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大明海寇 作者:寒風拂劍(已完成)

   關閉
忘情痞子 2015-2-7 19:47:08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160 635572
忘情痞子 發表於 2015-3-7 09:09
第一百零五章 一個時代的終結

    歷史另一個時空的後世,某朝因為意識形態的原因,對於李自成多是一些正面的宣傳,但是對於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來說,他就是一個賊人,而且是一個巨寇,他所帶給這個時代的雖然有正面的影響,但是更多的卻是殺戮和破壞。

    曾幾何時,于孝天小時候讀到有關李自成的書的時候,還曾經對李自成十分佩服甚至可以說是敬仰,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和知識面的增加之後,漸漸的對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卻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 」 。

    特別是當他來到這個時代,瞭解了這個時代的背景之後,更是對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很多流民軍首領,都重新有了一個全新的認知。

    這些人雖然很多人都是苦命(張獻忠不算)出身,但是當他們走上了揭竿造反這條路之後,卻因為站得角度不同和狹隘的視野,使得他們最初還能為百姓著想,漸漸的開始走上了一條殘暴不仁的道路,他們的存在對於這個時代的社會,已經完全起到了負面的影響,而漸漸的失去了正義性。

    他們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抑或是權力地位,重新回歸到了封建君主的思維模式上面,再也沒有為所謂的民族著想,甚至於在歷史上李自成攻入京師之後,已經完全背棄了他當初造反的初衷。

    而張獻忠歷史上後來入川,建立了一個大西國,更是變成了一個殺人狂,可以說是殘暴到了極點,甚至可以說是完全站在了人類的對立面上,各個都犯下了滔天罪行。

    現如今大明已經落在了他于孝天的手中,他的理想即將實現,那麼對於李自成和張獻忠之輩來說,他們也就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該被掃入到垃圾堆了。

    可以說于孝天現在能走到眼下的這一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可謂是功不可沒,如果沒有他們這些年來時時刻刻的給大明添亂,那麼他于孝天也沒有機會,能安安穩穩的在福建一隅,悄然無息的擴張著他的實力,直至他羽翼漸豐,揮師北上突如其來的將大明京師攻克,成功的竊取了大明的江山。

    他很清楚現在他的身份,在大明很多明白人眼中,他應該是一個絕對負面和叛逆的角色,他身為大明臣子,卻對大明不忠,擁兵自重竊據了大明江山,挾天子以令諸侯,整個一個翻版曹操曹文德,而崇禎則是漢獻帝。

    但是這又如何?于孝天並不在乎這個名聲,他要的是結果,他突然北上控制京師,軟禁崇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下就掐住了大明的腦袋,這使得大明上下立即失去了頭腦,地方官府以及官員們群龍無首之下,不知道該採取何種行動來面對這樣的局面。

    這樣做,使得他奪取天下,省掉了太多太多的麻煩,減少了太多太多的殺戮,如果不是使出這個奇招的話,雖然他有信心能靠著他的武力,一步步的打下天下,奪取政權,但是這個過程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大明雖然官場腐敗,效率極差,朝廷官員無能,但是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有崇禎這個老大坐鎮調度,大明還是有很強的反撲的力量,到時候就算是他打下了天下,恐怕這個天下也會被摧毀小半,不知道有多少大明百姓,要死於戰禍之中。

    一個國家的重建,會消耗掉太多太多的時間和金錢,這都不符合他的訴求,他要的是中國盡快的恢復平靜,然後使得他有力量把目光投向大海,投向更遠處的那些尚未開發的土地,而不是把他的一生都浪費在重建這個國家上面,維持這個國家穩定的事情上。

    一個人滿打滿算不過只能活幾十年,他現在已經來到這個時代十幾年了,老天給他剩下的時間並不是很多了,如果一旦錯過的話,那麼對於中國人來說,就錯過了這個時代,以中國人的慣性思維以及文化積澱,中國人並不善於擴張,一旦他不在的時候,一切可能都停滯下來,那麼中國人可能就會永遠失去這個難得的機遇。

    這才是他冒著天下之大不韙,悍然北上控制朝廷,甚至於暫時不登基稱帝,把崇禎供起來,繼續保留著大明的殼子的原因,至於是功是過,就任由百年之後的後世之人來評述好了。

    而李自成的敗亡,則代表了流民軍時代的基本終結,僅剩下的在英霍山一帶活動的老回回馬守應、革裡眼賀一龍等流民軍,在失去了所有同行之後,覆亡也是頃刻之間,只需要集結起湖廣、河南、南直隶以及山東等地的精兵,將英霍山一帶徹底包圍起來,給他們來個堅壁清野,那麼他們根本就無法再繼續堅持下去。

    所以大明內亂,至此已經基本上畫上了一個較為完美的句號,雖然很多地方還有小股的亂民尚未最後討平,但是這些都只不過是一些小打小鬧罷了,根本不足以再鬧出多大的幺蛾子。

    隨著于孝天控制了朝政之後,整個海狼集團都徹底忙碌了起來,海軍和商船隊全部都行動了起來,源源不斷的將于孝天前些年不遺餘力儲備下來的大批糧食,源源不斷的開始被運往北方。

    于孝天真可謂是有先見之明,提前儲備下了這麼多糧食,否則的話就算是他掌控了朝政,但是想要平定北方亂局,沒有糧食來打底也根本是巧婦難做無米之炊。

    崇禎之所以這麼多年拿流民軍沒有辦法,並不是官軍真的就打不過流民軍,官軍之中並不乏一些猛將也不乏像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這樣的能吏,但是一個根本問題還是缺糧。

    歷史上不管是楊鶴還是熊文燦,都曾經招降過不少流民軍,但是用不了多長時間,流民軍降而復叛,害得歷史上的楊鶴和熊文燦都因此掉了腦袋。

    其實最關鍵的問題,還是朝廷拿不出錢糧,來安置這些投降的流民軍,就算是勉強籌措一些,但是一旦吃光用完之後,投降的這些流民軍又沒有吃的,只能選擇繼續作亂下去。

    但是于孝天和崇禎不同,他提前把這些問題看得很清楚,做足了充分的準備,同時祭出了幾個大招,一是嚴懲囤貨居奇哄抬糧價的奸商,平抑北方的糧食價格;

    二是大力推行新政,給老百姓減負,取消了以往大明不斷的加派,讓百姓可以回到他們的土地上耕作,而不必再擔心入不敷出的問題。

    三是他改組都察院和錦衣衛,全力以赴的對官場進行清理,大力抓殺了一大批貪官污吏,從根本上整治官場風氣,以強力手段剎住了大明官場貪鄙之風,在較短時間之內便使得官場開始呈現出了一片清明的景象,老百姓根本上可以少受很多不必要的勒逼。

    通過這幾個手段,他對很多奸商以及地方劣紳還有地方的豪強以及權貴勳戚狠下死手,從他們手中硬是扣出了大量的錢糧,使得他有經濟能力來投入到賑濟災民的事情上去。

    這幾條推行下去之後,可以說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很快便大獲民心,讓不少原來已經失去希望,走上揭竿造反之路的流民,看到了希望,選擇返回了他們的故鄉,重新開始耕作土地。

    但是這幾條都是需要一個過程和時間的,最關鍵的是想要讓這些流民們回到他們的土地上,就要先解決他們吃飯的問題,哪怕吃不飽,僅僅是能夠活命就行,可是北方連年戰亂,加上天災人禍,整個社會結構和農業生產都已經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壞,大批農田撂荒,就算是老百姓願意回去種地,可是在一茬新糧收穫之前,吃飯的問題還是沒法解決。

    就算是于孝天恨著心通過抄家的辦法,從一部分為富不仁的大戶手中摳出了一些糧食,但是也是杯水車薪遠不足應付這麼多需求。

    這也是他這麼多年來,不遺餘力的在福建台灣以及山東、濟州島等地囤積糧食,像個餓死鬼一般的到處求購糧食,然後像老鼠一般的儲藏起來的原因。

    現在他提前做的這些準備,終於用上了,成百上千條大型船隻,載滿了各種糧食,源源不斷的從海路運往北方,先是在山東卸貨,第一時間穩定住了山東和北直隶的局勢。

    接著在他控制了長江沿岸之後,大批海船入長江,在長江強征到了大批船隻,將糧食走長江航道,逆流而上運往中原腹地,很快就讓南直隶和湖廣以及河南等地得到了大量的糧食補充。

    這麼一來,在較短的時間之內,就讓那些饑民們獲得了最基本的食物供給,雖然于孝天做不到讓所有饑民們都吃得飽吃得好,甚至於只能做到讓一部分人每天獲得極少量的糧食,可是這畢竟還是讓饑民們獲得了難得的喘息機會,他們再自行想辦法弄一些野菜之類的東西補充一點,起碼活下去問題不是很大了。
忘情痞子 發表於 2015-3-7 09:11
第一百零六章 輪到皇親國戚了

    而老百姓對於朝廷突然間一大轉彎,又是懲治貪官污吏,又是抄殺那些土豪劣紳,又是減租減負,取消各種加派,本身就已經是對朝廷感激不盡了,現在又看到朝廷想盡辦法,從外地調入大量的糧食,給災民難民饑民們發放賑濟,雖然不多,但是卻已經讓他們各個都感恩戴德了。

    民間有人刻意的對這些突如其來的朝廷舉措大肆宣揚,說這都是當今朝廷的于監國于大帥一力所為,這老百姓一聽對于孝天更是感激的無以復加,很多人在家裡面,都供奉了于孝天的畫像,搞不來畫像就寫個名字,把于孝天當成活神仙供奉了起來。

    老百姓其實很容易滿足,只要誰對他們稍稍好那麼一點,他們就會對你感恩戴德,只要能有口飯吃,餓不死,就很少有人去揭竿造反,幹那種掉腦袋的事情。

    所以短短不到兩年的工夫,整個北方的亂局便得到了根本的扭轉,一股股流民軍紛紛被官軍剿滅,大批流民開始回轉他們的故鄉,重新回到了他們丟棄的土地上。

    而各地官府這段時間抄沒了不少貪官污吏以及奸商劣紳地方豪強的土地,使之變成了無主官田,于孝天也下旨讓各地官府,把這些無主官田暫時以較低的地租佃給一些失地的百姓,或者是佃給那些被裁撤的兵卒們租種,使之有一塊屬於他們的土地。

    只要有土地,對於中國的老百姓來說,就有希望,他們就願意被固定在土地上,辛勤的勞作。

    特別是經過于孝天改動過的進化版攤丁入畝的制度的推行,使得許多地主失去了繼續兼併土地的動力,就算是他們兼併了更多的土地,不但不能像以前那樣,獲取到更大的利益,相反還會因為他們的土地數量多,而要繳納的稅賦也水漲船高。

    于孝天對於土地稅賦的收取,提出了逐級遞增的方法,擁有土地數量越少,所需繳納的糧賦比例就越低,相反誰要是擁有土地數量越多,那麼每畝地繳納的稅賦比例就越高,一些像通過幾代人兼併下來大量土地的地主們,這一下可就倒了霉了。

    有些大地主雖然夠不上被于孝天抄家滅門,可以繼續當他們的大財主,可是他們卻擁有大量的土地,甚至於有些人家擁有上千畝土地,這些人每年要繳納的糧賦,簡直就是天文數字,這可就坑苦了他們。

    原來誰地多誰牛叉,可是現在是誰地多誰倒霉,誰要交的田賦就更多,比例更高,而這些大地主們本身土地太多,不可能都自己耕作,那麼唯有佃給無地的農民來種,農民交了佃租之後,要留下足夠他們生活的糧食,所以佃租不能太高,否則的話就找不來佃戶租種。

    可是佃戶繳納的佃租,按照新的稅賦制度算下來,卻還不夠給朝廷官府繳納的,這麼一來土地越多,賠錢就越多,誰還有興趣繼續兼併土地。

    這樣的制度當然地主們不會答應了,各地地主們也為此攪鬧了一番,聯名上書朝廷叫苦不迭,甚至於為此還鬧出了一些地方的地主,糾集武力試圖對抗官府的情況。

    對此于孝天稍微調整了一下,略微降低了一些這些擁有土地多的地主們的負擔,但是也是經過仔細測算過的,即便是降低之後,這些地主們也僅多就是能靠著佃租維持而已,想要通過佃租繼續大發橫財,還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這麼一來,就從根本上暫時遏制住了土地兼併的勢頭,擁有土地多,給地主們並帶不來多少好處,誰還願意去兼併土地呀!

