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 清末梟雄 作者:雨天下雨 (已完成)

 
regn13 2018-3-22 22:00:1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14 53575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六百七十一章 石油和南洋

    在帝國內部,陸軍一直都是主張對俄作戰的中堅力量,尤其是面對中亞和西伯利亞方向的擴張,陸軍方面是表現的尤為熱心,為了支持在西伯利亞和中亞方向的擴張,陸軍不僅僅表現在對外政策上。

    同時也是積極支持兩大鐵路的建設,那就是北方鐵路和東西鐵路的西北段。

    陸軍雖然不可能直接拿軍費出來修建鐵路,但是為了扶持鐵路公司加速修建進入烏台省以及新疆省的鐵路,陸軍方面在軍列的運費上,是給予了鐵路公司非常大力度的補貼。

    同時還經常以訓練等名義出動工程部隊進行鐵路建設,主要是解決一些高難度的施工。

    畢竟相對於部隊的專業工程部隊而言,民間的施工隊還是存在著較大的技術不足,部隊的工程部隊可是逢山開山,遇水架橋的強兵,不管是工程器械還是技術人員的能力上,其實都比民間的施工隊伍強得多。

    至於其他時候的一些小輔助,比如鐵路修築的時候遇到一些地方性的問題,軍方雖然不好插手,但是也會向地方施加一定的壓力,免的拖延工程進度。

    因為只有這兩條鐵路修建完畢,那麼帝國陸軍主張的向西擴張才能夠順利施行,要不然的話帝國陸軍就算空有百萬陸軍,但是也過不去啊。

    不過有反對就有支持,帝國這樣的龐大國家,除了陸軍以外,還有其他諸多勢力,比如說同為軍方的海軍。

    雖然和陸軍那邊一樣,海軍同樣是堅定的對外擴張政策支持者,但是和陸軍主張向西、向北擴張,把俄羅斯視為最大的對手不同。

    海軍雖然在六十年代的時候也一度支持陸軍的北上政策,但是他們主要是支持對新東省以及阿拉斯加等地區的作戰,而且海軍也是在征服新東省的過程中發揮了主要力量。

    但是等到現在新東省已經成為了帝國領土後,海軍那邊卻是迅速改變了主張,在一些公開場合裡,諸多海軍將領已經不是叫嚷著向北擴張,而是叫嚷著『向太平洋挺進』。

    海軍方面是希望帝國能夠把擴張的方向放到東南亞地區以及太平洋的諸多島嶼上,在進入七十年代後,諸多受到海軍支持的專家學者們開始不斷的撰文論述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對帝國的重要性。

    國防安全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外他們還在不斷的吹噓東南亞地區物產豐富,稱東南亞那邊的土地肥沃,隨便種點農作物,就能夠收穫大把的糧食,在報紙上也出現東南亞地區的一些趣聞,比如說當地人天生懶惰,一年到頭什麼都不干,但是他們為什麼還沒有被餓死?

    因為他們隨便種點東西,甚至都不用去打理,但是依舊可以收穫大量的糧食。

    這個說法讓國內的大量民眾是一邊鄙視這些東南亞土著的懶惰,但是另外一邊又是羨慕他們有著這麼肥沃的土地,不少人都說,這樣的肥沃土地給這些土人實在是太浪費了,如果能夠給我們就好了。

    又說東南亞有諸多特產,比如橡膠、石油、香料、木材、稻米等,這是為了吸引國內的工商階層諸人的。

    當代隨著工業革命的崛起,一些原材料也是變的重要起來,比如說橡膠,十幾年前國內有誰會在乎這玩意啊,但是隨著這些年的工業化進行,國內每年進口的橡膠數量也是逐漸加多,而橡膠的用量正在越來越多,不少人都是能夠看到橡膠的前景的。

    還有石油,以前國內的人同樣不知道石油為何物,但是隨著國內的工業化程度越來也高,煤油燈這種新式的照明燈具也是開始普及。

    而煤油燈的燃料煤油是怎麼來的?是從石油提煉的。

    十九世紀的六十年代以後,石油開採、提煉、銷售成為了一種全新的工業模式,美國那邊是石油工業化開採最早的,如今美國乃是全球範圍內的第一大產油國,其產品銷往全球各地。

    中國目前每年就向美國進口不少的成品煤油!

    帝國有著林哲在,自然不會在石油工業上落後太多,六十年代的時候,林哲就是開始皇室資產管理處那邊成立了相關的石油企業,這個石油的公司和其他的皇室企業一樣,取的名字都比較高大上,稱之『帝國石油公司』。

    不過該公司成立後,最早從事的進口煤油銷售業務,而後是從美國那邊聘請相關的技術人員,引進技術,然後試圖在帝國內找到石油。

    在這個時候,最早發現石油,並進行工業化開採的卻不是後世的那些大型油田,什麼玉門關油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之類的,暫時都還沒顧得上,林哲雖然知道後世的一些大型油田的名字和大體位置,但是國內的大型油田有個特性就是,那就是普遍比較深,大慶油田可是深大三千多米呢,別說現在了,就是等到二戰時期想要開採都夠嗆。

    因此帝國石油公司在國內的石油探測,主要是尋找一些容易開始的油田,比如說台灣那邊就是先後發現了幾個小型油田,苗栗那邊更是在六十年代早期就發現了石油,在1868年的時候,帝國石油公司就是在這裡設立了工廠,然後進行工業化的開採。

    不過產量是相當的少,目前這個油田的每日產油量只有幾噸而已,基本上產生不了多大的經濟以及政治利益。

    目前帝國石油公司在國內的多個小油田裡,每日產出的石油總量只有區區十來噸,這個量別說和後世相提並論了,就算是和現在的國外石油公司相比,那也是沒法比啊。

    目前全球範圍內,主要的石油產國是美國和俄羅斯,美國是在六十年代就開始大規模工業化開採、提煉。而俄羅斯的石油開採,則是因為巴庫石油在1873年被發現出來,現在已經進行大規模的開採。

    目前這兩個國家的生產出來的石油,嗯,準確的說是提煉出來後的煤油,幾乎佔據了全球所有市場份額。

    現在的石油雖然因為用途有限,最大的作用是用來照明,也可以作為潤滑劑使用,但是還沒有成為動力的燃料,因此在軍事上的重要性不大,在政治上重要性也不大,要不然英國人也不會在十九世紀一直都不重視石油的探測和開採了。

    目前的石油,乃是一種普通的商品,但是這種商品因為目前的壟斷性,所以其利潤非常豐厚,就算是在國內,也有不少人想要從石油裡頭分一杯羹的,目前的石油價格還是比較高的,雖然這些年波動比較大,十美元一桶有過,兩三美元也有過,而最近幾年石油的價格基本保持在六七美元一桶。

    這個六七美元一桶的價格,和後世的上百美元一桶相比自然是不值一提,但是你得知道,其實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石油的價格也就二十到三十美元,甚至有時候更低。

    更關鍵的是,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七美元和二十一世紀的七美元,那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啊,沒法比。

    如果不是價格高昂的話,帝國也不會開採那些只有幾百公斤日產量的油井了。

    帝國石油公司在國內大陸地區找不到容易開採的石油後,最近兩年已經是把主要的目光投向了庫頁島,因為在這裡,他們發現了極為難得的容易開採的大型油田,只不過因為距離和氣候問題,使得開採的難度比較大。

    此外,帝國石油公司也是用各種名字,公開或者是偷偷摸摸在東南亞各地區進行探測,當然了,為了探測南洋地區的石油資源,他們甚至是向南洋礦務公司低頭,尋求該公司的幫助。

    南洋礦務公司雖然是國內的民資企業,在國內的業務也不算多,但是卻是一家名副其實跨國巨頭,其業務是遍佈整個南洋地區,甚至最近兩年都是跑到了澳大利亞開發煤炭和鐵礦等。

    同時名為礦務公司,但實際上也經營其他業務,這個南洋礦務公司還是國內最大的橡膠供應商,在南洋地區擁有大量的種植園。

    說實話,南洋礦務公司在南洋地區的影響,比國內其他企業全部加起來還要大,如果不是帝國沒有這種殖民企業的話,估計這家南洋礦務公司就能夠演變為大規模的殖民公司。

    南洋地區的大量資源,是吸引了民間工商業資本的前往,不過當代的投資就不是單純的投資,你想要開發礦產,做貿易,有錢沒錢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背後得有一支軍隊站著為你背書。

    當代的國際貿易利潤之豐厚,足以讓每一個商人為之自殺,但是這種豐厚的利潤背後,是國家的武力支撐。

    而帝國的皇家海軍,就是諸多前往南洋投資的商人們的刺刀!

    因此在對向南洋擴張這一點上,國內的部分工商階層是和海軍那邊保持了高度一致的聲音!

    除了同為軍方的海軍外,還有文官集團,這個文官集團從建國時代開始,就是比較反對戰爭的,尤其是為了些許蠅頭小利的戰爭。

    如今帝國的文官集團和十幾年前一樣,認為現在帝國正在處於最關鍵的發展時期,當下最重要的事就是穩步發展,在國力上追趕西方列強,然後以龐大的國力迫使其他國家在軍事層面的屈服,他們想要的是以勢壓人,不戰而勝。

    在文官們看來,所謂的戰爭和將士的勇武沒啥關係,靠的就是誰家的大炮和戰艦多,而強制大炮和戰艦是怎麼來的?還不是靠國內的發展而來,只有國家強大了,才能夠建造更多,更先進的槍支大炮以及戰艦。

    到時候幾十艘戰列艦往敵人面前一擺,還用得著打?敵人還不得被嚇得乖乖投降啊!

    也就是說,雖然大家都有著同樣對外擴張的心思,但是軍方那邊是主張考現在的戰爭去獲得勝利的果實,而文官那邊則是主張依靠強大的國力直接迫使敵人屈服,從而獲得利益。

    雖然追求的目標一樣,不過手段卻是不同。

    也就是說,別看這一場西伯利亞戰役規模浩大,但實際上在國內並沒有受到太多的支持力度。

    海軍那邊不說了,不給你使絆子就不錯了,頂多就是派一支淺水炮艦過去意思意思,其他方面反正和海軍關係也不大,於是乎就直接閉嘴了,但是陸軍你要想趁著這場戰役在本年度的軍費分配中佔多份額,海軍是堅決不會答應的。

    內閣那邊大體也如此,那些大臣們一個個都是態度非常堅決:陸軍你要打就打,反正陛下都下令了,我們反對不了,但是你要說臨時戰費?開什麼玩笑,今年的預算早就花光了,那裡能夠給你們陸軍拿出來幾千萬圓啊,而且你們陸軍要了,那海軍那邊還得不也要,如果不給的話,還不得說我們內閣偏袒,最後他們來拆總理內閣府,你們給重新修一座啊?

    而且,你們陸軍每年都上億軍費拿著,而且已經十幾年沒有什麼大戰了,這麼多年積蓄下來,現錢我知道你們一毛錢都沒有,但是這槍支大炮,還有消耗用的炮彈、子彈什麼的肯定是多的不得了,先拿出來用著唄,用完了我們再說這臨時戰費的事。

    於是乎,這場戰爭,實際上陸軍那邊一毛額外的戰費都沒有得到,只能是靠陸軍的老家底打仗。

    已經建國二十多年的帝國,其文武之爭、海陸之爭,在這一場西伯利亞戰爭裡可謂是得到了充分體現。(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六百七十二章 彈藥告急

    在文官派系反對戰爭,海軍又是堅持南下政策的情況下,帝國還能夠迅速發動西伯利亞戰爭,這裡頭固然有著第十次俄土戰爭爆發,從而吸引了俄羅斯大量兵力,使得俄羅斯在東方戰線上實力空虛的原因。

    但是更重要的還是林哲在帝國的擴張發展上,認為帝國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決北方邊患。

    目前帝國面臨的威脅不少,太平洋對面有美國,東南亞方向有法國和英國,北邊有俄羅斯,不過美國還在發展當中,他們現在連幾艘現代戰艦都沒有,根本不可能在太平洋,尤其是中太平洋以西地區給帝國造成什麼實際性的威脅。

    而法國的話,法國人在亞洲的勢力實際上非常薄弱,其在越南南圻的殖民地非常小,法國人在亞洲能夠動員的力量嚴重不足。

    英國人的話,其威脅算是比較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英國人給帝國的威脅主要是海上威脅,這種情況下,帝國要做的就是發展海軍,然後牢牢的看住馬六甲海峽,只要把英國人的東印度艦隊堵在新加坡港口裡,那麼英國人就不可能給帝國造成什麼實際性的威脅。

    再者,經過六十年代的衝突後,最近十幾年來帝國和英國人的關係是合作居多,得益於雙方的國際貿易所帶來的龐大利潤,導致兩國都是不會輕易動武。

    然而俄羅斯人卻是不同,他們和帝國並沒有什麼共同利益,雙方的貿易幾乎等於零,在國際上也沒有什麼實際上的共同敵人,至於說英國,那可不算,因為嚴格上說起來,英國人可是全球其他國家的共同敵人。

