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明星] 文藝生活 作者:薪越 (連載中)

 
kevin1217 2016-11-8 04:59:59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80 98060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2:22
第三百四十章 幕後推手

    《我們倆》在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放映,林子軒和慕姍姍去看了,主要是給林曉玲鼓勁。

    這幫學生心裡頗為忐忑,不知道片子會不會受到歡迎,畢竟這只是用三十萬拍的低成本影片,和那些動輒上千萬的片子沒辦法相比。

    他們自己清楚拍的有些粗糙,在電影學院放映的時候就被批評過。

    現在拿到這麼大的電影節上,難免侷促,怕沒人來看,怕失敗,怕被國外的媒體嘲笑,有人因此緊張的晚上都睡不好覺。

    第一次都這樣,經歷的事情多了也就習慣了,年輕,不可看輕。

    林曉玲同樣緊張,但她性子開朗,狀態還不錯。

    他們站在放映廳的門口,東張西望,期盼著觀眾的到來。

    電影節的組委會製作了一份宣傳手冊,上面印了所有參加電影節展映的影片,並對入圍主競賽單元的影片做了重點介紹。

    觀眾拿著這份宣傳手冊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影片。

    《我們倆》作為獲得三項提名的電影,吸引了不少的觀眾,還有媒體記者。

    到了時間,放映廳內至少有了七成的上座率,形勢不錯。

    影片開始放映,現場有些喧鬧,不過隨著劇情的展開,觀眾漸漸的安靜下來,到了後來,還能聽到抽泣的聲音。

    這是一部安靜的影片,需要安靜的觀看,仔細的品味。

    放映結束,觀眾熱情的鼓掌,反響非常熱烈,讓林曉玲等人備受鼓舞。

    林子軒沒想到這部片子在日本這麼受歡迎,等第二天看到影評他才明白是怎麼回事。

    這些年日本社會老齡化現象嚴重,對於如何處理老人和年輕人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熱點,也是日本民眾需要面對的問題。

    《我們倆》恰恰講述了一位孤獨的老人和一位年輕女孩之間相處的故事。

    平淡瑣碎的劇情極為生活化,老人和女孩情感的互動引起了日本觀眾的共鳴。

    有媒體稱讚金亞琴和徐晶蕾是質樸自然的表演,沒有摻雜一絲的雜質。

    這種說法略顯誇張,不過日本觀眾喜歡這部電影是不爭的事實,在接下來的放映中,《我們倆》幾乎場場爆滿,在電影節上人氣高漲。

    面對這種情況,電影學院的學生自然興高采烈,作為導演的林曉玲還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日本記者驚訝於導演和主創團隊的年輕,這些人還在電影學院上學,這是他們的畢業作品,這個發現讓《我們倆》更受關注。

    這時候,一位叫做市山尚三的日本電影人找了過來。

    他是東京國際電影節其他單元的負責人,同時也在日本著名的電影公司松竹映畫任職。

    他想得到《我們倆》在日本的放映權,以及參與這部影片的推廣工作。

    此人在亞洲電影圈子裡小有名氣,擔任過多部影片的製片人,是各大國際電影節的常客。

    這麼說吧,市山尚三主要的工作就是發現那些有潛力的青年導演,用少量的資金投資這些導演的影片,並把這些影片推向各大國際電影節。

    在影片獲獎後賣出版權,收回投資,賺取利潤。

    你可以說他提攜青年導演,為那些處於困境的導演提供資金支持,也可以說是一筆投資。

    青年導演的電影往往很大膽,具有想像力,又不需要太多的資金,沒見過一個剛畢業的導演就能拍攝好萊塢大片的,都是從小成本電影開始。

    只要投資一兩百萬就可能獲得豐厚的收益,這是一筆很划算的買賣。

    當然,青年導演失手的幾率很大,投資也可能會賠本,存在著風險。

    市山尚三不是慈善家,看到青年導演就投資,他會找那些有潛力的年輕人,這些人拍過一兩部片子,有一點經驗,還沒有成名。

    他會通過各大電影節來發現這些人,一旦選定目標,就會介入進來,幫助青年導演規劃以後的電影道路,同時也從這些導演身上賺錢。

    像這樣的幕後推手在電影圈子裡很常見,各個國家都有,能幫扶青年導演的成長。

    如果有條件的話,林子軒同樣會做這樣的事情,在幫人的同時還能賺錢。

    市山尚三看了《我們倆》後,覺得這部片子在日本應該會有市場,雖然較為小眾,卻難得的契合了日本國內的實際情況。

    如果從獨居老人的角度進行宣傳,就算不能火爆,也能吸引一部分觀影人群。

    再說,這位尚未畢業的青年導演展現了自身的導演才華,對於女性細膩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在電影圈子裡,女性導演並不多見。

    他認為林曉玲具有一定的潛質,可以適當的進行投資。

    這是市山尚三上門的目的,想和林曉玲談談,聽聽這位導演的想法,從而做出判斷。

    林子軒對市山尚三的介入沒有意見,國內電影人在海外缺少發行渠道,尤其是像《我們倆》這種小成本影片,連後期宣傳的資金都沒有。

    市山尚三能利用他的人脈做推廣,讓更多的片商看到這部電影,這是好事兒。

    林子軒怎麼說也去過威尼斯,遇到過這類人,比如法國電影人讓路易和意大利電影人馬克穆勒都是如此,這兩位對華國電影尤為感興趣。

    至於市山尚三想要投資林曉玲,這也沒什麼。

    自從國內電影行業的政策放開之後,合拍片將會成為主流。

    在九十年代以前,準確的說在一九九三之前,絕大部分的大陸電影是由國內的製片廠全額投資,在這之後,海外資金開始進入大陸的製片領域。

    最先受益的正是第五代導演,張億謀等人從此脫離了製片廠的束縛。

    海外資金的進入不僅為導演提供了充裕的拍攝資金,能夠拍攝高質量的影片,還帶來了全新的製作模式,提升了國產電影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說白了,你拿了人家的資金就要按照人家的要求拍片。

    投資商會派人來監督,作為導演可以有藝術追求,但不能想怎麼拍就怎麼拍,要專業化。

    只有不斷的和國外優秀的電影人合作,國產電影才能一步步的走出小作坊的製作模式,成為正規的電影企業。

    林子軒對此抱有期待。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2:24
第三百四十一章 老演員

    林曉玲是第一次接觸國外的電影人,感覺很新鮮。

    「老哥,那個日本人問我有沒有拍新片的打算,要是有劇本的話可以先給他看看,他說會幫我爭取投資,原來這就是拉投資啊,還挺輕鬆的。」林曉玲興奮道。

    「你別高興的太早,這幫人是無利不起早,你的劇本要是沒新意,他才不會幫你呢,人家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林子軒潑冷水道。

