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戰爭]【帝國風雲】作者:閃爍(完)

   關閉
52蘿蔔頭 2012-9-3 06:09:4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044 228440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29
第二百零五章 戰爭需求

     第二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上下產生了一個極為清楚的認識。即站錯陣營的話,下一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就不復存在了。

     也就是說,以色列必須選擇一個正確的陣營。

     讓以色列上下產生這個認識的原因很簡單,即以色列在第二次中東戰爭期間遭受的慘痛損失。

     在這場持續了將近一年的戰爭中,以色列總共進行了三次全國總動員。到戰爭結束的時候,以色列國防軍的總兵力達到了一百二十八萬,而當時以色列的人口總數不到五百萬,既每四個以色列人中,就有一名軍人。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期間,總計有二十萬以色列軍人陣亡與失蹤。

     這是個什麼概念?

     如果按照比例為準,那麼就相當於中國在一場持續一年的戰爭中損失了兩千萬人!

     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正是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之中,沒有獲得一個超級大國的全力支持,與第一次中東戰爭的情況截然相反。

     要知道,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聯合出兵,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內就擊敗了阿拉伯聯軍,保住了剛剛建立的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中,以色列總共只動員了不到二十萬軍人,傷亡還不到兩萬人。

     顯然,兩場中東戰爭的反差,立即讓聰明的猶太人認識到,依靠一個超級大國才是以色列的立國之道。

     問題是,依靠哪個超級大國呢?

     在此之前,以色列主要依靠德意志第二帝國。

     當然,以色列與德意志第二帝國走得更近,有很多原因。比如,以色列的大部分國民都來自歐洲,而且很多都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有關。

     第一批來到以色列的猶太人中,大部分都來自法國。而這些猶太人都是被德軍解救的,因此非常感激德意志第二帝國。

     又比如,猶太人的宗教與歐洲的基督教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猶太人在宗教信仰上也更容易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產生共鳴。

     再比如,猶太人的主要投資都在歐洲,與中國的關係算不上密切。

     只不過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還是以色列在中東的戰略地位,或者說投靠德意志第二帝國能獲得更多的好處。

     這就是,在以色列建立之前,中國已經稱霸中東。

     大戰結束的時候,中國是中東的實際統治者,控制著從伊朗到蘇伊士運河的整個中東地區,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僅控制著土耳其與利比亞。

     在猶太人看來,如果投靠中國,那麼以色列最多只是中國在中東棋盤上一顆無足輕重的棋子。而投靠德意志第二帝國,以色列則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該地區唯一的棋子。

     顯然,與其做無足輕重的配角,還不如做唯一的主角。

     事實上,在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率先提出進行軍事干預,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是主要出兵國。

     問題是,第二次中東戰爭,把德意志第二帝國虛弱的一面暴露了出來。

     雖然從大環境來看,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第二次中東戰爭期間沒有給予以色列支持,與民族獨立運動有很大的關係。特別是一九六一年的喀麥隆獨立戰爭,即在鎮壓殖民地獨立運動的行動中,德意志第二帝國消耗了大量國力,國際威望也嚴重受損,也就沒有能力為以色列提供支持。

     在道義上,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有所顧慮,即中東的阿拉伯國家大部分都是剛獲得獨立的國家,也是不結盟運動成員,而德意志第二帝國為了與中國對抗,必須拉攏不結盟運動組織,獲得新興國家的支持,也就沒有在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之後,明目張膽的支持以色列。

     事實上,這也是中國在第二次中東戰爭期間保持沉默的主要原因。

     問題是,對以色列來說,這卻關係到了國家存亡。

     說白了,如果在下一次中東戰爭中,德意志第二帝國依然無所作為,而中國也因為以色列的親德立場而保持沉默,那麼以色列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憑藉幾百萬人,對抗人口數量超過一億的阿拉伯世界。

     顯然,以色列當局必須認真考慮其結盟關係了。

     一九六四年,以色列左翼政黨聯盟上台,宣告以色列開始奉行親華政策。

     當年七月,新當選的以色列總理拉賓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而且這也是拉賓上任之後的第一次外交活動。

     顯然,拉賓的對華訪問,明確宣告以色列需要中國的支持。

     從此之後,中以關係改善。

     更重要的是,在增進交流的時候,猶太人動用了其最為有力的武器,即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力。

     一九六七年,瓜地馬拉戰爭爆發,中以關係迎來黃金時期​​。

     根據後來解密的資料,在瓜地馬拉戰爭期間,猶太人財團一直是中國當局最有利的支持者,在整個戰爭期間,猶太人財團為中國當局提供了數千億華元的戰爭融資,由力保證了華元在金融領域的地位。

     甚至可以說,沒有猶太人財團的支持,華元在戰爭結束之前就會甭盤。

     更重要的是,中國與以色列在此期間簽署了好幾項軍事合作協議。

     從一九六八年開始,中國就有計劃、有系統的開始改造以色列的國防力量,包括為以色列提供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比如,J-66B正式量產之後,以色列就是第一個獲得這種新式戰鬥機的國家之一,而且還獲得了生產線。

     要知道,J-66B是海軍型的戰鬥機,以色列獲得這種戰鬥機的時候,中國空軍的J-66C還沒有量產呢。又比如,在一九七二年之前,中國為以色列提供了足夠組建三個裝甲師的坦克與戰車,還以援助的方式,幫助以色列建立起了自己的坦克工廠。

     到一九七二年底,以色列國防軍基本上全面時間了“中國化改造”。

     也就是說,當時以色列國防軍幾乎淘汰了所有由德意志第二帝國援助的武器裝備,換上了中國製造的武器裝備。

     從政治上講,這足以表明,以色列正式成為了中國的非結盟盟國。

     與軍事合作同步進行的,還有雙方的經濟合作,而最關鍵的,依然是猶太人財團在金融領域上的支持。說白了,中國此時最需要的就是猶太人財團在金融領域的支持。

     原因很簡單,華元與黃金掛鉤的時代即將結束,而在創建新的金融貨幣體系的時候,中國絕對不能缺少猶太人財團的支持。也正是如此,中國才會放棄控制了全球主要石油供應的阿拉伯國家,轉為與猶太人國家合作。

     從戰略上看,這無疑是一個風險十足的冒險。

     要知道,中國早已不是石油出口國,而是石油進口國了。從一九六五年開始,中國就成為了石油的純進口國,而且進口石油主要來自中東與海灣地區,這兩個地區的阿拉伯國家每年為中國提供了上億噸石油。

     選擇以色列,意味著與阿拉伯國家決裂,也就意味著將在進口石油的時候遇到麻煩。

     所幸的是,這並不是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在全世界範圍內,出口石油的不止是阿拉伯國家,三個美國都是石油出口國,而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也發現了大型油田,文萊蘇丹更是一個坐落在油田上的國家。此外非洲地區也發現了大型油田,連英國都在北海勘探到了大型油氣田,至於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的幾個新興國家,更是產油大國。

     說白了,以色列只有一個,而石油產地卻有很多個。更重要的是,進行金融貨幣體制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綜合這些因素,中國當局自然會選擇以色列。

     問題是,中國當局不可能不知道,支持以色列,就意味著第三次中東戰爭,而且很有可能是由以色列挑起的中東戰爭。

     顯然,這也是中國支持以色列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從本質上講,以結束華元跟黃金掛鉤為主的金融貨幣體系改革的根源是瓜地馬拉戰爭,但是從政治角度來講,中國當局必須盡量避免讓世人產生這樣的認識,即得盡可能的把金融貨幣改革與中國發動的戰爭劃清關係。

     也就是說,需要用另外一場戰爭來引發金融貨幣改革。顯然,第三次中東戰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原因很簡單,在得到中國的支持之後,以色列肯定會為第二次中東戰爭復仇,也就會在軍事實力壯大之後,主動挑起第三次中東戰爭。即便以色列沒有首先出手,阿拉伯國家為了防止以色列坐大,也會發起第三次中東戰爭。

     只要中國在這場戰爭中支持以色列,阿拉伯國家就必敗無疑,但是阿拉伯國家不會輕易認輸,而會奮起抵抗。在軍事手段難以達到目的的情況下,阿拉伯國家自然會以石油為武器,對中國、以及所有支持以色列的國家進行石油禁運。

     哪怕這只是短暫的禁運,也足夠引發一場全世界的經濟危機了,而在經濟危機期間進行金融貨幣改革,自然是水到渠成。

     由此可見,引發第三次中東戰爭的不是猶太人、也不是阿拉伯人,而是中國人。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30
第二百零六章 閃擊戰

     阿以戰爭,立即把全世界的注意力吸引了過去。

     從這場戰爭造成的影響來看,誰引發的戰爭並不重要,只是依然有必要說清楚。

     一九七三年八月七日,以色列國防軍與約旦王國的軍隊在約旦河西岸地區發生衝突,隨即以色列當局宣布進入戰爭狀態,開始全面戰爭動員,要求所有預備役軍人在二十四小時內到所屬部隊報導。

     因為以色列實施的是全民兵役制,每一名符合兵役年齡的公民,不管是男性與女性都要服兵役,並且在退役之後轉為預備役,每年定期接受軍事訓練,在戰時則是正規軍的補充力量。所以以色列實施軍事動員,等於積極策劃發動戰爭,也就等於向周邊的阿拉伯國家開戰。

     一天之後,約旦、敘利亞與埃及首先開始戰爭動員,隨後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與以色列並不相鄰的阿拉伯國家也相繼進入戰爭狀態。

     八月十日,以色列國防軍越過邊境線,攻入約旦王國境內。

     同一天,以色列國防軍在西乃半島方向上展開行動,同時向埃及發動進攻。

     看上去,這是一場由以色列發起的戰爭。

     事實上,打第一槍的是約旦王國的軍隊,而且以埃及為首的眾多阿拉伯國家早就在為這場戰爭做準備了。

     根據後來公佈的資料,早在第二次中東戰爭結束之後,阿拉伯國家就在為發動消滅以色列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做準備。

     從一九六七年開始。阿拉伯國家也找到了靠山,即德意志第二帝國。

     拉賓政府上台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當局意識到以色列很有可能會投靠中國,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將因此失去中東地區唯一的盟友。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根本沒有能力改變即將到來的事實。

     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祇有一個選擇,即在中東地區尋找新的盟友。

     到一九六八年,以色列開始接受中國的​​軍事援助,猶太人財團則在金融領域幫助中國進行瓜地馬拉戰爭。受此影響,德皇威廉三世在當年對阿拉伯國家進行了巡迴訪問,還在開羅發表了極有影響力的演講。

     由此開始,德意志第二帝國與阿拉伯國家形成了一個陣營。

     這裡必須提到埃及。

     在數量眾多的阿拉伯國家中,只有埃及在大戰爆發之前就是獨立國家,而其他阿拉伯國家都是在大戰之後才獲得真正獨立地位的。更重要的是,埃及擁有八千萬人口,不但是阿拉伯世界中的頭號人口大國,還占到了阿拉伯國家人口總量的半數以上,因此埃及成為了阿拉伯國家聯盟的盟主。

