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上墳
第二天一早,王一元,肖曉曉,小田,姐姐和大姑一行各自提了清明準備的“清明吊子”、三牲、鞭炮、紙錢、香燭等各式祭品,就去給自己父母清明節掃墓。
掃墓在老家也叫做上墳。在農村,一般一塊墓地有很多的墳墓,當然了,裡面的逝者基本上都是自己村子的,更多的是不出五服的本家。
這裡就是一片古老的公共墓地,也是王家祖上一塊比較集中的墳地。王一元的爺爺奶奶,還有父親母親,甚至還有更長的長輩,都長眠在了這裡。
所以上墳燒紙的時候,王一元不能單單給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燒紙祭拜,相鄰的墳墓也要去燒幾張紙錢表示尊敬,畢竟都是自己先人的鄰居。
當然他也知道,這些本家祖先的墳墓,他要是不過去燒紙祭祀,回去後就要被親戚們戳脊樑骨痛說和指責的。
還沒上山,在山道的路邊、山坡處停放了三三兩兩的摩托車。這些顯然是早起的村民,趕早來到山上,給過世的祖先故人“上墳”,“插青”。
家鄉的習俗,對過世的祖先故人,每年有兩次“上墳”。一是除夕早晨或者除夕之前,去墳地上墳,請祖先故人回家一起團年;二是清明節或節氣之前去上墳,叫“插青”,在墳地掛上“清明吊子”。
正是清明節期間,墓地上長短不一的紙幡,掛在墳頭枝上。滿墳山的清明吊子,在墳山上纓絡流蘇般的延伸開去,在微風中飄飄蕩蕩,或有黃白紙菊在飛花零葉中閃爍。
在這種奇怪的感覺中,王一元彷彿聽到有一種聲音在提醒著他:該給父母上墳了,該到他們老人家的門前去拜拜了。
上墳的人很多。這些人王一元都認識,但是都基本上都不大聲說話,只是互相默默的點頭打招呼。
一行人來到父母的墳前。這是一座長錐形的荒草堆,枯黃的雜草之間已經是新綠氾濫。前幾年立的石碑有些斑駁,碑面上的刻字顏色已不是很鮮豔,但還是可以清晰的看見,王一元,弟弟姐姐及孫輩的名字依次排列在碑面上。
望著青灰色的石碑,王一元頓時有一種肅穆之感。這些碑面上的刻字,像是在無聲地表述著兒孫輩的敬意和懷念。
他隨手撥拉開拜台上的有些潮濕的枯草,蜷身下去,開始清理被雜草掩埋的墳洞口,先燃上兩根蠟燭,點上三柱線香。
姐姐招呼小田,肖曉曉她倆開始清理墓地周圍的雜草,清理墓碑,把墳墓打掃乾淨。
按照老一輩傳下來的說法,修整墳頭草木事關家族成員風水、身體健康和氣運。一個乾淨、整潔的墳頭有利於順遂安康,不會生出旁枝末節的一些事。
在農村,一般人上墳是要帶上鐵鍬的。老家的習俗,清明掃墓的季節,不管後人身在何處,總會為了先人前往墓地祭拜,以解思念之情。除了滿懷虔誠之心外,上墳時不少人往往會在墳墓上增添一些新土。添新土的意思是為祖先修補房屋,以防墳頭土薄,影響祖業根基。
王一元也想著在墳上添一些泥土。
姐姐說道,培土,怎麼添都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三下就行了。這三下的土必須要撒到父母的墳墓上,不能拍下去或者扣下去。扣和拍都是對父母的大不敬,也是不孝順的。
當然,上墳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在墳前插“清明吊子”。
掛“清明吊子”是王一元老家獨特的人文風俗。“清明吊子”是由招魂紙幡演變而來,緣於踏青插柳習俗。這種“清明吊子”以竹篾編扎,綴上紙花和紙花環,花團錦簇,綵帶飄飄。
王一元記得以前的做法,就是簡單的用白紙剪成的紙串。“清明吊子”所表達的意思就是說,一座墳頭清明是否掛青,是一個家族是否後繼有人、興旺發達、父慈子孝的標誌。
現在人們對“清明吊子”則進行了創新,就像現在姐姐買回來的這樣,不再掛那種長長的幡紙條,而是換上了各種顏色的串花,稱之為“清明吊花”,表示百花齊放的意思。
“清明吊子”分掛吊和插吊二種,可掛於樹枝,也可插於地面。它們就這樣掛在墳前,用以招魂,俗稱掛青。
一個墳頭上“掛青”越多,說明墓主家族人丁越旺。表達對死者的懷念和祈求先人亡靈庇佑。
姐姐說道,現在不比以前,經濟發達了,“清明吊子”也是跟著改變和進步了。不能像以前一樣還只掛一種顏色,那樣會是孤孤單單的。
她說,最好是在父母的墳前擺放一些鮮花或花圈,只是因為我們時間實在倉促,這次確實是來不及準備了。
王一元跪在地上,用毛筆蘸著紅漆,一筆一劃的把墓碑上的父母名號,特意描紅和加深顏色。一邊唸唸有詞,嘴裡碎碎念道,後人銘記父母的名號,當酬當報父母的功德,我們一定長存於心中。同時,心中也祈求父母保庇兒孫們平安如意。
姐姐將祭祀的食物和用品擺放在一個竹製的匾內。王一元“掛青”後,把帶來一疊滴有雞血的黃紙,用草皮壓在墳上,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開始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
打開酒瓶蓋子,王一元往三個杯子裡倒滿酒,又拿起酒瓶向地上灑了一些。接著他蹲下身,虔誠地將要給父母燒的錢紙放在檯子下面的瓦盆子裡,用火柴點燃。
王一元撥動著火焰,便在口中念叨:“爹爹,姆媽,姐姐,我和曉曉,小田,還有孫輩們來給您上墳了!給您送點錢,你們可要存好,不要還是省著,該花就花,啊……”
一邊哽咽的說道,王一元一邊帶頭磕頭作揖,姐姐她們也學著他的樣子,給父母的墳頭磕頭作揖,在父母的墳前跪拜。
鞭炮點燃。頓時電光火石間,清脆的一聲聲脆響,猛烈的迴蕩在了山野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