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明星] 文藝生活 作者:薪越 (連載中)

 
kevin1217 2016-11-8 04:59:59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80 98056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2:55
第三百六十章 新角度

    三月份,慕姍姍看著一張收視率的調查表,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這是《姍姍訪談錄》近幾個月在各地電視台收視率的統計結果,自從過年之後,這幾期節目的收視率一直在下滑,形勢不容樂觀。

    倒不是說節目的質量下降了,而是觀眾的興趣發生了轉變。

    今年,香江回歸成了民眾期盼的大事件,觀眾對這一類的節目關注度驟增,相對應的,其他節目的收視率就會降低不少。

    一些節目為了提高收視率,會想方設法的和香江回歸扯上關係。

    或者直接做有關香江的專題節目,各大電視台邀請香江明星的次數愈發的頻繁,播放香江的老電視劇照樣能吸引大批觀眾的收看。

    國內的百姓處在一種興奮的情緒之中,這畢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大家有種自豪感。

    慕姍姍估計這大半年的時間都會如此,香江回歸成為國內的電視節目繞不過去的話題。

    《姍姍訪談錄》一向的定位是國內的民生問題,以及影視行業的熱點話題。

    現在要麼堅持這個方向不動搖,等這段時間過去,收視率自然會慢慢攀升,要麼和其他節目一樣,找一些和香江相關的訪談內容。

    不過,她一直做的是國內節目,不太好找切入點,不可能跑到香江去關注那裡的民生。

    最簡單的辦法是邀請幾位香江的明星做訪談,可天王級明星的出場費太高,二流明星的檔次太低,觀眾不一定有興趣。

    香江明星和內地不同,他們都有經紀人,交情歸交情,價格要分明。

    公司裡的員工擬定了幾位一線的香江電視明星,詢問了之後,出場費高得離譜。

    如果是在電視台工作,明星的出場費會由台裡負責,如今慕姍姍自己是老闆,就要考慮怎麼花最少的錢達到最大的效果。

    這時候,林子軒走了過來,看到慕姍姍手裡拿著的統計表格。

    「大家都請香江的明星,這不是哄抬他們的身價麼?一個二線明星跑到內地充大腕,咱們不慣他們這個毛病。」林子軒否決道。

    事實正是如此,由於內地電視台想和香江回歸沾邊,就重金邀請香江演員參加節目。

    不少在香江不怎麼出名的藝人紛紛跑到內地撈金,開出的價碼比國內的一線演員還高,行為舉止囂張的不行,渾身透著一種不知所謂的優越感。

    這幫人在香江不過是龍套和配角,別說是天王了,離一線都有很大的差距。

    這類綜藝節目雖然吸引了觀眾的注意,暫時提高了收視率,但節目的檔次降低了。

    《姍姍訪談錄》是一檔高質量的節目,堅持自身的定位沒有錯,沒必要因此妥協。

    「那行,這半年就這樣吧。」慕姍姍無奈道。

    「這樣,接下來的幾期節目你找幾位國內的經濟學家,談談香江回歸對國內經濟的影響,還有東南亞經濟未來的發展走勢。」林子軒想了想,出主意道,「這不就和回歸的話題聯繫上了麼?」

    「這是國際經濟吧?以前沒做過這個啊。」慕姍姍驚訝道。

    慕姍姍以前只做國內這一塊,這下子的跨度有些大,需要籌備的材料會很多。

    「現在不是提倡和國際接軌嘛。」林子軒解釋道,「香江是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江的回歸肯定會對東南亞的經濟造成影響,對國內的經濟也會有所觸動,你要用亞洲一盤棋的戰略眼光看待這個問題。」

    「這個題目有點大,談不好就成了空談,沒什麼實際意義。」慕姍姍考慮道。

    這應該是財經頻道的節目,他們做起來會較為專業。

    「試試看吧,咱們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林子軒提議道,「大家都在看好亞洲經濟的發展,那在這種高速發展的背後是不是也存在著危機呢?」

    「這時候做這個節目合適麼?」慕姍姍擔心道。

    「只能說是有這種可能性,怎麼解釋就是經濟學家的工作了。」林子軒無所謂的說道,「你讓下面的人注意一下有沒有發表類似觀點的學者,他們肯定願意上節目發表意見,還不用花錢。」

    「我再想想吧。」慕姍姍琢磨道。

    「走吧,別忙活了,要不你也找個總經理得了,省得什麼事都管。」林子軒建議道。

    「就這麼十幾個人,沒有必要。」慕姍姍搖頭道。

    說實話,慕姍姍的管理才能比林子軒要強,這和家庭教育有關。

    林子軒更多的是依靠前瞻性來做出判斷,給人的感覺似乎每次都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久而久之,下面的員工也就信服了。

    這並不能算是管理才能,更多的是林子軒個人的獨斷專行。

    林子軒意識到這個問題,他更適合在大方向上掌舵,具體的事務交給其他人處理。

    目前,慕姍姍的公司規模還不大,不過隨著一檔檔節目的製作播出,公司將會獲得快速發展的機會,綜藝節目大爆炸的時代即將來臨。

    這和全國各地的電視台陸續上星有關。

    以前地方台可能不太重視綜藝節目,但通過衛星向全國觀眾播出後,地方台為了面子,也為了爭奪收視率,肯定會重金打造一檔王牌綜藝節目。

    到時候的競爭會非常激烈,這是慕姍姍的機遇。

    「你要早做準備,租一間更大的辦公室,招更多的員工,這個行業發展很快,一不留神就錯過去了。」林子軒提醒道。

    「說的好像我能影響這個行業一樣,還是一步步的來,先把《鑒寶》這檔節目做起來再說吧。」慕姍姍務實道。

    林子軒想想也是,就算再能幹也不可能把所有東西都抓到自己手裡。

    那不是能幹,而是不知足,要真是那樣的話,生活會很累,沒有必要。

    這畢竟是自己的生活,不是一場你追我趕的比賽,不需要金牌的獎勵,只要自己和家人過得舒服就好,其他的都不算重要。

    「行,聽你的。」林子軒回應道。

    兩人走出辦公室,和員工打著招呼,下了寫字樓,在停車場找到車子,一起開車回家。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2:56
第三百六十一章 鑒寶

    《鑒寶》節目的錄製現場,一團忙碌。

    這是京城電視台最大的演播廳,導演正在指揮人員調試機器,有人對觀眾交代著什麼。

    節目組請了三位文玩專家,兩位來自國家級的博物館,一位是大學考古專業的教授。

    馬未督是第四位專家,正在和其他三位聊著什麼,相談甚歡的樣子。

    還有一位是嘉德拍賣行派過來的人員,評估古董的價值。

    國內的拍賣行興起於1993年,也就是國家的文物政策放開的那一年,國家允許一定範圍內的文物交易,於是,嘉德拍賣行在京城正式成立了。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嘉德每年主要進行春季和秋季的大型拍賣會,還有不定期的小拍。

    在這個行當有句話,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拍賣行也是如此,每年拍賣兩次就夠了。

    《鑒寶》這檔節目有助於收藏這個行業的發展,帶動大家收藏的積極性,拍賣行自然支持,不過前來評估的專家也是收錢的。

    等到這個節目火爆之後,才會有專家願意免費過來。

    現在是專家給這個節目撐檯面,以後就是節目給專家提升知名度了。

    這是第一期節目,說實話,雖然京城電視台做了宣傳,可報名的人數並不多,老百姓不太明白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形式。

    在大家的傳統觀念裡,財不露白的思想深入人心。

    就算自己家裡真有古董,那也不能拿出去給人鑒定啊,還要現場估價,萬一值個幾百萬,在電視上一播出,那不誰都知道了。

    要是被小偷惦記上,或者被街坊鄰里知道,這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所以,家裡有古董的人寧願去潘家園和琉璃廠私下交易,也不願意到電視上露臉。

