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明星] 文藝生活 作者:薪越 (連載中)

 
kevin1217 2016-11-8 04:59:59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80 98068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22:52
第一百九十章 簽售會

    11月7日,禮拜天,林子軒和慕姍姍一起來到京城的新華書店。

    他們不是來買書,而是參加出版社舉辦的一場簽名售書的活動,如果是一位寫嚴肅文學的作家,很少舉行此類活動。

    在華國,購買嚴肅文學書籍的讀者不多,簽名售書起不到應有的宣傳作用。

    暢銷書作家則不同,他們往往具有不小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有一定的讀者群體,如此才能吸引讀者前來買書。

    這種簽售活動也是這兩年才在華國興起,影視明星成為其中的主力軍。

    相對於《活著》這本小說出版的難產,慕姍姍的新書要順利的多。

    這類回憶性質的暢銷書不需要太高深的文采,也不用費心的琢磨情節,只要平鋪直敘就好,寫的越平實,讀者越歡迎。

    慕姍姍七月份開始寫書,九月份交稿,出版社十月份印刷發行,十月下旬就在全國各地銷售,一路暢通,極其順利。

    一個是這本書的題材沒問題,還有就是相關文化出版部門的配合。

    慕致遠的女兒出書,誰要是從中阻攔,那是自找沒趣,就算是官場上和慕致遠不對付的人,也不會在這種小事上做文章,手段太低級。

    為了不惹出麻煩,在交稿之前,慕姍姍還是把書稿給華國電視台的高層看過。

    書裡有牽涉到華國電視台的地方,不過內容不多。

    比如林子軒在紐約銷售華國的電視劇,還提到在美國建立電視台等等。

    一年過去了,華國電視台在海外的第一家電視台美洲東方衛視在1993年10月28日正式開播,覆蓋範圍整個北美地區。

    這個電視台能實時的轉播華國電視台的節目,還能在美國製作節目,面向北美地區的華人,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宣傳陣地。

    這一切正是因為林子軒當初發回國內的一份工作總結,要讓華國的聲音傳遍北美。

    當然,就算沒有林子軒,這類在海外的電視台遲早也會建立。

    如果林子軒和慕姍姍接受了安排,現在就應該在美國的芝加哥工作,那會是另一種人生。

    慕姍姍在書裡提到了那次艱難的選擇,畢竟如今還有不少人想到美國過上美好的生活。

    華國電視台的高層覺得沒問題,這件事不是什麼秘密,美洲東方衛視即將開播,正需要宣傳,通過慕姍姍寫出來,也能讓國內讀者知道在美國宣傳的不易。

    這是華國電視台的一項業績,沒什麼不能說的。

    這家在東北春城的出版社對書稿極為滿意,想不到會有這麼多的幕後故事。

    暢銷書往往具有時效性。

    這本書主打的是慕姍姍華國電視台主持人的身份,以及《京城人在紐約》的影響力。

    發行的時間越晚,《京城人在紐約》的影響就越低,除非是等到明年十月份的金鶯獎,這部電視劇獲得大獎的時候,才會出現反彈。

    無論是慕姍姍還是出版社都不可能等上一年的時間。

    林子軒看過樣書,裡面有不少他們在紐約生活和工作的照片,這是慕姍姍精挑細選後提供給出版社的,每一張都具有紀念意義。

    由於有了這些照片,增加了書籍的印刷成本,定價是十五塊錢,略顯貴了點。

    出版社第一批印了五萬冊,看看市場反應,結果反饋回來的銷售數據非常好。

    這畢竟是第一位華國電視台著名主持人出書,還牽扯到熱播的電視劇,讀者都很有興趣,看了後能瞭解在美國的生活常識。

    通過這部《我在美國的180天》,讀者看到了慕姍姍的另一面,她的感情生活和工作態度,她不僅是個主持人,還拍攝了紀錄片,非常認真努力。

    其中,林子軒寫的序言受到青年男女的熱捧,就像是看一部青春愛情小說。

    這麼多因素加起來,勾起了讀者的好奇心,造成了書籍的熱銷。

    對於這次的簽售會,慕姍姍一開始拒絕了。

    她在電視上主持節目沒什麼,那是工作,私下裡並不想過多的拋頭露面,更喜歡安安靜靜的過日子,把工作和生活分的很開。

    何況,華國電視台對主持人有嚴格的要求。

    出版社為了追求銷量,極力鼓動慕姍姍,簽售會是目前的一種潮流,能起到宣傳的作用,現在都是市場經濟了,要一切向錢看,連作家都下海經商了。

    「你說我要不要去?」慕姍姍詢問道。

    「還是去吧,你不能一輩子呆在華國電視台,以後總要走出來,這種情況很難避免。」林子軒建議道。

    隨著地方電視台的發展,華國電視台的地位雖然還是不可撼動,但觀眾有了更多的選擇,而且,地方電視台更為自由。

    林子軒和慕姍姍都有一種不願意受到拘束的性子,做點自己想做的事兒。

    這個年代的青年其實都一樣,有一顆不安分的心,只是有人性子急,有人走的穩。

    他們在上午九點半來到新華書店,簽售會在十點舉行,時間是一個半小時。

    在新華書店的門口掛著一條橫幅,上面寫著「著名主持人慕姍姍小姐書籍簽售會」。

    華國電視台有規定,主持人不能打著電視台的旗號在外面辦私事,所以橫幅上沒有加上「華國電視台」的字樣。

    這是慕姍姍請示了台領導之後的結果。

    在書店內,出版社早已準備好了桌椅和書籍,還請了報社的記者前來,簽售會後,慕姍姍還要接受記者的採訪。

    都是為了宣傳。

    還沒到十點鐘,就有讀者開始排隊了,慕姍姍在京城的影響力不小。

    簽售會開始,林子軒站在一旁看著慕姍姍坐在那裡微笑著和讀者交談,並在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送走這位讀者。

    整個過程很順暢,沒有出現意外狀況。

    接下來的半小時,慕姍姍接受了《京城晚報》的專訪,聊了聊寫作這本書的緣由,都是些場面話,足夠記者寫一篇稿子了。

    拒絕了出版社邀請的飯局,他們離開了新華書店。

    「簽了這麼多,手都酸了。」只有兩個人的時候,慕姍姍抱怨道。

    林子軒幫著慕姍姍揉著手腕,走到車子前面,打開車門,讓慕姍姍坐進去。

    今兒是立冬,倆人要去父母家裡吃飯。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22:55
第一百九十一章 細節

    在北方,過了立冬就表示進入了冬季,天氣轉寒,京城人會在這個時候進補。

    說是進補,也就是在這一天買點牛羊肉,熬一鍋湯,一家人熱熱鬧鬧的吃頓飯。

    在這個年代,普通人家不是經常能吃到牛羊肉,立冬這天就有了較為特殊的意義。

    這兩年大家的日子過的好了,但習慣還沒改變,到了這天家裡人大多會回家吃飯。

    林子軒和慕姍姍一進院子就能聞到瀰漫著的肉香味,每家幾乎都這樣,這就是習俗。

    林曉玲從電影學院趕了回來,這種解饞的機會她可不會放過,學校食堂裡的飯菜誰吃誰知道,只能說價格實惠,量大管飽。

    等兩人進門,鄭秀蓮把早就燉好的肉湯端了上來。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餃子,喝著羊湯,隨便聊著閒話。

    曉玲同學對慕姍姍的簽售會很有興趣,還幫著算了一下版稅的收入。

    「十五塊一本,這都快賣出去三萬本了,百分之十的版稅,那就是四萬五啊,要是賣出去一百萬本,那就是150萬,這下發財了。」林曉玲興奮道。

    「沒那麼多,一開始讀者感興趣,銷量好,以後就慢下來了,出版社估計最多也就30萬冊左右。」慕姍姍解釋道。

    這本《我在美國的180天》第一次印刷五萬冊,一個月銷售出去三萬冊,成績不錯。

    慕姍姍畢竟不是那種家喻戶曉的明星人物,即便在華國電視台也不是最有名的主持人,她只是佔了先機,成了華國電視台第一個出書的主持人。

    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以後就會掀起主持人出書的熱潮,畢竟誰也不會嫌錢多。

    不過,這筆錢不是一次就能拿到,書賣出去才能收錢,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拿版稅就是這樣,講究細水長流。

