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明星] 文藝生活 作者:薪越 (連載中)

 
kevin1217 2016-11-8 04:59:59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80 98077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7:15
第二百三十章 國考元年

    無論是王鍾軍的營銷計劃,還是林曉玲的短片暫時都沒有造成太大影響,因為這時候華國百姓被一件事吸引了注意力。

    那就是普通人通過考試就能進入國家機關工作,這叫做考公務員。

    1994年8月,華國國家機關首次招考公務員,消息一出,全國沸騰。

    這麼說可能有些誇張,但在城市裡的確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尤其是在京城,百姓起初是不敢置信,持懷疑的態度,就連很多國家機關都在觀望。

    沒有人脈關係,沒有推薦,光憑著考試就能到政府機關工作,這是以前不敢想像的。

    甚至有人認為這是新形式的科舉考試。

    國家人事部為此專門舉行了一次新聞發佈會,宣佈將組織國家行政機關公務員首屆招考。

    在此後的幾天內,有將近一萬四千人進行咨詢,報紙上稱為「萬人趕考公務員」,一時間,考公務員成為熱門話題。

    尤其對於大學生而言,這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這時候,大學畢業包分配,有關係的能分配到好單位,沒關係的只能服從安排,現在他們多了一個選擇,那就是考公務員。

    這和高考一樣,一場考試改變一生。

    報紙上並不是一面倒的支持,還存在著質疑的聲音。

    他們質疑這種新形式的科舉考試真的能選拔出可用的人才麼,會不會只錄取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庸才,考試的內容會不會成為新的八股文。

    慕姍姍最新一期的《文化訪談》邀請了華國國家人事部的常務副部長,國家公務員制度的推行領導小組組長來回應質疑。

    《文化訪談》有時候會肩負著宣傳國家政策的責任,考公務員和文化有淵源,起源其實就是古代的科舉考試。

    這種制度的好處是破除了門閥權貴對人才的控制,給寒門子弟創造了一條上升的通道。

    而且,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相對的公開透明,減少暗箱操作。

    慕姍姍的《文化訪談》節目成為了華國電視台的一個招牌,越來越受到社會上中高層人士的關注,成為他們必看的電視節目。

    訪談的對象有大企業老總,有著名學者,有國際明星,還有政府官員。

    無論是內容還是深度都是其他節目不能相比的,慕姍姍並不僅僅問一些八卦故事,而是在分享這些人的人生經歷的同時,能讓觀眾有所收穫。

    比如他們的成功經驗,他們的性格和處事方式,還包括像這次的國家政策。

    大家最為關心的是這種公務員考試制度能不能堅持下去,考完試之後還要不要托關係,這是不是鐵飯碗,如果在機關單位幹不好會不會被辭退等等。

    這些問題慕姍姍都會代替百姓問出來。

    林子軒頗為感慨,這就是競爭極為激烈的「國家第一考」,據說京城公檢法部門的書記員職位錄取169人,報考人數有四千多。

    在這個年代,機關裡的公務員下海經商,但也有人通過考試進入機關工作。

    這是一個充滿著機遇的變革時代,只要抓住機遇就有改變自身命運的可能。

    華國電視台,林子軒接了慕姍姍,兩人開車回家。

    「這回的節目收視率創新高,看來大家對考公務員都很關注,你說這算不算是官本位思想?」慕姍姍談論道。

    在華國的確存在著官本位思想,以做官為尊貴。

    不過,這種話題慕姍姍不可能在節目中提起,屬於封建糟粕,在新時代,無論是公務員還是官員都是人民公僕,為人民服務。

    至少宣傳上是這麼說的。

    「當初剛畢業那會要是有這機會,我也去考了,這可是鯉魚跳龍門啊。」林子軒感歎道。

    對於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在機關單位上班還是很有吸引力的,說出去好聽,找對象容易,還有機會撈好處。

    「那你現在還不是下海了?」慕姍姍反問道。

    「這個體制啊,就像是一隻鳥籠子,籠子裡的鳥兒想飛出去,籠子外邊的鳥兒想飛進來。飛出去的鳥兒嚮往著自由,飛進來的鳥兒得到了安穩。」林子軒比喻道。

    「看不出你還有一顆嚮往自由的心。」慕姍姍取笑道。

    「那是,我這人隱藏的深,一般人可看不出來。」林子軒說笑道,「今兒有人要送幾件老傢俱過來,咱們要快點回去。」

    「就是上次馮哥說的那朋友?靠譜麼?」慕姍姍懷疑道。

    「放心吧,見過兩次,人家在這行混了十來年了,老藏家了。」林子軒保證道。

    馮曉剛介紹的人叫馬未督,八十年代就搞收藏,現在手裡有不少稀罕的藏品,在古玩圈子裡名聲不小,還出過一本講陶瓷的書。

    林子軒和馬未督見過兩回,請他幫忙在圈子裡收幾件老傢俱。

    這年頭,老傢俱賣不出價錢來,主要是市場沒有炒熱,還處在培育的階段,等到華國的拍賣行興起之後,這價格就上去了。

    事實上,很多古玩價格瘋漲的原因就是拍賣行在後面推波助瀾。

    林子軒和慕姍姍回到四合院,馬未督帶著工人正在外邊等著呢,這人不到四十歲,帶著老京城人的做派,禮數足,講規矩。

    他這次帶來四件老傢俱,桌椅茶几,應該是一套,東西看起來不錯。

    林子軒不太懂,想來馬未督不會騙他,本來就沒多少錢的東西,不值得。

    他請工人把東西搬到屋子裡,招呼馬未督到客廳裡坐著,大家喝茶聊天。

    馬未督是個能說會道的人,講起古玩行的掌故很有一套,讓人聽起來不覺得乏味,不過他一直不提老傢俱價錢的事兒,讓林子軒覺得有古怪。

    「馬哥,你這是有事啊?」林子軒疑問道。

    「這個啊,還真有點事。」馬未督沉吟道,「我在電視上看了《文化訪談》,小慕主持的真好,我就琢磨著能不能上去講講古玩收藏,這也是咱們的傳統文化,應該發揚光大。」

    林子軒一聽就明白了,他這是看上《文化訪談》的影響力了。

    如果能在華國電視台的節目上講收藏,那他在古玩圈子裡就更有名聲了,就目前而言,電視上還沒有類似講古玩收藏的節目。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7:16
第二百三十一章 公平

    這一年,馬未督只在古玩圈子裡有名號,不被大眾所熟知。

    再說了,他不是正經研究文物的,而是野路子出身,他以前在工廠開機床,後來做了文學雜誌的編輯,業餘時間搞古玩收藏。

    在古玩圈子裡,他算是一個藏家了。

    只是這種稱號得不到專家學者的認可,就是私下裡的稱呼。

    文物收藏這個圈子也分為專業的和業餘的,真正懂行的大家都在故宮博物院呆著呢。

    次一點的也在各地的博物館和文物研究所,或者大學裡的考古專業。

    馬未督說到底只是一個古玩愛好者,通過自身的學習瞭解了這方面的知識,離真正的專家學者還有不小的距離。

    他很想成為專家,擠進那個專業的圈子裡去,不過人家不帶他玩。

    他現在不缺錢,缺的是名聲,那些專家不搭理他,他就琢磨著怎麼才能出名,讓大家都認識他,知道他是一位藏家。

    他已經不滿足於在古玩圈子裡自娛自樂了,他要走進大眾的視線,甚至想建一座博物館。

    你們不帶我玩,那我就自己玩出名堂來。

    然而,一個搞收藏的想出名並不容易。

    馬未督嘗試寫書,在報紙上發表文章,介紹收藏知識,可惜這不是一個全民尋寶的年代,對古玩感興趣的人並不多,大家都忙著下海經商呢。

    至於到大學裡講座,他倒是想去,可沒有大學邀請。

    主要原因還是他沒有專家的頭銜,他要是畢業於名牌大學,在故宮博物院當研究員,想要到大學講座很容易。

    當然,如果他發現了一件稀世珍寶,全世界獨一無二,那他也能出名。

    就在這個時候,林子軒找了過來,想收幾件老傢俱。

    這原本是很平常的事兒,朋友介紹過來,收幾件老東西,他幫著掌掌眼,從中拿一點勞務費,在圈子裡不算什麼。

    馬未督做古玩這一行,一個是靠自學的知識,還有就是靠眼力,很會看人,也很會把握時機,這是他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他打聽了一下林子軒的身份,從中看到了一個出名的機會,那就是上電視做宣傳。

