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 清末梟雄 作者:雨天下雨 (已完成)

 
regn13 2018-3-22 22:00:1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14 53656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二十九章 緬甸局勢

    初夏的南京正值梅子熟透了的季節,十天半個月都是見不到一絲陽光。◎,

    林哲看著豆大的雨點打在窗外的梧桐樹上,心中卻是沒有絲毫那些文人墨客對延綿細雨的那種感嘆。

    這場雨下的有些大,有些久了!

    而這對於南京周邊的農民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持續的大規模降雨已經讓江湖的水面高速上升,極有可能造成洪澇災害!

    昨天農林部的人就遞上了報告,說三天前蘇北淮河一帶有河道決堤,淹沒了大片農田,如今內閣那邊正在籌劃著如何賑災呢!

    真正讓林哲擔心的還不是這些小規模的水災,讓他真正擔心的還是長江中游段,也就是皖南地區持續的大規模降雨,九江的潘陽湖地區已經是進入危險水位,一旦洪水抵達長江下游,可能會對長江沿河流域造成大規模的洪澇。

    為此,半個月前就察覺到今年的降水特別多的農林部已經是提前通知各地方,要做好防洪澇的工作。

    今天的暴雨之中,恐怕依舊有無數人帶著雨衣斗笠堅守在河壩之上吧,不知道多少農民在提心吊膽,生怕老天爺毀了他們一年的收成。

    在這個時代,對旱災,水災這些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實在是太低了,今年的降雨雖然規模大了些,但是也不至於到幾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不遇的情況,頂多也就是三五年一遇而已,然而即便是如此也是足以讓人提心吊膽的了。

    看來後續幾年要加大對水利設施的投入了,總不能隨便下場雨就讓沿河流域發生洪澇災害啊!

    當林哲對著窗外的雨想著如何加強河工方面的投入,該從那裡擠出資金來的時候,辦公室的門被敲響了。、

    少時,一個秘書輕步走了進來:「皇上,外務部宋大臣求見!」

    林哲回身,然後道:「讓他進來吧!」

    不一會,宋關前就是穩步走進了林哲的辦公室!

    此時,林哲已經是把心思從今天的這場暴雨收了回來。抬步上前自顧自的在沙發上坐下後輕輕抬手指了指對面的沙發:「坐吧,那些英國人怎麼說?」

    「謝皇上賜座!」恭敬道了聲後,宋關前才在對面的沙發上小心的座了下來,和所有臣子們面對賜座的時候一樣。屁股只沾了點沙發的邊,斷然是沒膽子大搖大擺坐實的。

    「啟稟皇上,微臣日前和英國公使進行了多次會談,英國人現在的態度還是很強硬的,他們說我軍如果進入緬甸。將會對緬甸局勢造成重大影響,並會嚴重影響到他們在英屬緬甸(下緬甸)以及印度的安全!」宋關前如此道:「他們依舊是堅決不承認帝國對緬甸的宗主權,另外他們還透露,英國人已經在下緬甸地區彙集足夠的兵力,預防事態惡化!」

    聽到宋關前這麼說,林哲皺起眉頭,這些英國佬還真把緬甸當成是他們的盤中餐了,而且說什麼預防事態惡化,不就是明擺著一旦中華軍出兵緬甸的話,他們就會直接北上和中華軍來一場戰爭嘛!

    林哲道:「那貢榜王朝那邊怎麼說?」

    宋關前道:「他們還能怎麼說。左右不過是跟在英國人的後面!上個月還邀請我們出兵圍剿林成庭所部呢,但是現在已經是堅決不允許帝國大軍進入了,同時也是表示日後不會來朝貢!」

    「看來這些緬甸人已經是被英國人徹底控制了!」林哲說了這麼一句後,彷彿自言自語道:「看來這緬甸的宗主權是保不住了,既然這樣那麼就應該換一種方法了,總不能讓英國人直接屯兵緬甸,然後陳兵與帝國邊境!」

    英國人對緬甸的野心是世人皆知的,但是很可惜的是,在這個時代裡緬甸人自己是無能為力,之前的兩次英緬之戰。緬甸是輸的一塌糊塗,連整個緬甸的南部沿海地區都是割讓給了 英國,成為了英屬緬甸的一部分,即傳統意義上的下緬甸。

    如今的緬甸貢榜王朝也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如果沒有外勢力的影響,過上十幾二十年就會被英國徹底吞併。

    然而這種事是林哲很難接受的!

    如果英國之佔領了下緬甸的話,那麼英屬緬甸、印度和中國雲南邊境還隔了一個貢榜王朝控制的上緬甸地區,有了這個緩衝地帶後就可以避免和英國人發生直接衝突。

    然而一旦讓英國吞併了上緬甸,把整個緬甸收入囊中的話話,那麼未來中國就得和英國殖民地直接接壤。

    到時候西南地區就會面臨重大的威脅。

    歷史上所謂中國保持了對緬甸的宗主權之類的話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人家貢榜王朝在十八世紀末的時候還是東南亞的小霸主呢,只不過來朝貢了幾次而已,而過去幾十年裡英國幾乎把緬甸徹底滲透,對貢榜王朝的控制力度是非常強的。

    所以現在中國要想以什麼宗主國之類的名義控制緬甸,甚至在貢榜王朝裡施加影響力的可能性都是可以直接忽略不計的。

    現在帝國之所以一口咬定帝國是緬甸的宗主國,只不過是為了找個理由和藉口而已,必要時候這種藉口就是出兵緬甸的最佳理由。

    然而為了一個緬甸和英國人開戰,而且還是帝國尚未統一,新疆那邊還被阿古柏沾著呢,同時在北方和俄羅斯人也是矛盾重重,現在帝國還在黑龍江以北地區和俄軍頻繁發生小規模的武裝衝突呢,此外在外蒙古地區王呂雲的騎兵部隊依舊在和那些叛亂的蒙古王公們打著。

    而這些叛亂的蒙古王公背後是誰?不就是俄國人嘛,要知在外蒙古地區作戰的中華軍敵兵們都已經發現蒙古王公的部隊裡存在少量哥薩克騎兵的身影。

    同時國內如今也正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為了恢復民生,發展工商、教育等,今年也就是1860年的財政支出預算中,軍費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四十,比去年的百分之七十五下降了近半之多。

    預計1860年的軍費總額大概是八千萬圓左右,這些軍費不單單要維持帝國在新疆、蒙古、黑龍江以內地區的持續戰鬥,同時還得維持部隊在國內大規模的清剿行動,更重要的還得維持部隊的持續換裝以及整編。

    1860年的軍方整編計畫中,陸軍計畫籌備三十個皇家陸軍步兵師,三個皇室近衛師,此外還有至少十個以上的獨立騎兵團,兩個重炮旅。

    除了這些野戰部隊外,還有各省大量的地方守備部隊,依照一個省編成大約五千人到一萬人不等的守備部隊,那麼中國這麼多省份,至少也得十五萬的守備部隊。

    整編擴軍計畫的壓力是相當大,這種情況下如果和英國人保持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那麼對於帝國的軍費壓力會相當龐大,甚至會嚴重影響到預計今年開始執行的一系列水利,農業,工商、教育等內政的發展計畫。

    一個國家總不能一直在打仗,中華帝國在成立之前就已經在打仗了,余勝軍時代不說了,只說1856年以後,到現在也是整整持續了四年的大規模戰爭啊,過去數年來,軍費的支出一直都是佔據財政支出的百分之七十、八十甚至九十以上。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下去的話,不用幾年功夫林哲就得把帝國給玩殘了。

    在現在這種百廢待興的時間段了,為了區區一個緬甸就和英國來一場大規模戰爭是劃不來的。

    畢竟說實話,緬甸那地方對於帝國來說暫時也沒有什麼作用,不是什麼經濟工業發達的地區,也不是什麼軍事戰略的必佔之地。

    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如果佔據緬甸的話,能夠讓帝國多一個面向印度洋的出海口,但這個出海口對於現在的中國來說有用?

    半毛錢用處都沒有,如今帝國海軍弱小到不能再弱了,如今帝國海軍的整體戰略依舊是處於控衛海疆上,而且海軍將領們規劃的諸多戰略戰術上,一旦和英國這個海上強國發生戰爭,那麼帝國海軍除了龜縮港口依靠岸防炮自保外,那麼也只能是在江陰或者其他江河入海口沉江堵塞航道了。

    現在帝國海軍連自家海岸線都保護不了,就別提去印度洋了。

    再說了,現在中國也沒有什麼海外殖民地利益需要保護,去印度洋幹嘛?閒得蛋疼去印度洋挑戰英國人很有意思?

    這個時候和英國人開戰是極其不理智的,林哲也沒有打算過為了一個緬甸就和英國人開戰,要知道他現在連香港問題都還忍著呢,要是和英國人開戰的話肯定也是為了香港而不是因為緬甸啊。

    不過也不能眼睜睜看著緬甸落入英國人的手裡頭,貢榜王朝是抵擋不住英國人的吞併了,尤其是林成庭入緬之後,估計貢榜王朝會比歷史上覆滅的更快,用不了多久英國人就會直接出兵上緬甸了。

    這種情況下,林哲覺得有必要改變自己對待林成庭,對待緬甸的一些策略了。(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三十章 軍援林成庭

    看著眼前這個穿著一身黑色西式禮服的鎮胡軍使者,林哲感覺到有些怪異。

    這個林成庭也是個有意思的人,太平軍出身的他反叛太平天國後,就是徹底走上了抄襲模仿之道,縱觀林成庭在江西、雲南以及現在在緬甸的施政,其實都是參考了中華帝國的諸多政策,唯一不同的人家暫時還把中華裝這種帝國獨有的服飾給學了過去,而是依舊保持傳統的漢服。

    現在跑到緬甸之後,這對面不遠就是英國人控制的下緬甸,和英國人等洋人接觸過了,他乾脆就來個徹底的西化,林成庭自己帶頭就是剃掉了頭髮,然後穿上了西服,這個使者面見林哲的時候,行的是西式鞠躬禮儀。

    林成庭佔領了臘戌後,就把自己的頭銜從『鎮胡滅賊大元帥』換成了『寧王』,之所以不用鎮南王,緬甸王,緬王之類的稱呼,是因為林成庭覺得自己就算是暫時在緬甸安身,但自己依舊是志在九州,區區緬甸一地怎麼能夠展現自己對天下的野望之心。

    再者,這年頭包括林成庭在內的中國人還是相當鄙夷那些蠻夷之人的,雖然林成庭落難到緬甸了,但是你要讓他自認為是緬甸人之類的,他得跟你著急。

    所以他依舊採用了具有濃厚中原氣息的『寧王』這一稱呼,來源於西晉時代的雲南稱呼『寧州』,雖然林成庭所部已經被趕出了雲南腹地,但是依舊盤踞在雲南邊境的一些地方,所以跟雲南扯上關係。說自己佔的是西進寧州之地也勉強說得過去,至於緬甸嘛。直接算進寧州裡頭了。

    好吧,其實這些都是林成庭的自欺欺人!

    但不管如何。林成庭在臘戌稱王建國後,也算是勉強算得上是開了個國,此國用中國傳統的稱呼來說的話,國號即為『寧』,通俗稱呼可以稱呼為寧朝或者寧國之類的。

    本來林成庭的一些手下還準備勸說林成庭直接稱帝的,可惜林成庭到底還有著廉恥之心,現在這種苟延殘喘的狀態下稱王都是過分了,直接稱帝的話不得讓天下人笑話啊。

    而且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自古以來中國對稱帝這事都是相當在乎的。你林成庭稱王的話,林哲興許還忍得住,但你林成庭要是敢稱帝,林哲二話不說就得派兵殺過來了。

    再者林成庭之所以只稱王不稱帝,還有另外一個考慮,他不是笨蛋,他很清楚自己入緬後,短時間內和中華軍已經沒有了直接的利益衝突,而且和英國人接觸過了。也是讓林成庭睜眼看了世界,讓他知道了中華帝國和英國如今正在為了緬甸的宗主權鬧得不可開交,這種情況下,林成庭覺得有必要試一試。

    看看能不能從中華軍手裡獲得一些軍械彈藥的支持!

