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明星] 文藝生活 作者:薪越 (連載中)

 
kevin1217 2016-11-8 04:59:59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80 98063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05:40
第一百七十章 歸心

    坐在返回京城的飛機上,林子軒想著昨晚的金像獎。

    對他來說,就是一個純粹的看客,看了一場非常不錯的秀,既沒有趁機去結交那些香江娛樂圈的大佬們,也沒去認識那些大導演和大明星。

    他只是坐在一旁等待著頒獎典禮的結束,中間有幾首粵語歌唱的不錯。

    倒不是他故作清高,而是覺得沒有必要,就算他跑過去自我介紹,別人也不會記住他。

    能不能被人重視關鍵是看有沒有資本,他現在還沒有那個資本。

    林子軒並非沒有收穫,通過昨晚的金像獎,他對這個時代的香江電影人有了初步的認識。。

    過去一年,香江製作了300部以上的電影,單部電影的票房超過四千萬,香江共有119家電影院,提供多於12萬個座位。

    香江電影人對於內地和好萊塢的態度截然不同。

    他們嚮往好萊塢,電影公司的大佬們想和好萊塢電影公司合作,投資美國電影。

    香江的大導演和大明星都想到好萊塢發展,為此不惜出演配角。

    至於內地,香江導演到內地拍戲都會帶著香江的幕後工作人員,因為他們覺得在內地找不到專業的電影從業人員。

    甚至會抱怨內地的工作人員睡午覺,影響工作。

    在他們的印象中,內地的拍攝環境非常糟糕,劇組會被群眾圍觀,他們不得不叫來警察維持秩序,才能正常拍攝。

    總之,他們認為內地的工作人員不專業,沒有效率,電影行業極為落後。

    林子軒思考著這些問題,有些問題的確存在,有些問題則是由於不同觀念造成的。

    在華國的影視教育機構中,比如京城電影學院,教授的課程都是藝術電影,出來的導演拍攝的也都是藝術片。

    這和香江的商業電影是不同的路子,不能說內地的電影人不專業,只能說他們還沒有熟悉該怎麼拍攝商業電影。

    作為一個剛剛進入電影圈的新人,林子軒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

    不過他知道內地電影想要發展壯大,光靠藝術電影在國際影壇拿幾個獎用處不大,打不開市場,形成不了規模,最終還是要走商業電影的道路。

    尤其是商業大片,才能和好萊塢的電影相抗衡。

    你拿藝術電影和好萊塢大片拼票房,那就是以卵擊石,徹底悲劇。

    想到這裡,林子軒在心裡感歎,國產電影還在起步階段,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他看了看坐在不遠處的姜聞。

    此時的姜聞有點歸心似箭,急著趕回京城籌備他的第一部電影,要在導演這個行當大幹一番,他準備到京城的各個中學和部隊大院裡挑選十五六歲的少年。

    要那種結實、健康、調皮搗蛋、眼神裡透著野性的少年男女。

    在姜聞的印象中,七十年代大院裡的孩子都是那種天不怕,地不怕,什麼都敢幹的性子,沒有拘束,想怎麼耍就怎麼耍。

    為了真實的還原那個年代,他打算把這些孩子關到軍營裡來一個封閉式的訓練。

    不讓他們看電視,每天練軍操,背誦革命語錄,聽革命歌曲,看六十年代的老電影,完全沉浸在七十年代初的氛圍之中。

    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拍出那個時代的味道來,純粹而充滿革命激情。

    聽著姜聞雄心勃勃的講述他的拍攝計劃,林子軒預感到這次的拍攝雖然就在京城,是自己的地盤,但難度絕不比在美國拍攝《京城人在紐約》輕鬆。

    回到京城,還不到中午,在機場和姜聞告別,他坐公交車回家。

    今天慕姍姍上班,家裡沒人,林子軒打開行李,把衣服歸置好,還有從香江帶回來的禮物,每次出差都必不可少。

    現在家裡小有積蓄,在花銷上不需要像以前那麼節儉了。

    昨晚的頒獎典禮鬧得太晚,隨後又和姜聞兩人到香江的大排檔喝酒吃宵夜,沒有睡好,他覺得很累,就躺到床上睡下了。

    迷迷糊糊的,林子軒聽到外邊有響聲,便起來看了看,就看到慕姍姍正在屋子裡忙活。

    「起來了,中飯還沒吃吧?」慕姍姍關心道。

    「沒呢,先瞇了一會。」林子軒打了個哈欠,懶洋洋的說道。

    「快洗把臉吃飯吧,我都做好了。」慕姍姍催促道。

    「你沒上班啊,這不到下班時間呢。」林子軒瞅了眼座鐘,才下午三點多,疑惑道。

    「中午打電話你沒接,就回來看看,見你睡得香就沒叫你,我請了假。」慕姍姍回應道。

    林子軒回想了一下,似乎在睡夢中聽到了電話鈴響,不過沒理會,他洗了把臉,慕姍姍把飯菜端上來,倆人一起吃著,聊著這次的香江之行。

    「100萬美金啊,你們還真敢瞎掰,人家來京城一打聽就明白了,你們根本都是新手,哪有什麼關係啊。」慕姍姍感慨道。

    「我們說的沒錯啊,姜聞在電影圈,我在電視圈,你在電視台,咱們這不就是哪兒都有關係麼,放心吧,他就算來京城也摸不清門道。」林子軒混不在意的說道。

    不是京城本地人,不是真正圈子裡的人,想要把京城演藝圈弄清楚真不容易。

    「又是電影,還要管藝術中心的事兒,你忙的過來麼?」慕姍姍擔心道。

    「藝術中心都安排好了,不需要我太費心,這部片子拍攝地點就放在京城,找個部隊大院就成,難度不大。」林子軒解釋道,「對了,你們聯繫到鞏莉了麼?」

    「節目都錄過了,她急著去拍戲,過程有點倉促。」慕姍姍遺憾道。

    一般來說,訪談類節目選定一個題材要做前期的準備工作,準備的越充分節目效果越好。

    比如找到鞏莉以前拍攝的電影花絮,到戲劇學院採訪鞏莉的老師,還有和鞏莉一班的同學,這樣才能詳細和全面的介紹這位國際明星的成長史。

    「你沒問她感情方面的事吧?」林子軒好奇道。

    「沒有,都是電影上的事兒,事先溝通好的,我這可是文化節目,哪有你想的那麼八卦。」慕姍姍不滿道。

    吃完飯,下午四點多鐘,倆人在家裡坐了一會,就帶著禮物出門了。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08:29
第一百七十一章 停播

