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 清末梟雄 作者:雨天下雨 (已完成)

 
regn13 2018-3-22 22:00:1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14 53668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一十九章 移民屯邊

    畢余同身為帝國總理大臣,自然是不甘心郭龍雲把全部風頭搶了去,甚至有和他相提並論的趨勢,這搞工業他是不在行,但是身為一個傳統儒家出身的官僚,畢余同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卻還是勉強可以的。

    尤其是農業民生事務上,畢余同還是很有發言權的!

    帝國這兩年來一邊打仗一邊恢復已佔領地區的民生,這些都是細緻而繁瑣的工作,而畢余同卻是一直主導著這些工作的進行。

    玩工業他不在行,但是不代表他沒有其他過人之處,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一直被林哲放在內閣總理大臣這個位置上。

    至少目前為止,林哲都還無法找到一個可以代替畢余同的人來擔任內閣總理。

    要擔任這個內閣總理,首先一點得是林哲信任的人,而且是需要一個能夠忠實執行林哲各項政策的人,然後為人處事還得圓滑,可以協調內閣各部的衝突和矛盾,維持內閣的運轉,再然後這個人也得有足夠的資歷和威望。

    至於所謂的才華其實倒是沒有那麼重要,因為這個內閣總理就像是一個大管家,用不著他來做什麼詳細事務,他只需要管好內閣各部的人完成各項工作就足夠了。

    當然了,儘管林哲對內閣總理大臣的人選沒有多大的才華要求,但是既然能夠坐上內閣總理之位的人也不會差到那裡去,畢竟沒有能力的話他根本就無法積累到足夠的資歷以及威望,是沒有機會進入內閣的。

    畢余同有感於郭龍雲在工業經濟事務上已經把他摔在了身後。而他作為一個內閣總理自然有他自己的驕傲。

    剛開始幾天,他就是頻繁召開內閣工業經濟會議。並提出了一系列的施政措施,並且短時間內就是讓司法部那邊遞交了編修了將近兩年多的『中華帝國民法』。

    而民法對商法是具有指導作用的。比如帝國最早頒發的一部法律『公司法』,嚴格算起來,公司法是屬於民法的一種特別法,之間是從屬關係。

    現代法律體系大體上有憲法、刑法、民商法、行政法、社會保障法等等,當然了這些說的都是後世的成熟法律體系。

    對於當代帝國來說自然是不可能那麼完善,過去的三年裡,中華帝國陸續頒布了諸多法律,包括公司法、佃田法、稅法等法律,但這些法律都是屬於某個大框架下的細節法律。目前都是以行政條例來執行的,真正的刑法、民商法、行政法等成體系的法律卻是尚未頒布。

    只是畢余同現在已經等不及了,他迫切的希望用一個大項目來提升自己在林哲心中的地位,而剛好司法部那邊的官員們歷盡兩年辛苦後,終於是在大清律例以及泰西諸國的法律體系裡編好了屬於中華帝國的民商法。

    所以畢余同就是迫不及待的拿了出來!

    當把看著林哲在這份民商法上籤字自己的名字,該蓋上國璽的時候,他終於是覺得自己找回了自己的存在價值。

    當然了,這部民商法的正式頒發還不夠,他還需要更多!

    所以他轉頭又是向林哲提交了一份關於移民屯邊的方案!

    「如今東北以及蒙古地區頻繁遭到俄羅斯人的侵擾。雖然我軍將士作戰勇猛,已經數次挫敗俄羅斯人的陰謀,但北部邊境人口稀少依舊是難以徹底控制北部邊境的主要困難。

    而東北一地雖然苦寒,但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如果加以屯墾至少可以安置民眾千萬之多。

    同時山東、直隸、河南、山西等省是人多地少,諸多民眾無地可種。食不果腹,如能把這些身份的無地農民牽往東北一帶屯墾。不僅僅可以解決當地人多地少的問題,而且也可以充實東北地區的人口。有效控制邊境地區!」

    畢余同自己在那裡說著的時候,林哲也是有些驚訝,這個畢余同的腦子倒是活絡的很,竟然能夠想到開發東北這上頭來。

    這倒是和林哲想到一塊去了!

    林哲身為後來者,自然是知道後世的東北乃是一座巨大的糧倉,同時還是具有重大戰略價值的重工業基地。

    東北不僅僅有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地可以用來耕種,同時還有大量的煤炭、鐵礦以及其他金屬資源,這些資源也都是較為容易開發的,所以該地毫無疑問是中國工業化的一個重要戰略基地。

    不過受限於東北地區人口實在過少,不管是大規模的開發農業資源還是說進行礦產的開發都有相當難度,所以林哲過去一段時間裡一直也沒有具體去做。

    而這些事他也沒有對畢余同等臣子們說過,然而這個畢余同卻是能夠和他想到一塊,並給他遞交了這份移民屯邊的方案。

    這讓林哲有些驚喜了!

    說實話,他對畢余同的才華並沒有太大的奢望,他之所以這些年來一直用著畢余同擔任內閣總理,並不是因為他多麼有才華,而是因為他能夠忠實的執行林哲的命令,很好的承上啟下的作用,能夠讓林哲對內閣各部的掌控更加輕鬆一些。

    而過去畢余同也是一直老老實實的當著他內閣大管家的角色!

    然而這段時間被郭龍雲刺激到了以後,也是不甘於平淡,開始謀劃著各種計畫起來。

    今天拿出移民屯邊這項方案就是非常明顯的例子。

    林哲把手中的計畫書略微看了一遍後,抬頭看著畢余同,發現這個妻舅還是有些本事的。

    儘管他的移民屯邊和自己預料中的東北大開發有些區別,但某種程度上來說,畢余同的移民屯變方案更加符合現狀。

    因為都是往東北移民,但是出發點卻是有所差別的,林哲自己構思的東北開發計畫,其出發點主要有二,一個是為中國打造除了江南、湖廣外的第三個糧倉,第二個就是在東北建立一個重工業基地。

    然而畢余同的出發點卻不是這些,他的出發點第一個就是解決東北北部地區的人口稀少,從而造成對邊境控制不嚴,邊境部隊補給困難的問題,也就是囤邊。第二個則是解決北方直隸、山東、河南等省人多地少的情況。

    當然了,儘管最初的出發點不同,但實際做起來之後都是有著同樣的效果。

    搞東北開發的話,既能囤邊,又能解決關內人多地少的問題,同時還能夠為中國打造第三個糧倉,還能建立一個重工業基地。

    另外,畢余同的這份移民屯邊計畫其實也不僅僅限於東北,其實東北只是計畫裡的一部分而已,除了東北外,同樣地廣人稀的蒙古草原、大西北地區,尤其是甘肅、新疆兩省同樣是移民屯邊的主要地區。

    西北地區雖然農業環境差了些,也不可能和東北那樣可以開發出一個糧倉來,但是那邊本來就人口稀少,再怎麼樣也能夠安置一部分移民,而這些移民就能夠成為帝國掌控邊地的重要支撐。

    如果說林哲自己計畫的東北開發計畫是一份以經濟民生為核心的方案,那麼畢余同的提出的移民屯邊就是以國防為核心的方案。

    良久後林哲才道:「這個移民屯邊大體上還是不錯的,不過該計畫過於龐大,一些細節性的問題你們也要考慮到,另外計畫的前期宜規模過大,要搞前期試點,有了足夠的經驗後,在慢慢擴大規模!」

    林哲可不希望畢余同好大喜功,一下子就移民過去幾十萬幾百萬的,這樣大規模的移民一個搞不好就會出現餓死人的情況。

    畢竟移民屯邊不能簡單把人送過去就可以了,你還得安置他們。

    而安置可不容易,你得讓他們有簡單的住房,然而移民的前期剛開荒出來的土地還沒有出產,為了避免這些移民餓死,你還得提供大量的糧食讓他們度過第一年的艱難時期。

    同時還得給移民提供農具、種子甚至耕牛等。

    而這些都是需要耗費大量資源的同時,也是需要官方相當強悍的組織能力。

    而資源方面倒是勉強不算問題,如今帝國已經控制了大半個中國,除了四川、雲南、新疆、西藏少數幾個省份不在中央控制之內,其他地區都已經在中央控制之內。

    同時帝國執行的現代稅收政策,對工商業的合理徵稅,大規模發展工商業,讓中華帝國的財政收入是遠遠超過了傳統封建王朝的收入。

    歷史上的滿清王朝在沒有執行釐金政策的時候,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幾千萬兩而已,但是洋務運動以後,尤其是清末十年新政以後,滿清王朝在末年時期財政收入已經達到兩億多接近三億兩銀子,比現在帝國的財政收入還要多一倍。

    由此可見,哪怕是封建王朝時期的中國,也是有著極大的潛力可挖的!

    如今帝國對明年的財政預算收入也是達到了兩億圓,雖然暫時還比不上清末十年新政後的接近三億兩的數據,但是並不代表帝國的財政體系不如滿清,而是帝國新建立,剛接手的佔領地區都是飽受戰爭創傷的。(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二十章 東北設省

    這些地區,尤其是安徽、湖北、山東等地因為戰爭的傷害,不管是農業還是工商業都是受到了極大的破壞,農村裡田地成片成片的荒廢,城鎮裡店舖關門,人煙稀少。請大家搜索(品#書……網)看最全!的小說

    這些都是嚴重影響了帝國在這些地區的財政收入!

    此外為了恢復民生,讓民眾修生養息,帝國對前幾年受到戰爭破壞較為嚴重的地區一般都是實行減稅甚至免稅政策的,比如說被太平軍以及清軍、鎮胡軍還有中華軍都反覆爭奪過的九江地區,偌大的一個九江城就找不到幾個活到戰後的普通百姓,農村地區的民眾也是大量逃亡,偌大一個九江府的剩餘人口只有區區五萬人,而且都是老弱婦孺,根本就沒剩下幾個青壯。

    要知道九江可是贛北地區的重要農業以及工商業基地啊,這受到如此嚴重的戰爭破壞自然也就極大的影響了帝國的財政收入。

    為了恢復九江地區的農業生產,帝國一邊是從其他地方蒐羅無地的民眾移民過去,並分發土地讓他們耕種,另外一方面也是採取了首年免稅,次年半稅的扶持政策,試圖讓九江等贛北地區盡快回覆元氣。

    由於戰爭的破壞,因此就帝國的農業稅而言,徵收的總量實際上還不如前清時代的田賦。

    不過帝國得益於工商業的極大發展,工商業的稅收大幅度增長,同時還帶動了海關收入的急劇增加。

    這些都是讓帝國稅收比咸豐年間的滿清稅收大幅度增加的原因!

    畢竟歷史上滿清消滅了太平天國後,都能搞出來一個所謂的同治中興,沒有道理他林哲統一中國後就做的更差啊。

    因此統一後的中國,實際上會擁有比咸豐年間更多的財政收入來支撐移民屯邊等一系列的帝國施政。

    既然資源上問題不大,那麼限制大規模移民囤邊的因素還有什麼呢?

    自然就是官方組織能力了!

    對於新生的帝國而言,大多數的官員其實能力都不咋地,上層官員都還好一些,雖然可能出身都不怎麼樣,很多都是秀才,舉人甚至科舉時代不入流的人又或者乾脆是商人出身。很少有和江道泉這樣乃是前清進士出身的人,但是這些人以往都是林哲幕府的幕僚,他們雖然做八股文章不怎麼樣,但是辦事能力都還算是可以的。

    而帝國的中層官員,也就是縣令、知府以及府省各部門的廳長,處長們,這些官員卻大多數都是前清官員出身。這些人絕大部分都是具備前清舉人以上的功名,而且知府、知縣這些主官的話往往還是前清進士出身。

    然而這些人雖然做八股文章的本事不錯。當官的經驗也有,但是依舊難以適應帝國目前這種全新的政治體系。

    以至於相當多的地方官員都是嚴重依賴下屬各部門的人員處理公務!

    從施政能力上來看,大部分帝國的地方官員都是不合格的!