    當初英國人能夠支持他打中華軍。林成庭同樣相信中華軍一樣會支持他打英國人!

    如今自己進入緬甸後,英國人就是徹底斷掉了和他的軍械貿易,法國人那邊也是迫於英國的壓力。無法大規模進行交易,只能是靠走私偷偷運來一些軍械。這些根本就無法補充他的作戰消耗。

    所以林成庭就把注意打到了老對手中華軍上頭來!

    前頭他們雖然打生打死,但是林成庭並不是什麼老頑固的人。這向敵人祈援並不是什麼難以接受的事,所以他直接派了使者回國找中華軍,要求中華軍提供軍械方面的支援。

    「要支持你們也簡單,左右不過是些許槍械的事,但是你們可以付出什麼?」林哲沒有和這使者瞎扯浪費時間,他又不是宋關前這種外交官員,扯皮拖時間並不是他擅長的強項。

    那使者是個年約四十的人,一看這身材以及掌心的厚繭就知道,此人是從軍多年的武將,說話的聲音也是洪亮的很。

    「如果陛下准許我們採購軍械,糧食等一應物資,必要時候准許我們回國募兵,那麼我們可以向帝國稱臣納貢!」

    林哲卻是搖頭:「朕不喜歡這些虛的!」

    也許其他王朝的統治者喜歡什麼萬國朝貢之類的,但是林哲對這些表面上的稱臣納貢沒興趣,他要的是實際利益!

    而且林哲既然打算插手緬甸局勢,同時還得避免和英國人的戰爭,那麼就不能給英國人太多藉口了,這要是接受了林成庭的稱臣,那麼這個所謂的寧國就是屬於中華帝國的一部分,林成庭出兵緬甸也就和中華帝國出兵緬甸差不多了。

    所以林哲並不打算給英國人太多的藉口,就算要插手緬甸,也得暗地裡來。

    那使者聽罷也是略微一愣,這稱臣納貢可以說是他們反覆考慮,甚至是做出了巨大決心才提出來的,這一旦稱臣納貢了,就代表失去了大義名分,這對於傳統君主來說是很難接受的,尤其是對於林成庭這樣的人來說更加難以接受。

    當即那使者道:「那陛下的意思是?」

    林哲道:「首先,這各項軍械等物資一應照價購買,嗯,募兵一事就免了!」雲南人口一共也就那麼幾百萬,要是讓你隨便過來募兵的話,那邊境地區還都不是你們鎮胡軍將士的家眷啊。

    聽到林哲說可以照價購買軍械武器,這讓使者的面色變的極為激動!

    不過林哲的話還在繼續:「另外,朝貢就免了,如果後續貴軍能夠一路打到下緬甸去,那麼朕還要一個港口,另外需要修築一條雲南的沿海港口鐵路,以及鐵路的沿線駐兵權!」

    那使者能夠被林成庭派出來當使者的,自然也是有所見識的,鐵路這東西他知道,但是只聽過沒見過。

    還有,這林哲要港口乾嘛?

    然而儘管他暫時搞不清楚林哲要鐵路和港口幹什麼,但是沿線駐兵權的厲害關係卻是知道的!

    一旦讓中華軍可以沿線駐軍的話,那麼以後還不得任由中華軍來往?

    可是如果不給呢?

    林成庭儘管現在在緬甸打的還算可以,但是沒有後續軍械的補充,他手裡的槍支火炮總會用光,到時候能夠擋得住英國人才見鬼了。

    儘管這使者知道一旦答應的話,後續會很麻煩,但是這種麻煩卻是建立在林成庭能夠真的擊敗貢榜王朝,甚至擊敗英國人並佔領緬甸的前提下,如果不接受的話,因為林成庭根本就撐不了多久,更別提佔領整個緬甸了,到時候連『麻煩』的機會都沒有

    對此,即便明明知道林哲的提議是一倍毒藥,但是他也是決定喝下去,以後死總比現在死要強得多。

    來之前,林成庭已經是給予了他充分的授權,只要能夠從中華帝國手裡弄來足夠的軍械彈藥,那麼除了把林成庭綁到南京去殺掉這種條件外,其他的條件原則上都能答應,哪怕是現在林哲提出以後要把半個緬甸都割讓給帝國,估計這使者也是會答應的。

    再者,這年頭大家都是沒有什麼國際法觀念,更加不在乎什麼條約的,現在答應了又如何,以後等林成庭佔領了緬甸,他真要反悔的話你林哲有什麼辦法?

    出兵打一場的話還不知道誰勝誰負呢,再說了,到時候萬一打不過了,大不了林成庭掉頭就去抱英國人的大腿,英國人要是能無視中華帝國出兵緬甸才是真見鬼了。

    哪怕是緬甸已經不在他們的控制之下,但是緬甸就在印度邊上了,盤踞在緬甸的是貢榜王朝又或者是林成庭的寧國其實對英國人來說,都很難威脅到印度的安全,但是要是中華軍出現在緬甸,以中華帝國的國力,英國人還不得天天提心吊膽中國出兵印度啊,所以哪怕是掀起一場全面戰爭,英國人都是要阻止中華軍出兵緬甸甚至佔領緬甸的。

    這關乎到印度的戰略安全,任何英國的當政者都不會無動於衷。

    這也是前段時間為什麼英國人對緬甸的局勢有著如此強烈反應的原因所在了,他們在乎的並不是緬甸人的死活,他們在乎的是印度的安全。

    現在林成庭和林哲的交易,靠條約是維持不了的,林哲之所以選擇扶持林成庭,並不是因為什麼鐵路還有港口什麼的,這些只是順帶而已,林成庭要是真不答應林哲也不會強求,但是給賣的軍械還是得賣。

    因為扶持林成庭在緬甸搞風搞雨,避免英國人徹底吞併緬甸,同時也是為了獲得一些外交籌碼,用來換取遠東方向的一些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林成庭的使者很快就是拿到了他想要的!

    經過一番初步商談後,帝國方面會向寧國提供超過五千支1856年型米尼步槍,本來那使者是想要中華軍的後裝步槍的,也就是1858年型林德步槍,但是這種步槍暫時是帝國的最大軍事利器,怎麼可能外賣給林成庭這個半敵半友的人。更何況帝國正處於大規模換裝以及擴充期間,未來三年需要的1858年型後裝步槍至少是三十萬支以上,根本沒有多餘的產量外銷。

    而且那些換裝下來的米尼步槍如果不外銷的話也不太好處理,軍方那邊已經是決定全面換裝後裝步槍,那麼是守備部隊也要換裝後裝步槍,這前裝的米尼步槍替換下來存放到倉庫裡還不如直接賣掉呢。(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三十一章 新舊更替(一)

    目前全世界範圍呢,後裝步槍依舊是屬於非主流,目前除了中華帝國、德國、挪威三國批量裝備後裝步槍,英國、法國、俄羅斯他們的槍支依舊是前裝米尼步槍為主,只有極少量的後裝步槍混雜其中。Π∈Π∈,

    不過目前林哲尚不知道,自從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裡,使用米尼步槍的英法聯軍面對裝備了後裝步槍的中華軍擊潰後,英國甚至法國方面都已經是開始注重並研發後裝步槍。

    不過一款步槍從設計再到批量服役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尤其是英法這些成熟國家,他們不可能和現在的中華帝國一樣,因為林哲的一言而定就全面換裝後裝步槍。

    不過新槍雖然沒有服役,但是英國已經率先對現有的米尼步槍進行改裝,實現後部裝填,在全新設計的後裝步槍批量服役之前作為過渡。

    當然了,這也是為了減少軍費支出,畢竟英國軍方裡服役的米尼步槍數以十萬計,而且都是最近幾年服役的新槍,這要是一股腦全部換掉的花費實在太大,同時也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這種把前裝米尼步槍改裝為後裝步槍的模式也是整個六十年代西方國家軍隊的通行模式,雖然改裝的詳細方式不一樣,但是效果確實差不多的。、

    即便是中華軍裡,過去兩年也改裝了一批米尼步槍作為後裝步槍,只不過受到技術能力的限制,改裝的效果相當差,而且改裝成本也較高,平均改裝一支1856年型米尼步槍需要十圓的成本,這對於中華軍來說很難接受。

    此外隨著這兩年的林德機器廠逐步增產,金陵兵工廠的成熟,1858年型林德步槍的產量已經是得到了極大突破,達到了月產量萬支的規模,生產數量大了,成本被進一步分攤。所以採購成本也是進一步。

    此外還有一個讓軍方有些排斥的是,改裝後的1856年型林德後裝型號在口徑,彈藥甚至裝填方式上和現有1858年型林德步槍極大不同,如此會讓軍方裡必須同時供應兩種口徑的步槍子彈。分別是十四點六毫米的子彈以及十一毫米的子彈。

    可以說,改裝後的1856年型林德步槍和1858年型林德步槍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產品,這種差距並不是說什麼性能,而是供應以及操作模式上的不同,如此會極大的加大軍中的負擔。

    所以針對1856年型林德步槍的改裝只在1858年持續進行。前後改裝了也不過一萬支左右,後來根本就停止了改裝,轉而選擇全面換裝1858年型林德步槍,只是全面換裝的話需要的時間太久了一些,所幸目前中華軍已經沒有讓他們提心吊膽的人了,只有在西北以及四川還有黑龍江等地有戰爭爆發,而這些地方的參戰部隊並不多,優先給他們裝備後裝步槍的話壓力也不大,至於國內其他部隊則是要等兩三年了。

    中華軍自1858年就開始裝備後裝步槍了,要想全面換裝都需要五六年的時間。這換到其他國家裡就算快一些,但是也得要幾年,更加不要說他們還得設計、試驗,生產等時間呢。

    所以要等到後裝步槍在全球範圍內普及的話,最早也得四五年以後了。

    在這種槍械更新換代的大背`景下,中華換裝下來的那些米尼步槍本來是打算先給守備部隊裝備,後期直接封存的,但是現在有了林成庭的購買需求,林哲就把林成庭當收破爛的了,直接把退役的1856年型林德步槍賣給他。

    除了五千支1856年型林德步槍外。賣給林成庭的還有十八門的前裝滑膛火炮,以及相匹配的炮彈,子彈等。

    這些槍支火炮其實都是駐紮雲南部隊的現役軍械,另外還有部分從鎮胡軍手裡繳獲的英法米尼步槍、火炮。

    除了繳獲外。其他的則是第四師的現役裝備!

    目前第四師已經進入全面的換裝,開始裝備1858年型後裝步槍以及前裝線膛火炮,退役下來的槍械除了一部分買給林成庭外,另外一部分則是給予雲南當地的守備部隊裝備。

    此外,駐防雲南的第四軍目前已經算是處於半解散的裝填,第二師已經被調回第二軍的作戰序列。第一近衛混成旅也已經是回防皖南。

    第十七師由於損失重大,剩下的四千多人也是回到了廣西梧州休整,劃歸負責兩廣防務的第三軍作戰序列內。

    而第一近衛混成旅以及第二師回防之前都是把軍械給留了下來,第一近衛混成旅的槍械被第四師接受,第二師的槍械則是被當地守備部隊接受。至於第一近衛混成旅和第二師光著手回去後,則是準備接受新的軍械。

    這也是目前中華軍大規模換裝的一個縮影,很多主力部隊是把原來的米尼步槍直接退役,然後給當地的守備部隊裝備,自己則是領取後裝步槍等新式裝備。

    至於更老舊的一些燧發槍、火繩槍之類的基本都是直接銷毀回爐了。

    整個換裝過程大約要持續三年左右的時間,包括野戰部隊,地方守備部隊在內,將會新裝備至少三十萬支以上的新式步槍,在作戰部隊裡徹底淘汰前裝步槍!