    「那也不少了,好幾十萬呢,原來寫書這麼賺啊,我也去當作家好了。」林曉玲羨慕道。

    「別三心二意的,好好學習,等你出名了,再講寫書的事吧。」林子軒教訓道。

    「老哥,別光說我啊,你還是個作家呢,嫂子都出書了,你呢?」林曉玲取笑道。

    「我要是寫通俗小說,比這個還暢銷,嚇壞你們。」林子軒誇張道。

    「你就吹吧,反正也不上稅。」林曉玲低聲道。

    這是在家裡,兄妹兩個鬧慣了,說說笑笑地就過去了。

    「對了,老哥,鄭教授讓我問問你,咱們那個紀錄片的版權問題,導演系準備重新拍攝製作,好像是當作一種新的紀錄片類型,弄好了興許還會送到國際電影節上呢。」林曉玲高興道。

    林曉玲不大懂這些,鄭洞添較為看重。

    實際上,這部紀錄片的商業價值不大,除了圈內人和紀錄片愛好者,沒什麼觀眾會來看一部影像粗糙,製作低劣,沒有明星的片子。

    光是採用了過期膠片這點就沒辦法在正規的影院放映,只能走錄像帶的路子。

    想靠這個賺錢基本上很難,它的價值在於形式新穎,為華國紀錄片開了一個新的方向。

    鄭洞添想把這部紀錄片重新製作一下,填充內容,加上配樂,讓其更為完整。

    當初林子軒和林曉玲只拍攝了一天,很匆忙,沒那麼多的講究,整部紀錄片非常的原始。

    鄭洞添是京城青年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想重新製作這部紀錄片很容易,就當是導演系學生的實踐課程了,讓這些學生按照這個思路自己拍自己剪。

    如果最終的成品還不錯,就送到國際電影節上試試看。

    他詢問版權的事情,是在擔心萬一這部紀錄片在國際影壇獲了獎項,引起紛爭就不好了。

    他在電影行業混了幾十年,看的很透徹,大家爭來爭去的,無非是為了名和利。

    「版權歸你了,你想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吧。」林子軒想了想,決定道。

    他對這部紀錄片不怎麼看重,原本就是給妹妹考試用的,如果真拿到什麼獎,那林曉玲以後在這個行業會走的更為順利,沒什麼不好。

    林曉玲回到學校,向鄭洞添匯報了結果。

    鄭洞添找了幾位對這件事有興趣的導演系學生組成一個小組,讓他們按照正常拍攝電影的步驟來籌備,寫計劃書,分配工作。

    比如要找攝影系的同學拍攝,找文學系的同學寫台本,找錄音系的同學錄音等等。

    電影的製作是一個團隊的協作,京城電影學院裡最不缺的就是各個專業的學生。

    林曉玲還會是片子裡的紅圍脖女孩,她有實踐經驗,只不過這次更為正規,她參與其中能體會到拍攝一部電影的全過程。

    曉玲同學還把賈章柯拉了進來,畢竟在電影學院,她就認識這一個人。

    再說,大家都是旁聽生的身份,有種親切感。

    賈章柯這才知道林曉玲都有一部自己的作品了,他跟著一幫學生看了《京城的風很大》,腦海裡有種朦朧的感觸。

    原來電影還可以這麼拍,我拿個攝像機把老家的街道和人物拍下來,也會是一部好電影。

    馮曉剛從藝術中心離職,他沒有辦理停薪留職,走的很乾脆。

    「我不打算留退路,在單位裡呆了這麼多年,早就厭了,這下輕鬆了。」馮曉剛感慨道。

    他沒去空政中心執導《炊事班的故事》,而是先去做了一名演員。

    京城101中學,馮曉剛穿著白色的確良襯衫,拿著一頂帽子,帶著眼鏡,嘴裡唸唸有詞,他正在做開拍前的準備。

    這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劇組,拍攝的是馮曉剛在課堂上上課的戲份。

    這時候已經是十一月份,京城有點冷,可拍的是夏天的戲,馮曉剛要穿著半截袖。

    教室裡有幾十名學生,有的是找來的演員,還有就是101中學的學生,湊人數的。

    姜聞正在課堂上交待等會學生們的反應,接下來還要進行多次排演才能實拍,姜聞拍戲很少有一遍就過的,他需要多拍幾次進行對比。

    馮曉剛走上講台,開始上課,底下的學生在起哄。

    姜聞在旁邊看著,不說話,等這一段演完了,他才會和工作人員交流,提出哪裡需要改進,第二次排演就會好很多。

    看了幾遍排演,姜聞走到馮曉剛身前,從兜裡掏出一盒煙,放到馮曉剛的襯衫口袋裡。

    六七十年代的老師,很少有不抽煙的,這個細節觀眾可能不會注意到,但姜聞覺得很重要,這才符合那個時代的樣子。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22:56
第一百九十二章 天生做演員的材料