    這是大多數人的想法,還有一部分人膽子大,不怕上電視,有專家現場鑒定和估價,就不怕被人宰了,知道值多少錢,心裡踏實。

    只要是老京城人,誰家沒有些瓶瓶罐罐,平時看著不起眼,但保不齊就是一個金疙瘩。

    過來的人大都抱著撿漏的心態,這些物件不可能都拿來給專家鑒定,會事先做一次篩選,從中挑出有代表性的物件給專家講解。

    即便是假的,也要有個說法,給觀眾普及一下收藏方面的知識。

    節目時長有限,所以篩選出來的物件還要給專家把關,挑選出那些有價值的文物。

    在錄製節目之前,這些物件專家都上過手了,真假心裡都清楚,實在拿不準的也可以和其他專家商量,這樣就不會出現看走眼的情況。

    這畢竟是一檔專業的鑒寶節目,如果播出後被其他專家挑出了毛病,那就不專業了。

    或者說,錄製節目就是走個過場。

    這檔節目的前期籌備非常重要,整整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選出三十多位持寶人,這些人都是願意配合上電視的,可以錄製兩期的節目。

    等到節目播出後,相信會有更多的百姓願意參與進來。

    「馬哥,怎麼樣?聽說你還自己拿了幾件寶物出來壓軸。」林子軒詢問道。

    「就是大家一起參詳參詳,不算什麼。」馬未督謙虛道。

    想要吸引觀眾的注意,提高收視率,就必須拿出有份量的寶物,或者說值錢的物件。

    要是一場節目下來都是小幾萬的物件,觀眾看著沒勁,提不起精神,要是有價值上百萬的物件,那就不一樣了。

    如果有稀有的寶物,觀眾為了長見識也會收看。

    這檔節目剛開始,哪那麼巧就能碰到值幾百萬的古董,於是就會出現職業的托。

    馬未督和拍賣行會拿古董出來,找人編個故事,什麼在地攤上花幾千塊買來的,專家一鑒定值幾十萬,這樣節目就有看頭了。

    拍賣行拿古董出來是為了宣傳,可能下一次拍賣的時候就有這件古董。

    這倒不算是作假,《鑒寶》主要是為了介紹古玩和收藏的知識,能達到這個目的就行了。

    這種事情在拍賣行很常見,有些托專門用來抬高價格,還有的故意導致流拍,反正古玩這一行有很多貓膩,外行人還是謹慎為好。

    現場準備完畢,導演那邊預備開始。

    整個演播廳佈置的古香古色,專家們穿著老式的大褂,慕姍姍穿了一件旗袍,很有點懷舊風,現場觀眾大多是台裡的工作人員。

    慕姍姍的主要工作就是和持寶人閒聊,介紹寶物的來歷。

    這時候能引出不少稀奇古的怪故事,那些故事講的越離奇的越可能是托,他們是慕姍姍公司的員工,就是為了讓節目有意思。

    以後節目走上正軌,這種托會越來越少。

    每一位持寶人上台的順序是固定的,專家們按照各自的專業進行分析,有時候說錯了,或者說的不到位,專家會要求重拍。

    馬未督很享受這個過程,他的口才不錯,說起來頭頭是道。

    反而那些專家是第一次錄節目,叫停的次數不少,解說的乾巴巴的,不夠吸引人。

    這說明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馬未督適合這種聚光燈下的生活。

    《鑒寶》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一檔收藏類節目,它的形式更為開放,讓老百姓參與其中,不像有些節目只是講解收藏知識。

    京城電視台的領導也在錄製現場,這次他們投入大量資金打造這檔節目,未嘗沒有和華國電視台一爭高下的意思。

    除夕當天播出的賀歲劇《編輯部的故事》續集,讓華國電視台白天的節目收視率暴跌。

    這讓其他地方電視台看到了希望,收視率代表著廣告收入。

    一直以來,華國電視台的廣告費用是最貴的,只要地方台有檔節目的收視率能超過華國電視台同檔期的節目,肯定會得到廣告商青睞。

    就像《鑒寶》這檔節目,京城電視台會放在週日晚上播出。

    只要在京城地區的收視率不比華國電視台低,冠名費和廣告費都不是問題。

    節目錄製結束,京城電視台的領導和慕姍姍握手告別。

    他們和慕姍姍合作一個是因為這檔節目是慕姍姍的公司策劃的,而且作為主持人,慕姍姍在京城有著不小的影響力。

    走出演播廳,外邊有點冷,林子軒拿了一件風衣披在慕姍姍身上。

    這種感覺有點像是以前在華國電視台的時候,慕姍姍錄完《方大綜藝》,他在外邊等著,然後兩人一起回家。

    一晃好幾年過去了。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3:02
第三百六十二章 挑戰

    三月底,意大利電影人馬克穆勒來到了京城,林子軒和姜聞招待了他。

    此人在華國生活過幾年,在語言和生活上都沒什麼隔閡,京城的小吃很對他的胃口。

    他這次來不光是為了看《小城之春》的拍攝過程,更多的是想瞭解目前華國電影行業的境況,以及國內那些有名的導演們正在拍攝的影片。

    如果這些影片符合威尼斯電影節的選片要求,他會向電影節的組委會進行推薦。

    在京城期間,馬克穆勒會和國內的電影人進行交流,包括張億謀等人。

    他對姜聞正在籌備的新片很有興趣,花時間看了《許三觀賣血記》的初稿,對故事裡個體在社會磨難面前展現出來的求生力量感觸頗深。

    許三觀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雄,而是一個有著各種毛病的小人物。

    他沒有大本事,唯一的手段是通過賣血來維持家庭的正常運轉,在一次次的困境面前,他堅持著沒有倒下去。

    按照馬克穆勒的理解,這個故事有一種人道主義的情懷。

    此時《活著》的意大利版已經發行,馬克穆勒覺得《許三觀賣血記》和《活著》一樣,都是一個有力量的故事,描述了小人物和命運的抗爭與妥協。

    他對姜聞和葛尤搭檔來拍這部片子抱有期待。

    不僅願意介紹歐洲的投資人,還承諾明年會向威尼斯電影節的組委會推薦這部影片,前提是這部片子能夠按時拍完。

    姜聞正想著四處拉投資呢,他更傾向於港台的資金。

    歐洲的投資商會催促他按照拍攝計劃進行,港台的投資商會更好商量一些,他在拍片的時候能擁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最終剪輯的權利。

    姜聞和葛尤討論過這個劇本,姜聞對葛尤的要求是不能演的像《活著》裡的福貴一樣。

    也就是說,葛尤要用一種不同的方式來演繹許三觀這個角色。

    要有新的內容,不讓觀眾覺得是在重複。

    姜聞和張億謀執導的方式不同,姜聞本身是演員,他對演員的表演方式有著更高的要求。

    張億謀雖說也演過戲,可他是攝影專業出身,在演員表演上能指導的不多,更多的是提出要求,讓演員去發揮。

    所以,張億謀往往會和表演經驗豐富的演員合作,很少使用非職業演員做主角。

    這對葛尤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活著》中福貴的角色是他演藝生涯的一個巔峰,現在他要拋棄以前的那些表演,重新塑造人物。

    如果能把許三觀這個角色塑造成功了,這會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他離藝術家也就不遠了。

