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 熬鷹航空業 作者:中克希德 (全書完)

 
regn13 2018-1-7 22:43:07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127 65818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3
第八百三十章:原來如此
    對於輕四方案的進氣道外側折線設計,它似乎並不能算是邊條翼的變種,畢竟不管邊條翼的設計會如何五花八門的變樣子,但終歸有一點是肯定不會有所改變,即邊條翼的邊條是從主翼前緣延伸出去,那麼換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邊條和主翼必須要處於同一高度。

    顯然,現在輕四方案的進氣道外側折線和主翼並沒有處於同一高度,既然邊條和主翼沒有在同一高度上,那麼這肯定就不能算是邊條翼的設計,或許這種設計更應該算成是

    「不對,我說老陸你這設計也並非是什麼所謂的邊條翼吧,這折線並沒有和主翼處於同一水平面之上,所以這設計就已經超出了邊條翼的範圍,不過奇怪的卻是,兩者即便沒有在同一水平面之上,但折線所拉出的脫體渦流同樣也能夠起到類似邊條翼的設計作用,對吧?」

    隨著宋總師在眾人都對陸總神來之筆各種感慨的時候說出此話,一時間小小的會議室也猛地安靜下來,並且馬上就有明白人按照宋總師說的去研究對照大屏幕上給出輕四方案的側視圖,這一看,沒想到卻還真是讓人大吃一驚。

    唯有陸總師這時候各種苦笑中,但最終還是對宋總師搖搖頭,實在是最後依舊還是沒能逃過611這宋老頭的毒辣眼光。

    要說這次的進氣道折線設計,實際上最開始在對這方面研究的時候,陸總師確實是根據-22進氣道折線的設計思路走的,後來才發現-22的折線和機翼是處於同一水平面之上,所以確實可以算成是邊條翼的一種隱身修型設計。

    但同樣的設計放在不同的飛機上,卻又因為輕四採用的是下單翼設計,機翼的高度和進氣道外側的折線並不處於同一高度,所有自然就不能算是邊條翼的改型設計,但飛機出於隱身的需要,最後又必須要留下這折線設計,於是陸總師只能在設計中任然保留折線,然後才有了後來的驚人發現。

    「好了,我就知道逃不過你611宋大所長的眼睛,現在我承認這折線在氣動上發揮作用的原理確實和邊條翼設計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渦流發生的原理上其實更加像是被固定的鴨翼。」

    此言一出,在整個會議室引起的轟動效應絕對是不同凡響,畢竟剛才眾人都還以為這折線是從邊條翼進化過來,並且都在佩服陸總師在戰鬥機氣動設計上的出神入化之造詣,但你現在卻突然說這不是邊條翼的變種,簡直是各種打臉啊!

    但好在這時候的小會議室裡面參加會議的只有十人不到,大家都是懂行懂技術的公司高層,況且這打臉打的都是大家的臉,因而也就沒有誰惱羞成怒,最終也只能是紛紛苦笑自己這一回是打眼了,而於總師首先反應過來,然然卻是默然不語。

    宋總師在這時候算是印證了自己的想法,也就轉而謙虛了兩句:「是啊!你陸總師這一手倒是玩兒好啊,首先一開始就說你這進氣道折線設計的思路是從-22上面得來,而我們根據之前對-22的氣動研究了之後也確實得出結論:它算是邊條翼的一種。然後,我們這一大波人都被你帶了節奏,要不是我反應的還算快一點,還真就讓你給騙了。」

    一邊說著,宋總師還各種沒好氣的把頭轉向一邊,看起來是對陸總師之前的行為表示不滿。

    不管其它人是怎麼反應,陸總師這時候倒是繼續解釋著關於這機頭折線的問題:「關於這折線為什麼在拉渦的作用原理上更加和鴨翼相似而非是邊條翼,這個很簡單,大家再仔細看一看我們通過風洞測試所提供的高速照相機所拍到氣流分佈就知道了。」

    隨著大屏幕上的圖片再一次變化,這時候就不是三維ad模型的側視圖了,新的圖片是在風洞中進行拍照所得到,銀色的整機氣動縮比模型被一根鋼管從機尾發動機處插進去並固定住,之後的鋼管則彎曲到下方的地面萬向控制台,在萬向控制下可以在一定範圍之內做俯仰、偏航、滾轉機動。

    被拍到的照片中飛機是處於仰角飛行的狀態中,而且明顯可以看到進氣道折線狠狠地拉出了一片白色的渦流,而這渦流卻又直接作用到了機之上方。

    這裡會議室坐著的人要不是對邊條翼有著深入地研究,要不就是對鴨翼有深入研究,因而肯定是在第一時間就看出這渦流作用到機翼上的不同之處。而於總師剛才打眼了一次,這時候則是又一次站出來,他要說說自己新的見解。

    「果然啊!這渦流在原理上是更加和鴨式氣動的渦流相似,如此倒是和邊條翼沒有什麼關係了。但是你這進氣道折線肯定是不可動的設計,這肯定就不能和可動鴨翼的強大作用相媲美,再加上這折線首先是為了保證隱身的需要,所以也並沒有像固定的鴨翼那樣突來,所以我肯定這折線在拉渦流的效果上,應該類似於幻影3戰鬥機的進氣道外側擾流片。」

    沒錯,現在又一次提到了幻影3戰鬥機,這卻是一個讓人尷尬無比的情況,輕四的進氣道流經路線、下單翼設計、甚至是進氣道折線的作用都是和幻影3的擾流片各種相似。

    因而這時候若是把輕四的機身中段設計看做是對幻影3的超級隱身魔改,這似乎也還是能夠說的過去,但輕四和幻影3不用的則是在於輕四採用了常規氣動佈局。

    由於輕四的定位是需要對外銷售的,而小國使用輕四肯定要執行空優作戰,這是楊輝之前在輕四項目開始的時候,根據-35一票國外用戶的要求所歸納出來的外銷型輕四硬性指標。

    因而在基於各種考慮之下,輕四的機翼倒是直接把-22的機翼進行縮放之後就裝了上去,甚至連飛機的尾翼都一樣也是直接抄襲-22,這一點陸總師倒是挺光棍,直接表示-22的機翼翼形設計在常規氣動佈局中,應該是最適合空戰的隱身設計,本著拿來主義的原則,也直接就用了上去。

    而輕四的外傾雙垂尾設計倒是沒有照搬-22,楊輝一看就知道這是殲18雙垂尾的一種變種方案,垂尾面積也並沒有-22那麼大,但因為要照顧到飛機的超巡需要,垂尾前緣後掠的角度同樣也不小,整體上來看倒是和上一位面東北那邊的31方案的2.0版機翼設計相似,用在輕四這裡也還算是中規中矩的設計。(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3
第八百三十一章:原則上沒問題
    輕四方案確實屬於一型充分借鑑了國外相關領域的先進經驗之後,堅持以我為主,並且進行了大量自主創新之後的設計。

    而且實際上仔細地看看就知道,這裡面確實很有一些洪都的技術傳承在裡面,首先下單翼設計是殲12、l-8兩款飛機都有使用,而對於進氣道從機翼上方經過的設計方案,應該就有些看似頗為奇怪了,甚至還有些離經叛道的感覺,但這種設計對洪都來說卻又算是得心應手。

    陸總之所以在輕四的氣動設計中考慮到這些,確實是受到了洪都的經驗傳承影響:「輕四的大致氣動設計就是這樣,飛機的機動性雖然不能算是世界最頂尖的一流行列,但絕對也是中規中矩,同時又因為輕四有非常優秀的隱身能力,首先跨代之間的戰鬥我們肯定是不用擔心,在以後有可能會對上-22的時候,它同樣也能夠有一戰之力。」

    這年頭,同代戰鬥機之間都很難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即便是重型和輕型之間也是如此,因而要說輕四能夠和重四在空戰中有一戰之力也能夠說的過去,但實際上兩者真的對上的時候,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有人傻到用輕型多用途去和重型空優正面空戰。

    輕四方案的氣動設計已經全部公開,參與會議的總師們無不是各種低頭沉思,更甚者還有人向陸總師要輕四的氣動測試數據進行多方評估,又或者左右之間交頭接耳的溝通一番,各自私下發表著自己對設計方案的看法。

    而楊輝則是在一邊發呆,或者說是在思考著一些問題,輕四使用常規氣動佈局,雖然進氣道外側有氣動擾流裝置來實現拉渦增升,但這終歸還是屬於常規氣動的範疇當中,因而機動性就很是一般,除非還能有什麼牛逼的殺手鐧設計。

    單就此時陸總師所公佈的各種情況來看,這飛機的空重已經快達到11噸,而這樣的數據在飛機整機的推重比上肯定是沒法和-22這種高推重比的重型空優機去比,而為了能夠在空空作戰中有更好的機動性,是不是有必要給它裝上全動垂尾?