    當然像一些世世代代通過精打細算,並且省吃儉用才賺取下一些田產的小地主,于孝天的政策還是給予保護的,只要他們的土地數量不超出一定額度,那麼他們還是可以在他們的土地上獲取到交好的收成的,也不會出現種地較多,而被收取高額的田賦的情況。

    這麼一來就保護了一大批通過自身努力,才積攢下來一些田產的富農或者小地主,而不至於出現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情況,真正吃虧大的還是那些早先通過巧取豪奪的手段兼併大量土地的富紳以及權貴勳戚們。

    于孝天在崇禎十三年的時候,還真對朱家的那些被安置在全國各地的皇親國戚們下了狠手,這些被分封安置在全國各地的藩王皇親們,各個都富得流油,侵佔了大量的土地,大明幾百年下來,他們這些皇親國戚在全國各地,都通過分封賞賜以及強取豪奪,獲得了大量的土地。

    但是他們就因為姓朱或者是和朱家有親戚關係,而從來不為國家承擔任何責任,卻佔有了非常多的資源,早就被于孝天看不過去了,之前他忙於對付那些土豪劣紳,沒有先動這些皇親國戚們,但是現在他已經穩定住了中原局勢之後,終於想起了這幫皇親國戚們。

    于孝天以崇禎的名義,下旨給各地分封的藩王以及皇親國戚們,告知他們既然他們也是大明皇族,都是皇親國戚,那麼就應該承擔對大明的責任,而不能像以前那樣,什麼都不承擔。

    所以今後他們的田產,除了按照勳位不同,每個人給他們留下一百到三百畝田地免於收取田賦之外,其餘多出的田地,也按照普通田地一樣,收取田賦,但是考慮到他們是皇親國戚的面子上,只是在收取田賦的比例上,比起正常的降低了一些,就算是他們佃租出去,多少還是可以賺取一些差價的,算是對他們的特別優待了。

    這道聖旨一下,各地的皇親國戚們當時就炸窩了!他們自有明二百多年來,躺在祖上的功勞簿上,就一直享受著最高的待遇,什麼時候收田賦能收到他們的腦袋上?現在世道真是要變了,現如今朝中那個于監國居然要從他們身上拔毛,這還了得?

    於是這些各地的皇親國戚當即就不幹了,紛紛上書怒罵于孝天,說此舉絕非當今聖上本意,乃是于孝天假借聖上名義矯詔,他們絕不會答應,如果于孝天不收回成命的話,那麼他們就要起兵入京勤王,要掀翻于孝天云云。

    而且一些地方藩王也得到了當地一些官吏士紳的支持,這邊李自成剛剛被剿滅不久,崇禎十三年河南洛陽的福王朱常詢便幹出了一件讓于孝天早就憋著等著的大事。

    于孝天下旨收取藩王田賦的聖旨下達之後,洛陽新任知府親自上門到福王府中宣召,告知福王以後你的這上萬頃田產,不能還繼續免賦了,除了留下五百畝土地,可以享受免賦的待遇之外,其餘多出的田畝,都要交賦!

    福王朱常詢一聽就勃然大怒,當場就令王府的奴才和侍衛把洛陽知府給打了,並且剝去了洛陽知府的官袍,打掉他的官帽,直接丟到了大街上,對其進行了一番羞辱,並且口出狂言,這天下是他們朱家的天下,哪兒有讓他們朱家子孫交賦之理,誰若是敢上門收他福王府的田賦的話,那麼不管是誰都照打不饒。

    洛陽知府被羞辱一番,回到府衙之中,立即上疏朝廷,把這件事給于孝天呈報了上去,于孝天一聽就樂壞了。

    河南現在因為運輸問題,糧食運入速度慢,對於當地饑民賑濟困難,河南各府都一直叫苦,而且河南這麼多年來連遭兵禍,各府財政都十分緊張,于孝天雖然給河南撥發了不少賑濟資金,但是糧食問題和資金始終都沒有辦法得到根本解決。

    而天下人誰不知道福王府富可敵國?這個福王乃是明神宗萬曆皇帝之子,和明光宗乃是兄弟,自幼招萬曆皇帝的喜愛,多次想要立他為太子,引起了國本之爭,後來幸好大臣們堅持,才沒有讓光宗被廢。

    因為萬曆疼愛朱常洵,後來將其封為福王,就藩於洛陽,但是朱常洵住在京師遲遲不肯到洛陽就藩,後來還是被大臣們強逼著才去了洛陽就藩。

    萬曆給福王分了兩萬頃田產,據說洛陽當地的土地根本不夠給福王的,後來只能拿其它府的官田給他,以至於福王的田產遍佈整個河南,甚至於連山西都有他的封田。

    而且福王這傢伙十分貪婪,就藩之後還是嫌不夠,在洛陽當地橫徵暴斂,兼併土地,據傳他家財富可敵國。

    這傢伙貪婪不說還吝嗇的要死,另一個時空的歷史上,李自成攻打洛陽,洛陽守軍要吃沒吃要餉沒餉,守城官員知道福王府上存銀存糧巨多,於是上門求告請福王拿一點錢糧出來應急,可是朱常洵卻到了那時候還是一毛不拔,說什麼都不肯出錢出糧,結果洛陽守軍人心渙散,心有不平,不肯賣命導致洛陽被李自成攻破。

    最終福王這個死胖子也沒落得好處,被李自成剝光洗淨,又宰了幾頭鹿找了口超大號的鐵鍋,連人帶鹿煮了,把肉分給了兵將們吃掉,戲稱為福祿宴!

    于孝天早就在打這傢伙的主意,但是因為他現在好歹還披著大明的馬甲,不太方便對付這傢伙,所以上位之後一直沒有動這廝。

    現在這傢伙這麼囂張,把他派去的洛陽知府都給揍了,還剝光了知府的官袍,打掉他的官帽,這事兒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照著大處去說,他如此行徑就算是謀反了,敢打朝廷命官,這還了得? 本帖最後由 忘情痞子 於 2015-3-7 10:34 編輯

忘情痞子 發表於 2015-3-7 09:12
第一百零七章 討平福王

    得知了福王鬧事的消息之後,于孝天興沖沖的就趕緊下旨,稱福王朱常詢此乃是造反作亂,有不臣之心,下旨削去他福王之職,貶為庶民,並且沒收他所有家產,同時將其舉家拿下,送京監管。

    這一下福王可就倒了霉了,于孝天親自派出手下大將孟飛到河南去,主持削藩之事,帶兵入洛陽抓捕福王。

    福王沒想到于孝天還真敢對付他,說削他的藩就削了他的藩,還要抄他的家,抓他的人,嚇得是屁滾尿流,命王府侍衛們關上王府大門,說什麼都不肯開門,還令王府侍衛以及家奴們拿兵器抵抗,誰都不許進他的王府。

    孟飛這一下可就樂壞了,當即裝模作樣的給京師報信請旨,說福王擁兵自重,要造反了,請示于孝天怎麼辦,還派人把消息散佈出去,把福王的行為擴大了幾十倍,說福王糾集了數千兵馬,要佔據洛陽起兵造反。

    于孝天得知消息,樂的屁顛屁顛的趕緊下旨,昭告天下說福王意圖謀叛,詔令天下共討之,下令孟飛將福王叛軍討滅。

    孟飛裝模作樣的帶兵駐在洛陽城外,城內只派了少量的兵馬把福王府給包圍了起來,也不攻打福王府,就在洛陽等候于孝天的命令,順便也趁機大造聲勢,把福王造反的消息宣揚的天下盡知。

    福王的行為,無疑也促使了一些皇親國戚們有些蠢蠢欲動,他們不甘心看著朱家的大明天下,就這麼被于孝天玩弄於股上,更不敢信看著他們朱家的既得利益,被于孝天這麼隨手拿去,於是又有幾個地方的藩王,勾結地方官員,招兵買馬,開始響應福王,在各地鬧騰了起來。

    于孝天很快收到了消息,更是樂不可支,以前他沒借口對付這些傢伙,現在這些傢伙自己終於主動跳了出來,雖然他們某種程度上佔了一些道理,但是卻一下子站在了天下百姓的對立面上去。

    於是于孝天令人暗中在民間廣佈消息,說這些皇親國戚看不慣他于孝天這麼厚待老百姓,試圖重新奪權,繼續奴役天下百姓,總之趁著這個機會,把這些皇親國戚們給徹底搞臭。

    另外他也將消息通報給了崇禎,崇禎一聽于孝天要取消天下皇親國戚們的優待,直接把刀鋒對準了他們朱家子孫,於是頓時怒不可遏,在皇宮之中又是好一通發脾氣,摔碟子打碗的大罵了于孝天一番。

    可是事後于孝天親自入宮,和崇禎進行了一番爭論,怒斥這些皇親國戚對於大明的危害,他們貴為皇親國戚不假,但是這些人卻早已成為大明身上的蛀蟲,他們靠著皇親國戚這層關係,享受著天下最好的資源,但是對大明這個國家,卻沒有任何貢獻,相反卻在各地魚肉百姓,甚至橫徵暴斂,來滿足他們的私慾,非但對國家沒有任何貢獻,反倒是大大損害了大明這個國家的健康。

    正是因為他們這些人佔據了太多不該佔據的資源,才導致了大明土地兼併嚴重,現如今他于孝天並未說要把所有東西都收回來,只不過是要他們也替大明這個國家承擔一些分內之事,這些人便如同被挖了祖墳一般跳將出來,要興兵作亂,而全然不顧大明中原剛剛平靖下來,要繼續把大明百姓拖入水深火熱之中。

    崇禎則以大明乃是朱家天下,朱家子嗣享受這些優待有何不妥來反駁于孝天,兩個人又是爭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事後崇禎冷靜下來想了一下,感覺于孝天所說的話似乎確實有道理,身為朱家子孫,這些皇親國戚享受的確實已經夠多了,但是對於大明來說,他們卻從來沒有任何付出可言。

    在他們看來,他們只需要享受既得利益就可以了,至於當初他崇禎當權時候的那些為難之處,卻從不關心,更無人肯出一文錢來為他提供一絲幫助,現在于孝天只是要收他們一些田賦,這些人就不幹了,確實有些說不過去。

    特別是這個福王,說起來福王算是他的親叔叔,福王的富裕是天下人無所不知的,他擁有良田數萬頃之多,家財萬貫都是少說了,他一個人幾乎就佔去了數萬頃良田的田賦,所有所得都讓他自己享受了,可是大明危難之際,福王卻一文錢也不肯出,洛陽兵亂和受災的時候,福王更是不管不問,只是一些田莊被流民軍襲掠之後,便上疏哭訴,要朝廷給他補償,他何曾為大明考慮過半分。

    所以于孝天雖然這麼做,是有點過分,但是這些皇親國戚們這麼多年來的所作所為,也確實令人齒冷。

    於是他乾脆一甩手,不再過問這些事,反正他再生氣也是白搭,現如今于孝天掌控大權,可以說是羽翼已豐,任誰想要現在把他拉下馬,都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這朱家天下,經過于孝天掌權這不到兩年時間,已經徹底被于孝天從裡到外的折騰了一邊,只剩下了外面一層朱家的皮,名義上還是大明,其實基本上各地官府,都已經被他掌控的差不多了。

    崇禎這一年多來,也不是沒有想過復辟的辦法,不是沒有打過誅除于賊的主意,什麼玉帶詔之類的辦法,他也用了,趁著于孝天准予宮中少數人出宮走動,或者是太醫入宮為宮中之人診病的機會,他也曾經試圖讓人帶他的旨意出去,聯絡天下忠於大明的臣子,替他誅除逆賊于孝天。

    可是這一兩年來,他的所有努力,似乎都如同泥牛入海一般,從未反饋回來過任何消息,各地雖然有人打著要勤王的旗號起兵,和于孝天對抗,但是在于孝天強大的軍力面前,這些星星點點的謀叛行動,全部都被于孝天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徹底撲滅,每一次這樣的抗爭,最終不過只是導致一些忠於大明忠於他們朱家的人被屠殺一大片,但是卻始終沒有任何人把事情真正的鬧大,鬧到于孝天無法收拾的地步。

    所以隨著時間一天天的過去,崇禎的心也越來越涼,現如今他已經基本上徹底絕望了,心中自知他想要重新奪回大明的王權,已經是徹底不可能了。

    所以他現在很多時候,都心灰意冷,也懶得去關注太多的事情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于孝天僅用了兩年不到的時間,便把大明在他手裡時候的這幅爛的已經沒法再爛的爛攤子,逐步的收拾起來,並且回歸到原來正常的軌道上。

    雖然于孝天使出的很多招數,他頗為不齒,認為肯定推行不下去,很可能會招致天下重新大亂,但是事後他發現,于孝天居然能果真把他的一些想法,給強力推行下去,並且最終還收穫了非常不錯的結果。

    眼瞅著原來讓他頭疼不已的流民軍,在于孝天掌權之後短短一年之中,便被于孝天一股接著一股的給撲滅,先是張獻忠、羅汝才被滅,現在又把李自成給滅了,中原局勢漸漸的開始恢復了平靜,連崇禎自己有時候都感到很是驚訝,不知道于孝天為什麼能做的這麼漂亮,怎麼他在位的時候,就沒法做到呢?

