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明星] 文藝生活 作者:薪越 (連載中)

 
kevin1217 2016-11-8 04:59:59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80 98058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0:59
第一百二十章 兩條路

    林子軒把中文報紙上和《渴望》相關的評論寄回國內的同時,還附帶有一份工作總結。

    在這份總結中,他簡單的介紹了美國華語電視台的情況。

    美國的華語電視台從1974年開始出現,早期大多是寶島人創辦,後來移居美國的香江人相繼開辦了華語電視台,兩者幾乎壟斷了美國的華語電視市場。

    這些華語電視台普遍存在著規模小,資金不足,缺乏製作節目的能力,競爭激烈等問題。

    正因為如此,他們只能向香江和寶島的影視製作機構購買節目播放版權。

    在林子軒看來,這是國內電視行業進入美國華語電視市場的大好機會,因為國內的節目製作費用低,相對應的出售播放權的價格也低,很有競爭力。

    舉例來說,寶島的電視劇《戲說潛隆》的製作費用高達上千萬,《渴望》的製作費用只有一百萬,兩者的集數差不多,在出售時《渴望》自然更便宜。

    他的意思很簡單,就是用低價的電視節目衝擊美國的華語電視市場。

    一旦國內的電視節目在美國的華語電視台扎根,就會在華人中產生影響,起到宣傳作用。

    他的結論是,華國電視台應該走出國門,把台裡優秀的節目推廣到海外。

    在洋洋灑灑的說了一通後,林子軒沒有忘記提一下自己。

    他不滿足於目前取得的好成績,決定再接再厲,把華國的電視劇推廣到美國的西部去,不僅僅是紐約,還有洛杉磯和芝加哥,要讓華國的聲音和訊息傳遍整個北美地區。

    這其實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他真正的想法是能再忽悠兩家華語電視台就不錯了。

    不過工作總結嘛,總要暢想一下美好的未來,給領導一種你有遠大抱負的印象。

    這件郵包寄回國內後,收件人是李虹。

    李虹通過國際長途和女兒交流過,知道在美國推銷國內的電視節目並不容易,畢竟美國華人中粵語觀眾佔據大多數。

    林子軒提出的用低價佔據美國華語電視節目市場的做法有一定的可行性,就看華國電視台有沒有進入海外市場的決心了。

    她把郵包轉交給了華國電視台的高層,《渴望》能夠在美國播出,這是電視台的榮譽。

    華國電視台的高層看到林子軒的工作總結,對要不要進入海外華語電視市場,以及用什麼方式進入進行了討論。

    對於美國華語電視台的現狀,華國電視台的高層有過瞭解。

    電視台在美國有常駐的新聞記者,打聽這種事情並不困難,「讓華國的聲音和訊息傳遍整個北美地區」,這句話擊中了華國電視台的高層。

    這和上級宣傳部門提出的要求一致,相比較於推廣電視節目,他們想的更高更遠。

    經過討論和協商,華國電視台的高層決定在美國建立一家華語電視台,覆蓋北美地區,用來轉播華國電視台的節目。

    這應該是華國電視台成立三十四年來第一個駐外衛星電視台。

    有了決定後,電視台高層一邊向上級匯報,一邊選擇適合的人選在美國創立電視台。

    這人要有廣播影視專業的背景,有在美國生活的經驗,熟悉美國的電視行業,政治上要靠得住,有一定的領導才能……

    當然,他們還沒有糊塗到選擇林子軒做這個電視台的台長,那不現實。

    林子軒無論是年齡還是工作資歷都不夠格,不過,華國電視台的高層認為林子軒有眼光和能力,或許能夠參與到電視台的創建之中。

    林子軒和慕姍姍都是京城廣播學院畢業,從事和電視相關的工作,一個是主持人,一個是電視劇的編劇和製片人。

    兩人身家清白,又剛好在美國,很適合在這個新的電視台裡工作。

    這是一個長期在美國工作的機會。

    在這個年代,到美國工作可是讓人羨慕的差事,無論是工資待遇還是生活環境都比國內要好,就算是以後回國,待遇也不會差。

    華國電視台高層把意思轉告給李虹,讓她問問林子軒和慕姍姍願不願意長期留在美國。

    「事情就是這樣,要不要留在美國,你們自己決定吧。」李虹在電話裡如此說道。

    林子軒對事態的發展頗為驚訝,不過想想就釋然了,他的眼界還不高,看的不夠遠。

    華國電視台不可能和一家播出時間只有六個小時,只能覆蓋紐約州的小電視台進行合作。

    一旦決定進入美國的華語電視市場,肯定是購買一條能夠全天播出的頻道,覆蓋整個北美地區,如此才能真正起到宣傳的作用。

    眼下擺在他面前的有兩條路。

    一個是和慕姍姍留在美國,參與電視台的創立,以後興許還會進入好萊塢,成為名人。

    另一條路是返回國內,繼續寫小說或者劇本,也可能和馮曉剛開一家電影公司,或者在幕後推動慕姍姍的職業發展。

    一條路就是一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這不僅是他的人生,也是他和慕姍姍兩人共同的人生。

    掛掉李虹的電話後,他們陷入了沉思之中。

    「你怎麼想的?想留在美國麼?」林子軒詢問道。

    「你呢?」慕姍姍反問道。

    華國國內那麼多人想方設法的出國,來到美國,這片富饒的土地上,現在他們就有機會留在這裡,以後或許會永遠的生活在這裡。

    以他們的能力,就算成不了大富豪,也能過上不錯的生活,小洋樓和小轎車並不遙遠。

    回到京城要和其他幾戶人家住在一間四合院裡,冬天沒有熱水洗澡,每天要按部就班的上班,只能拿著上百塊的工資。

    「我覺得還是京城住著舒坦,去哪兒都熟,閉著眼睛也能摸回家,吃著習慣,不用擔心被人坑。」林子軒緩緩說道。

    「家裡的房子也不能一直空著,還是早點回去的好。」慕姍姍接著說道。

    他們站在窗前,望著夜空中的月亮,雖然和京城是同一個月亮,但倆人心裡明白,這裡不是他們的家。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1:01
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富即安

    說起來,林子軒和慕姍姍都不是那種有野心的人,沒想過大富大貴,只想著小富即安。

    此時的華國正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自從南方談話之後,國家修改和廢止了400多份約束經商的文件,允許政府官員停薪留職,下海經商。

    這一年,辭官下海的多達12萬人,停薪留職去經商的官員多達1000萬。

    這意味著一個全民下海的時代已經到來。

    經商不再是投機倒把,個體和私營經濟受到鼓勵,打破了條條框框,帶動了經濟發展。

    與此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改變,以前大家的生活差不多,現在有人賺錢了,有人還過著苦日子,有人喝酒吃肉,有人吃糠咽菜。