    然而林哲暫時也沒有能力解決這種麻煩,畢竟天上不可能掉下來好幾萬個接收到近代教育的官員給他。

    所以儘管大部分的地方官員能力都不怎麼樣,但是林哲也得捏著鼻子繼續用著。

    好在帝國中央各部門的能力還是相當不錯的,有中央各部門做制導,那些地方官員們就算是頒布就班來做,估計也出不了多大的問題。

    關於移民屯邊的事,林哲算是准許了。不過卻是要求畢余同先展開試點,等摸索出適當的經驗後,再大規模推行。

    得到林哲的准許後,畢余同很快就是行動了起來,以內閣農林部為主導,然後民政部進行配合,開始前期的移民囤邊試點。

    由於一開始沒有經驗。各方面的準備也不是很充足,加上畢余同急迫的希望短時間內看到成效,從而在自己的政績簿上記上一筆,所以首期的移民囤邊規模並不大,首期移民大概是一萬人,移民主要來源於直隸、山東兩省的無地農民。

    安置地則是在東北瀋陽附近(盛京)。

    這些新移民將會以極為廉價的價格從國家手中獲得大量土地。這些土地雖然不是免費發放,但是地價極為低廉,只有關內地價的十分之一左右地價價格,同時允許移民分十年時間以收穫的農作物償還。

    同時實施前兩年免稅,後三年半稅一共五年的優惠政策!

    然後官方還會向農民提供種子,必要的農具、耕牛租用等生產資料,當然同樣不是免費的。只是價格相當低廉,而且允許多年分期償還。

    這些都是優惠政策都是為了降低新移民的生存難度,畢竟帝國只給了一大片荒地給他們,如果不給他們提供必要的扶持的話,他們別說給帝國繳納稅收的,能不能活下來還是問題呢。

    至於這些廉價提供給移民的土地,主要是來之於國有土地,大部分都是從滿清貴族以及皇室等手中沒收的各種田莊、圍場、林場等。

    再加上地方官府自身保有的大量官田等,也就導致了東北地區,尤其是比較偏僻的地方裡的土地大部分都是國有土地,私人土地主要是集中在遼河一帶以及遼西等地。

    為了配合移民囤邊的政策施行,林哲也是正式在東北建省。

    東北地區和關內地區不同,滿清時代是沒有直接建立行政省份的,而是以黑龍江將軍、盛京將軍,吉林將軍三大轄區為主,行政體制和關內地區都不一樣。

    隨著中華軍的第十四師逐步把東北地區的殘餘清軍清剿完畢後,內閣派遣的地方官員也是陸續入住。

    一開始因為東北地區地廣人稀,一共才那麼幾百萬的人口,而且主要集中在遼陽地區,黑龍江和吉林以及更北邊的外興安嶺都是屬於地廣人稀的地方。

    人口總數都沒有江南等地一個府那麼多!

    所以帝國一開始在東北那邊只設置了一個遼陽省,轄區包括了前清三大將軍轄區,基本上就是整個東北了。

    但是後來意識到那麼大一個地方只設一個省的話實在太不像話,但是如果分割出來設立好幾個省的話,遼陽那邊還好一些,好歹有幾百萬人口,但是黑龍江和吉林的話可就真沒什麼人了。

    所以內閣那邊就是糾結好久後。但是還是妥協了,按照前清的三大將軍轄區進行細分,直接分化為『遼陽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個省份的轄區和後世現代的三省轄區不一樣,比如說黑龍江省,其轄區南鄰蒙古、東臨吉林,西鄰額爾古納河、北鄰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至外興安嶺。吉林省的話。北鄰外興安嶺以南(尼布楚條約待議地區),東臨大海。南面和和朝鮮、遼陽省相鄰,同時包括庫頁島。

    只是新設立的這三個省份裡,帝國能夠徹底控制的只有遼陽省以及黑龍江省的南部分地區、吉林省的南部分地區。

    而廣大黑龍江以北地區則是處於事實上無法控制地帶!

    這主要是這片地方實在太大,而東北方面的中華軍只有區區一個第十四師,比如說偌大一個黑龍江轄區,第十四師竟然只有區區三千人左右的駐軍,而且還是分佈在諸多據點裡。

    至於庫頁島,因為距離實在遠得很,所以軍方只是隨便在庫頁島的南部地區派遣了一個連過去駐防。打算修築一個小要塞之類的,給北上的海軍船隻提供一些少量補給,至於普通百姓一個沒有,官員也沒有,而對岸就是同樣處於蠻荒之地的蝦夷島,即後世日`本的北海道。

    當然了,中國在黑龍江以北地區的軍事存在相當薄弱。也就是一個據點裡有幾十人百來人,然後全部加起來也不過兩三千人,但是對面的俄軍也沒有多少,滿打滿算也就幾千人而已。

    不過除了士兵外,這些地方還有大量的民眾,只是這些民眾都是被流放過來的罪犯啊什麼的。拿起槍支也是能夠戰鬥的,所以算得上是武裝民兵,這些都加起來的話,俄國人在遠東地區的武裝力量是可以達到五千人以上的。

    在這片不毛之地裡,雙方都沒有能力維持一直大規模的部隊,彼此都只有幾千萬把人而已,所以什麼大規模戰爭是打不起來的。頂多就是武裝衝突而已。

    而這種武裝衝突對於這個時代來說實在算不上什麼戰爭,今天我突襲一個你的移民據點,然後你明天過來摧毀一個我的前哨點都是屬於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林哲甚至都沒有對這些事搭理過。

    反正那鬼地方自己也很難派遣更多的部隊,現在第十四師上萬人馬的後勤供應就讓遼陽地區的壓力相當大了,如果派過去幾萬人的話,遼陽那邊供應不了,難不成還要自己千里迢迢從南方運糧食過去不成?

    反正現在有衝突就有衝突唄,慢慢耗著,反正情況再糟糕也不過損失幾個前沿據點損失幾百人而已,這俄國人還沒有這個能力在遠東地區大規模出兵,調集萬人左右就是它的極限了。

    林哲倒是要看看,這俄國人能和自己好多久,然後才願意放棄他們搞出來的所謂璦琿條約!

    如果一直都那麼堅持,惹惱了林哲的話,他連一百多年前的尼布楚條約都不承認,他倒是要看看這俄國人願不願意在廣泛的北方和自己來一場大戰。

    不管是東北還是西北中亞地區又或者是蒙古地區,其實雙方都面臨著補給線太長,無法維持大量常駐兵力的困難,在沒有修成鐵路之前,雙方的戰爭頂多就是萬人左右的規模,超過萬人是相當困難的,要在新疆以西地區維持一個師作戰花費的各種資源,比在中原地區維持十萬大軍作戰的花費都要高。

    而且就算前線失敗了其實影響也不大,比如說在中亞戰敗了損失了幾千人,林哲眉頭都不會皺一下,立馬再派一個師過去,自己要打過去拿下中亞地區雖然可能性很渺茫,但是它們俄國人要是能夠打進新疆來,林哲的名字就倒過來寫!

    大體上雙方都是屬於烏龜殼,我奈何不了你,你也奈何不了我的那種!

    所以儘管和俄國人的邊境衝突非常頻繁,但是林哲並沒有放在心上,要想解決北方邊境問題靠純粹的軍事行動是無法達成的,最有效同時也是唯一可行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移民!)

    "">="">: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二十一章 郭龍雲巡視

    在邊境不安寧的大環境下,畢余同提出的移民囤邊就是得到了林哲的大力支持,一時間,畢余同是為這事忙前忙後,其忙碌程度絲毫不比經濟大臣的郭龍雲差多少,甚至還要更忙一些。

    但是在畢余同刻意做出忙碌姿態,試圖奪取郭龍雲近期的風頭時,郭龍雲卻是絲毫都沒有在意畢余同的舉動,而是悄無聲息的帶著經濟規劃委員會的一群官員們外出巡視。

    郭龍雲的出巡計畫西抵武昌,北鄰天津然後還得去廣州,至於揚州、蘇州、杭州以及上海通通都在視察的行列之內,這麼多行程至少也要好幾個月的時間啊。

    當畢余同得知這個消息後,內心卻是有一絲酸酸的感覺,這算什麼啊,自己卯足了勁和你爭奪風頭呢,你這個時候來一個外出巡視,剩下我一個人在京師折騰,這知道的人還好,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我畢余同閒的蛋疼沒事找事呢。

    畢余同心裡頭暗藏的這些競爭想法外人自然是不知道的,郭龍雲自然也不知道,他的外出巡視計畫自然和畢余同沒有哪怕一丁點的關係。

    他的巡視計畫是早在上任之初就安排好的,他這個經濟大臣是需要負責統籌全國經濟發展,制導國內工業的均衡健康發展的,而要做到這些就不能和畢余同這些內閣大臣們一樣天天高居廟堂,他需要親眼去看一看目前帝國的各方面情況,到地方上親眼看過了,他才能夠知該用什麼方法來提升經濟。

    然後才能夠確定在那些城市搞工業區,而搞了工業區的話要怎麼搞?是搞重工業區還是輕工業?主打什麼產業?有什麼特有的資源?

    這些都是郭龍雲所需要知道的!

    因此這一次巡視計畫中,他是把核心目的地都放在了幾個預訂大規模發展工業的城市,武昌、天津、廣州這三個主要沿海城市。另外還有一些本來就比較繁華的城市,比如說揚州、杭州、長沙、南昌等城市。

    帝國現在處於剛起步的階段,各方面的資源極為有限,而搞工業區的話需要的投入是極大的,不是每個地方都和上海一樣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憑藉地方財政就能夠搞出來一個蘇州河北岸輕工業區來的。

    不管是廣州還是天津又或者是武昌。這些地方如果要搞一個大規模的工業區,前期需要的資金投入是相當大的,前期要徵地,要把土地進行平整,甚至還得提前修起廠房來,然後道路,橋樑,水,煤炭等燃料的供應。能夠停泊大型船隻的現代碼頭,碼頭和工業區之間的道路。

    這些基礎建設所需要的投入都是相當龐大的,哪怕是帝國的中央財政也很難同時支持不了幾個的工業區的發展。

    畢竟帝國內的財政收入雖然不少,但是花錢的方面更更多,大頭是軍費,其次則是行政費用,剩下的各部門一分,最後分到用來扶持工業發展的資金是極為有限。頂多也就一千萬出頭,再多的話基本是不太可能了。

    所以雖然經濟規劃委員會已經預定在多個地方籌辦工業區。但是肯定有個輕重緩急之分,有扶持力度大的有扶持力度小的,有先辦的,也有後辦的。

    皇上林哲喜歡辦實業,推廣工商,這在帝國官場裡並不是什麼秘密。幾乎上人人都知道,而這些官員們也都知道,要想快速往上爬,要想自己在皇上心裡佔據一定的位置,沒有什麼比辦工業更有效了。

    前面的畢宣溪。郭龍雲等人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這兩個擅長辦工業的人這兩年聖眷極濃,郭龍雲在安徽巡撫任上就不說了,現在作為經濟大臣就可以看得出來他是被陛下極為看重的。

    畢宣溪的話,他在郭龍雲調任經濟大臣後,直接跨過了布政使這個級別,然後直接高昇為安徽巡撫,成為一省疆臣。

    所以,很多心思活絡的人都是想要辦工業什麼的,用來博取高官厚祿,但是奈何大部分的官員都是讀四書五經出來的傳統官僚,你讓他們說什麼農桑的話還行,但是你讓他們去搞工業就有些勉強了,他們很多人連蒸汽機是什麼都不知道。

    因此這兩年,很多官員是想要搞,但是不知道該怎麼搞,只能是放任商人自己小打小鬧。

    但是現在郭龍雲的出巡,並已經提前通報各地,此番巡視首重是各地方對工業的準備工作!

