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 鑒寶秘術 作者:北域神燈 (連載中)

 
小雲雲530929 2016-9-26 11:19:35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853 3812280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6-11-9 13:24
正文 第二六八九章 好玉難玩



    “這東西也不對?”

    老人家急忙問道。

    這一次張天元沒說話,是柳憐苦笑道:“幸虧您還有這麼一塊瑩石,要是單買這麼一塊翠的話,您都賠到姥姥家去了。實話跟您說吧,您這塊翠用玉石的石粉、膠和顏料拌在一起,用熱壓的形式壓出來的,根本不值錢。”

    得,這下老人家的心算是徹底的涼了。

    不過說真的,張天元倒是挺佩服這老人的,他的臉色隻是稍微變了一下,片刻之後就有恢複了正常。

    “唉,外行人玩收藏,就是這樣啊,不過沒關係,吃一塹長一智嘛,要是有張老師和柳姑娘這樣的行家在旁邊指點,那我以後收藏就不至於會吃這種虧了。”

    老人家的心態還是很好的。

    “對了張老師,這玉器是我最近才感興趣收藏的,因為孩子經常給寄錢過來,所以就有了點餘錢,想買點玉器。”

    老人家很快恢複了正常,看著張天元問道:“您說,這血沁有可能造假嗎?”

    張天元見老人家心態這麼好,對其好感倍增啊,所以就打算多說點,最起碼讓老人家以後不至於再有太嚴重的吃虧上當。

    他想了想道:“古人認為玉器能防腐,故多以玉陪葬。

    人們認為玉器在地下附著了亡故之人的血液會形成紅斑,叫做血沁,並把它當做是辨別玉器真偽的重要特征。

    實際上血沁是玉器沾染的各種礦物質結晶。

    說這話您別不愛聽,其實很多人根本都沒見過真正的好玉,也不懂什麼叫玉色,但是多數人一定都聽說過這個字,‘沁’。

    不信有時間您到古玩市場上走走,老板第一句多半都是‘大爺您看,我這上邊帶著血沁呢’。

    什麼是血沁啊,多數人認為血沁就是玉器在墓中埋得時間太長,屍體因為被水浸泡或者腐爛後,流出的髒東西與玉器接觸,慢慢形成的一種附著物,更誇張的說法,認為那就是人血沁入玉石中了。

    那麼真正的血沁什麼樣呢?

    當年曾經發現過一個清代的王爺墓,在裏麵有一具完整的屍體,人已經成骨架了,但是在這個王爺的手上,在他的大拇指有一個白玉的扳指,人們在那上麵看到了真正的血沁,不過是在扳指的內壁上,有一絲淡淡的一層紅色而已。

    據說這是真正靠血沁入形成的血沁,但是這種東西極其罕見,而且一旦出土,時間不長就會慢慢消失。

    曾有人拿著一個臉盆大小,渾身布滿了血沁的玉雕貔貅,跟朋友炫耀,‘看看,哥們這回可發大財了,這是漢墓出土的,這麼大的一個東西,帶滿血沁的!’

    您說這不是瞎胡鬧嘛,那得多少血才能把它沁出來啊,估計用一頭豬泡著興許能成。

    給玉做沁的方法很早就有,在建國前做沁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先把玉燒熱了,然後把狗肚子剖開再塞進去。

    或者是把羊腿割開一個口,把這玉燒熱了放進去。

    最簡單是放進雞的身體裏麵去,然後把傷口縫好了,再把動物的屍體埋到土裏放置一年,再出土時,玉上自然就形成了一塊塊的血沁,所以圈裏人稱這種玉為“狗玉”、“羊玉”、“雞玉”。

    那麼現在人作假就不這麼殘忍了,也簡單多了。

    最簡單的方法,用鐵鏽,首先把玉放到鐵砂中,然後灌滿醋,浸泡一段時間,利用酸把鐵腐蝕下來,再融入玉石中,同樣可以出現類似於血沁這樣的現象。

    等這種假血沁形成後,再除掉玉石殘留的氣味。

    ‘黃金有價玉無價’,國人對玉的追捧已達白熱狀態。所以這造假的事兒也就屢見不鮮了。”

    聽完張天元這番話,老人家似乎是有些感慨。

    以前還覺得自己對玉石那是非常了解的,就算是不經常玩玉,也應該不會看走眼什麼。

    可是這會兒聽著,感覺自己就像是個新手,其實什麼都不懂。

    柳憐聽了張天元的話,也是有感而發,說了一件自己曾經遇到的事兒。

    前段時間劉先生出了一趟差,到和疆轉了一圈,回來就和朋友講,“真長見識啊”。

    要說這劉先生在古玩圈裏也算是有點名氣了,對於玉石這一塊雖說不是行家,可多少也見過一些,再加上夫人是這方麵的專家,所以一般的東西還真蒙不了他,是什麼事情會讓他有這樣的感慨呢?

    話說劉先生離開和疆的頭一天,一個當地的朋友為他送行,酒桌上拿出了一個玉雕的天鵝掛墜,非常漂亮,是一隻天鵝回頭啄自己羽毛的造型。

    劉先生一眼看去,這是典型的遼代北方民族器物的造型,用手一摸玉體冰涼,好東西,這就是傳說中的和田料。

    搞收藏的人就是這樣,見到好東西,哪怕不是自己的,但隻要能親手摸摸,有機會仔細把玩一下也是快樂的。

    就這麼一個小東西,著實讓劉先生樂了許久,甭管怎麼說來一趟見到好東西了,這就算沒白來。

    第二天回京,在車站,劉先生與送行的另一個朋友聊起了頭天見到的天鵝掛墜,談起了自己的看法。

    朋友聽了微微一樂,“劉先生,您的眼力不錯,那東西確實是按照遼金時期的樣子做的,但有一點,那根本不是玉,就是一塊石頭,而且是現代人仿製的。”

    說著這朋友從他的脖子上,也拿出兩個小掛件來。

    一個是小元寶,朋友介紹這小元寶是玉做的,上麵隻有幾刀刻痕,朋友告訴劉先生,“古人在做玉的時候,玉是根本不需要像現代人那樣去用手把玩兒的,什麼越玩兒越亮,根本不需要。

    因為一個玉工在雕刻玉器的時候,他自己就會長時間的把玩審視這塊玉,在這個過程中玉的溫潤已經出來了,所以不需要後人再去把玩。

    而且看玉一定要看雕工,老玉的雕工,每一條線都是一通到底的,絕不會出現斷線,因為玉工是一下一下雕刻的。

    您沒有仔細看,您說的那個玉的天鵝,上麵羽毛的線都是斷的,這個在我們做假玉的行當裏叫氣口,這是機器在做的過程之中,工匠一喘氣,結果玉在砂輪上一抖,形成這樣的‘氣口’。

    (未完待續。)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6-11-9 13:24
正文 第二六九零章 青銅頭盔



    說到“氣口”。

    一般人沒有經驗是看不出來。在古老玉器用的陀子工,或者手工的做法上,是絕對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的。”

    聽了朋友的一席話,劉先生長歎一聲,“隔行如隔山啊,看來自己對於玉還真是門外漢。”

    所以說,看老東西有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它的做工,現代工藝過於依靠機器了,因此在一些手工製作上工藝大不如前。

    說到這兒順便再講點別的,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一批遼代的金銀器,由於遼代的金銀器比較少見,因此說價格也比較貴。

    實際上這類金銀器的含金量並不是很高,它裏麵有很多銀。

    遼代金銀器的做法,中間有一個工序,是不可缺少的,叫鏨花,俗稱“珍珠粒”,就是花之間全是一個一個的小圓點。

    那麼怎麼辨別這東西的真假呢?

