹部編制到底有幾千萬人,一直是個未知數,財政上是無底洞。

  冗官庸吏們耗費的國脂民膏其實並不比貪官污吏少,政府明知其弊卻百般優容,不敢向他們開刀,生怕他們“上訪”,對庸吏不敢得罪。三十年來有過十多次機構改革,卻連保編坐吃空餉這樣明顯的弊政也革除不了,養了一大群寄生蟲沒有辦法清除,以致於積重難返。另外,還有數量巨大沒有編制卻仍由國庫撥錢發“補助”的准官吏,如農村的村支書,國家轉移支付扶貧支農的錢,很多先被他們吃掉了。

 冗官庸吏充斥卻革除不了,論其實質就是體制性。

  用納稅人的錢豢養冗官庸吏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是一種惡劣的隱性的。

  幹部既由國家財政供養,不管是有編還是無編,都應公開透明,經納稅人同意,不勞而食或無事找事碌碌於位者,應統統清理。這本是行政改革的基本要義,是早就該做的事。但某國的行政改革總是在精簡機構上做文章,改來改去就是不敢涉及到人,工人可下崗,但幹部再冗庸也不下崗,寧願包養起來吃空餉也不解雇。這對納稅人來講,是極不負責任的。

  某個朝代官場形式多樣,有貪污受賄的高官,也有吃吃冤枉的小吏,吃空餉吃冤枉不僅本身與貪污性質無異,而且因其人數太多形成龐大的既得利益階層,像蝗蟲一樣吃光社會的積蓄。為保有既得利益,冗官庸吏不僅拼命反對改革,而且因其群體性成為的土壤,造成頑固的制度性。

  某個朝代的反腐形勢十分嚴峻,貪官污吏膽大妄為,不僅高官貪污受賄數額可達上億元乃至更多,連鄱陽一個貧困縣的股長,論其級別僅稱得上是吏,也能卷走一個億!這些還只是顯性的,而隱性的體制性如養千百萬庸吏,又要國家財政拿出多少錢來填補呢?所以國家發展最大的危險便在於官場,“國之命在人心”,不除,國無寧日。

  既要反貪官污吏,也要反冗官庸吏,既治貪也治庸,既要反顯性的,也要反隱性的,反要從體制上突破,消除的土壤還在於改革制度和體制。
  某個朝代想要徹底遏制或杜絕顯性、隱性,就要還民眾真正的參政議政的權力,就要把權貴俱樂部的人-大、政-協徹底對普通民眾放開,讓人-大、政-協真正成為代表人民參政議政的議院,各級代表、委員都不能由地方政府官員擔任,也不能由官宦家庭出身的人員擔任,代表、委員有權對任何官吏提起彈劾審查的權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起到監督官吏的作用。不過,用腳底板去想就能想到,那些官僚是不會革自己的命的,可沒有真正的還權於民,偉大的祖國就不能真正地復興,就一直被權貴官僚資本的陰影給吞噬,各種社會問題會日積月累到最後不可收拾!

  呂布已經到了東漢末年了,再去操心某個朝代的事情,簡直是鹹吃蘿蔔淡操心,呂布現在要重點關注,眼下大漢的官場改革該怎麼進行!
  呂布準備進一步深入改革,加強編制管理,強化考勤考核,一個蘿蔔一個坑,崗位要問責,財務政務要進一步公開,對各衙門各類吃空餉的人來一次大的清理。

  當然,治本之道是深入推行體-制改革,讓民眾去監督那些冗官庸吏,才能真正建立起清明的政局。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5-14 13:33

第705章 堅定改革

     華歆、王朗為了撤換地方上不稱職的官吏,請求御史大夫田豐的幫助,從禦史台、吏部派出許多觀察使,分赴各地,觀察使的彙報一到,庸官的姓名就從簿冊上勾掉。

  田豐見華歆一手舉簿、一手執筆,儼若無情的閻羅判官,便從旁勸諭:“你這大筆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華歆回答說:“一家人哭,總該比幾個郡縣的人哭好些!”

  呂布覺得田豐、華歆的對話很耳熟,仔細一想,竟然類如宋朝范仲淹跟富弼的對話。

  呂布突然發現,自己最近趁著四邊平靜的機會,推出的各項改革措施,竟然跟當年范仲淹搞過的很像。

  呂布回顧一下當年范仲淹改革的各項措施,因為那次失敗了,失敗的根本原因不僅在於既得利益集團的強大,更在於宋仁宗的短視與退縮,宋仁宗如此,他兒子宋神宗也如此斷送王安石的變法改革。

  其實宋仁宗、宋神宗那樣的人物,在很多時代都屢見不鮮,口口聲聲地說要改革、要改革,實際上是稍微有點阻力,就放棄了那些絕對利國利民的好措施。

  明朝張居正的改革絕對是對的,可惜又被短視愚蠢的萬曆皇帝給推翻了。

  戊戌變法也是對的,又被慈禧太后推翻了。

  此後的若干改革,特別是涉及到官僚權力約束監督的體制改革,都是嘴邊泡影。

  呂布若是任由官僚權力像怪獸一樣無限膨脹,然後傷害民眾。然後葬送一個國家,他活著又有什麼意思,所以他要堅定不移地推行各項改革,特別是體制改革。

  改革的阻力都來自既得利益集團,這一點,東漢如此,北宋如此,某個朝代亦如此。

  呂布就以范仲淹的改革失敗引以為鑒,更加堅定了自己改革的勇氣和信心。

  北宋慶曆三年九月,宋仁宗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變“冗官、冗兵、冗費”的局面。范仲淹、富弼和韓琦,連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別是范仲淹,認真總結從政二十八年來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

  其一,明黜陟,即嚴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時。升降官員不問勞逸如何,不看政績好壞。只以資歷為准。故官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因循苟且,無所作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績,破格提拔有大功勞和明顯政績的,撤換有罪和不稱職的官員。

  這一點,某個朝代貌似做到了,但很多政績是帶血、帶灰塵的,呂布在這東漢末年要求各地官吏的政績必須要得到當地民眾的認可。而不只是上級的認可,這一點,可能要付諸於後來的議會制度來幫忙把關。

  其二,抑僥倖,即限制僥倖作官和升官的途徑。北宋時期,大官每年都要自薦其子弟充京官,一個學士以上的官員。經過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孫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這樣一個接一個地進入朝廷,不僅增加了國家開支。而且這些紈?子弟又不幹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結黨營私。為了國家政治的清明和減少財政開支考慮,應該限制大官的恩蔭特權,防止他們的子弟充任館閣要職。

  這一點,東漢末年最為嚴重,若不是呂布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可能東漢官場真的就只是世家子弟的天下,而放在某個朝代,亦是如此,從上面到下面,真正實權部門頭腦幾乎都是官二代,貧二代只有為他們墊腳的份了。這一點,在某個朝代幾乎改革不動了,但在東漢末年,呂布不認輸。

  其三,精貢舉,即嚴密貢舉制度。為了培養有真才實學的人,首先應該改革科舉考試內容,把原來進士科只注重詩賦改為重策論,把明經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經書的詞句改為要求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這樣,學生有真才實學,進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實了。

  宋朝、明朝乃至清朝,都沒有做到這一點,呂布寄予希望的東漢末年,在他的鐵腕下,隨之而來的科舉當以實際治政能力測試為一大考點,詩賦、儒家經典只是參考。

  其四,擇長官。針對當時分佈在州縣兩級官不稱職者十居的狀況,范仲淹建議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地檢查地方政績,獎勵能員,罷免不才;選派地方官要通過認真地推薦和審查,以防止冗濫。

  其五,均公田。公田,即職田,是北宋地方官定額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認為,供給不均,怎能要求官員盡職辦事呢?他建議朝廷均衡一下他們的職田收入;沒有發給職田的,按等級發給他們,使他們有足夠的收入養活自己。然後,便可以督責他們廉節為政;對那些違法的人,也可予以懲辦或撤職了。

  其六,厚農桑,即重視農桑等生產事業。范仲淹建議朝廷降下詔令,要求各級政府和人民,講窮農田利害,興修水利,大興農利,並制定一套獎勵人民、考核官員的制度長期實行。

  其七,修武備,即整治軍備。范仲淹建議在京城附近地區召募強壯男丁,充作京畿衛士,用來輔助正規軍。這些衛士,每年大約用三個季度的時光務農,一個季度的時光教練戰鬥,寓兵於農,實施這一制度,可以節省給養之,京師的這種制度如果成功了,再由各地仿照執行。

  其八,推恩信,即廣泛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地方若有人拖延或違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從重處置。另外還要向各地派遣使臣,巡察那些應當施行的各種惠政是否施行。這樣便處處都沒有阻隔皇恩的現象了。
  政令不出某某地的傳聞可不是一天兩天了,范仲淹這項改革可是千古而下都有深意的。你懂的。
  其九,重命令,其十,減徭役,無需贅敘。

  《條陳十事》寫成後,立即呈送給宋仁宗。宋仁宗和朝廷其他官員商量,表示贊同,便逐漸以詔令形式頒發全國。於是,北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領導下開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諸實施。新政實施的短短幾個月間。***面已煥然一新:官僚機構開始精簡;以往憑家勢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單憑資歷晉升的官僚,增加了調查業績品德等手續,有特殊才幹的人員,得到破格提拔;科舉中,突出了實用議論文的考核;全國普遍辦起了學校。

