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明星] 文藝生活 作者:薪越 (連載中)

 
kevin1217 2016-11-8 04:59:59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80 98082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8:00
第二百六十章 舊瓶裝新酒

    分發完火腿腸,大家感謝了葛尤為公司所做的貢獻。

    有了這次的先例,他們估計都希望以後葛尤多拍廣告,最好把產品帶回來讓他們試用。

    葛尤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覺得拍的廣告多了不是一件好事。

    「不能再接拍廣告了,大傢伙要是老在電視上見著我這張臉,時間長了難免厭煩。」葛尤擔心道,「這和吃飯一樣,天天吃同樣的一道菜誰也受不了。」

    他說的是過度消費。

    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作為演員,既不能不曝光,也不能頻繁的曝光。

    那些經常上節目的演員雖然提升了知名度,可也容易被觀眾厭倦。

    「這和拍電影是一個道理,咱們不能老是重複自己,要想方設法的弄點新東西,不然觀眾就不會買賬。」馮曉剛接話道。

    他們之前討論過這個話題,下一部片子肯定還是喜劇片,只不過要換個花樣。

    也就是所謂的舊瓶裝新酒。

    這個舊瓶正是他們當初寫的那部講述留守在國內的出國人員家屬感情糾葛的故事。

    電影叫做《大撒把》,片子雖然是小眾的文藝片,不過當年的票房還不錯,葛尤因此拿了金牛獎的最佳男主角,在年輕人中有一定的影響力。

    他們寫《大撒把》的時候,由於審查的原因,最後葛尤和徐繁扮演的角色沒能在一起,兩人在機場分開,讓人非常遺憾。

    他們琢磨著讓兩人在美國再續前緣,也算是一個噱頭。

    這個新的故事講的是葛尤從京城移民到美國多年,一直沒有固定的工作,生活在一輛房車上,混的很不如意。

    直到有一天,為了接待國內的某個電影攝制組,遇到了剛到美國替人臨時看管房子的京城姑娘徐繁,發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徐繁在大房子裡遭遇了盜賊搶劫,嚇得不敢再住,好心的葛尤將她接到自己的房車中,並勸她美國並不好混,還是從哪兒來回哪兒去,還為徐繁買了張回程的機票。

    然而,徐繁沒有離開美國,反而在異國他鄉努力的生存下來。

    整個故事和《京城人在紐約》類似,都反映了華人在美國的生存處境,不過《京城人在紐約》是一出正劇,還牽涉到商戰的情節,更為戲劇化。

    這個故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兒,就是講述了一對來自京城的男女在美國的平凡生活。

    最後,他們明白了彼此的心意,坐上了返回京城的飛機。

    大團圓結局,這是喜劇的套路,總體上來說,還是一部京味喜劇,只是把背景放在了美國,能給觀眾帶來新鮮感。

    不過這不光是新鮮感的問題,換個背景,投資規模就不一樣了,畢竟要到美國實景拍攝。

    《甲方乙方》投資了250萬,這部片子大概要投資800萬才行,這時候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是八塊三,相當於是100萬美金。

    在國產電影裡算得上是高投資了。

    好在林子軒和馮曉剛有在美國拍電視劇的經驗,知道該怎麼省錢,拍攝《京城人在紐約》的時候因為是第一次,花了不少冤枉錢。

    一回生,二回熟,沒什麼可怕的,再說,這次不用擔心資金的問題了。

    好夢公司和藝術中心可以拿出來500萬,京城電影製片廠可能會投資100萬,剩下的200萬向外邊拉投資,總要給其他人一點好處。

    這次合作愉快,下次才能更深入的合作。

    如果每次都自己單干,以後想找人幫忙的時候都找不到,培養合適的合作夥伴也是公司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說到底,好夢公司還不夠強大。

    這種角色對葛尤來說沒什麼挑戰,說的難聽點就是一種重複。

    在《甲方乙方》上映後,有報紙批評葛尤的演技沒有突破,一個國際影帝演這種喜劇有點大材小用了,葛尤應該演繹更為深刻的角色,朝著藝術片的領域發展。

    意思就是說,葛尤在張億謀手裡煥發了光彩,到馮曉剛手裡就有點浪費了。

    「尤哥,咱們這戲可不夠深刻,估計到上映的時候少不了又被批評。」林子軒玩笑道。

    「別說這個了,我這些天接到了不少本子,裡面有深刻的文藝片,我就琢磨著該怎麼演,琢磨來琢磨去還是覺得自個不適合,被外形給限制住了。」葛尤無奈道,「我要是演一個革命工作者,你們說觀眾會相信麼?肯定覺得我是叛徒啊。」

    葛尤說的有點誇張了,他的戲路還是很寬的,既能演正面角色,又能演反派。

    這樣的演員可塑性很強,首先他要遇到一個能夠充分發揮的角色,像是《活著》那種角色可遇而不可求。

    「這回我不能一直呆在美國,馮哥你要多操心了。」林子軒交待道。

    慕姍姍懷著孕呢,他不會在美國呆上幾個月的時間,最多是一個月,把前期的工作做完就會回國,他可不是工作狂。

    事實上,馮曉剛自己做製片的工作完全沒問題,他還能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馮曉剛不是姜聞,林子軒不用擔心他把錢花沒了,興許還能節省下來不少呢。

    這部叫做《不見不散》的片子就這麼定了下來,葛尤的片酬是30萬,徐繁的片酬是8萬,馮曉剛沒有拿片酬,他選擇拿分成。

    只要《不見不散》的票房能保持《甲方乙方》的水準,他拿到手的錢比葛尤還要多。

    林子軒帶著一箱火腿腸回到家裡,慕姍姍正在院子裡散步。

    鄭秀蓮已經搬到了四合院裡,照顧他們的飲食,日常生活不用兩人操心。

    「家裡還有呢,你買這個幹嘛?」慕姍姍詢問道。

    「是尤哥拍廣告廠商給送的,公司裡每人都有。」林子軒解釋道,「感覺怎麼樣?」

    「還好吧,就是時常覺得累。」慕姍姍回應道。

    慕姍姍不是一直都在家裡,也會到廣播學院聽聽課,不過經常被人認出來,影響不太好,現在很少過去了,過去也是和教授談談學業的話題。

    林子軒陪著慕姍姍在院子裡走上幾圈,說了說公司的事情,時間就這麼過去了。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8:03
第二百六十一章 大勢所趨

    1995年,如果在京城的街頭做一個採訪,問問路上的行人詹姆斯卡梅隆和施瓦辛格是誰,絕大多數人都會茫然的搖搖頭,誰知道這倆老外是幹嘛的啊。

    這時候既沒有網絡,也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

    只有少數關注好萊塢電影的發燒友,以及通過雜誌和錄像帶看過美國電影的人才對這倆人有印象,知道他們是好萊塢的大導演和大明星。

    這種情況很快就會改變,因為第二部好萊塢大片《真實的謊言》就要在國內上映了。

    京城的票價定在了20元。

    林子軒托人拿到了電影票,會帶著慕姍姍到影院裡看看好萊塢的動作大片。

    這一次,國內電影行業抵制的聲音依舊強烈,只是華影公司下定了決心,影片必須在全國範圍上映,誰都攔不住。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他們不會再退讓。

