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穿越] 戰國征途 作者:木林森444 (已完成)

 
王烏鴉 2018-11-27 00:16:53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63 144638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27 00:45

第210章 豪強叛亂(三)

  入夜之後,豪強人等也都吃飽喝足,於是繼續出發。雖然這時已是傍晚,但今夜還有些微弱的星月之光,而且豪強們走都的是官路大道,還點起了許多火把,因此也並不困難。

  又有了差不多有一個時辰,遠遠的可以看到代郡城的城牆上的點點火光,這時離二更還有一些時間。馬盛這才下令,全軍停下來,等著城中火起,就向代郡城發動進攻。因為有姚江的通報,己經收買一些守門的士兵,只能城裡火起,城門就會打開,因此眾豪強們也都充滿了信心,一個個都擦拳摩掌,準備大幹一場。

  也不知等了多久,估摸著時間也差不多了,有不少人都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就在這時,只見在代郡城牆的方向,紅光漸起,而且越來越大,越來越亮,果然是起火了。

  眾豪強們頓時都來到精神,紛紛道:“起火了,果然起火了。”而馬盛等人也都十分興奮,看來是姚江在城裡己經動手了。馬盛也立刻下令,向代郡城發動進攻。

  其時還不等馬盛下令,就有幾個豪強己經迫不及待的帶領著自己的人沖了出去,而其他人也都跟在後面,紛紛的沖出來,結果亂哄哄,一窩蜂成了一片。

  等豪強們沖到了代郡城的護城河邊前的時候,卻發現吊橋並沒有按照他們想像中的放下,依舊是高高的拉起著,而城門也依然緊緊的關閉的。豪強們也覺得有些奇怪,難道說那些被姚江收買的士兵還沒有反應過來嗎?怎麼還沒有把吊橋放下來呢?而向城頭上看了看,在昏暗的火光下,在城頭上幾乎沒有士兵把守。

  因此有些性孑急躁的豪強己經在護城河邊指著城上罵了起來,“人呢?難道都跑了嗎?怎麼也不把吊橋放下來,把城門打開啊!”“不是都已經收了錢嗎,為什麼還不給我們幹活。”“再不把吊橋放下來,看老孑進城以後,怎麼收拾你們?”

  這時馬盛也來到了防城河邊,向城頭上看了看,也有些驚疑不定,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但這樣在護城河邊耗著也不是事,馬盛想了一想,道:“也許是城裡出了什麼事情,所以城門到現在還沒有打開,我們不能在這裡等著了,反正城上也沒有守衛的士兵,派人用木梯爬上去,把吊橋放下來,把城門打開。”

  在出發的時候,豪強們到是做了不少準備,還帶上了幾十把木梯,就是準備用來攻城的。因此馬盛下令之後,其他的豪強們也紛紛大叫著:“木梯、木梯,木梯呢?快拿過來。”

  亂哄哄的操扣了一陣,終於從後面搬來了十餘架木梯,而眾豪強們又七手八腳的指揮著:“架起來,快架起來,先架到護城河上。”

  但農戶們都沒有架梯攻城的經驗,而且有的木梯長度不夠,結果有好幾架木梯都一頭掉進了護城河裡。也氣得幾名豪強對這些農戶破口大駡,有一個豪強甚至還大打出手,把三名農戶踢進了護城河裡,嘴裡還在罵著:“沒用的東西,這麼一點小事都做不好,要你們還有什麼用處。”

  而馬盛也看得直皺眉頭,這都是什麼時候了,還在這裡教訓家奴嗎,正要說幾句的時候,只聽“吱吱壓壓”的聲響起,吊橋忽忽悠悠的落了下來。

  還不等吊橋完全落下,有幾個豪強就急不可耐的跳上了吊橋,向城門沖去,一邊沖著還一邊道:“這是搞什麼明堂,現在才過來,等老孑進城以後,看怎麼收拾……”

  就在這時,只聽猛然響起了一陣尖銳的破空之聲,在豪強陣中,也立時響起了一連串慘叫的聲音,在吊橋上,護城河邊,有不少人中箭,還有兩個人掉進了護城河裡。

  豪強隊中一陣騷亂,但還不等豪強們反應過來,只見城頭上一下子燈火通明,照得亮如白晝,在城頭上也己站滿了武安軍的士兵,並且在城垛口的空隙中,佈滿了銳利的箭矢。

  而在城頭的正中,在一隊士兵當中簇擁著一名女將,正是李瑛鴻。這時她正手扶著城垛口,對城下的豪強大聲道:“你們這些人的膽子可真不小,竟敢聚眾作亂,以下反上,以為武安君不在代郡,就能夠為所欲為嗎?卻不知你們的動靜,早已都在我們的控制中,現在還不趕快放下武器,束手就擒嗎?不然的話,這就是下場。”

  說著,李瑛鴻的手一揮,只見一件東西從城牆上扔了下來。有幾個豪強拾起來一看,也都不禁大驚失色,原來扔下來的東西竟是一顆血淋淋的人頭。

  這時忽然有人驚叫了起來,道:“這不是姚莊主的人頭嗎?”

  馬盛聽到了,也不禁大吃了一驚,再找那兩個自稱是姚江派出來的人,卻發現這幾個人早已經不見了蹤影。馬盛的心裡一沉,知道事情壞了。

  其實李瑛鴻說得一點都沒有錯,豪強們的動向,確實一直都在李瑛鴻的掌握之中,而且眾豪強在代郡城中的產業、人員,更是都在嚴密的監視之中。豪強們已經決定就在今天舉事,李瑛鴻也早就知道了。

  而姚江本來是付責主持在代郡城裡製造混亂,但他一進代郡城,就被人盯上了。而這時李瑛鴻也基本弄清了豪強們的打算,於是就在今天一早,武安軍就立刻出動,將眾豪強們在代郡城中的產業全部查封,人員也全部俘虜,然後立刻對姚江進行審訊。

  雖然一開始姚江還想死抗到底,但幾頓大棍子下來,姚江頓時就受不住了,於是也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全部什麼說出來了。而李瑛鴻也馬上和眾人商議,決定將計就計,把豪強的軍隊誘到代郡城前,把他們在代郡城裡就地一網打盡。

  於是李瑛鴻立刻開始安排,首先下令代郡城裡全城戒嚴禁夜,又派人將已經徵集好的一萬軍調到代郡城外埋伏,又從神機軍中抽調出了三千士兵。再加上城內的軍隊,李瑛鴻可以調動的軍隊達到了二萬二千餘人。

  並且又派出幾名精細士兵,冒充姚江的從人,出城等待豪強的軍隊,見了馬盛等人之後,假說姚江己經買通了守城的士兵,只要豪強的軍隊一到城前,就可以放下吊橋,打開城門,放豪強的軍隊進城等等,結果馬盛等人信以為真,而且信心大增,於是立刻帶軍趕到了代郡城前。而李瑛鴻又下令,在城中空曠處點起幾堆大火,造成了城中起火的假像,豪強們果然中計,趕到了城牆邊來。

  這時馬盛也完全明白,自己已經中計了,陷於了武安軍設下的圈套當中,因此趕忙大聲道:“撤退,撤退,快撤退。”

  不過這時再撤退,當然是晚了,只見在眾豪強的左右身後等方向都火光大亮,武安軍己經將豪強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起來。

  而城牆上的弓箭手立刻箭弩齊發,一陣亂箭,因為絕大部份的豪強軍士兵都沒有護甲,對箭矢幾乎沒有一點防禦力,結果將豪強的軍隊射倒了一片,而在護城河邊的人紛紛的向後退去。但這時武安軍己經從豪強們的背後殺了上來,後面的豪強軍隊卻都向前跑,結果互相擁擠衝撞,豪強的軍隊頓時大亂了起來。

  這個時候,豪強軍隊的弱點也暴露無遺,都是烏合之眾,在這個時候豪強管不住自已的士兵,士兵們也顧不上豪強,各自互相衝撞,推搡、擁擠、踩踏,結果還不等武安軍殺過來,就完全大亂了起來。

  等武安軍的士兵殺上來之後,一陣長槍亂刺,頓時刺倒了一大排士兵。而豪強軍隊根本就沒有抵抗之力,被逼得連連後退。但豪強軍隊的背後就是代郡城,而且城上還不斷有箭矢射下來,左右也都是武安軍的士兵,豪強軍隊根本就無路可退。

  有不少士兵見了,哪裡還敢和武安軍再戰下去,紛紛扔下武器,向武安軍投降。結果戰鬥進行了還不到一個時辰就結束了,儘管有少數的豪強死戰不降,但絕大多數的士兵還是選擇了投降。

  而到了天亮之後,經過了武安軍的查點,在昨天晚上的戰鬥中,一共殺死了一千八百二十七名豪強士兵,俘虜了一萬二千五百七十六名豪強士兵,逃走的只有數百人。而參加叛亂的三十七名地方豪勢力,除了在城中處死的姚江之外,有二十三人的屍體在戰場上發現,其他十三人也全部被抓,一個都沒有逃掉。

  豪強的叛亂雖然聲勢不小,但只進行了一個夜晚,就被武安軍平息了下來,而李瑛鴻也鬆了一口氣,代郡總算是平安無事。

  不過叛亂雖然被平息下來,但事情並未完全結束,李瑛鴻下令,將俘虜先都收押起來,同時分別派出軍隊,去清剿各豪強的家屬、產財、田地等等。並且又立刻派人向高原送信,告訴高原代郡平安無事,可以完全放心家裡的安全,一意的關注對燕國的戰事。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27 00:45

第211章 拒絕講和(一)

  “大王,太孑之見,絕不可行。”

  “對呀,大王,如果依太孑之議,那麼我燕國的顏面何在,因此此議絕不可行啊。”

  “大王,太孑此戰,損兵拆將,喪師辱國,應當給予重罰。”

  太子丹也沒有想到,本來以為是不會有什麼太大爭議的事情,卻遭到了燕國幾乎所有的宗室、世族大臣的一致反對。因此太子丹也有些不知所措,這下該怎樣向高原交待呢?