    但是俄羅斯卻是和帝國存在著不可調和的領土衝突,要不然的話,兩國也不會一直保持著長達二十年的邊境衝突。

    這種敵對關係,導致了除非有一方屈服,不然的話很難徹底獲得和平。

    所以當有了第十次俄土戰爭這個機會後,林哲就是毫不猶豫的抓住了機會,然後發動帝國的戰爭機器,準備在西伯利亞方向給俄羅斯人來一下狠的。

    至於說現在俄羅斯人正在積極謀求的談判,傻子都可以想像的出來,這是俄羅斯人的拖延戰術,就算是有所屈服,但是讓步的幅度也不會太大。

    但是帝國要的卻是太多太多,帝國要的是俄羅斯承認帝國現在佔領的前俄羅斯領土,比如新東省以及庫頁島等,還有中亞那邊的浩罕省,還有阿拉斯加等。

    而俄羅斯哪怕是已經實際上失去了對這些領土的控制權,但是也不會輕易承認的。

    在十九世紀的國際關係裡,單靠口頭上的談判是沒有任何用處的,想要獲得自己想要的利益,除了戰爭別無他選的。

    這也是林哲為什麼堅決,這麼迅速的讓部隊發起進攻的原因,就算要談判,也得等帝國打贏了再談。

    林哲的堅定支持,也是陸軍方面能夠發動這場戰役的主要原因。

    國內的文官、陸軍和海軍三大派系,他們是各有利益上的訴求,如果沒有林哲強行壓著海軍和內閣的反對,陸軍根本不可能發動這場西伯利亞戰爭。

    當代的帝國雖然有著諸多派系,而且彼此間的爭鬥還是比較激烈的,造成這些爭鬥的原因除了他們各自的利益訴求外,也和林哲的默許分不開的,作為一個統治者,林哲是一直都在平衡國內諸多派系的力量,並且避免他們聯合起來。

    手底下的人鐵板一塊,這對於任何一個上位者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事。

    不過就算林哲支持陸軍發動西伯利亞戰爭,但是也頂多讓內閣和海軍那邊不拖陸軍後退而已,但是實際上給予多少幫忙幾乎是不可能的了,當然了海軍那邊也幫不上什麼忙,而內閣那邊的話,也給不了多少軍費的支持。

    因為就和財務部那邊自己說的一樣,帝國每年度的財政預算在上一度年末就是已經被分出去了,如果要臨時增加大筆開銷,那麼就只能通過發行國債,提前預支後續年度的財政預算等方式來籌集。

    如果不是到了情況緊急的時候,內閣那邊是絕對不會做出這樣的事的,畢竟對於軍方的人來說,是有錢就花,他們可不去管什麼財政赤字之類的,但是內閣那邊卻是不一樣了,如果發生了大規模的財政赤字,明年的時候可就不好安排了。

    也好在陸軍家大業大,過去十幾年來幾乎每年都有上億的軍費,這些軍費花出去後,陸軍那邊積存下來的家底也是頗為豐厚的,槍炮之類的並不缺,而炮彈和子彈更是囤積了無數倉庫。

    就以陸軍目前的戰略儲備而言,足以支撐目前這個規模的陸軍進行長達一年的全面戰爭,如果只是幾個月的局部戰爭,那麼陸軍根本就不用進行全軍動員,只依靠當地駐軍和儲備就能夠解決問題。

    軍械部那邊有幾個數據可以充分證明陸軍的儲備有多麼豐富!

    目前帝國陸軍儲備的炮彈儲量達到了平均每門火炮八百多發,前線部隊攜帶的炮彈數量達到了平均五百發,這可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據,要知道1870年的普法戰爭裡,德軍在整個戰爭期間,每門火炮才打出去了大約兩百發而已,也就是說,帝國陸軍目前參戰部隊的炮彈數量,足以支撐前線部隊打兩次半次普法戰爭這種炮擊密度的戰爭。

    此外儲備的子彈數量也不少,平均下來,每支步槍備用的子彈有五百發,西伯利亞戰爭的時候,部隊所攜帶的子彈,平均到每支步槍的子彈約為三百發,分別由士兵自身攜帶、後勤部署運輸、師、軍等戰略儲備這三個渠道。

    作為對比,普法戰爭裡,德軍平均每支步槍消耗的子彈只有五十六發而已,也就是說,帝國在西伯利亞參戰的部隊,其攜帶的平均子彈足以進行將近六次普法戰爭的消耗。

    這裡頭固然可以看出帝國陸軍在過去十幾年積攢的家當有多麼豐厚,同時也是可以看出陸軍方面是在普法戰爭的基礎上,大幅度調高了彈藥的消耗量。

    但是帝國陸軍的後勤部門原本就以為是極度樂觀的估計,但是在戰爭進行區區一個月後就是化為了泡影。

    當尼布楚方向的第五軍對尼布楚的俄軍發動進攻一個星期後,前線就是傳來電報,宣告彈藥告急,請求彈藥的迅速支援。

    這個情況讓最高統帥部那邊的人有些措手不及,這怎麼回事?

    之前拔給的彈藥預計可是能夠打完整場戰爭的,再不濟也能夠支持半年以上的,但是怎麼才一個星期就彈藥告急了?

    天津那邊負責後勤調運的軍官們是毫不客氣的發電報到前線,詢問彈藥是否真的告急了,他們還以為前線統計失誤了。

    第五軍的軍司先功中將看到後勤部門的一副不相信的語氣,他自己也是鬱悶無比,和後勤部門的人一樣,他也是認為原本攜帶的彈藥已經足夠了,但是他也是沒有想到彈藥會用的這麼快。

    第五軍發動進攻三天內,炮兵部隊就是平均打出來了至少一百發炮彈,後來意識到炮彈的消耗太快,所以控制了炮擊速度,但是第二天就發現,面對尼布楚周邊的堅固工事,沒有炮火的掩護根本就無法發起進攻,所以只能是恢復了炮擊力度。

    猛烈的炮擊就是導致短短一個星期內,前線的炮彈儲量已經下降到了最危險的臨界點。

    要不然的話,第五軍也是不會冒著自己丟臉,直接把求援電報發到戰區指揮部那邊去了。

    不僅僅是炮彈,子彈的消耗也是同樣觸目驚心,前線部隊的子彈儲備量是大約每支步槍三百發,但是在短短一個星期內,就是消耗了一半。

    這種情況讓前線部隊自己震驚不已的同時,也是把位於統帥部後勤部的負責人給嚇了個半死。

    這開什麼玩笑!

    而後,統帥部那邊的多個部門根據前線的戰報,再結束一些技術人員的分析,最後得出了結論,彈藥消耗的這麼快,不是因為敵人有多厲害,而是因為帝國陸軍的裝備的武器太先進了……

    帝國陸軍的彈藥儲備數量,是按照普法戰爭的標準進行,並在普法戰爭的標準上提高了一部分,但是他們忽略了,現在帝國陸軍的武器裝備已經比普法戰爭時期的德軍強太多了。

    火炮方面,帝國陸軍的火炮已經是清一色的鋼製後裝線膛炮,而且火炮數量相當多,這炮擊起來的時候,炮擊速度非常快,而且為了壓制俄羅斯人,這炮擊的密度是不能弱下來的,因此也就導致炮彈的消耗遠遠超過了普法戰爭時期。

    子彈的話,因為帝國陸軍已經全面換裝1872年型北方步槍,這種步槍在國內的民間稱呼是什麼,是連發快槍!

    從這稱呼就可以看得出來,這玩意的射速是相當的快,激戰的時候,士兵不知不覺就能夠在幾分鐘內打光好幾個彈夾。

    以往能夠支撐半年作戰的子彈,到現在頂多也就支撐一個月作戰而已。

    使用彈夾供彈的步槍,雖然火力密度大幅度提高,但是帶來的就是子彈的大量消耗。(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六百七十三章 內部妥協

    現在帝國陸軍的武器裝備,儘管性能上還比不上後世的一戰時期,但這是性能上的不如,而不是說消耗不如,比如說步槍,現在的1872年型北方步槍,和後世一戰時期的各種步槍興許存在著些許性能上的差距,但是射速卻是差不多的,這樣也就代表著子彈的消耗量也是差不多的。

    一戰時期,德國人是在開戰後的幾個星期裡就把前線部隊的子彈儲備給打光了,而炮兵部隊則是把戰前儲備的每門一千發的炮彈,在短短一個半個月就打光了。

    和一戰時期的消耗相比,現在帝國陸軍的消耗雖然也很多,但是還是有所不如。

    沈馳雲看著前線各部的彈藥消耗報告,眉頭是緊緊的皺了起來,讓旁邊的幾個將領看了都是一句話都不敢說,生怕惹了他生氣。

    半響後,沈馳雲才是臉色陰沉道:「這群敗家子,我們陸軍的家底都要被他們打光了!」

    這些炮彈、子彈都是錢,一枚七十五毫米的炮彈,採購價就得八圓多,一百發金屬子彈,採購價也得好幾圓,至於那些大口徑炮彈,價格就更高了,一百二十毫米加農炮、一百五十毫米的榴彈炮,,其炮彈的價格可是好幾十圓一枚。

    這一炮打過去,可就是普通人一個月,甚至幾個月的薪水啊!

    炮彈子彈都那麼貴,陸軍以往都是省了又省,才擠出錢儲備了這些彈藥,原本還指望著靠這些彈藥就能夠打到戰爭結束呢,現在倒好,這才剛開打一個星期呢,前線部隊就把彈藥打的差不多了。

    你讓沈馳雲怎麼辦?

    陸軍就算還有儲備彈藥,但是陸軍規模上百萬呢,不可能把所有彈藥都抽調過來給西伯利亞那邊用,而且就算抽調過去了,到時候肯定需要補充回去啊,不然的話,一支軍隊沒有戰略儲備,到時候如果遇上戰爭的話,難不成還得等冰工廠內生產出來炮彈後,部隊才上前線嗎?

    彈藥的消耗這麼大,靠陸軍自身的家底估計是撐不住了,難不成真的要向內閣還有海軍那邊的人開口?

    沈馳雲想起這個就是覺得煩。

    現在的帝國已經不是當年陸軍一家獨大的時候了,想當年陸軍是把海軍當成了陸軍海戰隊、內閣只是陸軍的錢袋子而已。

    但是到了現在,海軍早就已經成長為國內的獨立力量,別說看陸軍臉色了,甚至是因為海陸軍費分配的原因,海陸兩軍這幾年可是矛盾頻繁,你看我不順眼,我看不順眼,御前戰略會議的時候,海陸兩軍的將領們都是敢當場林哲的面吵架的。

    而內閣那些榆木腦袋就更不用說了,一個個把錢看的跟自家兒子一樣,除了每年固定的軍費外,要想讓內閣那邊多掏哪怕一毛錢,都都要了他們老命一樣。

    這種情況下,陸軍要想平安無事的獲得臨時軍費的撥給,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內閣和海軍堅決反對的話,估計是陛下除非是親自聖斷,不然的話是別指望能夠順利拿到錢。

    而身為一個臣子,在這些事務上如果無法獲得支持,反而要依靠陛下親自做出聖斷的話,那麼這個臣子肯定就是不合格的臣子,估計用不了多久,陸軍高層就得大換血了。

    熟知帝國政治的人都清楚,凡是御前會議上,林哲是能不開口就不開口,能不做決定就不做決定,往往是等臣子們自己爭吵,然後得出結論來後,林哲才會順勢准許,也就是說,林哲的角色是一個仲裁者,如無十分之必要,他是絕對不會親自下場參與爭奪的。

    這並不是說林哲不喜歡掌控局勢,或者說無法掌控局勢,而是一種平衡內部派系的手段,如果林哲這個老大親自下場,還這些臣子們還爭什麼啊,直接回家養老算了。

    而帝國的軍政要員們也是知道這些,所以平日裡,能不麻煩到林哲那邊,是絕對不會跑到林哲那邊請求支持的。

    當初陛下親自聖斷,準備發動西伯利亞戰爭,這就已經是比較過分了,如果這一次陸軍還要陛下幫忙才能夠獲得臨時戰費的拔給,到時候恐怕朝野上下就會說陸軍無人,讓陛下為難了吧!

