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 水滸逐鹿傳 作者︰任鳥飛 (已完結)

 
q781009 2019-7-6 16:36:34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05 75232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1:18
第四百五十四章 哭師(求訂閱!)

    “和詵傳回來消息說,燕京混亂不堪,燕民人心惶惶,燕京漢民都渴望回歸我大宋的懷抱,所以,只要大軍北上壓境,燕京百姓定會簞食壺漿,夾道相迎,收復燕京故地就在今朝……朕決定,由童太師掛帥,大軍北上巡邊!”

    北伐收復燕京一事終於定下。

    王黼隨後也表態說:“太師儘管率軍北行,各項軍需,某願盡死力相助!”

    輪到童貫,道:“微臣必將竭盡全力為官家收復燕京!”

    出征會議開完,其他人都散去了之後,王黼突然對趙佶道:“如今天下精兵盡歸童太師節制,似有不妥。”

    王黼的話,讓趙佶警惕之心立生!

    趙佶嘴上沒說什麼,只是在心裡非常感謝王黼的提醒。

    沉吟了一會之後,趙佶道:“朕對童太師是很放心的,正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過,童太師畢竟已六十八歲高齡,確實應該給他安排一個助手,嗯……你看誰比較合適?”

    王黼其實早就想好了人選,道:“在微臣看來,蔡節度擔任宣撫副使最合適。”王黼知道,蔡攸是趙佶最信任的人,所以順趙佶之意推薦蔡攸。

    深入揣摩趙佶的心裡,並及時提出建議,這是王黼能快速得到提升的秘訣之一。

    趙佶與蔡攸不僅是君臣關係,還是好友,能一起嫖……能一起幹壞事的好友,私下裡二人時常不拘君臣之禮。

    二人好到了甚麼程度?

    好到,趙佶時不常的就在宮中開設曲宴招待蔡攸(也包括王黼和李邦彥)。

    所謂曲宴,就是皇上舉行的私人宴會,是皇上的一種休閒娛樂方式,這不是趙佶的創舉,應該算是北宋皇宮裡的一種傳統,參加者一般都是皇室成員和近臣密僚,他們常在酒席上賦詩、賞花、演戲、歌舞等等。

    就連蔡攸的妻子宋氏,進出皇宮,就像在自己家一樣,很是隨便。

    王黼提議讓蔡攸去給童貫擔任副手,替他看著童貫,正中趙佶的心思。

    於是,趙佶下詔書任命少保、鎮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蔡攸,為河東、河北宣撫副使。

    蔡攸從未擔任過軍職,因此對於此次任命有些興奮,又有些不安!

    蔡攸來到崇政殿,對趙佶說:“臣去河北邊防,不知該如何行使職務,還需官家明示。”

    趙佶道:“童貫年老昏耄,行為時有乖謬,真相常常隱匿不聞,一旦邊事有變,朝廷害莫大焉。卿是朕所依靠之臣,無人能比,所以,卿名義上為副宣撫使,實際上可行監軍之職,但軍旅之事,卿不必參與,只專任民事,以及監察童貫之所為。”

    蔡攸恍然大悟,道:“官家請放心,臣必定會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見蔡攸明白了他的意思,趙佶笑道:“不知愛卿想要些甚麼封賞?”

    蔡攸左右看看,突然看見趙佶身邊有兩位婀娜多姿的美女,便指著她們對趙佶說:“臣功成歸來之時,請把她們獎賞給我。”

    趙佶聽罷,哈哈一笑,一點都沒有怪罪蔡攸,可見他對蔡攸的寵溺。

    蔡京聞聽蔡攸被趙佶任命為河東、河北副宣撫使,急忙進宮勸阻說:“北伐大事,微臣都不敢勝任,自甘閒退,蔡攸無知懵懂之輩,讓其掛帥,豈不誤了官家恢弘大志?”

    趙佶笑道:“蔡太師過慮了,蔡攸很聰明,是朕的肱骨之臣,到邊界磨礪一下,對他是有好處的,將來朕對他還要委以重任。”

    蔡京聽罷,跪地道:“臣求倣傚擴母,請官家赦臣無罪。”

    擴母,即趙括之母。

    春秋時期,趙括之母聽說趙王要讓她兒子趙括帶兵作戰,立刻上書勸諫說,不能讓趙擴擔任大將。

    趙王不聽,擴母便上殿對趙王說:“將來他如果闖下大禍,求大王別怪罪於我。”

    趙佶怎麼會不明白蔡京這是怕蔡攸出征失敗連累他?

    其實,趙佶也知道蔡攸並不是將帥之才,但用蔡攸秘密做監軍,趙佶估計蔡攸還是能夠勝任的。

    但趙佶不能將此事告訴蔡京,所以只是一笑了之。

    伺候了趙佶幾十年的蔡京,見此,心知再說甚麼都已經沒用了,便主動告退。

    回到家中,蔡京作詩一首:

    老懶身心不自由,封書寄與淚橫流。百年信誓當深念,三伏征途曷少休。目送旌旗如昨夢,心存關塞起新愁。緇衣堂上清風滿,早早歸來醉一甌。

    趙佶聽說了這首詩之後,讓內侍將蔡京請來。

    蔡京接到聖旨後很是納悶,他猜不出趙佶要對他說什麼?

    但蔡京隱隱猜測,很可能跟出兵北伐收復燕京有關。

    對於收復燕京,蔡京以前是支持的,甚至還很積極。

    可是後來蔡京的態度發生了轉變。

    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政治家,蔡京已經察覺到了大宋軍政的**不堪,進而擔心,如果此時發生戰爭,勝敗難說。

    在這基礎之上,蔡京曾多次勸趙佶放棄收復燕京之夢。

    但趙佶不以為然,而且趙佶覺得,蔡京的膽子變得越來越小,已經沒有一個宰相的氣魄,所以才令蔡京致仕,讓年輕有幹勁的王黼接班。

    蔡京來了之後,趙佶道:“當年太師一再勸朕收復青唐,結果一出兵就把青唐給收復了,現在太師怎麼變得縮手縮腳?”

    蔡京道:“不是老臣變得膽小,而是形勢不同,如果當年也是今天這樣的形勢,老臣也不會主張收復青唐的。”

    聽了這話,趙佶的臉上有些掛不住了,道:“你寫給蔡副宣撫的送別詩,朕已看過。朕以為,“三伏征途”不如改為“六月王師”,你以為怎樣?”

    得說,趙佶的涵養真不錯。

    要知道,蔡京這首詩可是有非常強的反戰之意。

    可趙佶並沒有怪罪蔡京,至少表面上沒有怪罪蔡京,還幫蔡京改了詩。

    蔡京悶悶不樂地回到家中。

    回家之後,蔡京的心情很沉重,邊在庭院裡走來走去,邊淚眼婆娑。

    這時,蔡京最喜歡的一個名叫小桃紅的歌姬跑過來,攙著蔡京的胳膊,問:“太師,您這是怎麼啦?”

    蔡京停住腳步,然後仰望天空,說道:“吾在哭師。”

    哭師的典故出自春秋時期的秦國老臣蹇叔。

    秦穆公不聽蹇叔勸阻,執意要出兵進攻鄭國,蹇叔預料秦軍將一去不回,於是哭送秦軍,結果秦軍果然在崤山遭到晉軍伏擊,全軍覆滅。

    ……u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1:19
第四百五十五章 西軍(求訂閱!)

    對於北伐收復燕京,种師道很不贊同,甚至很牴觸。

    他重申自己的觀點,“先挑起戰爭不可勝。”、“今日之舉,譬如強盜入鄰家,我們不能救,反而又趁火打劫,與強盜分贓,怎麼可以呢?”……

    為了說服趙佶放棄北伐,种師道甚至讓他的老搭檔西軍總參謀長趙隆前往東京汴梁,企圖說服趙佶、王黼、童貫。

    然並卵。

    這一切全都是徒勞。

    馬擴之父西軍出身的馬政,早早就被趙佶派來渭州西軍統帥部傳達動員令。

    在那之後,在旬日以內,趙佶又連續發出七道金牌,傳達了同樣的命令,而且語氣一次比一次嚴厲,最後一道中甚至有“屆期大軍不能開抵雄州,貽誤戎機,惟都統制种師道是問”之類的話。

    金牌,也叫御前金字木牌,只有在傳遞十萬火急的軍報時,才能應用,一晝夜之間要走六百里,使人手捧金字紅牌,每過一個驛站,就要換匹好馬,疾馳而過,勢如電光。

    朝廷在旬日之內連發七道,趙佶急於用兵的心情,可想而知。

    對此,儘管不願,可种師道也不敢怠慢,急忙作了調兵遣將、緊急動員的部署。

    曾經有二三十萬之眾的西軍,如今其實只剩下了十一萬。

    有人可能會問,那近二十萬西軍哪去了?

