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明星] 文藝生活 作者:薪越 (連載中)

 
kevin1217 2016-11-8 04:59:59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80 98061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5 02:51
第三百二十章 拿獎模式

    《小城之春》是一部文藝到骨子裡的電影。

    通過三個人似進不退、欲罷不能、糾纏在一起的感情故事把東方人的含蓄和隱忍表達的恰到好處,不張揚造作,節奏舒緩。

    人物的內心戲是影片的亮點。

    電影沒有採用寫實的手法,略顯抽像。

    在這座頹敗的小城裡,鏡頭裡沒有出現街道、店舖和鄰居,只有一個家庭五個角色。

    多次出現的城牆無疑是一種象徵,象徵著傳統文化,也象徵著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圍牆。

    整部影片講述的不僅是男女之間的感情,還有戰爭結束後隨之而來的迷茫和苦悶,舊的東西已經破敗不堪,外邊的新世界還不知道怎麼樣。

    對於未來誰也說不清楚。

    林子軒是通過《臥虎藏龍》才想到《小城之春》的,一部武俠劇和文藝片沒什麼可比性,主要是人物感情上有相通之處。

    那就是受到傳統文化影響的知識分子的感情觀念。

    他覺得應該把《小城之春》給拍出來,演員就是眼前的這三位,陳導明和俞菲鴻來演戴禮言和周玉紋,王志聞扮演從滬城回來的青年醫生章志忱。

    這三人說起來都是南方人。

    王志聞是滬城人,俞菲鴻是浙省人,陳導明出生在津門,老家卻是浙省的。

    由他們來演繹一段發生在江南小城的情感糾葛應該會有不錯的效果。

    好夢公司一直在拍娛樂片,錢是賺了不少,可在國內的影視行業,看一家公司的底蘊,資金是一方面,有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是另一方面。

    這個作品是指得到圈內人的認可,拿到重量級的獎項,特別是在國際上拿大獎。

    說到底,在國內的電影圈子裡,藝術電影還是佔據上風。

    馮曉剛的賀歲片票房大賣,照樣有人批評,想要獲得認可,就要拿獎項堵住他們的嘴。

    好夢公司在商業片的路子上走的不錯,以後要開啟拿獎模式了,這樣才能增強底蘊,成為一家在商業和藝術上都有成就的影視公司。

    明年不拍賀歲片,林子軒打算投資兩到三部藝術電影。

    藝術片講究的是精雕細琢,不像低成本的娛樂片,投資幾百萬就得了,看看張億謀就知道,人家最少都是上千萬的大投資。

    無論是場景的佈置,還是攝影師,都是找行業內的頂尖人才,做到精益求精。

    不過,也有低成本的藝術片,像是《我們倆》那種,幾十萬就能拍出來,但在畫面和結構上就沒辦法和張億謀的片子相比了。

    林子軒沒打算和張億謀比較,他走的是低成本藝術片的路線。

    《小城之春》這部影片本身不複雜,劇情簡單,只有五名演員,也不需要華麗的道具,只要一座江南風格的破敗宅院和一處斑駁的城牆。

    按照林子軒的估計,只要能控制住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的片酬,三百萬就可以拍完。

    他拍這部電影一個是好夢公司需要轉型,拍兩部能拿獎的藝術電影,還有就是覺得這部電影放到現在這個年代很有意義。

    進入九十年代,華國社會發展的很快,人們的**在瘋狂的增長,不知道節制。

    這部電影或許能給當下的社會帶來一點不一樣的東西。

    說實話,在目前好萊塢大片的衝擊下,這種節奏緩慢的文藝片不合國內觀眾的口味,在國內電影市場肯定會賠錢,只能走國際化路線了。

    這樣一來,就能把陳導明和俞菲鴻等人介紹到國際影壇,在西方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那麼等以後拍電影版《臥虎藏龍》的時候成功的幾率就會大上一些,要一步步的來。

    林子軒暫時沒和他們講,要等劇本出來後再說,興許他們對角色有不同意見呢,這都是沒準的事兒,反正日子還早,不用著急。

    六月底,導演李桉回寶島為自己的一部影片做宣傳。

    他是寶島人,畢業於寶島國立藝專影劇科,後前往美國深造,在紐約大學學習電影製作。

    畢業後有過六年在家賦閒的日子,後來拍攝了多部獲獎的文藝片,聲名大噪,成功打入好萊塢主流的電影圈子,獲得了好萊塢電影公司的認可。

    在好萊塢的華人導演中,他算是混的不錯的一位。

    這次回寶島,李桉不會呆上太長的時間,在好萊塢還有一部電影等著他來拍攝。

    在美國的電影圈子裡,華人導演獲得拍片的機會不多,即便要拍,也是那種低成本的獨立電影,像是驚悚片和恐怖片之類。

    想要接到投資上千萬美元的大製作並不容易。

    這就是主流電影圈和非主流電影圈的區別,你沒拍過大製作,就不算進入好萊塢主流導演的行列,李桉的下一部電影就有上千萬美元的投資。

    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獲得了進入好萊塢主流電影圈的通行證。

    在寶島的家裡,李桉偶爾看到了一部電視劇,看演員和場景就知道不是港台的劇集,應該是一部內地拍攝的武俠劇。

    近些年,隨著內地電視劇市場的繁榮,寶島的電視台會購買內地製作的劇集。

    最火的當屬張國粒和李保添主演的戲說歷史劇,在港台地區創下了極高的收視率,這讓港台地區的電視台對內地的電視劇增強了信心。

    他們嘗試購買本地觀眾喜歡的類型,以歷史題材為主,武俠劇也在其中。

    林子軒和寶島的電視台有過合作,把《臥虎藏龍》賣到了寶島。

    雖然價格不高,但能賺一點是一點,讓他沒想到的是《臥虎藏龍》在寶島比在內地火爆。

    這是寶島觀眾第一次接觸內地的武俠劇,覺得新鮮。

    就像是每天吃同樣口味的飯菜,偶爾換一換也挺好,尤其是陳導明和俞菲鴻這兩位演員,給寶島觀眾帶來了不同的感受。

    陳導明成了寶島中老年女性的偶像,俞菲鴻同樣收穫了無數寶島男性的傾慕。

    寶島電視台想請兩人到寶島進行宣傳活動,陳導明沒有同意。

    李桉看了幾集《臥虎藏龍》,覺得這個故事有點意思,內地的電視劇更注重場景和文戲,這部劇帶著文化底蘊,比港台的武俠劇更為大氣。

    他注意了一下,知道了原著作者,是一位叫做林子軒的內地人。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5 02:54
第三百二十一章 每個人心中不同的江湖

    李桉從小就對武俠小說感興趣,對武俠世界充滿了幻想。

    武俠世界對他最大的吸引力在於它是一個抽像的世界,不存在於現實當中。

    他可以將內心的感情戲加以表象化、具體化,動作場面更像是舞蹈設計,是一種非常自由奔放的電影表現形式。

    在現實題材的電影中,人物要遵守規矩,一舉一動,說話做事都不能脫離現實社會,否則觀眾就會覺得這部電影不真實。

    武俠片不存在這種情況,在那個虛構的世界裡,飛天遁地,殺人放火都會被觀眾所接受。

    除了創作上的自由,李桉更為注重裡面的情與義。

    當情感來時,要如何處理愛恨,才夠義氣,他嚮往的是儒俠和美人的俠義世界,一個華人曾經寄托情感和夢想的世界。

    他覺得這些東西在武俠小說中還能找到,但在港台的武俠片裡,卻極少能與真實的情感和文化產生聯繫,只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層面,無法提高。

