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明星] 文藝生活 作者:薪越 (連載中)

 
kevin1217 2016-11-8 04:59:59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80 98055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0:45
第一百一十章 在紐約

    三月的天,不冷不熱。

    林子軒和慕姍姍下了大巴車,並不急著趕往學校,而是在紐約的街頭閒逛起來。

    慕姍姍上次來美國是為了做節目,整天都處在忙碌的狀態,沒時間逛街,只有離開之前在機場內的商場裡買了一些價格便宜的禮物。

    現在倆人一起來到美國,總要好好的逛逛。

    紐約曼哈頓區是美國著名的旅遊景點,這裡有帝國大廈、華爾街、百老匯和各種博物館。

    一路走來,望著商店櫥窗裡玲琅滿目的商品,以及令人咋舌的價格,倆人隨意討論一番,並沒有進去購物的打算。

    對他們來說,紐約無疑是一座昂貴的城市。

    相較於剛畢業那會為了花一百塊錢給家人買禮物而費盡心思,如今他們在華國算是過得不錯,有房子和車子,工資穩定,還能時不時有額外的獎金。

    只是,這並不足以讓他們有能力在紐約購買那些奢侈的名牌商品。

    林子軒這次隨身帶著五萬美金,剩下的資金放在銀行裡,要用錢的時候到華國銀行在紐約的分行支取,這家分行在1981年落成。

    支取的時候要帶著身份證件,寫明這筆資金的用途,需要林子軒和馮曉剛的共同簽名。

    有了這些文件,銀行會打電話向國內核實,核實確認後才能領到錢。

    華國銀行規定一次支取不能超過十萬美金,超過這個數額,銀行會派人核查資金流向,一旦發現可疑的地方,就會凍結這筆貸款。

    華國銀行的員工還會不定期到劇組檢查賬目,確保這筆貸款用在了拍攝電視劇的項目上。

    這是林子軒和華國銀行簽訂貸款合同中的條款,這樣能盡可能的減少他卷款跑路的風險。

    就算是身上的五萬美金,花在什麼地方也要有明晰的賬目,說白了就是不能亂花錢。

    他錢包裡雖然有張銀行卡,卻不能給慕姍姍買一個名牌包。

    慕姍姍也不會提這樣的要求,她之所以願意放棄電視台的工作來到紐約,一個是照顧林子軒,還有就是起到監督的作用。

    美國是一個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容易讓人腐化墮落,尤其是男人手裡有錢的時候。

    她有點不放心。

    倆人走過紐約的時代廣場,周邊的大樓上掛著不少大屏幕,上面播放著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廣告,讓路過的行人不得不看。

    「總有一天,咱們國家的公司也會來這裡做廣告。」林子軒沉聲道。

    「希望如此吧。」慕姍姍不太確定。

    慕姍姍沒有林子軒那麼自信,不過他們都能來美國拍攝電視劇了,在時代廣場做廣告也不算是多大的事兒,只看國內的企業有沒有這種眼光和魄力了。

    想把產品推向世界,就要先把廣告傳遍世界。

    「你也會在這上面。」林子軒繼續說道。

    「別做夢了,我也拍廣告啊,又不是明星。」慕姍姍輕笑道。

    林子軒笑了笑,沒說什麼,打廣告並不一定是推廣商品,也可以推廣節目。

    慕姍姍覺得是在做夢,林子軒卻把這件事記在心底,就算是做夢,也要讓它成為現實,他們缺少的不是才華,而是時間。

    倆人挽著手,就這麼走過了紐約的一地繁華。

    等他們來到紐約大學藝術學院的時候,已經接近中午,按照聯繫方式打了電話,不一會就出現了接待慕姍姍的工作人員。

    慕姍姍看到對方拿來的報名表格,抬頭上並不是紐約大學,覺得奇怪,就打聽了一下。

    原來這只是一家和紐約大學藝術學院合作辦學的機構,面向的是美國國內上不了大學卻對藝術有興趣的人員,還有來自外國的留學生。

    他們提供短期的培訓,邀請紐約大學的教授講課,打著紐約大學的名頭進行招生。

    只要交了學費,都會發一張結業證明,學生來不來上課都不會管。

    主要招生的對象就是各國的留學生和短期的進修培訓人員。

    說起來,他們和紐約大學是合作辦學,不能說是欺騙,華國國內的單位並不明白其中的區別,也不會到美國審查他們的辦學資質。

    進修回去的人一般不會提到這件事,反正結業證明上也會有紐約大學的印章。

    「這不是騙人麼?這錢不能白花,咱們走吧。」慕姍姍不滿道。

    「想開點吧,以前那些進修的人都有這種經歷,還不是照樣挨宰。」林子軒心平氣和的說道,「他們不是說可以享受和紐約大學學生同等的待遇麼?美國的大學上課很寬鬆,你想聽什麼課就去聽,不一定非要參加這個培訓班。」

    「那些人回國後也不和台裡說說,這叫什麼事啊。」慕姍姍抱怨道。

    「面子問題,咱們回國後也不能說,說出來太得罪人了。」林子軒提醒道,「再說你拿的是留學簽證,沒有接收學校可不行,先報名再說吧。」

    「我就是覺得這錢花的不值,這可是咱們辛苦積攢下來的。」慕姍姍猶豫道。

    「別在乎這點家當了,就當是花錢買一教訓,學什麼要看個人,你這麼聰明還怕學不到東西麼?等咱以後成名了,紐約大學還要以有你這個校友為榮呢,誰還管你上的是不是培訓班啊!」林子軒勸說道。

    「這麼糟心的事兒被你一說好像咱們佔便宜一樣,你這也太能找補了。」慕姍姍無語道。

    「在明知事情無法挽回的情況下適當的自我安慰有益於身心健康,別氣著自個,不值得,要不咱們用中文罵這學校幾句,反正他們也聽不懂。」林子軒說笑道。

    「你啊,就貧吧,這事回去別說啊,太丟臉了。」慕姍姍叮囑道。

    慕姍姍知道自己性子有點急,有時候受不了氣,林子軒做事穩當,有他勸著,自己總能聽進去,林子軒做事慢,有點懶散,有她催著要好得多。

    他們最終還是交了錢,報了名,拿到了學生證和課程表。

    有了這個證件慕姍姍可以自由的出入紐約大學的藝術學院,到教室裡上課,還能繼續留在美國,不用擔心簽證的問題。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0:46
第一百一十一章 大導演

    華國國內,大導演張億謀收到了《百花》雜誌最新一期的清樣。

    作為華國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為了獲得優質的拍攝素材,他擁有各種渠道。

    他有一個編劇團隊,這些編劇專門按照他的想法和喜好來編寫劇本。

    他會和不少華國著名的作家保持聯繫,時不時的和這些作家通過書信和面談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想法,期望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他還會從文學作品中獲得靈感,他和國內幾家大型的文學雜誌都簽訂了「首看權」的協議,能夠獲得最新的雜誌內容。

    包括《華國文學》、《創造》和《百花》等等。

    《華國文學》是作協旗下的刊物,刊登的小說較為正統,是傳統作家的根據地。

    《創造》的興起源於八十年代初期的傷痕文學,以回憶和批判那個年代的小說為主,聚集了一批四十歲左右的作家,屬於華國文壇的中堅力量。

    《百花》向來以創新著稱,培養新人,敢於刊登新銳作家的作品,風格鮮明,內容大膽,成為先鋒派作家的樂園,是華國文壇的少壯派。

    可以說,華國文壇的著名作家都被這三家雜誌所收攏。

    像是《京城文學》這種地域色彩濃厚的文學雜誌只屬於二流,刊登的是帶有京味的文學作品,發行範圍只在京城周邊地區。

    張億謀手裡從來不缺劇本,他缺少的是好劇本,尤其是他想要拍攝的劇本。

    經過多年的奮鬥,他拍攝的電影在國際上獲了不少獎項,得到了國際電影界的認可,成為國內電影行業的帶頭人。

    可以說,他是華國少有的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

    剛剛四十二歲,他就站在了人生的巔峰,有點高處不勝寒的感覺。

    不過,對於他的電影,國內電影界並不是一致的叫好聲,而是意見不一。

    一些影評人和業內專家批評他的電影太過於注重形式,缺少內容,還有人說他拍攝的電影是為了迎合國外的評委,這才能在國外獲獎。

    張億謀在華國恢復高考後被京城電影學院破格錄取,在攝影系學習。

    他剛開始在劇組做攝影師,後來才做的導演,所以他的電影總能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他本人也喜歡大張旗鼓的運用那種濃烈的色彩。

