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明星] 文藝生活 作者:薪越 (連載中)

 
kevin1217 2016-11-8 04:59:59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80 98081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23:18
第二百二十章 低調

    對於《活著》在戛納的獲獎,港台媒體大肆報道,內地媒體卻支支吾吾。

    葛尤成了國際影帝,這怎麼說都是一種榮譽。

    然而,一部在國內被禁的影片主流媒體不會進行宣傳,就算是宣傳也是帶有批判性質,只有南方的一些小報才會刊登轉載自香江的消息。

    也就是說,這個戛納影帝並不會給葛猶帶來多大的光環,畢竟老百姓都不怎麼清楚。

    可在電影圈子裡,這個影帝的頭銜還是含金量十足,葛尤以後的片酬至少要翻上一倍,以前拍一部電影是15萬,現在要30萬了。

    這麼一來,有利有弊,片酬高了一般的劇組請不起,只能參演那些大製作。

    可華國每年的大製作就那麼幾部,裡面的角色還不一定適合葛尤來演,這就可能造成沒戲可拍的尷尬境地,除非他願意自降片酬。

    不過,現在不是考慮這些的時候,葛尤還可以拍好夢公司的電影。

    現在的問題是《活著》這部片子會不會因為獲獎而解禁。

    這正是張億謀的打算,希望通過《活著》獲得國際電影節的大獎得到輿論的支持,總局能重新考慮這個問題。

    大家都在看著總局的態度,總局內部也在討論。

    大部分人不支持解禁,禁映《活著》的理由是因為違規參加戛納電影節,現在獲獎了又要解禁,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麼?

    再說了,《活著》沒有通過審查和是否參加電影節沒有關係,而是影片本身的問題。

    支持張億謀的人覺得解禁是好事,說明咱們開明了,只要張億謀願意修改片子,還是可以在國內上映的。

    今年的電影市場這麼低迷,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片子能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

    不過這些人只是少數,總局最終的決議還是不讓《活著》解禁。

    「要是能解禁,我還準備請尤哥上我的訪談節目呢。」慕姍姍惋惜道。

    「他現在也能上,只要別提《活著》就行,可要是不提這個,上節目也沒什麼意思了。」林子軒歎息道。

    葛尤也夠無奈的,別人拿了影帝風風光光,他呢還要盡可能的保持低調。

    從法國回來後,他就進了《甲方乙方》的劇組,和馮曉剛一起琢磨拍戲,這樣能避開外邊的是是非非,他可不想處在風口浪尖之上。

    有人還想拿他這個影帝說事,嚴格意義上說,葛尤參加戛納電影節也屬於違規。

    只是總局不願意追究,大家都清楚葛尤的為人,沒必要這麼抓住不放,那就沒意思了。

    相對於葛尤的低調,林曉玲在電影學院就高調多了。

    《京城的風很大》獲得的獎項沒辦法和《活著》相比,可也算是一個國際獎項,既然沒辦法報道《活著》,媒體就把焦點對準了電影學院。

    拿了獎後,電影學院的領導積極多了。

    扶持學生拍電影是電影學院的一貫宗旨,只是出成果的很少,這次能夠獲獎,說明他們推行的教育改革有了新成效,是一種業績。

    林曉玲被學校當成典型,成為電影學院的風雲人物。

    校領導聽說她還是旁聽生,立刻給她辦理了轉正手續,給予正常學生的一切待遇,補助啊,獎學金啊,這些都可以有。

    這讓曉玲同學感到很幸福,她終於成為一名真正的電影學院學生了。

    「看把你樂的,都找不到北了,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功勞,電影講的是團隊協作,你只是其中的一份子,別太膨脹了。」林子軒打擊道。

    「老哥,就不能讓我高興幾天麼?」林曉玲不滿道,「我在學校裡和同學成立個電影小組,我們準備拍電影了。」

    「那行,你想到哪個劇組?電視劇還是電影?」林子軒隨意問道。

    他以為妹妹是想到劇組工作,鍛煉鍛煉,積累經驗,就像以前一樣。

    「我們不是要到劇組打雜,而是想自己拍電影,拍自己想拍的電影。」林曉玲解釋道。

    「你還沒上大二吧,學會拍片子了麼?還是好好學習吧,別想那麼遠。」林子軒訓斥道。

    「理論要聯繫實際,不能光學不練,學校也鼓勵我們要進行實踐。」林曉玲據理力爭道,「老哥,你有沒有門路?給我們找點活幹,錢不錢的無所謂,能拍片子就行。」

    這次的獲獎不僅讓曉玲同學成功轉正,還給了她不小的自信。

    「你啊,還是太膨脹。」林子軒搖頭道。

    話雖這麼說,他也不能不管,林子軒明白拍電影理論很重要,但實踐更重要。

    馮曉剛沒學過電影理論,現在照樣拍電影,這就是長期實踐的結果。

    他想起前幾天在華國電視台,遇到了《華國時空》欄目組的編導,《華國時空》新開闢了一個子欄目叫做《生活空間》。

    這個欄目關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鏡頭記錄下這些平凡的故事。

    他們的目標是想做一個社會忠實的紀錄者、冷靜的觀察者、認真的思考著,展現一幅幅華國社會變革中的生動畫卷。

    這需要不少外派記者深入各個家庭進行採訪,欄目組剛成立沒有那麼多的人力物力。

    林曉玲是電影學院的學生,又有了一點小名氣,電視台應該不會拒絕這種免費的勞動力,如果拍攝的節目被欄目組採納,還會有酬勞可拿。

    「拍紀錄片可以吧?」林子軒詢問道。

    「當然行啦,還是老哥好,這麼快就想到門路了,我們幾個人在學校一點法子都沒有。」林曉玲拍馬屁道。

    「既然想拍就認真拍,別給玩兒似的。」林子軒叮囑道。

    這時候,法國電影人讓路易來到京城,和林子軒見了一面,表達了對《活著》這個故事的喜愛之情,並期望《活著》能早日翻譯成法文。

    他會和法國國內的出版商推薦《活著》這本書。

    林子軒覺得這人不錯,就送了他一本中文版的《活著》,反正家裡還有好幾百本呢。

    通過翻譯他知道這個法國人是個製片人,也是投資商,這次來是和張億謀合作拍攝新片,這個法國人似乎對華國電影尤為感興趣。

    聽姜聞說《陽光燦爛的日子》後期製作又要沒錢了。

    林子軒覺得可以把這個法國人介紹給姜聞,再忽悠一筆錢出來,把片子製作完成。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6:46
第二百二十一章 製片人

    林子軒對著法國人把《陽光燦爛的日子》一頓好誇,把這部片子說成是華國最好的藝術電影之一,來華國一趟不看看是你的損失。

    這種叫賣式的推銷讓一旁的翻譯忍不住笑場。

    這翻譯其實不算是翻譯,也是一位製片人,京城人,叫做王微。

    王微四十多歲,1977年進入電影圈,當了十幾年的演員,沒混出太大的名堂。

    八十年代後期華國興起出國潮,她到法國留學,學的是工商管理,畢業後搖身一變成為了電影的製片人和監製,在電影製作和國際融資上有著豐富的經驗。

    製片人也分檔次,像林子軒這種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只能在國內鬧騰。

    高級的製片人能邀請大導演和大明星,推動國際資本的合作,拍完片子還能保證參加國際性的電影節,甚至能影響到電影節獎項的歸屬。

    這種國際電影人和各大電影節的主席都很熟悉,瞭解國際影壇的動態和趨勢。

    法國人讓路易和王微這次來華國,就是覺得張億謀目前正在上升期,能拍出有藝術性和高水準的片子,這種片子在歐洲很有市場。

    尤其是在歐洲的電影節上會受到歡迎,能賣出好價錢。

    一位導演真正展現才華的時間也就是那麼幾年,在某段時間能拍出一系列的好片子。

    這就是創作的高峰期。

    當然,這不是說他以後拍不出好電影了,他也能拍出好電影,只是沒辦法超過以前了。

    圈子裡有句話,一個導演一生只能拍三部電影,其餘的電影都是這三部電影的重複。

    事實上,很多導演一生就拍了一部電影,想要突破自己的風格實在是太困難了。

    張億謀目前正處在創作的高峰期,《活著》應該說是他最好的一部電影,這就像是拋物線,到了頂峰就會開始下降。

    除非是尋求轉型,否則很難再有大的藝術突破。

    王微雖說不經常在京城,卻也聽說過姜聞和他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圈子裡不少人都以為這片子會爛尾,想不到都開始做後期了。