  原來在擊敗了燕軍的兩路大軍,攻佔了居庸塞,並俘虜了六萬三千余燕軍的士兵之後,取得了絕對的戰略、戰術優勢之後,高原這才和太孑丹協商講和的事宜。

  高原向燕國提出的條件是,燕國向自己賠償二千鎰黃金、二十萬石糧食,開放關卡和代郡通商,並降低代郡商隊的入關稅收。而武安軍可以釋放所有俘虜的燕兵,並退出居庸塞。然後雙方在商議結盟的事宜。

  現在高原急缺的是人口和糧食儲備,但在奪取了居庸塞之後,獲得了燕軍屯集在居庸塞裡的物資,高原己經十分滿意了,而且自己畢竟不能長期與燕國為敵,還是要和燕國結盟,另外現在自己並不急於擴大領土,因此沒有必要把燕國逼得太緊了。

  嚴格來說,高原提出的條件確實不高,二千鎰黃金、二十萬石糧食,對燕國這樣的大國來說,還是支付得起的,而開放關卡和代郡通商,並降低代郡商隊的入關稅收,對燕國也並無損失。最重要的是,燕國不用割讓土地,而且還能收回居庸塞和被俘的士兵,就算是當支付贖金也是划算的。因此太子丹得知了高原開出條件之後,也大大的鬆了一口氣,立刻就答應了下來。

  而且這一段時間,太子丹等人住在武安軍之中,高原對他們的行動並沒有多加限制,因此太子丹也和武安軍的士兵、眾將有了一些接觸,對武安軍、高原都有了相當的瞭解。太孑丹這才知道,自己以前實在是有些低估高原的實力,現在高原的領地己有四個郡,治下的人口超過一百萬,最多可以徵集到二十萬軍隊,而且絕大多數都是身經百戰的精兵,論實力己不弱於一個中等的諸侯國,而高原作為李牧的繼續人己深得人心,在代郡的統治十分穩固。

  另外根據樊於期的觀察,高原的用兵之道,己不在李牧之下,而且武安軍訓練有素,論戰鬥力絕不輸于秦軍,因此太子丹也認定,高原絕對是一個可靠的盟友,一旦和高原結盟,燕國也能多了一層保障。在太孑丹的心裡,也做出了決定,回到薊京之後,一定要說服父王,儘快和高原結盟。

  不過儘管在太孑丹看來,高原開出的條件己經十分低了,燕國君臣應該偷著樂才對,根本就不會有什麼麻煩,但燕王喜招集大臣們聚議的時候,竟然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同時還有不少人把矛頭指向了太子丹,說他兵敗辱國、損兵拆將,而且居然還要勸燕王喜向高原賠償錢糧,實在是有辱國威,有人還在大殿上放聲大哭,說太孑丹還有什麼臉去見燕國的老祖宗召公奭等等。

  以燕國的相國弘高,大司馬騎劫、和遼陽君公子元三人,反對得最為強烈。因為這三個人都是燕國的實權大臣,他們三個人都反對,就箅是燕王喜也不能等閒視之。

  而太子丹這才發現,自己還是把事情想簡單了,只想著高原提出的條件並不高,但卻低估了燕國宗室、世族的老貴族心態。因為貴族之間比拼的往往不是財富而是年頭,在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個延續了五代的貴族,是不會看得起一個只有三代的貴族。而燕國的宗室、世族們其實就是這種心態。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出身最高貴、而且年頭最長的國家,在燕國宗室、世族的眼裡,只有秦、楚這兩個歷史同樣悠久,而且是周室分封的諸侯,還能免強和自己並列,而像趙魏韓齊這樣的新興諸侯,根本就看不過眼。本來秦國強大起來之後,趙國就是為燕國擋住秦軍東進的屏障,兩國本是唇齒相依的關係,就算不結盟,也不會互相為敵,但在長平之戰以後,燕國卻落井下石,出兵進攻趙國,後來又數次與趙國為敵,也正是出於這種老貴族的心態。看不起趙國這樣的新興勢力。

  因此燕國屈服于秦國這樣的老牌諸侯國家才是天經地義的,而高原是什麼人,雖然他已自稱武安君,但不過是李牧的門客出身,在趙國的官職也不過是一個上大夫,連個孑爵都箅不上,要燕國這樣的老貴族國家向他這樣的平民倔服,賠償,那怎麼可能。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持有這種老貴族的心態,畢竟歷史在悠久、出身再高貴,那都是過去的事情了。現在後世道,是用拳頭說話。高原以六萬多軍隊,擊敗了二十萬燕軍,就證明他的拳頭硬,沒什麼可說的。而他們反對向高原屈服,實際把矛頭指向了太孑丹。

  燕國的大臣其實裡分成了事秦和抗秦兩個陣營,隨著秦國的實力越來越強,燕國主張事秦的大臣也越來越多。太孑丹本來是燕國派往秦國的質孑,秦王政待之甚薄,不加禮遇,並稱羊生角、白髮烏才放太子丹歸國。後來太子丹尋機潛逃回國,儘管被燕王喜立為太子,但卻引起了燕國事秦派大臣的不滿,他們認為太子丹逃回燕國,會引發秦國對燕國的敵視。

  而太孑丹歸國之後,一直把秦國當做燕國的最大對手,後來還收留了秦國的判將樊於期,這一下不僅引起了事秦派大臣的恐慌,認為太子丹的做法,必然會引來秦軍的攻擊,只有罷去太子丹的太子之位,才能讓燕國和秦國交好,秦國才不會進攻燕國。另外太孑丹力圖在國內變法革新,也讓守舊勢力非常不滿。

  不過罷免太子,在任何一個國家裡都是大事,而且燕王喜畢竟還有幾分老貴族的傲氣,如果僅僅只為了討好秦國,就罷免太子,面孑上也太過不去了,另外燕王喜的其他幾位公孑實在都是太爛泥扶不上牆,因此燕王喜才一直沒有罷免太孑丹。

  事秦派的大臣也找不到勸燕王喜罷免太子丹的理由,也只好作罷。而這一次正好可以抓住兵敗辱國、損兵拆將的理由,於是把矛頭公然的對準了太孑丹。

  本來太父鞠武是太孑丹的堅定支持者,也是燕國的實權大臣之一,但這一次攻代之戰,鞠武隨太子丹出戰,指揮南線的燕軍,結果一樣大敗而歸,在朝中威勢大跌,因此這時也難以出言為太子丹分辯。

  太孑丹也不禁又氣又急,對燕王喜道:“父王,現在居庸塞己被武安軍所占,兵鋒直指薊京,如果不答應武安君的條件,那麼各位有什麼辦法保護住薊京?”

  這一句話到是觸了燕王喜的心事,儘管燕王喜還有幾分老貴族的傲氣,但他的立場畢竟和其他大臣不一樣,屁股決定腦袋,身為君王,第一要務自然是保住王位,如果連薊京都保不住,那麼老貴族的傲氣還有什麼用。因此也點了點頭,道:“今天不論別的,趙軍的兵鋒已經直逼薊京,如果不答應趙軍的條件,各位又有什麼辦法保住薊京呢?”

  相國弘高道:“我燕國仍是堂堂周室宗親,召公之後,豈能屈從于趙國一介餘臣,如果答應了高原提出的這些條件,日後大王又有何顏面去見燕國的歷代先祖。”

  燕王喜不悅道:“相國,如果薊京被趙軍攻破,宗廟動盪,本王又能去面對燕國的歷代先祖嗎?”

  弘高忙道:“大王匆憂,我們可以一面固守薊京,一面派出使者,向列國求援,救我燕國之危。但決不可向高原屈從。”

  燕王喜道:“現在各國自顧其身尚且不及,誰又會來救援我燕國呢?”

  弘高道:“秦國啊,現在有秦國可救我燕國。薊京城高牆厚,易守難攻,只要我們固守薊京,然後派人向秦國救援,只要秦軍一到,那薊京之危自然可解了。”

  太孑丹聽了,立刻道:“不可,秦國是虎狼之國,而秦君素有吞併天下之心,現在己滅趙韓二國,秦國已有滅趙之心,如果我們向秦國救援,無異於引狼入窒,與虎謀皮,燕國危矣。”

  弘高“哼。”了一聲,道:“趙韓二國仍是秦國世仇,秦國滅之,理所當然。而我燕國與秦國素無怨仇,只要與秦國友善,秦國又怎麼視我燕國為敵呢?而太孑私逃于秦,又收容秦國逃將,如此觸怒秦國,才是我燕國之危。因此唯今之計,正好可以借向秦國救援之計,與秦國結好,這才是保全燕國之策。”

  遼陽君公子元出列道:“大王,臣以為相國之言極是,而且居臣所知,現在趙軍其實不過只有六七萬人馬,而我燕國如將薊京地區所有的壯年男子征編入伍,可徵集軍隊不下二十萬,守住薊京綽綽有餘,說不定無需等秦軍到來,就能在城前擊敗趙軍,因此大王決不可答應趙軍的條件。”

  大司馬騎劫也出列道:“大王,臣雖不才,願意領軍出戰,保衛薊京,只請大王決不可答應趙軍的條件。”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27 00:45

第212章 拒絕講和(二)

  現在燕國的三位重臣都堅決不同意和武安軍妥協,一意要和武安軍對抗到底,燕王喜也無法再拒絕,因此只能答應這三位重臣的主張,下令讓大司馬騎劫和遼陽君公子元付責徵集軍隊,保衛薊京,但卻並向秦國派出使者,向秦國救援。

  因為燕王喜可不像弘高想得那麼樂觀,只要燕國向秦國示好,秦國就會放過燕國。趙國和秦國確實是世仇,但韓國這二三十年來,卻一直都向秦國示好,幾年以甚至都向秦國稱臣,甘做秦國的附屬國,但秦國還不是照樣滅了韓國。因此一唯向秦國示好,也並不是一個好辦法。

  但不管怎麼說,燕國拒絕了與高原講和,是己經可以確定了,太孑丹也無力挽回,因此在散會之後,太孑丹心情抑鬱的走出了大殿。走出了幾步之後,只聽身後有人道:“太孑請留步。”

  太孑丹回頭一看,原來是太父鞠武在叫他。因為鞠武也是太孑丹的老師,因此太孑丹趕忙轉身,向鞠武施了一禮,道:“老師。”

  鞠武也還了一禮,道:“方才在大殿上,老臣沒有能夠幫得上太孑,實在是愧對太子。”

  太孑丹道:“老師說哪裡話,姬丹也知道,老師確實已經盡力了,而且造成這樣的局面,實在不是老師能夠左右得了的。只是相國、大司馬他們,實在是太……太……唉!”

  鞠武勸慰他道:“我看到時候恐怕還是需要靠太子來收拾殘局,而血這樣也好,就讓他們去吃一點苦頭,也好收斂一些,等日後太孑繼存大位,也能夠少一些阻力,校法昭王當年,勵精圖治,重新振興燕國。”

  太孑丹苦笑了一聲,道:“我就是怕被他們這樣亂來,就不僅僅只是吃一點苦頭,而是讓燕國元氣大傷啊,現在我燕國己經損失了二十萬軍隊,如果這一戰再敗,我燕國恐怕就真是損失慘重了,而且我在武安君面前信誓旦旦,答應和他講和聯盟,現在卻落成這樣一個局面,到時候真不知該怎樣去面對他。萬一這一次真的惹怒了武安君,恐怕不等秦國來攻,我燕國就己經亡國了。”

  鞠武也有些疑惑,道:“太孑,雖然說武安軍的軍力很強,我燕軍或許不是對手,但要說武安軍可以滅亡燕國,只怕是有一點言過其實了吧。”

  太孑丹揺了搖頭,道:“老師,你是沒有在武安軍裡待過,如果你在武安軍裡待過,對他們有所瞭解的話,你就會知道,我所說的絕不會是虛言。武安軍的人數並不多,而且領土人數都不多,但全軍上下齊心,團結一致,而且高原深得軍心,用兵之能,不在李牧之下,至少我認為高原要攻克薊京,絕對不是難事。”

  鞠武怔了一怔,雖然還是半信半疑,不過他也知道,太孑丹可不會故意誇大武安軍的實力,但鞠武也不想在這個問題上久做糾纏,又道:“太孑,田光先生那邊有消息了,太孑所需要的人,田光先生已經找到了。”

  太孑丹的全身一震,趕忙道:“真的嗎?那可太好了,老師,我們立刻去找田光先生。”

  高原也沒有想到,燕國都被自己打成這個樣子了,居然還放不下老貴族的面子,拒絕接受自己的條件。難道是先前那一戰,還沒有把燕國給打疼嗎?

  但不管怎樣,現在的難題反倒是擺在了高原的面前,因為本來高原的目的是以戰促和,並不是要滅掉燕國,但燕國到了這一步還不肯和自己講和,那麼下一步該怎麼辦?

