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 清末梟雄 作者:雨天下雨 (已完成)

 
regn13 2018-3-22 22:00:1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14 53577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子初登場

    當即,他就是把目光投向了財務部大臣吳熙,吳熙當即就是朗聲道:「眾所周知,隨著我國的工商業經濟發展,國際貿易的數額逐年加大,不論是進口還是出口,每年的數字都相當龐大,而海關關稅的收取,不僅僅是能夠為帝國提供大量的稅收收入,同也對國內經濟民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槓桿作用。而目前帝國執行的關稅標準,已經是1866年制定的了,很多稅種已經不合時宜,為了進一步促進關稅的收入,為了初進國內民生經濟的發展,下面的人對海關關稅的調整呼聲非常大!」

    隨著吳熙說著,各部大臣們也都是翻開著手中的文件,這是一份改革海關關稅的提案,不過諸人也沒有看的太多。

    因為海關關稅改革一事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去年的時候就是已經開始了,內閣那邊的幾個部門的協調會議都已經不少了,但是因為各部門的矛盾,所以一直沒能達成統一的意見,要不然的話,也不會拿出來到御前會議上來討論。

    而凡是拿到御前會議上來討論的事,基本都是內閣那邊爭論比較大,在御前會議裡說是討論呢,但實際上就是進行最後的表決。

    在御前內閣會議之前,基本上各部大臣都已經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實現都已經做好了拉攏、利益交換等準備,是贊同還是反對早已經是有了預定。

    提出海關關稅改革的,最早是農林部那邊,他們希望降低農產品,以及農產品加工產品的出口關稅,尤其是生絲製品以及棉花製品、茶葉製品這三樣。

    要知道,關稅可不僅僅收取進口關稅,這出口一樣得交關稅,而是生絲和茶葉這兩樣帝國的傳統優勢出口商品,出口關稅一直都是比較高昂的,比如生絲的出口關稅,可是達到了百分之十二。

    而最近幾年,英國人在印度那邊廣泛種植廉價茶葉,導致帝國的茶葉出口面臨著印度廉價茶葉的競爭,1877年的時候,帝國的茶葉出口重量在持續了數十年的連續增長後,首度出現了下滑,這引起了國內工商業以及農林業的廣泛關注。

    尤其是農林業部門,這茶葉種植可是關係到數以百萬計的農戶生計,一旦出口受創,儘管還有著國內的龐大市場,但是總不是什麼好事,所以希望降低出口關稅,進而降低茶葉的出口成本,用以和印度的廉價茶葉進行競爭。

    生絲嘛。雖然沒啥競爭對手,但是出口關稅加上國內各個環節的稅收,導致生絲行業承擔了非常繁重的稅收,這稅收高了,生絲的價格自然也就降低不了。

    儘管生絲依舊是奢飾品,但是價格太高的話,也不利於擴張國外的市場。

    因此生絲行業是希望能夠降低稅收,把生絲的價格降低一部分,好讓生絲的市場從西方的上流社會階層逐步進入中產階層,大幅度擴大生絲製品的市場。

    一包生絲在五百圓的時候,生絲製品在國外市場,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口能夠消費得起,但是如果降低到四百圓的時候,那麼這個數字將會成倍提高,有可能是百分之二,甚至百分之五的人口可以消費得起。

    這將會給帝國的生絲帶來更大的市場總容量,這裡頭的單件利潤雖然少了,但是總利潤卻是會更多。

    除了出口關稅外,進口關稅也同樣如此,比如為了降低國內企業的生產成本,國內對高端的工業設備一直都是採取低關稅的政策,但是這樣固然讓國內的企業降低了成本,但是另外一方面卻是壓制了國內機械行業向高端設備進軍。

    本來國內的機械行業的技術水平就不如英法德這些國家,要想發展的話,只能採取價格上的優勢,就和早年的低端機械設備一樣,當年的國內機械設備生產企業就是靠著價格優勢,逐步佔領國內市場,並把國外的同類產品給幹掉。

    經過這些年的積累,國內的不少企業也是嘗試著向高端產業進軍,但是這些高技術產品的研發成本本來就很高,而且生產成本也不低,性能上自然也和國外最先進的產品有所差距。

    這種情況下,海關那邊還對國外的同類產品徵收非常低廉的稅收,那麼國內的高端設備製造企業就很難依靠價格優勢獲得市場了。

    畢竟性能比人家的有所不如,這價格又少不了多少,其他的企業主肯定不會抱著什麼愛國之類的情操,然後不買更好的進口貨,而是買質低價格卻不低的國產貨。

    七十年代開始後,國內一些大型機械設備製造企業,聯通其他國內一些進軍高端工業製造的企業,就是開始了漫長的關稅公關,試圖讓帝國提高對高端設備類產品的進口關稅。

    不過那個時候帝國正處於高速發展時期,對高端機械設備的需求量非常龐大,為了扶持國內企業的發展,帝國一直都是堅持對高端設備的進口採取低關稅的政策。

    但是時間一年一年過去,情況也是會逐漸改變的,這兩年工商部那邊也是慢慢把重心轉移到扶持高技術產業來,所以也是希望對一些能夠國產的同類進口高端產品適當的提高關稅。

    他們也不要求能夠獲得和機織布這樣的近似懲罰性的高額進口關稅,只希望能夠把關稅提高到正常水平,好給國內高端設備製造企業一個生存的空間。

    關稅一事可是會影響到方方面面,降低出口關稅還好,但是你要是提高進口關稅的話,其他國家又不是傻子,自然會相對應的對帝國的出口商品提高進口關稅。

    比如帝國抬高呢絨、機械設備的進口關稅,人家英國人回過頭來就會提高生絲和茶葉的進口關稅。

    要知道當年帝國和英國人就關稅一事,可是反反覆覆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拉鋸式談判才確定下來的。

    帝國縱然可以單方面提高某些商品的進口關稅,但是別人同樣也會跟進並提高帝國某些出口商品的關稅,這樣一來,到時候就是兩敗俱傷的局面。

    所以關稅一事,不僅僅是需要考慮到國內的需求,同樣還得考慮國際反應,需要的是找出一個折衷方案來。

    而關稅的複雜性,也是內閣那邊爭執不下的原因所在。

    這些大臣們爭論了半個小時後,還是沒有達成一致的協議,按照往常的慣例,這個時候一般就會進行表決,不過這個時候,卻見林哲突然開口:「你們幾個都聽了,有什麼意見也說一說!」

    林哲這一開口,當即就是讓下面的一群人為之一愣,而後他們就是反應了過來,陛下這不是讓大臣們開口,而是讓四位皇子開口。

    這是怎麼回事?

    很多大臣的心裡頭瞬間就是浮現了諸多想法,要知道雖然多年前就有皇子列席旁聽御前會議,但是就算是旁聽了好幾年的皇長子林碃,也是從來沒有在御前會議上發過言,一般這四個皇子都是只聽不說的。

    而今天,林哲卻是讓這幾個皇子也發表看法,一時間好幾個大臣都是不約而同的對視一眼,然後都是從對方的眼神中看出了詫異。

    難道說,今天開始,皇子們就要正式參政了嗎?

    而皇子一旦開始參政,是不是意味著陛下已經決定正式考慮立儲問題了?

    也許,懸而未決已達二十年之久的儲君之位,將會迎來它的主人了!(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六百八十二章 儲君人選

    在最新的御前內閣會議上,四位皇子首次參政的消息很快就是傳遍了南京,而通過電報更是傳遞到了更多有心人的耳中。⊙,

    已經足足七十多歲的畢余同在紹興聽到這個消息後,早已經熄滅的心也是不由得活躍了起來,連夜修書數封送往南京。

    畢余同只是一個已經退出帝國權力中心十幾年的人了,他的關心自然不會起到什麼作用,不過在南京的那些高級軍政要員們的關心則是要更重要一些。

    比如說帝國的第三任總理大臣郭龍雲,身為帝國總理大臣,文官的領袖,郭龍雲的意見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這個關口裡,他卻是只能和幾個心腹弟子門生關門說幾句,討論那個皇子在立儲之爭的優劣。

    不過這也只是私底下討論而已,但是郭龍雲絕對不會公開表達對那個皇子的好感的。

    身為總理大臣,郭龍雲和當年的薛煥一樣,其政治立場是非常簡單而純粹的,那就是堅決站在林哲這一邊,凡是林哲支持的就是他所支持的,凡是林哲反對就是他反對的。

    尤其是在立儲問題上,郭龍雲儘管身為總理大臣,文官第一人,但是卻是最不敢公開表態的那個人。

    只能是在私底下在書房裡一個人喃喃自語,猜測著那位皇子能夠獲得陛下的青睞!

    「大皇子成熟穩重,處事風範頗有仁者風範!」郭龍雲自言自語著:「只是以陛下的性情,此子怕是難以討得陛下的歡心,要不然的話,怕是早幾年就立他為太子了!」

    大皇子林碃,作為皇長子,受到的關注絲毫不亞於陳皇后嫡子三皇子林曄,雖然外界的大臣和這些皇子們的實際接觸不會太多,但是這幾年觀察下來,那些軍政要員們或多或少也能夠瞭解到這幾個皇子的性情。

    相對於受到了江道泉早年影響比較深,有著仁德之君潛質的大皇子林碃,郭龍雲反而是更看好三皇子林曄。

    他看好林曄並不是因為他是陳皇后所出,乃是這個帝國唯一的一位嫡皇子。

    而是因為林曄的才華和性格!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林曄在年僅十三歲的時候,一篇論述明朝滅亡的史論就是引起了幾乎整個平仁堂那些皇子教習們的震驚,這篇史論其文筆,遣詞用句自然是不重要,在那些才華橫溢的,從全帝國裡挑選而出的皇子教習們來說不值一提。

    但是當時的林曄卻是詳細而完整了論述了明朝滅亡的一些深沉次原因,除了一些通常的天災人禍、滿清威脅外,還詳細的論述了明朝後期文人之上、官紳一體的危害。

    這些論點其實並不是多新鮮,明滅亡兩百年,討論此事的人沒有一萬也有八千,但是一個十三歲的少年就能夠洋洋灑灑上萬字,進行對明朝滅亡的深沉次原因進行詳細論述,這可是相當不容易的。

    今年十五歲的林曄,在學業上的天分絕對是超過他的兩個哥哥很多,不僅僅在策論、史論這正統科目上極為出色,而且一些文化修養的課程也不差,其馬術之憂,就是放在整個帝國全部貴族的年輕子弟裡,那也是排的進前三的,他甚至還入選了一支馬球隊,長期擔任主力。

    藝術上,一手國畫也是讓平仁堂的國畫教習頗為欣賞,稱其雖然只學畫只有區區六年,但是其所擅長的竹圖已經有了前清鄭板橋的兩分神韻。

    此外性格上也是頗有當年林哲的風采,雖然年少,但是性格卻是頗為頑強和果斷。

    去年冬,皇室舉辦了一年一度馬球賽事的時候,這個林曄率領馬隊參加善事,比賽中一度受輕傷,讓當時觀看比賽的陳皇后心痛不已,但是林曄卻是依舊堅持繼續比賽,並最終獲得了勝利。

    此事給當時有幸觀看比賽的諸多貴族和軍政要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而郭龍雲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他看著林曄率領馬球隊比賽的時候,彷彿又看到了當年林哲策馬奔騰,然後親自率領大軍西征的場景,他們都是一樣的年輕,一樣的無所畏懼,一樣的頑強不屈。

    而和郭龍雲有同樣感覺的人恐怕還不在少數,帝國的軍政要員和貴族們,大多都是早年就跟隨林哲打天下的人。

    很多還沉浸在當年追隨林哲一起征戰天下的人看到林曄,幾乎就是看到了當年林哲的影子。

    因此林曄雖然年少,今年也不過十五歲,但是其才華和性格幾乎是讓外人挑不出毛病來,所以在郭龍雲等人的很多人看來,如果陛下要立太子,那麼林曄的機會可能要高達五成以上。

    如果考慮到他還是陛下唯一的嫡子,那麼這個可能性就將會增加到六七成!

    至於除了大皇子林碃和三皇子林曄以外,郭龍雲並不認為其他的四個皇子有什麼機會。

    二皇子林抲,這個人平常比較低調,學業上普通,別說和才華橫溢的三皇子相提並論了,就算是大皇子也要超過他,而且也沒有什麼比較特殊的才華,出身上也只是普通的庶子,沒有林碃的那種皇長子的加成作用。

    四皇子林煊,此人年紀還小,今年才開始旁聽內閣會議而已,當然了,年紀一般不是什麼大問題,主要的是性格和才華,其性格似乎有些軟弱,對待大臣們的時候,往往會有所拘謹,也許有人說這是因為他年紀小,但是反觀大皇子林碃十四歲的時候,人家幾乎和成年人沒有什麼區別了,做什麼都是有模有樣,絲毫看不出只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年人。

    才華也不甚出眾,至少平仁堂裡的皇子教習們就沒有對他有什麼明顯的讚譽。

    因此在郭龍雲看來,如果說三皇子林曄有六成機會的時候,大皇子林碃有三成機會的話,那麼剩下的二皇子和四皇子,他們加在一起也就一層機會而已,至於五皇子和六皇子,年紀太小,暫時不在儲君的候選人範圍之內。

    郭龍雲這麼判斷,是他根據對林哲的瞭解。

    畢竟能夠決定太子是誰的,只有林,林哲看好那個那麼誰就是太子!

    這種情況下,大皇子林碃的成熟穩重,怕是難以獲得林哲這種開國之君的青睞,郭龍雲追隨林哲二十幾年,自詡在帝國裡,算的上是最瞭解陛下性格的幾個人之一了,以他對陛下的瞭解,他認為陛下雖然平日裡看似和藹,一副儒家學子眼中的仁君之像,但是說句大逆不道的話。

    他卻是認為陛下根本就不是什麼仁者之君,仁、孝、德、廉等通通和陛下都是無緣的,你說他孝?外人雖然不知,但是郭龍雲卻是知道,自從當年太后插手立儲問題,甚至煽動秘書處處長以及諸多大臣和外戚掀起內閣風波,針對自己和江道泉的時候。

    陛下可是絲毫沒有手軟,把當年伺候太后的一干人等殺了個乾淨,連一個太后早年從娘家帶來,伺候了幾十年的老嬤嬤都沒有放過,太后的娘家方家長房,被除爵,為官者也通通被革職,顯赫一時的外戚方家在短短月餘就是徹底敗落。

    而後太后更是搬進了佛堂吃齋唸佛,從來就沒有出來過。

    如果是尋常的皇帝之類的,估計早就主動去請出來了,但是林哲卻是沒有!

