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 清末梟雄 作者:雨天下雨 (已完成)

 
regn13 2018-3-22 22:00:1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14 53672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5
第三百二十章 編制改革

    如果不對地方政府的部分不恰當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話,憑藉督察院等強力部門的清掃固然是可以把這些情況清掃一空,但是就和人家嘉興縣知縣說的一樣:那幾百號人誰來養活?

    難不成他還得把準備給軍方的戰爭費用給拿出來不成?

    軍方沒了錢怎麼賣軍糧草料,怎麼給新招募的士兵發放安家費,怎麼給現役士兵發放薪餉,怎麼購買炮彈槍支大炮。

    如今的帝國形勢,剋扣那裡的費用也不能剋扣軍費啊!

    雖然說如今吳淞之戰已經結束,但帝國和聯軍的戰爭卻是沒有結束,聯軍正在從南亞各地抽調兵力增援,試圖再一次彙集足夠的兵力進攻吳淞炮台或者其他地方,在這種情況下帝國軍方自然也是不敢有任何的鬆懈。

    吳淞之戰後,軍方不僅僅對受創的第二步兵師、第六步兵師、第七步兵師、第十一步兵師補充兵員,同時加速了1858年度的幾支新部隊的編練速度。

    早在聯軍進軍上海之前,中華帝國的1858年度戰略規劃中就已經確定了新擴編五個步兵師的計畫,而後雖然聯軍的進攻讓中華帝國在年初的時候大規模變更了戰略計畫,但是擴軍的計畫並沒有改變太多,新部隊的擴編依舊在繼續。

    而這種擴編速度在吳淞之戰後就更加快速了,繼吳淞之戰就已經編練成軍的第八步兵師後,第六軍的另外一支新編部隊第九步兵師也是在吳淞之戰結束數天後宣佈正式成軍。

    不用多久,已經實際參戰。並且在吳淞之戰中受創不小的第十一步兵師也是宣佈正式成軍。

    也就是說,吳淞之戰期間的第十一步兵師雖然已經參戰。但實際上是尚未變成的部隊,大體上可以算得上是「暫編第十一步兵師」。和正式成軍有所區別。

    七月中旬,新擴編部隊中的另外一支重要部隊,即第五軍所轄的第十二步兵師也是宣告成軍,不過該師的宣佈正式成軍有著部分政治含義,因為它並沒有和其他幾支部隊一樣擁有了完整的人員編制和武器裝備,實際上正式成軍的時候第十二步兵師雖然轄有三個步兵團,但是每個步兵團都只有兩個步兵營,也就是說全師依舊缺編三個步兵營,同時炮兵部隊也是嚴重缺編。其炮兵團暫時只轄有兩個炮兵連而已,而且其中一個還是使用繳獲的清軍老舊火炮。

    其餘計畫內擴編的部隊,比如說計畫擴編的第二近衛師,暫時只編成了一個步兵炮,計畫擴編的一個炮兵旅,目前只練成了三個重炮營,目前已經配屬到了江陰要塞上。

    計畫擴編的兩個騎兵團也是尚在進行中,只編成了三個騎兵連大約六百騎。

    但是不管怎麼說,1858年度的擴編計畫在上半年時期已經算是超額完成了任務。計畫擴編的五個步兵師、一個近衛師、兩個騎兵團、一個炮兵旅目前已經完成了大半任務,尤其是步兵部隊的擴編比較順利,已經編成了四個步兵師足以讓中華軍的軍力得到極大的阻力。

    當然了,這新編部隊的戰鬥力如何還有待戰爭的考驗。而根據目前為止參與了實戰的第十一步兵師的表現來看,只能說是差強人意。

    配屬給第二軍的第十一師在參與吳淞之戰的時候,儘管沒有出現和協防師部隊那樣的大規模崩潰。儘管軍官以及士兵們已經表現出來了應該有的勇武,但是訓練的不足依舊使得他們在戰鬥期間暴露出來大量的問題。進而使得承受了較大的傷亡。

    如果說第十一師和第十二師的戰鬥力只是欠缺訓練的話,那麼施清瑄訓練編成的第六軍所轄的第八步兵師和第九步兵師就面臨著更多的問題。

    因為第六軍是清一色配屬新式裝備的部隊。兩個步兵師使用的是1858年型林德步槍,而這步槍和以往的米尼步槍不一樣,因為這種步槍是後裝步槍,這就導致了使用新式步槍的部隊在戰鬥模式以及戰術上和以往的都有極大不同。

    不僅僅是步槍使用了新式武器,同樣的他們的火炮也是全新的前裝線膛火炮,雖然依舊屬於前裝火炮的行列,但是線膛火炮和滑膛火炮有著極大的差別,在使用上自然也是面臨著諸多的新問題。

    為了找出能夠更好發揮新式武器的各種戰術,從去年底擔任第六軍軍長開始,施清瑄就已經是把全部精力投入進去,研究、試驗各種新式戰術,其麾下的參謀團隊光光寫出來的那些關於新式武器應用、新式戰術等報告書就幾乎能夠堆滿一整個房間。

    用施清瑄的話來說就是,新式武器,尤其是新式步槍的應用將會改變現有陸軍戰爭的模式,他的團隊要研究的不僅僅是怎麼讓1858年型林德步槍裝填、射擊,也不僅僅是具體的某些戰術應用。

    他們要研究的是全新的陸軍戰爭模式!

    不過,作為後來人的林哲卻是知道,不管怎麼研究,這後裝步槍就是未來戰爭的主流,而哪怕他後世並不是什麼軍事專家,但是他同樣也能夠知道一戰、二戰期間的人是怎麼打仗的。

    所以在施清瑄的研究中,他給予了最簡單,最直接的指示,那就是應用後裝步槍的時候,首要重視的問題就是掩體以及更恰當、更靈活的編制隊形。

    對於林哲提出的這些體制,施清瑄等人對掩體、戰壕之類的概念是非常贊同,因為在過往的多次實戰中,戰壕、胸牆之類的掩體已經充分證明了其實戰價值,繼續深挖下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過對所謂更靈活的編制隊形就保持反對意見了。

    只是不僅僅是施清瑄,包括大部分第六軍的軍官們都對變更部隊的現有編制保持謹慎態度,認為部隊現在的編制是經過了實戰考驗,同時中華軍方面對現有編制的應用也非常熟悉,改動過後估計軍官很難適應新編制下的指揮。

    再者,現在中華軍的局勢實在太過緊張,這要是讓第六軍的兩個步兵師放棄現有編制,而改動為其他編制的話,估計等改完編制,這戰爭早就結束了。

    面對這種保守意見,林哲也不強求,他有時候會搞一言堂,但是有時候他也會聽從這些將領們的意見,而且現在的他也不是很確定未來的那種三三制,或者四四制編制就一定適合當代的戰爭。

    要知道,雖然1858年型步槍是後裝步槍,但實際上和後世人們所熟知的步槍還是有著較大的差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子彈了。

    1858年型林德步槍使用的子彈並不是金屬彈殼,而是紙殼,同時在漏氣方面還存在一定缺陷,實戰期間需要頻繁更換橡膠墊,不然的話就會漏氣。

    再者是火炮,前裝線膛火炮能夠和後世的那些火炮一樣有效為步兵提供炮火支援嗎?如果不能,那麼繼續使用後世的戰術是否使用?

    這些都是林哲不得不考慮的事!

    為此,他也不強求第六軍改動編制了,不過在新編的第二近衛師裡,他卻是直接推動了新式編制施行。

    第二近衛師作為1858年擴編計畫中的一環,它的編練計畫卻是和其他陸軍部隊不太一樣,其餘部隊的擴編主要是由野戰部隊的主官們負責,但是第二近衛師的擴編主要是第一近衛師負責。

    該部隊的軍官基本都是從第一近衛師抽調,編練工作也由第一近衛師具體負責,而具體的訓練章程又是出自林哲的親自之手,如此也就導致了第一近衛師怎麼編練,統帥部各部實際上是很難發表出意見。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第二近衛師乃是林哲自從當年編練余勝軍以來,第二支親自編練的部隊。

    之所以親自插手第二近衛師的編練工作,一方面是出於忠誠方面的考慮外,另外一方面林哲也是打算著把第二近衛師當成了一支實驗性的部隊。

    他要利用第二近衛師的編練工作試驗一些來自後世的部隊編制以及相關武器、戰術。

    作為一個後來人,林哲腦海裡有著當代其他人所不具備的先知性,他知道的少量軍事常識和後世的軍事專家一比,哪怕是普通軍迷相比也是遠遠不如,但是比起當代的人們,他知道的這些常識卻是非常超前的。

    而現在,他就是一步一步試驗這些超前的軍事戰術理念是否符合這個時代的軍隊!

    為此,他對第二近衛師的編練工作很上心,甚至就連部隊的詳細編制都是他親自編寫的。

    在他編寫的這份編制中,採用了後世人比較熟知的一些編制,比如一步兵連轄有三個步兵排,一個步兵營轄有四個步兵連。

    和現在的前裝線列編制具有極大的不同,而且不僅僅步兵不同,同時炮兵以及輜重、工程等部隊也有著極大的不同,比如說炮兵團,以往的炮兵團都是轄有三個十二磅的炮兵連、一個六磅騎炮連、兩個臼炮連,每個炮兵連不分火炮種類,皆轄有六門火炮,同時中間並不設炮兵營這一級編制。

    而新第二近衛師的炮兵編制則是進行了深度改革,首先是設立了炮兵營這一級編制。(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5
第三百二十一章 風雲再起

    炮兵部隊的改革具體下來是依舊每個炮兵連轄有六門火炮,三個炮兵連組成一個炮兵營,三個炮兵營組成一個炮兵團,一共轄有五十四門火炮。

    分別預備裝備十二磅的前裝線膛炮、三十二磅臼炮、六磅騎兵炮,同時林哲已經責成林德機器廠方面研發小口徑的後裝線膛炮,林德機器廠方面已經給出了數種初步設計,分別是七十毫米、七十五毫米、八十毫米等不同口徑,同時不同身管長度的後裝線膛野戰炮,儘管陸軍用的中小口徑後裝線膛炮還只存在紙面的初步設計上,甚至都無法確定會選用哪種,但是等以後完成設計後正式列裝後裝線膛炮的時候,第二近衛師肯定是會率先裝備這些新式武器的。

    不提尚在紙面上的後裝線膛野戰炮,只說以現有火炮為基礎的第二近衛師炮兵團,這個炮兵團和皇家陸軍的其他師屬炮兵團相比,最大的改變就是設立了營級編制,相對應的把火炮總數從三十二門增加到了足足五十四門之多。

    從步兵到炮兵,第二近衛師都是和中華軍,乃是和當代世界上所有陸軍都不一樣的,因此這支部隊的編制在很多人看來有些怪異。

    十四個士兵組成一個步兵班,三個步兵班組成一個步兵排,三個步兵排組成一個步兵連,四個步兵連組成一個步兵營。

    三個步兵營組成一個步兵團,同時在步兵團內配屬一個步兵炮連,轄有六門的四磅步兵火炮。

    兩個步兵團組成一個步兵旅。

    兩個步兵旅組成一個步兵師,同時步兵師還轄有一個擁有五十四門火炮的炮兵團、一個擁有四個騎兵連的騎兵團、一個擁有將近兩千人的輜重團、一個人數超過八百人的工程營、還有醫護營、軍樂隊等。

    第二近衛師滿員後,總兵力將會超過一萬三千五百人,比現有步兵師的八千五百人多多出整整五千人之多。

    這種編制在是後世1900到一戰時期的乃是間站期間的典型編制。對於這個時代而言,它已經超過了三四十年之遠。

    當然了,在局勢如此困難的情況下。要想編練出第二近衛師來難度非常大,別的不說。就算是步槍也是遠遠不夠啊,最近半年林德機器廠是天天加班加點,但是也難以滿足軍方的巨大需求,好在金陵兵工廠現在已經投產,雖然產量還略小,但是也已經能夠向軍方批量供貨。

    第二近衛師的武器基本都是來自於金陵兵工廠,包括金陵兵工廠生產的1858年型步槍,前裝線膛火炮。

    如今利用金陵兵工廠生產出來的武器。林哲已經是編練出來了一個步兵團以及幾個炮兵連,至於說什麼時候才能夠徹底擴編成師,就要看局勢怎麼發展了。

    儘管只編練了一個團和幾個炮兵連以及若干輜重、工程連,但是林哲已經是迫不及待的讓他們進行各種新式戰術的演練,他不要求第二近衛師能夠訓練有多好,發揮出來什麼樣的戰鬥力,他只需要他們把自己腦海裡的各種常識通通試一遍,然後找出來最符合當代所用的戰術戰略。

    整體而言,第二近衛師是超前的實驗性部隊,甚至現在都很難用於實戰。

    相對來說。第六軍那邊雖然也用了新式武器以及試驗新的戰術,但實際上依舊沒有超出這個時代的範疇,並且大量使用現有成熟的體系。也是使得第六軍的兩個步兵師並不會和第二近衛師一樣只是個花架子。

    第六軍是能夠拉出去打仗的!