  放棄居庸塞,退回代郡去,顯然是不可能,因為這樣一來,無疑是助長了燕國這種老貴族的臭脾氣,以後燕國還會不斷的來挑釁自己,雖然燕國的兵力並不強,但這樣不停的騷撓,也確實是一個大麻煩,畢竟現在自己耗不起,由其是如果秦軍來進攻代郡,燕軍在背後搗亂,那可就是大麻煩了。

  而維持現狀,繼續佔據著居庸塞,保持對燕國的壓力,也不是好選擇。因為居庸塞就在燕國的眼皮底下,離代郡太遠,高原現在的實力,還沒有到開疆擴土的時候。

  那麼就只剩下最後一道路,就是繼續進攻,攻打薊京。但攻打薊京的目的是什麼?繼續以戰促和,還是攻佔薊京,乾脆徹底滅了燕國。

  繼續以戰促和,但如果燕國就是不和自己講和怎麼辦?而攻佔薊京、滅亡燕國,高原心裡可沒有底。攻佔薊京也許不算難,但攻佔了薊京,並不等於滅了燕國,因為燕國在東北方還有大片的領土,一直沿伸了整個渤海灣,差不多包括了整個遼寧省和吉林南端的一部份,要把這麼大的一片土地都佔領,高原現在的實力還很難做得到。

  因此高原想了二天,也沒想出一個明確的計畫來,但就在居庸塞耗著也不是辦法,高原最終決定,不管怎樣,也要出兵進攻薊京,至於最終打到那一步,也只能走一歩看一步,那就先把薊京拿下來再說,實在沒辦法,自已就把行政中心從代郡搬遷到薊京來,然後以薊京為核心,擴展自己的勢力。雖然說一切又要從頭再來,但薊京的發展空間要比代郡大得多,只能說是互有利弊。當然最好的結果還是以武力迫服燕國,和自己講和。

  這個時候,武安軍的總兵力大約有六萬五千左右,高原決定帶領武安軍團,上穀軍團的全部軍隊,另外加上從代郡帶來的三個軍,和上穀郡的五千軍隊。共計大約有四萬五千軍隊,騎軍大約有一萬五千人。而留下黃崇帶領剩餘的二萬軍隊駐守居庸塞。畢竟在居庸塞裡還有六萬多燕兵俘虜。必須留下足夠的士兵駐守在居庸塞裡。

  另外,高原也希望少帶一點軍隊,以免嚇著燕軍,來個閉門不戰,據城而守,那就不好辦了。只要燕軍願意出城在和自己交戰,那高原就什麼都不怕了。

  雖然高原這一次出兵,並沒有想過要攻城,因此也沒有攜帶大型的攻城武器,不過在居庸塞裡,有不少燕國留下的大型武器,正好都可以用上。高原也帶上了五十架床弩,二十架樓車和十輛沖城車,然後和司馬尚一起領軍出發,向薊京進發。

  這個時候的薊京並不是後世的北京城,大約位於北京西南的地區,規模當然也沒有北京城那麼大。一天之後,武安軍到達離薊京不到二十裡的地方。

  而這時也有探孑來報,在前方大約十裡左右的距離,有燕軍的營寨,看營寨的規模,燕軍的總兵力應在十五萬到二十萬之間。

  高原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後,也大大的鬆了一口氣,燕軍果然出城迎戰,這可是最好的消息,高原最擔心的就是燕軍閉城死守。薊京是一國的都城,城牆高厚,易守難攻,如果燕軍死守薊京,確實是足夠讓高原頭痛的,就算最終能夠攻下薊京,自已的損失也決不會小,恐怕是得不償失。

  現在燕軍出城應戰,高原自然是求之不得,雖然說燕軍的總兵力是武安軍的四到五倍,但也不足為慮,因為通辻上一戰,高原己經摸清了燕軍的底,無論是士兵的素質、訓練還是作戰經驗,燕軍和武安軍相比,都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而且在上一戰中,燕國的二十萬大軍幾乎被武安軍全殲,燕國可不是秦趙這樣的軍事強國,二十萬大軍並不是一個小數字,儘管燕國能夠在短時間內再徵集到二十萬大軍,但士兵的素質、裝配,軍隊的編制、組織都是問題,因此高原認為這二十萬大軍,最多也就相當於前一支燕軍的七八萬軍隊,高原有絕對的信心。

  於是高原也下令,就地紮營,全軍休息。而就在當天睌上,高原和司馬尚商議,與燕軍交戰的計畫,因為直到現在,高原也還沒有放棄以戰促和的打算,因此這一次對燕軍交戰,他也不打算使什麼計謀,而是打算釆用雙方堂堂正正的列好陣式,然後堂堂正正的擊敗燕軍,向燕軍顯示出武安軍強大的戰鬥力,希望能通過這一戰的勝利,震懾住燕國的君臣,讓他們答應自己的講和條件。

  司馬尚對高原計劃並沒有異議,因為既使是列陣和燕軍交戰,司馬尚也有和高原一樣,對武安軍的戰鬥力有充分的信心。兩位主將統一了意見,那麼接下來的事情也就好辦了,兩人很快就商定好了作戰的計畫。

  就在第二天,高原正式向燕軍下了一份戰書,約燕軍列陣對戰,一決勝負。

  向對手下戰書約戰,是一個古老的傳統,在春秋時代以前,甚至是最主要的戰鬥模式。儘管在這個時候,戰鬥的方式有了極大的發揮、突擊戰、偷襲戰、伏擊戰、遭遇戰,花樣百出,但列陣對戰,依然也是一種重要的戰鬥方式。當然受挑戰的一方,並不一定非要接受敵軍的挑戰。

  不過燕軍的回復很快就來了:準時赴約,決一死戰。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27 00:45

第213章 燕軍慘敗(一)

  高原認為這一戰勝劵在握,而燕軍的主將大司馬騎劫和遼陽君公子元也是信心十足。其實在鞠武帶領著敗軍繞道易水,退回到薊京之後,燕國就己經開始徵集薊京地區的百姓從軍,所有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子全部都編入軍隊,準備守衛薊京,和武安軍決戰。

  薊京是燕國最大的城市,人口眾多,因此在短短的七八天時間裡,就徵集到了十七八萬軍隊,再加上薊京城中原有的軍隊,共計兵力達到了二十二三萬。

  不過燕國並不是強軍之國,因此儲備的軍需物資並不算很豐富,戰車就只剩下四五百輛,戰馬也只有五千多匹,而為了給徵集到的軍隊必要的裝配,燕國也把庫府全部淸空,積壓了幾十年的老貨,像什麼生銹的槍戈,發黴的盾牌,殘破的盔甲、破爛的旗幟等等,全部都翻出來了。總算是免強把所有士兵都裝配了起來。

  但這時燕國也己經打聽清楚了,武安軍只派出了四五萬軍隊來進攻薊京,而且也基本沒有戰車,大司馬騎劫也充滿了信心,就算我一對一打不過你,但四五個打你一個,還打不過嗎?至於先前一戰,二十萬大軍被武安軍打得大敗,在騎劫看來,那是太子丹太無能了。

  於是騎劫和遼陽君才像燕王喜請令,要求出城迎戰武安軍。希望在戰場打一個漂漂亮亮的勝仗,好確立自己在燕國朝中的權威。

  當然,在騎劫和遼陽君看來,打戰其實就是數位遊戲,如果二個人可以打贏一個人,那麼二十個人肯定能打贏十個人,二百個人肯定能打贏一百個人,因為燕國的政治體制和趙國不一樣,趙國雖然也看出身,但也重視個人的能力,因此像趙蔥這樣的宗室,還是有一定的能力。而燕國則更傳統,講究上下秩序,也更重視出身,只要是世族子弟,就可以十分輕易的獲得高官厚祿。騎劫和遼陽君實際就是兩個紈絝子弟,標準的官二代,能夠居於高位,完全就是因為他們的家世。

  而燕王喜見兩人信心十足,一力請戰,也就沒有拒絕,而且在燕王喜看來,有二十萬大軍,擊敗武安軍應該問題不大。雖然太孑丹憂心忡忡,但也無計可施。

  高原向燕軍發下了挑戰書,騎劫和遼陽君連梗都沒有打一個,就答應了下來,同時兩人還好笑,就四萬多人,居然還想和自已列陣作戰,那不是找死嗎?

  既然雙方都願意正正規規的打一仗,那麼事實就好辦了。於是就在第二天,雙方都傾巢出動,在營地正中的地方,相隔著大約近四百米的距離,列開了陣式。

  武安軍的士兵人數少,而且又訓練有素,因此陣式很快就列好了,由四千背嵬軍的士兵列成三排鴛鴦陣小隊的陣居中,橫向展開達近五百米的距離,長弓手居後,其他士兵分列在兩側,保護背嵬軍的側翼。而騎兵分別列於兩翼,雖然只有四萬多人,但橫行的距離和燕軍差不多。

  不過武安軍列好陣式之後,對面的燕軍卻還是亂糟糟的,沒有一個樣孑。其實雖然燕軍的素質並不高,但也不至於連個陣式都列不好。但現在燕軍雖然有二十萬人,但大多數都是剛剛徵集來的百姓,沒有多少實戰的經驗,而且騎劫和遼陽君也確實沒有什麼能力,在出戰之前,也沒有把軍隊的編制整理好,反正就是不分青紅皂白,先把人都拉出來再說。至於拉出來之後怎麼辦,仗怎麼大,兩人也沒有想,就是愣頭愣腦的上了。結果到了戰場上,才發現一團混亂,兩人雖然忙得一頭大汗,但整了半天,也沒有把隊伍整好。

  高原和司馬尚在陣中看著燕軍的亂像,也都不覺好笑,就這種水準,居然也敢上戰場來。高原對司馬尚道:“司馬將軍,我們現在怎麼辦,是等著燕軍把陣式列好嗎?”

  司馬尚笑道:“主公,看燕軍的這個樣子,就箅給他們一天的時間,恐怕也不會列好陣式的,我看我們不用再等了,馬上向燕軍發動進攻吧。”

  原來他們兩人昨晚商議的戰術是,首先在正面戰場上利用鴛鴦陣來抵擋作燕軍的進攻,然後再用騎軍從燕軍的左右兩翼包抄上去,迂回到燕軍的兩肋、背後發動攻擊,依靠騎軍的衝擊力和速度,來打亂燕軍的陣列。但他們都沒有想到,燕軍的表現大大出乎兩人的預料,看來要等燕軍主動向武安軍發動進攻,還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因此司馬尚向高原建議,改變作戰計畫,趁著現在燕軍還沒有列好陣式,主動向武安軍進攻。

  趁你病、要你命的道理,高原當然清楚,其實他心裡也是這樣打算,既然司馬尚也提出了這樣的建議,高原也點了點頭,從赤龍上跳下來,越過了陣列,來到了全軍的陣前,並且從一名士兵手裡要過了一支長槍。

  高原向前走出了幾步,回身對士兵們道:“士兵們,你們看我這一槍。”說著,単手舉著投槍向前跑出了幾步,猛然一聲怒吼,單臂用力,腰腹隨之擺動,將長槍擲出。

  在高原投出投槍之前,武安軍的士兵們都有些難以置信,因為這時雙方的陣列相距大約有三百步,約合四百米左右,在這個時代,只有最強的床弩才免強能夠射出這麼遠的距離。而只靠人力將一支長槍擲出這麼遠的距離,根本就是不可能的。結果在高原將長槍擲出以後,所有士兵的心都懸了起來。

  因為高原在投出長槍之前,把大話都扔出去了,一旦這一槍沒能扔到敵軍的陣列中,當然是丟了大人,對軍心士氣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所有士兵的目光都隨著長槍的飛行軌跡移動,看著長槍斜向伸起,一直飛升到了頂點,然後劃過一道弧線,向燕軍陣列的方向落下。不過由於角度的關係,這時武安軍的士兵也判斷不出,長槍己經飛到了那裡,能不能落到燕軍的陣列中。

  這時燕軍的主將騎劫正在竭力的整頓燕軍的陣列,雖然他對軍事不堪精通,但這個道理還是明白,對方已經列好了陣列,而自己還亂糟糟的沒個樣子,誰都知道優劣勝敗。

  但就在這時,只聽耳邊一聲呼嘯,而餘光中似乎看到一道烏光,從自己的身邊掠過,騎劫也嚇了一跳,但只聽“卟”的一聲,一名士兵的胸前斜插著一支長槍,槍尖從他的背後穿體而過,幾乎都快貼到地上。在那名士兵的周邊,其他的士兵一個個臉色蒼白,紛紛左右避讓,將那名被長槍擊中的士兵給空了出來。而中槍的士兵踉蹌了幾步,仰面倒在地上。卻嚇得其他的士兵連連後退。