    而這些淘汰下來的大約十多萬支米尼步槍除了封存外也就只能外銷了。

    如果能夠作價十五圓一支,這些舊槍也能夠買上一百多萬圓,對於軍方來說也是個不小的軍費補貼。

    把這些軍械賣給林成庭後,林哲也就暫時不管緬甸那邊了,反正那邊都是深山老林,只要林成庭不犯傻或者說英國人犯傻,他們之間的戰爭沒有個兩三年根本就分不出勝負來。

    這些時間林哲要做的就是時不時的賣些軍械給林成庭,解決他的軍械後顧之後,至於林成庭能夠打成什麼樣就得看天意了。

    1860年七月,在蒙古地區率領部隊征戰一年多的王呂雲回京述職,只是這一次和很多在外征戰回京的將領們被重重封賞不同,他這一次回京說是述職,但實際上是被革職回京的。

    王呂雲由於長時間無法解決蒙古地區的王公叛亂問題,這前腳剛鎮壓收復一個叛亂王公,但是後腳又有其他王公叛亂,導致中華軍來來往往奔波在偌大的蒙古草原上,前後死傷超過兩千名中華軍將士,耗費軍資無數。

    此番他回京述職,其實是被督察院彈劾而被迫返京的,當然了僅僅靠督察院的彈劾還不夠,其實軍方內部對王呂雲在過去一年的不作為也是相當不滿,很多人都是埋怨他佔著茅坑不拉屎,如今隨著中華軍攻佔雲南,四川那邊也是拿下了成都,石達開只能是率領殘兵繼續西逃已經是翻不出風浪了。

    外興安嶺那邊不管怎麼說是始終是小打小鬧,唯一持續進行較大規模戰爭的只有西北以及蒙古方向的,新疆那邊的邊成勳雖然行動比較緩慢,但是這是受到了大西北地區補給困難的問題,但是即便如此邊成勳的第六軍目前也已經是進入新疆腹地,可惜阿古柏的騎兵部隊相當多,而且兵力也不少,所以邊成勳的第六軍只能穩步推進。

    但是從長遠來看,第六軍徹底收復新疆是半點問題都沒有的。

    唯有這個蒙古地區,這也不是什麼外地入侵,俄羅斯雖然支持蒙古王公,但是也沒有說公然派遣好幾萬兵力進入蒙古地區,叛亂抵抗的都是當地的蒙古王公,這些蒙古王公的部隊戰鬥力自然是不咋滴的,隨便打都能贏了。

    然而即便如此,王呂雲卻是遲遲無法解決蒙古戰事。

    如此的他才遭到了軍方內部的非議,並且引來了督察院的彈劾,說他瀆職,耗費帝國軍資無數卻是未立寸功。

    看著面容比前些年老了很多,頭髮已經開始發白的王呂雲,林哲內心也是嘆氣,這個王呂雲終究是跟不上自己的腳步,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啊!

    他通過戰報也是可以得知,王呂雲率軍作戰的時候依舊保持了以往的勇猛風格,甚至是多次親自率領騎兵衝鋒陷陣,每每和蒙古叛軍接戰的時候多能獲勝之。

    但是同樣的,他的部隊多次因為過於深入導致補給線端掉,年初他麾下的一個騎兵團深入追擊敵軍一直抵達柏海兒湖(貝爾加湖)南岸,最後竟然只有一半騎兵回來,而造成損失的並不是敵軍,而是因為在草原補給不通暢,他們吃完了糧食後吃掉了戰馬,然後步行難返,然而依舊有半數騎兵被餓死路上!

    中華軍的騎兵沒有死在衝鋒路上,反而是餓死在回家的路上,此戰直接引爆了軍方其他將領對王呂雲的嚴重不滿,因為發出追擊敵軍,全殲敵軍命令的是他王呂雲,而且對率兵出擊的該騎兵團團長嚴令哪怕是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敵軍全殲。

    該騎兵團團長忠實的執行王呂雲的命令,甚至一度追近了俄羅斯境內!

    等該騎兵團只剩下三百多名餓的皮包骨的騎兵徒步回來後,沒有多久林哲簽發的一紙詔書就是把王呂雲從蒙古召回南京。(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三十二章 新舊更替(二)

    過去的一年多來,王呂雲再一次是證明了他是一個優秀的騎兵將領,但是同樣也證明了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在他眼裡只有敵人,只有不斷追擊和戰鬥,甚至連後方是否穩固都不管不顧。∽↗∽↗,

    「老呂啊,這一年多來你也辛苦啊,趁著這個機會好好休息一段時間吧」林哲走近了兩步,然而用著安慰的語氣道。

    儘管在蒙古那邊王呂雲表現不佳,但是也不能抹殺他過去這麼多年的功勞,當年在浙北王呂雲率領數十名親衛隊騎兵面對數十倍的太平軍騎兵三進三出,最後身受重傷的場景林哲依舊是記在心裡,當年如果沒有他的勇武,那麼說不準當年林哲就得死在太平軍的馬蹄之下。

    再者,王呂雲雖然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但是誰也無法否認他是一個優秀的騎兵將領

    去年本著把他提起來重用的,但是現在看來還是想差了,把他放錯了位置。

    王呂雲此時的心情也是極為複雜的,他去年從南京北上蒙古的時候,是何等的意氣風發,他認為蒙古那邊是騎兵的最佳戰場,在蒙古他能夠發揮出自己的最大價值,但是沒有想到蒙古固然是最適合騎兵作戰的,但是地廣人稀往往走上上百公里都看不見一個人影的蒙古成為了兵力稀少的中華軍最大的麻煩。

    為了剿滅蒙古的叛亂王公,帝方先後投入了第一騎兵旅、四個獨立騎兵團,單單是皇家陸軍直屬騎兵部隊就有六千騎之多。另外還有從第一師裡抽調其第二步兵團為骨幹組建的第五混成旅。

    參戰的野戰部隊就達到了一萬人,此外尚有歸順效忠帝國的當地蒙古王公部落提供的輔助眾多騎兵,一共有歸屬烏蘇省守備司令部的八個守備騎兵營。

    參戰的騎兵算是集中了中華軍麾下騎兵的八成之多,要知道帝國目前一共也就一萬多騎兵而已,而蒙古省、烏台省兩地就佔據了八千多騎。

    然而這麼多的騎兵派出去。目前只控制了蒙古省以及烏台省部分地區而已。

    這些地方裡的蒙古省即為後世之內蒙古地區,而烏台省即後世之蒙古國地區,當然了。這年頭大家不叫外蒙或者蒙古國,而是叫烏里雅蘇台。然而這名字有點長,而且蠻夷味道相當濃厚,為了體現該地的大中華屬性,所以取名也是得符合中國傳統地名的稱呼,所以外蒙建省的時候直接截取了前後兩個字,即為烏台。

    烏台省地區過於廣闊,往往是百里之內都是沒有人煙,而且那些叛亂的王公也知道不可力敵。往往是採用遊走戰術,反正他們是遊牧民族,今天在這裡,明天又是跑到其他地方,要想把他們成功抓住並決戰之是相當困難的。

    多方面的困難造成了王呂雲在蒙古方向無功而返,最後被一紙詔令革職回京。

    出宮後,王呂雲是一臉的落幕神情,路過參謀部那邊的時候,看到進進出出的年輕軍官們,他也是不得不感嘆自己是真的老了

    也罷。以後就為陛下訓練騎兵吧,這打仗的事還是交給這些後輩們了

    林哲把王呂雲革職後,並沒有把他徹底打入冷宮。而是給了他另外一個職務,即騎兵總監,這個騎兵總監在中華軍的序列內,並不是說什麼騎兵司令之類的職務,而是和炮兵總監一樣,主要是負責騎兵的發展事務。

    準確的說應該是騎兵發展總監比較適合,說它權力大吧,實際上什麼事都管不了,你說它權力小吧。但是凡事和騎兵有關的都能插上一手,具體得看什麼人做這個總監了。

    不過雖然給王呂雲保留了騎兵總監的職務。但以王呂雲目前在軍方內部威望大減,相當多後起之秀。尤其是騎兵自身的那些年輕將領們對王呂雲的不滿依舊很難讓王呂雲安安穩穩坐這個位置,興許不用幾年,他就得被那些後輩們徹底趕出軍方核心高層的行列了。

    對這些後續,林哲是能夠預料的出來的,但是這種變化是他自己也很難改變的。

    王呂雲是有功勞,但是他現在已經跟不上中華軍的發展步伐了,他被時代拋棄了,所以被那些更年輕的騎兵將領們擠下來是正常的,畢竟長江後浪推前浪,沒有人能夠一直位高權重下去的。

    實際上最近一段時間裡不僅僅王呂雲從一線退出,實際上大量余勝軍時代的軍官們也是逐步受到了後輩們的衝擊。

    尤其是中華軍在1858年開始裝備後裝步槍,而現在更是已經把後裝步槍作為了制式裝備,未來兩三年內就會徹底淘汰米尼步槍,這種情況下,那些創造潮流的人進一步高昇,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施清瑄以及邊成勳等少數幾個人,他們成為了當代中華軍的核心支柱。

    而一些能夠緊跟軍事發展潮流,並不斷充實自己的人雖然無法晉陞,但是也能夠繼續保持下去,這些人就太多了,基本上目前還活躍的中高級將領都是這些人。

    比如石琅翼,他在西征開始之前還不知道怎麼用散兵戰術呢,但是當他的第四軍打到雲南的時候,他已經是能夠熟練運用散兵戰術,並為自己的部隊創造戰術優勢。

    大事一些沒有無法緊隨時代掌控後裝步槍以及散兵戰術的軍官將領們就會被迅速淘汰,他們短時間內可能會繼續留任,或者調任到一些尚未裝備後裝步槍,依舊採用線列戰術的部隊裡任職,但是兩三年後如果他們依舊無法使用後裝步槍的散兵戰術,那麼等待他們的命運只有一個:退役

    取代他們的則是那些從軍校開始就系統學習散兵戰術,步炮協同等專業軍事技能的畢業生們。

    目前皇家陸軍軍官學校的規模相當龐大,而且學制也逐漸完善,經過系統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在綜合素質上要遠遠超過當年余勝軍隨營學堂時代的畢業生,至於速成班的學生當然不在討論範圍之列。

    等這些經過系統培養的畢業生逐漸成長的時候,甚至都不用多久。頂多三年時間他們就能夠成為中華軍的中下層骨幹軍官,等十年以後他們就能夠徹底成為這支軍隊的實際領導者。

    軍官將領們的新舊更替實際上就和裝備的更新換代一樣的,老舊的東西不能用了就必須換新的。如果頑固不變一直保持所謂的傳統,那麼等敵人打過來的時候死的就是自己。

    1860年的現在。不僅僅是軍方,幾乎整個帝國上下都充斥著革新,人們開始拋棄那些穿了小兩百年的馬褂旗袍,換上了中華裝、西服以及漢服,原來叫嚷著什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說什麼也不肯踢掉的頭髮也是自發的剪掉了。

    街頭的鋪面開始出現玻璃櫥窗,貨櫃上出現了一些以往沒有的新鮮玩意,肥皂,火柴、機織布等等日用工業產品開始以中大城市為基點。然後向小縣城甚至農村輻射。

    江浙一帶諸多沒有田地,尤其是那些不能獲得遺產的次子,三子等開始湧入上海等城市謀求生活,長江航道上的蒸汽客輪幾乎每日都不停息,冒著白煙往來上海和南京,九江各地。

    往日裡那些私塾、縣學、府學裡變成了小學、中學,讀書聲也從子乎者也變成了數理化的各種公式。

    那些學子們走上秦淮河的青樓畫舫時,這搖頭晃腦之間也不是吟詩作對,而是爭論數學難題或是其他自然理科。

    這一切在數年前是絕對看不見的景象,然而現在卻是出現了中華大地上。尤其是帝國根基深厚的江浙一帶,更是煥然一新,走入這些地方。興許地方還是這些地方,人還是那些人,甚至那些建築都沒有變化,但是仔細觀察了卻是可以發現和以往巨大的不同。