    貧富差距逐漸顯現,有錢人的社會地位提高了,受到了羨慕和尊重。

    在京城,大家見面不再問「您吃了麼」,而是說「恭喜發財」,《華國日報》甚至刊登了一篇叫做《要發財忙起來》的文章。

    從上到下,大家不再避諱談論金錢,金錢正在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

    這對華國人固有的思想觀念是一種猛烈的衝擊,有人堅持以前的觀念,對金錢嗤之以鼻,有人則改變了原則,成為了拜金主義者。

    兩人在出國之前就看到了這種現象,卻沒想過要去經商,就是沒有那種暴富的心理。

    能夠安安穩穩的過日子,知足常樂就挺好。

    再說,美國不是那麼好混的,尤其是對於少數族裔而言。

    通過這兩三個月在紐約的生活,林子軒能明顯感受到這個國家存在的種族隔閡。

    以紐約的幾個行政大區為例,像曼哈頓區這樣繁華的區域住的大都是白人,黑人等少數族裔基本上都住在皇后區那種貧窮和混亂的地區。

    在生活和就業等各個方面,少數族裔都會受到或明顯或隱形的歧視。

    作為華人想要融入美國的主流社會非常困難,黑人爭取了那麼多年都沒爭取到平等的權利,更不用說是華裔了。

    林子軒清楚好萊塢同樣不是那麼好闖的。

    在他那個世界,香江電影人一直想進入好萊塢,結果呢,成功的很少,那些大導演和大明星還不是照樣回來拍華語片。

    唯一不同的是在好萊塢溜躂了一圈,回來後的片酬都按照好萊塢的標準結算了。

    好萊塢一向注重利益,以目前華國國內電影市場的規模,還不足以引起好萊塢的重視。

    只有等到國內的電影市場足夠大,好萊塢覺得能夠在華國撈錢的時候,他們才會重視這個市場,華國的演員才能有機會在那些好萊塢大片中露臉。

    就算只有幾個可有可無的鏡頭,照樣會有大把明星趨之若鶩。

    說到底,國家發展不起來,華人在美國就不會得到重視,現在留在美國意義不大,只能做一些辛苦的開荒工作,還不如回國好好發展。

    不過,如果在美國工作兩年回去後就有了在海外工作的資歷,肯定會更受重視。

    尤其對於慕姍姍來說,有了這個資歷,以後華國電視台類似採訪外國領導人的節目肯定會優先考慮有海外工作經驗的主持人。

    「想好了,可別後悔。」林子軒提醒道,「這可是在台領導面前加深印象的好機會,你應該立刻寫一份表決心的電報,願意為華國電視台在海外開疆拓土,奉獻青春,無怨無悔。」

    「這都什麼年代了,還寫宣誓書呢。我要是真看重這些,就留在國內主持節目了,誰跟你跑來美國啊,來了之後福沒享到,倒是被當成保姆使喚了。」慕姍姍抱怨道。

    「這不是條件有限嘛,等以後咱們發達了,給你找七個小保姆伺候著,一天一個,一禮拜都不帶重樣的。」林子軒說笑道。

    「算了吧,找小保姆還指不定伺候誰呢,一個伺候我,另外六個呢?」慕姍姍質問道。

    「站在一邊閒著唄,不然怎麼顯擺咱們有錢啊。」林子軒回應道。

    他們做出了決定,告訴了李虹,在美國創建電視台的事情就和倆人沒關係了,華國電視台自然會選拔其他人前來美國。

    李虹對此表示支持,她內心裡並不想女兒在美國發展,每年回來一趟都不容易。

    《京城人在紐約》的拍攝步入正軌,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大家熟悉了美國的做事習慣,不再犯一些常見的錯誤,演員之間也找到了感覺。

    馮曉剛逐漸掌握了節奏,有了一定的權威,不像剛開始那麼手忙腳亂了。

    這是他第一次執導電視劇,以前都是協助拍攝,作為一名不懂英語的導演,來到美國拍電視劇,還要和姜聞這樣的演員合作,著實不容易。

    這些林子軒都看在眼裡。

    當劇組其他人休息的時候,馮曉剛還要琢磨明天拍什麼,要做什麼調整,到很晚才睡。

    他和姜聞兩人都是單獨的房間,這算是導演和主演的特權。

    也是因為馮曉剛愛琢磨拍攝的事兒,有時候想到什麼半夜還爬起來,影響別人休息。

    姜聞經常在自己房間裡一個人排練,誰要是和他一屋,肯定被抓到和他對台詞,找感覺,還不光是對台詞那麼簡單,你要是說台詞的情緒不對,他還挑毛病。

    「你不能這樣吧?」

    這是姜聞的口頭禪,碰到他覺得你不對的時候,就會這麼說。

    一旦他這麼說了,接下來就開始對你進行說服教育工作,直到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為止。

    剛開始還有人和他爭論,後來就沒有人和他爭了,趕緊承認錯誤完事。

    整個劇組的人都很努力,這讓林子軒放心不少,他是第一次單獨做製片,同樣犯過不少錯誤,大家都是在不斷犯錯中摸索過來的。

    能夠做到這個程度,保證劇組的正常運轉,無非是認真負責罷了。

    「小林,以後我要是拍片子,請你做製片。」有一次,姜聞突然說道。

    「姜哥,你太看得起我了,你肯定是拍電影啊,電影和電視是兩碼事。」林子軒搖頭道。

    這話倒是沒錯,電視劇投資少,演員和劇組成員不多,容易管理。

    電影就不同了,在這個年代,只要投資超過千萬的片子,劇組成員和演員加在一塊就要上百人,製片人沒有點威信和領導能力還真玩不轉。

    「拍什麼無所謂,重要的是你做事,我放心。」姜聞認可道。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1:03
第一百二十二章 美好的回憶

    姜聞自從看過《活著》後,就對林子軒產生了興趣。

    他不是對林子軒這個人有興趣,而是對林子軒的寫作能力有了興趣,想要和林子軒一起琢磨出一個本子來。

    平時閒聊的時候,他總會把一些腦子的想法說出來,大家一起琢磨,看看能琢磨出什麼結果來,這算是一種頭腦風暴。

    這個時候的編劇都不是自己在家裡閉門造車寫劇本,而是找個地方幾個人坐下來閒聊。

    不論聊什麼,反正就說些自己認為有意思的事兒,然後大家開始討論,要是覺得故事還行,就把大綱寫出來,幾個人分工寫劇本。

    所以,一部電視劇都不會只有一個編劇,而是大家共同勞動的成果。

    電影相對來說要獨立一些,因為電影時間短,需要前後風格保持高度一致,最好是由一個人主筆,其他人只是參與討論,提供意見。

    每一個劇本的產生都需要不斷的討論和修改,才能最終成型。

    姜聞現在的狀態是腦子裡想法太多,什麼都想涉獵,卻分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他想拍攝一部能夠表達他所有想法的電影。

    這就是聰明人的壞處了。

    他覺得自己能做到這一點,問題是怎麼找一個合適的故事把他的想法都裝進去,還要保持協調,不讓觀眾覺得突兀。

    不得不說,作為一名演員,他對自己要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野心有點大。

    「姜哥,你這樣不行。你不能把自己的經歷都寫進去,這沒法寫啊。咱們寫的是電影劇本,不是你的個人傳記。」林子軒無奈道。

    「怎麼沒法寫?《活著》不就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嘛。你不寫的挺好。」姜聞抬槓道。

    「那是虛構的現實,你這個是對現實的虛構,還有這些影射和幻想,都太深奧了,不說觀眾能不能看懂,估計審查都過不了。」林子軒搖頭道。

    「那些西方的大導演都要拍一兩部觀眾看不懂的片子……」姜聞爭論道。

    「停,咱們先別說那些偉大的導演,你這部片子總要找投資吧,你不能拿這樣的劇本去找投資。總要是一個能讓人看懂的故事。」林子軒勸說道,「等你在導演圈混出名了,大把的人願意投資你的片子,到時候你再拍這種讓觀眾看不懂的電影。」

    林子軒知道和姜聞爭辯絕對贏不了,姜聞能說出一套套的歪理邪說,讓你覺得他講的似乎很對,但仔細一想又沒有道理。

    比如,姜聞覺得《活著》裡的福貴原本出身地主家庭,在土地改革的時候肯定會被劃為地主。接受批鬥,很可能會死於非命。

    但由於福貴先前賭博輸光了家產,成為了貧農,幸運的躲過了一劫。從而活了下來。

    由此,他認定福貴非常聰明,是大智若愚的類型。

    這讓林子軒不知道說什麼好。所以他不會和姜聞爭辯,只拿現實說事。現實是作為一名新人導演,如何能拉來投資。

    姜聞是華國的一線男演員沒錯。演而優則導也沒錯,但你不能拿著一個不靠譜的故事去糊弄投資商,你還沒有在導演這個行當證明自己的價值。

    投資商講求的是利益,不做慈善。

    「那你說怎麼弄?」姜聞鬱悶道。

    他聰明,有想法,不過要把想法轉化成文字,再把文字轉換成影像,這需要一個過程。

    他找林子軒就是因為自己理不清頭緒,想找人幫他捋一捋。

    「咱們先選取一個片段試試看,你最想拍攝的畫面是什麼?」林子軒引導道,「你回憶的時候覺得最美好的片段是什麼?」

    「那應該是在五號大院的時候,那時候我在京城72中上學,整天無憂無慮,當時有個傢伙弄了一把吉他和一部老式的手搖電唱機。我們一幫人就逃學出來,聚在一起彈吉他,學唱英文歌,也一起學抽煙,學著談女人。」姜聞想了想,回憶道。