    90年代的全動垂尾還沒有明確的概念,雖然最早的全動垂尾設計應該也是諾斯羅普在y-項目中首次引入,不過那東西與其說是全動的垂尾,還如它是具有一定上反角的全動平尾來的更加生動、形象一些。

    現在要給輕四設計全動垂尾來增加機動性,這一點恐怕就有些困難了,畢竟輕四首先是需要進行超巡,再加上垂尾本來就是走的31方案的2.0版本路線,到時候要是還在這基礎上走全垂尾設計,恐怕很大可能會導致飛機的航向(偏航)控制困難,所以這東西看來是好用,但實際上並不太合適。

    想到上一位面的20用了全動垂尾之後確實看起來相當高大上,但私下也是為此設計付出了代價的,那一對萬惡的腹鰭就是用來彌補垂直安定面的控制能力不足才存在。

    另外一款採用全動垂尾設計的飛機,俄羅斯的t-50為此也同樣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保留飛機中軸線的腹溝,從而就可以用突出的兩進氣道來起到一定的垂直安定面作用。

    現在,輕四方案首先是直接和-35一樣機腹光滑平坦,那這肯定就不能像t-50那樣用兩進氣道來充當垂直安定面,然後再加上輕四為了隱身設計直接割掉了腹鰭。

    這就表明,不管怎麼辦,至少20和50兩飛機為彌補全動垂尾先天不足之處改採用的兩種方案在輕四上都行不通。

    如此,那也就只能是保留輕四垂尾的水平安定面設計,老老實實的採用固定垂尾加鉸接舵面的設計,而唯一還能夠算是可以彌補遺憾的,大概也就是把垂尾後面所鉸接的舵面設計的大一些,將安定面設計的小一些。

    以上這也算是一種妥協了,為了隱身的需要,這機動性要求是注定要被犧牲掉。但也還好,畢竟這是一款輕型四代機,只要以後能夠和-35在空戰中不落下風,那麼機動性指標就算是夠用了。

    把各種高科技都堆上輕四,雖然看起來可以給人一種不明嚼栗的感覺,但相應的研發風險絕對也會增加好幾個檔次,成本恐怕也蹭蹭地往上瘋漲。

    再加上輕四和重四的研發時間點都擠在一起了,而全動垂尾設計的飛機在飛控上絕對是勞神費力,雖然現在中航西南的飛控開發隊伍還算是能堪大用,但在重四作為國家重點項目存在的時候,輕四這種沒有國家大力支持的項目,最好還是不要搶佔太多的資源為好。

    「好了,現在陸總師帶來的輕型四代機方案應該就是這樣了,飛機擁有標準的4s性能,具有一定的多用途對地攻擊能力,但由於輕四的體型並不是太大,而且為了保證超巡的需要,發動機也使用的是小函道比渦扇,恐怕作戰半徑只能達到1100左右。」

    楊輝本人倒是一眼就能猜出這輕四的航程數據,畢竟這飛機首先是要保證超巡的需要,能夠達到1100左右的作戰半徑就已經是非常不錯的結果了,要知道這年頭隱身飛機為了彈艙的設計需要,那可謂是各種掏空了身體,哪裡又還會有足夠的地方來裝油料!

    而這句話也是深得三位隱身機總師的贊同,特別是陸總和於總兩人,他們為了讓飛機達到1500米以上的作戰半徑,那簡直就是各種絞盡腦汁,飛機的機體設計是一再增加,所以最後在尺寸上又是一典型的大傢伙。

    以後共和國的重型戰鬥機出來之後,在尺寸上絕對又要比-22大一圈,這就如同當年的蘇27為了航程的需要,飛機的尺寸上也要比-15大了一圈是屬於一個道理。

    「首先輕四若是能夠達到1100公里的作戰半徑的話,那這就已經是非常不錯了,這一點大概陸總設計師你也是明白的。而我個人對輕四方案感覺也還是非常不錯的,總公司確實有必要投資研製這樣的一款輕型四代機,以後在國際四代機的外銷市場中,我們才能夠第一批殺進這一市場。」

    宋總師這時候對於外銷的輕型戰鬥機有一種特別深刻的感悟,那就是飛機的研製工作一定要趁早,特別是這種跨代的飛機研製就更是如此,因為現在的十號就明顯是在三代機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輸了先手,這項目定型的有些太遲了。

    一想到國內軍隊為了給十號騰出位置來,直接把閃電的後續改進項目停止,所有的訂單據說也就只夠保證生產到96年就要完全停產,以後閃電戰鬥機的生產只能在國外才看的到了,

    而這,在宋總師看來卻並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或許十號在國內這一畝三分地能夠有所作為,那麼國際市場呢?相比之下雖然閃電在國內即將停產,但這款飛機在國外絕對還處於大紅大紫的階段,這也是十號不管如何也都羨慕不來的,自然宋總師也就深刻地知道了在戰鬥機換代的時候,搶佔先手的重要性。(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3
第八百三十二章:四代核心機工程
    能夠在這個時候參與到會議討論當中,那都絕對是公司的大牛級別人才,對於宋總師所說到的早一步打入四代機國際銷售市場的問題,幾乎一個個都是舉著雙手贊成,沒辦法,誰讓咱中航西南一開始就是以搞外銷發達起來的。

    一家搞外銷發展壯大起來的公司,那注定就是把外銷和國際市場需求深深的印刻到了企業文化當中,中航西南的五大整機單位中,聯合客機公司、貴飛、洪都、成飛,他們哪一個不是在外銷市場中狠狠撈過一筆的存在。

    而到了現在這個時候,那肯定都是舉雙手贊成輕四項目的上馬,此時倒是一直沒有開口的孫總師提出了問題。

    作為殲18的總設計師,現在18已經進入到關鍵飛行測試時期,那邊的渦扇12卻還沒有完成最後的定型驗收工作,所以孫總師這一段時間對發動機的問題可算是各種夢魘揮之不去。

    現在一聽說輕四項目就要上馬了,孫總師那也是第一時間想起了關於發動機的問題,這年頭沒有一台靠譜的發動機是絕對不行的,現在輕四項目的氣動已經大致吹出來了,關於新一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消息,這似乎還毫無音訊啊!

    「幾位前輩都是對四代隱身戰鬥機項目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個人也認為輕四項目是應該上馬,但現在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的大推力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該怎麼辦?這可就不能又搞成我們的殲18一樣,飛機現在都試飛滿兩年時間了,到現在渦扇12發動機還沒有交付過來,所以這發動機問題非常關鍵啊!」

    這一說到發動機的問題,頓時辦公室內又是一片哀鴻遍野,雖然這一位面的共和國在航空發動機方面已經是比起上一位面有了巨大的飛躍,至少也算是在渦扇發動機領域有了還算看得過去的成績,也能夠保證現役所有的軍用飛機裝機使用。

    但一說到大推力軍用渦扇發動機,這還真只有哭的份:「哎!這話說的很對啊,我們要搞重型四代機也好,輕型四代機也罷,現在若是沒有一台大推力渦扇發動機肯定是不行的,太行發動機雖然已經完成了核心機的測試工作,但這台發動機再怎麼也要2000年左右才能定型,我們的大推力軍用渦扇發動機之路還很長啊!」

    緊隨著孫總師之後的宋總師也是感慨不斷,611那邊的十號和太行關係更加密切,因此對太行的進度也算是瞭然於心,不過這次他所擔心的對象卻和會議主題不搭邊,太行這種標準的三代機用的大推渦扇,和四代機所要求的大推渦扇又在性能上有了很大的不同,這東西並不能用在四代機上面。

    倒是楊輝也懶得再聽其它的,現在他有必要宣佈一件事:「首先太行這款發動機肯定是沒法用到我們的四代機上面,甚至由於太行的進度問題,它連四代機早期原型機裝機測試的資格恐怕都沒有,為了保證我們四代機原型的安全,恐怕早期的試飛機搞不好也要用31。但說到定型的發動機嘛!我們就必須要使用四代大推渦扇,所以我們現在就要開始四代大推的研製工作了。」

    要說四代大推的研製工作,這項目算起來至少就要追溯到90年代初期,當時楊輝就同意了對四代大推的研製,為此還專門批准了四代大推的預研項目,一直到現在的94年已經過去了整整三年有餘,很多預研的技術都已經通過技術定型檢查,也是時候可以正式開始項目了。

    「我們的四代大推項目在幾年之前就已經展開了預研工作,前不久624那邊的劉總工已經發來消息說為核心機預研的幾項新的技術已經完成,新一代高溫渦輪葉片也已經通過各種性能測試,渦輪盤採用新的粉末材料之後也能配合上葉片的工作溫度,所以現在624那邊已經批准了開始四代機大推的核心機設計工作。」