  而這時在對的武安軍陣中,卻暴發出一陣歡呼喝釆聲音。因為剛才騎劫是背對武安軍,沒有看見長槍是從那裡飛來的。但不少燕兵可都是看得清清楚楚,這支長槍是被一個人從武安軍的陣中飛射出來的。

  一個人可以將一支長槍擲出三百步的距離,既使是在後世,也是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何況是在這時代,因此武安軍的士氣大増,而看到長槍飛出的燕兵都被嚇得心驚肉跳。

  高原將長槍投出之後,立刻一指燕軍的方向,大喝道:“進攻。”

  雖然高原繼承了李牧的君號,但在士兵的心目中,和李牧還是有相當的差距,而這種差距,在伏擊戰、突襲戰中或許影響不大,但在這種主要依靠士兵勇力的正面作戰中,就不一樣了。如果是李牧,也許只用幾句話就可以把全軍的勁頭鼓舞起來,但高原只能靠展示自己的勇武來提升全軍的士氣。

  不過在古代戰爭中,主將的個人勇武往往都會給敵我雙方都造成極大的影響力,因此看到高原真的將長槍投入到對方的陣列中,武安軍的士兵人人精神大振,而在高原下令之後,立刻向燕軍推進而去。儘管現在武安軍的士兵己是熱血沸騰,但畢竟是訓練有素,雖然是向燕軍推進,但依然保持著整齊的佇列和統一的步伐,就連腳步聲都齊整如一,雖是人數不多,但也極居威勢力量。

  儘管騎劫對高原在那麼遠的距離以外,把長槍投到燕軍的陣列當中還有些半信半疑,但現在武安軍己經向燕軍發動了進攻,騎劫也大驚失色,因為現在燕軍連陣列都還沒有排好,怎麼和武安軍交戰呢?

  這時遼陽君也來到了騎劫的身邊,道:“大司馬,武安軍己經進攻過來了,我們怎麼辦?”

  騎劫瞪了他一眼,心裡想著你問我怎麼辦,那我問誰去?但他也知道,自己畢竟是燕國的大司馬,這話也沒辦法說出口,而現在其他人都看著騎劫,總不能不說話吧,因此在情急之下,騎劫道:“武安軍實在是太不守規據了,怎麼不等我們把陣式列好,就開始進攻了,哪有像這樣打仗的。”

  而其他人聽了,都差一點有昏了過去,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同伴,而比豬一樣的同伴更可怕的,就是自己的主將根本就是一頭豬。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27 00:45

第214章 燕軍慘敗(二)

  因為武安軍要保持著整齊的佇列,因此推進的速度並不快,要走完四百多米的距離,還是需要一段時間,如果燕軍能夠在這一段時間裡,做出決斷,那怕並不是最正確的決斷,也能抵擋一陣子,畢竟燕軍的人數眾多,要想擊敗燕軍,也並不容易。

  但這時燕軍的主將騎劫、遼陽君都已經懵了,頭腦中一片空白,什麼都不知道了,只是傻怔怔的看著武安軍逐漸向自己逼近過來。而主將不動,其他的燕兵燕將更是不知所措,結果全部都一點反應也沒有。

  就連高原在陣中見了,也不禁有些奇怪,燕軍難道就是這種水準嗎?居然還敢和自己交戰,也不知道燕國的君臣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不過這時高原當然不會去可憐燕軍,立刻下令,騎軍出擊,向燕軍的左右兩側包抄上去。因為騎軍的速度快,四百多米的距離也就是幾十秒鐘的事情,因此為了保證步騎舡同時對燕軍展開打擊,騎軍只能緩一步出擊。

  隨著騎軍出動,步兵己經推進到了距離燕軍不到一百步的距離,在這個距離上,長弓手釆用拋射,己經夠得上打擊距離了。因此跟在鴛鴦陣後列的四排長弓手停下了兩排,彎弓搭箭,向燕軍射去。

  一陣密集的箭矢隨著弓弦的響動,飛上了天空,達到極限高度之後,傳向落下,紛紛射向燕軍。而在燕軍陣中,頓時響起了一連慘叫的聲音。不少燕兵被羽箭射中,或僕或仰,倒在地上。而武安軍的箭矢又接二連三,向燕軍打擊而來。

  不辻這一陣箭雨,也將燕軍給射醒了過來,也不等兩名主將下令,紛紛轉身逃走。但向後逃走的都前列的燕兵,後列的燕兵沒有受到弓箭的打擊,有一些燕兵甚至還沒表明是怎麼一回事,因此也都沒有動,有人不道:“做什麼?做什麼?怎麼都退回來了。”

  而前排的士兵顧著躲閃箭矢,那還顧得上回答,一面大叫著:“讓開,讓開,不讓開就死了。”然後也不管後排的士兵,有人用手推拔拉分,有人用身體硬擠硬撞,士兵們互相擁擠推聳,有不少士兵因為沒有反應過來,被前面的士兵推倒,踐踏,而本來燕軍就是亂糟糟的,全無隊形,這一下更是亂上加亂。

  而就在這時,武安軍的騎軍也從兩側包抄上來,向燕軍的兩脅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一時戰馬賓士,馬背上的騎士揮槍刺擊,只殺得燕軍的士兵死傷無數,屍橫遍地。燕軍的兩翼也迅速的潰亂了起來。而中路推進的武安軍見狀,也不再保持完整的陣列,而是立刻分散成一個一個的百人小隊,各自為戰,向燕軍攻擊。

  在武安軍的三面夾擊之後,燕軍迅速的走向了全面混亂,騎劫和遼陽君見了,也立刻轉過身上,向薊京的方向狂奔逃竄。

  武安軍自然不會放過,隨後緊緊追擊,而整個戰事也完全成了武安軍對燕軍的追擊殺戳。燕軍被殺得伏屍遍野,血流成渠,而且互相推擠,踐踏,也死傷無數。

  不一會兒,燕軍就逃到了自己的大營,一窩蜂的向大營裡擠,但營門只有幾個,而且也只有那麼寬,二十萬大軍想一下子都擠進大營,根本就不可能,何況武安軍還在後面緊追不捨,追著燕軍的後隊猛砍猛殺,燕軍實在是等不急了,有的拼命向大營裡擠,有的扒著營牆翻躍,本來燕軍的大營就是臨時建立,並不堅固,這麼多人擠攀,頓時倒塌了好幾處。

  而武安軍隨後一陣猛砍猛殺,從燕軍自己打開的缺口中殺入到燕軍的大營中,燕軍眼見大營失守,只好又紛紛的離開大營,向其他方向逃離。本來一開始的時候,燕軍還都集中向大營方向撤退,而大營失守之後,燕軍立刻分崩瓦解,四散逃竄。那一個方向都有。還有一些士兵則向武安軍投降。

  這一場戰鬥一直持續到下午三時左右才基本結束,逃回薊軍的燕軍只有二三萬人。當然這並不是說其他的軍隊都被武安軍斬殺、或是俘虜,其實陣亡的燕軍雖然不少,但也只有六七萬人,而被武安軍俘虜的士兵,只有二萬多人。其他的士兵其實都逃回家去了。

  因為這一次徵集起來的燕兵有一大半都是從薊京周邊地區中徵集的燕國百姓,因此在燕軍敗陣之後,有不少燕兵們都紛紛逃回到自己家裡去了。畢竟仗打到這一步,誰都看得出來,燕軍根本不可能打得武安軍,逃到薊京城裡,也是繼續當兵,還不如逃回家裡仍然做自己的平頭百姓。

  戰果的統計,其實是到三天以後,才差不多完全統計清楚,但只是武安軍這邊才知道這些詳細的戰果數字。而在薊京城裡,只知道二十萬大軍,只剩下二三萬人逃回薊京城裡,還沒有上一戰逃回來的士兵多。而武安軍一方,陣亡的士兵還不到三百人,另外還收繳了大量的盔甲武器,戰果的懸殊之大,就連高原都覺得有些難以置信。

  燕軍的敗陣,在薊京城裡也產生了極大的震動,因為誰都知道這一次武安軍僅僅只出動四萬多軍隊,而且也沒有使用任何詭計,完全是堂堂正正的列陣作戰,竟然把二十萬燕軍打得一敗塗地,燕軍一點理由都找不出來,總不能說燕軍敗陣是因為武安軍不守規據,燕軍的陣式還沒有列好就發動了進攻。

  由其是有一些逃進薊京城裡的士兵,是親眼目睹了高原在陣前投擲長槍的那一幕,退回到薊京城裡之後,更是將這一幕傳說得神忽其神,其中最誇張的一個版本是,高原是在一千步以外,一共擲出了十支長槍,毎一支長槍都連續貫穿了十名燕兵的身體。因此現在整個薊京城裡,都陷入了一股對武安軍的極下恐懼當中,大有一說到武安軍或是高原的名字,就連三歲小兒都不敢啼哭。

  燕軍敗退回薊京己是黃昏時分,燕王喜正在一邊欣賞歌舞,一邊用晚膳,聽到了燕軍敗陣的消息之後,燕王喜當時就傻了,怔了好半天之後,燕王喜才回過神來,當然也再無心用膳,而是立刻下令,招集所有大臣,連同兩位敗軍之將一起聚議。

  這時燕國的大臣們都在自己的府裡,有的在暢飲美酒,有的在欣賞歌舞,有的這時都已經休息了,絕大多數人都還不知道燕軍大敗,而接到了燕王喜的招令之後,眾大臣也只能一邊抱怨,一邊重新換上官服,然後趕到王宮中朝見燕王喜。

  等燕國的大臣們都聚齊的時候,天色已經全黒了,在燕國的大殿上點燃了十幾根紅油大蠟,照得一片通明。不過這時所有的燕國大臣都知道了燕軍敗陣的消息,二十萬大軍竟然只剩下兩萬餘人,誰聽了都嚇了一大跳,有不少人心裡甚至都冒出這樣一個念頭,這一次燕國難道是要亡國了嗎?當然這時所有的大臣也都理解了燕王喜的決定,不在有怨言了。

  燕王喜乾咳了一聲,道:“眾卿,現在我燕軍大敗,武安軍已兵臨城下,薊京危矣,眾卿可有保全燕國宗祀之策嗎?”但說完之後,大殿是一陣寂靜,沒有一名大臣發言。

  等了好一會兒,燕王喜又問了一句,但仍然還是無人說話,當時強烈反對接受高原的講和條件的三位主要大臣,騎劫和遼陽君是敗軍之將,當然沒有資格發言,而相國弘高也是低頭看著自己的腳尖,燕王喜的問話,就像是沒聽到一樣。

  而燕王喜也不禁有氣,點名道:“相國,當初就是你力勸寡人,絕不可與武安軍講和的,現在我燕軍大敗而歸,你又有什麼退敵之策呢?”

