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 熬鷹航空業 作者:中克希德 (全書完)

 
regn13 2018-1-7 22:43:07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127 65819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19:50
第八百二十章:國家榮譽(二)
    又再次指著新寫出來的一個名字,而這不用說也知道,明顯就是0111所的另外一位扛鼎級總設計師。

    對於公司旗下的總設計師,楊輝都是各種清楚:「孫惠中總設計師,同樣是作為於總師的另外一位接班人,吳炳麟總師的大學同學,兩人同年參加工作,現在同樣都是22年的工作經歷。它手中現在只有一個項目,設計中的殲18多用途戰鬥機,該戰鬥機為現在國際主流標準的第三代戰鬥機,所以只要這款飛機最終完成定型,我想憑藉著他組織了如此巨大的工程設計,以後同樣也能拿下工程院院士的榮譽。」

    共和國的航空工業界之中,能夠拿到國家工程院院士榮譽的人物一般分兩類,一類就是主持完成了原創的大型工程項目,也就是說只要能夠成功帶著隊伍設計出一款成功的作品,那麼工程院院士就能夠到手了。

    上一位面的十號工程宋總師、飛豹的陳總師、k-8的石總師、殲八的顧總師、殲15的孫總師、運20的唐總師,這些大牛們只要手中的項目最後定型生產並裝備,那麼總設計師個人絕對是工程院院士頭銜到手。

    現在這一位面,殲18的總師孫惠中肯定也能夠最終拿到總師榮譽,而相信吳炳麟總師也大概會在艦載版閃電戰鬥機定型之後,一個工程院院士是少不了的。那現在之所以總理和楊輝都心照不宣地只是把這兩人提出來,而並非是像剛才於總師那樣直接打鉤,這裡面肯定是有原因的。

    而這原因既然楊輝清楚了,那肯定就沒有讓總理來說:「這孫總師和吳總師都是現在0111所的頂樑柱,但考慮到他們兩人手中的項目還沒有完全定型,所以入選的理由也還不太充分,加上這次入選的人裡面有於總師,那麼按照資歷來說,他們最好還是排在於總師後幾屆入選來的更好一些。」

    這就是楊輝需要考慮的地方,同樣也是總理最糾結的一點,同一屆的工程院院士中,老師和徒弟一起入選院士,這實在是不太好看,何況這兩人本來自己的項目也還沒有做完,成績還不能算是十拿九穩。

    如此一來,總理也就暫時在吳炳麟和孫惠中兩總師的名字下暫時劃上一橫,表示這兩人應該緩一緩再說:「那行,你說的也很有道理,到時候你一定要同這兩位總設計師溝通一下,讓他們好好把手中的項目做好,工程院院士肯定有他們的一席之地。同樣的,按照這種情況,你們旗下611所那邊負責十號工程設計的宋總師也因為十號還沒有定型,所以這一屆工程院院士評選他也可以緩一緩!」

    這事楊輝倒是表示理所應當,這三位以後是鐵定的工程院院士,暫時緩一緩也無所謂,也只有這樣以後才能細水長流,做到每隔一屆就能當選一位院士就算是再好不過。

    不過這邊有三人要緩一緩,但其它有資格拿到這榮譽的人同樣不少,這就比如楊輝又寫上的兩位:馬風山、陸孝鵬兩位大神。

    在上一位面,這兩位最終都是無緣工程院院士,但現在中航西南旗下的他們絕對是有資格入選的,首選這兩位同樣是作為和於總師同一時代的人物,手中完成的項目也同樣不少,那麼資歷肯定沒有問題了。

    本位面的馬風山總師絕對算是兩機總師了,轟油六空中加油機項目為馬總師的第一種定型生產之作,上一位面的殲八某院士就是靠攻克了空中加油技術,最後拿到了工程院院士榮譽,而這也就要涉及到共和國航空工業的另外一種產生院士的途徑:完成並攻克某項國內重點的空白子系統技術。

    比如空中加油技術、電傳飛控技術等等重點技術的攻克,能夠組織完成項目的總師,那同樣也能夠獲得工程院院士榮譽。

    現在,馬總師是組織完成空中加油機的設計,光憑藉這一點就已經可以摘下工程院院士的頭銜,但情況遠遠不僅如此,人家馬總師還是共和國大型噴氣式民航客機的開拓者,運.十和現在定型交付的mp-75飛機,這些同樣也是響噹噹的成績,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把這兩成績分到兩個人的頭上,那麼這兩個人都是鐵定可以獲得工程院院士榮譽。

    至於另外的一位陸孝鵬總師,這位則是做為共和國第一款噴氣式強擊機強5的總師而入選,雖然這款飛機有殲6的影子,但作為共和國第一款定型生產的尖頭兩側進氣,也是第一款對蘇聯飛機進行大規模魔改並定型飛機,有了這些成績也就夠了。

    更何況還有強五後期改進的一大堆型號擺在那裡,這些可都是成績啊,再加上完成了設計定型的殲12戰鬥機,雖然最後這款飛機沒有投入生產,但也還算是有自己的原創性作品。

    這些功績在上一位面的陸總師都已經做到,只不過因為陸總師去世的時候是2000年,之後再想要評選進工程院也不行了,而之前則自然是因為上一位面的洪都在高層沒有影響力,所以最後還是挺遺憾的。

    而現在就不一樣了,有中航西南這樣的大靠山在這裡,陸總師和馬總師兩位肯定都要給選上工程院院士才行,至於同樣是洪都那邊,比陸總師在工作資歷上小一輩的石總師,大概就等到下一屆評選的時候,和宋總師一起當選就好了。

    「哦!看來你們中航西南的能人還真是不少啊!這兩位都是有立過大功的總師,手中完成的項目同樣也是意義重大,也罷,到時候把他們兩人也加進第一屆工程院院士的候選名單中吧,想來十有*也是能夠成功當選的。」

    總理都這樣說了,那自然是意味著情況已經比較明朗了,現在中航西南已經提名三位工程院院士,而且後面還有四位整機總師是完全有資格過幾年之後也進入到工程院,這表明光是項目總師級別的大牛,中航西南就能拉出七位來,這絕對是響噹噹地硬實力啊。

    而這還沒完,中航西南手中整機項目總師除了有這麼一群已經功成名就的大牛以外,其他的未來之星同樣也是不老少,再過幾年同樣也能完成定型設計的空警100預警機,到時候王小莫總師這種填補了國內重點技術空白的大人物,怎麼也要有一個院士頭銜吧?

    這還更別說搞電傳設計的楊為、歷雲、攻克了超零界翼的mp-75副總師唐昌紅等人,這些人現在是提都不用提,他們以後還有重點項目可以作為進身之本,所以楊輝也沒有打算把它們弄來提前曝光。

    (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19:50
第八百二十一章:國家榮譽(三)
    但是,在航空工業最離不開的肯定還有航空發動機啊!共和國在航空發動機項目上走出來的院士也絕對不少,別的不說,至少現在的溫俊峰總師絕對也是可以當選第一屆工程院院士的,那是絕對沒的說。

    這便又執筆寫下了:溫俊峰!

    這還沒等到楊輝給解釋,總理應該是聽說過溫總師的事蹟,當即也就同意:「溫總師做出的功績我們所有人有目共睹,作為渦扇10和CG-2000發動機的總設計師,他拿這個獎項是肯定的實至名歸,你繼續寫下一個!」

    既然的溫總師拿一個名額沒有問題,那麼楊輝隨後就有些糾結該寫誰了,要說中航西南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大牛是絕對的不少,畢竟現在聯發公司作為國內航空發動機行業的絕對龍頭,從國內在十年前的仿製並小改的水平到現在自主研發,中間做出特殊貢獻的人太多了。

    就比如624所那邊,劉大響總工程師肯定可以算一個名額,人家這可是主持開發了國內第一套航空發動機高空台,再加上又開發了一系列的燃氣渦輪核心機,這些無不是開拓性的功績,憑藉著這些入選工程院院士有疑問嗎?