    以《真實的謊言》為例,按照華影公司和好萊塢電影公司達成的分賬協議,如果這部電影在國內的票房是一個億,那麼好萊塢電影公司能拿走1700萬,也就是佔有百分之十七。

    華影公司拿到2900萬,省市級的電影公司拿到1000萬,剩下的4400萬歸影院所有。

    華影公司和省市級的電影公司都是主管單位,負責協調工作,影院才是最終幹活的單位。

    影院要支付房租,上繳營業稅,上繳電影專項基金,還有水電、物業、人工等等,真正拿到手的純利潤不到800萬。

    這800萬分攤到全國的各大影院,每家影院實際上拿到的並不多。

    這就是一部好萊塢大片票房分賬的明細表,從中可以看出華影公司拿到了最大的份額。

    當然,華影公司肩負著很多任務,比如對放映國產片虧損的院線進行補貼,對於國家重大電影題材提供基金補助,在農村組織各種義務的電影放映活動等等。

    這些都需要資金,引進好萊塢大片就是一塊肥肉,他們不可能放棄。

    對於國有製片廠和華影公司之間的博弈,林子軒不會傻傻的參與其中,民營影視公司的個頭太小,經不起折騰。

    無論是得罪了哪一方,以後的日子都不會好過。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在這個圈子裡討生活就很難避開這些是是非非。

    以前好夢公司不被人重視,現在《甲方乙方》票房大賣,林子軒在電影圈子裡也算得上小有名氣了,就有人來問他的意見。

    想讓他衝在最前面,抵制好萊塢大片。

    「他們覺得我有那麼傻麼?」林子軒不忿道,「這明顯是總局的意思,華影公司不過是執行上面的文件,裡面牽涉的利益太多了,想讓我當出頭鳥,真不知道這幫人是怎麼想的。」

    在送走了一撥電影行業的前輩後,林子軒發著牢騷。

    「可能是你太年輕了,他們就覺得你容易衝動。」慕姍姍笑著說道,「我聽他們說的挺激烈的,好像沒有活路一樣,好萊塢大片對國產電影真有那麼大的影響?」

    慕姍姍畢竟不是電影圈子裡的人,隔岸觀火,看的不很清楚。

    「對國有製片廠的影響挺大的,對民營影視公司說不定還有好處。」林子軒回答道。

    國有製片廠體制陳舊、投入不足、技術落後、資金匱乏、產量滑坡,好萊塢大片對國有製片廠產生強烈衝擊,如果不改革的話,恐怕只有破產倒閉了。

    只是改革談何容易,國企改革一向是個老大難的問題。

    他們首先要做的是放下架子,引入社會上的資金,調整創作思路,拍攝一批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影片,這樣才能具有競爭力。

    對於民營影視公司來說,沒有負擔,可以靈活應對。

    好萊塢大片刺激了國內的電影市場,讓國內觀眾有了進電影院看電影的興趣,觀影人數逐漸增加,這就是培養了市場。

    院線方面看到放映好萊塢大片有利可圖,為了盡可能多的放映好萊塢大片,就會改造影院,甚至是興建新的電影院。

    再者說,看到了好萊塢大片,會給國內電影人帶來觸動,有借鑒的意義。

    這都是給國產電影行業帶來好處的方面,並非一味的只有壞處。

    只要林子軒他們拍的電影有誠意,有看點,不粗製濫造,就能吸引觀眾,獲得高票房。

    「那你打算怎麼辦?」慕姍姍擔心道。

    這幫人來找林子軒有個目的,就是要聯名上書給總局,以好萊塢大片對國產故事片上座率造成衝擊為由,認為長此以往,會給民族電影帶來滅頂之災。

    他們還攻擊華影公司的總經理商人習氣濃厚,只注重利益,不顧國產電影的未來。

    甚至是影射總局的政策有問題,質疑國內電影改革的方向。

    林子軒怎麼可能跟著他們亂來,這可不是鬧著玩的,沒辦法,只能是得罪這些人了。

    「這是大勢,阻擋不了。」林子軒搖頭道。

    這幫人或許是為了國產電影考慮,或許是為了各自利益考慮,但引進好萊塢大片不是他們想抵制就能抵制的,這是大勢所趨。

    華國正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作為一個開放的市場,很難拒絕其他國家的電影進入。

    這是遲早的事情,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不能積極的面對,那國產電影就真的沒希望了。

    不管外界如何爭論,好夢公司正在有條不紊的籌備著第二部電影。

    這一次劇組的班底以藝術中心的人員為主,這批人曾經跟著林子軒到美國拍攝《京城人在紐約》,有在國外拍片的經驗,不至於手忙腳亂。

    同時,在關鍵的崗位他請了業內的知名人士,比如攝影師和道具師。

    《不見不散》這麼大的投資,更要精益求精,要確保公司製作的電影都是誠意之作,不糊弄觀眾,觀眾才會買賬。

    他們把拍攝地點選在了洛杉磯,相對於紐約,洛杉磯才是美國電影的中心。

    紐約盛產藝術電影,洛杉磯製造商業電影,在洛杉磯拍電影無論是租賃器材,還是尋找外景地和群眾演員,都相當的便利。

    好萊塢大片進軍國內,他們卻要向著好萊塢進發。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8:04
第二百六十二章 同一部電影

    四月二十日,好萊塢大片《真實的謊言》在京城上映。

    林子軒和慕姍姍一起去看電影,放映廳內坐滿了觀眾,以年輕人為主,大家都很興奮。

    說實話,二十元的票價對於國內的觀眾稍顯貴了點,但抵擋不住好萊塢大片的吸引力。

    這是一部標準的宣揚美國個人英雄主義的大片,展現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的主題。

    電影中出現了大量飛車追逐,激烈交火,甚至是飛機橫掃大樓玻璃幕牆的驚險場面,即便是在好萊塢大片中,也屬於頂級製作。

    這給國內的觀眾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影院內不時傳出驚呼聲。

    整部電影從頭到尾都讓觀眾處在一種興奮的狀態之中,並不是一味的打鬥,還夾雜著美式的幽默,引人發笑。

    看完電影,林子軒和慕姍姍走出影院,聽到周圍的人都在熱烈的議論。

    從故事的情節到驚險的場面,基本上是一面倒的好評。

    看了《亡命天涯》,他們覺得這已經正宗的美國大片了,可今天看了《真實的謊言》才發現以前還是太天真了,這才是真正的大片。

    「一億美金啊,美國人可真捨得花錢,不過物有所值,看了這部片子再去看國內的電影就像是吃了一頓美味再去啃窩窩頭一樣。」慕姍姍評價道。

    從觀眾的角度看,這是相當中肯的評價了。

    一億美金夠林子軒拍攝100部《不見不散》了,但這部好萊塢大片反映的不光是資金的問題,還有拍攝手法和特效技術。

    在以後這類高科技大片的製作中,特效將佔據越來越重的比例。

    國產電影在商業大片的製作中無論是拍攝理念還是技術上都遠遠落後於好萊塢。

    第二天的報紙上對《真實的謊言》這部電影的評價呈現兩極化的趨勢。

    一幫人痛批,另一幫人盛讚,好像他們看的不是同一部電影一樣。

    痛批的人不用說,還是學院派,他們認為這種美國式的個人英雄主義就是崇尚暴力,一個人可以搞定所有的事情,那還要警察幹什麼。

    他們還把好萊塢大片提升到了文化入侵的角度,認為這類電影宣揚美國至上的思想,有誘導國內年輕人的嫌疑。

    盛讚的人覺得這樣的電影才是真正的娛樂片,能讓觀眾感受到驚險和刺激。

    至於個人英雄主義啊,文化入侵啊,都是老觀念了,現在國家開放了,要勇於接受新的事物,認識到差距,才能迎頭追趕。

    無論報紙上是痛批還是盛讚,都擋不住觀眾觀影的熱情。

    大家像是過年一樣,沉浸在好萊塢大片帶來的狂歡之中,即便票價被票販子炒到了六十塊錢,還是供不應求。

    林子軒看著影院外邊排隊的長龍,什麼時候國產電影也能有這種影響力就好了。

    「不得不說,這個叫卡梅隆的就是牛,他知道觀眾想看什麼,節奏把握的非常流暢,從頭到尾就沒有讓人不耐煩的地方。」馮曉剛稱讚道。

    「好看是好看,就是感覺缺了點什麼,看的時候覺得不錯,看完後沒什麼值得回味的地方,過些天就給忘了。」葛尤琢磨道。

    「這就叫爆米花電影,在國外看這類電影吃爆米花喝可樂是標準配置。」林子軒解釋道,「等看完電影吃完爆米花也就結束了,娛樂片就是消遣來著,沒什麼內涵。」

    「花一億美金拍一部這麼單純消遣的片子,我覺得太浪費了。咱們國家去年的電影總票房也才十幾億人民幣吧,還不夠人家拍兩部美國大片的呢。」葛尤感歎道,「他們能收回成本麼?」