    說起新一代的高溫渦輪,那真就是典型的砸錢砸出來,首先是中航西南旗下位於帝都的625製造工藝所聯合中科院金屬材料研究所高溫材料分部,雙方甚至在80年代中期dd-3完成之後,就又一次對新一代的高溫單晶合金展開了研究工作,而dd-32就是砸錢之後得到好東西。

    當然了,這dd-32絕對也不是什麼好相與的材料,至少這東西和之前dd-3最大的區別就是,這東西含有了傳說中的神器:錸。

    而也正是因為新的單晶材料及中有了3.7%的金屬錸添加進去之後,這才讓dd-32這款新一代高溫合金在使用上各種空心葉片、強製冷卻、高溫塗層之後,能夠達到1680攝氏度的渦輪前總溫。

    說實話,能夠有1680攝氏度的渦輪前總溫,這已經是一次非常了不起的進步了,雖然還是沒有能夠達到-119那變.態一般的1700多攝氏度,但這絕對是現目前共和國能夠使用的最新型高溫單晶葉片,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葉片的成本倒反而是被研製雙方給忽略了。

    雖然dd-32渦輪葉片的製造成本是dd-3的五倍還多,但是沒辦法,為了四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研究,這是必須要忍受的。

    而且楊輝還聽說當時dd-32的製造成本數據被劃拉整理出來的時候,直接就把軍隊方面給嚇了一大跳,軍代表那還愣是不給簽字讓這材料進入到實際使用中,一直嚷嚷著說625所這是要把軍隊的錢全部壓榨光才甘心。

    沒辦法,咱共和國的軍隊是典型的窮苦慣了,之前的渦扇10發動機造價就已經夠高了,後來的渦扇12是又上了一個新台階,而直到這次的dd-32的時候,按照計算得出的初步結論就是:光是四代大推的核心機造價就要頂一台渦扇12。

    最後實在是沒辦法了,還是楊輝親自給軍隊那邊打電話,好說歹說地解釋了好長一大段。從共和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不可限量,又扯到了2000年之後的軍費肯定會連年大幅度增長,再到最後的四代核心機在大規模生產之後造價可以降低,對比了國外的航空發動機造價之後,這才算是把軍隊那邊給打通,最後勉強算是同意了在四代大推核心機上面使用dd-32材料。

    儘管如此,新的高溫渦輪也還是沒法達到-119的1700多攝氏度,所以原本四代大推所計畫的要達到和-119一樣的18噸推力肯定是不行了,還是624在各種研究了之後,才給出了可以設計出一款能夠保證開發出17噸大推的核心機。(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3
第八百三十三章:立項開始
    新一代的四代軍用大推渦扇項目開始正式推進研製工作,而核心機的設計自然也要用上好一段時間,但好在現在的624所也算是經驗相當豐富了,相關的技術也能夠全都預研到位,大概在研製核心機的時候也就是三年左右的時間便能搞定。

    這次會議室裡面都是搞飛機設計的總設計師,要說對航空發動機技術最瞭解的人,居然還要數楊輝這位十年前在0112所工作過的傢伙,至少,這位當年也是剛一進入到設計所就當上發動機總設計師的存在,雖然那只是航模用的發動機,但好歹也能算是在天上飛的發動機嘛!

    很快,楊輝說了發動機方面沒有問題之後,新的問題卻又接踵而來,只聽到還是剛才那熟悉的聲音

    「總公司未雨綢繆,既然提前好多年就已經開始了四代大推項目的研製工作,那我們的四代機項目應該就沒有太多的問題了,倒是我們國內對隱身吸波塗料方面有足夠的技術研究嗎?說起來這才是四代機在隱身上面最重要的一項技術,飛機60%的隱身都是靠塗料做到的,隱身飛機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著這東西才能肆無忌憚。」

    也真就還別說,孫總師雖然沒有參與到四代機的氣動探索當中,但是對四代機的各項重點技術還算是看的比較清楚的一位。就他現在所表現出來的這種責任感,以後中航西南這邊拿到重四方案的話,憑藉孫總師在殲18研製項目中所積累的各種經驗,妥妥地以後0111所這邊的海軍版重四總設計師就是非他莫屬,甚至整個項目設計都要以他為主導。

    沒辦法,首先於總師之前連18的總設計師都不當,之後還會有心思去拿這個重四的總師?完全沒有可能嘛!至於說611那邊,似乎那邊的宋總師也年齡不小了,再等到重四立項的時候,肯定宋總師也不會去當這個總師,到時候611那邊肯定就是更加年輕的楊為出任重四空軍型的總設計師。

    至於說公司另外一位搞艦載機的吳炳麟總設計師,現在這位手中的閃電艦載型已經快要完成前期的測試工作,得到的效果也算是合格,據說這款閃電甚至還能夠少量帶彈攔阻降落,最多的時候可以做到兩枚中距彈加兩枚格鬥彈一起降落甲板。

    吳總師本人現在同樣也是帶隊在海軍建成的蒸汽彈射試驗站進行了上百次的彈射起飛測試,其中一架原型機已經在技術人員隨同下打包運往巴西那邊,真正的艦載機航母起降測試就將在94年展開,而那邊的諾斯羅普、巴航兩方也是早早就做好了各種準備。

    只要閃電艦載彈射、起飛測試通過,吳總師的任務也就算是正式完成,到時候國內的殲18雙座教練/電戰型也將由吳總來出任總設計師,在逐漸摸清楚了殲18的性格之後,殲18的艦載型差不多也就可以準備上馬了。

    新一代總設計師選擇的問題,這些都是三代機時代就已經在老一輩的刻意準備之下完成,幾位被提到中的牛人幾乎都已經可以算是項目內定的總設計師,所以這也並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到是此時還沒有到選總設計師的時候,此時眾人所面臨的問題是隱身飛機的吸波塗料,而要說道這吸波塗料,那絕對就是美國走在了世界最前沿,這一點誰也不能否認,甚至蘇聯、歐洲在這方面都是打醬油的存在。

    就算回到了上一位面的2000年之後,能夠自稱自己是除了美帝以外吸波塗料研究領域第二的也只能是共和國,畢竟歐洲那邊壓根兒就沒有四代隱身機的項目,毛子倒是有一個所謂的t-50戰鬥機,不過那t-50的隱身同樣也是一個大笑話。

    整個t-50戰鬥機在設計中,壓根兒就沒能夠算是把隱身放在了該有的重要位置,飛機的氣動上真正考慮到隱身的要求還真沒有幾處,而且在隱身和機動性發生衝突的時候,毛子也是首先犧牲掉隱身。

    最重要的是,蘇霍伊的那些傢伙們還屬於典型的不自知,各種吹牛逼說要用上等離子隱身云云,那逗逼勁簡直就和三哥有一拼了,而且很有可能就是被三哥傳染的,倒是一直讓國際大流氓俱樂部充滿了歡樂的氣氛。

    在上一位面唯一能夠在隱身塗料方面和美國扳手腕的國家,大概也就只有共和國達到了要求,而換做是這一位面的共和國,在雷達吸波塗料方面當然就更不會落後了,甚至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壓根兒都沒有讓中航西南操心,軍隊所屬的研究所在好幾年前便展開了這方面的研究。

    所以,要說隱身塗料這東西,楊輝還真沒有擔心過:「關於隱身塗料這事就不用擔心了,這東西有軍隊的研究所在重點跟進,我們也不用負責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到時候輕四對外出口的時候,我們直接讓軍隊那邊拿出一種性能一般般的塗料就算夠用了。」

    隱身吸波塗料這東西絕對是屬於國家重點絕密,而四代機的出售肯定是必須要搭配隱身塗料一起,這一點肯定是必須要有,但不同之處就在於像這種自己老老實實攀科技樹研究出來的隱身塗料,中間能得到的塗料種類絕對是不會少了。

    甚至同樣是國內使用的塗料,就因為飛機所駐紮地的環境不同,海軍需要一種耐腐蝕的塗料、西北沙漠地區又需要一種耐風沙、高溫的塗料、到了東北的高寒地區又要換另外一種耐寒塗料,而這在早期的隱身塗料應用中也是再正常不過,只有到了2000年之後或許有可能研製出環境適應性更好的塗料來。

    有了各種堪稱海量的塗料種類之後,對外出售的時候那還不得好好拿捏一下,這隱身塗料還各種精貴,完全是屬於易損耗物品,塗料和飛機之間的關係,大致就好像是打印機和油墨之間的關係一樣,出售的時候不僅價格高,而且還是那種細水長流的好買賣。

    只可惜這種好東西居然讓軍隊旗下的研究所一早就吞下了,中航西南這邊也不好去和軍隊搶生意,畢竟你的飛機都是出售給人家用的,現在還敢跟人家去搶生意?

