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戰爭]【帝國風雲】作者:閃爍(完)

   關閉
52蘿蔔頭 2012-9-3 06:09:4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044 228437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06
第一百八十五章 點撥

     如果還有其他選擇,席存瑞不會去麻煩那些避世隱居的元老,可是他沒有選擇了。

     前線作戰不利,國內輿論不利,連政黨內部都出現了對他不利的言論。席存瑞要想扭轉這種注定會輸掉大選的不利處境,必須獲得強有力的支持,而能夠提供支持的,也就只有那些元老了。

     席存瑞非常清楚,馮承乾依然有著無與倫比的號召力。也許在戰後出生的新一代,已經把馮承乾當成了歷史人物,但是掌握著實權的精英階層沒有忘記馮承乾,更不會忽視馮承乾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馮承乾對軍隊的影響力超過了任何一名軍人。

    要知道,中國軍隊的現役將領,幾乎全部與馮承乾有關。當然,不僅僅是海軍將領,空軍、陸軍與陸戰隊的將領也不例外。因為馮承乾是三大元老中唯一在世的,更重要的是,在吳鐵生與劉亞光去世之後,馮承乾成為了陸軍與空軍將領唯一的追隨對象。

     顯然,馮承乾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問題是,席存瑞對自己卻不大自信。

     五年前,他能得到馮承乾的重視,是因為當時的中國需要一位平民總統,從而使軍隊與政治劃清關係。

     現在的中國,還需要一位平民總統嗎?

     瓜地馬拉已經變成泥潭,中國軍隊深陷其中,所有人都在質疑席存瑞的統帥能力,所有人都認為中國需要一位鐵腕總統,一位懂得戰爭、能夠率領軍隊打贏戰爭、能夠結束戰爭的總統。

     顯然,不管從哪個方面看,付俊義都比席存瑞更適合扮演這個角色。

     席存瑞有點忐忑,馮承乾是他的最後希望,如果沒能得到馮​​承乾的支持,他將毫無懸念的輸掉大選。更重要的是,席存瑞從根本上不相信付俊義能夠帶來和平。

     席存瑞只能希望馮承乾也有類似的觀點。

     ……

     來到療養院的時候,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前來迎接席存瑞的依然是顧祝同,而且他還為總統準備好了晚飯。

     “馮老下午就回來了。正等你一起吃晚飯呢。”

     “這……這不大方便吧。”

     “就怕不合你的胃口,你也知道馮老上了年紀,飲食都很清淡,而且以粗糧、雜糧為主。”

     “這樣最好,有助於健康。”

     “走吧,不要讓馮老等久了,不然飯菜都涼了。”

     席存瑞一點都不餓,但是他不能讓馮承乾餓著肚皮跟他商量國事。

     飯菜確實很簡單,四菜一湯,而且只有一個是葷菜,還是為席存瑞準備的,馮承乾與顧祝同都以素食為主。讓席存瑞略感驚訝的是馮承乾喝了一杯葡萄酒,顧祝同也喝了半杯。所幸的是,兩人的酒量都不錯,而且平常肯定經常喝。

     在飯桌上,席存瑞多次想提到來訪的目的,但是顧祝同專門打過招呼,馮承乾不喜歡在吃飯的時候商討事情,他也就忍住了。

     吃完晚飯,生活秘書來收拾飯桌,三人去了書房。

     “昨天,付俊義來過。”馮承乾開啟了話題。

     席存瑞點了點頭。表示知道這件事情,而且這也是他來訪的原因之一。

     顧祝同端著三隻酒杯走了過來。 “我對他比較了解,戰爭期間接觸過幾次。雖然他已經脫下了軍裝,但是仍然很有城府,野心也一點都沒有減弱。說實話,我不懷疑他的才能,但是我不大喜歡他。”

     “為什麼?”馮承乾笑著問了一句。

     “我不知道他在住進總統府之後會幹什麼,更不知道他的政治目的是什麼,而這樣的人最為可怕,也最為危險。”

     “但是,並不能因此認為他不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家。”

     “方向錯了,越有才幹的人,對社會的危害性就越大。”

     馮承乾笑了笑,把目光轉向了席存瑞,說道:“你來拜訪我們,也是為了大選的事?”

     “馮老……”

     “其實,你大可不必擔心。俗話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大選​​結束之前,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而且在選舉結果公佈之前,沒有人知道誰是下屆總統。”馮承乾端起酒杯,說道:“五年前,同樣沒有多少人認為你能夠贏得大選,可你最終還是住進了總統府。”

     “現在與五年前不一樣。”

     “有什麼不一樣,就因為我們陷入了一場漫長的戰爭之中?”馮承乾笑著搖了搖頭,說道:“不可否認,這場戰爭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至少那些陣亡將士的親友不會把選票投給你。不過,這有多少人,幾十萬,最多一百萬吧?我國有多少選民呢?如果所有具備選舉資格的公民都去投票,總共有二億四千萬張選票。”

     “這……”

     “戰爭給我們帶來了傷害,可同時也讓很多人獲得了好處。別的不說,因為這場戰爭而獲得工作崗位的工人就超過了五百萬,而他們的親友加起來有數千萬,還有上千萬人從戰爭中獲益,他們的身後是差不多一億親友。即便那些沒有在戰爭中獲益的選民,也期盼著能夠成為既得利益者。”

     席存瑞嘆了口氣,他已經把結束戰爭定為競選口號了。

     “當然,戰爭總有結束的那一天,而且你在這三年多里的所作所為,都在朝著結束戰爭而努力。”

     “馮老,是不是我做錯了?”

     “沒有,我說過,戰爭總有結束的那一天,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你沒有做錯,卻少做了一件事。”

     “什麼?”

     “雖然很多人都認為,戰爭在燒錢,但是這種說法並不准確。因為錢只是價值,用來衡量物質財富的價值,而不是財富本身。戰爭耗費巨大,可是也創造了大量的財富,讓更多的人獲得了工作,也提高了很多人的收入,讓他們有更多的錢去滿足物質慾望,或者是去獲得精神享受。說得簡單一些,這場戰爭已經讓很多人胃口大開,而你突然宣布要在某個時候結束戰爭,這意味著什麼?”

     席存瑞的眉頭跳了幾下,馮承乾這番話的意思很明確,也很容易理解。

     “顯然,這就意味著將有數百萬工人失業,更多工人的收入降低,以及大量企業破產倒閉。毫無疑問,這些人絕對不會把選票投給奪走他們飯碗、讓他們過上苦日子、以及剝奪他們賺錢機會的競選者。付俊義也提到過結束戰爭,卻不是他的主要口號,而且他還提出了其他的口號。”

     “您是說,得用別的方式來燒錢?”

     馮承乾點了點頭,說道:“俗話說,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這句話,用在國家與社會上也沒有錯。這是一個大轉折的時代,一切事物都在飛速變化,民眾渴望生活質量能夠得到提高,也渴望能夠賺到更多的錢,更渴望有一個值得期盼的未來。而你只談結束戰爭,卻不談如何維持發展,你認為能夠得到支持嗎?”

     “可是……”

     “如何燒錢?”馮承乾笑了笑,說道:“我早就跟你說過,在大戰中建立起來的'蘇州園林體系'根本不可能維持下去,要不了多久華元就得跟黃金告別。而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操控貨幣匯率來獲得、或者說是從其他國家掠奪財富。也就是說,你需要關心的不是錢從何處來,而是如何把錢花掉。”

     席存瑞沒有開口,他是搞經濟的,自然明白這番話的意思。

     “此外,現在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什麼?”

     “冷戰。”

     “這……”

     “雖然我們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爆發戰爭,但是冷戰也是戰爭,或者說是無限接近戰爭。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巨大威脅足夠讓所有選民忘記明天,只活在今天,而這是非常有利的條件。這意味著,政府可以用安全、利益、勢力範圍、地緣政治、政治制度與社會秩序等等理由,來花掉手上的每一分錢,而不會受到民眾的反對,甚至能夠通過花錢來獲得民眾的支持。”

     席存瑞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馮承乾所得確實有道理。

     “如果你能花掉錢,而且得到民眾的支持與擁護,那你就是一名優秀的領導者,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錢花到與敵人有關的地方。”

     “與敵人有關的地方?”

     “一切可以強化民眾對敵人的認識,並且加強民眾對敵人的恐懼,讓民眾能夠通過政府花錢獲得成就感,以及感到更加安全的地方。說得簡單一些,就是讓民眾覺得政府花的每一分錢都很有價值,都能給他們帶來好處,哪怕只是想像中的好處,那麼你就可以通過花錢來獲取民眾的支持。”

     席存瑞又點了點頭,認真的思索著馮承乾這番話的含義。

     “需要我說得更明確一點嗎?”馮承乾笑了笑,說道:“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軍備競賽早已開始,但是有一個領域卻一直沒有得到重視,而且我們在這個領域沒有優勢,因此急需彌補。”

     “太空?”

     馮承乾點了點頭,表示就是這個​​意思。

     席存瑞也立即意識到,如果在太空軍備競賽上發力,確實是個花錢的好辦法,而且花掉的錢絕對不亞於打一場大規模戰爭。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07
第一百八十六章 太空競賽

     太空軍備競賽早已開始,只是在一九六九年之前受到的關注度並不高。至少對很多中國人來,對太空軍備競賽非常陌生。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與中國在航天領域的實力有關。那就是在六零年代,中國的航天實力明顯不如德意志第二帝國。

     一九六九年,太空軍備競賽逐漸被中國人所了解,也被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眾談及,更成了很多人最關心的話題。

     顯然,輿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說白了,在一九六九年之前,中國的輿論宣傳有意識的忽略了航天活動,而在一九六九年才開始大力吹捧。

     毫無疑問,這也與政治需求有關。

     在一九六九年之前,中國官方大力宣揚強大的軍事實力,讓中國人有很強的安全感,並且信任政府的所作所為,相信軍隊能夠戰勝所有外來敵人,從而讓政府在推動軍事改革的時候獲得民眾的支持。

     可以說,在大戰結束後的十年內,這是中國對內宣傳的核心。

     這也可以理解,即中國即需要完成軍事改革,減輕軍事負擔,更需要推進政治改革,而且政治改革比軍事改革更加重要。

     別的不說,中華民主復興黨宣布解散,就是為了推動政治改革。

     與軍事改革相比,政治改革更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內部環境,更需要全民的參與,還需要得到多數民眾的支持。如此一來,就得提高政府的威信與地位,讓政府獲得大多數民眾的信任與支持。

     可以想像,在推進政治改革的時候,自然需要淡化外部威脅。

     由此也就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即中國的國內輿論把重點放在了強項上,而有意忽視了像航天這樣的弱勢。