    花費巨大代價編成的新部隊自然不能讓他們在江陰看戲,坐視上海方向的友軍死戰而自己伴著板凳看戲。

    統帥部考慮到聯軍既然已經在上海登陸,而且還就地修起了防禦工事,擺出了長期對持的態勢,那麼他們就應該沒有太大的可能性突然從上海消失,然後跑到江陰來登陸。

    因此,統帥部在七月份做出了最新的戰略調整,凋零第六軍離開江陰,南下增援上海。同時江陰的防務轉交給第五軍負責,考慮到第五軍裡雖然有一個第五師這樣的主力師部隊。但是所轄的第十二步兵師實力還比較弱小,為了防止突然不的從哪裡又冒出來幾萬聯軍繞過上海登陸江陰。所以經過陳雲陶向林哲的懇請。

    林哲從第一近衛師中抽調了一個步兵團,同時抽調了兩個協防師進駐江陰,保持江陰方向的防衛力量。

    當然了,在這背後之所以沒有被近衛師的軍官們反對,自然也是有著陳雲陶等人承諾後續將會加大對第二近衛師的編練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有關,陳雲陶等統帥部的高級將領們已經對第一近衛師的師長,同時也算是第二近衛師的編練負責人林邁嵐做出了私底下的口頭承諾:

    如果近期上海前線不出現大的變故,那麼在後續八月份、九月份的時候,統帥部方面將會放緩了第十三步兵師的編練速度,以便騰出一部分林德機器廠的步槍以及火炮產量來配屬給第二近衛師。

    如果沒有這個承諾,估計林邁嵐等人是不會同意統帥部抽調近衛師的計畫的,因為在林邁嵐等近衛師的將領們看來,這上海以及江陰方面的戰事是統帥部等皇家陸軍的事,和他們的關係其實真不大。

    他們可不管上海和江陰勝敗,他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而是,那就是在聯軍打到南京的時候,掩護林哲這位帝國皇帝西狩或者北巡。

    換句話說就是局勢敗壞的時候,近衛師得帶著林哲逃跑。

    然後還有一個誰也沒有說出來的任務意圖,那就是當南京失陷後,帶著近衛師逃跑的林哲有可能會遇上一些忠誠問題,比如在北方以及西方的將領們自立,別以為現在中華帝國看上去齊心協力,但這只是建立在中華軍不斷獲得勝利的基礎上而已。一旦出現蘇南大崩潰的慘敗,帝國的根基,也就是林哲的統治根基就會被動搖。到時候林哲就需要有一支絕對效忠於他個人的部隊威懾在外的各將領,以圖東山再起。

    肩負著這些任務的近衛師其實壓力也很大!

    如果聯軍真的能夠突破上海、江陰防線。那麼就代表著蘇南方向的中華軍皇家陸軍的主力部隊被徹底擊潰,到時候能夠帶著林哲逃跑的也就只剩下近衛師了,而要想在好幾萬人的聯軍手中成功掩護林哲逃出去,這任務並不輕鬆。

    更不要說逃出去後如何保證林哲的帝位不失了,到時候就需要近衛師展現出足夠的強悍,這才能夠威懾其他方向的將領們不會出現二心。

    要不然你以為林邁嵐這幾個近衛師的人整天操心著編練第二近衛師是為什麼?還不是為了等有朝一日的時候,近衛師有足夠的力量可以保證林哲的帝位穩定。

    從餘姚縣勇營到余勝軍,再到中華軍。建立中華帝國,現在的中華軍已經不是單純的林哲私人部隊了,儘管叫著皇家陸軍,但實際上這支部隊已經逐步變成了帝*隊,並不再是林哲的私軍了。

    林哲私軍的角色已經從皇家陸軍轉移到了近衛師上來。

    現在的近衛師就和數年前的余勝軍一樣,只對林哲個人效忠。

    基於這些情況,統帥部那邊要想抽調近衛師的部隊奔赴前線參戰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早在數月前就嘗試過抽調近衛師到上海作戰,但是就被林邁嵐等人態度強硬的拒絕,這一次能夠抽調近衛師的一個步兵團到江陰參與防務。統帥部那邊都不得不承諾在後續數月優先撥付給第二近衛師一大批新式武器,而這將會造成皇家陸軍第十三步兵師的組建工作的落後。

    但是不管怎麼說,近衛師那邊總算是有了一個步兵團加入到江陰的防務當中來。得到這個步兵團的增援後,第五軍防守江陰的把握也就更大一些。

    這樣統帥部那邊才好放心的抽調第六軍增援上海!

    接到調令後,施清瑄並沒有多少遲疑,準備了數天後就是帶著第六軍全軍離開江陰,然後一路沿著江邊前往上海。

    江陰距離上海並不算遠,也就一百多公里而已,同時這並不是軍情緊急之類的增援任務,所以第六軍也沒有太著急趕路,同時第六軍帶著大量輜重以及火炮行軍速度也是走不快。所以花了五天時間才抵達嘉定。

    但是這第六軍剛到嘉定呢,施清瑄就是得到了上海方面的緊急軍報。說在上海外海發現了大量船隻。

    這個時間彙集數十艘甚至上百艘船隻,還出現在上海外海海域的。也就只有英法聯軍了。

    「是他們的援兵嗎?有多少?」施清瑄皺著眉頭問著。

    可惜沒有人能夠給他答案,對於現在的中華軍而言,能夠發現敵人近海的大規模艦隊就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這些情報還是海軍方面冒險派遣了偽裝成漁船的小船出海偵查,才好不容易得到的情況。

    但是聯軍的艦隊規模實在太過龐大,隨隨便便都是幾十艘上百艘的,這偽裝成漁船的偵查小船在不敢靠近的情況下,很難得知他們的實際船隻數字,更不要說偵查到這些船隻上有多少是搭載炮彈、糧食等補給的,有多少是搭載了增援兵力的了。

    對於這些,海軍方面只能是給出一個很模糊的答案,那就是敵軍的艦隊大約在五十艘到八十艘之間,其中大部分都是運輸艦。

    至於船上搭載了多少補給,多少兵力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好不疑問的是,裡頭肯定是有補給也有援兵,只是數量多少的問題而已!

    接到了來自上海的通報後,當天施清瑄還接到了來自寶山縣,即吳淞要塞方面的邴曲松的書信。

    信上請敵軍大規模增援在即,還請第六軍能夠給予有力支援,然後就是請求施清瑄率領第六軍佈防於嘉定東部一帶,防備敵軍向西北方向突進。

    這封信是邴曲松用私人身份寫的,也用的不是命令語氣,因為邴曲松雖然是上海防務總司令,按照道理來說凡是來到上海周邊地區參戰的部隊都是歸屬他指揮,第二軍是如此,現在增援而來的第六軍同樣如此。

    但是他個人雖然已經是中華軍內的第一梯隊高層將領,但是和施清瑄、徐言青還有林安飛他們比起來,還是要略遜一籌,以他的資歷和威望,根本就不敢直接對徐言青和施清瑄發號施令,只能是用商量的語氣來調整三個軍的協同作戰。

    不過徐言青和施清瑄這兩個人雖然對要聽從邴曲松的號令多少有些不滿,但是他們也都是聰明人,他們都知道邴曲松能夠擔任上海防務司令並不是因為他的資歷和威望,而是他對上海地區的熟悉,對聯軍等洋人軍隊的熟悉。

    上海周邊地區對於邴曲松來說就是主人,而施清瑄和徐言青就是客人,所以儘管心裡不情不願,但還是得聽從邴曲松的號令,要不然的話要是讓在南京的林哲知道自己有違背軍令之類的舉動,估計下場會很不妙。

    也好在邴曲松也是個知趣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加不願意讓這兩位大佬尷尬,所以凡是有戰略部署的時候,都是用著商量的口吻。

    這一次同樣是如此,施清瑄看過後,也沒有太過在意,他來上海不是為了爭權奪利的,也不是為了來和同僚慪氣的,他來上海是為了證明他過往半年的努力沒有白費,證明他半年來努力的諸多新戰術是具有實戰意義,而且是有著大意義的!(未完待續)

    ps:3.9k小福利章節,更新晚了勿怪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5
第三百二十二章 漁船和情報

    剛率軍抵達的施清瑄接到邴曲松的信件後,也沒有耍什麼前輩大佬的脾氣,而是很爽快的給邴曲松回信,說他會按照預定計畫率領第六軍前往嘉定東部佈防

    當第六軍動身之際,長江入海口方向,一艘傳統的中式硬帆漁船上正在慢悠悠的航行著,穿上有著幾個穿著短褲短衫的男子正在一邊吆喝一邊忙碌著,有的張帆掌舵,有的正在拉起漁網。

    這一看上去像模像樣,但是如果靠近了仔細看,就會發現掌舵的船老大眼睛一直盯著數海里外的那支龐大船隊,旁邊還有一個年約十六七歲的半大小子正在用筆在一個小本子上寫寫畫畫。

    而船上的其他人大多也是似忙非忙的樣子,拉起漁網的漁夫絲毫沒有在意網內有多少魚。

    穿上一共六人,雖然年紀從十六七歲到四五十歲都有,但是這些人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身體壯實,短衫外裸露的手臂有著明顯的肌肉。

    同時一個個的神情看不見這個時代典型貧苦百姓所特有的麻木和無奈,反而是神采奕奕的模樣,幾個人更是時不時把視線瞄向遠方的那支龐大船隊,露出憎恨或者羨慕的神情。

    他們儘管穿著像個漁夫,但是他們和這個時代的生活在下層的貧苦漁民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

    只見他們一邊撒網一邊張帆,緩緩的靠近遠方的那支龐大艦隊。

    當靠近船隊外圍大約兩海里後,船老大身旁的那個半大小子一邊繼續書寫著,一邊嘴邊露出喃喃:這艦隊至少有八十艘,而且李上士你看到沒有,他們領頭的那艘巡洋艦,至少搭載了五十門火炮。

    旁邊的船老大露出憨厚一笑,然後道:「看到了,他們的船真大啊,如果我們有這麼大的船就好了!」

    「放心,不用等多久。我們肯定也會有這樣的龐大戰艦的,而且別看他們的這艘戰艦不小,但卻是風帆老船,上頭的炮也是滑膛舊炮,真打起來,帝國海軍的紹興號肯定能夠把他們揍趴下!」那半大小子露出一臉的自信。

    船老大呵呵道:「李少尉,那紹興號我是沒見過的。不過真的和您說的那樣怎麼強大嗎?」

    「那是肯定的,難不成我堂堂一個海軍少尉還能騙你不成!」李少尉說這話的時候。露出一種發自內心的強大自信。

    別看此人才十六七歲的模樣,但卻是這艘船的真正船長,他前年報考入讀海軍軍官學校,經過了一年學習後,去年開始進入海軍的鎮紹號上實習,今年完成實習後被授予海軍少尉軍銜,並被任命海軍風帆漁船漁八號的船長。

    儘管指揮的只是一艘漁船,平日裡也絕對不可能參戰,大多時候都是干漁民的活。捕撈漁獲為海軍的副業做出微薄的貢獻。

    之所以讓這些年輕的少尉們擔任漁船的船長,實際上也是一種培養的畢竟階段,讓他們提前適應指揮船隻。

    如果是平常時候,這個李少尉估計要一直當這艘漁船的船長至少一年多的時間,然後才有可能被調往到真正的戰艦上服役,同時也不可能直接擔任船隻這種主官職位,通常會調到了各部門擔任主官。當他們把戰艦上的各個部門都轉過一圈後,他們才會被調往某艘小型軍艦擔任肩章,比如炮艦。

    但是現在這種局勢緊張的時候,海軍方面為了儘可能獲得更多的聯軍情報,從年初開始就是採用各種民用船隻靠近偵查,從廣州、香港、福建海域。浙江以及江蘇海域的近海,都有數量不等的帝國海軍或者乾脆是地方政府的船隻活動。

    當然了這些活動的船隻就沒一艘是裝上了火炮的軍艦,都是一些漁船或者貨船、客船等。

    逼近這冒險靠近偵查聯軍艦隊的風險非常大,要是軍艦的話被人家一發現估計就是逃不了被擊沉的命運,這民間船隻的話,他們雖然也會驅趕,但是總不至於直接擊沉啊。

    李少尉的漁船就是受命出海偵查已經抵達長江入海口的聯軍艦隊。儘管只是一場偵查行動,不太可能爆發戰鬥,但是對於年輕的李少尉來說依舊是一種難得的戰爭體驗。

    身為一個海軍軍官,部分年紀或者資歷,但是內心裡都是有著一個進行波瀾壯闊海戰的夢想,而現在這個夢想對於李少尉來說興許還太遠,但是現在的這場偵查行動讓他距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了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

    當李少尉指揮著這艘小漁船逐步靠近聯軍艦隊的時候,聯軍艦隊外圍的一艘小型炮艦也是發現了這艘越來越靠近的小漁船,不管他們有沒有懷疑這艘小漁船是否是中華帝國海軍的偵查或者武裝船隻,但是驅除任何一切敢於靠近的船隻就是他們的使命,所以發現了李少尉的這艘小漁船後,他們沒有任何的猶豫,也不會和後世的軍艦一樣先來說什麼無線電通報聯絡之類的。

    只見這艘炮艦一個漂亮的左轉彎,就是脫離了艦隊外圍,然後徑直駛向李少尉的小漁船。

    李少尉看見遠方的一艘小炮艦脫離了編隊,直接朝著他們的方向駛來的時候,心中是略微一晃,年輕的心臟忍不住挑動,腦海裡情不自禁的浮現了諸多畫面。

    在他幻想的畫面裡,敵軍會上來恐嚇他們離開,甚至是直接登船搜查,然後可能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到時候恐怕會發生交火,而自己身為帝國海軍軍官,是絕對不能辱沒了帝國海軍軍人的榮譽,勢必會和敵人拚搏到底。

    胡思亂想著,他忍不住按住了腰間的那柄左`輪手槍!