    另外,還有株洲那邊的608所,能夠帶隊設計出MS-4發動機,並且在MS-4之前還接下了國家任務,完成直九直升機使用的渦軸8發動機國產化,這位徐總師同樣也是能力出眾,拿一個工程院的院士榮譽也實至名歸。

    MZ-2200渦軸發動機的尹總師似乎還可以暫時緩一緩,畢竟現在的MZ-2200發動機還沒有太大的動靜,等到出了成績之後再說同樣也不遲。

    因而這索性就直接一次寫下了兩名字:劉大響、徐家民。

    寫完之後也不解釋,直接先看總理是不是也知道這兩位的情況再說,要是能知道這兩位的做出功績,那自然就不用再多介紹。

    事實果然如同楊輝所預料的那般,總理還真就知道一些關於這兩總師的情況:「這個劉大響我知道,624所的所長兼任總工程師,好像現在他那邊還在配合進行太行核心機的設計,完全是可以入選的。至於這位徐總師,我倒是之前聽說他是完成了你們專門為巴航EM-145飛機設計的MS-4發動機項目,現在同樣也是大量出口創匯,應該可以試一試這一屆的院士,要是不行的話,下一屆肯定沒有問題。」

    能夠得到這樣的回答,那也就算是比較放心了,這一位面中航西南這邊的大項目不斷,固然是因為有很多大牛親自主導項目有關,但這些大牛的能夠有現在的地位,同樣也和這些大項目的成功歷練有很大的關係,二者相輔相成。

    那這時候再一看現在這情況,楊輝自己都有些懵,這才多久的時間啊!一不小心就直接拉出了這麼一長串的人名來,兩位數已經是妥妥的,確定可以參與第一屆工程院院士選拔的人也同樣達到了6人,這還是刻意把其它稍微年輕一些的人往後壓了幾屆之後的結果。

    到時候這6人要進入的也肯定只能是工程院的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六人往那裡一站,擺出自己所工作的單位是中航西南之後,那真的就是給中航西南大大地長臉了,什麼中航東北還敢冒出來?

    想到馬上還有幾個月就要到來的國家工程院成立大會,真是有些讓人感覺到小小的激動啊!可惜現在工程院的管理工程學部還要等到2000年才會設立,要不然中航西南妥妥的還能再往裡面增加一位大牛: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總經理:白抗,也就是當年0112所的白所長。

    更或者,要是選拔院士對年齡要求不是太高的話,相信楊輝也能夠去試一試這管理工程學部的院士一職,說不一定還真的就能夠給選上也不一定,要不然等到2000年之後當年大學同寢室的楊為、唐昌紅都當上了院士,楊輝在那裡一直光棍著是真的不好意思啊。

    想了這些之後,搖搖頭又對自己的這種想法感到有些好笑,現在才剛過30歲,就想著工程院的院士,恐怕這也是太那啥了

    不再多想之後,還是談正事要緊:「這就沒問題了,不過總理啊!我還有另外的一件事想說一下,這主要是關係到我們中航西南這些年從烏克蘭那邊挖回來的那些技術人才,就比如有的人才甚至放在全世界範圍之內都是最頂級的,所以我希望工程院這邊能夠有外籍院士名額。」

    所謂外籍院士,這工程院大概是在上一位面96年的時候才有第一批,現在提前兩年時間在94年的第一屆工程院大會中就提出來,也就不知道能不能通過總理這邊的審核,畢竟這就已經涉及到工程院的內部事物了。

    但顯然楊輝也是過於擔心了,總理一聽說中航西南還有從烏克蘭引進的世界級大牛,那當然是要來興趣了,這年頭能夠有世界級大牛到共和國來工作,那必須是好好對待,說是當菩薩供著有些太過了,但想必也差不了太遠。

    滿臉都掩飾不住欣喜和好奇,這也就直接一些:「從烏克蘭挖回來的世界級人才?這個我們政府怎麼還不知道,你趕快說說到底是誰,我這當總理的心裡面也是好奇啊!你們中航西南還真有兩把刷子。」

    這時候楊輝也再次用筆在紙上寫了好大一長串的名字,但實際上也只是一個人而已:金琴科.瓦列裡.彼德羅維奇。

    指著這一長串:「就這位金琴科.瓦列裡.彼德羅維奇教授,曾在烏克蘭安東諾夫設計局工作過20多年,主持和參與了參與安-72/74/71、安–26/30/32、安-124、安-70等飛機的設計和測試,是世界上最大的飛機安225的總設計師。其本人具有豐富的飛機壽命評估、飛機結構設計和風洞試驗測試經驗,在機翼增升裝置設計和動力增升以及飛機氣動彈性計算和實驗領域有突出成果,而且馬上我們會把他任命為新舟600飛機總設計師,通過這個項目來熟悉我們國家的各種具體科研情況。」

    楊輝之所以要把這位任命為新舟60的總設計師,那當然也是有各種原因的,一方面是因為新舟系列是當年安東諾夫設計局的安24在共和國的客機版本,雖然多年的之後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相信金琴科.瓦列裡.彼德羅維奇這種大牛是可以在這款飛機上找到一些熟悉的感覺,只要能找到了感覺,那後面要展開的大飛機系列化設計也就好說了。

    總理似乎還沒有從楊輝的介紹中緩過來,來的這位居然是安225飛機的總設計師,簡直是撿到了寶貝啊,這等超級人才是必須要給足夠的重視,如此才能把人給留住啊!

    沒有任何猶豫就直接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你說的很有道理,這樣的人才足以當選工程院院士,為了留住人才,同樣也是給其它的引進人才樹立一個榜樣,為我們以後能更好的進行人才引進,這工程院的第一位外籍院士沒的說就是他了!到時候我親自去促成這件事,你放心的挖人。」(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19:50
第八百二十二章:國家榮譽(完)
    既然總理已經說了要評選出第一位外籍工程院院士,那楊輝自然是相信這一點,到時候這等消息對在華的前蘇聯專家都會有很大的觸動而激勵,金琴科.瓦列裡.彼德羅維奇能能夠當上院士,那麼他們同樣也有可能做到,比如做之前做dd-3單晶高溫氣象沉澱塗層、做d-18t發動機的引進國產研究的等等

    現在唯一讓楊輝還有些不滿意的,那自然是因為金琴科.瓦列裡.彼德羅維奇這位大牛並不願意入共和國籍,這一點就有些讓人為難了,要知道共和國的綠卡那絕對是世界上最難拿的,首先是脫籍的人永遠不可能再拿到,原本是國外人的也同樣各種困難。楊輝是好不容易才打通了各方拿到名額,而這位卻並不打算放棄烏克蘭國籍,於是這就限制了他以後很多的項目。

    不過還好,楊輝已經有了新的安排,現在就讓這位來主持新舟600項目,楊輝完全有理由相信最後是可以得到一架共和國版的安130來,要知道上一位面的安130不也是93年才開始的項目嗎?作為當時安24系列的新一代客機型升級版,在氣動、結構上要比新舟好上不少。

    到時候有金琴科在安局的技術經驗,把新舟600的氣動設計優化到安140的水準,結構能夠再強化一些就差不多,至於說安140的內飾和航電,那就算了吧!那東西的航電也就是共和國八十年代的運七100水平,滿座艙都是老式儀表,但就是沒有一塊顯示屏,而這就是安東諾夫設計局在93年設計的新飛機

    現在共和國這邊不同了,有了新舟30初步引進消化一些玻璃化座艙之後,這次的新舟60再用上一些剛好為-818配套國產設計的航電系統,再加上mp-75的客艙環境設計,到時候再怎麼也要比安140強上好多倍啊!

    也只有這樣集合安140的氣動設計和mp-75的航電內飾設計之後,這樣的新一代渦漿支線客機才能夠算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渦漿客機,有了這等好飛機之後才能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又考慮到金琴科.瓦列裡.彼德羅維奇不願意入籍,那麼以後共和國的大型軍用運輸機項目肯定也不能由這位來當總師了,現在就讓他轉到民機行業中,後續在開發大型寬體客機的時候,憑藉著他之前在安東諾夫設計局的設計124/225兩款大飛機的經驗,再機上新舟600的練手,那麼-828的設計隊伍也就大致有了一個框架。

    也只有這樣才能把唐昌紅給解放出來,到時候國內軍用特種飛機、大型運輸機的設計,那就是非他莫屬

    楊輝這時候也是各種計畫著未來,一時間也忘記了自己還在總理的辦公室內坐著,一副後續情況就該是他所計畫的那樣發展,這表情也引來了總理的一陣上下怪異眼神打量,之後才很是無語地說著最後一個還沒有寫出來的大牛。

    「那個,楊輝你這上面似乎還少了一個人吧!在420廠工作的吳仲華總師,這位總設計師完成了我國第一台10兆瓦級大型艦用燃氣輪機的研製工作,他這明顯也是可以入選工程院院士的,你怎麼可以忘了?」