     當然,到一九六九年,國內局勢已經與大戰剛結束的時候截然不同了。全新的國際局勢,需要讓中國民眾知道,中國並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至少不是在所有領域都領先對手。

     顯然,航天成為了重點關注的領域。

     ……

     在拜訪了馮承乾之後,席存瑞做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即服顧祝同,讓他復出,負責航天工作。

     當時,席存瑞打算在顧祝同身上花些功夫。

     讓他感到意外的是,顧祝同沒有拒絕,一口就答應了下來,並且表示在處理好一些個人事務後就可以去政府部門報導。

     九月九日,顧祝同正式出任工業部下屬的航空航天處高級顧問。當然,這是一個臨時職務,並不是政府的固定編制。

     走馬上任的第二天,顧祝同就提出了一個建議,即加大對航天的宣傳力度,而且得突出中國在航天領域的差距。

     也就是重點報導中國的缺點,而不是優勢,要讓所有中國人都知道中國在航天領域差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很大一截,需要花很多的時間、以及足夠的投入才能追上對手。更重要的是,顧祝同明確要求強調航天的重要性。

     當然,具體怎麼宣傳,那是宣傳部,以及各大新聞媒體的事情了。

     所幸的是,宣傳部與新聞媒體沒有讓顧祝同失望。

     宣傳工作開始的時候,各大新聞媒體首先重點介紹了航天的重要性,甚至把航天與民族存亡聯繫到了一起。

     比如,戰略彈道導彈是一個國家最有力的戰略武器,足夠毀滅任何一個敵人。

     又比如,外層空間是人類發展的新希望,外層空間的資源也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基礎,更是人類走出地球生態圈的基礎。

     當然,這些宣傳帶有非常濃烈的科幻性質。

     必須承認,中國的國家宣傳機器十分強大,完全左右了國內輿論。

     在一九六九年底,中國的三大電影公司總共投資拍攝了五部與太空有關的科幻片,其中一部還是戰爭科幻片。背景是敵對國控制了月球,並且在月球上建立軍事基地,然後對中國本土發起打擊。雖然電影的結局是中國軍民團結一心戰勝了強敵,但是也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強大的輿論宣傳,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九六九年十月,席存瑞就正式宣布中國將啟動登月工程,並且會不惜代價,第一個把宇航員送上月球。

     這就是有名的“奔月工程”。

     可以說這是自核武器工程之後,以國家為主體,發起的規模最大的工程,而且其投資量是核武器工程的十多倍。

     由此,中德太空軍備競賽全面開始了。

     事實上,中國的起點並不高。

     在一九六九年,中國在航天領域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僅有的一些技術優勢都集中在了彈道導彈上,而且以潛射彈道導彈為主。說得簡單一些,中國的導彈工程從開始的時候就選擇了一條難度係數最高的道路,即把重點放在了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上,而不是首先開發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

     這種有針對性的發展戰略,在戰略安全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中國第一個建造出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而且第一個使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具備實戰能力。

     德意志第二帝國還在努力解決液體燃料彈道導彈在潛艇上的發射問題時。中國的固體燃料彈道導彈已經具備了實戰能力,而且開始研製第二代潛射彈道導彈,在各方面都遠優於德軍的潛射彈道導彈。

     到一九六九年初,中國已經部署了十二艘戰略核潛艇,能夠隨時保證至少有四艘戰略核潛艇處於戰備巡邏狀態,而這四艘核潛艇總共攜帶了五十六枚潛射彈道導彈,每枚導彈配備了三枚核彈頭。也就是說,哪怕只有一艘在核戰爭中倖存下來,並且發射了十六枚潛射彈道導彈,都足夠摧毀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所有大城市了,讓德意志第二帝國不敢輕易發動戰爭。

     當時,德軍只有兩艘戰略核潛艇,而且都沒有達到服役狀態,配備的潛射彈道導彈都是單彈頭,且射程不到三千公里,只能夠對中國在北大西洋上的盟友與軍事基地構成威脅。

     當然,如果以軍用為目的,那麼中國的發展方向並沒有錯。要知道,正是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領域擁有的巨大優勢,使中國在戰略彈道導彈領域保持了十分明顯的優勢。到中德冷戰結束的時候,中國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技術至少被德意志第二帝國領先了二十年。

     問題是,這並不是民用航天工程的可取之道。

     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優勢在於使用的便利性,即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在發射前,不需要加註燃料,也不需要頻繁的進行維護保養,更不需要預熱。從第二代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開始,就能隨時點火發射。

     相比之下,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就沒有這些優勢了。前三代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都不能把燃料長期儲存在火箭內,必須在發射前加註。即便是第四代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燃料在加註之後也只能儲存較短的時間,只能保證在國家進入緊急戰備狀態下的時候,提前為火箭加註燃料,縮短髮射前的準備時間。

     此外,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維護保養量更大,安全性也十分糟糕,某些早期型號還需要在發射前預熱,發射前的準備工作短的都有半個小時,長的需要數個小時。

     這些特性,讓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在軍事領域的用途極為有限。

     只是,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有一項性能遠超過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即比衝。得直接一點就是,在質量相同、推進劑裝填量相同的情況下,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推力要比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好得多。

     說白了,就是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經濟性更好。

     顯然,在民用航天領域,發射前的準備時間不是關鍵因素,也不存在日常保養維護等方面的問題。也就是,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更適合用在民用航天領域。

     正是如此,中國的航天科學家與工程師還在努力計算把一顆攜帶了無線廣播電台的人造衛星發射到近地軌道上需要製造一枚多大的運載火箭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率先把衛星送上天,而且讓全世界都收聽到了這顆衛星發出的廣播信號。

     緊接著,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飛躍,即把第一名宇航員送到近地軌道上,並且在其繞地球飛行兩天之後,使其安全返回。

     這一天是一九六四年六月七日。

     當時,中國的新聞媒體只做了極為簡單的報導,而且給出的評價都不是很高,即把一名宇航員送到大氣層之外,跟把一隻猴子送到大氣層外面沒有什麼差別,而且對國家的安全與經濟發展沒有太大幫助。

     顯然,巨大的差距,讓中國的新聞媒體無法給出正面評價。

     由此可見,這是一場不公平的競賽,在中國人發力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在飛往地球之外的賽道上全速奔跑了十多年。

     所幸的是,這一切還不晚,至少日耳曼人還沒有登上月球。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08
第一百八十七章 馬拉松

     把登月定為主要目標是顧祝同的主意,而且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發射人造衛星,把宇航員送入太空,德意誌第二帝國都走在了全面,而且領先的優勢極為明顯。

     比如,德意誌第二帝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重達三十八公斤,搭載的廣播電台工作了十四天。雖然中國在不到兩年之後也成功發射了一顆人造衛星,但是這顆衛星的質量僅僅只有七點八公斤,而且只工作了三天。

     事實上,當時用來發射衛星的不是運載火箭,而是一枚經過了改進的潛射彈道導彈。說得簡單一點,就是把彈頭換成了第三級火箭發動機與人造衛星。

     在載人航天方面,差距就更加明顯了。

     德意誌第二帝國在一九六四年就完成了載人航天,而中國直到一九六八年才把第一名宇航員送入太空。當然,這與席存瑞還沒有關係,因為這是他的前任推動的航天工程。

     此外,太空競賽還有一個重大標誌,即建造空間站。

     德意誌第二帝國在一九六六年啟動了空間站建造計劃,其第一個試驗性質的空間站在一九六八年就投入使用。雖然這個被稱為“赫爾密斯”的空間站沒有實際價值,即只能容納兩名宇航員,而且其設計使用壽命只有五年,但是德意誌第二帝國已經啟動了“空間科研與實驗基地”工程,即著手建造能夠容納七名宇航員,設計使用壽命高達二十年,而且具備長期駐人條件的空間站。

     在該領域,中國完全是空白。

     雖然中國已經啟動了航天器對接工程,即打算用兩艘宇航飛船,對接後形成一個臨時的空間站,但是跟德意誌第二帝國的空間站計劃相比,簡直不值一提,而且要追上德意誌第二帝國也很不容易。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顧祝同才沒有把空間站定為主要目標。

     當時,有人建議首先建造大型空間站,除了追趕德意誌第二帝國之外,還能藉此掌握宇航技術。

     問題是,這需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就算花上好幾年,也未必能夠趕在德意誌第二帝國之前建造出具有重大意義的空間站。

     用顧祝同的話來說,如果不能追上對手,那就超越對手。顯然,登月是超越對手的唯一辦法。

     此外,登月的宣傳意義更加重大。

     說白了,不管是發射衛星,還是把宇航員送入外太空,還是建造空間站,實際上的都是在家門口打轉,即圍繞著近地空間進行的宇航活動,在本質上沒有脫離地球,更談不上深入太空。

     雖然月球是地球的衛星,也是圍繞著地球運轉。但是月球是一顆星球。登上月球,等於人類離開了地球的懷抱,第一次把足跡留在了另外一顆星球上,等於人類由此開始了在其他星球上生存的歷史。

     當然,還可以拿技術難度做宣傳。

     那就是,大部分宇航活動集中在近地軌道空間上,也就是離地面數百千米的高度上,而月球在三十萬公里之外。顯然,把物體推高幾百公里與推出三十萬公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選擇登月,還有一個關鍵原因,那就是登月所需的技術超越了整個時代。事實上,即便到二十一世紀初,在私人已經能夠進行宇航活動的時候,登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沒有任何一家私人企業能夠完成這個壯舉。在二十世紀六零年代,登月需要集中一個國家的全部資源才有望成功,而且這個國家必須足夠強大。

     顯然,在綜合國力上,中國遠勝於德意誌第二帝國。也就是說,如果對中國來說,登月都是一項極為艱難的工程,那麼德意誌第二帝國就更別想在短期內實現了。

     這就意味著,哪怕德意誌第二帝國擁有先發優勢,也會因為漫長的賽程,而顯得微不足道。這就好比進行一場馬拉鬆比賽,哪怕對手先跑出了幾百米,相對於幾十公里的距離,也就算不了什麼了。

     可見,顧祝同發起了一場中國無論如何也不會輸掉的競賽。

     雖然顧祝同不懂技術,也沒有航天工作的經驗,但是他有高超的戰略智慧,長遠的戰略眼光,做出了準確的戰略判斷。

     在中德冷戰的大背景下,德意誌第二帝國肯定不會迴避中國發出的挑戰。

     事實上,這正是德意誌第二帝國等待的挑戰。

     在中國當局宣布啟動載人登月工程之後,德意誌第二帝國立即做出回應,表示早已在為載人登月做準備,而且肯定能第一個把宇航員送上月球,以此證明德意誌第二帝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航天技術。