    一部片子做後期說明就要能放到市場上銷售了,這時候進場很少會失手。

    畢竟拍攝的素材都在哪兒擺著呢,看看就能大致判斷片子的質量,不像是在影片剛開始籌備的階段,很難判斷片子會不會成功。

    看得出這個劇組很困難,不然林子軒不會用這種方式推銷電影。

    作為製片人,王微想的是能不能從中獲得收益,這個只有看過電影才知道。

    對她而言,勸說法國人去看一部未完成的電影是舉手之勞,還能在林子軒這裡留下一個人情,就算暫時用不到,以後的事情誰也說不準。

    這件事掌握在王微的手裡,否則任憑林子軒說的天花亂墜,王微不去翻譯,或者故意翻譯的驢唇不對馬嘴,林子軒也沒轍。

    經過一番交流,法國人讓路易同意觀看《陽光燦爛的日子》。

    林子軒打電話給姜聞,讓他把片子拿到京城電影製片廠的放映室裡,等他們到京影廠的時候,姜聞已經準備好了。

    片子還沒剪輯完整,情節有點散亂,不夠緊湊,不時出現一些錯亂的鏡頭,影響觀感。

    然而,正是這樣的電影讓法國人看的特有感覺,不住的稱讚。

    華國第五代導演在國際上獲獎的電影大都是表現苦難的片子,這部《陽光燦爛的日子》表現的卻是青少年的懵懂和衝動。

    這種題材很對法國人的胃口,就算沒有法文字幕,他仍然看的津津有味。

    讓路易看完,給姜聞寫了七張紙,提出了33條意見,並答應幫忙解決劇組面臨的困境。

    林子軒看了翻譯過來的這33條意見,覺得真不愧是法國人。

    讓路易對一群少年演員光著身子在浴室裡洗澡的那段情節大加讚賞,認為這表現了東方男性的健康美,並稱呼那些少年為美男子。

    他還對女主角寧菁頗為欣賞,寧菁在片中的表演勾人心魄,他認為可以更大膽一些。

    這就是法國人對於藝術電影的看法。

    其實,看法國電影就知道,沒有裸露鏡頭的法國電影就不能算是正宗的法國電影。

    讓路易帶著姜聞提供的一段十幾分鐘的錄像帶回到了法國,很快聯繫到了一位德國導演,這位德國導演幫助姜聞找到了一家叫做柏林貝克斯伯格製片廠做後期製作。

    當然,這不是免費的,而是拿《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德國放映的版權進行交換。

    這時候也顧不了那麼多了,先把片子弄出來再說。

    雙方簽了合約,姜聞帶著片子趕往德國柏林。

    六月初,林子軒在機場送走了姜聞,不由得鬆了口氣,為了這部片子這一年多的時間把他折騰的夠嗆,現在終於要結束了。

    從機場出來,他到華國電視台去接慕姍姍。

    兩人沒有回家,而是先去了什剎海的那間四合院,穿過悠長的胡同,推開院門。

    院子裡的人都搬走了,只剩下空蕩蕩的房間,相對於周圍的熱鬧,給人一種幽靜的感覺。

    這兒暫時還不能住進來,都是有些年代的老宅子,年久失修,要找施工隊對房屋進行加固和修繕,刷漆翻新一遍。

    估計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接下來,還要添置傢俱,配備日常用品。

    「感覺咱們成了以前的地主階級,要是再雇上幾個丫鬟和長工整天伺候著,就回到舊社會了。」慕姍姍說笑道。

    「地主那是不勞動,靠剝削勞動人民為生,咱們這是自己辛苦賺來的,是勞動所得。」林子軒不同意道,「再說了,現在誰還講究這些啊,能過好眼前的日子就成了。」

    「咱爸誇你有眼光呢,以後樓房會越建越多,四合院越拆越少,物以稀為貴,從這個角度說四合院比樓房更有價值。」慕姍姍表揚道。

    慕致遠是文化部門的領導,看的長遠,不像現在的不少人,一心想著拆遷,能住新樓房。

    兩人在院子裡隨意的走動著,商量著院子的佈局和規劃,畢竟他們會在這兒住上很長的時間,甚至可能是一輩子。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6:50
第二百二十二章 民謠的時代

    想要把整座四合院翻新一遍按照現在的價錢估計要一萬出頭,再添置傢俱什麼的兩萬塊應該能拿的下來,至於其他貴重一點的物品以後再說。

    林子軒和慕姍姍為了買這套四合院把積蓄用的差不多了。

    這不是說他們就沒錢了,向朋友借個兩萬塊應個急完全沒問題,或者從好夢公司裡先拿出來用了,以後補上就行。

    作為公司的老闆這點權利還是有的。

    對現在的林子軒來說,這些都不算多大的事兒,他已經不是剛畢業那會的光景了。

    不過他還有一個門路,就是把《一封家書》那首歌的版權賣出去。

    自從《一封家書》在春晚上唱紅之後,就有音樂製作公司的人來找他,想要購買版權。

    如果在這首歌沒唱紅之前,歌詞和作曲加在一起也就兩千塊左右,這是市場價。

    現在這首歌唱紅了,音樂公司還想用這個價格購買版權,這就讓林子軒不能接受了,這是新人詞作者的價格,不是埋汰人麼?

    所以他一直拖著,沒有答應。

    沒有版權,音樂公司就不能出正版的專輯。

    隨著這首歌的流行,傳唱度越來越高,林子軒相信音樂公司還是會妥協的。

    就這樣,從二月份拖到了六月份。

    這次來找他的是一家香江的音樂公司,叫做大地唱片,不是大公司,剛成立沒幾年,找他的人是大地唱片的音樂製作人黃曉茂。

    黃曉茂是地道的京城人,軍人家庭出身,大院子弟。

    他準備製作一批內地的民謠歌曲,相信在國內會有市場前景。

    這時候,內地的流行音樂逐漸發展起來,成立了不少家音樂公司,培養了一批專職的流行歌手,也有了自己的音樂特色。

    只是和港台的流行音樂相比,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不光是音樂作品質量的問題,還有製作、宣傳和發行方面的問題。