    道理非常簡單,古人在鑿這金器的時候,就是有氣口的,他要喘氣,而且是盲簪,古人老幹這個,他熟了,閉著眼睛也能“棒棒棒”的敲,所以您在放大鏡下看,或者在仔細觀察金銀器的時候,它的珍珠粒的小圈,經常會出現半拉,或者是重疊的,這種情況是有的。

    那麼這就證明,它真實的可能性很大,等到現在的一些仿製品您看吧,排列的非常整齊,要麼就是機器加工的,要麼就是人看一眼,敲打一下,再看一眼,再敲一下做的,它根本不存在氣口。

    所以有時候太規整的東西也未必就是真的,這您可得把握好了,不能一概而論。

    “長見識了啊。”

    老人家看起來真得很高興,或許對他來說,有人願意和他聊這麼多有關古董的事情,那還真是破天荒頭一遭呢。

    “兩位等一下,我那還有一件青銅器,本來是不敢拿出來的,畢竟青銅器這東西紮手。”

    老人家突然站起來說道:“但您二位我信得過,就想著給你們看看。”

    張天元一聽有青銅器,也來了興趣。

    青銅器的珍品,其實民間收藏的有很多,隻是國家那麼規定了,所以大家都不敢輕易拿出來。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

    這古董收藏領域裏有句話叫,“金不如銅”,金就是黃金,這銅說的就是青銅器。

    有點收藏常識的人都知道,這青銅器一般都屬於上古重器,基本都是春秋時期或是更早的,所以價值極高,在國家也算是一級文物。

    那麼市場上能見到的青銅器也是極少,所以造假的方法也不是很多,但就是目前僅有的幾種,也是讓人防不勝防。

    過了片刻,老人家從一個箱子裏麵捧出了一個戰國時期的頭盔,非常棒,蠻漂亮的,從哪點看,都看不出是假的。

    柳憐看到那頭盔也是忍不住驚叫起來,直誇老人家這眼力好,雖然說玉器買了假的,不過這青銅器居然是真家夥。

    老人家聽柳憐都這麼說了,便覺得是真貨。

    可是扭頭一看,坐在一旁的張天元卻臉色平靜,甚至有點不知道怎麼開口的樣子。

    “不是吧張老師,這東西也不真?”

    老人家驚訝地問道。

    張天元歎了口氣道:“嗯,這東西是假的。”

    “假的?張老師您別看錯了啊,雖然我不是專業收青銅的,但這料的年代咱還是能看出來的,這東西肯定是春秋時期的東西。這一點我相信我絕對是不會看錯的。”柳憐一臉不信的回應著。

    “不騙你,這東西材料是真的,但頭盔是假的。不怪你看不出來,我最開始也沒想明白。這麼著,你要不嫌髒的話,你把這個東西拿起來,戴一下試一試。”

    張天元對柳憐說道。

    “還是我來吧,姑娘家怕髒。”

    老人家主動接受了這嚐試的任務,拿起頭盔就往頭上戴,可戴了半天就是戴不進去。

    “張老師,真長見識啊,這頭盔原來還分大小啊,不行,咱這腦袋戴不進去,難道還有大號的不成?”

    老人家驚訝地問道。

    “古代的頭盔肯定是有大小,不過這個太小了,其實仔細一點看,就知道是假的。”

    張天元歎了口氣道:“實話跟你說,古人的頭隻會比你大,不會比你小,你別忘了,他們頭頂上還頂著髻呢。”

    他的解釋一下點醒了柳憐和那位老人家。

    柳憐忍不住問道:“那你說,這是個什麼東西?不是頭盔,難道是給小孩戴著玩的?”

    “我告訴你,我曾經有一個玩青銅器的朋友,就被這類似的東西給打眼了,就是因為先這東西是一個老的料,老東西,而且是在夜晚的時候,他在底下村裏麵買到的。”

    張天元說道:“人家告訴我是挖出來的,同時挖出來的還有一副鎧甲,不過鎧甲已經爛掉了。那麼這個頭盔,當時怎麼看,怎麼真,為什麼呢?”

    “是啊,為什麼呢?”老人家也問道。

    “那是因為這是一個小號的銅鼎改裝的,銅鼎肯定是什麼地方爛了,有傷,人家把有傷殘的地方給去掉了,然後用高工藝的手法,給它變成了一個頭盔。告訴你,就這麼一改,它的價值就翻了一番!”

    張天元一語點破玄機。

    “不是吧,這也行啊,敢情這老料新工的當連我都給騙住了。”

    柳憐的臉皮子有點紅,這個時候才好像明白,其實自己也真不算什麼,畢竟還很年輕,以後還有機會繼續進步呢。

    “是啊,別說是你,剛剛連我都差點看走眼了。”

    張天元感慨道:“現在青銅器作假的水平是越來越高了。你記得以前圈裏人總說青銅器沾不了綠鏽吧。

    紅斑綠鏽,銅鏡也好,銅器也好,上麵有很多綠鏽,最簡單的鑒別方法,就是拿一顆大頭針,往上一紮,紮得住就是假的,這個綠鏽裏麵有膠,紮不住那就是真的,但現在這方法不靈了。

    你知道嗎,現在在青銅器上作假,作舊,作那種紅斑綠鏽,作那種孔雀藍顏色的綠鏽,根本不用膠了,現在最先進的造假方法,叫‘移植鏽’。

    懂嗎?

    就是把出土的青銅器,已經都拾不起個兒了,完全都爛掉了的碎片,用高科技方法切片,切下來也甭管是什麼紋路,一塊一塊的貼在新的銅胎上,內外全貼,貼的嚴絲合縫。

    (未完待續。)8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6-11-9 13:25
正文 第二六九一章 土地廟



  把碎銅片貼完了之後,再把銅錢一個一個的全部都貼在青銅器上,然後往上淋水,讓它自然生鏽。

    過一段時間再把銅錢取下來,然後你再看,上麵全是斑斑駁駁的銅鏽,這銅鏽是長上去的。

    而且是移植上去的。

    這可是高科技,是近幾年才有的。

    老人家,青銅器這東西您最好還是先不要碰,先玩點比較便宜的東西,長長眼力,然後再慢慢來吧。”

    他這麼說或許會打擊老人家的積極性,不過在他看來,這樣子對老人家那才是最好的。

    萬一真上當,那是連後悔都來不及的。

    “多謝張老師指點啊,都忘了問了,您這一次來是為什麼事兒啊?”

    扯了半天閑篇,老人家才忽然間想起張天元好像來找他是有正事兒要說的。

    張天元笑了笑,就將征地的事情說了一遍。

    “哦,那個事兒是您要做啊,那沒問題,張老師我是絕對信得過的。”

    老人家笑著說道:“我一開始不答應,主要是怕這個什麼實驗把我們這裏的環境給毀了。”

    “秦老先生,這個您盡管放心,我們做的是農業試驗田,不會有任何汙染的,而且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對那個小河進行治理,讓這裏真正變成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張天元笑著說道。

    他既然這麼說了,那肯定會這麼辦的,因為他就是這麼一個人,不會把自己說過的話不當話。

    “您說的話我自然放心,不過這還是有個小問題,您也看到了,那片地中央,恰好有個小廟,是我們這裏的土地廟。”

    老人家說道:“在某段時間,各地的土地廟被砸掉的很多,說是為了防止封建迷信,這話也沒錯,不過我們這兒的土地廟倒是保留了下來。後來政策變了,我們這土地廟被當成了文物保護單位。”

    “那很好啊。”

    張天元說道。

    “好什麼啊,咱們這兒窮,說是文物保護單位,但其實就沒什麼錢投進去,也沒什麼人來參觀的,就是我們村兒的人喜歡去燒香什麼的,然後求個平安,土地廟很多建築物都是我們村的人出錢修繕的。”

    老人家苦笑道。

    “您的意思我明白,就是想讓我保住那個土地廟是吧?”

    張天元看明白老人家的意思了。

    “對,那地方,對我們十裏八鄉的算是個精神依托吧,雖然大家現在都知道這世上沒有土地神,可是心裏頭總還是希望有個掛念的。”

    老人家點頭道。

    “老人家,這個你放心吧,文物這種存在,對我來說那是最願意保護的了,至於別的事兒,完全可以靠後放。”

    張天元笑道:“不如老先生帶我們去土地廟參觀參觀吧,我還真想看看那土地廟現在的情況。”

    “行,沒問題。”

    說話間,眾人已經來到了土地廟附近。

    這個廟真得不大,麵積大概就兩三百平而已,供著一個土地神的像。

    就這麼點地兒,對張天元來說,還真不算什麼,以後把這裏讓出來也就是了。

    這做生意,總要跟當地人搞好關係的,不然當地人跟你亂來,你一點脾氣都沒有。

    畢竟咱們國家有個習慣那就是法不責眾。

    別期待法律能幫到你什麼。

    “這土地廟怎麼感覺少了點東西呢,我發現裏頭有不少基座,這些幾座上應該陳列著什麼吧?”

