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明星] 文藝生活 作者:薪越 (連載中)

 
kevin1217 2016-11-8 04:59:59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80 98062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0 12:55
第一百五十章 播出

    1993年的第一天,晚上八點鐘,無數華國的電視觀眾都在電視機前等待著。

    在此之前,華國電視台對《京城人在紐約》這部電視劇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

    有些宣傳很明顯,就是把劇中的精彩鏡頭集中在一起做成預告片在電視台各頻道輪流播放,有些宣傳隱蔽了一些,比如在一檔節目中讓主持人和嘉賓談論相關的話題。

    作為國家電視台,一旦主推某部電視劇,效果非常明顯,幾乎做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

    更何況,這部電視劇有著太多的噱頭。

    超大型的製作班底,超豪華的明星陣容,在美國實地拍攝,第一部反映華人在美國生活的劇集,電影明星姜聞第一次出演電視劇……

    在預告片中,分別出現姜聞和葛尤等十幾位觀眾熟知的影視明星。

    很難想像這些人會在同一部電視劇中出現,預告片成功的勾起了觀眾強烈的期待感,他們不僅想看明星,還想看看遙遠的美國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到了八點,《京城人在紐約》準時播出。

    劇集的開頭是在京城國際機場,葛尤第一個出現在鏡頭裡。

    看過電影《大撒把》的觀眾就會知道這正是那部電影的開頭,隨著葛尤進入機場的候機大廳,鏡頭在大廳裡移動著,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出現在觀眾面前。

    在電影裡,由於片長有限,這一段只有不到兩分鐘的時間。

    觀眾或許都沒看清楚有哪些明星,還沒反應過來就過去了,只能看到一個大概的影像。

    但在電視劇裡,用了足足五分鐘來展現大廳裡的各位明星,還給每個人一個面部特寫,這五分鐘讓觀眾著實驚喜了一把。

    隨著飛機的起飛和降落,觀眾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美國。

    在美國的肯尼迪機場,剛到美國的王起明和郭燕由於語言不通,在機場處處碰壁。

    好容易找到了親戚,以為有了依靠,誰知道那親戚把兩人帶到了一間地下室,借給他們500美金,讓他們自謀生路。

    這些場景由於在美國拍攝,給觀眾非常真實的感受。

    比如機場的大廳,無論是標識牌還是廣播都採用英文,四周都是外國人,這就是在肯尼迪機場拍攝的,為此花費了不少美金。

    150萬美金就是這麼花出去的,這就是追求真實的代價。

    從他們離開機場,坐車一路前行,觀眾跟著車子領略沿途紐約的風光,只看到紐約城內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這就是國外繁華的大都市。

    僅僅第一集就吸引了華國的觀眾,把觀眾帶進了大洋彼岸的那個陌生世界。

    林子軒和慕姍姍看的時候想起的是那段在紐約的生活。

    他們回國有好幾個月了,再次看到熟悉的畫面,頗為感慨,當時覺得過的挺辛苦,現在回想起來只剩下美好的回憶,那時候的生活比較簡單。

    除了工作,倆人偶爾會去紐約的街頭喝咖啡,看電影,逛各種博物館。

    「咱們要是留在美國會怎麼樣?」電視劇播放完,慕姍姍假設道。

    「不知道,應該是拚命的打工掙錢吧,湊夠每年回國的機票,帶著廉價的禮物,在國內的親戚朋友面前顯擺一下自己在美國過得多麼好,掙了多少錢,實際上在美國連房子都買不起,每天累死累活的加班,為了省錢只吃工作餐。」林子軒猜測道。

    「你也太悲觀了,咱倆就這麼沒本事啊。」慕姍姍不滿道。

    這時候,電話鈴響了,林子軒走過去拿起話筒,是馮曉剛打來的。

    「看了吧,覺得怎麼樣?」馮曉剛詢問道。

    「放心吧,咱們肯定火了。」林子軒回應道。

    這是馮曉剛第一次執導,說起來信心滿滿,其實心裡面還是打鼓。

    林子軒和他說過,《京城人在紐約》和其他電視劇不同,這是帶著任務的,只要華國電視台進行全方位的宣傳,這部電視劇想不火都難。

    有了這個前提,加上電視劇製作的高水準,絕對會是一部現象級的劇集。

    雖然不知道能不能超過《渴望》的收視率,但應該差距不大。

    馮曉剛更為在意的是觀眾的反應。

    這畢竟是一個發生在異國他鄉的故事,裡面還牽涉到商戰的情節,沒有《渴望》那麼的接地氣,不知道國內的百姓能不能接受。

    第二天,林子軒來到藝術中心。

    中心的不少人都在議論《京城人在紐約》,這是藝術中心製作的劇集,大家非常關注。

    來到辦公室,馮曉剛正在翻看報紙,京城裡稍微有影響力的報紙估計都被他買來了。

    林子軒拿起一份《京城青年報》,翻開看了看,第一版講的是國家大事,第二版就有關於出國潮的討論,這已經是相當重要的位置了。

    看來紙媒開始發力了,配合著電視劇的播出,必然會掀起一股全國性的討論熱潮,造成強烈的社會反響。

    「馮哥,這下放心了吧,你以後可是要進入電影圈,成為最佳導演的人,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等馮曉剛看完報紙,林子軒說笑道。

    「這些做不得數,都是宣傳。」馮曉剛清醒的說道,「我就覺得咱們拍片子說理想那就俗了,主要還是為了充實百姓的文化娛樂生活,老百姓看的高興了那才是好片子,老百姓看不懂,你再說是藝術,沒什麼意思。」

    「你這話別到處說去,會被人說成是不懂藝術。」林子軒調侃道。

    「我沒上過大學,沒學過藝術,本來就一俗人,不會不懂裝懂。」馮曉剛自嘲道,「不過我挺敬佩那些搞藝術的,雖然看不懂,可就是覺得人家挺厲害,能拍出別人都看不懂的片子,也是本事。」

    「馮哥你還是為人民服務吧,別朝那些藝術家跟前湊了。」林子軒無語道。

    「呵呵,我也是這麼想的,行了,這事就算完了,下面有什麼任務,我都準備好了。」馮曉剛輕鬆道。

    林子軒看馮曉剛的確是休息好了,把《京城人在紐約》放下了,就和他商量起這一年的拍攝計劃來,畢竟現在已經是1993年了。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0 12:56
第一百五十一章 火爆

    接下來的幾天,隨著劇情的展開,還有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京城人在紐約》在整個華國徹底火了起來。

    無論是有出國想法的,還是壓根就沒想過出國的,無論是城裡人,還是農村人,都在討論著這部電視劇,討論著國外的生活。

    可以說,《京城人在紐約》帶著華國的百姓集體出了一趟國。

    通過電視,觀眾看到了富饒的美國。

    那裡有洋樓和轎車,有到處是美酒佳餚的高級餐廳,有充斥著時髦商品的商廈,物質上無比豐富,似乎想要什麼就能有什麼。

    與此同時,劇中人物卻過著極為艱苦的生活,只能在美國打工,刷盤子,縫衣服,人和人之間不講交情,只重利益。

    這種強烈的對比讓觀眾感覺到美國雖好,卻不是久居之地,還是家裡更舒坦。

    要不要出國?