    前些年,童貫一直在對西夏用兵,自然有些死傷,僅統安城一戰,西軍就死傷了數萬,加上民從和役夫,死難者近十萬。

    兩年前,童貫征討田虎、王慶、方臘,從西軍中,主要是環慶軍和延軍兩路,抽調出來了十五萬大軍。

    兩年的征戰,讓這十五萬大軍死傷了大半。

    剩下的,在鎮壓了方臘起義以後,除了一小部分番兵(主要是折家軍)回到西北以外,其餘的都留駐在京西北路,也就是淮寧府(或稱陳州府),再也沒有回到西北來。

    西軍能征善戰沒有錯,但西軍也有一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極度排外,甚至到了皇帝派去的人都融入不了其中,很有些聽調不聽宣的意思。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宋朝一貫對武將的態度,讓西軍將士很不信任朝廷。

    比如,宋朝重文輕武,總讓一群不懂打仗的文臣來指揮他們這些懂打仗的武將。

    再比如,西軍向來家族傳承,父傳子,子傳孫,軍隊就是西軍將士們的家、就是西軍將士們的命,怎麼能將家和命交給他們不信任的外人?

    等等……

    總之,朝廷不信西軍,西軍也不信朝廷。

    進而就導致了,西軍有點聽調但不聽宣的意思。

    對於這種事,哪個皇帝都是難以忍受的。

    可宋朝偏偏還得用西軍防禦西夏,而且還得用西軍到處滅火。

    所以,西軍和宋朝朝廷的這種關係,就慢慢的延續了下來。

    不過這種關係雖然能延續,但並不代表皇帝不想解決。

    恰巧趕上童貫抽調了一半西軍去剿田虎、王慶、方臘,又趕上這半支西軍的統帥劉延慶是西軍之中少有的“叛徒”,願意聽從趙佶和童貫的擺佈。

    於是,這部分西軍被趙佶重新命名勝捷軍。

    勝捷軍在名義上還是屬於西軍統帥部節制,朝廷並沒有明文規定把勝捷軍從西軍的建制中分割開來。

    但勝捷軍已另行取得“勝捷軍”的番號。

    而且,與西軍不同的是,勝捷軍的給養和軍餉全都由樞密院直接撥發,在待遇上比西軍本部的各軍都要優厚得多。

    而勝捷軍的統領是劉延慶的長子劉光國、辛興宗的兄弟辛永宗、王稟等童貫的絕對親信。

    另外,勝捷軍再也沒有回到西北,而是直接開赴到淮寧府休整。

    總之,朝廷將勝捷軍和西軍徹底隔絕開了,西軍大眾也不願承認那些原本屬於環慶軍和延軍的西軍還是西軍。

    朝廷明令,勝捷軍也要隨大軍北伐。

    考慮到勝捷軍原來是劉延慶麾下的部隊,种師道便命劉延慶的二兒子劉光世帶著軍令前往淮寧府,督促這支軍隊作為第一撥也就是前軍,首先開赴前線,不得有誤。

    又考慮到勝捷軍的戰鬥力較差、紀律鬆弛,种師道並沒有將選鋒軍(先鋒)的重任相畀,而把它交給了西軍的著名勇將楊可世,讓楊可世率領全軍精銳的涇原路主力一萬五千人作為選鋒軍,火速出發。

    朝廷歷次下達的動員令中,根據趙佶的指示,都有“與河北軍易防,全師以出”一句話。

    但河北軍其實早已經名存實亡,並無多少軍隊可以開來易防,來了的也都不中用。

    因此,西軍要是真的“全師以出”,那可就是把國防當做兒戲了。

    而且,宋國還要將李衍鎖在雲地,僅靠調來的那點早已經不會打仗了的河北禁軍,怎麼可能做到?

    所以,种師道毅然作出決定,讓熙河路經略使姚古統率各軍區酌留的部隊共三萬人留守,全面負責西北的防務,同時也給西軍留下點種子,畢竟,這是國戰,誰又敢保證他們這些出征之人一定還能回來?

    姚古本來就懶著出動,又不願意受种師道節制,這一決定,完全符合他的心願。

    倒是姚古的兒子姚平仲一向以勇銳自任,堅決要求去前線作戰。

    种師道滿足了姚平仲的要求,讓他率領熙河軍一萬人趕赴河北。

    熙河路距離河北最遠,种師道估計這撥人馬要最後才能到達前線,因此,种師道把它作為後軍,給了他接應全軍的任務,實際上是想讓熙河軍做全軍的總預備隊。

    种師中率領所部秦鳳軍,劉延慶率領其餘的環慶軍和廷軍分別作為左、右兩軍,比楊可世晚些出發。

    种師道自己帶領統帥部和餘下來的涇原軍作為中軍。

    考慮到大軍出發了之後,糧草輜重以及其他軍需物資的供應與補充勢必要和朝廷及地方上的轉運部門打交道,种師道特意委派了童貫的親戚王淵和童貫的愛將辛企宗為護糧將名為護糧,實際上,种師道是要利用他們跟童貫的關係,使全軍的軍需供應得到保證。

    由於出征日期過於匆促,從而產生了各式各樣的實際困難,導致將士們怨聲載道。

    又由於某些命令下得不當,有的相互牴觸,有的前後矛盾,從而造成某些人或某些部隊之間衝突不斷。

    總之,是出師不利,大多數將士都帶著消極甚至是牴觸的情緒。

    說白了,西軍在西北待得太久太久太久了,他們已經將這片土地當成了他們的家,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這裡有他們的家小、有他們的眷戀,因此,在這裡怎麼打都行,死也行,只要不出去就好,再加上有環慶軍和延軍出去之後就再也回不來的例子在,所以他們跟這支軍隊的統帥种師道一樣不願意去河北打仗。

    儘管如此,這支軍隊節制有素的紀律還是把各種消極因素統統都克服了,接到种師道的命令之後,各部隊盡快做好了出征的準備,並且一般都能夠按照命令中規定得十分匆促的日程準時向前線出發。

    已經沉寂了三年之久的八萬西軍,帶著對西北深深的眷戀,穿過廣闊無垠的西北原野,穿過山區,向河北前線聚集……

    ……u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1:20
第四百五十六章 忠心不改(求訂閱!)

    …

    徵了方臘,又隨大軍掃除了其餘方臘義軍之後,宋江請來得道高僧,為秦明等死去的兄弟超度。

    數日後,宋江接到軍令,隨統制辛興宗回京。

    路過杭州城時,宋江本欲接穆弘、孔明等人一同回京,不想卻得了他們皆重病不治的噩耗。

    想起穆弘和孔明對自己的恩義,宋江放生痛哭,一度昏闕過去。

    照顧患病的穆弘、孔明等人的穆春,不願為官,因此,辭別了宋江,返回揭陽鎮,從此做了良民。

    祭拜過穆弘、孔明等人,又去看了看董平等一眾先死的兄弟,宋江帶大軍繼續返回東京。

    回到了京師之後,宋江按照辛興宗的軍令,率領本部兵馬屯駐於陳橋驛,等候聖旨。

    征田虎,征王慶,征方臘,宋江所部都立有大功,又因此死傷了一百多位將領。

    而且,經過這一年多的磨練,宋江已經懂了官場上的潛規則,從童貫,到辛興宗,再到其他的頭頭腦腦,都打點得很好。

    所以,這次回到東京了之後,童貫照實將宋江等人的功勞報了上去。

    可惜!

    童貫回來不久,就致仕了。

    因為童貫致仕,童貫的一眾心腹如辛興宗也都跟著失勢了。

    而宋江一夥也因此受到了連累。

    當然,這只是一方面。

    更主要還是因為宋江的出身。

    經歷了田虎、王慶、方臘之禍,以及李衍這至今都還未徹底解決的匪患,趙佶對於寇匪出身的人深惡痛絕。

    再加上,宋江的形象不好,黑不溜秋的,還是一個跛子,向來喜愛美好人物的趙佶,看著宋江就煩。

    進而就導致,哪怕童貫照實上報了宋江等將的勞苦,趙佶還是只加宋江為“保義郎”,帶御器械,正受“皇城使”,也就是七品武官,吳用等倖存梁山將領都加封為“正將軍”和“偏將軍”。

    按說,七品武官其實已經不低了,岳飛打了不少勝仗斷斷續續當了五年兵也才得到了一個七品武官。

    當然,要從宋江帶了兩萬多人來投以及所立之功和所死兄弟數量上來看,只給宋江一個七品武官,太過刻薄了,關鍵是沒給吳用等人升賞。

    因此,封賞一下來,梁山一夥還剩的將領不免義憤填膺,李逵更是嚷嚷道:“哥哥,這小官當得好生無趣,當初咱們在山上,不受一個氣,卻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討得招安了,圖惹煩惱,放著還有些兄弟在這裡,咱們再找個山頭快活,如何?”