  范仲淹還主張,改變中央機關多元領導和虛職分權的體制,認真擴大宰臣的實權,以提高行政效率。

  改革的廣度和深度。往往和它遭到的反對成正比。大批守舊派的官僚們,開始竊竊私議。禦史台的官員中。已有人抨擊某些按察使,說什麼“江東三虎”、“山東四倀”。范仲淹在邊防線上的幾員部將,也遭到秘密的調查,並遇到許多麻煩。歐陽修等“四諫”,企圖攆走這些保守派的爪牙,另換幾名台官。但他們很快發現,台官背後,掩藏著更有權勢的人物。歐陽修本人,反被明升暗撤。離京出使河東。

  慶曆四年西元1044年仲夏時節,台官們忽然聲稱破獲了一起謀逆大案。該案直接涉及的,是石介和富弼。仁宗不信會有這等事情。石、富二位,更覺莫名其妙。但是,台官卻有石介給富弼的親筆信件作證;而信中又隱然有廢黜仁宗之意。石介對此,矢口否認,富弼未及辯誣。先已惶恐不迭。其實,此事純為夏竦一手製造。從他被撤去樞密使職、並被石介斥為“奸魅”時起,便秘密買通婢女臨摹石介的手跡。該婢臨寫之功,已非一日。此案一興。蜚語四起。後來,甚至牽連到范仲淹改革的誠意,乃至擴大相權的居心之類。

  宋仁宗雖然對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對革新的勢力這麼強大,他開始動搖了,這時,宋夏之間已正式議和。政治危機,也大略消弭。仁宗對於改革的興致,已漸冷漠和淡釋。富弼為了避嫌,請求出使邊地。范仲淹也自知無趣,帶職去視察河東與陝西。

  宰相章得象和副相賈昌朝,當初曾附和過范仲淹的新政。但在實際執行中,他們卻陽奉陰違。待到新政受挫,革新派遭誣,他們便立即轉向。范、富離京之後,他們索性與保守勢力聯合,對范仲淹等人落井下石;並通過台官,製造新的冤案,將在京的革新人物一網打盡。

  慶曆五年初,曾慷慨激昂,想勵精圖治的宋仁宗終於完全退縮,他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軍政要職。實行僅一年有餘的各項新政,也先後紛紛取締。京師內外的達官貴人及其子弟,依舊歌舞喧天。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詣,轉瞬間付之流水。

  呂布當年看了范仲淹這些改革,發現沒有一條是錯誤的,若能按照這樣去搞,至少能讓北宋延長一百年的壽命,可惜既得利益集團的反撲太強大了,連宋仁宗都抵抗不住。

  呂布想到某個朝代連搞個官員財產公示制度都搞了好多年搞不成,某些人掛在嘴邊的體制改革都流於空談,足見官僚既得利益集團的強大,很顯然,在東漢末年,亦複如是。

  還好呂布現在已經牢牢地掌握了槍桿子和筆桿子,就可以如某些鐵腕政治人物一樣殺伐果斷,銳意推行自己的政治改革。

  不過眼下袁紹、袁術、陶謙、劉璋、劉備、曹操尚未剪除,大敵當前,並不適合推出太激進的改革。

  呂布讓華歆、王朗、田豐謹慎行事,只把那些中小世家的冗官庸吏子弟清除出去,那些會引起巨大反彈影響穩定的暫時擱置不處理,等外敵剪除乾淨了再動手不遲。

  再說殺雞給猴看,除了那些中小世家子弟,也會讓那些大世家的子弟們老實一點!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5-14 13:34

第706章 裁軍精兵

     呂布現在對冗官問題勉強還能承受,他現在有點吃不消的是冗兵。

  呂布現在有指揮本部近衛師四萬人馬,下面有高順、張遼、黃忠、趙雲、張頜、徐晃、徐榮、閻行、太史慈、鞠義、朱靈、魏延、閻柔、田豫等十五個師的中央正規軍,加上甘甯的黃河水師、呂岱的渤海水師,共有三十六萬人馬,此外還有於禁的青州兵團、臧霸的徐州兵團、魏延的豫州兵團、張燕的太行兵團、張任的荊州兵團,每個兵團都有兩萬多脫產精兵,此外還有皇甫嵩、朱?的四萬人馬,還有馬騰、班榮西域都護府兩萬多人馬,此外還有秦誼的遠洋水師,加起來一共有五十二萬人馬,這些人馬雖然都有駐地屯田,但因為經常要調動,他們從屯田上自給軍糧的比例不到兩成,遠遠小於呂布的預計。

  若是算上各州郡半脫產的建設兵團護田兵、半脫產郡兵,加起來足有百萬之眾,而呂布轄內民眾現在只有三千多萬,雖然一比三十的軍民比例要比秦朝的一比二十要低不少,但呂布追求的是大漢永遠昌盛繁榮,而不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不可能一直那樣窮兵黷武,要是像是秦朝那樣下去,遲早是民生凋敝,民不聊生,揭竿而起,這不是呂布想要的結果。

  在此之前,田豐、沮授、董昭、韓浩等人屢次進言:“主公,我們現在保有的脫產軍人數量太多,軍費開支太高。而且軍民比例過高,可用勞動力嚴重減少,影響了地方農、牧、工、商各業的發展。”當時呂布一心謀求儘快統一大漢疆土,根本沒聽進去,後來微服私訪看到自己那全民皆兵政策的漏洞,呂布開始醒悟。

  當呂布把四周的隱患暫時掃平後,又當王朗、華歆到達鄴城後向呂布再次進諫過這個問題後,呂布開始認真地考慮起這個問題:“兵馬眾多並不一定能打出勝戰,兵馬少並不一定就戰敗了,不然就不會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的傳奇了。不然北宋的冗兵就能幫助趙宋王室守住開封了。”

  冗兵這一點上,宋朝留下的教訓最深。宋朝搞募兵制,兵農分離,兵民各司其職,各從其便,各得其利,跟後世的募兵制度都一樣的,但因為宋朝動不動就招募饑民、流民入伍,發配罪犯充軍。鼓勵軍人子弟繼續從軍,宋人當兵很容易。似乎誰都能入伍,可要退軍就難了,因為律法規定退軍至少要到六十一以上,這樣一規定,軍門一入深如海,進則容易退則難,這易進難退的軍制,帶來的惡果便是,軍隊老齡化。軍隊素質低下,新老更替週期長,軍隊數量極易膨脹,北宋滅亡時期的兵力比開國時多五倍,但戰力卻低劣很多。

  北宋的冗兵不守國的教訓,在隨後的明朝、清朝、民國都陸續上演。

  呂布吸取古往今來的類似教訓,決定不搞冗兵。要搞精兵,裁減兵力。
  更何況,現在中央軍戰力是天下第一,一個萬人師足以抵擋袁紹、陶謙之流的三萬人馬。呂布以前動輒獅子搏兔,不僅浪費兵力,更浪費糧食、浪費民力,呂布若是這樣發展下去,恐怕早晚都有楊廣百萬大軍征高麗的慘劇,實際上楊廣只派一員大將領十萬大軍打高麗,可能戰果都要好很多。

  呂布既然要搞,就要一步到位,他決定裁減掉一半人馬。

  首先從中央正規軍裡裁減,把所有身體有殘疾的將士都裁減,把三十歲以上卻無戰功的將士裁掉,把入伍兩年以上卻無戰功的將士裁掉,把四十歲以上雖有戰功卻無軍銜的將士裁掉,把大字不識一個而軍功排在末尾的將士裁掉。

  呂布又考慮到那次微服私訪時看到的“家無青壯、老無所依、幼無所養”的情況,下令軍中將士,凡是家中獨子的、家中只有一個青壯的,都要退伍回去,不過若是有人戰功卓著、軍銜高有能力雇傭青壯勞力在家裡幫傭,亦可以繼續留在軍中。

  除中央軍近衛師留兩萬人之外,其他師只留一萬人,又因為道路的逐漸修繕完畢和四輪馬車的普遍使用,後勤上的壓力減輕,輔兵已經不再需要那麼多了,一萬人馬裡面保持六千戰兵四千輔兵,有些機動性強的部隊裡輔兵更裁到只有二千人。
  裁減的循序是先從近衛師開始,近衛師裁減下來的人員跟中央軍一般隊伍的將士放在一起裁減。
  中央軍裁減下來的人員再跟郡兵、護田兵裁減,裁減的標準比中央軍放寬了一些,但裁減一半以上的目標是不變的。郡兵、護田兵裁剪下來的再放在縣兵裡面裁減,縣兵裁減下來的再放在鄉兵裡裁減。

  取消各州遊擊兵團的編制,精銳編入中央軍,其他的編入地方郡縣兵,地方郡兵、縣兵、建設兵團的護田兵都是不離開本郡、本縣的,所以可以是半脫產隊伍,農閒時節全部參與訓練、防禦、治安任務,農忙時節則輪流從事種田或軍事防禦任務,凡是編入地方郡兵、縣兵的將士們的田產都在郡城、縣兵附近。