    這個話題成了華國百姓議論的焦點,年輕人嚮往美國,是因為他們覺得能在美國過上不愁吃穿的日子,一輩子不用煩惱。

    在華國有不少關於美國的傳言,比如在美國當乞丐一天都比在華國一個月掙得多,還有在美國的超市裡可以隨便吃喝,只要不帶出去就行了。

    甚至是美國政府會養活沒有工作的人,每月會發放幾百美元的救濟金。

    這在華國相當於兩千多塊,抵得上一年的工資了,這種不勞而獲的好事誰不願意啊。

    這些傳言在華國很有市場,被不少年輕人推崇,從而認為美國是天堂。

    然而,當他們看了《京城人在紐約》之後就會知道這個世上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傳言始終是傳言,美國乞丐仍然是乞丐,過著風餐露宿的生活。

    在超市裡大吃大喝會被警察抓起來,千萬不要嘗試,還可能被打。

    所謂的救濟金只發給有一定資格領取的美國公民,不是誰都能拿到手的。

    資本主義國家不是慈善機構,不是說跑到美國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那些都是騙人的。

    《京城人在紐約》通過實地拍攝華人在美國的生活,給華國持續升溫的出國熱潑了一盆冷水,讓那些盲目的出國者看到了在美國將會遭遇什麼樣的生活。

    美國富饒,賺錢的機會也多,這些都是事實,但並不是什麼人都適合出國。

    新聞媒體通過各種方式加以引導,出國留學,學習國外的知識和技術,這個可以,走出國門,經商投資,這個也可以。

    對於那些根本沒想好出國做什麼,盲目跟風的人,《京城人在紐約》就是他們的寫照。

    劇中的王起明和郭燕就是盲目跟風的人,他們英文都聽不懂,只因為有親戚在美國,靠著親戚的關係取得了簽證,放棄國內的一切,來美國淘金。

    鋪天蓋地的宣傳讓這部電視劇異常的火爆,和兩年前全國百姓說《渴望》頗為類似。

    劇中的扮演者徹底火了,成為廣告商追逐的對象,姜聞就不用說了,整天被騷擾。

    電視劇還沒播完,遠在美國的王箕就接到了國內一家酒廠的電話,出高價請她拍攝廣告,廣告詞都想好了,「某某家酒,叫人想家」。

    那些在《京城人在紐約》電視劇裡做貼片廣告的廠家樂開了花,30萬美金花的太值了。

    這部電視劇不僅在華國電視台播出,接下來還會在各省市的電視台輪番播出,劇中的植入廣告相當於一遍遍的在打廣告,這種效果其他電視劇根本沒法相比。

    《渴望》能做到這種程度,只是當初拍攝《渴望》的時候還不流行廣告植入。

    《京城人在紐約》是目前廣告植入最為成功的範例,帶來的經濟效益尤為可觀,說是能救活一個廠子都不誇張。

    效果最明顯的就是石總的胃藥企業。

    看了這部電視劇,華國百姓以後治胃病就認準這個牌子了,藥企的銷售額一下子就上了好幾個台階,雖然沒有造成大搶購,不過全國各地的藥店都趕緊補貨,以免賣斷貨。

    那些準備出國的人也會在國內採購大量的藥物,就是怕到國外水土不服,外國的藥物不好使,還是國內的中成藥值得信賴。

    這就是一部電視劇帶來的影響力。

    當《京城人在紐約》播出到一半的時候,慕姍姍的《文化訪談》在華國電視台第一頻道播放,播出的時間放在週六晚上的十點鐘,週日下午兩點鐘會進行重播。

    週六晚上的黃金檔是綜藝節目《文藝天地》,這一天不播放電視劇。

    這讓追劇的觀眾有點著急,都想看看接下來的劇情,這時候他們發現了《文化訪談》。

    華國電視台事先做了預告,第一期的《文化訪談》講的就是《京城人在紐約》的幕後故事,說一說整部電視劇的創作過程。

    由於華國電視台對電視劇的重視,把《文化訪談》安排到了一個不錯的播出時段。

    明天是週日,觀眾基本上都在家休息,否則按照華國百姓看電視的習慣,看完電視劇就睡覺了,沒有多少人會看十點後的節目。

    吸引觀眾的除了對《京城人在紐約》幕後故事的關注,還有主持人慕姍姍。

    慕姍姍離開電視熒屏大半年的時間,觀眾只知道她出國進修了,具體情況沒人瞭解,這是一個消息相對封閉的年代。

    這一期的節目就揭開了慕姍姍的生活狀況,她隨著電視劇的攝制組來到了紐約。

    《文化訪談》中展現了大量的拍攝資料,記錄了《京城人在紐約》劇組在紐約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趣事,讓觀眾瞭解到整部劇集製作的艱辛。

    原來這群人真的在美國拍攝,拍攝真的那麼辛苦,一切都要斤斤計較。

    在《文化訪談》中,林子軒披露了一個小細節。

    在劇中,王箕作為一家頗具規模的中餐館老闆卻開了一輛道奇牌轎車,不符合她的身份,道奇在美國算是較為廉價的牌子,真正的有錢人怎麼著也要開寶馬。

    只是,在租車行,租道奇一天是一百美金,租寶馬一天是八百美金。

    怎麼選擇就顯而易見了,能省則省,這也反映了美國的消費水平真的很高。

    這一期的《文化訪談》讓慕姍姍重新回到了華國觀眾的視野。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0 12:57
第一百五十二章 得失之間

    《文化訪談》這種節目形式給華國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個節目不是正襟危坐的講大道理,而是像朋友間聊家常一樣,主持人和嘉賓都很放鬆。

    觀眾看的同樣輕鬆,還能瞭解一些電視劇拍攝的幕後趣事,感覺上很親近,不知不覺間時間就過去了,讓人意猶未盡。

    他們不知道錄製節目時的辛苦。

    那些觀眾覺得放鬆的狀態、有趣的話題、逗樂的瞬間看似自然而然的發生,其實是反覆排演的結果,這和拍攝電視劇沒什麼區別。

    林子軒他們錄製了大概八個小時,最後剪輯成一個小時,選擇的都是最好的狀態。

    不管怎麼說,觀眾認可了這檔節目,重新記住了慕姍姍。

    實際上,在前段時間華國電視台播出的紀錄片《尋根》中慕姍姍就出現了,不過喜歡看紀錄片的觀眾不多,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如今隨著《京城人在紐約》的火爆,慕姍姍帶著新節目強勢復出。

    和《方大綜藝》時期相比,這時候的慕姍姍褪去了青澀,更為成熟和穩重,給人感覺很有文化內涵的樣子,而不是當初那個活潑的女孩了。

    觀眾通過節目瞭解到她在紐約參與了電視劇的籌備,採訪海外的華人,拍攝了紀錄片,做了大量的幕後工作,對慕姍姍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慕姍姍的形象從一個單純的主持人轉向了製作人,觀眾看到了她的成長。

    《文化訪談》播出後,收穫了不少好評,被認為是華國電視節目形式的創新,慕姍姍的主持風格親切穩重,貼近觀眾。

    「怎麼樣?有沒有重回巔峰的感覺?」林子軒說笑道。

    「我又不是新人,剛主持《方大綜藝》那會倒是會在意報紙上的評價,看到誇獎就高興半天,看到批評就會心情低落,現在倒是看開了,一檔節目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眾口難調嘛,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行了。」慕姍姍輕鬆道。

    「這是因為報紙上都是誇你的,要都是罵你的,估計早就急了。」林子軒取笑道。

    「你這是以己度人,我不和你一般見識,快過年了,有不少事要忙呢。」慕姍姍淡然道。

    這一年,元旦和除夕離得很近,再過半個月就要過年了。

    今年慕姍姍不用主持春晚,春晚主持人還是三個,其他兩位主持人沒變,另一位主持人正是接替慕姍姍主持《方大綜藝》的那位小姑娘。

    那位叫做楊蘭的小姑娘很有能力,很快就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人生沒有完美,一個人不能佔據所有的好處,有所得就會有所失。