    「這些年,上海的變化真大啊」黃浦江碼頭上,一名穿著西服,帶著禮帽年約二十五歲的年輕人看著眼前的上海,似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我等去泰西諸國三年,上海有這變化也不足為奇」旁邊一個年約四十。穿著中華裝的中年人確實如此感嘆道。

    這兩人不是別人,正是多年前中華帝國送往英國留學。主辦外交事務的第一批人,當年帝國派遣了數名外交人員前往英國設立外交辦事處。同行的還有二十多名留學生。

    而這兩人一人就是當年的領隊韓慶升,此人抵達英國後先後擔任駐英國公使,考慮到中華帝國在法國德國等其他國家都沒有設立外交機構,所以駐英使館實際上還是駐歐使館,凡是和歐洲國家的外交事務都他們管理。

    這也是韓慶升出國三年多後的首次回國,以往只能是通過遠洋電報和國內聯繫。

    而韓慶升旁邊站著的年輕人,乃是當年的留學生之一,名為蘇志才,浙江寧波人士,今年二十六歲。

    他的名字雖然很普通很俗氣,但是當年能夠從數以千計的候選人中入選,成為二十多名留學生之一足以證明他的才華,這個人在留學之前就自學了英語,抵達英國後他不僅僅提前一年完成學習拿到了愛丁堡大學的畢業證書,而且除了他主攻的物理學以外,還自學了天文學以及機械設計、另外因為他主攻的是物理學,而要想學物理的話,數學也是必備技能,化學你也得多少懂點。

    此外,他在完成了這些複雜的學業之餘,嗯,也就是業餘時間還自學了法語、拉丁語還有,一口法語說的比外交官韓慶升都要流利得多,然後也不知道從那個角落擠出來的時間還學了一手不錯的油畫。

    這樣的人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學霸中的學霸

    實際上能夠從無數人競爭殺進去,最後爭奪到僅有二十多名留學名額的第一批留學生,個個都是當代帝國最精英的人才,甚至不少人可以用天才來形容也不為過,再怎麼樣都差不到那裡去。

    要知道當年帝國尚未大規模普及新式教育,很多人在留學之前都是只能靠自學,而這些僅僅靠自學就能夠熟練掌握英語以及新式學科的學生們還能差到那裡去

    如果不是蘇志才急著回國的話,再給他兩三年時間估計博士學位都輕鬆到手

    不過蘇志才一方面是想要快一些回國,為了心中的祖國革新效力,另外一面前些時候老家發來電報說他母親病重,雖然可以用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來解釋,但是身為人資母親病重,他怎麼能不回來。

    再者,他父親早已近去世,只剩下一個老母帶著兩個幼弟和一個妹妹,如果他不回國的話,那三個弟妹以後怎麼辦

    考慮到自己能夠從愛丁堡大學裡能夠學到的東西差不多都學了,而且學術是無止境的,自己總不能一直待在英國做研究,國內如今正在等著自己把一身所學傳授給國內學子,哪怕是幾年時間也是等不起的啊。

    諸多因素之下,他才決定提前回國,剛好韓慶升也是回國述職,所以兩人一路坐上海船,在海上顛簸了幾個月後才抵達上海黃浦江碼頭,踏上了祖國的土地。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三十三章 皇家科學院

    作為首批出國留學,並第一個學成歸國的留學生,蘇志才回國後得到了帝國的極大重視,這能不重視嗎,為了送這些留學生出國留學,帝國為這些留學生平均花費超過五千圓。¥℉,.

    從資本角度來看,巨額的投資花出去了,自然是要收回成本的。

    除非是留學生實在是不成器,不然的話只要學有所成那麼帝國肯定會把這些回國的留學生重用,榨乾他們的所有利用價值的。

    作為國內首個學有所成的歸國留學生,蘇志才還破天荒的得到了林哲的親自接見,得知林哲要親自接見自己的時候,蘇志才整個人都激動的不得了,去新華殿的頭一天晚上甚至都睡不著。

    林哲接見蘇志才的時候,表示帝國已經皇室會資助他在物理學領域上繼續進行研究,並邀請他擔任皇家科學院的會員,主持皇家科學院下屬的物理學相關研究,皇室會在未來五年內提供總額超過十萬圓的研究經費給予他以及他的團隊。

    皇家科學院,這是林哲在今年年中才成立的一個機構,該機構並不是純粹的官方機構,因為和帝國政府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但是也不是純粹的民間機構,因為該機構的經費主要來源於皇室支持。

    當然了,這些經費投入並不是無償的,實際上這些投資都是由皇室產業下屬的各大企業投資,這些企業將會獲得這些科研成果的專利權。

    為了鼓勵民間對理科進行深入研究,保障技術人員的知識產權,同時也是為了鼓勵、保障企業進行技術升級開發,帝國早在相關法律還沒有頒布的時候,就通過行政條例的方式出台了『專利法』

    對企業等機構以及個人的科研成果進行保障,只要申請專利即可獲得法律上的保障,其中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1858林德步槍了,這款步槍是林德機器廠研發的,但是如今金陵兵工廠,天津兵工廠、長沙兵工廠都進行大規模的生產。而這些兵工廠雖然說都是皇室產業全資控股,但是他們依舊會給林德機器廠支付相關的專利費用。

    後來帝國陸續出台民商法,刑法等正式法律,也是正式寫入了專利法。

    不過這種專利只針對國內。而且帝國也沒有和其他西方國家達成什麼專利保護相關的協議,所以如果國內企業仿製西方企業的技術成果,同時西方企業尚未在華申請專利,並且這專利還被中資企業搶注的話,帝國也是不支持國外企業進行維權的。

    也就是說 。現在帝國只承認在華註冊申請的專利,不承認企業在其他國家申請的專利。

    專利法的施行能夠有效的鼓勵企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的深入創新,提高科研人員的收入以及社會地位等。

    這也是帝國那麼多企業在最近幾年開始投入資金到科研凌羽的原因,因為現在你不研發的話,等過幾年競爭對手研發出來什麼新技術你就不能用了,到時候在市場競爭上還不得虧死。

    畢竟現在帝國的整體工業規模相當小,而且是因為工業區的緣故是相當集中的,在大工業區裡你要想侵權造價的難度相當大,至於說跑到什麼偏僻地方去生產侵權產品,這個只能留待以後慢慢解決了。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內的一些大型企業開始把部分資金投入到研發領域,而投入最大的是林哲能夠直接掌控的皇室各大產業了。

    這也和皇室產業下屬的各大企業規模普遍偏大有關,對技術比較依賴。

    比如說現在還在燒錢,未來很多年都看不到盈利前景的徐州鐵路公司,這徐州試驗鐵路還沒有完工呢,但是他們就已經是有了一個二十多人的研發中心,主要是對鐵路,火車等相關技術進行研發。

    當然了,這個研發其實說白了也是抄襲國外的技術,不過抄襲也得有技術能力啊。

    還有上海紡織公司。他們已經聯合了國內的其他多家資本雄厚的生絲產業,對生絲行業的相關技術,尤其是桑樹、蠶種培育上投入重資,希望可以獲得產量更高。質量更好的生絲原材料,即蠶繭。

    不過這些都是應用技術的研究,所以企業的投入積極性比較高,但是一些純粹理論性研究民間方面就不怎麼管了。

    比如說哪怕是在後世二十一世紀裡都屬於高大上的物理學,這物理學屬於典型的前沿學科,那些科學家研究的項目內容至少幾百年內甚至幾千年內都看不到什麼明顯的實際應用可能性。

    比如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霍金的黑洞論,你一企業資質他們進行這些物理理論的相關研究能獲得什麼收益嗎?

    這種屬於典型倒貼錢的科學研究只能由官方組織或者非盈利組織扶持!

    而這也是林哲成立皇家科學院的最大原因,雖然目前皇家科學院裡的很大項目還是皇室產業的各大企業提供資金的應用性項目,但是也有諸多皇室直接提供經費的純理論研究。

    其中的物理學、數學、化學就是重中之重,另外醫學、地理學、農業等也是次要項目。

    皇家科學院的研究一般都是和帝國大學、江南大學以及各大企業的研究室進行合作,很多都是這些機構的教授以及高級工程師等。

    蘇志才作為第一個回國的留學生,而且還是一個典型的科研型的人才,所以他是不可能被安排進行官場的,而是被安排到了帝國大學,擔任物理學的老師,在授課之餘,他還在皇家科學院的資金扶持下,正式建立了國內第一個電磁學的研究室。

    可以預料的是,後續蘇志才這一生基本上是和科研離不開關係了。

    和蘇志才這種科研人才不同,一起回國的韓慶升卻是一個外交官,一個政客。

    他回到南京之後,林哲並沒有把他繼續派往英國擔任公使,而是因為他在歐洲的豐富任職經驗,直接讓他擔任外務部協辦大臣,兼任外務部歐洲司司長,主要負責歐洲外交事務。

    帝國駐英國公館由原外務部歐洲司司長前往英國擔任,同時外務部也是正式往帝國駐巴黎使館派遣了首任公使,是為原帝國駐倫敦副領事。

    同時由於上半年帝國和比利時、德國、荷蘭等多個歐洲國家的商貿談判正式達成,並正式簽訂了貿易等相關友好合作協議,這些通商協議基本上都是正常的商貿條約,帝國對上述國家開放現有的通商港口,而這些國家也正式對帝國開放市場,並承諾對生絲、瓷器、茶葉等中國傳統出口商品降低一定幅度的關稅。

    截止到1860年八月份,帝國已經和除了俄羅斯外的大部分歐洲國家達成了相關的商貿協議,並陸續建交。

    不過帝國雖然和他們已經建立了外交關係,但是考慮到帝國的外交人才實在不多,而且目前來說和帝國有較多外交聯繫的只有英國、法國兩國,考慮到東南亞地區的話,那麼有部分聯繫的只有荷蘭、西班牙,至於德國比利時、挪威、丹麥、瑞典、奧匈等國家的外交聯繫是相當少的。

    為了降低歐洲方面的外交維持成本,降低外交人員,所以帝國除了在倫敦、巴黎設立了正式的公使級別的公使館外,只在德國、荷蘭、西班牙三國設立了小規模的辦事處,平日裡只有兩三個人駐紮而已。

    而上述國家的外交人員,即除帝國駐法公使乃是獨立機構,直接向帝國外務部負責外,其他國家的外交事務一律由駐英公使監管。

    除了歐洲,帝國還在美國紐約設立了公使館,駐美公使除了處理對美事務外,對墨西哥以及美洲其他國家的外交事務也由該公使監管。

    目前帝國外務部只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美國紐約設立了公使館,另外在少量歐洲國家設立有辦事處。

    之所以沒有在每一個建交的國家都設立大使館,還是因為目前帝國合格的外交人員嚴重缺乏,外交經費也不是很足有關。

    這年頭的外交官其他先不說,首先你得會法語啊,這法語乃是當代通行的外交語言,此外除了法語外多少也得懂點當地的語言,比如在德國從事外交事務,不會德語說得過去嗎?

    而帝國裡懂的外語的人才並不多,而且多數都是只會英語,比如上海那邊很多和外貿接觸較多的行業,比如說生絲行業,很多人都會英語,所以讓他們說一口倫敦腔的英語,但是你要是讓他們說一口標準的巴黎口音的法語,那就是相當難的。

    畢竟如今英語的覆蓋面遠遠要超過法語,但是讓人相當鬱悶的是,這年頭的外交標準語言卻是法語,外交官在公開場合裡一般都會用法語交談的,哪怕是當代世界老大英國的外交官,他們也是說法語的。

    國際談判裡,你要是說一口英語的話,是沒人搭理你的!

