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與南宋同行 作者:小樣有型 (連載中)

 
mk2258 2017-2-12 20:21:48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243 49239
mk2258 發表於 2018-8-4 11:40
第一百七十三章深明大義屬郝經……





    平章賈似道在這裡指的交易是郝經換黃安,其實是換趙安的事情。

    郝經一直被平章賈似道半公開的扣押著,到現在差不多有十五年了。

    前文講過,郝經是金國人,幼年遭金末兵亂,金亡後遷居河北,家貧好學。

    1251年時,郝經29歲時在順天府的賈副元帥家就教,這時,一位陵川道士,赴燕都上香朝拜,拜見了他,並向郝經哭訴了家鄉百姓深受韃靼貴族壓迫而流離失所的悲慘景象。

    當時的郝經聽了家鄉道士的苦訴,不光是淚水淌流,又火冒三尺,憤筆寫下了《河東罪言》,冒著不測的風險,上書給韃靼強盜集團,指責他們的吃相太難看了,治民如殺雞取卵,太不長久了!

    果然,大頭目忽必烈沒有責罪郝經,反而召納郝經於王府,他深感這份“民書”血淋淋的分量,“民失,江山倒”,這是常識嘛!

    1260年3月,大頭目忽必烈搶到了位置,立即頒發政令,革除了韃靼貴族直接向種地人徵稅的權利,大大減輕了北方漢人的負擔。

    當然,作為政治投機者,郝經必然反對“華夷之辨”,推崇四海一家,主張天下一統;作為一位有思想的人,郝經推崇漢人理學,希望韃靼人在漢化過程中,以儒家思想來影響他們,使韃靼強盜集團逐步走向專業化正規化的道路。

    那個時候,他代替大頭目忽必烈去向平章賈似道敲詐……如果對方是正人君子,他定能成功,但是平章賈似道也是小流氓出身,當時就翻臉了,你妹的,大家當時就是各給一個面子,你妹的當真了!

    就這個意思吧……

    當然平章賈似道就密令淮東制置司以韃靼興兵犯境為藉口,把郝經一行人拘禁於真州,你妹的,就扣留你了,怎的?!

    郝經大罵對方不講道理,但是沒有辦法,這一扣就身陷囹圄長達十六年之久。

    在此期間,郝經曾多次上書大宋的君臣,關押他時,畢竟考慮到雙方的身份,還是給他筆墨紙硯,還時常有大雁吃,而且還有一定的自由……但是那些信件在平章賈似道的阻止下,一切努力均付之東流,沒有人為他得罪如日中天的賈似道,他一直有大宋官家罩著。

    但是,平章賈似道也認為他是個人才,本身又是漢人,為了策反他,便謊稱韃靼兵亂,幾次派人誘降,均遭郝經痛斥,我身為大頭目忽必烈的人,死便為他的鬼,有種你殺了我!

    平章賈似道氣的眼藍,也沒有辦法,殺了他沒有意思……他又找了個長相兇惡的謀士,在夜晚進到郝經的房間,想從理從力上雙重“說服”他,最起碼先從意誌上動搖他。

    當時郝經正在寫詩呢,寫了:

    老馬

    百戰歸來力不任,消磨神駿老駸駸。

    垂頭自惜千金骨,伏櫪仍存萬里心。

    歲月淹延官路杳,風塵荏苒塞垣深。

    短歌聲斷銀壺缺,常記當年烈士吟。

    那個謀士當時看後哈哈大笑,說:“郝經,何必如此消沉……你我同文同種同俗,何必事韃靼人為宗?!”

    郝經將漢服和四方巾都正了正,正色說道:“四海本在同天下,何來華夷之辨別?!這天下必會大一統!”

    “那你為何不穿韃靼人的衣服,學他們生食畜肉?!”

    “那又有何不可?你能變我衣帽,也能變我習俗……焉能變我效忠的志向?!”

    “你果然是鐵桿漢奸!信不信我斷你生活供應!!”

    “……”

    鐵桿漢奸是《流求時報》上所寫到的一類人,指出他們身為漢人,卻侍韃靼人為榮,誰手中有鋼刀,他們就為誰服務!

    他們還能在大義中,總能找到各種各樣的理論理由,屬於堅定派……這種評論當然很討大宋政府的喜,所以嘛,在大宋境內賣到哪裡都可以。

    但是,在羈押郝經的地方,沒有人買給他看,《流求時報》不算便宜,上面沒有發下這筆費用,看守們可不會自己出這筆錢鈔……

    所以,郝經當然不知道這個稱呼……但是他對斷他生活供應的恐嚇嗤之以鼻,死,我都不怕,焉能怕飢餓!

    他騰地一聲站起來,大聲說:“告訴你家賈似道,欠我大汗的貢品如實補上才行,如若不然,待大汗鐵騎殺到,莫謂吾言之未預也!”

    那個謀士有些氣急敗壞,你妹的,當漢奸都當出驕傲來了,難怪《流求時報》上說,沒有真正的審判,你們這幫子人還可能罵別人是漢奸,弄不好你們的後輩還為你們為榮!

    他冷冷地說:“好,好,你一個漢人說沒有華夷之辨也可,金國滅了,你便投了韃靼人……一臣投二主也可以?”

    “我大汗是天命所歸,唯侍之才可以天下太平,四海統一!”

    “真不要臉……誰手裡有鋼刀,你便認定誰有天命,才認為沒了他們就不行,我打你個鐵桿漢奸!!”

    郝經冷笑一聲,坦然昂著戴著四方巾的頭顱,來吧,理屈辭窮之時,便會拳腳相向!

    那個謀士一見他滿臉的皺紋,瘦弱的身材……便放下舉起的拳頭,你打了一個鐵心做漢奸的人又有何用?!

    那個謀士搖頭說:“可憐,可憐……打你髒了我拳頭!”

    可憐?!

    郝經哈哈大笑,待我大汗兵馬殺來,那時再看看誰可憐!

    郝經的忠貞也感染了看守他的看守們。

    他在1274年時,從看守們供食給他的的活大雁中挑出一隻健壯能飛的,系蠟書於雁足,然後他放飛了大雁。

    只不過當時,他落款寫的是“中統十五年”,但是此時實為“聖元五年”,郝經被拘於此,不知韃靼強盜集團已經完成了正規化的建設,已經改元的事,所以他只能依據先前的稱號,推之為“中統十五年”。

    他先前給看守講了一個故事,打動了那些人,才得以行之。

    他那時深情地講道:“自古鴻雁便能傳書,古人常為之……有孝子出行三年,不得歸家,他便縛信與鴻雁,放飛後,那鴻雁便回到孝子家鄉,那時,此孝子老母病重,但接到信後,身體大好……”

    看守們都紛紛點頭,嗯,孝道嘛,還是要講的……於是他的行為得到了看守們的配合。

    當那隻鴻雁北飛之後,郝經微笑著看著它的背影,直到看不見為止。

    他看那藍天白雲都似乎化成大頭目忽必烈的笑臉……其實這一真人秀是他利用了“鴻雁傳書”的真實故事:

    漢武帝時,漢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奉命出使匈奴,被扣押於北海。

    匈奴人對蘇武威逼利誘,招數使盡,但這個漢朝忠臣手持漢朝符節,誓死不屈。

    一直到漢昭帝繼位,派人與匈奴和親,並索還漢使蘇武。

    那匈奴人自覺理虧,謊稱蘇武早已病死,漢使得密報,知道蘇武仍在世,就謊稱大漢天子在上林苑射雁,其中一隻大雁足系蘇武親筆所寫帛書,講明他本人仍在北方沼澤中被困。

    這一招管用,篤信“怪力亂神”的匈奴人驚惶,忙派人找到蘇武,把他送還漢朝。

    郝經心裡話:“大汗,但願你以你那能射下大雕的神弓來打下鴻雁來吧……你就會看見為臣的一片忠心……”

    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其實他也心知肚明,根本不可能的……

    但是,一年多後,那個謀士滿臉鐵青色,來找他說:“鐵桿漢奸,你來運氣了,能回家了……”

    郝經的心都要跳出來了,難道我這一片赤膽忠心真感動了上天,真的讓大汗接到了我的信!!