    只要能在華國電視台的《文化訪談》上露面,他也算是這方面的專家了。

    聽了馬未督的要求,林子軒暗自搖了搖頭。

    倒不是他不願意幫忙,而是想上《文化訪談》可不容易,能上這個節目的基本上都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要具有極高的知名度。

    也有一些有錢的企業家托人給《文化訪談》的欄目組,直接開價五十萬想到節目上談談自己的人生經歷,都被拒絕了,不能因此拉低了節目的檔次。

    舉個例子,節目一直邀請鞏莉和姜聞這種大明星,要是某一期請了一個二流演員,那以後就沒有大明星願意上這個節目了,太跌份。

    這就是高端的訪談節目。

    不過,要是真有企業家願意拿出上千萬的贊助費,就想上一次節目,華國電視台想必也不會拒絕,這還是要看能不能出的起價錢。

    馬未督的不足之處是不夠專業,名氣不大,沒有能拿得出手的頭銜。

    如果他上了《文化訪談》,那些專家就會批評《文化訪談》不專業,讓一個外行人講收藏,這不是笑話麼?我們這些專家是幹什麼的。

    作為國家級電視台的節目,專業是最起碼的要求。

    林子軒不會直接拒絕,要給對方留著面兒,他一向講求與人為善,不會把交情變成交惡。

    「馬哥,據我所知這個節目最近都排滿了,怕是沒有機會了。」林子軒婉拒道,「你要是真想發揚傳統文化不如自己弄個節目,國家台不行,咱不是還有京城台麼?」

    「你的意思是我自己主持?」馬未督疑惑道。

    他聽出了林子軒拒絕的意思,不過對後面這個提議很有興趣。

    「咱們找京城台聊聊,辦一個普及古玩知識的欄目,也不一定需要那麼專業,就當是講故事了,馬哥你剛才和我講的就挺好,聽得我都入迷了。」林子軒提議道,「把古玩和歷史故事,還有收藏價值聯繫起來,這樣更能吸引觀眾。」

    「這能行麼?我在京城台沒熟人。」馬未督擔心道。

    「我倒是認識幾個人,有空約出來說說這個事,這種節目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應該會受歡迎。」林子軒斷言道。

    「那多謝林總了,你看什麼時候方便約個飯局,大家認識認識。」馬未督感謝道。

    「這個好說,都是朋友間的事兒。」林子軒應承道。

    他只負責出主意牽線,至於能不能談成,就看馬未督的能力了。

    那套老傢俱馬未督象徵性的收了五百塊的辛苦錢,按照市場價估計要小兩千。

    「我聽說做這行的人不是都很低調麼?這人怎麼就想著出名了。」慕姍姍不解道。

    「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林子軒回應道,「以後這個行當恐怕想低調都低調不起來了,有錢人多了,沒地方花,就會投資古玩,古玩的價格就漲上來了,到那時這位馬哥就發財了。」

    在考公務員的熱潮散去後,報紙上出現了關於一部短片的評論,就是那部《姐姐》。

    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鐘,可由於拍攝的對象是兒童,容易引起觀眾的同情心,得到了大量的關注,不少專家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這部短片。

    有人認為這是家庭教育不當造成的情感缺失,應該關注兒童的教育問題。

    有人在討論有多個孩子的家庭父母如何做到感情的平衡。

    更尖銳的觀點指出這是傳統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作祟,當父母在孩子沒出生之前給小女孩冠上姐姐的名義後,就強行的改變了女孩的命運。

    作為姐姐的女孩從而成為男孩的陪跑,從一開始就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

    舉一個例子,如果姐弟兩人同時考上大學,家裡經濟困難,只能讓一個人上學。

    「你是姐姐,應該讓著弟弟。」

    這句看似公允的話實際上是最大的不公平,姐姐出去打工,弟弟去上大學,兩人的人生就因為多年前的一個決定完全不同。

    這種事情在華國並不少見,有千百萬個這樣的姐姐,就因為身為姐姐失去了選擇的權利。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7:17
第二百三十二章 審查

    無論是《生活空間》的欄目組還是林曉玲都沒有想到這個短片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超出了他們的預期,感覺有點失控。

    不僅僅是報紙上的評論,還有觀眾寫信和打電話到華國電視台,表達了對短片中小女孩的關切,以及對小女孩父母的不滿。

    有記者甚至想打聽這家人的住址,要採訪小女孩蕊蕊。

    林子軒只能慶幸這不是網絡時代,否則這家人的資料很快就會被公之於眾。

    就算是沒有網絡,華國電視台也不透露消息,這家人的親戚朋友看了短片後也會知道短片裡的人正是他們認識的人。

    雖然拍攝之前得到了這家人的允許,可要是因此對這家人的生活造成影響就不好了。

    林子軒聯繫了《生活空間》的欄目組,希望他們不要重播這部短片,即便要重播,也要擋住短片中孩子的臉部,不要被人認出來。

    不管怎麼說,這都涉及到了個人的**,尤其是兩個小孩子。

    剛開始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沒有提醒林曉玲做好預防措施,比如讓孩子使用化名。

    《生活空間》這檔欄目的主旨是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貼近生活,正因為如此,節目開播以來,受到觀眾的歡迎。

    之前的節目大都是發現和讚美普通人不平凡的事跡,可以說都是好事,播出後不會對當事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