    雖然崇禎想不明白,也不甘心,但是事到如今,他也知道想要把于孝天剪除掉,對他來說,已經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了。

    所以崇禎也漸漸的心涼了下來,也就不再多想那麼多,整日間不是在書房看書,就是在宮中陪伴妻兒,日子過的倒是也比較平靜。

    一些原來宮中的太監和宮女也看到了當今聖上的這種轉變,也不再指望著聖上能光復皇權,紛紛開始想辦法離開這個巨大的豪華監獄,使得宮中專門伺候皇家的太監宮女逐步的漸漸減少。

    一些太監宮女想辦法找借口離開皇宮之後,便一去不返,不肯再返回皇宮,對於這些人的去向,也沒人知道最終他們的歸宿,但是絕少有人返回家鄉,大多數不知所蹤,也使得皇宮成了現在大明最神秘的地方,沒有多少人知道目前崇禎的狀況,只是坊間傳言,聖上龍體欠安,一直不能視事。

    而福王的事件,也在很短的時間之內便被平息了下去,就憑福王府那些王府侍衛和臨時武裝起來的一些太監,想要擋住孟飛拿下福王府,簡直就是笑話。

    當孟飛受命討平福王「作亂」之後,他僅用了兩刻鐘不到的時間,就率兵攻入了福王府,而且據後來傳言說福王拒不投降,趁著混亂居然帶著兩個兒子,其中包括小王爺朱由菘趁亂逃離了洛陽城,最終不知去向,總而言之福王府被攻破之後,福王和他的兒子就失蹤了,沒人知道他們最終的下落。

    後世有人對此說法表示嚴重懷疑,在大將孟飛的率領下,整個洛陽城被于家軍包圍的水洩不通,福王又是一個三百多斤肥豬一般的大胖子,就算是王府侍衛再怎麼厲害,除非他們是神仙,有通天只能,否則的話絕不可能從洛陽城之中逃走。

    (今天臘八,大家可要記著吃臘八粥呀!美味!呵呵!) 本帖最後由 忘情痞子 於 2015-3-7 10:38 編輯

忘情痞子 發表於 2015-3-7 09:13
第一百零八章 改漕為海以工代賑

    但是到底福王父子最後的下落,卻成了一個千古之謎,再無人說得清楚,福王父子就這麼在洛陽之亂當中莫名其妙的失蹤了。

    至於剩下的幾個省裡面試圖糾集武力和于孝天對抗的皇族,也同樣沒有一家能安然度過崇禎十三年年底,在于家軍這種新式軍隊強大的火力面前,那些臨時糾集起來的叛軍,根本就是戰五渣,不出意外很快便都被于孝天派兵紛紛討滅。

    而且到了崇禎十三年底的時候,連以前于孝天一直沒有把勢力滲透進去的雲貴等地,于家軍也攻入了其中,迅速擊潰了當地一些不聽朝廷使喚的抵抗勢力。

    而且于孝天下令,把朱家所有在冊的皇親國戚,全部交由當地官府嚴厲監管起來,非特准的情況下,只能留在府中,不得擅自出府,一切府中所需用度,皆有當地官府統一配送供應,等於是徹底將朱家子孫給關到了籠子裡面。

    于孝天這樣的手段已經算是相當溫和了,比起一些改朝換代的時候,將原來的皇族盡數屠殺的手段,已經算是相當寬厚了。

    兩年時間過去之後,整個北方以及中原的局勢也就基本上徹底穩定了下來,雖然個別地方還有一些像白蓮教之類的邪教試圖作亂,一些不肯安分的豪強還在試圖給朝廷搗亂,但是在于家軍強力壓制之下,這些都是小打小鬧,基本上翻不起多大的浪花了。

    隨著各種新政在大明土地上逐步推行,官場風氣逐漸清明,各種以前官吏們慣用的一些敲詐勒逼百姓的手段一點點的被取締,使得老百姓們身上的負擔大幅度的減輕,各地的農業生產也逐步在恢復起來,就算是遭受災害最嚴重的陝西地區,現如今百姓也回到了土地上,開始重新整理土地。

    連年的戰亂,使得北方人口劇減,許多遭受嚴重兵禍的地方都出現了十室九空的情況,就算是流民返鄉回到故土之後,也存在嚴重的人口缺乏的情況,使得原來很多土地都因為沒有足夠的人力和畜力耕種撂荒。

    於是于孝天下旨,讓山陝河南一些地方,特別是以前的山地之中不適合進行農耕的村莊進行搬遷,把有限的村民移出山區,轉到一些人口較為稀少但是土地較為適合耕作的地方進行重新安排,令其租種官田,把原來的一些山區之中的村莊廢棄掉,退耕還林來保持水土,在自然環境方面,踏出了保持水土的第一步。

    崇禎十四年四月,于孝天終於下旨取消漕運,改漕運為海運,南方調往北方的錢糧棄運河走海路,從沿海的港口裝上海船,運往北方,徹底革除漕運耗費太多國家資源的弊政。

    但是這件事,同樣也招致了劇烈的反彈,因為廢棄漕運就會影響到數十萬以前依賴漕運為生的船民以及漕丁還有各種管理漕運事務的官吏們的生計。

    對此于孝天給出的解決辦法是一部分漕船由國家給予補貼,收購處理,或者是拆毀或者是改為在江河之中做短途運輸之用,安置一部分漕船的船民上岸給予他們土地轉為農民。

    另外一部分還願意在船上討生活的船夫,則遷至沿海一帶,招募其上海船充當船員使用。

    至於各處的漕丁,則重新改編,該遣散安置的遣散安置,該招入軍中繼續當兵的則招入軍中聽用。

    還有一部分以前漕運方面的官吏,則另行安排,抑或是遣散,抑或是調用其它地方,僅僅保留一部分水利條件比較好的運河河段,繼續維持,至於許多地段嚴重淤積的運河則選擇廢棄。

    表面上來看,這樣的做法很妥善,已經考慮到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但是實際上還是嚴重的影響到了不少原來在運河漕運事務上大撈實惠的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這麼一來,這些人肯定很是不爽,於是便在民間大肆鼓動漕民鬧事,更有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參與其中暗中出錢招買人手試圖趁機作亂。

    對此于孝天也提前早有預料,這樣大規模的影響到幾十萬人生計的問題,他不可能沒有準備,在這個聖旨出台之前,大批細作已經提前被安插混入到了漕民之中,所以當一些人開始糾集鬧事的時候,各地軍方以及地方官府,立即就開始使出了雷霆手段,將一批挑頭鬧事之人抓了起來,就地正法。

    順帶還拔出蘿蔔帶出泥,牽扯出了不少渾水摸魚的官吏,其中單單是南直隶方面,就抓了上百官吏,也都速判速決,將其斬首棄市。

    結果剛剛鬧起來不長時間的運河沿岸的民亂,僅僅三個多月的時間,便被紛紛按了下去。

    掐去了這些挑頭或者暗中指使的頭腦之後,剩下的漕民也就好對付多了,加之朝廷給出了他們較為優惠的待遇,這些底層的漕船船夫們對比一下,他們在漕船上當船工的時候,和現在朝廷給出的待遇,他們自然也就偃旗息鼓,開始接受重新安置。

    這一下朝廷就每年可以節省下巨額的漕運費用,最關鍵的是免去了以前因為漕運,而多被扒幾層皮的普通百姓的負擔。

    而省下來的這筆錢,一部分改投到了海運事務上去,新建了大批用來南糧北運的貨船,安置了不少因為取消漕運而失業的船工,減少了大量的因為漕運的浪費情況。

    另外剩下節省下來的資金,于孝天也不准挪為它用,而是盡數投入到黃淮地區那些常年容易氾濫的河流的河道整修方面,特別是黃河和淮河兩條大河,更是投入巨資治理的主要目標。

    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給黃河下游黃淮一帶的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黃河多沙容易淤積河道,造成下游經常決口,也就是萬曆年間有大臣潘季馴極力治黃,才算是把黃河下游河道穩定了下來。

    但是到了天啟崇禎年間之後,國事日亂,財政捉襟見肘,加之官員貪鄙之風盛行,使得朝廷根本無力也無能對黃淮氾濫區進行綜合治理。

    現如今于孝天取消漕運,節省下來大筆資金,便乾脆一股腦投入到了黃淮流域河道治理之中,正好老百姓也很窮,于孝天選派了一批精幹的官員,專司奔赴各地進行治河工程,而且命令不得隨意征發民眾,可以以工代賑的方式,來招募閒散災民,以給糧給錢的方式,來對河道進行修繕施工。

    以工代賑的辦法,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這時候民間尚有許多百姓沒有被安定住,這些流動的災民,隨時都可能會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一旦被有心人蠱惑或者牽頭帶領,就可能鬧出大亂。

    而以工代賑的辦法,則將大批流動的災民給吸引到了治河工程之中,朝廷給工程撥發錢糧,抑或是發錢抑或是給糧,來換取流民出工出力,對各處經常氾濫的河道進行加固修繕,在工程結束之後,還負責給這些百姓安置土地住處將其固定下來,使其有田可種,有家可歸,從根本上解決流動災民無處安置的問題。

    于孝天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李自成三打開封,後來掘開黃河水淹開封城的事情,現如今李自成已經覆滅,開封暫時安全了,但是開封旁邊的黃河卻依舊如同選在開封府、歸德府一帶百姓頭上的一把利刃一般,隨時都可能會出現決口氾濫。

    所以于孝天特令工部,加強洛陽下游黃河河段兩岸大堤的修葺工作,並且派出都察院的監察御史到各地治河工地上進行暗查,對於治河工程進行嚴格的財務審查,確保投入的錢糧能真正用到治河工程上面,而不會被那些官吏們給中飽私囊。

    為此也著實抓住了一些貪官污吏的髒手,于孝天也不殺他們,查實之後,命人將其雙手活活剁掉,卻不讓他們死,就把他們吊在治河工地上,受風吹雨打,供人參觀,以此來震懾那些接替他們的官吏們,使之不敢再伸出髒手去治河的錢糧之中貪墨。

    整個崇禎十四年間,大明全國各地都進入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狀態,雖然是不是還是有不少地方會出現小規模的騷亂或者民變,但是規模卻都不算大,很快便被各地派駐的于家軍撲滅。

    而隨著于家軍把觸角伸到了全國各地之後,各地的舊式軍隊也逐步開始被于家軍所取代,大批以前的明軍卸甲歸田,脫去了世代兵戶的身份,成為了正兒八經的農民,劃給了他們土地,讓他們安置下來進行耕作。

    這也使得大明減少了許多冗兵冗員,減少了朝廷的財政負擔,但是這樣對就是官軍的裁撤,也遭到了不少大明軍將的強烈抵制和反彈,許多地方的軍將得知自己的兵馬要被裁撤,而他們馬上就會變成光桿司令,於是當然不肯輕易就範。

    一些擁兵較多的軍將,乾脆就率兵謀叛,攻打周邊的州府縣城,大掠地方,強行裹挾民壯入軍給他們充當炮灰。

    其中鬧得最厲害的就算是駐守襄陽府一帶的大將左良玉,這傢伙在另一個歷史時空之中,就不是個好鳥,這個時空之中,照樣還是老德行,在湖廣一帶擁兵自重,經常不聽調遣,為禍一方百姓。
忘情痞子 發表於 2015-3-7 09:14
第一百零九章 整軍

    這一次于孝天下旨裁撤左良玉麾下的兩萬兵馬,左良玉聞訊便立即率兵謀叛,帶兵猛攻襄陽,試圖攻下襄陽然後控制周邊府縣,以此來和朝廷抗衡,短短十幾天時間,就攻佔了南漳等地,強行裹挾民壯加入叛軍之中,短時間便將兵力擴至四五萬人的規模,大有要鬧一出大戲出來給于孝天看的架勢。

    左良玉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擁兵自重,以無力抗衡朝廷,也就是于孝天,試圖拖延下去,讓于孝天感到他這塊骨頭不好啃,最後招安他,那麼他就可以繼續擁兵自重,作威作福下去了!