    港台的音樂公司具有成熟的市場運作體系,懂得如何打造明星。

    一個歌手的唱功可能不是一流,可通過包裝和宣傳就能成為大歌星。

    想想上一年的春晚,一旦要求真唱,港台歌星就不願意參加春晚,這不是說他們都沒有實力,而是他們所屬的音樂公司不同意。

    在和港台歌手的抗衡中,內地的流行歌手失敗而歸。

    與其說是歌手的失敗,不如說是內地音樂製作體制的失敗,還有法律上的不健全。

    在這種情況下,華國的搖滾樂和民謠開始在夾縫中興起,成為內地流行音樂的新生力量。

    黃曉茂打算製作兩類專輯,校園民謠和城市民謠。

    他托圈子裡的人找到林子軒,想要購買《一封家書》的詞曲版權,為此他約了個飯局,請林子軒出來吃飯,大家聚一聚,在酒桌上好談事情。

    林子軒準時赴約。

    飯局上大多是京城音樂圈子裡的人,他都不太熟悉,就是隨便認識一下。

    在這個年代,搞音樂的大多留著長頭髮,顯得特別頹廢,尤其是搞搖滾和民謠的,不然彰顯不出個性來。

    林子軒在這幫人裡有點不合群,他們也不樂意和林子軒聊天。

    「你們唱片公司還收校園民謠麼?我這兒有一首。」林子軒詢問道。

    「有人唱過麼?」黃曉茂好奇道。

    「應該挺有名的吧,叫《同桌的你》。」林子軒平靜道。

    這句話一出,酒桌上的人都安靜下來,這些人不少是搞校園民謠的,凡是搞校園民謠的都知道有這麼一首《同桌的你》。

    這首歌大概是四年前傳開的,據說是從京城廣播學院,可沒人知道是誰寫的。

    後來還有人到廣播學院問過,也沒問出個所以然來,主要是那一屆的學生都畢業了,後面的學生都是聽說過這件事。

    不過這首歌倒是傳唱的很廣,尤其是在京城的各大院校,成為了一個傳說。

    可以說,這首歌是內地校園民謠的開山之作,他們很多人都是聽了這首歌才開始創作校園民謠的,只是沒想到在今天遇到了正主。

    「你鬧著玩的吧?」有位歌手不信道。

    「林總,我一直想找這首歌的詞作者啊,你不是哄我吧?」黃曉茂驚喜道。

    「這有什麼好哄的,四年前,我即將從廣播學院畢業,有天晚上參加了畢業班的晚會,那時候正在談對象,就在晚會上唱了這首歌。」林子軒回憶道。

    「林總,這首歌一定要給我,有了這首歌,咱們這個《校園民謠》的專輯才算是完整了,不然總有點遺憾啊。」黃曉茂興奮道。

    黃曉茂已經相信了。

    以林子軒的身份根本沒必要說謊,否則有人出來指證他撒謊,那他在圈子裡就很難混了。

    在座的這幫人愣住了,《同桌的你》不見得是最好的校園民謠,可它的影響太深了。

    圈子裡的人談起來這首歌都有很深的感情,林子軒算是他們圈子裡的前輩了。

    「林總你怎麼沒繼續寫歌,太可惜了啊。」有人感慨道。

    「畢業後分配到了廣播電台,後來進入影視行業,也就沒怎麼寫了。」林子軒淡然道。

    這幫人一聽,都有點惋惜,音樂圈少了一個奇才啊。

    這還是他們不知道《一無所有》也是林子軒唱出來的,否則會更加瘋狂。

    這頓飯局後面的氣氛頗為熱烈,這批搞音樂的紛紛對林子軒表達好感,有種我是聽著你的歌長大的感覺,讓林子軒以為自己老了不少。

    吃完飯,黃曉茂和林子軒談了歌曲版權的問題。

    按照香江的價格,對於著名的詞作家,一首歌詞曲的版權大概是八千港幣,新人只有三千左右,這幾乎是內地的一倍。

    對於林子軒的兩首歌,黃曉茂給出了著名詞作家的價格,兩首歌一共一萬六千港幣。

    林子軒覺得還行,就和大地唱片簽了合同,轉讓了《一封家書》和《同桌的你》的版權。

    隨著大地唱片發行了《校園民校》的系列專輯,掀起了一股校園民謠的浪潮,華國的音樂圈迎來了一個民謠的時代。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6:52
第二百二十三章 鐵三角

    從唱片公司拿到錢,林子軒請了施工隊整修院子,還找了個親戚家的孩子在一旁照應著。

    倒不是擔心施工隊會偷工減料,而是幫著燒個茶水,遞根煙什麼的,有事了還能及時的通知林子軒和慕姍姍。

    兩人平時比較忙,不可能一直在這兒看著。

    修繕老宅子不能找蓋大樓的工程隊,只能找京城裡的泥瓦匠,這些人熟悉老房子的構造,知道從哪兒弄來匹配的磚瓦。

    怎麼倒弄是有講究的,很多都是家傳的手藝。

    找人在一旁好生的招待著,這些人做事會盡心些,都是面子上的事兒。

    慕姍姍有時候會過去看看,她對裝修挺上心,會和施工隊的人商量。

    除此之外,她還規劃著添置傢俱,是訂做還是買現成的,訂做需要太長時間。

    時代在發展,越來越講究效率,不像當初他們結婚那會,還要自己跑到傢俱廠挑選木料,現在的人圖方便,大多是買現成的。

    林子軒覺得應該買幾套老年間的舊傢俱擺放在家裡,顯得有年代感,看起來舒服。

    什麼黃花梨啊,紫檀木啊,都是以前達官貴人用的東西,既能做傢俱,也能當收藏。

    他這種想法和現在流行的趨勢不同,大家都在忙著趕時髦,對老物件的興趣不大。

    這不是說林子軒要進入古玩這個行當,搞文物收藏。

    他不懂古玩,撿漏雖然好,可打眼的時候更多,專家都可能被忽悠,外行人就更不行了。

    真正能撿漏的是八十年代,那時候國家有規定,個人收藏的古玩只能由國家指定的單位收購,個人不准私自經營,嚴禁倒賣牟利。

    不過私下交易的現象屢禁不絕,這就是黑市了。

    那個年代的好處是基本上都是真東西,價格便宜,沒有人想著造假,只是普通人工資低,沒什麼錢,加上國家嚴禁,就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收藏熱潮。

    到了1993年,國家的政策放開,允許一定範圍內的古玩交易。

    這才帶動了民間收藏的火熱,京城的琉璃廠和潘家園藉機發展了起來,在發展的同時,難免魚龍混雜,出現了不少魚目混珠做舊的物件。

    再說了,這個行當炒作嚴重,市場上的水分太大,很容易砸在手裡。

    林子軒明白貪多嚼不爛的道理,有研究古玩的工夫,還不如好好拍一部電影呢。

    他就是想弄幾件老傢俱裝點門面,沒其他心思,他在圈子裡打聽誰有這方面的門路。

    「我認識個喜好倒騰古玩的哥們,姓馬,以前在雜誌社做編輯,後來辭職下海了,這幾年專門弄這個,從他哪兒找幾件老傢俱應該沒問題。」馮曉剛介紹道。

    「那行,有空約出來認識認識吧。」林子軒點頭道。

    他們在《甲方乙方》的拍攝現場,葛尤從戛納回來後這片子就開機了。

    國內劇組開機沒那麼多講究,籌備好了就開拍。

    自從把藝術中心的人員調過來以後,劇組穩定下來,京影廠的人也不鬧騰了,他們知道要是再鬧騰,就會被換掉。

    如果沒戲拍,他們只能領著廠子裡發的死工資,京影廠拖欠工資不是一兩個月了。

    那些有名氣的導演和演員能找到出路,不愁吃喝,他們這些幕後人員就不行了。

    搞定了劇組人員,演員方面就更不用擔心了。

    這次找的都是京城演藝圈裡和林子軒他們交好的朋友,比如女主演劉焙。

    在拍攝《編輯部的故事》的時候大家就認識,後來還演了《過把癮》,大家關係不錯。

    劉焙是地道的京城人,以前是京劇演員,後來辭職成了個體演員,沒有工作單位。

    這女孩演技不錯,有一種溫婉的氣質,林子軒打算把她簽到好夢公司來。

    之所以找她來演《甲方乙方》,一個是大家認識,還有就是這部片子展現的是發生在京城的故事,找一個地道的京城人來演才有味道。

    拿《頑主》來說,當初米佳山在選角方面要照顧巴影廠,女主角是滬城人。

    所以,在看《頑主》的時候總覺得女主演沒入戲,和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觀眾看完電影,只記得三位男演員,對女主演沒印象。