    「人家追求的是全球票房,現在都講全球化了。這種片子全世界的人都看得懂,不存在文化差異,就算沒有字幕,光看打鬥場面也過癮。」馮曉剛介紹道,「咱們拍的《甲方乙方》為什麼在南方票房低,就是因為有文化差異,你想想,一個國家的南方和北方都有文化差異,老美拍的片子愣是把這種差異給弄沒了,這還不厲害麼?」

    「馮哥說得對,這次《不見不散》到美國拍攝,就是為了爭取南方各大城市的票房,讓南方的觀眾逐漸適應京味的電影。」林子軒計劃道。

    不光是他們三個,華國國內電影行業的人大多都在討論這部電影。

    有人提出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拍出這種大製作的電影,或者說我們離好萊塢大片還有多遠的距離,討論的結果很不樂觀。

    大家提出了各種可行性,也給自己找了很多的理由。

    普遍認為華國的電影產業落後,想要彌補和好萊塢的差距需要多年的時間。

    在《真實的謊言》火爆的時候,林子軒看到了另一種情況。

    他看到了盜版的《真實的謊言》的影碟,就在京城的大街上售賣。

    進入1995年,華國南方出現了十幾家製作vcd播放機的工廠,在這些廠家殘酷的市場競爭下,vcd播放機的價格從三千元降到了八百元。

    這種價格足以讓普通的城鎮居民有能力購買這種電子消費產品了。

    在去年還不被人所知的vcd播放機開始走進千家萬戶,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盜版光碟。

    這些光碟是從香江和東南亞地區進入內地,價格便宜,五六塊錢就能看一部電影。

    以前大家可能買的起錄像機,卻買不起錄像帶,一盒錄像帶要幾十塊錢,所以都是租錄像帶來看,這導致國外的電影沒辦法在華國國內普及。

    當然,這種盜版光碟的質量很差,也就是俗稱的槍版。

    就是有人拿著攝像機在電影院裡直接拍下來,迅速的翻錄後進行銷售,在這種槍版的碟片中還能聽到觀眾的笑聲,甚至還有人從前面一晃而過。

    不過因為價格便宜,很受老百姓的歡迎。

    想想看,到電影院看一場好萊塢大片是20塊錢,買一張碟片不到10塊錢,還能反覆的觀看,自然是後者更為划算。

    這時候,國內的觀眾還不會追求更高的觀影質量,價格成了衡量的標準。

    這就造成了一個奇特的現象,一部分觀眾跑進電影院感受美國大片帶來的震撼,一部分人在家裡圍著vcd播放機看著槍版的電影。

    他們看的是同一部電影,同樣看的津津有味。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8:04
第二百六十三章 頑疾

    1995年,盜版光碟才剛剛盛行,在南方沿海地區較為普遍,北方還相對少見。

    這是很有意思的一種現象,科技的發展首先催生的是盜版產業。

    在香江和寶島,製作一張盜版光碟的成本價很便宜,不到一塊錢,加上翻錄和運輸的費用,不會超過一塊五,通過走私運到內地的話就能買到五六塊錢以上。

    盜版光碟的利潤空間相當大,而且,走私的數量越多成本越便宜,利潤也就越多。

    一開始,港台的盜版商並不清楚內地百姓對電影的喜好,通過漁船走私進來的碟片數量驚人卻類型駁雜,既有香江的功夫片和好萊塢的大片,也有數量眾多的文藝片。

    不過,還是以香江的娛樂片為主。

    隨後,他們發現內地百姓對於娛樂片的需求火爆,一張碟片可以賣到八塊錢,而文藝片卻乏人問津,賣不出價錢來。

    尤其是美國大片,最受內地百姓的歡迎,一張碟片甚至能超過十塊錢。

    在國內沒有引進好萊塢大片之前,這些片子已經在香江和寶島上映,所以走私進來的盜版碟片的字幕是繁體字,配音也是以粵語為主。

    就這樣,盜版商把目標瞄準了好萊塢。

    他們一方面跟蹤好萊塢大片的最新動態,一方面貼心的為國內觀眾提供美國電影的回顧。

    也就是把美國以前拍攝的電影翻錄成光碟,運到內地。

    其中包括美國從三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幾乎所有的經典大片,這相當於給國內的百姓做了一次美國電影的普及工作。

    對於國內的百姓來說,就算是美國三十年代的老電影在他們看來也是新的。

    因為他們以往沒有接觸這類電影的渠道。

    在華國國內,看電影基本上就是通過電影院和電視,很難看到大批量,各種類型的外國電影,特別是恐怖片和**片。

    這類片子在國內也有,不過一般老百姓看不到,叫做內參片。

    也就是「內部參考」的意思,只有官員或者從事電影工作的內部人員才能觀看,帶有一定的學術色彩,藝校的學生有時候也能看到。

    盜版光碟的出現打破了這種界限。

    普通的百姓通過一台電視機和一台vcd播放機,加上一張五塊錢買來的碟片,就能看到國外的電影,由此帶來了強烈的思想衝擊。

    以前國內的電影上很少有激情戲,而國外的影片上隨處可見。

    還有一種是**片,在國內俗稱毛,片,盜版商發現這類片子的市場不比好萊塢大片低,而且能夠賣出高價來,於是大量的毛,片流入國內。

    盜版光碟在豐富了老百姓娛樂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社會和思想問題。

    盜版商不會去甄別影片的好壞,什麼賺錢他們就翻錄什麼,這些電影不可避免的影響到國內的百姓,青少年受到的影響最大。

    為了攫取利益,盜版商費盡心機。

    以往他們把製造盜版碟片的窩點放在香江和東南亞地區,後來發現走私的風險太大,容易被海關查到,就把製造窩點轉移到了內地沿海一帶。

    從在影院裡偷拍,到轉錄成光盤,再到分發給各地的零售商,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林子軒在京城街頭看到的只是這個龐大銷售網絡的一角罷了。

    盜版商看到《真實的謊言》在國內這麼火爆,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幾天時間就把盜版光盤鋪開,在全國各大城市銷售。

    這自然會影響《真實的謊言》在國內的票房,不過面對質量低劣的槍版碟片,有些人仍然選擇到影院觀看,好萊塢大片的魔力可見一斑。

    林子軒擔心的是年底《不見不散》上映的時候會不會成為盜版商的目標。

    如果出現盜版該怎麼應對。

    這時候,盜版商還沒有把矛頭對準國產電影,這不是說他們很愛國,為了支持國產電影所以不盜版,主要是他們看不上國產電影。

    你想啊,連觀眾都不願意看的電影,就算是盜版了也賣不出去。

    在華國,也只有像張億謀這種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大導演的片子才值得他們下手,他們是什麼賺錢盜版什麼,和愛國毫無關係。

    《甲方乙方》打了盜版商一個措手不及,他們沒想到這部片子會票房大賣。

    等他們反應過來就有點晚了,只在南方不少城市出現了盜版,京城很少,這也是《甲方乙方》在京城取得這麼高票房的原因。

    不過,馮曉剛的下一部片子就不會這麼幸運了,想必會成為盜版商的目標。

    唯一讓林子軒慶幸的是現在vcd播放機還沒有那麼普及,槍版碟片的質量不高,畫質不夠清晰,影響觀影效果。

    一旦等到vcd播放機更新換代,變成dvd播放機的時候,那種超強的自動糾錯功能才會讓盜版光碟大行其道。

    林子軒和慕致遠聊過這個話題。

    慕致遠的工作職能中有一條就是負責音像製品的出版、複製、發行管理等工作。

    對於盜版光碟,官方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國內的版權意識還很淡薄,法律上也不夠完善,更別說是打擊力度了。