    你說他仁、說他德、說他廉也扯不上什麼關係,別人不知道,但是當年余勝軍怎麼起家的他郭龍雲還不知道?可不就是靠著敲詐勒索湖州地區,才維持了起了余勝軍嘛,後來進軍蘇南的時候,余勝軍雖然沒做過屠城這種事,但是也沒少幹過在全城查抄財物的事,帝國成立之初,在一段時間裡推行非常強硬的『剃髮令』,攻克鎮江、南京、揚州、北平等一系列重要城市的時候,中華軍可是玩『留髮不留頭』的政策。

    當年不管是心向太平天國,還是說心向滿清,並不願意剪掉辮子或者束髮的人不知凡幾,而這些後來怎麼樣了?大多是死在了中華軍的刺刀和子彈之下,手段之狠辣,絲毫不亞於太平軍逼民眾剪掉辮子,不亞於當年滿清入關時的剃髮易服。

    剃髮令一直到1860年後才逐漸不在強制執行。

    又後來推行階梯農業稅,引起了諸多地主士紳的強烈反彈,先後因此爆發了多達數百次的暴`亂,當年的中華軍幾乎是全年保持戰備狀態,清剿千人規模以上的叛亂高達五十多次。

    而在鎮壓叛亂的過程中,中華軍也是殺了個血流成河,當年統一戰爭裡因為曾國藩的主動歸順,而沒有受到戰爭影響的湖南,在當年的推行階梯農業稅的時候,也是反抗最為激烈的省份,當地駐軍至少擊殺了超過萬人的叛亂人士,更多的人被抓起來,然後送進了各類礦區或者去修鐵路。

    在處理幾次大規模貪腐案件的時候,這位陛下也從來沒有流過情,1874年因為帝國裡的貪腐問題突出,陛下親自督導巡警部的聯合調查局以及反貪局、督察院、大法院等司法機構進行貪腐嚴打。

    當時這位陛下的指示很簡單,只有簡單的四個字:從速、從嚴!

    基本就是遵循『盡快立案、破案、結案,從嚴起訴、審判』,1874年,帝國查處科員級別以上官員一共六千餘人,其中五千多人都被執行了死刑,剩下的基本也都是被判處無期徒刑,被送到那些煤礦啊,鐵礦之類的度過餘生,而且往往也活不久。

    一時間,嚇得不少官員辭官而去!

    從這些事件來看,自己的這位陛下從來就不是什麼善良之輩,而是一個真正的心狠手辣之輩。(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六百八十三章 冊封太子(一)

    不過郭龍雲對此沒有什麼反感,反而還很慶幸自己為之效忠的陛下不是一個滿嘴仁義道德的偽君子,而是一個手段凌厲的梟雄,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夠率領自己等一群中華軍將士、幕僚們開創出帝國這等偉大的基業。

    而且林哲雖然對待外敵心狠手辣,不過對待開國功臣們卻是還算不錯,文官這邊不說,除了畢余同早年犯了林哲的忌諱外,其他的基本都在仕途上得到了圓滿,就連江道泉這個老頑固,都能夠以協理大臣的位置上幹到七十六歲高齡致仕。

    而武將那邊,雖然通過統帥部委員會的名義,收掉了軍方最為權重的幾位大佬們的軍權,也通過轉為預備役等方式對大量高級將領進行更新換代,但是林哲到底是沒有和很多開國君主那樣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他雖然收攏了軍方高級將領的軍權,但是也沒有說挨個清洗殺一遍,在這方面,林哲和朱棣的做法比較類似。

    那就是林哲有把握壓住這些軍方將領,同時也想要把這些軍事貴族階層保留下來,和文官系統形成一種平衡。

    文武相互爭鬥,並達成一種平衡的態勢,這是林哲這二十年來一直努力的結果,當早年軍方太強勢的時候,他就打壓軍方,扶持內閣。

    當這些年內閣強勢起來,軍方反而弱勢了後,他又是刻意扶持軍方的聲音。

    如果縱觀林哲這些年在國內事務上的處理方法和手段,那麼就會發現他從始至終遵循著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平衡』。

    他讓軍方和內閣保持平衡,他讓軍方的諸多大佬保持平衡,讓海陸兩軍保持平衡,讓內閣的多個大佬保持平衡。

    比如西伯利亞戰爭的時候,如果林哲願意的話,他完全可以早就決定給陸軍撥付臨時戰費,但是他沒有,反而是讓陸軍自行解決,為此陸軍是付出了不菲的代價,而陸軍付出的這種代價能夠稍微平衡西伯利亞戰爭後陸軍的強勢。

    也就是說,在西伯利亞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林哲就考慮到戰爭勝利後陸軍會太過強勢,所以想要進行壓制了,不然就難以保持以往的平衡。

    平衡乃是目前帝國的政治基礎,也是林哲掌控整個帝國權力的核心要素。

    林哲所做的這些,郭龍雲自然是能夠看得出來的,能夠當上總理大臣的人自然不是笨蛋,甚至某種程度上而言郭龍雲、薛煥、江道泉這種人玩弄權術的手段比林哲還要高明,不至於看不出來林哲的這些心思。

    但是明白又能如何,他們照例得乖乖按照林哲的安排去做,因為他們非常清楚,林哲是皇帝,他們只是臣子。

    林哲的性格,從多個方面來分析,都是相當複雜的,不能簡單的用好或者壞去形容,但是有一點郭龍雲卻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自己的這位陛下,從來都不是什麼猶豫不決的人,遇事果斷堅決,一旦決定去做了,就直到成功為之。

    這種氣勢是絕大部分人都沒有的。

    一場規模龐大的西伯利亞戰爭,林哲說大就大了,而他前後做出的決定頂多只有幾天時間而已,甚至郭龍雲都懷疑自己的這位陛下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前後因果,而是看到俄土戰爭的機會後,就是毫不猶豫的準備發動戰爭,然後狠狠的咬下了俄羅斯的一大塊肉下來。

    帝國的崛起,不就是靠著一次次陛下的果斷堅決嘛!

    當年中華帝國初立,偏安蘇南和浙北的時候,林哲就是親自率領大軍傾巢而出西征,然後一路殺到南京,從而徹底奠定了帝國的龐大基礎。

    如果說1857年的西征失敗了,恐怕造成的後果絕對是災難性的,但是當年陛下畏懼了嗎?猶豫了嗎?

    沒有!

    要分析林哲的性格,不用天天待在林哲身邊,去看他的喜怒或者是說了什麼話,甚至他具體做一些什麼事都是不用去看。

    只需要看看帝國的崛起歷史,基本上就可以把林哲的性格給完整的分析出來了,1853年到1878年,這二十五年裡從餘姚縣勇營再到如今已經躋身列強之一的中華帝國,帝國的崛起歷史,就是林哲最好的寫照。

    而這樣的一個皇帝,一個開國之君,他對繼承人的要求會是什麼樣的呢?

    難道說只會滿足一個有著傳統仁德的儒家君主?

    郭龍雲不信!

    不僅僅郭龍雲猜測著誰會是太子,其他人大多也如此,不過受限於前二十年來林哲對立儲問題的高壓政策,一時間還是沒有人敢公開上書討論立儲問題,不過他們都已經能夠猜測得到,現在陛下已經是決定要立儲,而且太子的人選恐怕短時間內就要見分曉了。

    而這些人的猜測也沒有錯,八月中旬,林哲宣佈將會對近年來對帝國有著重大貢獻的臣子進行封爵,而這一次封爵的規模將會是六十年代的大封功臣之後規模最大的一次。

    不少消息靈通的人已經是探知,這一次新晉的貴族就至少有三十人,另外有相當多一部分的貴族將會獲得更高的爵位。

    這個時候,大量在外地的重要軍政要員也是陸續返回南京。

    不少有心人也是在猜測,興許陛下會趁著這個機會正式立儲!

    八月十九號,大量臣子開始入宮參加授爵大典,這一天裡,林哲一口氣新封了三十五名貴族,另外有不少原本的低階貴族獲得了加爵,從男爵提升到子爵,或從子爵提升到伯爵的,又或者是從普通伯爵提升到封號伯爵,侯爵等。

    其中最讓人矚目的就是原第十二軍第一騎兵支隊的指揮官蘇晉瑥,其在西伯利亞戰爭裡因為戰功顯赫,戰爭還沒結束的時候,就被授予男爵頭銜,戰爭結束後,就被晉陞為陸軍中將,並擔任騎兵總監一職。

    而這一次的授爵大典裡,他被特地晉陞為北海伯爵,這個北海乃是貝爾加湖的古稱,因為蘇晉瑥在貝爾加湖畔的連續作戰,所以特此以此地作為其封號。

    除蘇晉瑥外,還有原第五軍軍長司先功,他原本乃是陸軍資深中將,男爵。因為攻克尼布楚,最後一路殺到了赤塔,為帝國拿下西伯利亞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戰後被晉陞為陸軍上將,並調任參謀部作戰次長一職。

    而這一次的授爵,其被授予西伯侯,成為帝國最近數年來唯一晉陞的侯爵。

    授爵大典的進行,引起了諸多人的關注,有人歡喜有人哭,不過這些人都知道,這一次的授爵大典只是一個開始而已,因為林哲並沒有在授爵大典後就讓這些臣子們離開南京。

    一時間,南京城內甚至整個帝國內部都市議論紛紛,不少膽大的人已經是迫不及待的站出來,開始上書請求立太子,穩固國本。

    而讓很多人意外的是,這些請求立太子的大臣們沒有受到革職、貶職之類的懲罰,這些摺子都是被留中不發。

    這個時候,幾乎所有權貴都已經知道,這一次陛下是真的要立太子了。

    授爵大典後的第三天,林哲召開了很少召開的大朝會,這種和明清時代類似的大朝會,往往是一年也召開不一次,而每一次都是有著濃厚的象徵意義。

    而這一次,所有人都知道,這是為立太子而召開的大朝會!

    八月二十二號,皇宮新華殿內,諸多有資格上朝的臣子們是根據各自的職務、爵位高低各自列隊而立,而且這些人不僅僅有正在任職的軍政要員,一些預備役的軍方將領、致仕的前文官大佬,比如薛煥、江道泉等都以貴族的名義前來出席。

    上午九時許,六位皇子也是從進入大殿之內,然後站在群臣的前面,這六個皇子兩個年級小的還茫然不知,而四個年級比較大的皇子則是臉色中帶著忐忑和期待。

    這四位皇子都已經知道,今天是決定他們一生命運的時候到了。

    和外臣只是猜測不同,這四個皇子可是幾個月前就知道父皇已經開始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考核,除了讓他們頻繁參加御前會議,並發言外。

    私底下里,林哲幾乎是每天都會拿著具體的事務讓他們提出建議甚至做出決定,為了避免外界的干擾,林哲甚至是暫停了平仁堂的課程,免的那些皇子教習們或者外界的大臣甚至後宮的嬪妃們對皇子的決定做出干擾。

    林哲需要的是他們自身的決定!

    而他們對各種軍政事務的看法和決定,將會直接影響到林哲對他們是否能夠成為儲君的判定。

    這種考核持續了兩個多月後,今天終於是要見分曉了。

    上午九時三十分,隨著秘書處處長進來高唱:「皇上駕到!」

    當即這些群臣們,包括六位皇子都是先後跪拜,口呼萬歲萬歲萬萬歲,這種跪拜大禮,也只能出現在這種大朝會之上了,平常時候可看不見。

    等群臣們再抬頭,就已經是看見林哲已經穩坐在那張巨大的龍椅之上,話說這龍椅還是被北平紫禁城裡搬來的,明清兩朝數十位皇帝都坐過,現在則是被搬到了南京,成為了中華帝國的皇帝寶座。

    不過這是安放在新華殿一樓大廳上,而這個大廳一般都是舉行大規模朝會、典禮等活動才用到,所以林哲也是一年到頭也才坐那麼一兩次而已。

    平常時候,林哲都是在自己的辦公室裡辦公。

    入座後,又聽秘書處處長高唱『平身』,諸多大臣們才是緩緩站起來。

    這種大朝會,一般都是不討論事務的,更多是用來頒布一些重大法典事項,所以一番禮儀性的奏報後,很快就有秘書處的官員出列,然後手捧一份詔書大聲讀了起來:「奉天承運皇帝,敕曰:茅土分頒,作藩屏於帝室……」

    這份詔書的字數其實並不短,但是諸多人一聽到這份詔書的開頭幾個字,卻是已經是猜到了,這是一份封王侯的詔書,因為其開頭用的似乎敕曰而不是召曰,如果是封王侯,加官進爵等,因此通常是用敕曰,但是如果是立太子的詔書,這可不是什麼普通的加官進爵的聖旨了,而是國家大事,是需要昭告天下的,因此一般會用召曰。

    這第一份詔書,封的乃是四皇子林煊,被封為晉郡王。

    在今天這個場合裡,被封王的話,基本上就是可以確定和太子之位無緣了,因為看站在林哲身邊的那幾個秘書處官員手裡頭捧著的甚至數量來看,剛好是四份,不多不少,一個皇子一人一份,這裡頭肯定就會有份封為太子的聖旨。

    果然,聽到自己的被封為晉郡王后,四皇子林煊的臉上是露出了無奈何落幕之色,雖然他也知道自己成為太子的希望不大,但是身為皇子,基本每一個人都做過成為太子,成為皇帝的夢,而今天,他的夢已經破碎了。

    第一份聖旨完了後,則是第二份聖旨,開頭又是奉天承運皇帝,敕曰這八個字,毫無疑問,這依舊是一份封王的聖旨。

    只是大皇子林碃、二皇子林抲、三皇子林曄這三人中,他們誰會緊接著四皇子被封王?換句話說,這三位皇子,哪一位皇子會在太子之位的爭奪中失敗呢?(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六百八十五章 冊立太子(二)