    經濟規劃委員會那邊甚至害怕那些地方官員們不知道該如何做準備工作,所以還特地說明了該如何做巡視準備。

    大體上有兩個,第一個就是地方有什麼特殊的資源優勢?比如鐵礦,煤礦等礦產,又比如有大量的桑樹蠶繭的出產,又比如靠近內湖或近海,有著大量的漁獲資源等。不管是什麼資源優勢,都說要出來。

    第二個則是考驗地方官員對工業相關的熟悉程度,比如說如果某一天有商人在你的轄區裡要搞個織布廠,你該怎麼給他辦手續?然後怎麼解說帝國對紡織產業的一些優惠政策?然後辦廠用地怎麼解決?

    工廠需要用到的大量工人怎麼提供?附近的農民是否充足,薪資幾何?

    同時一個大廠如果有好幾百人的,因為不可能靠近城區,這幾百人每天的吃喝拉水該怎麼解決?尤其是吃的問題該怎麼解決?當地是否有充足的米糧以及果蔬提供。

    此外,現在凡是涉及到一些高技術的工廠,往往都有洋人工程師的存在,而這些洋人按照條約限定是不能出現在條約港口以外的,地方上該如何解決洋人的身份問題,然後如何避免洋人和地方民眾的衝突和矛盾?

    這年頭辦廠,不僅僅對於投資商而言是極大的考驗,對於地方官府而言也是極為嚴重的考驗,地方上如果沒有充足的準備,往往會造成各種麻煩。

    嘉興那邊就是出過這種例子,有個商人聽聞嘉興那邊給出了不少優惠措施,所以大膽的跑過去打算建一個茶磚廠,地方官府自然是笑納,但是等人家商人砸下去好幾萬圓修起廠房後,然後才知道這建廠的土地竟然不是官地,而是人傢俬人擁有的土地,嘉興縣都沒有進行徵收直接拿過來用了,但是現在原地主說這是他們的地,不能讓工廠開工,更絕的是,人家地主不缺錢,縣衙那邊事後出兩倍市價徵收都沒肯,死活要工廠搬走,還要賠償所謂的青苗損失之類的。

    鬧起來後,當地縣衙,地主以及投資商都是頭痛不已,尤其是那投資商人損失極為慘重,花費高價從歐洲進口的精密設備就放在河邊碼頭風吹雨曬,事先招募上百名工人每天都要吃喝拉水但是又開不了工,折騰幾個月後人家忍不住了,直接一紙訴狀告到了浙江省法院。

    後來的浙江省法院審判的結果就是嘉興縣另外徵收一片工廠用地給投資商,並負責投資商的一切損失!

    不過人家投資商是怕了你,拿了賠償就立馬走人,然後老老實實的跑回上海建廠了,上海雖然建廠成本要搞了至少兩倍以上,但是花錢買放心啊。

    搞到最後,不僅僅嘉興縣的縣令被革職,就連上頭的知府都是吃了一個『下等』的政績評價,最後被調到了廣西當知府去了,雖然是級別平調,但是一個是江南繁華之地的上等府知府,一個是內陸窮山溝的下等府知府,誰看了都知道這是被貶了。

    這僅僅是其中之一的例子,實際上很多地方都出現過類似的問題,除了上海以及當涂工業區這兩個地方外,其他地方包括蘇州、杭州在內其實的工業辦的都是不順利。

    同時很多商人是習慣了上海那邊的政治以及商業環境,這換到了其他地方的話,雖然那些地方政府會給予更多的政策優惠,但依舊會非常不習慣,所以很多人寧願在上海花更多的成本辦廠,也不願意到一地之隔的嘉定、松江等地辦廠,至於更內陸的地區就更沒有什麼人去了。

    目前中國排名前二十的生絲繅絲廠,全部都在上海,沒有一家在其他城市,哪怕是蠶繭的主要產地湖州都沒有大規模的生絲繅絲廠,只有幾個當地商人搞的幾座小規模繅絲廠而已。

    由此可見,實際上商人麼雖然在乎政策上的優惠,但是人家更在乎政治以及商業環境。

    對於這些,以往的郭龍雲瞭解的還不算多,因為他以前在上海任職,後來在安徽任職,身處高位的他其實很難看到一些地方官府的困難。

    當他一路西去,歷盡安慶、九江、武昌,然後再沿著長江回到南京,稍作休息後就是前往鎮江,揚州,蘇州,最後抵達上海。

    當他再一次踏上上海的土地,看著車水馬龍的街頭,再看看街頭上那些穿著黑色制服的警察正在協助管理街上上的諸多馬車的時候,他就是感覺到了其他地方和上海的明顯差距,這種差距甚至是帝國首都南京都是無法彌補的。

    那就是上海到處都衝刺著現代都市的氣息,街頭上的路上,路面的煤渣路面,碼頭上的蒸汽龍門吊等大型工具,停泊的大型船隻幾乎是一眼望不到頭,黃浦江上不斷有冒著白煙駛過的蒸汽船隻。(未完待續。)

    第四百二十一章郭龍雲巡視: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而十二章 獨特的上海

    外灘大道上的有著各國甚至不同歷史時期風格的建築如同一副副畫卷一樣,顯得多次多彩,每每視線所及之處,總能看到和以往不一樣的建築。

    郭龍雲略微抬頭,就能夠看見遠方那座最高的外灘飯店,外灘飯店的兩側,都是雄偉的各棟大樓。

    短短數千米內,可以看見上海市政衙門,海關大樓,皇家銀行總部,信德洋行,議和洋行,上海紡織公司總部等各種機構的辦公大樓。

    只是看一眼,你就知道自己身處的是一座發達的現代城市

    而和眼前這副繁華模樣的上海比起來,國內的其他地方都是還停留在野蠻時代呢,不管是蘇州還是南京還是北平又或者其他什麼城市,這些城市現在說的好聽一些就是保留了大量傳統風格建築,充滿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氣息,但說白了就是落後而已。

    上海在這個時代,乃是中國乃至整個遠東最為繁華的商業城市

    不過上海的表面繁華並不是真正吸引無數人前來投資辦廠的主要原因,這些東西實際上只是商人們來投資後發展起來的結果,並不是一開始就吸引他們前來投資的理由。

    真正吸引全國範圍內甚至諸多洋人前來投資的真正理由,是因為上海擁有獨特的政治優勢

    商貿區時代,這個商貿區實際上就是一個**王國,當時林哲在商貿區內推行的是全新的政治體系,並打破了傳統的官府模式,採用大量僱員來治理商貿區。

    當時的商貿區裡真正的官員只有一個,那就是林哲這個督辦大臣,其他的都是屬於林哲的私人幕僚或者說僱員。

    同時他採取的乃是企業式的行政模式,和傳統的官府行政模式是極為不同。

    當時的商貿區裡的僱員說白了就是林哲請的服務員,用來服務那些商人們的,所以對待商人們都是盡心盡力,有什麼問題立馬就主動幫你解決了。

    後來林哲造反稱帝,商貿區和上海縣合併後。但是新成立的上海市依舊保持著較為特殊的行政模式,首先依舊保留了商貿區時代的市政管理委員會並選派五人為委員,擁有監督市政的權力,必要時候可以直接向林哲遞交彈劾市政官員的摺子。同時緊急情況下,這五位市政委員一致同意的情況下,能夠臨時性的否決推遲上海市政衙門的一些行政命令,並把該行政命令直接遞交內閣,由內閣做出最後的決斷施行與否。

    而這個市政管理委員會。也算得上是上海以往作為經濟殖民地的一個特殊遺留產物了,本來林哲打算把他撤銷掉的,但是很多上海裡有頭有臉的商人士紳們都是出言,試圖挽留這種來之民間的監督機構,來避某些情況下上海市政府的官員們腦子發熱做出不恰當的舉動。

    不過以往裡的委員會裡的洋人名額卻是沒有了,五位市政管理委員會委員清一色的華人,而且都是上海地面裡的商業大佬們,由上海的生絲商會布業商會錢業商會糧油商會各推選一人,中央指派一人。不過不管是商會推選還是中央指派的,這五個人都必須是常年居住。並落籍在上海的人,同時還得年納稅達到千圓以上。

    比較有意思的是,現任的五位委員裡頭,嫡屬於皇室產業的企業負責人就有兩個,一個是上海紡織公司經理,這是被生絲商會推選而來的,另外一位則是皇家銀行的副行長兼任上海分公司經理,這是錢業商會推選而來的。

    如果不是宮務廳財務處那邊為了避嫌,估計還能再佔一個名額。

    這邊比較獨特的政治氛圍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上海在一些具體行政措施上面,和是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說是走在前面的。

    比如1858年的時候,上海那邊就是出台了第一份地方性質的報業規範,正式批從官方審核上準許民間辦報,不過報紙刊登的內容都必須經過專門的管理機構進行審核。絕對不允許刊登詆毀帝國,鼓動騷亂,詆毀皇帝以及皇室的任何言論。

    但是好說好歹總算是正式明文規定可以辦報了,不用和以往那樣天天擔心著官府什麼時候就來查封了,要知道現在就連帝國中央都是沒有和報業相關的法律法規,這能不能辦報全憑地方官員自行決定。有些地方的官員開明一些,比如上海,這樣就允許辦報。

    如果地方官員是個頑固保守派,比如一河之隔的通州,現任通州知州是個在正經不過的儒家老頑固了,他雖然學著一河之隔的上海搞工業,大搞機織布產業,但是他卻是對所謂的言論控制的極為嚴格,在他治下你要是敢辦報,分分鐘那些穿著黑色制服的警察就得上門抓人。

    除了比較獨特的政治環境外,上海當時商貿區和上海縣合併以後,原有的商貿區僱員們依舊保持著自己只是僱員而不是官員的心態

    因此你去其他地方可以遇上一個小小的科長就跟你擺官架子,但是在上海這邊,哪怕是上海市長蕭昌中面對那些商人的時候,都得笑呵呵。

    怎麼說呢,政治待遇不一樣

    你去其他地方投資,那些官員把你當肥羊,見了官員還得賠笑。

    但是在上海市這邊,那些官員把你當老爺,見了你得賠笑。

    雖然上海市的官員們這樣做顯得沒有官威之類的,但是效果卻是相當好的。

    1859年底的上海,和中國其他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有著極大的不同,某種程度上來說到了上海,就跟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給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而這樣的上海自然引來了很多人,甚至是內閣高層官員的注意和不滿,比如說保守著稱的江道泉,他就會上海的很多事看不習慣。

    但是這些人不喜歡歸不喜歡,但是卻是沒有一個人敢在林哲面前亂說話的,為什麼?