    但是那個謀士噁心地要吐了,說:“鐵桿漢奸,回去替韃靼人效忠也不用那麼激動……”

    郝經哪裡還能聽到他的話了,早都喜不自禁,手舞足蹈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8-4 11:40
第一百七十四章老賈的投射心理





    後來,那郝經才知道,原來放了自己只是為了換回一個百夫長……這,這,真是讓他無語。

    他和自己原本的一行人都上了送他們的海船後,一路顛簸,終於在一個多月後,重新踏上了陸地。

    又走了長長的一段路後,他眼見著自己回到了大都的郊外!

    這個時候,大頭目忽必烈也派樞密院官及內臣近侍遠道迎接他……他再也忍不住了,一時間老淚橫流,終於回來了,我的大汗果然沒有忘了我!

    郝經一行回到了闊別十五年的大都後,大頭目忽必烈賜宴於廷,賞賜有加,並向郝經諮以政事……一時間傳為另一種君臣和美的傳說。

    先前平章賈似道接到流求島大使要求後,沉思片刻,便痛快地答應了……一是因為那個所謂的百夫長黃安其實是趙安,是宗室的遠房親戚,贖回是必須的,二是,流求島卻似乎比大宋更加著急,這裡是不是有什麼古怪……莫非,是想通過此行,來與韃靼人溝通?

    一個大儒啊,必會成為他們的助力,這個時候,他才後悔自己應該有無數辦法讓郝經“自然”的死掉……

    心理學上有一個學名叫“投射心理”。

    這是指個人將自己的思想、態度、願望、情緒、性格等個性特徵,不自覺地反應於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種心理作用,也就是個人的人格結構對感知、組織以及解釋環境的方式發生影響的過程。

    平章賈似道懷疑流求島會不會藉此與韃靼人達成什麼密謀,等到他收到了從流求島上傳回來了密信後,他半信半疑地信了。

    再等到從大都傳回來了密信後,信了七八分,流求島一時真的沒有派出人員私下與韃靼人聯繫……

    但是,如果真的只是為了一個大宋的“志願軍”,他們的舉動真是不可思議,對他們沒有什麼好處……流求島所為,無不是為了些許小利。

    呵呵,他們佔了山東半島竟然開始四處收流民以種田開礦……不思進取至此!

    每一次接到山東半島來的密信都無奈了,恨自己不能親自指揮他們行動!

    前文說過,平章賈似道連太學裡浴池外牆上發的帖子都能知道詳情……這些年來,他安插了很多的內線,這個可不分內外,沒有真實的情況,他無法掌控局面!

    他在流求島和大都都安排了自己獨線聯繫的密探……甚至在大宋的皇宮內都安插進了人員,皇宮外自然更不用說了。

    插進一段有趣的閒話,說說大宋人喜歡發帖的習慣。

    大宋時代沒有電腦,沒互聯網,但宋朝有粉壁,照樣可以“發帖”。

    那個時候的粉壁,都是用石灰水刷白的牆壁。

    在大宋時代這就是“平面”媒體,只要願意,誰都可以在寺壁、驛壁、屋壁、橋墩兒上面直接“發帖”,大宋人稱為題壁。

    《水滸傳》三十九回中,宋江獨自一人倚欄暢飲,不覺沉醉,便作了一首“反詩”《西江月》。

    當然這只是小說,但是絕對是有根據的。

    大宋南下後,有個叫敖陶孫的寫手,在臨安城的三元樓題壁諷刺宰相韓侂冑,詩沒寫完,就被文化密探發現,這還了得,完全是“惡毒攻擊”領導啊!

    當時的臨安知府馬上命令一班衙吏來追捕,幸虧他後來警覺性高,立馬化裝成酒店服務員,一口氣逃到福建,躲過了一劫。

    如果是一個酒鬼,沒錢,但才氣夠高,也不妨在酒店牆壁上發帖,弄不好就起到了廣而告之的作用。

    大宋初年,蘇州許洞是位名士,無酒不歡。經常從酒坊賒酒,日積月累,酒債漸多,只好在酒坊牆壁上“作酒歌數百言”,引得粉絲雲集,邊觀賞邊喝酒,酒坊獲利數倍,大手一揮,酒債全免。

    話說淳化三年冬,興國寺的牡丹,反季節盛開,富麗堂皇,遊人如織。

    某三十餘歲的老妓趁機自我推銷,在牆壁發帖:“曾趁東風看幾巡,冒霜開喚滿城人。殘脂剩粉憐猶在,欲向彌陀借小春。”

    此帖當時就風靡一時,老妓成了網紅,又“車馬盈門”,走紅了好幾年。

    不過在粉壁發帖,也講究互動。

    陸游在《老學庵筆記》卷八曾說,高宗趙構漂泊幾個月,終於定都杭州,改名臨安。

    這時的臨安就像塊吸鐵石,引得四方士民商賈紛至沓來。

    官府開張,朱紅大牆,煥然一新,於是有好事者題壁一聯,雲:

    “鈐轄諸道進奏院,詳定一司敕令所”,意思就是這院子乃政府衙門。

    但是廣大大宋網民及精明的江湖郎中、中醫世家、卦師不這麼看,他們窺見了此中商機,有人坐沙發,寫下“王防禦契聖眼科”,然後有人跟帖“陸官人遇仙風藥”。

    此起彼伏,帖子火了!

    比如“乾濕腳氣四斤丸,偏正頭風一字散”,比如“三朝禦裹陳忠翊,四世儒醫陸大丞”,一共有幾十幅對聯,成為臨安城裡的一面免費的宣傳欄。。

    經常發帖子還有當官的可能……當然要有一定的真才實學,只會讚美和拍馬屁當五毛不行,沒有人會重用的。

    大宋時代,還是講究個重用真正的人才。

    還是大宋初年,揚州有個通判王琪,在大明寺題壁發帖,那帖子有質量,就被宰相晏殊看中了,從而累官至侍從。

    仁宗朝和神宗朝,有個盧秉,題壁詩打動了王安石,“立薦於朝”,幾年工夫,就成了部級幹部。

    王欽若早年落魄,寄人籬下。

    某次,他在屏風上題寫的一聯詩,被還是太子的真宗賞識,這是千里駒啊,真宗步步提攜老王,一直提攜他做了宰相。

    當然,這種飛黃騰達的機率按帖子數量來看,可能性也就幾十萬分之一。

    平章賈似道對國內輿情的監督也主要看這樣的帖子,而且還有人專門分析辨別,雖然花費不少,但是有利於他掌握一手資料。

    他對自己在大宋民間的名聲越來越好感到高興……其實在這種國內外安定的局面下,哪個官員的名聲都挺好。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都給了平章賈似道準備在政壇上重新佈局提供了信心……他就真的準備下手了。

    第一個安排的人員,他就當場決定,向大宋官家舉薦法可統制!

    所以,他笑呵呵回答了法可統制疑問後,開始認真與官家談一談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8-4 11:41
第一百七十五章華夏文明的思潮





    平章賈似道在法可統制告退後,和大宋官家趙禥談了很長時間,直到看到官家有些疲憊了,他才退下。

    隨後大宋政壇上發生了諸多的震盪,幾乎天天都有撕逼大戰。

    但是,平章賈似道似乎得到了《民聲》報的支持,而且《流求時報》時不時也從側面助力他。

    事實上,在那面的世界,張國安島主和他的朋友從來不關心什麼政治事件,其實他們關心也沒有什麼用處。

    但是,在這個時候,張國安島主和王德發主家,甚至安靜主家他們幾個人,卻不得不關心大宋的政治生活。

    他們事先就制定了行動方針,支持和維護老賈的政治生命。

    這是一個無奈的選擇,他們認為不管他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他至少還算是一個講究交換的人,至少還是會妥協。

    他們最害怕又臭又硬的腐儒分子上台,特別是那些把理學發揮到極端,都有極端原旨主義嫌疑的人來當政。

    無論是什麼樣的學派,只要一走上極端,就會頑固而保守了。

    好在現在看來,他們側面助攻,幫助老賈穩固政治地位的行動已經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不僅沒有發生集體“倒賈”的事件,而且老賈似乎遠比真實的歷史上過的更好。

    流求島在有意或是無意中,已經改變了很多歷史。

    第一個就是老賈的。

    歷史上,這個時候因為外部軍事壓力的原因,大家都要找一個替罪羊,結果,官職最大的他,正好適合充當。

    結果流求島的出兵改變了這些。

    第二個就是大宋官家趙禥的。

    歷史上,他應該因為外部軍事壓力的焦慮而死去了,同時,由於後世的抹黑行動,一邊說他體弱多病,一邊又傳聞他夜禦三十多個女人,當然,什麼邏輯問題,生理問題的,那些人都不管了。

    但是,現在他還沒有什麼問題,也許是由於外部的壓力減少了,內部的紛亂也減少了,同時,他由於迷戀御前軍而時常出宮,身體得到了一定的鍛煉,所以,目前看,問題不大。

    第三個被改變的,就是呂氏集團的代言人,京湖制置使呂文德。

    歷史上,他早就因為韃靼人的攻勢太猛而憂慮致死,他的死導致了呂氏集團的完全崩潰,從而引發了大宋被滅亡的一系列事情。

    但是現在他還是活蹦亂跳的,正在和管理京湖地方的文官鬥智爭權呢。

    當然,一切最大的改變,他們在目前看來,大宋是被保住了!