    也就是說,他的電影帶著強烈的個人風格,讓人一看到畫面就知道這是張億謀的電影。

    正因為如此,他在講故事上稍顯薄弱,他的個人風格掩蓋了電影的故事性。

    無論是觀眾還是評委都會被他拍攝的畫面所吸引,看完之後卻不怎麼記得電影講了什麼。

    對於這一點,張億謀也很無奈,他想改變,想拍攝一部電影,觀眾看了之後不覺得這是張億謀的電影,他想藏在電影後面。

    他需要一種挑戰,一種對過去自己的挑戰。

    他覺得只有突破了這一層,才算是達到了一種新的境界,前提是要有一個好故事。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張億謀收到了《百花》雜誌,看到了《活著》這篇小說,

    看完《活著》,他被小說裡福貴身上那種默默承受的韌性和頑強求生的精神所打動,他覺得這就是他一直在找的故事,這就是他的挑戰。

    他準備放棄以往濃重的色彩,用最為平實的方式來拍攝這部電影。

    只是,他心裡還有疑慮,這部小說能被改編成電影麼?審查能不能通過?

    張億謀給《百花》雜誌社打了電話,找到了雜誌社的社長李琳琳,詢問這部小說的情況,他想不通這部小說怎麼能在雜誌上發表出來的。

    「我打算先刊載出來,至於會造成什麼影響,有什麼後果,以後再說。」李琳琳回應道。

    此時,這一期的《百花》雜誌還沒有發行,正在印刷之中。

    張億謀想了想,自己是等等看,還是現在就把這部小說的改編權簽下來?

    難得碰上一部自己心儀的故事,索性就任性一回,他要簽下這部小說,拍攝成電影。

    張億謀從《百花》雜誌社要來了小說作者林子軒的聯繫方式,京城電視藝術中心的電話,沒想到林子軒去美國拍電視劇了。

    現在國內拍攝電視劇都要去美國了麼?

    張億謀混的是電影圈,或者說是國際電影圈,經常歐美各國的到處跑,不怎麼關注國內的情況,更別說是國內的電視圈了。

    雖然覺得驚訝,他還是禮貌的詢問了一番,然後他又被震驚了。

    姜聞也開始演電視劇了?

    他和姜聞合作過,知道姜聞的脾氣,沒挑戰的戲不會接,電視劇什麼時候有挑戰性了。

    這不是貶低電視劇的意思,而是對於演員來說,電影才能有更大的表演空間。

    張億謀覺得自己好像和國內的演藝圈脫節了,連姜聞都演電視劇了,還有什麼不可能啊。

    他想找電視藝術中心的領導,要到林子軒在美國的聯繫方式,先口頭簽下《活著》這部小說,至於改編成劇本以後再談。

    這時候,林子軒正在和李虹通話。

    他說的是把國內的電視劇賣到美國的事兒,《編輯部的故事》和《外來妹》的版權在藝術中心手裡,《渴望》的版權卻在華國電視台手裡。

    他需要獲得華國電視台的授權,才能在美國進行電視劇交易,這需要李虹來協調。

    如果華國電視台同意,林子軒可以在美國成立一家公司經營國內電視劇在美國的發行,以及電視劇錄像帶的銷售工作。

    在美國生活的華人不少,應該會很有前景。

    國際長途挺貴的,剛才慕姍姍已經說了一會,他長話短說,把事情交代清楚就行了。

    他剛掛電話沒多久,電話鈴聲就響了起來。

    他們住的公寓樓內有電話,不過只能撥打美國國內的電話,林子軒為了方便,特意找到小鎮上的電話運營公司,開通了國際長途的業務。

    剛才是他打的第一個國際長途,林子軒拿起了話筒,接聽起來。

    「我是張億謀,你是《活著》的作者林子軒吧?」電話那頭一個男人的聲音響起。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0:48
第一百一十二章 意想不到的效果

    聽到話筒裡傳來的聲音,林子軒倒沒有懷疑是有人假冒,騙子打國際長途到美國這種事不大靠譜,騙人的成本太高。

    他有點奇怪張億謀是怎麼知道這篇小說的。

    《百花》雜誌兩月一期,三月十日才會發行今年的第二期,這時候雜誌應該還沒有上市。

    而且,他剛把在紐約的電話號碼告訴李虹,張億謀就打了過來,這效率也太高了吧。

    「我就是,你找我有事兒?」林子軒詢問道。

    「我想簽下你這篇小說,準備改編成電影,你覺得怎麼樣?」張億謀開門見山的問道。

    「這是好事啊,不過我在國外呢,要好幾個月才能回去。」林子軒回應道。

    「這個不急,就是先和你說說,把事情定下來。」張億謀沉穩道。

    「那行,我沒問題。」林子軒答應道。

    張億謀或許不清楚林子軒是誰,林子軒卻知道張億謀,翻開華國的電影雜誌大多都能見到這位大導演的身影,在華國演藝圈就沒有不認識他的。

    隨著老一輩的電影藝術家逐漸淡出,第五代導演正式崛起,張億謀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這個年代,張億謀到底有多火呢?

    舉個例子來說,林子軒為了拍攝《京城人在紐約》費盡心思的籌集資金,又是貸款又是拉贊助,各方面談條件,累得半死。

    張億謀只要說一句,我想拍部電影,他都不用找資金,資金就會來找他。

    還不僅是大陸的資金,來自香江的、日本的、歐洲的資金都會給他投資,毫不誇張的說,就憑他這句話就能拉來300萬美金的投資。

    在華國國內,具有這種號召力的導演屈指可數,不會超過三個。

    華國九十年代前期的電影圈,正是第五代導演施展才華的舞台。

    林子軒清楚《活著》這部小說無論是在雜誌上發表還是改編成電影,審查都是一道難關。

    一位大導演能夠利用自身的影響力來獲得創作上的自由,讓審查不那麼嚴苛。

    如果是一位不知名的小導演想要拍攝《活著》,那就是自尋死路,上面不會直接說你這本子不行,而是會說我們還在研究。

    一旦聽到「研究」這類模糊的詞語,基本上就沒有希望了,這是無限期擱置的意思。

    要是上面提出了明確的修改意見,就說明還可以挽救一下。

    林子軒參與過劇本的討論工作,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說到底這就是一個妥協的過程。