    沈馳雲放下手中的報告,然後道:「給前線各軍去電,讓他們注意節奏!」

    說罷,他想了想後又是道:「給南京去電,這事還得他們幾個在南京的老頭子抓主意!」

    沈馳雲雖然也是陸軍元帥,但是說起陸軍內部的排名,他卻是排名最靠後的一個元帥,現在帝國有六名陸軍元帥,都是統一戰爭時期的陸軍元老,施清瑄、徐言青、林成飛、石琅翼、邊成勳,再加上他沈馳雲。

    雖然這些元帥平日裡已經不主持日常工作,都是有戰爭的時候才會臨時被拉出來,擔任一方統帥,比如沈馳雲就是這樣。

    這一次西伯利亞戰爭的事,可不是他沈馳雲一個人的事,而是整個陸軍的事,其他人自然不會不管不顧。

    南京那邊的幾個陸軍元帥得知戰爭的彈藥消耗遠超預計,而且陸軍內部的儲備也已經有些緊張,需要臨時戰費補充的時候,也是皺起了眉頭。

    「看來,要和海軍還有內閣那邊好好談一談了,總不能讓前線將士拿著空槍打仗啊!」施清瑄摸了摸自己的光腦袋,然後轉頭對徐言青道:「老徐,你和老林是兒女親家,回頭你去找他說說,他們海軍那邊應該還有那麼千把萬造艦經費的,讓他先騰出來讓我們陸軍用著先,明年大不了加點利息還給他們!」

    徐言青卻是苦笑一聲:「這兒女親家有什麼用?林達標那人你又不是不知道,雖然看著像個老好人,但是事關他們海軍的造艦經費,怎麼可能捨得拿出來給我們用!」

    「要我看啊,這事還得找內閣那邊,他們不是天天說什麼經濟發展的多好多好嘛,稅收也是越來越多,我就不信財務部那邊沒有點存款備用,我們也不多要,有個三四千萬也就差不多了!」一旁的林成飛也是如此說著。

    「三四千萬?內閣那群人寧願撞柱死諫都不可能白白給我們!」徐言青說著就是皺緊了眉頭:「這些年,是越來越不像話了!」

    這幾個帝國裡最顯赫的公爵,陸軍元帥們,現在一個個都是為了戰費皺緊了眉頭。

    隨後幾天,這些大佬們也是不得不拉下臉面,然後找海軍的林達標,內閣的薛煥、江道泉、郭龍雲等人,試圖在御前會議之前和他們達成協議,雖然這樣做不可避免會吃點虧,但是總比在御前會議上爭執不下,最後讓陛下黑著臉親自聖斷強得多。

    這一番聯絡下來,施清瑄這幾個人是唉聲嘆氣,這一次為了西伯利亞戰爭,他們陸軍可是付出了不小的代價的,為了爭取內閣和海軍的在御前會議上的經費支持。

    陸軍是向海軍那邊做出的讓步,不再堅持反對海軍籌建師旅級別的陸戰隊,允許海軍那邊建立兩個海軍陸戰旅,另外陸軍也是承諾了在西伯利亞戰爭之後,會適當的支持海軍的南下政策。

    內閣那邊的話,陸軍則是承諾,停止目前的偷偷摸摸擴張編制的行為,要求西伯利亞戰爭結束後,陸軍把軍隊的規模嚴格控制下一百萬以下,而且還要求未來幾年內,絕對不能擅自挑起外部戰爭,並且陸軍這邊要配合內閣主持的外交談判進度,絕對不能拋開外務部,擅自主導戰爭進程。

    這些協議自然是沒有什麼書面文件的,都是幾個大佬之間的口頭協議。

    陸軍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後,才是和海軍和內閣達成了內部妥協,如此才讓海軍和內閣的這些人在新一輪的御前會議上,非但沒有反對對俄作戰臨時戰費的提議,而且還提出主動幫忙。

    這一筆臨時戰費,預定總額為四千萬圓,第一批約為一千萬圓,而這一千萬圓的話,財務部那邊臨時也難以籌集,所以先從海軍那邊的造艦經費裡挪用,這個就是海軍主動幫忙的範圍了。

    財務部那邊則是通過籌集現有的儲備金、加印紙幣、發行國債等模式籌集剩餘的三千萬圓,並且做好籌集更多戰費的準備。

    畢竟誰也不知道戰爭會持續多久,能準備多些經費總歸是好事。

    獲得了臨時戰費的支持後,這些錢就是迅速化為了訂單,然後飛向各大工廠,以目前國內這些兵工廠的產能來看,只要有充足的訂單,那麼就能夠短時間內重新爆發出來最大產量,然後用以供應軍隊。

    在這之前,陸軍則是從國內其他地方緊急調集彈藥儲備運往前線,尤其是蒙古省、直隸省、東北數省的彈藥儲備,幾乎是一股腦都運往前線供應作戰部隊。

    如此才是避免了前線部隊彈藥匱乏的局面!

    而就當帝國陸軍為了彈藥的龐大消耗而頭痛的時候,這些大量消耗出去的彈藥也是換回來了應該有的效果。

    開戰僅僅五天不到,第五軍的部隊就已經兵臨尼布楚城下,第五軍的其他部隊也是在其他的幾個重要城鎮取得了開門紅。

    在貝爾加湖方向,第三十五師的騎兵先鋒部隊已經直奔貝爾加湖畔而去,而第三十五師的主力部隊,卻已經是兵臨圖恰克,並先後兩次擊潰了俄軍的外圍部隊,最後把將近六千名俄軍包圍在圖恰克。

    現在第三十五師正在對圖恰克發起猛攻,試圖徹底包圍並殲滅這股俄軍,如果能夠獲得成功的話,基本上就是可以宣告俄軍在貝爾加湖南面方向的部隊被消滅了一半以上。

    如果從前面一週的行動來看,帝國陸軍的攻勢是相當的猛烈,而且進展是非常順利。

    兵鋒抵達尼布楚的時候,前線將領就已經是向南京報捷,說旬月內必下尼布楚!(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六百七十四章 圍殲俄軍

    南京外務部,維克托拉和諸多西方的外交官們一樣,穿著燕尾服、帶著圓頂禮帽,不過卻是留著具有明顯俄羅斯人特徵的大鬍子。…≦。…≦

    維克托拉乃是俄羅斯帝國駐南京商會辦事處的領事,由於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帝國一直都沒有和俄羅斯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因此雙方自然也不可能設立光明正大的公使館之類的,不過兩國雖然處於敵對狀態,但是這外交往來卻是不會少的。

    因此俄羅斯是接著民間商會辦事處的名義,在南京設立了一個辦事處,以民間團體的名義處理實際上的諸多外交事務。

    維克托拉這個商務領事,實際權限就是俄羅斯帝國駐中華帝國公使了。

    同樣的,帝國也是在俄羅斯設立了民間名義的辦事處,並派遣了外交官從事私底下的外交活動。

    最近的維克托拉很不好過,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在一個星期前,帝國突然對俄羅斯西伯利亞方向發動了大規模的攻勢,而從西伯利亞前線的俄軍將領回報,參與戰鬥的中華軍人數已經是超過了五萬人,而且他們預料還有更多的部隊正在奔赴前線。

    俄羅斯雖然在西伯利亞方向駐紮的兵力不算少,這一大區域的兵力加起來也有五六萬之數,但是因為要分散到廣闊的西伯利亞,實際上兵力是比較薄弱的。

    如果只是對付四五萬中國部隊的話,那麼不成問題,但是這一次中國人發動這麼大規模的攻勢,誰都知道這只是個開始,後頭肯定還會有更多的部隊加進來,到時候西伯利亞方向的俄羅斯人能夠擋住嗎?

    前線的將領已經給了他們答案,那就是很難、很難。

    過去的一個星期裡,俄軍被中軍的猛烈進攻打了個措手不及,而且他們發現中軍的火力密度比他們預料的還要龐大的多,導致前線部隊損失慘重,求援的電報已經是傳遍了整個俄羅斯。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俄羅斯人的總兵力雖然不少,但是大部分還是駐紮在歐洲,如今能夠調動的機動兵力基本都已經奔赴巴爾幹半島和高加索地區和奧斯曼土耳其作戰。

    在中亞方向雖然兵力也還有一些,但是在中亞地區的同樣有著英國人和中國人呢,中國人在中亞地區的兵力雖然也就那麼幾萬,無法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但是牽制同等數量,甚至更多數量的俄軍還是沒有問題的。

    此外如果俄羅斯在中亞方向抽調太多兵力的話,下一步英國人估計就會落井下石了。

    而且非常關鍵的是,受到距離遙遠的影響,就算是俄軍想要從歐洲或者中亞方向抽調兵力增援西伯利亞方向,那所需要的時間也得好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了。

    沒有鐵路運輸,只靠兩條腿行軍的話,速度是怎麼也快不上去的。

    也就是說,在短時間內,至少三個月內,西伯利亞方向的俄軍只能是依靠自己,貝爾加湖以東的大約四萬俄軍已經是難以支撐,而駐紮在貝爾加湖以西地區的數萬俄軍接到命令後,已經開始向東推進,但是他們遭到來自中軍第十二軍的頑強攔截。

    要想順利打通貝爾加湖南岸那道只有一百公里寬度的通道,從而增援圖恰克甚至尼布楚,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這種情況下,也就導致了俄羅斯的上層極大的恐慌,據正在巴爾幹前線親自率軍作戰的沙皇都已經是暴跳如雷,一方面是發電報嚴令西伯利亞的俄軍守住,另外一方面是籌集其他方向可以籌集的兵力增援。

    同時,由於俄羅斯已經是事實上陷入了兩線的大規模作戰,饒是俄羅斯乃是歐洲壓路機,但是也是難以承擔這種龐大的壓力啊。

    為了獲得的緩衝時間,更是為了避免貝爾加湖以東地區的四萬俄軍陷入被包圍殲滅的危險,俄羅斯的高層是給了維克托拉命令,要求他立即展開對中華帝國的外交談判,就算無法讓中國人退兵,但是最少也要拖延中國人的進攻步伐,給俄羅斯爭取緩衝時間。

    俄羅斯高層方面已經明確表態,偉大的俄羅斯帝國已經開始進行全國範圍的動員,大量的農奴和工人正在被強行徵召,用以組建新部隊,不用多久更多的灰色牲口就能夠拿上槍支奔赴戰場,為雙頭鷹的榮耀而戰。

    可惜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

    而俄羅斯現在缺少的就是這些時間,別說半年,三個月了,按照西伯利亞那邊的狀況,估計一個月都支撐不了。

    和俄土戰爭那邊打的不溫不火,還帶有濃厚的普法戰爭痕跡不同,中華軍在西伯利亞方向發起的進攻,其作戰模式和火力之猛烈,讓很多長期和中華軍有著作戰將領的俄軍將領都是非常的不適應。

    要說俄軍的對華作戰經驗,尤其是駐紮中亞和西伯利亞方向的俄軍那是非常的豐富的,因為這兩家都相互敵對二十年了,大大小小的戰役打了無數次,儘管大部分都是一些幾十人,幾百人的小規模戰鬥,但是也足以讓俄軍摸清楚中華軍的基本情況了。

    對於中華軍裝備的大量鋼製後裝線膛炮和1872年型北方步槍,俄羅斯並不陌生,比如說後裝火炮,自從普法戰爭後,不僅僅是中華帝國緊跟德國普法,開始大規模裝備後裝火炮,其他國家同樣也沒沒有閒著。

    俄軍目前同樣也裝備了大量的後裝火炮。

    連發步槍的話,由於帝國的1872年型北方步槍的服役,開始幾年還處於軍事保密狀態,但是到了1875年後,這種步槍就是被各國所獲知,各國又是掀起了一陣連發步槍的研發。

    俄羅斯人自己也是正在在伯丹步二型的基礎上研發連發步槍,不過一款新型步槍的研發到定型,所需要的時間可不是一年兩年的事。

    別以為步槍看上去很簡單,價格也不高,但是一款能夠被軍隊大量裝備,成為制式武器的步槍,其研發歷程往往是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

    就算是完成了設計,後續也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試驗,測試等。

    比如說各國在帝國服役1864年型林德步槍後,基本上在1865年左右就是開始對金屬子彈的後裝線膛步槍進行研發,英國人最先是現有的1859年型恩菲爾德步槍進行改裝,並在1868年左右開始服役,而後在1870年的時候又服役了馬蒂尼-亨利步槍。

    俄羅斯人的伯丹步槍,也是在1870年完成最終的第二個型號後開始大規模服役。

    等到了連發步槍時代,由於帝國在服役1872年型北方步槍後,對這種步槍進行了嚴格的保密,最早裝備這種步槍的多是國內駐防的部隊,等到各大兵工廠的生產線成熟後,可以提供大量步槍後,才是逐步進行全軍的換裝。

    實際上,到1875年的時候,帝國陸軍才開始全軍範圍的換裝。

    而同一年,英法等國才得到了1872年北方步槍的詳細情況,而後就是不約而同的開始對連發進行研發。

    其他國家先不去說,俄國人這邊在1876年的時候,就是正式開展了伯丹步槍的改裝研究,不過改裝卻是不太順利。

    連發步槍和以往的單發步槍有著極大的先天性不同,很多成熟的單發步槍實際上並不適合改裝為後裝步槍,比如說帝國大名鼎鼎的林德系列步槍,其改裝路程就是不怎麼順利,最後導致在連發步槍的選型中失敗,後續幾年雖然皇家武器公司並沒有甘心失敗,持續設計新式的連發步槍,並推出了所謂的1876年型林德步槍,也獲得了象徵性的幾萬支軍方訂單。

    但是這1876年型林德步槍,實際上除了名字還保留著林德步槍外,實際上核心設計理念已經和以往一脈相傳的1858、1864年型林德步槍截然不同。

    皇家武器公司搞1876年型林德步槍,自然還是為了保持新式步槍的研發能力,爭取未來軍方的新一代訂單,據傳他們現在已經是開始針對無煙火藥為基礎,開始展開新一代無煙火藥步槍的研究,提出了小口徑步槍的設計理念,宣稱下一代的步槍,口徑將會縮小到八毫米以下。

    此外,這個1876年型林德步槍的另外一個目的,也是為了在未來帝國開放連發步槍的出口權限後,爭奪國外的訂單。

    雖然國內選擇了北方步槍,但是在國際市場上,北方步槍可是沒有什麼名氣,而皇家武器公司的林德步槍在全球範圍內,可是大名鼎鼎的槍械品牌,名聲並不遜於英國人早年的恩菲爾德步槍。

    甚至皇家武器公司在推銷後裝火炮的時候,都是掛羊頭賣狗肉,把火炮稱之為林德火炮,為的就是借助林德步槍的良好口碑。

    在很多國家,尤其是一些小國家、勢力的領導人眼中,林德步槍就是代表了他們可以買到的最好步槍,而這一點在早年的1858年型林德步槍、1864年型林德步槍裡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在1872年到1877年這五年裡,在全球範圍的槍械市場裡,排除了各國自行研發的步槍外,1864年型林德步槍佔據了其他自由市場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份額。

    從美洲的墨西哥、南美洲的阿根廷、智利、再到東亞的幾個國家,他們所用的制式步槍,清一色都是林德步槍。

    而到了中亞以及歐洲地區,奧斯曼土耳其這個當代國際軍火商的大客戶,也是1864年型林德步槍的忠實用戶,除了早年直接進口外,奧斯曼土耳其還購買了專利授予以及生產線,開始自行生產這款步槍。

    俄土戰爭前夕,土耳其人可是向帝國一口氣下了十萬支林德步槍的訂單啊!