    法語人才短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專職外交人員的缺乏。(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三十四章 教育發展計畫

    帝國的駐外使館不多除了專業外交人才的缺乏外,也和帝國目前的對外聯繫,海外利益不多有關,目前帝國的對外聯繫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

    由於沒有海外殖民地,僅有的海外利益就是中國的傳統出口商品了,尤其是生絲、茶葉、瓷器,然後就是一些技術人才的交流,比如派遣人員留學,招納外國技術人員到華任職,最後則是高技術設備的進口。

    這三大項裡,實際上也牽扯不了帝國多少精力,其中最簡單的是技術設備的進口,現在可不流行技術限制,只要你出得起錢,那些外國的資本家沒有什麼是不敢買的,而且各國政府一般也不限制設備類的出口。

    留學和人才引進也不困難,這年頭的人才流動是相當寬鬆的,各國政府不會阻止帝國的企業和學校招募人才,至於留學嘛,很多國家甚至是持歡迎態度的,他們才不管你送了多少學生過去呢,只要你有實力和關係把這些學生送進學校,隨便你送。

    生絲、茶葉、瓷器的話,生絲和瓷器簡單,這些屬於中國的特色商品,而且是屬於沒有多大競爭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一直都是供不應求的,哪怕是各國把關稅抬高,他們該進口還是得進口。

    倒是茶葉的話,最近面對印度等新興茶葉%產地的衝擊,中國茶葉的主要出口國,英國對華的茶葉進口增長幅度有所減少,1860年的茶葉出口增長幅度只有百分之二十三,這遠遠低於工商部門預測的百分之三十五的增長幅度。

    不過即便如此。對於外交方面的影響也不大,因為英國是一個自由貿易主義國家。除非特殊情況下,一般不會對中國茶葉徵收歧視性的稅收。中國茶葉之所以受到衝擊,還是因為印度等新茶葉產地的價格低廉有關。

    可以說,目前帝國除了和英國、俄國有著領土方面的矛盾糾紛外,其他方面的國際矛盾衝突是相當少的,那些外交人員基本都是無所事事,除了收集當地的各種公開情報外傳回國內外,就沒有其他什麼事可以做了。

    畢竟十九世紀的地球還沒有成為地球村,雖然遠洋電報已經出現,信息交流比較快速了。但是物資人員的交流依舊是非常困難的,中國到歐洲來往一趟至少也得幾個月的時間,所以除非必要的情況下,國與國之間的外交交流實際上是比較少的。

    目前帝國的外交事務主要還是集中在和英國上頭,法國和美國次之,至於和俄羅斯嘛,純粹是領土糾紛引起的武裝衝突,而兩國雖然也三天兩天進行談判,但是很明顯不管是帝國還是俄羅斯都沒有打算在談判桌上屈服。所以目前帝國和俄羅斯在北方地區的邊境摩擦和衝突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這個時間度有可能是兩三年,也有可能是十幾二十年。

    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只要不出現太大的意外,那麼兩國之間也不可能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原因很簡單,雙方都很難在領土衝突地區,也就是外興安嶺、新疆以西的中亞地區彙集重兵徹底擊敗對方。了不起就是萬人左右的大規模衝突,但是幾萬人甚至十幾萬人以上的大規模戰爭基本不可能出現。

    在俄羅斯把西伯利亞鐵路建成。或者中國把延伸到外興安嶺或者西北新疆地區的鐵路修成之前,兩國是沒有能力在上述地區爆發大規模戰爭的。

    因此不客氣的說。短時間內,至少十年內中國和俄羅斯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還不如中國和英國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大。

    中國和英國的衝突更多,緬甸、香港,泰國、西藏等問題然後還有貿易上的衝突,這些都是戰爭的引發點,雙方如果不克制的話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大規模的戰爭,而且一旦引發了戰爭還真能打的起來,比如說中華軍可以出兵緬甸,出兵香港,而英國可以直接派遣海軍封鎖中國沿海地區,甚至再來一次大規模的海上登陸。

    不過總體而言,帝國不管是和俄羅斯還是和英國還是說法國等,衝突雖然有而且還不少,但是近期內都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

    這一點林哲是非常清楚,這也是他在1860年大規模削減軍費的主要原因!

    近期內帝國的外部環境還是比較穩定的,部分邊境地區的軍事衝突以及新疆那邊的戰事影響不了帝國內部的大環境。

    在這種情況下,林哲才得以把大部分帝國的資源都投入到內部發展來!

    在八月份的御前教育會議中,教育部大臣江道泉再一次遞交了帝國教育發展計畫書,並要求中央財政撥款高達五百萬圓用以扶持教育的發展。

    只不過這一次江道泉不再執著與什麼百年樹人之類的老舊觀念,而是學著其他改革派一樣拿出了諸多數據來支撐他的計畫書。

    江道泉雖然是帝國的傳統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下頭有著相當多的保守派支持江道泉,並對帝國的很多激進改革政策提出反對意見,但是江道泉雖然保守並不代表他對教育事業保守。

    相反,江道泉非常清楚教育事業才是他的大本營所在,他在官場內的威望,甚至陛下對他才華能力的肯定都是建立在教育事業發展上的。

    所以這幾年他為了發展國內教育是花費了諸多心思的!

    「今年上半年畢業的帝國大學畢業生中,很多在沒有正式畢業之前就已經被諸多機構部門和企業預定,很多企業言明現在帝國的高等人才過於稀缺,讓他們無法招聘到足夠的人才,只能是花費大代價從國外聘請!」

    「同時我手頭上的另外一份報告也表明,在過去兩年內,帝國的數所高等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對工商業的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隨江道泉收集的諸多資料報告被擺了出來,那些內閣大臣們也是一個個暗自思索了起來,這到底該不該支持看教育部的大規模擴張計畫。

    畢竟這份擴張計畫的花費實在太大,頭年的經費投入就是五百萬之巨,明年、後年以及以後肯定還是持續投入的,總花費少說也得幾千萬之多。

    而中央財政的經費是有限的,讓教育部拿走了這麼多,其他部門肯定就拿的少了。

    但是如果不支持教育部的發展計畫,他們也是很清楚目前帝國的中高等技術人才的缺乏已經是嚴重影響到了帝國工商業的發展。

    比如說工商部要搞工商業,讓企業們開工廠,這工廠不是有錢有設備就可以開的起來的,你還得有人啊,普通工人簡單,隨便招來農民培訓幾個月就行了,但是那些技術人員卻不是那麼好解決的。

    目前為帝國的工商業提供高等技術人才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個是直接從國外聘請,這也是很多大企業最常用的方式,第二個就是從帝國大學,那些高等中學畢業生裡招聘,這些人的底子都比較好,學習個一兩年基本都可以當骨幹使用。第三個則是上海多家大企業,比如林德機器廠等聯合主辦的上海工商學校,這所學校除了提供會計,行政管理等現代企業所需的人才外,也培訓技術人員,不過這些技術人員的能力比較有限,最多只能充當中級技術人員。更關鍵的是,上海工商學校不對外招生,乃是屬於那些幾家大企業的下屬學校,只培養他們的員工學校,其他企業根本不可能從這裡獲得技術人才。

    然後帝國的另外一所大學江南大學雖然已經開辦,但是第一期學生都還沒有畢業呢!

    總體而言,目前帝國自主培養的技術人才是相當缺乏的,而這給目前的帝國工商業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而按照教育部的發展計畫,他們除了進一步調整維持現有的縣小學、府中學這兩級基礎教育制度外,將會進一步擴充高等中學的數量,爭取在1865年以前讓國內的高等中學數量達到五十家以上。

    同時為了接納這些高等中學的學生,帝國會新建兩所大學,人家江道泉連名字地點和都取好了,一所是預備在天津設立的直隸大學,另外一所則是在廣州設立南廣大學,之所以選擇這兩個城市的理由也簡單,直隸和廣東這兩個省份的極力拉攏教育部在他們的轄區辦大學,為此提出了諸多地方財政支持,比如廣東那邊就是承諾如果開辦南廣大學,省財政將會投入至少三十萬圓,而廣州府的地方財政也會支持十萬圓以上。

    不過僅僅四所大學還是不夠的,對此江道泉打算對現有的師範學校進行深入改革,在規模較大,師資力量比較深厚的師範學校裡選擇五家到八家左右,並將其改革為高等師範學校,其學制從一年延長到三年,學生從只學單一科目轉為學習多個科目。

    學制比正式的大學要少一年,而且師範學校本身的師資力量就算好一些,但是和正式大學對比還是遠遠不如,所以學校效果肯定是要差一些的。

    但是這將會極大程度上緩解目前高等教育規模過小的問題,短時間內為帝國提供更多的精英人才。

    這些計畫都是教育部方面推出關於扶持開辦官辦學校的計畫,同時教育部還計畫推出政策甚至資金上的扶持,讓民間廣泛參與到辦學事業上。

    目前帝國的民辦教育主要是集中在學前教育上,即啟蒙類的私塾上!

    此外還有少量幾家高等中學,比如福州高等中學,蘇州高等中學等,然後還有一家比較特殊的企業學校,即上海工商學校。

    而現在教育部顯然是對此不滿的,啟蒙教育倒還好,民間的參與力度相當廣泛,但是在高等教育上就少了許多。(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三十五章 江道泉的野望

    教育部打算推動民間力量廣泛參與到高等教育的辦學上,比如高等中學,師範學校,甚至是大學。←,

    不過在當代中國的環境下,要辦高等教育學校的難度相當大,僅僅是師資問題就很難解決,為了招募合格的老師,這些大學、高等中學的老師很多都是洋人又或者是國內學有所成的頂尖人才,他們的薪資是相當高的,比如說帝國大學在教職工的人員薪資支出上,每年都得花費六十多萬圓,這些支持是學生繳納的學費無法滿足的。

    對此,教育部方面的意見就是進一步放寬對民營學校的師資來源限制,比如說各官辦的師範學校裡,那些畢業生一般都和教育部簽訂了就業合同,畢業後必須到各官辦學校擔任老師三年以上,不然就得支付違約金。

    現在,他們打算放寬師範畢業生的範圍,不再限定是在官辦學校,如果某些民辦學校願意接納並為他們代繳部分違約金的話,他們也可以在民辦學校裡完成教學三年的任務。

    同時教育部方面還打算放寬民辦學校的學費標準,以前為了體現教育公平性,教育部是牽制各類民辦學校,尤其是那幾所高等中學是不能收取學生過高學費的,不過那幾所民辦高等中學的股東們也不傻,學費不敢多收,但是他們從其他方面收取相關費用啊,比如書費,住宿費,伙食費等。

    基本上同樣是高等中學,但是在蘇州高等中學就讀的學生,其花費是在上海高等中學就讀學生的三倍以上。

    教育部以前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你教育部不讓他們收錢,又沒有財政補貼的話,他們這些民辦學校根本就維持不下去,一年少則數萬,多則十幾萬的虧損是沒有民辦高等學校可以承受得住的,那些商人士紳們雖然一開始會捐款,但是他們絕對不會每年都捐錢去填這個無底洞。

    但是嘛。教育部現在打算把民辦學校的收費標準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基本上就是正式承認了以往民辦學校的其他收費項目。

    而這樣高昂的學費肯定會讓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弟無法就讀,但是偌大的中國裡有錢人多了去,不怕沒人來就讀。

    至於說教育公平性。在任何時代都別想要奢望公平這兩個字,窮人和富人之間不公平,天才和傻子之間同樣不公平,人類和猴子也不公平。

    當質疑富人可以上私營貴族學校,為什麼窮人就不能上的時候?

    同樣可以質疑憑什麼聰明人就能上北大。傻子卻連小學都不能上啊?

    從人權角度來看,難道聰明人就能夠比傻子擁有更多的特權?難道不應該是窮人和富人,天才和傻子,男人和女人,人類和猴子一起享受一摸一樣的教育待遇?

    你說人家笨,人家說你沒錢!

    世間諸多事都是不公平的,只是這些不公平都是體現在不同的地方而已。

    現在對於帝國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而不管這些人才是來源自中下層還是上流社會。

    所以考慮教育公平性不是教育部的首選問題!