    比如抓住一個在街邊賣盜版光碟的人員,你能怎麼處罰呢,沒收碟片,罰點錢,不可能抓起來坐上幾年牢吧。

    就算是盜版商,也不會有太過嚴厲的處罰。

    要真的罰他個傾家蕩產或者無期徒刑,那還有點威懾力,否則效果不大。

    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他們不會停止盜版。

    只有等到國家真的重視起來,規範法律制度,進行全國範圍的嚴打,才會收到成效。

    可以預見,在今後,國產電影不僅要應對好萊塢大片的入侵,還要面對盜版帶來的票房損失,只能是舉步維艱的前行。

    盜版會逐漸成為國產電影行業的頑疾。

    有意思的是,不少盜版電影的消費者會認為盜版行為本身不道德,但沒有人認為自己購買盜版碟片有問題,反而覺得很正常。

    這是整個電影行業需要面對的難題,林子軒也沒什麼好辦法,這需要更高層面的介入。

    他現在要做的是先把電影拍出來,遇到了問題再去解決,走一步看一步吧。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8:05
第二百六十四章 理發

    五月底,《不見不散》劇組準備前往美國洛杉磯。

    整個劇組極為精簡,只有三十二個人,主要演員就是葛尤和徐繁,其他配角就從劇組的工作人員裡面挑,或者到洛杉磯華人裡面找。

    盡量縮短在美國的拍攝行程,爭取三個月內拍完,其他室內的戲份放到國內完成。

    500萬人民幣已經通過華國銀行換成了60萬美金,這就是劇組在美國的全部花費了,剩餘的300萬資金用於支付演員和幕後人員的薪酬,還有影片在國內的後期製作。

    說實話,100萬美元在美國只能拍一部低成本影片,但在國內已經算的上是大製作了。

    在看了《真實的謊言》後,馮曉剛覺得應該在《不見不散》中加入一些大場面,比如直升飛機啊,警方交火啊等等。

    「咱們不來真的,就是做做樣子,裝出好萊塢大片的架勢。」馮曉剛打算道,「我算是想明白了,看了這些美國大片後,觀眾的眼界變高了,你要是不弄個爆炸啊,追車啊什麼的戲碼糊弄不住他們了。」

    經過一個月的放映,《真實的謊言》的票房已經突破了八千萬。

    可以預見,票房破億只是時間的問題。

    雖然大家有心理預期,但真看到結果還是感慨不已。

    像馮曉剛這麼想的導演不少,以後國內的觀眾不好忽悠了。

    有的導演堅持藝術片的道路不動搖,有的導演則琢磨著借鑒好萊塢的套路,加快影片的節奏,加入娛樂性的內容。

    國產電影的改變正在悄然開始。

    美國洛杉磯國際機場,林子軒一行人下了飛機,前來接機的是個美國人,叫做科瑞亞。

    他是一家美國電影公司的製片人,負責《不見不散》劇組在洛杉磯的拍攝工作。

    當初拍《京城人在紐約》的時候,林子軒他們是一路摸索過來的,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後來發現應該和美國當地的影視公司合作。

    雖然需要付錢給對方,可做事就簡單多了,還能節省時間。

    再說了,拍電影和拍電視劇有很大不同,需要更大的場面,要和洛杉磯當地的部門打交道,這些事情由美國的影視公司出面會更為順利。

    當然,以好夢公司的實力還沒機會和好萊塢的大公司合作,人家看不上他們。

    科瑞亞所在的公司只是洛杉磯無數電影公司中的一個,規模一般,是熟人介紹來的。

    這人本身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製片人,已經給劇組安排了住處,明天會帶人看外景,這就是地頭蛇的作用,物有所值。

    林子軒和美國的影視公司合作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希望《不見不散》能在北美地區發行,把版權賣出去,收回點投資。

    一部電影光靠國內那點票房說實在的賺不到多少錢,尤其是在票房這麼低迷的情況下。

    國產電影在國內票房分賬的方式是製片方拿百分之三十五,華影公司拿百分之六十五。

    想要賺錢,還是要走全球化的路子,就像《陽光燦爛的日子》,光是出售歐洲市場的版權就收回了成本,還賺了不少。

    張億謀花300萬美金拍攝《活著》,人家根本不在乎國內的票房,只要海外版權賣得好就行了,只是國內的絕大多數電影根本走不出國門。

    林子軒倒沒有幻想著《不見不散》的海外版權能賣出多少錢,那不現實。

    這只是一次嘗試,他想知道這條路該怎麼走,有什麼條件和流程,以後拍片子就要朝著這個目標靠攏,也就是全球化市場。

    科瑞亞是第一次和華國的電影攝制組合作,他更多的是抱著好奇的態度。

    好萊塢的大電影公司紛紛進軍華國的電影市場並不是什麼秘密,他們這種小公司也想有所作為,這次接待《不見不散》的劇組同樣是一次嘗試。

    林子軒想讓電影進入美國市場,美國人則想著進入華國市場。

    科瑞亞不知道馮曉剛是誰,對這個劇組還需要觀察,大家才剛剛接觸。

    誰也沒有想到,第二天就出現了問題,馮曉剛看了美國同行選擇的外景地,表示很不滿意,或許是來之前沒有交流好,也可能是美國人誤解了。

    拍攝《京城人在紐約》的時候,紐約的高樓大廈給馮曉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以為美國的大城市應該都一個模樣。

    只是洛杉磯屬於美國西部,紐約是美國東部,兩地的差距不小。

    「我怎麼知道洛杉磯是這個模樣,沒什麼高樓,都是大空場,太平坦了,沒有起伏,弄的給農村似的,好多設想的鏡頭都沒法拍啊。」馮曉剛抱怨道。

    隨後,馮曉剛就跑去舊金山看外景了。

    舊金山的環境倒是和紐約相似,都是些老房子,上坡下坡很多,拍起來效果不錯。

    只是這樣一來,他們在洛杉磯的前期準備就要泡湯了,再說這是一個發生在洛杉磯的故事,搬到舊金山總有點彆扭。

    他思來想去,最終還是決定回洛杉磯拍攝。

    接下來是葛尤的問題,洛杉磯日光充足,非常炎熱,為了和劇中人物接近,葛尤準備在拍攝前曬日光浴,讓自己的皮膚變黑一點,是那種更健康的顏色。

    誰知道在他們抵達洛杉磯後,一直都是陰雲密佈的天氣,葛尤想要曬黑都沒有機會。

    在給葛尤做造型的時候,又出了問題,葛尤的這個形象和京城的環境很搭調,可走在洛杉磯街頭就有點不那麼協調了。

    他扮演的是一個在洛杉磯混跡多年,個性很灑脫的角色。

    「要不葛老師把頭髮理掉試試?」化妝師提議道。

    「那你能保證還能長的出來麼?」葛尤不樂意道。

    這時候葛尤還是有頭髮的,只是前面禿了,兩邊還留著,正因為如此,他特別愛惜自己的頭髮,不怎麼願意剪掉。

    不過他這個髮型和國外的環境有點不搭,顯得不夠利落。

    「試試唄,肯定能長得出來。」大家都勸著。

    「你們啊,就使壞吧,我長點頭髮容易麼?非要剪掉,你們真不夠意思。」葛尤埋怨道。

    葛尤倒不是一個固執的人,為了拍電影還是願意做出犧牲的,最後理掉了頭髮。

    大家一看這新造型,光頭,精神多了,還帶著點玩世不恭的味道,整個人的氣質就對了。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8:06
第二百六十五章 勤儉傳統

    為了拍攝需要,劇組花了一萬美金買了一輛二手房車。

    車裡面的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就是車不怎麼樣,還能開得起來,但跑不遠,容易熄火。