     可以說,在阿拉伯世界裡,沒有哪個國家擁有埃及那樣的影響力與號召力。

     第二次中東戰爭之後,埃及聯合敘利亞與伊拉克。組成了“阿拉伯聯邦”,成為了一個名義上統一的國家。

     顯然,中東能否維持和平,關鍵就得看埃及。

     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支持,使埃及的野心急劇膨脹。對埃及來說,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不但是為了消滅以色列,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目標。那就是通過消滅以色列,實現阿拉伯世界大統一。

     說白了,如果埃及主導的“阿拉伯聯邦”能夠在戰爭中大獲全勝,那些依然徘徊在聯邦之外的阿拉伯國家就必須做出選擇。要麼就會迎來阿拉伯統一戰爭,而埃及也有信心通過和平與戰爭來實現阿拉伯世界大統一。

     當然,關鍵依然是德意志第二帝國。

     如果沒有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支持,埃及無論如何也沒有膽量發動戰爭,因為埃及絕對不是得到中國全力支持的以色列的對手。而一場失敗的戰爭,必然導致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中獲得的勝利果實全部泡湯。

     顯然,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支持,讓埃及覺得發動戰爭的時機成熟了。

     到一九七二年底,埃及率先完成了軍事現代化,通過德意志第二帝國,埃及組建了當時中東地區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其常備兵力超過了五十萬,陸軍擁有五千多輛主戰坦克與上萬門火砲,空軍擁有六百多架先進戰鬥機、以及數百架其他作戰飛機,海軍則擁有東地中海噸位最大的戰艦。

     此外,敘利亞與伊拉克的軍事實力也不容低估。

     從各方面來看,以埃及為首的阿拉伯國家集團在軍事實力上都遠超以色列,甚至是以色列的十多倍。比如,阿拉伯國家集團總共擁有一萬三千多輛主戰坦克,而以色列只有不到三千輛坦克,阿拉伯國家擁有近六千架作戰飛機,而以色列只有不到一千架,阿拉伯國家的總兵力超過了三百萬,而以色列的常備兵力不到三十萬。

     至於戰爭資源,雙方的差距就更加明顯了。

     總而言之,在任何人看來,阿拉伯國家集團都擁有絕對的優勢。只是,這個優勢正在縮小。

     雖然中國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進行得很緩慢,但是非常踏實,即在提供武器裝備的同時,還幫助以色列建立了軍事工業。相比之下,德意志第二帝國給阿拉伯國家的軍事援助就沒有這麼徹底了。

     更重要的是,中國提供給以色列的都是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某些甚至比中國軍隊自用的還要先進。

     比如出售給以色列的J-66I就專門針對以色列空軍的作戰需求,安裝了更加先進的雷達等電子設備,其整體性能比中國海軍的J-66B與中國空軍的J-66C高出了一大截,算得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

     相比之下,阿拉伯國家從德意志第二帝國購買的武器裝備就要差得多,別說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即便跟德軍自用的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德軍的簡化版。

     顯然,假以時日,阿以的軍事實力差距就會縮小。

     結果就是,埃及等阿拉伯國家斷定,與其等到以色列強大之後再發動戰爭,還不如提前動手。根據後來披露的資料,八月七日的邊境衝突,正是埃及等阿拉伯國家挑起戰爭的預謀。

     毫無疑問,阿拉伯國家嚴重低估了以色列的戰爭實力。更重要的是,以色列無時不刻不在為下一場戰爭做準備。

     此外,中國提供的軍事援助,不僅僅是武器裝備,還包括軍事理論,特別是至關重要的戰術理論。

     在跟中國進行全面軍事合作之後,以色列國防軍上下形成了一個鮮明的認識,即只要戰爭爆發,就絕對不能等著敵人找上門來,必須打出國門,在敵人的土地上作戰,把敵人的國土變成焦土。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戰術觀念。

     原因很簡單,以色列的國土太過狹窄,根本沒有戰略縱深,因此進行本土保衛戰,受戰略迂迴餘地影響,就只能靠人力彌補。

     事實上,這也正是以色列國防軍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中獲得的經驗教訓。

     由此,以色列國防軍產生了一套新的戰術。那就是,只要出現戰爭的苗頭,就必須搶在敵人之前發動進攻,而不是讓敵人首先發動進攻。

     至於誰打第一槍,根本就不是關鍵問題。

     正是如此,在埃及、敘利亞與約旦開始戰爭動員之後,以色列當局就做出了首先發起進攻的決定。

     結果就是,阿拉伯國家集團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開戰後的第一個二十小時之內,以色列國防軍創造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奇蹟,用極為微小的代價癱瘓了阿拉伯國家的空中力量!

     八月十日,以色列空軍首先集中力量突擊了埃及的空軍基地與前沿機場。

     在不到八個小時的戰鬥中,以色列空軍總共出動了近三千架次作戰飛機,用五千多噸炸彈把埃及空軍的六百多架戰鬥機炸毀在地面上,其中包括四百多架先進戰鬥機,而以色列空軍只在戰鬥中損失了不到三十架戰鬥機。

     因為集中力量打擊埃及,所以以色列空軍無法立即對付敘利亞。

     當天下午,敘利亞空軍發起反擊,結果在兩場大規模空戰中,被數量僅有一半的以色列戰鬥機擊落了近百架戰鬥機。

     這兩場空戰,直接打掉了敘利亞空軍的鬥志。

     以色列空軍越戰越勇,在當天傍晚突襲了敘利亞的空軍基地與前沿機場,炸毀了近三百架作戰飛機,重創了敘利亞空軍。

     夜間,以色列空軍再接再厲,突擊了約旦王國的空軍基地。

     結果就是,到八月十一日清晨,戰場上空已經很難見到阿拉伯國家的戰鬥機了,以色列空軍毫無懸念的奪得了製空權。

     這一天的戰鬥,已經足夠決定這場戰爭的最終結局了。可以說,這也是現代戰爭史上,勝利來得最快的一場戰爭了。

     沒有製空權,即便阿拉伯國家擁有十倍於以色列的地面部隊,也難以在地面戰爭中擊敗以色列國防軍。更重要的是,制空權讓以色列擁有了戰爭的主動權。

     在此之前,很多人都認為第三次中東戰爭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此之後,沒有任何人認為這場戰爭還會持續一年。

     事實上,很多軍事家在八月十一日都相信,這場戰爭肯定會在一個月內結束。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31
第二百零七章 七日戰爭

    “八月十日空戰”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戰爭方式,即電子戰。

    以色列國防軍沒有在八月七日發起進攻,而是拖到八月十日,隻有一個原因,即需要時間來搜集敵方的電子情報。

    在八月七日之後,以色列空軍的電子戰機就全體出動,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監視與搜集敵方雷達、電台等設備發出的電磁信號。為了掌握最準確的電子情報,以色列國防軍甚至出動戰鬥機進入敵國領空,誘使敵人的防空雷達開機,而在邊境線附近巡邏的電子偵察機則趁機獲取了雷達的電磁信號。

    經過三天準備,以色列國防軍已經準確掌握了埃及與敘利亞防空雷達的基本情況。

    八月十日淩晨,以色列空軍的戰鬥機正式利用之前獲取的信息,以超低空突防的方式突破了埃及的防空網,對埃及最主要的空軍基地發起了突然襲擊。僅在開羅附近的三座空軍基地,就有近三百架作戰飛機被炸毀在地麵上。因為雷達沒有能夠及時發現入侵的以色列戰鬥機,直到炸彈落到地麵上爆炸,埃及的防空部隊才反應過來,而此已經來不及阻止以色列戰鬥機投下炸彈了。

    針對敘利亞空軍的戰鬥更加經典。

    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北麵的黎巴嫩被敘利亞出兵占領,而至關重要的貝卡穀地也落入了敘利亞手。此後,敘利亞國防軍在這部署了三十多個防空導彈連。而且裝備的是當時德意誌第二帝國最先進的防空導彈。以色列空軍的戰鬥機奔襲敘利亞,就必須從貝卡穀地上空經過,也就必然遭到地麵防空部隊的攔截。顯然,以色列必須在戰爭爆發之後就摧毀貝卡穀地的防空部隊。

    為此,以色列動用了由中國提供的預警機。

    當天上午,以色列空軍的戰鬥機在預警機的支持下,首先進入貝卡穀地。誘使敘利亞的防空部隊啟動雷達。雖然以色列空軍為此損失了三架戰鬥機,但是卻掌握了至關重要的第一手信息,即敘利亞防空雷達的工作頻率。

    下午。以色列空軍再次出動。

    這次,以色列空軍動用了無人機,即利用無人機去誘使敘利亞防空雷達開機。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空軍出動了防空壓製戰鬥機,即專門攜帶反輻射導彈,對付防空雷達的戰鬥機。

    在危地馬拉戰爭期間,中國空軍率先進行防空壓製,並且率先使用反輻射導彈。

    隻是,中國空軍在危地馬拉戰爭中並沒有遇到多大的挑戰,即對手根本就沒有多少值得使用反輻射導彈去摧毀的防空雷達。

    結果就是,在援助以色列的時候,中國能夠提供的反輻射導彈算不上先進。

    主要就是,當時的反輻射導彈所使用的導引頭的工作範圍並不寬。隻能鎖定一定頻率範圍之內的電磁波。為了使反輻射導彈能夠對付所有雷達,也就必須配備幾種不同信號的導引頭。也就是說,戰鬥機在升空之前,就得掌握敵方雷達的工作頻率,為反輻射導彈選擇合適的導引頭。

    正是如此。以色列空軍在需要在攻擊之前,誘使敵方啟動防空雷達。

    顯然,敘利亞國防軍沒有電子戰經驗。

    不到半個小時,以色列國防軍出動的三十多架防空壓製戰鬥機就摧毀了敘利亞部署在貝卡穀地三十二個防空導彈連中的三十一個。

    失去了地麵防空部隊的掩護與支持,敘利亞空軍更沒有希望在空戰中取勝了。

    接下來,雙方的製空戰鬥機登場。

    這次。以色列空軍充分發揮了預警機的價值,用僅有對手半數的戰鬥機,在連續兩場大規模空戰中擊敗了敘利亞空軍。

    根據以色列空軍宣布的戰果,在這兩場空戰中,以色列空軍沒有損失一架戰鬥機,擊落了一百零四架敘利亞戰鬥機。

    當然,敘利亞空軍公布的戰果並非如此。

    隻是,不管以色列空軍有沒有損失戰鬥機,以及損失了幾架戰鬥機,當天下午的空戰結果都沒有懸念。

    這就是,以色列空軍用極為微小的代價擊敗了敘利亞空軍。

    可見,在針對埃及與敘利亞的空中打擊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並不是性能先進的j-66i型戰鬥機,而是預警機與防空壓製戰鬥機。如果沒有預警機提供的支持,以及提前打掉敵人的防空係統,以色列空軍肯定難以獲勝。此外,沒有參與直接戰鬥,負責搜集電磁輻射信號的電子戰機也功不可沒。

    這天的空中戰鬥,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天的戰鬥,也結束了空軍的“遊俠時代”。

    在此之前,空戰主要是戰鬥機之間的較量。在戰鬥機性能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飛行員的個人素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空戰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飛行員的較量,而飛行員就是空中遊俠。