    林子軒以為自己把藝術中心的事情都安排妥當了,還有馮曉剛在一旁看著,問題不大,不過很多事情並不以他的意志發展,總會有意外發生。

    四月下旬,《海馬歌舞廳》這部電視劇出事了,上面有人不滿意,要被停播。

    《海馬歌舞廳》總共四十集,投資150萬,演員有梁添、張國粒和陳曉藝等人,是藝術中心去年精心打造的一部大製作,準備續寫《編輯部的故事》的輝煌。

    事實也的確如此,劇集賣的很好,在全國各地播出,收視率很高,很受歡迎。

    劇中的演員名氣大增,儼然就是第二部《編輯部的故事》,形勢一片大好。

    問題出在京城電視台這兒。

    原本京城電視台不準備播出這部劇,理由和華國電視台一樣,這兩家電視台就在京城,京城裡上到國家領導人,下到普通老百姓基本上就看這倆台。

    所以這兩家電視台播放節目都會非常謹慎,京城電視台一般就播出華國電視台播過的電視劇,這樣怎麼著都不會犯錯誤。

    沒辦法,京城的水太深,誰也不知道哪位領導看了不高興,就會出事。

    本來都好好的,可京城電視台看《海馬歌舞廳》在全國熱播,其他省市的電視台都賺錢了,也沒出什麼事,就有了想法。

    《海馬歌舞廳》是一部京味十足的劇集,既然在其他省市火爆,那在京城只會更火爆。

    沒道理在其他電視台播出,而不在京城電視台播出啊,於是他們就決定播出這部劇。

    為了謹慎起見,京城電視台還把《海馬歌舞廳》的片頭和片尾掐掉,直接播放劇集內容。

    這是因為這部劇的片頭曲和片尾曲歌詞比較消極,帶著一股遊戲人間的風塵味道,不夠正面和主旋律,怕造成不良影響,這才動了手術。

    這種事在全國的電視行業都很罕見。

    就算是這樣,在播出不到一半的時候就有不少人反映《海馬歌舞廳》的內容消極,太過負面,對社會影響不好等等。

    這些人裡面不乏各級領導,有些老幹部沒辦法接受這種思想不健康的電視劇。

    李虹提前接到了上級部門的通知,《海馬歌舞廳》要被停播,並進行點名批評。

    雖然沒有提出處罰措施,不過點名批評已經很嚴厲了,對於一個單位來說算的上是污點。

    林子軒在藝術中心開會討論如何應對,藝術中心以前不是沒碰到過挫折,《編輯部的故事》當初就差點被停播。

    但這次不同,這次已經被定性了,沒辦法挽回。

    而且,停播肯定是全國性的,各省市電視台也將受到牽連。

    雖然不用賠錢,可對藝術中心的聲譽會造成嚴重影響,下次那些電視台購買中心製作的電視劇就會更加謹慎,萬一又被停播呢。

    「這件事是我的疏忽,我沒有盡到職責,在後期製作的時候應該更嚴格要求,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我會寫一份檢討,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單位的會議上,林子軒坦誠道。

    作為中心負責電視劇製作的副主任,電視劇出問題自然是他的責任,這點責無旁貸。

    「我是製作部門的直接領導,有責任也是我的責任,我來寫檢討。」張建功沉聲道。

    「不,張主任事先提醒過我,是我沒有重視起來。」林子軒爭論道。

    「我看了片子,我提的意見都改了,只能說有些人思想觀念還很落後,看不慣社會上新出現的問題,就來個眼不見為淨。」張建功感歎道。

    「你們別爭了,這事倒不會有行政處罰,還是以批評教育為主。」李虹安排道,「咱們主要是處理好善後問題,要和購買劇集的電視台解釋清楚,消除誤會,降低影響。」

    《海馬歌舞廳》賣到全國31家省市電視台,這些電視台播出的時候還有廣告贊助商,就這麼停播,那些廣告商也不會滿意。

    這就是連鎖反應,不過這屬於不可抗力因素,藝術中心不會承擔他們的損失。

    「下次這些電視台購買咱們的電視劇給他們優惠好了。」林子軒提議道。

    「這個可以談,不過別讓步太多。」李虹同意道。

    接下來,林子軒親自給全國各地的電視台打電話,解釋這件事。

    那些電視台聽說後,採取了各種補救措施,比如一天播出四集,有些電視台甚至趁著禮拜天從早上八點一直播出,一天播八集,讓觀眾一次看個夠。

    他們要在停播文件下來之前把電視劇播完,這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有些電視台的負責人能夠理解,有些則非常生氣,不過沒辦法,林子軒只能耐心的解釋,盡量挽回停播給藝術中心造成的影響。

    這對他是一個警醒。

    以為《編劇部的故事》涉險過關,整個社會逐步開放,就能拍攝更為大膽的電視劇了,事實證明,這個年代的華國還是一個相對保守的社會。

    尤其對於剛從花城回來不久的林子軒來說,感觸更深。

    南方的影視行業欣欣向榮的發展,北方還是處在摸索的階段,條條框框的限制太多。

    通過這件事,他也在考慮自己是不是適合在體制內發展,要不要離開,離開之後做什麼。

    這件事關乎到以後的生活,他自然要和慕姍姍商量。

    「你說我適不適合在體制內發展?」林子軒詢問道。

    慕姍姍看了看林子軒,兩人以前也說過下海經商的話題,不過那時候以開玩笑居多,現在聽丈夫的語氣,似乎真的在考慮這個問題。

    「不是適不適合,而是你想不想。」慕姍姍認真道,「你想做就去做,我支持你。」

    「那你怎麼想的?喜歡在華國電視台工作麼?」林子軒追問道。

    「做《方大綜藝》主持人的時候沒感覺,反正只是照本宣科,現在做訪談節目,參與到幕後工作,才發覺其中的難處,有太多的東西不能碰,到處都是限制,做出來的節目和自己想的差別很大。」慕姍姍思考道,「不過不在電視台工作,還能去哪呢?」

    倆人剛畢業那會,都是國家分配,有份工作就滿足了。

    現在他們成長起來了,有了自己想法和追求,同時也很迷茫,這不僅是他們兩人的迷茫,也是這個時代華國人共同的迷茫。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08:29
第一百七十二章 決定

    正如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家庭的事情,在這個年代,職業選擇同樣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還牽扯到身邊的親人。

    林伯清和鄧秀蓮自然不想兒子出外創業。

    在他們的觀念中,在單位上班安穩,每月有固定工資,吃喝不愁,他們只希望林子軒和慕姍姍趕緊生個孩子,把孩子養大,這一輩子就算是圓滿了。

    這才是人一生應該做的事。

    不過,如果兒子真的想去創業,他們也只好默默的支持。

    李虹倒是鼓勵女婿出去闖一闖,林子軒的年紀太輕,能成為藝術中心製作部門的副主任已經是破格提拔了。

    體制內有嚴格的年齡限制,想要升為正主任至少要到30歲,35歲以後才可能坐到李虹的位子,成為單位的一把手。

    這還是在沒有任何波折的情況下。

    如果不是一心走仕途的話,留在體制內還不如出去創業。

    如今正是一個全民下海的時代,京城演藝圈越來越多的人出去單干,幾個人合夥成立影視公司,民營投資商進場,整個行業出現了繁榮的景象。

    以林子軒的能力,就算弄不成大企業,開個小公司每年賺個上百萬完全沒問題。

    李虹對這個女婿有信心,她不想林子軒和慕姍姍有多大的出息,只要過上富足的生活就夠了,這要比在體制內熬資歷更為輕鬆。

    慕致遠則是另一種想法,他同樣支持林子軒離開體制,但不是李虹所說的每年賺個上百萬就滿足了,而是到外邊鍛煉一番,打磨打磨。

    「趁著年輕,出去闖闖,鍛煉鍛煉,過幾年要覺得不適應再回來不遲。」慕致遠鼓勵道。

    李虹和慕致遠的想法反映了這個時代華國的一種風潮。

    在國家的大力提倡下,公職人員停薪留職,下海經商的不在少數,這些人有些賺了大錢,有些則在商場摸爬滾打幾年,覺得累了就繼續回單位上班。

    當然,這些人或許會因此錯過晉陞的機會,從此在單位做冷板凳,沒有出頭之日。

    這就是有所得就會有所失,沒人能佔盡好處,全看各人的選擇和機遇。

    和兩邊的家人溝通後,林子軒有了出去闖的想法,準備辦理停薪留職,這也算是給自己留條退路,不過不是現在,他至少要把手頭上的事情處理完才行。

    再說,即便要開公司,也要準備好第一個項目,寫好劇本,拉好投資,出去就能拍戲,而不是出去之後再說,他還沒有那麼魯莽。

    做出決定後,他第一個要通知的對象是一直想單干的馮曉剛。

    「這個好啊,那咱們開張的第一部戲拍什麼,是電視劇還是電影?」馮曉剛興奮道。

    「馮哥你覺得呢?」林子軒反問道。

    「電視劇咱們熟,拍出來有路子能賣出去,電影的話有點懸,現在電影市場不景氣,我雖說想拍電影,可咱們辦公司是為了賺錢,不能賠了,還是拍電視劇吧。」馮曉剛理智的分析道。

    「先弄劇本吧,甭管電影還是電視劇,能拉到投資就行。」林子軒決定道。

    「那我手頭的這部戲怎麼辦?」馮曉剛詢問道。

    「這部戲前期籌備都弄好了,你還是拍了吧,咱們就算單干也要等到年底,尤哥拍戲還沒回來呢。」林子軒回應道,「這就是一部室內戲,對馮哥你沒難度,你不是正想和陳導明合作一把麼?這次機會來了。」