    因為1858年,上海一市的稅收高達一千七百萬,如果算上上海海關大約一千兩百萬的話,那麼上海區區彈丸之地,就給中央財政貢獻了兩千九百萬的稅收,比除了上海外的整個江蘇省都要多三四百萬

    其工業產值佔據全國工業產值的百分之九十五

    中華軍是怎麼統一中國的,是靠著上海的上海的糧食,收取的稅收支撐下來的,尤其是起事之處的1856年底到1857年初這半年左右的時間,中華軍就是依靠上海這個彈丸之地的支持才拿下整個蘇南以及浙北地區的,進而奠定爭霸基業的。

    同時上海的很多政策理念其實都不是現任上海市市長蕭昌中制定的,而是當初林哲親自敲定的,把官員當成僱員也是林哲的理念,採用企業式的行政管理模式也是林哲一手推動的,現在的蕭昌中不過是繼續執行這些政策而已,所以內閣的那些人就算不喜歡上海,不喜歡蕭昌中,但是也沒膽子說什麼。

    外部的地理交通等環境,內有獨特的政治環境,這就讓上海在這個時代的中國裡爆發出來不同尋常的活力,不僅僅有諸多人帶著龐大的資金來上海辦廠做生意,同時還有很多士紳富商們到上海置辦地產家業,就算不把全家搬過來但是也會買上一棟房子當別院。

    導致上海在1857年後太平軍退出江蘇皖南等地後,上海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依舊沒有停下,而是繼續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去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總數已經是達到了八十萬,今年預計能夠突破百萬。

    不過也帶來很明顯的副作用,那就是上海的地價,房價的增長速度也是跟坐了火箭一樣,一棟距離黃浦江大約一千米的一棟帶花園的兩層小樓,1856年的價格大概也就千圓左右,但是現在沒有三四千圓根本拿不下來。

    至於外灘大道的話,那些能夠用來建辦公大樓的地皮基本都是十萬起跳,如果是外灘大道的一棟多層公寓裡的一套大約百來平方米的臨江公寓,價格都是數以萬計。

    基本上,這地價或放假是距離黃浦江的直線距離越近越貴,而外灘大道則是以上海市政府大樓為核心,向兩邊延伸則是逐漸便宜。

    最為昂貴的地段自然是那段區區千米左右,卻是彙集了上海市政府大樓,海關大樓,皇家銀行,上海紡織公司,議和洋行,信德洋行等大名鼎鼎的機構總部的原英租界沿江地段。

    不過就後世裡的印度城市都有貧民窯,中國的城市都有城中村一樣,這個時空裡的上海同樣有著大量的地方生活著中低收入的民眾。

    對於這些從外地來上海謀生的普通民眾而言,靠近外灘的一棟小洋樓一千圓還是一萬圓,那些外灘大道的公寓是一萬還是十萬都沒有任何的差別,他們都是屬於連看一眼都是看不起的群體。

    這些人要麼生活在各大工廠裡的生活區,要麼就是生活在遠離黃浦江好幾公里以外的那些廉價租房呢。

    遠離黃浦江的內陸地區,這裡不僅僅有著各種各樣的工廠,而在工廠的周邊還有著各種各樣的簡陋住房,大多是那些專業的房地產商人,購買了地皮後修起來的簡易房屋然後出租給那些來上海謀生的人。

    雖然單個租金不是很高,但是這些廉價租房修建的非常密集,區區一百平方米的地方他能夠隔出來五套,然後出租給五個家庭,而且造的都是廉價無比的房子,下雨漏水什麼的都是平常事,估計過上幾年的話,刮個颱風都會被吹到。

    那些房地產商人們才不在乎這些呢,反正在地價越來越貴的上海,房子不值錢,地皮才是值錢的,房子刮到了在修就是了,反正地皮又刮不走。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二十三章 北岸工業區

    郭龍雲抵達上海後,照例是先和當地的官員們進行了一次會議,主要是聽取今年上海這邊的經濟發展情況,畢竟現在郭龍雲負責的就是經濟而已,其他事他也不關心,只關心經濟,尤其是工業經濟的發展情況。+◆+◆,

    一番會議後,郭龍雲也是對現在的上海有了初步的瞭解,這一年上海依舊保持了超高的發展速度,尤其是商貿區和上海縣合併以後,以往困擾商貿區的土地不足等問題被徹底解決,上海這邊利用地方財政自行開發的『北岸工業區』,即蘇州北北岸工業區,以紡織業為核心,以其他配套產業為輔助,發展的相當迅速。

    會議中,蕭昌中用極為自豪的語氣道:「如今的北岸工業區已經入駐大量企業,投資超過百萬圓的超大型企業有三家,投資超過十萬圓的大型企業有二十八家,大小企業加起來總數達到了七十八家之多,整個北岸工業區的各大工廠足以提供了超過四萬個直接就業崗位。

    通過大量的企業入駐,也是帶動了整個上海的第三產業的發展,日常民生所需的衣食住行等產業極為活躍,為各大提供提供金融、技術等條件支持的第三產業發展更為迅速,北岸工業區的相當於為上海間接提供了超過五萬個第三產業的就業崗位!」

    「僅僅是一個北岸工業區,就能夠養活超過十萬個家庭,最少四十萬的人口!」

    在工業時代裡,再也沒有什麼比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更能直接顯示出工業規模了!

    「在宣武三年的頭三個季度裡,北岸工業區的各企業工業總產值突破一億圓大關。出口額達到四千萬圓,僅僅北岸工業區內。就可以為帝國提供超過四百萬圓的稅收,另外間接提供了大約三百萬的海關稅收。通過第三產業等間接提供了至少兩百萬的稅收!」

    「北岸工業區的成功,足以為帝國增加至少一千萬甚至是一千五百萬以上的稅收!」

    按照正常的產值和稅收的比例,大約是百分之五到十五之間,各個國家不同情況具體數額也不一樣,輕工業和重工業以及農業以及什麼服務型商業也不一樣,國內的其他地方先不去說,因為國內的其他地方尚處於原始的封建社會,產值和稅收的比例不同府縣區別相當大。

    不過對上海算得上是一個純工業城市,農業佔據的比例相當低。主要依靠工業經濟支撐,所以其產值和徵稅的比例是具有近代工業國家比較明顯的特徵,那就是大約保持在百分之十左右。

    基本上,企業生產出來市場價值十圓的產品,那麼政府就能夠通過各種方式收取到一圓的稅收。

    當然了,這說的是平均數字,具體行業不同具體比例肯定不同,比如說生絲行業,這個暴力行業的正稅比例是相當高昂的。企業的營業稅和出口關稅等加起來,整個生絲行業的正稅比例基本上達到了百分之二十以上。

    但是一些政府大力扶持的重工業,比如機械製造、軍械武器,造船等行業。其整體稅收是非常低的,比如林德機械公司生產蒸汽機,其徵稅比例只有區區的百分之一而已。基本上就是象徵性的徵稅而已,而造船業上。為了推廣蒸汽船隻的大規模應用,對造船廠生產的蒸汽船隻徵收的稅收也是相當低的。只有大約百分之五上下。

    各種行業綜合起來,上海這邊的國民生產總值和稅收的比例大約是保持在百分十左右。

    不過這個數據說的乃是所有稅收,其含義是特指上海的國民生產總值可以為帝國提供百分之十左右的稅收,但實際上上海自身是收不到那麼多稅的。

    因為一個國家的稅收是通過眾多方式收取的,不是說某個企業生產出來市場價值十圓的產品,然後地方財政就能夠直接對企業徵收一圓的稅收的,實際上這一圓的稅收是通過產品的流通渠道中徵收上來的,包括企業的營業稅,負責產品運輸的運輸企業的營業稅,批發商的營業稅,最後零售商的營業稅等。

    而上海乃是一個典型的製造業基地,其產品不是出口就是運往國內各地銷售,因此是不可能把這十分之一的所有稅收都收上來的。

    因此雖然上海的國民生產總值雖然已經一個相當龐大的數據,其1859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有望突破八億圓的關口,但是上海一地裡的徵收的稅收實際上相當並不多,包括海關在內,其直接劃歸中央財政的稅收三千萬左右而已,另外上海這邊尚能保留大約兩千萬圓的地方稅收。

    國稅和地稅加起來的,大約就是五千萬這樣子,佔據工業產值大約百分之六上下。

    而這也是為什麼蕭昌中並沒有說北岸工業區給上海提供了多少稅收,而是說給帝國提供了多少稅收的原因,因為僅僅上海自己這邊的話,實際上是收不到一千多萬稅收的。

    蕭昌中是要讓郭龍雲認識到北岸工業區是成功的,而這個成功並不是建立在原來商貿區原本就有的,而是他這三年來一手建立起來的。

    聽到蕭昌中以及上海的工商廳、財務廳等經濟相關的官員們張口就是多少個億,隨便說個數據都是幾千幾百萬的時候,這讓郭龍雲更加感嘆國內其他地方的落後和發展困難。

    他來上海之前,基本上已經和長江沿岸有潛力辦工業的城市都走了一邊,目前長江沿岸流域裡,最具工業發展潛力的乃是皖南當塗了,畢竟靠著一個馬鞍山鐵礦具有天然的優勢,此外就是湖北的武漢三鎮了,深處內陸,同時還是目前中大型運輸船隻能夠沿著長江最深入的大型城市,然後又可以通過湘江,長江上游進一步把產品散發出去,地理位置相當好,可惜就是工業基礎過於薄弱。

    去武昌視察的時候,湖北那邊是相當重視,湖北巡撫率領武昌道道員,武昌府知府等當地一大票高原上下一起努力,在報告會上規劃了一個他們自己心中認為規模極為龐大的武昌工業區發展計畫,計畫的詳細內容不說了,基本就是抄襲上海這邊的工業發展計畫,試圖以紡織為核心,然後輔以其他製造業等。

    但是他們提供的目標是五年內,讓該工業區的年工業產值達到一千萬以上,首年的工業產值期望值只有可憐的五十萬而已!

    湖北那邊這麼重視郭龍雲的巡視,是因為郭龍雲手裡握著極為重要的權力,就是為帝國的下一個大規模工業基地選出一個地方來,而現在湖北的武昌、直隸的天津、廣東的廣州、浙江的杭州、甚至長沙、武昌、還有蘇州、揚州、鎮江等城市都是進行爭奪。

    以帝國目前的財政情況,前兩年頂多就是扶持一個地方大規模發展工業,其他地方的話只能象徵性的撥付一些資金了。

    然而不是每個地方都和上海那邊一樣,已經具有了完善的自我造血功能,不但能夠給中央提供數以千萬計的的國稅,而且上海的地稅每年都有一千多萬,所以上海可以自立根生打造出一個北岸工業區來,但是國內的其他地方根本就沒有這個能力,他們要發展工業,尤其是對大規模的發展,就必須得到來自中央財政的大力扶持,單靠他們自己的地方財政根本就玩不轉。

    郭龍雲一路走過來,這些地方官員們都是極力的想要給郭龍雲留下良好的印象,進而給自己的城市拉到中央財政的支持,只要能夠在自己的任上搞出來一個工業區,哪怕是規模不如當涂那邊的工業區,更不和上海那邊去比,但是只要能夠搞出來那就是一大政績,而政績就代表著陞官發財。

    這對無數官員而言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然而讓郭龍雲有些失望的時,這些人的眼界和格局還是略小了些,除了自己的老部下安徽巡撫畢宣溪提出來要把當涂工業區的規模在未來擴大十倍,爭取工業產值破億的目標還算可以外,其他人的眼裡都是只有幾十萬幾百萬的規模。

    他們認這十萬,百萬規模的工業區就已經夠大了。

    唉,如果讓他們來到上海,看到那個幾乎比整個京師的城池都要大的多的北岸工業區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那些從來沒有見識過何為工業的官員們,是很難想像的出來,一座投資上百萬的紡紗廠竟然能夠用於工人數以千計,僅僅是一座廠子就和一個小城市差不多,而數十家甚至上百家工廠彙集到一個地方後,其規模是有多麼的龐大,帶來的經濟效益遠遠不是這些工廠自身的工業產值就能夠代表的。

    建立一個工業區,其實就是打造一座全新的工業城市,並不是僅僅建立起來一座工廠那麼簡單。

    聽罷蕭昌中等人的報告會議,郭龍雲也沒有在上海多待,反正上海的發展是用不著他操心的,現在的上海上面有林哲親自盯著,下頭有蕭昌中管著,旁邊還有一個不倫不類的『市政管理委員會』監督著,只要不是老天劈下一道神雷,基本上很難阻擋上海的崛起。

    現在郭龍雲要操心的是其他地方!

    離開上海後,他乘坐海軍運輸郵件以及補給物質的蒸汽運輸艦,然後沿著海岸線一路北上,他這是要去天津。(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二十四章 理想和現實

    南京中華宮裡,剛啟用不過一個月的新華殿內大量的官員進進出出。

    自從前個月新華殿完成全部的內部裝飾後,上個月就是挑選了一個所謂的黃道節日,然後林哲正式從平仁堂牽往新華殿辦公。

    隨同林哲一起進入新華殿辦公的還有宮務廳的諸多機構部門,包括秘書處、侍從室、經濟規劃委員會。

    入駐的文職辦公人員大約有三百多人!