    想起當初和姜聞到香江拉投資的經歷,林子軒表示不高興了。

    市山尚三這麼說是因為林曉玲已經有一部拿得出手的影片了,起步不錯,下一部影片成功的幾率很大,這是他願意投資的原因。

    國內不少導演都面臨著拉不到投資的困境,林曉玲算是幸運了。

    「別理他,他是羨慕你呢。」慕姍姍揶揄道。

    「我這是實話實說,他們這幫電影人走的是電影節路線,投資的都是小眾文藝片,就是那種悲情和灰色的電影。」林子軒解釋道,「這種片子拍多了,人生觀都會被改變。」

    林子軒並不牴觸文藝電影,電影畢竟是一門藝術,他想做的是把商業和藝術弄平衡了。

    他不想林曉玲拍太多這類悲情的或者社會邊緣群體的片子,而且,女導演往往會拍攝同性戀題材,他覺得還是拍點正常的片子為好。

    「我們做導演又不是演員,分得清現實和劇本,演員會入戲,導演可不會,這是作為導演的基本素質。」林曉玲辯解道。

    「行了,不和你說了,你就在這兒等著頒獎吧,我和你嫂子要開始旅行了,這都耽誤三四天了。」林子軒轉移話題道。

    「等等,我和那個日本人說正在參與拍一部片子,就是《小城之春》,聽說田導也在裡面,他好像很有興趣。」林曉玲交待道。

    「這部片子不接受其他投資,咱們自己拍好了。」林子軒考慮了一下,決定道。

    《小城之春》不是資金的問題,主要還是演員的表演。

    當然,有了充裕的資金畫面可能拍的更精緻一點,或者能請來鞏莉這種國際明星,但不能保證就比現在的效果好。

    再說,林子軒還是希望這部片子是國產片,而不是合拍片,版權要全部屬於好夢公司。

    這是他給好夢公司準備的一張名片,以後提起好夢公司或許沒人知道,但說起《小城之春》的投資公司,大家就會有印象了。

    實際上,他想和日本電影公司合拍的不是文藝片,而是商業片。

    文藝片賺錢有限,商業片才有無限商機,日本經濟雖然低迷,可每年都會貢獻可觀的票房收入,成為好萊塢電影在亞洲的票倉。

    林子軒對日本文化瞭解不多,只知道日本人喜歡看漫畫、懸疑小說和恐怖電影。

    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嘗試一下。

    他叮囑了林曉玲一番,讓她和徐晶蕾照顧好金亞琴,老太太不懂外語,平時要有人跟著,在酒店裡還沒事,出去就要特別注意了。

    然後,他就和慕姍姍一起出發了。

    慕姍姍以前主持過《方大綜藝》,做過那個節目的外景主持人,在世界各國旅遊,雖說辛苦,卻也有很多的收穫。

    比如看地圖的能力,找車站的能力,和當地人溝通的能力,還要有一點點語言上的天賦。

    就算不是野外生存達人,也不用擔心會在日本迷路。

    他們沒請導遊,背著包就離開了東京,前往北海道,旅遊嘛,這樣才有意思,跟著旅行團就失去了探索的樂趣。

    當然,兩人不是沒有準備的亂逛,而是事先打聽清楚了各種景點。

    他們在書店街買了兩本旅遊指南,按圖索驥,這是最簡單的方法了。

    旅遊倒是不在於看什麼景致,只要倆人在一起就好了,這種每天一起做一件事,互相依靠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

    他們泡了溫泉,品嚐了美食,享受著假期,偶爾也會發生一些小爭執。

    等兩人回到東京的時候,電影節的頒獎典禮才剛開始,林子軒不想錯過這個時刻。

    如果《我們倆》沒得獎,他要安慰一下妹妹,要是得獎了,他也要和妹妹一起慶祝。

    慕姍姍帶著林曉玲和徐晶蕾到商廈裡購買用來走紅毯的禮服,那些女明星們都會找專門的服裝品牌定做禮服,她們還沒出名,只好將就一下了。

    金亞琴老太太不願意買新衣服,她堅持穿自己的衣服,認為樸素就是美。

    這是華國七八十年代的觀念,那時候大家一水的工作服,樸素到了極點。

    老太太見過大世面,在京城話劇團表演話劇被領導人接見過,這種電影節對她來說是小場面,一點都不怵,像沒事人一樣。

    有生活閱歷的老人就是這樣,見慣了風雨,對這些事情看得很淡。

    林曉玲和徐晶蕾還達不到這種思想高度,分別挑選了適合自己的服裝,畢竟是第一次參加國際電影節,總要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

    走紅毯是劇組的事情,林曉玲和徐晶蕾陪著老太太三人一起走,格外引人注目。

    年輕人青春靚麗,老太太精神矍鑠,被記者拍攝了下來。

    林子軒和慕姍姍早就進去了,等待著頒獎典禮的開始,通過前方的大屏幕,看到不少有點印象的日本演員從紅毯上走過。

    華國電視台引進過日本的電視劇,不少日本明星就這樣被國內觀眾所熟知。

    頒獎典禮進行的很快,華國的影片《變臉》獲得了最佳導演和最佳男演員兩個獎項,《我們倆》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的獎項。

    《變臉》的演員叫做朱序,同樣是京城話劇院的老演員,和金亞琴熟識,都是朋友。

    這麼一來,國內兩位演話劇的演員包攬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女演員,他們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評委和觀眾,現場報以熱烈的掌聲。

    電影節的組委會特意安排兩人站在一起,田狀狀來給他們頒獎。

    這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華語影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老演員們展現了驕人的風采。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2:25
第三百四十二章 管理

    離開東京前,林子軒沒有忘記給東方書店送去《活著》日文版的序言。

    其實沒什麼好寫的,他只是把自己對《活著》這本小說的理解寫下來,最多算是感言。

    回到國內,媒體免不了一番報道。

    林曉玲和她那幫同學出了回風頭,有了這份獲獎資歷,這些學生畢業後到劇組工作就不用從底層做起了,起步不同了。

    徐晶蕾雖然沒得獎,名氣卻上漲不少,曝光度大增。

    媒體報道《我們倆》這部片子的時候總要帶上她的名字,讀者就算不認識徐晶蕾這個人,看多了也能混個臉熟。

    這就是為什麼明星都去電影節亮相的原因。

    這種事情就和林子軒沒有關係了,他和慕姍姍正忙著在家裡安撫女兒呢。

    小丫頭這些天沒少哭鬧,把鄭秀蓮折騰的不行。

    原本以為滿週歲後會好照顧些,沒想到更難伺候了,老是爬來爬去的,活潑好動,一不留神就不見了,估計長大了也是個調皮的孩子。

    林子軒商量著應該請個保姆,鄭秀蓮畢竟上了年歲,又帶孩子又做飯的太累。

    要是家裡來個客人什麼的,就更忙不過來了。

    如今保姆這個職業在大城市裡較為普遍,尤其是那種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請個保姆做做飯,看看孩子,能緩解家裡老人的負擔。

    你可以說城裡人變懶了,也可以說是變忙了,或者有錢之後貪圖享受了。

    有需求才有市場,現在這個市場已經形成,只是還沒有那麼正規,不會進行培訓什麼的,只要會做飯做家務就行了,門檻不高。

    鄭秀蓮覺得自己還行,請個保姆在家裡不太好,有點像是舊社會,再說家裡有個外人不怎麼方便,怕惹出是非來。

    老年人就是這樣,不服老。

    林子軒和慕姍姍商量一下,覺得還是要請個保姆,讓鄭秀蓮清閒下來,帶帶小雪就行,其他家務活交給保姆來做。

    找保姆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到用人市場上找,還有一種是通過親戚朋友介紹。

    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從市場上找來的人比較陌生,不瞭解保姆的為人,介紹來的保姆知根知底,用著放心,但辭退的話不太好開口,有份情面在呢。

    他們決定還是找親戚介紹好了,熟識好相處。

    慕姍姍聽賀姐說起過一個事兒,挺有意思。

    葛尤家裡請的是鐘點工,會定期的來收拾家務,每回鐘點工來的時候葛尤都躲起來,覺得特不好意思,有點脫離勞動人民的感覺。

    如今社會上先富起來的那部分人保持艱苦樸素的不多了,開始放縱奢侈了。

    看看京城的馬路上就知道,進口的豪車逐漸增多,有的地方建起了豪宅別墅,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階層逐步分化。