    這是馮曉剛第一次演電影,他準備的還行,就是感覺有點冷,這天是個大晴天,陽光不錯,溫度在十度左右,要穿毛衣和外套了。

    下面的學生有的穿長袖,也有穿短袖的,他們覺得拍電影有意思,興致很高。

    不過在演了幾遍後就覺得枯燥了,劇組還要想辦法調動學生們的情緒,拍電影就是一個反覆調整的過程,尤其是像姜聞這種導演。

    林子軒在旁邊看著,盯著劇組的進度。

    電影到現在還沒完成一半,肯定要進入冬天了,冬天拍夏天的戲份,想想就覺的冷。

    聞雋又回香江了,去爭取最後一筆投資,打電話沒用了,投資商起了疑心。

    這次他會把投資商帶到京城來探班,證明這部片子還在拍攝之中,增加那些老闆的信心。

    說實話,林子軒認同姜聞的說法,好電影需要精雕細琢,藝術就是用金錢堆砌起來的。

    一個鏡頭拍攝一百次不行,那就拍一千次,總能從中找到一個完美的鏡頭。

    不過他是這部片子的製片人,不能任由姜聞這麼精雕細琢下去,按照姜聞的方法這部電影根本拍不完,更何況沒有廣告商願意投資一部藝術電影。

    廣告商喜歡商業片,也就是說,他們連貼片廣告都賣不出去。

    尤其是現在風聲那麼緊,這種題材的電影在國內根本找不到投資商,沒有投資商會投資一部很可能無法上映的片子。

    林子軒只希望聞雋能夠說服港台那邊的老闆們增加投資,否則想要拍完非常困難。

    「可算是折騰完了,就是戲份太少,沒有發揮空間。」拍完這場戲,馮曉剛略帶遺憾道。

    「你不是專業演員,我沒嚴格要求,你有幾個表情不夠自然。」姜聞指出道。

    「我那是冷的,臉都僵住了。」馮曉剛給自己找理由。

    「夏宇不冷麼?每次表現的都很好,這孩子就是天生吃這行飯的,頭一回演戲,沒有表演經驗,可人一點都不緊張,不像你,配個戲都那麼困難。」姜聞埋汰道。

    「他年輕火氣旺,我都這歲數了能和小年輕比麼?」馮曉剛爭辯道。

    兩人吵慣了,這種場面相當正常,在紐約的時候就這樣。

    那時候馮曉剛是導演,挑姜聞的毛病,現在反過來,姜聞自然要找馮曉剛的錯處,沒什麼惡意,就是開開玩笑。

    林子軒在一旁看了,公允的講,作為一名客串的業餘演員,馮曉剛表演的算不錯了,不過和夏宇比起來,還是顯得不足。

    夏宇進劇組有點晚,在軍營裡訓練了大半個月,以前沒有任何的表演經驗。

    他最大的優點就是不怯場,或者說不覺得演戲有什麼了不起,讓演就演唄,沒什麼大不了,有一種滿不在乎的勁頭。

    在這個劇組裡有不少這樣的演員。

    比如女二號陶泓,是個花樣游泳運動員,也沒演過戲,但演起來大方自然,魅力十足。

    他們不是靠演技,可能是本身的性格符合這個角色,也可能是悟性高。

    不管怎麼說,他們的表演有種渾然天成的感覺,就像是這個角色就是給這個人寫的一樣,這種人是天生做演員的材料。

    「姜哥,我那場戲你要放到什麼時候?別真到冬天,那可有得罪受了。」林子軒擔心道。

    「再說吧,我這兒還有不少活呢。」姜聞轉移話題道,「聞雋後天回來,咱們要商量下怎麼應付投資商,把投資拿下來。」

    「請他們吃飯,把他們喝倒,一切就好說了。」馮曉剛出主意道。

    「找人帶他們在京城各大景點逛逛,吃喝玩樂一條龍服務,就當他們是來旅遊的,反正花的是他們自己的錢,全都算進劇組的招待費用裡。」林子軒提議道。

    「你這個更狠,羊毛出在羊身上啊。」馮曉剛感歎道。

    「那行吧,咱們拿下這筆資金,估計拍完沒問題。」姜聞信心十足的說道。

    「你還是省著點花吧。」林子軒提醒道。

    他可不敢相信姜聞的保證,姜聞以前還保證在十二月份之前拍完呢,這都到什麼時候了。

    再說,拍完了還有後期製作,那筆錢從哪兒來,事到如今,也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了。

    林子軒和馮曉剛趕往空政中心,《炊事班的故事》要開拍了,這可是好夢公司的第一部電視劇,一定要口碑和盈利雙豐收。

    拍攝地點就在空政中心的攝影棚裡,幾位主要演員早就準備好了,躍躍欲試。

    為了拍好這部戲他們辛苦排練,力爭拿出最好的狀態。

    馮曉剛原本還想讓這些演員磨合一下,不過看看這些人的表現,決定直接開拍。

    一般來說,一個劇組的演員來自不同的單位,彼此不熟悉,需要磨合一段時間,找找感覺,可空政中心的演員是一個單位的,整天在一塊,熟悉的很,不需要磨合。

    唯一需要磨合的是馮曉剛和幕後的工作人員。

    不過對於拍攝過《京城人在紐約》那種大製作的導演來說,情景喜劇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這個拍起來輕鬆,我覺得進度還能加快。」看著拍出來的效果,馮曉剛自信道。

    「那咱們就精益求精,拍一部經典出來,千萬別加太多諷刺的情節。」林子軒提醒道。

    他擔心馮曉剛把《炊事班的故事》拍成《編輯部的故事》,這兩部電視劇的區別很大。

    前者通過一件件日常生活的小事表現了軍旅生活的絢麗多彩,以讚美為主,後者通過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故事展現了社會上的各種不良現象,以諷刺為主。

    要是把兩者的風格搞混了,估計拍出來也播不了。

    「放心吧,我在部隊的時候就是搞宣傳的,知道該怎麼做,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只要記住這個宗旨就行了。」馮曉剛總結道。

    這麼說林子軒就放心了,馮曉剛是圈子裡的老手了,各種規則門清,是他多慮了。

    相對於這邊的輕鬆,《陽光燦爛的日子》那邊就有點緊張。

    聞雋帶著一位姓唐的投資商過來探班,姜聞和他們瞎侃,在被問到怎麼要拍這麼多膠片,太浪費的時候,姜聞這麼回答。

    「我非得都拍不可,就好比一個人,我拍了頭,拍了脖子,拍了胸脯,拍了腳,你不讓我拍中間的那段,我怎麼能接的上?」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22:57
第一百九十三章 四天王

    姜聞這麼說基本上是胡扯,他浪費膠片的地方多了去了。

    比如,為了拍攝一張最能展現女主角寧菁魅力的照片,他用了四本膠片來拍,足足拍了兩萬三千多張照片,從裡面選出一張來用。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他將會創下華國導演耗片比最高的記錄。

    只是,這些事情沒必要和投資商說,只能說一切為了藝術,為了電影的質量。

    他們給投資商看了拍攝出來的素材,效果非常好,幾乎完美的還原了七十年代的氛圍,演員們表演的極為出色,寧菁身上那種妖嬈的氣質展現的淋漓盡致。

    僅僅從目前的素材看,只要後面的情節不崩,應該是一部優秀的文藝片。

    投資商也承認這片子拍的好,就是太費錢了,他不可能追加投資,否則根本收不回成本,不過商量好的資金會打過來。

    林子軒和姜聞在京城飯店請投資商吃了頓飯,安排聞雋接下來陪投資商來個京城七日游。

    「這年頭想做件事還真******難,以前演戲不覺得,拍片子實在太累了,整天要琢磨的事太多,早上要強迫自己起來,演員都是一群孩子,還不能訓他們,這麼下去總感覺會有一天起不來。」送走投資商,姜聞發牢騷道。