    隻是,技術的進步,讓飛行員的個人英雄主義成為了曆史。

    此後,空戰成為了係統對抗,即決定空戰勝負的,不再僅僅是戰鬥機的性能與飛行員的素質,而是整個製空體係的作戰能力。在這個體係中,戰鬥機隻是一個組成部分,而且不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當然,這天的戰鬥,也給了各國空軍極大的啟示。

    此後,中國空軍就終止了好幾項裝備發展計劃,把重點放在了電子戰領域,並且率先提出了“電磁隱身”概念。十多年之後,中國空軍獲得了世界上第一種隱身戰鬥機,與此就有很大的關係。此外,中國空軍還提高了對視距外空戰的重視程度,投入大筆資金用來研製性能先進的中程與遠程空對空導彈,並且在十多年之後獲得了世界上第一種具備發射後不管能力的中程空對空導彈。

    最重要的,還是中國空軍在戰術思想上的轉變,即把空中作戰當成整體看待。

    這些變化,為中國軍隊在十多年之後的另外一場局部戰爭中大獲全勝,一舉洗刷了危地馬拉戰爭的恥辱奠定了基礎。

    當然,這些變化也讓建設現代化空軍成為了富國的遊戲。

    說白了,當爭奪製空權的戰鬥成為了係統之間的對抗,憑借幾架新式戰鬥機就能縱橫藍天的時代過去之後,也隻有富有的國家才有足夠的財力來打造一支現代化空軍,並且在現代化戰爭中獲得發言權。

    顯然,這也顯著的拉開了一流大國與二流強國之間的差距。

    說得簡單一些,隻有超級大國才有足夠的實力建立完善的戰爭係統,也才有足夠的能力在現代化戰爭中取勝,而實力稍差一點的二流強國,即便傾全國之力,也難以在現代化的係統對抗戰爭中挑戰超級大國。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八月十一日,以色列國防軍攻入戈蘭高地,率先拿敘利亞開刀。

    可以說,這是一個相當明智的選擇。

    通過轟炸,以色列空軍有效遲滯了埃及向運河東岸派遣兵力的速度,也就為以色列陸軍爭取到了擊敗敘利亞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戈蘭高地的戰略價值十分巨大,如果敘利亞軍隊從這出發,能在幾天之內橫掃約旦河穀地區,並且攻入以色列境內,而以色列陸軍根本無險可守。如果在與埃及作戰的時候,以色列陸軍被迫分兵對付從戈蘭高地上衝下來的敘利亞裝甲部隊,以色列就必然戰敗。

    從戰略上講,以色列必須首先擊敗敘利亞。

    隻是,以色列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擊敗敘利亞,更不可能為了擊敗敘利亞,而不顧埃及的百萬大軍。

    結果就是,以色列國防軍在戈蘭高地方向上的進攻行動隻持續了三天。

    八月十四日,以色列陸軍開始大轉移,即除了一個主力裝甲旅之外,其他的主力部隊全部開赴西奈半島。

    當時,以色列陸軍已經攻占了戈蘭高地,而大馬士革就在前方不遠處。

    隻是,這次轉移來得非常及時。

    十五日淩晨,以色列陸軍在西奈半島上發動全麵進攻。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個小時,以色列陸軍摧枯拉朽般的擊潰了十倍於己的埃及軍隊,其前鋒部隊甚至挺進到了蘇伊士運河東岸。

    根據後來解密的資料,以色列陸軍僅僅比埃及陸軍提前了四個小時發起進攻。

    也就是說,埃及陸軍計劃在十五日清晨發起進攻。也正是如此,在以色列陸軍發起進攻的時候,埃及陸軍的主力部隊全都在進攻陣地上,正準備發動進攻,也就無力阻擋攻來的以色列軍隊。

    顯然,如果以色列陸軍沒有及時轉移主戰場,後果將不堪設想。

    要知道,在攻打戈蘭高地的時候,以色列陸軍留在西奈半島方向上的兵力總共還不到五萬人,而且都是預備役部隊。

    西奈半島上的戰鬥持續到八月十六日夜間,最後一支埃及軍隊向以軍投降。

    到此,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大規模交戰階段結束,前後總共持續了不到七天。

    以色列國防軍隻用了一周,就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潰了中東地區的兩大軍事強國,打開了勝利的大門!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31
第二百零八章 石油危機

    第三次中東戰爭,打開了高科技時代的大門。在這場戰爭中,除了預警機、電子戰機與防空壓製戰鬥機等新式作戰飛機,以及反輻射導彈、精確製導炸彈等先進彈藥之外,還使用了其他高科技含量的技術裝備。最具有代表性的,肯定是名義上歸屬中國空軍,實際由軍事情報局控製使用的偵察衛星。

    根據後來公布的資料,以色列陸軍在八月十四日向西轉移,主力調往西奈半島,與一份由中國軍事情報局提供的情報有關,而這份情報正是由八月八日發射升空的一顆偵察衛星獲取的。

    說得簡單一點,這顆偵察衛星發現了埃及軍隊在西奈半島上的軍事調動與部署,而中國軍事情報局借此斷定埃及陸軍即將發動進攻,然後通報了以色列國防軍,讓以色列陸軍及時完成部署調整。

    顯然,如果沒有這顆偵察衛星,以色列陸軍根本不可能及時部署到位。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以色列陸軍就不可能在不到三天的時間內擊潰西奈半島上的埃及軍隊,第三次中東戰爭也就不可能在八月十六日夜間宣告結束,而會持續更久。

    八月十七日,在中國的主導下,聯合國安理會出麵調停。

    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埃及與敘利亞不得不接受安理會提出的臨時停火號召,隨後以色列也宣布臨時停火二十四小時。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中國與以色列在戰略欺騙上的一大勝利。

    當時。德意誌第二帝國並沒有在臨時停火決議上投反對票,反而向埃及與敘利亞當局施壓,要求埃及與敘利亞接受安理會的臨時停火決議,並且準備與以色列進行停戰談判,爭取通過談判結束戰爭。

    關鍵就是,德意誌第二帝國獲得了一份十分關鍵、也十分錯誤的情報。

    這就是,以色列國防軍仍然有足夠的實力打下去。而且下一個目標將是約旦王國,其戰略計劃是攻占整個約旦河穀。

    果真如此的話,埃及與敘利亞就別無選擇。

    原因很簡單。約旦王國在中東地區隻算得上是一個小國,國力與軍事力量都遠不如埃及與敘利亞。如果以色列入侵約旦,就肯定能夠攻占約旦河穀。而約旦河穀是約旦境內最富庶的地區。

    說白了,約旦王國很有可能被以色列消滅掉。

    顯然,失去約旦,埃及與敘利亞在阿拉伯世界的威信將大打折扣,而且針對以色列的戰爭也難以維持下去。

    正是在這種局麵下,埃及與敘利亞答應臨時停火,並且著手準備談判。

    問題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打到十六日夜間,以色列國防軍已經耗光了儲備的所有彈藥,而且有上百架作戰飛機因為零備件緊缺而無法升空。為了確保其他的作戰飛機能夠升空作戰。以色列空軍甚至得從受損的戰機上獲取零件。陸軍方麵,以軍的情況更加糟糕。當時在西奈半島上的以軍裝甲部隊連一個基數的彈藥都沒有,很多坦克隻能分到幾枚穿甲彈,而戈蘭高地上的以軍裝甲部隊也隻有一個基數的彈藥。

    顯然,繼續打下去的話。處境不利的肯定是以色列。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就算埃及軍隊暫時無法渡過蘇伊士運河,也可以由敘利亞軍隊從北麵發起進攻。隻要敘利亞軍隊的進攻維持兩天以上,那麼守衛戈蘭高地的以色列軍隊就將拚光所有彈藥。

    也就是說,隻要繼續打下去,戰爭會在八月二十日出現重大轉折。

    可惜的是。埃及與敘利亞接受了安理會的臨時停戰決議,哪怕隻有二十四小時。

    八月十八日下午四點,二十四小時停戰正式生效後,第一批二十架運載著彈藥物資的運輸機就降落到了特拉維夫的機場上。這些運輸機全部來自中國空軍,而且是從伊朗王國出發的,運來的正是以軍最缺的彈藥。

    接下來的二十多個小時內,平均每五分鍾就有一架中國的運輸機飛抵以色列。

    在這二十四小時內,中國空軍總共出動運輸機二百六十八架次,向以色列空運了上萬噸彈藥等物資,緩解了以軍的燃眉之急。

    當然,大規模空運也暴露了以軍的老地。

    八月十九日傍晚,埃及與敘利亞宣布停火結束,隨即敘利亞陸軍就集中三個師的兵力猛攻戈蘭高地。

    問題是,此時守衛戈蘭高地的三個以軍旅已經獲得了足夠的彈藥。

    在這場持續了整整一天的戰鬥中,敘利亞的三個精銳裝甲師損失極為慘重,以色列陸軍則守住了戈蘭高地。

    戰鬥結束的時候,戈蘭高地上擺放著上千輛被擊毀的坦克與裝甲車。

    事實上,這也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發動的唯一像樣的進攻,更為“阿拉伯聯邦”的分裂埋下了禍根。

    原因很簡單,敘利亞軍隊發動了進攻,而埃及軍隊則在隔岸觀火。

    八月二十日,埃及與敘利亞不得不接受安理會出麵調停,並且正式答應與以色列進行停戰談判。

    到此,第三次中東戰爭基本上宣告結束了。

    當然,停戰談判持續到一九七四年初,而且幾經波折,也爆發過多次小規模衝突,但是再也沒有出現大規模戰鬥。

    對阿拉伯國家來說,通過軍事手段擊敗以色列已經不大可能了。

    說白了,停戰談判期間,就算德意誌第二帝國為埃及與敘利亞提供了大批武器裝備,中國也同樣在為以色列提供武器裝備。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國防軍掌握著絕對優勢,在北麵控製著戈蘭高地,而在南麵則霸占著西奈半島。即便埃及與敘利亞的國力更加強大,也需要花費數年時間做準備,才有望在下一場戰爭中反敗為勝。在以軍氣勢如虹的時候反擊,隻會是自討苦吃。

    問題是,戰爭不一定要在戰場上進行。

    八月十四日,埃及總統就發出號召,希望阿拉伯世界聯手對付共同的敵人,而且得到了幾乎所有阿拉伯國家的響應。

    十七日,阿拉伯國家聯盟正是決定,對中國實施石油禁運。

    兩天之後,石油禁運的範圍擴大到了中國的所有盟國、以及友好國家。

    這下,“石油戰爭”正式打響。

    從某種意義上講,“石油戰爭”對中國的直接影響並不明顯,至少在半年之內,對中國並沒有多大影響。

    這就是,中國早已建立起了石油戰略儲備體係,儲備的石油足夠國內消耗半年,如果能夠通過其他渠道獲得石油,則中國儲備的石油則能確保供應國內消費市場的石油在一年之內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再說了,中國也是產油國,而且中國有很多盟國也是產油國。

    也就是說,通過適當擴大國內油田的產量,以及加大從其他國家進口石油的力度,完全能夠抵消阿拉伯國家石油禁運造成的影響。

    隻是,中國當局並沒有這麼做。

    原因很簡單,中國支持以色列,就是要通過第三次中東戰爭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然後推動金融貨幣改革。