    被總理這樣一說,楊輝當然是很尷尬了,但要真的說楊輝忘了吳總師的存在那肯定也是錯誤的,好歹咱吳總師在之前就已經是中科院院士了,現在要是再入選工程院院士,那肯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這時候才解釋著:「關於這吳總師的事情嘛!主要是考慮到之前他就已經是中科院院士了,現在他本人又根據自己的理論以g-2000發動機為基礎,研製世界一流的工程產品q-160燃氣輪機,所以工程院的院士我想肯定也沒有問題,那麼作為第一批國家兩院院士,吳總師是不是可以算到這一次評審委員會之中?」

    所謂評審委員會,那自然就是要能夠有足夠的成績保證他一定能入選工程院院士,並且再此之前還要是科學院的院士,大概也就是這樣才能算是已經定下來的兩院院士,現在要把吳總師算到組委會當中去,那影響力肯定是沒誰了。

    對於中航西南可以出一位兩院院士,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就上一位面的整個共和國的航空工業也沒有幾個人能夠達到這一標準,但現在就不一樣了,兩院院士的存在終於也使得共和國的航空工業有了能夠和航天工業比拚的頂尖科學大拿。

    楊輝說到了兩院院士的事,總理同樣也是在之前就清楚的知道吳總師的身份,對於這種在理論、工程都做到了頂端的科學家,自然是要和普通的工程院院士或者科學院院士分開來對待。

    「說的也確實很有道理,吳總師是有這個資格進入到評審委員會當中,到時候我親自給吳總師打電話,請他來帝都參與院士的評審工作。那麼這次你們中航西南應該就是除了航天工業那邊以外,入選工程院院士最多的單位了,而且這還是你們和中航東北分了家的緣故,要不然這次加上中航東北那邊推選出來的院士,你們的數量還真的要突破到兩位數了。」

    這時候的總理也是頗多感慨,想國家一直以舉國之力發展兩彈事業,為此航天工業得到的各種資源自然是遠遠要多於航空工業,但現在最大的玩笑居然是在航空工業的發展中,單就是中航西南就已經擁有了絲毫不弱於航天工業的影響力,並且對國家經濟發展的直接拉動更加明顯,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總理對中航西南特殊照顧的原因。

    沒辦法,現在的中航西南絕對是國內的幾大國防工業總公司裡面,唯一能夠不需要國家每年撥款補貼的公司,不僅如此,這家公司在93年就沒有了進出口優惠政策之後,就前幾天上報的國有軍工總公司財務報表中,中航西南各方面都是一騎絕塵。

    其出口的飛機、發動機更是給國家掙回大量外匯,直接佔據了國家外匯儲備的十個百分點,雖然其公司的非航空類項目只有經營汽車和活塞發動機業務的曙光公司,但就是這家分公司也直接超過了國內的二汽,這等規模簡直就說是國有第一大公司也毫不為過,連這年頭的油桶公司也拍馬難及!

    楊輝是不知道總理心裡對中航西南的欣賞,只是接著前面的話:「那就沒有問題了,吳總師肯定是能夠到場的,還望總理您一定要讓吳總師參加到這次的評選中。」

    這最後的話說完,楊輝自然是在總理辦公室的秘書帶領下離開,走出來之後才大鬆一口氣,這終於算是把問題解決了。

    要說為什麼會這樣大鬆一口氣,那也實在是沒辦法啊!這次q-160進行裝船海試工作,馬上翻過年94年就要開始,而問題就出在吳總師那邊硬是勸都勸不住,就是吵著要去全程參與海試工作。

    那這可不得了,海上風高浪大、環境也不怎麼好,吳總師本來都已經滿八十歲了,馬上就是兩院院士級別的人物,可不能讓他去幹這種事,奈何誰去勸他都不聽,那就沒辦法,想到這次工程院的評審成立工作需要到94年的4月才完,那正好是可以用來安排這位大拿。

    相信有總理親自打電話過去邀請肯定也不成問題,這樣就免得他跑去參加q-160燃氣輪機的海試工作,至於總理打電話的時候會遇到什麼情況,這就不是楊輝要擔心的啦。(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2
第八百二十三章:謎一般地四代機前夜
    當時間又一次跨過93年的年底之後,這就意味著94年的到來,關於中航西南推選工程院院士的事情楊輝倒並沒有大肆宣傳,但同樣也沒有選擇秘而不宣,僅僅是把事情告訴了相關的技術大拿之後也就罷了,大概只有等到94年4月的工程院成立之後才會在公司進行大規模的慶祝。[(

    倒是這中間知道自己沒法去參加Q-16o動機海試的吳總師滿是不爽,但最終還是沒有扭過總理的粗大腿,表示會很快就收拾一下行李,然後進京去開展第一屆工程院院士的最後選拔工作,同時還樂呵呵地表示著,只要它去參加了工程院的籌備和院士選拔工作,公司這次推薦的其它6人以及外籍的金琴科總師的院士頭銜一定沒問題。

    而這話同時也引來幾位總師們的善意感謝,實際上大家也都知道就以他們各自所做出的成績來說,絕對都是可以入選到工程院院士的,不過有吳院士的組委會運作之後,自然就又要更加容易一些

    倒是這一次的楊輝藉著機會,又再次諮詢了這些好不容易才聚起來的公司技術頂端大拿們各自的項目進度,特別是現在最讓人關心的四代機氣動設計問題,算起來這94年的年初距離上次確定開展四代機的技術預研工作,這再怎麼也有大概兩年時間了,在各自三家研究所都有自己的技術傳承之後,實際上對四代機的氣動設計都已經有了大致的框架。

    技術傳承對一家設計所來說就是歷史底蘊,只要有了這些多年形成的技術傳承,那麼對這家設計單位的最新設計座作品方案也就大致能夠猜出來一二,對於這種情況若是硬要給一個解釋的話。

    這大概就好像是達索、薩博兩公司要研製四代機的話,他們絕對會選擇鴨式佈局;而美國設計四代機之所以會選擇常規佈局,這自然是因為他們在之前的二代機和三代機都是大量選擇常規佈局有關係。

    這種技術傳承最典型的就比如:在洛克希德在開始了F-22項目之後,後續競爭JsF戰鬥攻擊機項目的時候,F-35的氣動會選擇做成和F-22大致相同的常規佈局,這就是傳承。

    因此,這時候的於總師、宋總師、6總師三人在最後留下來之後,他們自然是清楚楊輝這次留下三人的原因,各自皆是相互一笑,實在是因為之前他們三人在進行氣動方案的風洞測試時,由於大家都是在涪城風洞群那邊同時開展,相互之間的氣動方案還算是有所瞭解和聽說。

    但這時候先被三人說到的,卻又並非是這次的三方之間任何一方的方案,反而是於總師先帶來了一個讓楊輝始料未及的消息。

    「好了,總經理這次把我們三人留下的原因,我們各自也都算清楚,在此之前我們必須要先說另外一件事,也就是關於涪城那邊風洞試驗中,我們所遇到的中航東北的氣動試驗隊伍。」

    當於總師在這個關頭說到中航東北的氣動設計隊伍,其它的兩位總師自然也是明白了一些什麼,這才開始對他們之前在涪城所見的情況進行腦洞一番,而這最後得出的結論也讓他們自己大吃一驚。

    也就是宋總師突然抬頭,兩眼冒著精光,看了旁邊的於總師兩眼,試探性地說著:「那麼於總師你的意思是說,之前我們遇到那些神神秘秘地中航東北氣動設計和測試人員,他們也同樣是在對四代機進行氣動測試?這應該不太可能吧!」

    這時候別說宋總師,就連一旁的楊輝初次聽到這消息的時候也是大吃一驚,這消息真的是太過於刺激了,這時候的東北那邊想必也就才剛把和平珍珠項目的屁股擦完,現在能夠以國內的技術儲備來完成新殲八2研製也就頂天了,那邊連三代機都還沒有開始做過,直接就要上四代機?

    這時候的楊輝會這樣想,自然和他最近不太清楚東航東北的情況有關。

    先就是現在共和國航空配套工業技術因為中航西南的存在而大幅度提升,於是中航東北自然也要與時俱進。

    這次東北那邊之所以敢於在沒有三代機項目練手的情況下開始四代機項目,那主要就是因為東北那邊在殲八2的基礎上,換裝了數字式電傳飛控,而在中航東北的內部,它代號為殲八2aT驗證機,其地位大概和之前中航西南的yZ-1驗證機差不多,都是對某重點的新技術進行研究和測試。

    也就是說,現在的中航東北雖然沒有三代機項目,但憑藉著現在殲八2aT項目也將會慢慢積累著他們對電傳飛控的瞭解,也還算是對電傳飛控有了一些比較深入的研究,也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才敢如此大膽地進一步直接開始四代機的氣動測試,進行彎道車。

    其實也並非是一家公司必須要有成熟並量產的三代機作品才能開四代機,這想法實際上就顯得頗為片面了,當年的諾斯羅普在開始yF-項目的時候,手中不也沒有任何的一款成熟的三代機項目,但最終還是進入到四代機的研競爭隊伍中?