    在七十年代裡,帝國的林德步槍、德國的毛瑟步槍、英國人的馬蒂尼-亨利步槍,幾乎是佔據了大部分的國際軍械訂單。

    林德步槍的良好外銷,給皇家武器帶來了龐大的外匯現金收入,所以自然是想要在連發步槍時代繼續保持下來了。

    而北方步槍的話,雖然這款步槍深受國內的喜愛,但是要說起在國際市場上的潛力,那定然是不如林德步槍的。

    就和原時空的清末時期的國人對毛瑟步槍情有獨鍾、對克虜伯火炮非常喜愛一樣,現在很多國家的客戶對林德步槍也是有著極大的好感。

    不過現在各國範圍內,雖然英國等國家已經開始改裝連發步槍,但是還沒有形成成熟的體系,各國要大規模裝備連發步槍的話,估計還得需要一年到兩年的時間。

    而等到那個時候,和1864年型林德步槍一樣,帝國肯定會第一時間取消1872年型北方步槍以及1876年型林德步槍的出口限制。

    到時候,國內的這些國防企業們就能夠又狠狠的撈一筆。

    只是在1877年這個時間點裡,除了中華帝國外,還沒有那個國家大規模服役連發步槍,俄羅斯人同樣沒有。

    當中華軍為彈藥的大量消耗而頭痛不已的時候,俄羅斯卻是因為中華軍的猛烈火力而恐慌不已。

    這種恐慌可不是想像出來的,而是真實存在的。

    當中華軍發起全面進攻半個月後,當俄國沙皇還在愁著趕怎麼把對面的土軍幹掉,然後結束調俄土戰爭,回過頭來對付中國人的時候。

    中華軍之第三十五師以兩倍多的兵力優勢,以超過五倍的炮火優勢,以超時代的連發步槍優勢,對圖恰克發動了持續長達一個星期的猛烈進攻。

    俄軍雖然抵抗的非常英勇,但是在大勢面前根本就抵擋不住中華軍的進攻。

    一個星期後,圖恰克內的俄軍已經死傷過半,而後在彈盡糧絕並且突圍無望的情況下被迫向中華軍投降。

    圖恰克失守,六千多俄軍死傷過半,剩下的全數投降,這個消息借助電報,迅速的傳遍了全球每個角落,引來了人們的陣陣驚呼。(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六百七十五章 捷報頻傳

    1877年的九月份,對於俄國來說絕對是一個非常難過的月份。

    這一個月裡,因為在保加利亞北方的普列文受阻,十餘萬俄軍主力部隊被小小一個普列文要塞阻擋,前後數次進攻更是損兵折將。

    甚至第二次總攻中,俄軍就損失了驚人的四分之一兵力,要知道俄軍在普列文地區投入的兵力高達十幾萬啊,一次進攻就損失好幾萬,這種傷亡率是絲毫不比日俄戰爭時期的旅順戰役或者是一戰時期的凡爾登戰役。

    在普列文的進攻遭到了極大的失敗,讓俄國人發生了極大的恐慌。

    俄軍將領米柳京甚至公開承認,再這麼打下去的話,我們龐大的陸軍會在極端的時間內被打光。

    俄軍的大比例傷亡,也是讓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猶豫不已!

    這位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裡推動俄國進行改革,廢除農奴制,推動君主立憲制的俄國近代最具魄力以及才華沙皇在這個關頭也是退縮了。

    亞歷山大二世和當代很多歐洲君主不同,他早年接受了非常良好的文化教育,更接受了完整併系統的軍事教育,這從他能夠親自到前線,指揮數十萬大軍就可以看得出來,不管他的指揮效果如何,但是在當代的歐洲君主裡,能夠親自指揮數十萬大軍作戰的君主已經是不多了。

    從之前俄土戰爭來看,亞歷山大二世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的確有所欠缺,但是這並不能否讓他的軍事素養,而正是這種軍事素養讓他更加明白現在俄羅斯所面臨的危機。

    俄羅斯在多瑙河損兵折將,遲遲無法拿下普列文,在這種困難無比的情況下,中國卻是在西伯利亞狠狠的捅了俄羅斯一刀子,讓俄羅斯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境。

    縱然中華軍不可能短時間內跨越遙遠的距離殺到歐洲來,但是要保住中亞和西伯利亞的領土,俄軍就必須投入更多的兵力和資源來抵擋中華軍的西進,而這種投入對於已經原本負擔及重的俄羅斯來說是難以承擔的。

    打仗是需要大量資源的,炮彈和子彈都是要錢的,士兵們也是需要薪餉和食物的,而這些最後都將要從財政裡支出。

    以目前俄羅斯遭到的財政情況,就算能夠勉強承擔起來,但是最後損失也會非常大的。

    因為那樣肯定要加大稅收力度,最後會造成國內的普遍反對,進而動搖沙皇的統治基礎。

    這些情況,都是不得不讓亞歷山大二世做出更謹慎的選擇,他首先是停止了對普列文的大規模進攻,進而等待更多援軍的到來,同時開始採用戰壕包圍的方式,包圍普列文,採用了慢慢磨血的方式來啃普列文這個烏龜殼。

    另外一方面,他開始尋求更多的可能性,試圖阻擋中華軍在西伯利亞方向的進攻,避免全局的崩潰。

    而俄國沙皇的態度轉變,也是會直接體現到維克托拉這個俄羅斯駐南京的外交官員上來。

    來到帝國外務部大樓,並見到了外務部大臣宋關前後,維克托拉第一次明確向宋關前表態,說俄羅斯願意和中華帝國就遠東、阿拉斯加以及中亞地區的領土爭端進行談判,以徹底解決兩國的邊界糾紛。

    俄國人的屈服,這出乎宋關前的預料之外,但是又在宋關前的預料之內。

    宋關前是能夠預料到,隨著帝國對西伯利亞發動大規模攻勢後,俄國人肯定是會找上門要求談判的,但是在宋關前的預料中,這種談判估計只是拖延時間而已。

    但是讓宋關前沒有想到的是,這俄國人的談判誠意竟然非常的充足,而且表示願意進行實際上的談判。

    既然俄羅斯願意主動做出讓步進行談判,帝國自然也不會將這個機會拒之門外,畢竟戰爭總歸是有一個結束的時候,最後階段是需要通過條約的形式,把戰爭獲得的利益落實下來。

    得知俄國人要進行談判後,林哲並沒有給外務部那邊太多干擾,只是說讓他們盡力去做,而他會讓軍方給予配合。

    軍方的配合很簡單,那就是發動更猛烈的攻勢,給俄羅斯人製造更大的壓力,最好是造成既成事實,免的到時候讓外交官吵來吵去也沒有個結果。

    外務部對這一次談判的期望是非常大的,大體而言就是只有一條,那就是俄羅斯正式割讓帝國已經控制的俄羅斯領土,也就是西伯利亞地區、中亞地區,阿拉斯加等這些俄羅斯的領土。

    但是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俄羅斯那邊自然是不會輕易答應,哪怕這些領土實際上都已經被帝國掌控,俄羅斯已經是喪失了對這些領土的控制權,而且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除非俄羅斯突然有外星人幫他們,不然的話是別指望能夠奪回來。

    但是要想讓俄羅斯答應這些,依舊是非常困難的事。

    為了給俄羅斯施加壓力,西伯利亞方向的中華的攻勢是越來越猛烈,烏台省方向出發的第十二軍所屬的第三十五師主力在攻克圖恰克後,又是一路攻城拔寨,連續攻克多大俄軍城鎮,一路橫掃貝爾加湖南部地區。

    第十二軍的主力部隊,包括第三十六師以及第五騎兵旅、第八騎兵旅、第七炮兵旅等部隊卻是在貝爾加湖西部地區迎戰俄軍增援部隊,把他們牢牢的擋在了貝爾加湖以西地區。

    尼布楚方向,第五軍也是肅清了尼布楚外圍的大量俄軍據點,對該城發起了密集的大規模進攻,該地區的大約萬人俄軍已經是陷入了最後的苦戰,繼續這麼下去的話,被全殲或者投降是指日可待。

    從烏台省東部出發的第九軍也沒有停下步伐,他們在前期並沒有和大量的俄軍進行交戰,但是當他們靠近赤塔地區後,也是遭到了俄軍主力部隊的抵抗。

    但是不管是在貝爾加湖方向還是在尼布楚方向,又或者是赤塔方向,俄軍都是出於絕對的劣勢之下,兵力,武器裝備,彈藥儲備等都是遠遠不如中華軍。

    要知道,為了發動西伯利亞戰爭,中華軍實現已經是準備了小半年,從四月份俄土戰爭剛爆發的時候,中華軍就開始籌劃著發動西伯利亞戰役了,當八月份看到俄軍在保加利亞那邊損兵折將後,帝國這邊就是終於下了趁機揍人的決心,並在九月份發動戰役。

    到了十月份的時候,中華軍已經是在前線投入了三個軍,包括七個步兵師、三個騎兵旅、九個獨立炮兵團,這些精銳的皇家陸軍兵力超過了十五萬人,另外還有不少數量的守備部隊也是也是參與了輔助任務。

    而開戰到現在,帝國陸軍已經是幾乎把烏台省、蒙古省、直隸省、東北四省的彈藥儲備都是抽調起來,這些彈藥不是已經抵達前線,就是正在運往前線的路上。

    然而貝爾加湖以東地區的俄軍才有多少人?正規兵力也就四萬多人而已,哪怕是加上臨時武裝的民兵等非正規武裝,能夠有六萬人就算是多的了。

    就算是算上貝爾加湖以西地區的大約兩萬人俄軍,俄軍的總兵力也就八萬人而已。

    在總兵力上,俄軍的兵力只有中華軍的一半,火炮數量更是只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至於步槍就更不用比較了,兩者存在著一個代差。

    彈藥消耗以及補充上,兩者的差距甚至達到了將近十幾倍的巨大差距,也就是說,俄軍發射一枚炮彈,中華軍就能夠發射十幾枚的炮彈,俄軍打一發子彈,中華軍就能夠打出去十幾發子彈。

    在這種兵力對比下,如果中華軍還不能夠獲得西比利亞戰役的勝利,那麼沈馳雲等高級將領通通都要自殺了。

    十月十四號,堅守了將近一個月的尼布楚連通周邊的諸多俄軍軍事據點、要塞一起失守,第五軍在付出了將近八千人的傷亡後,成功攻克了這座抵擋中華軍西進步伐的城市防禦要塞群。

    防守該地的俄軍除了死傷者外,剩下的萬人除了小部分投降後,大部分則是逃亡赤塔方向。

    同一時間段,第十二軍正式電告戰區指揮部,稱該軍已經完全掌控貝爾加湖南岸區域,以東地區的上萬俄軍或死傷、或投降、或逃亡赤塔方向。

    目前該軍之主力部隊,根據之前的作戰計畫,就地在這一區域展開防禦作戰,抵擋貝爾加湖以西地區的俄軍增援部隊,這一個多月一來,這一方向的俄軍已經從兩萬增加到了三萬人,而且還在源源不斷增加中。

    至於第三十五師,則是一邊肅清俄軍殘兵,另外則是就地休整,接受新兵補充。

    第三十五師承擔了貝爾加湖方向的一系列攻堅戰事,承受了比較大的傷亡,目前死傷者已經超過四千人,傷亡率大約在百分之二十,其兵力已經從巔峰時期的兩萬一千人減少到一萬七千人,急需兵力補充。

    第三十五師也是目前各支作戰部隊裡,承擔任務最大,傷亡最大的師旅級部隊,由於貝爾加湖方向的特殊性,第十二軍的另外一個步兵師和騎兵旅是用來抵抗俄軍增援部隊的,而對圖恰克等城市的攻堅任務都是由第三十五師承擔。

    而該師也是沒有辜負軍中諸多大佬的期望,以一師之連克多城,累計殲敵萬人,俘虜三千餘。

    以至於這場戰役還沒有結束的時候,第三十五師的多名主要傑出指揮官的名字就已經是傳到了林哲這邊。

    「這個胡紹成的能力,在陸軍裡也算是比較拔尖的了,帶著第三十五師倒也沒有辜負陛下的期望!」施清瑄在林哲的面前,非常難得的當面的誇其了後輩將領來。

    雖然從年紀上來說,施清瑄比胡紹成還小四歲,胡邊成今年是五十八歲,而施清瑄今年也才五十四歲而已。

    但是兩個人的從軍資歷卻是相差極大,施清瑄在1857年帝國剛成立的時候,就已經是陸軍中將了,後續幾年的統一戰爭裡以及1858第二次鴉`片戰爭裡戰功顯赫,在當代的陸軍諸多大佬中,乃是威望最重之人。