    否則不會這麼便宜,反正就是一個拍攝道具,也不指望真的開著房車去旅行。

    房車對國內的人來說還比較新鮮,在美國已經成為一種產業,不是說美國人買不起房子要住在車上,而是一種移動著的生活方式。

    有些房車相當豪華,和別墅差不多。

    「這車在京城要是敢進三環,鐵定被交警給扣下來,國內改裝車不讓上路。」葛尤玩笑道,「我先在裡面住上兩天,適應適應。」

    「算了,車裡的空調壞了,這大熱天的就別折騰了,等拍的時候還得想辦法降降溫,要不然就只能在早上和晚上拍了。」林子軒阻止道。

    「你們也太能湊合了吧,好歹加個風扇也行啊。」徐繁無奈道。

    「勤儉節約是咱們的傳統美德,就這拍完了戲還要賣出去呢,我問了那老闆,只要沒有太大破損,他願意半價回收。」馮曉剛得意道。

    馮曉剛和國內其他導演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會為投資方著想。

    其他導演總想著把片子拍的完美,總感覺資金不夠用,姜聞就是這類人的代表。

    馮曉剛則是用有限的資金盡可能的拍出想要的效果來,有人批評《甲方乙方》拍的太粗糙,不夠精緻,這牽扯到成本問題。

    如果讓張億謀用250萬人民幣拍出來的片子說不定還不如馮曉剛呢。

    張億謀能拍出精緻的文藝片,但成本肯定很高,相對來說,馮曉剛用低成本電影贏得高票房,他的性價比更高。

    《不見不散》正式開機,除了剛開始外景地的選擇出問題外,其他倒還順利。

    大家的打算是速戰速決。

    這不是拍長篇電視劇,需要那麼多的戲份,一部電影剪輯完成也就120分鐘,真正用於拍攝的時間不多,大多數時間都用在找場地,佈置場景上了。

    好在這次有美方的工作人員協助,他們熟悉洛杉磯。

    這兒最多的就是各大影城,在國內應該叫做影視基地,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旗下都有自己的影城,既可以讓自己公司的劇組拍戲,也可以租給其他劇組。

    不過,價格肯定不便宜。

    比如在《不見不散》中,葛尤和徐繁第一次相遇的時候,徐繁剛來洛杉磯,正幫人看房子,在劇本中這房子應該是一座豪宅。

    在洛杉磯有專門用來拍戲的豪宅,這是真正的豪宅,不是平常的別墅。

    一天的租金是三千美金,兩天就是六千美金。

    為了節省資金,馮曉剛打算用一天的時間把豪宅內的戲份全部拍完,他先做了周詳的計劃,進入豪宅後每個人要做什麼工作都分配好。

    一幫人為此準備了好幾天,等到了日子,大家摩拳擦掌的在豪宅外邊站著。

    房東剛打開門,他們就衝了進去,按照方案各幹各的活,有條不紊。

    這邊剛佈置好場景,葛尤和徐繁就進入了狀態。

    兩人是老搭檔了,彼此熟悉,準備的相當充分,拍完這一段,化妝師上前補妝,其他工作人員迅速的轉換場景,拍下一段的戲份。

    整個過程看似忙碌,其實很有條理,展現了訓練有素的軍事化作風。

    負責開門的老外在一旁看的目瞪口呆,他在好萊塢算是見多識廣了,可從來沒見過這麼高效率的劇組,簡直是分秒必爭啊。

    馮曉剛當兵出身,把我軍的優良作風帶到了美國。

    劇組拍了一天一夜,等第二天老外過來的時候,不僅戲拍完了,連房間都給打掃乾淨了。

    一個國內的劇組來到好萊塢拍戲,對於洛杉磯當地的華人來說非常稀奇,還引起了當地華人報紙和電視台的關注。

    這對林子軒來說是個好消息,他需要找一些華人群眾演員。

    在《不見不散》中,葛尤和朋友辦了家旅遊公司,專門接待國內的遊客來美國旅遊,一個旅遊團怎麼著也要幾十名群眾演員。

    最好是國內在洛杉磯的留學生,能說流利的普通話或者方言,這才是國內的旅遊團。

    他和幾個留學生團體聯繫了一下,大家比較熱情,國內的劇組來好萊塢拍戲的還不多見,其中不少人在國內學的就是影視專業。

    有的甚至是京城廣播學院畢業的學生,是他的校友。

    三年前,《京城人在紐約》的播出展現了華人在美國真實的生活狀態,讓那些盲目跟風的出國者冷靜下來,卻沒有減弱國內民眾對於出國的熱情。

    在美國生活或許很艱苦,卻也充滿了各種機遇。

    電視劇的播出讓國內的人前往美國更有目的性,留學人員和科技工作者佔據了多數。

    對於這些國內藝術院校畢業的留學生,林子軒非常歡迎。

    不僅是群演的問題,劇組還需要翻譯人員,馮曉剛雖說是第二次來美國,可他的英語水平有限,和美國工作人員交流都是用單詞拼湊在一起。

    葛尤和徐繁的英語更不行了,別看徐繁畢業於京城戲劇學院,她的英語口語並不好。

    這和國內的英語教育有關,教的是啞巴英語,做題的時候不錯,一說話就不利索了。

    再說了,劇組裡的翻譯和普通的翻譯不同,拍電影有不少的專業術語,藝術院校畢業的學生懂這個,大家容易交流。

    當然,如果這些留學生願意免費在劇組做翻譯那就更好了。

    為了激發這幫留學生的愛國心,林子軒邀請他們到劇組駐地參觀,見識一下劇組的艱苦生活,讓他們看看從國內來到好萊塢拍電影是多麼的不容易。

    說實話,倒是談不上艱苦,還沒有以前拍《京城人在紐約》那會條件困難。

    不過總有些實際的難題,可以讓他們體驗一下大熱天在沒有空調的房車裡生活的滋味。

    到了約好的日子,林子軒開車去接這幫留學生,一共有十一個人,八男三女,都是國內影視相關專業在洛杉磯的留學生。

    其中有個女孩子叫做俞菲鴻。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8:06
第二百六十六章 驚鴻