    林子軒給馮曉剛安排下半年要拍的電視劇叫做《一地雞毛》,總共只有十集。

    講的是眼下華國城市裡在單位上班的普通人日常的生活狀態,男主角剛剛畢業,在機關單位上班,還沒有分到房子,只能在侷促中和女友經營著他們瑣碎而微小的幸福。

    在單位裡,辦公室裡的人為了一點點小利益而勾心鬥角。

    在這種環境下,男主角從剛開始的無所顧忌到逐漸適應了這種氛圍,並成為其中的一員。

    這就是這個年代大部分華國小市民階層的日常生活,細碎而真實。

    整部劇的場景不多,投資不大,主要還是靠演員的演技支撐,男主角邀請的是陳導明,女主角是徐繁,不出意外的話兩三個月就能拍完。

    「那行,這部戲我挺喜歡,夠真實,貼近生活,導明要到七月份才有檔期,那就七月中旬開拍,十月能拍完,不耽誤咱們年底的事兒。」馮曉剛估算道。

    「你看著辦吧,聽說陳導明喜歡改劇本,別弄得拍攝資金超支了,我可沒錢給你補上啊。」林子軒玩笑道。

    「放心吧,姜聞都被我擺平了,對付這樣的演員我有經驗。」馮曉剛得意道。

    說到姜聞,《陽光燦爛的日子》目前還在選角階段。

    四月下旬,聞雋帶著資金來到了京城,住在山城飯店,這是姜聞設定的辦公地點,就像林子軒喜歡友誼賓館一樣。

    姜聞知道自己是第一次執導電影,特意請了圈內一位有能力的副導演幫襯。

    林子軒找來一些工作人員,副導演帶著人全京城的找十五六歲的少年,在各個中學拍攝照片拿回來給姜聞看。

    姜聞看了都不怎麼滿意,覺得現在的孩子沒有他們那時候精神,他還把自己上中學時候的照片拿出來作比較,認為就該是照片中的模樣。

    林子軒看了看,很小的黑白照片。

    他不覺得那時候的姜聞有多精神,反而看起來又黑又瘦,眼神黯淡,似乎帶著點偏執。

    可見回憶總是美好的,在姜聞的記憶中他的少年時光應該是鮮活的,充滿激情,所以他在現在的孩子裡找不到記憶中的樣子。

    林子軒估計這個過程要不少日子,聞雋也跟著大家一起忙活。

    聞雋負責監督資金的使用,無論是找外景,還是購買道具,他都會跟著,覺得很新鮮。

    為了盡可能真實的還原七十年代初期的場景,劇組需要尋找那個年代的物品,比如主席的紀念章和革命語錄,還有各種海報。

    這種東西京城裡有不少,有些在弄古玩的人手裡,有些在舊報攤上,還有的是在廢品收購站裡,只要想找總能找到。

    「拍完別丟了,藏起來,十年後肯定升值。」林子軒提醒道。

    這話引起大家的哄笑,這種東西有不少,不稀罕,值不了什麼錢,十年後的事誰知道呢。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08:30
第一百七十三章 人情

    五月初,京城懷柔區楊宋鎮,正在舉行一個開工典禮。

    經過兩個月的籌備,華國懷柔影視基地即將破土動工,來參加這個典禮的有總局的領導,懷柔區的領導,藝術中心的李虹,藥企的一位副總等等。

    這個影視基地受到總局的重視,認為是華國影視市場繁榮的標誌。

    以前各家影視製作單位都會自建攝影棚,和藝術中心的攝影棚一樣,規模小,條件差,各種設施不完善,拍戲的時候劇組苦惱,演員抱怨。

    也只有電影廠才會有大型的攝影棚,但那是人家廠子裡自個用的,想要借用很難。

    影視基地建成後面向京城所有的影視公司,只要是正規的劇組,繳納了租金就能過來拍戲,基地還提供拍攝設備和道具的出租,以及群眾演員的招聘和管理工作。

    影視基地的日常管理由藝術中心負責,李虹是總經理,總局會派人監管。

    現在這裡還是一片荒地,這些人只是來做做樣子,旁邊還有華國電視台的記者在拍照採訪,應該會在明天新聞裡播出。

    林子軒作為影視基地建設規劃小組的負責人,也接受了採訪,說了幾句冠冕堂皇的話。

    不過今天來了這麼多領導,每個人都有採訪,估計在播放新聞的時候他這段會被剪掉。

    典禮結束,領導們陸續離開,林子軒和李虹坐車返回京城,楊宋鎮在京郊,離京城有上百里路,開車都要兩個多鐘頭。

    「小軒,你覺得寶鋼怎麼樣?他有沒有要出去的心思?」在車上,李虹詢問道。

    李虹說的是趙寶鋼,藝術中心的老人了,當初拍攝《渴望》的時候就在李虹手底下,藝術中心剛成立就跟了過來。

    趙寶鋼為人低調,心思沉穩,擅長拍攝都市題材的情感劇,一直很認真的做著自個的事,不像馮曉剛那麼的活泛,總想著搞個大新聞。

    在藝術中心,或許因為林子軒太過搶眼,趙寶鋼有點被人忽視。

    其實,光是《渴望》和《編輯部的故事》這兩部熱播電視劇的導演,在京城電視圈就沒有人能忽視他,在拍攝《編輯部的故事》的時候,馮曉剛只能給他打下手。

    馮曉剛從趙寶鋼那裡學到不少東西,為他成為導演鋪平了道路。

    「趙導?沒聽他說啊,趙導的性子穩著呢,估計不會出去。」林子軒猜測道。

    「你離開後,我打算讓寶鋼來主管製作部門,我先和他談談,下半年你把手裡的事兒移交給他,空出時間去忙你自個的事吧。」李虹安排道。

    林子軒離開藝術中心,李虹就要考慮接替人選了。

    如今藝術中心早已經步入正規,要人才有人才,要電視劇有電視劇,其中多部電視劇都可以拍攝續集,這時候不需要冒險,只要按部就班的走下去就行了。

    所以,選擇一個性格穩重的人最為合適。

    下半年林子軒要忙電影,還要籌建自己的公司,弄項目拉投資,時間很緊。

    「那行吧,趙導人緣好,能力強,肯定沒問題。」林子軒認可道。

    「我就說是你推薦他的,這個人情你來領吧。」李虹交待道。

    以李虹的位置,已經不需要用這段手段來籠絡人心了,讓林子軒來領這個人情,是為了林子軒好,人情這個東西摸不著看不見,卻真實存在。

    華國就是個人情社會,你今天幫了別人一把,別人記在心裡,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就會有人來幫你,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

    趙寶鋼正在製作《過把癮》,這部劇的女主角是江姍,男主角是王志聞。

    王志聞是滬城人,京城電影學院畢業,畢業後在京城戲劇學院工作,他在戲劇學院就認識江姍,和趙寶鋼是朋友,都是一個圈子裡的熟人。

    《過把癮》屬於言情劇,說白了就是講男女之間談戀愛的事,篇幅很短,只有八集。

    這是一種新的嘗試。

    在這個時代,提到言情劇,觀眾就會想到寶島的那些電視劇,內地的電視劇一般都會有一個宏大的主題,傳遞一種思想。

    比如,《渴望》就讚揚了生活中的真善美,《編輯部的故事》則諷刺了生活中的假惡丑,《京城人在紐約》表現的是出國潮的問題。

    就沒有一部專門講男女戀愛的電視劇,沒有大主題,也不諷刺什麼,就是純粹的談戀愛。

    《過把癮》就是這樣的劇集,算是華國電視行業言情劇的開山之作。

    當然,不是寶島那種男女主角愛的哭天搶地,死去活來,膩膩歪歪,而是展現內地男女青年那種平實的愛情,有磕磕絆絆,有吵吵鬧鬧,有浪漫卻不煽情。

    這部劇已經進入了後期製作,六月份就能完成。

    華國電視台並不看好這部劇,倒不是因為題材通不過審查,談戀愛又不犯法,主要還是以前沒有人這麼拍過,他們拿不準觀眾愛不愛看。

    好在只有八集,以李虹的關係還是能在華國電視台播出,不過並不是在黃金檔,而是放到了晚上十點的《晚間新聞》之後播出。

    這個時段是林子軒爭取的結果,他覺得不錯。

    像《過把癮》這部劇四十歲以上的人應該不會喜歡,這些人一般在十點之前就會睡覺,能夠堅持到十點以後的大部分是年輕人。

    這部劇剛好對年輕人的胃口,放到這個時段播出正合適。

    這其實就是市場調查,在國外的影視行業很常見,哪種類型的劇集放在哪個時段播出,受眾是哪些人群,他們會有調查公司進行專門的調查。

    在華國國內,這些還都是一片空白,看似市場繁榮了起來,其實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林子軒在藝術中心進行了電視行業的收視率調查和市場調查,這是走向專業化的第一步。