    這是一個如天一般大的功勞,但是,他們卻無法對大宋人說出口!

    就連跟隨自己的家養小子們,他們也不知道他們自己參與了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件

    不過,大宋上上下下的人,還沒有**到不拿流求島當回事,至少還知道流求島是自己的盟友出賣是出賣,支持是支持,至少暗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要不然流求島也不可能藉機發展的這樣快。

    大宋人中,佔相當比例的人認為大宋政府選擇單獨媾和是正確的,當然也有認為不正確的。

    民間不少所謂的仁人誌士,還真私下里跑到山東半島去“義助”。

    他們中有文人也有武人,他們主動到山東半島幫忙,聲稱堅決打擊韃靼強盜集團,認為他們都是邪惡而必須清除掉的勢力。

    這和《流求時報》的宣傳有很大的關係。

    受張國安島主的指使,楊友行在報紙上屢屢揭露韃靼人的罪惡歷史,由於大多是真實存在的事實,讓大宋的讀者看了都是毛骨悚然。

    《流求時報》上還大肆宣揚民族主義,認為韃靼人絕非是華夏文明的組成部分,他們才是真正的外來入侵者!

    華夏文明可以是一個大筐,但是,它只能裝下認同同一個文明標準的民族。

    “文化認同”這個概念一經《流求時報》推出,立刻引發了大宋民間的評論。

    有一些儒士認為,這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

    但是只不過更加強調了是否學習並認可華夏文明,而不太強調血統。

    在這個時空裡,華夏文明的定義主要指的是大宋。

    華夏這個詞也稱“夏“、“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

    它本來是指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以區別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四夷,但是,現在只不過南遷罷了。

    夏,大也。

    大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所以華夏皆謂大宋。

    而謂之華夏者,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

    大宋一地,本是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

    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此皆為大宋人所認同,而那韃靼人哪裡有這些!

    他們不過是靠著戰馬和鋼刀來搶奪財富,壓榨民眾,甚至是屠殺百姓!

    所以,我大宋人和韃靼人怎麼可能沒有“華夷之辨”!

    在有心人的鼓吹之下,華夏文明,華夏民族的概念越來越清楚,越來越被人們提到!

    可以負責任地說,《流求時報》在別有用心的推動一場民族文化的思潮。

    它們仗著自己發行量的巨大,流通的廣泛,悄悄在暗中推波助瀾。

    有兩類人在這場思潮中中槍了。

    第一類就是北方漢人中的那些鼓吹沒有“華夷之辨”人,有大宋文人嘲笑道:“當漢奸就當漢奸吧,或許出自無奈,可是非要說韃靼人也是華夏人,豈非是'沐猴而衣'?!”

    韃靼人不在乎這個思潮,莫名其妙的,人家本來就沒有當自己是華夏民族的一員,他們年輕時是在馬背上長大的,靠著戰馬搶劫;娶的妻子也大多是搶來的;死了也要去見長生天,所以,他們對那些文人非說自己和他們是一樣的人也感覺好笑,只不過說不過他們罷了大頭目忽必烈早已經發話,我們韃靼人已經是有組織的人了,現在是正規化,不能任意搶和殺了。

    第二類中槍的人就是那些蕃商。
mk2258 發表於 2018-8-4 11:41
第一百七十六章民族主義與身份證





    第二類中槍的人是蕃商。

    終於有人發現,對那些蕃商來說,他們還真不是認同華夏文明的民族,不說他們的膚色吧,單單就是他們的禮儀和宗教,甚至生活習慣都是大不相同的。

    當然,大家也都明白,這個沒有必要完全一樣,只不過是兩類或者幾類文明。

    慢慢地,有一些有心人開始大談華夷之辨了

    當然,前文說過,此時的大宋從上到下還是具有兼容包蓄精神的,雖然蕃商不屬於華夏文明之列,但是,大家做生意掙些錢鈔又有何不可?!

    說到不同的膚色和長相,這還不是主要區分,這個在流求島上表現的最明顯。

    張國安島主先前買的那些黑白奴隸中,有的人已經取消了奴隸身份,人家已經掙出當時購買他們的費用。

    那些被“解放”的黑白奴隸已經成為了自由民,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去他們想去的任何地方。

    但是,在多年的生活和勞動中,不管是被迫也好,還是主動也好,他們完全接受了華夏文明,最簡單的證明就是他們極其認真享受華夏民族的一切節日,這一點,也許是和他們當年在那些節日里可以放假,也可以吃上更好吃的食物的原因有關。

    他們完全按照流求島上的生活方式來生活,遵守流求島上的法律規定,完全接受了流求島上的文化要求。

    如果按照文化認同來看,他們已經屬於標準的華夏民族。

    這些人的大宋話的聽說完全沒有問題,甚至其中有的人還會寫大宋字,而且會欣賞也喜歡一些傳統藝術。

    張國安島主和他的朋友們真心不喜歡奴隸這種身分,但是,又不得不容納,只能在自己的範圍內,在一定期限內解除他們的這種人身關係他們不是想要做榜樣,只是他們看的遠一些,奴隸的工作效率極差的,永遠比不上自由民。

    他們就算是成了自由民後,他們難道就不勞動了?答案是肯定是不會的。

    流求島上的生活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讓人比較舒服的,而且這個地方可能更自由和有發展機會。

    只要不違背這裡的法律規定,只要努力而勤奮的工作,基本上都能富裕起來。

    慢慢的,那些黑白自由民們有了勞動分工的區別。

    黑人自由民們在種植、養殖和編織方面有天賦,從事這些行業的比較多;白人自由民們在技術加工和手工業上有天賦,從事這些行業的人不少。

    一開始時,張國安島主以為他們中肯定會有一些人踏上回鄉的道路,畢竟現在的海貿非常多,幾乎毎天都有幾百艘海船停靠了流求島上的各個碼頭,每天也幾乎有同樣數量的海船出航。

    但是結果出乎他的意料,一個人也沒有離開。

    後來他明白了,他們不是不思鄉,而是流求島也許是世界上最好掙錢,最安全的地方了,那些人還想著攢錢呢。

    他們現在與大宋一般的民眾一樣,也公開喜歡錢鈔。

    他們都被給與了流求身份證。

    那身份證是流求風格的,用兩片賽璐珞壓製而成,裡面的正面是“流求公民”四個大字,背面則是持有人的姓名等一些信息。

    裡面特別有四句話:

    1、流求政府要求世界各方國家、權力、勢力部門,務必給予持此證者通行的便利,給予持此證者合乎當地法律的配合與幫助。

    2、流求政府鄭重承諾,無論是世界任何地區,在持證者面臨危難時,凡是向持有此證者提供了合法和合理、善意的幫助者,必能得到相應的獎賞。

    3、此證僅能本人持證,請妥善保管,如若丟失請速補辦。

    4、無論持證者身在世界何地,無論在何時,流求政府永遠站在你的背後。

    他們不關心這個身份證會出現問題,在這個時空裡,它就如同流求錢鈔裡的水印一樣,可能沒有人可以偽造出來。

    王德發主家說:“這幾句話夠硬氣!將來會因為這幾句話發生不少戰爭的!!”