    張天元走進土地廟裏頭轉悠了一圈之後,忍不住回頭問秦世龍道。

    “您還真是好眼力啊,沒錯這土地廟裏頭,原本是有十二棵石樹的,其中有兩棵被盜墓賊給偷走了,所以村裏頭的人就尋思著把剩下的十棵樹給挖走了,放到了村支部辦事處,那裏一直有人看著,就沒事兒了。”

    秦世龍解釋道。

    “盜墓賊看中的石樹,那多半是好東西啊,能帶我去瞧瞧嗎?”張天元問道。

    “當然沒問題,走吧。”

    秦世龍在前麵帶路,然後一邊走一邊說道:“那些石樹看起來也不像是什麼了不起的東西,隻是畢竟是土地廟的,所以我們村子有責任保護,畢竟我們對這土地廟是後感情的。”

    張天元點了點頭,但是並未說話。

    石樹究竟怎麼樣,那得他看了算,雖然有點不好意思,但這位秦世龍老先生的眼光可不怎麼樣。

    能把假東西看成真的,那麼自然也就有可能把好東西看成不怎麼樣的東西。

    村支部辦事處距離這片地其實並不算很遠,大約也就是一千米左右的距離,所以他們也就沒有開車,是直接走過去的。

    路上,老人家跟張天元談了這征地的一些細節。

    “張老師,老漢我有個不情之請啊。”

    “您說。”

    “這村子的情況你也看到了,雖然環境優美,可是卻沒什麼生氣,主要是村子裏的年輕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

    老人家有點不好意思地說道:“您那個什麼實驗田要是搞成的話,應該會需要勞務吧,能不能讓我們村的人幫忙啊?”

    “這個我說了不算。”

    張天元並沒有答應,而是笑著說道:“我們神羅集團招工是非常嚴格的,隻要村子裏的人經過培訓,順利合格,那麼就可以加入我們集團工作。”

    “培訓是應該的,應該的。”

    老人家連忙點頭道。

    張天元雖然是董事長,可是也不想給底下人隨便添麻煩,要是給公司裏麵收進一些什麼都不懂,還喜歡鬧事的家夥,那簡直就是害人了。

    到時候他拍拍屁股走人了,可是卻苦了分公司的人啊,那個時候估計會被罵死的。

    就算那些人不敢罵,可是影響了實驗田的進度,那也是絕對不好的事情,他可沒那麼蠢。

    “老村長,您來了啊?”

    老遠的,張天元等人就看到一個年輕人從村支部裏麵走了出來。

    這人戴著眼睛,文質彬彬的,很像是個大學生。

    “哦,是小趙啊,張老師,這個是大學生村官,特意來我們村幫忙的,可惜我們這裏好像也沒什麼事情能讓他大展拳腳的。”

    秦世龍給張天元介紹了一下那個年輕人。

    “趙建。”

    年輕人跟張天元握了握手道:“剛剛就聽人說了,神羅集團的張老板親自到我們村裏頭來,我真得是非常高興,上大學的時候,就聽聞您的大名了。”

    “小夥子什麼大學畢業的啊?”

    張天元笑著問道。

    “我啊,是鹽城農業科技大學畢業的。”趙建興奮地回答道。

    (未完待續。)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6-11-9 13:25
正文 第二六九二章 石樹的真麵目




    “高材生啊!”

    張天元還真沒想到,眼前這個看起來文質彬彬的年輕人,居然是全陝州乃至全國最好的農科大學畢業的學生。

    “張老師太過譽了,我原來也是農民出身,所以隻是單純想為農民做點什麼,也沒別的心思。”

    趙建撓了撓頭,還挺害羞。

    “趙建啊,咱們從土地廟弄來的那些樹還在吧?”

    秦世龍怕張天元著急,所以也沒耽擱時間,直接就朝正題上發問了。

    “在,就在後麵的廣場上放著呢。”

    趙建點頭道:“不過老村長啊,這東西一直放在這裏,幾乎每天都會有奇奇怪怪的人過來詢問或者盯梢,也不知道那些樹到底是什麼好東西,他們犯得著嗎?”

    “你先別管這個了,張老師是文物專家,讓他看看就明白了,如果張老師願意出錢收購,那就賣給張老師吧,你說的倒也沒錯,東西放在這裏的確不安全。”

    秦世龍擺了擺手,而後看了看張天元道:“張老師,咱們直接去看石樹吧?”

    “嗯。”

    反正張天元對於人家村支部的工作也沒什麼興趣,所以就不去“視察”了,還是直接去看那些石樹比較節省時間。

    說到底,他終究是沒有忘記自己這一次來鄉下的目的。

    他來鄉下主要還是為了尋寶的,而幫集團談下那片征地,隻不過是順帶著而已。

    直接穿過辦公用的平房,張天元跟秦世龍以及趙建來到了後院。

    果然看到了十棵石樹。

    這些樹表麵上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看起來非常普通,就是用石頭雕刻出來的樹而已,做了一些造型。

    而且這些造型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精致。

    然而就在張天元進一步用鑒字訣查看的時候,險些就叫出了聲來。

    他剛剛就覺得什麼地方不太對勁,這麼一看就完全明白了,這哪裏是十棵石樹嘛,根本就是十棵青銅古樹啊。

    隻不過外層包裹了一層石漿而已。

    根據張天元的推斷,之所以會有石漿包裹在上麵,多半是因為不想讓別人知道這青銅古樹的秘密吧。

    想來也正常,雖然當年這土地廟保留了下來,可是依然有不少東西被破壞了。

    隻是石樹的話,還引不起太多注意,可是青銅古樹就不一樣了,那可是被認為古代統治階級奢侈的代表,自然是要毀掉的。

    還是盜墓賊厲害啊。

    張天元不由暗想,這盜墓賊應該是知道了青銅古樹的秘密,所以才把這些樹給盯上了。

    可是他們沒想到自己的行動居然一開始就被皂角村的人給察覺了,於是乎隻偷了兩棵,剩下的樹就被老村長讓人挪到了村支部,這裏可不好下手。

    要知道,已知的青銅神樹,也不過才隻有八棵而已,屬於夏代晚期青銅器。

    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1986年出土於川州三星堆遺址,收藏於川州三星堆博物館。

    而他在這裏居然就發現了十棵,這可了不得啊。

    他其實以前一直活動著看能不能將三星堆的青銅古樹弄到神羅博物館去展覽,這樣的話,最起碼也可以提升神羅博物館的國際競爭力以及遊客數量。

    然而一直以來,這事兒都沒能成。

    關鍵青銅古樹不容易移動,是很容易壞的,所以那些東西輕易不會被拿到別的地方去展覽的。

    張天元隱隱約約聽到旁邊有人在議論什麼,不過他的心思已經完全不在那些話上麵了,他整個人都沉浸到了這十棵青銅古樹之中。

    這些樹大小不一。

    其中一棵跟三星堆的造型一模一樣。

    樹幹高384厘米,通高396厘米,由樹座和樹幹兩部分組成。

    樹座略呈圓錐狀,底座呈圓環形,上飾雲氣紋,底座之上為三山相連狀,山上亦有雲氣紋。

    樹幹接鑄於山頂正中,幹直,樹根外露。

    樹幹上有三層樹枝,每層為三枝丫,枝丫端部長有果實,一果枝上揚,果上站立一鳥,兩果枝下垂。

    在樹椏和果托下分別鑄有火輪。

    在樹的一側,有一條龍援樹而下,龍身呈辮索狀馬麵頭,劍狀羽翅。從造型來看,該青銅神樹應是代表東方的神木“扶桑”。

    “扶桑樹”、“建木”的造型與功能與這些青銅神樹極其相似,而“扶桑樹”、“建木”的原型很可能是上古時代的“社”樹。

    後世把“社”等同於土地,作為國家的象征而存在,但上古時代的“社”,卻具有更為廣大的意義,人們在社壇上從事測天、祭祀天地神靈以及求雨、祈農等政治及宗教活動,這是一個溝通天人的極其神聖的場所。