    俞菲鴻是南方杭城人,家境優渥,父母畢業於名牌大學,只是不從事文藝工作。

    她六歲開始學習舞蹈,八歲參與了電影演出,十六歲就成了一部電影的女主角,後來考上了京城電影學院表演系。

    四年後畢業,因為成績優異留校任教,那一年是1993年。

    京城電影學院是華國電影行業的最高學府,畢業後能留校任教的要麼是有後台,要麼是學霸級人物,俞菲鴻明顯是後者。

    她的人生非常的順利,沒有任何的波折。

    不過她在電影學院只教了一年書,便辭掉了工作,前往洛杉磯留學。

    「我沒有經驗缺少生活,能教給學生的,只有老師教給我的那些,最多是做傳話筒。加上想學英語,就去了美國留學。」俞菲鴻如此說道。

    在其他人看來,這是個非常任性的選擇。

    在國內,大學老師這個職業既受人尊敬又收入不菲,她就這麼說放棄就放棄了。

    1994年,俞菲鴻來到了洛杉磯,她沒有學習熟悉的影視專業,而是學習了英語課程。

    在洛杉磯,國內的留學生有著各種小圈子,大家互相照應。

    她聽朋友說有國內的劇組來到好萊塢拍戲,便跟著過來看看,她對林子軒並不熟悉。

    俞菲鴻離開國內的時候,林子軒在電影圈子裡還沒什麼名氣,那時候《活著》被禁映,《陽光燦爛的日子》還沒有拿獎,《甲方乙方》才剛剛開拍。

    雙方沒什麼交集。

    林子軒把這幫人帶到劇組的所在地,這兒並不是白人居住區,周圍住的都是少數族裔,旁邊是墨西哥人和黑人。

    然後再帶他們去看劇組拍戲,這些留學生其他人可能不認識,但肯定認識葛尤。

    葛尤的脾氣很好,在拍戲的間隙會和他們聊聊天,交流一下。

    到了晚上,林子軒請他們吃了頓飯,也不是什麼太好的地方,就是附近的中餐廳。

    主要是為了讓這幫人放心,咱們不是騙子,而是貨真價實的劇組,他特意提到了劇組面臨的語言交流困難,希望留學生們能伸出援助之手。

    大多數人找理由婉拒了,也有人因為好奇或者其他原因答應了下來。

    就這樣,劇組收穫了幾名工資極低的翻譯人員。

    不能真的不給工資,林子軒還沒有那麼摳門,大家在異國他鄉生活都不容易。

    在馮曉剛的安排下,這些人很快融入了劇組。

    有一次,林子軒和俞菲鴻聊天。

    「小俞,你在電影學院學的是表演,就沒想過繼續拍戲麼?」林子軒詢問道。

    「那要看有沒有好劇本了,有好劇本的話我才會接。」俞菲鴻回應道。

    俞菲鴻在劇組的工作不重,主要是負責徐繁和美方工作人員之間的溝通交流,她的學業輕鬆,空閒時間比較多,在劇組待得時間長一些。

    看得出她對拍戲很有興趣,只是沒碰到合適的機會和劇本。

    林子軒這麼問是有原因的,《臥虎藏龍》這部小說在《古今傳奇》上的連載快要結束了。

    這部小說被武俠小說愛好者稱為大陸武俠的扛鼎之作。

    這和國內現在沒有出現武俠小說名家有關,《臥虎藏龍》的出現填補了這個空缺,讓國內的武俠小說愛好者相當的興奮和驕傲。

    以前大家看武俠小說都是港台的武俠小說,雖然好看,可總覺得缺少點什麼。

    那就是大陸沒有代表性的武俠作品。

    《臥虎藏龍》沒有一味的模仿港台的武俠小說,而是獨樹一幟,把京味小說和言情小說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不僅是男人喜歡看,就連女孩子也喜歡看。

    當然,這都是在通俗小說界所造成的影響,《臥虎藏龍》並沒有得到主流媒體的認可。

    在小說連載期間,就有出版社和林子軒洽談《臥虎藏龍》的出版事宜,出版社出版這種通俗小說較為容易,不需要承擔什麼風險。

    《古今傳奇》的訂閱用戶原本有四十多萬,由於《臥虎藏龍》的原因,增長到五十多萬。

    出版社初步估計只要有一半的讀者購買《臥虎藏龍》的書籍,就會有二十五萬的銷量,算得上是暢銷書了,他們絕對有利可圖。

    更何況,林子軒還要寫其他四部相關聯的小說。

    到時候造成的影響就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簡單了,或許會形成一種大陸武俠小說的風潮,正因為如此,出版社才會對出版《臥虎藏龍》感興趣。

    出版圖書只是林子軒預料中的步驟,他接下來還會籌備《臥虎藏龍》電視劇的拍攝。

    拍攝電視劇自然要選擇演員,想要電視劇取得成功,選擇適合的演員很重要,你要是讓葛尤來扮演大俠李慕白,那就不行了。

    李慕白要儒雅,有氣度,同時他內心很糾結,給人一種端著放不下的感覺。

    林子軒的首選是陳導明,他已經把小說交給了陳導明,劇本暫時還沒有出來。

    陳導明接戲很謹慎,雖然大家是朋友,可要是不合適他也不會接,而且他和姜聞一樣,喜歡改戲,很難伺候。

    除了陳導明,林子軒還有幾個備選,只是相對來說,他覺得陳導明更合適些。

    這次他見到俞菲鴻,就覺得找到了另一位演員。

    俞菲鴻有一張古典的臉龐,帶著江南女人的嫻靜,美麗的很有味道,古裝扮相會相當驚艷,加上她的性子外柔內剛,極有主見,很符合俞秀蓮這個角色。

    再說,她學的就是表演,還在電影學院教過學,都能當老師了,表演經驗肯定沒有問題。

    在國內,古裝扮相上鏡的女演員真不多,可遇而不可求,不過如果她對電視劇或者武俠劇沒興趣的話,林子軒也不會強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電視劇接不接?武俠劇?」林子軒試探道。

    「還是先看看劇本再說吧。」俞菲鴻沒有拒絕。

    「那行,等回國後我把劇本寄給你。」林子軒點頭道。

    《臥虎藏龍》的籌備工作還沒有開始,並不著急,這次他準備和藝術中心合拍,給國內的電視劇市場帶來一股武俠風。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8:07
第二百六十七章 電影學院的美麗傳說

    林子軒在洛杉磯待了不到二十天就回國了。

    劇組的拍攝進入正軌,他就沒什麼事了,至於影片在美國發行的事情,不怎麼樂觀。

    好萊塢的電影公司想進華國的電影市場很難,而國內的影片要進入美國電影市場更難。

    即便有電影公司願意發行,也不會在美國主流的影院放映,只會在華人聚居區或者偏遠地區的影院上映,更別說是票房分成了,都是低價買斷。

    好萊塢電影一方面在全球大肆的攻城略地,一方面嚴格限制其他國家電影的進入。

    尤其是非英語地區的電影。

    想要打破這種壁壘並不容易,也不是林子軒一個人或者一家公司能做到的,這需要國家的力量在背後推動和博弈。

    他回到京城的時候已經是六月下旬,《真實的謊言》早已下檔,票房超過一億人民幣。

    接下來,華影公司還會引進香江的動作片,以及《獅子王》這種好萊塢動畫片。

    對於國內的觀眾來說,幾乎每個月都能看上一部好萊塢大片,自然心滿意足,華影公司同樣獲利頗豐,唯一失落的想來只有國產電影了。

    四合院裡,林子軒陪著慕姍姍在樹下乘涼,說著閒話。

    「聽你這麼說,那小俞肯定很漂亮了?」慕姍姍好奇道。

    慕姍姍在讀《臥虎藏龍》的時候對俞秀蓮這個角色頗為認同。

    按照林子軒的計劃,他還會寫兩部以李慕白和俞秀蓮為主角的武俠小說,可以說,俞秀蓮這個人物在整個武俠小說系列裡的位置非常重要。

    能夠讓林子軒一眼看中的演員絕對不簡單,這才引起了慕姍姍的好奇。

    在國內的電視圈子裡,林子軒捧誰誰紅的說法很有市場,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再說了,林子軒很看重這部《臥虎藏龍》,又是寫作,又是拍電視劇,花費這麼大力氣,失手的可能性不大。

    「挺好的,有種古典美,我感覺她很適合俞秀蓮這個角色,就是太年輕了,和小說中的人物年紀不符,拍前傳的時候就好了。」林子軒回應道。

    「曉玲是93年進的電影學院,應該知道這人。」慕姍姍琢磨道,「大學老師不當,跑到洛杉磯去留學,還真有股子瀟灑勁。」

    「這就是年輕人啊,總想著遊歷世界,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林子軒說笑道。

    「說的好像咱們多老似的,不過就是早畢業了兩年。」慕姍姍不同意道。

    女人最不願意和「老」這個詞搭上關係,希望能永遠年輕。

    「都快做父母了,咱們不年輕了。」林子軒感慨道,「對了,曉玲最近幹嘛呢?」

    「她啊,好像挺忙的,又準備拍片子了。」慕姍姍微笑道。

    林曉玲的確知道俞菲鴻,或者說俞菲鴻在京城電影學院的知名度相當高。

    「俞老師可是電影學院的傳說啊,現在還流傳著不少俞老師的故事呢。」林曉玲八卦道,「這事兒說起來可長了,老哥,我告訴你了,你要答應我一個條件。」

    「愛說說,不說拉倒,我還沒興趣聽呢。」林子軒無所謂道。

    他就是打聽一下這個人,倒不是真的那麼八卦,何況不能在慕姍姍面前表現的太在意。

    「我做主答應了,曉玲快說說有什麼趣事。」慕姍姍在一旁催促道。

    「你就慣著她吧,等會我做不到可不算數啊。」林子軒事先聲明道。

    「還是嫂子好,老哥小氣吧啦的。」林曉玲不滿道,「這個還要從俞老師的幼兒園時期說起,俞老師上幼兒園那會她父母就沒去接過她,什麼原因呢?因為俞老師太招人喜愛了,街坊鄰居爭著要接送俞老師上幼兒園,還會替她梳妝打扮。」