    相對來說,林子軒覺得自己找個保姆照顧一下老人孩子不算什麼。

    這件事托人來辦就行,不用自己張羅,他和慕姍姍回歸到正常的生活軌道。

    好夢公司,林子軒和葛尤閒聊。

    「你們倒是輕鬆愜意了,可把我給忙壞了,這管人的事我幹不了,以後也別找我,太費心思了。」葛尤訴苦道。

    由於馮曉剛忙著《沒完沒了》的後期製作,林子軒讓葛尤這段日子在公司坐鎮。

    也不用幹什麼,看著這幫人就行,不然怕他們偷懶怠工,有個老闆在具有震懾效果,不過葛尤是個老好人,性格謹慎,管人的確不行。

    「你只要簽字就行,不用忙什麼吧。」林子軒疑惑道。

    「剛開始我也是這麼想的,坐在辦公室就行了,可有些事兒要決定啊,兩人的意見有分歧,這不都要協調麼?」葛尤鬱悶道,「我光協調矛盾就夠嗆了,沒時間幹別的。」

    「那還真是辛苦了。」林子軒感歎道。

    工作上有分歧老闆直接決定誰對誰錯就好了,沒必要調解矛盾,葛尤這是把自己當成街道辦主任了,怎麼可能不忙活。

    由此可見,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專長,葛尤演戲行,管理公司不行。

    馮曉剛有管理才能,作為導演,能把一個上百人的劇組管理的井井有條,管理一家小公司問題不大,管理方式是相通的。

    就像林子軒是製片人,雖然沒學過管理,但管理公司還是似模似樣。

    大導演都有自己的工作室,相當於一家小公司,姜聞不就開了一家影視公司,只不過到現在經營的不怎麼樣,還沒找到新項目呢。

    馮曉剛對管理公司的興趣不大,他的重心還是放在導演工作上。

    說起來,他們三人都是搞藝術的,不是管理人才。

    好夢公司到現在還正常運營是因為公司正處在上升期,每年拍的片子都賺錢,員工有奔頭,大家擰成一股繩,沒有其他心思。

    一旦遇到挫折,片子賠了,以前管理上的漏洞就會暴露出來,落到一哄而散的下場。

    這些林子軒心裡有數,等把今年的事情忙完了,也該談談公司的管理問題了。

    「我把重要的文件都放在你屋裡了,你自己處理吧。」葛尤交待道,「這比演戲難多了,演戲你知道下面的劇情,心裡有把握,這不知道哪兒就出事了。」

    「那行,辛苦尤哥了,晚上咱們一起吃飯。」林子軒回應道。

    來到自己的辦公室,林子軒翻閱著文件。

    《沒完沒了》的後期差不多做完了,檔期定在了十二月十五,華影公司不太看好這部片子的前景,影院的排片量不多,只能依靠自己宣傳了。

    這部片子由於植入了三支廣告,賺錢不是問題,現在想的是怎麼讓票房好看一些。

    賀歲片畢竟是好夢公司和馮曉剛的招牌,要是票房不好,肯定會遭到媒體的攻擊。

    說什麼沒有新意啊,都是套路啊,好夢公司和馮曉剛要完了啊,唱衰的聲音不可避免。

    所以要加大宣傳力度,保住票房成績,這是面子問題。

    《臥虎藏龍》的前傳製作完成,在這屆的金鶯電視節上銷售還行,有了《臥虎藏龍》的鋪墊,加上陳導明、王志聞和俞菲鴻的組合,比前一部賣得好。

    不過還是沒有爭取到在華國電視台一套的黃金檔播出,只能繼續放到第八頻道。

    林子軒處理了其他的雜事,和葛尤一起離開,他晚上邀了大家一起小聚。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2:26
第三百四十三章 盡興而散

    聚會沒什麼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個由頭大家一起閒聊。

    林子軒把從國外帶回來的禮物分發了一下,不是什麼貴重物品,就是個意思,圖個新鮮。

    順便說了說在東京國際電影節上的見聞,這屬於小圈子裡的交流。

    國內的電影圈真正走向國際的並不多,也就是那幾位大導演會獲得認可,大多數人還在國內的體制內混著,尋求出路。

    《我們倆》的獲獎不僅僅是媒體上報道的那些內容,在圈子裡有著其他的意義。

    想想看,一幫電影學院學生拍的小成本影片竟然拿到了國際電影節的獎項,這勢必讓更多青年導演看到一絲希望,繼續走電影節路線。

    同時,圈內的人看到了青年導演的力量,第六代電影人正在崛起。

    所以,大家會討論這個片子成功的原因,不可否認,有田狀狀是電影節評委的因素,更多的是這部片子拍的真誠,演員的表演精彩。

    「還有田導在拍的《小城之春》,那本子我看了,真好。」姜聞稱讚道,「我覺得好在哪呢,就好在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上,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那三個人的關係太絕了,他們心裡有想法,可又不能有什麼過分的行為和表示,就那麼僵著,這個特別好玩,要是早知道,我就來導了。」

    姜聞一直在拍張億謀的電影,張億謀向來是精益求精,拍片的速度不快。

    在影片裡,姜聞扮演的角色說話有點結巴,他現在還沒轉過來,說話的時候時常停頓。

    「早知道也輪不到你,我先看到的,我有自知之明,覺得自個兒拍不了,就沒敢上手,你覺得你行麼?」馮曉剛打擊道。

    「我怎麼不行,要是我拍,會更大膽,用黑白膠片,顯得更真實。」姜聞不服道。

    「你能拍出那種不帶一絲煙火氣的片子?能比田導更合適?」馮曉剛反問道。

    兩人一見面就會互嗆,大家都習慣了。

    姜聞想了想,還真沒辦法拍這麼冷靜克制的片子,他的片子裡總會有一種讓人看了容易衝動或者感動的東西,不像是《小城之春》,就是那麼的波瀾不驚。

    田狀狀恰恰在這方面把握的很好,能夠一直克制隱忍。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馮曉剛擅長小人物的幽默,張億謀擅長恢弘的大場面。

    「在這方面,我的確比不過田導。」姜聞承認道,「小林,你寫那些個娛樂片的本子就浪費了,還是要寫這種藝術性的劇本。」

    這話是針對馮曉剛呢,在座的就馮曉剛拍娛樂片。

    雖然馮曉剛覺得娛樂片是為人民服務,可一直得不到認可是個問題,不過國內的市場在轉型,湧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娛樂片。

    光是今年的賀歲檔就有兩部同類型的喜劇片上映,賀歲檔的競爭開始了。

    「這話說的,娛樂片怎麼了?觀眾看的高興就成。」馮曉剛不以為然道,「再說了,明年我就不拍賀歲片了,改拍文藝片,讓他們爭去吧。」

    明年,張國粒和馮曉剛合作拍《一聲歎息》,拉來了徐繁和劉焙,這個陣容也相當強大。

    馮曉剛看得開,明年的賀歲檔肯定會是一場亂戰,不少影視公司都有拍賀歲片的計劃。

    這時候避一避挺好,一個是避免觀眾的審美疲勞,每年都看到葛尤出現在賀歲檔,就算能吸引一部分觀眾,也屬於過度消費了。

    停個一兩年,觀眾興許就會懷念葛尤了。

    「小林,你這可不公平啊,《陽光燦爛的日子》剛拍完我就和你說咱們來弄下一部片子,這都兩年過去了,我的電影公司還沒開張呢。」姜聞不滿道。

    「不是我不想寫,主要是沒法寫,寫的淺了你不滿意,寫的深了審查過不了,你說說這兩年你遞交了多少本子,有一個過審的沒有。」林子軒無奈道。

    提起這件事,姜聞就鬱悶了。

    他這兩年不是什麼都沒幹,也四處找本子,要麼是找小說,不過他選材的角度都很奇特,他認為有意思的本子要麼是時間敏感,要麼是故事敏感。

    「你就知足吧,就算不能做導演,還能演戲呢。」葛尤說笑道,「像我這樣的,沒戲拍的話,就只能在家裡乾等著了。」

    姜聞和葛尤是目前國內電影圈片酬最高的男演員,不愁沒戲拍。

    「行了,你們就別不知足了,來,喝一杯。」張國粒勸說道。

    林子軒出國之前把《一聲歎息》的劇本交給了張國粒,由於是部現代戲,沒有《小城之春》那麼安靜,有點鬧騰。

    《小城之春》全憑演員的演技來推動情節,劇情並不複雜。

    《一聲歎息》相對來說複雜一些,藝術性要差點,張國粒這個角色的內心戲十足。

    正如姜聞說的那樣,就是三個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僵在哪兒了,這種關係特別有意思。