    此外,“石油戰爭”也是一把雙刃劍。

    中國得發達工業國需要來自中東與海灣地區的石油,而中東與海灣地區的產油國,同樣需要來自中國等工業國的工業產品。

    更重要的是,石油是部分阿拉伯國家最主要的出口產品,而中國則是其頭號貿易夥伴。

    也就是說,不把石油賣給中國,這些阿拉伯國家也就失去了最大的出口市場,而且沒有另外一個國家能夠替代中國。

    顯然,並非所有阿拉伯國家都希望對中國實施石油禁運。

    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海灣地區的沙特、科威特、卡塔爾、阿聯酋與阿曼。

    二十多年來,這幾個國家一直通過向中國出口石油來換取華元,然後再從中國、或者是其他國家購買工業產品,甚至是農業產品。在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前,沙特出口的石油有百分之七十運往中國,而科威特達到了百分之九十。對中國實施石油禁運,等於讓這些國家失去了最主要的收入。顯然,中國能夠從其他國家購買到石油,而這些阿拉伯國家則未必能夠把石油賣給其他國家。

    八月下旬,中國外長周潤康對伊朗與海灣阿拉伯國家進行了緊急訪問。

    當然,周潤康在阿拉伯國家沒有取得多少成果。阿以停戰談判才剛剛開始,即便沙特等國並不支持埃及總統發出的禁運倡議,也不會在這個時候與整個阿拉伯世界為敵,也就不會公然與中國合作。

    在私下,沙特等國都表示,在阿以談判結束之後,肯定會恢複對華出口。

    在伊朗,周潤康受到了熱烈歡迎。

    伊朗不是阿拉伯國家,而且伊朗王室與中國當局的關係非同一般,巴列維國王曾經在中國學習生活了十多年。

    當時,巴列維國王明確表示,伊朗將把石油產量提高一倍,以滿足中國的進口需求。

    隻是,由石油禁運引發的經濟危機已經到來。

    這場經濟危機,正式宣告戰後的黃金時期結束了。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32
第二百零九章 和平的代價

    進入一九七四年,最引人矚目的不是阿以簽署停戰協議,而是發生在中國的兩件事情。

    一九七四年一月,在春節休會前,中國國民議會通過了一項意義重大的法案,即《貴重金屬儲備法》,明確規定黃金為戰略儲備貴重金屬,禁止以任何名義將用於戰略儲備的黃金輸出國外。

    顯然,這不僅僅是一部隻針對中國國內的法案。

    在該法案正式生效之後,其他國家存放在中國的黃金也將受到影響,即其他國家存放在中國中央銀行金庫的黃金將隻具有流通價值,即隻用來進行貿易結算,必須無條件的存放在中國的金庫麵。

    說白了,即便擁有這些黃金的國家想要提現,得到的也不是黃金,而是等值貨幣。

    顯然,這件事情立即引發了金融風暴。

    一時之間,華元被徹底看空。

    對老百姓來說,最理想的選擇肯定是立即把手的華元兌換成黃金,或者是用來購買一切能夠保值的商品。

    可是,對國家而言,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最受傷的,正是那些通過出口石油發財的阿拉伯國家,特別是海灣地區的產油國。

    比如,沙特擁有數百億華元的外匯儲備,在中國中央銀行存放了一千多噸黃金,而這幾百億的外匯根本不可能兌換成黃金,存放在中國的黃金也無法提取出來,也就必然會在金融風暴中遭受慘重損失。

    緊接著。中國當局展開了頻繁的外交活動。

    二月初,中國、德意誌第二帝國、意大利等五十多個國家的央行行長齊聚上海,召開了戰後的第一次全體央行行長會議,商討華元與黃金脫離關係之後的金融體係,為建立新的金融體係做準備。

    外界並不知道的是,在此之前,中國已經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勝利。

    這就是。在一月底,中國與沙特等石油輸出國集團主要成員國達成了雙邊協議,確認以華元做為石油貿易唯一的結算貨幣。以確保沙特等主要石油輸出國的利益,為進行金融貨幣改革奠定了基礎。

    結果就是,在央行行長會議上。華元與黃金脫離關係得到了多數支持。

    一九七四年四月,中國國民議會正式通過了《貨幣法》(一九七四年修正案),確定華元不再跟黃金掛鉤,而是根據市場浮動調整。

    這下,華元在“蘇州園林體係”中確立的信用完全崩潰了。

    該法案通過後的第一周,華元就貶值了數十倍,與黃金的兌換比例由十比一跌落到了二百八十六比一。

    到此,金融風暴演變成了金融危機。

    這場危機將持續數年之久,直到八零年代初,華元的幣值才趨於穩定。國際金融市場也才接受了既成事實。

    當然,金融危機也不全是以華元貶值為主。

    在一九八零年初,華元的幣值跌到穀底,加上華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已經得到全麵鞏固,以及全世界對黃金的需求縮水。華元出現了一波反彈行情,並且維持到下半年,到一九八一年才再次由漲轉跌。

    這些折騰,保住了華元在世界金融體係中的霸主地位。

    關鍵就是,華元得到了石油輸出國集團的承認,為全球石油貿易的結算貨幣。即買賣石油必須使用華元。

    金融戰場上的勝利,鞏固了中國的全球霸主地位。

    更重要的是,華元成為了一件強有力的武器,其實際價值甚至超過了足夠毀滅人類文明的核武器。

    原因很簡單,在通過成為石油貿易的唯一結算貨幣鞏固了地位之後,華元還成為了其他主要大宗商品的結算貨幣。

    這樣一來,任何一種大宗商品的國際貿易都受到了華元幣值的影響。

    在現代經濟中,任何一個國家,特別是大國都離不開國際貿易,而且貿易在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德意誌第二帝國也不例外。

    德意誌第二帝國是典型的資源匱乏型工業國,其貿易結構以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為主。也就是說,德意誌第二帝國是典型的進出口加工貿易國家,其獲取財富的主要手段是通過低價進口原料、高價出售工業產品來實現。如果無法低價進口原料,又無法高價出口工業產品,德意誌第二帝國的經濟就難以發展。

    在這麵,金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說得簡單一些,每當德意誌第二帝國的企業需要大量采購原料的時候,隻需要貶低華元的幣值,就能讓德意誌第二帝國的企業付出更高的成本。等到德意誌第二帝國的企業大規模出口產品的時候,則通過提高華元的幣值來降低其盈利。這一進一出產生的剪刀差,就足夠讓德意誌第二帝國的企業遭受慘重損失了。

    說白了,貨幣成為了中德冷戰的武器。

    當然,這場貨幣戰爭,也極大的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一九七八年,伊拉克宣布退出“阿拉伯聯邦”。第二年,敘利亞也正式退出,“阿拉伯聯邦”宣告解體。

    雖然埃及、敘利亞與伊拉克依然把以色列當成頭號敵國,但是“阿拉伯聯邦”解體使得以色列的生存環境大為改善。

    一九七九年底,在中國的主導下,以色列開始與埃及就歸還西奈半島進行談判。

    在進行了大半年的談判之後,以色列與埃及領導人在一九八零年四月,在中國的北戴河簽署了著名的《埃以和平條約》,兩國正式結束了長達二十六年的戰爭狀態,以色列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和平,而埃及則獲得了西奈半島。

    當然,按照條約規定,埃及將不得在西奈半島駐軍。

    隻是,埃及也因此失去了在阿拉伯國家中的領袖地位。

    要知道,戈蘭高地還在以色列的掌握之中,約旦王國的部分領土也在以軍占領之下。

    說白了,這份和平條約,直接導致阿拉伯國家聯盟解體。

    兩年後,以色列與約旦王國也簽署了和平條約,以歸還侵占領土的方式,獲得了約旦王國的承認。

    到此,在以色列的鄰國中,依然敵對的隻有敘利亞了。

    更重要的是,埃及自動放棄阿拉伯國家領袖地位,導致阿拉伯國家聯盟解體,促成海灣地區的阿拉伯國家迅速投入中國懷抱。

    到一九八零年底,整個中東與海灣地區,隻有敘利亞與伊拉克依然堅持與德意誌第二帝國交好。

    雖然李承誌並不關心這些事情,但是這些事情對每一個人都產生了影響。

    李承誌並不知道,到一九八一年的時候,他的個人財產已經增加了一百多倍,主要就是李誌強把他的所有儲蓄都拿來購買黃金,並且在一九八零年全部變現,然後又在一九八一年再次用來購買黃金。經過兩次折騰之後,李承誌的個人財產不但沒有在金融危機中縮水,反而增加了好幾倍。

    當然,對李承誌來說,錢根本就不是需要關心的東西。

    到一九八一年,他已是五級軍士,還是狙擊手部隊資格最老的狙擊手之一,更是下一任大隊長最有力的人選。

    黎洪波已經五十多歲了,不出所料的話,他很快就會退役,或者是擔任陸戰隊軍士長。

    當然,李承誌也不年輕了。過完春節,他已三十六歲。

    這幾年,李承誌很少回家,因為他仍然沒有解決最重要的個人問題,也就不想麵對已經兩鬢斑白的母親。

    再說了,三十多歲還是光棍,在當幾年光棍也不是問題。

    當然,李承誌也不是沒考慮過個人問題,還談過幾次戀愛,但是每次都無果而終,而且他也沒有多少時間談戀愛。

    同樣忙得不可開交的還有顧祝同。

    一九七五年,顧祝同當選國民議員,而且受中華民主黨大選失利影響,暫時離開了政府工作崗位。

    五年之後,顧祝同卷土重來,在中華民主黨大選獲勝之後,出任國防部長。

    事實上,在一九八零年,顧祝同完全有資格參與競選。更重要的是,中華複興黨政府在經濟上的無所作為,讓一九八零年的大選毫無懸念。說白了,不管是誰,隻要代表中華民主黨參與大選,都有把握當選總統。

    隻是,顧祝同沒有這麼做,隻是加入了競選團隊,為自己謀得了國防部長的位置。

    當然,沒有人懷疑顧祝同的影響力。

    說白了,隻要他在政府中任職,不管在哪個位置上,其影響力都不會低於總統,而且擁有足夠的實權。

    更重要的是,在國防部長的位置上,顧祝同能夠做更多的實事。

    別忘了,顧祝同最大的才幹就是搞大工程。“載人登月項目”已經證明了顧祝同在管理與推動大型工程上的能力,而“登月競賽”隻是重創了德意誌第二帝國,讓中國在宇航技術上取得反超,並沒有擊潰德意誌第二帝國。在無法用戰爭的方式、隻能通過間接手段來擊敗對手的冷戰中,中國需要一個規模更大、意義也更加巨大的工程來拖垮對手,而顧祝同擔任國防部長,正是與此有關。

    顯然,顧祝同這次肩負著更加重大的使命。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33
第二百一十章 此消彼漲

    顧祝同擔任國防部長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調整軍隊發展規劃,特別是裝備項目。

    對顧祝同來說,這可以說是最簡單的事情了。別忘了,早在二十多年前,顧祝同在海軍參謀長的位置上就做過類似的事情。不同的是,這次顧祝同的身份是國防部長,而且負責統籌管理全軍的裝備項目。