    「這個有點誇張了吧?」林子軒驚訝道,「從小長的就這麼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啊。」

    「別打岔,這是我在學校聽到的,關於俞老師的傳說還有很多呢。」林曉玲接著說道,「俞老師八歲那年被選中演出一部電影,當時她是歸道具組管,輪到她上場的時候,被道具組的人抱過去,在鏡頭前面一點都不怯場。演完後,有個電影學院的老師特別喜歡她,叮囑她以後一定要報考電影學院。」

    就這樣,俞菲鴻在十八歲的時候考上了京城電影學院。

    「在電影學院裡,俞老師可是公認的頭號校花,不少高年級的學生都想追求她,因為俞老師喜歡小狗,那些男生就湊錢買了一條小狗餵著,就為了每天陪著俞老師遛狗。」林曉玲羨慕道,「據說每到傍晚,就有一個男生牽著狗去找俞老師,要跟俞老師四處走走,只是沒過多久那條狗就死了。」

    「估計是遛狗的時間太長,把狗給累死了。」林子軒調侃道。

    「光是這個還不算什麼,俞老師能成為傳說可不是靠容貌,而是有真才實學。」林曉玲繼續道,「她做事情很有規劃,認認真真,學習成績特好,年年拿獎學金,還參加體育運動,在學校跑1500米拿到了名次,無論是專業課還是文化課,都是班級第一。」

    「這個倒是和你嫂子很像,你嫂子在大學也是班級第一。」林子軒趁機誇了一下慕姍姍。

    「還有件事,俞老師在大三的時候參演了一部美國電影,人家看她演的好讓她留在美國發展,她給拒絕了,要回到學校完成學業。」林曉玲敬佩道,「畢業後俞老師就留校任教了,我在表演系見過她好幾回,特別有氣質。」

    「這個我就比不了了,咱們那會留校任教的機會太難得了。」慕姍姍搖頭道。

    「雖說現在俞老師出國留學了,不過電影學院裡還有不少人對她念念不忘呢。」林曉玲憧憬道,「我什麼時候也能做到這個地步就好了。」

    「你以後少打聽八卦,多用功學習就行了。」林子軒教訓道。

    實際上,林曉玲在電影學院的知名度不低。

    她拿了華國紀錄片大獎後學校免不了宣傳一番,聽說短片《姐姐》在美國參加展映的時候得到了美國紀錄片大師弗雷德裡克懷斯曼的讚譽。

    剛滿二十一歲的曉玲同學在華國影視圈裡已經小有名氣了。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8:08
第二百六十八章 畢業作品

    按照從林曉玲這兒得到的八卦消息,俞菲鴻應該是一位美貌和智慧並重的女人,有主見,自律性很強,還帶著點文藝范。

    妥妥的女神級人物啊!

    女神不女神的和林子軒的關係不大,他先把《臥虎藏龍》的劇本寄到洛杉磯再說。

    至於俞菲鴻會不會接下這部戲就看她自己的意思了,或許她還想在國外呆上兩年,或許她正好想回國拍戲,這都是說不定的事兒。

    林子軒沒有說這部戲以後會拍成電影,電視劇只是一次預演。

    如果俞菲鴻的確適合俞秀蓮這個角色,他會推薦俞菲鴻出演電影版的《臥虎藏龍》。

    這都是以後的事兒,現在說出來為時過早,弄不好會被人當作是說大話。

    林子軒做事一向不喜歡強求別人,順其自然最好。

    「俞老師的事說完了,該說說我的事了。」林曉玲要求道。

    「你先說說是什麼事兒吧?」林子軒沉聲道。

    他剛才只是說說而已,對於妹妹的事情他自然要出手幫忙。

    慕姍姍知道這點,才會答應下來,兄妹之間哪裡會真的計較,不過是互相鬥嘴好玩罷了。

    「老哥,我馬上就要大三了,要準備畢業作品了,你幫我參謀參謀。」林曉玲訴說道。

    「還早吧,不是大四的時候才開始麼?」林子軒詫異道。

    藝術院校的學生畢業都需要一部畢業作品,表演系會排演一場舞台劇,也就是畢業大戲。

    導演系要拍攝一部影片,一般是三十分鐘之內的短片,這關係到畢業的成績。

    「我想準備的充分一點。」林曉玲不好意思的說道,「現在老師們對我的期望挺高的,我不想讓他們失望,我想拍一部真正的電影。」

    這麼一說林子軒就明白了,這是為名聲所累。

    林曉玲在電影學院有了名氣,拍攝的短片獲了獎,老師們自然會看好她,認為她是個好苗子,這是一份關心,同時也是一份壓力。

    如果她的畢業作品沒有出眾之處,或者是拍砸了,老師們的期望越高失望就會越大。

    林曉玲還年輕,沒有經歷過失敗和挫折,沒有學會笑對人生,所以才會緊張,才會想做的更好,不讓老師們失望。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

    面對父母的期望,老師的期望,領導的期望,想要做到最好,但我們不是萬能的,總有搞砸的時候,那時候要學會放鬆,給自己時間調整。

    承認失敗,沒什麼大不了的,關鍵是在失敗後還要站起來,繼續走下去。

    林子軒很想和林曉玲講一通大道理,告訴她拍砸了也無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什麼的。

    不過他知道這時候林曉玲需要的不是大道理,而是支持,讓她相信自己能做好這件事。

    一部真正的電影一般是90分鐘,需要整個劇組的協同合作,對於新手導演來說並不容易,難免會犯各種錯誤。

    電影學院要求學生在畢業之前拍一部短片就是要他們進行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允許犯錯。

    否則一旦到了社會上,拿著投資商的資金再去犯錯,那代價就太大了。

    「你們學校支持你拍一部長片麼?」林子軒詢問道。

    對於學生的畢業作品,一般的流程是這樣的,學校裡經常在一起的幾個人弄一個本子,在校內找各大院系的同學幫忙,做出拍攝計劃,提交給學校。

    如果學校同意了這份拍攝計劃,就會提供資金和拍攝器材,學校的老師會進行一些指導。

    一部30分鐘的短片和一部90分鐘的長片需要的資金肯定不同,電影學院很少會拿那麼多資金支持學生拍攝長片,萬一拍砸了損失太大。

    再說,這些學生作品不能在影院上映,沒辦法盈利,而且,新手導演拍砸的幾率很大,所以電影學院只會支持學生拍攝短片。

    當然,你要是能自己找到資金那就另當別論了。

    「鄭教授的京城青年電影製片廠願意提供拍攝資金,前提是要有一個好本子和一個可行的拍攝計劃。」林曉玲回答道,「導演系四年級的師兄們做了幾個計劃都沒有通過。」

    鄭洞添是京城青年電影製片廠的廠長,也是京城電影學院導演系的系主任和教授,更是林曉玲的導師,他用青年製片廠的資金來支持學生拍片子說得過去。

    只是青年廠的資金也很緊張,不可能拿來給學生練手。

    鄭洞添的要求相對要高一些,至少劇本和拍攝計劃看起來有成功的可能。

    「怎麼沒通過?」林子軒疑問道。

    「有的是劇本不行,有的是拍攝計劃不行,主要還是資金有限,只有不到三十萬塊錢,只能拍室內小場景的片子,可發生在室內還有意思的故事劇本真不好寫,沒有一個被鄭教授看上的。」林曉玲鬱悶道。