    張億謀作為華國目前最具影響力的導演,無論是在審查上,拉投資上,演員招募上都具有極大的優勢,是拍攝《活著》的絕佳人選。

    如果是一位小導演來找他談這件事,林子軒會考慮《活著》會不會給導演帶來麻煩。

    上一次《頑主》讓米佳山兩年不能拍電影,林子軒覺得很對不住他。

    電話裡,林子軒說完,事情就算是定下來了,雖然是口頭約定,卻不存在反悔的可能,這時候大家都很講信用,否則在圈子裡名聲就壞掉了。

    接下來兩人都不知道說什麼,他們以前沒見過,彼此不熟,有點冷場。

    「姜聞在你哪麼?我和他聊聊。」張億謀轉移話題道。

    張億謀對姜聞參演電視劇很是好奇,想打聽一下姜聞是怎麼想的,也能化解尷尬。

    他倒是想和林子軒討論一下《活著》這部小說的劇情,不過那不是一時半會能說完的,不適合在國際長途裡聊。

    林子軒到隔壁房間把姜聞叫了過來,姜聞和張億謀熱烈的聊了五六分鐘。

    「快說說你寫的什麼小說,讓張導這麼追著不放,這都打電話追到紐約來了,太難得了。」放下電話,姜聞好奇道。

    「我沒帶稿子,短時間也說不清楚,小說應該發表在三月份的《百花》上,這時候雜誌還沒上市呢,我剛才就在奇怪張導是怎麼看到的。」林子軒不解道。

    「這個我倒是知道,他們那些大導每年給雜誌社一兩萬塊錢,雜誌社會把稿子提前給他們寄去,這樣就能早點下手。」姜聞解釋道。

    「電影圈這麼缺劇本麼?」林子軒詫異道。

    「你說呢,八十年代大家都專心搞創作,出了不少好故事,現在大家的心思都活泛了,沒人正經的寫作了,這兩年都沒什麼好故事看了。」姜聞抱怨道。

    姜聞的心很大,也很野,他並不想把自己局限在演員這個行當裡。

    他想拍攝自己想拍的電影,拍那些有意思的故事。

    這種人往積極的方面說叫做有理想,其實就是控制欲太強,他不滿足於成為導演的棋子,他要自己做導演。

    所以,這兩年他有意識的尋找好故事,為轉型成為導演做準備。

    然而,他想轉型,整個華國社會也在轉型,如今下海經商成為時代潮流,人心浮動,作家下海成立文化公司的大有人在,被稱為文化商人。

    正因為如此,姜聞才抱怨看不到好故事了。

    他聽到張億謀找到了一個好故事要拍攝成電影,心裡羨慕,想想就知道,能讓張億謀在雜誌沒上市之前就打電話簽下改編權的小說一定是個好故事。

    這次他晚了一步,姜聞把目光轉向了林子軒。

    「小林,下次你寫的小說要先給我看看。」姜聞理直氣壯的說道。

    「姜哥,這還不是你一句話的事,只要咱們能拍攝好這部電視劇,等有了空閒,咱們琢磨出一個好本子來。」林子軒允諾道。

    「這可是你說的,我給你記著呢。」姜聞認真道。

    如果說先前姜聞對林子軒的印象是小有才華,做事踏實,那麼現在則更為重視了。

    林子軒沒想到張億謀的一個電話還能起到這種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姜聞能好好合作,這部電視劇的拍攝會順利很多,他也能輕鬆不少。

    「對了,你那小說到底講了什麼?」姜聞追問道,「我來演怎麼樣?」

    他說得理所當然,似乎就沒有他演不了的角色。

    林子軒想了想姜聞來演《活著》裡的福貴,暗自搖了搖頭,還是葛尤來演更合適,不過他不會直接這麼說,主要是不想和姜聞爭辯。

    「這你要問張導的意見,我可做不了主。」林子軒把問題推給了張億謀。

    姜聞用手指了指林子軒,一臉無語,他明白這是林子軒不看好他,以前碰到這種問題,林子軒都會推給馮曉剛。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0:50
第一百一十三章 回不去的路

    林子軒早上六點半開車送慕姍姍上學。

    在不堵車的情況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來到紐約曼哈頓區,看著慕姍姍進入學校,他會和道具師去唐人街,或者和馮曉剛在紐約四處轉悠。

    他們要尋找適合拍攝電視劇的場地。

    包括一間地下室,一家中餐廳,一家製衣廠和一座豪華別墅。

    地下室是王起明剛來紐約時的住處,中餐廳是他打工的場所,他依靠製衣廠發家,住進了豪華別墅,這些基本上就是劇中主角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其他還有機場、醫院、學校和辦公樓等等外景,都需要一一聯繫。

    對於剛到紐約的他們來說,想要單獨完成這些工作根本不可能,還需要當地華人的幫忙。

    華國大使館給他們介紹了一位紐約通,幫著劇組處理相關事務。

    這人叫做陳青,四十歲左右,來到美國有十年的光景。

    他在國內學的是繪畫,畢業於華國美院,舉辦過個人畫展,頗有名氣,後來到美國留學。

    「我當時覺得自己不錯了,過不慣國內那種教條沉悶的日子,就想著到國外憑著咱這手繪畫功底怎麼著也能混個藝術家吧,來了之後才發現紐約最不缺的就是所謂的藝術家。」陳青自嘲道,「你看看這條街上的人,說出去自己都是藝術家,有人還有自己的工作室呢,其實就是地下室。」

    陳青正領著林子軒和馮曉剛來看地下室,這裡位於曼哈頓區第一大道和第二大道之間,聚集了一批不得志的藝術家,旁邊還有藝術博物館。

    在街上能看到不少藝術家在售賣自己的作品,林子軒是看不懂,也沒有興趣。

    「趁著現在便宜撈幾件,他們中間興許能出畢加索呢,那就賺大了。」馮曉剛說笑道。

    「那也要等他們死後才值錢。」陳青不客氣的說道,「我以前和他們一樣,心比天高,總覺得自己畫的都是藝術,價值連城,就是沒人懂得欣賞,後來等我沒錢吃飯,餓了幾天後終於想明白了,藝術什麼都不是,還是富蘭克林最實在。」

    陳青幫林子軒辦事是收費的,並不是義務幫忙。

    他早就不畫畫了,幫著剛來紐約的華人找住處,介紹工作,就這樣成了紐約通。

    「那怎麼不回國呢?回美院繼續畫畫唄。」林子軒不解道。

    「見識了國外的繁華誰還願意回去啊,回去被人笑話啊?」陳青不以為然道。

    在八十年代,一批受不了國內刻板生活的藝術家們興沖沖的來到美國,想要呼吸美國自由的空氣,不過現實是殘酷的。

    他們生活在紐約社會的底層,過著貧困的日子,抱怨著沒人欣賞,認為是社會不公。

    有些人做出了改變,變得現實,有些人變得暴躁和神經質,完全以自我為中心。

    在陳青的敘述中,一個藝術家群體的縮影顯現了出來。

    「這才是真實的素材。」馮曉剛感歎道。

    這只是一部分華國人在紐約的生活,還有人從底層做起,一步步的奮鬥,改善自己的生活,不過在以白人為主的社會裡,很難得到晉陞和發展。

    「你們要拍的故事我大概瞭解,這種事在紐約太普遍了,每天都有人發財,也有人破產。」陳青無所謂的說道,「不過就算是破產,也不會回國,在國外生活久了,沒辦法適應國內的生活,你們來這幾天應該有感觸吧,在紐約下頓館子就是國內一個月的工資。」

    陳青的說法應該代表這些生活在美國的華國人的心聲,不管過得多慘,就是不願意回國。

    一個是怕被人笑話,還有就是回國也過不上好日子,還不如在美國混著。

    就算過不上富豪的生活,但能和富豪們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心裡也覺得光榮。

    「要是以後國內發展起來,不比美國差呢?」林子軒好奇道。

    「那就回去唄,好歹在美國呆了這麼些年,知道幾個新名詞,回去總能混個藝術家,到大學裡講講課足夠了。」陳青隨意的說道。

    林子軒雖然不認可陳青的觀點,不過並不影響和陳青合作。

    陳青做人實際,辦事利索,交際面廣,熟悉紐約的各種規則,是劇組需要的人選。

    有了陳青的加入,劇組的進度快了很多,林子軒和馮曉剛看了幾家華人創辦的製衣廠,安排姜聞到製衣廠觀摩。

    這種製衣廠規模不大,工人都是華裔女工,工作時間長,環境也不好。

    製衣廠的經理剛開始對於拍攝非常拒絕,擔心是電視台的暗訪,一旦曝光,紐約警察就會找上門來,其中不少工人是偷渡來的美國,沒有工作簽證。

    經過他們的再三保證,說明這是國內拍攝電視劇才勉強答應,還要收取不菲的誤工費。

    這些天可以說是花錢如流水,他和馮曉剛已經到華國銀行取過一次貸款了。

    「大家都是華人,他們也不知道便宜點,坑咱們呢。」慕姍姍晚上記賬的時候抱怨道。

    「已經算是便宜了,就像那棟豪華別墅,人家能讓咱們進去佈景拍攝就是看在都是華人的份上,價格也很合理。」林子軒解釋道。

    「兩萬美金還算合理?在美國還真不把錢當錢啊。」慕姍姍感慨道。

    「你現在越來越有管家婆的樣子,有當製片人的潛力,我很看好你。」林子軒取笑道。

    「對了,我這兩天上了紀錄片的課,就想著能不能拍攝一部紀錄片,記錄下咱們在美國拍攝這部電視劇的過程。」慕姍姍突然說道,「這畢竟是國內第一部在國外拍攝的電視劇,挺有紀念意義。」