    幾天後,趙寶鋼請林子軒吃了頓飯,兩人談了不少,主要是藝術中心以後的規劃,林子軒會把手頭的事情逐步和趙寶鋼進行交接。

    「趙哥,面對外邊的大好山河,你就沒想法?」林子軒說笑道。

    「我不急,等你們把市場弄清楚了,我再下場還來得及,現在亂糟糟的,什麼都沒準。」趙寶鋼搖頭道。

    在這個大時代,有人拚命朝前跑,怕跟不上潮流,有人則笑看風雲,等待著時機。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08:31
第一百七十四章 考試

    進入五月份,林子軒還有一件事需要關心,那就是妹妹的專業課考試。

    去年他遠在美國,沒有辦法,林曉玲自己懵懵懂懂的跑去考試,勉強通過了筆試,在面試的環節被刷了下來。

    這一次不能再那麼毫無準備了,要搜集情報,積極備考。

    林子軒打聽了一下,情況不容樂觀。

    京城電影學院這一屆導演系只招收十二名學生,為了給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培養人才,除了京城考區外,還會在桂省和滇省分別錄取兩名學生。

    也就是說,在京城考區只錄取八名學生。

    林子軒雖然不知道今年有多少人報考電影學院的導演系,可只錄取八個人,這難度不是一般的大,他甚至想勸說妹妹報考廣播學院算了。

    京城廣播學院也有戲劇影視專業,只是沒有電影學院出名罷了。

    林曉玲倒是沒有退縮,她準備了一年,就是想證明自己的選擇,她不是瞎胡鬧,而是真的想從事這個行業。

    或許剛開始有點賭氣的成分,現在則是意志堅定。

    這一年,曉玲同學的壓力很大,父母不支持,親戚朋友不理解,街坊鄰居議論,覺得她太任性,不懂事,女孩子能上大學就不錯了,還要挑三揀四。

    她知道就算有老哥撐腰,家裡父母也不會給她下一次機會了,所以這次一定要考上。

    帶著這種悲壯的心情,林曉玲走進了京城電影學院。

    其實,她就算考不上也沒關係,想成為導演不是只有一條路,還可以報名進修班,這是京城電影學院設立的短期培訓班,學期是一年。

    主要針對那些有一定影視行業經驗,卻沒有系統學習過專業知識的人。

    這種進修班招收人數多,管理寬鬆,找找關係就能進去學習,當然沒有本科專業學的系統,說出去也不好聽。

    她還可以像馮曉剛一樣從劇組的底層做起,通過實踐逐步成為導演。

    這個世上有不少大導演都沒有接受過專業學習,憑著個人的興趣愛好從而成為導演,否則第一個拍片子的導演從哪裡來的,還不是自個摸索出來的。

    不過對於曉玲同學而言,眼下通過考試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導演系的筆試題目相對來說簡單一些,就是電影和社會常識,主要用來刷掉那些門外漢,只要認真準備了,熟悉歐洲電影史和華國電影史,基本上問題不大。

    在華國,電影學院偏重於藝術電影的教學,認為藝術電影才是真正的電影。

    所以在影片分析方面,多看國外和國內的藝術電影才能獲得高分。

    筆試結束,林曉玲頗為自信,這次比上次考的好,果不其然,她接到了面試通知。

    電影學院的考試要持續一周左右,筆試後三天是面試,也叫做複試,有時候還會有第三輪考試,非常的嚴格。

    電影學院導演系的主考官有三位,分別是鄭洞添、江士雄和楊霖。

    這三位也是導演系的教授,江士雄負責一二年級的教學,鄭洞添和楊霖負責三四年紀的教學,他們三位教學經驗豐富,培養了不少華國的著名導演。

    他們在普通觀眾中名聲不顯,但在電影圈備受尊重。

    面試主要是考察考生的綜合能力,包括對電影的認識,對國產電影的看法,或者拿出自己拍攝過的作品,總之,你要讓主考官有眼前一亮的感覺,認為你值得培養。

    當初張億謀正是憑著自己拍攝的照片被電影學院攝影系錄取,這才成為如今的大導演。

    去年林曉玲什麼都不懂,講不出新意來,只能照本宣科的把書上的論點複述一遍,自然沒辦法讓主考官滿意。

    這一次,她再次站到這裡,雖然還是沒有太過高明的見解,但總算不是人云亦云了,而是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尤其是在劇組實習和拍攝了《京城的風很大》之後,她想要透過鏡頭拍攝生活中的真實。

    林曉玲沒有忘掉能給自己加分的殺手鑭。

    「三位考官,你們好,這是我自己拍攝的一部短片,請你們指教。」林曉玲禮貌的說道。

    她從背包裡拿出一個圓形的盒子,裡面放著拍攝完成的片子,她把盒子送了過去。

    三個人點點頭,這種事很常見,他們也想從片子裡看出考生的拍攝手法。

    「是用膠片拍的?」鄭洞添看了看,詢問道。

    這種盒子就是存放膠片用的,很普通,不過上面有京城電影製片廠的標記,作為一名導演,他很熟悉這個標記。

    能用京城電影製片廠的膠片拍一部短片,應該不是一般人,家裡或者朋友肯定有圈內人。

    「是過期的膠片,拍的是紀錄片。」林曉玲回答道。

    和去年的誠惶誠恐不同,經過社會的歷練,現在的曉玲同學鎮定了許多。

    用過期的膠片拍攝紀錄片?

    三人長期從事電影工作,一想就明白了,這是為了增強片子的質感,看起來更有年代感和歷史感,這種方法不常用,卻很有效果。

    雖說是個簡單的小竅門,可如果不是在這一行做的久了,還真不容易想到。

    他們看了看面前這個十八歲的女孩,臉龐還有些稚嫩,想來不是她能想到的,從這點可以判斷,這女孩背後肯定有圈內人幫襯。

    這個可以理解,有資源就要利用起來。

    三位主考官問了林曉玲幾個問題,像是怎麼看待歐洲的新浪潮電影啊,你想拍攝什麼樣的電影,用一句話來構思一個故事等等。

    林曉玲回答的中規中矩,不夠出彩,她畢竟才十八歲,無論是見識還是生活閱歷都不足。

    主考官明白這不是那種擁有激情,天才式的學生,只能說是合格,不過今年招生的名額有限,光是合格還不夠,要達到優秀才行。

    他們還要面試其他考生,就讓林曉玲回家等消息,能不能通過幾天後就會有通知。

    一天的面試結束,主考官還要看一看考生拍攝的作品,從中選出更為優秀的學生,有些考生可能不善於言辭,卻能通過作品表達自己的想法。

    一名導演最終還是要依靠電影作品說話,而不是靠嘴忽悠。

    京城電影學院有小型的放映室,三人在裡面一個個的看片子。

    考生們提供的大多是三十分鐘左右的短片,看起來很快,然後他們看到了林曉玲的片子。

    片子的開頭就是晃動的鏡頭,一個圍著紅圍脖的女孩在京城的街道上奔跑,攝像機在後面緊跟著,紅色的圍脖和周圍灰色的街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樣跑動的開場一下子吸引了他們的目光。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08:31
第一百七十五章 粗暴下的真實