    宋江罵道:“這黑禽獸又來無禮!如今做了國家臣子,都是朝廷良臣,你這不省得道理,反心尚兀自未除!”

    李逵又道:“哥哥不聽我說,明朝有的氣受哩!”

    次日,李逵想約幾個兄弟去東京城裡耍耍。

    可他們還未出營,就有令旨傳來:“但凡一應出征官員將軍頭目,許於城外下營屯紮,聽候調遣;非奉上司明文呼喚,不許擅自入城!如違,定依軍令擬罪施行。”

    宋江聽聞,再添愁悶,眾將得知,亦皆焦躁,盡有反心,只礙宋江一個。

    且說當初跟宋江一塊結義倖存的幾個鹽山等山的老兄弟,當夜就將吳用請了去。

    吳用一到,見施威、狄雷、秦會、趙富、范天喜、戴全、張魁,赫連進明等人俱在。

    狄雷道:“俺們滅田虎,平王慶,如今又剿滅了方臘,哥哥卻只得了個‘皇城使’做,又未曾升賞我等眾人,如今倒出明令來禁約我等,不許我等入城,想那昏君奷臣定是想拆散我們弟兄,簡直豈有此理,咱們不如就這裡殺將起來,把東京劫掠一空,再找個好地方落草逍遙。”

    施威道:“此事若跟哥哥說,哥哥定然不肯,今請軍師做個主,我等但聽號令。”

    吳用道:“自古蛇無頭而不行,我如何敢自做主張……哥哥若無此意,你們要反,也反不出去,旁得不說,咱們誰能調動二龍大軍?”

    見吳用不肯帶頭,施威等人失望不已!

    他們確實調不動二龍軍,這才想請威望和能力僅次於宋江的吳用來帶這個頭。

    可惜吳用不肯當這個頭。

    告別了施威等人,吳用來找宋江,道:“咱們在二龍山時,千自由,萬自在,眾弟兄皆快活,自從受了招安,與國家出力,為國家臣子,不想倒受了拘束,還不能得到任用,兄弟們都已有怨心。”

    宋江聽了大驚,道:“莫不是誰說了甚麼?”

    吳用道:“這是人知常情,古人云:‘富與貴人之所欲;貧與賤,人之所惡。’,打了小兩年,兄弟們戰死了十之**,哥哥只受了個皇城使,他們皆未曾得到升賞,怎能無復反之心?”

    宋江道:“若是弟兄們有異心,我當死於九泉,忠心不改!”

    次日早起,宋江會集諸將,商議軍機。

    大小人等都來到帳前。

    宋江道:“俺是鄆城小吏出身,又曾犯過大罪,全賴你等眾弟兄扶持,尊我為頭目,今日才能得為臣子。自古有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朝廷明令禁治,我等無故不得入城,也有其理,我等鹵莽軍漢頗多,愛惹是生非,一旦觸及王法,必然以法治罪,壞了聲名,如今不許我等入城去,倒是幸事……你們若嫌拘束,但有異心,當先斬我宋江之首級,然後你們自去行事,不然,吾亦無顏居世,必當自刎而死,以示忠義!”

    眾人聽了宋江之言,俱各垂淚設誓而散。

    有詩為證:

    誰向西周懷好音,公明忠義不移心。

    當時羞殺秦長腳,身在南朝心在金。

    自此之後,宋江等人無事也不入城,每日只在陳橋驛打混。

    數月之後,宋江接到辛興宗軍令:準備北上雄州,收復燕京故土。

    宋江興奮不已,對左右說:“我等盡忠報國之日不遠矣!”

    隨後下令:大軍準備出征!

    宋江一夥下枯樹山時,有兵二萬餘,戰將一百零八名。

    征田虎,征王慶,征方臘,大大小小數十戰下來,如今只存,兵不足五千,戰將一十八人。

    這一十八人都是誰?

    他們分別是,宋江,吳用,李逵,戴宗,黃信,丘小乙,王道人,施威、狄雷、秦會、趙富、范天喜、戴全、張魁,赫連進明,潘迅,胡邁,以及宋江從頭目中提拔的一個名叫“閻奇”的好漢。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1:21
第四百五十七章 別怪李衍心狠(求訂閱!)

    …

    梁山軍進入雲地之初,進展的很順利。

    甚至一直到,王彥成功收復了蔚州,跟完顏希尹對峙,楊沂中收復雲右,跟完顏宗翰對峙,一直都很順利。

    可是!

    王彥剛收復蔚州不久,雲中府突然發生了一場很大規模的叛亂數千遼人直奔皇宮殺來,大有擒賊先擒王捉了李衍的意思!

    李衍是將娘子軍派了出去,可這並不是說,李衍身邊就沒有大軍護衛當時負責保護李衍的是,踏白軍的解珍營,岳飛軍的王貴營,韓世忠軍的成閔營,以及王勝軍,一萬多精銳。

    李縱見亂起,沉著應對,一邊借助宮牆打退遼人的一次又一次攻擊、一邊以飛奴通知就駐紮在城外的踏白軍的餘部、韓世忠、岳飛以及兩棲軍等軍進城勤王。

    韓世忠和岳飛很快就帶兵來到城下,然後從李縱提前派王勝佔領的城門殺了進來,之後直撲叛亂的遼人,而就在城外駐紮的踏白軍和兩棲軍的速度更快,等韓世忠和岳飛帶大軍進城,他們都已經跟叛亂的遼人交上手了。

    此戰其實沒多大懸念,遼人不能快速攻入皇宮的那一刻,就已經注定了他們的結局。

    當然,也不是說,這些叛亂的遼人一點風浪都沒掀起來。

    見事不可為,遼人一邊拚命跟梁山軍廝殺、一邊退到了城西。

    城西有一座高聳入雲的佛塔,叛軍很快就佔據佛塔,然後高居塔上,向下射箭,梁山軍為之死傷了上千人。

    岳飛趕到了城西之後,見狀,立即以重甲步軍強攻高塔上的遼人,並命兵士用門板頂在頭上,強行攻至塔底,遼人優勢慢慢減弱,後經過幾次血戰,終於把守塔的遼人全殲,之後岳飛復以踏白軍精銳之卒登塔而上,反射遼人,終將西城平定。

    事後,蔡福、蔡慶等人審問叛亂的遼人得知。

    這些遼人大多都是遼國以前的權貴階層,也就是李衍執政之後的受害者。

    當初,遼西京並不是被梁山軍強攻而下的,而應該算是蕭昂等遼國降臣獻的,城中的遼人也沒做太大的抵抗,使得李衍可以得到一座完整的都城。

    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再加上李衍考慮到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得在這座城中生活,所以並沒有在這裡搞公審,算是特赦了雲中府的遼國權貴階層。

    不想卻因此而留下了隱患,以至於有了那日遼人的造反。

    說實話,這也是李衍考慮不周。

    李衍所實行的施政方針與遼國原來的權力階層就是毫無爭議的對立面,換而言之,他們天生就是敵人,怎麼能對他們心慈手軟?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李衍,誰讓這座城是遼人所獻,因此遼人立有大功,就算是那些沒功的,也都放棄了抵抗,這種情況下,李衍也真不能搞公審進行大屠殺,否則將來哪還會有人獻城?

    因為雲中府沒有搞過公審,所以雲中府擁有數量龐大的遼國原來的權貴階層,這也就為他們叛亂提供了基礎。

    至於遼人為甚麼叛亂,原因有三:

    一、雖然李衍沒在雲中府搞公審,但在其它幾個州都搞了,包括剛得沒多久的蔚州,這讓遼國原來的權貴階層提心吊膽,害怕有一天李衍手上的鬼頭刀會落到他們的脖子上。

    二、李衍和李衍手下的文臣武將將遼國的皇室之女分了,讓遼人倍感屈辱,堂堂的大遼帝國,怎麼就會淪落到了這種地步,進而激發了遼人的血性。

    三、天祚帝逃到了夾山之後,混得風生水起,先是有五六個蒙古部落去投讓天祚帝弄到了兩三萬人馬,西夏國主李乾順又遣大將李良輔領兵三萬前去援救天祚帝,讓遼人看到了遼國將要復興的假象,所以他們想要奪回他們的西京響應天祚帝。

    叛變的遼人,大半被當場誅殺,小半被捉,就連那些趁亂逃走了的,絕大多數都被民眾檢舉然後被捉了或是直接被民眾捉了送到衙門中領賞李衍和水泊梁山的人來到雲地的所作所為,雖然將遼國原來的權貴階層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卻如李衍所願的贏得了遼國原來廣大窮困階層的支持和擁護。