    欄目組還沒有碰到過像《姐姐》反響這麼強烈的情況。

    對於《姐姐》這部短片,報紙上的評論大多是溫和善意的,也有犀利和尖銳。

    同樣一個故事,每個人根據自身的經歷和學識會有不同的解讀。

    欄目組做出決定,以後牽扯到孩子的影像都要慎重,特別是帶有爭議性的話題,以免給當事的一方帶來困擾,也給欄目組帶來麻煩。

    「老哥,你說我是不是做錯了?」林曉玲迷茫道。

    「你只是做好自己的工作,放心吧,這件事很快就會過去,每天有那麼多新聞報道,慢慢就平息了,你還是好好上學去吧。」林子軒安撫道。

    「我要不要去看看蕊蕊?」林曉玲擔心道。

    「暫時不要去,讓電視台的人先瞭解情況,等穩定下來再說。」林子軒叮囑道。

    拍攝和人物相關的紀錄片大多都存在著個人**的問題。

    比如《京城的風很大》這部片子,林曉玲在街頭採訪的人物都沒有得到別人的同意,就這樣把那些人放入影片中,這就涉及到了個人**。

    如果這部片子在影院放映獲得收益,那些被採訪的人物能不能要求賠償。

    這牽扯到法律問題,而且,華國並不是一個特別重視個人**的國家,很少會有人追究。

    林曉玲是給華國電視台工作,由電視台出面最為穩妥。

    林子軒不認為會出什麼事情,這畢竟不是網絡時代,短時間內可能有些困擾,等事情平息了就會恢復正常的生活。

    至於這家人的變化,父母是給女兒更多的關愛,還是打一頓不聽話的女兒,他就無法預料了,畢竟清官難斷家務事。

    他只希望事情朝著好的方面發展。

    「我不拍紀錄片了,還是拍電影吧。」林曉玲鬱悶道。

    「隨便你,拍什麼都行。」林子軒無所謂的說道。

    「那老哥你可要投資啊,到時候我請你當製片人。」林曉玲狡黠道。

    林子軒搖頭苦笑,看來他就是個勞碌命。

    作為製片人,他得到消息,《陽光燦爛的日子》入圍了意大利威尼斯電影節。

    應該是法國電影人讓路易把片子推薦給了威尼斯電影節的組委會,組委會在看了那盤十多分鐘的電影片段後做出了這個決定。

    他們通知了姜聞這個消息,在沒有看到全片的情況下允許電影入圍,這種情況並不多見,而且是大牌導演才會有的待遇。

    這時候,姜聞從德國柏林到日本東京做後期製作,片子都還沒有完成。

    這一屆的威尼斯電影節是9月1日開幕,《陽光燦爛的日子》放在9月9日首映。

    在這段時間,姜聞要完成電影的後期製作,還要返回京城把片子拿到總局審查,在總局同意後才能把片子送到威尼斯電影節上放映。

    否則就會和張億謀一樣,違規參加國際電影節,電影在國內被禁,還可能面臨處罰。

    姜聞在東京趕工,仍然面臨著資金不足的問題。

    眼看成功在即,片子只要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拿到獎,很有希望收回成本,香江的聞雋找投資商籌措最後一筆資金,保證片子能按時完成。

    聞雋對《陽光燦爛的日子》能不能通過內地總局的審查根本不在意。

    林子軒不這麼想,他提醒姜聞不要意氣用事,要求姜聞一定要把片子送回京城接受審查,就算無法通過審查,也要做足表面工作。

    姜聞不是張億謀,享受不到張億謀的待遇。

    他要是真敢不理會總局,拿著片子直接去威尼斯,等待他的可能就是嚴厲的處罰。

    林子軒不希望這部電影落到這種境況,能夠完美解決最好,他辦理了出國的護照,等到電影通過審查就前往威尼斯。

    如果通不過審查,還是要前往威尼斯,把電影賣出去收回投資再說。

    姜聞的拖延症一直沒好過,直到9月6日才完成電影的後期,他先從東京飛到香江和聞雋見面,商量到威尼斯的事宜。

    然後坐飛機回京城,當天就把《陽光燦爛的日子》送到總局接受審查。

    林子軒和姜聞在總局內部的一個房間裡坐著,總局的電影審查人員正在另一個房間看片子,這屬於特事特辦,畢竟過兩天電影就要在威尼斯上映了。

    連續的忙碌和奔波,姜聞的精神狀態不太好,抽著煙,略顯頹廢。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走到最後一步,非常不容易,如果電影不能通過審查,他要冒著被處罰的危險前往威尼斯,以後或許在幾年內都不能拍電影和演電影了。

    「一轉眼一兩年過去了,弄完這個該好好歇一陣子了。」姜聞靠在沙發上,淡然道。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7:17
第二百三十三章 陽光正燦爛

    拍攝一部電影,最累的不是演員,而是幕後的導演。

    導演要統籌整個劇組,協調各種關係,安排拍攝進度,指導演員演戲,別看在現場導演發號施令,很有權威,平日裡往往費盡心力。

    只不過演員的曝光率高,有機會在媒體面前訴苦,好像整個劇組就演員最辛苦一樣。

    姜聞為這部片子經歷太多波折,可以說劇組能遇到的糟心事他基本上都遇到了。

    到了這個地步,他有點孤注一擲的意味,無論電影能不能過審,他都要去威尼斯,連明天中午的機票都買好了。

    在香江的時候,聞雋勸他直接去威尼斯。

    有了張億謀的前車之鑒,他們認為這部片子過審的希望不大,也不在乎內地的電影市場。

    事實上,《陽光燦爛的日子》和《活著》有所不同。

    它的政治意味沒有那麼濃,主要講的還是一群年輕人的故事,把那個大時代當成了背景,沒有過多的諷刺,更多的是一種懷念。

    這和導演自身的生活經歷有關。

    姜聞比張億謀小了十三歲,張億謀真正經歷了六七十年代的生活,他對那種苦難而混亂的生活抱著反思的態度。

    姜聞那時候還小,他和張億謀的感受不同,他在反思的同時,還有一種嚮往和懷念。

    懷念他那一去不復返的青春。

    他覺得那個年代充滿了激情,而現在則到處都是物慾,沒有了理想,人都變平庸了。

    他是懷著這麼一種心情來拍攝《陽光燦爛的日子》,表現的是一種記憶中的美好。

    這就是林子軒讓姜聞把片子拿到京城送審的原因,只要有希望就不能放棄。

    林子軒和姜聞是下午兩點鐘來到的總局,總局召集審片的委員用了半個小時,兩點半開始放映,片長是兩個小時左右,看完片討論半個小時。

    也就是說,下午五點之後就能出結果。

    兩人就在總局坐著,抽煙喝茶聊天等著,這幾個月姜聞一直在國外,不瞭解國內的情況。

    馮曉剛拍攝《甲方乙方》原本想讓姜聞客串一個角色,在片子裡扮演巴頓將軍,後來看姜聞確實沒時間,就讓英答來演了。

    「他演的肯定比我好,我以前就和他說,做導演可惜了,他就應該做演員,他可是正兒八百那什麼美國密蘇里大學戲劇表演專業畢業的。」姜聞稱讚道。

    姜聞和英答兩人是發小,都是大院子弟,上初中就在一塊,關係很好。

    他們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不時的看看手錶,等待著最後的結果。

    過了五點鐘,沒人來通知他們,林子軒走出去打聽情況,總局他來過幾回,認識幾個人。

    「裡面爭論的很厲害,你們再等等吧。」有熟人這麼說道。

    《陽光燦爛的日子》在總局是掛上號的,一個是因為題材,一個是因為投資超過120萬美金,還有就是這部片子要參加威尼斯電影節。

    在國內,像這樣的片子不多,總局要慎重考慮。

    在華國,要不要禁映一部電影,有時候可能就是上面某位大領導一句話的事兒,但更多的時候是要通過激烈的爭論之後做出的決定。

    國外和港台的電影人對華國的電影審查制度不太瞭解,這個機構叫做電影審查委員會。

    委員會有36名成員組成,審查一部電影時不需要全部到場,只要半數以上到場就行。

    這36名委員不都是總局的官員,事實上,總局的官員占比並不高,委員來自社會上的各行各業,組成一個多元的審查小組。

    除了來自教育部、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總工會宣教部、最高人民法院新聞辦公室等部門的特約委員外,還有京城廣播學院、京城電影學院、華國藝術研究院等學界的學者以及電影導演等。