  地方鄉兵則是不脫產的隊伍,農閒時節也是輪流參與訓練、防禦、治安,農忙時更不用提,輪流執行防禦、治安任務,只到戰時才全部武裝起來。

  呂布將麾下兵力根據外敵的分佈而分成幾個方向。

  在荊州方向佈置兩支軍以防袁紹、劉璋,第一軍,扼守上庸郡、南陽郡、江夏郡,五萬人馬,司州將軍張遼為軍長,荊州將軍徐晃為副軍長,黃權為軍參,有張遼、徐晃的兩個師中央正規軍,張任、李通分領上庸郡、江夏郡兩萬郡兵,黃權領司州建設兵團一萬護田兵;第二軍。扼守司州洛陽河南郡、弘農郡一線,五萬人馬,司州牧朱?為軍長,朱靈為副軍長,諸葛瑾為軍參,朱?、朱靈領兩萬正規軍,郝昭、龐舒領司州兩萬郡兵,棗祗領司州建設兵團一萬護兵,張遼、朱靈隨時可增援南陽郡。

  在青州方向佈置一支軍對付陶謙、劉備,四萬人馬。青州將軍于禁為軍長,青州副將軍臧霸為副軍長,有于禁一萬中央正規軍,臧霸、孫觀領兩萬青州郡兵,王修領一萬青州建設兵團護兵,王修為軍參。

  在豫州方向佈置一支軍對付袁術,四萬人馬,豫州將軍魏延為軍長,黃蓋為副軍長。魏延領一萬中央正規軍,黃蓋、廖化領豫州郡兵兩萬人馬。闞澤領一萬豫州建設兵團護兵,闞澤為軍參。

  討逆將軍張頜領一萬正規軍守在豫州、青州、揚州三州交接的沛國,震懾徐州陶謙、劉備以及揚州壽春的袁術,可隨時接應青州於禁或豫州魏延。

  在涼州方向佈置一支軍對付西域各國、羌胡部落、張魯,六萬人馬,有涼州將軍徐榮為軍長,段煨為副軍長,有徐榮領一萬中央正規軍,段煨、董越領兩萬涼州郡兵。張既領一萬涼州建設兵團護兵,馬騰、班榮領兩萬西域都護府軍,張既為軍參。

  在朔州、並州方向佈置一支軍對付西部鮮卑同時監督中部鮮卑,六萬人馬,有朔州牧皇甫嵩為軍長,度遼將軍鞠義為副軍長,有皇甫嵩、鞠義、閻柔三萬中央正規軍。有朔州將軍李肅領一萬朔州郡兵、並州將軍吳匡領一萬並州郡兵、石韜領一萬朔州建設兵團護兵,徐庶為軍參。

  在幽州、遼東方向佈置一支軍對付東部鮮卑餘孽和東北諸國,五萬人馬,以遼州將軍太史慈為軍長。以幽州將軍成廉為副軍長,遼州刺史劉政、護烏桓中郎將田豫為軍參,有太史慈、田豫兩萬中央正規軍,有成廉領一萬幽州郡兵、牽招領一萬遼州郡兵,田疇領一萬幽遼建設兵團護兵。

  張燕、楊鳳領兩萬太行無憂軍繼續駐紮在太行山,一邊震懾地方世家,一邊參與忘憂丹、神仙丹製造和運輸,兩萬太行軍屬於半脫產狀態。
  韓浩、常林領兩萬冀州建設兵團護兵負責督促運河修築,甘甯領一萬黃河水師協助運河修築,呂岱、董襲領兩萬渤海水師震懾三韓、百濟、倭國。

  呂布本部近衛師與高順、黃忠、趙雲、閻行六萬中央正規軍留守冀州,曹性、陳衛領兩萬冀州郡兵,任峻領一萬冀州建設兵團護兵。

  如此算來,有呂布、朱?、皇甫嵩、高順、張遼、黃忠、趙雲、閻行、張頜、徐晃、徐榮、於禁、太史慈、鞠義、朱靈、魏延、閻柔、田豫、甘甯、呂岱、董襲、馬騰、班榮等二十三個正規師,二十四萬人馬。

  在這裡面有皇甫嵩、朱?、鞠義、閻柔、田豫這五支正規師的鎮守地盤常年不變,所以可以做軍屯,而其他正規師的駐地也將嚴格規劃,以後只換首領不換兵,軍屯田地有基本保證,若是出征,可交給當地建設兵團幫忙料理然後分成,如此可解決掉八萬人馬口糧,這樣算起來,只有十五萬軍隊需要消耗民眾的糧草。

  而郝昭、張任、李通、臧霸、孫觀、黃蓋、廖化、段煨、董越、李肅、吳匡、曹性、陳衛、成廉、牽招、張燕、楊鳳、石韜、田疇、棗祗、闞澤、王修、張既、韓浩、常林、任峻等部郡兵、護兵,共二十六萬人馬。

  縣兵雖然是郡兵的五倍多,大概有七十多萬,但稍微放寬一點訓練要求的他們便有了充足時間耕田放牧,基本可以做到自給自足,鄉兵大概是縣兵的五倍,有三百多萬,有足夠時間耕田放牧,完全可以做到自給自足,八萬名建設兵團護兵以及十倍於他們的八十萬屯田兵在稍微放寬訓練作戰要求的條件,能做到自給自足,不過郡兵的防禦、治安、作戰任務重,只能做到一半自給,近九萬人馬需要外來糧草補給。

  這樣算下來,呂布麾下人馬現在只有二十四萬是需要消耗民眾交上來的糧草,跟三千萬民眾相比,軍民比例不到一比一百,呂布精簡兵力、減輕民眾負擔的任務勝利完成。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5-14 13:35

第707章 重開月旦評

  呂布任用華歆、王朗去解決冗官問題‘除了真型需要他們這樣清正廉潔的世家名士去破世家官吏的頑疾之外’亦有讓華歆、王朗等世家名士跟庸俗世家隔絕的用意。

  呂布雖然厭惡世家,但他並不厭惡反倒很欣賞那些本身坐得正行得端的世家人物,只是那些世家人物被更多庸俗無恥的世家官吏挾裹著,身不由己,呂布能夠做的便是像從泥沙裡檢出明珠一樣,把那些清正廉潔的世家官吏挑選出來,重用他們,讓他們來對付那些奸惡、庸俗的世家。

  呂布發現,任用寒庶子弟去對付世家人物,往往會出現寒庶子弟被世家拉攏的危險,而用世家人物對付世家,他們非常熟悉世家那一套做法,可以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事實證明,讓他們窩裡鬥是削弱一個階層最事半功倍的辦法。

  呂布跟華歆、王朗、田豐、沮授、法衍、裴茂等世家人物相處久了,對世家的嫌惡之情減輕不少,不是所有世家都是野心勃勃殘暴不仁的,不是所有世家子弟都是無能且無恥的,若是死抱著世家、貧寒勢不兩立的觀念,就變得跟那些庸俗低級的世家人物一樣,圃於出身的狹隘世界觀,無法闊張心胸去包容世間所有英才,所以呂布漸漸地減輕了對世家的仇恨、厭惡等消極情緒,取而代之的是各個階層的融合。

  華歆、王朗都歸順了呂布,在他們兩人的影響規勸下,呂布對原來遼東三賤客管甯、王烈、邴原的態度也起了變化,而這三人經過了半年的勞動改造教育 認識到基層民眾的疾苦,認識到世家壟斷統治乃是萬惡之源,開始對呂佈施行的一系列政策積極擁護起來畢竟他們良心未泯,不是袁魄、王允等喪盡天良的官僚。

  呂布量才使用以管寧非常善於教化,便任命他做禮部的教育司郎中,而此時孔融已經榮升禮部尚書,管甯便為孔融的副手以推進全民教育為己任。

  王烈此人以德行見長,在別的方面似乎沒有多大的長處,呂布任命他為禮部的漢化司郎中,讓他負責督促對異族的漢化工作,尤其要注重對德行的教育。

  不同于出身世族的華歆、管甯、王烈,邴原出身寒微他十一歲時喪父,家裡面窮,在幾歲時,從書塾經過聽見書聲琅琅,忍不住哭了,書塾的老師問他說:“小孩子為什麼哭呢?”邴原答道:“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那些讀書的,凡是能夠學習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羡慕他們不孤單,二來羡慕他們能夠上學。內心感傷,因此而哭泣。”老師憐憫地說:“你想讀書就來吧!”邴原進了學堂,學習異常努力,一個冬天,就讀熟了《孝經》和《論語》。

  年輕時,邴原與管甯就以德行高尚齊名,州府辟命都不接受,黃巾之亂爆發,邴原帶領家人到海上,住在鬱洲山中,後來黃巾規模越發展越大,邴原避居遼東,邴原在遼東一年多,名聲重于一時。

  邴原跟闞澤一樣,都是從草根爬起來的名士,讓呂布非常地欽佩,呂布為了讓所有大漢孩子都學習邴原這股精神,便任命邴原為太尉府的典學從事,為呂布監督全民教育政策實施情況,並向各小學堂、各中學堂學生現身說法。