    這種晃動的鏡頭會讓電影院的觀眾感到不適應,不過對於電影從業者來說,會覺得新奇。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觀眾看電影看的是故事,頂多思考一下這個故事有什麼內涵,圈內人看的是這部片子的導演手法、攝影構圖、道具佈景、以及演員的表演。

    他們認出了片子裡帶著紅圍脖的女孩正是上午來面試的考生。

    紅色的圍脖和古老的京城,女孩乾淨的面孔和奔跑的動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京城是老舊和安靜的,女孩是鮮亮和運動的。

    整個畫面一下子鮮活起來。

    作為電影學院的老師,他們習慣了在看片子的時候進行分析,想看出每個鏡頭所要表達的意義,這部片子第一個鏡頭就讓他們振奮起來,有了看下去的**。

    接下來,女孩在京城各處採訪,大部分時間都在重複的問著同一個問題。

    「你覺得京城的風大麼?」

    三位主考官一開始還在考慮這個問題有什麼深意,是射影了什麼,後來想明白了,這個問題沒什麼意義,就是一個話題,主要看的是被採訪者的反應。

    有點故弄玄虛了。

    主考官們略有不滿,他們教過許多學生,不怎麼喜歡這種耍花招,投機取巧的人,這樣的學生走入社會後可能取得一時的成功,卻很難拍攝出真正深刻的作品。

    然而,隨著片中採訪的進行,他們慎重起來。

    他們發現女孩手裡的話筒就像是一個探測器,能夠探出被採訪者真實的一面。

    這是街頭的突然採訪,性格實誠的人會面對鏡頭,心虛的人會選擇躲避,暴躁的人會惱怒,虛偽的人會假意迎合,所有的一切都在鏡頭前顯露無遺。

    這是電視上那些新聞採訪看不到的一面,更為直接和真實,或者說有點粗暴。

    就這樣沒有提前商量,不經過被採訪者允許的情況下,粗暴的把這些人置身於鏡頭之下,不給他們思考的機會,具有極強的實驗性質。

    他們還能從中看出一些拍攝者或者說製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

    整部片子帶著一種諷刺的味道。

    比如,那些在**前的受訪者,很顯然表達了人們對於權利的崇拜,受訪的幹部則是一副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的模樣,飯店食客的虛偽,酒店內穿著西裝的有錢人一臉的麻木和冷漠。

    對於工人和清潔工,還有剛結婚的小夫妻,在鏡頭裡就顯得溫和很多。

    製作者有意識的表達了對於權威者的蔑視,以及對於普通人的關懷。

    在片子的結尾,是一家醫院。

    這時候,影片出現了難得的溫情,對準了那些受苦的病人,聽著他們訴苦。

    這是馮曉剛的慣用手法,他擅長調侃和諷刺,最後還不忘給觀眾來一碗心靈雞湯,讓觀眾感動一把,覺得片子有關愛和情懷。

    三位主考官對此意見不一。

    有人認為最後一段的風格顯然和先前不符,破壞了影片的整體風格,削弱了諷刺性,也有人覺得這才是真實的生活,生活中不光有諷刺,還有悲傷。

    他們沒有發現自己竟然把六十分鐘的片子看完了,還不覺得無聊。

    「你們怎麼看?」討論了一番片子的內容後,鄭洞添詢問道。

    「這種片子絕不是那位考生能夠完成的,一定有個專業的製作團隊在後面策劃,那個負責剪輯的人不簡單,在圈子裡應該有一定的名氣。」江士雄分析道。

    「片子拍的很粗糙,但這個創意很好,這可能是國產紀錄片的新出路,就算是作為導演系的畢業作品也夠格了,你們說這女孩什麼來頭?不會是專門請了電影廠的人來幫忙拍的吧。」作為唯一的女講師,楊霖好奇道。

    「用的就是京影廠的膠片,你們說呢?不過沒聽說有這個女孩啊,按理說京城電影圈子裡的人咱們都熟悉,到底是誰家的孩子呢?」鄭洞添疑惑道。

    「那怎麼辦?要不要錄取?如果是有人幫忙,那這片子就不算是她的作品,我覺得錄取她不合適,這種口子不能開,對其他考生不公平,要不然考生都請人幫忙,就沒有必要考試了。」江士雄建議道。

    「這女孩顯然參與到了拍攝之中,就算有人在一旁協助,也是一份難得的經歷,如果她身邊真有圈子裡的人,對她以後的道路會有很大的幫助。」楊霖表達了不同意見,「再說,她只有十八歲,能做到這一步已經很不錯了。」

    她喜歡這部片子,覺得很有新意和銳氣,而且華國缺少女性導演,她要爭取一下。

    不過最終能夠做決定的還是鄭洞添,他才是導演系的領軍人物。

    「通知她再過來一趟,把事情問清楚。」鄭洞添想了想,決定道。

    如果是往年,招生名額充足,這樣的考生也就錄取了,藝術類的院校招生時彈性很大,只要在面試的時候被主考官看上了就行。

    當初姜聞考京城戲劇學院,其中兩位主考官覺得不行,可第三位主考官就看中了姜聞。

    藝術這種東西說不清楚,你怎麼知道一個孩子有沒有藝術細胞,這不是靠科學檢查能查出來的,只能是憑感覺,或者說主考官看你順眼。

    京城電影學院喜歡招收像林曉玲這種有影視行業資源的學生。

    因為都是圈內人,畢業後的路子好走,你要是沒有任何資源,除非是天才式的人物,否則走的會很艱難,成就有限。

    這就是為什麼會有演藝世家的出現。

    鄭洞添想給林曉玲一個機會,如果這部片子完全是別人的作品,林曉玲只是一個演員,那他會建議林曉玲報考表演系。

    如果林曉玲有參與到片子的製作,能夠有自己的見解,那就還有機會。

    他暫時不想去打聽這女孩有什麼背景,作為主考官,他知道沒有絕對的公平,但至少要保證相對的公平,還是要看這女孩的能力。

    林曉玲在家裡等了一天,再一次進入了電影學院。

    「要不要找張導和米導打聲招呼?」慕姍姍擔心道。

    張億謀是京城電影學院導演派的代表人物,在電影學院很有影響力,米佳山也是電影學院出來的導演,林子軒還認識不少電影學院的畢業生。

    「看這次的結果吧,不行的話再找人幫忙。」林子軒盤算道。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08:32
第一百七十六章 紅圍脖女孩

    林曉玲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電影學院的導演系。

    她不是去年的菜鳥了,清楚面試流程。

    一般來說,在第一輪面試後,該淘汰的就淘汰了,該選上的就選上了,像她這種要參加第二輪面試的,屬於待定。

    也就是說,還有機會,但機會不大。

    這一次的主考官不是三個人,只有一個,也沒有考試的氛圍,就是坐在一塊閒聊。

    鄭洞添1961年考入京城電影學院,1976年在電影學院任教,拍攝了多部優秀的電影,是華國第四代導演的中堅力量。

    他不僅是一位老師,還是京城青年電影製片廠的廠長。

    在華國的電影圈,屬於舉足輕重的人物。

    他挑選學生不會找那種死讀書或者性格呆板的人,就算你把理論知識學的再好也沒用,他認為導演要知識面廣,興趣廣泛,對社會生活有感悟能力。

    只有瞭解這個社會,洞察社會中的人情世故,才能拍攝出真正有意義的好作品。

    鄭洞添和林曉玲隨意的閒聊,就從那部紀錄片聊起。

    問起了怎麼想到要拍攝這部紀錄片,拍攝的過程,用了多少時間,遇到的困難和趣事……

    林曉玲起初還有些緊張,後來逐漸放開,她本來性子就活潑,說起來也沒什麼顧慮。

    林子軒和馮曉剛?