    葛尤拍了三年賀歲片,媒體和專家跟著惋惜了三年,認為葛尤應該早日回頭是岸,不要浪費表演才華。

    弄得葛尤自個都覺得要是再拍賀歲片就是對不住大家的期望,要趕緊拍一部文藝片來。

    其實觀眾還是希望葛尤能拍喜劇片,畢竟像《活著》這類文藝片大部分觀眾真心不愛看。

    現在有了《許三觀賣血記》這個本子,葛尤鉚足了勁想要演好,一直在琢磨著呢,甚至為了體驗賣血時的感受,他都想到醫院裡抽血試試。

    尤其是劇本里許三觀為了救兒子,一個月賣了四次血,差一點死掉的情節。

    這個沒有生**驗,還真不太好掌握其中的分寸。

    葛尤的這個想法被賀姐勸住了,為了這件事賀姐還有點不高興,和慕姍姍抱怨了幾句,演戲不能把命給搭進去吧。

    於是,葛尤改變了方式,找那些有過賣血經歷的人聊天。

    等聊完了再結合自己的表演經驗來模擬出那種狀態來。

    此時國內還沒有實行無償獻血的制度,對獻血的宣傳不夠,大家普遍認為血液是人身體裡的精華,抽血對身體有害無益。

    別說是農村,就算是城裡人也很少有無償獻血的想法。

    大家的生活水平還不高,平時都想著怎麼補血,自然不願意獻血。

    這導致醫院裡出現血荒的現象,就此催生了賣血的產業鏈,血販子作為中間人,組織賣血的人把血液賣給醫院,從中牟取暴利。

    這在國內是相當普遍的現象,有些經濟不發達的地區甚至是賣血成風。

    新聞媒體上做過報道,卻根本禁止不了,這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

    別說是沒有法律禁止血液私下交易,就算是有法律規定,也很難根除這條產業鏈。

    《許三觀賣血記》裡較為真實的反映了這種社會現象,只是把這個故事放到更為廣闊的歷史背景下進行審視,從而有了一種觸動人心的力量。

    在這個劇本裡會多次出現賣血的情節,每一次面對的情況不同,葛尤的表演都要不同。

    比如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是出於好奇,為了證明自己的身體結識,第二次賣血是因為兒子打傷了鐵匠的兒子,第三次賣血是為了討好自己喜歡的女工。

    後來為了家裡沒飯吃賣血,為了招待生產隊的隊長賣血,為了救生病的兒子賣血等等。

    有的是心甘情願,有的是無可奈何,有的是拚死一搏,每一次賣血都有不同的原因,那麼在賣血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情緒和反應。

    這極為考驗演員的表演能力。

    別看只是一次次的賣血,從中透射出人生的無奈和社會的變遷。

    葛尤要把握住這些情緒,不能光靠自個琢磨,還要通過和賣血的人聊天,感受這些人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

    還有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

    比如許三觀賣血之後,手裡有了錢,就會到勝利餐館點一盤炒豬肝和二兩黃酒。

    這既是為了補血,也是為了犒勞自己,他在吃著豬肝,喝著黃酒的時候,會有一些小小的滿足感,覺得自己撐起了這個家庭。

    葛尤會和林子軒對劇本中的細節進行討論,這個人物在這個情景下該是個什麼狀態。

    至於這部戲的女主角,姜聞還沒確定,既然要走國際化路線,就要選擇一個在國際影壇上有影響力的女演員。

    不過這相當於一部葛尤的獨角戲,女演員的戲份不多,也沒太多出彩的地方。

    等到劇本通過審查,拉到投資之後再說不遲。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3:03
第三百六十三章 自然而然

    在京城期間,馬克穆勒觀看了張億謀的新片,就是姜聞主演的那部京味喜劇。

    這是張億謀的轉型之作,在攝影上放棄了以往的形式主義,採用晃鏡頭的手法,節奏非常快,想要表現當下城市裡人們內心的不安和躁動。

    拍完之後,張億謀邀請圈子裡的人觀看,得到的評價褒貶不一。

    有人認為張億謀在影片裡的嘗試令人耳目一新,作為一位國際大導演,還敢於創新,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

    有的導演終其一生只拍一種風格的片子,擺脫不了自身的束縛。

    有人覺得這是一部失敗的轉型之作,張億謀拋棄了自己的長處,刻意模仿其他的導演,結果並不盡如人意,影片荒誕滑稽,內涵不足。

    這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一部影片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既然拍了出來,張億謀還是想獲得認可,他準備參加今年九月份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馬克穆勒答應張億謀會推薦他的影片入圍,但意大利人並不看好張億謀的這部影片。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一向推崇文藝片,這部喜劇片怕是不合評委們的口味,他建議張億謀多參加其他的國際電影節。

    在京城的這半個月,馬克穆勒看了大概三十多部電影。

    既有成名導演的電影,也有年輕導演的影片,各種題材的都有,這是作為國際電影節選片委員會成員的本職工作。

    威尼斯電影節的選片委員會通常有六個人,包括影評人和大學電影專業的教授等。

    幾乎每年的人選都會改變,所以選片的標準並不固定。

    有的人可能更看重導演的名氣,或者看重影片的畫面,也可能是講故事的方式。

    馬克穆勒在看片子的時候喜歡坐在最後一排,這樣既能看到影片,也能看到前面的觀眾,如果在觀影期間,前面的觀眾不停的扭動身子,或者低聲聊天。

    說明這部片子並沒有吸引觀眾,如果觀眾真的被影片吸引,就會聚精會神的看下去。

    他會從中選出幾部影片推薦給電影節的組委會,並寫上自己的評語,至於能不能進入主競賽單元就要看電影節評委的意見了。

    除了看電影,他還在京城電影學院和學生們做了一次交流,介紹了歐洲電影的狀況。

    在好萊塢電影的衝擊下,歐洲的電影市場同樣不容樂觀,歐洲的電影人一部分轉向了好萊塢,跑到好萊塢拍片,另一部分留在歐洲繼續拍文藝電影。

    尤其是進入九十年代中後期,歐洲有名的導演和演員紛紛前往好萊塢發展。

    雖然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口號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但馬克穆勒並不是一個忠實的文藝片愛好者,他本人對商業電影並不排斥。

    如果是他擔任威尼斯電影節的主席,就會把商業元素引入到電影節之中。

    他覺得一個國際性的電影節不能單一的推崇某一種電影,應該做到商業和藝術的平衡。

    商業片能吸引大眾的目光,提升電影節的影響力,藝術片能提升電影節的檔次。

    半個月後,馬克穆勒前往南方的蘇城,同行的有林子軒、姜聞和張億謀。

    張億謀對《小城之春》很有興趣,他想看看田狀狀要怎麼拍這個故事。

    《小城之春》是二月底開機,已經拍了一個多月,拍攝計劃完成了一半左右,演員早就磨合好了,都處在最佳的表演狀態。

    劇組拍攝的地點有兩處,一處是戴家的宅院,一處是舊城牆。

    在劇本裡這兩個地方並不遠,女主角每天買菜回來會到城牆上走走,然後再走回家。

    實際拍攝的時候,宅院和舊城牆離的很遠,一個在城外,一個在城內。

    這幾天天氣不錯,劇組正在拍攝城牆上的戲份。

    也就是女主角獨自徘徊,以及和情人約會的情節,俞菲鴻穿著旗袍,一臉落寞的站在斑駁的城牆上,給人一種佳人遺世獨立的孤寂感。

    田狀狀採用了比較大膽的拍攝方式,一場戲一個鏡頭。

    也叫做長鏡頭,在演員表演的時候不進行鏡頭的切換,等演員把這段戲全部演完了才進入下一個鏡頭。

    這種拍攝方式極為依賴演員的表演,或者說讓演員的表演具有連貫性,一氣呵成。

    好在這個劇組裡的演員都很優秀,能適應這種拍戲方式。

    不過,這麼拍極大的降低了導演的存在感,似乎有沒有導演都一樣,只要把攝影機擺放好,看著演員表演就完了唄。

    「你這個有點太極端了,你可是導演科班出身,不怕圈內人說啊。」姜聞奇怪道。

    在場的無論是姜聞還是張億謀都不是導演專業出身,只有田狀狀是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