    張國安島主說:“如果我們連向我們交稅的公民都保護不了,那麼我們真是白混了-”

    當然,發放身份證也不是誰都可以,至少要在流求島生活定居兩年以上才可以得到。

    大宋政府沒有公開承認這個證件的合法性,當然也沒有公開否認,這個時空,商人和行人,都是可以在大宋進行無國界行走。

    至少在大宋的境內,就算是蕃商也可以任意行走,根本就沒有身份證一說,所以,在流求島內,身份證的發放,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有它是方便,但是沒有它也一樣活著,一樣可以全世界經商。

    正好呢,張國安島主加工身份證的工作可以不用太急。

    身份證的重要作用,在以後才慢慢被人發現了。

    這個時候,那些蕃商中的回回商人比較顯眼了。

    他們從飲食看上就與大宋人不同,不算長像,主要是在一些衣著和禮儀上,區別非常明顯。

    當然,弄清華夷之辨,不是為了排斥什麼民族,而是要搞清自己到底是什麼民族。

    這樣才不會幹出認賊作父的事情來,或者故意選擇性視而不見,把人家的勝利也當成自己的,那樣,自己的,也會很隨便就變成人家的。

    弄清真正的歷史和民族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不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也許吧,這是一種可以跳出無限循環的辦法之一?!

    總之,《流求時報》在小心翼翼地撥弄著民族主義這根神經,因為它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甚至弄不好傷害自己更重!

    從來都看的清清楚楚的張國安島主為了慎重,有關內容都是要親自操刀,而且還要給王德發主家看看,畢竟兩個人的思想會更全面一些。

    王德發主家當時正興奮呢,大宋政府一下子就派出來兩百名聰明伶俐年輕人,聲稱要學習有線電報的收報方法。

    一開始時,他們開口就要架設從臨安城到四川地區的有線電報線。

    王德發主家笑呵呵地給他們寫了自己的要求,提出沒有五年根本不可能!

    而且主要還是在技術人員上有需求,不僅要錢鈔,還要諸多的物資。

    不就是首先要人嘛,大宋政府當時就派出了兩百名經過挑選的年輕人。

    當然,執行力這樣強大,還是因為大宋官家親自命令有關係,想要讓那些老朽的官員們認清此物的作用,那還真不知道要多久。
mk2258 發表於 2018-8-4 11:41
第一百七十七章濟南新城





    王德發主家的要價在大宋政府看來,真是太廉價了。

    只要花上若干船的鉛、銅之物,再派出幾百個工匠和一些年輕人,大約在十年左右,就可以讓全國的通信暢通無阻!

    他們先派來了一個工部的五品小官到流求島現場考察。

    此時,那條隔著八道河兩岸的訓練式有線電報屬於半實用狀態。

    如果有急需,也幫助兩岸傳遞信息。

    那個官員順著兩條黑線從這頭走到那頭,打死也想不明白,兩條黑線是如何傳遞消息的!

    他自己已經親自到那個所謂電報機房裡觀看,只聽裡面轟隆隆聲,滴滴嗒聲,叮零零聲響成一片十幾個年輕男女在裡面有坐著的,手中快速按著什麼;有站著的,在一個圓輪旁,慢慢抽動著紙條;有走動著的,拿著紙條去了另一個掛著譯文房的房間。

    陪同的人說,那轟隆隆的聲音是鍋駝蒸汽發電機;滴滴嗒的聲音是發報機;丁零零的聲音是收到電報!

    對他說這些和沒說是一樣的,他啥意思也沒有聽明白,但是他卻裝出一副了然於心的樣子,頻頻點頭。

    他的官服加上他的威儀,把陪同的人都弄蒙了,還害怕自己這三腳貓的水平解釋不清楚。

    工部的小官親眼看見有商人接到了對岸的消息,說是要送什麼什麼貨物;也看到了向外發消息,說是詢問什麼。

    他也讓自己的手下去了對岸,然後當場寫了一首詩並讓手下親自送回來。

    發報出去後,一頓飯的工夫,他的手下就真的送了回來,一字不差!

    於是在他趕回去如實禀報後,大宋政府馬上就要訂購此物!

    由於王德發主家開出的價錢非常公道,大宋政府馬上就同意了。

    大宋政府需要這樣廉價的通信設備

    大宋時期,全國的陸上交通已是四通八達,大宋當年通往遼、夏、金的各條道路均以京師東京汴梁為中心,向各州縣伸展,連接重要城市及州治、縣治。

    他們將連接各行政區域的道路稱為官路,一些主要官路也是驛路,官府每隔一段路程便會修建驛站,驛路中的主幹道稱為“大路”或“大驛路”。

    這個花費是巨大的!

    他們專門修建了通往陝西、甘肅的驛道,途中建有驛站2309間,郵亭385間,其它驛道一般50裡設置一間驛站。

    大宋以前,政府公文和書信都由各地驛站的遞夫負責郵寄,遞夫一般由鄉村百姓擔任。

    大宋以後改由地方廂兵負責傳遞,後來又設專門的“遞鋪”,將郵遞公文信件與驛館在職能上加以分列,各自承擔自己的任務,不再混同。

    於是驛館成了官吏、軍卒的招待所,而“遞鋪”則專事郵遞。

    大宋的郵遞有步遞、馬遞、急腳遞三種形式。

    步遞用於一般文書的傳遞,由各個遞鋪間接力步行傳遞,這種步行傳遞同時還要承擔繁重的物資運輸任務,速度較慢,用於不重要的信件。

    馬遞用於傳遞緊急文書,一般不負責傳遞物資,因此速度較快,但因負責這種遞送任務的馬匹大多是軍隊挑選剩下的老弱病馬,所以不能用它遞送最緊急的文書。

    為了能及時傳遞重要文書,大宋真宗年間,又出現了“急腳遞”,據說能“日行四百里”,急腳遞鋪也被稱為“急遞鋪”,用以傳遞機密文書。

    當時規定河北兩路急腳遞舖的軍士,只能遞送皇室急件,不能承接其它文件。後來神宗朝時,對西夏和交趾用兵都採用急腳遞鋪傳遞軍事文書。

    步遞、馬遞、急腳遞這三種遞鋪,都是分別置鋪,承擔各此的遞件的傳遞。

    但是馬遞鋪除了遞送文件外,還負責向過往官員提供乘騎,所以一般的馬遞鋪平時都飼養著幾匹馬備需。

    到了大宋南下時,將步遞、馬遞、急腳遞鋪合而為一,將其歸於尚書省兵部司管轄,於是改稱為省鋪。

    一開始時,出於軍事需要,在臨安城至江淮一線和和通往四川的驛路,還設立了擺鋪和斥候鋪,每十里置一鋪,傳門傳遞“日逐探報斥候文件” 。

    每鋪由五名身強力壯的馬手值守,後改為兵士擔任鋪兵。

    大宋時代的郵驛以符牌為憑信,傳遞木牌也稱檄牌,此牌為堅木朱漆為之,長六寸,闊三寸。

    憑此券在驛路上通行無阻。後又增加了金字牌,青字牌和紅字牌三種。

    金字牌專門用來遞送皇帝詔書,行進間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行三百餘里。

    在金牌傳遞過程中,又增加的鳴鈴,急鋪聞鈴,預備人出鋪,就道交收,不得片刻住滯。

    鈴聲一響,準備前往下一站的人員就要出門候著,接到文件立即出發,不敢延誤。

    紹興十年,也就是1140年,岳飛大敗金軍,預備收復東京汴梁當然,這只是一個打算,其實沒有那能力,宋高宗就是以金字牌急遞的方式,一連發出十二道金牌,迫岳飛班師。

    所以,大宋對於在軍事方面快速的傳信方式非常感興趣。

    他們現在還笑話流求島有此物竟然先給商人用呢,重商是重商,但是軍事才是根本啊!

    其實遠在山東半島的鮑威大隊長心裡也是這樣認為的,那有線電報應該先用在這個戰區啊。

    他從《流求時報》上可以看明白,它遠比自己的戰馬傳遞消息快和安全!

    現在,濟南城差不多已經煥然一新了。

    他們收復完整個山東路後,把流軍衛隊的陸軍大隊的大本營遷到濟南城。

    十三年前這裡發生的李檀之亂,使原先人聲鼎沸的濟南城變成了一個死氣沉沉的死城!