    林子軒想了想,覺得很有意思。

    把這個過程拍下來,多年之後還能回味一下,看看當年他們在美國過的多麼艱苦。

    「那你就當拍攝幕後花絮了,明天和他們說一下,尤其是姜哥。」林子軒提醒道。

    說拍攝紀錄片會讓人覺得過於正式,還可能牽扯到以後的錄像帶發行問題,如果是幕後花絮的話就會容易被人接受。

    反正只是讓慕姍姍試試手,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0:51
第一百一十四章 策劃案

    幕後花絮主要是拍攝劇組的日常生活和演員表演時的犯錯鏡頭,這在香江電影中很常見,可以用來做宣傳吸引觀眾。

    這種方式在國內還不流行,國內的影視劇過於正統,除非是喜劇題材才會如此。

    《京城人在紐約》不是一部喜劇,而是一部正劇,在每集的片尾插入花絮有點不太合適。

    不過這倒不是問題,就算慕姍姍拍攝出來後用不到電視劇裡,也能有其他用途。

    「我覺得你那個訪談節目第一期選題就拿出國潮說事,肯定會受到關注。」林子軒提議道,「你現在多拍攝些素材,不光是劇組裡的,還有那些以前出國的人在紐約的真實生活,這樣有了對比,會討論的更有深度。」

    「那節目還是沒影的事兒,台裡還沒批呢,這會準備太早了吧。」慕姍姍猶豫道。

    慕姍姍回去後不可能繼續主持《方大綜藝》,那樣位置會比較尷尬。

    林子軒本來也不著急,等回國之後再說,不過他這些天和生活在紐約的華人打交道,接觸到各個層面的人,萌生了一種想法。

    等慕姍姍提出要拍攝紀錄片的時候,這種想法就在他腦海裡成型了。

    《京城人在紐約》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裡面的愛情和商戰情節存在藝術加工的成分,是為了戲劇效果,讓觀眾看的過癮。

    那麼華國電視台能不能到紐約拍攝一部紀錄片講述華國人在紐約的真實生活。

    加上慕姍姍的訪談節目,深入的挖掘出國潮產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響。

    電視劇、紀錄片和訪談節目,從虛構到現實,通過訪談全方位的展現這個時代的出國熱潮,三者互相影響,宣傳造勢,相信能夠吸引華國觀眾的注意,轟動全國。

    這種跨界的大型策劃以前好像還沒有過,一旦成功,絕對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反響。

    更重要的是,能給慕姍姍的新節目帶來超強的關注度,一下子火遍全國。

    林子軒希望慕姍姍回國後,在華國電視台是王者歸來,而不是重新開始。

    「覺得我這個策劃怎麼樣?有沒有被震撼的感覺。」林子軒得意道。

    「得了吧,台裡摳門的很,來紐約拍攝紀錄片不要花錢啊,這事成不成還不一定呢?」慕姍姍反駁道。

    她心裡雖然認可了這個策劃,不過這時候不能寵著林子軒,倆人習慣了這種說話方式。

    「你明天打電報回去,把這事和台裡領導匯報,看看他們的意見。」林子軒決定道,「反正你人就在紐約,台裡只要派兩個攝像師過來就成,花費不高。」

    「那行,我試試看吧。」慕姍姍答應道。

    《京城人在紐約》的版權已經歸屬華國電視台,算是電視台的定制劇,這個策劃方案對電視台有利,批准的可能性很大。

    而且,她回國後的新節目也有了著落。

    「你覺得《姍姍訪談錄》或者《姍姍有約》這樣的名字怎麼樣?」林子軒詢問道。

    「你可別害我,你看台裡有哪檔節目是用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太張揚了。」慕姍姍搖頭道,「我覺得叫《文化訪談錄》就不錯,還《姍姍有約》,我和誰約啊,這種帶有不良思想的名字領導肯定給斃了。」

    「你和我約唄,咱倆明天單獨出去逛逛,看場電影,喝喝咖啡,來了資本主義國家怎麼也要時髦一回,講講小資情調。」林子軒調侃道。

    「小林同志,你這才來美國半個月就開始腐化墮落了,組織很擔心啊,長久下去,後果不堪設想。」慕姍姍語重心長的說道。

    「那組織是不是應該挽救一下我這種墮落青年,用溫暖的懷抱感化我,我願意接受組織的感化。」林子軒要求道。

    「想得美,對付你的只有警醒的鐵拳。」慕姍姍一臉正義道。

    她用小拳頭打了過去,被林子軒趁機握在手裡,國外的夜晚,和國內一樣柔情似水。

    第二天,他們擬定了一份電報稿,把這份策劃案發回華國電視台,請示台裡的領導。

    這種事打電話也能說清楚,但不如發電報正式,這是表示尊重。

    在電報稿裡,提到了慕姍姍的新節目,當然不能用林子軒說的名字,這時候的華國不是一個崇尚個性和張揚的年代。

    尤其是在華國電視台這種單位,更要沉穩內斂,張揚跳脫的人沒辦法呆得下去。

    對此林子軒覺得可惜,如果能用慕姍姍的名字來命名,就能打造一檔品牌節目,這個節目的品牌就是慕姍姍本人。

    現在慕姍姍還需要華國電視台這個平台來增加名氣,擴大影響力,否則到地方電視台就沒有這麼多限制了,只能說時候未到。

    當林子軒和慕姍姍在紐約的電影院享受小資生活的時候,華國電視台收到了電報。

    電視台的高層對《京城人在紐約》這部電視劇非常關注,這可是用五分鐘的貼片廣告換來的版權,價值150萬美金的一部電視劇。

    他們看到林子軒拉到贊助商,一支30秒的廣告竟然能賣出去30萬美金,不免心動。

    在電視台每晚的黃金檔,除了五分鐘的貼片廣告外,還有其他廣告時間,電視劇開始前的廣告,播出中間插播的廣告,重播時的廣告。

    只要《京城人在紐約》能獲得預期的成功,他們就能按照林子軒的標準來賣廣告位。

    一個廣告位不說30萬美金,就算20萬美金好了,這將是一筆不菲的收益。

    面對這份從紐約發來的策劃案,電視台的高層並沒有商量多久就達成了一致。

    這種交叉宣傳的方式以前不是沒有,電視台會宣傳自己播出的電視劇,比如《渴望》播出的時候,電視台甚至在七點的《華國新聞》上進行宣傳。

    林子軒這份策劃案的新穎之處在於不著痕跡,通過各種節目的配合潛移默化的宣傳。

    反正慕姍姍就在紐約,那就把拍攝美國華人真實生活的紀錄片交給慕姍姍操作,華國電視台只要提供後勤保障就行了。

    在美國,作為女主角的王箕和嚴曉顰回歸了劇組,開始體驗生活,和姜聞按照劇本排演。

    《京城人在紐約》的籌備工作接近尾聲,即將進入正式拍攝的階段。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0:53
第一百一十五章 這裡是戰場