    當然,顧祝同在管理裝備項目時,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即重視高技術裝備。

    事實上,這也在外界的預料之中。

    擔任國防部長之前,顧祝同在航空航天部長的位置上推動了載人登月工程,把宇航員送上了月球。此後五年,顧祝同還在國民議會中擔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專門負責審批軍隊的裝備項目。

    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間,顧祝同深刻認識到了技術的重要性。

    此外,他還是退役海軍大將,而海軍本身就是高技術含量軍種,擁有比陸軍將領更加敏銳的眼光。

    可以說,在擔任國防部長之後,就有人預測,顧祝同會發起新一輪軍事改革。

    隻是,發起軍事改革並不是重點。

    一九八二年,顧祝同正式提出了“國家戰略防禦係統”的概念,倡導建立包括地麵、海洋、天空與外層空間的防禦係統,並且以此為本土與盟國提供全麵的戰略保護,應對潛在的戰略威脅。

    說白了,就是用高科技鑄造一麵堅盾。

    這個概念一提出。立即就引起德意誌第二帝國的高度關注。

    要知道,在七零年代中期,中德已經在戰略方麵形成均衡局麵,即雙方擁有的戰略武器都足以摧毀對手,甚至足夠把對手摧毀數十次。更重要的是,雙方都建立起了可靠的第二次戰略打擊力量。也就是說,即便遭到對手突然襲擊。也有足夠的實力給予對手毀滅性的全麵報複。

    在此基礎上,中德形成了“恐怖平衡”。

    這就是說,雙方都沒有可能在下一場全麵戰爭中取勝。哪怕發動出其不意的襲擊,也不可能徹底打垮對手,而對手的全麵報複。將使發動戰爭的一方失去贏得戰爭的可能,也就失去了發動戰爭的理由。

    說得簡單一些,中國與德意誌第二帝國在各自擁有上萬枚核彈頭的情況下,就像兩名手持長槍,卻沒有穿鎧甲的騎士,即便能夠用長槍捅死對手,也同樣會被對手幹掉,因此雙方都不敢動手。

    問題是,如果其中一方有了鎧甲,均衡局麵就會被打破。

    也就是說。如果其中一方獲得了足夠強大的防禦能力,至少能夠抵消掉對手反起戰略反擊所構成的威脅,那麼在必要的時候,就很有可能扣下核扳機,向對手發動出其不意的戰略打擊。

    顧祝同要搞的。就是打造一副堅固的鎧甲。

    當然,也可以說成是盾牌。

    顯然,不管顧祝同的設想能否實現,僅僅是這個設想,就足夠讓德意誌第二帝國當局坐臥不安了。

    更重要的是,顧祝同說過大話嗎?

    在他擔任航空航天部部長的時候。幾乎沒人相信,中國能夠在短短四年之內把第一名宇航員送上月球,可最終卻恰恰相反。要知道,中國是在航天技術落後於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情況下,率先實現了載人登月行動。

    在構築國家綻露防禦體係所需的技術中,中國幾乎都擁有明顯優勢。

    顯然,德意誌第二帝國當局在進行戰略衡量的時候,肯定會把顧祝同的個人因素考慮進去,即相信顧祝同沒有說大話。

    當然,“國家戰略防禦係統”要到一九八四年才會正式上馬。

    在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四年的兩年間,中國國防部的主要工作是進行技術論證,即確認當前的技術能否使該工程由設想變成現實。

    兩年的技術論證,得出了一個關鍵結論,即建立“國家戰略防禦係統”所需的主要技術在未來十年之內都能達到實用化程度,其中包括定向能武器、電磁能武器、高精度製導武器等。

    正是如此,中國軍方在一九八四年正式啟動了“國家戰略防禦係統”的工程建設工作。

    主導此事的,依然是顧祝同。

    按照中國國防部在一九八四年十月公布的“國防藍皮書”,“國家戰略防禦係統”將在十五年之內建成,形成基本防禦能力,然後再花五年到十年進行完善,從而獲得全方位的戰略防禦能力。

    當年,中國國民議會批準了與該項目有關的十多個專項撥款。

    顯然,德意誌第二帝國坐不住了。

    如果中國擁有了一麵堅不可摧的盾牌,那麼中國就擁有了全麵戰略優勢,甚至會因此獲得發動先發製人戰略打擊的決心。

    說白了,如果德意誌第二帝國不在該領域趕上中國,十五年之後就將喪失戰略主動權。

    對冷戰中的一方來說,這意味著全麵失敗。

    要知道,如果中國不再畏懼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戰略報複,就可以肆無忌憚的使用手的核武器進行戰略威脅,即便中國並沒有借此發動全麵戰爭,也能夠在各個場合讓德意誌第二帝國做出戰略讓步。

    顯然,這就意味著德意誌第二帝國將喪失與中國抗衡的資本。

    對德意誌第二帝國來說,唯一的選擇就是奮起直追,即便不能超越中國,也至少應該追上中國,不能讓差距拉大。

    結果就是,德意誌第二帝國在一九八四年底通過了一份特別撥款,為啟動其國家防禦係統工程投入了八百六十億帝國馬克的啟動資金,重點資助基礎科研項目,爭取在五年之內取得重大突破。

    這下,中德對抗再次在外層空間打響。

    按照中國國防部在當時公布的資料,理想的防禦係統應該建立在外層空間,最好在敵國頭頂上方建立起防線。說得簡單一些,就是把用來對付戰略彈道導彈的防禦武器直接部署在敵國領土上方的軌道上,在敵國發射的戰略彈道導彈還沒有離開大氣層、或者是還沒有重返大氣層之前就將其擊落。

    顯然,這需要在航天領域投入足夠多的財力。

    一九八五年,中國進行了六百多次航天發射,並且正式啟動了“重返大氣層航天航空平台”項目,也就是後來的航天飛機研製工程。這一年,德意誌第二帝國進行了五百多次航天發射,而且著手研製超大型運載火箭。一九八六年,中國的航天活動超過一千次,而德意誌第二帝國則達到了九百次。一九八七年,中國進行了一千四百多次航天發射,並且在當年年底讓第一架航天飛機進行了非載人航天飛行,德意誌第二帝國則在當年完成了超級運載火箭的試射。一九八八年,中國的航天發射達到巔峰,全年總共進行了二千一百六十八次,而德意誌第二帝國則在當年超過中國,總共進行了二千七百五十七次,雙方在冷戰中的航天競爭達到白熱化。

    顯然,瘋狂的航天發射,意味著瘋狂的燒錢。

    對雙方來說,這就是在比拚財力,看誰的資金雄厚。

    必須承認,德意誌第二帝國在這幾年表現出來的實力,確實讓人歎為觀止,不過這更多的是回光返照。

    說白了,德意誌第二帝國正在快速消耗由危地馬拉戰爭所帶來的紅利。

    中國在危地馬拉戰爭中遭受的失敗,並沒有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獲得彌補。在七零年代的後幾年,中國進入了戰略收縮期,即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降低財政開支,減輕國民負擔。這一政策,在一九八零年達到巔峰,即中國在遭受了經濟危機打擊之後,已經難以維持原有的戰略優勢。

    隻是,進入八零年代,隨著經濟危機過去,特別是新的金融體係確立,華元的主導地位不但沒有被削弱,反而獲得加強,中國在經濟上已經走出低穀,其戰略防禦階段也正式宣告結束。

    相反,在七零年代,德意誌第二帝國進入了戰略擴張階段。

    更重要的是,德意誌第二帝國在戰後黃金時期積累了大量財富,國家基礎建設也在此期間得到大力發展,因此其經濟實力出現了暴發性增長,在七零年代後期,其相對國力達到了冷戰時期的巔峰。

    根據中德雙方的官方資料,在一九七九年,德意誌第二帝國的經濟規模達到了中國的百分之六十,工業規模為中國的百分之七十,重工業更是達到了中國的百分之八十,比大戰結束之前均有百分之百以上的提高。

    經濟實力的增長,也導致了野心的增長。

    在顧祝同提出“國家戰略防禦係統”概念的這一年,也就是一九八二年,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戰略擴張達到巔峰,即不顧聯合國絕大部分成員國的堅決反對,出兵巴爾幹地區,入侵南斯拉夫。

    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本意是要一勞永逸的解決歐洲最後的戰爭根源。

    可惜的是,德意誌第二帝國此舉等於是引火燒身。

    中國尚且沒能在危地馬拉戰爭中全身而退,德意誌第二帝國又怎麼可能在被稱為“歐洲火藥桶”的巴爾幹地區取得勝利呢?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34
第二百一十一章 火藥桶

    一九八二年四月,狙擊手部隊接到命令,移駐馬耳他島。

    此時,巴爾幹半島的局勢已經非常緊張了。

    對歐洲來說,巴爾幹半島就像一塊腫瘤,已經困擾了歐洲一百多年,早就是歐洲動蕩的根源。

    別忘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從巴爾幹半島開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因為奧匈帝國在戰爭中解體,德意誌第二帝國又受到柏林和會所簽署的條約限製沒能控製整個歐洲大陸,而意大利則缺乏足夠的實力,之前以巴爾幹半島保護者自居的沙俄也已完蛋,所以巴爾幹半島成為了無主之地,困擾著該地區的民族矛盾並沒得到化解。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德意誌第二帝國南下地中海,以及意大利加入同盟國集團影響,巴爾幹半島獲得了短暫的和平。問題是,戰爭期間,德意兩國都沒有著手解決該地區的根本問題,而是根據各自的需要,扶持了一個主體民主。當時,德意誌第二帝國扶持的是塞爾維亞人,而意大利扶持的則是克羅地亞人。

    大戰期間,這兩支勢力受到宗主國的約束,尚且能夠和平相處。

    隻是,到了戰後,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雖然德意誌第二帝國在戰後成為了歐洲霸主,也是歐洲唯一能夠與中國在全世界範圍內爭霸的國家,但是受國家實力限製,德意誌第二帝國依然需要其他次等強國。比如意大利的支持。

    結果就是,在很多關係到意大利根本利益的問題上,德意誌第二帝國不得不做出讓步。

    這其中,就包括了巴爾幹地區的主導權。

    根據德意兩國主導,在一九五三年簽署的《巴爾幹民族自治決議》中的規定,在狹義上的巴爾幹地區,也就是除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與希臘之外的地區建立一個多民族國家。組成這個國家的各個民族都擁有足夠的自治權。

    關鍵是,這個被稱為“南斯拉夫”的國家,並沒有一個穩定的根基。

    事實上。從名字上就看得出來。“南斯拉夫”的本意是南方的斯拉夫國家,而塞爾維亞人才是斯拉夫人,其他的多數民族都不屬於大斯拉夫。也就是說。僅看國名,這應該是一個由塞爾維亞人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事實上,在南斯拉夫,塞爾維亞人也確實是人口最多的民族。

    問題是,這個國家的政權卻掌握在克羅地亞人手。

    這下,問題就出來了。

    塞爾維亞人對有名無實耿耿於懷,而克羅地亞人則對國名萬分不滿,兩個主要的民族都對這個由大國強權建立起來的國家感到不滿,也都希望通過某種方式來改變現狀,獲得更多的利益。

    在八零年代之前。這個問題還不算突出。

    主要就是,德意誌第二帝國依然需要意大利的支持,而且意大利在由德意誌第二帝國主導的西方聯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就是說,在德意誌第二帝國與意大利的聯合控製之下,塞爾維亞人與克羅地亞人尚能和平相處。