    隨著宣讀聖旨的官員一字一句的宣讀,掠過數句晦澀難懂的華麗辭藻後,接下來的一句卻是讓眾人為之心驚『咨爾碃,乃朕長子』。

    這幾個字一出,下方的林碃就是忽然感到一陣胸悶之感,而後各種感覺是突然湧上了心頭,甚至連接下來的幾句冊封他為『秦郡王』的話都是沒有聽清楚。

    現在的他腦海裡浮現的全是這些年小心翼翼求學、想著如何能夠在父皇面前表現出自己是一個合格的儲君,為了讓父皇滿意,他從小到大都是幾乎是不敢踰越一絲禁忌。

    當時這十多年的小心翼翼,日夜的努力卻是在今天盡數化為了泡影。

    直到聖旨宣讀完畢了後,林碃才是深深吸了口氣,然後上前一步跪倒謝旨,還回頭看了看林曄一眼。

    恐怕,這儲君之位是要落在自己這位才華橫溢的三弟身上了,此人不僅僅才華橫溢,而且還是嫡子。

    林碃的落選,雖然他自己失望不已,但是在此時此刻在大殿內的諸多軍政要員看來,這卻是屬於正常的事,這些人也不都是傻子,早就猜出來這個林碃登上太子之位的機會並不大。

    待林碃接旨退回去後,眾人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了捧著聖旨的那位秘書處官員身上,此時他手上還有密封完好的聖旨,其中一份就是冊立太子的聖旨了。

    那秘書處的官員乃是秘書處承宣科的科長,這等身份在官場裡也算是高官了,幹上兩年調到內閣各部,那最少也是一個司長,如果是外放地方的話,基本就是布政使這種級別的職務。

    但是今天被大殿被的諸多軍政要員們盯著,他彷彿就像是回到了當年剛通過國考,第一次見到諸多上司和同僚們的時候一樣。

    這些人彷彿要從他的臉上看出,到底誰才是太子一樣。

    天可憐見,他雖然是拿著聖旨的人,甚至這四份聖旨的主要內容都是他起草的,但是他只是起草了基本樣稿而已,而且四份文書裡三份冊封郡王以及一封冊立太子的文書都是留空的,上頭是沒有名字的。

    最後由林哲親自根據樣稿書寫,這剛寫就是立即密封,他猜測能夠知道這太子人選的人,除了陛下外,恐怕只有輔助密封聖旨的秘書處處長葉臨青了。

    不過這個站在林哲身側的葉處長,此時卻是面無表情,絲毫沒有透露出任何一絲可以讓別人猜測的神情來,這個葉處長可是相當的低調,和以往的秘書處高官喜歡和內閣等外官交往不同,這個葉處長卻是和內閣很少有所往來。

    想要從此人身上獲得什麼隱秘的消息,難度不會比直接問林哲小多少。

    眾人的等待和猜測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很快第三份聖旨就是開始宣讀了,依照前三份聖旨的開頭,還是奉天承運皇帝,敕曰。

    眾人對聖旨裡的華麗辭藻沒有任何的興趣,他們只對裡頭的名字關心。

    但是這名字一出,卻是引起了殿內的大臣的一片詫異,因為這個名字是林曄,眾人以為最有希望登上太子之位的人選,尤其是在大皇子林碃落下了後,殿內的軍政要員們十有**都認為太子應該是林曄了。

    但是他們卻是沒有想到,林曄並沒有被立為太子,而是被封為『楚郡王』。

    林曄聽到自己被封為楚郡王的時候,也是不由得露出詫異之色,年少的面孔瞬間就是變得慘白,就和其他人以為他是太子最佳人選一樣,林曄自己也是認為自己才是最佳的人選。

    這倒不是他自傲,聰慧的他自然懂的分析自己和幾個兄弟之間的優劣,他原本以為憑藉自己的表現,尤其是最近兩個月在父皇的考核裡,表現應該是最出色的一個。

    但是他沒有想到,儲君竟然不是自己。

    如果不是他自己的話,那麼會是誰?

    林曄看向了站在自己身邊的二哥林抲,只見林抲彷彿沒有聽到聖旨的內容,或者說是彷彿不知道自己即將成為太子一樣,他只是平靜的站在那裡,不悲不喜。

    林曄很想要怒吼,他想要大聲的喝問:為什麼不是自己?為什麼會是這個被自己和老大無視了多年的老二。

    他憑什麼搶走應該屬於自己的太子之位!

    可惜他不能,他不是不想,而是他知道只要自己在這個關頭亂說一句話,等待自己的就是萬劫不復的深淵!

    他不斷的告訴自己,忍,一定要忍!

    父皇還年輕,這老二即便是當上了太子,只怕也是要苦熬幾十年,誰敢說這幾十年裡不會出現什麼變故,歷朝歷代裡,太子被廢黜的例子多不勝數,太遠了不說,就說前清裡康熙朝的九子奪嫡可是大名鼎鼎的很,當時康熙立下的太子胤礽兩度被廢,最後被禁錮幽死,最後是胤禛獲勝成為雍正帝。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林曄收拾起自己的不甘,然後上前跪拜謝恩。

    林曄被封為楚郡王后,殿內諸多人都是不約而同的偷偷看向三皇子林曄,諸多人的眼神裡還帶有不解和詫異,他們是有些搞不太懂。

    陛下不選性格懦弱的四皇子林煊是理所當然,不選保守謹慎的大皇子林碃也是情有可原,因為林碃過於老成,性格上不被堅決果斷的陛下所喜也正常,但是為何三皇子林曄也落選了?按照道理來說,這三皇子林曄的各方面都是一等一的,不管是果斷堅決的性格還是才華都是頗有過人之處。

    然而陛下卻是沒有選林曄,反而是選擇了二皇子林抲。

    林抲?他們自然是知道的,根據他們的瞭解,這個林抲應該是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啊,性格好像很普通,沒有流傳出說他成熟老成又或者是懦弱,又或者是堅毅等,才華上似乎也沒有什麼特殊的,至少平仁堂裡的那些皇子教習們也就沒有對他有什麼特殊的評語啊。

    這樣的一個人,如果不是身為皇子的話,估計扔人堆裡都沒人在乎。

    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是獲得了陛下的青睞?到底是什麼原因?

    因為他的性格?因為他的才華?還是因為他的出身?

    就當諸多人苦思不解的時候,秘書處處長葉臨青卻是露出了一絲常人所看不到的微笑。

    外人不知道陛下為什麼會選擇二皇子林抲為太子,但是他葉臨青卻是多少知道一些的,作為秘書處的處長,葉臨青所幹的工作其實和明朝的那些司禮監太監差不多,都是常年陪同在林哲身邊的,而在過去的兩個月裡,林哲給這四位皇子進行考核的時候,他也是全程陪同。

    現在的他還清楚記得,第一場考核的時候,就是讓四位皇子論述中美關係,自從二皇子寫了一份關於今後中美關係的策論後,陛下就是對次子頗為關注。

    葉臨青也是在林哲批閱卷子的時候偷偷瞄了幾眼,大皇子說的是中美相隔太平洋萬里之遙,又有英法等共同強敵,因此中美兩國應以合作為上,必要時候可簽訂條約定下百年盟約,共同挑戰英法等傳統殖民帝國,瓜分美洲和亞洲殖民地。

    三皇子林曄說的乃是中美因為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問題,美國實乃帝國之大敵,因此應該加強對美國之防備,擴大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的駐軍,甚至必要時候通過戰爭逼迫美國在太平洋方向的退讓和屈服,如有必要時候可以扶持墨西哥牽制美國實力。

    這兩個皇子的性格從這份策略就可以看的非常清楚了,一個主張中美聯合瓜分世界,一個主張幹掉美國,獨佔太平洋,甚至想要把勢力滲透進入美洲。

    但是二皇子林抲的說法卻是有些不同,他說中美同為後進國家,面對英法等國有著眾多的共同利益,應該加深合作,以共同對抗英法西班牙等老牌殖民帝國,甚至聯手插手歐洲等局勢。

    但是另外一方面,他認為美國的地理和資源優勢實在太大,如果放任美國發展,假以時日必為帝國之心腹大患,屆時為了爭奪太平洋,中美兩國就可能會勢如水火,因此合作之餘,也應該早做準備遏制美國的發展和擴張。

    而且他還提出了具體的戰略構想,初步是加強對阿拉斯加的控制,拉上美國聯合挑戰英國對加拿大的控制,如果說帝國控制阿拉斯加,把勢力滲透進入美洲讓美國有所警惕的話,那麼加拿大被英國人徹底控制,這對於美國人來說就是非常難以忍受的了,從美國獨立之後,美國人就一直想要把英國人徹底趕出北美。

    以加拿大為利益結合點,就可以緩解帝國和美國在北美區域的矛盾,甚至達成有限的盟友關係。

    而另外一方面,他又是認為必須盡快的徹底控制夏威夷,目前區區一個夏威夷的港口只不足以支撐帝國在中太平洋的戰略威脅力的,必須把整個夏威夷群島都掌控在手中,通過派遣移民,改變當地的人口結構比例,以求在未來百年甚至數百年內徹底把夏威夷掌控在帝國手中,把夏威夷打造成為帝國在中太平洋永不沉沒的戰列艦!

    這一篇中美關係的策論,可是讓葉臨青都是頗為驚訝,還以為這只是二皇子林抲的妙手偶得呢。

    但是隨後林哲相繼對亞洲關係,中英關係等國際關係問題,同時還有國內面臨的諸多問題甚至是一些關乎未來五十年發展的核心戰略方向都當成了考題,讓這四位皇子作答。

    二皇子的回答卻是總能讓葉臨青感到意外!

    因為他以往覺得看不明白陛下的一些戰略抉擇,現在看到了林抲的答案後,卻是有著恍然大悟的感覺。

    隱約間,他彷彿覺得,這個二皇子就好像是另外一個翻版的陛下,這位二皇子在諸多問題作出的抉擇,竟然和陛下有著驚人的一致性。

    比如在論述歐洲三皇同盟的時候,二皇子就是很肯定的斷定,不用多久,三皇同盟就會徹底解體,甚至最後走上相互敵對的道路。

    而葉臨青也是在年初的時候偶爾聽過陛下私底下對三皇同盟的判斷,陛下也是認為三皇同盟關係已經持續不了多少年,少則十年,多則十五年就會徹底解體。

    不過當時的陛下還多說了幾句,那就是三皇同盟解體後不久的將來,歐洲就會迎來一場波及整個歐洲的大戰。

    在國內最大威脅的問題上,林抲認為當代帝國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工業化的發展速度減緩,也不是英法美俄等國的威脅,而是國內官員貪污成風、民眾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尤其是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深入,工人群體的數量正在迅速擴大,而這些進入大城市生活居住的工人群體因為缺乏必要的生活保障,一旦無法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那麼就會成為動亂的源頭,甚至專門針對性的提出了應該通過司法手段,保障工人群體的最低限度利益,包括限定最長工作時間,最低工資標準等。

    這兩個月的考核裡,這四位皇子的作答都是分開獨立進行的,其他外臣不知道,甚至這幾個皇子自身也不知道,唯一知道詳細情況的只有林哲,而葉臨青的話,則是因為作為輔助人員知道少許,不過葉臨青可是嚴守秘密,郭龍雲親自向他旁敲側擊,他都沒有透露過哪怕半句考核情況。

    這兩個月的考核裡,葉臨青幾乎就是看到了一個全新,完全不一樣二皇子,彷彿這個二皇子就像是陛下肚子裡的蛔蟲一樣,把過去以及現在陛下正在執行的政策,一下子就聯想到了十幾年後的形勢。

    此子對陛下施政的瞭解之深刻,恐怕是郭龍雲這個內閣總理大臣都要有所不及啊。

    因為他們站的角度不一樣,郭龍雲是站在內閣總理大臣這個位置去考慮問題,而林抲卻是站在了一個儲君甚至是未來皇帝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站得高了,也就能夠看得更遠。

    這位二皇子,平日裡藏的可真夠深的!

    這性格當得上隱忍二字,如果只是一味的忍讓隱藏的話,怕也是無法讓陛下青睞了,他卻是能夠抓住考核這種唯一的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機會鋒芒畢露,一下子就是把陛下的目光全部吸引到了自己身上。

    平日裡的刻意隱忍,到考核的時候才華盡顯,這所造成的落差會讓人更為驚嘆,用以吸引陛下的目光是再好不過了。

    平日裡藏著躲著,然後一看到機會就毫不猶豫的撲上來給敵人致命一擊,這種隱忍和果斷堅決,比三皇子林曄的那種頑強要更要讓人詫異。

    再想想陛下處理對俄關係的時候,前面二十年裡不也是一直忍著沒有動手嗎,只是小打小鬧,但是看到第十次俄土戰爭爆發後,感到機會來臨後陛下就是毫不猶豫的發動了西伯利亞戰爭,不但奪取了貝爾加湖以東的大片領土,而且還趁機和俄羅斯簽訂了邊界劃分條約,把以往的勝利果實全部名正言順的納入囊中。

    如今帝國可以自豪的宣稱,中亞之浩罕省,巴爾喀什湖以東、西伯利亞之貝爾加湖以東、勒拿河以東的領土都是大中華帝國的領土,其他國家也都承認。

    而不是和以前那樣,只是帝國單方面的宣稱,不過其他國家卻是只認為這些地區都是帝國的軍事控制區而已。

    站在葉臨青這個旁人的角度來看,二皇子林抲應該是刻意的學習效仿陛下,不管是性格還是看待事務的看法,都是有著極大的相似性。

    如此一來,陛下選擇二皇子也就不意外了。

    陛下是一個帝國的統治者,而身為統治者,最好的繼承人就是繼承了自己意志的繼承人。

    葉臨青回想著這些,再看看下面諸多還陷入迷茫狀態的同僚們,不由得暗自得意起來,偌大一個帝國,能夠深入的瞭解這一次立儲事務的人,放眼帝國也就只有自己一人而已。

    由此可見陛下對自己的信任。

    葉臨青和很多大臣們不同,他並沒有什麼擔任地方官員或者內閣官員的經歷,他這一輩子就是在秘書處裡工作,從早年的三等秘書科員干起,再到二等秘書、一等秘書,然後是副科長,科長,再到副處長,總務副處長,最後是熬到了宮內秘書處處長這個權勢顯赫無比的位置。

    能夠走到今天,他靠的只有三樣,一個是盡心辦事,第二就是對陛下的忠誠,第三就是遠離政斗。

    身為秘書處官員,他比旁人更加清楚陛下對秘書處官員忠誠的看重,因為秘書處的工作比較特殊,很多時候會直接影響到陛下的抉擇,所以你在才華和忠誠之外,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和外面的官員有過多交往的話,不可避免就會受到外面人的影響,最後在處理事務的時候就會帶有私心和偏見,而這種偏見最終有可能影響到林哲的抉擇。

    而林哲對這種事是嚴禁杜絕,凡是秘書處裡的官員如果和內閣各部或者地方官員交往過於密切的話,基本上很快就會被外放,根本就不可能在秘書處內部持續陞遷。

    葉臨青也很清楚這些,所以他從來都是對內閣各部大臣都是不搭理的,別說一起吃飯喝酒的交往了,就算是在新華殿裡看到了,也是不說話,頂多就是點點頭而已。

    就在葉臨青自詡自己為帝國裡深的陛下信任第一人的時候,宣讀甚至的人也是開始宣讀了第四份聖旨。

    這份聖旨到現在可以說已經沒有了任何的意外,簡短的一份詔書就是正式冊立二皇子林抲為太子。

    接旨的過程裡,林抲沒有和旁人想像的那種驚喜,雖然嘴角有著笑意,但是卻一直都是保持著鎮定和平靜。

    因為他在昨天晚上的時候,就已經被林哲叫了過去,兩父子並沒有過多的交談,林哲只是說:明天會冊立他為太子,讓他做好準備!