    至於原來的平仁堂一開始是打算挪移出來作為他用的,但是現在各大政府機構都已經有了固定的辦公機構,再加上平仁堂不管怎麼說,依舊位於中華宮之內,屬於宮殿之一,也不好安排內閣或者其他部門的機構入駐。

    另外考慮到皇帝威嚴之類的問題,別人也沒有膽子使用林哲用過的辦公室,所以就是閒置了下來,有時候林哲會在平仁堂裡接見臣子。

    新落成的新華殿規模極大,佔地面子將近八千平方米,一共有三層,建築面積達到了兩萬多平方米,不過地方雖然大,不過一下子湧進來三百多人也不至於顯得太過空曠。

    為了修建這座新華殿,耗費的人力物力是相當多的,只是修建這座宮殿以及皇宮的其他建築的資金以及各種材料的來源相當複雜,同時諸多材料是相當珍貴無法用正常市價來計算,即便是負責營造皇宮的營造事務處也很難真實的統計出營造這座新華殿到底花了多少錢。

    但是整座中華宮,包括中華宮外圍的廣場,綠化地帶。各部政府大樓的話,這偌大的政治地帶一共歷時三年。先後有超過一萬人參與施工,僅僅是表面上的中央財政支出就有八百多萬。另外宮務廳的財務處也是隔三差五撥付資金,加起來大約也有兩三百萬,此外還有各地地方政府進貢的諸多珍貴材料,來源更加廣泛的各種藝術品,有軍方繳獲,有皇室自己拿出來的,有官員、士紳進貢。

    如果只用表面的金錢來計算,大概是花費了一千五百萬圓左右。但是如果把徵用的免費工人,參與建築的軍隊。進貢的那些貢品全部算上的話,估計花費超過三千萬圓。

    只是這些都是表面花費,實際上帝國真正拿出來修宮殿的錢並不多,而且是前後三年陸陸續續的支付,甚至在財政緊張的時候還停下來了好幾個的施工,因此總體而言,並沒有對帝國財政造成太大的影響。

    真正花錢的其實只有皇室而已!

    拿錢出來修皇宮,這倒不是林哲自己的意思,而是太后林老太太的意思。她覺著自家皇室產業不也缺錢,而且自家的皇室產業有多少錢對於已經身為太后的林老太太來說並沒有多大實際意義,左右不過是一堆數字而已,所以林老太太是很捨得花錢的。

    總體而言。皇室一家這幾年雖然每個月都能夠固定從國庫裡拿到皇室生活費,但實際上往往是轉手就貼進了皇宮營造中,皇室的花費基本上都是自掏腰包。而且每年還貼補國庫數以百萬計。

    因此皇室這些年實際上沒花國庫一分錢不說,還倒貼了好幾百萬。

    這當皇帝當到這份上。林哲自詡不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是也算得上是一個明君了。

    實際上。任何一個有野心的統治者都壞不到那裡去,因為他們想要豐功偉績,所以他們需要把國家治理好,因此就會做出一些對國家和民族有利的事。

    次一些統治者是那種沒有野心,得過且過的那種人,他們沒有理想,沒有任何想要做的事,所以就是安心於過這醉生夢死的生活,這對國家而言無疑是好不到那裡去的。

    不過對於國家和民族而言就是那些認不清現實,然後又有著空大理想的人。

    理想過了頭並不是什麼好事,比如楊廣為了征服朝鮮擴大疆土,就把好端端隋朝給玩沒了,崇禎也是有理想的,但是這人的才華能力連三流都算不上,所以施政幾十年非但沒有把滿清滅掉,反而把自己給弄的上吊自殺。國外的拿破崙也是,他的能力自然是有的,奈何他的理想實在太大,妄想統一歐洲,還想征服俄羅斯,所以最後他把法國也玩殘廢了,後世的希特勒更是典型的例子,把德國玩殘了不說,還帶著好幾千萬的德國人一起死,典型的眼高手低。

    有這麼多前人後事擺在眼前,林哲的性格也不是和威廉二世那樣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他這人處理事情現實的很,而且哪怕是有著穿越者的狂妄和自傲,但是他也沒有想過統一地球,征服太陽系之類的偉大理想。

    他一開始的想法挺簡單的,那就是在這個時代活下去,並且活的好好的,後來嘛自然是想要統一中國,過一把開國皇帝的癮頭。

    現在嘛,他想要帶領中國崛起。

    至於要崛起到什麼程度,林哲覺得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裡看到中國能夠和後世的美國那樣當一當世界警察就好,至於征服亞歐,統一全球這種事就算了,太累。

    只是林哲也知道,自己的這個理想有些太大了!

    只是人活著不能沒有理想,大多數普通人的理想是賺更多的錢,玩更多的女人,而林哲的理想嘛,則是帶領中國崛起,然後過一把偉人的癮頭。

    嗯,如果偉人不行的話,那當一個千古罪人也勉強可以,反正不管是名留青史還是遺臭萬年,林哲都得確保千年後的人們能夠記得自己,不管自己給他們帶來的是幸福還是災難。

    心中的這種偉大理想,林哲自然是不奢望能夠短時間內達到,他是一個比較現實的人,心裡頭雖然有著這些理想,但是他同樣能夠認清楚現實,所以他是嘗試著一步一步朝著自己的理想前進,而從來不奢望能夠在幾年內完成,至於能夠做到什麼地步就什麼地步吧。

    有時候,人們滿足的並不是達成理想後的結果,而是朝著理想前進時的過程!

    這樣的一個林哲,你不能奢望他和明治天皇那樣為了購置戰艦把自己餓個半死,無數國民食不果腹的時候,林哲依舊每天山珍海味。

    但是他同樣也不會和那些昏君那樣,為了自己的享受而不顧國家和民族。

    個人的享受他要,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他同樣也要。

    新華殿內的林哲辦公室內,林哲正在和往常那樣接見臣子們,這次來的是司法部大臣錢翰軒,一個只有二十九歲的年輕人。

    哪怕是中華帝國的軍政要員的年齡普遍年輕,但是普遍也以三四十歲為主,而大部分都是四五十歲以上。

    內閣裡頭,不滿三十歲的內閣成員,只有錢翰林一人而已!

    他之所以能夠以三十不到的年紀成為司法部大臣,自然有著他的過人之處。

    此人並不是大陸諸省,而是一個南洋華人,此人祖籍廣東,後其祖父就是因為經商在南洋安家,後來開枝散葉,錢翰林出生於新加坡,其母親還是一個金發碧眼的法國女人,年幼時他就是接受的西式教育,少年時代被其母親帶往法國就學,學的乃是法律。

    二十三歲回到新加坡繼承家族的一家遠洋航運公司,可惜他做生意的天賦不怎麼樣,家族的航運公司很快就被他折騰破產了,後來不得不到各地找工作謀生,一次到上海後,他就是機緣進入了林哲的幕府,雖然為人極為年輕,但是他卻是當初林哲麾下唯一一個懂得西方法律的人才,所以頗受重用。

    在他的支持下,制定了商貿區的一系列獨特的法律法規,成為林哲麾下的司法體系的第一人。

    後來他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帝國的司法部大臣,1857年擔任司法部大臣的時候,他不過二十七歲而已!

    只是錢翰軒雖然年輕,但是外觀卻是長的相當老成,一眼看上去還以為是四十多歲的人呢!

    此時的他正對林哲道:「現在的刑法和以往的前清律例相比,已經廢除了很多不適宜時代的法律法規,整個刑法體系結合了英國還有法國等國的體系,然後還參考了前清、前明的律例。

    目前正在進行最後的修繕,確定明年一月準時頒布!」

    林哲面帶微笑道:「刑法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民商法,乃是帝國法律體系的根基之一,你司法部那邊要慎重再慎重,避免到時候出現什麼亂子!」

    錢翰軒道:「微臣明白!」

    此時林哲合上了手中的報告書,然後道:「現在公事說完了,朕再和愛卿說說私事!」

    「私事?」錢翰軒面露詫異,他雖然被林哲極為看重,但說實話他和林哲並沒有什麼太過密切的私人關係,而且錢翰軒為人也比較木訥,不太擅長處理人際關係,如果不是這個性格的話,當年他也不會短短一兩年裡就把祖傳的家業折騰了個精光,最後被迫到上海找工作謀生了。

    所以他和林哲平時裡是沒有密切聯繫的,見林哲的時間也比較少,見面基本就是談司法事務。

    如今林哲卻是說也和他說私事,這讓他有些詫異!

    「據朕所知,愛卿的幼弟尚未婚娶吧!」林哲說這話的時候,臉色都是帶有一絲尷尬,這當媒人說親這事,林哲前後兩輩子還是頭一次干。(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二十五章 提親

    但是想到那個已經二十歲依舊深居後宮的三妹他也是不得不拉下這個臉來!

    林哲有三個妹妹,分別是沈姨娘所生的大妹芝瑩,林姨娘所生的二妹芝依,已經去世的鮑姨娘所生的芝瑜。

    這三個妹妹並不是林母所生,在林父還活著的時候林老太太就不怎麼待見她們,自從林父過世以後,等林父過世以後就更懶得搭理她們了,平日裡都是不管不問,以至於這三姐妹以及那兩個姨娘的存在感極為薄弱,估計除了那些僕人侍女外,都很少人還知道他們的到底是死是活。

    不過好歹林家是個大家族,這三姐妹以及她們的母親雖然存在感薄弱,但是林家總不會少了她們的生活供給,除了沒啥存在感外,生活上倒是依舊保持了華貴。

    其大妹芝瑩在1856年就嫁給了石琅翼,這是一樁非常單純的政治婚姻,當時的石琅翼是為了爭取重新獲得林哲的信任才求親的,不過據說婚後生活倒還算美滿,如今已經育有一子。

    而二妹芝依也是在1858年的時候嫁了出去,這嫁的倒不是現任軍政要員,而是江道泉的次子。雖然江道泉這人保守頑固,又臭又硬,而且說實話長的不咋滴,一眼看上去就是一副奸臣的模樣,但是他那兒子卻是品行相當不錯,而且才華學識皆是一等一的,1857年的登極恩科裡高中進士,從政兩年後如今在浙江一縣當著知縣。

    去年林姨娘在皇家宴會的時候,和石琅翼的夫人相談甚歡,然後約下了這婚事,太后林老太太本來就不關心他們,自然也就沒啥意見了。至於林哲也沒意見,雖然他對江道泉的個人感覺不好,這人雖然讓人討厭。但是能力還不,但是從江道泉這幾年一直穩坐教育部大臣上就可以看得出來。林哲任用軍政要員的時候,還是不太會根據自己喜好任命的。此外,他一直留著江道泉,也是因為內閣也需要一些傳統保守派的聲音,任何事情都不能往極端方向發展,現在的內閣裡充滿了激進改革派,就連畢余同這個老傢伙也都是天天叫嚷著各種改革,這種情況下有江道泉這個老頑固盯著。能夠平衡的保守和激進的力量對比,不至於失衡。

    但是剩下的三妹芝瑜就慘一些了,林老太太對她不聞不管,而且她母親早早去世,所以也就不可能和芝依那樣有親母親給她張羅。

    而且這幾年都生活在宮中,一個人也是孤苦伶仃了,眼瞅著自己一年比一年老,普通人家的女兒十四五歲就得安排親事了,十八歲都是名副其實的老姑娘了,而二十歲更是老的不能再老的姑娘了。

    這無依無靠的芝瑜雖然只是個深閨女子。但是也知道如果自己不主動一些的話,估計那老太太還有自己的那只是名義上,但是一年到頭都見不到的大哥就能夠把自己徹底忘記了。

    所以是大著膽子去見了林哲。當然了女孩子家肯定不會明著說自己已經二十了,再等的話就嫁不出去了,只是隱晦的說前幾天大姐帶著兒子進宮,那孩子有多可愛多可愛之類的。

    林哲是什麼人,和臣子們天天玩勾心鬥角,這略微一聽就是明白了七七八八!

    他和林老太太略微提過一次三妹的婚事,但是不得不說林老太太實在是有些過分,她現在的心思都放在自己的孫子孫女上,口上說會看著安排。但是幾個月過去了什麼動靜都沒有。

    這不,前幾天林哲又是見到了自己的三妹芝瑜時。就可以看見這個三妹的日子的確過的不怎麼好。

    儘管他的確對這三個妹妹都沒有什麼感情之類的,但是到底是她們的大哥。總不能不管不問啊!