    「這才到哪啊,堅持住,還有一半的路要走呢,等做完了再歇著。」林子軒鼓勁道。

    這種感覺林子軒有過,他弄完《京城人在紐約》,還了銀行的貸款,回家就生病了。

    那是他第一次獨立做製片人,還背負著150萬美金的貸款,壓力非常大。

    所以說,做這一行心態一定要好,一部影視劇都是幾百萬的投資,太過緊張的話會把自己給壓垮,林子軒現在做製片人就淡定的多。

    他可以很輕鬆的和空政中心簽訂虧損賠償一半的合約,沒覺得有太大壓力。

    姜聞是第一次做導演,一心想做到最好,自然不敢放鬆,等第二次做導演就好了。

    「是啊,明兒還要拍戲呢,早點回去休息吧。」姜聞抽完手裡的煙,感歎道。

    兩人走出飯店,冷風撲面而來,京城已然入冬。

    這一天,張國粒請大傢伙吃飯。

    他自導自演的《康熹微服私訪記》在華國電視台播出,觀眾反響很好,收視率節節攀升。

    這部劇雖然是跟風之作,不過相對於寶島拍的《戲說潛隆》,更能被大陸觀眾所接受,無論是故事還是人物都很平實,不那麼浮誇。

    不論史學家如何評價,老百姓喜歡看這類劇集,輕鬆,不沉重。

    觀眾看電視不是想接受教育,更多的是娛樂消遣,打發時間。

    作為主演的張國粒本身就有名氣,這次有了具有代表性的角色,觀眾記住了這個演員,他在京城演藝圈混出了名堂。

    其實,他原本能憑著《海馬歌舞廳》走紅的,可惜時運不濟,那部劇被停播了。

    張國粒請的大都是藝術中心的人員,還有幾位關係好的演員,都是圈子裡的熟人,大家聚在一起,圖個熱鬧。

    這種飯局越到年底越多,有時候抹不開情面,幾個飯局就湊到一塊了。

    「林董事長,咱倆喝一個。」張國粒端著酒杯,玩笑道。

    「張哥,咱們什麼關係啊,別埋汰我,還是叫小林聽著舒服,我敬您一杯,祝張哥明年更比今年紅。」林子軒祝賀道。

    「承你吉言了,這還要多謝小林,這三年,一言難盡啊。」張國粒感慨道。

    張國粒來到京城三年了,如今總算是有了出頭之日,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清楚。

    「以後會越來越好。」林子軒回應道。

    「跟小林你沒法比啊,都開公司成老闆了,有好戲可要記著我,吃完飯咱們一起坐坐,好久沒聊了。」張國粒邀請道。

    「行,聽張哥你的。」林子軒答應道。

    一夥人吃過飯,幾個相熟的朋友一起去茶館喝茶,一邊喝茶一邊閒聊。

    張國粒和林子軒找了個單獨的茶座,要了一壺茶。

    「看你們都下海了,我也有點眼熱,不過我可沒錢開公司,怕賠了,你們的影視公司不是能簽約演員麼,小林你看我怎麼樣?」張國粒自薦道。

    以張國粒如今的行情不愁沒戲拍,他現在的組織關係還掛靠在藝術中心,他這麼做就是把組織關係轉移到林子軒的公司來。

    這麼一來,他就從國有單位的職工變成了一名合同工。

    影視公司倒是有經紀這項業務,可以簽約演員,不過好夢公司剛剛成立,還沒有開展工作,林子軒也沒想著拉人入伙。

    張國粒這麼做更多的是一種幫襯和信任。

    他看好林子軒的公司有發展前景,同時也是一份交情,有了張國粒的加入,好夢公司在京城演藝圈會有更大的影響力。

    作為一名演員,他加入好夢公司後還是能在外邊接戲,好夢公司有戲拍也會首先想到他。

    這是雙贏的局面,對誰都有好處。

    更何況,張國粒和好夢公司的三位領導交情很深,不用擔心出現齷齪的事情。

    「張哥你仗義,咱們求之不得。」林子軒熱情道,「還簽約什麼,你來了肯定是領導階層,尤哥是藝術總監,你就是創作總監,反正咱們公司的都是領導。」

    這裡面的說道林子軒分的清楚。

    如果張國粒在好夢公司發達之後過來,他不至於這麼熱情,可現在好夢公司剛剛成立,張國粒就過來,還是在正當紅的時候過來,這份人情他要領著。

    「別給我戴高帽,我可不吃這一套。」張國粒說笑道,「我做個演員挺好,偶爾過過導演癮就成,創作上可不行。」

    他是想走演員和導演結合的路子,這次導演電視劇的成功讓他有了自信。

    不過自導自演會非常累,偶爾還行,要是一直這樣就受不了了。

    目前好夢公司只有馮曉剛一個導演,他擅長都市題材,沒拍過古裝戲,有了張國粒的入伙,可以涉足更多的影視題材。

    兩人喝著茶,聊著天,說定了這件事,好夢公司從三巨頭變成了四天王。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22:58
第一百九十四章 做個觀眾挺好

    對於張國粒的加入,馮曉剛持贊成態度,葛尤還在東北,於是兩票贊成,一票棄權通過了好夢公司的第一項人事方面的提案。

    任命張國粒為好夢公司的創意總監。

    這些名詞都是從南方傳來的,也不知道具體的含義,反正給人感覺很厲害的樣子。

    一家四個人的小公司不必分的那麼清楚,說出去能唬住人就行了,創意總監要比副總經理更有面子,這時候副職都不受人待見。

    張國粒要到過年之後才會把組織關係轉過來,還要談談工資待遇的問題,不能虧待了公司的元老級人物,為以後加盟的新人樹立好的榜樣。

    「咱們要是有天能把演藝圈的這些明星和名導們都招到公司裡來,那該有多風光啊。」馮曉剛幻想道。

    林子軒想了想,這個可能性不大。

    京城的影視行業有無數個圈子,每個圈子都有自己的主導人物,平常的合作可以,想要一起弄個公司很難,不內鬥就不錯了。

    比如張億謀,他是電影學院的代表人物,屬於學院派,和林子軒很難走到一起。

    林子軒這個圈子的成員比較複雜,這些人起點不高,以電視劇起家,被觀眾所接受,成為明星和名導,然後走向電影行業。

    現在他們雖然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但在電影圈還屬於新手。

    和那些學院派代表的精英們存在著隔閡,比如馮曉剛,不是電影專業的科班出身,看待電影的角度肯定和張億謀不同。

    再者說,好夢公司才剛剛起步,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想太多沒有用。

    進入十二月,慕姍姍糾結於要不要主持這一年的春節晚會。

    《我在美國的180天》這本書的暢銷讓她火了一把,新聞媒體普遍給出了好評。

    認為慕姍姍是位有文化修養和思想內涵的主持人,是年輕一代主持人的榜樣,說明了我國主持人隊伍的素質在整體提升。

    林子軒懷疑是出版社給了報社好處費,或者報社看在慕致遠的關係才這麼報到。

    當然,也可能是媒體覺得慕姍姍是第一位出書的電視台主持人,有宣傳的價值。

    不僅如此,由於《文化訪談》這檔節目,慕姍姍還入圍了華國第一屆金話筒獎的提名。

    1993年,華國廣播電視協會針對播音主持行業弄了一個金話筒獎出來。

    評選對像包括各廣播電台、電視台在編或聘用的具有三年以上主持經歷的專職主持人。

    這是一個國家承認的獎項,是目前華國主持界最高等級的大獎,競爭相當激烈。

    為了保證公正性,華國電視台不能超過四個獲獎名額,其他各省市電視台不低於一個獲獎名額,否則獲獎的大多會是華國電視台的主持人了。

    慕姍姍在主持人的崗位上工作剛好滿三年,符合入圍條件,而且很有機會獲得金話筒獎。

    正因為如此,華國電視台的領導才會讓她來主持這一屆的春晚。

    她畢竟有過主持春晚的經驗,颱風穩健,還可能是第一屆金話筒獎的得主,在觀眾中的呼聲很高,沒有理由不讓她來主持春晚。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主持《方大綜藝》的楊蘭準備到美國深造了。

    楊蘭正是當初接替慕姍姍的主持人,在主持了一年多的《方大綜藝》後也要去美國了。

    華國電視台內部有傳言說《方大綜藝》留不住女主持人,有了名氣就會出國,楊蘭不是出國進修,而是真正到國外去留學。

    於是,這一屆的春節晚會楊蘭就沒有參與。

    「別想了,答應下來,只是不能在家過年,又不算多大的事兒,春晚的那些演員都不能在家過年,想想他們你就心裡平衡了。」林子軒勸說道。

    慕姍姍考慮了一下,還是答應了主持春晚。

    她倒不是為了過年的事情,而是覺得現在林子軒開了公司,忙碌起來,如果她再主持春節晚會,倆人都會很忙,日常的生活恐怕會是一團糟。

    她還是喜歡以前慢節奏的生活,不過她也知道,那種日子怕是一去不復返了。

    《陽光燦爛的日子》終於迎來了林子軒的戲份,他在電影裡有兩場戲。

    一場是外景,在荒郊野外拍攝,他扮演的是個在京城裡很有地位的大混混,出面擺平了一場大規模的私下鬥毆。

    這場戲需要很多輛自行車,就是兩幫人騎著自行車在野外約架。

    拍戲用的自行車是附近工廠的工人的,劇組找到了工廠的工會主席想要借用這些自行車,工會主席趁著工人上班的時間讓劇組用大卡車把幾百輛自行車拉走。

    結果拍攝的時候砸壞了不少自行車,還有的都零散了。

    自行車送回去的時候工會主席傻眼了,他沒辦法向工人交待,只能跟著劇組的車子跑,要討個說法,最後劇組還是賠了自行車的錢。

    拍攝的過程中,林子軒被凍得也不好受,這麼冷的天還要擺譜。

    第二場戲是在室內,就是京城的老莫西餐廳。

    這家餐廳可是非常有名,是京城最早提供西餐的餐廳之一。

    以前這裡的餐具都是銀質的,菜品全是俄羅斯宮廷菜,要憑專門的餐票才能進來就餐,門口的門衛是從軍區部隊調來的保衛人員。

    來這裡吃飯的都是有背景的人物、歸國華僑和大院子弟,還有外國大使館的人員。

    現在改革開放了,普通人也能進來吃飯,只是銀質的餐具被餐廳收起來了,據說是很多客人吃過飯就把餐具順手帶走了。

    這場戲並不難,林子軒只有一句台詞。

    不過有一點很難,那就是林子軒會被一群武警軍官不斷的朝上面拋,然後落下來,要反覆的這麼拍,一直拍到姜聞滿意為止。

    剛開始大家還挺興奮,拋上去下面會有人接住,後來都筋疲力盡了,有時候拋上去下面的人都以為其他人會去接住,自己就偷懶不伸手了。

    這讓林子軒心驚膽戰,真擔心自己會有個好歹。

    他親身體會到作為演員實在是不容易,以後再也不客串了,還是安靜的做個觀眾吧。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22:58
第一百九十五章 圈內圈外