    慕姍姍成功轉型,開始了新的主持生涯,對於春晚,她沒什麼遺憾,反而覺得是一種解脫,她現在更為專注節目的製作,而不是名氣。

    「這次咱們可以一起在家裡過年了。」慕姍姍如此說道。

    當《京城人在紐約》在華國電視台播放結束的時候,林子軒意外的接到了胃藥企業石總的電話,石總請他吃飯,在京城飯店。

    京城飯店是京城的標誌性建築,非常豪華,經常用來接待外賓。

    林子軒和石總平常聯繫的並不緊密,人家畢竟是一家大企業的老總,平時忙的很。

    從電話裡可以聽出石總很高興,這次主要是為了投資了《京城人在紐約》的事情,公司的業績快速增長,石總請客是為了雙方合作愉快。

    林子軒和馮曉剛一同前往,在京城飯店的一個包間裡和石總見面。

    以林子軒的工資想在這裡吃頓飯很難,京城不是沒有奢華的地方,只是他消費不起,也只有石總這種大老闆才能在這兒常住。

    「小林,你們這部電視劇拍的好,我每集都看了,感觸很深。」石總端著酒杯,感慨道,「不過最值得高興的還是公司的業績漲上去了,說實話,我投資你們的時候沒多想,就是覺得這故事特別好,沒想到還有這麼大的收穫。」

    「那是石總你慧眼,看得準,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大規模的公司了。」林子軒附和道。

    「我當初帶著科研成果和500萬借款南下創業,一轉十年了,說起來還真是靠著我的眼光。」石總回憶道,「以後有機會咱們還合作,我看人很準,小林你是個福將啊。」

    「您過獎了,都是運氣。」林子軒客氣道。

    他想了想,就把建影視基地和拍電影的事情說了出來,以石總的財力,願意投資的話一切就好解決了。

    「電影的事我不懂,國內看電影的觀眾不多吧。」石總思考道,「你說的那個影視基地倒是可以考慮,過了年你把影視基地的佈局和規劃給我看看。」

    石總在公司裡擔任總裁、董事長和監事會主席,大權在握,說一不二。

    不過,他的錢也不是風吹來的,拍電影不靠譜,投資太大,還不一定能上映,如果是電視劇還行,投資不大,電視觀眾基數大。

    至於影視基地,這畢竟是看得見,摸得著東西,屬於目前火熱的房地產行業,大有可為。

    1992年,國家的經濟政策調整,出現了大量的商機,石總的公司制定了以醫藥產業為主,多元化發展的策略,想要進入其他行業分一杯羹。

    吃飯的時候,石總意氣風發的談論著他對未來的設想。

    他把企業定位成為跨行業、多功能,外向型的企業,公司要不斷的向外擴張。

    林子軒直覺上這麼做很危險,攤子鋪的太大,貸款太多,一旦資金鏈斷裂,後果不堪設想,這是很多公司都會經歷的困境。

    不過他和石總的關係還沒到那種程度,可以看得出石總對未來充滿信心,如果貿然出言勸說,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

    這就是交淺言深了。

    再說,他能看到的問題,或許石總已經有了解決的辦法,還是以後再說吧。

    吃完飯,林子軒和馮曉剛走出京城飯店,來到街頭。

    「真是奢侈,一頓飯抵得上我半年的工資了,這吃的太心疼了。」馮曉剛回頭看著燈火通明的京城飯店,感歎道。

    「以後興許咱們也能在這兒包房常住呢。」林子軒玩笑道。

    「那估計只能是在夢裡了。」馮曉剛搖頭道。

    兩人說笑著,走進了京城的夜色裡。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0 12:58
第一百五十三章 幸福感

    新的一年,華國百姓很高興,因為國家終於施行了工資改革。

    華國前兩次工資改革分別在1954年和1985年,這是第三次工資改革,也是為了應對日益加劇的通貨膨脹帶來的壓力。

    這次工資改革的重點是實行了職級工資制度。

    工資按照不同職能,分為職務工資、級別工資、基礎工資和工齡工資四個部分。

    其中,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是職級工資構成的主體。

    說白了就是以前的工資標準是看你工作了多少年,工作時間越長工資越高,現在則是按照職務和級別來定工資。

    這體現了按勞分配的原則,你的能力越強,責任越重,工資就越高。

    基礎工資是用來保障職工基本生活的費用,這個是固定的,每人都一樣,每月是九十元。

    工齡工資按照工作年限來定,工作年限增加一年,工資增加一元錢。

    由此可以看出,基礎工資和工齡工資在工資中占比很小,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才是重點。

    以國家領導人的工資標準為例,在改革之後,國家領導人的職務工資最高可拿到630元,級別工資最高是470元,基礎工資是90元,還要加上工齡工資。

    算起來每月的工資有1300塊左右,這裡沒有算上各種補助和津貼,只是單純的工資。

    林子軒現在是藝術中心的副主任了,他的職務工資是116元,級別工資是111元,基礎工資是90元,工齡工資只有3元。

    加起來是每月320元,算上各種補貼有400元左右。

    慕姍姍的工資是每月279元,加上補貼有360元,像李虹這樣單位的一把手每月的工資和補貼共有900元左右。

    這裡沒有算上單位的獎金。

    按照這種漲幅來看,華國大多數人的工資都是成倍的增長。

    這次的工資改革採用了較為靈活的方式,沒有一刀切,對於科研單位、高級技術人員和從事特殊行業的工作人員都有一定的照顧。

    比如演員和運動員,會有各種表演津貼和獲獎獎金。

    最關鍵的是,不是說這次定下了工資標準,以後幾年都不會變動了,國家會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定期的對工資進行調整。

    也就是說,以後每年都有可能上調工資。

    林子軒和慕姍姍剛剛感覺三萬塊就是一筆很大的收入了,一轉眼,倆人的工資加起來都快小一千了,有一種滿滿的幸福感。

    這同樣是華國百姓的感受。

    這時候的老百姓很容易滿足,不漲工資勒勒腰帶也能過得去,漲了工資就會覺得很幸福。

    大家至少可以鬆一口氣,不用擔心孩子明年的學費了,想喝頓酒吃回肉的時候也不用思量半天了,老百姓的心情都不錯,這個年過得舒心。

    林伯清和鄭秀蓮同樣如此,覺得趕上了好時候,對林曉玲也不再過問了,隨她耍去吧。

    林曉玲被林子軒扔進了一個電視劇的劇組,整天不著家,也不知道在忙什麼,做父母的就算想問也問不出個門道來。

    不過能看得出,女兒這些日子挺高興,雖然每天早出晚歸,精神頭卻不錯。

    年前的一天,林子軒和慕姍姍過來吃飯,一家人隨意的閒聊。

    「這曉玲怎麼還不回來,都快七點了。」鄭秀蓮看了看牆上的掛鐘,著急道。

    「估計是劇組有事耽擱了,我來之前和她說過,應該快回來了。」林子軒解釋道。

    「曉玲在劇組裡會不會被人欺生啊,有次回來,我看她累的夠嗆,問她也不說,還嫌我煩,這丫頭真是不知道好歹。」鄭秀蓮操心道。

    「都是熟人,沒人會欺負她,可能是趕進度吧,劇組裡的人都差不多。」林子軒保證道。

    林子軒不可能把妹妹放到一個陌生的劇組裡,他就是讓林曉玲見識一下拍戲的過程。

    「小軒,曉玲這麼瞎忙就能考上那個電影學院了?」鄭秀蓮擔心道。

    「這個說不準,我找電影學院的熟人打聽過,那個導演專業招的人太少,就算做了這麼多準備,也有落榜的風險。」林子軒實話實說道。

    「那不是白忙活了,你認識那裡面的人,咱花點錢,找找人。」鄭秀蓮提議道。

    「這不是錢的事,到時候再說吧,要真考不上,我再想辦法。」林子軒應承道。

    「別弄那些歪門邪道,她不是逞能麼,讓她憑自己本事考,考不上就老實的去上大學,省得胡思亂想。」林伯清不滿道。

    他對這個一心當導演的女兒很有看法,覺得女孩子就應該找一份安穩的工作。

    「你這是死腦筋,這都什麼年代了,都講究拉關係,走後門,找找人怎麼了,又不犯法。」鄭秀蓮反駁道。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社會上出現了不少不良風氣,走後門的現象愈發的普遍,被大眾所接受,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爸,曉玲喜歡這行,咱家在影視圈裡又有關係,就隨她高興唄。」慕姍姍出聲幫襯道。