    這和內地的電影人看法相似。

    港台的武俠片太注重技術,沉迷於視覺特效和武打場景,文化內涵不足。

    這就是文藝片導演對港台武俠片的看法,然而,正是這樣的武俠片和動作片卻成了外國人瞭解東方文化的最佳管道。

    甚至是唯一途徑,外國人並不知道這只是東方文化中最為表面和粗淺的部分。

    對此,李桉一直耿耿於懷,想要拍一部自己心目中的武俠片。

    拍攝武俠片需要許多條件的配合,不光是資金的問題,還分為文戲導演和武戲導演。

    比如一個武俠片的劇組,文戲和武戲往往是分開來拍,導演負責拍攝文戲,武戲有武術指導來拍攝,他們有自己的圈子,文戲導演很難插手武戲。

    你不懂這個東西,只能提出自己設想,由武戲導演來完成。

    武戲導演對文化沒什麼興趣,他只要讓武戲打起來好看就行了,不會講究什麼內涵。

    拍攝資金就那麼多,你到底是要武打還是意境,是去拍山水,還是拍武打場面。

    李桉想拍的是一部富有人文氣息的武俠片。

    他這次看到了《臥虎藏龍》的電視劇,從裡面感受到一絲的人文氣息,和港台的武俠劇不一樣,很新鮮,有一點自己心目中的影子。

    在劇中武打場面不多,更多的是文戲,還有京城各處的場景。

    古老的京城透著一股歷史的滄桑感,人物對話帶著古韻,這都是港台武俠劇裡沒有的。

    還有這部劇裡的角色,主角竟然是一名女子,一般的武俠小說,主角往往都是男人,比較陽剛,女人多是陪襯,或者淪為花瓶。

    正因為如此,當其他觀眾關注陳導明和俞菲鴻的時候,李桉把目光放在了徐晶蕾身上。

    剛開始這個演員表演的很一般,不僅樣貌一般,演技也一般,可隨著劇情的進展,這個演員在表演上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到最後竟然融入了這個角色,有那麼一瞬間,給人一種她就是玉嬌龍的感覺。

    作為一名導演,李桉接觸過很多演員,有好萊塢大明星,也有剛從藝校畢業的小演員,他很清楚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他不知道徐晶蕾的來歷,在內地有沒有名氣。

    他看得出這個女演員從緊張和不自信,到最後把握住角色,只用了很短的時間。

    如果這部電視劇拍攝了三個月,那麼這三個月讓徐晶蕾不說是脫胎換骨,至少在演技上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說明這個女演員的悟性很強。

    由於以上的原因,讓李桉對這部武俠小說產生了興趣。

    他找人打聽了一下,瞭解到這部武俠小說沒有在寶島出版,只在內地的雜誌上連載。

    而且,不光是這一部小說,還有前傳故事,據說是一個系列,前傳已經在大陸開機拍攝。

    《臥虎藏龍》系列的武俠小說在內地算是慢熱,隨著電視劇的播出,逐漸被人所知,在港台地區也有了一定的影響。

    李桉便托人尋找內地出版發行的《古今傳奇》雜誌和出版過的《臥虎藏龍》一書。

    在離開寶島前,他收到了寄過來的圖書和雜誌。

    坐在前往美國洛杉磯的飛機上,他翻看著《臥虎藏龍》,這是一個描述華國社會的文化和人情世故的小說,玉嬌龍這個角色吸引了他。

    玉嬌龍白天是千金小姐,晚上要麼打架,要麼談情說愛,心思詭譎複雜,很是有趣。

    她是個對於江湖兒女情節有所幻想的難馴少女,追求自由卻又受到自身教育的束縛。

    書裡的打鬥場面不是很離譜,有輕功和點穴,比較寫實。

    這些都是李桉滿意的地方。

    武俠小說說到底是通俗文學,不是什麼傳世名著,能夠帶著些文化氣息,講述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已經很不錯了,不能強求。

    在看到玉嬌龍飛身跳崖的那一段後,李桉心裡就有了打算。

    在書裡,玉嬌龍和眾人上山進香,然後當眾跳崖,表面上是捨身為父親求壽,其實是藉機逃走,只是為了給其他人一個交代,讓家裡保留面子。

    然而,所有人都不認為她會死掉。

    她在書裡是個人見人怕的角色,被視為女魔頭,跳崖前,全京城只有過去怨恨她的劉泰保理會她,跳崖後,也是劉泰保幫忙讓她和羅小虎見面。

    玉嬌龍見了羅小虎,一夜繾綣,便飄然遠去,只留下一股塵煙,萬般惆悵。

    在李桉看來,這個角色很符合他對於武俠世界的想像。

    武俠世界不是粗俗的打來打去,而是要有意境,要有情懷,玉嬌龍的跳崖和遠走大漠,都有一種自由豪氣,不是那種庸俗的大團圓結局。

    下了飛機,李桉回到住處。

    他打電話給自己在寶島的投資人,想讓此人到大陸和《臥虎藏龍》的作者談論購買電影改編權的事宜,他想拍這部武俠片。

    他要拍的不僅是這個故事,還有人性的衝突和道德的困境。

    這會是一個富有人文氣息的江湖,而不是那個打打殺殺的江湖,這是他李桉的江湖。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5 22:50
第三百二十二章 改編權

    李桉在寶島的投資人叫做徐立公。

    此人是寶島資深的電影人,李桉在寶島拍攝的影片都是由他在幕後推動完成,可以說是他把李桉推向了好萊塢。

    製片人被認為是電影的幕後推手,從找劇本到拉投資,再到推銷影片,都由他一手完成。

    李桉向徐立公表示想拍一部武俠片,並推薦了《臥虎藏龍》,要購買電影的改編版權。

    徐立公沒有立刻答應,他要自己看一看這部小說,從製片人的角度做出判斷,不能說李桉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導演往往是感性的,看到自己滿意的故事就想拍出來。

    製片人則是理性的,他要考慮這個故事的拍攝成本,拍出來有沒有市場,能不能拿獎,衡量是否值得投資等等。

    他找來《臥虎藏龍》看了看,並不看好這個故事。

    故事裡作為正面角色的大俠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戲份不多,篇幅較多,十分有趣的小人物劉泰保沒辦法挑起大梁,唯一的女主角是個不討人喜歡的凶狠角色。

    在李桉看來充滿自由氣息的玉嬌龍,徐立公不覺得觀眾會喜歡這類衝動幼稚型的少女。

    如此一來,這個故事就缺少重心,拍出來會很散,觀眾看不到興奮點,自然不會買賬。

    他和李桉交流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只是拍一部低於一百萬美金的小成本武俠片,那沒有問題,以李桉目前的名氣,即便把這部片子拍爛了,也不會賠本。

    要是李桉想拍投資超過五百萬美金的武俠片,就要慎重考慮了。

    他們是多年的朋友,有話直說,徐立公和在寶島的團隊都不看好把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

    李桉在好萊塢正忙著新片的籌備工作,好萊塢是個講究效率的地方,他接下來一年都不會有空閒的時候,對於《臥虎藏龍》的拍攝並不著急。

    「先和大陸那邊談談看,出價合適就買下來。」李桉如此說道。

    好不容易碰到一個讓他動心的故事,李桉不想就此放棄。

    就算暫時拍不了,以後也可能會有機會。

    徐立公托在大陸電影圈的朋友找到林子軒,問了問《臥虎藏龍》電影改編權的事情。

    他沒有透露這是李桉的意思,是怕林子軒坐地起價。

    一位作家如果知道自己的作品被好萊塢的著名導演看上了,他在欣喜之餘,難免會想要獲得更多的利益,這是人之常情。

    即便這筆買賣沒有談成,作家也可以對外宣傳自己的作品被李桉看上,以此抬高身價。

    這種事情在圈子裡屢見不鮮,都是為了利益。

    只要《臥虎藏龍》的電影改編權不超過二十萬人民幣,徐立公就可以答應下來,這畢竟只是一部影響力不算很大的武俠小說。

    這就是港台和內地電影行業的差別。

    在內地,小說的改編費用都很便宜,和小說的實際價值不相稱。

    張億謀只用了三萬塊就取得了《活著》的電影改編權,這還算是高的,有些小說的電影改編費只有五千到一萬之間。

    國內的作家不太注重這個,覺得有導演能把自己的小說拍成電影已經很好了,還要給錢,這太不好意思了,隨便給點就行。

    這讓港台的電影人極為詫異,在內地買小說版權就像是買大白菜一樣。

    這和內地的經濟環境有很大關係,那時候大家覺得幾萬塊已經很多了,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開闊了眼界,作家們學會了討價還價,市場經濟了嘛。