  管甯、王烈在那一世是到死都隱居著,邴原則隱居了一陣子後來為曹操效力,但在這一世,呂布是不容許大漢有真正賢才隱居起來不為自己效力的情況發生的。

  一直以來,呂車就非常反感那種拒絕公府征辟的隱士,他曾以大漢中央朝廷的名義傳諭天下,讓所有自以為有才能的隱士都出來為國效力,有三番五次拒絕征辟者罪之。

  呂布的用意很簡單,既然你是一個人才,你就得為我效力,要麼就去死也省得便宜了敵人一方。

  呂布這種殺伐果斷的征辟人才政策,很多世家大族都在一旁看笑話,以為必定失敗,結果反倒是得到了空前的勝利,因為大部分隱士隱居山林卻拒絕公府征辟,純屬是玩欲擒故縱的把戲,若是公府給他一個好官職,他們稍作推辭都答應了,若是職位太低就老玩拒絕征辟的把戲。

  這種把戲在東漢名士圈裡玩了幾十年,呂布懶得陪那些名士們玩了,便開門見山,而那些名士們一百個人裡面前難得找到一個真正視功名利祿如糞土的人物,他們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都在積極地入仕為官。

  一旦呂布撕破了那些隱居名士們的偽裝,他們沒啥好裝的,乾脆各自露出本性,對功名利祿汲汲以求,甚至很多人乾脆投入到董昭、郭嘉、賈詡他們那從龍一党,為呂布的未來鋪平道路,像王朗、華歆,一開始圓於世家門戶之見很反感呂布,可當真正投效呂布以後,他們變得比很多呂布原本的部下都要忠誠。

  呂布忽然間發現,他其實就缺乏董昭、郭嘉、賈詡、王朗、華歆這樣以他呂布的利益為根本利益而不是以大漢皇室利益為主導的從龍一黨,他要積極地培養、聚攏從龍一黨。

  呂布又從孫策手中得到了偽揚州刺史劉繇的軍師許劭。

  劉繇從洛陽偽朝廷那裡得到了揚州刺史的職位,為了統領揚州,準備定壽春為根據地,但當時戰局混亂,淮南一帶已是袁術的勢力範圍,於是劉繇只好撤到曲。

  當時曲阿為孫策的舅舅吳景的勢力,由於吳景與袁術關係不錯,所以與孫策一起彈壓劉繇,將劉繇趕走。之後呂布任命袁術為揚州刺史,孫策與吳景、袁術一起合攻劉繇。劉繇命張英、樊能與孫策軍對抗,但是不敵孫‘策的大軍而敗’大敗之後的劉繇接受許幼的建議逃到荊州投靠袁紹,趕到豫章郡時被豫章郡太守朱皓所阻攔孫策又領兵攻來,劉繇、許幼和劉繇兒子劉基被孫策俘虜,孫策以劉繇、許劫的名望高而待之如上賓劉繇很快就病死了,孫策征得呂布同意 將劉繇慎重的葬到其故鄉東萊郡牟平,並將他的遺孤劉基送到師城。

  呂布見到了劉繇的軍師許劭,跟他聊過幾句,發現許幼本身並沒有多大才能但他獨具慧眼,看人入木三分,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評論家,若放在後世,根本不可能像東漢末年走紅,他在東漢末年的走紅跟東漢時期變態的選官體制密不可分。

  漢朝以降 “察舉”“征辟”就是做官的正途,社會盛行清議,熱衷臧否人物的品藻、德行、言語、才能種種,一個寂寂者若能得到當世名士之品評立刻身價百倍,在識鑒方面,對其時及後世都產生深遠影響的,莫過於許幼與郭泰,所謂“天下言拔士者,咸稱許、郭。”

  許幼和他堂兄許靖在年輕時,每個月都會舉辦月旦評的人物品評會,影響力之強,甚至是受其評論就能成名的地步。袁紹、劉表等人皆接受過他們品評,曹操也在橋玄的引薦之下,得到著名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價。

  從東漢到三國,這種清議極為風行,對時人進行從形骨到神明的審美批評和道德判斷,諸如管輅、孔融、崔琰、陳群、傅巽、司馬徽、龐統、許靖、胡綜、虞翻、孫和、羊街等等都以“好樂人倫”著稱。

  在亂世中,識鑒已成為立足其間的一種必備本錢。作為一個諸侯,你沒有第一流的識鑒能力,你就要為自己的淺短付出代價,比如劉表,臥龍、鳳雛就在身邊卻不能發掘,甘甯、黃忠、魏延在他手下而不能起用。

  作為一個士子,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命途也就系於自己的眼光,想起歷史上陳宮、高順之隨呂布,田豐、沮授之從袁紹,便使人扼腕歎息。

  呂布的眼光多半是按照歷史上的記載來的,只對那些有名的文武將領有眼光,卻缺乏真正的伯樂眼光去挖掘那些因為各種原因而未能顯名於史冊、或者顯名于史冊但呂布在後世沒有留意到的賢才,許幼的到來便可以填補呂布這方面的缺陷。

  呂布欣然任命許幼為大漢朝廷內閣吏部侍郎並兼任吏部招賢司郎中,很顯然他比崔琰還要合適。

  呂布還授意許劾重開月旦評,因為月旦評雖盛行于一時,然持續時間並不太長,十常侍當國時,許劭目睹朝政腐敗,天下將亂,不願入仕,他說:“方今小人道長,王室將亂,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便前去廣陵郡,後來依附劉繇。

  許靖在董卓掌權時,和周毖一起負責吏部,任命了很多表面擁護董卓實際上反對董卓的人,後來董卓於是殺了周毖,許靖擔心被殺,遂轉徙各地,先後投靠青州刺史孔?、揚州刺史陳溫、吳郡都尉許貢、會稽太守王朗,王朗被孫策擊敗後,又逃往交州避難。

  呂布便對交州牧變燮派來的使者要求,將許靖送來鄴城,跟他堂弟許劭繼續開月旦評。

  土燮雖然現在處於呂佈勢力鞭長莫及的交州,但他時刻面臨荊州刺史袁紹的威脅,需要呂布這個強援,抱著不得罪呂布的心情,將許靖送來鄴城,呂布同樣任命許靖為禮部侍郎兼招賢司郎中。

  許劭雖然對許靖之前去洛陽偽朝廷就職很不滿,但現在迫于呂布的壓力,只好跟許靖聯手,重開月旦評。

  月旦評現在已經不只是限於一個士人小圈子裡面的評論,而是成為覆蓋整個大漢的論壇,不止是以士人的自碑為管道,更以大漢日報為載體,逐步變成了呂布培植親信私黨的一個工具,一旦呂布想重用誰,就把那位賢士送到許幼、許靖面前,讓他們做鑒定。

  除了做秘密工作的郭嘉、賈詡之外,呂布麾下文武將領大多都接受過月旦評,名聲大震,如此也把呂布的聲譽抬高很多,畢竟能夠駕馭這麼多王佐之才的人物更非凡夫。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5-14 13:36

第708章 升任大司馬

  呂布平室幽州劉虞、公孫瓚,又平滅中部鮮卑魁頭、步度根,又滅東部鮮卑,又平定遼東公孫度叛亂,又平定涼州韓遂羌亂,又平定兗州曹操叛亂,又擊退荊州刺史袁紹、揚州刺史袁術、徐州刺史陶謙的進攻,有大功於朝廷,只是一個三公中的太尉之職已經無法表達朝廷對呂布的犒賞與感激。

  所以天子劉辯、太后何蓮與內閣諸輔臣做過一番商議,決定任命呂布為大將軍,錄尚書事,這前面不加驃騎、車騎的大將軍,便如當年的何進一樣,為朝廷第一大臣,執掌朝廷軍政大權。

  呂布興高采烈地想要接受這個賜封,卻被郭嘉、賈詡、王朗、華歆一起勸諫呂布莫要答應。

  王朗進言道:“本朝的大將軍,如竇憲、鄧騭、梁冀、竇武、何進者,皆無好下所!

  竇憲,章德皇后兄,章帝建初二年,以外戚拜為郎,遷侍中,不久又升為虎賁中郎將,日益受到寵任,和帝即位,太后臨朝,竇憲在內掌握機密,對外宣佈詔命;其弟篤、景、並居要職。永元元年,竇憲遣客刺殺太后幸臣,得罪,被囚于宮內;因害怕被殺,自求擊北匈奴以贖死。適逢南匈奴單于請兵北伐,乃拜竇憲為車騎將軍,以執金吾耿秉為副,各領四千騎,合南匈奴、烏桓、羌胡兵三萬餘出征。竇憲遣精騎萬餘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北單于逃走。竇憲追擊諸部,出塞三千里,登燕然山,刻石紀功,命中護軍班固作銘。回師以後,拜憲為大將軍,位次太傅,在三公上。三年,竇憲又遣左校尉耿夔等出居延塞,大敗北匈奴于金微山,北單于奔逃,下落不明,北匈奴從此破散。竇憲既破匈奴,威權震朝廷,和帝恐其功高蓋主,與中常侍鄭眾定計予以懲治。四年,竇憲還朝,帝勒兵沒收其大將軍印綬,改封為冠軍侯,命令他到封邑去,等他到達以後,迫令自殺。