    「我覺得依賴不依賴演員,實際上是看導演對演員的信任,以及演員在你影片裡的位置,你確定沒有。」田狀狀回應道,「你確定這些之後,就沒有那些心理的顧忌了,在這部戲裡,這三個人的位置已經確定了,剩下的就看他們怎麼演了,導演介入的越少越好。」

    「這有種自然而然的感覺,導演站在一旁,看著故事的發展,就像是觀眾一樣,客觀冷靜,這有點意思。」張億謀琢磨道。

    「看來這片子還是田導來導才行,我可做不到這麼冷靜。」姜聞搖頭道。

    「這是本子好,這麼個事就該這麼拍,這裡面還有些家國情懷的東西,要不動聲色的表現出來,表現的太過頭就失去意境了。」張億謀分析道。

    張億謀看了看不遠處和妹妹說話的林子軒,心中頗為感慨。

    《小城之春》如果給他拍的話,應該能成為他導演生涯的代表作,田狀狀的處理很到位,拍出來的效果應該不錯。

    還有《許三觀賣血記》,同樣是一個好劇本,落到了姜聞的手裡。

    張億謀現在還是通過改編小說來找劇本,但國內的並不多。林子軒如今是直接拿出來劇本,不在雜誌上發表小說了,這導致張億謀沒辦法第一時間接觸到,他和林子軒沒那麼深的交情。

    此時,林子軒正在和林曉玲說話,徐晶蕾站在一邊。

    江南的春天,草長鶯飛,東風拂面。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3:04
第三百六十四章 故事和形式

    拍完這天的戲份,眾人回到城裡。

    林子軒和當地的電影院聯繫好了,他們在一家影院的放映廳裡播放了《小城之春》的一段二十分鐘的劇情,看看拍出來的實際效果怎麼樣。

    主要是讓馬克穆勒直觀的感受一下這部影片,這關係到他對影片的評價。

    這個片段是發生在宅院裡的故事,從三人初次相見到好幾次女主角和情人約會的時候差一點被撞破,大部分都是內心戲。

    三個人小心翼翼的維持著現狀,沒有人有勇氣打破這種表面安寧的氛圍。

    女主角和情人約會談論的多是往日的生活,懷念和感慨,偶爾還有對以後的期盼。

    不過每次談起都是欲言又止,很少有直白的表述,更多的是內心的掙扎。

    幾位演員把東方人對感情的含蓄和克制演繹的恰到好處。

    一個動作,一聲歎息,一次不經意間的回眸,就把整個情緒給表達出來了。

    這的確是一部依賴演員表演的片子,從目前來看,三位主演完成的很好,張國粒和徐晶蕾也有較為精彩的發揮。

    看完片子,大家回到賓館進行了一番交流。

    在座的都是華國電影圈的知名人物,包括導演、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談論的不光是《小城之春》,還有華國電影的現狀。

    《小城之春》這部片子和第五代導演以往拍的片子略顯不同,它比較安靜和節制。

    第五代導演總想著反思歷史,表達訴求,喜歡在影片中盡情的宣洩情感,就像是色彩濃烈的油畫,無所顧忌。

    第四代導演熱衷於紀實性的美學,技術性的思考過多,就像是淡雅的水墨畫,留有餘味。

    這和他們受到的教育和經歷的時代有關。

    第四代導演接受過系統的教育,認同傳統文化,在電影上沿著傳統的現實主義前行。

    在國內的電影行業,1985年是一個分水嶺。

    那段時間,大量西方的新潮藝術思想湧入國內,電影人開闊了眼界,一些年輕人吸收了西方的電影思潮,不想再走原來的老路。

    他們進行了各種嘗試,就這樣形成了第五代。

    可以說,第五代導演就是反傳統的一幫人,他們迎合了那個時代觀眾求變的心理。

    以前的電影人注重講故事,第五代導演卻偏偏淡化故事,淡化表演,片面注重視覺造型,給觀眾強烈的衝擊力,以為這樣才算是藝術。

    事實上,那不能算是藝術,只能說是一種技巧。

    所以說,第五代導演在藝術形式上拍的是油畫,第四代導演是傳統的水墨畫。

    《小城之春》應該說是一部回歸傳統的影片,它注重故事,不注重形式。

    《活著》同樣是一部回歸傳統的影片。

    在那部影片裡,張億謀放棄了以往濃墨重彩的畫面和形式主義,安安靜靜的躲在攝影機後面,認認真真的拍一個故事。

    不用造型、意念的方法去營造氛圍,不搞民俗,不獵奇,實實在在的講述一個家庭的辛酸往事,這樣就足夠了。

    眾人先就電影裡故事和形式的問題展開了討論。

    「我覺得故事是主要的,以前我們沒能力把故事和人物弄紮實,就借鑒了西方的一些藝術形式,表面看起來是成功了,拿了大獎,觀眾覺得新鮮,但這是由於我們自己的不足造成的,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姜聞發言道,「我自己有時候也喜歡弄一些形式的東西,不過一個好故事才是電影的核心。」

    「這點我同意,從八十年代開始,國內的導演都在探索,走出了一條路子,像是億謀等人,在國際上獲得了認可,擴大了國內電影的影響力,這是好事兒。」田狀狀點頭道,「只是時代不同了,光是形式化的東西顯得空洞,我不是說形式不重要,這就像是人的兩條腿,只有形式和故事結合在一起,才能撐起一部片子。」

    「我這兩年也在琢磨這個事,嘗試了不同的題材,有的成功了,有的不被市場認可,我感覺市場越來越重要了,八十年代那時候,咱們拍片子不用考慮市場,都是國家的,票房和導演沒關係,想怎麼拍就怎麼拍,沒什麼顧忌。」張億謀感慨道,「現在再拍片子就要考慮太多東西,這個片子能不能賺錢啊,觀眾喜不喜歡啊,不那麼純粹了。」

    這幾年,張億謀一直嘗試轉型,可他的風格太鮮明瞭,轉型後的片子往往得不到認可。

    他的電影就是形式大於內容的典型,隨著觀眾對形式主義的厭倦,更想看到的是故事,比如馮曉剛的京味喜劇。

    京味喜劇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故事接地氣,沒有假大空,觀眾覺得這就是發生在自個身邊的故事,觀影的時候就會有代入感。

    張億謀的問題是他一旦離開自己熟悉的形式,就有點找不到重心了。

    觀眾看的或許只是導演拍出來的影片,不會去瞭解導演背後的故事,他為什麼會拍這樣的片子,這麼爛的片子真的是張億謀拍的麼?