    林子軒當然不會把《臥虎藏龍》的電影改編權賣出去,他還想自己拍呢。

    李桉之所以要購買電影改編權,一個是為了創作上的自由,有了版權,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隨意的修改劇情,不用在意原著作者的意見。

    在好萊塢的電影圈子裡,對於小說改編成電影有這麼一種說法。

    「兩條路,你可以毀掉原著拍部好電影,或是忠於原著拍一部爛片。」

    李桉認同這種說法,他認為小說和電影是兩種不同的載體,改編時常要從裡子到面子統統換掉,以片子好看為主。

    他拍的片子都不會忠於原著,他想表達的意思也和原著不大一樣。

    他和國外的作家見面時就說的很清楚,這是我的電影,不是你的小說。

    所以,李桉需要原著小說的電影改編權,讓他可以不受制約的自由發揮。

    而且,有了這個改編權,他才好去找投資人。

    林子軒不在乎那二十萬的改編費用,這牽扯到好夢公司的未來規劃。

    一旦把改編權賣出去,從法律的角度講,這部電影就和他完全無關了,購買者可以撇開林子軒找其他投資商拍片子。

    「我不會賣出這部小說的改編權,不過寶島的電影公司要是有意願的話,咱們可以合作,這都是好商量的事兒。」林子軒表態道。

    徐立公接到消息後很不以為然。

    購買改編權是一錘子買賣,簡單的很,合作拍一部電影那牽扯到的東西就太多了,這個事情暫時只是李桉的一個想法,還沒到具體實施的階段。

    他覺得林子軒的心太大了,原本二十萬的生意非要來談兩千萬的買賣,太不靠譜。

    徐立公和李桉說了情況,版權接洽的不太順利,對方不願意出售,只想要合作。

    李桉還是想得到改編權。

    他想要書裡的一些東西,同時也要加入自己的東西,沒有改編權,他覺得被原著束縛了,沒辦法做出出格的嘗試。

    既然版權沒有談成,他手裡還有電影在拍,這件事就這麼擱置了。

    林子軒沒接到寶島的回音,知道他們短期內不會有合作的打算,他差不多猜到是誰想拍《臥虎藏龍》,但他還是不會把改編權賣出去。

    作為製片人,他心裡清楚,這關係到以後誰佔據主動的問題。

    港台的電影人在商言商,更注重利益,林子軒和他們沒那份交情,如果改編權不在他的手裡,分分鐘都可能被人踢出局。

    所以,他不能不多留個心眼,以防萬一。

    這是雙方的第一次接觸,都不著急,只要李桉想拍這部片子,就要和林子軒再次聯繫。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5 22:51
第三百二十三章 孩子

    七月份,學生們都放了暑假,閒在家裡。

    這年頭,還沒有那麼多的暑期興趣班,學游泳學鋼琴,孩子們忙的都不像是在過暑假了。

    有需求才會有市場。

    此時的老百姓還沒那麼富裕,不會在孩子身上花費太多的投資,有的家庭會讓孩子參加暑期補習班,以學習為主。

    大多數孩子都很放鬆,就是無憂無慮的玩耍,這樣才是一個快樂的童年。

    在暑假期間,除了玩耍,他們還會看各種故事書,小學生看連環畫,中學生看少兒雜誌,其中就包括了最受歡迎的《文藝少年》。

    《文藝少年》面向的讀者群是小學和初中的孩子,也有讀高中的學生。

    按照地域來說,這本雜誌在南方長三角一帶更受歡迎,在其他地方也有相當的影響力。

    到了假期,父母給孩子買一本兒童文學雜誌,讓孩子在家裡開開心心看故事挺好。

    在這一期《文藝少年》的封面上,是一位穿著一身紅色東方古裝的小女孩,在女孩的肩膀上站在一隻擁有火紅色羽毛的小鳥。

    一旁有對應的文字介紹,這是一篇叫做《小雪的大冒險》的童話故事。

    在故事裡,小雪有三套衣服。

    一套是在崑崙山的術師服,也就是東方古裝,一套是在外邊世界普通孩子穿的套裙,還有一套是魔法學院的校服。

    雜誌社的美工師按照自己的想像給故事添加了插圖,主要是小雪的各種造型。

    為了宣傳這個故事,雜誌社費盡心思,他們清楚一部長篇童話故事的連載能夠極大的刺激雜誌的銷量,增強讀者的粘性。

    如果都是短篇故事,讀者買了一本看完了故事,不一定會買下一本。

    連載的故事就不同了,只要故事好看,讀者就會一直購買,甚至會到郵局訂閱。

    最新一期的《文藝少年》通過各種渠道來到了小朋友們的手裡,他們迫不及待的翻看著裡面的內容,想看看有什麼新鮮有趣的故事。

    在這個年代,街頭遊戲廳才進入國內不久,網吧還被稱作電腦室,上網的費用太貴。

    電視上還沒有充斥著各種動畫片,兒童文學雜誌還是孩子們生活中的必需品,讓他們樂此不疲的是小霸王遊戲機。

    打著《葫蘆兄弟》作者新作旗號的《小雪的大冒險》一下子吸引了小朋友們的注意。

    在全國,看過《葫蘆兄弟》這部動畫片的小朋友太多了,五年時間的積累,當初的小朋友長大了,這部動畫片成為他們童年的記憶。

    這次又會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這回不是葫蘆娃和妖精打架了,而是一個會法術的華國小女孩到國外的魔法學校上學的故事。

    法術學校和魔法學校,就和他們平時上學一樣,一下子就有了代入感。

    他們平時上學枯燥乏味,老師嚴厲,還有各種考試,那在魔法學校是怎麼上課的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他們朝下讀去,看到了一個新奇的故事。

    當然,不是所有小朋友都能讀懂這個童話故事,剛上小學的低年級學生就有困難,他們往往會尋求父母的幫助。

    這同樣是一個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間交流的機會。

    在華國,由於各種原因,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那麼親近,父母忙於工作,不少孩子都是由奶奶或者姥姥帶大的,這就是隔代親。

    一個童話故事無法改變客觀的事實,只能起到循序漸進的作用。

    這個夏天,《小雪的大冒險》在孩子們中流傳開來,魔法學院的種種神奇讓他們嚮往,發生了那麼多有趣的故事,給他們的暑假帶來的歡樂。

    根據《文藝少年》雜誌社的統計,這個月的銷售成績提高了一成。

    在目前兒童文學雜誌不景氣的情況下,這已經超乎他們的預期了,相信隨著故事的連載,這個成績還會更好。

    他們接到很多讀者的電話和來信,詢問《小雪的大冒險》後續的情況。

    雜誌社準備分六個月連載第一部的故事,到了年底,林子軒會把第二部的稿子交過來,剛好能銜接上,不至於出現空白期。

    這是一個好的開端。

    《小雪的大冒險》之所以這麼受孩子們的歡迎,和國內兒童文學的現狀有關。

    在文學領域,兒童文學屬於小眾,國家不重視,寫出來難發表,出版社不願意出版,兒童作品不暢銷,拿不到文學獎項。

    收入不高,還沒有榮譽,難以出成績,兒童文學的創作隊伍太過薄弱。

    當然,也有一批兒童作家一直在堅持創作,不過他們的創作方向偏向於成人化。

    林子軒收到雜誌社的反饋,對於國內孩子的生活表示無能為力,這和國內的大環境有關,在這個改革開放的大時代裡,打工潮和下崗潮影響著千千萬萬的家庭。

    孩子的成長教育在其中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在家裡,林子軒有時間就給女兒講故事,據說這樣小孩子能早一點學會說話,有的小孩子七八個月就會發出簡單的音節了,比如爸爸和媽媽。