  鄧騭,字昭伯,南陽新野人,初辟大將軍竇憲府,因妹入宮,兄弟皆除郎中,及妹為後,他三遷虎賁中郎將,和帝死後,策立出生百日的蕩帝和年幼的安帝,鄧太后臨朝,自任大將軍,專斷朝政。他曾倡節儉,並舉薦楊震等人,藉以取得世家的支持。太后死安帝與宦官李閏合謀誅滅鄧氏家族,騭絕食自殺。

  梁冀,字伯卓,安定人,出身世家大族,先祖時曾協助光武帝推翻王莽,其父親為梁商,有一妹,乃順帝的皇后。永和元年,梁冀成為河南尹,順帝時因皇后的關係,梁商成為輔政的大將軍,梁氏一族左右國政,後來梁冀代父親成為大將軍,順帝死後,2歲的沖帝即位不久就去世,梁冀之妹梁太后立8歲的質帝,因質帝當面稱梁冀為‘跋扈將軍”次年即被他毒殺,另立十五歲的桓帝,此後他更加專擅朝政,結黨營私,且大封梁氏一門為侯為官。到延熹二年,梁太后薨,早對梁冀專權亂政不滿的桓帝,借宦官單超、徐璜、具緩、左悄、唐衡等五人之力殺死梁冀,其全族都一併被殺。

  竇武,字游平,扶風平陵人,竇融玄孫。桓帝延熹八年因長女立為皇后,遂以郎中遷越騎校尉,封槐裡侯。次年,拜城門校尉。竇武任職時,多方辟召名士,所得兩宮賞賜,也都捐助給太學諸生,並因以太后詔誅戮專制宮省的中常侍管霸、蘇康等,得到士大夫的擁護。建甯元年八月,竇武與陳蕃定計翦除諸宦官,後事機洩露,結果兵敗自殺,被梟首於洛陽都亭,宗親、賓客、姻屬悉被處死家屬徙日南。

  至於何進,下場與奚武一樣,不說也罷,以此觀之,大將軍之尊號不詳,主公不可受之!”

  呂布聽了王朗這番話,大驚,這個大將軍竟然是如此邪門的尊位,簡直是誰坐誰死。

  呂布便固辭不就,接連推卻了四次,按照這個時代的禮儀,像大將軍這種尊位封賞是要拒絕三次才能應諾,但呂布拒絕了四次,天子劉辯、太后何蓮明白,呂布是不想做大將軍。

  天子到辯、太后何蓮頓時慌了神,呂布到底想要坐在哪個位置,難道是至尊寶座?

  董昭入宮面見天子劉辯、太后何蓮,獻策道:“奉先公之功,可比衛青、霍去病,當年衛青、霍去病加官為大司馬大將軍,冠加大司馬後,其位秩不變,大司馬大將軍尊比丞相,大司馬大將軍除外掌兵政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可進入內朝參決政事,秉掌樞機,如此便可全面輔佐天子、太后處理軍政大事。”

  劉辯欣喜道:“既然如此,朕便封呂卿為大司馬大將軍!”

  董昭搖頭道:“陛下,成帝末確立了三公制,大司馬後面不再聯以將軍之號,和丞相、大司空並列為三公,三公為皇帝的三個最高輔政之臣,但仍以大司馬居首位,而本朝建武二十七年,改大司馬為太尉,以後不再見大司馬的名稱,而大將軍留存下來。

  然則歷任大將軍皆有不法之舉,與皇帝不睦,奉先公不願重蹈之前大將軍戶覆轍,不願接受大將軍之位。

  微臣建議,依然保留太尉之職,而將大將軍改為大司馬,如此一來,奉先公定然欣然接受!”

  董昭嘴角掠過一絲竊笑,恐怕天子劉辯、太后何蓮都記不得了,當年顛覆西漢的王莽就曾擔任過大司馬。

  王莽幼年坎坷,父王曼、兄王永先後去世,由其叔父們撫養成人。青年時期的王莽,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尊敬長輩,被譽為楷模。王莽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王鳳臨死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漢成帝建始十一年,王莽被任命為黃門郎,後升為射聲校尉,後其叔父王商上書表示願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當時朝中的許多知名人士都為王莽說好話,漢成帝也認為王莽很員能。

  王莽的表兄、王太后的外甥淳于長發跡在先地位超過了王莽,而且他善於阿諛奉承,又曾為漢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后出過力,深受漢成帝信任,很快升為衛尉,掌管皇宮的禁衛,成為九卿之一。這時大司馬王根準備退休,很多人認為淳于長應繼任大司馬。王莽為了扳到他仕途上的競爭對手,秘密地搜集了淳於長的罪行,然後王莽利用探望的機會告訴王根,淳於長暗中為接替擔任大司馬已做好了準備,他已經給不少人封官許願了;同時又說出淳於長與被廢皇后許氏私通之事。王根大怒,要他趕快向太后彙報,王太后讓成帝罷免了淳於長,查清了他的罪行,在獄中將其殺死。

  在淳於長死後,王莽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三十八歲,後來的事情自不必待言。

  董昭心中暗道,雖然主公家族根基不如王莽,但主公遠見卓識勝過王莽,由大司馬而篡漢自立,必定不會重蹈王莽的覆轍。

  董昭此人處事低調,卻眼光高遠,早已看出大漢式微不可拯救,遲早要改朝換代,在這一點上,他比田豐、沮授等人都值得呂布信賴。

  朝中縱然有人因大司馬這個官職聯想起王莽,卻沒人敢在天子劉辯、太后何蓮面前提及,因為呂布在天子劉辯、太后何蓮面前一直是一副赤膽忠心的模樣,跟歷史上曹操屢次欺淩漢獻帝劉協的狀態迥然不同,天子劉辯將呂布視為義父,而太后何蓮視呂布如同親老公,這樣親密的關係下,有冒大不韙者進言說呂布恐成王莽、董卓者,在此之前,皆被天子、太后下令杖斃,現在無人敢信口雌黃。

  天子詔頒佈下來,呂布太尉之職升格為大司馬,都督全國軍事,錄尚書事,為內閣首輔。

  東漢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為虛職,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將軍,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而到了三國時期,各國官制基本沿襲了東漢官制,魏國在三公之上另設大司馬,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將軍之上,一般由大將軍升遷而來。蜀漢的大司馬位在大將軍之上,如諸葛亮的接班人蔣蜿。吳國設有大司馬和左大司馬、右大司馬,位在上大將軍之上,一般由大將軍或者上大將軍升遷而來,如呂岱、施績、陸抗、丁奉、朱然、全綜,所以呂布任大司馬比任大將軍更能顯示他無上的權力。

  因太傅盧植去年去世,經呂布獨斷,內閣輔臣一致推薦,太師蔡邕升任太傅,太保馬日牌升任太師,尚書令黃蜿升任太保,司空崔烈、司徒鄭玄繼續留任,太尉則有皇甫嵩兼領,尚書令則有幽州刺史董昭升任,此後,上三公太傅、太師、太保與三公司徒、司空、太尉皆為年滿六旬以上高級官員的榮銜,並無實權。

  自此之後,御前內閣有大司馬呂布、尚書令董昭、太傅蔡邕、太師馬日礎、太保黃豌、司空崔烈、司徒鄭玄、太尉皇甫嵩、車騎將軍朱雋、御史大夫田豐等十人組成,因尚書令董昭、御史大夫田豐、司空崔烈唯呂布馬首是瞻,其他人等亦皆服呂布之能,最重要的是呂布得天子、太后十分信賴,呂布的大司馬府便淩駕在內閣之上,成為了大漢最高權力機關,實權幾乎始終集中在大司馬呂布手中。

  在地方上,執掌軍權的各州將軍、各郡尉、各縣尉、各鄉尉、各亭尉都是從呂布中央軍派出的,而地方六曹官吏中有過半都是經呂布推薦或從呂布的中央大學堂走出去的,地方大員上,幽州刺史則有原青州刺史孔胄轉任,青州刺史則由原魏郡太守諸葛玄升任,諒州刺史由原朔州刺史郭組轉任,朔州牧由太尉皇甫嵩兼任,司州牧由車騎將軍朱雋兼任,豫州刺史由張邈升任,遼州刺史由劉政升任,而冀州牧則由呂布親自兼任,除了孔胄、皇甫嵩、朱雋之外,其他都是呂布的親信,可以說地方上也被呂布牢牢掌控。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5-15 18:52

第709章 霸道與王道

    當朝廷和地方都被呂布掌控,呂布原來一直努力隱藏的野心開始萌動起來,呂布麾下那些一心想獲得從龍之功的文武將領體察上意,開始活動起來。

  尚書令董昭自從獻策讓天子、太后賜封呂布為大司馬之後,又入呂布的大司馬府進言道:“請主公上奏天子,恢復五等爵位!”