    為了扶持私營高等教育,教育部不僅僅光明正大放寬了學費最高額度的限制。同時還勸說帝國方面出台對教育事業的優惠政策,比如提供建校的地皮,提供其他一些必要的行政支持等。

    教育部大臣江道泉的這一份計畫都相當龐大,所需的投入更大!

    第一次的御前教育會議上,內閣的諸多大臣內是爭執不下。

    三天後再一次內閣會議上,支持教育部提案的人卻是多了起來,很明顯這兩天江道泉沒閒著,對其他的內閣大臣做了不少說服工作,甚至有可能是許諾或者出讓了部分政治利益。

    不過這些都是下屬臣子們的利益交鋒,林哲和往常的御前會議一樣。大多時候他都是只聽不說,等內閣那邊爭論出結果來說,他覺得可以就批准,覺得不可以就駁回內閣。讓他們繼續討論然後拿出一個可行方案來。

    當第三次御前內閣會議上,江道泉再一次遞交了一份更加詳細,甚至具體到兩所大學的籌辦方案,其他多所高等師範學校的改革方案等,另外該計畫裡還顯示,目前教育部已經和上海、當涂等國內二十餘家大型企業達成了合作協議。由教育部牽頭,這些企業出錢出人等籌辦一所規模比上海工商學校更大的工商學校。

    該所學校初步命名為上海大學,學科主要是企業管理,財務管理等企業所需要的行政學科,同時還有機械製造等針對性很強的理工學科。

    而和上海工商學校最大不同的是,他們不僅僅會為各企業培訓委培生,同時還向社會公開招生,並不限定這些自由學生的就業自由,當然了這些自由學生的學費肯定會非常的昂貴。

    這份上海大學的計畫方案無疑是成為了江道泉的一道有力籌碼,這所學校將會成為帝國範圍內第一所民辦大學,而且更關鍵的是背後那麼多企業個個都是金主,每家平坦下來只要隨便支持幾萬圓,就能夠輕鬆籌集一百多萬的前期辦學資金,同時這些企業還會派遣他們自己的技術人員前來授課,比直接到國外聘請專業教授都還要方便得多,而且這些企業所屬的高等技術人員相當多一部分也都是從國外挖來的洋人。

    他們的水平並不會比帝國大學、江南大學的那些聘請來的洋人教授們差多少。

    儘管這所上海大學的前期肯定是培訓各大企業的委培生為主,但是等規模上來後,自費生的比例肯定會相當大。

    不管怎麼說,江道泉的此舉都等於是讓帝國白撿了一家大學,為帝國的教育發展資金至少節省了兩三百萬圓之巨。

    面對江道泉的這一系列教育提案,最後內閣那邊還是以微弱的支持生意通過,並向林哲正式遞交。

    雖然三次的會議過程裡林哲很少說話,但是他也是清晰的表達了自己的意見,那就會教育乃是帝國發展的根基。

    這句話也是很多內閣官員支持江道泉這一計畫的原因所在。

    既然內閣那邊已經初步統一了聲音,那麼林哲也就是順勢正式簽訂了該教育法案。

    該計畫在未來五年內建成至少兩所綜合性大學,五所三年制高等師範,三十五所高等中學,

    同時還計畫進一步推廣民間辦學,要求五年內建成一所民辦綜合性大學,十家師範學校,十家高等中學。

    計畫進一步規範,引導民辦啟蒙教育,各類民辦啟蒙學校必須經報註冊,經過審批後可以轉為初等小學。

    而原有的縣小學則是改為高等小學!

    府中學則是改為初等中學!

    進一步完善各中學、小學的配置,不在強行要求或者限制一縣一小學,一府一中學。在人口較多,文風比較好,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適當提高小學、中學的比例。

    比如江南的部分府縣,區區一個高等小學,一個初等中學怎麼夠用,一個縣至少也得有三五所高等小學,一個府最少也得三所初等中學以上才能夠滿足大量學子的求生所需。

    而一些偏僻的地方,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高等小學以及初等中學的學校不用那麼多,甚至可以用兩縣公用一高等小學,或者州府公用一初等中學的方式來降低辦學花費。

    同時規範了各級學校入讀年輕,學制等。

    規定初等小學的入學年齡為十週歲以前,超過年紀即不允許報考,至於最低年齡暫時沒有限制,神童天才一歲也能報考。整個初等學校的學製為四年。

    而要報考高等小學必須是初等小學的應屆畢業生或前屆,不再接納社會考生,前屆考生如果超過十五週歲也不允許繼續報考,高等小學的學製為三年。

    府級的初等中學從高等小學畢業生中招考,學製為三年。

    初等中學的畢業生即可報考高等中學或者是初等師範學校,其中高等中學的學製為三年,初等師範學校的學製為一年。

    高等中學的畢業生可以報告大學,也可以報考高等師範學校。

    大學的學製為四年,高等師範學校的學製為三年。

    這份計畫書不僅僅是一份教育擴張計畫書,同時還是一份徹底奠定帝國教育制度的計畫書。

    如果按照這份計畫書實行的話,五年後帝國不僅僅說擁有更多的學校,更重要的是會建立一個完善而健康的現代教育體系。

    而這個教育體系才是江道泉想要的東西!

    畢竟對於他這個教育部大臣來說,開辦幾所學校根本就算不上什麼政績,更不可能讓他名留青史之類的,而江道泉也是個有野心的人,要想獲得更多的政治威望,那麼他就只能做,而且是必須做成的一件事,那就是在他的手裡徹底建立並完善帝國的教育體系。(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三十六章 鐵路發展計畫

    得益於1860年度軍費大規模削減,用於內政發展的財政經費比往年較為寬鬆的緣故,內閣各部已經是相繼提出了諸多計畫。

    教育部提出了未來五年的教育發展計畫,內閣的其他部門也沒有閒著,工商部提出了未來兩年內扶持新建兩個重點工業城市,三個次要工業城市的計畫,並重點發展紡織、日用化工等和民生息息相關,同時對技術要求較低的輕工業。

    尤其是兩個重點扶持城市之一的廣州,則是準備全面建設為以輕工業為代表的城市,準備主打紡織、茶葉加工等輕工產業。

    倒是另外一個重點扶持湖北武昌,則是準備作為重工業為基礎的工業城市。

    此外的天津、蘇州等其他城市,則是暫時以輕工業為主。

    這種輕重工業的分佈,是和各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資源有關的。

    比……如說之所以決定在湖北武昌一帶髮展重工業,是因為附近就有一個大冶鐵礦,此外經過林哲有意無意的指點,江南礦務公司已經在江西株洲發現了大規模的煤礦。

    有了煤礦和鐵礦,同時這些地區也不缺乏人口,並且位於長江邊上,鋼鐵外運也比較方便,同時之前也已經有了一個湖北的長沙兵工廠。

    這些相結合,也就導致了帝國決定在武昌一帶建設鋼鐵業為主的重工業。

    不過要開發江西的煤礦,還得先修建一條鐵路,要不然的話煤炭外運的成本實在太大!

    這個時候。又是關乎了帝國的鐵路計畫了!

    為了配合國內工商業的發展,林哲幾年前就已經指示皇家產業投資成立了徐州鐵路公司。並在徐州礦山到運河之間修建一條實驗性的鐵路。

    這條短短數十公里的試驗鐵路足足花費了徐州鐵路公司超過百萬圓的資金,剛公司從國外聘請技術人員。直接進口火車等,導致該段鐵路的造價成本高到讓很多人反對。

    宮務廳財務處的部分官員就多次質疑過,花費如此高昂的代價去修建一段鐵軌,這到底值不值得?

    這一段區區幾十公里的鐵路就花費百萬之巨,等以後如果修建幾百公里甚至幾千公里的話,那投資的資金豈不是得好幾千萬甚至上億?

    如此高昂的修建費用怎麼籌集?

    單靠皇室產業是絕對無法承擔的,你讓皇室產業投資個百來萬可以,咬咬牙四五百萬也能夠拿得出來,但是你讓皇室產業拿出好幾千萬來投資修建鐵路。那是非常困難的事,除非是皇家銀行直接把儲戶的錢花出去。

    皇室產業不行,帝國財政直接出錢修行不行?

    也是不太可能的事,帝國一年財政收入不過兩億多,即便是後續幾年有所增加,但是也不可能幾倍幾倍的增加,能夠有百分之十幾的增長速度就得偷笑了。

    而修一條鐵路動輒好幾千萬,帝國如果挪出這麼多錢來的話,那麼整個帝國的行政機構運轉都會出現問題。軍方的軍費也會嚴重不足。

    拿出幾千萬來修鐵路,對於帝國財政來說並不是困不困難的問題,而是會百分百財政破產的。

    對於1860年的中國來說,要想大規模的修鐵路。其難度是相當大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鐵路這東西不管再困難都是要修起來的,沒有鐵路中國的工商業經濟就不可能真正的實現。工業革命就不可能完成,國防也會面臨極大的困難。

    所以哪怕是再困難。林哲都要咬緊牙關把鐵路給修起來的。

    「現在徐州礦區鐵路已經基本接近完工,我們已經在其中一段試驗運行了火車。雖然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我們已經慢慢解決並完善,整條鐵路有望在十月份全部通車!」

    坐在林哲面前的並不是帝國的官員,也不是軍人,而是一個穿著中華裝的中年,此人和其他人不同,他在胸前掛著一枚龍紋徽章,這是皇室僱員特有的徽章。

    此人名為馬龔文,乃是皇室產業所屬的徐州鐵路公司總經理,這人年約四十,倒不是什麼技術人員出身,而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商人,一直都是在皇室產業任職,歷任林德機械公司財物經理,金陵兵工廠總經理。

    林哲當年把讓他來負責鐵路事務,但不是說此人的能力有多麼好,而是他有一個非常優秀的特性,那就是林哲怎麼說他就怎麼做,而不會去鑽牛角尖,有著太多的個人想法。

    林哲讓他籌辦徐州鐵路公司,並修建一段試驗鐵路,他甚至連問為什麼都沒有問,直接就走馬上任開始幹了,林哲讓他把鐵路的標準設立為國際標準,他同樣沒有問為什麼,而是照做了,林哲讓他去英國聘請相關的技術人員,引進火車等相關技術,他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立馬就去做了。

    有時候,上位者其實並不太喜歡那些個人能力太出色,並帶有濃厚個人風格的下屬,相反很多上司都喜歡聽話的下屬,除非實在有需要,不然他們是很難真正放心重要那些才華過人並且個性太多的人。

    縱觀帝國的軍政雙方,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真正才華橫溢的人,很多都是能力一般般的人,身居高位者同樣都是非常聽話的人。

    少數幾個能力比較出色的也就只有軍方的施清瑄,政府方面的經濟大臣郭龍雲,安徽巡撫畢宣溪了。

    其他統帥部的將領以及內閣諸多大臣們,實際上庸才居多!

    要說起那些真正有能力,才華橫溢的人,往往都是在中層名聲不顯,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李鴻章了。

    這個人才華能力是不用多說了,歷史上的他搞洋務,辦水師,一舉奠定北洋這個政治軍事體系,沒有他的話,滿清王朝估計都得提前幾十年滅亡。

    即便是這個時空了,李鴻章依舊發揮出了讓人驚嘆的才華,前幾年他在中華大地上還什麼都不是,但是不用幾年時間就是搞出來一個江淮新軍,被中華軍俘虜,頭一年裡過著軟禁的生活,後來親自給林哲寫了一篇論述工商發展的書信後,才是正式宣佈反正,並擔任『工商戰略發展總監』領導內閣直屬的工商戰略發展室的任務。

    儘管這個部門並沒有什麼實權,屬於顧問、智囊類的機構,但是哪怕是虛職都是讓李鴻章做出了成績了。

    去年開始,他多次參與內閣會議,並協助工商部那邊完善了紡織產業的發展計畫。

    近期,他又是上書建議在唐山一帶開發煤礦,在東北遼寧一帶開發鐵礦,依託這些北方的地區的鐵礦和煤炭,在天津一帶籌辦大規模的鋼鐵基地。

    這個計畫甚至還得到了經濟大臣郭龍雲的贊同以及支持!