    不同是的,《小城之春》的三個人生活在一個院子裡,經常見面,劇情顯得張力十足。

    《一聲歎息》更主要的是依靠張國粒在妻子和情人之間遊走來展現三個人的關係,張力略顯不足,更多的鏡頭放在了張國粒身上。

    這部戲要放到明年夏天才會拍攝,那時候《小城之春》應該已經拍完了。

    「對了,小林,那個《小城之春》估計是趕不上戛納電影節了,只能去九月份的威尼斯電影節了,你先和那個叫馬克穆勒的意大利人聯繫一下。」姜聞提醒道。「威尼斯電影節更重視藝術片,我覺得這片子獲獎的機會很大。」

    《小城之春》這種片子只能走電影節路線,製作完成估計要到六七月份。

    「我知道,這回要準備好,不能像上次那麼倉促了。」林子軒回應道。

    林子軒說的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那次因為姜聞的拖延症,影片在總局審查通過當天才前往威尼斯,連字幕都弄錯了。

    電影節的評委們看片子都是連蒙帶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獎項的評選,這都是他們事後才知道的,不過已經後悔莫及。

    接下來,幾個人又聊了聊國內電影圈的故事,盡興之後才各自散去。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2:28
第三百四十四章 未雨綢繆

    十一月,京城首體西門附近開了一家網絡咖啡屋。

    這是國內第一家把網絡和咖啡結合在一起的小店,仿照國外的經營模式,在上網的同時喝著香濃的咖啡,很有小資情調。

    因此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往,頗為熱鬧了一番。

    通過媒體的報道,京城的百姓瞭解到這在國外是很時髦的做派,「網吧」這個詞彙逐漸為人所知,並成為了社會熱點。

    此時國內的網絡上還沒有門戶網站,只有一個個被稱作bbs的網絡論壇和聊天室。

    大家在論壇上留言,等待其他人的回復,發表各自的意見,非常原始,不過這種通過網絡和遠在天邊的陌生人聊天的方式新鮮有趣,對年輕人很有吸引力。

    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自由的平台,可以暢所欲言,不受現實世界的約束。

    誰也不知道誰的身份,也就沒有了權威,不需要顧及,彼此唇槍舌劍,論戰不休。

    從這個時候起,國內的互聯網進入了發展時期,互聯網創業成了網絡上的熱門話題,尤其是那幫從海外歸國的留學生,熱衷此道。

    他們通過從國外拿到風險投資,開始在這個虛擬的世界裡建立自己的領地。

    一個網絡的大時代就此拉開了序幕。

    林子軒給家裡的電腦連上了網絡,體驗了一把當下的網絡環境。

    比如,他在論壇上發個帖子,預言華國將在二十年內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

    下面的回復挺有意思,有湊趣的,這裡是經濟區,寫科幻小說的請移步。

    有學經濟的人會從專業的角度論證這種說法沒有現實依據,認為是空喊空號,不切實際。

    還有人支持這個觀點,我們不爭第二,要做第一,這顯然是起哄架秧子的。

    這時候的網民較為克制,噴子很少,大家都在享受著網絡帶來的樂趣,發生爭執的時候也是講道理,而不是互相謾罵。

    林子軒嘗試著給自己打廣告,看看大家的反應。

    他發帖子稱,聽說葛尤的賀歲片《沒完沒了》就要上映了,真是期待啊。

    下面有人回復,說都第三部了,前兩部還行,看多了就沒期待感了。

    有人估計是葛尤的粉絲,覺得葛尤演的片子就是好,今年一定要看。

    還有人痛批國內的電影行業,覺得國產電影比不過好萊塢大片,沒什麼意思。

    林子軒發現網民們都很理智,不是僱傭一撥水軍就能掀起一場風暴的,那不現實,除非讓葛尤實名認證在網上宣傳。

    再說,眼下網民的數量還不多,帖子的影響力有限,他們對於影視這方面的關注度不高。

    目前網絡上討論的熱點,一個是技術,一個是創業,還有就是國內外經濟和國際形勢。

    大家喜歡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影視和文學板塊屬於小眾,聊的人不多。

    現在還沒有商家對網絡有興趣,願意在網絡上打廣告,就是這個原因,效果不行。

    不過林子軒清楚,互聯網行業在未來會有多大的規模,說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都不為過,這個行業的發展潛力極其巨大。

    人們對於互聯網的依賴會越來越嚴重,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想起了一個好玩的段子。

    是說如果有人回到1995年,就跑到南方的杭城,找一個勇敢站出來,阻止不法分子偷井蓋子的有為青年,請這人吃喝玩樂,結交成朋友,那一輩子都不用為錢發愁了。

    林子軒倒不用跑過去找那位有為青年,他現在過的就挺好。

    很多人往往是看到了結果,這人以後怎麼怎麼有錢,成了國內的首富,卻不知道人家創業時候的艱難,為了拉投資奔波忙碌,四處求人。

    互聯網是個燒錢的行業,在前期基本上都是在虧損,很難盈利。

    尤其是在國內,至少接下來的六七年內應該是這種情況,互聯網的免費模式注定了沒有太多盈利的手段,只能通過不斷的融資熬過寒冬。

    在這個過程中,一批批的互聯網公司倒下,最後成功的就那麼幾家,成為了所謂的巨頭。

    這正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就算你知道最後誰會成功,這也是個長期的投資過程,不是說你現在投入一百萬,什麼都不做,十年後就會變成十個億。

    在一家公司發展的過程中,會不停的進行融資,股份逐步稀釋。

    如果你不能一直投資,就會被踢出局,即便是公司的創始人,也有可能被趕出去,這就是資本的力量,沒有什麼情面可講。

    一家互聯網公司從小到大的過程,就是一場資本博弈的過程。

    林子軒對互聯網行業有興趣,未來互聯網和影視的關係會越來越密切,影視資源通過網絡傳播的速度更快,相當於第二條院線。

    到了以後,當網民的數量越來越多,一部片子通過網絡宣傳的效果會更好。

    他會尋找機會介入這個行業,為好夢公司的未來做打算。

    現在,林子軒計劃在網絡上做一個和電影相關的網站。

    或者說是一個影視資料庫,把國內外的影視資料收集起來,包括劇情和幕後花絮,內容盡可能的翔實和專業。

    這個網站還具有評價影片和給影片打分的功能,觀眾看了電影後能有一個宣洩的平台。

    尤其是打分的功能,能直觀的展現一部影片的受歡迎程度,這是一個量化的標準。

    如果能把這個網站做到專業化,受到網民的認可和追捧,相當於變相的控制了電影的一個宣傳渠道,在以後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會瀏覽這個網站的基本上都是影視愛好者,或者是潛在的觀眾,只要能夠影響他們在觀影上的選擇,就能影響到現實中一部電影的票房。

    不過,這種類型的網站運營模式很難盈利,想要堅持下去需要不斷的投資。

    林子軒做好了虧損十年的準備。

    這是一筆長期的投資,第一年可能只需要投入幾萬塊,先從網絡論壇做起,打響知名度,再建設網站,這筆資金他還負擔的起。

    他給網站起了個名字,叫做時光網。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2:29
第三百四十五章 懷舊情結

    網站的事情可以慢慢來,《沒完沒了》的宣傳工作要正式開始了。

    公司的宣發部門給出了幾套宣傳方案,一個是像去年那樣一座座城市的跑,全國性的宣傳,或者是根據影片的內容有針對性的宣傳。

    這部片子的京味太濃,就算找了一位寶島的女演員,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京味電影。