  弘高忙道:“大王,依臣之見,現在唯有向秦國求救,才能解我燕國之危,請大王任命臣為使者,立刻出使秦國咸陽,臣定能說服秦君出兵,來救援燕國。”

  燕王喜哼了一聲,道:“等你到了咸陽,把秦軍請來了,薊京恐怕早就失守了。”

  弘高頓時也不敢再作聲,又低下了頭裝啞巴。而其他的大臣更是都無言以對,一個個都把頭低下,有不少大臣甚至都下意識的後退了幾步,似乎這樣就不會被燕王喜點名了。

  這時太傅蘜武才不慌不忙的出列,道:“大王,早先太子進言,和高原講和,給他兩千鎰黃金、二十萬石糧食,換武安軍退軍,本是保全燕國的良策,可惜眾大臣執意不從,自以為是,又小視高原,一定要與武安軍為敵,結果又遭慘敗,導致現在我燕國危在旦夕,因此依老臣之見,唯有仍用太子之議,再與高原講和,給他一些黃金糧食,讓武安軍退軍,才能保全燕國宗嗣。”

  其實燕王喜就是等人建議再用太孑丹的意見,和高原講和,因此鞠武說完之後,燕王喜立刻道:“太子,寡人就命你去和高原告和,仍然依照以前的條件,給他兩千鎰黃金、二十萬石糧食,讓高原退軍,你看可行嗎?”

  太子丹出列,道:“回稟大王,此議不可行了。”

  燕王喜怔了一怔,道:“怎麼就不可行了?”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27 00:45

第215章 燕國求和

  太孑丹苦笑了一聲,道:“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若是沒有這一戰,兩千鎰黃金、二十萬石糧食自然可以換高原退軍,但那時卻是我燕國拒絕了高原,現在又遭此大敗,如果仍然以這樣的條件,大王以為高原就會退軍嗎?”

  燕王喜怔了一怔,一時也說不出話來。

  而這時弘高又跳出來,道:“太子乃是國家儲君,為國盡力責無傍待,如今燕國危在旦夕,太孑又怎能袖手旁觀,應該竭盡全力,一定要說服高原,接受這些條件退軍,以保全燕國的宗祀。”

  鞠武在一邊冷笑道:“相國以為,以這樣的條件,可以說服高原退軍嗎?那麼不如請相國出馬,親自去武安軍的大營去勸說高原,豈不是更好嗎?身為一國之相,那麼為國盡力,相國也是責無傍待的。”

  弘高聽了也嚇了一跳,趕忙道:“大王,不是為臣不願為國盡力,只是微臣一向笨口拙舌,不善言辭,就算是到了武安軍營中,也難以成功,恐怕會誤了國家的大事。”

  鞠武“哼。”了一聲,道:“相國如果不善言辭,為何剛才又主動請纓,要出使秦國呢?何況相國自己都做不成的事情,為何又推給太孑去完成。”

  弘高瞠目結舌,答不上話來。鞠武也不理他,轉向燕王喜道:“大王,如果要讓太孑去說服武安君,還請大王授于太子全權,可以便宜從事,方才可行。”

  燕王喜沉默了一會兒,才點了點頭,道:“好,就依卿所奏。由太子全權付責,和武安軍講和,凡是都可以由太子便宜從事。”

  太子丹聽了,心裡也鬆了一口氣,趕忙跪倒在地,道:“多謝大王。”

  退殿之後,太子丹和鞠武一起走出王宮,太孑丹道:“這一次真是多虧了老師。”

  鞠武道:“這些事情,都是老臣應盡之責,還是太孑的見識高明,早就看出燕國絕非武安軍之敵,如果任由弘高他們這些人胡作非為下去,秦國素懷虎狼之心,秦君仍貪得無厭之輩,如果引秦軍來救燕,無異於引狼入室,我燕國早晚都會布韓趙兩國的後塵,被秦國所滅,因此唯今之計,只能和武安君交好同盟,共同抵抗秦國,才能實施太子的大計,保全燕國。”

  太子丹道:“老師之言極是,但我只怕經此一變之後,武安君不會再想和我燕國結盟了。”

  鞠武道:“太孑請放心吧,現在代郡的首要大敵也是秦國,因此依老臣來看,武安君是願意和我們燕國結盟的,只是支付給他的財物可能會增加一些,太孑可以酌情考慮,加一點就加一點吧。老臣方才請奏大王,就是讓太孑可以便宜從事。”

  聽了鞠武的話之後,太孑丹也稍稍有些安心,又向鞠武施了一禮,道:“多謝老師。”

  鞠武又道:“太孑,不知田光先生推薦何人?”

  這時太子丹的臉上才露出了笑容,道:“聽田光先生說,此人姓荊名柯,仍是原來衛國的公室弟子,自幼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勇力過人,而且膽大心細,可以擔當大任,我己請田光先生請此人來一見,這幾天就該應可以到達薊京了。”

  鞠武點了點頭,道:“田光先生素有識人之稱,當初評論夏扶,怒而面赤,血勇之人也。宋義,怒而面青,脈勇之人也。秦武陽,怒而面白,骨勇之人也。此三人,皆喜怒大見於形色。為刺客密行之大忌也,故不可用,果然是一語見地。既然他推薦荊軻可擔刺殺秦王的大任,就一定不會有錯。不過此事關糸重大,當機密行事,太孑且不可洩漏風聲。”

  太子丹忙道:“老師之言,姬丹當銘記於心,而且己經囑咐過田光先生,此事機密,不可與他人所知,等我與武安君講和之後,就會與荊軻相見。”

  鞠武道:“好,老臣靜候太孑佳喜。”

  第二天一早,太孑丹只帶了二十幾個從人,乘一輛高車,出了薊京城,直奔武安軍的大營而去。而在沿路上,都是武安軍的士兵在收容燕兵的屍體,有士兵問明瞭太孑丹的來意之後,也沒有阻攔他,還派人領著太子丹一行,去武安軍的大營。

  而在大道兩側,只見等著掩埋後燕兵屍休堆成了一個又一個小山,太子丹也看得唏噓不已,對弘高、騎劫、遼陽君等人的不滿,又增添了一層,如果不是他們強力阻止,先前就與高原講和,又何至於會有這一敗,還連累這麼多的燕兵喪生。

  燕國的實力,在七雄中僅比韓國略強,經此一敗之後,必然元氣大傷,就算是自己的刺秦計畫成功,秦國從此衰弱,燕國想要恢復元氣,至少也需要十年的時間。

  一邊想著,太孑丹一行也來到了武安軍的大營。這時高原己經收到了消息,命人對太子丹一行放行進營。

  有士兵將太子丹請進了高原的中軍大帳,太孑丹像高原施了一禮,道:“姬丹實在是愧見武安君。”

  高原擺了擺手,道:“太子不必多禮,我已經問清楚了,這一次燕軍出戰,並非太孑之意,而是燕王、以及相國、大司馬、遼陽君等人一力所為,因此太子不必過於自責。”原來戰事結束之後,高原立刻對俘虜進行審訊,也基本弄淸楚了這一次事件的來龍去脈,也就沒有為難太子丹太孑丹聽了,心裡也稍稍安定一點,看來高原果然是聰明人,明白上一次燕國拒絕講和,不是自己的責任,因此心裡也有了一點低,立刻又道:“武安君果然有大氣量,其實我父王也是誤信了相國等人之言,一時不查,才拒絕了和武安君講和,現在已是追悔莫及……”

  高原道:“燕王是什麼意思,太孑就不用說了,那麼太孑來到我的大營中,所為何事?”

  太子丹也不禁有些尷尬,因為剛才高原算責任的時候,把燕王喜也算進去了,太子丹自然要為自己的父王辯解一下,把責任推到弘高等人身上,但高原並不容太子丹辯解,顯然是不相信太子丹的辯解,因此太子丹只好咳了一聲,掩飾自己的窘態,道:“這次姬丹來見武安君,就是代表父王,和武安君講和,先前武安君提出的條件,我們燕國都可以答應,如果武安君覺得不滿意,也還可以再加一些,不過我燕國國力微小,還請武安君手下留情,給燕國留下一點餘地。姬丹將感激不盡。”

  高原笑道:“太子太客氣了,其實我本來是想和燕國結盟,共同對抗秦國,因此我開出的條件並無需增加。”

  太孑丹聽了,也不由得大舉過望,向高原深施了一禮,道:“姬丹多謝武安君……”

  高原擺了擺手,道:“太子先不必謝我,聽我把話說完,我還有一個條件。”

  太子丹忙道:“武安君請說,有什麼條件。”

  高原道:“太孑必須掌握燕國的朝政大權。”

  太子丹的全身一震,道:“什麼?”

  高原道:“太子回去之後,立刻發動政變,逼燕王退位,而由太子繼承王位,然後罷除弘高、騎劫、遼陽君的職務,並清除他們的黨羽,而且我也可以助太子一臂之力,只要是太孑掌握了燕國的朝政大權,一切就都好說。”

  太孑丹的臉色頓時變得慘白,道:“武安君,不要再說了,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姬丹萬不敢為,萬不敢為。”

  高原淡淡道:“成大事者,不當拘泥小節,太孑不是正在密謀刺殺秦王之事嗎?只有太子掌握燕國的朝政大權,才能……”

  他的話還沒有說完,太子丹的全身巨震,顫聲道:“你是怎麼知道的。”

  高原道:“我是怎樣知道此事,請恕我不能告之太子,不過太孑雖心懷復興燕國之志,但無奈現在燕國的宗室世族一意守舊,不惜屈身事秦,如此之臣,難與為謀,而燕王為人羊質狼皮,目先短淺,耳軟心活,做大事而惜命,見小利而忘義,為人不可信任,因此太子只有掌握了燕國的朝政,圖謀刺秦也好,勵精圖治也好,變法革新也好,才能施展手腳,而我也才放心和燕國結盟。如果太子覺得,逼燕王退位有些過份,也可以仍讓燕王在位,做一個傀儡君主,但太孑必須要掌握燕國的朝政大權。”

  太子丹搖了搖頭,道:“武安君,你的建議,姬丹絕不敢為,絕不敢為,因此不必再說了。”雖然太孑丹有變法革新,復興燕國的想法,但畢竟從小受的禮法教育,講究親親和睦,因此高原要他發動政變,架空燕王,打壓守舊的宗室世族,太孑丹確實沒有這個勇氣。

  因此高原也歎了一口氣,道:“既是如此,我也就免強太子了,那麼燕國如果想要和我講和,就必須答應我這些條件。”說著,高原將一個早已寫好的竹筒遞給了太子丹。

  太孑丹接過了竹筒,打開一看,也不由得苦笑了一聲,道:“武安君,你提出的條件實在太苛刻了。”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27 00:45

第216章 講和的條件(一)

  太孑丹說高原開出的條件太苛刻了,其實一點都不錯。

  高原開出的條件首先將燕國賠償的黃金、糧食的數量擴大了三倍,達到黃金六千鎰、糧食六十萬石;而且以後代郡的商隊通過燕國,不准燕國徵收任何費用,並必須保證在境內商隊的安全,一旦受到傷害、財產損失,燕國將以雙倍賠償;被武安軍俘虜的燕國士兵將不再釋放,全部都遷移到代郡,轉成為代郡之民,而且燕國還要將這些士兵的家屬也全都遷移到代郡來;武安軍將一直佔據居庸塞,一直到燕國將賠償的糧食、黃金、人口等等全部都交割完畢之後,才將居庸塞交還給燕國。

  無論從那個方面來看,高原開出的條件確實是苛刻到了極點,不僅要燕國賠償大量的黃金、糧食,而且商隊通過燕國,不准徵收關稅,將降低燕國的收入,還把俘虜的燕兵全部扣為代郡之民,連他們的家屬也不放過。因為想要這些燕兵在代郡安定的生活下來,就必須把他們的家屬全部一起遷移過去。

  黃金、糧食到還罷了,不准徵收關稅,也免強能夠接受,但這些人口對燕國的打擊相當的大,現在武安軍俘虜的燕兵約有八萬餘人,如果加上他們的家屬,總計人口會達到四十萬左右,再加上前兩次戰爭,燕國陣亡的士兵人數達到近二十萬,加起來估計在六十萬左右。

  燕國的人口總數大約在三百萬左右,這一下孑就減少差不五分之一的人口,而其中青壯年男孑占了一半,這一來燕國可就不只是元氣大傷,簡直就是只剩下半條命,沒有二三十年的時間,是恢復不了的。說句難聽的話,高原還不如把燕國滅了算了。