    鄭洞添記得今年入圍金牛獎的那部《大撒把》的編劇就是這兩位,還獲得最佳編劇的提名,不過沒能獲獎,這部電影就是由京城電影製片廠拍攝。

    京城電影學院和京城電影製片廠只有一牆之隔,他還是青年電影製片廠的廠長,對電影圈的事情非常熟悉。

    一旦提起某個人名,他能很快的捋出一連串的聯繫來。

    比如,他就想起張億謀正在拍攝的那部叫做《活著》的電影,小說的作者正是林子軒。

    也就是他不怎麼接觸電視圈,否則會聯繫到更多的事情,這只能說林子軒和馮曉剛在京城演藝圈還沒到那種人盡皆知的地步。

    有這兩人幫忙,拍攝一部紀錄片不是難事,林曉玲也確實參與到製作之中。

    他們用了極少的資金和時間拍攝了一部很有新意的紀錄片,這一點十分難得。

    然而,鄭洞添還是無法確定要不要錄取林曉玲。

    電影學院導演系今年的招收名額有限,很多人都比林曉玲更有資歷,有幾個人甚至在電影行業工作了好幾年,實踐經驗豐富。

    相比較而言,林曉玲在生活閱歷上還略顯不足。

    只是如果不錄取的話有點可惜,聽得出這女孩為了報考導演系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鄭洞添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正是在1993年,京城電影學院進行了一項教學改革,允許每個班有一名旁聽生。

    這個旁聽生的名額是針對那些專業課成績優異,文化課成績糟糕的學生,或者說有一定藝術特長,不過考試過不了關,還有那些來自香江和寶島的學生。

    對於這樣的學生,先讓他們在電影學院旁聽,過個一兩年再轉正。

    電影學院做出這種改革,是為了在招生的過程中更為人性化,照顧那些較為特殊的人員。

    「小林啊,今年導演系的招收名額太少,你這個情況不符合招生要求。」鄭洞添商量道,「不過呢,你可以先來旁聽,等明年名額充裕了再轉正,你覺得怎麼樣?」

    林曉玲聽到前半句的時候心情跌落到了谷底,聽到後半句立馬就滿血復活了。

    「我願意旁聽。」曉玲同學興奮道。

    「你先別急,還是回去和家人商量商量,旁聽這一年不算學業,也就是說你要在電影學院讀滿五年才能畢業。」鄭洞添介紹道,「旁聽生和其他學生一樣可以住宿和上課,不過沒有補助和獎學金,還要繳納學雜費和住宿費。」

    林曉玲想了想,牽扯到錢的問題,還是要回去和父母商量。

    她離開電影學院,回頭看著這座不太起眼的學校,覺得自己離夢想如此的近。

    曉玲同學沒有回家,而是坐公交車先到藝術中心找到林子軒,把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

    「那就先旁聽唄,咱家又不差那點錢,你現在別想其他的,趕緊複習,高考別考砸了。」林子軒做出了決定。

    這時候大學裡學雜費和住宿費便宜,加上吃飯和零花,一年不會超過八百塊錢。

    他現在雖然還不是大款,但也有幾萬塊的存款了,這點花銷完全負擔的起。

    「謝謝老哥,保證能考好。」林曉玲高興道。

    「這算是鄭教授對你的照顧,明天買點禮物,老哥帶你去感謝人家。」林子軒叮囑道。

    這就是人情往來。

    林子軒雖然不清楚這個旁聽名額是什麼來歷,但能在電影學院自由上課就很能說明問題,何況還牽扯到林曉玲明年的轉正,以及以後幾年在電影學院的生活。

    他帶著妹妹去感謝鄭洞添是應有之義。

    林子軒在藝術中心裡找從電影學院畢業的人打聽了一下,知道鄭洞添人品和風評不錯,深受學生的喜愛,這樣的人送禮不宜過重,買盒中等價格的茶葉就行。

    鄭洞添收不收是一回事,自己的心意要表現出來。

    「連曉玲這孩子都要走上導演的道路了,時間過得真快,你說張億謀他們這幫人被稱作第五代導演,到了曉玲這一代就該是第六代了吧。」馮曉剛感歎道,「曉玲爭口氣,這第六代導演就看你得了。」

    他們在藝術中心閒聊的時候,鄭洞添把導演系四個年級幾十名學生召集起來,到小放映廳裡看片子,作為電影學院的學生,看片子是他們的必修課。

    尤其是能看到一些禁片和外國的電影。

    這些學生沒想到這次看到的竟然是一部國產片,畫面非常粗糙,聲音雜亂,片子裡的風聲經常會蓋過人的聲音,很難聽的清楚。

    整部片子就是一個帶著紅圍脖的女孩不停地跑動著問人問題。

    但就是這樣的片子讓這些人看的很激動,這和他們以前看的那些正兒八經的片子不同,和華國以前的紀錄片不同。

    他們激動的是原來片子還能這麼拍,這才是真實的紀錄片。

    不需要大投資,不需要一個幾十人的劇組,只要兩三個人,一台攝影機,滿大街的跑,就能拍出這麼真實,這麼令人深思的片子。

    他們看到了一種不一樣的拍攝方式。

    這些人不知道林曉玲的名字,只能叫她紅圍脖女孩,在他們的心目中,紅圍脖女孩成了一種象徵,象徵著一種新的拍攝理念,一種反傳統的電影形式。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08:32
第一百七十七章 談談人生和理想

    林子軒帶著妹妹去感謝鄭洞添,兩人聊了十幾分鐘,說了點影視圈的事兒。

    這就是攀關係,京城演藝圈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一旦聊開了,總有大家都熟悉的人或者事,有了這些話題,至少不會有陌生的感覺。

    鄭洞添這才知道林子軒還是京城電視藝術中心的一個小領導,製作過多部熱播的電視劇。

    像《渴望》和《京城人在紐約》這種劇集他自然熟悉,只是沒想到和林子軒有關,從這點就能看得出華國的電影圈和電視圈還是存在著一定的隔膜。

    拍電影的人都有一種優越感,覺得他們弄的是藝術,電視劇不夠檔次。

    別看姜聞拍了《京城人在紐約》,可他對電視劇的看法並沒變,以後要是沒有特別好的本子,他基本上不會演電視劇了。

    鞏莉就不會演電視劇,葛尤出名後也把工作重心移到了電影上,這不光是演電影的片酬高,在演藝圈的地位也高。

    由此可見,藝術也是分檔次的,那些能進入電影圈的演員很少會回頭演電視劇。

    林子軒和鄭洞添不熟悉,聊一會就行了,別佔用人家太多的時間。

    這次來主要是把旁聽的事情定下來,領取一份申請表格,等到高考之後,帶著高考成績一起到電影學院遞交申請。

    旁聽生的名額需要系主任和電影學院的教務主任批准才行。

    有了鄭洞添的推薦,這是十拿九穩的事兒,只要林曉玲的表現良好,第二年轉正沒有問題,如果沒辦法轉正,那就拿不到畢業證書。

    離開導演系,林子軒讓妹妹到電影學院門口等著,他去開車。

    這時候京城電影學院規劃的很亂,沒有正經的停車位,車棚裡都是學生的自行車,汽車只能停到教職工行政樓前面,距離不近。

    等林子軒開車回來的時候,就看到林曉玲正在和一個推著自行車的男青年說話。

    遠遠看去,這人個子不高,略顯黑瘦,精神狀態不太好,很消沉的樣子。

    這名叫做賈章柯的青年同樣是這一屆的考生,他考的不是導演系,而是文學系,因為他聽說電影學院的文學系更好考。

    這已經是他第三年報考電影學院了,前兩年專業課成績不錯,可就是文化課成績不行。

    賈章柯上學那會不好好學習,數學成績很差,那時候他就是個當地的小混混,整天在街頭晃蕩,靠看錄像、打檯球消磨時光。

    不過他喜歡看電影和跳舞,算的上是個文藝青年,跟著縣文工團到處走穴,跳霹靂舞。

    1991年,還在混日子的賈章柯被父親送去學畫畫,因為藝術院校高考錄取的分數低,學畫畫更容易考上大學。

    但他不喜歡畫畫,反而喜歡上了電影,決定報考京城電影學院。

    只是糟糕的高考成績讓他前兩年都落榜了,這是第三年,他在電影學院文學系的專業課成績是第一名,可他並不覺得高興,他沒信心能通過高考。

    他已經考了三年,再考不上的話就要回老家挖煤去了。

    那樣的話華國可能會少一名電影工作者,而多一位晉省的煤老闆。

    賈章柯在京城演藝圈裡沒有人脈,也找不到門路,更沒有信息來源,拿到專業課成績後他就要回晉省準備高考了。

    雖然知道希望渺茫,卻也只能做最後的嘗試。

    就在他騎車子經過電影學院大門口的時候,他看到了林曉玲。

    確切的說他看到了林曉玲手中的那張申請表,也虧得他眼神不錯,看到了「電影學院旁聽生」幾個字樣,這是個什麼東西?