    大家清楚影片肯定不合南方觀眾的口味,宣傳的效果不見得好。

    「我倒是不怕跑,這是第三部賀歲片,老話說有始有終,收個好尾吧。」葛尤表態道。

    「像去年那麼跑肯定不行,那是沒經驗,別看觀眾挺熱情,見面有說有笑的,其實效果不大,咱們的根底還是在京城這塊。」馮曉剛搖頭道。

    《不見不散》在京城的票房超過一千萬,佔了總票房的三分之一。

    全國宣傳的好處是總票房上去了,但上漲的幅度並不大。

    「那就這樣吧,咱們重點跑北邊這幾個地方,南方就別去了。」林子軒決定道。

    這不是說不重視南方的市場,而是要考慮到宣傳的費用,花了錢沒效果,還不如不幹。

    其次是增加葛尤的曝光度,葛尤正在準備拍《編輯部的故事》的賀歲電視劇。

    這部戲十二月份開拍,目前演員都找齊了,趙寶鋼來執導,半個月拍完。

    《編輯部的故事》主創五年後再聚首,這是個很好的宣傳噱頭,媒體肯定願意進行報道。

    把這個消息和《沒完沒了》的上映聯繫到一塊,能引起觀眾的懷舊情結。

    要是誇張一點的宣傳,可以說這是葛尤的最後一部賀歲片。

    觀眾對於「最後」這種東西沒什麼抵抗力,都最後一部了,以後看不到了,那還不支持一把,畢竟葛尤給大家帶來過歡笑啊。

    這和店舖打著「店舖關門,揮淚大甩賣」的幌子是一個道理,都是在忽悠消費者。

    店舖不會關門,好夢公司以後還會拍賀歲片,葛尤還要來演。

    到時候可以說,在大家的力勸下,葛尤經過認真考慮,重新出演賀歲片,繼續為大家帶來歡樂,觀眾興許還會覺得高興呢。

    「我覺得這樣不好,糊弄觀眾,以後都沒底氣了,咱們踏踏實實的就行。」葛尤反對道。

    林子軒同樣不想這麼宣傳,觀眾不是傻子,你糊弄了一次,下一次就不好糊弄了,早晚會被看穿,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

    有些人總是不停的折騰,想要上頭條,有那個功夫不如琢磨一下怎麼提高演技呢。

    還有個宣傳方案是以舒琪為賣點,被林子軒否決了,合同上沒規定舒琪要配合宣傳。

    「標哥在這部戲裡演的不錯,讓標哥抽時間跟著宣傳一回。」林子軒提議道。

    傅標是男二號,在片子裡很搶戲,和葛尤配合默契。

    這個宣傳不光是到處跑,還要上電視節目,能夠增加知名度。

    比如慕姍姍的《姍姍訪談錄》,就做了兩期節目,一期是《編輯部的故事》主創的回憶,聊一聊這五年來大家的變化。

    還有就是關於《沒完沒了》的,當然,不會光聊影片,重點是說說賀歲片這種類型。

    馮曉剛和葛猶帶動了國內的賀歲片市場,京味喜劇被觀眾所熟知,這都是可聊的話題。

    還有京城電視台的節目,影片上映期間媒體的各種採訪等等,這些都是宣傳的內容。

    宣發部門會做出整體的計劃,大家按部就班的完成就行了,每年都是這個時候最忙碌,等片子下檔之後就輕鬆了。

    就像是農民種地一樣,到了收穫的季節了。

    林子軒在《姍姍訪談錄》的節目錄製現場見到了趙寶鋼。

    「小林,這次再拍《編輯部的故事》,感觸太多,五年時間就這麼過去了,明年我也要離開了。」趙寶鋼感慨道。

    「都在這個圈子裡,以後咱們還要合作呢。」林子軒微笑道。

    趙寶鋼明年要離開藝術中心,專心打理他自己的影視公司。

    他當初跟著李虹來到京城電視藝術中心,拍的第一部戲就是《編輯部的故事》,到了離開的時候,又拍了這部戲的續集。

    說起來很巧,像是一個輪迴。

    目前京城電視藝術中心總體上平穩發展,趙寶鋼的性子很穩,不像林子軒在的時候,會拍一些題材出格的電視劇,在具有風險的同時往往會帶動一股跟拍風潮。

    趙寶鋼只拍自己擅長的題材,以都市情感劇為主,賺錢是肯定的,就是沒有太大的起色。

    按照李虹的意思,想讓林子軒給藝術中心帶來一點活力,繼續在電視行業領跑。

    也就是說,林子軒要回歸電視行業一段時間了。

    他和趙寶鋼、馮曉剛等人都是藝術中心出來的,是看著藝術中心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對這家單位有著深厚的感情。

    他打算明年拍兩部具有影響力的劇集,給電視行業帶來一陣新的風潮。

    錄製現場正在錄製的是《編輯部的故事》五年再回首,幾位演員和導演一起接受慕姍姍的訪問,大家暢談當年拍戲時的辛苦,現場滿是歡聲笑語。

    那時候的攝影棚夏天非常悶熱,拍攝的時候還要打著燈光,溫度能有四五十度。

    演員拍一段就要擦擦汗,就這麼堅持下來了。

    現在不同了,拍戲條件好了,演員的片酬漲了,比以前幸福多了。

    林子軒看著頗為感慨,就好像回到了以前那段時光一樣,回憶往往是美好的。

    錄完這檔節目,劇組就要開機拍攝了。

    《編輯部的故事之萬事如意》的情節很簡單,雜誌社為了慶祝新春佳節,一向吝嗇的陳主編要自掏腰包請大家吃飯,引來了眾人的玩笑和猜測。

    雜誌社的編輯們圍著桌子包餃子,互相打趣聊天。

    通過聊天,把大家這五年來的生活交代清楚,算是給觀眾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這部劇主要是為了慶賀新年,諷刺少了,逗樂多了。

    對於華國的百姓來說,這五年的變化很大,社會轉型造成了眾多的社會問題,但總體來說,大家的生活比過去好了。

    這部只有三集的電視劇光是憑著名字和演員已經賣給了三十多家電視台,這就是懷舊情結。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2:30
第三百四十六章 觀望

    林子軒在積極的做著《沒完沒了》的宣傳工作,圈內的人則普遍持觀望的態度。

    就算是有著合作關係的京城電影製片廠,對好夢公司的支持力度也大幅下降,原本能爭取到更多的排片量,但京影廠顯然沒有盡力爭取。

    京影廠在《沒完沒了》上的投資不多,他們抱著能賺最好,不賺也無所謂的態度。

    再說,這不是他們自己廠子拍的片子,沒必要浪費太多的資源,有院線資源不如支持自己的影片,那樣會賺的更多。

    說到底,韓三評並不看好這部電影。

    按照京影廠宣發部門的預計,《沒完沒了》的票房最多是一千五百萬,這還是看在葛尤的票房號召力上,基本上是不賺不賠的局面。

    如果投入太多,那就可能會賠錢。

    韓三評知道《沒完沒了》植入廣告的事兒,這部分收入屬於好夢公司,京影廠分到手的很少,即便《沒完沒了》在票房上賠了,好夢公司至少賺了兩百萬。

    這是京影廠沒有盡力的原因之一,投入和獲取不成正比。

    對於電影行業來說,植入廣告是一個獲利的新手段,但不是所有導演都願意這麼做,他們認為那是不尊重藝術。

    林子軒和馮曉剛是務實派,拍的又不是藝術電影,沒什麼顧及。

    韓三評和林子軒認識的很早,算是看著好夢公司發展起來的。

    這家公司和國內其他的民營影視公司差不多,屬於創作型的公司,公司的負責人是行內人,懂電影,憑著這種優勢獲得了發展契機。

    林子軒、馮曉剛和葛尤三人配合默契,編導演分工明確。

    他們抓住了低成本喜劇這個題材,創造了賀歲檔期的成功,形成了不小的影響力。

    但這種成功不可能無限的複製,觀眾總會有厭倦的一天。

    韓三評注意到好夢公司明年要轉型,準備拍文藝片,以現在國內電影的市場行情,拍文藝片的風險高,票房不容樂觀。

    他看了好夢公司的兩個本子,《小城之春》和《一聲歎息》。

    本子是好本子,但內容顯然沒有迎合市場,國內觀眾在經過好萊塢大片的衝擊後,觀影的心態越來越浮躁,沒有耐心看情節那麼舒緩的影片。

    再說,田狀狀執導的影片,票房能好才怪。

    這倒不是貶義,而是說田狀狀的片子風格獨特,和大眾的審美有一定的距離。

    就像《小城之春》,這種安靜的片子不適合在影院裡和大家一起看,應該在家裡一個人慢慢的品味,這樣才能看出片子的精彩之處來。

    所以說,一家公司想要轉型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兒。

    一旦《沒完沒了》的票房不佳,好夢公司明年的轉型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這家在民營影視公司裡極具潛力的公司就會面臨危機。