    這個李鴻章充分證明了一句話,那就是金子在那裡都會發光!

    可惜的是,這個才華橫溢的人一直都只能擔任工商戰略發展總監這個虛職,別說入閣或者主政一省了,就算是中層實權都沒有。

    這倒不是林哲刻意打壓李鴻章,而是覺得李鴻章雖然有能力,但是都是體現在大局觀上,而且他有能力之餘,主觀性太強。

    大局觀的話,林哲自己就有,用不著臣屬有什麼大局觀,林哲自己的內心計畫裡,甚至未來百年內的發展計畫都已經有了,嗯,如果能夠活上幾百年的話,他的大局觀可以一直用到二十一世紀。

    起什麼前瞻性,大局觀之類的,放眼全球還能有誰比得過他的這個穿越者?

    也許過上幾年,林哲會把李鴻章提起來重用,但到時候即便是重用他,也絕對不會是因為李鴻章的能力或才華。

    林哲喜歡用一些個性比較中庸,聽話的臣子,能力有最好,能力一般般也勉強過得去,至於說能力太差之類的。

    能力太差的人根本就混不到帝國上層進入林哲的視野!

    馬龔文就是一個典型能力一般,但是非常聽話的人!

    「通車的時候,你這邊準備準備,到時候朕會讓內閣的幾個人去看一看,還有,既然試驗鐵路已經差不多成了,你再準備準備,建一條株洲煤礦鐵路,另外對上海到當涂的鐵路進行前期探測準備!」

    馬龔文不會和其他人一樣,問為什麼要修建株洲煤礦鐵路,為什麼要修上海到當涂的鐵路,他只是低頭回道:「職部知道了!」

    林哲道:「嗯,還有等你把這些事的前期工作準備完了後,適當的找個接班人!」

    聽到這話,一直沒有疑惑的馬龔文是忍不住面露疑惑了,自己這兩年一直都是負責鐵路事務的,這鐵路事務剛開頭了就把另選他人,那麼自己呢?去那裡?

    事關自己,馬龔文自然是心裡有些忐忑!

    林哲看到了他的忐忑,知道自己要是今天不說出來的話,估計這人回去好幾天都睡不著了,當即道:「這修鐵路是一個地方一段,各不相屬,但是帝國鐵路事業剛發展還是需要統一籌劃,並且大規模修建鐵路也需要內閣以及地方的大力配合,單憑一個徐州鐵路公司是辦不到這些,等過幾個月,朕準備籌辦一個負責全國鐵路事務的機構,到時候你來管!」(未完待續。)

    第四百三十六章鐵路發展計畫: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三十七章 交通部和鐵路公司

    聽到這話,馬龔文的臉色一下子就是變的有些激動起來,儘管林哲說的不是很明白,但是透露的意思已經非常明顯,到時候他馬龔文就不僅僅是一個徐州鐵路公司的總經理,而是負責全國鐵路事務的人。△↗,

    只是不知道以後這個機構是屬於企業呢還是屬於內閣呢?

    他想什麼,林哲多少能夠猜得到,不過他也是懶得再解釋了,直接輕輕揮了揮手就是讓他出去了。

    然而站起身來看向牆上的大幅帝國地圖。

    林哲要在這副地圖上,畫上幾條黑線,他要讓發出隆隆巨響的火車通往大江南北!

    儘管內心裡的部分關於鐵路計畫的事還沒有說,但是他已經是早有準備,連計畫書他都已經是讓秘書處起草好了。

    為了發展鐵路,林哲首先是打算從內閣上開始!

    直接把民政部下屬的交通廳剝離出來,然後成立交通部,再由交通部下設鐵路,河運,海運等諸多機構。

    至於讓交通機構獨立成部,自然是為了向國內展現帝國發展鐵路等交通事業的重視。

    成立交通部以及鐵路司,這只是官方上的政治推動,另外他還準備成立一個負責具體建設鐵路的企業。

    而修鐵路對於民間資本來說是根本無法負擔的,甚至是不願意承擔的,所以要想鐵路只能是用帶有濃厚官方性質的皇室產業來辦。

    所以他打算以現有的徐州鐵路公司,未來籌建的株洲鐵路公司等為基礎,組建一家全國性質的鐵路公司,名字都選好了,就是中華帝國鐵路公司。

    這個公司也算是除了中華帝國中央銀行外,第二家用國號最為前綴的企業了。

    至於修鐵路的具體方式,林哲打算先修一些簡單的,擁有較大商業價值的鐵路,比如說那些礦區鐵路、長三角地帶的鐵路。

    礦區鐵路、上海到當涂的鐵路一旦修成,基本上不用擔心客源的問題。短時間內鐵路就能夠盈利。

    而林哲要的就是讓人們看到鐵路的盈利,一旦人們知道了鐵路有利可圖,他們才會投資進來,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鐵路發展資金問題。

    林哲如果不想用財政直接修路。又不像借外國貸款修路,那麼只能向民間籌集資金了。

    當然,向民間直接集資都是以後的事,至於前期的投入嘛,只能是靠皇室產業自籌了。

    比如前期最重要的上海到當涂的鐵路線。修下來至少也要千萬之巨,這筆巨款對於皇室產業來說無疑是一筆難以負擔的龐大數字。

    皇室產業雖然下屬各企業眾多,表面總資產規模已經是超過了八千萬,每年的表面盈利數字也相當大,但實際上皇室產業除了紡織行業是良好健康運轉外,其他產業大多數都是負債纍纍的。

    尤其是上海造船廠、林德機器廠等、金陵兵工廠這些國防性質的企業,前幾年為了擴大產量,提高技術水平,基本都是依靠借款進行擴張的,現在林德機器廠還拖欠皇家銀行好幾百萬的貸款沒還完呢。

    至於徐州鐵路公司。更全部都是靠貸款才修成的鐵路,現在還欠著皇家銀行超過一百五十萬的貸款,只能靠徐州鐵路運營後償還這筆債務,這個時間度少說也得四五年了。

    皇室產業全部加起來,累計拖欠皇家銀行以及部分錢莊、外資銀行超過三千萬的貸款,每年的要償還的利息就得將近兩百萬。

    簡單來說,皇室產業除了紡織產業外,其他的產業雖然是規模越來越大,但是他們欠的錢也是越來越多,同時考慮到皇室產業目前依舊處於快速膨脹當中。諸多企業還繼續借貸用來擴張發展。

    因此至少四五年以內,皇室產業的下屬諸多事業群除了紡織產業外,其他產業別說向宮務廳財務處上繳利潤,這不得讓財務處進行補貼投資就算不錯了。

    唯一能夠穩定大量提供利潤的只有紡織產業。每年大約有五百萬左右,而這一部分錢才是皇室產業可用的資金。

    其中相當一部分用作皇室的各種花銷,比如生活費用,皇室對臣子的一些賞賜等,然後以皇室為名字捐助的教育、科研等費用。

    另外一部分則是被財務處抽調出來扶持其他產業!

    尚有一部分則是留作當『皇室應急資金』儲存了起來,這個應急資金都是以黃金的方式儲存在宮內。主要作用是在發生緊急情況充當近衛軍的軍費或者賞賜!

    什麼是緊急情況?

    比如說有軍方將領叛變打到京師來,又比如說有人突然政變之類的,又比如說某一天整個南京地震遭到全城大亂之類的,到時候皇室就需要來自近衛軍的全力支持,要人家賣命的話單單靠什麼榮譽忠誠是不夠的,至少必要的餉銀甚至是賞賜就必須能夠拿得出來。

    說白了是林哲的保命錢,除非敵軍打到南京城下,不然的話就算和外國發生戰爭把大半個中國丟了,他都不會把這些錢拿出來使用。

    皇室產業每年可以拿出來的資金也不過五六百萬而已,而且基本都有固定的去向,所以你讓皇室產業拿出百來萬不成問題,咬咬牙幾百萬也能夠籌集出來,但是上千萬的巨資基本是不用指望了。

    因此林哲的打算用老一套,那就是直接從皇家銀行裡貸款出來,然後用於鐵路發展。

    這也就是皇室產業自己有一家銀行,而且還是國內甚至遠東地區裡最大的銀行,皇家銀行並不缺乏資金用於貸款。

    唯一的擔心就是萬一鐵路修成運營後不盈利無法償還債務了!

    雖然說林哲有著後世的先知性知道修鐵路總體上是賺的,但是誰也不能保證運營後一定會盈利啊,要知道歷史上的中國一直要到甲午戰爭後才大規模修建鐵路呢,一些主要鐵路都是清末新政時期才修成的,而那時候經過多年的洋務運動以及清末新政,國內的工商業經濟氛圍已經比較成熟,所以鐵路運營後有大量的客源。

    現在嘛,林哲也是不敢百分百保證鐵路建成後運營就一定能夠盈利,尤其是一些偏僻地方的鐵路。

    這也是林哲為什麼把首條大規模的鐵路選擇在江南地區的原因所在。

    江南地區有著雄厚的農業以及工商業基礎,同時南京還是政治中心。能夠保證客源的穩定和充足,如此才有比較大的把握保證鐵路建成以後運營盈利。

    林哲不是什麼腦袋一熱就做出衝動決定的人,哪怕是皇家銀行那邊能夠提供好幾千萬甚至上億的貸款資金,但是他也絕對不可能在現在就修建什麼南北、東西主幹線這些超大鐵路工程。

    不管是治國打仗還是修鐵路辦企業。都得一步一步來!

    要修鐵路,先弄段試驗鐵路,至少你得讓鐵路公司知道怎麼修鐵路了,怎麼運營鐵路線瞭然後才逐步修建那些風險極小的商業鐵路,比如滬寧線。進一步積累的技術以及經驗後。也讓廣大國人充分認知到鐵路的優越性之類,這才是修建那些長達幾千公里主幹線鐵路的時候。

    而當這些主幹線修建完畢之後,依靠鐵路把整個帝國的工業發展起來後,才有餘力去修建沒有商業價值,但是戰略價值極大的戰備鐵路,比如西北鐵路,通往外蒙古地區烏台省的,東北延伸一直到外興安嶺。

    還有西南地區,比如說抵達雲南甚至到緬甸的鐵路。

    這些鐵路都得有先後順序,不可能說想修那裡就是那裡。更不可能在地圖上寫寫畫畫,然後就全部開工了。

    依照林哲自己的估計,哪怕是第一階段,也就是修建滬寧鐵路等具有明顯商業價值鐵路,向國人推廣鐵路的時間段都得五年以上,1865年之前能夠完成就不錯了。

    第二階段要修建主幹線的話,配套完善東部地區的支線鐵路,至少需要十五年以上的時間,能夠在1875年之前初步完成就算是老天的眷顧了。

    至於戰備鐵路,看帝國的經濟工業發展情況。順利的話三十年之內,也就是到1890年左右,不順利的話估計得1900年甚至更久。

    你得知道即便是後世中國,要修建那些戰備鐵路也得十幾年時間。而那都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了,至於入藏鐵路更是到二十一世紀才徹底完工。

    所以整個帝國的鐵路建設絕對不是三五年的事,而是一個時間跨度長達三五十年甚至百年之久的超大項目。

    為了進一步向臣民,尤其是帝國的官員們展現自己對鐵路的重視和信心,不用多久林哲就是詔令把民政部的交通廳獨立成部,並在新成立的交通部下設鐵路司。並對鐵路司司長一職進行高配,以交通部協辦大臣安易林兼任鐵路司司長。