    對於導演來說,轉型往往很困難,這意味著要拋棄過去的經驗,重新來過。

    「這個我有體會,張導的新片變化很大,我演的時候挺過癮,有新鮮感。」姜聞繼續道,「再說我們拍片子的時候要不要向市場妥協,我覺得吧,要分情況,如果我拍的是文藝電影,那就決不妥協,要是商業電影,那肯定得考慮市場,主要還是看定位。」

    「我注意到華國國內出現了較為成熟的商業片,這是一個好現象,說明你們的電影市場正在走向成熟。」馬克穆勒評價道,「我還注意到一些青年導演的影片,很有想像力。」

    在京城,林子軒給馬克穆勒看了馮曉剛的京味喜劇。

    京味喜劇由於地域的限制,肯定沒辦法走向國際市場,在國外放映絕對會票房慘敗。

    但對於國內的電影行業來說,這是一個開端,從低成本的喜劇片到高成本的商業片,總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3:05
第三百六十五章 討論

    一幫人從電影的故事到形式,談到了電影市場和觀眾的需求。

    他們是從導演的角度看待問題,並不能代表影視公司和院線的態度,兩者往往是對立的。

    導演要拍自己想拍的影片,影視公司和院線則要賺錢,觀眾想看到好電影,三者之間的分歧在於對「好電影」的定義上。

    「你們覺得文藝片就是好電影,院線覺得能賺錢的電影就是好電影,觀眾覺得好看的電影才是好電影。」林子軒表態道,「大家的標準不同,這就需要各方進行妥協。」

    在目前看來,觀眾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

    以前是導演告訴觀眾什麼是好電影,他們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因為國內的觀眾看不到別的片子,沒有選擇。

    如今不同了,觀眾可以對導演說「不」了,這就是市場的變化。

    不過也存在一種狀況,比如說觀眾喜歡看好萊塢的商業大片,國內的影視公司為了賺錢,為了迎合觀眾就會拍這類片子。

    久而久之,商業片興盛起來,擠佔了藝術片的市場,讓藝術片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這就是矯枉過正,國內的很多事情發展到最後都是如此。

    林子軒想做的是商業和藝術的平衡。

    大家對於新崛起的第六代導演的看法也不相同,田狀狀支持第六代導演,他扶持了不少年輕導演,為他們提供幫助。

    「他們這幫人有想法和創造力,同時也有經驗不足的問題。」田狀狀客觀道,「和咱們不同,他們更大膽,敢拍一些禁忌題材,不是說這類題材就好,而是說他們走的更遠。」

    媒體對於第六代導演的批評一直沒有停止過。

    比如指責他們的圈子太小,思想太淺,缺乏是非判斷標準,個人主義思想氾濫等等。

    按照張億謀的說法,就是小資情調和自我意識太濃。

    第五代導演覺得自己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的片子往往帶有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

    第六代導演恰恰相反,他們走的是寫實主義,這和他們的生活閱歷有關,他們在社會上往往處在被排擠和漂泊的境地,想要藉機發洩心頭鬱積的情緒。

    他們不願意歌頌主流,更上不了上層社會的檯面,所以只能拍地下電影。

    這個話題比較沉重,林子軒稍微活躍了一下氣氛。

    「姜哥就是第六代的,這個問題他最有發言權。」林子軒說笑道。

    「我不是第六代吧,我認同他們的一些想法,那就是在拍片子的時候要大膽的嘗試,不要在乎什麼規矩,電影這個東西就沒有規矩可言,或者說規矩就是用來打破的,可我的創作理念和他們並不相同。」姜聞解釋道。

    有的導演很難用第幾代來劃分,比如姜聞和馮曉剛。

    姜聞的電影雖然有理想和浪漫的情懷,但不是反思歷史的類型,應該說是懷舊,所以他不屬於第五代導演。

    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在空間形態上一直是向內的、封閉的、侷促的,這和華國人的生存環境有密切的對應關係。

    姜聞電影的空間形態是向外的、敞開的、舒展的,它把人引向更廣闊的天地。

    如果說第五代導演是拍院子裡面的故事,那姜聞就跳出了院子,站在了屋頂上。

    馮曉剛這個就更難說了,他不是科班出身,目前來說還沒有形成什麼風格,更談不上第幾代,不過他一直在求新求變。

    在座的林曉玲屬於第六代,只是她還沒有畢業,就算拍了一部電影,仍然屬於小字輩。

    賓館會議室裡沒有記者,大家聊的很實在,不虛偽,主要討論了國內電影的現狀和未來。

    能在這兒聽聽比在學校上課的收穫更大,這相當於國內電影行業的高端論壇了。

    最後一個話題導演們相當感興趣,華國什麼時候會出現世界級的電影大師。

    這個電影大師不是說拿了多少獎或者拍了多少部電影,而是說有沒有對電影的發展做出貢獻,要麼創造了一種新的拍攝方式,要麼開創了一個新的電影流派。

    總之,是能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名字的那類人。

    即便自信的姜聞也不敢說自己是電影大師,那只是他的一個目標。

    所以,大家討論的是華國多久才能出現一位世界級的電影大師,這就是瞎猜和閒聊了。

    相對於張億謀等人的謙虛,馬克穆勒倒是信心十足。

    「我覺得你們還沒有意識到華國的變化有多大,我每次來都有不同的感受,在這種巨大的社會變革中,很容易激發創作上的靈感。」馬克穆勒感慨道,「你們可能還沒出現大師,不過已經有了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高水平的導演,我相信,出現大師不會太遙遠。」

    這場交流眾人頗為盡興,馬克穆勒對《小城之春》讚譽有加。

    認為這是一部展現東方人生活和情感的影片,在西方也有拍攝這類婚外戀題材的電影,西方人較為主動和熱情,不如東方人委婉和含蓄。

    尤其是小城的設定,把婚姻狀態表現的極為形象。

    婚姻就像是一座小城,女主角喜歡在城牆上徘徊,象徵著在婚姻的邊緣地帶遊走,她既想走出小城,追求幸福,又被小城束縛。

    這部片子有東方的韻味,也有西方的哲理。

    馬克穆勒相信《小城之春》會符合評委們的口味,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評委以歐洲電影人為主,偶爾會邀請好萊塢或者亞洲地區的電影人作評委。

    接下來,張國粒和徐晶蕾會跟著林子軒返回京城,他們的戲份已經結束了。

    張國粒要參加《一聲歎息》的拍攝工作,這一次他會是電影的主角。

    徐晶蕾要在《臥虎藏龍》後傳中繼續扮演玉嬌龍的角色,經過《小城之春》的拍攝,她的演技獲得了不小的提升。

    相信再次扮演玉嬌龍,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與此同時,遠在美國的李桉收到了林子軒寫的劇本,以及《臥虎藏龍》系列的四本圖書。

    還有一個關於李慕白師傅的故事林子軒沒有寫,那個故事和《臥虎藏龍》的主線關聯不大,等以後有時間再說吧。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3:07
第三百六十六章 立體

    李桉看了劇本,讓他意外的是這個本子和原著差別很大。

    他覺得林子軒既然是《臥虎藏龍》的作者,寫出來的劇本一定會忠於原著,最多是在原著的基礎上稍加修改,不會推翻重來。

    因為作家對於自己的作品會很重視,不願意破壞整體的結構。

    但編劇不同,編劇的工作就是改編,為了劇本適合拍出一部電影,不惜破壞原著的構架。

    從結構上講,這個劇本加重了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戲份,形成了李慕白、俞秀蓮和玉嬌龍三者並行的框架,當然主線還是玉嬌龍。

    李桉在看原著的時候就覺得玉嬌龍一個人很難撐起一部電影,角色太單薄了。

    這麼一改,形成了一個三角形,整個架構就穩了,內容更為豐富,不會讓觀眾覺得故事情節單一,就是一個女孩子闖江湖的故事。

    三角要比直線更有層次感,給觀眾舒服和安穩的感覺。

    一個劇本要有主線,原本《臥虎藏龍》的主線是玉嬌龍偷取青冥寶劍闖蕩江湖。

    現在的主線則成了以李慕白為代表的老江湖和以玉嬌龍為代表的少年江湖之間激化和化解矛盾的故事,這是兩代江湖人的恩怨糾葛。

    在沒有看林子軒的劇本前,李桉考慮過要如何改編。

    怎麼樣重塑玉嬌龍這個角色,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想要推動劇情的發展就要製造出矛盾來,然後化解矛盾,這是電影慣用的手法。