    對隱身塗料知道的比較清楚的人當中,就不僅僅是楊輝一個人了,其它三位四代機氣動設計總師同樣也比較清楚這方面的問題,皆是點頭表示不用對這一點有過多的擔心,可以放心的開始設計工作。

    最終這也是經過了連續一週多時間的討論,也算是初步在公司內部定下了關於輕四的初步設計方案和需求,並且對陸總師提出方案表示同意。

    也就在一眾人的集體智慧研究之後,繼美國之後的又一個國家開展了隱身戰鬥機的研製工作,甚至這次的輕四方案直接就是世界上第二款正式投入研製工作的隱身戰鬥機。(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3
第八百三十四章:未來大型飛機(FLA)
    輕四方案已經開始,那邊的6總師自然是帶上洪都公司的一眾技術人員開始進入到飛機的初始設計當中,但就是這一階段也算是非常的麻煩了,畢竟再次之前的共和國壓根兒就沒有接觸過四代機,這就不像之前從二代機過渡到三代機的時代,還能夠有諾斯羅普在一旁教徒弟。〔[(?〔]

    就現在,難不成又跑去找到諾斯羅普,然後說我們一起合作搞一款輕型四代機,這就算是繼JF-17閃電之後的閃電2項目?

    這尼瑪想想就不可能嘛,雖然之前的諾斯羅普當了共諜,算是手把手的教會了中航西南如何研製三代機,但這是也因為當時的國形勢允許這樣做,因而諾斯羅普最後才沒被美國政府狠狠地打屁股,

    就現在這時候,真還想要在四代機上面和諾斯羅普合作,那差不多想一想就差不多行了,全完沒有可能嘛!倒是洪都那邊在L-8之後,已經多年沒有接到過項目,現在有了項目之後更是要集中起所有的科研力量,開始了對輕四的研究設計。

    1994年作為新的一年,翻過了農曆新年之後就已經是3月份,眼看著再有一個月時間,那國家工程院就要說成立了,而原本楊輝還打算藉機會蹭進去沾沾共和國工程技術最頂端的一群大牛們氣息,卻沒有想到這德國人又跑來添堵了。

    而德國人出現的原因倒也算是比較合理,人家也直接就是打著來商量mp-75後續計畫的旗號而來,單就看德國佬那一副相當實誠的樣子,這倒是讓楊輝在心裡有些感到慚愧,畢竟mp-75作為雙方共同投資開的項目,現在共合國這邊要一腳踢開德國人去單獨搞-818客機,確實就顯得有些不太地道。

    把德國談判隊的負責人單獨請進辦公室之後,也讓秘書泡上茶,之後才給帶上門,還算是閉門會議:「你們德國那邊mp-75運營中表現如何?mBB公司所屬的那一條總裝線還在安裝調試當中,恐怕還要等到下半年才能開始運轉起來,這也是我們之前合同中就已經定好的,現在來我這裡催促也不頂事啊,咱們要遵循事物展的客觀規律!」

    這話題一開始,楊輝就是各種把問題拉75項目本身上面,但他卻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人家德國壓根兒也並沒有打算要在這次75項目上多費盡口舌,甚至談判隊這次來的目的就不是談民航飛機。

    而要說清楚這次德國方面來中航西南的目的,先要知道的便是現在坐在楊輝對面的mBB公司早就已經不是當初的mBB了,此時的德國航空工業已經完成了新一輪的整合與吞併公司,不過和上一位面完全不同的則是,上一位面的德國mBB公司直接就在92年的時候被併給了德國宇航公司,倒是這一位面就有了很大的改觀。

    上一位面那是因為八十年代後期的mBB75項目中,因為共和國這邊不夠給力,導致mBB最後的孤注一擲也宣告失敗,而與此同時的德國政府也終於下定決心,直接委託了奔馳.戴姆勒全面重組整個德國的航空工業,在1989年組建了德國宇航公司。

    之後的德國宇航第一輪就直接合併了包括mTu、多尼爾和aeg公司,而後的1992年又將德律風根系統技術公司和mBB公司合併到手,93更是直接收購了荷蘭福克公司的大部分股份,1995年重新為戴姆勒‧奔馳宇航公司,從而也算是變成一個大雜燴的公司,其性質倒是頗有學類似於共和國的軍工總公司構架。

    而現在這一位面的情況就變了,先是mBB公司和中航西南這邊合作進度良好75客機、g-2ooo動機全都按進度完成研製、並且到了現在94年的時候全都已經獲得成功,自然奔馳.戴姆勒公司要想重組德國航空工業的計畫就受阻了。

    反而是mBB公司這邊借助了g-2ooo和mp-75兩個項目,mBB公司和mTu兩公司看到共和國這邊同他們展開合作對象聯合客機公司、聯合航空動機公司都被合併到了一家大公司當中,這時候才現,尼瑪這mBB、mTu兩公司要是繼續各自為戰的話,肯定會比中航西南這樣的大公司短上了一節。

    於是乎,緊隨著中航西南的成立之後,德國那邊的mBB和mTu公司也宣佈合併,重組為新的mm公司。

    如此,德國最強大的飛機整機研製公司、動機整機研製公司也抱團取暖了,再往後甚至就更加簡單了,整個德國國內最牛逼的兩大航空製造業巨頭都合併了,那德國政府自然是沒法了,隨著一批其它的小公司加入到mm陣營,整個德國的航空工業分裂成了兩大陣營:戴姆勒宇航、mm公司。

    那麼這一位面的戴姆勒宇航就尷尬無比了,這傢伙就只有一家多尼爾公司在手,旗下製造著五十座以下的小渦漿客機,到是93靠著收購了荷蘭福克公司之後,又算是補齊了所有支線客機系列,看樣子這是打算走展支線客機的路線了。

    而現在的楊輝或者說中航西南所面臨的合作夥伴mm公司,這傢伙的飛機製造業的主體mBB公司參與了歐洲颱風戰鬥機項目,並且全資握有德國空客公司的所有股份,也意味著它握著歐洲空客公司37.9%的股份。

    再加上mm公司旗下的mTu公司的動機業務,這家公司可不僅是參與到了g-2ooo動機項目,同時之前還摻和到了V-25oo動機項目當中,並且還能生產世界最先進的重載柴油機,所以這mm公司要算起來也肯定是可以和中航西南平起平坐了。

    面對著mm公司所派來的特命全權談判隊負責人,楊輝還是以平等的態度來接待,而這邊的德國佬也是絲毫不敢對中航西南有什麼輕視,畢竟他們所面對的也是一家幾乎能夠生產所有種類飛機的世界級大公司,特別是軍用戰鬥機領域絕對是mm公司拍馬難及,就連公司小有成就的客機領域,在面對中航西南的時候也絲毫佔不到上風。

    而也只有雙方站到平等位置上的時候,再談合作的問題也就更加容易一些了。

    「楊總經理倒是放心好了,德國那邊75飛機運營良好,生產線也正在各種調試當中,而且要是沒問題的話,最近我們雙方聯合成立的脈動航空生產設備公司也將接到空客公司的a-319生產線建造項目,而這筆訂單可不算小。」

    所謂脈動航空生產設備公司,這就是當時由中航西南和mm公司合作的產物,也算是雙方各自持股5o%的一家提供脈動生產線的公司,公司靠著mp-75的脈動生產線一舉成名,而現在這家公司已經提供了包括德國mp-75、g-2ooo的脈動總裝線,巴航那邊的emB-145客機生產線也由這家公司拿下。

    而這儼然就是一家新興的國際航空工業界的工業生產設備提供商,借助著德國那邊所能夠採購到的精密加工設備,全世界能夠做脈動生產線的也就獨此一家,且別無分號。

    「哦,看來現在的情況很不錯啊!我們兩公司之間的合作果然都是好項目,那既然這一切項目都沒有問題,這次前來我們中航西南公司,要商談的又是?」

    此時的楊輝就有些不明白了,既然不是談mp-75的後續,並且mm公司旗下的德國空客也拿到了a-319的總裝線,現在和中航西南還有什麼合作的可能?不過很快,楊輝知道謎底了。

    「這次我們mm來找到中航西南,自然也是有要事要商量,這可算是關係到了我們雙方之間的又一次大項目,相信以我們兩公司不到十年時間就完成mp-75項目的所有開工作,並交付客戶使用所表現的效率來看,足以勝過國際上大多的國際合作項目。那麼這次我們mm就是奔著雙方的合作效率來的,不知道楊總經理是不是聽說過FLa項目?」

    這一開始,說實話楊輝還真的就沒聽說過這個所謂的FLa項目,似乎上一位面也沒有聽說過這東西啊!

    不過看這mm公司來人的意思,這似乎是一個拖延了很久很久的項目,想來應該是項目的效率太低,導致了mm公司或者說是德國政府的不滿,因而這才找到了中航西南,是想要高效率的合作搞出這個大項目?