    當晚,耶律餘裡衍等十多個遼國皇室之女使盡渾身解數將李衍伺候得舒舒服服的,然後跟李衍求情,希望李衍能放過捉到的遼人。

    李衍當即就下了床,然後毫無餘地的說道:“我不喜歡也不允許女人幹政,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下次你們誰如果再敢插手政治,就別怪我把她打入冷宮。”

    李衍的話,讓耶律餘裡衍等女淚眼婆娑,一個個咬著下唇看著李衍,說不盡的楚楚可憐。

    可李衍並沒有心軟,至少表面上並沒有心軟,而是道:“你們已經是我的了,好幾個已經懷了我的孩子,這是永遠都無法改變的事實,將來有一天你們真被遼人救回去,等待你們的也絕不會是榮華富貴,你們最有可能的結局是被你們曾經的親人當成恥辱秘密處死……如果有一天,我兵敗,你們被別人捉了,你們所面臨的,一定是再次被瓜分,興許你們會淪為最低等的營妓,那時你們可就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所以,你們要是聰明,就不要再為遼人爭取甚麼,而是站在我的立場考慮問題,那樣你們和你們的後代才不會落得一個慘淡的下場……而且,我可以明確告訴你們,你們的遼國亡定了。”

    言畢,已經穿好衣服了的李衍,就離開了。

    在那之後,李衍三個月沒見耶律餘裡衍她們十幾個。

    轉天,李衍就下令,將叛亂的遼人全部處死,其家產全部抄沒充公,家中男人全都充入勞改營,女人全部充入妓營。

    別怪李衍心狠,就像李衍跟耶律餘裡衍她們說的那樣,他如果敗了,他的家人和妻女也都會是這樣的下場。

    另外,李衍還下令,殺叛亂的遼人、抄叛亂的遼人的家等事,皆由已經投降了的遼人去執行,李衍要讓他們交投名狀,徹底斷了他們反覆的後路。

    ……

    https:

    天才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m.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1:21
第四百五十八章 兵強馬壯(求訂閱!)

    …

    雲中府的遼人復叛,是遼人初降復叛的序幕。

    在這之後,時不常的就有遼人叛亂。

    而且,還不全都是遼人中的契丹人叛亂,溪人、渤海人、甚至漢兒,也叛亂。

    漢兒,最初是少數民族對漢人的稱呼,如漢樂府中有詩說:“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唐詩中也有:“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兒。”的詩句。

    最初,“漢兒”這個詞語與漢人同義,並無褒貶意味。

    在遼國獲得燕雲十六州之後,特別是在遼國與北宋對峙期間,遼與宋對分屬於兩國境內的漢民的稱呼開始發生了變化。

    遼人稱呼宋國境內的漢民為南人,而稱呼本國境內的漢民為漢兒。

    宋人也稱呼遼國境內的漢民為漢兒,有時還罵他們為番人。

    總之,遼、宋以及後來的金國,對燕雲地區的漢民都一致稱呼為漢兒。

    這表明漢兒已演變成了一種帶有蔑視口吻的特稱,也反映出了遼、宋和金國都對漢兒很不信任。

    而漢兒也由於遼、宋以及後來的金國對他們不信任,不僅在民族認同上日顯孤立,且在政治態度上也沒有固定的傾向,並非趙佶君臣認為的那樣“心向中原”,而是以利益為中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方,在遼、宋、金之間往來叛附,政治態度非常靈活。

    遼彰節度使耿守忠,就是一名漢兒。

    在岳飛攻打應州時,耿守忠見岳飛勢大不可敵,便帶著手下將士果斷投降了,之後一直表現得很順從,還幫張憲攻打應州的各個堡寨以及幫張憲清剿應州遼國的抵抗勢力。

    可因為天祚帝最近在遼西弄出來了不小的聲勢,以至於耿守忠等人誤以為遼國又有救了,所以又紛紛起來反叛。

    那次叛亂是有組織有紀律的,耿守忠等人分別從應州、蔚州、新州、武州出發,直奔雲中府殺來。

    早已經在各支投降了的遼軍中安插了眼線的軍情司,在第一時間獲悉了叛亂,並將他們的計畫上報給了李衍。

    李衍將此事交給韓世忠和岳飛來解決。

    韓世忠和岳飛很快就根據軍情司提供的完善情報,做了相應的部署。

    耿守忠帶著所部以及他聯繫的各部共七千人馬,剛出應州,就被早已等候多時的張憲截下。

    張憲先命其部新成立的馬軍攻了遼軍一陣,缺少馬匹的遼軍被斬首了千餘級。

    隨後,張憲親率大軍與耿守忠決戰張憲親率麾下李道軍和王經營,衝入耿守忠的中軍,另外兩營從兩翼用強弩射殺遼軍。

    雙方戰了兩個多時辰,遼軍幾被全殲,耿守忠不得已率領不到一百人騎馬向東逃竄。

    與此同時,韓世忠、岳飛、王彥、楊沂中軍紛紛出擊,將其餘三萬多遼軍全都剿滅,最後沒有一支遼軍能到達他們之前約定好的聚集點。

    雖說遼人的叛亂都是徒勞的,但因為不斷有遼人叛亂,以至於李衍始終不能將在武州和新州徘徊的完顏宗翰和完顏希尹兩部攆出雲地倒不是李衍沒有這個實力,而是李助等人建議李衍,不能同時跟遼人開戰,又跟金人開戰,這樣很可能會出現收尾難兩顧的局面,李衍深以為然,才沒跟不斷派使者來商談的金人開戰。

    後來,許貫忠和樂和帶著劉敏軍、房學度軍、李懹軍以及方臘義軍的頭頭腦腦和那近十萬方臘義軍精銳進入了雲地。

    這時,遼人的叛亂基本上已經完全被鎮壓了。

    不過李衍又遇到了新的麻煩妥善安置方臘義軍。

    李衍先是下令,從解煩軍、韓世忠軍、岳飛軍、吳玠軍、劉錡軍、張憲軍、王彥軍、劉敏軍、房學度軍、李懹軍各抽出一都精銳共三千人,以他們為骨架再組一軍,由方七佛任代統制,張顯、王俊、解元、呂師囊任代統領各統帶一營,王勝任統領統帶方七佛軍所轄的馬軍。

    從新組建的方七佛軍不難看出,李衍準備給各軍擴編,也就是一軍由四營步軍和三千馬軍組成。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首先,李衍不能放著近十萬精銳不用,這也太浪費了,而且擱置久了定會生出變故。

    其次,三營步軍,有時候實在是拉不開架勢,無法打大仗。

    再次,李衍得妥善安置得自方臘的司行方、厲天閏、方傑、龐萬春、呂師囊、俞道安、裘日新、胡三、祝四等將。

    至於為甚麼不多成立幾軍,則是因為沒必要,十二支步軍已經足夠用了,至少目前足夠用了,而且李衍手下也沒有那麼多能帶一軍的將領。

    這麼一擴軍,近十萬方臘義軍精銳頓時就被李衍消化了一半,剩下的暫時充當民夫,同時繼續接受基礎訓練和政治教育。

    擴軍了之後,李衍共有:

    步軍十一個軍,分別是:解煩軍,韓世忠軍,岳飛軍,吳玠軍,劉錡軍,張憲軍,王彥軍,劉敏軍,房學度軍,李懹軍,方七佛軍,每軍一萬三千人左右,共約十五萬人。

    馬軍十七個軍,分別是:第一營,解煩馬軍,鐵浮屠,枴子左軍,枴子右軍,契丹軍統帶),渤海軍統帶),溪軍統帶),以及分散在岳飛軍等十支步軍中的十支馬軍,共有五萬人左右、七八萬匹戰馬。

    再加上踏白軍、奏報機密特種軍、神機軍、兩棲軍等特種軍,以及參謀部、政治部、情報部、醫務軍、通訊軍等特殊部門。

    李衍現在共有二十四萬正規軍。

    同時,李衍還有六七萬精銳預備役。

    另外,李衍還在雲地募兵,準備再招募三萬馬軍預備役。

    可以說,李衍如今是兵強馬壯,如果不考慮宋國、遼國、西夏、高麗等國以及蒙古諸部,李衍都可以跟金國一決雌雄了,畢竟現在的金國撐死了也就二十多萬人馬,而且其中還得有一大半是契丹兵、渤海兵、溪兵、漢兵等雜兵。

    宣和四年四月底,天祚帝糾集了四萬蒙古大軍並三萬西夏大軍出了夾山,越過漁陽嶺,直奔天德軍而來……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1:22
第四百五十九章 金使來雲(求訂閱!)

    …

    天祚帝剛出夾山,早已讓天眼和軍情部在夾山附近布下了眾多耳目的李衍,其實就已經知曉了。

    李衍當即下令:備戰。

    李衍備戰的目標,可不單單是天祚帝,還有徘徊在武州和新州的完顏宗翰和完顏希尹。

    不!