    林子軒和慕姍姍為此展開了一輪小競賽,看看孩子最先喊出什麼來。

    讓倆人沒想到的是,女兒發出的第一個詞語竟然是自己的名字,小雪。

    「都怪你,給她講的故事,她就記住『小雪』了。」慕姍姍埋怨道。

    在《小雪的大冒險》中出現頻率最多的詞語就是「小雪」,他們平時叫女兒的時候也是喊「小雪」,小孩子聽多了自然而然的就會說了。

    這讓做父母的頗為尷尬。

    「看不出這丫頭挺自戀的,以後說不定是個愛臭美的孩子。」林子軒說笑道。

    「說什麼呢,小雪才不會臭美呢。」慕姍姍不樂意道。

    「我就是說說而已,下個月小雪就滿週歲了,要不要讓她抓周試試看。」林子軒商量道。

    抓周是一種傳統的習俗,在孩子滿週歲的時候會準備很多東西,讓孩子去抓,每一樣東西代表一種職業,預示著孩子長大後會從事某個行當。

    比如書籍,代表著孩子長大後當作家,印章代表會做官,錢幣代表會做生意等等。

    這沒什麼科學依據,只是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期盼,到了現在,更多的是一種逗趣的遊戲。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5 23:05
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同的道路

    京城電影學院向北一百米左右有一家酒吧,叫做黃亭子五十號。

    酒吧的名字沒什麼特別,這條路就叫黃亭子路,酒吧的門牌號剛好是五十。

    離酒吧不遠的地方是京城航空航天大學,在那兒有一溜的大排檔,入夜時分,尤其熱鬧,周圍的群眾、學生和民工,三教九流,蜂擁而至。

    悶熱的夏天,吃著大排檔,喝著啤酒,極為痛快。

    煙熏火燎中散發著孜然的香味,就著紅燜羊肉還能看到鬧事打架者的身影。

    電影學院的學生是這兒的常客,賈章柯是其中之一,他正在和相熟的同學喝酒聊天,聊的都是和電影有關的事兒。

    從香江回來後,他就在寫一部短片的劇本。

    按照二十萬的資金,他寫的短片大概有三四十分鐘的長度,講的是一個愛情故事。

    故事很簡單,一男一女談對象,兩人相愛很久,卻一直沒有在一起過夜,因為沒有房子,也沒有機會,這在當下是很現實的問題。

    某一天,這男人的朋友出差,空出來一間房子,借給了這一男一女,讓他們能夠過夜。

    短片講的就是這對男女在一起過夜聊天,彼此之間的愛情和信任。

    賈章柯給這個本子起了個很文藝的名字,叫做《夜色溫柔》,這種文藝短片在國內沒有市場,國內的影院只會上映九十分鐘的長片。

    他想走《小山回家》的路子,通過香江的電影公司進入國際院線。

    在港台地區和歐洲的國家有藝術院線,專門放映小眾的文藝片,還能進行錄像帶銷售。

    在拍攝資金不充裕的情況下,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經過這幾個月和香江投資人的溝通,他們談好了拍攝計劃,做出了預算,挑好了演員,就等著把劇組組建起來,開機拍攝了。

    相對於《小山回家》製作過程的粗糙,這一回更加的正規。

    明天,香江的投資人會來到京城,一旦投資到位,這個項目就能啟動了。

    想到這兒,賈章柯略顯激動,能夠重新拍片子的感覺很好,他覺得自己對導演這個行當有點上癮,就想把腦海裡的故事給拍出來。

    他想到了林曉玲正在拍的片子,那部叫做《我們倆》的影片。

    他看了拍下來的素材,覺得太過溫情,和他想拍的是兩個東西,他喜歡用冷峻的態度觀察世界,把人物置身於一種困境之中,然後看看這個人物對外界的反應。

    或者外界對於這個人物的反應。

    這種拍攝方式源自於歐洲的藝術電影,特別是意大利的新現實主義。

    賈章柯在電影學院學的是電影理論,對於世界電影史上的各大流派都很清楚,他熱衷於表現現實世界裡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困境。

    他覺得自己和林曉玲走在不同的道路上,這很正常,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風格。

    對國內的電影行業而言,林曉玲的風格更為主流,而他則偏離了主流。

    不過,在電影學院,大家其實更傾向於非主流的影片,崇尚歐洲的藝術電影,離經叛道會給他們帶來一種快感。

    所以,他們會批評張億謀等成名導演的作品,並以此為傲。

    這一晚,賈章柯喝了不少酒,從大排檔回電影學院的時候,路過黃亭子酒吧。

    他和香江的投資人約好明天在這家酒吧見面,這樣比較正式,兩人不是好朋友,不合適直接帶到電影學院的宿舍談事情。

    酒吧的氛圍不錯,價格便宜。

    第二天,賈章柯在酒吧裡見到了從香江趕來的餘力威,此人是一位攝影師。

    兩人聊得不錯,決定先去賈章柯的老家看一看,回來再開始拍片子。

    汾陽是個小縣城,和華國大地上其他的縣城差不多,賈章柯已經有一年多沒有回去了,這次回去感觸很深,縣城的變化很大。

    改革的步伐從大城市推進到了小縣城,社會正在經歷著轉型。

    以前的馬路不見了,城市重新進行了規劃,以前的市場不見了,全成了燈紅酒綠的歌舞廳,記憶中的事物在逐漸消失。

    不光是縣城的變化,生活在縣城裡的人也在變化。

    從外邊打工回來的人帶來了新的消息,娛樂行業在縣城裡興旺起來。

    大家不再過著單調的日子,談論的熱門話題是誰在外邊發了財成了大老闆,誰和歌廳的小姐好上了,誰家過不下去離婚了,縣裡的幹部貪了多少錢等等。

    原本封閉的小縣城,人際關係正在發生著複雜的變化。

    各種各樣現實的利益衝突正使得這個小縣城裡彼此之間的人情關係變得越來越冷漠。

    賈章柯來了感覺,他想展現社會變革在這個小城留下的印記,通過一個故事來表現這種變化給人們帶來的影響,該如何破解這種精神上的困境。

    他把原來準備拍的短片《夜色溫柔》拋在腦後,專心於腦海裡冒出的這個新想法。

    投資人兼攝影師餘力威勸說他不要這麼幹,那部短片都規劃好了,你弄個新的本子,還要重新開始,太不划算。

    賈章柯不為所動,開始琢磨自己的故事。

    他想寫一個傳統手藝人的故事,比如裁縫或者藥鋪老闆,有天和一位在公安局工作的同學聊天,提到以前班裡的一位同學,現在做了小偷,正在監獄裡關著呢。

    賈章柯想起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其中就有關於小偷的片子,被譽為經典。

    他覺得這個角度不錯,小偷屬於社會的邊緣人物,和家庭的關係,和朋友的關係,和這個社會的關係充滿了矛盾,小偷的個人生活和所思所想會很有意思。

    他以此為藍本,用個三個禮拜,寫了一個關於小偷的劇本。

    寫完之後,他迫切的想讓香江的投資人同意他的計劃,來拍這個新的片子。

    這時候,餘力威已經回香江了,賈章柯嫌把劇本郵寄到香江太慢,就在汾陽的郵局裡找了一台傳真機,把劇本一頁頁的傳真到香江。

    傳真一頁紙的價格是十五塊錢。

    傳真完劇本,他打電話給香江的投資人,做出解釋,還是用二十萬的投資,拍一部長片出來,為了省錢,膠片就用16毫米的,而不是通常35毫米的那種。

    16毫米的膠片一般用來拍新聞和廣告,很少用來拍電影,雖然價格便宜,但拍出來的效果不好,影像非常的粗糙。

    賈章柯最終說服了香江的投資人,同意他拍這部名叫《小武》的電影。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5 23:25
第三百二十五章 抓周