    三月底,紐約肯尼迪機場。

    林子軒和馮曉剛在接機大廳裡拿著一塊寫著中文的牌子,一邊閒聊一邊等著來自國內的航班,劇組其他成員會在今天抵達。

    「這下要開始忙活了,想想就犯愁,想要四個月拍完挺費勁的。」馮曉剛鬱悶道。

    「盡量加快進度吧,要不然資金撐不住,當初咱們在國內做預算的時候沒想到美國的消費這麼高,算少了,早知道就按照200萬美金來了。」林子軒無奈道。

    「那樣的話能不能貸到款還兩說呢,這美國還真不是窮人呆的地方。」馮曉剛感慨道。

    「馮哥,你就好好拍戲吧,資金的事我想辦法。」林子軒保證道。

    拍戲是馮曉剛的事,保障劇組正常運轉是林子軒的工作。

    他把公寓樓內其他空置的房間租下來,等著從國內來的第二撥成員,一旦這些人到位,就能正式拍攝了。

    他不打算搬離奧伊斯特貝小鎮,因為這裡的住房條件不錯,關鍵是房租足夠便宜。

    按照陳青的說法,用這個價格在紐約的曼哈頓連地下室都租不起,雖然拍戲的時候要開一個多小時的車到紐約市區,不過還是很划算。

    經過大半個月的接觸,陳青已經融入了這個劇組。

    他懂英語,會開車,善交際,不作偽,大家都是京城人,溝通起來沒有障礙,他經常開車帶著馮曉剛四處溜躂,兩人的關係不錯。

    接下來,他還要參與慕姍姍紀錄片的拍攝。

    陳青熟悉紐約的華人圈子,想要拍攝真實的紀錄片,要有人領路才能融入進去。

    林子軒參加過幾次他們舉辦的所謂的藝術家聚會,感覺每個人都相當頹廢和暴躁。

    可以說,這幫人在紐約就是非主流,融入不進紐約的主流社會,他們結識的同樣是一群落魄的傢伙。

    要是在京城的話,這幫人就是社會底層的混子,只是披上了一層藝術家的外衣。

    至少林子軒在這個圈子裡沒有看到什麼美國的知名人物,人家都不帶他們玩。

    他們嚮往成功,卻又找不到出路,嚮往富足的物質生活,卻又賺不到錢,只能怨天尤人。

    就連陳青有時候都會如此。

    馮曉剛有次回來挺害怕,據說陳青和他開車轉悠,兩人因為賭氣一直開到海邊,陳青還鼓動馮曉剛往海裡開,覺得生活特沒意思,想要冒險一把。

    「我當時是怯了,要不然還不知道能不能回得來。」馮曉剛心有餘悸的說道。

    聽說這件事後,林子軒和陳青一起外出的時候都會自己開車。

    有了住處,林子軒還從附近的華人街區請了兩個廚師,負責劇組二十幾號人的伙食。

    人少的時候,慕姍姍可以應付,大家湊合一下就過去了,現在就不行了,林子軒絕不會讓慕姍姍這麼忙碌。

    這撥人來了之後,慕姍姍會從雜務中解脫出來,能夠專心的拍攝她的紀錄片了。

    不一會,一批華國人從機場通道內走了出來,踏上美國的土地,他們一臉興奮,同時帶著迷茫,即將在這個陌生的國度開啟他們新的人生。

    「咱們剛來紐約那會也應該是這個模樣。」馮曉剛懷念道。

    「姜哥還要在這兒找感覺呢,他現在肯定不會這麼想了,想找那種茫然的感覺在紐約的街頭隨處都能找到。」林子軒輕笑道。

    他們雖然來美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卻像是住了很久一般。

    這些天碰到的事兒給他們很深的感觸,這個國家既不像劇本中那麼殘酷,也不是想像中那麼美好,而是很真實的生活。

    紐約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而是戰場。

    想要活得好就要不斷的拚搏奮鬥,抱怨沒有用,只會更加貧窮,在華國也是如此,只有腳踏實地的生活,才能讓自己過得更好。

    這時候,一群人向著兩人揮手,正是藝術中心的成員和劇組剩下的演員。

    馮曉剛開著大巴車把這些人拉回小鎮,林子軒一路上負責解答他們的問題,他們都是第一次出國,對美國非常好奇。

    回到公寓樓,按照兩人一間分配住房。

    中午舉行了一次會餐,讓他們休息一下,給他們兩天時間熟悉環境,接下來就是高強度的拍攝工作,早點拍完早點回國。

    對於林子軒來說,這些人每天的吃喝住行都是美金,壓力很大。

    好在有了前期的籌備,不至於手忙腳亂,這時候的華國人比較安分,習慣了服從組織安排,不會沒事惹事。

    要是多幾個像姜聞那樣的,他就要頭疼了。

    第二天,姜聞跑過來找林子軒,手裡還拿著一本《百花》雜誌。

    「你這個故事我看了,我怎麼就不能演福貴了?」姜聞不服氣的說道。

    林子軒愣了愣,才想起上次的事情,自己不看好姜聞來演《活著》裡的福貴,不由得苦笑起來,這都過去多久了,姜聞還沒忘了這個茬呢。

    姜聞不僅沒忘,還打電話請國內的朋友買了本最新一期的《百花》雜誌,讓人捎過來。

    他倒要看看這部被張億謀看好的小說,自己到底能不能演,他就是這麼不服輸的性子,覺得就沒有他演不了的角色。

    要是沒有這種超強的自信,也就不是姜聞了。

    昨天從京城來的劇組成員把《百花》雜誌帶給他,他連夜看完,覺得這個故事的確很好,不過他堅持自己能演好這個角色。

    「我也覺得姜哥你能演,只是這事你得問張導啊,我做不了主。」林子軒推脫道。

    「那你說國內還有那個演員能演吧?」姜聞改變方式,迂迴的問道。

    林子軒知道姜聞太聰明了,肯定看出來自己不看好他,以姜聞的性子怕是不會善罷甘休,總要給他一個交待才行。

    「我覺得葛尤不錯。」林子軒承認道。

    姜聞看完小說就在腦海裡把華國電影圈的一線男演員捋了一遍,發現沒有特別適合來演福貴的人選,這才過來質問林子軒。

    他沒想到林子軒說的是葛尤,葛尤雖然出名了,但那是在電視圈。

    「你還別說,葛尤來演還真有點意思。」姜聞想了想,釋然道,「你是不是寫的時候就有這個想法啊,這叫什麼來著,量身定制。」

    「你現在才知道啊,尤子那是小林的御用男主角啊。」馮曉剛聽到這話,開玩笑道。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0:54
第一百一十六章 相通的情感