  五等爵位便是公、侯、伯、子、男,最早是堯舜時期施行的,在夏朝的時候延續,商朝廢除子、男二等,周朝又恢復五等爵位制度,不過後來封國內又各自增添諸多不同的低等爵位,爵位制度開始混亂。

  秦滅六國,實行純粹的郡縣制,賞爵為二十等。兩漢仍承秦二十等爵,同時增添王爵,初時王爵為大功勞者皆可受封,西漢初分封了八個異性諸侯王,不久大多掃除,隨後改為只有皇族才能封王,分封了一批同性諸侯王于關東,鎮土撫民。初期諸侯王國一般較大,常有幾郡,平七國亂後削減,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複治國,到後來的王國不過相當一郡,且王死後諸子皆可分其地,越來越小。東漢封王爵,如西漢制度,只以皇子封王,其郡為國。

  王爵下面便是侯爵,二十等爵中的列侯、關內侯,以戶數為差,大者不過萬戶,少者五六百戶,西漢時的侯國建制相當於縣,有國相,相當縣令,受所在郡守節制。

  而到了東漢時,因為賣官鬻爵風行,又由於征辟、察舉、任子等制度使得世家基本壟斷了官吏選拔權,二十爵位裡面的其他爵位名存實亡,對於下面的臣子來說,王爵是毫無指望的,真正靠譜可以拼一下的爵位只剩下了列侯和關內侯。

  列侯有國邑,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故有縣侯、鄉侯、亭侯的稱謂。像關羽的漢壽亭侯跟呂布的溫縣侯就差兩個級別;關內侯僅次於列侯,有其號,無國邑,一般系對立有軍功之將的獎勵,封有食邑多少戶。有按規定戶數徵收租稅之權。可世襲。

  呂布心知肚明,董昭倡議恢復這個五等爵位的用意,並不只是因為二十等爵位大多名存實亡,更有深刻用意。就跟歷史董昭向曹操建議恢復五等爵位制度一樣。

  歷史上,當曹操採納董昭建議,讓五等爵位恢復,董昭便繼續進言,並遊說群臣。,給曹操加魏王,給曹操加九錫。

  呂布完全可以料想到,董昭建議自己恢復五等爵位,下一步必定會繼續勸呂布稱公、稱王,然後一步步地削弱漢天子的權威,為呂布將來君臨天下做鋪墊。

  呂布沉吟不語,最近這五年來,他一直徘徊在像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進而君主立憲、篡漢自立這兩個道路之間。無法立下決斷。

  董昭便道:“主公,您的勢力已經發展到了瓶頸時期,到了該做出選擇的時候了。若是你能還猶豫不決,不妨召集所有在鄴城的文武群臣來大司馬府議事,借著商討恢復五等爵位制度。來試探一下他們的態度,若是他們大部分人都同意主公稱公爵,那主公您應該就會下最後的決心了!”

  呂布猶豫不定,只好聽從董昭所言。召集在鄴城的文武群臣來大司馬府議事。

  大司馬府議事廳裡,座無虛席。尚書令董昭起身明言道:“主公文治武功,雖然衛青、霍去病重生,亦不如矣,在下以為,僅大司馬之位不足以表主公之功,我們應該聯名上表朝廷,提升主公的爵位!”

  呂布故意裝出輕描淡寫狀:“吾得天子、太后器重,為朝廷效力,南征北戰乃本分而已,實在不宜多求獎賞,溫縣侯的爵位足矣!”

  眾人盡皆迷惑地望著董昭:“按照本朝制度,主公之縣侯爵位已經是臣子的最高爵位了,再往上便是王爵,那只有皇族才能封王,主公不是皇族,又該如何提升?”

  董昭微微一笑道:“恢復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由侯爵升為公爵!”

  呂布輕輕搖搖頭道:“本朝爵位制度甚好,為何要為吾一人而擅改爵制?!”

  董昭猛地搖頭道:“主公,非是為您一人而改此爵位制度,實是之前朝廷賣官鬻爵,致使爵位輕濫,又由於征辟、察舉和任子等制度基本上壟斷了官吏選拔權,雖二十等爵仍在,其作用已式微而益輕,除列侯、關內侯兩級外,其餘的幾乎名存實亡,無法起到原本設置爵位的目的,大部分有功之士終生不得封侯,如李廣一般,如此制度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董昭此論雖然是至理,但田豐、荀彧等保皇黨是何許人,他們馬上就識破了董昭的用意,知道董昭跟郭嘉、賈詡、王朗、華歆等人一直在積極地推呂布往更高的權位行進。

  田豐當時厲聲疾呼:“董公仁,你這是把主公放在火上烤!天下人一直公認主公乃大漢赤膽忠臣,若為了主公一人而專設公爵之位,天下人該如何看待主公!本來你建議天子封主公為大司馬已經不妥,讓天下人聯想到當年王莽亦曾做過大司馬,你若再勸天子封主公為國公,更會讓天下人想到王莽篡位前的安漢公!”

  董昭猛地一拍議事廳中間的桌子,憤然站起道:“田元皓,你竟敢口出如此誅心之言!王莽沽名釣譽,如何跟主公相提並論。主公精忠報國,人人欽服,又乃天子尚父,便如當年武王之尚父呂尚為齊國公,又如何?!此乃天子家事,與你何干!”

一時之間,議事廳裡一片大亂,呂布在旁微笑旁觀,很快便看得出,自己麾下文武群臣,分成了從龍黨、保皇黨兩派和中立派。
  從龍一党,文官以董昭、郭嘉、賈詡、華歆、王朗、呂范為主,武官以高順、曹性等並州宿將以及呂岱等呂氏族人為主,他們一心想讓呂布黃袍加身。

  保皇一党,以田豐、荀彧、孔融為主,他們感念兩漢四百年基業不易,有復興漢室之念,對於扶持呂布篡漢自立是抱著反感甚至敵對的心情,動輒以不可做王莽、董卓來提醒呂布。

  議事廳裡將近有一半文武將領都抱著無可無不可的態度置身事外,不論呂布是做大漢忠臣也好,篡漢自立也罷,只好能保證住他們的利益,他們都支持呂布。

  目前看來保皇一黨的勢力沒有從龍一黨大,但若是加上皇甫嵩、朱?、蔡邕、馬日磾、黃琬、鄭玄等保皇黨老臣們,從龍一党並無必勝的把握,畢竟呂布的鄴城朝廷一開始就是以團結大多數保皇黨以對抗董卓、袁紹而發家的,不像曹操迎獻帝劉協時麾下除了荀彧、荀攸外幾乎都是從龍派,沒有太多牽絆。

  呂布明白,董昭從龍一党跟田豐等保皇一黨之間的截然不同,歸根結底是政治理念的不同,從龍一党是王道,而保皇一黨是霸道。這王道、霸道並不是從字面望文生義的意思,實際上,王道和霸道是自從春秋戰國以來逐漸形成的諸侯處於亂世的兩種思路。

  所謂霸道,就是要“上尊天子,下合諸侯,討伐不臣”,成為天下的諸侯之長,歷史上這樣做的人,最典型的就是春秋時期的齊桓公、晉文公等五人,史書稱呼他們為春秋五霸,管這類的事業稱為霸業,而對這種思想也就稱呼為“霸道”,其實,歷史上曹操做的或呂布現在做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基本上都是這個思路。

說起王道,很多人認為王道就是簡單的仁德治國,其實是一種誤解。王道是戰國時期孟子的思想,他認為諸侯通過仁義治國,規範禮儀,最後能夠達到“王天下”的目的。在秦始皇之前沒人稱帝,夏商周三代的天子其實都只稱王,只有進入戰國時期之後,諸侯國才膽敢逾制稱王。所以孟子的“王天下”思想,其實就是認為諸侯通過仁德的手段,就可以君臨天下,取周天子而代之。

  董昭等從龍一黨並不主張“尊王室討伐不臣諸侯”的“霸道”,主張要推翻衰微的漢室,建立一個新王朝取而代之,而田豐等保皇一党則認為大漢皇室還有救,還有中興的機會,呂布頂多只能做到周代呂尚的位置。

  歷史上,曹操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霸道”思想起家的,最後當他說“若天命在孤,孤願為周文王”,為自己的兒子取代漢室鋪平道路的時候,其實是捨棄了“尊天子討伐不臣”的霸道思想,向王道思想靠攏,這其中不能不說受到董昭的很大影響。

  呂布過去一直處於動搖不定的狀態,徘徊在君主立憲的霸道、篡位自立的王道之間。

  因為呂布的猶豫不決搖擺不定,所以保皇黨、從龍黨才能暫時保持合作,共對袁紹、曹操、劉備。

  呂布看了議事廳裡涇渭分明的兩派人,知道現在還有袁紹、曹操、劉備、陶謙、劉璋、張魯等敵對勢力沒有清除,實在不宜把自己最後的決定說出來,現在還是要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共禦外敵,只有等大漢真正統一到鄴城朝廷旗下,呂布才會做出最後決定。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5-15 18:54

第710章 封爵武安公

     就在保皇黨、從龍黨吵得不可開交之際,中間派的魏郡太守滿寵起身勸解道:“諸位,諸位,息怒,且聽在下一言!諸位爭執關鍵在於主公為國公之事是否讓天下人非議,在下有一計,可平息天下非議!”

  保皇黨、從龍党齊刷刷地將目光投向滿寵:“伯甯,計將安出?”

  滿寵白袍似雪,清俊的臉蛋上浮現一抹從容的笑意:“若是天子僅封主公一人為國公,定然惹來天下人非議,若是天子又封皇甫嵩、朱?兩位老將軍同為國公,三人同為國公,則天下人必無爭議。”

  眾人目光又齊刷刷地瞄向呂布,主公雖然年輕,但這幾年功勞遠大於皇甫嵩、朱,他肯跟皇甫嵩、朱一起共領國公之位嗎?