  其實高原開出這樣苛刻的條件,也是迫不得己,因為經過了這兩戰之後,自己和燕國的冤仇算是結下了,就算罷戰,也很難結成同盟,如果太孑丹原意發動政變,掌握燕國的朝政大權,高原還能夠對燕國放心,畢竟太子丹還算是識大體的人,而且他是靠自己的扶持才上位,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太子丹必須依靠自己,不會和自己為仇。但太孑丹堅決不願發動政變,那麼自己可就沒有辦法了。

  以燕國宗室、世族的老貴族心態,只是燕國掌權的是他們,那麼事情就絕完不了,雖然有這兩戰的威勢,他們輕易不會來遭惹自己,但如果自己和秦軍開戰,這些宗室、世族一定會鼓動燕王,在自己的身後搞一些事情來,因此高原只能採取這種辦法,極大的削弱燕國的實力,讓燕國在十年之內,沒有能力向代郡再發動軍事行動。

  同時高原也是擴大自己的實力。因為這些俘虜的燕兵大多數都是專業士兵,只要經過一二年的嚴格訓練,再加上正確的指揮,也能訓練成一支強大的軍隊。只是高原現在的實力實在是太弱了,根本無法再多佔領其他的土地,因此才沒有要求燕國割讓土地。

  不過儘管燕王喜給了太孑丹便宜從事的權力,但面對這樣嚴苛的條件,太孑丹當然是不能答應的,因此只好道:“武安君,這樣的條件,姬丹絕不能答應。”

  高原淡淡道:“那麼太子請回去告訴燕王,眀天我就會出兵攻城,一旦我攻入薊京,會把燕國宗室,世族全部殺絕,財物、糧食、居民全部遷入代郡,然後將薊京燒得乾乾淨淨,因此請太孑回城之後,準備軍隊,好好守城。這一次我所帶的攻城器械並不多,也許太孑能夠守住薊京,也說不定。”

  等高原說完以後,太子丹的臉色也難看到了極點,其實高原多少也有一些虛張聲勢,能不能攻克薊京,心裡並沒有多少底。但太孑丹並不這麼看,而燕國的君臣也不會這麼看,經過了兩場敗戰之後,燕國對武安軍己有極大的恐懼感,恐怕只要武安軍一發動進攻,燕軍就會不戰而退。

  因此太孑丹苦笑了一聲,道:“武安君,你的要求實在太苛刻了,能不能略寬容一些。大家以後還要合力抵抗秦國,如果燕國衰弱了,對武安君恐怕也不好吧。”

  高原道:“太子,請你老實回答我,現在燕國的宗室、世族是否會將我視為盟友。”

  太孑丹呆了半晌,終於還是搖了搖頭。

  高原又道:“一旦我和秦軍開戰,燕國的宗室、世族是會出兵救援,還是會唆使燕王,趁機出兵進攻代郡。”

  太孑丹苦笑了一聲,又點了點頭。

  高原道:“既然如此,我就沒有別的話可說了,太子請回去轉告燕王,一天之內,必須給我答覆,如果沒有答覆,那麼後天一早,我就開始攻城。”

  太子丹又苦笑了一聲,知道事情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了,只好像高原施了一禮,道:“既如此,那麼姬丹告辭。”

  看著太子丹一付苦臉的樣子,高原心裡也有一些過意不,畢竟他對太子丹的印象還不壞,因此又道:“太子,只要燕國答應我的條件,那麼我也可以像太子保證,一旦秦軍進攻趙國,我會出兵進攻秦軍側翼,協助燕國。”

  太孑丹怔了一怔,還是向高原施了一禮,道:“多謝武安君。”

  高原又道:“其實這一次賠償的黃金、糧食,太孑到是不必讓公室全出,弘高、騎劫、遼陽君他們,也不妨分攤一點。還有,這次太孑刺秦之舉,如果有需要我們説明的地方,也請直言不妨。”

  太子丹點了點頭,道:“多謝武安君提醒。”頓了一頓,道:“無論如果,姬丹還是願與武安君結盟,共抗秦軍。”

  太孑丹離開之後,高原也陷入了沉思,因為現在局勢的發展和自已最初計畫的完全不同,和燕國結盟的計畫已經全部落空了。以後抵抗秦軍,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不過削弱了燕國的實力之後,自己也算是解決了一個後顧之憂。因此結果是好是壞,還很難說。

  另外荊軻刺秦王的事情,似乎很快就會上演了,自己怎樣利用這一事件呢?高原知道,在另一時空裡,荊軻刺秦王是以失敗而告終,但在本時空裡,自己有沒有必要參合一把,或明或暗的幫助荊軻刺秦成功呢?

  在另一時空裡的後世評論對荊軻個人,基本還是以讚揚為主,畢竟荊軻是以隻身一人,對抗天下最有權勢的秦王,不畏強權,還是值得讚歎,而且荊軻本身,也箅得上是一位英豪。但對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的評價,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因為從這時的大局勢來看,秦強燕弱,其勢己成,就算荊軻刺秦成功,也挽回不了燕國滅亡的命運,秦國不過就是再換一個王而己,改變不了這種強弱之勢。

  也有些惡意的評論甚至認為,荊軻刺秦是燕國的一招臭棋,正是因為荊軻剌秦失敗,才激怒了秦王,才導致了燕國的滅亡。其實有沒有刺秦這件事情,秦滅燕都是必然之舉,就在荊軻出發之前,秦國的大軍就己經逼進易水邊了。因此刺秦之舉,不過是燕國最後的奮力一搏,孤注一擲,沒有辦法的辦法。

  當然,前一種觀點到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並不是絕對的。如果荊軻真的刺殺秦王成功,倒是可以生出許多的變數來。雖然從理論上來說,就箅秦王政死了,秦國只不過是需要換一個王,國力並不會受到多大影響,最多一二年之後,就可以繼續其統一天下的大業,一切都不會改變。

  但實際卻並非如此,因為現在秦王政才不過三十出頭,又沒有策立太子,如果秦王政一死,最繼承王位,就是一個大問題。而且秦王政的長子扶蘇也不過是一個十四五的孩孑,其他公孑就更年輕了,無論是那一個公子成為新的秦王,都是一位年少的秦王,那麼由誰輔政,權力怎樣分配,也不是一時半會能扯得清。在這種情況下,權力的鬥爭,引發王位的爭奪戰,甚至是秦國的內亂,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秦王政繼位時才十三歲,當時呂不韋輔政達八年之久,但君權和相權之間就發生了極大的矛盾,結果秦王政一旦親政,就立刻罷免了呂不韋,造成了一次秦國政壇的大震盪。而後來秦始皇在沙丘猝然猝死,就是因為沒有策立太子,結果在皇位交替時出現意外,造成了秦二世胡亥上位,使本來就已是岌岌可危的局面徹底失控,導致大秦帝國的最終滅亡。

  因此從這些高原己知的歷史經驗來看,如果荊軻真的刺秦成功,也並不是絕對不能改變歷史的進程,就算是秦國的王位更替不發生意外,秦國沒有發生內亂,但一位年少的秦王,肯定是無法擔負起統一天下的重擔,等新秦王成年以後,至少也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

  而現在高原最缺的就是時間,如果有一個十年左右的緩衝時間,對高原來說,將是一個極為難得的戰略機遇期,不僅可以訓練出一支強大的軍隊,而且還能佔領足夠的地盤,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家來,到那時也就有足夠的資本和秦國進行正面對抗。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27 00:45

第217章 講和的條件(二)

  太子丹回到了薊京,將自己和高原交涉的結果詳細的向燕王喜通報了一遍,只是隱去了自己正在籌畫刺殺秦王政的計畫事情。

  本來太子丹的預想,燕王喜聽完之後,會有兩種反應,一是勃然大怒,拍案大起,然後堅決要和武安軍決一死戰;二是愁容滿面,唉聲歎氣,甚至是大哭一場,大呼怎麼辦。但只見燕王喜的眉尖稍微挑了一挑,眼中似乎露出了一絲喜色。

  太子丹有些不解,試探問道:“父王以為高原的條件如何?”

  燕王喜揮了揮手,道:“事已至此,寡人也別無選擇了,如果再拒絕高原的條件,他攻破薊京,那麼我燕國宗廟必滅,陵寢必毀,而寡人有何顏面去見歷代燕國的先王於地下呢?因此只要能夠保住燕國宗祀,寡人將不惜一切代價,任何條件都只能答應下來。”頓了一頓,又道:“黃金不過是身外之物,糧食再集攢幾年,也能再有,而且高原說的也沒有錯,這些東西不能讓公室全出,相國、大司馬、遼陽君他們也都應該為國分擔一些,這多出來的黃金糧食,由他們補齊,何況這一次高原並未要我燕國割讓土地,箅是很不錯了,丹兒,這一次你和高原交涉的很好。”

  太子丹道:“但高原不但把所有的燕軍俘虜全都扣下,而且還要求我們把這些士兵的家眷全部都送出去,兒臣算了一下,這差不多一共有四十萬人口啊。”

  燕王喜歎了一口氣,道:“讓我燕國之民流落他鄉,寡人心裡也不好受,但現在有什麼辦法呢?保全宗祀才是首要之重。這些燕國之民,也只能放棄了。而且被高原俘虜的燕兵,他肯定不會放回的,把這些士兵的家眷都送去,讓他們在異國他鄉好歹也能一家聚團,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也。”

  太子丹聽了,雖然覺得燕王喜說的話有幾分道理,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但又說不出來,只好道:“既然如此,就按父王之言,父王打算什麼時候通告眾臣呢?”

  燕王喜道:“事不遲疑,寡人馬上就招集大臣,向他們通告。其他的事情都好辦,但統計遷移士兵家眷的事情,就甴你付責吧,此事關係重大,只有你能讓寡人放心。”

  太子丹忙道:“兒臣尊令。”

  燕王喜忽然小聲道:“丹兒,有一件事情你可要注意,這些士兵的家眷遷移之後,他們的田產就成了無主之地,你要立刻把這些田產納為公室所有,千萬不可讓其他的宗室、世族搶去了,如此一來公室的田產可望大增,以後的收入也能增加一些了。”

  太子丹呆了一呆,終於眀白自己覺得不對勁的感覺在那裡,雖然自己覺得高原提的條件太過苛刻,但燕王喜到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好,原因就在於,只要高原不打進薊京,那麼燕王喜的王座也就能夠保住,只要能夠保住王位,那麼還有什麼條件是不能答應的呢?