    1992年4月3日,在華國大使館翻譯丁耀武的帶領下,林子軒和慕姍姍前往位於紐約曼哈頓區中城的美國華文電視台總部。

    這家電視台創立於1990年,播出國語和粵語節目,覆蓋紐約州周邊區域,或者說是大紐約地區,在美國東部的華人中具有不小的影響力。

    在美國,私人電視台相當普遍。

    創辦一家電視台並不困難,只要有錢,買得起設備和頻道,註冊一家公司,雇上幾個專業人士,電視台就可以開張了。

    因此,在美國生活的各少數族裔都有自己的電視台。

    除掉美國白人的主流電視台外,非洲裔電視台最多,其次是西班牙語裔、日裔與韓裔。

    華語電視台排在它們之後,雖然排名不靠前,但華人創辦的電視台不少,美國東部和美國西部的華語電視台多達十幾家。

    僅紐約市就有海外電視、宏聲電視、華語電視、蘋果電視、世界電視、美國華文電視,共五家華語電視台,搶佔華人觀眾市場。

    由於財力有限,少數族裔的電視台只能在私人經營的有線或無線電視台裡購買時段,播放時間短,畫面質量差,很容易破產倒閉。

    這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

    林子軒在紐約這段時間分析過美國的華語電視台,最終選定了這家美國華文電視台。

    美國華文電視台雖然創立時間較短,但它使用國語和粵語兩種語言的播出方式,在播出的內容上更為親近華國。

    比如它會播出華國內地的新聞,而不像有些華語電視台只播出美國本地和香江的節目。

    隨著第二撥劇組成員的到來,他們給林子軒帶來了京城電視藝術中心和華國電視台的授權書,授權他在美國處理國內電視劇和錄像帶的出售和發行工作。

    在美國生活的華人多數交流用的都是粵語,這就導致華語電視台使用粵語播出,播放的都是香江的影視劇。

    在這種情況下,推銷國內的電視劇非常困難,語言和文化背景都不相通。

    這也是以前沒有人這麼做的原因,不過,現在時代不同了。

    隨著華國國內出國潮的興起,越來越多國內的人來到美國,這些人習慣了觀看普通話節目,有些人會進入美國的華語電視台工作,改變正在悄然進行。

    美國華文電視台看到了這種改變,才選擇使用國語和粵語兩種播出方式。

    這家電視台年輕,敢於嘗試新的東西,在競爭中佔據著的優勢。

    林子軒經過認真比較,認為美國華文電視台會是一個突破口。

    他沒有貿然去美國華文電視台推銷電視劇,而是先去了華國大使館。

    他從幾個方面來闡述在美國華語電視台播出國內電視劇的好處,一個是能起到宣傳的作用,讓美國華人看到國內的變化。

    這同樣是一種文化的傳輸。

    以後不僅是電視劇,只要打開了局面,國內的綜藝節目也可以在美國播出,在影響華人的同時,也可能對美國人造成影響。

    短期內或許不會有什麼效果,這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他說這麼多,就是想獲得大使館的支持,有了大使館的參與,這件事成功的幾率很大。

    大使館在聽了林子軒的分析後,經過考慮,答應了林子軒的請求,會盡量協助他把國內的電視節目在美國的華語電視台播出。

    宣傳是一種表達價值觀念的重要手段。

    不過在此之前,這些節目要接受審查,保證思想健康。

    這是他們多慮了,京城電視藝術中心怎麼說都是國家單位,在這方面有嚴格的制度,不可能犯這種錯誤。

    就這樣,三人來到了美國華文電視台的總部拜訪。

    由於大使館事先做了溝通,美國華文電視台的總裁蔣添龍親自接待了他們。

    對於他們的來意,蔣添龍非常清楚,美國的華語電視台因為資金和人力的不足,很少有自己製作的電視節目,基本上都是購買其他電視節目的播放權。

    就算是製作一些新聞或者綜藝節目,也是水平有限。

    蔣添龍自然想從林子軒手裡購買電視節目,只是他有兩個擔心,一個是價格問題,還有一個是華國內地電視劇的質量問題,能不能受到美國華人觀眾的喜愛。

    相對於華國內地的電視節目,香江電視節目的質量更有保障,也更受歡迎。

    「林先生,我們是一家私人電視台,資金有限,現在競爭這麼激烈,如果你們的電視節目不受歡迎,我們的損失會很大。」蔣添龍為難道。

    這是實話,美國的華語電視台都是私人電視台,沒有大財團的支撐。

    觀眾以華人為主,美國華人由於地域方言、年齡、文化層次等影響,美國華語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普遍不高,加上運營成本高,廣告收入不足,各家電視台生存的相當艱難。

    「蔣先生,要不這樣,我先拿一部電視劇在你的電視台播出,要是真的不受歡迎,我分文不收,要是能夠提高收視率,咱們就按照收視率的高低來談價格,你看怎麼樣?」林子軒想了想,提議道。

    「是武俠片還是功夫片?」蔣添龍好奇道。

    隨著香江功夫片的盛行,這兩種類型的影視劇在美國華人中很受歡迎,也是美國華語電視台重點購買的電視節目。

    「是一部都市情感劇。」林子軒回答道,「在國內播出的時候影響很大,獲得很多獎項。」

    他嘴上這麼說,心裡卻在苦笑,國內想要拍攝武俠類電視劇恐怕還要等上幾年。

    林子軒在紐約看了各家的華語電視台,清楚香江武俠片才是華語電視台播出的主流,《渴望》會不會受到歡迎,他心裡也沒有底。

    這次從國內帶來的電視劇只有《渴望》、《外來妹》和《我愛我家》,上面認為《編輯部的故事》暫時不適合在美國的華語電視台播出。

    林子軒能拿出手的只有《渴望》,是成是敗就看這一把了。

    蔣添龍聽說不是武俠片,就有些猶豫。

    「蔣先生,我相信華人之間的情感是相通的,這部電視劇能在國內感動無數人,在美國華人中也可以。」林子軒肯定的說道,「如果達不到預期的收視率,你有權隨時停止播出。」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0:55
第一百一十七章 人情和利益

    通過這些日子和美國華人的接觸,林子軒發現相對於人情關係,他們更注重利益。

    無論大家聊的多麼投機,最後談錢的時候該是多少就是多少。

    比如,劇組要找一間地下室拍戲,這要擱在京城,大家聊的痛快了,吃頓飯就完了,都不好意思要錢,面子上掛不住。

    美國是一個利益至上的國度,這種觀念同樣影響著生活在這裡的華人。

    《京城人在紐約》的結尾有一個情節,戲劇化的展現了這種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王起明接待了一位來自國內的好哥們,他把這人領到紐約的一間地下室,塞給這人500美金,還說這是借給他的,以後要還,然後就走人了。

    這位來自京城的好哥們對王起明破口大罵。

    按照他的想法,咱們可是好哥們,我來到美國,你就應該好酒好肉的招待我,把我塞到地下室算是哪門子的事兒。

    在京城招待朋友的確是這樣,但在美國能借你500美金算是不錯了。

    正因為如此,林子軒沒有和蔣添龍說什麼天下華人是一家這種話,而是談起了利益。

    他有華國電視台的授權,有大使館的支持,這種官方背景在打消蔣添龍疑慮的同時,也能展現合作帶來的收益,這不是一錘子買賣。

    想想看,在紐約州五家華語電視台激烈競爭的情況下,美國華文電視台如果能得到來自華國電視台和華國大使館的鼎力支持,很可能會有一番全新的局面。

    拉大旗做虎皮,這是林子軒常用的手段。

    「蔣總,我們想和貴台達成全方位的合作關係。」林子軒換了稱呼,表示親近,「就像這次,華國電視台要在紐約拍攝一部講述華人生活的紀錄片,需要和貴台合作,這位是華國電視台的著名主持人慕姍姍小姐,我相信今後這種合作機會會越來越多,對我們大家都有好處。」

    蔣添龍在心裡權衡利弊,這對華文電視台來說既是機遇,也很冒險。

    此時的華文電視台只是一家規模很小的電視台,每天只能播出六個小時的電視節目。

    他沒有資金購買整個頻道,只能購買頻道內的一段播出時間。

    在美國,電視頻道由私人經營,電視台想要播出電視節目就要花錢購買頻道,每個頻道分為不同的播出時段,每個時段的價格不同。

    晚上六點到十點這是黃金時段,價格最貴,十一點以後的深夜時段價格相對便宜。

    蔣添龍心裡清楚,和華國電視台合作,就會有穩定的節目來源,還能趁機壯大,成為華國電視台在美國的合作夥伴。

    只是一旦和華國電視台合作,華文電視台今後播出的節目將會以國語節目為主,勢必會流失一部分粵語觀眾,粵語觀眾在美國華人中佔據主流地位。

    這就是冒險的地方,他不能確定華國電視台的節目在美國華人中是不是受歡迎。

    對於這種私人的小電視台來說,一次錯誤的決定就可能導致破產。

    經過考慮,他決心冒險一次,播放林子軒提到的那部電視劇。

    如果效果不佳,就終止這次合作,如果電視劇被美國華人接受,他自然會抓住機遇。

    「大家都是華人,互相幫忙是應該的,慕小姐拍攝紀錄片需要什麼儘管說,華文電視台雖然不大,但都是專業人士,我們平時也製作一些有關華人生活的節目,慕小姐可以參考一下。」蔣添龍客套道。