    姜聞是大院裡的孩子,這個大院指的就是京城裡的部隊大院。

    五號大院在京城六步街很出名,院子橫貫內務部街,前門開到內務部街,後門已經伸到了演樂胡同,裡面不知道容納了多少戶人家和多少孩子。

    因此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大院文化」。

    在京城,對於林子軒這種普通家庭出身的人來說,部隊大院顯得很神秘。

    這些大院雖然在京城,但更像是一個個獨立的小城市,每個大院的面積都很大,所有的部隊大院基本上都是統一制式。

    裡面有自己的辦公區、生活區、食堂、服務社、禮堂、俱樂部、游泳池、醫院、車隊、幼兒園、小學等等。

    他們有一個完整而獨立的生活圈子,不怎麼和外界接觸。

    大院裡的孩子大多都會選擇到部隊上發展,也有考上大學選擇別的職業,在京城的影視圈裡不少明星都出身部隊大院,這些人同樣是一個圈子。

    而且,最好不要得罪大院裡的人,他們特別的抱團。

    「那行,咱們就寫這個吧,你過去的青春時光。」林子軒決定道。

    「這個能行嗎?怎麼感覺不靠譜啊。」姜聞疑惑道,「我想拍的可不是一個青春片,那太膚淺,沒有內涵啊。」

    「姜哥,咱們講的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這麼一說是不是就覺得特有內涵。」林子軒調侃道,「等寫出來你就知道了,不滿意以後再換一個唄。」

    他心裡已經有了底稿,只是讓姜聞自己說出來而已,姜聞想拍的是那段青蔥的歲月,那段美好的回憶,也就是林子軒記憶中的那部《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講述了70年代初的京城,大人們忙著「鬧革命」,學校停課,某個部隊大院裡一幫十五六歲的男孩子們整日沉溺於打架和鬧事。

    他們在耀眼的陽光與遍地的紅旗中間,渡過自己的青春。

    在這個關於青春的故事裡,有愛情和性的衝動,有幼稚和失敗的革命精神,也有成長的種種煩惱,更有著對過去歲月的美好回憶。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1:04
第一百二十三章 戲不能停

    這個世界上的導演分為兩種,一種是願意妥協的,一種是不願意妥協的。

    這個妥協既指的是向審查機構妥協,也指的是向觀眾妥協。

    電影是藝術和商品的結合體,它既有藝術性的一面,也要賣出去賺取利潤,所以如何在藝術和商業之間保持平衡是導演面臨的一道難題。

    有的導演乾脆拋棄影片的商業性,走純藝術的路線,還覺得這才是真正的電影。

    有的導演徹底的商業化,以追求利潤為主要目的。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想法,關鍵是願不願意妥協,以及如何妥協。

    姜聞無疑是那種不願意妥協的人,不過他知道自己暫時沒有那麼強大的號召力,這才不情願的在林子軒的勸說下做出讓步。

    他心裡有自己的想法,等找到資金後,在拍攝電影的時候,他還是要把那些念頭加進去。

    他就是那種不在電影裡加點私貨不舒服的類型,否則就會覺得憋屈和難受。

    在這個劇組裡,馮曉剛是願意妥協的,即便在審查劇本的時候被折磨的死去活來他還是不願意放棄拍攝的機會。

    這不是說他就沒有想法,相反他的想法不比姜聞少。

    在閒聊的時候他能冒出不少的好點子,但他知道機會難得,有了就要抓住。

    馮曉剛和姜聞的起點不一樣,他比姜聞要大五歲,當姜聞已經是華國的一線男演員的時候,他還是一名默默無聞的劇組美工。

    姜聞是京城戲劇學院畢業,科班出身,馮曉剛在部隊做宣傳工作,沒上過大學。

    這就造成兩人的處事風格截然不同。

    姜聞接受過正規教育,對電影史知之甚詳,一直是向著電影史上那些偉大的導演看齊,覺得既然要拍電影,就要和那些人一樣,在電影史上留名。

    馮曉剛是半路出家,從部隊復員後趕巧進入了影視圈,這麼多年一直做美工。

    他沒有那麼偉大的理想,甚至對西方的那些大導演都不太熟悉,能叫上名字的就沒幾個。

    他想的很實際,有拍攝電視劇和電影的機會就要抓住,不去想這片子有什麼內涵,要向哪位大導演致敬,要在電影史上佔據什麼位置。

    「都是瞎扯!」馮曉剛毫不客氣的說道,「想那麼多沒用,老老實實的拍部片子出來練練手,那些大導演剛開始拍電影的時候就沒拍砸過?就想著要一舉成名,要都是你這種心態,早就玩完了。」

    馮曉剛經過這段時間的拍攝,在導演這個領域有了一定的發言權,對姜聞這種新手導演好高騖遠的心態進行了批判。

    以前姜聞和他談電影,他都虛心的聽著,因為人家姜聞是戲劇學院畢業,講起電影理論來頭頭是道,想要反擊都不知道從哪裡下手。

    現在終於有了教訓姜聞的機會,馮曉剛自然不會放過。

    「我說,我和小林說電影圈的事兒,你一電視劇導演瞎摻乎什麼勁啊。」姜聞反擊道。

    論耍嘴皮子,埋汰人,姜聞絲毫不落下風,京城人別的不說,耍貧嘴那是從小練出來的。

    這時候大家混的熟了,開開玩玩無傷大雅。

    「行,這可是你說的,說我是電視劇導演是吧,下午這條你就給我演著,我不說停,你就一直演。」馮曉剛發狠道,「讓你知道咱們電視劇導演也是有脾氣的。」

    「你這是懲罰他啊,我看姜哥高興還來不及呢。」林子軒調侃道。

    下午要拍攝的正是當初在國內審查的時候被要求刪掉的戲份。

    在美國發家的王起明內心空虛寂寞,就花錢找了一個白人應招女郎來他的豪華別墅裡。

    這一段林子軒沒打算刪掉,反而認為這是一段很重要的戲份,能夠表現王起明在異國他鄉徹底迷失和墮落的一面。

    而且,通過這場戲,能把王起明內心的扭曲展現的淋漓盡致。

    他在美國取得了成功,卻失去了家庭,有了錢,心卻空了,他需要填補內心的空虛,也需要發洩生活得壓力。

    豪華別墅有了,這是一位華僑的住所,在紐約同樣有有錢的華人。

    林子軒是從一位在紐約從事房產經紀的華人那裡找到的這棟別墅,租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所有別墅內的戲份都要在一個月的時間拍攝完成。