    但是于孝天對左良玉豈能不防,提前已經在襄陽城派駐了部分于家軍坐鎮,左良玉領兵攻打襄陽城,這些于家軍就據險而守,接連擊退左良玉叛軍的進攻,接著孫傳庭受命領兵對其進剿,以孟飛等武將為輔,迅速的堵住了左良玉朝周邊擴張的勢頭,並且分兵幾路,將左良玉所部堵在了襄陽府境內,並且連續將其擊敗數陣。

    左良玉最終被堵在了南漳縣城一帶,一萬多于家軍「包圍」了左良玉所部的三萬餘兵力,將其圍困在了南漳縣境內。

    左良玉見勢不妙率部試圖突圍,逃入四川境內,但是孟飛豈能給他這樣的機會,率軍對其發動了最後的猛擊。

    左良玉所部叛軍基本上都是臨時裹挾的民壯,裝備質量極差,和武裝到牙齒的于家軍放對,簡直就是找死。

    結果雙方一接戰,左良玉麾下的叛軍便當即大潰,最終左良玉也被孟飛生擒活捉,隨即將其舉家打入囚車送往襄陽城之中進行處置。

    孫傳庭按照于孝天的吩咐,將左良玉凌遲處死,其家人舉家滿門抄斬,包括那些跟著左良玉混的軍將,也一併滿門抄斬,殺了個人頭滾滾徹底撲滅了左良玉的兵亂。

    左良玉所部被剿滅,也大大震懾了其它那些地方武將們,原本一些地方武將還打算跟著起兵作亂,也指望著回頭能逼得朝廷對他們做出讓步,重新招安他們,使得他們保留下他們的武力。

    但是當聽說左良玉從起兵到被剿滅,總共不到兩個月時間,左良玉包括手下軍將一個個全家老少都被滿門抄斬,遭受了滅頂之災以後,這些武將們之中原本一些不安分的傢伙,頓時打消了起兵作亂的念頭。

    現在朝廷當權的可不是以前的崇禎皇帝了,現在可是于孝天這個大煞神當政,這傢伙手黑不說,心更比崇禎黑幾百倍,更何況他手上現在擁有近二十萬精銳無匹的于家軍,雖然在各地駐軍都不算太多,兵力上似乎並不佔優,但是任何人都不敢小覷這些于家軍,他們裝備實在是太好,手中的火槍實在是太犀利了,往往都善於以少勝多,極難對付。

    左良玉號稱十萬大軍謀叛,但是于孝天只派出了一萬多點于家軍給孫傳庭,就把左良玉輕鬆給滅掉了,他們這些人手頭上擁有千八百兵將,就想和于家軍抗衡,簡直就是自尋死路,他們死了不要緊,搞不好老祖墳都可能被刨了,所以這些地方武將,最終也只得接受了裁撤命令。

    于孝天也沒有太為難這些武將,原來他們的家產都給他們保留下來,另外每個人給了一筆不菲的遣散費,讓他們可以置辦田產,起碼當個小財主沒有一點問題,一些地方的大將,還特許他們原有的田地免賦三年,算是特別優待。

    但是即便如此,這些地方武將,也很是不情不願,因為于孝天在裁撤地方軍隊的時候,收回了原來那些軍方的屯田,將其分給了那些遣散的兵卒們耕種。

    而原來這些衛所的屯田,基本上都被這些武將世代掌控著,那些兵戶們基本上算是他們的農奴,只能給他們做事。

    現在這些當兵的都分掉了他們控制的屯田,一下子就讓他們失去了賴以中飽私囊的土壤,他們如何能不肉疼。

    可是在于家軍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不答應也不行,起兵謀叛更是直接讓他們舉家老少去送死,不管他們樂意不樂意,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裁撤掉這些地方的官軍之後,于家軍便成了大明真正的武力依仗,成為了唯一的軍事主體,于孝天一改大明以前的兵戶制度,將軍隊全部改為募兵制,大幅度提高兵將的收入和地位,使得兵將們可以活的更體面,雖然繼續要求軍隊不干涉地方政務,但是同時也不讓地方官員去管束這些軍隊。

    這些新的官軍,是國家的軍隊,只聽從兵部的調遣,不再聽令於地方官員的節制,但是在必要的時候,兵部可以把部分地方駐軍,交給地方官員臨時節制使用,整體上讓軍人的社會地位拔高了一大截。

    這一點雖然文官們有點不爽,覺得以後這些丘八們可以和他們平起平坐,實在是有辱斯文,但是于孝天現在乃是大明監國,本身就是武將出身,他們也不敢指望以後還騎在于家軍的腦袋上為所欲為了。

    而且于孝天在朝中說過一些話:「如果一個國家的軍人連最起碼的地位都沒有,連最起碼的尊重都無法獲得,那麼誰還能指望這些軍人為國家效命,誰還能指望國家在受到威脅的時候,能讓當兵的奮勇當先?

    所以軍人乃是國家的利劍同時也是堅盾,他們必須要有尊嚴,那麼國家才能有尊嚴!……」

    于家軍的兵將上下人等聞之之後,各個都十分感動,就連一些以前大明官軍的兵將聽到之後,都覺得這話聽著實在是順耳,特別是那些普通的士卒們,心中暗想,要是早一點遇上于監國的話,那麼他們的日子哪兒還會像以前那樣過的如同牛馬一般!

    在于孝天這番話傳遍大江南北之後,于家軍再募兵的時候,不少農村的青壯,都開始踴躍報名。

    現在當兵比起以前可算是好太多了,先是他們不用擔心入了軍籍之後,就世代成為軍戶,其實也跟賤民差不了多少了。

    而且現在當兵也的待遇也相當不錯,一個月可以拿到足足的二兩銀子,而且無人敢於剋扣他們的軍餉,同時當兵一天可以吃三頓飯,每年還發給兩套軍服,可以說是吃得飽穿得暖,還能養活家人。

    最重要的是他們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處處受人鄙視,當面稱他們軍爺,背後就戳著他們的脊樑骨罵娘,起碼現在他們穿著全新配發給他們的軍服,敢抬起頭當人了,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于家軍現在雖然名義上已經算是大明正牌官軍,但是私下裡當兵的卻還是都認同自己乃是于家軍的一員,這一切都是于孝天賜給他們的,所以他們生是于家軍的人,死也是于家軍的鬼,對于于孝天差不多都是忠心耿耿,毫無二心可言。

    雖然現如今大明整個官軍數量比之以往降低了很多,但是戰鬥力卻比之以前強悍了不止數倍八倍。

    至於他們的裝備就更不是問題了,隨著于孝天的掌權,原來海狼的軍工廠也隨即開始獲得大量的訂單,開始在福建、廣東、北直隶、山東等地紛紛設立新廠,為新軍全力以赴的生產各種新式武器。

    各種陸軍用的火炮以及步槍,現如今早已擁有了成熟的生產工藝和技術,另外也培養出了不少技術工人,加之淡水和泉州的機械廠,現如今已經可以生產出精密程度相當不錯的水力機械。

    這些新式水力機械不斷的被投入使用,也不斷的擴建原來的老廠,使得現在淡水和泉州兩地,都形成了兩座大型的機械廠,所生產的各種專用機械,被源源不斷的運往各地的新軍工廠之中,安裝使用。

    這些兵工廠很快便開始源源不斷的為新軍製造出了大量的新式武器,然後裝備到了新軍之中。

    這些新式武器被嚴格監控起來,每一件武器都打上了編號,出廠之後交由新組建的兵部之下的後勤部進行分配。

    這些新式火器全部只裝備給于孝天直轄之下的新軍使用,像以前大明的舊式軍隊,是根本不可能獲取到這樣的武器的。

    而且武器下發到部隊之後,也實行了極其嚴格的監管制度,所有武器嚴格的進行了登記造冊,隨時可以查到任何一支編號的步槍甚至於刺刀的去處,然後軍中的糾察官分別前往各地對各處的部隊定期進行武器清點,任何一支槍都必須要落實到位,戰損的武器必須在戰後戰後說清楚戰損原因,如果是損壞的話要有東西在,才可以換取新的武器。

    如果是戰場上丟失或者被敵軍繳獲,那麼就必須要說得明白,有足夠的人證明才行,這也就杜絕了以前明軍之中,那些軍將們偷偷摸摸的把庫房之中好的武器賣掉,然後換上一堆破爛濫竽充數的情況。

    而現在由於海狼集團生產的步槍已經全部採用了新式的火帽擊發,彈藥生產方面,也非常嚴格,特別是生產火帽的工廠,實行了最嚴格的管控,包括後勤部門配發彈藥的時候,火帽都屬於監管最嚴格的火工產品,絕不容輕易流失。

    這麼一來,就算是軍中的一些火槍在戰場上被敵人繳獲或者是遺失被普通人拿到,這些步槍也因為沒有火帽,而無法進行發射,離開火帽的話,就是一根燒火筒,一點用處都沒有。

    所以幾年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下來,雖然這些新式步槍也在戰場上有所遺失,但是卻極少能被敵人重新利用,就算是丟一些火帽,只要敵人用完了這些火帽之後,這些步槍也就同時失去了作用,成為一根廢鐵。 本帖最後由 忘情痞子 於 2015-3-7 10:35 編輯

忘情痞子 發表於 2015-3-7 09:14
第一百一十章 開誠佈公

    就算是有人擁有超強的手工技術,可以仿製出狼牙步槍,但是只要火帽生產技術不被洩露出去,那麼就算是能仿製出狼牙步槍也沒有用處。

    而狼牙二式步槍的大面積裝備使用,也使得于家軍擁有了更強的全天候作戰能力,受到天氣影響也就越來越低,不管是大風天,還是雨天,狼牙二式步槍,都可以比較有效的擊發,這也是于家軍屢戰屢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裝備這麼多新式武器的于家軍面前,大明的那些舊式軍隊或者是一些亂民組成的烏合之眾的軍隊,完全無法與之對抗。

    于家軍往往可以以少於敵人很多倍的兵力,最終取得作戰的勝利,這也是于孝天能在短短兩三年之內,以少量軍隊屢屢平定國內無數次反叛行動。

    到了崇禎十五年初的時候,整個大明已經差不多基本上全面安定了下來,再難聽到某些地方出現新的動亂。

    雖然北方很多地方依舊受到氣候影響,出現各種天災,但是在各地官府較為高效的賑濟之下,基本上沒有再鬧出什麼人相食之類的慘劇,災民也基本上可以獲得最低限度的保障,沒有再釀出太多的禍亂。

    在崇禎十五年上元節過後,于孝天也終於騰出了一些時間,剛好宮中傳出消息,說崇禎想要見他一面,說是不知有什麼事情,要和他面議。

    於是于孝天考慮了一下之後,又一次入宮面聖,在文華殿之中見到了已經被軟禁在皇宮之中三年時間的崇禎皇帝。

    三年不理政事的崇禎,到了這個時候,也已經基本上放下了,見到于孝天之後,顯得很平靜,甚至於還和于孝天天南地北的閒聊了一通。

    而且崇禎因為不必再勞心勞肺,天天日理萬機,在宮中的日子過的相當清閒,人也變得胖了一些,精神看上去也相當不錯。

    于孝天去年發明了一種撲克牌遊戲,被人帶入了宮中,偶爾崇禎接觸到了這種新遊戲,很是感興趣,於是經常和宮裡面的嬪妃以及太監們打牌,日子倒是也過的相當清閒有趣。

    當于孝天入宮,崇禎和他閒聊了一通之後,忽然間對于孝天問道:「于孝天,朕現在還當真有些佩服於你了!