    他要加入的是俞秀蓮這個人物。

    一個是「外陰內陽」的玉嬌龍,一個是「外陽內陰」的俞秀蓮,通過兩者互動推動情節。

    玉嬌龍的外在很女性化,十分嚮往李慕白和俞秀蓮那種跑馬江湖所代表著的自由豪氣,但她的內在很陽剛,追求純粹的武技,想要掌控自己的生活。

    俞秀蓮是一位行走江湖的女俠,做的是拳頭上站人,胳膊上跑馬的男人事業。

    然而,她的武藝雖好,人事練達,內在卻十分的女性化,她想成家,穩定下來,心裡有著道德規矩,不像玉嬌龍那麼的肆無忌憚。

    她們之間的對應關係足以成為一部影片的骨架,那這部片子就會是一部女人戲。

    在李桉看來,女人之間的江湖也很有意思,至少觀眾不會覺得單調。

    兩個女人的愛與恨,親密中帶著較量和嫉妒,小心眼的你來我往,互相鬥嘴和比較,這些都是女人戲裡很吸引人的部分。

    不過林子軒的這個本子加入了李慕白的因素,在《臥虎藏龍》裡李慕白只是個配角。

    在書中,李慕白把玉嬌龍抓住,押解回京城完婚,這個過程非常簡單。

    但在劇本中把這個過程給延長了,出現了李慕白教訓玉嬌龍的情節,把老江湖和少年江湖對江湖的理解寫了出來,如此就豐滿了李慕白大俠的形象。

    同時,讓觀眾看到了一種傳承性的東西,江湖不光是打打殺殺,也有一套自己的秩序。

    如此一來,三個人就形成了一個立體的江湖。

    俞秀蓮和李慕白是華國社會裡常見的兩個典型角色,他們為道德和群體而活。

    人在江湖,不能只靠武藝,還要以德服人。

    正是因為道德的束縛,兩人付出了青春的代價,這時候,玉嬌龍的出現打破了江湖的平靜,也勾起了他們內心的渴望。

    每個人的心裡都藏著一隻猛虎,江湖上臥虎藏龍,人心何嘗不是。

    李桉的電影很溫和,其中既有東方傳統文化的包容性,也有對西方文化的接納和妥協。

    他不是那種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觀眾的導演,而是通過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一個故事。

    他接受過東西方兩方面的教育,瞭解西方人的觀影習慣,善於在好萊塢嚴格、規範的製片範圍內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

    或者說他找到了東西方文化的交叉點。

    《臥虎藏龍》這個劇本很對路,李桉覺得有搞頭,不過他要先做一件事。

    那就是把劇本翻譯成英文,拿給西方人看,看看西方人能不能理解這個故事。

    一般而言,武俠小說很難翻譯成外文,老外不懂的武俠小說的神奇,比如經脈、穴道、暗器、飛簷走壁的輕功,還有無法解釋的內功。

    這些詞彙在外語中沒有對應的單詞,翻譯的難度可想而知。

    不光是武功方面,還有整個東方的社會架構和道德理念。

    比如玉嬌龍的家庭狀況,玉大人是幹什麼的,為什麼會對家裡的師爺言聽計從,又為什麼要把女兒嫁給那樣的人。

    這些東方人覺得理所當然的東西,在老外眼裡,不是沒興趣就是覺得奇怪,會產生疑問。

    說到底,大家的思維邏輯和生活環境不同。

    事實上,有些東西就連東方人都很難說明白,更別說是解釋了,比如「江湖」是什麼。

    面對一種新的文化,能夠吸引他們的,一個是好奇心,一個是瞭解,怎麼通過電影這種藝術形式來跨越文化的鴻溝,首先要從劇本做起。

    以前老外看武俠片,只是看武打的部分,至於劇情扯什麼,他們根本不在乎。

    李桉想做的不僅要拍好看的武俠片,還要讓老外懂得故事的內容,起到溝通橋樑的作用。

    那麼第一步就是要讓老外讀懂劇本。

    《臥虎藏龍》的劇本沒有講什麼高深的武功,不像其他武俠片一樣講這個拳那個腿的,各大門派和正邪魔道等等。

    老外會覺得亂,搞不懂這個人是什麼門派,用的是什麼武功,看了後面忘了前面,稀里糊塗,自然沒辦法理解故事內容。

    所以,只要抓住一個重點就好了,那就是劍法,這是最簡化的寫法。

    其次是對白,用古文有韻味,用現代文容易理解,但這兩者轉換起來就困難了。

    李桉找了和他有過多次合作的美國編劇,叫做詹姆斯,他讓詹姆斯先把劇本翻譯成英文,找老外來讀,看看老外對這個故事的理解有什麼偏差。

    哪兒有偏差,哪兒有不懂的地方,再琢磨著修改。

    不管怎麼說,有了這個劇本,這個項目總算是有了一線曙光。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3:10
第三百六十七章 傳奇歸來

    林子軒回到京城的時候,離香江回歸只有兩個多月的時間。

    大家的情緒都比較亢奮,有的單位還組織了不少的活動,比如作協就有在六月份和香江作家舉行文學研討會的計劃。

    這種活動少不了演藝圈的參與,香江回歸肯定會有文藝晚會。

    能夠參加這種規格的晚會是一種榮譽,歌手和演員都很積極。

    電影行業同樣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大致的意思是在香江回歸後,要加強兩地電影從業人員的交流,對香江電影實行更為開放的政策等等。

    所謂的交流就是為香江演員來大陸發展提供便利,鼓勵和香江電影公司合作拍片。

    一些原本很難進入內地市場的香江電影,在修改後可以在內地院線上映。

    電影圈內的人對此各持己見,一方面認為通過交流能夠借鑒香江電影的國際化經驗。

    香江在學好萊塢那一套,同時又比好萊塢容易變通,它吸收了好萊塢的經驗,變成了自己的東西,咱們既然學不到好萊塢的經驗,不如先學香江的經驗。

    也有人認為那不如直接去學好萊塢的經驗,那樣還徹底一點。

    另一方面,香江電影的進入對國產電影無疑是一種衝擊,不過反正被好萊塢大片衝擊慣了,大家也就不怎麼擔心了。

    這些政策目前還看不出什麼來,總體來說,電影圈較為平靜。

    林子軒去過香江,對香江的電影圈子不抱期望,那個圈子非常封閉和排外,還很勢力,想和他們合作溝通並不容易,現在跑過去估計只能得到白眼。

    而且,香江電影即將進入嚴冬期。

    等他們以後沒片子拍,來內地圈錢的時候,再談合作好了,那時候主動權在咱們這邊。

    在內地,有部分電影人傾向於香江,還有一部分電影人傾向於好萊塢,傾向於歐洲的也有一小部分,剩下的是本土派。

    本土派也叫做保守派,想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發展國產電影。

    林子軒不介意和國際上的電影人合作,但他不想抱大腿,算是本土派,只是不明顯而已。

    這和各人的教育背景有關,在國內受教育的大多是本土派,有留學背景的崇尚好萊塢模式,國內的藝術院校也會培養出一批崇尚歐洲藝術電影的人。

    由此形成了一個個小圈子,影響著國內電影行業的發展。

    慕姍姍根據林子軒的提議做了兩期有關亞洲經濟的訪談,邀請經濟學家從兩個方面解讀亞洲經濟未來的發展走勢。

    現在大部分經濟學家都認為亞洲正處在快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間可能會持續十年以上。

    但也有一小部分學者認為亞洲各國的經濟雖然發展很快,也有著不少的隱患。

    比如金融體制監管不嚴,存在漏洞,經濟泡沫和銀行不良資產膨脹等等。

    這兩期的《姍姍訪談錄》播出後,收視率的確是上去了,卻引起了經濟界的抨擊。

    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言論,會誤導觀眾,並列舉大量的證據來證明亞洲經濟沒有問題。

    目前,《姍姍訪談錄》在全國五家電視台播出,好在沒有上星頻道,不是對著全國觀眾播出,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主要還是經濟界內部的爭論。

    「這次差點出事,早知道還是做一些平常的訪問好了。」慕姍姍擔心道。

    「有爭議是好事,沒爭議才可怕。」林子軒回應道。

    相對於《姍姍訪談錄》遇到的問題,《鑒寶》這檔節目獲得了成功,引起了觀眾的興趣。

    觀眾之所以愛看,不光是因為能學到知識,還迎合了一部分人一夜暴富的心理。

    在現在的社會上,踏踏實實工作的人越來越少,投機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想著能夠不勞而獲,像彩票這種方式就受到了老百姓的追捧。

    以小博大,兩塊錢贏取上百萬,這就是一夜暴富的心態。

    《鑒寶》其實就有這種心理暗示,你把家裡的瓶瓶罐罐拿過來,經過專家鑒定,興許就能值幾十萬,這種好事哪兒找去。

    觀眾看到這種情形不眼熱麼?不會想著自己也成為那個幸運兒麼?