     顯然,這是顧祝同需要達到的第一個目的。

     說白了,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反應,不但沒有讓顧祝同感到緊張,反而讓他喜出望外。

     原因很簡單,不管中國是否有載人登月工程,德意誌第二帝國都在做相關工作,而且正在按部就班的進行著。

     也就是說,德意誌第二帝國做出回應,並且表示要首先實現載人登月,那麼其原有的登月計劃就會被打亂。

     要知道,任何一個大型工程項目,都有工程計劃,也得按照計劃進行。

     趕超計劃,得到的只是苦果。

     當時,顧祝同已經掌握了大量有關情報。

     根據後來披露的消息,德意誌第二帝國的載人登月項目,原本計劃在一九八零年之前完成,最快也要到一九七五年。顯然,這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安排,因為載人登月工程的難度比載人航天高出了上百倍。

     別的不說,載人航天就像把宇航員拋出去,然後讓宇宙飛船脫離繞地軌道,依靠重力返回地面。也就是說,宇宙飛船在返航的時候是不需要動力的,也不需要運載返航的燃料。

     載人登月就不一樣了,除了要把宇航員送上月球,還要讓宇航員從月球上返回地球。這就要求,登月艙必須有動力系統,而且能夠達到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擺脫月球的引力,成為月球的衛星。

     此外,軌道艙也需要動力系統,而且必須達到月球的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成為地球的衛星。雖然月球的引力場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但是兩套動力系統所需的燃料就有數十噸。

     這就意味著,需要把數十噸重的登月飛船發射到離地球三十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

     可想而知,載人登月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以德意誌第二帝國的科技實力,以及工業實力,在完成了載人航天之後,花十年實現載人登月,絕對算不上充足。

     後來,就有很多人認為,即便集全國之力,德意誌第二帝國也未必能夠在一九八零年實現載人登月工程。

     中國的加入,迫使德意誌第二帝國加快載人登月工程的推進速度。

     對此,顧祝同有著極為清楚的認識。

     一九六九年底,也就是席存瑞贏得了大選之後,顧祝同以即將成立的航空航天部部長身份宣布,中國將在一九七四年之前實現載人登月計劃。

     必須承認,顧祝同說了大話。

     根據後來披露的資料,在顧祝同發出豪言壯語之前,中國的載人登月工程甚至連一個詳細周全的計劃都沒有。

     說白了,當時中國的航天科學家與工程師還在計算登月飛船的總體質量呢。

     問題是,誰會懷疑顧祝同?

     要知道,在德意誌第二帝國,顧祝同非常有名,幾乎所有年紀在二十五歲以上的帝國臣民都知道顧祝同是誰。更重要的是,顧祝同在穿軍裝的時候,從來沒有說過大話。

     在中國海軍將領中,顧祝同一向以穩重出名,即便在他擔任參謀長期間,制訂的海軍發展規劃也十分穩健。

     顯然,沒有任何人相信顧祝同會吹牛。

     既然顧祝同說能在一九七四年把宇航員送上月球,那就肯定能辦到,而這意味著中國已經在很多關鍵技術上取得了突破。

     對德意誌第二帝國來說,這顯然不是什麼好事。

     如果按照原定計劃推動載人登月工程,哪怕出現最好的結果,德意誌第二帝國也不可能在中國之前把宇航員送上月球。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場德意誌第二帝國輸不起的比賽。

     原因很簡單,在關係到國家威望、體現國家科技實力與工業實力的戰略領域,德意誌第二帝國僅在航天領域佔據著優勢,而在其他十多個領域,德意誌第二帝國都沒有優勢,甚至有很明顯的差距。

     如果在航天領域都被中國超越了,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民眾還有什麼希望呢?

     當時,載人登月工程不但得到了帝國首相、以及幾乎所有帝國聯邦國民議會議員的高度重視,甚至得到了德皇的重視。在一九七零年,德皇就三次視察了帝國的火箭工廠,還專門看望了從事登月工程的航天工作人員。

     為了鼓勵航天工作者,德皇甚至宣布,在載人登月成功之後,他將授予傑出工作者橡葉十字勳​​章,並且由帝國皇室出錢,獎勵那些為航天工程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與工程師。

     一時之間,航天成為這個時代最熱門、也是最時髦的名詞。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14
第一百八十八章 復出

     席存瑞必須感謝顧祝同,因為顧祝同幫他贏得了大選。

     事實上,只要顧祝同復出,並且到政府部門任職,哪怕什麼都不做,也是對席存瑞莫大的幫助。別忘了,顧祝同是曾經的海軍參謀長,三次擔任參謀長會議主席,更是中國海軍戰功最卓著的大將之一。

     如果不是元帥軍銜僅授予馮承乾,並且由國民議會通過法律規定不再授予其他人的話,顧祝同肯定能夠成為海軍元帥,而且是中國海軍十位大將中最有資格成為元帥的一個。

     說白了,顧祝同本身就有著巨大的號召力。顯然,他肯到政府任職,表明了他對席存瑞的肯定。

     如果考慮到顧祝同跟馮承乾的關係,那麼顧祝同復出的意義就更加非同凡響了。

     此外,顧祝同加入政府機關,哪怕只是顧問,也給席存瑞帶來了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帶來的好處。那就是顧祝同在軍隊中的威望,彌補了席存瑞最大的缺陷。

     別忘了,席存瑞在一九六五年當選總統的時候,受到的最大質疑就是沒有軍隊背景,與軍方沒有什麼關係。更重要的是,席存瑞的身份正是他在這次大選中最大的缺陷。

     付俊義是退役上將,有著強烈的軍方背景,而他在選民心目中最大的特點就是,他有著軍人的果斷決策能力。也正是如此,很多選民才相信,付俊義當上總統之後,肯定能夠解決中國軍隊在瓜地馬拉遇到的麻煩。

     可惜的是,付俊義只是上將,而且在戰爭結束的時候僅僅是少將。與顧祝同相比,付俊義的軍方背景,以及在服役期間表現出來的才能,以及以軍人身份為國做出的貢獻,那就算不了什麼了。

     席存瑞是政治家,自然知道該如何抓住重點。

     九月十日,也就是顧祝同復出的第二天,席存瑞就特意在總統府召開記者招待會,並且准許記者提一些敏感問題。

     當時,一名記者就提到,顧祝同會不會加入競選團隊,成為下屆政府成員。席存瑞給出了肯定答復,不過是一個非常模糊的肯定答復。

     結果就是,在第二天的所有報紙上都出現了與顧祝同加入席存瑞競選團隊,而且很有可能在下屆政府中擔任要職的報導。

     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想知道顧祝同會擔任那個要職。

     有人認為顧祝同將擔任國務院總理,即主管政府工作。雖然在政府中,總理的地位在副總統之下,但是誰都知道,總理是政府中的二號實權人物,只向總統負責,而副總統不過是總統的備份。

     還有人認為顧祝同將出任國防部長。這些人的觀點是,顧祝同沒有管理經驗,而且在退役之後就避世隱居,沒有多少政治經驗,並不適合直接擔任總理,而在國防部長的位置上歷練五年是最好的安排。

     如果中華民主黨在一九七五年的選舉中勝出的話,顧祝同就有可能擔任政府總理,甚至會代表中華民主黨參與大選,成為席存瑞之後的總統熱門人選。而且極有可能當選。

     此外,也有人認為顧祝同有可能成為席存瑞的競選搭檔。原因很簡單。如果顧祝同答應跟席存瑞搭檔,那他與席存瑞的組合贏得大選概率超過百分之七十。

     雖然席存瑞已經選擇了搭檔,但是在競選中更換搭檔並不是什麼問題。說白了,只要顧祝同願意,那麼席存瑞現在的搭檔完全可以用健康為由退出競選。

     當然,不管怎麼,顧祝同肯定會獲得一個極為重要、極有影響力的職位。

     結果就是,在九月十五日進行的民意調查中,席存瑞的支持率由上一次調查時不足百分之四十上升到了百分之五十二。

     九月二十一日,顧祝同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也提到了席存瑞邀請他加入競選團隊,並且在下一屆政府中出任要職的事情,還暗示記者他很有可能接替丁明聰擔任國防部長,而丁明聰則有可能出任政府總理。

     這下,再也沒人懷疑席存瑞的團隊將贏得大選了。

     在九月三十日的民意調查中,席存瑞的支持率上升到了百分之六十三。

     進入十月分,顧祝同開始大炒航天工程,而且把航天與國防安全聯繫了起來,在各個場合彷彿強調航天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也就是,顧祝同頻繁出現在了新聞媒體面前。

     根據一家電視台做的調查,在十月份的電視新聞報導中,顧祝同的處鏡率是席存瑞的三倍,是付俊義的五倍。

     一時之間,彷彿是顧祝同在競選總統。

     十月二十七日,發生了一件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情。那就是,顧祝同在當天正式成為中華民主黨黨員。

     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其他人身上,根本就算不上是大事,可是發生在顧祝同身上,那就肯定是大事了。

     中華民主復興黨解散之後,中國的政黨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華民主黨與中華復興黨在​​組建的時候,都沒有建立嚴格的黨員制度,即並沒有強迫任何人入黨,兩個政黨只有核心成員為固定黨員。

     到一九六五年的時候,中華民主黨的固定黨員不到兩百萬人,而中華復興黨的固定黨員也只有兩百萬。顯然,與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相比,兩個政黨的核心成員都少得可憐。

     這樣一來,選民在大選中把選票投給哪個政黨的競選人,就可以看成是哪個政黨的臨時黨員。

     更重要的是,在軍事改革與政治改革的影響下,中國軍方明確要求,軍隊官兵不得沒有明確的政黨,也就是不得正式加入任何一個政黨。正是如此,對於終生製的將領,加入政黨就等於放棄軍人身份。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正是軍人與政治家的區別。

     在中國的政治家中,有很多都是退役軍人,而區別他們的主要辦法,就是看這位軍人在退役之後有沒有加入某個政黨。如果加入了某個政黨,那麼他就是政治家,不在具有軍人的身份。

     顧祝同加入政黨,成為固定黨員,表明他已經正式放棄軍人身份。更重要的是,顧祝同加入的是中華民主黨,而不是中華復興黨。

     要知道,顧祝同是第一個加入中華民主黨的高級將領。在他之前,所有放棄軍人身份的退役上將與大將,都是中華復興黨黨員。

     可以說,如何評價顧祝同此項舉措的價值都不為過。

     中華復興黨能在戰後連續執政十五年,甚至差點連續執政二十年,與那些加入該黨的將軍有著密切關係。

     事實上,席存瑞能夠在一九六五年贏得大選,也與馮承乾給予的支持有關。

     顧祝同加入中華民主黨,無疑在這兩個主要黨派之間達成了平衡,即讓中華民主黨也擁有了來自軍方的支持。

     從某種意義上講,兩大黨派勢均力敵的局面也就因此形成。

     如果沒有顧祝同,那麼中華民主黨也許能在一九六九年的大選中勝出,可是在五年、十年之後呢?

