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得】日本建設台灣被神話的真相

 
無塵崖 2013-5-11 00:42:42 發表於 觀點討論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88 5638
bbmanex 發表於 2013-5-11 21:03
new2smart8 發表於 2013-5-11 20:57
不是說建設工程都被破壞光了嗎= =......

是說

某些人為了說謊,說法變來變互相打嘴巴是難免的
習慣就好


而且牠們都愛做人身攻擊,主因是明白到自己的瞎掰沒辦法說服別人
bug1234 發表於 2013-5-11 21:11
bbmanex 發表於 2013-5-11 21:02
受害者的說法,我給予尊重!
是檢方應該涉入調查還她公道


你也是....
只有一個受害者也是受害者..
不能說有一個人說是自願的... 其他人就變自願的..

國民黨沒有做... 民進黨也沒有做...
講白點... 台灣政府的政客們都沒有做...
因為沒有政治利益可圖...
不需要刻意連到 國民黨 民進黨去

現在只有幾個人權律師站出來幫他們...
最慘的事... 台灣人還自己污衊他們...
(其中還有赫赫有名人物.....)

你是說這個還要調查..
事實上聯合國已經調查完.. .
在建議更名為罪名性奴隸而不是慰安婦..
這個不是再針對某一個施暴的人... 而是日本政府...
審判是針對人...
而慰安婦是要日本政府道歉... 不是賠償..
事實上日本政府願意賠償... 但不願意道歉..
所以受害者拒絕接受... 才一直拖到現在..
現在受害者都快死光了...
可能他有生之年都難以正名 本帖最後由 bug1234 於 2013-5-11 21:14 編輯

char8315 發表於 2013-5-11 21:13
這篇太偏頗了,不是一篇好的報導文章,不值得一讀,只有寫到戰後剩多少,但沒有提到戰前又只有多少?

另外雖然戰後留下的沒有建設過程的多,但基礎還是留下了(電話線,道路,資源調查,資源規劃,人材培養...),即使是戰後有很多的建設受到損壞,但留下的好基礎讓這些損壞可以很快的恢復.真懷疑樓主發這篇文的用意是什麼?

另外戰爭時的略奪本就是無法避免的狀況,只有寫日本在臺灣取得多少資源...真要算的話,怎麼不寫八國聯軍在清朝時略奪多少資源?
bbmanex 發表於 2013-5-11 21:16
bug1234 發表於 2013-5-11 21:11
你也是....

國民黨沒有做... 民進黨也沒有做...


日本政府不願意道歉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他們的資料看來,慰安婦是招募,但是發生過軍紀事件,是無法否認的

納粹的德國軍人強姦女人,被強姦的女人會去找德國政府要公道,叫德國政府賠錢嗎?
蘇聯紅軍強姦了一百萬德國女人,德國政府會去找俄羅斯討公道嗎?

猶太人追殺的是犯罪的納粹,並非德國政府

聯合國就是對的?說穿了不就是美支蘇三國的玩具嗎?

 

。。。。。。。。。。。。。。。。。。。。。。。。。。。。。。。。。。。。。。。。。。。

國民黨就是無心要做,不然就應該學猶太人!
還有831的雛妓,被黑道強迫的,當美軍性奴隸的
我也覺得有必要解決

政府都必須請檢方調查,以警察機構去處理這些事件
本帖最後由 bbmanex 於 2013-5-11 21:21 編輯

char8315 發表於 2013-5-11 21:28
另外還有,要評估一個過去朝代主政者是否盡心盡力,麻煩樓主考慮一下時空背景,及一些其他條件,不能說那時人家的投入只有10元,後面的人投入10000元,就說前人投資的很少,要知道那時的10元可能比現在的10000元多.

甚至那時的10元可能是當時總預算的 90% 了,而現在的10000元可能還不到總預算的 10%.

你認為呢?一個主政者是否盡心盡力該怎麼看?


dj119119 發表於 2013-5-11 22:09
奇怪,都在講阿六仔徹退來台的車輪黨和阿本仔在建設。我說是台灣人在建設的啦!

在基層出力的還不是台灣人,所以抗戰完在台灣流行一句話,「走了狗,來了豬,狗至少還會看門,豬好吃懶做」。還不是從明清開始到民初,來的統治者都嘛他馬的爛到爆了,那是原本台灣人就刻苦耐勞,上面的統治者只會叫叫口號和吃而已還會幹麼。如果台灣的智識青年在阿本仔時代或車輪黨時代就能居高位,那台灣應該更強大,說不定連核彈都有了。

真是一群怪腳,在爭 狗好還是豬好。 本帖最後由 dj119119 於 2013-5-11 22:11 編輯

sisy813 發表於 2013-5-11 22:27
adsl1688 發表於 2013-5-11 04:19
就讓資料說話吧   

說日本沒貢獻  那麼五十年難道不存在

兩蔣來台灣的第十年在台灣的建設,已經是日據五十年總和的十倍以上,
戰後台灣的電力、通訊各種系統的恢復都是靠國民黨從大陸派人來恢復的,
日本人不僅沒有幫忙恢復,還故意搞破壞,
要滾回日本前還嘲笑台灣根本沒有人才有能力恢復
sisy813 發表於 2013-5-11 22:38
char8315 發表於 2013-5-11 21:28
另外還有,要評估一個過去朝代主政者是否盡心盡力,麻煩樓主考慮一下時空背景,及一些其他條件,不能說那時人家 ...

老蔣在台灣的第16年蓋了23座水庫,日據51年只蓋了七座,老蔣16年興建水庫蓄水量是日據51年的7倍!