    “社”一般建立在壇上或者山丘之上,這樣的壇就稱為“社壇”。

    “社壇”的中心往往是一棵樹,如《論語》裏麵就講到魯哀公向孔子的學生宰我請教關於社的問題,宰我回答說:“社,夏後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古代在建邦立國之初,必首先建社,社的象征,就是一棵樹或幾棵樹或一片叢林。

    作為社的標誌的樹,往往碩大無比。

    神樹下部懸著一條龍,它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

    特定的樹叫做龍可以肯定是一種古老的傳承,在中國的早期時代,將龍與“社樹”連接在一起的,是它們共同的“指時”的特征。

    一般的樹自然隻能稱為樹,但作為測天之用,具有“通天”之功用的神樹,才被稱為“龍樹”和“龍”。

    由於測天,確定時節對農業社會的重要意義,所以這種通天龍樹漸漸被賦予諸如保護莊稼豐收、邦國安全,掌控雨水甚至動植物生殖繁育等多重神性功能。

    青銅神樹表明它和傳說中的扶桑樹及太陽神鳥相關。

    據說在遙遠的東方和西方各有一棵巨大的扶桑樹,是太陽神鳥升起和棲息的場所,每天早上太陽神鳥從扶桑樹上升起,晚上就落在扶桑樹上休息。

    而且遠古傳說天有十日,每天升起一個太陽,餘下的九個太陽神鳥就棲息在樹上。

    這東西根據張天元的判斷,很有可能跟三星堆的青銅樹是處於同一個時代的,也就是說,鑄造於3000年前,極為壯觀,獨樹一幟世界罕見。

    (未完待續。)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6-11-9 13:26
正文 第二六九三章 摸金校尉


  另外一棵大樹整體與這棵樹差不多,隻不過上麵是一棵類似太陽的巨大果實。

    下麵為一圓盤底座。

    三條象征樹根的斜撐之間的底座上,各跪有一人,人像的雙手前伸,似乎原先拿著什麼東西。

    能夠複原的樹幹每層伸出三根樹枝。

    它的枝頭有一長一短葉片包裹的花蕾,其後套有小圓圈,與一號大銅樹基本相同;

    但枝條的主體外張並且上翹,鳥歇息在枝頭花蕾的葉片上,這卻不同於前麵那棵青銅樹。

    這兩棵屬於比較大的。

    其餘八棵青銅樹也是造型各異,但都是隻有一米來高而已,造型基本上都是忠實記錄了三千多年前的戰爭、生活、娛樂等文化符號。

    當然了,這些東西也就隻有張天元看得到,他是透過表層的石皮直接看到裏邊的,為了讓石樹變得更普通,有些石漿把青銅樹的造型都給改變了。

    不過做這種事兒的人顯然是比較小心的,並沒有破壞任何一棵青銅樹。

    張天元深吸了一口氣,讓自己的情緒稍微平靜了一下。

    然後看向秦世龍問道:“秦老先生,這些石樹還是有一定收藏價值的,不過這是集體的東西,你有權賣給我嗎?”

    “集體的東西賣了,那錢自然也歸集體所有,說實話,這些石樹放在這裏不能吃也不能喝,對村子裏的人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秦世龍歎了口氣道:“倒是如果賣給您,能賣點錢的話,不管是把村裏的小學整修一下,還是把路修一下,或者直接分錢給村民,那都比放這麼些樹要好得多。”

    “嗯,你這想法不錯,不過未免糾紛,我還是想要跟你們村支部簽個合同,另外讓村民也都簽字,免得日後麻煩。”

    張天元是農村的,所以很清楚農村的事情不好辦,你跟村支部談好了也沒用,必須得讓所有的村民都同意,否則的話,這事兒根本白搭。

    好在這土地廟隻屬於皂角村秦家組的人,也就是說,隻要一百戶左右的人家同意就行了。

    要是上千戶人家,那還真夠麻煩的。

    “嗬嗬,張老師果然是行家,這個您完全不同擔心,事情我們都處理好了,小趙,你去把那份群眾摁了手印簽了字的合同拿過來,讓張老師看看。”

    “好嘞。”

    趙建離開之後,秦世龍就給張天元解釋了一下。

    這個事兒他早就給村子裏的人談過了,村民們答應,如果一戶能得到一萬塊,那這東西就賣,手印就有效。

    “一戶一萬塊,一共多少戶?”張天元問道。

    “九十二戶!”

    “那就是九十二萬,嗯,行,這筆買賣我做了。”

    張天元當然會同意,因為這樣的青銅樹,任何一棵都不是拿錢能買得到的,他這一次下鄉,原本隻是想要隨意尋點小寶貝,可是誰能想到居然撿到了大寶貝,這可絕對是大大的意外。

    柳憐在一旁聽得是目瞪口呆,就這樣的石樹,居然一棵將近十萬,這說出去都沒人敢信。

    若是換了別人,她隻怕會急忙上去攔住的,可是張天元畢竟不同於尋常人,她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沒說什麼。

    “唉,那些可恨的盜墓賊啊,他們怎麼就能想到去偷這些樹呢,還有我們村的一些古墓,都被這些人光顧過。”

    秦世龍歎了口氣,有點憤憤不平,他突然抬起頭問道:“張老師,我看小說裏說什麼盜墓分成了幾個派別,是不是真的啊?”

    “嗯,這個怎麼說呢,盜墓門派在小說《盜墓筆記》中也略有提起,但是真正對盜墓門派了解的人卻不多,曆史上主要留下了四大盜墓門派:摸金派、發丘派、搬山派和卸嶺派,他們又被稱為摸金校尉、發丘將軍、搬山道人、卸嶺力士。”

    張天元想了想道:“這每個門派各有建樹,有自己專門的獨特的法器,如摸金有符,發丘有印,搬山有術,卸嶺有甲。”

    “這是真的?”

    秦世龍愣了一下問道。

    “嗯,曆史上確有這四大盜墓門派。”

    張天元點了點頭道:“因小說電影渲染,摸金門派被讀者了解最多,據史書記載,摸金派源自於三國時期,奉曹操為祖師爺,曹操設置的摸金校尉。

    摸金派最擅長定穴,即找墓,以‘分金定穴’著稱,不擅武功和體術秘法。

    分金定穴,是中國風水術確定建築坐向的專業術語,簡單的理解就是根據墓穴的坐向來判斷吉凶,類似於現代做的大數據分析。

    將360°方位平均分成120分,輔以羅盤定位,結合風水星象,觀察形勢,確定墓穴的坐向,判斷吉凶。

    據說,此法可以精準的確定棺槨放置的精確位置,誤差不超過一枚金針的直徑,這是少數摸金校尉掌握的秘術。

    這個盜墓門派不喜歡團體行動,而是比較喜歡單打獨鬥,他們的規矩有這麼幾個。

    其一,人點燭,鬼吹燈,雞鳴燈滅不摸金;摸金派進入墓室地宮後,先在墓室的東南角點一支蠟燭,然後才能開棺取財。

    相傳這是摸金派先人與死人立下的契約,任何人不得違背。

    蠟燭必須點在東南角是有講究的,一是為了確定氧氣是否充足,二是因為東南角在風水中屬生門,如果蠟燭能在生門方位點燃,就說明盜墓者不會有危險。

    如若蠟燭熄滅,就意味著‘鬼吹燈’,必須立即收手,恭敬的磕三個頭,空手回去;若早晨雞鳴之後,要盡快退出墓室,也不能再取任何寶物,否則後果自負。

    其二,開棺後,從頭到腳隻能摸一遍,而且隻能摸一兩件寶物,絕不可全部取走。

    一說秉持做事留有餘地的原則,做事不做絕;一說要給後世同行留下寶物,不至於空手而歸。

    其三,隻能對大的墓葬下手,普通老百姓的墓絕不能動,一般王侯和貴族的墓葬是主要目標,數量較多,價值也相對較高,不至於徒勞無功。

    其四,正宗摸金校尉有一枚摸金符。摸金符實際是一枚吊墜,在盜墓門派中相當於身份證。”