    林曉玲的《我們倆》拍攝接近尾聲,九月中旬之前就要拍完,接著進行後期製作。

    實際上,這段秋天的情節放在十月份來拍最好,深秋時節的氛圍和離別的劇情吻合,更能襯托出角色心中的悲苦之情。

    一篇優秀的文章往往會被評價為情景交融。

    電影同樣如此,能做到情景交融,就產生了一種意境,讓人回味無窮。

    不過,這部片子要在十月份參加東京國際電影節,所以要在十月中旬之前製作完成。

    錯過了這個國際性的電影節,只能等到明年了,像這種小成本影片,在戛納和柏林這種電影節上出頭的機會不大,競爭太激烈了。

    東京國際電影節主要面向亞洲的影片,相對來說拿獎要容易些。

    在《我們倆》的結尾,女孩子找到了新的住處,搬出了四合院,老太太的精神垮了。

    這時候,老太太的孫子結婚,要把院子給騰出來。

    老太太離開了住了一輩子的四合院,搬到了鄉下,沒有了寄托,身體和精神都不行了。

    女孩子有次回四合院看望老太太,才知道老太太不在了,就坐車來到了鄉下,此時的老太太躺在床上,已經不能說話了。

    一老一少就那麼對望著,即便心裡有千言萬語,也不知道從何說起。

    這一天,拍的是在四合院的最後一場戲,女孩子來找老太太,卻只遇到了老太太的女兒,問過之後才知道老太太早就搬到鄉下去了。

    老太太的女兒是找來的臨時演員,在影片裡只出現一回。

    這場戲演員不是重點,重點是四合院的場景,院子裡房間的窗戶上還貼著紅色的喜字,表示老太太的孫子結婚了。

    院子裡的擺設發生了變化,說明這裡換了新主人。

    看起來似乎還是那座院子,卻完成了一樁新舊交替,老人給後輩讓出了生存的空間。

    攝影機繞著四合院轉了一圈,似乎帶著戀戀不捨,最終還是消失在了遠處的天空之上。

    這一段拍完,四合院就要恢復原本的模樣了,電影學院的學生把張貼的喜字,還有院子裡的各種道具收拾起來。

    有些道具是租來的要還回去,還有的道具賣廢品也能省點錢。

    徐晶蕾在房間裡收拾著自己的東西,前兩天已經帶回去一部分,這次把剩下的一起帶走。

    這部片子從去年到現在,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這間屋子是她一手佈置的,總有些捨不得,時間過的真快,一轉眼就過去了。

    想想去年在學校裡碰到林曉玲的場景,就像昨天一樣,對她來說,這一年的變化很大。

    除了這部戲,她還在拍趙寶鋼執導的一部電視劇。

    《臥虎藏龍》播出後,她雖然沒有大火,卻也有了一些知名度,接到了幾部戲約,有主角也有配角,她想了想,還是推掉了。

    倒不是因為片酬的問題,就是覺得不想演。

    對於還沒有從電影學院畢業的學生來說,這麼做有點奢侈,對其他學生而言,能有戲演就不錯了,沒有資格挑挑揀揀。

    演員這個行業的競爭頗為激烈。

    徐晶蕾的家境不錯,不怎麼在乎這些,還有就是林子軒給她做了明年的規劃,雖然不知道要演什麼戲,但她知道林子軒不會坑她就是了。

    這是一名忠實的讀者對自己喜歡作家的信任。

    再說,經過這一年的相處,她沒發現林子軒道德上有問題,在圈子裡的口碑很好。

    徐晶蕾算是林子軒家裡的常客了,對這個家庭有所瞭解,都是那種沒什麼壞心眼的人。

    她收拾好自己的物品,裝到帶來的背包裡,提在手上,走出屋子,回頭看了看這個房間,一種悵然的感覺湧上心頭。

    外邊,林曉玲正指揮著大傢伙收拾院子。

    「晶蕾,明兒是小雪的週歲,家裡要熱鬧熱鬧,你來不來?」林曉玲詢問道。

    「這合適麼?」徐晶蕾疑問道。

    小孩子週歲一般都是親戚聚在一起慶祝,也有請朋友過來的,但那是非常親密的朋友。

    「有什麼不合適的?小雪挺喜歡你的。」林曉玲無所謂的說道,「看看她抓到什麼,我給她準備了一台照相機,抓到的話就說明她以後也是個導演。」

    林曉玲說著笑了起來,照相機的個頭大,容易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她可是想了很久的。

    「也可能是攝影師。」徐晶蕾反駁道,「那行,我明兒過來。」

    想著明天還要過來,徐晶蕾的心裡輕鬆不少,她和林曉玲告別,走出了四合院。

    小雪的抓周儀式邀請的人並不多,就是兩家的人和幾位相熟的朋友。

    慕致遠拿來了自己常用的毛筆,他喜好書法,希望外孫女能繼承這一點,李虹拿來的是一把小算盤,她有生意頭腦,覺得以後經商挺好。

    林伯清和鄭秀蓮選擇的比較傳統。

    林伯清的是一枚古錢幣,預示著孫女會有福氣,鄭秀蓮的是一塊繡帕,這在古代是指女紅刺繡,現在也可以指從事服裝設計行業。

    慕姍姍拿來的是一個話筒,想讓女兒和她一樣,也做主持人。

    林子軒早就準備好了,他拿了《文藝少年》的雜誌,上面刊載了《小雪的大冒險》,封面上的圖畫對小孩子很有吸引力,抓到了就可能是學者和作家。

    林曉玲的是個家用照相機,個頭最大。

    如果按照以前的規矩,為了公平起見,不干擾孩子的選擇,要求每一樣東西大小和顏色都要差不多,不能太顯眼。

    現在沒那麼多講究了,就是大家聚在一起熱鬧一下。

    其他的還有蔥、蒜、尺子等等,各自代表不同的含義。

    等人到齊,慕姍姍把小雪放到床中間,周圍擺放著各種物品,大家等著看小雪怎麼選擇。

    發現所有人都看著自己,小丫頭有點不知所措,轉頭望來望去,然後朝著慕姍姍爬了過去,她的第一個反應還是去找媽媽。

    大家發現這回白忙活了,費盡心思還是沒有抓住孩子的心理,慕姍姍身前是話筒,小雪爬過去的時候正好會碰到。

    看到女兒這麼乖,慕姍姍露出幸福的笑容。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5 23:26
第三百二十六章 懷念和總結

    抓周說起來是家裡人湊在一起熱鬧一番,大家找個機會吃頓飯,聚一聚。

    小孩子並不知道大人在玩什麼把戲,不過這件事會成為大人心中難以忘掉的記憶,等孩子長大後講給她聽,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兒。