    「你的意思是我給你寫一個本子?」林子軒遲疑道。

    「給點靈感就行,我原本想寫一個低成本的喜劇片,就是咱們京城人逗悶子的段子,可老哥你也知道,電影學院講究藝術性,要真是拍個娛樂片,那我就成學校的另類了。」林曉玲請求道。

    林子軒想了想,想到了一部極為簡單的電影。

    電影的主角就倆人,一個老太太和一個女孩子,場景也不複雜,就一個場景。

    故事非常簡單,講的是一個冬天,京城某個四合院孤孤單單生活的老太太迎來了一個來京城學畫畫的外地女孩子。

    女孩子想租老太太的房子,因為這兒離學校很近,但嫌老太太要價太高。

    老太太一臉愛住不住的表情堅決不降價,女孩子無奈租了下來,兩人開始磕磕絆絆爭吵不休的主客生活。

    無論是打電話、繳納電話費,還是點電爐、借用冰箱,女孩子都覺得老太太在處處算計她,心裡十分委屈,老太太看女孩子也是一百個不順眼。

    但日久生情,倆人漸漸成了彼此的依靠。

    日子過了春天、夏天,老太太眼見女孩子生活尤其戀愛中的喜怒哀樂,她晚年的孤獨因為有女孩子的陪伴沖淡了不少。

    秋天來臨,女孩子找到更好的住處,要搬離四合院,老太太的精神一下子垮了下來。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2 08:08
第二百六十九章 功課

    林子軒想到的這部片子叫做《我們倆》。

    故事和場景都不複雜,沒有大場面,不需要龐大的劇組,就是一部低成本的劇情片,主要依靠人物的表演來推動情節,適合新手導演執導。

    唯一的難點就是拍攝時間長,要經歷春夏秋冬四季交替。

    這代表著一個輪迴。

    冬天的時候,老太太和女孩子第一次相見,針鋒相對,矛盾不斷,她們的關係正如嚴冬。

    隨著相處的加深,兩人進入彼此瞭解和關心的春天,在瞭解之後,關係迅速升溫,這就到了炎熱的夏天,最後,在秋天裡離別。

    四季寓意著人生。

    能把京城四季景色的變化和人物內心感情的變化融合到一起,這部電影就算是成功了。

    所以,拍這類片子不能快,而是要慢下來,用一年時間用心打磨,才能拍到理想的效果。

    這就是藝術電影,需要精雕細琢。

    當然,也可以偷工減料,把戲份集中在冬天和春天拍攝,拍電影嘛,冬天拍夏天的戲都常見,只是那樣就沒有自然而然的味道了。

    拍電影,想快容易,慢比較難,很考驗導演和演員的能力和耐心。

    像是香江的王家味,一部電影能拍好幾年,人家就是慢工出細活。

    好在電影學院除了學習有的是時間,所謂的劇組也就是電影學院的學生,只要兩個演員願意配合,每個季節拍上大半個月,問題不大。

    再說拍攝場地,林子軒就有四合院,有的房間還空著呢,騰出來兩間房子用來拍戲足夠了,作為畢業作品,劇組的學生不用發工資。

    京城青年電影製片廠有拍攝器材,真正花錢的地方並不多。

    也就是膠片的錢,演員的片酬,佈置房子需要的道具,拍戲時的路費和飯錢等等,這麼算下來三十萬應該夠了。

    作為製片人,林子軒不由自主的就會想到這些問題,這是職業習慣。

    看到一個劇本,他基本上就能估算出要花費多少資金。

    他在腦海裡把《我們倆》這部片子過了一遍,覺得適合作為林曉玲的畢業作品。

    或許難度稍微大了點。

    這部片子最難把握的就是情感的衝突,人和人從陌生到相識相知,再到難捨難離,想把其中微妙的感情表達出來,呈現在鏡頭之上並不容易。

    林子軒不清楚妹妹在學校裡學的怎麼樣,不過那部叫做《姐姐》的短片拍的不錯。

    林曉玲似乎善於捕捉一些細微的情感,這是作為導演的一種敏銳的觸覺。

    而且,電影學院應該會有老師來進行指導,不用林子軒操心,電影學院的老師都是拍藝術片的行家,知道怎麼在其中拿捏分寸。

    如果林曉玲能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內把這部片子拍出來,就算是成功畢業了。

    打定了主意,林子軒把《我們倆》的大概故事講給了林曉玲,不過,他不會過多的幫助妹妹,那樣對她的成長沒有好處。

    這是林曉玲的一門功課,需要她自己去完成。

    他只是提出一個想法,接下來林曉玲來把這個故事補充完整。

    如何設定人物關係,如何製造矛盾,如何推動情節發展等等,這是很細緻的工作。

    細節決定成敗,尤其這種依靠生活細節取勝的片子,要是沒有生活經驗,很難吸引觀眾。

    這是一個京城老太太和外地女孩子的故事,首先要瞭解雙方的性格,林曉玲就生活在京城,她比較瞭解京城老太太的性子。

    那就是脾氣倔,面冷心熱,說話得理不饒人。

    這只是一種大體的印象,每個人都不一樣,需要林曉玲細心的觀察體會。

    能夠做到哪一步,拍成什麼樣子,就看她自己的努力了。

    「咱們家就有四合院,不用找場景,還能省下一筆開銷,你自己寫劇本,寫好給鄭教授看看,讓他提提意見,這部片子重點講的是感情,你們鄭教授在這方面是行家。」林子軒提醒道。

    鄭洞添拍過不少優秀的故事片,在華國第四代導演中很有聲望。

    林曉玲要做的就是在拍攝的過程中理論聯繫實踐,積累經驗,為以後的導演生涯做準備。

    「我知道了,這個故事挺有意思的,我明天和小組裡的人說說。」林曉玲點頭道。

    「你和賈章柯那個電影小組?」林子軒詢問道。

    「是啊,我們大家都想拍部片子,要拍當下真實的生活。」林曉玲回應道,「賈章柯他們寫了幾個大綱,我覺得太消極了。」

    第五代導演喜歡追憶過去,想從過去的經歷中反思生活,而像林曉玲這批年輕人則活在當下,他們想拍自己的故事。

    林子軒彷彿從中看到了時代的變遷。

    這時候,鄭秀蓮喊他們吃飯,林子軒挽著慕姍姍朝屋裡走去。

    鄭秀蓮現在住在四合院裡,以後還會幫著他們帶孩子,慕姍姍生育後還要出去工作。

    林伯清捨不得家裡的住處,還住在家裡,有時候會到林子軒這兒住上兩天。

    鄭秀蓮則是兩邊跑,她在單位辦了病退,倒不是真的生病,而是提前退休,她雖然剛過五十歲,還沒到退休年紀,不過這種情況在這個年代很常見。

    再說了,退休後的工資不比上班的時候拿的少多少,還有大把的空閒時間。

    對於鄭秀蓮來說,照顧孫子比上班重要的多,而且,現在國有單位的情形並不太好。

    這一年,下崗這個名詞開始經常出現在報紙上,引起各方的關注,尤其是在東北的重工業城市,工廠沒活幹,工人拿不到工資。

    於是,就有了下崗職工。

    工廠以買斷工齡的方式結束雙方的勞動關係,把職工推向社會。

    以前覺得牢靠的鐵飯碗,現在也不牢靠了,這些人在工廠裡呆了大半輩子,現在要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了。

    「早點退休,省得到時候下崗,抹不開面子。」鄭秀蓮看得很開。

    這是實情,不少下崗職工不願意讓家裡人知道,每天還裝作正常上班的模樣,實際上就是在街上無所事事的溜躂。

    想要重新開始並不容易。

    林子軒清楚這只是一個開端,以後下崗職工會越來越多,這就是下崗大潮。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kevin1217

LV:6 爵士

追蹤
  • 8

    主題

  • 2387

    回文

  • 0

    粉絲

~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