    並不太清楚現在中航東北具體情況的楊輝,現在也不好對此妄下結論,就只能是:「這感情倒是好,反正也不能光是我們中航西南一家搭台唱這四代機的戲,人家中航東北有想法,要參與進來,自然也是極好的嘛!無妨,反正多他們不多、少他們也不少,不礙事,我們只要把自己的方案做好就夠了,還管他們幹什麼。」

    說著,楊輝就想到了上一位面東北那邊拿出的四代機項目,也就不知道這一位面的東北那邊又會是什麼情況,還是31方案嗎?

    倒是這時候的6總師又說了一個和四代機毫不相關的問題:「東北那邊的四代機我不太清楚,但我們輕四方案的氣動設計人員,前一段時間在無意間聽到了一個消息,據說是東北那邊在國家的牽頭下,已經開始和蘇霍伊合作,似乎是要引進國產蘇27戰鬥機。」(未完待續。)8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2
第八百二十四章:時間要快了
    6總師帶來的消息倒並沒有出乎楊輝的預料,對於東北那邊引進生產蘇27一事,在共和國第一批蘇27採購案之後,這似乎就已經是定下來結果,重型戰鬥機對於大國來說終究還是要有的,而現在的殲18和十號都沒法替代它。{?

    從另一方面來說,國家和軍隊的各方面考量之下肯定也不會看著東北那邊在三代軍用戰鬥機時代的沒落,所以蘇27的國產化是預料之中。

    這時候也是比較豁然了:「得,東北那邊國產蘇27早就已經是**不離十,這個我們也不用擔心太多,就隨他們去好了,蘇27本來也算是一款性能相當不錯的戰鬥機,如此東北那邊也算是有了生產三代機的能力。而現在,我們還是說說四代機氣動測試進度吧!」

    總經理都表示對東北那邊國產27沒有太多的擔心,其它人自然也就不多說,他們只需要把自己的分內之事做好就夠了,其它

    緊接著楊輝又一次透露著另外的消息:「之所以東北那邊會緊接著我們後面就開展四代機的研製工作,具體原因我不太清楚,但是我知道你們在涪城那邊做氣動測試的時候,軍隊是早就知道了,而且前不久還來我電話到我這裡打聽了消息,聽他們的意思好像是只要我們國內殲18和十號的研製工作完成,軍隊很快就會調集資金展開四代機項目。」

    這是來自軍隊那邊的消息,雖然楊輝還沒有到劉副主席那裡去親自印證,但空軍司令親自過來的消息,想來也不會有問題,畢竟這時候的美國四代機項目已經是人盡皆知,要說國內不羨慕、不嫉妒、不警惕是絕對不可能的。

    楊輝帶來的消息對三方設計隊伍來說絕對夠刺激,既然軍隊已經有意在國內的三代機項目研製完成之後緊接著開展四代機,大家算算也就知道大致的時間節點了。

    先是611那邊的十號工程,現在十號已經飛整整三年時間,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又加上之前中航西南已經攻克了大量的三代機重點技術,因而132廠下線的原型機已經6架,去年就有原型機飛往6國家試飛中心進行國家測試。

    這也就意味著在6架原型機的密集試飛中,十號已經距離定型之日不遠了,因而,十號的總設計師宋總可以給出一個比較精確的時間節點。

    「十號在去年的4月就有4號機飛往國家試飛中心,而在三個月前就已經有一架全狀態原型機下線投入試飛,按照計畫後續還會再生產三架全狀態試飛機,大概今年下半年會交付倉州試訓中心進行飛行測試,若是不出大問題的話,我們明年就能夠實現飛機的小批量定型生產,所以十號前前後後經過1o年時間的研,終於就要成功了。」

    果然還是總設計師對十號最為瞭解,前後長達十年時間的研製週期,對於一款三代機來說絕對是中規中矩,這倒是比上一位面的十號提前了六年時間定型,也還算是相當的不錯了,值得慶祝。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十號能夠在95年小批量生產,或許在96年就能有批量裝備並初步形成作戰能力的部隊,作為一款空優機,形成作戰能力只需要能夠掌握對空作戰技巧就夠了,如此也便是等到96年的時候,國內又算是另外有了一些底氣。

    「用十年的時間就能夠定型十號工程自然是再好不過,但軍隊那邊的意思則是要我們國內的三代機研製全都完成之後才會開展四代機項目,大概是軍隊覺得沒有足夠的資金同時支持一款四代和三代機的研製工作,要想研製吞金巨獸一般的四代機,自然是需要拿出大量的資金來支持,所以現在的情況應該是至少要等到殲18的研製定型之後,恐怕軍隊才會開始四代機項目。」

    而說起殲18,這裡大概就是楊輝知道的更多一些,具體情況就是這款飛機的時間進度要晚上十號一年時間,十號在95年定型並小批量生產,那麼殲18恐怕就要等到96年才能定型生產,到時候的台海危機中,就不知道18能不能趕上末班車了。

    但不管18能不能在96年露臉,但是要在96年左右定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這意味著四代機項目在96年或97年就能正式開始,到那時候才是各方龍虎鬥。

    「我大概也算了一下時間,四代機項目應該是會在96年或者97年開始,到時候我們就需要正式提出方案來,具體的就要看軍隊是不是對此表示滿意,但我們考慮到四代機的研製要耗資巨大,可能這次的項目會依舊走海空軍聯合研製的路,所以我們很有可能會走之前殲七四和殲七五的研模式。」

    對於這種海空軍聯合研製的項目,殲七四和殲七五模式絕對是最好不過,兩單位之間在前期合作研製,後期則各自根據軍種的不同需要再特殊開功能測試,這樣才是真正做到成本、收益最大化。

    而這次一提起海空軍聯合研製並且要走殲七四和殲七五的路線,倒是讓於總師和宋總師都在心底大大地鬆了一口氣,這自然是意味611和o111兩單位雖然不能獨吞項目,但終究還是大家都能夠有一口飯吃。

    兩位總師之所以能夠有這種想法,這並非是因為有了鐵飯碗就要吃大鍋飯,而是因為這次兩人都知道對方的氣動方案,心裡面清楚自己遇到的是什麼對手,雙方誰也不敢說自己的方案就一定比對方更優秀一些。

    「若是走殲七四和殲七五的模式倒也還算不錯,我們兩家設計所現在就需要攻守同盟,到時候不管咱們自己誰能夠最後拿下項目,只要擊敗了東北那邊也就意味著這肉啊,就爛在咱們自己的鍋裡面了。」

    於總師倒是毫不顧忌地笑著打趣到,也是直接就說出了雙方要聯合對外的想法,同時也引來了宋總師的點頭同意,現在這種情況才是雙方最好的辦法,同樣也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中航西南內部的科研力量不至於陷入內耗當中。

    而這情況就算是苦了6總師這邊,一看o111和611兩方聯合了起來,明顯四代重戰的項目很大可能就要落到中航西南手中,而在四代重戰中失敗的中航東北勢必會轉而重點投入到四代輕型中,到時候又和洪都這邊會有一番廝殺啊。

    而國家和軍隊會不會為了保證不至於讓中航西南一家獨大,在四代輕戰項目中屁股更偏向中航東北一些,這問題似乎是不用想都知道,而這對於洪都來說就顯得頗為不利。

    6總師一開始就選擇避開重型戰鬥機的亂戰當中,卻沒想到這四代輕型的路,可能會更難走啊!(未完待續。)8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2
第八百二十五章:生米熟飯
    陸總師是一個心裡面藏不住事的人,一想到以後非常有可能的國家會把輕四項目直接交給東北那邊去做,終於還是忍不住將擔心說出來。

    「公司這邊0111和611合作,你們的方案隨便哪一個都是相當不錯,我並不認為東北那邊的方案可以勝過你們,然後再加上你們兩單位開發十號和殲18的經驗,重型四代機項目我看就是你們的囊中之物。這樣一來,就導致我這輕型四代機項目壓力巨大,東北那邊勢必會」

    伴隨著陸總師把心中的擔心全都娓娓道出,這就引得剛才還興致頗高的幾人一起陷入了沉思,只要稍微靜心下來仔細思考一下就能夠清楚,陸總師的擔心絕對不是沒有道理,這未來還真的是不好說啊!