    這在明清時代的話,基本上就是以侍郎銜署理該司了,從級別來說比各省巡撫還要高一級,大體上和前清時代的掛侍郎銜的總督們相當。

    同時把他前些時候寫的鐵路發展計畫書下發內閣討論,由此引發了帝國官場對鐵路這項新鮮事務的密切關注。

    隨後,宮務廳財務處宣佈由麾下徐州鐵路公司、新成立的株洲鐵路公司,上海鐵路公司為基礎,組建中華帝國鐵路公司。

    而後,皇家銀行和中華帝國鐵路公司簽訂了一份為期二十年,總額超過一千五百萬圓的鐵路貸款,用以株洲鐵路、上海鐵路的修建。

    江南礦務公司準備加大鐵軌的產量,上海機械公司準備以進口的英國蒸汽機車為藍本,進行蒸汽火車頭以及車廂的仿製研發工作。

    由皇室產業和多家民營資本組建的北方木材公司準備大規模鐵路枕木。

    同樣由皇室產業控股的上海寶山洋灰廠準備擴大產能,為後續鐵路建設車站等建築需要用到的水泥提供充足產能保證。

    在林哲的親自幹預下,皇室產業下屬的各事業群基本是都行動了起來的,其實哪怕林哲不甘於,但是宮務廳財務處為了不讓高達一千五百萬圓的巨額投資失敗,也會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的。

    一時間裡,上海街頭裡,很多人都是把鐵路這個詞彙掛在了嘴邊,原因不為別的,就為了那一千五百萬的巨額投資。

    那可是一千五百萬啊,這個數字比國內大部分省份的一年財政收入都要多,而這些拿出來只為修一條路,如此想要不引起人們的注意都不可能。

    也好在這是皇室產業的純商業行為,雖然人們擔心這一千五百萬會落空,但是就算是虧本了也和普通人無關,所以他們只是驚嘆而已,並沒有什麼過激的反對行為。

    如果是直接拿帝國財政去修鐵路的話,估計風聲剛放出來就得被無數人反對了,甚至根本就不可能過得了財政預算這一關。

    相對於鐵路的發展困難重重,甚至引起巨大方向,帝國的電報事業發展卻是要低調了多,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帝國已經開始建設上海到南京的電報線路了。(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7
第四百三十八章 電報

    電報哪怕是在西方國家,也是屬於新鮮事務,但卻是發展的非常快速,遠遠要比鐵路的發展快得多。←,

    早幾年前,洋人就已經把遠洋電報線路修到了香港,不過國內的電報發展在1858年之前都是屬於空白。

    1858年的時候,由於中國和英法在戰爭結束後進行了密集的談判,英法等國不停的往來上海和香港,就是為了跑到香港去發電報回歐洲。

    但是英法就建議中國允許他們把電報線路從香港延伸到上海來,不過當時談著停戰之類更重要的事,所以也只是隨口提了一提。

    不過那個時候林哲卻是把電報記在了心上,所以等中國和英法的談判結束後,就是指示外務部以及皇室產業那邊看著能不能搞條電報。

    由於對於當代的中國人來說,連電磁是什麼玩意都沒幾個人知道,更別說電報技術的應用了,所以和鐵路什麼的一樣,都得先找外國人。

    那些洋人聽說中國要修電報線路,自然是舉手歡迎的,不過後來雙方在一些合作上有所分歧,那些洋人想要電報路線的經營權。

    對此中國方面自然是不允許的,開什麼玩笑,這電報線路乃是軍國重器,怎麼能被外人掌控。

    所以後來雙方經過談判,改由皇室產業以及外資聯合投資的上海電報公司,由皇室產業出大部分資金,電報沿線的地皮等佔據百分之六十的股份,並掌管經營權。而外資則是以技術,原材料,工程人員以及部分資金入股。

    但是外資提出,除了前兩年外,第三年開始就必須獲得分紅,並且分紅必須逐漸上漲,如果皇室產業經營不善導致利潤不足的話,要麼皇室產業出資墊付外資的分紅。要麼用投資額的三倍回購外資股份。

    雖然條款苛刻了些,但是誰讓自己沒技術呢,而且還關係到遠洋線路連接的問題,人家的越洋電報線不帶你玩的話。難不成你還能重新鋪一條中國到歐洲的海底電纜不成。

    達成相關協議後,上海電報公司就是鋪設了香港到上海的海底電纜,並與1859年底建成,讓上海可以直接和歐洲倫敦進行電報信息交流。

    今年開始,皇室產業再度發力。甚至自己挖自己的牆角,從上海電報公司挖來了不少人,然後組建了由皇室產業全資控股的皇家電報公司,逐步開始全國電報網的建設。

    其第一條國內電報線路就是上海到當涂的電報線路。

    不過修電報的時候出了不少問題,最關鍵的是電報路線沿途的民眾們經常把電線杆和電報線偷走,甚至有時候電報公司剛鋪設幾公里的線路,但是剛完工呢就被當地民眾給偷了,氣的皇家電報公司的工作人員哇哇大叫。

    最後還是宮務廳出面,請求沿線軍方以及地方政府的配合!

    軍方的配合意義有限,當地的守備部隊頂多就是重點看一看沿途的電報站房。但是部隊有自己的駐地,和平時期不可能天天跑外頭巡邏,所以這方面的配合主要還是要靠當地政府,準確的說是靠當地的巡警們。

    為了遏制民眾偷電線杆,電報線的行為,沿線的地方官員都是得到了一紙宮務廳的公文,要求他們嚴肅管理治下民眾,同時宮務廳還找到了司法部那邊,讓司法部的人在刑法裡頭專門加入了一條破壞通信相關設施罪,該罪的罪名可是很嚴重的。判刑三年起,上不封頂。

    如果是戰爭等特別時期,破壞通行設施則是直接以叛國罪論處,百分百是個死字!

    嚴厲打擊了好幾個月。那些地方官員們三天兩頭下鄉宣傳,前後抓捕三百多人,超過百人被認定是故意破壞、盜竊進而被判刑三年到二十年不等。

    而這些被判刑的人和之前的那些戰俘、或者罪犯們都會被送進各大礦山或者鐵路施工段,最近幾年帝國越來越喜歡把判刑的罪犯當苦力用,基本上很多地方的監獄都是空蕩蕩的沒有在押犯人。

    如此嚴厲整治了後,才算是初步遏制了大規模偷盜電線、電線杆子之類的行為。上海到當涂的電報線才算是能夠得以順利施工。

    如今已經電報線已經是多段施工,預計等1860年結束之際,當涂和上海就能夠進行直接電報交流,南京作為首都,甚至也有著電報房。

    為了讓各種行政命名廣泛傳遞,林哲還在皇宮、統帥部、內閣總理府等政府機構設立專門的電報房,現在的電報線路雖然只限於當塗到上海,其他地方暫時無法抵達,但是電報的投資要比鐵路小的多,而且修建所需的時間較短,也不怎麼需要基礎工業能力的支撐,反正現在連電報機,電線都是直接進口的,國內一時無法自產也無妨。

    皇家電報公司是打算三年內建成多條主幹線電報,分別是上海到天津的海底電報線,沿長江西進,連通上海、南京、九江、武昌、重慶、成都的東西主幹線。

    然後是廣州為起點,連接西江沿岸城市然後一直進入雲南地區。

    天津為起點,接入北平一直到蒙古地區。

    還有黃河沿岸等。

    以這些主幹線為基點,然後再分別連接一些重大城市。

    整個電報網要比規劃中的鐵路網規模大,而且密集得多!

    畢竟電報線的建設成本和鐵路建設成本沒法比,修建鐵路得開山架橋,還得鋪設枕木鐵軌,工程量是非常大的。

    而電報線的話,間隔幾十甚至上百米立一個電線杆子,甚至都不用水泥柱的那種,直接用木柱就行了,然後用電線連接起來就能完事了。

    所以哪怕是電線和電報機都需要進口,但是整體花費也不用太多,而且辦電報可是很賺錢的。

    現在的發電報都是一個字一個字算錢,價格貴得很。

    把電報修起來後,收回成本的時間會比較快!

    這也是為什麼皇家電報公司敢說三年內完成基本主幹線,五年內全國主要城市覆蓋,十年內全國每一個州府都通電報的底氣所在。

    其實林哲還對有線電報不太喜歡,如果不是現在的技術發展不到位。國外都沒有無線電報的話,他都直接用無線電報了,那玩意多方便,直接搞一些無線電報機就能夠全國通信。比建設有線電報網更快更方便,也更廉價。

    可惜的是,現在無線電報還沒影子呢。

    不管是鐵路還是電報,都算得上是林哲給這個時代的中國所帶來的明顯變化標誌了。

    伴隨著國內的工業經濟進一步發展,林哲所期待的全國通鐵路。通電報終歸是能完成的。

    就當1860年的下半年帝國各方面掀起一片建設高潮的時候,雖然受到軍費大規模削減的影響,但是軍方的行動卻是沒有停下來。

    1860年夏天,中華軍攻克成都之後,繼續圍剿太平天國殘部!

    九月份,中華軍在四川雅州府圍殲了最後一股太平軍主力部隊四萬餘人,擊斃了包括陳玉成在內的多名太平天國重要權貴將領。

    十月,同樣是在雅州府,中華軍包圍了洪秀全和石達開殘部最後數千人,一番激戰後。石達開戰敗身亡,見無法逃出去後,洪秀全服毒自殺。

    自此,在過去十年裡把整個中國攪動得天翻地覆,並直接導致了林哲崛起建立中華帝國的太平天國正式覆滅。

    隨著太平天國的覆滅,四川全境被中華軍收入囊中,後續第五軍繼續在四川以及鄰近各地進行清剿太平軍殘餘勢力,土匪,各類民間武裝等,以確保軍方停止大規模行動後。帝國的能夠對四川進行全境的行政統治。

    在西北方向,邊成勳的第六軍雖然進展比較緩慢,但是勝在穩步推進!

    今年上半年,第六軍從新疆哈密地區殺進新疆。並在哈密地區和阿古柏的軍隊展開了首場戰役,這一次入新首戰,第六軍以準備充分、兵力眾多的優勢,包圍並殲滅了盤踞在哈密地區的兩千餘名阿古柏所部。

    不過在五月份的時候,俄羅斯那邊以防止阿古柏進一步北侵為由,不顧帝國的強烈反對強行派兵搶佔了塔爾巴、伊犁等新疆西北部地區。由於那個時候新疆依舊被阿古柏大部控制,和俄羅斯人之間還隔了一個阿古柏,所以中華軍對俄羅斯人搶佔伊犁的舉動無能為力。

    不過作為回應,帝國的第十四步兵師在外興安嶺發動了大規模的掃蕩行動,在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地區和俄軍爆發了多次千人規模的武裝衝突,從俄軍手中奪取了超過十五個移民、軍事據點,並從直隸地區調遣了大量漢民移民前往,進一步增加對外興安嶺地區的有效控制。

    同時海軍把在活動在黑龍江流域以及沿海的內河、近海作戰船隻編成了第四炮艦支隊,負責黑龍江流域的作戰事務,對俄軍在黑龍江流域僅有的少量作戰船隻進行摧毀打擊,初步控制了黑龍江流域的通航安全。

    然而帝國在外興安嶺地區的行動就算能夠打擊到俄國,但是也不可能讓俄國人白白的把伊犁給吐出來,所以要想已經混雜了英國、俄國、阿古柏等多方勢力的新疆,除了讓第六軍打進去外沒有其他辦法。

    因此在1860年下半年開始,帝國開始提高了對第六軍的支持力度,並向第六軍增援了五餘人的新兵,用以補充第六軍的人員損失。

    使得第六軍的兵力恢復到了以往的滿編制,包括了第八師、第九師。

    除了上述步兵部隊外,另外還有以第三騎兵團為骨幹,輔以第十三騎兵團組建的第二騎兵旅、四個在陝甘地區就地招募,歸屬陝西和甘肅守備司令部所轄的騎兵營。

    得到了後方的大量支援後,邊成勳繼續率領第六軍深入新疆腹地,七月收復吐魯番,八月份上旬收復古城。

    九月份,第六軍的將近兩萬餘人進抵迪化城外!

    而對面則是阿古柏麾下的三萬主力部隊嚴正以待!

    一場雙方主力的大決戰是即將展開!(未完待續。)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