    如果是換了旁人,昨天知道此事後,估計早就欣喜若狂,然後把消息傳的滿南京都是了,但是他卻是沒有人對任何人說,就連親生母妃莊貴妃來旁敲側擊詢問,他都是沒有透露絲毫的口風。

    頒布正式的詔書後,自然還有著一連串的儀式!

    除了封林抲為太子外,還封了林抲的正妻李氏為太子妃,又封林抲生母莊貴妃為皇貴妃,這個皇貴妃的封號在帝國比較特殊,只能由儲君之母,而且儲君之母不是皇后,只是普通嬪妃的情況下獲得。

    其他嬪妃是不能獲得皇貴妃稱號的,頂多就是生下皇子的貴妃稱號了。

    太子冊立儀式的同時,冊立太子的詔書也是通過電報傳播到全國乃至全球範圍,然後以報紙或者官方文書等形式全文刊登,以便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帝國有了正式的儲君,皇帝有了繼承人。

    林抲被冊立為太子,自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已經被封為郡王的林曄看著遠處的平仁堂,他不由得深深的嘆了口氣,他不甘心,他不服氣。

    他才是公認才華最為傑出的皇子,他才是這個帝國唯一的嫡皇子,這太子之位本來就是屬於他的,也只能是屬於他的。

    但是現在,這老二卻是坐上了太子之位,而自己只能和其他兩個兄弟一起淪為看客。

    把視線從平仁堂收回來,再看看左前方不遠處的一座空蕩蕩的皇子所,那是原本林抲的所住的小樓,但是現在林抲被封為太子後,林抲夫婦已經是搬到了新華殿東側的新居所,和皇子所裡的小樓沒有正式名稱,只有一號樓,二號樓不同,那棟新居所不管是面積大小還是格局都是要大的多,而且有著正式的名稱,稱之為東仁殿。

    只看這名字,就知道是專門為太子準備的居所。

    東仁殿,乃是太子的居住、學習之所,為了加強太子的實際政務能力,林哲也是準備給林抲在新華殿安排一個辦公室。

    不過儘管現在林哲對林抲的能力已經比較滿意,但是距離林哲的要求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林抲的學習將會一直持續到下去到二十七八歲為止,一邊學習一邊工作。

    林抲搬走了,這皇子所裡就剩下了他林曄和四皇子林煊了,至於皇長子林碃,他在十八歲的時候就已經正式成婚,當時就被賜予了一棟府邸,不過需要修繕,所以他在皇子所一號樓繼續住了一年,在去年的時候就是搬離了一號樓住進了他自己的府邸。

    本來林抲沒有被封太子之前,也是因為去年年底剛結婚,所以也是被賜了府邸,不過還沒來得及搬進去,就已經是成為了太子。

    而他自己林曄和四弟林煊,則是年紀還小了些,暫時還沒成婚,所以還得繼續待在皇子所裡,一直住到十八歲大婚為止。

    只是以往這感覺住的很舒服的皇子所,現在卻是感覺如同牢籠一般,他迫切的想要離開這裡,和老大林碃一樣,在外面單獨居住,如此他才有可能建立自己的力量,這樣才能夠在未來機會到了後重新謀取太子之位。

    「不要以為現在就結束了,現在只是剛開始而已!」林曄看著遠方那座空蕩蕩的二號樓,面露不甘自言自語著。(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六百八十六章 陸軍革新

    1878年之際,對於帝國來說最大的事情毫無疑問就是冊立太子了,儘管朝中諸多軍政大臣都是不太理解林哲為何要冊立二皇子林抲為太子,但是以林哲這個開國皇帝一貫以來的強勢態度。

    他做出的決定是任何人都無法反對更改的,就連江道泉這個最堅定支持嫡長制的人都是不敢在林哲冊立太子時說上一句話。

    後宮之中的太后乃是最喜愛大皇子林碃的,但是得知林哲冊立二皇子林抲為太子後,也只能是在宮內佛堂裡暗自嘆氣。

    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沒有一個人敢反對林哲的決定的!

    正式冊立林抲為太子後,林哲就是在新華殿的二樓裡給林抲一個辦公室,並讓他以太子的名義署理農林事務。

    當然了,雖然說是署理,但實際上林抲也是非常清楚自己的現狀,他現在是沒有足夠的能力單獨承擔其某一部重任,就算是有這個能力,也是不太好直接插手。

    因為這涉及到了權力之爭,歷朝歷代裡,太子和皇帝的關係都是非常複雜的,絕對不是說簡單的君臣或者是父子關係,這裡頭摻和了太多的權力之爭。

    所以林抲是非常老實的以學習為主,在農林事務上,他縱然是太子之尊,但是也是老老實實的只聽不說,農林部事務依舊由農林部大臣具體負責。

    林抲的這種表現也是讓林哲比較滿意,儘管他並不介意林抲的權力**,但是在林哲的培養計畫中,現在的林抲還沒有到具體負責某些大事的時候,現在他的重點還是學習。

    按照林哲的預定計畫,在未來的十幾年內,林抲將會輪番學習各個部門甚至軍事事務,這個過程不僅僅是讓他深入瞭解帝國各大部門的運轉,更是讓他學習處理政務的實際經驗。

    畢竟就算林抲有所天分,但是畢竟只是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要想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儲君,他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隨著冊立太子一事慢慢落幕,帝國也是重新歸於平靜,1878年的下半年,帝國沒有對外戰爭,甚至因為中俄簽訂了條約後,以往持續多年的中俄邊境衝突都是暫停了下來。

    因此等到1878年後,帝國的陸軍也是開始趁著這一次機會進行比較大規模的調整,根據西伯利亞戰爭的經驗,陸軍方面認為儘管帝國擁有龐大的常備兵力,但是預備兵力卻是嚴重不足,帝國陸軍想要建立更大規模的動員機制,以求在戰爭爆發時,能夠在最短時間裡擴張軍隊。

    此外,西伯利亞戰爭還暴露出來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在使用大量火炮以及連發步槍的情況下,對彈藥的消耗速度超過了陸軍自身的估計。

    西伯利亞戰爭嚴格上來說持續了不到三個月,但是這三個月裡,陸軍卻是把儲存在北方地區的戰略彈藥儲備消耗一空,而且更重要的是有時候後方就算有彈藥儲備,但是受限於後勤運輸能力的限制,也無法即使把彈藥運送到前線。

    對此,陸軍方面是提出了諸多多個解決辦法,一個是加大投入修建戰備鐵路,尤其是通往貝爾加湖的北方鐵路以及通往中亞方向的西北鐵路。

    此外,雲南方向因為寧王國以及英國人的存在,所以壓力也不小,為此陸軍將會推動西南鐵路的修建。

    除了扶持戰備鐵路的建設外,陸軍方面也是準備加大物資儲備規模,在靠近邊境的邊遠省份建立戰備物資倉庫,在一些交通樞紐或者戰略大型城市,比如上海、、廣州、徐州、天津、湖北、西安、重慶、瀋陽等建立超大型的戰略物資儲備基地。

    隨後對後勤運輸體制進行改革,除了後勤部直轄的運輸體系外,加強一線部隊自身的物資攜帶能力。

    畢竟部隊在作戰的時候,一個軍級部隊在出發時,所攜帶的彈藥物資,基本上就是直接決定了這個軍在未來短時間內的作戰時間。部隊在西伯利亞戰爭時期的時候,在戰爭爆發的半個月內基本就把所有作戰物資消耗完畢,部分承擔了攻堅任務的營團部隊,他們的彈藥有些甚至在短短一個星期內就消耗完畢,只能被動的等待後方運輸上來的物資。

    為此,陸軍方面準備大幅度的加大,改進一線部隊的後勤能力,比如炮兵團,陸軍方面就是決定把炮兵團自身攜帶的炮彈增加至少一倍以上,而要增加自身攜帶的炮彈數量,那麼就需要配屬更多的後勤人員。

    如此也就導致了炮兵團的人數以及騾馬數量大幅度攀升。

    師屬輜重團也是大規模擴編,滿員編制從以往的一千五百人增加到了兩千人。

    此外還在團、營這兩個級別增加輜重部隊的編制,提高基層部隊的物資攜帶能力。

    經過改革之後的步兵師,滿員編制將會從一萬八千人提高到兩萬人左右,如果是戰爭時期額外配屬部分後勤工程保障部隊的話,兵力甚至有可能達到兩萬三千人甚至兩萬五千人以上。

    不過這種編制的改動,由於是集中在後勤輔助部隊的改動上,故而對部隊的現狀改變不大。

    因為部隊那麼多,除了少數常年駐紮在邊境的備戰一線部隊外,其他大部分都是保持和平編制,只要到戰爭時期才會補充動員兵力,達到滿員編制。

    這也是為什麼帝國陸軍擁有高達四十八個步兵師、以及十二個騎兵師以及十來個炮兵旅等諸多獨立部隊,但是陸軍的總兵力依舊沒有超過百萬人的緣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部隊除了少數一線戰備部隊外,其他部隊基本在和平時期只保留必要的軍官以及骨幹士兵,是不會常年保持滿員編制的。

    尤其是後勤、工程等輔助部隊,平日裡可是非常小的,比如一個師屬輜重團,和平時期的人數也就四五百個人而已,甚至連騾馬都不足,等到了戰爭時期進行充分動員後,將會補充大量的預備兵力以及臨時徵召的騾馬。

    到時候,這一個師屬輜重團才會膨脹到兩千多人的滿員編制。

    這麼做固然會因為需要動員時間,進而導致在戰爭初期的很多部隊戰鬥力不足,但是這也是屬於沒辦法的事。

    畢竟軍費是有限的,軍方總是更願意在和平時期裡保留軍官和骨幹士兵,這樣等到戰爭時期,就能夠迅速補充預備兵力,然後把軍隊的數量迅速擴張。

    這樣總比在和平時期就養著一大群無所事事的輔助兵力強得多!

    陸軍那邊除了對後勤相關體系進行改革外,也是根據西伯利亞戰爭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並提出諸多改革方案。

    比如說,陸軍方面認為在西伯利亞戰爭期間,1872年型北方步槍雖然射速夠快,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是因為使用栗色火藥作為******,發射後的煙霧會嚴重影響士兵的視線,戰鬥激烈的時候,往往是不用多久士兵就會因為被自己槍支發射出來的煙霧阻擋視線。

    因此,經過西伯利亞戰爭後,不用林哲去指點,軍方的那群人就是對軍械部那些人正在研究的無煙火藥重視無比。

    1878年的下半年,軍方那邊一口氣是投入了至少上百萬的資金,用於資助國內的數大相關研究機構,包括江南化學公司、帝國大學化學系、皇家科學院等。

    軍方的要求只有一個,那就是那可用於實戰的無煙火藥給研發出來,當然了,研發出來還不算,還需要可以大規模量產,並且成本也要在軍方的接受範圍之內。

    無煙火藥之外,陸軍還關注了諸多新書技術的研發,並提供相關的研發經費。

    這種事,幾乎是每一場大規模戰爭之後就會出現,而且也不僅僅是在帝國如此,在其他國家也是同樣如此,比如普法戰爭後,德國人就是迫不及待的研發並服役了毛瑟1871步槍,而其他國家,包括帝國在內,都是迅速跟進,研發並服役了鋼製後裝線膛炮。

    這一次戰爭裡,帝國的1872年型北方步槍大方異彩,戰爭還沒有結束的時候,俄國人那邊就已經是開始了相關新式步槍的研究,到了1878年的時候,基本上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國家都已經展開連發步槍的研發,甚至有的國家都已經開始小規模的試驗服役了。

    近代的戰爭,對科學技術促進是擁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就當帝國陸軍吸取了西伯利亞戰爭的經驗,進行多項改革的時候,帝國海軍也是沒有閒著,除了持續投入資金繼續修建少昊級兩艘戰艦外以及新款裝甲巡洋艦月桂號以外。

    1878年的時候,海軍按照慣例又是開工了一艘戰列艦據比號,這艘戰列艦在設計上算不上有什麼太大的新意,基本設計都是延續少昊級。

    因為受到現在的技術水平限制,動力和裝甲以及火炮技術都沒有出現太大的進步,海軍艦政部那邊的設計師就算有著諸多新式設計,但是也是難以建造出來。

    這種情況也不是現在才有的,實際上在整個七十年代裡都存在這種問題,帝國在設計建造幾款新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變化不大,最多的變化就是火炮的口徑更大,身管更長而已,少昊號的變化也只是從以往的低干舷改變為常規干舷,但是一些基本的設計理念卻是依舊沒有擺脫六十年代末期的蚩尤級的影響。

    如果單純從戰鬥力去看,儘管少昊號比蚩尤號已經強大不少,但實際上也強不了多少,因為兩者雖然有所不同,但是並沒有出現決定性的代差。(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六百八十七章 阿富汗亂局