    洪都的前路又一次撲朔迷離起來,原本按照楊輝的計畫中,把上一位面的l-15教練機放到現在,因為這一位面的2000年之後已經絕對不可能再出現山鷹教練機這種項目,那麼l-15就一定可以實現大批量定型裝備並出口,洪都只要能夠守住教練機市場就一定不會餓死。

    但很快楊輝的早期計畫就出現了變化,隨著中航東北同伊朗展開合作,雙方對-5戰鬥機進行魔改項目的開始,l-15這款現在完全還沒有影子的飛機就遇到了巨大地威脅。

    雖然在之前對伊朗出售殲七四零備件洩密事件之後,就導致中伊雙方的軍事裝備合作項目暫時中段,但實際上更加暗地裡的勾搭卻一直都沒有停止過,甚至前不久中航東北那邊來消息,希望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能夠授權他們ms-4的核心機技術,雖然最後是並沒有授權核心機技術,但這情況還是證明了很多消息。

    因而就現在的情況來看,後期洪都的l-15項目非常有可能會直接胎死腹中,只要東北那邊和伊朗合作的魔改-5戰鬥機最後能夠做出來,那中航東北在此基礎上稍加改進之後,就是一款性能優良的噴氣式高級戰鬥機教練機啊!

    這將意味著高級戰鬥機教練機市場很有可能會被中航東北蠶食,而輕型四代機項目現在雖然還沒有開始,但只要重型四代機落到中航西南手中,輕型四代很有可能就要花落東北那邊,那麼洪都以後靠什麼項目吃飯?

    要說技術能力,洪都那也絕對是有的,但現在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很多時候光有技術並不一定就能夠拿到項目,其它的一些原因諸如國家和軍隊的各方面考量,甚至是政治鬥爭,它們都會夾雜到這種大型工程項目當中。

    比如當年的蘇聯毛子能夠在研製洲際戰略轟炸機的時候,強行把名聲不顯的米亞設計局提交的設計方案交給圖波列夫設計局去做,這最後才有了圖160轟炸機,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圖160最開始也並非是圖波列夫設計局的親兒子,因而這就是典型的國家高層力量強行介入了設計局之間的技術競爭。

    現在有理由相信,到時候共和國的輕型四代機項目開始的時候,洪都現在所傾盡全力研製的方案不管最後如何,都有可能是落不到任何好處,那這就顯得相當之尷尬了,除非、除非

    除非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而這應該也就是現在能夠解決辦法的唯一方案:「陸總師的擔心也不無道理,現在我們必須要未雨綢繆。為今之計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先不管軍隊和國家是怎麼打算輕型四代機的,反正在輕型四代機項目中,我們要生米煮成熟飯。」

    這時候楊輝的想法已經初步有了成型,一想到這到這生米煮成熟飯的方案靈感來源,這突然就覺得有些太對不起東北那邊了,畢竟現在的想法還是借鑑的上一位面的31之路。

    看到幾位總師滿臉都是各種不解,這也便解釋著:「所謂生米煮成熟飯,自然就是首先從字面意思上來看,首先我們現在要明白一點,那就是我們的第一款四代機肯定是重型機,而重型四代機的研製費用絕對不菲,國家和軍隊考慮到資金問題,一定會把輕型四代機項目至少放在十年之後,那麼這中間就有近十年的時間供我們操作。」

    能夠把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三總師要是還不能猜出具體的解決方案,那又如何對得起他們的高智商,最為關心輕型四代機項目的陸總首先搞清楚了情況,有些不太敢相信地試探著。

    「總經理的意思是說,我們不用等國家正式立項開始輕型四代機項目,自己湊錢直接開始輕型四代機的研製工作,項目時間以及進度和重型四代機同時開始?」

    又一次等待著楊輝的回答,現在陸總師心西面對這種自己湊錢開發飛機的想法,已經是各種流口水了,洪都之前l-8教練機不就是這樣走出來的嘛!

    而楊輝也是肯定的回應:「沒錯,我們不管國家和軍隊那邊的計畫到底如何,到時候先由洪都和總公司聯合出資,共同推進輕型四代機的研製工作,按照我們現在的情況預計,或許輕型四代機是可以和重型四代機同時開始研製並同時完成定型工作,輕四直接使用一些體積、性能縮減版的重四子系統就夠用了。」

    這時候所謂的使用閹割版重型四代的各種技術,其實也並非是真的要對重型四代機的技術進行閹割之後才能裝到輕型四代機上面,考慮到重型四代機項目由國家支持,自然會重點對四代機的各種關鍵子系統進行攻關,而這些攻關之後的技術肯定是全面通用,最典型的比如發動機,這東西完全就不需要進行所謂的閹割,重四的發動機直接拿到輕四上面就可以使用。

    倒是於總師這時候已經同宋總師在旁邊合計著什麼:「老宋,你看這方案是否可行?首先我覺得這發動機方面的話,既然說了使用重型四代機的技術,看來輕型四代機就只能是使用單大推渦扇發動機,你覺得如何?」

    要說這宋總師當然是沒有反對的意見:「這單大推方案也自然是可行,我們的十號和美國的-16不都是使用是三代重型機的單大推渦扇嘛,這肯定是沒有問題,但雷達和航電方面就有些難辦,這也就只能是重新進行設計。」

    從新對雷達和航電進行設計,似乎聽起來有些不靠譜,但還是那句話,有重四在前面頂著一路攻克新技術,就算是給輕四的配套系統重新研製一種型號,技術上也會簡單很多。(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2
第八百二十六章:方案內部公開
    當三總師和楊輝再一次碰頭的時候,這大概就已經是公司決定要自主投資研製輕四項目的第三天,這中間四人閉門詳細討論了關於中航西南自主籌集資金研製輕四項目的可行性。

    而得到的結果則表明,輕四的發動機可以到時候直接使用為重四研製的17噸小涵道比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雷達方面也將會採用重四上面的相控陣雷達設計,不同之處就在於到時候會通過減少組件的辦法來縮小雷達的口徑、重量,從而做到可以適配到輕四的體格。

    至於航電系統,這東西就實在是沒有辦法了,重型機和輕型機的座艙尺寸差距太大,所以兩款飛機在航電設計上會有較大的差距,但是按照計畫,到時候輕四的航電系統會轉而直接搭載為殲18研製寶石柱航電系統改進型。

    畢竟殲18的座艙在空間上相對於輕四來說就可以算是差不多大而在殲18上面使用較為成熟的寶石柱航電系統用在四代機上面也能算是早期主流配置,至少算是能夠到達22的水平,一款輕四能夠做到這樣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而且,使用為殲18研製的航電系統,同樣也意味著新的輕四將具有優秀的多用途作戰能力,這對於一款注定需要對外銷售的四代機來說,那絕對又是相當不錯的外銷優勢,再加上航電系統較成熟不需要從頭開發,自然成本也不會居高不下。

    在現代戰鬥機製造中,三代機之所以比二代機的價格翻一翻甚至更多,特別是到了颱風、陣風時代,那一架飛機就直接高達上億美元的價格,那簡直就是聳人聽聞,而大名鼎鼎的35之所以造價也是一再超過早期的估計,同樣也還是因為35的航電太尼瑪高端了,直接就佔了飛機造價的一半,因而也就難怪價格控制不下來。

    那麼現在好了,把輕四的航電控制在颱風、殲18後期型、或者說是22的航電水準,那也絕對是夠用了。

    在共和國肯定會首先發展重四的情況下,輕四的造價絕對不能夠太高,這一點是必須要保證的。而要說國外的銷售,似乎願意採購共和國戰鬥機的國家,能夠接受戰鬥機單價1.5億往上的客戶,似乎還真沒有。

    當然了,若是2010年之前能夠把輕四定型生產並且面向國際出售,那麼中東地區的王爺們因為在這一位面同共和國的關係不錯,或許也會採購一些輕四,美國佬不會對中東的伊斯.蘭出售35,那就由咱共和國接盤好了,大不了王爺們要是絕對航電不夠高端的話,那就直接拿錢來改就行了嘛!

    所以,輕四的大致情況也就出來的,標準的四代4性能,單大推、小口徑相控陣雷達,夠用的寶石柱航電系統,電傳飛控設計,這樣的方案顯然就不會讓飛機的造價太過於驚人,大概算起來也就是雙風的造價水平,或者更高也高不到哪裡!