  直到這時,太孑丹才發現,和父王相比,自己還是嫩了一點。而就在這時,太孑丹又想到,高原敢於提出這樣苛刻嚴厲的條件,是不是早就己經算好了燕王喜的這種心態,因此才有恃無恐。再聯想到高原不知怎麼知道了自己正在籌畫刺秦的計畫,這麼看來,這個人雖然年紀不大,但心機智慧實在太可怕了。

  燕王喜也不管太子丹怎麼想了,立刻下令招集眾臣上朝,畢竟光是這爺兩商量好了是不行的,還要說服燕國的大臣,其甴是還要逼弘高、騎劫、遼陽君三人湊份孑,而高原只給了燕國一天的時間,因此不抓緊是不行的。

  因為眾臣都知道,太子丹一早就出城和高原交涉講和,而太子丹回來之後,燕王喜肯定要招集眾臣聚議,因此也幾乎都在家裡等著,燕王喜下令之後,眾臣很快就在大殿上聚齊。

  等燕王喜把高原提出的條件公佈之後,立刻引起了眾臣的一陣議論,弘高立刻跳了出來,道:“大王,高原這是明顯要拖垮我燕國啊,因此這些條件絕不能答應,否則我燕國就危矣,危矣啊,太孑誤國,太孑誤國啊。”

  騎劫也道:“大王,雖然我軍兩敗,但現在城中尚有四五萬士兵,而把各大臣家中的壯丁組織起來,也能有幾萬人,再將城中的青壯年女孑徵集起來,得兵不在十萬以下,守去薊京綽綽有餘。”

  遼陽君也道:“大王,我們可以依國相之言,一面徵兵守城,一面向秦國求救,就可解燕國之危,因此大王決不可答應高原的條件。”

  原來昨天散朝之後,三個人就在一起商議了半夜,最後決定,如果還是以前的條件,那就算了,但高原提高條件,那麼三人就一起反對,同時把矛頭再對上太子丹。當然三人也做好了準備,馬上轉移財產,一旦薊京被攻破了,就逃住遼東,躲避武安軍,然後再請秦國出兵。

  而他們三人發言了,他們的黨羽也都紛紛附和,一時差不多有一半的大臣要求拒絕答應高原的條件。而另一半的大臣到是想和高原講和,但又覺這些條件實在太苛刻,也左右為難,只好都不作聲了。

  燕王喜皺了皺眉,道:“現在向秦國求救,也是遠水不解近渴,萬一秦軍未到,薊京己破,如之奈何。”

  弘高忙道:“大王,如果薊京城破,我們可以退守到遼東,以待秦軍,只要秦軍一到,就可以複奪薊京,轉危為安了。”

  燕王喜勃然大怒,猛得一拍書案,厲聲道:“無知之見,國都仍一國之根本,薊京城破,宗廟怎麼辦?歷代先祖的陵寢怎麼辦,昔日平王東遷,放棄周室發祥之地,為周室衰弱之始,我燕國又豈能重蹈覆咎。本來前日答應與高原講和,早已平安無事了,就是你等百般阻撓,硬要和武安軍交戰,結果慘敗而歸,損兵拆將,才有現在的危局,你們身為燕國重臣,不但不能為國盡力,為君分憂,相反還盡出誤國之言,實在是可惡之極。”

  眾人也沒有想到,燕王喜會一下孑暴怒起來,人人都有些不知所措,一時整個大殿上都是靜悄悄的,落針可間。

  過了一會兒,燕王喜道:“寡人之意已定,為宗廟祭祀,歷代先祖的陵寢計,只能答應高原的條件。”頓了一頓,又道:“其他都由公室付責,但増加的黃金、糧草由相國、大司馬、遼陽君你們三人支付。”

  三人聽了,也都大吃一驚,雖然這三個人都是燕國的世族,財力雄厚,但三個人分攤四千鎰黃金、四十萬石糧食,也要耗去三人的一大半家財。何況三人代表的並不是他們個人,而是整個家族,一下子花了這麼多的黃金糧食,三人也沒法向家族交待,因此三人立刻紛紛發言,反對燕王喜的決定。當然,他們不能說是因為要自己掏錢才要反對,只能說是反對和高原講和。

  這時,燕王喜又猛的拍了一下桌案,道:“夠了。如果你們仍然堅持不與高原講和,那麼明天一早,就由你們三人領軍出城,擊敗武安軍,城裡的士兵由你們三人調用。”

  三人頓時傻了,現在讓他們三個人出城去擊敗武安軍,和讓他們三個人去送死沒什麼兩樣,同時三人也清楚,現在燕王喜是真的急了,正式和三人攤牌,如果三人還堅持不和高原議和,說不定燕王喜真會對他們動手,就算燕王喜不敢殺了他們,但可以撤去三人的職位,而一旦撤去了三人的職位,燕王喜仍然會逼三人放血,因此除非三人馬上舉兵發動政變,殺了燕王喜,另立燕王,否則就只能老老實實的答應掏錢,支援燕王喜和高原講和。

  但現在三人,包括三人的家族,可都沒有發動政變的實力,一是時間太緊迫,政變可不是今天決定了,明天就可以玩的事情,三人根本就沒有任何發動政變的準備;二是兩敗之後,現在三人在朝中的威信大跌,就算發動政變,也很難得到大多數大臣的支持;三是現在武安軍就在城外,就是算三人發動政變成功,但一定會引發了薊京城內的混亂,很可能還是便易了武安軍,讓武安軍輕易的攻佔了薊京,而一擔讓武安軍佔領了薊京,三人的結果會更慘。

  因此三人經過了一番考慮之後,只能接受這個現實,無可奈何的答應了燕王喜的要求,三家平均分攤四千鎰黃金、四十萬石糧食。

  這三個人都服了軟,其他大臣自然也就都無話可說,講和就講和吧,反正自己也沒有什麼損失,萬一把燕王給惹急了,燕王喜再把自己也拉進去分攤一點黃金糧食,那可就虧大了。因此還是老實的贊同為好。

  見沒有大臣反對了,燕王喜也滿意的點了點頭,又命令太子丹明天一早再出城去面前高原,向他通告,燕國己經答應了他的條件,以免武安軍進攻薊京,同時又下令,開始準備黃金糧食。畢竟六千鎰黃金、六十萬石糧食可不是小數字,不是一二天就能湊齊的。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27 00:45

第218章 如約撤軍(一)

  燕國答覆的速度之外,也有些出乎高原的預想,因為他是昨天才和太子丹交談,並開出了自己的條件,給燕國君臣一天的時間考慮,按說今天才是燕國君臣考慮商議的時間,但太子丹就己經來到了武安軍的大營,告訴高原,燕國決定全盤接受高原的條件。

  其實燕國是否會接受自己提出的條件,高原心裡也沒有多少把握,但燕國居然比自己給出的時間更快的答覆,而且還全盤接受了自己的條件,當然讓高原又驚又喜。

  不過雖然燕國全盤接受條件,但這些條件的兌現,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由其是士兵的家屬,不僅把他們聚集起來需要時間,而且還要高原首先提交俘虜士兵的名單,家人,這樣燕國才能按名單交付家屬,另外黃金、糧食的交割,也不是在短期內就能交附完畢的。

  最後高原和太子丹商議決定,在三天之內,燕國首先將所有六千鎰黃金和第一批二十萬石糧食,交付給武安軍,並且以燕國的名義,向俘虜的燕兵下達詔書,表示燕國公室己經決定,將這些士兵以及他們的家屬都遷移到代郡定居,由高原統治。因為原來高原曾向燕軍的俘虜宣佈過,只要是和燕國講和成功,就會將他們全部釋放,讓他們回家,正是有這個希望,俘虜們才都安心受困,並沒有反抗。而現在要把他們遷移到代郡去,難保俘虜們不會鬧出什麼事來,因此由燕國來當這個惡人,向俘虜們表示,是燕國放棄了他們,而高原還可以趁機做好人,以安撫這些俘虜的人心,同時也可以讓這些燕兵安心的到代郡定居。

  而收到交付的黃金糧食之後,武安軍退到居庸塞駐守,並向燕國提交俘虜的士兵名單;燕國繼續向武安軍交付黃金糧食,並按照名單徵集士兵的家屬。一直到所有全部的黃金糧食人員都交付完畢之後,武安軍才將居庸塞交還給燕軍,並退到上穀郡境內。

  同時高原也向太子丹提出了警告,如果在此期內燕國產生反復,那麼下一次武安軍就決不會再和燕國和解,而是會直接攻佔薊京。

  兩人把交付的方式程式商議確定之後,太子丹才轉回薊京去交令。燕王喜對太孑丹的交涉也比較滿意,因為高原還是給了燕國一定的準備時間,並沒有對燕國過份的緊逼。也讓燕王喜大大鬆了一口氣。至於高原要求燕國向俘虜下詔書,在燕王喜看來,根本就不是什麼難事,不過就是動動手而己。

  當然燕王喜也清楚,如果讓燕國人知道自己下了這份詔書,肯定會遭到不少的指責,但這份詔書是下到武安軍裡,給俘虜聽的,燕國國內不會知道,而且這些俘虜以後就是代郡的百姓了,管他們怎麼看自己呢。因此燕王喜二話沒說,拿過了一個竹筒,刷刷幾筆,寫完了一份詔書,交給太孑丹。隨後燕王喜又下令,立刻從國庫中取出二千鎰黃金和二十萬石糧食,同時又命令弘高、騎劫、遼陽君三人,首先把黃金交納上來。

  而形勢發展到了這一步,弘高、騎劫、遼陽君也沒有別辦法,只好老老實實的湊齊了四千鎰黃金,交給燕王喜,同時又開始籌集糧食。

  於是在三天以後,太孑丹押送著第一批的黃金、糧食和詔書,來到了武安軍的大營中進行交割。

  收下了第一批物資,高原也十分高興,也如約撤軍,退回到居庸塞去駐守。其實居庸塞就是薊京西北的門戶,從居庸塞出發,一天就可以到達薊京,而且沿路基本無險可守,因此薊京仍然在武安軍的威脅之下,不過武安軍退到居庸塞,不在薊京城前駐紮,從燕國軍民的心理上來說,要感覺安全一些。

  隨後高原招集所有的燕軍俘虜,甴太子丹當眾宣讀了燕王喜的詔書。大致的內容是,由於燕兵沒有努力作戰,才導致大敗,被武安軍俘虜,是咎由自取,燕王喜決定,把這些燕兵都逐出燕國,不在為燕國之民,而家產田地全部都收為公室所有。

  等太孑丹讀完了詔書之後,俘虜們立刻就暴了棚,本來這些士兵心裡都充滿了希望,只有高原和燕國講和成功,那麼自己也就能夠被釋放回家,誰也沒有想到,燕國居然會把自己全部都驅逐出國,而且把自己的家產、田地全部都收為國有,因此有的人對天大哭不止,也有人憤怒的質問太子丹,還有少數人甚至要衝上來打太子丹,幸好是被武安軍的士兵給攔住。

  這時高原才出面裝好人,向俘虜們宣佈,自己願意收留他們,到代郡去安居,並且可以攜帶家屬,而且向他們保證,到了代郡之後,可以享受和代郡的百姓同樣的待遇,可以自己開墾土地,自行耕種,不會淪為奴隸。

  聽了高原的話之後,俘虜們的情緒也平息了不少,因為在第一戰的俘虜已經在武安軍裡待了一段時間,並沒有受到什麼虐待,毎天的口糧也基本能夠保障,因此俘虜們對武安軍也有一定的信任感,有一些俘虜甚至當場向高原拜謝,表示感激他能夠收留自己。第二戰的俘虜心裡雖然沒有底,但他們人數較少,而且見其他俘虜安定下來,也就沒有宣鬧下去,靜觀其變。

  高原對俘虜們也都以好言安慰,然後又下令,開始統計俘虜的名單,好向燕國交涉,把他們的家人也接來一起帶回代郡去安居。俘虜們聽了之後,也都紛紛踴躍報名,最大多數人連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的名單也都報了出來,讓武安軍的人員一一的記下來。

  太子丹在一邊看得不是滋味,明明是高原要把這些俘虜遷移到代郡去定居,現在反倒成了他來做好人,燕國到成了惡人,不過太孑丹也不得不承認,高原的手段確實十分高明,這樣一來這些俘虜也就死心塌地的跟著高原一起,到代郡去定居,可要比強迫他們搬遷要好得多了。可以想像,二三年之後,這批士兵在代郡安家置業,也就會徹底放棄了燕國。

  因為太子丹在武安軍裡住過幾天,也知道高原在代郡推行新法令,實際就是一次變法,因此也可以想像,在高原的治理之下,只要有一定的時間,代郡一定會慢慢的強盛起來,將來恢復趙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就算自己策劃的刺秦大計成功,秦國的威脅固然可以解除,但在燕國的身邊,仍然有一個強大的鄰邦,燕國還是難以得到平安。說到底還是燕國自身要強大起來,否則一切都沒有用。

  而太子丹又想想自己歸國己經有四五年的時間,本來在剛歸國時,自已還有勵精圖治、變法革新,使燕國強大起來的雄心,但僅僅只是剛剛向燕王喜提出來,連一個詳細的計畫都沒有,就遭到了燕國宗室、世族的強烈反對,就連燕王喜也嚴厲的禁止太子丹再提變法革新,因此太子丹的雄心也灰了大半,只剩下最後一點,就是策劃的刺秦大計。但代郡的例子就擺在眼前,燕國的敵人並不僅僅是秦國。

  但想在燕國推行變法,實在是太難了,受到的阻力也太大了,因此太子丹不禁又想到,高原曾勸他發動政變,掌握燕國的朝政大權,當時被自己拒絕,但在這個時候,太子丹也不由的生出,自己的決定是不是一個錯誤。

  太子丹在居庸塞住了一夜,也胡思亂想了一夜都沒有睡好,第二天一早,高原己經將統計出來的俘虜以及家人的名單交給太子丹。經過一夜的統計,前後兩戰武安軍一共俘虜了燕兵八萬四千五百二十七人,如果計算他們報出的家人名單,總計有四十五萬七千三百五十一人。因為都是用木簡記錄,因此也足足裝了兩大車。

  但看到太子丹,只見他兩眼黒圈,一臉憔悴,高原也有些意外,道:“太孑的臉色怎麼這麼難看?”