    讓他們為難的是白人應招女郎的人選,一般的白人女性不願意扮演這種角色,尤其是這是一個華人劇組,拍攝的還是一部不在美國播出的電視劇。

    就算是找職業的群演也很難,她們還怕被騙了呢,本身對華人就不相信。

    「要不咱們真的叫一個?」馮曉剛提議道。

    「別惹麻煩,那可是犯法的,被舉報就完了。」林子軒否決道。

    在國內的時候,總以為在美國只要有錢就可以為所欲為,其實在美國的大部分地區找應招女郎都是犯法的。

    最後他們找到了一位俄裔的女孩子,模樣不錯,沒什麼拍戲經驗。

    林子軒和她講清楚了,簽了合同之後才開始拍攝,否則她要是拍完就到警察局報警,或者勒索劇組,那就有的頭疼了。

    在這裡,林子軒最不願意遇到的就是麻煩。

    下午這場戲大家都很有興趣,有事沒事的都過來圍觀,在國內拍電視劇可遇不到這種場面,後來被姜聞以影響情緒趕出去了,只留下幾個主要人員。

    「我說你們無聊不無聊啊,又不是來真的,有什麼好看的。」姜聞發脾氣道。

    那位俄裔女孩根本不懂中文,只是按照劇本表演,比較生硬,但不能強求。

    姜聞想盡快結束這場戲,不想被圍觀,早就做了準備,表演的時候爆發力十足,尤其是把一大把美金撒到女孩身上的時候,情緒表達的特別好。

    把內心的糾結和痛苦都在臉上表現了出來。

    作為男人,下面就該開始行動了,不能忍啊,事實上,劇本到這裡就結束了,可馮曉剛就是不說話,大家都想看著姜聞接下來怎麼演。

    這種笑話平常可看不到。

    俄裔女孩看著現場的情況,有點懵,不知道下面該做什麼,心裡擔心自己的安危,總覺得這幫人笑的有點陰險。

    「我說你還真不喊停啊!」姜聞回頭看著馮曉剛,一臉惱火道。

    馮曉剛躲在攝像機後面賊笑。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1:05
第一百二十四章 執念

    劇組的整體氛圍很好,唯一不和諧的恐怕就是姜聞了。

    姜聞喜歡改劇本,他總想著能演的更好。

    在國內的時候,他和馮曉剛就為此爭論過不少次,來了美國之後,他四處體驗生活,在華人聚居區裡觀察美國華人日常的生活狀態。

    觀察完了,他就琢磨著要改劇本,作為導演的馮曉剛為了趕進度最不喜歡改劇本。

    一旦改劇本,那準備好的佈景和道具就要重新做,不僅浪費時間還浪費資金。

    姜聞是部隊子弟,馮曉剛是軍伍出身,兩人的性格都比較直,不過姜聞一向講究以理服人,他會和你講道理。

    「你這不是搗亂麼?」馮曉剛不滿道,「等你拍片子的時候我也去演個角色,也在你劇組裡搗亂,看你受不受得了。」

    姜聞認真的看著馮曉剛,看的馮曉剛心裡發毛。

    「你想幹嘛?」馮曉剛擔心道。

    「我在想給你安排個什麼角色,可你這形象讓我很為難啊。」姜聞一臉真誠的說道。

    他和林子軒正在討論那個有關青春期成長的故事,討論的時間一般放在吃飯的時候,平時兩人也沒有空閒。

    姜聞會把自己記憶中的往事講給林子軒聽,林子軒負責整理出來,轉化成故事情節。

    姜聞小時候在外地長大,等到上中學了才轉到京城,他在中學的時候非常普通,無論是相貌還是成績都是如此。

    在那個時候也沒有人在乎這些,學生不上課,四處亂跑,那是個充滿暴力的年代,同時也有著不少美好的回憶。

    部隊大院裡相對安靜,沒有外界那麼多的紛擾,他們這幫不上學的學生整天就是想方設法的打發無聊的時間,發洩過剩的精力。

    他們抽煙、唱歌、打架、招惹女學生。

    那時候京城裡流行一種「拍婆子」的遊戲。

    男生如果遇到自己喜歡的女同學,就藏在街道的拐角處,截住那位女同學,沒話找話的聊天,要是那女同學願意搭理他,那男生就認定這女生是他的女朋友了。

    假如有其他男生接近這位女同學,兩個男生之間不可避免的要打一場,輸掉的主動退出。

    為此,這幫人沒少跟人打架,有時候還會弄得頭破血流,這就是青春期的躁動。

    「姜哥,你有沒有拍婆子?」林子軒好奇道。

    「沒有,我那時候還不怎麼懂事,就是跟著瞎起哄。」姜聞頗為遺憾的說道。

    林子軒比姜聞小五歲,到他上中學那會社會上基本安定了下來,學生都要在學校上課。

    正因為在中學的成績不好,姜聞第一年高考落榜,第二年去考的京城戲劇學院,這才走上了演員的路子,成為了華國的一線男演員。

    說起來故事並不複雜,關鍵是如何能把簡單的青春期故事進行包裝,融入到整個大時代的背景之中,只有這樣才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林子軒按照《陽光燦爛的日子》和姜聞的回憶整理出一份故事大綱,主要情節都有了,下面就是填充各種細節了。

    反正以後姜聞拍攝的時候還是會修改,寫那麼詳細沒用。

    林子軒只是幫助姜聞理順他腦海裡的思緒,說到底,這是一個屬於姜聞的故事。

    他覺得以後不能再給這種有追求的導演寫劇本了,太費勁了,這種人永遠不會滿足,永遠追求精益求精,總是要把事情都弄清楚才會安心。

    「你覺得這片子需要多少投資?」林子軒詢問道。

    「怎麼著也得200萬美金吧,不能比這部電視劇少了啊。」姜聞理直氣壯的說道。

    林子軒非常無語,這句話徹底暴露了姜聞菜鳥導演的本質,他對製作一部電影要花費多少錢完全沒有概念。

    《京城人在紐約》之所以投資那麼高,是因為要全程在美國拍攝,你一個在國內租個大院子,找幾個少年男女就能拍的片子怎麼可能需要這麼高的投資。

    再說,就算是你要,估計也沒有人願意投資。

    按照林子軒的估算,加上姜聞亂改劇本的習慣,浪費的膠片,100萬美金足夠了。

    這正是姜聞想找林子軒做製片人的原因,他看重的是林子軒找錢的能力和省錢的能力。

    一部二十一集的電視劇就能拉到150萬美金,那找拍攝一部電影的資金還不是小菜一碟,他已經在想著回國後就籌備拍電影的事了。

    對此林子軒哭笑不得,《京城人在紐約》能夠拉到投資有多方面的因素,這算是上級部門交代的任務,加上提前賣出去貼片廣告才能成功。

    「那咱這片子也弄個貼片廣告不就完了。」姜聞自信的說道。

    「問題是咱們覺得這個故事好沒用,要讓投資商和廣告商也覺得好才行。」林子軒苦笑道,「這片子無論是故事、演員、導演都沒有號召力,這怎麼能被人看好。」

    「這是你的事,我只管拍片子,小林,哥哥對你很放心。」姜聞不負責任的說道。

    對於這種近乎耍無賴的做法,林子軒也沒辦法。

    他琢磨了一下,到銀行貸款幾乎不可能,風險太大,如果是張億謀導演,姜聞主演的片子,銀行會有興趣,姜聞導演,一群不出名的少年主演的電影,銀行能理會才怪。

    在國內拉投資的希望不大,只能向香江或者國外尋找資金了。

    「你還真打算給姜哥做製片啊?」慕姍姍驚訝道,「你們那故事能拉到資金麼?」

    「都是朋友,能幫一把就幫一把。」林子軒感慨道,「姜哥是真心想拍這部片子,每個人心裡都有個執念,不達成不罷休,姜哥就處在這種狀態,他有點走火入魔的意思,這樣的人,總能做出點別人做不到事兒。」

    「那你的執念是什麼?」慕姍姍好奇道。

    「我?」林子軒想了想,搖頭道,「還真沒什麼特別想做的事,感覺有點沒追求啊。」

    「這樣就挺好,安穩。」慕姍姍滿足道,「對了,曉玲要高考了,你該打電話回去了?」

    「那丫頭不安分著呢,我還真的挺擔心。」林子軒鬱悶道。

    一想到林曉玲,林子軒就有點頭疼,他離開的時候特意叮囑了妹妹不要報考藝術類院校,只是林曉玲聽不聽就不知道了。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1:06
第一百二十五章 春風解凍