    應該說,李衍準備先跟完顏宗翰和完顏希尹開戰,將其殲滅,或者將其徹底趕出雲地,然後再跟天祚帝一決雌雄。

    李衍知道誰才是自己的大敵,所以,跟天祚帝鷸蚌相爭讓完顏阿骨打漁翁得利的事,李衍絕不會幹。

    而且,就算李衍肯先跟天祚帝開戰,李衍的一眾幕僚也會阻止得知天祚帝糾集大軍來復仇,許貫忠、樂和、包康、陳箍桶、婁敏中以及李衍新調來的呼延慶等人一致認為,應該先將金人趕走,徹底佔領雲地,然後再跟天祚帝決戰。

    基於這個戰略,李衍先令王彥和楊沂中準備開戰,同時令劉敏軍、房學度軍、李懹軍以及新成立的方七佛軍開赴新州和武州增援王彥和楊沂中。

    得說完顏宗翰的確是一個一流的戰將。

    他在第一時間敏銳的感覺到了楊沂中有開戰之意。

    因此,完顏宗翰當機立斷,一邊派烏歇和高慶裔出使雲中府、一邊向斜也請示該如何應對?

    烏歇是女真人,高大魁梧,濃眉大眼,性格豪爽,又有些貪婪無恥。

    雖然名義上烏歇是正使,但真正拿主意的其實是高慶裔。

    高慶裔是渤海人,原是遼朝降臣,因通曉漢語和女真語,便在完顏宗翰軍中作通事,他對宋朝文化很熟悉,頭腦也很精明,前年春天,趙良嗣與完顏阿骨打在遼國上京談判時,他在完顏阿骨打身邊擔任翻譯,如果不是他及時阻撓,趙良嗣可能就談下了雲地和平灤營三州,進而可能也就不會有以後那麼多事了。

    烏歇和高慶裔之前來雲中府見過李衍,談兩家結盟一事最開始,女真人打的主意其實是招降李衍,後來女真人發現李衍兵強馬壯,實力並不弱於他們,才改為想要跟李衍結盟。

    對於女真人提出來的結盟,李衍始終是一個態度,那就是金軍先無條件退出雲地再談。

    這條,李衍絲毫不讓,甚至還曾給完顏宗翰和完顏希尹發過繳文,要不是突然爆發了耿守忠等人叛亂,以及完顏宗翰及時派烏歇和高慶裔來解釋他們並不是想長期佔奉聖州和歸化州只是想借這裡捉天祚帝,再加上在那之後李衍又忙著消化方臘義軍精銳,李衍都已經命楊沂中和王彥跟完顏宗翰和完顏希尹開戰了。

    烏歇和高慶裔,包括他們背後的金國高層,其實已經看出來了,實力強大又強勢的李衍不好相與,並不是良好的聯盟對象。

    與李衍相比,宋國雖然無故扣留過他們的使臣,但明顯更適合當盟友。

    所以,才有完顏銀術可使宋,並跟宋國重新結盟一事。

    跟前幾次一樣,烏歇和高慶裔先是到了楊沂中的中軍大帳,然後由楊沂中派人將他們送去雲中府。

    路上,正好被烏歇和高慶裔看到來增援的房學度軍,高慶裔很快就分析出來了,李衍這次是真要跟他們開戰了。

    到了雲中府,還是呼延慶接見的他們。

    因為已經打過好幾次交到了,烏歇和高慶裔與呼延慶非常熟悉,所以烏歇直言不諱的問道:“我們在來的路上看見你們正在對奉聖州增兵,不知這是為何?”

    呼延慶道:“我家大都督已經不能再容忍你們金人盤踞在我們雲中了,所以,這次你們狼主如果還不退出雲中,此戰恐怕是難以避免了。”

    高慶裔一聽,心中就是一緊,道:“我們已經反覆說過很多次了,我們金國不要雲中寸土,只想借道去捉阿適。”

    呼延慶道:“我也已經跟你們說過很多次了,我家大都督不可能讓你軍借道,你軍還是從關外繞道吧。”

    高慶裔道:“從關外繞道,既遠,又無法補給,請大都督格外開恩,允許我家狼主……”

    呼延慶打斷高慶裔道:“咱們就不要再廢話了,你們就說你家狼主撤不撤出雲中吧,如果不撤,那咱們就不用再談了,你們直接回去通知你家狼主戰場上見好了。”

    烏歇聽罷,大怒,隨即就想發狠話。

    高慶裔眼急手快,從桌下一把抓住了烏歇的胳膊,將烏歇按住,然後道:“我朝皇帝親自督戰上京,並且把契丹的墳墓、宮室、廟像都放火焚燒了,已徹底斬斷與契丹通和之可能,你家大都督納了阿適的妻女,並將契丹皇室之女分給你們這些文武百官,也已經不可能與契丹通和,咱們兩家是天然的盟友,所以千萬不要妄動刀兵,讓遼國漁翁得利起死回生,進而後患無窮。”

    呼延慶道:“你說得不錯,但我家大都督已有明旨,結盟的前提必須是你家狼主無條件從雲中撤出去,否則一切免談。”

    烏歇“騰”得站起,道:“自從我女真起兵伐遼以來,未有一敗,你家大都督若是不自量力,那就戰場上見!”

    呼延慶眼皮都不抬一下,道:“巧了,我梁山軍自成軍之日起,也未曾有過一敗,正好借此機會,看一看咱們兩家誰更善戰。”

    說到這裡,呼延慶直接起身送客,道:“那二位請回吧。”

    高慶裔恨死了烏歇的沒腦子!

    要是能打,咱們大金國不早就動手了,用像現在一樣低聲下氣?

    現如今,咱們金國能動用的機動兵力,多說也就五六萬。

    而李衍手上的兵力,少說也有二十萬,兵力相差得這麼大,怎麼打?

    你真當咱們大金國還是當年那個不得不破釜沉舟的女真部落呢?

    還是當以四五萬匪兵就打下了半個高麗的李衍是昏庸懦弱只會窩裡橫的天祚帝?

    亦或是當李衍手下那些悍不畏死的戰將是遼國那些見硬就卷的懦夫?

    更為關鍵的是,只要跟李衍開戰,哪怕贏了,咱們缺兵少將的大金國也會有巨大的危機。

    要知道,殺敵一萬,自損八千,咱們大金國這五六萬機動兵力,可是得充當救火隊的角色,既要平復已得之地層出不窮的內亂,也要防禦天祚帝和北遼,一旦有個閃失,咱們大金國的大好形勢,頃刻之間就會土崩瓦解。

    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能跟李衍開戰。

    基於此,高慶裔也不管烏歇這個沒腦子的傢伙了,趕緊攔住呼延慶,道:“我家狼主可以退出雲中。”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1:23
第四百六十章 寸步不讓(求訂閱!)

    …

    “我家狼主可以退出雲中。”

    聽了高慶裔此言,呼延慶道:“你能代表金國?”說這話的同時,呼延慶看了烏歇一眼。

    高慶裔從懷中拿出一塊金牌放到桌子上,道:“這是我家狼主的令牌,從現在開始,我全權代表他,全權代表金國。”

    見高慶裔拿出來了完顏宗翰的令牌,烏歇一臉懵逼,“這是怎麼回事?”

    高慶裔看向烏歇,道:“茲事體大,容我回頭再跟大使您細說。”

    烏歇是女真人不假,但他跟國相完顏撒改長子、金國名將、勇猛有謀的完顏宗翰卻是遠遠沒法比的,雖然他也是完顏部落中出來的。

    因此,見高慶裔拿出來了完顏宗翰的令牌,儘管臉漲得通紅,可烏歇還是老老實實的坐了回去。

    見此,呼延慶也慢慢坐了回去,同時道:“既然你們狼主願意無條件帶著你們退出雲中,那咱們兩家還是能談的。”

    高慶裔道:“我家狼主已經知道了,你家大都督之所以讓我們出雲地,是因為阿適糾集了七萬大軍直奔西京而來,其實你家大都督大可不必這樣,咱們兩家完全可以聯手擊敗阿適,然後捉了阿適,一勞永逸。”

    呼延慶道:“你不要再白費力氣了,你家狼主不無條件帶著你們撤出雲中,換而言之,我家大都督不得到整個雲地,是絕不會跟遼主開戰的。”

    天祚帝這次糾集的七萬大軍全都是馬軍,如果用好了,完全可以相當於二十萬大軍,若非如此,也不能有那麼多人覺得天祚帝能復國了,金人也不能急得跟火燒眉毛似的。

    不過天祚帝這七萬大軍厲害歸厲害,但對於已經徹底佔領了雲左地區的李衍而言,卻是無需擔心。

    為何?