    這可是改變命運的機遇啊。

    再者說,觀眾還喜歡看那些被專家評定為假貨的寶物,原本持寶人對自己的寶物非常有信心,說什麼是祖上傳下來的,好幾輩人一直珍藏著。

    通過鑒定發現是個現代的仿品,持寶人一臉落寞的離開。

    觀眾看著就覺得高興,這正是老百姓看笑話的心態,反正那個人不是我就行。

    京城電視台雖然比不上華國電視台,但它佔著地利,京城周邊的觀眾都能收看到。

    有了這幾種因素,《鑒寶》想要不火都難,參加報名的觀眾成倍的增長,導致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大增,慕姍姍公司的員工忙碌起來。

    廣告商找上門來要求贊助,形勢一片大好。

    這檔節目的成功給了京城電視台領導信心,加大了投入力度,準備做成一檔王牌欄目。

    慕姍姍因此重新回到了京城觀眾的視線,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五月份,林子軒回到了京城電視藝術中心,為趙寶鋼送行。

    此時的藝術中心今非昔比,林子軒離開的時候,藝術中心只有幾十人,作為創作部門的領導,他帶著這幫人創造了一個個輝煌,在國內的電視行業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毫不誇張的說,他已經成為藝術中心的傳奇人物。

    如今藝術中心有數百名職工,工作地點也成了辦公大樓,每年製作超過五百集的劇集,成為了電視行業的領頭羊。

    在藝術中心的展廳裡,存放著各種獎盃和獎狀。

    《編輯部的故事》,《外來妹》,《京城人在紐約》,《過把癮》……

    這些獎盃代表著藝術中心過去的成就,也代表著林子軒在藝術中心的那段時光,現在他回到了藝術中心,準備在電視行業再創輝煌。

    藝術中心的職工有的是以前就跟著林子軒的老人,也有這兩年剛加入的新人,他們看著林子軒,心情頗為激動。

    一個傳奇歸來了。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3:14
第三百六十八章 戲包人和人扛戲

    林子軒倒不認為自己是什麼傳奇,他回來拍電視劇有兩個目的,其中一個就是為了賺錢。

    以前他拍了那麼多劇集,實際上沒賺到多少錢,當時的市場沒有開放,錢都被電視台給賺走了,製作單位反而是虧本經營。

    如今市場放開了,電視劇的價值體現了出來,一部熱播劇能賺上千萬,比電影賺多了。

    其次是重振藝術中心在電視行業的地位。

    這就不是光拍熱播劇那麼簡單了,一定要有創新的劇集才行,能夠引領一種風潮。

    《渴望》開創了室內劇的先河,《編輯部的故事》打響了情景喜劇的第一槍,《京城人在紐約》第一次到海外拍攝,《過把癮》是國內第一部言情劇……

    藝術中心的人覺得林子軒是業內的傳奇,是因為他總能走在這個行業的前沿。

    眾人在飯店吃了頓飯,為趙寶鋼送行。

    趙寶鋼在藝術中心六七年的時間,不光是拍電視劇,還培養了一批年輕導演,在這一點上要比林子軒強,這是藝術中心能持續發展的原因。

    一家單位或者公司永遠不能只依靠某一個人,要有可持續的發展規劃。

    送走了趙寶鋼,林子軒回到了藝術中心。

    他現在不是藝術中心的員工,只是作為一個合作夥伴,來洽談合作,不能說反客為主,指揮藝術中心的人做事情。

    那不合規矩,會給人跋扈的感覺,就算藝術中心的人不覺得,也要自我約束。

    這次林子軒帶來了兩個劇本,一個是青春偶像劇,叫做《將愛情進行到底》,還有一部諜戰戲,叫做《潛伏》。

    青春偶像劇在國內還不流行,日本和韓國已經有了這種類型的劇集。

    說白了,就是俊男靚女的組合,主打青春期男女的日常生活,包括上學、戀愛、就業、拚搏和無奈等等,能夠引起青年人的共鳴。

    《將愛情進行到底》不是那種浮誇的偶像劇,而是較為真實的展現了九十年代中後期青年人面對社會變革做出的人生選擇,以及困惑和無奈。

    現在上大學收費了,畢業不包分配了,市場經濟自由流動,賺錢的機會多了,整個社會愈發的浮躁和不安定。

    青年人不再像以前那樣按部就班的生活,看似自由了,卻帶來了更多的困惑。

    社會上的偶像不再是軍人和勞動者,而是成了歌星和大款,舊有的秩序被打破,新的價值觀還在形成之中。

    林子軒沒有能力解決社會問題,他拍這劇集同樣是為了賺錢。

    只是在賺錢的同時,他想表達一點什麼。

    《將愛情進行到底》說的不僅是愛情,還有青年人的拚搏和奮鬥,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潛伏》這部劇說實話有點冒險,倒不是說現在不能拍這類題材,而是容易碰到雷區。

    以前也有諜戰劇,《潛伏》的不同之處在於,它裡面的人物更為複雜,注重內心戲。

    以往的電視劇往往是正邪分明,敵人可惡可恨,窮凶極惡,好人堅強勇敢,視死如歸,或者說人物臉譜化。

    《潛伏》在塑造人物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劇中的人物性格鮮明,不死板。

    比如老謀深算的吳站長、匹夫之勇的馬奎、陰險小氣的陸橋山、心狠手毒的李涯,每個人的行為處事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順理成章,不顯得突兀。

    這就是對人心和人性的把握,極為深刻。

    在劇情設置上懸念迭起,情節緊湊,不光是鬥智鬥勇,還添加了幽默和言情的元素,吸引著觀眾一步步看下去。

    大家對這兩個劇本進行討論,《將愛情進行到底》這個本子沒什麼問題,雖然有些現實描寫,卻沒有觸及太多的社會問題。

    林子軒確定讓徐晶蕾做女主角,其他的演員倒是無所謂,年輕演員很好找。

    「在藝術院校找吧,新人片酬低,聽話,只要上鏡就行。」林子軒決定道。

    在影視劇這個行業,有時候是戲包人,有時候是人扛戲。

    前者只要有個好劇本,有個好的製作團隊,演員按部就班的演下去就行了,不需要太精彩的發揮,後者就需要通過演員的精湛演技來撐起一部戲。

    《潛伏》就是如此,這部劇想要精彩需要找一幫好演員來扛戲。

    「選角先不急,把本子送上去,等審查能通過再說。」林子軒建議道。

    藝術中心的人沒什麼可說的,這個本子的確不好過審。

    你把反派寫的有血有肉,合情合理,這觸及的就太深了,尤其是在諜戰戲裡,以前沒這麼拍過,對壞人就應該醜化和無情的鞭撻。

    不愧是拍過《編輯部的故事》的傳奇人物,大家在心裡感慨。

    在藝術中心,流傳著不少小故事。

    當初《編輯部的故事》由於諷刺現實,被華國電視台決定停播,林子軒等人趁著國家領導人視察華國電視台的當口,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如此《編輯部的故事》才得以播出,成為了經典。