    戰艦設計無法得到突破的情況不僅僅是困擾著帝國的海軍,同樣也困擾著其他國家的海軍,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英國人,從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這整整二十年的時間裡,英國人是實驗來試驗去,反反覆覆來回折騰,所為的就是如何突破現有戰艦設計的障礙。

    可惜的是,這二十年來雖然技術發展迅速,但是對於戰艦來說,依舊非常有限。

    1878年的帝國皇家海軍,也是差不多,是現有的技術水平上,不管戰艦設計師的腦洞再打,也是無法改變太多的。

    因為在1878年的時候,海軍艦政部把少昊號略微修改完善了後,就是作為了本年度的新式戰列艦開工建造。

    據比號的噸位比少昊號大了幾百噸,總噸位已經是突破了一萬一千噸,不過噸位雖然大了幾百噸,但是基本設計上依舊遵循了少昊號,所以依舊納入少昊級,是為少昊級三號艦。

    其武備部署都差不多,航速也相當,唯一的不同就是,在船上設置了司令部的相關設施,預計作為新一代的皇家海軍旗艦使用。

    相對於據比號的變化不大,去年開工的皇家海軍第三款裝甲巡洋艦月桂號,則是要比以往的青龍級裝甲巡洋艦變化比較大。

    因為月桂號裝甲巡洋艦,是用來新一代的戰艦,並引入了少昊級戰列艦的諸多設計理念以及新技術,該艦採用的火炮乃是全新研發的兩百五十毫米三十五倍口徑艦炮,要知道這款主炮的威力甚至比以往的安裝在炎帝級戰列艦兩百五十毫米三十倍口徑主炮還要強悍。

    可以說,這款火炮乃是帝國裡除三百毫米三十倍口徑艦炮以外的最強悍主炮,月桂號預計裝備四門這款主炮,採用前後雙聯裝炮塔部署,副炮也是最新研發,和少昊號上一樣的三十五倍一百五十毫米艦炮。

    這艦炮的威力,只有更大噸位少昊號戰列艦能夠壓過它,艦政部那邊的人說,只有八千噸的月桂號,其綜合戰鬥力,對比上一代的裝甲巡洋艦青龍級,增加了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

    雖然主炮數量少了些,但是航速快,防護能力更快,而且主炮的穿透力以及射程都是那些老式火炮無法比擬的。

    唯一的缺點,就是新式火炮的身管長了,重量也就更大,因此無法和以往一樣在側舷也安裝單裝主炮,只能是以更多的一百五十毫米的副炮來補充火力。

    月桂級裝甲巡洋艦的主炮佈局之所以發生變化,也是技術發展的必然,少昊級戰列艦的主炮也是從以往的六門變成了四門。

    因為在噸位、船體變化不大的情況下,主炮的口徑越來越大,身管越來越長,就導致了主炮的重量快速增長,火炮的重量增加了後,如果帝國皇家海軍繼續採用低干舷的話,倒是可以裝備更多的火炮。

    不過帝國海軍一直非常堅定的推行線列戰術,對已經在歐洲大行其道的橫隊亂戰戰術不屑一顧,因為當年帝國海軍在珠江口海戰的時候,就是憑藉一字縱隊的戰術,然後貫穿了整個英軍線列。

    不過此後帝國海軍雖然嘗試過艦艏對敵政策,但是帝國海軍深入研究後發現,當年的珠江口海戰之所以能夠獲勝,並不是因為艦艏對敵,而是因為當時最大程度發揮了側舷火力。

    因此從六十年代末期以下,幾乎每一艘帝國海軍的戰艦,都是以戰列線戰術為核心而進行設計的,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堅定不移的使用:前後雙聯裝炮塔。

    在船體有設計余量的時候,還採用了菱形佈局,在側舷安裝單裝或者雙聯裝的主炮,以加強側舷火力。

    不過隨著主炮的口徑加大和身管長度邊長,火炮以及炮塔的重量加大。

    更關鍵的是,進入1875年後,帝國皇家海軍的戰略已經從近海防禦轉向了深海防禦,預定作戰區域不再是帝國沿海海域,而是預計是在遠離帝國的海域,包括阿拉斯加所在的北太平洋海域,夏威夷所在的中太平洋海域,然後還有南洋海域甚至是前出到印度洋。

    作戰區域的延伸,就需要戰艦擁有優秀的適航性,因此在帝國存在了多年的低干舷設計,就是被徹底拋棄。

    新式戰艦寧願犧牲一部分的火力,也要保持常規干舷設計,以保證自家的戰艦在必要的時候能夠橫渡大洋,出現在帝國需要他們出現的海域。

    採用常規干舷,前後雙聯裝主炮佈局,這些特徵已經和歷史上的前無畏戰艦極為相似,不過當代帝國的戰列艦和前無畏戰艦還有著極大的不同,最大的明顯特徵就是當代戰艦並沒有大量的七寸以上的二級主炮。

    因為當代還沒有硬化裝甲,各國的主力戰艦使用鍛鐵裝甲或者鋼面裝甲又或者是鋼面鐵甲,這些裝甲的防護能力遠遠沒有硬化裝甲那麼變態。

    少昊級戰列艦和月桂級裝甲巡洋艦,基本上就是代表了當代帝國戰艦發展的最高水平了,如果還想要繼續突破的話,那麼只能是寄望工業水平的大幅度突破。

    要等待硬化裝甲、三脹式蒸汽機的出現,才有可能讓現有的戰艦設計出現大幅度的變動。

    由於技術水平突破困難,同時由於帝國海軍的主力艦數量也是慢慢增長了起來。

    1878年的時候,帝國已經擁有六艘萬噸戰列艦,五艘裝甲巡洋艦,這還沒有算上以往的大量舊式鐵甲艦呢,這等實力已經是超過了英國皇家海軍的東印度艦隊。

    同時由於帝國海軍改變了近海防禦,轉而實行深海防禦戰略,加上控制阿拉斯加、夏威夷,保障日本沿海、南洋諸多太平洋海域的需求,所以帝國海軍最近幾年是加大了對巡洋艦等次要戰艦的建設。

    從1873年開始到1878年,不過五年時間,帝國就先後服役了十六艘不同種類的巡洋艦,其中部分是加入到主力艦隊擔任偵查任務的快速巡洋艦,也有幾艘是承擔遠洋巡弋、護航等任務的常規巡洋艦。

    而這些巡洋艦也是承擔了海軍對新式戰艦設計的一些探索、試驗性質,各種各樣的主炮佈局,裝甲佈局模式都有,所以帝國最近幾年服役建造的巡洋艦,顯得比較雜亂,而且很多都是單獨一艘就是一個級別。

    從常規的鐵肋木殼無防護巡洋艦,再到擁有鍛鐵或者鋼面鐵甲的防護巡洋艦,從甲帶巡洋艦到穹甲巡洋艦,甚至重點防禦裝甲佈局的巡洋艦,基本上凡是這年頭有的裝甲佈局,都能夠從這十幾艘巡洋艦找出來。

    如果說英國人是喜歡用那些大噸位的主力艦進行反反覆覆的各種探索和試驗,那麼帝國海軍就是喜歡用廉價,數量更多的巡洋艦來進行探索和試驗。

    這些試驗中,帝國海軍最為滿意的就是穹甲巡洋艦這個艦種了,防護能力不算差,成本也低,而且也很完美的兼容常規巡洋艦的一些任務特性。

    所以到了最近兩年,帝國海軍開工的巡洋艦,多以穹甲巡洋艦為主。

    然後還有小噸位的甲帶巡洋艦也是受到了帝國海軍的青睞,這種巡洋艦實際上就是大噸位裝甲巡洋艦的縮小版本,用更小的噸位,更小的船體,更小的主炮。

    比如帝國今年剛服役的一艘甲帶巡洋艦,噸位不過三千八百噸,但是防護能力並不差,火力也夠強,唯一的缺陷就是航速不快,只有十五節。

    這種小型裝甲巡洋艦,自然是無法和那些七千噸多以上的主力艦相抗衡的,但是如果和噸位相差不多的其他巡洋艦相對比的話,那麼除了航速有所差距意外,其他的基本都是可以吊打那些無防護或者低防護巡洋艦。

    這種小型的裝甲巡洋艦,被帝國海軍作為海外艦隊旗艦使用,比如日本特遣艦隊、夏威夷特遣艦隊、阿拉斯加特遣艦隊等。

    1878年和1879年,這兩年對於中華帝國來說,內外平定安穩,唯一的大事就是1878年冊立太子裡,不過這也算是好事,並沒有影響到帝國的發展。

    這兩年,帝國依舊保持了高速度的經濟發展,1878年的時候,雖然受到了西伯利亞戰爭的影響,但是帝國依舊保持了高達百分之六的經濟增長幅度,而在1879年的時候,其增長速度更是達到了百分之九。

    雖然增長速度只有個位數的百分比,但是帝國的經濟總量非常大,而且農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依舊佔據了主體部分,這第一產業,歷來都是沒有什麼增長潛力可言的,畢竟人口數量和田地的數量都是固定的,有所增加但是也加不到那裡去。

    對於帝國而言,主要的經濟增長動力引擎只能是工商業,尤其是工業,所以別看帝國的經濟總量只增加了個位數的百分點,但是具體到工業部分的話,增長幅度可是達到了兩位數的百分點。

    也只有工商業的大幅度增長,才能帶動了帝國的整體經濟發展。

    帝國內外平穩,但是也不可能閒著,內部政務就不去說了,千篇一律,唯一值得一提的是1879年的時候,林哲又是掀起了一場大規模打擊官員貪腐,整頓吏治的行動。

    而在外部事務上,帝國的基本外交政策和美國人有著驚人的類似,那就是致力於打開國外市場,不管是用戰爭恐嚇還是直接金錢開道,都是為了打開國外的市場。

    其次嘛,就是有事沒事就給歐洲的幾個傳統強國找麻煩。

    比如說1878年十一月份,英國人再一次入侵阿富汗,一旁的帝國自然是沒有閒著,開始動用大量暗地裡的手段支持阿富汗人。

    甚至還和俄國人聯手,一起扶持阿富汗人!

    在中亞這片地方,帝國、英國、俄國這三家是分分合合,而帝國更是典型的牆頭草,作為在中亞實力最弱的一家,帝國的基本中亞政策就是:俄國加強對中亞的滲透,帝國就和英國人一起對抗俄國。英國人入侵阿富汗了,帝國就和俄國人站在一起。

    不過即便是有著帝國和俄國人的支持,阿富汗人面對英國人的入侵,也是一敗塗地,完全沒有第一次英阿戰爭時期的勇猛,能夠全殲一萬六千多人的英軍。

    從1878年開始的第二次英阿戰爭,阿富汗軍隊是一敗塗地,希爾阿里汗逃亡俄國後,不久身亡,其子繼承汗位後卻是放棄了抵抗,然後投入了英國人的懷抱。

    此舉自然是俄國人和帝國都無法忍受的,俄國人在中亞鼓動了希爾阿里汗的侄子阿卜杜?拉赫曼回到阿富汗繼續組織起義軍對抗英軍,帝國也是找上了歷來和帝國較好,具備親中態度的希爾阿里汗的次子阿尤布,給了一大批的軍械和物資,支持阿尤布組織起義軍。

    阿尤布在靠近帝國邊境的阿富汗東北部地區為基地,依靠帝國的大量援助,組建了一支數萬人的軍隊。

    所以到了1879年下半年的時候,阿富汗的形勢就是徹底陷入了混亂狀態,俄國人支持的拉赫曼,帝國支持的阿尤布,再加上英國人支持的雅庫布汗以及英國人自己。

    多方加起來各種亂七八糟的軍隊,然後還有諸多部落軍閥等等,讓整個阿富汗都是變成了戰場。

    等到了1880年後,已經在阿富汗花費了至少兩億英鎊,死傷超過三千人的英軍也是感到難以為繼,開始想要退出阿富汗這個爛泥潭。

    只是英國人雖然想要退出,但是也不願意什麼都不拿就走人,他們還是想要保持在阿富汗的特殊利益,尤其是英國人絕對不希望看見俄國人支持的拉赫曼徹底掌控阿富汗。

    這種背`景下,英國駐帝國公使在南京求見帝國外務部大臣,也就不奇怪了。(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六百八十八章 中英談判

    中華帝國在中亞地區的政策,一直都是搖擺不定的,時而支持俄國,時而支持英國,時而扶持阿富汗、波斯等中亞國家。

    這種政策說的不好聽些其實就是牆頭草政策。

    因為在西北鐵路沒有修建完畢之前,帝國在新疆以西地區的實力是非常薄弱的,新疆和浩罕省又是荒蕪之地,人口沒有多少,農業也不甚發達,更別提工業了。

    儘管為了支持帝國的實邊政策,皇室資產管理處也是投入了不菲資金,在陝甘甚至新疆伊犁就地建設兵工廠,以就近補充當地部隊的諸多消耗,但是即便如此,這些兵工廠的規模普遍偏小,而且當地的原料也是難以滿足這些工廠的自足,諸多原料還是需要從東部發達工業省份運輸過。

    由此造成了成本高昂等諸多問題。

    說的誇張一些,駐紮在浩罕和新疆兩省的帝國陸軍,所用的每一粒子彈,每一顆炮彈都是需要從要員的中原地區運輸而來,運輸距離達到了數千公里。

    遙遠的距離,交通不便,也就造成了二十年來,帝國始終無法在中亞地區保持大量的兵力,因為彈藥等物資供應不上,就算送上去幾十萬大軍也是沒有什麼作用。

    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唯一的途徑就是要等待西北鐵路開通!