    雖然當初你入京奪權,朕對你恨之入骨,但是這麼長時間來,朕思前想後,朕也不得不承認,朕不如你!

    大明在朕登基掌權之後十餘年之中,確實不得不承認,雖然朕日夜殫精竭慮,但是卻並未力挽狂瀾,卻使得國事日漸混亂,外不能御建奴於關外,內不能平各地亂民。

    但是你卻在短短三年時間裡,便做到了朕所不能之事,所以朕現在即便是不情願,但是也不得不承認,你確實強於朕很多!」

    這次于孝天入宮,崇禎也沒再端著架子,坐在龍案之後和他說話,而是讓人擺了兩張椅子,一個不大的小桌子,又在桌上擺了一些茶點,兩個人相視對坐,看不出什麼君臣之分。

    所以于孝天也很享受這樣的待遇,聽了崇禎的話之後,點頭笑道:「聖上也莫要妄自菲薄,微臣能做到現在這等地步,也並非是微臣就真的強過聖上什麼!

    只是微臣生於這世上的底層,比聖上更知道民間的饑苦,更明白官場的弊端罷了,另外微臣僥倖獲得了一些旁人所不知的事情,使得微臣有機會得以練就出了一支雄兵,這才會做到了這些事情!

    對於聖上登基之後勤於政事,微臣一直都很欽佩,雖然現在微臣執掌大權,但是微臣為人卻比較懶惰,遠趕不上聖上那麼勤勉。

    有時候其實當權者,並不見得要事必躬親,只要抓住要害,讓有能力之人,放在該放的位置上去,偶爾鞭策一下,讓專業人士去做專業之事,比起萬事事必躬親,有時候還要好上百倍!

    最關鍵的就是監督,把權力關在籠子裡面,一旦要是失去監督的話,那麼這些官吏們絕不會像現在如此勤勉!

    其實現在微臣並不算太忙,很多事情其實微臣並不親自過問,下面的官員們便可以做的很好了,微臣只需要告訴他們,該做什麼,該怎麼做,那麼剩下的事情就是讓他們自行去辦就是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監督機制,比起微臣親自去督促要省力得多!」

    崇禎喝了一口茶,品了品于孝天的話,點點頭歎息一聲道:「說的有道理!朕當初最大的失誤之處,就是並不能做到知人善用!另外也受到了那些大臣們的蒙蔽,以至於他們在下面一手遮天,各自自行其是,但是朕卻始終被蒙在鼓中!

    而朕生於皇家,雖然也聽聞不少民間饑苦之事,但是卻遠沒有你對於民間的事情瞭解更多,對於官場之中的那些貪鄙手段,更是無法瞭解清楚,所以雖然朕很勤勉,但是卻始終不知道該怎麼做!

    倒是你起於民間,對於這些事情知之甚清,當你上位之後,正可對症下藥,一擊而中其要害!才得以做起事情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結果!朕不如你!」

    于孝天很好奇崇禎為何今日會變得如此謙虛,按照他對崇禎的瞭解,崇禎的性格一直比較剛愎自用,從來都很少認錯,但是今天不知為何,卻連連對他進行了肯定和稱讚,這讓他還真是有點不太習慣。

    於是于孝天開口對崇禎問道:「聖上謬讚了!不知聖上此次招微臣入宮,有何事吩咐?」

    這句話算是正式把話題扯到了正題上面。

    崇禎看著于孝天稍稍沉默了一陣,開口說道:「現如今你已經把大明天下置於你的羽翼之下,朕也猜得出,你想要什麼,但是朕想要問一下你,你以後打算如何處置於朕?」

    于孝天也微微的沉默了一下,喝了一口茶,看著崇禎,而崇禎的臉色變得緊張了起來,死死的盯著于孝天的眼睛,試圖從于孝天眼中看出一些東西。

    于孝天思量了一下之後,笑答道:「聖上不必為此擔憂,不瞞聖上,于某卻有奪天下而居之之心,但是卻並未想過要加害聖上,雖然聖上的存在確實對於我是一種威脅,但是于某認為,只要我能將天下治理好,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那麼誰又願意回到以前呢?

    就算是有些居心叵測之人,想要利用聖上興兵作亂,但是于某也有信心將其輕易撲滅,所以聖上的存在,對於我來說,反倒是一種鞭策,所以微臣不會加害聖上!」

    聽了于孝天的話之後,崇禎臉上現出了一絲怒色,但是還是強行忍住了想要發火的慾望,閉上眼稍稍平復了一下心情之後,再次睜開眼望著于孝天道:「事已至此,你謀朝篡位也已經水到渠成,朕雖然心有不甘,但是也無可奈何!

    朕並不怕死,你如何處置與朕,朕都無話可說,但是朕膝下幾個皇子,卻並無錯可言,他們只是生於皇家罷了!朕只是希望你能留下他們的性命,哪怕是今後讓他們隱姓埋名,做個普通人也好!不知你可否答應朕?」

    于孝天搖頭道:「聖上言重了,于某雖然雙手沾了很多血不假,但是卻並非是嗜殺之人,請聖上放心,于某可以保證,只要聖上和幾位皇子沒有重複大明之心,那麼我可以保證,絕不加害你等!哪怕是一根毫毛都不會動你們!這一點于某自認為還有這點信譽,絕不出爾反爾食言自肥!

    當然前提是聖上和諸位皇子,也要答應我,不可做出過格之事,那麼微臣絕對可以保證諸位的安全!」

    崇禎深吸一口氣,強自忍住心中的憤怒,于孝天今天的話已經說的非常明白,這皇位他是已經決定謀篡定了,而且當著他的面毫無掩飾的說出了他的野心,對於他這個當今的記名皇帝來說,任誰恐怕都不會欣然受之。

    但是這三年來,崇禎在宮中軟禁的生活,天天陪伴嬪妃皇子以及公主,使得他的心變得軟了許多,如果是三年前于孝天入京的時候,說要謀朝篡位的話,他會毫不猶豫的自殺殉國,並且會毫不猶豫的帶著這些妃嬪、皇子公主一同陪葬,但是現在他發現他已經捨不得了。

    以前他身為父親,因為日理萬機,絕少有時間陪伴一下皇子和公主們,所以即便是疼愛他們,感情上也不是非常深,可是經過這三年時間之後,他已經和皇子公主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想想有朝一日于孝天要圖窮匕見,將屠刀加在他們的項上,崇禎就覺得不寒而慄。

    這也是他這次招于孝天來見他的原因,他不求于孝天在那一天到來的時候,能放過他一條生路,但是卻希望于孝天能放過這些皇子公主,不要加害他們。

    今天于孝天也終於說出了他的野心,擺明車馬要奪取他的大明天下然後自己居之,崇禎作為皇帝,豈能不生氣,但是現在他也很清楚,一切都已經無法挽回,他只有聽之任之的份,卻沒有一點反抗的能力了。
忘情痞子 發表於 2015-3-7 09:15
第一百一十一章 誓師出關

    於是崇禎努力按耐住了想要掐死于孝天的想法,點點頭道:「如此甚好,朕自會告訴皇子們,令他們以後安分守己,不做非分之想!但是也希望你能恪守承諾,莫要食言!」

    于孝天點頭答應了下來,對於今天他把話說透,他自己也覺得輕鬆了一些,這幾年來,他麾下原來最早跟著他起事的那些手下們,已經多次勸進,勸于孝天廢了崇禎登基稱帝,但是都被于孝天給拒絕了。

    但是他也很清楚,這些手下們心中想的是什麼,雖然現在他已經執掌天下,但是畢竟名不正言不順,雖然他可以讓這些手下們當官的當官,為將的為將,但是這些人還是希望能有一個從龍的身份,而不是穿著一件大明的馬甲,這方面于孝天是有一定壓力的。

    今天崇禎把話挑明了,他也不想再幹那種當婊子還想立牌坊的事情,索性也乾脆把話挑明,把他的野心毫不掩飾的說了出來。

    但是崇禎的反應還是讓他有點驚訝,崇禎居然按耐住了暴怒的心情,能平靜的和他商量,這說明崇禎這次在招他來之前,已經把該想的事情都提前想透了,做好了一切思想準備。

    崇禎沉默了一陣之後,忽然對于孝天問道:「那麼你想要何時登基稱帝?是現在嗎?」

    于孝天搖搖頭道:「不急於一時!于某還答應過聖上一件事,到現在尚未做到,當微臣做到這件事之後,自會來和聖上商量的……」

    崇禎十五年夏,平靜下來的天津衛以及山東的登州府、浮山所(現如今已經被于孝天改稱為青島),又一次開始變得熱鬧了起來,一支支軍容整肅的于家軍從大明各地收到了軍令,開始按照命令趕赴了這些地方集結了起來。

    一共大概有八個旅的于家軍,一共大致有六萬人左右的兵力,被集結在了這些地方,包括海軍方面,也調集了大量的戰船和貨船抵達了登州和青島兩地,做好了裝運兵馬啟程的準備。

    同時還有各種入山一般的物資,也被從全國各地調至了這些地方,囤積在了出征的出發地。

    這些地方的人聲鼎沸,一隊隊身穿新式軍服的于家軍兵將,來來往往,還有大批民壯,在幫著軍方運送著各種物資,在碼頭上幫忙裝卸各種物資。

    一群群膘肥體壯的戰馬,也在騎兵們的引領下,在各個軍營一帶活動,軍醫、獸醫也紛紛到位,檢查兵將的身體情況抑或是戰馬的情況,為最後的出征做著準備。

    一列列的四輪或者兩輪輕便馬車,在軍營之中整齊排列,還有一門門罩著油布的火炮,同樣整齊排列在軍營之中。

    各處大營之中旌旗招展,人喊馬嘶,好一番出征之前的熱鬧景象,官兵上下人等,各個精氣神十足,把他們的盔甲和武器擦拭的盔明甲亮。

    特別只在天津衛集結的四個旅,兵將們自上而下,更是收拾的整整齊齊,乾乾淨淨,連帶著把他們的戰馬也梳洗的整潔異常,列隊於天津衛城之外的大校場之中,隊列如同刀切一般的工整,橫成排豎成列,從任何角度望去,都呈現出一條條的直線。

    各種武器整齊的持握在兵將們的手中,抑或是手持,抑或是背於背上,近三萬兵馬列隊於校場之中,除去風吹旌旗發出的獵獵聲響之外,就只剩下那些興奮的戰馬時不時的打幾聲響鼻,掩飾不住它們的興奮,不時的在騎手們的約束之下原地踏著馬蹄。

    近三萬大軍如同鋼澆鐵鑄的一般,無形之中散發著一種肅殺的氣氛,讓人一眼望去,無不歎服不已,忍不住都要暗自叫一聲好,豎起大拇指稱一聲當真乃是一支鐵軍也!