    到時候輕四方案從96年左右隨著重四同時開始立項,那麼就會發現,共和國的輕四就將和35肥電一起開始研製,而一想到上一位面被海軍陸戰隊和北約盟友坑慘了的35,對比之下一開始就定位精準的共和國輕四方案,就有非常大的可能就會先一步定型服役,那時候就看一票的35成員國哭吧!

    輕四的大致技術方案算是一早就定了下來的,只不過這次因為要總公司和洪都兩方投資進行開發,那麼自然就需要比之前更多的控制一些成本,所以也算是適當地做了一些妥協,但就恰好是這些妥協又顯得輕四方案在各方面都能更平衡。

    此時的會議室裡面又增加了幾位總師的座位,至少這種大項目肯定是需要集總公司的所有戰鬥機總師的智慧,孫總師、吳總師還有洪都那邊8教練機的石屏總師,眾人是一起做到這不大的圓桌周圍,室內的窗簾已經拉起來,昏暗地會議室內只能看到大屏幕上由數字式投影儀所投影出的圖像。

    一台老式的電腦擺在一旁,不斷閃動的電腦屏幕上顯示的已經是比較友好的圖形操作系統,而當眾人都到齊之後,陸總師帶來的年輕助手倒是直接點開了第一張圖片,並且確認投影到屏幕上。

    當大屏幕上的圖像有了變化之後,幾乎所有人都是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屏幕上所顯示的信息,這飛機直棱直角的設計,漂亮的進氣道,還有外傾雙垂尾以及其它的各種細節,這些都毫無疑問的讓人聯想到傳說中的四代機。

    現目前這種情況下,唯一還不清楚這次會議主題的大概也就只有負責閃電戰鬥機項目的吳總師和殲18孫總師兩位,要說不知道公司秘密開展了四代機項目沒問題,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見到過美國現在的已經投入到緊張測試中的22戰鬥機諜照,在心中進行了簡單的對比之後。

    「我我公司這是要開展四代機的研製論證,楊總這可是真的?」

    既然問到了自己這裡,楊輝對於吳總師的問題也就肯定地點點頭,這種時候叫他們來的本意也就是讓他們參與到這次的交流論證會當中,特別是在現目前這種情況下,作為中航西南自擔風險的四代機項目,則需要更加謹慎地爭求眾人的意見。

    「沒錯,公司確實展開了四代機的早期研製和論證工作,現在總公司的打算就是不管軍隊最後選擇什麼樣的重型四代機,我們則必須要自己開發一款輕型四代機,而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就正是洪都陸總師歷時兩年時間研究設計出的輕型四代機氣動設計,現在對此方案,都說說各自的意見吧!」

    一說到可以讓大家各抒己見的時候,此時的幾位戰鬥機總師們第一時間鎖好奇的,自然就是這次陸總師帶來的方案為何會一反常規,把進氣道設計到機翼的上方。

    雖然同樣是兩側進氣中,把進氣道設計到機翼的上方對飛機的隱身指標會有非常大的幫助,但就這種進氣道佈局方案而言,明顯也會有很多的不妥之處啊!

    沒錯,這次陸總師帶來的設計雖然是常規氣動佈局,但這「常規」也僅僅是相對於機翼佈局是常規氣動,其它的自然也有不常規之處進氣道上置於機翼上方。

    而這種設計在戰鬥機中絕對是少見,倒是和117、2、以及一大票隱身無人機的進氣道設計思想有些不謀而合。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2
第八百二十七章:以偏概全
    作為一款定位為多用途戰鬥機的四代機,你把進氣道給設計到機翼上方,這種設計絕對是非常少見,甚至就連這時候的楊輝也表示有些看不懂了。

    要說在這次方案進行公司內部公開之前,楊輝也確實得到了一些來自陸總師的消息,就說過輕四方案在技術上大體是對當年沒有批量生產服役的殲12戰鬥機的技術繼承和優化,而當時的楊輝對此也並沒有太過多的想法,至少上一位面陸總師在晚年設計輕四方案的時候,走的也是在殲12戰鬥機的基礎上大規模優化的路線。

    讓楊輝萬萬沒想到的是,陸總師這次拿出來的方案要真的說是在殲12基礎上有繼承的話,似乎也還算是有那麼一點,比如輕四改採用下單翼設計方案。

    而由於早年殲12的設計中,採用的是類似殲七一樣的機頭進氣設計,那麼這時候的問題就來了,輕四的進氣道肯定是必須重新設計,基於這種考慮之下,再然後就有了現在眾人所看到的方案。

    此時的楊輝,那也是陷入了百思不得其解當中,但就現在的這洪都陸總師所給出的方案,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似乎在飛機的氣動上都和典型的四代機有天壤之別,這雖然是完全杜絕了以後各種找爹黨的口水大戰,但這種設計真的可行嗎?

    趁著這時候的眾人還沒有提出問題,楊輝則小聲地提前同陸總師進行著溝通,而得到的回應則是:「這個問題先不忙回答,我馬上就會介紹到這次輕四方案的獨特設計之處,現在對此感到疑惑的人肯定有很多,那大家就一起聽吧。」

    話說完,陸總師直接示意那邊播放影像資料的助手先暫停下來,這才轉而又站起來,親自對這次的氣動方案設計思路進行解說。

    此時所有人的目光都已經聚集了過來,大家也都知道馬上就要進入到正題了,沒有誰願意錯過陸總師這樣的宗師級總設計師的精彩講解,這次的方案絕是陸總師這輩子飛機設計經驗的集大成設計。

    倒是陸總師卻沒有直接說這次為什麼一定要採用翼上佈置進氣道的設計,反而先是同所有人一起清理著戰鬥機進氣道的發展之路,而要說起發展之路的話,那就必須要從頭開始。

    「自從飛機進入到噴氣式動力時代,進氣道的設計始終貫穿著所有飛機的總體設計之中,這也是所有飛機設計師都必須要各方面權衡取捨的一項重要指標,而每一次進氣道設計的進步也必將引起飛機在氣動上的巨大變化。」

    這時候隨著陸總師的講解,大屏幕上面也伴隨著陸總師所講解的內容開始了變化,從最開始的機頭固定不可調進氣道和兩側固定不可調,這一時代的典型設計就是米格17、米格19、-86等早期的第一批戰鬥機他們都是機頭固定不可調進氣,而共和國的強五,則就屬於兩側固定不可調。

    早期固定不可調設計的亞音速進氣道並沒有什麼好說,之後的陸總師直接掠過它,到了可調進氣道的輝煌時代,也就是米格21、幻影3、-15這些機型分別所代表的機頭三維可調、兩側三維可調、兩側二維可調等設計方案。

    這時候,也終於算是說到了一些正題,陸總師則是藉機引出了會議中的第一個問題:「大家都是搞飛機設計的總設計師,肯定自然是知道為什麼蘇聯的戰鬥機在米格之前一直採用機頭進氣方案不放手的原因,因為機頭進氣可以讓飛機在做大幅度的機動時,依舊保證足夠的進氣需要,所以更加注重戰鬥機機動性能的蘇聯,他們長時間保留了這一設計。」

    這時候看起來似乎還是沒有說到正題,但這已經隱隱約約地觸摸到了這次最重要的核心:進氣道佈局和飛機機動性之間的關係。

    而顯然,當年的蘇聯因為堅持機動至上而選擇機頭進氣,北約國家則因為考慮到要騰出機頭的巨大空間,也就選擇了放棄部分機動性,從而安裝他們認為更加關鍵的雷達電子設備。

    所以這就有了六十年代的一個現象,美國的尖頭戰鬥機在機動上總是比不上蘇系的機頭進氣戰鬥機,這就是因為早期的兩側進氣在機動性上並不怎好看,而這更多的則是因為早期美系戰鬥機的機翼採用上單翼的設計原因所造成。

    但實際上也有些例外,比如美國的-4鬼怪戰鬥機和法國的幻影3戰鬥機,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兩款戰鬥機有很多的共同之處,他們都是採用下單翼設計,而兩側的進氣道則是安排從機翼上方通過,進氣口則是稍微延長到了機翼前方。

    沒錯,這就是北約國家在對早期兩側進氣設計的飛機深入地做了觀察之後才得出了新的氣動設計,為了讓戰鬥機擁有更好的機動性,首先要知道採用下單翼設計就是最優秀的戰鬥機機翼設計方案,它先天就要比中單翼和上單翼設計擁有更好的機動性。

    採用下單翼的設計方案,將無可避免地要讓兩側的進氣道佈置到機翼上方去,但要是直接將進氣道佈置到機翼上方又會發現一個新的問題:由於機翼前緣對氣流的阻擋和分離,飛機只要稍微仰角大一些就會導致進氣不足。

    於是這沒辦法了,就只能是把進氣口前移到機翼前方,以此來避開大仰角時下單翼對氣流的阻擋,代價則是進氣道要往前延伸一些,會有一些額外的重量。

    然後基於這樣的理論,就有了-4和幻影3兩款戰鬥機的的進氣道佈局,反正只要機翼不會擋了近氣口的氣流,那麼飛機的大仰角機動能力又要好上很多。

    至於說進氣道上置在機翼上方會導致機動性下降,這確實會有,就比如a-4攻擊機、k8教練機等等,因為這些飛機進氣口所在的位置和主翼的前緣幾乎是同一位置,飛機進行機動的時候有主翼擋了氣流,而進氣道的進氣量不足自然導致發動機效率下降,這樣的設計下機動能好就怪了。

    所以,要是誰再說進氣道上置在機翼上方的飛機機動性非常爛,那絕對是以偏概全。但話又說回來,人們之所以會以偏概全,那自然又是有很多的原因,不然又怎麼可能真的無風而起浪?