  呂布剛才一直是笑眯眯地觀察著在座的各位文武臣屬,並不強行阻止眾人的爭論,見眾人都帶著徵詢的目光看著自己,便朗聲笑道:“汝等莫要與吾生分,該問就問,該說就說!”

  荀彧雖然新近歸順呂布,卻得呂布器重,為大司馬府署理留守長史,大著膽子,拱手問道:“主公,請問您到底是怎麼考慮的?是否要按滿伯甯所議?”

  呂布點點頭,繼而又搖搖頭道:“吾願為公爵,不過不是國公,而是縣公,雖有封地,卻不立國,而且吾準備建議朝廷,以後不論是王、公、侯諸爵位,雖有封地,可按照不同比例享受封地賦稅,卻不可稱之為封國,既無軍權,亦無治民權,但有監督官吏之責!”

  田豐、荀彧盡皆大喜:“主公之意,不論是王,還是公,還是侯,皆不立國?”

  呂布點點頭道:“昔年七王之亂。昔年冀州刺史王芬擁立合肥侯之亂,數年前陳王劉寵之亂,皆因王侯立國所致,故此吾以為,可設封地。卻不可設封國。”

  田豐、荀彧等保皇黨最擔心呂布求封國公。按照此前舊制,王公的封國裡可私自擁兵、可私自任命官吏,如此呂布的封國必成國中之國,威脅劉漢皇室的地位。既然呂布已經應允此後王、公的封國裡皆無軍權亦無人事權,而且還不可稱之為封國,則呂布便是為郡公,對朝廷都沒有多大的威脅,保皇黨頓時放心了。

  呂布隨後一番話讓他們更放心了。呂布起身大聲說道:“吾觀諸位此前一直懷疑吾有王莽、董卓之志,諸位且放心,吾一直以來只有吾祖姜太公之志,一直沒有王莽、董卓之志,現有袁紹、袁術、陶謙、曹操、劉備、劉璋、張魯諸賊盤桓在外,大漢中興大業尚未成功,吾輩不可互相猜疑,更需團結一心。請諸位消除疑慮,與吾齊心合力。共同剪除袁紹、袁術、陶謙、曹操、劉備、劉璋、張魯諸賊,以實現大漢中興!”

  保皇黨人盡皆激動振奮,齊聲喏道:“謹遵大司馬之命!”

  從龍党人華歆悄聲問郭嘉:“奉孝,你與主公交情默契,你以為主公果無王莽之志?”

  郭嘉神秘一笑。悄聲道:“主公說他一直沒有王莽之志,意思是他以前一直沒有,以後就難說了。現在大敵當前,不可內訌。主公英明!”
  董昭、賈詡、華歆、王朗、呂岱等從龍黨人都微微點頭,從此之後。不再跟保皇黨人做任何爭執,他們明白,主公的雄心不在現在,而在未來。
 
  既然暫時已經平息了爭執,呂布也沒有借爵位改制的機會擅自為國公,保皇黨人就事論事,也覺得原來的二十等爵位非改不可,便同意了從龍黨人的提議,而且現在大漢朝堂上擁有爵位的漢室宗親、世家大臣在過去十年戰亂間已經死去大半,殘存的人員稀少,阻力小,想要改革爵位,如今正是最佳時機,否則等呂布麾下文武將領立功越來越多,封出去的爵位越來越多,想要再改就非常麻煩,不如趁現在就改。

  呂布廢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謂賜爵,又恢復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但因為現在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已經封了很多,不宜撤銷,又參照西晉的王、公、侯、伯、子、男、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鄉侯、亭侯、關內侯、關外侯等十八級的爵位設置,設置了大漢的二十級四十等爵位。

  二十級爵位,有親王、郡王、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鄉侯、鄉伯、鄉子、鄉男、亭侯、亭伯、亭子、亭男、關內侯、關外侯、勳爵、士爵,每一級的爵位又分為二等,如勳爵,有一等勳爵、二等勳爵,如此總共有四十等爵位。

  王、公、侯、伯、子、男皆有封地,在同一個封地裡,侯、伯、子、男這四種爵位裡只有一個爵爺,如呂布之前的溫縣,他為溫縣侯,則溫縣就不能再有溫縣伯、溫縣子、溫縣男,如關羽的漢壽亭侯,漢壽亭裡只有他一個亭侯,漢壽亭伯、亭子、亭男不會再有,當一個有功之臣被封為亭男,隨著他不斷地建功,他可以從亭男升到亭子,然後升到亭伯,升到亭侯,每次擢升,他可得到的年俸便可多得半成,一個亭男原來只可以享受一個亭半成的賦稅,等他升到亭侯,就可以享受二成的賦稅,如此類推到郡、縣、鄉各級封爵上。

  關內侯、關外侯亦有封地,關內侯的封地為大漢治內的一個村寨,可享有該村落一成或兩成賦稅,關外侯的封地為大漢治外一個城池,看似遙封,但若是能夠攻取下來,每年賦稅收入遠多於關內侯與一般亭爵,但因為是關外,環境艱苦,很多人還是不願意領關外侯而願意領關內侯。

  這些有封地的爵位,一般都要靠戰功,若是治政之功,按照功德分來論是戰功的一半,一般來說,六部尚書、州刺史的爵位往往不如地方上一個州將軍或郡尉。

  這些爵士們擁有了封地,同樣擁有了監督封地官吏、保障封地民眾權益、救護轄地百姓的義務,封地裡若有災害,爵士必須要開倉放糧救助百姓,若因救助不利而有死難者,爵士的爵位會往下貶斥甚至收回,若有隱瞞不報者,收其爵位,若欺壓百姓、阻止百姓上訪者,也收其爵位。

  爵士對封地內官吏有監督之權,若有貪腐無能的官吏,爵士須報請禦史台,將該官吏繩之以法;同樣若爵士及其家人犯法,此地官吏亦有權報請禦史台。

  呂布之所以這樣設置,是因為他從後世敗壞的吏治上體察到這一點,皇室貴族是官民對立中的協力廠商,可以監督防止官僚公權力過大害民,爭取貴族、官吏、平民三方勢力平衡。

  為了防止貴族與官吏的勾結,呂布又面對廣大出身于非官吏家庭的軍人、文人、商人、自耕農、小地主額外增設了勳爵、士爵兩級四等爵位,沒有封地,年俸也很微薄,卻因為是給予那些有重大或特殊貢獻的平民們傲然屹立於豪強、權貴、官吏面前的榮譽,榮譽的價值高過金錢,所以勳爵、士爵並不在乎年俸微薄。

  普通軍人只要戰功到達一定程度,均有望封爵,那些未曾做官的讀書人,若是在穩定社會秩序、普及文教、幫助異族漢化上做出突出貢獻的亦會被封爵,那些在幫困扶筇慈善事業上做出傑出貢獻的小地主、商人,會被封為士爵,那些每年上繳糧賦最高的自耕農或小地主、那些上繳商稅最高的商人,亦會被封為士爵,是貢獻特別突出的平民階層,更有望獲封勳爵。

  除了軍人之外的其他階層榮獲爵位有一個嚴格的要求,都不能出自文官家庭,要官宦跟貴族截然分開。

 封士爵、勳爵的權力都掌握在中央朝廷吏部、禮部,地方上官吏、豪強均無權插手,以免中下層官吏、豪強狼狽為奸,玷污了士爵、勳爵的榮耀。

  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可世襲,但諸代遞減,後代若無功於社稷,則再降一級,逐次降低,而關內侯、關外侯、勳爵、士爵這四個爵位不可世襲。

  每個爵位都有衡量的功德分,以戰功優先,其他功績為戰功一半。

  貴族在法律上有特權,他們的特權是除十惡不赦之外,皆用爵位來換取免除死刑,量刑要上一級刑曹審理,並經禦史台、廷尉審核方可處刑。

  貴族在面對公權力時有特權,他們有監督封地官吏的權力,也有指責所有官府行為的權力。

  貴族在婚姻上有特權,娶妻納妾多少有限制,公、侯、伯、子、男、勳、貴、紳、士以此類推,一個個地遞減,士爵只能娶二個,沒有爵位的男子只能有一個女人,以此激勵大漢子民努力為大漢做出貢獻。

  呂布原來是溫縣侯,若加升一級,便為溫縣公,簡稱溫公,呂布覺得聽起來很是不妥,又因為溫縣距離鄴城較遠,便乾脆放棄了原來那個響亮的溫侯。

  呂布又在鄴城附近選了武安縣為自己的封地,便成了武安縣公,簡稱武安公。

  跟呂布一起升任縣公的是功勳卓著的大漢宿將皇甫嵩、朱?,皇甫嵩的封地在他家鄉安定郡朝那縣,朱?的封地在他的家鄉會稽郡上虞縣,其他朝廷老臣如蔡邕、馬日磾、黃琬等人雖無軍功卻有治政之功,皆封為縣侯,擇其家鄉為封地。

  而呂布的親信裡,功勳大、資格老的多封為縣一級爵士,功勳資格差一點的封為鄉一級爵士或亭一級爵士,關內侯、關外侯、勳爵、士爵更是封了一大堆。
w23164598 發表於 2013-5-15 18:57

第711章 龍生龍鳳生鳳

     呂布這次爵位改革,最為人詬病的當屬勳、士兩個爵位的設立,因為這不只是為有功的軍人設立的,更是為了出身平民家庭的自耕農、商人、文人、小地主設置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士多是破落貴族的子弟,放在東漢末年,是寒庶地主子弟,他們憑藉各自的才能貢獻入選士爵、勳爵,在朝野上下為數不少的世家人物還能接受,那些立下戰功的軍人、那些有教化之功的文士能得到士爵、勳爵,那些世家人物還能接受。

  可有些自耕農只是因為繳納的糧食多,有些商人只是因為他們繳納的稅賦多,或者因為他們扶助窮困有些名聲就能夠冠以爵位,許多世家人物紛紛表示反對,他們一致認為,爵士是貴族,既然是貴族,就要出身高貴,不能跟一群泥腿子、錢串子相提並論。

  呂布一言以駁之:“貴族的高貴,從來都不是因為他們出身高貴,而是因為他們的行為高貴!凡是為大漢中興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士,不論他是什麼出身,都有獲封貴族的資格!”