    但是那艘聯軍的炮艦並沒有和他想像的那樣靠上來,反而是在遠遠數百米短距離就是直接開了一炮。

    隨著這艘蒸汽小炮艦船頭上的那門火炮炮口冒出來一團白煙,一聲清脆的炮聲隨之響起,而下一瞬間,李少尉的漁船前方數十米外就是被激起了一道水珠。

    本來還幻想著敵軍會登船檢查,想像著如果身份暴露的話和敵人誓死搏鬥的李少尉聽見這聲炮聲,再看看那炮彈的落點。

    很明顯,他們是故意打偏的,目的是為了警告讓自己駛離。

    李少尉現在的內心是猶豫的,因為他在海軍軍官學校的時候。接受的遇敵即戰的教育,沒辦法誰讓這年頭的各國海軍都是學習英國佬的海軍,而中國海軍也不能免俗,同樣是師從英國海軍,基本是照搬了英國海軍的各種理念。

    但是一些老年,資歷和經驗豐富的軍官可能會懶得搭理軍校裡學的那些東西,只要能贏就好。贏不了能夠逃得性命也是勝利,至於說看見敵人就開戰。完全不顧敵我強弱這些事情只有那些愣頭青才會幹得出來。

    李少尉現在就是在成熟艦長和愣頭青之間掙紮著,是拋棄榮譽和信念轉身就逃呢,還是說展現帝國海軍軍人應該有的大無畏勇氣沖上去?

    此時,旁邊掌舵的中年士官開口了:「少尉,現在我們已經獲得了足夠多的情報,我們需要把這些情報送回去!」

    此時李少尉才是想起裡了自己的任務,他的任務並不是和敵人艦隊戰鬥,他的任務只是收集情報而已,現在他已經收集到了大部分的情報。包括這一次船隻有多少船隻,護航的戰艦有多少,那些貨船的大概排水量有多大,仔細有什麼型號,是常見用來運輸貨物的貨船,還是說那些適合載人的商船。

    有了這些情報,後方的高層們就能夠大體推測出來這一次增援過來的聯軍艦隊搭載有多少貨物類的補給。包括糧食,彈藥等,同時也可以大概推測出增援兵力有多少。

    別看只是知道一個大概數字而已,然而就算是提前數天知道這些大概數字,也能夠給中華軍帶來極大的便利,足以提前做出相對的戰略安排。

    比如說如果這一次聯軍的艦隊上搭載的兵力非常多的話。相應地搭載的補給數量就會減少,因為船就那麼多,不管是運人還是運貨,總量是不變的,這增援兵力多了,補給就會少,兵力少了。補給就會多。

    當得知敵軍增援的兵力多寡,補給多寡後,軍方就能夠做出相應的安排。

    比如如果判斷敵軍的增援兵力多,補給少,那麼就可以基本判斷得出來聯軍方面不會持續僵持下去,極有可能在援軍抵達後的短時間內發動大規模進攻,甚至有充足的兵力時,他們有可能在吳淞方向留守一部分兵力,然後主力繼續西進江陰。

    這些情況都是可以通過敵軍的增援艦隊的一些情報來得到確認的。

    而現在,這些情報就是掌握在李少尉的手裡。

    聽見身邊士官的話後,李少尉面露由於考慮了數秒後,終於是深吸了口氣道:「轉舵,我們回去!」

    李少尉發出命令後,船員們更改風帆的更改風帆,掌舵的掌舵,很快這艘小漁船就是慢悠悠的開始轉向。

    對面的那艘聯軍炮艦看見眼前的這艘小漁船改變航向後,也是沒有繼續開炮,而是保持了一定時間的監視後就是返回聯軍艦隊的外圍警戒編隊中。

    驅趕靠近艦隊的漁船、商船等各類船隻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實際上聯軍的艦隊一直沿著近海航線航行,不可能說避免和商船以及漁船的相遇。

    尤其是靠近上海後,就會非常頻繁的和諸多民用船隻相遇,其中相當多部分還是各國商人的商船,對於這些船隻,只要他們不靠近的話,聯軍艦隊一般也是不搭理。

    偶爾有靠的過緊的船隻,外圍警戒船隻就會前往驅趕,只要這些船隻乖乖改變航行,人家也是懶得搭理他們。

    畢竟每天遇上的商船那麼多,不可能都一一審查盤問,要是都搜查盤問的話,這一路上也別指望走了,增援上海的進度被拖延幾個月都有可能。

    聯軍艦隊一路上又是驅趕了諸多有意或者無意靠近的船隻後,從入海口慢慢駛入,然後直奔吳淞炮台所在寶山縣方向而去。

    在那裡,也就是寶山縣吳淞炮台上游大約六公里處,就是第一批次聯軍的登陸地點。

    當然了,這麼長時間過去後,這個登陸地點已經是變成了一個臨時的土木要塞,那裡有著進攻吳淞炮台失敗,目前退守該地的一萬多名英法聯軍。

    營地靠近江邊的方向已經是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臨時性港口,英法聯軍在過去的數月裡,從當地僱傭諸多民眾參與登陸營地的防禦工事修築以及臨時港口的修築,而這些中國民眾們因為聯軍開出的高額薪資,表現的非常踴躍,一個個爭著給這些洋人修建營房、要塞、建造臨時港口要拿洋餉。

    八國聯軍期間民眾踴躍幫聯軍修築戰壕,炮台,甚至用自己的頭頂著木橋,讓八國聯軍的士兵們踩著過河溝的情況提前了數十年後,出現在這個時代中國。

    對於民眾踴躍接受聯軍的僱傭做工,甚至當嚮導這事,讓中華軍軍方大為火光,他們一方面是遁初嘉定和寶山等鄰近府縣的地方官員做好工作,嚴禁民眾接受洋人的僱傭。

    另外一方面也是設立諸多關卡,嚴禁民眾前方聯軍登陸地點做工,一開始的時候逮住一個只是關幾天然後就是放人。

    但是發現這些剛被放掉的人轉頭又跑去給洋人做工後,邴曲鬆下了死命令,要求全軍圍繞著聯軍登陸地點設立全面性質的關卡,對於試圖跨越關卡進入的人一律採取嚴懲,中華帝國還特地制定了所謂的『從敵罪』。

    一切有償或者無償幫助入侵者從事任何性質工作、提供任何服務的人如果被軍方抓獲,被抓人將會失去國民身份,自動轉換為敵軍俘虜的身份,其司法相關權利由司法部轉移到軍方軍政部,由憲兵審理,軍方稽查局提供起訴,由軍事法庭審判,並當場執行懲處。

    而該罪名的懲處可不是有輕重之色,通通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槍斃!

    甚至為了提高威懾力,憲兵,稽查局以及軍事法庭都是現場辦公,抓到一個就是走一個過場,然後就簽下一個槍決審判書,由士兵當場行刑。

    上面說了一大段話,簡單來說就是四個字:就地槍斃!

    槍斃了還不算,然後屍體還會被懸在道路兩旁,警示著任何試圖突破封鎖線,前往給養大人效力的的民眾。

    採取了全面封鎖並採取一刀切的就地槍斃、懸屍路旁的措施後,才算是基本遏制了民眾踴躍為聯軍效力的風潮。

    只是這個時候,人家聯軍的登陸營地基本也修的差不多了,就連那個臨時碼頭、港口都已經修的差不多了。

    沿著江邊有著長長的臨時性的浮橋、木製棧道等,足以停靠大噸位的商船,而那些戰艦們也能夠拋錨到江邊,然後接受一些基本補給。

    當聯軍的增援艦隊越過吳淞炮台的時候,一份關於該聯軍增援艦隊的報告也是送到了上海方面的各個高級將官的手中。

    看到手中的報告,邴曲松的眉宇是濃濃地皺了起來!歡迎您來)

    PS:在外地,寫不了字,今天先更四千,少了兩千字諸位見諒,等過上十年八載雨天我再補上(∩_∩)!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5
第三百二十三章 聯軍增援抵達

    吳淞炮台上,邴曲松會同海陸軍諸多高級將領們登上了炮台的觀察台,然後一個個拿著望遠鏡觀察著六公里外的聯軍駐地。

    儘管距離有些遠,但是在海軍提供的高倍數望遠鏡的幫助下,依舊能夠清晰的看見整個聯軍駐地的基本情況。

    整個駐地呈現半圓形,從岸邊一直延伸到內陸大約兩公里左右,營地內修建有大量木頭建造的臨時營房、倉庫等建築,這些建築的外圍則是一道道胸牆、壕溝構成的防禦體系。

    構築胸牆,挖壕溝可不是中華軍的專利,基本上這年頭稍微有點看頭的火器部隊都會熟練的運用胸牆、壕溝之類的野戰防禦體系,比如歷史上過幾年就會發生的美國南北戰爭,雙方的攻防戰都是大量的運用了胸牆以及壕溝等防禦工事。

    營地內靠近江邊的地方,則是修築了數條一直延伸都長江裡頭的棧橋,有著是直接打的木樁,而有兩條則是直接用的浮橋。

    這些棧橋的兩側,停泊著大量的船隻,聯軍的士兵們正在從船上不停地把各種補給物資搬運下來,同時也有多艘船隻正在源源不斷的走下諸多士兵。

    這些船隻就是聯軍的增援艦隊中的各種運輸船!

    在棧橋外,則是停泊著諸多戰艦,炮口對準著長江南岸,隨時可以為營地的聯軍陸軍提供充足的炮火支援。

    「現在看起來,他們增援的兵力至少有八千人,各種物資的數量倒是不多。估計也就夠他們用兩個月左右!」一旁的朱建佳一邊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記著,一邊口中如此道:「他們的補給艦隊往返一次少說也得個把月。這只帶兩個月的補給根本不夠啊!」

    此時,徐言青開口了:「很明顯。他們是不打算和我們繼續拖下去了,這沒拖一天他們就得耗費大量的物資和軍費,這一次他們的增援兵力這麼多,估計是要速戰速決了!」

    這年頭戰爭持續進行的話,哪怕是干耗著不進行大規模戰役,但是花費也是非常龐大的,更不要說這些英法聯軍還得從數以千里外的東南亞、印度等地區湊集物資再運輸過來,就維持成本來說,比中華軍的成本高多了。

    中華軍今年花出去的軍費都有幾千萬了。儘管其中大部分都是用來了擴編、人員薪資上來,具體的戰爭經費並不算多,但是光光和英法聯軍的作戰期間所花費的軍費也應該超過千萬了。

    英法聯軍那邊的花銷估計也少不到哪裡去,沒有三四百萬英鎊根本就支撐不起這場戰爭。

    雖然說三四百萬英鎊對於英法兩國而言不算什麼,但問題是如果戰爭一直持續下去的話,這些戰爭經費就會持續支出,更關鍵的是聯軍現在攻克吳淞炮台失利,只能在登陸營地裡和中華軍對持,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是英法兩國所能夠接受的。

    額爾金伯爵和葛羅這兩個英法聯軍的全權負責人非常清楚。這場戰爭必須要有一個勝利,而且還得是近期內的勝利,他們總不能帶著兩三萬英法聯軍一直躲在登陸營地裡和中華軍乾瞪眼啊。

    當然了,聯軍內部的這些動態自然是徐言青等中華軍的將領們無法得知的。他們只能從敵軍的兵力以及補給規模來大概判斷敵軍的下一步戰略意圖。

    而就目前聯軍方面增援了更多兵力,但是物資補給卻是略顯不足的話,那麼中華軍方面就有著充分的理由相信。聯軍是要在近期內發動進攻。

    在得知聯軍大規模增援後,中華軍方面再一次是緊張了起來。第二軍和第七軍已經重新進入了全面臨戰的姿態,大量作戰物資從上海運輸到吳淞炮台這邊。而偵騎部隊則是一直遊走在聯軍營地的外圍,確保不讓一個聯軍士兵越過警戒圈。

    從江陰增援而來的第六軍而是在嘉定縣城東部大約十公里左右的羅店一帶佈防。

    來往上海和南京之間的快馬增加了許多,甚至一些從上海商貿區出發前往南京的蒸汽客輪上也會夾帶諸多官方的信件。

    說起來有意思的,雖然聯軍艦隊已經可以說是封鎖了整個長江入海口,但實際上聯軍的封鎖對象卻是非常有限的,只封鎖中華軍的軍艦或者疑似軍艦船隻,對於普通商船、貨船、客輪、漁船等並不加以阻攔。

    因為一旦徹底封鎖掉長江入海口,基本也就等於把上海商貿區給廢掉了,而廢掉商貿區中華帝國方面固然會損失慘重,但是洋商的損失同樣不小,而且損失可不是幾萬幾十萬的事,而是幾百萬幾千萬的巨額損失。

    給額爾金一百個膽子也不敢徹底封鎖上海啊,因為他之所以帶著軍隊來上海打仗,就是為了開闊更多的通商港口,為了給商人們更多的商業利益,如果為了戰爭而徹底封鎖商貿區,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他要是敢這麼做,不用那些洋行的股東們鼓噪,東印度公司首先就得把他拿下來。

    這年頭對於英法兩國而言什麼才是根本利益?