     以中國的文化背景,以及已經形成的社會格局,特別是利益分配體系,只要中華民主黨沒有得到軍方的認可,那麼遲早有一天,中華復興黨會成為第二個中華民主復興黨,也就是中國唯一的政黨。

     顯然,這對建立穩固的民主政治體制沒有任何好處。

     顧祝同加入中華民主黨的直接影響就是,在十一月正式開始的大選變得毫無懸念,付俊義甚至在最終的計票結果出來之前,就向席存瑞道喜,恭賀他再次贏得大選,獲得了連任的機會。

     最終,席存瑞獲得了百分之七十三的選票。

     在同期進行的國民議會換屆選舉中,中華民主黨贏得了三百六十七個更換席位中的二百一十八個。

     因為國民議會議員的任期為五年,每兩年半進行一次換屆選舉,即半數議席將迎來新的議員,所以每隔一次,就會跟大選同時進行,而另外一次換屆選舉則被稱為中期選舉。跟大選同時進行的這次換屆選舉最為重要,因為這將直接決定中國的權力架構,即總統所在的政黨能否在國民議會中獲得多數席位。

     在一九六五年,中華民主黨就沒有能夠在國民議會中獲得多數席位。

     直到一九六八年下半年,中華民主黨才在中期選舉中獲勝,在國民議會中獲得了微弱多數。

     顯然,這次的選舉沒有任何懸念。

     原因很簡單,一九六五年選出的議員已經滿任,而在這批議員中,佔多數的是中華復興黨的黨員。

     也就是,在大選之後,中華民主黨在國民議會中已經獲得了絕對多數議席。

     這就意味著,即便遇到需要三分之二多數支持才能獲得通過的議案,只要中華民主黨的議員團結一致,就能把議案變成法案。

     事實上,這也正是在接下來的兩年多里,顧祝同敢於大力推動航天工程的原因。

     有總統的支持、有國民議會的絕對多數議員支持,也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止顧祝同在航天工程上燒錢了。

     顯然,顧祝同在幫了席存瑞的同時,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16
第一百八十九章 蘿蔔與坑

     按照中國的法律,大選只選出總統,並不等同選舉誕​​生內閣。

     也就是說,在大選之前,選民只知道誰將競爭總統與副總統的寶座。要等到大選結束之後,下一任總統,也就是在大選中勝出的競選者,才需要向在十二月一日復會的國民議會遞交內閣成員名單,並且在次年一月十一日,也就是總統宣誓就職之前,讓內閣部長級成員得到國民議會的支持。

     這裡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總統提交的內閣成員名單遭到否決,沒有能夠在一月十一日之前獲得國民議會的支持,那麼總統就無法宣誓就職。

     所幸的是,中國的選舉法也對此做了明確規定。

     如果當選總統沒有能夠在一月十一日宣誓就職,那麼現任總統的任期將延長一個月,直到二月十一日。如果當選總統在二月十一日之前,仍然因為內閣成員問題,而沒法宣誓就職的話,就將重啟大選,而現任總統的任期將自動延長到下一位當選總統組建內閣,並且正式宣誓就職的那一天。

     當然,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那就是,在大選的時候,還將更​​換半數國民議會議員,而當選總統的政黨往往能夠在國民議會獲得多數支持。即便沒有多數支持,當選總統也能夠跟國民議會妥協。

     在一九六五年,席存瑞就因為沒有能夠在國民議會獲得多數支持,不得不在組建內閣的時候跟國民議會中的中華復興黨議員妥協,即在內閣中為中華復興黨留了三個部長席位,從而獲得了部分中華復興黨議員的支持,確保其提交的內閣成員名單能夠在一九六六年一月十一日之前獲得通過。

     事實上,在選舉法生效之後的五十多年裡,都沒有發生過重啟大選的事情。

     要到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這些為特殊情況裝備的條款才能發揮作用,即當選總統沒有能夠在二月十一日之前組建內閣被迫重新進行大選,而下一位當選總統的就職時間推遲到了七月十一日。

     因為五年總統任期得到了憲法修正案的保證,所以在二零一九年的大選推遲到了二零二零年上半年。此後,當選總統宣誓就職的時間也改到了七月十一日,很多相應的政府計劃也順延了半年。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雖然在競選期間,席存瑞不需要組建內閣,但是在組建競選團隊的時候,他就必須對內同職位做出明確安排。

     說白了這是拉攏競選夥伴的最好辦法。

     即便總統只一個,但是部長卻有很多個。此外,並非所有政治家都適​​合當總統,也不是所有政治家都願意當總統。政治家有很多類型,有些人更適合擔任政府官員,有些人則適合為決策者出謀劃策。

     明確主要成員的位置,才能夠讓他們盡心竭力的為總統服務。這就好比企業老闆給職員期權一樣,只有把企業辦好了讓企業上市,職員才能把手裡的期權和約兌換成現金。

     競選活動開始的時候,席存瑞就對內閣部長的位置做了明確安排。

     因為是競選連任,所以大部分部長的位置都能得到保留,或者是讓幾個部長相互交換屁股下的座椅。

     當時,最大的變動就是國防部長人選。雖然丁明聰的管理能力無與倫比,控制經費的手段十分厲害,但是事實已經證明,他不是一名合格的戰時國防部長。

     如果沒有瓜地馬拉戰爭,丁明聰肯定能在國防部長的位置上幹出一番成績來。可是在與戰爭有關的問題上,丁明聰簡直就是個白痴,而且他的所作所為已經讓軍方嚴重不滿了。

     顯然,丁明聰必須離開國防部。

     按照席存瑞的設想,如果能夠安排一名具有軍方背景的政治家來擔任國防部長,最好是一名退役將領,那麼他就可以把丁明聰放到國務院總理的位置上去,而且向軍方保證不會給予總理太多實權。

     可惜的是,在顧祝同復出之前,席存瑞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事實是,在當時的中華民主黨內,根本就沒有一個具備這些條件的黨員。

     在這種情況下,席存瑞不得不考慮跟對手妥協,即在大選勝出之後,任命一名中華復興黨的黨員擔任國防部長。

     當然,席存瑞還有另外一個考慮。

     那就是,如果他僥倖贏得了大選,也未必能在國民議會獲得多數支持,勢必會出現一九六五年的那種情況。為了成功組閣,他必須向敵對黨派妥協,也就必須在內閣中為中華復興黨留下幾個關鍵位置。顯然,把國防部長的位置讓出去,能夠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

     只是,顧祝同的複出,讓席存瑞沒能走到這一步。

     毫無疑問,顧祝同是國防部長的理想人選,要知道,在他擔任參謀長會議主席期間,實際上行使的是國防部長的權力。也就是說,顧祝同非常熟悉國防部的情況,也能夠如臂使指般的管理國防部,只不過由參謀長會議主席轉變為了國防部長。身份的變化,對他管理國防部有很大的幫助。

     問題是,顧祝同願意擔任國防部長嗎?

     對此,席存瑞很是懷疑。

     別忘了,顧祝同在離開海軍的時候還不到六十歲。只要他願意,完全可以在海軍參謀長的位置上再幹十年,甚至是二十年,而只要輪到他擔任參謀長會議主席,那他就是沒有名分的國防部長。

     說白了,只要顧祝同想當國防部長,完全沒有必要隱退。

     顯然,國防部長這個位置對顧祝同沒有太大的吸引力。這就好比當一個重慶遊客到上海旅遊的時候,接待他的朋友帶​​他去吃火鍋一樣。

     為此,席存瑞也做了準備。

     這就是,如果顧祝同不打算出任國防部長,那就讓他擔任國務院總理,而丁明聰則留任國防部長。當時,席存瑞已經暗示了丁明聰,也得到了丁明聰的認同。

    只是,席存瑞沒有直接向顧祝同提出出任國務院總理這件事。

     原因很簡單,席存瑞有一個擔憂。

     顧祝同復出,而且高調支持席存瑞,使其鋒芒蓋過了席存瑞。如果考慮到顧祝同在軍隊中的影響力,那麼他的實際地位已經超過了席存瑞。顯然,如果給予他高位,那麼下一屆政府就不是席存瑞的政府,而是顧祝同的政府。到時候,國務院總理的權力將超過總統,而總統就將成為擺設。

     顯然,席存瑞不希望出現這樣的局面。

     不管顧祝同在政治上表現得多麼開明,他都是軍人,有著軍人的特點,誰也不能保證他在掌握大權之後不會變味。要知道,當年馮承乾為了讓吳鐵生與劉伯恩引退,差點親手發動軍事政變。

     為了防止軍人專權,馮承乾在隱退之前,推動國民議會通過了很多在十年前看上去毫無意義,而現在卻至關重要的法案。其中就包括了對總統身份做出了明確限制、以及對軍人政治立場做出規定的選舉法。

     連馮承乾都在處處防範軍人,席存瑞自然不敢掉以輕心。

     不管怎麼說,顧祝同都不是馮承乾那樣的領袖,至少他的表現,還遠遠無法跟馮承乾相提並論。

     可以說,在大選結果出來之前,最讓席存瑞費心的就是顧祝同在內閣中的位置。

     只是,讓席存瑞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顧祝同盯住的不是國防部長的位置,也沒有想過要成為國務院總理。

     十一月二十二日,顧祝同親自找到席存瑞,提出組建航空航天部。更重要的是,顧祝同明確提到他希望成為第一任航空航天部部長。

     當時,席存瑞還以為自己聽錯了。

     他沒有聽錯,顧祝同也沒有說錯。

     這下,席存瑞不再擔心什麼了。

     雖然組建一個新的部級單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這顯然是最好的結果,也同時消除了席存瑞的所有煩惱。

     十二月一日,國民議會復會的第一天,席存瑞就提交了組建航空航天部的議案。

     為了推動國民議會通過這項議案,顧祝同以政府顧問的身份親自前往國民議會,分三次做了陳述,並且參與了兩次辯論。

     當然,這只是走過場。

     在十二月十二日的表決中,該議案以絕對多數獲得通過。按照國民議會通過的決議,總統在組建新的內閣政府時,將增加一個部長席位,並且正式組建航空航天部。

     當然,在席存瑞提交的內閣成員名單中,航空航天部部長人選就是顧祝同。

     顯然,這在外界的預料之外。

     在顧祝同去國民議會做陳述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他將出任國務院總理,即他以下任總理的身份推動組建新的部門。