    這不,讓秘書處略微打聽了打聽,選出了幾個年齡適合,各方面比較出色的年輕人出來,然後隨便找了個藉口開了一場小小的宴會,然後讓自己的臣子們把子侄後輩帶上,其中就有幾個秘書處挑選出來的幾個候選人。

    然後林哲讓自己的三妹在後頭觀察那幾個人,選好那個他林哲就親自幫她提親。

    芝瑜後來就是看上了錢翰朗的幼弟錢翰秉!

    那錢翰朗的幼弟翰秉和他一母同胞,都是混血兒,那相貌中西結合,還和他大哥的黑眼睛不同,他的眼睛還是藍眼睛,長的這麼帥也就怪不得讓芝瑜一眼就看上了,女人嘛,大多是喜歡帥哥的!

    所以,才有了今天林哲親自找錢翰朗說這事!

    前後兩輩子,林哲還是頭一次做提親說媒這種事,饒是他身居高位日久,但是還是不經意間露出一絲尷尬之色,只是對面心中更加駭然的錢翰軒卻是沒看到林哲的那一絲尷尬。

    現在他的腦子正在快速轉動著,很明顯林哲不會無緣無故說這些!

    錢翰軒雖然為人木訥,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但是絕對不能說他是笨蛋了,他只是略微一想大概就是想明白了林哲為什麼會突然問自己的幼弟婚配與否,非常明顯這是想要把他三妹許配給自己的弟弟。

    他在林哲手下做事也有好幾年了,對林哲的性情算是略有瞭解,他知道林哲在平常時候是不怎麼關心一些軍國大事之外的日常瑣事,更加不會對臣子們的私生活過問,和臣子相處的時候他基本都是公事公辦。

    同樣的,林哲也非常排斥外臣關注他自己的家務事,也就是皇室事務。

    之前有個民政部的大臣上摺子說,李惠嬪為皇室產下皇長子,於國有大功,理應立為貴妃之類的,但是這摺子剛送上去,林哲就親自在摺子上做出批示:妄議宮務!

    於是乎這名臣子在第二天就是被革職!

    於是乎眾人就更加明白,林哲是堅決不允許外臣插手內宮事務的,於是乎很多打算著上摺子要把皇長子送到皇后陳靜撫養,或者立李惠嬪為貴妃之類的人都是不約而同打消了這個念頭。

    由此可見,林哲在對待私事以及國事上,是區分的非常明顯的。

    然而今天,林哲卻是對臣子說起了私事,其中用意自然是非常明顯了。

    下一瞬間,錢翰軒又是考慮起來,一旦自己的幼弟娶了皇上的三妹為妻,這對自己的仕途,對自己弟弟的仕途是好是壞?

    要知道歷史上的所謂駙馬並不是那麼好當的,所謂的皇親國戚也不是那麼風光的,相反這些人一直都是被主流政治力量排斥在外的。

    如今的中華帝國新立,雖然說暫時還沒有明顯的排斥外戚、皇親國戚的力量,但是外戚力量的過於龐大已經是引起了軍方以及內閣諸多高官的不滿。

    但是錢翰軒更加清楚,不管自己怎麼考慮,但是面對今天林哲的問題,他只有一個答案:

    「回皇上,微臣幼弟尚未婚配!」

    接下來的事就是很自然了,林哲後頭沒有明著說什麼自己尚有一個三妹之類的話,而是又是隨口扯了幾句家常話後,錢翰軒就是辭別而去了。

    三天後,在林哲的親自安排下,皇室又是舉辦了一次遊園會,不過這一次的舉辦人卻不是太后或者林哲,而是由皇后陳靜舉辦,邀請了在京的軍政要員們的家眷前往參加。

    而這一次的晚宴有意無意間,林哲是沒有去的,而那些軍政要員們在聽聞皇上不參加後,很自覺的也不會親自前往,要不然一群老頭子大男人看什麼晚宴了。

    去的都是各家的女主人,然後攜帶適齡子女參加!

    大體上很有後世那種相親大會的感覺!

    趁著這次機會,林芝瑜正式和錢翰秉相見相識,當然了,這兩個人去之前都已經是提前知道,這次所謂的遊園會其實就是專門為他們的正式面見而舉辦的。

    錢翰秉雖然不知道自己為何會被皇室看上,但是聽大哥說是皇上林哲親自說起的這事,雖然心中感覺怪怪的,但是他也不是迂腐之人,所以沒有抵抗或者拒絕。

    雖然錢翰秉自身不從政,而是從商,自己在南京開了一家洋行,專門販賣各類進口的洋貨或者各類國產的新鮮工業產品,不過他的政治眼光還是有的,他非常清楚自家根本沒有拒絕皇室提親的底氣,錢家作為中華帝國裡的新貴,全家的支柱都是靠著大哥錢翰軒一人身上的,一旦拒絕這一次的親事,以陛下的聖明興許不會說什麼,但是多少會給陛下心裡留下一跟刺,長久以後對大哥錢翰軒的聖眷肯定會產生負面影響的。

    既然無法拒絕,而且心底裡也不覺得這一次的親事有什麼不妥,所以錢翰秉很痛快的接受了這一次的相親安排。

    見到林芝瑜的時候,錢翰秉還是覺得比較滿意的,這位皇三妹的性格看上去比較溫柔,說話的聲音也是軟軟的。

    等這兩個年輕人見了後,接下來就是正式進入了提親的程序,錢翰軒在數日以後選擇了一個黃道吉日,請總理大臣畢余同為媒人前往皇室提親,而皇室諸人,包括陳靜,林老太太等人都是知道了的,她們本來就對林芝瑜不太關心,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反對的理由了。(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二十六章 昆明激戰

    就當林哲在南京為自家妹妹操辦婚事的時候,在雲南數萬名中華軍將士們卻是繼續朝著雲南昆明方向進軍。

    從進入貴州開始,中華軍的行軍速度就是變得極為緩慢,這大西南地區的地形實在太過複雜,而且西南地區的氣候和國內其他地區不太一樣,尤其是雲南屬於高原地形,而且還是靠近熱帶地區,氣候潮濕而炎熱,這讓相當多士兵很難適應當地的氣候,出現了大規模的傷病情況。

    不過這些困難依舊沒能擋住中華軍的西進步伐,進入雲南後,中華軍和鎮胡軍進行了多次的外圍交戰,規模雖然不大,都是營團級別的戰鬥,但是卻充分表明,他們已經距離鎮胡軍的主力越來越近了。

    1859年十二月二十四號,西曆聖誕節的前夕,石琅翼所部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是抵達了雲南昆明城外

    此時,石琅翼所部的第四軍已經只剩下三萬人不到,其中一部分是留守在貴州雲南等後方地區保護補給線,另外一部分則是因為傷病的非戰鬥減員。

    「第五軍已經拿下了重慶,想來不用多久就能拿下成都了,而第六軍那邊怕也是拿下了蘭州了,和他們一比,我們的進度就要慢了許多」石琅翼看著後方轉送過來的戰報,上面說的是第五軍在半個月前對重慶發動了總攻,歷時三天苦戰後成功攻克重慶,並擊潰太平軍至少十五萬人以上,單單是俘虜就是抓了超過十萬人

    「我們進度雖然慢了一些,但是這是因為一路上的路途實在難走,而且我們要打的是林成庭的鎮胡軍,謹慎一些是應當的,畢竟鎮胡軍不是太平軍,也不是那些清軍。」

    太平軍在四川雖然擁軍數十萬之多,但是誰都知道這數十萬的軍隊都是冷兵器為主,而且這些冷兵器部隊也不是什麼正規的部隊。而是一些被挾裹的流民而已,哪怕是入川的第五軍只有兩萬人左右,但是要想擊潰他們也是輕而易舉的。

    早年在蘇南以及安徽等地作戰的時候,中華軍方面就已經是多次擊潰了十倍甚至數十倍於己的太平軍流民大局。當年中華軍還是余勝軍的時代,就能夠在蘇州城外以數千兵力大敗太平軍四萬大軍。

    而後在安徽的時候,中華軍也只用了區區萬人左右的部隊就是陸續擊潰了超過三十萬的太平軍。

    由此可見,在中華軍面前,太平軍的這些流民大軍就算有幾十萬之多。但也是不頂用的,遠遠無法和那些清軍的新軍,湘軍,以及鎮胡軍這些新式部隊相提並論。

    因此中華軍的入川幾乎是看不到任何失敗的可能性,哪怕是太平軍號稱擁軍百萬之巨。

    西北方向也是如此,雖然新疆那邊出了意外,冒出來一個阿古柏佔據了大半個新疆,但是陝西甘肅等地的清軍絕對不是西進中華軍的對手,拿下他們甚至都不用多少時間。

    進入1859年下半年後,中華軍在國內地區的戰鬥基本上已經是肅清掃蕩作戰為主。不管是四川還是大西北地區,太平天國或者清軍殘餘勢力已經很難組織起對抗中華軍的有力抵抵抗。

    唯一的麻煩就是跑到雲南的林成庭了。

    這個林成庭雖然在中華軍手底下屢戰屢敗,但是這人也就是打仗指揮不怎麼樣,而且也是受到了客觀條件的限制,使得他的部隊在武器裝備上遠不如中華軍。但是這人練兵的本事卻是一等一的。

    從江西退走的時候,他只帶走了萬人不到的鎮胡軍主力部隊,但是等他在湖南南部貴州雲南等地轉了一圈,然後盤踞在雲南的時候,短短半年時間不到他就已經重新拉出來了一支超過三萬人的部隊。

    而且聽說他不知道通過什麼手段,竟然從法國人還是英國人手裡弄到了大量的洋槍。他麾下的鎮胡軍依舊是使用火槍的新式部隊。

    而且其中不少還是從英國人手裡弄到的恩菲爾德1853步槍,這槍可是當代最先進的米尼步槍之一,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1856年型林德步槍的原型。

    之前石琅翼麾下的第四軍和鎮胡軍進行的多次外圍交戰中,已經是發現了鎮胡軍使用了這種武器。並給中華軍帶來了一定的麻煩。

    要知道,第四軍裡的主要步槍也是米尼步槍,裝備後裝步槍的部隊並不多,只有兩個混成旅而已,即第一近衛混成旅,然後剛換裝不久的第二混成旅。至於第四師第二師依舊使用1856年型林德步槍。而第十七師的話,這支湘軍改編而來的部隊還在用著燧發槍呢。

    這種情況下,如果鎮胡軍大量使用米尼步槍的話,將會給第四軍帶來不小的麻煩。

    想到這裡,石琅翼不由得對那些英法蠻夷心生恨意,這些洋人有事沒事就喜歡給帝國搞亂,自他們在上海戰敗後,一心想要報復的他們不但在新疆**等地搞事,還在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地區動搖中國的宗主國地位,現在更是直接向林成庭優惠提供大量的先進步槍,試圖扶持出來一個可以對抗帝國的分裂勢力來。

    不過雖然把這些洋人恨的牙癢癢的,但是石琅翼也是知道這些事和自己沒有多大關係,洋人外務自然有外務部去做,現在自己要做的就是把林成庭徹底幹掉。

    於此同時,昆明城內,林成庭看著城外密密麻麻的中華軍營帳,也是心底不由得嘆氣,雖然他早就知道中華軍會追來雲南,但是這來的太快了,比他預料的要快得多。

    當初他從江西逃走的時候,就是很清楚不管是曾國藩還是石達開都是擋不住中華軍的西征攻勢的,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曾國藩竟然不戰而降,讓中華軍一下子就把兵鋒推進到湖南貴州等地。

    如果曾國藩不主動投降的話,湘軍雖然打不過中華軍,但是多少也能夠支持幾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而這些時間對於林成庭而言相當重要。

    他一路轉進雲南,雖然一路搜刮了不少金銀,把部隊擴充到了三萬人以上,同時那些緬甸還有越南方向的法國人以及英國人主動找上門來,表示願意廉價為他供應大量的軍械。

    林成庭才不管這些英法洋人想什麼的,既然有軍械送上門來他自然就是不客氣的全拿了。

    這一次英法兩國是非常大方,給林成庭分三次至少運來了超過兩萬支槍支,據說其中大部分槍支還是人家在印度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現役裝備直接抽調過來的。

    其中半數是老式的滑膛火帽擊發步槍,還有大約萬支卻是線膛米尼步槍。

    同時還有二十多門十二磅的前裝火炮。

    儘管為了拿到這一批的軍械以及彈藥,林成庭是把搜刮來的金銀都花費了大半,但是對於林成庭來說依舊是極為划算的。

    但是這些軍械剛到手不久,他的部隊前後訓練了也就三個月左右而已,這單純的新兵怎麼打得過中華軍的虎狼之師?