    連米佳山都承認這是個失誤。

    因為那名女主角是巴影廠的演員,也是他的妻子,這名演員的演技沒問題,是一位優秀的演員,就是和《頑主》的整體風格不搭調。

    這次拍《甲方乙方》,林子軒為了避免出現類似《頑主》的失誤,找來的演員基本上都是京城人,或者是在京城生活了很長時間的演員。

    他們熟悉京城的生活狀態和交流方式,大家配合起來默契十足。

    比如,京城人的坐姿都不怎麼端正,坐在沙發上的時候更接近於躺著,不光是在家裡,在外邊也是如此,無論往哪兒一坐,就想著朝後仰掰。

    這是打小養成的習慣,怎麼舒服怎麼來。

    你要是讓一個滬城人這麼仰著,他不一定會舒服,可能還覺得累的慌。

    一地有一地的生活習慣,用京城人來演京味電影才是最好的選擇。

    尤其是葛尤,他塑造最好的角色就是生活在京城底層的小人物,演起來活靈活現,惟妙惟肖,這和演技關係不大,主要還是太有生活了。

    他演的就是他身邊的人和事,還有他自己。

    拿了戛納影帝后,葛尤在國內電影圈也算是大腕了,進入了華國頂尖男演員的行列。

    他的不足是年輕的時候讀書少了,沒接受過正規的教育,對於特別文藝的片子他怵得慌,搞不明白其中的內涵。

    他的長處是肯下功夫,愛琢磨,不懂就問。

    《活著》這部戲裡的角色很難演,他能演好是因為下功夫了,這部《甲方乙方》就是給葛尤量身定制的,也是他最擅長的人物形象。

    他掌控這樣的角色游刃有餘,非常的自如。

    有了葛尤的帶動,其他演員相當配合,一個是大家都是熟人,再者說,能和國際影帝演對手戲的機會可不多。

    在這個劇組裡,只要林子軒、葛尤和馮曉剛三個人不亂,就不會出大問題。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6:53
第二百二十四章 閃光點

    七月份,林曉玲放暑假了。

    林子軒把她帶到了華國電視台《生活空間》的欄目組,給她找了份暑期實習的工作。

    上次林曉玲提出要拍片子,林子軒覺得在學校還是要好好學習,不過寒暑假可以參加社會實踐,這才答應了妹妹的要求。

    《生活空間》這個欄目雖然創立不久,可畢竟是華國電視台的節目,非常正規。

    林曉玲只是實習生,不能算是華國電視台的員工。

    這個欄目主要是採訪華國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希望通過紀錄這些普通人的故事,展現華國社會正在進行的變革。

    當然,你不能隨便跑到一戶人家就去拍攝,至少要徵得這家人的同意才行。

    而且,作為編導,你要找出這家人不平凡的地方,也就是說閃光點,一個平凡的人偶爾也會做出不平凡的舉動。

    有句話說得好,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比如,一個工資不高的人每月會給貧困山區的學生捐款,一位普通的鄉村郵遞員堅持送信,風雨無阻等等。

    這畢竟是電視節目,不會真的播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總要有能抓住觀眾的東西。

    你要是找不到閃光點,欄目組就不會批准你的拍攝請求,資源就那麼多,不能浪費。

    林曉玲不需要去打電話和每戶人家溝通,徵求別人的同意,前期的工作已經有人做好了。

    她只需要從那些願意接受採訪的家庭中選擇一戶人家,上門瞭解情況,找到這戶人家值得採訪的地方,寫成拍攝計劃遞交給欄目組。

    欄目組經過審查,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會分配資源給林曉玲,讓她前去拍攝。

    《生活空間》欄目組有好幾組人員,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斷的採訪,寫報告,拍片子。

    這就是編導的日常工作,非常的枯燥,沒有想像中那麼富有激情,有時候寫的報告被上級領導不斷地否決,最後自己都開始懷疑人生了。

    林曉玲剛剛入行,還處在興奮之中,覺得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來了。

    她從一份採訪名錄中選擇了一戶人家,這是一個四口之家,丈夫是警察,妻子是工人,還有一對六歲的雙胞胎姐弟,給人的感覺應該很幸福。

    再說了,警察這個職業想必會有很多的故事,一定能找到閃光點。

    帶著這樣的想法,曉玲同學開始了她第一次獨立的編導工作。

    然而,事情並沒有她想的那麼順利,經過兩天的採訪,她發現這家人的確很普通,普通到真的找不到閃光點。

    那位丈夫雖然是警察,不過從事的是文職工作,就坐在辦公室裡,沒有任何的危險。

    妻子在工廠上班,除了工廠拖欠工資外,實在沒什麼好談的。

    夫妻倆偶爾也會吵架,但很快就和好了,不存在感情危機,這個家庭沒有經歷什麼大風大浪,一切都很平常。

    這其實才是華國大部分百姓的正常狀態,就這樣每天過著平凡的日子。

    林曉玲覺得自己很失敗。

    作為編導就是要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細節,要把細節放大展現給觀眾看,這是她在電影學院裡學到的,可她還是沒挖掘出來。

    「老哥,我是不是不適合這一行啊?」林曉玲懷疑道。

    以前拍攝《京城的風很大》,是在林子軒的指導下進行的,後來是電影學院學生的集體創作,她雖然也出了力,不過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現在她自己獨立做一個項目,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曉玲同學終於認識到自己太膨脹了,以為上了一年導演系就能出來招搖了。

    「像你這種剛從學校出來的學生失敗很正常,這家不行就換下一家唄,難道你還想要一次成功麼?曉玲啊,你這個態度有問題,太急躁了。」林子軒教訓道。

    這時候他正在準備要搬家,什剎海的四合院修繕完畢,空置了半個月,已經能夠住人了。

    京城有老規矩,搬到新居要邀請親戚朋友過來小聚,祝賀喬遷之喜,也叫做暖房。

    他不準備鬧的太大,請幾位相熟的朋友就好,大家喝喝酒聊聊天,權當放鬆一下。

    林曉玲想了想,也覺得自己太急於求成了。

    「要是下一家還不行呢?」林曉玲求教道,「老哥,你有什麼經驗傳授一下唄。」

    「想要成功就要心細,和那戶人家裡的每個人都好好聊聊,不要放過任何的細節,也不能光注意表面,還要挖掘一下他們的內心。」林子軒指點道。

    他其實是想到了遊戲,在新手村,想要找到任務的線索,就要不停的和村裡的角色聊天。

    方法雖然笨了點,卻很有效果,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林曉玲決定對那戶人家做一次回訪,這次要是再找不到閃光點,她就選擇下一戶人家。

    她來到了警察的家裡,警察不在家,妻子出去買菜去了,家裡只剩下兩個六歲的雙胞胎孩子,男孩在看電視,女孩在寫作業。

    林曉玲前兩天來過,孩子們對她不陌生,就開門讓她進來。

    曉玲同學覺得反正沒事做,就和女孩閒聊起來,她上次只和女孩的父母聊過。

    「我不想當姐姐了。」聊著聊著,女孩悄悄的告訴林曉玲。

    林曉玲瞭解過這個家庭的狀況,這對雙胞胎挺有意思的,六年前,當這對雙胞胎即將出生的時候,母親要做剖腹產。

    醫生就問是先取出男孩,還是先取出女孩。

    結果這個家庭一商量,覺得女孩懂事些,可以照顧男孩,就決定先取出女孩,於是這個女孩就成了姐姐,男孩成了弟弟。

    其實,兩人出生相差也就是幾分鐘的時間。

    可正是這幾分鐘的時間賦予了女孩一個姐姐的身份,她需要承擔起照顧弟弟的責任。

    如果先取出來的是男孩,那麼男孩就是哥哥,他就有義務照顧後出生的妹妹。

    這種角色的安排不是男孩和女孩決定的,而是六年前在一次家庭會議上由他們的家人決定的,他們被動的接受了這個身份,於是,女孩被當成大人來教導,男孩則被嬌慣著成長。

    在六年後,這位做姐姐的不想再做姐姐了,她也想被人照顧,而不僅僅是照顧別人。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6:54
第二百二十五章 小世界