     消息傳出去之後,甚至導致席存瑞政府的支持率在十二月底降低了十個百分點。

     顯然,民眾更希望顧祝同擔任國防部長、或者是國務院總理,希望顧祝同結束中國軍隊在瓜地馬拉遭受的磨難。

     果真如此的話,那絕對是大材小用。

     當時,沒有多少人明白顧祝同為計麼要屈駕擔任一個新部門的部長,連席存瑞都有點想不明白。

     只是,三十多年後,所有人都知道顧祝同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選擇。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17
第一百九十章 狂熱時代

     一九七零年一月十一日,席存瑞與所有部長級官員正式宣誓就職。顧祝同是在國務院一間專門為他劃出來的辦公室裡宣誓的。

     航空航天部剛剛成立,辦公大樓的選址工作都沒結束,要等到兩年之後才能建成。所以他只能暫時在國務院的辦公大樓裡開展工作。

     當然,這並沒有打擊他的工作積極性。

     就任之後,顧祝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起草載人登月工程計劃書,而且以令人驚訝的速度拿出了詳細計劃。

     一月十三日,在第一次內閣全體會議上,顧祝同就拋出了這顆重磅炸彈。

     載人登月工程,也因此成為席存瑞第二屆任期內審議的,以及提交給國民議會進行投票表決的第一份政府議案。顯然,這足以證明顧祝同對載人登月工程的重視程度。

     有趣的是,當時席存瑞反而不是很重視。在席存瑞看來,首先應該解決的是瓜地馬拉的軍事行動。

     事實上,在此之後,內閣會議上的主要話題都與瓜地馬拉戰爭有關。

     更有趣的是,在談論到戰爭話題的時候,顧祝同很少表明態度,甚至很少參與辯論。只有在席存瑞、或者是丁明聰提到的時候,特別是主動徵求他的意見的時候,他才會給出一些簡單的建議。

     在其他人眼裡,顧祝同似乎壓根就不關心這場關係到數十萬中國軍人的戰爭。

     只是,顧祝同不是國防部長、也不是國務院總理,而是航空航天部長,因此他不願意參與跟本部門無關的討論話題,也是可以理解的。不管怎麼說,不在其位不謀其職,顧祝同現在的身份不是軍人,而是政治家。

     當然,席存瑞知道個中緣由。那就是顧祝同一直不大重視瓜地馬拉戰爭。

     在私下,顧祝同曾經明確告訴席存瑞,瓜地馬拉戰爭遲早會結束,而且不管以什麼方式結束,其最終影響都不會很大。因為這場戰爭所造成的影響在其結束之前就已經顯現了出來,因此戰爭的結束方式並不重要,而戰爭本身也就不太重要。

     說白了,就是沒有必要為這場戰爭花費太多的精力。

     如果換個角度來看的話,這就意味著需要關注的不是戰爭本身,而是戰爭對其他領域所造成的影響。

     當時,席存瑞還不明白顧祝同的意思。

     等他明白了顧祝同這番勸告的深刻含義之後,他不得不佩服顧祝同的政治頭腦,以及長遠的戰略眼光。這也讓席存瑞相信,顧祝同在脫下軍裝之後,絕對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家。

     也許,顧祝同更適合住進總統府。

     當然,早在幾年前顧祝同就有這個機會,而且只要他願意,他早就成為中華民主共和國的總統了。也正是如此,席存瑞開始無條件的支持顧祝同在航天領域的所有行動。

     當然,席存瑞依然得把重點放到戰爭上,只不過他採納了顧祝同的建議,即更多的關注戰爭的附帶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講,載人登月工程就是瓜地馬拉戰爭的附帶影響之一。

     前面已經提到,瓜地馬拉戰爭肯定會結束,不管是在一九七零年結束,還是再拖上好幾年,遲早有一天會結束。

     問題是在戰爭期間已經被壓制了十多年的中國軍事工業,以及相關的重工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創造了數百萬個工作崗位,還大幅度提高了相關產業的工資水平。如果在戰爭結束之後,無法確保這些產業繼續發展,至少是維持現狀,那麼中國就要出大問題。

     顯然,戰爭是政府行為,因此戰爭得由政府花錢。

     這樣一來,就引出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在戰爭結束之後為了維持龐大的產業規模,需要另外一個花錢的政府工程。

     顯然,載人登月工程就是一個花錢能力不亞於戰爭的政府工程。更重要的是,載人登月工程與軍火工業、重工業的關係極為密切,甚至可以看成是軍火工業的延伸。

     那就是載人登月工程所涉及的工業產品,絕大部分由軍火商提供。

     比如,三家有能力生產大推力運載火箭的公司都是軍火公司,生產了戰略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空射巡航導彈、高空偵察機、遠程截擊機、遠程防空導彈、艦載防空導彈等眾多武器裝備。

     顯然,有了載人登月工程,就算戰爭結束,這些軍火企業也能獲得政府訂單,確保其僱傭的工人能夠獲得新的工作合同。

     事實上,整條產業鏈都將獲益。

     說白了,載人登月工程也需要鋼鐵、需要化工產品、需要龐大的運輸力量、需要大量先進技術,而這些需求與軍火工業幾乎沒有差別。即與軍火生產企業合作的鋼鐵廠、化工廠與運輸企業,乃至科研機構,同樣是載人登月工程的子承包商,能夠從這個龐大的政府工程中獲得盈利。

     顯然,關鍵就是政府得花錢,而且花的錢不比戰爭開支少。

     在這方面,顧祝同做得非常出色。在一九六九到一九七零財年度預算中,顧祝同就申請到了一筆額外預算,即為載人登月工程投入五十四億華元的啟動資金。

     因為在已經通過的預算中沒有這筆錢,所以這筆額外開支將通過貸款獲得,然後在下一財年度償還。

     也就是說,提前動用了下一財年度的預算。

     在很多人看來,五十四億華元不算多。中國中央政府在這一年的預算總額高達六千五百億華元,還沒有包括四百七十億戰爭開支。

     問題是,這僅僅是啟動資金。

     在顧祝同提交給國民議會的預算報告中,這筆錢主要用在基礎科研項目上,其用來啟動與載人登月工程有關的關鍵科研項目,以確保載人登月工程能夠順利展開,並且在計劃的時間內完成。

     從這個角度看,載人登月工程就是個無底洞。

     顧祝同到國民議會做預算報告的時候,就有議員問到,實現載人登月,總共需要投入多少資金。

     當時,顧祝同只給出了一個大概的答復,而且是最樂觀的答復,即五百億華元。顯然,即便是最樂觀的估計,也讓在野黨的議員難以接受。

     在辯論的時候,一名中華復興黨的議員就明確提到,哪怕五百億華元能夠把宇航員送上月球,這筆錢花得也很沒有價值。因為把這筆錢花在其他地方的話,能夠為國家與民眾帶來更多的好處。

     當時,這名議員就提出,讓載人登月工程下馬,把計劃用在載人登月工程上的資金用來完善國家道路交通網,實現鐵路電氣化,並且修建貫穿全國的四橫四縱八條高速公路。

     事實上,五百億華元,只是最保守的估計。顯然,實際花費將遠遠超過保守估計。

     關鍵就是,載人登月工程所需的技術大大超越了這個時代。為了彌補技術缺陷,就需要投入海量資金,用笨拙的手段來實現同樣的效果,從而繞過技術壁壘,確保整個系統能夠技術運轉。

     比如,當時的電子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就離實現載人登月有很大的差距。為了繞過這個技術壁壘,就只能採用相差了一個時代的落後技術,從而導致與之相關的系統嚴重超重。

     比如,為了彌補計算機運算能力的缺陷,不得不採用機械設備來實現類似的功能。而用在飛行控制系統上的機械設備的總重量高達三百多公斤,而如果有足夠先進的計算機,系統重量能控制在十公斤以內。

     說白了,當時中國的載人登月工程,幾乎就是靠蠻力搞上去的,或者說是用金錢做基礎堆積起來的。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前面提到過,如果從經濟可行的角度出發,即便到二十一世紀,載人登月的技術都沒有完全成熟,即沒有經濟效益可言。

     所幸的是,在冷戰期間,所有戰略項目都是政府工程。政府工程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即經濟效益是次要問題,首要問題是能不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說白了,很多政府工程就是為了爭一口氣。載人登月工程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而在冷戰期間類似的政府工程數不勝數。

     比如,中德兩國一直在比拼建造摩天大樓的速度,以及摩天大樓的高度。又比如,在法國人顧拜旦開創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之後,中德就開始在競技場上展開全面較量,冷戰期間的每一次奧運會都是中德兩國獎牌數量的比拼大會。

     即便誰得了金牌,對兩國民眾的日常生活沒有半點關係,但是每當本國的運動員得了金牌,特別是擊敗了對方的運動員得到金牌,國民總會異常興奮。

     這些燒錢的政府工程,一直貫穿整個冷戰,可以說是中德冷戰的主要標誌。

     有趣的是,不管政府工程燒了多少錢,只要能夠成功,就肯定能得到國民支持,甚至是花錢越多,越能得到國民支持。

     這是一個狂熱的時代,一個整個國家都處於癲狂狀態的時代。同樣的,這也是一個奇蹟頻出的時代,更是一個科技大發展的時代。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18
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工程

     載人登月工程的核心是月球飛船,而真正的難點則是大型運載火箭,其中的核心又是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當時中國的宇航科研機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估算月球飛船的總質量。

     只有估計出了月球飛船的總質量,才能確定需要多大的運載火箭,也才能夠啟動火箭發動機的研製工作。

     估算工作,實際上就是一個逆推工作,首先需要確定的是搭載能力,也就是說月球飛船需要搭載多少名宇航員。當然,最少也得搭載一名宇航員,只是一名宇航員顯然不夠。

     關鍵就是,月球飛船必須分成兩個部分,即登月艙與軌道艙。這兩個部分組成了月球飛船,在到達月球軌道之後,登月艙將載著登月宇航員到達月球表面,而軌道艙則停留在繞月軌道上。受自動化程度限制,登月艙與軌道艙里至少各需要一名宇航員,也就是說月球飛船至少需要兩名宇航員。

     在深入研究之後,宇航工程師最終確定需要三名宇航員。這就是,登月艙在月球上著陸之後,需要脫離月球與軌道艙會合,宇航員則搭乘軌道艙返回地球。登月艙在升空的時候,有很多工作需要宇航員來做,而一名宇航員肯定忙不過來。

     三名宇航員的標準確定下來之後,就能大致計算出重返大氣層的著陸艙的質量了。

     在這方面,中國的宇航工程師有著較為豐富的經驗,因為中國已經實現了載人航天,而能夠搭載三名宇航員的飛船也已研製成功。即便這艘飛船上沒有科研設備,其總質量也達到了五噸,也就是說,月球飛船的核心部分重達五噸。