    FLaFLa那麼這FLa又到底是個什麼項目,完全沒有聽說過啊!難不成是上一位面的一個因為低效率,最後被幹掉的項目?若是這樣解釋起來的話,似乎就能夠行的通了,原來這是一個下馬的項目

    德國那位雖然不明白楊輝為什麼沒有聽說過FLa,但還是直接解釋著:「FLa項目,全稱:未來大型飛機,是歐洲多國聯合起來準備研製的一款用來替代-1的新一代戰術運輸機,而從82年的項目需求調研開始,現在已經整整拖延了12年的時間,各成員國之間卻還在扯皮當中,所以我們受不了這種低效率了!」(未完待續。)8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3
第八百三十五章:「眾籌」運輸機
    得,這時候的楊輝若是還不明白德國人說的是什麼項目,那還真就是該一頭撞死算了,這尼瑪不明擺著的就是傳說中歐洲一代神器、戰術運輸機的巔峰之作、性能最優秀的渦漿運輸機a400m的前身嘛!

    這倒是沒有想到此時的德國人居然會跑來找到中航西南,應該算是個什麼意思,這年頭德國人才剛解決東西德的分裂沒幾年,而且美國爸爸的大兵還駐紮在德國本土在,他就敢大著膽子來找咱共和國合作軍用飛機的研製?這尼瑪光聽聽就感覺不靠譜啊,雖然雖然

    雖然這時候的la項目相比之下,確實在90年代的時候還要更加不靠譜一些,想當年,這la項目的前身都還要追溯到82年的時候,那還是由法國宇航公司、英國宇航公司、mbb公司和美國洛克希德-喬治亞公司決定成立聯合工作小組,共同探討合作研製未來國際軍用運輸機的問題。

    沒錯,整個a400m項目最早就是要追溯到82年,那時候楊輝甚至都還沒有參加工作,而後來嘛!項目也算是經過了各種長篇大論之後,其實也並沒有什麼卵用,現在比a400m項目更晚開始的項目mp-75都已經交付用戶商業運營了,這a400m同樣還在扯皮之中。

    仔細想一想,從82年就開始探討項目的可行性,當時那主要也是因為項目參與國所裝備的-130運輸機確實快要到壽命期的末尾了,而好在最開始各國的幻想都很不錯,認為運輸機這東西研製起來還是非常快的,大概10年左右就能搞定,所以最開始四方單位預計的就是在90年代初期定型交付。

    然而造化弄人,自82年開始探討項目的可行性開始,雙方在這中間就一直是各種的扯皮:比如到底是用渦扇好還是渦漿好?到底是載重20噸好還是30噸好,飛機的總裝線該建造在哪個國家?各國應該各自分攤多少研發成本,各自的訂購數量又是多少?

    以上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項目發起的各國,而且隨著後續不斷有歐洲國家加入到項目當中,這雖然讓項目表面看起來是更加的紅紅火火,但由於各*隊作戰需求的不同,這也導致了各種不同的要求被提出來,導致了最終誰的要求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滿足,因而項目也無限拖延。

    就這樣,到了90年代的時候,各國依舊還在糾結著項目的構型到底是什麼樣子,而隨著這中間蹉跎的12年時間過去,英國那邊首先就受不了,畢竟這時候英國人手裡的-130運輸機壽命到期,那就必須要想辦法解決問題啊!

    於是,英語首先選擇了訂購之前早就退出了這次眾籌運輸機計畫的洛克希德公司的-130j運輸機,之後的意大利則緊隨其後宣佈採購-130j的採購訂單,法國雖然沒有採購-130j,但也同樣是選擇了暫時退出,自然94年的la項目可謂是面臨著最大的危險,稍不注意就要分崩離析。

    那麼現在作為德國參與到la項目的公司主體,mm一看82年最開始發起項目四巨頭,首先是洛克希德在80年代末期選擇退出,然後英國和法國現在同樣也是要打算退出了,你們這尼瑪就是一句話說咱不干了嘛!還要那麼多藉口幹什麼,沒有你北約三流氓,我德國就要吃帶毛豬不成?

    於是這就有了mm跑來找到中航西南開始暗送秋波,這沒辦法啊!誰叫之前兩家的合作太成功了,以雙方在mp-75項目中合作的高效率表現來看,新項目也就再也不用受多國扯皮的痛苦了,至於說北約國家不能和共和國合作軍用裝備研製的問題,這尼瑪要想解決的話,耍耍狗皮賴還是有可能繞過去的。

    德國mm公司不懼艱難險阻來找到了中航西南,那咱中航西南肯定也不能視而不見啊!

    要說這a400m項目的替代者,那肯定是要重視的,就現在94年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上,原本la項目四巨頭都走了三家,而上一位面要不是德國在94年好死不死的把項目拖下去一兩年時間,那肯定後面就沒有a400m這飛機了。

    現在德國也要脫離這項目走出來肯定就是好事,不管mm和中航西南兩家最後的能不能愉快地走到一起,這個姿態肯定是要擺出來的,只要給德國人看到足夠的光明前途,那邊肯定也是要退出la的。

    完全有理由相信沒有了德國人的最後努力維持la項目,自然這一位面的a400m直接就沒了,至於以後mm和中航西南雙方的合作成與不成,那就是另外的一回事了,反正現在是一定要先把a400m給整死。

    這種打著合作的名義,把行業對手的項目給搞死在搖籃當中,之前這是美國佬對咱共和國用的最多的招數,比如合作麥道82搞死了運十、合作t-8搞死了共和國原本打算引進的斯貝艦用燃氣輪機,合作

    反正這種虧共和國吃的絕對不少,因而現在的楊輝也算是吃虧是多了,大概也就產生了那種久病成良醫的感覺,現在就要學學美國佬的招數,看能不能把a400m給搞死,若是能成的話就再好不過。

    快速地下定了決心之後,此時的楊輝也就做出一副我們非常感興趣的表情:「哎!原來是你們之前歐洲合作搞的那個新一代戰術運輸機項目,這個我們是知道的,怎麼?現在你們德國這邊也要打算退出合作,然後出來單干?」

    得,楊輝這話算是說到了德國人的傷心之處,這更是引來了各種大倒苦水:「可不是嘛!你看這項目從82開始,一直拖到現在都還在研討飛機定位,算算現在這都94年了,我們也眼看著由於之前拖延的時間太長,為了能夠快速地拿到飛機,這不就建議引入安70運輸機來進行小的設計改進嘛,在這之後大家就能夠快速地定型交付使用,可這英國人也不知道是怎麼滴,他們不同意不說,還直接要去採購-130,你說說這像什麼話!」

    還真沒想到德國人把主意都打到按70上面去了,這年頭還真是挺有意思的,你德國跑去把一款前蘇聯的運輸機項目拿來當寶似得在這西歐多國來宣傳,並且還要準備把這東西復活成la項目,這還真是夠了。(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3
第八百三十六章:這東西很尷尬
    要是la項目各發起國真的能夠為了項目進度而齊心協力,那麼整個項目也不會拖延到這個時候,搞到甚至上一位面楊輝出事的時候,那a400m依舊是沒能正式交付使用,所以真要算起來,這a400m項目才是真正的拖進度大王,從82年開始則一直經過92年、02年、12年,這中間所過去的三十年時間,都已經足夠採購一款運輸機從開始用到報廢。

    而話又說回來,君不見82年la項目開始的時候,多國都是直接否決了英國佬提出的在貝爾法斯特運輸機上進行大改的計畫,那人家英國帶來的這好歹也算是正宗的西歐貨,現在你德國把歐洲手下敗將蘇聯的殘次品拿來獻寶,英國能夠接受就怪了,

    就你德國人知道為項目好,可以跑去找來的短平快的項目,那我英國十年前提出的魔改貝爾法斯特項目為什麼不能通過,你德國這明顯就是雙重標準嘛!

    而凡是敵人所支持的,那我攪屎棍就一定要給你破壞了,不用說了,這安70絕對不能上了北約的戶口,現在是絕對沒得談,大不了我就去買美國爹的-130j,就是不能讓你德國人支持的項目好起來。

    反正之前都已經談好了,只要英國採購-130j飛機,那麼羅羅就可以收購為-130提供發動機的美國艾利遜發動機公司,從而便可以補齊羅羅公司的航空發動機所有系列線,到時候好歹這-130j裝的也是我們英國的發動機了,也算是間接參與到了-130j項目。

    不過嘛,要是沒有德國佬所提出的要求對安70進行改進設計,這恐怕也就沒有德國人來找到中航西南合作什麼事了,同樣就更不可能達成楊輝所設想的搞死a400m運輸機,所以某種意義上還是應該感謝德國人才對。

    「安70啊!這個飛機我知道,是之前蘇聯時期沒有完成的一個運輸機項目,原本是打算用來替換伊爾76運輸機的,不過這項目隨著蘇聯的解體現在也沒有了下文,要是打算在安70這個項目上投資,恐怕也不太好運作啊!」

    這年頭,做項目的怎麼能夠把烏克蘭這傢伙拉進來,安70就算最後能夠研製成功,也不見得他烏克蘭就會採購幾架來用用,就現在烏克蘭所封存的伊爾76系列飛機大都還是至少三成新左右,你說烏克蘭以後會有錢來採購安70嗎?