    說到這裏,張天元笑道:“這就是所謂的摸金校尉,你們如果看過電視或者看過小說,應該不會陌生。”

    (未完待續。)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6-11-9 13:27
正文 第二六九四章 民間盜墓



   “那還有別的呢?”秦世龍問道。

    “還有發丘將軍。”

    張天元繼續說道:“盜墓門派發丘派的曆史比摸金派的曆史要稍稍的晚一點,據說起源於後漢。

    他們常以當鋪掌櫃、古董商等身份喬裝,一般不輕易出手,除非大型陵墓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是四大盜墓門派中唯一一個不忌諱與官府合作的門派,為其他盜墓門派所不齒。

    發丘派與摸金派的手法及其相似,他們也是依靠星象和風水,確定墓穴方位和墓室所在地,但技術不如摸金校尉。

    他們也有自己門派的‘身份證’,正宗的發丘將軍有一枚銅印,上刻‘天官賜福,百無禁忌’的字樣,在發丘將軍手中是不可替代的法器,號稱一印在手,鬼神皆走。

    正是因為‘百無禁忌’,他們毀人屍骨,破人風水,做事不擇手段。

    據說,此印原型毀於明代永樂年間。

    發丘派在清朝時期遭受外族迫害,但發丘將軍有極強的適應和變通能力,相傳,流亡到海外的發丘將軍,逃到東南亞和美洲,在很多大型墓葬中都有他們的身影,而在國內存活下來的分支中有很多人成為考古學家或者在考古政府部門工作。”

    說到這裏,張天元不由自嘲地笑了笑道:“其實到了現代,發丘派因為有了政府引導,反而成為了保護墓葬的好手。”

    勉強來說,他也可以算是發丘派的傳人。

    “另外還有搬山道人,搬山派的曆史很早,或許比摸金派還要早。

    所謂搬山派和摸金、發丘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強力取勝,往往以‘開喇叭’的方式進行盜墓,打通墓葬使其通風,從而降低進入墳墓後的風險。

    但是這種做**對墓葬有著極大的破壞,因此,這種方式為其他幾個盜墓門派所不齒。

    搬山道人有道術基礎,通曉武術和機關陣法,在對付僵屍方麵有專門的陣法和武器。

    可能因為風水知識並不紮實,無法準確的判斷出墓室棺槨的精確位置,因此受自身技能的局限,他們最擅長的還是爆破技術。

    是一種主要利用暴力打開墓穴的手段,直接從墓穴上方打通墓葬,形成一種‘開喇叭’式的盜墓方法,雖然降低了進入墳墓後的危險性,但這種做法對墓葬有極大的破壞。

    搬山派行動獨來獨往,沒有太強烈的善惡和民族觀念。

    搬山盜墓,隻為求財,實戰能力雖強,但以破壞為主,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搬山派的自我保護和銷贓渠道上有自己的套路,但外人極少知道。

    最後一個就是卸嶺力士了。

    據說,卸嶺派始祖原是土匪,遇仙人傳教,得力大無窮之法,精擅武功,行事有俠客精神。

    三國呂布就是其門徒之一。

    呂布曾經幫助董卓盜墓,使得一手漂亮的方天畫戟也和他是卸嶺派弟子有關。

    卸嶺派對風水和機關陣法都有一定了解,不過這個盜墓門派最大的特點是鼻子特別靈敏。

    他們將鐵釺插入地下,憑借帶出的土壤氣息,就可以對地低墳墓中的情況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

    傳說曆史上的卸嶺派弟子曾經試圖挖掘成吉思汗陵墓,以破壞其風水,推倒元朝的殘暴統治。

    因此整個元朝時代,官軍想盡辦法剿滅卸嶺派,所以卸嶺派在那個時代就逐漸淡出中原,或者遠走西域,或者下南洋避禍。

    但卸嶺派並不是專職的盜墓門派,他們介於綠林好漢和盜墓賊之間。

    有墓的時候盜墓,找不到墓葬的時候,便做起攔路搶劫的營生。

    無論是盜墓還是搶劫,都具有極大的破壞性。

    頗具江湖俠客意味的是,卸嶺派是極端的民族主義,他們對華夏的傳承極度重視,雖然極少在中原地區活動,但傳人必須是漢人,堅決反對一切可能危害漢人政權的人事。”

    “聽張老師這麼一說,難不成還真有道術僵屍之類的東西?”

    秦世龍有點懷疑地問道。

    “哈哈哈,傳說嘛,多少會有點虛構成分的,其實真正的民間盜墓靠的可不是風水或者法術,而是技術。”

    張天元哈哈笑道:

    “我們常聽到在某地又出現了盜洞,其實在民間盜墓是非常隱秘的,這些盜墓高手決不會招搖過市,他們常會將盜墓工具拆解,選擇在深夜行動。

    這些人都有自己的高招的。

    盜墓就是在短時間內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裏邊有很多事情都是非常精妙的。

    比如說一個十幾米的盜洞挖下去能夠做到地麵上沒有土!

    我這樣的門外漢連想都不敢想,但後來相信了,因為實地“考察”過。

    現場讓我找盜洞,我走來走去找不到!

    回頭人家說‘就在你現在站的這地方,就在你腳下,你正好站在盜洞上!’

    嚇我一跳,趕緊躲開。

    然後人家找把鐵鍁在我站得那裏挖下去,一分鍾過後就看到一個洞口,原來我是站在一個‘篦子’上了,盜墓賊幹完活以後會把洞口封起來。

    現在打開,隻有一個汙水井蓋那麼大的口子,打開以後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根本看不到底,人家還講你要是有膽子還可以下去!

    下麵很結實,塌不了,你可以下去看看墓裏。

    我說算了吧,四五層樓那麼高的盜洞,看看就頭暈。

    而且更奇怪的是這周圍都是一片平原,都是很平整的土地,都種著莊稼呢,就在青紗帳裏有這麼一個井蓋子。

    外麵幾百米、幾裏地看出去也沒有土堆,不可能把土堆在外麵的,而且洞口那麼小,幹活的時候還要封起來,那真是誰也看不到!

    盡管不知道具體做法,但必須承認這個事實!

    人家告訴我,這個盜洞是一年多前被民間盜墓者打開的,一年多過去了盜洞還是很結實,不會塌陷,真不知道怎麼幹的。

    還有‘看地形’,更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來,明白訣竅的人在幾公裏以外就能看出來。

    有些民間盜墓者‘喜歡’在下完雪的天氣出來‘四處轉轉’,尤其喜歡下‘很細很細的雪粒’那種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關。

    土有‘熟土’、‘活土’、‘死土’的分別。

    有經驗的盜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這裏有沒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麼時代的墓葬。”

    (未完待續。)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6-11-9 13:27
正文 第二六九五章 驚人的事實



    “我認識的那位考古係研究生曾在大學畢業實習的時候,被學校安排到三峽去搞過探方,也就是對史前文化的搶救性掘,現在三峽漲水後已被淹沒。中文網

    他就對我講過什麼樣的土有什麼樣的特點,都是很清楚的。

    而且有意思的是,他自己也承認:

    我們這點水平跟真正民間搞盜墓的沒法比,經驗上差太遠了,我們主要是理論,你挖出個什麼東西來分析分析,看看特點、分析分析是什麼時候的東西,這行,但真要是“找墓”那就笑話了。

    先各個朝代的墓葬都有其特點,比如在形狀上的特點等等。

    掌握了這些特點,盜起墓來就能事半功倍。

    可以先用探條去探,根據手上的感覺去‘感覺’是不是有墓;

    待確定以後就下鏟,比如:一鏟打下去十米,然後看深度和鏟子上帶出來的東西,深度也是個標誌,帶出來的東西上有木屑、有朱砂、有坑灰等等這都是特點;

    然後用泥鏟把墓的形狀‘方’出來就是定坐標。

    左邊打一個打了十米沒有打到,那就是‘過了’,再回頭往右邊一點繼續打,以此類推,一個個的點連起來,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狀了,然後根據墓的形狀、深度、坑灰、木質或石質、磚質這些特點結合起來推測出墓的年代、墓門的位置等等。

    一般來說,任何朝代墓內的物品擺放都有其規律。

    一看形狀是漢墓,東漢或是西漢,那麼腦袋裏就有個‘圖像’了,棺木應該在哪裏、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裏、金屬器皿在哪裏、兩邊的耳室裏都會有什麼等等。

    等下去以後就直奔那裏挖,漢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滿了土,說是墓室實際上都是土,是在土裏前進,東西們都在土裏。

    再就是‘左肩右腳’,一般貴重的陪葬品會放在墓主棺木裏其左肩部和右腳部。

    也就是說,墓還沒有挖,盜墓者頭腦裏就有了整個墓室的概念。

    還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頂會很厚,七縱七橫、共十四層的青磚砌起來有兩米多厚,那就要在挖盜洞時避開墓頂。

    否則打在墓頂上的話,你一個晚上都幹不完,第二天你還敢來麼?