    「你們就是太寵著她了。」林伯清無奈道。

    慕姍姍幫著說話,林伯清不好說什麼。

    對於這個兒媳婦,他很滿意,慕姍姍大方懂事,又有能力,沒有嬌氣,如果女兒能有慕姍姍一半的優點,他也就放心了。

    他們正說著話,外邊傳來曉玲同學的聲音。

    「我回來了,飯好了沒,快餓死了。」林曉玲高聲道。

    「就知道吃,沒一點正行,當心以後找不到婆家。」鄭秀蓮斥責道。

    話雖這麼說,她還是到廚房把準備好的飯菜端出來,不能把女兒餓著。

    「這就不用您老操心了,現在流行自由戀愛。」林曉玲回了一句,抱怨道,「老哥,嫂子,你們評評理,每次回來都要接受思想教育,真羨慕你們的二人世界。」

    她摘掉手套,把脖子上的紅圍脖拿下來,露出一張乾淨的小臉。

    劇組的確是個鍛煉人的地方,只是一個多月的時間,曉玲同學就顯得幹練不少,原本就是活潑的性子,現在更為開朗了。

    「快洗手吃飯吧,這麼冷的天還騎車子,早說去接你了。」林子軒催促道。

    「別啊,你要開車去接我,讓劇組裡的人怎麼看,我可不想被特殊對待,那樣以後相處起來多尷尬啊。」林曉玲不願意道。

    鄭秀蓮和慕姍姍把飯菜端上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有拌嘴,也有歡笑。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0 12:58
第一百五十四章 京城的風很大

    吃完飯,林子軒和妹妹聊了聊,主要是瞭解一下林曉玲在劇組的生活。

    事實上,藝術中心不少人都知道兩人的關係,不會有人故意為難林曉玲,相反還會給予適當的照顧,這是讓林子軒放心的地方。

    他和那種為了培養孩子成才而下狠手的父母不是一個類型。

    他覺得成不成才沒什麼要緊,就算過著普通的生活,只要自己覺得快樂就行了,畢竟這個世界上還是普通人佔了大多數。

    林曉玲還算懂事,沒惹什麼麻煩,加上她性格活潑,和劇組人員相處的不錯。

    「老哥,我聽說要是有自己拍攝的作品能在主考老師那裡加分,我想自己拍點東西。」林曉玲提議道。

    「你學會怎麼做導演了?」林子軒詫異道。

    「怎麼可能,我在劇組都是跑腿,那有時間和導演學習。」林曉玲鬱悶道。

    曉玲同學進入劇組沒兩個月,還是一個做雜活的劇務,離導演還有很遙遠的距離。

    林子軒想想也是,馮曉剛剛開始做美工,後來做編劇,接著做副導演,最後才執導了自己第一部電視劇,這個過程他用了七年的時間。

    「那你想拍什麼?「林子軒不解道。

    「我想拍一個十幾分鐘的短片,一個小故事或者就是咱們平時的生活。」林曉玲解釋道,「這樣主考官就知道我有拍攝經驗,會有個好印象。」

    這麼做也行。

    林子軒想幫著妹妹通過導演系專業課的考試,能自己考上最好,不用找人走後門了。

    「這沒問題啊,藝術中心有攝像師,咱們請他吃個飯就行,拍個短片花不了多少時間,主要是你想好拍攝的內容了麼?」林子軒詢問道。

    「我想拍咱們的京城,就是在大街上找點有意思的事兒隨便拍,表現咱們京城人日常真實的生活狀態。」林曉玲打算道。

    「你這有點西方紀錄片的意思,外國是不是有人這麼拍過?」林子軒懷疑道。

    「有類似的,我借鑒一下。」林曉玲嘿嘿笑道。

    在西方有不少實驗類型的紀錄片,比如有個傢伙把攝像機放在大街上不管不問,一直拍下去,最後也算是一部紀錄片,只是比較無聊。

    「我都能聽出來,那些電影學院的老師肯定能看出來,這種拍攝方式太平淡了,沒有吸引力,你不能光借鑒,還要有創新才行,想點新花樣。」林子軒批評道。

    「老哥,你是大作家,滿腦子靈感,給個提示唄。」林曉玲奉承道。

    「就算是紀錄片也不能被動的四處找素材,應該積極的參與進去。」林子軒建議道,「咱們這樣,你拿個話筒,到大街上四處問人問題,拍攝下這些人的真實反應。」

    「我問什麼啊?」林曉玲請教道。

    「問什麼都行,碰到老人就問『您吃了麼』,碰到情侶就問『你們幸福麼』,碰到警察就說『警察叔叔,我撿到一分錢』,或者乾脆就問一句『今天京城的風大麼』。」林子軒舉例道,「問什麼問題不是重點,怎麼回答也不是重點,重點是每個人當時的狀態,他們的狀態就是當下京城的狀態,也是這個時代華國的狀態。」

    「老哥,被你這麼一說這片子拍下來很有意義,我記錄了一個時代。」林曉玲興奮道。

    「別好高騖遠了,我就是給你個創意,你自己好好琢磨,寫個拍攝計劃,我給你找人。」林子軒提點道,「記住,紀錄片追求真實,不是那種安排好的故事,只有這樣才能給人衝擊,讓人覺得有意思。」

    林曉玲點頭答應,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她這些日子看了不少國外的電影教材,也參與了電視劇的拍攝,想拍點什麼,又有點摸不著頭腦,懵懵懂懂的,林子軒的話給她指明了方向。

    回去的路上,慕姍姍和林子軒說起了這件事。

    「你這個想法很好,讓曉玲拍有點浪費了,要是找個專業的紀錄片導演,興許能拍出一部有影響力的片子,給華國的紀錄片打開一條新路。」慕姍姍評價道。

    林曉玲還弄不清楚其中的玄奧,慕姍姍拍攝過紀錄片,她比林曉玲想的更多。

    目前華國的紀錄片大多都是擺拍,所謂的擺拍就是重構當初的場景。

    在紀錄片領域,擺拍並不等於造假,而是一種真實的還原,當然,如果還原的不真實,那才算是造假,擺拍從紀錄片誕生之初就一直存在。

    林子軒提到的拍攝方式是一種突發性的拍攝,就是在街頭隨便找人問問題,不存在任何事先的安排,每個人的反應非常的真實。

    問什麼問題不重要,重要的是問題以外的東西。

    面對攝像機的鏡頭,有人會躲閃,有人會含糊其辭,有人會坦然回應,也有人會罵人,從採訪對象的各種回答中就能看到現實生活的人生百態。

    這是一個極具實驗性質的紀錄片,很有意義。

    「無所謂浪費,讓她先練練手,等以後真成了導演,再重新拍一遍就是了,要不每年拍一次,以後就是珍貴的資料片了。」林子軒隨意道。

    慕姍姍點了點頭,她只是覺得這麼好的題材用來應付考試太可惜了。

    「你這算不算作弊?要是真被曉玲拍成了,估計在電影學院能引起不小的反響,那些老師恐怕會對她重點培養。」慕姍姍猜想道。

    「曉玲沒有經驗,拍不出更深的東西,能拍的有模有樣就不錯了。」林子軒搖頭道。

    「你不打算插手麼?拍攝一部有新意的紀錄片,興許拿到國外還會獲獎呢。」慕姍姍說笑道,「在國際上獲獎的18歲女導演,曉玲在圈子裡會一舉成名。」

    慕姍姍清楚國外的藝術家對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紀錄片非常有興趣,參加電影節的話應該會被關注,有拿獎的機會。

    「算了吧,別捧殺她,讓她安安心心的上學吧。」林子軒否決道。

    林曉玲並不知道自己揚名國際影壇的大好機會被哥哥無情的抹殺了,她正在琢磨著該怎怎麼寫拍攝計劃,來應付電影學院的專業考試。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0 12:59
第一百五十五章 團圓年