    在這個家庭裡,女孩叫蕊蕊,男孩叫峰峰。

    林曉玲聽得出來蕊蕊認為父母只喜歡弟弟,不喜歡她,太偏心了。

    還覺得如果自己不是姐姐,而是妹妹,那麼父母就會喜歡她了。

    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裡都會出現,只要一個家庭裡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孩子,父母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總會有所區別。

    父母可能並不會在意,但孩子的內心很敏感,他們能察覺到自己被冷落了。

    林曉玲在家裡是老小,雖然偶爾也會覺得父母偏心,但更多的時候處在被照顧的狀態,她覺得蕊蕊太敏感了。

    小孩子在家裡同樣存在爭寵的現象,為了得到父母的疼愛會用一些小手段,比如撒嬌。

    聽了蕊蕊的抱怨,林曉玲覺得有趣,卻沒有太重視,這畢竟只是孩子之間的玩鬧。

    她等到蕊蕊的母親回來,想要再深入的瞭解這個家庭。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林曉玲發現了一件以前不曾注意到的事情,那就是孩子母親的態度,在對待兩個孩子上不盡相同。

    「你是做姐姐的,應該讓著點弟弟。」

    這句話在孩子母親的嘴裡出現的頻率很高,蕊蕊和峰峰因為看電視發生爭執,母親會這麼說,峰峰要下棋,蕊蕊不想下棋,母親還是這麼說。

    只要是兩個孩子有了爭執,蕊蕊總是需要妥協的一方。

    這位母親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你是姐姐,照顧弟弟是應該的,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一對雙胞胎,只因為在出生的時候被賦予了不同的身份,從此決定了他們的性格,甚至是整個人生,這樣到底公不公平?

    林曉玲仔細想想覺得這裡面有些說不清的東西。

    這家人當初為什麼要做出這個決定?

    因為在傳統的觀念中,女孩懂事,會照顧人,男孩頑皮,需要照顧,或者說,女孩就應該柔順懂事,不能活潑叛逆,否則就不是好女孩。

    這裡面或許還有著重男輕女的思想。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並沒有考慮到蕊蕊的想法,用一個「你是姐姐」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就剝奪了蕊蕊的選擇權。

    弟弟要看這個台的節目,你就不要爭,弟弟要玩這個遊戲,你就要陪著玩。

    看得出,蕊蕊反抗過,她反抗的手段就是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想要得到疼愛。

    林曉玲在一旁看著這個家庭平常的生活,她以前也覺得這很平常,沒什麼值得採訪的地方,可現在她很想把蕊蕊這種幼稚的反抗拍下來。

    倒不是說她想從中批判什麼重男輕女的思想,或者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她只是覺得蕊蕊的這種反抗有觸動她的地方。

    蕊蕊對自己姐姐身份的不認同,對父母不喜歡她覺得難過,這是一個小女孩敏感細膩的心思,這是她小小的內心世界。

    相對於外邊廣闊的世界來說,蕊蕊的小心思太過微不足道了。

    大人們或許根本不會在意一個小女孩的瞎胡鬧,也就是林曉玲年紀還輕,還沒有長大,才會從蕊蕊的舉動中察覺到她的內心。

    如果她大學畢業了,到了30歲以後,也就不會被觸動了,反而會和其他大人一樣站在一旁看著蕊蕊的胡鬧,並置之一笑。

    林曉玲不知道這個家庭以後會怎麼樣。

    隨著蕊蕊和峰峰的長大,他們可能忘記了年幼時的這些往事,變得很要好,也可能蕊蕊的反抗加劇,姐弟倆的關係很糟糕,甚至蕊蕊和整個家庭都產生了矛盾。

    孩子幼年時的經歷可能影響到他們的一生。

    離開這戶人家,林曉玲坐上公交車,看著京城街道上的車輛和行人,這時候正值下班的高峰期,路上的行人都在匆匆的往家趕。

    通過這次採訪,她認識到沒有一戶人家是普通的,在看似普通的背後都有著自己的故事。

    能不能把幕後的故事挖掘出來,就要看你有沒有耐心,有沒有觀察力了。

    她還有種朦朧的想法,以後會更為關注女性的內心世界,她想用鏡頭展現這個大變革的時代女性的情感和生活。

    林曉玲上電影學院是為了當導演,不過當了導演之後做什麼她一直沒想好。

    像是賈章柯他們也想著拍電影,可拍什麼題材,什麼風格,他們還在摸索,或者說還沒有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林曉玲通過這件事看到了一條自己想走的路。

    回到家裡,她開始寫拍攝計劃,把拍攝重點放在蕊蕊和峰峰這對雙胞胎身上,她不準備從中做引導,只要把這兩個孩子的日常生活拍下來就好。

    現在正值暑假,蕊蕊和峰峰不用上學,剛好能配合拍攝。

    寫完拍攝計劃,林曉玲先拿給林子軒看,她對老哥的意見很重視。

    「你別告訴孩子的父母要拍攝的內容,不然拍不出真實的效果來,他們在鏡頭面前總會有所掩飾,只有孩子才可能不受拘束。」林子軒叮囑道,「另外把攝像機盡量想辦法遮掩一下,就好像沒有攝像機一樣,那樣會顯得更真實。」

    「拍小孩子的故事欄目組會不會不給通過啊?」林曉玲擔心道。

    「你這個想法很不錯,從中能挖掘出不少有價值的話題,應該能通過。」林子軒肯定道,「我就懷疑你拍這個是不是因為小時候我不帶你玩啊。」

    「哪裡有,我早就忘了。」林曉玲搖頭道。

    「那就好,我還真擔心會對你的性格產生影響呢。」林子軒說笑道。

    林曉玲把拍攝計劃遞交給《生活空間》欄目組的主任,申請獲得拍攝許可,她給這個故事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姐姐》。

    欄目組的主任剛開始認為是在胡鬧,我們又不是少兒節目,拍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算什麼事,不過他被這對雙胞胎的故事所吸引。

    他覺得從中能批判重男輕女的思想,現在國家提倡男孩女孩一個樣,只生一個好。

    還能談談家庭教育的問題,兒童成長和社會公平的話題。

    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都不同,從一個故事中能產生無數種解讀。

    事實上,林曉玲只是想展現一個孩子內心的小世界而已。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7:12
第二百二十六章 喬遷

    七月二十四日,林子軒和慕姍姍搬入了新家。

    搬家並沒有那麼麻煩,找人來做就行了,前兩天就弄好了,只有一些較為私人的物品才需要他們自己搬運,擔心被弄壞了。

    早上八點,車子開進院子裡,林子軒下車,打開後備箱,把裡面的箱子搬出來。

    慕姍姍拿起幾個輕省的盒子,跟在後面,兩人走進正房。

    四合院顧名思義就是一座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子,分為正房、東廂房、西廂房和倒座房。