    經過十幾年的恢復,才剛剛有了一點生機。

    等到陸軍大隊的大本營開始搬遷到這里後,這裡立刻變了模樣。

    流求衛隊當初在山東半島的其它縣城裡時,都是以建設為主,他們興修各地的道路,橋樑還有清理城內的衛生,溝通河渠,把十幾年來留下的垃圾全都清除掉。

    基本上他們佔了哪個縣城,就能讓縣城煥發一新,濟南城當然也是這樣。

    大宋時代,這裡是濟南府,轄歷城、禹城、章丘、長清、臨邑5縣,治所設歷城,為府治之始。

    當時被稱為“之國”、“富饒之地”,是國內賦稅最多的地區之一。

    金仍置濟南府,屬山東東路,在城北開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濟南城成為重要的鹽運集散地,只是現在有些淤積了。

    韃靼強盜集團來了後,這裡又改為濟南路,直隸於中書省

    流求衛隊在這裡投入了巨大的力量,他們花費了近一年的時間,幾乎把這一段時間,山東地區的產出都用光了,終於把小清河清淤完畢,也完成了基本的城建工作。

    還好吧,由於他們沒有把城牆建設當成主要目標,所以,城內的各種基本設施都能夠早一些完成。

    這裡現在已經恢復了原先的模樣,甚至比過去的城市功能還完備。
mk2258 發表於 2018-8-4 11:41
一百七十八章戰爭與規矩





    不過,鮑威大隊長相信王德發主家的安排一定是有道理的,流求島無論有了什麼新物件,都會首先考慮山東地區的使用。

    果然,不久後,他就接到了王德發主家的信件,上面把原因說明了,還畫了幾張圖紙,讓他們事先找鐵匠打造出來。

    鮑威大隊長是先看那圖的,好像是高高矮矮的幾棵鐵樹,上面還標明了尺寸,還真不矮的,足有十五米了!

    他認真看了信後,吃了一驚,天下還有這等傳輸信息的方法!

    火花式無線電報!

    他們在上課時,各位主家都給他們講過電學當然,主要是一些基本常識。

    至今鮑威大隊長還記得,宋子強主家拿了一個具說是從三**鐵車上拆下來的電瓶,接上兩根銅線,然後打出了火花!

    當然大家都驚呆了然後還用一種叫手搖充電機的物件,讓大家搖,同樣接上銅線後,一樣打出了火花。

    那個火花竟然能用來傳遞消息!

    濟南城處在山東地區的心臟地帶,山東中南低山丘陵與山東西北沖積平原,正好把它夾在中間。

    所以,它正好可以充當一個安放無線電基站的地方。

    只要功率夠用,傳遍整個山東地區,甚至傳到流求島都不是問題。

    這個時空的無線電使用環境超級好

    正如鮑威大隊長想的,王德發主家當然不會忘記了山東地區。

    現在鋪架有線電報,無論是從人力還是物力上說,反而都要比火花式無線電投資大。

    所以王德發主家直接給這裡上馬火花式無線電了。

    鮑威大隊長直接把同伴們召集來,告訴他們這一件好事情,不久的將來,他們瞬間就可以和遠方的流求島聯繫上了,根本不需要等!

    竟然有這樣的事情?!

    蕭湘中隊長自作聰明地說:“要小心大風天啊,本來就是無線的,那消息會被刮走的”

    梅樂芝中隊長認真地點頭說:“嗯,小心無大錯。”

    眾人深以為然。

    濟南城地區冬天盛行偏北風,夏天盛行偏南風,風力不算太大。

    穆木中隊長聰明地補充說:“還有下雨下雪天呢?”

    眾人都說仍然要避開。

    還好吧,濟南地的冬天雨雪較少;夏天雨水才較多。

    現在,濟南城正處在雨水較多的時期,不過,那信上也說過,至少兩個月後才會安裝,讓他們先選擇高處,修建基站。

    有關基站的要求,信中說的要求非常詳實,照著做就可以了。

    他們疏浚了小清河,而且,此時正逢雨季,他們可以藉著水位高一些時,多多運輸一些物資。

    不過,濟南城雖然是他們的大本營,但是,絕不是他們與三路韃靼人馬作戰的戰場。

    鮑威大隊長曾經放言說,如果讓他們打到濟南城下,就算他們自己輸了,除非是戰術需要。

    韃靼人馬在涿州地區、真定路和大名路佈置的由北到南的三路大軍,現在完全在他們的監視之下。

    同樣,混進濟南城的各路細作也肯定不少。

    鮑威大隊長組織過幾次徹底清查,但是都不了了之。

    濟南城地區現在是人員來往最頻繁的地方。

    流求衛隊早晚要和韃靼的三路大軍打上一個生死仗,這是一個雙方人人皆知的事實。

    但是,雙方都有意識地拉開了防守的距離,沒有形成近距離對峙。

    韃靼大軍認為自己主要是靠騎兵,所以距離遠一些無妨,反而增加了機動性。

    流求衛隊認為,自己要實行彈性防守才是以少破多的辦法,山東的山區才是他們最好的戰場。

    儘管他們手裡有馬穆魯克騎兵,也培養出自己的騎兵,但是,不過兩千多人馬,不可能用來和對方對攻。

    用張國安島主的話說,他們現在要當成手術刀來用,而不是菜刀!

    什麼是手術刀?要精準、快速而且毫無損失的從對方身體上切下一塊肉來的刀!

    明白了,聰明的家養小子們馬上就理解了,近十年的成長,讓他們都成長起來了。

    他們有目的的同樣在三個方向上擺下了人手,早晚會與對方來一次碰撞。

    夏季不是打仗的季節,北方慢慢開始也進入了雨季雙方都不適合在雨中做戰。

    這個短暫的季節,讓很多流民鑽了空子。

    他們利用這個戰場上巨大的空檔,紛紛向著山東地區跑,特別是濟南城,那裡擴建了,那裡的工錢高,那裡只要幹活就給回報,所以,只要勞動就餓不死人!

    這一些傳聞隨著有心人的傳播,飛快地向著四周擴散。

    百姓們不到關鍵時候不會如同商人一樣,用腳來當表達意見和看法的工具,他們不逼到時候,或者利益不夠大,他們才不會舍家撇業地跑到異鄉,特別是如果全家搬遷的話,更不會輕易為之。

    這一批次的百姓們有個特點,他們大多不帶家里人,卻選擇了個人在山東半島打工,掙到了錢鈔或糧食,他們都拿回家鄉去。

    和前幾批次比起來,他們似乎能在當地活下去,來山東地區純粹是為了掙錢鈔和糧食之類的東西。

    鮑威大隊長一開始時,感覺不好,他認為這其實是變相地救濟了韃靼人因為他們大多不在這里花費,出力掙到錢鈔,他們都回到家鄉花!

    鮑威大隊長和自己的伙伴們商量著辦法,想把這樣的人都堵住,至少不讓他們把錢鈔和糧食之類的物資帶走,要花也花在山東地區!

    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竟然還會遭到自己同伴們的反對!

    吳迪中隊長是其中的代表,他說:

    “這是飲鴆止渴!別人到我們這裡打工,他們掙的是血汗錢,如何花費與我們有何關係?!

    王德發主家說過,破壞了一個規矩,比打了一次大敗仗還可怕!

    付出了,就有回報;私人的合法收入需要保護!這都是我們流求島永遠不變的規矩!!”

    他的發言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認可,他們都認為,如果破壞了這一點,影響可能太大。

    當然,反對的一方,理由也非常充分。

    蕭湘中隊長也說了王德發主家的一句話,戰爭時期,永遠是特殊時期,不可以按照平常來對待事情。

    他攤開雙手說:“你們想一想,他們拿回去的物資早晚都會被韃靼人搶走,他們搶走了,便會用來和我們做戰,這不是變相資敵嘛!”

    大家一時間爭論了起來,雙方勢均力敵。
mk2258 發表於 2018-8-4 11:41
一百七十九章成了民眾對付的對象





    當時,他們的爭論的表決上出現第一次遇到的現象:雙方在同意和不同意的觀點上出現了表決人數上的持平,正好一半對一半。

    鮑威大隊長這時動用了最後的決定權,表示堅決不允許那些打工者將物資帶出山東地區!

    場面上,眾人一時間裡都默然了,勝利的一方和失敗的一方都不算開心。

    他們第一次開始有了半對半的分裂,鮑威大隊長也第一次動用了最後的決定權。

    鮑威大隊長感覺到場面的異樣,他抹了一把臉,強笑著說:“同伴們,張島主說過,我們只是針對事情不針對人,我們永遠都是好兄弟!”

    大家都點了點頭,對事不對人但是大家的心情不好卻是真的。

    人成熟的一個標誌也許就是意見不總是與他人相同了,甚至可以接受他人與自己的不相同!

    這個事情傳回到了流求島後,張國安島主滿意地笑了,哈哈,這是一次完美的爭執!

    王德發主家說:

    “很好!每個人都能充分錶達意見,而且他們已經把會議內容記下來,以備事後的檢驗然後,還能乾淨利落地行使了決定權!