    那麼,讓這浪泛起來的風又從何來?這就又要說到戰鬥機氣動歷史上的另外一次大發現。(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2
第八百二十八章:天生的隱形設計
    那麼-4和幻影3這樣的氣動設計能夠用在戰鬥機上面,甚至幻影3的進氣道佈局一直延續到幻影2000上面,也自然是證明了這樣的進氣道設計用在戰鬥機上面還是可以的,但為何三代機時代的戰鬥機除了幻影2000之外,其它的又都舍棄了這種還算不錯的設計?

    這首先還是要說到下單翼設計的固有缺陷,之所以-4和幻影3會採用進氣道上置於機翼之上,那是因為設計中要有效地保證飛機的機動性,作為戰鬥機先要做好本職的空優工作,所以為了機動性也就不得不選擇下單翼設計,之後為了下單翼設計,才不得不選擇進氣道上置。

    到了三代機的時代,雖然一開始的戰鬥機黑手黨一直鼓吹要把飛機專機專用,但隨著戰鬥機的成本越來越高,多用途依舊是未來的道路,於是為了多用途作戰能力,下單翼設計所導致的機翼離地太低問題始終是難以解決,導致很多地安全問題。

    也就在下單翼離地太近的問題飽受詬病之時,偉大的諾斯羅普公司在一次意外中,第一次發現了邊條翼設計的作用,於是各大設計師們才開始了對邊條翼的不斷探索和研究,發現邊條翼可以在機翼表面拉出有益渦起到和固定鴨翼同樣的效果,這將能夠大幅度優化飛機的大迎角機動性。

    而同時又因為邊條翼可以對流經翼下的氣流起到良好的預壓縮作用,即便是三代機的進氣道設計到邊條的下方,也同樣可以有非常好的進氣效果,那麼這時候就算是採用中單翼甚至是上單翼,其實也同樣能夠讓飛機擁有堪比下單翼的機動性。

    下單翼的優勢終於因為新技術的出現而有所淡化,那既然下單翼的優勢已經不再明顯,那麼離地高度更大一些的中單翼或者上單翼設計就迎來了曙光,又因為它們有更加優秀的對地掛載能力,這自然也是備受歡迎。

    並且與此同時,腹部進氣道也在三代機時代隨著-16強勢崛起,設計師也就有了更多的選擇方案,下單翼設計自然就不再那麼吃香。

    而到了這時候,或許就會有人開始腦洞,既然邊條翼如此優秀,下單翼本身也擁有強大的空優機動能力,那要是把這兩者都結合起來的話,肯定就是強強聯合了,這樣的戰鬥機在空優作戰的時候肯定吊打一切啊!

    再則,雖然下單翼的設計離地高度低,但也不是不能用作多用途,-4、幻影3、幻影2000,這三款飛機不都是擁有不錯的多用途作戰能力嗎?掛載彈藥不方便是地勤的事,稍微克服一下也就過去了,相比之下還是讓飛機上天之後性能更牛逼更值得設計師用心追求。

    但實際上的情況下對於這種想法,那簡直就是笑話,前面都說了下單翼加進氣道上置的設計中,為了保證進氣口的來流不被機翼阻擋,就已經將進氣口往前移動了,現在要是再給機翼前端增加邊條翼。

    想想,更加靠進前方的邊條翼肯定會阻擋進氣口在大迎角狀態下的進氣效果,更甚者,邊條翼上方所拉出來的脫體渦流會直接流入進氣道里面,不僅這渦流沒法在主翼上表面產生增益,甚至渦流在進入進氣道之後會非常不穩定,將直接造成發動機喘振。

    所以到了三代機的時代,有邊條翼的飛機要不就是進氣道佈置在邊條翼下方,要不就是直接像-15或者蘇27那樣佈置在飛機的腹部,其它的已經很難再看到下單翼加進氣道上置的設計方案

    陸總師倒是前前後後用了半小時把這下單翼和進氣道上置的設計方案的歷史、優缺點都做了詳細地介紹之後,終於在宋總師那邊引起了一些連鎖反應,看樣子宋總師似乎是首先明白了什麼,對著陸總師則是頻頻點頭,投去了佩服的眼神之後,卻又沒有下文。

    看宋總師這樣的動作,那就更加令人感到各種費解了,看來陸總師的設計方案真的是非常有深意啊!絕對是上一位面沒有出現過的設計方案,而且恐怕這種設計也是相當優秀啊!

    緊隨其後的,陸總師直接又讓助手換掉了大屏幕上所投影的圖片,這時候就已經不再是飛機的總體三維模型了,反而是飛機的側視圖躍然於屏幕之上,而這側視圖放出來之後,楊輝也終於看明白為什麼陸總師要如此大費周章地選擇進氣道上置,進氣口前移的設計方案,這設計實在是太巧妙了。

    這時候,楊輝就不得不發自內心的感慨著,都說洪都是共和國飛機設計單位中最有靈性的一家,設計中無處不充滿著江南地區特有的靈秀之美,亦如同江南水鄉的園林設計一般,每一處設計都看似不起眼、甚至還顯得有些多餘,但真的仔細品味之後,卻發現它們又無不是充滿著千般智慧。

    仔細地回味了這設計之後,楊輝覺得已經很難形容這裡面的巧妙之處,最終所有感嘆都只能化為一句:「妙!簡直是妙不可言啊!」

    而後,同樣各自負責了自己手中四代機方案設計的於總師和宋總師也是隨著楊輝一起,點頭對陸總師的方案表示歎服。

    這時候,陸總師也不做推辭,他這些年潛心研究,為的不就是打造出一款優秀的軍用戰鬥機嗎?雖然殲12最後以失敗落幕,但現在的輕四方案終於還是初見曙光,能夠得到同事的由衷讚美,這就夠了。

    轉過頭,看到一旁還有些不明白其中道道的孫、吳兩位新一代戰鬥機總設計師,轉而開始解釋著這裡面的設計精髓。

    「你們兩位沒有參與到四代機的研發探索項目,對於其中的設計重點應該還不太清楚,現在我來告訴你們。首先四代機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隱身設計,而這隱身設計中又首重飛機正面隱身,在經過研究之後,我們發現飛機正面的雷達反射源中,沒有遮掩的發動機風扇葉片是很大的雷達反射源,而這一點不僅僅是我們研究發現了,美國的研究同樣也承認這一點。」

    這邊陸總師一說到進氣道和發動機的雷達反射,楊輝就知道自己猜的是沒錯滴,陸總師方案的最大考量還是隱身設計,而隨著陸總繼續深入解釋下去,楊輝等人也饒有興趣地聽著。

    「為了屏蔽發動機的風扇,防止風扇被雷達照射並反射回波,我們的dsi進氣道首先是不錯地一個解決辦法,但是這還遠遠不夠,為了能更好的做到正面隱身處理,進氣道的s型設計就是一個新解決方案。美國的-22戰鬥機採用了這種設計,他們的進氣道通過向機身中軸線彎曲,加上-22本來也是採用了兩台發動機小間距排列,所以這種s型設計是最合適他們使用的,而且s型的設計還可以為他們留出側彈艙來搭載導彈。」

    介紹了這末多,陸總師終於要道出他的輕四設計方案之精髓了:「我們的設計與美國-22戰鬥機不同,輕四的進氣道天生就是s型,不僅如此,我們這樣的氣動設計同也是保證飛機不錯的機動性,所以它絕對不是一架只會隱身的攻擊機。」