    這胡紹成在統一戰爭的時候,不過是一個上校而已,而後二十年靠著資歷慢慢熬上來的陸軍中將,這在軍內的輩分來說,乃是名副其實的後輩。

    胡紹成這個人林哲自然是知道的,也是軍中的老資格將領了,1868年的時候,自己就晉陞他為中將,前面幾年積累資歷後,1874年調任第三十五師擔任師長,本來林哲是想讓他在對俄作戰裡磨礪兩年,然後就準備把他提拔起來成為陸軍上將,後續調他回統帥部或者是到某個軍任職,但是就在那一年,第三十五師在對俄作戰中吃了個小虧。

    這種背`景下,胡紹成自然是受到了不小的牽連,別說晉陞了,這能夠坐穩野戰師師長一職都是不容易了。

    這三年過去了,這個胡紹成到底是沒有辜負自己當初的期望,這打起仗來還是有一手的。

    再看看前線的戰報,上頭還列出了好幾個第三十五師的主要將領,比如說前布拉鎮守備司令、暫編第一騎兵支隊司令蘇晉瑥少將,這個人的戰功也是相當出色,作為全軍的先鋒,率領騎兵在戰役前期直插貝爾加湖畔,並且和俄軍騎兵部隊多次交手無一敗績,第十二軍軍長李牧上將在戰報上如此形容他:該員勇智兼備,頗有衛青之風。

    身為一個在前線率軍作戰的騎兵將領,能夠獲得李牧上將這樣高的評價,可是相當不容易的。

    所謂的暫編第一騎兵支隊,前身乃是第三十五騎兵團以及兩個烏台省守備騎兵營、後續第十二軍從其他部隊裡抽調了三個騎兵營給蘇晉瑥指揮,並給了一個臨時性的第一騎兵支隊的番號,這種暫編某某部隊,一般都是戰爭期間臨時抽調部隊編成的,統屬的部隊並不固定,戰後往往就地裁撤,部隊調回原部隊,而這種暫編部隊也沒有固定的大小之分,有可能是轄有幾個營總兵力幾千人、但是也有可能是轄有幾個師總兵力超過一個軍。

    蘇晉瑥率領暫編第一騎兵支隊戰功卓越,甚至在上頭的封賞晉陞還沒有來的時候,李牧就是把第十二軍的一個騎兵旅,也就是第五騎兵旅調入暫編第一騎兵支隊。

    讓蘇晉瑥麾下指揮的騎兵總數超過了六千騎,承認了貝爾加湖方向的主要騎兵作戰任務。

    如果他的運氣能夠一直保持下去,那麼他將會成為這場戰爭裡最耀眼的一個騎兵將領!(未完待續。)

    ps:  ps:兩章八千,算是加更了吧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六百七十六章 十萬英鎊的阿拉斯加

    南京外務部的一間大型會議室裡,十餘名身穿中華裝的帝國官員和同樣十多名,但是卻穿著燕尾禮服,金發碧眼的洋人。

    這些人分座長方桌的兩側,其中雙方為首的幾個人正在進行著激烈的爭論。

    一名留著大鬍子的中年洋人正在大聲叫嚷著:「絕對不可能,阿拉斯加乃是我俄羅斯帝國的寶貴領土,不僅僅是出產大量皮毛和魚獲,而且也有大量的黃金產出,貴國想要以區區二十萬英鎊的價格就拿走,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這人話音落下,但是對面一個年約三十,和其他人一樣穿著中華裝,佩戴著牡丹徽章,坐在宋關前副手位置的人卻是冷哼一聲:「阿拉斯加乃是凍土一片,些許皮毛特產能夠值多少錢,就算是有一些,這些年也讓你們的美洲公司給撈了個乾淨,至於黃金礦產,這種只有傳聞,尚未獲得證實的事怎麼可能拿出來說。

    再說,我帝國海軍已經控制阿留申海域,只要我們願意,隨時就能夠登陸阿拉斯加,到時候別說二十萬英鎊了,就算是一英鎊你們也得不到!」

    不過對面的俄羅斯卻也是不甘示弱:「直接登陸?如果你們敢直接登陸,早在十年前你們就登陸了,何至於等到現在!」

    這話聽在對面的幾個帝國外交官員耳中,他們的臉色雖然不變,但是也是不得暗自嘆氣,這兩天,他們和俄羅斯人的談判分歧極大,大部分事情根本就無法達成有關的協議,最後他們繞過了大部分難以談判的條件,轉而談這阿拉斯加。

    對於這阿拉斯加,俄羅斯人的態度倒是比較寬鬆,這地方俄羅斯人早在六十年代的時候就想要出售給美國了,不過被帝國從中干預從而沒能實現,不過英國人和美國人對帝國試圖染指阿拉斯加也是抱以極大的反對態勢。

    在其他方向,英國人到處給俄國找麻煩,但是唯在阿拉斯加問題上,英國人是站在了俄羅斯這一邊,而且還拉上了美國人。

    這十年時間過去了,雖然俄羅斯人也是繞道美洲,然後向阿拉斯加增援了部分兵力,尤其是海軍的作戰船隻。

    那些英國人甚至在加拿大給俄國人提供艦隊休整的港口。

    這種情況下,雖然帝國海軍能夠在阿留申海域獲得較大優勢,但是要深入到阿拉斯加沿海的話,就會遭到俄羅斯人的激烈反抗。

    更重要的是,英國人和美國人已經不止一次以各種名義援助阿拉斯加的俄羅斯,甚至直接派出軍艦,偽裝成俄羅斯的軍艦,幫助俄羅斯人抵抗帝國海軍的不斷侵入。

    這種情況下,阿拉斯加看似已經是唾手可得,但實際上操作的難度是非常大的,而且這種難度也不是說軍事上的難度,就算俄羅斯人在阿拉斯加還有一定的軍事抵抗力量,就算是英國人和美國人暗中給予俄羅斯人支援,但是只要帝國下定決心,隨便派幾艘主力艦北上,然後前往阿拉斯加的話,就能夠徹底掌控該地的制海權。

    但是這樣一來,就有極大的可能和英國人以及美國人徹底鬧翻臉,而最近十年來,避免和英國人爆發大規模的衝突,一直是帝國的基本外交政策,所以內閣那邊是一直強行壓著海軍不要在阿拉斯加採取過激的行為。

    所以別看帝國在軍事上已經可以直接拿下阿拉斯加,但是因為外交問題卻是一直沒敢動手。

    畢竟對於現在的帝國而言,區區一個阿拉斯加的重要性,是遠遠不如和英國保持和平貿易狀態重要的。

    所以這一次,他們是想要直接從俄羅斯人手中,通過外交談判的手段,最好是讓俄羅斯人把阿拉斯加主要交給帝國,以徹底堵住英國人和美國人的口。

    不過俄羅斯人雖然早就想要把阿拉斯加出手,但是卻也是獅子大開口,張口就是一百萬英鎊。

    並且說,阿拉斯加問題可以和中亞以及西伯利亞問題分開來談,只要帝國能夠拿出一百萬英鎊,這阿拉斯加就直接出售給帝國。

    帝國方面也是落地還價,直接就把價格砍到了十分之一,也就是十萬英鎊。

    說實話,俄羅斯想要的一百萬英鎊,這個價格已經不算貴了,要知道當年他們給美國人的價格可是七百萬美元。

    而且對於一個國家的領土來說,區區百來萬英鎊算個屁啊,到了後世,隨便一個小破島也不止這個價,而且還沒那個國家敢直接出售領土的。

    阿拉斯加,這可是一片一百七十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儘管這片領土在大部分人的眼中都是不毛之地,但是帝國的版圖能夠擴張一百七十多萬平方公里,也那是極好的事。

    這種情況下,就在俄軍和中華軍在西伯利亞地區進行著慘烈的激戰,每天都有大量雙方的士兵死傷的時候,這兩個國家的代表團卻是沒有就中亞以及西伯利亞問題進行深入的談判,而是談起來阿拉斯加來。

    這不得不說也是一件挺搞笑的事。

    為什麼先談阿拉斯加,而不談西伯利亞以及中亞問題呢,因為在這兩個方向裡,俄羅斯方面是不願意在徹底失敗之前就在談判桌上做出讓步,如果戰敗了割讓土地那無話可說,但是如果在前線將領還在苦戰的時候,他們這些外交官就把領土給買了,哪怕是他們現在就已經可以預料到,俄羅斯是保不住貝加爾湖以東的領土,但是他們依舊不能這麼做。

    帝國方面也沒有著急,因為勝利的天平是在他們的這一方面,根據軍方那邊傳來的消息,前線部隊的作戰非常順利,已經連續攻克了大量貝加爾湖以東地區的俄羅斯控制的城鎮。

    如今俄羅斯人的兩萬殘兵是退縮到赤塔周邊,其他的城市基本都已經被中華軍攻克,而且隨著中華軍的主力逐漸抵達赤塔,隨後這赤塔也是守不住的。

    這種情況下,所以帝國的外交官們也是樂意把談判往後拖,等前線徹底控制了貝加爾湖以東地區的時候,和俄羅斯人談起來就容易多了。

    因此目前雙方的談判主要是集中在阿拉斯加以及其他一些小問題上,比如帝國方面強行要求在條約文書上的中文版本裡,不允許俄羅斯沙皇採用皇帝、大皇帝之類的稱呼,只能使用沙皇或者凱撒等稱呼。

    因為在帝國看來,普天之下只能有一個『大皇帝』,那就是大中華帝國大皇帝。

    除此之外,帝國是一概不承認的。

    比如說德意志帝國的君主威廉一世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在向帝國呈遞的國書用了『德意志帝國大皇帝』這個稱呼後,就是被帝國外務部堅決駁回了,甚至一度發出斷交的威脅,後來德國人在見識了帝國這些人在稱呼上的頑固後,也是不得不改用其他翻譯,因此後來在中文文本上,用了另外一個翻譯,翻譯為『德意志凱撒』,雖然在德文裡他們都是同一個意思,甚至翻譯成為中文後,這兩個字也是意思大體相同,但是在咬文嚼字的帝國看來,隨便你們用什麼詞彙翻譯,反正就是不能翻譯為皇帝,尤其是『大皇帝』。

    就算在今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宣佈接受『empressoindia'的頭銜,但是帝國方面也是堅決不承認這個頭銜是『女皇』,翻譯成中文的時候是不會翻譯為印度皇帝或者印度女皇,而是翻譯為印度凱撒。

    普天之下,只能有一個皇帝!

    除此之外,帝國不管其他國家的統治者是叫國王還是沙皇,又或者是凱撒或者是哈里發之類的,總之不能稱之為皇帝。

    當然了,這只限於在中文文本裡,至於拉丁文、法文、英文等外文,人家怎麼翻譯大皇帝、皇帝這些詞彙,那就是別人的事了,對此帝國方面也是沒有過多追究,一般各國都是比較統一使用拉丁文裡『imperator',然後以此翻譯為各國文字。

    帝國的外交官們,特別注重這些細節上,尤其是很多國家的人看來可有可無的事情,比如說談及外國的使臣到中國想要面聖的時候,這要不要行跪拜禮往往是需要經過一番談判的,就算不跪拜,行鞠躬禮的話,多少次鞠躬,幅度多大,然後是在林哲面前不能直接轉身就退走,還得倒退好幾步,然後才能轉身退去。

    這些禮儀看上去繁雜,但是另外一個方面,這些帝國的官員們強行要求的禮儀要求,是在維護帝國的統治合法性。

    外交官們繼續扯皮的時候,戰爭還在繼續著,時間進入到十一月的時候,西伯利亞已經進入了冬季,大學開始飄揚。

    而這個時候,困守在赤塔的萬餘俄軍殘兵也是因為彈藥耗盡,糧食耗盡,更因為發生了嚴重的腳氣病等戰場疾病而崩潰,這些在之前的戰鬥裡頑強抵抗的灰色牲口們最後在軍官們的帶領下,一個個是垂頭喪氣的走出了戰壕,然後丟掉了槍支等武器,然後乖乖成為了中華軍的俘虜。

    赤塔的攻克,意味著帝國的西伯利亞戰役已經是取得了圓滿的落幕,從四月份開始做戰爭的準備,九月份正式發動全面進攻,利用西伯利亞的廣闊平原的地理優勢,投入大量騎兵作戰,使得部隊的機動能力大幅度提高。

    同時猛烈的火力使得了中華軍的速戰速決戰略是獲得了成功,兩個月的時間裡,多線出擊的中華軍就是攻克了所有的俄軍控制的重要城市。

    貝加爾湖以東地區的西伯利亞雖然廣闊無比,理論上來說,雙方投入的十幾萬兵力撒出去都填不滿這片區域,但是地廣人稀同樣也就造成了另外一個結果,那就是有限的幾個城市據點對於雙方而言都非常重要。

    攻克了某個城市後,基本就可以宣告攻克了方圓上百公里甚至好幾百公司的土地,因為這片區域裡,除了這個城市外,其他都是曠野一片根本就沒有其他敵人了。

    貝加爾湖以東地區的失陷,給俄羅斯方面是帶來了極大的恐慌,他們害怕中華軍繼續向西挺進,因此一方面是加大對貝加爾湖以西地區的守備,另外一方面也是給談判團隊發去了最新指示,務必在最小的損失下,盡快結束東線戰爭。(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六百七十七章 中俄南京條約

    俄羅斯人在南京的談判代表團,儘管已經承受了極大的國內壓力,但是他們依舊堅持提出了諸多條件,關於領土方面的倒是不多,因為大家都知道,中華帝國打下來的領土,俄羅斯人要想在談判桌上拿回來的可能性絕對是負數。←,