    放假之前,林子軒領到了單位發放的500元獎金。

    獎金是單位福利,是對工資的補充,每個單位都不同。

    這要看單位的經濟效益和個人做出的貢獻,貢獻越大獎金越高。

    林子軒是因為帶著團隊到美國拍攝了《京城人在紐約》,這部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才拿到了這麼高的獎金,平常人的話也就是一兩百塊錢。

    作為導演的馮曉剛同樣拿到了500塊,藝術中心其他成員都有相應的金額。

    這其實就是年終獎,讓大家高高興興的過個年。

    發了獎金,基本上就可以回家了,明兒是除夕,今天一般單位都不太管,想早走的和領導打個招呼就走了,不想那麼早回家的就在單位嘮嘮嗑,說說閒話。

    沒什麼要緊事,大家都很清閒。

    林子軒準備下午離開,上午在單位整理一下文件,打打電話,聊一聊,拜個早年。

    這倒不是占公家的便宜,算是公事,藝術中心有不少對口的單位,各省市電視台的負責人,還有常聯繫的廣告商,以及上級領導部門。

    這些關係都需要維繫著。

    華國是個人情社會,經常聯繫有利於業務的開展,都是人脈關係,需要用心經營。

    比如花城的陳常樂、湘南的歐陽林、總局的吳振輝等等。

    打了一圈電話,林子軒倒是得到了一個消息,花城的陳常樂和總局的吳振輝都提到了這一屆的電影金牛獎,不過兩人的態度截然不同。

    陳常樂是恭喜,吳振輝是惋惜。

    這一屆的電影金牛獎在花城舉辦,陳常樂得到消息,電影《大撒把》獲得好評,得獎是肯定的,只是不知道會拿幾個獎項。

    吳振輝說了這一屆金牛獎做出了重大調整,對《大撒把》極為不利。

    這個調整就是把合拍片納入了評獎範圍。

    合拍片顧名思義就是使用國外資金進行製作的電影,國外投資商實力雄厚,資金充沛,拍攝出來的電影自然製作精良。

    張億謀的電影大多是合拍片,他拍電影不缺錢,想怎麼拍就怎麼拍。

    如果把國產電影和合拍片放在一起評獎,這對國內的電影行業極不公平。

    你拍一部電影花了300萬美金,我們拍部電影只用了100萬人民幣,大家根本不在一個起跑線上,這還怎麼玩。

    金牛獎組委會做出這個調整主要是為了增加金牛獎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華國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電影基本上都是合拍片,要是不把合拍片納入金牛獎評選的範圍,那金牛獎就成了一個華國國內自娛自樂的電影獎項。

    是提升自身的形象,還是照顧國內的電影行業,這是兩難的選擇。

    這一屆的金牛獎組委會終於下定了決心,要走向國際,不怕競爭,只有競爭才能提升國內電影行業的製作水平,才能盡快的和國際電影行業接軌。

    這都是92年那次南方談話帶來的結果,那次談話可以說影響到華國的方方面面。

    說實話,如果沒有這次的調整,《大撒把》應該會成為這屆金牛獎的大贏家,什麼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都可以爭一爭。

    吳振輝告訴林子軒,這一屆金牛獎會把張億謀去年拍的片子納入評獎範圍。

    林子軒回想了一下,張億謀去年拍攝的那部農村題材的電影可是在歐洲的威尼斯電影節上拿了金獅獎,放到國內評獎,誰能拚得過他啊,大家不是一個檔次。

    基本上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被張億謀提前鎖定了,這就不好玩了。

    難怪吳振輝會惋惜呢,這和他有著密切的關係。

    當初正是吳振輝看到《大撒把》的劇本,提出找林子軒拍攝反映出國潮的電視劇,《大撒把》也是在他的推動下才能過審投入拍攝。

    這兩部影視劇都是他的業績。

    現在《京城人在紐約》獲得成功,他受到上級領導的表彰,過了年就會陞官,進入總局的領導層,要是《大撒把》能在金牛獎上獲得大豐收,更能證明他的眼光和能力,這都是能在上面加分的成績。

    吳振輝惋惜的不是《大撒把》得不得獎,而是惋惜自己不能在上級領導那裡加深印象。

    林子軒想通了前因後果,也是無可奈何,組委會都決定了,沒辦法改變。

    「馮哥,《大撒把》有點懸了。」林子軒和對面的馮曉剛說道。

    「天意難違啊,尤子應該能保住最佳男主角,小徐就不行了,她怎麼著也爭不過鞏莉啊,原本挺有希望拿獎的,可惜了。」聽了林子軒的分析,馮曉剛歎息道。

    徐繁雖然剛出道,不過在《大撒把》中的表演可圈可點,是這一屆金牛獎最佳女主角的熱門人選,但和鞏莉這種國際大明星相比,還是不夠看。

    評委倒不是說會以名氣高低來評獎,主要還是看演員在片子裡的表演。

    徐繁和鞏莉相比演技上還是有點青澀,不夠成熟。

    再說,《大撒把》裡葛尤的戲份很重,徐繁沒有太多的發揮,而在張億謀的片子裡,鞏莉都有極大的發揮空間。

    「徐姐還在京城麼?」林子軒詢問道。

    「回老家過年了吧,她們仨都不在,你過了年再告訴人家,別弄得連個年都過得不舒坦。」馮曉剛提醒道。

    「這倒是,挺好一件事弄得糟心了。」林子軒鬱悶道,「得了,電話打完,我也該回去了,馮哥別忙活了,明年再說,一起走吧?」

    「我再等會,把這個圖修一下。」馮曉剛回應道。

    馮曉剛正在和一副圖較勁,正是影視基地的效果圖,過了年他們要拿去給石總看。

    這時候沒有電腦,畫圖都是手工繪製,馮曉剛美工出身,畫個效果圖並不困難。

    林子軒不敢搞太大規模,要是投資上億那種風險太大,國家肯定就直接監管了,先弄個一兩千萬規模的小型影視城,再逐步發展。

    他和李虹打聲招呼,也沒開車,做公交車前往華國電視台。

    到了華國電視台,一片繁忙景象,春晚進入了倒計時。

    這一年的春晚同樣有創新,實現了香江、寶島和新加坡的電視節目與華國電視台的節目對傳,打破了晚會現場的封閉格局,體現了天下華人共度新春的氣氛。

    不過這些和林子軒沒什麼關係,他找到慕姍姍,在電視台的食堂蹭了一頓中飯。

    吃完飯,倆人走出電視台,把熱鬧和繁忙留在身後,好好的過個團圓年。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0 13:01
第一百五十六章 每個人的舞台