    「那就謝謝蔣總了,這部紀錄片算是兩家電視台聯合拍攝,在國內播出的時候也會註明貴台的參與。」慕姍姍說明道。

    「這沒什麼,我想過了,林先生的提議很好,我會安排你們的電視劇在一個較好的時段播出,先看看收視率如何。」蔣添龍決定道。

    雙方簽訂了一份協議,按照林子軒的提議,如果收視率不佳,《渴望》分文不取。

    如果收視率和香江電視劇持平,要按照香江電視劇的價格來算,要是收視率遠遠超過香江電視劇,價格要有所增加,一切用收視率說話。

    對此蔣添龍不以為然,他覺得能夠和香江的粵語電視劇收視率持平就不錯了。

    「林先生,你要是想在美國經營電視節目的銷售業務,最好是在美國註冊一家影視公司,這樣簽合同比較方便,我們直接和華國大陸電視台簽署這類合同容易引起美國審查部門的關注,你知道,這牽扯到很複雜的問題。」蔣添龍提醒道。

    「多謝蔣總的指點。」林子軒感謝道。

    三人告辭,離開了美國華文電視台,能夠一次談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丁耀武雖然一直沒說話,但他代表著華國大使館。

    慕姍姍代表著華國電視台,她拍攝紀錄片需要和當地的華語電視台合作,能夠從這些電視台找到一些華人生活的資料片。

    林子軒選擇這家電視台就是覺得它年輕,敢於創新,要是其他華語電視台他可沒有把握。

    有了華國大使館和華國電視台兩座靠山,只要蔣添龍有雄心,就很難放過這次機會。

    「在美國開公司靠譜麼?」回去的路上,慕姍姍疑慮道。

    「在這裡開公司很容易,只要有資金,有辦公地點,按時交稅就行了,美國的空殼公司多如牛毛。」丁耀武解釋道,「蔣總說的沒錯,在美國有家公司會方便很多。」

    經過這次美國華文電視台之行,他對林子軒高看了一眼,認為林子軒做事很有章法。

    「暫時不急,看看《渴望》播出的反響再說。」林子軒沉穩道。

    京城電視藝術中心屬於國家單位,就算在美國開公司也不能是私人公司,而是要放在藝術中心名下,這要發電報回國請示才行。

    如果《渴望》的播出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那這件事就沒必要提了。

    蔣添龍的動作很快,五天後,《渴望》就在美國華文電視台購買的頻道播出了。

    為了照顧粵語觀眾,他還在電視劇裡添加了繁體字字幕,這樣不至於流失太多觀眾。

    林子軒和劇組的人員在公寓樓的電視機前觀看了《渴望》。

    能在美國的華語電視台看到國內的電視劇,聽到熟悉的語調,大家有點小激動,這說明咱們的電視劇也走出國門了。

    在場的就有當初《渴望》劇組的工作人員,他們覺得很自豪,一邊看一邊回憶著拍攝時候的故事,當時拍攝的條件很艱苦,不過一切都很值得。

    現在《京城人在紐約》的拍攝也很艱苦,大家同樣沒有怨言。

    正是這種默默奉獻的精神,支撐著華國人一步步的往前走。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0:56
第一百一十八章 影響

    這一晚,生活在紐約的不少華人看到了一部說著普通話的電視劇,這部電視劇裡出現的場景讓他們覺得非常陌生。

    那裡沒有高樓大廈,沒有滿街的小汽車,甚至沒有太過鮮亮的色彩。

    和紐約的繁華相比,那是一個色調單一的城市,感覺上就像是兩個世界。

    然而,在那裡同樣生活著一群性格鮮活的華人,他們有著各自的喜怒哀樂。

    由於時間很緊,來不及做節目調整,美國華文電視台對《渴望》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宣傳,只是做了兩天的節目預告。

    對於那些沒看到節目預告的觀眾來說,猛然聽到電視裡傳出的普通話,有人覺得好奇,會繼續看下去,也有人立刻換台,去找喜歡的粵語節目。

    紐約有五家華語電視台,觀眾可選擇的空間很大。

    這正是林子軒擔心的地方。

    《渴望》在國內受到歡迎,除了故事能引起國內百姓的共鳴外,和華國電視台的壟斷地位有著很大的關係。

    有些地區只能收到華國電視台,沒有選擇的餘地。

    在紐約就不同了,觀眾有大把的頻道可供選擇,沒必要只看華文電視台。

    再說,《渴望》是一部慢熱劇,每天追看才有意思,投入進去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真情。

    因為播出時間的關係,美國華文電視台每天只能播出一集《渴望》,加上粵語觀眾看電視的習慣,林子軒清楚《渴望》在紐約很難複製國內的成功。

    看完《渴望》,劇組成員回房休息,明天還要繼續拍戲。

    由於劇組成員在紐約人生地不熟,交流上存在問題,這些天的拍攝遇到了不少麻煩。

    比如,在拍攝地下室的戲份時,為了圖便宜租用的地下室離黑人街區較近,治安混亂,一不小心拍攝器材就不見了。

    這時候陳青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劇組的東西被偷之後,他跑到附近的黑市一找準能找到,這些賊都是周圍的慣偷。

    劇組被偷的一個價值200美金的音響在黑市只賣10美金。

    這種小事還不能報警,一旦報警不說警察怎麼處理,這一整天就甭想著拍攝了,光應付警察了,這兒不是京城,沒有人情關係可講。

    還有劇組成員迷路的現象嚴重,有時候開車出去買個東西,半天回不來。

    然後,電話打回來,一問才知道開錯路了,朝著華盛頓那個方向去了,好容易在路邊找個公共電話才讓眾人安心。

    至於在拍攝過程中和當地人摩擦交涉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

    倒不是劇組故意惹事,多數時候都是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和生活習慣不同造成的誤會。

    比如,在京城好哥們之間在街上會互相說笑打鬧,但在紐約,可能被認為是侮辱和挑釁,甚至被警察認為是攻擊行為。

    還有在餐廳抽煙和亂扔垃圾都會被警告和罰款。

    林子軒雖然做了前期的準備,卻沒辦法考慮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對於這種突發性的事件,只能是見招拆招,他成了救火隊員,每天就是解決類似的麻煩。

    回到房間,慕姍姍對《渴望》播出的前景有點擔心。

    她在華國電視台工作,現在還在紐約大學學習編導專業,很熟悉電視台收視率統計的方式,結合目前美國華文電視台的現狀,情況不容樂觀。

    「如果收視率達不到預期,怎麼向國內交代?」慕姍姍憂慮道。

    華國國內的電視劇走出國門,在資本主義的美國播出,這自然是一種榮譽,前提是要取得成功,一旦失敗了,那提出這個意見的人恐怕要倒霉了。

    上級領導看問題的方式很簡單,不問過程,只看結果。

    「不用擔心,只要能在美國華人中產生影響就成了,大不了花錢在紐約的中文報紙上刊登一篇文章,就說《渴望》受到美國華人的熱烈歡迎,咱們把報紙傳回國內讓國內媒體轉載,保證領導滿意,這不就能交差了。」林子軒出主意道。

    「這樣會不會不太好,被查到就是弄虛作假啊。」慕姍姍擔心道。

    「這只能算是誇大宣傳。」林子軒糾正道,「想要打開美國華人電視節目的市場不能光依靠一部《渴望》,還需要更多更好的電視節目,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國內的領導想要盡快看到成果,那就給他們成果,剩下的事情還要咱們繼續做下去。」