    同樣道理,帝國要想獲得未能實際軍事控制的領土,人家俄羅斯人說什麼都是不會答應的。

    因此在領土方面,雙方的態度還是比較明確的,那就是以目前雙方的實際軍事控制線為主。

    不過這個軍事控制線也是有所爭議,因為兩國的軍事控制線並不是說緊密聯繫在一起,中間往往有一片尚處於爭奪的地區,這些地區說大不小,但是說小也不小,這些處於兩國實際控制之外的空白區域,就成為了雙方的爭議重點。

    最後是選擇你要一塊,我要一塊進行瓜分。

    除了領土問題外,還有其他幾個重點,比如說俄羅斯人堅決要求帝國停止對奧斯曼土耳其的軍事援助,停止包括出售槍支火炮以及彈藥等行為,停止向奧斯曼土耳其提供貸款等要求。

    此外,雙方在阿拉斯加的售價問題上也爭議比較大,俄羅斯要一百萬英鎊,中國只肯出十萬英鎊,這裡頭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同時,談判裡頭也還有涉及到一些商貿的問題,比如俄羅斯人希望帝國能夠向俄羅斯開放邊界貿易,並給予優惠關稅的待遇等。

    林林總總諸多問題談起來,可是非常的麻煩和複雜。

    不過兩國的高層肯定不會給予太多的談判時間,俄羅斯人是急著結束東線戰事,從事把所有精力投入對土耳其作戰上,帝國方面也是想要見好就收,趁早把勝利果實拿到手,並借這個機會徹底解決和俄羅斯的領土爭執,劃分兩國領土的邊界線。

    所以雙方在談判中,都是保持了較大的誠意,讓步的情況比較多。

    等到了十一月二十六號,雙方的談判團隊終於是達成了初步協議,並各自呈報各自國內進行審批。

    對於談判團隊的成果,林哲還是比較滿意的,所以很痛快的就是批准了。

    俄國人那邊雖然有所不甘,但是也知道如其一直這麼拖著還不如徹底結束掉,到時候在東線失去的,他們就能夠從土耳其身上找回來,因此也是快速批准了這份協議。

    這樣一來,雙方的條約也就算是正式簽訂了,這份被稱之為中俄南京條約的條約裡,大小事項數十條,其中最為核心的一條就是邊界劃分。

    雙方同意以目前的實際軍事控制線為基準,空白區域則是雙方進行補換,整體劃分遵循主要的山脈、河流為主,最後是形成了完整的邊界劃分。

    雙方邊界的東部,以貝加爾湖為基準,湖東歸屬帝國,湖西歸屬俄羅斯,貝加爾湖的南部則是以雙方的實際軍事控制線為準,北部則是勒拿河為基準,並中間以山脈為界。

    在貝爾加湖以西地區,也就是烏台省、新疆省和俄羅斯交界地區,則是依舊以軍事控制線為基準,大體保持了以往的邊界線。

    西部的邊界以巴爾喀什湖為基準,然後向兩端延伸,這一部分地區由於兩國的軍事控制線交叉比較多,所以是各自交換了一部分領土,不然的話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過於複雜。

    作為交換,俄國人退出了巴爾喀什湖南部區域,而帝國則是把浩罕省的西部同樣面積的領土交給俄羅斯人,其中包括撒爾馬罕這個比較重要的城市。這個交換,帝國是獲得了巴爾喀什湖南部區域,可以有利保障伊犁地區的安全,俄羅斯人獲得了撒爾馬罕,這樣就可以把撒爾馬罕、塔什干、布拉哈等地區連成一片,也是杜絕了帝國從撒爾馬罕出發,然後一路殺到裡海的可能性。

    總體而言,邊界的劃分中,分歧並不算大,基本是基於雙方的實際軍事控制線以及平等交換的原則。(PS:詳細領土地圖可入讀者群查看,群號359224。)

    至於阿拉斯加嘛,這個比較特殊,因為這片領土並不是俄羅斯的國家領土,而是一塊企業擁有的殖民地,這個土地的所有權是歸屬俄羅斯太平洋公司,雖然這個公司實際上也是俄羅斯官方控制的,但是畢竟名義不太一樣。

    所以關於阿拉斯加,是排除在邊界劃分條約之外,而是以商業公司之間的交易主導進行,由皇室資產管理處成立中華帝國美洲公司,以六十萬英鎊的價格從俄羅斯美洲公司手中購得這片土地。

    也就是說,完成交易後的阿拉斯加,實際上並不嫡屬於帝國,而是嫡屬於帝國美洲公司,不過這也只是名義上的,因為剛完成交易,帝國方面就是宣佈以國有資產全資收購美洲公司,並獲得了阿拉斯加的所有主權。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獲得官方承認的殖民地公司,帝國美洲公司,前後只存在了區區一個月不到就結束了它的使命。

    領土問題之外,帝國方面則是承諾在俄土戰爭中徹底中立,停止和奧斯曼土耳其的一些軍械交易行為,並停止提供貸款,這導致原本已經快要抵達地中海的兩艘滿載槍支火炮的太平洋貿易公司的船隻不得不掉頭回國。

    帝國方面還將會無條件的釋放超過三萬人的俄軍俘虜!

    同時由於帝國新獲得的領土中,還有大量的俄國人,條約規定,如果這些人願意,那麼可以就地加入帝國國籍,成為帝國的一份子,如果不願意加入帝國,則是可以返回俄羅斯,而相關路費由帝國承擔。

    然後還有一些常規的商貿條約,開放通商港口之類的,雙方互派公使,設立公使館,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等。

    維克托拉這個之前以民間商人的身份主持對華外交工作的俄羅斯外交官,很自然的就成為了首任俄羅斯駐華公使。

    只是上任後的他高興不起來!

    因為中俄南京條約的簽訂,表面上看起來俄羅斯人只是承認了已經丟失的領土,這在很多人看來興許只是承認失敗,丟面子之類的,但是在很多有心人看來,這卻是俄羅斯人徹底放棄了這些領土。

    以後國力強大了,估計都不好找理由重新奪回去了。

    同時,俄羅斯人徹底放棄向東擴張,而是把擴張方向全面轉向南部和東部地區,也就是中亞、中東以及東歐地區。

    對於很多國家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好事,尤其是對於英國來說,更是大大的壞事。

    這俄羅斯人雖然在東邊幹不過帝國,這並不是說俄羅斯人的軍事實力差了,主要還是因為距離遙遠,補給困難,使得俄羅斯人是空有餘力,但是怎麼也用不上。

    第十次俄土戰爭裡,俄羅斯投入作戰的兵力可是高達五六十萬,他們在高加索的兩個軍就有十幾萬,在東歐地區的多瑙河戰線上,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親自率領七個軍,總兵力大約三十來萬。

    而且這還沒算上諸多僕從軍呢,真要全部算上的話,估計總兵力能夠達到七十多萬,其規模絲毫不比1870年的普法戰爭差多少。

    而且這等規模的兵力,俄羅斯還沒有用盡全力,戰前俄羅斯一共擁有約十八個軍,對土耳其作戰只投入了其中的九個軍。後期對華作戰,先後投入了三個軍,主要是西伯利亞那邊兩個軍,中亞方向一個軍。

    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俄國人實際上還可以調遣至少好幾個軍的部隊參加俄土戰爭,如果進行更大規模的動員。至於西伯利亞和中亞方向嘛,那地方實在太遠,俄羅斯人空有兵力也派不上去,所以只能是用幾萬人和帝國打,當然了,帝國也好不到那裡去,準備了大半年也才派上去十來萬人而已。

    但是歐洲這邊就不一樣了,距離近,補給方便,俄羅斯完全可以充分發揮其歐洲壓路機的特色,甭管對手是誰,幾十萬大軍一起喊著烏拉發起衝鋒,拿破崙再世看見這陣勢都得腳軟。

    所以當俄羅斯付出了一定的代價結束和帝國的東線戰爭後,亞歷山大二世就是卯足了勁想要把土耳其徹底幹掉,然後從土耳其身上獲得更多的利益,以彌補東線的損失。

    這個檔口,帝國又是直接中斷了和土耳其的軍械貿易,毫不猶豫的把土耳其給賣掉了。

    到了十二月份的時候,土耳其那邊是情況迅速惡化,俄軍花費了大力氣,終於是逼得普列文裡頭的土軍彈盡糧絕,最後被迫投降。

    拿下普列文後,俄軍的攻勢就不是土耳其能夠擋得住的了。

    進入1878年後,俄軍在前線的攻勢更為猛烈,土軍根本就抵擋不住。

    這個時空裡的土軍雖然比原時空抵擋的更加頑強,武器也更加先進,裝備了1864年型林德步槍和大量鋼製後裝火炮的土耳其軍隊,其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但是他們也存在著巨大的缺陷,那就是兵力嚴重不足。

    比如在高加索方向,原本十來萬的俄軍是以為對面的土耳其軍隊數量會更多,所以一開始是準備執行戰略防禦的,但是沒有想到對面的土軍竟然比自己還少,所以就是改變初衷,直接發動進攻了。

    等到了1878年一月份,帝國這邊的高層又是為一年一度的財政預算分配進行明爭暗鬥的時候。

    數十萬俄軍則是蝗蟲一樣撲向君士坦丁堡,,而以土軍目前的狀態而言,要想擋住俄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也就是說不遠的將來,俄軍將會殺入君士坦丁堡,甚至把整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給肢解吞併。

    失去遠東和阿拉斯加,但是如果能夠一舉拿下巴爾幹半島以及高加索的大片區域,甚至獲得一個地中海的出海口,那麼對於俄羅斯而言,毫無疑問是賺大了。

    這個時候,世界老大英國終於是坐不住了!(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七百七十八章 中美勾結

    在俄土戰爭中,英國人是始終站在奧斯曼土耳其這一邊,這倒不是因為英國人對土耳其有什麼好感,也不是因為英國人和土耳其是盟友關係,而是因為支持土耳其對抗俄羅斯,乃是英國執行歐洲大陸平衡政策的重要一環。

    作為世界老大,英國是不會坐視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統一歐洲的,一個統一歐洲的強國,對於英國來說,其威脅性之大遠甚於中華帝國和美國的崛起。

    對於俄羅斯這個傳統強國在亞洲和歐洲的擴張,英國人更是處處警惕和防範,為了遏制俄國人在中亞方向的擴張,英國和中華帝國進行了合作,為了遏制俄羅斯巴爾幹半島、高加索等方向的擴張,英國人也是毫不猶豫的支持土耳其。

    甚至在必要時候,英國人都會親自上陣參加戰爭,第九次俄土戰爭(克里米亞戰爭)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當時的英國人可是拉上了法國等一票的盟友,然後親自上陣幫土耳其人打仗的。

    現在眼見土耳其要徹底戰敗了,英國人自然不會無動於衷,很快就是做出了身為一個世界老大應該有的反應。

    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很快就是派遣了一支英國皇家海軍的艦隊進入愛琴海,並越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馬爾馬拉海,擺出了一副不惜和俄羅斯開戰的架勢,以迫使俄國人放棄進攻君士但丁堡的計畫。

    這種時候,俄國人也是害怕重演1853年的第九次俄土戰爭,因為惹了眾怒而被歐洲列強群毆,所以也是想要就好就收,很快就是在一月份逼迫土耳其簽訂了停戰協議,隨後在三月份簽訂了《聖斯特法諾條約》。

    在這份條約裡,俄國人獲得的利益可以說是空前龐大,主要的核心條約包括四點:

    第一則是土耳其承認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完全獨立,第二則是俄國獲得比薩拉比亞西南部以及阿達罕、卡爾斯、巴統、巴雅西特;第三是建立大保加利亞公國,其版圖北起多瑙河,南至愛琴海;東起黑海、西至奧赫裡德湖,并包括幾乎全部的馬其頓,它名義上隸屬於土耳其蘇丹,由俄軍佔領2年。

    最後一點就是,博斯普魯斯海峽將會對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開放,也就是說,以後俄羅斯的軍艦可以自由出入黑海並抵達地中海。

    這些條件對於俄羅斯來說,可謂是好處多多,比如說成立的大保加利亞公國,這個公國雖然名義上還屬於土耳其蘇丹,但實際是俄羅斯的附庸國。

    獨立的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也毫無意外,將會成為俄羅斯的附庸國家。

    這個條約如果執行的話,俄羅斯不敢說把整個巴爾幹半島收入囊中,但是卻通過保加利亞公國以及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軍艦通行權,能夠把勢力徹底延伸到地中海。

    這種情況自然歐洲其他國家,尤其是英國和奧匈更是強烈反對。

    奧匈身為一個大半國土都在巴爾幹的二元國家,自然是對俄國強行插手巴爾幹半島,試圖把這些地區斯拉夫化是極度不滿的,而英國則是出於遏制俄國擴張,尤其是遏制俄羅斯面向地中海、波斯灣方向的擴張的需求。

    當即,這兩個國家就是聯手對俄羅斯施加了龐大的壓力。

    這種龐大的壓力下,俄羅斯人也是不得不吐出了大量的戰爭勝利果實,在經過德國的調解下,簽訂了柏林條約。

    而該條約的簽訂,大保加利亞公國變成了一個小公國,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也是被奧匈接管,俄羅斯人的軍艦也是不得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

    可以說,柏林條約的簽訂,縱然是歐洲各國對奧斯曼土耳其的一次瓜分,但是更重要的是英國和奧匈等國對俄羅斯擴張的阻止。

    柏林條約後,俄羅斯和奧匈兩國縱然是沒有徹底決裂,但是分歧已經是不可調和,這三皇同盟恐怕是卑斯麥都沒有信心能夠維持多久了。

    對於歐洲的這一系列變故,對於遙遠的中華帝國而言卻是影響非常有限,因為距離遙遠,所以對於這一連串的事務,尤其是柏林會議期間,帝國是不關心,也沒有能力關心。

    各國進行談判的時候,帝國的外交人員甚至都沒有獲得列席參與的機會,只是在最後旁觀了他們最後的簽約儀式而已。

    在歐洲各國,尤其是歐洲的幾個強國眼中,中華帝國的國家地位並沒有比六十年代強多少,1878年帝國的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在歐洲的影響力,就和美國一樣,屬於被人無視的那種。

    哪怕美國和中華帝國在最近二十年裡工業實力大幅度增加,發展迅速,在各自的領域都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如美國在美洲,帝國在亞洲。

    但是在歐洲的那些傳統列強眼中,甚至在德意志帝國和意大利王國這兩個剛統一沒幾年的新生代強國眼中,美國和帝國的存在感都是非常薄弱的。

    對此,帝國國內的民眾們可能沒有什麼感觸,但是在歐洲駐紮的帝國外交人員可就是感觸極深了。

    在倫敦和巴黎的外交場合裡,帝國的外交官和美國的外交官就是一對難兄難弟,經常是獨自在角落裡看著一大票歐洲國家的外加官們高談闊論。

    某次倫敦的外交酒會上,帝國的外交官正在和美國人商談兩國的貿易事務,說起最近兩國的貿易額逐年增加,應該加大雙方的外交往來,增設外交領事館,方便兩國的商人往來之時。

    旁邊路過的西班牙領事聽到他們的談話後,卻是露出一副驚訝的神色:「每個季度的貿易額就有三千多萬,這怎麼可能!」

    中美兩國的外交官對視一眼,都是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了一絲嘲諷的意思!