    這時候國際長途很貴,劇組人員很多,林子軒規定每人每半個月可以向國內打一次電話回家,每一次不能超過十分鐘,工作電話除外。

    這是為了緩解大家的工作壓力。

    在異國他鄉,每天從事高強度的拍攝工作,總會有內心壓抑的時候,給家裡打個電話,聽聽家人的聲音,心裡會好受很多。

    雖然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卻很值得,林子軒堅持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他同樣不例外,除了工作上的電話,他會半個月向家裡報一次平安。

    林子軒家裡沒有安裝電話,只能打胡同口的公用電話,還要有人跑到四合院裡喊人,一來一回就要兩三分鐘的時間。

    這就是為什麼規定十分鐘的通話時間了,有些家庭光是找人就要用掉五分鐘。

    想要找到林曉玲,只能選擇禮拜天,只有這天高三學生才會休息。

    林子軒在電話裡鼓勵了妹妹一番,再次重申不要報考藝術類院校。

    「這一行太累了,你看我現在每天都要忙十幾個小時,顧不上休息,劇組裡的演員也是這樣,拍戲太辛苦,還是坐辦公室舒服。」林子軒拿自己做例子教育妹妹。

    「知道了,老哥,你好好休息吧。」林曉玲不情願的說道。

    結束通話,林子軒鬆了口氣,這是他的真實想法。

    影視圈看似光鮮亮麗,其實競爭非常殘酷,就算是電影學院科班畢業最後能夠出頭的又有幾個,這一行不僅要看天賦,還要看機遇。

    「你這樣不行,曉玲這個年齡正處在叛逆期,你越是不讓她做什麼,她越會做什麼。」慕姍姍深有體會的說道,「我當初還想去部隊文工團當文藝兵呢,那時候當兵多光榮啊,我名都報了,最後被我媽給攔下了。」

    「虧得你沒去,要不然咱倆就湊不到一塊了,這件事我得記著,要感謝咱媽一輩子。」林子軒說笑道,「我也知道曉玲可能不聽,不過總要試試才甘心。」

    林曉玲不知道哥哥和嫂子的對話,她心裡早就拿定了主意。

    經過上次扮演宮女的教訓,曉玲同學的明星夢破滅了,可她並沒有放棄進入演藝圈。

    她覺得當明星太沒意思了,導演讓你幹嘛就幹嘛,站在那裡不能動,一點也不符合她對大明星的認知,所以她準備當導演。

    她要報考京城電影學院導演系,成為一名女導演。

    在京城演藝圈,頂尖的演員大多出自戲劇學院,頂尖的導演則來自電影學院。

    可以說,目前華國的第五代導演基本上都畢業於京城電影學院。

    在國內,除了林曉玲的事情外,還有件事和林子軒密切相關,那就是文壇上一些作家對《活著》這部小說的批判。

    因為這部小說,《百花》雜誌受到了上級部門的口頭批評,卻沒什麼嚴厲的處罰,也就是說說而已,提醒下次注意。

    這和今年華國國內形勢的變化有關,現在大家都在關心經濟發展,下海經商,對文化這一塊的審查放鬆了不少。

    影視行業同樣如此,以前過不了審的,帶有激情劇情的本子,現在也不那麼嚴格了。

    就好像一夜之間春風解凍一樣,這是影視行業政策放開的前兆。

    總局已經在討論和擬定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影視行業的條例,也就是說,用不了多久私人就可以開影視公司了,雖然拍電影還需要審查,但籌集資金要容易的多。

    當拍電影不再按照國家計劃安排的時候,這給不少青年導演創造了機會。

    只要你有一個好故事,找到能欣賞這個故事的投資商,就能拉到資金,拍攝自己想要拍攝的電影,而不必再等著拍電影的指標。

    對於演員來說,籌拍的影視劇多了,就不用擔心沒有戲演了,有了大筆資金的注入,演員的片酬也會跟著水漲船高。

    可以預見,整個華國的影視行業會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大家都有好日子。

    只是這個過程不會那麼快,不可能把整個市場一下子放開,而是會循序漸進的進行。

    和上次的《頑主》一樣,華國的傳統作家對《活著》同樣沒有好感。

    他們批判《活著》太過悲觀和殘酷,把所有的悲劇強加到一個普通人身上,從而造成感情上的強烈衝擊,這本身就顯得做作。

    還有《活著》在對歷史和社會環境的描述上過於灰暗,有扭曲歷史的嫌疑。

    在這個年代,想要批判《活著》這部小說實在是太容易了,隨便都能找到十幾條理由。

    不過,這一次,林子軒不再是孤軍奮戰,華國文壇的先鋒派作家站在他這一邊。

    先鋒派作家雖然在文壇上勢力不強,卻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傳統作家注重寫實,先鋒派作家則強調小說的虛構性,講求敘述方式和語言上的革新。

    在傳統作家看來,先鋒派作家就是不好好講故事,是在故弄玄虛。

    先鋒派作家本身就是在反傳統,他們引進現代派文學技巧和手法進行文學創作。

    這時候,傳出了大導演張億謀準備把《活著》改編成電影的消息,這讓雙方的爭論更為激烈,說到底兩者是文學創作理念之爭。

    林子軒並不在國內,對文壇的爭論並不清楚,他接到了葛尤的一個電話。

    「小林,我今天和張導談了,角色定下來了,我來演福貴。」葛尤有點激動的說道,「張導說是你推薦我演的,做哥哥的就不多說了,這回肯定要演好,不能壞了這個角色。」

    「尤哥,我對你有信心,在國內也就你能演這角色。」林子軒真心道。

    「你別蒙我,我怎麼聽說姜聞也想演呢,被你給拒了。」葛猶疑問道。

    「是馮哥說的吧,姜聞那形象不合適啊,演土匪惡霸還差不多。」林子軒調侃道。

    「那行,我不打算接其他戲了,從現在開始準備,你就瞧好吧。」葛尤下定決心道。

    葛尤還算是電影圈裡的新人,只主演過一部文藝片《大撒把》,這次能在張億謀的電影裡做主演,自然非常上心。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1:07
第一百二十六章 投緣

    掛掉電話,林子軒理解葛尤興奮的心情。

    能夠在張億謀的電影裡演主角絕對是他演藝生涯的一次重大飛躍,張億謀的片子都是大投資和大製作,是奔著國際大獎去的。

    在這個年代,張億謀的電影獲獎不是新聞,不獲獎才是新聞。

    葛尤完全可以憑著這部片子步入華國一線男演員的行列,離開電視圈,進入電影圈。

    不僅如此,他的片酬也會有極大的提升。

    拍攝《頑主》的時候,葛尤還是個不出名的龍套演員,片酬只有八百塊,經過《編輯部的故事》在全國播出,他一炮而紅,被全國觀眾所熟知。

    等到了拍攝《大撒把》,他的片酬已經漲到了九千塊。

    張億謀的片子不是那種小成本電影,而是真正的大製作,林子軒雖然還不清楚葛尤的片酬是多麼,但作為男主角,至少也要翻個好幾倍。

    拍攝這部電影,張億謀用的是香江的資金,投資是三百萬美金。

    他和林子軒談了改編小說的費用,是三萬塊錢,回國後林子軒參與《活著》的劇本創作,還有兩萬塊勞務費可拿。

    這就是大製作和小成本的區別。

    張億謀身邊有相熟的編劇,知道他想要什麼樣的電影,把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導演並不一定要嚴格按照小說來,而是會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有時候可能會改的面目全非,不忠於原著,關鍵要看導演的想法。

    尤其是像張億謀這樣的大導演,在拍攝的過程中有很大的話語權,製片方的約束很小。

    林子軒只負責提供一些參考意見,並不會深入的參與到這部電影的製作之中。

    這筆錢並不是一次付清,等他回國後簽了合同,可以拿到前期的三萬塊,電影拍攝完才能拿到另外的兩萬塊。

    對於林子軒和慕姍姍來說,這算是一筆巨款了,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兩人來美國為了給慕姍姍交學費,基本上掏空了家底,現在有了這筆收入心裡踏實的多,他們也算是邁入萬元戶的隊伍了。