    這樣的軍容,有著一種天然的暴力美感,他們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實力,任何人當見到這樣一支雄師的時候,都恐怕興不起與之對抗的念頭。

    就在這支兵馬在大校場之中列隊完畢之後,一隊人馬護著一些車仗緩緩的從遠處開入到了大校場之中。

    令人驚訝的是已經幾年不曾視事的大明皇帝崇禎的車仗以及全套的皇家儀仗這個時候居然也出現在了天津衛城外的大校場之中。

    而一輛大輦被裝飾的金燦燦的,充滿了皇家的威嚴,崇禎安然端坐於大輦之上,黃袍素帶頗有一些氣勢,在全套的皇家儀仗護衛之下,進入到了大校場之中。

    而陪同在崇禎的大輦之側的,卻正是現如今的大明監國于孝天,而今天于孝天同樣也身穿了全套的銀盔銀甲,披著一件薄薄的大紅披風,胯下騎著一匹神駿異常的棗紅色的高頭大馬,配上他原本就高大健壯的身材,使得于孝天看上去頗有點喧賓奪主的感覺,風頭大大的壓住了乘坐在輦車上的崇禎皇帝。

    當于孝天陪同著崇禎進入到大校場的一瞬間,迎接他們的官員立即紛紛跪下,高呼道:「恭迎聖上駕臨!恭迎監國大人駕臨!」

    那近三萬于家軍兵將們,則立即兩眼發光,一個個滿懷著熱切的神色,用崇拜的目光緊緊注視著于孝天的身形,在軍官們的帶領下,忽然間山呼海嘯一般的高呼道:「參見大帥!」

    但凡在于家軍之中的兵將們,都一直習慣於稱呼于孝天為大帥,在他們眼中只有于孝天,卻完全無視了應該作為主角的崇禎皇帝,所有人都忽然間單膝跪下,發出了一片嘩嘩的甲冑碰撞的聲響。

    崇禎聽到這些兵將們的呼聲之後,臉皮微微的顫動了一下,眼神中微微流露出了一絲憤懣的神色,但是很快就又控制住了情緒,開始仔細觀察起了眼前的這支兵馬。

    雖然他在三年前就已經領教過了于家軍的厲害,並且偷偷的登上宮牆,偷眼打量過皇宮外守禦抑或是可以說是監視皇宮的于家軍,但是像今天這樣,第一次正視這麼大一支于家軍的兵馬,卻還是第一次。

    當他見到了這支嶽峙淵渟的兵馬的時候,崇禎還是被徹底震撼了,這是一支完全不同於他曾經見過的大明官軍的兵馬,這支兵馬所散發出的這種氣勢,是他平生僅見過的最令人震撼的一支人馬。

    雖然他們旌旗和服飾並不花哨,但是卻讓人產生出一種如同山嶽一般,忍不住有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

    這支兵馬雖然只是朝那裡一站,便產生出一種不動如山的氣勢,讓任何人都可以看出來,此乃是一支完全可以縱橫天下的雄獅的感覺,無法與之抗衡。

    崇禎不由得心中微微歎了口氣,他在位十幾年裡,雖然勵精圖治,整日裡想要打造一支雄師出來,替他平靖天下,但是不管他如何努力,最終都未能如願以償,但是于孝天卻不知道怎麼,就輕輕鬆鬆的打造出了這麼一支鋼鐵一般的雄師,成就了他的一番大業。

    這一次于孝天破例請了崇禎一起出京,到天津衛欽點大軍,誓師出關對關外建奴發動反攻,徹底收復遼東失地。

    崇禎雖然不情願,但是也耐不住寂寞和好奇,最後還是答應了于孝天的邀請,隨同于孝天親自來天津衛為這支出關的于家軍送行。

    今天當抵達了這裡,見到了這支兵馬之後,崇禎便知道,建奴這一次當真要完了!他不相信這世上還有什麼兵馬,能擋得住這支鋼鐵洪流,雖然他們人數並不是很多,在這裡集結的不過只有區區不到三萬人的兵力,但是卻讓人有一種強烈的放心感,根本不擔心他們會吃什麼敗仗。

    建奴大軍當年在崇禎十二年初的時候,就曾經栽在了這支兵馬面前,現如今雖然建奴得到了三年的喘息之機,但是卻恐怕依舊無法抵擋得住這樣一支雄兵。

    扭頭看看在御輦旁邊騎於馬上的于孝天,于孝天這時候也同樣容光煥發,臉上微微露出一絲得意的神態,但是同時身上卻散發著一種難言的豪邁之情。

    崇禎可以理解于孝天這個時候的心情,這世上任何一個人,當面對著這麼一支由他親手打造出來的雄師的時候,恐怕都會產生出這樣的豪情,只可惜這支兵馬不是他朱家的兵馬,而是于孝天的私兵,如果當年他崇禎能擁有這麼一支雄師的話,如何會落到眼下這種地步。

    崇禎不由得心中一陣陣的酸楚,但是卻還是強自控制住了自己想要落淚的情緒,深吸一口氣故作鎮定的被請下了大輦,于孝天也翻身下馬,陪同著崇禎,一步步的步上了在大校場之中坐北朝南的那座高台。

    高台之上這時候已經有人提前不知停當,擺放了一張大椅,大椅後面豎著一頂碩大的黃羅傘蓋,于孝天請崇禎坐在了黃羅傘下的這張龍椅之上。

    此時那些于家軍兵將,這才把目光投注在了居中而坐的崇禎身上,不少人臉上微微露出一絲驚訝的神色,同時似乎還有點不屑的感覺。

    現如今他們乃是于家軍的兵將,雖然名義上頂著大明官軍的名號,但是任誰都清楚,他們真正效忠的是何人,今日他們誓師出征,乃是奉了于孝天的軍令,完全不是為了眼前這個曾經的大明皇帝,但是這個大明皇帝,今日不知為何,卻也來到了這裡,參加了這次他們的誓師出征。
忘情痞子 發表於 2015-3-7 09:16
第一百一十二章 越俎代庖

    于孝天請崇禎坐定之後,轉身走到了高台前面,一抖肩膀上的大紅披風,對著下面單膝跪地的兵將們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大聲喝道:「免禮!」

    數萬于家軍兵將聞令立即整齊劃一的嘩啦一聲,齊刷刷的站了起來,異口同聲的高呼道:「謝大帥!」說罷之後,瞬間校場之內便恢復了安靜。

    于孝天滿意的掃視了一眼面前台下的這支兵馬,點了點頭朗聲叫道:「諸位!今日乃是我朝一個重要的日子!于某特別請來了當今聖上,來為你等送行!

    曾幾何時,在北方的關外,有這麼一股暴徒,侵佔了整個遼東,奴役了我們遼東漢人數十年之久!

    他們凶厲殘酷,殺我漢人,屢屢犯邊,無惡不作,為禍了數十載,卻無人能治,但是現如今他們將要為此付出代價,于某此次將會親自掛帥,率領你等出征遼東,將其徹底從這個世上抹去!光復我朝故土!

    拿回我們失去了數十年之久的榮耀,讓這些建奴從此之後永遠在我們腳下戰慄!你們能隨同于某得幸參加這一次出征,乃是我等的幸運!

    我們將要昭告天下,從此之後,這個世上任何人都永遠無法再騎在我們頭上,當年的屈辱將會被我們徹底洗刷!

    ……」

    于孝天用極為洪亮的聲音,足足說了大致有十分鐘的時間,這才終於結束了他的演講,雖然時間不算很長,但是卻聽得下面眾人各個都忍不住熱血沸騰,在軍將們的帶領下,再一次山呼海嘯的怒吼了起來,所有兵將都拔出了武器,高舉過頭振臂狂吼了起來>

    「誓殺建奴,光復遼東……」

    這片吼聲,如同平地響起了一聲驚雷一般,滾滾朝著遠方傳去,久久迴盪在天地之間。

    隨後作為副帥出征的孟飛,策馬從高台下的兵列之中衝了出來,奔至高台之下,拔出腰刀,對著高台上的于孝天以及崇禎行了一個持刀禮,高聲叫道:「請大帥與聖上檢閱兵馬,誓師出發!」

    于孝天還禮大聲叫道:「准!」

    言罷之後,下面的兵將們,立即開始以營為單位,隨即開始魚貫出場,每個營組成一個橫排五十人,豎列二十五人的方陣,精神抖擻的踏著整齊如一的步伐,隆隆從高台前面走過。

    崇禎心中酸楚,但是心情同時也很複雜,默默的坐在龍椅上觀看著眼前的于家軍的檢閱儀式,這些兵將眼中,根本沒有他這個大明皇帝的存在,一切都在以于孝天馬頭是瞻,根本就沒把他放在眼裡,今天他雖然以當今聖上的名義前來觀禮,但是卻始終都是一個配角,這讓他內心之中充滿了一種屈辱和挫敗的感覺。

    他知道從今以後,大明朱家王朝已經徹底成為了一個過去式,從今以後這天下已經徹底改姓了于字,今天他只是作為大明的末代皇帝,來為大明舉行一場葬禮罷了,雖然這些人目前還頂著一個大明官軍的名頭,但是他們卻是在當眾向著于孝天宣誓效忠。

    眼前的這個身材高大的于孝天,已經遮擋住了他所有的榮光,使得世人現在只知一個于孝天,已經忘卻了他這個曾經的大明皇帝。

    崇禎面無表情的注視著眼前這一個個方陣,緩緩的從高台下面通過,但凡每一支方陣通過的時候,都無一例外的對著于孝天施以了他們軍人最高的禮節,但是少有一個人正眼觀望一下他這個皇帝。

    幸好于孝天還沒有完全忘掉他的存在,在檢閱開始之後,請了崇禎也上前觀禮,崇禎無奈之下,只得走到了前台,和于孝天並肩而立,直至看著所有兵馬列隊通場,然後返回到他們的列隊位置。

    于孝天假模假樣的請崇禎也給將士們說兩句,但是崇禎卻搖頭拒絕了于孝天的邀請,只是開口道:「朕今日預祝于愛卿和諸位將士們,能出關之後,旗開得勝馬到功成,望于愛卿你等早日得勝還朝,朕到時候在京師等你們歸來!到時再說不遲!」

    于孝天點點頭笑道:「請聖上放心,建奴不足為慮,此行微臣有十足把握,將其一戰討平,徹底絕其後患!請聖上靜候微臣的好消息便是!到時候就一切有勞聖上了!」

    于孝天最後一句話讓外人聽得有點雲裡霧裡,不知道他此話何意,但是崇禎卻很清楚他的話中的含義,點了點頭道:「朕說到做到,到時候也望于愛卿能踐行諾言!」

    于孝天點點頭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你我君臣豈能戲言!請聖上保重……」

    崇禎站在高台上,望著這一支兵雄馬壯的人馬,在于孝天的率領下緩緩開出大校場,隨即轉而向北,朝著山海關方向行去的時候,久久沒有說話,當這支人馬漸漸消失在大路盡頭的時候,他才忽然間趔趄了一下,險一些跌坐在地,整個人的力氣似乎都被抽空了一般、

    跟隨他前來的大太監王承恩,眼含著熱淚,上前扶住了崇禎,輕聲道:「聖上保重!咱們該回京了!」

    崇禎點點頭道:「是呀!咱們是該回去了!」

    而與此同時,在登州水城以及青島兩地的碼頭上,另外幾個旅的于家軍,也開始在軍將們的率領下踏上了棧橋,魚貫開始登上了一條條戰船,然後起帆拔錨,楊帆駛離了碼頭,想著遼東半島方向駛去。

    自從獲知了入關大軍,在關內遭遇到了于家軍攔截,最終幾乎全軍覆沒的消息之後,整個後金建奴便徹底陷入到了驚懼和混亂之中。

    所有建奴上下人等,都從未想到過,崇禎十一年他們揮師入關,最終卻得到了這麼一個結果。

    他們幾乎沒有撈到任何好處,卻把建奴數萬精銳都丟在了關內,連帶跟著他們入關的大批蒙古八旗的兵將,隨著這次慘敗,也僅僅有少數人最終得以逃回關外。

    而領兵入關的副帥杜度最終僅率領著不足三千殘兵敗將得以逃出了關外,其餘的那些建奴大軍兵馬,差不多都丟在了關內。

    如果不是後來大明朝廷在于家軍戰敗了建奴大軍之後,突然間對于家軍發難,派兵偷襲于家軍的話,這一次恐怕連杜度等人也難以成功潛回關外,也正是因為如此,杜度才趁亂收攏了一些殘兵敗將,最終繞過大明京師,從關口突圍而出,最終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才繞回到了遼東。