    除夕這天,林子軒和慕姍姍同樣不得清閒。

    他們吃了早飯,開始清掃屋子,貼上春聯,把家裡收拾的煥然一新,新年要有新氣象。

    昨天下午倆人沒上班,而是去逛了商場,買了一大堆禮物,慕姍姍把禮物分配好,接下來就是要出門到父母家裡。

    裡面有衣服和日常用品,更有必不可少的營養保健品。

    這兩年,在華國大地上掀起了一股保健品的熱潮,到處都是這類廣告。

    剛開始宣傳的是為了嬰幼兒發育,改善華國人的體質,後來就成了老年人延緩衰老的藥物,最後轉變成包治百病的神藥,反正是怎麼誇張怎麼來。

    在這個年代,國家對虛假廣告宣傳還沒有懲處措施,也沒有法律約束。

    這就造成了虛假廣告氾濫,保健品公司通過發傳單、貼小廣告、在報紙上大肆宣傳,以及在電視台做廣告等方式掀起了一股銷售熱潮。

    這些公司從不吝嗇打廣告,而且喊得口號都很大。

    比如,一種叫做華國鱉精的保健品就和華國的體育運動員拉上了關係,還有華國的知名運動員替這種保健品做廣告。

    只要喝了華國鱉精,就能跑得更快,飛得更高,拿個奧運冠軍沒有問題。

    毫不誇張的說,從事保健品行業,一夜暴富不是神話。

    這應該說是營銷的成功,這時候最火的行業一個是房地產,一個就是保健品。

    不管怎麼樣,老百姓被鋪天蓋地的宣傳所誘惑,他們就認可這個,你要是拎上一盒華國鱉精去送禮,就會覺得倍有面子。

    林子軒雖然不相信這種保健品的神奇療效,不過也不會拒絕。

    他不是那種矯情的人,不是說別人都買了,就他堅持不買,還說別人被騙了,喝了一點效果都沒有,那樣就沒意思了。

    生活有時候需要的不是清醒,而是隨大流。

    東西不值什麼,主要是個心意,放到家裡能讓父母覺得有面子,心裡高興,比什麼都強。

    林子軒和慕姍姍先去了林子軒的家裡。

    他們來的有點晚,林曉玲已經貼好了春聯,正在家裡磕著瓜子看電視,看到哥哥嫂子來了趕忙把東西接過來,鄭秀蓮在廚房裡忙活著。

    今年曉玲同學沒有鬧著去現場看春晚,去年的經歷讓她明白想在春晚上露臉是多麼困難。

    當然,主要是她追星的心思淡了,覺得明星也是普通人,表面光鮮亮麗,生活中也就那樣,見多了就沒感覺了。

    再說,她未來可是要成為導演的,以後明星還不是要聽她的。

    思想成熟的曉玲怎麼可能還會到春晚現場去受罪,坐在那裡還不如在電視上看的清楚呢。

    吃過中午飯,林子軒和慕姍姍趕往下一家。

    慕致遠和李虹都在家裡,一家人坐下來吃著零食說著閒話,沒說幾句,慕致遠就把話題轉到了他感興趣的方面,那就是工作。

    「小軒,你那個影視基地規劃的怎麼樣?」慕致遠詢問道。

    李虹之所以下決心建造影視基地,裡面也有慕致遠的意思。

    華國現在提倡膽子要大一點,步子要快一點,不要怕犯錯誤,犯了錯趕緊改。

    在這種指導思想的影響下,藝術中心建造影視基地並不算是多大的事兒,頂多就是走的快了一點,沒有相應的政策支持。

    藝術中心想要發展壯大,這是一條不錯的路子。

    現在藝術中心還是華國電視台的下屬單位,李虹的級別和華國電視台的副台長相當。

    如果藝術中心擴大規模,脫離華國電視台,成為京城的市屬單位,那李虹的級別就和華國電視台的台長平齊,當然,權利肯定沒有電視台台長大。

    級別只是一方面,影視基地所帶來的利益才是重點。

    這時候拍攝電視劇真賺不上什麼錢,價格太低,還可能拍出來賣不掉,砸在自己手裡。

    藝術中心有林子軒負責劇本創作,這一年賺了幾百萬,有些電視劇製作單位就沒有這麼幸運了,賠錢的比比皆是,要不是有國家撥款,早就撐不下去了。

    「剛開始畫效果圖,過了年再拉投資,有了資金就能選址了。」林子軒回答道,「想要真正投入使用怎麼著也要一年的時間。」

    「你們最好是讓總局來領導,爭取國家政策上的扶持和傾斜,這樣出了事也有政策支持,不至於犯錯誤。」慕致遠建議道。

    這是較為穩妥的做法,能夠盡可能的避免承擔責任。

    何況有了總局的參與,影視基地就能名正言順,成為總局指定的影視劇拍攝場地,這樣就不用擔心沒有劇組來拍戲了。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總局可能會亂伸手,瞎指揮。

    「過了年打個報告上去,看上面批不批了,不批的話就自己幹。」李虹決定道。

    「沒有不批的道理,現在各家單位都在找項目,發展產業,像這種送上去的項目肯定會批,就看他們想佔多少了。」慕致遠解說道。

    慕致遠雖然主管的是出版行業,但對眼下華國的形勢非常瞭解,各家單位都在圖謀發展。

    「你們啊,大過年的就別聊工作了,家裡又不是單位。」慕姍姍不滿道。

    慕致遠和李虹笑了笑,女兒的話還是要聽的。

    到了傍晚,林子軒和慕姍姍回到自己的家,他們已經成家了,自然要在自己家裡過年。

    吃了晚飯,倆人一起看電視,春晚准點播出,主持人說著賀喜的吉祥話。

    「接替你的這個主持人沒你穩,有點緊張。」林子軒評價道。

    「你別瞎說,小楊主持的挺好,第一次直播都這樣,我去年也緊張,幾天都睡不好,做夢都是在春晚的舞台上,一張嘴就說錯話,急得不行。」慕姍姍感慨道,「今年總算能睡得踏實了,再也不去遭那份罪了。」

    「那可是主持人夢寐以求的舞台,被你說的好像是刑場一樣。」林子軒說笑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就看你能不能找到了,反正我是找到了。」慕姍姍依偎在林子軒懷裡,滿足的說道。

    春晚很長,慕姍姍沒有堅持下來,不到十點鐘就在林子軒懷裡睡著了。

    林子軒看著熟睡的慕姍姍,起身關掉電視,拉滅電燈,躺在床上,把妻子摟在懷裡,倆人就這麼沉沉睡去。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0 13:02
第一百五十七章 獨門秘方

    過年期間少不了各種應酬,林子軒見到了從魯省回來的葛尤。

    這一回見面,葛尤雖然看起來還是原來的模樣,不過熟悉的人都能感覺到有些不同。

    葛尤原本就安靜,話不多,但腦子靈活,偶爾插一句話都是那麼恰到好處,現在他的反應有點遲鈍,或者說老是走神,心思不在酒桌上。

    有時候問他一句,老半天才反應過來,讓大家頗為擔心。

    而且,他的眼神也變了,以前的眼神靈動,透著股子機靈,這時候有點呆滯,總是盯著一個地方看,也不知道在看什麼。

    「對不住啊,剛回來,還沒緩過神。」看著大家都盯著他,葛尤解釋道。

    「那地方怎麼樣?」林子軒好奇道。

    林子軒只從張億謀那裡的照片上看過那個叫做周村的地方,原本是座古鎮。

    地方挺偏僻,以前有名氣,最繁華的時候有30多條老街巷,在八十年代大多都被拆掉了,據說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那些古建築,是因為當地政府沒有拆遷費了。

    葛尤這個冬天都在那座小鎮子裡呆著,有兩個多月的時間。

    「那地方和京城不同,特別的安靜,一到下雪天,所有人都窩在屋子裡,外邊什麼都聽不到,那時候心裡靜得很,能想明白不少事兒。」葛尤回憶道,「不過當地人的日子也苦,沒什麼營生,都在瞎混著。」

    他是去體驗生活,住在當地人家裡,和當地人同吃同住,和他們嘮嗑,走在古老的街巷裡,感受著當地人的生活狀態。

    周村的生活節奏慢,尤其是冬天,大家沒什麼事做,要麼四處遊蕩,要麼蹲下來曬太陽。

    改革的大潮在南方的大城市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但在北方的小鎮子裡還是原來的模樣,保守和封閉的狀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