    韓三評不認為好夢公司會倒閉,他清楚林子軒三人是靠電視劇起家的。

    即便在電影行業遭遇挫折,他們重新轉戰電視劇領域同樣會獲利豐厚。

    如今的電視劇市場那麼火爆,憑他們的影響力,照樣能混的風生水起,只是現在的馮曉剛和葛尤還願意拍電視劇麼?

    在他看來,林子軒三人合作的蜜月期明年或許就要結束了,從此走上各自發展的道路。

    和韓三評一樣,王鍾軍也在觀望之中,對於《沒完沒了》的宣傳沒那麼積極了。

    他現在把目光放在了電視劇市場上,並不看好電影市場,《臥虎藏龍》前傳的大賣給了他更大的信心,他想在這個行業繼續發展。

    國內電視劇市場的火爆迷惑了不少外行人進場,都想分一杯羹。

    去年國內電視劇的總產量是七千集,今年就要突破八千五百集,這種增長速度非常驚人,也難怪大家都看好電視劇市場了。

    有些電影導演甚至改拍電視劇了,拍這個掙錢啊。

    甭管電視劇能不能賣出去,導演和演員都能拿到片酬,為什麼不拍呢。

    王鍾軍在等待機會,等到《沒完沒了》的票房失利後,他會勸說林子軒回歸電視劇市場,一起製作幾部大投資的劇集。

    《編輯部的故事》的續集只有三集就賣出去三四百萬,要是三十集的話還不上千萬啊。

    這充分說明林子軒和葛尤在電視劇市場上具有極強的號召力,賺錢是分分鐘的事兒,冒的風險還小,比拍電影強多了。

    王鍾軍是從獲利的角度考慮,可他沒考慮一點,以葛尤目前的狀況還會拍電視劇麼?

    這都不是錢的事兒,而是葛尤不愁電影拍,他要拍電視劇,只能是兩個原因,一個是本子特別好,還是就是看在彼此的交情上。

    本來能在電影上大有作為的好演員,你非要把他局限在電視劇上面,這不合適。

    以林子軒和葛尤的交情,拍一兩部還成,拍多了這交情就變味了,人家已經在那個位置上了,就沒必要這麼折騰了。

    大家心裡都有數,王鍾軍現在還沒有徹底融入這個圈子,用的是商人的思維考慮問題。

    京城其他的影視公司同樣在觀望,這些公司明年或多或少的都有拍低成本娛樂片的計劃。

    他們找不到葛尤這種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優秀演員,就把目光投向了經常在春節晚會上演出的相聲和小品演員的身上。

    這類演員被觀眾熟知,在表演上或許不如葛尤,但人家是專業逗樂的,懂得甩包袱。

    馮曉剛的片子被認為是小品串聯,不是沒有道理,實際上就是一個個段子的組合。

    在這方面相聲和小品演員具有天然的優勢,這就導致一撥小品演員進入到了影視劇行業。

    拍影視劇要比演小品掙錢,同時還不耽誤他們演出,何樂而不為呢。

    這類喜劇片大都是講述小人物在生活中遭遇尷尬的故事,屬於都市輕喜劇,拓展了國內娛樂片的市場。

    這些公司關注的是《沒完沒了》的票房成績。

    如果馮曉剛和葛尤的票房神話破滅了,說明觀眾厭倦了這種類型的影片,如果票房繼續走高,就說明這個市場還有潛力可挖。

    他們會根據結果相應的調整明年的拍片計劃,大家都有著各自的打算。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2:31
第三百四十七章 邊緣人

    十二月份,賈章柯從老家回到京城,帶著他新拍的長片。

    這是他的第一部長片《小武》,他和一幫人在老家汾陽拍了一個多月,過程很不容易。

    從香江拿來的二十萬投資主要花費在購買膠片和設備租金上,拍到後來就沒錢了,只好找了當地的一家企業贊助了十幾萬塊錢。

    這部片子前後總共花掉大概有三十八萬,劇組的工作人員都沒有拿薪酬。

    為了節省資金,他購買了16毫米的膠片,把耗片比嚴格控制在三比一的範圍。

    劇組的狀況一度極為拮据,連住賓館的錢都要賒欠,女主角鬧著要罷演,麻煩不斷。

    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賈章柯經歷了太多的困難,不過他還是完成了拍攝。

    這其實是國內青年導演的普遍狀況,在資金不充裕的情況下拍片條件相當艱苦。

    你請不起演員,只能用非職業的演員,你浪費不起膠片,只能盡可能的控制耗片比,甚至在拍攝的過程中還要四處求人籌錢。

    而且,你不知道拍出來的東西能不能獲得認可,從而收回投資。

    在這種情況下,真的需要有信念才能堅持下來。

    香江來的攝影師就很著急,他擔心這部片子沒辦法完成,投資打了水漂,賈章柯覺得先把事情做起來,碰到問題再一個個的解決。

    他用的演員大多是非職業演員,有的就是從村子裡圍觀的人群裡找來的。

    對於這樣的臨時演員,你不能要求他按照劇本來,讓他背大段的台詞肯定不行,只能是告訴他一個大概的情形,讓他根據自身的經驗自由發揮。

    這麼拍起來顯得特別生活化,也導致片子裡的對白都是當地方言。

    回到京城,賈章柯開始對拍攝的素材進行後期剪輯,他要先弄一個粗剪版出來。

    在粗剪版完成後,他想在電影學院放映,看看同學們對影片的看法,他自己對這部片子比較有信心,覺得拍出了他想要的東西。

    如果說《小山回家》是一次練手,那這部《小武》在創作上應當算是比較成熟了。

    他找到了導演系的放映廳,組織了一場小規模的放映活動。

    由於還沒有做字幕,片子裡的人說的都是方言,作為導演的賈章柯就站在一旁做翻譯。

    《小武》講的是一個小偷的故事,圍繞著這個人物的家庭、友情、愛情和社會關係展開。

    梁小武是個慣偷,在社會上遊蕩。

    他有一個叫小勇的朋友,小勇曾經也是個小偷,後來改行了,通過倒賣香煙和開歌廳的生意發家致富,被電視台報道,成為了當地有名的企業家。

    小勇要結婚了,卻沒有邀請小武參加婚禮。

    原因很簡單,是怕小武狼藉的名聲給他抹黑,他不願意再和小武交往,不僅找借口拒絕小武出席婚禮,還拒收小武送來的禮金。

    小勇覺得小武的錢來路不正,太髒。

    心情陰鬱的小武到歌廳唱歌,認識了歌廳的歌女胡梅梅,此後,小武經常過來找胡梅梅,給她打電話,陪她逛街或者就是唱歌。

    與其說小武愛上了胡梅梅,不如說小武需要有一段放鬆的時光,需要有人陪著。

    他需要有一種精神寄托,才不會有被整個社會拋棄的感覺。

    然而,連胡梅梅都不辭而別,她沒把小武放在心上,誰會真的和一個小偷談情說愛呢。

    說到底,只是兩個孤獨的人偶然間的邂逅罷了。

    小武回到家裡,家裡卻沒有人願意接受他,他被父親趕出家門。

    最後,小武在行竊時被公安幹警抓獲,他帶著小武在縣城的街道上行走。

    中途,公安幹警為自己順道辦點事而隨手把小武拷在了路邊一根用來固定電線桿子上的鋼索上,被銬著的小武受到了周圍群眾的圍觀。

    在影片放映的過程中,有不少學生退場。

    一個是畫面粗糙,還有聽不懂的方言,就算有了賈章柯的解說,還是很難看的下去。

    在堅持看完的學生裡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這是一部不知所謂的電影,就是講了一個扒手的幾段生活,不知道導演想要表達什麼。