    因為雲左地區有飛鳥難過的天險和堅固的長城以及極為完善的防禦工事,再加上擅守的吳玠和數萬梁山精銳,只要雲地內部不出現大問題,任何勢力都別想從雲左進入雲地。

    另外,騎兵也不擅長攻城。

    所以,李衍如果不想跟天祚帝開戰,天祚帝只能乾瞪眼。

    這也是金國一眾高層最擔心的。

    如果李衍不肯跟天祚帝打,時間久了,天祚帝勢必會帶著這七萬大軍撤離雲左,然後很可能會去騷擾金國的佔領區。

    李衍是搶了天祚帝的妻女和遼國的皇室之女讓自天祚帝以下的遼國皇親貴族皆成了活王扒不假,可這一切的一切皆是因為女真人造反才引發的,也就是說,女真人才是罪魁禍首,而且女真人攻破了上京府之後,燒殺搶掠無所不干,甚至將契丹先祖的墳墓都一一掘了、將契丹的宮室和廟像全都放火燒了。

    可以說,如果在李衍和女真人之間選擇一個更恨的,天祚帝十有會選擇更恨女真人,更恨女真人建立的金國。

    至於天祚帝為甚麼不先找女真人報仇而先來找李衍報仇,可能是被女真人打怕了的天祚帝等人覺得李衍比較弱吧。

    而一旦不能找李衍報仇,天祚帝很可能會去找女真人報仇,最不濟也會去騷擾金國的佔領區。

    金國的佔領區可沒有天險和長城以及防禦工事,所以他們只能跟天祚帝硬碰硬。

    這是目前兵很少的金國高層最不願意面對的事。

    另一方面,金國高層尤其是女真人還得趕緊除掉天祚帝,因為只要天祚帝在,金國的佔領區就會叛亂不斷,那些遼人甚至是遼國降臣就會想著復國。

    總而言之,金國高層是真想跟李衍聯盟,然後徹底除掉天祚帝這個後患。

    見呼延慶還是堅持讓他們無條件滾蛋,高慶裔知道,這條指定是沒有得談了。

    高慶裔只能道:“我家狼主帶領我們撤出雲中可以,但咱們兩家得聯兵跟阿適決戰。”,害怕呼延慶準確說應該是害怕呼延慶背後的李衍不答應,高慶裔又道:“這對你家也有好處,如果不徹底解決阿適,雲地也會跟前段時間一樣叛亂不斷,而且還得時時防著阿適帶人來騷擾你們。”

    高慶裔說得沒錯,有天險、長城以及完善的防禦工事,李衍雖然不用擔心天祚帝,但天祚帝的存在的確讓雲地有隱患這半年來,雲地之所以不斷有遼人起來叛亂,有很大程度都跟天祚帝還在並時不時的就弄出來點動靜有關。

    而且,李衍的目標是燕地,而欲得燕地,就要跟金國、宋國、北遼以及燕地的地方實力搏弈,不全力以赴是不行的。

    所以,李衍也想徹底將西邊的天祚帝、西夏以及蒙古諸部打服,讓他們不敢來騷擾雲地,至少在短時間內不敢來騷擾雲地。

    這些,作為李衍全權代表的呼延慶全都知道,所以,只是稍作思考,呼延慶便道:“可以。”

    見呼延慶答應了,高慶裔暗鬆了一口氣,然後道:“那請你家大都督借一條道路給我家狼主,我家狼主好率領我們去天德軍迎戰阿適。”

    呼延慶連想都沒想,就道:“不行。”

    這回,高慶裔也有些怒了,道:“不借道給我們,咱們兩家怎麼聯軍?”

    呼延慶道:“你們退出雲中,然後從關外繞道去天德軍,我們會出兵雲內州,屆時再尋找戰機跟遼主決戰。”

    高慶裔道:“從關外繞道,得多走大半個月,而戰機稍縱即逝,你們如果堅持讓我們先退出雲中,然後從關外繞道去天德軍,我們會懷疑你們結盟的誠意。”

    呼延慶道:“我最後再說一遍,你們如果不撤出雲中,我家大都督是絕不會跟遼主開戰的,至於結盟甚麼的,就更不用提了,而且我家大都督會以武力將你們請出雲中。”

    “你家大都督也太霸道了!”高慶裔氣道。

    呼延慶慢慢起身,同時道:“能說的我都已經跟你們說了,怎麼決定,你們自己看著辦,一會我還有一個很重要會議要參加,就不送你們了。”

    言畢,呼延慶就起身離開了。

    見呼延慶,準確說是呼延慶背後的李衍,態度如此強硬,烏歇怒不可遏,道:“我非請狼主與他們一戰不可!”

    高慶裔嘴上沒說,心理卻冷冷一笑:“白痴!他們這分明是已經看透了我大金國的底牌,或者是有恃無恐,才這麼寸步不讓……而不管他們是看透了我大金國的底牌,還是他們有恃無恐,都得說他們選對了時機,現階段我大金國真不能跟他們開戰,否則,就是在拿我大金國的國運冒險了。”

    高慶裔看著呼延慶的背影,又用只有他自己才能聽見的聲音說道:“這李衍和安東都護府絕不可能成為我大金國的盟友,而且還很可能成為我大金國的心腹大患,我當提醒陛下和狼主小心李衍和安東都護府……”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1:24
第四百六十一章 趕緊滾(求訂閱!)

    …

    烏歇和高慶裔當天就返回了奉聖州。

    次日,楊沂中和王彥就分別陳兵於前線。

    完顏宗翰和完顏希尹知道,李衍這是叫他們趕緊滾。

    完顏宗翰很想跟李衍置一置這個氣跟楊沂中打一仗,然後再撤離雲地,奈何他的底氣實在是太不足了雖然這段時間斜也給完顏宗翰和完顏希尹派了一萬援軍,可即便是這樣,完顏宗翰和完顏希尹的兵加到一起,也才只有兩萬,都不如楊沂中和王彥任意一方的馬軍多,更關鍵的是,雙方對峙了小半年,完顏宗翰和完顏希尹早已經確認楊沂中和王彥所轄的皆是精銳,敢戰、聞戰而喜的精銳,而楊沂中和王彥雖然名聲不顯,但都是穩重之將沒有一絲一毫的空子讓他們鑽。

    最終,完顏宗翰和完顏希尹只能很不甘的帶著各自的兵馬離開了雲地。

    而楊沂中、劉敏、房學度、李懹、方七佛則率領所轄大軍一直“護送”完顏宗翰和完顏希尹過了野狐嶺,才停止“護送”。

    在這之後

    由劉敏負責攻打武州,然後全面收復武州,並重新佈置防禦。

    由房學度負責攻打新州,然後全面收復新州,並重新佈置防禦。

    由李懹負責攻打媯州,然後全面收復媯州,並重新佈置防禦,另外伺機奪取居庸關。

    由方七佛負責攻打儒州,然後全面收復儒州,並重新佈置防禦,另外伺機收復整個儒州。

    由王彥負責收復蔚州全境,並重新佈置防禦,另外伺機收復飛狐口,最好能將紫荊關也收復了。

    由許貫忠暫代雲右都統制,節制王彥軍、劉敏軍、房學度軍、李懹軍、方七佛軍。

    由樂和暫代雲右安撫使,總管雲右一切政事,受趙鼎節制。

    而楊沂中則帶著本部兵馬、第一營、鐵浮屠、枴子左軍、枴子右軍返回雲中府。

    與此同時,李衍下了對天祚帝的備戰令,準備跟天祚帝一戰定勝負。

    雖然這仗不打也可以,畢竟雲左地區有飛鳥難過的天險、堅固的長牆以及極為完善的防禦工事,只要放權給善守的吳玠,天祚帝和西夏以及蒙古諸部絕不可能越雷池一步。

    但李衍仔細想了想,還是決定打這一仗。

    首先,最好的防守是進攻,如果不跟天祚帝、西夏以及蒙古諸部亮一亮自己強健的肌肉,他們該以為自己好欺負了,至少該以為自己比金國好欺負,進而很可能時不時的就來騷擾自己一下,這可不是李衍杞人憂天,要知道大家現如今已經是鄰居了,難免要有些摩擦,而且遊牧民族向來喜歡搶劫農耕民族,不將他們打疼了、打怕了、打服了,必然後患無窮。

    其次,強軍從來就不是練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北宋每年花費三四千萬貫養軍,軍費是遼國的十幾倍、是西夏的幾十倍、是女真人的幾百倍,結果除了一直跟西夏打的西軍以外,幾乎就全都是酒囊飯袋,李衍可不想自己的軍隊也變成這樣,李衍寧可將自己的軍隊全都打殘了,然後辛苦重建,也絕不讓他們養尊處優最後變得不堪一擊。

    再次,收復燕地,對李衍而言實在是太重要了,所以,李衍必須全力以赴以保不管出現甚麼樣的情況燕地都盡歸自己所有,而李衍要想全力以赴,就得將天祚帝、西夏以及蒙古諸部都打服了,至少是暫時都打服了。