    吃過中午飯,在院子裡擺上幾張椅子,林子軒和馮曉剛等人喝茶閒聊。

    今天過來的朋友只有馮曉剛、葛尤、張國粒和徐晶蕾。

    前三位是林子軒和慕姍姍結婚時的迎親人,這是一份親近,林子軒和慕姍姍的孩子有什麼事情就會請他們到場參與。

    八月底,《沒完沒了》的拍攝接近尾聲。

    舒琪只有三個月的檔期,已經拍完了自己的戲份返回香江,她還有其他的戲要拍。

    香江的影視行業和內地不同,拍戲的效率很高,有名氣的演員往往會同時拍幾部戲,忙著趕場,不出名的演員更忙碌,為了賺錢,不放過任何拍戲的機會。

    在香江的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那些似曾相識的配角演員,一年要演十幾部戲。

    相比較而言,內地的演員就輕鬆的多。

    《沒完沒了》的劇情基本上都發生在夏天,只有最後一場戲是在冬天。

    葛尤扮演的韓冬到醫院裡去看望成為植物人的姐姐,他之所以千方百計的向傅標要錢,是為了給姐姐看病。

    在醫院裡,他對姐姐說了一番感人肺腑的心裡話。

    這時候,舒琪扮演的小芸從新加坡回來,想要和韓冬一起生活,他們的好日子來了。

    這是馮曉剛的套路,在結尾的時候不忘溫情一把,給觀眾來一碗雞湯。

    這場戲不能真的放到冬天來拍,那時候片子都要上映了,只能現在拍,葛尤和舒琪穿上厚衣服,葛猶帶個帽子,舒琪圍上圍巾。

    在屋簷上和地上弄點雪花,讓觀眾誤以為是冬天。

    雪景在影視劇中並不少見,不過劇組不會真等到下雪的時候再拍,大多是人工造雪。

    省錢的劇組會用碎紙屑代替雪花,有錢的劇組則用造雪機,還有的直接用化肥鋪在地上,散發著一股刺鼻的氣味。

    可以想像,演員在這種環境下演戲需要多大的忍耐力。

    對劇組來說,冬天拍夏天的戲,夏天拍冬天的戲都是很正常的事兒。

    林子軒幾個人聊的不是《沒完沒了》,這部戲對他們來說已經結束了,就等著後期製作完成,元旦前後上映了。

    他們說的是一部賀歲電視劇的事兒。

    林子軒想在年底拍一部《編輯部的故事》的續集,原班人馬出演,除夕當天播出。

    距離《編輯部的故事》在電視上播出有四五年的時間了,那年是九二年,馮曉剛還是美工兼編劇,葛尤還沒有紅遍全國,林子軒剛結婚不久。

    那一年領導人南方講話,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整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晃五年過去,拍這個續集不光是為了過年讓觀眾樂呵樂呵,也是為了通過編輯部裡人和事展現這五年來社會上的變化。

    「這回寶鋼還是導演,我做副導演,拍了這個感覺對過去有個交代了。」馮曉剛感慨道。

    《編輯部的故事》原本的導演是趙寶鋼,馮曉剛那時候給他打下手,學本事,現在馮曉剛已經是著名的電影導演了,讓他做副手的機會可不多。

    「其他人怎麼樣?我聽說童大姐出國了,能回來麼?」葛尤詢問道。

    「藝術中心的人聯繫好了,咱們十二月開拍,爭取半個月拍完,不耽誤大家的事兒。」林子軒回應道,「這次的投資不高,片酬就隨便給了,尤哥你要有心理準備。」

    這部續集大概是三集的長度,又是情景喜劇,十天半個月就能完事。

    不過想把這幫人聚起來很有難度,也就是藝術中心和林子軒,憑著交情能把人給找齊。

    就說葛尤吧,以他現在的身份想讓他演電視劇不怎麼靠譜,一個是片酬的問題,按照市場行情,他演電視劇那要好萬塊一集才行。

    再者說,演電視劇沒挑戰,他輕易不會接電視劇。

    除非是特別好的角色,他願意自降片酬,那還有可行性。

    林子軒提到片酬是拿葛尤打趣呢,當初拍《編輯部的故事》,葛尤和其他演員的片酬差距不大,就是稍微高一點。

    現在不行了,他和其他演員的片酬最大差距能有十幾倍,不利於劇組的團結。

    「這是好事兒,片酬沒關係,只要大傢伙能湊一塊就行,有好長時間沒碰面了,聚一聚挺好。」葛尤期待道。

    「片酬是隨便給,這不是還能拿分成嘛,尤哥拿百分之五的分成好了。」林子軒繼續道。

    林子軒做事不會虧待自己人,不能說讓葛尤零片酬出演,就算再親近,也沒這個道理。

    這部續集有兩大賣點,一個是《編輯部的故事》強大的影響力,當年就火爆全國,成為觀眾心目中的經典,如今能夠重溫過去的時光,大家想必會買賬。

    還有個賣點是葛尤的號召力,葛尤五年後重新出演李冬寶,帶給觀眾歡聲和笑語。

    說到底,就是一份情懷。

    所以,這個百分之五的分成絕對不多,如果這部劇賣出去一百萬,葛尤能拿到五萬塊。

    按照林子軒的估計,有了《編輯部的故事》和葛尤,續集雖說只有三集,但絕對搶手,賣出去幾百萬問題不大,拍攝預算不到八十萬。

    「看來我就是個客串的命。」張國粒玩笑道,「我不要片酬了,多給幾句台詞就行。」

    張國粒在《編輯部的故事》裡客串過一個角色,有段相當精彩的表演。

    他在《臥虎藏龍》裡扮演的貝勒府教拳師傅劉泰保頗為出彩,劉泰保屬於市井豪俠,雖然是名小人物,卻起到了牽針引線,貫穿全劇的作用。

    在《臥虎藏龍》的前傳裡同樣有張國粒的戲份,觀眾對這個角色的印象很深。

    對他們這幫人來說,一起拍這部賀歲劇集《編輯部的故事之萬事如意》更多的是覺得好玩,並沒有太現實的想法。

    既是對過去時光的懷念,也是一份對生活的總結。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5 23:27
第三百二十七章 內心戲

    最先看到《小城之春》劇本的是馮曉剛,林子軒和他提起過這個故事。

    第一稿出來後馮曉剛就拿去看了,還很粗糙,不夠完善。

    林子軒以前寫劇本是按照自己記憶中的畫面來寫,比較平面化,就像是對一幅畫作進行解說一樣,很枯燥,沒有感情。

    後來經手的劇本多了,學會了編劇技巧,加入了自己對劇情的理解,逐漸順暢起來。

    這就是熟能成巧。

    事實上,大多數時候都是他寫出大綱,由其他編劇做補充,他最後核查一遍,只要和記憶中的劇情相差不遠就行了,沒必要一模一樣。

    劇本作為一部戲的基礎,非常重要,但在拍攝的過程中,導演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

    所以說,劇本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到了現在,林子軒很少親自寫劇本,不然公司裡的那些編劇豈不是沒事做了。

    比如《沒完沒了》這部戲,他和馮曉剛商量一個大概的方向出來,交給下面的人開會討論,想出各種好玩的段子。

    有些段子在這部戲裡可能用不著,但放在其他戲裡興許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個劇本往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不是一個人的功勞。

    好夢公司的編劇會自己創作故事,只要寫出來的有意思,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林子軒會投資拍攝,一家公司不能只靠一兩個人支撐。

    對於《小城之春》這個本子,林子軒親自操刀,寫出第一稿,再交給編劇完善。

    他對這部影片非常重視,不想毀在自己手裡。

    這和拍賀歲片不同,娛樂片裡少一段情節,或者多出幾個鏡頭問題不大,觀眾看娛樂片圖的是熱鬧和歡樂,不會吹毛求疵。

    藝術片較為嚴謹,追求意境,一個多餘的鏡頭有可能毀掉整部影片。

    這麼說並不是要複製《小城之春》,那沒什麼意義,每個導演對藝術的理解都不相同,林子軒只是盡可能的寫出自己對故事的感覺。

    由於閱歷的不同,每個人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感受都不大相同。

    二十歲的人看《小城之春》,覺得女主角應該和青年醫生離開小城,追求自由和幸福。

    三十歲的人會有一種難以決斷的感覺,女主角是離開小城追求自由,還是承擔起責任留在丈夫身邊,他們會陷入困惑。

    四十歲以上的人能理解女主角的選擇,愛情和家庭,道德和誘惑,這裡有一個尺度。

    一部好電影會帶給觀眾不同的思考。

    馮曉剛拍了三部賀歲片,正想著轉型,只是還沒有找到方向,或者說屬於他自身的風格。

    媒體總結馮曉剛的電影為「馮氏幽默」,認為這是馮曉剛影片的特點。

    但馮曉剛自己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那是劇本的原因,不是他的風格,他還不是一個有個性的導演,還在不斷的摸索之中。