    萬元戶是八十年代對有錢人的稱呼,那時候工人的工資才三四十塊錢一個月,能有一萬塊存款是很了不得的事情。

    在現在的華國已經不稀奇了,南方做生意的人家有上萬存款的並不少見。

    葛尤的確是林子軒推薦給張億謀的。

    由於《活著》這部小說涉及的年代較長,場景眾多,拍攝的時候需要大量的外景地,張億謀找了一批人全國各地的跑,然後拍照片回來給他看。

    要是覺得滿意,他會實地考察一下,同時和林子軒交流小說中的細節。

    比如主人公生活的鎮子有什麼特色,當地的建築風格和各類營生,百姓的精神面貌等等。

    他是個非常注重細節的導演,前期的籌備需要很長的時間,在這個時代,華國的導演還沒有那麼商業化,而是把電影當成一門藝術來做。

    他們都是想著能夠獲大獎,或者在電影史上留名的人物,不會糊弄事。

    在這個過程中,林子軒提到了葛尤。

    張億謀有點猶豫,葛尤給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編輯部的故事》,這部電視劇讓他成名的同時,也局限了他的戲路。

    別人一想到葛尤,第一印象就是這是個喜劇演員,沒人知道他能不能演好正劇。

    林子軒只能給葛尤爭取到一個機會,他沒辦法替張億謀做主,能不能成還不一定。

    馮曉剛很賊,他和葛尤關係好,聽到林子軒和張億謀的交流就偷偷的打電話給葛尤,讓他做好準備,好好琢磨《活著》這部小說。

    這可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一定要把握住。

    馮曉剛還拿姜聞來刺激葛尤,你的競爭對手很強大,不能掉以輕心,要全力以赴。

    葛尤接到電話不敢怠慢,他剛剛結束了《大撒把》的拍攝,也聽說林子軒寫了一部小說,還被不少人批判,他倒是沒放在心上。

    林子軒的小說被罵是很正常的事兒,當初的《頑主》就是如此,也沒見林子軒怎麼著。

    葛尤覺得林子軒是那種心很大的人,不怎麼在乎這種事,這世上的事情太多,要是都在乎那就太累了,計較不過來。

    有時候,心大了,事兒就變小了。

    這是葛尤自己的人生態度,也是覺得和林子軒投緣的地方。

    他聽說了張億謀要改編《活著》,卻沒往自個身上想,差距太大,張億謀電影的男主角怎麼著也是那些電影圈的一線演員,他還夠不著。

    直到他接到馮曉剛的電話,才覺得有點沉重。

    不是驚喜,而是真的有點沉重,林子軒推薦他這是哥倆的情分,他要是連面試都過不了那就連林子軒的面子都丟了。

    尤其是馮曉剛還在一旁鼓搗,說什麼姜聞哭著喊著要來演,說什麼小林這部小說就是給你寫的,你可千萬不能辜負了啊。

    這弄得葛尤壓力很大,他趕忙買了一本《百花》雜誌,反覆的揣摩福貴這個人物。

    和張億謀見面的時候,他談了對人物的認識,還加入了自己的理解,現場表演了幾段,這才打消了張億謀的顧慮。

    出來後,葛尤給林子軒打電話,一個是感謝的意思,還有就是好歹沒丟他們哥倆的面子。

    「尤哥這次要一飛沖天了。」林子軒發自內心的欣喜道。

    他一直覺得葛尤很有表演天賦,可塑性很強,不光是在喜劇上,其他類型也沒問題。

    「你這麼看好這部片子啊?」慕姍姍驚訝道。

    林子軒不在乎《活著》在國內的情況,慕姍姍卻很在意。

    她打電話回去的時候總會問問,知道國內文壇的狀況,心裡不怎麼舒服,覺得那些人真是沒事找事,不過她沒和林子軒說起。

    「我是對張導有信心,那可是咱們華國的大導演,尤哥搭上這班車,身價倍增,以後請客的時候就會大方一點了。」林子軒說笑道。

    葛尤平時過日子很節儉,請客也不捨得多花錢,也是因為以前沒錢的緣故。

    慕姍姍還記得兩年前在《頑主》劇組第一次見到葛尤的情形,大家開著玩笑就熟識起來了,那時候還沒人認識葛尤。

    現在葛尤成了葛六億,名滿天下,這和林子軒脫不開關係,只是林子軒從不這麼覺得。

    慕姍姍看著身邊的丈夫,想說點什麼,卻又覺得沒必要說出來,就這樣挺好。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1:09
第一百二十七章 兄妹

    林子軒還是知道了妹妹報考藝術院校的事情,因為林曉玲落榜了。

    曉玲同學的高考文化課成績沒問題,主要是專業課考試沒過關。

    京城電影學院導演系是公認最難考的專業,她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自己撞上去了。

    林曉玲並非是魯莽行事,她也做了很多準備。

    她向陳曉藝借了不少電影方面的書籍,還利用林子軒那裡的錄像機看了不少國內外的電影,按照書上說的做影片分析。

    然而,這些準備對於電影學院的刁鑽考題來說還是有所不足。

    或者說並不是考題刁鑽,而是招收比率不高。

    這時候,京城電影學院導演系招收的學生很少,每一屆只有十多人,其中有部分名額是給各地電影廠定向培養的人員。

    這些人有一定拍攝電影的經驗,不是新手。

    由於像是張億謀這類第五代的大導演都是京城電影學院畢業,所以電影學院的導演系是很多對電影感興趣的青年追求的目標。

    有些人知道導演系難考,錄取率低,就走迂迴路線,先考入電影學院再說。

    反正到了學校學什麼是自個的事,他們往往會報考容易錄取的文學系或者錄音系。

    像林曉玲這種憑著興趣的菜鳥考不上導演系很正常,考上了才奇怪。

    好吧,就算考不上電影學院,還能上其他大學,也沒什麼損失。

    只是曉玲同學覺得很委屈,好容易有個夢想就這麼破滅了,就好像青春還沒有綻放就枯萎了一樣,她第一次經歷了人生的挫折。

    一時間,她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如此暗淡。

    這種事沒辦法和父母說,父母很難理解,於是,她就在電話裡對哥哥訴苦。

    林子軒對妹妹沒被電影學院錄取而暗喜,只是這個時候不能表現出來。

    「曉玲,別生氣了,不被錄取是他們沒有眼光,沒看出你的才華,這是他們的損失。」林子軒安慰道,「等你以後取得了成績,把這件事說出來,讓他們後悔去吧。」

    「那要等到什麼時候?我要是一直沒有成績呢?」林曉玲顯然對這個答案不滿意。

    「怎麼會?以你的聰明才智不出十年就能讓他們後悔。」林子軒信誓旦旦的說道。

    「我聰明什麼啊,連個導演系都考不上。」林曉玲鬱悶道。

    林子軒極為無語。

    他在影視圈混的時間不短了,很清楚相對於培養演員,導演更難培養,尤其是有自己思想和風格的導演,所以電影學院對報考導演系的學生尤為嚴格。

    你要有讓他們眼前一亮的表現,不能人云亦云,他們更為注重可塑性。

    這或許就是電影學院出大導演的原因所在。

    林曉玲現在還太稚嫩,連基本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沒有形成,怎麼會有獨到的見解,落榜是很正常的事情。

    當然,這種話太打擊人了,林子軒自然不會這麼說。

    他苦口婆心的勸說一番,還答應從美國帶禮物回去才算是安撫了林曉玲那顆受傷的心。

    不過,當他在吃飯的時候把這件事當笑話說的時候,卻遭到了圍攻。

    「小林啊,你斷送了祖國一位未來大導演的前程,這是華國電影史和世界電影史的重大損失,太令人痛惜了。」馮曉剛批判道。

    「導演有什麼不好,咱們國家的女導演本來就少,關注女性題材的電影更少,這下好了,又給你弄沒有一個。」姜聞指責道,「我雖說沒見過這位妹子,可敢考電影學院導演系,這就不是一般人啊,太有追求了。」

    得,林子軒知道自己剛才說的話有點偏頗,刺激了這兩位。

    馮曉剛和姜聞一直想做導演,只是兩人都沒正兒八經的學過怎麼做導演,姜聞還好,畢竟受到正規的教育,懂點門道,馮曉剛那真是自個一個人摸索出來的,屬於自學成才。

    他們一個在導演電視劇,一個還在幻想著做導演,所以對於林子軒的這種做法頗為不滿。

    怎麼著,看不起導演啊!