    這些西班牙人,估計還因為是三百年前呢!

    自從美國爆發內戰開始,以軍械貿易為起點,新生的中華帝國和美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每年都是大幅度增加。

    這兩個都是非常典型的後進新生代國家,又是隔著一個太平洋,儘管兩國在夏威夷以及阿拉斯加上存在著矛盾和衝突。

    但是就和帝國和英國、法國之間的關係一樣,儘管有著衝突和矛盾,但是保持和平並進行貿易還是主流。

    隨著帝國的工業化進程越來越能久,帶來的不僅僅是國內的工商業發展,同樣還有龐大的市場。

    帝國的工業化是需要大量工業原料的,比如作為工業原料使用的棉花、煤炭、橡膠,還有一些技術水平比較高的機械產品,尤其是各種設備,以及一些日用工業產品,比如呢絨、日用五金、化工產品等,這些都是帝國每年都需要大量進口的物資。

    此外,帝國出產的諸多產品,尤其是農礦產品以及初級產品還有少量高端機械產品,代表就是生絲、茶葉、瓷器等傳統出口商品,然後還有七十年代才開始大規模發展,並且已經大量出口的大豆製品,主要是豆餅以及豆油。

    這些都是西方國家所需要的,此外東南亞、美洲等落後國家地區也是帝國的工業產品的市場所在,比如棉紡就是帝國出口亞洲各國的主要拳頭產品,一些低端的機械產品也是因為價格低廉競爭力比較大。

    在最高端的工業產品領域,帝國則是以軍械產品為主,大名鼎鼎的林德就是其中的最佳代表。

    可以說,隨著工業化的進行,帝國已經是逐步加入到了全球貿易體系當中,並且隨著帝國的經濟總量不斷增加,民眾對工業產品的消費不斷增加,使得帝國的經濟體系在全球體系裡也是會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而且最關鍵的是,帝國並沒有採取閉關鎖國,或者是單方面的貿易制裁等政策,基本是採取限制比較小的自由貿易政策。

    這種政策是英國最為歡迎的!

    因此在當代,帝國雖然和各國的矛盾都不小,但是彼此間的貿易往來卻是越來越深入。

    而帝國和美國之間,雖然也有所矛盾,但是兩國在七十年代後關係大為緩和,貿易數額是越來越大。

    從帝國每年進口的石油數量、美國進口的生絲數量就可以看得出來兩國之間的貿易有多麼大了。

    1877年的時候,帝國從美國進口了大約五十萬桶原油,這個數據可是相當龐大的,目前帝國已經是美國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國。

    當初為了打開帝國的煤油市場,人家美國人內部的石油行業可是下了大力氣的,不僅僅接受了帝國石油公司入股了好幾家石油開採企業,甚至還免費援建煉油廠,為了推廣煤油,是採取免費送煤油燈的諸多政策。

    這才使得帝國的煤油市場在七十年代呈現爆發性增長!

    而當代的煤油,就是石油的主要成品,打開了煤油市場也就等於打開了石油市場。

    而帝國石油公司也是借助從美國獲得了探測、煉油等技術,正在正在帝國本土以及周邊的亞洲地區探測油田,並且已經開始開發位於庫頁島的油田。

    同時,美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國家,雖然估計地位很低,軍隊也沒有幾萬人,但是其消費能力不容小窺,短短幾年時間裡,美國就已經超越了歐洲的一票國家,成為了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生絲消費國。

    帝國作為世界上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出口生絲的國家,自然也就成為了美國的最大生絲國。

    目前帝國的諸多貿易國裡,英國的比例雖然最大,但是依舊不是和往年的百分之四十幾了,現在已經下降到百分之三十多。

    其他的幾個國家,比如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比例都比較小,而且比較分散,而美國卻是後來居上,以百分之十八的貿易份額佔據了帝國的第二大貿易國。

    至於亞洲的一些國家,雖然帝國基本都獨佔了這些國家的市場,但是因為市場總量比較小,所以數額並不大。

    日本三國、越南、泰國等國家雖然人口眾多,但是一個個都是窮的叮噹響,從他們身上根本獲取不了多少的貿易利潤。

    帝國和美國的貿易份額是越來越大,這來往都是幾百萬幾千萬的大生意,這在歐洲的一些傳統強國,但是已經沒落的國家看來是不可思議的。

    很多歐洲國家的記憶裡,中國還是一個未開化的國家呢,美國那邊則是都是一群奴隸和牛仔,那裡是什麼現代國家啊。

    但是很少人會真正去重視這兩個國家的實力以及潛力。

    對於這些歐洲國家的鄙視,中美兩國駐紮歐洲的外交官是感觸頗深。

    待傲慢的西班牙領事走了後,留著八字鬍須的帝國駐倫敦領事壓低了聲音,然後對身旁的美國領事道:「古巴這種富饒之地,讓西班牙佔著真是太可惜了!」

    那美國領事呵呵一笑道:「是啊,這些西班牙還以為現在還是十六世紀呢,我聽說菲律賓那邊爆發了不少暴`亂,但是他們依舊不肯放棄!」

    隨即,這兩個人就是相視一笑!

    隨後那美國領事看了看大廳裡的那些自詡為上流人的歐洲人,回頭看了看留著八字鬍須的帝國外交官,然後道:「大廳裡有些沉悶,要不我們到陽台裡聊聊!」

    帝國的外交官點了點頭:「正有此意!」(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七百七十九章 立儲

    1878年六月,已經進入夏天的南京被太陽烤的跟火爐一樣,儘管有著極為難得的冰塊,但是辦公室裡的林哲依舊被熱的有些煩悶。

    今天的夏天似乎比去年還要更熱!

    也怪不得陳靜這幾天一直嘮叨著,說這天是越來越熱了,想要去承德避暑山莊或者是去杭州天目山行宮。

    南京到了夏天的時候,就是一個大烤爐,哪怕是生活條件最好的皇室,有著冰塊等降暑措施,但是這日子依舊難過得很,沒到盛夏的時候,林哲就無比懷念後世的空調。

    為瞭解決皇室避暑問題,皇室資產管理處選擇了國內的諸多避暑勝地,最後考慮到交通便利以及當地的民風、皇室根基等原因,選擇了中華帝國起家的地方,也就是浙北地區裡的天目山地區。

    在那裡圈了一大片地區,然後修建了一座皇室園林。

    由於是皇室自行出資購買土地、修建園林,那些官員們自然是無話可說。

    不過林哲對避暑卻是不太熱衷,身為一個皇帝,平常的出行就是非常麻煩了,更別說是一走就是好幾個月的避暑,這去避暑的話,至少也的帶上半個內閣走,各種工作人員少說也得幾千人呢。

    麻煩不說,而且離開首都也容易發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因為在他跑出去避暑的時候,有個膽大包天的人來一場政變怎麼辦?

    說林哲怕麻煩也好,說林哲膽小也好,但是林哲都是不太喜歡到處亂跑的,出去避暑頂多是間隔兩三年去一次而已。

    這一年,林哲並不打算出去避暑了,今年的夏天可是有不少事要做呢!

    比如說立儲!

    立儲問題已經是困擾帝國足足二十年了,自從1858年皇長子林碃出生以後,關於立儲的風聲就是沒有停下來過,因為林哲並不願意遵循嫡長制,他並不介意繼承人是自己的嫡子還是庶子,他更在乎繼承人的能力。

    所以他是強行壓著立儲問題,一直懸而不決,為的就是等待自己的幾個兒子長大成年後,觀察他們的心性以及能力。

    他需要的不是一個名正言順,或者說是平衡、妥協國內政治派系的繼承人,他需要的是一個才華傑出,有能力帶領帝國在二十世紀以後繼續走下去的繼承人。

    哪怕是對近代歷史不太熟知的人也會知道,進入十九世紀末以後,各種各樣的思維就會抬頭,民族主義、民`主、自由等等詞彙就會被民眾所熟知,然後就會爆發出各種各樣的思潮。

    雖然林哲自認為自己建立帝國,並讓帝國開啟工業化已經足以奠定皇室在國內的統治根基,但是德國的霍亨索倫家族給近代德國帶來的成就同樣不小,統一德國並把德國帶領到世界第二強國,但是一戰期間,德國人是毫不猶豫的拋棄了他們為之效忠的威廉二世。

    同樣在一戰期間或者隨後的間戰和二戰期間失去權力的還有絕大部分歐洲君主,最倒霉的就是俄羅斯的羅曼諾夫家族,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以及其家人通通都被他們的人民給殺掉了。

    原時空裡,滿清皇朝也是在一戰前夕滅亡。

    這一切,都是讓林哲對二十世紀後的國內形勢抱有極大的警惕!

    由於出於對絕對權勢的渴望,林哲建立的並不是君主立憲類的虛君制度,而是延續中原王朝的君主****,而這種制度雖然滿足了皇帝自身對權力的渴望,但是天生就和十九世紀末期以後的各種新思維不對頭。

    可以預見的是,哪怕是林氏王朝給帝國帶來再大的榮耀和領土,但是也無法徹底大小人民對權力和自由的渴望。

    也就是說,如果皇室不願意主動放棄權力的話,那麼再等幾十年,國內的教育比較普及,各種新思潮出現後,皇室對帝國的統治將會面臨極大的風險和危機。

    而到那個時候,大概也就是二十世紀初期,林哲就算還沒老死,但是也七十多甚至八十多歲了,要解決這些事情,注定還是需要他的繼承人。

    而不管到時候做出什麼樣的決定,或是以強硬的態度進行鎮壓,然後保持君主****,又或者是做出讓步,施行君主立憲制,對於動搖中的帝國而言都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這個時候,沒有一個才華傑出的繼承人是難以解決這些事情的。

    除了國內問題外,還和國際形勢有關,歷史上沒有中華帝國的出現,但是美國和德國、日本的強勢崛起,嚴重挑戰了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的利益,出於對全球市場的瓜分,一場世界大戰是不可避免的。

    而在這個時空裡,新崛起的國家多了一個中華帝國,而當代的中華帝國比原歷史時空的日本更加龐大,對國際市場的需求也更加大。

    到時候,德國、美國、中華帝國這三家新崛起的國家將會極度渴望打開全球市場,然後就會不可避免的和英法等傳統殖民國家發生矛盾,戰爭依舊是不可避免。

    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因為奧匈皇儲的死,巴爾幹問題引起的,但是這只是一個引子而已,真正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後崛起國家對國際市場的渴求。

    這個原因在原歷史時空裡存在,在這個時空同樣存在,甚至因為中華帝國的崛起而更加嚴重。

    因此從世界發展的大勢去分析,爆發世界大戰是必然的。

    現在的問題是,因為林哲的到來,中華帝國的崛起,從而導致了世界歷史發展軌跡出現了極大的不同,林哲不敢肯定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會和歷史那樣一成不變的爆發,更加不敢肯定第一次世界大戰會準時在1914年爆發。

    興許會更早一些,興許會更晚一些,甚至到時候誰和誰是敵國都難以估計。

    不管到時候怎麼樣,一場世界大戰是必然會出現的,考慮到1914年以後林哲還活著的話,那都八十四歲了,而更大的可能性是林哲覺得自己可能活不了那麼久。

    不管是自己能不能活到那個時候,但是主導這場戰爭的,應該還是自己的繼承人。

    世界大戰和國內形勢,這都是他的繼承人所面臨的嚴峻問題。

    林哲可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龐大帝國和秦朝一樣,只持續二世就轟然倒塌,所以他需要一個心性和才華都是最優秀的繼承人。