    到了八零年代。南斯拉夫的局勢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首先就是,意大利在遭受了經濟危機之後,在西方聯盟的地位迅速降低,對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影響大幅度縮小。相反,德意誌第二帝國則經受住了經濟危機的考驗,國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對意大利提供的支持不再那麼急迫。

    更重要的是,德意誌第二帝國需要一個完全聽其指揮的歐洲。

    說白了,關鍵還是德意誌第二帝國的野心。

    雖然到八零年代初,德意誌第二帝國已經縮小了與中國的差距,特別是在重工業與軍事工業領域,幾乎與中國持平,但是在整體實力上,德意誌第二帝國與中國依然有著較為明顯的差距。

    更重要的是,這種局麵不會維持多久。

    原因很簡單,隻要經濟危機結束,中國就能迅速複蘇,也將再次擴大對德意誌第二帝國的領先優勢。

    德意誌第二帝國要想維持這種相對有利的局麵,唯一的辦法就是聯合整個歐洲。

    顯然,這麵關鍵就是意大利。

    要知道,意大利是三個核大國之一,而且是三個主要戰勝國之一,更是地中海地區最強大的國家。

    隻有控製住意大利,德意誌第二帝國才能控製整個歐洲。

    為此,就需要采取行動,讓意大利成為德意誌第二帝國真正的盟友,並且加入由德意誌第二帝國發起的歐洲統一大業。

    顯然,巴爾幹地區正是德意誌第二帝國選擇的著手點。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德意誌第二帝國能夠控製巴爾幹地區,就能夠讓意大利相信其統一歐洲的決心,而意大利當局就必須做出選擇,即要麼加入歐洲聯盟,成為德意誌第二帝國主導下的歐洲共同體的成員,要麼就被排除在歐洲共同體之外,成為一個歐洲大家庭門外的歐洲國家。

    不可否認,德意誌第二帝國當局此舉是有道理的。

    這就是,意大利沒有單獨與德意誌第二帝國對抗的實力,而且也很難在歐洲獲得誌同道合的朋友。

    也就是說,意大利投靠德意誌第二帝國,加入歐洲共同體隻是時間上的問題。

    區別隻是在何時加入。

    如果沒有巴爾幹戰爭,意大利很有可能會把入盟時間推遲十多年,而德意誌第二帝國則將因此喪失追上中國的最佳時機。相反,如果能夠順利解決巴爾幹問題,那麼意大利就很有可能立即加入歐洲共同體。

    顯然,這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差距。

    即便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德意誌第二帝國沒有能夠在八零年代結束之前,把整個歐洲聯合起來,那麼在九零年代到來的時候,就肯定會被中國甩下,而且可能永遠也無法獲得第二次趕超中國的機會。

    要知道,中國在七零年代與八零年代打下的基礎,都將在九零年代開花結果。

    事實也確實如此。到了九零年代,中國在基礎科學領域的巨大投資開始產生成效,在科技領域取得了絕對優勢,並且憑借先進的科學技術所帶來的強大生產力,甩開了所有的競爭對手。

    對德意誌第二帝國而言,在八零年代建立一個包括了意大利在內的歐洲共同體是繼續與中國對抗的必要基礎。

    沒有這個基礎,德意誌第二帝國就肯定會輸掉冷戰。

    別忘了,顧祝同已經提出了“國家戰略防禦係統”的概念,而這必然是一個需要耗費大量資金的係統工程。

    沒有足夠的實力,德意誌第二帝國就肯定會在這輪競賽中敗下陣來。

    對德意誌第二帝國而言,此時已無更好的選擇,必須在巴爾幹地區賭上一把,爭取把意大利拉攏過來。

    問題是,德意誌第二帝國當局嚴重低估了解決巴爾幹問題的難度。

    要知道,巴爾幹不但是一個多民族地區,還是一個宗教關係極為複雜的地區,更是一個地理環境極為惡劣的地區。

    更重要的是,巴爾幹地區牽扯到的不僅僅是德意誌第二帝國與意大利。

    說白了,巴爾幹地區就是歐洲的火藥桶。

    毀滅了三個帝國、終結了不列顛帝國時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在此引發,而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瓦解之後,就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給該地區帶來長久的和平,也沒有哪個政治家能夠解決該地區錯綜複雜的民族與宗教問題。

    德意誌第二帝國選擇在此時出兵南斯拉夫,顯然是打錯了如意算盤。

    別忘了,意大利在中德冷戰中隻是一個配角,就算意大利不在巴爾幹問題上發言,中國也不會坐視德意誌第二帝國控製該地區。

    顯然,這也正是中國軍方把狙擊手部隊派往馬耳他島的原因。

    當月,李承誌就執行了一次秘密任務,即護送軍事情報局的高級官員前往克特島與希臘情報官員進行秘密會晤。

    顯然,在南斯拉夫問題上,希臘也是利益攸關國家。

    更重要的是,希臘是最容易爭取到的國家。

    原因就是,德意誌第二帝國在戰後一直在扶持土耳其,而希臘在獨立之前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一部分,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與土耳其有很多難以調和的矛盾,其中包括領土爭端。

    也就是說,德意誌第二帝國扶持土耳其,已經嚴重損害了希臘的利益。

    有趣的是,希臘國王還是德皇威廉三世的表兄,即希臘國王的母親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妹妹。

    當然,歐洲國家的王室全都沾親帶故,而王室關係並不能決定國家關係。

    要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王室、俄國沙皇與德皇都是親戚,可這仍然沒有改變國家的敵對關係。

    對希臘來說,一個由克羅地亞人做主的南斯拉夫尚且可以接受,而一個由塞爾維亞人控製的南斯拉夫就完全無法接受了。

    原因很簡單,如果南斯拉夫被德意誌第二帝國控製,那麼希臘在地區事務上就將喪失僅有的一點發言權,其國家利益將成為德意誌第二帝國實現其野心的籌碼,也就不可能得到任何保證。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35
第二百一十二章 出動

    一九八二年六月六日,巴爾幹戰爭爆發。

    當天淩晨,德軍出動以空降兵為主的突擊部隊,突襲了薩拉熱窩,首先控製了機場與總統府。

    天亮的時候,南斯拉夫政權已經不存在了。

    可以說,這是一次非常漂亮的突襲行動。

    雖然所有人都知道,德軍即將入侵南斯拉夫,而且中國情報機構早就通過媒體,散發了大量德軍入侵南斯拉夫的消息,甚至讓一些軍事評論員在電視與報紙上對德軍可能采取的軍事行動做了預測,但是直到德軍的突擊部隊到達薩拉熱窩,攻占了機場與總統府之後,外界才知道戰爭已經爆發了。

    在此之前,連中國的軍事情報局都沒有獲得德軍即將發動戰爭的消息。

    當時,德軍的突擊部隊是從十多個基地出發的,並沒有在行動開始前集結,也就沒有任何要發起行動的征兆。

    突然襲擊達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也收到了最好的結果。

    戰鬥隻持續了數個小時,守衛機場的南斯拉夫軍隊就被擊潰了,而守衛總統府的衛隊甚至沒能做出像樣的抵抗。

    根據事後公布的消息,當時突擊總統府的是德軍的特種部隊。

    這支部隊在六月五日夜間秘密進駐奧地利南部的一座軍事基地,然後搭乘直升機前往薩拉熱窩。在德軍空降兵開始攻打機場的時候,這支部隊突擊了總統府。以最快的速度擊潰了總統府的守衛部隊。

    等德軍特種兵衝入總統的臥室時,南斯拉夫總統科濟奇還在床上睡覺呢。

    完美的突擊行動,讓德意誌第二帝國搶得先機,但是並不等於戰爭就此結束。

    六月八日,科濟奇宣布辭職,把大權移交給了副總統特雷昂。

    按照德意誌第二帝國與意大利在戰後達成的協議,南斯拉夫總統必須是克羅地亞人。而副總統則是塞爾維亞人。

    當然,副總統沒有任何實權,隻是總統的備份。

    也就是說。特雷昂是塞爾維亞人。

    同日,德軍以“應南斯拉夫總統的邀請”為名,全麵開進南斯拉夫。迅速控製了盧布爾雅那、薩格勒布與貝爾格萊德等關鍵城市。特雷昂也在當天下令,要求南斯拉夫國防軍全部返回駐地,並且接受德軍控製。

    顯然,並非所有南斯拉夫軍隊都放下了武器。

    在薩格勒布,德軍就遇到了大麻煩。

    要知道,薩格勒布是克羅地亞加盟共和國的首府,因此駐守在薩格勒布的南斯拉夫國防軍以克羅地亞人為主。

    此外,在盧布爾雅那,德軍也遇到了一些麻煩。

    隻是,這些群龍無首的南斯拉夫軍隊。根本不可能對德軍構成威脅。

    要知道,德軍正以每天一個師的速度開入南斯拉夫境內。要不了多久,分頭抵抗的南斯拉夫國防軍就會被各個擊破。

    這個時候,需要一顆火星來引爆南斯拉夫人的憤恨。

    六月十日,李承誌所在的狙擊手部隊接到了由軍事情報局下達的命令。

    “根據我們掌握的情報。目標被德軍關押在薩拉熱窩郊外的別墅。”負責介紹情況的是一名軍事情報局的官員。“隻是,德軍並沒有讓目標呆在一個地方,每天都會轉移到附近的另外一座別墅。”

    “讓我們去把目標救出來?”黎洪波問了一句。

    “沒有這麼簡單,你們的任務不是去救人,而是去殺人。”

    黎洪波的眉頭跳了幾下,李承誌等人的神色也嚴峻起來。

    “科濟奇不但是南斯拉夫總統。還是克羅地亞人的精神領袖,他被德軍秘密處死顯然要比活著更有價值。”

    這次,沒有人提出問題。

    顯然,如果科濟奇死在德軍手,肯定會激怒所有克羅地亞人,德軍也就不可能順利控製南斯拉夫。

    “關鍵就是,必須是德軍處死科濟奇,而不是我們下手。”

    “也就是說,我們得裝扮成德軍?”李承誌問了一句。

    “當然不是,畢竟這太露骨了,而且你們長得不像德軍軍人。”情報官員笑了笑,又說道,“我們的計劃是,偽裝成克羅地亞的武裝人選,襲擊關押科濟奇的地點,迫使德軍處死科濟奇。”

    這下,幾名狙擊手都露出了驚訝的神色。

    “這有可能嗎?”黎洪波代表所有狙擊手提出了疑問。“就算遭到襲擊,德軍也未必會處死科濟奇。”

    “相比之下,德軍寧願處死科濟奇,也不會讓科濟奇重獲自由。”

    “為什麼?”黎洪波追問了一句。

    “雖然科濟奇已經宣布辭職,但是是在受到脅迫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因此隻要他重獲自由就能宣稱自己仍然是南斯拉夫總統,而克羅地亞人,甚至包括斯洛文尼亞人與馬其頓人都會團結到他的身邊,抵抗由德軍扶持的塞爾維亞人政權。也正是如此,德軍才把科濟奇軟禁了起來。”

    “也就是說,德軍會在必要的時候處決科濟奇。”

    情報官員點了點頭,說道:“關鍵就在這,隻要襲擊得手,那麼德軍就絕對不會讓科濟奇活著離開。”

    黎洪波搞明白了,也沒再多問。

    “如果德軍沒有處死科濟奇呢?”李承誌問了一句。

    “那你們就得把他救出來。”

    這下,幾名狙擊手又有點驚訝,因為他們都覺得應該得到另外一個答複。

    “不管怎麼樣,我們絕對不能與科濟奇的死沾上關係,也就是說,絕對不能由我們來處死科濟奇。”

    “不留活口的話,應該沒人知道是我們幹的。”

    “不怕一萬,隻怕萬一。”

    黎洪波聳了下肩膀,沒再進行反駁。

    “我們已經製訂了備用方案,如果科濟奇還活著,你們就得把他帶往撤離地點,而我會安排人員把他送往阿爾巴尼亞,再通過秘密渠道送往某個中立國,並且在適當的時候讓他出現在公眾麵前。”

    “也就是說,讓他出麵領導反抗德軍的抵抗運動?”