    比如電影學院的教授鄭洞添,他就是審查委員之一。

    那些特約委員的主要責任是看看電影中有沒有和他們所在單位的職能相牴觸的地方。

    如果電影中有學生吸煙和早戀的鏡頭,來自教育部的委員就會表示反對,如果有虐待囚犯的鏡頭,檢察院會要求進行修改。

    剩下的委員大多是從事電影行業的人員,他們會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待電影。

    看完片子後,每位委員手裡都有一張表格,上面有四個選項,一個是通過,第二個是修改後通過,第三個是修改後再審,第四個是不通過。

    委員中一旦有超過半數選擇「通過」或者「不通過」,那就不怎麼需要討論了。

    如果選擇「修改後通過」或者「修改後再審」的委員佔了多數,那大家就會坐下來討論修改的內容,然後交給電影的製片方進行修改。

    當然,這裡面肯定有人情的作用。

    比如張億謀的《活著》,在審查的時候作為電影學院的教授,鄭洞添肯定會為張億謀辯護,這就是一場互相說服的博弈過程。

    有些時候會存在投機取巧的可能,在審查的時候不需要所有委員都到場,假如這一次到場的委員中電影行業的佔據多數,那電影通過審查的幾率就會大很多。

    由此可以看出,一部影片是否被禁,是否需要修改,牽涉到多方面的因素。

    林子軒不是電影行業的新人了,清楚其中的門道。

    委員們討論的激烈意味著片子還有挽救的機會,但同時也說明了片子存在著不小的問題,要是修改的內容過多,影響到電影的質量,姜聞可能不會妥協。

    到了下午六點半,總局的人都下班了,結果還沒有出來。

    林子軒在走廊裡走動著,心裡有些煩躁,這時候,有人走過來拿著一張紙遞給他。

    「行了,按照這個意見趕緊改,改好了明天再來一趟,沒問題就能通過。」來人提醒道。

    林子軒看了看,這是會議記錄,上面有關於《陽光燦爛的日子》的七條修改意見。

    每一條意見都寫的很清楚,要刪除哪些鏡頭,有露點的,有暴力的,有政治性太濃等等,這說明這部電影有過審的希望了。

    林子軒和姜聞帶著電影和修改意見離開總局,前往京城電影製片廠。

    兩人在街邊簡單的吃了晚飯,到京影廠的剪輯室裡開始剪片子,這不是光刪掉某個鏡頭那麼簡單,還要在刪掉後不影響整體的故事情節。

    姜聞需要好好考慮怎麼樣才能讓片子更完整。

    林子軒剛開始還在一旁出主意,後來就在剪輯室的沙發上睡著了。

    等他醒過來,天已經亮了,姜聞正在收拾膠片,雙眼通紅,看樣子是熬了一夜。

    「我先瞇會,你把片子送過去吧,成不成就這樣了,別誤了中午的飛機。」姜聞叮囑道。

    「放心吧,誤不了。」林子軒點頭道。

    他帶著電影,開車出了京影廠,外邊的陽光正燦爛。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7:18
第二百三十四章 幕後

    林子軒早上八點多到了總局,等著局裡的人上班。

    這一次不用召集審查委員會的委員們,也不用長時間的討論,只要總局的人確認了電影按照修改意見全部修改了,沒有出現新的問題,就算是過審了。

    過審之後總局會發一個「電影片公映許可證」,有了這個證件電影就能在影院放映了。

    所以,這個證件也被稱為電影的「准生證」。

    事情很順利,總局的幾位審查委員會的委員花了將近一個小時來審查電影,然後在一份審查文件上簽了字,拿著這份文件就可以去辦理公映許可證了。

    總局實行的是誰簽字誰負責的制度,以後這部電影要是出了問題也會連累到簽字的人。

    「局裡原則上支持和鼓勵拍攝合拍片,但也要嚴格把關,這是對觀眾的負責,希望你們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為國爭光。」其中一位市場管理處的處長說了一番官面上的話。

    就這樣,林子軒拿到了電影公映許可證。

    他在十一點離開總局,給姜聞打了一個電話,大家在機場見面,隨後他返回家裡,洗了個澡,帶上行李,出門打車去京城國際機場。

    他們要先到香江和聞雋匯合,再一起前往意大利。

    林子軒這次去威尼斯,倒不是為了拿獎,好風光風光,他的主要目的是去保障電影的收益,也就是去賣片子和分錢。

    《陽光燦爛的日子》製作經費嚴重超支,姜聞自己投入了一大筆錢。

    這部電影除了聞雋從香江和寶島投資商那裡拉來的資金,還有姜聞和劉曉青的資金,國內有家企業也投資了一部分,包括一些零碎的借款等等。

    可以說非常的混亂。

    而且,為了完成後期製作,電影的德國版權已經賣出去了,這些事情都需要理清楚。

    觀眾看電影只看到了影片和明星,卻很少知道一部電影後面牽扯到的利益糾葛,電影賠了會有糾葛,賺了糾葛只會更深。

    這些都是幕後故事,不過有時候幕後故事也很精彩。

    他們當初在香江簽的合同已經不適應現在的形勢了,需要商量出一個新的解決方案來。

    比如海外的版權怎麼分,國內的票房怎麼分,在香江和寶島上映的話又該怎麼分賬。

    如果姜聞沒有投資,只是作為導演,那就不用這麼麻煩了,姜聞拿10萬港幣的酬勞,林子軒拿6萬港幣,就沒他們的事了。

    林子軒這次前往威尼斯就是要保障國內投資商的利益,這也是製片人的責任。

    有些事情姜聞不好出面,需要林子軒和聞雋來協商。

    為了這部片子大家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希望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對林子軒來說,這也是一個走上國際影壇的機會,見一見歐洲各國的電影人和片商,瞭解國際上電影發行的狀況。

    好夢公司想要發展,以後肯定要進入國際市場,他要走出第一步。

    京城國際機場,林子軒和姜聞匯合。

    「給我看看公映許可證,為了這個可不容易,咱們比張億謀運氣,這下子霉運都走了,好日子就要來了。」姜聞休息了一上午,恢復了精神。

    林子軒打開行李箱,把證件拿出來遞給了姜聞。

    這是姜聞的第一部電影,能夠在國內上映他很欣喜,電影拍出來不能只是孤芳自賞,也要讓觀眾體會到他所表達的意思。

    時間到了,兩人坐上了飛往香江的飛機。

    「姜哥,你覺得咱們是分掉版權好呢?還是按照投資比例來?」飛機上,林子軒詢問道。

    聞雋一方佔了總投資的百分之八十,國內的投資只佔了百分之二十。

    一部電影的收益有兩種分配方式,一種是按照投資比例來。

    這個比較容易理解,大家先把電影的各種版權賣出去,然後聞雋一方拿走其中的八成,林子軒一方拿走剩下的兩成,非常的公平。

    還有一種分配方式是分掉版權。

    比如海外版權,東南亞的歸你,歐洲的歸我,國內票房歸你,港台的票房歸我,其他錄像帶的版權和電視播放的版權等等都一一分配。

    這就要看各自的運氣和能力了,誰能賣出好價錢誰就賺到了。

    「咱們沒什麼經驗,還是按照投資比例來吧,穩妥一點。」姜聞回應道。

    「也行,不過國內的票房分賬要爭取一下,最好能拿到手裡。」林子軒提議道。

    「你覺得這片子在國內會票房火爆?」姜聞懷疑道。

    他對自己的電影有信心,可華國國內的電影市場低迷是不爭的事實,一部電影能有幾百萬的票房就算是大賣了,很多片子都是賠的血本無歸。

    「這種類型的電影在國內還沒有過,適當的宣傳應該會有不錯的成績。」林子軒斷言道。

    「反正他們也不在乎內地的市場,應該沒問題。」姜聞考慮道。

    9月8日下午,兩人來到了香江,與聞雋和香江的投資商唐先生見面。

    《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投資商頗為驚喜,原本以為自己的投資打水漂了,沒想到還能參加國際電影節,有收回成本的可能。

    這一次的威尼斯之行所有的花銷都是由這位唐先生負責,當然,也會算在電影投資之中。

    大家吃了頓飯,坐飛機前往威尼斯,明天《陽光燦爛的日子》就要在威尼斯首映了。

    在飛機上,林子軒和聞雋商談起新的分配方案,基本上達成了一致。

    海外版權大家按照投資比例分配,港台地區的票房收入歸港台的投資商,內地的票房收入歸內地的投資商。

    他們的確不在乎內地的電影市場,以為能有個兩三百萬的票房就不錯了。

    這合乎內地文藝片的市場規律,就算是這部片子在威尼斯獲了獎,內地的票房也沒辦法和港台的票房相比。

    威尼斯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歷史悠久,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意大利曾經出現過不少的電影大師。

    不過隨著好萊塢電影的崛起,歐洲電影走向沒落,就連戛納都比威尼斯更具影響力。

    這和威尼斯電影節越來越注重藝術電影有關,這個電影節的宗旨就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評判一部電影的標準很純粹,那就是藝術性。

    這正是華國電影人對威尼斯電影節趨之若鶩的原因所在。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7:19
第二百三十五章 市場