    林子軒開公司後,平時的應酬多了不少。

    華國人喜歡在酒桌上談事情,無論是攀交情還是做生意,要先吃好喝好,感情深一口悶,喝好了事情也就差不多談成了。

    有的是演藝圈內部的應酬,還有的是和圈外人的交際。

    影視公司要找投資商投資,那些圈外的大款無疑是最好的目標,這些人要麼有著一顆嚮往藝術的心,要麼是想著靠藝術賺錢。

    不管怎麼說,這些大款手裡有資金,還想到影視圈發展,這就足夠了。

    就這樣,林子軒見識了形形色色的大款們。

    在華國,七八十年代的有錢人叫萬元戶,現在的有錢人都叫大款,或者叫款爺。

    這些人發家的手段各有不同,大多都有一定的社會關係和背景,在八十年代依靠倒買倒賣成了先富裕起來的那批人。

    如今國家經商的政策放開了,誰都能去做生意,他們的優勢不再,就考慮產業轉型,影視行業是這兩年的熱點。

    也有的是這兩年抓住商機,果斷下海,新晉富裕起來的大款。

    同樣是大款,兩者還是有區別的,前者內斂,後者張揚。

    這在飯桌上表現的非常明顯。

    八十年代發家的大款往往話不多,更多的是聽其他人怎麼說,偶爾附和幾句,還能說到點子上,給人自信沉穩的感覺。

    九十年代發家的大款喜歡別人聽他說,愛講他的發家史,並引以為豪,略顯浮躁。

    說到底,還是一個生活閱歷的積累問題。

    他們的共同點就是不差錢,所以在飯局上結賬付款的總是這些大款們。

    這就造成了一個局面,當演藝圈的人聚會的時候都會拉一兩個大款過來作陪,目的就是吃完飯讓大款們結賬。

    演藝圈的人覺得咱們作為文藝工作者,陪大款吃飯難道還要出錢麼?

    大款們認為花點錢就能和名導明星們吃頓飯很值得,混圈子交朋友,哪有不花錢的。

    這就是吃大款,成了京城演藝圈的一種常態。

    有時候就是單純的吃大款,把大款叫來後也不搭理人家,大家各說各的,吃飽喝足抹抹嘴走人,留下大款付賬。

    這麼做有點不厚道,怎麼著也要讓大款有種存在感。

    久而久之,大款們對演藝圈就有了看法,認為這幫人假清高,不實在。

    不過,大款們想進影視行業離不開演藝圈的人幫忙,演藝圈的人也需要大款們的投資,一般情況下,大家相處的還算不錯。

    大款們想找靠譜的影視公司投資,他們的目的還是為了賺錢。

    如果碰到不靠譜的人,被騙被坑非常正常,只有真正進入這個圈子,才能瞭解演藝圈裡哪些人靠譜,哪些人信譽不佳,防止被騙。

    這個階段屬於雙方的磨合期,也是一個非常混亂的時期。

    在京城演藝圈時常會聽到這類消息,就算是報警也沒用。

    比如大款投資拍攝一部電視劇,電視劇拍出來了,就是粗製濫造的片子,根本賣不出去,錢都被製片人和導演私吞了,但賬面上錢花光了,電視劇也有了。

    警察不能斷定這屬於欺詐,光是打官司就耗時耗力,得不償失。

    在影視行業,圈內人想要糊弄圈外人實在是太容易了。

    林子軒不願意這麼做,他想找那種能長期合作的投資商。

    像這種坑人的買賣倒是能撈錢,不過做多了自己的名聲也就毀了,以後很難在圈子裡混下去,不是長久的營生。

    十二月底的一天,林子軒到薊門飯店參加一個飯局,不是特別熟的人,就是平常的朋友。

    他如今在影視圈小有名氣,屬於後起之秀,有資格參加圈子裡的各類飯局了,如果飯局裡沒有老前輩,他還能算得上是主要人物之一。

    演藝圈的聚會很有講究,一般來說是按輩分,除了輩分還有影響力和話語權。

    這個影響力不是指演員在觀眾中的影響力,而是指在演藝圈的影響力。

    除了官面人物和大老闆外,在演藝圈,製片人和導演才是真正有話語權的人物,他們決定一部戲用那些演員,怎麼拍攝,就算是當紅的演員也不會得罪他們。

    看一個人在演藝圈裡的地位,就看圈子裡聚會的時候他坐在什麼位置。

    一張圓桌,重要的人物坐在中間,小字輩忝陪末座。

    末座是指最靠外的位置,或者最靠近門的位置,這樣跑腿付賬方便,能坐在末座就表明你是這個圈子裡的人,只是地位很低。

    有時候,很多人想坐在末座都找不到門路。

    這麼說似乎很勢利,卻是現實,想要進入一個圈子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不僅需要有人介紹,還要有良好的表現,才會被圈子接納。

    正如新人剛進一家公司,如果不對老員工慇勤點,多做事,你永遠無法融入公司的氛圍。

    林子軒參加的這個飯局不是太重要的圈子,不過也不能不來,人家邀請了就要給人面子。

    混圈子就是這樣,多交朋友,少得罪人,他不期望這些人能夠幫忙,只要不拖後腿就行了,有些人或許做不成大事,但說壞話,打小報告很是拿手。

    他是掐著點來的,如果有圈子裡的前輩,他會提前過來,這次不用。

    林子軒進入包間,已經來了不少人,大多是電視圈的朋友,還有一個大款模樣的人,看樣子今天又是吃大款了。

    大家寒暄了一番,隨意的閒聊著。

    影視圈到年底的時候一般很清閒,拍電視劇的都不會那麼趕,過了年才會開工。

    這時候,一個帶著眼鏡,三十多歲模樣的男人進來,笑著和大家打招呼,旁邊有人介紹。

    「這是王總,剛從美國回來,開了家廣告公司,大院出來的,我好哥們。」

    林子軒明白這是新人想進這個圈子,有人引薦,得到認可,那就算是圈子裡的人,若是不被認可,下次圈子聚會就不帶他玩了。

    「一家剛開的小公司,大家多多捧場。」王總禮貌的分發名片,笑呵呵的說道。

    林子軒接過來一看,名片上寫著京城華宜廣告公司,這人叫王鍾軍。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22:59
第一百九十六章 小品

    在飯局上介紹人很有講究,介紹過後就能讓在座的大體上瞭解這是個什麼樣的人。

    比如對王鍾軍的介紹,包含了以下的信息,這個人有國外生活的背景,想要進入這個圈子,在部隊上有關係,和我的交情不錯。

    能出國說明此人有門路,部隊上有關係說明此人有後台。

    這麼一說,無形中就抬高了王鍾軍的身份,出過國的人和大院子弟這兩點都會引起重視,至少不會被人看輕。

    大家客套的和王鍾軍打招呼,第一次見面不可能那麼熱情,這點架子還是要擺的。

    林子軒和王鍾軍交換了名片,對這人挺有興趣。

    「這是林總,京城影視圈裡響噹噹的人物,製作過多部熱播的電視劇,你在國外不知道,只要林總願意幫襯,你的生意就不用愁了。」負責引薦王鍾軍的人熱情的說道。

    在這場飯局裡,林子軒算是主要人物之一,這麼說有點誇張了,在京城裡這叫做捧人。

    「林總,以後可要多多照顧啊。」王鍾軍誠懇道。

    「大家互相幫忙,王總的廣告公司主要做那方面的業務?」林子軒詢問道。

    「我在美國呆了五年,剛回來,還不熟悉國內的行情,準備先做份廣告雜誌,看看效果,林總要是有好門路一定要介紹給我,我可是求之不得。」王鍾軍回應道。

    王鍾軍以前當過兵,後來在出版社做美術設計,五年前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讀傳媒專業。