    賈章柯握住自行車的手閘,緊急剎車,一個轉彎來到林曉玲的面前。

    「同學,額打聽一下,這個旁聽生是啥意思?」賈章柯用帶著家鄉口音的普通話問道。

    這時候林曉玲正喜滋滋的看著申請表,就像是看著她美好的未來,她看賈章柯是從電影學院出來的,倒是沒懷疑這是壞人。

    不過旁聽生畢竟不怎麼好聽,不值得誇耀,曉玲同學要面子,對著一個陌生人就不怎麼想說,只是眨眨眼睛,裝作沒聽懂。

    「額是這一屆的考生,都考了三年了,還是沒有希望,就問問這個旁聽生能進去聽課麼?」賈章柯一臉靦腆的問道。

    林曉玲一聽,不由得有點同病相憐的感覺,她也考了兩年,要不是今年電影學院的改革,她連旁聽生都沒有機會。

    「這是今年電影學院的新政策,每個班都額外有一個旁聽生的名額,你要找系主任申請,他同意才行。」林曉玲悄悄的說道。

    曉玲同學覺得這人考了三年,挺不容易,就把其中的注意事項一五一十的交待清楚。

    賈章柯認真的聽著,不想錯過任何的細節,這可是關係到他能不能進入電影學院的關鍵。

    兩人在電影學院門口像是地下工作者接頭一樣的聊著。

    旁聽生的名額在電影學院內部不是什麼秘密,但一般的考生不會知道,這是給主考官的一種彈性名額,如果主考官確實愛惜人才,看中了某個考生,就可以讓這人申請來旁聽。

    賈章柯聽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他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

    如果他就這麼回到老家參加高考,等待他的恐怕是再一次的落榜,無論怎麼說,旁聽生都是一條路子,我先進來學習,學到的東西是我自個的。

    此時林子軒開車過來,林曉玲和賈章柯揮揮手,跑過去坐到車上。

    「你朋友啊?」林子軒奇怪道。

    「不認識,也是個考生,不過比我慘多了,他考了三年,向我打聽旁聽生的事兒,我看他挺不容易就告訴他了。」林曉玲解釋道。

    林子軒聽了沒有在意,他透過車窗看了一眼,不像是個壞人。

    賈章柯目送車子離開,這女孩看起來家庭條件不錯,否則也不會開車來電影學院,這說明她說的話都是真的,沒必要騙他一個外地人。

    他決心一定要拿到旁聽生的名額。

    賈章柯在文學系的專業課是第一名,主考官也挺看好他,這是他的優勢,他推著自行車又返回了電影學院,準備找電影學院文學系的系主任談談人生和理想。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08:33
第一百七十八章 妖嬈

    林子軒一家人到飯店吃了頓飯,慶祝林曉玲進入電影學院學習。

    雖說只是旁聽生,不過能上大學就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兒,林伯清和鄭秀蓮總算是放下了一樁心事,不用那麼操心了。

    林曉玲苦盡甘來,這一年的罪沒白受,這頓飯吃的尤為高興。

    看著一家人快活的樣子,林子軒覺得心裡安穩。

    吃完飯,把家人送回去,林子軒和慕姍姍開車回家。

    「咱們這算不算是演藝世家了?」慕姍姍玩笑道。

    一般來說,家裡從事某個行業的人多了就被稱為某某世家,比如教師世家。

    在京城演藝圈有不少這樣的例子,葛尤家的老爺子就是電影演員,由於家裡有人從事這個職業,其他人難免經常接觸,會受到影響。

    「你想讓咱們的孩子也做這一行啊,那才算得上是演藝世家。」林子軒回應道。

    「沒什麼不好的,有咱們照看著,孩子不至於會吃虧。」慕姍姍認同道。

    「你這是護短,等孩子長大了這社會還不知道會發展成什麼樣呢,那時候會有各種新興的行業,還是要看孩子的興趣愛好。」林子軒反對道。

    隨著社會的發展,誘惑越來越多,演藝圈會越來越亂。

    在他的印象中,演藝圈的星二代都不怎麼成氣候,惹是生非的例子倒是不少,教育不好會是個大麻煩,尤其是他們正住在京城的朝陽區。

    他們聊到孩子是因為倆人結婚快兩年了,也該要個孩子了,這是兩家人的期盼。

    現在慕姍姍不用出外景,在電視台只有半個月一期的訪談節目,時間上很寬鬆,倆人決定要個孩子,生兒育女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這時候國家提倡只生一個孩子,城市裡管的很嚴,因為你生孩子總要去醫院,一查一個准,還牽涉到工作的問題。

    在農村超生的現象非常普遍,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嚴重,為了生個男孩費盡心思。

    在春節聯歡晚會上有個小品叫做《超生游擊隊》,講的就是這種現象。

    林子軒倒是無所謂,覺得男孩女孩都一樣,林伯清和鄭秀蓮則想要個男孩。

    別看慕致遠是國家幹部,知識分子,也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只是平常不表現出來,但通過一些細節還是能看得出來。