    商業利益才是根本利益,戰爭或外交這些只是促成商業利益的手段而已。

    如此才是造成了上海、寧波、福州、廣州等通商港口雖然在這場戰爭中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商業往來卻是能夠得以繼續進行的原因。

    寶山縣那邊好幾萬中華軍和聯軍士兵對持著,並準備隨時發動新的大規模戰役,但是在不遠的上海商貿區裡依舊是一片忙碌,黃浦江的諸多臨江碼頭是時刻都有大量船隻停靠,而來自各國以及中國各地的商人們往來於商貿區各處。

    外灘大道里各國商人和華商們是一邊談論著戰爭一邊笑呵呵的做生意!

    聯軍方面不能完全的封鎖長江航道,那麼也就等於無法斷絕上海和南京、鎮江、江陰等方向的水路聯繫,基本上每天都有諸多搭載了信件的船隻往來南京和上海之間。中華軍方面甚至還偷偷摸摸的用民用船隻裝載了諸多武器,物資等在聯軍艦隊的眼皮子底下運輸。

    當然了。這些動作都不能公開表面化,海軍方面自身的武裝船隻是肯定不能用了。租用民用船隻,或者海軍自身的運輸船改頭換面,去掉編號之類的標誌,然後偽裝成民間船隻行駛。

    在這種情況下,南京和上海方面的通訊依舊保持的比較通暢,除了傳統用快馬進行傳遞外,航運傳遞也是在繼續進行。

    因此當聯軍增援艦隊剛抵達呢,第二天晚上身在南京的林哲就已經是獲知了相關消息。

    只是雖然知道了相關消息,但是林哲並沒有做出什麼反應。除了吩咐統帥部那邊及時把相關消息傳遞上來外,也就沒有其他特殊的指示了。

    畢竟南京距離上海幾百公里呢,就算是林哲想要遙控指揮也不可能,再者,針對聯軍方面的諸多戰略計畫實際上早就已經制定好了了,接下來的具體戰事都是交由前線將領自行指揮。

    從定都南京後,林哲已經是很少直接插手軍事指揮上的事務了,他只是負責一個整體上的統籌而已,比如制定整體的戰略。帝國發展的整體規劃這些。

    林哲要做就是,告訴軍方將領們,什麼時候打仗,打誰!至於怎麼打那是將領們的事。要不然的話,要這些高級將領有何用?

    所以得知聯軍的增援艦隊抵達後,林哲表現的相當平靜。也沒有說當場作出什麼批示要軍方怎麼打之類!

    近段時間他還是比較忙的,尤其是內閣那邊的政務相當多!

    儘管目前中華帝國是也軍事行動為優先目標。但中華軍自餘姚縣勇營時代開始已經建軍多年,這麼多年下來已經有了自身的一套完善成熟的運轉體系。什麼時候該做什麼,該怎麼樣做都有著一套規矩。

    因此一些詳細軍務林哲平日裡是用不著插手的。

    相對於來說,政務方面由於帝國成立的時間尚短,而且還處於完善構架當中,每天都有諸多問題冒出來然後等待解決。

    比如說法律法規這些,中華帝國成立之初基本是沿用大清律,然後再用新制定的相關法律進行代替,而要制定全新體系的法律其實難度相當多,司法部的人每天忙碌著制定法律,而林哲也是三天兩頭就得審批一一大堆的法律法規相關文件。

    由於法律法規的重要性太大,基本上是今後整個帝國能夠穩定運行的根基,所以林哲也是非常上心,基本上都會親自一一看過並作出批示,至於那些實在太厚,動輒幾百頁的文件,林哲也基本上瀏覽一個大概,等秘書處審閱過後他也會重新簡單翻一遍。

    由於沿用的大清律陳舊落後,完全無法滿足這個時代裡近代國家的需求,但是效仿西方國家制定的各種新法律也只是出台了一部分,以至於還有著相當多的法律漏洞和空缺。

    對於這種情況,目前中華帝國採取的是折衷辦法,那就是採用各種各樣的行政條例來代替。

    比如對於目前帝國工商業發展非常重要的工商法由於尚未正式頒發,只有零星的公司法、稅務法之類的,所以目前處理工商事務的時候,目前大部分都是用工商部自行頒布的一些行政條例來管理。

    而有意思的是,司法部在制定相關法律的時候,也會極大的參考之前各行政部門頒布的一些條例,並把其中一些重要的,必要的條例加入到新編寫的法律當中,然後成為正式法律條例。

    而按照司法部那邊的人預計,要想完成所有範圍內的相關法律文件編寫工作,至少也需要五年以上的時間。

    此外值得重點一提的就是,諸多法律法規中並沒有『憲法』。(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5
第三百二十四章 戰爭中的發展

    目前中華帝國是傳統的帝制政權,籠統來說皇帝本身就代表著憲法。『≦『≦小『≦說,

    而傳統帝制國家非常重要的一點就:君權天授,朕即國家。

    也就是說君權是不需要通過憲法來確認的,誰要是敢在這個時候說什麼君權需要憲法來確認,一大票的傳統儒家出身的官員,尤其是江道泉這些頑固保守派就敢直接把司法部給整個拆了。

    林哲儘管知道現在不制定憲法的話會有一些後患,但是他也是個普通人,而且還是一個當上了皇帝的普通人,自然也不希望自己的權力被限制起來,至於說以後會有什麼問題,等以後再說吧。

    如果自己打下江山當上皇帝,還主動去搞什麼君主立憲制,把自己玩成傀儡皇帝,這種人要麼是起家的時候本來就沒有多大權力,最後是被迫當虛君,要麼就是純粹腦子進水了。

    不管什麼時代,權力對於一個統治者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儘管某些情況下統治者會被迫放棄一些權力從而保證統治的繼續,但是在一切完好的情況下,誰也不會主動放棄權力。

    曆數世上諸多國家從君主制國家轉變為君主立憲,乃至民`主制度的時候,都是因為外部的逼迫,不管是革命起義還是說國家陷入全面經濟、政治上的困局還是說外部的侵略等等,這些都是屬於外部的壓力,而不是說皇權自身願意主動放棄權力。

    林哲只是個普通人而已,所以在能夠保住權力的情況下,他總是會儘可能的保住權力,所以憲法之類的就得等以後再說了。

    新生的中華帝國裡沒有憲法,但是其他方面的法律法規還是會儘可能完善的,刑法,民商法,經濟法之類都要儘可能的完善。

    相對於軍務以及制定法律法規,現在帝國實際上把更多的經歷放在了恢復民生上來。

    帝國初立,佔據的浙江、江蘇、安徽、福建、廣東以及少量贛北地區等。上述地區大多都是遭到過戰爭的傷害,浙江以及蘇松太地區要好一些,有著早年餘勝軍的保護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戰爭破壞。

    但是其他地區就不是什麼好了,尤其是安徽地區中的皖南。持續多年的戰爭讓該地是十室九空,民眾大量死傷,田地被拋荒。

    為了讓這些地區盡快的恢復生氣,帝國方面可是花費了不少力氣幫助民眾重新恢復生產,不奢望短時間內讓他們不愁溫飽甚至邁入小康。但是至少被讓他們餓死啊!

    而得益於帝國的大力扶持,同時軍方也是戰鬥力強悍,這打下來的地方就沒讓太平軍或者清軍反攻成功過,不管是蘇北還是皖南地區,自從被中華軍拿下後就一直被牢牢守住。

    軍方把太平軍或者清軍擋在了外頭,也就代表著後方的民眾可以不擔心受到戰爭的傷害,可以進行恢復性生產,不用擔心剛播種下去自家的房子就被燒了,更不用擔心好不容易等到秋收時分,但是敵軍打過來就把自家的田地給搶收了或者乾脆一把火燒了。

    在十九世紀的下半個世紀。整個中國地區基本氣候穩定,不會說大小天災連接不斷,所以只要政局穩定,不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的話,那麼普通民眾的基本生存還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在這個時期裡,人口大規模減少的時候也就只有太平天國和清軍進行戰爭的時候了。

    1857年和1858年,帝國內,尤其是文官體系裡,其核心工作都是恢復民生。

    這恢復民生也不僅僅是為了不讓民眾餓死,同樣也是因為民生恢復後帝國才能夠收到更多的稅收。而有了更多的稅收才能夠擴軍打仗,把戰爭繼續下去擊退英法聯軍,統一中國。

    因此這個時期裡,中華帝國是呈現出了一種比較奇怪的景象。明明中華帝國在外同時和太平軍、清軍以及英法聯軍進行著戰爭,但是內部卻是掀起了一番工農商業,尤其是農業生產的高潮!

    距離南京只有數十里的當涂縣,雖然縣城還是以前的那個縣城,但是縣城的東部十公里外的馬鞍山地區卻已經是大變樣。

    馬鞍山下靠近江邊的地區,一棟棟帶有明顯近代氣息的磚瓦廠房拔地而起。諸多廠房正在冒著在後世人無法接受的濃濃黑煙,靠近了就能夠聽見隆隆的機器聲。

    這片建設在馬鞍山下的巨大廠房就是江南礦務公司的鋼鐵廠,而在這片廠區外,還有諸多鐵礦的礦區。

    圍繞著礦區以及鋼鐵廠,建立了一個初步的鋼鐵工業區,彙集了部分其他產業,其中大部分都是消費產業。

    此時,安徽巡撫郭龍雲正在太平府知府畢宣溪等人的陪同下參觀江南鋼鐵廠,儘管郭龍雲已經來過馬鞍山數次,這江南鋼鐵廠的籌建以及建成他都來過,但是再一次看到這座佔地達到十餘平方公里的巨大鋼鐵廠,依舊會感到震撼。

    這就是工業的力量啊,看起來比上海的林德機器廠還要顯得更加宏偉霸氣!

    「現在我們鋼鐵廠已經穩定投產,目前已經達到了設計產量的四分之一,年產量有十五萬噸生鐵,另有煉鋼能力一萬五千噸,主要供應林德機器廠、上海造船廠、金陵兵工廠等國內大型企業!」

    「煉鋼所需的鐵礦完全來之於我們公司自行開採的馬鞍山鐵礦,煉鋼所需的煤炭目前部分是從上海採購的洋煤,另外還有部分台灣煤,除了外購意外,我們公在池州也大規模投資了煤礦,目前已經開始產煤並供應鋼鐵廠!」

    此時,江南礦務公司的副總經理兼任江南鋼鐵廠總經理的廖本安正在向郭龍雲、畢宣溪這些官員們介紹著江南鋼鐵廠的情況。

    這一說就是將近小半個小時,而且廖本安也不是什麼官僚,這張嘴說來就是一大堆的數據,那些在旁邊聽他講解的諸多官員裡頭,有幾個常年和工商業打交道的還能聽出一些來,比如說郭龍雲和畢宣溪就是林哲幕府中辦實業的好手,所以能聽懂,但是很多傳統出身的官員就是聽得一頭霧水了。

    當然了,這場場合下可沒人敢說自己不懂,因為上頭的郭龍雲和畢宣溪兩個人明顯聽的很入神。這個時候要是說自己不懂,給上官落下一個不通工商的印象,這仕途還要不要繼續走下去了。大多數是心理默唸著,回去就找幾個懂新式工商事務的人才來。自己得好好的學一學這些新生事務。

    不管什麼年代,當官容易,但是要想把官當好不斷陞官可就不容易了。

    對於一些醉心仕途,想要爬的更高的官員來說,時刻領悟上官的意圖。緊跟上官的步伐是必須的。

    現在郭龍雲這個安徽巡撫就是一個精通工商事務的典型企業高管類的行政官僚,這些下屬官員們要想得到他的賞識,自然也是得在工商事務上有所擅長才行。

    後頭一群傳統官員聽的迷糊之際,郭龍雲這邊卻已經是廖本安交談了起來:「這用煤都靠外購的話不是長遠之計,我們大中華地大物博,這區區煤炭自然是應有盡有的,可惜開採的不多,你們現在辦的池州煤礦就很不錯!」

    廖本安點頭應聲道:「撫尊大人說的極是,外購洋煤是多有不便,但是現在國產煤不多。而我們公司辦的池州煤礦產量極小,質量也不如洋煤!」

    此時,太平府知府畢宣溪開口道:「困難肯定是有的,不過上月本府去京師述職之,陛下曾言:重工之發展,需立足於自給自足!」

    這年頭重工業就代表著國防和國家實力,如果有條件的話實現自給自足才是根本,尤其是煤炭和鋼鐵這兩樣,如果這都受制於人的話對於國家會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別的不說。要是戰爭爆發時人家不賣給你煤炭和鐵礦了,你還要不要造槍造炮了?