    再說了,這時候的烏克蘭雖然是解體了,但安東諾夫設計局還依舊打算和俄羅斯那邊趕快合作,做著把安70趕快做出來然後投入國際市場的美夢,你現在眼巴巴地跑過去找到烏克蘭那邊去搞安70,不就剛好正好是給烏克蘭送枕頭嗎?況且安70這款飛機有俄羅斯和烏克蘭這兩家在之前就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新人摻和進去能得到啥好處?

    楊輝知道這些情況,德國佬卻還處於一根筋的階段,他們若是真能夠搞清楚的這裡面的道道就怪了,現在德國的科爾政府還正在做著把德國的影響力輻射到東歐的大美夢,因而連帶著這邊mm公司也有些被感染了。

    聽到楊輝對這項目不看好,那更是連忙解釋著:「關於烏克蘭的安70運輸機項目,這款飛機我們之前已經有過接觸,現在它已經開始在建造原型機當中,就是飛機的航電設備有些落後,到時候我們加入進去可以對這款飛機的航電進行更新,飛機的性能還可以再上一個台階。」

    說了對安70運輸機不足之處的改進方案,可還是看到楊輝這傢伙沒有什麼表情變化,難道是真的對安70這項目不太動心,而不服輸的德國佬自然就更是煞費苦心地幫安70進行著推銷。

    「而且啊!我聽說過貴國之前是採購了一批二手的伊爾76運輸機,說實話那飛機起飛重量倒是挺好看,但機體的尺寸就有些太小了,已經不太適合新時期的空軍運輸需要了,而安70運輸機則是達到了44的貨倉高和寬,這比起伊爾76可就算是強上了不少,等你們參與到這個項目之後應該還有很大的可能得到一條生產線,如此你們自己就可以生產這種大型運輸機,哪裡還需要什麼二手的伊爾76。」

    聽了這德國人的說法之後,楊輝心裡也是默默地點贊,還別說這德國人之前來的時候肯定是做了功課滴,要不然怎麼會連共和國採購的第一批二手伊爾76運輸機都知道,就這份用心都應該肯定。

    然而,就算德國人看明白了伊爾76在共和國會水土不服,但這安70就一定比伊爾76更加合適?就這款極限載重(犧牲大量的載油)也才載重47噸的傢伙,能夠運共和國所要求的主戰坦克?

    比如光是現在共和國在mbt-2000坦克基礎上國內改進使用的型號就達到了47噸的重量,到時候若是再給裝上一些附加裝甲之類的,就安70還能運的了這種大傢伙?就算能夠運走,那航程還要不要?

    更別說現在國內正研製中的55噸級99式坦克,你不能運輸99的大型戰略運輸機在共和國肯定都會水土不服,也不想想為什麼上一位面共和國的運20為什麼在載重、尺寸上都比安70大了好大一截,那不用想也知道這安70絕對是沒法滿足共和國戰略的需要啊。

    既然安70沒法滿足戰略運輸的需要,那安70的這47噸的極限載重也沒有太大的意義了,到時候就算這飛機到了共和國手裡,那不過也就是一款可以用來替換運8的戰術級運輸機定位而已,而運8這種戰術運輸機在共和國又完全不需要達到47噸,運載能力是絕對是的富餘。

    因此,安70這飛機絕對不能進入共和國,這飛機僅僅是能夠滿足蘇聯時期的國防需要而已,畢竟蘇聯的陸軍、空降兵所使用裝備都是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就按照伊爾76標準設計的軍事裝備,蘇軍大量裝備的t-72坦克也僅僅就是40噸出頭而已,用安70來運輸是完全沒有問題。

    「安70確實各方面的潛力都要比伊爾76好,但也絕對是好不了太多,這兩飛機不過就是半斤八兩而已,伊爾76沒法滿足我*隊的需要,自然安70也很困難滿足我*隊的需要,甚至這飛機也不能有效地適應你們德國的需要吧?」(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3
第八百三十七章:有想法的德國人
    不過,我們倒是挺看好安70的機身設計,44的貨倉尺寸絕對足夠運載現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前線戰術裝備,相比之下倒是我們現役的運8飛機在尺寸上就顯得有些不太夠用了。」

    而楊輝這時候說的倒也算是大實話,像若是以安70的貨倉尺寸來設計新一代的戰術運輸機,那也絕對是牛逼到爆,除了主戰坦克它沒法運輸以外,其它的還有啥不能運?所以說楊輝對安70完全毫無想法當然也不對,畢竟又這種好東西就應該物盡其用啊!

    「那麼,若是這次你們真的是打算研製一款新的前線戰術運輸機,那就不應該去盯著安70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飛機上面,退一步我們其實應該把飛機的載重定位在25-30噸左右就夠了,倒是使用安70的機身設計還算是比較不錯的想法,如此我們便可以把飛機的最大起飛重量控制到100噸左右。」

    事實上,一款能夠滿足新時代戰術運輸要求的中型運輸機,在載重噸位上和老一代的-130、安12、運8都沒有太大的要求上區別,真要說新時代的戰術運輸機應該定位到什麼標準的話,實際上還是英國牛牛六十年代裝備的貝爾法斯運輸機最合適。

    這貝爾法斯特運輸機1964年1月首飛,可以用於運輸火炮等大型軍備,當時就具有載重22噸飛5000公里的能力,而這數據比130之流只強不弱,貨倉寬度同樣也是要大於-130運輸機,完全是向著伊爾76這種3.5米直徑的飛機靠攏,最難能可貴的還是這飛機的改進計畫中就有了25-30噸的載重的型號。

    所以說,大英帝國果然是走在時代前面的巨人,六十年搞的一款運輸機直接就能夠滿足2000年之後的需求,要當時英國的那幫政客們能夠幹點實事兒,不跑去採購-130,而是把訂單給肖特公司,那麼82年的歐洲還會去討論新一代中運?直接上貝爾法斯特就行了,甚至2000年之後這飛機依舊可以繼續使用,好好挖掘這金礦就絕對是一款能夠生產、使用100年的好飛機。

    然而一切都沒有如果,就算英國人走到了世界主流的前面,但最後還是只能給跪下,亦如他們發明的蒸汽彈射器、斜角甲板、光學助降這些好技術一樣,最後英國佬自己還是無福享用,只能為人作嫁。

    若是在七十年代的時候共和國不去仿製運8,藉著當時中英之間的還算不錯的國際環境,當時都能夠引進斯貝202的情況下,轉而去引進當時英國不要的貝爾法斯特運輸機,那東西拿回來生產就絕對是大好事。

    現在,新一代戰術運輸機的研製又擺在了楊輝的面前,而這時候就確實應該好好地吸取教訓,首先貨倉尺寸一定要大,野戰起降能力一定要有,至於最大起飛重量嘛!這東西倒是不太重要了

    此時的德國佬似乎也明白了現在這種情況,看來共和國這邊是對安70這一級別的飛機不太看好,而通過楊輝所透露的消息來看,似乎這傢伙還是比較看好的安70的機身設計,這倒還有點可以談談的必要。又想到之前德*隊所提出的要求,這時候才發現尼瑪雙方的要求還是很有些相似之處啊!

    「聽了你們的看法,我倒是覺得我們雙方可以談得來,飛機25-30噸的最大載重設計,這剛好也能夠滿足我們德*隊要求運載新一代的黃鼠狼2重型步兵戰車,這款戰車是我們德國聯邦國防軍21世紀的主要作戰裝備,戰鬥全重30噸,到時候稍微把這款飛機的極限載重擴大到32噸左右就差不多了。」

    這德國聯邦國防軍也就是戰後的德*隊,這支軍隊雖然也擁有豹二坦克、pzh-2000重型自行火炮,但這些都是真正的進攻性武器,其超過50噸的戰鬥全重就算是安70來了也運不走,因而德國也沒有打算空運這種大傢伙。、

    而且就算是可以運這種東西,美國爸爸那邊恐怕也不會允許德國擁有這種能夠快速前沿部署豹二主戰坦克的空運大殺器,能夠運輸主戰坦克就已經是戰略空軍的範疇了,而德國這種國家肯定是不能有的。

    如此,發展一款能夠運輸黃鼠狼2步兵戰車的中型運輸機對德國來說也就直接頂天了,其它的甚至想也不用想太多,直接放棄就好。

    那麼現在的情況倒也算是明了,這尼瑪也就說還是要研製一款和a400m一樣的運輸機嘛,a400m能夠運輸最多31噸的物資到處跑,現在中德聯合研製的也是最大能夠運輸32噸的裝備滿世界浪,而且貨倉尺寸好像也算差不多大小了。