    葛尤過了兩個月這樣的日子,回到京城自然不太習慣。

    何況,他正在琢磨角色,不知不覺就代入到了角色之中,身上有了一絲富貴的影子。

    這就叫做入戲。

    「你們去拍戲是好事,能改變那裡的現狀,當地人就算做群演也能賺一筆錢,以後那地方興許還能成為旅遊景點呢,你們救活了一個鎮子的經濟。」林子軒說笑道。

    這麼說並不誇張,張億謀這麼大投資一部戲,群演一天怎麼著也要五塊錢以上。

    按照拍攝計劃,這部《活著》在周村至少要拍攝大半年的時間,光是劇組上百口人的日常花銷都能給小鎮帶來不菲的經濟收益。

    等到《活著》出名之後,這座小鎮被人熟知,遊客肯定會絡繹不絕。

    不過這是以後的事情了,葛尤這次回來要等金牛獎頒獎之後才會返回周村古鎮,那時候《活著》就要開始拍攝了。

    張億謀的這部戲預備四月中旬開機,拍攝週期大概七八個月左右,加上後期製作,需要一年的時間,他一向追求精益求精。

    他想讓林子軒也到周村,實地看一下拍攝場地,林子軒只能答應有時間再過去。

    「尤子這個狀態不對,有點太入戲了。」趁著葛尤去廁所,馮曉剛擔心道。

    「這不是好事麼?」林子軒不解道。

    他是製片人,對演員的心理狀態瞭解的不多,入戲有利於影片的拍攝,也會帶來副作用。

    「這要分情況,他現在腦子裡老是想著角色,都快入迷了,估計不到正式拍攝就把自己給累倒了,天天琢磨另一個人太費腦子,嚴重的還會精神出問題。」馮曉剛解釋道,「做演員容易,演好不容易,尤子這回是真用心了。」

    「那怎麼辦啊?」林子軒關心道。

    「簡單,咱們把他灌醉了,讓他腦子放空,什麼都不想,睡一覺自己就調整過來了,這可是我的獨門秘方。」馮曉剛壞笑道。

    林子軒不知道馮曉剛說的是真是假,或者馮曉剛只是單純的想灌醉葛尤圖個樂子。

    接下來,兩人左一杯右一杯的勸葛尤喝酒,祝賀他即將獲得金牛獎啊,祝賀他今年發大財啊,祝賀他明年拿到奧斯卡啊。

    別管說什麼,反正只要喝酒就行。

    葛尤的酒量不錯,卻也架不住這麼猛喝,都是朋友,又不好偷奸耍滑,只能是一口乾了。

    和平日裡的安靜不同,葛尤喝醉了之後特興奮,見誰和誰聊,還能聊的挺投機。

    林子軒和馮曉剛把葛尤送回家,兩人拍拍手走人,不管了。

    第二天下午,林子軒接到了葛尤的電話。

    「昨晚上你們倆是故意的吧,到現在我頭還疼呢,你們可太損了,把我扔家裡就不管了,還說是我自個兒喝高的,和你們沒關係,因為這我被你嫂子數落了一上午,這回可有得受了。」葛尤抱怨道。

    聽著熟悉的腔調,林子軒就知道葛尤調整過來了,想不到馮曉剛的獨門秘方效果不錯。

    假期過得很快,京城的單位都開始正常上班,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各項工作都要展開。

    在藝術中心,林子軒年前就做出了安排。

    趙寶鋼善於拍攝都市情感題材的劇集,《過把癮》就讓他來執導,這是一部室內戲,主要是看演員的表演,投資不大。

    張國粒要求自導自演《康熹微服私訪記》,他以前做過副導演,看著馮曉剛執導的《京城人在紐約》大獲成功,他也想嘗試做導演。

    這是藝術中心的第一部古裝劇,投資不小。

    林子軒非常重視,他給張國粒安排了一位很有能力的副導演,確保這部劇集的順利拍攝。

    以中心目前的人手,只能同時拍攝三部電視劇,想要擴大規模,就要招兵買馬,不過中心目前的資金還不足以大規模的擴張。

    這就是國有單位的困境,想發展沒有錢。

    這一年,總局經過反覆討論,下發了文件,允許私人成立影視製作公司,民間資本終於進入了影視行業,而不是像以前只能通過各種形式進行投資。

    這預示著民營的影視製作公司和國有的影視製作單位將產生激烈的競爭。

    對於華國的影視行業來說,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端。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0 13:02
第一百五十八章 混亂年代

    這件事在演藝圈早就討論開了,大家都有心理準備,不過是早晚的事兒。

    無論是國有影視製作單位還是那些導演和演員們,都不會想到這件事會帶來多大的衝擊,從而改變華國影視行業現有的格局。

    在這些國有單位看來,就算是民營影視公司成立了,也要依附在他們身邊。

    目前,華國演藝圈的優秀人才大都集中在國有單位,民營影視公司想要拍攝電影和電視劇就要和他們合作,一方出資金,一方出人員和技術,雙方共贏。

    國有單位也想過這些民營影視公司會挖牆腳,把導演和演員高薪挖過去。

    然而,國有單位之所以是國有單位,就是因為屬於國家,和上面有關係,這才是重點。

    以京城電影製片廠為例,它拍攝的電影能順利的通過審查,能在電影院放映,民營影視公司就沒有這種關係,就要承擔各種未知的風險。

    李虹就是抱著這種心態,不怎麼重視民營影視公司。

    藝術中心的電視劇可以輕易的在華國電視台播出,那些民營影視公司就不行,國有單位在這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

    這其實是華國的普遍現象。

    在以往的幾十年裡,國有企業一直都是華國的經濟支柱,當老大當慣了,看不上那些規模小的民營企業,骨子裡有種優越感。

    在國有企業上班就是鐵飯碗,在民營企業工作就是沒保障。

    這是長期以來人們形成的固有觀念,想要改變並不容易。

    林子軒清楚在短時間內的確如此,民營影視公司還很弱小,光有資金沒有用,華國是一個講人情和關係的社會,只有依附在國有單位身邊才能圖謀發展。

    不過從長期來看,民營影視公司資金充足,經營方式靈活多變,更有發展前景。

    估算下來,民營影視公司想要發展起來至少也要四五年的時間。

    隨著總局的這個文件下來,各方的民營資本紛紛進場,在接下來的幾年內,肯定會引發一場混戰,拉關係挖牆腳走後門,最終能存活下來的才是娛樂行業的巨頭。

    華國的影視行業即將迎來一個混亂的年代。

    林子軒和馮曉剛帶著影視基地的效果圖來見石總,石總就問起了這個問題。

    「小林,你們是圈內人,我想問問現在開辦影視公司是不是時候?」石總詢問道。

    「石總不是一直都投資實業麼?怎麼對拍片子有興趣了?」林子軒奇怪道。

    「最近吃飯的時候聽朋友說起有這回事,既然碰到你們就問問情況。」石總坦然道。

    石總的醫藥企業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除了醫藥領域,投資的主要項目有房地產和汽車行業,還包括食品和飯店等,都是實體經濟。

    「有不小的風險,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前期可能會虧損,如果能堅持下來,幾年後應該會很有發展前景。」林子軒考慮一下,實話實說道。

    「這樣啊,那還是算了,見效週期太長了。」石總搖頭道。

    他只是一時好奇,內心裡對這種虛擬經濟興趣不大,總覺得太虛,不好掌握。

    影視基地屬於房地產行業,雖然不是蓋樓賣出去,不過出租給人拍戲也能有不錯的收益,這是個長期的生意,值得投資。

    雙方達成了初步的投資意向。

    石總準備拿出一千萬投在這個影視基地上,對他來說就是玩玩而已,林子軒暫時不能答應什麼,這牽扯到總局那邊的反應,最終的利益分配還需要慢慢的談。

    「連石總都想插手影視行業,看來這個圈子真的要亂了。」回去的路上,馮曉剛感歎道。

    「他們都以為拍影視劇能賺大錢,實際上真正賺錢的並不多,賠錢的倒是不少,能賣出票房和版權的也就那麼幾部,要不是國家扶持著,早就破產倒閉了。」林子軒毫不客氣的說道。

    這是眼下影視圈的實情。

    拍電影賺錢麼?當然賺錢,不過只有像是張億謀那樣的大導演拍的片子才賺錢,華國的電影市場低迷,張億謀的片子主要還是依靠出售海外的版權才能盈利。

    只要片子在國外的電影節上獲獎了,就能賣個好價錢。

    總局為什麼要允許民營資本進來,說好聽點是為了繁榮華國的影視行業,其實是因為國有製作單位體制僵硬,連年虧損,快要撐不下去了,需要新鮮的血液補充進來,形成有效的競爭機制。