    最後,還有一個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原因,李衍得斷了蕭貴哥等遼國皇室之女的念想,讓她們知道天祚帝等人就是一群沒有用的廢物,不值得她們寄以希望,進而讓她們死心塌地的跟自己過日子。

    ……

    數日之後,李衍將楊沂中和娘子軍留下保護雲中府,然後親自帶著第一營、鐵浮屠、解煩馬軍、枴子左軍、枴子右軍、契丹軍、渤海軍、溪軍、岳飛軍、韓世忠軍以及踏白軍、奏報機密特種軍、神機軍、兩棲軍等特種軍和參謀部、政治部、情報部、醫務軍、通訊軍等特殊部門前往朔州。

    在路過寰州的時候,李衍特意將劉錡帶上,讓劉錡手下大將郭浩暫代劉錡守衛寰州。

    說起來,也不知是劉錡的幸運,還是劉錡的不幸。

    寰州被朔州、應州、以及雲中府包圍在中間,如此地勢決定寰州根本就不是一個多事之地,以至於,不僅收復寰州城的時候,劉錡一仗沒打,後來收復寰州全境的時候,劉錡也一仗都沒打。

    滿打滿算,劉錡也就在石碣谷打了一仗,可那仗還算是吳玠打的,跟他關係不大。

    最早進入雲地的岳飛、吳玠、韓世忠、張憲,哪個沒打過一兩場大仗、無數場小仗,就連在劉錡之後進入雲地的將領甚至就連剛剛才成軍沒多久的方七佛打得仗都比劉錡多。

    這讓劉錡的心理很不是滋味,將軍不打仗,好意思當將軍麼?也許有人好意思,但他劉錡絕不是這樣的人。

    劉錡知道,這不怨李衍,李衍栽培他絕不比栽培任何人少,早早的就讓他獨力領兵進入雲地,是他運氣不好,到哪哪投降,這才讓人管他叫“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劉四廂”。

    這個稱號讓劉錡感到非常非常非常刺耳,雖然一般人都是打趣的成分居多沒有嘲笑他的意思,可劉錡還是不願意別人這麼稱呼他,尤其是在他沒打過大勝仗的情況下。

    劉錡一直憋著一股氣,他要找個機會打一場大勝仗,來證明他自己,拿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劉四廂”這個稱號。

    讓劉錡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個機會會來得這麼快,而且還是一個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機會!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1:24
第四百六十二章 拜帥(上)(求訂閱!)

    …

    戰前會議上。

    李衍道:“正式開會之前,我先宣佈一個我的重要決定。”

    眾將、眾參謀以及所有相關人員全都是神情一正。

    李衍環視一週,最後將目光停留在劉錡身上,道:“劉錡何在?”

    劉錡聽言,拜道:“臣在。”

    李衍道:“此戰,你為都統制,負責統帥全軍。”

    李衍此項任命一出,所有人都是一怔,包括劉錡本人!

    緊接著,所有人都不解和不服!

    怎麼會讓劉錡來當這麼重要一場戰役的統帥?他何德何能,連一場大勝仗都沒打過,如何能勝任統帥之職?大都督就是不親自掛帥,也應該找一個更合適的人,比如總參謀長許貫忠,比如之前立有大功的岳飛、吳玠、韓世忠,再比如當年指揮開京之戰的朱武和喬道清……

    雖然不解和不服,可沒有人敢吱聲,更沒人敢質疑從沒錯過的李衍。

    李衍也不解釋,而是看著不接命令的劉錡,問:“怎麼,沒信心?那我讓吳玠、韓世忠、岳飛替你?”

    別看加入梁山軍之後,劉錡沒甚麼拿得出手的功績。

    在加入梁山軍之前,劉錡可是他們這批李衍跟趙佶交易的軍官之中,名氣最大,戰功最顯赫,職位最高的。

    劉錡的父親劉仲武,是當代名將,在种師道之前,擔任西北軍統帥這個要職多年,他的幾個兄長也都是有名的將領。

    不過劉錡的名氣和戰功可跟劉仲武以及他的幾個兄長沒關係,而是靠他自己闖出來的。

    劉錡在同西夏的作戰中,機智勇敢,不拘泥於形勢,十戰九勝,極少有敗績,以至於西夏人都畏懼劉錡,西夏小孩啼哭,其母就以“劉錡來了!”來恐嚇他。

    劉錡還曾主動深入虎穴去當強敵青唐羌領袖臧征撲哥的人質,從而促成了一項和平談判。

    劉錡的這件英勇事蹟,被軍中的人傳為美談,後來都傳到東京去了,也成為劉錡後來到東京的絕好進身之階。

    而且,劉錡還具備文人的素養,他的詩詞歌賦,甚至都可以跟當代傑出的文人相媲美。

    許多人都對劉錡有“文武兩器、矯矯不凡”的高評。

    因為劉錡太過優秀,也因為趙佶想要控制當時掌管西軍的劉仲武,後來趙佶將劉錡調到東京禁軍任職其實就是想讓劉錡當質子。

    到東京短短兩年多時間,劉錡就升到了他那個年齡很少有人能達到的侍衛親軍馬軍司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那樣高職,因此認識劉錡的人都管劉錡叫“劉四廂”。

    劉錡也受到趙佶的賞識,成為趙佶的親信侍從人員,並且在實際上掌握了侍衛親軍馬軍司龍神衛四廂的大權其他侍衛親軍比劉錡職位高的長官,例如殿帥太尉高俅、副都指揮使駙馬都尉曹晟等都只不過掛個名。

    這麼優秀的劉錡怎麼會沒有信心當統帥?

    所以,儘管心潮澎湃,可劉錡還是拜道:“臣遵命。”

    儀度瀟灑,談吐風雅,幹練靈活,對上司不卑,對下屬不亢,應酬周旋,都能中節,劉錡的這種從容不迫的氣度,真是讓任何人都喜歡,其中也包括李衍。

    當然,李衍之所以選劉錡為帥,原因指定不是這個。

    李衍選擇劉錡為帥,原因有三:

    首先,李衍指揮不了這種一二十萬人馬參與的大會戰、大決戰,這種大戰需要考慮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李衍十分清楚自己並沒有這方面的才能,而一旦自己硬著頭皮上去瞎指揮,有可能就會給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水泊梁山帶來滅頂之災,因此,李衍勢必得找一個能指揮得了這種大戰的傑出將領代替自己擔任統帥,而李衍心中的人選,自然是在歷史上指揮過這種大戰並取得了大捷的岳飛、韓世忠、吳玠、劉錡之一。

    其次,李衍現在已經有意識的搞均衡了,防止一家獨大的局面出現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如果讓某人一家獨大,難保不會激發他的野心,進而就會給自己這個勢力帶來無法預料的大禍,而且,要是手下沒有人才也就罷了,明明手下人才濟濟,何必要釀此後患?現如今,岳飛、韓世忠、吳玠都已經脫穎而出,而才能絲毫不遜色他們三個的劉錡,卻因為運氣不行,竟被稍稍次於他們四個一些的楊沂中、王彥、張憲都超過了,這怎麼行?

    再次,也是最關鍵的,此戰是在平原地區與遊牧民族的騎兵大會戰、大決戰,而且是對方將投入七萬騎兵、己方至少也得投入相同兵力的大會戰、大決戰,這種大戰,李衍手下的將領沒有一個打過,就連可以參考之戰都沒有誰打過,而李衍清楚的記得,劉錡在歷史上打的順昌之戰,開創了在平原地區大破金軍的記錄,打得金軍談劉錡色變,甚至演變成了沒有金軍將領敢再跟劉錡交手,那一戰是金軍南侵以來遭到的最重大的慘敗之一,震撼了當時金國的統治者,出使金國的洪皓就此戰奏報趙構說:“順昌之役,敵震懼喪魄,燕之珍寶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棄之。”,從那個戰績來看,劉錡應該是李衍手下最擅長打平原對騎戰的將領。

    總之,李衍最終選中了劉錡指揮這場大戰。

    見劉錡接了這幅重擔,李衍沖阮小七道:“去搬張椅子放在我下首。”

    整個大帳之中,只有一張椅子,也就是李衍坐的椅子,其他人全都站著,這是君臣之間的規矩。

    其實,宋朝以前大臣們是可以在朝堂之上列坐議事的,只有在上朝和退朝的時候才參拜。

    之所以後來出現只有皇帝坐著大臣們只能站著,是因為趙匡胤做了一件事,從那以後大臣們上朝就只能站著了。

    趙匡胤稱帝之後,對上朝時宰相范質(周世宗柴榮的舊臣)坐著論事很不滿,認為這不能彰顯皇權,就道:“范愛卿,我眼花,你把文書拿過來讀給我聽。”

    范質聽了立即起身上前。

    等范質唸完回去,想坐下,卻發現椅子沒了。

    自那以後,大臣們就只能站著上朝了,直到清朝滅亡都是如此。

    等阮小七搬來椅子放好,李衍一指椅子,對劉錡道:“我就不登台拜帥了,畢竟此非帶兵遠征,我會同你一塊出征,為你觀敵掠陣……我強調一遍,我只觀敵掠陣,此戰在哪打,何時打,怎麼打,總之只要是跟此戰有關之事,皆由你做主,唯有誰不聽你之命,我會替你斬了他……來,在此座坐下,你便是此戰的總指揮了。”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1:25
第四百六十三章 拜帥(下)(求訂閱!)