    為了給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他是採取了空間換時間的措施,主動放棄了貴州以及雲南的東北部地區,全面退縮昆明。

    甚至昆明都不是他退卻的終點,在昆明這裡他只有一萬人左右的部隊而已,實際上他的主力部隊部署在大理那邊,他只是希望利用昆明這座主要城市拖住中華軍一段時間,哪怕是半個月,一個月也好,這樣就能夠給自己更多的緩衝時間。

    只要有了足夠的時間,他才能把麾下的部隊訓練出來,這樣他才能夠談得上真的抵抗中華軍,從而在雲南站穩腳跟。

    林成庭的這些打算石琅翼自然是不知道的,石琅翼不管林成庭怎麼想,他只需要把昆明拿下來就行了,然後再把大理打下來,基本上整個雲南的主要地區也就落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這林成庭就算是退入深山老林,但是除非他想要去當野人,不然的話帶著一支近代部隊的他是不可能在窮山僻壤裡堅持太久的,餓不死他都得耗費彈藥而潰散。

    近代開始,戰爭打的就是軍械武器

    沒有大量的軍械武器補充,他林成庭就算能夠把野人訓練成合格的士兵一樣也沒用

    十月二十八號,石琅翼率領第四軍正式對昆明發動總攻,林成庭為了給在大理的部隊爭取更多的時間,親自坐鎮昆明組織防守。

    雖然中華軍方面佔據了兵力優勢,同時也具備一定的武器優勢,但是鎮胡軍也是打了好幾年仗的老軍隊了,士兵雖然多數都是新兵,但是那些軍官們卻都是老骨幹,而且他們得到了洋人提供的武器後,戰鬥力依舊不可小窺。

    而石琅翼率領第四軍在雲南作戰,兵力以及軍械彈藥的補充也極為麻煩,所以也不會不顧損失強行進攻,而是採取逐步蠶食,慢慢擴大戰線缺口的保守戰術來爭奪昆明。

    饒是如此,激戰五天後,雖然中華軍已經攻克了鎮胡軍大半的防線,迫使鎮胡軍退守城牆下的第二道防線,但是第四軍自身也是損失較大。

    前後已經傷亡約千人,這對於第四軍來說有些難以接受

    不得已,石琅翼暫停了大規模攻勢,開始進行休整期,並調整戰術避免更多的傷亡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二十七章 大理苦戰

    對昆明的猛攻雖然讓第四軍自身也承受了一定的傷亡損失,但是對於守城的鎮胡軍來說更加難受。

    和中華軍交手多次的林成庭已經算得上是非常熟悉對面的中華軍的戰術方式,防守作戰中他是極力避免讓自己的部隊和中華軍進行中遠距離上的交火,往往是把中華軍放近了再打,把交戰距離保持在百米甚至五十米以內。

    有時候甚至是放棄火力的對射,一直到中華軍沖上他們的陣地後才進行肉搏反擊。

    這種防守戰術固然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華軍的火力優勢,但是中華軍之所以能夠橫掃國內,可不僅僅依靠火力優勢,很多大規模戰役的勝利都是用刺刀肉搏來奠定的,所以哪怕是林成庭把中華軍放進來進行刺刀肉搏,但事實上訓練時間不長的鎮胡軍依舊很難擋住中華軍的進攻。

    不過,總比這種刺刀的肉搏雖然很吃虧,但是總比在中遠距離上的交戰而白白挨打強得多,林成庭成功的讓中華軍在昆明城外傷亡了千人,這就是這種防守戰術的成功。

    只是鎮胡軍自身的傷亡更大,陸續交戰十餘天來,林成庭麾下的部隊已經死傷超過三千人,而且這還是擁有大量防禦工事的情況下,如果是野戰的話,估計鎮胡軍的死傷還要多上兩倍甚至是三倍以上。

    這也是之前為什麼林成庭一直避免在外圍進行大規模抵抗的原因,因為他深知野地交戰的話,自己的部隊更加打不過。

    而此時,林成庭知道事已不可為,知道自己在昆明也就只能做到這個地步了,前後也堅守了十餘天時間了,繼續堅守下去已經沒有意義,說不準還會把手裡的剩下兵力都葬送掉。

    所以他再一次果斷的臨陣逃跑,還是老一套的讓大量二線兵力吸引中華軍的主力已,而他自己則是帶著三千多老骨幹部隊向西逃走。

    察覺到鎮胡軍有收縮兵力的嫌疑後。石琅翼果斷的投入自己手中的戰略預備隊,即裝備了1858年型林德後裝步槍的第一近衛混成旅,和同樣裝備了1858年型後裝步槍的皇家陸軍第二混成旅聯合作戰,從左翼發動突襲。

    發起突襲的第一天裡。這兩個混成旅就是成功迂迴突進了三公里的陣地,最後包圍並殲滅了超過兩千名鎮胡軍的士兵。

    但是林成庭的逃命功夫再一次得到了證明,他留下了六千多名二線兵力以及城內的諸多裝備冷兵器的協防軍部隊進行死守,並且命令防守部隊發動了一定程度的反攻,而他自己卻是成功率領三千多骨幹部隊西逃。

    拿下昆明後。石琅翼發現自己苦戰十餘天才拿下來的昆明已經被破壞的相當嚴重,預料中的大量糧食以及金銀等戰利品繳獲根本就沒有多少,抓了俘虜一問,才知道人家林成庭早就把昆明全城搜刮了一邊,然後把金銀糧食運往大理,甚至把城內的青壯都是提前遷移走了,只給石琅翼留下來滿城婦孺,而且還是沒有口糧的婦孺。

    此戰裡,石琅翼的第四軍前後傷亡大約一千兩百人,雖然擊斃了超過四千名鎮胡軍。抓獲了超過了五千人的俘虜,但是審問發現這些鎮胡軍都是鎮胡軍的二線兵力,根本就沒有林成庭從江西帶來的老部隊,而且這些被俘虜的鎮胡軍裡都是一些士兵,軍官早就跟著林成庭一起跑掉了。

    很明顯,這個時候石琅翼就算再笨也知道林成庭再一次帶著他的主力骨幹逃跑了。

    氣急敗壞的石琅翼不等部隊休整,就是親自率領第四軍西進追擊,直奔大理而去。

    但是半途上卻是連接遭到了鎮胡軍小股精銳部隊的襲擾,雖然沒造成太大的傷亡,但是卻嚴重拖延了部隊的行軍速度。

    林成庭的襲擾戰術成功拖延了中華軍的進軍速度。如此也就導致了石琅翼想要在一個月內解決雲南戰事的計畫徹底落空。

    1860年一月二十六號,第四軍抵達大理,和鎮胡軍在這座蒼山腳下,洱海之畔的城市進行了大規模交戰。

    雙方的戰術和在昆明之戰的時候都差不多。鎮胡軍是死守不出,並且是利用防禦工事進行層層攔截,多次主動放棄防禦陣地然後等中華軍靠近後才發起刺刀反攻。

    而中華軍方面一方面是用第二師第四師等部隊正面牽制鎮胡軍的主力部隊,然後動用第二混成旅第一近衛混成旅等部隊進行迂迴突襲。

    這一次雙方的打的更加慘烈,林成庭的把麾下兩個裝備了米尼步槍的步兵旅作為中堅,多次正面了擊潰了第四軍的正面突破。甚至還伏擊了一次從左翼迂迴的第二混成旅。

    雙方圍繞著大理周邊地區進行的殘酷爭奪戰讓雙方的兵力都是快速的消耗

    看著前方密密麻麻,彎曲纏繞的鎮胡軍防線,石琅翼深深的嘆了口氣,這一次大理之戰比他預料的更加難打。

    通過這十多天的戰鬥,他已經是得知對面的鎮胡軍基本上都是裝備了洋槍,而且至少有八千人以上裝備的是米尼步槍。

    四天前,第十七師在進攻一段鎮胡軍戰線的時候,原本以為那段陣線裡只有那些裝備滑膛槍的鎮胡軍,但是沒有想到卻是突然冒出來大量裝備了米尼步槍的鎮胡軍,第十七師在五百米外出發,但是衝到兩百米之內的時候就已經死傷超過兩千人,最後石琅翼不得不抽調了第二混成旅從右側發動進攻支援,最後雖然成功擊退了鎮胡軍的防守,但是此戰也是讓中華軍損失慘重。

    該湘軍改編而來的第十七師死傷超過兩千

    但是他知道自己的損失雖然大,但是對面的林成庭情況更加不好通過這十多天的戰鬥,他的第四軍至少擊斃了超過四千人的鎮胡軍,僅僅從戰鬥傷亡對比來說,中華軍依舊保持了絕對的優勢。

    所以哪怕是打的很艱苦,但是石琅翼依舊咬著牙讓部隊繼續進攻,不收復大理,他的西征就談不上成功,不殲滅林成庭所部,這雲南就永無寧日。

    雙方的攻防戰還在殘酷的進行著

    二月十四號,即便是春節期間但是石琅翼依舊沒有停下進攻

    為了一次性突破鎮胡軍的防線,他整合了麾下最精銳的第二混成旅以及第一近衛混成旅,給他們重新補充了新兵以及大量後裝步槍,把這兩個混成旅恢復到了滿員滿裝的狀態,然後組成迂迴軍團再一次從側翼發動大規模的迂迴進攻

    同時為了配合迂迴部隊的行動,他命令正面已經受創不小的第二師第四師等部隊發動大規模的正面伴攻,用以牽制敵軍兵力調動。

    這兩個混成旅的總兵力加起來接近萬人之多,這一次他們的不僅僅是短距離的迂迴,而是繞過了下關,然後從洱海東岸用大量簡陋的竹排木筏等橫跨洱海,越過洱海後在距離大理只有五公里的岸邊登陸。

    聽聞身後有大量中華軍度過洱海登陸,大理也危在旦夕的時候,林成庭沒有絲毫的由於,從下關防線上抽調了大量兵力回援大理城。

    二月二十一號,中華軍之迂迴兵團在大理城外圍點打援的戰術,擊潰了林成庭從下關防線抽調增援大理的援軍一個旅四千人。

    而這個旅乃是林成庭麾下僅有兩個裝備米尼步槍的步兵旅

    次日,中華軍迂迴兵團掉頭襲擊了大理城,擊潰了城內大約三千人的鎮胡軍後攻克該城

    稍候,迂迴兵力直接離開大理,直奔下關而去,他們要和東面的第二師第四師等部隊夾攻林成庭的主力部隊。

    稍候數天裡,雙方一共四萬人的大軍在下關這片彈丸之地裡進行了最後的決戰,石琅翼率領第四軍一共兩萬五千餘人對尚餘一萬五千多人的鎮胡軍進行了前後夾擊。

    而這一次的戰鬥和以往的雙方攻防戰有些不同,由於地形的限制,雙方爆發了多次步兵團規模以上的線列對射戰鬥。

    這是因為林成庭已經發現背後的中華軍迂迴兵團都是用後裝步槍的,他要打贏這場仗,要活下去那麼突破口只有擊潰正面的中華軍,所以他是得知自己的大後方大理被攻佔後,把握了僅剩的最後一絲機會主動朝著石琅翼親自率領的正面部隊發起了全面反攻。

    中華軍的總兵力雖然要多一些,但是迂迴部隊就有一萬人了,正面戰線也不過一萬多人而已。

    而林成庭彙集起來發起反攻的兵力卻是超過一萬五千人,而且心知不擊潰正面中華軍突圍而走的話,自己就得死在這裡的林成庭可是拿出了當年攻打南京的勢頭。

    親自到前線鼓舞士氣不說,而且還親自率軍發起衝鋒,這等勇武更是讓他麾下的鎮胡軍一個個都跟小宇宙爆發一樣,戰鬥力瞬間提高了好幾節。

    這裡不得不說林成庭之所以屢戰屢敗還能東山再起,是因為他手底下有著一群生死不離的骨幹將士,這群人大多是跟著他征戰多年的老部下了,當年天京內訌的時候,這些部下的家眷們和林成庭的家眷們一起在南京內被洪秀全給殺了個精光。

    怎麼說呢,這些人自從天京內訌後,大多都是光棍一條,而且心中充滿了仇恨,要不然也不會這麼堅定的站在林成庭身邊不離不棄。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二十八章 林成庭入緬

    就和每個成功的梟雄一樣,林成庭之所以能夠得到這些多部下的擁護,自然有著他獨特的人格魅力,為人溫和,處事公平,性格堅決果斷這些都是必備的,更關鍵的是他不會一根死腦筋,打不過的時候絕對不會帶著部下去送死,而是能逃就逃。Π∈Π∈,.