    「兩位哥哥,我錯了,我承認導演是一項光榮和偉大的職業,這總行了吧。」林子軒承認錯誤道,「這不是咱這一行太辛苦嘛,我不能把妹妹往火坑裡推啊。」

    「辛苦怎麼了?我有成就感啊。」馮曉剛反駁道,「我不否認這一行辛苦,可只要是自個想做的事,再辛苦也願意,總比幹一份自己沒興趣的工作強多了。」

    「這點我同意,小林你這次太武斷了。」姜聞開始擺事實,講道理,「你看啊,興趣愛好才能激發一個人的潛力,人家國外都是興趣教學,這樣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想要幹什麼,長大了才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你這種做法,往小了說就是毀掉了一個年輕人的前途,往大了說,就是阻礙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

    聽著聽著,林子軒覺得自己似乎成了阻礙社會進步的大壞蛋,要是世界末日了肯定是自己的責任,我好像沒做什麼啊。

    這就是姜聞,他總是有道理可講,還能讓你覺得就是你的錯。

    「我也覺得你應該聽聽曉玲的意見,她要是真的喜歡這一行呢,這可是一輩子的事兒。」慕姍姍勸說道。

    在這個年代,職業選擇的確是一輩子的事,有些人一生都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工作,也談不上喜歡不喜歡,一旦進入一個行業,想要改行非常困難。

    比如進入了教師隊伍,基本上這輩子就是教師了。

    林子軒反思了一下,自己的確是太武斷了,有時候覺得是為了妹妹好,卻沒有考慮她的真實感受,總覺得她還小,思想不成熟,沒有做決定的能力。

    他想了兩天,給家裡打了一個電話。

    「曉玲,你是不是真想進演藝圈?」林子軒認真的問道。

    「是啊,這麼了?」電話那頭,林曉玲摸不著頭腦的說道。

    「你要是真有這個想法,那咱下次再考好了。」林子軒沉聲道。

    「啊,老哥,你喝醉了吧?」林曉玲詫異道。

    「胡說什麼呢,不想考拉倒,就當我沒說過。」林子軒惱火道。

    「別啊,我錯了,你是我親哥,以後我再也不埋怨你了。」林曉玲趕忙說道。

    「敢情以前你還怨過我啊。」林子軒無語道。

    「不是,老哥,我太高興了,說錯了。」林曉玲興奮道,「我這回還考導演系,讓他們知道我林曉玲又回來了。」

    老妹,改個專業吧,導演系真的不好考啊!

    林子軒在心裡吐槽,不過既然妹妹喜歡,也就不管他了,大不了回國後給她制定學習計劃,讓她到劇組實習,增加經驗,誰讓是自己的妹妹呢。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1:10
第一百二十八章 公司

    為了妹妹的事情,林子軒費了不少口舌才說服了林伯清和鄭秀蓮。

    和這個時代大多數父母一樣,他們都是老思想,雖然平常不表現出來,內心裡還是有點重男輕女的意思,覺得女孩子能上大學就不錯了,還要挑挑揀揀的。

    男人當導演很正常,女孩子去當導演,以後要四處跑,不顧家,不是個正經工作。

    再說,浪費一年的時間重新考試,走上工作崗位就是少了一年的工齡,太不划算。

    兩人的思想觀念還停留在以前的時代,面對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有點不適應,尤其看不慣現在的小年輕,有兩個錢就燒得慌,不正混。

    他們不理解年輕人的理想和追求,覺得那些又不能當飯吃,安穩工作才是正道。

    這就是老輩人的想法,在任何時候,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代溝都會存在。

    好在林子軒在他們心目中有地位,林伯清和鄭秀蓮以有這個兒子為榮,比較尊重林子軒的意見,在一番勸說下才勉強接受。

    主要是這一次林曉玲的高考成績只能上一般的本科院校,沒達到重點院校的分數線。

    要是林曉玲能上京城的華清大學,那林子軒就不會讓妹妹再考導演繫了。

    在這個大學錄取率如此低的年代,能夠考上大學就很了不起了,林曉玲的確很聰明。

    七月中旬,林子軒收到京城電視藝術中心的信件,裡面有幾份文件。

    文件的內容是同意他在美國成立一家公司,方便在北美地區發行京城電視藝術中心生產製作的電視劇,並獨家代理華國電視台在北美地區的錄像發行業務。

    這是他早前提交的申請,過了三個月才審批下來,可見國內單位的辦事效率。

    這倒是不能怪那些領導,因為以前沒有先例,在國內領導的眼裡,凡是牽扯到國外的事情都要慎重對待,一不小心就會犯錯誤。

    在美國成立一家公司不可避免的要牽扯到資金往來的問題,如何監管是個難題,還要防止國外的敵對分子對國內的滲透。

    東歐劇變就是前車之鑒,不得不防。

    他們經過討論,向上級匯報,再討論,再匯報,最後做出了決定,同意了林子軒的申請。

    這件事和華國電視台要在美國創辦電視台的關係不大。

    在美國創辦電視台不是短期內可以完成的,就算是上級部門批下來,也需要一年半載的時間籌備,協調各方面的關係。

    這是一項大工程,以衛星傳輸為例。

    想把華國電視台的節目實時的傳到美國,需要通過亞洲一號衛星,經過香江衛星地球站、國際中轉衛星、美國衛星地球站,才能傳到位於美國的電視台。

    再由電視台進行節目編輯,加入美國本地的廣告,然後在國際頻道裡向北美地區播出。

    加上設備和人員的配置,節目的籌劃,電視台能在一年內開播已經算是很快了。

    在這段時間內,林子軒仍舊要負責電視劇的推廣工作,等他回國後,自然有其他人接手。

    在美國註冊公司並不複雜,任何國籍的自然人都行,只要使用有效護照就可以。

    林子軒給這家公司起名為「華藝影視錄像節目有限公司」,「華藝」就是華國文藝的意思,名字中就有了公司的經營範圍。

    主要是影視劇製作和發行,錄像帶銷售等,其實就是個皮包公司,都是空架子。

    他和慕姍姍填寫資料,遞交申請,等待美國相關部門的資質審核。

    林子軒是公司的總裁,地址是他們租的房子,有租房合同和水電費賬單,銀行的資產單據由華國銀行在紐約的分行提供。

    有了這家公司,以後到美國拍攝影視劇就方便的多。

    怎麼說這都是一家美國公司,不僅受到美國法律的保護,還能享受相當多的納稅優惠,甚至能和美國當地的影視協會拉上關係。

    而且,再也不用擔心美國警察的巡查了。

    美國人的辦事效率沒得說,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把公司的證件辦了下來,林子軒也有了一個新稱呼,被眾人打趣。