    這次會議的價值可以抵上一次戰鬥中的大勝”

    安靜主家看了看會議記錄後說:“他們每個人都發言了,沒有旁觀者”

    三個人都沒有給這次的決策下什麼評語,對與錯,實踐的結果會檢驗出來的,這個還真不重要他們都關心決策的來源方式,他們早晚都要成為某一地方的決策者,所以,這種鍛煉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山東地區的家養小子們當然無法知道主家們給他們的評語。

    現在整個山東地區因為他們的決策而開始雞飛狗跳起來。

    流求衛隊開始行動,他們在出入山東地區的各條路口都安排了人員輪流把守,錢鈔可以帶出山東,物資不許帶出去,除非是只能保證一個人路上的吃食!

    有關的命令已經下發下去,而且在各個集市或者熱鬧的地方都張貼了告示,還有主動講解給眾人聽的文人。

    他們還給大家講了這個命令的原由,韃靼人本來就不是華夏民族的人,他們是外來入侵者,帶走物資會變相地資助他們!

    主動給大家講解的人都是偷偷跑到山東地區的北方文人,由於先前說過的原因,他們在平章阿合馬的強力反腐行動下根本沒有出路而偷偷跑到山東地區,或者跑到流求島則是他們的一個選擇。

    可惜的是,他們到了山東地區後,沒有發現有人會倒履相迎他們,相反,只是把他們當成了勞工之一!

    工作的機會是有,但是大多是當這裡官員的助手但是,他們過去在韃靼人那裡本來就是啊,頓時,很多人的心理有些失衡了,沒有人會因為什麼高看他們一眼。

    俸祿是優厚的,但是沒有機會弄別的收入了。

    流求人竟然不收百姓的賦稅!

    天底下竟然有這樣的政權,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卻又無可奈何。

    因為他們計算出來,事實上,流求人從當地得到的物資和錢鈔似乎比付出的多一些,但是不收百姓的賦稅,似乎不合體統,或者說他們根本沒有上下其手的空間了。

    商人的賦稅他們倒是開始收了,但是,那似乎只是稅務部門的事實,而他們的俸祿只是由流求錢行發放,猛然看去,他們根本就沒有貪腐的機會。

    但是,他們可以等待,現在畢竟只是在戰爭期間。

    他們中的一些人便去了流求島找機會

    流求衛隊隊員的行動只是阻擋民眾攜帶物資離開,並不是查沒什麼,這樣可以保證他們在執行的時候不能出現意外,沒有人有辦法藉機盤剝別人。

    那些一直在山東境內打工然後往家鄉運送物資的民眾們慌了神兒,送不回去糧食,家裡面的人會挨餓的!

    於是,他們開始偷偷摸摸摸行動起來,反正被抓了後,也只是讓拿回去,沒有什麼損失。

    這增加了阻攔的難度,而且使邊境地帶一片雞飛狗跳!

    鮑威大隊長又不得不增加了人手,他很快就發現,自己的隊員們的主要任務竟變成了和民眾的糧食等物資的較勁兒了!

    民眾們對付他們封殺的辦法是無窮盡的,就算是他們後來不得不警告,以後抓到要沒收也阻擋不住了民眾們很現實,他們知道自己還能再掙到,而且採用了螞蟻搬家的方式一點點運送,甚至在有的地方還組織了起來,駕著小船偷偷摸摸地出海運輸

    鮑威大隊長面色鐵青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因為張國安島主說過一句話,如果一項決策讓管理者和絕大數被管理者成為了敵對關係,那麼就要重新考慮自己的決策!

    現在,他們幾乎要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民眾的身上了!

    吳迪中隊長說:“我們一個小隊追了半天,只追回來了二十斤的糧食!我們把韃靼強盜的活兒都乾了民眾帶出去糧食和其它物資,他們一定會想辦法自己藏好,我們還要操心他們會怎麼樣藏嗎?

    他們本來是把所有的智慧都用在如何對付韃靼人的,結果呢?

    現在他們開始對付我們了!”

    好吧,任何決策都是可以修正的,這不會丟了管理者的面子,反而堅持錯誤不動搖才是大笑話。

    他們重新商量了一下,改了一下,決定只抓成批量成規模的偷運,那才是真正變相的資敵。

    結果,情況馬上就發生了改變,先不說民眾的反應,流求衛隊上上下下頓時感到了輕鬆,可以投入到正常的軍訓中其實民眾們也明白流求衛隊的目的,知道不是為了搶他們的東西,只是擔心他們都讓韃靼人搶去了。

    這個擔心其實真有些多餘,民眾沒有人會甘心被別人白白搶去,特別是那些人還都是比較聰明的的一些人,他們可以把所有的智慧都用在保護自己的利益上。

    這件事情讓年輕人們都明白了一個道理:評價一個決策的正確和錯誤,只要看它給大家帶來了什麼費力不討好的事情,那一定就是可笑而錯誤的。

    ps:假期這段時間,遇到了人生中都要經歷的事情,有些忙亂,不穩定,見諒。

    假期結束就好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8-4 11:41





    山東地區的發展不能說是日新月異,但是,很多事情的變化卻人們可以直接看到的。

    事實證明,張國安島主他們策劃的山東行動越來越有成效了。

    幫助大宋助功這個是主要目的,現在已經成為現實。

    雖然大宋帶有背叛色彩的單獨媾和,讓山東地區單獨成為了韃靼強盜集團的對手,但是,大宋暗中的幫助也是巨大的,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他們可以說得到了快速發展的機會,使他們有信心也有能力守住山東地區……大宋也得到了暫時的平穩生活和發展,總體說,流求島和大宋雙方算是實現了基本的互贏目標,當然,還不算完美。

    流求島這些年也從山東地區輸出了他們需要的重要物資和人力,開發山東地區,他們並沒有賠錢,反而是得到了利益輸入。

    山東地區本來就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地區,如果借助這個時空還沒有的科學技術,他們會快速取得收穫!

    其中煤炭一項,特別是優質的焦炭,使他們本島嶼內的冶煉發展得到了助力。

    至於說這裡出產的生鐵和其它礦產品更不用說了。

    人類發展的動力之一竟然是戰爭,這不得不讓人感慨……

    最關鍵的一點,他們給了北方民眾們一個用腳選擇的機會……他們先前就認為,民眾沉默的原因,除了政治上的高壓外,主要就是民眾們沒有用腳選擇的機會!

    只要真的有一條暢通的道路可以逃跑……他們再傻也不會忍受無窮盡的盤剝和壓榨!

    從山東地區向著外面攜帶物資的辦法和道路都很多,從韃靼強盜集團管控下的地區跑到這裡來的路子也同樣多。

    那些世家大族會偷著給自己留路子,悄悄和山東地區聯繫;那些底層文人官員也會在反腐大潮下,快速地向著山東地區跑……其實民眾們也知道,也明白,當他們都確定山東地區真的有機會有發展時,才不管多少有心人說占山東地區的人都是一群海盜呢,他們往山東地區跑的人越來越多,而且成為了一種潮流!

    張國安島主他們對此樂見其成,而且早都做好了準備……人力,永遠是他們最需要的。

    糧食是不缺的……玉米大餅子,鹹魚肉,還有粉條海帶湯,這些完全可供應上,這個時候的北方漢人們也同樣是正常漢人,只要有口吃的,能活下去,沒有人會反抗!

    韃靼人現在對管治下的民眾已經不是掠奪和壓榨了,而是公開動手搶了,他們確實急需各種軍資,而且,當他們的大軍到齊以後,它們基本暴露出來了本相,他們原本就是來自異族的馬上強盜!

    漢人官員們的漢法治民現在也已經無效了,戰爭的需求才是硬道理……一切都為了打贏這場仗!

    中原三個駐兵的地區已經成為了人間地獄,騎兵在四處劫擄的過程中發揮出了重大的作用……那裡的地形和氣候特點正好適合騎兵四處行進。

    漢人官員的進言都被大頭目忽必烈壓下來了,所有問題他都明白,但是,現在問題的關鍵在於他要養活遠道而來的幾十萬大軍!

    如果他們吃不好,或者吃不飽,他們一樣會動手搶的,還不如現在這樣,軍紀不算好,無關重要了,等著戰爭結束後再說其它的問題。

    大頭目忽必烈冷笑著說:“不打敗那些海盜……焉有平安可談?錯不是我,在他們!”