一直到二戰爆發前的1937年,台灣也才只有25所中學(現在的國中),
其中僅佔6%人口的在台日人佔了八成以上的名額,
日據時代一直到1943年才在台灣實行6年義務教育,兩年後1945年日本就戰敗滾蛋了,
但此時,日本內地實施6年義務教育已有36年之久,可見台灣三等公民的待遇。
日本在台灣確實培養了很多菁英,但是這些絕大部分是在台日本人,
這些菁英是用來統治台灣人的,日本戰敗後,這些菁英都回日本了

日據時代除了培養少量農醫方面的所謂菁英外,其他的台灣菁英都是自己花錢去外國或日本本土留學的,
而且人數非常少,只有少數有錢或特權家庭有能力做到。日據時期臺灣島上大學僅台北帝大一所,
從開辦到日劇時代結束的16年來全部畢業生843人中,臺人僅有219人,
整個日據51年日本在台灣本土培養出來的台籍大專生僅有五百多人,
二戰後,台灣除了學醫的外根本沒有足夠的專業菁英可用。

日本在台灣推行愚民教育,也限制台灣人選擇科系的權力,
因此造成台灣二戰後在台日人遣返後,台灣沒有人才可以維續各種專業設施,
日本人滾蛋前,嘲笑台灣沒有人才可以接替日本人在電力、通訊各種系統的維續與修復,
結果還是得從大陸找人才來填補,孫運璿就是這樣跟台灣結緣的,
1949後老蔣帶來的大量菁英正好填補了日據時期沒有培養台灣本土專業人才的空缺,
老蔣從大陸帶來的都是一時之選的菁英中的菁英,
而且民國知識分子風骨都很高,當年搞經濟的都很厲害而且清廉!
抹茶丸 發表於 2013-5-11 23:09
逼逼蛋跟月經男看到又在跳了,
這兩人真可愛~
davy1225 發表於 2013-5-12 00:50
bbmanex 發表於 2013-5-11 21:03
某些人為了說謊,說法變來變互相打嘴巴是難免的
習慣就好

小港莊農民的慘狀
     高雄州鳳山郡小港莊(元鳳山上下里)即是台灣製糖會社後壁林工場附屬的模範蔗園的地點。當明治三十九年(1906)那時,鳳山廳長橫山虎次氏不知道他和製糖會社有什麼奇奇怪怪的關係,竟召集了小港莊附近的業主們,一面拿強迫的手段,使他們的土地一定要賣給會社,一面拿欺騙的手段說道:你們的土地賣給會社以後,會社還要給你們耕作甘蔗,那時愚昧的農民們不曉得三七二十一,只當做這個是日本政府的方針,所謂上天無路而入地無門的,不得已盡量賣給會社,會社一下手就收買了三千甲以上的土地了。
     那時會社收買的價錢,不過平均一甲百元至二百元,頂好的是三百元而已。照當時的價錢可說是不值半價的,​​若照現在的時價計算起來,一甲平均總不下三千元左右,那冤枉到頭的農民們的吃虧有這樣的巨大。後來會社完全收買了那土地之後,立刻不履行那要給農民耕作的前約,說要自己經營一個模範的大農場,就拿米國(美國)式的機器犁來耕作了。其結果,遂使那小百姓們一旦丟了飯碗,自然而然的,皆變做了農場所屬的日僱“苦力”,好像會社的農奴一樣。
     會社自設置這個農場以來,更極力收買附近的土地,現在達到四千甲以上,和贌耕的土地約有八百甲,計共起來已將近五千甲的大農場。做這個農場的“苦力”的概算有五六千人,“苦力頭”也有二百人,大部分是小港莊附近的住民,又會社的製糖期間更要增加三千人,是對澎湖島或對北門郡海埔的貧民雇來的。他們的工錢一日是四十八錢,小兒和女子不過是二十錢之譜,這是大正十一年(1922)年景況不好的時候會社所定出來的,到現在依然如此,試問維持得住生活嗎?
     昨年來台灣的農產物既好收又好價,一般的農民們皆享福著這個庇蔭,是不消說的,而小港莊的農民們不但沒有這些福氣,倒反日食的米和番薯騰貴,使他們現在生活的困難,已迫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了。他們除掉做會社的“苦力”以外,又別無謀生的方法,所以盡著含淚忍受著被資本家盡量地榨取、盡量地虐待!試查小港莊的經濟狀態,可知是台灣最貧困的鄉村,他們納本稅金一元以上的百人中僅四五人而已。我們希望台灣製糖會社務要察他們的慘狀,趕快將工資提高些,使他們的生活放鬆一步,才是堂堂的大會社的襟度。不然,恐怕時勢的潮流,不久會影響到那忍受不了的農民的自覺,亦不一定的。我們又曉得被製糖會社將土地吞併的結果是要受苦慘的,所以應當喚醒台灣的業主們和農民們的覺醒。
     ——《台灣民報》大正14年10月4日,第73號
     由於殖民政府的強制和製糖會社的欺騙,小港莊農民失去了土地,成為喪失生產資料的“自由勞動者”,這正是殖民體制下農民向無產者轉化(或普羅化)的典型過程。在這裡,起作用的不是經濟因素,而是超經濟的強制。在製糖會社僱用下的農業無產者處於社會的底層,過著窮苦的日子。因此,工業發展將會帶動周圍農村生活提高的一般規則,在某些地區難免也是有其例外的現象,尤其是在殖民體制下受當局欺壓和資本家雙重盤剝的殖民地民眾是否得以分享工業發展的成果,頗值得懷疑。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無塵崖

LV:6 爵士

追蹤
  • 27

    主題

  • 841

    回文

  • 3

    粉絲

200 字節以內<br /> 不支持自定義 Discuz! 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