    情報官員點了點頭,表示就是這個意思。

    李承誌也沒再多問,畢竟他們隻需要知道與任務有關的事情,至於其他的,則與狙擊手無關。

    “還有問題嗎?沒有的話,就去做準備吧,半個小時後出發。”

    因為是突擊行動,而且敵人數量眾多,所以需要出動所有狙擊手。為此,軍事情報局專門準備了五架大型運輸直升機。

    李承誌現在的搭檔叫楊光明,是一個比他小了十歲的年輕人。

    當然,在狙擊手部隊,二十七歲已經算得上是老兵了,因為大部分新手的年紀都在二十二歲左右。

    十年前,還是新人的狙擊手,現在都成了老手。

    比如秦家輝就已經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狙擊手,而且有了新的搭檔。趙鐵山沒有退役,也沒有離開狙擊手部隊。在一九七六年的一次秘密行動中,趙鐵山受了重傷,在重症監護病房趟了一個月,醫生三次下達病危通知書。等他在一年之後傷愈歸隊的時候,秦家輝已經有了新的搭檔。結果就是,他不得不選擇一名新手做搭檔。

    隻是,大部分李承誌所熟悉的狙擊手都已離去。

    正如當年錢壯飛所說,李承誌已經習慣了狙擊手來來去去。在這些年,狙擊手部隊送走了數十名優秀的狙擊手,也迎來了更多的新人,部隊的規模則從七零年代初的三十多人擴大到了一百多人,而且還在增長。

    顯然,這都是黎洪波的功勞。

    與錢壯飛相比,黎洪波更加重視部隊規模。要知道,在錢壯飛擔任大隊長期間,狙擊手部隊一直秉承寧缺毋濫的原則,每年的選拔都極為嚴格,隻有極少數優秀的特種偵察兵能夠成為狙擊手。黎洪波擔任大隊長之後,最大的貢獻就是擴大了狙擊手部隊的規模,並且設立了中隊。

    現在,李承誌就是第一中隊的中隊長。

    擴大編製,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的一方麵,狙擊手部隊能夠執行更多的任務,而且任務選擇麵也更加廣闊,甚至搶走了特種偵察兵的飯碗。壞的一方麵,狙擊手的綜合素質有所降低,有半數以上的新手沒有能夠活到第四年。

    當然,從總體上講,擴大編製的好處更多。

    比如,像現在的這次任務,就必須出動足夠多的兵力,如果仍然隻有三十多人,就肯定無法完成任務。

    更重要的是,擴大編製的不僅僅有陸戰隊的狙擊手部隊,陸軍與空軍的特種部隊也在擴大編製規模。此外,連海軍都組建了一支特種部隊,用來在必要的時候,執行一些關係到海軍關鍵利益的特別任務。

    顯然,如果狙擊手部隊故步自封,就肯定會被其他軍種的特種部隊超越。

    當然,對李承誌來說,這也是好事。

    這就是,他因此成為了五級軍士。

    要知道,在以前的編製體係下,隻有狙擊手部隊的大隊長才是五級軍士,其他的狙擊手都是四級軍士。

    軍銜提升一級,意味著有更好的福利待遇與更高的地位。

    別忘了,五級軍士相當於上校軍官。

    隻是,當上中隊長,意味著需要承擔更多的職責,需要為二十多名手下負責,還要擔負起指揮作戰的責任。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36
第二百一十三章 手到擒來

    因為意大利是德意誌第二帝國的盟國,所以機群不能進入意大利領空。

    直升機升空之後,首先飛往奧特朗托海峽南端的奧索尼島附近,與早已在此待命的加油機會合。

    這十多年,軍事技術的變化,讓李承誌歎為觀止。

    在危地馬拉戰爭期間,狙擊手部隊所使用的還主要是中型與小型直升機,飛行半徑一般在兩百公以內。現在,不但有飛行距離超過一千公、能夠一次搭載三十多名狙擊手的大型直升機,還擁有了專門為直升機服務的加油機。

    當然,這不是大型加油機。

    危地馬拉戰爭結束後不久,國防部就在總參謀部下設立了“特種作戰司令部”,專門負責統籌管理特種部隊,以及規劃特種作戰裝備的發展計劃,負責為各支特種部隊采購特種作戰裝備。

    顯然,特種作戰司令部的建立,極大的提高了特種部隊的作戰能力。

    一九七六年,應所有特種部隊的要求,特種作戰司令部向國防部提交了研製中型加油機的裝備發展計劃。

    僅僅兩年之後,這種編號jy-64c的空中加油機就研製成功了。

    jy-64c的前身就是中國空軍的y-64c型中型戰術運輸機。y-64c配備了四台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最大運載能力達到了二十二噸,滿載時的飛行距離為三千二百公,輕載時能達到五千六百公。具備在簡易機場上起降的能力。可以說,y-64c是一種性能非常出色的戰術運輸機。該機在一九六四年首飛,在一九六六年開始裝備中國空軍,在危地馬拉戰爭期間得到了廣泛應用,其出色的起降能力,以及在惡劣環境下的適應能力得到了空軍的認可,並且獲得了空軍的大筆訂單。到危地馬拉戰爭結束的時候。y-64在中國空軍中的裝備量已經超過了五千架,此外中國海軍還采購了數十架。更重要的是,y-64還銷售到世界各地。有三十多個海外用戶,對外銷量高達四千架。得益於良好的基礎設計,y-64進行過多次大規模改進。在中國空軍中一直使用到二十一世紀,其服役時間超過了五十年,是世界上服役時間最長、產量最多的運輸機。

    當然,y-64隻是戰術運輸機,隻用於執行戰術運輸任務。

    也正是如此,y-64才被選中,改造成了戰術加油機。

    與大型運輸機相比,y-64除了在載重量與航程上有很大的差距之外,最大的問題就是飛行速度慢得多。主要就是,y-64采用的是更適合在簡易跑道上起降的渦漿發動機。而不是更適合高速飛行的渦扇發動機。

    隻是,在做為戰術加油機使用的時候,低速性能正是y-64的亮點。

    要知道,jy-64c的主要服務對象不是速度快的戰鬥機,而是速度慢的直升機。因此需要出色的低空低速性能。

    事實上,與運載狙擊手部隊的z-72型大型直升機相比,jy-64c大不了多少。

    兩支機群會合之後,四架運載著狙擊手的z-72開始進行空中加油。

    這次,黎洪波出動了四個中隊,但是安排了五架直升機。多出的一架做為備份,以應對特殊情況。

    說得簡單一些,四架z-72把狙擊手送到目的地之後,將在附近徘徊。如果科濟奇被德軍處決,那麼這四架直升機就將接走狙擊手。如果出現的是另外一種情況,則需要出動第五架直升機,把科濟奇送往靠近阿爾巴尼亞的邊境地區,然後由軍事情報局的特工護送其前往阿爾巴尼亞。

    按照黎洪波的估計,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戰鬥將在一個小時內結束。

    當然,這就意味著,直升機要把狙擊手送到離目的地盡可能近的地方,縮短狙擊手徒步行軍的距離。

    完成空中加油之後,四架直升機幾乎是貼著海麵飛行。

    要知道,這次的敵人是強大的德軍,而不是某個三流國家的弱小軍隊。

    更重要的是,德軍肯定動用了預警機,因此直升機必須盡可能的飛低一些,以免被預警機發現。

    到達陸地上空之後,飛行高度稍微高了一些,不過也幾乎是擦著樹梢在飛行。

    雖然z-72上有自動駕駛儀,還有地形規避功能,能夠確保直升機在五十米的高度上安全飛行,但是在五十米以下,自動駕駛儀就不起作用了,必須由飛行員手動控製,而這極為考驗飛行員的能力。

    要知道,在夜間飛行,本身就充滿了危險,而貼近地麵飛行,更是危險重重。

    所幸的是,四架z-72的飛行員都十分厲害,而且經常協助狙擊手部隊執行任務,飛行時間都有數千小時。

    在陸地上空,四架z-72幾乎都是在山穀飛行,很少飛出山穀。

    也許,在不遠處的高空就有一架德軍的預警機,可是即便是中國空軍的預警機,也很難發現在山穀飛行的直升機。主要就是,地麵反射的雜波,足夠淹沒直升機發射的信號,從而讓預警機無法察覺。

    李承誌坐在機艙的艙門邊,似乎伸手就能碰到從外麵飛速掠過的樹梢。

    當然,這隻是錯覺。

    即便直升機飛得很低,離樹梢也有十多米的距離。

    機艙內亮起紅燈的時候,李承誌回過頭來,機長朝他打出了準備的手語。

    四架直升機開始減速,最終懸停在了一處空地上空。

    按照軍事情報局提供的情報,關押科濟奇的別墅就在山坡了的另外一邊,狙擊手著陸後隻需步行半個小時就能到達。

    受山坡阻擋,直升機能夠飛到足夠近的地方。

    著陸行動較為順利,李承誌率領的第一中隊的二十四名狙擊手全部順利踏上地麵,另外三個中隊也沒有遇到意外情況。

    四架z-72沒有飛遠,而是在附近待命。

    這次行動由黎洪波直接指揮,四名中隊長隻負責各自的任務。

    顯然,這也是黎洪波與錢壯飛最大的區別。

    雖然黎洪波的年紀也不小了,但是與當年的錢壯飛相比依然顯得十分年輕,因此也就經常到前線指揮作戰行動。

    李承誌的第一中隊負責從左側迂回,協助從正麵進攻的第二中隊進入別墅。

    淩晨四點不到,戰鬥打響。

    守衛別墅的德軍有一個營的兵力,而不是像軍事情報局估計的那樣,隻有一個加強連。

    所幸的是,黎洪波早就做了準備,而且四個中隊有上百名狙擊手,還攜帶了包括輕型迫擊炮在內的支援武器,因此戰鬥打得較為輕鬆。

    當然,關鍵還是狙擊手的戰鬥力遠超過德軍。

    戰鬥中,最主要的支援力量就是攜帶了狙擊步槍、執行外圍支援任務的狙擊手。雖然德軍也有精確射手,甚至有十幾挺重機槍,但是在與狙擊手的戰鬥中,德軍根本不可能對數百米外的狙擊手構成威脅。