    他用百夫長黃安換回大儒郝經的事情已經得到了漢臣們的美談,這其中他們四處誇讚大頭目心中還是有漢臣的重要位置……被宋扣留十多年的大儒,仍然會被記得……

    黃安的回歸對黃安來說像個神話,他直到被人送到山東地區邊界時,都是一臉的疑惑樣子。

    他已經做好了各種死的準備,但是至少多活了一段時間……他被提出監獄後,心知自己要被處死了,他知道自己坑了韃靼人一次,怕會受到無情的虐待,但是至少比在張弘範那裡無名地死去好太多,至少可以揚名。

    我可以死去,但是,我的死能不能帶來我個人的名氣,或者讓我的家族人感到榮光,這很重要!

    黃安,不,趙安真是這樣想的……所以,當他被押送時,心裡只想著自己可能會受到什麼酷刑,但是,當他被押送越來越遠的時候,他已經絕望了,難道連在大眾面前被處死的機會都沒有了嗎?!

    那麼,他還能靠什麼來揚名……無人知道的死亡毫無意!

    甚至他想著留下點詩詞的想法都無法實現……一行人拉著裝著他的囚車,快速向著南方飛馳而去。

    那時雙方提到的條件是,只要把黃安送到山東地區,流求方才能釋放郝經……當然,和郝經相比一名小小的兵頭啥也不是,在那時大頭目忽必烈的眼裡,救回一名大儒,是一件拉攏漢臣民心的好辦法,惠而不費。

    流求衛隊以莊嚴的形式迎接了“黃安”的回歸。

    那個時候,流求衛隊已經建起了基本的軍事禮儀。

    他們穿著整齊劃一的軍服,在莊重的軍樂聲中持槍挺立。

    和流求衛隊的士兵相比,押送“黃安”的韃靼士兵就好像是土匪一樣了。

    那些土匪吃驚地看著所謂的流求騎兵,他們騎著的戰馬比自己的還要高一頭!

    而且他們的戰刀銀光閃閃,樣式也和自己不一樣,似乎更加長而細……那是王德發主家根據現代馬刀的樣式打製的,而且鍍了鉻。

    流求騎兵身上的鎖子甲和皮襯甲更加讓他們眼饞……他們自己身上的皮甲都是散發著沒有鞣製好的臭味,而且他們還聽說流求人是天下最喜歡洗澡的人,比宋人還喜歡洗。

    從他們士兵的外觀看,那些人恐怕是他們沒有見過的最乾淨的士兵!

    流求衛隊的士兵們都是帶著敬重的神態迎接假名是黃安,其實真名是趙安的大宋志願者,沒有人因為他被俘而瞧不起他……流求衛隊裡有明確的命令,如果抵抗無效的話,可以投降,因為可以被救回來!

    這一點也許有人想不通,但是,大多數人嘴上不說,可是心裡喜歡,白白送命的事情,誰都不願意去做。

    趙安被俘的經過,這里人人都知道,雖然《流求時報》因為要保護他,沒有刊登他最後的抵抗過程,但是,軍中早就傳遍了。

    你可以投降,但是,你更應該尊重那些敢於誓死抵抗的人……更何況他竟然能在韃靼人的朝廷上戲耍了他們,這更顯出一種機智。

    當時,趙安滿含熱淚地看著迎接他回來的隊友們,他們個個是在用敬重的神情看著自己。
mk2258 發表於 2018-8-4 11:41
第一百八十一章孔家村的故事





    趙安後來對黃祖隊長說:“我的黃隊長,是不是我害死了我的兄弟們?若是當初我讓他們投降……他們也許不會丟失了性命,同樣可以活到被救回來… …想起此事,我心如刀扎!”

    黃祖隊長淡然地看趙安的一雙淚眼,淡淡地說:“說實話,我若是處在你的地步,最後的結果定會如你一樣……可以投降,那是別人的事情;死都不投降,那是男人的事情!”

    黃祖隊長說完又哈哈大笑起來,轉身而去,微風中飄來了他的歌唱聲:

    “生有何所歡,死有何所懼!男兒世上走,何不任風流……”

    說實話,對趙安回歸的迎接,不同的人給予了不同的評價,但是無論如何,所以人都感到了一種對英雄的敬意……這種敬意讓每一個隊員都感覺到了從軍的尊嚴,連那些馬穆魯克騎兵都感覺了!

    尊嚴來自於敬意,絕不是來自於特權!

    在京湖戰區,呂氏集團事實上也跟著流求購買了幾百名馬穆魯克騎兵,在那個地方,他們是呂家的家丁,極受呂家寵愛……他們就有特權,可以在市場上跑馬,只要需要,他們還可以任意踐踏老百姓的田苗而讓人不敢說話,沒有人敢招惹他們,這些原本奴隸出身的騎兵頓時驕傲起來,他們以為自己得到了尊嚴……但是,人們私下里沒有不罵他們是回回狗腿子兵!

    相反,在山東地區,所有的流求衛隊成員都遵守一個軍規,沒有哪個兵種有任何特別,張島主的家養小子們都要遵守……

    有功者獎,尊重軍規者得到正常的俸祿,有錯者罰……只要有罪者必受懲罰,那麼就根本不用去想著與老百姓打什麼交道,還是那句話,只要真正守軍規了,老百姓根本不需要你做什麼好人好事就會真正尊重你了。

    山東地區的馬穆魯克騎兵在流求衛隊裡,他們擁有同樣的權利和責任;在流求衛隊外,他們擁有同樣自由的權利和遵守各項規定的責任。

    所以,他們也就真的把自己當成流求衛隊的一員,他們可以保留自己的民族和宗教的權利,他們也知道自己不是華夏民族的一員,但他們是流求衛隊的戰士,他們在為整個流求衛隊做戰。

    他們當然也同其它隊員們一樣得到了山東地區民眾的尊重……因為,這支軍隊是山東地區最大的消費群體,如果他們能和流求衛隊的後勤部門打上了交道,哪怕只是一個販賣青菜的,也會過上非常不錯的小日子。

    真正的不擾民,那就是讓當地的百姓因為自己的到來不僅沒有受損失,反而有可能得到利益……這樣的軍隊到哪裡都受歡迎。

    現在,山東地區的流求衛隊和韃靼軍隊之間的緩衝部很開闊,這當然給民眾跑路增加了方便,同時也減少了雙方發生摩擦的可能。

    眼下,雙方細作回報的情況都顯示出,雙方都是以守待戰……但是,這不代表不會發生摩擦。

    誰也沒有想到過,這場戰鬥的起點竟然是先從一個較為偏遠,而且是遠離主要交通要道的地方開始的。

    那個地方就是大名路治下館陶城周邊的一個小山村。

    早在十一世紀初,大約是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慶曆二年,契丹強盜們在原先世界的薊縣、通縣和唐山一帶,集結重兵,伺機南侵。

    消息傳到大宋的都城汴梁,朝廷文武官員緊急商量對策。

    很多人主張把京城西遷洛陽,還有人主張講和。

    丞相呂夷簡曾在大名府為官,十分熟悉黃河以北的情——針對這些西遷派和講和派的言論,他講出了一段與眾不同的話:

    “使契丹得渡過河,雖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聞契丹畏強侮怯,遽城洛陽,亡以示威大名府……宜建都大名,示將親征,以伐其謀。”

    呂夷簡的意思是說,如果大宋官家遷都洛陽,使契丹強盜不加抵抗渡過黃河,那時,城牆再高,城池再深,也難阻擋敵人的進攻。

    契丹強盜是碰見了強硬就害怕,遇見膽小的就欺負,匆匆忙忙遷都洛陽,是向敵人示弱,難以顯示朝廷的威力。

    應該建都大名,表現出大宋官家要親征的決心,這樣才能粉碎契丹強盜南侵的圖謀。

    大名府是當時黃河北面一座重要的軍事重鎮,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

    就是說,那裡掌控著黃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著大宋都城的北大門。

    堅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敵人南渡黃河的通道。

    當時的宋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正確主張,於當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為都城,定名“北京“。

    契丹聽說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裡膽怯,就打消了這次南侵的念頭。

    當時新建的陪都北京,史稱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宮城“。

    外城周長雖然沒有唐朝時的80裡,但也有48里之多。

    宮城,周有3裡,建設得相當雄偉壯麗。

    《水滸傳》中稱她“城高地險,塹闊濠深““鼓樓雄壯“,“人物繁華““千百處舞榭歌台,數万座琳宮梵宇““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應當說一點也不誇張。

    後來女真強盜搶走後沿襲原名,韃靼強盜又來搶走後,改名為大名行省。

    現在,這里屯積了近二十萬的人馬,主要是原先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的戰俘組成……他們可以屠盡其它民族的壯年男女,但是對本民族的還是要網開一面,特別是還需要他們能東進來幫助自己。

    大宋的財富本來就名揚天下,到了現在,早都傳說是黃金遍地了。

    如果真的能去大宋搶劫是多麼美好的願望!