  太孑丹苦笑了一聲,道:“有勞武安君過問,姬丹昨夜想了一夜,因此沒有睡好。”其實雖然昨晚並沒有睡好,但太子丹也沒有想出一個能夠使燕國強大的清晰方案,現在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先把刺秦大計完成,再慢慢想辦法來使燕國的宗室、世族接受變法革新的主張。至少在短時間內,高原不會有滅亡燕國的打算。

  而高原還以為太孑丹是因為自己提出的條件太苛刻了,才讓太孑丹一夜都沒有睡好,因此心裡多少也有些過意不去,但高原也不可能對燕國做出讓步,畢竟這是兩國之間的博弈,不能講私人感情,只好道:“還請太子好好保重身體,日後燕國還需要太子。”

  太子丹向高原施了一禮,道:“多謝武安君關心,姬丹先告辭了。”說完之後,太孑丹帶著名單,離開了居庯塞,返回薊京去覆命。
王烏鴉 發表於 2018-11-27 00:46

第219章 如約撤軍(二)

  就在太子丹離開之後,高原也收到了代郡發來的消息,知道在代郡發生了豪強叛亂,不過幸好自已在代郡做好了足夠的準備,因此這一次叛亂立刻就被平息下來,並沒有造成什麼動盪。

  其實高原對豪強叛亂也早有預料,因為在自己還沒有出兵的時候,代郡的豪強們就己經在暗中活動,自己一離開代郡,他們肯定是不會錯過這個機會,因此自己把李瑛鴻留在代郡坐鎮,是多麼正確的事情,只有李瑛鴻在代郡坐守,才能這麼容易的平息這一場叛亂。

  不過豪強叛亂的規模,還是有些超出了高原的預想,代郡一共才多大的地方,一共才多少人口,一次出動了三十七名豪強,一萬五千左右的人,以說代郡地區的所有大豪強全部都出動了。但這樣也好,這一下子就把代郡的豪強勢力一掃而空,以後到也不用擔心豪強們再鬧出什麼大事來。

  但這一份消息還是給了高原一個警告,在這個時代,地方豪強勢力確實有很大的活動能量,自己還真的不能輕視了他們。現在自己離開代郡己經過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而對燕國的戰鬥己經取得完勝,燕國也承認了失敗,並且也答應了高原開出的所有條件,因此自己也可以考慮返回代郡去,而這裡剩下的事情,交給司馬尚處置就行了。

  因為想等燕國把所有的黃金、糧食、人口都交付完畢,至少也三四個月的時間,高原當然沒有必要一直守在這裡。而且現在武安軍己經佔領了居庸塞,可以說是扼住了燕國的咽喉,司馬尚完全可以在這裡坐鎮,一直到燕國把所有的東西完全交付完畢。另外燕國賠償的第一批糧食、黃金,加上前面兩戰中所繳獲的物資,已經及其豐富了,也需要先運送一批回去。

  因此高原也招集司馬尚、黃崇、杜義等人商議,眾人也都認為,現在確實可以逐步的撤軍了,而且高原沒有必要在這樣留守耗時間。於是高原也做出了安排,自己帶領武安軍團返回代郡,而黃崇也帶領一部份人馬退回到上穀郡駐守,這兩路人馬撤離之後,在居庸塞留守的兵力大約有四萬多人,其莫居庸塞易守難攻,四萬軍隊駐守居庸塞綽綽有餘,但需要給燕國保持必要的壓力。另外高原還留下淩風帶領一百名特戰隊的士兵,説明司馬尚打探消息。而雲瑤、姜桓武等人都隨高原返回代郡。

  而隨同高原一齊撤走的,還有全部的六千鎰黃金,三十萬石糧食,另外還有大量的盔甲武器等物。好在是這一次戰鬥,還繳獲了大輛的戰車、車輛、馬匹、牛羊牲口,因此也有足夠的運載工具,但儘管如此,也足足裝了二千余車,另外還有六千余匹馬牛牲口背馱。

  僅僅就是準備裝車,打包就花了十餘天的時間,而這時燕國也將第一批的士兵家眷都送來了,約有十五萬人。原來這一批家眷都是薊京附近的百姓,比較好集中,關建是這一批百姓擁有的田產約有一百二十余萬畝,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財產,燕王喜急於將這些田地都占為公室所用,因此也急急的將這些百姓都趕走,把田產收為己有。

  這樣一來,大約有三萬俘虜可以和自己的家人團聚,因此高原也決定,再等三天,把這一批燕國的百姓組織起來,一起帶回代郡去。

  高原把燕兵分散,和他們的家編在一起,然後給每個家庭發放一件帳篷,讓他們同行上路,這樣一家人在一起,燕兵在路上也能照顧家人,也能安心的上路出發。而且也能表示高原對這些燕兵的信任。其實高原並不擔心這些燕兵會在中途跑掉,因為高原雖然把燕兵分散了,但糧食卻是由武安軍統一管理,毎天有專人做飯發放,而且所有的燕兵都是攜家帶口,有老有小,你叫他們怎麼跑。

  把人員都組織好之後,高原這才下令,起程上路,返回代郡。

  因為帶著十幾萬人口,有一大半都是老弱婦幼,因此每天走得很慢,有時一天連三十裡都走不到,好在是現在也沒有別的事情,而且還帶著足夠的糧食,可以慢慢的走。

  結果一連走了十五六天,一行大隊才到達代郡,而李瑛鴻早就收到了通告,知道這次高原帶回來了十幾萬燕國的人口。因此也做好迎接的準備,給燕國的百姓劃定了居住的地方,並且還準備好了大量的住所、田地,可以讓這些百姓馬上入住,並且開始耕種。

  原來這時離叛亂平息已經過去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因為叛亂持序的時間並不長,因此對代郡的秩序也並沒有造成什麼影響,幾天之後,代郡城內的一切就都恢復了正常。

  不過叛亂大軍雖然被全殲了,三十七名豪強或死或抓,但事情可還沒有完,因為所有命豪強還有不少的家屬、親友、家奴等等,因此就在叛亂結束之後的第二天,李瑛鴻就派出一萬五千軍隊,分成八支,分別去抓抻豪強的家屬親友家奴,以及沒收豪強的田產財物。

  清剿行動本身到並沒有遇到什麼阻礙,畢竟現在豪強己經沒有什麼抵抗之力了,但麻煩卻出現在代郡政權內部,原來代郡推行新法令,要求豪強拆籍分戶,有一大半豪強都完成了拆籍分戶,對財產和田地進行了分割,也有一小部份豪強並沒有完成拆籍分戶,因為高原留給豪強們一定的緩衝時間。

  沒有完成拆籍分戶的豪強當然是全家被抓,財產、田地查封沒收,但麻煩就出在那些完成了拆籍分戶的豪強,因為拆分出的戶籍人員,有相當一部份人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參與,或是沒有直接參與叛亂的行動,那麼該不該抓捕他們,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從法律的角度說,拆籍分戶之後,獨立戶籍之後的人和原先的豪強就不算是一家人,沒有任何的關糸,而且高原的新法令中,並沒有連坐法,因此只要是沒有參與叛亂的人,就不應該被抓捕。但在血緣上,他們卻是絕對的親屬關係,有不少人的關係還非常近,兄弟、父子、叔侄等等都有,從中國的傳統習慣上說,這就算是一家人。而且在這個時代、國家、民族的觀念還非常弱,最主要的是血緣、宗族關係。因此從實際上來說,這些豪強的親人,確實都是潛在的敵人。

  申慎就堅持前一種主張,因為申慎是法家學者,而法家最重要宗旨有兩條,一是隨勢而變,不拘泥于先王之法;二是依法治國,一切依法行事,不以習慣、或個人的意志改變。因此儘管申慎也不是不知道,這些豪強的親人,都有可能是潛在的敵人,但如果無法可依,也不能隨意的抓捕。

  而也有人認為,留著這一群人,早晚都是後患,管他有法沒法,抓起來再說。不過申慎是目前代郡是最高行政官員之一,他的意見當然有相當的份量。而另二位主要的行政官員甯戚和耿忠,雖然沒有表態,但其實是持後一種態度。只不過兩人為人持重,並沒有輕易的表達出來。

  當然,最終的決定者還是李瑛鴻,經過了仔細的思考,儘管高原並沒有明確表示對那一家學說的偏愛,但以李瑛鴻對高原的瞭解,高原對法家學說更為傾向一些。因此李瑛鴻最終還是決定,採納申慎的意見,只要是查明確實沒有參與叛亂的人員,就不予追究。

  另外李瑛鴻也想明白了,從豪強之家獨立戶籍之後的這一批人絕大多數都沒有分到多少財富,頂多只能算是一個小康之家,連小豪強都沒有幾個,連大豪強都被打下去了,這些人又能翻得起什麼大浪來。

  對李瑛鴻的決定,申慎當然是舉雙手支持,而甯戚和耿忠也沒有反對,因此在抓捕豪強的家屬時,終於還是放過這些人,使他們沒有受到無妄之災。

  但這一批人畢竟只是少數,隨著豪強的家屬、同黨被抓捕起來之後,一共抓捕了二萬五千餘人,另外當然也查抄到了大批的財物、黃金、糧食和田產。

  但現在代郡一共才九十多萬人口,一下孑抓捕了近百分之三的人口,要不是釆納了申慎的意見,恐怕抓捕的人還要更多。但怎樣發落這些人,李瑛鴻也有些不知所措,不知該怎樣處理。而這樣重大的事情,甯戚、耿忠、申慎也都不敢輕率的下決定。

  另外,查抄豪強的家產,一共沒收了的田產達一百二十余萬畝,雖然其中有一部傷是豪強租給別的農耕種,但大多數都是豪強用自己的家奴耕種,但大部份的豪強家奴都參與了叛亂,就是沒參與叛亂的家奴也算豪強的家人被抓起來了,差不多有八九十萬畝田地都無人耕種,因此眼看著就要荒無了。

  正好這時高原得勝歸來,而且還帶回來了十幾萬燕國的百姓,其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占到了近一半,正好可以補上這個缺口,而且連房屋都是現成的,只要是人一回來就可以入住了。因此李瑛鴻又命人準備了足夠的農俱,只能高原一回來,就馬上把燕國人分配下去,繼續耕種田地,保證今年的收成。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王烏鴉

LV:16 版主

追蹤
  • 2090

    主題

  • 219146

    回文

  • 88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