    只是西北鐵路越往西修,難度也是越大,而且鐵路的運營利潤也是越來越低,也就是說鐵路公司修築西北鐵路,投資大,所需時間長,而且收回成本的時間非常漫長,甚至還會虧本運營。

    帝國鐵路公司雖然說是皇室資產管理處的全資公司,並且都擁有帝國唯一的一張鐵路專營牌照,事實上壟斷了帝國的鐵路相關事務。

    其選定鐵路路線,先修那一條鐵路等抉擇很大程度上都會考慮到政治以及國防需求,但是帝國鐵路公司畢竟是一家正規的商業公司,即便是因為皇資的背`景會考慮到政治問題,有些鐵路甚至是賠本都會去修建。

    但是帝國鐵路公司修築鐵路也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帝國也不可能說直接從財政裡撥付幾千萬甚至幾個億的資金給帝國鐵路公司。

    這些年來,帝國鐵路公司為了滿足帝國的交通戰略發展需求,已經是榨乾了自身的每一分資金,發行鐵路債券,向銀行借貸等,籌集到了尋常商業公司難以想像的資金數量,然後在全國範圍內大修鐵路。

    如此的帝國鐵路公司是湊集到了龐大的資金,其現金加上固定資金,也就是鐵路相關資產,其資產規模達到了一點八億圓。

    其資產規模甚至超過了皇家銀行的資產,帝國鐵路公司乃是帝國當代資產最多,僱員最多的企業。

    不過帝國鐵路公司的負債數字達到了普通人難以想像的地步。

    1880年,帝國鐵路公司負債高達一點六億圓,和帝國每年的軍費支出相當,這個數字足以買下數以千家的中等企業。

    實施金本位後,帝國一金圓可以兌換1.5887克純金,和英鎊的匯率固定為4.609,當代帝國國內的普通工人,其年收入大約在一百圓到三百圓左右,一點六億圓,一百多萬人的一年收入。

    如果是收入更低的農民,那麼上千萬農民一年也存不了這麼多錢。

    由此可見,帝國鐵路公司的負債率是非常高昂的,和其固定資產和現金資產也相差不大,當然了了,計算一家公司的市值,並不是簡單的計算固定資產和現金,還有諸多比較虛的資產,比如說一段鐵路,固定資產也就是那些地皮和鐵軌興許也就只值壹仟萬元,但是因為鐵路是可以源源不斷產生利潤的,因此如果要出售這一段鐵路的話,那麼這條鐵路的實際價格是會大大超過一千萬圓的。

    因為一條收益良好的鐵路,就是一隻不斷下金蛋的母雞,每年都能夠帶來龐大的收益,比如江南鐵路,這條帝國最繁忙的鐵路,其利潤是非常高昂的,該鐵路運營以來,前面不到八年就是收回了全部成本,後面的運營利潤就是淨利潤了。

    因此帝國鐵路公司的如果打包出售的話,價格肯定是遠遠不止一點八個億,興許三五個億都難說。

    如果用後世的一些市值觀念套上去的話,帝國鐵路公司的市值起碼四個億以上,這樣一算的話,其負債率也就沒有多麼恐怖了,連百分之五十都不到,比後世共和國的鐵總強多了。

    不過帝國鐵路肯定不會出售股份,因此那些潛在的市值股價是無法體現出來,帝國鐵路公司不可能通過出售股份之類的手段來獲得資金。

    所以帝國鐵路公司獲得資金的主要手段有三點,一個是已建成的鐵路運營利潤,這些鐵路可以給鐵路公司帶來源源不斷的利潤,雖然一個月兩個月不多,但是長年累月下來,卻是一個筆非常可觀的現金流。第二個就是髮型公司債券,這種債券在國內有專門的名稱,稱之為鐵路建設債券,利息雖然一般,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安全保值,安全性並不亞於國債。

    這種鐵路債卷,乃是諸多金融機構都比較喜歡購入的一種投資產品。

    第三點,則是直接向銀行借貸,這種借貸往往有著極大的利息優惠,有時候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扶持鐵路公司到他們那裡修建鐵路,還會有貼息的政策。

    由於負債高昂,每年支付的本息都是上千萬,如果再借的話,估計運營利潤連本息都還不起了,所以帝國鐵路公司也是不敢一股腦再借多幾個億。

    資金有限,而帝國正在修建的鐵路那麼多,除了幾條南北、東西大動脈以外,帝國鐵路公司還在東部、中原等省份修建大量的鐵路支線,這些都是需要資金的。

    西北鐵路由於其特殊性,所以帝國鐵路公司也是不敢一下子砸太多的錢,因此西北鐵路建設緩慢也就成為了自然。

    西北鐵路的西安到蘭州段,尤其是寶雞到天水這一條鐵路線,施工難度又非常高,按照帝國鐵路公司的預計,預計要到1883年,才能夠修到蘭州。後續從蘭州延續到迪化、再修建到伊犁、浩罕的支線,則是至少需要還需要十年以上,甚至更長的時間。

    西北鐵路的施工難度,比起深入到貝加爾湖的北方鐵路要更高,北方鐵路經過的蒙古省、烏台省雖然也算荒涼,運營難度非常大,但總算是一路平原,沒有什麼大型山脈或者河流阻擋,因此只要資金和人員到位,修建速度還是比較可觀的。

    西北鐵路遲遲無法修到新疆和浩罕兩省,那麼就代表著帝國無法在這兩個省份維持大量的兵力。

    兵力不足,自然也就難以和俄國、英國進行爭奪。

    再加上當代帝國的主旋律是以發展為上,儘量避免大規模戰爭和衝突,如此也就導致了帝國在中亞這邊,短時間內是沒有什麼擴張的**和能力。

    這種情況下,帝國在中亞地區的政策,自然就是以下絆子為核心,不管是俄國還是英國人,誰想要吞併阿富汗,帝國都是反對的。

    俄國人拉攏阿富汗,試圖藉著和阿富汗結盟的名義,然後控制阿富汗,帝國就是支持英國進行干涉。

    而英國人幹涉過了頭,直接派出了三四萬大軍殺入阿富汗,想要全面掌控阿富汗的時候,帝國又是和俄國人站在了一起,扶持阿富汗當地的其他軍閥勢力反抗英國。

    最終結果就是,這兩年阿富汗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戰亂之地,猶如爛泥潭一樣讓英軍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這種情況下,英國人想要脫身而走,擺脫阿富汗這個爛泥潭也就不足為奇了。

    只是英國人想要走容易,但是這一走這過去兩年的戰爭可就白打了,所以英國人也是不甘心,走可以,但是他們也想要獲得應該有的戰爭收益。

    而這也是他們找上帝國的原因。

    兩國的外交官們坐在了一起,這進行談判的時候自然不可能侷限在區區一個阿富汗,每一次這種外交談判,兩國總是會牽扯到其他諸多問題。

    比如說東南亞地區、夏威夷、阿拉斯加等問題,然後還有一些關稅的問題,畢竟兩國關係的關係是諸多問題糾纏在一起的,英國人想要在阿富汗保留住大量的利益,自然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南京外務部大樓,宋關前正在和英國駐帝國公使威妥瑪爵進行著私底下的會談,和正式的談判場合裡,雙方外交官們都進行各種扯皮,說來說去都是毫無意義的官方口吻不同。

    現在這兩個人的交談雖然平靜,但是一件件都是關係重大,甚至影響亞洲局勢甚至世界局勢的大事。

    「關稅問題我們先說到這,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本國國會應該會通過這一份關稅決議的!」威妥瑪爵士一邊彈了彈雪茄的菸灰,然後就是把話題從關稅轉移了出來:「寧王國那邊,鄙人還是希望保持現狀,我想,閣下的想法應該和我們也是一樣吧!」(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六百八十九章 殖民太平洋

    宋關前對於威妥瑪爵士把話題從關稅問題上轉移開並不在意,自從1878年帝國通過新關稅法案後,中英兩國就關稅問題已經是反覆談判多次,分歧比較大,不過經過這兩年的水墨功夫下來,再加上中英兩國的貿易額非常大,所以拖著對雙方都沒有什麼好處,所以趁著這個機會,帝國和英國這邊是各讓一步,勉勉強強總算是達成了雙方都滿意的新關稅協議。

    至於寧王國那邊,他也知道威妥瑪為什麼會在今天的話題裡說起,這寧王國自從李昊通掌權後,早十年還算是比較老實。

    不過寧王國到底是一個獨立國家,而且李昊通這種人也是有著野心的,在掌權的前十年裡,,李昊通是忙著肅清異己,掌控權力以及推動寧王國的現代化改革。

    通過發展農業,木材等基礎加工業,也是讓寧王國的國力有所增加。

    不過這兩年,李昊通仗著寧王國的國力有所增加,而且寧王國的軍事力量本來就是比較強悍,對抗中英兩國不行,但是要打暹羅等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話,基本是十拿九穩,所以這兩年就是打起了隔壁暹羅的主意來。

    這兩年來,寧王國和暹羅已經爆發了數次的軍事衝突。

    不久前,寧王國和暹羅在邊境又是打了一場,暹羅軍大敗,損兵折將高達五千人,寧軍深入暹羅兩百多里,這就是引起了暹羅的極大恐慌,連忙請英國、帝國、法國等進行調解。

    英國人自然是不願意看見暹羅這個被用來作為緩衝地的國家被滅掉的,更不願意看見寧王國做大,所以這一次,英國人對調解寧王國和暹羅兩國的戰爭非常積極。

    對此,帝國是心知肚明,寧王國的李昊通可是親中派,而且逐漸年長的寧王國國王也在前幾年迎娶了帝國貴族之女,這寧王國基本上是半隻腳已經是踏上了帝國的戰車。

    所以對寧王國的擴張舉動,帝國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不過允許寧王國的擴張也是有限度的,帝國雖然想要把寧王國拉上自己的戰車用來對抗英國,但是也不願意看見寧王國的實力過於強悍,甚至是佔領暹羅或者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大片領土。

    這些年,帝國對寧王國是一邊拉攏一邊防備,拉攏就不用說了,而防備的話,主要手段就是通過滲透、掌控撣邦、克欽邦這兩個土司轄區。

    撣邦和克欽邦這兩個乃是土司轄區,早年的時候寧王國殺入緬甸,一開始就是在這兩個地方盤踞,因此後面寧王國建國後,這兩個地方也是被林成庭納入寧王國。

    所以當地的土司勢力一直沒有消散,寧王國成立後,這兩個地方的土司重建了政權,除了名義上歸屬於寧王國外,基本上是屬於自治狀態,擁有獨立的軍隊。

    當然這和帝國的扶持有著極大的關係,要不然的話,以林成庭當年敢和英國人打仗數年的氣勢,早就把這兩個土司轄區給滅掉了。

    這兩個土司轄區,就是帝國插入寧王國,甚至整個緬甸地區的兩根釘子!

    對於近年來寧王國的擴張,帝國也是有所不滿的,所以這一次英國人進行調解的話,帝國多半是會減少對寧王國的支持。

    李昊通發動的這一場戰爭,雖然不至於顆粒無收,但是也別指望著從暹羅身上割佔一大片領土了。

    估計等李昊通想明白了後,就會改變擴張的方向,暹羅等地方不是什麼好地方,不過西北部的欽邦等尚游離在寧王國和英國人直接控制之外的地區進行擴張,甚至一路朝西擴張到印度地界,又或者是膽子夠大,直接和英國人開戰,奪取下緬甸的話,帝國肯定是舉手歡迎的。

    不過讓李昊通打欽邦估計沒問題,但如果和英國人直接開戰,估計李昊通沒那膽子。

    宋關前略微斟酌了後,也是道:「帝國也是希望看見中南半島保持和平和穩定的!」

    這個回答,基本上也就代表帝國同意和英國人一起,遏制寧王國向東擴張的舉動。

    再過來就是兩個人又是談了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的問題,這兩個是老問題的,基本上不可能直接談出什麼結果來,反正英國人是不願意看見帝國控制阿拉斯加,進而威脅到加拿大的安全。

    不過自從帝國和俄國簽訂阿拉斯加出售協議後,帝國已經是名正言順獲得了阿拉斯加,英國人想要反對也只能是口頭反對,要不然的話就只能是發動戰爭了,只是為了區區一個阿拉斯加這種不毛之地就發動戰爭,對於英國人來說得不償失,所以也只是保持口頭的反對。

    不過為了打消英國人的戒心,防止把英國人惹毛了,所以帝國是很謹慎的不在阿拉斯加地區派出過多的兵力,現在帝國在阿拉斯加那邊,只是在沿海的幾個重要據點駐紮了不到千人的正規兵力,這種兵力只能算是聊勝於無,象徵意義大過實際意義。

    不過駐紮的陸軍不多,不代表帝國對阿拉斯加的掌控力度差了,畢竟阿拉斯加這種鬼地方,要想掌控起來靠的還是海軍,陸軍的意義並不大。

    帝國以碧德港為依託,可是在北太平洋駐紮了不少戰艦,小型裝甲巡洋艦和常規巡洋艦之類的不說,有時候一些主力艦也會北上訓練,用以增強對北太平洋海域的掌控力度。

    目前的阿留申海域,基本上就是帝國海軍的自家後院,帝國海軍在這一海域活動的非常頻繁。

    夏威夷問題的話,其實英國人和法國人一樣,也是沒有太大的發言權,早十幾二十年的時候,英法等國還試圖掌控這個群島,但是帝國和美國崛起後,英法等國基本已經放棄了掌控夏威夷群島的想法。

    目前夏威夷群島的爭端,主要是帝國和美國之間。

    為了增加對夏威夷的掌控力度,又朝一日把夏威夷群島徹底吞併,帝國可是花費了不少的心思,其中最重要的政策就是鼓勵國內民眾移居到夏威夷群島。

    帝國剛獲得珍珠港的時候,在夏威夷常駐的華人不足百人,而且多數是過往的商旅,定居的移民一個都沒有。

    不過在帝國獲得珍珠港後,以珍珠港為核心,彙集了大量的華人居民,一開始華人大部分都是駐紮當地的軍人以及家屬,還有部分是商人,但是後來慢慢有人前往夏威夷群島開種植園,經商,工作等。

    這普通的華人移民數量也就逐漸多了起來。

    到1880年的時候,夏威夷群島裡的華人數量已經是接近萬人,其中除了三分之一是軍人以及家屬外,其他的都是普通移民。

    當然了,這就算是移民,但是他們也不算是夏威夷王國的臣民,因為他們都還保留著帝國的國籍。

    這也是當代移民的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那就是大量出洋工作生活的移民,他們基本都會保留帝國的國籍,很少有說會加入當地國家的國籍的。

    只要在夏威夷群島的華人數量多起來,那麼帝國就有把握在後續若干年把夏威夷徹底吞併。

    只是這樣的事不僅僅是帝國在做,美國人也在這麼幹。

    如今中美兩國在夏威夷那邊是針鋒相對,美國人靠著距離近,而帝國靠著珍珠港這個軍事基地,一時間倒是半斤八兩,誰也奈何不了誰。

    英國人雖然已經無心掌控夏威夷,但是宋關前為什麼還和威妥瑪爵士說起夏威夷問題呢嗎,那是因為這年頭英國是世界老大啊。

    如果夏威夷問題能夠獲得英國人的支持,到時候和美國人爭奪夏威夷群島的時候,帝國面臨的阻力也就更小了。

    英國人這個世界老大,其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

    不過要想獲得英國人的支持,帝國需要付出的代價可不小,畢竟英國人也不是什麼善良之輩,不拿出點真金白銀,休想英國人支持帝國,別說支持了,到時候英國人不拖你後退就得燒高香了。

    而帝國自然也是不願意付出太大的代價,不管是英國人讓帝國放棄支持蘭港國,還是說讓帝國放棄在新幾內亞島東北部地區辛辛苦苦建立的兩個殖民據點,這都是不太可能的事。

    帝國最近幾年,隨著國力的發展,海軍力量的強大,也是開始嘗試在太平洋上搶佔島嶼,一開始是在南海海域。

    這南海海域裡甭管有沒有人去過,甭管是島礁還是小島,通通都被立上了帝國的主權碑,上述「大中華帝國某某地」等字樣。

    隨後帝國是在太平洋深處的一些尚未被其他國家實際控制,或者發現的島嶼,可惜的是太平洋上雖然島嶼眾多,但是大多都是已經有主之物,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這四個國家佔據了大部分的太平洋大小島嶼。

    給帝國留下的都是一些殘羹剩飯!