    但是對於當代的中國鋼鐵工業而言,其原料鐵礦多的是,馬鞍山裡有無數鐵礦。足以滿足帝國近代工業的前期發展需求,但是煤炭就是麻煩的多。

    目前中國市場上煤炭基本都是洋貨居多,國產煤炭是相當少的,這是因為目前中國並沒有大規模的煤炭開採,僅有台灣那邊的一些小煤礦開挖出來的煤炭。

    以目前上海以及周邊地區的煤炭市場而言,大約每年都需要幾十萬噸的煤炭。主要供應往來商船,尤其是外國商船,其次是供應各大應用蒸汽機的工廠,再次則是冬天裡的居民取暖。

    在這個煤炭市場裡,其中進口的洋煤佔據了絕對部分,其中澳大利亞出產的煤炭佔據了百分之四十左右的份額,而英國本土出產的煤則是佔據了大約百分之二十多的份額,再有就是一小部分的美國煤、日`本煤、台灣煤以及國產的一些小煤礦的劣質煤。

    目前而言,中國地區裡並沒有近代機器化的大規模煤礦,台灣煤礦以及國產的諸多小煤礦其實都是原始的手工作坊,產量是相當低。

    江南礦務公司雖然想要投資開一個大規模煤礦,但是這煤礦又不是有錢就能開辦得起來的,首先你得有一個產地啊。

    這兩年江南礦務公司把中華帝國控制的江蘇、浙江、皖南等地都轉了一圈,愣是沒找到容易大規模開採的煤礦,最後只能在皖南的池州投建了一個小規模煤礦,但是池州出產的煤炭質量相當的差,用來冶煉鋼鐵都嫌差,更別說用來充當艦用動力煤了。

    因此從這些方面來看,目前國產煤基本還是一片空白。

    林哲自己倒是知道大名鼎鼎的開平和灤州煤礦,也知道江西有個萍鄉煤礦,更加知道山西和東北地區都有著大量的煤炭資源,但問題是這些地方都不在中華帝國手裡啊!

    現在中華帝國的控制區呢,雖然有一些小煤礦同時也在徐州那邊發現有個大煤礦,但這些煤礦都有著諸多缺點。

    首先說那些小煤礦,這些小煤礦產量極其有限,沒有大規模投入重資開採的價值,同時交通運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一些深處內陸不靠近江河的煤礦要開採其難度和成本都是相當大的。

    同樣是小煤礦,肯定是會有限開採交通便利的煤礦。

    再說徐州煤礦,目前已經探明儲量不少,不過交通同樣是個大問題,從礦區到煤炭的主要市場,也就是長江下游地區,其中雖然有運河可以利用,但是從礦區到運河也還有一大段距離呢。

    在沒有鐵路的時代裡,要想把煤炭外運就得靠牛馬等牲口車輛來拖拉,而這樣的運輸效率肯定是高不到那裡去,同時運輸成本也會變得極大。

    所以徐州那邊儘管已經發現了煤礦,但是作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專注於礦務的企業:江南礦務公司對於是否投資徐州煤礦,還是有著不小的擔憂的。

    再者現在帝國很多人都對軍方抱有極大的信心,相信軍方不用一兩年時間就能夠打到直隸甚至東北去,而唐山那邊是傳統的煤炭開採區,現在這地方還沒被拿下來,但是江南礦務公司已經是未雨綢繆,為預料中的唐山煤礦制定了相關的投資計畫。

    諸多外部因素的影響下,所以目前徐州那邊的煤礦開採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同樣擴大到整個帝國範圍來說,要想短時間內提高國產煤炭的產量,難度比再造幾個鋼鐵廠都要難得多。

    也好在這年頭不流行經濟封鎖,英法聯軍打仗歸打仗,但是生意照做,這煤炭自然也是賣的。

    要不然的話,英法聯軍如果徹底封鎖了上海,停止了洋煤的輸入,估計商貿區裡的那些繅絲廠等各種蒸汽動力的工廠就得停工,然後黃浦江上的船隻都得趴窩,嗯,其中大部分都是洋人的船隻。

    只是現在畢宣溪在這個時候說什麼自給自足,自然不是閒著沒事說,其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爭取讓江南礦務公司這個不缺錢的礦務企業投資辦煤礦!(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5
第三百二十五章 農忙時節

    十九世紀的煤炭產業和鋼鐵產業一樣,都是屬於非常典型的重工產業,對於資本以及技術的要求相當高。●⌒,.

    對於這種資本密集、而且成本回收較慢的產業,尋常民間資本是很難籌集齊大量資金進行投資的。

    資本都是逐利的,而且絕大部分都是短視的,它們只會看見自己身前的短期利益,所以在沒有可觀利益的推動下,讓他們投入重資進入鋼鐵和煤炭產業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事。

    在這種大環境下,能夠挑起煤炭和鋼鐵產業發展重任的也就只有帶有官方資本性質的皇室產業了。

    江南礦務公司就是皇室產業的全資企業!

    該公司的股東雖然有好幾個,分別是林德機器廠、上海造船廠、金陵兵工廠三家企業,而上述企業都是屬於皇室產業的全資企業,就連為其提供大額貸款的也是皇室產業所屬的皇家銀行,

    如此江南礦務公司自然也就是皇室產業的全資企業了。

    該公司的啟動資金並不算多,三大股東第一期籌集的股本只有六萬圓而已,後期追加了投資,但是也不過追加十萬圓。

    但是該公司卻是獲得了皇家銀行先後兩筆,總數八十萬圓的貸款,有了這筆貸款後,江南礦務公司才算是勉強把馬鞍山鐵礦的礦區、江南鋼鐵廠給建立起來,稍後還拿出一萬多圓投資了一個池州煤礦。

    儘管該公司自身的資金不多,但是背後站著一整個皇室產業體系的江南礦務公司不能用表面去看待,只要有必要,皇室產業那邊隨時都可以為江南礦務公司追加投資,同時通過皇家銀行為該公司提供高額貸款。

    江南鋼鐵廠乃是郭龍雲治下的頭等大型企業,所以郭龍雲也是希望該公司能夠繼續在安徽加大投資,探測以及開採煤礦。

    而身為郭龍雲的下屬,太平府知府畢宣溪自然是知道上司的意圖,所以這才開口說什麼要自給自足之類的話。

    只是廖本安雖然是江南礦務公司的副總經理兼任江南鋼鐵廠的總經理,但是他也是沒有權力決定總公司的重大投資。尤其是還是不歸他管的煤炭事業。

    目前江南礦務公司作為一個集煤炭探測、開採、鐵礦探測、開採、煉鐵鍊鋼的綜合煤鐵型企業,其構架是比較複雜的,公司光是子公司就有七八個,有江南鋼鐵廠。馬鞍山鐵礦,池州煤礦,江南航運等,甚至還有內設的機械修理廠。

    分管鋼鐵、鐵礦、煤礦、財物、貨運等事業的副總經理就有好幾個呢!

    廖本安也不是分管煤炭事業的副總經理,他只管煉鋼鐵。鐵礦和煤炭的開採和來源並不是他負責的事,所以面對畢宣溪等人的話,他也是打呵呵,然後話題一轉就是重新回到了江南鋼鐵廠本身來。

    廖本安轉移了話題,畢宣溪等人自然是能夠聽得出來,不過也不好埋怨什麼,他總不能強迫他們在安徽各地探測開採煤礦不是。

    不過一旁的郭龍雲卻是心中暗自打定了主意,過上幾天估計還得和宮務廳財務處的潘立宣聊一聊,讓他們重視安徽的煤炭產業。

    只是具體效果如何還不得而知,根據他所知。目前江南礦務公司是投入了大量精力在中華帝國的控制區內的沿江地帶,尤其是長江流域尋找容易開採的煤炭礦區。

    江南礦務公司之所以執著於在長江流域尋找煤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交通!

    在沒有鐵路的時代,大宗貨物的運輸就非常依賴於船舶運輸,因此這煤礦開採不是有煤就行,還得靠近內河主航道或者乾脆是在沿海地區,要不然挖出煤來也運不出去。

    安徽境內也有不少傳統的煤炭開採點,比如說池州,淮南、淮北地區都有,不過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很難滿足江南礦務公司大規模投資的條件。

    畢竟江南礦務公司就算是帶有一定官方性質的皇室產業企業,但是其運轉方式也是純商業模式,而企業進行投資的時候自然是首先考慮利潤以及成本回收等諸多條件。

    如今江南礦務公司在長江沿岸沒有找到大規模可以開採的煤礦後,已經是乾脆把目光投向了直隸唐山地區。那裡靠近沿海而且開採容易,更關鍵的是唐山地區的煤炭質量較高,不僅僅可以用來作為企業蒸汽動力的燃煤,同時也可以用於冶煉工業,還可以勉強充當軍艦船舶的動力煤。

    可以說開採價值非常高,適合大規模投資。

    唯一的問題就是現在直隸地區還在清廷手裡!

    不過江南礦務公司對此並不擔心。他們對中華軍方抱有極大的信心,認為短則一年,長不過兩年中華軍就能夠打到直隸去,到時候他們就會緊隨軍方的步伐到唐山地區投資開採煤礦。

    如此情況下,江南礦務公司自然對一些深處內陸地區,開採又不容易,同時煤炭質量也一般般的煤礦沒多大興趣了。

    郭龍雲在視察了江南鋼鐵廠後,就是手書一封送往南京給了宮務廳財務處的潘立宣,試圖爭取江南礦務公司在安徽投資一個大規模的煤礦開採基地。

    不過後續如何就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得到消息的了。

    郭龍雲離開了後,畢宣溪這個太平府知府自然也是離開了馬鞍山地區,他這個太平府知府也是大忙人。

    他被調往太平府擔任知府,可以說是被上司寄託了極大期望的,組織部方面希望他能夠辦好馬鞍山的鐵礦開發,同樣還希望他能夠盡快回覆太平府的民生,讓這個位於大江南地區的平原地形的傳統農業大縣盡快回覆生機。

    太平府雖然說所轄的縣州不多,只有當涂、蕪湖、繁昌三縣而已,但這卻是皖南地區僅有的一片平原地區,乃是典型的江南平原地形。

    但是這塊傳統的農業產區因為太平天國和清軍以及中華軍的來回拉鋸戰,導致人口大量減少,大量上好的田地拋荒。

    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太平府各縣一直都是盡力的恢復農業生產,目前雖然還沒能恢復到往日的鼎盛時期,但是多少已經恢復了生氣,長江南岸的大片農田已經相繼恢復耕種。

    今年上半年也沒有出現什麼大規模的天災人禍,讓太平府迎來一個近五六年來的首個豐收季,如今整個江南地區正處於夏季農忙時期,農民們忙著收割已經成熟的水稻,然後犁田翻地播種秋季水稻。

    而如果今年下半年也風調雨順的話,那麼太平府今年就能夠算得上是真正的豐收年了!

    農業生產自古以來就是頭等大事,對於當代的中國而言更是如此,怎麼說呢,中華帝國可以沒槍沒炮,大不了就是打不贏仗而已,但是沒有糧食卻是不行的,因為那是會造成大規模饑荒,對外敗一兩次大不了簽訂幾個不平等條約,等實力上來了發動戰爭就能夠收回來,但是要是大規模饑荒餓死幾千萬人,可就無法挽回了。

    所以哪怕畢宣溪是以擅長工商實業聞名的官員,但是其擔任太平府知府以來,實際上大部分的精力還是放在了農業生產上,保證全府百姓的溫飽問題才是他的首要工作。

    如今農忙時分,他自然是變的更為忙碌,親自下鄉巡視,敦促下面的一些基層官員做好農忙工作。

    連接在外頭跑了好幾天,等回到位於當涂的知府衙門時,他整個人都是曬黑了一圈!

    外頭巡視一圈沒有發現什麼大的問題,各縣的農忙工作正在順利進行,也許是得到了今年難得豐收的刺激,下面幾個縣的士紳們比較積極的參與到了知府衙門組織的水利工程修復中來。

    有的捐款,有的動員本村本族的鄉民參與義務勞動,用以開挖、疏通水渠。

    等秋後時分,整個府縣水利工程就會走上日程,而根據現有的計畫,到時候官方的投入並不會太大,只是作為一個組織機構而已,水渠的開挖都是鄉民自行開挖,施工期間的伙食之類的一般也會由當地的士紳富商階層捐助,而府衙門為此付出的只有前期大約五千圓的資金而已。

    而當畢宣溪等地方官員忙著夏收農忙工作的時候,財務部的官員們也一個個忙碌著準備徵收夏稅。

    儘管從賬面上來看中華帝國的稅收體系裡,農業稅已經不佔據絕對主導地位,但是依舊非常重要,在經濟發達地區,比如江蘇省(不包含商貿區)的話,儘管鹽茶、商稅等佔據了大頭,但是農業稅依舊佔據了大約百分之三十的份額。

    而在一些工商經濟不太發達的地區,農業稅更是佔據了大頭,比如說太平府這邊其農業稅就能夠佔據整個稅收比如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而放到整個中華帝國的統治區域裡,農業稅將會佔據所有稅收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農業稅這麼重要,這財務部的官員們不重視夏稅的徵收才怪呢!

    早在六月份的時候,財務部的各級財務廳,財務處,財務科就已經是磨拳搽掌,夏收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是提前做好了準備。

    如今夏收剛開始呢,那些基層的財務部官員就已經是走鄉下村,正式開始了夏稅的徵收工作。(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5
第三百二十六章 夏稅和鐵路

    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避免農民為了繳納農業稅而在剛收穫糧食的時候賤賣糧食,所以農業稅和商稅不同,農業稅的徵收一律是採取實物稅。》。》

    不過財物系統顯然是不可能把徵收上來的價值幾千萬圓的糧食當成錢直接用於財政支出的,為瞭解決徵收實物以及折現等問題,內閣設有直屬於內閣的儲糧司,專行收購、儲存、運輸、販賣糧食、穩定糧價等事務。

    一般而言,這些剛徵收出來的糧食會被國庫司按照市價出售於儲糧司,折現後的現銀被存入國庫,進入財政支出體系。

    而儲糧司從財務部收購來的大量糧食其中一部分會被作為當地儲備用糧封存,大部分則是由儲量司直接在徵糧地點就地銷售,用以供應當地城鎮居民的糧食需求,如果當地無法消化的話則是調運到外地府縣販賣。

    儲糧司的主要職能就是把徵收上來的實物糧食折現納入國庫,另外就是儲備糧食應對荒年,此外還有一大職能就是引導糧價的正常化,打擊任何敢於在糧食上玩低吸高拋的投機商。

    而儲量司的糧食來源是帝國的農業稅收,隨時都掌握著帝國全年糧食總產量百分五以上的儲備糧食。

    其龐大的儲備糧食足以讓任何一個糧食商人望而止步!