  呂布有感于血統繼承的世家毒害了整個大漢民族,以至於血統、出身、拼爹決定一切的垃圾東西還在後世流傳,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一大阻礙,呂布決定以一己之力來蕩平血統論、出身論等錯誤的思想觀念。

  呂布在大漢日報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其中有一篇就脫胎于遇羅克的《出身論》。

  呂布的文章裡寫到:
  “很多人以為,只要出身高貴,就是貴族,這個觀點不要說本公不認同,便是本朝開國那些布衣將相如蕭何、曹參、周勃、陳平、王陵、陸賈、酈商、酈食其、夏侯嬰、樊噲諸位皆不認同,即便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弘農楊家在一百多年前亦不認同。

  自本朝開國一來,有無數外戚封為侯爵,如擊潰匈奴的大司馬大將軍衛青、冠軍侯霍去病,如擊潰北匈奴的大將軍竇憲。他們出身高貴嗎?有無數宦官封為侯爵,如發明紙張的蔡倫,他出身高貴嗎?

  按照我們大漢爵位制度,即便你出身貴族之家,可從你出生之後。你的爵位就降了一級。你長大後碌碌無為,爵位就永遠比你父輩低了一級,若是你違反國法肆意胡為,你的爵位更有收回的可能。大漢開國以來凡四百年。有多少違反國法而被收回封地甚至處以極刑、株連九族的爵士,恐怕沒有八千,也有一萬。若是認為出身貴族之家,便可以高人一等,淩駕法律之上。那是妄人妄語。

  一言以蔽之,縱然你出身高貴,若是你行為不高貴,你也難以成為一個貴族。

  真正的貴族,是為國家做出傑出貢獻而被朝廷乃至民眾共相尊重的人士,他們的高貴的行為堪為萬世表率,便如冠軍侯霍去病,他出身何其低微甚至下賤,而他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又何其高貴英偉。大漢就是要多幾個像霍去病那樣的出身低微而行為高貴的貴族才好!

  許多人提及出身,所說的話,可以用兩句俗語來概括,“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
  這兩點,在某些人眼裡是顛婆不倒的真理。但在本公看來,是大錯特錯。

  它的錯誤在於。認為家庭的影響超過外界的影響,看不到外面的影響的關鍵與決定性作用,說穿了,它只承認父輩的影響,認為父輩的影響超過了一切。

  真正深入地觀察名垂青史的大人物的成長歷程,恰好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外界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家庭影響,家庭影響服從外界的影響。

  從孩子一出世就受到了兩種影響,稍一懂事就步入學堂大門,老師的話比父母的話更有權威性,集體受教育比單獨受教育共鳴性更強,在學堂的時間比在家時間更長,稍大一點,開始工作了,上司的影響,同事的影響,朋友的影響,書籍的影響,以及藝術的宣傳、習俗的薰染、工作的陶冶等等,都會給一個人以不可磨滅的影響,這些外界影響,統稱社會影響,這都是家庭影響無法抗衡的。

  即使是家庭影響,也是社會影響的一部份,一個人家庭影響的好壞,不能一貫地以父親如何而定。父親是學識淵博的達官貴人,子女卻流于放任,有時更糟糕。父母行得正做得端,教育方法如果簡單生硬,效果也會適得其反。

  同樣,父親不是什麼學識淵博的達官貴人,家庭影響未必一定不好,我們大漢的開國元勳布衣將相都是明證。總之,一個人的家庭影響是好是壞,是不能只以出身判定的,出身只是家庭影響的參考。

  有一句詩寫得很好,本公有必要跟諸位分享一下,“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少偉男!”

  你們都是受孔孟之道儒家思想薰陶的,因為我們成功地執行了全民教化的政策,使得所有民眾,無論是農夫,還是商賈,甚至是奴隸,都接受了孔孟之道的教化,你們敢否定孔孟之道的教化之功嗎?你們真的相信孔孟之道是無比正確的嗎?你們真的相信孔孟之道在教化民眾上是戰無不勝的嗎?那麼你們就不應該認為父輩的影響比一切都強大,至少一個貴族之後若不好好讀書,根本無法跟一個認真讀書的農夫之子相提並論。

  出身是死的,表現是活的,出身是家庭影響的一個因素,家庭影響是表現的一個因素,而且是一個次要的因素,社會影響才是表現的主要因素。而表現好的,影響就好;表現不好的,影響就不好,這和出身毫無牽涉連。

  千里馬常有,但伯樂不常有。一般人相馬,總是根據母馬、外形、產地、價錢來判斷馬的好壞,偏忘記了讓馬跑一跑,試一試,看看它到底能不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這樣就分不出哪一匹馬是千里馬。

  現在有些人不正是這樣嗎?他們只是著眼於出身,恰恰忘了真正可以做為人才根據的表現,久而久之,不但糟踏了千里馬,就連普通馬也要變成“劣馬”了。

  我們必須要擺正出身與表現的位置,衡量一個人是否值得授予爵位、官職,出身不是標準,只有表現才是唯一的標準。

  你們真的認為出身好,表現就好,盡可以表現上超過出身不好的人?大錯特錯,只有表現糟糕的人才會扯起出身這面大旗當虎皮,拿父親的老臉到處要人買帳。出身這東西只能算是參考,只要把一個青年才俊的現實表現瞭解清楚了,出身之類的玩意就連參考的價值也沒有了。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老爹英雄兒好漢,老爹反動兒混蛋。”若是按照這兩個俗語活著,高祖做秦朝的亭長,陳平、王陵、陸賈、酈商、酈食其、夏侯嬰尚為農民,樊噲尚為屠狗者,周勃尚為織薄曲吹簫者,灌嬰尚為販繒者,婁敬尚為戍卒,蕭何、曹參尚為小吏,我們大漢帝國恐怕永遠不可能矗立起來,我們還活在暴秦的統治之下。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他不是像畜生一樣蠅營狗苟地活著,就是因為他不甘心命運的安排而力爭上游。

  若是屈服於這出身決定一切的論調,每個農民都得過且過,不好好耕田,每個戰士都得過且過,不好好作戰,那我們大漢又何以立國,那些世家又何以保障自己家族百年甚至更長的昌盛。

  我們必須要樹立這樣的風氣,努力為國家貢獻力量的人們應該得到尊重,應該得到獎賞,反之,那些躺在祖宗的功勞薄上浪費國家錢財的紈子弟應該遭到貶斥、鄙夷。

  現在你們都從大漢日報以及各地廣發的邸報上瞭解到我們大漢現在面臨的情況,雖然比四五年前要好上不少,但依然內憂外患,特別是外患,我們大漢的年輕人依然有無數建功的機會,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年輕人只要肯幹,不怕吃苦,就有許多封官加爵的機會等著你們。

  不可否認,那些出身高貴的世家子弟,你們是比一般寒庶子弟高一些,只要你們踏實肯幹,你們可以一直延續家族的榮光,但只要你們稍加懈怠,貪戀富貴生活帶給你們的驕奢*逸,或鬼迷心竅,妄圖以一家之力抗一國之威,你們就有可能保障不住祖宗父輩帶給你們的榮華富貴,便如弘農楊家,就因為楊彪的一念之差而毀於一旦,便如太原王家,就因為王允依附董卓而毀於一旦,便如汝南袁家,因為袁紹、袁術兄弟的野心勃勃而四分五裂,不再複昔年四世三公的威風。

  朝廷尊重你們祖先與父輩為大漢做出的貢獻,所以容許王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世襲,但朝廷不容許你們躺在祖先父輩的功勞上睡大覺。換句話就是,我們尊重你們的出身,但我們更尊重你們的表現,你們的貢獻。

  那些出身寒微的年輕人,你們是比一般世家子弟低一些,但只要你們牢記那些開國的布衣將相的光輝例子,踏實肯幹,努力為國家做出貢獻,用盡你們的聰明才智,也許十年之內,你們都要被出身高的年輕人壓在下面,但請你們不要氣餒,不要懈怠,十年開外,二十年,三十年,你們肯定能攀登到各自的高峰,便如當年的開國布衣將相一樣,加官進爵,封妻蔭子。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cheninda1234567

LV:5 騎士

追蹤
  • 160

    主題

  • 13719

    回文

  • 19

    粉絲

潛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