    是對小偷的同情,還是說想通過這個人物展現社會上的人際關係。

    還有一派覺得這部片子很棒,拍的很真實,和目前的國產電影都不同,不那麼虛假。

    同時,也有人覺得導演對小偷的故事進行了美化,或者說這個小偷太文藝了。

    梁小武帶著粗黑框眼鏡,不喜歡笑,也不怎麼說話,非常沉默,還會和歌女來一段精神上的戀愛,這不是小偷,而是一個文藝青年。

    在大家的印象裡,小偷應該是賊眉鼠眼的那種,是壞人和混混。

    當然,小偷的心態應該是什麼樣子,只有小偷自己知道,但這部片子顯然想展現一個小偷的內心世界,在生活的夾縫中盡量維持著自己的生存和尊嚴。

    賈章柯解釋說他想從小偷這個角度來紀錄當下社會轉型時期逐漸瓦解的人際關係。

    比如小勇這個人物,從小偷到暴發戶,不斷改變著自己的社會地位,他巴結權貴,拋棄舊日的朋友,最後義正詞嚴的指責小武的偷竊行為。

    歌女胡梅梅同樣是社會轉型的產物,由於彼此的身份,她和小武的關係忽遠忽近,若即若離,也就是不穩定。

    不穩定正是現在青年男女關係的寫照。

    以前男女談戀愛,互相交往,關係很容易定下來,一旦定下來就不容易散開。

    還有人提出這部片子畫面太粗糙和模糊,聲音太噪雜,有自行車、卡車和摩托車的噪音,還有街上小販的叫賣聲,歌廳的歌聲等等。

    賈章柯說是想讓觀眾感受到一座北方小縣城實實在在的場景。

    至於畫面的問題,一個是受資金所限,同時也是故意拍成這樣,讓影片不是那麼好看,有毛糙的感覺,因為現實本來就很髒亂,不那麼漂亮,這樣拍出來的影像更有生活的質感。

    這次的放映增加了賈章柯的信心。

    相比較《小山回家》的無人問津,現在有同學願意和他交流,得到了一些人的認可。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2:32
第三百四十八章 不翼而飛

    十二月十四日,第三十三屆寶島電影金馬獎頒獎典禮正式舉行。

    由於種種原因,林子軒和姜聞等大陸主創人員都沒有前往寶島出席,只有聞雋和《陽光燦爛的日子》的片商參加了頒獎典禮。

    頒獎典禮剛結束,林子軒就接到了聞雋的電話,《陽光燦爛的日子》獲得了六個獎項。

    分別是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攝影和最佳音效。

    可以說,是這一屆金馬獎上的最大贏家。

    姜聞拿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最佳導演獎,最佳原著劇本的獎項算在了林子軒的頭上,這同樣是林子軒在電影行業獲得的第一個獎項。

    接到電話的時候,林子軒、姜聞和夏宇等人聚在自己開的飯館裡,一邊閒聊一邊等結果。

    金馬獎在華語地區很有份量,大家有所期待,誰不想多拿幾個獎呢。

    尤其是姜聞,這次彌補了沒有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拿到最佳導演獎的遺憾,他現在對自己在演技方面得不得獎不怎麼重視,更需要在導演上獲得認可。

    雖然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剪輯沒有獲獎,但八項提名,獲了六項大獎,已經超出預期了。

    這算是國內影片在金馬獎上取得的最好成績。

    林子軒讓後廚重新換上酒菜,大家互相恭喜慶祝,熱鬧了一番。

    明天《沒完沒了》就要在全國上映,這是個好兆頭,把這幫人送走,林子軒回到家裡,把獲獎的消息說了一下。

    他在電視行業拿了不少獎,對獲獎倒不是太在意。

    「我聽說想拿金馬獎可不容易,你怎麼跟個沒事人一樣啊。」慕姍姍不解道。

    她當初拿了全國主持人金話筒獎的時候心裡有點小激動,那可是主持界的最高獎。

    金馬獎在華語影壇的影響力要比國內的金牛獎高不少,能拿到的話身價會急劇提升。

    比如姜聞現在導演一部戲的片酬是三十萬,拿了金馬獎後,可能就漲到五十萬了。

    這是演員熱衷於拿獎的原因,拿獎就代表著片酬要漲。

    林子軒是個編劇,還是給自己公司寫劇本,漲不漲價無所謂,都是他自己的錢,一般情況下他不會給其他影視公司寫劇本。

    「你看,我拿獎根本體現不出價值來,有什麼值得高興的。」林子軒解釋道。

    「你啊,光看錢了,拿了獎在行業內的地位提升了,獎盃放在公司裡那就是一種榮譽,你們公司有獎盃麼?」慕姍姍奚落道。

    這讓林子軒無言以對,好夢公司拍了三部賀歲片,哪兒來的獎盃啊。

    「等明年吧,明年就有了。」林子軒信心十足道。

    三天後,聞雋帶著舒琪來到了京城,參加《沒完沒了》的宣傳活動。

    雖說合同上沒規定舒琪有宣傳的義務,不過這是能在內地媒體上增加曝光度的機會。

    他們不會待太久,也就是四五天的時間,參加在京城的幾場電影宣傳,混個臉熟。

    林子軒和姜聞原本以為聞雋會把金馬獎的獎盃給帶過來,誰知道獎盃並不在聞雋手上。

    由於他們沒有參加金馬獎的頒獎典禮,獎盃都是被人代領的,聞雋只是監製,到最後他也不知道獎盃在誰手上。

    他以為金馬獎組委會會把獎盃郵寄給姜聞等人。

    打電話詢問,金馬獎組委會說倉庫裡沒有姜聞等人的獎盃,應該是被片商給領走了,片商則說不在我這裡,還在金馬獎組委會那裡。

    就這麼互相推脫,金馬獎獎盃不翼而飛了。

    林子軒忙著《沒完沒了》的宣傳,沒時間關注這件事,只當是一件趣事罷了。

    《沒完沒了》上映後,國內南北方的評價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京城人看的感觸很深,片子裡的故事就是他們身邊的事兒,就是稍微誇張了點。

    南方人沒什麼感覺,除了覺得一些段子好笑外,更多的人認為故事老套了。

    相對於《甲方乙方》和《不見不散》,這部片子在社會上沒有引起太大的轟動。

    一個是大家習慣了,不像剛看《甲方乙方》的時候那種驚喜了,《不見不散》把故事背景放在了洛杉磯,還有點新意。

    《沒完沒了》又走回了《甲方乙方》的老路,故事依然好笑,就是期待感不足了。

    影評人對這部片子進行了炮轟,葛尤的表演中規中矩,沒有突破,馮曉剛在炒冷飯,創新不足,傅標倒是成了影片中的最大亮點。

    他們難得的誇獎了傅標,認為傅標把一個無賴的形象演繹的活靈活現。

    這話聽著總覺得有點彆扭,不過傅標因此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好夢公司把宣傳重點放在了京城的周邊地區,葛尤拍完《編輯部的故事》續集後就投入到了宣傳之中,跑了周邊的幾座城市。