    這次回國創業,他想借鑒美國的廣告模式,辦一份廣告雜誌,把雜誌郵寄到京城的大使館和各大酒店,住在這些地方的人都有很強的消費能力。

    這就是針對特定的目標人群投放廣告,比那些胡亂做廣告的人更為專業。

    「林總到美國拍過電視劇,就是那部《京城人在紐約》,你們興許在紐約還見過呢。」旁邊那人活躍氣氛道。

    「那部劇我知道,前些日子在美國播出的時候很受歡迎,沒想到是林總拍的,可惜當時沒有遇到林總,要不然咱們早就認識了。」王鍾軍一臉遺憾道。

    「我們住在長島的一座小鎮上,離紐約市中心還遠著呢,紐約太大了。」林子軒感歎道。

    「我那時在紐約的布魯克林區租房子,一邊打工一邊上學,忙的暈頭轉向,林總的電視劇拍的真好,我就是看了那部劇才想要回國的。」王鍾軍稱讚道。

    王鍾軍很會找話題,和林子軒談起了國外的生活,還誇讚了林子軒一番。

    無論這些話是真是假,總不會讓人厭煩。

    在飯局上,王鍾軍應對得體,說話喝酒都很爽快,懂得分寸。

    林子軒看得出王鍾軍算是被這個圈子給接納了,不過這個圈子在京城演藝圈屬於二流,只能說是進入演藝圈的門檻而已。

    真正那些頂尖的圈子,林子軒同樣進不去。

    吃完飯,他開車去接慕姍姍。

    慕姍姍自從答應了主持春晚後,明顯忙碌起來,不再準時上下班,需要配合春晚節目組的時間表,每一年的春晚都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

    演員們為了上春晚辛苦的準備節目,然而春晚的節目時長有限,不可能每個節目都能上。

    就算在最後的綵排階段,也會有節目被刷下來。

    來到華國電視台,林子軒在一旁等著,慕姍姍還沒有忙完,他在慕姍姍的桌子上看到了一份尚未確定的節目單。

    這時候春晚節目組剛開始對節目進行初選,還沒有進入復選階段。

    林子軒的心頭一動,想到了一個主意。

    他可以給《炊事班的故事》裡那幾位演員寫一個小品,讓他們上春晚表演節目。

    這個小品很簡單,是說在除夕夜,六名駐守在偏遠小島上的炊事班戰士沒辦法回家過年,只能打電話給家人拜年,而且每人只有五分鐘的時間。

    話題就在這五分鐘的電話上,每個人的反應都不同,電話還會串線,打錯電話。

    這個小品反映了駐守邊疆的戰士對家庭,對國家的熱愛,非常的正能量。

    林子軒寫這個小品是為了給電視劇打前站。

    如果這個小品能登上春晚的舞台,那麼《炊事班的故事》拍出來後審查就會寬鬆的多,要是這個小品能得到觀眾的認可和好評,說明軍旅題材的電視劇也可以適當的喜劇化。

    這麼做不僅能增加電視劇的成功率,還能提前做宣傳,一舉兩得的事兒。

    他趴在慕姍姍的桌子上,按照腦海裡的記憶開始寫起小品的劇本。

    「你在幹嘛呢?」慕姍姍忙完,看到林子軒的模樣,奇怪道。

    「我在寫小品,要上春晚。」林子軒底氣十足的說道。

    這麼正能量的小品要是不能上春晚,那就太沒有天理了。

    再說,每年春晚對部隊選送的節目都會照顧有加,輕易不會刷掉,這是個原則問題。

    空政中心屬於部隊單位,一旦把這個小品送到春晚節目組,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我看看你寫的什麼?」慕姍姍好奇道。

    拿起林子軒寫的稿紙,慕姍姍看了起來,小品的名字很普通,叫做《打電話》。

    整個小品的質量很高,也很感人,通過除夕夜的一通通電話聯繫到華國的千家萬戶,也聯繫起了部隊和百姓,展現了軍民魚水情。

    慕姍姍對林子軒寫出這樣的小品並不驚訝,她驚訝的是下面還有一首歌曲。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麼?現在工作很忙麼,身體好麼?我現在部隊挺好的,爸爸媽媽不要太牽掛,雖然我很少寫信,其實我很想家……」

    「爸爸每天都上班麼?管的不嚴就不要去了,幹了一輩子革命工作,也該歇歇了。我買了一件毛衣給媽媽,別捨不得穿上吧,以前兒子不太聽話,現在懂事他長大了……」

    簡簡單單的歌詞,竟然讓慕姍姍看的想哭。

    這是林子軒準備在小品結束的時候,讓表演小品的演員演唱的。

    一個除夕夜給家裡打電話的小品,加上這麼一首歌,在春晚的舞台上絕對會成為催淚彈,感動全國的觀眾。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23:00
第一百九十七章 真唱之年

    在空政中心,林子軒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把寫的小品和歌曲遞交了上去。

    目前《炊事班的故事》拍攝的進度很快,成本控制的很好,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不會超出預算,雙方合作的非常愉快。

    就算有點小問題,林子軒和馮曉剛還不至於和部隊單位鬧矛盾。

    空政中心的領導對上春節晚會表示支持,通過春晚能夠展現部隊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再說,這個小品的立意很好,得到他們的一致認同。