    所以一旦下鏟子碰到了磚。

    這個要看出來很簡單,就是鏟子提上來會帶有磚灰。

    這樣的話就要在開盜洞時要避開墓頂。

    反正墓的形狀已經‘方’出來了,墓門、墓牆、墓頂的位置都了解了,所以打盜洞的時候會很自然的找其他地方往下打……

    這個‘其他地方’有時可能是靠近墓門,也有可能靠近墓的後牆,這完全是根據墓的本身形狀、特點來定的。

    看完形狀,一想這墓內的棺槨可能是靠近墓門位置,那打盜洞的時候就靠近墓門,反之就靠近墓牆打。

    ‘墓道石’那不存在問題,假如真的有這個東西……

    這些民間盜墓高手也早在地麵上下鏟的時候就探出來了,打洞時會避開,直接打到墓的後牆就行。

    一個墓,就象一輛坦克,盡管有裝甲墓牆、防盜層、象堡壘墓頂很厚,但也有弱點。

    弱點就是墓牆,或是墓底。

    有些盜墓者一看這墓太堅固了,頂上和周圍都不好辦,那就幹脆一個豎井外加一個橫井,直接到墓的正下方。

    到墓的正下方以後再繼續垂直向下開一個豎井。

    然後用工具向上麵挖,把墓底挖穿一個小洞,將墓底的地板、石料、木頭等落到垂直的豎井,然後通過這個小洞進入墓的內部,這樣墓的四牆、頂部都沒有破壞,但墓本身已經被盜掘一空了。

    一般來說也不用這麼費勁,以磚石結構的明墓為例:

    它的後牆最薄弱,基本上隻有兩層磚,所以打豎洞時可以沿著墓後牆打,把兩磚厚的墓牆鑿開並不費什麼事。

    所以針對明墓來說,幾乎所有的古盜洞都是開向後牆的。

    觀察盜墓路線的剖麵,一眼就能看出那是直奔著墓後牆去的。

    有些民間盜墓者很厲害,在建國前盜明墓的,很多隻有一個人幹,一晚上的時間,穿著老鼠衣、手腳並用,挖洞、進墓、拿東西走人,都相當不簡單的。

    那時候一個人沒辦法打豎井,他就離開墓一段距離,然後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斜著挖,整好會碰到墓的後牆,然後鑿透、進入……

    計算的非常精確。

    民間盜墓者也各有‘愛好’,有些是專盜漢墓、先秦墓。

    你讓他盜明墓他不知道怎麼辦,實在逼急了有可能給你來個‘大揭頂’……

    拿炸藥把墓頂炸開,這一看就不是‘行家’所為。

    還有些是專門盜明清墓的,你告訴他這裏有座漢墓,他無論如何也找不到。

    這兩種墓不是一種類型,方法不一樣,觀察角度不一樣,區別是很大的。

    而且兩者互相瞧不起,有的說銅器值錢,鼎值錢!

    就瞧不起盜明清墓的。

    後者也有自己的道理,說你盜漢墓的一抓住就槍斃,太危險,而且你傻,你不懂行市,你就以為挖個鼎值錢,你挖出來敢賣麼?!

    我挖個瓶瓶罐罐的明清墓中陪葬品多為瓷器、金銀、字畫難道就不值錢麼?

    說不定更值錢呢,還好出手。

    另外,據說漢代及再以前的墓都沒有什麼氣味,聞是聞不出來的。

    明清墓因為離得較近,又是磚石結構,墓中會有各種氣味,這是對的。

    不過靠著聞味道來辨別墓的年代基本上是沒有,到是聽人說過辨別青銅器時,有通過手指摩擦後聞味道來辨別真偽的。

    與國家有組織的保護性挖掘相比,民間盜墓者是極其聰明的。

    先,國家掘不存在‘違法’,因此工作細致,甚至用刷子幹活。

    方式上幾乎全都是‘大揭頂’地宮龐大的明清墓除外,不存在‘技術’問題。

    而民間盜墓者不然,因為曆朝曆代對盜墓行為都在法律上給予嚴懲,現代更是如此,所以其‘時間’概念、‘隱蔽性’很強。

    實際上,並不是那些龐大的墓盜不敢,而隻是受製於時間罷了。

    曾有一個盜墓高手說:‘假如給我一個月的時間,算上我、隻要兩個人就夠,那麼…我有把握進到驪山始皇陵。’

    許多人認為他是異想天開,但他卻說他曾數次到驪山觀察過,稱其‘不過就是大了些罷了’。”

    “驪山始皇陵都能盜?這還真是有點匪夷所思啊!”

    聽到這裏,連柳憐都有點震驚了。

    (未完待續。)8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6-11-9 13:28
正文 第二六九六章 能人太多



    張天元搖了搖頭道:“我給你們說啊,這一點都不誇張,隻是有些人不了解罷了。

    民間盜墓的這些人,所用的技巧,有時候你真得是連想都想不到的。

    建國前的民間盜墓者,一般是一個人或兩個人,時間是一晚上,有自己的專用工具,專用連體服裝,行內叫老鼠衣,上麵布滿各種‘裝備’。

    他們那種建國前的挖掘設備,簡直就是現代打隧道的掘進器的縮水版,非常精妙。

    它選用鋒利鏵犁葉片的一部分做‘掘進器’,‘三片裝’很像螺旋槳,後部緊連著螺旋狀的‘排土’裝置。

    見過絞肉機的相關部分麼?

    就是那樣。

    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將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夠打透墓磚,這個跟螺絲釘原理一樣,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一個現代的民間盜墓團夥,其成員一般在三到四人,不會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過五人。

    這幾個人各有分工。

    我曾以帝都老山漢墓被盜掘一事向某人‘征求意見’,結果這位對盜掘老山漢墓的團夥不屑一顧。

    認為……‘他們那根本不是在幹活,而是在找著挨逮呢’。

    我覺得當時那些人在被抓前已經快挖到墓室了,‘夠可以了’,但這位強調‘第一,外麵不能有土,這一點他們沒做到。第二,時間拖得太久。就這兩點看來,他們不是幹這行的料!’