    原本坐等多爾袞等人帶著大批財貨人口出關返回的皇太極,聞聽消息,差點當場一口氣沒上來被活活氣死,幸好左右侍從連忙給他捶胸揉背才讓他緩了過來。

    皇太極清醒過來之後,頓時放聲大哭,咬牙切齒發誓要為他的兄弟多爾袞報仇雪恨,但是任誰都清楚,他們後金經此一役之後,恐怕是再難復振了。

    滿洲八旗經此一役之後,除了兩黃旗和正藍旗這三個皇太極直隶的上三旗之外,其餘下五旗此次都精銳盡出,隨軍入關,但是卻招致了滅頂之災。

    包括隨行入關的蒙古八旗和漢八旗的兵馬,也都損失殆盡,這對於後金來說,無疑是一場致命的打擊,這才是應了那句話,偷雞不成蝕把米,建奴這一次算是把老本蝕的是連內褲都給當了。

    但是這個消息讓皇太極如何都不敢輕信是真的,因為他很瞭解明軍的本事,這一次多爾袞和岳托領兵入關,所攜兵馬都乃是八旗中的精銳,戰力極為強悍,加之還有三萬餘蒙古八旗助戰,以明軍的戰力,想要吃掉他們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到底是誰幹的這件事?皇太極立即便詢問了起來,結果逃回關外的潰兵哭訴著告訴皇太極,說這一次在天津衛領兵將他們打的丟盔棄甲的並非是北方的明軍,而是來自南方福建的一路官軍,被人稱作是于家軍。

    潰兵詳細的陳述了于家軍這一次如何將他們徹底擊敗,如何又把多爾袞留在了關內,並且把傳言中于孝天和朝廷之間的關係也對皇太極陳述了一遍。

    皇太極是個極有頭腦的傢伙,甚至歷史上有人稱之為怪才,絕不是個笨蛋,立即便把事情大致弄了個清楚。

    於是他立即大怒,認為多爾袞這一次算是幹了一件蠢的不能再蠢的事情,如果換做是他的話,在杜度領兵到天津衛碰了一頭疙瘩,被于家軍痛揍了一頓之後,他立即就會放棄那些虜獲的人口、牲畜以及笨重的財貨,立即輕騎放棄走天津衛出關,選擇遠遁京師西部繞行,然後擇地率兵攻出關外。

    這樣的話雖然等於白跑了一趟關內,但是起碼把兵馬給保全了下來,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以後他們總還是有機會重新來過。

    而且皇太極可以判斷出,于孝天此次北上,恐怕醉翁之意不在酒,並非完全是為了對付他們建奴大軍,實質上更深層次隱藏了一個巨大的野心,那就是恐怕他這次最終的目的,其實還是為了大明朝廷,有謀權篡位的想法。

    如果多爾袞選擇放棄那麼多所擄的人口和牲畜以及沉重的車輛,選擇繞行大明京師出關的話,那麼以于家軍當時的情況,絕難追擊他們,並且把他們堵在關內,接下來肯定會和大明官軍大打出手,完全沒有任何人能截住多爾袞所部。

    (特別鳴謝大漠笑春風、、書友1727653兄弟們的打賞!) 本帖最後由 忘情痞子 於 2015-3-7 12:00 編輯

忘情痞子 發表於 2015-3-7 09:17
第一百一十三章 苦逼的皇太極

    想明白這一點之後,所以皇太極大恨多爾袞實在是太愚蠢,愚蠢到了透頂的程度,可是這話說著容易,辦起來卻恐怕不容易,換做是他的話,帶著十萬大軍入關,折騰了小半年的工夫,帶著人馬直入大明腹地兩千里,費勁巴拉的攻破了幾十座城鎮。。].

    好不容易才虜獲了這麼多人口財貨,一句話說丟就丟了,恐怕就算是他也不容易下定這個決心,另外多爾袞肯定也受到了下面部將的影響,他就算是捨得掉這些人口財貨,恐怕那些蒙古諸部也捨不得,包括各旗的諸將恐怕也捨不掉。

    所以皇太極雖然想得明白,可是當真要是讓他在當時就壯士斷腕下這樣的決心和命令,恐怕也會非常困難。

    而且他通過逃回來的潰兵們所說,也意識到了于家軍的厲害,于家軍使用了一種他們完全不熟悉的戰術以及一些他們完全不熟悉的武器,取得了在野外戰場上壓倒性的優勢,獲取到了一種令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戰力。

    這樣的于家軍幾乎是無敵的,別說是當時多爾袞麾下的那些兵馬,就算是把他手下這三旗精銳一起加上去,恐怕都不見得是于家軍的對手。

    這一下他們後金算是有難了,而這個于孝天據傳還是跟他們做生意的福建的海狼集團的當家人,皇太極開始有點想不通為何于孝天會和他們後金為難,突然間對他們發難。

    但是仔細考慮了一下之後,發現這一次他們後金軍算是為于孝天充當了一塊絕好的墊腳石,于孝天充分的利用了大明上下以及民眾們對他們建奴的痛恨,先是大敗他們建奴大軍,獲得了民心民意,然後再和大明朝廷反目,便不會招致大明上下人等的一致指責。

    所以他們後金這一次算是被于孝天利用到了死,皇太極想明白這一點之後,氣的渾身直哆嗦,大罵于孝天陰險。

    果不其然,就在他獲知他的入關大軍覆滅的消息之後不久,就有聽聞關內傳出了消息,說大明朝廷在于家軍大敗他們後金軍之後,沒幾天時間就派兵開始和于家軍大打出手。

    可是令所有人意外的是,于孝天非但沒有因為剛剛和他們後金軍激戰一場,而就此敗北,反倒是又把兩路大明官軍都打了個落花流水,並且還陣斬了關寧大將吳襄。

    隨後于孝天便打出了清君側的大旗,要大張旗鼓的殺入大明京師。

    這一下便印證了所有皇太極的猜想,證實了于孝天這一次率兵北上,確實是利用了他們後金,把他們充當了墊腳石,皇太極哀歎一聲,猜測這一下恐怕是連大明朝廷也要有難了,弄不好于孝天這一次就要改換大明的旗號,謀朝篡位成功了。

    但是不管他猜的多准,現在他們建奴都面臨著大-麻煩了,得知消息之後,原來還在關錦一帶作勢虎視眈眈,大有要對關錦一帶大打出手的皇太極,大哭了一場之後,連屁都沒有放,利馬就率部返回了盛京瀋陽,因為他知道這一下他們麻煩大了。

    從現在開始,不是他們到處找人家麻煩的時候了,而是隨時都會有人來找他們的麻煩,特別是蒙古諸部,估摸著這一次別想讓他們繼續給後金當狗腿子了。

    還有朝-鮮,估摸著得知這個消息之後,肯定也會變得不像以前那樣安分恭順,而是會想辦法重新回去找他們以前的主子大明去了。

    所以皇太極決定先下手為強,趁著各方還沒有反應過來,回到盛京之後,便立即派兵先入朝-鮮,逼著朝-鮮國王又給他們出了一批糧食,勒逼了朝-鮮國王十幾萬兩銀子,把朝-鮮國王逼的差點上吊,然後縱兵又在朝-鮮西部各州大掠了一番,搶了數萬朝-鮮人帶回了遼東。

    至於蒙古諸部那邊,皇太極也沒閒著,派人去蒙古諸部一邊聯絡,一邊進行挑唆,挑唆他們之間的關係,使得蒙古諸部自己先狗咬狗的打了起來,一時之間暫時無法對他們後金下手。

    另外皇太極也從關內獲知消息,于孝天果不其然攻入了大明京師,最終控制了大明的朝政,把大明的崇禎皇帝給軟禁在了皇宮之中,並且血洗了大明朝廷官場,抓殺流放了一大批大明的朝官,成功的上位,當上了大明的監國。

    這一點和皇太極最初的預料有些出入,原本他以為于孝天入京之後,可能會謀朝篡位,把大明顛覆另起爐灶,但是現在看來,于孝天要比他原來預計的還要毒辣一些。

    于孝天現如今還是在隱忍不發,而是要用軟刀子把大明給徹底肢解,然後一步步的把大明慢慢的吃下肚中,他現在要藉著崇禎皇帝的名義,來先對大明內部進行清洗,逐步的將大明各地都掌控在手中,等他把大明內部徹底平靖下來的時候,恐怕才是于孝天把崇禎一腳踢開,到時候宣佈登臨天下的時候。

    雖然皇太極很聰明,把于孝天肚子裡面的小九九看的透透的,可是現在不管他如何聰明,也已經無法挽回眼下的困境了。

    於是皇太極也趕緊放低了姿態,多次修書派人送往關內,投給于孝天,聲稱他們後金願意從此之後,奉關內朝廷為主,甘願充當關內朝廷的藩屬國,對關內的朝廷稱臣納貢,永不謀叛。

    皇太極只提他願意當關內朝廷的藩王,卻從來沒提大明朝廷,就是想要示好于孝天,告訴于孝天他不管于孝天以後當不當皇帝,就算是于孝天當了皇帝,他也願意給于孝天稱臣納貢,而不是單單只針對大明朝廷來說。

    但是他多次派人投入入關,給于孝天投書,但是卻都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沒有得到任何回復,于孝天完全無視了他的這些提議,彷彿根本就沒有聽到他的這些訴求一般。

    漸漸的皇太極意識到事情恐怕很麻煩,多放刺探有關于孝天的事情,後來從多方花重金打探到的消息之中,發現一個令他感到異常恐怖的事情,那就是傳言于孝天平生最為痛恨的就是他們建奴,似乎天生就帶有一種對他們建奴的強烈敵視感,曾經屢次在人前說過,也滅掉他們建奴,並且稱他們建奴為華夏最大的敵人,不除不足以絕後患。

    這麼一來,皇太極便知道為何他屢屢投書給于孝天,放低姿態表示願意俯首稱臣,卻得不到對方任何的回應。

    另外通過一些渠道,他還打聽到現如今佔據旅順堡的那伙海盜,其實背後就是于孝天的勢力,而是于孝天打下的一枚釘子。

    皇太極聞聽消息,頓時勃然大怒,下令捕殺那些在遼東和他們做生意的福建人,另外調集重兵,去攻打旅順堡,將這個釘子從遼東徹底拔除以絕後患。

    但是當派去抓人的人回來之後,他才知道,其實那些和他們做生意的福建人,早就提前溜之大吉了,在他們的商棧之中,留下的基本上都是僱請的遼東當地的人,完全跟他們沒有什麼關係,皇太極氣急敗壞之下,還是下旨把這些人全部都殺掉以洩私憤。

    至於被派去攻打旅順堡的兵馬,就更不用說了,旅順堡在這些年來,早已被海狼經營成了一座堅堡,城牆被加高加固了很多,另外構築了許多炮壘,還改建了原來的城牆,將其建成了一座形狀怪異的有稜有角的堡壘,幾乎各個方向都沒有死角可言。

    另外在旅順堡之中,駐守了大約八百于家軍海兵,裝備了各型大炮數十門之多,在旅順港之中,還有三條常駐的中型炮艦,每一條炮艦上面,還都裝備了二十餘門各型火炮,基本上一半以上都是二十四磅的重炮,一是可以巡防旅順口一帶的海面,防備建奴乘船從海上偷襲,另一個可以幫助旅順堡守衛。

    結果被派去攻打旅順堡的建奴軍可就悲了催了,五千正藍旗的兵馬派去之後,一天之內就被打成了一鍋粥,連派去領兵攻城的主帥阿濟格也在堡外中炮直接被碎屍,只收拾回去了一堆爛肉,腦袋都只剩下了半拉,死的簡直沒法再死了。