    而且即便如此,各國對於這些沒什麼實際價值的島嶼也是爭論不休,你說是你的,我說是我的,結果就是甭管是誰的,先搶了再說。

    這些年來,帝國在太平洋深處也是獲得了少量的島嶼作為殖民地,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東仁群島』。

    所謂的東仁群島,實際上就是後世的『卑斯麥群島』,帝國能夠獲得這片群島實屬運氣!

    因為這片群島很早就被歐洲國家所發現,但是這些國家普遍對這片島嶼沒什麼興趣,而最近一二十年,荷蘭人和英國人的精力也都放在新幾內亞島上面,所以對這片要啥沒啥的群島不怎麼感興趣。

    七十年代早期,帝國的相關官員翻了翻各國的文書,然而驚奇的發現,竟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宣佈對這片群島的主權。

    於是乎,滿腦子都是開疆擴土的帝國海軍和相關的外交官們一結合,就是派遣了諸多探險船隊抵達這片群島,然後挨個立下主權碑,最後花費了兩三年的時間建立了若干象徵性的殖民據點。

    然後很不要臉的宣佈了對這片群島的主權!

    並在1878年,帝國各方藉著為太子獻禮的藉口,宣佈把這一片島嶼統稱為『東仁群島』,並建立南太平洋總督區,統轄東仁群島以及新幾內亞島東北部的幾個殖民據點。

    其東仁這兩個字,也就是太子所住的宮殿名稱,外界一般稱呼太子多用東宮,有時候也用東仁殿等。

    不過非常可惜的是,這些島嶼人家歐洲人這幾百年來都沒要這地方,那是有理由的,這些島嶼基本要啥沒啥,而且那些野蠻人還不少,別說開發了,就算是想要在這裡建立殖民據點,然後生存下去都不容易。

    這麼多年過去了,帝國在南太平洋總督區的常駐人口不足兩千人,而且五百多人都是分散駐紮各地殖民據點的軍人以及為軍人服務的冒險商人之類的,其他的都是一些當地開化了的土著,至於普通華人移民,很抱歉,一個都沒有。

    這種鬼地方,沒有物產也就算了,當地的土著一個個也都是狠角色,吃人什麼的都是小意思,而且氣候也是相當惡劣,一個不小心就染病死翹翹了,這年頭可沒有什麼抗生素之類的,在赤道這種自然環境極度惡劣的島嶼裡生活,能不能活下去純粹看老天給不給面子。

    除了軍人和冒險商人外,基本上沒有多少國人願意移民到這裡來,畢竟這不是夏威夷那等物產豐富的地方。

    不過林哲倒是不在乎這些地方能不能開發,自然環境惡不惡劣,現在不能開發,就先佔著以後慢慢開發唄,哪怕是真開發不了,放在太平洋上當風景看也好啊!

    林哲對搶佔殖民地比較支持,所以下面人也是很積極,以至於這些年來,帝國雖然沒有在太平洋上搶到什麼戰略要地之類的,但是一些雜七雜八,沒啥實際價值的島嶼還是有那麼一些的。

    總的來說,現在帝國在太平洋上干的事,實際上和歷史上德國人在這一地區干的事差不多,都是來的太晚,所以能夠有兩個破島嶼給你就不錯了,至於想要更多,更好的殖民地,除了戰爭沒有第二條路。

    一些普通島嶼自然是沒有什麼戰略價值的,帝國也是抱著能搶多少是多少的心態,不過新幾內亞島就不一樣了,這地方雖然也是窮山惡水,開發難度極大,嚴格上來說就沒什麼開發的意義,不過其戰略地位卻是比較重要。

    如果能夠控制該島,並依託島嶼上的港口,那麼就可以為帝國海軍提供一個深入南太平洋的前出基地了。

    不過很可惜的是,現在的新幾內亞島西部地區在荷蘭人手裡,東南部則是有著英國人的殖民據點,其最優良的莫爾茲比港就是在英國人手裡,現在帝國只能是在新幾內亞島的東北部地區建立幾個殖民據點。

    最近兩年,帝國在新幾內亞島的問題上,也是和英國人、荷蘭人有著一定的衝突,英國人想要趁著這一次談判,或者是借用夏威夷問題等讓帝國推出新幾內亞島,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事。

    當然了,如果英國人捨得用一些比較重要的殖民地,比如說新加坡什麼的用來交換,別說區區一個新幾內亞島東北部的兩個殖民地點了,把整個南太平洋總督區換給英國人都可以隨便帝國還可以再加個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圓的購買費用!

    可惜的是,英國人還沒傻到那地步!(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六百九十章 蘭港國朝貢

    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不管是帝國還是美國,都是和英國,法國這種傳統殖民強國有著較大的利益衝突的。

    衝突範圍雖然不至於在全球範圍內,但是對於帝國而言,在亞洲方向和英國人的衝突還是比較大的。

    東南亞、南太平洋地區、中亞地區、北美地區,在這些地方帝國都和英國存在著一定的利益衝突。

    如果細分到某個地區的話,和帝國有著利益衝突的還有法國、荷蘭、美國、俄國等國家。

    就算是同樣新崛起的的德國人,最近這兩年也是力爭擴張殖民地,他們在南太平洋海域裡,和帝國搶佔一些沒有什麼太大利用價值的荒島,好在帝國依靠地理距離優勢,下手的時間又比較早,所以收穫遠遠要比德國人要大。

    如果說在太平洋上,帝國是撿英國、法國、西班牙三國的殘羹剩飯的話,那麼德國人就是翻垃圾桶,去找剩下的幾個飯粒。

    任何時期的國際關係,都是非常複雜的,利益和衝突相互糾纏,尤其是幾個大國之間,更是在某些方向相互針對,但是在某些方向上又相互合作。

    帝國和英國的關係就是如此,儘管帝國和英國在諸多問題上有所衝突,但是帝國和英國人在中亞問題上,還是達成了一個比較明確的合作意向的,要不然的話兩國也不會就阿富汗問題進行正式的談判了,而且這種談判可是把俄國人給排除在外。

    藉著阿富汗問題,英國和帝國進行了長達數月的秘密外交談判,一開始說的還是阿富汗問題,但是談著談著,話題就是慢慢延伸到了其他諸多問題,比如東南亞局勢問題,裡頭包含了寧王國擴張,蘭港國的獨立,兩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市場瓜分等。

    還有美洲的阿拉斯加問題以及夏威夷、南太平洋的新幾內亞島等諸多問題。

    最後還有非常重要的新關稅協議等。

    這一項項都是中英兩國關係所面臨的重大問題,而且很多都是談判了許久都沒有雙方滿意的協議。

    而在1880年初的時候,藉著阿富汗問題,兩國是就上述諸多重大問題達成了諸多公開或者秘密協。

    其中可以公開,同時也是影響力最大的協議,就是中英關稅互惠協議了。

    這一份協議裡,雙方針對兩國主要進出口商品的兩國關稅,進行了詳細的談判,最後達成了一份雙方都勉為其難可以接受的新關稅協議。

    這份新關稅協議,對於帝國而言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抬高機工業產品類的進口關稅了。

    當然了,作為讓步,帝國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了部分商品的進口關稅,其中就有英國人非常重視的棉花以及煤炭、木材等。

    隨著中英兩國達成了關稅協議,其他國家自然也是會迅速跟進,英國作為世界老大,之前其他國家都眼盯著英國人和中國的新關稅協議呢,英國人都無法讓帝國降低某些或者太高某些商品的關稅比例,其他國家就更不用想了。

    所以包括美國、法國、德國、荷蘭、西班牙、俄國等國家也是很痛快的和帝國陸續簽訂了新的關稅互惠協議。

    這份新關稅協議,對於帝國而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進一步抬高針對工業產品進口的障礙,尤其是輕工業產品。

    其核心理念就是,凡是國內能夠生產的,那麼就會抬高進口關稅。

    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貿易保護措施,利用關稅的槓桿來保護國內工業的發展!

    當然了,抬高了部分關稅,肯定也會降低部分商品的關稅,此外其他歐洲國家也會相當對的抬高部分帝國出口產品的關稅。

    比如英國,他們就是毫不猶豫的抬高了來自中國的棉紡製品在英國以及其殖民地的進口關稅,以避免英國國內的棉紡產業受到衝擊。

    這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帝國的產品,尤其是輕工業產品進入歐洲國家以及他們控制下的殖民地的成本。

    不過現在帝國的工業雖然也發展了二十多年,但是能夠用來出口的主要還是集中在一些低技術含量的輕工業產品,尤其是棉布,日用工業產品這些,而這些產品的市場之前也沒能打開歐洲市場,主要市場都是在亞洲這一片。

    至於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產品,那就是軍械產品了,槍支火炮軍艦什麼的,而這些產品也買不到歐洲去,主要市場都是一些三四流的小國或者乾脆是地方軍閥之類的,國力比較強大的,並且還購買帝**械產品的國家,也就只有奧斯曼土耳其這個歐洲病夫了。

    至於英法德等歐洲國家,人家根本就不會購買帝國的軍械產品!

    簽訂關稅協議外,帝國還和英國簽訂了關於南太平洋的協議,這份協議裡英國人承認帝國對東仁群島(卑斯麥群島)以及新幾內亞島東北部的相關權益,作為回報,帝國也是承認了了英國對新幾內亞島東南部以及相關附屬島嶼的權益。

    本來兩國還打算就蘭港國以及婆羅洲問題進行談判的,不過雙方的分歧太大,因為英國人希望帝國徹底放棄對蘭港國的支持,放棄把蘭港國納入藩屬國的打算,而帝國方面自然是不會答應的。

    再加上婆羅洲那邊主要還是荷蘭人的地盤,英國人也不能直接決定。

    所以雙方談不攏之下,就會很默契的把這個問題暫時擱置了下來,大家繼續明爭暗鬥,等以後分出了勝負再談。

    而在中南半島的寧王國和暹羅的戰爭之上,帝國則是承諾,不再支持寧王國對暹羅王國領土的主張,當然了,這種協議自然就不可能是什麼公開協議了,只是中英兩國秘密簽訂了一個關於中南半島局勢的備忘錄而已,算得上是帝國給英國人一個私底下的承諾。

    該秘密備忘錄,主要就是遏制中南半島各國擴張,不管是寧王國還是暹羅,其實力的擴張都是中英兩國無法接受的。

    裡頭甚至還有一句,中英兩國一致認為,中南半島上的法國人這些年的擴張,乃是東南亞局勢混亂的主要原因,必須遏製法國人對東南亞的野心,必要時候要把法國人趕出中南半島,甚至徹底趕出亞洲。

    至於阿拉斯加,中英兩國則是達成了一個最低駐軍限制,帝國不得在靠近加拿大的邊境線上駐紮過多的常備兵力,同樣英國也不會在靠近阿拉斯加的邊境線駐紮大量兵力。

    不過這個協議實際上都沒有實際意義,因為阿拉斯加是一片凍土,就算英國人不限制,帝國也不可能在這裡駐紮太多兵力,英國人同樣也是如此。

    幾個公開和秘密協議之外,自然還有阿富汗的問題。

    帝國承認英國人在阿富汗擁有一定的特殊利益,作為回報,英國人將會成為帝國扶持的阿尤布為阿富汗的新國王。

    在中英密謀之後,英國人將會和阿尤布簽訂停戰協議,英國人承認阿尤布為阿富汗的國王,給予阿尤布自主內政權力,英國人將會獲得阿富汗的外交權力,而帝國作為顧問的形勢監督阿富汗的外交權力施行,凡是關乎到帝國的相關外交決策,必須得到帝國的准許。

    這中英兩國相互勾結之下,帝國是毫不猶豫的把俄羅斯給賣掉了。

    1880年六月,英國和阿尤布簽訂正式協議,阿尤布正式成為阿富汗王國國王,而次月,英軍和阿尤布軍聯手,擊潰了俄羅斯人支持的拉赫曼的軍隊。

    帝國在這兩年間,先是支持英軍入侵阿富汗對抗俄羅斯,後來又是聯合俄羅斯人扶持阿富汗人,共同對抗英軍。

    但是到了1880年的時候,面對英國人讓出來的利益,又是毫不猶豫的把俄羅斯賣掉,重新站在了英國人這一邊。

    短短兩年時間,帝國在阿富汗問題上,就是改變了三次立場,說是牆頭草乃是名副其實。

    帝國和英國人達成的協議,看似是讓英國人獲得了阿富汗的外交權力,不過對於帝國來說這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阿尤布掌控了阿富汗的權力。

    這個阿尤布乃是親中派,他是怎麼拉起軍隊來的?不就是帝國扶持出來的嗎?

    阿尤布掌控了阿富汗後,雖然失去了外交權力,但是假以時日,阿富汗方面以後肯定不會滿足外交權力的失去,到時候必然會有所要求的。

    到時候,就又是一場戰爭!