    他們自然是住在正房裡,東廂房留給家裡人住,西廂房是客房,有客人來了住進去,倒座房佈置成書房、會客廳和娛樂室,可以打麻將。

    以後有條件,林子軒打算弄個放映室,看看電影什麼的。

    院子裡建了浴室和廚房,中間砌了一個小花園,不過還沒種花,有點荒蕪。

    兩人進了臥房,打開箱子,把裡面的東西取出來擺放好,其中有一張大幅的照片,那是他們的結婚照,要掛在床頭的牆上。

    「他們什麼時候過來?」慕姍姍把化妝用品放在梳妝台上,詢問道。

    「要十點以後吧,還早呢。」林子軒回應道,「這會天熱,等下把西瓜放在涼水裡,中午的時候吃正好。」

    他請了一些圈子裡的朋友過來熱鬧熱鬧,都是熟人。

    「那行吧,到時候你陪他們聊著,我和賀姐她們玩會麻將。」慕姍姍安排道,「中午就在院子裡吃吧,弄兩張桌子,涼快。」

    院子裡有顆大樹,在樹蔭下面呆著比在屋子裡還舒服。

    這麼熱的天他們沒準備自己動手做飯,而是從外邊的飯店訂了兩桌酒菜。

    慕姍姍說的賀姐是葛尤的愛人,性格不錯,就是對葛尤管的比較嚴,這也是一種感情的體現,大家平時都有來往。

    在京城,打麻將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消遣娛樂活動,連小孩子都會。

    麻將桌上也是交朋友的地方,打麻將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慕姍姍她們就是玩兒。

    林曉玲來的比較早,她喜歡湊熱鬧,這種場合少不了她。

    「老哥,我和爸媽說好了,在你這住幾天,還是這兒寬敞,住著舒服。」林曉玲興奮道。

    「想住就住,房間給你留著呢,還能和我做個伴。」慕姍姍歡迎道,「這麼大地方,要是晚上只有我一個人,還真有點瘆得慌。」

    「還是嫂子對我好,我也就只能住這幾天,等開學就要住校了。」林曉玲鬱悶道。

    「你那個片子拍的怎麼樣?」林子軒發問道。

    「還行吧,《生活空間》的節目時長只有20分鐘,欄目組只給我一個禮拜的拍攝時間,要是能再長一點,我能拍的更好。」林曉玲自信道。

    電視節目不是拍電影,講究的是效率。

    拍一部片子至少要一名編導和一名攝像師,不可能讓你拍上一個月,那就太浪費資源了。

    由於蕊蕊和峰峰兩個孩子之間的爭執每天都會發生,林曉玲只要把日常的生活拍攝下來,最後剪輯成20分鐘的一部短片,配上畫外音就行了。

    她打算自己配音,來介紹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

    「拍完這個你還拍不拍了?」林子軒追問道。

    「不拍了,我覺得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還不夠,還是好好學習吧。」林曉玲老實道。

    過了十點鐘,陸續來了不少人,馮曉剛、葛尤和張國粒等人,還有在京城裡的陳曉藝和徐繁,正在拍《甲方乙方》的劉焙。

    劉焙已經是好夢公司的簽約演員了。

    她和徐繁不同,沒有工作單位,屬於個體戶,可以和民營影視公司簽約,徐繁她們是京城話劇院的演員,除非離開原單位,否則不能和其他公司簽約。

    京城話劇院在演藝圈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單位,屬於金字招牌。

    京城戲劇學院畢業的學生大多是分配到各大話劇院,雖說現在的話劇市場不景氣,可話劇演員很受歡迎,尤其是京城話劇院的演員。

    那表演功底沒得說,圈子裡的人都知道。

    所以,她們不會離開京城話劇院,這個身份要比民營公司的簽約演員說出去好聽。

    還有一個人是華宜廣告公司的王鍾軍,王鍾軍也混進了他們這個圈子,不過是在外圍,他從事的是廣告行業,不在影視圈。

    這讓他們彼此的交集不多。

    王鍾軍清楚影視行業比廣告業更有發展前景,他有進入影視行業的打算。

    只是,一方面資金不足,還有就是缺少機會,他和林子軒這幫人交往緊密也是想找到進入影視行業的機會。

    人來的差不多了,慕姍姍和賀姐她們到屋子裡打麻將,林子軒和其他人坐在院子裡閒聊。

    他們聊的話題很雜,有圈內的傳聞,也有一些業內的最新信息。

    比如說今年剛出的一款新的播放產品,叫做vcd機,以前大家用的都是錄像機,想看影視劇要買錄像帶,這款產品播放的是vcd碟片。

    目前的市場價是三千左右,比錄像機的價格貴。

    不過沒什麼人買,主要是買了沒有用,因為市面上買不到碟片,只能成為擺設。

    想要推廣這種新產品,首先要把碟片做出來,相信錄像機還能堅持一段時間。

    他們還聊到了正在拍的《甲方乙方》,這部片子拍完了要上映,宣傳是個大問題。

    這時候,國內電影廠在宣傳上的支出很少,不會花錢在電視和報紙上打廣告,依靠的就是電影院前面的海報和明星效應,以及觀眾的口口相傳。

    比如張億謀的片子,大家看到鞏莉就會進影院看電影了,這就是明星效應。

    《甲方乙方》有葛尤,葛尤在華國有不小的票房號召力,只是不能宣傳他是戛納影帝,有點遺憾,否則對觀眾會更有吸引力。

    總體來說,目前的國產電影在宣傳上相當的被動。

    王鍾軍在美國學的是傳媒,懂得宣傳的重要性。

    在美國,一部電影在剛剛籌備的時候就會按照投資規模制定一整套的宣傳計劃,通過新聞媒體等各種方式進行宣傳,目的就是讓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

    他覺得這是一個展現自己能力的好機會,在一個圈子裡想得到認同就要拿出本事來。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7:13
第二百二十七章 借勢

    廣告這個行業和媒體走得更近。

    你策劃一個廣告,不是說想好廣告詞或者拍成片子就完了,還要看這個廣告的效果如何,能不能吸引讀者和觀眾的興趣。

    如果廣告沒有效果,那就不會有廠家下單子了。

    有些廣告適合登在報紙上,有些廣告適合在電視上播出,還有的廣告需要針對特定的消費人群,對廣告客戶和消費者要進行細化。

    這就是專業。

    王鍾軍在美國學的是大眾傳媒專業,對這方面有研究,他創辦的廣告雜誌針對的是高端客戶,如今還承接了銀行業務,為銀行卡設計製作宣傳手冊。

    經過半年時間的經營,華宜廣告公司步入了正軌。

    他在一旁聽著林子軒和其他人的議論,琢磨著怎麼才能宣傳一部電影。

    如果把電影當作一種產品,首先要瞭解這個產品的賣點。

    《甲方乙方》的賣點無疑就是葛尤,其次這是一部商業喜劇電影,針對的目標人群是北方觀眾,在南方受歡迎的可能性不大。

    林子軒提出的賀歲片的概念也是一大賣點。

    這些別人能想到的事情,顯不出他的本事,他要找到這部片子的宣傳噱頭,怎麼樣才能吸引觀眾,怎麼樣才能有亮點,能炒作起來。

    他回想了一下美國娛樂圈的宣傳手段,大多都很誇張。

    美國人為了宣傳電影都是極盡誇張之能事,也就是吹牛皮,什麼今年夏天最爆笑的電影,最驚悚的電影等等,反正就是怎麼精彩怎麼說。

    他們不怕牛皮吹破了丟臉,只要能賺到錢就行了。

    作為商人,就不能太要面子,尤其是在進行原始積累的時候。

    王鍾軍想到林子軒他們提到的進口美國大片的事情,一個念頭在他腦海裡浮現。

    要想辦法把好萊塢大片和《甲方乙方》聯繫起來,好萊塢大片肯定能吸引國內觀眾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那麼就把《甲方乙方》放到好萊塢大片的對立面。

    在宣傳上,好萊塢大片是入侵的一方,《甲方乙方》則是奮起抵抗的英雄。

    要把《甲方乙方》塑造成弱小的悲情角色,無論從投資規模還是演員陣容,都不能和好萊塢大片相比,可國產電影並沒有放棄,我們還在堅持。

    如此能得到國內觀眾的同情,甚至是激起觀眾的愛國情懷。

    讓觀眾形成一種共識,那就是支持國產電影,就看《甲方乙方》。

    這種宣傳手段就叫做借勢。

    實際上,國內有八大電影製片廠,《甲方乙方》只是一部民營影視公司投資拍攝的片子,根本代表不了國產電影。

    可觀眾並不知情,在其他電影製片廠宣傳觀念落後的同時,大肆宣傳《甲方乙方》,讓觀眾以為《甲方乙方》是抵抗好萊塢大片的唯一希望。

    再說,《甲方乙方》的合作方有京城電影製片廠,有這個招牌也能唬住觀眾。

    王鍾軍在心裡組織了一個語言,找了一個聊天的空隙,把這個點子說了出來。

    「咱們從八月份開始陸續的在報紙上挑起話題,誇大好萊塢片子的可怕程度,讓讀者意識到國產電影的危機,給人的感覺國產電影就不行了,這時候把《甲方乙方》塑造成一個敢於反抗的角色,就算是最後咱們的票房沒有好萊塢大片高,也是雖敗猶榮。」王鍾軍描繪道。