    《潛伏》這部劇大膽的描寫了那段特殊時期的鬥爭故事,這是諜戰劇上的一個新突破。

    做旁人不敢做的事,拍旁人不敢拍的電視劇,這是大家對林子軒的看法。

    實際上,林子軒沒有他們想的那麼堅持,他做了兩手準備,如果《潛伏》無法通過審查的話,他還準備了一部《大宅門》。

    他選擇的這兩部劇投資都不高,但影響力不小,小投資能獲得大回報。

    《將愛情進行到底》採用新人演員,現代的時裝戲,二十集的長度三百萬投資足夠了。

    《潛伏》要用不少明星,佈景和道具講究,三十集的長度至少要投資六百萬。

    《大宅門》是一部大戲,演員眾多,還是古裝背景,前後延續幾十年,這個項目太龐大了,要投資上千萬才行。

    不是說藝術中心沒有錢投資,而是資源配置的問題,完全可以用這些資金拍其他劇集。

    否則一旦拍砸了,藝術中心就會元氣大傷。

    目前,像《大宅門》這種電視劇只有華國電視台牽頭,大家群策群力才能完成。

    這正是林子軒沒有拿出來的原因,等以後資金充足了,市場更為開放了再說。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3:19
第三百六十九章 主動性

    徐晶蕾回到京城,加入到《臥虎藏龍》續集的拍攝之中。

    時隔一年,再次扮演玉嬌龍這個角色,她有一種熟悉的陌生感。

    在這部戲裡,玉嬌龍已經是一位母親,雖然仍舊囂張跋扈,性格不改,卻有了更多的人生閱歷,在處理事情上更有手段。

    和她本人一樣,這一年多的時間讓她成長不少。

    在拍《臥虎藏龍》的時候,徐晶蕾屬於被動接受的狀態,對於導演的要求,對於陳導明的指點,都是如此,這是在學校養成的習慣。

    國內的學校採用的還是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就導致學生的主動性太差。

    好的演員不能僅僅被動接受,還要具有主動性,要思考這個角色我要怎麼演,而不是別人告訴我怎麼演,要有自己的想法。

    當自己的想法和導演的要求出現偏差的時候,可以和導演協商。

    像姜聞和陳導明就是這樣的演員,他會告訴導演我覺得這樣演不錯。

    於是,很多人就認為他們難搞,你老老實實的按照導演的要求拍戲就好了,弄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幹嘛,浪費大家的時間。

    在影視圈裡,被動接受的演員佔大多數,具有主動性的演員不多。

    或者是因為不想挑戰導演的權威,或者是覺得無所謂,反正是拿錢拍戲,怎麼拍都行。

    徐晶蕾這一年來,如果說學到了什麼,那就是演員要有主動性,要主動的參與到角色之中,我覺得這個角色應該怎麼演。

    在拍《臥虎藏龍》的過程中還不明顯,那畢竟只是一部武俠劇,發揮的空間不大。

    到了拍《小城之春》的時候,她才有深刻的體會。

    每次站在一旁,看著陳導明、王志聞和俞菲鴻三人為了一個站位,一句台詞不停嘗試的時候,她覺得這才是塑造人物。

    田狀狀給了演員極大的發揮空間,他沒有說你應該怎麼演或者你不應該怎麼演,他只說了這個人物的基本狀態,你們自己覺得怎麼合適就怎麼來。

    徐晶蕾剛開始不太適應,她扮演的戴秀雖說是個配角,出場的次數可不少。

    這部戲畢竟就五個角色,還是生活在一座宅院裡,總是要碰在一起的。

    戴秀天真爛漫,嚮往外邊的世界,傾慕從大城市回來的青年醫生,是個很單純的角色。

    徐晶蕾覺得這個人物的內心沒有可挖掘的東西,只要配合好其他演員就行了,但張國粒給她上了生動的一課。

    張國粒扮演的僕人老黃,戲份還沒有徐晶蕾多,可每次出場都有不一樣的感覺。

    作為僕人,他對少爺忠心,為少奶奶惋惜,對家裡的客人照顧周到,盡到僕人的職責。

    僅僅是忠心就有好幾種表達方式,耐心勸說,獨自歎氣,為少爺熬藥,把藥渣倒在後門,從這些細節中,就能看出僕人的心意。

    這就是表演的層次感,富有變化。

    和優秀的演員合作能學到很多東西,尤其是在文藝片裡,演員的表演被放大,每一個神情都像是定格一樣,演的好不好觀眾一目瞭然。

    所以,想磨練演技就拍文藝片,想賺錢就拍商業片。

    徐晶蕾眼下還沒有太長遠的打算,她要過兩個月才畢業,畢業後應該會簽到好夢公司,成為好夢公司的一員。

    林子軒和她談了未來的規劃,《臥虎藏龍》是其中的重點。

    這部戲沒有意外的話會有上千萬美元的投資,導演很可能是寶島的李桉,作為電影學院的學生,徐晶蕾自然知道李桉是誰。

    那是一位在好萊塢獲得成功的華裔導演。

    國內的電影人在談到好萊塢的時候往往是兩種態度,一種是渴望,不少導演都有沖奧的決心,想要拿到奧斯卡獎。

    華國國內每年選送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幾乎都是那幾位大導演的作品。

    張億謀的影片入圍過奧斯卡,卻遺憾沒有獲獎。

    還有一種是鄙視,看不起好萊塢商業電影,這有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意味。

    總體來說,國內的媒體和圈內人都對奧斯卡抱有期待,演員都想到好萊塢轉一圈。

    在八十年代,國內不少女演員前往好萊塢發展,就是一種證明。

    李桉作為一位在好萊塢站穩腳跟的華裔導演,自然會引起關注,大家想弄明白他成功的要訣是什麼,為什麼他拍的片子能夠被老外接受。

    有關李桉的研究這兩年在國內並不少見。

    但大多數研究者把李桉的成功歸結到他在西方學習的電影知識上,認為咱們只要派學生到美國的電影學院學習,研究他們的電影製作模式,就可能複製李桉的成功。

    這就有點一廂情願了,要是真那麼容易,國產電影早就有救了。

    徐晶蕾清楚如果真是李桉來執導《臥虎藏龍》,對她來說既是一次機遇,也是一個挑戰。

    她的優勢在於扮演過玉嬌龍這個角色,還有林子軒的支持,可到時候會不會由她來演玉嬌龍還很難說,李桉對她不滿意怎麼辦?

    徐晶蕾看了《臥虎藏龍》電影版的劇本,在這個劇本裡玉嬌龍的戲份減掉不少,增添了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戲份,三個人相當平均。

    可在這三名演員裡,她的演技是最弱的一個。

    按照林子軒的計劃表,她還有一年多的時間來準備這個角色,在這段時間裡,她要把自己變成玉嬌龍才行。

    作為導演,張紀鍾能明顯的感受到徐晶蕾的變化。

    當初拍《臥虎藏龍》的時候,徐晶蕾的表現並不好,電視劇播出後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反倒是前傳大受歡迎,陳導明和王志聞等人的表演相當精彩。

    對於現在拍的後傳,張紀鐘的期望並不大,只想著給這部劇集畫上個句號。

    主要演員是新人,徐晶蕾和夏宇只是配角,故事發生在大漠,雖說大漠黃沙很有意境,卻少了京城那種古樸的文化內涵。

    徐晶蕾的超常發揮讓張紀鍾看到了一絲希望,這時候的玉嬌龍才有了一種江湖豪俠的風采,而不是一個嬌滴滴的女孩。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kevin1217

LV:6 爵士

追蹤
  • 8

    主題

  • 2387

    回文

  • 0

    粉絲

~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