    此時,孫、吳兩位總師才發現,在陸總師的輕四方案中,將進氣口前置到機翼前方之後,進氣道由於機翼的阻擋,需要在機翼前緣處有一個往上的彎曲,從而使得進氣道才能從機翼上方通過。

    而這個彎曲之處就正好是s型,然後再加上dsi進氣道的部分阻擋,此時的雷達不管從哪個方向照射到進氣道,最後都不可能直接照射到發動機,這也就巧妙地解決了發動機的隱身問題。

    同時,楊輝也能夠通過圖片看到,輕四方案為了機翼前方的進氣道天然形成的s型能夠彎曲的更大一些,即便飛機是下單翼的設計,機翼也稍微往上抬高了一些,使得機翼和機腹之間稍微產生一些高度差,但絕對沒有-35和-22那麼明顯。

    緩上一口氣之後,陸總師繼續著:「說了這進氣道的設計之後,我們就來說說隱形戰鬥機另外的一大要求:內置彈倉,現在大家可以來仔細看看,我帶來的方案中其實只有左右兩個彈艙。方案並沒有佈置單獨的側彈艙,或者更直接地說,由於我們機翼和機腹的高度差不大,所以側彈艙和機腹彈艙被合併到了一起,側彈艙是一片艙門,加上機腹彈艙的艙門,兩片艙門的閉合處就是機腹和側機身的折線過渡處。」

    這時候的楊輝定眼一看,才發現這彈艙的設計還真是只有兩個,但是由於側彈艙和機腹彈艙之間的打通,這彈艙的尺寸就絕對不小,就算是比起專門的攻擊機-35的彈艙,輕四的彈艙也絕對不會小,雖然前後只有兩彈艙設計,不過肚量肯定不會小。

    而且,就楊輝現在所看到的這些,只需要定眼一看就能明白,雖然側彈艙和主彈艙合併到了一起,但是側面的艙門打開之後,若是設計的足夠合理的話,這完全可以做到和-35一樣,在艙蓋上安裝紅外格鬥彈,這樣能夠算是有一個側彈艙了。(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2
第八百二十九章:這設計有意思了
    輕四方案的彈艙佈局倒是沒有什麼好值得多說的,首先作為一款輕型四代機的定位,設計師能夠設計出兩個大型彈艙本來就已經非常不錯了,強入-35肥電的彈艙設計方案中,不也是放棄了很多方面之後才獲得了兩個大型彈艙加側彈艙嘛!

    甚至俄羅斯設計的t-50根本就沒側彈艙設計,共和國上一位面東北那邊拿出的四代機方案,最後不同樣也沒有側彈艙設計嗎,相比之下倒是現在陸總師帶來的輕四設計方案中,能夠掏出兩個大型彈艙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而且現在最主要的一點,楊輝是一眼就看清楚了這次輕四方案中的彈艙設計方案明顯還有一些繼續挖掘的空間,若是設計能夠足夠合理的話,機腹的中軸線再掏出一個彈艙也還是很有可能的,到時候三個大型彈艙的設計方案就已經足夠使用了。

    想到後續還可以再優化彈艙設計方案,倒是趁著陸總師歇口氣的檔口插上一句:「陸總師帶來的設計確實很不錯,至於彈艙的問題,我們後續還可以再優化,這方面可以先暫時不用太過於關注,我看還是繼續說說這飛機的氣動設計吧!」

    明顯這次輕四的氣動設計還沒有全部說完,輕四氣動設計中的亮點絕對不僅僅是進氣道和機翼之間的巧妙配合,至少楊輝這時候就看出了進氣口處的另外一點巧妙設計。

    陸總師一聽到楊輝說這彈艙設計還有優化的空間,這時候倒也算明白情況,肯定是楊輝有什麼新的想法,礙於一些特殊情況不好在這個時候直接說出來,因而只是提議暫時跳過彈艙設計,如此,陸總也就樂得把話題繼續在氣動設計上面。

    「關於氣動的設計方案,這次確實還有一些新的設計被運用到進氣道的設計當中,而這主要還是從美國的-22戰鬥機設計中得到靈感,現在大家可以仔細看看這進氣口外側,在這裡我設計了一處折線,大家可是猜到了它的作用?」

    進氣道外側的折線設計,這是隱形戰鬥機必不可少的設計,從-22的加萊特進氣道時代開始,最開始這折線的作用只是基於隱身方面的考慮,起的作用和隱身戰鬥機機頭設計中的折線一樣。

    而這早就已經是所有隱身戰鬥機設計師們的共識,特別是之前已經對隱身設計有很多研究的於、宋兩位總設計師,他們對這一設計是非常清楚,特別是於總師,在他的重四方案中也有同樣的設計,不過礙於各種原因的考量,卻沒有陸總師的方案來的精巧。

    因而,於總師在看到陸總師方案的外側進氣道折線之時,也就免不了一番感慨:「陸總師的設計方案確實精巧,特別是在氣動上的設計絕對是輕型四代機中的經典,地位恐怕是堪比三代機中的-16啊!」

    能夠用三代機中的-16來形容輕四在四代機中的地位,看起來似乎是有些武斷了,不過在楊輝聽來卻是非常有道理的,未來的四代機設計中已經很難再有三代機時代的那種多方撕逼大戰,四代機時代主要還是中美兩方來挑起大梁,而輕型四代機王者不外乎就是輕四和-35之間進行角逐。

    而要說-35項目,楊輝當然知道這是個什麼坑比的項目,要用-35和輕四來進行對比,楊輝首先在氣動設計上就要給輕四判上一個完勝,要是以後的空戰中兩者相遇了,同樣的情況下絕對是輕四勝過-35。

    至少不管如何,-35項目是聯合攻擊戰鬥機,為什麼「攻擊」會在「戰鬥」的前面,這明顯就表明在早期的設計要求中,-35是更加側重攻擊,不管後期美國盟友們的各種要求-35強化空優,但飛機的身板設計在那裡擺著,這-35的氣動根本就不是做空優機的料。

    但這時候參加會議的眾人自然是不清楚-35項目,至少這時候的js聯合攻擊戰鬥機項目還沒有開始,似乎上一位面的該項目也都是到了96年的時候才啟動,甚至直到2001年才決定出最後選擇哪一家的方案。

    雖然美國的軍事裝備研製很多時候公開度比較高,現在壓根兒都還沒有影子的項目,你怎麼公開?

    倒是話音剛落的時候,陸總那邊也是接著揭開謎底:「這dsi進氣道外側的折線設計,它不僅僅是為了隱身設計的需要而存在的,當時我們在對-22的氣動進行風洞研究的時候就已經發現,-22進氣道的折線不僅僅是能夠起到隱身作用,甚至我們還發現了它可以起到類似邊條翼的作用,飛機大迎角飛行狀態下還能夠拉出有益的脫體渦流。」

    說到邊條翼的時候,孫、吳兩位新生代總設計師當然就能比較清楚了,仔細對這折線研究上一番之後,也就發現了這折線確實能實現一些邊條翼的作用,折線能夠拉出有益的脫體渦流,渦流在流過主翼上表面的時候可以實現很大的氣動增益。

    孫總師前前後後搞清楚了這折線的作用之後,那也是各種佩服得緊:「這設計實在是太精妙了,真可謂是化繁為簡啊!邊條翼的設計從早期-5的小邊條開始,之後是-18的s型邊條,再到後來便是我們yz-1驗證機上面的大邊條,本以為大邊條已經是邊條翼設計的終極,卻沒有想到陸總師對邊條翼的設計才是真的大師啊!之前0111所對邊條翼的研究可以自稱國內最前沿,現在輕四方案一出,確實讓晚輩佩服。」

    見到孫總師有如此表現,楊輝倒是笑笑沒有多說什麼,要說這dsi進氣道外的側折線設計,其實外形看起來和-35的進氣道外側折線設計幾乎有80%的相似度。

    但考慮到這時候的-35戰鬥機還屬於蛋白質的階段,洛馬公司甚至連js項目的設計招標書都還沒有拿到,所以輕四是絕對是不存在任何的抄襲,這只能說是大道三千而殊途同歸,只要大家往四代機方向進行設計,那麼有一些設計中的巧合也就不奇怪。

    就在眾人感慨陸總師的進氣道外側折線設計之奇妙的時候,唯有楊輝和宋總師沒有動作,特別是宋總師那邊更是緊鎖眉頭,因為他已經看出這折線在設計中的奇怪之處,這折線雖然起到了和邊條翼大致相同的作用,但卻絕對不是同一種東西。

    越想越覺得哪裡不對,宋總師卻是來了興趣,現在這設計倒是挺有意思了

    (未完待續。)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