    「我是佔了劇本的便宜,拍了三部同類型的片子,大家就給我貼了個標籤,覺得我就是這樣了。」馮曉剛無奈道,「我也能拍其他的片子,這都是沒準的事兒。」

    等林子軒寫完《小城之春》的初稿,馮曉剛就拿走了。

    過了幾天,馮曉剛把稿子還給了林子軒,一臉嚴肅的表情。

    「我琢磨了好幾天,這片子我拍不了。」馮曉剛認真的說道,「勉強的話,也能拍,可拍不出裡面的味道來,要麼就等幾年,等過了四十歲,多拍幾部片子再說。」

    看起來這只是男女之間的感情故事,但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就有了不一樣的意味。

    在馮曉剛看來,這個劇本太文雅,太克制,尺度不好把握,尤其是其中的男女感情,只要稍微過火,就破壞了整體的氛圍。

    光看劇本就能感受到那種細緻入微的情感糾葛,無法訴說的落寞情懷。

    「拍這部戲的導演,一定要冷靜,細膩,但又不能像是旁觀者一樣冷漠,要能融入進去。」馮曉剛分析道,「這需要有閱歷,還要有豐富的拍片經驗。」

    「馮哥,你覺得國內那個導演能拍?」林子軒詢問道。

    「張億謀要是拿出拍《活著》的那種狀態,應該沒問題,他現在的狀態就不好說了。」馮曉剛評價道,「姜聞也不行,姜聞能放,不能收,他心裡有股氣,克制不了,等他把心裡的那口氣磨平了,就能拍這種不動聲色的片子了。」

    兩人聊了聊國內有名的導演,從第四代到第五代,還有剛剛活躍起來的第六代。

    「還有一個導演,不過他現在沒辦法拍戲。」馮曉剛指出道,「就是上次被罰十年不能從事導演工作的田狀狀,他的風格倒是合適,可惜了。」

    由於拍攝的電影違規參加東京國際電影節,田狀狀受到了總局最為嚴厲的處罰。

    他現在雖然不能拍片,但還在京城電影製片廠工作,幫助一些年輕人走上導演之路。

    林子軒不急著找《小城之春》的導演,他先讓公司的編劇把劇本補充完善,交給陳導明等人,看看他們願不願意出演。

    《臥虎藏龍》的前傳拍完後,後傳到明年才會開機。

    後傳主要講玉嬌龍兒子的故事,李慕白和俞秀蓮已經成為江湖上的傳說,不需要出場。

    俞菲鴻打算前往美國繼續學業,在她離開之前接到了林子軒送來的劇本。

    她看了《小城之春》的劇本後猶豫起來,對於劇本裡少婦周玉紋這個角色,她極為喜歡。

    周玉紋年輕美貌,生活在如死水一般的小城裡,和丈夫沒有感情,每日裡只能孤芳自賞。

    面對舊日的情人,她曾猶豫掙扎過,想要得到愛情和自由,卻最終選擇了留守在丈夫身邊,把愛情埋在了心底。

    這個人物很矛盾,也很自然,這部片子很考驗演員的演技,有大量的內心戲。

    如何通過對白和動作把心理活動表現出來,還能恰到好處,不多不少,非常有挑戰性。

    一個演員很難碰到一個這麼內心豐富的角色,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這麼一來,俞菲鴻倒是不急著離開國內了。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5 23:29
第三百二十八章 解讀

    在國內,科班出身的演員偏愛出演文藝片,他們在藝術院校裡接受的教育,每天學習和揣摩的都是世界各國的經典文藝電影。

    文藝至上的思想已經扎根在他們的內心深處。

    陳導明和王志聞都是科班出身,一個是戲劇學院,一個是電影學院。

    兩人對於這個劇本的感觸很深,不光是劇中人物情感的糾葛,還有縈繞其間的那份情懷。

    對他們來說,《小城之春》更像是對過去時光的一種追憶,那個傳統知識分子的時代已經消失在歷史之中,一去不返了。

    故事的時間設定在抗戰結束,國破山河在,百廢待興。

    然而,戰爭摧毀的不僅是小城,還有人心。

    在這座封閉的小城裡,舊的東西毀掉了,卻捨不得丟棄,還想著能修補起來,對新事物有憧憬和希望,可又下定不了決心,前路未卜,惶恐不安。

    這恐怕是那個年代一部分傳統知識分子的想法。

    在人物設定上,戴禮言是舊式文人,對家族和傳統念念不忘,活在回憶之中。

    僕人老黃是傳統道德的維護者和執行者,安守僕人的本分,兢兢業業。

    青年醫生章志忱到過大城市,學習西醫,嚮往西方文化。

    周玉紋是受過新文化教育的女性,同時也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彷徨苦悶,找不到出路。

    妹妹戴秀出身傳統家庭卻積極接受西方思想,是一位樂觀的進步青年。

    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把五個人聯繫在一起,展現了那個時代傳統知識分子的人生選擇。

    死寂的小城代表著傳統文化,外邊的世界代表著現代文明,兩者在這個波瀾不驚的故事裡碰撞在了一起,沒有大時代的激動人心,只有不動聲色的娓娓道來。

    每個故事站在不同的角度,都會有不同的解讀。

    至於《小城之春》,有人覺得是一首對傳統文化的輓歌,有人認為是一段發乎情止乎禮的愛情,還有人覺得這就是一個普通的三角戀愛。

    文藝電影往往是開放的,能夠提供多種可能性,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

    陳導明反覆看了幾遍劇本,認真琢磨過之後,認為這是一個和《活著》不相上下的本子。

    《活著》描述了主人公福貴的一生,時間跨度極大,貫穿眾多歷史事件。

    《小城之春》只截取了人生的一個片段,在某一個春天發生的故事,極為短暫。

    如果說《活著》是一出嚴肅的歷史劇,那《小城之春》就是一篇淡雅的小品文。

    兩者很難說誰更好一些,藝術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

    從演員的角度講,《活著》更像是葛尤的獨角戲,《小城之春》裡有三個主要角色,這三個角色的感情互動是劇本最為精彩的地方。

    尤其是女主角,如果演的好,很可能創造出一個經典形象。

    陳導明第一個想到的是鞏莉,無論是名氣還是演技,鞏莉都是最好的人選。

    鞏莉經歷過感情波折,演起少婦周玉紋這個角色有生活經驗,唯一不妥當的是鞏莉是北方人,有著北方女人的大氣,缺少一份南方女人的溫婉。

    不過對於演員來說,這都不是問題。

    正如第五代導演對鞏莉有偏愛一樣,同時代的男演員也希望能和鞏莉搭戲,一個好的對手更容易激發演員的表演情緒。

    陳導明打電話給林子軒,向他推薦了鞏莉。

    「鞏莉?她的片酬太高我請不起啊。」林子軒解釋道,「明哥,咱們這個戲的成本低,預算不過三百萬,我不可能拿一百萬出來請鞏莉,就算她願意降片酬,五十萬咱們也請不起。」

    作為國際影星,鞏莉在香江拍片的片酬在一百五十萬左右,內地的話是八十萬到一百萬之間,比葛尤的片酬翻了一倍。

    所以,她只能接那種投資超過兩千萬的大製作,一般的劇組沒錢請,也不敢請。

    如果鞏莉願意把片酬降到三十萬,作為製片人,林子軒倒是可以考慮,畢竟歐洲那幫電影人就認準了鞏莉,只要有鞏莉出演,片子不愁賣不出去。

    只是這種可能性不大,兩人沒那份交情,林子軒不認為自己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那周玉紋是誰?」陳導明詢問道。

    「小俞啊,我把劇本給她了,她昨天同意了。」林子軒回應道,「小俞是南方人,更容易把握這個角色,我對她有信心。」

    「她年紀太輕,演技還行,感情上不太好掌握。」陳導明擔心道,「那先這樣吧,這個戴禮言的角色我接了,等找齊演員了告我一聲。」

    「差不多了,五個角色,王志聞演章志忱,徐晶蕾演戴秀,僕人老黃還沒確定,張哥前兩天說他有興趣,還沒答覆我呢。」林子軒介紹道。

    「我算是明白了,你這是把《臥虎藏龍》裡的角色搬到《小城之春》裡來了。」陳導明恍然道,「國粒演老黃有點可惜了,發揮的空間不大,那行,這樣挺有意思,抽個時間一起聊聊。」