    「咱們怎麼辦?是坐山觀虎鬥,還是下場搏一搏?」馮曉剛躍躍欲試的說道。

    林子軒知道馮曉剛一直想要單干,不過眼下還不是時候。

    他們在電視圈憑著《京城人在紐約》有了名氣,出去拉投資也有了底氣。

    就像是石總,正因為《京城人在紐約》的成功,取得了石總的認可,才有了這次影視基地的合作,如果《京城人在紐約》失敗了,那一切都免談。

    也就是說,你只有不斷的取得成功,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別人才會放心的投資你。

    張億謀能憑著一個故事就拉到300萬美金的投資,這是由於他以前多次取得了成功。

    林子軒和馮曉剛的資歷還不夠深,沒有那種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號召力,和張億謀沒辦法比,現在出去風險太大,很可能碰的頭破血流。

    這可是個混亂的年代。

    「再等等吧,等尤哥把《活著》拍完再說。」林子軒回應道。

    「這樣也好,先看看形勢,有了尤子,咱們至少成功了一半。」馮曉剛說笑道。

    回到藝術中心,林子軒意外的收到兩張邀請函,一個是華國金牛獎的,還有一個是香江金像獎的,這兩個獎項都在四月份頒發。

    金牛獎林子軒還能理解,他畢竟是《大撒把》的編劇,有最佳編劇的提名。

    金像獎這個就有點莫名其妙了,林子軒知道這是因為《阿郎的故事》那部電影,他後來找了錄像帶來看,上面只是在故事策劃上出現了他的名字。

    不過既然寄來了邀請函,就說明香江那家電影公司還沒忘記他,或許只是出於禮貌而已。

    反正也要去花城參加金牛獎,順便到香江去一趟也不錯,林子軒這麼打算著。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0 13:03
第一百五十九章 紛擾

    是留在體制內安穩的生活,還是離開體制奮鬥打拼,這不僅是林子軒和馮曉剛在考慮的問題,也是演藝圈的從業者都在考慮的事情。

    時代改變了,以前的人講究奉獻,現在的人講究利益。

    全民下海的熱潮方興未艾,在南方,每天都有財富神話誕生,大家見面談論的大都是賺錢的門路,以及各種真真假假的消息。

    演藝圈的人原本就是一幫不安分的傢伙,他們渴望把自己能力轉變成財富。

    八十年代,演員全國各地瘋狂的走穴撈外快,從而過上了好日子。

    像劉曉青那樣的大明星還開起了公司,利用自己的名聲賺錢,手裡少說也有幾十萬,在華國影視圈算是提前富起來的那批人。

    如今終於輪到幕後的創作人員了,總局的文件相當於給這些人鬆了綁。

    以馮曉剛為例,拍攝《京城人在紐約》獲得巨大成功,但算不上名利雙收,名聲是有了,可他每個月只能拿著幾百塊的工資,還有500塊的年終獎金。

    他會覺得自己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沒有體現出自身的價值來。

    如果他下海創業,拉來投資,拍攝一部成功的電視劇,賣出去版權,那麼他就可能賺上幾萬塊,甚至是十幾萬,這種誘惑很難拒絕。

    當然,在沒有藝術中心資源的支持下,他要冒的風險很大,存在失敗的可能。

    這就是演藝圈的眾人面臨的現狀,離開體制存在著巨大的風險,不離開體制又心有不甘。

    在接下來的二三月份,京城演藝圈的朋友見面,都會談論相同的話題,你離了麼?

    這不是離婚的意思,而是離開體制的意思,在民營資本的強勢介入下,有人準備出去闖一闖,有人還在猶豫觀望,人心浮動。

    林子軒都能感覺到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浮躁的味道,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藝術中心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有編劇和幕後工作人員要離職,在外邊他們能拿到兩倍的工資,還有各種分紅,待遇相當優厚。

    這種事情在南方並不鮮見,民營企業利用高薪挖角,國有企業技術人員流失嚴重。

    這一次,輪到了演藝圈。

    京城電視藝術中心成為民營資本挖角的重點對象,雖然中心只成立了兩年時間,卻製作出了一批優秀的電視劇,在國有電視劇製作單位裡,擁有強大的製作能力。

    外邊的人看不懂圈子裡的事兒,以為挖走中心的幕後製作人員就能複製中心的成功模式。

    馮曉剛卻很清楚,藝術中心能取得這麼好的成績,和林子軒有很大的關係。

    這不是說其他工作人員沒能力,都是林子軒在幹活,事實上林子軒做的並不多。

    但影視行業較為特殊,它屬於藝術創作,核心是要有好的故事,加上幕後團隊的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出一部部優秀的電視劇來。

    「他們挖錯人了,應該直接挖小林才對,一個小林能頂一個師的兵力。」馮曉剛說笑道。

    「可別這麼說,我被他們搞的頭都大了,這些人這麼搞下去,咱們以後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光是製作費用就被他們抬高了一倍。」林子軒鬱悶道。

    民營資本的進入帶來了多方面的變化,如果是圈內人還好些,至少懂得規矩。

    圈外人就太亂來了,他們手裡有資金,揮舞著支票,以為有錢就能製作出賺錢的電視劇,花錢請大導演和大明星,演員的片酬成倍的上漲。

    像陳曉藝這樣的演員,拍攝《外來妹》的時候片酬一集是200塊,出名之後片酬是一集600塊左右,現在就有人開出一集1200塊的片酬請她拍戲。

    演員的片酬在製作費用中佔據的比重越來越高。

    以前花100萬能拍出50集的《渴望》,現在能拍出20集的電視劇就不錯了,整個影視圈的行情被這些外來者給玩壞了。

    不過,這些人很快就會知道破壞規矩的代價。

    他們會發現重金挖來的製作團隊拍攝出來的影視劇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或者說他們根本不懂行,被人給坑了一把。

    而且,他們想把電視劇賣出去也找不到門路,只能砸在自己手裡,賠個乾淨。

    這就是圈外人進場要繳納的學費。

    經過這次的教訓,有些人會一走了之,有些人會沉下心來,慢慢的經營各種關係。

    但這批人造成的影響很難消除,片酬只要漲上去,想降下來就難了。

    事實上,真正能有所作為的還是圈內人,他們瞭解這個行業,知道該怎麼經營,不少人還借鑒了《京城人在紐約》的運作模式。

    通過貼片廣告來拉廣告商贊助,或者是走銀行貸款的路子,籌集資金拍攝影視劇。

    這段時間可謂是紛紛擾擾,京城演藝圈每天都有新鮮事。

    同樣,也有人打電話給林子軒,想把他挖過去,開出的價碼不低,不過被他拒絕了。

    此時整個影視圈的大環境太過紛亂,早點下場固然能搶佔先機,但也可能被大浪席捲,打好基礎比搶佔先機更為重要,還是穩一點的好。

    林子軒就是這種性格,不冒失,不激進,踏踏實實的向前走。

    他現在要忙的是影視基地的選址工作,總局已經批下了這個項目,還撥了300萬作為建設資金,藝術中心投資200萬,初期的總投資達到了1500萬。

    總局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藝術中心是經營主體,石總是投資人,分享紅利。

    說實話,1500萬並不是太大的項目,不過這只是影視基地的第一期工程,等到第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後,林子軒還會招商引資,建設第二期工程。

    隨著華國影視行業的逐步繁榮,這個影視基地想要發展起來並不困難。

    林子軒和一些搞建築規劃的工程師開車在京城郊區轉悠,要選擇一處自然風景優美,最好是有山有水,交通便利的地方。

    這時候京城周邊還沒有進行大開發,地價便宜。

    按照規劃,這個影視基地至少需要上千畝地,以後還可能會擴張。

    他們最終把地址定在了京郊的懷柔地區,也就是京城懷柔影視基地。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kevin1217

LV:6 爵士

追蹤
  • 8

    主題

  • 2387

    回文

  • 0

    粉絲

~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