    五千清兵被當場打死打傷近兩千餘人,損失過半,剩下的又被堡中的海兵出城突擊了一番,結果是卷旗大散,落荒而逃,一直逃出了幾十里才算是緩過來氣。

    皇太極這才又一次領教了于家軍的厲害,慌忙之間趕緊下旨,集整個大清國的所有能工巧匠,趕忙大鑄紅夷大炮,還有想辦法打造明軍使用的鳥銃,以用來接下來和于家軍抗衡。

    通過這一次清軍關內大敗,皇太極意識到了但憑著他們以前那種騎兵和弓箭還有刀槍,已經是不足以再和于孝天麾下的那支新軍相對抗了,對方火器犀利,已經超出了他對火器的認知,如果想要與之抗衡,那麼就只能用火器克制于家軍的火器,否則的話他們滿清根本沒有再和于家軍抗衡的本錢。

    這時候建奴通過連連入關大掠,擄回關外的人口之中,不乏一些大明的匠戶,這些匠戶之中,自然少不了有人懂得鑄炮,也有人懂得如何打造鳥銃。

    對於紅夷大炮,也有人曾經見過如何鑄造,對於紅夷大炮的形制以及鑄造方式有所瞭解,雖然于孝天以前阻止了孔有德叛投建奴,但是他們還是想盡辦法獲取到了紅夷大炮的鑄造技術,當然只是不怎麼精通罷了,所鑄造成的紅夷大炮工藝簡陋,笨拙不堪,但是整體上好歹還是紅夷大炮,威力倒也不容小覷,只是質量上實在是有些堪憂罷了。
忘情痞子 發表於 2015-3-7 09:18
第一百一十四章 拉一家打一家

    對於鳥銃這種東西,放在明末時期倒不是什麼高科技的東西,許多大明的匠戶曾經學過如何打造鳥銃,而且實際威力也不能算太小。

    一桿高質量的鳥銃,其實射程精度和威力三個方面,都不算差,在一個好射手的手中,也可以發揮出相當不錯的威力。

    但是以前大明的官員貪鄙不堪,主管打造兵器的太監還有官吏總是剋扣鐵料,中飽私囊,使得工匠們不得不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打造一些不合格的鳥銃交付給明軍濫竽充數。

    這麼一來導致了明軍之中所用的很多鳥銃質量很差,經常出現炸膛的事故,也導致了鳥銃始終沒有正式成為明軍的主戰裝備,並且留下了惡名,很少有人願意使用鳥銃作為武器。

    但是這些工匠被建奴俘獲之後,被甄選了出來,全部集中到了盛京城外的工坊之中,本身瀋陽一帶就盛產煤鐵,這裡就建起了很多工坊,集中了大批鐵匠為建奴軍打造各種武器鎧甲,形成了很大的生產規模。

    建奴常年征戰,對於器甲的需求量也很大,並且管理嚴格,所造器甲質量,遠超過大明官軍以前所用的器甲質量,他們制定了極為嚴苛的管榔度,監督工匠們打造各種器甲,一旦有工匠偷工減料,打造出不合格的器甲,便會招致嚴酷的懲罰。

    所以當皇太極下旨不惜代價盡可能多的打造鳥銃的時候,他們是不存在像大明以前那樣,偷工減料濫竽充數的情況的。

    所以建奴在試製成功鳥銃之後,他們所產的鳥銃質量要遠超過明軍以前使用的鳥銃質量,射程威力也都有所提高,最遠可及七十步之外還有一定殺傷力,但是也僅限於此了,畢竟他們不會弄出米涅步槍的膛線,更不懂得米涅彈的原理,所以能做到這一步,也算是逆天之舉了。

    皇太極一邊關注著關內大明的局勢,查知于孝天暫時沒有對遼東他們後金用兵的計劃,只是保留了關寧軍暫時留駐關錦一帶監視他們,正在集中全力在大明清洗官場,更換官員,掌控大明各地的局勢,同時在集中力量鎮撫關內中原流民軍,短時間之內沒有對關外用兵的跡象。

    皇太極知道這是留給他最後的機會了,於是他傾盡國力,日夜不停的令工匠打造各種火炮火-槍,試圖在未來于孝天對遼東後金用兵之際,可以用這些新式的火器與之抗衡。

    什麼滿清以騎射立國,到了這個時候都早就被皇太極拋至了九霄雲外,通過連連在于家軍火器面前吃癟的教訓,使他們認識到了火器在戰場上的威力,也知道了以後離開火器,再勇猛的武士也只有被屠宰的份。

    他們放下了以前對於騎射的那種依賴和驕傲,拼了老命勒緊褲腰帶開始拚命的準備,這兩年下來,著實打造出了不少紅夷大炮和鳥銃等物。

    但是關外的後金日子卻一天比一天難過,因為隨著于孝天當政之後,于孝天對於關內朝關外輸出物資,實行了極為嚴苛的管控,抓殺了大批以前勾結建奴,將關內糧食等物資偷運出關,出售給建奴的奸商以及和奸商勾結的官吏,使得許多奸商世家遭到了滅頂之災。

    如此一來便從源頭上卡住了糧食輸出關外的根源,進而逐步控制住了陸上通往關外的道路,另外海軍方面也完全封鎖了遼東一帶沿海,也同樣阻斷了海路,基本上阻斷了建奴從關內獲取糧食的所有渠道。

    重壓之下,也就徹底的壓制住了關內奸商冒險朝關外輸送物資的勢頭,等於一下掐住了建奴的脖子。

    遼東一帶因為小冰川時期的氣候影響,導致關外酷寒,一年到頭無霜期極短,也嚴重影響到了關外糧食的生產以及農耕經濟的發展。

    這麼一來也導致了建奴常年所產糧食不足以滿足他們的需要,這也是建奴這麼多年來始終堅持冒險入關大掠的原因,他們一是可以通過擄掠獲取糧食或者資財,然後把這些資財轉而用於從關內奸商手中購取糧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甚至於他們對於輸入商品的品種也做了相應很嚴格的規定,屬於享受的奢侈品一概不要,只購取他們日常必需的生活物資。

    現如今于孝天實行嚴苛的管控制度,就斷絕了他們繼續從關內獲取糧食等生活必需品的途徑,本身他們產糧不足,也導致了這兩三年來關外迅速的出現了糧食嚴重短缺的情況。

    雖然皇太極傾盡全力下旨勒令各部想盡辦法開荒種糧,但是無霜期太短限制了他們糧食產量,始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糧食的問題。

    這也是當年努爾哈赤大舉在關外屠殺漢人的原因,正是因為關外糧食不足,為了生存,野豬皮才想出了這等缺德的辦法,通過屠殺關外漢民來減丁減口,節省糧食,就連最早投靠建奴的大漢奸也險一些被宰掉,可見關外糧食的緊張程度。

    連續三年下來,關外出現了嚴重的糧荒,甚至於出現了大批奴隶餓死的情況,就算是建奴自己的兵將,也常年處於半飢餓的狀態,再也不復當年的那種驍勇。

    另外于孝天還使出了一招狠得,那就是想盡辦法挑撥蒙古諸部和建奴的關係,在關內于家軍大敗建奴大軍之後,蒙古諸部也遭到了嚴重的損失。

    另外蒙古諸部也意識到了建奴恐怕要麻煩,繼續跟著建奴跑恐怕會落得一個很悲慘的下場,所以崇禎十二年下半年之後,蒙古八旗就已經不怎麼再聽建奴的使喚了。

    而皇太極也察覺到了蒙古八旗的不安分,決定先下手為強,派兵去經常性的襲擊屠殺蒙古諸部,用這種辦法來消除蒙古諸部對於他們的威脅。

    這也招致了蒙古諸部最終各個都跟建奴徹底反目,將建奴重新視作了寇仇,為了他們自己部落的生存開始和建奴不斷的發生衝突和抵抗。

    于孝天又下旨讓宣大一帶的官府,刻意的給蒙古諸部拋出了一些誘餌。

    眾所周知蒙古諸部在元朝覆滅之後,被重新趕回草原之中以後,經濟和技術都嚴重倒退,特別是許多生活必需品,都嚴重依賴關內提供。

    大明歷代都通過互市來限制蒙古諸部的發展,通過互市盤剝蒙古諸部,後來因為建奴的原因,還下旨關停了互市,導致了蒙古諸部最終大部分倒向了建奴,跟著建奴混,通過從大明搶掠的手段,來獲取各種生活必需品。

    別的東西不說,其中兩樣東西蒙古人始終離不開大明的供給,那就是茶鹽兩樣物資,蒙古不產鹽,而且不臨海,所有食鹽全部都靠關內供給,沒有鹽吃,人就沒力氣,連他們的牛馬也需要鹽分的補充,所以他們對於食鹽的需求,也造成了他們對關內的依賴性極高。

    另外就是茶葉,因為食物結構的原因,蒙古諸部的人多以肉食為主,因為他們是遊牧民族,本身不進行耕種,自然也沒有蔬菜和糧食吃,只能吃放牧的牛羊等肉食品,這就產生了他們對茶葉的嚴重依賴,離開茶葉他們同樣也沒法活。

    在大明關停互市之後,蒙古諸部就對建奴產生了嚴重的依賴,通過建奴獲取茶鹽等物,另外他們也不會煉鐵,鐵器都需要從關內或者建奴那裡獲得。

    雖然建奴本身也不產鹽和茶葉,但是他們卻一直可以通過關內的奸商獲取到這些商品,而且他們本身產鐵,蒙古諸部獲取這些物資的時候,就少不了被建奴盤剝一道,建奴充當二道販子,從蒙古諸部手中獲取戰馬,大大的賺上一筆。

    但是隨著局勢的變化,于孝天掐斷了對關外物資的走私活動,也斷掉了建奴獲取茶鹽的渠道,建奴自己都不夠用的,當然不可能再給蒙古諸部充當二道販子了。

    另外建奴方面意識到蒙古諸部將會不聽他們的使喚,將其當賊防範著,自然也不會給他們提供鐵器,這麼一來蒙古諸部可就慘大發了。

    一年下來,茶鹽盡斷,鐵器也得不到補充,沒有鐵就沒有法打造武器,以至於僅僅一年下來,蒙古諸部就回到了原始人狀態,武器得不到補充,就連弓箭的箭簇,都沒有鐵料打造,只能重新使用一些動物的骨頭來充當箭簇,至於刀槍等武器就更不用說了,根本得不到任何補充。

    蒙古諸部還想著用老辦法入關大掠,但是隨著于孝天控制了朝局之後,不斷用于家軍替換邊軍,鎮守各地邊關,蒙古人再難像以前那樣入關搶掠,每每冒險幹一票,結果都是被打的頭破血流,死傷慘重,賺的沒有賠得多,使得他們開始嚴重失血。

    這時候大明拋出了一個誘餌,那就是散佈消息,告訴那些蒙古諸部,想要獲取茶鹽也可以,但是必須要讓他們脫離建奴的控制,今後不得再給建奴充當狗腿子。

    如果他們放棄和建奴合作,繼續給建奴助紂為虐,那麼就可以在宣大一帶,重開互市,跟他們交易茶鹽等物,使得他們可以生存下去。

    蒙古諸部到了這個時候,已經被逼到了死角,繼續跟建奴混,建奴也不信任他們,經常襲擊他們屠殺他們,他們得不到一點好處,和大明作對已經成了死路一條,所以他們唯有選擇屈服。

    一些蒙古部落開始對大明表示臣服,表態只要大明給他們提供茶鹽互市,那麼他們就願意臣服大明,不再為建奴效命。

    於是于孝天便網開一面,同意一些蒙古部落用他們的牛羊、戰馬到宣大指定的關隘,和大明進行互市,用茶鹽換取他們的戰馬和牛羊以及皮張等物,蒙古人一嘗到甜頭,便發現大明是講信譽的。

    而且于孝天還下旨釋放了一批以前在關內戰場上俘獲並且收降的蒙古人,把他們送出關外,回到他們的部落之中,為大明充當奸細,監視各部的活動,省的這幫蒙古人又用通過互市所得的茶鹽,跑去和建奴交易。

    這些被俘的蒙古兵將,在關內見識了于家軍的厲害,算是被徹底的打服了,被釋放之後,不敢再有二心,變成了大明忠實的僕人,開始為大明在各部充當眼線和奸細,不斷的散播于家軍的厲害,威嚇那些部落的族人,使之不敢產生繼續和大明對抗的念頭。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忘情痞子

LV:8 領主

追蹤
  • 21

    主題

  • 34398

    回文

  • 7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