    「鍾軍,你不拍電影可惜了,光是這個想法就夠拍部電影了。」馮曉剛說笑道。

    「會不會太邪乎了,其他電影廠會怎麼看咱們?」葛尤猶豫道。

    他講究的是低調做事,不想太過高調。

    按照王鍾軍的說法,要是在報紙上這麼宣傳,弄得其他八大國產電影製片廠像是擺設一樣,只有你們能行,我們就是吃乾飯的。

    這一下子就得罪了華國大半個電影行業,以後還怎麼混下去。

    這時候,國有電影製片廠雖然體制僵化,陷入困境,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不是他們這種剛成立的民營影視公司能比的。

    如果這些電影製片廠針對好夢公司,那想要在電影圈混下去就難了。

    電影製片廠只要卡死了出品和發行的渠道,好夢公司就算拍出來片子也沒法在影院放映。

    「這個我倒是沒想到,是我考慮不周。」王鍾軍不好意思道。

    林子軒看了看王鍾軍,心想人家能夠成功絕不是浪得虛名,也是有真本事的,光是借勢炒作這一點就非常有想法。

    「王總說的也是一個辦法,這樣吧,咱們把這個宣傳方案先給韓廠長看看,要是京影廠不在意,那咱們就這麼宣傳,要是他們不同意,那就算了。」林子軒決定道,「就算京影廠同意,宣傳的時候也要注意一點,別太刺激其他電影廠。」

    「這樣的話,我要加把勁了,不然到時候輸的太慘那臉就丟大了。」馮曉剛自嘲道。

    「敢情你一直都沒認真啊,馮哥,這可不行,要扣工資。」林子軒調侃道。

    其實,這是馮曉剛的第一部電影,他比誰都看重,費盡了心力。

    眾人說笑一番,中午吃了頓飯,王鍾軍和這個圈子的聯繫更為緊密了。

    韓三評拿到了好夢公司提出的一份宣傳方案,他一下子就看出了其中的亮點,在其他電影廠對好萊塢大片憂心忡忡的時候,好夢公司卻想利用好萊塢大片造勢。

    這是一個大膽的想法。

    無論最後能不能在票房上擊敗好萊塢大片,這部電影和這家公司都會引起觀眾的關注。

    這個宣傳方案創意十足,可惜京影廠樹大招風,他輸不起,如果他敢這麼宣傳京影廠的電影,到時候一旦票房慘敗,那他的位子都可能坐不穩。

    還會給上面的領導一種不穩重,浮誇的印象。

    也就是好夢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沒有負擔,才能這麼搏一搏。

    贏了會成為英雄,輸了也是雖敗猶榮,這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韓三評對這份宣傳方案沒有意見,《甲方乙方》有京影廠的投資,票房大賣是他的業績,失敗了就推到好夢公司身上,對他沒有太大損失。

    至於其他電影製片廠,還管不到京城來,他有這個底氣。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7:14
第二百二十八章 走向世界

    七月底,有位法國漢學家來到京城,找到林子軒,要翻譯《活著》這部小說。

    漢學家一般是指從事華國古代、近代或現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外國學者,這是一個統稱,這位漢學家精通漢語。

    由於張億謀的電影在法國戛納電影節上獲獎,在法國引起不小的反響。

    《活著》雖然在國內被禁映,可海外的版權賣的非常好,並在不少國家和地區已經上映。

    5月18日在法國上映,5月26日在荷蘭上映,6月30日在香江上映,7月28日在德國上映,以後還會陸續在其他國家上映。

    尤其是在法國和荷蘭,《活著》的電影得到了很多好評。

    這和《活著》展現的歷史背景有很大關係,整部電影從華國的四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可以說全方位的展現了華國城鎮的歷史風貌和時代變遷。

    這是張億謀擅長的方面,把小人物的故事融入到宏大的歷史背景之中。

    外國觀眾通過這部電影可以大略的瞭解這幾十年來華國國內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他們把這部電影當作了瞭解那個東方國家的歷史紀錄片。

    當然,他們在看電影的時候難免帶著獵奇的心態,想看看一個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吸引他們的還有一點就是《活著》的故事本身,通過福貴這個人物的遭遇描述了小人物在歷史變遷中的抗爭和無助,直到最終的豁達和釋然。

    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要活著。

    在這一點上,東西方文化有共通之處,誰不是為了活著呢,關鍵在於對於活著的態度。

    西方人更為進取,通過種種努力來達到目的,有時候為了目的不擇手段,東方人更願意順其自然,通過努力得到了最好,得不到也不強求。

    有西方影評家認為東方人福貴對待人生的態度值得西方社會借鑒。

    西方社會發展的太過迅速,以至於出現了很多的社會問題,東方人的這種人生態度可以更好的消解社會矛盾,達到一種平衡。

    這些西方人還不知道,此時的華國正在走著西方的老路,社會快速的轉型和發展,從而暴露出諸多的社會矛盾。

    官員和百姓,暴發戶和貧困戶,金錢的作用越來越大,人和人的關係愈發的淡薄。

    當物質逐漸豐富之後,精神卻陷入了貧瘠之中。

    這其實也是《甲方乙方》要講的故事,這部電影雖然包裹著一層正能量的外衣,其實內在還是對社會上一些現象的諷刺。

    這樣的諷刺才能引起國內觀眾的共鳴,才是真正的貼近生活。

    由於以上原因,電影《活著》在法國和荷蘭大受歡迎,從而引起了出版社的關注。

    國外的漢學家是無利不起早。

    這位法國漢學家之所以願意翻譯《活著》也是因為法國國內有家出版社有出版的意圖,他能從中賺取版稅,而不是說因為喜好華國的文學。

    否則華國國內有大批的小說,也不見他有興趣。

    這家法國出版社叫做阿歇特出版社,是法國最大的綜合性出版集團,旗下有多家出版公司,想要出版《活著》的是它下屬的一家叫做阿歇特普通文學的出版社。

    林子軒不知道是不是法國電影人讓路易推薦的功勞,不過小說能在國外出版是好事。

    這意味著他能拿到版稅了,目前國內還是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活著》。

    他招待了這位法國漢學家,一位五十多歲的法國老頭,精通漢語,雙方交流沒有問題。

    翻譯小說是翻譯家對小說的一種再創造,不一定要和原作者進行交流,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翻譯,這就是意譯,也叫做自由翻譯。

    還有一種是直譯,既要保持原著的內容,也要保持原著的形式,盡可能還原原著的風貌。

    每個翻譯家都有自己的習慣,這位法國漢學家想要更深入的瞭解《活著》這部小說,他發現電影和小說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改動的相當大。

    尤其是細節部分,電影太過粗糙,就像是劣質版的小說。

    這也難怪,電影要把幾十年的人生經歷濃縮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裡,總要有所取捨。