    一部電影的票房主要來自大城市,尤其是京城、滬城和花城這樣人口眾多的地區。

    這時候,《編輯部的故事》續集的一段拍攝花絮開始在各地的電視台播出,這是林子軒和這些電視台簽訂的合約。

    你想購買這部三集的電視劇,就要在規定的時間播出這段花絮。

    花絮的作用一個是吸引觀眾和廣告商的注意,還有就是給《沒完沒了》打廣告。

    在花絮中,各位演員一起祝葛尤的新片《沒完沒了》取得好成績,希望觀眾能到影院支持葛尤,雖然只有三十秒的時間,可這個廣告就做的太大了。

    如果按照正常的廣告費用計算,最少要花費上百萬才能做到這個效果。

    但和《編輯部的故事》續集打包銷售,電視台也沒有辦法。

    誰讓《編輯部的故事》當年那麼火爆呢,續集又是原班人馬出演,收視率有保障。

    林子軒覺得我這不是廣告,而是電視劇的宣傳片,只是在最後說了點關於電影的事兒。

    這能算是廣告麼?你好意思按照廣告的標準收費麼?

    這種宣傳對《沒完沒了》的票房成績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目前國內的電影行業還沒有這麼打廣告的,花費太大了。

    就這樣,林子軒用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大的宣傳效果。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16 02:34
第三百四十九章 有始有終

    作為一位寶島人,李桉對金馬獎的消息有所關注,他拿過金馬獎的最佳導演。

    這一屆金馬獎內地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大放異彩,取得多個獎項,其中一個名字引起了他的關注,那就是拿到最佳編劇獎的林子軒。

    他打電話回寶島打聽了一下,確認這個林子軒就是寫《臥虎藏龍》的作家。

    李桉在美國拍新片的同時,也在尋找著其他的項目。

    他看了不少本子,不過心裡還是放不下《臥虎藏龍》,有點念念不忘的意思。

    他原本以為林子軒是位作家,後來知道還是位編劇,但具體寫了什麼就沒有印象了,他在美國多年,對大陸的電影圈並不熟悉。

    上次商談改編版權的事情不順利,他覺得或許可以先從劇本開始。

    先寫出一份大家都滿意的劇本,再談下面該怎麼合作。

    拍電影就是這樣,沒有太過一帆風順的,總是會遇到各種麻煩,一點點的解決掉就好。

    他打電話給寶島的徐立公,再次聯繫林子軒,請林子軒寫一份《臥虎藏龍》的劇本。

    實際上,李桉有相熟的編劇,無論是英文編劇還是中文編劇都有。

    他們合作過多部影片,能夠明白李桉的意圖,從而寫出適合李桉拍攝的劇本來。

    這一次,由於沒有拿到小說的電影改編權,李桉只好先請林子軒寫劇本,看看是不是合乎他的要求,再慢慢的溝通修改。

    有了劇本,無論是談合作還是拉投資都有了基礎,否則只能是空談。

    在生活中,李桉不是一個善於溝通,那種玲瓏剔透的人,他把需要和人溝通的工作交給其他人處理,自己只負責電影的部分。

    林子軒接到了來自寶島的消息,他答應了下來,不過暫時沒有時間,要等過年後才行。

    《沒完沒了》的放映檔期是四十天,時間過了一半,票房超過一千三百萬,讓不少人大跌眼鏡,按照目前的趨勢,這部片子肯定能過兩千萬。

    這和好夢公司的大力宣傳有關。

    大家沒想到還能通過電視劇的花絮來宣傳電影,這就有點嫁接的意思了,把兩種不同的形式結合在一起進行宣傳。

    其實,這種方式林子軒以前就用過,在《大撒把》和《京城人在紐約》上做了嘗試。

    等到以後,電影、電視劇、網劇、網絡遊戲等等都能組合在一起進行宣傳,全方位的轟炸觀眾的神經,目的就是讓觀眾掏腰包。

    之所以這麼賣力的宣傳,說到底是個面子問題,或者說要維護好夢公司的正面形象。

    就像葛尤所說,三部賀歲片,要有始有終,收個好尾,不能最後一下掉了鏈子,太難看。

    要真是那樣,媒體肯定不會放棄落井下石的機會,炮轟好夢公司。

    林子軒不會給他們這種機會,再說了,保住了馮曉剛和葛尤的票房神話,以後兩人再聯手拍賀歲片的時候底氣就足了,沒有失敗的陰影。

    在目前的國產片市場,一部片子票房過兩千萬就算成功了,過三千萬基本就能拿國產片的票房冠軍了,今年的好萊塢大片也就四五千萬左右的票房。

    有部國產主旋律電影拿到了三千六百萬的票房,大家都知道這是單位包場的結果。

    《沒完沒了》的票房只要突破了兩千萬,至少能排進國產電影的前三名。

    到了這個時候,馮曉剛接受採訪底氣十足,大談特談國產喜劇片的廣闊前景。

    他這是給其他影視公司挖坑呢,《沒完沒了》的成功會讓那些跟風者紛紛入場,明年的賀歲片檔期競爭絕對極其慘烈。

    「馮導既然這麼看好喜劇片,那你怎麼不繼續拍喜劇片呢?」有記者提問道。

    「拍了三部,有點厭了,想換換其他題材。」馮曉剛回應道,「你們不是老說我炒冷飯麼,這一回我來份新鮮的,以後別說我只會拍喜劇片了。」

    「那你還會和葛老師合作麼?」記者繼續問道。

    「你們就喜歡問這個問題,我為什麼總得用葛尤呢?你們幹嘛總是讓我說葛尤呢?」馮曉剛無奈道,「我給不少人都導過戲,比如姜聞啊,陳導明啊,他們演的都很好。」

    葛尤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同樣不願意談喜劇片這個話題。

    「我其實更願意演悲劇,因為悲劇更能說點什麼,更能打動人。」葛猶如此說道。

    「那你還會和馮導合作麼?」記者追問道。

    「曉剛是個好導演,以後看機會吧,目前是不會合作了。」葛尤坦誠道。

    這並不是好夢公司安排好的宣傳策略,而是他們的真實想法。

    就和好夢公司一樣,他們兩人也想要轉型,只要稍微有點追求,就不想在原地踏步,兩人還都不到四十歲,正是出成績的好時候。

    不過在媒體看來,這是馮曉剛和葛尤這對黃金組合在宣告分手。

    記者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人,沒事都能給你找點事出來,何況是這種新聞呢。

    多家娛樂媒體報道了這個消息,這件事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圈內人其實清楚是怎麼回事,老百姓不知道,光看媒體的報道了,這意味著觀眾明年看不到葛尤的賀歲片了。

    這個消息意外的刺激了《沒完沒了》票房的增長。

    「幸好咱們公司沒上市,要不然這輪報道肯定讓股票大跌。」林子軒玩笑道。

    「這幫記者就會一驚一詫的,只是不在一起拍片了,弄得像是鬧了多大矛盾似的,聽他們的明兒還可能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呢。」馮曉剛沒好氣道。

    「別管他們就完了唄,鬧一陣自個就消停了。」葛尤毫不擔心道。

    現在《沒完沒了》的票房大局已定,再賣力宣傳的效果不大,他們清閒下來。

    這一年基本上就這樣了,快到年底了,也該歇歇了。

    林子軒趁機說起了給公司找個管理人的事兒,明年他既要弄電影,也要照顧到電視劇,還有寫作上的事情,再管理公司,就太忙了。

    好夢公司在經過三年的發展後,也該整頓一下,正規化起來。

    這就需要找一位專業的管理人才,負責行政管理工作,把管理和創作分開,這才是一家公司應該走的道路。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kevin1217

LV:6 爵士

追蹤
  • 8

    主題

  • 2387

    回文

  • 0

    粉絲

~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