    9月9日,一行人來到威尼斯。

    下了飛機,剛住進酒店,還沒來得及休息,就要前去參加電影節組委會安排的活動,《陽光燦爛的日子》今天首映,放映後還會有一場記者發佈會。

    這是官方安排的記者會,入圍主競賽單元的影片才有的待遇。

    對於那些只是過來參展的影片就不會安排記者發佈會,想要宣傳只能自己想辦法。

    眾人匆忙的趕到放映廳,或許是因為組委會做了宣傳,或許是威尼斯的影迷熱情,放映廳內有不少的觀眾。

    安排好了放映事宜,他們和電影節組委會的人員坐在了前排。

    其中就有這部電影意大利方面的引薦人,馬克穆勒。

    一部電影想要參加國際性的電影節有幾種方式,一個是國家推薦。

    比如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個獎項,奧斯卡組委會規定了一個國家只能有一部電影參加角逐,那麼這個名額給誰,在華國就是由總局來決定了。

    國家還能派出代表團參加各類國際電影節,這屬於國家性質的文化交流活動。

    像是戛納和威尼斯這樣的電影節,製片方可以選擇自己報名參加,也可以通過其他電影人的推薦參加,這個推薦人一般是在國際影壇有影響力的人物。

    有人推薦電影入圍主競賽單元的幾率就高,自己報名就很難說了。

    每一屆國際性的電影節至少有數百部電影報名,能夠入圍的只有幾十部,最後獲獎的只有幾部,可見競爭的激烈程度。

    馬克穆勒就是把《陽關燦爛的日子》引薦給威尼斯電影節的人。

    這個過程大致是這樣的,法國電影人讓路易認識馬克穆勒,就和他說自己看到一部不錯的片子,馬克穆勒看了後覺得還行,就推薦給了電影節。

    中間或許還有其他人參與,這就不得而知了。

    這部電影林子軒看了好幾遍,還在裡面演了一個小配角,戲份本來就不多,還被總局要求刪掉了一段,拍的時候那麼辛苦,都白忙活了。

    這時候再看,談不上什麼感動,只有一點感慨,總算是拍完了。

    放映廳裡意大利的觀眾挺興奮,看的時候不時的鼓掌,也不知道他們看懂了沒有。

    他們或許只看到了少年男女懵懂的愛情,少年的執著,少女的妖嬈,以及遙遠東方那些完全不同的異國風情。

    就好像華國國內的觀眾看外國電影一樣,大部分觀眾看的是金髮碧眼的漂亮女人,最好是有幾個裸露的鏡頭,以及西方時尚的生活方式。

    至於外國的社會文化啊,種族矛盾啊,誰在乎,咱們又不生活在那地方。

    當然,這裡說的是大部分觀眾,不包括那些從事電影行業的人和有思想的文藝青年。

    片子放完,觀眾給予了熱烈的掌聲。

    電影節組委會的人也稱讚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和以往來自華國的電影有明顯的不同,更為青春,風格鮮明,給人極強的衝擊力。

    張億謀來過威尼斯,拿過金獅獎,鞏莉拿過最佳女主角,還有其他的華國電影人。

    姜聞的這部片子有他自己的風格,和第五代導演有所區別。

    下面是一場記者發佈會,基本上都是歐洲各國的媒體,北美的媒體比較少。

    姜聞是一名演員,習慣了接受採訪,不怵這種場面,他坐在一張椅子上,身後是威尼斯電影節的標誌,一頭獅子的圖案。

    面對記者的提問,他用英語侃侃而談,從容面對。

    相對於拍攝《京城人在紐約》那會,他的外語水平有了提升,不過還是帶著京城口音。

    採訪結束,他們和馬克穆勒談了半個小時,瞭解了威尼斯電影節接下來的流程,以及《陽光燦爛的日子》可能會遇到的競爭對手。

    馬克穆勒很看好這部片子,認為得獎的可能性很大。

    大家約了明天吃早餐,這才散去,回到酒店,這就是他們在威尼斯第一天的行程。

    《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威尼斯放映過後,除了吸引來了記者,還有各國的片商找上門來。

    這些片商是來撿漏的。

    一部電影在獲獎前後的版權價格肯定不一樣,如果《陽光燦爛的日子》獲得了這一屆的金獅獎,那價格就會翻倍的上漲。

    在獎項沒有公佈之前,片商會用較低的價格買斷電影在本國的放映權,一旦電影獲獎,他們就賺到了,即便沒有獲獎,也不吃虧。

    這就很考驗片商們的眼力了。

    《陽光燦爛的日子》獲得了觀眾和記者的好評,獲獎的幾率很大,這是吸引片商的主因。

    對於林子軒他們來說,同樣充滿了不確定性。

    要是現在不賣,最後電影沒有獲獎,那價格肯定會被片商壓得很低,甚至是賠本,所以說,決定價格的因素還是獎項。

    這些片商是商人,不是藝術家,非常的現實,不會說我很欣賞這部片子給你個高價吧。

    就算是法國人讓路易也是如此,他用電影德國的版權幫助姜聞去柏林做電影後期,這同樣是一種投資,電影得獎了,他就賺到了。

    當然,人家屬於雪中送炭,的確幫了忙。

    這就是電影市場,既然是市場就會有價格波動,在這裡電影是一件商品,或者說是一件藝術品,它的價格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林子軒和聞雋接下來幾天的工作就是和這些片商進行商談,討價還價。

    這個環節沒有任何的藝術性可言,除了商談的地點在電影節上,實際上和普通的商業談判沒有兩樣,是一個很枯燥的過程。

    來找他們的不僅有片商,還有代理商。

    所謂的電影代理商相當於中間人,他們會代理這部電影版權的運作,不需要林子軒和片商直接交談,砍價的工作由他們代勞。

    談成之後他們會抽取百分之二十五的收益作為服務費,狠一點的話可能是百分之三十。

    代理商都是專業的電影發行公司,瞭解世界各國的市場行情,他們經常出入各大國際電影節,和各國的片商都很熟悉,能夠拿到一個高價。

    如果林子軒自己談,片商會進行壓價,一個國家的放映權可能只有10萬美元,代理商來談的話能談到15萬美元。

    即便抽取百分之二十五的代理費,林子軒拿到的也比10萬美元多,還能更省心。

    這就是代理商的作用了。

    在國際電影市場上,林子軒是個新人,還需要多見識,多學習。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7:20
第二百三十六章 大片時代