    看來這項目確實有戲了,楊輝倒是心裡面有些想法了:「若是德國要求的也是這種運力,相信我們還是能夠有很大的合作空間,但你也應該知道,現在你們作為北約國家是被明令禁止同我們共和國展開軍事合作,哪這款運輸機又該如何運作?」

    楊輝這時候問到了合作方式,而這德國佬卻是一副我早就已經想好了的樣子,此時也是什什秘密地說著。

    「首先我們研製這運輸機又不是一定要軍用,現在我們這個項目它是民用的,你看看現在烏克蘭不都已經對外出租搞商業運輸的安124運輸機了嗎。自然現在我們要走的路線首先就是不能對任何一個國家出售這種軍用運輸飛機,反過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飛機生產出來,然後出售給中間運營商就行了,中間商出租給各國的軍隊使用,又或者各*隊有運輸需要的時候臨時包機也完全可以。」

    就這樣仔細地思考著,楊輝現在還真有些不太好理解這到底是什麼情況,把軍用運輸機以商業名義製造出來,然後出售給專門的飛機租賃公司或者航空貨運公司,再由這些公司出租給各*隊或由貨運公司直接去承接軍隊的運輸任務。

    我勒個去,這種想法也虧他德國人能夠想出來,這尼瑪還是楊輝所熟悉的傳統型德國佬嗎?能夠想出這種辦法的人能夠是以呆板著稱的德國人?這尼瑪簡直是要逆天了都。

    不過嘛這聽起來好像又還是挺有些可行性,雖然這種模式在共和國有些看似行不通,畢竟這太過於天方夜譚了,但對於蘇聯解體之後能夠好好享受和平紅利的歐洲,一個軍人都能夠每天早上8點打卡上班、晚上5點打卡下班的神奇之地,把這種軍事運輸任務商業化的行為也確實是真的有可能。

    「那我算是有點明白你說的意思了,就是說我們這項目從頭到尾,它一開始就是研製的一款面向民用市場的運輸機,只不過採購這些飛機的公司到時候會和各*隊接觸,而這就不管我們的事兒,對吧?」

    這話一說完,楊輝倒是突然想起上一位面的2000年之後好像還確實有聽說過商業公司對外提供空中加油服務的,對象也就是一些沒有採購空中加油機的空軍,但就是不知道最後這事兒成了沒有。(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3
第八百三十八章:用渦漿多沒面子
    「沒錯啊!這種方案應該就是現在唯一能夠展開合作的路子,對歐洲那邊就採用這種辦法最好,畢竟我們這是沒有軍隊投資,同時也是沒有到軍隊服役的運輸機,你們這邊到時候是不是進入軍隊服役就是你們自己的事了,不過建議最好在這款飛機還沒有定型之前都不要和任何的軍隊沾邊兒,這個你明白吧!」

    笑話,就現在這種情況下你就算讓共和**隊出錢投資這款運輸機的研製工作,共和國也拿不出錢來投資這東西啊,畢竟現在的共和**隊對運輸機方面的要求其實也不怎麼高,剛定型的運八氣密型才開始服役,這時候還是不去趟共和**隊這渾水為好。

    而只要共和國這邊和軍隊不沾上關係,雖然到時候可能還是會受到美國的一些阻撓,但這種打著民用合作為幌子的項目,在共和國和歐洲的合作中實在是再常見不過,並且這還屬於是可以把對美國威脅更大400運輸機除掉的項目,好好地運作一下還是有可能的,所以此事可行。

    「整個項目現在看來是確實可行,飛機極限32噸的載重對於你們德國乃至歐洲國家來說似乎都算是夠用了,我記得現在整個西方國家在海灣戰爭之後都開始計畫發展快速反應部隊,好像那款「拳師犬」88輪式戰車也是30噸出頭,對吧?」

    說起這拳師犬輪戰,這也絕對能夠算是88輪式戰車中的大哥大了,以它那30噸出頭的重量絕對要穩穩壓過美國的斯特賴克88輪戰車族,這斯特賴克系列輪戰在設計的時候就深受130運輸機的毒害,為了能夠用130來運輸這些輪戰車,不僅對戰車的尺寸有了嚴格的限制,就連那噸位也要控制到18噸左右,這犧牲的防護性簡直是對大兵們的謀殺啊!」

    好在這次的新中運是全新研製,按照德國或者說歐洲的軍事變革發展進行了很多的妥協,32噸極限起飛重量其實就已經足夠歐洲所構想的快速反應部隊使用了,那也就怪不得德國人願意發展新一代中運。

    「沒錯,未來我們德國所計畫新一代地面裝甲作戰部隊中,遠距離作戰全都是使用2530噸的地面裝甲,所以我們就需要這種極限起飛重量為32噸的中型運輸機,至於貴國這邊,我相信32噸的新一代中型運輸機還是吸引力的。」

    32噸極限起飛重量的中型運輸機確實不錯,至於共和國到底是不是需要這種飛機,這一點相信只要軍隊看到了這飛機比伊爾76更大的44貨倉之後,應該也會忍受不了誘.惑,對於共和國來說,還是有很多的大型軍事裝備需要野戰運輸,有需要的話就連紅旗9這種區域防空系統也能給塞進新中運,反正紅旗9尺寸最大的車載雷達也是屬於可以摺疊的。

    但現在這種事楊輝肯定不能說出來啊,紅旗9這種大殺器要是都能夠靠著新中運滿地跑,那美國人還不得馬上跳出來,到時候管你是中運還是大運、軍用還是民用,全都得統統地干掉。

    確定了定位之後,要再確定如何實現這些要求就簡單了:「既然我們都已經決定了這飛機的定位,那麼要實現這一設計所需要的技術就要好辦很多了,剛才不是說看好安70運輸機嗎!其實我也覺得這飛機的機身設計不錯,唯一不足的就是航電有些落後,但這個好說,我們到時候改一改就好,倒是這發動機方面,我們暫時還拿不出27對轉漿扇這種東西來,甚至漿扇發動機在全世界都沒有投入使用,我看這東西暫時還不靠譜啊!」

    笑話,漿扇發動機這種東西實在是太不靠譜了,除了烏克蘭和俄羅斯在此之前有一些技術積累的情況下可以勉強攻克這些技術,其他的不管是共和國也好、德國也罷,兩國家似乎都對這種發動機沒有什麼研究。

    德國人早就對安70中毒已深,想了想之後甚至給爆出一句:「我們不能做這種發動機,那就採購烏克蘭的嘛!甚至再不行的話,我們還可以採購英國的苔茵發動機,把這款發動機改進一番之後還是能堪大用,到時候說不定還能夠讓英國也加入到我們這個項目中,這樣的話就」

    這話一聽就知道德國人的花痴病還沒有醒過來啊!先不說27漿扇發動機,那東西絕對是屬於不靠譜,其次則是英國的苔茵發動機也是60年代的老貨,屬於和共和國現在使用的渦軸6發動機同一個時代的產品,要用苔茵發動機還不如把渦漿6發動機改改來的更加靠譜一些。

    想了想之後感覺這時候的德國佬應該是陷入了死循環,那這就需要由楊輝來給他當頭一棒,讓他們知道萬萬不可把戰術運輸機的動力系統拘泥於渦漿發動機這一隅之地,用渦漿發動機的飛機得多沒面子啊。

    頗有些恨鐵不成鋼的意思:「雖然我們造的是一款中型戰術運輸機,中型運輸機現目前全世界都是以渦漿發動機最為普遍且流行,但是我們應該清楚的知道,用渦扇發動機也是完全可以的,四台2000發動機自然也是很不錯的動力設計嘛!」

    用四台2000發動機作為動力系統,這東西和30噸的新中運搭配簡直就堪稱是完美,以2000發動機7.8噸的最大推力來算,四台加起來就是總共31噸的推力,算起來還是可以推動一款120噸左右的運輸機,而這次的新中運就是頂破了天也就這120噸左右了。

    德國人明顯還沒有反應過來以這四台2000發動機作為動力,到底能夠實現多牛逼的動力設計,也不知道過了多久之後才像是想起了什麼一樣,如同發現了新大陸,又彷彿是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15,沒錯啊!四台2000發動機為動力的中型運輸機,這對應的就是當年美國開展的先進中型短距起降運輸機計畫,當時麥道公司所拿出的15運輸機計畫中,15採用了四台普惠17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推力71千牛7.3噸,而使用四台7.3噸推力的渦扇發動機就讓15在裝載150名士兵或36.7噸的貨物時能在572米長度之內起飛。」

    沒錯,使用渦扇發動機的運輸機居然可以在載重36.7噸的極限情況下實現野戰起飛,這數據比130這種採用渦漿發動機的中型運輸機也還不遑多讓,而且現在這15也剛好和新中運的運載要求相符合,這就充分地說明項目可行啊!