    要命的是,狙擊手則能幹掉狙擊步槍射程範圍內的德軍。

    不到半個小時,戰鬥就結束了。

    李承誌趕到的時候,黎洪波親率的小隊已經攻占了別墅的主體建築,而科濟奇並沒有像軍事情報局所想像的那樣被德軍處死。

    這下,就不得不采用備用方案了。

    “到達會合地點之後,你們把目標送上前來接應的直升機。”黎洪波拿出地圖,對李承誌說明了情況。“然後,你們得盡快前往下一個撤離地點,我會安排直升機前去接應。你們得設法避開德軍的搜捕部隊,盡量不要與德軍遭遇。如果沒法及時到達,你們就得繼續往南撤退,爭取前往阿爾巴尼亞。”

    李承誌點了點頭,表示明白黎洪波的意思。

    雖然在理論上,他們可以跟隨前來接應科濟奇的直升機撤走,但是軍事情報局否決了這樣的安排。

    原因就是,中國軍隊不能與這次襲擊行動產生關係。

    說白了,把科濟奇送往阿爾巴尼亞存在風險,如果運送科濟奇的直升機在飛行途中被擊落,或者是科濟奇在前往阿爾巴尼亞的途中被德軍逮捕,那麼就絕對不能有中國軍人出現在他身邊。

    也正是如此,李承誌他們得通過別的方式離開南斯拉夫。

    所幸的是,對李承誌他們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多麼艱難的任務。

    這次,李承誌隻帶了三名狙擊手。

    按照軍事情報局的安排,前來接應科濟奇的那架直升機將飛往南麵五公外的一處林間空地上。也就是說,即便步行前進,一個小時就能到達。隨後,李承誌他們就得前往下一個撤離地點。

    顯然,這樣的行動並不需要太多的人手。

    李承誌等人帶著科濟奇離開後不久,前來接應狙擊手的四架直升機就趕到了,而黎洪波則讓手下加快了打掃戰場的速度。

    雖然狙擊手都偽裝成了當地人,但是為了保險起見,依然不能留下活口。

    此外,在離開之前,還要製造一些克羅地亞遊擊隊襲擊此地的證據,免得讓德軍懷疑是中國軍隊幹的。
GGCMEAT 發表於 2016-2-10 23:36
第二百一十四章 革命

    六月十二日,科濟奇出現在倫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宣稱在遭到德軍脅迫的情況下才辭去了南斯拉夫總統職務,因此並不具備法律效應,他依然是南斯拉夫的民選總統,即南斯拉夫的合法領導人

    這下,巴爾幹戰爭成了全球矚目的焦點

    次日,克羅地亞加盟共和國總統尤戈維奇宣稱,只承認科濟奇領導的聯邦總統,特雷昂政府非法

    克羅地亞加盟共和國帶頭造反,局勢立即失去了控制

    對德軍來說,這意味著巴爾幹戰爭由一場小規模軍事行動演變成了大規模地區戰爭

    顯然,此時的德軍已是騎虎難下

    為了支持特雷昂政權,德軍不得不繼續向南斯拉夫增派兵力,並且對南斯拉夫國防軍進行改編

    問題是,反德武裝力量也在行動

    從八月下旬開始,自稱為「克羅地亞民族救亡軍」的反德武裝力量就開始襲擊克羅地亞加盟共和國境內的德軍

    只不過,這是一場實力相差極為懸殊的戰爭

    雖然像克羅地亞民族救亡軍這樣的抵抗力量,大多由前國防軍的官兵組成,而且擁有不少的重型武器裝備,但是他們面對的是強大的德軍,而且沒有獲得任何外來援助,也就很難在戰爭中取勝

    到一九八二年底,德軍幾乎撲滅了南斯拉夫境內的反抗力量

    在最艱難的時候,大部分抵抗力量都躲進了群山裡面在遠離城鎮的偏遠鄉村活動,而且同樣得應付德軍的圍剿行動

    顯然,中國必須採取行動,不然反抗德軍的武裝力量就會被徹底剿滅

    只是,中國不能直接出面干預原因就是,早在危地馬拉戰爭期間,中國就跟德意志第二帝國簽署了秘密協議以不干預巴爾幹地區換來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再直接支持墨西哥介入危地馬拉戰爭

    所幸的是,這並不妨礙中國採取秘密行動來支持南斯拉夫的反德武裝力量

    這其中,阿爾巴尼亞扮演了關鍵角色

    阿爾巴尼亞原本屬於南斯拉夫只是在大戰結束之後,因為阿爾巴尼亞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蘭教,所以按照民族自決原則沒有併入南斯拉夫,而是成為獨立國家,也是歐洲唯一以伊斯蘭教徒為主的國家

    顯然,阿爾巴尼亞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國家

    戰後,阿爾巴尼亞奉行的不是親德政策,也沒有過分接近意大利,而是走上了與中國親善的道路

    主要就是,中國在戰後一直支持阿拉伯國家,與伊斯蘭世界保持著良好關係

    此外,東南亞地區的印度尼西亞也是伊斯蘭國家而且是中國的盟國,有著大量伊斯蘭教徒的馬來西亞同樣是中國的盟國,而萊蘇丹能夠從印度尼西亞獨立出來,也與中國有著密切關係

    總而言之,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前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關係非常不錯

    顯然,做為伊斯蘭國家,阿爾巴尼亞沒有理由不跟中國合作

    雖然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關係惡化,德意志第二帝國則抓住機會開始籠絡伊斯蘭國家,但是阿爾巴尼亞奉行了二十多年的親華政策與中國建立起了密切的關係,也就不可能在短短幾年之內與中國決裂更重要的是,在二十多年的合作中,阿爾巴尼亞接受了中國的大量援助,其主要的國家基礎都依賴中國,特別是在經濟上,與中國的貿易是阿爾巴尼亞的命脈

    也就是說,阿爾巴尼亞並沒有因為第三次中東戰爭與中國決裂

    當然,這也是包括沙特、埃及在內的眾多阿拉伯國家在八零年代開始與中國改善關係的根本原因

    說得簡單一點,即便中國支持以色列,阿拉伯國家也不可能跟中國決裂

    也正是如此,阿爾巴尼亞在巴爾幹戰爭中有著至關重要的戰略價值

    九月十日,狙擊部隊轉駐都拉斯

    中國在阿爾巴尼亞有三座軍事基地,即都拉斯軍港、羅東角空軍基地與聖吉尼陸軍地區司令部

    按照中國與阿爾巴尼亞在戰後簽署的協議,中國以極為微小的代價,獲得了這三座軍事基地四十九年的使用權,租期到一九九九年當時,中國海軍在都拉斯部署了幾艘戰艦,空軍則在羅東角部署了十多架偵察機,駐紮在聖吉尼的陸軍部隊不到兩千人主要就是,這三座軍事基地的規模都不是很大

    所幸的是,對在巴爾幹地區進行的秘密行動來說,這三座軍事基地已經足夠用了

    九月中旬,狙擊部隊執行了第二次秘密任務,即前往南斯拉夫,把各個抵抗組織的領導人接到阿爾巴尼亞

    顯然,這依然是由軍事情報局主導的秘密行動

    事實上,在整個巴爾幹戰爭期間,軍事情報局都是干預行動的主導者,中**方並沒有直接派遣軍人參與行動

    當時,軍事情報局與南斯拉夫的幾個主要抵抗組織達成了一項秘密協議,即軍事情報局為各個抵抗組織武器彈藥,並且進行特種作戰培訓,而抵抗組織必須盡快形成一支聯合作戰力量

    到一九八二年底,南斯拉夫的抵抗力量實現了初步統一

    這就是,以克羅地亞民族救亡軍為核心,組成「南斯拉夫民族解放陣線」,聯合對付入侵的德軍

    進入一九八三年,狙擊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為抵抗組織人員培訓

    當然,讓狙擊去培訓游擊隊員,可以說是大材小用,所以到一九八三年第二季度,這個任務就移交給了軍事情報局控制的其他特種部隊主要原因並非狙擊部隊不適合參與培訓工作,而是有更加重要的任務需要狙擊部隊去執行這就是,巴爾幹戰爭並非當時唯一的熱點

    一九八三年,最重大的事情不是南斯拉夫的少數民族起兵反抗,而是發生在數千公里之外的一場革命

    這就是伊朗的伊斯蘭革命

    一九八三年四月四日,德黑蘭的示威遊行演變為武裝衝突,剛剛結束軟禁、獲得自由的伊斯蘭精神領袖霍梅尼宣稱伊朗國防巴列維的所作所為違背了真主的意志,號召所有伊朗人起來反抗國防的統治

    當天,德黑蘭的流血衝突導致數千人傷亡

    緊接著,反對國王的遊行示威在全國各地展開,而且在多處地點演變成流血衝突

    由此,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全面爆發

    這場革命,直接把中國的注意力由巴爾幹引到了伊朗

    對中國來說,一千個南斯拉夫也比不上一個伊朗

    說白了,在中國的戰略框架中,伊朗是最重要的戰略盟友之一,是中國在中東與海灣地區必須控制的國家

    在中國與伊朗的關係中,伊朗國防巴列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就是,堅持在伊朗推行世俗化政治的巴列維是中國的忠實盟友,而由其控制的伊朗更是中國在該地區的基石

    沒有伊朗,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將大折扣

    當然,巴列維奉行親華政策,除了希望把伊朗建設成為發達的工業國之外,還與其自身的經歷有關

    這就是,在年輕的時候,巴列維曾經在中國旅居十多年

    在中國生活期間,巴列維不但接受了系統的教育,特別是軍事教育,更加見識到了中國在實現工業化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別忘了,巴列維在中國生活期間,中國率領同盟國集團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根本上講,正是強大的工業實力,讓建國不到半個世紀的中華民主共和國成為了世界性強國

    對巴列維來說,中國就是學習的對象

    此外,巴列維能夠回到伊朗,並且繼承王位,也與中國有關,即正是中**隊擊敗了佔領伊朗的英**隊,才使得巴列維王朝能夠在伊朗復辟,也才使得年輕的巴列維能夠在父王去世之後繼承王位

    說白了,就是中**隊把巴列維送回德黑蘭,送上伊朗的王座

    這些因素綜合到一起,也就不難理解,巴列維為什麼要堅持奉行親華政策了

    事實上,在一九七零年之後,巴列維因健康原因,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中國接受治療

    只是,巴列維奉行親華政策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讓伊朗成為工業強國

    可以說,年輕時的流亡生活,讓巴列維清楚的認識到,只有工業化才能使伊朗成為強大的國家,才能阻擋外來入侵自從人類明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後,所有強國都是以工業化為基礎

    巴列維希望伊朗強大,希望伊朗成為強國,因此就必須在伊朗搞工業革命

    問題是,巴列維需要面對其他國王不會遇到的問題,即宗教影響

    雖然巴列維也信奉伊斯蘭教,但是長期的流亡生活,以及與外界明的接觸,讓他根本不像一個伊斯蘭教徒在很多方面,巴列維更像是一個懷揣著民主夢想,又深受東方明影響的伊朗人

    顯然,巴列維意識形態與伊朗社會格格不入

    這也成為了巴列維在伊朗推行世俗化改革的死穴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52蘿蔔頭

LV:7 大臣

追蹤
  • 23

    主題

  • 11850

    回文

  • 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