    我無法理解為什麼能夠做到‘外麵不能有土’,這位笑而不答。

    隻是說‘這算什麼。有時下去以後還可能會碰到防盜層,就是墓周圍灌了沙子或用‘琉璃’搭成的防盜牆,不小心就會被活埋的。’

    我問那沙子怎麼辦?這位還是笑而不答,半晌‘我有本事向下打洞的時候在地麵上不露土,也有本事有地方擱沙子或‘琉璃’,絕對不會讓土上地麵。

    幹完活你在地麵上一點土都見不到,隻有一個井蓋大的口子,簡單處理一下就行。

    還有我們在下麵幹活的時候,就算有人在地麵上旁邊走過,那也是看不到盜洞口的。

    象老山漢墓那幾個家夥挖出土來沒地方擱,擺墳頭,那不是找死麼。’

    現代的民間盜墓者已經把盜墓工具發揚光大了。

    一般的雒陽鏟已經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雒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

    由於雒陽鏟鏟頭後部接的木杆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

    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裏。

    同樣的,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

    探漢墓用雒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時用扁鏟類似魯智深的月牙鏟,進入漢墓墓室漢墓多為墓坑,多已塌陷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

    一般來說,西漢墓不帶耳房,東漢墓多帶兩個耳房,這是標誌。

    唐墓是墓磚搭起來的,磚之間沒有粘合,搭成穹頂。

    而有墓磚的漢墓並不常見大墓除外,多為墓坑或坑上加木方。

    明清墓則多為磚結構,墓磚之間以石灰和鐵片鑲死,有的明墓墓頂厚達兩米多七輻七券墓頂非常堅固。

    明墓距地麵深度一般不超過六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一夜之間盜掘完成。

    漢墓一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則更深,要想一夜之間盜掘完成,必須使用特殊方法。

    尤其是漢墓、西周墓曆史久遠,標誌難尋,先有一個‘找地方’的過程。

    確定好位置、下探條、下鏟、看坑灰、落實墓室形狀方位也就是確定年代然後才能做好準備、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間盜掘完成。

    民間盜墓者盜墓的目標性非常強,比如:

    進入墓室會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

    然後在‘左肩右腳’找東西,然後到耳室東倉西庫搜羅,至於其它位置,則看時間長短而定,時間短則棄之不顧。

    ‘看地形’時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嶺漢埋坡’等。

    我國盜掘古墓之事由來已久,曆史上被盜最早的墓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距今3600年,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從掘開的古墓中得到一個玉印,上有十字,無一人識得。

    盜墓者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官盜,像董卓,民國時的孫殿英等,他們會動用大批士兵,明火執杖的幹,還有一種就是民間盜墓者,分布各地,人數眾多。

    集中在洛州,陝州,南湖周邊一帶。

    專業盜墓者平常是兩個人合夥,多人團夥是少數,獨幹的更少,因一個人顧不過來。

    需要一個人挖,一個人放風和清土,以後一個進入墓室,另一個人在上麵接取物品,兩個合作可朋友可親親,但父子合作的卻很少。

    在找合作夥伴的時候需要很小心,防止有人見財起意。

    這些人長期以盜墓為職業,有著很豐富的經驗,善於偽裝,並對防盜機關有辦法,他們在確定目標後,如果小墓不會費多大功夫,用幾個晚上挖開,取出物品走人。

    如果是大中型墓,便一是以種地為名,在周圍種下玉米高粱等物,以青紗帳掩蓋其一個兩個月的盜掘活動。

    二是在墓邊搞個房子掩人耳目,然後從屋內挖地道通向墓室內,從外麵看是什麼也看不出來的的。

    三是在古墓邊修一假墳時暗中掘一地道,通入墓內盜掘財物。

    在南方水多,雒陽鏟不太好使,盜墓者便將多方經驗積累歸納了望,聞,問,切四字要決。

    一望為看風水,也就是盜墓者多會風水之術,以風水判斷墓地的大小;

    二聞為聞氣味,多玩鼻子之術。可於一小撮土就可斷出為哪代墓葬,讓人驚歎。

    有一傳說:有一民間盜墓者三代盜墓,練就一身本事。

    但於80年代被擒,本應死罪,可正因有其一身本事,改為無期刑,終身為考古事業勞作;

    三問多為口才好之人,去各地遊訪,專與老人談古論今。用以得取墓葬信息;

    四切為把脈診斷之意。

    有三層說法。

    一為根據土層來判斷墓葬的年代和大小。

    二為在墓中棺材裏摸死者身上的物品,先頭後口至****最後到腳,作為無所差池。必然為心思細膩者。

    三為用手摸出土物品,以判斷物品的價值大小。盜墓覓寶之事古來有之,到今天更加高明,其方法技術,工具演變到今天更加現代化,集團化,智能化。

    他們用上了探測用的軍用羅盤儀,探測儀,****,炸藥,電鋸,運輸用的汽車,通訊用手機。

    因而如果你想學習此術,可謂之複雜艱巨,任重而道遠!”

    (未完待續。)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6-11-9 13:29
正文 第二六九七章 腳下的寶貝



  “盜墓的這麼瘋狂,那怎麼防止盜墓啊?我看小說裏好像也有講過吧,隻是沒那麼詳細。”

    秦世龍問道。

    張天元想了想道:“這個確實有。最普通的反盜墓方式是隱蔽墓址,使盜墓者不知其處。

    據說先古陵墓不封不樹,不在地麵設置突出的標識,其主要出發點之一,就是防止盜掘。

    漢末三國時期盜墓現象的嚴重,致使種種反盜墓的形式中曾經出現了所謂‘疑塚’、‘虛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盜墓者的情形。

    其中以曹操所設置的‘疑塚’最為著名,民間傳說曹操有‘疑塚’多至72處,有的‘疑塚’甚至是設置於水中。

    泉州民間也曾傳說,施琅將軍共有7處‘虛墓’,分別位於泉州的幾個古城門口。

    傳統的反盜墓手段,又包括石槨鐵壁以求堅固,儲水積沙以防盜鑿,以及以機弩飛箭、伏火毒煙來殺傷盜墓者的方式。

    古墓被盜嚴重,由此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以全國已經發掘的數千座漢墓為例,目前隻有3座墓葬幸免。

    ‘我們在發掘古墓時,最擔心的就是墓葬已經遭到民間盜墓者的洗劫。’一位長期從事考古工作的學者這樣說。

    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古人視死如生,古墓成為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文化遺存,古墓裏的文物代表著一個悠久文明所印記的曆史。

    為了最完整地記錄下古代文化遺存所反饋出來的曆史、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古墓時,並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隨意發掘。

    而是通過對古墓進行科學的清理、記錄、繪圖後,再進行分析、比較、斷代,從而最大限度地獲取古墓所反饋出來的信息,供日後的研究使用,以此來補充或豐厚曆史。

    而民間盜墓行為則對考古工作造成幹擾和破壞。”

    其實張天元雖然佩服民間盜墓的那些技巧,可是對於民間盜墓這種行為卻是十分不齒的。

    因為他很清楚民間盜墓對墓葬的破壞。

    這也就是他為什麼願意幫著李明光,幫著國家去發掘墓葬的緣由了。

    老祖宗的東西,縱然是墓葬,能保護一下就盡量保護一下吧,這不是為了保護當年那些統治階級,而是為了留存一下僅有的記錄,好去研究古代的曆史。

    有些事兒要真說開了,那就太多了。

    “我以前雖然討厭民間盜墓,可還真不知道這裏麵有這麼多的道道,每次跟人家爭辯的時候,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今兒聽張哥你這麼一說,我忽然間就明白了。”

    柳憐笑著說道:“說到底,民間盜墓是求財,不管那個盜墓門派都一樣,而國家發掘古墓,則是為了保護文物,這兩者之間本身目標就完全不一樣,所以做事情的手段也自然就不一樣了。”

    “可以這麼說。”

    “幾位聊什麼呢這麼開心,張老師,這個就是村民摁了手印簽了字的合同,您隻要在合同上簽字,然後咱們一式兩份就行了。”

    幾個人正聊著的時候,趙建走了過來,笑著說道。

    張天元隨意瞄了一眼合同,大概的內容瞬間就看完了,然後在上麵簽了字。

    “展飛,給分公司的人打電話,讓他們派車來,把這些石樹先運到富城倉庫去,之後再用飛機運到帝都神羅博物館。”

    “好嘞!”

    “嗯?這個是什麼?”

    張天元準備轉身離開村支部的時候,忽然間感覺腳底下的東西動了一下。

    這好像是一大塊的石板,因為沒有鋪平,或者地麵有縫隙,所以導致了踩在上麵之後出現晃動的情況。

    可這石板卻給了他一種奇異的感覺。

    那種感覺,就好像是一股充沛的地氣直接從腳下滲透到了他的身體之中似得。

    “哦,那個是原來土地廟裏的石板,本來是鋪地的,被我們挖了下來,重新給土地廟弄了水泥地麵。”

    秦世龍說道。

    “嗬嗬,搞不好你們這一次又弄到寶貝了。”

    張天元笑了笑道:“秦老先生,這東西能挖出來嗎?”