    林子軒想到過後果,倒是不怎麼擔心國內的反應。

    在這個年代,國內和國外的信息不暢,大家都是報喜不報憂,反正《渴望》在美國播出了,肯定會引起反響,到時候挑好聽的傳回國內就行了。

    他會繼續向其他華語電視台推廣國內的電視節目。

    在美國,除了紐約的華語電視台,還有美國西部的華語電視台,嚴曉顰就在新澤西州的一家華語電視台做主持人,是林子軒下一個推銷的目標。

    「這樣也行,他們怎麼能想到在國外辦事的艱難,咱們就是勞碌命。」慕姍姍抱怨道。

    「別想了,早點睡吧,你明兒還要拍攝紀錄片呢。」林子軒勸說道。

    他們是睡下了,由於《渴望》的播出帶來的影響才剛剛開始。

    在觀看《渴望》的華人觀眾裡,有從國內出國的人員,看到電視裡熟悉的畫面,聽著熟悉的聲音,想起家鄉的親人,不由得淚流滿面。

    有的觀眾是出生在紐約的華裔,根本沒到過國內,因為對華國好奇才觀看《渴望》。

    有些年紀很大的觀眾,是早年移民來的美國,看到電視裡華國的生活,產生了思鄉之情。

    由於政治原因,美國的主流媒體對華國的宣傳極少,偏激的媒體甚至把華國妖魔化。

    即便是美國的華語電視台也很少報道國內的新聞,大多是報道香江和寶島的消息,在美國生活的華人獲取華國國內消息的渠道太少。

    在不少華人的印象中,華國還是電影中的模樣,而那些電影帶著強烈的個人色彩,以描述華國的貧窮落後為主要題材,很難反映華國的真實面貌。

    《渴望》是第一部在美國華語電視台播出的反映華國現實生活的電視劇。

    海外的華人從中能瞭解華國國內普通百姓的生活,他們的所思所想,他們的百味人生。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0:58
第一百一十九章 成績

    林子軒和慕姍姍來到華文電視台,看了《渴望》的收視率,頗為無語。

    《渴望》每晚九點鐘播出,時段算是不錯,即便是沒有大規模的宣傳,可這百分之零點零二的收視率是不是太低了些。

    在華國國內,《渴望》的平均收視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

    林子軒就算有心理準備,也被這個數字弄得有吐血的衝動。

    沒想到蔣添龍倒是很樂觀,覺得能有這種成績是意外之喜,比他想像中的要好。

    在美國,英語電視台是主流媒體,華語電視台屬於小眾中的小眾。

    加上各家華語電視台之間的激烈競爭,美國華文電視台的觀眾不超過十萬,有的華語電視台甚至只有一兩萬觀眾,這和國內八億觀眾的基數完全沒有可比性。

    在這種背景下,出現這麼低的收視率一點都不奇怪。

    雖然目前《渴望》還沒辦法和香江電視劇的收視率相比,不過蔣添龍覺得這是一個好的開端,說明美國華人並不排斥觀看國內的電視節目。

    或許觀眾剛開始只是出於好奇,然而好奇會逐漸轉變成習慣,只要有好的電視節目,就能留住觀眾,讓他們接受並喜愛國內的節目。

    林子軒和慕姍姍畢業於京城廣播學院,學過傳播學,懂得這個道理。

    看來情況並沒有那麼悲觀,道路雖然曲折了點,但前景值得期待。

    暫時放下這件事,慕姍姍要借助華文電視台的資料庫製作紀錄片,還要和華文電視台的記者深入紐約的唐人街,瞭解華人在美國的生活況狀。

    有了本地華語電視台的幫忙,紀錄片的拍攝會順利許多。

    這就是一個逐漸融入的過程,他們剛到紐約那會連路都不認識,現在打開了局面,一點點的融入進當地的華人社會。

    林子軒繼續他救火隊員的職責,解決劇組的各種麻煩。

    有句話說得好,能用錢解決的麻煩都不算是麻煩,可惜他現在沒有多餘的資金。

    就在這時候,還出現了一個意外事件,四月底,王箕拍戲的過程中感覺身體不舒服,噁心嘔吐,原本以為只是吃壞了東西,並沒有在意。

    有一天實在難受,姜聞就陪著她去看了醫生,醫生診斷的結果是王箕懷孕了。

    這個消息實在是太出人意料了,弄得大家措手不及。

    《京城人在紐約》的劇組為了盡快拍完,搶時間,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十五個小時以上,基本上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都處在高強度的拍攝狀態。

    天氣好的時候拍外景,下雨的時候拍室內戲,反正不能讓機器閒著。

    作為女主角的王箕戲份很多,和姜聞演對手戲,需要時刻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

    「咱們這麼拍下去怕是不行,演員撐不住。」馮曉剛擔心道。

    他說的就是王箕,其他配角有休息的時間,主角可沒有,一遍遍的拍攝太耗費心神。

    事實上,這種拍攝強度在國內很常見,《渴望》拍攝的條件更艱苦,每天在陰冷潮濕的攝影棚裡呆上十幾個小時,天天趕進度,張凱莉後來都生病了。

    為什麼在《渴望》中張凱莉想哭就能哭出來,連眼藥水都不用,她只要一想到還要在攝影棚裡繼續拍攝,就覺得自己真命苦。

    為了節省資金,趕進度,在國內拍攝電視劇就像是打仗一樣。

    「調整拍攝計劃,把她的戲份打散,分開拍攝,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林子軒建議道。

    他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沒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要麼是減少王箕的戲份,要麼是集中一段時間把王箕的戲份先拍完,要麼就是劇組配合她的作息時間來拍戲。

    如果採用前兩條,很可能會破壞這部電視劇的整體構架。

    王箕倒是很有京城女人的脾氣,不嬌氣,她不想拖慢劇組的進度。

    劇組在美國多呆一天就要花費大把的美金,即使是這麼節省還存在著資金缺口。

    林子軒堅持調整拍攝計劃,保證王箕的作息,說到底他並不是一個惟利是圖的資本家。

    事到如今,他也看開了,車到山前必有路,大不了就繼續貸款,都熬到這份上了,華國銀行也不能看著他們在美國餓死。

    這種手段有點無賴,卻相當有效。

    讓林子軒沒想到的是這麼做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懷孕後,王箕搬出了公寓樓,那裡環境不好,太鬧騰,沒辦法好好休息,她非常自覺,每次拍戲都按照時間提前過來。

    有一次,劇組來到拍攝場地,發現姜聞不見了。

    打電話一問,他昨晚上忘了定鬧鐘,睡過頭了,大家離開公寓樓的時候開著幾輛車,鬧哄哄的沒注意,都以為他坐了別的車。

    等姜聞趕過來,一兩個鐘頭過去了。

    「我一孕婦都能准點來,你倒好,還讓一幫人在這兒等著。」王箕當時數落了姜聞一頓。

    姜聞知道理虧,趕忙道歉,在拍戲的時候也是認認真真,爭取一遍就過,這樣就不用反覆排練,耽誤時間了。

    林子軒和馮曉剛一看,這個行,總算有人能管住姜聞了。

    劇組裡有個孕婦,大家做事都不那麼毛糙了,進度快了不少,這算是意外收穫吧。

    隨著《渴望》的播出,收視率既沒有大漲,也沒有大跌,保持平穩狀態,主要是美國華文電視台觀眾的基數太小,收視率的變化不明顯。

    在紐約華人社區發行的中文報紙上出現了一些關於《渴望》的評論。

    美國華人對國內的情況不太瞭解,很多消息都是從香江和寶島那邊傳過來的,在印象中大陸還處在六七十年代的混亂狀況。

    通過這部電視劇,他們看到的大陸雖然經濟還不發達,但也不混亂,而是平平常常的過日子,《渴望》中傳達出的善良、正直和美好的情感同樣能夠感染美國華人。

    這正是家庭情感劇的魅力所在。

    從收視率推算,在紐約觀看《渴望》這部劇的觀眾不會超過四萬人,看完之後寫評論的不會超過五十人,寫了評論還能被報紙發表的那就少之又少了。

    其中有讚揚也有批評。

    林子軒把報紙上的讚揚收集起來,批評扔掉,準備寄回國內,這算是京城電視藝術中心和華國電視台在海外取得的一項成績。

    作為下屬,時不時的向領導匯報成績是思想成熟的表現。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kevin1217

LV:6 爵士

追蹤
  • 8

    主題

  • 2387

    回文

  • 0

    粉絲

~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