    《小城之春》裡戴秀和僕人老黃屬於配角,戲份不多。

    戴秀正在上學,是個樂觀開朗的女孩,和哥哥戴禮言的性格截然相反,對外邊的世界充滿憧憬,並愛上了從大城市回來的青年醫生章志忱。

    戴禮言原本想把妹妹嫁給章志忱,並托周玉紋和章志忱說這件事,被周玉紋拒絕了。

    後來,戴禮言知道了周玉紋和章志忱的往事,也就作罷了。

    戴秀這個角色性格簡單,唯一的內心戲是對章志忱的愛慕之情,不難把握。

    林子軒讓徐晶蕾出演這個角色,主要是讓她學習一下,一個演員只有和一幫高水平的演員搭戲,才能快速的成長。

    再說,在這部影片中露個臉,對她以後的演藝生涯會有幫助。

    張國粒看了《小城之春》,本來想演戴禮言的角色,在知道陳導明拿了劇本後,只好選擇僕人老黃,不過還在考慮之中。

    正如陳導明所說,林子軒正是想用《臥虎藏龍》的演員來演繹《小城之春》的故事。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5 23:30
第三百二十九章 傳統

    九月份,開學季。

    這是林曉玲在電影學院的最後一年,時間過得飛快,她當初的理想是做一個明星,後來覺得導演能管著明星,就決定做一名導演。

    很幼稚的想法,不過正是這種幼稚讓她考入了電影學院。

    從剛開始的懵懵懂懂到現在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片,曉玲同學頗為感慨。

    尤其是看著從身邊走過的大一新生們,一個個朝氣蓬勃,她都覺得自己老了。

    想想也是,她的小侄女都一歲了,她升級成了姑姑,不再年輕了,現實還真是殘酷。

    林曉玲來到二號宿舍樓,見到了不少生面孔,自從拍攝《我們倆》之後,她就很少在學校住宿,基本上都是住在家裡。

    她推開徐晶蕾的宿舍,看到徐晶蕾正在悠閒的看書,沒有其他同學。

    到了大四,表演系的學生會四處到劇組試鏡,找戲拍,很少留在宿舍。

    在國內的藝術院校,電影學院的名頭響亮,學生想在劇組裡混個角色不難,難得是能不能抓住機會成名成腕,混出名堂。

    電影學院每年畢業的學生那麼多,最終成名的很少,成功率不高。

    「晶蕾,走了,快要開始了。」林曉玲催促道。

    「不是兩點半麼?這還沒到兩點呢。」徐晶蕾看看手腕上的表,不慌不忙道。

    林曉玲是個急性子,徐晶蕾卻不急不躁。

    這和她以前學習書法和繪畫有關,這兩樣都需要耐心,不能急,否則學不出什麼結果來。

    「這可是第一次正式放映,我能不急麼?」林曉玲擔心道。

    《我們倆》粗剪完成,鄭洞添要求林曉玲在學校裡給學生們放一遍,聽聽學生們的意見,如果意見中肯適用,那就進行修改。

    這是電影學院的傳統。

    像張億謀那樣的大導演,拍完片子後同樣會先在電影學院放映,和學生們交流。

    至於會不會根據學生的意見進行修改,那就不好說了。

    從電影學院畢業的學生,不少人都會這麼做,這時候導演就要有思想準備了,學生們往往會不留情面的大肆批判和痛罵。

    就算是張億謀的片子也不例外。

    比如賈章柯拍攝的《小山回家》,就沒有獲得好評,反而被批的一文不值,丟人現眼。

    這其實是一種好現象,說明學生不迷信權威,敢說真話。

    但過猶不及,如果不去分辨好壞,只是一味的謾罵來彰顯自己的存在,那就沒有意義了。

    電影學院的老師之所以維護這種傳統,一個原因是讓學生保持自己的判斷力,還有就是讓作為導演的學生適應這種被罵的氛圍。

    如果你在學校裡拍一部爛片,只有學校的同學罵你。

    一旦到了社會上,拍了一部爛片,那會有成千上萬的觀眾罵你,要麼你拍一部好電影堵住觀眾的嘴,要麼就要學會承受被罵的結果,不至於崩潰。

    這麼做同樣是老師們的一種惡趣味,他們當年是這麼過來的,也要讓學生們體驗一下。

    今天下午兩點半,作為新手導演的林曉玲就要體驗這種傳統了。

    「要不我就不去了吧?」徐晶蕾退縮道。

    不光是林曉玲擔心,作為新人演員的徐晶蕾同樣擔心,那些人不光罵導演也會罵演員。

    以前作為他們中的一員,徐晶蕾覺得這麼罵挺解氣,那些電影本來就不好看,現在輪到自己身上,就沒有那麼輕鬆了。

    「不行,要挨罵一起挨罵,你可不能做逃兵。」林曉玲堅持道,「興許那些男生看到你之後就不罵了呢,你一定要去,這是美人計。」

    「瞎說什麼呢。」徐晶蕾不滿道。

    徐晶蕾知道躲不過去,只好收拾一下,跟著林曉玲走出宿舍,朝著導演系的放映廳走去。

    一路上,不少同學和她們打招呼。

    徐晶蕾和林曉玲在電影學院裡有不小的知名度,林曉玲不用說,現在是導演系的大師姐,主要作品《京城的風很大》在國際上獲獎,《姐姐》也拿了華國紀錄片大獎。

    她還是鄭洞添的得意弟子,學校大力宣傳的風雲人物。

    徐晶蕾自從拍了《臥虎藏龍》後,在學校裡名氣大漲,這畢竟是一部在華國電視台播出的劇集,足以讓表演系的其他同學羨慕了。

    「你們表演系這一屆的新生有沒有特別帥的?」走在校園裡,林曉玲八卦道。

    「我怎麼知道,你想知道自己去看好了。」徐晶蕾無所謂的說道。

    「你也太不關心師弟師妹了,聽說有個叫陳昆的還不錯。」林曉玲說笑道。

    在學校裡,男生聊女生,女生聊男生,都是很正常的事兒。

    能進電影學院表演系的一般都是帥哥美女,自然會引人關注,有的在沒考上電影學院之前就演過影視劇,很受歡迎。

    這一屆的新生是京城電影學院九六級。

    林曉玲和徐晶蕾聊聊八卦,這樣能讓自己不那麼擔心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兩人來到放映廳才兩點十分,放映廳裡已經來了不少人,還有一部分新生。

    新生們剛剛結束半個月的軍訓,正以飽滿的熱情融入到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中來,其實就是愛湊熱鬧,聽說這兒有一場本校學生導演的影片,就想看個新鮮。

    這間小型的放映廳能容納一兩百人,到兩點半的時候基本上都坐滿了。

    這得益於林曉玲在電影學院的名氣,倒不是說大家都想過來罵她。

    「師姐,不用擔心,我們找了其他系的同學幫咱們說好話,那幫學理論的傢伙今天來的不多。」一位導演系的師弟給林曉玲打氣道。

    在電影學院,導演系的學生自然站在林曉玲這邊,學習電影理論的和攝影系的同學是批判的主力軍,因為從這兩個角度分析影片比較容易。

    特別是理論派,說起來頭頭是道,非常專業,能連續批判幾個小時,戰鬥力極強。

    提起理論派,林曉玲想起了賈章柯,聽說老賈回老家去拍片子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等到這一年過去,大家就會離開學校,各奔東西。

    兩點半,《我們倆》開始放映。

    林曉玲和徐晶蕾坐在下面,看著她們這一年的成果,一幕幕熟悉的畫面從眼前晃過。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kevin1217

LV:6 爵士

追蹤
  • 8

    主題

  • 2387

    回文

  • 0

    粉絲

~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