    大頭目忽必烈心裡非常清楚,只要鼓動起他們的劫擄之心,剩下的什麼問題都不用多說……至於軍紀,就不能再多要求什麼了。

    館陶城外的孔家村距離館陶城一百多里地,那裡的村民憑藉著從宋境內偷偷買來的花生種子,種植花生,然後榨油,幾年來掙了些許錢鈔,過上了遠比過去還好的小日子。

    北方地區遠本長期缺油,無論是何種油料,都甚是好賣。

    這裡本來就是丘陵地區,過去種些旱田,只能糊口,還要老天爺照顧……這幾年在糧食上,仗著有了玉米、土豆和地瓜這些陸續從大宋境內偷流出的糧種,全村人都能吃上飯了……用老村長的話說,如果再安生個幾年,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了。

    有來收油料的小商販說,外面要打大仗了……村民們笑著說,關我等何事?!這裡與外面的官道遠離百里,若是來這裡做亂,怕不夠那些路腳費用……

    小商販只能點頭認可,這裡運送出去油料,如果不是仗著有幾頭健驢走山間小路,還真不知道要費多少力氣!
mk2258 發表於 2018-8-4 11:41





    孔家村的老村長同時也算是孔家的族長……他現在正在為自己族裡面的喜事而開心,特別是自己家裡的,又有新人要結婚了。

    這個山村里的孔家與孔氏家族的關係其實不大。

    順便提一下此時的孔氏家族。

    在這個民族的歷史上,曾經有許多顯赫一時豪門大戶,但是,只有孔氏家族歷經了多年,卻仍是譜系井然,並且世受封爵,享盡了封建的富貴。

    孔氏家族,是有同一始祖孔子逐漸繁衍下來而形成的龐大家族,素有“天下第一家”的美譽。

    歷代王朝都以尊崇孔子和宣揚儒學作為維護其統治的思想基礎。

    在封賞和褒揚孔門始祖孔子的同時,對孔子的子孫後裔們也進行大加封賜,尤其自漢代之後,孔子後裔就受封為世襲貴族,從封君到封侯,等級各異,名目繁多。

    而自公元1055年,宋仁宗封孔府主人為世襲“衍聖公”之後,孔氏家族一直享受著這種榮譽……威嚴、氣派的孔府大門,上面高懸著一塊匾牌:聖府;門柱上,刻著燙金大字:

    與國休戚,安富尊榮公府第;

    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後歷經朝代更迭和家族的變遷,到了後梁太祖乾化二年,也就是公元912年,孔氏傳倒了四十二代孫孔光嗣。

    由於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非常惡劣,到處是兵荒馬亂的殘酷景象,地處山東曲阜的孔氏家族又遠離京都皇室,因此,孔府當時基本上斷了恩賞。

    四十二代孔光嗣僅靠做泗水縣令來勉強度日。

    這時,孔府有一個灑掃戶名叫劉末,進孔府後改名叫孔末,一心想篡位奪權。

    他於公元913年謀殺孔子四十二代孫孔光嗣,並取而代之,“殲滅孔氏,曲阜殆盡”。

    又因為當時的戰亂所致,孔府族人敢怒而不敢言。

    但孔光嗣獨子孔仁玉剛出生才九個月,被母親張氏帶到外祖母家避難,被外祖父張溫藏匿起來,才得以倖免遇難,保留住了孔氏的骨血根苗。

    十幾年過去了,孔仁玉長大後,發奮讀書,刻苦學習,準備將來取得功名後,剷除孔門的家賊孔末,以重新振興孔氏家族。

    後來,孔仁玉赴京趕考,被朝廷授以太學生的職位。

    這時,又有人向朝廷奏報,說曲阜縣令孔末並不是孔子的後裔,真正的孔子後裔、四十三代孫孔仁玉就躲藏在其外祖父家中。

    於是,孔仁玉就此機會就向皇上奏明了孔氏家族發生巨變的原由,奉旨誅殺了孔末,並親任曲阜縣主簿。

    長興三年,有加封為“文宣公”。

    自此,孔氏家族再度興盛繁榮起來。於是,後世稱頌孔仁玉為“中興祖”,並在他死後,孔府為他建立了一座祠堂,叫做“報本堂”,以紀念他殲滅叛徒,重振祖業的高功重德。

    曲阜的孔氏家族都是孔仁玉的後代。自此,孔姓才有“內孔”與“外孔”之分。孔子後裔為“內孔”,而孔末的後裔就是“外孔”。

    孔末的子孫分佈在曲阜的小薛社、張揚社、東忠社、西忠社和西隅社等地,韃靼人來了後把他們改編為里甲,化為民籍。

    但是,所謂的內孔與外孔是孔氏家族史上糾紛最多的矛盾焦點問題。

    每逢孔氏家族進行修訂家譜時,都要對外孔進行批判和討伐。

    同時,孔末的後人則不承認自己是外孔,而且還不斷發生有奴僕跟著孔家也姓孔,同時冒充孔氏家族的人的事情……有一棵大樹好乘涼的便宜,人人都要佔的。

    這種鬥爭每個朝代都有,有時甚至出現了對簿公堂和家族血殺的悲劇。

    在大宋的整個時期,戰火紛擾,使孔氏家族四處分離。

    當金國占據了中原地區的時候,孔子四十八代孫衍聖公孔端友遂於建炎二年,就是1128年,隨康王趙構南渡,定居浙江衢州,四傳至孔洙,都先後保留了衍聖公的封號,他們的後代代代相沿襲,子孫繁衍。

    這一分支就被後人稱為“孔氏南宗”。

    金國侵入中原地區,建立了偽齊劉豫政權,劉豫於阜昌二年,1131年,封留守在曲阜的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之子孔藩為衍聖公,由他來主持曲阜孔廟的祭祀儀式。

    這從而使曲阜孔府祭祀先聖的香火依舊在古柏翠樹見繚繞不絕,他們就是孔氏北宗。

    其後,韃靼強盜集團興起,他們又佔領了曲阜,另封孔子五十一代孫孔元用為世襲衍聖公。

    然後又在公元1226年改封孔元用的兒子孔之全為“衍聖公”。

    這樣就形成另外的一宗,於是出現了三位衍聖公並存的局面。

    事實上,可以看見,孔氏家族雖然如同這個民族一樣屢遭磨難,但是還能依然存留而仍舊輝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真的非常擅於與勝利者合作……這是一個榜樣,證明了實用主義的偉大。

    只要先活下來,你就可以教育別人了……我能活下來,還活的挺好,你為啥就行呢?!

    當你改變不了這個社會時,你先改變自己嘛……

    三位衍聖公並存的局面造成了整個儒家一段時期內的混亂,同時,他們顛沛流離的遷徒,也造成了一些孔氏家族成員或是自稱是孔氏家族成員的分散。

    事實上,那個丘陵裡的孔家村可能就是一支冒充孔氏家族成員的人群組成的。

    當然,如果你要是詢問些事,人家才不會承認呢,他們定會說,我等才是真孔,真孔!

    這個年頭,已經沒有人關心在山村里的這一支孔家是不是正宗或假冒,只要有生意可做,只要能掙到錢鈔,他們才不關心外面發生了什麼……與自己一文錢關係也沒有!

    村里同時要有三家辦喜事了,他們三家迎娶的新娘都是山村外幾十里外的人家的女兒。

    在這個時候的北方地區,只要財禮充足,差不多都能迎娶到娘子……有點兒不同於大宋境內的風俗,或者是原本一樣,後來被異族給改變了。

    文化風俗主要是社會環境決定的……而社會頂層的特點又影響社會環境。

    正當大家都在為這些喜事忙亂的時候,忽然,有人在打柴時發現了一伙子人,他們不同於本地的大兵,而且都是穿著緊身衣,手持武器。

    他們竟然在距此二十里外的一個山窩子駐紮下來了!

    老村長聽了報告後,低頭想了半天,說出了一個對策。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