    小品的背景是地方政府為了支持守護邊疆的戰士,特意開通了一條專線讓戰士們打電話回家拜年,體現了軍愛民,民擁軍的革命傳統。

    演員是現成的,只要抽出時間排練就行了,他們沒有拒絕的理由。

    不過空政中心的領導對那首叫做《一封家書》的歌曲有點意見,覺得這首歌曲親情是有了,可不夠陽剛,唱起來不符合戰士的身份。

    這時候部隊上的歌曲都是那種氣勢恢宏的調子,充滿陽剛之氣和戰鬥精神,即便是女歌手也是採用美聲唱法,中氣十足。

    《一封家書》屬於民謠類歌曲,適合文藝青年自彈自唱,帶著點憂鬱和感傷。

    這和部隊的形象反差很大,放到一起不太合適,他們覺得把小品和歌曲分開最好。

    林子軒想了想覺得有道理,他原本想通過兩者的結合達到最大的催淚效果,沒有考慮風格搭配的問題,看來混搭不適合這個年代。

    他把歌曲拿走,只留下了小品。

    空政中心有專門的人員對小品進行深加工,組織演員排演,並送交春晚的節目組。

    林子軒回到家裡,和慕姍姍說起了這件事。

    「這歌挺不錯的,親情味很濃,適合春晚,不用實在是太可惜了。」慕姍姍惋惜道,「要不我拿給導演看看,找個歌手來唱,你覺得怎麼樣?」

    「你看著辦吧,別忘了和春晚劇組收錢。」林子軒開玩笑道。

    春晚劇組不會付錢給林子軒,不過如果有歌手想唱《一封家書》,就要給林子軒作詞作曲的費用,買斷這首歌的版權。

    「你認識的人裡有沒有適合唱這歌的?」慕姍姍詢問道。

    林子軒回想了一下,發現他和歌手這個圈子的交集不深。

    京城演藝圈是個總稱,包括演員、歌手、說相聲的、演雜技的等等,凡是從事文藝方面工作的人員都屬於這個圈子,他主要混的是影視圈。

    在他認識的人中,花城的張瑩瑩是歌手,如今已經成為華國著名歌星,春晚的常客。

    在演員中,江姍倒是會唱歌,只是這首歌不適合她唱,其他的歌手也就是在聚會上見過,互相認識,但都是泛泛之交。

    「還是讓春晚節目組操心吧,我和歌星不熟。」林子軒回應道。

    「要不你自己唱好了,唱紅了你就成大歌星了。」慕姍姍說笑道。

    「我自個知道自個的斤兩,平時自娛自樂的唱唱還行,就別去春晚上給人添亂了,走紅哪有那麼容易,現在要憑本事吃飯了。」林子軒搖頭道。

    他這是有感而發,因為今年春晚有了一個重大的改變,那就是杜絕假唱。

    春晚從1983年到1993年,可以說是假唱時代,這是由於有備播帶的存在,演員在舞台上一旦出現意外,播出的都是事先錄好的備播帶。

    這十一年的春晚基本上沒有意外發生。

    觀眾不覺得自己看的不是現場直播,只有那些真正到春晚現場的觀眾才明白怎麼回事。

    春晚畢竟是一場全民盛宴,不出錯是最基本的要求。

    然而,今年春晚的導演提出了「真唱」理念,用真唱代替假唱,讓藝術還原到原汁原味的境界,他還取消了伴奏帶,使用了現場樂隊伴奏。

    這無疑是一個很大膽的決定,相當的冒險,也可以說很有藝術追求。

    如此一來,對歌手的選拔會非常的殘酷。

    只要是唱功不佳,或者在選拔的過程中發揮不好的歌手都會被淘汰掉,相比較而言,唱美聲的歌手佔便宜,人家是真有實力,唱流行歌曲的歌手就非常危險。

    這一屆春晚目前的節目名單上幾乎沒有港台歌手的身影。

    不是春晚節目組沒發出邀請,而是人家一聽要現場真唱紛紛找理由婉拒,不過來冒險,要是被刷下來太沒面子。

    即便不被刷下來,也不能保證除夕夜就有出色的發揮。

    一旦發揮失利,被華國觀眾看到,被媒體宣傳報導,很有可能斷送他們的歌唱前途。

    所以說,像林子軒這種業餘人員跑過去純屬自找沒趣,慕姍姍這麼說只是玩笑而已。

    說實話,林子軒很佩服這位充滿理想的春晚導演,只是覺得風險太大,划不來。

    這麼做不光是歌手有壓力,導演組的壓力更大。

    如果除夕夜現場直播的效果不好,達不到往年那麼的「完美」,不僅會被觀眾罵,還會被領導批評,更會牽扯出往年春晚使用備播帶的事情。

    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老百姓到底是想看一台「完美」的春晚,還是看一台有瑕疵的春晚,是追求真實的藝術性,還是享受完美的娛樂性。

    有人看春晚是圖個樂呵,有人更為看重表演的真實性,這是一個說不清的話題。

    慕姍姍參與其中,能感受到春晚節目組那種凝重的氛圍,成敗在此一舉。

    作為主持人,這一屆的春晚同樣是一個考驗,她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應對。

    她把這首《一封家書》交給春晚的總導演,這位導演覺得不錯,這首歌雖然不是那種喜慶的歌曲,卻充滿著濃濃的親情。

    在華國,過年講究的是家人團圓,這首歌代表著漂泊在外的遊子心聲,很有意義。

    不過其中的歌詞需要改動,那句「管的不嚴就不要去了」有點問題,雖然是做兒子的一種關心,說的也很實在,卻不能在春晚上這麼唱出來。

    在和林子軒商量後,改成「覺的太累就請假好了」,這樣就沒有問題了。

    接下來,春晚導演組需要找一位民謠風格的歌手來唱這首歌。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23:01
第一百九十八章 困境

    過了元旦,進入了1994年。

    京城的氣溫降到了零下,《陽光燦爛的日子》還在拍攝之中,原本的拍攝週期繼續延遲,估計還要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結束。

    冬天拍夏天的戲份就是一種折磨。

    不過年輕的演員們很有吃苦的精神,穿著單薄的衣衫照樣在京城的街頭嬉笑玩鬧。

    為了不讓從嘴裡呼出的寒氣在鏡頭裡穿幫,拍戲之前演員們要在嘴裡含著冰棍,把嘴裡的熱氣吸走,這樣說話大笑的時候就不會有寒氣了。

    每拍完一組鏡頭就要穿上軍大衣暖和一陣,然後接著拍。

    他們第一次拍戲,這麼辛苦倒不是說有演員的敬業精神,而是一種年輕人不服輸的勁頭。

    幾個人暗中較勁,比一比誰更不怕冷,尤其是在寧菁面前,更是不肯認輸。

    這和電影裡的情節很像,少年們在心儀的少女面前展現著自己最強的一面,在他們這樣的年紀,生死是小,面子最大。

    這就是懵懂而衝動的青春,在那個時期,誰沒有做過幾件傻事呢。

    最要命的還是雨天的戲,京城零下十幾度的氣溫,幾名演員在雨中瘋狂的奔跑著,他們演的時候不覺得冷,拍攝結束,都凍得渾身發抖。

    劇組人員趕忙給他們披上毛毯,拿來熱水,換上乾衣服,以防感冒發燒。

    拍攝到了現在,也就是這些演員身體好,撐得住,沒出問題,否則這戲拍的會更為艱難。

    「覺得怎麼樣?」林子軒關心道。

    「沒事,就是冷了點,還能行。」夏宇喝著熱茶,挺樂觀。

    林子軒和這些演員交流的不多,和演員溝通主要是導演的責任。

    在這個劇組裡,他的工作就是聯繫外景,安排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並不太忙。

    在國內,採用的是導演中心制,拍片的時候導演說了算,聞雋作為監製,掌握著財政大權,對姜聞有一定的約束力。

    沒過幾天,聞雋返回了香江。

    他去籌集電影後期製作的資金,現在的資金能拍完片子就不錯了,後期製作一分錢沒有。

    只是聞雋這一走就像是失聯了一樣,找不到人了。

    然而,劇組不能停,耽誤一天都是錢,還是要繼續拍攝,只能先四處賒賬,等到聞雋過來再付款,就這樣又拍攝了一段時間。

    有一天,姜聞正說要開始拍攝,發現頭頂上的燈滅了。

    燈倒是沒壞,就是燈光師罷工了,劇組還欠著這些人的工資呢,快要過年了,他們擔心劇組發不出工資,白幹一場。

    雖說都是圈子裡的人,平日裡有交情,不過交情歸交情,總要給個說法。

    「你們說怎麼辦?聞雋聯繫不上啊。」姜聞無奈道,「等他來了就發工資,支票本都在他身上呢,就算銀行還有點錢咱們也取不出來。」

    「那香江人怕是不會來了,姜導還是給個交待吧。」有人揣測道。

    這種說法在劇組裡很有市場。

    大家懷疑聞雋看到這片子太沒譜了,就算拍完也做不了後期,就拿著最後一點資金跑路了,否則怎麼可能沒有一點消息。

    連林子軒都有這種想法,他無論是發電報還是打電話都找不到聞雋。

    這年頭影視圈跑路的人不少,也難怪讓人懷疑。

    「我有什麼辦法,我又不是投資商,咱們先把片子拍好,這樣才能找到投資商,才能有錢發工資。」姜聞商量道。

    「要不姜導你先墊著,就當是自己投資了。」有人提議道。

    「你們真是的,我一導演投資什麼啊,哪有導演投資電影的,你們聽我說,咱們先拍戲,再慢慢想辦法,聞雋這人我瞭解,人在香江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不是你們想的那樣的人,資金肯定能弄回來。」姜聞勸說道。

    「姜導,沒有錢咱們就不拍了,等資金到了再說。」有人堅持道。

    「讓我說什麼好,咱這戲眼看著就要拍完了,人家演員都能撐下去,你們倒是撂挑子了,你們真這麼打算的?」姜聞鬱悶道。

    劇組裡大部分人都點頭表示認同,劇組處在了散伙的邊緣。

    「那行吧,我先墊著,這下總能開工了吧。」姜聞答應道。

    就這樣,姜聞自己掏腰包應付劇組的日常開支,劉曉青也拿了一部分,湊了大概100萬人民幣出來,電影繼續拍攝。

    後來從香江傳來消息,聞雋沒有跑路,只是沒找到投資商,他和香江的一個叫王京的導演合作,正在拍**片籌錢。

    在香江,來錢最快的就是這種片子,十幾天就能拍一部,在影院上映後就能收錢。

    聞雋不僅是編劇,還做演員,算是為藝術而獻身了。

    看來姜聞的感覺沒錯,這個香江人還是靠譜的,沒有在關鍵的時候掉鏈子,只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劇組仍然陷入缺少資金的困境。