    比如聊起小孩的名字,他總是說男孩的名字,很少提起女孩的名字。

    這是華國的傳統觀念,想要改變並不容易。

    到了六月份,從香江來的聞雋有些急了,當初說好的夏天開機,可兩個月過去了,連演員人選都還沒有定下來。

    他總算見識到了內地拍攝電影的效率。

    在香江,拍攝一部標準的商業片,資金到位後,半個月籌備,三個月拍攝完成,半個月後期製作,然後就到影院放映,半年之內收回成本。

    就算是大製作也不會超過一年,否則投資商肯定會鬧意見。

    那些搞笑片更簡單,一兩個月就能上映,質量無所謂,只要能快速的回本就行。

    這就是香江每年製作300部電影的原因,質量良莠不齊,其中能有50部製作精良的片子就不錯了,大家都想著賺快錢,沒人會在乎整個電影產業的良性循環。

    聞雋明白《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一部文藝片,需要精雕細琢,不能操之過急。

    可眼看著錢花出去了,事兒一直沒辦成,他心裡怎麼能不急,沒辦法向投資商交待啊,不能說來內地兩個月,都浪費在找孩子上了。

    這些日子,整個劇組還是在找孩子,從各個中學和部隊大院前前後後找了能有七八百個孩子,還是沒找到姜聞覺得合適的。

    劇組只能先把看起來還不錯的孩子集中起來,畢竟這部戲還需要幾名配角。

    這還是男孩子,女主角那就更難找了,姜聞覺得這個女主角一定是那種讓男孩子一看到就心猿意馬,想入非非,特別能撩人的那種類型。

    或者說是每個少年做春夢的時候會出現的女性形象。

    這個女孩身材一定要豐滿,胸脯一定要大,看起來很性感,渾身透著一股子野性,走起路來身體的扭動都能讓人覺得興奮,真要形容的話那就是要有種妖嬈的氣質。

    後來有人建議,你們想找這種女孩子不能去中學,要到體校或者藝術院校。

    體校和藝術院校的女孩子經常鍛煉,身材沒得說,尤其是體校,都是身材豐滿的女孩子。

    就這樣,劇組在花樣游泳隊找到了陶泓,還有一個是剛從國家體操隊退役的左曉青,不過還是沒有找到讓姜聞一眼看上去就是女主角的女孩。

    「你們這樣不行,不要搞我啊。」聞雋向林子軒抱怨道,「要是都像王家味一樣,我會被那些投資的老闆罵死的。」

    前些年,香江導演王家味用兩年時間花了四千萬港幣拍了一部文藝片,結果票房慘敗,讓投資方血本無歸,這在以商業化著稱的香江極為少見。

    聞雋說出這話就是預感到這部電影有點不妙了,按照這種節奏,資金肯定不夠用。

    「放心吧,等演員找齊就好辦了,姜聞還是很靠譜的。」林子軒安撫道。

    他其實想在心裡說,就沒有比姜聞更不靠譜的人了,不過不能讓香江的同胞生疑,畢竟還有七十萬美金沒到賬呢,萬一聞雋跑回香江怎麼辦。

    另一方面,林子軒還要勸說姜聞。

    「姜哥,別拖了,趕緊開機,做做樣子,不然投資就跑了。」林子軒催促道。

    「演員還沒找齊呢,我拍什麼啊?」姜聞苦惱道。

    聞雋不僅找林子軒訴苦,還不斷的催促姜聞,這每一天都是錢啊,姜聞也很鬱悶。

    「先把找來的孩子帶去集訓,女主角再說吧,總要有點動作,讓香江同胞放心,別以為咱們是騙子,報警就麻煩了。」林子軒建議道。

    集訓的地方早就找好了,在京城郊區的良鄉鎮上,那裡有一個隸屬於交通部門的營房,暫時空置著,剛好用來訓練這批少年。

    這是全封閉的訓練。

    這些少年白天做純體力的訓練,練操、游泳、騎自行車,晚上背革命語錄和看老電影。

    林子軒請聞雋在營房裡監督這批少年,聞雋看著內地的老電影覺得很有意思,就在營房裡呆了下去,這讓林子軒和姜聞都鬆了口氣,總算讓這個香江人安分下來了。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1 08:33
第一百七十九章 雛形

    六月中旬,寶島的攝制組來到了京城。

    按照他們的拍攝計劃,在內地只有一個月的時間,主要是拍攝外景。

    七月下旬就會返回寶島,基本確定的行程是先去杭城拍西湖,再去金陵拍雷峰塔,之後到鎮江拍金山寺,最後在姑蘇拍攝各種古建築。

    他們之所以去金陵拍雷峰塔是因為杭城的雷峰塔倒了,一直沒有重修。

    金陵雞鳴寺那裡有一座藥師佛塔,可以替代,反正觀眾也看不出來。

    這部《新白娘子傳奇》在二月份上報給台視高層,台視商議後決定立項。

    四月確定導演和劇組成員,五月寫好了劇本,尋找演員。

    同時派人到內地尋找適合的外景地,六月提交內地影視廣播總局審批,獲得批准後製片人帶著劇組成員來到內地取景。

    他們是按照林子軒提供的大綱寫的劇本。

    林子軒給了這幫人不少建議,比如不要把法海寫的那麼壞,這牽涉到佛教的問題,如果太針對佛教,或者對佛教有侮辱性的情節,在審查的時候不容易過關。

    還有劇中要宣揚真善美,不要寫什麼許仙、白娘子和小青的三角戀。

    在寶島的言情劇中,總會有這種爛俗的情節,但在內地,這還屬於比較敏感的話題。

    而且,這部劇裡面的神仙都要是正義的,只有一些妖精才是邪惡的,要善惡分明。

    這點很容易理解,上面的領導都是好的,作惡的都是底下的人,就算是法海也要給個機會,不能一棍子打死,畢竟人也是有後台的。

    只有充分領會了這些內在的精神,才能順利的通過審查。

    為此寶島的影視製作公司給了林子軒五萬塊的報酬,一個是大綱的酬勞,還有就是這些建議的費用,按照他們的想法,這屬於疏通關係的花費。

    林子軒最後翻看了一下劇本,幫他們遞交上去,走的是正規途徑,沒費什麼事。

    其實,內地現在對於合拍片的審查已經不那麼嚴格了,畢竟港台和內地的文化環境不同,只要沒有政治上的問題,其他的細節可以放過。

    不過如果在內地播出的話,還是需要重新審查。

    五萬塊對林子軒算是個大數目,但對於這部投資超過1300萬人民幣的劇集來說,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以演員的片酬為例。

    這部劇的主演趙亞芝的片酬是每集4萬港幣,拍這部戲拿到的總片酬超過150萬港幣。

    扮演許仙的葉桐片酬是每集3萬港幣,光是所有演員的片酬就佔去總投資的四分之一。

    這在內地影視圈很難想像,內地的電視劇演員片酬占總投資的二十分之一就算高了。

    由此可見,內地明星的商業價值還沒有開發出來。

    林子軒看了寶島提交的拍攝計劃,為了節省資金,他們盡量縮短在內地的拍攝時間。

    除了演員的片酬,寶島的影視公司還花費幾十萬從美國購買了一台特效機器,專門用於做後期的特效處理,這種機器在內地極其少見。

    林子軒只能感歎這些人捨得花錢,如果他有一台特效機器,也能製作神話劇。

    不過眼下他只能製作情景喜劇。

    這是他和馮曉剛商量後決定在新公司成立的時候拍攝的第一個項目,情景喜劇投資低回報高,風險很小,他們比較拿手。

    當然不能是《海馬歌舞廳》那種諷刺現實的題材,要積極正面一些。

    第一個項目是為了賺錢,積累資金,不能講太多藝術追求,只有有錢了才能談追求,要不然大家只能餓肚子。

    林子軒給花城的陳常樂出主意拍攝情景喜劇,他自己也是這麼打算的。

    像這種小影視公司只能先依靠情景喜劇賺取第一桶金,再朝著電影方面發展,一步步來。

    有了寶島人提供的五萬塊,還有張億謀的那筆錢,加上《陽光燦爛的日子》那六萬港幣,林子軒算起來也有十幾萬身家了。

    只是有些錢暫時還拿不到,他目前也就六七萬存款。

    在新公司裡,林子軒能拿出來五萬,葛尤出四萬,馮曉剛拿一萬,湊成十萬,這就是啟動資金,以後賺了錢按照這個分成。

    這算是股份制公司的雛形了。

    目前他們的公司還停留在嘴皮子上,要先把第一個項目談妥才行。

    林子軒提出了幾個方向,一個是仿照《我愛我家》,把劇情搬到東北去,拍攝《東北一家人》,講的還是一家子的逗樂故事。

    第二個是拍攝部隊上的事,一個炊事班裡面各種雞毛蒜皮的小趣事。

    第三個同樣是講家庭生活的,不過重點放在孩子身上,講父母和孩子如何相處,如何教育孩子,孩子之間發生的故事。

    他覺得這三部情景喜劇只要拍好了,賺錢應該沒有問題。

    作為藝術中心的負責人,林子軒寫出故事梗概,提供創意,具體內容自然有下面的編劇完成,這也是揚長避短,他的生活閱歷不夠,集思廣益才是最好的途徑。

    創作組每天的工作就是閒聊和攢本子,林子軒負責最後的審核。

    兩人需要從中選出一個本子,剩下的兩個本子留給藝術中心,算是林子軒的一份心意。

    「東北這個不行,地域性太強,拍成電視劇不好賣。」馮曉剛分析道,「再說了,咱們弄點京城的笑料還行,像這種生活化的本子只能找東北的編劇來寫。」

    「那這個講家庭教育的本子呢?」林子軒詢問道。

    「孩子的戲太難拍,咱們想要見效快就不能拍孩子的戲,小孩一哭半天時間就耽誤了。」馮曉剛搖頭道,「這個部隊上的題材不錯,裡面的角色全國各地的人都有,沒有地域限制,肯定賣的好,而且咱們可以找部隊上的宣傳部門拉投資。」

    「部隊上好拉投資麼?」林子軒不解道。

    「部隊上也有電視製作單位,不過拍的都是軍旅題材的劇集,像是空政電視藝術中心,原來是話劇團,專門演話劇,後來拍了不少電視劇。」馮曉剛說明道,「咱們拿著本子找他們合作,先試試看,實在不行再找那些大老闆投資。」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kevin1217

LV:6 爵士

追蹤
  • 8

    主題

  • 2387

    回文

  • 0

    粉絲

~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