    “可以,當然可以,小趙,聽到了吧,張老師想要看看這石板,你找幾個人來,把石板給挖出來。”

    秦世龍急忙喊道。

    趙建有點猶豫道:“老村長,您也知道,咱們鋪這地麵也不容易,這石板挖出來可是要花錢的。”

    “放心,不管這石板是不是寶貝,這地麵我都會出錢幫你們修的。”

    張天元不會去白白占別人的便宜,更何況,就修這點地,根本要不了幾個錢。

    “這孩子,讀書讀傻了啊,怎麼那麼多事兒,就這破地方,不用張老師出錢,我秦老頭都能幫你重新修了,可要是把國家文物埋在下麵不見天日,那才是真正見鬼呢。”

    秦世龍有點不太高興了。

    趙建尷尬地笑了笑,趕緊打了電話,讓村裏頭來了幾個人,雖然都是五六十歲的老漢,不過千萬別小瞧了這些人。

    這一輩人,那都是下苦力幹活掙錢的,別看五六十了,那身體上一身肌肉可以絕對不遜色於現在絕大多數的年輕人。

    現在的年輕人,身體肥胖的恐怕占了大多數啊。

    在張天元的指揮下,這些人將四塊石板重新挖了出來。

    這些石板可不小,上麵密密麻麻地刻著一些小字。

    趙建原來也想辦法破譯過,但是他雖然是大學生不假,但隔行如隔山啊,他是搞農林科技的,可不是搞考古的,對於這上麵的古文字,那是完全一知半解。

    就算是拓印下來,也沒法破解。

    他以前也想過找專家。

    可是這年頭,你不管找誰,那都得有錢啊,沒錢你找誰那也沒用。

    “這字兒真得是有王羲之的風采啊。”

    柳憐到底是玩古董的,僅僅看了一眼,就覺得這石板上的文字非常像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雖然那蘭亭集序基本被證明了是後世臨摹之作,不過應該還是屬於王羲之的筆法。

    這石板上的文字,確係與那蘭亭集序非常相似。

    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篇被曆代書家公認為舉世無雙的“天下第一行書”,就是王羲之的《蘭亭序》。

    王羲之,東晉最傑出的書法家,字逸少,琅邪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人,官至右軍將軍,所以人稱“王右軍”。

    (未完待續。)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6-11-9 13:30
正文 第二六九八章 藍田玉石




    王羲之七歲開始學書,先後從師於出身書法世家的衛夫人和叔父王廙,以後又博覽了秦漢篆隸大師淳古樸茂的精品,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

    晚年書法爐火純青,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蘭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蘭亭序》結體欹側多姿,錯落有致,千變萬化,曲盡其態,帖中二十個“之”字皆別具姿態,無一雷同。

    用筆以中鋒立骨,側筆取妍,有時藏蘊含蓄,有時鋒芒畢露。尤其是章法,從頭至尾,筆意顧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斷意連,氣韻生動,風神瀟灑。

    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右軍《蘭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出,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最難能可貴的是,從《蘭亭序》那“不激不厲”的風格中,蘊藏著作者圓熟的筆墨技巧、深厚的傳統功力、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藝術情操。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行書法帖。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時的得意之作。

    不管是王羲之還是《蘭亭序》,相信知道的人非常多。

    然而真正見過的人卻少之又少。

    恰恰柳憐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當她看到這石板上的刻字的時候,那一瞬間,竟然失聲驚叫了起來。

    這即便是臨摹版,那也怕是達到了非常高的藝術水準了。

    不過張天元關心的卻不是那些字,雖然那些字雕刻水準很高,也非常接近於《蘭亭序》。

    但說實話,他對王羲之的書法研究之深,怕是當今世上無人能及了,所以一看就知道這是臨摹的作品。

    當然了,臨摹的水準很高,這一點不得不承認。

    不過臨摹的就是臨摹的,不管水平多高,那都不是真品,所以他第一時間注意到的反倒不是這些文字,而是那所謂的青石板。

    眾所周知,陝州產藍田玉。

    藍田玉有青綠色的,也有黃綠相間的。

    如果說上麵有比較嚴重的土沁的話,那看起來並不好看,感覺就跟普通的青石板差不多。

    可是稍微處理一下,就能再現美玉的真相。

    為什麼要提起藍田玉呢?

    那是因為,這所謂的石板,其實根本就是傳誦了數千年的藍田美玉。

    “藍田玉”之名是因其產於陝州的藍田山而得名。

    文人墨客對藍田玉多吟頌讚譽,唐代及以前的許多古籍中都有藍田產美玉的記載,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一句詩:“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更是成就了藍田玉的千古美名。

    詩中包含了一則動人傳說,遙遠的過去,太白金星托夢給濟貧行善的書生楊伯雍:“晴天日出入南山,輕煙飄處藏玉顏。”從此,藍田的深山就能覓得了寶玉。

    藍田玉開采曆史悠久,但因為產量不多,無法滿足社會需求,隨著古礦點玉礦的枯竭和絲綢之路的開通,各地均采用其他玉種為玉材,藍田玉開采和應用漸漸失傳。

    玉山遭遇地震後古礦床所在的具體位置無人知曉,以至於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稱,藍田為蔥嶺別名,藍田為儲運加工玉石之地等推論。

    藍田玉是中國開利用最早的玉種之一,迄今已有5ooo多年的曆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開始佩戴打製的藍田玉,在陝州藍田境內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器就有先民磨製的玉璧玉戈等。

    2o11年3月,在掘位於藍田縣華胥鎮卞家寨村西南的藍田新街遺址時,考古學家次係統性地現了5ooo多年前中國人使用藍田玉的珍貴資料。

    考古人員現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玉料,譬如玉條、玉石塊等,製玉工具石鑽、石鑽帽、石鑽頭和石鑽心等,以及一些作為裝飾品的玉笄、玉環等。

    考古專家認為,這些玉製品及治玉工具的出土,為仰韶文化時期開利用藍田玉提供了實物佐證,也為史前時期治玉工藝研究增添了重要標本。

    陝州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介紹,藍田自古出美玉,戰國時期著名的“和氏璧”據研究就是藍田玉。

    中國人5ooo多年前已開始出現較成熟的玉藝術品,但考古現仰韶文化時期的玉器一直十分稀少,藍田新街遺址現的玉器相關的文物如毛坯、成品、廢品與廢料等係統性地出土,在早期玉器史上尚屬次。

    陝州曆史博物館珍藏的125件龍山文化時期的神木石峁遺址玉器中,有一件用藍田玉製作的菜玉鏟。

    鏟呈草綠色,刃端並夾有淺褐色,長梯形,體扁薄,平直背殘一角,刃微斜,圓穿偏於一邊,長16.8厘米,寬7.5厘米,極薄銳,厚僅o.2厘米。

    張天元可是陝州人,他對藍田玉的了解比別的玉石都要多,也更加深刻。

    他很過藍田種玉的傳說。

    傳說,藍田在得名之前,是終南山古驛道上的一個小山莊。

    莊上有一個窮書生叫楊伯雍,他年輕好學,心地善良,搭了一個蓬草涼亭供過往旅客喝水用茶。

    一天,一個老漢身背碎石,因勞累過度,栽倒在涼亭前。楊伯雍急忙把老人攙扶起來,喂水喂飯,救了老人。

    老人離開的時候把他背的一鬥碎石給他,說:“別看這些碎石頭,你種在地裏就會生出玉石,還能娶一個好媳婦。”

    不等楊伯雍答謝,老人便消失了。

    原來,楊伯雍救的老人不是凡人,而是太白金星。

    楊伯雍依照老人的叮嚀去做,果然地裏生出一鬥玉石,後來他用玉石做了5雙白璧做聘禮,娶了一位善良賢慧的徐姑娘。

    但是家鄉山多地少,遇到天旱糧食減產,百姓忍饑挨餓,苦不堪言。

    (未完待續。)8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小雲雲530929

LV:9 元老

追蹤
  • 279

    主題

  • 638082

    回文

  • 20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