    華國國內的電影行業就沒有這種電影國際銷售代理商。

    電影的海外銷售發行是一項專業性很高的商業活動,不僅需要對目標電影市場及發行區域的市場趨勢有足夠的認知,還需要精通電影交易方面的專業法律知識。

    他們有能力幫助製片人搞定各種複雜的國際發行合同及協議。

    在這方面,香江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銷售代理商。

    不過,香江電影人更專注的是東南亞市場,對歐洲和北美的電影市場還在摸索之中。

    這種代理商不光是代理電影的版權,他們還會用獲取電影版權的方式幫助電影融資。

    比如,他們看好一部還沒有開拍的電影,或者已經開拍卻資金匱乏的電影,他們會通過預售電影版權的方式籌集資金,幫助電影完成拍攝。

    可以說,在整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到處都有代理商的身影。

    像《陽光燦爛的日子》,當初沒錢的時候就可以找這類代理商來做評估,如果代理商評估後覺得電影有價值,就會幫忙籌集資金。

    只是,當時無論是林子軒還是姜聞都沒有這種國際發行的經驗,根本不認識人,不知道該找誰,只能在國內自己想辦法。

    聞雋同樣沒有發行過這類藝術電影,沒有門路。

    如果不是誤打誤撞的碰到了法國人讓路易,電影的後期製作都沒辦法完成。

    現在他們來到了威尼斯,瞭解了電影版權交易和發行的過程,認識了代理商,就算這幫人抽成狠了點,總算是一條融資的渠道。

    當然,這需要你拍的電影在他們眼裡有價值,不然他們才不會搭理你呢。

    這是一幫極為現實的生意人,他們不拍攝電影,卻能從電影中賺錢。

    林子軒和聞雋商量了一下,與其和各國的片商一個個的談,不如交給代理商處理,這不是為了輕鬆,而是代理商更為專業。

    代理商為了拿到更多的服務費,會盡力把電影賣個高價。

    他們會根據各國不同的市場行情定出不同的價格來,還會按照各個國家不同的法律來修改電影中的內容,以免觸犯法律。

    比如有的歐洲國家有保護動物的條例,那麼電影中就不能出現殘殺動物的鏡頭。

    正因為如此,林子軒不會隨便找一家代理商,而是要找一家有實力和信譽的代理公司,否則代理商把電影版權賣出去卻拖欠著不給錢,還要到國外來打官司,那就麻煩了。

    意大利電影人馬克穆勒給他們介紹了一家法國的電影代理公司,談妥了電影歐洲和北美的版權代理銷售事宜。

    至於東南亞的版權,聞雋準備交給香江的電影公司運作。

    這些代理商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有能力左右電影節的獎項。

    為了讓他們代理的電影賣個好價錢,他們會通過各種關係讓電影獲獎,增加知名度。

    那些大獎左右起來比較困難,需要投入的資源太多,得不償失,但一些小獎項還是能操作一下的,每一屆電影節都會設置附屬單元,有各種可有可無的獎項。

    所以說,無論是國內的電影節還是國外的電影節,都有各種貓膩存在。

    和代理商簽了合同之後,林子軒不用面對片商,輕鬆多了。

    通過這件事,他意識到國內的電影公司必須要建立一套成熟的電影發行體系,這樣才能讓國產電影盡快的走向世界,也不會被外國的代理商從中牟利。

    但現在,只能選擇和代理商合作。

    接下來的幾天除了等待著頒獎,就是和各國和地區的電影人交流。

    香江和寶島也有影片參加電影節,能來威尼斯電影節的基本上都是文藝片。

    這個電影節的傳統正是聚焦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

    林子軒看了幾部文藝片,大多非常的沉悶,或許很藝術,可就是看的不舒暢。

    這讓他想到了國內的電影市場,第五代導演還在孜孜不倦的拍著文藝片,期望來到這種電影節上拿大獎。

    可光靠文藝片沒辦法提振電影市場,商業片才更容易拉動票房,把觀眾吸引進電影院。

    他拍《甲方乙方》就是想讓國內的導演看看這類商業片能賺錢,效仿的導演多了,電影市場就會慢慢的好起來。

    不過這只能帶動小成本喜劇電影的流行,還是沒辦法徹底改變華國藝術片占主導的形勢。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拍大投資的電影,也就是所謂的大片。

    華宜廣告的王鍾軍正在國內的報紙上普及好萊塢大片的常識,這對他來說很容易,只要把好萊塢電影雜誌上的文章整合一下就好了。

    他不僅不用花錢,還能拿到報社的稿費。

    林子軒想的是拍一部大片,大投資、大明星、大導演和大場面,只要票房成功了,國內的電影公司就會覺得這是一條出路。

    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華國的電影行業會迎來一個大片時代。

    只是想拍這樣的大片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資金,這不是一百萬美金的問題,而是上千萬美金的問題,以前林子軒沒想到如何籌集資金,現在倒是有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找國外的電影公司預售海外的版權。

    有了資金才能找大導演和大明星加盟,才能拍攝大片。

    他心裡已經有了一部電影,雖然籌備起來可能會很艱難,或許要用上幾年的時間,不過一旦成功,就可能改變國內的電影市場。

    姜聞這幾天過的很放鬆,《陽光燦爛的日子》在電影節上廣受好評,獲獎的呼聲很高。

    這是他自從拍這部片子以來最為快活的時光,他就等著頒獎開始,然後載譽而歸了。

    酒店裡,他和林子軒住在一個房間,他推門進來的時候看到林子軒正在寫著什麼。

    「弄什麼呢?新本子?」姜聞好奇道。

    「武俠片,你沒興趣。」林子軒隨口道。

    「武俠啊?這可難說,要看故事有沒有看頭了,香江的那些武俠片可不行。」姜聞一邊說著,一邊走過去,看著林子軒面前的稿紙,「《臥虎藏龍》,這名字有點意思。」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7:20
第二百三十七章 武俠

    林子軒剛剛寫了一個大綱,包括故事背景和人物關係。

    姜聞看了看就沒有了興趣,他感覺這只是一個傳統的武俠故事。

    他感興趣的是那種有歷史感的題材,尤其是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人物所面臨的艱難抉擇。