    聞雋不在,林子軒竭力的維持著劇組的運轉,能賒賬的絕不去付款。

    據說《陽光燦爛的日子》拍攝過的外景地,以後再有劇組去拍戲,人家都要先收錢,絕不賒賬,就是怕再被坑了。

    事情到了這一步,林子軒也沒有辦法。

    當初說好的姜聞的導演片酬是10萬港幣,林子軒的片酬是六萬港幣,現在都沒影了。

    他倒是不缺錢,但手裡也沒什麼錢,幾萬塊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是杯水車薪,好夢公司想要盈利還要幾個月的時間呢。

    有一次,林子軒和聞雋通電話,聞雋特意問到一件事。

    「軒仔,開機儀式上準備的燒豬切的時候有沒有從頭削到尾?」聞雋鄭重道。

    「沒有吧,這有什麼講究麼?」林子軒疑惑道。

    這是香江那邊拍電影的習俗,內地的人不大懂,當時就是按照聞雋的交待隨便糊弄一下了事,誰會記得那麼多細節。

    「難怪這部片那麼不順,要從頭削到尾才能順順利利啊。」聞雋感歎道。

    林子軒頗為無語,這香江人真有意思,總能找到借口,也可以說大家開機拜神的時候不虔誠,不過香江人就信這個。

    「再堅持幾天,過幾天就好了。」姜聞不斷的給自己打氣。

    他還在硬撐著,每天繼續拍戲,只是按照眼下的狀況,離停機不遠了。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23:01
第一百九十九章 婉拒

    《陽光燦爛的日子》因為資金問題停機了,實際上也沒剩下多少鏡頭了,不過劇組的人心散了,拍攝效率很低,經常出錯。

    林子軒勸姜聞暫時停下來,等等再說,這麼撐下去沒有意義,快到年底了,先這樣吧。

    趁著這段時間找找投資商,有了資金還怕找不到人幹活麼?

    事實上,在國內還真很難找到投資商,林子軒不是沒嘗試過,人家一聽拍的是七十年代的片子都搖頭拒絕,這不是錢的事兒,主要是怕惹麻煩。

    田狀狀那件事在圈子裡影響太大,那些投資商就算是圈外人,也有所耳聞。

    聞雋那邊同樣沒有好消息,想來在香江掙錢也不容易。

    姜聞沒辦法,只能讓劇組放假,自己四處跑飯局,找那些大款們推銷他的電影。

    以他華國當紅演員的身份,參加飯局都不用結賬,那些大款們也樂意和他聊,大家聊的挺痛快,只是一旦牽扯到投資的事兒,那就不行了。

    《陽光燦爛的日子》在京城演藝圈挺有名氣,不過大多都是壞名聲,四處欠債。

    1993年下半年,華國南方局部地區的房地產產業大崩盤,尤其是最南方的瓊州,對於房地產開發商來說就是一場抹不去的噩夢。

    這場房地產泡沫的破滅讓華國百姓瞭解了一個新名詞,那就是爛尾樓。

    《陽光燦爛的日子》就被稱為是華國電影圈的爛尾樓。

    圈子裡都在傳,香江的監製跑了,發不了工資,劇組散伙了,花了一百多萬美金,片子拍了半年還沒拍完,這不是爛尾是什麼。

    大款們一聽就害怕了,誰也不願意接手這樣的項目啊。

    姜聞就算每天陪著大款們喝酒,照樣找不到門路,林子軒每次見到姜聞,他都說前兩天和誰誰誰喝酒來著,現在還難受著呢。

    可見這些日子他都在酒桌上泡著了,除了找投資商,也有點借酒消愁的意思。

    和姜聞的遭遇不同,張億謀在年前結束了《活著》的拍攝,回到京城進行後期製作。

    張億謀雖然拍攝的也是帶有六七十年代背景的片子,可他不缺資金,就算沒錢了,想在國外找資金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擔心。

    這就是大導演和新人導演的區別。

    一旦片子進入後期剪輯,劇組就解散了,演員和劇組人員的工資都要結算清楚。

    林子軒接到通知,讓他來領剩下的兩萬塊錢,以前說好的,小說改編是三萬,劇本創作是兩萬,總共是五萬塊錢。

    在《活著》劇本創作的過程中,林子軒提供了不少意見,只是張億謀採用的不多。

    主要是他和張億謀的那位文學策劃的觀點不同,後來就懶得理了,隨他們弄吧,他畢竟在其中出過力,這筆酬勞領的心安理得。

    林子軒開車和葛尤一起前往張億謀後期製作的別墅。

    「尤哥,咱們開業要不要請張導?」在路上,林子軒詢問道。

    「張導最近要剪片子,應該挺忙的,不過還是說一句吧,來不來是人家的事,咱們的禮數要周到。」葛尤斟酌道。

    他們說的是好夢公司開業儀式的事兒。

    現在正值年底,葛尤回來了,在京城的朋友挺齊,過幾天大家就該回家過年了,過了年又要開工,想湊齊這幫人不容易。

    好夢公司的第一部電視劇快拍完了,形勢不錯。

    他們琢磨著趁這幾天辦一次開業儀式,讓圈子裡的人知道有這麼家影視公司,倒不是張揚,而是打響名號。

    在演藝圈混低調是好事,可也不能太低調了,尤其是開公司,還是要弄出點動靜來。

    「我就是怕張導太忙,那行,我來請吧。」林子軒點頭道。

    在京城演藝圈,影視公司開業請什麼人也有講究。

    有交情的熟人自然要請,那些圈子裡的老前輩也要請,人家來是給面子,不來也沒什麼,主要是個尊敬的意思。

    對於半熟不熟的人最難把握,張億謀就屬於這類人。

    按理說,一家小影視公司開業,能請到張億謀這樣的大導演算是有面子,可大導演也不是什麼活動都參加,要不然那不要忙死了,哪有時間搞創作。

    林子軒覺得自己和張億謀的關係一般,不一定能請動這位大導演。

    不過還是提一句吧,把禮數做足,張億謀來不來那是他的事情。

    「明年咱們要拍電影了?」葛尤感興趣的問道。

    葛尤剛回京城沒幾天,一直在家裡歇著,這次拍《活著》太費心神,有點後遺症,需要一段時間調整才能恢復過來。

    真正的演員一般接戲都不多,演戲太投入精神會透支,要緩一緩。

    那些接戲頻繁的演員別看產量多,質量卻普遍不高,表演不走心。

    「目前的打算是一部電視劇,一部電影,電視劇交給張哥了,有了點眉目,電影還沒找到投資商,是部喜劇片。」林子軒介紹道,「尤哥你先歇段時間,等籌備的差不多了再說。」

    「行,喜劇挺好,這部片子拍的太苦,現在想起來心裡還難受呢。」葛尤感歎道。

    兩人來到地方,領取片酬。

    在華國,演員的片酬一般是開機前先支付一部分,拍完了結算清楚,這是對於主要角色而言,對於配角,基本上都是拍完戲才能拿片酬。

    領錢很容易,簽字蓋上私章或者按手印就行了。

    聽說葛尤來了,張億謀從剪輯室裡出來,大家閒聊了幾句,他對葛尤的表演很滿意,誇獎葛尤這部片子突破了以往的形象,表演的恰到好處。

    「張導,我和尤哥開了家小影視公司,過兩天辦個開業儀式,您有沒有時間賞光?」趁著談話的間隙,林子軒邀請道。

    「恭喜你們了。」張億謀愣了愣,祝賀道,「我看看時間吧,這片子投資商催得急,說是要參加戛納的電影節,我整天都在剪輯室裡忙的暈頭轉向,要是走不開我會讓副導演代我去一趟。」

    「那也行,麻煩張導了。」林子軒回應道。

    張億謀這麼說其實就是婉拒了。

    他和林子軒的圈子不太熟,還要忙著影片的後期製作,參加五月份的戛納電影節,沒時間去一家小公司的開業儀式,派個人意思一下就行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kevin1217

LV:6 爵士

追蹤
  • 8

    主題

  • 2387

    回文

  • 0

    粉絲

~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