    為何?

    因為只要儲糧司發現市場上的糧價有異常波動,尤其是糧價異常高漲,那些投機商試圖高拋低吸的時候,儲糧司隨時都能調集大量的糧食供應市場,足以讓糧價一夜暴跌。

    過去的兩年來,已經有十幾家活躍在蘇浙兩地的大糧商倒閉,而倒閉的原因全都是因為試圖操控糧價謀利,被儲糧司發現後短時間內拋出大量儲備糧,進而導致糧價暴跌而損失慘重,進而破產。

    能夠存活下來的糧商大多是規規矩矩做生意的,又或者主動求變,開始對經營方式進行升級的,比如說已經有人開始投資建設麵粉廠,從單一的糧食收購販賣轉為糧食初級加工商。

    也有的主動和儲糧司合作,只要他們把價格保持在市場範圍內,儲糧司並不介意和他們合作,可以為他們提供大量的糧食。

    畢竟儲糧司內的糧食儘管有一部分是儲備用糧,但是大部分還是需要變現的,而這些需要變現的糧食一般都是需要運往城鎮地區銷售。

    而儲糧司畢竟是個政府機構,並不是一個企業,甚至連國有企業都算不上,手上雖然有大量糧食但是讓他們自行開設米店進行零售是不可能的,大部分儲糧司的糧食還是通過大規模的批發,然後流通進入各大糧商的零售渠道,最後流通到城鎮居民的手中。

    這兩年來,各地的糧商大多已經開始改變,尤其是一些大型糧商,他們需要大量的貨源,然後販賣到各大城市去,而再也沒有什麼人或機構能夠比儲糧司有更多的糧食了。

    一些中小糧商倒是影響不大,因為他們一般都是親自下鄉下村收購糧食,然後在縣城或者府城開設糧店販賣,他們對糧價的影響極其有限,只要糧價保持穩定他們就能夠賺錢。

    不管是什麼時代,只要和糧食掛鉤的事都是大事,為了保證財政收入,為了穩定糧價保障農民的利益不受損害,帝國內閣可以說是想了諸多辦法。

    從財務部徵稅環節開始,再到大宗糧食的流通,再到市場的糧食零售價等,這些統統都有帝國政府插手的痕跡。

    至於說什麼資本市場化之類的,暫時對於中華帝國而言是不現實的,因為目前整個帝國的工商業發展是不均衡的,市場化是不夠充分的,在一些不影響民生的商品可以進行完全的市場化,帝國政府並不會進行干預。但是對於糧食這種關乎百姓溫飽的大問題上,政府的調控是非常必要的。

    同樣受到政府調控的還有重工企業,儘管政府方面並沒有和對糧食行業那樣直接設立一個儲糧司來干預市場,但是目前國內的重工企業基本清一色是皇室產業,而皇室產業雖然是商業化運營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其官方性質。

    所以政府,或者是林哲這個皇帝對國內重工業的調控還是非常嚴密的。

    「目前而言,鋼鐵產業以及各大機器產業對進口煤炭的依賴非常嚴重,而上海的煤炭市場的煤炭價格今年已經連續上漲,澳大利亞煤已經從去年較低的七兩海關銀漲到了八兩,英國無煙煤已經漲到了十一兩。煤炭價格的上漲,導致各大企業的運營成本加大了不少!」

    聽著潘立宣說著這些,林哲腦海裡也是快速轉動著,身為後世人他非常清楚中國本來就是煤炭儲量相當豐富的國家,後世的山西煤老闆那是全國出名的。

    但是悲劇的是,煤炭資源豐富、容易開採的地區都不在自己的控制下,山西和直隸以及奉天等地區可都是在清廷手底下呢。

    「為瞭解決目前國內煤炭產量的不足,滿足國內各企業以及船舶的燃煤需求,現在我們是打算在徐州建立一個大型的煤炭開採基地!」

    潘立宣繼續說著,林哲也是適時把手中的報告書翻到徐州煤炭基地的那一頁,上頭寫著徐州那邊的煤礦容易開採,而且礦區距離京杭大運河雖然有一點,但是也不是不能克服的,預計採用眾多的牲口車輛運輸,預計每年能夠往外運出大約三萬噸的煤炭。

    看到計畫書上說煤炭的陸地運輸要採用牛車,馬車之類的牲口車輛,林哲不由得又是想起了鐵路。

    來到這個時代也有好幾年了,他一直是通過上海商貿區這個對外交流窗口瞭解國外的一些發展信息,得知英國在三四十年代就進行了瘋狂了鐵路建設,在英國大規模建設鐵路後,德國,美國,法國等國家也是迅速跟進,等到了1858年的今天,鐵路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但是對於中國而言,要建造鐵路的投資太過巨大,如果由政府投資的話基本是不可能大規模修建的,一條鐵路動則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投資,這把全年的財政收入都砸進去也修不了幾條鐵路啊。

    不過今天既然皇室產業打算在徐州建設煤炭基地,而且也有陸地運輸的需求,林哲覺得有必要趁著這個機會搞一個試點。

    如今的中國雖然沒資金修築那些幾百公里甚至幾千公里的大動脈鐵路,但是搞個幾十公里的小鐵路還是可以的。

    只要試點成功的話,後續在一些重要地區,比如礦區和內河主航道之間,重要城市之間,比如上海到南京都是可以搞的。

    不過即便是試點,政府也不可能自己掏錢的,要搞鐵路的話只能是讓商業資本來搞,而對於這種實驗性的工程,而且耗資極大的工程,也就只有皇室產業牽頭才能搞得起來了。

    當即他就對潘立宣道:「徐州煤礦的開採是可行的,在這方面皇室產業可以繼續推進,爭取早日投產,另外這礦區到運河階段的運輸,你們可以嘗試用鐵路!」

    「鐵路?」潘立宣並不是孤陋寡聞的人,作為一個掌控著龐大皇室產業的總負責人,他對世界局勢的發展也是會及時跟進的,雖然沒見過,但是也聽過鐵路為何物。

    然而正是聽說過他才會露出驚訝之色,修鐵路在這個時代基本上和後世修高鐵、核電站之類,都是屬於超大型的工程,所需要的資金都是海量計算的。

    皇室產業雖然說產業眾多,但實際上大部分資產都是各大企業,也就是說絕大部分都是固定資產,而自身的流動現金並不多。

    如果要修鐵路的話,幾十萬圓扔出去都聽不見響,幾百萬幾千萬才能初有成效。

    如今聽見林哲說要搞鐵路,他也是不由得愣住了!

    「鐵路,臣也曾聽說過這種物件,但是臣從諸多洋人口中也得知,修鐵路所費不菲,以財務處的財力恐怕難以支撐啊!」

    林哲擺擺手道:「沒讓你們修太長的鐵路,只修一段從礦區到運河的小鐵路而已,這鐵路是交通運輸利器,與帝國民生大有益處,且在徐州那邊試修一段看看效果!」

    林哲並沒有給潘立宣任何的解釋或者推辭的機會,直接就是定下了此事,潘立宣聽罷也只能是低頭應聲。

    君無戲言,林哲既然這麼肯定的說出了此話,自然是下定了決心的,而潘立宣沒有任何的反駁可能性。

    回去的路上,潘立宣一直思索著,這鐵路該怎麼搞?也不知道要多少錢,如果所費太多的話,光憑皇室產業自身的流動資金恐怕難以為繼,到時候是直接讓皇家銀行提供貸款呢,還是說向民間集資?

    既然林哲這個皇帝已經確定了要搞一條小鐵路,哪怕潘立宣就得給林哲搞出一條來,至於技術怎麼解決,資金怎麼解決林哲不管,而他潘立宣就要負責把這些事情通通解決。

    當晚,潘立宣就是召集了宮務廳財務處的幾個主要部屬商談了關於修建徐州煤礦以及運輸鐵路的事務,圍繞著如何湊集資金商討了一晚上,但是卻是沒有想到太好的辦法。

    就當潘立宣愁著該怎麼湊集資金把徐州煤礦以及鐵路給修起來的時候,在吳淞炮台那邊,邴曲松等中華軍高級將領也是密切關注著遠方的聯軍。

    在他們的視線中,大批聯軍士兵開始離開營地,他們這是要去那?南下吳淞炮台還是北進江陰?(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5
第三百二十七章 傾巢而出

    八月六號,這個時節正是一年之中最為炎熱的一段時期,吳淞炮台外圍的壕溝內,諸多士兵穿著單薄的夏季軍服,但是一個個依舊被曬得不行。

    而在要塞的上方,一大票高級將領們也是冒著赤日作者最後的臨戰安排!

    自從上午時分發現英法聯軍所有異動的時候,中華軍就是進入了響應的備戰狀態,諸多原本儲存於彈藥庫內的炮彈被緊急搬運到了火炮陣地旁邊,蓋著火炮的炮衣被掀了出來,更多的步兵們從營房內快速沿著交通戰壕進入預定陣地。

    當吳淞炮台內的中華軍做著臨戰準備的時候,位於吳淞炮台北方大約十公里的羅店方向,施清瑄也是得到了前方聯軍大規模出動的消息,迅速召集了高級將領進行了戰前動員會議後,他就是做出了相關的戰術安排。

    在這種雙方對持的戰場上,任何一方的異動都不可能瞞過敵人,英法聯軍剛動起來呢,中華軍就是做起了戰備準備。

    那邊的吳淞炮台方向的第七軍,距離炮台大約三公里外的第二軍,以及羅店方向的第六軍都是做好了準備。

    不管英法聯軍是要南下還是北上,一場大戰都是不可避免了!

    距離聯軍登陸營地的一個小高地上,幾個穿著中華軍軍服的騎兵遠遠的觀察著遠方的聯軍士兵,視線中大量的聯軍士兵從營地內出發,然後在營外列出了一個個整齊的方陣,僅僅是目視過去。就會發現這出戰的聯軍有將近兩萬之數。

    「快看,他們分出隊形了!」隨著其中一名偵騎的說話聲。其他幾人也是抬頭看去。

    只見原本還在列隊的聯軍士兵開始緩緩移動起來,而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朝著北方而來。也有一部分留住在那邊。

    「他們是要來我們這裡,快,你立即回去情況匯報上去!」

    那幾個偵騎看到這個情況後,當即就有一個偵查翻身上馬,然後快速的奔向北方數公里外的第六軍陣地,而其他幾個人則是留著繼續觀察著。

    不過他們並沒能停留多久,因為他們很快就是發現有著數隊聯軍的騎兵正在向外圍搜索而來,由於來的聯軍騎兵人數眾多,他們區區幾個偵騎自然是不會硬抗。而是快速向後退去。

    不過在他們的後邊,一隊中華軍的騎兵也是緩緩上來,這是嫡屬於第八步兵師的騎兵連。

    中華軍在今年的擴編計畫中,雖然有籌建兩個騎兵團的計畫,但實際上受困於馬匹不足,新編的騎兵部隊大多只能按照一個連一個連的編,這能夠給新編的幾個步兵師配屬足夠的騎兵連就非常不容易了。

    第六軍作為新編部隊,目前一共也就三個騎兵連而已,分別是第八步兵師和第九步兵師的師屬騎兵連。另外軍部直轄一個騎兵連。

    這個數量自然無法和第五軍、第二軍這種老部隊相比較,要知道第二軍不僅僅有著兩個師屬騎兵連,還有著一個第二騎兵團呢,而第二騎兵團作為目前中華軍內僅有的三個騎兵團之一。從余勝軍時代開始就是主力騎兵部隊,其戰鬥力是不容置疑的。

    不過第六軍所屬的騎兵部隊雖然不算多,不過在這片戰場上可不只有第六軍的騎兵部隊呢。第二軍以及第七軍的騎兵部隊大多已經出動,現在是遊走在戰場的外圍。一旦有機會的話他們就會毫不猶豫的發起衝鋒。

    也就是說今天參戰的中華軍騎兵部隊中,以第二騎兵團為絕對主力。另外尚有六個師屬騎兵連,一共有十個騎兵連,騎兵總數接近一千八百人。

    不過對面的聯軍騎兵也不少,之前的戰鬥中,雙方的騎兵大規模交戰並不多,只是在當初的吳淞攻防戰中,雙方的騎兵有過一次短暫,最後兩敗俱傷的戰鬥,但是後續聯軍又是陸續增援了部分騎兵。

    目前來說聯軍方面的騎兵部隊有剛增援抵達的近衛軍第1龍騎兵團,該部隊也俗稱國王的龍騎兵團、另外還有錫克人組成的普羅比騎兵團,另外有印度人組成的費恩騎兵團、帕坦騎兵團,法屬北非殖民地徵召的西帕希騎兵團,另外尚有一些零散的非正規建制的騎兵部隊數百騎。

    上述聯軍的騎兵總兵力大約在一千六百騎左右。

    其中戰鬥力最強悍的自然是來之於英國本土的近衛軍第一龍騎兵團了,然後再過來應該是法屬北非的阿拉伯騎兵還有錫克人的騎兵,這兩者不管是北非騎兵還是錫克騎兵都是當代最頂尖的騎兵之一,北非的阿拉伯騎兵不用說,素來以彪悍著稱。

    而錫克騎兵則是南亞地區最優秀的騎兵!