    空閒的時候,他和林子軒探討過幾個拍攝題材。

    其中有個是講一個叛徒的故事,那個叛徒叫做汪經緯,姜聞覺得這人的一生充滿了矛盾,能挖掘出不少東西來。

    林子軒勸他最好不要動這種念頭,拍出來吃力不討好,容易出問題。

    他們這種學院派出身的人總想著拍敏感題材,搞個大新聞,展現自己的與眾不同。

    林子軒收起稿紙,放到行李箱內,《臥虎藏龍》這件事不急,要一步步的來。

    在好萊塢,電影公司拍攝一部投資超過千萬美元的大片都會經過充分的準備,前期的市場調查,為了避免風險向外部的融資,導演和演員的挑選等等。

    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可能要籌備幾年的時間。

    對於《臥虎藏龍》來說,在林子軒的那個世界,這不光是一部電影那麼簡單,它的來源是五部互相有牽連的武俠小說。

    包括《鶴驚崑崙》、《寶劍金釵》、《劍氣珠光》、《臥虎藏龍》和《鐵騎銀瓶》。

    這五部小說出自武俠小說家王度廬的UU小說,講述了幾代人的恩怨糾葛,每部小說的故事情節互相聯繫,又各自獨立。

    其中人物最多,情節最複雜,展示社會風貌最為廣闊生動的當屬《臥虎藏龍》。

    這個故事和電影不盡相同。

    在小說裡,玉嬌龍身為九門提督之女,雖愛大盜羅小虎,但為維護父兄官譽卻不得不嫁給丑翰林魯君佩,玉、魯大喜之日羅小虎鬧婚,玉嬌龍出走。

    她倚仗盜來的青冥劍之利橫行江湖,又因盜「九華秘籍」而受制於女賊耿六娘,為此遭李慕白、俞秀蓮等俠義之士的圍攻。

    後來,她得知母死家敗,藉機巧施跳崖之計,遁跡後與羅小虎相見。

    但又礙於封建門第觀念,認為侯門之女終究不能委身盜匪,遂於一夜溫存之後,仍然孤劍單騎,遠走大漠。

    可以說,《臥虎藏龍》這部小說的主角就是玉嬌龍。

    她是刁蠻任性、為所欲為的侯門之女,又是敢愛敢恨、豪情萬丈的江湖女俠。

    她既具爭強好勝的叛逆性格,不服輸不信邪,所以敢於盜劍,敢於向俞秀蓮挑戰,卻又衝不破傳統名教觀念的束縛,不敢「敗壞門風」,只能懷著一顆破碎之心黯然離開。

    如果把五部小說聯繫起來看,就是一個牽扯到幾代江湖兒女的俠義故事。

    《鶴驚崑崙》講的是李慕白的師傅江小鶴成長和復仇的故事。

    《寶劍金釵》和《劍氣珠光》講的是俠士李慕白和俠女俞秀蓮的愛情故事。

    《鐵騎銀瓶》講的是玉嬌龍的兒子行走江湖的故事。

    林子軒打算把這五部武俠小說寫出來,這是為了培養觀眾基礎。

    一般來說,看過原著小說的讀者更願意到電影院看電影,如果這五部武俠小說能在國內受到歡迎,接下來才是改編成電影劇本。

    等到小說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後,他尋找拍攝資金就會容易的多。

    否則,他單單拿著《臥虎藏龍》的劇本,別人連聽都沒聽過這個故事,不知道拍出來會怎麼樣,誰願意冒著這麼大風險投資啊。

    就觀眾而言,沒有原著小說也很難理解電影裡的人物關係。

    只不過,目前的武俠電影市場並不景氣,尤其是傳統武俠。

    這也是姜聞沒有興趣的原因,武俠片已經被香江的電影人拍爛了,現在香江出眾的武俠片很少,更別說是原創了,想要拍出新意來很難。

    武俠電影在香江經歷了幾個階段。

    剛開始是單純的武俠,講的是武林中人的恩怨情仇,可以稱之為傳統武俠電影。

    後來是現代武俠,從武俠變成了武打,以打鬥為主,這種類型的武俠電影在美國很受歡迎,又叫做功夫片。

    現在的香江武俠電影則傾向於脫離傳統武俠的範疇,加入了家國情懷,把俠客和國家的興衰命運聯繫到一起,有了一種新的發展。

    雖然說每個華人心中都有一個俠客夢,但不得不說,香江的武俠電影進入了瓶頸。

    《臥虎藏龍》這部電影屬於人文武俠,或者說是文人心目中的武俠世界。

    這個武俠世界不是快意恩仇,也不是家國情懷,而是俠者自身的困境,直指本心。

    叛逆的玉嬌龍在理想和現實之間難以抉擇,傳統的李慕白和俞秀蓮為了道德,為了群體而活,掙扎在感情和道義之間。

    如何看破,什麼是本心,道德的困境和悲憫的情懷,這是電影傳達出的一點信息。

    王度廬以寫悲情武俠著稱,他生活在京城,行文中自然流露出一股京味兒,語言樸拙,或者說是粗糙,卻有一種意境之美。

    他不擅長寫武打,小說中最絕頂的武技就是點穴。

    他的書裡沒有過於離奇的情節,沒有神秘技藝,甚至是各種幫派,看起來平平無奇。

    小說中的人物也不是叱吒風雲的江湖好漢,而是常常唉聲歎氣,困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裡。

    林子軒清楚這樣的武俠小說不會像香江那種快意恩仇的小說流行,受到青年人的追捧,但它更具有人文內涵,只要能看進去,就會讓人感同身受。

    寫小說只是整個計劃的開端,如何讓小說火爆,如何改編電影,如何拉投資……

    這是一次難得的歷練,如果林子軒能完成這個計劃,那麼他在電影行業就站穩了腳跟,他會成為一名國際性的製片人。

    這和拍攝《京城人在紐約》一樣,都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挑戰。

    威尼斯電影節接近尾聲,林子軒和姜聞參加了頒獎儀式,歐洲的電影節頒獎都很簡單,不像奧斯卡那麼的花哨。

    《陽光燦爛的日子》拿到了最佳男主角獎,姜聞代表夏宇上去領獎。

    由於這部電影在威尼斯反響很熱烈,他樂觀的估計能拿到兩到三個獎項。

    他滿心希望能再拿一個最佳導演或者金獅獎,就算是銀獅獎和評委會大獎也好,可惜最後都沒有,這讓他有點洩氣,感覺不太完美。

    不過在回到酒店之後,姜聞就放下了,他一向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7:21
第二百三十八章 踏實

    九月中旬,京城國際機場。

    林子軒和姜聞剛出機場通道就見到幾名記者圍了上來,他停下腳步,落在後面。

    這時候,姜聞才是主角。

    《陽光燦爛的日子》雖然只拿了一個最佳男主角,卻讓夏宇成了威尼斯最年輕的影帝。

    國內的媒體對於這種打破記錄的東西尤為感興趣,消息剛傳到國內,就有記者到青島採訪了正在上學的夏宇。

    夏宇對這個獎項比較懵懂,還不太明白威尼斯影帝對他的重要性。

    想想看,葛尤跑了十年龍套才拿了一個戛納影帝,他參演第一部電影就拿了威尼斯影帝。

    華國男演員想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拿影帝非常的困難,這基本上是歐洲人的主場,但在這一年,出了兩名影帝。

    葛尤那個影帝因為《活著》被禁映,沒辦法宣傳,夏宇沒事,這讓媒體非常的興奮。

    不過夏宇還只是一名學生,可採訪的內容不多,媒體就把焦點對準了電影的導演姜聞,並把這部片子前前後後的故事打聽了一遍。

    這是姜聞第一次執導電影,拍攝期間發生了劇組罷工事件,因為缺少資金而多次停拍,在圈子裡不被人看好,甚至認為片子根本完成不了。

    就是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電影拍完了,還參加了電影節,拿回了一個最年輕的影帝。

    聽起來就像是一個勵志的傳奇故事,記者們會有很多的素材可以寫。

    前來接機的不光是記者,夏宇和一些演員也來到了機場,還送上了鮮花。

    姜聞應付這種場面駕輕就熟,他從行李箱裡拿出了威尼斯影帝的獎盃,並和夏宇一起高高舉起,讓記者們盡情的拍照。

    在滿足了記者的要求後,他們才出了機場,坐車離開。

    「載譽而歸的感覺怎麼樣?」林子軒打趣道。

    「還行吧,沒有想像的那麼好,接下來肯定還會有各種採訪,明天晚上咱們請劇組的人吃頓飯,算是慶功宴了,這陣子怕是都不清閒了。」姜聞回應道,「回頭咱們再聊聊電影公司的事兒。」

    「等資金過來再說吧,又不急於一時。」林子軒勸說道。

    進入九四年,京城的民營影視公司越來越多,有時候幾個人湊一塊就註冊一公司,找到資金就開始拍影視劇,極為盲目和混亂。

    姜聞打算開一家電影製作公司,主要是為他個人服務,相當於是個人工作室。

    事實上,國內還沒有個人工作室的說法,像張億謀這樣的大導演,不屬於任何一家電影公司,極為自由,平時的事情比較多,手下會有一幫人幫著他處理各種事務。

    有人專門寫劇本,有人負責看外景,有人聯繫國外的投資商等等。

    這些人有些是固定的,有些是臨時的,跟著張億謀混飯吃。

    姜聞就想弄一個這樣的公司,找一幫熟人組建自己的班底,有人幫忙,以後拍電影就不會這麼混亂和忙碌了。

    這一次的成功給了他極大的信心,《陽光燦爛的日子》賣得不錯,他有了資金,就想自己當家作主,掌握主動權,拍自己想拍的片子。

    在拍電影方面,姜聞是個掌控**極強的人。

    他想按照好夢公司的模式打造自己的班底,這是他要和林子軒商量的事情。

    林子軒和姜聞告別,回到家裡。

    電影學院開學,林曉玲搬到學校去了,慕姍姍在上班,家裡沒有人,院子裡稍顯空落。

    他先打了個電話給慕姍姍,告訴她自己回來了,讓她放心。

    然後把行李整理好,泡了杯茶,坐在沙發上休息,他翻了翻家裡訂的幾份報紙,看看最近國內有什麼新聞。

    今年是華國建國45週年,還要召開十四屆四中全會。

    這是一次很重要的會議,是華國第二代領導集體向第三代領導集體勝利過度的一次大會。

    林子軒在娛樂版看到了張億謀對《陽光燦爛的日子》的評價。

    此時,張億謀正在滬城拍攝新片,這不是記者採訪的結果,而是從劇組流傳出來的消息。

    前天,張億謀和劇組裡的一幫人半夜一點多鐘出去吃宵夜,熬夜拍戲對劇組來說非常正常,電影劇組的作息都不怎麼規律。

    國內電影圈已經知道《陽光燦爛的日子》獲獎的消息,大家免不了議論一番。

    「我喜歡這部片子,首先這部片子很激情。」張億謀評價道。

    「我不喜歡。」他身旁的文學策劃王賓說道。

    這個王賓就是在籌備拍攝《活著》的時候和林子軒意見分歧很大的人。

    所謂文學策劃並不是編劇,而是幫著在劇本的語言和藝術性上進行深度加工的人。

    王賓原來是個作家,不過在作家的圈子裡沒有混出名堂來,便找了個機會進入電影圈,跟著張億謀討生活,他最擅長的就是把別人的小說改的面目全非。

    「的確不錯,姜聞很懂戲,在一些鏡頭的處理上,往往很多老導演也難以控制。」張億謀繼續道,「另一點,這部片子拍的很有個性,激情和個性很重要。」

    林子軒看了張億謀的評價,就知道他們這幫拍藝術電影的都是一個思維。

    馮曉剛就不會追求激情和個性,他追求的是市場,是觀眾的滿意度。

    報紙上大都是對姜聞和夏宇的讚譽之聲,就連女主角寧菁都紅了起來,不過真正電影圈裡的人看的是幕後。

    有人說是張億謀捧紅了葛尤,姜聞把夏宇推上了威尼斯電影節影帝的寶座,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活著》和《陽光燦爛的日子》有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都有林子軒的參與。