    阿富汗這地方,對於中英俄三國來說,乃是三國矛盾的交匯點,可以預見到是未來十幾年甚至更長的一段時間裡,阿富汗都不會太平的。

    所以如其現在去爭更多的利益,還不如把阿尤布扶持上去,再進行緩慢的滲透。

    阿富汗那邊的事務平靜了下來後,帝國又是和英國聯手,對寧王國和暹羅的戰爭進行調解。

    最後是寧王國和暹羅達成了協議,寧王國退兵,暹羅則是賠付寧王國兩百五十萬圓的賠款,暹羅沒錢賠咋辦?

    沒事,中英兩國組成了聯合銀行團進行貸款,通過貸款,中英兩國又是加大了對暹羅的經濟滲透,本來法國人也想摻和進來的,但是被中英兩國毫不猶豫的打臉了。

    話說這些年法國在東南亞這邊不太好過,雖然掌控了南圻,但是帝國這些年源源不斷的對越南王國進行扶持,給法屬南圻帶來了極大的軍事壓力。

    越南人其實早就被抱希望能夠收回南圻了,甚至都不願意再打仗,但是有帝國在背後站著,越南人其實想不打就不打的。

    所以雖然心裡不願意,但是這些年迫於帝國的壓力,還是會隔三差五就和法國人打一場,結果這些年下來,越南人越大越窮,欠了帝國一屁股的債務,都看不到還清貸款的盡頭。

    法國人也不好過,需要常年在南圻保持大量的兵力,要不然的話,還真有可能被越南人趕下海。

    壓力大,這想要繼續擴張都非常困難,前幾年法國想要把柬埔寨給拿下來,結果剛行動呢,越南人就被帝國逼著打過來了,最後英國也是進行了干涉,如此也就導致了法國人在東南亞二十年,耗費的軍費也不在少數了,但愣是沒能擴張。

    加上又被帝國和英國所包圍,現在南圻對於法國來說,就是一快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且每年都得耗費不少的軍費進行維持。

    當然了,就算是困難,法國人也不會輕易放棄的。

    中英兩國要想把法國人徹底趕走,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工作。

    東南亞和中亞那邊重歸平靜,就連一直打打鬧鬧的婆羅洲在1880年的時候也是停下了戰事。

    這些年蘭港國在帝國的或明或暗的支持下,發展的相當迅速,不僅僅大量增加了華人移民,而且還獲得了當地土著的支持,並效仿寧王國的體制,以華人為上層建築,吸納了大量的當地土著。

    並在1877年的時候,蘭港國以區區四千人的總兵力,擊潰了荷蘭人的第三次大規模進攻,並在戰爭中,重創了和荷蘭人結盟的由英國人建立的布魯克王朝。

    1877年的戰爭,不僅僅是擊潰了荷蘭和布魯克王朝的聯合進攻,而且還是一舉攻佔了布魯克王朝的大量領土,受封於文萊蘇丹的布魯克王朝已經是喪失了大量領土。

    當時蘭港國已經是控制了婆羅洲西部地區以及部分北部地區。

    最後逼文萊蘇丹承認了蘭港國對原佔領地區的主權。

    這種情況下,蘭港國也是暫停了多年的戰爭,畢竟戰爭打了那麼多年,蘭港國也是不好受,本來就是一個國小力微的小國家,如果一直打下去的話,估計打著打著這個國家就沒了。

    這個時候,蘭港國也算是基本取得了獨立地位,英國和荷蘭雖然不承認,但是也已經難以消滅成了氣候的蘭港國了。

    因此,一直在背後站著的帝國也是終於開始明確支持蘭港國,在1880年年底,正式接受了蘭港國的朝貢,任命劉恩官為『蘭港統制』。

    之所以沒有和琉球、朝鮮、越南一樣,直接冊封國王,那是因為蘭港國的體制不太一樣,他們並不是君主世襲制,而是共和制,這國家元首,也就是『大統制』是由他們內部的一個由數十人組成的主要成員共同推舉而來。

    因此只能是通過任命『蘭港統制』的方式來進行宗主國的確認。

    由此,蘭港國就是成為了帝國的正式屬國,其國家元首自行推選,但是名義上由帝國任命。(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11
第六百九十一章 中美密謀

    1881年,上海淞滬海軍基地,這個在平常時期就戒備嚴密的軍港在今天顯得更加不同尋常,基地的內部不僅僅有著海軍自身的憲兵部隊執勤,在基地的外部還有著大量的陸軍部隊設立關卡。

    在基地內部,一大群的陸海軍將領們正在彙集在一起等待著,這些人裡頭清一色都是佩戴著將星的高級將領。

    人群中,一個佩戴著海軍中將肩章的海軍將領正低頭和旁邊一個陸軍中將低聲說著話。

    「看時間,應該差不多了吧!」

    「嗯,太子的車駕應該快到了!」那陸軍中將回應著,不過眼睛卻是依舊望向前方。

    這兩人低聲交談著的時候,突然前頭傳來一陣喧嘩,只見一隊騎著高頭大馬,身著近衛軍軍服的騎兵快速抵近。

    一看見這隊騎兵,眾人就是知道,太子的車駕就要到了。

    果然,又是等了片刻時間,又見前方的車道上出現了一支長長的車隊,這車隊裡大多都是四輪馬車,樣式大多也統一,不過馬車上懸掛的徽章卻是有所不同,大部分都是懸掛著當代帝國官方馬車的牡丹徽章,但是中間的也有部分車輛懸掛的卻是皇室特有的龍紋徽章。

    待車隊緩緩靠近海軍基地大門,駛上了水泥道路的時候,門口等候的人當即就是一個個抬頭挺胸,下至普通士兵,上到領頭的一名海軍上將,全都是在中間那輛黃金色,有著龍紋,由四匹白色句容馬駛過的時候,齊刷刷的敬軍禮。

    這輛馬車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上頭坐著的乃是太子,在當代帝國,雖然帝國沒有採取什麼嚴格的禮儀等級區分,黃色、紫色這些民間也是可以隨便用,但是和龍有關的相關標誌紋依舊是有著嚴格的限制。

    比如佩戴在左胸的龍紋徽章,這種徽章只有皇室僱員才可以使用,又比如龍紋服飾,只有天子、太子可以使用。

    其中天子九龍、天子五龍。

    至於親王、郡王以及藩王等,只能使用四爪的蟒袍,不能使用龍紋。

    而太子乃是儲君,也是當代帝國裡,除了天子之外,僅有一個使用龍紋相關標誌的人,太子林抲的服飾,通常是五龍(五爪)。

    不過這種一般都是朝服、大禮服之類的,日常不會傳這些,興許是為了低調,林抲日常穿的便服,都是普通的中華裝,胸前佩戴龍紋徽章。

    這個時候,從馬車上下來,出現在眾人面前的林抲就是穿著普通的黑色中華裝,佩戴著龍紋徽章,儘管穿著和身旁那些官員差不多,但是任誰一眼看過去,都知道這個年輕人才是此人才是諸人等待的主角。

    林抲下了馬車後,只是站在那裡,不用說話,不用做什麼動作,但是旁人就是能夠從中感受到一種天然的上位者氣息。

    二十一年的皇家生涯,三年的太子生涯,足以讓林抲形成和尋常人截然不同的氣息,他下了馬車後,依舊是沒有說話。

    身旁的一個秘書處官員快步走了過來後,就是躬身引著林抲前行,林抲上前了數步後,然後來到了在門口等候的諸多軍方將領面前。

    只見他面露微笑,然後略微點了點頭:「都辛苦了!」

    諸人聽了,彷彿如沐春風一般,幾個中層軍官更是有些激動!

    待林抲進入了大樓後,還有幾個人沒有回過神來,這到也不能怪他們,在帝國這種君主****國家裡,皇家本來就是擁有被一種天然的神秘感,林抲被冊立為太子後,雖然也是在新華殿擁有了辦公室,正式涉足政務。

    但是等閒人等還是難以看見林抲的。

    進入了淞滬海軍基地後,林抲按照預定的形成開始參觀、視察海軍基地的諸多設施、並登上了好幾艘戰艦進行視察。

    就當外人都關注著林抲的時候,林抲自己也是撫摸著戰艦上的冰冷鋼鐵,視線遠眺,入眼處屆時大大小小的戰艦。

    「那艘應該就是青龍號了吧?」林抲指著遠方的一艘戰艦問道。

    身旁的海軍武官侍從當即答道:「殿下目光如炬,那正是青龍號!」

    林抲呵呵一笑,身為帝國太子,他自然也會關注帝國海軍的發展,雖然說不能認出來帝國所有戰艦來,但是一些主力艦的圖鑑還是看過的,再加上他雖然是第一次正式視察海軍,但是以前也曾經跟隨過父皇視察海軍,或者乘坐海軍戰艦出行。

    對於部分海軍的主力戰艦並不陌生,而且青龍號裝甲巡洋艦在帝國海軍裡也算是比較新銳的裝甲巡洋艦了,該艦在1871年動工,1875年正式服役,至今只服役了六年而已,按照帝國海軍裡一線主力艦八年的服役期限來計算,該艦還能以一線主力艦的身份再服役兩年,兩天後才會成為二線主力艦。

    林抲的繼續看著港口的其他戰艦,而身旁的海軍侍從武官也是主動講解著:「挨著青龍號的是風伯號戰列艦,該艦上個月剛完成中期大修,並進行了一定,換裝了更具威力的一百五十毫米副炮!」

    「風伯號旁邊的是其姐妹間應龍號,按照海軍的整修計畫,該艦應該會在今年七月份進行大修,並進行!」

    隨著海軍侍從武官的解說,林抲也是一艘一艘的看著,不時還拿出望遠鏡進行觀看,淞滬海軍基地作為帝國三大海軍基地之一,本來平時就停泊了大量的戰艦,而今天因為是太子視察,所以部分平日在外的主力艦也是回港接受視察。

    因此今天在基地裡,戰列艦就足足有三艘,裝甲巡洋艦三艘,足足七艘主力艦,其餘的各類巡洋艦等中小戰艦更是達到了十多艘。

    實際上,如果林抲去香港的話,他還能夠看到更多的主力艦,因為自從帝國收復香港之後,就是把香港建成了純粹的海軍基地,整個香港半島都是軍事禁區,而起尖沙咀港口更是帝國南方本土地區最為優良的深水軍港。

    再加上帝國海軍的主要假想敵是英國皇家海軍的東印度艦隊,因此香港海軍基地也就成為了帝國最重要的海軍基地,常年停泊著大量的主力艦,僅僅是戰列艦就有一整個分艦隊,足足四艘,比今天的淞滬海軍基地還多。

    看著停泊在碼頭上的諸多戰艦,林抲雖然臉上依舊保持著平靜,但是內心卻是已經有些激動起來。

    看著這些戰艦,他才是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帝國海軍的實力增長,才能夠直觀感受到這些年來的迅速發展。

    而心中對父皇的敬佩也是上升了一個更高的高度。

    作為一個自幼跟隨林哲長大的皇子,林抲比其他外人更加瞭解林哲的一些雄心壯志,更加明白父皇費盡心思發展海軍是為什麼,那是為了用來對抗英美等國,爭奪東南亞甚至整個太平洋的。

    而今天看見這支艦隊,父皇這些年發展的海軍似乎已經頗有成效,也許在即將到來的戰爭裡,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為帝國儲君,太子林抲雖然在很多重大事項上沒有決定權,但是該知道的還是會知道的,據他所知,父皇已經讓外務部和美國人秘密,美國人幹嘛?

    就是為了西班牙手裡頭的諸多殖民地!

    好幾年前的時候,兩國的外交官們就是經常私底下談論西班牙問題,而後就慢慢發展為雙方的官方正式秘密接觸。

    推動此事的源頭非常簡單,美國人想要古巴,帝國想要菲律賓,當然了,還有西班牙掌握的大量太平洋殖民地島嶼。

    林抲知道,一旦中美兩國就利益分配和合作達成相關協議後,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戰爭。

    而在這場未來的戰爭裡,陸軍只能是一個看客,而戰爭的主角將會是海軍!

    這也是林抲為什麼會來淞滬海軍基地視察的原因,他要代表父皇來視察海軍,查看海軍的現狀,同時也是向海軍傳達父皇對海軍的重視。

    林抲在淞滬海軍基地停留了兩天時間,第一天就是在基地內視察,第二天則是等艦出海,在近海觀看海軍的陣型以及炮術演練。

    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看見海軍艦隊的炮術演練,儘管都是用的訓練炮彈,但是看著戰列艦上的多門主炮進行射擊,那炮口騰出來的焰火和隆隆巨響卻是依舊讓林抲深刻感受到了這些戰艦的龐大。

    就當林抲在上海視察海軍的時候,美國華盛頓,帝國駐美國的外交官們也是和美國人進行了秘密談判。

    只是這一場談判並不是兩國以往的衝突和矛盾,阿拉斯加問題、夏威夷問題通通都沒有涉及到,這幾天他們的秘密談判,事項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解放西班牙殖民地。

    好吧,這麼說興許是太虛幻了些,簡單來說,他們是在談如何瓜分西班牙在美洲以及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並且為了獲得這些殖民地如何進行合作。

    美國和帝國對西班牙的殖民地起了貪念之心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要不然兩國的外交官也不會在數年以前就開始私底下的試探和交涉。

    對於美國人而言,西班牙控制下的古巴就如同一根魚刺,死死的卡在了喉嚨,讓他們試圖把整個美洲變成自家後花園的政策受到了極大的阻礙。

    而對於帝國而言,菲律賓群島就如同一座隔絕了南海和太平洋的大山,帝國本土到蘭港國這個屬國或者去南太平洋總督區,都是受到菲律賓群島的影響。

    此外西班牙人控制下的其他諸多太平洋島嶼也是帝國所垂涎的,比如林哲就是多次在一些戰略會議上提及夏威夷、關島、特魯克島等太平洋島嶼的重要性。

    因為這些島嶼雖然不具備多大的經濟價值,但是其軍事戰略價值卻是非常大,這些島嶼都擁有非常優良的深水良港,而且地理位置相當優良,乃是當代帝國要想控制太平洋,所不可或缺的海軍港口。

    林哲對這些上心,海軍那邊自然也是非常上心。(未完待續。)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