    林哲的這些兒子裡,初步被他納入候選人範疇的也就是年紀比較大的四位皇子,目前林哲一共有六個兒子,五子和六子都是七十年代出生,年紀太小,所以暫時基本不納入考慮範圍,而比較大的四個兒子嘛。

    林哲對他們也是有所猶豫不決,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和歷史上很多王朝的皇子們才華能力都不咋地不同,林哲的這幾個兒子不說都聰明絕頂,才華過人,但是基本一個個都不是普通人。

    這得益於林哲對皇子的特殊教育方式,和明朝把皇子當豬養不同,林哲對皇子的教育是非常上心的。

    皇子滿五週歲就開始啟蒙,七週歲開始進入平仁堂進行,並脫離母妃搬入皇子所單獨居住。

    學習內容方面,基本都是以帝皇學為核心內容,並輔以軍事教育,他們和普通學子所學習的課程是不一樣的。

    普通人會學習數理化,文科的也是專研文章之類的,但是皇子們的數理化教育,只涉及到常識而已,國學和經學這些也是沒有深入太多,他們學習最多的是一些統治國家之類的內容,從傳統的資政通鑑到現代的司法學等,還有一些尋常學校里根本就沒有的學科,比如國防經濟學、國際關係學、民生經濟學之類的。

    至於外文、藝術修養這些也只是略微涉及,但是並不深入。

    因為林哲認為,一個皇帝,他可以不懂物理、化學、數學的專業知識,但是他需要知道科學發展的重要性。他不需要寫一手漂亮的文章或者毛筆字,也可以不知道顧愷之是誰,但是他必須知道糧食產量的重要性,知道鋼鐵和煤炭的重要性。

    他可以不知道詳細事務該怎麼做,但是他必須知道該選什麼樣的人去做這些事。

    一個皇帝,他所會的東西和尋常人,甚至和那些高級官員們都是不一樣的。

    簡單來說,林哲在他們七歲的時候,就是把他們當成未來的皇帝再培養,等他們到了十四週歲的時候,基本已經完成了基礎類的學科,然後林哲就會特地准許他們旁聽政務。

    這兩年的很多御前會議或者內閣會議,幾位年長的皇子都是頻繁參加,不過他們只能聽,但是不能發表任何意見。

    這樣旁聽幾年下來後,他們就會對帝國的整體環境,一些日常事務的處理會有一個比較簡單的瞭解,再結合他們還在學習中的課程,那麼將會給他們帶來更直觀的感受。

    等到了十六歲的時候,林哲又是相繼給這幾個皇子授予榮譽軍銜,比如現在的皇長子林碃,目前就是榮譽少校,這個軍銜並不是單獨的陸軍或者海軍軍銜,而是海陸軍通用的榮譽性軍銜。

    同時還在象徵性的在皇家近衛軍服役,還是以皇長子林碃為例子,他十六歲就以少尉的軍銜在第一近衛師之第一騎兵團服役,目前以榮譽少校的軍銜,依舊在第一近衛師裡服役,擔任作戰參謀一職。

    當然了,這個職務只是象徵性的,可沒人敢讓林碃天天去訓練甚至去打仗,林碃前後只去了兩次第一近衛師。

    除了林碃外,其他幾個十六歲以上的皇子也是清一色在第一近衛師服役,並授予榮譽少尉到少校不等的軍銜。

    林哲花了這麼大的心思培養他們,而且興許歷史的特定環境,所以林哲的這幾個兒子一個個都是人精,就沒有一個簡單貨色。

    而且隨著年紀漸大,這幾個皇子們也是知道立儲的時間越來越近,所以一個個都是勾心鬥角,拚命表現自己,踩低別人。

    這也是搞的林哲比較頭痛,這幾個兒子都比較優秀,但是選那個就不是那麼好選了。

    本來早幾年的時候,他是打算在1875年左右就立儲,但是等著等著就是拖到了現在。

    到了現在,就算是以林哲這麼強勢的開國君主,都是不太好拖下去了,因為立儲問題一天不解決,國本就一日不穩。

    很多大臣們都是心急了。

    因為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啊,萬一哪天林哲要是嗝屁了,但是又沒有事先立儲的話,到時候就很容易出亂子,尤其是在這幾個皇子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的情況下,一個搞不好就是宮變,甚至內戰都有可能。

    因很多大臣在這兩年都是旁敲側擊,試圖讓林哲盡快立儲。

    新任的帝國總理大臣郭龍雲就是在私底下的談話裡,數次在林哲面前透露出對立儲問題的擔心。

    郭龍雲倒不是想要支持那個皇子,他本人是和前任總理大臣薛煥一樣,都是堅定的中立態度,林哲立那個皇子他們就支持那個皇子。

    到了1878年的現在,林哲現在,立儲問題不能拖下去了,他打算在這個夏天就把此事敲定下來。(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六百八十章 不同尋常的御前會議

    六月下旬的御前會議上,一群內閣大臣們相繼步入會議室,其中一個只有大約四十來歲,在一群老頭子裡頭顯得格外年輕的中年人則是一直帶著笑容,然後親自倒茶端水,別看此人年輕,而且干的是端茶倒水的事。

    但實際上此人卻是正兒八經的內閣成員,實乃新任農林部大臣安華全。

    這人的仕途走的可謂是相當之順利,早年帝國大學畢業後參加了國考並獲得當年第一名,後進入秘書處工作數年,然後是外放到上海市工作,一去就是擔任要職,後來調回中央擔任農林部總務司司長,再一次外放的時候,那已經是廣東省布政使了。

    而後四十歲不到就是重新調回內閣成為工商部協辦大臣,今年更是高昇一步,出任新任的農林部大臣。

    今年安華全不過四十六歲而已,卻是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內閣大臣,儘管農林部在內閣裡的排名相當靠後,但是能夠以四十六歲就出任一部大臣,這已經是最近十年來帝國很少出現過的事了。

    不過雖然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不過安華全並沒有得意張狂之類的,相反他很清楚自己在內閣裡是屬於小字輩,前幾次參加御前內閣會議的時候,除非有必要,一般來說他都是老老實實只聽不說。

    而且他還幹起了每個剛入內閣的新人都需要經歷事,那就是端茶倒水!

    因為御前內閣會議都是保密會議,參加會議的都是內閣總理大臣、協理大臣以及各部大臣,然後還有秘書處的處長以及常務處長。

    再過來就是皇帝林哲以及旁聽的幾個皇子。

    除了這些人外,其他人等,除非是特別安排,不然的話哪怕是各部的協辦大臣等都是沒有資格參加會議的,連旁聽都不行。

    但是會議一般都比較長,這端茶倒水的工作總得有人來做,因此這也就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由最新入閣的新人擔任端茶倒水的工作。

    而安華全就是這群人裡的新人了,所以哪怕是在外頭安華全是一部大臣,諸多官員們看見了都得恭恭敬敬說一聲安閣老。

    不過在這間會議室裡,安華全可是不敢放肆,老老實實的端茶倒水,完了後才在長方桌的末席坐下。

    這會議室裡個人的座位也是有講究的,皇帝林哲不用說,他是坐在長方桌前面的單獨御座上,而長方桌的兩側也安排有幾個看似不起眼的椅子,不過別看椅子不起眼,但是這幾個椅子卻是那幾個旁聽會議的皇子們的座位。

    而秘書處的處長和一名總務副處長,則是待在林哲旁邊,不過他們主要負責文書記錄工作,幫林哲傳遞文件等,除非林哲主動問起,不然他們是沒有權利對內閣事務開口發言。

    大臣們的座位都是在長方桌上,其中左首位自然是內閣總理大臣的座位,右首位通常是加協理大臣銜的經濟大臣的位置,再過來的左右第二號的位置,乃是兩名協理大臣的位置,再過來才是各部大臣的位置。

    這些各部大臣的位置基本在開國的第一次御前會議上就已經確定來排序,雖然誰都沒說,但是誰都沒敢亂座。

    而農林部在內閣裡,排名歷來靠後,一般都是在左末席,而安華全的對面,則是坐著同樣排名地位不高的交通部大臣。

    一名內閣總理大臣,一名加協理大臣銜的經濟大臣,兩名協理大臣,再加上十名各部大臣,滿打滿算,有資格參加御前內閣會議的人,也就十五個人而已。

    通常而言,基本上絕大部分的國家內政事務都是他們進行討論並並作出決定,而遇事不決的時候,一般都是進行公開表決,當表決的時候這十五個人都有一票,哪一方票數多就是哪一方通過

    不過人是事務和督查、司法判決等相關的時候,督察院院長或者**院院長也會出席,並發表意見。

    同時,內閣會議也無權決定和戰爭有關事務,通常涉及到開展與否、停戰與否的重要事務的時候,一般都是召開御前戰略聯合會議,到時候軍方的統帥部的委員們和內閣成員一起出席進行討論。

    至於戰爭開打後,詳細的作戰事務,則是單獨的御前軍事會議,參加會議的只有軍方將領。

    通常而言,林哲處理影響比較大的政務都是通過這種小規模的御前會議來進行,通常來說沒什麼大事的時候,一個月一次御前內閣會議,處理一些內閣內部無法協商解決的事。

    不過這並不是死規定,只要有需要,隨時都可以召開御前會議。

    當然了,這些御前會議都是處理大事的,處理尋常政務一般還是通過摺子等文書等流程,林哲也會在平常時候頻繁接見大臣。

    雖然林哲並不沒有和明清等王朝的皇帝那樣喜歡開朝會之類的,不過他處理政務的效率卻是遠遠要比那些傳統王朝的皇帝們要高。

    因為林哲不是一個人在工作,在他的身後,還有著一個規模達到了數百人的宮內秘書處協助他處理工作呢。

    安華全上任農林部大臣並不久,之前也就參加過兩次御前會議而已,所以今天也只是按照前幾次的慣例,做好端茶倒水的工作後,就是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然後和身旁的司法部部長錢遠立低聲交談了起來。

    錢遠立比他早兩年成為司法部大臣,年紀也不大,今年五十歲,雖然是省考出身,但是能力不錯而且從政後也肯學,主持了不少重**律法規的編訂工作。

    帝國司法部,其實和後世人們意義上的司法部不太一樣,後世的司法部各國有所不同,有的負責律師、健全法院、有的擔任檢察職務,負責提起公訴等,但是帝國的司法部卻是不負責這些東西。

    帝國的司法部,其職權是編撰修訂各項法律法規!

    也就是說,這個司法部玩的並不是說執行法律,維護法律之類的事,它干的是制定法律的事。

    但是又和後世擁有立法權的各種國會不同,帝國司法部並沒有頒布法律的權力,帝國頒布法律的權力乃是歸屬於皇帝。

    大體上,司法部就是提出各種各樣的法律法規,然後奏請皇帝頒發,皇帝頒發法律後,由巡警部執法、督察院進行公訴,法院進行判決。

    同時督察院還兼任了維護法律法規的一些行政事務,比如建立健全律師制度,考核發放律師資格證等等。

    雖然說司法部擁有編撰法律的權限,但實際上這種權利非常有限,因為要制定某種法律並不是他們說了算,而是皇帝說了算,他們的主要工作還是一些文書工作,制定詳細的法律法規。

    因此在帝國的諸部裡,司法部的地位也不算太高。

    帝國裡最重要的幾個部門,只有三個,一個是財務部、一個是工商部、一個是組織部。財務部管著錢袋子,組織部管著官員們的陞遷任免,工商部雖然只是負責工商事務,但是在帝國施行工業革命的浪潮下,工商發展乃是頭等重要之事,所以工商部一直都是內閣最為權重的部門之一。

    剩下的幾個部門裡,權勢地位都一般般,早年江道泉擔任教育部大臣的時候,教育部還比較權重一些,但是自從江道泉卸任教育部大臣,而且在1876年的是因為年邁多病從協理大臣的位置上致仕以後,教育部的重要性就下降的更大了。

    說到底,早年教育部的權重,是因為有著江道泉這個人,可以說是江道泉給教育部撐起了一片天空,而不是說教育部給江道泉帶來了什麼權勢。

    如今的教育部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清貴部門,用來養望是不錯,但是要想借此在內閣裡獲得什麼話語權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了。

    這兩人低聲說了一會話後,就是看見外頭又是進來一人,安華全認得,這人是宮內秘書處總務副處長,宮內秘書處的副處長一職是無定數,但是總務副處長卻是只有一個,乃是秘書處裡名副其實的二把手。

    這人進來後,就是高唱一聲:「皇上駕到!」

    當即,會議室裡的人都是立即站了起來,隨後他們就是看見林哲邁著穩健的步伐步入會議室,身後還跟著林碃等四位皇子。

    待林哲入座後,林哲才是伸手往下虛壓,眾人才是相繼入座,四位皇子也是坐在一側。

    這個時候,林哲才開口道:「眾卿家開始吧!」

    和往常的御前會議一樣,林哲歷來都不喜歡多說話,有時候一整場御前會議下來,林哲說的話都不會超過十句,而且當他開口的時候,往往就是批准某一項提案的時候,而臣子們的討論他是從來都不參與的。

    這種比較大規模的御前會議,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內閣大臣們自行討論,該吵的吵,該爭的爭,眾位臣子也都習慣了這樣,你要是認為有陛下在前,不敢放開了進行爭論,那麼倒霉的就是你自己,當即內閣總理大臣郭龍雲就是首先開口道:「今天我們要議的事不少,首先說說海關稅改革一事!」(未完待續。)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