     當然,這只是核心部分。

     登月艙可以做得小一點,主要是月球沒有大氣層,因此不需要考慮在月球上著陸時減速所產生的摩擦熱量,也就可以省去隔熱部分。此外,如果選擇恰當的著陸區,並且盡可能的控制在月球上的停留時間,溫度變化幅度也不會很大。更重要的是,月球表面的引力強度只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也要比地球小得多。因此登月艙重返太空所需的發射能量就小得多。

     只是,要把兩名宇航員送到月球表面上,再讓其搭乘登月艙返回到軌道艙上,登月艙的總質量也不會低於十五噸。

     當然,這還不是月球飛船質量最大的部分。

     真正的大頭是軌道艙。

     雖然通過精確控制飛船的航線。利用星體引力,月球飛船在達到了第二宇宙速度,飛往月球的過程中幾乎不會消耗能量,而且只要航線足夠精確,在靠近月球之後。能被月球的引力捕獲,成為月球的衛星,因此也不存在減速的問題。也就是說,在飛往月球、進入月球軌道的過程中,月球飛船對能量的需求非常低。

     關鍵在返回地球的過程。

     這就是,月球飛船首先得擺脫月球的引力控制,即達到月球的第二宇宙速度,然後平穩飛行三十萬公里,到達地球的近地軌道上。成為地球的衛星。相對而言,擺脫月球的引裡並不難,而且月球的第二宇宙速度也不高。真正麻煩的是在靠近地球的時候,月球飛船需要提高速度,才能達到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也才能夠成為地球的衛星,不然就會直接墜入大氣層燒毀。

     雖然月球飛船的最終目的是把宇航員送回地球,但是絕對不是直接墜入大氣層。

     說得簡單一些,重返大氣層是一個逐漸降低軌道高度的過程。飛船是沿著一條螺旋線航線逐步接近地面,而不是直接墜向地面。

     根據宇航工程師計算得出的結果。軌道艙的質量至少為二十噸。

     也就是說,月球飛船的總質量在四十噸以上。

     要知道,這還是理論計算結果,而且並沒有考慮到其他需要。比如在登陸月球後,宇航員肯定會採集岩石標本,並且得把這些標本帶回地球,還需要妥善保管,因此就會增加返航時的重量。

     如果各個子系統的研製工作出現了問題,還會增加月球飛船的總質量。

     最後,宇航工程師把整個月球火箭的質量上限定為六十噸,並且爭取一切可能把質量控制在五十噸以內。

     當然,這只是最初的估算,而不是月球飛船的設計指標。

     進入設計階段後,月球飛船被分成了三個部分,即指揮艙、服務艙與登月艙。指揮艙與服務艙就是前面提到的軌道艙,主要就是把維持宇航員生存的返回​​艙分割出來,形成了指揮艙,而把動力系統等部分集中到了服務艙裡。這種分艙設計,主要就是為了避開當時無法解決的技術難題。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確定了月球飛船的總體質量之後,就得著手設計運載火箭。

     毫無疑問,這是登月項目中最大的技術問題。

     即便月球飛船的研製工作收到了理想的結果,即月球飛船的總質量為五十噸,也意味著運載火箭需要具備五十噸的月球軌道運載能力,而這相當於一百四十噸的地球近地軌道運載能力。

     這是個什麼概念?

     在二十世紀六零年代末,這是一個中國航天技術所無法企及的高度。

     當時,中國擁有的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還不到二十噸,而且已經是中國擁有的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極限了。

     說白了,中國的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技術確實不夠先進。當時中國的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是以煤油做為燃料,即煤油液氧燃料發動機,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開始使用液氫液氧燃料發動機。

     如果依然以煤油作為火箭的燃料,那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達到一百四十噸的運載能力。為此,中國必須研製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而當時中國在該領域的技術儲備為零,甚至連預研項目都沒有。

     顧祝同為載人登月工程爭取到的五十四億啟動資金中,有二十六億花在了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的研製項目上。也就是說,差不多一半的科研經費用於啟動火箭發動機的研製工作。

     投入的錢不少,可是相對於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那就不算什麼了,更要命的是,時間比金錢還要寶貴。顧祝同已經放出了豪言壯語,必須在五年內把宇航員送上月球,顯然僅僅是研製大推力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五年時間都不夠充足。

     事實也確實如此,中國的第一種推力超過一千噸的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要到二十多年之後,也就是二十世紀末才問世。

     在預研階段,火箭動力工程師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一九七零年三月,在載人登月工程的第一次總工程師會議上,運載火箭系統總工程師錢仲三教授就提出,不管花多少錢,也不可能在短短五年之內研製出能夠實現載人登月的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建議採用混合型火箭,並且通過捆綁方式,使第一級火箭達到所需要的基本運載能力。

     顧祝同不懂技術,卻懂得聽取專家的意見。

     要知道,錢仲三不但是中國最優秀的火箭專家,即便在全世界,也是最優秀的火箭專家之一。更重要的是,錢仲三一直從事液體火箭的研製工作,與其他火箭專家不大一樣。

     受軍方導彈項目影響,中國的大部分火箭專家都把精力放在了固體火箭上,因此液體火箭專家並不多。

     在此之前,錢仲三主導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運載火箭研製工程。

     當時,用來發射載人宇宙飛船的運載火箭所採用的火箭發動機就是由錢仲三研製的,而且其性能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實。

     建議得到採納後,錢仲三很快就提出了一個可行方案。

     這就是,以載人航天工程所用的YJ-4型火箭發動機為基礎,研製一種推力在五百噸左右的大型煤油液氧火箭發動機,燃油以捆綁的方式,由七台這樣的發動機構成第一級,產生三千五百噸的推力,獲得推動總質量在三千一百噸左右的運載火箭的能力,而這枚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至少能達到一百二十噸。當然,運載能力不但與第一級有關,也與火箭的第二級有關。

     可以說,這是最有望變成現實的方案。

     更重要的是,這是花時間最少的方案。

     在經過技術專家委員會的評定之後,錢仲三提出的運載火箭第一級動力系統配製方案獲得了通過。

     也就是說,只花了不到半年,運載火箭的第一級設計方案就確定了下來。

     在幾十年後,這是很難讓人相信的,甚至很難想像。要知道,規模如此大的項目,僅審定就需要花上好幾年,而具體設計還要花上好幾年。在短短半年內就走出了第一步,這個速度絕對是個奇蹟。

     只是,在冷戰時期,從來都不缺乏奇蹟。

     要知道,當初中國海軍僅花了三年就設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超級航母,在半年內搞定大型運載火箭的第一級設計方案,確實不算什麼。

     當然,這也與顧祝同的領導能力有很大的關係。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18
第一百九十二章 工程師

     後世對顧祝同有很多的評價,也給他冠上了很多的頭銜,其中就包括“工程師”。當然,這並不是說顧祝同是技術人才,而是指他擅長搞大工程,而且特別擅長管理與運作大工程。

     早在脫下軍裝之前,顧祝同就已經在大工程上綻露頭角。這就是他親手主導了中國海軍第一艘超級航母,即“長江”號的設計與建造工程,而且總共只用了不到三年。

     當時,沒有任何人相信,中國海軍能在三年內設計與建造一艘超級航母,顧祝同用事實證明,三年還有多的。“長江”號從繪製第一張圖紙算起,到建成後交付給海軍驗收,只用了兩年九個月十四天。

     即便以戰時標準衡量,這都是一個驚人的奇蹟。

     要知道,在大戰期間,中國海軍建造艦隊航母的平均時間是兩年,而建造大型航母的平均時間是三年半。“長江”號的設計量是大型航母的兩倍,建造工程量是大型航母的一點六倍。

     在設計階段,顧祝同總共動員了近三千名工程師,僅手工繪製的圖紙,拼接起來就能從北京鋪到廣州。建造階段,總共有一萬八千餘名造船工人參與。

     為了確保建造工程順利進行,顧祝同還動用軍隊為造船廠運送設備與材料,確保運輸工作暢通無阻。

     當然,顧祝同也制訂了激勵機制。

     那就是設計與建造工作都分階段進行,只有按時完成階段工作才能拿到獎金,提前完成則能獲得額外獎勵,而進度落後則會受到處罰。在設計與建造階段,發放的獎金高達八千萬華元。

     當然,這筆錢花得很有價值,“長江”號的建造工期至少縮短了一年半,這相當於減少了一點五億華元的建造經費。要知道,即便不算別的,僅佔用船台,一年就要向造船廠支付數千萬華元。

     可以說,在設計建造“長江”號的時候,顧祝同就表現出了卓越的工程管理能力,顯然讓他來負責載人登月項目確實是最佳選擇。雖然並非沒有能夠與他同樣厲害的管理者,但是在管理政府工程上,顧祝同絕對比任何人都要出色。

     載人登月項目啟動之後,顧祝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搭建管理框架。

     按照他的要求,載人登月項目被拆分成了五個子項目,即運月球飛船、運載火箭、發射場地、工程製造與後勤運輸。這五個子項目都有各自的總工程師與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負責處理技術問題,而項目總經理則負責項目運作。顧祝同並不過問項目的具體情況,只給總工程師與總經理安排任務,並且要求總工程師與總經理簽下軍令狀,然後就是不擇手段的去達到目的。

     顯然,在顧祝同手下做事肯定很辛苦,但是只要把事情辦好了,就肯定能嚐到甜頭。

     比如錢仲三出色的完成了其工作之後,不但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如願以償的成為了中國工程院與中國科學院的雙料院士,還在中國航天集團公司擔任總工程師,獲得的獎金更是難以計數。

     當然,像錢仲三這樣的科學家,把錢看得很淡,他們要的是名,以及科研成就。

     在載人登月工程中,總共有十二人擔任過總工程師、十四人擔任過總經理,而這二十六人中,後來有七人成為了部長級官員,九人獲得了院士身份,八人在國內大型航空航天企業擔任高管。

     這些,都與顧祝同有關,那就是只要出色的完成了工作,顧祝同就會給他們一封親筆推薦信,而這封心就是獲得事業成功的保證。

     可以說,在管理方面,顧祝同確實很有才華。

     此外,顧祝同還非常重視技術。雖然顧祝同並不懂技術,在他擁有的眾多頭銜中,絕對沒有“技術專家”這個頭銜,而且即便與海軍有關的技術,顧祝同的了解都不多,但是這並不表示顧祝同不重視技術。

     事實上,顧祝同是中國第一批技術型將領中的領軍人物。在擔任海軍參謀長期間,顧祝同就格外重視技術。事實上,在大戰期間,顧祝同就極為重視技術兵器。
     
     可以說,中國海軍的大部分技術裝備都與顧祝同有關。

     仍然拿“長江”號來說,這不但是世界上第一艘超級航母,也是第一艘大量採用了在大戰期間、以及大戰之後出現的新技術的航母。比如斜角飛行甲板、蒸汽彈射器、光學助降設備、雷達導航系統、導彈防空系統、電子對抗設備等等。