    「林總,以後要多照顧啊。」有人開玩笑道。

    林子軒頗為無語,他這個總裁就是個空架子,什麼都要自己跑,辛苦的要命。

    他現在要做的是盡可能的拓展市場,把客戶關係穩定下來。

    這些日子裡,除了美國華文電視台,林子軒還和新澤西州的一家華語電視台,以及芝加哥的一家華語電視台達成協議,這兩家電視台會播出《渴望》。

    他採用的方式都是先免費播出,達到一定的收視率再談價格。

    免費的東西誰都喜歡,這種推銷方式並不新鮮。

    在林子軒的那個世界,為了吸引顧客的關注,什麼免費試吃,免費試穿的招數太多了,不過在這個時代還很少見。

    他的做法比較大膽和靈活,要是在國內肯定行不通,只有在國外才能夠便宜行事。

    隨著《渴望》在美國華文電視台播放結束,林子軒又把《外來妹》和《我愛我家》推銷給了蔣添龍,他走的就是免費和低價的路線,讓蔣添龍很難拒絕。

    如此一來,在紐約的華人中掀起了一股觀看華國國內電視劇的小風潮。

    林子軒趁機和當地的錄像製作工廠合作,把電視劇的錄像帶推入了市場。

    只是,由於美國華人數量有限,錄像帶的銷售情況並不理想,只能是稍微盈利而已,錄像帶走的是長期路線,不能太著急。

    他還把國內的綜藝節目引進美國的華語電視台,比如《方大綜藝》和《文藝天地》。

    他發現紐約的華人對《方大綜藝》的興趣不大,反而對《文藝天地》這類貼近華國內地百姓生活的娛樂節目很是歡迎。

    一個是他們覺得好奇,也說明他們喜歡看內地百姓的真實生活。

    不管怎麼說,林子軒註冊的這家公司都是華國在海外開闢的第一個電視節目的發行陣地。

    到了七月底,《京城人在紐約》的拍攝進入到了最後階段,林子軒和馮曉剛從銀行裡取出最後一筆十萬美金,這是他們僅剩的資金了。

    這個時候,他們已經無路可退。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8 11:11
第一百二十九章 無路可退

    對於劇組來說,拍攝資金始終是個大問題。

    林子軒想了不少辦法,他到可口可樂的紐約分公司拉贊助。

    他在國內的時候和可口可樂華國分公司簽署了投資協議,在這部電視劇裡出現的飲料都要是可口可樂,以此換取了30萬美金的贊助。

    林子軒找到他們的紐約分公司,希望他們再投資10萬美金,劇組可以安排一場戲,就在他們的分公司拍攝。

    然而,可口可樂的紐約分公司和華國分公司屬於不同的事業部門。

    他們對一部在華國播放的電視劇興趣不大,再說又不能增加紐約分公司的盈利,經過商議後他們拒絕了林子軒的請求。

    在美國社會,生意就是生意,不怎麼講交情。

    不是說你和我們有過合作,我們就要和你合作,沒有利益的事情他們不會做。

    美國的其他廣告商就更不用說了,對於一部不知名的華國電視劇根本不予理睬,就算是華人開辦的企業也不會貿然投資一部他們不瞭解的電視劇。

    這就是國外和國內的區別。

    華國是個人情社會,大家講交情和面子,國外不是沒有人情,而是更注重利益,何況林子軒和他們也沒有交情可講。

    拉不到贊助,他一方面向華國銀行繼續申請貸款,一方面盡量節省資金。

    劇組剛開始拍攝的時候,他不想惹麻煩,走正規程序,有外景總是到當地的警察局報備。

    比如在紐約的大街上拍攝,或者在布魯克林大橋上,都需要知會警察,否則會妨礙交通,被抓到就麻煩了。

    在這方面,紐約的警察很配合。

    在紐約有不少影視劇劇組,警察都習慣了,他們有專門應付這種差事的警察,不過他們的收費真的很貴,都是按照小時結算。

    每次警察局會派兩名警察維持治安,站在那裡就能收錢。

    現在劇組成員在紐約算是混熟了,為了省錢,拍攝外景也不到警察局報備了。

    在大街上,看到沒有警察就開始拍,見到警察就跑,每次拍外景都像是打游擊一樣。

    有一次,要拍攝紐約曼哈頓區高樓大廈後面一塊墓園的場景,需要無人機在墓園上空進行航拍,這要是到警察局報備,不說會不會被批准,光是收費估計都要幾千美元。

    索性就冒險一次,大家偷偷摸摸的來到墓園,把攝像機綁到無人機上,控制飛機起飛。

    無人機是他們租來的,他們也是第一次操作,沒什麼經驗,好容易膽戰心驚的拍完,拿下來一看,才發現鏡頭抖動的厲害,沒法用,只能重新拍攝。

    拍完之後,他們都被嚇得不輕,這要是被警察抓到,肯定會被重罰,還會沒收器材。

    林子軒慶幸這還是1992年,要是十年後敢在紐約曼哈頓區這麼做,直接槍斃都有可能。

    在《京城人在紐約》這部電視劇裡,馮曉剛採用了不少電影的拍攝手法,從大特寫到遠景鏡頭,還大膽的嘗試了航拍和手持攝像機跟拍的方式。

    在拍攝上,他是個很有想法的人,把紐約的風光和電視劇內容結合在了一起。

    就算如此節儉,剩下的資金也很難維持一個月的時間。

    「咱們先把一部分人送回國,留下主創人員,實在撐不住就回國補拍。」林子軒商量道。

    「也只好這樣了,先走一批也好,把拍的帶子都帶回去,別到時候想走都走不了,聽說被老美遣返回國的都不用出機票,要不咱們被遣返得了。」馮曉剛玩笑道。

    「要真被遣返咱們算是出名了,還不如找大使館借點錢呢。」林子軒苦笑道。

    條件雖然艱苦,大家的情緒還算樂觀。

    八月初,《京城人在紐約》劇組第一批人員返回國內,把拍攝的素材都帶了回去。

    如此一來,整個劇組只剩下十人左右,回到了他們剛來紐約的狀態,多餘的房子可以退掉,也不用租那麼多輛車子,在生活上就能節省一筆開支。

    留下來的都是精兵強將,每人的工作量成倍增加,為了最後的勝利,大家都埋頭苦幹。

    他們還需要在紐約堅持二十天,每天都要精打細算。

    比如,劇組拍攝用的道具,都是從垃圾站裡撿來的,在紐約有一個專門放大件廢品的垃圾站,裡面有冰箱、彩電等家用電器。

    雖然都是壞的,可作為道具足夠用了,反正就是一擺設,也不用打開試試好不好用。

    他們甚至找到了一台40寸的大彩電,打開之後還有聲音和圖像,就是畫面閃的厲害,估計修理一下還能用。

    一群人開始批判資本主義的奢侈和浪費。

    在華國,這種大屏彩電要好幾萬呢,一般人家根本用不起,在美國就這麼被扔到垃圾站了,真是國情不同啊。

    林子軒原本想讓慕姍姍這時候回國,她的紀錄片拍攝的差不多了,紐約大學的那個培訓班上不上都無所謂,證書已經拿到手了。

    不過慕姍姍覺得劇組人少了,請的廚師可以辭退,需要有人照顧劇組的生活。

    倆人既然一塊來的,那就一塊回去好了。

    「要是沒錢回國,咱們就只能流落街頭了,你看那些紐約街頭的藝術家,都是沒錢回國的,到時候咱們也藝術一回。」林子軒說笑道。

    「就你還藝術家啊,那藝術家也太不值錢了,你頂多算是個文藝工作者。」慕姍姍打擊道,「你以前不是說要挖穿地球麼?這回咱們能不能回去就看你得了。」

    「沒事,我慢慢挖,我不行不是還有咱們兒子麼,兒子不行還有孫子呢,總有挖穿地球的那一天,以後史書上會記載下我的壯舉,這就叫做林公挖地球,以此鼓勵後世的人堅持不懈的精神。」林子軒瞎扯道。

    「得了吧,咱們不被當成傻子就不錯了。」慕姍姍無語道。

    「傻子有什麼不好,不是說傻人有傻福麼?我不就娶了你?」林子軒得意道。

    「你才不傻呢,是我傻,我有時候就想當初不知道怎麼得稀里糊塗的就被你給騙了。」慕姍姍回憶道。

    他們閒聊著,想著過去的時光,有些甜蜜,有些溫情。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kevin1217

LV:6 爵士

追蹤
  • 8

    主題

  • 2387

    回文

  • 0

    粉絲

~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