    …

    “來,在此座坐下,你便是此戰的總指揮了。”

    看著李衍下首的那張椅子,即便沉穩如劉錡,也不禁胸膛起伏不定!

    劉錡不是沒見過世面的糙漢。

    特殊的成長經歷,讓劉錡的見識,不僅比同齡人,甚至比同身份的人,都要廣。

    劉錡二十出頭的時候就擔任了侍衛親軍馬軍司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絕對可以說是年少就身居高位。

    趙佶的內待總管李彥曾在一個公開的場合跟人打賭說:“如果劉某人沒有在五年內當上樞密使,咱家就剜去自己的雙眼。”

    楊戩死後,李彥繼為大內總管,算是趙佶身邊最親近的人之一,甚至可以比肩童貫和梁師成,他敢用他自己的雙眼跟別人打賭,可見趙佶有多欣賞劉錡。

    幾年前,劉錡帶著年輕人熾旺的功名心和強烈的事業心去了京師。

    在那之前,劉錡就聽說,京師的禁軍,歷年來,尤其是在高俅當上了殿帥以後,已腐敗不堪,必須大力淘汰更新,才能重振旗鼓,成為國家的勁旅。

    初生牛犢不怕虎,劉錡很想整頓禁軍,為趙佶打造一支能征善戰的勁旅,尤其是在趙佶對他表現出了欣賞之後。

    劉錡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他知道,要想完成他自己的夢想,他必須得攫取高位。

    因此,劉錡按照趙佶所喜歡的,修養儀表,注意談吐,幹練靈活,對上司不卑,對下屬不亢。

    再加上,劉錡強大的背影。

    劉錡很快就成了那個名為掌管天下騎兵的衙門的實際掌控者。

    那時,劉錡才知道,這個衙門其實早已名存實亡,其實際的職務只不過是管理趙佶的一個龐大的儀仗隊和留在京師的一支殘缺不全的騎兵部隊而已。

    劉錡用了大半個月時間洋洋灑灑的寫了一篇足有萬字的整頓計畫成交給了趙佶。

    趙佶看過了之後,大讚劉錡的文章和書法,認為劉錡當一個武官有些屈才,應該考取功名轉為文官,末了才說了一句,“此事你去跟高俅商議。”

    在那時的劉錡看來,禁軍之所以到了那種地步,皆是因為高俅,所以跟誰商議都不能跟高俅商議。

    可劉錡剛想跟趙佶陳述厲害,趙佶就道:“朕要做早課了,愛卿下去吧,有事他日再稟。”

    就這樣,做了無數功課的劉錡,被要做早課修煉的趙佶給打發了。

    後來,劉錡慢慢瞭解到,高俅招“有特長”的禁軍將士不招能戰的禁軍將士主要是為趙佶招的,因為趙佶需要大量的工匠幫他大興土木。

    劉錡並沒有就此放棄。

    東京城中的皇親國戚、權貴顯要跟隨著趙佶的風向也都對劉錡抱有好感,有的甚至顛倒過來巴結劉錡、討劉錡的好趙佶的嫡親兄弟,官拜大宗正的燕王趙似,每次舉行家宴,都邀請劉錡參加,就連掌握政府大權聲勢烜赫的太宰王黼、宣和殿大學土蔡攸、殿帥高俅都蓄意結交劉錡。

    劉錡想利用那些關係,改革禁軍。

    所有人聽說改革禁軍一事之後,都擺出一副垂青的姿態,然後親切地跟劉錡說:“你建議的有關整頓、改革侍衛親軍以及其它整軍方案,都是十分必要和切實可行的,我支持,有機會我一定跟官家進言。”

    可那些人答應歸答應,卻沒有一個去辦。

    劉錡忍不住催促他們。

    結果,他們無一不是各種推脫,時至劉錡離開京師去漢城,也無一人幫劉錡將那個他們都認為十分必要和切實可行的整軍方案提交給趙佶。

    慢慢的,聰明的劉錡,其實也明白了,朝廷煞費苦心地在禁軍中挑選出四名身材高大、髯鬚威嚴的士兵,每當大朝會之際,他們四個就頂盔貫甲、手執用金銀鑄成的象徵性的武器,分別站立在大殿的四角,人們稱他們四人為“鎮殿大將軍”,而他劉錡的那個馬軍司神龍衛四廂都指揮使,其實際的作用和那四個“大將軍”一樣,都不過是朝廷中的擺設品。

    那兩年,劉錡幹得最多的就是,充當儀仗隊和組織一下賽龍舟。

    對於一些沒有抱負的人而言,那種生活其實也不錯,但對於劉錡而言,那種生活就是一種煎熬。

    直到李衍指名道姓的要他之時,劉錡才逃離了那種煎熬。

    當然,身為一個忠心耿耿的臣子,劉錡在走之前通過各種渠道反覆建議過趙佶千萬不要答應李衍的交易,因為李衍要得都是西軍中的優良苗子,要得都是西軍的未來。

    可王黼、蔡攸等人卻笑說:“我大宋八十萬禁軍,還差這麼一二百將校?”

    趙佶則將劉錡叫去,親自做劉錡的工作,道:“朕知道愛卿不願去那苦寒之地,朕也舍不得愛卿之才,然如今正是國家危難之際,愛卿要有為國家犧牲的精神……其實,愛卿去那安東都護府,仍然可以為國家效力。”

    劉錡聽明白了,趙佶這是讓他去當細作。

    當時,劉錡心理無比憤怒他既怒趙佶不聽他所勸將一大堆人才賣給了李衍,又怒趙佶大材小用讓他劉錡去當細作!

    帶著那無法言表的憤怒,劉錡跟隨一大堆匆匆從西軍趕來的低級降校離開了東京,然後去了漢城。

    在那之後,劉錡看到了一個截然相反的政權,有序,效率,生機勃勃,他周圍的人偶爾提一兩條建議,很快就有答覆,有的當場就能得到答覆,而且經常能看見李衍的親自批覆。

    李衍的字遠遠無法跟趙佶相比,可劉錡看著就是覺得舒服。

    而且,李衍做事大氣,並沒有因為他們來自於宋軍,就處處提防他們,不僅如此,還很重用他們。

    沒過多久,他就開始帶兵。

    越帶越多。

    如今都已經帶了一萬五六千人馬。

    劉錡經常拿李衍和趙佶做比較,然後非常痛苦。

    後來,劉錡開始不想這些事。

    加入梁山軍的這段日子,是劉錡過得最舒心的一段日子,簡單,充實,能讓他一展抱負。

    以至於,劉錡都忘了趙佶給他的那個讓他感到噁心的任務。

    這一刻,見李衍鄭重拜他為帥,並非只讓他掛個統帥之名當個高參,往日的點點滴滴瞬間就全都湧入劉錡的腦海之中,劉錡隨即在心中吶喊:“這才是對我劉錡的重用,而非只讓我劉錡當個傀儡、當個擺設品!”

    過了好一會,劉錡才壓下所有情緒,然後沖李衍三跪九拜,再然後起身,道:“臣劉錡踰越了。”,隨後在李衍下首坐下。

    宋朝,高腿坐具(凳子、椅子)徹底取代了矮腿坐具,正坐廢棄,作為正坐的副產品‘跪禮’,也變了味道,使叩拜的禮節出現了不對稱坐者高高在上,跪者五體投地,俯於坐者的腳下。

    在宋朝的人看來,這充滿了屈辱的意味。

    因此,除了拜祭祖先、天地,就只有投降、認罪的時候才會用。

    天地君親師,只用跪到第二位,就是見了君主,也只需作揖即可,後面的親與師就更不用說……

    所以,跪拜是尊敬到極點的象徵,下跪表示內心誠服,三跪九叩幾乎是最大禮,表示內心非常非常尊敬和誠心。

    劉錡用這種大禮來拜李衍,讓李衍始料未及。

    (這也立下了一條規矩,以後李衍拜帥,對方都要先行三跪九叩大禮。)

    劉錡沒去管別人怎麼看他,而是深吸了一口氣,然後朗聲道:“升帳!”

    ……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q781009

LV:9 元老

追蹤
  • 868

    主題

  • 47982

    回文

  • 13

    粉絲