     這些技術能夠在“長江”號上得到廣泛應用,正是顧祝同的功勞。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以前從來沒有建造過像“長江”號這麼大的航母,而且也沒有大規模應用噴氣式艦載機的經驗,加上工程進度進展得十分迅速,所以要保守一些,避免採用過多的新技術,以確保“長江”號的建造工程能順利完成,而且能夠及時交付給海軍,盡快形成戰鬥力。即便需要在航母上採用新式技術裝備,也可以等到建造完成之後,通過改裝來實現。

     只是,顧祝同否決了一切妨礙技術進步的建議與意見。

     在他的大力推動下,“長江”號不但以奇蹟般的速度完成了設計建造工作,還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技術含量最高的戰艦。可以說除了沒有採用核動力,“長江”號用上了當時所有的先進技術。

     也正是如此,“長江”號在兼程二十年之後,才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改進,並且在中國海軍中服役了四十七年。

     要知道,“長江”號的涉及服役壽命只有三十年。也就是說,其實際服役壽命比設計服役壽命多出了百分之六十。

     “長江”號的服役時間記錄保持了十多年,要到二十一世紀初,才會被另外一艘中國海軍的超級航母打破。

     在載人登月工程上,顧祝同更加重視技術。

     說白了,載人登月工程本來就是一項技術工程,工業貢獻相對較小,主要考驗的就是國家的科技實力。

     為此,顧祝同專門成立了一個獨立的技術專家委員會,用來審定載人登月工程所涉及的各種先進技術,特別是那些以前沒有應用過的技術,以確保這些先進技術不會對整個工程產生負面影響。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項目外的委員會。

     也就是說,該委員會的技術專家全部與載人登月項目無關,都沒有參與到項目中去,因此與項目本身並無利害關係。

     此外,顧祝同還要求委員會的技術專家直接向他負責。

     說白了,技術專家在審定載人登月項目的技術方案的時候,必須做到客觀公正,給出不含水分的評審結果。

     當然,顧祝同也為這些技術專家製訂了懲獎制度。

     技術專家在受僱之後,都能領到不菲的諮詢費,而且每次技術評審都有額外獎勵,但是這些都直接與評審結果掛鉤,並且每次評審都由兩組專家分別以閉門方式進行,只有兩份評審報告一致才能得到採納。如果在評審過程中出現舞弊現象,或者是因評審失誤導致項目受損,那麼參與評審的專家都要受到懲罰。

     雖然在顧祝同製訂的獎懲制度中,對參與評審的技術專家的懲罰並不嚴厲,畢竟他們是項目外的人,但是沒有任何專家敢掉以輕心。因為顧祝同只需要說句話、打個電話或者是寫封信,就能毀掉任何一名技術專家的前程,讓他成為過街老鼠。

     要知道,有資格進入委員會的技術專家,都是知名科學家與工程師。

     這些人,絕對不缺錢,以他們的才幹,可以在國內任何一家大企業、或者是任何一所科研機構裡獲得高薪職位。

     他們在乎的是名聲,以及自己畢生所從事的科研工作。

     顯然,顧祝同能夠讓他們獲得更高的成就,也能夠毀掉他們畢生奮鬥的事業。

     這兩套制度,貫穿了載人登月工程,發揮了極為重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是載人登月工程能夠順利完成的基本保證。

     從這個角度看,顧祝同是一個非常純粹的工程管理者。

     在參與載人登月工程的數十万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工人與航天人員中,顧祝同恐怕是對載人登月工程最不了解的一個,他既不是科學家、也不是工程師、更不是航天員、也沒有能力從事技術勞動,但是他卻是整個工程中最不可缺少的一員,而且是整個工程中的核心成員。

     說白了,顧祝同就是載人登月工程的大腦,其他人只是受大腦控制的肢體。

     在載人登月工程中,不管給予多高的評價,對顧祝同來說都受之無愧。沒有他,就不會有中國的載人登月工程,也不會有接下來的接二連三的奇蹟,甚至不會有人類在另外一個星球上留下的足跡。

     在這個瘋狂的時代,顧祝同用他的方式書寫了一個屬於這個時代的奇蹟。

     只是,在一九七零年,相信顧祝同能夠創造奇蹟的人寥寥無幾,即便是參與到載人登月工程中的人員,也沒有幾個人相信能夠在五年之內把宇航員送上月球,並且帶著月球岩石標本返回地球。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19
第一百九十三章 時代奇蹟

     在一九七零年,載人登月工程的重點就是運載火箭。

     雖然錢仲三提出的捆綁方案解決了運載火箭第一級的問題,而且YJ-4E型火箭發動機也在兩年之後研製成功,台架試車時的推力達到了五百二十噸,比預期需要的五百噸還高出了百分之四。但是月球火箭至少需要三級,因此第二級與第三級所面對的技術問題成為了最大的難題。

     顯然,在第二級與第三級上,必須採用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

     當時,錢仲三估計即便第二級也才用捆綁方式來提高運載能力,也需要花上好幾年才能研製出推力足夠大的液氫液氧運載火箭。

     為此,錢仲三提出了一個變相解決方案,那就是首先把月球飛船分艙段發射到近地軌道上,然後組裝成月球火箭,再通過軌道轉移火箭使其進入月球軌道。

     在當時看來,這是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主要就是這大幅度降低了對火箭運載能力的要求。分艙發射的話,運載火箭只需要五十噸左右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即軌道轉移火箭發動機的質量在五十噸左右。

     只是,錢仲三提出的方案,在進行技術審批的時候遇到了麻煩。

     當時,兩個專家小組都認為,這套方案的總耗時未必比整體發射方案少。而且中國還沒有建造軌道空間站的經驗,在軌道對接領域是一片空白,也就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財力來掌握軌道對接技術。

     最大的問題在軌道轉移火箭技術上。

     雖然錢仲三提出,軌道轉移火箭發動機的重量能控制在五十噸以內,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即預先發射的艙段需要進入對接軌道,而這同樣需要在​​運載火箭上採用第三級,只是降低了第三級的質量而已。

     說白了,這就是把直接發射方案的第三級拆分成了兩部分,其中用於飛往月球的軌道火箭部分被分割了出來。顯然,這沒有從根本上避開運載火箭上遇到的難題。

     按照技術專家評估得出的結論,運載火箭的第三級總質量依然高達數十噸。而且在發射軌道轉移火箭時接近一百噸,因此第二級仍然需要採用大推力液氫液氧發動機,也就必須研製大推力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

     既然無法避開技術難題,那為什麼還要採用分段發射方案呢?

     結果就是,錢仲三提出的方案被技術專家委員會給否決了。

     這樣一來,就回到了整體發射方案上,即一次性把月球飛船發射出去,其中運載火箭的第三級將承擔兩個任務,也就需要進行兩次點火。事實上,分段發射與整體發射方案的最大差別,就是火箭的第三級的點火次數。

     相對而言,這是一個較易解決的技術問題。說白了,如果能夠研製出大推力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那麼研製兩次點火機構的難度就不會太大。

     這下,重點落到了大推力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上。

     可以說,這也是載人登月工程需要翻越的第一座技術高峰。

     根據錢仲三的估算,即便第二級依然採用捆綁方式,而且由四台發動機並聯,每台發動機的推力也需要達到一百一十噸,總共產生四百四十噸的推力,才能確保在第二級脫離的時候,飛行速度達到接近第一宇宙速度的每秒七千米,讓第三級在第一次點火之後進入近地飛行軌道。

     也許,在幾十年之後一百一十噸的推力根本不算什麼。要知道,中國海軍的第三代潛射戰略彈道導彈,採用的是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推力都達到了一百五十噸,使導彈在彈頭質量高達八百公斤的情況下,達到了一萬二千公里的最大射程。

     問題是,在七零年代初,這絕對是一個技術難題。

     更要命的是,中國在此之前沒有研製過大推力液氧液氫火箭發動機,用在載人航天工程上的液氧液氫火箭發動機的推力只有二十五噸,需要並聯四台發動機,才能夠把宇宙飛船送入近地軌道。

     在研製過程中,錢仲三很快就意識到,研製一百一十噸推力的發動機太難了。結果就是,為了確保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研製工作,錢仲三不得不降低對火箭發動機最大推力的要求,在一九七零年七月,定下了大氣層內八十噸,大氣層外九十五噸的最終設計指標。

     即便如此,研製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依然是整個載人登月工程中難度最大的部分,也是耗時最多的部分。

     這種被命名為HO3型的液氫液氧發動機直到一九七三年底才研製成功,並且製造出了第一批四台樣機,然後就開始了緊張的測試工作。其台架測試達到了八十噸的最大推理,而理論計算出的真空推力為九十六噸。

     當然,這也帶來了一個難題。

     火箭的第二級設計總推力必須達到四百四十噸,不然就無法把月球飛船運送到近地轉移軌道上。

     顯然,HO3的推力處於一個相對尷尬的水平上。

     如果採用五台並聯,大氣層內的推力只有四百噸,而六台並聯有四百八十噸,與實際需要的四百四十噸都有四十噸的差距。

     要知道,火箭推力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合適越好。

     所幸的是,在一九七零年底,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那就是月球飛船在完成了總體設計之後,確定其總體質量能夠控制在一百一十噸到一百二十噸之間。

     也就是說,第三級的總質量至少能減少二十噸。

     這就意味著,第二級只需要四百噸的總推力。

     這下,運載火箭的第二級設計方案確定了下來,即採用五台HO3型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並聯,產生四百噸的大氣層內推力。

     解決了第二級的問題,第三級火箭發動機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這就是,運載火箭的第三級也採用HO3型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只不過是具備兩次點火能力的HO3S型。在第一次點火之後,第三級將把月球飛船送入近地軌道,然後由宇航員對月球飛船進行全面檢查,在確認月球飛船的各個系統都正常之後,第三級將進行第二次點火,把月球飛船送入月球軌道,最終墜毀在月球表面上。到這個時候,運載火箭完成了其所有使命。

     當然,第三級還有一個重要使命,即撞擊月球。

     這是一項很重要的科研任務,即通過撞擊,對月球進行地質測量,讓科學家掌握與獲取月球的地質信息。

     可以說,HO3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在航天飛機問世之前,HO3是世界上推力最大的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不但在載人登月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還參與了後來的多項航天工程,包括建造空間站,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等等。