    15雖然最後沒有投產裝備美**隊,但是15的放大型17總還是見過吧?這17的起降性能夠牛逼吧?不好意思,17能做到的起降環境,15同樣能夠做到,所以15放在中德兩國合作的新中運時代就絕對是好東西。

    既然德國人已經找到了一個模板飛機,那自然就是最好不過:「沒錯,麥道的15運輸機給我們一個新的啟示,使用四台7.8噸的渦扇發動機,也同樣可以實現30噸級最大載重的戰術運輸機野戰短距離起降,而我們現在具有了15運輸機除了外吹襟翼以外的所有技術,因此在技術風險方面我們可以把它降到最低。」

    15運輸機能夠實現最大37噸的起飛重量,這自然也是有很多的原因,一方面是這飛機的空重要比安70運輸機更輕一點,僅僅只有60噸而已,再加上這飛機的機身尺寸雖然比130寬多了,但和安70那4米寬的貨倉尺寸相比還是要有些差距的,這自然也就意味著15空重可以更輕,機身空氣阻力更這樣能夠做到載重37噸就還算說得過去了。

    現在安70不僅是阻力要大一些,而且空重也同樣要更重,雖然到時候換裝航電系統之後還是有可能把空重降到65噸左右,但是和15那60噸的空重還有差距,而這些差距就需要用2000發動機每台比17多出的0.5噸推力來彌補。

    四台2000意味著可以提供2噸的額外動力,這能夠保證新中運至少可以在達到32噸極限載重的情況下,同時還可以比17裝多3噸左右的油料,這多出的3噸油雖然看起來不多,但是在關鍵時刻還是非常有用處的。

    現在有了一個不錯的技術模板,而且看美國佬趟出來的路子好像還是那麼點意思,或許這次的新中運就是安70的機身換上四台2000發動機,再裝外吹襟翼增升?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3
第八百三十九章:總師駕到
    研製新一代的中運,而且是涉及到了安東諾夫設計局的飛機,雖然這時候不能去直接找安東諾夫設計局,但中航西南絕對也不會是那種簡單的兩眼一抹黑啊!

    要說咱中航西南從安東諾夫設計局挖來的工作人員難道還少了?金琴科瓦列裡彼德羅維奇這位來自安東諾夫設計局的大牛,那絕對是不能就這樣放著不用啊,雖然那邊的還正主持著新舟600的研製工作,但要說暫時離開一下項目組的時間還是能夠有的。

    得到消息的金琴科總設計師在稍加安排了手頭的工作之後,帶著兩位副手就來到了這邊的雲貴高原,一路上雖然也還沒有太清楚地知道具體情況,但也算是知道了這次大概是這邊打算對安70運輸機有了想法,而這一點倒是有那麼點意思。

    人員再次到齊之後,楊輝對這次的重磅人物做著介紹:「來,這裡介紹一下,金琴科瓦列裡彼德羅維奇總設計師,之前作為安東諾夫設計局的天才總設計師,在安70運輸機項目中,他雖然沒有當上總設計師,但這主要是因為當時這位是在做安225飛機,但金琴科總師同樣也是深度地參與到了安70項目中,現在我們對新中運有什麼想法,只有他才能給出正確地評價。」

    德國這邊在之前第一次同楊輝閉門商討了之後,後來要繼續展開會談的要求都被楊輝暫時拒絕,當時就光聽到說什麼時間還沒有到,還有重要的人物在路上。

    那現在可終於算是明白了,就算這德國佬一聽到介紹,那也是兩眼放光啊,滿滿地全都是各種崇拜之情。實在也是沒辦法,這位設計了世界上飛機起飛重量之最的總設計師,居然被挖到了中航西南來,這可真是太令人意外了。

    稍微想了想之後,也還算是勉強收拾起心情:「金琴科瓦列裡彼得洛維奇總設計師吧,以前我們也只是在航展上見到過您的作品,而一直都沒有見到過本人,沒想到您是來到了中航西南工作。」

    說要換德國人能夠有如此表現,那也說的過去,畢竟人的名、樹的影,金琴科這樣的一位大牛來到了這會議室裡面,確實是能夠引起巨大的轟動。

    而金琴科本人卻對他自己的情況知道的很清楚,現在這也實在是沒有辦法了,他當然是參與設計了安124和主持了安225的設計工作,但這兩飛機在蘇聯解體之後馬上就停產,對於這種事,作為飛機總設計師的本人也只能為之奈何。

    沒有了項目,實際上就是什麼也做不成,雖然整個設計局唯一的一個項目安70倒是勉強活了下來,但是一根蘿蔔一個坑,人家安70是早就有了總設計師的,現在你金琴科沒有了項目雖然令人惋惜,但也絕對不可能就因為這給安70中途換總師。

    於是乎,看不到未來的金琴科總設計師才來到了中航西南,和他本人一起的當然是幾乎一整支安225的設計隊伍,現在有新舟600項目在手,雖然沒有之前安225時代的風光無限,但也還算是手頭有項目可以做。

    至於說安70這款飛機,一家設計局的作品,大家相互之間還算是比較瞭解罷了:「安225那都已經過去了,它和安124一樣,沒有蘇聯這樣的國家,是不可能支持這種空中巨獸的研發和製造,現在轉行客機,這也是我在安東諾夫設計局時代的夢想,所以我現在的工作還算一切都好。」

    接著,也不管德國佬聽了這話之後是什麼表情,又開始說著關於這次的安70飛機的一些問題。

    「關於安70這款飛機,它其實就是用來代替伊爾76運輸機地位的一款前線戰術運輸機機,飛機的定位就是和伊爾106運輸機一起組成新世紀蘇聯軍隊的野戰運輸體系。」

    話還沒有說完,似乎又是怕這裡的人不知道伊爾106是一款什麼飛機,又簡單地解釋了一下:「哦,對了,這個伊爾106你們可以把它稱之為C17斯基就行了,是大概設計和C17如出一轍的一款飛機。「

    一邊說著,金琴科總設計師還有些不屑地搖搖頭,也許相對於安東諾夫設計局這樣的巨人來說,同是二戰之前一路走來的老一代設計局,伊留申設計局的這種行為是被同行所不恥的。

    當然,這說這話的原因是不是因為有一些蘇聯時代雙方激烈競爭所導致的「仇恨」在裡面,也就是不得而知了。

    倒是楊輝這些聽眾們能聽到這些內部消息,自是免不了唏噓不已,若是當年的蘇聯沒有解體,那麼安70和伊爾106的組合也就確實非常的牛逼。只可惜一切都是過眼雲煙,安70現在苟延殘喘,而伊爾106壓根兒就沒有完成設計便直接下馬,這也都是命!

    也許是感嘆夠了,金琴科總師這時候也收拾好心情,才正式地說到了安70項目:「對於安70這個項目,我雖然沒深入地參與到裡面,但當年也算是為這個項目做過一些設計工作,這飛機的主翼就是我做的設計。所以對這項目還是算是比較瞭解,現在你們就說說到底如何定義新的中型運輸機的?」

    金琴科本人是負責了安70飛機的主翼設計,那這倒是說的過去,畢竟當時看這位簡歷上所寫的就正是對飛機的機翼增升、動力增升方面有著深入地研究,那麼這次就算是找對人了。

    「好吧,那就由我來說好了,首先我們這次的新中運要求貨艙的尺寸足夠寬敞,所以就看中了安70的44貨艙,最後我們覺得安70的機身設計也還算非常的優秀,打算直接採用這種設計。」

    隨著楊輝這話說下來,金琴科總師臉上的表情卻是大起大落,先是認可,再是搖頭,這明顯也是很有想法啊!

    這時候的楊輝倒是選擇暫時停下來,能夠多聽聽專業人士的看法自然是最好,這時候就必須要充分地考慮到專家的意見,於是這就有了金琴科總師的一句。

    「你們要求中型運輸機的貨艙足夠寬敞,這種想法沒有問題,但是你們現在真的有必要這樣做嗎?」

    雖然不知道現在項目定位是怎麼想的,但出於職業道德,做為總設計師還是有必要說一說這些問題。

    「安70的機體設計,那最多也就能夠承載50噸的極限,一旦超過50噸之後貨艙的結構就會受到永久性地損傷,而你們兩國家的主戰坦克的噸位和T72是一個級別的?」

    看了看德國佬,一想到豹二那55噸的最低作戰重量,明顯這安70就不適合德國,而對於共和國這邊的坦克雖然也不是太清楚,但光是看海灣戰爭**和國出口的MBT2000坦克的指標就知道,共和國自用的坦克在重量更不會輕到哪裡去。

    此時才知道金琴科總師應該是想多了,德國那邊連忙站出來解釋著:「不不不,我們並沒有打算研製可以運輸豹二坦克的戰略運輸機,我們要得只是一款極限載重32噸的中型運輸機而已。」(未完待續。)

    『:訪問網站』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