    印度騎兵雖然差一些,但也是經過正規訓練的近代騎兵。

    歷史上,英法聯軍就是靠著這區區一千多人的騎兵把上萬滿蒙騎兵打的大敗,粉碎了傳統東方騎兵的最後一絲驕傲,自八里橋之戰後,中國的騎兵則是徹底拋棄了傳統模式,進而學習西方的近代騎兵,一直到北洋新軍時代才略微恢復了元氣,編成了北洋六鎮中的師屬騎兵標,騎兵總數大約七千人,可惜也是曇花一現,很快就是泯滅在民初混戰中。

    如今在這片戰場,雙方的騎兵總數大約相當,聯軍有一千六百騎,而中華軍則是有一千八百騎。

    不過雙方的騎兵多少有些差別,比如說中華軍基本是清一色帶有濃厚中華軍特色的輕騎兵,裝備米尼步槍或者後裝步槍,然後裝備了倣傚法國驃騎兵,但是後續改良,減少了騎刀的彎度,形成了和後世騎刀非常相似的1856年式騎刀,然後還配屬有騎兵左`輪手槍。

    不過這些步槍大部分都是擺設,中華軍騎兵在絕大部分戰鬥中都是直接拔刀發起衝鋒的。大規模使用步槍作戰的戰例是一次都沒有。

    中華軍的騎兵不太好用近代騎兵的分類來規劃,因為他不是屬於龍騎兵。也不算驃騎兵,更不是手槍騎兵。糅合了太多東西的中華軍騎兵非要分類的話,只能是籠統的稱呼為:輕騎兵!

    而對面聯軍中的近衛軍第一騎兵團就是非常標準的龍騎兵,嗯,英軍中的龍騎兵可不是什麼騎馬步兵,而是重騎兵的一種,乃是手持長槍衝擊敵陣的主力兵種。該騎兵團在歷史上的數百年征戰歷史上,可謂是戰功顯赫,基本上英國的任何一場大規模戰爭都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其人數雖然只有幾百名。但是戰鬥力非常強悍。

    然後錫克人的普羅比騎兵團以及印度騎兵還有北非騎兵,都是屬於非正規騎兵,使用長毛或者彎刀,但是都經過了系統化的近代騎兵訓練。

    如果只從書面數據來對比,那麼中華軍的騎兵其實是落了下風,雙方的馬匹質量差距很大,雙方的訓練也有一定的差距。

    不過中華軍騎兵也不是沒有優勢的,這個優勢就是中華軍騎兵雖然不使用騎槍、長矛等長兵器進行衝鋒,也沒有胸甲之類的防護手段。但是歷史已經無情的證明,使用馬刀發起衝鋒的作戰效能要遠遠超過其他武器,更不要說中華軍騎兵還大規模運用騎兵左`輪手槍,一旦陷入混戰後。中華軍的騎兵手槍內的六法子彈足以讓他們在混戰中取得巨大的戰術優勢。

    而這種情況在之前的吳淞之戰中已經得到了證明。

    六月份雙方的那場參戰兵力超過一千多人的騎兵交戰中,雙方對沖的剛接觸階段裡中華軍騎兵損失慘重,但是陷入混戰後卻是連接殺傷聯軍騎兵。最後形成了兩敗俱傷的局面。

    因此,雙方騎兵之間的交戰勝負如何。現在還不好判斷!

    如今雙方的騎兵作為前鋒已經是活動了起來,雙方都沒有派出大規模的騎兵部隊。而是派出數十騎或者百餘騎為標準,然後在戰場的雙方交匯點裡來回奔跑,一方面是試圖靠近敵軍的步兵方陣獲得更多情報消息,另外一方面也是通過小規模的騎兵交戰攔截敵軍對己方的偵查。

    這也就造成了雙方的主力部隊進行大規模交戰之前,雙方的騎兵部隊發生了零散但是非常頻繁的交戰,雙方基本都是一觸即走,不給敵人召喚友軍騎兵增援的機會。

    而這種零散的騎兵交戰也許單個看沒有什麼,但是如果放到整個戰場上,就會發現戰場的外圍角落裡幾乎每時每刻都有雙方的騎兵正在追逐交戰。

    雙方三千多名騎兵彙集在這片狹小區域裡,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雙方的騎兵已經彙集起來進行大規模決戰了呢。

    之所以有這種假象,是因為上海這邊的戰場還是比較狹窄的,從吳淞炮台到羅店,直線距離也就十公里左右,而在這片狹小區域裡,卻是彙集中華軍超過三個軍,總數大約五萬人的皇家陸軍兵力。對面的英法聯軍經過增援後,也已經是突破了兩萬人,如果包括他們的海軍派遣上岸的水兵,那麼是有可能超過兩萬五千人的。

    在二戰期間,一個步兵師的防線有可能超過十公里,這雙方加起來七八萬人的大規模戰役少說也會波及五十六公里的戰場寬度。

    然而在這個時代裡,雙方七八萬人的兵力卻是擁擠在這片只有長不過十公里,寬不過五公里的狹小區域了。

    主力部隊都是擁擠在一起,這騎兵部隊自然也不能例外!

    隨著雙方騎兵進行著持續、消耗性的接觸戰,聯軍的主力部隊也是緩慢北上,他們的方向不是那邊的吳淞炮台,而是北邊位於羅店方向的第六軍。

    看著遠方數千米外朝著己方陣地過來的英法聯軍,施清瑄略微眯起了眼打量著,這看上去敵軍至少也有一萬三四千人以上啊,再加上留守在南邊的七八千人,估計這聯軍是陸軍以及海軍的水兵是加在一起傾巢而出了。

    面對強敵來襲,施清瑄就算表現的滿臉自信,但是也是忍不住有些忐忑,這是第六軍第一次上戰場,不僅僅士兵是新兵,就連武器以及戰術都是全新的。

    從上到下,從裡到位都是新的第六軍能夠擋住來襲的英法聯軍主力部隊嗎?(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5
第三百二十八章 後裝步槍的首秀

    儘管從去年年底就已經開始編練,但是說到底第六軍還是一支徹頭徹尾的新部隊,士兵都是沒有真正上過戰場的,而沒有上過戰場哪怕訓練的再熟練也是難以預料他們的真實戰鬥力。

    武器方面也是,第六軍裝備的並不是成熟的1856年型林德米尼步槍,而是1858年型林德後裝步槍,這兩種步槍從外觀再到實際使用都是截然不同的。

    就算是火炮也是全新列裝的前裝線膛火炮,並不是使用了幾百年的成熟滑膛炮!

    全新的武器帶來的是全新的戰術改變,而使用全新的戰術,全新的武器能否發揮出來自己所期望的實際效能來呢?

    對此,施清瑄的內心裡是充滿了忐忑的。

    相對於士兵以及武器還有戰術方面,施清瑄倒是對軍官階層比較放心,第六軍雖然是新編部隊,但是軍官卻是不可能說和士兵們一樣都是新兵蛋子,相反,第六軍的大部分中高層軍官都是戰爭經驗豐富的軍官。

    這些軍官都是從各部隊分散抽調而來的,不過這也不算是第六軍的特例,因為每一支新部隊的軍官基本都是從老部隊抽調過來的,中華軍總不能說直接使用軍官學校剛畢業的學生來充當所有軍官職位不是。

    隨著聯軍的逐漸靠近,不用施清瑄特地吩咐,他麾下的軍官們都已經是開始準備了起來,中高級軍官忙著佈置戰術,而連長,副連長這些基層軍官們則是給麾下的士兵們做戰前的動員,鼓舞士氣。

    整條戰線上都可以看見中華軍的軍官們忙碌的走來走去!

    第六軍的在羅店外圍構築的防禦體系是非常標準的野戰體系,由第一道、第二道壕溝組成,但是這種壕溝並不想那些使用前裝槍部隊使用的壕溝那樣,有著較大的寬度來方便士兵在壕溝進行裝填。

    得益於1858年型林德步槍的後裝模式,士兵們安全可以趴在戰壕上,然後直接裝填、開槍。而不是把步槍收回來豎起來從槍口裝填。

    這種壕溝基本上已經和後世日俄戰爭時期以及第一次世界戰爭有些類似了,不過堅固程度自然是比不上的。

    在步兵的壕溝之後的數個略微隆起的小山坡上,則是部署著數十門第六軍的火炮,炮口準確的對準了聯軍的方向。

    就當第六軍進行著最後的臨戰準備時,聯軍內,額爾金伯爵和葛羅以及大批聯軍高級將領們也是各自騎著馬低聲交談著。

    一直商談了好半天后幾個高級將領才是相繼策馬而去,然後回到各自指揮的部隊當中。

    額爾金伯爵看著前方的第六軍陣地。不由得略微皺眉起來,這些中華軍比他預料還要難以對付。從廣州之戰再到六月份的吳淞之戰,中華軍都已經充分證明了他們並不是封建落後的軍隊,而是一支典型的近代化部隊。

    實際上從廣州之戰開始,額爾金伯爵就沒輕視過中華軍,不管是廣州之戰還是吳淞之戰,他都是用上所有的力量去戰鬥,這從第二次廣州之戰的時候,他面對廣州城內只有數千人的中華軍,但是依舊帶上了超過兩萬人的聯軍。以獅博兔的態勢去進攻廣州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從頭到尾就沒輕視過中華軍。

    在之前的吳淞之戰時,他更是把中華軍當成了歐洲國家的現代軍隊來對待!

    只是哪怕他用盡了全力,但是依舊沒能拿下吳淞炮台,進而造成了聯軍的戰略被動。

    這無法拿下吳淞炮台,就無法拿下上海,不拿下上海他們就不敢放心的沿江西進南京。進而逼迫中華帝國屈服簽約他們想要的條約。

    當初進攻吳淞炮台失利,也是讓他承受了巨大壓力。

    以包令為首的外交官群體,還有東印度公司的人對他的指揮不利抱有相當大的意見,甚至傳言已經匯報了國內,國內有可能重新派遣一位統帥來接替額爾金伯爵。

    而這些情況顯然不是額爾金所能夠接受的,他並不是無能之輩。他絕對不甘心願意接受失敗,進而灰溜溜的被趕回英國。

    他要獲得勝利!

    和他有著同樣壓力的還有法國統帥葛羅,吳淞之戰的失利額爾金伯爵固然承擔了巨大的壓力,但是作為聯軍中法軍的統帥,葛羅的壓力自然也是不小的。

    這兩個不願意在吳淞之戰失敗後就灰溜溜的回歐洲丟人現眼的統帥費勁了心思,一心想要翻盤,同時還得敢在國內派遣來接替他們的人抵達之前獲得勝利。

    而這就是英法聯軍在增援剛抵達的時候。就著急發起第二**規模行動的原因之一。

    聯軍之所以著急的發動進攻,一方面是額爾金伯爵和葛羅的個人意願因素,另外還有其他幾個方面,首先是軍費的壓力,這維持一場戰爭的花銷可不小,好幾萬士兵,幾百艘船隻每一天的花費都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英國和法國不會讓前線的部隊無限制的拖延下去。

    其次作為這一場戰爭的主要贊助者以及參與方東印度公司,他們的壓力也是非常龐大,東印度公司為這場戰爭提供了超過三分之一的士兵以及船隻,換句話說就是他們承擔了超過三分之一的戰爭費用,這對於正在深陷印度起義的東印度公司來說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負擔。

    這能夠盡快結束對華作戰的話,東印度公司就能夠更快的把兵力抽調回去用於鎮壓印度起義,從而維持已經岌岌可危的印度殖民政權。

    多方面的因素加起來,就是導致了聯軍不願意拖得太久,所以才會在增援抵達後不久就是發動了第二輪總攻。

    而在發動進攻之戰,他們也是為了進攻吳淞炮台還是直接西進南京發生了分歧,有人說必須攻克吳淞炮台,佔據上海後,再出兵南京,也有人認為吳淞炮台太能攻打,就算是能夠攻打下來估計也是會死傷慘重,再說了聯軍現在已經攻佔了廣州,但是中華帝國依舊沒屈服,現在就算拿下了上海估計中華軍也會把戰爭繼續下去。

    這樣。損耗大量兵力攻克吳淞炮台還是否值得?

    就算打下了吳淞炮台,但是聯軍如果傷亡較大的話,恐怕也沒有足夠的力量繼續向南京挺進,聯軍到上海也有好幾個月了,對於中華軍的情況也是大體知道,他們可是知道中華軍不僅僅在吳淞炮台部署有重兵,在江陰、鎮江和南京都還有著大量部隊。

    而參考吳淞炮台以及廣州城內中華軍的戰鬥力。大部分聯軍將領都是認為,沒有兩萬人以上的兵力。是很難一路打到南京去從而獲得戰爭勝利的。

    也就是說如果在吳淞炮台折損太多的話,勢必就要重新補充兵力,這樣一來一回耽誤的時間就更多了,而且一旦損失太大的話,到時候如何向國內交代?