    如果光看了電影,沒看原著小說,會覺得電影還不錯,可要是先看了原著小說,再去看電影,就會發現電影的不足之處了。

    小說改編成電影都會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很難讓看了原著的讀者滿意。

    這就是《活著》在國內放映的時候,那些作家不滿意的原因,他們覺得《活著》的原著那麼精彩,被張億謀給改的亂七八糟。

    不少圈內人都說張億謀的電影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蹭了一個好原著。

    這麼說是有原因的,張億謀拍電影總是喜歡改編自小說,然後加入自己的東西,把原著小說改的面目全非,讓人詬病。

    要是論起文學性,小說比電影高了好幾個層次。

    張億謀的長處是他能把那些原著小說糅合成自己的東西,拍攝出自己的風格來,成就張氏風格的電影,這也是一種本事。

    這位法國漢學家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走電影的路子。

    法國觀眾是先看的電影,再去看小說,如果他們發現小說和電影是兩碼事,可能不容易接受這種狀況,甚至認為翻譯出了問題。

    為了小說的銷量,按照電影來翻譯是最好的選擇,法國讀者更容易接受。

    還有一種是翻譯《活著》的原著小說,小說的文學性更強,悲劇性更濃,能給讀者更為強烈的感情衝擊,這是一部傑出的小說。

    就這個問題他和林子軒做了交流,畢竟他希望自己翻譯的版本能夠得到原作者的認可。

    「你翻譯的是小說,不是劇本,如果你想翻譯劇本,可以去找張億謀。」林子軒回應道。

    除了法國的出版社,荷蘭一家叫做造反者的出版社也對《活著》有出版意向,他們托人找到林子軒,想要得到原作者的授權。

    這家出版社是荷蘭一家規模不大的獨立出版社,主要出版其他國家的翻譯作品。

    隨著電影在各國的上映,小說逐步的走向世界,林子軒以作家的身份出現在西方文壇。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7:15
第二百二十九章 傳媒

    進入八月,華宜廣告公司。

    這家公司在建國門附近,規模不大,有二十幾名員工,大部分都是和客戶聯繫的業務員,有幾位是編輯和美工,負責廣告材料的排版和繪製。

    今年前半年公司的業務一般,勉強維持生計,自從接到華國銀行的單子後,才有了起色。

    王鍾軍暫時把公司的業務交給愛人和弟弟負責,他專心策劃起電影的宣傳事宜。

    韓三評認同了好夢公司的宣傳方案,林子軒把宣傳《甲方乙方》的事務交給了華宜廣告公司負責,宣傳費用是10萬元,持續時間到電影放映結束。

    這是好夢和華宜的第一次合作。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方面,王鍾軍和各大報刊雜誌都很熟悉,知道如何挑起話題,製造噱頭,從而影響輿論導向,吸引讀者的關注。

    林子軒雖然也能想到類似的手段,可具體怎麼操作是個大問題,他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以後的電影行業會越來越倚重宣傳,在國外,一部爛片通過精心策劃的宣傳從而大賣的例子並不少見,好夢公司也要加強這方面人才的培養。

    王鍾軍只收了5萬元,這是友情價,對華宜廣告來說只是一筆小單子,不過他非常重視。

    他做這件事倒不是為了錢,一個是通過這件事展現自身的能力,在圈子裡得到重視,還有就是看看自己能做到哪一步。

    他學的是傳媒,廣告只是傳媒裡的小眾,真正和傳媒聯繫緊密的還是娛樂行業。

    影視劇的營銷,藝人的包裝和推廣,維繫和媒體的關係等等,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看著在自己的策劃下一部電影獲得成功,他會很有成就感,這對他來說也是經驗的積累。

    在京城生活,王鍾軍深知想要進入演藝圈很容易,只要有錢就行,那些大款能和演藝圈的大導演和大明星吃吃喝喝,談笑風生。

    但想要得到這個圈子的認可很難,大款們只能處在圈子的外圍,被人當成長期飯票。

    這不是他想要的,他想進入這個圈子的裡面。

    王鍾軍不是不想和張億謀那樣的大導演交往,不過演藝圈學院派的圈子門檻高,很難進。

    學院派是指科班出身的一幫人,姜聞就屬於學院派,這些人的特點是拍藝術電影,然後到國際電影節上拿大獎,總想著一夜成名和載譽而歸。

    他們有這種情結,或者說是被灌輸到頭腦中的一種思維模式。

    這和華國藝術院校的教育體制有關,以電影學院為例,學院的教學態度是純學術的,也就是只談藝術,不談商業。

    這麼教育出來的人都認為自己是藝術家,要拍思想深刻的藝術電影,特別的擺譜。

    無論是張億謀還是姜聞,亦或者賈章柯都有這種思想,拍藝術電影拿獎,與其說是他們自己的想法,不如說是學校教育的結果。

    處在那種教學氛圍中,不知不覺的就被同化了,認為要獲得認可只能拍藝術電影。

    他們就沒想過要拍攝商業電影。

    像這種圈子你要沒有科班背景,或者在藝術上有所成就,人家根本就不帶你玩。

    即使你費盡心思的混進去了,也只能在外圍呆著,進不去核心。

    林子軒的圈子屬於雜牌軍,相對來說頗為開放,他們自己都不是科班出身,自然不會講究這些規矩,這個圈子講究的是志同道合,脾性相投。

    王鍾軍現在對於影視圈還處在較為陌生的狀態,只是在外邊看熱鬧,沒機會下場。

    所以,他要抓住這次機會,加強和好夢公司的合作,或許下一次就能投入資金進去,在影視行業試試水。

    他打算先從介紹好萊塢大片開始,讓國內的讀者對大片有個直觀的概念,讓他們知道就算是張億謀的電影在好萊塢也算不上真正的大片。

    就這樣,王鍾軍開始了他的第一次電影營銷。

    與此同時,林曉玲拍攝的短片《姐姐》在華國電視台的早間節目《生活空間》中播出。

    電視節目講究效率,生產週期短,一般來說也就是一周到兩周左右。

    比如慕姍姍的《文化訪談》,半個月一期,在這半個月內要邀請嘉賓,搜集嘉賓的信息,拍攝有關嘉賓的短片,還要制定採訪的話題等等。

    不可能像拍電影那麼的細緻,和電影相比,電視節目就相當於是流水線作業。

    這部叫做《姐姐》的短片也是如此,一個星期拍攝,三天時間剪輯,然後就會播出。

    林子軒和林曉玲一起看了這部20分鐘的短片。

    前面十分鐘都是一些生活小事,表現了蕊蕊和峰峰之間的爭執,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對話,從中可以看出作為姐姐在這個家庭裡處於劣勢。

    她爭不過弟弟,從母親那裡得不到支持,轉而尋求父親的幫助。

    父親作為警察,努力的調解家庭的矛盾,但顯然收效不大,他並不明白女兒需要的是什麼,只是被動的進行說服教育。

    蕊蕊反抗的方式是在地上打滾,並把衣服弄髒,來吸引父母的注意。

    但這種胡鬧的行為只得到了母親的埋怨和父親的阻止。

    「媽媽不喜歡我,她總是和弟弟說悄悄話,她不喜歡我。」蕊蕊這麼說道。

    在短片的結尾,一家人吃飯的時候,蕊蕊突然爆發,哭訴著母親不喜歡她,她不想做姐姐,最後只能聽到小女孩的哭泣聲。

    二十分鐘的時間沒有展現太多的生活細節,在剪輯上重點突出了家庭的矛盾。

    「你自己覺得怎麼樣?」林子軒詢問道。

    「還行吧,把蕊蕊想要表達的感情都拍下來了,她其實就是想多一點父母的疼愛,並不是在胡鬧,我在旁白裡都說了。」林曉玲回應道。

    「算了,你別管這件事了,好好學習吧。」林子軒叮囑道。

    他意識到,這部短片會造成不小的社會反響,牽扯到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內心世界,還有些複雜的社會問題,或許會引起討論。

    再說了,短片播出後還可能對這個家庭的生活產生影響。

    不過僅僅從紀錄片的角度看,拍的非常不錯。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kevin1217

LV:6 爵士

追蹤
  • 8

    主題

  • 2387

    回文

  • 0

    粉絲

~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