     事實上,HO3的技術水平超越了整個時代。

     直到二十世紀末,HO3都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可靠的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在其總共二百四十八次發射中,只有三次失敗記錄,可靠性超過了百分之九十九,甚至高於同時代的煤油液氧火箭發動機。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在重啟登月計劃的時候,都藉助了研製HO3的技術儲備。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能夠在一九七三年底研製出HO3液氫液氧運載火箭,本身就是一個不應該出現在這個時代的奇蹟。

     當然,在載人登月工程中,類似的奇蹟並不少見。

     比如,為載人登月工程研製的“擎天”運載火箭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運載火箭,其起飛質量超過了三千噸,第一級推力高達三千五百噸,近地軌道發射能力為一百二十噸,月球軌道發射能力為五十噸。

     這些記錄,足足保持了七十七年,要到二十一世紀的第四個十年,才會被超越。

     更重要的是“擎天”火箭的可靠性非常高。在其總共三十二次發射中,只有一次失敗,可靠性高達百分之九十六,而同一時代的其他運載火箭的可靠性都沒有超過百分之九十。

     必須承認,以錢仲三為代表的中國火箭工程師,用超越這個時代的智慧,創造出了超越這個時代的科技產物。

     在中國航空航天博物館外,就用一枚“擎天”火箭的縮比模型做為標誌。

     冷戰結束之後,中國的新聞媒體評出了冷戰期間一百位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對時代產生了重大影響的科學家,錢仲三就名列前矛,排在地三位,其前面是核武器之父與現代計算機之父。

     此外,新聞媒體還排出了冷戰時期一百名對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名人,而顧祝同高居榜首。當然,這不僅僅與他主導了載人登月工程有關,還跟他在其他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有密切關係。

     只是,推動載人登月工程是顧祝同脫下軍裝之後,做的第一件大事,或者說是他以政治家身份,在人類的歷史上留下的第一筆,濃墨重彩的一筆。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20
第一百九十四章 軍事航天

     在七零年代,載人登月工程是中國航天的重點,卻不是全部。

     雖然載人登月工程耗資巨大,甚至是冷戰時期規模最大的單項工程,但是與中國航天的總體開支相比,那就不算什麼了。

     載人登月工程正式啟動之後,產生的第一個作用就是提高了民眾對航天的重視程度。

     前面已經提到,在戰後的十幾年裡,受政治、宣傳、輿論等各種因素影響,中國民眾對航天的認識非常膚淺。在六零年代,很多中國人甚至把導彈當成了航天的全部,認為航天工程的唯一成果就是那些能夠把核彈頭投射到幾千公里之外的彈道導彈,而航天工程的唯一價值就是提高軍隊的戰略打擊能力。

     顯然,這是非常片面的認識。

     嚴格說來,這也是非常錯誤的認識。

     載人登月工程,讓大部分中國人改變了對航天的認識,也認識到了航天在軍事之外的重大價值。

     只是,受冷戰影響,航天依然以軍事為主。

     別忘了,顧祝同在政府中的身份是航空航天部部長,而不是載人登月項目負責人。

     在積極推動載人登月項目的同時,顧祝同也在積極擴展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而且與軍隊的關係極為密切。

     擔任航空航天部部長之後,顧祝同簽署的第二份部長令就是建設軍事航天系統。在一九七零年就有七個軍事航天項目啟動,其中最先獲得撥款,而且進度最快的就是軍事偵察衛星。

     顧祝同以前是海軍將領,非常清楚偵察的重要性。此外,ZZ-2型戰略偵察機就是在顧祝同擔任參謀長會議期間啟動,而且正是顧祝同親自批准了該項目的研製工作。

     可惜的是,Dz-2型防空導彈系統的出現,讓ZZ-2的價值大打折扣。

     雖然ZZ2-戰略偵察機的生命力極為頑強,即便到二十一世紀初,這種經過了十多次現代化改進的戰略偵察機還在中國軍隊中服役,而且承擔了很重要的偵察任務。但是中國軍隊需要一種更加可靠、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的偵察工具,而且這種偵察工具最好具備不會被敵國擊落的優勢。

     顯然,偵察衛星是唯一的選擇。

     早在一九六一年,中國、德意志第二帝國與意大利就在聯合國推動了《外層空間國際公約》,確認外層空間為國際公共領域。即任何國家都有使用與利用外層空間的權力,適用於內層空間的領土、領海與領空權在外層空間不存在,任何國家都不得攻擊從其本土上空飛過的航天設備。

     當然,這些規定也是由基本運動規律決定的。

     正是如此,在衛星上安裝偵察設備,讓衛星從敵國上空飛過,要比把偵察機派往敵國執行偵察任務安全得多。

     事實上,在顧祝同擔任航空航天部部長的時候,中國已經擁有了偵察衛星。只不過偵察衛星屬於軍方,而且大部分由軍方負責研製,主要的使用權則在軍事情報局手裡。

     顧祝同上台後,改變了這一局面,即把所有衛星都收歸航空航天部,並且由航空航天部統一負責衛星的設計、製造與發射工作,而其他部門只擁有衛星的控制與使用權,不再直接參與研製與發射工作。

     顯然,這樣的事情,也只有顧祝同能夠辦到。

     那就是他是退役軍人,在軍隊裡有很高的威望,因此只要做出合理安排,就不會受到軍方的反對。相反,如果由文職官員來做這樣的事情,顯然會遭到軍方抵制。

     統一研製與發射衛星,極大的提高了中國在航天工程上的效率。即節約了經費,可以讓載人登月工程獲得更多的資金。

     當然,這並不表示顧祝同並不重視其他航天工程。

     在一九七零年,顧祝同批准了七個軍事航天項目,而且把研製軍用偵察衛星的重要性放在了載人登月項目之後。更重要的是,顧祝同一口氣啟動了三種軍用偵察衛星的研製計劃。

     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數字光學偵察衛星。顯然,這是一種全新的偵察衛星。

     在此之前,偵察衛星有兩種主要的偵察手段,一是光學拍照,二是雷達成相。

     中國軍方投資研製的三種光學偵察衛星,使用的都是傳統照相機,即用膠捲成相。這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即膠卷必須裝在返回艙裡,然後把返回艙發射回去,由人員在其著陸地點回收。

     顯然,這種方式的效率極為低下。

     拿代號“望遠鏡”的第三代光學偵察衛星來說,其發送返回艙的平均週期為兩天,而情報機構在獲得返回艙之後,還需要花上一天來沖洗膠卷,然後才能看到拍下的圖像。而此時離拍攝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天到三天,也就是說獲得的並不是實施信息,也就無法用來執行實時偵察任務。

     此外,還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望遠鏡”偵察衛星總共只有二十個返回艙,也就是只能使用四十天。雖然在理論上可以讓宇航員為偵察衛星安裝返回艙,延長偵察衛星的使用壽命,但是這麼做的成本,比發射一顆新的偵察衛星還要昂貴,而且存在較大的風險。

     為了延長偵察衛星的使用壽命,“望遠鏡”不會隨時都處於工作狀態,只有運行到偵察區域上空的時候,才會啟動照相機,並且在飛離拍照區域之後關閉照相機。這樣一來,“望遠鏡”平均每週才會釋放一具返回艙,獲取的情報往往會因此失去價值。

     當然,這種工作方式還帶來了一些其他麻煩,比如需要在偵察區域附近設置地面控制站,以便及時向偵察衛星發出啟動與關閉照相機的信號。又比如需要在偵察衛星到達某處區域上空的時候,才能發射返回艙,以此確保返回艙的著陸地點在中國軍方的控制區域之內。

     受這些因素限制,“望遠鏡”只能用來執行戰略偵察任務,使用範圍非常狹窄。

     也正是如此,偵察衛星沒有能夠取代偵察機,很多時間敏感任務,依然只能由偵察機來完成。

     至於雷達成相偵察衛星,其使用範圍更加狹窄。

     首先是當時的雷達性能還不夠先進,成相精度不夠高。其次是雷達受氣候影響,在某些情況下根本無法正常工作。最後是雷達的探測範圍非常有限,對目標材質非常敏感,只適合用來偵察特定目標。

     此外,中國軍方還開發出了紅外線偵察衛星。

     只是受當時技術研製,紅外線偵察衛星主要不是用來執行偵察任務,而是部署在更高的軌道上,比如太陽同步與地球同步軌道上,或者是極地軌道上,執行戰略預警任務,即監視敵國的戰略彈道導彈發射情況。

     所幸的是,數字式電子照相機已經誕生了。

     前面就提到,在ZZ-2上,已經配備了數字式電子照相機,而且經受了實戰考驗,具備很大的發展潛力。

     在顧祝同批准研製的三種偵察衛星中,數字光學偵察衛星就在其中,而且是三種衛星中最重要的一種。

     與傳統光學偵察衛星相比,數字光學偵察衛星的最大優勢就是不使用膠卷,可以即時把拍攝下來的圖像以數字信號的方式發送給地面接收站,然後轉化為圖像,從而能夠獲取到第一手情報。

     要知道,任何情報都有時間性。

     能夠即時獲取的情報,顯然要比延遲幾天才能獲得的情報更有價值。

     事實上,後來出現的數碼照相機與數碼攝像機就來自數字光學偵察衛星,其核心技術就是被稱為CCD的光電感應芯片。如果沒有中國軍方在數字光學偵察衛星上的巨大投入,那麼在幾十年後進入每個家庭的數碼照相機與數碼攝像機就不會出現,至少不會在二十世紀末與二十一世紀初成為普通的生活用品。

     當然,顧祝同肯定想不到他的一項決策,催生了一個在二十一世紀初總產值達到了數万億華元的新興產業。

     更重要的是,因為數字光學設備是在中國誕生的,所以中國企業擁有先發優勢。

     在二十一世紀之前,中國的數碼光學產品佔領了全球市場份額的百分之八十,直到二十一世紀,在中國的電子產業進軍更高的技術領域之後,數碼光學產品市場​​才逐步被後起國家的企業控制。

     可以說,僅數碼光學產業就為中國創造了數百萬個工作崗位。

     事實上,在冷戰期間誕生的很多新產業,都與軍備項目有關,即任何新興技術在出現之後都會首先在軍事領域得到應用,在產業發展壯大、技術走向成熟之後,也就是工業的規模生產效應出現,產品價格得到大幅度降低之後,才會進入民用領域,被消費者接受,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這個方面看,在軍備上的投入,不是在消耗社會財富,而是在製造社會財富。更重要的是,這些從軍事領域轉化而來的民用技術,在各個方面對民眾的生活方式與社會勞動方式產生著影響。

     這就如同鋼鐵在誕生之後首先用來製作刀劍,而在大規模煉鋼技術成熟之後被用來建造大廈與橋樑一樣。技術進步,本身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動力,而軍事競賽是推動技術進步的最佳動力。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52蘿蔔頭

LV:7 大臣

追蹤
  • 23

    主題

  • 11850

    回文

  • 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