    現在,林成庭再一次帶著自己的部下們逃命去了!

    而林成庭的部下們也都知道這次是要逃命去的,怎麼能夠不用心!

    鎮胡軍拿出去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氣發起反攻,第四軍負責下關正面戰事的部隊卻是連續遭受了諸多傷亡的,其中的第十七師最慘,在湖南進行整編的時候總兵力高達一萬人,但是抵達昆明的時候就只剩下八千多了,而到了大理髮起進攻的時候只剩下七千人,先前又是損失了大概兩千多人,偌大一個師只剩下五千人不到。

    其他的第二師和第四師基本上也只剩下半數兵力左右,他們的兵力倒不是戰鬥損失了多少,主要是因為傷病等非戰鬥減員,同時第四軍一路西來,也需要在沿途不斷的留下部分兵力用以控衛後方,打下一座城市就得留下一些兵力,長久以往就導致第四軍在後方留下了太多的兵力。

    這也是導致第四軍為什麼越深入雲南大理兵力越少的緣故!

    此時,林成庭就是選擇了中華軍裡戰鬥力最弱的第十七師作為反攻突破口,同時把他麾下僅剩的一個米尼步槍旅充當全軍先鋒,用以撕開中華軍的防線。

    雖然第十七師拚命抵抗,但是這些湘軍改編而來,依舊使用燧發步槍的部隊根本就擋不住林成庭最精銳的米尼步槍旅,僅僅是兩個小時不到,第十七師就是被擊潰。

    等到第四師的增援部隊抵達時,鎮胡軍已經是衝出去了至少五千人!

    而林成庭毫無意外的再一次奪路而逃!

    此番大理之戰,算得上是中華軍成軍以來打的最艱苦的一次戰役了,受到補給線遙遠。彈藥補給嚴重困難,同時將士們對當地氣候不適應造成大量的非戰鬥減員,然後地理環境也是複雜多變。

    這些都是中華軍面臨的客觀難題!

    而這些也就導致了中華軍進入雲貴的部隊高達四萬五千多,但是最後殺到大理的只有兩萬五千人而已。

    作為對比。林成庭的鎮胡軍基本都是從當地招募的士兵,自然也就談不上氣候適不適應的問題了,而且林成庭還獲得了大量的洋槍,裝備了至少上萬支米尼步槍,而林成庭這人練兵也非常有一套。儘管因為訓練時間過短,但是不管怎麼樣,他練出來的鎮胡軍都是非常典型的新軍部隊,各方面的素質其實並不弱於早年的中華軍。

    第四軍之所以還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戰術優勢,還得是靠了裝備了後裝步槍的第二混成旅以及第一近衛混成旅,如果沒有這兩個混成旅的話,只靠那些裝備米尼步槍的部隊,這打起來還不知道誰勝誰負呢。

    儘管打的很艱苦,第四軍在昆明、大理兩地至少死傷超過五千人,但是卻成功的殲滅了大量鎮胡軍。超過三萬人的鎮胡軍被擊斃或者被俘虜。

    唯一讓人覺得很遺憾的是,又一次讓林成庭逃了!

    不過雲南雖大,但是除了大理以及昆明等少數地區外,其他地方都是和原始森林差不多的地方,林成庭躲進這些地方估計也就只能當野人了。

    所以拿下大理後,石琅翼並沒有著急派遣部隊南下追擊,反正這林成庭蹦跶不了多久了。

    石琅翼是讓部隊進行休整,準備讓自己的第四軍緩一口氣後才南下追擊!

    事實上,南逃的林成庭的確和石琅翼預料的一樣,這會正看著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高山峻嶺發呆呢!

    這跑了十來天功夫。林成庭天天都在爬山,雖然也遇上了幾個小村子,但是大點的市鎮就沒幾個。

    好不容易到了永昌府的保山,但是這種偏僻地方要人口沒人口。要糧食沒糧食,至於軍械什麼的就更不要說了。

    要知道當代的雲南全省在冊人口也不過五六百萬而已,而且絕大部分都是集中在昆明周邊、大理周邊等地區,其他地方的在冊人口實際上是非常少的,有的也是那些游離在中央政權通知之外的異族土著。

    而且這些異族民風實在彪悍,這一路上他都和好幾個部落發生武裝衝突了。雖說這些原始部落土著都不不會對他的部隊構成什麼威脅,但總是這樣也讓人受不了啊,他還想著在這些地方重新招募兵員呢。

    難道天下之大,就沒有我林成庭的安身之地嗎?

    如今林成庭麾下的兵力已經只剩下五千人不到,比起當初從江西逃出來的時候還要更慘一些,唯一讓他值得安慰的是,這五千人都是他麾下最精銳的部隊,大部分都是裝備米尼步槍的部隊。

    只是如果沒有糧餉軍械補充的話,他怎麼恢復兵力啊?

    在永昌保山待了一個月後,他才是從當地招募了不足五百人的新兵,而這個時候中華軍的部隊又已經是殺到了保山。

    如果來的是中華軍的普通部隊,林成庭興許還會抵抗,但是得知追殺過來的乃是中華軍內的第二混成旅後,他立馬就是主動放棄了保山,當然臨走之前不忘把保山給搜刮了個乾淨。

    再一次踏上南逃之路的林成庭看著手中的地圖,然後把視線落在了數百里外的緬甸方向,然後抬頭看向了自己的部下:「我們在這裡搶下一塊地盤來,然後修生養息!」

    其他人基本上是林成庭說什麼他們就怎麼做,甚至都沒有人問林成庭怎麼去緬甸,去打誰,他們只知道林成庭決定帶著他們去緬甸,那麼他們就跟著殺過去。

    「待積攢十萬大軍後,我們就殺回九州!」

    「殺回九州!」

    這一天裡,林成庭率領殘兵五千人進入緬甸,進入緬甸之前,林成庭看著北面的大好河山深深的嘆了口氣,這一走什麼時候才能重新回來啊。興許這輩子是回不來了!

    林成庭帶著殘兵狼狽逃入緬甸,而後頭的第二混成旅倒是沒有第一時間進行追擊,一方面是第二混成旅南下追擊幾個月也是消耗相當大,而且這緬甸現在局勢相當複雜。中國最近和英國為了緬甸宗主權的問題是鬧得不可開交。

    中華軍這個時候如果高調進入緬甸地區,那麼將會引來佔據了下緬甸地區的英國人極大的注意力,甚至有可能引發一場中國和英國之間的戰爭。

    因此前線第二混成旅是不敢擅自決斷,而是屯兵在靠近緬甸的邊境地區,然後派人把相關情況傳回去。

    而依照當代的交通以及通訊水平。這消息傳到南京都得好幾個月以後,再等到南京做出決斷然後把相關情況返回到雲南,尤其是第二混成旅的時候,估計都得半年以後了。

    這段時間裡,林成庭基本上已經和雲南當地駐軍沒有什麼關係了!

    眼看著身後那些要命的追兵停止了追擊,一路逃命的林成庭以及諸多將士們終於是鬆了口氣!

    這連續逃了好幾個月,他們終於是能夠放鬆一二了,於是乎他們直接洗劫了當地的一個村莊,把當地村莊儲存的糧食拿出來飽餐了一頓,順便還讓將士們在當地的女人身上發洩了一番。

    順手擊潰了前來阻攔的一支緬甸貢榜王朝的軍隊。然後大搖大擺的一路繼續南下深入緬甸腹地!

    林成庭的南侵引起了緬甸貢榜王朝的巨大恐慌,他們慌忙組織軍隊前往攔截,但是這林成庭雖然打不過中華軍,而且還是被中華軍趕出了中國的殘兵敗軍,但好歹還剩下四五千人呢,而且這些將士都是追隨林成庭多年的老骨幹將士,玩了這麼多年的新軍就算再差也玩出一些心得來了。

    而且這些緬甸軍隊雖然裝備有一部分火槍,但實際運用卻是差多了,於是乎林成庭這個打仗指揮不咋滴的將領在緬甸人身上找到了自豪感。

    他通過最簡單,最經典的線列對射在臘戌北部擊潰了迎來攔截他南侵的緬甸軍隊五千餘人。然後堂而皇之的佔領了臘戌!

    佔領臘戌後,狼狽逃竄了半年的林成庭終於是再一次找到了落腳地,初步穩定了下來,林成庭在緬甸北部攻城略地。不僅僅引起了貢榜王朝的恐慌,同時也是引起了英國人的注意力。

    他們支持負責林成庭是為了讓林成庭在雲南和中華軍打仗的,但是那裡會想到林成庭打不過中華軍後,直接掉頭南下緬甸啊,雖然現在林成庭還是活動在上緬甸,距離英國人控制的下緬甸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早已經把整個緬甸視為盤中餐的英國人那裡能夠容忍這些啊。

    當即就是顧不上壓迫貢榜王朝了,而是主動提出可以幫助貢榜王朝訓練新軍之類的,當然了順手逼迫貢榜王朝簽下了好幾個不平等條約。

    同時英軍自身也是從其他地方抽調更多的英軍駐防下緬甸地區,明顯是準備著一旦上緬甸局勢敗壞,英軍少不得要親自上陣的。

    至於能不能打得過,那就只有打過了以後再說了!

    當然了,林成庭在緬甸那邊掀起一片腥風血雨的時候,旁邊的中華軍卻是無動於衷,就眼睜睜看著林成庭和緬甸軍你來我往打的熱鬧非凡。

    畢竟,現在林成庭跑到了緬甸去,已經和中華軍沒啥關係了,石琅翼攻克昆明和大理之後,基本上已經可以宣告掌控了雲南全省,接下來還得配合內閣方面重新建立雲南的行政統治機構,同時還得剿滅多如牛毛的非法武裝,比如那些不復中央管教的原始部落,還有一些地主武裝,土匪之類。

    基本上中華軍每掌控一個地方都會對當地的非法武裝進行梳理!

    帝國不是傳統的封建王朝,他們無法容忍自己的領土上出現其他政治勢力,而軍方更無法容忍帝國領土裡有除了軍方意外的其他軍事武裝力量。

    所以軍方對於轄區內的所有非法武裝都是保持零容忍的態度,不管是前清官員們組織的縣隊,鄉勇,還是說地主們用來保護莊園的武裝,又或者乾脆是土匪,某些異族部落自行組織的武裝,甭管他們這些武裝力量是用來保護自己還是用來傷害別人的,軍方都是無法容忍他們的存在。

    石琅翼在雲南這邊清理當地武裝的時候,不用多久卻是見到了一個來自鎮胡軍的使者!(未完待續。)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