    正是這兩部片子出了兩位歐洲電影節的影帝,以前沒有過,以後恐怕也很難重現。

    眼看著快到下班的時間,林子軒起身,到廚房開始做飯。

    慕姍姍下班回來,聽到廚房裡的響動,就倚在門口看著林子軒忙活,倆人也就是七八天時間沒見面,倒不是多麼想念。

    這些天,她自己一個人住在偌大的院子裡,總覺得空蕩,不安穩。

    她想把母親叫過來一起住,又覺得有點可笑,現在好了,心裡踏實了。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7:21
第二百三十九章 閒言

    晚飯的時候,林子軒把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的情形大略說了一番。

    他在威尼斯一直很忙碌,要麼是和片商談價格,要麼就是和電影人會面,只有在頒獎過後才真正的放鬆下來。

    幾個人花費一天的時間遊覽了一下當地的名勝古跡,拍了些照片,不枉出來一趟。

    「這次拿了獎,接下來就是在國內上映了。」林子軒詢問道,「你覺得讓他們上你的節目做宣傳有沒有影響?台裡怎麼看?」

    這部片子畢竟講的是七十年代的故事,在電視上談論不太合適。

    「台裡新聞上提了夏宇拿獎的事,不過沒有太大動靜。」慕姍姍回應道,「你也知道,大家都很謹慎,就算是上節目也談不深入。」

    「那就算了,別惹麻煩。」林子軒決定道。

    「我估計在國內上映也會出問題,你要有心理準備。」慕姍姍提醒道。

    這個倒是,別看媒體報道得很歡,都是圈外人在瞎鬧騰。

    娛樂記者雖然認為自己是影視圈裡的一份子,可影視圈裡的人從來都不把他們當作自己人,不過是一群依附影視圈混飯吃的人罷了。

    影視圈需要記者幫著宣傳不假,但他們內心裡並不如何看重記者,會有排斥心理。

    記者們看到《陽光燦爛的日子》得獎,有素材可寫,就可勁的追捧,似乎前途一片光明。

    實際上,這部片子還將面臨其他的難題,一部電影即便是拿到了電影片放映許可證,也不一定能在影院放映,這要看主管院線的單位怎麼安排。

    這個單位叫做華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簡稱華影公司,總經理叫吳孟沉。

    華影公司成立於1951年,主要職責是統一發行和管理在華國上映的各類影片,安排影片拷貝的洗印、供應和調度。

    還負責擬定全國電影發行放映年度計劃的各項指標,平衡全國影片的片租和票價。

    也就是說,全國的放映機構和院線都歸它管。

    一部電影要不要上映,什麼時候上映,上映多少天,都是這家公司說了算。

    拿《陽光燦爛的日子》來說,林子軒把上映的申請遞交上去,可能安排到今年上映,也可能安排到明年上映,這都是說不准的事兒。

    華影公司隨便找個理由就能搪塞過去,尤其是像這種題材敏感的片子。

    就算是上映了,上映一周也是上映,上映三個月也是上映,標準都在華影公司手裡。

    由此就能看出他們的權利有多大,一部電影想要獲得好的檔期,在更多的影院上映,延長上映時間,都要得到他們的同意才行。

    以前林子軒不需要和他們拉關係,以後就要經常和他們打交道了。

    不說《陽光燦爛的日子》,如果《甲方乙方》想要獲得好票房,就要爭取在全國各大主要城市同時上映,吸引更多的觀眾。

    「我知道,上次在總局開會見過那位吳經理,挺強勢的一個人。」林子軒評價道。

    吳孟沉是南方人,四十多歲,原本是滬城電影局的副局長,今年剛調到京城擔任華影公司的總經理,這人外表很斯文,但脾氣很暴,是那種鋒芒畢露的人物。

    通過分賬方式引進國外大片的建議就是他提出來的。

    此人可以說是這個年代華國電影行業的風雲人物,就算是韓三評碰到他也要客客氣氣。

    「實在不行就別勉強,鬧出矛盾不好,咱們還要在這個行業做下去呢。」慕姍姍勸說道。

    「先走正常程序吧,碰到問題再說。」林子軒點頭道。

    這是實話,一家民營電影公司要是得罪了華影,那基本上就可以關門歇業了。

    「對了,曉玲的事算是解決了。」慕姍姍提及道,「那家人目前還好,受到的影響不大,兩個孩子已經上學了,沒你想的那麼嚴重。」

    林曉玲拍攝的短片《姐姐》播出後引發熱議,如今過去一個月了,議論漸漸平息。

    剛開始的確對那戶警察家庭造成了影響,一個普通家庭任誰看到報紙上的批評都會有壓力,就連他們單位的領導都找他們談話,讓夫妻倆注意孩子的教育問題。

    還有單位同事和周圍鄰居的議論,這都是無形的壓力。

    華國電視台《生活空間》欄目組聯繫了他們,確保以後不會播出這部短片了。

    華國電視台是一家很強勢的單位,對普通人來說,就是一個龐然大物,何況他們之前同意了拍攝,對這件事只能默默的接受。

    他們只希望事情趕快過去,一家人能恢復正常的生活。

    普通人面對媒體總是處在弱勢的地位,好在媒體不會一直關注他們,現在孩子能夠上學了,經過這件事,他們再也不想和電視台扯上關係了。

    「還好現在信息傳播的不通暢,也就是議論一番,來的快去的快。」林子軒慶幸道,「要是電腦能夠聯網,那就很可怕了。」

    「你說的是國外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吧?咱們國家還早著呢。」慕姍姍搖頭道。

    她在電視台工作,瞭解這方面的信息。

    這個計劃是美國在92年提出來的,要讓所有美國人通過電腦實現資源共享,由此信息高速公路在世界範圍內成了一個熱門話題。

    「你等著吧,社會發展很快的。」林子軒斷言道。

    「我聽《生活空間》欄目組的編導說要把《姐姐》送去參加一個紀錄片的評獎,說今年是第一屆,這部短片很有希望,曉玲這下子又要出名了。」慕姍姍說笑道。

    1994年,華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為了促進國內紀錄片的發展,決定以後每年評選一次「華國電視紀錄片學術獎」。

    這是華國紀錄片界規格最高的專業獎項,今年是第一屆。

    由於《姐姐》引起了不小的社會反響,華國電視台決定送到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參與評獎。

    「成名太早,對她不見得是好事。」林子軒擔心道。

    對此他深有體會。

    在寫《頑主》的時候林子軒就出名了,不過是罵名,也就是他心態好,不去計較,成名意味著會受到關注和非議,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壓力。

    兩人閒聊著,吃完飯,收拾了碗筷,洗漱一番,走進了臥室。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kevin1217

LV:6 爵士

追蹤
  • 8

    主題

  • 2387

    回文

  • 0

    粉絲

~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