    爭論到最後,還是額爾金伯爵和葛羅聯合統一了意見,那就是先不去管吳淞炮台這個烏龜殼,繞過它直接進攻上海商貿區也是一樣的,到時候甚至有可能把吳淞炮台裡的守軍給引誘出來。最後進行一場堂堂正正的野戰從而擊敗中華軍。

    不過這樣一來,也就是會脫離艦隊的火力支援,不過額爾金伯爵等人並不在乎,因為他們已經決定抽調大量的水兵直接上岸參戰,同時把船上一些容易拆卸下來的火炮也一股腦搬下來,如此就算沒有了艦隊的火炮支援,但是陸地作戰的時候也能夠得到充分的火炮支援。

    不過不管是打算進攻吳淞炮台還是打算繞過吳淞炮台。聯軍方面都是一致認為,必須先把距離聯軍營地大約六公里,佈防於羅店方向的中華軍第六軍先打掉,就算不能全殲該部也需要把該部徹底擊潰。

    這樣他們才能夠獲得一個穩定的前出通道,不管是南下還是西進或者北上才能成行。

    因為如今羅店和吳淞炮台方向的中華軍加在一起,是對聯軍呈現一種包圍態勢的。不管聯軍如何動作,它都先打破這個包圍圈。

    而這個包圍圈中,吳淞炮台那邊是個烏龜殼沒法打,看來看去也就只有羅店方向的第六軍弱一些。

    只是現在的額爾金伯爵和葛羅等人還不知道,他們把第六軍的陣地當成了突破口,注定會遇上他們以往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事。

    那就是後裝步槍!

    當代後裝步槍並不算新鮮事,普魯士陸軍更是全面裝備了後裝步槍。另外歐洲各國、美國其實都有後裝步槍陸續出現,甚至1855年的時候英國就是採購了幾千支1855型步槍,但是因為漏氣嚴重而被扔在倉庫棄用。

    後裝槍之所以出現了這麼多年也沒有形成世界潮流,主要是目前的技術難以徹底解決漏氣問題,目前現役的後裝步槍中,德國的德萊賽步槍漏氣相當嚴重,而且擊針過長容易折斷,哪怕是有著林哲干預的1858年型林德步槍,其漏氣問題也是沒有徹底解決,只是採用了橡膠墊來減緩漏氣現象,射擊一定次數後必須更換橡膠墊,不然的話就會發生嚴重的漏氣事故。

    除了技術原因外,也和各國的將領們對前裝步槍抱有固執的好感有著一定關係,相當多將領是非常排斥後裝步槍的,當德國人的德萊賽步槍在1864年的普丹戰爭後被廣為人知的時候,不少將領依舊對後裝步槍嗤之以鼻,甚至是強烈反對列裝後裝步槍的。

    而現在,聯軍即將遇上的是全面採用了後裝步槍的中華軍第六軍,他們比歷史上丹麥人要提前六年品味後裝步槍的恐怖!(未完待續。)

    p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5
第三百二十九章 最好的步兵

    羅店,超過一萬五千人的英法聯軍排著一個又一個整齊的隊形緩緩前進,形成了大約三公里的進攻寬度,在大量步兵方陣的後方,還有諸多火炮正在被炮兵們緩緩推上前來!

    此時此刻,雙方的距離已經不足兩千米!

    施清瑄看著緩緩靠近的英法聯軍,心中反而是沒有了之前的那一絲緊張和忐忑,這不管是好還是壞,不用多久就能夠見分曉了,而現在施清瑄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把這場戰鬥用自己的方式指揮下去……

    上午十一點,那些從軍艦上搬下來的聯軍重炮,比如大口徑的臼炮以及十二磅甚至十八磅的加農炮陸續抵達前線。

    和近代的所有戰鬥一樣,受限於火炮射程的有限,他們總是比步兵提前進入戰場,然後進行炮擊,當步兵們還在持續進行隊形調整的時候,這些火炮已經是抵達了距離第六軍方陣大約只有一千五百米的距離。

    這個距離也是當代火炮進行炮擊的標準射程!

    不過他們還沒抵達呢,前方的中華軍第六軍的火炮就是率先開火!

    中華軍第六軍的兩個師屬炮兵團,一共擁有六個十二磅前裝線膛炮連,兩個六磅前裝滑膛騎兵炮,兩個三十二磅的臼炮連,兩個六十四磅的臼炮連。

    其中能夠在這個距離上進行精確炮擊的自然是十二磅的前裝線膛炮,這款由林德機器廠研發生產,同時也授權給金陵兵工廠生產的前裝線膛火炮,採用江南礦務公司下屬的江南鋼鐵廠提供的改良後的優良鑄鐵鑄造的炮管,發射專門研發的圓錐形榴彈,炮彈重十二磅,被定型為1857年型十二磅野戰炮。

    該炮的射速並不會比前裝的滑膛炮更快,但是和當代普遍使用的拿破崙十二磅前裝青銅滑膛炮相比,其最大的優勢就是精度,而精度的提高就提高把炮口的角度上揚,從而加大射程。

    當代的世界各國陸軍。包括中華軍在內使用的不同型號的輕型十二磅野戰炮,即後人俗稱的『拿破崙炮』實際作戰的時候,大部分最大開火距離就是在一千五百米,在一千五百米的距離上。拿破崙火炮可以命中一棟房屋大小的目標。

    超過這個距離的話命中率是相當低的,也就是說十二磅的滑膛炮並不是不能打的更遠,任何火炮的炮口的角度上揚到足夠角度,射程都會大幅度提高,恩。明清時期經常說什麼火炮射程動輒十多里倒不是他們說謊,而是真能打這麼遠,但是這樣沒有任何意義,因為超過了有效射程後,命中率會下降到讓人無法忍受的地步,根本不具備實戰價值。

    如果說十二磅的拿破崙炮可以在一千五百米的距離上準確命中一棟房屋的話,那麼1857年型十二磅野戰炮就能夠在大約一千九百米的距離上命中一棟房屋的大門!

    精度的提高,也就讓這款火炮的有效射程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實戰的時候可以把炮口角度調的高高的,在更遠的距離上進行炮擊。

    目前軍方給1857年型十二磅野戰炮製定的射擊標準是。實戰有效射程為兩千米。

    而這一次第六軍的炮兵部隊就是嚴格按照這個距離開火的,此時第六軍的炮兵陣地距離前線比步兵要遠了幾百米,所以當敵軍的炮兵進入到距離第六軍步兵防線大約一千五百米的時候,第六軍的炮兵部隊距離敵軍的炮兵部隊實際距離是有著將近一千八百到一千九百米之間的。

    在這個距離上,如果是換成了舊式的十二磅前裝滑膛炮來,根本就無法準確炮擊敵人,即便是勉強打出去這麼遠,但是命中率也是會低的令人髮指。

    隨著中華軍的前裝線膛炮率先開火,讓對面的額爾金等聯軍將領是一愣,這是怎麼回事?

    他們怎麼這麼早開火?

    聯軍選擇的炮兵陣地是經過了仔細計算的。既要能夠有效炮擊對面的中華軍步兵陣地為己方步兵的進攻提供支援,同時又要避免遭到敵軍火炮的反炮擊,這才選擇了距離中華軍步兵陣地大約一千三百米到一千五百米之間,這個時候距離中華軍的炮兵陣地至少也有一千六百米以上。遠的一些甚至有一千九百米以上。

    但是就在這個距離上,對面的中華軍炮兵竟然是開火了。

    這可以說是超出了他們的想像之外的,他們怎麼會在這麼遠的距離上就開炮,難道是因為因為炮彈多所以打出來浪費嗎?

    然而就當額爾金伯爵等人以為中華軍的火炮是在浪費炮彈的時候,那些炮彈卻是準確落在了聯軍的炮兵陣地上,爆炸聲陸續傳來。陣陣白煙騰起。

    這個時候,額爾金等人都是驚呆了。

    這怎麼可能?他們的火炮怎麼可以打這麼遠?難道他們是把那些大口徑的艦炮或者岸防炮都搬出來了嗎?

    當代並不是沒有射程三四公里以上的火炮,比如那些大口徑的艦炮或者岸防炮,都可以打出這個射程。

    但這些都是二十四磅甚至四十八磅,六十四磅的大口徑加農炮,而陸軍中根本就沒有這麼大口徑的火炮。

    如果不是艦炮的話,難道是對面的中華軍已經成功把後裝線膛炮的技術實用化,使得陸軍也能夠大規模應用後裝線膛炮了嗎?

    但是看射速也不像啊,後裝火炮和後裝步槍一樣,其最大的特點並不是射程和精度,而是射速,看對面的中華軍的炮擊速度也沒有比滑膛炮快到那裡去啊。

    額爾金伯爵對後裝線膛炮也是略有瞭解的,據他所知去年英國就對阿姆斯朗特爵士的後裝線膛炮設計非常有興趣。

    並在在今年正式購買了阿姆斯朗特炮的設計專利權,同時看到了這種設計的巨大潛力,甚至立法禁制該款火炮的出口。

    不過即便如何,英軍目前也沒能說大規模裝備該款火炮啊,現在還在進行設計和相關測試呢,要想正式服役還得登上幾年時間。

    只是讓額爾金伯爵意外的是,當初在吳淞之戰的時候,他就發現中華軍的岸防炮裡有部分是後裝線膛炮,其射速之快和精度都是遠超傳統的滑膛炮,為此英國海軍的炮擊艦隊還吃了不小的虧。

    因此。額爾金伯爵是知道中華軍裡有後裝線膛炮的,儘管他還不知道中國人是怎麼搞出來的,更不知道實際上中華軍的後裝線膛炮的技術來源就是英國的阿姆斯特朗炮,乃是早年購買的半成品然後自己完善設計得來的。儘管兩者有些細微的技術差別,但是基本結構和原理還是差不多的。

    再用望遠鏡仔細觀察了後,額爾金伯爵就是迅速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對面的中華軍使用的並不是代表著當代最先進技術的後裝線膛炮,而是傳統的前裝火炮。而看這精度和射程,那麼基本可以斷定對面使用的是線膛炮。

    他們用的前裝線膛炮!

    不僅僅額爾金伯爵看出來了,其他聯軍將領大多也是能夠猜得出來,畢竟他們都是征戰經驗豐富將領了,對當代的一些軍事技術發展是非常清楚的。

    這仗,比預料的還好難打。

    這是現在很多聯軍將領們心中的共同想法。

    他們的岸防炮用的是後裝線膛炮,他們的陸軍用的是前裝滑膛炮,而不管哪種火炮都比自己的滑膛炮要好!

    這讓英法聯軍的諸多人是很難接受的,

    他們一個是世界老大,自詡走在軍事發展技術的最前沿。一個是自詡陸軍老大,擁有世界上最牛逼的陸軍,但是當他們還在使用前裝滑膛炮的時候,卻是發現一個遠東的中國竟然已經批量服役了線膛火炮。

    難道說,這才是這個古老龐大的東方帝國的真正實力嗎?

    不對,如果他們真的那麼強大,為什麼十幾年前第一次中英戰爭的時候,他們為什麼如此的不堪一擊?

    額爾金伯爵現在是有些迷糊了,以至於讓他對中國的基本印象都產生了懷疑!

    不管額爾金伯爵等人如何不解,但是戰鬥已經開始。斷然沒有因為對方使用了一種兩種的新式武器就停下步伐的道理。

    不管前方道路如何艱難,他們都必須走下去,直到最後勝利為止。

    在中華軍的炮擊下,聯軍的炮兵們冒著不斷落下的炮彈也是展開了炮擊。很可惜的是,除來說少數從船上搬下來的十八磅以上的艦載加農炮可以對中華軍的炮兵陣地展開還擊外,大部分的火炮也就是那些十二磅的火炮只能是對預定的中華軍步兵陣地展開密集的炮擊。

    一時間,雙方的炮兵部隊是不斷的開炮、裝填,隆隆炮聲中伴隨著不斷的爆炸聲和煙塵,讓整個原本就狹小的戰場顯的熱鬧無比。彷彿過年的時候鞭炮聲一樣響個不停。

    看著己方的炮兵不斷被落下的炮彈炸死炸傷,額爾金伯爵知道不能拖的太久,畢竟現在己方的炮兵部隊是處於被挨打的狀態,這長久下來炮兵的死傷會非常慘重,而等己方的炮兵死傷慘重後,後續也就沒有辦法為步兵的進攻提供充足的炮火支援了。

    「必須現在就發起進攻!」

    額爾金伯爵迅速做出了決斷,當他的命令傳下後,諸多英法聯軍士兵就是排著密切的方陣快速的進入戰場。

    當英法聯軍的步兵們進入戰場後,他們的炮兵陣地落下來的炮彈就是少了許多,但是同一一時間裡,那些剛進入戰場上的聯軍步兵們卻是承受了大量而密集的炮擊。

    炮彈不斷的落入步兵方陣中爆炸,其中的有榴彈,也有榴散彈,每一枚炮彈的爆炸總能夠帶給幾個甚至十幾個乃至更多士兵的死傷。

    但是聯軍的步兵們充分證明了什麼才是近代步兵,尤其是那些從本土抽調來或者從中亞地區抽調來的本土部隊,這些士兵挺直了腰桿,邁著堅定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走,絲毫不在意身前身後落下的炮彈,更不在乎那些倒下的戰友們發出的陣陣慘叫**聲。

    他們是這個時代最好的線列步兵,他們有著自己的驕傲,冒著敵人的炮火發起進攻是他們的天職!(未完待續。)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